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08 01:37:5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生物監測,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環境監測;指示生物;生物監測
中圖分類號:X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0)08-0142-03
1 引言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劇增,環境污染日趨嚴重。治理污染,保護環境已成為全人類的呼聲。利用現代化的監測儀器和手段對污染物進行理化分析,是環境監測的常規方法。然而隨著對環境污染認識地不斷深入,污染對生物群及人類健康的影響逐漸顯現出來。僅僅依靠理化監測不能反映出污染物對生物體及生態系統影響的綜合效應,因此利用生物對環境污染進行監測,從不同層次上分析污染危害程度,已經成為一種被廣為接受的環境監測手段。
利用生物的基因、結構、種群或群落對環境污染或環境變化所產生的反應進行分析,從生物學的角度提供依據,稱為生物監測。生物監測技術誕生于20世紀初,經歷了一個從宏觀生物水平到微觀的細胞水平、基因水平等地逐步深化的過程。20世紀90年代,分子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研究的迅速進步,以及信息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生物監測技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
2 生物監測的內涵
生物監測的理論基礎來自生態監測理論。污染物進入環境后,將對生態系統產生影響,引起系統原有結構和功能改變。在分子性能上,會激活或抑制酶活性,改變蛋白質的合成。在細胞結構上,會引起細胞膜的改變,破壞內質網、線粒體等。在表象上,會導致動物死亡,行為改變,或者抑制其生長發育與繁殖等。在植物表象上表現為生長速度變化,發育受阻,黃化及早熟等。在種群水平上的表象是引起種群數量或密度的改變,物種比例的變化,競爭關系和遺傳基礎的改變,引起群落中優勢種群、數量、以及種群多樣性的改變。
早期的微核試驗,是以細胞中的微核數量為指標,監測污染物對染色體的損傷。環境中存在的污染物越多,誘發生物染色體的損害也越嚴重,其微核率也就越高。小白鼠血紅細胞微核試驗、蠶豆根尖細胞微核試驗等都表明,污染因子引發染色體異常和微核率之間有較好的相關性。BC5試驗(“鼠傷寒沙門氏菌”肝微粒體試驗法)是目前最著名的一種常規監測方法,用于快速檢測和篩選環境中致突變物和與致癌物。當環境誘變劑或經肝微粒體酶轉化的誘變劑作用于鼠傷寒沙門氏菌組氨酸營養缺陷型系列菌株,使其發生突變,就能在不加生物素和組氨酸的培養基上生長,計數回復突變的菌落數來評價污染物的誘變力。20年來,用這一方法對數百種化學品進行了試驗。結果表明,回復率與化學品的遺傳毒性之間有較高的相關性。BC5試驗成功地運用于多重金屬、環芳烴、農藥和各類污水或廢水等多種污染物的遺傳毒性檢測。
隨著生物技術地發展,電泳技術和DNA技術也被用于進行環境污染評價。16srDNA技術可以準確地表現待測環境中原核微生物的種類。Roane f213通過16srDNA序列技術,對毒性金屬污染和無污染的水中微生物進行檢測。獲得細菌在基因水平上的多樣性,通過對不同環境下原核微生物的16srDNA序列比較,證明金屬污染的水體中可培養的細菌微生物數量和種類減少了。以后發展的變形梯度凝膠電泳技術能夠把長度相同但序列不同的DN段區分開來,通過比較微生物種群多樣性變化,預測環境污染的程度。
3 生物監測在環境監測中的實際應用
3.1 大氣污染的生物監測
大氣污染是通過對大氣環境下生物監測確定大氣的環境質量水平。在生物體系中,植物更易遭受大氣污染的傷害,植物固定生長的特點使其無法避開污染物。對大氣污染的反應敏感性強,本身位置的固定,便于監測與管理,大氣污染的生物監測主要是利用植物進行監測。對大氣污染反應靈敏,用以指示和反映大氣污染狀況的植物,稱為大氣污染的指示植物,較常用的大氣污染的指示植物有以下幾種。
3.1.1SO.2指示植物
主要為地衣、落葉松、苔蘚、杜仲、水衫等。其典型癥狀為葉脈間顯現塊狀傷斑,也可能在葉緣,傷斑多呈紅棕色或土黃色。
3.1.2 氟化物指示植物
主要是有唐昌蒲、金線草、郁金香、大蒜、葡萄苔蘚、杏、梅等。典型癥狀為葉尖多見傷斑,少數在葉脈之間,傷斑一般為淺褐、紅褐色,壞死部分與健康部分存在明顯的界線。
3.1.3NO.2指示植物
應用較多的有向日葵、番茄、秋海棠、柑桔、煙草等。典型癥狀為葉脈間有不規則傷斑,呈現白、棕色或黃褐色,也可能全葉點狀傷斑。
3.2 水體污染的生物監測
在天然水域中的各種水生生物之間,以及和賴以生存的水環境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一旦水體被污染,水環境改變,各種水生物會產生不同的反應,從而構成水體污染監測的生物學根據。水體污染的生物監測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3.2.1 微型生物群落監測法
微型生物群是水體系統的重要部分,對水體污染有敏感的反應。最常用的方法是聚氨酯泡沫塑料塊法,特點是將這種泡沫塑料塊投入水體,收集其中的微型生物?;|的使用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相對于其它的生物群落法,具有快速、經濟和準確等優點,也適用于工業廢水的監測。
3.2.2 指示生物法
指示生物法是最經典的水體污染的生物監測方法之一。利用對水環境中污染物敏感的生物種類的存在或缺失,來指示其所依賴的水體內污染物的存在狀況。指示生物應具有生命周期長,活動范圍固定等特點,便于持久地反映污染物對水體的綜合影響。主要包括浮游動物、底棲動物、魚類和著生生物。從分類地位看,無脊椎動物地應用最廣泛。指示水體嚴重污染的生物包括顫蚓類、細長搖靜裸藻、蚊幼蟲、小顫藻等。指示水體中等污染的生物包括四角盤星藻、居櫛水蚤、脆弱剛毛藻等。指示水體清潔的生物包括扁蜉、蜻蜓、田螺等。
3.3 土壤污染的生物監測
土壤污染所產生的影響大都是間接的。通過土壤農作物、人體及土壤、地下水(地表水)、人體,這兩個最基本的環節對人體產生影響。因此土壤污染的生物監測,包括土壤污染物對農作物生長發育的影響,對土壤微生物的影響。
3.3.1 植物監測法
利用土壤污染的指示植物進行監測。土壤受到污染后,污染物對植物產生各種反應“信號”,產生可見癥狀,生理代謝異常,如葉片上出現傷斑,蒸騰率降低、呼吸作用加強,生長發育受阻,植物成分發生變化等。
3.3.2 動物監測法
利用動物監測土壤的污染程度最常見的選擇對象是蚯蚓,蚯蚓對土壤中的農藥、鉛等有較高的敏感性,此外蚯蚓體中的鎘的濃度與土壤中鎘的濃度明顯相關,是一種有實用價值的土壤鎘監測的指示動物。
3.3.3 微生物監測法
主要是通過監測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變化來反映土壤受到生物污染的狀況。人糞尿是土壤生物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其次污水灌溉也可引起土壤的生物污染。通過對土壤中異養菌(主要是細菌、放線菌和霉菌)的分離和計數,觀察和了解受測土壤中微生物群系的結構和數量的改變,從而評價土壤被微生物所污染的狀況及程度。
4 生物監測的發展趨勢和前景
生物監測主要是利用有機體對污染物的反應來直接表征環境質量的好壞及污染的程度。環境污染的效應從根本上是對以人為主體核心的生物系統造成影響。因此生物監測對環境素質的優劣具有指示作用。但是生物監測對象的復雜性,反過來又使生物監測的操作面臨許多問題。如其靈敏性、快速性和精確性等都需進一步提高,其對生物學知識和技術的依賴性決定需要以生命科學的理論和實踐作為基礎和指導。污染不僅會對生物的行為、形態、數量、種群或群落結構產生影響,而且可能造成細胞結構和遺傳物質的破壞,導致機體畸變、致癌和變異。這些復雜的生物系統會給分析帶來更多的困難。此外選擇的指標生物在自然環境中,除受污染物影響外,還受到季節、氣候、地域、病蟲害、土壤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建立標準化的監測方法,使獲得結果可比性強,才具有應用價值。
90年代以來,我國也開展了一系列的環境、資源和污染的調查與研究工作,建立了多個監測站。但我國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生態監測網絡,雖然有關部門和系統相繼建立了一些生態研究觀測站、定位站和生態監測站,從事一定的生態監測工作,但仍處于分散和不規范的階段,沒有形成可直接應用于生態監測工作的成熟的技術體系。生態監測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對環境監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生態監測的自身特點可以預見,生態監測的總體趨勢是技術和監測相結合,從宏觀和微觀角度全面審視生態質量,網絡設計趨于一體化,考慮全球生態質量,在生態質量評價上逐步從生態質量現狀評價轉為生態風險評價,提供早期預警。在信息管理上強調廣泛采用地理信息系統,加強國與國之間的合作。隨著經濟地發展,資源、人口、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生態監測是環境監測發展的必然趨勢,而生物監測是生態監測最主要的手段。
參考文獻:
[1] 楊小玲,楊瑞強,江桂斌.用貽貝、牡蠣作為生物指示物監測渤海近岸水體中的丁基錫污染物[J].環境化學,2006(1):17~18.
[2] 陸超華,謝文造,周國君.近江牡蠣作為海洋重金屬鎘污染指示生物的研究[J].中國水產科學,2006(21):68~69.
[3] 黃玉瑤,任淑智.用河蜆監測江河汞污染的初步研究[J].環境科學,2008(6):71~72.
[4] 任淑智.河蜆對薊運河水體污染指示作用的研究[J].環境科學,2010(3):123~124.
[5] Vincent H.Gesh.Which group is best?Attributes of different biological assemblages used in freshwater biomonitodng programs[J].Environ MonitAssess,DOI 10.2007(4):17~19.
關鍵詞:生物監測;環境監測;應用
中圖分類號:X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37(2015)29-0057-01
工農業的迅速發展使越來越多的外源污染物直接轉移到環境中,加重了環境污染程度,環境監測可以為環境污染程度提供一種客觀的評價手段,在眾多環境監測技術中,生物監測是敏感度最高、成本最低的監測技術,已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應用。
1 生物監測技術概述
1.1 生物監測的基本原理
生物監測的基礎是生態系統的相關理論,即生物與其生活的周圍環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生物與生態環境之間不斷進行著能量交換和物質交換,當生態環境受到污染后,生物體內部就會隨之出現大量有毒物質,隨著時間的遷移,這些有毒物質不斷積累,導致生物生長指標、分布狀況發生巨大變化。如當水資源被污染之后,水體中藻類細胞的光合作用就會出現異常。由此可見,通過合理運用生物對生態環境的各種反應就可以實現對環境污染狀況的監測,這個應用的過程就是生物監測。
1.2 生物監測的應用優勢
生物監測不僅是其他環境監測方法的補充,更能有效彌補其他監測方法的不足,這主要取決于以下應用優勢:
①連續性。連續性指生物監測能夠動態收集很長一段時間內的環境變化信息,從而提高環境狀況分析的系統性。
②靈敏性。生態環境中的一些細小變化無法被理化監測技術所察覺,但是可以通過生物監測的日積月累和和生物富集效應放大這種改變,從而大大提高環境污染監測的敏感性。
③保護性。各種理化監測方法或多或少都會對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是應用生物監測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保護手段。
④經濟性。生物監測無需投入技術、設備、資金等,而且操作起來更加簡單,有效節省了人力物力。
2 生物監測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范圍
2.1 水環境監測
水生生物與水環境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水質受到污染,水生生物必然會受到影響,通過水生生物的一系列變化就可以直觀監測水質污染狀況。水環境監測中兩種最常用的生物監測技術就是微生物群落監測和指示物監測。水體中的微生物群落可以敏感的反映出水質變化,如將泡沫塑料放入水體中,通過分析泡沫塊收集到的微生物就可以得出監測結果。指示物監測法主要通過分析受污染水環境中缺失的敏感微生物來達到水質監測目的,由于指示物生存周期長、活動范圍小,因此監測結果比較可靠。
2.2 土壤環境監測
土壤環境監測方法很多,可使用的生物種類包括植物、動物、微生物等,其中,最常使用的生物種類是動物,一般以蚯蚓為監測對象。蚯蚓在土壤環境中的敏感性較高,其體內重金屬含量的變化可直觀反映出土壤中農藥、重金屬等有害物質的含量。
此外,植物監測法的應用范圍也比較廣,這是因為土壤受到污染后植物生長會受到直接的影響,進而出現生長代謝異常,從而反映出土壤受污染情況。
2.3 大氣環境監測
大氣環境監測的目的在于分析大氣質量及污染程度,在整個生態環境中,大氣污染是影響范圍最廣的重要因素,大氣環境監測主要是使用植物指示物作為監測對象,這是因為植物生長位置比較固定,因此管理起來更加方便,將植物作為監測對象可以更加直觀的反映出大氣環境狀況。針對不同的污染因素可以采用不同的植物作為指示物,如二氧化硫指示物包括落地松、杜仲、水杉、地衣等,這些植物受到二氧化硫污染后,葉子表面會出現斑塊狀物質,葉子邊緣也會逐漸變成土黃色。
氟化物指示物包括郁金香、杏、梅等植物,這些植物受到氟化物污染后,葉子形狀會發生改變,葉面上也會出現淺褐色或紅褐色傷斑。二氧化碳指示物包括煙草、番茄、秋海棠、向日葵等,這些植物受到過高濃度的二氧化碳污染后,葉脈上會出現不規則的傷斑,葉片顏色也開始發生改變,變為黃褐色、棕色等。
3 生物監測在環境監測中的具體應用分析
為進一步分析生物監測技術的具體應用特點,本文將舉例說明幾種比較常見的生物監測模型。
3.1 果蠅生物監測模型裝修監測
果蠅是一種多細胞真核生物,具有生存期短、繁殖迅速、反應靈敏的特點,雖然果蠅生物結構簡單,但是其生理功能與其他哺乳動物類似,因此經常作為環境污染綜合性監測的首選生物材料。果蠅生物模型主要用于室內裝修環境監測,通過分析果蠅在室內環境中的生存狀態就可以評價室內污染情況。新裝修的室內空氣中一般包含甲醛、甲苯、二甲苯等有害物質,這些揮發性物質主要來自于裝修材料和家具,國內外普遍將耗氧量作為還原性有機物污染的評價指標,但是缺乏一種簡捷有效的檢測手段,因此,需要建立果蠅生存模型。
果蠅生存模型需要設置對照試驗,生活在正常環境下的果蠅壽命在36~54 d之間,平均壽命為43 d±3 d,而生活在剛裝修完畢環境下的果蠅壽命在23~35 d之間,平均壽命為29 d±2 d,通過統計學檢驗可以看出,實驗組和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顯著。經測定發現,實驗組檢測空間裝修后空氣中的甲醛、苯等有機物含量均超過國家標準,由此可以看出,果蠅生存模型的監測效果比較好。
3.2 鹵蟲生物監測模型毒性監測
鹵蟲是水產品養殖中的一種常見飼料,來源穩定,其在環境監測中的優勢主要取決于不同生長發育階段的形態特征明顯,易于觀察,鹵蟲幼體對毒性異常敏感,因此美國國家環保總局將其列為毒性試驗生物。國內也有應用鹵蟲進行廢水毒性監測的報道,但相對而言較少。鹵蟲幼體對油田生產水樣品的敏感度較高,由于鹵蟲生長發育的身長值與毒物濃度呈負相關,因此,通過分析鹵蟲發育齡期可準確區分出樣品毒性差異。
4 結 語
生物監測可用于不同生態系統的環境監測,與其他環境監測方法相比,具有連續性、保護性、靈敏性、經濟性等幾大優勢,其主要用于水環境、土壤環境、大氣環境監測,單項技術應用范圍較廣。在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的今天,加大環境監測可以及時發現存在的環境問題,從而提出解決對策,因此,加大環境監測對于強化環境整改力度具有重要意義。由于生物監測發展時間較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但隨著多學科領域的相互滲透和交融,生物監測技術的靈敏性和可靠性比較得到顯著提升,其在環境監測中的地位也將更加突出。
參考文獻:
[1] 戴舒雅,余儉,丁波,等.生物監測在水環境監測中的應用及發展趨勢 [J].污染防治技術,2013,(5).
[2]張平,利用生物監測技術監測水平環境污染的研究進展[J].北方環境,2011,(8)
[3] 許凡.發光菌法測定生物綜合毒性與其在環境監測中的運用[J].環 境,2011,(S2).
[4] 鄭雪松.生物監測技術在水環境監測中的運用探索[J].中國高新技 術企業,2015,(11).
【關鍵詞】生物監測;應用;滅菌;質量追溯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300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5-2641-02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尤其外科植入性手術的開展,對醫院消毒供應室的消毒滅菌要求越來越高。根據WS/T310.3-2009第3部分《醫院消毒供應中心清洗消毒及滅菌效果監測標準》,我院消毒供應室對所有滅菌物品除進行每周一次常規生物監測外,對植入性手術、外來器械進行每包(每鍋次)生物監測。自2013年9月至2014年2月共開展了106例次生物監測,全部合格,臨床沒有與植入物及滅菌相關的感染報導?,F回顧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我院消毒供應室選用山東麗爾康公司的AS20130870908生物監測培養器及配套提供的嗜熱脂肪桿菌芽孢菌生物指示劑。滅菌器是下排式壓力蒸汽滅菌鍋。設定蒸汽壓力0.14Mpa、滅菌溫度120℃、滅菌時間35分鐘,測試包采用標準試驗包。
1.2方法及步驟
1.2.1操作人員要求一般由護士長負責,護士長不在時由消毒員,監測者具備醫院消毒員資格,持有高壓滅菌器操作上崗證,經過生物監測操作方法培訓。
1.2.2標準包準備與器械包要求用16條41cm×66cm手術巾制成23cm×23cm×15cm大小的標準測試包,將嗜熱脂肪芽孢菌片小試管置于標準包的中心。標準包再放于滅菌器內排氣口上方,手術器械包按規范要求包裝放置,重量
1.2.348小時生物監測自動培養讀器準備提前30分鐘通電預熱,檢查儀器性能是否完好。設置參數溫度:56℃,時間:48小時。
1.2.4培養操作滅菌周期結束后,取出標準包內菌片試管,在自動閱讀器專用碎孔上掰碎試管內的培養基小管并輕搖混勻。再將試管放入培養儀的專用培養孔,同時設同一批次未經滅菌的嗜熱脂肪桿菌芽孢菌片試管為陽性對照,試管標簽上注明“對照”,插入對照培孔,關閉孔蓋。
1.2.5結果判定經48小時培養,陽性對照組的顏色由紫紅色變成黃色,陰性對照組顏色保持紫紅色不變判定為滅菌合格。陽性對照組培養陽性,陰性對照組培養陰性,試驗組培養陽性,則滅菌不合格;同時應進一步鑒定試驗組陽性的細菌是否為指示菌或是污染所致。緊急情況滅菌植入型器械時,可在生物PCD中加入5類化學指示物。5類化學指示物合格可作為提前放行的標志,生物監測的結果應及時通報使用部門。
1.2.6記錄根據WS/T310.3-2009規范要求,我院消毒供應室設計了48小時生物監測記錄本,內容包括手術器械包名稱、包內器械件數、外來器械廠家名、手術包外化學指示標簽(清洗包裝者、滅菌日期、失效日期、滅菌器鍋次、滅菌者姓名)、48小時生物監測結果陰性標簽、對照管陽性標簽、第五類化學指示卡、記錄者簽名。監測完成后由護士長記錄快速生物監測結果,張貼生物監測標簽及化學指示膠帶和卡。
248小時生物監測討論及操作過程注意事項
2.1操作者必須是經過培訓的專業人員。操作前認真閱讀說明書,掌握48小時生物監測儀常見報警代碼及處理方法。操作時戴好防護目鏡和手套。
2.2生物指示劑(嗜熱芽孢桿菌菌片)放入培養孔后不要移動或變換地方,如果在培養過程中不小心取出生物指示劑,必須在10秒內放回原位,否則會導致監測結果丟失監測失敗。
2.3生物指示劑必須嚴格按廠家說明書保管,發現生物指示劑試管變形、管內培養液小管碎裂、變色,則不可使用,否則可能出現假陽性。
2.448小時生物監測前提是滅菌器的物理、化學監測合格。滅菌器必須每天滅菌前檢查各儀表讀數是否正常,生物監測時每鍋需同時進行化學指示劑監測。三項全部合格,滅菌包才可發放。
2.5生物監測陽性或可疑時,應立即召回自上次生物監測以來所有尚未使用的滅菌物品,重新處理,并分析原因,改進后生物監測連續3次合格方可使用。
2.648小時生物監測記錄作為滅菌質量追溯之源,必須保存3年以上。由消毒供應室護士長(主任)親自保管,科室質控小組每周監督檢查。
48小時生物監測可操作性強,監測效果理想。它的應用確保了病人安全,使預防控制植入性手術感染,提高醫療質量得到保障。
參考文獻
【關鍵詞】水環境污染;生物監測;特點;應用
隨著工業和農業的污染日漸嚴重,發現一些地方待出現污染可能為時已晚,周圍的生物或者是人類已經遭受到污染,因此我們需要一種以小見大的方式來了解污染源或者是污染程度,按照目前環境污染的趨勢,如果能從細微處發現污染的源頭并且進行制止,那么對于整個環境都是有好處的。這時候生物監測的出現可以說是救人于水火之中,它是利用生物對于環境改變的反應來監測環境的變化的,一旦環境發生了不利于生物生長的數據變化,這些生物就會表現出不同于以前的反應,這樣就能通過這些反應來預測環境的污染程度。而目前現有的監測方式在這個時期還不能監測出任何的問題,可見生物監測的出現彌補了很多現有監測手段的不足。水環境污染主要來自未經處理隨意排放的工業廢水、生活污水,水環境周圍堆放的生活垃圾、工業廢棄物,大量使用農藥、化肥和除草劑的農田污水,過度開采、砍伐造成的礦山污水和水土流失等。
1 生物監測及特點
生物監測是指通過水生生物對水環境污染產生的變化表明污染程度,從而為環境的管理、保護和治理提供可靠、科學的參考依據。水生生物對水環境污染產生的變化包括生物個體或群落的性質、數量、生理特征及健康狀況等。生物監測按照不同的監測指示、結構水平和分析技術可分為毒理學方法、生理學方法、生態學方法等。進行生物監測的生物可以選擇水蚤、豆芽、海藻和斑馬魚等。進行生物監測的設備可以選擇便攜式、實驗室用及在線式。
生物監測具有經濟實用、生物放大、評價客觀和靈敏性較高等特點。生物監測的監測過程中不需要進行連續取樣,不需要對儀器進行反復維修及保養,減少了傳統監測工作的復雜性和繁瑣性,生物監測可以實現大范圍內連續布點,克服傳統監測布點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監測費用。傳統監測方式對慢性毒性污染及污染較輕的水環境監測較為困難,在生物監測中,可以借助食物鏈將水環境中的污染物質進行聚集,將污染放大,進行綜合、全面監測。傳統的環境監測對多種污染不能全面的、客觀的進行評價,生物監測可以通過生物的各種反應及變化對多種污染進行較為全面的、客觀的評價和監測。生物監測中生物能夠對環境污染造成的變化迅速反應,靈敏度較高,監測結果更可靠、準確。
2 生物監測的類型
2.1 根據生長環境不同生物的反應不同
生物監測也分為主動監測和被動監測,有的生物對于環境的改變不會適應,于是可能就出現大量的死亡或者遷徙,這樣我們就可以了解到當地的環境發生了污染,還有一種生物會隨著環境的污染,抗體增強,但是性狀會發生改變,比如說可能機能會發生變異,環境中的毒素可能直接改變生物的構造,使它們變成了另一種生物,這樣的變異也可能造成毀滅性的危害。
2.2 按照生物的種族進行分類
每種生物所處的生長環境都是不同的,有的是在水里,有的是在陸地,還有的是飛行的,我們根據這種生長環境的不同把生物監測分為動物監測、植物監測、微生物監測。各種不同的環境中的生物都是環境良好的指示劑,他們都可以根據生物的不同反應來判斷生長環境的變化。比如魚類,蚯蚓,以及一些指示性的植物。
2.3 按照生物所處的環境不同分類
生物所以存的生存環境是不一樣的,因此我們分為大氣水體和土壤的監測。比如地衣是對大氣變化最敏感的植物,一旦大氣里含有的物質比例發生變化,它的性狀也會改變。
2.4 按照生物學層次進行劃分
這個劃分相對比較專業,一個是根據生物群落或者個體形態進行判斷,另一個是進行生物測試,或者毒性測試等。還有一個是根據一些生態性數據或者是體內存留的行為測試。
3 生物監測在水環境污染監測中的具體應用
3.1 應用底棲動物的生物監測
底棲動物是在對水環境污染進行生物監測時主要的選擇生物。底棲動物具有生活史較長、分布較廣、易于辨認、體形大、行動能力較差等特點,可分為甲殼動物、淡水寡毛類、水生昆蟲和軟體動物 4 類。在我國,有學者在對水環境進行生物污染監測時選擇河蜆進行監測和評價,研究發現河蜆體內汞含量與水環境中的汞含量和污染源距離有關。法國、美國和英國等國在對海洋污染進行生物監測時選擇牡蠣、貽貝進行監測和評價。
3.2 應用原生生物的生物監測
原生生物具有種類復雜、數量較多、生活范圍較廣等特點。原生生物群落出現的變化與食物網的構成有一定聯系,原生生物對細菌、有機顆粒和藻類等的吸收和攝取,并在體內進行能量轉換,從而間接或直接的對其他生物群落的豐度和分布造成影響。原生生物對食物的攝取還對細菌、藻類等的正常生長具有刺激作用,對水環境中的能量轉換和物質循環具有加速作用,對有機物組織的正常分解具有促進作用。
3.3 應用藻類的生物監測
藻類是水環境中的最初生產者。由于不同藻類對重金屬、營養鹽的反應和需求程度不同,因此,可以通過水環境中藻類的化學成分、種類和豐度等對水環境的綜合水質進行判斷。藻類的選擇應當按照不同藻類的特異性及耐受性合理選擇,例如來絲藻、微囊藻等富營養化藻類,羽文藻、短縫藻等耐酸性藻類。水環境中的藻類一旦吸收了污染物質,例如重金屬等,會對藻類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生長代謝造成影響,導致生理功能下降,生長代謝紊亂等,使藻類體內的細胞色素減少,對藻類的光合作用具有抑制作用,從而引起藻類體內組織出現壞死、細胞發生畸變等,污染物質吸收過量或污染濃度較高時還會導致藻類中毒,甚至出現死亡等嚴重后果。
3.4 應用兩棲動物的生物監測
蛙類、蝌蚪是常見的兩棲動物。兩棲動物的皮膚滲透能力較強,能夠依靠皮膚呼吸。由于兩棲動物能夠在水環境和陸地環境中生存,因此在對水環境及陸地環境的污染進行生物監測時可以選擇兩棲動物進行監測。美國等國家對兩棲動物生物監測研究較早,我國開展較晚。國內有關學者研究表明,兩棲動物可以用于重金屬嚴重污染的水環境生物監測中,也可以用于農藥、殺蟲劑污染嚴重的水環境生物監測中。
3.5 應用魚類的生物監測
劍尾魚、鯽魚、斑馬魚是生物監測中應用較多的魚類。鯽魚適應性較強,分布范圍較廣。國內有關學者研究表明,長期生活在二氯苯酚濃度較低水環境中的鯽魚,鯽魚體內肝臟的抗氧化系統會受到一定影響,另外,水環境中的氯化鎘濃度也與鯽魚的淋巴細胞 DNA 損傷程度有關。劍尾魚的應用是在近幾年興起的。
4 結束語
與傳統的監測方法不同,生物監測在對環境污染進行判斷時主要利用生物對污染物質的敏感性及其反應。隨著生物監測在我國的大力發展和研究,遼寧、北京和湖北等地都采用生物監測對水環境進行監測,均取得了極大的成果。本文從生物監測及特點、生物監測的具體應用 2 方面對生物監測在水環境污染監測中的應用進行研究。關于生物監測未來發展方向等方面的研究仍值得廣大學者深入探討。
參考文獻:
[1]周元清,曾艷,周麗清,等.生物監測在環境污染監測中的應用研究[J].云南環境科學,2012(15).
[2]徐士霞,李旭東,王躍招.2 棲動物在水體污染生物監測中作為指示生物的研究概況 [J]. 動物學雜志,2013(11).
【關鍵詞】水污染;生物監測;檢測方法
一、水污染的生物監測原理和優點
1.水污染生物監測的原理
在某種前提條件下,水生生物群落及水的環境有著相互關聯并且有著相互制約的現象,保持著非常自然的、暫時性的均衡體系。水環境中注入的污染物質,必將會作 用于生物本身和其種群或者其群落,影響到生態系統的固有生物種群其數量和物種組成與及其更多特點、固有特點、生產力和生理狀況等,使某些水生生物逐步消 失,然而在別的某些水生生物卻能夠繼續生長下去,其本身和其種群的數量逐步增加。運用水質檢測技術儀器監測水污程度,從這種變化的水污染生物體現,得出水 環境質量的變化,這就是水污生物監測概念和依據。
生物監測是指利用水生生物個體、種群或群落對水體污染或變化所產生的反應來判斷水體污染狀況的一種水體污染監測方法。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環境 的改變能影響生物的生長和生活習性,直至改變生理功能;生物的存在也能影響和改變環境,如生物的攝取能量、新陳代謝等。生物與其環境的這種統一性和協同進 化是環境質量生物監測的生物學基礎。
2.水污染生物監測的優點
總的來說,生物監測具有敏感性、富集性、長期性和綜合性等特點,具有一定的優越性。水污染生物監測有自身的特點:
①監測功能多樣化。由于可以使用水污染監測的生物種類很多,加上每種生物對不同污染物都能產生反應,并且表現不同的癥狀,因此監測功能強大。
②監測污染狀況客觀。發揮水污染監測功能的生物一般生活在固定的區域,且有一個穩定的時期,與理化監測相比,更能把某一水域的長期污染狀況客觀地反映出來。
③監測結果可靠。某些監測生物對一些污染物非常敏感,它們能夠對那些連精密儀器都無法檢測的微量污染物產生反應,并表現出相應的受損傷的效應
④便于綜合評價。理化監測只能檢測特定條件下水環境中污染的類別和含量等,而生物監測可以反映出多種污染物在自然條件下對生物的綜合影響,從而可以更加客觀、全面地評價水環境。
⑤監測成本低。理化監測使用的監測儀器涉及維修和保養,而生物監測不涉及這些工作,因此監測成本較低。
二、水污染生物監測技術
1.運用指示生物在水體里出現或者消失及其數量有多少的辦法監測水質
在許木啟的實驗里,運用了白洋淀水體里的浮游動物群種其變化來判斷其水體的污染程度和自凈能力。其實驗的最終結果是府河D白洋淀的水體從上游至下游中,其 浮游動物的耐污種類逐步減少,而廣布型種類逐步增多,而其下游眾多正常水體卻出現了浮游動物種類均勻分布的現象。同一時間,原生動物在上游的鞭毛蟲一直到 中游卻出現了纖毛蟲。然而,下游卻發現眾多平常分布在潔凈型水體的種類。這一來,表示府河D白洋淀的水體由上游一直到下游水體其污染程度在不斷減少,河流 水體擁有顯著的而且比較穩定的自凈功能。
2.運用水生生物群落布局的變化來監測水質
在蔣昭鳳的實驗中,使用底棲動物的變化來評估湘江水質污染情況,最后答案發現湘江的支流底棲動物有大型無脊椎動物種及多類性指數,其物種由上游至下游走向 呈現減少情況,從這個實驗看來,毒死生物的有效毒物其作用對湘江的污染卻比較顯著。同時還可以依據湘江支流各斷面種類數及其減少程度來判斷出各斷面其污染 地步。另外,還監測到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底棲大型無脊椎的動物種類數及多類特點指數方面,也呈現出消少的趨勢。從這種情況看來,有毒污染仍然存在發展的趨勢。
三、水污染生物監測和檢測的應用
環境的污染物是人類及其它生物最為嚴峻的危害,其難點就是對細胞遺傳物資組成的損害。近幾十年中環境生物的檢測技術,特別是細胞微核技術及四分體微核技 術,已經在動植物及人類染色體受到外界理化因子損害等方面得到應用。同時,對環境監測的技術的刻苦鉆研已經取得巨大的進展。微核在于生物細胞內的生成路徑 和染色體畸變的相應特點早就被人們所認識,用微核測定方法取代染色體畸變的方法來監測環境污染物具有很多優點,如對生物遺傳物質的傷害較小、操作簡便和靈 活度高等。最常用的蠶豆根尖細胞微核的試驗技術就是以染色體傷害和紡錘絲低毒的優點等使其成為測試植物微核監測新方法。這項技術自發現以來,在環境誘變及 致癌因子檢測鉆研中,更是在水質污染與及致突變劑的檢測研究領域取得廣泛運用。
四、水污染監測技術的發展動向
1.水污染自動監測技術
水污染自動監測是對污染源排放的廢水(經過處理的或未經過處理的)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被污染的情況進行連續自動采樣、測定、傳輸和數據處理的定時監測網絡。
水污染自動監測技術起源于美國,美國在1958年開始對俄亥俄河進行水質自動監測。在日本,各水域和工礦排水幾乎都設立了自動監測系統利用計算機來管理及處理數據川。
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黃浦江、天津引灤濟津段以及吉化、寶鋼、武鋼等大企業的供排水系統建立了水污染自動監測站,開始了對自動水質監測系統的研究。
2.水污染遙感監測技術
水污染遙感指應用地面、航空、航天等遙感平臺對河流、湖泊、水庫和海洋進行探測,診斷水體的反射、發射、吸收特征的變化,從而實現快速地確定水污染的分布狀況和位置的水污染監測方法。水污染遙感常用的儀器有紅外掃描儀、多光譜掃描儀、微波系統和激光雷達等。監測對象主要是水面油污染、水中懸浮物、污水排放、赤潮藻類的類型和密度等。在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遼寧省環境科學研究所利用紅外技術對大連灣的油污染進行了監測。1980-1983年在天津一渤海地區組織了一次航空遙感試驗研究,對天津地區污染水體的光譜特性進行了初步的分析研究。
綜上所述,對于水資源越來越緊缺的生態環境下,水體污染仍然不斷受到不同程度的惡化。這樣一來,即客觀條件迫使水污染監測技術不斷改進。水生生物監測水體即能夠反應 水環境質量狀況,對毒物監測靈敏度高,同時需要的測試儀器也比較簡單。當前,國內的水污染生物監測方法和監測物還在不斷更新,監測的靈活度越來越高。用某 些方法同樣能夠對特定的某些或者多種污染物作出不同程度的監測,污染程度高低同樣能夠明顯反映出來。但是,要完成傳統生物監測方法沒法來完成的水體中種某 些污染物質的檢測,還需要共同努力?,F在有一些水生生物監測技術仍然難以確定水體中污染物的種類和含量,所以,應該采納多種監測方法進行綜合監測,以保證 監測最終結果的精確性和完整等特點。
參考文獻:
[1]許木啟.從浮游動物群落結構與功能的變化看府河D白洋淀水體的自凈效果[J].水生生物學報,1996,20,(3):212-220.
【關鍵詞】泌尿生殖道;病原微生物;感染
支原體能夠在人工培養基上存活并生長,大小處于細菌大小與病毒大小之間,一旦感染可以導致泌尿生殖道的感染,是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或者官頸炎的最小病原微生物[1]。近年來隨著對泌尿生殖道感染的重視的提高,對支原體的研究也在逐漸增多,經調查報道,解脲支原體(Uu)的攜帶者占健康人群的10.50%,人型支原體(Mh) 的攜帶者占健康人群的5.34%[2]。支原體可以在宿主體內寄存,而通常宿主不會出現被感染的癥狀,但在某些條件下,宿主又可作為病原體,通過直接接觸傳播途徑,導致其他人被感染。而且,生殖道支原體感染,可能與非淋菌性尿道炎、官頸炎、輸卵管炎及不孕、不育等泌尿生殖道疾病有著密切的關系[3]。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泌尿生殖道支原體感染的人數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近年來支原體感染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期間,對我院婦科門診就診的100例女性泌尿生殖道標本進行病原微生物檢測?,F將結果匯報如下,以供臨床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期間,對我院婦科門診就診的100例女性泌尿生殖道疾病患者,其中男57例,女43例,年齡19.4~64.1歲,都是由于泌尿生殖道的炎性癥狀表現,而入院進行檢查。
1.2 標本采集 用鑷子夾取無菌棉,輕輕擦拭宮頸口,拭取宮頸口分泌物,取樣后立即送檢。
1.3 支原體培養和病原微生物檢測 使用支原體培養鑒定試劑盒對其進行檢測,該試劑盒購自珠海試劑有限公司,檢測操作完全按照試劑盒說明書的要求進行操作。使用血瓊脂培養基(購自華鑫科技有限公司),進行菌落分離,實施一般細菌培養和鑒定。使用沙保羅瓊脂平板(購自廣州迪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進行菌落分離,實施真菌培養和鑒定。使用機器型號:DL-96細菌測定系統進行檢測。
2 結果
我院婦科門診就診的100例女性泌尿生殖道疾病患者中,支原體陽性患者有31例,陽性率為31.00%。其中,解脲脲原體陽性有27例,陽性率為27.00%,人型支原體陽性有4例,陽性率為4.00%。而對于其他病原菌的感染,以腸道桿菌為主,有17例,感染率占17.00%。
3 討論
非淋菌性尿道炎的主要病原體為解脲支原體(Uu)和人型支原體(Mh),在對支原體感染的確診過程中,要首先檢測解脲支原體(Uu)和人型支原體(Mh)。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性的成熟和性活動的增加,支原體感染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趨勢[4]。在100例泌尿生殖道疾病患者中,以處于性活躍期的青年人群為主,相對于其他年齡段,青年人群的支原體的感染率較高,應引起足夠的重視[5]。但對于其他年齡組的患者,也不能忽視支原體感染,也要進行支原體感染的檢查[6]。
本研究中,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期間,對我院婦科門診就診的100例女性泌尿生殖道標本,使用機器型號:DL-96細菌測定系統進行病原微生物檢測。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期間,我院婦科門診就診的100例女性泌尿生殖道疾病患者中,支原體陽性患者有31例,陽性率為31.00%。其中,解脲脲原體陽性有27例,陽性率為27.00%,人型支原體陽性有4例,陽性率為4.00%。而對于其他病原菌的感染,以腸道桿菌為主,有17例,感染率占17.00%。支原體合并其他病原體的混合感染,是比較難以治愈的感染狀態,各種病原體對抗生素有不同的敏感度,抗生素治療的效果不一定很好,常常致使癥狀的經久不愈或者反復發作,大大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和精神壓力。
造成性傳播疾病的病原體種類繁多,由支原體、衣原體等引起的泌尿生殖道疾病的日益增多,并且合并感染的比例也呈上升的趨勢。而且,很多病原微生物感染后,沒有臨床癥狀或者癥狀不明顯,很容易造成漏診或者誤診,所以,進行泌尿生殖道疾病的檢查,對于其臨床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傊?,支原體已成為引起泌尿道生殖系統疾病的主要病原體。在今后的工作中,隨著泌尿生殖道支原體感染較多,應該加強泌尿生殖道疾病的防治,從而有效地降低這類疾病。
參考文獻
[1] 唐孝糧.泌尿生殖系統五種病原體情況分析.航空航天醫藥,2006,17(3):139-140.
[2] 李華信.洛陽地區泌尿生殖道炎患者解脲支原體和人型支原體檢測.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6,16(1):34-35.
[3] 張少卓.185例泌尿生殖道炎患者的病因分析.中國艾滋病性病,2005,11(2):140-141.
[4] 涂斌.泌尿生殖道支原體感染及耐藥性.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6,16(6):715.
隨著微創手術廣泛開展,對部份不能耐受高壓蒸汽滅菌的醫療器械,用過氧化氫滅菌成了最佳選擇,本院于2010 年4 月引進過氧化氫等離子低溫滅菌器,到目前為止已進行了79 鍋次,因滅菌器注液閥半堵塞出現一例生物監測陽性。
1 方法
將需要滅菌的物品放入器械合內,放入化學指示卡,蓋好器械盒蓋,使用雙層無紡布包裹器械盒,在接縫處貼上化學指示膠貼。將包裝好的物品平放于滅菌倉內載物架的中央,同時放入嗜熱脂肪芽胞桿菌芽孢的生物指示劑,放于待滅菌包的接縫處,選擇該滅菌系統的標準模式進行滅菌。
滅菌完成后觀察化學指示卡的顏色變化情況,滅菌前為藍色,滅菌后指示卡的顏色轉變成對比色黃色或比對比色更淺為合格,并取出生物指示劑夾碎培養液瓶,放入培養箱內培養,另取一支嗜熱脂肪芽胞桿菌芽孢生物指示劑夾碎培養液瓶后直接放入培養箱內培養,作為陽性對照,24 小時后觀察結果。
2 結果
滅菌循環完成,物理監測各種參數正常,化學指示卡變色完全,顏色由原來的藍色轉變成淡黃色,比對比色黃色淺,顯示合格,生物檢測培養24 小時后呈陽性,滅菌失敗。
3 討論
過氧化氫等離子滅菌器的滅菌過程是電腦全自動控制,并且在滅菌過程中若有一環節不符合要求,循環就會自動被中止,但本次滅菌循環并未中斷,而且物理監測各項數值均正常,化學指示卡變色提示合格,但生物監測結果呈陽性,表明滅菌失敗。經檢查發現過氧化氫注液閥呈半堵塞狀態,是造成滅菌失敗的主要原因,造成注液閥堵塞的原因尚不明了,可能與包裝材料或操作有關,如何能早期發現,有待進一步探索。
一、環境污染生物監測操作
合成生物學經歷了幾個重要歷史發展時期。2006年以來,合成生物學發展步入嶄新階段,通過對多種基因部件模塊進行多元系統構建,形成新型藥物、功能材料和能源替代品生產。環境污染生物監測,是指生物在各種污染環境下能夠發出一些個性信息,對這些生物反應進行技術考量,自然可以獲得生物監測數據信息。
如利用敏感植物指示生物監測,反映水體、土壤、大氣等受污染指數情況。對環境污染進行生物監測,可以及時掌握環境污染指數和污染源,為制定具體環境保護策略提供重要技術參考。生物監測極為便利,其準確性也很高,可以為環保部門提供最直接的污染指數信息。
合成生物學將基因聯系成為基因組網絡,利用計算機進行相關信息操作分析,根據細菌監測判斷環境污染程度??梢詫⒓毦?、基因等因素進行整合,形成全新生物體。在這個新型生物體中,可以編程生物組件進行多向鏈接。這個生物組件,可以利用信息占有優勢,對相關構建程序進行修正和控制。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程序,給不同控制模塊發出不同指令,使其成為環境污染指數表。生物學下的環境污染生物防治措施,呈現多元發展趨勢,各種新型生物組件可以對不同環境污染給出不同生物反應,實現環境污染生物監測。
合成生物學發展歷史較短,生物治理環境污染還處于探索階段,隨著生物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生物防治環境污染必定會取得更大成功。目前,生物學研究暫時還停留在用DNA來控制細胞的基礎上,只有推進技術革新速度,才能贏得生物學研究的廣泛成果。計算機工程師對細胞進行編程研究,如對大腸桿菌進行編程,可以讓大腸桿菌在高濃度化學物質中發出綠光。這自然成為生物監測的重要手段,也為進一步制定環境污染保護措施提供數據支持。
二、環境污染生物治理措施
環境污染已經成為人類公害,采用生物治理污染不僅屬于新型技術,還蘊含著具大潛力。生物工程技術研究表明,污水凈化利用生物降解特殊化合物和多功能微生物,已經獲得巨大成功。如從污水凈化分離出多種能降解碳氫化合物的細菌,為污水凈化開辟廣闊天地。微生物可以降解塑料、甲苯等有機物,還能夠消解水中的磷酸鹽,對土壤進行改良,這對環境污染治理帶來重要發展機遇。如找到不同污染物降解關鍵基因,可以進行多種組合,構成不同基因工程菌株,降解不同環境污染物,這對有效改善環境,清除污染物有重要幫助。
現代合成生物學理論研究發展,新的特殊酶基因和重要代謝過程中代謝產物生成有直接關系,適時開發和利用微生物功能基因,可以掌控微生物代謝機制。通過多種研究方式,從不同角度形成探索途徑,可以對最小基因組和人工合成基因組形成針對性研究,這對環境污染物生物處理技術改進提出全新挑戰。
經濟的快速發展導致環境污染逐漸加劇。濫用資源、排放工業廢水、亂倒生活垃圾等,都會對環境形成重要污染。采用生物學生物方式治理環境污染,不僅不會產生有害物質,也能夠降低處理成本。利用生物處理污染物,還可以避免污染物的多次轉移。特別是細胞工程和酶工程技術研究已經取得豐碩成果,將大大提升生物處理污染物的效率,在可預見的未來,生物技術應用環境保護必將成為最實惠最有效選擇。大力開展合成生物學相關研究,對開辟環境保護域度、對全面升級環境保護措施體系,都會產生重要促進作用。
作者:王陽 單位:吉林師范大學
本文從制作以及操作等面對傳統標準生物測試包、某改進生物測試包與我科改良生物測試包進行對比和總結。
材料:100%脫脂純棉布。
1制作方法
1.1傳統標準生物測試包 用16條全棉手術巾大小41cm×66cm,將每條手術巾的長邊先折成3層,短邊折成2層后疊放,做成23cm×23cm×15cm大小的標準試驗包,并將生物菌片置入標準測試包中心部位。
1.2盒子樣標準生物測試包 所用材料、大小尺寸和折疊方法相同,將折疊好的手術巾疊放,置入雙層棉布裁制好的盒子內,蓋上蓋子,將生物菌片置入包中心部位。
1.3我科改良標準生物測試包 所用材料、大小尺寸、折疊方法相同,用16條大于標準尺寸的全棉手術巾先水洗、干燥、滅菌后,再裁制成41cm×66cm大小,按標準方法折疊,疊放,將其中折疊好的8條手術巾打成小包疊放在上層,常規包裝,做成23cm×23cm×15cm 大小。的標準生物測試包。另將生物菌片用有色、小手術巾包裹,置入標準測試包中心部位。持物鑷與生物菌片分開放置。 滅菌后,將菌片置入特制的、有培養液的試管里,培養再檢測。
2討論
2.1傳統標準生物測試包 傳統標準生物測試包制作方法不具體,無細節說明。使用2個月,制作生物菌片標本時,生物菌片粘附在持物鑷內側面1次,生物菌片與包布顏色一致導致夾取菌片時夾空1次,因有外包裹布包制成的無菌操作臺面而未被污染。
2.2盒子樣標準生物測試包 制作盒子樣標準生物測試包使用1個月,初次使用,雖然外表美觀,線條分明。但棉布制作的盒子長期使用和洗滌同樣會縮水變小、塌陷變形,不利于折疊好的手術巾放入,使標準生物測試包不標準。滅菌后,無外包裹布,不能形成無菌操作臺面影響生物菌片標本制作工作,盒子限制了生物菌片上層手術巾的移開,須一層一層慢慢移開,浪費時間。否則,造成菌片飛落被污染1次。影響測試結果。
2.3我科改良標準生物測試包 改良標準生物測試包用外包布包裹,滅菌后打開包裹布形成一無菌操作臺面,便于生物菌片標本制作,8條打包移開上層,不必層層慢慢移開即可看見菌片包,節約時間。用有色小手術巾包裹生物菌片,容易發現。與持物鑷分開放置,可避免生物菌片粘附在持物鑷內側面不被發現,取出持物鑷時造成菌片滑落,造成污染。此方法生物檢測測試結果均合格,使用方便,效果更好。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2011年8月~2012年8月顱腦植入物器械包452包,設為對照組,將2012年9月~2013年9月486包設為試驗組。顱腦手術的植入物有固定顱骨用的鈦條、鈦釘,動脈瘤手術用的動脈瘤夾、顱骨修補用的鈦網、鈦釘。包裝材料采用紙塑袋,有效期為6個月。植入物由顱腦外科提供,在消毒供應中心采用壓力蒸汽滅菌。
1.2判斷標準
清洗質量標準:目測法和5~10倍帶光源放大鏡觀察為植入物無污漬、血漬、水垢并光亮潔凈。滅菌質量標準:無濕包,物理、化學、生物監測合格才能發放。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的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規范化管理的措施
2.1人員培訓
對工作人員進行動脈瘤夾、鈦網、鈦釘、鈦條等相關植入物結構特點、清洗技巧、包裝與滅菌方法要求進行培訓,為有效清洗與滅菌奠定基礎。同時加強工作人員的風險教育和責任心教育。
2.2嚴格交接
由于顱腦外科植入物非常精細、價格昂貴,有的體積微小(如鈦釘),科室安排了責任心強、專業技術好的工作人員負責。要求科室在術前8~12h內把需要滅菌的植入物送到消毒供應中心,在去污區由專人負責依據植入物進行清點驗收,面對面交接并簽名。清點時要認真清點植入物的種類、數量、檢查其功能完好性。
2.3清洗
采用人工清洗與超聲波清洗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流程為:流動水下沖洗多酶清洗液內浸泡5~10min超聲振動3~5min刷洗漂洗純水終末漂洗。動脈瘤夾要用小毛刷刷洗咬合面、齒面、凹槽等清洗死角,撐開時不能用力過大,以免影響其夾閉功能。對細小的鈦釘、鈦條應用專用清潔網筐在超聲清洗機中清洗,既要保證清洗質量,又要保證在清洗過程中不丟失。
2.4消毒與干燥
煮沸槽濕熱消毒,溫度≥90℃,時間≥1min,置入干燥柜中干燥20min。
2.5包裝
植入物包裝前工作人員應洗手,用目測法或5~10倍帶光源放大鏡下逐一檢查其清潔度、同時檢查植入物功能狀態及完好性、數量等。植入物采用紙塑袋包裝,封包前須做到雙人核對。由于鈦條、鈦釘用量多,采用批量包裝滅菌的辦法,按科室要求鈦條3個,鈦釘6個一包,每次滅菌10包,既可方便科室急診手術使用,又可降低了滅菌生物監測的成本。每次患者使用后及時記錄好患者的相關信息以便追溯。包裝時將鈦網用單層治療巾包裹,鈦釘鈦條、動脈瘤夾用紗布包裹后用紙塑袋包裝,可起到保護作用同時可以避免濕包。包內放第5類化學指示物,包外有標識(注明科室、植入物包名稱、滅菌器編號、滅菌批次、滅菌日期、失效期、檢查、包裝者簽名)。
2.6裝載與滅菌
包裝完成后及時滅菌,以防止放置時間過長產生熱源,影響滅菌效果。植入物采用脈動真空壓力蒸氣滅菌,把包好植入物側放于不銹鋼籃筐中,置于滅菌器的上層,裝載不超過柜室容積的90%或不小于5%。滅菌時在標準包中央放生物測試管一支,第5類化學指示物一片,將其置于滅菌車下層排氣口上方,滅菌溫度132℃、壓力0.21MPa、滅菌時間10min、干燥時間8min。
2.7生物監測與發放
滅菌結束后將快速生物測試管取出進行生物培養3h,同時設陽性對照。按新標準[1]要求:滅菌植入型器械應每批次行生物監測,監測合格后可放行。在緊急情況下可以第5類化學指示物合格作為提前放行的標準,生物監測結果出來后及時報告使用部門。判定生物監測合格后由消毒供應中心的工作人員密閉運送到手術室,裝卸時應注意避免擠壓,特別是鈦網受壓會變形而影響手術。與手術室護士交接清楚,雙方確認簽名,并做好記錄及保存。
2.8文件記錄和質量追溯
建立植入物交接登錄本,植入物滅菌及生物監測記錄本(記錄植入物的信息,患者信息、滅菌信息、生物監測等信息),責任落實到人,保證記錄的完整性和準確性,并歸檔留存。包外標識內容詳細、全面,注明患者的相關信息,術后將包外標識留存或記錄于手術護理記錄單上,以便進行感染質量管理、控制及追蹤。
3結果
關鍵詞:環境監測;生態監測;評價
中圖分類號:X82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1)08-0187-02
1 引言
隨著人們對環境問題及其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環境問題不再局限于排放污染物引起的健康問題,而且包括自然環境的保護、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問題。以單純的理化指標和生物指標為主的環境監測已不能滿足當前的發展要求,環境監測從一般意義上的環境污染因子監測向生態環境監測拓寬。生態環境監測是環境監測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環境監測的拓寬,是生態保護和建設的前提,是生態管理的基礎,是生態法律法規的依據,是環境監測體系發展和完善的必然趨勢和要求。
人炸導致現代生態系統生境劇烈變化。新生人口增多和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所帶來的人口基數增大給生態保護等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經濟發展帶來流動人口的不斷涌入,給本地區原有的生態系統帶來了極大的沖擊。耕地(水稻田)的減少導致水土調控能力變差。據常態測算,稻田可維持近10cm的水層,遇到暴雨可達15cm。每公頃稻田比旱地多蓄水1 500m3。穩定水稻生產是長江三角洲地區可持續發展的基石,一旦改變用途,夏季對雨水的調控能力就會下降,易造成水澇帶來環境破壞。生物入侵威脅到生物生態環境健康。外來物種入侵是生物多樣性衰減和喪失的3個原因之一,而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一旦多樣性受到了嚴重威脅,物種滅絕速度就會不斷加快,遺傳多樣性急劇貧乏,生態系統嚴重退化,這些都將加劇人類面臨的資源、環境、糧食和能源危機。湖泊富營養化造成水體自凈能力下降?,F代工業進程加速了水中植物營養成分(N、P等)的過量積累,水體營養過剩,藻類等水生生物大量繁殖,致使水體處于嚴重缺氧狀態,并分解出有毒物質危害水質生態環境。
2 生態監測的學科綜述
生態監測是一門綜合技術,是通過地面固定的監測站或流動觀察隊、航空攝影及太空軌道衛星,獲取包括生境的、生物的、經濟的和社會的等多方面數據的技術。是利用各種技術測定和分析生態系統各層次對自然或人為的反應或反饋效應的綜合表征,來判斷和評價這些干擾對環境產生的影響、危害及其變化規律。新內涵中包括借助遙感、地理信息系統與全球定位(統稱3S集成)等一體化的高新技術對大范圍區域片生態系統的宏觀監測,是環境科學與生物科學的交叉學科。
同時生態監測一直是有爭議的,主要表現在生態監測與生物監測的相互關系上,認為生態監測包括生物監測,如劉培哲認為生態監測是生態系統層次的生物監測,是對生態系統的自然變化及人為變化所做反應的觀測和評價。生態監測包括生物監測和地球物理化學監測兩方面內容。金嵐等將生態監測與生物監測統一起來,將二者統稱為生態監測,認為生態監測是環境監測的組成部分,是利用各種技術測定和分析生命系統各層次對自然或人為的反應或反饋效應的綜合表征,來判斷和評價這些干擾對環境產生的影響、危害及其變化規律,為環境質量的評估、調控和環境管理提供科學依據。前者側重在對生態系統的反應方面,后者則包括生態系統各個層次,即對個體、種群、群落乃至生態系統對外干擾的反應進行監測。這種觀點表明,生態監測是一種監測方法,是對環境監測技術的一種補充,利用的是“生態”來做“儀器”進行監測環境質量。
3 生態環境影響評價
在工作中,主要通過對生態環境質量指數(EI)來對一個區域進行生態的宏觀評價。生態環境指數(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dex)是指反映被評價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狀況的一系列指數的綜合。
EI=0.25×生物豐度指數+0.2×水網密度指數+0.2×植被覆蓋指數+0.2×(100-土地退化指數)+0.15×環境質量指數。
生物豐度指數=Abio×(0.35×林地+0.21×草地+0.28×水域濕地+0.11×耕地+0.04×建設用地+0.01×未利用地)/區域面積。
式中Abio=692.096 020,為全國生物豐度指數歸一化系數。歸一化系數=100/A最大值,A最大值指某指數歸一化處理前的最大值。
植被覆蓋指數=Aveg×(0.38×林地面積+0.34×草地面積+0.19×農田面積+0.07×建設用地+0.02×未利用地)/區域面積。
式中Aveg=601.110 997,為全國植被覆蓋指數的歸一化系數。
水網密度指數=Ariv×河流長度/區域面積+Alak×湖庫(近海)面積/區域面積+Ares×水資源量/區域面積。
式中Ariv=71.768 110,為全國河流長度的歸一化系數;Alak805.664 908,為全國湖庫(近海)面積的歸一化系數;Ares88.366 160 16,為全國水資源量的歸一化系數。
土地退化指數=Aero×(0.05×輕度侵蝕面積+0.25×中度侵蝕面積+0.7×中度侵蝕面積)/區域面積。
式中Aero=146.33,為全國土地退化指數的歸一化系數。
環境質量指數=0.4×(100-ASO2×SO2排放量/區域面積)+0.4×(100-ACOD×COD排放量/區域年均降雨量)+0.2×(100-ASOL×固廢排放量/區域面積)。
式中ASO2=1.725 721,為SO2的歸一化系數;ACOD=0.052 749,為COD的歸一化系數;ASOL=2.424 802,為固體廢物的歸一化系數。
4 結語
我國生態監測工作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已賦予了新的內容。生態監測環境科學與生物科學的交叉學科,包括環境監測和生物監測。它是通過各種物理、化學、生化、生態學原理等各種技術手段,對生態環境中的各個要素、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進行監控和測試,為評價生態環境質量,保護生態環境、恢復重建生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提供依據的過程。
參考文獻:
[1] 劉 菲.生態環境監測及其在我國的發展[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9(14):61~62.
[2] 丁 瓊.生態環境監測[J].科協論壇(下半月),2009(1):57~58.
[3] 屈紅艷.生態環境監測及在我國的發展[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09(10):110~112.
第一條為了預防和減輕農業有害生物危害,加強植物保護,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和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對農業有害生物實施監測、預報、預防、治理和控制的活動,應當遵守本條例。
第三條植物保護遵循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堅持農業生物災害治理與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并重的原則。
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植物保護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建立健全植物保護體系,將公益性植物保護所需經費列入財政預算。
鄉鎮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村民委員會、農業生產經營者對農業有害生物實施綜合治理,做好本轄區的植物保護工作。
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植物保護工作,其所屬的植物保護機構負責植物保護的具體工作。
氣象、林業、出入境檢驗檢疫、科學技術、廣播電視等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植物保護工作。
第二章監測與預報
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組織編制農業有害生物監測預報網絡建設規劃。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建設規劃,加強農業有害生物監測預報站點和信息網絡建設。
第七條農業有害生物監測預報站點的監測設施和觀測環境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占用、移動、損毀監測預報站點的監測設施或者破壞其觀測環境。
因實施城鄉建設規劃或者重點工程建設,需要遷移區域農業有害生物監測預報站點的,應當征求省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的意見,并在省植物保護機構指導下重建;需要遷移其他農業有害生物監測預報站點的,應當征求設區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的意見,并在當地縣(市、區)植物保護機構指導下重建。遷建費用由建設單位承擔。
因不可抗力造成監測預報站點或者監測設施損毀的,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及時報告本級人民政府,并組織修復。
第八條進行農業有害生物監測預報,需要在農田、果園或者其他農業生產場所安裝監測預報設施,或者植物保護專業人員因監測和預報需要,進入農田、果園或者其他農業生產場所,農業生產經營者應當配合,不得阻撓;給農業生產經營者造成損失的,依法給予補償。
第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組織做好本行政區域內農業有害生物發生的預測工作。
監測預報站點負責農業有害生物的調查監測,并及時準確地提供監測數據。各級植物保護機構負責綜合分析各地測報數據,及時作出農業有害生物發生趨勢預測。
第十條農業有害生物預報、警報由植物保護機構負責;農業生物災害信息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向社會農業有害生物預報、警報或者農業生物災害信息。
第十一條氣象部門應當向植物保護機構無償提供植物保護所需的基本氣象觀測資料。植物保護機構不得將得到的基本氣象觀測資料提供給其他單位和個人。
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新聞媒體應當及時無償刊播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植物保護機構提供的農業有害生物預報、警報和農業生物災害信息。
第三章預防與治理
第十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農業有害生物監測預報信息,組織開展農業有害生物的預防和治理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制定具體的農業有害生物預防治理措施,組織植物保護機構開展植物保護技術及產品科學安全使用的宣傳、培訓和咨詢服務。
鄉鎮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員會應當及時向農業生產經營者傳遞農業有害生物監測預報信息,并組織農業生產經營者預防和治理農業有害生物;農業生產經營者應當及時進行預防和治理。
第十三條鼓勵、支持農業生產經營者采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其他非化學防治技術預防和治理農業有害生物。
農業生產經營者采用化學防治技術時,應當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
禁止使用國家禁用的農藥。
第十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根據農業有害生物的抗藥性、防治技術的有效性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要求,可以提出特定農業區域或者特定時段內禁用和限用的農藥名錄,報省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后公布。
第十五條應施檢疫的植物、植物產品在運出發生疫情的縣級行政區域之前,或者種子、種苗和其他繁殖材料在調運之前,必須經過檢疫。
從國外引進種子、種苗和其他繁殖材料,必須按規定辦理檢疫審批手續。對可能潛伏農業有害生物的種子、種苗和其他繁殖材料,必須隔離試種;經檢疫不帶農業有害生物的,方可分散種植。
對可能被植物檢疫對象污染的包裝材料、運載工具、場地、倉庫等,應當實施檢疫。
植物和植物產品的檢疫,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植物檢疫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
第十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采取措施,嚴防外來農業有害生物入侵。
對擬引進的外來農業生物,省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組織有關專家進行風險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采取相應對策。
第十七條對已經入侵的外來農業有害生物,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及時組織查清發生區域,進行嚴密監測,作出風險評估,實施分級管理,進行有效控制和除害。
第四章重大農業生物災害控制
第十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制定重大農業生物災害應急預案,并按照應急預案預備資金、儲備物資。
發生重大農業生物災害時,當地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立即報告本級人民政府。人民政府應當及時啟動應急預案,組織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及時采取控制和除害措施,并及時報告上級人民政府,同時通報毗鄰地區。
第十九條重大農業生物災害災區內的農業生產經營者,應當按照當地人民政府及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消除災害。
第二十條預防、控制和消除重大農業生物災害所需的資金、物資,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一調配。調配的資金、物資應當用于抗災救災,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截留、挪用。
第二十一條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為控制重大農業生物災害組織實施的植物保護行為,給農業生產經營者或者其他單位、個人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給予補償。
第五章植物保護技術與產品的研究和推廣
第二十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鼓勵、支持植物保護技術與產品的研究、開發和推廣。
第二十三條推廣植物保護新技術、新產品,應當事先經過推廣地區試驗、示范,證明其具有先進性、適用性和安全性。
跨農業生態區組織推廣植物保護新技術、新產品,應當經省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示范,并通過專家論證。
第二十四條進行當地未發生的農業有害生物活體試驗、研究,應當采取有效的隔離措施,防止擴散。
第六章監督管理
第二十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植物保護工作的監督檢查,督促有關單位和農業生產經營者按照規定做好農業有害生物的監測、預報和防治工作。
第二十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立植物保護事故報告制度。發生植物保護事故,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立即采取控制措施,并向當地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報告。發生重大植物保護事故,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立即報告本級人民政府,并逐級上報至省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
第二十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組織有關專家對植物保護事故進行鑒定。鑒定結果可以作為事故處理的依據。
植物保護事故鑒定辦法由省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另行制定。
第二十八條植物保護專業人員應當具有植物保護專業中專以上學歷,或者經過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主管部門的專業培訓,達到相應的專業技術水平。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保持鄉鎮植物保護專業人員的穩定,逐步改善其工作條件和生活待遇。
第七章法律責任
第二十九條違反本條例第七條第一款規定,擅自移動、占用、損毀監測預報站點的監測設施或者破壞其觀測環境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第三十條違反本條例第十條規定,擅自農業有害生物預報、警報、農業生物災害信息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情節嚴重的,處一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款;給農業生產經營者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第三十一條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三條規定,推廣未經試驗、示范或者未經專家論證的植物保護新技術、新產品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給農業生產經營者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第三十二條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四條規定,進行當地未發生的農業有害生物活體試驗、研究,不依法采取隔離措施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改正;造成農業有害生物擴散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責任人立即進行除害處理,可以處二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罰款;責任人不進行除害處理的,由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組織進行除害處理,所需費用由責任人承擔。
第三十三條違反本條例其他規定,有關法律、法規規定處罰的,從其規定。
第三十四條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植物保護機構的工作人員違反本條例規定,在植物保護工作中、、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部門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八章附則
第三十五條本條例下列用語的含義:
(一)農業有害生物,是指對農作物及產品產生危害的?。ú≡铮?、蟲、螨、草、鼠、軟體動物和其他生物。
(二)農作物,包括糧食、棉花、油料、麻類、糖料、蔬菜、果樹(核桃、板栗等干果除外)、茶樹、花卉(野生珍貴花卉除外)、桑樹、煙草、中藥材、草類、綠肥、食用菌等作物。
(三)公益性植物保護,是指面向社會提供農業有害生物的監測預報、防治指導、植物保護技術推廣、植物檢疫等公共服務的植物保護行為。
(四)重大農業有害生物災害,是指對農作物及產品造成重大危害和嚴重損失的遷飛性、暴發性蟲害和流行性植物病害及其他生物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