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24 18:25:4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飲食禁忌,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食物相克之概念
“相克”一詞來源于五行學說的術語。五行中的“五”是指自然界中的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行”是指其運動和變化規律,所謂“五行”,就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及其運動變化規律。
五行之間具有相生和相克的關系。所謂“相生”,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對另一行具有促進、助長和滋生的作用,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所謂“相克”,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對另一行具有制約、克服和抑制的作用,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現在有人將這種“相克”的理論用于飲食營養學,是指一種食物與另一種食物同食會產生不良反應,如影響食物營養素的吸收、產生毒副作用或引發疾病等。
飲食禁忌之概念
飲食禁忌(又稱食禁或食忌),是提醒人們不要進食對自身健康不利的食物,俗稱“禁口”或“忌口”。飲食本來是為了營養人體生命的,如果不知道有些食物的性質對某些人是有益的,有些食物對某些人是有害的,而胡亂進食,輕者會引起五臟六腑的不舒適,重者會立即引發疾病。
飲食禁忌有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廣義的飲食禁忌涉及的內容廣泛,其中包括食物與體質、地理位置、季節、年齡、性別、病情以及飲食的調配、用法、用量等諸多方面。狹義的飲食禁忌主要包括食物與疾病方面的禁忌。本文僅介紹狹義飲食禁忌的內容。
飲食禁忌的常見三種狀態
1.患病期間的飲食禁忌主要包括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如虛實寒熱),結合食物的性質(如四氣五味歸經),確定禁忌哪些食物。
脾胃虛寒的患者或體質虛弱的中老年人,應該禁食“生冷粘硬及油膩”,包括生食蔬菜水果、冷飲冷食、糯米粘面制成的食品、質粗堅硬的食物及葷油、肥肉及油炸食品等。
患有風疹、風熱、哮喘及疔瘡腫毒等病人,應禁食“腥膻發物”,包括魚蝦蟹及其他海味產品、羊肉、狗肉、動物頭部肉食等。
患有熱證的病人,應禁食辛熱食物,如花椒、辣椒、蔥姜、韭菜、酒等。
患有寒證的病人,應禁食寒涼食物,如黃瓜、番茄、西瓜、苦瓜等。
2.服藥期間的飲食禁忌中醫學認為,患者在服藥期間除考慮所患疾病的飲食禁忌之外,還應注意食物與藥物間的相互影響。患者的飲食不但是為了滋養人體的脾胃之氣,還要有助于藥物功效的發揮。飲食得當,則能夠輔助藥物的治療作用;飲食不當,則反而影響藥物的療效。例如,服用補氣藥人參時,就應該避免食用具有泄氣作用的蘿卜。
3.妊娠期間的飲食禁忌在妊娠的特殊生理階段,婦女要特別注意飲食的禁忌,應避免生冷、油膩、辛辣及過甜過咸的食物。
不要過分相信食物相克和飲食禁忌
某些食物能不能吃,有時與疾病有關,對患病的孩子有特定的飲食禁忌。
過敏性疾病的飲食禁忌
過敏體質孩子容易發生過敏性疾病,如哮喘、嬰兒濕疹、蕁麻疹等、過敏性腹瀉、過敏性紫癜等等。會引發過敏的因素有很多,食物是重要部分。
食物過敏的情況有很多種,有些孩子有特定的致敏食物,如有的一吃蝦就會發蕁麻疹,有的一喝牛奶就哮喘;有些對幾種食物過敏,如有些對魚、蝦等腥味食品過敏,有些對芒果、菠蘿等水果過敏。只對某種、某幾種食物過敏的到醫院做過敏原測試比較容易測出來,家長可以針對性不讓孩子吃某些食物。可也有的過敏體質者對很多種食物過敏的,檢測難以涵蓋全面。還有些食物過敏與人體狀態有關,一些平時不會過敏的食物,因健康狀態差也會引起過敏。所以醫院測試固然重要,家長平時的觀察、使孩子保持良好健康狀態也很重要。
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有不少,腥味食物中蝦、蟹、魚等為多,牛奶、蛋也會產生過敏,蔬菜中的蘑菇、菠菜,水果中的菠蘿、草莓、芒果,也有對酒過敏的,甚至菜肴中有調料酒也會引起過敏。
隨著孩子長大,身體免疫功能完善,食物過敏的情況會逐漸減少。家長可以慢慢嘗試,發現孩子不再對某種食物過敏時,才能適當讓孩子進食,以豐富孩子的食物和營養。
常見感染性疾病的飲食禁忌
孩子患感冒、胃腸炎等疾病,生病時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也是家長格外關注的。
通常,感冒發熱、胃腸炎腹瀉等急性感染性疾病初起時,往往胃口不好,可以短暫禁食,需要時可以補充水分,或給予少許果汁、水果。患病最初幾天不宜油膩食物,隨著癥狀減輕,孩子胃口好轉,逐漸從易消化、清淡到正常飲食慢慢恢復。
在疾病持續或恢復過程中則不能過于禁忌飲食,常見的錯誤做法是有些孩子腹瀉,家長怕孩子進食后腹瀉加劇,因此飲食禁忌過多,結果導致孩子虛脫、脫水。有的孩子慢性腹瀉,家長給孩子吃得太少,結果造成營養不良。
咳嗽是孩子感冒、發熱后常見的癥狀,要注意的是不少咳嗽與過敏有一定關系,要少吃蝦、蟹等易過敏的食品。此外,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也會使咳嗽加重。久咳不愈者也不宜禁忌過多,需要平衡飲食,保證營養。
當孩子長一些瘡、瘍、膿、腫等感染性疾病,早期要清淡飲食,不可大魚大肉,待感染消退可恢復正常飲食,如病后體虛要慢慢增加雞鴨魚肉等高蛋白飲食,有些家長過早或過多給孩子吃甲魚、鴿子,有時會適得其反。但是,如果病久體虛,飲食忌諱過多,不及時補充營養也會使創口不易愈合,不利康復。
需要糾正的是,有些飲食禁忌是錯誤的,如有些人外有皮膚損傷,傳統說法是醬油等深色食物不能吃,這其實沒有科學根據,皮膚黑與黑色素有關,黑色素的形成與食物并沒有特定關系。
特殊疾病的飲食禁忌
蠶豆病患者體內缺少葡萄糖- 6-磷酸脫氫酶,進食蠶豆后會生發生溶血性貧血癥,急性發病時會有發熱、頭暈、尿呈醬油樣或葡萄酒色等癥狀,重者不及時搶救,會因循環衰竭危及生命。
苯丙酮尿癥患者體內缺少苯丙氨酸羥化酶,致使人體不能代謝苯丙氨酸。如果體內出現苯丙氨酸堆積,造成人體器官受損,特別是大腦,嚴重影響孩子的智力。新生兒篩查等方法可及早發現這一疾病,采用低苯丙氨酸奶粉替代一般嬰兒奶粉或母乳,可避免體內苯丙氨酸的堆積,從而阻止大腦的損害。
食物相克不必太當真
目前在網上和書刊上有很多食物相克的說法,許多人過于相信,甚至家里飲食都對照著做,害怕搭配出錯會出現不良后果,其實這其中有很多誤區,大可不必當真。
如果常見兩種食物本身沒毒,搭配后合成損傷人體的有毒物質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如海鮮與含維生素C豐富的水果一起吃有毒的依據非常牽強。魚類、貝類等海鮮等產品中可能含有砷,但量非常少,10千克海鮮可能含有1毫克的砷,而且主要是不會引起中毒的五價砷,同時,使之發生反應的維生素C的量需要10千克以上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才有可能將這些五價砷還原成三價砷(俗稱砒霜)。
有些食物相克本身只是飲食上有需要適當注意的地方,比如有“肥肉與涼水相克”的說法。肥肉不容易消化,而涼水刺激會使胃蠕動加快,有可能引起腹痛、腹瀉,但只要胃腸功能好,在吃肥肉同時,適當喝點涼開水,并無大礙。同樣蟹和柿子同吃,只要腸胃功能正常,量如果不太大,也不太會出現不良反應。
還有些食物相克的理論認為某兩種食物同吃,營養可能抵消,事實上人的營養是長期從多種食物中得到,即使兩種食物理論上有對沖部分,也不一定影響人體需要。更何況我們還可以通過烹飪手法減少營養損耗,例如,菠菜與豆腐同吃會對鈣的吸收有一定影響,如果先將菠菜入水焯熟,使草酸分解,就不存在“相克”問題了。
注意事項
不熟悉的食物,成人也應少吃或不吃,孩子更要注意。比如近年來,吃昆蟲等食物較熱門,但也有人吃蝎子中毒死亡,原因是蝎子含有的異性蛋白會引起過敏反應,不適應的人會中毒。給孩子吃蛇類,說是可清涼祛痱子,如果清理不干凈,蛇毒會引起中毒,飲蛇膽酒還會引發寄生蟲病。
1、不要貪吃野味。春節期間總有些人想買些平時吃不到的野味,換換口味,如吃一些貓肉、鼠肉、蛇肉等等,但是這些肉類的安全隱患確也很大。
2、合理膳食搭配。春節期間飲食不要只顧著餐餐吃大魚大肉,我們要選擇食用多樣化的食物,肉類、蛋類、蔬菜、水果、五谷等,使所含營養素齊全,比例適當,以滿足人體需要。
3、多留意老人、孩子的飲食。老人的咀嚼消化能力比較弱,春節期間子女孝敬,往往勸老人多吃,其實如果老人吃得多、吃的急都可能引起腸胃不舒服,可能引發其他患病;孩子們飲食會無節制,影響正常發育。
4、少飲酒。春節期間親人朋友團聚,難免要喝酒助興,但是飲酒要根據自己的酒量適可而止,過量喝酒會對身體造成很大的的危害。
(來源:文章屋網 )
1、少吃油炸、燒烤的食物。大部分食物經過高溫燒烤、油炸都會改變原有的營養成分,急速加熱食物會使食物中的蛋白質變性,吃多了反而不利于營養的吸收。
2、不要暴飲暴食,八分飽是最好的狀態。春節期間桌上的美食相當豐富,但也不能暴飲暴食,增加腸胃負擔,損害胃腸道健康,導致消化不良、肥胖、脂肪肝等病狀。
3、飲食注意細嚼慢咽。如果春節期間狼吞虎咽的吃飯方式,容易導致體內食物堆積,腸胃超負荷,腸道蠕動速度減緩。長此以往,容易因消化不良而導致各種腸道疾病的發生。
4、注意飲食衛生。春節期間屯年貨時,一定要注意食品的衛生安全,無論是從超市還是市場購買農副產品盡量選擇新鮮蔬菜、水果,肉類去正規專營店購買,超市的食品注意生產日期及保質期。
(來源:文章屋網 )
第一方面:首先一點就是熱量控制。以清淡平和、營養豐富均衡為宜,食物中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等要保持相應比例,千萬不能吃油膩這些食物。
第二方面:這點對于很多人都是非常難控制,一定要做到絕對禁酒,最好禁煙。即使做不到也要減少喝酒。
第三方面:低脂低糖低鹽飲食選用脫脂牛奶,烹調時盡量選用植物油,少食動物內臟、肥肉、魚子、腦髓等含脂肪高、膽固醇高的食物,最好少吃煎、炸等食物。
(來源:文章屋網 )
各種糖類和如蜂蜜、巧克力、蜜餞、水果罐頭、汽水、果汁、甜飲料、果醬、冰淇淋、甜餅干、蛋糕等這些易使血糖升高的食物,是首先應該被禁止的。
另外牛油、羊油、豬油、黃油、奶油、肥肉等富含膽固醇的食物,應該不用或少用,這都是易使血脂升高的食物。
(來源:文章屋網 )
文/張越
秋冬季節,天氣干燥易上火,口角發炎,眼睛干澀,牙齦、咽喉腫痛等癥狀紛至沓來。多數人會自行買藥“去火”,但上火癥狀不同,用藥也有差異。
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針灸科副主任醫師趙俐黎說,“上火”有虛實之分。針對實火,重在“降”;而虛火,則要“補”。
“上火癥狀可以從年齡、性別、體態等表現,區分虛實。首先,實火、虛火的年齡分界線多在49歲左右。年輕人主要是實火。其次,男性以氣為用,女性則是以血為用。因此男性一般實火旺,而女性容易氣血不足,月經不正常、痛經的女性容易上虛火。最后,瘦人多陰虛火旺,胖人多濕多痰。”趙俐黎總結。虛火主要表現為形體消瘦、腰膝酸軟、盜汗、煩熱、失眠,此時,可選服知柏地黃丸、六味地黃丸。若雙顴潮紅、咽干消瘦,可服用養陰清肺口服液。
降實火,要辨證用藥。實火主要有以下幾個類別。
“吃不下”。如口干、舌爛、唇裂、目赤、耳鳴及干咳,屬于“吃不下”,說明心肺有火。可以選用牛黃清心丸(片)、羚羊清肺丸等。若口舌、鼻內生瘡、口角發炎,可內服黃連上清片、三等,或外用西瓜霜。小兒易發肺火,出現肺熱郁閉、痰熱咳嗽時,可以用通宣理肺丸。
“肚子脹”。脾胃有火會誘發口臭、牙齦出血、腹脹等,讓人“受不了”,不思飲食。宜用牛黃清胃丸、清胃黃連丸、龍膽瀉肝丸等,但腹瀉、腹痛者不宜服用。
“靜不下”。肝火大動,人就“靜不下”,出現煩躁易怒、舌邊尖發紅、雙目發紅等,可在醫生指導下選用杞菊地黃丸等。
“拉不出”。若腎、膀胱、大小腸等部位有火,會“拉不出”,有大便干結,小便短少,尿色黃赤、混濁有味,時癢,婦女白帶增多等,可選三、梔子金花丸等。
專家強調,牛黃解毒片中含有雄黃,經常服用會出現胸悶、心悸等不良反應。還容易導致腹瀉,脾胃虛弱。一般用中成藥去火一周,癥狀仍不能緩解,必須就醫。此外,上火癥狀較輕的人,用、金銀花泡水喝就可以了。
服用某些西藥期間注意飲食禁忌
文/鄔鸞
服用中藥期間,忌口是中國的傳統習慣,臨床實踐表明,服用西藥期間同樣必須注意飲食禁忌,以免影響藥物療效或增加藥物的毒副作用,現列出日常生活中經常服用的西藥的飲食禁忌。
1.服黃連素、紅霉素、復合維生素B、鐵劑、利福平、潘生丁、胰酶、淀粉酶、胃蛋白酶、乳酶生等時忌飲茶,因茶葉中的鞣酸會與上述藥物發生化學反應而降低藥效。
2.服紅霉素、滅滴靈、甲氰咪胍時,則應忌食牛奶、乳制品、黃豆制品、黃花菜、黑木耳、海帶、紫菜等。這些食物中的鈣離子可與以上藥物發生反應,生成難以溶解的結合物而降低藥效。
3.服磺胺類與碳酸氫鈉時,不宜食酸性水果、醋、茶、肉類、禽蛋類等,否則容易因磺胺類藥物在泌尿系統形成結晶而損害到腎臟,或降低碳酸氫鈉的藥效。
4.服優降寧等降壓藥時,不宜食用動物肝臟、魚、奶酪、巧克力、香蕉、腦魚、豆腐、扁豆、牛肉、香腸、葡萄酒等。因優降寧能抑制單胺氧化酶,若同時食用以上食物可引起血壓升高,甚至發生高血壓危象和腦出血。
5.服維生素C時不宜吃豬肝。豬肝中含有豐富的銅,而銅的存在會使維生素C氧化為去氫抗壞血酸,使維生素C失效。
不能吃涼的或者辣的食物,涼的的話對身體是很不好的,還對傷口的康復也不好,特別是夏天坐月子的媽媽們一定要忍住,還有辣的也不能吃,如果吃辣的食物,很容易引起便秘、痔瘡,還可能通過乳汁對嬰兒的腸胃功能也有很大的影響。
產后飲食不宜大補。如果補太多的話產婦易患肥胖癥,肥胖會引起很多疾病,而且對身材也不好,而且可能會讓小孩也很胖,這樣就不正常了。
蔬菜、水果不可少。醫生說一定要多吃點水果蔬菜,不僅對腸胃好,還能夠美容養顏。
(來源:文章屋網 )
我們的祖先,在實踐中早就發現,食物與藥物一樣也存在著偏性,只是這種偏性比較溫和,食物在發揮充饑、食療和食養過程中都有相宜與不相宜(忌)的問題,吃了不相宜的食物,非但不發揮積極的作用,反而會生害。為了避免災害,吃什么,怎么吃?人們早就十分重視飲食在養生防病治病中的禁忌問題。對身體有害的食物應該禁忌,犯禁就會吃出病來,此即所謂“食禁”與“食忌”。
歷代關于飲食養生禁忌的內容十分豐富,可歸納為5方面。
1.五臟的飲食禁忌食物五味中的第一種“味”都與相應的臟腑具有特殊的親和力,有五味入五臟之說。《黃帝內經》提出“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成為中醫食療中“食禁”的重要內容。
2.食物的搭配禁忌古代文獻中關于這方面的記載十分豐富,一些認識至今仍在民間流傳,如豬肝、豬血忌黃豆;鯉魚忌狗肉;鱉肉忌豬肉、兔肉、鴨肉、莧菜、雞蛋;鴨蛋忌桑椹子、李子;龜肉忌莧菜、酒、果等等。這些觀點雖不一定十分準確,但值得重視和深入研究。
3.食物與藥物的配伍禁忌食物和藥物之間的合理搭配,調和互補是保證用藥安全和療效的條件。而藥食配伍存在禁忌的觀點從古到今,影響深遠,一些認識已經深入民間,進入尋常百姓家。如“用發汗藥忌生冷,調理脾胃藥禁油膩”,幾平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生活常識。而“消腫理氣藥禁豆類,止咳平喘藥禁魚腥,止瀉藥禁瓜果”等認識也為百姓所接受。
4.不同體質或疾病的飲食禁忌古人對體質、疾病與食物禁忌已有較多認識。發展至今,許多相關同容得到認同。如水腫忌鹽;火毒癤瘡忌魚蝦;內熱熾盛、陰虛火旺、濕熱痰火內盛以及津液耗傷的病人,忌姜、蒜、辣椒、羊肉、狗肉等辛燥溫熱食品。脾胃虛寒、陽虛內寒的病人以及大病、產后之人,忌西瓜、李子、田螺、荸薺、蚌等寒涼積冷之品。痰濕及濕熱內盛之人,忌飴糖、肥豬肉、乳酪、米酒等助濕生熱的食品。
5.食量與食法的禁忌如《食療本草》記載:筍,寒,又動氣,能發冷癥,不可多食。生姜,多食少心智。橡實,主止痢,不可多食。木瓜,亦不可多食,損齒(及骨)。荔枝,多食則發熱。李,生李不可多食。在服用方法上,也十分講究,認為食療藥膳應掌握正確的服用方法,否則,會影響功效的發揮,一些食品如服用方法不當,還會產生副作用甚至對人體造成損害。如《食療本草》指出:黃精,蒸之若生,則刺人喉嚨。雞、肉須爛,生即反損。鯉魚,凡修理,每斷去脊上兩筋及脊內黑血。此是毒故也。大麥,熟即益人,帶生即冷,損人。此外,古代中醫飲食養生的“食忌”還涉及到“服用時間忌”等內容。
飲食養生的禁忌問題十分復雜,我們今后將陸續介紹。
特別提醒
有些禁忌在產生的過程中,把一些偶然因素誤認為了普遍因素;有些中醫禁忌長期與社會禁忌、民俗禁忌雜合在了一起;有些古代禁忌的記載往往只言其忌,未言其理,也許只是個案教訓而已。
所以對各種禁忌說法,我們不能盲目執行、人云亦云,應謹慎地鑒別、揚棄。
【關鍵詞】禁忌語 跨文化交際 漢英語言比較
I.引言
作為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文化現象,禁忌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能體現出來,其范圍是非常廣泛的。從個人到整個社會生活,禁忌現象無處不在。禁忌語作為一種語言變體也有著自己的民族性,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歷史、風俗習慣、傳統觀念、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和社會心理特征,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因此,分析英漢禁忌語的文化差異,有助于我們更正確、更自由地使用語言進行文化交流。掌握這些差異,不僅幫助我們提高我們的語言交際能力,也有助于我們理解國家的社會心理和文化的做法,使跨文化交際更成功。
本文擬對中英禁忌語進行對比研究。本文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寫禁忌語的定義,并從飲食,顏色,數字等方面來分析中英禁忌語之間的差異。第二部分主要是討論了中英文化之間的差異是跨文化交際失敗的主要原因。第三部分著重論述了如何避免在跨文化交際中使用禁忌語,使讀者能對英語和漢語禁忌語有更為深刻的理解,并能有效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Ⅱ.禁忌語的定義與分類
在以前的時代,由于人的知識和認知能力有限,人們對自然現象的認識會產生偏差和錯誤,這也可以解釋某些程度的禁忌的起源。在古代,人們不明白火山、地震、閃電風暴、月全食發生等其他自然規律和自然現象,而這些逐漸成為一些迷信的人恐懼但卻無法解釋的現象,為了緩解和避免這種恐懼,他們用自己有限的經驗和想象創造神。人們把自己的未來和希望像上帝禱告,因此人們無限尊重上帝,人們需要定時的崇拜和敬仰。而那些與神的關系越來越少的人,就被列為禁忌文化的一部分。
其實禁忌一詞源于湯加語。湯加語是位于南太平洋湯加群島上的居民使用的語言。禁忌指的是神圣的、被禁止的或者需要特別注意的人、事物或者活動。禁忌現象不止存在于湯加群島,而是廣泛地存在于所有的文化之中。被禁忌的人、事物或者活動不允許被提到,或者只能以委婉的方式提及。與社會禁忌相關的詞語和表達方式被稱為禁忌語。禁忌語不僅是一種語言現象,也是一種反映特定文化的價值觀和信仰的文化現象。
如今,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溝通變得越來越頻繁。然而,由于文化之間存在的很多不同,跨文化交際變得極具挑戰性。禁忌語是這些不同之處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可能對于特定語境中什么應該禁忌什么不該禁忌有著不同的看法。對禁忌的認識不足或誤用,會導致誤解甚至沖突,結果是交際失敗。
世界上所有國家的禁忌種類有些是共同的,有些則是有差異的,有關禁忌的分類方法并沒有一個準確的標準。在這里,根據禁忌的不同性質,禁忌語分為語言禁忌和文化禁忌兩類。其中根據不同的對象,語言禁忌分類為生活語言禁忌、禁忌語、禁忌話題和社會語言禁忌。文化禁忌分類為宗教禁忌、色彩禁忌、飲食禁忌、動植物禁忌、禮儀禁忌與禁忌。在西方交流的過程中,一個人很大一部分的交際失敗是由語言和文化中的禁忌文化差異造成的。本論文從飲食禁忌,顏色禁忌,數字禁忌,日常交際禁忌方面的比較,深化對禁忌文化的理解,雙方避免不必要的尷尬和誤解的溝通和互動,從而提高文化交流,達到溝通的目的。
2.1 飲食禁忌
飲食是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國家或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飲食文化。但飲食禁忌是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飲食禁忌包括飲食的內容或飲食行為或方式。我們都知道,伊斯蘭教徒不吃豬肉,印度教不吃牛肉,佛教徒不吃各種肉類。此外,我們也知道有各種規則。西方人吃飯用刀叉,并且西方人吃飯避免刀和叉碰撞發出聲音,而東方人用筷子也有各種各樣的禁忌,如中國也避免使用筷子打板或碗。在飲食方式上,西方人在餐館吃東西不能發出任何聲音,吃飯時,他們也要注意吃的慢,不要狼吞虎咽。在自助餐廳,不要留下太多的食物在自己的盤子里,這樣是對其他人不禮貌。而在中國,晚餐座位的安排是非常講究的,只能是長輩或身份尊貴人坐在主位,在吃飯的時候,筷子不能直接插在米飯碗里,因為死者的祭品是這樣放置的,這在中國是極其不吉利的表現。
2.2 顏色禁忌
自然界的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所以顏色在不同民族的心靈上有著特殊的意義。而中西方在一些顏色的意義上區別還是很大的。大家都知道,紅色是中國最善于使用的顏色,也是中國國旗的主要顏色。所以它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中國人對紅色有著特別的依戀。當婚禮等重大事件,幾乎總是紅色,紅色的背景、紅色的衣服,中國也通過各種方式傳播了國家尊重紅色文化心理。但紅色不僅僅只代表這些,在某些場合也是一種禁忌,比如說中國人在葬禮上穿紅色衣服是禁忌,表示不尊重死者,是不禮貌的。還有在日常考試中不能用紅色書寫答題。有時,紅色是用來標記不能或被禁止的東西,這些都是紅色的禁忌表現。在西方,紅色代表幸福,但也有許多西方國家不尊重中國人如此紅。他們認為,紅色是危險的象征。西方人對紅有輕微的反感,因為紅色會讓人聯想起臉上的憤怒,或是新鮮的顏色,它代表的是生命的威脅、不祥的含義。與中國人不同,西方人在婚禮上用白色的婚禮。在英語“白”的意思是“干凈”、“純”,婚禮選擇白色代表純潔的愛,這些含義都是贊美的。中西方在葬禮上的色彩選擇,也有很大的差異。中國是白色的,而西方是最常用的黑色。這主要是由社會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和不同的決定。
2.3 數字禁忌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們往往更喜歡特定的數字和日期中的數字,雖然這是一種迷信,但對一些數字和日期的信任和禁忌仍然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在中國文化中,“4”這個數字諧音類似于“死”,被認為是不幸的數字。所以在一些醫院為了滿足病人的心理禁忌,一般沒有第四號樓或第四號房間;一些地方的公交也沒有4路。在西方最神秘和迷信忌諱的數字是“13”,據說它源于宗教典故:出賣耶穌的猶大是耶穌的第十三個弟子,于是人們對“13”心生厭惡。又由于耶穌受難在星期五,因此西方人在既是13號又是星期五的那一天一般不舉行活動。甚至門牌號、旅館房號、層號、宴會桌號都要避開“13”這個數字。英國劇院中找不到13排13號的座位,美國的劇院即使有13號也以半價出售。人們做任何重要的事情都不愿意滿足十三,有些航空公司則沒有第十三航班,酒店沒有第十三號房間。然而,非基督教國家和地區的人們并不特別忌諱十三。
Ⅲ.文化差異是造成跨文化交際失誤的原因
在日常交際過程中由于交際對象對文化禁忌知識掌握不足造成交際失誤的現象十分普遍。中西方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在文化間所存在的極大差異必然表現在交際對象對文化禁忌的理解不足上。如果交際雙方對交際對象所在國家或民族文化知識掌握得不夠全面甚至是一無所知時,就很容易造成交際失誤,引起對方的誤解甚至不滿。例如在日常交往過程中拜訪就是一個值得深入了解的禁忌文化。在中國,拜訪之前是不需要告知對方,可以直接登門拜訪。但在西方這一點是十分需要注意的。西方文化中對家和隱私的定義就意味著在登門拜訪或做客之前一定要事先預約,將拜訪的行程提前告知對方以征得同意,在時間上也應根據國家和地區的不同適當控制。
Ⅳ.如何避免使用禁忌語
無論在什么場合觸犯別人的忌諱,都會讓人覺得缺乏素養、令人討厭,影響人際關系。禁忌語作為語言的一部分,它與民族、歷史文化等關系密切。我們在與外國人交談時,通常對于他們在語法、語音等方面的錯誤不甚在意,但是如果出現了禁忌語,我們則認為是對我們的不尊重。通過深入學習、認真分析漢英禁忌語的差異,以適當的表達方式來解決交際中的困難,才能在實際的跨文化交際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交流中我們可以使用相應的委婉語來代替禁忌語。委婉語是運用委婉曲折的方法烘托或暗示給讀者的一種修辭手法,是語言使用中人們協調人際關系的一個重要手段,也是人類語言中的一種普遍的語言現象。委婉語主要指將新的字詞使用在原本有負面意涵、無法大聲張揚、具有攻擊性或在社會脈絡中有禁忌的地方。人們用語言進行交際的目的總是希望人們的語言交際語感能達到預期的效果,讓對方接受自己的意思,了解自己的意圖,進行溝通并建立起交際雙方的良好人際關系。
委婉語的使用是相當普遍的,我們在生活中的各個角落都能找到它們的影子。我們在說上廁所這一事件時,中國人一般使用“去洗手間”,英語中經常用 “powder her nose 、wash one’s hand”等委婉語來代替。日常生活中人們談及懷孕這一現象,通常不會太直白地表達出來,一般會說“我妻子有喜了”、“她快要當媽媽了”等等;英語中表達懷孕的委婉語更為豐富,如 to be in the family way,to be mother 等等。
V.結論
本文通過飲食禁忌、顏色禁忌、數字禁忌等幾個方面的對比分析,使讀者能夠對漢英兩種語言跨文化交際中的差異有更深的了解,明白豐富的語言和文化背景知識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你想避免使用禁忌語,你應該盡量使用委婉語來避免尷尬。而對于其他語言和文化現象,我們應該有一個客觀的、包容的態度,以避免跨文化交際中出現的錯誤。總之,禁忌是民族思維方式、價值觀、歷史發展和社會背景等諸多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種文化現象,隨著社會傳統文化研究的深化,我們還應分析禁忌語在未來發展中的趨勢,促進跨文化對話的發展。
【Bibliography】
[1] Elizabeth,Gage. Taboo[M]. London: Corgi Books, 1993.
[2] Freud, Sigmund. Totem and Taboo[M ] Routledge, 2001.
[3]Macdonald, James. Dictionary of Obscenity, Taboo and Euphemism[Z].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4] Philip, Thody. Don’t Do It: A Dictionary of the Forbidden[M]. London: The Athlon
Press, 1997.
[5] Thomas, J. Applied Linguistics [M]. London: Macmillan, 1983.
[6]李瑋.中西方禁忌語比較.[J].鄭州牧業工程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5):141-143.
[7]吳亞曼.從中英禁忌語中看中西文化的差異 [J]. 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5):114-115.
[8]許愛兵.從英漢禁忌語透視中西文化的異同[J].今日南國, 2009,(11):106-108.
中醫飲食的護理,在醫療飲食護理實踐中有著獨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輔助治療方面意義非常重大。下面就中醫飲食護理的特點、作用和應遵循的原則作些探討。
1 中醫飲食護理的特點
飲食是人體生長發育和體能維持必不可少的物質來源,是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養的源泉,也是人體氣血津液的來源。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中說:“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又指出:“夫在身所以多疾此皆由……飲食不節故也。”說明注意飲食營養對保持健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指出不注意飲食衛生和飲食不節是多種疾病發生的直接原因。要求:“食能以時、味不重珍,衣不火單熱”和“凡食,無強厚味,無以烈味重酒。”只有這樣才能周身無災,保持健康。
飲食對于疾病的治療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每一種不同病況對飲食的取舍,無論主觀是否存有意識,都是一種實際存在的選擇。這種選擇會在患者治療中影響其進程的差異性。所以,自覺與不自覺地實施飲食護理是其客觀存在,作用與反作用是其主觀的區別,這就是中醫飲食護理的特點。
2 中醫飲食護理的作用
中醫治療歷來重視食療,《內經》中強調:“毒藥攻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素問·五常政大論》中又說:“大毒治病,十去其六……”,“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說明藥物配合飲食治療,既可減少“毒藥”對人體的損害,又能補精益之,從而提高治療效果。要求在疾病治療過程中,要在用藥除去大部分疾病后,隨即用飲食調養正氣,祛盡余邪,否則一味用藥治療,必損人體正氣。
飲食雖能維護人體的生長發育,但如果飲食失宜、飽饑無常也可導致疾病的發生。《濟生方·宿食門》中說的:“善攝生者,謹于和調,一飲一食,使入胃中,隨消隨化,則無滯留之患;若稟受怯弱,饑飽失時,或過餐五味,魚腥乳酪,強食生冷瓜果菜,停蓄胃脘,遂結宿滯,輕則吞酸嘔惡,胸滿噎噫,或泄或痢;久則積聚,結為癥瘕,面黃贏瘦,此皆宿食不消而主病焉。”說明了飲食不節,或過食生冷瓜果菜,或肥甘厚味無度,或暴飲暴食等均可導致疾病發生。當然也可因偏食或攝入不良而致病。
有的放矢地結合病類、病情、病狀、病程的不同選擇有針對性的中醫飲食護理,能有效地提高治療效果或是鞏固、改善療效,反之,則會影響或是延誤病情的治療。如:在1例肝硬化引起胃大出血的病例中,我們用中醫飲食護理配合治療方案的實施,在不同病程時期佐以最佳食療手段,取得了非常好的輔助効果,對于病情的鞏固和康復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當病人經治療渡過了大出血危險期,可以少量補充流質時,我們選用粳米作為基料,輔以花生仁、新鮮蠶豆葉汁及包菜汁熬粥,因為粳米、花生仁衣及蠶豆葉汁和包菜汁都有收斂、止血的作用,且也能較好地補充蛋白質及維生素碳水化合物等營養,一舉多得,促進了病況愈合康復的有效性和時間性。
鑒于飲食對人體生命活動和提高治療效果、促進病人康復有這樣重要的作用,護理上應遵循中醫理論體系,做好飲食調護。
3 中醫飲食護理的原則
3.1 辨證選擇食物
病癥有寒、熱、虛、實之分,食物亦有四性五味之別,在飲食調護上應按病癥的性質不同,選擇相宜之食品。
所謂“四性”,即寒、熱、溫、涼四種不同性質的食性。《素問·至真要大論》中“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治療原則,同樣適用于食性選擇的原則。由于寒涼性食物,具有清熱、瀉火或解毒的作用,因此可選用于熱癥病人,如糧食中的陳倉米、小米、高梁米、大麥、苡仁、赤小豆、綠豆等;凡屬熱性溫性的食物,同樣具有溫中、祛寒之功效,如:糯米、黃米、小麥等甘溫食物,可選用于寒癥病人。如脾胃虛寒、腹痛、泄瀉等癥,可用蔥、韭、姜、蒜、辣椒等辛熱之品,以達健脾通陽溫中之效。而各種水果及一些瓜類,性味多偏寒涼,多有清熱解渴之效,可選用于溫病熱盛傷津者。
所謂“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咸五種食味。食物的五味不同,具有的作用也不相同。如《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說:“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咸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素問·臟氣法時論》中又指出:“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別,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軟,四時五臟,病隨五味所宜也。”如辛味,有能宣散、行氣血、能潤之功效,對于表寒證及氣血阻滯病癥應注意選用之。甘味,有補益和中緩急的作用,在人體五臟氣血陰陽任何一方虛癥時可用甘味緩和拘急疼痛等。如糯米紅棗粥可治脾胃氣虛或胃陽不足,糯米酒加雞蛋,煮熟后食用以婦補益等,均取糯米、紅棗之甘味,再合其溫性,而求其補氣、溫陽、散寒之功效。又如酸味,有收斂固澀之效,適用于氣虛、陽虛不攝而致的多汗癥,以及泄瀉不止、尿頻、遺精、滑精等病癥。再如苦味,有能泄、能燥、能堅的作用,多用于解除熱癥、濕癥、氣逆等病癥。例如:苦瓜味苦性寒,用苦瓜炒菜,即取其苦能清泄之功,而達到清熱、明目、解毒的目的。常吃苦瓜,對熱病煩渴、中暑、目赤、瘡瘍腫毒等癥極為有利。同樣,咸味有軟堅散結,亦能瀉下的作用,用治熱結、痰核、瘰疬等病癥。
此外,食物性味之偏,它們對五臟的作用也不一樣。如《素問·宣明五氣篇》中記載:“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甘入脾,是謂五入。”說明酸、辛、苦、咸、甘五味分別對五臟產生特定的聯系和親和作用,它們進入哪一臟,就會對該臟發揮有益的生養作用。
總之,在選擇食物時,必須根據病證的性質,結合食物的性味歸經,選用相宜的食物配膳,做到寒熱協調,五味不偏,有益于健康。
3.2 飲食禁忌
飲食禁忌,在飲食護理中也是十分重要的。臨床上許多疾病難愈,或愈而復發,不少是與不注意飲食禁忌有關。《千金方》曾說:“大凡水腫病難治,瘥后持須慎于口味,又復病水入多嗜食康,所以些病難愈也。”《醫學六要》對血證飲食禁忌強調“血證不斷酒色厚味,縱止必發,終成痼疾”。其它如黃疸忌食膩;溫病高熱忌食辛辣葷腥;脾虛泄瀉,忌食生冷瓜果;肺癆、痔瘡、癰癤忌食燥性食物;產后、經期忌食寒涼食品等經驗,均應在飲食護理中加以運用。
此外,飲食禁忌除以上內容外,還應注意食物與藥物,食物與食物之間的關系。如服用中藥一般忌嗜茶,服參類補品,忌食蘿卜。還有習慣服蜂蜜忌蔥,白術忌桃、李,鱉甲忌莧菜,荊芥忌鯽魚,天門冬忌鯉魚,膳魚忌犬肉,雀肉忌白木耳等,也可供參考。
3.3 飲食適量,軟硬相宜
食量要因人因證而宜,勿太過或不足。食量太過,運化不及,反損傷脾胃,對健康不利;食量不足,機體得不到水谷精微之品,導致正氣不足,無以驅邪,久之氣血虧損而病生。
[中圖分類號]R283[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7)09(a)-166-02
中藥湯劑因其起效快,配伍靈活,能使藥物間互相促進、相互制約,從而達到增強療效、緩和藥性之目的,現仍為臨床常用劑型之一。而中藥煎煮質量的好壞,可直接影響其療效,服藥不當也難達到預期的目的。我國歷代名醫都十分重視中藥的煎煮方法,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指出煎煮不當不良后果:“凡服湯藥,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藥者魯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藥亦無功。”清代名醫徐靈胎認為:“藥雖中病,而煎法失度,當必無效。”最大限度地發揮中藥的作用,如何煎藥和服藥是關鍵,中藥煎煮過程要發生兩種變化:一是藥物有效成分的溶出,二是藥物中各種生物活性成分進行化合反應。湯劑的煎煮和服用有許多特殊的要求,如煎藥容器的選擇、加水量的多少、煎藥時間的長短、先煎后下、文火還是武火、是否加“藥引子”、服藥時間、次數、是否忌口和服藥后的注意事項等,這些都會影響到中藥的療效。現分述如下:
1 煎藥用具
以砂鍋、陶瓷鍋最好,其次是搪瓷鍋、不銹鋼鍋,忌用銅、鋁、鐵鍋。因用銅、鐵金屬容器煎藥,易與一些藥物成分發生化學反應,如藥物中的鞣酸可與鐵反應,生成不溶于水的鞣酸鐵,使藥色變綠,氣味變腥;某些藥物成分可與銅生成堿式碳酸銅而產生毒性;鋁為活潑金屬,極易與藥物發生反應,可與黃酮生成難溶的聚合物,若遇朱砂(因有些藥物用朱砂炮制加工)還可生成毒性物質。
2 加水浸泡
煎藥前先用飲用水浸泡,加水量以超過藥物表面2~3 cm為宜[1]。加水過少,藥物中的有效成分不能全部煎出;加水過多,增加煎煮時間使藥物中的有效成分破壞或散失。加水要一次加足,中間不加水,更不能把藥煎干了,煎干的藥應棄掉。藥物煎煮前的浸泡,是煎藥過程中的必要程序,浸泡與否不僅影響 加水量的準確,而且影響有效成分的溶出。為了充分發揮中草藥的治療作用,煎藥前先泡30~60 min(冬天浸泡時間可稍長些,夏天浸泡時間可短些)這樣能使中草藥逐漸濕潤,其植物細胞容易膨脹和破裂,有效成分就容易滲透并溶于水中;同時,浸泡本身就是有效成分的滲出過程。浸泡時不用熱水浸泡,中草藥有效成分廣泛存在于植物細胞中,如用熱水浸泡,細胞中的蛋白質、淀粉等成分遇熱會產生凝固現象,細胞反而不易破裂,有效成分就會保留在凝固體內。如果涼水浸泡后煎煮,由于水溫逐漸升高,其細胞則慢慢膨脹起來,甚至破裂 ,蛋白質及淀粉等有效成分就可以充分浸漬出來[2]。
3 煎煮時間及次數
一般煎2次,最好煎3次,特別是質地堅硬不易煎出有效成分的中草藥。在煎藥時,每次先用武火煮沸后,再用文火維持25~30 min為宜。每次煎煮完畢,要盡可能濾盡藥液,然后加涼水再煎,幾次煎煮的藥液混合后再分2~3次服用。由于有的中藥的有效成分易于溶出,如多糖類、揮發油等,在第一次的藥液中含量較多,后2次的藥液中含量較少;而較難溶出的樹脂、樹膠、脂肪油等,在第二次的藥液中含量較多。因此,將幾次煎出的藥液混合起來,使全部藥液中的有效成分達到均勻后再分次服用,對疾病的治療更有利。
4 先煎久煎
需要先煎或久煎的中草藥應單獨加水浸泡,并先煎沸10~15 min后,再下其他已浸泡好的藥物。凡質地堅硬、成分難溶出的藥物,如動物角及骨骼類:山羊角、龍骨等,礦石類:自然銅、花蕊石、青礞石等,甲殼類:瓦楞子、石決明、穿山甲等,都應打碎先煎。凡久煎可減輕毒性的藥物如烏頭、附子中的烏頭堿,久煎可使其破壞,而強心和其他作用的成分則無影響 。久煎時間一般在1.5 h以上,凡含糖質較多和特殊作用的藥物如生地、熟地、黃精等,加水多一些,煎煮時間長一些才能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
5 后下包煎
一些氣味芳香的藥物需后下,如薄荷、藿香、肉桂、砂仁等最好在煎畢前5~10 min將這類藥物投入鍋內共煎至規定時間。久煎可破壞有效成分的藥物如番瀉葉、鉤藤等也應后下,以保證有效成分發揮。如大黃后下可以治便秘,而久煎則可起到止瀉作用[3]。有些中藥需要用紗布包起來煎,這類藥物有質重的粉劑和含淀粉多的如滑石粉、神曲等;顆粒很小的種子類藥物如車前子、葶藶子等;對帶有絨毛的藥物如旋覆花、枇杷葉、石葦等,也應包煎防止毛脫落及過濾不干凈而刺激咽喉;蒲黃因質輕多漂浮在水面上,不易充分和水接觸,必須用紗布包起來才能使有效成分煎出。
6 另煎和烊化
人參、鹿茸、冬蟲夏草等貴重藥物,為了減少損耗可單獨將這類藥放在另一鍋內煎煮50 min,然后取其煎出液兌入其他已煎好的中藥湯劑中分次服用。阿膠、鹿角膠等膠類,服用時將其投入同一副已煎好的熱湯中攪拌溶化后服用,也可將一次劑量的藥物用開水單獨溶化后服用,以保證藥物的充分利用。
7 過濾
用一層紗布過濾藥渣,將濾液服下,雖然沉淀物讓人難以下咽,但有時會含有效成分。如黃連與甘草用水共同煎煮時,如果甘草用量較大,所得湯液放置澄清后,上清液可以達到不苦,但其抑菌效果大大降低。說明具有抑菌作用且味又極苦的小檗堿被沉淀到了碗底,所以用一層紗布過濾即可服用,不必再等沉淀澄清后再服用,以免達不到預期效果。
8 藥引子
“藥引子”是中醫大夫在開好藥方后,囑咐病人在煎藥時或服藥時加的其他物質,如大棗、生姜、蜂蜜等,這些物質具有矯味和提高中藥療效的作用。因此,必須按醫囑的用量加“藥引子”。
9 服藥時間和方法
《神農本草經?序例》:“病在朐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藥;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藥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服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飽食而在夜。”由此可見,病在上焦者,應飯后服藥。病在下焦者,應飯前服藥。驅蟲藥應空腹服。鎮靜催眠藥應睡前服。對胃腸有刺激的藥和消食藥,應飯后服。補益藥應飯前服。截瘧藥應在發病前服。補腎陽的藥,宜晨起服。補腎陰的藥,宜黃昏服等等。《備急千金要方?卷一?序例》記載:“凡服湯,欲得稍熱服之,即易消下不吐,若冷則吐嘔不下,若太熱即破人咽喉 ,務在用意。”因此,一般湯劑要求溫服,而熱服和冷服均不宜。
10 飲食禁忌
飲食對疾病的治療,對藥物療效的發揮均有影響。服中藥時飲食禁忌分為飲食通忌、因藥設忌和因病設忌幾個方面:
10.1 飲食通忌
《備急千金要方?卷一?序例》:“凡服藥,皆斷生冷、酢滑、豬、犬、雞、魚、油、面蒜及果實等。其大補丸散,切忌陳臭宿滯之物。”這是服用中藥的飲食禁忌通則。
10.2 因藥設忌
根據古人經驗,不同藥物有不同的食物禁忌,如《金匱要略?果實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備急千金要方?卷一?序例》等書記載:處方若有天門冬當忌鯉魚,大蒜、生蔥忌蜂蜜,蒼耳子忌酒,熟地忌蘿卜,菟絲子忌兔肉,牛膝忌牛肉,黃連、桔梗忌豬肉,牡丹忌葫荽,肉桂忌生蔥,生菜、茯苓忌醋,土茯苓忌茶等。古人的這些飲食禁忌經驗,在如今仍是應該注意的。
10.3 因病設忌
《素問?熱論》:“帝曰:病熱當何禁之?歧伯曰: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儒門事親?卷九?雜記九門》:“孟太亨,病腫,即平,當節食鹽、血、房室等,不慎病再、適戴人歸家,無救之者,乃死……傷寒之后,忌葷肉、、勞;水腫之后禁房及油鹽滋味等三年;滑泄之后忌油膩。此三者,決不可不禁也。”由此可見,服用清內熱的中藥時,不宜食用蔥、胡椒、羊肉、狗肉等熱性食物;在治療寒癥時應禁食生冷食物。服用這些藥物時,如果吃了禁忌的食物,療效就不理想,甚至起相反作用。另外服中藥時不要喝濃茶,因為茶葉里含有鞣酸,濃茶里含的更多,與中藥同服會影響人體對中藥有效成分的吸收,降低療效。其他飲料如咖啡、可樂、雪碧都不宜喝,應以喝白開水為宜。
[參考文獻]
[1]周聿金.淺析中藥湯劑的煎服法[J].中國臨床醫藥研究雜志,2004,(21):64-65.
[2]陸麗珠.中藥學綜合知識與技能[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