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精品范文 社區服務活動報告

社區服務活動報告

時間:2023-02-23 12:40:2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社區服務活動報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社區服務活動報告

第1篇

提升“滿意指數”,打造一流平臺

走進洛社鎮社區服務中心大廳,“以人為本,共創和諧”幾個醒目的大字凸現出社區服務中心的服務理念和工作目標。該服務中心通過形式多樣的特色服務、貼心服務,打造社區群眾滿意的服務平臺。

社區服務中心設立了行政事務受理大廳,為社區群眾提供民政、社保、農民維權等服務,并實行了首問負責制、服務承諾制、辦事公開制等服務制度,做到“受民之托,忠民之事”,切實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根據群眾的需求,服務中心不斷地完善服務功能,豐富服務內容,改進服務方式,推出了家政、就業指導等近20個便民利民項目,做到有求必應、有事必幫,去年以來已為社區居民群眾提供各類服務15000多人次。近日,無錫市癌癥俱樂部惠山分部洛社康復活動中心和養生保健指導中心又在社區服務中心掛牌成立。洛社康復活動中心是洛社鎮癌癥患者自發組成的群體抗癌組織,主要開展宣傳防癌抗癌知識,傳播抗癌理念和信息,實施康復綜合治療等活動,幫助癌癥患者進行科學抗癌,群體抗癌和正規治癌。

在服務好社區群眾的基礎上,洛社鎮社區服務中心以其優越的設施條件和直面社區群眾的窗口效應,成為了政府各職能部門的活動基地。去年以來,先后和鎮教育文體服務站、鎮婦聯、團委、工會、文衛辦等聯合舉辦了依法行政專題講座、消費維權服務培訓、“和風吹綠運河岸”演講比賽、創業婦女先進事跡報告會等各類活動25次,參與的群眾達上萬人,成為我鎮政府部門把黨的方針政策落實到基層,執政為民體現在基層,密切聯系社區群眾的“連心橋”。

激活“文化細胞”,繁榮群眾文體

每逢星期六下午,洛社鎮社區服務中心音樂活動室里絲竹繞梁,曲樂悠揚,社區曲藝愛好者正聚集在這里進行二胡、琵琶等民樂演奏。彈奏者輕撥琴弦,悠悠弦樂從指間流出,如泉水緩緩流淌,沁人心脾,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滿足和陶醉,興致盎然者還會上臺吟唱一曲,一曲唱罷,叫好聲不斷。這是社區文化活動一個普通場景,也是洛社鎮社區服務中心不遺余力活躍群眾文化體育,推動社區和諧文化建設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洛社社區服務中心根據不同社區人群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豐富多彩、寓教于樂的文化體育活動,讓社區居民感受到濃厚的文化、文明與和諧氛圍。

洛社鎮社區服務中心把健身房、圖書閱覽室、樂器室、創作室等向社區群眾免費開放。清晨和傍晚,居民們紛紛來這里鍛煉、健身;閑暇時間,這里成為老年人讀書看報,揮毫潑墨的好地方;節假日,社區的文藝愛好者聚在一起編演節目……。同時,社區服務中心還成為了有21支特色團隊的洛社群眾藝術團的“大本營”,一批代表洛社鎮最高水平的文化藝術作品、表演團隊等從這里走出來,為洛社鎮文化事業增光添彩。去年,洛社群眾藝術團有5個節目參加無錫市群眾文藝匯演,是參賽節目最多的鄉鎮,獲得了“二金二銀三銅”的好成績,女聲小合唱《與書同行》還獲得江蘇省“五星工程獎”銅獎。

洛社鎮社區服務中心采取社區“搭臺”、居民“唱戲”的辦法,舉辦群眾性文體活動,繁榮社區文化,做到“活動時時有,歡樂天天在”。社區服務中心先后主辦和協辦了“好書進社區”學習活動、“文化洛社”、家庭趣味運動會等群眾文體活動。近日,為豐富社區外地民工的業余文化生活,洛社鎮社區服務中心和鎮教育文體服務站籌集資金3萬多元,開展“送電影進工地”活動,將到各建筑工地為外地民工播放電影36場,服務新市民。

第2篇

一、明確功能定位,把握基本原則

社區服務站是現代意義上的社區服務機構,社區服務站建設是社區管理和社區服務方式的重大改革,也是社區居委會工作方式的深刻變化。應對這種改革和變化,必須切實明確社區服務站的功能定位,并把握建設社區服務站的幾項基本原則。

1、建立社區服務站的目的。社區服務是指在政府的倡導、扶持和推動下,依托社區組織,利用社區資源和社會力量,為社區成員提供的公共服務和其他物質、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服務。社區服務站是開展社區服務的重要組織依托,是直接為群眾提供服務的窗口。建設社區服務站,就是從社區組織機構的“服務信息化”、“項目流程化”兩化建設入手,通過一系列社區建設理念、基層管理規范的植入,形成政務、居務結合的規范化業務流程,打造基層民主自治的嶄新局面,解決社區居委會傳統組織結構與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組織建設相對滯后的問題,使社區工作向著職業化、專業化發展,更好地促進自治體制建設,實現服務居民的目標。

2、主要職責。社區服務站作為社區居委會內設的綜合服務平臺,在社區居委會的領導下開展工作,具有協助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組織社區公益服務、開展社區便利服務、受理居民利益訴求等項職責,涵括咨詢服務、公共服務、公益服務、便利服務四大類逾百項服務項目內容。

一是,社區服務站協助社區居委會承接政府公共服務。承辦、代辦、轉辦政府社區就業、社會保障、社會救助、社區治安、社區衛生與計劃生育、社區科教文體、居家養老等方面的社區公共服務事項,負責部分申辦事項的全程服務,負責其他申辦事項的申辦證件與材料審核、表冊登記協助填寫等服務;協助社區居委會完成政府委托的臨時性工作任務。

二是,協助社區居委會組織社區公益服務。協助社區居委會完成社區志愿者、志愿者服務組織的注冊登記、志愿服務時間儲蓄登記與證明開具、社區民間組織登記備案、活動信息采集等服務事項;協助社區居委會完成各類自助互助、志愿服務的組織與實施以及社區文體活動的組織安排與活動管理;協助社區居委會做好社區單位資源共享服務;監控管理本社區服務機構、便民服務網點,協助社區居委會做好資源整合工作。

三是,協助社區居委會組織開展社區便利服務。通過96156平臺,收集并反饋居民需求信息,提供家政服務、綜合修理、為老服務、租賃服務、繳費服務等便民利民生活服務類項目;協助96156品牌加盟服務商在本社區服務質量的監控與投訴處理;負責市、區縣、街道社區服務中心在社區服務站搭載的便利服務項目的組織實施。

四是,受理居民利益訴求。接待社區居民來電、來信、來訪和咨詢,收集居民的意見和建議,及時呈報社區居委會,向相關部門和社區居民反饋信息,并將結果告知居民;借助96156平臺知識庫解答咨詢、受理服務請求、記錄臺賬、打印受理回執。

3、把握原則。對社區服務站實行統一管理,需要堅持以下五個基本原則。一是在定位上要堅持社區居委會領導下的社區服務站,明確其在社區管理體制中的定位;二是在功能發揮上要堅持政府深入社區的工作與社區民主自治工作的有效銜接;三是在社區服務站的服務內容上要堅持對社區服務的普遍性和本社區居民需求特殊性的兼顧;四是在人員管理上要堅持由社區服務站對各類協管員實施統一管理;五是總體效果上要堅持通過社區服務站的服務達到社區民主自治能力和服務能力雙提高。

二、加強規范化建設,完善配套制度

“標準化”、“規范化”集中體現了對社區服務站建設的總體戰略架構,也應作為我區推進社區服務站建設的主線著力把握。在我區社區服務站建設進程中,要從名稱、形象標識標準化建設、服務流程、配套制度等四個方面來突出社區服務站公共服務普遍性、法制性、標準化的特征,體現公共服務內容的統一性、流程的完整性、管理的規范性、推行的強制性,把握社區服務站建設的契機,將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送進社區。

1、統一名稱。將*現有152個社區工作站統一更名為“**社區服務站”,現社區工作站的工作職責一并納入社區服務站工作職責范圍。

2、統一進行社區服務站標準化建設。社區服務站形象標識是社區服務站標準化建設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要按照全市要求,統一進行社區服務站形象標識的設計、制作與安裝。主要包括燈箱、門頭、服務指示牌、功能導引牌、咨詢臺、宣傳資料架、公示欄、“社區之窗”電視大屏等八項標識物。各街道應根據標準化建設的工作進度、工作安排,及時協調社區上報社區地圖、社區簡介,輔助完成社區服務站形象標識的制作,并協助市安裝測量隊進行實地測量、安裝,根據社區實際,選定形象標識的型號和安裝位置。其中標示社區地圖、社區簡介及社區服務站服務項目的服務指示牌,原則上要統一選用立式指示牌,立體美觀,方便居民瀏覽社區概貌、知曉服務項目。

3、統一社區服務站服務流程。社區服務站服務項目形成固定流程,是保證優質高效提供服務的重要舉措,是實現被動服務向主動服務、單一服務向全方位服務、無序服務向有序服務轉變的必要保證。要對社區服務站公共服務項目進行梳理和錄入保存,逐步達到工作程序化、標準化,使所有社區服務站成員均能成為“窗口服務”的受理人員。對公益項目要側重于建立臺帳,做到“情況清,底子明,數字準”;對中介服務要結合社區實際,培育服務性社會組織并加強對地區資源的整合利用。保證受理事項準確無誤、準時辦妥、及時反饋,建立可操作、可聯通的服務項目體系,在此基礎上對照《*市社區服務站服務項目》,提出有針對、有優勢、有特色的服務項目,更好地為社區居民服務。

4、統一管理體制。社區服務站實施“窗口服務、后臺支撐”、“一口受理,分辦落實”、“一人多崗、一崗多責”。社區服務站工作人員一人坐班,統一接受社區居民咨詢,受理服務需求,形成“服務窗口”,接辦后建立臺帳,由具體的崗位責任人員進行交轉、代辦等處理,形成后臺支撐;社區服務站實行站長負責制,執行“一口受理、分辦落實”責任制;社區服務站工作人員實行“一人多崗,一崗多責”,根據社區服務站服務項目、服務流程的梳理進行具體的崗位、責任分配,做到針對所有工作人員定崗定責,針對所有服務項目定崗定責。

5、調整工作時間,建立值班制度。為進一步提高社區服務站的整體工作水平,方便居民辦事,不斷夯實我區和諧社區建設的基層基礎工作,就調整社區服務站工作時間和實行社區服務站值班制度提出以下意見:一是,社區服務站的工作時間調整為上午8:30至12:00,下午13:30至17:00。各社區要在社區公示欄內將調整后的工作時間進行公示,以方便居民群眾辦事;二是,實行社區服務站值班制度。社區服務站成員值班時間為中午12:00至下午13:30和下午17:00至晚19:30兩個時間段;由站長安排社區服務站成員輪流值班,每個值班時間段確保一名工作站成員值班;安排每名值班人員于值班次日上午倒休。如遇特殊情況不能休息的,由站長負責安排其他時間休息。

6、建立完善配套制度。2007年市民政局出臺了加強基層政權建設的兩個制度,全區也統一制定并實施了十九項社區工作制度,對我區社區居委會、社區工作站的工作職責進行歸類、梳理和明確。依托配套制度才能實現社區服務站持續規范化運作。因此,要在社區服務站建設的過程中,及時總結社區服務站建設、運作經驗,注重探索、建立涉及社區服務站服務、管理的配套制度,如社區服務站章程、社區服務站工作制度、社區服務站項目管理制度、社區服務站服務規范制度等,而后通過區層面的研究提升,盡早形成全區統一、完善的配套制度體系,全面規范社區服務站工作。

三、拓展服務功能,理順相互關系

社區服務站的工作不是孤立的、單一的,必須形成政府主導、社區服務站承辦、社會參與和市場化運作的聯動機制。只有在政府職能部門、街道和社區之間建立了有效的銜接機制、聯動機制,形成上下貫通的管理服務體系,才能保證社區服務站功能的發揮,公共服務體系才能真正延展進社區。

1、加強社區服務站與街道公共服務大廳的對接

*區經過近兩年的實踐和探索,確立了全區統一的街道公共服務大廳模式,面向地區單位和居民承擔地區政務事項辦理、居民事務受理、公益性法律服務等職責。在加強社區服務站建設的進程中,需要注重其與公共服務大廳建設工作的融通匯合,一并將社區服務站的服務項目列入公共服務大廳的項目、流程規范之中,統一部署,統一實施,專業指導,不斷增加街、居聯網受理項目,形成街居互動。使社區服務站工作與街道公共服務大廳、街道社區服務中心等進行有機銜接,是社區服務站建設過程中的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任務。

街道要充分借助現有公共服務大廳服務模式,對社區服務站統一進行業務管理,建立受理、承辦、分辦、催辦、反饋、辦結等有效的制度規范體系,形成社區服務站與街道公共服務大廳以服務項目為核心的工作對接,保障社區服務站報送業務順利完成,確保居民申辦事項和民意訴求的及時反饋解決,提高居民滿意度。通過社區服務站與街道公共服務大廳和相關行政審批部門的對接,形成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的聯動機制,形成公共服務進社區的有效銜接機制。

2、加強社區服務站與區96156呼叫系統和街道“小呼叫”系統的對接

在社區服務站建設中,要重視整合原有社區服務體系資源,充分依托96156呼叫系統平臺和街道“小呼叫”系統,通過區、街兩級社區服務隊伍建設形成豐富的服務資源支撐,優化服務流程,整合服務資源,高效優質地響應社區群眾服務要求。

要大力加強96156平臺建設,依托96156品牌和加盟商資源,滿足居民的生活服務需求。要規范對街道級服務商的管理,發展服務商,加大對服務商隊伍建設的支持力度,加強對社區服務網點的管理和服務;同時,加強對居民需求的了解,通過廣泛宣傳服務項目,著力挖掘需求,促成對接,確保服務落實的高質高效。

3、加強社區服務站的信息化建設

推進社區信息化的目的,就是要運用各種信息技術和手段,在社區范圍內為各級政府、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居民、企業以及各種社會組織,搭建互動網絡平臺,建立溝通服務渠道,從而使社會管理更加高效,社區服務更加優良,社區居民更加滿意,居民生活質量不斷提升。大力推進社區信息化建設是變革傳統社區管理和服務方式、提高社區建設水平的重要途徑,必須作為給群眾提供方便、快捷、滿意服務的突破口來重點推進。加強社區服務站建設,一定要重視與社區信息化建設工作的對接。

本階段的社區信息化建設,應注重視頻對話系統的開發與社區光纜鋪設。視頻對話系統能夠直接實現街道、社區兩級服務網絡的聯通,方便居民不出社區,直接向街道咨詢相關事宜,能夠成為社情民意溝通渠道和新型的服務方式,宜作為我區街居聯通的一項亮點工程來支持推進。各街道要加強社區網絡建設,尤其要支持保障社區光纜的統一鋪設和應用,區社區服務中心要為社區服務站的建立做好技術上的保障,最終實現利用光纜形成數字、信息共享的網絡化管理平臺,實現全部聯通,改變社區管理和服務條塊分割的狀態,促進群眾共同參與、分享信息化和數字化發展成果,縮短社區管理和服務路徑,為創造社會和諧發揮積極作用。在社區層面,要利用光纜、網絡、視頻對話系統、居委會辦公軟件、“社區服務站工作系統”和“社區信息管理應用系統”,建立網絡連接,辦理各項業務,借助信息化手段努力提高辦事效率,充分運用信息軟件的瀏覽查詢、分析統計、業務管理等強大功能,形成信息化業務管理機制。積極推進小區管理的數字化,提高社區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實踐、落實樓門院長報告制度,以樓門院長為報告單位,負責將本樓本院的人員和家庭變動信息及時上報、錄入,為信息化社區建設,為社區服務站的服務工作提供數字信息方面的托底平臺。

4、加強社區服務站資源整合能力,發揮聚合效應

公益服務項目是社區服務站承接的一類重要服務項目,它更多地體現為社區服務站組織社區成員參與、開展自助互助與志愿服務活動的過程。在現階段的社區服務站建設中,要注重利用社區服務站整合社區資源,承接組織公共服務。一是對現有的社區服務機構、便民服務網點及其所提供的服務,通過社區服務公約的形式,進行必要的整合與嚴格的服務監管;二是對社區志愿者、社會組織及其所提供的服務,通過注冊登記、培訓發育、宣傳組織等方法,進行公益性方向的引導,實施有序的管理,促進隊伍的壯大和活動的順利開展;三是按照互惠互利、資源共享的原則,積極引導駐區單位內部設施開放,簽訂資源共享協議,提高服務資源的社會化程度。社區的工作委員會、協會、群團隊伍與街道的社區服務中心、各類社會組織相互融合、互聯互補,保證社區居委會工作部署的實現,保障公益服務項目與活動在本社區的落實,使社區的公益服務豐富多彩、生機勃勃,各種便民利民服務能夠不斷滿足居民多樣化的服務需求。

四、加強組織領導,形成推進合力

社區服務站建設中,各街道應切實加強對社區服務站建設意義的認識,將其作為新時期、新階段深化社區管理體制改革、健全完善社區組織結構的重要工作來大力推進,作為創新社區服務運行機制、加大公共服務體系銜接社區力度的重大契機來抓好落實,加強組織領導,形成合力,大力推進。

1、切實提高認識,增強社區服務站建設的積極主動性。

在社區居委會領導下成立一個工作機構,是*特色。實踐證明,這一模式是符合社區建設發展的需要的,既有利于政府工作與社區工作的有效銜接,又有利于居委會民主自治功能的有效發揮。設立社區服務站,與*區實行的社區管理體制改革的總體思路十分吻合,也是對原有體制、模式的拓展和延伸。

2、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職責分工。

各街道應成立相應組織機構,細致部署、安排,全面落實社區服務站建設的各項任務要求,積極推進社區服務站建設。街道社區辦和公共服務大廳負責組織社區公共服務內容的梳理,明確街、居職責,研究減少辦事程序,研究運用信息化手段方便居民辦事的途徑。

3、培育社會力量,形成聯動機制。

社團、社工、義工,是在社區層面進行社會建設的重要參與力量。抓好現階段的社區建設,必須以社區服務站建設為契機,大力探索以“社工引領義工,義工服務群眾,群眾參加義工”的“兩工”聯動機制和以“社區為平臺,社團為載體,社工為發展”的“三社”互動模式。只有將社區專職工作者以外的社會建設力量更有效的抓起來,用起來,才能真正實現社區建設、社會建設的繁盛局面,形成運轉流暢、資源共享、和諧互動的工作運行機制,整合人力資源,擴大社會參與,推動社會民主法制的進程。

第3篇

Abstract: Community is the community in a "micro-ecological system," harmony in the community is the basis for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Social work as an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the environmen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chang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the living environment, solving social problems of the disciplines and professional approach, community workers both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service, but also to improve community management and quality of services.

關鍵詞:社會工作 和諧社區 社區服務

Key words: social work harmonious community community service

作者簡介:姚航遠,女,1986年7月出生,北京人。大學期間主攻社會工作概括理論和西方社會學理論教程。現為天津財經大學研究生院MBA工商管理碩士。

一、西方社區工作的發展歷程

1、美國社區組織工作的起源與發展

一般認為,社區組織工作始于19世紀后期英美的慈善組織協會和社區睦鄰運動。1869年在英國倫敦成立,目的是為了協調社區內救濟貧困的服務。第一個社區睦鄰服務中心于1884年在倫敦成立。60年代的美國可算是社區組織工作黃金時期,1962年,社區組織工作首先在美國被接納為社會工作專業的第三種基本方法。到70年代,美國政府對基層居民組織及社會行動的熱情大減,對這類計劃的資助亦隨之減退。自80年代開始,美國已將社區服務工作的重點轉向一些有特別需要的社會貧弱群體,例如、少數民族,婦女、老人及精神病患者等。

2、英國社區組織工作的起源于發展

60年代的幾份政府報告,確認了社區工作在英國的重要性,這些報告都提出鼓勵居民參與地區事務的重要性,而社區工作被視為一種可以補充福利國家制度不足的地方工作。1971年推行社區發展計劃,以改善城市居民貧民區內的社會問題。社區發展計劃的目標是加強和協調貧窮地區內的社會服務,鼓勵居民間互助精神,與美國社區行動計劃經驗相同,社區工作者一反計劃初衷,熱衷于通過組織居民,挑戰社會政策及制度。

二.社區工作的介入手法

(1)從社區問題入手介入社區。例如針對缺乏社會服務的問題,采取提供服務的介入方法;針對鄰里關系惡劣問題,可以團結鄰里為工作重點;針對環境及設施問題,可采取解決困難辦法等等。

(2)從服務提供入手介入社區。例如舉辦康樂性的社區活動,組織補習班等。

(3)從社區教育入手介入社區。例如舉辦展覽、講座、訓練班、問題研討會、個別教育等。

(4)從互動合作入手介入社區主要是利用社區資源共同解決社區問題,如環境衛生的整理、合作修橋修路、組織義務值班巡邏等。

(5)從策劃倡導入手介入社區。主要是將調查的資料及專家的意見指定成建議或方案,聯系有關政府當局、社會團體來共議社區當前的主要問題的解決辦法。

(6)從社區調查入手介入社區。可以使社區工作者盡快熟悉社區環境、了解社區問題、摸清社區資源、建立社區關系,明確工作方向,是社區介入手法中比較常用的一種。

(7)從社區突發事件入手介入社區。以火災事件為例,社區工作者通過參與救災工作,以此來介入社區。

(8)從社區宣傳入手介入社區。在當代的社區生活中,大眾傳播媒介的作用與地位十分重要,它是組織社區居民、團結各界人士、挖掘社區資源、組織動員民眾、擴大社會影響、爭取外界支援的重要工具。

(9)從各式各樣的社區發展計劃于規劃入手介入社區。長久以來,香港地區社區工作的主流手法是通過社區事件介入。鼓勵居民關注、參與、進而采取集體行動,以求達到社區工作的預定目標。

三、中國的社區服務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從1988年至今,城市社區服務從無到有,已經遍及全國各地,形成設施在10萬個左右,志愿者隊伍在300萬人上下的一個新興行業。全國76%以上的街道都建立了社區服務中心,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這個比重已達到90%以上。城市社區服務的蓬勃發展,為解決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因社會變遷加速而引發的各種社會問題開辟了一條有效途徑。社區工作在飛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如下問題:

1、發展方向問題:一種意見認為,城市社會服務的正途似乎應該走向商品化、市場化得路子。另一種意見認為,社區服務只是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條件下家庭服務階段和商品化、市場化的社會服務階段中間的一個過渡階段。

2、發展不平衡問題:這里既有地區之間的發展不平衡,也有項目之間的不平衡。1989年,王嬰等用標準化計分法對當年城市社區服務狀況進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結果表明,最高分是北京,67.64分,最低分是新疆,35.56分,兩者相差32.08分,另外,海南和尚屬空白。

3、農村社區服務問題:近年來,農村社會福利事業的發展,主要得益于集體辦的敬老院的迅速發展。在其他方面,農村的社區服務需求可以說更直接、更迫切。

要解決前述問題,有如下對策:

1、隨著我國第三產業或社會化服務的發展,以及國家和社會財力的增強,對目前社區服務的三個層次,將其邊緣部分或輔助內容大部分從社區服務剝離出去,而與商業服務融合。而其核心部分和中間部分則向一個新的方向發展,提高到純粹意義上的社區福利服務地位。

第4篇

申請成立社區工作站范文一天山區政府:

為進一步促進我區的穩定與和諧發展,更好地發揮基層服務功能,幸福路街道辦事處擬在幸福城市花園社區成立烏魯木齊市幸福陽光社會工作服務站。該社區居住人群以南北疆退休人員和從事各類工作的在職人員為主,需要在法律救助、心理疏導、幼兒教育輔導、殘障康復、青少年服務、婦女兒童服務等領域開展專業化的社工服務。

目前,按照自治區民政廳在全疆建立首批“社會工作示范站”的要求,烏魯木齊市幸福陽光社會工作服務站須于20XX年1月15日之前注冊完成,由于目前時間緊追,申請登記民辦非企業單位應提交的消防意見書、場所使用權證明材料手續不全等問題,直接影響到申報的進展。

因此,特向天山區領導請示預先登記注冊,后補辦理手續,懇請領導批準。

XX

XXXX年XX月XX日

申請成立社區工作站范文二縣發改委:

胥壩鄉社區服務站位于胥壩街道,占地面積15畝,轄區人口3.6萬人。為更好地服務社區居民,根據《安徽省城鄉社區標準化建設指導意見》(試行),擬對社區服務站進行全面改擴建升級。改造后社區服務站設有一站式社區服務大廳、娛樂活動室、圖書閱覽室、警務室、計生服務室、多功能活動室,并改建室外休閑廣場1000平方米。

項目選址原址擴建,建筑面積1300平方米,總投資195萬元,其中中央投資項目40萬元、縣財政安排資金155萬元。項目擬于20XX年6月份動工,20XX年4月完工投入使用。

現將《胥壩鄉社區服務站改擴建項目可行性報告》,隨文呈報,請示復。

胥壩鄉人民政府

20XX年4月3日

申請成立社區工作站范文三河西區管委:

為了做好社區的護林防火工作,增強居民消防意識,完善社區的消防安全管理,積極做到預防和減少火災危害,確保公民人身和財產的安全,創建良好的社區消防安全環境。

自區管委為我社區聘請25名森林消防員及一名消防安全專職委員以來,尚未有辦公地點及消防器材。同時由于居民防火意識淡薄,安全用火用電不規范,易發生火災。我社區原始森林面積廣,容易發生自然的或人為的火災。另外還有一些零售汽油和柴油的個體戶以及社區危房線路老化等,都是火災隱患重重。而西島地理位置特殊,一旦發生火災,只能屬地自救,由于滅火器材的缺乏,會造成滅火的困難。因此,特向河西區管委申請成立西島社區消防服務站及給予配備相應的消防器材。

妥否,請批示。

附:三亞市河西區西島社區消防服務站設備器材配置

第5篇

關鍵詞:社區;服務;建設

Abstract: At present our country community service ability construction research,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ut is still in the initial stage, the issue we try to learn from foreign countries and the experience of advanced area, based on the local community status and service ability of study, investigate the feasible innovation programme of activities, thus promoting community service ability construction optimization.

Key words: community services; construction;

中圖分類號: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07-0020-02

社區是國家與社會的接口,是我國城市基層的群眾性自治組織,它雖不是政府的派出機構,但是它與政府血肉相連,密不可分。近年來,建設和諧社區,全面提升社區服務能力已成為我國當前社區建設的根本目標, 社區服務能力建設也相應地成了當前城市社區建設的主要內容。但由于我國社區發展的歷史短暫,目前還缺乏一套完整的發展模式,因此,我們迫切的需要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的成功做法和有益經驗, 通過學習和研究,加快我國社區建設步伐。

一、其他國家和先進地區社區發展的主要經驗和做法

目前我國已經越來越重視對社區服務能力建設的研究,但仍是剛剛起步,實踐性研究還不是太多。近年已有不少人將國外社區建設的經驗通過調研的方式介紹過來,例如有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的服務建設考察報告等。對于舶來的優秀做法,我們不妨仔細加以研究,我們發現主要有這么幾點:

1、政府高度重視社區建設, 強調計劃性和規范性。美、加兩國的社區建設在形成和發展的初期帶有自發性質, 隨著社區地位、作用的突出, 特別是上世紀聯合國社區發展后, 社區建設成為兩國政府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 進而成為國家實現現代化必不可少的環節之一。兩國政府每年對社區工作都要制定一系列的工作計劃, 每項計劃包括工作內容、組織措施和目標要求等等, 大多數都有數量指標。如每年對老舊社區的改造數量, 新社區福利機構、文化娛樂設施的建設、安全教育培訓中心的設置標準, 社區居民就業、貧困、醫療、老年、青少年與兒童等方面的各類發展計劃、廉價住房計劃、濟貧計劃等等。

但兩國政府在社區建設中的作用與以前相比還是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據介紹, 過去政府既要負責掌舵, 又要劃船, 現在只負責掌舵,不再參與劃船。將具體事務交給社區組織和民間團體, 政府只負責宏觀調控, 這樣做既大大減輕了政府的負擔, 又發揮了政府在社區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在美國紐約, 政府和官員在社區建設中的職責都有明確的分工。

2、民間團體承擔具體工作, 有健全的工作機制和組織體系。美、加兩國的社區工作組織體系是由政府各職能部門、政府資助的社區組織和民間組織舉辦的非營利機構組織組成, 被稱之為“三大版塊”。

政府在社區工作體系中承擔的主要職責包括:一是制定相關政策和立法, 并通過制定規劃來貫徹執行;二是財政支持,政府每年要撥出專項資金用于社區發展事業, 政府根據每年的監督、檢查情況, 確定下一年的財政資助;三是實行嚴格的宏觀控制與管理, 政府通過制定標準, 行政許可進行管理。民間團體以及所舉辦的非營利服務機構是政府在社區建設和社區服務上的合作伙伴和具體執行者。他們在政府組織協調下獨立地開展社區內的各種有償、低償或無償服務, 以自己的服務爭取政府、社會各界和居民的支持。特別值得注意的是, 加拿大的企業界對社區建設也給予了極大關注, 他們不僅為社區捐款捐物, 而且主動投資社區事業, 直接提供商業性的服務。

3、非政府非營利組織發達, 工作人員職業化、專業化水平高。在兩國的社區建設中, 非政府組織是一支重要的社會力量, 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們數量多, 美國現有非營利性組織萬個;同時分布廣泛, 涉及到社區服務、文化、治安、衛生等居民需求的方方面面, 可以說群眾有需求, 他們有服務。值得一提的是, 兩國從事專職社區工作的人員, 無論是在社區管理組織中, 還是非營利性組織或志愿機構中都要經過專業訓練,呈現出極高的職業化和專業化水準。

4、社區參與度高, 自治和自助能力不斷提升。社區參與廣泛主要體現在社區參與的結構上。參與人員不僅有中老年人、中青年, 而且有中小學生不僅有社區內的非營利性組織和志愿者, 而且還有駐區企業單位。以美國為例,1993年克林頓簽署的“全國與社區服務法案”規定,對于做滿1400小時的青少年義工,美國政府每年獎勵4725美元的獎學金,這些相關的政策法規極大地提高了社區群眾的參與度,在這些辦法的激勵下,1999年,美國56%的18歲以上成年人參加過志愿工作;2000年,44%的26歲以上的成年人參加過志愿工作,工作量超過9百萬全日制雇員,工值2390億美元。與此同時,在美國文體明星等公眾人物也是十分熱衷于社區志愿服務工作,為全社會做了很好的表率。比如NBA著名球星奧尼爾就長期在社區兼職警察工作。

二、目前社區服務能力建設的現狀和存在問題

1、政府雖然高度重視,硬件日漸完善,但軟件跟不上形勢。近年來,我地的社區經費投入不斷增長,占政府每年財政支出的比例也越來越大,目前,多數社區的硬件設施已經逐步趨于完善。但同時又出現了新的問題,即硬件過硬,軟件太軟。這一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在硬件設施日漸完善的條件下,群眾缺乏專業人才的引導和指導,硬件長期閑置,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二是群眾對社區自身行為缺乏監督,一些社區的活動室被拿去出租,成為少數群體的牟利工具。

2、體系建設上,行政化傾向嚴重, 居民對社區組織認同感不強。政府管理重心的下移, 街道職能的強化, 是對基層管理的加強, 但也會使社區居民委員會的行政色彩更濃, 因而使社區居民委員會作為居民自治組織的性質更受壓抑。

第6篇

【關鍵詞】離退休干部;社區;管理服務;探索

中圖分類號:D63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500(2014)03-0031-01

離休干部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當前,離休干部已普遍進入“雙高期”,切實落實好他們的政治、生活待遇,照顧好他們的晚年生活,發揮好他們的作用,做好廣大離休老干部的管理服務工作是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要工作,同時也是各級老干部工作部門及老干部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利用社區做好老干部“四就近”服務的必要性

“四就近”活動的被服務者是老干部。老干部們由于年事已高,存在下列實際問題:一是行動不便,不宜到離家較遠的地方參加活動;二是年高病多,身體出現病弱或殘障,需要助殘康復服務;三是患大病、重病的人數逐年增多,急需醫療救助服務,需求有較高服務水平的醫護人員;四是獨居、空巢老干部逐年增多,由于缺少精神慰藉,易引發一些心理健康問題;五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縣城規模的不斷擴大,老干部居住地與原單位也越來越遠。所以就老干部自身需求而言,他們的矛盾、問題和困難,渴求在家庭中就地解決,最需要的是上門服務和就近服務。

針對這些實際情況,發揮社區優勢,利用社區資源,切實有效地在生活照料、就醫保健、學習活動、發揮作用等方面為離休干部晚年生活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是離休干部服務管理工作的延伸和補充,做好新形勢下離休干部工作的有效途徑,也是廣大離休干部的迫切需要。

二、目前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一)思想觀念不夠到位。雖然各單位、各部門、各街道社區一直很關心支持老干部工作,為老干部辦實事、做好事,但對“四就近”工作的認識還需要一個不斷深入的過程。許多社區工作者和老干部都對利用社區資源服務老干部工作存在一些不理解:一是社區工作者存在畏難情緒,擔心離退休干部級別高、資格老,怕管理服務難。另外,社區普遍活動經費較少、活動場所不夠寬敞、工作人員人手缺少,怕工作開展不好。同時,錯誤地認為服務管理老干部是老干局和所在單位的事,與社區關系不大。二是老干部存在不信任感。一方面,部分離退休干部對社區開展的各種服務在認識上還有一些模糊,認為是老干部局及原單位在推卸責任,把他們往“外”推。另一方面,由于我縣部分社區條件還有限,一些離退休干部對社區開展服務的條件和能力也存在質疑。

(二)管理體制不夠完善。一是社區服務領域狹窄。目前,我縣的城市社區建設水平盡管有了大幅度提升,但是社區服務領域仍比較狹窄,服務對象主要以普通居民、轄區單位為主,社區所提供的服務對離退休干部吸引力不強。二是各級黨委、政府對社區參與老干部服務工作沒有明確規定,也沒有出臺相應的政策措施,所以在管理體制尚不完善,職責尚不明確的情況下,社區也不愿承擔這份“額外”的工作。三是財政體制、支付渠道不暢通。目前的體制下,社區離退休干部服務專項經費很難進去預算范圍,社區經費維持正常運轉已捉襟見肘,更談不上為離退休干部服務。

三、為進一步利用社區做好“四就近”服務的相關措施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強化工作責任。按照省市關于《利用社區資源做好離退休干部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要求,縣委老干部局將開展“四就近”服務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由縣委老干部局牽頭對各社區進行考察,通過比較,前年確定城西社區為試點社區。縣委老干部局還組建了“四就近”工作小組,并落實了各自的職責任務,相關領導還多次深入社區調查研究,了解工作開展情況。對老干部在生活、就醫、活動等方面出現的問題及時協調解決。

二是加強宣傳,增強社區離休干部服務工作的認同度。通過縣委老干部局網站及社區宣傳欄等宣傳載體,一是要加強對老干部工作人員的宣傳教育。要使我們老干部工作人員明確,利用社區(農村)資源為老干部服務,是原單位管理服務的延伸,不是管理服務工作的移交,不能以社區服務代替原單位管理服務。二是要加強對社區工作人員的宣傳教育。通過宣傳使他們真正認識到,老干部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他們能夠幸福地安度晚年,是我們的應有之舉、應盡之責,要以優質高效的服務去緩解老干部的特殊困難。三要加強對老干部的宣傳教育。通過宣傳社區服務老干部工作的優勢,開展試點工作,使離退休干部逐步認同并接受在社區服務。

第7篇

[關鍵詞] 保障性住房;鄰里貧困;社區能力;社區服務

[中圖分類號] D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6-0863(2013)02-0075-05

一、問題緣起:鄰里貧困與社區服務

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以經濟適用房、廉租房等為主的保障性住房建設將成為針對中低收入居民民生保障工作的重點項目。該類住房社區的大量出現并可能對中低收入居民的生活產生較大影響,例如客觀上形成低收入家庭的空間聚集。因此這類社區的管理和建設可能面對著新的挑戰。

相關研究中,通常將這種階層化的人群聚居特征稱為居住分異或居住隔離,由此進一步引發鄰里貧困(Neighborhood poverty)問題。國際有關鄰里貧困的研究主要有三個方面的觀點:第一,從空間隔離到社會隔離。貧困社區居民常伴隨著鄰里間的不信任,從而弱化了社區組織化能力。[1]因此社區居民同時存在社會參與和表達不足問題。第二,社區配置不足。如果社區由多階層構成,社會下層也可以分享本來只為上層享有的較好的制度或機構,例如較好的學校和醫院。[2]而隔離社區的配置在市場選擇背景下,無法得到持續投入則將逐漸衰敗。第三,社區教育困境。在上述社區環境下,貧困家庭的青少年多會產生社會越軌行為。而聚集后的互相影響,進一步增加了他們的越軌風險。[3]因此,國際上多主張不同階層混合居住的社區模式。

保障性住房建設對中低收入者居住條件的改善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由于住房保障制度覆蓋面的擴大以及地方財政壓力,該類社區多呈現出規模大、地處城郊、周邊設施和交通條件不足等特點。國內一些研究也對其可能加劇鄰里貧困而產生擔憂。 [4]因此,后期的服務和管理對社區可持續發展則尤為重要。于是研究者開始關注該類社區的就業與社區配置[5]、交通條件改善[6]等措施。但這些研究多數從空間規劃、硬件建設和居民增強個體經濟能力等方面提出促進社區發展的措施,往往忽視了居民作為社區建設的參與者角色,更多地將其視為被動的公共服務接受者。正如新公共服務理論所強調的政府在公共服務的供給中應重視公民的參與,以實現公共利益為目的。而在一些領域或區域內,政府也不僅僅是掌舵者,而居民也不應該只是旁觀者。[7] 那么是否可以考慮對這些已經建成或在規劃中的特定社區,投資與開發社區自身資源來推進居民生活改善和福利增長呢?

二、社區能力建設視角中的弱勢社區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社區能力建設(Community Capacity Building)的概念開始在世界各國的公共政策領域被普遍使用。其最早來源于1996年歐盟委員會的一份報告,該報告提出社區能力建設的目的在于通過對社區的投資,來幫助那些在勞動力市場中失去競爭能力的人群化解社會與經濟排斥的問題,尤其是弱勢群體的社區問題。此后,多國學者對社區能力這一概念進行了闡釋并應用于社會政策領域的評估和實踐。其中古德曼的闡釋得到最為廣泛地接受。他認為社區能力建設具有兩個層面的含義:(1)社區能力是一些能夠影響社區從事鑒別、動員和解決社會和公共問題的社區特質;(2)而能力建設則是對于可讓渡的知識、技能、制度和資源的培養和使用,從而影響涉及公共目標和具體目的的社區與個體之間的社會交換。[8]通過理論梳理和國際實踐案例比較,本研究認為CCB視角可以給予弱勢社區的服務供給三個方面的啟示:

首先,CCB強調了當面對有利或不利環境時,整體地域社區的應對能力。[9]在以社區發展為核心的社會政策階段,政策制定者和實踐者往往以群體經濟改善或社會效益為主要的項目評價標準。因此,社區建設主要基于“項目聚焦”(Program-focused)型管理。[10]而CCB則更加立足于一種以“居所管理”為核心的整體能力建設,重在構建和培養在一種能夠實現弱勢社區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動員結構。因此,相對于混合社區更強調項目開發為主的補充型社區服務,鄰里貧困型社區則應注重整體潛在結構的提升,以期在面對不利境況時做出及時地回應。

其次,CCB存在于以居民需求為起點,以社區問題解決(Problem-Solving)為終點的過程之中。[11]傳統理論針對弱勢社區多采取救濟的視角,然而這基于社區內部達到一致程度的假定。事實上社區中的不同群體往往會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對同一區域的需求排序。[12]因此,CCB更多將社區視為差異化的、多族群的生活空間,當面對共同境況時,弱勢群體也會產生問題和需求的差異。而鄰里貧困問題的癥結之一則是當居民被貧困標簽化后,忽視了需求的差異性。重視這種差異性也意味著將貧困居民視為能力建設主體的理論內涵。

第三,CCB的整體視角重在主張社區能力通過多元主體(居民、社區組織和地方政府)的互動而構建。與更多強調居民及組織的賦權理論不同,CCB將地方管理者如何在社區管理過程中扮演合適角色也視為特定的“賦權”。例如當社區受到危害而需要重建時,往往具有長期性,并且物品供給、技術協調和人力動員等都具有不可控制的復雜性。但以往政府能夠積極地參與到社區組織活動和居民關系建設中的社區,往往能夠更快地實現“自上而下”的救災行動。[13]CCB視角較之賦權理論,將其視野擴展到了多群體(包含地方管理者在內)如何在社區整體發展中明確自身角色和資源并發揮權能的動態過程。與新公共服務理論一樣,CCB重視把公共服務供給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種方式相結合。因此,社區能力的最終體現則是一種居民、社區組織與政府交互產出的能力。[14]

三、從服務需求到實踐:基于廈門WJ廉租房社區個案的評估與分析

基于以上啟示,本文利用廈門市一個發展中的廉租房社區為個案,采取順序法混合研究路徑,分析了一個鄰里貧困型社區基于能力建設的社區服務發展過程。WJ社區是廈門最早建成并交付使用的廉租房社區,位于島內東北部,距離中心城區較遠,相應的公共設施和配置也較少。社區共計951套住房,總人口為3578人,其中最低生活保障對象為221人,其他居民都由個人年收入低于3萬元或家庭年收入低于5萬元的人群構成。2011年筆者首先以門樓為單位對951戶家庭按照等距抽樣的方法,抽取了190戶并利用生日法再從家庭中抽取一位居民進行了問卷調查,最后獲得的有效樣本為157個。同時通過走訪居民、對社區干部訪談、查閱社區工作者活動日志等方式,收集了相關質性材料。

(一)認識居民需求:同一空間中的多元化

正確認識與評估居民所面對的社區問題是能力建設的起點。那么在相同的空間結構中,居民眼中的社區問題是否一致?本文首先分析了居民所認為當前最重要的社區空間問題。調查顯示,對廉租房社區的居民來說,周邊設施不足(例如醫療機構、購物、日常活動場所等)和交通問題成為了居民社區生活的最主要障礙,而個人住房問題則得到了大大改善。

那么居民對以上社區配置問題會形成一致的社區需求么?對此,我們在問卷中詢問了居民最希望得到的9類社區服務,要求居民提出最迫切但不超過三項作為考察社區需求的指標。除了居住問題、社區服務需求外,本文將性別、年齡組、教育程度、子女情況以及就業狀況等人口學變量納入了分析。

針對多個類別變量的特點,本文使用了潛在類別分析模型(Latent Class Analysis,LCA)對上述數據進行了分析。潛類分析可以針對多個分類外顯變量探尋其所隱含的潛在類別,并得到潛在類別的類別概率和各預測變量的條件概率。這些概率取值都在0~1之間,越趨近于1,表明某指標越可能歸屬該類別。由擬合信息可知,包含4個潛類別的模型可以作為判定各觀測指標間關系的最佳模型。在對各類別人群特征和需求進行的判定中,主要考慮了某些特征人群的條件概率在某類別有明顯歸類趨勢的情況,幫助尋找“問題-人群-需求”三者的內在關聯。

通過四類人群的比較分析,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規律。首先,在同一社區,雖然都為中低收入群體,但細化特征后,人群仍會展現出了不同的“問題”觀念。例如年齡和家庭結構在本研究中產生了顯著的差異,社區存在的周邊設施少問題對無子女的中老年群體影響更為強烈,而青年群體則更多地受到交通不便的影響。其次,除了醫療保健是所有群體共同需求外,無子女的中老年群體顯示出多養老服務的需求,青年則更需要的是兒童照顧服務。第三,男性較之女性,高學歷較之低學歷,在業較之失業具有更多的發展性需求,例如男性對就業培訓,高學歷對文娛活動,而失業則對生活救濟這些都展現出了以上特征。因此,社區成員在面對相同的空間結構時,對問題的看待和需求都是多樣化的。這也證明了CCB的假定。那么從這些社區問題出發,居民的多樣化需求如何在實踐中體現?在這一過程中,社區能力又可能以何種方式而逐步建立?帶著這些問題,本文將利用兩類群體的案例以闡釋一個鄰里貧困型社區中由CCB帶動服務供給的過程。

(二)兩類群體的社區服務實踐

在上文的定量分析中,我們注意到社區中空巢老人和青年構成了兩個“問題—需求”差異顯著的群體,在這里將首先展現兩類人群的社區服務案例。

案例一:空巢老人的故事——寵物糾紛。對于WJ社區的養老服務實踐,可以從一個寵物糾紛事件談起。在筆者對社區干部的訪談中了解到,在九百多戶的社區里,養了50多只寵物狗。曾有養犬的居民沒有遵守養犬法規,放任自家犬只在小區中奔跑、大小便,甚至咬傷其他居民,致使居民間經常產生矛盾,居委會也對此感到頭痛。后來社區工作者、社區民警進行入戶調查,發現許多養犬人實際上多為空巢老人。“老人說,太孤單了,不養狗,怎么活”(社區干部MJ)。一些社區工作者談到,這些老人從老社區搬來,以前居住條件不好。第一次搬進現代化小區,周邊活動設施又有限,與周圍的鄰里又多不熟悉,飼養寵物狗成為了空巢老人們重要的精神寄托。

社區居委會注意到了這一情況,積極地以三種方式展開了對空巢老人的社區服務。

首先,推動居民間的交流和溝通。社區居委會聯系了街道,曾先后邀請市動物保護協會負責人到社區開設文明養犬講座和協會工作人員參加社區舉辦的節日活動開展知識宣傳。此外也邀請了養犬的家庭和對此有怨氣的住戶一起參加了活動。在活動中,就有居民對不負責任的養犬者提出種種意見。專業人士對伴侶動物對人類影響、寵物飼養者責任、飼養寵物利弊,以及養犬法規要求等方面問題進行了宣傳,同時社區工作者對一些養犬者多為空巢老人及其困難進行了說明。通過多次活動的溝通,住戶間矛盾得到了緩解,同時一些老人由于共同的興趣還成為了生活中的朋友。

其次,推動對空巢老人幫扶結對子。社區中60歲以上的空巢老人超過了100人,其中4人在90歲以上。這些老人中多數沒有退休金,生活無人照料,也比較孤獨。然而一些老人卻在上述社區活動中成為了朋友,社區的中老年愛心人士時時會上門幫助,有時自己也會得到來自其他人的幫助。為此,社區居委會積極推動這種互幫活動的制度化,建立空巢老人的幫扶結對子模式。這一活動中,許多空巢老人有時既是活動的服務對象,同時又成為了志愿者。

第三,積極組織社區內外的志愿者開展了以關愛空巢老人的“暖巢行動”。在居委會和街道的組織下,活動主要在各類節假日針對體弱多病的空巢老人開展進行。志愿者通過與空巢老人親切交談,了解了老人們的生活起居、身體狀況等情況,積極幫助老人做一些家務,為他們送去關愛。

案例二:群體的連接——兒童照顧。筆者在調查時恰逢暑期,此時社區居委會正忙碌著暑期學校的開辦。居委會干部告訴筆者,暑期學校的想法源于兩位社區中的退休老人。她們在退休前都為小學老師,也是曾參與過空巢老人幫扶活動的熱心人士。她們注意到,社區里的小孩暑假多數獨居在家或是到處瞎逛,而家長多為工薪階層,平時常要加班,由于交通不便和經濟能力有限,沒時間也沒能力讓孩子去專業補習學校或日間照顧機構。于是,她們向社區居委會提議,把孩子們組織起來,讓他們在一起做功課,同時輔導他們。社區居委會對此表示大力支持,并提供了社區活動室作為場所。

國際實踐經驗表明,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無論是市場選擇還是政府主導,居住分異現象都將成為未來城市建設與社會管理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種社區發展的新思路:將鄰里貧困型社區視為能力建設的空間整體,以居民的差異化需求為著眼點,在發展中以更加多元、靈活的方式推動社區服務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1]R.J. Sampson, J.D. Morenoff and T. Gannon-Rowley. Assessing Neighborhood Effects: Social Processes and New Directions in Research.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2002(28).

[2]W. J. Wilson. When Work Disappears: The World of the New Urban Poor.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96.

[3]R. L. Wagmiller, M. C. Lennon, Li Kuang, P. M. Alberti and J. L. Aber. The Dynamics of Economic Disadvantage and Children’s Life Chanc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2006(71).

[4]楊紅平,宋偉軒.保障房空間布局中的問題及解決路徑——以南京市為例 [J]. 城市問題, 2012(3).

Yang Hongping and Song Weixuan. Problems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Government

-subsidized Houses: Taking Nanjing for Example. Urban Problems, 2012(3).

[5]周素紅,程璐萍,吳志東.廣州市保障性住房社區居民的居住——就業選擇與空間匹配性[J]. 地理研究, 2010(10).

Zhou Suhong,Chen Luping and Wu Zhidong. The Jobs-housing Relocation and Spatial Matching of Residents in Alleviatory Housing Neighborhoods in Guangzhou.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0(10).

[6]李培. 經濟適用房住戶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北京市1184位住戶的調查 [J].南方經濟,2010(4).

Li Pei. Residential Satisfaction on Affordable Housing and its Determinants-evidence From a Housing Survey in Beijing. South China Journal of Economics, 2010(4).

[7]珍妮特·登哈特,羅伯特·登哈特.新公共服務:服務而不是掌舵 [M].丁煌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0.40-42.

Janet Denhardt, Robert Denhardt. The New Public Service: Serving, not Steering. Trans. By Ding Huang. Beijing: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2010. pp40-42.

[8]R. M. Goodman, M. A. Speers, K. Mcleroy, S. Fawcett, M. C. Kegler and E. Parker. Identifying and Defining the Dimension of Community Capacity to Provide a Basis for Measurement. Health Education & Behavior, 1998(25).

[9]S. F. Jackson, et al. Half Full or Half Empty? Concepts and Research Design for a Study of Indicators of Community Capacity. North York, Ontario: North York Community Health Promotion Research Unit, 1997.

[10]P. Hawe, et al. Multiplying Health Gains: The Critical Role of Capacity Building Within Health Promotion Programs. Health Policy , 1997(39).

[11]S.E. Meyer. Building Community Capacity: the Potential of Community Foundations. Minneapolis, MN: Rainbow Research, 1994.

[12]L. A. Staeheli, A. Thompson. Citizenship, Community and Struggles for Public Space. 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 1997(49).

第8篇

伴隨中國步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的服務需求與生活質量狀況等問題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與研究。上海作為大都市,其老年人口數逐年增加,老人群體成為了城市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根據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齡事業監測統計調查,截至2009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1 40070萬人,其中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31570萬人,占總人口的225%,80歲及以上高齡老年人口5665萬人,占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179%,占總人口的40%。而“純老家庭”(本文所界定的“純老家庭”,是指僅有老年人獨自生活或老年人與其他年輕家庭成員分開居住生活的家庭)老年人數量也在加速增加,截至2009年末,上海市“純老家庭”老年人總數達9221萬人,比上年增加583萬人,比2004年首次統計增加了2125萬人。“純老家庭”中80歲及以上老年人2730萬人,占全市80歲以上老年人口的482%;單身獨居老年人1887萬人,約占老年人口的6%。[1]

隨著上海市人口老齡化過程的進一步發展,上海市老年人口繼續呈上升態勢,華涇鎮也不例外。據相關調查數據表明,截至2009年末,上海市徐匯區華涇鎮常住人口51 096人,其中戶籍人口30 506人,外來流動人口20 590人。60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6 598人,占總人口的2163%; 80歲及以上高齡老年人口1 545人,占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2342%,占總人口的506%。[2]從兩組數據來看,華涇鎮的老年人口所占比例與上海市整體水平相近,只是80歲及以上高齡老年人口比重略高于上海市整體水平。華涇鎮的老年人口群體對大都市上海的老年人群體具有較好的代表性。為了解大都市上海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社區服務需求狀況,本調查組于2010年9月選取華涇鎮的老年人群體進行有關的生活現狀和社區服務需求調查,旨在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更好地提供老年人所需的各種社區服務提供參考與依據。

二、調查方法與人口特征(一)抽樣方法與測量工具本調查抽樣采用多階段分層隨機抽樣,具體方案為:第一步,從華涇鎮全部18個居(村)委中隨機抽取10個居(村)委;第二步,在抽取出的10個居(村)委中,將每個居(村)委會的全部老年人口名單編號,再依照隨機數表隨機抽取80位調查對象。按照此方案,本調查共抽取了800名調查對象,發放問卷800份,回收800份,有效問卷798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975%。問卷填寫大部分由經過簡單培訓的調查員面對面問答方式進行,同時,也有少量問卷由文化程度較高的老年人自行填寫。調查數據使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本調查主要采用自行設計的“老年人生活質量與服務需求調查問卷”,內容主要包括社會人口變量、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社區服務需求量表三方面。社會人口變量主要涉及性別、年齡、文化程度、離退休前的職業、婚姻狀況、居住形式、養老經費來源等。“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74)”廣泛被應用于社區人群生活質量的評估,也常常用于特定人群(如老年人,慢性病人等)生活質量的綜合評定。本調查采用了其心理功能維度與社會功能維度兩部分內容來評定社區老年人口這方面的生活狀況。 “社區服務需求量表”是根據本研究前期對老年人口一些情況的了解而設計的,以了解老年人的社區服務需求。這是一個四分位量表,詢問老年人對社區服務需求程度,從“沒有需要”(0)到“極其需要”(3)。通過探索性因子分析,此部分的20個項目聚類成三個因子:日常生活需求(8項)、文體活動需求 (6項)、心理健康需求 (5項),且得分越高,對社區服務需求的程度就越大。(二)調查對象的人口特征據表1的調查數據顯示,本次調查對象中老年人口的女性比例較高,比例達到614%,大大高于男性的比例。從年齡構成來看,平均年齡為70歲,60~75歲的老年人口比例占到了658%。而老年人的文化程度以初高中為主,比例合計有549%,大專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也不在少數,比例達到125%。老年人口大部分婚姻狀況為已婚夫婦,比例高達67%,但單身老年人口也占有一定比例,如離異、喪偶等,其中喪偶比例較高,為277%,這一類老人尤為需要更多的關注。老年人多數選擇與子女分開居住,要么與配偶合住,要么獨居,比例分別為515%、229%。獨居老人的比例不低,而選擇與子女一起居住的僅占到四分之一。老年人的養老費用絕大多數來源于離退休工資與養老保險,比例分別為916%、56%,可見老年人的養老費用

制度保障為主。此外,老年人口的離退休前職業以工人與干部為主,比例分別為559%、206%。三、大都市老人的生活質量狀況(一)心理功能維度狀況老年人的心理功能維度狀況從5個因子來進行分析,分別為精神緊張度、負性情感、正性情感、認知功能、自尊。每個因子滿分為100分,被調查者的得分值越高,功能性越好。1.老年人在心理功能維度上的生活質量概況老年人負性情感程度較重,自信與思維能力較低。從表2的數據可以發現,老年人的總體心理功能較好,均值得分達到726。從具體因子來看,老年人的負性情感因子得分相對最高,均值得分達到8326,遠高于其它因子得分,可見老年人的負性情感程度較高。老年人精神緊張度的因子得分值也相對較高,達到7511,表明老年人遇到的緊張性生活事件的數量較多。而老年人的自尊和認知功能因子的相對均值得分較低,分別為658、667。這表明老年人在自信與思維能力方面略有下降,呈現出相對較低的水平。

2.老年人心理功能方面生活質量的單因素方差分析依據表3中關于老年人心理功能方面生活質量的單因素方差分析數據可得五點認知。

第一,老年人文化程度越高,心理功能越強。從文化程度來看,大專及以上學歷老人組在總體心理功能以及各因子心理功能方面的均值得分都相對最高。老人的學歷越高,他們的心理功能水平越好。

第二,低齡老年人的心理功能較強。在年齡分組比較方面,60~75歲老年組的總體心理功能,以及各因子的心理功能程度都要高于75歲及以上的老人組,并且兩組都在負性情感因子方面的得分相對最高。 離退休前為技術人員的老年人的心理功能較強。在離退休前的職業方面,離退休前職業是技術人員的老人組在精神緊張度、正性情感、認知功能以及總體心理功能方面的均值得分相對最高,而離退休前職業是干部的老人組在負性情感、自尊兩個因子上的均值得分相對最高。

第四,獨身老年人的心理功能較低。從婚姻狀況來看,單身老人組在總體心理功能以及各因子心理功能方面的均值得分都要略低于已婚夫婦老人組。

第五,獨居老年人的心理功能較低。從居住形式來看,個人獨居的老人組在總體心理功能以及各因子方面的均值得分都相對最低,尤其在認知功能與正性情感兩因子方面的心理功能水平頗低。獨居老人的心理功能水平的偏低,表明這一老人群體急需更多心理方面的支持與服務。

(二)社會功能維度狀況老年人的社會功能維度狀況也是從5個因子來進行分析的,分別為社會支持、人際交往能力、學習、業余娛樂、婚姻與家庭。每個因子滿分為100分,被調查者的得分值越高,此方面的功能性越好。1.老年人在社會功能維度上的生活質量概況老年人社會功能較強,其中人際交往能力功能尤為突出。從表4的數據可以發現,老年人的總體社會功能顯得較好,均值得分達到698。從具體因子來看,老年人的學習因子得分相對最高,均值得分達到7639,高于其他因子得分,可見老年人的學習能力較強。老年人的社會支持因子得分值相對最低,僅為5432,表明老年人缺乏有效的社會支持。但是老人的人際交往能力均值得分較高,達到7568,這表明他們與家人、朋友等人際關系較佳。此外,老人的業余娛樂生活因子均值得分也偏低,表明老人們缺乏業余娛樂生活。

2.老年人社會功能方面生活質量的單因素方差分析依據表3中關于老年人社會功能方面生活質量的單因素方差分析數據可得五項認知。

第一,低齡老年人的社會功能較好。在年齡分組比較方面,75歲及以上老年組的總體社會功能以及各因子方面的均值得分都要遠低于60~75歲老人組,并且均值得分差距較大。而兩組都在人際交往能力因子方面的得分差異明顯。這可能與75歲及以上的老人不便出行以及其他諸多不便因素有關,也可能與他們的人際關系圈萎縮相關。

第二,已婚老年人的社會功能較好,社會支持因子功能尤為明顯。從婚姻狀況來看, 單身老人組在總體社會功能以及各因子社會功能方面的均值得分都要低于已婚夫婦老人組。已婚夫婦老人組的社會支持因子均值得分遠高于單身老人組,分別為636、3544。可見,單身老人們在社會支持方面的功能嚴重缺損。

第三,學歷越高,老人們的社會功能越好。從文化程度來看,大專及以上學歷老人組在總體社會功能以及各因子社會功能方面的均值得分都相對最高。

第四,離退休前職業為干部的老年人的

社會功能較強。在離退休前的職業方面,除了在業余娛樂生活因子方面,離退休前職業是干部的老人組在社會支持、人際交往能力、學習、婚姻與家庭以及總體社會功能方面的均值得分相對最高,而離退休前職業是專業技術人員的老人組在業余娛樂生活因子上的均值得分相對最高。離退休前職業是干部的老人有著很好的社會地位與人際關系,這有利于老人老年生活中的社會功能的表現,尤其是社會支持與人際交往能力兩個因子方面的功能體現。

第五,獨居老年人的社會功能較差。從居住形式來看,個人獨居的老人組在總體社會功能以及各因子方面的均值得分都相對最低,尤其在社會支持因子方面的社會功能水平頗低。而與配偶合住的老人組在總體社會功能以及各因子方面的均值得分都略高于與子女合住的老人組。可見,雖然老人們與其子女們分開居住,但是這并未影響到老人們的人際交往能力以及社會支持的獲得,反而老人們在這些方面的社會功能得以更好地展現出來。

四、大都市老人的社區服務需求

及其影響因素(一)大都市老人的社區服務需求狀況1.老年人社區服務需求概況根據表5的數據可知,老年人社區服務需求程度較高,其中文體活動服務需求較為突出。老年人的社區服務需求情況是基于自行設計的“社區服務需求量表”來測定的,包括日常生活需求(8項)、文體活動需求 (6項)、心理健康需求 (5項)。采用四級計分,得分越高,對社區服務需求的程度就越大。從表5的數據來看,老年人的整體社區需求程度較大,均值達到0.34。具體來看,老年人對于日常生活服務需求程度相對最低,即大多數老年人對于日常生活沒有太大的服務需求。相對而言,需求程度最高的是老年人對文體活動服務的需求。其中,老年人對于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程度也較高,這一方面的服務需求不容忽視,這與上述老年人的負性情感等心理功能水平強正好對應起來。表5老年人的社區服務需求項目日常生活

服務需求文體活動

服務需求心理健康

服務需求整體社區

服務需求樣本n798798798798均值0.11 0.60 0.43 0.34標準差0.28 0.55 0.45 0.27

2.老年人社區服務需求單因素方差分析根據有關老年人社區服務需求的單因素方差分析數據(見表6)可得三點認知。

第一,高齡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服務需求較高,低齡老年人的文體活動與心理健康服務需求較高。在年齡分組比較方面,75歲及以上老年組的日常生活服務需求程度遠大于60~75歲的老年人組。而在文體活動服務需求和心理健康服務需求方面,75歲及以上老年組的日常生活服務需求程度遠低于60~75歲的老人組。

第二,獨身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服務需求較高,非獨身老年人的文體活動與心理健康服務需求較高。從婚姻狀況來看,單身老人組在日常生活服務需求方面的均值得分都要遠高于已婚夫婦老人組。已婚夫婦老人組的文體活動服務需求和心理健康服務需求均值得分遠高于單身老人組。可見,單身老人們更希望獲得較多的日常生活照顧服務。

第三,獨居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服務需求較高。從居住形式來看,個人獨居的老人組在日常生活服務需求方面的均值得分相對最高,而在文體活動服務需求方面的均值得分又相對最低。可見,獨居老人相對更多地期望獲得日常生活方面的服務,這與他們獨自生活有關。相對而言,老人獨自生活更困難一些。而與子女合住的老人們生活能獲得子女的照料,他們就期望獲得更多的文體活動服務。 都市老人社區服務需求的影響因素分析老年人的社區服務需求與他們的生活質量狀況息息相關,老年人的社區服務需求與其心理功能與社會功能維度上的生活質量狀況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161、0298,且在001的顯著性水平關系顯著。可見,老年人的社區服務需求與他們的心理功能和社會功能是正相關關系,即老年人的心理功能、社會功能水平越高,他們的社區服務需求越強,反之亦然。

為進一步了解老年人的心理功能、社會功能對其社區服務需求的影響狀況,本研究將采取分層回歸分析。第一步自變量為老年人的心理功能及其五個因子,以考察老年人的心理功能對他們社區服務需求的影響。第二步加入社會功能變量,以考察在控制了心理功能后,社會功能對他們社區服務需求的影響。第三步加入了一些社會人口特征變量,以考察在控制了老年人的心理功能和社會功能后,社會人口特征因素對他們社區服務需求的影響。

根據表7數據所

,線性分層回歸的第一步以老年人的社區服務需求為因變量,他們的心理功能為自變量進行回歸,r平方為004,f值為716,f檢驗在001水平上顯著,模型擬合度非常好。分層回歸第二步加入了老年人的社會功能為自變量,r平方變為012,f值為1294,f檢驗在001水平上顯著,與第一步相比,誤差消減比例得到提高,模型擬合度進一步得到提高。第三步加入了社會人口特征為自變量,r平方為015,f值為442,f檢驗在001水平上顯著。與第一步、第二步相比,誤差消減比例有一定程度的削減。因而,模型三相對于模型一、二而言,擬合度有所下降,但是模型二與模型一相比,其擬合度有所提高。因而,三個模型均有統計學意義。但是模型有統計學意義不等于模型內所有的變量就有統計學意義,還需進一步對各自變量進行檢驗。從上述數據來看,在001顯著性水平上,老年人的社區服務需求受到他們的負性情感狀況、人際交往能力狀況、婚姻與家庭狀況、年齡四個因素的影響顯著;在005顯著性水平上,老年人的社區服務需求受到他們的自尊狀況、居住形式兩個因素的影響顯著;在01顯著性水平上,老年人的社區服務需求受到他們的學習、業余娛樂生活兩個社會功能因素的影響顯著。

基于上述的數據分析,可以得出的結論是:老年人的社區服務需求受到他們的負性情感狀況、人際交往能力狀況、婚姻與家庭狀況、年齡、自尊狀況、居住形式、學習、業余娛樂生活方面因素的影響。具體而言,老年人的年齡越大,他們的社區服務需求越小;老年人的自尊水平越高,他們的社區服務需求越小;老年人的負性情感越多,他們的社區服務需求越小;老年人的婚姻與家庭越幸福,他們的社區服務需求越小;老年人的人際交往能力越強,他們的社區服務需求越大;老年人的學習功能水平越高,他們的社區服務需求越大;老年人的業余娛樂生活越豐富,他們的社區服務需求越大;老年人與子女合住或者老年人獨居,他們的社區服務需求越大。

五、討論與建議

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狀況是用來考察老年人健康程度的綜合指標,涉及生理、心理和社會各方面的良好生活適應狀況的綜合測量,而本調點聚焦于老年人的心理與社會方面的生活適應狀況的考察。研究發現,老年人的社區服務需求與其生活質量有著密切關系,受到他們的年齡、自尊水平、婚姻家庭幸福度、人際交往能力、業余生活豐富程度、居住形式等因素的影響。在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狀況方面,部分國內學者相關研究與本調查結果有著一些類似的發現。占建華通過對浙江省1 085名60歲以上社區老人的調查表明,影響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有經濟狀況、軀體健康、社會支持、婚姻家庭等。[3]徐慧蘭的調查表明軀體疾病、興趣愛好以及不良生活事件(喪偶、離婚、家庭不和)等因素對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有重要影響。[4]姜維調查發現,對生活質量影響較大的因素是社會交往、健康狀況及生活滿意度,與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老年人生活質量反而低,還發現多數老年人有負性情緒,主要有孤獨感、衰老感和自卑感。[5]

在老年人的社區服務研究方面,多數研究聚焦于老年人的社區助老服務,[6]老年群體照料體系[7]及照料意愿[8]等方面。基于本調查的研究發現,老年人的社區服務需求強烈,而如今社區的為老服務水平或模式未能有效地滿足老年人的服務需求。在實踐層面上,上海市政府完善了全市的為老服務體系以應對率先于全國而至的老齡化社會。在醫療方面,為老服務的社區衛生服務網絡不斷得以完善,如建立老年人健康檔案、家庭病床服務,開展老年人社區健康干預;在養老服務方面,進一步加快了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如2010年新增養老病床約1萬張,新建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20家,新設社區老年人助餐服務點65個,同時,進一步提升養老機構管理服務水平并推進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以及加大養老服務的業務培訓力度。[9]可見,當前上海市的為老服務雖然整體水平有所提升,但仍未重點關注老年人的個性化服務需求等特性,尤其是從生活質量層面上切入并提供相應的服務內容。從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狀況切入關注老年人的社區服務需求,也許能利于構建適合于老年人服務需求的、完善的社區服務體系或服務模式,以滿足老年人多元化的服務需求內容。如從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居住方式、人際交往傾向等方面,老年人的社區服務的供給應該趨于個別化、專業化,這樣才能真正意義上有效地回應

老年人的服務需求。

因而,結合本次調查數據結論與當前上海市為老服務的現狀,為更完善地對上海老年人提供切實有效的社區服務,本文提出兩個建議。

一方面,需要整合社區內為老服務資源,完善為老社區服務的平臺建設。首先,重構社區內的家庭養老資源。家庭作為社區中最基本、最有效的養老資源,應重構它的地位和角色。社區服務應該依托于老年人的家庭而非僅僅是個人的支持,以滿足老人的照顧需求,而居家養老的社區服務模式也是城市養老社區服務事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因此,政府應積極挖掘及發揮社區內的家庭養老資源。例如,一方面政府構建培訓平臺以加大對老年人的家庭成員進行簡單培訓,從而有助于家庭內部提升為老服務的質量;另一方面,有針對性地培育適合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專業人員,以使老人得到較專業的服務,從而讓老人生活和身體、心理更健康。其次,利用與盤活社區現有資源。加強社區或共同居住區域的為老服務資源的整合,提高為老服務資源利用率是發展老年人社區服務的有效途徑。據調查,老年人對于政府現有提供的服務及一些服務平臺并不是非常了解,也并未積極參與其中,這與他們不了解社區有哪些服務,能提供哪些服務等因素有關。建議對現有服務資源進行全面了解與整合,通過社區傳播平臺,廣泛宣傳現有針對老年人的服務內容與服務平臺。面,要建構以需求為本的老年人社區服務體系、加強專業化為老服務。針對目前老年人多樣化的服務需求,政府應該不斷改進服務方式,探索采取多種形式滿足老年人對社區服務的需求。首先,實行按需服務,合理配置社區養老資源。不同類型的老年群體有著不同的養老需求,為老社區服務應根據老年人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層次的服務。例如,對于低齡自理的老年人而言,實現“老有所樂”是他們最大的需求,社區可以依托老年活動室等開展文體娛樂活動,以豐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對仍有工作意愿的老年人應鼓勵他們開辟第二職業,實現自我價值。此外,對于特殊的老年群體,如殘疾老人、患病老人等,要及時關注他們的服務需求,動員各方力量,使他們能夠安度晚年。其次,提升心理服務水平,應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需求。本次調查發現,老年人的部分心理功能水平缺失,對于心理健康服務需求較高。目前社區中所能提供有關心理健康的服務仍然較少,老年人普遍存在焦慮感、孤獨感、無用感等,尤其是獨居老人以及缺乏自理能力老人的心理健康問題要重視,上述數據也反映出獨居老人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相對最大。此外,一個完整、充實的老年人社區服務體系,人員配置應由專業照顧人員為主,以提升老年人接受專業化服務的水平。政府應將專業社會工作者納入為老社區服務隊伍,并對專業社會工作者進行專業化能力的提升與管理,以專業化為發展方向來提高他們的同質性水平,促進相互間的溝通交流,并滿足老年人社區服務的需求。

[1]上海市老齡科研中心.2010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齡事業監測統計信息[eb/ol].[20110419]. http:∥shanghaigss.org.cn/news_view.asp?newsid=7892.

[2]華涇鎮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華涇鎮老齡工作簡報:第2期[eb/ol].[20120201].http:∥huajing.gov.cn/webfront_jumin/view_0.aspx?cid=2&id=5087&navindex=0.

[3]占建華,梁勝林.老年人生活質量與心理健康的相關性研究[j].健康心理雜志,2003,11(2):145—147.

[4]徐慧蘭.老年人生活滿意度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4,8(4):160—162.

[5]姜維,林天海,李敏,等.廣州市海珠區老年人生活質量調查[j].廣東醫學,2007,28(7):141—142.

[6]賈云竹.北京市城市老年人對社區助老服務的需求研究[j].人口研究,2002,26(2):44—48.

[7]桂世勛.構建廣義的老年人照料體系——以上海為例[j].人口與發展,2008,14(3):78—83.

第9篇

有效激發學生黨支部活力

——學生黨支部黨員志愿者實踐活動總結報告

過去的一年里,從學生黨支部組織生活的實際調研出發,我們發現學生黨支部的實踐活動主要有社區服務、實地考察、參觀紅色景點、理論知識講座等等,并且支部黨員實踐活動中,理論知識講座較多,社區服務、實地考察、志愿服務等戶外實踐性活動較缺乏。因此,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學生第二黨支部根據這以實一際情況,提出了有效激發學生黨支部活力——學生黨員志愿者實踐活動的項目。一系列立足校園,走向社會的學生黨員志愿活動的形式豐富多彩,取得了較好的活動效果。支部的學生黨員更加的了解社會與國情時情,從而將黨性教育真正融入到志愿服務過程的始終。

為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增強大學生服務社會的使命意識,提高學生黨員的黨性修養,切實發揮學生黨員在社會實踐中的先鋒模范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第10篇

【關鍵詞】油田;社區;管理;和諧;文化;思考

黨十七大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和河南油田提出的“構建和諧油田”的要求,就是要通過社區這一基礎平臺,關心和幫助困難群體,化解各種社會矛盾,維護社會治安,保持社會穩定。要充分發揮社區職能構建和諧社區,應當突出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發揮好構建和諧社區提供服務環境、凝聚人心作用

一是要引導社區組織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和宗旨意識,以滿足居民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為根本目標,拓展服務領域,創新服務形式,要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社區資源,重點發展面向廣大居民的各項便民、利民、護民、愛民服務,面向弱勢群體的社會救助和福利服務,面向下崗失業人員的再就業服務和社會保障服務。二是建立健全群眾呼聲的收集機制.經常、及時地了解群眾在物質、政治、精神文化生活上的需求,并根據這些需求不斷豐富服務內涵,提高服務質量。三是拓展社區服務隊伍,多種渠道建立一支由專職、兼職和志愿者組成的素質較高的社區服務隊伍,實行專業工作者和社區志愿者隊伍共同協作的活動方式,為社區居民提供更加優質、快捷和周到的服務。四是要認真做好低保工作,切實做到依據改策不漏保,不錯保,應保盡保。同時要積極開展扶貧幫困活動,開展面向弱勢群體的社會救助和福利服務。五是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到和諧建設中,通過社區共駐共建等形式,為社區居民提供文化、教育,衛生、科技、體育等方面的服務。

二、要發揮好社區反映居民訴求,協調利益關系的作用

社區是服務居民的組織,也是反映居民訴求、協調利益關系的重要渠道。在油田經濟轉型時期,社區是不同利益群體、不同階層的人們生活工作的區域,各種利益需求都會在社區表現出來。為此,社區基層組織要切實轉變職能,善于用民主、法制和示范的方式方法來指導工作,通過協調、協商、教育、引導的方法,使各方利益主體的意愿得到充分表達,權益得到最大限度的維護。

三、要發揮好社區化解矛盾.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

一是要組織引導社區把維護穩定工作擺到重要位置,廣泛動員社區居民參與群防群治。要認真做好人民調解工作,注意發揮群眾組織的調節作用,引導居民通過平等協商化解矛盾。要及時掌握社情民意,及早發現影響穩定的苗頭,防患于未然。二是要提高社區的應對能力,一旦發生突發事件,社區應當早發現、早報告。同時要積極做好群眾工作,穩定群眾情緒,使事態盡早得到平息,正常生活秩序盡早得到恢復。三是要以建設和諧社區為目標,開展文化建設,組織居民開展一些健康有益的活動,為居民之間相互了解、相互幫助、相互交流、搭建平臺、提供機會。四是要以社區為依托,建立健全社情民意匯集和分析機制,及時準確地掌握各種社會群體的思想動態。

四、要發揮好社區培育良好社會風尚,形成融洽人際關系的作用

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標志。一要適應新形勢,廣泛調動社區居民“講文明樹新風、共建美好家園”的積極性。二要通過宣傳教育引導居民形成崇尚先進、團結互助、扶正祛邪、積極向上的道德風尚。

五、要發揮好繁榮社區文化.建設學習型社區作用

學習型社區是在城市現代化建設中,從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出發,建立健全社區學習網絡和學習體系,社區組織的學習活動持續開展,社區成員廣泛參與學習活動,其綜合素質、生活質量和文明程度普遍提高,人際關系和諧的一種新型社區。要充分利用社區服務中心、社區廣場以及社區單位的各類文化設施,深入開展豐富多彩、群眾喜聞樂見的社區文化活動,開展科教、文體、法律、衛生“四進社區”活動,開展創建文明小區、文明樓院、文明家庭活動,加大對社區居民尤其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力度,把社區建設成為宣傳科學理論、傳播先進文化、塑造美好心靈、弘揚社會正氣的陣地,以此推動社區向著和諧、健康、文明的方向發展。

六、要發揮好深化社區治安,建設平安型社區作用

社區穩定是整個油田穩定的前提,維護社區穩定是構建和諧油田的重要內容,全力打造“社會政治穩定、刑事發案減少、治安秩序良好、執法公正文明、環境優化、人民群眾滿意”的平安社區是保障河南油田工作的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第11篇

【關鍵詞】

社區;護理;管理;問題;對策

社區護理管理主要是指社區護理活動過程中實施的有組織性和治理性的活動,對社區衛生機構所涉及到的人、財、物等進行有組織性的協調工作,充分應用,使其能夠發揮到最大效用,對其進行有效的指揮、監督、控制等[1]。伴隨醫療衛生服務不斷的深入開展,社區護理管理在護理專業當中已經發展為較為重要的課題。本文通過探討社區服務站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對其進行工作開展的有效指導,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區內56家社區服務站的56例護理人員,其中男19例,女37例,年齡22~34歲。

1.2 方法

應用現場咨詢問卷調查對所有護理人員進行調查,調查內容包括護理人員基礎學歷、是否繼續教育、綜合文化素質、不良事件,調查表現場完成后均需收回,通過專業人員予以統計處理。

2 結果

護理人員基礎學歷明顯偏低,綜合文化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在導致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的原因中,管理方面由于制度未健全,未給予較為有效的業務培訓,監督不到位等致使護理出現缺陷;護理技術方面主要有護理人員綜合水平較低,經驗欠缺;人員方面主要是護理人員綜合素質不夠或是數量較少無法滿足正常工作需要;醫源性方面主要是護理人員護理行為不合理或是出現過失導致患者出現不良后果。

3 討論

通過研究發現,所選取的社區護理人員中有本科學歷者2例(3.57%)、大專有20例(35.71%)、中專有34例(6071%),主要護理人員學歷是中專;參加繼續再教育培訓人員主要有大專和中專學歷護理者構成,分別為35.71%、4107%。由于社區護理人員存有學歷較低、參加繼續學習培訓少而且時間很短的不足,致使其專業技術能力有一定的差異性,專業知識較為老化,特別是沒有社區衛生服務專業意識及技能。大部分護理人員往往只做一些較為簡單的基礎性護理工作和較為單一的護理操作,無法實施較復雜的操作,而且不具備較為全面的護理知識和專業技能。所以在調查研究中發現不良事件由于護理技術方面導致的情況為35.29%、醫源性方面為5.88%,這些問題的出現致使社區服務中很難以完成“六位一體”(護理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生)標準化,而且對護理水平發展造成很大的制約作用,致使整個護理水平難以提高。

伴隨醫學技術逐步發展變化,醫學模式也逐漸趨向于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學的方式轉變,所以護理工作指導思想也由原來的“以疾病為中心”轉向“人的健康為中心”,因此在整個護理過程中需要關注到患者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給予其較為全面的護理,而且這些要求也不止是患者所需要的,也是護理工作逐步發展的趨勢;而且社區護理也具有一定特殊性。要完成整體護理工作不止需要護理人員具備一般護理基礎能力,還需要其了解并能夠應用的護理特殊知識,例如人文、心理、營養等知識[2]。在本文的研究中發現,社區護理人員并不具有較為全面的心理、倫理、社會等各個學科的知識。

由于目前社區護理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不足,所以需要提高社區護理管理,對社區護士人員進行有益的培訓工作。開展合理的護理在職培訓,促使由醫院轉崗至社區工作的護理人員培訓的及時實施,而且需要加強護理教育,中專水平已無法滿足現今所應用的新護理方法,需要增加護理人員的大專、本科層次。對護理人員所使用的專業課程結構進行有力改革,擴展人文社會科學等學科項目,將心理學、倫理學、社區護理、營養等學科都應用到護理專業課程當中,使護理課程具有現代化的教育觀及護理觀念,以便能夠適應現今的社區護理工作需求,使護理人員具有全科社區護理能力。

通過社區衛生服務行業調查發現,社區所需要的護理人員比醫生人數要多出很多。社區服務是根據社區服務對象決定的,社區服務多以慢性病變患者、老年患者及健康居民居多,此類人無需較多臨床診斷治療,但是要求給予充分的家庭訪問及有效護理工作,而且需要給予合理的健康教育及咨詢工作。所以社區護理人員,需要明確社區衛生護理工作所需要的工作態度,知道其重要性,認真做好本職工作,以積極心態賦予主觀能動性,增加醫學知識學習能力,具有正確的法律意識,并不斷提高自身業務素質,盡快適應醫療環境,提高工作質量,適應社區護理工作需要。

護理質量是否達到標準直接關系到患者是否能夠保存生命獲得健康,所以需要提供高護理管理水平,確保患者滿意度,這也是護理管理工作的中心任務。在進行社區護理時,需要明確質量管理屬于重點難點問題,由于社區護理工作擁有較為特別的獨立性及復雜性,要求將自然、社會及人文等多種科學知識進行綜合運用,而且需要護理人員具有自身護理經驗,多方面相結合才能夠有效完成護理任務[3]。在護理工作管理中,需要及時了解患者滿意度,明確每個環節的服務質量,采取合理措施,增加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按照嚴格的護理程序開展工作,提高護理人員自身素質和專業知識水平,應用合理護理工作措施,確保護理管理的完善。

參 考 文 獻

[1] 陳繼紅社區護理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中國當代醫藥,2010,2(5):9091.

第12篇

關鍵詞:社區治理 便民服務 供給需求 居家養老

一、研究背景

(一)問題提出

黨的十報告明確提出,在城鄉社區治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中實行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利的重要方式;發揮基層各類組織協同作用,實現政府管理和基層民主有機結合以改進政府提供公共服務方式,加強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體系建設。[1]通過社區建設促進社區發展進而促進社會發展,是國際上的通行做法。[2]目前,很多的地方政府都在努力探索便民服務的活用和創新,以期更好地展現政府“以人為本”的理念,[3]提高居民的居住滿意度。[4]但是,由于社區便民服務存在社區居民參與度不高、[5]政府管辦不分離或者政府對社區投入缺乏、[6]社區建設不完善[7]等一系列問題,迫切需要理清社區服務供給與需求的關系,探索政府與市場在社區和社區便民服務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為相關管理部門提供社區基層服務參考。

便民服務與居家養老息息相關。作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自治性組織,社區居民委員會(簡稱居委會)承擔了很多的工作和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1989)》和《北京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辦法(1991)》中明確規定居民委員會應當開展便民利民的社區服務活動,可以興辦有關的服務事業。但是,長久以來,由于居委會還承擔了宣傳國家政策、組織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活動、辦理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協調糾紛、維護治安、了解基層居民意見和建議等方面的工作,因此,居委會在實際開展工作的時候往往會面臨人手緊缺、事務繁瑣雜亂、項目實施滯后等一系列的問題,影響了便民利民社區服務活動的效率和效果,影響了居民對居委會工作的滿意度評價。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深入了解居民對便民服務的需求,受北京市西三旗街道的委托,課題組設計了便民服務現狀與需求的調查內容。在本文中,將會重點分析居委會常見便民服務設置情況、開展情況、居民知曉度、使用頻率、使用滿意度和便民服務宣傳途徑等問題,最后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

(二)樣本分布與研究內容

關于便民服務需求與現狀部分的數據收集方法,課題組在進行一系列二手文獻研究之后,采用PPS抽樣調查抽取了街道200余位居民進行問卷調查,在剔除無效和不合格樣本之后,共獲得196份有效樣本。

關于研究主題的“便民服務”,經過與西三旗街道便民服務中心負責人的溝通,依據該社區的實際情況,最終確定調查問卷中便民服務的內容主要涉及:

1.便民設施。包括郵局、商店/超市/便利店、農貿市場、學校、公共衛生間、餐館/飯店/酒店、運動/健身場地、居民活動室、老年大學、社區衛生服務站、銀行/儲蓄所。

2.便民組織。包括老年人協會、老年人維權小組、志愿服務組織、文化體育娛樂組織、兒童活動組織、義工組織。

3.便民生活。包括服務熱線、聊天解悶、法律援助、糾紛調解、便民理發、婚姻介紹、幼兒園和兒童托管、育兒知識培訓、公益講座、治安巡邏、就業幫助、家電修理服務、食品配送服務、上門護理、上門看病、上門做家務、老年飯桌或送餐、日托站或托老所。

二、便民服務現狀與需求

(一)便民服務供給基礎

便民服務包含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日常服務。綜合來講,居民的便民服務需要集中在對社區便民設施、(居民或居委會提供的)便民組織和便民生活三個方面。由于不同性別、不同年齡和不同社會經濟背景的居民對于便民服務的需求不同,街道和社區在為居民提供服務的時候往往會出現“服務內容多、服務事項雜、服務能力弱、服務評價低”的尷尬情況,在這種情況下,誕生了眾多的便民服務市場化的企業和社會組織。提供多樣化和差異化服務的企業和社會組織的出現促進了便民服務的發展,減輕了社區和居委會的工作負擔,但與此同時也出現了服務質量參差不齊、居民權益屢受侵害的情況,迫切需要居委會的監督和管理。我們必須看到,社區便民服務的發展有著廣闊的空間,市場差異化服務和便民服務之間并非不能并存,這也是目前西三旗街道努力探索推進建設社會治理創新園的切入點。

(二)便民服務供給現狀

便民服務中心和以96156北京市社區服務熱線為代表的線上線下服務方式的開通,體現了西三旗街道在管理創新方面所做的努力。西三旗街道作為擁有8萬戶籍人口、3.9萬暫住人口、管理30個社區的服務機構,在便民利民服務的開展和實施過程中,進行了許多嘗試。尤其是提出的“社會創新園”概念,通過市場化的運作和競爭將便民服務內容更細致化和高效化。西三旗街道開設了“西三旗街道社區服務信息網(96156北京市社區服務熱線)”,該信息網主要面向居民提供便民生活的服務功能,這些服務可謂涵蓋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也涵蓋了各個年齡段的需求。本次問卷調查首先了解了西三旗街道居民對于便民服務的知曉、使用和滿意度等需求狀況:

1.便民設施的設置情況

便民設施是社區便民服務的硬件設施。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一環,在智慧城市、文明城市的建設過程中,“15分鐘生活圈”的概念日漸被社區居民所接受。而以購物、就醫、求學、健身、文化和金融服務為主的便民設施,就是保障“15分鐘生活圈”概念得以推廣和應用的重要舉措。課題組在調研中發現,在西三旗街道被抽取調研的四個社區中,便民設施的覆蓋率較高,居民對于該社區便民設施的15分鐘可達性回答較為一致。西三旗街道的便民設施基本上能夠滿足大多數居民享受“15分鐘生活圈”的需要(見圖1)。除了老年大學之外,認為15分鐘到達所需便民設施的居民比率都超過50%,尤其以對商店/超市/便利店、學校、餐館/飯店/酒店和銀行/儲蓄所的15分鐘可達性認可度最高。

2.便民組織的設置情況

便民組織是實現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的重要體現,在社區工作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8]本次調研重點了解了居民對老年人協會、老年人維權小組、志愿服務組織、文化體育娛樂組織、兒童活動、義工組織等便民組織的認識。在回答“本社區有下列組織嗎?”的問題中(見圖2),有超過一半的被訪者認為該地區沒有“老年人協會”和“老年人維權組織”,而認為本社區沒有“志愿服務組織”的比例最低,也就是說,超過九成的受訪者認同本社區存在志愿服務組織的便民組織形式。志愿服務組織受到居民的認可度最高,但是社區也需要建立起維護老年居民自身權益的“老年人協會”和“老年人維權小組”等自我服務類型的組織。

3.便民生活

便民生活服務與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除了問卷調查之外,通過與社區工作人員的訪談,課題組深入了解了便民生活服務的設置情況。通過訪談,課題組發現居委會工作人員表示常見的便民服務都可以通過撥打96156或者登陸西三旗街道社區服務信息網進行預約使用。但是問卷調查卻顯示,居民對關乎自己日常生活的便民生活服務的知曉率并不高。在回答“當地有便民服務嗎?”這個問題時,認為“當地有”的前三位便民服務是治安巡邏、公益講座和糾紛調解,分別占94.4%、76.5%和75.5%;除此之外,認為就業幫助、法律援助、便民理發和幼兒園兒童托管等便民生活服務“當地有”的概率均超過50%。而居民認為上門看病、上門護理日托站或托老所的概率最低(見圖3)。可見在醫療和養老兩方面,社區便民生活服務還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三)需求――居民對于便民服務的需求

為了了解居民對便民服務的需求狀況,課題組使用了問卷中的便民服務的使用狀況、需要程度和滿意度來進行觀察,具體情況反映如下:

1.便民設施

課題組首先了解居民對于“15分鐘生活圈”等便民設施的可達性,進而進一步了解居民對于便民設施的滿意程度。但是,考慮到便民設施存在硬性便民設施,如農貿市場、超市和銀行等,也存在一些軟性的便民設施,如綠化、公共衛生和文化娛樂,而這些軟性便民設施以一種主觀感受的形式存在,并不在“15分鐘生活圈”的概念中,因此,在考慮居民對于社區便民設施需求滿意度的時候,課題組將便民設施的概念進行了擴展。通過多重響應分析,居民對于社區便民設施的滿意程度表現為:居民對社區便民設施滿意度排名前三位的有交通狀況、治安環境和便民購物,其中交通狀況和便民購物屬于硬性便民設施;而排在居民滿意度較低的后三位的分別是公共衛生、環境綠化和健身活動場所,其中公共衛生和環境綠化屬于軟性便民設施。也就是說,目前的西三旗街道較好地落實了“15分鐘生活圈”概念,在便民設施的配備方面較好地滿足了居民對于硬性便民設施的需求,但是也需要在軟性便民設施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以更好地滿足居民對于便民設施的需求。

另外,通過交叉分析,發現年齡、受教育程度對于便民設施的滿意度評價并無顯著性差異,反而性別和健康狀況在對于便民設施滿意度的評價方面有著差別。女性的滿意度高于男性,而健康狀況較好的居民的滿意度高于健康狀況較差的老年人。

2.便民組織

被抽取的西三旗街道的四個社區中,志愿服務組織的認可度較高,因此在同意所在社區有相關便民組織的居民中(見圖4),經常參加志愿服務組織、義工組織的比例最高,分別為79.89%和61.77%,但兒童活動組織、老年人維權小組、老年人協會即使有,居民“從不參加”的比率也非常高,超過4成。除眾所周知的志愿服務組織之外,西三旗街道便民組織的參與率和認可度都較低。這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考慮到“志愿服務組織”的高參與度,可能的原因是居民對于便民組織的知曉率低直接降低其參加便民組織的需求;二是現有的便民組織的相關活動或者設置情況,并不能很好地滿足居民對于便民組織的需求。因此,西三旗街道應該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整合便民組織的資源,擴大社區基層便民組織的影響力,以更好地服務社區居民。

另一方面,數據顯示居民對于社區便民組織的知曉率和參加程度都比較低,這與我國的國情有一定的關系,也與社區便民組織的設置和發展情況息息相關。有樣本反映,他們在遇到難題時會通過社區內部自發成立的非正式組織提供的非正式支持力量得到解決,而這種來源于非家庭成員式的非正式支持力量其實就是社區便民組織的雛形。雖然現有的數據并沒有表現出居民對于便民組織的較高需求,但是社區便民組織仍然有著很大的市場前景,只要社區和街道進行適當的組織、引導和扶持,社區便民組織定會得到發展和壯大。

3.便民生活

從對社區便民生活服務的需求方面來看(見圖5),排在前三位的依次為治安巡邏、家電維修服務和便民理發,有這三項需求的居民也均超過了5成,分別為59.7%、53.6%和53.1%,有婚姻介紹需求的居民比例最低,只有2成的居民選擇了此項,這與我們的被訪者年齡層次有著密切的關系,因為對于婚姻介紹的便民服務需求主要集中在20~35歲的適婚年齡階段。居民回答“使用過”的前三位便民生活服務為治安巡邏、公益講座和便民理發,這與表示“需要該項便民服務”的比例較為一致,可見,對于本次調研的居民群體來說,對治安巡邏、公益講座、便民理發、家電維修服務和食品配送服務的需求較為強烈。便民理發、家電維修服務和食品配送服務均屬于市場化運作較為成熟的服務類型,因此,作為政府部門需要加強對為居民提供此類服務的企業的監督,以切實保證居民享受該項服務時的權利不受侵害。尤其是對于老年人,社區和居委會需要發揮自我監督、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的功能,提前把好“服務質量”這道門檻。

居民對社區便民生活服務的滿意度前三位為治安巡邏、公益講座和糾紛調解,滿意度分別為71.4%、49.0%和36.7%。綜合圖5的數據來看,社區居民使用情況較好、需要程度較高的便民生活服務的滿意度也較高,如居民對于社區便民生活服務中的治安巡邏的使用情況、需要程度和滿意程度的評價表現出一致性。課題組認為,在加強社區便民生活服務的框架指引下,可以以“治安巡邏”的組織和使用的成功經驗作為案例進行推廣復制,以加強對其他便民生活服務的運作,也就是說,政府部門需要重視便民生活服務“榜樣的力量”。

(四)路徑――居民了解便民服務的途徑

社區的便民服務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在建設“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文明社區、智慧社區、和諧社區的過程中,居民的參與決定了便民活動開展的效果,也就決定了文明、智慧、和諧社區建設效果。通過本次調研的“您是通過哪些渠道了解社區服務的?”發現,傳統的“社區宣傳欄”、“鄰里告知”和“社區宣講活動”依然是被調研社區的居民了解便民服務的主要宣傳渠道,分別占30.7%、23.4%和23.1%,而通過“社區網站”知曉社區便民服務信息的比例最低,只有4.9%。這其中的理由,一方面是因為使用社區便民服務的群體主要是老年人,他們尚未熟練使用網絡以獲取信息;另一方面,相對于老年人,中青年更加傾向于選擇市場化的差異服務,而對便民服務的依賴性較低,因此,已經熟悉使用網絡的他們反而會較少關注社區服務的供給。但是,隨著未來熟悉計算機和“科技依賴癥”一代進入老年,“社區網站”將成為一個重要的宣傳途徑,也將是市場化運作企業的一個必爭宣傳入口。

可見,為了提高居民的參與度,目前西三旗街道迫切需要擴展便民服務的宣傳路徑,提高不同年齡、不同經濟狀況、不同性別和不同健康狀況享受便民服務的效率,擴大居委會和社區影響力,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文明、和諧、友善的街道環境。

(五)反饋――居民對于社區便民服務的反饋

為了了解居民對于街道和社區對于便民服務的意見和建議,課題組在問卷設計中設置了“您認為所在社區的公共服務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和“您認為應采取什么措施來改善社區的公共服務”這兩個問題來獲取居民對于便民服務的反饋。從多重響應的數據結果來看,居民認為“社區服務市場化運作程度較低”是目前的社區公共服務中存在的最主要問題,個案選擇比例接近60%,其次是認為社區便民服務“服務內容不夠豐富,缺乏新意,不夠多樣”,個案選擇比例也接近六成。因此,在可以改善社區公共服務的措施方面,“豐富服務內容,滿足居民個性化需求”、“創新服務形式”和“加強社區公共服務的市場化運作”成為了居民認為最主要的措施。

在居民的認識當中,在基礎的便民服務中加入市場化的運作模式,繼續擴展社區的組織服務形式和服務內容是發展便民服務的緊要任務。居民希望通過擴展便民服務的服務內容、增加服務形式和引入市場化運作來提高其享受便民服務的積極性和效率。而目前西三旗街道的社會創新園就是試圖通過引進市場化運作方式來提升便民服務,這與居民的期望不謀而合。

三、政策建議

通過以上的調研,我們了解了西三旗街道便民服務供給和需求的現狀、居民了解服務的路徑和對便民服務的期待,同時也發現了目前已有的便民服務的問題。以西三旗街道作為一個“樣板”,研究認為,目前可以從以下途徑對社區便民服務進行改進和提升:

首先,街道和社區需要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升社區便民惠民服務中心服務水平,強化基層組織服務能力。需要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切實了解居民需求,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整合社區及周邊各類資源,促進基層公共服務、社會管理能力的提高,更好地滿足群眾需求,為群眾提供優質、便捷的便民服務。

其次,社區便民設施基本上能夠滿足大多數居民享受“15分鐘生活圈”的便利,但是也需要加強對于“公共衛生”和“環境綠化”等軟性便民設施的投入建設;志愿者服務組織等便民組織發展較好,其他便民組織的發展并不成規模,需要加強對便民組織的引導和管理;在便民生活的眾多服務內容方面,社區醫療、居家養老等服務設置方面還比較薄弱,建議街道有針對性地對這一領域進行進一步的擴展和強化。通過各種途徑做好宣傳,擴展便民服務的宣傳路徑,提高不同年齡、不同經濟狀況、不同性別和不同健康狀況享受便民服務的效率,平衡社區便民服務的供給與需求的矛盾。

再次,街道或者社區居委會作為第三方要引進便民服務提供商的競爭,做好便民服務的價格公示,做好服務監督。考慮到社會創新園的建立(引入市場化運作)會為西三旗街道的便民服務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血液,產業和政府之間已經形成了良好的互動,而“社會建設文化先行”,我們建議西三旗街道可以摸索將現有的產業-政府-居民之間的互動發展為產業-學術-研究-政府-居民的互動模式,鼓勵社會各界參與到社區便民服務的規劃、發展、提升和推廣的過程中來,爭取將產學研民的社區便民服務創新互動模式建設成具有示范性效果的特色便民服務創新火車頭。

參考文獻:

.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李迎生.對中國城市社區服務發展方向的思考[J].河北學刊,2009(1):142-144.

馬飛煒,盧福營,李莉.便民服務與地方政府管理創新――以浙江省上虞市便民服務中心為例[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0(4):100-103.

吳燕民.中國城市社區服務運行機制研究[D].長春:吉林農業大學,2005:12-19.

吳秋君.城市老年社區服務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8:23-42.

邢召鑫.社會組織參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供給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6(11):134-135.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综合久久五月婷婷 |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91 | 午夜爽爽爽男女免费观看一区二区 | 一二三区在线播放国内精品自产拍 | 中文字幕天堂资源网最新版 | 中文字幕欧美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