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8 20:36:5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影像檢查技術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 完善各項規章制度, 抓好落實
要提高超聲診斷質量, 必須做好規范化建設, 建章立制。嚴格執行國家《執業醫師法》、《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與應用管理暫行辦法》、《醫療技術操作常規》等法律法規, 持證上崗。設立完備的醫療設備管理制度、監督機制、故障應急預案、維修檔案等質量管理制度, 使影像管理工作制度化、科學化有章可循。對各項檢查以《超聲技術操作規范》為指導, 規范操作規程, 對操作步驟、方法、程序、結果、圖片質量、報告書寫規范等檢查設立績效考評機制, 有效進行質量控制, 量化管理, 科學地統計、規范各臟器及常見疾病的檢查范圍。
2 學科基礎建設, 人才是關鍵
2. 1 無論超聲設備如何發展, 科室的持續發展, 取決于高素質的專業團隊及合理的梯隊建設。醫學是一門經驗學科, 人才的成長是一個晚成熟期。必須分析科室人員的構成及其優勢, 做好職業規劃及培養方向。從事超聲醫學工作的人員來源于臨床醫學及醫學影像專業, 專業的不同, 知識結構會存有差異, 臨床醫學畢業生臨床知識相對豐富, 但影像理論基礎原理欠缺, 而醫學影像專業畢業生影像專業理論知識較為熟悉, 但臨床知識存在不足。不同的院校、不同的專業有其不同的專業理論和實際工作能力的優勢。針對不同的人員采取不同的要求, 對醫學影像專業畢業生, 強調臨床技能的學習;鼓勵參加醫院臨床知識學術講座, 增加臨床知識。對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 強調超聲基礎理論知識及其他影像專業知識的學習, 打牢基礎。活躍的學習氛圍, 形成專業互補, 強化了綜合素質提高。
2. 2 加強在職培訓, 全面開展醫學繼續教育, 只有不斷地充實自己才能提高專業技術。①打牢基礎是關鍵, 對新入職影像專業畢業人員, 采取崗前臨床科室輪轉 , 學習臨床知識, 拓寬視野, 建立臨床思維方式, 了解臨床不同專業超聲檢查的目的所在, 了解本院臨床科室發展水平及開展的新技術;對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 在了解超聲專業的基礎理論、超聲解剖、儀器操作檢查方法后, 采取到其他影像專業短期輪訓, 了解其他影像專業特點, 診斷優勢, 建立大影像概念, 充實和拓展思維模式。在強調理論培訓的同時 , 突出實際操作能力的規范與提高, 要求大家勤于實踐, 規范操作并不斷熟練。②適時選派工作作風扎實, 安心本職工作, 有上進心的技術骨干到技術力量雄厚的大醫院進修, 進行系統的規范化訓練, 并根據個人的專業特長及科室專業的發展需要, 選派參加不同的專題學習班或提高班, 將讓個人的成長與科室的發展前景結合, 激勵其發揮更大的工作、學習熱情, 使科室人員“人人有專業, 人人有特長”, 既避免了內耗, 又提高了科室整體技術力量。③加強對外學術交流, 鼓勵在職人員進行工作經驗的總結, 撰寫論文。撰寫論文的過程也是對一個疾病深入學習的過程。中級以上職稱的工作人員每年至少參加一次全軍或全國專業學術會議, 讓大家及時了解本專業的最新動態、發展方向, 了解本專業的前沿知識, 開闊視野。④聘請上級醫院的專家教授指導工作, 舉行專題講座等。以多種多樣的培訓方式, 提高技術水平。
3 強化隨訪工作
超聲診斷的正確性必須通過隨訪臨床的最終診斷來印證。通過隨訪, 進行回顧分析, 總結經驗教訓, 提高診斷與鑒別診斷能力。平時將個人隨機隨訪與科室集體隨訪納入常規工作, 統籌安排, 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科室安排專人、專門時間, 下病區或病案室, 針對不同的臨床科室、某個病種等進行統一的隨訪, 并統計分析隨訪結果,根據超聲診斷陽性符合率指導科室的下一步工作;個人隨訪隨機性比較大,尤其是個案,只有共享才能共同認識該疾病, 所以隨訪結果的回報交流, 共同提高尤為重要。完善的隨訪制度納入科室質量控制體系,每月進行隨訪工作的檢查與考核,才能確保隨訪順利實行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利用隨訪結果分析超聲檢查的符合率, 評價超聲檢查質量。如果超聲診斷與病理或手術結果相符, 則總結經驗,加深印象, 增強信心。如超聲診斷與臨床不符, 則分析誤診原因, 提高鑒別診斷水平。
4 規范化留圖
超聲檢查中普遍存在存圖的隨意性, 尤其患者較多時。為了提高超聲質量, 必須規范化存圖, 與診斷有關的陽性或陰性切面, 應做圖像儲存, 記錄并存檔。圖像質量要清晰, 掌握儀器各項物理參數的調節, 熟悉已設置的不同臟器專用軟件, 根據個人習慣及患者條件, 調節圖像在最佳狀態。在眼球或產科檢查時, 嚴格按照規定的安全聲功率輸出。對于異常圖像保留相互正交的兩個切面, 杜絕了以往隨意性存圖檢查中因漏查器官結構而造成的漏診, 對異常的動態變化和前后對照分析提供了直觀的圖像資料, 同時為處理醫療糾紛提供證據, 規范化存圖使規范化檢查真正落到了實處, 規范化存圖成為超聲檢查管理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5 規范書寫報告
超聲檢查報告書寫質量體現了檢診水平。報告單作為一次檢查的結論, 必須將實際情況用圖文的形式報告給臨床和患者。一般項目要齊全, 真實, 必須實名制。必要時, 加填儀器型號、探頭類型與頻率, 檢查方法與途徑(如:經直腸法)。描述檢查內容時術語應科學化、標準化, 文字簡練, 描述全面、客觀, 嚴禁加入任何主觀判斷, 既不武斷地以圖像診斷疾病, 也不要過于隨附臨床資料, 杜絕先入為主, 先有結論再有圖像描述的思維模式。超聲提示或診斷明確提示物理學診斷, 除十分明確的病例外, 不做病理學診斷, 可以提示數種需鑒別的診斷。
6 樹立服務意識
超聲檢查主要是為臨床診斷疾病提供客觀依據, 要樹立為臨床服務的理念, 多與臨床醫生溝通才能避免主觀臆斷, 其實與臨床醫生交流的過程也是學習臨床知識的過程, 只有結合臨床才能開展新技術、新業務, 才能謀求正確答案, 達到為患者負責的目的。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數字化、標準化、網絡化作業已經進入醫學影像界,并以奔騰之勢迅猛發展,伴隨著一些全新的數字化影像技術陸續應用于臨床,如CT、MRI、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正電子體層成像(positiveelectrontomography,PET)、計算機放射攝影(computedradiography,CR)及數字放射攝影(digitalradiography,DR)等,醫學影像診斷設備的網絡化已逐步成為影像科室的必然發展趨勢,同時在客觀上要求醫學影像診斷報告書寫的計算機化、標準化、規范化。醫學影像存檔與通訊系統(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s,PACS)和醫學影像診斷報告系統應運而生并得到了快速發展,使整個放射科發生著巨大變化,提高了影像學科在臨床醫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概述
PACS是近年來隨著數字成像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進步而迅速發展起來的、旨在全面解決醫學圖像的獲取、顯示、存貯、傳送和管理的綜合系統[1-4]。PACS分為醫學圖像獲取、大容量數據存貯、圖像顯示和處理、數據庫管理及用于傳輸影像的局域或廣域網絡等5個單元[2,4]。
PACS是一個傳輸醫學圖像的計算機網絡,協議是信息傳送的先決條件。醫學數字影像傳輸(DICOM)標準是第一個廣為接受的全球性醫學數字成像和通信標準,它利用標準的TCP/IP(transfercontrolprotocol/internetprotocol)網絡環境來實現醫學影像設備之間直接聯網[3]。因此,PACS是數字化醫學影像系統的核心構架,DICOM3.0標準則是保證PACS成為全開放式系統的重要的網絡標準和協議。
1998年我院放射科與航衛通用電氣醫療系統有限公司(GEHangweiMedicalSystems,簡稱GEHW)合作建成醫學影像診斷設備網絡系統,它以DICOM服務器為中心服務器,按照DICOM3.0標準將數字化影像設備聯網,進行醫學數字化影像采集、傳輸、處理、中心存儲和管理。
材料與方法
一、系統環境
(一)硬件配置
1.DICOM服務器:戴爾(Dell)PowerEdge2300服務器(奔騰Ⅱ400MHzCPU,128MB動態內存,9.0GB熱插拔SICI硬盤×2,NEC24×SCSICD-ROM,Yamaha6×4×2CD-RW×2,EtherExpressPRO/100+網卡;500W不間斷電源(UPS)。
2.數字化醫學圖像采集設備:螺旋CT:GEHiSpeedCT/i,DICOM3.0接口;磁共振:GESignaHorizonLXMRI,DICOM3.0接口。
3.醫學圖像顯示處理工作站:SunAdvantageWindows(簡稱AW)2.0,128MB靜態內存,20in(1in=2.54cm)彩顯,1280×1024顯示分辨率,DICOM3.0接口。
4.激光膠片打印機:3M怡敏信(Imation)969HQDualPrinter。
5.醫學圖像瀏覽終端:7臺,奔騰Ⅱ350~400MHz/奔騰Ⅲ450MHzCPU,64~128MB內存,8MB顯存,6GB~8.4GB硬盤,15in~17in顯示器,10Mbps以太網(Ethernet)網卡,Ethernet接口。
6.醫學影像診斷報告打印服務器:2臺圖像瀏覽終端兼作打印服務器。
7.激光打印機:惠普(HP)LASERJET6LGOLD×2。kr~e6w=,N!''''#X_Ow+bafe~nNw法律論文b&mWw;\+?=u(tAvzA€\J?~^v=
8.集線器(HUB):D-LINKDE809TC,10MBPS。
9.傳輸介質:細纜(THINNET);5類無屏蔽雙絞線(UTP);光纖電纜。
10.網絡結構:星形總線拓撲(STARBUSTOPOLOGY)結構。
(二)軟件
1.操作系統:螺旋CT、MRI、AW工作站:UNIX;DICOM服務器:WINDOWSNT4.0SERVER(英文版);圖像瀏覽及診斷報告書寫終端:WINDOWSNT4.0WORKSTATION(中文版)。
2.網絡傳輸協議:標準TCP/IP。
3.網絡瀏覽器:NETSCAPECOMMUNICATOR4.6。
4.數據庫管理系統:INTERBASESERVER/CLIENT5.1.1。
5.醫學圖像瀏覽及影像診斷報告系統開發軟件:BORLANDC++BUILDER4.2。
論文醫學影像存檔與通訊系統的開發與初步應用來自免費
6.醫學圖像瀏覽終端:GEHWADVANTAGEVIEWERSERVER/CLIENT1.01。
7.醫學影像診斷報告系統:GEHW醫療診斷報告1.0。
8.刻錄機驅動軟件:GEAR4.2。
(三)系統結構
螺旋CT、MRI和AW工作站按照DICOM3.0標準通過細纜連接到主干電纜(細纜)上形成總線拓撲結構的DICOM網絡;DICOM服務器與各圖像瀏覽及診斷報告書寫終端通過雙絞線以集線器(HUB)為中心連接成星形拓撲結構的ETHERNET網絡;二者再通過集線器連接成星形總線拓撲結構的PACS。螺旋CT、MRI、AW工作站各自通過光纖電纜與激光膠片打印機相連,進行共享打印。本PACS由如下各子系統構成:
CT/I:GEHISPEEDCT/I;AW2.0:SUNADVANTAGEWINDOWS2.0;MRI:GESIGNAHORIZONLXMRI;DICOM:DIGITALIMAGINGANDCOMMUNICATIONSINMEDICINE;ETHERNET網絡:以太網絡;T-BNC:同軸電纜接插件T型連接器;TERMINATOR:終結器;TRANSCEIVER:收發器;UTP:無屏蔽雙絞線;THINNETCOAXIALCABLE:細同軸電纜
1.數字化圖像采集子系統:從螺旋CT、MRI等數字化影像設備直接產生和輸出高分辨率數字化原始圖像至DICOM服務器,供中心存儲、打印、瀏覽及后處理。
2.數字化圖像回傳子系統:將中心存儲的圖像數據回傳給螺旋CT、MRI等數字影像設備,供打印、對比參考及后處理(三維重建等)。
3.醫學圖像處理子系統:在AW工作站及各圖像瀏覽及診斷報告書寫終端上進行調節窗寬/窗位、單幅/多幅顯示、局域/全圖放大、定量測量(CT值、距離、角度、面積)、連續播放和各種圖像標注等。
4.醫學影像診斷報告書寫子系統:書寫規范、標準的醫學影像診斷報告。
5.圖像中心存儲子系統:圖像短期內(5~7天)保存在DICOM服務器的硬盤中,當圖像數據累積到一定數量(650MB)時,將其刻錄到CD-R(COMPACTDISK-RECORDABLE,刻錄盤)盤片上作為長期存儲。
二、醫學圖像瀏覽及影像診斷報告系統
醫學圖像瀏覽及影像診斷報告系統使用的軟件包是由航衛通用電氣醫療系統有限公司(簡稱GEHW)提供的ADVANTAGEVIEWERSERVER/CLIENT1.01。該軟件以WINDOWSNTSERVER/WORKSTATION4.0為操作平臺,分為服務器端和客戶端兩部分:服務器端軟件負責完成醫學圖像的傳輸、中心存儲、數據庫管理等任務;客戶端軟件具有醫學圖像瀏覽和影像診斷報告書寫功能。
服務器端軟件包括圖像瀏覽、圖像管理、光盤數據庫和系統設置4個模塊。(1)圖像瀏覽模塊具有簡單的圖像瀏覽功能;(2)圖像管理模塊包括存儲、刪除、圖像輸出等子模塊,在這些子模塊中通過以患者姓名、年齡、性別、CT號、檢查序號、檢查類型、檢查日期等為關鍵詞在DICOM服務器硬盤、光盤上查詢所需圖像并進行相關處理;(3)光盤數據庫模塊儲存有每張光盤圖像檢索信息以備查詢;(4)系統設置模塊管理各輸入輸出設備的IP地址等。
醫學圖像瀏覽軟件具有強大的圖像處理功能,可以通過網絡從DICOM服務器硬盤、光盤上調閱所需圖像,并進行圖像瀏覽和后處理。它包括窗寬窗位、圖像、幾何、網絡、顯示格式、連續播放等功能模塊:(1)窗寬窗位模塊通過預定義、用戶自定義及精確設定窗寬窗位,使圖像得到最佳顯示,另外還可以通過鼠標左鍵進行調節;(2)圖像功能模塊可以對圖像進行放縮(1~300倍)、濾波、對比度(-100~100)、旋轉(0~360°)、三原色(RGB)色彩處理;(3)幾何功能模塊可以將圖像垂直或水平翻轉、加網格、負片處理、定量測量(CT值、距離、面積、角度)及標注等。經過后處理的圖像可以直接輸出至診斷報告系統或以不同文件格式存盤以供制作幻燈片
醫學影像診斷報告系統軟件鑲嵌于醫學圖像瀏覽軟件內,可以在瀏覽圖像后直接書寫診斷報告。醫療診斷報告主窗體上的輸入項如姓名、性別、年齡、CT號、檢查序號及檢查日期可直接從數據庫獲取,報告日期由系統自動生成,科別、報告模板等項通過下拉菜單選擇。檢查所見、印象兩項可直接從診斷支持庫提取正常或常見病、多發病的檢查所見、印象,直接或經局部修改后形成診斷報告主體。程序提供了撤消、剪切、復制、粘貼、清除、全選、字體等編輯功能。該軟件可輸出4種格式的診斷報告,其中可包含1~2幅典型圖例。用戶可通過1個或多個關鍵字段檢索和調閱診斷報告。
結果
在上述PACS的硬件設備安裝、組網完成后,在基礎網絡連接(TCP/IP)和DICOM水平傳輸這2個層次上,對PACS進行整體調試,成功地實現了數字化圖像在PACS內的傳送、中心存儲、易機圖像處理、不同操作系統(UNIX和WindowsNT)不同格式圖像(Adv和Dic)在DICOM3.0標準水平的相互兼容和影像交流,以及PACS內影像診斷報告的書寫、共享、打印等功能。1999年初PACS正式用于我科的CT及MRI室,顯著提高了科室的工作效率及管理水平。
討論
數字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帶動了醫學影像技術的突飛猛進的發展,同時也推動了醫生工作模式的變革:要求醫生逐漸習慣于在顯示器的熒光屏上觀看醫學圖像;通過計算機檢索和調閱醫學圖像,并且調節窗寬窗位;通過計算機網絡隨時獲取所需的醫學圖像及診斷報告等相關信息。
一、傳統的醫學圖像處理方式存在的問題
(1)保存膠片需要很大的存放空間。(2)在顯影、定影、沖洗、烘干、歸檔等環節上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3)膠片庫手工管理效率低,查詢慢且容易把膠片歸錯檔。(4)數年后由于膠片的老化使其上的圖像變得模糊不清,給再次查閱和科研工作帶來極大的不便。(5)把CT、MRI等圖像硬拷貝到膠片上,固定的窗寬、窗位已經丟失了大部分原始信息,保留的只是操作醫師認為有用的信息,圖像無法后處理,丟失了對病人復診和其他醫師認為是有用的診斷信息。
二、PACS在影像學科中的應用價值
(1)利用PACS網絡技術,在CT、MRI等影像科室之間能快速傳送圖像及相關資料,做到資源共享,方便醫師調用、會診以及進行影像學對比研究,更有利于患者得到最高的診斷治療效益。(2)PACS采用了大容量可記錄光盤(CD-R)存儲技術,實現了部分無膠片化,減少了膠片使用量和管理,減少了激光相機和洗片機的磨損,降低了顯定影液的消耗,節省了膠片存放所需的空間,降低了經營成本。(3)避免了照片的借調手續和照片的丟失與錯放,完善了醫學圖像資料的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4)可在不同地方同時調閱不同時期和不同成像手段的多幅圖像,并可進行圖像的再處理,以便于對照和比較,為從事醫學影像學工作的醫務人員和科研人員提供方便的工作、科研和學習的條件。(5)有利于計算機輔助教學,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運用PACS可無損失地儲存圖像資料,待日后調閱發現有價值且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圖像,標上中英文注釋,利用PowerPoint軟件制作成教學幻燈片,采用大屏幕多媒體投影儀示教。
規范的醫學影像診斷報告書寫功能,可打印出圖文并茂的影像診斷報告。
三、診斷報告規范化、計算機化
(1)基本項目要求規范化。診斷報告中反映病情的一般項目齊全,備查項目比較完整。(2)報告的專業術語規范化。內容表述清楚,主次分明,先描述陽性征象,后描述陰性征象,先描述主要病變,后描述次要病變,描述部分與結論一致。(3)基本格式規范化。先一般項目,再描述圖像情況,然后作結論表述,最后還有做其他進一步檢查的建議。
文章編號:1003-1383(2007)06-0734-02中圖分類號:R 445 G 72 文獻標識碼:B
隨著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知識技術更新速度越來越快,這就要求醫學技術人員必須更新知識,不斷提高醫療技術水平和服務質量。以學習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為主要內容的醫學繼續教育,是醫務人員不斷提高業務水平的重要手段,而進修培訓是繼續教育的及管理模式更新發展的必然趨勢[1]。作為臨床教學醫院,不但要做好各種層次醫學生的影像教學和實習,還要承擔來自基層醫院進修醫生的培養。我院自1990年以來,共接收培養影像進修生55名,對教學內容與方法進行了探討,改變了過去忽略進修醫師業務學習,重使用,輕學習的做法[2],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就影像科進修醫師的培養和管理問題作一探討。
重視基礎知識學習和基本技能的培養
影像學基礎包括X線大體解剖和橫斷面解剖、基本病理改變,以及X線、超聲、CT、MRI等成像原理和各種影像表現。基本技能包括影像成像原理、攝影位置、方法、特殊造影、超聲、CT、MRI、DSA等技術因素。影像診斷學的觀察圖像方法、順序、以及對病變分析的步驟和方法等,都是每位影像科醫師必須熟練掌握的基本技能。進修醫師來自不同的單位,文化層次不同、工作經驗亦不同,尤其多數進修醫生來自基層單位,由于工作忙,特別是受客觀技術條件因素的限制,多數只重視完成自己的臨床工作,而忽視了基礎知識學習和基本技能培養,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身的發展。我院根據多年來進修生教學經驗制定了一套教學方案。如第一次科室內小講座就是怎樣寫好一份X線報告和超聲報告,影像診斷的最后結果是書面診斷報告,是臨床醫師作出診斷、確定治療方案的重要依據。因此,一份好報告單對于提高單位醫療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書寫報告也是書寫者本人對疾病觀察能力、思維能力的書面表達和體現,也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的認識過程,結合臨床資料和影像表現作出合理分析、推理和判斷,是醫生基本功的具體體現[3]。報告單要盡量用規范的醫學術語,主次分明、語言精練、分析合理、診斷準確。這樣就使進修生一開始進修學習就認識到醫學的嚴肅性、科學性和準確性,克服不規范的隨意習氣,培養認真負責,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為他們今后的臨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重視臨床工作和科研能力的培養
影像診斷學是一門形象思維學科,實踐性很強,是臨床經驗的積累,無論是常規X線,還是B超、CT、MRI檢查,都要做到“四勤”,即腦勤(多思考)、口勤(多問、多講)、手勤(多操作、多寫報告)、腿勤(多下臨床和實驗室,親自采集病史和檢查病人),這是每位醫生做好工作的準則。進修生一般都有一定的臨床經驗,進修學習的目的主要是進一步提高實際工作能力。我們為了培養出優秀的影像科醫師,盡可能利用現有的條件,創造一切機會,讓他們多干,增強他們的動手能力,讓他們動手自己操作,老師在旁邊觀看、答疑,老師要做到放手不放眼,并共同研究和探討如何開展新的檢查方法、技術等。只有不斷創新發展,才能使我們的工作不斷進步。我們每年有計劃的指導每位進修生安排一個題目,引導他們從怎樣查閱資料、收集、隨訪、整理病歷開始,到如何書寫專業方面的文章,提高他們的總結和科研能力,從工作中學到在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在我們的細心輔導下,先后有多名進修生能完成課題并有多篇文章公開發表在區內外公開的刊物。寫論文的過程,也是臨床經驗與書面知識相結合的過程和臨床經驗的升華,將感性知識變為理性東西。經過不懈努力,在我院培養的影像科進修生,回到所在醫院很多人成為學術帶頭人。
重視進修生的系統理論教育
醫學生或影像醫學學生進入社會工作幾年后,再回到大醫院進修是我國培養醫學人才的主要途徑。我們醫院接收的進修醫生多數是來自基層的醫院,他們的基礎差別很大,有點甚至是其他科醫師轉行而從事影像診斷,我們根據各單位對進修內容要求的不同,以及進修生有強烈的“學以致用,急用先學”的愿望,盡量組織他們參加各種學術活動,進行有計劃系統理論知識的培訓,對基礎較差的進修生盡量讓他們到學院旁聽醫學影像專業教學的內容,每周排2~3次,每次2小時。同時我們還利用現有多媒體教學設備定期給他們進行小講課,由多位老師按系統輪流講授。借助多媒體技術的聲、文、圖集成一體,使傳遞的影像信息更豐富、更形象,這是一種更合乎自然的交流環境和方式,同時借助互聯網又能彌補我院部分影像資源不足。使進修醫師通過多種感覺器官來接受影像信息的過程,有助于他們的聯想和推理的思維活動從而比較形象的接受影像診斷過程。此外,多媒體還可激發進修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講授課程的內容包括病理解剖、影像解剖、常見病、多發病、少見病和疑難病的常規X線表現,超聲、CT、MRI和介入放射等各種影像檢查手段的價值,手術病理證實的影像讀片、討論會等。讓進修生了解以上各種檢查的共性原理,區別其各自的特點,使進修生對“比較影像學”的精髓融會貫通。為了達到學習目的,提高學習效果,每批進修生學習前、結束后都要進行考核,并填寫入進修結業鑒定考核表內作為評定進修成績的重要依據。同時針對進修生與醫學生的要求和層次不同,其考核的形式和題型也不同,以影像觀察分析和臨床病例討論為主,這樣不但可考察和訓練進修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理論聯系實際的綜合能力,又可激發他們學習、工作的興趣,有的放矢的幫助他們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當今是知識信息時代,隨著影像技術的飛躍發展,知識更新的周期越來越短, 我們作為教學醫院,影像各科既要加強自身業務素質的提高,始終處于學科發展與科學研究的前沿,又要做好醫學生和進修生的繼續教育工作,這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影像學界同行們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起到院校是知識搖籃的作用,把各種教學手段推到一個更高的高度,為國家培養更多、更好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陳 倩,張挪富,丘麗冰,等. 教學醫院進修醫師培養及管理模式的實踐與探討[J].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6,(3):85.
[2]孫慶毅.醫學進修生管理中的問題及對策[J]. 繼續醫學教育2001,(1):38-40.
論文關鍵詞:三維虛擬仿真技術,物流,教學
當前,仿真技術已經成為分析、研究各種復雜系統的重要工具教育學論文,它廣泛用于工程領域和非工程領域。高職院校的物流實訓中心大多數是基于軟件模擬的物流實訓室,這類實訓室是以物流軟件模擬來搭建物流模擬平臺,如倉儲管理軟件、運輸管理軟件、ERP、MRP、國際貨代軟件、TPL軟件或基于上述幾個軟件集成起來的供應鏈軟件等;然而對于基于設備的物流實訓室來說,由于資金等方面的限制,比較先進的設備還尚欠缺教育學論文,這就造成了學生對立體庫、高速分揀機、巷道式堆垛機、AGV、碼垛機器人等先進的物流設備缺乏足夠的感性認識論文格式模板。三維虛擬仿真技術等夠對倉庫、配送中心、企業生產線等進行簡單的建模,能夠加深學生對各種物流設備的認識,幫助學生理解工業、企業、生產線的布置與產出平衡、物料需求計劃、企業資源計劃等相關知識,更好地找出生產瓶頸,加深對現代化立體倉庫、配送中心的了解。因此三維虛擬仿真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教育學論文,對于學生更好地學習物流專業理論知識、培養相應的職業技能是大有裨益的。
一、三維虛擬仿真技術概述
三維虛擬仿真(3D Virtual Simulation)就是利用三維建模技術,構建現實世界的三維場景并通過一定的軟件環境驅動整個三維場景,響應用戶的輸入,根據用戶的不同動作做出相應的反應,并在三維環境中顯示出來。三維仿真的關鍵技術主要有動態環境建模技術、實時三維圖形生成技術、立體顯示和傳感器技術、應用系統開發工具、系統集成技術等論文格式模板。該軟件提供了原始數據擬合、圖形化的模型構建、虛擬現實顯示、運行模型進行仿真的實驗、對結果進行優化、生產3D動畫影像文件等功能。
利用三維虛擬仿真技術教學具有以下優點:
1、教學內容視覺化
2、學習中的交互性好
3、沉浸感真實感強
二、三維虛擬仿真技術在物流教學中的應用
基于青海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物流實訓中心3D實訓室的應用系統及操作流程。
1.開機步驟
開機順序依次為:
2 AP轉換器(數量兩臺):
按下電源按鈕教育學論文,
2 工作站(數量兩臺)
2 投影機(數量四臺)
進入控制工作站,進入中控程序,點擊投影機控制,選擇開
等投影機啟動完畢后再進入下一步
2 邊緣融合機(數量兩臺):
按下電源按鈕
關機順序依次為:
立體圖像工作站——邊緣融合機——AP轉換器——投影機——控制工作站
2.基本操作設置
立體圖像工作站設置
(1)多顯示器設置
鼠標在桌面上右鍵
進入NVIDIA控制面板
點擊設置多個顯示器
設置作為一個大水平桌面(水平平移模式)
顯示的結果是,顯卡雙頭輸出兩個通道的桌面。
(2)分辨率設置
單屏分辨率1024×768教育學論文,重疊像素為192
整體分辨率為1856×768(含邊緣重疊區192個像素)
重疊像素設置圖如下:
立體設置為管理3D設置里面,基本設置,選用立體啟用
3 .基本演示操作
(1)立體電影
檢查左右眼是否正確?
2 將圖像移動分別移動到第一個通道和第二個通道進行檢查論文格式模板。
如果第一個通道和第二個通道都不正常,點擊一下軟件里面L/R
2 如果圖像只在第一個通道出現左右眼反的現象?
在第一臺AP轉換器后面的綠色按鈕按兩次切換左右眼
2 如果圖像只在第二個通道出現左右眼反的現象?
在第二臺AP轉換器后面的綠色按鈕按兩次切換左右眼
(綠色按鈕按兩次表示切換左右眼)
(2)NVSG演示軟件
同樣觀看立體是否正常,可以通過軟件切換左右眼
(3)VEGA演示軟件
同樣觀看立體是否正常教育學論文,可以通過軟件切換左右眼
4系統連接圖如下
5投影機圖像不正確的調試方法
(1)首先檢查畫面比例是否正確
再點擊高級:
水平位置和垂直位置,如圖所示。
6融合機出現故障處理方法
出現基本問題首先重新啟動融合機來解決
如重新無法解決可以采取如下步驟:
(1)找到是那臺融合機出現的問題,并接入鍵盤鼠標
(2)ALT+F4退出融合服務軟件
(3)點擊桌面上的blend文件夾
(4)復制setting.cfg文件到其他地方
(5)將備份的該文件copy到blend這個文件夾下面
(6)雙擊STEREO_CAP程序
(7)按ESC,再點擊開始撲捉、全屏幕、下一次開機啟動,保存設置、開始
(8)重新啟動
7注意事項
(1)投影機開啟后遙控器上的auto、aspect兩個按鍵不能按教育學論文,正常使用情況下不需要遙控器;
(2)投影機機械結構不能輕易觸碰
(3)屏幕位置不能挪動,屏幕表面不能觸碰,灰塵可用干凈的柔軟布沾水擦;
(4)投影機關機后不能立即斷電,同時投影機電源需接入UPS穩壓電源,UPS后備電池時間不小于10分鐘;
(5)不能隨意拔插設備連接線纜;
(6)立體工作站顯卡、立體、分辨率等設置不能改變
(7)控制工作站IP:192.168.1.10不能改變。
開機先后順序要嚴格按照技術要求順利
三、結束語
三維虛擬仿真技術軟件在高職的教學中能發揮出積極的作用,一方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對倉儲、運輸、配送、生產加工等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證明三維虛擬仿真技術軟件的應用對于高職物流專業的教學具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呂明哲,物流系統仿真,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10。
[2]賀國先,現代物流系統仿真,中國鐵道出版社,2008.12.1。
[3]青海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物流實訓中心3D實訓室操作手冊
論文關鍵詞:非增強CT;CT灌注掃描;腦缺血;半暗帶
論文摘要: 目的:探討早期腦缺血病變在非增強CT掃描的成像表現。方法:采用回顧性分析的 方法,對21例發病時間小于24h,臨床懷疑有早期腦缺血,經過CT灌注掃描、CT和MRI隨 訪檢查確診為腦缺血的患者,利用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 (ASPECTS)評 分標準分析其非增強 CT(Noncontrast CT, NCCT)的影像學表現特征,和CT灌注掃描以 及CT和MRI隨訪結果對比,研究CT平掃在早期腦缺血診斷中的作用。結果:21例經過CTP和( 或)MRI隨訪檢查確診為早期腦缺血患者中,缺血核區CBF和CBV均較正常腦組織明顯下降( P
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占腦卒中患者的50%~80%,致殘和致死率高,成功的治療取決于能否在 早期及時診斷和治療,建立再灌注,搶救半暗帶腦組織。目前公認的治療方法是早期溶栓治 療,由于受到3h治療時間窗的限制,早期診斷對治療有決定性的意義。隨著CT和MRI灌 注技術以及PET技術的發展,對早期腦缺血的診斷提供了非常有用的影像學診斷手段,由于C T灌注掃描(CT Perfusion, CTP)可以分析腦血流情況,顯示腦血流發生改變的區域,CT P掃描越來越多的應用于臨床腦缺血疾病的早期診斷。目前早期腦缺血患者的首選影像學檢 查仍然為非增強CT(Noncontrast CT, NCCT) 掃描[1],并且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 有一 些患者不適合行CTP和MRI檢查,NCCT可能是唯一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因此研究NCCT表現特點 對臨床腦缺血性疾病的診斷有重要的價值。本研究通過CTP和MRI掃描,回顧性分析 NCCT 的 表現特點,提高早期 NCCT 診斷的水平。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選擇
選擇21例根據臨床表現懷疑腦缺血的患者,主要臨床表現為:一側或者患側肢體運 動障礙,一側肢體無力或者肌肉張力下降,部分患者言語不清、構音不良、鼻唇溝變淺,主 要體征為一側Babinski, Gordon, Hoffman征陽性等。所有患者都行NCCT和CTP掃描,1~2周 內復查CT或(和)MRI,確診為缺血性腦梗死。
1.2 CT掃描方案
1.2.1 NCCT 檢查 患者仰臥位行常規CT掃描(His2peed ZX/i, General E lectric Medical Systems),自顱底區向上掃描至顱頂,層厚為10mm,層距為10mm,重建 距陣為512×512,標準算法,顯示野為 24cm,管電壓為 120kV,管電流為自動毫安控制。
1.2.2 CTP檢查 根據栓塞的部位和平掃后CT表現確定病變區和掃描層面。經 前臂靜脈使用 高壓注射器注入非離子型造影劑 50ml (Iohexol, 300mgI/ml),注射流率為 3ml/s,注 射開始后7s進行cine方式掃描,連續掃描 45s,1層/s,掃描層厚 10mm,管電壓 80 kV,管電流 120mA,重建距陣為 512×512,使用標準算法。
1.2.3 CTP圖像處理 將cine方式掃描后得到的軸位圖像傳送到獨立工作站 (GE Advant age Workstation 4.02)進行處理。應用CTP軟件(General Electric Medical System s)使用精確方法分別計算出下列參數圖像:腦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 腦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血流平均通過時間(mean transit time, MTT)和最大峰值時間(time to peak, TTP)。
1.3 后期分析
1.3.1 NCCT圖像分析 5名放射科中高年資醫生,在不知道臨床表現的情況下 ,按照Albe 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S)標準,進行大腦中動脈供血區分析。ASPEC TS 分區的每個區域分別按照影像學表現分為正常區、腦質密度降低區和水腫區。
1.3.2 CTP圖像分析 早期CBV、CBF同時下降區域定義為缺血核區 ,其余CBF下降而CBV不下降的區域定義為半暗帶區。
2 結果
2.1 所有21例最后確診為腦缺血的患者中,NCCT 發現異常改變11例,陽性率為52%。
2.2 NCCT 掃描后,利用 ASPECTS 評分分析方法發現的26個異常區域中,有19個表現為密 度降低,7個表現為腫脹。19個NCCT表現為密度降低的區域,經過CTP掃描發現所有區域CBF 和CBV均顯著降低(P
2.3 CTP掃描:腦缺血核區和半暗帶區平均CBF(ml/100g/min)為缺血核區25.1±9.5,缺血邊緣區39.3±12.1,血流正常區59.5±18.3,P
3 討論
腦缺血后治療的關鍵是搶救半暗帶,半暗帶是指腦缺血性疾病發生后,缺血核心區域以外腦 血流量降低的區域。這些區域如果能及時干預治療,半暗帶腦組織將不至于發生壞死,因此 半暗帶又可以稱為可挽救的腦缺血區[2]。很多學者的研究表明,CT灌注可以預測 半暗 帶的范圍。一般認為,CT灌注成像顯示的腦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 CBF)和腦血流容 積(Cerebral Blood Volume,CBV)都明顯降低的區域提示為缺血核區域,CBF輕度下降 而CBV不下降或者輕度升高的區域提示為半暗帶區[3]。本組病例的CT灌注結果和以 往的經驗相符,兩組數據均可見顯著差異(P
本研究21例最后確診為腦缺血的患者中,NCCT 發現異常改變的有11例,陽性率為52%。該數 據表明,有腦缺血臨床表現的患者,早期NCCT檢查有約一半的患者可出現陽性表現。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S)標準[4]是主要針對大腦中動 脈供血 區腦缺血的評分標準,在腦部CT掃描的兩個標準層面,把大腦中動脈供血區分成10個區域。 本實驗采用相同的分區法,評價大腦中動脈缺血后的影像學表現。NCCT掃描后,利用ASPECT S 評分分析方法發現的26個異常區域中,有19個表現為密度降低,7 個表現為腫脹。19個 NCCT 表現為密度降低的區域,經過 CTP 掃描發現 CBF 和 CBV 均顯著降低(P
雖然隨著CTP、MRI 和 SPECT 等技術的發展,提高了早期腦缺血性疾病的診斷率,CT P 掃描檢查對半暗帶的判斷非常有價值。大部分患者就診后首先進行的影像學檢查是 NCCT掃描,雖然其影像學表現特點不能作為準確判斷半暗帶和缺血核的標準,但是對早期腦缺血 性疾病能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提高對 NCCT 掃描圖像的認識,對患者的早期診斷非常有幫 助。
參考文獻
[1] KHRMANN M,JUTTLER E,HUTTNER H B,et al.Acute strok e imagingfor thrombolytic therapy-an update[J]. Cerebrovasc Dis,2007,24(2-3):161- 169.
[2] 高培毅,林燕.腦梗死前期腦局部低灌注的CT灌注成像表現及分析[J]. 中華放射學雜志,2003,37(10):882-886.
[3] 陳涓,劉銀紅,趙斌,等.超急性期腦梗死的多層螺旋CT灌注成像與腦卒中 評分及預后相關性的研究[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5,39(4):413-417.
[4] BARBER P A,DEMCHUK A M,ZHANG J,et al.Validity and reliabilit y of a 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 score in predicting outcome of hyperacut e stroke before thrombolytic therapy. ASPECTS study group. alberta stroke progra mme early CT score[J].Lancet,2000,355:1670-1674.
[關鍵詞]頜面部骨折;多層螺旋CT;MPR;SSD.
近年來,頜面骨骨折的發生率逐漸增加,由于頜面部解剖結構的復雜,因此準確地判斷骨折的部位、類型、形態以及大小、移位等對指導臨床治療具有重要的價值及意義。近年來,螺旋CT三維成像技術(MPR及SSD重建技術)已廣泛地應用于頜面部骨骨折的診斷,為臨床治療提供了更為方便、直觀的影像學資料[1]。本文回顧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月應用螺旋CT掃描及后處理技術進行MPR及SSD三維重建的50例頜面骨折患者的CT影像學資料,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月共收治50例頜面骨骨折患者,其中男39例,女11例。年齡9~65歲,平均40.8歲。受傷原因:車禍傷24例,砸傷12例,墜落傷7例,撞傷4例,其他原因3例。主要臨床表現為疼痛、頜面部軟組織腫脹、張口困難等。
1.2儀器與方法。
1.2.1儀器采用日本東芝公司Astioen4螺旋CT機進行掃描。
掃描參數:層厚1mm,層距1mm,電壓140kV,電流120mA,螺距(pitch)1.35∶1,無間隔連續掃描。
1.2.2檢查方法患者取仰臥位,頭先進,掃描范圍包括自眶上緣3cm至下頜骨下緣3cm,掃描結束后進行多平面重建(MPR)及表面遮蓋法顯示(SSD)等技術后處理分析。多平面重組以軟組織窗及骨窗分別進行觀察,并且進行任意方位成像,天下論文存儲相應病變成像最好的圖像,重建厚度3mm;表面陰影顯示閾值下限在150~250HU,選取切割功能切除多余的部分組織,根據病灶的顯示效果任意旋轉角度選擇最佳的圖像存儲。
2結果。
50例患者經螺旋CT掃描軸位圖像共發現67處骨折,螺旋CT掃描圖像結合后處理圖像可發現80處骨折,遺漏13處,漏診率16.25%。螺旋三維CT重建圖像能清晰直觀地顯示頜骨骨折的立體解剖形態及其與周圍組織結構的關系,準確顯示骨折部位、范圍、骨折塊移位方向、立體距離。50例中單發骨折11例,多發骨折39例;上頜骨骨折21例,下頜骨骨折29例。下頜骨骨折的病例中4例共11處診斷有或伴有髁狀突骨折,其中有3例先經下頜側位片及二維CT未能確診,經過旋轉角度觀察,證實為脫帽并向內側移位,并因髁狀突無明顯移位,外科醫生采取了保守治療。
3討論。
頜面骨解剖結構復雜,主要包括鼻骨、淚骨、上頜骨、腭骨、顴骨等。近年來由于交通事故發生率的增高,頜面骨骨折的發生率也逐年增多[2]。
普通X線片無法準確地顯示骨折的數量、移位情況以及骨折的位置,臨床應用具有一定局限性。而普通軸位CT圖像雖然無頜面結構的重疊,對病變的顯示有顯著提高,但缺乏立體、直觀影像,對一些平行于掃描層面的骨折仍有遺漏[3]。本組比較橫斷位、MPR資料,50例80處骨折,軸位顯示67處,遺漏13處,漏診率16.25%,經分析多為水平方向走行骨折線,且為多部位復雜骨折病例。MPR重建技術包括冠狀面、矢狀面、任意斜面和任意曲面的圖像重建,具有二維橫斷位圖像同樣的空間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其技術參數通過調節窗寬、窗位相互切換軟組織窗和骨窗,在顯示骨質病變情況同時,還可清晰顯示病變周圍軟組織損害情況,如周圍軟組織增厚、腫脹、積氣、積血或軟組織的開放性損傷等(封三圖1)[4]。但是二維CT為平面圖像只能顯示某層面的骨質損傷情況,臨床醫師運用二維CT平片診斷會存在誤差,難以建立三維空間思維,對病變可能產生一些偏差,而影響治療方案的確定。本組MPR圖像顯示全部骨折,診斷準確率100%,無一例漏診。有研究也證實,對于眶外壁、眶底及深部結構如篩板、鼻中隔、蝶骨大翼的骨折,CT二維影像優于CT三維重建[5]。
SSD三維重建成像空間立體感強(封三圖2),能極好地顯示骨折的結構,尤其是結構重疊區域的三維關系,對頜面骨骨折的部位、范圍及周圍結構的毗鄰關系等(如從多角度顯示髁狀突與關節窩的空間位置關系)、骨折移位程度、方向,碎骨片的位置、大小、數目等情況,論文格式特別能全程清楚地顯示不規則骨折線的畸形走行,提高了對頜面骨骨折的診斷準確性[6]。Kreipke等認為Lefortil型骨折X線平片和二維CT不能很好地顯示骨折線,而三維CT可以直觀地顯示骨折線的走行情況和骨折段的移位情況,為臨床治療提供了可靠的依據。CT三維重建的另一個突出優勢在髁狀突骨折的顯示上,可從任意角度觀察病變部位,清楚顯示髁狀突骨折類型、骨折塊移位方向、距離和空間位置、關節面的朝向、下頜骨升支斷端上移范圍、與顳頜關節窩的空間關系等,較CT二維影像更接近人體內的真實解剖結構,避免了主觀想象過程中因分析理解差異所導致的誤診。本組29例下頜骨骨折病例中,4例共11處診斷有或伴有髁狀突骨折,其中3例先經下頜側位片及二維CT未能確診,經過旋轉角度觀察,證實為脫位并向內側移位,并因髁狀突無明顯移位,外科醫生采取了保守治療。
綜上所述,應用多層螺旋CT三維重建技術可以立體、直觀、清晰地顯示頜面骨骨折情況,提高診斷的準確性,為臨床治療提供有力的指導,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姚衛江,郎召君,徐銳,等。多層螺旋CT在頜面部骨折的診斷及臨床應用價值[J].上海醫學影像,2008,17(1):51-53.
[2]陳建字,粱碧玲,劉慶余,等。頜面骨病變多層螺旋CT三維重建的診斷價值[J].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2006,28(1):l6-20.
[3]慕紅文,楊曉濱,張寧,等。螺旋CT三維重建在診斷頜骨骨折中的應用[J].安徽醫藥,2008,12(9):829-830.
[4]王保平,馮熠,段燕東。螺旋CT三維重建在頜面部外傷中的臨床應用價值[J].實用醫學影像雜志,2004,5(1):10-13.
關鍵詞:冰雪攝影,正確測光,正確曝光,注意的問題
“瑞雪兆豐年”,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這是人們常說的一句希望的祝詞。然而自然界的殘酷就在于:春天該有多遠還是有多遠,呼喚春天只是人類的企盼與單相思式的一廂情愿。既然春天不可能提前而至,那么在冰天雪地滴水成冰的嚴寒深冬里,如何才能得到一幅完美的冰雪攝影佳作,關鍵是如何正確測光,如何正確曝光。這些都是決定拍攝成敗的關鍵。
一、冰雪攝影的關鍵是曝光
冰雪給人以純潔無暇、簡練悅目的感覺,她把雜亂無章的景物隱藏。許多在其它季節沒有或無法表現的景物在冰天雪地里得以大顯身手。攝影曝光首先是一個技術同題,在其他季節里.無論是專業還是非專業攝影者都很容易做得到曝光正確,但對于冰雪攝影而言,無論是使用數碼相機拍攝還是使用膠片相機拍攝都不是一種容易的事。在曝光上常常出現的問題:一是曝光過度,二是曝光不足。曝光過度,白雪無層次無質感,沒有雪韻和雪感。曝光不足,白雪成灰雪成黑雪。這是為什么呢?主要是由于冰雪是一種特殊的拍攝對象,對冰雪不知如何測光,由于測光不準導致曝光失誤拍攝失敗。所以冰雪攝影的關鍵是曝光。
曝光準確的影像應該是密度適中、反差合適、影調層次豐富、準確還原景物亮度的關系和景物本來的色彩。對于冰雪就是能表現其潔白、晶瑩剔透的質感,富有層次的雪韻和雪感。如何才能把握好冰雪攝影的曝光?
(一)正確測光
測光有反射光測光法(點測光法)和入射光測光法。現在大部分手持測光表都能分別測量反射光和入射光。
1、反射光測光法
反射光測光法是測量景物的反射光正確測光,它測量的是景物的亮度。如照相機內置測光表都屬這一類。使用測光表的人必須記住一個基本原理:測光表測量的結果,在最終的影像上產生是中灰影調(反射率18﹪),這是測光表的職能。即:不管景物是明是暗,根據它測量的指數曝光,都能保證得到一個等明暗度的影像。但在少數場合下,如被景物是純白色(白雪)或純黑色(黑絲絨布)時,它就不適應了,無力還原景物的真實影調了,這時就得由攝影者作出調整,通過增加或減少曝光才能得到正確的影像。如拍攝大片的白雪,就得增加1-2級曝光,如果白雪有反光就得增加3-4級曝光,否則得到的將是灰色的甚至是黑色的雪。又如,拍攝一臺黑色的照相機,就得減少1-2級曝光,否則照片上得到的將是一臺灰色的照相機。不懂得這個原理,不了解測光表的特點,就很難拍好冰雪影像。特別是使用數碼相機和彩色反轉片拍攝時尤為重要畢業論文范文。因為數碼相機在拍攝大面積白色景物時曝光稍過度容易產“高光溢出現象”,俗稱“飛白”,即白色部位沒有任何影像信息。彩色反轉片由于寬容度小,曝光稍過度也容易產生白色景物無層次的影像。
2、點測光測光法
點測光也是測量景物的反射光,與照相機內置測光方式相同,它是獨立相機外手持式測光表,如世光508、558、758等。其測光的角度為1度至3度,且精準度極高。可用它測量景物的局部亮度,所以它是曝光要求非常嚴格的攝影師必備的工具。其測光方法和增減曝光的方式與反射光測光法基本相同。
另外,有些反射光測光表有個有效測距離問題,有的可以抵近被攝體測光,有的則限定在若干厘米之外才有效。在測量遠處景物時,如果考慮到它的受光角過大,無法取得讀數,可以用測量亮度相仿的替代物。也可以用入射光測光法(下面將談到)測取一個讀數,再加上經驗的判斷便可實現準確曝光。當然最好還是使用點測光法。
點測光法的兩種測光方式:
一是求取亮度的平均值。例如,從被攝體主要亮部測得的曝光數據為1/60秒,F16,主要暗部為1/60秒,F4正確測光,這時按1/60秒,F8的平均曝光值就是適當的。也可以多測幾個點,把所得數值加以平均。
二是求取重要部位的亮度值。如果光線復雜曝光要求嚴格,就得采取一種更直接的方法,首先測出最重要部位的亮度,然后測出次要部位的亮度。按照這兩個部位的亮度來判斷一個曝光值。
有經驗的攝影家在使用彩色負片拍照時總是選擇一個較暗的部位作為測光依據,以保證較暗的部位有層次。在使用彩色反轉片時總是選擇一個較亮的部位作為測光依據,因為彩色反轉片的曝光寬容度較小,曝光過度就失去層次和色彩,所以首先保證較亮部位影像的再現,其結果是色彩飽和凝重。
3、入射光測光法
入射光測光法測量的是光源投向被攝體的亮度。這種測量法的好處是不受被攝體明暗變化的影響。方法是把測光表置于被攝體的位置上,將測光表半透明的球狀受光器朝向照相機鏡頭,所測得曝光數據是中灰調的曝光值(反射率18﹪),據此曝光在通常情況下總是準確的。但入射光測光法也有局限,比如有的被攝體在陽光下,有的在陰影處,有的則是在逆光下,無法一一分別處理。這就要根據需要和經驗作出最后判斷。有經驗的攝影家在使用彩色反轉片拍攝雪景時總是先用點測光測量后,再用入射光測光法校對一下,最后的曝光往往是準確的。
4、灰板的運用
灰板是反射率為18%的中灰色調的紙質板,它是標準的中灰值。在從黑到白的幾何等級中,反射率為18%的色值就是中性灰。當我們采用平均曝光值來曝光時,被攝體的中間值部分將在影像中表現為中性灰。這也就是說在用反射光測光時,測光表并不知道它所測的是什么色度,只知道要測出一個象純灰板那樣的中性灰值。如果我們將一個標準的中性灰板放置在被攝體中,然后測定它的亮度,既可得到正確的曝光值,又避免了要從被攝體中去測定一個平均值的麻煩。所以,灰板測光是最簡單的測光方法之一。使用灰板測光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灰板要盡量靠近被攝體或與被攝體在同一光照條件下并與之平行,灰板要正對相機,與鏡頭光軸垂直。
二是如果被攝體大部分是明亮色調,應將所測得的曝光值減少2/3至1 級曝光量。
三是如果被攝體大部分為暗色調,應將所測得的曝光值增加2/3至1級曝光量。
四是當被攝體中有局部很亮或很暗的部位時,應當使用多點來測光以獲取更準確的曝光值。
在相同的光照條件下,用灰板測光與用入射光測光所得到的數據在理論上是一致的。特別在冰雪攝影時有許多攝影家總是喜歡帶上一塊灰板,當對測光結果發生疑惑時用它作輔助測光加以校驗,便可心中有數。在散射光條件下拍攝白雪用灰板測光其準確性相當高。
(二)靈活使用測光表
測光表不會思考.它不知道攝影者的思想正確測光,能做到的只是忠實地測量被攝景物的曝光數據。作為攝影者要靈活使用測光表,不能一味相信和依賴。對所測得曝光數據應該根據自己的要求和意圖進行曝光調整和校正,最后確定曝光值。
運用好測光表還得通過實踐,在熟悉測光表性能的基礎上才能得心應手。在不能確定曝光量時可以采取包圍式曝光法,即;根據測得的平均曝光值拍一張,提高半級(或一級)再拍一張,減少半級(或一級)再拍一張。這是有經驗的攝影家也不愿意放棄的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況且不同密度的影像有時候各有不同的效果和用途。這種方法在冰雪攝影中運用的較為廣泛,其作用尤為明顯。
(三)正確確定曝光量
正確曝光實際上有兩層含義:
第一、技術標準——影調豐富、層次分明、質感較強、清晰度高,景物中較亮和較暗的影紋得到了較好的表現。整個影像的層次和細節都得到較好的再現。
第二、藝術標準——能否表達作者的創作思想、情感、意圖、意境;是否有較強的感染力等等。
藝術標準與技術標準不能截然分開的,它們是相互滲的。在曝光時應該以藝術標準為準去考慮一切技術因素。因為它是恒量曝光是否正確的主要標準畢業論文范文。
正確曝光的影像可以是:
一張曝光準確的影像;
一張曝光過度的影像;
一張曝光不足的影像。
只要它符合正確曝光的藝術標準。在冰雪攝影中的逆光條件下,在正常測光的基礎上增加三至四級的曝光量拍攝是常有的事,有時增加五級曝光量才符合攝影家的要求,才能達到創作目的。
二、把握好寬容度
寬容度是指感光片、CCD、CSOM記錄被攝景物亮度范圍的能力。寬容度越大被記錄的景物亮度范圍就越大,層次就越豐富。反之亦然。 寬容度對曝光的影響也很大,寬容度大其允許曝光的誤差也大,寬容度小其允許曝光的誤差也小。通常黑白膠片允許曝光誤差在±2級左右,彩色負片允許曝光誤差在±1級左右,而彩色反轉片允許曝光誤差在±0.5級左右。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數碼相機的影像寬容度越來越大,特別是HDR技術的運用,其影像寬容度大大超過感光片的寬容度,這已是不爭的是事實。
在冰雪攝影時如果我們使用膠片就應該選擇寬容度適中的,因為過大寬容度其影像的顆粒也必然粗大,而過小的寬容度其反差就會增大層次將減少,也會影響影像的品質。有經驗的攝影家在使用寬容度適中的彩色反轉片拍攝冰雪影像時都會有意減少1/3或0.5級的曝光量,這樣色彩會更飽和,冰雪的質感和景物的細節都會有更好的表現。使用彩色負片與使用彩色反轉片正好相反,通常是增加1/3或0.5級的曝光量,其結果與彩色反轉片減少1/3或0.5級的曝光結果相同。而使用數落相機則大都使用包圍式曝光法拍攝,之后用HDR后期合成,其寬容度大影像層次極佳。
攝影體現的是攝影家獨特的視覺感受和別具匠心的藝術表現行為。為了實現創作意圖達到創作目的。攝影家們都會有意曝光過度或曝光不足,從這個意義上講曝光準確與否完全是由攝影家個人的主觀意識來決定的,是攝影家審美取向的體現。
三、冰雪攝影應注意的問題
冰雪攝影對攝影器材的要求很苛刻,不管是膠片相機還是數碼相機,不管價格多么昂貴、功能多么齊全,在零下30℃的冰天雪地中卻未必靈驗。為了保證相機能正常工作正確測光,應注意如下問題:
1由于天氣寒冷,相機電池消耗極快(有時是假消耗,在正常溫度下又會恢復電量),有些相機鏡頭的光圈葉片可能被凍住而不能正常收縮,有些相機液晶顯示器顯示遲緩。應做好相機的保暖工作,有條件的可配備相機專用的防寒外套,防寒電池盒等,或用一根導線將相機與電池盒連接,把電池盒放入懷里,這樣可以保證正常供電。
2不拍照時將相機放到入懷里,拍照時再取出來。靠電池驅動的相機一定要多準備幾節備用電池。
3拍攝完成進入室內后,不要馬上把相機從攝影包中取出來,因為室內外溫差太大,否則相機會返潮,極易損壞相機和鏡頭。應將相機繼續放在攝影包中1—2個小時.待相機升至室內正常溫度后才可打開攝影包取出相機進行檢查和保養。
4要注意個人的保暖,棉衣、棉帽、手套這些都要準備好。冬天真的很冷,有的攝影師在取景拍攝時,眼睫毛、眉毛都被凍粘在了取景器上。
作者:武建國,男,1957.8出生,大學本科,武漢警官職業學院攝影攝像專業帶頭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攝影
2011.3.5
將自己所做的各種研究,予以真實的、客觀的作一總結和評價。但不應同于一般的工作總結。撰寫時應重點突出、簡明扼要,文字通順、條理清楚、用詞得當、數據可靠。一般論著不超過3000字(含圖、表及參考文獻),短篇和個案500~1000字,綜述亦勿超過5000字為宜。
題目:立題應簡明確切。通常20個字左右,最多不超過26個字為宜。應能準確的反映出論文的主要內容。
作者:一般論著不超過5人;綜述1人,審校不應超過2人。摘要:250字左右,并按結構式摘要撰寫,即:
(1)目的:本項檢測或研究的出發點。
(2)方法:所觀察或檢測的指標,如病人及對照組的數目、性別、年齡、病種,使用的儀器、探頭頻率以及采用的方法等。
(3)結果:檢測或實驗方法得出的具體效果或指標,對比數據,最后結果,以及對上述各項的附加解釋。
(4)結論:本項目的觀察、研究或檢測后的總結性的定論。
關鍵詞:凡有摘要的論文皆應標引關鍵詞。關鍵詞主要自文題中選取,不足時可自摘要或正文中選用。選自論文所研究的目的、對象和涉及的新技術等。
(1)定義:可直接表達論文要點、中心內容和特征的詞。
(2)用途:提供檢索窗口。
(3)數量:3~10個,一般3個。
(4)詞性:名詞或名詞性詞組、形容詞性。而代詞、介詞、冠詞、連詞、情態動詞等皆不能作為關鍵詞。
(5)方式:按順序排列成關鍵詞索引。
(6)要求:用規范化檢索語言,即主題詞。應查閱中國醫學科學院信息研究所編輯出版的《醫學主題詞注釋字順表》(MedicalSubjectHeadingsAnnolatedAlphabeticList.MeSHAAL)。當所用詞未查及時,可用同義詞、近意詞或關聯詞,并可配用有關的副主題詞,亦應查閱《MeSHAAL》副主題詞字順表〔1〕。
引言:應在250字之內。應概括簡明的敘述立題的理論依據,研究思路與基礎,國內外現狀,并應明確指出本研究的目標。
材料與方法(資料與方法):此部分是論文的基礎和關鍵。評價論文主要看材料和方法的可信度和確定結果的標準。應寫明病人、對照組、所用儀器種類、探頭頻率、檢測的方法、藥物名稱(不用商品名)、劑量等
結果:此段是論文的核心部分。研究和檢測的最終目的,即所獲得的結果。此部分可分別用文字、圖表表示。可強調或摘要敘述本研究的主要發現。
結果應有充分的數據及對比性研究,最后結果應是科學的、合乎邏輯的,而不是作者自行判斷或推斷的。例如:應用B超診斷胎兒臍帶繞頸30例分析。在此文章中,僅有診斷多少例的所見及數據,而無最后的分娩證實,這樣的文章則欠科學性。
討論:是論文最重要的部分是反映文章水平高低的主要部分。應重點突出自己的新發現、新概念、新學說、新規律,及所作出的結論和觀點。對研究中所發現之不足處亦應說明,此外,可以提出設想或建議。
在書寫討論段時,應注意撰寫技巧,要簡明扼要、語言順暢、抓住重點、條理分明的表達出所要說明的主要問題,使讀者易懂,看后有收益,但要避免口語化。
(1)討論之重點是應有自己的某些獨到觀點和見解,并將之講深講透,切勿僅重復他人的或眾所周知的內容。如:超聲檢查法對人體無痛、無損傷、價格低廉……。
(2)討論段與其他段相關聯,特別是結果段中的某些數據及最后的結果,用以進一步表明自己的觀點,但并不是結果中的數據又全盤搬到討論中,造成重復。
(3)討論中切勿引用他人文獻過多,更不要寫成:本研究結果與×××和×××的結果一致或符合×××的結論。一來是將論著寫成了綜述,二來是僅說明自己是重復他人所作。
(4)通常討論是文章中較長的一段,應突出重點,不要洋洋數百字,冗長的內容反而使該說明的問題模糊不清。此外,不要對某一問題尚未解釋清楚時,又另討論其他內容,使讀者費解不得要領。
“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我很高興。”談到獲獎當時的感受,盧光明臉上洋溢起一絲自豪:“國家科技進步獎是對我國已取得的科學技術成就的肯定,能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是對一個科技工作者及其團隊工作的最佳認同和最大的褒獎。”
盧光明1982年本科畢業于湖南醫學院(現為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后在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工作,1985年考取中國協和醫科大學醫學影像學碩士研究生,1988年起在南京總醫院醫學影像科工作。
談到選擇醫學影像作為自己主攻方向的理由,盧光明說是因為組織分配。當時相關人才缺乏,不少人害怕X射線對健康的影響。但盧光明將組織分配變成了個人意愿,他說:“做好這份工作很有挑戰性,對病人、對臨床醫師都有非常大的幫助。”1983年他開始接觸CT,并參加了我國磁共振成像設備的引進與研發研討會,開始逐漸愛上這個有許多新奇技術、并且具有重要意義的專業。
十六年磨一劍
1997年,南京總醫院醫學影像科引進電子束CT(超高速CT),該技術可以進行冠狀動脈鈣化積分掃描以及一些血管的三維重建,但當時冠狀動脈的精細解剖圖像還難以實現。
為了研究、解決CT血管成像的諸多難題,盧光明團隊決定從技術難度、診斷精確性及輻射安全性等三大方面進行立項。同時與北京協和醫院、北京安貞醫院聯合開展研究。
“經過長達16年的艱苦努力,終于取得了一些成績。”接受采訪時,對于十六年間經歷的困難和挫折,盧光明說:“遇到困難、矛盾和挫折是取得科研成果的必然過程。”反復提到的是對同事、同行的真摯感謝。他說:“感謝我的合作伙伴和科室諸位同志的默默奉獻和鼎力支持。”
“心腦血管病關鍵CT技術的應用與創新”課題,在重大心血管病關鍵CT技術上,取得了三大主要創新性成果:
一是研發應用心血管病防治關口前移的CT關鍵技術,構建了CT冠狀動脈成像(CTCA)規范體系。盧光明團隊研發了期相優選及心電編輯等多種技術,使CTCA診斷冠狀動脈狹窄的陰性預測值達99%,從而提高房顫患者可評價血管節段比率至96.8%,擴大了適應證,為冠心病篩查提供了技術支撐;通過系列研究(包括48533例CTCA),總結出了中國人冠狀動脈先天異常分布規律,為早期診治提供依據;以常規血管造影為參照,應用4D-CT技術將心肌橋檢測敏感性從5.7%提高到30.2%;以血管內超聲為參照,應用CT定性診斷冠狀動脈斑塊成分的敏感性達97.4%,為CT評估斑塊易損性奠定了基礎,該項研究結果被納入美國和加拿大3份專業指南。
二是研發應用雙能量CT技術,提高小病變檢出敏感性,實現心腦血管病精準診斷。從實驗到臨床,研究團隊對雙能量CT技術進行系列創新研究。通過該技術提供的解剖與功能信息,實現了冠狀動脈管腔狹窄量化和心肌灌注一體化評估,診斷心肌缺血敏感性和陰性預測值高達100%。此外還獲得肺動脈解剖與肺碘圖(肺灌注)同步信息,診斷外周肺栓塞的敏感性比常規CTA提高了22%(從67%提高到89%)。同時改進了雙能量和數字減影等CT新技術,將顱內小動脈瘤(≤3mm)檢出敏感性從61%提高到91%,證實了CTA是顱內動脈瘤可靠的首選檢查方法,研究結果以封面于Radiology、AJR,并被納入美國《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診治指南》。
三是大幅度降低了CT檢查的輻射劑量,提高了CT檢查的安全性。團隊倡導低劑量CTCA理念,提出根據體質量指數制定CTCA個性化掃描方案。通過低管電壓的綜合應用,以及前瞻性心電門控、大螺距等降低劑量技術,使CTCA 輻射劑量從平均15.4mSv降至平均0.94mSv,降低了15倍。該項研究結果納入《2010年亞洲心血管影像學會心臟CT適應證標準》和我國《心臟冠狀動脈多排CT臨床應用專家共識》。
敢為人先的科研路
在31年的科研路上,盧光明一直敢為人先。他是國內最早應用MRI的醫師之一,1986年,他就開始嘗試與胸外科和病理科聯合,率先在國內將MRI應用于肺癌診斷與術前分期研究, 并于1988年獲中華醫學會和國家衛生部第三次全國中青年醫學學術交流會二等獎。
盧光明的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心腦血管病的影像診斷與技術創新研究;腫瘤的分子影像研究、腫瘤分型、分期研究;重大腦疾病的磁共振功能成像研究。
接觸MRI之后,盧光明和同事們開展MRI動態增強掃描技術,大幅度提高了垂體微腺瘤的診斷準確率;通過將功能MRI研究癲癇與創傷后應激障礙,在國際上首次發現癲癇認知功能受損與靜息網絡的功能變化有關。除此之外,盧光明團隊還在國內率先開展鐵蛋白報告基因的研究;采用多模態分子成像技術研究腫瘤血管新生。其研究成果――癲癇的功能磁共振成像、心血管影像及腫瘤的分子影像研究,在國內外產生較大影響,盧光明也因此成為我國目前MRI臨床應用領域的學科帶頭人。
“我特別注重醫工結合、多學科交叉以及多中心合作,開展結構、功能和分子影像相結合的研究。”在接受采訪時,盧光明向記者強調說。
據統計,盧光明共在國內外近300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的SCI論文80余篇,單篇影響因子最高53.29,5分以上者18篇。自2008年以來,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1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
目前以首席科學家負責國家“973”項目1項,負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國際合作項目和中國人民“十二五”醫學科學技術重點項目各1項;曾承擔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在內的多項國家、軍隊及省級科研課題。
挑戰永不停歇
臨床之外,盧光明也帶學生。在學生眼中,工作中的盧教授嚴肅認真,而對待學生,他事必躬親,像是慈愛的父親。
“我非常重視人才培養與團隊建設,瞄準國際前沿研究方向,與國內外大學和研究機構聯合開展科學研究。”在學生培養上,他注重發揮學生的特長,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制定個性化的培養方案。
“要給學生公平公正的發展機會,給他們施展自己才華的舞臺。”得益于這樣的育人理念,盧光明科室涌現出了一批優秀的、有潛力的后備科研型和臨床醫學人才。談到青年力量,盧光明難掩自豪之色,他說:“期待他們在未來的5~10年內成為學科發展的主要力量。”
近些年來,國內醫學影像學發展很快,機器設備基本能夠實現與國外同步。更加讓人欣喜的是,中國醫學影像工作者開始在國際舞臺上嶄露頭角,一些居于國際先進水平的優秀科研成果正逐步在國際著名期刊上發表,代表了中國醫學影像學事業的進步。
“盡管有這些可喜的成績,我們仍應清醒地意識到我們與國際同行的差距,開展高質量的大規模、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是必要的,也是醫學影像學界面臨的一個大課題。原始創新的技術和研究還有待加強。”面對成績,盧光明依然保持著清醒的頭腦。
手術是治療膽道結石的有效方法,盡管近年來影像技術,內鏡技術,手術技巧都有所提高,但術后仍有一定比例的結石殘留發生,本文總結9例,分析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9例中男7例,女2例,年齡37-68歲,平均年齡54.2歲,伴有黃疸5例,B超檢查:3例提示膽囊結石,5例提示膽囊結石合并有膽管結石,1例示膽管結石,9例中7例行膽囊切除及膽總管探查,2例僅行膽囊切除術。行膽總管探查的7例中5例行術中膽道造影,術后發現膽石殘留的時間,術后兩周3例,1月1例,半年2例,1年3例,殘石的數量,1枚7例,泥沙樣結石1例,2枚一例,殘留的部位,膽總管結石7例,肝 內膽管結石2例,結石大小,泥沙樣結石1例,0.3CM-0.5CM6例,0.6CM-0.8CM 2例。
1.2 治療結果
再次手術取石4例,3例治愈,1例死于合并癥,膽道鏡取石3例均治愈,2例肝內膽管結石無癥狀未做特殊處理。
2 討論
2.1 膽道結石原因探討
膽道結石殘留的原因有多種,綜合資料主要有。
2.1.1 術前結石的部位及數量診斷不準確。本組2例B超未探及有膽管結石,其余7例未明確膽管結石的數量。
2.1.2 術中膽管探查取石不徹底。本組4例與此有關系。主要因素有:手術醫師思維定勢,過于信任術前B超,未詳細探查膽總管,膽管過粗或結石太小不易被鉗夾取盡,左右肝內膽管結石再次入膽總管,術中膽道出血影響進一步探查等等多種原因。本組兩例未行術中膽道造影。
2.1.3 例雖行膽道造影但未發現有結石,可能與造影劑濃度過高或X線條件不當影像欠清晰有關。
2.1.4 缺乏術中膽道鏡及術中B超檢查。
2.1.5 手術醫師的技術不夠熟練,未能取盡結石。
2.2 膽道殘石的預防
預防殘石的發生目前已日趨規范化,我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2.2.1 術前診斷力求準確。不能僅僅簡單膽管有無結石,應該綜合應用B超CT,核磁共振,ERCP,以及膽道造影等影學檢查,明確結石的大小,數目和分布情況,為手術提供更為準確的資料。
2.2.2 術中探查疾病系統。切開膽管前先用手觸摸,使用各種型號的取石鉗系統取石,以便能取得不同部位,大小,形狀的結石,盡量不要將結石夾碎以防結石殘留,膽管過粗時(有時可達2CM)可用手小指進到觸摸,在膽管內探及不易被鉗夾的結石,生理鹽水反復沖洗膽道,并給予合適的壓力將小的結石及碎小的結石沖出,細尿管及膽道探子通過十二指腸是進入十二指腸是膽道通暢的標志。
2.2.3 術中膽道造影必不可少,不能認為“有把握”而忽視膽道造影。造影劑濃度不宜過高,否則易掩蓋小結石。有條件者術中應綜合應用膽道鏡和術中B超檢查。秦放明等認為應將術中膽道造影,膽道鏡及B超檢查列為常規[1].
2.3 膽道殘石的治療
殘石的治療方法應根據殘石的大小,部位,有無T管,治療條件,有無其它合并癥進行選擇。
2.3.1 再次手術。在基層醫院如果患者T管已拔除,再以手術方式是經常采用的方法。如合并有AOSC,膽道狹窄應首選手術治療,以便同時處理合并癥上。
2.3.2 十二指腸鏡取石。文獻報導成功率達86%-91%。適用于沒有T管,結石較小,數目較少的肝外膽管結石。對膽管下段狹窄者先經內鏡放置ERBD管(膽腸內引流)支撐狹窄段,松馳擴約肌,3個月后再次取石,大多數能成功[2].
2.3.3 膽道鏡取石,膽道鏡經T管竇道進行操作,路經較短,并可進行膽道內觀察,配合碎石網籃和氣囊導管可取出視野范圍內的大部分結石。但T管放置不合理,竇道狹窄彎曲,則膽道鏡無法進入膽總管。所以術中要放置粗短直合理的T 管以便術后必要時的膽道鏡的檢查治療。
2.3.4 PTCS.這時建立在PTC,PTCD基礎上的近年逐漸發展起來的新方法。通過穿刺,擴張,建立肝內膽管處外界相通的通道,在膽道鏡下配合網籃,液電碎石進行取石,對肝內膽管結石的治療有其它方法不可比擬的優越性[3].但左右肝管狹窄或三級肝膽管使用膽道鏡不能順利到達是PTCS失敗的原因。
參考文獻
[1] 秦放明,鄒富勝等,內鏡治療膽管結石殘余306例分析,中國實用外科學雜志,2001,21(6):353-356
論文摘要:總結了水產學科專業英語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結合課程的授課及教學改革的切身體驗,提出了對課程教材、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測試方式進行改革的措施,建立一種以學生為主角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對專業方面的內容具有一定的聽、說能力,在專業領域具有初步的語言交流能力。
20世紀以來水產科學以驚人的發展速度在眾多領域都取得了巨大進展,獲得了很多突破性成就。然而,在記載這些浩如煙海的科技文獻所使用的語言文字中,英語占到85%以上,[1]為了能夠了解、趕上世界先進技術的進步和國外專業發展動向,本科生應該能夠熟練閱讀專業文獻,并在專業領域具有初步的語言交流能力。新形式對大學生的要求不僅是能夠閱讀,也應該能書寫技術文件,能夠進行語言交流。如今國際間交流越來越多,在各種海洋科技論壇上,學生們對國外學者帶來的科學發展的最新動態及新的理念是非常渴望的,但苦于專業英語基礎薄弱,無法進行進一步交流,師生都覺得十分遺憾。此外,學生畢業論文中的英文摘要質量較差,英文文獻數量極少,原因也是專業英語的基礎不好,對英語有恐懼心理。[2]因此,要本科生熟練運用專業英語,盡早在專業上與國際接軌,這就給水產類專業英語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針對目前水產學科專業英語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對其進行改革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當前水產學科專業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由于全國大學英語實行四、六級考試,就業單位對英語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高校對英語教學越來越重視,學生運用英語的基本技能提高了,語言基礎明顯扎實了。但是,基礎英語后續的專業英語情況卻不能令人滿意。目前多數水產類專業的學生在大學英語基礎階段兩年教學計劃內英語學完后即放松了英語的繼續學習,思想上對專業英語的學習不夠重視,在時間和精力的投入上遠遠不如在基礎階段的學習。與此同時,教師在教學方法和模式上的探索明顯少于基礎英語階段。首先,由于沒有材,導致課程設置和教材建設等缺乏合理、科學的安排。目前使用的教材一般是任課教師從專業文獻中選編的材料,內容更新不及時,缺乏專業知識特點和連貫性。學生使用這些教材猶如隨意閱讀專業文獻一般,很難達到提高專業英語綜合能力的目的。[3]其次,專業英語課堂教學形式單一,一味輸入。教師的教學一般僅停留在簡單的科技文章翻譯階段,認為專業英語的教學就是“閱讀+翻譯”,僅僅講授一些與專業有關的詞匯就足夠了。課程缺乏對專業知識和語言技能的綜合訓練,使學生感到索然無味,存在“重基礎、輕應用”的傾向。這樣就造成學生無法以英語為工具獲取和交流相關專業知識,對他們學習國外的先進知識和技術具有嚴重的抑制性和長期的不良影響。[4]
二、水產學科專業英語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
針對水產類專業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從教材、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進行了改革嘗試,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教材建設突出系統性、科學性和針對性
我國的水產科學研究在國際上尚處于落后的水平,因此必須讓學生及時了解國際上的科學發展動態,與國外專家進行交流,盡快縮小我們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這樣,專業英語的重要性就凸現出來。教材是決定專業英語教學效果好壞的因素之一,專業英語教材編寫要考慮到語言和專業內容兩個方面。在大量搜集和檢索相關資料的基礎上,編寫具有較強系統性、科學性、時效性以及針對性的水產學科專業英語教材,將一般科技知識和專業知識相結合,強調思想性、科學性、實用性及趣味性。結合專業特點,收集各種不同文體的期刊論文、專著節選、文摘索引、單證圖表等等,同時也應包含常用的科技詞匯和一定的專業術語。[1]
2.建設與教材內容基本對應的英文影像資料庫
傳統教學課堂氣氛不活躍,形式死板的原因之一就在于缺乏形象、生動、有趣的影像資料。為了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教學方式形象、生動,我們的改革建立了與教材內容基本對應的英文影像資料庫。通過觀看影像資料,一方面可以鞏固學生對課本基礎知識的掌握,另一方面可以達到鍛煉學生的英語聽力能力的效果。
3.建立一種“以學生為主”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
轉變傳統的課堂角色,教師做指導,學生當主角。專業英語教學方法改革,重點是學習角色的轉變。過去是學生被動地學,是配角,現在要求學生主動去學,當主角。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課程采取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授課中,避免學生只是被動地聽,要綜合加強聽、說、讀、寫、譯的訓練。教師主導集中學習后,讓學生分組分別對課程的不同專題進行擴展學習,并以答辯的形式向其他同學講解和接受提問。最終達到讓學生積極主動投入到專業英語課程的學習當中。具體步驟為:
(1)教師按專題講述教材中專業知識,播放相關英文科教片,讓學生用英文對所學內容發表個人見解。
(2)學生分成小組,每一組對課本中的一個專題進行擴展學習,通過查閱英文文獻資料,撰寫小論文。
(3)在課上小組成員以論文答辯的形式向全班同學進行講解。首先以論文內容匯報的方式對材料作介紹,然后聽講者提出問題由小組成員回答。以上過程要求學生盡可能用英語表達。 轉貼于 4.豐富專業英語課程考核的形式
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專業交流的能力,搞好專業英語課的測試是檢查教學大綱執行情況、評估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學反饋信息的主要來源和改進教學工作的重要依據。我們采取筆試和口試相結合的測試方式,將考核學生以英語為工具交流專業信息的能力作為專業英語考核的主要標準之一。口試在班級統一筆試前進行,重點測試學生語言應用能力和專業信息交流能力,一組學生與教師就某一專業問題進行類似seminar形式的討論,教師依據每個學生的發言情況對其分別打分。口試成績占期末總成績的30%。
三、教學改革的效果
通過以上方式,我們對水產學科專業英語的教學進行了改革與創新,改革以培養英語應用能力為主要目標,通過對教材、教學內容和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的改革,使學生學有目標、學有動力、學有所用,變以往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使其成為專業英語課程中的主角,使其在英語的閱讀理解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等多方面得到鍛煉。我們根據專業英語的改革措施,針對改革效果設計了調查問卷,在水產類專業在讀本科生以及畢業生中做了問卷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教材滿意度較高,認為教材做到了專業性和科普性的有機結合,通過教材學習能夠接受更系統、更具針對性的專業知識,能夠掌握所學專業的基本專業詞匯及當前常用的新詞匯。大部分學生對所采取的“以學生為主角”的教學模式是認可的。學生們認為,傳統教學方法中教師占用課堂時間過長,不能調動學生積極性。實施新的專業英語課程教學模式和方法,能夠提高學生的專業方面的聽說能力,培養閱讀和翻譯專業文章的技巧,并在專業領域具備了初步的語言交流能力。在新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主導課堂時間宜在20分鐘左右。對于口語考試,多數學生認為這是督促口語練習,克服緊張、害羞心理的一種有效辦法,希望能夠繼續推行。特別是已經考取研究生的學生反饋結果顯示,新的教學模式有助于培養學生撰寫英語專業科技論文的能力,有利于學生盡快適應日后的科研工作中的要求。
雖然此次水產類專業英語的教學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教學改革是一條漫長的路,不同時期,面對不同形勢,需要實施不同的改革措施。因此,如何通過水產學科專業英語的教學將理論學習與實際應用更加有機結合在一起,還有待于廣大的英語和水產科學教師進一步探索和實踐。
參考文獻:
[1]李偉,陳曉陽,李慧.生物科學專業英語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文教資料,2006,(8):78-79.
[2]張艷玲,胡青.大學“專業英語”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5):81-83.
[3]張恒,金葉玲.專業英語教學改革與創新[J].淮陰工學院學報,
【論文關鍵詞】 宮腔鏡;B超;異常子宮出血;診斷價值
異常子宮出血是臨床常見婦科病, 經期持續時間過長、月經量大、非經期出血為其主要臨床表現, 長期子宮異常出血會造成婦女貧血的發生, 嚴重影響患者身體健康及生活質量[1]。為進一步探討宮腔鏡在異常子宮出血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選取本院75例患者為研究對象,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5月~2015年7月收治的異常子宮出血患者75例為本次研究對象, 年齡27~55歲, 平均年齡(37.56±6.43)歲, 其中已婚52例, 未婚23例, 異常子宮出血時間14~35 d, 平均時間(23.21±4.43)d。上述患者均伴有子宮長期異常出血, 且未采用性激素類藥物治療, 排除合并生殖器感染及完全子宮縱隔等疾病患者、子宮惡性腫瘤病變患者。
1. 2 方法
1. 2. 1 B超檢查方法 取患者仰臥位, 經陰檢查, 于患者盆腔內行斜切位、橫切位、縱切位等多個切位的動態檢查, 記錄相應檢查結果, 后同病理診斷結果進行對比。
1. 2. 2 宮腔鏡檢查方法 宮腔鏡檢查前, 叮囑患者禁食4~6 h, 檢查前4 h給予米索前列醇肛塞。排空膀胱后取患者截石位, 經由含碘伏棉簽進行宮頸消毒。采用擴張器擴張宮頸口至7號, 注入生理鹽水并維持膨宮壓力為13~20 kPa, 后采用宮腔鏡進行觀察。觀察過程中, 首先對宮頸管異常情況進行查看, 注意應從宮腔底部開始進行由內至外的檢查, 同時確保對宮腔顏色、內膜厚度等的觀察, 后進行輸卵管開口、形態及宮腔口形態的觀察, 必要情況下行局部詳細檢查。各項檢查完成后, 退出鏡體并查看宮腔及宮頸情況, 避免發生漏診, 后同病理學檢查結果進行對比。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B超診斷符合率為57.33%(43/75), 宮腔鏡診斷符合率為86.醫學檢驗論文67%(65/75), 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異常子宮出血是婦科多發疾病, 臨床報道表明[2]該病具有發病范圍廣、年齡跨度大、病理原因復雜等特點, 且較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異常子宮出血的發病機制復雜, 但有臨床研究認為[3], 子宮腺肌瘤、子宮肌瘤、子宮內膜息肉及子宮感染等是造成異常子宮出血的重要原因, 如不給予患者及時有效的診斷及治療, 會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及身體健康。
臨床以往對異常子宮出血的診斷主要采用B超、細胞學檢查及診斷性刮宮等方法, 其中B超檢查是婦科進行臨床診斷的重要手段, 其具有操作簡便、無創、痛苦小等優點, 可對患者盆腔內包塊情況進行檢測, 是一種有效的影像學判定方式。B超檢查主要是通過光點大小、亮暗、灰度等方式進行圖像特性的顯示, 將患者各組織聲抗情況作為依據而生成對應的回聲及界面, 且經由患者膀胱所構成的透聲窗, 可對患者盆腔組織病變情況及子宮輪廓進行詳細觀察。但是該種診斷方式并不具備特異性, 較難獲取準確的診斷結果[4], 且通常情況下婦科疾病病因復雜、影響因素較多, 在進行異常子宮檢查的過程中, 并不能僅依靠病史、B超檢查結果進行確定性診斷。
伴隨著醫學技術水平的進步及微創技術在臨床中的推廣, 宮腔鏡在婦科疾病檢查中得到了更為廣泛的應用, 采用宮腔鏡進行婦科檢查, 可對患者宮腔內病灶情況進行直觀、清晰展示, 同時可有效確定患者病灶大小及病灶部位, 利于異常子宮出血診斷特異性的提升[5]。且有臨床報道表明[6], 宮腔鏡在微小子宮內膜息肉及<10 mm黏膜下肌瘤患者診斷中的優勢作用明顯, 且經由宮腔鏡輔助, 可有效提升病變組織清除率, 臨床應用價值高。在本次研究中, 對75例患者均采用B超及宮腔鏡檢查, 結果表明宮腔鏡診斷符合率明顯高于B超診斷符合率,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總之, 宮腔鏡在異常子宮出血診斷中具有較高應用價值, 可有效提升異常子宮出血患者的診斷符合率, 利于早期給予患者及時有效的治療, 可進行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