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精品范文 高中語文文學常識知識

高中語文文學常識知識

時間:2023-08-16 17:28:5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語文文學常識知識,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高中語文文學常識知識

第1篇

【關鍵詞】高中語文 文言文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099

學習文言文的目的,首先是學習語言知識,獲得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其次是掌握有關的文化思想。掌握文言文閱讀能力對學生其它文言文各種知識儲備要求比較嚴格,并且文言文所涉及的文化常識內容龐大。綜合來說,對于文言文的學習需要學生花費較多時間來慢慢學習,同時要求語文教師對學生文言文學習能力的培養進行科學的規劃,并進行學法上的指導。那么,面對內容龐雜的文言知識,教師如何進行教學呢?

一、從課文學習入手

在高中語文教材中收入了眾多優秀的文言文篇章,比如:《阿房宮賦》、《前赤壁賦》、《勸學》、《庖丁解牛》等,這些文言文篇章中涉及了高中生應該掌握的基礎的文言知識,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文言文的學習過程中首先應該注重教材文言篇章的學習。教材的學習是學生學習的依據也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重要來源,因此,學好文言知識必須從課本入手,而不能舍本逐末著重文言課外書的閱讀。那么,對于文言文課文,教師如何進行講解并帶領學生進行學習呢?首先,文言文課文的閱讀是學習文言文必須注意的一個問題,對于文言文語的閱讀不像現代文那么簡單,首先學生需要對文段進行恰當的斷句,正確的斷句不僅有利于學生正確理解作者意思而且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語感,為學生文言文閱讀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礎。其次,在學生對文本能夠進行熟練閱讀之后,教師應該與學生一起進行文段的分析,在文段的分析中教師應該幫助學生進行古文的翻譯。對于古文的翻譯要求做到“信達雅”三個要求,在翻譯的過程中教師宜采用提問的方式進行這一環節,讓學生進行文本的翻譯,一方面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主動思考的習慣,另一方面通過學生翻譯找出學生存在的不足,對問題進行專門強化,幫助學生解決不足。翻譯過后,教師要與學生一起對文言虛詞,文言文法現象進行具體的分析,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文言文學習習慣。

二、強化背誦

文言文課本的深入學習是學生快速背誦的前提條件。在高考語文的考察中對文言文名句背誦以及翻譯都有所涉及,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必須強化文本的背誦。文言文背誦是學生主要背誦內容,不過對學生而言其難度也是很大,因此,教師應該加大對學生文言文背誦的指導。對于文言文背誦指導,教師可以采取四種指導方法,即參照譯文背誦、化整為零背誦、抄寫背誦和抓三點背誦法。選入高中語文課本的文言文篇章大多比較長,對學生而言背誦起來難度大,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背誦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方法的指導,依據篇章的整體結構采取恰當的背誦方法,幫助學生縮減背誦時間,提高背誦效率,以此節省時間完成其他內容的學習。此外,文言文的背誦還涉及到字詞意思的背誦。學生熟練掌握閱讀文言文的技巧的前提是對古文字詞意思的了解乃至背誦。在文言文中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文法現象比較常見,因此,對于文本下面的小注釋要求學生認真熟讀乃至背誦,它的掌握對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有著極大的幫助。

三、課外閱讀的選擇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不僅數量浩繁而且藝術成就都非常高,其閱讀的價值大,高中語文教師在幫助學生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的同時應該對古代文言作品進行篩選,幫助學生把握閱讀訓練的難易程度。不可否認有些文言作品對于高中生來說閱讀難度大且閱讀價值不高,所以,為了避免學生多走彎路,在課外閱讀內容上教師要把好關,幫助學生選擇一些既具趣味性同時又能提高閱讀能力的文章進行延伸閱讀。課外文言讀物對學生的幫助主要體現在語感上。語感是學生學習一門語言的隱形能力,語感一旦形成對學生閱讀會有意想不到的幫助,因此,為提高學生文言考試答題能力,教師不能固守課本文章而應該多方面對學生閱讀知識面進行擴展,幫助學生提高文言閱讀能力。

四、加強試題訓練和練習反饋

學生在高考中要想取得較好的文言文閱讀理解成績就必須對文言文閱讀試題具有比較全面的了解,對其考查的能力具備清晰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在日常的學習中加強某些方面的學習。文言文習題訓練的目的并不在于提高學生答題正確率,而在于對學生文言知識的重點考查。學生通過對不同類型文言文閱讀的訓練,對文言文考察的內容和形式以及學生應該掌握的基本的做題能力都會具有全面的認識,在認識之后反過來正確指導學生進行語文文本基礎知識的鞏固與再學習。在反復的對知識進行回顧與訓練之后,學生才能初步掌握基本的解題能力。當學生能夠基本掌握文言文解題能力后教師應該對學生的解題進行及時的反饋。這個階段教師反饋和指導能幫助學生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做題能力,提高答題正確率。此外,為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課本的興趣和動力,教師在課外習題的講解中對于學生存在較大疑惑的知識點應該再次回歸到課本中,將課本知識點與習題知識點進行聯系學習,這樣幫助學生建立課文文本學習的動力。

五、正確對待專有名詞和文學常識

第2篇

    一、文言教學的目標定位

2003年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中的文言及古詩詞接近閱讀內容的一半,高中語文現行實驗教材中文言的學習也占據了相當多的份額。那么,高中語文中的文言文應該教什么?學生應該從中學到什么?這是一個不得不明確的問題。走進現在的語文課堂會發現:許多教師只在大講之乎者也,師生都在忙于“字字落實,句句清晰”,有人甚至將其等同于外語的教學。文言文中所積淀的古人燦爛的文化、深刻的智慧以及不朽的文采都不見了,剩下的只有文言字詞。好一個枯燥了得,師生好一個“累”字了得。究其依據,原來是考試題型中有考實詞、虛詞、詞法、句式。殊不知,這種教學則是在藝術、文化的殿堂門外磨蹭卻不能夠登堂入室,更不能取其瑰寶、汲其智慧來豐富自我的精神家園。也背離了語文課的課程目標。那么如何給文言文教學進行目標定位呢?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確立的課程目標為:學生要在“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五個方面獲得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必修課程根據“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兩個方面的目標組織教學,“閱讀與鑒賞”的目標中具體規定了“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選修課中的“詩歌與散文”系列的目標為:“閱讀古今中外優秀的詩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用歷史的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古代詩文的思想內容,并給予恰當的評價。”“借助工具書和有關資料,讀懂不太艱深的古代詩文名篇。學習古詩詞格律的基礎知識,了解相關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豐富傳統文化積累。”

由此可見,文言文教學是不能只停留在文言知識教學的層面上,還要在鑒賞、領悟、拓展、創新上提升文言文學習的境界。簡而言之,文言文教學的目標應為文言、文學、文化三個層面。文言文課堂教學應由文言知識這個語言基礎的層面上升到語言所承載的內容——文學鑒賞,感受領悟古文中的思想和藝術的魅力。最后再進一步引領學生去發現古文中的民族精神、文化內涵,進而構建學生自己的對傳統文化的審視能力、傳承能力,構建學生自己的生存智慧。

二、文言文中的文學、文化內涵

2003年人教版的語文必修教材中,我國古代散文就占有10個單元,從先秦史傳散文、先秦諸子散文到漢魏晉散文、唐宋散文、明清散文,這些散文文本所記載的就是我國社會的歷史沿革、政治變遷、歷代志士仁人的精神追求、人生理想、各家各派的學術思想、藝術風貌等等,它承載的是歷史、文學、藝術、哲學、思想、文化等等,它蘊含著幾千年的民族思想文化的豐富積淀以及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古人的生存智慧。因此,古代散文的學習本身不只是要學生掌握文言這個語言工具,古代散文本身就是古人思想文化藝術成果的載體,是學生要汲取、傳承、踐行的對象。所以特級教師韓軍說,沒有文言,我們找不到回家的路。指的就是文言文的學習要在古文經典中涵泳體悟,在歷代先賢用智慧壘就的精神家園中探幽取精,進而獲得文學、文化、精神、智慧的滋養。學習先秦諸子散文和史傳散文,儒家的濟世情懷、仁愛精神,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及其對整個中國文化的影響;老莊的清靜無為、天人合一的哲學境界;其他各家或縱橫捭闔,或雄辯千古。這里是中國文化的源頭,也是中國文學藝術的起始,有的雖有些古樸,但卻閃爍著古人藝術的才華和非凡的智慧。漢魏更是充滿了才情與風骨。一部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足以讓后人從涵泳中咀嚼獲得無盡的體悟享受。唐宋散文中名家輩出,讓中國古代文學的殿堂更加璀璨奪目。蘇軾的一組《赤壁賦》不僅是文學上的一朵奇葩,而且也把中國文化史上的儒家道家佛教的思想哲理融入其中,……因此,文言文的學習,文言知識的學習只是為學生進入古人為我們所構建的精神家園鋪平道路。同時,文言是我們母語的源頭,我們既要掌握語言這個工具又要從中獲得更為重要的精神滋養。

第3篇

一、文言教學的目標定位

2003年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中的文言及古詩詞接近閱讀內容的一半,高中語文現行實驗教材中文言的學習也占據了相當多的份額。那么,高中語文中的文言文應該教什么?學生應該從中學到什么?這是一個不得不明確的問題。走進現在的語文課堂會發現:許多教師只在大講之乎者也,師生都在忙于“字字落實,句句清晰”,有人甚至將其等同于外語的教學。文言文中所積淀的古人燦爛的文化、深刻的智慧以及不朽的文采都不見了,剩下的只有文言字詞。好一個枯燥了得,師生好一個“累”字了得。究其依據,原來是考試題型中有考實詞、虛詞、詞法、句式。殊不知,這種教學則是在藝術、文化的殿堂門外磨蹭卻不能夠登堂入室,更不能取其瑰寶、汲其智慧來豐富自我的精神家園。也背離了語文課的課程目標。那么如何給文言文教學進行目標定位呢?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確立的課程目標為:學生要在“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五個方面獲得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必修課程根據“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兩個方面的目標組織教學,“閱讀與鑒賞”的目標中具體規定了“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選修課中的“詩歌與散文”系列的目標為:“閱讀古今中外優秀的詩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用歷史的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古代詩文的思想內容,并給予恰當的評價。”“借助工具書和有關資料,讀懂不太艱深的古代詩文名篇。學習古詩詞格律的基礎知識,了解相關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豐富傳統文化積累。”

由此可見,文言文教學是不能只停留在文言知識教學的層面上,還要在鑒賞、領悟、拓展、創新上提升文言文學習的境界。簡而言之,文言文教學的目標應為文言、文學、文化三個層面。文言文課堂教學應由文言知識這個語言基礎的層面上升到語言所承載的內容——文學鑒賞,感受領悟古文中的思想和藝術的魅力。最后再進一步引領學生去發現古文中的民族精神、文化內涵,進而構建學生自己的對傳統文化的審視能力、傳承能力,構建學生自己的生存智慧。

二、文言文中的文學、文化內涵

2003年人教版的語文必修教材中,我國古代散文就占有10個單元,從先秦史傳散文、先秦諸子散文到漢魏晉散文、唐宋散文、明清散文,這些散文文本所記載的就是我國社會的歷史沿革、政治變遷、歷代志士仁人的精神追求、人生理想、各家各派的學術思想、藝術風貌等等,它承載的是歷史、文學、藝術、哲學、思想、文化等等,它蘊含著幾千年的民族思想文化的豐富積淀以及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古人的生存智慧。因此,古代散文的學習本身不只是要學生掌握文言這個語言工具,古代散文本身就是古人思想文化藝術成果的載體,是學生要汲取、傳承、踐行的對象。所以特級教師韓軍說,沒有文言,我們找不到回家的路。指的就是文言文的學習要在古文經典中涵泳體悟,在歷代先賢用智慧壘就的精神家園中探幽取精,進而獲得文學、文化、精神、智慧的滋養。學習先秦諸子散文和史傳散文,儒家的濟世情懷、仁愛精神,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及其對整個中國文化的影響;老莊的清靜無為、天人合一的哲學境界;其他各家或縱橫捭闔,或雄辯千古。這里是中國文化的源頭,也是中國文學藝術的起始,有的雖有些古樸,但卻閃爍著古人藝術的才華和非凡的智慧。漢魏更是充滿了才情與風骨。一部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足以讓后人從涵泳中咀嚼獲得無盡的體悟享受。唐宋散文中名家輩出,讓中國古代文學的殿堂更加璀璨奪目。蘇軾的一組《赤壁賦》不僅是文學上的一朵奇葩,而且也把中國文化史上的儒家道家佛教的思想哲理融入其中,……因此,文言文的學習,文言知識的學習只是為學生進入古人為我們所構建的精神家園鋪平道路。同時,文言是我們母語的源頭,我們既要掌握語言這個工具又要從中獲得更為重要的精神滋養。 轉貼于

三、課堂中三個層面的生成

首先,文言知識的學習是基礎,是學生讀懂文本的基礎與手段,也是學生進行鑒賞以至走進作者心靈與文本作者對話的前提。是幫助學生進行鑒賞與對話的語言工具。課堂上可借助注釋與工具書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教師適時點撥與輔導。借助于大量閱讀來讓學生積累文言知識的規律。

其次,就要引導學生進行文學鑒賞。文言文的閱讀與鑒賞需要老師作一些引領,因為作者及其作品中所表現的生活與學生都有一定的時空距離,要想讓學生真正能與作者進行對話,能真切地體悟作品中的生活,教師就要以對話中的首席在學生、作者以及作品中人物之間進行溝通、引領,并展開對話,進而去體悟作者的思想、作品中的藝術魅力,從而使學生獲得多方面的審美享受。

第三,讓學生獲得文化的浸潤。如學習《赤壁賦》,學生在領略了清風明月的意境和作者心靈的痛苦突圍過程中,讓學生感受蘇軾的魅力內涵。儒家的“入世”情懷,道家的“出世”超脫,佛學的“禪悟”智慧,造就了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令人仰慕的文人形象!一個災難與痛苦打不倒的蘇軾!蘇軾也為中國古代文人營建了一個精神圣殿!學生從閱讀中獲得的精神滋養將是教學的最高追求。

當然,文言文教學三個層面的生成,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更需要教師正確處理好文言文的原文化(文言知識)與負載文化的關系,引領學生形成個性化的閱讀,收獲多元的成果。

第4篇

新課標為打破這種尷尬局面指出了方向,新課標突出強調“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素養,為終身學習和個性發展奠定基礎。”新課標把語文教育提升到審美教育的高度,具有深遠的意義。以審美教育為突破口,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因為只有經過審美教育的洗禮,人的感性和理性才能獲得和諧平衡的發展,進而打破工業社會所帶來的把人變得單一化、片面化和殘缺化的窘境。而將傳統文化作為審美教育的抓手,與語文教育相結合,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抓住學生的學習興奮點

語文應是最具活力、最有人文魅力、最能提升學生品位的學科,但令人憂慮的是,目前,語文教學少“人”味,少“情”味,少“趣”味,少“品”味,對學生沒有吸引力。語文教學與生活脫節,與學生興趣脫節,要想達到使語文教學提高效率的目的,必須讓學生想學語文,樂學語文。

可以回顧一下,古人一天到晚都在學“語文”,學好了就能判案子、修水利、搞經濟,那時的語文覆蓋一切,穿透一切。五千年中華文明的主基座就是“語文”,這就是傳統文化的主流。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認識世界、闡釋世界的意義體系和價值體系,它與深厚的民族文化血肉相連,密不可分。而古代學語文不僅有強記,也有孔子與學生“浴乎沂,風乎舞雩”的暢快,更有各種各樣的輕松的文字游戲。猜謎語,寫對聯,填詩詞,將語言玩到盡興,玩到極致。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當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進而自覺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知識才能轉化為學生的品質與素養。

二、汲取傳統文化的營養是師生共享精神自由、提升人生價值的過程

錢理群教授說過,中學語文教學落實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給人打一個精神的底子。優秀的傳統文化所承載的人文價值,已經化為中華民族血管里流淌的血液。優秀的文化是優秀的歷史人物生命情感的積淀,也是表達這些生命情感的詩詞文賦的符號化的形態。托爾斯泰說:“藝術起源于一個人為了要把自己體驗的情感傳達給別人。”優秀作品中那些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典雅蘊藉的語言,悠遠優美的意境,以及作者豐富的人生閱歷,無不是作者情感噴涌的結晶,包孕著豐富美好的情感和積極健康的價值追求。

語文教師要有文化的眼光,要努力使自己站在文化的平臺上,理性地審視語文教學,感性地帶領學生徜徉在民族文化的家園。通過語文這一媒介,讓學生獲取語言技能,感受傳統文化,探尋民族精神,進而提升學生的品位,歷練學生的人格。有美感,有文化含量的語言是生動的,而且是有特殊“能量”的。教師要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中,普及經典,迎合廣大青少年的閱讀口味,貼近時代,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契合點。

教師要有意識地讓學生接受優秀文化的熏染,涵泳其中,落實新課標“注重道德修養、

人文精神、審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的培養” 的要求。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同時凈化師生的心靈,使每一個學生個性健康,人格健全,共同守護和完善師生共有的精神家園。

三、讓學生多角度學習傳統文化,積累知識,提升成績

語文素養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等的融合,人文教育與知識傳授是水融的。

1.把語文知識與成語相結合。成語經歷幾千年的歷史篩選,大多數承載了社會文化,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并且許多成語還將文言知識保留了下來。如,實詞、虛詞的特殊解釋,文言文句式,文言活用,等等,它能有效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文言知識。學習典型的成語,既學習了語音、字形和成語運用,又增加了學生的作文文采,還能讓學生了解一些文化常識,知道一些文學典故,更能帶動名句名篇的背誦。可以進行成語接龍、數字疊塔、師生名字鑲嵌、歷史故事等活動,收效很大。

2.進行散文詩歌的品賞,練習寫對聯,猜謎及自制謎面。學生最感興趣的是自創師生名字的謎面,雖然有些幼稚,但在快樂中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開啟了學生的創造才能。玩轉語言,玩透語文,學生再面對課本、考試、競賽等,便能找到“老叟戲頑童”的快樂。

第5篇

(衡南縣第一中學,湖南 衡南 421142)

【摘要】文言文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和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而現今的文言文教與學更多停留于對字、詞、意的理解。筆者在文言文課堂教學實踐中,將古典與古文和諧融合,營造與眾不同的學習氛圍,真正調動了學生的激情,從而實現文言文育人塑人的德育任務。

關鍵詞 史傳文言文;古典文學;課前設問;歷史故事

流傳至今的古樸典雅的文言文體現著漢語言最深邃的魅力,簡練、精準、形象的語言極具表現的張力。而高中語文課本中所收納的史傳文言文藝術形象典型,彰顯了中國人的睿智思維、至上精神和文化心態。因此在史傳類文言文學習時應多挖掘、拓展其中的文化精神要素,充實高中學生的人格成長需求。

1 文言文教學的現實情況

不能否認,對文言文字、詞、句的準確理解是文言文教學的基礎,也是文言文教學中極為重要的教學環節,但如果單單滿足于讀懂大意,就達不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和“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的要求,達不到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現今不少高中語文教師將文言文的教學目標只認定為字、詞、句的準確理解,基本都按照“讀——翻譯——講語法——練習——背”的傳統模式授課。而學生總認定文言文晦澀難懂,于是產生了一種排斥和疏離的心理暗示,厭煩接觸古文。因此古文文字閱讀的障礙,老師的教法單一和學生自身學習主動性不強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導致了學生忘卻了在文言文課堂中去探究古典人文精神的內涵,無法獲得中國古典人文精神給予自身的熏陶,自然也就不能提高自身人文素養,完善個人人格的塑造。

2 史傳文言文教學方式新體驗

實際上,學生對于文言文更多只是膩煩于它的傳授方式的單一,如果教師能抓住學生的閱讀學習心理,對文言文課堂教學融入一些新的教學元素,可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借助觀看相關媒體視頻幫助學生降低閱讀難度;或將文言文的美言與所學過的優美詩歌結合學習,讓學生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美。而關于史傳類文言文教學,應更多的是以把文言文課本與古典文化人文精神結合的方式開展教學,來給學生耳目一新之感。

如何在課堂中將古典與古文和諧融合,營造與眾不同的學習氛圍,真正調動學生的激情呢?

2.1 課前構想奇思妙問

即課前設置本堂課文與古典文學作品有關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如在教授人教版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鑒賞》中《項羽之死》的教學過程中,可在課前首先設置兩個問題。

問題一:窮途末路的項羽表現出與我們平時所熟知的性格截然不同的一面,這種性情與四大名著中的一個主要人物的性情是相同的。大家能想到是誰嗎?

問題二:項羽被人譽為“戰神”,他的作戰能力強到怎樣的程度呢?我們讀過課文后,會發現這種戰神之風,在四大名著中某個人物身上也有演繹。這是誰,大家知道嗎?

這兩個問題的提出,會引發學生對課文充滿濃濃的好奇心。于是學生主動接觸課文,自主解決了《項羽之死》課文中的一些疑難字詞。

再如必修四《過秦論》篇幅很長,學生初看就產生恐懼心理。因此老師可以課前設置一個問題:

說到“空城計”,人人只道諸葛亮,卻不知其實諸葛亮也是取經得來的戰術。大家知道歷史上誰想出 “空城計”的這一策略嗎?

對于大家已經根深蒂固的常識,現在得到顛覆,當然會在學生的內心激起一層層漣漪。學生也就急迫想要解開這個謎題,知道答案,于是自覺深入課文。

因此課前設置很有懸疑意味的問題,能讓老師輕松完成了文言文教學的初級任務,而學生由于主動學習古文,掌握得更加扎實,此舉就有一石二鳥之效。

2.2 課中解疑,延伸至課內,全面認識人物精神之美

學生積極解答課前問題,教師做出評價,同時兼納已學知識,拓展延伸,明確人物形象的精神美,以期教學育人。

如針對《項羽之死》的課堂兩個問題中,學生在接觸文中的“項王乃悲歌慷慨”、“項王泣數行下”后,總結出項羽在垓下之圍時對虞姬所表現出來的鐵漢柔情和多愁善感。有一定文學閱讀基礎的學生馬上就想到了《紅樓夢》中的林黛玉,而未馬上做出反應的學生對于將項羽與林黛玉能同類比較,感到十分新奇。項羽與林黛玉在性情上似乎天壤之別,現在通過學習,竟然發現兩人真有性情相通之處。這種人物性情的比較,讓學生對人性、人格的多樣化有了深刻的認識。

此時還可延伸此點,提及高一所學過的人教版必修四的《廉頗藺相如列傳》一文。藺相如在澠池之會對秦王強硬剛烈、在將相和中對廉頗溫和寬容,同一個人物性格的尖銳對立表現一直讓一些學生無法理解,反而會誤以為藺相如有間歇性神經質。特別是在閱讀了明朝·王世貞《藺相如完璧歸趙論》后,更覺得是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不實。通過此文的學習,學生認識到一個人立身于世,肯定會有豐滿、立體的精神人格。而且愈是有著高尚精神靈魂的古人,人物的人格獨特、精神內涵積淀就愈是厚重。同時也可以教育學生在遇到自我的人生的挑戰時,該以一種什么樣的精神面貌去面對,從而認識到自我人格精神的缺陷,有了強烈塑造個人完美人格的渴求。自然而然地,文言文教學對學生的“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的教育要求也就得以實現。

2.3 手舞足蹈表演歷史故事,添加活躍因素

繪神繪色地添加歷史故事,活躍課堂,讓學生認識到中國古典文化精華的深邃無極。

如對于人教版必修三《過秦論》的課堂問題,學生將諸葛亮在西城上演的空城計與《過秦論》中描述秦國面對六國百萬之眾,“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的內容對照,學生至此才意識到“空城計”的問世并非得益于諸葛孔明,而是公元一百多年前的秦人。此時老師可以聲情并茂地講訴秦勝六國的故事。如此一來,就觸及到中國古典文化精華的深層面,大大改變了學生對文言文的定性。此時學生對文言文中蘊含的文化淵源有了尋奇探幽的心態,充分認識到中國民族的智慧與人格魅力。

再如在講解《項羽之死》中在東城快戰中項羽的戰神本色時,特別是第二次“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的這種“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對抗,讓學生直呼痛快。而老師可以重提第二個問題,不少同學想到了《三國演義》中的張飛在長坂坡一聲大吼,曹軍統帥夏侯杰驚得肝膽碎裂,倒撞于馬下。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再引出《三國演義》中的原文,繪聲繪色地描述這個歷史故事,學生的精神貫注于課堂。同時借助多媒體,播放電視《三國演義》中的片段,讓學生對張飛與項羽兩人身上所向披靡的戰斗風采有了形象的刻畫和理解。學生閱讀此文的興趣陡增,同時也感嘆文言文內容的博大精深。對于文言文學習,學生有了全新的認識。對于中國文化典籍的閱讀欲望,也增強了很多。文言文教學對學生的提升審美要求同樣得以實現。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天天看片国产区 | 欧美理论电影久久网站 | 日本午夜a视频 | 日韩欧美亚洲综合久久 | 夜夜精品视频网站 | 色屋99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