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10 06:33:2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影像技術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1人才培養目標
在內科學課程設計時要明確高職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為基層醫療衛生系統培養緊缺人才。經過3年時間,使學生成為適應基層醫療衛生事業改革,掌握醫學影像技術基本理論及技能,能從事放射診斷、超聲診斷等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1.2應具備的能力
掌握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基本理論知識和臨床技能等;熟練掌握常見病的放射診斷、超聲診斷基本知識、理論,具備從事醫學影像診斷臨床工作的能力;具備正確的思維方式和綜合運用相關知識分析解決臨床問題、做出正確影像診斷的能力。
1.3主干學科、主要課程
該專業主干學科包括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醫學影像學。主要課程包括內科學等。
2高職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內科學理論教學課程設計
2.1突出高職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特色及就業崗位需要的知識
高職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學生文化基礎較薄弱,對學習公共課、專業基礎課、綜合素質類課程興趣不高。因此,內科學課程設計不能模仿和照搬本科課程,也不能把中專的課程簡單地組合起來。高職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必須進行相應改革,才能適應社會,尤其是基層醫療單位對人才的需求。通過適當精簡、融合、重組、增設等,打破原有課程設計界限,優化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突出職業能力培養與崗位技能訓練,以突出操作能力、注重臨床教學、加強技能實踐、適應基層需要為原則,設置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內科學課程體系。近年來我們按照這個思路,以“實際、實用、實踐、實效”為原則,在制訂內科學教學計劃時重點選擇必須具備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以常見病、多發病為重點,以增強動手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為核心,體現崗位需要的知識。
2.2明確內科學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2.1明確內科學的地位
開始授課前向學生介紹內科學與專業課程、臨床工作的關系,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明白內科學在臨床醫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臨床各科的基礎學科,所闡述的內容在臨床醫學的理論和實踐中具有普遍意義,是學習和掌握其他臨床學科知識的重要基礎。其涉及呼吸、循環、消化、泌尿、造血等系統的常見病以及理化因素所致的疾病,與外科學并稱為臨床醫學的兩大支柱學科。
2.2.2明確內科學學習的意義
內科學的教學任務和目的是: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內科常見病、多發病的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診斷要點和防治措施,為日后學習其他臨床學科和從事臨床實踐或基礎研究工作奠定堅實基礎。內科學是其他臨床學科的基礎,亦有醫學之母之稱。內科學是臨床醫學的核心學科,臨床醫學的共性診斷與治療思想集中表達在內科學中;且在臨床實踐中,內科疾病也最為常見,其涉及面廣,整體性強,既有自身的理論體系,又與基礎醫學密切相關,其診療原則與方法亦適用于其他臨床各科。
2.2.3明確內科學的學習方法
內科學的學習方法是通過病史詢問或面談后,進行體格檢查,根據病史與檢查所見做實驗室檢查與影像學檢查,以期在眾多鑒別診斷中排除可能性較低者,獲得最有可能的診斷,給出合理治療方案。
2.3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2.3.1重視“三基”教學,強化教學與臨床實踐的關系
“三基”即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內科學學習以疾病為中心進行講解,包括病因、發病機制、病理解剖、生理變化、臨床表現、影像學診斷方法和防治措施等。如學習“慢性支氣管炎”時,先讓學生復習支氣管的解剖和生理特點,炎癥的病理特點,咳嗽、咳痰的臨床特點及影像學特點,再進行討論并提出診斷依據,給予合理治療,從而達到基本理念與臨床知識的有機結合,為形成正確的臨床思維奠定基礎。
2.3.2重視疾病間影像診斷的鑒別
影像診斷的主要依據是圖像,通過對圖像的觀察、分析、歸納和總結作出診斷。內科學課堂教學注重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采取多種教學方式,以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分析問題的能力。如肺炎鏈球菌肺炎、肺結核病早期,病變部位病理改變為滲出性炎癥,影像學檢查表現為相似的X線征象,但這兩種疾病的典型臨床表現不一樣,如發熱癥狀,肺炎鏈球菌肺炎多呈稽留熱,肺結核病人多表現為長期低熱,于午后或傍晚開始,次日晨降至正常。通過對這兩種疾病的介紹,引導學生明確學習內科學的重要性和意義,使學生明確影像學檢查只是輔助檢查,必須結合臨床表現進行分析才能得出合理的影像診斷,從而為臨床醫生明確診斷提供依據。
2.3.3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進行教學,增強直觀性
充分利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增強直觀性,加深學生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為了增加對學生的感官刺激,彌補臨床見習中的不足,通過多媒體展示臨床病例后再進行教學。如講授“慢性支氣管炎”“肺心病”時,先以病案形式展示實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其積極參與到教學中。教學中還可通過對解剖、病理生理知識的復習來闡述疾病的演變和表現、兩種病之間的聯系、影像診斷的變化,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提出診治方案,不僅使學生產生成就感,而且提高了其分析、探索問題能力,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3.4強調教學總結和復習
教學中對一堂課的內容加以歸納、總結和復習,使學生明確重點,從而達到鞏固知識、加深理解的目的。課堂導入和結束的方法多種多樣,只要能提高教學效果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如教師對“肺結核”一病講授完理論知識后,就要引導學生進行總結,明確“肺結核”臨床分5型,每型的影像特征不同。
2.3.5改革考核方法,評價學生綜合能力
重視課間學習,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意識,從而提升學生操作技能。改革考核方法,評價學生的綜合能力,如通過病例分析引導學生注重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明確崗位需求、就業要求,為培養應用型人才奠定基礎。
3加強教師實踐能力和綜合能力培養
教師的能力評價對教師的業務發展具有導向作用。高職院校只有一部分教師有深入生產第一線實踐的經歷,大部分教師缺乏動手能力,不能將醫院最新技術引入教學之中。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高職“雙師型”教師已成為主要的師資力量。教師應定期深入臨床,熟練掌握臨床技能,了解相關的政策、法律法規,了解社區醫療、農村衛生室崗位需求;認真備好、寫好教案,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培養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醫學人才貢獻力量。
4選好教材
關鍵詞:數碼擴印,網絡數碼擴印系統,影像傳輸
1 引言
隨著數碼技術的發展和數碼產品快速普及的增長,對數碼擴印的需求日益上升。但數碼擴印機價格昂貴,一些傳統沖擴店無力引進數碼擴印機開展數碼擴印業務。另一方面,擁有數碼擴印設備的沖擴店為了加快資金回報,不使設備閑置,需要有大量的生產量。因此引入網絡數碼擴印系統來實現不同地域數碼資源的共享。
該系統以網絡為工具,采用“中心店+加盟店”的連鎖模式開展數碼影像服務。其目標是:通過Internet,實現加盟店影像文件安全﹑可靠﹑及時地傳遞到擁有擴印設備的中心店以供沖印,為跨地域客戶提供一體化﹑多元化的服務;同時滿足中心店對加盟店營業情況查詢﹑統計的需求,為中心店決策提供支持。
論文將詳細介紹系統的結構﹑功能框架以及開發過程中所用到的關鍵技術及實現方法。
2 系統結構
2.1 業務描述
系統主要分為四部分:中心店服務器﹑加盟店﹑前臺和影像工作站。加盟店通過廣域網與服務器相連,前臺則通過局域網分別與服務器和影像工作站連接。其業務模型如圖1所示。
中心店服務器帶有數據庫,保存著加盟店注冊信息,加盟店及影像工作站的擴印信息,如擴印尺寸﹑數量﹑營業額等。主要功能包括:①處理加盟店發來的事務請求(如注冊﹑傳送﹑查詢),作出相應回答;②接收﹑保存遠程加盟店傳送的圖像和擴印單,并根據擴印信息更新數據庫。。
加盟店主要功能包括三方面:①收集需要擴印的信息,生成擴印信息文件,并將擴印信息添加到本地數據庫,供本地查詢和更新;②向服務器發出傳送﹑查詢等請求,并接受服務器的申請處理結果;③向服務器傳送待擴印的影像文件和擴印信息文件。
前臺為中心店的擴印業務管理平臺,它的主要功能是:①處理影像工作站發來的請求(傳送﹑查詢);
②接收各影像工作站發送的擴印信息文件,將信息更新到服務器數據庫;③負責擴印單管理,如收費﹑標注﹑打印﹑查詢,為管理人員提供業務查詢﹑統計等功能。
影像工作站一方面負責向前臺發送本地擴印信息文件;另一方面向前臺查詢擴印單完成情況,并接受前臺發回的應答信息。
2.2 功能框架
由於在現今資訊流通普遍的社會中,影像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影像的數位化是必然的趨勢。然而在數位化過的影像所占的資料量又相當龐大,在傳輸與處理上皆有所不便。將資料壓縮是最好的方法。如今有一新的模式,在壓縮率及還原度皆有不錯的表現,為其尚未有一標準的格式,故在應用上尚未普及。但在不久的未來,其潛力不可限量。而影像之於印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故以此篇文章介紹小波(WAVELET)轉換的歷史淵源。小波轉換的基礎原理。現今的發展對印刷業界的沖擊。影像壓縮的未來的發展。
壹、前言
由於科技日新月異,印刷已由傳統印刷走向數位印刷。在數位化的過程中,影像的資料一直有檔案過大的問題,占用記憶體過多,使資料在傳輸上、處理上都相當的費時,現今個人擁有TrueColor的視訊卡、24-bit的全彩印表機與掃描器已不再是天方夜譚了,而使用者對影像圖形的要求,不僅要色彩繁多、真實自然,更要搭配多媒體或動畫。但是相對的高畫質視覺享受,所要付出的代價是大量的儲存空間,使用者往往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體積龐大的圖檔占掉硬碟、磁帶和光碟片的空間;美麗的圖檔在親朋好友之間互通有無,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用網路傳個640X480TrueColor圖形得花3分多鐘,常使人哈欠連連,大家不禁心生疑慮,難道圖檔不能壓縮得更小些嗎?如此報業在傳版時也可更快速。所以一種好的壓縮格式是不可或缺的,可以使影像所占的記憶體更小、更容易處理。但是目前市場上所用的壓縮模式,在壓縮的比率上并不理想,失去壓縮的意義。不然就是壓縮比例過大而造成影像失真,即使數學家與資訊理論學者日以繼夜,卯盡全力地為lossless編碼法找出更快速、更精彩的演算法,都無可避免一個尷尬的事實:壓縮率還是不夠好。再說用來印刷的話就造成影像模糊不清,或是影像出現鋸齒狀的現象。皆會造成印刷輸出的問題。影像壓縮技術是否真的窮途末路?請相信人類解決難題的潛力是無限的。既然舊有編碼法不夠管用,山不轉路轉,科學家便將注意力移轉到WAVELET轉換法,結果不但發現了滿意的解答,還開拓出一條光明的坦途。小波分析是近幾年來才發展出來的數學理論。小波分析,無論是作為數學理論的連續小波變換,還是作為分析工具和方法的離散小波變換,仍有許多可被研究的地方,它是近幾年來在工具及方法上的重大突破。小波分析是傅利葉(Fourier)分析的重要發展,他保留了傅氏理論的優點,又能克服其不足之處。可達到完全不失真,壓縮的比率也令人可以接受。由於其數學理論早在1960年代中葉就有人提出了,而到現在才有人將其應用於實際上,其理論仍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而其實際運用也屬剛起步,其後續發展可說是不可限量。故研究的動機便由此而生。
貳、WAVELET的歷史起源
WAVELET源起於JosephFourier的熱力學公式。傅利葉方程式在十九世紀初期由JosephFourier(1768-1830)所提出,為現代信號分析奠定了基礎。在十九到二十世紀的基礎數學研究領域也占了極重要的地位。Fourier提出了任一方程式,甚至是畫出不連續圖形的方程式,都可以有一單純的分析式來表示。小波分析是近幾年來才發展出來的數學理論為傅利葉方程式的延伸。
小波分析方法的提出可追溯到1910年Haar提出的小波規范正交基。其後1984年,法國地球物理學J.Morlet在分析地震波的局部性質時,發現傳統的傅利葉轉換,難以達到其要求,因此引進小波概念於信號分析中,對信號進行分解。隨後理論物理學家A.Grossman對Morlet的這種信號根據一個確定函數的伸縮,平移系{a-1/2Ψ[(x-b)/a];a,b?R,a≠0}展開的可行性進行了研究,為小波分析的形成開了先河。
1986年,Y.Meyer建構出具有一定衰減性的光滑函數Ψj,k(x),其二進制伸縮與平移系{Ψj,k(x)=√2jΨ(2jx-k);j,k?Z}構成L2(R)的規范正交基。1987年,Mallat巧妙的將多分辨分析的思想引入到小波分析中,建構了小波函數的構造及信號按小波轉換的分解及重構。1988年Daubechies建構了具有正交性(Orthonormal)及緊支集(CompactlySupported);及只有在一有限區域中是非零的小波,如此,小波分析的系統理論得到了初步建立。
三、WAVELET影像壓縮簡介及基礎理論介紹
一、WAVELET的壓縮概念
WAVELET架在三個主要的基礎理論之上,分別是階層式邊碼(pyramidcoding)、濾波器組理論(filterbanktheory)、以及次旁帶編碼(subbandcoding),可以說wavelettransform統合了此三項技術。小波轉換能將各種交織在一起的不同頻率組成的信號,分解成不相同頻率的信號,因此能有效的應用於編碼、解碼、檢測邊緣、壓縮數據,及將非線性問題線性化。良好的分析局部的時間區域與頻率區域的信號,彌補傅利葉轉換中的缺失,也因此小波轉換被譽為數學顯微鏡。
WAVELET并不會保留所有的原始資料,而是選擇性的保留了必要的部份,以便經由數學公式推算出其原始資料,可能不是非常完整,但是可以非常接近原始資料。至於影像中什度要保留,什麼要舍棄,端看能量的大小儲存(跟波長與頻率有關)。以較少的資料代替原來的資料,達到壓縮資料的目的,這種經由取舍資料而達到壓縮目地的作法,是近代數位影像編碼技術的一項突破。即是WAVELET的概念引入編碼技術中。
WAVELET轉換在數位影像轉換技術上算是新秀,然而在太空科技早已行之有年,像探測衛星和哈柏望遠鏡傳輸影像回地球,和醫學上的光纖影像,早就開始用WAVELET的原理壓縮/還原影像資料,而且有壓縮率極佳與原影重現的效果。
以往lossless的編碼法只著重壓縮演算法的表現,將數位化的影像資料一絲不漏的送去壓縮,所以還原回來的資料和原始資料分毫無差,但是此種壓縮法的壓縮率不佳。將數位化的影像資料轉換成利於編碼的資料型態,控制解碼後影像的品質,選擇適當的編碼法,而且還在擷取圖形資料時,先幫資料「減肥。如此才是WAVELET編碼法主要的觀念。
二、影像壓縮過程
原始圖形資料色彩模式轉換DCT轉換量化器編碼器編碼結束
三、編碼的基本要素有三點
(一)一種壓縮/還原的轉換可表現在影像上的。
(二)其轉換的系數是可以量化的。
(三)其量化的系數是可以用函數編碼的。
四、現有WAVELET影像壓縮工具主要的部份
(一)WaveletTransform(WAVELET轉換):將圖形均衡的分割成任何大小,最少壓縮二分之一。
(二)Filters(濾鏡):這部份包含WaveletTransform,和一些著名的壓縮方法。
(三)Quantizers(量化器):包含兩種格式的量化,一種是平均量化,一種是內插量化,對編碼的架構有一定的影響。
(四)EntropyCoding(熵編碼器):有兩種格式,一種是使其減少,一種為內插。
(五)ArithmeticCoder(數學公式):這是建立在AlistairMoffat''''slineartimecodinghistogram的基礎上。
(六)BitAllocation(資料分布):這個過程是用整除法有效率的分配任何一種量化。
肆、WAVELET影像壓縮未來的發展趨勢
一、在其結構上加強完備性。
二、修改程式,使其可以處理不同模式比率的影像。
三、支援更多的色彩。可以處理RGB的色彩,像是YIQ、HUV的色彩定義都可以分別的處理。
四、加強運算的能力,使其可支援更多的影像格式。
五、使用WAVELET轉換藉由消除高頻率資料增加速率。
六、增加多種的WAVELET。如:離散、零元樹等。
七、修改其數學編碼器,使資料能在數學公式和電腦的位元之間轉換。
八、增加8X8格的DCT模式,使其能做JPEG的壓縮。
九、增加8X8格的DCT模式,使其能重疊。
十、增加trelliscoding。
十一、增加零元樹。
現今已有由中研院委托國內學術單位研究,也有不少的研究所的碩士。國外更是如火如荼的展開研究。相信實際應用於實務上的日子指日可待。
伍、影像壓縮研究的方向
1.輸入裝置如何捕捉真實的影像而將其數位化。
2.如何將數位化的影像資料轉換成利於編碼的資料型態。
3.如何控制解碼影像的品質。
4.如何選擇適當的編碼法。
5.人的視覺系統對影像的反應機制。
小波分析,無論是作為數學理論的連續小波變換,還是作為分析工具和方法的離散小波變換,仍有許多可被研究的地方,它是近幾年來在工具及方法上的重大突破。小波分析是傅利葉(Fourier)分析的重要發展,他保留了傅氏理論的優點,又能克服其不足之處。
陸、在印刷輸出的應用
WAVELET影像壓縮格式尚未成熟的情況下,作為印刷輸出還嫌太早。但是後續發展潛力無窮,尤其在網路出版方面,其利用價值更高,WAVELET的出現就猶如當時的JPEG出現,在影像的領域中掀起一股旋風,但是WAVELET卻有JPEG沒有的優點,JPEG乃是失真壓縮,且解碼後復原程度有限,能在網路應用,乃是由於電腦的解析度并不需要太高,就可辨識其圖形。而印刷所需的解析度卻需一定的程度。WAVELET雖然也是失真壓縮,但是解碼後卻可以還原資料到幾乎完整還原,如此的壓縮才有存在的價值。
有一點必須要提出的就是,并不是只要資料還原就可以用在印刷上,還需要有解讀其檔案的RIP,才能用於數位印刷上。等到WAVELET的應用成熟,再發展其適用的RIP,又是一段時間以後的事了。
在網路出版上已經有瀏覽器可以外掛讀取WAVELET檔案的軟體了,不過還是測試版,可是以後會在網路上大量使用,應該是未來的趨勢。對於網路出版應該是一陣不小的沖擊。
圖像壓縮的好處是在於資料傳輸快速,減少網路的使用費用,增加企業的利潤,由於傳版的時間減少,也使印刷品在當地印刷的可能性增高,減少運費,減少開支,提高時效性,創造新的商機。
柒、結論
WAVELET的理論并不是相當完備,但是據現有的研究報告顯現,到普及應用的階段,還有一段距離。但小波分析在信號處理、影像處理、量子物理及非線性科學領域上,均有其應用價值。國內已有正式論文研究此一壓縮模式。但有許多名詞尚未有正式的翻譯,各自有各自的翻譯,故研究起來倍感辛苦。但相信不久即會有正式的定名出現。這也顯示國內的研究速度,遠落在外國的後面,國外已成立不少相關的網站,國內僅有少數的相關論文。如此一來國內要使這種壓縮模式普及還有的等。正式使用於印刷業更是要相當時間。不過對於網路出版仍是有相當大的契機,國內仍是可以朝這一方面發展的。站在一個使用其成果的角度,印刷業界也許并不需要去了解其高深的數理理論。但是在運用上,為了要使用方便,和預估其發展趨勢,影像壓縮的基本概念卻不能沒有。本篇文章單純的介紹其中的一種影像壓縮模式,目的在為了使後進者有一參考的依據,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此一模式會成為主流,到時才不會手足無措。
參考文獻:
1.GeoffDavis,1997,WaveletImageCompressionConstructionKit,。
2.張維谷.小宇宙工作室,初版1994,影像檔寶典.WINDOWS實作(上),峰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3.張維谷.小宇宙工作室,初版1994,影像檔寶典.WINDOWS實作(下),峰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4.施威銘研究室,1994,PC影像處理技術(二)圖檔壓縮續篇,旗標出版有限公司。
5.盧永成,民八十七年,使用小波轉換及其在影像與視訊編碼之應用,私立中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為適應全球醫療領域治療方案個性化的重要趨勢,泌尿外科領域的醫生改變X射線進行結石定位的傳統,通過融合影像及3D技術,使各類復雜的尿路結石病人得到創傷小、成本低、效果佳的治療方案,從而實現個性化治療。
2015年8月7日至9日,第14屆全國泌尿外科尿路結石專題會議在北京會議中心召開,千余名泌尿外科領域醫師共同出席會議,深入探討尿路結石預防、治療最新進展及復雜結石綜合治療等內容。
“通過B超和CT進行融合影像,不僅是數據間的簡單復合,而強調信息優化,以突出有用信息,消除或抑制無關信息,改善目標識別的影像環境,從而增強解譯的可靠性,減少模糊性、多義性、不確定性和誤差。”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泌尿外科主任李建興指出。
李建興強調,通過融合影像在經皮腎手術中的應用研究發現,通過B超和CT進行影像融合,可精準確立腎結石經皮腎鏡手術的通道,達到結合治療個體設計手術方案的最終目的。
目前醫學界新潮流――3D打印,已被廣泛應用在整形外科、骨科、口腔科、眼科領域的臨床工作中。清華長庚泌尿外科住院醫師劉宇保指出,醫務人員可根據患者增強CT的原始數據,通過軟件和設備打印出1:1的結石腎臟模型。實現腎臟模型的透明化,可幫助醫生清晰分辨內部血管、集合系統及結石的關系毗鄰結構,從而提供穿刺點個體化生理解剖學依據,避免因通道誤區造成的反復進針對腎實質的損害,為術前穿刺提供更合適的路徑。
“3D打印制作的是患者‘自己’的模型。在術前與家屬談話過程中,醫務人員可利用模型的直觀效果對家屬進行講解,使術前談話更逼真和充分,讓患者對目前情況、手術預計效果產生直觀了解,對解除病患及家屬對手術取石的迷惑和顧慮有良好的效果。”劉宇保說,“我們的研究結果補充了3D打印技術在經皮腎手術中的應用,對精準設計合理的手術模式、安全施行手術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也促進數字化醫學在腎臟疾病中的應用發展。”
對此,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教授馬歇爾?斯托勒評價,臨床中存在太多的無效溝通,這不僅造成醫生和患者關系的疏離,也增加了醫療糾紛的可能性。可以說,醫療糾紛很大程度上是醫患溝通不良造成的,而融合影像及3D打印技術可為此類問題的解決做出探索實踐。
針對特殊疑難病例,參會專家探討了復雜結石的多路徑綜合治療方案,以及促進個體化診療的最佳化等話題。會議期間,北京清華長庚醫院、上海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廣州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的醫生在會議現場進行了10場疑難復雜泌尿結石手術演示。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教授托馬斯?卡提出,在研究腎結石發病機制過程中,高級影像技術、果蠅結石模型等技術應用前景廣闊。
為鼓勵年輕醫師進行臨床科研,大會面向全國組織優秀論文評選,通過線上、線下的幾輪評比,12位年輕醫師的論文從幾百份投稿中脫穎而出。與會專家表示,讓患者觀看醫生如何給自己做手術、醫生于術前在“患者身上”進行手術演練規劃,甚至醫學院老師在個性化病例模型上對手術進行講解,這些聽起來不可思議的設想正慢慢變成現實。
據悉,該會議由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會泌尿外科學分會主辦,中華醫學會泌尿外科學分會結石學組、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承辦。
關鍵詞:主位,主位推進模式,漢語科技期刊摘要
1.引言
韓禮德把主位定義為:一、主位是指小句談論的內容 ,二、主位指小句(信息) 的起點。他把主位分為“單項主位”和“復項主位”;“無標記主位”和“有標記主位”。每一個句子都有自己的主位和述位,當句子與句子組成語篇的時候,主位與述位之間就會按照某種規律不斷向前推進,從而形成語篇的組織結構,這種規律性的推進被稱為主位推進模式。國內外許多語言學家對這一理論做過研究,其中,國外學者如Danes,Fries,Van Dijk,Halliday,國內學者如徐盛恒( 1982)、黃衍( 1985 )、黃國文(1988)、胡壯麟( 1994) 等。其中,黃國文(1988)提出了六種主位推進模式:主位同一型、述位同一型、延續型、派生型、交叉型和并列型。本文主要以黃國文的這六種主位推進模式為基礎,對所選取的語料進行了研究,但是,由于在具體的分析中,我們沒有發現并列型這一模式,因此,我們只采用他的前五種模式,以及輻輳型主位推進模式。
2.漢語科技論文摘要中的主位推進模式
2.1語料庫的建立
本文以之前建立的百萬詞語料庫為基礎,這一語料庫中的語料均選自國家科技文獻中心提供的科技類核心期刊,保證了其語料在學術領域的權威性和代表性,我們從中選取了6個不同的漢語理科類學科(測繪學、大氣科學、地理學、地球物理學、地質學和化學),每個學科隨機選取5篇,共30篇漢語論文摘要,這些漢語論文摘要均由漢語本族語使用者撰寫,字數在150~300之間。
2.2漢語摘要中主位推進模式抽樣分析
我們對所選取的30篇漢語科技期刊論文中的摘要進行了分析,劃分了其主述位,研究了其主位推進模式。
1)主位同一型:主位相同,述位不同。例如:
最大同震位移量(T1)是活動構造研究、斷層活動特性判定和地震危險性分析的一個重要參數,它(T2)關系到地震危險區最大震級、地震復發間隔的確定等定量評估。
T1R1 T2(=T1)R2
2)述位同一型:主位不同,述位相同。例如:
國內(T1)主要研究城市圈層結構方面,都還沒有涉及到以提高城市(社會)生活質量的商娛場所“引力(區)圈”的研究。文章(T2)借鑒國外“興趣引力區”與“存在主義”場所等概念,首次揭示中國大城市(西安)的“項鏈狀”現代商娛場所引力圈的結構。
T1R1 T2R2(=R1)
3)延續型:前一句的述位或述位的一部分成為后一句的主位。例如:
以偏振片選擇光線的方向性理論為基礎,(T1)提出整體匹配方法。該方法(T2)利用二值化影像,對重疊區域影像逐像素作邏輯運算,尋找極值位置,確定最佳匹配結果。
T1R1 T2(=R1)R2
4)派生型:第一句的主述位出現后,以后各句的主句從第一句的述位的某部分派生出來。例如:
諧波分析的位相(T1)表明降水量和降水頻率最大值出現的時間具有選擇性,高原中部降水量最大值(T2)多集中在傍晚前后,高原以東的四川盆地(T3)通常在夜晚,尤其是在后半夜達到最大值。
T1R1:T2R2,T3R3
5)交叉型:前一句的主位是后一句的述位。例如:
二氧化碳地質封存(T1)被認為是一項非常有潛力的CO2減排技術。其中對CO2地質儲存能力的評估(T2)可作為某一國家、某一區域或某一具體儲層是否適合CO2地質封存開展的判斷依據之一。
T1R1 T2R2(=T1)
6)輻輳型:下一個小句的主位總結上一個小句或幾個小句的內容。例如:
影像相鄰像素之間(T1)具有很強的相關性。利用其相關性獲取最佳影像匹配結果,(T2)是提高匹配可靠性、增強匹配成功率的重要途徑。
T1R1 T2(=T1+R2)R2
2.3漢語摘要中主位數量、類型等使用情況統計
我們以主位理論對這30篇漢語科技論文摘要進行了分析,統計出229個主位,并對這些主位進行了分析:
有標記主位無標記主位單項主位復項主位零主位
671381663924
29.26%60.26%73.13%17.03%10.4%
其中,復項主位包括了語篇主位、人際主位和主題主位:
復項主位
語篇主位人際主位主題主位
39019
從這兩個表中,我們可以看出:(1)漢語科技期刊論文摘要中的主位類型主要有:有標記主位、無標記主位、單項主位、復項主位和零主位;(2)在科技論文摘要中,大量地使用了無標記主位(60.26%),而較少地使用有標記主位(29.26%)。這是因為,科技語篇重視事實的報道,要盡量避免主觀臆斷,而選用無標記主位,可以開門見山地報道客觀事實,實現客觀論證。(3)單項主位(73.13%)的使用率遠遠大于復項主位(17.03%),這也符合科技期刊論文直接切入主題的要求。(4)在復項主位中,主要使用了語篇主位,而人際主位則沒有,主題主位也比較少。運用語篇主位,可以起到使上下文更加連貫的作用;而人際主位的不用則可以盡量避免作者的主觀臆斷,重在客觀、公正地陳述事實。
2.4漢語科技文摘要中主位推進模式使用情況統計
在劃分主述位的基礎上,我們對漢語科技期刊論文摘要中的主位推進模式進行了分析、總結,得出了我們上文所述的六種主位推進模式的使用情況。
主位同一型述位同一型延續型派生型交叉型輻輳型
33502920116
從上表我們可以看出:在科技期刊論文摘要中,最常用的模式是述位同一型、主位同一型和延續型,最不常用的是輻輳型、交叉型。這符合科技論文要求簡潔、明確地提出問題、闡述問題的要求。述位同一型體現了作者對信息的歸納,可以使信息在形式與語義上具有歸一性,這就使得文章在組織上具有更強的連貫性,加強了作者的闡述力度;主位同一型對某一問題或觀點從不同的方面進行論述,這種模式的運用使得上下文能夠緊緊圍繞某一中心來展開,不至于出現脫節的情況;延續型主位推進模式使上一句的未知信息成為了下一句的已知信息,如此往復,這充分體現了科技文的要求:從未知信息到已知信息,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前后句子緊密相聯,從而實現語篇上的連貫,這更有利于闡明問題。
3.結語
主位推進模式對語篇在連貫上的構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把理清語篇在信息傳遞上的脈絡,從而準確地把握語篇內容。本文只是對漢語科技論文摘要做了初淺的探討,要更好地了解科技語篇的組織結構還需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Edward Arnold,1994.
[2] 胡壯麟等.系統功能語言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 黃國文.語篇分析概要[M ].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關鍵詞:體層攝影術,冠狀血管造影術,支架植入術,再狹窄
目前,介入支架手術已經成為冠心病治療的主要手段,通常對于單支冠狀動脈狹窄,或多支冠狀動脈的局限性狹窄都可進行介入支架手術。支架植入術是通過導管技術完成的,僅需要局部麻醉,創傷小、痛苦輕,可短期住院,但是,它的最大缺點是仍然無法克服完全閉塞的冠脈病變,成功率高低不一,支架內再狹窄發生率高,癥狀不能緩解者最終還需要搭橋手術。論文寫作,冠狀血管造影術。一直以來,常規冠狀動脈造影是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但屬有創檢查,很多冠心病患者不易接受。無創性檢查替代有創檢查是影像學發展的趨勢。16排螺旋CT冠脈成像技術的應用,開辟了冠狀動脈無創檢查的新方法。論文寫作,冠狀血管造影術。本文通過與冠脈造影結果對照,旨在探討64層螺旋CT在診斷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后再狹窄中的價值。
1、材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對2009-2010年我院65例臨床冠心病支架植入術后再狹窄的患者進行常規冠脈造影,全部患者在兩周后行16排CT冠脈成像對比。其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8例,男女比例為1.28:l,平均年齡62.54歲,其中糖尿病患者37例,全部患者中行長支架植入29例,多個支架植入36例.
1.2 16排螺旋CT冠脈成像與冠脈造影
65例患者先由心血管醫生進行常規冠狀動脈造影,并給出支架植入術后血管顯影及狹窄、鈣化的分析報告。兩周后行16排螺旋CT冠脈成像,進過VITREA分析軟件,進行MIP、CPR、MPR、VRT處理,得到相應血管的全貌圖,進行全面的分析,比較。
1.4 評價標準
以常規冠狀動脈造影結果為標準,評價CT冠脈成像診斷冠心病支架植入術后再狹窄的敏感性、特異性、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準確度。得到數據行統計學分析其差異性.
2、結果
65例患者均順利完成了16層螺旋CT冠脈成像檢查和冠脈造影檢查,獲得了滿意的血管圖像,對65例支架植入術后患者的190支血管進行病變判斷。其中174支MSCT重建血管段獲得圖像滿足影像學評價,不可評價血管節段共16段。16層螺旋CT冠脈成檢查對冠心病支架植入術后再狹窄的敏感度分別為1、中度狹窄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92.9%(39/42)和84.7%(94/111) ,陽性預測值為69.6% (39/56) ,陰性預測值為96.9%(94/97)。2、重度狹窄的敏感性和特異性為88.2%(15/17)和98.9%(94/95)(見表1)。陽性預測值為93.7%(15/16),陰性預測值為97.9%(94/96)。采用SPSS 12.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論文寫作,冠狀血管造影術。
16層螺旋cT冠脈成像和冠脈造影的結果對比(65例) ,P<0.05
MSCT 中度狹窄(≥50%,小于75%) 重度狹窄(≥75%) 正常或狹窄<50% 合計
CAG 合計 58 17 99 174
中度狹窄 重度狹窄 正常或狹窄<50% 39 2 17
1 15 1 3 2 94
關鍵詞:數字電影 電影技術 系統設計
中圖分類號:TP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3(a)0021-01
電影是一門藝術化的技術,也是一門技術化的藝術,能夠采用特有的技術處理手段,藝術的表達導演的一些想法,因此,電影的表達也離不開技術的支撐。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數字電影技術也得到了迅猛發展,并且已經基本取代了傳統的膠片電影技術市場。
本論文主要結合數字電影技術,詳細分析現有的數字電影技術,并在此基礎上構建基于數字電影技術的數字電影系統,以期能夠為數字電影技術的發展提供可供借鑒的技術應用模式,并以此和廣大同行分享。
1 數字電影技術分析
1.1 數字電影技術概述
數字電影,顧名思義,是和計算機相結合起來的一種電影技術,目前,數字電影技術,主要是指以數字設備實現的攝像、存儲,并通過數字設備實現電影內容的傳輸傳送,最后經過專業設備將數字信號還原成影像信號并進行播放。
傳統的電影攝制是將影像信號攝錄在膠片上,這種電影技術具有分辨率大、信息量大的優勢,但是由于膠片不易保存和傳輸,因此對于電影的傳輸普及帶來不便;而數字電影的出現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目前數字電影基本上都是采用高清攝像機直接獲取高清質量的數字影像,也可以采用膠片拍攝電影,在后期將膠片掃描為數字信號。
數字電影技術的發展,大大推動了電影技術的普及和大眾化應用,這得益于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電影技術最主要還是指的電影攝制的數字化,以及所需配套的數字化制作、數字化放映等設備的應用。
1.2 數字電影技術發展應用現狀
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好萊塢一大批震驚世界的電影,無不采用了數字電影合成技術,例如《星球大戰》、《泰坦尼克號》、《黑客帝國》等等,讓觀眾感受到了傳統膠片電影所無法實現的視覺感官感受。目前全球數字電影的制作已經超過了幾千部,主要以歐美國家為主。我國的數字電影技術發展也很快,已經建立的全亞洲最大的數字電影技術中心,以及數字電影拍攝、發行、放映等一系列技術應用也有很大的提升,這些都表明我國數字化電影技術的快速發展和進步,但主要應用設備還是大量的依賴進口或合資生產。
另一方面,數字電影的發展,必然也推動了數字放映設備的建設。目前,全球數字電影銀幕數達到7萬多塊,我國城市影院建設保持高速發展的態勢,截止到2012年底,全國銀幕數從2002年的1845塊增加到了現有的13118塊,其中2K數字銀幕超過1.2萬塊,主流院線影院基本全面實現數字化放映。
近兩年來,數字中間片(DI)技術成為世界電影行業最引人關注的話題之一。所謂數字中間片技術,一般是指整個后期制作都在數字平臺上進行。數字中間片技術的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是為了開發傳統工藝難以實現甚至無法實現的功能,從而取得更靈活、更豐富的創作手段;二是為了提高影片質量,降低制作成本。數字中間片工藝主要有膠片掃描(膠轉數)、套底、調色、特效和修飾、制作字幕、數字母版制作和膠片記錄(數轉膠)等。出于技術和成本的原因,目前的數字中間片技術大多還是基于2K分辨率的,屬于一種折中的解決方案,僅能滿足DCI中的低檔要求。目前,數字中間片的實施與研究還主要集中在美、歐的一些發達國家,并已具備了相當的規模。
2 數字電影系統設計探討
2.1 數字電影系統結構設計
相較于傳統的膠片電影技術,數字電影系統由于采用了數字技術,因而能夠很方便的實現數字化的攝制、存儲和傳輸,但是其前提是必須要能夠很好的解決圖像的實時傳輸存儲問題。為此,數字電影系統的基本結構可以設計由如下幾個部分構成。
(1)數字式圖像傳感器。
數字電影的攝制,首要解決的就是數字化拍攝的問題,為此可以采用數字式圖像傳感器,通過配合光學取景器,將鏡頭前的內容直接攝制并轉化為數字信號,傳輸給圖像處理單元。
(2)高速圖像處理單元。
高速圖像處理單元是實現數字電影的關鍵結構單元,在整個系統中處于類似CPU的角色,主要負責對數字圖像的編解碼、灰度處理、二值化處理,以及對數字信號的還原等處理,從而確保數字圖像的實時攝錄和編解碼。
(3)數字存儲器。
目前常用的數字存儲器通常都是硬盤,既能夠大幅降低數字電影系統的成本,同時又提高了數字電影存儲、傳輸的兼容性,有利于數字電影的普及推廣和傳輸應用。
(4)交互數字單元。
交互數字單元主要是負責實現數字電影的互動及特效等場景的二次編輯加工,其內含基于DSP單片機的編輯器能夠很方便的實現對音頻信號的加工,以及對色彩、亮度等視頻信號的編輯和調整,極大的豐富了數字電影的加工手段和方式。
2.2 數字電影配套系統分析
數字電影要實現大規模的推廣和應用,不僅僅需要數字電影攝錄設備,不是只依靠高清數字攝像機就能夠實現數字電影技術的普及應用的,對于數字電影相配套的系統,也必須要大力發展,才能夠最終推動整個數字電影系統的不斷發展和應用。
數字電影系統處理需要數字化攝錄設備,還必須配套數字化編輯設備,數字化放映設備。數字化編輯設備目前主要集中的數字化平臺的應用,包括對膠片影像的掃描,數字影像的再加工等內容;數字化放映設備則主要包括數字電影的立體式放映及多感交互式互動系統,目前國外已經發展到4D立體式放映系統,能夠很好的實現數字電影的多感交互放映。
3 結語
數字電影技術是電影技術發展的里程碑,它實現了過去傳統無法實現的一些創作,更為重要的是,數字電影技術的出現,使得個人創作電影成為了可能,只要擁有一臺數字電影設備,以及具備編輯修改的多媒體系統,就能夠實現數字電影的創作,這對于電影藝術的大眾化普及是具有深遠影響的。目前數字影院發展態勢蓬勃,使得數字電影技術有了很大的應用空間。本論文簡要探討了數字電影技術及其系統的設計,對于數字電影技術的普及發展和提高,無論是在理論研究還是在實踐應用方面,都具有較好的指導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陳犀禾.虛擬現實主義和后電影理論—— 數字時代的電影制作和電影觀念[J].當代電影,2001(2):23-24.
[2] 劉兆君.數字技術與電影[J].劇作家,2006(5):78-79.
《中國當代醫藥》雜志是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管,中國保健協會、當代創新(北京)醫藥科學研究院主辦的醫藥衛生專業期刊,本刊已被美國化學文摘(CA)數據庫、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中國知網、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收錄,系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統計源期刊。現為旬刊,國內刊號:CN11-5786/R,國際刊號:ISSN 1674-4721,郵發代號:2-515,定價:每期20元,通過本刊發行部訂閱全年36期雜志優惠價為540元。
主要欄目:綜述、論著、實驗研究、臨床研究、藥理與毒理、藥品鑒定、藥物與臨床、新藥評價、麻醉與鎮痛、醫學檢驗、病理分析、影像與介入、中醫中藥、護理研究、制劑與技術、醫藥教育、調查研究、工作探討等50多個欄目。根據全國繼續醫學教育委員會的《繼續醫學教育學分授予與管理辦法》學分授予標準,在本刊發表的論文可獲得國家級繼續教育學分。
本刊出版周期短,來稿無論錄用與否均在短期內告知作者。對省、部級以上部門立項的科研論文以及本刊訂戶的論文予以優先刊登。本刊訂戶憑訂閱單復印件投稿,同等條件優先錄用。歡迎各醫藥單位、院校、廠家刊登廣告。
社址:北京市朝陽區通惠家園惠潤園(壹線國際)5-3-602
郵編:100025
投搞熱線:010-5967907659679077
發行熱線:010-59679533
傳真:010-59679056
投稿信箱:ddyy@vip.163.com
網址:dangdaiyiyao.com
P鍵詞:醫學影像專業;醫學影像學;就業前景;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0-0029-02
一、引言
在影像專業發展之初,就業前景可謂一片大好,五年制醫學影像專業甚至可達到100%。而隨著醫學就業市場的不斷成熟和各大醫學高校對影像專業的擴招,使該專業就業率連年下降。本文以當前嚴峻的就業市場形勢為背景,分析未來影像專業就業市場的趨向,為該領域的學生和教師提供一定的參考。
二、就業需求區間化發展
就業需求趨向于區間化發展,而不同于區域化。這不僅是地域單純劃分,還是在就業需求整體結構中多層次全面的三維立體分析,涉及到體制、經濟、專業特性、人文等多方面,故表現形式也多樣。對此,綜合其矛盾深度、影響力等將其分為三大類。
1.經濟發達地區與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就業需求區間化。近年,大型最新型影像設備在全國使用率逐年上升。三級甲等醫院高速螺旋CT,大場強MRI,各類彩色多普勒超聲設備均已成為常規配置。就設備而言,雖然不同區域的醫院整體水平都在提升,但在尖端配置上拉開了較大差距。許多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遠遠落后,然而沿海發達地區的尖端醫院大都以最新型醫學影像設備作為向患者彰顯自身醫療實力的證據。這就導致各地區就業導向性的差異也極其明顯,以及所需要的人才差異明顯。例如:2008年7月在貴州遵義召開的全國醫學影像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會第五屆二次學術會議中,上海衛校、上海職工醫學院周進祝、胡兵、桑玉亭撰寫的論文《超聲技師培養制度的思考》認為,超聲醫學發展的必然規律是:醫技分離,能級分離,迫切需要分別培養診斷、技術專業的人才。而湖南永州職業技術學院唐陶富等人的科研論文《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主干課程模塊化改革研究初探》則表達了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對綜合型技能人才的需要。然而,各大院校在醫學影像學的教育上很明顯投資相對較小,除了在大專院校和本科院校影像技術與影像診斷有不同側重以外,整體區域之間并沒有做到因地制宜,而且地區與地區之間人才流通性相對較差,更加劇了這種地域上人才培養泛化與就業區間化的矛盾。
2.大中型醫院與中小型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單位的就業需求區間化。近幾年,醫學影像學就業雖較樂觀,但具體到醫院合理利用人才和畢業生選擇進入醫院類型仍存在不小問題。大中型醫院對高學歷盲目要求。許多大中型醫院更是對應聘學生提出了學歷必須本科以上甚至碩士學位以上的要求,而這些醫院大多已經實現了醫技分離、診斷與技術分離,對于部分影像技術專業的畢業生來說未免過于嚴苛。出現了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學生受到專業限制,不具備出診斷報告的資質,而醫學影像診斷專業學生雖具備出診斷報告的能力,但由于其專業的對口性窄、技術能力弱,又不具備完全承擔“瑣事”的能力,導致教育資源一定程度的浪費。另外,由于大中型醫院多醫技分離,對診斷醫師不僅需要極強的專業能力要求,對設備研發、科研創新等也有諸多要求。與之相對應的是中小型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單位需要的并非大中型醫院所提倡的具有極高專業診斷能力的人才,而是復合型實用人才。但是因為中小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單位的條件所限,其專業的診斷知識在某種程度上被白白浪費了。只有深刻的認識到大中型醫院與中小型醫院、基層醫療衛生單位就業需求的區間化并調整體制與人才培養,有利于解決中低學歷醫學影像專業大學生的就業,合理配置高學歷高水平的醫學影像人才資源。
3.醫院內部就業需求區間化。其實,這里所說的醫院內部就業需求區間化是醫學影像專業本身與其他醫療科室之間的區間化,是尚未明確區間之區間化,而筆者認為,此區間化迫在眉睫。醫學影像學在目前中國的醫院中,與臨床外科學相比仍然作為輔助科室。但近幾年的發展,介入核醫學臨床應用水平的提升,醫學影像學在臨床領域也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在大多數醫院醫學影像仍然定位為醫療技術部門。為此,無論是影像醫師還是臨床醫師,在實際操作中都面臨極大的障礙。面臨搶救患者和醫療事故追責的兩難選擇,影像醫師因其權限不明和職業內容合法性不明而束手無策。例如:放射科醫師在從事放射診斷中,要給某些患者使用一些造影劑和藥物,若在造影中發生過敏,必須立即注射搶救用藥物。如不給放射醫師處方權,患者就可能失去最寶貴的搶救時間,造成嚴重后果。臨床與影像職能劃分不明確,一方面導致臨床醫師與影像醫師交流受阻,醫療護理的連續過程中出現極大的斷層;另一方面導致醫學影像醫師受到掣制、新興醫療手段難于發展。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學生就業時,因為就業需求未能明確區間化,導致醫學影像專業受到輕視,不利于人才的培養與招募。
三、就業策略
1.以本科教育為基礎,擴大研究生教育。市場對人才要求越來越高,逐漸從傳統的大影像、全方位、多功能向厚基礎、強能力、有專長的臨床應用型人才方面轉換。本科教育是重視全方位的基礎教育,畢業生不具備個人特色和專長,更加談不上強能力,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為了適應市場需求,學生必須提高和完善自己。因此,學校應在穩定本科教育的基礎上擴大研究生教育。
2.加強學科建設,打造特色和品牌專業,培養高素質醫學影像人才,提高市場競爭力。品牌專業是高校的核心資源,是高校獲取競爭優勢的直接途徑,是贏得生存空間的關鍵。在培養人才和學科建設方面要與時俱進,改善教育,更新設備。堅持對傳統影像學的教育觀念、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內容、模式以及管理綜合配套改革。目前具有一系列一流硬件設備,如校園網絡系統和學校教學平臺等,充分使用互聯網、多媒體、遠程教學等現代教育技術,全面實施醫學影像學信息化建設工程,使我校醫學影像學課程的軟、硬件教學環境與整體教學水平不斷提高。
3.控制U招并建立醫學影像青年專業教師擔任兼職班主任隊伍。目前專業招生每年60人左右,通過調查分析,目前的教學條件和師資力量負擔已經過重,如再繼續擴招,難以保證教學質量,并影響就業,因此招生人數不宜太多。同時,醫學影像青年專業教師擔任兼職班主任隊伍,與學生多溝通聯系,形成上屆帶下屆的階梯隊伍。
4.加強學校和用人單位的溝通,積極發掘、拓寬就業渠道,廣泛搭建就業平臺。信息是基礎,廣泛準確的用人需求信息能使就業工作事半功倍。學校可通過召開招聘會,以電話、網絡等多種渠道把握人才市場動態,掌握就業信息,爭取就業崗位,同時對往屆畢業生就業情況和聯系方式統計歸納,在學校內部網上運行,供學生參考。
5.加強學生政治思想教育和就業指導。學校應加強思想教育,積極引導畢業生到急需人才的地方去工作。目前我國正大力發展社區醫療衛生機構,需要大量的人才,學校應引導學生去基層建功立業。
四、結語
在當前社會形勢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無論是科研、實習還是教學都應該是以就業為最終歸宿,以滿足社會需求、服務大眾為根本目的。醫學影像專業的學生,雖然就業壓力沒有那么大,但還是需要通過不斷的學習來提高自己的能力,并且時刻關心醫學影像的日后發展,為日后打下扎實的就業基礎而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李延靜,高慧,閆偉.醫學影像結構與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思考[J].醫學與哲學,2013,(14).
[2]唐陶富.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主干課程模塊化改革研究初探[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8,(12).
[3]李延靜,高慧,閆偉.醫學影像結構與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思考[J].醫學與哲學,2013,(14).
[4]張在沛.適應就業需求,開展影像專業本科專業特長教育[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4,(4):14-15.
[5]牛志敏.淺談新形勢下醫學影像專業畢業生理想就業的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7,(6):14.
[6]趙宇.醫學影像青年專業教師擔任兼職班主任的實踐與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5,(08).
[7]趙宇.醫學影像專業就業現狀分析與前景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6,(02).
Analysis on the Employment Development and Strategy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Medical Imaging Profession
SUN Xin-jie,SHI Yue,LIU Qin-chen,SONG Xu-ming,ZHAO Yu,ZHONG Shan
(The First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29,China)
關鍵詞:職稱論文;職稱評審;論文質量
中圖分類號:G3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5)024-000-01
一、前言
職稱論文在職稱評審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比重,人力資源部職稱評審委員會在職稱答辯之前都規定了申報論文的具體要求和評分標準。參加職稱答辯人員會按照規定要求選擇發表的刊物、確定論文的數目、字數以及內容等,這些都成為職稱評審申報人員得不得不的問題。尤其是在過程中,受時間和工作條件的限制,他們想方設法讓論文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率的方式火速發表,嚴重擾亂了的市場。有經濟能力和關系的參評人員,可以通過關系在不同的期刊不同的時間分別發表多篇內容雷同,質量不佳的論文。在職稱評審之前,管理人員都要對參評者進行專或獲獎論文資格審查和打分。論文的數量、檔次、對相關專業影像程度都會在職稱評審中起到重要作用。
二、職稱存在的問題
首先,發表論的動機不純,目的就是為了應付評審。一些參評人員始終認為本身工作能力的高低才是最重要的,論文能否發表以及論文質量的高低都不能說明問題,論文寫的好工作未必就能干的好,工作干的好寫論文水平不一定高。他們認為只要工作干好職稱就成評好,不重視將工作中的終結落實到理論上。這就導致了發表職稱論文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很明確:只是單純滿足職稱評審的量化打分要求。長此以往,這種做法就會讓專業技術人員在工作中失去撰寫論文、搞科研、做總結的動力,完成的論文僅僅是為了完成任務,是應景之作而已。這就會讓論文的發表流于形式失去意義。其次,審核論文草草了事不夠仔細。工作人員在審核論文是不關心其質量,只看論文是否是、第幾作者、發表在何種檔次的學術刊物、是否屬于核心重點期刊、重復率多少。不會去審查參評人員的論文質量,只是簡單的確定“有沒有論文”。參評人員只要達到職稱評審規定的數目以及期刊的規定,就相當于完成論文審查這一項。至于論文是通過何種渠道發表、重復率有沒有很高、是否抄襲他人都不重要,審核的關鍵是有論文就可以了。參評人員和評審人員往往最容易忽視論文其本身的價值。所以,論文的內容、論文的水平才是至關重要的,通過論文的水平去客觀的了解和認識相關領域學科,了解參評人員。綜上所述,職稱論文背后顯露出的各種相關問題,其問題的本質不在于論文本身,而是相關審查監督的機制不夠,所以相應的解決方案當然不是扼殺,而是要增強相關審查機構檢查論文質量的力度。
三、提高職稱質量具體做法
第一,要對論文的質量進行初步評定。條件允許可以組織成立職稱論文評定委員會或者專家組對參評的職稱論文進行綜合審查,著重檢查論文研究的方向,是否和參評人員從事工作領域相關,是否是對相關領域的某一問題或現象進行論述。至于論文的篇幅就可以酌情而定,只要把要闡述的問題說明清楚,解決的辦法表達完整,達到撰寫論文的目的就行就可以。
第二,對論文作者真實性進行身份驗證,也就是看該論文是否是本人所寫或者參與其中。只要審核人員認真審查,調用多種渠道例如網絡資源搜索和檢測論文等就一定會得到正確的結果,從而“冒牌職稱論文”也會得到相應的遏制。網絡在論文管理監督方面中可以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很好的利用網絡手段可以營造一種良性循環的職稱論文學術氛圍,所以,在這里建議審查人員應該多多利用網絡平臺作為管理監督論文的一個重要的科學手段。
第三,監測論文是否抄襲。目前職稱很多存在抄襲假冒的現象,抄襲的形式又多種多樣,為監測增加了難度。有些論文和參評人員從事的工作、研究的領域根本沒有關系,只是單純的抄襲他人論文稍加改動就成為自己的,這樣既對自己不負責任同時也侵犯了論文原著者的著作權,隨著職稱和工資還有切身利益越來越密切,這種情況也愈演愈烈,特別是網絡化的普遍,以及相關軟件的出現,使論文造假抄襲變得越來越方便和商業化。甚至在一些國家核心的權威期刊中都會有類似的現象,這無疑也是對論文抄襲的一種縱容。審查人員可以重點對作者的主要觀點進行審查,同樣一個觀點,任何人都可以去論述,但是所持的方向及所要闡述的重點不盡相同,這樣就可以相對準確的把握方向,即使是同樣的觀點,由于表述方式和闡述角度不同,寫出的論文也不會有百分百的相同。此外,在檢查論文時,也要看引用的參考文獻是否符合規定以及相關要求,正常情況下,發表的學術論文都會對引用參考文獻有要求,引用的多了自己的觀點就會模糊,容易讓人產生論文抄襲的嫌疑。
【論文關鍵詞】 數字化 影視制作 軟件 個人化
“數字化影視”是一種將某些傳統制片技術通過計算機與數字、音像、處理盤式記錄以及網絡等技術集合而產生的新的影視制作方式下制作出的全新的影視類型,它是一個從前期到后期到發行完整的流程。
數字化的出現一方面讓我們看到計算機使影像創作得以復興;另一方面看到各種興起的市場,數字技術進入數字化使影視發生革命性變化,重新定義。計算機和軟件在影視各方面得到運用,提高了生產效率。用計算機改變、增強和重新造型影片原始畫面的實踐活動穩步發展。計算機以數字方式和增強電影影像的方法創建出一個個神奇的畫面:用資料影視作數字式棚外場景、數字式彩色校正、濾光效果和繪畫、數字式影像的合成、數字式動畫制作、數字式影片修復、數字式線痕去除、數字化影像增強、數字化缺陷消除、計算機生成素材和膠片拍攝素材的集成。
影視數字化從根本上改變了影視的命運:數字化影視創造娛樂設施的新時代。當影視觀眾被其他傳媒所吸引的時候,影視只有進行再次革新才能有生存的可能。數字化運算創造出的多層合成的神氣場景、震撼人心的音響效果,加上無幕框的特大銀幕畫面所形成的影院放映的臨場感、真實感將是任何傳媒無法比擬的。各種特殊效果的娛樂節目、動感電影、虛擬現場以及各種新型節目都會為活動影像節目生產注入新鮮血液。影視節目的制作和播放,由于數字化方式的加入,而變得更加多元化、隨機化、全球化和可追求化。
數字技術從誕生之日起便對影視制作方式產生革命性的影響,他不可思議地擴展了影視表現空間和變現能力,創造出人們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甚至向所未想的視聽奇觀和虛擬現實。從而產生出新的敘事方式,并提出一整套新規則供我們理解,使用,突破。新的數字技術不僅產生了新的影像作品,更在培養著一代新的影像受眾。
一.改變了傳統影視制作方式
從制作層面來說,從劇本寫作的電子化,素材傳遞的數字化,布景搭建、照明設想的數字化模擬,以及電子化的場記,現場的數字化錄入,數字化編輯,都將大大提高影視視聽質量和效果的精度、強度和感染力。同時又有利于導演更好的思考創作。
影視后期制作系統逐步由模擬制作系統轉化為數字分量制作系統;數字信號的記錄媒體也由單一的磁帶記錄轉化為由磁帶、磁盤存儲的多元化的媒體存儲方式;計算機工作站的介入,打破了由切換臺、特技機、編輯控制器一統天下的制作模式;特別是以pc為核心的非線性編輯、2維動畫、3維動畫的逐步成熟,使影視后期的技術變得更加多樣。
影視后期軟件的操作界面越來越像電腦主機的配置,盡量做到板塊化、集成化,這樣看起來既美觀而不顯繁瑣。傳統的繁瑣的影視制作流程,如剪輯、繪圖、字幕、聲音、特技等,被越來越多地繼承到同一個后期制作軟件中。例如digital fusion、aftereffects、combustion等軟件比之間的版本相比,功能越來越多,越來越完善。而softimage ds則干脆把后期制作的幾乎所有方面都集中到一起,具剪輯、合成、繪圖、聲音、特技等于一身。由于這些顯而易見的優勢,軟件的集成化成了各大后期軟件供應商的共同追求目標,也許在不久的將來,主要的后期制作軟件都會集成各個制作階段的功能,形成一個完整的后期制作系統。有利于影視后期制作人員“舉一反三”掌握更多的影視后期軟件。
新的媒體格式不斷涌現。高清晰度電視hdtv的出現、網絡的飛速發展對影視后期制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為適應這些變化,各軟件廠商不斷完善軟件功能,緊給市場步伐。在after effects后期的版本中已經支持hdvd、mpeg4及real media格式的制作、其他各種軟件也增加了新媒體格式的支持。伴隨經濟的發展,影視也在飛速發展,今后還會有許多新的音頻格式、視頻格式出現。
論文關鍵詞:高職高專職業教育,PBL教學,綜合設計性實訓教學,超聲診斷技術,技能性人才培養
隨著我國職業教育理念的不斷發展,高職高專院校在專業設置、培養目標、教學規劃、課程設置等許多方面均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培養高素質的技能性人才,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問題。影像技術專業中《超聲診斷技術》這門課程主要研究的是無創影像檢查技術對臨床疾病的診斷,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其中綜合設計性的超聲診斷技術實訓教學摘要的作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比較單一,教師示教,學生操作,阻礙了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和對知識的掌握。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法即“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方法,是基于現實情境的以學生為中心,從臨床實際問題出發,在帶教教師的參與下,圍繞某一具體病例或醫學專題等問題進行實訓教學的培養過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從而引導學生把握學習內容的教學方法。[1-5]。將PBL教學方法融入到超聲診斷技術的綜合設計性實訓教學中,學生學會交流溝通和團隊協作,提高了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
一、PBL教學法在綜合設計性實訓教學中的實施
(一)實施前的準備
學生通過預習式臨床實習課的教學過程,已經對一些常見疾病的超聲檢查技術進行了觀摩,激發了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興趣,之后的理論課與實驗課的學習進一步掌握了相關疾病的超聲診斷操作技能,包括探頭的選擇與使用、檢查、掃查平面的選擇等。為PBL教學法在綜合設計性實訓中的應用奠定良好的理論與實驗基礎。
(二)實施過程1.問題的設計:根據Norman等人闡述的PBL案例書寫原則[6],需要根據教學大綱和學生的能力情況教育教學論文,規劃好學習的重點、難點, 查閱相關教材、文獻、臨床資料等,然后指導教師制定有針對性的討論提綱,例如腹痛的病人,指導老師重點講解怎樣根據病人的癥狀體征和超聲檢查進行判斷病因(可能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疾病),設計一個實訓方案證實該病因,同時對超聲實訓檢查的結果有所預測等。通過對綜合設計性實訓病例的討論學習,學生進一步了解腹部超聲診斷技術的程序,掌握了進行腹部超聲診斷技術的基本知識,之后,指導老師根據超聲診斷技術理論課上重點掌握的且與臨床密切關系的章節內容以及實際情況,選擇出適當的臨床病例,結合病例提出問題,例如膽囊炎病人超聲檢查,讓小組同學(一般幾個同學為一組)以病例當中提出的問題為中心,根據病人的體征和檢查結果查閱相關資料,進行分組討論,最后設計該病例進行超聲檢查的實訓方案論文提綱怎么寫。設計的問題或選取的病例應該將理論知識融合在其中并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最終能夠引導學生自然地進入規定的學習領域并且達到預想的目標。但要注意在實際教學中,對于難度較大的問題或病例,可以在具體討論之前給予適當的講解,簡要介紹相關概念,或者給出具體地參考文獻標而努力,從而培養了團隊合作精神。
二、PBL教學法在綜合設計性實訓教學中實施體會
(一)優勢:第一,PBL教學強調以學生的主動學習為主,而不是傳統教學中的以教師講授為主,這種學習過程可以增強學生主動學習的自覺性以及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和能力。其次,PBL培養了學生將來在臨床工作中需要的能力,包括文獻檢索、查閱資料的能力,歸納總結、綜合理解的能力,邏輯推理、口頭表達的能力,主導學習、終身學習的能力等,并鍛煉了溝通技巧,這些都將為學生今后走向臨床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第三,PBL營造了一個輕松、主動的學習氛圍,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獲得更多的信息,更有利于學生發現問題、暴露問題,在解答新問題的過程中教育教學論文,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印象更加深刻。
(二)不足:PBL教學模式同樣存在許多問題。首先是實訓師資不足,一方面有相當數量的教師不懂PBL教學法,他們習慣傳統的教學方法,因此常常覺得PBL教學比較困難。另一方面由于PBL教學模式對教師要求較高,要求教師不但對理論基礎內容熟練掌握,還應當扎實掌握相關臨床醫學知識,并要具備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良好的組織管理能力。其次,對學生能力要求較高,如合作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利用圖書館和網絡資源能力等,因此,對學生的素質培養也是有效完成PBL過程的重要因素。再次,在PBL的要求下,學生需要大量使用圖書館及電腦網絡資源,因此對相關設施的要求比較高。最后,志愿者病人的疾病種類和數量受限,部分臨床疾病問題的討論開展不了,比如重癥疾病的超聲診斷。
(三)總結:在實際的實訓教學中,教師應對PBL教學模式進行更深入的學習和研究,以適應我國高職高專職業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為打造真正的符合臨床崗位需要的高素質技能性人才不斷努力和探索。
參考文獻:
[1]張效云,董明綱,劉潔.淺談PBL教學模式[J].張家口醫學院學報,2002,19:80-82 .
[2]楊耀防.典型的以問題為中心教學過程剖析[J].國外醫學,1994:1550-52.
[3]林巖,胡南,孫玉榮.病理學中PBL教學法初探 [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8,29(10):50-51.
[4]McParland M,Noble LM,LivingstonG.The effectivenes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compared totraditional teaching in undergraduate psychiatry[J].MedEduc,2004,38:859-867.
[5]Doehy F,Segers M,VandenBossche P,et a1.Effects ofproblem-based learning:a meta-analysis[J].Learning and Instruction,2003,13:533-568.
[6]Norman GR,Schmidt HG.Effectiveness ofprob-lem-based learning curricula:theory,practice and pa-per darts[J].MedEduc ,2000,34:721-728.
[7]魯華.在病理學教學中應用PBL教學法[J].南方醫學教育,2010,4: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