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精品范文 生物多樣性研究的意義

生物多樣性研究的意義

時間:2024-01-08 14:38:1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生物多樣性研究的意義,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生物多樣性研究的意義

第1篇

關鍵詞:高速公路;綠化;生物多樣性;景觀

在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時間里,我國交通事業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如火如荼,高速公路建設速度更是令人咋舌,所取工作成就世界矚目。截至今年,我國高速公路歷程已超過5萬公里,位于世界第二位。但是就我國高速公路事業進行分析,公路數量和規模十分可觀,但是綠化問題還較為突出,嚴重制約了我國高速公路事業的發展,甚至阻礙了我國經濟的進步。因此,在這里我們有必要對高速公路綠化生物多樣性進行探究,為日后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理論參考。

一、生物多樣性概述

所謂的生物多樣性主要指的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在生態化系統中構成的多樣化發展程度,是由植物、動物以及微生物在環境中構成的差異性體系。在目前的生物多樣化研究中,主要包含了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景觀多樣性和生態多樣性等。但是在共奏中,因為人類對自然的干擾和影響,使得整個生態系統發生了變化甚至退步,這些問題的出現不僅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而且引發嚴重的生態危機。因此,生物多樣性可謂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人類最為寶貴的財富,它在人類社會發展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在目前的工作中保護生物多樣性、保持生態平衡已經迫在眉睫,是我們工作中最為關心的問題。

目前,生物多樣化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高速公路事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了嚴重的生態破壞,因此在高速公路綠化建設中,我們必須要從生物多樣化出發,做好生物多樣性的應用,從而保證高速公路運行質量和效益。

二、生物多樣性在高速公路綠化工作中的應用

1、高速公路綠化景觀中的應用

1.1.生物多樣性是高速公路綠化的基礎

在傳統的高速公路施工建設中,因為人為、技術以及材料的因素,造成嚴重的環境破壞和生態失衡問題。隨著環境問題的不斷加劇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日益落實,傳統的這種高速公路施工方法越來越無法滿足人們節能、高質的生活需要,這就要求我們在工作中對這些功能加以修復和處理。在目前高速公路施工中,綠化施工主要在原來被破壞的植被和生態系統上進行保護和恢復的方法,要求在施工中不僅要能建設出科學的景觀效果,而且能產生一定的生態效益。要想達到這種建設目的,在工程施工建設中做好生物多樣性分析不容忽視,是實現綠化生態效益的基礎,也是提高公路建設質量的關鍵。

1.2可以維持公路綠化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穩定

生物多樣性在整個自然發展中有著重要的意義,是生態系統的重要基礎。在生態領域,各種物種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相互支配和相互促進的關系,通過這些物種的相互作用從而形成了一個穩定、科學的生態環境,這也符合了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環境發展要求,更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基于這種條件,在目前高速公路綠化設計中,我們需要加強人工造林體系建設,這樣才能夠整整意義上維持一個相對穩定和平衡的發展狀態,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2 生物多樣性在高速公路綠化中存在的問題

2.1盲目引進外來樹種,造成不良后果

在過去的高速公路建設中,由于綠化經驗不足和工作人員素質低的影響,多數高速公路綠化建設中都采用了已經成功的案例,并且對這些設計方法和流程未加研究和思考,這使得在綠化設計中出現了嚴重的影響。主要是因為植物習性的不同使得一些外來植物受到地理因素、氣候因素和環境問題的影響不僅無法達到良好的生長目的,甚至是出現死亡現象,造成嚴重的社會經濟損失。另外,由于大量外來植物的乳清,使得生物多樣性受到一定的影響,更為嚴重的是這些外來植物如果攜帶有病菌,直接會產生大面積植物病癥的出現,由于缺乏自然天敵,這些病害一經出現,都有可能給當地植物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2.2唯美至上。物種搭配不合理,生態效益差

在做高速公路綠化景觀設計時只追求表面的視覺效果,強調了美學,而忽視了生態學和生態配置的理念。在建造高速公路人工植被時,從審美角度考慮過多,從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角度考慮的少。因此,造成部分高速公路綠化植物品種單一,不講究植物搭配,不能構成植物群落,無法形成穩定的生態系統,從而造成生態效益較差的現狀。

3 保護高速公路綠化生物多樣性途徑

3.1 合理設計

合理進行公路綠化體系的設計布局,通過綠化點、線、面相結合,建立高速公路綠化的生態網絡體系。在高速公路綠化設計和建設當中,應將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作為重要原則,將各部位的綠化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通盤考慮,整體設計。

3.2特色性建設

每一條高速公路及高速公路的每個部位的環境條件都是不相同的,高速公路綠化有著很高的異域性,加強綠化特色性建設是增加和保護生物多樣性建設的有效途徑之一。充分挖掘和利用地帶性的物種資源,有節制地引進外域特色物種,構筑具有地域性植被特征的生物多樣性格局。在保護、推廣優良鄉土樹種的基礎上,合理引進外來樹種對高速公路進行綠化,充分體現當地應具備的生物多樣性,以利完善的生態系統的形成.

4保護高速公路綠化生物多樣性

隨著人們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注,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在高速公路綠化設計中也應得到相應的重視。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高效性是靠構成生態系統的各個成分之間以及它們與生存環境形成的相互協調的關系來維持的。而要形成一個穩定完善的生態系統體系,生物多樣性在其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在高速公路綠化建設中,要以生態平衡和穩定為科學指導思想,以生物多樣性為基礎,適地適樹,喬、灌、草合理配置,注重近自然生態環境的營造,創造出一個有地方特色的能發揮最大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的綠色生物防護體系。

三、結束語

因此,在對高速公路綠化生物多樣性的利用上,要對外來種可能造成的入侵保持高度警惕,防患于未然,對已經引進的物種要嚴格篩選、馴化和管理,避免出現不良后果?!?/p>

參考文獻

[1] 覃勇榮. 大學校園園林綠化中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問題[J]. 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04)

[2] 潘秀蓉. 城市園林建設對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方法和意義[J]. 上海農業科技. 2006(01)

[3] 沈存明,俞韶秋,甄曉云,陶磅,余正才. 羅村口至富寧高速公路綜合生物防護體系構建思路探討[J]. 公路交通科技(應用技術版). 2006(07)

第2篇

蝴蝶泉的變遷

高一、20班 孔芳草

大理的蝴蝶泉,是個有名的自然景點。每到幕春時節,蝶花盛開之時,便會引來萬千蝴蝶至此、產卵,形成頗為壯觀的蝴蝶奇觀。但近年來這一壯觀憶不復存在,這是由于蝴蝶泉邊周圍的生態環境遭受了嚴重破壞。工廠的廢氣廢水,農村的農藥,公園內的攤點,都不同程度地破壞了蝴蝶的這一安靜秀麗的棲息之所,再加上有人為牟取暴利而大量捕捉蝴蝶,導致蝴蝶劇減,蝴蝶泉也因此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實在令人惋惜。惋惜之余,不禁要想,小小的蝴蝶都淪落至此,其它生物又將如何呢?若不加以制止,生物的多樣性將消失殆盡啊!

保護生物多樣性,能延續可利用的生物資源,對于人類,對于整個世界,都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義。

人類保護生物的多樣性,首先可以使許多珍稀動植物免遭滅頂之災。由于人類破壞性的開發,世界上的叢林正以每分鐘20平方米的速度消失,許多珍稀的動植物也因此失去了棲息地。以我國為例,近代在我國境內滅絕的動物就有麋鹿、野馬、犀牛、高鼻羚羊等10多種,還有長臂猿、揚子鱷、野生梅花鹿、野駱駝等20多種珍稀動物瀕臨滅絕。在植物方面,我國約有30000種高等植物,其中3000多種都處于滅絕的邊緣。為了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我們應該責無旁貸地為這些動植物營造一個安樂的家園。

保護生物多樣性還對保護世界野生生物基因庫有重大意義。無論是農作物還是家禽家畜,由于長期的家養,抗病蟲害能力極低,一旦遇上疾病,就會引起動植物的大量死亡。如美國大豆的線蟲病之災,歷史上蘇格蘭的土豆黑腐病之禍,給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英國也在瘋牛病風靡之時損生300億美元。而野生動物由于長期的自然選擇,抗病蟲害能力強。如此我們便可利用雜交技術獲得抗病蟲害能力又強又能高產的作物,為農業生產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正是由于保護了生物多樣性,才足以健全我們的野生動物基因庫。

保護生物多樣性還能保護有重要科學研究價值的生物。世界上有許多動植物,為進化論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證據。保護生物多樣性能充分利用有重要經濟價值的動植物。

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有那么多重要的意義,所以我們每個人都就熱愛祖國國土上的珍貴資源,與國土上的動植物和平相片,堅決與破壞生物多樣性的人作斗爭。讓我們大家行動起來,為自然添上一份綠,為保護野生動物出一份力,讓蝴蝶泉蝴蝶翩翩,讓地球上豐富多彩的生物興旺發達,成為人類可持續利用的資源。

第3篇

關鍵詞:生物多樣性原因可持續利用保護對策

引言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基礎,也是當今國際社會環境和發展的研究熱點問題之一。中國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家之一,它有的生物物種數量約占全球的十分之一,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地區。但是由于自然、人為及制度方面的原因,中國的生物多樣性正遭受著嚴重的損失和破壞,保護生物多樣性已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急中之急、重中之重的事情。本文旨在通過對這些原因的分析,提出建設性意見,以資探討。

1.生物多樣性概述

1.1生物多樣性的概念、含義

1992年6月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各國簽署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二條對生物多樣性作如下解釋:

所有來源的形形生物體,這些來源除其他外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綜合體。

1994年我國政府制訂并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對生物多樣性作如下概念:

所謂生物多樣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構成的綜合體。

但上述對生物多樣性的概念缺乏全面性、準確性和簡練性,故本文將生物多樣性定義為反映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境和所包含的組成部分的綜合體。

生物多樣性包含三層含義,即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三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遺傳多樣性是指某個物種內個體的變異性;物種多樣性是指地球上生命有機體的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是指生物圈內生境、生態群落和生態過程的多樣性以及生態系統內生境差異、生態過程變化的多樣性。三者之中生態系統多樣性是基礎,而物種多樣性是關鍵,遺傳多樣性含有的潛在價值最大。

1.2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每個層次生物多樣性的都有著重要的實用價值和意義。物種的多樣性為人類提供了大量野生和養殖的植物、魚類及動物產品;遺傳多樣性則對培育新品種、改良老品種有著重要的作用,如人們可利用一些農作物的原始種群、野生親遠種和地方品種培育高產、優質和抗病的作物。在生態系統中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改善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維持生態平衡。因此生物多樣性不僅能為人類提供豐富的自然資源,滿足人類社會對食品、藥物、能源、工業原料、旅游、娛樂、科學研究、教育等的直接需求,而且能維持生態系統的功能、調節氣候、保持土壤肥力、凈化空氣和水,從而支持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和其它活動。此外生物多樣性直接影響著中國的文化多樣性.

1.3我國生物多樣性現狀

我國在1987年公布的《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第一期中,公布的瀕危種類有121種,受威脅的158種,稀有的110種,共計389種,其中一類保護植物8種、二類的157種、三類的22種。另據中國紅皮書的估計顯示,超過1/10即500多種脊椎動物物種和15%~20%即400~500種高等植物已經受到威脅。而我國對境內的物種及其數量尚無確切的統計數字,尤其對瀕危物種的調查尚不全面。出現的問題是有些國家未列入瀕危物種名錄的物種面臨生存威脅,有的甚至瀕臨滅絕,而另一些則由于人為的保護、繁育、利用而使種群數量有所增減,因而有必要調整其保護級別或劃出、劃入保護之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藥用動植物,如黃草,急待保護。

此外,近年來野生生物貿易已經對中國的生物多樣性產生了較大影響。由于糧食、中醫藥、服裝等對野生生物的需求日益增加,野生動植物的非法交易也急劇增長,對幾種瀕危動植物物種以及一些沒有列入國家保護名單之內的動植物物種數量已經構成威脅。如:藏羚羊。

2.生物多樣性損失的主要原因

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既有自然發生的,也有因自然發生的,但就目前而言,人類活動(特別是近兩個世紀以來)無疑是生物多樣性的損失的最主要原因。此外制度特別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則是引起損失的另一主要原因。

2.1自然原因

一是物種本身的生物學特性。其一是物種的形成與滅絕是一種自然過程,化石記錄表明,多數物種的限定壽命平均為100~1000萬年。其二是物種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或變異性、適應性比較差,在環境發生較大變化時難以適應,因此而面臨滅絕的危險。如大熊貓,其瀕危的原因除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以外,與其本身食性狹窄、生殖能力低等身體特征有關。二是環境突變(天

災),如地震、水災、火災、暴風雪、干旱等自然災害。

2.2人為原因

由于人類對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同時又過多的重視經濟發展,而對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淡薄,從而導致生境破壞時有發生;對生物資源開發過度,有些甚至是掠奪式的開發;環境污染嚴重;對外來物種入侵問題重視不夠以及制度的不健全,這些都是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的主要原因。

2.2.1生境的喪失、片斷化、退化

棲息地破壞和片段化已成為我國一些獸類數量減少、分布區縮小和瀕臨滅絕的主要原因。伐木和占地是中國生境被破壞的兩大主要原因。天然林的大幅度減少直接威脅到從苔蘚、地衣到高等物種的生存。此外伐木也是導致森林火災的一個主要原因,中國在過去25年內因森林火災共損失了860萬公頃的森林。以農業和建設為目的的占用森林、濕地和草原則是生境破壞的另一個原因。據估計,中國目前農田的1/3本來是處女林,這一問題在中國熱帶地區尤為嚴重。而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沿海濕地的一半左右已經發生改變,高原湖泊周圍的濕地也損失嚴重。另外,1950~1980年間中國湖泊面積減少1/10。

生境的片斷化是指一個面積大而連續的生境被分割成兩個或更多小塊殘片并逐漸縮小的過程。多種人類活動都可能導致生境的片斷化。如鐵路、公路、水溝、電話網絡、農田以及其他可能限制--生物自由活動的分隔物,和自然保護區內修筑公路等人為設施。特別是由于這些人為設施的建立,使得動物的活動受到限制,從而影響其覓食、遷徙和繁殖,而且植物的花粉和種子的散布也會受到影響。因而引起動植物種群數量下降并引起局部滅絕。同時由于生境的片斷化,陽光、溫度、濕度及風的變化,也會導致一些物種瀕危、甚至滅絕。另外生境的片斷化有助于外來物種的入侵,進而威脅到原由物種的生存。

生境退化則是生境部分的失去原有功能,如由于經濟發展、過度放牧等原因,使得草場退化嚴重,引起草原生物生理機能衰退,從而對其生存構成威脅。

草原的退化。

2.2.2掠奪式的過度開發

許多生物資源對人類具有直接的經濟價值。隨著人口的增加和全球商業化體系的建立和發展,人類對之的需求隨之迅速上升,其結果導致對這些資源的過度開發并使生物多樣性下降。

而當商業市場對某種野生生物資源有較大需求,通常會導致對該種生物的過度開發。典型的實例是人類對海洋鯨類的獵捕活動與鯨類數量的消長之間的關系。我國許多藥用植物,如人參、天麻、砂仁、七葉一枝花、黃草、羅漢果等,野生的植株都已經很有限了,如果仍不加限制必然導致滅絕。其中偷獵、濫挖走私野生動物行為對生物的多樣性威脅最嚴重。

2.2.3環境污染

2.2.3.1水體污染

水體污染能夠對水生生物(特別是魚類)生命周期的任何發展階段,產生亞致死或致死作用,影響他們的捕食、尋食和繁殖。其中亞致死的水體污染對水體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更為突出、普遍、久遠。在這種環境中的生物繁殖能力下降、生長緩慢或者死于環境脅迫有關的疾病。而水體富營養化能使水體生物多樣性顯著下降,昆明滇池即是一例。

2.2.3.2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通常會使當地植被退化,甚至變成不毛之地,同時土壤動物也會變的稀少甚至絕跡,其生物多樣性比未受污染區顯著下降。如礦區、尾礦堆積地一、礦區廢棄地以及垃圾填埋廢棄地都少有樹木生長。

2.2.3.3空氣污染

人類排放到大氣中的各種有毒有害物質均能對生物體產生不同程度的損失,并對生態系統構成危害。經各種途徑進入空氣的二氧化硫、氨、臭氧等能直接殺死生物。來自冶煉廠廢氣中的有毒金屬能直接毒害植物。而由于臭氧空洞、酸雨以及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所引發的溫室效應等造成的生物多樣性損害、減少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關注和重視,特別是溫室效應引起的全球變暖和酸雨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2.2.4外來物種入侵

外來物種入侵對生物多樣性造成了很大威脅。其入侵方式有三種:一是由于農林牧漁業生產,城市公園和綠化、景觀美化、觀賞等目的的有意引進或改進,如在滇池泛濫的水葫蘆、轉基因生物;二是隨貿易運輸旅游等活動傳入的物種,即無意引進,如因船舶壓倉水、土等帶來得新物種;三是靠自身傳播能力或借助自然力而傳入,即自然入侵,如在西南地區危害深廣的紫莖澤蘭、飛機草。在全球瀕危物種植物名錄中,大約有35%~46%是部分或完全有外來物種入侵引起的。2002年來自南美洲亞馬遜河的食人魚又名食人鯧在我國掀起軒然大波。其一旦流入某一水域達到一定規模時,可能會大量屠殺其他魚類,給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帶來危機,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2.3制度原因

雖然我國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取得一定成績,但由于制度特別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生物多樣性遭受了不必要的損失。主要表現在:雖然國家已把環境保護的成效納入政績考核之中,但有些地方政府并未把此真正納入工作計劃;對生物多樣性有影響的重要部門(如農業、林業、漁業、科研機構等)對此重視夠,缺少相關具體實施細則、行動及專業人員。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物種及其生境的有效方法,我國已建立數目眾多的保護區,但相對與國土總面積而言是不夠的,而且部分保護區管理混亂、土地權屬不清等也需要完善。在法律制度方面,雖已實施《自然保護區條例》多年,但畢竟在法律效力上位階較低,調整面窄,處罰力度不夠,故需要進行新的立法以保護自然保護區、物種及其生境。而在外來生物入侵問題上,雖有一些法規涉及,如《進出境動物檢疫法》但沒有專門法規對此做相應調整,法律漏洞較大。

此外,由于經濟發展;新的城鎮、水壩、水庫、礦區的開發、建設;旅游活動以及國際合作不充分也會對生物多樣性構成威脅。

3.保護對策

保護生物樣多性不僅需要加快治理環境污染,把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發展計劃,更重要的是在生態系統水平上采取保護措施,傳統的做法主要是建立自然保護,通過排除或減少人為干擾來保護生態脆弱區,在一般情況下,確是保護某些物種或生態系統的有效途徑。但存在許多問題,需要加以完善,有必要通過立法的途徑解決,主要是對自然保護區進行立法。鑒于外來物種對生物樣多性的影響日益嚴重,而我國卻沒有專門立法保護措施,故建議建立外來物種管理法規體系。而且隨著人口和用地的不斷增長,被動的保護已很難真正達到保護的目的,為此提出可持續利用生物資源。同時生物多樣性對全人類都有著深遠的意義,需要各國政府和人民的積極參與,故特別強調國際合作和加強國民教育。

3.1建立、完善自然保護區和制定《自然保護區立法》

自然保護區是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雙重性質,并且是一定的空間范圍的區域。在我國指對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珍惜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和具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跡等保護對象所在地的陸地水域和海域,依法劃出一定面積予以特殊保護和管理的區域。

據《世界資源》1997年的統計,全世界已建立較大面積的保護區1.04萬個多,其無論在保有物種、遺傳、生態系統的多樣性還是在保護物種生境上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各國也意識到,由于缺法相關法律保護,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混亂,保護區內開發與保護矛盾突出,亂砍、濫挖偷獵行為時有不斷,造成一些自然保護區破壞嚴重。

因此,許多國家對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公園進行了專門立法。如,英國《國家公園和鄉土利用法》,日本的《自然公園法〉澳大利亞的國家公園與野生生物保護法》加拿大的《國家公園法》,韓國的《自然公園法》等。另外,一些國家制定了自然保護區或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綜合性法律,并將自然保護區納入其中。例如,日本的《自然保全法》、新西蘭的《自然保護法》、韓國的《自然環境保護法》等。這些法在保護生物多樣性上取得很大成效。

所以無論是按國際通行做法還是從我國國情出發,都有必要抓緊制定一部《自然保護區法》,對由于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建設、管理、開發和利用而產生和存在的社會關系進行調整。建議在原有法規中法律制度:如審批制度、分級分區制度、管理制度、檢查應急制度的基礎上,修改和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如分類性保護和管理制度、監督管理體制、投入保障制度,借鑒國外相關先進經驗,創設新的法律制度,如功能區劃制度和社會影響評價制度。

3.2防止外來物種和建立外來物種管理法規體系

外來物種入侵不僅對當地生物構成威脅,同時對經濟和人體健康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因此一些國家對此進行了立法。如美國先后頒布或制修訂了《野生動物保護法》、《外來物種預防和執行法》、《國家入侵生物法》、《外來有害生物預防和控制法》、《聯邦有害雜草法》等;新西蘭《生物安全法》等。

我國雖有一些法律法規涉及外來物種管理,如根據《野生動物保護法》(1988)農業和林業局分別建立了水生和陸生野生動物引進審批制度;《野生植物保護條例》(1996)、《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動物防疫法》和《植物檢疫條例》。但是目前尚無針對外來物種入侵的專門法規。《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涉及到外來入侵物種物種,但未制定專門針對外來物種入侵的行動計劃,所以中國急待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以確保生態安全和保護本國生物多樣性。如設立引種許可證制度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建立外來物種入侵預警機制。

另外,對外來物種進行普查和有計劃清除,也很有必要。

3.3在保護中持續利用生物資源

雖然全世界已建立眾多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等多形式保護方法方式,但相對于地球生物圈而言,其保護的生物多樣性是有限的。因此人們認識到,有效和長期可信的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方法是持續利用生物資源。指對生物資源的利用應以使生物多樣性在所有層次上得以保護、再生和發展。對保護而言,沒有合理利用也就沒有保護。利用自然保護和發展旅游業就是一例。不但有經濟效益,實際上也是宣傳群眾、教育群眾,從而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這本身就是社會效益的體現,也是自然保護的價值體現。

另外建議對生物多樣性有影響的重要部門(如農業、林業、漁業、科研機構)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并將其納入他們的生產計劃中,鼓勵生物的資源利用方式的多樣化。包括根據當地資源的實際情況實施傳統的農業和林業措施;推進科研與教育;采取必要的辦法使保護區免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和進行遷地保護。

3.4國家合作與行動

在生物多樣性問題上,世界各國的共識是生物多樣性問題不是局部的、地區的問題,而是全球性的問題。聯合國有關組織、世界科學界和各國政府部門認為國際合作是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方面。因此我國政府應積極的參與國際合作加入協定,聯合打擊跨國非法貿易與捕獵。加強科研協作,但要注意與產權問題。

我國已加入的公約協定有《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國際捕鯨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熱帶木材協定》、《關于保護特別水禽的重要濕地公約》等等,為了更好的保護我國生物多樣性,應積極的開展國際合作,并制定相關的實施計劃與細則,在必要的情況下制定相關行政法規或法律。

3.5加強環保教育

從整體和局部看,國民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生態環境及生物多樣性的好壞,大量資料表明,凡是受環保教育程度越低的國家和地區,通常生態環境破壞頻率越高、程度越深、問題也越多。而對生物多樣性的可持續發展這一社會問題來說,除發展外,更多的應加強民眾教育,廣泛、通俗、持之以恒地開展與環境相關的文化教育、法律宣傳,培育本地化的親生態人口。特別值得重視和提倡的是利用當地文化、習俗、傳統、信仰、宗教和習慣中的環保意識和思想,如民族地區的龍山、鳳水,進行宣傳教育。另建議在中小學中專門開設環境課程或在自然、化學、生物、地理及中進行環保教育,尤其值得重視的是課外活動。

此外,加快對全國生物多樣性的清查;根據實際情況變更動植物保護級別;恢復破壞的生態系統;及對一些重點珍稀瀕危物種進行人工繁育和擴群工作,也很有必要。總之,一個物種的消亡往往不是單個因素作用的結果,而是多個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所以,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工作是一件綜合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參與,不僅需要政府,更需要民眾;不僅需要單個學科,更需要多學科;不僅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而是全球的共同參與與合作。

參考文獻:

[1]王羲國際環境法法律出版社1998

[2]韓德培主編環境保護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8

[3]曹志平生態環境可持續管理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1

[4]毛文永、劉劍平全球環境問題與對策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5]伊武軍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海洋出版社2001

[6]熊治延環境生物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

[7]中國外來物種黑名單科學生活2004(3)

第4篇

[關鍵詞]云南 野生植物 多樣性法律

一、云南野生植物多樣性概述

生物多樣性,按照《生物多樣性公約》中所給出的定義,是指所有來源的生物體中的變異性,這些來源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綜合體。這包括物種內、物種之間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換句話說,生物多樣性是在所有形態、水平和組合中的生命的變異性。它不是所有生態系統、物種和遺傳資料的總和,而是生態系統、物種和遺傳材料及它們之間的變異性。顧名思義,植物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其中的一種類別,是指植物生態系統、物種和遺傳材料及它們之間的變異性。由于其本身的復雜性和多變性,使得對它的保護往往處于薄弱的初級階段,很多法律制度都亟待完善。

云南是中國野生植物種類資源和生態系統類型最為豐富的地區,保存有許多珍稀、特有或古老的野生植物類群,是公認的野生植物重要類群分布最為集中、并具有全球意義的野生植物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之一。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復雜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形成了復雜的生態系統與多樣化的生境條件,孕育了極為豐富的生物資源。云南省面積39.4萬k,占全國國土總面積的4.1%。而云南擁有高等植物16577種,占全國總數近50%;在14760多種維管束植物中,列為國家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就有171種,占全國總數的44%。因此被稱為“植物王國”。研究云南地區的野生植物多樣性,對全國范圍內的野生植物多樣性的研究提供了樣本。

云南省為保護省內自然保護區和其他地方的珍稀植物,出臺了一系列的地方性法規,制定了很多有益的制度,為植物多樣性的保護作出了很大貢獻,然而,近幾年來,由于過度采集、不可持續的農業和林業活動、城市化建設、環境污染、土地用途改變以及外來入侵物種的蔓延和氣候變化等諸多原因,加之沒有專門針對野生植物保護的法律及制度,使野生植物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植物多樣性遭到嚴重的破壞,急需通過法律及各項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才能更有力的保護云南省野生植物多樣性。

二、云南野生植物多樣性保護的現狀

目前我國對野生植物進行保護的法律、法規主要包括1998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1996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這是野生植物保護的唯一的專門行政法規;1999年8月4日國務院批準、國家林業局、農業部公布《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分I、Ⅱ級;1987年實施的《野生藥材資源保護管理條例》;1984年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批準公布的《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名錄》;1994年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對保護區的建設、管理以及相關的法律責任都作了明確的說明和規定,是自然保護區管理的主要法律依據;2008年2月26日,由國家林業局、中國科學院、國家環??偩趾献魍瓿傻摹吨袊参锉Wo戰略》正式,以應對植物瀕危問題。《中國植物保護戰略》后,成為中國野生植物保護管理的綱領性文件。這是在全球的植物種類空前速度消失,生物多樣性的維系面臨巨大挑戰的嚴峻形勢下,為遏止植物的不斷滅絕,國際植物園保護聯盟組織國際知名專家起草的《全球植物保護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云南省作為我國植物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省政府為了保護植物資源,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這些措施很大程度上保護了植物資源,也為野生植物多樣性的保護提供了參考。一是通過地方性立法加大了植物資源保護。1987年以來,先后頒布實施了《云南省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細則》、《云南省珍貴樹種保護條例》、《云南省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等一批地方性法規,公布了《云南省省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和《云南省珍貴樹種名錄》等。二是建立健全和規范了植物資源的管理機構。為更細致的保護省內地州的植物資源,在全省各地州市林業主管部門都設立了專職管理機構,配備了管理人員。三是建立了大量的自然保護區,有效保護了野生植物的生境。其中,普渡河、海子坪等11個自然保護區專門以野生植物為主要保護對象,有106個自然保護區以森林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對象。多年的自然保護區建設,形成全省較為完善的自然保護區網絡,使90%的典型生態系統和90%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得到有效保護,極大地改善了瀕危物種的生存狀況。除此之外,省政府和一些組織團體也進行了各種積極的探索,開展調查和科學研究,組織開展了全省范圍內大規模的野生植物資源調查以及西雙版納、哀牢山、高黎貢山、南滾河等一大批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的多學科綜合考察和資源調查。為更好的保護野生植物多樣性提供了基礎。

但是,目前云南省對野生植物多樣性保護的法律制度仍存在一定的問題:一是現行法律規定的不足,缺少專門針對野生植物資源制定的法規或規章,對野生植物的保護散見于其他法規和規章之中,相關法律法規數量較多,交叉復雜,給司法實踐造成了很大困難,必然影響依法保護野生植物多樣性的效果。二是法規或規章之中對野生植物資源的保護更強調野生植物資源的經濟價值而非生態價值。由于近年來受經濟利益的驅使,野生植物盜伐濫伐現象突出,法律上針對這些現象做了很多規定,而且由于經濟價值的不同,對原生天然生長的珍貴野生植物和原生天然生長并具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文化價值的瀕危稀有植物的保護比較重視,對具有地方特色的野生植物很少涉及到。這種經濟本位的立法目的能短期保護植物資源的存在,卻不能有效保護植物的多樣性。另外,管理機制比較落后,資金來源不足,管理人員人員不足,還有一些相應的法律制度也沒有建立,公共參與不足,缺乏透明度等等問題嚴重束縛了植物多樣性的保護。

三、云南野生植物多樣性法律保護的對策

首先,完善云南省野生植物的立法和法制建設。云南省作為最重要的野生植物資源集中區,應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以自身野生植物資源的特點和保護現狀為背景,由云南省人大制定《云南省野生植物保護條例》。利用各種媒體、各種方式堅持不懈地普及保護野生植物的法律法規,為依法行政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加大執法力度,要認真貫徹執行野生植物保護的法律、法規、規章,嚴格依法行政,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以達到震懾罪犯和教育群眾的目的。

除此之外,地方政府在制定經濟政策時,應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方針,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處理好利用資源和保護資源的關系。

其次,保護野生植物多樣性和保護森林,自然保護區相結合。森林生態系統復雜多樣,物種繁多,氣候優越,人為干預較少,是野生植物最理想的棲息地,也是各種野生植物的良好生境。人類對森林的開發利用,往往會改變野生植物的生長和棲息,對森林的破壞,就會破壞野生植物的多樣性。而自然保護區的意義更是不言而喻,它能最大程度上保護野生植物的生境,科學有效的保護野生植物多樣性。加強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是保護野生植物的關鍵所在。因此,在保護自然保護區內的森林的同時,就應該與保護野生植物相結合,既要保護珍惜名貴植物,也要加大保護各種野生植物,保護其多樣性。

再次,構建野生植物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各項制度。(1)野生植物編目、監測及建立信息系統制度。生物多樣性編目和監測最主要的目的是為管理者服務,為他們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問題上提供必要的信息。建立野生植物多樣性信息系統,就是將原來分散、零散的生物多樣性及其可持續利用信息匯總,在保證準確、可靠的前提下以適當的方式電子化,并提供完備的數據檢索和查詢工具,以適應不同目的的查詢需要。(2)審批許可制度。該制度是針對一些珍稀、瀕危植物的利用及外來種的人為引進而言的,特別是對外來種的人為引進有重要意義。珍貴、稀有、瀕危的生物物種,由于其在生物多樣性中的特殊地位,對其進行利用需經特殊的審批許可程序是完全必要的。(3)建立野生植物多樣性保護基金制度。各地區的有關部門應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一方面通過接受有關生物資源開發利用部門和其他企業自愿捐款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可通過舉辦各種展覽、培訓、資源開發和各種服務積累資金,再投入到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中去。再者,隨著公民對生物多樣性保護認識的加強,還可接受來自社會各界的捐款。同時,積極爭取國際社會的資金援助。要將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納入各級政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制度是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的重要財力支持。(4)生態系統性管理制度。生態系統多樣性并不僅僅是生物多樣性的一個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中心應是生態系統多樣性的保護。因為世界上現存物種的大多數還不為人知,而生態系統的保護還可以同時保護生態系統內的所有過程和生境,這樣也就保護了許多未知物種及其基因。生態系統具有完整性、跨行政區域性和使用的多元性特征,而無論是對生物多樣性的何種使用都涉及到對資源的保護與管理問題。

最后,強化社會對野生植物資源的保護意識,提高公眾參與程度。通過開展環境教育工作,使社會意識到野生植物的重要性,去除公眾對野生植物無價值或無人保護可以任意濫用的錯誤意識,是公眾認識到野生植物多樣性對生態系統的重要性,對人類的重要性。要提高公眾參與,就要先做好向社會公開,既重視管理部門的主導作用,也不容忽視各組織和社會團體的力量。早在1996年根據野生植物保護事業發展需要,云南省成立了全國第一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為野生植物的保護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實踐中我們應當重視這種公益協會的發展,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使其更好的為公眾服務。

參考文獻:

[1]郭輝軍.切實保護好云南的野生植物,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中國林業,2003.11.

[2]孫中艷.論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法律體系的完善.中國發展,2006,(4).

第5篇

關鍵詞:圣境;傳統文化;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3)05-0104-03

1 概述

生物多樣性保護是國際社會十分關注的全球問題之一。各國政府和民間組織正在積極采取行動,以尋求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一方面,我們需要保護地球上的各種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因為它們為我們的生存提供了必要的資源;但是另一方面,我們還需要養活日益增長的世界人口。這是我們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保護并利用地球上的生物資源并不完全是生物學上的問題,它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和宗教學等眾多學科。以往的管理模式通常以生產力為衡量指標,但是這個指標現今已不再適用,因為現在的社會強調的是自然資源與社會和文化相適應。在這種狀況下,生態學、民族植物學以及民族生態學等學科的觀點、理論和方法在保護生態環境、解決生物多樣性危機、滿足人類持續利用生物資源方面起到的積極作用越來越受到國內外社會科學家和自然科學家的高度重視和關注,同時已被寫入1992年6月在巴西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所簽署的《21世紀議程》。世界上的許多地區具有多元化的文化,而這些地區往往同時具有多姿多彩的生物多樣性。許多專家指出,在保護生物多樣性以及管理和利用生物多樣性方面,土著居民的貢獻是不可低估的。

以土著居民掌握的傳統知識為基礎而建立起來的民族植物學以及民族生態學,一方面為研究民族傳統知識、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理論和方法,另一方面對當地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利用等都具有較為深遠的影響。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的文化密切相關。文化可以看作是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物質生活完全依賴于自然資源;同樣,精神生活也離不開生態環境,因為美麗的生態環境能夠陶冶人的情操,有利于人的身體健康。所以,人與自然生態環境密不可分。自然保護區是近現代才建立起來的。但是,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世界上的各族人民早已建立起了許許多多、各式各樣的民間自然保護體系。所謂的“自然圣境”(sacred natural sites)就是這樣的民間自然保護體系中的一類。簡單來說,“自然圣境”(sacred natural sites)就是一片自然地域,它們被土著居民賦予了精神意義和信仰文化內涵;自然圣境把自然環境與人類的文化與信仰聯系在一起,為自然環境賦予了獨特的文化意義。圣境是被當地居民保護起來的大片原始地域,具有很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同時,在當地的文化和及禁忌中,這些地域往往是保護村民免受災禍的神靈的住所。通常,每一個圣境都有作為其組成部分必需的神話及傳說。從生物多樣性、文化、宗教及民族傳統等方面來說,圣境將現今與過去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了一起。圣境在全球各地都有廣泛分布,并往往由當地居民賦予了不同的名字。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圣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些在外界森林中易危的植物及動物種類在部分圣境中得到保護并存活下來,特別是一些罕見的藥用植物在圣境中存量很豐富。此外,珍稀、瀕危以及特有的物種往往集中在圣境中。神圣的和禁忌在促進當地居民保護植物及動物區系以及可持續利用這些資源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圣境的分布

目前已報道的具有圣境分布的有亞洲、非洲、歐洲、澳洲及美國的許多地區。侯賽因報告了孟加拉國的具有豐富植被的多個圣境。

而在中國,一般情況下,每個少數民族村落附近都有公共的神山、神林等。據報道,我國云南省的眾多少數民族(例如傣族、獨龍族、納西族、彝族、苗族、布朗族、哈尼族、拉祜族等)均有與“圣境”相關的傳統。他們通常會將山寨周圍的一些山和樹林等視為禁地,同時規定要進行定期的崇拜,并制定了很多具體的禁忌措施,因為他們認為這些地方是神靈、鬼怪或者是本民族祖先們的亡靈所棲息的地方。禁忌措施一般包括禁止翻動石頭、禁止開荒種地、禁止砍伐以及禁止放牧和禁止污染水源等措施。另外,在某些規定的時間內要對這些“圣境”進行祭祀,目的是加強當地居民對這些區域的重視。研究中發現,每一個村落中往往同時擁有若干個自然圣境,而且這些區域占據的總面積也比較大。著名的如西雙版納地區的勐宋哈尼村寨,當地的“圣境”包括多種類型,例如“地母”居住的樹林被稱為“地母圣境”,墳山林被稱為“老蹦”,分隔人界和鬼神界的樹林被稱為“普倉”。楚雄地區的彝族村落擁有龍樹林、風水林和山神林三種圣境。除此之外,在云南的某一些地方還存在著一種比較特殊的圣境,這些圣境反映的是當地居民對政治力量的崇拜,例如寧蒗摩梭村寨的土官林,還有西雙版納哈尼地區的sangpabawa。

3 圣境的重要性

圣境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重要性已得到公認。Gadgil和Vartak等在印度中部的馬哈拉施特拉邦的Koloba區叢林中發現了藤本植物Entada phaseoloides僅有的一份標本。Gadgil和Chandran等在喀拉拉邦的圣境中發現一豆科藤本的新種Kunstleria keralensis,并觀察到紫檀(Dipterocarpus indicus)僅限在北高止山脈的幾個圣境中有分布。鄒莉等2005年對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境內香格里拉大峽谷的藏族地區的神山進行了初步的調查和分析,他們同時對處于不同保護狀態下的高山松群落和云南黃果冷杉群落進行了比較,最后發現,在面積相同的樣地內,非神山植物群落的群落蓋度和物種數量要明顯地低于神山植物群落。研究者又結合入戶調查所得到的資料,分析發現香格里拉大峽谷內廣泛存在的藏族神山實際上組成了一個很有效地鄉土保護體系,它們不僅保護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也為當地居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產品,從而在不經意間實現了多種生態功能。楊紅等以永寧-瀘沽湖地區摩梭人自然圣境中的山林自然圣境為研究對象,也得到類似的結論,即在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的情況下,在傳統信仰文化的維系下,人們建立了山林自然圣境,從而保留住了比較完整的自然垂直帶譜。與相同植被類型對照樣地相比較,圣境具有更高的生物多樣性。在植物群落物種組成上更接近于原始林地。定量分析的結果還表明,圣境對植被的保護作用是比較顯著的,而且這種保護作用具有明顯的垂直上升效應,即海拔越高,保護作用則越明顯。圣境不僅保護了大量的生物類群,同時也為生態系統的恢復提供了可能性;另外,形狀與大小差異很大的圣境以“斑塊”的形式存在于農業生態系統和農業生態景觀中,對維持整個農業景觀和農業生態系統的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這些圣境還能夠保護水源地、防止水土流失、凈化空氣,為動植物和微生物提供了必要的生存環境。研究者還發現,在大多數的農村地區,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依賴于對這些“圣境”的維護和管理。這些圣境及其周邊區域保留了豐富的生物類群和物種,并且增加了景觀結構的多樣性,最終維持和增加了該地區的生物多樣性水平。

4 結語

綜上所述,“圣境”其實可以看作是一類比較特殊的生態系統。與其他生態系統一樣,它也與外界保持著緊密的聯系,包括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只不過它是通過各種崇拜儀式、不同的文化信仰以及有關的經濟和生態過程來實現的。“圣境”是自然與文化之間的一種特殊結合。與其他類型的生態系統相比,“圣境”具有一些復雜的特征,如種類的多樣性、文化背景的多元性與復雜性,同時其在管理方式和文化內涵上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生物多樣性保護有多種目標,不過最終的目的是要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但是,如何協調生物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通過對“圣境”的研究,我們發現土著居民在對“圣境”區域保護的同時,也對其中的資源進行利用,并通過鄉規民俗和個人信仰來協調保護與利用的關系。這樣的情況下,當地居民在保護“圣境”的過程中也能夠通過獲取一定的資源而從中獲得利益,這就激發了土著居民參與保護“圣境”的積極性,為保護打下了基礎。一方面現代自然保護區的管理可以從“圣境”保護中吸取經驗,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注意,這種保護行為還比較樸素,只停留在感性的和直觀的層面,缺乏系統的認識以及科學的方法,這樣就不利于更好地進行自然資源管理和保護,而且這一問題還比較普遍。我國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多民族文化,這使得我們可以對民族傳統文化多加利用,利用這些文化來保護生物多樣性和保護生態環境。不過,由于傳統文化自身具有一定的狹隘性,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功能的發揮。與此同時,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外來文化不斷沖擊著我們的本土文化,許多重要的傳統知識開始丟失,土著居民的自然觀和價值觀也正在悄悄發生改變。

隨著經濟建設和鄉村開發,土著居民聚居區自然資源的保護與經濟建設發展也產生了較大的沖突。因此,如何合理地保護、傳承并利用傳統知識,如何有效地延續傳統文化,如何有效地協調民族地區發展與保護之間的矛盾,是一項艱巨而重要的任務。在保護、傳承、弘揚和利用傳統知識與傳統文化的同時,要加強對它們的科學引導。最后,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促使當地的傳統知識和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知識相結合,相得益彰,共同促進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并使當地居民從中獲得收益。

參考文獻

[1] Wilson E O,Francis M P,Biodiversity[M].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demy Press,1988.

[2] Cooper J E.Wild Species for Sustainable Food Production[J].Biodiver Conser,1995,4:215-219.

[3] Scott J M,et al.Socioeconomics and The Recovery of Endangered Species:Biological Assessment in A Political World[J].Conser Biol,1994:214-217.

第6篇

關鍵詞: 中學生物教學 生物多樣性教育 必要性 途徑

一、生物多樣性的豐富內涵

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 或biological diversity)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以及其生存環境構成的自然綜合體,包括遺傳多樣性(genetic diversity)、物種多樣性(species diversity)和生態系統多樣性(ecosystemic diversity)。廣義的遺傳多樣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攜帶的各種遺傳信息的總和。狹義的遺傳多樣性主要是指生物種內基因的變化,包括種內顯著不同的種群之間,以及同一種群內的遺傳變異。遺傳多樣性主要包括形態多樣性、染色體多樣性、蛋白質多樣性和DNA多樣性。物種多樣性是指地球上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種類的豐富程度。物種多樣性既是生態系統多樣性的基礎,又直接顯示基因多樣化。生態系統多樣性是指生物圈內棲息地、生物群落和生態學過程的多樣化,以及生態系統內棲息地差異和生態過程變化的多樣性,這種多樣性是生命支持系統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二、中學生物教學中生物多樣性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強生物多樣性教育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生物多樣性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人類的食物如糧食、水果、蔬菜、魚、肉、蛋、禽等全部來源于生物;人們穿著的棉織品、絲織品、毛紡織品及皮革制品也直接來源于生物;生物還提供了絕大部分的中藥材,以及橡膠、紫膠、白蠟、木材、油脂等工業原料。人類的生活環境也依賴于生物,如水土保持、氣候調節等。生物多樣性還為人類的仿生學研究提供了大量有意義的啟迪,使雷達、飛機、照相機、風暴報警儀、紅外線跟蹤儀、電腦等一系列的高科技產品的制造和生產成為現實。[1]據記載,自公元1600年以來,共有724個物種消亡。物種滅絕速度高于自然滅絕速度的3千―4萬倍,到20世紀末全球有5―6萬種生物受滅絕威脅,1/5的植物受威脅。[2]因此,可以說當今全球人口、糧食、能源、生態環境惡化等全球重大問題與生物多樣性的銳減有關。當前生物多樣性的銳減使人類基本需要的選擇余地大大縮小,動搖了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成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嚴重障礙。因此,人類社會要可持續發展,首要的是要保護和恢復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

2.加強生物多樣性教育是落實中學生物教學目標的客觀要求。

《中國21世紀議程》提出了在“中小學的課本中增加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內容”。《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更詳細地指出:“學校對生物多樣性的教學不足”,“現在在各級學校的課程中,生物多樣性保護還不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需要增加生物多樣性方面的課程,編寫教材,制作教具并對教師進行專業培訓”,“所有中學和小學要在自然常識和生物學教材中增加關于生物多樣性保護基本知識的內容,對中小學生進行啟蒙教育,利用保護區、點和其它有關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現場進行實地教育”。而我國現今絕大多數學校沒有開設保護生物學課程,但新《生物課程標準》已經明確把生物多樣性教育作為生物學教學的主題,課程中也涵蓋了大量有關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內容。如生物課本初一(下)增加了“鳥類的多樣性”、“哺乳動物的多樣性”兩節;初二增加了“生物與環境”一章;高中生物課本也設有“生物與環境”一章等。因此在中學生物教學中滲透生物多樣性教育是落實生物多樣性教學目標的客觀要求。

三、中學生物教學中實施生物多樣性教育的途徑

1.挖掘教材內容,寓生物多樣性教育于課堂教學之中。

初高中生物教材包含了大量有關生物多樣性的內容。有的比較集中,有的比較分散;有的顯現,有的隱含。教師應深入研究、挖掘教學內容的內涵,盡可能從生物多樣性所包含的三個方面滲透。

教師可結合初中教材中生物分類知識的教學,展示物種多樣性,并強調生物資源雖是可更新資源,但過度開發利用,超過生物負載能力,物種數量會下降甚至崩潰。例如由于過度采伐,我國瀕臨滅絕的高等植物已達4000-5000種。藥用植物中,天麻、人參、黃芪、茜草、沙仁也由于大量挖掘而減少。在講授初中生物教材第八、九章,高中生物學教材第六、七、八章生物的類群和生物的進化時,我們可以適當穿插物種多樣性的介紹,并強調生物的進化是不可逆的,已經滅絕的物種如恐龍等不可能在地球上重現。教師可結合高中教材生態系統一節,介紹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初中教材第十章,高中教材第七、八章,當講到生物與環境、環境保護、保護珍稀生物等章節時,我們可以將生態環境的保護、自然保護區的建立與生態系統多樣性聯系起來,將瀕危珍稀野生動植物保護與種質資源保存和物種多樣性保護聯系起來。在中學生物教材中談到的食物鏈也是物種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生態系統典型實例:在植物植食性昆蟲捕食性昆蟲食蟲鳥類食物鏈中,各級營養關系都保持著一定的數量,維持著自然的生態平衡。如果人為地打破了這種平衡,就可能產生嚴重后果。此外,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所謂的“害蟲害獸”,也是使學生充分認識每一物種存在價值和生態系統穩定的關鍵。告訴學生進行害蟲的綜合防治時,保留一定的害蟲數量,就可以維持一定數量的捕食性昆蟲和鳥類,將害蟲控制在較小的數量水平上,危害較小或不造成危害,農作物抗災害能力才能較強。相反,如果過分地強調消滅害蟲,大量噴施農藥,雖然能暫時消滅大量害蟲,但同時也大量殺死了害蟲天敵。部分幸存的害蟲,由于具有極強的繁殖能力和產生了抗藥性,短時間內就會迅速蔓延,而害蟲天敵則在短時間內不能恢復到相應的水平,因而使害蟲成為災害。所以,保護生物多樣性,不僅要保護那些對人類有益的、珍稀瀕危動植物物種,而且要保護害蟲天敵,使自然界的生物物種多樣化,維持穩定合理的生物物種的多樣性,維持生態平衡。因為一個生態系統中,每一種生物都具有一定的地位,且各種生物相互依存,維持相對平衡。生物種類越多,相互關系越復雜,生態系統就越穩定,因此我們應當盡可能地維持生物多樣性。教師可結合初中生物學教材第七章、高中生物學教材第五章“生物的變異”一節的教學,介紹遺傳多樣性??傊?,生物教學自始至終都要注意引導學生保護自然的真、善、美,愛動物、植物甚至微生物,使保護生物多樣性成為學生的自覺義務和行為。

2.理論聯系實際,寓生物多樣性教育于各項活動之中。

在生物教學中滲透生物多樣性教育,課堂理論教育固然重要,但更需要學生走出課堂,積極參與各項活動,寓生生物多樣性教育于實踐中,從而開闊其視野,增強其感性認識、提高其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認同感。

(1)可積極組織學生開展課外興趣活動。進行野外調查、參加夏令營、知識競賽、小實驗、收看有關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影像資料、舉辦主題板報、墻報展覽、主題班隊會等各類活動是進行生物多樣性教育的很好途徑。例如,課余可組織學生調查本地區存在的動植物類群或受威脅的生物物種,指導學生針對調查結果進行認真討論,并學會撰寫調查報告,鼓勵學生就如何保護和利用生物多樣性、人類活動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物種瀕危的形勢及有效對策、生物種質資源的保存、生物多樣性資源的綜合利用等一系列問題進行初步探討,使學生領悟發展經濟絕不能以破壞生物多樣性為代價;組織學生參觀保護區、植物園、動物園、標本館,以及有關的學校和科研機構。

(2)教師可結合每年的一些特殊紀念日,如“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植樹節”、“國際濕地日”、“愛鳥周”、“保護野生動物宣傳月”等組織學生舉行一些有益的宣傳紀念活動。在街頭、廣場等公共場所設立宣傳站或咨詢點,或組織文藝演出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來加強對保護生物多樣性知識的宣傳、教育,使學生真正成為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積極參與者。

(3)積極營造保護生物多樣性教育的校園文化建設。如在學校生物實驗室懸掛國家保護動、植物名錄,陳列標本或模型。有條件的還可設置生物園,讓學生自己動手種植一些作物,飼養一些小動物,從而培養他們熱愛生命、保護生物的強烈的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在生物選修課、研究性課程、講座中開展生物多樣性教育。選修課、研究課和講座這種形式系統的教育,能使青少年對保護生物多樣性教育有更深刻的認識。

總之,通過這些實際活動,學生能深知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性,懂得生態環境與人類生存的密切關系,從而具有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主人翁意識。

3.加強學科聯系,寓生物多樣性教育于融會貫通之中。

雖然在生物教學中滲透生物多樣性教育是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但作為人類必備的生態文明素質――保護生物多樣性意識――的培養畢竟不是某一學科所能獨立承擔的,它更需要多門學科融會貫通。因而,我們還必須注重學科的橫向聯系和滲透,發揮整體性優勢,最大限度地提高生物教學的整體效益。在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設置中與生物多樣性相關的課程除了生物學之外,還包括地理、物理、化學等。我們可以與其他學科教師積極討論,把生物多樣性教育納入到其它各種學科中。在這些課程中滲透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可以使生物多樣性得到更廣泛的重視和認識,從而收到更好的教育普及效果。

參考文獻:

第7篇

論文關鍵詞:上海世博會,生態,外來物種入侵,防治

 

正文:

隨著信息全球化,經濟貿易全球化的腳步加快,外來物種入侵給全球帶來的危害也越來越嚴重。新時代的人們越來越關注環境保護和生物安全,而2010年被定為國際生物多樣性年。在正在舉辦的上海世博會上,就非常顯著的體現了這種環保觀念。世博會園區內很多國家的展館都對生物多樣性魅力進行了展示,更加感染人們參與保護行動中。

在世博會園區內,英國館帶給了我們別有情調的禮物。英國館看起來像是一朵蒲公英,它由6萬根亞克力管構成,管子里面有900多種共26萬顆種子,全部是瀕危滅絕,稀缺品種。展館里的種子來自英國皇家植物園和中國云南昆明植物研究所合作的千年中資銀行項目。這個計劃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就開始了,旨在基本收集完英國的植物種子,在2010年保存世界上10%植物種類的種子,至2020年保存世界上25%植物種子的種類。這是對生物多樣性的暢想,也是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做出的努力。

世博會園區內很多展館的主題也都圍繞著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這體現了整個世界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的交流和宣傳。基于此生態,我們也要從這些方面入手防范外來物種入侵,加強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生物多樣性的魅力深深吸引了大家,可是外來種入侵卻是 破壞生物多樣性的主要殺手。在這種綠色,低碳世博會期間宣傳保護生物多樣性,防控外來物種入侵具有非凡的意義。

外來物種入侵,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定義,外來物種入侵又稱生物入侵,是指在自然、半自然生態系統或生態環境中,外來物種建立種群并影響和威脅到本地生物多樣性的過程。隨著國際交流,國際貿易日益頻繁,外來物種的入侵的機會也大大的增多。這對經濟,社會,生態等各個方面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破壞和災難,尤其是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帶來了很大困難。目前,外來物種入侵已經成為破壞全球生物多樣性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這里,要將外來物種引入和外來物種入侵區分開,并不是所有的外來物種都有害,許多外來物種對人類是有益的,例如提高生產力,提高抗病蟲害能力。而對原有的生態系統造成了不良影響的才是外來物種入侵。

1 外來物種入侵的主要途徑

外來物種入侵主要有三種途徑:有意引入,無意引入,自然擴散。

自然擴散,主要是借助大自然本身的力量,例如水力,風力等自然因素。這種暫且不做詳述。

有意引入,曾在人類發展的某些階段盛行,為了提高生產力等人為原因將外來種引入,卻由于引入不當或管理不善造成生態破壞或生態污染。例如美國大米草,根系發達,適應力強。在上個世紀80年代生態,福建為了保護灘涂,發財致富引進該植物。結果大米草見土扎根,迅速蔓延,造成無數海生物死亡,堵塞河道造成水質污染,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和生態危機。例如,現在很多人喜歡外國的寵物,于是引進了如巴西龜之類的動物。這種寵物進口是合法的,可是很多情況下,飼養一段時間就放生了。這對新的生態環境可能帶來了十分大的危害。比如在世博期間我們需要引進很多花卉草木進行園區的建設,那么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引進外來物種,這就是有意引入。

無意引入,相對來說途徑比較多,情況比較復雜。一些外來物種隨著貿易,旅游,運輸等方式而傳入。世博會是世界的盛會,在召開之際,很多國際朋友來到中國,來到上海,那么外地的朋友身上帶來的一顆種子都很有可能造成危害。

2 外來物種入侵的危害

2.1外來物種入侵破壞生物多樣性,加劇物種滅絕速度

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是人類寶貴的物質財富,每年為人類創造了數以億計的財富。但近些年來,外來物種入侵嚴重破壞了生物多樣性。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生態環境惡化,多種生物瀕臨滅亡。據統計,42%的生物多樣性喪失是由于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的。在過去的50年里,人類已經失去了幾十萬種生物。

在北美,外來物種入侵對生物多樣性產生嚴重威脅,外來物種的競爭或捕食危及到美國瀕危物種,外來入侵物種威脅到了近一半瀕危物種。在加拿大,外來物種已經導致約31%的受威脅物種和脆弱物種的滅絕、25%的瀕危物種。目前入侵我國的外來物種達400多種,其中50余種屬于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布的全球100種最具威脅的外來物種。中國是全球受外來物種入侵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如今,外來物種入侵的破壞已經愈演愈烈,成為了全球性焦點問題。

2.2外來物種入侵造成巨大經濟損失

外來物種入侵每年給全球造成的經濟損失在幾千億元。據統計,英國曾經在除草劑上的投入消費了3.44億美元,美國每年因此造成的損失達1250億美元。而我國由于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的農林業損失也達到每年580億人民幣。外來物種入侵給我國經濟帶來的損失遠不止這些生態,算上各種間接損失,達到了1000多億,占到了國民經濟的1%。拿2002年舉例來說,13種危害最重的外來物種就給我國造成了570多億元的重大經濟損失。

2.3外來物種入侵威脅人類生存

外來物種入侵對人類健康也造成了嚴重威脅。外來物種經常作為病原體的攜帶傳播媒介,使得人們對突如其來的病菌沒有抵抗力。例如這幾年新出現的SARS,禽流感都與外來物種入侵有著莫大關系。例如原產于北美的豚草已經入侵我國多個省市,它帶來的“枯草熱”給人類健康造成了很大危害,拿沈陽來說,在1983年染病患者達到了600萬。

3上海世博會期間的防控措施和效果

上海世博會期間會有很多外來的花草樹木來到中國,因此傳入林業病蟲害的可能性也比較大。這不僅可能給上海世博會園區造成危害,更有可能威脅整個國家的生態安全。這就需要將“防”“控”兩方面結合起來

3.1 檢疫工作——防

5月份已經開始了以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等七個省市的林業植物檢疫執法行動。這是為了防范外來物種的入侵,國家林業局、國家質檢總局首次聯合開展此類專項執法行動。這次上海世博會所做的檢疫工作就是為了更有效的避免外來物種入侵帶來的損害,當然也起到了積極的成效。

3.2 生態修復——控

在世博會園區建設中,也曾經針對生態環境被破壞的現狀進行了治理。各個方面的專家就正式采用了這種生態修復,生物治理的方式。專家們在浮島上種植水生生物,利用其發達的生態根系來吸收轉化污染物。短期來看,提高了水質,改善了環境面貌。長期來看,生物修復又營造了一個完整的水生生態系統,恢復了一定的生態功能,提高了生物多樣性。

4 來自上海世博會的外來物種入侵防控新思路

在上海世博會中體現了我國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的種種舉措,基于此我有幾點建議:

4.1從立法上,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我國在防止外來物種入侵工作上起步比較晚,在上個世紀末才開始發現并重視外來物種入侵的危害。上海世博會期間的各種檢疫,防控等措施都是來自于單一的文件,條文,暫時還沒有一個統一的上位法可以依托。

從立法上來看,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第一生態,缺乏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的專門性法律。我國關于保護生物的相關法律主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以及一些單行條例如《野生動物保護法》《森林法》《海洋保護法》等。但是外來物種入侵的防治卻沒有一個統一的系統的上位法,略顯單薄,因此在執行相關工作時缺乏一定的依據或者容易產生分歧。第二,法律保護目的,范圍相對狹隘。我國目前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法律多基于人類健康,經濟貿易等方面,沒有明確針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環境保護。這使得一些防止外來物種入侵的單行法律都將范圍限定在“病蟲害”等方面,這就沒有周全的考慮到所有有可能被引入的外來物種,造成了法律的空白。同時,立法目的不完善,對外來物種引入對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不夠明確,也就使得我國對一些例如水葫蘆等只有放入生態圈以后才會產生危害的入侵生物敞開了大門。第三,法律上責任追究比較薄弱,個人責任不夠明確。因此,我國公民如果引入外來物種后承擔何種責任,如何承擔責任相關方面都沒有具體規定。

針對以上情形,我提出以下建議:首先,加快立法步伐,制定一部針對保護生物多樣性,嚴格管理外來物種引入的專門性法律。對外來物種的風險評估,預警,防治等方面都作出詳細的規定。其次,系統考慮外來物種的風險性,完善法律法規。只有周全的將外來物種的安全系數,生長特點等方面都掌握了才能更加完善具體法規條例內容。第三,我國需要建立明確追責制。對造成外來物種入侵的個人,法人都要明確問責。以民事責任追究為主,加大懲罰力度,詳細規定具體問責方式,嚴重的還要追究刑事責任。

4.2從制度上生態,加強各部門協調和落實防治工作

外來物種入侵是一項綜合性工程,涉及到多個部門。目前我國各個部門針對外來物種入侵治理上存在著很多矛盾和空白的地方,缺乏一個統一的協調部門。而且在防治工作上,主要針對有意引入方面,不夠全面。在上海世博會期間采取的各種專項防治行動都對各省,各部門的協調性進行了考驗。

針對這個問題,我建議:第一,建立一個特殊的專門協調機構。這個機構最好由特殊人員組成,例如可以將涉及到的農業部門,林業部門,海洋部門,司法部門等等相關的單位負責人集中在這個機構里。這樣能夠增進各部門的交流和溝通,有效的實施統一的法規和計劃,避免資源重復,防范治理的空白。第二,防治工作上,要全面規劃,要以預防為原則。先談談“防”,對外來物種引入,要盡可能考慮到將來的變化因素,更要避免盲目性,考慮全國范圍內的因素。加強海關的阻攔作用,檢疫制度要更加嚴格專業,建立物種入侵監管機制。建立全國性的生物數據庫,對一些數據進行搜集,存儲,備用可以節省很多重復工作。再來看“治”,治理的方法有物理,生物,化學等多種方式。生物治理生態,生物治理主要是構建一個新的平衡生態系統。由于外來物種入侵,缺乏天敵的制約,破壞了生態系統,那么我們可以引進該物種的天敵來進行制約,構建一個新的生態系統。當然,這要注意新引進的天敵物種是否也具有入侵性。在治理工作上,多數情況下我國采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來進行治理,但針對性效果并不明顯,我認為,很多外來物種本身具有經濟價值,應當對該物種的應用價值進行研究,將該入侵物種變廢為寶,而不僅僅是單純的消滅。

4.3 從宣傳上,提高公眾參與和防范意識

近日,國家專門成立了“國際生物多樣性年中國國家委員會”,是為了更好的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專項行動,舉辦生物多樣性保護系列宣傳活動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論壇?,F在國際多樣性年中國行動也已經展開,各種宣傳,專項活動都在世博會期間收到了更好的效果。

要想更好的保護生態環境,必須盡快盡善的解決外來物種入侵這一嚴重威脅。意識為先,要想從根本入手防治外來生物入侵,公眾的參與是必不可少的。有一些外來物種的引入,是由于人們對該物種的危害認識不夠,不能有效的開發本地資源,盲目的做出決定,造成了嚴重的后果。也有一些是由于人們缺乏防范意識,無意間將有害生物帶了進來。

這就需要,政府,媒體等多方面行動起來,多管齊下生態,大力進行宣傳,對外來物種入侵,生態安全這方面知識進行普及,充分調動民眾的積極性。這樣可以對防治外來物種入侵起到積極的作用。

目前世博會所展示的生物多樣性的魅力已經深深吸引了很多人,世界各地的人們越來越關注生物多樣性的魅力,借這個契機,我們在防范外來物種入侵的道路上還要走的更遠。

4.4 從信息流通上,加強國內外合作

目前我國外來物種入侵形勢十分嚴峻,應對策略卻還沒有跟得上國際上的腳步。因此,我們需要加強國際交流,借鑒國內外有關治理外來物種入侵方面的成功經驗,建立自己的完整數據系統,同時充分利用互聯網的便捷進行國內外信息共享,探索入侵物種的生物規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海世博會是一個國際大平臺,在這個世紀之宴里,正是將各種理念交融,信息傳遞的好時機。

參考文獻:

[1]高敏.外來侵襲物種的法律定義[J].世界環境. 2005,(1) .

[2]王泰祥,張軍英.我國生物入侵及其防治對策.甘肅環境研究與監測,2003,12:4.

[3]張金屯.論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持續發展[J].經濟地理,1999,19(2):70-75.

[4]桑東莉.城鎮化進程中生物多樣性地法律保護[J].小城鎮建設,2004,(1):68.

[5]范曉虹,李尉民.保護我國生物安全的檢疫對策[J〕.生物多樣性,2001,9(4):439一445.

[6]強勝,曹學章.外來雜草在我國的危害性及其管理對策「J〕.生物多樣性,2001,9(2):188一195.

[7]李保平,陳紅印·生物入侵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影響及其防治對策.植物檢疫,2002,16(6):356-359

[8]步雪琳.全球100種最具威脅的外來物種我國占一半[N].中國環境報, 2005-11-21.

[9]孫莉.植物引種與外來物種入侵的探討〔J].森林工程,2004,20(6):6一8.

[10]外來物種引進當謹慎[N].中國環境報,2002-10-29.

[11]Invasive Species Specialist Group. SpeciesSurvival Commission. IUCN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Biodiversity lossCaused by Alien Invasive Species, 2000.

[12]Daily G.CNature’s services-social dependence on nature ecosystem. Island Press,1997.

第8篇

鳥類空間分布的背后,也藏著生物學的秘密。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博士吳飛等人近些年來在對鳥類多樣性的保護研究中發現了山區生物保護規律。這一成果,將對亞洲山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和保護區設計具有重要意義。最近,他們的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權威雜志《多樣性與分布》上。

《北京科技報》:如何想到從鳥類分布來探尋山區生物的保護規律?

吳飛:中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同時中國也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地面積占陸地國土總面積的46.11%。山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在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因為它擁有極高的生物多樣性以及大量的瀕危物種。而只有了解了生物多樣性在山區空間和時間上的分布格局,即物種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布狀況,我們才能科學地做好保護區的規劃和設計,鳥類是山區中的常見物種,因此我們想到從鳥類物種的分布來探尋山區保護的規律。

《北京科技報》:具體的研究過程是怎樣的?

吳飛:我們主要采用樣點法和網捕法對鳥類進行取樣調查。日出到日出后的3.5 小時被認為是鳥類的活動高峰期,我們的樣點法調查也全部在此時間段進行。調查時,我們保持樣點間的距離至少200 米,然后用雙筒望遠鏡觀察視野范圍內的鳥類。在每個樣點,我們都停留10 分鐘,然后記錄下觀察到的鳥類的物種及數量。為了保證樣點數據的科學性,我們在大風、下雨以及有霧的時候不進行樣點調查。

在進行樣點法調查鳥類的同時,我們也采用網捕法調查樹林下層的鳥類,這樣就可以彌補雙筒望遠鏡難以發現樹林下層鳥類的缺陷。

《北京科技報》:此次是如何發現鳥類分布與山區保護的關系的?

吳飛:我們對云南哀牢山區域鳥類時空分布規律研究發現,不同海拔帶的鳥類組成是不同的,海拔跨度越大,兩海拔帶的鳥類組成差異就越大,其中差別最大的是河谷帶和山頂帶,超過80%的鳥類物種都是不同的。

不同坡向間的鳥類組成也是不同的,但差別沒有不同海拔帶間那么大。低海拔地區鳥類組成的物種差別要比高海拔地區高,這個規律對于大部分的山地生物多樣性保護而言,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北京科技報》:珍稀鳥類又是如何在山區分布的?

吳飛:我們的調查記錄顯示,哀牢山的鳥類中有國家Ⅰ級和Ⅱ級保護動物共計39種,其中國家Ⅰ級保護鳥類有黑頸長尾雉和綠孔雀兩種,在這些保護鳥類中,綠孔雀、海南虎斑Z、藍翅八色鶇、巨[等4種還被列入了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我們發現這些珍稀鳥類的時空分布特征與整體鳥類多樣性分布特征是一致的,比如在不同海拔帶其分布就有所不同,像綠孔雀、栗鳶、黃嘴角^、長尾闊嘴鳥等僅分布于低海拔帶,而象白鷴、鴛鴦、高山兀鷲、林雕等則多見于較高的海拔帶。

第9篇

Departments of Forest Science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USA

P. A. Marquet, Protificia Univerwsidad

Católica de Chile, Santiago, Chile (Eds.)

How Landscapes Change

Human Disturbance and Ecosystem

Fragmentation in the Americas

2003, 363pp.

Hardcover EUR 124.95

ISBN 3 540 43697-9

G. A.布蘭德肖,P.A.馬奎特編

本書是德國Springer出版社出版的重要的生態學方面的叢書《生態學研究》的第162卷,這套叢書1970年開始出版,幾乎覆蓋生態學的各個領域。本書通過比較世界上氣候相似,但進化、地理分隔的區域不同,來考察氣候在形成生物物理和生態系統過程中的作用。與以往對火區生態學、生物地理、生態系統結構、生物多樣性和系統功能等展開的研究不同,本卷考察了人類對景觀的影響,以及景觀的改變對形成具有美洲特色的生態系統過程的基本影響。本書綜合幾個學科的觀點,介紹了人類和生態過程如何相互作用,如何影響美洲景觀上生態系統的功能和物種延續;評價不同破壞因素,特別是景觀片斷對美洲之內不同生態系統的影響;提供現有的關于生態系統的破壞和片斷研究的理論、方法和手段。本書圍繞三個主題展開討論:1. 景觀斷裂的原因和過程,2. 斷裂的生態和進化后果,3. 生態片斷保護的理論、方法和意義。

全書的主要內容分為兩部分。引言介紹了本書的背景,為什么要以美洲為研究對象?為什么要研究生態系統片斷?第一部分景觀片段形成的原因和過程,內容包括:1.近1.1萬年以來智利中北部的生物多樣性和人類的干預;2.經濟全球化,森林保護和棲息地片斷;3.亞馬遜中部的森林片斷和物種多樣性;4.氣候和人類活動對北美和南美洲溫帶森林生態系統火險狀況的影響;5.亞馬遜流域生物多樣性的自然和人為來源。第二部分片斷的生態和進化后果,內容包括:6.昆蟲授粉者-動物群和花朵授粉者對棲息地斷裂的反應;7.進化和生物動態學對片段的遺傳分析的意義;8.在智利中部邊緣地區的森林片斷、植物再生和入侵過程;9.斷裂-間接入侵的生態學后果:在南加州的阿根廷螞蟻;10.森林片斷研究概念框架的評論和綜合;11.景觀研究和生態理論的反應:研究棲息地片斷的工具;12.“源-匯”人口的空間自相關、分散和維持;13.葩嵌動態、棲息地的惡化以及復合種群中的空間;14.有多少功能性過剩存在,或者你是否愿意消除這些潛在的備份物種;15.預測南美洲候鳥在片斷環境中的分布:基于氣候的可行性方法;16.挪爾?肯普夫墨卡國家公園的稀樹草原林、群落交錯區(圣克魯茲、玻利維亞):氣候變化中保持長期的物種多樣性的意義;17.對被破壞景觀的補救措施:美洲動物區系走廊和他們在野生動物保護中的作用;18.自然保護區周圍土地的管理。

本書學術性較強,適合生態學、地理學等有關領域的學者和研究人員閱讀。

王錚,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第10篇

[關鍵詞]宗教圣境;生物多樣性;生態保護

中圖分類號:X1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91(2013)02-0069-10

作者簡介:艾菊紅,女,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北京 100081

對于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作用越來越多地受到人們的關注,特別是在很多地區都有因為而產生的宗教圣境,是對于生物多樣性影響的集中體現。宗教圣境(Sacred Site)指的是這樣一類特殊的自然—人文景觀——因為的原因而備受人們崇拜,因而也相應地對之有一些特殊禁忌并受到保護,比如神山、神林、竜林、墳林、風水林以及宗教廟祠的所在地等。[1]通常情況下,這些圣境中都有人們崇拜的圣物,比如神靈、祖先靈魂、佛像、廟宇、堂觀,以及各種人們視為神圣的石、樹、神符等等。正因為這些地方是人們心目中神圣的圣物所在地,使人們對這些圣物的所在地產生敬畏、崇拜的心理,那么這些地方也就形成為圣境。也就是說圣物與周圍的環境一起構成圣境,即人文背景與自然環境的結合??梢哉f圣境比較集中地體現了宗教對于生物多樣性的積極作用,通過的信仰觀念、宗教儀式等,把自然環境與結合起來,形成一種特殊的生態系統。依靠神圣的力量,體現人們的生態觀念,人們對自然環境的認知,和人們利用自然、保護自然的行為方式。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了以“圣境、文化多樣性與生物多樣性”為題的論壇,從而“自然圣境”或者說“宗教圣境”這一概念開始為人們所知。目前學界已經廣泛認識到宗教圣境對于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性,也展開了相當有效和深入的研究。國內這方面的領軍人物有比如裴盛基、許再富、龍春林等人對于傣族、彝族、納西族等少數民族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研究,以及對于一些宗教圣境比如神山與神林的研究、佛教寺廟植物的研究,這類研究有更多的生物學測量數據,表明這類圣境對生物多樣保護的重要作用,研究成果頗豐,具有較大的影響。①也有一些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者從和傳統文化的角度,探討不同對于自然的觀念,從而在客觀上有利于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這類文章非常多,基本上屬于質性研究,有很多也并未將宗教圣境單獨提出來進行研究。②這兩類研究分別是從社會科學和生物科學的角度出發,對傳統文化中的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進行了探討,而且已經形成了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但是國內真正將宗教圣境進行歸納,并提出宗教圣境有助于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當首推羅鵬、裴盛基等人的《云南的圣境及其在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意義》,該篇文章將云南的宗教圣境的起源、數目和生態價值等進行了較為充分的論述。之后這些學者也對宗教圣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2]本文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將人文社科的研究與生態學研究相結合,探討各個不同種類的宗教圣境,選擇一些特殊案例,并借鑒生物學和生態學的研究,將一些重要的物種和相關研究數據作為研究佐證,從而更進為深入和充分地探討宗教圣境對于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

我國比較常見的圣境有廣泛存在于我國西南地區的自然山林圣境,這種情況在我國民族地區是普遍存在的,比如傣族、彝族、苗族、佤族、傈僳族等民族中普遍存在的神山、竜林、墳林、風水林等。這類圣境往往保留的是原始自然狀態的生態環境,有些自然環境和生物物種的種類非常接近于原始森林,但相對來說,這類圣境的面積都不是很大。還有一類是廟祠人文圣境,指的是以塔、殿堂、石刻、造像等為核心,并與周圍的植物與水體等結合所構成的,包括佛寺、道觀、各種神廟、宗祠等等。這類圣境更多地體現了人們對于自然環境的改造和利用,呈現出較多的人文痕跡。第三類是名山大川及水體圣境,這一類圣境多是自然與人文結合的具有濃厚宗教氛圍的山地和水體景觀。通常這類圣境的面積都比較大,比如藏傳佛教的梅里雪山、漢地佛教的五臺山、峨眉山、雞足山,以及道教的青城山等等,這類圣境的面積一般來講都比較大,因而對于生物多樣性的積極作用就更為突出。以下分別以這幾種不同類型的圣境來分析論述這些宗教圣境與生物多樣性的關系。

一、村寨周圍的山林自然圣境

這類圣境在我國民族地區廣泛存在,幾乎每個村寨都有這類山林自然圣境存在。一般來說這類自然圣境比較小,多位于村寨附近。大多數西南民族的居住地都選擇在背山面水的地方。在建寨之初,就要選擇自己村寨的保護神居住的地方。比如傣族,建立村寨伊始就要選擇大片的森林作為涵養水源的山林。傣族古文獻《談寨神勐神的來歷》就講述了傣族建寨時,要先選一片樹木高大的森林,作為寨和勐的保護神寨神和勐神的居住場所,并把這片森林命名為“竜曼竜勐”,即“寨神林”和“勐神林”的意思,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竜林”,之后在這片竜林的附坦的地方建立村寨。[3]傣族每個村寨每個勐都有自己的竜林,不但禁止砍伐、放牧、甚至也不許進入其中,因而可以說這些竜林是傣族“傳統的自然保護區”。[4]除了“竜林”之外,傣族的墳林也起到同樣的作用。作為亡靈安息的所在,墳林也同樣禁止人們隨意進入和砍伐。其他民族中也存在這樣的神樹林,只是名稱不同而已。也有些民族的村寨因為神靈不同,所居住的地方也不相同,因而有幾片不同的神樹林。如西雙版納景洪市勐宋鄉的哈尼村寨,其神樹林就包括“地母林”(“地母”神靈居住的樹林)、“普倉”(村寨防護林,作用是將人界與鬼界分割開來)、“老蹦”(屬于墳林)等幾種類型。[5]這些山林圣境保證了村寨的安全與良好的生態環境,因為大多數村寨是背靠大山建立的,如果村寨背后的山林被砍伐,很容易造成泥石流和山體滑坡,對村寨的安全造成危害。因而在這樣的情況下,一般民族地區的村寨都會把村寨附近的山林作為神山神林加以保護,這起到了很好的保護村寨安全的作用,也營造了一個生態環境良好的居住空間。

由于信仰的力量,這些原本普通的山林被冠以神圣的名義,因而使森林植被得到了長期和有效的保護。根據生態學家的研究,除了信仰上的差別之外,在植被特征、群落結構、物種組成和生態學功能等方面,這些山林圣境與其他原始林地并無差別,很好地保存了生物物種的多樣性。

案例:西雙版納傣族的“竜林”

西雙版納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但是由于近年人口增加,經濟開發等多種原因,西雙版納很多地方都已經被開墾,尤其是橡膠引入西雙版納地區以后,大片的山林被開墾成橡膠林,使西雙版納地區的天然植被遭到嚴重的破壞。目前在西雙版納地區,漫山遍野看到的都是橡膠林,如果每年的2、3月份到西雙版納,正值橡膠樹落葉的時節,映入眼簾的不是傳說中綠色的海洋,而是滿眼的枯黃。原本存在于西雙版納熱帶雨林中的干性季節性雨林已經幾乎被砍伐殆盡,但是因為西雙版納傣族有竜山信仰,因而保護了一些干性季節性雨林。大勐龍自然保護區是1957年劃定的,植被主要是干性季節性雨林,但由于人為破壞,這個自然保護區已經消失了。但位于該保護區內的曼養廣“竜山”,則由于的原因被保存了下來。目前在我國,以箭毒木、龍果、橄欖為標志的干性季節性雨林,僅在“竜山”上還有保存。因此也可以說,沒有“竜山”,就沒有西雙版納的干性季節性雨林。③據統計,西雙版納的竜山共有400多處,總面積30000ha~50000ha。一項針對西雙版納28個竜山的調查顯示,在竜山森林中含有的高等植物368種,92科,252屬。[6]根據劉宏茂、許再富等人對竜山的研究,1500㎡的樣方里共有100多種植物,經和自然保護區內的濕性季節性雨林對比,同樣面積,兩者的物種總數量、喬木樹種的多樣性指數以及均勻度大體相同(見表1)。這些“竜山”保存了大量具有科研價值和經濟價值的植物。如大葉木蘭(Magnolia henryi)、天料木(Homalium laoticum)、苞葉木(Chaydaia crenulata)、假海桐等(Pittosporopsis kerrii)屬于第三紀的古熱帶區系成分,雖然經過了第四紀冰川期,卻得以幸存,因而對研究植物區系有重要價值。景洪暗羅(Polyalthia cheliensis)、云南厚殼桂(Cryptocarya yunnanensis)、動侖瓊楠(Beilschmiedia brachythyrsa)、滇谷木(Memecylon polyantum)等則是西雙版納特有的物種,也是我國植物種資源中不可多得的植物種類。山白蘭(Paramichelia baillonii)、大花哥納香(Goniothalamus griffithii)、龍果(Pouteria grandfolia)等在我國國內只有西雙版納地區有分布,是與毗鄰國共有的物種。此外,“竜山”中的藥用植物有100多種,各種淀粉類植物、珍貴的用材樹種,如楠木等,還有油料、染料、纖維類等植物,野生花卉、野生水果等約150多種。其中,大葉木蘭、箭毒木(Antiaris toxicaria)、四數木(Tetrameles nudiflora)、番龍眼(Pometia tomentosa)、野芒果(Mengifera sylvatica)、油樸(Celtis wightii)等11種植物被列入我國珍稀、瀕危植物紅皮書中,約占西雙版納重點保護植物的30%。[7]

案例:西雙版納勐養自然保護區布朗族的竜山

位于勐養自然保護區西部騎馬山的布朗族也有“竜山”。和傣族一樣,布朗族也是在建立村寨之初要選擇村寨圍一片長勢良好的森林作為神樹林,那里是神靈居住的地方,因而“竜林”里的所有物質就都具有了神圣性,所以禁止在其中狩獵、砍伐。如果被追獵的動物逃進竜林,人們就放棄追獵。這些禁忌保證了“竜林”的原生性,從而保護了熱帶雨林在結構上的完整性,有效保護了很多珍稀動植物。昆滿布朗族村寨的竜山森林位于騎馬山,其森林結構有五層,喬木一層、喬木二層、灌木層、草本層和層間層,這樣不同的植物相互錯落,形成了郁閉森林環境。1800㎡的竜山森林里,共有179種植物,其中喬木93種、灌木28種、草本植物18種、藤蘿植物29種、附生植物11種。相比之下,與之相鄰的大渡崗山地的季風常綠闊葉林,物種組成就比較單一,只有73種,包括喬木35種、灌木20種、草本12種、藤蘿6種。這一比較說明,正是因為的緣故,竜山起到了對山林的保護作用,否則騎馬山一帶的山地雨林都會因為多次反復刀耕火種,轉變為季風常綠闊葉林。僅以植物為例,其植物多樣性就將損失過半。同時,“竜林”在保護珍稀植物物種的時候,也相應地保護了動物物種的多樣性。布朗人把野象、野牛等大型動物當作動物神,從不捕獵,也不捕獵孕產期和正在哺乳的動物、受傷的動物,以及那些逃到竜林的動物。這些傳統習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證野生動物的繁衍更替,從而達到了保護性利用。[8]

案例:彝族的密枝林

彝族有著古老的密枝林文化傳統,幾乎每個彝族村寨都有一座密枝林,類似于傣族或者布朗族的“竜林”,密枝林所在的山地也就被稱為神山。密枝林中所有的樹木花草都被彝族視為神明,嚴禁砍伐、采集,甚至枯枝落葉也不能動,也不允許在密枝林中放牧牲畜。例如云南省石林縣,該縣的兩個鎮,8個鄉,380個自然村,一共有村寨密枝林3480ha。這樣一大片受彝族密枝林文化傳統保護的林地,成為國家森林公園的圭山森林公園的基礎,森林公園有林地1841ha。這片森林屬于半濕潤常綠闊葉林,含有的植物種類共137科,423屬,645種,主要植物種類是滇青岡(Cyclobalanopsis glaucoi desschottky)、元江栲( Castanopsis orthacantha Franch),是滇中地區喀斯特地貌中的一塊不可多得的綠寶石。[9]

云南楚雄彝族地區廣泛存在的“神樹林”,不僅在當地村社水平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環境管理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而且對當地生態系統的生物物種和景觀水平都有影響。這些“神樹林”是當地生物多樣性最為集中的地方,直接保存了該地區的主要植物物種,是“天然的種質基因庫”(natural genepool),也為許多昆蟲、爬行類、鳥類和一些小型哺乳動物提供了天然的棲息地。根據調查,有20多種野生動物(主要是哺乳類和鳥類)主要靠這些“神樹林”作為棲息地而得以生存。其中,穿山甲( Manis pentadactyla )、小麂( Muntiacusmuntjak vaginalis )、高原兔( Lepus oiostol us)、大蹄蝠( Hipposideros armiger)、赤腹桔鼠( Collosciurus erythveaus)、金雞( Chryzolophus pictus)、環頸雉( Phasinaus colchicus)和紅腹錦雞( Chrysolophus emminckii) 等10多種野生動物屬國家級保護動物。[10]

這些村寨周圍的自然山林圣境是我國民族地區最有特色的圣境,深刻體現對于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積極作用。有效地保護了植物物種的多樣類型,并且保存了一些珍稀瀕危的植物物種,同時也為動物提供了棲息的場所。而且在農業景觀中,自然植被會被大量破壞,這些山林自然圣境就像是殘存的森林斑塊,目前是一些地方,特別是邊疆地區,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自然保護地。而且這類圣境存在于各大自然保護區周邊與保護區之間,很有可能成為各自然保護區之間物種交流的“踏步石”(Stepstone),便于物種基因的流動。所以這些山林圣境的存在,有利于提高自然保護區內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的保護效果。

二、廟祠圣境

廟祠圣境通常來說更多地具有人文屬性,很多情況下是人工刻意為之,在這些宗教建筑周圍營造一種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自然山林圣境相比,缺乏原生性,但由于的緣故,這些宗教建筑周圍的自然山林也會因而保存較好,與宗教建筑一起構成廟祠圣境。比如在一些寺廟、道觀、宗祠附近都有參天古木,環境幽雅寧靜。根據的教義,很多宗教建筑周圍都會種植一些該宗教視為圣物的植物,或者一些與宗教活動相關的植物種類。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些宗教建筑旁邊,常常會保留一些名貴和珍稀植物種類。以云南為例,據統計云南的各種廟祠人文圣境中,現存名樹、“寶樹”共有77科,338種。④因而這類圣境對于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自然山林圣境同樣重要。

案例:西雙版納南傳上座部佛寺的植物

西雙版納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寺院周圍常常會種植一些和佛教活動相關的植物,在亞熱帶地區,這些多種多樣的植物為南傳佛教的寺院營造出一種良好的自然環境。高大的喬木映襯著佛寺建筑,庭院周圍各種鮮花、果樹繁多,植物種類的多樣性引起了很多生物學者和生態學者的關注。根據段其武等人的調查研究,在西雙版納南傳上座部佛教的佛寺庭院及周圍,常見的具有實用價值和宗教意義的栽培植物有58種,其中29種為印度和東南亞等熱帶原產植物;19種是中國原產或者與東南亞等地共有植物;10種為熱帶美洲和非洲原產植物。這58種植物中有39種是外來植物。其中具有宗教意義的植物有21種,如貝葉棕、菩提樹、高榕(F.altissima)等;屬于水果類的樹種有17種,如椰子(Cocos nucifera)、波羅蜜(Artocarpus heterophyllus);還有20種是環境綠化類植物,如雞蛋花(Plumeria rebra)、蜘蛛蘭(Crinum asiaticum)等。通常在傳統南傳上座部佛教寺廟中,比較強調在庭院中栽培“五樹六花”?!拔鍢洹笔瞧刑針?、高榕、貝葉棕( Corypha umbraculifera)、檳榔( Areca catechu)和糖棕( Borassus flabillifer);“六花”是荷花( Nelumbo nucifera)、文殊蘭( Crinum amabile)、黃姜花( Hedychium chrysoleucum)、雞蛋花( Plumeria rubra)、緬桂花( Michelia champaca)和地涌金蓮( Musella lasiocarpa)。當然,在不同的地區,“五樹六花”的種類略有不同。這些植物既美化了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寺院,也為宗教活動和宗教人員提供了必要的植物產品,并作為植物的種質基因庫保存了較多的珍貴植物種類。同時也為傣族發展優質木材、果蔬、經濟類植物、燃料、香料、花卉等提供了種源地。比如番荔枝、番木瓜、芭蕉、菠蘿、菠蘿蜜、柚子等熱帶水果已在傣族地區廣泛種植,甚至成為一些傣族的主要經濟來源。一些優質用材樹種如云南石梓(Gmelina arborea)、柚木、羯布羅香(Dipterocarpus turbinatus)已經被推廣種植。[11]

無論是南傳上座部佛教,還是藏傳佛教以及傳入內地的漢傳佛教,在佛教樸素的生態觀念下,特別注重佛教寺院及其周邊的環境,會栽種大量的植物,這其中不乏外來物種和一些特別珍貴的植物品種。根據一項針對部分佛教寺院植物的調查研究顯示,寺廟常見園林植物名錄約77科200種(含變種和亞種)。這些寺廟植物大多是人工栽培或人為保護下生存的植物,是在佛教寺廟人文生態環境中生存的,因而具有以下幾個明顯特點:一、與佛教文化密切相關;二、與氣候環境相適應;三、與寺廟園林相統一;四、與主流文化相協調;五、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六、與經濟發展相一致。也就是說,寺廟的植物栽培也是與當地的地理環境、氣候、文化背景、經濟發展狀況以及社會主流文化相互協調適應的。根據佛教的教義,除了選擇對佛教有特別意義的植物物種以外,也栽培有大量適合當地氣候、文化、經濟特點的植物,把佛教寺院營造成一種特殊的人文背景下的庭院植物園。因為寺廟植物是佛教信仰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元素,它具有神圣的宗教意義,常常是宗教活動中的媒介和載體,起到強化和烘托宗教儀式的作用。當然,在客觀上這些寺廟植物也對保護環境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保存了大量年代久遠和珍稀的植物物種。[12]

當然廟祠圣境不僅僅局限于寺廟庭院植物,更重要的是,這些庭院栽培植物與廟祠周圍的樹林,或者廟祠以外作為寺廟財產的山林和土地,共同構成了“宗教植物園”,將原本只局限在廟祠庭院及其周圍的保護區域大大擴展,共同構成廟祠人文圣境。一般來講,漢地佛教追求一種超凡脫俗的理想境界,所以在選擇寺廟地址的時候,愿意選擇在環境清幽,自然生態較好,遠離塵囂的僻靜的山林中,一般名山大川多有漢地佛教寺廟。道教的選址也和漢地佛教有相似地方,人們認為在這些僻靜的山林中是人與靈界溝通的最好去處,在這些地方能夠達到一種“無我”的境地,從而使身心得到升華。所以寺廟和道觀,以及一些宗祠通常選擇的就是棲身在這些自然環境較好的山林之中,那么本身廟寺庭院的環境營造與廟寺周圍的山林自然景觀所構成的廟寺圣境,在的神圣氛圍中得到了較好的保護,因而也極好地保留了物種的多樣性。

三、名山水體圣境

名山水體圣境本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但通常的情況下,很多水體圣境和名山圣境是聯系在一起的,比如川滇交界的瀘沽湖,以及等地的高原湖泊。往往在湖泊周圍伴隨著大山,這些湖泊和高山同時成為圣地,所以在此就合并起來論述。這些名山或者水體圣境有些是由于有宗教建筑或者是宗教圣物,比如我們熟悉的四川道教圣地青城山,佛教圣地峨眉山、五臺山等;有些是被認為是神靈居住的地方,比如藏族的很多神山等。在人們的心目中,高聳入云、森林密布、白雪皚皚的大山,還有清幽靜謐、潔凈無暇的湖泊帶給人神秘的感覺,在這些自然物面前,人們的心中自然會生發出人類渺小的感嘆,也會相信在冥冥之中必有神靈的存在,因而這些大山和湖泊河流成為一些宗教殿宇的藏身之處。也因為這些信仰,整個區域都具有了神圣的色彩,這種神圣色彩甚至延及至存在于其中的所有生物與非生物,人們也會對這些生物乃至自然地理環境加以崇拜并進行自覺的保護。如此,人們在利用這些圣境及其周邊地區的自然資源時,也會受到一定的限制,從而減少了對環境的干擾。而且這種行為通過宗教禁忌發展成鄉規民約、甚至通過立法、行政等形式將這種限制長期保留下來,從而保護了較大區域的自然環境。與前兩類圣境相比,名山水體圣境的面積通常都比較大,因而單個圣境對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就可具有區域性的影響。

案例:守望卡瓦格博

梅里雪山原本的名字是太子雪山,有十三座山峰,主峰名為絨贊卡瓦格博,意即白色雪山?!敖q”的意思是河谷地帶,說的是怒江、金沙江和瀾滄江流域;“贊”的意思是勇猛無比,也含有王者之意;“卡瓦格博”就是白雪,合起來的意思就是河谷地帶的白雪之王?!堆┥狡砦摹分袑⑦@位山神描繪為一位俊美威武的男子,騎一匹雪白的俊馬。管轄著的察隅、四川金沙江流域藏區靠近云南的部分,以及云南迪慶州的怒江、金沙江和瀾滄江流域的河谷地帶,包括麗江地區這一片廣大的地域。在這個區域內,卡瓦格博享有絕對的權威,主宰著這一地區的山川、河流、動植物、氣候、農牧業的豐瘠、瘟疫和各種災害等等。而且這位山神不僅僅勇猛無比,還性情暴烈,時常危害天界、人間和龍部,使上、中、下三界生靈不得安寧。人們只能順從敬奉他,否則就要招致各種災難。后來這位煞神被蓮花生大師降伏,將其帶至佛祖面前,被佛祖授命誓言護法并承認守護居士戒。佛祖與蓮花生大師給卡瓦格博灌頂并加持神力,從此卡瓦格博更加威武。這則傳說其實深刻說明了,當佛教傳入藏地之后,如何與原來藏地的苯教信仰相互結合,在佛教中融入了苯教的因素,從而使佛教本地化,形成為獨特的藏傳佛教。卡瓦格博這位原本是苯教的煞神如何被佛教所收服,逐漸演變成為守護一方安寧的山神,其中既有佛教的因素,也有苯教的信仰。而且逐漸成為藏民今生今世魂牽夢縈的地方,只要有可能他們就一定要前來轉山,以求取得現世和來世的幸福吉祥,積下功德。所以每年前來轉山的香客絡繹不絕,尤其是到羊年,傳說這座威武的神山屬羊,前來轉山的香客雍塞于途。即使平常不轉山,早晨的時候,人們也會“煨桑”朝拜山神。筆者調查時,有一天在飛來寺的觀景臺看到卡瓦格博的山峰從重重迷霧中顯現出來,有不少藏民在煨桑臺煨桑,面對卡瓦格博長嘯,磕頭跪拜,更有人五體投地朝拜神山。

在藏民的心目中,卡瓦格博是神圣的雪山,是心中那一方圣土。因而這座山的一草一木也就具有了神圣性,人們輕易不敢隨便砍伐這座神山的樹木,也不敢對這座神山有任何的造次,更不允許外來的人玷污神山。關于這座雪山的神奇傳說有很多,筆者在調查的時候,多次聽當地人講起如果冒犯了雪山,就會遭致禍患。他們特別提到的是1991年,中日聯合登山隊攀登梅里雪山,當地藏民以及僧眾在梅里雪山對面的飛來寺一起祈禱,目的卻不是期盼登山隊能夠登頂,而是生怕登山隊這樣的行為玷污了雪山,觸怒山神。甚至還有人說,祈求的目的是希望登頂不要成功。結果發生了那場痛徹人心的山難,17名登山隊員無一人生還。后來日本登山隊的家屬前來祭拜,卡瓦格博始終不肯露出真顏,藏民說那是因為登山隊員的行為冒犯了山神。于是這座雪山就在藏民的心目中,甚至在其他人的心目中更加神奇。出于對當地人信仰的尊重,2000年的時候,國家明確禁止攀登梅里雪山,自此這座雪山成了全世界唯一一座海拔7千米以下,卻至今無人登頂的雪山。這就更增加了這座雪山的傳奇色彩和神圣性。

如今,這座雪山因為那場山難而蜚聲中外,成為游客心目中最為向往的旅游圣地之一。有些鐵桿驢友很希望能夠參與到藏民轉山朝圣的活動中,尤其內轉的道路其實并不算遠,這激發了很多游客的激情。內轉的道路上有一座山村,名為雨崩,因為地處梅里雪山深處,至今不通車道,關于雨崩也有很多美麗的傳說,于是也成為游客心目中的圣地之一。但是雨崩村卻是德欽縣唯一一座20戶以上至今不通公路和電的村莊。然而要修通前往雨崩的道路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難的原因并不是因為山體的地質結構松散,而是因為這是一座神山,修路等于是在神山的臉上砍出一道傷疤,那責任可就大了。盡管目前當地人對于這種說法也不是完全認同,但是要修路和通電,所面臨的必然是要砍伐森林,破壞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這是當地政府和當地藏民都不愿意看到的,于是關于修路的事情就擱置了下來。至今雨崩這個被稱為“世外桃源”的山村依然過著不通車、不通電的生活。

就因為梅里雪山是座神山,由于對神山的敬畏,人們不敢輕易破壞雪山的任何生靈,使這座雪山的生物物種得以很好地保存下來。再加之梅里雪山的范圍很大,有名的山峰就有13座,涉及到和云南交界的大片區域,其區域性的生態效果非常好。梅里雪山地區是中國和世界溫帶地區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地區之一,也是17個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關鍵區域之一。在植被區劃上,梅里雪山地處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區域,青藏高原東南部山地寒溫性針葉林、草甸地帶。梅里雪山的地理環境極為特殊,地質樣貌也非常復雜,加之氣候類型多樣,因而造成了梅里雪山地區不僅植被類型多樣,而且植物種類繁多,其中不乏珍稀物種。比如國家稀有植物,十齒花(Dipentodon sinicus)、桃兒七(Sinopodophyllum hexandrum);屬于國家漸危物種有,瀾滄黃杉(Pseudotsuga forrestü)、棕背杜鵑(Rhododendron fictolaceum )、延齡草(Trillium tschonoskü)、金鐵鎖(Psammosilene tunicoides);屬于國家重點保護的植物有油麥吊云杉(piceabrachytylavar camplantata)、云南紅豆杉(taxus yunnanensis)等。如此眾多的植物構成了梅里雪山良好的植被環境,成為野生動物理想的棲息場所,其中不少屬于國家級保護動物。如哺乳類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滇金絲猴(Rhinopithecus bieti)、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小熊貓(Ailurus fulgens)、巖羊(Pseudois nayaur)等;鳥類有白尾稍紅雉(Lophophorus sclaieri)、藏馬雞(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高山兀鷲(Gypshinaluy ensis)等。[13]畢竟這里是高原,生態環境非常脆弱,一旦被破壞就很難再恢復。梅里雪山在藏民心目中的神圣性,使當地的生態環境得到了良好的保存。根據調查,在梅里雪山地區有近兩百個不同的圣境,圣境的分布之密集和范圍之廣都是罕見的。鄒莉等人對香格里拉大峽谷的調查顯示,在神山和非神山的兩個典型植物群落,即高山松群落和云南黃果冷杉群落的對比發現,在相同的樣地面積內(20m×20m),神山植物群落在物種數量(20,14)和群落蓋度(100%,85%)方面都明顯高于非神山植物群落(11,12;70%,60%)。[14]

在梅里雪山范圍內,也存在著水體圣境。朝拜梅里雪山內轉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就是位于緬次姆峰(相傳是主峰卡瓦格博的妻子)下的兩條瀑布,瀑布的藏語名字是“索朗巴些”,意為福運瀑布。傳說,這條瀑布是佛母益西措吉和千佛共同加持過的寶瓶圣水,能使有罪者消罪,無罪者獲得特別的成就;無福之人能夠獲得福運,有福之人的福運更是如夏季暴漲的江河之水一般。如果心意不誠,或者壽命短無福之人,或者有重大罪惡的人,來朝拜神瀑的時候,神瀑的水會突然改變方向飄向左邊或者右邊,甚至會消失在空中,使朝拜的人沒有辦法沐浴到這圣水。如果是有福之人前來朝拜神瀑,即使在干旱無水之季,或者是冬季冰封的時候,神瀑也會從空中降落,潑灑在朝拜者身上。更有神奇者,會出現彩虹繞身的奇觀。于是這兩條瀑布成為藏民心目中神圣的圣水,凡來到這里的人,無論天氣多寒冷都會走到瀑布下面接受圣水的沐浴。因為瀑布的神圣性,瀑布周圍的生物也會被人們格外加以珍惜。更為重要的是,人們轉山朝拜這瀑布的主要目的并不單純是為了求得自己的幸福安康。更重要的是祈求神靈對于眾生的護佑。筆者曾經與一戶來自的藏民一同轉山,他們明確地告訴筆者,轉山的目的更為重要的是能夠為花、草、樹木,以及一切動物、昆蟲祈求平安和幸福,對于自己曾經傷害過的生物表示懺悔,得到佛的寬宥。所以對于神山和圣水的朝拜,一方面構成了山體和水體圣境,保護了生物的多樣性;另一方面,也在不斷強化著藏民信仰中對于自然生物的觀念。對梅里雪山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所體現的其實是多種共同的作用,并不是某一種宗教的單獨力量。其實這在其他名山水體圣境中也多是這種情況。

案例:佛教名山雞足山

雞足山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境內,總面積2822公頃,最高海拔3248m,其山峰險、洞幽,泉潭廣為分布,自然風光優美,以雄、奇、幽、秀著稱,古人將雞足山的美景概括為一鳥、二茶、三龍、四觀、五杉、六珍、七獸、八景。[15]雞足山得享盛名的原因不單單是因為風景秀美,更是以佛教著稱,山上廟宇遍布。最為值得稱道的是,雞足山不僅開辟者威名遠播,相傳為佛祖釋迦牟尼大弟子飲光迦葉,而且是國內唯一一座集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及南傳佛教于一山的佛教名山。曾經一度,雞足山與佛教名山峨眉、五臺、普陀、九華山齊名。

前面我們提到過佛教對于自然環境和生物的看法與態度,在這座佛教名山上,也形成了以佛教為主的名山圣境。雞足山的植被屬于原始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這種類型的植被地帶在云南省存在的數量不多,而且多呈島嶼狀星散分布,雞足山是其中幸存的地帶性植被島嶼之一。雞足山的植被類型在滇中高原地區具有相當的代表性,多為古老的第三紀型森林,呈現出泛北極成分和古熱帶成分的奇妙混合和交錯過渡。山上的自然植被伴隨著立體氣候,呈垂直分布,海拔1800米-2300米為亞熱帶山地常綠針葉林,以云南松為主;海拔2300米-2400米為亞熱帶山地常綠落葉闊葉混合林,有栲、櫟、楠、楸、楊等種類;海拔2400米-2700米主要是山地竹林;海拔2700米以上以元江栲林為主,這是滇中高原特有的植被類型;再上即為蒼山冷杉。通往金頂寺一帶則以矮高山櫟杜鵑為主,品種繁多,花開時節繁花似錦,“杜鵑長廊”是雞足山一大景觀。此外,雞足山古樹名木集中,國內罕見,有樹齡近千年的古櫟樹林(FormQuercus rehderiana),700多年的高山栲(Castanopsis delavayi)、600多年的元江栲(Castanopsis orthacantha)、400年以上的沖天柏(Cupressus duclouxiana)、短葉羅漢松( Podocarpus macrophylluas varmakj)和大理羅漢松(Podocarpus forrestii)。宋代栽植的古梅(Prunusmume),清代的古茶花(Camellia reticulata)等,另外野核桃(Juglans cathayensis)、滇合歡(Albizzia mollis)、銀杏(Ginkgo biloba)、五裂槭(Acer oliverianum)、云南梧桐(Firmiana major)、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遍布山上?!吨袊蟀倏迫珪啡绱嗽u價:雞足山的古樹名木多為中國西南地區所罕見,對于研究古生態環境和樹種栽培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如此豐富的植物種類,自然也成為各種禽獸的生活樂園。據統計雞足山的動物種類有80多種,珍稀禽類有松雞(Tetrao parvirostris)、燒香雀(Birds called Praying to Buddha)等;珍貴動物有豹(Panthera pardus)、巖羊(Pseudois nayaur)、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ia)、狼(Canis lupus)等。[15]

案例:道教名山巍寶山

巍寶山開辟于漢代,是南詔國的發祥地。其山在云南省巍山縣城東南約10公里處,面積19.4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509米。魏寶山的道觀始建于唐代,明清達到鼎盛,于清末時期,道教殿宇已遍布全山。巍寶山被《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卷》列為中國的13座道教名山之一。除了大量道教宮觀之外,巍寶山還有一些佛教寺院。一直以來,道教與佛教在魏寶山共同發展,相互影響和融合。此外,巍寶山的宗教還有另外一個特點就是佛道兩教與本土的原始宗教相互融合。比如關于南詔王細奴邏的傳說,相傳其得到太上老君的點化,從而成為南詔王,并在死后被封為巡山土主,成為當地道教的一位神——“巡山神”,也成為當地土著彝族的祖先崇拜之神。因而巍寶山以道教為主,兼容有佛教和原始宗教的特點,為巍寶山的自然環境保護,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提供了多種宗教共同作用的結果。道家講究崇尚自然,希望能夠修煉成仙,認為山林是修煉的最佳場所,因而各名山大川成為道家修煉居住之所。道家在為道觀選址時,特別講究要有良好的森林,但是更重要的是講究風水,也就是多種自然生境在一起構成的空間組織?!段毶街尽酚涊d,魏寶山“地處巍山盆地之南,一山從盆壩突然升起,南枕太極頂,北與大理點蒼山相望,東有五道河……西有陽瓜江……”后山“主峰聳峙……前山山勢平緩……”這樣的地理環境自然符合道觀選址的要求,同時也是多種生物物種理想的生存環境。在道教以及佛教思想的作用下,巍寶山的自然植被保存完好。有各種闊葉林和針葉林,其中不乏名樹古木,比如云頭柏、野香樟等,明末清初栽植的古山茶,位于主君閣(靈宮殿)前,已生長300多年,開花可達數百朵,每年二月花開時節,滿樹紅云。這些古樹名花都是在道教、佛教以及民族地區的原始宗教的自然觀念下,得以良好的保存。

這些種類不同的宗教圣境在各地的生態保護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不僅僅是保護了其區域內的生物物種以及多樣性,更重要的是在農業景觀中,由于宗教圣境所處的位置不同、土壤品質不同,也由于自然環境的差異包含著各自相異的植被類型,加之這些圣境隔離程度遠近不一,因而對從物種到群落到整個生態系統乃至于景觀水平的保護發揮著多個層次的作用。所以宗教圣境在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管理,以及對于區域自然環境狀況都發揮著綜合和深刻的影響。這類宗教圣境和各地傳統生產方式、傳統自然資源的管理與利用,鄉規民約等一起構成鄉土保護(Vernacular conservation)。這類鄉土保護是另一類重要的自然保護體系,是對以現代科學為基礎的,由自然保護組織或政府機構建立的正式自然保護體系十分必要和積極的補充。其實,現代很多自然保護區正是在過去的宗教圣境基礎上建立的。因而在當今重新審視宗教圣境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重要作用,和借鑒其對于生物多樣性保護與自然資源的管理和利用方式,對于環境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有著良好和積極的意義。

注釋:

①這類文章比較多,大多刊于生態學研究相關的雜志上,比如:劉宏茂,許再富,陶國達著,《西雙版納傣族“ 龍山”的生態學意義》,載《生態學雜志》,1992年,11(2):41-43。劉愛忠,裴盛基,陳三陽著,《云南楚雄彝族的“神樹林”與生物多樣性保護》,載《應用生態學報》,2000,11 (4)∶489-492。鄒莉,謝宗強,歐曉昆著,《云南省香格里拉大峽谷藏族神山在自然保護中的意義》,載《生物多樣性》,2005(13),No.1:51-57。艾懷森,周鴻著,《云南高黎貢山神山森林及其在自然保護中的作用》,載《生態學雜志》,2003(22 ),No.2,pp92-96。

②這類文章相當多,本文在此就不一一列舉。

③吳征鎰主編,《中國植被》,科學出版社,1984年。轉引自劉宏茂,許再富,陶國達著,《西雙版納傣族“ 龍山”的生態學意義》,載《生態學雜志》,1992年,11(2):41-43。

④云南林學會編:《云南古樹名木》,德宏:德宏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11頁。轉引自羅鵬,裴盛基,許建初著,《云南的圣境及其在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意義》,載《山地學報》,2001(19),No.4,pp327-333。

參考文獻:

[1]裴盛基,許建初.云南的圣境及其在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意義[J].山地學報,2001, 19(4):327-333.

[2]裴盛基.自然圣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J].科學,2006,58(6):29-31.

[3]祜巴勐.論傣族詩歌[M].巖溫膽,譯.昆明:云南民間文藝出版社,1981:109-110.

[4]高立士.西雙版納傣族傳統灌溉與環保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31.

[5]王建華.西雙版納山地民族傳統文化與生物多樣性管理:勐宋哈尼村社定點研究[D].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1998年碩士論文.

[6]許再富.云南植物多樣性保護有效性的若干問題探討[C]//云南生物多樣性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1993:205-210.

[7]劉宏茂,許再富,陶國達.西雙版納傣族“龍山”的生態學意義[J].生態學雜志,1992,11(2):41-43.

[8]吳兆錄.西雙版納勐養自然保護區布朗族龍山傳統的生態研究[J].生態學雜志,1997,16(3):45-49.

[9]周鴻,趙德光,呂匯慧.神山森林文化傳統的生態倫理學意義[J].生態學雜志,2002,21 (4) :60-64.

[10]劉愛忠,裴盛基,陳三陽.云南楚雄彝族的“神樹林”與生物多樣性保護[J].應用生態學報,2000,11 (4):489-492.

[11]段其武,許再富、劉宏茂.西雙版納傣族緬寺庭院植物[J].民族風情,1995,(1):38.

[12]覃勇榮,劉旭輝,盧立仁.佛教寺廟植物的生態文化探討[J].河池學院學報,2006,26(1):11-17.

[13]楊子國.云南德欽梅里雪山風景名勝區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J].林業調查規劃,2008,33(6):14-18.

第11篇

關鍵詞:自然保護區;水鳥生境;時空格局

隨著人類社會的飛速發展,人類已瀕臨地球上最嚴重的生態危機。地球上生物多樣性危機與人類以史無前例的速度改變景觀活動同時發生。人類以森林經營、農業管理、城鄉居住等形式影響和干擾著95%的陸地生態系統。人類活動使自然景觀改變、退化乃至徹底破壞是造成物種危機的直接原因。人類是景觀變化的原始動力,也由此導致了目前的生態危機。因此,生物多樣性保護策略必須針對受人類影響的景觀來實施。所以解決以全球和區域生物多樣性危機為核心的自然景觀及其生物保護已逐漸成為研究的新重點。

一、國內外自然保護區發展

1864年美國掀起了世界上第一次“自然保護運動”,其后,在1872年建立世界上第一個自然保護區――“美國黃石國家公園”,經過不到一個半世紀的發展,自然保護區遍布地球上的各個角落。據世界自然保護監測中心統計,至1996年,全世界168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面積在1000hm2以上的各種類型的保護區達9863個。占地球表面積的6%-10%。1956年,中國廣東省肇慶市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一鼎湖山自然保護區。至2007年底,中國已建立2531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5188萬hm2,占國土總面積的15.9%。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03個,面積9365.6萬hm2,分別占全國自然保護區總數和總面積的12%、61.7%。有28處自然保護區加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有33處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有10多處成為世界自然遺產地。隨著人們對自然環境的關注和環保意識的增強,全球范圍內的自然保護區數量和面積仍在不斷的增加。

自然保護區的濕地區域是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之一,也是人類集中活動區域。至今,人類活動已顯示了對濕地景觀格局的巨大改變,而這種改變對生物多樣性帶來巨大影響。濕地景觀變化不僅蘊含了大量人類活動的信息,而且導致景觀功能的變化,產生一系列環境效應。在許多區域,農業化管理和集約化發展已經改變了濕地生物與景觀格局之間的生態平衡關系,改變了生境類型、生境空間格局,尤其對濕地珍稀野生動物物種造成巨大威脅,成為國際社會和學術界廣泛關注和研究熱點。

二、自然保護區景觀格局研究

近年來,在大量開展景觀變化和人類活動對景觀格局影響的定量化研究工作之后,景觀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越來越引起關注,尤其重視景觀與生境和生物多樣性以及景觀格局變化對生境和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研究,由此也推進了自然那保護區景觀研究工作進展。目前國內外在景觀、區域和流域尺度進行了大量該方面研究工作,研究較多的是景觀格局變化對景觀多樣性、植物物種多樣性的影響,也有許多研究涉及景觀變化對野生動物生境和物種的影響,但對無脊椎動物、昆蟲、爬行類動物研究較多,而涉及鳥類的生境和多樣性研究較少。研究方法也逐漸由地面典型物種和生境調查到利用遙感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進行定量化分析,也有研究利用模型開展物種與生境關系的探討;但缺乏景觀結構對水鳥生境要素和種群動態變化的影響研究更為缺乏。

三、水鳥生境要素的研究

近代由于人類活動對濕地影響強度的不斷加大,濕地景觀在短短幾十年內發生了巨大變化,這種變化導致的景觀破碎化和生境破壞是濕地物種滅絕速度加快的直接因素,尤其對水鳥生境要素產生重要影響。水鳥生境面積的大量喪失,生境日趨破碎化,最適生境面積不斷減少,殘留生境斑塊之間的距離不斷增加,以及水鳥賴以生存的隱蔽物、食物條件、水條件和干擾條件的不斷改變都對水鳥的繁殖、生存帶來巨大威脅。這些要素綜合作用,更對水鳥種群動態變化產生巨大影響。

生境喪失和破碎化都直接導致景觀異質性變化或景觀類型多樣性的變化,這也對水鳥帶來巨大威脅。景觀異質性與景觀面積和破碎化關系極其密切,景觀面積擴大時,其異質性增加;景觀破碎度加大,異質性降低。而景觀異質性降低或損失往往改變了生境的空間結構,這對于需要特殊生境類型或幾種生境類型才能生存的濕地水鳥物種來說,因生境異質性降低或損失就會導致種群下降或滅絕。

自然保護區濕地景觀的變化對水鳥生境的影響可通過水鳥生境要素的變化來定量反映。水鳥生境要素反映的是水鳥生存需要的基本生境因子,野生動物保護學者對一般的物種生境因子進行了歸納,包括水、食物、隱蔽物和干擾。但景觀生態學家認為某一物種或種群數量變化是由于食物、隱蔽物、水和其他生存需求條件所構成的生境結構特征不同或變化的結果造成的,不同的生境結構產生不同的生境質量,從而影響物種和種群分布及其數量。水鳥生境要素與一般的物種不同,它更強調生境空間結構的組合特征和多生境要素的綜合作用。因為水鳥是賴以濕地生存的大型物種,如丹頂鶴、大天鵝、白鸛和黑鸛等,是需求較大面積生境的特殊物種。水鳥生境不是由單一生境類型構成,而是由具有一定植被覆蓋的淺水區域和一定面積的開闊水域組成的,是既能提供食物又能提供安全的隱蔽場所的特殊地理區域。所以,濕地的喪失和破壞、景觀異質性的減少和景觀破碎化,景觀類型空間組合關系的變化以及隱蔽場所、食物條件、水條件等生境要素構成的生境結構特征的變化對水鳥種類、種群數量產生非常嚴重影響,往往造成水鳥種群數量的減少甚至絕跡。

四、水鳥生境時空格局變化的研究

對于水鳥生境的研究,由于物種所需求生境要素的復雜性和需求空間范圍較大的特點,國內外研究較少,而對不同歷史時期的景觀變化對其生境要素的影響以及應用模型研究更為少見。

以往對水鳥生境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水鳥生境要素的確定和研究尺度等問題。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研究了150種魚類、野生動物生境要素。其中包括5種水鳥生境要素的研究,確定的生境要素包括食物條件要素(水深因素、水域面積和干擾情況)和繁殖條件要素(植被覆蓋類型、面積、干擾因素)。中國鳥類學家在20世紀80年代末也開始重視該方面研究。確定的生境要素包括食物因素、隱蔽條件、水深因素、人為干擾因素和天敵影響等。研究的方法方面,近年來主要利用GIS空間分析方法就土地利用活動、城市化對濕地水鳥類生境影響的不同側面進行了有意義的研究工作,其中對較小區域尺度(湖泊或河流流域)的現狀研究的較多,而在較大區域和長時間尺度的動態變化過程的研究甚少;模型方法雖然在美國得到發展但也僅限于利用地形圖進行研究而沒有與GIS結合進行空間定量分析,該方面是國內外研究的難點,可查找的資料甚少。

五、結論

濕地在水鳥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由于人類活動的影響,自然保護區的濕地景觀發生巨大變化。而這種變化不僅改變了濕地景觀的結構,也改變了濕地景觀原有的生態功能,對濕地水鳥生境和水鳥種類和種群數量產生重要影響。濕地景觀時空結構的巨大變化主要表現為濕地大面積喪失、景觀異質性減少和景觀破碎化。這些方面的巨大變化也是導致水鳥生境喪失、生境類型減少和生境破碎化的主要原因。

雖然中國政府對自然保護區研究給予極大關注涉及內容比較廣泛,但在自然保護區開展濕地景觀變化對水鳥生境要素影響方面的研究工作甚少。因此,在已有的自然保護區景觀結構時空變化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自然保護區景觀格局以及自然保護區景觀格局變化與典型珍稀水鳥棲息地生境影響的研究,評估不同時段濕地景觀變化對典型鳥生境要素的影響程度,并進行生境質量評價和種群動態分析,指導自然保護區景觀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

參考文獻:

1、劉紅玉,張世奎等.濕地景觀變化對水禽生境影響研究進展[J].濕地科學,2003(2).

2、傅伯杰,陳立頂,馬克明,王仰麟.景觀生態學原理及應用[M].科學出版社,2002.

3、馬建章,鄒紅菲,賈競波.野生動物管理學[M].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2004.

第12篇

Abstract:Greenways pal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tection of biological diversity, as well as the improv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ment and city grade. This paper is tring to describe the method of building greenways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biodiversity, based on the discrimination of the basic concepts of city greenways and biodiversity, hoping to afford some advise and help to the builing of beautiful China.

關鍵詞:綠道,物種多樣性,城市生態系統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Keywords: greenways, biodiversity, city eco-system.

1 綠道概念辨析

1.1綠道概念

綠道(greenways)自20世紀90年代一直是保護生物學、城市規劃、景觀生態學、景觀設計等多學科交叉的研究熱詞。“綠道”這一術語,內容涵蓋了生態基礎設施、生態框架、生態網絡、城市開放空間系統 、多功能使用模塊 、棲息地網絡、野生動植物廊道 、景觀生態修復等等。在實際應用中,綠道的生態意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保護與促進地區生物多樣性,改善環境污染問題。

1.2物種多樣性的概念

物種,簡稱 “ 種 ”, 是生物分類學研究的基本單元與核心,也是物種多樣性研究的基礎與前提。物種數目是物種多樣性程度的直接量度,也可能是相對可靠的量度。物種多樣性與否取決于物種數目的多少。研究綠道中物種多樣性為形成更穩定的城市生態環境,營建更豐富的景觀空間具有現實意義。

2物種多樣性在綠道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性

綠道中物種多樣性的維持不僅可以有助于實現綠道作為城市生態系統的一部分,而且對于形成城市綠色交通體系以及構建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多樣性地域景觀格局具有重要意義。此外,保護物種多樣性可以依靠綠道綠廊系統控制實現地區城鄉生態景觀環境的有效整合,對恢復和增強自然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提高全面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約束城市的無限擴張,保障自然過程的連續性和完整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物種多樣性是維護系統穩定性的基礎性條件,是區域生命支持系統的核心,也是支持區域穩定與發展的物質基礎。生物多樣性不僅提供具有經濟價值的生物資源,而且生物改造環境的作用賦于生物多樣性巨大的環境價值,它所產生的實際效益要比它的直接經濟價值大得多。綠道作為城市生態系統和城市景觀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物種的多樣性對于維持城市生態景觀穩定性和推動系統良性發展演替具有重要作用。因物種多樣性所造就的綠道為人類創造美麗景觀提供了現實的材料,帶來的娛樂休憩、生態旅游、野趣條件可以啟迪人們的智慧,提供科學研究對象和文學、美學創作的源泉。

3 綠道中物種多樣性的營建

綠道規劃是建立在島嶼生物地理學理論和復合種群理論基礎上的規劃思想[1]在物種多樣性方面,在確保安全的區域景觀格局基礎上,綠道有助于維護鄉土植物和動物的多樣性,包括維持鄉土棲息地生態環境的多樣性、維護動植物和微生物的多樣性、保護動物遷徙和生活的場所等,使之形成一個健康有序、完整合理的生物群落。

3.1 綠道的景觀評價

綠道的景觀評價可以基于景觀生態學、城市地理學等多學科進行。綠道所具有的生態功能、休閑游憩功能、社會文化和美學功能等,直接影響著綠道的景觀評價。其中綠道的生態功能不容小覷。綠道可以保護內部生境以免受外部的干擾,成為生物保護的棲息地;更為重要的,綠道提供了動物運動的通道,使物種在不同棲息地之間可以季節性覓食,增加物種基因交流,還可以通過在不同棲息地之間遷徙來適應全球氣候變化。

3.2綠道的植物多樣性營建

植物多樣性是實現綠道物種多樣化和生態化的重要手段。多樣性植物有利于營造動物棲息地,漿果類等鳥嗜植物可吸引鳥類停留,芳香類植物可招蜂引蝶,植物多樣性最終演化成生物的多樣性發展。綠道規劃建設通過植物多樣性的保護與規劃建設,既保證了群落的地域性和穩定性,提高了生物多樣性,又突出了群落的景觀價值,實現了景觀及生態化規劃。在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有植被的基礎上,植物配植采用當地鄉土樹種和特色園林樹種相結合的種植模式,適地適樹,大力建設鄉土植物苗圃,積極保護和構建多樣化根據地區自然植被的生境條件,以及植物群落的組成、外貌和結構特征,可將地帶性植被分為低地常綠季雨林、山地常綠闊葉林、溝谷雨林、竹林、灌叢、草叢 、園林植被等類,各植被類型都有其特有的優勢種。模擬自然植物群落、恢復地帶性植被,構建出結構穩定、生態保護功能強、養護成本低、植物之間相生、具有良好自我更新能力的植物群落。在恢復地帶性植被時,應大量種植演替成熟階段的種、忽略先鋒樹種、首選鄉土樹種,構建喬、灌、草復合結構,撫育野生地被。

3.3 綠道中物種多樣性的營建

除了植物多樣性營建的必要性外,綠道中物種多樣性還可以通過構建綠道網絡來實現。我們可以從宏觀的區域層次、可實施的城市綠道及宜人的區級綠道三個層次進行規劃,并在各個層次上做到相互銜接和控制。

以深圳為例,基于對自然資源、游憩資源和歷史資源分析評價,規劃了兩條經過深圳市的區域綠道,形成 “一橫、兩片”的結構,主線總長度約300km。通過規劃建設城市綠道和區級綠道,完善深圳市綠道網結構。服務范圍涵蓋特區的6個區,串聯深圳重要的公園,實現公園網絡的連通與銜接。形成了關注生態功能和物種多樣性、游憩功能與文化功能并重的多功能綠道網絡規劃。其中深圳示范段之一的大運支線段南起仙湖植物園北門,北接大運中心。仙湖植物園近萬畝用地經歷了二十幾年的建設,已具有相當的規模,自然植被恢復良好,近六成為生態保護林地,其地帶性植被為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群落外貌終年常綠,結構復雜。經過近十年多的嚴格保護、管理,至今已恢復為有一定結構森林植被、林冠連續,外貌終年常綠,藤本植物比較豐富,野生動物的種類逐漸增多,規劃開辟恢復深圳地帶性原生植被保育保護區、深圳地區垂直生態植被景觀保護區,成為科普游覽的園地。仙湖植物園從荒山到景觀和物種多樣性的良好恢復與綜合性公園游憩系統的建立,其實踐過程為綠道建設提供了一個標桿與榜樣。仙湖植物園的成功經驗充分證明:實現景觀多樣性與生態效益應成為綠道建設的首要任務與出發點,在綠道建設的過程中,必須切實注重生態保護與維護,加強恢復鄉土地帶性植物群落,致力營造地區特色的生物多樣性; 運用各種生態化技術手段, 提倡可持續發展的新技術、新能源的提高、綠色建筑的設計理念,在施工過程中采用綠色施工方法。

4結語

現階段,我國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和實踐大都專注于綠化隔離帶和單個公園的建設,城市綠地呈現“點狀”“斑塊狀”,在線性空間和綠化方面缺少系統的實踐。綠道作為近來的熱點詞匯,逐漸引起國內城市建設者們的重視,然而綠道中的物種多樣性方面的研究甚少。隨著人類活動的劇烈干擾,棲息地破碎化和數量的劇減已經使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面臨巨大的威脅。因此,本文從綠道中物種多樣性的營建方面入手,試圖從另一角度闡釋綠道建設的方式方法。希望對建設美麗中國的愿景提供一些參考和幫助。

參考文獻:

[1] 周年興,俞孔堅,黃震方.綠道及其研究進展[J].生態學報,2006,2(9):3108-3116.

[2] 朱強,劉海龍.綠色通道規劃研究進展評述[J].城市問題,2006(5)11-16.

[3] 李昌浩,朱曉東.國外綠色通道建設進展及其對我國城市建設的啟示[J].世界林業研究,2007,20(3):34-39.

[4] 李開然.綠道網絡的生態廊道功能及其規劃原則[J].中國園林,2010(3):24-27.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欧洲日韩国产 | 免费一区二区日韩精品视频 | 亚洲96在线观看 | 欧洲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 午夜福利国产在线观看1视频 | 亚洲欧洲日本精品专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