時間:2023-03-24 15:51:0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當代科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內科學論文3000字(一):有效改進內科學教育教學方法初探論文
【摘要】通過對內科學教學中應用教學方法的必要性進行分析,指出了應用教育方法的意義,并提出了幾點具體應用,詳細闡述了應用方法,希望能對提升內科學教育教學效果有所幫助。
【關鍵詞】內科學教育教學方法教學效果
當今社會的大多數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內科學的教學時,依舊使用傳統教學方法,不能與時俱進,導致學生缺乏對學習的興趣,綜合能力較差,而應用教學方法可以有效改善這種狀況。所以,對內科學教育教學方法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在內科學教學中應用教學方法的必要性
在內科學的教學過程中,大部分院校教師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老師主動教學,學生被動接受,但是面對社會的不斷進步及就業競爭環境的日益激烈,傳統的教學方法不能滿足教育需要,所以應在教育上應用教學方法。內科學教學內容既包括基礎理論課程,也包括臨床實踐課程,所以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既需要加強對學生的理論指導,也需要兼顧學生實踐能力的鍛煉,使其在實踐中鞏固知識,用知識指導實際操作。
在內科學的教學實踐中,提高教學效果,增強學生的臨床技能是教學的重點。但是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面對的始終都是枯燥的課本和定式的知識點,而且教師也只針對課本進行授課,對內容的拓展少之又少,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減少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利于其臨床技能的增長。這就要求相關教育工作者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在教學方法上進行創新,應用教學方法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有機結合,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培養其主動學習、勇于探索的學習精神,不斷提高教學效果。
二、內科學教學中教學方法的具體應用
1.以臨床病例為基礎的PBL教學法。PBL教學法是指將常規的學習放置到復雜的問題情境中的方法,也稱作“問題式學習”,是一種以問題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掌握問題背后的知識,形成自主解決問題的習慣,提升其自主學習的能力。首先,注重PBL教學法教案的編寫。可以邀請不同年齡階層、不同科室的有豐富教學經驗及臨床經驗的教師共同組成教案編寫小組,相互協作,合理布局,用自己豐富的經驗與臨床實際相結合,在兼顧內科學發展及課程重難點教學的基礎上,設計出包含不同的概念及知識點的臨床題目,將病案信息真實形象地進行表達,形成“教案式”的病例,使學生在學習時能有身臨其境般的感覺,嚴謹的剖析病例,激發其學習興趣。其次,教師在講授課程時,應引導學生認識和接受PBL的教學模式。教師可以在課程進行中不斷啟發與鼓勵學生,使其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激發其主動學習的興趣。例如,教師在進行白血病的病例授課時,可以依據病例設置不同的問題,用“皮膚黏膜出血的常見原因有哪些?”“過敏性紫癜與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如何鑒別?”引發同學思考,引入后續問題。“急性白血病常見的臨床表現及發病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將學生帶入問題情境,引發討論。還可以針對病例提出其他的情景問題:“白血病在人群中的分布特點及各種貧血的原因是什么?”最后讓學生對該病例寫出初步診斷及診斷的依據。這樣能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處理實際問題,增強自主學習及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
2.以學生為中心的翻轉課堂教學法。傳統的教學方法是將教師教授知識當作主導,隨著時代的進步,這種教學方法不再適應內科學的教學,其教學模式落后,使得學生對于內科學的學習興趣偏低,教學效果不理想。而且內科學涉及的病種較為豐富,機制也十分復雜,傳統的授課模式使得學生在課堂學習的知識得不到消化,只有循序漸進地學習,加強課前預習、課中學習及課后復習才能逐漸掌握知識。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法可以有效提高內科學的教學效率,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增強師生互動。翻轉課堂教學法是重構學習過程,通過讓學生預先學習,把發現的問題放在課堂討論,課后再進行知識的鞏固,增強學習效果。此方法是將傳統教學方法中知識的“課上灌輸”放到了課前,在學生對知識有了一定了解后,在課堂上進行“答疑解惑”,并將知識延伸至課后,使學生在課后進一步鞏固所學習的知識。例如,教師在授課前可以制定教學方案,包括課程開發、課堂學習及課后總結,在正式授課一周前布置好學習任務,讓同學依據教學大綱進行探究學習,發現問題及時向教師反饋,教師可以將這些問題進行匯總制作教學視頻,用以學生的課前預習,提前將班級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要求小組同學在預習后準備課上講解的資料,如PPT等;教師還可以將部分視頻上傳到網上,方便師生間就課程中的問題進行線上交流。在課堂上,由學生分組上臺講授提前準備好的課程資料,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中心,教師幫助學生指出不足,強化知識點。課程結束后,教師應對學生掌握知識點的實際情況進行考察,了解學生的課前及課堂知識的熟悉程度。這種翻轉課堂的教學方法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師生及生生間的交流,增強內科學的教學效果。
3.以臨床思維為導向的情境教學法。隨著當代醫學的不斷進步,如何培養出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同樣穩固的優秀人才是當代醫學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主要問題,這就需要教育人員采取科學合理的教學教育方法對醫學生進行教育,使其掌握扎實的基本理論和優良的實踐水平。情境教學法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教材掌握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能對問題進行研究,增強其學習及實踐主動性。例如,教師在對內科學的某一課程進行講解前,需要準備好課程相關的資料、病例及思考題,在課前將預先準備好的相關資料分發到每一個學生手中,讓其提前預習課程內容,并以小組的形式分析資料、病例及思考題,查找類似疾病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實際的課堂中,教師組織學生分成小組,模擬病房內問診,收集記錄相關信息及病史,并對模擬病人進行簡單檢查,小組成員根據相關信息、病史及檢查結果共同進行討論分析,做出初步診斷結果。然后教師組織學生對模擬病人進行下一步檢查,學生可以在相關應用模型上進行臨床技能的操作實踐,并得到下一步的病人檢查結果,小組成員再根據這次所得的檢查結果集體分析,做出最后的診斷。之后再進行探討,制定治療方案,教師可以提出臨床突發場景,要求學生根據突發狀況進行分析判斷,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救治。模擬結束后,由教師對學生在各環節的表現進行評價,并對其進行適當的引導及啟發,進行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的考試,檢驗學生對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及對病例分析的準確度,考察學生對病歷的書寫分析及臨床技能的操作水平。除此之外,教師在授課中還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實驗操作及角色扮演等方式豐富課堂教學,將學生的形象與抽象思維結合起來,鍛煉其臨床思維,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增強其學習主動性。通過情景設置及小組討論的方式有助于鍛煉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其獨立分析及解決問題的思維,幫助其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其內科臨床的綜合能力,培養出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同樣穩固的優秀醫學人才。
綜上所述,在內科學教學中應用教育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以臨床病例為基礎,使用PBL教學法;以學生為中心,使用翻轉課堂教學法,加強學生課前、課中、課后的知識學習;以臨床思維為導向,使用情境教學法,增強學生的理論知識儲備與臨床實踐能力。
內科學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內科學試卷質量評價與成績分析論文
摘要目的:對我校2014-2018學年級臨床醫學專業期末內科學試卷成績進行評價和分析,以求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方法:運用教育測量學的原理和方法對試卷的分布狀態、信度、正態性、難度、區分度等進行評價和分析。結果:考試成績呈偏態分布,平均分65.51,信度0.054,難度0.595~0.671,區分度0.298~0.358。結論:內科學自編試題的質量有待提高,通過對試卷的評價及分析,有助于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完善提高。
關鍵詞內科學;試卷分析;教學;評價
中圖分類號:R5G642.4文獻標識碼: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20.04.04
內科學是臨床醫學的基礎,也是每一位醫學生需掌握最重要理論及實踐科目。內科學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學習、鞏固內科學的基本知識及基本技能,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是醫學生走向醫生的第一步。而內科學試卷的質量和學生的考試成績是衡量教與學質量重要的手段和方法,考試的檢測與反饋功能是教育目標管理的主要方式,通過對試卷和考試成績的科學合理的分析,不但可以對試卷和考試作出恰當的評價,還可以了解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是否達到了預定的教學目的,并助于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和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進,從而促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對此,我們依據試卷分析理論和方法,對我校201-2018學年臨床醫學專業在校大學生內科學期末試卷成績進行分析,以求發現存在的問題及不足,更為改進提高提供依據。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以大理大學2014-2018學年度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共分析1193份試卷。
1.2方法
客觀題由機讀卡閱卷分析系統完成,主觀題閱卷前先由教研室根據參考答案確定評分標準。為減少人為誤差主觀題由專任教師評閱,并實行流水作業,專人統計分數及復查。
1.3統計分析
成績均用SPSS17.0統計軟包和MicrosoftOfficeExcel2007處理。
2結果
2.1一般情況
在1193份有效試卷中,最高分為90分,最低評分為12.5分,平均分65.51分。各學年成績分布均數±標準差見表1,各學年各成績段人數分布見表2。
2.2各學年考試試卷信度檢驗
信度采用克朗巴赫α信度系數(Cronbach’sa),經SPSS17.0軟件分析得考試所使用的試卷Cronbach’sα為0.054,如表3。
2.3各學年考試試卷正態性檢驗
2014至2019年間各學年考試試卷正態性檢驗,試卷成績基本呈正偏態分布,如表4。
2.4各學年試題難度、區分度情況
難度系數最小的依次是2014-2015學年、2016-2017學年、2017-2018、2015-2016、2018-2019學年,區分度最高是2014-2015學年,見表5。
3討論
3.1試卷成績分析
從上述數據及部分同學試卷抽查可知,內科學考試成績及格率提升有較大空間,對50分以上同學需進一步調動該分數段同學的學習積極性,改進學習方法,完善學習理念、并提高其應試技能,特別是對56分以上的同學應給與更多的關注。通過對5學年成績均數及標準差的分析可知,近5年來成績均數有逐年提高的趨勢,標準差逐漸縮小,故我們認為近5年來內科學學生學習水平及知識掌握程度一致性均不斷提高。
3.2試卷質量評價
信度:試卷可信度的評價一般采用克倫巴赫系數法(Cronbach’sa)來測驗所得分數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對于內科學測試試卷,其Cronbach’sα為0.054,參照霍建華等提出的根據一般標準化考試要求信度值高于0.8,常規課堂考試的可信度的值為≥0.4或≤0.7。
5學年試卷信度分析均未達到上述標準,依據田考聰等提出信度是隨區分度的增高而增大的,所以提高各試題的區分度是提高整套試卷信度好的方法。
正態性檢驗:呈正偏態與試題難度偏低有關。當然積極有效的教學也可能導致成績偏態分布。雖然并不是所有的考試都要求達到正態分布,如期末考試等水平性測試。故我們認為內科學試卷成績正偏態分布符合期末水平測試要求。
難度(P):試題的難易程度主要靠難度系數(P)來衡量,難度系數P是由試題的通過率來計算,一般認為,難度系數的合適范圍為0.3≤P≤0.7,當P=0.5為最適宜值,此時難度最佳,P值越大,題目越容易,從內科學試卷分析可知其難度系數為0.595~0.671之間,整體難度符合試卷分析評價指標。但整體難度系數有增加趨勢,需在后續命題中引起重視。
區分度(D):指試卷對考生成績的鑒別程度,是區分成績好的學生和成績差的學生的一種能力,區分度高的試卷可以區分出不同知識水平和能力的學生。D>0.4時,為優秀試題,一般可作為選拔性考試;0.3<D<0.4,為良好試題,多作為課程合格性考試,就內科學期末測試而言,試卷的總體區分度為0.279~0.358之間,符合課程合格考試要求。
論文摘要 借鑒國際著名期刊的欄目設置方法,提出了高校學報欄目設置的建議。研究表明,高校學報不設欄目、欄目數量太少、欄目設置方法單一等問題依然嚴重。因此,高校學報應加強對欄目設置重要性的認識;積極設置專題性、特色強的欄目;開辟互動性欄目、評論性欄目和報道性欄目。
目前總的來看,高校學報的欄目設置簡單、單調,嚴重影響了學報功能的發揮和質量的提升,深入研究欄目的優化設置有著重要意義。
1. 國際著名期刊的欄目設置情況及特點分析
縱觀世界上著名的期刊,暫不說其內容質量,僅看其欄目設置的豐富多彩,就很值得我們學習研究了。本文僅以三家國際著名期刊的欄目設置為例進行簡析。
美國的Science,主要欄目有:“報告(Reports)”、“研究文章(Research Articles)”、“技術評論(Technical Comments)”、“《科學》指南(Science's Compass)”、“來信(Letters)”、“政策論壇(Policy Forum)”、“科學與社會短文(Essays on Science and Society)”、“書評及其他(Books et al.)”、“研究評述(Perspectives)”、“綜述(Review)”等。這些欄目不僅滿足了作者和讀者的廣泛興趣和要求,而且有很高的引用頻次。
英國的Nature主要欄目有:“社論(Editorials)”、“研究集萃(Research Highlights)”、“爭鳴(Opinion)”、“新聞(News)”、“新聞特寫(News Features)”、“論文(Articles)”、“簡報(Briefings)”、“新聞分析(News Ana lysis)”、
“通信(Correspondence)”、“評論(Commentary)”、“新聞觀察(News and Views)”、“來信(Letters)”、“問答(Q & A)”等。
英國的The Lancet,主要欄目有:“社論(Editorial)”、“評論(Commentary)”、“論著(Original Articles)”、“研究動態(Preliminary Communication)”、“方法與設計(Methods and Devices)”、“短篇報道(Short Reports)”、“醫學科學(Medical Science)”、“綜述(Review Article)”、“假設(Hypothesis)”、“觀點(Viewpoint)”、“臨床服務(Clinical Practice)”、“醫院服務(Hospital Practice)”、“公共衛生(Public Health)”、“新聞(News)”、“倫敦透視(London Perspective)”、“環游世界(Round the World)”、“醫學與法律(Medical and Law)”、“今日英國(In England Now)”、“札記與新聞(Notes and News)”、“當代觀察(Occasional Survey)”、“書訊(Book Shelf)”、“讀者來信(Letter to the Editor)”。
這些刊物通過多樣化的欄目設置來傳達方方面面的信息,以滿足讀者的多層次需求,同時欄目的多樣化帶來體裁的多樣化,作者可以將自己的思想通過恰當的體裁更完美清晰地表達。英國的《柳葉刀》雜志刊登了大量的讀者來信,這個欄目的影響因子高達4.4,可見其影響力之大。
2. 高校學報欄目設置的建議
(1) 全力構建專題欄目
在通常以學科為依據設置欄目的情況下,也可以針對當前的一些熱點問題開辟專欄。這樣的熱點問題或處于學科前沿,或密切結合生產實際,富有理論和實際意義,具有很大的研究價值。以此為專題,更容易吸引同領域的高水平論文,形成局部優勢。專題欄目既適用于總體水平較高的重點大學學報,又適合于具有某學科優勢的普通高校學報。有些大學學報已經作了有益的嘗試,如《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的“分布式能源”欄目。分布式能源是一種提高能源利用率的主要形式,是新興事物,該欄目的開設在社會上引起了良好的反響,受到了國家能源管理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該欄目已成為該刊發展的切入點和特色標志[1]。再如,《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的“煙草工程”、“園林工程”等特色欄目,這些欄目追蹤報道了該校“葡萄引種及高校無公害配套栽培技術研究”等一系列國內領先的科研成果。這些成果在生產中得到廣泛應用,創造了很好的經濟效益[2]。這些學報欄目劃分的特點不是以學科為依據,而是以研究領域或方向作為依據,這樣更容易結合實際發展需求,更容易跟蹤學科發展前沿,也更能集中力量,從而更有優勢,更有競爭力。
(2) 積極開設互動欄目
互動性欄目是開展學術交流,溝通作者、編者、讀者的好形式,辦好這個欄目,期刊的作用就可以得到充分的發揮[3]。常用的互動性欄目有:“編讀往來”、“讀者來信”、“大家談”等。這些欄目能拉近讀者與雜志的距離,形式活躍,能增強讀者訂閱的積極性。如有的刊物開辟了“編者·作者·讀者”欄目,在這個欄目中介紹科技寫作知識、編排規范,對提高作者隊伍整體素質起到很好的作用。有的刊物通過開辟“讀者來信”等欄目及時反饋讀者的閱讀感受和對刊物的意見,這樣就形成了一條暢通的信息交流渠道。例如,可以開設“讀者評選好文章”、“我來當主編”等欄目,激發讀者的參與意識。網絡版期刊在這方面就更有優勢,可通過網上論壇、留言簿、電子信箱等實現互動。對于讀者來信,也應該按照相關標準付稿酬。
(3) 高度重視評論性欄目
評論性欄目嚴格來講,也是互動性欄目,但由于其在科學研究中的獨特作用,因而一直被當做單獨一項內容來研究。學術貴在爭鳴,評論也是創造。前不久,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召開的創建一流大學研討會上,與會者認為,創建一流大學過程中,大學文化和精神的缺失是我們中國大學面臨的重要問題[4]。人文的包容與學術的批判是形成大學創新文化的前提,創新的背后隱含著批判的精神。高校學報應在此方面有所作為。國內外的一些著名期刊都有大量的評論性欄目,如“綜述”、“述評”、“社論”、“評論”、“書評”等,這些欄目對加強學術導向、深入開展研究、及時糾正謬誤、開辟新的研究領域都有重要的作用。高校學報也應廣泛開辟評論性欄目,約請專家寫綜述、述評,編輯部發表社論等等,這樣可以有效活躍學術氣氛。對于一些有爭議的稿件,先不要一下子就打入“冷宮”,給他發表的一席之地。過后,也可以通過廣泛的評論鑒別其真假、優劣,真理總會愈辯愈明,有創見的論文也許就在爭論中產生。在評論過程中,切忌以權威壓人,而要以理服人。
(4) 不能缺少報道性欄目
作為以高校名稱冠名的高校學報,開辟報道性欄目,經常報道校內的重要學術活動、學術成果等信息一定會吸引讀者的眼球,滿足讀者對本校的關注。特別是本校的校友、合作單位等可以從學報這個窗口了解更多學校的最新消息。報道性欄目有“學術動態”、“消息”、“人物專訪”等。
Science雜志社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該雜志的報道內容主要包括兩部分, 第一部分由科技新聞記者撰稿。 雜志社設有科學新聞部,在華盛頓、東京、倫敦等地設有報道員,同時還有一些特約通訊記者從倫敦、巴黎、柏林、布魯塞爾、莫斯科、東京和北京發回報道。此外,每年另有至少7位獨立記者從世界各地投送新聞稿件。第二部分以自由投稿為主。主要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出類拔萃的科學家們所撰寫的科學論文和研究簡報。
目前有些高校學報也開設了報道性欄目,但大多是以補白的形式,內容不夠豐富,連續性、整體性不強。國際著名雜志都有專職記者,但國內高校學報人員有限,因此有的主編提出了高校學報編輯應做記者型編輯,這也正是出于刊發報道性文章的考慮。報道性欄目的文章可以由編輯撰寫,也可以由作者撰寫,還可以聘任一些寫作能力強的作者做兼職記者,專門搜集報道各部門、各學院的科技新聞。
科學研究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科技成果有多種表達形式,讀者更有多樣的閱讀需求。高校學報在欄目設置上應努力全方位滿足這一需求,這樣才能有更大的學術影響力,才能辦成讀者、作者都喜愛的“雙愛”期刊[5]。
參考文獻
[1] 王喜魁.立足學科優勢 創辦特色期刊[EB/OL].[20071008]. http:∥/newversion/Huixun/Detail.php Id=266.
[2] 熊楚才.精耕細作打造名刊[EB/OL].[20071008]. http:///newversion/Huixun/Detail.php Id=270.
[3] 方玉. 期刊欄目策劃的互動意識. 科技與出版,2002(1):2628.
關鍵詞:泰勒 個人 社群 公民參與
20世紀80年代以來,社群主義(communitarianism)在批判新自由主義過程中脫穎而出,社群主義的核心概念是社群(community)。社群主義者與新自由主義者分歧的焦點在對個人與社群關系的解釋上。社群主義者認為,一個人作為社群的一個部分,都會把自己當作是社群的成員,把社群的目標首先當作群體所擁有,而不只是個人權利的表現,都會認同自己的目標和價值觀是實質性地屬于社群的,而不是偶然地。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是當代政治思潮中社群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黑格爾研究、人文社會科學的哲學、倫理學和民主政治等方面都進行了獨到的研究。
一、個人與社群
自由主義者假定社會是由獨立的個人組成的,每個個人都先天擁有一個超驗的自我,先驗地擁有一種認同的自我,這種自我先于其目的和價值。新自由主義正是從這一個人—社群的關系建立其整個理論體系。社群主義者查爾斯·泰勒反對新自由主義的這種個人—社群關系觀,認為個人組成社群,個人是社群的一個部分,認為個人不能獨立于社會現實,無視其社會角色(權利、義務和責任的統一),個人只有在社群中才能發展起來,現實社會環境規定了個人的屬性,塑造了個人的目的,個人對自我的認同不是自決的結果,它來源于社群、文化和種族三個要素,“人不能僅僅自視為人,他們還更直接地籍其所屬的文化、語言、宗教等局部性共同體來界定自己”[1]P180,“我們只有在一個文化共同體中才成其為人類” [2]P139這個社群中的個人意識到自己屬于該群體,這對他們的認同感(即他們對自己是誰的感念)具有重要的意義。“知道我是誰,就是知道我站在何處。我的認同是由提供框架或視界的承諾和身份規定的,在這種框架和視界內沃能夠嘗試在不同的情況下決定什么視好的或有價值的,或者什么應當做,或者沃應贊同或反對什么。換句話說,這是我能夠在其中采取一種立場的視界。”[3]P37在泰勒看來,脫離了社群,自我也就失去了參照因素,社會聯系的紐帶被逐漸割斷后,個人對社群價值的認同感、公民的責任意識逐漸消失。公民是社會一員,應當加強與社會中其他成員的聯系,“我并不能孤立的,而只能通過部分公開部分隱蔽的對話和協商,來發現我的特性。…我自己的特性本質上依賴于我與他人的對話關系。”[4]P4離開了社群,不僅個人的道德理性和能力無從談起,就是個人的自主性也無從談起。
二、公民政治參與
新自由主義基于權利優先原則,主張“我們社會中的許多人對政治參與提不起興趣;這并非只是因為我們眼下的政治制度不鼓勵它,而且也因為人們不認為政治參與在他們的生活中有什么重要的優先性”[5]P52在公民與國家事務的關系上,新自由主義者主張中立,既不鼓勵公民積極參與國家政治生活,也不鼓勵國家去積極爭取公民參與政治生活。認為公民是否參與社會政治生活是公民的自由選則,政府應中立的看待公民政治參與的態度,尊重公民作出的選擇,任何以“公共善”的名義采取某種措施干預公民的選擇是不適當的。威爾·凱姆利卡曾指出,邀請人們按照別人的思想參與政治生活總是不成功的,公民是否參與政治生活完全應當聽任他們自己的選擇,政府不應當采取某種措施使他們不情愿地參與政治生活。[6]P139查爾斯·泰勒批判這種個人主義的價值觀,認為它使“人們失去了寬廣的目標,因為他們只關注他們的個人生活。…換言之,個人主義的陰暗面是把自我放在中心位置,這挫平和限制了我們的生活,使之缺少意義,并對他人和社會漠不關心。”[7]P4
泰勒及其他社群主義者認為權利政治顛倒了個人與社群的關系,個人權利不能優先于社會目的,社群利益是優越于個人權利的善,當一個社群擴大到整個社會時,公共利益就是人類善良生活的基礎,是最根本的善,個人權利在增進公共利益的過程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實現。強調只有通過積極的政治參與,個人的權利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實現。認為個人的“政治參與對于參與者本人具有內在價值” , [9]P531認為國家政治關系到最大多數人的利益,是最重要的公共活動。與新自由主義者不同的是,他們并不認為個人權利是天賦的稟性,而認為是人們參與到社會政治生活中不斷奮斗進取的結果。而且,也只有通過積極的政治參與,個人的權利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實現,即政治參與是爭取和擴大個人權利的最有效途徑。社群主義者從實質上把政治權利界定為個人參與政治決策的權利,因而把個人廣泛的政治參與當作是民主政治的基礎。在權利政治捍衛神圣不可侵犯的個人權利和自由選擇的土壤上萌生的個人主義價值不斷膨脹,人們的價值觀被個人主義從工作和熱心公益引向重視個人滿足,由于只關注個人的權利和自由,消弭了個人對公共利益的熱情和追求,并伴隨著對重大社會和政治問題的疏遠,國家政治這一公眾領域的群體活動不再受人們的關注,人們都轉而追求被托克維爾稱之為“微小而庸俗的快樂”。與個人主義者對政治生活的冷漠態度相反,他們倡導公民積極參與社會的公共生活,并且盡可能地擴展政治參與的范圍。
參考文獻:
[1][2] [加]查爾斯·泰勒:黑格爾與現代社會[M].徐文瑞,譯.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
[3][9] 查爾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現代認同的形成[M].韓震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
[4][7] 查爾斯·泰勒:可靠性倫理學[M].美國:哈佛大學出版社,1991.
[5] 萊斯利·雅各布:民主視野:當代政治哲學導論[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
[6] 俞可平:社群主義[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在上海音樂學院迄今為止舉辦的當代音樂周中,這次的第四屆規格最高、規模最大,主要表現在:匯集了當代國際著名的作曲家作品,如美國的約翰·凱奇、希臘的亞尼斯·澤那斯基、法國的熱拉爾·格里塞(Gérard Grisey)、英國的布萊恩·芬尼豪(Brian Ferneyhough)、中國的譚盾,等等;演奏這些作品的,也是當今世界樂壇最擅長演奏新音樂的加拿大蒙特利爾新音樂團、荷蘭新音樂團;音樂周舉辦期間,還有多場頗具分量的講座。
先說約翰·凱奇的《有聲與無聲》專場音樂會。約翰·凱奇最出名的大概就是他的無聲音樂《4分33秒》,我在現場看到的是(音樂從來都是用耳朵聽的,現在卻要用眼睛來看):舞臺上一邊是一架鋼琴;一邊是一張桌子,桌子上放著一杯水,桌子旁豎著一架樂譜。
美國鋼琴家托馬斯·羅森克萊(Thomas Rosenkranz)走上舞臺,向聽眾致意后,在桌子前坐下,將樂譜翻到“1”(意為第一樂章),靜默。過了一會,將樂譜翻到“2”,靜默。再過了一會,將樂譜翻到“3”,繼續靜默。又過了一會,他將譜子“3”取下,在桌子上折疊成一架飛機,拋向聽眾,然后將桌上的一杯水慢慢喝完,站起,聽眾鼓掌。這就是《4分33秒》的表演全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場內有拍照聲、扭動座椅聲、咳嗽聲……
這是《4分33秒》的創新版,主要是增加了表演的成分。最原始的演出是鋼琴家坐到鋼琴前,打開琴蓋,默坐4分33秒。凱奇想用這樣的表演方式告訴人們:藝術和生活的界限應該被剔除,生活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無聲中包含著有聲。說得似乎有理,然仔細一想,這僅是一種哲學理念。藝術和生活怎么可能會是一回事?如果藝術等同于生活,人們還需要藝術嗎?藝術還有存在的理由嗎?如果《4分33秒》也算是音樂藝術,那豈不是人人都可以成為音樂家?
第二部作品是凱奇的《為預置鋼琴而作的奏鳴曲與間奏曲》,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包括十六首奏鳴曲和四首間奏曲。所謂預置鋼琴,就是在現成的鋼琴中裝塞進螺絲釘、木片、紙片、塑料片等雜物,以改變鋼琴的聲音,達到作曲家所需要的音響效果。據說,為演奏凱奇的這部作品,復雜的鋼琴調制花了兩三個小時。凱奇的音樂深受東方影響,這部鋼琴作品以印度尼西亞佳美蘭音樂為特色,“試圖表現印度傳統文化的永恒感情:英雄、奇妙、歡樂、悲傷、恐懼、憤怒、厭惡,以及他們對安靜的共同愛好。”凱奇“注重的是在鋼琴預置后產生的打擊樂的音色,充分表達它的陳述結構和整體曲式結構的邏輯性,以及特殊節奏和各種預置音色的組合特點。”應該說,這樣的音樂闡述基本達到了目的,但音樂的可聽性、美感度和感染力顯得一般。美國鋼琴家托馬斯·羅森克萊在演奏時,不斷有人退場,好在他也許已有心理準備,情緒沒受什么影響,約用一個小時彈奏完了這部作品。相比《4分33秒》,它總算發出了聲音。
譚盾與荷蘭新音樂團專場音樂會,都是他前期作品(1987—1997)。譚盾的口才非常好,對自己作品的講解生動風趣,不亞于職業演說家。比如對《距離》的解釋:三件樂器(短笛、豎琴、低音鼓)平時在樂隊中僅是音樂色彩的配角,就像中國音樂在世界樂壇的地位,現在讓它們在演奏中既有獨奏,也有重奏,既有無調性音樂,又有中國湖南民歌的元素,這樣既縮短消解西方音樂和中國音樂的距離,又表明中國音樂也將在世界樂壇占一席之地;比如為撥弦鋼琴與十種樂器而作的《協奏曲》,是用約翰·凱奇的英文名字(Cage)的拼寫,作為音樂動機展開,這四個音在聲音表現上又很有東方色彩(說明凱奇與中國有緣)。把鋼琴放在舞臺中間,其他樂器圍成一圈,就如童年時孩子們圍在一起猜謎、玩耍……還比如《秋風辭》中與《易經》的關系、《六件樂器的協奏曲》是如何受到中國民間猜拳啟發的……聯想到以前看到的《水樂》《紙樂》等等,譚盾的聰明才智在音樂形式的表達上可謂是無所不能,左右逢源,他甚至在《圓》中還加入了與觀眾的人聲互動,起到了很好的現場效果。但整場音樂會聽(看)下來,除了演出形式比較別致有趣,并沒有感受到什么深刻鮮明的音樂形象和內涵。臨場觀看的效果大于聆聽效果。耐人尋味的是,譚盾在解釋《圓》時說:有一次他在希臘聽到一首公元一世紀左右的古希臘靈歌,即刻被深深感動,《圓》正是受此啟發而作。在這首作品的最后,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旋律。音樂會結束后問譚盾,他說,這段旋律就是那段古希臘靈歌的旋律。個人感覺這恰恰是整場音樂會最動人的時刻。
比較而言,由加拿大蒙特利爾新音樂團演奏的希臘作曲家亞尼斯·澤那斯基《科學與音樂》專場音樂會,是此次當代音樂周中最動我心的。澤那斯基命運坎坷,又是一位著名的建筑大師,音樂是出于興趣自學的。他的音樂強悍凌厲,個性鮮明,創新與可聽性結合得比較好,為八位演奏家而作《阿納客托利亞》、為打擊樂和十三位演奏家而作《啊,梅加》、為十三位演奏家而作《瓦格》、為十四位演奏家而作《塔蘭》,尤其是《艾庫爾》弦樂三重奏,博得觀眾熱烈掌聲和喝彩,這是我在聽新音樂時很少見到的場景。
在本屆當代音樂周中,最受熱捧的是英國作曲家布萊恩·芬尼豪,據說他在西方有不少粉絲,但爭議也很大,有許多演奏者拒絕演他的作品,因為實在太難,這從他的專場音樂會的標題也可看出——《復雜與表現》。音樂會的曲目有:為雙簧管和鋼琴而作《花腔》,為鋼琴獨奏而作《定理、記號、警句》,為低音管獨奏而作《時間與運動的研究I》,為短笛、雙簧管與單簧管而作《三件樂器的對位曲》,為八件樂器而作《伊卡洛斯的墜落》《歸來的西西佛斯》。
如果看作品的解釋,那簡直就像看嚴密的科學論文,我已沒有耐心哪怕是抄錄其中的一段。音樂研究創新到如此地步,真是令人嘆為觀止。音樂會演出中,有專業音樂工作者退場;也有作曲家表示,這是很高級的音樂,從中聽到了新的聲音表現。而以我還不算是保守的耳朵聽來,這些音樂僅僅是像數學計算研究出來的各種音響。如果這就是最高級的音樂,那么人類看來真的是要換耳朵了。
從音樂發展來看,從中世紀、文藝復興、巴洛克、古典到浪漫的歷史長河中,雖然每個時代和階段的音樂都在發生變化,但這樣的變化基本還是在調性體系范圍內的。雖然瓦格納和已經走到邊緣,開始動搖這個體系的磚磚瓦瓦,但主體的“鋼筋水泥”依然矗立。給予顛覆性致命一擊的是勛伯格的十二音體系,世界樂壇從此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動蕩和五花八門、爭奇斗艷、層出不窮的各種創新實驗,雖然看上去風光無限,但同時顯得無序、無標準,人們難以區別嚴肅創新和胡來。所以一百年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看似熱鬧的當代音樂,(大部分)卻離音樂愛好者越來越遠,幾乎成為了作曲家個人的“科學實驗”或專業小圈子中的話題。
曾聽某著名演奏家說,他演奏一位作曲家新作的世界首演。作品中大量的都是技巧艱深的無調性音樂,但也有幾段很有美感的動人旋律。首演完后,演奏家問作曲家:“你在作品中為什么不多寫些很有美感的動人旋律?”作曲家回答:“如果這樣,以后就沒人委約我寫新作品了。”
據說,目前在世界樂壇有教皇級的人物形成了一股勢力,他們控制著各基金會,要求在委約作曲家寫新作時,一定要用全新的音樂語言。至于這樣的音樂是否能讓觀眾接受,另當別論。也就是說,“新”是唯一。不寫“新”的音樂語言,對不起,拜拜。這就印證了上面那位作曲家的回答。
音樂藝術當然應該變化、發展,所謂與時俱進;但這樣的變化、發展應該是漸進的、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的。唯“變”是變,唯“新”是新,并不符合真正的藝術規律。在參加本屆當代音樂周期間,我曾采訪過幾位作曲家:“既然觀眾喜歡聽有調性有旋律的音樂,當今的作曲家為什么要反其道而行之?難道調性音樂已經完全寫完了?難道用調性就寫不好音樂了?”作曲家回答:“從理論上講,調性音樂沒有寫完,但現在的作曲家不可能再去寫調性音樂了,這樣個性不突出,顯得你無能,也沒有人會委約你寫新作品。”
這就陷入一個怪圈了。就好比食客喜歡吃的菜,廚師不愿意做;廚師津津樂道的菜,食客不要吃,甚至嗤之以鼻。這也許就是當代音樂與聽眾之間的糾結與無奈。其實,從作曲難度上講,寫聽得懂的音樂比聽不懂的音樂要難 ——畫鬼容易畫人難。
在本屆當代音樂周,中央音樂學院的周海宏作講座:《什么是音樂?一個不得不回答的問題》。周先生說,凡是符合以下幾點的,才能被稱之為音樂:一、聲音是基本的材料。二、是經過人類創造加工的。三、滿足人的聽覺感性體驗(是其他藝術不可替代的)。四、其結構樣式具有感性的統一性、有機性,有序性、豐富性。
周先生由此斷言:凱奇的《4分33秒》不是音樂。我完全同意周先生的觀點,并感佩他不畏權威的膽識。其實,凱奇的老師勛伯格當初就說過,凱奇是個發明家,不是作曲家。這就有意思了,新音樂的祖師爺不欣賞新音樂的繼承者,這本身就說明了新音樂創作中所存在的無序、無標準。目前,當代音樂創作的最大盲點可能是:將音響混同于音樂。音響不是藝術,天籟之音也不屬于藝術,只有如周海宏先生所闡明的經過創作的音樂,才是藝術。人們欣賞音樂,是因為欣賞音樂藝術的“感性的統一性、有機性,有序性、豐富性”。
據說,有不少新音樂聽覺很差,但譜面很好看,曲式很有邏輯性和科學性,有一種儀式美和建筑美。因此就有作曲家說,聽眾聽不懂,是聽眾的問題,曲子本身是很美的。這就更離奇了——音樂從來是讓人用耳朵聽的,現在卻要耳眼并用。如果這也叫創新,那么以后的繪畫豈不是要讓人用耳朵來聆聽了嗎?
關鍵詞:人格培育體系 學生工作 兼職班主任 創新型人才高校的人才培養體系由兩部分構成,即“知識學習體系”和“人格培育體系”,其中知識學習體系重點在培養學生的社會競爭力和創造力,它的構建和實施由教師、管理人員、教學工作和支撐服務人員共同承擔。學生人格培育的日常工作主要由學院書記和分管學生工作的副書記,輔導員和班主任來承擔,同時每一位教師和管理者,以及我們的教學服務人員都以自己的工作和精神影響著學生。而兼職班主任在這兩大培養體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兼職班主任制度是一項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教育、促進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機制,對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加強專業教學和思想教育的聯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山東大學從2005年起,每個班級配備一名兼職班主任,并按實際需要配備班主任助理。兼職班主任從政治素質高、責任心和業務能力強的優秀教師和機關干部中選配,班主任助理從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的黨員中選配。山東大學黨委書記朱正昌說:“一個高水平的輔導員、班主任隊伍,把管理的網絡延伸到學生身邊,讓青春與時代一同律動,新時期的《青春之歌》在他們手中續寫。”本文聯系兼職班主任工作的實踐,對兼職班主任工作進行了認真的思考。
一、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是兼職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務
在大學里,教師的言行對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定型的青年大學生往往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兼職班主任應充分發揮優勢,深入貫徹教書育人要求,從提高班主任隊伍的思想政治素質入手,認真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好高校班主任工作,必須充分了解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實際。由于種種原因,新一代大學生在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品德情操、個人修養、心理健康等方面都存在著較前更為復雜的問題。因此,作為班主任必須充分了解學生的思想實際,重視與學生的思想交流。
在筆者所從事的兼職班主任工作中,針對工業設計專業學生的特點,我們專門設計了調查問卷,發放55份,回收有效問卷52份,其中包括以下問題:
1,高考之前,你對你報考的專業是否了解?
A.沒聽說過
B.只是聽說過
C.了解一些基本情況
D.經過詳細考察,很了解
2,你是否喜歡你所報考的專業?
A.不喜歡
B.無所謂
C.喜歡
3,入學后你對專業學習是否適應?
A.不適應
B.適應
C.說不清楚
4,你對未來就業如何考慮?
A.還沒想過
B.偶爾想過這個問題
C.感到有壓力
5,你認為文化課成績是否對專業學習和未來發展有影響?
A.有影響
B.影響不大
C.說不清楚
6,你入學后對文化課學習是否吃力?
A.感到吃力
B.不吃力
C.說不清楚
7,你有沒有考慮過考研或者進一步深造?
A.想考研
B.不想考研
C.無所謂
通過問卷調查,我們發現80.9%的學生都對未來的就業感到有壓力。而在第七題中,有高達59.6%的學生準備考研,而不想考研的學生中,大部分都是因為對自己文化課成績沒信心才放棄考研的。
通過這種形式,我們對工業設計專業學生,特別是藝術類學生的思想動態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并以此為根據完成了論文《藝術高考過熱現象的調查與思考》,獲得了全國藝術教育科學論文三等獎。
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兼職班主任的工作重點
兼職班主任不僅可以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直接教學,他的作用更體現在第二課堂上,如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提高學生對專業的認識,培養專業興趣,樹立學習的信心。
另外,通過兼職班主任的工作,拓寬實踐教學的思路,對于培養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十分重要,我們把引導學生的專業興趣和實踐教學結合在一起,探索出了一條新路。
在2005年山東大學暑期學校開辦期間,我們組織兼職班主任主動和所帶班級學生交流,鼓勵他們參加暑期培訓,04級學生有2/3報名參加了暑期學校。其間通過兼職班主任的工作,組織學生參觀了山東省科技館和槲樹灣民俗文化園,并和課題設計結合在一起去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名學生在總結中寫道:“漫長的暑期因為有了兩個培訓而變的如此的飛快和充實……享受這門專業帶給我們的快樂。在這段時間學習的每個人都是受益匪淺的,無論是手繪表現方面還是創意思維方面,還是對市場產品的探討了解方面,以及對工業設計這門學科的認識方面,都比過去有了較大的改觀,對我個人而言,通過看國內外優秀的圖書,雜志,以及實際的到各種商店了解最新的產品和各種信息流行的趨勢,對工業設計有了一個更加全新和深刻的認識。工業設計讓世界變的很美……這一些體會及創意思維和自己在手繪方面的提高無不為我將來的學習打下了一個扎實的基礎。”
另外,我們還鼓勵兼職班主任指導學生參加各種競賽,有多件作品在海內外設計競賽中獲獎。
三、創新的工作方法是兼職班主任的重要手段
兼職班主任的工作要求自己與時俱進,切實改進工作方法。在學生工作方面,我們要適應形勢的發展,不能沿襲過去的老辦法。因此,把思想工作和專業學習結合在一起,適應兼職班主任的雙重職責,需要采用創新的工作方法。
在工作實踐中,我們鼓勵兼職班主任通過QQ、E-mail等形式和學生溝通,并建立了專業學習交流網站。為了鼓勵學生的參與,我們還任命了多名同學作為論壇的版主,積極參加專業討論,提出教學建議。學生反響強烈,學生在論壇發貼超過一萬條,兼職班主任回答學生的各種提問500余條。
我們還經常通過網絡征求學生的意見,以便對教學工作做出更好的改進。即使是交流到外校的學生,兼職班主任也和他們通過網絡聯系,經常性的給出在專業學習方面的意見。
四、“發揮專業特長,培養創新型人才”是兼職班主任的工作目標
創新型人才不僅是全面發展的人才,還是充分發展的人才,更是在此基礎上不斷對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較大的貢獻的人才。兼職班主任的工作可以有力地推動創新人才的培養。
創新能力應該體現在吸取知識的能力上,不僅看他學習過多少知識,還要看它在多大程度上將人類文化的精神內化為自身的素養,成為它自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種創新能力還應體現在對周圍事物的理解能力、應變能力和對未來知識的駕馭能力上。而兼職班主任可以在課內課外和學生溝通,使學生加深對于創新能力的認識和理解。
兼職班主任需要在各方面為學生做出表率。作為一名教師,只有將“德”、“才”、“學”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具有高尚的品德,并在學生中樹立學業上的榜樣。在教育與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而且是學生為人治學的模范。古人說得好:“其身正,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我們要在如何提高自身修養的問題上善于換位思維,了解學生的態度和要求。為了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教師必須德才兼備,不斷提高自身修養。
五、促進知識學習體系和人格培育體系的有機融合是兼職班主任工作的核心
兼職班主任制度對學生的專業學習有較好的指導作用,有利于學生創造力的培養。通過兩年來的實踐,我們更應該總結經驗,鼓勵更多的專業老師,包括不擔任兼職班主任的老師,開展教學創新。
“修辭”作為一個術語運用最早出現在《易經》“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不過這里的“修辭”和現在的含義不同,它指的是“修理文教”。將“修辭”二字連用,其含義基本和現在所講相同的是南朝梁的劉勰,他在《文心雕龍》里講“建言修辭,鮮克宗經”,“及乎春秋大夫,則修辭聘會”。①現代修辭學的奠基人陳望道先生認為,修辭是指“調整或適用”語辭、文辭②。語辭即口頭言語,文辭即書面言語,“修辭”也就是調整、修飾書面言語和口頭言語。當代學者吳禮權認為:“所謂‘修辭’,就是表達者(說寫者)為了達到特定的交際目標而應合題旨情境,對語言進行調配以期收到盡可能好的表達效果的一種有意識的、積極的語言活動。”③
根據筆者的觀察和了解,當前中小學的修辭教學存在一些偏向,這些偏向影響了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有必要加以調整。
一、重視積極修辭而輕視消極修辭
積極修辭和消極修辭是陳望道提出的一對概念,后來得到修辭學界的認可。消極修辭“注意在消極方面,是當時想要表達的表達得極明白,沒有絲毫的含糊,沒有絲毫的歧解”④,是“專注于在語法、邏輯上努力的一種語言活動”⑤。它適用于所有的言語,是一種基本的修辭法。積極修辭“注意在積極的方面,要它有力,要它動人”⑥,“實際上是一種調動一切積極手法力圖提高表達效果為終極目標的語言活動”⑦。
消極修辭的基本要求是明白通順,符合邏輯事理,積極修辭則力求生動感人,往往使用修辭格。消極修辭一般用于客觀地記述,積極修辭常用于表現感受性、體驗性的內容。對于語言運用來說,消極修辭是基礎,積極修辭是進一步的發展。根據表達的需要,可以適當運用積極修辭,但首先要確保語言的通順、明白。
現在語文教學中有一種傾向,就是重視積極修辭而輕視消極修辭。很多教師在分析文章和指導寫作時,特別重視對修辭方法的分析和指導,而忽視了對詞語選用、句段調整等消極修辭手法的指導。章熊說:“當前的中學語文知識教學只重靜態描述而不注意動態分析,只講積極修辭而忽略消極修辭。”⑧有些教師在分析文章時,對運用了修辭格的句子詳細分析,而對沒有運用修辭格的“明白如話”的句子則棄置不顧。其實很多平平淡淡的句子更見功力,更值得學生學習。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就很少運用修辭方法,可是你能說它不感人嗎?在寫作指導時,很多教師總是要求學生“盡量”使用修辭方法,而對明白通順則不予強調。在評價學生的作文時,對于使用了修辭手法的作文大加贊賞,對于沒有使用修辭方法的作文則認為缺乏文采。可能有的教師認為“意義明確、文從字順”這一要求很容易達到,其實不然,要具備清楚明白地狀物抒情的能力殊非易事,需要經過很長時間的歷練。如果學生對事物確實有自己獨到的觀察和特別的體驗,用了修辭方法當然很好,如果沒有這方面的觀察和體驗,不用修辭方法清楚通順地寫出來也很好,要知道修辭是為了更好地狀物抒情,而不是為了追求華美。
對于修辭的分析要全面,不能顧此失彼。對使用了辭格的句子固然要照顧到,對沒有使用辭格的好詞佳句也要分析到。不能因為對后者分析起來比較困難就放棄了分析,其實這是學習作者觀物遣興、遣詞造句能力的好機會。
對修辭運用的指導要得當,不能厚此薄彼。對于寫好作文來說,消極修辭和積極修辭都是需要的。消極修辭是求通順,積極修辭是求更好。沒有消極修辭做基礎,積極修辭也很難運用好。對于所要描述的人或物,學生能精確妥帖地說或寫出來就是好的,在此基礎上,如果能選用恰當的修辭手法來表達則更好。
二、對修辭的分析與指導忽略題旨情境的限制
對修辭的分析及對其運用的指導,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可是很多教師在分析與指導時,沒有顧及修辭與題旨、情境的聯系,只是就修辭分析修辭。實際上,對于修辭來說,適應題旨、情境才是第一位的。陳望道指出,“修辭以適應題旨情境為第一義,不應是僅僅語詞的修飾,更不應是離開情意的修飾”,“凡是成功的修辭,必定能夠適合內容復雜的題旨,內容復雜的情境,極盡語言文字的可能性,使人覺得無可移易,至少說寫者以為無可移易”。⑨如果拋開題旨情境,修辭的分析和運用往往是不恰當的。
一些教師遇到教材中使用修辭方法的句子,往往套用一定的模式來進行分析,比如“這個句子運用了……,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突出了……”,而沒有將修辭放在文章的整體語境中來理解。分析修辭不能脫離文章題旨和上下文,好的修辭之所以好,不僅僅在于它使用了一些優美詞句,而且在于它與題旨、情境相符合,恰切地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如果注意到這個限制,就會看到,一個修辭句用在這里是合適的,用在那里就不一定合適。與之相應,有些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時,鼓勵學生使用修辭方法,以使文章“鮮明生動”,卻沒有說明修辭使用的限制條件。如果修辭與題旨、情境不相符合,再美的詞句也是不恰當的。在構思寫作時,不應將使用修辭格作為最高目標,而應將適合題旨、情境作為最重要的考慮因素。
所謂題旨、情境的限制,在語言運用中很大程度上體現為語體的限制。語體就是運用民族共同語的變體,是適用不同交際領域的需要所形成的語言運用特點的體系。⑩不同的語體運用于不同的情境,表現各自的題旨。有些語體適合用積極修辭,有些語體則主要運用消極修辭。根據有關專家的研究,漢語語體可以分為談話語體、公文語體、科技語體、新聞語體、文藝語體、融合語體六類,其中融合語體包括演講語體和廣告語體。(11)不同語體對修辭運用的要求不一樣。公文語體、科技語體主要運用消極修辭手法而極少運用積極修辭,文藝語體、新聞語體、演講語體、廣告語體則大量運用積極修辭手法,其中文藝語體中修辭手
法的運用最為廣泛和普遍,談話語體則主要運用反復、設問等富有表現力、適合口語表達的修辭方法。聯系語文教學來說,說明文、應用文側重于客觀地敘事說理,適合運用消極修辭,較少運用積極修辭,而記敘文和文學作品表現事物形象和人物思想情感,則適合運用積極修辭。運用積極修辭,要考慮所寫的是什么體裁的文章,如果是寫景抒情的記敘文,那么大量運用修辭方法是可以的,可如果是應用文或科學論文,使用積極修辭就要慎重了。當然語體的限制只是宏觀的制約,運用修辭還要考慮具體的交際目的和語境。
三、偏重于修辭形式的學習而忽視對生活的觀察體悟
很多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修辭時,注重學習修辭的形式,卻忽視了語言形式與所表現的內容的契合程度。判斷一個修辭方法的優劣,不僅要看它是否符合題旨、情境,還要看它是否較好地傳達了事物的神與貌,是否細致入微地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修辭是為了更好地寫景狀貌、抒感,所以分析修辭還要看句子與事物或作者情感的符合程度。修辭不一定完全與事物相符,但要恰當地傳達出事物的形與神。如果偏差太大,就不是理想的修辭。修辭要精確妥帖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
運用好修辭有兩個條件,一是對事物人情的深刻理解,二是對語言文字運用可能性的了解。很多教師注意的往往是第二個條件,卻沒有引導學生去觀察生活、體味情感。了解“語言文字的特點及體裁形式的遺產”(陳望道語)很重要,可是僅僅注意這一點也是不夠的。修辭句只是表面,其背后是對生活、事物、人情的清楚、透徹的認識。滿足第一個條件,需要寫作者對生活有細致的觀察,了解事物的形貌,體察人的感情。如果對生活觀察不細致,對情感體察不細膩,即使了解了幾種辭格,也很難運用得當。
一位教師在教了《濟南的冬天》之后,安排學生進行一個仿寫練習,要求學生運用多種描寫方法來寫當地的冬天。大部分學生用了多種修辭手法來寫當地的冬天,可是由于缺乏細致的觀察和體會,不少同學所描寫的景象與當地不符,而有一個學生清楚如實地描寫了當地的冬天,但沒有用修辭方法。教師對運用修辭格的學生進行了表揚,而對沒有用修辭格的學生則表示不符合要求。這兩種情況哪一種好?筆者以為還是第二種情況好。寫記敘文要追求鮮明生動,可是首先要合乎事實,不能脫離實際。修辭方法的運用基于對生活的觀察和認識,如果學生沒有發現事物的某種特征或聯系,為了運用修辭而強加聯系,恐怕是不合適的。對于修辭方法的運用不能硬性規定,而要根據事物和感情的實際適當地運用。
恰當地通過修辭來表情達意,要將對語言文字可能性的了解與對生活的觀察結合起來。如果只注重其中一個方面,恐怕不能達到目的,而在當前,引導學生加強對生活的觀察體悟顯得尤為重要。
四、修辭方法教學缺乏層次性
很多重要的修辭方法,從小學到高中都在教,由于缺乏對修辭教學的層次性的清楚認識,很多教師的教學存在低水平重復現象。一種修辭方法,小學教了,初中、高中還教,但這些教學沒有明顯的差別。作為重要的課程要素,反復學習是可以的,但要突出層次性。
關鍵詞:公共行政 公共管理 流派
流派歸類與公共管理理論的歷史沿革
(一)公共管理原則導向的流派
White(1926)的《公共行政學導論》和Willoughby(1927)的《公共行政學原則》使公共行政學者都相信公共行政存在著指導行政現象的科學原則;Max Weber(1978)的《論官僚制度》探討了現代組織原則與規范,發明了層級制。Gulick、Urwick(1937)等人的《行政科學論文集》,深入探討了法約爾管理過程與管理原則。
首先為古典管理學派,該學派主要關注行政效率,尋求為行政管理提供一系列方法與技術,為提高行政效率而在操作層面上進行科學研究及組織工作。該學派為公共行政學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Taylor將科學引入管理領域,提高管理理論的科學性。Taylor(1911)在《科學管理原則》中提出共同利益為基礎的科學管理原則,并指出:“科學管理原則普遍適用于各種人類活動”。科學管理理論強化了人們對消除浪費和提高效率的關注,從而成為了公共行政的核心價值追求。
其次為行政管理學派,該學派從管理實務出發,建立了一套管理理論和規則,作為管理者的行為準則。Henri Fayol的主要貢獻是開創了組織研究領域,拓寬了科學管理的研究領域。Gulick對行政功能和組織的規范與實證研究,并提出了一體化組織原則與行政七職能理論。James D. Mooney提出了組織四大原則,即協調原則、層級鏈原則、職能原則和職員原則,結合組織與原則分析。
最后為官僚制度學派,Weber的管理制度理論的產生與其歷史時代有著直接的聯系。Weber的官僚模型有著高度結構化、標準化、非人格化、理想形態等特征的行政組織體系,是強制控制的合理手段,能夠達到最高程度的效率,因而是對人類行使權威的最理性工具。
(二)公共管理“理性”質疑的流派
20世紀30年代,傳統的公共行政學派理論受到了挑戰。傳統的公共行政學把組織視為機械形式,把人當機器,只是片面的追求組織結構和法律、法規的遵守。這是傳統公共行政學不可推脫的缺點。理性的挑戰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對“政治-行政”二分法的反對;二是認為行政原則本身存在邏輯矛盾。John M.Gaus(1950)在《公共行政》精辟地論述了當時的情形:“現時的公共行政學理論也就是政治學理論”。這把原本認為政治與行政分離的傳統理論又糾纏在一起。
社會系統學派從系統、整體性等社會學觀點來研究管理,擺脫了傳統行政管理理論的缺陷,并試圖改造傳統的權威概念、創造出一種協調合作精神。這個學派的代表人物Mary P Follett(1937)最早系統而深入地研究行政管理過程中人的問題,他通過對群體的心理因素的考察來分析作為民主群體基礎的“協商一致”機制的性質。
理性決策理論學派代表人物Simon(1988)把管理行為分為“決策制定過程”和“決策執行過程”,并把管理研究重點集中在“決策制定過程”的分析。既豐富了管理學的思想,也揭示了管理的本質特點。理性決策模式提供了分析決策問題基本思路,同時也強調“理性”是指最小化成本和最大化利益的理性。
(三)公共管理多元化擴散流派
20世紀60年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原子能技術、空間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的利用和發展為主要標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客觀上造就了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等理論的應用和發展,拓寬了管理思維,也促進了管理現代化,更是給行政科學注入了新血液。公共行政學的管理科學成為了一門融管理學、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多學科理論、方法于一體的綜合性學科。公共行政學的研究也就從純理論轉型到結合應用的研究。
系統論認為任何組織都同其周圍環境相互聯系、相互作用,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發展,拓展了公共管理學的研究范圍。公共管理對于公共性的理解也從官僚制度和政府機構發展轉變為注重公共利益,即政府與社會其他組織之間的政治關系,以及注重組織工作環境對公共組織的影響力,政府被置身于社會外部大系統中,公共管理從制度定義發展為規范定義和組織定義。
系統管理學派是以系統為研究對象,研究自然、社會和思維領域中各種系統的運動規律并據此來認識和改造世界。其代表人物有L.V Bertalanffy、Talcott Parsons和James E. Rosenzwig等。其核心觀點是不同變量之間存在非線性關系。一個變量的細微變化可能引起其他變量的重大變化。這種非線性關系增加了人們對組織認識的復雜性。受系統理論的影響,任何組織都被視為相互關系之中,任何變量都可能對其他變量產生影響。行政組織也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必須持續地與環境產生互動,并在適應環境變化的過程中處于動態均衡狀態。
行政生態學派,借用生態學研究生命體與其環境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的理論和方法,來研究行政系統與各種環境變量間的相互關系。最早提出行政生態的學者是哈佛大學教授John M. Gaus。其追隨者Fred W. Riggs10余年后提出了行政生態類型的發展連續體。行政生態學借用“結構-功能”方法來分析行政行為及其與環境的關系,為公共管理學開辟了新的領域,使其擺脫了那種抽象地討論行政原則的純理論作風,用生態觀點來考察行政是正確的認識路徑。
(四)公共管理價值重塑流派
歷史與科學的局限性導致了傳統的公共管理理論在一定程度上迷信于管理的技術手段,而抹煞了人性存在的意義、價值、自由等內涵,也導致了公共管理學的價值危機。20世紀60年代,以Dwight Waldo等為首的新公共行政學派,除了致力于民主行政的推動,還大力提倡社會正義、自由、民主等價值,這也就突破了科學實證主義的限制,走向了人文精神與價值的復興之路。
Waldo(1971)在《走向新公共行政學:明諾布魯克觀點》的序言中指出,“新公共行政學產生于‘事態嚴峻、情勢緊急’時代”,它的產生本身就是為了解決問題。新公共行政學派的主要觀點在于:第一,由單純的法理或制度性研究方法向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成果和研究方法轉變;第二,拋棄“政治-行政”二分法,把政治或政策與行政看成是政府管理中的連續或交融過程,開始重視政府管理中的政策問題研究;第三,公共管理學由以效率研究為核心轉向更關注公平、責任和倫理等行政民主性價值取向的研究。
Gary Wamsley的《黑堡宣言》發表,奠定了黑堡學派的政府再造的獨特觀點。其強調,行政價值的重塑與社會變遷的推動都需要由“集體持有的價值、認知、態度以及行為等”改變,行政人員與官僚體系共同努力才能提高行政績效。 (五)公共管理思路創新流派
任何思想流派的發生,除了尋找之身的歷史、傳統等淵源之外,時代的風云際會也可能成為其產生發展的土壤。公共選擇學派、新公共管理學、新公共服務、治理學派等學派的出現與不斷探索,極大豐富了公共行政學的內容和方法論。
公共選擇學派將經濟學的理論用于非市場的決策之中,它認為國家機關亦會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參與利益的競逐。公共選擇學派以個人自由主義為基礎,關注個人利益,將人類社會分割為兩個市場:經濟市場與政治市場,它們都有著共同的特點,都受自生自發秩序的制約。該學派對于公共行政的啟示主要體現在:擴大公眾參與;最大化行政職能分權化;簡化行政程序與層級節制;徹底將公共行政經濟化,并進行可行性評估,而不是以“公共物品”或社會公正為衡量基礎;對于公共部門的擴張、行政裁量以及公共組織的目的進行嚴格的控制;削弱公共部門的領導角色,將其界定為專家或技術人員。
20世紀70年代末期,新公共管理理論在受到公共政策學科范式和企業管理學科范式的影響而在新公共行政學的基礎上形成。它更重視從經濟學角度來研究公共管理問題,在重視定性分析的同時更強調定理分析。新公共管理以公共部門管理問題的解決為核心,采用經濟學理論和私人部門管理方法,創立一個新的公共管理的知識框架。如:更加關注績效-激勵的行政模式,建立績效導向型的制度、結構與管理等行政原則;建立了關于政府設計和行政改革的國際對話和比較機制;經濟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以及其他先進概念框架的綜合與啟發性使用。
新公共服務理論主張和現實求解,主要是針對新公共管理的缺失而提出來的一種理論。該理論指出,一味的放任政府治理走向市場化與競爭化將導致公共利益與公民尊嚴的喪失,并試圖提出新的理論解釋和實踐工具來彌補這種趨勢所造成的惡果。它提出通過由公民與政府雙方的共同治理來提高治理的質量,并帶給社會更高的收益,這些都體現了新公共服務理論的思想進步。
意義及啟示
公共管理流派紛爭,其主線主要集中在下面三部分:
(一)政治與行政
公共機構的任務,即政策的制定必須由政治家來完成;而行政者則貫徹執行這些政策措施,即所謂的“政治-行政”二分法。盡管有學者對于政治與行政是否能分離表示懷疑,但二分法使得人們可以撇開政治條件與政治因素來把握行政的實質與意義,促成了對政治與行政邊界的認知。20世紀80年代以來,公共部門改革發展使得政治與行政的邊界日益模糊,主要是因為公共部門采用了眾多的組織形式,政治勢力日益滲入行政領域。政治與行政界限的模糊導致責任處于游離狀態,使得傳統的政治價值難以追尋,并產生了許多問題。
(二)公共與私人
在公共部門管理研究中,最基本的問題就是所謂的“劃界問題”,如何選擇屬于公共、私人領域抑或公私混合領域,以及如何執行等問題的思考。在現實生活中,純粹的組織形式是不存在的。既沒有純粹的公共組織,也沒有純粹的私人組織,構成了所謂的“模糊狀態”。公共與私人邊界移位使我們必須對傳統公共部門原則進行重新思考,如公共權力與個人自由,資源配置問題、分配問題、所有制問題、官僚制問題等。公共部門管理創新,運用私人部門管理來提高效率、提高更優質的服務,這樣可以減少成本,但也存在公共信任減少的問題。
(三)效率與公平
效率與公平是一對矛盾體,效率在生產力落后的時代其重要性被提高到了歷史高點,而當社會矛盾漸露的時候,公平理念就會出現。效率注重規則、缺乏人性;公平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犧牲效率。公共管理理論引入了行政效率、經濟人假設、私人部門管理等效率優先理論,也提出了政治價值、人性與公共服務等公平理論。新公共服務理論主張公民與政府的共同治理,加強對話,消減矛盾,以克服公共管理理論一味強調的競爭化、市場化可能帶來的惡果。其實,效率實際上是生產力的尺度,強調發展;而公平更多是價值觀念,是社會穩定的心理需求,注重穩定。在穩定中求發展,以發展來謀穩定。效率與公平最終將在社會的天平中尋達到平衡。
參考文獻
1.[法]H.法約爾著.周安華等譯.工業管理與一般管理[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2.Luther Gulick and L.Urwick(eds.). Papers on the Science of Administration[M].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Institut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1937
3.[德]馬克斯韋伯著.林榮遠譯.經濟與社會(上、下卷)[M].商務印書館, 1997
4.譚功榮著.西方公共行政學思想與流派[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5.[美]赫伯特西蒙著.管理行為-管理組織決策過程的研究[M].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8
6.[美]塔爾科特帕森斯著.社會行動的結構[M].張明德等譯.譯林出版社, 2003
7.[美]徐中奇.行政生態學研究述評及其對我國行政改革的啟發[J].江西行政學院學報,1999(4)
8.[美]F.W.里格斯著.行政生態學[M]. 金耀基譯.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關鍵詞:科學教育;中美基礎教育
Abstract: By the visit to some American schools,the observation on science classrooms and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hinese and American educational system, we find sone big differences in school science education between two the countries, that is the differences of ideas and system of science educ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s of science, scienc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resources, scienc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its usage. Know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se differences will be helpful for the popularix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asic science educa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scienc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science education ; China and the US; basic education in China and the USA
一、科學教育觀念及其體制上的差異
近幾年,雖然科學教育的觀念在我國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開始流行起來,但由于長期實行分科教學,人們的意識里缺少整體的科學教育的觀念。有些人認為,只有現在小學和初中設立的綜合科學課才算是科學教育,這種認識在我國幾乎是一個普遍的誤解。
美國從19世紀開始,科學就成為中小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20世紀初期以來,小學和初中(或中間學校)大都采用綜合科學課程,高中雖分生物、物理、化學和地球科學等學科,但也有一些主題是跨學科的,因此人們的意識里都具有科學教育的觀念。進步教育運動時期,美國初中和高中一年級普遍開設“普通科學”(general science)課,內容涉及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科技現象及其原理。該門課程尤其重視科學方法的訓練,目的是使中學生受到基本的科學教育。[1]為推進普通科學的教學,美國早在1916年就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個科學教育學術期刊《普通科學教育》(現更名為《科學教育》)。20世紀50年代末期至60年代是美國科學教育課程現代化時期,當時流行的學科結構課程理論倡導分科教學,反對綜合科學教育,但分科的科學課程仍然保留了一些跨學科的性質。例如,生物學統合了動物學、植物學和生理學;物質科學在很大程度上整合了物理與化學;生命科學則在更高的程度上整合了生物學、環境科學與生態學。20世紀70年代以后,美國科學教育改革的鐘擺再次偏向綜合科學課程,一些高中在9年級或10年級開設綜合科學(integrated science),至今亦然。綜合科學反映了當代科技發展的跨學科性,體現了科學本質的一個重要方面,因為無論是物質科學(理、化等)還是生命科學,都要強調科學素質、科學探究及科學技術與社會的聯系。美國1996年頒布的《國家科學教育標準》,從幼兒園到高中13年義務教育期間,科學教育的內容標準涉及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和地球科學等不同學科,是把科學教育當做一個整體來對待。
美國中小學每個學校建立一個科學組(science department)。盡管美國高中的科學教學一般也是分科的,但是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等學科的教師都在同一個科學組里,其教研活動和教師專業發展活動也都在一起進行。2006年3月20—22日,筆者有幸參加了美國科學促進協會(AAAS)“2061計劃”舉辦的“使用科學素養導航圖”的科學教育工作者專業發展工作坊(workshop)。在除我之外的45名學員中,有3名大學科學教育副教授,17名中小學科學教師,其余的人或者是科學課程開發人員和教科書作者,或者是學區的科學教育協調人員,或者是科學測驗(考試)的編制人員。這些來自各州、身份各異的科學教育工作者聚集一堂,進行為期3天的研討《科學素養導航圖》(2001年出版)的專業發展活動。這里,既沒有不同學科的分野,也不存在大學科學教育教授與中小學科學教師的分別,大家在研討中從彼此不同的視角和經驗中相互學習,取長補短。
同樣,在大學教育學院里,從培養學前與小學教師(這個階段美國沒有專門的科學教育專業)到培養中學各階段的科學教師,全部由課程與教學系(或教師教育系)負責。如我所訪問的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教育學院,其課程與教學系既培養學前和小學的教師,也培養中學科學教師。不僅如此,科學教師的在職教育和專業發展同樣由大學教育學院承擔。美國許多州的教育法規定,在職教師每5年必須在大學教育學院修滿6個學分的課程(即兩門3個學分的課程),以保證他們的知識更新和專業發展。美國科學教師教育的高起點和一體化為科學教育改革的成功提供了必要的師資保障。
美國科學教育在教學體制和科學教師培養上這種制度安排,是與其科學教育觀念一致的。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美國科學教育開始從整體上考慮中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的統一性問題。無論是小學和初中(或中間學校)的綜合課程還是高中的分科課程,雖然內容有別,但都具有內在的統一性和連貫性,即都注重科學素質、科學探究、科學本質、科學的思維方式、科學與技術及社會的關系。
二、科學課堂教學方式上的差異
在美國中小學科學課堂里聽課,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美國科學課堂的教學方式。概括地說,美國中小學科學教學的總體特征是強調師生之間及學生相互之間的合作—探究,這與我國科學課堂注重科學知識的傳授形成了巨大差異。長期以來,我國中小學科學教學基本上是傳統的授受式教學方式,教師注重備教材和面向全班講解,強調按部就班地學習和通過做習題反復訓練;學生則主要是聽教師講解,注重個人領悟和記憶,缺乏學生之間的互動、合作與交流。新課程改革雖然強調學習方式的變革,倡導探究、合作與互動的教學方式,但短期內傳統的教學方式恐怕難以從根本上有所改變。
美國無論在幼兒園、小學的科學課堂上,還是在中學科學課堂上,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是普遍采用的教學方式。我所參觀和聽課的學校中,只有一所教會學校的科學教學方式顯得比較傳統,即基本上仍是教師講授、學生靜聽,其他學校普遍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2006年2、3月間,筆者每星期到麥迪遜市林肯小學聽半天科學課。這是一所規模比較大的3—5年級小學,有20個教學班。擔任所有科學課教學的專任教師是年輕的、具有科學教育碩士學位的克萊爾·瑟坤(Clare Sequin)女士。在她的科學課堂上,學生4人一組,圍著一個長方形實驗桌而坐。上課時大部分時間用在動手做的探究、實驗活動上。比如,2006年2月1日上午聽的兩節科學課,第一節是4年級學生科學課,有20名學生。學習的課題是關于力學方面的內容。每個小組的桌上都有一個小天平,一邊放著兩小片圓形磁鐵(一塊在塑料盒子里,另一塊放在盒子底下面),另一邊放一些圓形空心鐵墊圈。當學生不斷往一邊盒子里加圓形空心鐵墊圈時,另一邊的兩塊小磁鐵分開了。教師要求學生在課堂筆記本里記錄每次實驗操作的結果。最后教師把每組的結果寫在白板上。下課前,教師發給每個學生一張作業單,上面有一個表格,要求學生把實驗結果用圖表的形式表現出來。但這節課的任務沒有完成,等待下節課繼續。第二節課是5年級科學課。學習的內容是混合液、溶解、飽和等概念性知識。上課開始,教師把這些概念及其定義寫在白板上,并向學生解釋這些概念的含義。然后發給每個小組一個工具盒,里面有注射器、漏斗、瓶子、支架、食鹽等。接著要求學生先把實驗的步驟寫在筆記本里,她讓學生用注射器把水(一定量)裝進瓶子里,然后要求學生把食鹽一小勺一小勺地通過漏斗放進瓶子里,蓋上蓋子使勁搖晃,讓其溶解,直到飽和為止。最后要求學生計算出鹽水的重量。方法是把溶液倒進一個杯子里,把同樣量的水倒進另一個杯子里,放在天平上,天平因鹽水重不平衡而傾斜。然后要求學生把塑料塊(每個1克重)放進水杯子里,直到平衡。學生每個人都要記錄每次實驗的結果。實驗結束后,師生一起討論實驗過程和結果,結合一開始教給學生的那些概念,深化對它們的理解。這兩節課給我總的感覺是學生合作學習、動手操作的活動比較多,時間比較充分。小組成員之間一邊活動、一邊交流是很自然的學習形式,似乎也沒有特別的分工。小組合作—探究以后,教師注重組織課堂討論,討論中教師重視引出學生自己的觀點,幫助他們修正和發展自己的觀點,體現了學習科學時合作—建構的特征。另外比較突出的一點是,每個學生都有一個課堂聽課筆記本,上面記錄著實驗的結果。由此可見,這節課上觀察、提問、交流、推理等科學過程技能使用得比較多,而學生通過合作—探究,關于力的概念也在形成和發展中。
2005年12月21日(星期三)上午,我和另外兩位中國訪問學者到麥迪遜市著名的威斯特高中(West High School)聽了兩節科學課。一節是開設一個學期的跨年級的生物技術課(biotechnology),有20多名11年級和12年級的學生選修;另一節是9年級的必修課生物Ⅰ。在生物技術課堂上,授課教師貝翠·巴納德(Betsy Barnard)女士首先進行簡要的陳述,提出任務與要求,并給每個學生三頁的實驗操作指南,然后就讓學生自由組合分4人一組進行實驗。實驗的任務是找出實驗的樣本DNA來自哪種動物。具體的實驗過程是,學生先提出假設,進行探索,記錄實驗數據,最后寫出簡要的實驗報告。在此過程中,教師不斷為學生提供需要的材料和儀器,在各個小組之間穿梭進行個別指導和答疑。整個一節課教師講授的時間大約不到10分鐘,大部分時間留給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堂課也可以說是基于項目的探究學習,因為學生始終是圍繞一個核心問題而進行開放式探索。
在9年級的生物Ⅰ課上,我們發現20多名學生分4人一組圍桌而坐。年輕的授課教師克里斯·黑格(Chris Hager)首先檢查了前一次上課(星期一)留的作業,其內容是關于細胞及其環境的一項練習,一共17題,印在一張作業紙上,要求學生把右邊每一個描述與左邊的術語一一對應起來。在檢查作業時,學生的回答時有出錯,但教師并不批評或直接糾正,而是解釋錯在哪里,然后從學生中引出正確答案。接著教師使用投影儀講解了動、植物細胞不同的特點和結構。這是一個大約5分鐘的簡短講授。我們注意到,教師在講解時很強調與學生的互動,學生不僅在聽,也在教師講解過程中主動提問。顯然,這是為下面的實驗做準備。緊接著,學生離開座位到教室的另一端進行觀察實驗。學生4人一組圍著放著顯微鏡的實驗臺,從教師提供的放在清水中浸泡的植物細胞與在鹽水中浸泡的植物細胞標本中提取樣本,觀察它們的顏色、排列和結構有何不同。課后教師克里斯·黑格告訴我們,生物學Ⅰ每星期有一次實驗,實驗時間占這門課教學總課時的40%。這堂課實驗結束后,我們發現教師給每個學生布置了課后的探究作業,作業的要求打印在兩張作業單上,上面的標題是“咸味的馬鈴薯”。探究的任務是“找出浸泡在兩種不同的溶液里的馬鈴薯片對其質量和硬度的影響”。這個兩頁紙的作業單給我印象深刻的是,教師對每個學生的要求非常具體,如要求寫出問題的情境、需要的材料、對探究的規劃、進行探究的步驟、交流的結果以及評價的規則等等。可以看出,這項探究任務留給學生創造性探究的空間很大,比如,在學生對探究進行規劃時,要求他們“給它(實驗)一個標題,包括自變量和因變量……作一個可以檢驗的假設,并與問題(如果──,那么──)相關聯。給出理由,解釋為什么認為你的假設是真的。”總之,這是一項要求嚴謹而又需要學生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科學探究活動,而不是我印象中的那種刻板的、例行公事式的、按步驟完成任務的課后練習。
與其他學科不同,科學學習尤其需要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來教學,因為科學探究不是學生一個人獨自就能有效進行的活動,而是需要小組成員共同學習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例如在進行一項實驗時,不可能也沒有必要讓每個學生都有一套實驗儀器和材料,因此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成為必然的選擇。美國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一些教學理論學者(如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羅伯特·斯萊文教授、明尼蘇達大學的羅杰·約翰生教授等等)大力倡導合作學習。經過40多年的努力,合作學習成為從幼兒園到大學普遍采用的主要的學習方式。也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科學課程與教學改革大力倡導探究學習。20世紀80年代以來,建構式學習(constructivist learning)、基于項目的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概念圖(concept map)、學習環(learning circle)、情境學習(situated learning)、真實學習(authentic learning)、學習性評價(assessment for learning)等教學策略成為當今美國中小學科學課堂上的主要的探究式教與學的方法。
在美國科學課堂上,合作—探究學習如今已經成為美國公立學校普遍的科學教學方式。合作—探究學習的含義是多方面的,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并不是固定不變的模式。在美國中小學科學課堂上合作—探究學習的基本特征是:小組成員之間克服不良競爭的心理,彼此尊重、友好;學生愿意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經驗與觀點,耐心傾聽同學的發言;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比較長的時間動手做實驗、做科學,并在動手做之后引導學生通過互動、交流、討論、甚至辯論,注重對科學概念或原理的深度理解;重視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建構對重要科學概念的理解,促進學生的原有觀念向公認的科學概念轉化;重視課堂評價或學習性評價在教學中促進學生理解的作用;等等。合作—探究學習是當代科學文化和科學精神在基礎科學教育中的體現,其價值不僅體現在科學學習本身,亦有助于學生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
當前我國科學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是,改變教與學的方式,提倡合作學習、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但是,在我國科學教育改革中由于教師教育和教師專業發展遠遠適應不了科學課程與教學改革的需求,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恐怕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成為普遍的教學方式。當前,我國師范院校在培養新科學教師過程中,傳統的科學教育觀念、課程觀念、教學觀念和評價觀念等還在根深蒂固地影響著教師教育實踐,合作、探究、反思、建構的科學教學思想和方法還沒有得到普遍認同與制度化;另一方面,在職科學教師的專業發展主要限于少數骨干教師,多數科學教師仍然受傳統的授受式教學觀念和考試指揮棒的影響,缺乏主動改革科學教學方式的制度環境、經驗和能力。由于我國缺少科學教育專家和研究人員,中小學科學教師在課程與教學改革中也很少像美國科學教師那樣得到必要的專業支持。這種狀況應當引起我國教育決策部門及科學教育界的高度重視,應當重視科學教育研究和培養高層次的科學教育研究、開發與教學人才。
三、科學課程與教學資源上的差異
我國學校(也包括社會和家庭)為學生提供了大量以應試為目的的練習資料:試題匯編,教研員及重點中學骨干教師編寫的課外輔導材料,與課程標準和教材配套的同步練習,等等。相反,美國學校首先是為科學教師提供大量的科學教學參考書籍(包括科學教學理論與方法的書籍、科學教科書的教師用書、科學課堂探究的實用手冊等)和可用于課堂的科學探究活動的材料和資料,為學生提供了科學探究的儀器和設備、科學探究的材料、科學普及的圖書,等等。例如,在威斯特高中克里斯·黑格老師9年級生物 Ⅰ 課堂上,我們看到了學生在課外自己進行探究的活頁指導材料。在林肯小學,我們看到課堂上幾乎每節課都有供學生實驗使用的儀器和材料。克萊爾·瑟坤老師告訴我,這些器材是由學校提供需求單報給學區,由學區統一購置免費提供給每所學校的。在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教育學院的圖書館的書架上,關于科學教師專業發展的圖書資料和音像資料比比皆是。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發展,美國社會和學校提供的網絡課程與教學資源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這方面,中美兩國學校存在的差異也十分突出。筆者在北京幾個名牌中學網站上搜索過,幾乎找不到關于科學課程與教學的網絡資源,而我國成千上萬的縣級中小學和農村中小學連校園網都沒有建立起來。而在美國威斯康星州麥迪遜市著名的威斯特高中網站(madison.k12.wi.us/west/science/index.htm)上,有包括科學在內的各學科豐富的課程與教學網絡資源為師生服務。如該校科學組的網上資源有:麥迪遜南部地區物理教學資源共享網頁,上面有該地區物理教師1990年以來專業發展會議的簡報,許多物理學的網絡鏈接,物理教學活動的通知,等等。在科學組的生物學網頁上,有關于生物教師的詳細資料,有給學生提供的非常詳細的網絡鏈接,以及其他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資源。在科學組生物技術學科的網頁上,有該門課程的概述、實驗記錄的要求、期末考試的不同選擇形式、科學論文報告表、研究項目和作業要求、生物技術的專門術語、上課演示時常用的動畫、提供給學生的生物技術的大量網絡鏈接、教師情況介紹、實驗規則等10項內容。此外,科學組網頁上還有對各門科學課程的詳細介紹,以及所有科學教師的簡介等信息。
我所訪問的其他中小學,如詹姆斯·麥迪遜高中、詹姆斯·賴特中間學校和林肯小學等,都為學生提供了許多學習科學的網絡鏈接。而麥迪遜都市學區的網站上(mmsd.org)提供的科學課程與教學資源更是豐富多采。無論是學校校園網還是學區網站,它們提供的科學課程與教學資源為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進行自主學習和獨立探究,培養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創造了良好的資源條件。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不僅政府與教育界推動科學教育改革,民間機構與科學教育界的密切合作也為科學課程與教學改革提供了大量豐富有用的資源。例如,愛林伯格基金會(Annenberg Foundation)與史密桑寧研究院(Smithsonian Institution)及許多著名大學的科學教育教授以及中小學科學教師合作,10多年來制作和發行了34套科學課程與教學改革的錄像帶(以及許多其他學科的錄像帶),并在其網站(learner.org)每天24小時不間斷地免費播放。例如,有關于建構—探究式教學案例的錄像,有關于學習性評價案例的錄像,也有關于K—12年級(即幼兒園到高中)科學教師專業發展的錄像。這些科學教育的錄像無論對提高中小學科學教師自身的科學素質還是提高他們的科學教學水平,都發揮著較大的作用。
中美兩國學校科學教育在課程教學資源上的差異,既有兩國科學教育人員觀念上的不同,也存在科學教育人員數量和素質上的差異。在課程與教學觀上,我國科學教育界仍然受教師教學即是“教書”(教科學教材)、學生上學即是“讀書”(讀科學教材)的傳統觀念影響。因此,科學教學實際上主要是讓學生學習書本上的科學知識,主要目的是為了應付升學考試。從學校、社會到教師、家長和學生都具有這種根深蒂固的意識。從科學教育人員(科學教育研究者、教研員、教師、教材編輯、輔導材料編寫人員等)的數量與素質來看,我國近百年來師范院校培養出來的從事科學教育的人員除理、化、生各科教師外,鮮有輔助課程開發和提供科學教學器材研制的人員,尤其缺少進行科學教育研究的人才。而在美國,僅獲得科學教育博士學位的科學教育研究人員、科學教師教育者(science teacher educator)就有數千人,近年來參與科學課程與教學網絡資源開發的公司不計其數。
此外,中美兩國科學課程與教學資源上的差異也反映了兩國學校科學教育不同的社會生態環境。我國學生從小學開始就面臨著嚴峻的競爭和升學壓力,因此,各種考試題匯編和輔導資料,以及各種課外強化班應運而生,并盲目地受到許多家長和學生的歡迎。相反,在美國中小學,一般看不到這樣嚴峻的競爭和升學壓力,學生成長的社會生態環境要優越得多。
四、科學教科書及其使用上的差異
我國中小學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科學教科書,科學教學實際上主要就是教師教教材、學生讀教材。而在美國課堂上,公立學校學生接受義務教育,教科書并非每個學生人手一冊,上科學課時,教師和學生也很少使用教科書。當然,教科書每個班級教室里都有,是學校的公共財產,每屆學生循環使用,既節省了資源,提高了使用效率,又節約了經費。在科學課堂上,教科書只是師生的參考書籍之一,或者說是可以利用的課程資源。教師在課堂上教學并不依賴某一本教材,他們可能參考幾種教材,以及各種各樣的其他資料。過去,美國小學教師上科學課時教科書也曾經是教師使用的唯一的信息源。但這種狀況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尤其是從90年代以來已經發生了根本的改變。根據1998年《科學與兒童》期刊第5期的一項調查顯示,28%被調查的小學教師報告說,他們使用教科書只作為參考資料;33%的教師說他們很少使用或從來不用教科書;只有28%的教師說他們在使用一種教科書。 [2]筆者在幾所中小學的觀察也發現:課堂上使用的書面資料很多,除了教科書以外,還有各種教學參考資料、活動資料、網絡上下載的資料、音像資料等等。由于美國科學教育為教學服務的非教學機構和人員很多,他們為師生提供了大量可用于課堂教學的科學器材和多種媒體資料。以小學和中間學校使用的FOSS科學教材為例,這是由一系列配套的教師指導書與供學生閱讀的科學故事、DVD錄像、實驗器材和材料(即工具箱)、FOSS網站等組成的系列科學課程,遠遠不是我們所想象的單一的科學教科書。
中美科學教育課程上的這種差異,實際上反映了兩國科學教育工作者的科學課程和科學教學觀念的差異。美國新一輪科學教育改革比我國至少早15年,科學教師的課程觀念已經發生并將繼續發生深刻變化。就科學課程而言,不僅有科學教科書、國家和各州乃至各學區自己的科學課程標準、科學教學資料和材料、多媒體資源、網絡資源等多種顯性課程,更有科學文化、教師的科學態度和體現在他們身上的科學精神等隱性課程。因此,科學課程對于美國科學教師來說是豐富的、復雜的概念,科學課程的開發是每個科學教師自己需要做的事情。從學生的角度看,科學課程又是影響學生科學探究和科學學習的因素的總和。這其中還包括非常重要的、但傳統的課程觀排除在外的一種課程資源,即教師同行和學生相互之間的影響。當教師在一起探討教學問題或進行專業發展活動時,他們得到的信息是“活”的科學課程資源;當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小組探究活動時,他們之間交流的信息、表現出來的或正確或錯誤的觀念等等,對師生來說也都是不可忽視的、“活”的科學課程資源。因此,美國科學課程的概念很寬泛,除了教科書以外,它既包括科學教育改革文獻(如《科學素養的基準》和《國家科學教育標準》等)、科學課程項目及其資源、各州和各學區自己制訂的科學課程標準,也包括學校和教師自己設計的科學課程計劃等等。所以,教師不是教教科書,而是自己根據國家、州、學區和學校的課程標準和指南設計和實施自己的科學課程,可見美國科學教師有實實在在的課程開發和實施的權力和責任。
中國科學教師的課程觀念主要限于學科和教科書上,習慣于教科學教科書。現在隨著科學課程改革的深入,我國科學教師的課程意識已開始形成,開發課程資源的觀念也開始流行起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