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精品范文 生物科學論文

生物科學論文

時間:2022-08-24 22:31:5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生物科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生物科學論文

第1篇

一、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培養學生生物科學素養

首先,確定教學目標,設置疑難。對于實際生物教學活動,教師必須確定教學目標,方可有序開展實踐與探究教學??梢哉f,教學過程也是一個設置疑難與解決疑難的過程。在課前,教師必須精心設置實踐疑難,在課堂教學時,積極拋出疑難問題,讓學生去自由想象、創造。對于生物教學,盡可能挖掘學生的思維潛能。對學生來說,因個體好奇心較強,答疑解惑的能力就是潛在思維能力。在生物教學時,根據新教材目標與內容,在實踐與探究環節,科學設置教學環境,促進教學過程的合理發展,指導學生如何去思考與解答問題。在該過程中,教師承擔輔助角色,讓學生個性思維得以充分發揮,使學生能夠主動去想,在實踐中探究,進而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探究能力,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創造力。其次,緊密結合課本知識與生活實際。對于實踐與探究環節,作為課本教材的重要內容,在教學時,不能脫離課本知識,與教材知識相貼合,開展實踐性、探究性活動,以提高學生的學科認同感。例如,在實踐與探究教學中,必須重視案例教學法與情境教學法的運用。設計實際案例,與課本知識相結合,多關注身邊的人和事,選擇和學生息息相關的事件,以構成知識系統,建立政治教學數據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案例篩選與對比,圍繞課本知識開展教學,合理編制教學案例。利用案例教學法,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制定科學教學計劃,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提高學生的學科認同感。例如,通過講述遺傳關系,利用雜交技術,所生產的雜交水稻,如何增加糧食產量,解決人類糧食問題。在臨床上,分子學與細胞學的應用,是如何確保人類健康等。通過介紹這些案例,使學生感受到生物科學與自身息息相關,進而提升學習興趣。

二、注重實驗教學

第一,培養學生的實驗興趣。生物科學作為實驗、觀察相結合的基礎性科學,實驗是生物學習的重要手段。對于學生而言,實驗技能較為貧乏,因好奇心、新鮮感,對生物實驗課的興趣十分濃厚。因此,教師必須充分利用學生好奇心理,在生物教學中,多開展實驗教學活動,立足實驗目標教育角度,培養學生生物科學素養,避免灌輸式、空洞式說教。第二,提升學生觀察力。在實驗課教學中,觀察十分重要。若觀察不佳,便會影響實驗教學效果。因此,必須明確觀察目的,防止學生盲目觀察。在實驗觀察中,要求學生完成既定觀察目標,還要引導學生如何去發現新現象。同時,指導學生有序觀察,按照順序觀察,提升實驗觀察效果,培養學生學習習慣,樹立嚴謹的科學態度。第三,提升學生操作技能。對于實驗教學而言,實驗操作極為關鍵。若操作不得當,對實驗效果具有直接影響,也會影響學生學習心理,阻礙學生做實驗,難以形成良好科學素養。在培養學生操作技能時,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動手實驗。對于某些懼怕實驗的學生,必須給予適當幫助,指導學生如何消除恐懼心理。增加學生動手實踐頻率,多技術標本、儀器,學生操作技能必然得到明顯提升。第四,培養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開展生物實驗教學,就是為解決實際問題。在實驗教學中,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發現問題的能力。例如,在“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教學中,筆者向學生拋出問題,我們開展這個實驗的目的,為達到實驗目的,需要解決什么問題,注意哪些實驗事項。接著,讓學生展開小組討論,鼓勵學生積極發言,筆者再給予指導。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分析問題能力自然得以充分提高,使生物實驗設計能力明顯增強。同時,學生解決問題、操作技能得以培養,進而為培養學生生物科學素養奠定了基礎。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國家不斷注重教育事業改革,生物教學方式、內容、教材正在日益改變與完善,更加注重學生科學素養培養。在今后生物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個人生物素養的提升,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實驗教學,有效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作者:戴英操 單位:吉林省四平實驗中學

第2篇

高中新教材中展示了大量的生物科學史的內容,對于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是一個非常重要而且可行的途徑.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激發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幫助學生深刻理解生物學知識.生物學史的內容展示了科學家所處的時代背景,科學家對生命現象的研究過程,各種觀點的碰撞和論爭過程,同時也蘊含了許多生物科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規律等生物科學知識.教學中合理地進行生物學史的教學,不但可以增加生物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高中生物的興趣,還有助于學生對生物學知識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第二,體驗科學探究的歷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恩格斯在談到科學家的科學精神時,曾指出:“懷疑———批判”的頭腦是科學家的一個“主要儀器”.在教學中合理地開展生物學史的教學,通過重演和再現知識的發生過程,不僅能使學生了解科學結論的由來,還能使學生體驗科學家思維發生發展的軌跡,體驗科學知識及其理論體系的演變和完善過程,從而使他們學會用發展的、批判的眼光審視現有的科學知識.第三,有助于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科學方法的教育.生物科學史不僅揭示了生物知識的探究歷程,更重要的是揭示了科學家在這一過程中的思維的火花、求知的態度、探究的方法,通過讓學生體會當時的場景進行探究實驗設計和模擬實驗,對學生滲透科學方法教育.

二、利用生物科學史滲透科學方法教育的基本途徑

科學方法往往寓于具體科學知識的認識過程中,只有把認識過程合理地展現出來,學生才能領會科學方法是如何提出的,從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解決問題,從而掌握科學方法.而在當前中學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只是把生物史作為一種知識,附加在生物知識教學內容上,而忽略了生物史的科學探究過程,疏于從思想與方法的歷史角度去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教育.因此,在應用生物學史開展科學方法教育的課堂教學組織過程中,我們應從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入手,把握好“科學史”與“科學方法”這兩條主要線索,組織“探究性學習”,讓學生在“體驗生物科學史”的過程中,實現對“科學方法”的教育.下面結合植物生長素的發現教學過程談談滲透科學方法教育的基本途徑.

1.利用生物科學史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上課伊始階段,教師將生物科學史上引發科學家對某一問題研究的生物學現象作為問題情境呈現給學生,一方面能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創設學習情境,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切身感受什么是科學發現,怎樣提出問題,并在他們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教師可以采用幻燈片、講故事、文字展示或角色扮演等形式,再現生物學現象,然后啟發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在學習“植物生長素的發現”時,教師先展示同學們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植物向光性的圖片,再播放達爾文觀察植物向光性的動畫引發學生思考,提出問題“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什么?”“單側光和尖端在植物的向光性現象中都起了什么樣的作用呢?”問題情境的創設使學生很自然地邁出了科學探究的第一步.

2.沿著科學史的發展軌跡,體會科學研究的方法———假說、演繹推理法

在生物科學史中,一般都展示科學家在研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解決的方法,生物學史的學習過程就等于學生沿著科學家的發現思路作了一次思維的探究.針對上面所提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對達爾文的幾組實驗進行比較分析提出自己關于向光性原因的假設或猜想,并請他們用自己的方式進行表達.然后教師再引入科學史中達爾文的假說,讓學生結合當時的達爾文所處的歷史背景討論思考為什么達爾文會有這種假設,再思考自己所做的假設是否合理,這樣可以使學生在心理上和情感上更接近科學研究,并能體會達爾文得出結論所采用的具體科學方法———假說法.假說的結論是否正確呢?我們如何來驗證?自然地引出詹森和拜爾的實驗,從不同角度驗證達爾文的假說.然后師生一起分析詹森、拜爾的實驗思路、結論:尖端產生的刺激可以透過瓊脂片傳到下部,彎曲的原因是尖端產生的刺激在下部分布不均勻.提出假說:尖端產生的刺激可能是一種化學物質.該假說是否正確呢?科學家繼續探索的步伐前進到了溫特的實驗:讓接觸過尖端的瓊脂塊放在切掉尖端的胚芽鞘上結果胚芽鞘生長或彎曲生長了,從而驗證了假說的正確性.生長素的發現,是眾多科學家利用多種科學方法共同合作的結晶,通過該過程的學習既讓學生理解了實驗設計原則與方法,又在這一過程中,體驗了科學家的探索精神,在現有手段的基礎上對于事物本質不斷探索的精神,使學生體會科學家在做出猜想和假設時所用的具體科學方法,從而實現滲透具體科學方法教育的目的.

3.模擬科學史中的實驗探究過程,學會科學研究的方法———實驗法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生物學史中科學家的實驗都包含著一定科學方法,在科學史的教學中,通過讓學生模擬生物學史中典型實驗并對設計原理、思路、試驗方法和結論進行分析,讓學生學會科學家的科學研究方法,滲透科學方法教育.在生長素的發現這一生物學史的教學中,除了需要學生學會達爾文的實驗設計方法和做出實驗設計分析外,溫特的實驗也是一個培養學生進行實驗科學研究的典例,因此在溫特探究實驗的教學中,可以結合前面科學家的假說(尖端產生的刺激可能是一種化學物質),先讓學生自己設計,然后相互討論分析所設計實驗的可行性,再和溫特的實驗設計做比較,分析實驗的原理、對照的意義、實驗設計的注意點,然后根據實驗現象得出結論.通過這一實驗設計的訓練、操作和詳盡分析不但加深了學生對這一知識的再認識,也使他們較好地掌握了實驗這一科學研究方法.另外,我們還可以通過讓學生設計驗證植物激素極性運輸的實驗幫助他們對對照實驗這一科學方法進行了較好的鞏固.

三、結語

第3篇

關鍵詞:生命科學 畢業設計 環節 實踐 探索

本科畢業設計是大學四年教學中重要的一項的教學實踐內容,是培養和檢驗學生所學基礎知識和科學理論,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訓練和養成科學研究能力的綜合過程。不僅是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主要途徑,更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環節。同時,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創新力、實踐力和團隊精神力的培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畢業設計實際難以達到教學培養目的的要求,部分學生往往“走過場”,畢業設計最后成為空洞的形式主義。一方面,由于學生急于在大學最后一年實習找工作,主觀不重視畢業設計;另一方面,由于選題陳舊,缺乏吸引力或指導教老師疏于管理,未能調動學生積極性等原因造成。本文就多年參與指導生命科學類本科畢業設計環節的教學工作,從青年指導角度出發,針對以下4個環節,提出和總結一些實踐與探索經驗。

一、畢業設計選題環節

畢業設計選題時間不應從大四開始,而應該從大一入學開始。由于生命科學類本科是以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為核心教育任務,培養生物類專才,具有生命科學領域的相應基礎知識,能獨立開展教學、研究、技術開發的骨干力量。相對于其他學科,生命科學類的畢業設計動手性和實驗應用性更強。已有研究表明,生物科學類畢業生中50%以上選擇繼續讀研深造,而其他畢業生則主要就業于生命科學相關領域企事業。因此,大一新生一入學,專業負責人安排學生參觀各個實驗室,激發學生科研興趣,使其提前融入實驗室環境氛圍。 部分學生跟隨研究生學長,在自己感興趣實驗室,學習相關實驗手段和方法。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實際的實驗操作和理論學習,逐步確認畢業設計選題方向。同時,給予部分學生二次選題的機會,當學生實際操作后,最終發現缺乏實驗興趣或無力繼續該項目研究,可重新畢業設計選題。同時,一個大的實驗主題,分2~3個小選題,以便2~3名同學組隊參與,即保證指導教師有足夠精力逐一跟進每位同學的畢業設計進程;同時注重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力保學生積極、主動、有目的性的參與準備和投入到畢業設計中,為畢業設計最終完成創立良好的開端。

二、文獻檢索和實驗設計環節

文獻檢索是畢業設計的起始環節。根據指導教師下達的課題任務,團隊中的同學通力分工合作,檢索、查閱文獻、歸納匯總資料、消化資料。然后,由學生和老師共同討論課題的可行性實施方案,完成實驗技術先進行論證,最終初步確認合理的、較為完善的研究技術路線和實驗步驟。實驗設計環節應兼顧學生的不同意向,對打算繼續深造的同學,實驗設計應更多涉及科學性,鍛煉學生的科研思維,為其后續的研究生科研生涯提供做最初的理論和科學技術支持;而對打算直接就業的同學,實驗設計應更多涉及應用性和操作性,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在本科設計過程中,使學生掌握“一技之長”,在就業競爭中更具專業優勢。

三、實驗完成過程環節

實驗完成過程環節是畢業設計中最關鍵的環節。在此環節中,指導教師應該緊密與學生聯系,繪制實驗時間進度節點表格,每周組織開展小組討論會,掌握學生實驗進度,積極鼓勵學生發言,聽取學生實驗過程面臨的問題和難點,不斷改進、完善、修正實驗技術路線。同時,發掘每個學生閃光點,鼓勵科研積極性,樹立科研信心。參與本科畢業設計的學生,均為20歲左右的青年,畢業設計不僅是培養學生的理論和科學知識,同時也是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刻?,F在的大學生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缺乏吃苦耐勞品行和堅韌不拔的毅力。生命科學類實驗設計過程,培養學生能力,不僅是指生命科學專業技術能力的培育和提高,還包括毅力、創新力、實踐力、團隊合作力等培養。無論他們選擇就業還是繼續深造,這些能力的獲得將會有益于他們今后的人生。因此,指導老師直面指導,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雙重責任,必須堅持以身作則,言教身傳。

四、論文撰寫與答辯環節

畢業論文撰寫環節是培養學生實驗數據處理、統計能力和對實驗研究結果綜合分析,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計算機應用能力,會繪制圖表,撰寫符合規范的科學論文。在指導中,要求教師有目的引導,從而培養學生歸納分析、綜合思維、邏輯寫作能力。既要杜絕教師的對學生撰寫論文采取“包辦代替”,亦不可對學生放任不管,應該采取“分階段”,“分重點”,“分章節”有目的引導學生寫作,使學生最終撰寫出代表其科研結果,語言又不乏具有其個人特色,同時符合培養大綱要求的學術論文。

答辯是最終檢驗學生畢業設計成果的環節,亦是部分學生感到緊張和恐慌的一關。甚至有些學生,雖然論文完成的很好,準備的也非常充分,但是實際答辯中,常常會語無倫次,發揮大失水準。追溯其原因,是由于這類學生心理素質差,缺乏在很多人面前講話機會,因此造成緊張、害怕的應激心理。針對這一原因,在答辯環節之前,指導教師應組織多次預答辯,模擬提問,幫助學生克服緊張心理,在實際答辯中發揮正常水平。經過此鍛煉,對學生今后在科研報告或工作崗位中暢所欲言,展示自我均有積極的幫助。

參考文獻:

[1]劉彥臻.高職畢業設計(論文)網絡課程“五環節”教學模式探索[J].廣西教育,2013,(11):128-130.

[2]郭弘藝,唐文喬.淺析生物科學專業現狀[J].中國校外教育,2014,490(07):114.

[3]郭弘藝,李世凱,唐文喬.以增強創新能力為目標生物科學專業學生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3,454(08):112-113.

第4篇

在中國頂尖的恐龍研究者也不超過十人。

一塊古生物的骨頭化石,

一個80后青年的另類創作――

這兩者,

是如何打通的?

在紙上組裝古生物的骨頭化石

29歲的趙闖,是中國為數不多的“科學藝術家”。2015年初,他和袁隆平等11位專家一起,被評選為“2014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

趙闖能借助一塊古獸的骨頭化石,用藝術手段復原已經滅絕了的地球古生物。他定義這份職業是“時空旅行者”,穿越時空障礙,讓化石在紙上組裝,重新站起來。

來到趙闖的工作室,確實挺“穿越”的。

工作室墻上掛著油畫,箱子里裝著素描,地板上堆放著雕塑――主題都是“恐龍”。

他指著顏色不同的兩只南美洲恐龍雕塑,調侃有只顏色調壞了,像六塊錢的地攤貨;又拿起“滄龍”,指著它眼睛和鼻孔之間的小凹槽說:“這是‘頰窩’。很多遠古的爬行動物都有頰窩,以此感覺溫度的細微變化,判斷天敵和獵物的方位。我必須做這個凹槽。小時候沒玩過特別像樣的恐龍類玩具,現在自己做自己玩兒。”

書桌繞了半面墻,立著好些大部頭的書,基本跟化石、考古相關。兩臺大電腦,一臺正用來繪制“長羽毛的恐龍”,一臺好像放著一部科幻電影。

趙闖隨機打開了一張電腦繪圖:此物似鳥非鳥,頭羽亮紅高聳,翅膀黑白相間,尾羽蓬松,兩只后肢強壯如獸,正在站立長嘯――這竟是一只恐龍,來源于幾年前遼寧出土的帶毛恐龍化石。趙闖分析化石的骨骼尺寸,配合科學數據,用藝術手段讓這只“赫氏近鳥龍”穿越1.6億年而來,現于眼前。

“這也是科學復原最吸引我的一個興趣點,從骨骼構架到肌肉紋理,再到毛發顏色等細節,恐龍形態有不可預知性,更像法醫的破案工作?!?/p>

趙闖的第一張科學復原作品,是21歲和中國科學院合作的“遠古翔獸”,登上了世界知名科技雜志《Nature》的封面――有的科學家窮盡一生未必能與之結緣。28歲,趙闖創作的古動物神獸仙獸、古銀杏和古松柏,又登上《自然》雜志網站頭條。

目前世界已經發現1500多種恐龍,而趙闖逼真復原過500多種,和北京大學、中國地質科學院、北京自然博物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芝加哥大學等研究機構的數十位著名科學家都有過合作。“恐龍”的素描、油畫等,加起來大概有一萬多張。

合作者之一,古生物學家馬克?諾瑞爾博士稱趙闖“是世界一流的科學藝術家”。

“許多科學家都在封閉環境中工作。復雜的數學公式,難以理解的分子生物化學無法讓研究成果顯得有趣。但恐龍是大眾科普教育的一個絕佳題材。趙闖基于最新的古生物科學報告以及論文進行創作,他用繪畫、雕塑、素描以及電影表現恐龍,已經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

全球研究恐龍的學者只有一百多人,在中國頂尖的恐龍研究者也不超過十人。一塊古生物的骨頭化石,一個80后青年的另類創作――這兩者,是如何打通的?

從遠古翔獸到宇宙黑洞

趙闖出生于遼寧沈陽一個普通的鐵路職工家庭。

童年,他迷戀火車頭,7歲有了套《十萬個為什么》,翻到“霸王龍”那章:“身長15米,體重6噸,最兇猛的動物之一”,回家后念念不忘,從此自學畫恐龍。在圖書館里翻找了所有資料,小學畢業時他手繪了一本《中國的恐龍》。有人笑他恐龍附身。

考上東北大學平面設計系后,趙闖也想停下來,畫恐龍都是小孩的游戲,也該像別人一樣,畫畫“美少女戰士”吧。那時,他自學了電腦繪圖,畫一張游戲場景幾百元,一天能畫幾張,可是他覺得沒意思,“恐龍”如同魔獸般在召喚他往深探索。

這個好奇男生在大學修了心理學、生命進化學、物理學、高等數學閑暇時,他瀏覽國內外的古生物專業和博物館網站,一邊翻英文字典,一邊看科學論文。別人覺得艱澀,而他沉溺其中:

“過去,你能在書上看到三角龍一個正臉已經很不錯了,一連互聯網,你能看見三角龍各種角度的照片,還有研究所的論文,各種科學推理。那么多資料,把我的這個心勁一下燃燒起來了。”

邊看邊畫,趙闖也上傳一些恐龍的彩鉛素描到各種網站。

中國科學院古人類與古脊椎動物研究所的研究員汪筱林,注意到了中科院BBS上的這些精準素描,發郵件給趙闖,希望他參與最新發現的古生物物種“遠古翔獸”的科學藝術復原工作。趙闖不假思索就答應了。

這個工作不容易。

他必須學會分析一堆骨頭化石,依據科學家提供的古生物肩胛骨、腿骨、頭骨等長度數據,想象古生物的形態精準,嚴謹,不允許任何偏離科學的想象。他備了本厚厚的英文書籍,全是動物骨骼的研究,作為工具書?!吨袊贰吨苊麈偪茖W文集》等,也都放在案頭。

一個月后,汪筱林給趙闖打電話,讓他“喝酒慶祝”,這只獸,上了《自然》雜志封面!當時,他還在讀大學。

2008年畢業,趙闖進入一家穩定的出版社,兩年后離職,與好友兼科普作家楊楊創建了“啄木鳥”科學藝術小組,合作“達爾文計劃――生命美術工程”,盡力復原地球上已經滅絕的古生物;出版過多種圖書雜志,尤其大型畫冊《它們:恐龍時代》,厚,重,大,一打開,狂野逼真的恐龍時代,撲面而來。

趙闖邊用電腦畫畫,為2016年3月在紐約舉辦的“長羽毛的恐龍”主題展做準備,邊和記者聊天,說話挺逗:“有一種恐龍,手也是翅膀,腳也是翅膀,反正進化也是不斷嘗試的過程,就是我想飛,聽說需要翅膀,長幾個不知道,多來幾個試試?!薄鞍酝觚埵墙K極王者,但幼年時也是毛茸茸的,挺可愛?!?/p>

趙闖不僅畫各種古生物,也畫復雜的機械運動,畫癌細胞入侵身體的瞬間他還想畫能吞噬一切的黑洞,對天體宇宙始終有濃厚興趣。

這一切,都需要長時間執著的科學探索。同事們說,他每天平均工作15個小時。

“沒覺得累啊。我很感謝同事們,他們要操心如何盈利,我只需要創作。如果哪里不明白,能和科學家聊明白,就覺得很滿足。公司有周末,我也閑不住。我喜歡復原各種古生物,并且把這些知識用最好的方式呈現出來,這一點是有使命感的。但我不想說服誰,說這個更有價值,更靠譜。尊重別人自己的想法。”

探索未知,是一個永恒的趣味

《中國青年》:在發展史上,恐龍是先有羽毛還是先有鱗片?

趙闖:你這個問題非常專業。以往,我們傳統觀點認為恐龍先有鱗片。后來在遼寧的化石材料里發現恐龍有羽毛,推測是在白堊紀早期,那時恐龍時代都過了三分之二了,應該是先有羽毛。

《中國青年》:可我們熟悉的恐龍,都長著鱗片,而不是羽毛。

趙闖:恐龍身上所謂的“鱗片”,跟最早的蜥蜴鱗片不一樣。蜥蜴鱗片像瓦楞一樣,一層一層有覆蓋,恐龍鱗片像拼接的馬賽克,不存在覆蓋現象?,F在已經有直接證據,兩米多長的帝龍是有羽毛的,在形體巨大化時,身體內的熱含量就會越來越高,不再需要毛發保暖。所以這種“鱗片”結構,應該是毛褪掉后的皮膚組織。

《中國青年》:電腦上這是棘龍吧,背上這些長棘,是用來干嗎的?

趙闖:之前科學認為主要是降溫。棘龍體型巨大,一根長棘就高達1.65米,構成帆狀物,連著神經體,要用這個“帆”來散熱。最新的化石研究表明,它的喜水性相當之高,適應水中生活。棘龍可能用“帆”來調節方向幫助游泳,也跟散熱不沖突。隨著科研的每一個新發現,對恐龍的認識也會隨時調整。探索未知,是一個永恒的趣味。

《中國青年》:如果沒有21歲跟《自然》雜志的結緣,可能你現在不會成為一名科學藝術家?

趙闖:也許吧。當時登上《自然》雜志封面,我的偶像級人物,一位中科院院士,過去你想上北京找都找不到的,現在找你來了,“聽說你給汪老師畫得很好,我這兒有個鳥,你愿不愿意畫呢?”(笑)

《中國青年》:你希望借所做的事情來傳播自己的價值觀,還是這種樂趣本身供養你?

趙闖:都有,后一個原因要更強烈一些。有的人可能就不喜歡這個,你沒辦法強加,是對人家不尊重。我們是搞恐龍研究的唯物主義者,我身邊也有人信佛教,信道教,信基督教的,各有各的信仰吧。搞科學的,應該跟這些水火不相容,但是要聊宗教歷史,我也能聊得還明白,因為會去了解我興趣廣泛。

一個小組與地球的46億年PK

《中國青年》:有青年去各種地方拍珍稀的鳥,說身邊的同伴是自己最大的精神支柱。而你畫恐龍,都是一個人。孤獨嗎?

趙闖:我跟宅男也能聊,跟不是宅男的也能聊。該鬧也鬧,也能安靜。各行各業也有同齡人收集恐龍模型談不上孤獨。我對別的興趣也大。

《中國青年》:聽說你很喜歡太空探索題材,會改行畫太空嗎?

趙闖:太空包含很多我喜歡的點,比如天體現象,紅巨星,黑洞,蟲洞等等這些玄理論,像《星際穿越》《地心引力》都是嚴肅好看的科幻片啊。我也想用創作,來實現腦子里很多的想法。如果有個種族大聯盟,地球人會扮演什么角色?恐龍這道風景在地球發生過,假想有另外的星球和高等智慧生命,又經歷過什么?我想用科學理論,用藝術創作,連接這兩頭。

《中國青年》:談到高等智慧,我想起呂克?貝松導演的電影《超體》,女主角最終成為一種無形無狀的超級電腦,可以穿梭時空回到過去,也可以直接和朋友心靈感應。

趙闖:這個是可能的。人腦和動物的腦,都有可能收到某種電波,類似于某種“心靈感應”。不過,人腦有結構限制,單從美術方面來講,人就沒法感知所有的色彩,只能看到整個電磁波的一小段,咱們叫可見光,從紅到紫。像鳥這一類,包括恐龍的眼睛,要比人的視力范圍大很多,能看見的色帶寬很多。包括味道也是。我們能嘗到酸甜苦辣咸,但昆蟲用觸角能感知空氣中上億種分子信息,人是永遠感知不到的。

《中國青年》:哪只昆蟲都可以?

趙闖:任何昆蟲都可以。螞蟻為什么能沿著一條線走?因為螞蟻邊走邊釋放信息,空氣就是互聯網。要不幾萬只螞蟻能非常協調地工作,建立復雜的建筑?一群螞蟻的社會形態,相當于人腦的一個生存形態。

我們在非洲看到野外的白蟻窩兩米多高,中間是一個螺旋形大圓洞,非常符合空氣動力學,下雨可以排水;正面朝南,有孔,保證里面永遠通風。它們有養殖業,有畜牧業,還會在地下種蘑菇。螞蟻單個的智能不高,但是集體智能非常高。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一区精品在线影视 | 中文字幕你懂的免费看 | 亚洲一级人成字幕 | 亚洲视频香蕉欧美在线最新版 | 亚洲性爱女色在线视频 | 亚洲国产综合网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