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2 03:47:3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社會科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社會科學論文 絕對優勢學科 相對優勢學科 學科結構相似性
[分類號]G311
科學論文被世界各國廣泛用作科學技術產出的一類指標,科學論文的學科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學體系的狀況和特征,同時也是表征學科建設與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隨著國際大型文獻數據庫的開發和成熟,特別是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SSCI)的推出,許多學者采用文獻數據庫統計數據對社會科學研究的績效、結構及影響力進行了有益的探討。
國內社會科學文獻數據庫的開發也逐漸繁榮,為研究我國社會科學發展的規模、結構、質量和影響力提供了數據基礎。范并思利用報刊資料索引文獻數據指標,采用文獻數量和增長率等定量方法研究了中國1978~1995年社會科學以及學科結構、增長及其變化。一些學者利用《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文獻數量分析了20世紀90年代后期及2l世紀初期中國社會科學生產力及影響。莫作欽利用408種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文獻數據,采用統計分析方法對1996年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活動的基本狀況及其學科發展態勢進行了揭示。蔡曙山采用國家社科規劃申報項目數據分析了各省社會科學各學科的科研生產力。
不同國家或地區對社會科學不同學科領域的發展有優先和輕重緩急之分,那么對于一個省份來說也應該選擇自己優勢和特色學科研究領域。選擇和發展優勢領域最主要的一個方面是要以之前的優勢積累,了解和知道哪些領域具有優勢。科研優勢可以通過多種指標來反映,如科研投入中人力投入、經費投入,科研產出中論文產出等,在這些指標中最具有可比性的是論文產出。對于所有的優勢可以體現到該學科的研究領域在國內和國際上所處的優先地位,這可以通過科研產出指數來測度各地學科結構及優勢領域。本文以反映國內社會科學研究水平的CSSCI檢索系統論文統計數為基礎,建立社會科學研究優勢指數,借以分析和比較我國各地區的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分布與優勢。
盡管科學論文只是衡量科學體系結構的一個方面,但它能在某種程度上反映科學研究學科結構的產量、質量和覆蓋面。分析和揭示各地區社會科學研究學科結構分布及優勢領域,對科技宏觀管理部門來說,可以作到系統規劃、突出優勢、兼顧一般、協調發展,調整和建設優勢領域,對整個國家學科優先領域的選擇和科研基金的投向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意義。
1 數據來源
本論文統計分析的數據均來源于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CSSCI 1998~2004年的數據,時間跨度為7年。CSSCI精選了國內出版的質量較高、影響較大、編輯出版比較規范的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作為來源期刊,該檢索系統具有較完善和規范的學科分類論文省區歸屬檢索系統。
CSSCI根據文獻來源分為25個學科,表1給出1998~2004年我國25個學科領域論文數量及比例排序。部分學科進行了簡稱:(簡稱馬克思)、新聞與傳播學(簡稱新聞學)、圖書情報與檔案學(簡稱圖情學)、社會科學總論(簡稱社科論)、人文地理(簡稱人地學)、環境科學(簡稱環境學)。
從表1可以看出:
從25個學科領域7年論文量占全國論文總量比重和排名看,第一位的是經濟學,占30.3%,成為當前我國社會科學領域中的領頭羊,一支獨秀成為顯學。分列二、三位的是教育學和政治學,各占9.6%、7.1%。有7個學科所占比重不超過1%,分別是宗教學(0.9%)、考古學(0.9%)、民族學(0.7%)、統計學(0.4%)、人地學(0.4%)、社科論(0.2%)和軍事學(0.2%)。
所有25個學科領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波動性增長,各領域波動的年份不完全一致。這是因為一方面收錄來源期刊數量不穩定;另一方面來源期刊變更所引起的。
2 各地學科優勢與結構
2.1 各地優勢學科領域
各地的學科結構反映了現實的社會科學研究能力,也預示著各地的社會科學體系的發展方向。要對各地的學科領域的地位進行分析,必須求助于全國比較。對某個具體地區而言,有必要對衡量社會科學領域成就的絕對優勢學科領域和相對優勢學科領域兩個指標進行區分。兩種優勢的界定如下:
在某一學科領域中,一省區的論文在全國論文總數中的份額,這個指標可粗略評估該省區在不同學科領域的研究力量,取全國3l省區中每一學科領域前5位的省區,以定義它在該領域具有絕對優勢。測算公式:
在某一學科領域中,一省區論文在該省區全部社會科學領域論文中的份額與該領域中各省區論文總數在全國全部社會科學領域論文總數中的份額比較,這是從學科領域的角度來展示相對優勢指數(RCA)。它表明在某一特定領域內,具有比較優勢的省區應成比例地比其他省區做出更多的貢獻(發表更多的論文)。相對優勢指數的測量方法是:
因此,如果兩者的比值大于1,則說明該省區在該學科領域中具有相對優勢;如果比值小于1,則需要加強該領域的研究工作。
為了全面系統地反映和測量各地區的社會科學優勢學科領域,同時也為了消除各地區年度論文變化的影響,取7年各地區論文數據,分別按25個學科領域進行匯總,按上述的計量方法進行測度。各地區絕對優勢、相對優勢學科領域如表2所示。
觀察表2并分析數據可以得出:
從各地區絕對優勢比較看,北京、上海、江蘇、湖北和廣東在大部分領域占據了絕對優勢,這5個省市屬于第一層次。很明顯,北京在全部社會科學學科領域的論文產出中占有絕對領先地位,各領域的論文數占全國相應領域論文數的15%~48%不等,沒有哪一個省份在任何領域能與北京匹敵。北京在所有領域都具有絕對優勢,但不是所有領域都具有相對優勢,在管理學等10個領域不具有相對優勢。上海在、考古學和民族學既不具有絕對優勢又不具有相對優勢,在管理學等11個領域不具有相對優勢,但具有絕對優勢。江蘇考古學和民族學既不具有絕對優勢又不具有相對優勢,體育學只具有相對優勢,在宗教學等9領域不具有相對優勢,但具有絕對優勢。湖北在管理學等8個領域既具有絕對優勢又具有相對優勢,但在宗教學等6個領域既不具有絕對優勢又不具有相對優勢。廣東在等4個領域既不具有絕對優勢又不具有相對優勢。
管理學等16個學科前5名都集中在第一層次,而馬克
思主義等9個領域就比較分散,特別是考古學最為分散。
四川、山東、陜西、河南、甘肅、云南和廣西分別有4至1個絕對優勢領域,其他省份不具有絕對優勢領域。這表明少部分省市產出了大部分的社會科學論文,全國絕對優勢學科是相對集中的,對于具有絕對優勢學科的省市應該繼續保持這種絕對優勢地位,因為這是最具特色的優勢。
從相對優勢領域比較看,各地區相對優勢領域的數目不等,每一個地區都有自己的相對優勢領域,除北京、上海、江蘇、湖北和廣東外,其他具有絕對優勢領域的省份,他們的絕對優勢領域幾乎也同時是各自的相對優勢領域。對于同時具有兩種優勢學科的省市,更應該繼續保持這種特色的優勢學科。對于沒有絕對優勢學科的省份,應該在各自的相對優勢學科里發揮力量,使優勢更突出。
從各學科相對優勢值比較看,社會科學研究能力比較強的省份差異小,而能力比較弱的省份差異比較大,也就是說社會科學能力弱的省份相對比較優勢更突出。
中部地區省份的相對優勢領域主要分布在、哲學、語言學、文學、圖情學和教育學。而西部省份的相對優勢領域主要分布在民族學、文化學、人文地理和環境科學,這是西部所處地域環境的反映。
社會科學研究的地區產出與綜合性大學和文科院校的地區分布有很強的相關性。社會科學研究產出能力強的省份也是擁有高等院校比較多的。
2.2 各地區相對優勢學科領域比較
為了考察各省區相對優勢領域在時間上的縱向變化,將1998~2000年和2002~2004年的各省區25個學科的論文數匯總,也分別計算出各省區的相對優勢領域。這樣可以比較各省區前期和后期相對優勢領域的變化。采用蛛網圖可以清楚地顯示相對優勢領域發展的強弱變化。由于篇幅所限,筆者在東中西省份中各選取一個省份,東部的上海、中部的湖北和西部的陜西。
分析數據和觀察圖1可以看出:
我國大部分地區社會科學學科保持相對穩定的結構,這種結構穩定性高于自然科學或工程學科。社會科學研究能力強的地區學科結構穩定性高于社會科學研究能力弱的地區,也就是說社會科學研究不發達地區的學科結構更容易發生變動。
上海的民族學、環境科學和軍事學相對優勢得到加強,統計學、藝術學和文化學相對優勢被消弱。湖北的新聞與傳播學、統計學和文學相對優勢得到加強,而藝術學、宗教學和教育學相對優勢降低。陜西的人文經濟地理、軍事學和管理學相對優勢得到大力加強,而體育學、心理學和宗教學相對優勢降低。
2.3 各地區學科結構比較
各地社會科學學科結構異同和變化可以通過兩個指標加以測定:
從表3可以看出:
大部分省份的社會科學學科結構與北京極為相似,這表明我國各地社會科學研究發展模式基本相同。只有部分省份如青海、重慶、河南、內蒙古等結構稍有不同。
社會科學研究能力較強的省份結構變動度較小,如北京、上海、湖北和廣東等;社會科學研究力量較弱的省份結構變動度較大,如青海、海南、黑龍江和江西等。
總體上,社會科學學科結構變動低于自然科學或工程學科。
3 結論與建議
當前經濟學成為我國社會科學領域中第一大學科,遠遠超過其它學科。
北京、江蘇、上海、湖北和廣東是我國社會科學研究力量最強的地區,其它地區具有少量的絕對優勢學科,每個地區都擁有數目不等的相對優勢領域,中部地區省份的相對優勢領域主要分布在、哲學、語言學、文學、圖書情報與檔案學和教育學。而西部省份的相對優勢領域主要分布在民族學、文化學、人文地理和環境科學。
大部分省份的社會科學學科結構與北京極為相似,這表明我國各地社會科學研究發展模式基本相同。全國各地社會科學學科發展特色與優勢并不突出。
選擇和發展優勢領域,首先要結合本身具有的學術優勢基礎和特色。各省區優勢領域的存在與各省區的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強弱有很大關系,所以各省區選擇和發展社會科學,應主要結合當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學科分布力量,特別是各地高校重點學科建設,結合當地區域特色和社會需求。其次,在選擇學科研究重點時,必須確立學科主體研究方向和有特色的學科方向,并以此為重點加強建設。在選好方向的基礎上,建設和培養學術梯隊,沒有一流的學術隊伍就沒有一流的學科,人才是學科發展的動力所在。
以社會科學論文作為測度優勢領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論文只是反映社會科學知識的成果形式之一,在社會科學領域,書籍也是反映社會科學成果的重要形式之一。
【摘要題】理論探索
【關鍵詞】社會科學/科學生產力/CSSCI
1引言
科學生產力與物質生產力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范疇,它們的成果表現形式有著質的差別。后者的成果是物質的、有形的,而前者則是非物質的、無形的,需要經過轉化才能成為有形的。自然科學、技術生產力成果的表現形式主要是論文、著作、專利;社會科學生產力成果的表現形式則主要是著作、論文、研究(咨詢)報告。對于物質生產力的評價國際上已經建立起一套通用的、公認的指標體系,可以進行直接評價。而對于科學生產力的評價,由于它的成果是非物質的、無形的,因此無法對它進行直接評價。目前,國際上的通用做法是對它的成果的轉化表現形式進行量化評價,從而對科學生產力進行間接評價。
論文是科學成果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這里所說的社會科學生產力是指社會科學生產的能力。20世紀60年代,美國學者加菲爾德(E.Garfield)主持的美國費城科學信息研究所(ISI)研制了《科學引文索引》(SCI),以在SCI來源期刊上發表科學論文的數量和已被SCI錄用論文的引用量作為衡量科學成果的量和質的主要指標。經過30多年的實踐,目前SCI已被國際公認為評價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單位乃至學者個人科學成果(主要是基礎研究)和學術影響的主要工具。自1988年開始,受國家科委的委托,中國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依據SCI每年我國各科研機構、高等學校在SCI的發文量和被引量統計。這一重大舉措導致了各高等學校、科研機構紛紛采取各種激勵措施,從而在總體上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科學生產力的發展。
在E.Garfield的主持下,自《科學引文索引》之后,美國費城科學信息研究所相繼研制、出版了《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和《藝術與人文科學引文索引》(A&HCI)。但SCI、SSCI、A&HCI是國際性的,且不收錄中文期刊,而我國的科學研究人員的成果絕大多數發表在國內出版的中文期刊上。為了能準確、全面地反映、評價我國的科學生產力,研制基于中文學術期刊的引文索引就成為十分緊迫的重要任務。1995年,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研制的以國內出版的核心科技期刊為素材的《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正式出版。1998年南京大學開始研制《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hineseSocialScienceCitationIndex-CSSCI),1999年經專家組論證,教育部正式批準,將《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列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九五”規劃重大項目。
在教育部社政司的支持和指導下,經過課題組3年多的努力,《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已研制成功,相繼出版了CSSCI(1998)、(1999)、(2000)、(2001)光盤和網絡版,并提供查詢、咨詢、統計服務(包括網上服務)。CSSCI的出版填補了我國該領域的空白。CSSCI來源期刊的選定是在教育部社政司的直接指導下、廣大社會科學領域專家的參與下進行的。2001年3月,教育部社政司成立“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咨詢委員會”,由全國17所高校的社會科學專家和社科管理專家組成。在教育部社政司領導的參與下,咨詢委員會于2001年3月、4月、5月分別在南京、長沙、珠海召開會議,對CSSCI來源期刊進行了充分、深入的討論,會后由教育部社政司組織全國社會科學領域1000名教授對CSSCI來源期刊進行評選,最后確定CSSCI來源期刊419種。這保證了CSSCI的科學性、客觀性。
表1論文的地區——學科分布
附圖
說明:由于少數論文涉及2個學科、作者涉及2個地區,故論文總數略多于CSSCI(2001)論文總數。
本文基于《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2001),以發表學術論文為指標,對我國社會科學研究及其結構、分布作一初步研究,以對我國社會科學研究作一宏觀描述。
2社會科學學術論文總量及其地區、學科分布
《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2001)來源期刊為419種,錄用來源文獻為61492篇。根據CSSCI(2001)數據庫,分析、統計得出社會科學學術論文的地區——學科分布,如表1所示(見上頁)。
3我國社會科學生產力結構分析
由表1論文的學科分布可知,2001年我國社會科學學術論文總量中經濟學占30.41%,這是我國改革開放20年來實施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方針在論文學科分布中的反映。占社科論文總量4%以上的其他8個學科依次是:教育學,政治學,新聞與傳播學,圖書館、情報學與文獻學,文學,歷史學,法學,哲學。
由表1論文的地區分布可知,2001年發表的社會科學學術論文中北京占28.16%,列第1位,遙遙領先于其他省市,這是由北京市集中了量多質高的高等院校、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黨政部門(含所屬研究機構)所導致的。占社科論文總量4%以上的其他6個地區依次是:上海(9.04%),江蘇(7.70%),湖北(6.82%),廣東(6.45%),浙江(4.52%),四川(4.23%)。表1全面反映了我國社會科學生產力的地區分布。它還列出了社會科學各學科論文的地區分布,由此可反映出社會科學各學科生產力的地區分布。表2列出了各學科論文發文量按地區分布的前5名,反映了各學科社會科學生產力處于領先地位的省、市,比較突出的是北京、上海、江蘇、湖北、廣東。
表2學科論文地區發文量排序前五名
附圖
收稿日期:2003-06-09
【參考文獻】
1鄒志仁.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2001).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鄒志仁.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計量指標——論文、引文與期刊引用統計(2000年).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
《要目總覽》(不含港澳臺期刊)由北京大學圖書館與北京高校圖書館期刊工作研究會聯合編輯出版,是國家教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九五”規劃項目“核心期刊的文獻計量學研究”的子課題。1996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錄總覽(第二版)》,2000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錄總覽(第三版)》,2004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錄總覽(第四版)》。
目前《要目總覽》的最新版是2004年版,為國內多數科研院所采用權威版本。我校采用最新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作為對的期刊是否屬于核心期刊的認定標準。總體而言,對當前核心期刊的認定原則是:以最新版《要目總覽》收錄為準,期刊封面標有“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字樣的期刊可以認定為核心期刊,印有“XX類核心期刊”字樣的期刊則不一定是我們所指的核心期刊,相反,期刊沒有標記“核心期刊”字樣而《要目總覽》收錄的是核心期刊。
二、《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
中國社會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中國社科院文獻信息中心研制。該中心從1996年開始建立中國社會科學論文統計分析庫,根據幾年來的研究成果和對大量數據的統計分析,確定了1999年度中國人文社科學核心期刊并編制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共收入506種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基本覆蓋了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的主要學術期刊,反映了我國人文社科論文的學術水平,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認定的學術研究核心期刊,也是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成果統計分析和文獻評價研究的重要信息基礎。社科院每年將對核心期刊進行更新補充,并淘汰不符合核心期刊入選標準的期刊,
三、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中國科學院共同資助,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承建開發。CSCD第一版(1996)收錄期刊315種,第二版(1997)增加到582種,后又經過幾次擴充,2000年收錄1500種。該系統全面參照美國“ScienceCitationIndex”(SCI)的編制體系,它按照“二八規律”(即80%的主要文獻分布在20%的核心期刊中)粼選了我國4000余種自然科學期刊中具有較高水平和編輯質量的核心期刊。利用本庫可以查找核心期刊中發表的論文及引文,更重要的是其評價功能,利用其引文數據可評價個人、實驗室、學術機構的學術水平與學術地位,評價期刊質量等。
另《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中國期刊網編委會與中國科學文獻計量中心確定3500種期刊為“《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900種人文社類期刊為“《中國人文社科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
四、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錄
1995年3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和國家教委研究生工作辦公室頒布《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錄》,共收443種期刊,
五、國家期刊獎
由新聞出版署和科技部組織,每兩年一屆。首屆“國家期刊獎”于2000年元月頒獎,《求是》等48種社科期刊和《中國科學》等64種科技期刊分獲首屆國家期刊獎,23種社科期刊和22種科技期刊獲得國家期刊獎提名獎。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國家期刊獎中科技類期刊學術性專業性更強,社科類則很駁雜,49種獲獎期刊中只有12種是學術研究期刊,著名的有《中國社會科學》、《經濟研究》、《北京大學學報》、《文藝研究》、《文史哲》、《江海學刊》等。
英文名稱:Journal of Hunan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主管單位:湖南省教育廳
主辦單位: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湖南省婁底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673-0712
國內刊號:43-1454/Z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4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論文是研究人員在進行科學研究之后,為表述科學研究成果而撰寫的理論性文體,又稱科學論文,簡稱論文。科學研究是人類社會實踐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推動社會發展的有效手段。隨著科學的空前發展,新的見解、新的發明創造層出不窮,舊的觀點不斷得以更新,論文就是這些新觀點、新見解、新發明的研究結晶。它通過科學的分析、論證,闡述各個專業領域最新的研究結論,探討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論文的撰寫過程是一個不斷地接近真理、認識真理的過程。論文一方面可以作為一種精神力量滲透到整個社會意識形態領域中,另一方面又可以作為一種物質力量運用到生產實踐中去。論文可以說是人類智慧的集中反映。論文屬于應用文體,有非常鮮明的特點和嚴格的規范。無論哪類學科,哪門專業,哪種類型的論文一般都具備以下六點共性:
一、科學性論文的這一特點是由其本身性質決定的。科學研究的任務是正確認識客觀規律,揭示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探求客觀真理,推動人類社會向更文明的階段發展。因此,學術論文是以科學性為前提的,這一精神貫穿著論文寫作的始終。首先,論文的論點和結論必須科學。它必須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能夠經得起實踐的檢驗。論點絕對不能主觀臆造,不能帶有主觀隨意性和偏見。其次,論文的論證和論據必須科學。學術論文通過科學的研究方法如觀察、調查、實驗等,并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等對立論進行嚴密而富有邏輯性的科學論證。所引用的論據無論是實地調查來的,還是實驗中來的,或是文獻中摘引來的,都要求真實、典型,真正成為論點的支柱。再次,論文的論述必須科學。措辭嚴謹,概念準確,條理清楚,結構完整,才能體現正確的認識過程,令人信服地傳達科學的學術見解。論文的科學性要求寫作者從探求科學真理的目標出發,以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堅持實事求是的精神,采取認真、嚴謹的治學態度來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并將揭示出來的客觀規律形諸文字,加以科學的表述。
二、學術性論文反映的是某專業領域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對科學事業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起一定的推動作用。論文的價值即體現在學術性上,而論文的學術性又突出地體現在專業性上。學術是有系統、較專門的學問,它往往以學科的形式表現出來。學科門類繁多,各學科之間雖然有許多相同、相通之處,但差別是主要的,各學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領域,有自己專業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有自己的理論體系和科學術語,形成了專門化的知識體系。比如經濟學方面的論文,需要研究和解釋的是經濟領域的問題和現象,那就必須運用經濟學的分析方法,采用經濟學的分析工具;而管理學方面的問題,其分析問題的方法、工具、表述方式則必須符合管理學的學科要求。人們通常將學科分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大類,兩類之下又可逐層劃分下去。分工越細,學問也就越專門化。論文要研究和闡述的就是這些專業知識中的某一個問題。因此,只有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對本學科的研究領域、研究方法、理論體系等基本問題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提出有價值的學術問題,從而進行學術研究。論文所論述的內容,使用的語言都必須與所論述的學科密切相關,這是論文的顯著特點。
三、獨創性論文不僅要進行專業化的學術研究,而且還要報告自己獨到的研究成果。創造是科學的本質,獨創性是論文的生命。是否有創見,是衡量學術論文價值高低的標準。論文不同于一般的教科書,它不能重復已有的知識,甚至也不同于一些學術專著。有些學術專著主要用于專業知識的傳播和普及,因而比較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常規性,但論文絕不能人云亦云,必須創造性地解決某一專業領域的理論問題或實踐問題。不同的研究者創造能力可以有大小,創造水平可以有高低。大到能夠開創一門新學科、創立一個新學派,小到發現一條有價值的資料,但無論對于哪個層次的研究者而言,獨創性這一點都必須是研究者從發現問題開始,到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最后到撰寫論文的整個過程中自始至終、堅持不懈的追求。具體說來,獨創性可以體現在研究和探索前人未曾涉及的領域;可以糾正或補充前人的觀點;可以綜合前人的研究,揭示今后研究的方向;可以為前人的立論提供新的事實材料或采用新的研究方法等等,不一而足。
四、理論性學術論文不能停留于事實、現象的羅列,必須探究事物的本質及規律。寫論文必須運用理論思維,通過對事實的抽象、概括、說理、辨析和嚴密的邏輯論證將一般現象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論文的基本框架是邏輯的,是以中心論點為核心,以分論點為支柱的嚴密的邏輯體系,其中充滿了一般與個別、整體與部分、主要與次要、原因與結果、現象與本質等事理關系。很多作者的論文水平不高,其重要原因就在于論文缺乏理論性。沒有理論支持的論文,只能囿于事實材料的堆積,不能從一般的現象中看到問題的本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從而達到對研究對象的客觀規律性的認識。論文的理論性是作者的學識水平、理論素養和實踐經驗的綜合反映。
五、實踐性論文要充分考慮到文章的實踐性和現實意義。只有從社會現實需要出發,從科學進步需要出發,才能寫出滿足時展要求,真正能夠體現論文價值的文章。不同學科的論文,其應用性、實踐性的表現形式也不同。自然科學方面的論文,它的應用性和社會價值往往比較直觀,甚至可以直接產生社會效益,對生產技術的發展及其所研究的學科本身都具有較明顯的現實意義;社會科學方面論文的應用性和社會價值雖然常常不如自然科學方面論文那么直接和明顯,但社會科學方面論文提出的新觀點、新發現、新理論,對本學科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同樣具有指導和推動作用,因而也同樣具有實踐性和現實意義。
六、規范性論文具有統一的書寫格式和語言規范。科技報告、學位論文等的編寫格式已由國家制定了統一的標準。為了便于交流和應用,論文必須運用規范的語言文字系統和符號系統進行表述。這也是論文不同于其他文體的特征之一。
關鍵詞:核心期刊 期刊評價 來源期刊篩選
核心期刊概念的出現,源起于西方國家。19世紀后期,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學術論文及載體期刊大量增加,如何幫助讀者快速有效地獲取文獻成為文獻情報工作者研究的重要問題。這類研究取得了兩方面的顯著成果:一是編制文獻檢索工具,及時揭示期刊文獻,主要表現為各種類型的期刊文獻檢索工具(包括數據庫)不斷涌現,二是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對學術期刊進行評價分析,主要表現為學術界對文獻分布規律和核心期刊的研究。
為了揭示學科文獻在期刊中的分布規律,前人曾做過大量研究。1934年,英國文獻學家布拉德福在《工程》雜志上發表的《關于特定主題的情報源》一文①,成為闡述文獻分布規律的開山之作,奠定了學科核心期刊評價的理論和方法。
1我國核心期刊研究的起源與發展
1.1起源(20世紀50年代-70年代)
我國對核心期刊的研究,據有關學者論述,最早開始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當時的中國科學院圖書館、中國科技情報研究所和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即做了一些相關的研究工作。20世紀70年代初期,《國外書訊》雜志(《世界圖書》雜志前身)開始引進和介紹國外期刊評價理論和方法,如“常用期刊”、“核心期刊”的概念,引文分析評價的方法等等,并具體介紹了部分學科的核心期刊。總體來說,這一階段的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對國外研究成果的零星翻譯、介紹等方面,缺乏系統的自主研究。
1.2發展(20世紀80年代)
經過十多年對國外研究的追蹤學習,“核心期刊”的概念逐漸被我國學術界熟知與接受,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一方面,隨著經濟、科技、文化等各個領域的全面復蘇,信息交流日益增多,期刊作為傳播信息知識的重要載體,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以空前的速度和數量涌現的期刊,給圖書館的訂購、收藏以及讀者閱讀等帶來了多方面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核心期刊的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日益受到我國圖書情報界的重視,有關核心期刊的理論研究逐步深入,并開始了應用實踐的探索。
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圖書館學、情報學期刊相繼發表了一批有一定深度與廣度的介紹和研究文獻離散規律的文章,從理論上對核心期刊研究進行了深入探討。在實踐應用方面,1981年,《世界圖書》雜志編輯出版了“國外科技核心期刊專輯”,共選出了大、小共79個專業的核心期刊,9個專業的常用期刊,是國內進行核心期刊篩選的最早實踐嘗試,受到了國內圖書情報界的好評,對我國的核心期刊研究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同時,中國的期刊出版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從70年代初的不足百種,到70年代末的1400余種,再到80年代末的6000余種,期刊數量劇增,加上期刊價格大幅增加,內容質量良莠不齊,這使得國內核心期刊評價研究的對象由國外科技期刊逐步擴展到國內科技期刊。同時,引文數據庫的建設也開始提上日程,為核心期刊的研究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中國的核心期刊研究開始進入理論和實踐并重的階段。
1.3繁榮(20世紀90年代以來)
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我國的核心期刊研究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更大發展,被一些學者認為是“突進期”。進入21世紀之后,有關核心期刊的研究更是興盛不衰,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
在這個時期,關于核心期刊研究的著譯漸多,理論研究成果大量發表,尤其是實踐應用,開始大規模地開展起來。1991年,世界圖書出版公司編輯出版《國外科技核心期刊手冊》,在其“序言”中闡明了研究和編制的基本出發點是為文獻機構選購提供參考,“從優中選優”,旨在向讀者推薦刊載最新理論、知識和信息的優秀期刊,在核心期刊研究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方面,邁出了可喜的一步。1992年,北京大學圖書館和北京高等院校圖書館期刊工作研究會共同發起研究、編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以下簡稱《要目總覽》)問世,對我國近萬種在版中文期刊用統一的標準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統計和分析,這是我國第一次大規模地利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對中文期刊進行研究,在圖書情報界、學術界、出版界和科研管理部門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成為我國核心期刊理論和實踐結合應用研究發展歷程中重要的標志性學術成果。此后,我國的核心期刊研究一直持續穩定地向前發展,進入了全面繁榮的階段。
2我國核心期刊評價研究情況回顧
2.1核心期刊評價研究
(1)蘭州大學的研究
1988年,蘭州大學圖書館仿照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的《期刊引證報告》(JCR),選用了其認為代表當時中國出版學術水平最高的10種自然科學期刊作為來源期刊,統計1980-1986年期間各刊所載論文的參考文獻,編制引文索引卡片,并分階段編印成冊,名為《中文自然科學引文索引》,同時按照被引用期刊被引量的多少排序,篩選出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104種,結果發表在同年《世界圖書》雜志的“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一文中。1992年,“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課題組在此前研究的基礎上,選擇了1980-1986年核心期刊表中排名前20位的期刊作為來源刊,對其在1990-1991期間的引用情況進行了引文統計、排序,并截取排序結果中的前100種期刊,公布了“1990-1991年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百種表”。這是對自然科學領域的學術期刊較早進行核心期刊篩選的研究。
(2)北京大學圖書館等的研究
1991年11月至1992年12月,由北京大學圖書館和北京高校圖書館期刊工作研究會共同編制《要目總覽》1992年版。共有41所高等院校圖書館的200余名工作人員參與研究和編制工作,聘請了400多位專家進行了書面鑒定,共篩選出核心期刊表131個,核心期刊2174種。專家鑒定委員會認為:《要目總覽》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和使用價值,為各類型圖書情報部門的中文期刊采購和讀者服務提供了較重要的參考工具。
有關學者認為,此次研究有幾點值得注意:1.研究主題集團化、2.篩選領域空前擴大、3.評價體系相對完備,是國內“核心期刊”研究史上由“個人學術研究”轉向“集體聯合攻關”的標志。盡管今天看來尚有許多不盡完善的地方,但此項研究成果能夠代表當時國內“核心期刊”研究的最高水平。
《要目總覽》第一版問世后,在社會上引起一定反響。出版界和圖書情報界給予了充分肯定和較高評價,認為該項成果適應了社會需要,填補了國內空白,促進了中文期刊編輯和出版質量的提高,為國內外圖書情報部門采集中文期刊提供了依據,成為大型檢索刊物確定收錄范圍的參考工具。此后,《要目總覽》分別于1996年、2000年、2004年、2008年每四年編制和出版一次,每一版都在研制方法上不斷優化和改進。
《要目總覽》第三版同時也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九五”規劃項目“核心期刊的文獻計量學研究”的三個子課題之一,稱為“中文核心期刊評價研究”。按照研究課題的基本要求,第三版的“前言”以“中文核心期刊的文獻計量學研究報告”的形式刊出,研究報告全面展示了研制過程,并對“核心期刊”概念、性質和用途做了進一步的界定。此后,公布研究報告即成為慣例。
第四版同時也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學術期刊評價及文獻計量學研究”的子課題之一,于2001年開始研究。課題組對核心期刊評價的基礎士理論、評價方法,評價軟件的設計與使用,核心期刊的作用與影響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對核心期固刊評價理論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和理解。
第五版于2007年初開始研究,26個單位的102位專家和工作人員參與,全國5529位學科專家參加了核心期刊表的評審工作,共選出核心期刊1983種。第五版繼續采用以定量評價為依據,以定性評審為補充的評價方法。在上版基礎上增加了基金論文比、Web下載量兩個統計指標,同時增加了反映期刊論文質量的評價因素。此外,還修正了影響因子和被摘率的計算方法,解決了前幾版因學科影響因子評價效果不好而權重較低的問題。
(3)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的研究
199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創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于2001年1月編制出藍皮書《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①。第一版從全國3000余種人文社會科學期刊中選出506種核心期刊,篩選原則是:國家正式批準的出版物,有較高的學術性和理論性,全國檢索類期刊收錄頻率和引用頻率較高,全國省市自治區及各專業學會評比中獲獎的學術期刊。
2004年1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文獻計量學研究室編《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2004年版正式出版。第二版對核心期刊的概念做出新的界定,認為某學科(或某領域)的“核心期刊”,是指那些“發表該學科(或該領域)論文較多、使用率(含被引率、摘轉率和流通率)較高、學術影響較大的期刊”,“適用于讀者和作者據此選用期刊,以及館藏和文獻數據庫的選刊。”這一版全面采用了引文分析的方法,分學科的人文社會科學采用指標:學科總被引、學科影響因子、期刊總被引;綜合性的人文社會科學期刊采用指標:總被引、影響因子、即年影響因子,入選核心期刊344種。
作為連續性成果,《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了調整和修改,出版了2008年版。該版在2004年版的基礎上進行了修訂和調整,確定分學科統計指標為:分學科影響因子及被引、影響因子、轉摘頻次;綜合性學術期刊統計指標為:影響因子、轉摘頻次、在分學科的位次。最后確定的核心期刊數量為386種。
(4)中國人文社科學報學會的研究
2002年6月,中國人文社科學報學會依據《中國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質量標準及評估辦法》評出“中國人文社科學報核心期刊”共154種,是在第二屆全國社科學報評優活動的基礎上篩選出來的,用較大篇幅對27家學報的特色欄目進行評介,這是其他核心期刊評價所沒有做到的。主要參照“中國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質量標準及評估辦法”,全面考慮政治標準、業務標準、編輯標準、出版標準,結合一般評價核心期刊的“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等定量指標,對期刊進行全面評估和鑒定。這樣評選的“核心期刊”實際上是“優秀期刊”,重點在于考察期刊的出版質量,是對期刊辦刊質量的整體評價。
(5)《中國學術期刊評價研究報告》
由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武漢大學圖書館等單位研制,共選擇了6170種學術期刊進行評價。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得分排序與劃分等級相結合,并提出了“權威期刊”的概念,最終評價結果得到:分學科評價,權威期刊311種,核心期刊957種;分學報類型評價,權威學報74種,核心學報221種。
(6)其他核心期刊研究
1995年3月,《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錄》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國家教委研究生工作辦公室頒布,是各高校研究生院選訂的供研究生用的期刊目錄之一,收錄哲學、社會科學類期刊105種,自然科學類期刊305種,研究生校刊33種。
2008年初,上海圖書館《全國報刊索引》編輯部通過對全國上萬種期刊進行認真分析,對核心期刊評價的基礎理論、評價方法、作用及影響等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經過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審,最終從正在出版的中文期刊中評選出1736種核心期刊。
此外,還有各高校自行圈定本單位“核心期刊”,基本參照上述一種或幾種核心期刊目錄,做法有所不同,此不贅述。
2.2來源期刊篩選和引文庫建設研究
(1)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的研究成果
1987年,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開始利用國際重要檢索刊物對我國科技論文的發表數量和被引用情況進行統計和分析。1989年,受當時的國家科委委托,進行“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課題的研究,開始篩選國內的科技期刊,并以選出的期刊為統計源,對我國情況和被引用情況進行統計和分析。最終從全國3025種科技期刊中選出“1988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1189種。此后,每年對其“統計源期刊”進行調整。
該課題研究有三個成果:一是《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公布“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名單,從1997年起,每年出版一本;二是《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年度研究報告),向社會公布各種統計與分析結果;三是建立了“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數據庫”(CSTPCD),提供各種科技論文產出和被引情況服務,目前由其下屬的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為用戶提供網上服務。2010年,該庫收錄的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為1946種,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已成為一個品牌,也可稱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
(2)“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
該數據庫于1989年由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創建。1994年起推出我國第一份“被引頻次最高的中國科技期刊500名排行表”,開始對外服務。1995年出版了我國第一本印刷版的《中國科學引文索引》(試行)。1999年起,編印《中國科學計量指標:論文與引文統計》,每年出版一卷。2005年出版《中國科學計量指標:期刊引證報告》,彌補美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研制與的《期刊引證報告》(JCR)中收錄國內期刊(多為英文版)只有70余種的不足,以定量的指標數據如實反映國內科技期刊在中文世界的價值和影響力。“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收錄我國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學、地學、生物學、農林科學、醫藥衛生、工程技術、環境科學和管理科學等領域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和優秀期刊千余種,目前已積累從1989年到現在的論文記錄300萬條,引文記錄近1700萬條,已發展成為我國規模最大、最具權威性的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被譽為“中國的SCI”,為我國科學文獻計量和引文分析研究提供了強大的工具。
初期,該數據庫來源期刊的選刊主要指標有5個:《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1992、1996年版)、期刊引文頻次、1994年國外檢索工具收錄的中國期刊、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國內檢索工具核心期刊。基本思路是,某一種期刊涉及到的指標數越多,則說明該刊的質量越高,學術權威性越大。此后,來源期刊時有調整,仍采用多指標綜合篩選的方法。
(3)“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CSSCI)
該數據庫于1998年由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建立。2000年,“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正式成立,專門從事CSSCI的研制和開發。目前,該中心已完成了1998-2009年12年數據的制作,來源文獻100余萬篇,引文文獻600余萬篇”,對外提供委托查詢和網上服務。該項目成果填補了我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的空白,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
該數據庫對來源期刊的篩選,制定了嚴格的選刊標準、篩選指標、篩選程序和調整原則,每兩年調整一次。最新一次來源期刊遴選采取的定量指標為:他引影響因子,權重為0.8;總被引頻次,權重為0.2。來源期刊的數量控制在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總數的15-20%。
(4)“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CHSSCD)
該數據庫于1996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開始研制。學科范圍涵蓋了哲學、政治、法律、經濟、文學、歷史等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領域,收錄的700種左右的來源刊(含核心期刊和擴展期刊),是從全國3000多種人文社會科學期刊中篩選出來的。它是我國目前有較大影響、年度收文量較大的人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基本上反映了我國人文社會科學論文的學術水平,是我國文獻計量評價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
(5)《中國引文數據庫》(CCD)
該數據庫收錄了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出版的所有源數據庫產品的參考文獻,涉及期刊類型引文、學位論文類型引文、會議論文類型引文、圖書類型引文、專利類型引文、標準類型引文、報紙類型引文等,每日更新。該庫通過揭示各種類型文獻之間的相互引證關系,不僅可以為科學研究提供新的交流模式,同時也可以作為一種有效的科學管理及評價工具。截至2007年12月,累計鏈接被引文獻達6848642篇。
(6)《中國學術期刊綜合引證報告》(CAJCCR)
由清華大學圖書館、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和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共同研制,是以CNKI中國知識資源總庫中最大的一項文獻資源——“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JFD)所收錄的6000余種各學科期刊的文獻引文及CNKI中心網站全文下載頻次為數據基礎,以中國引文數據庫、中國期刊信息數據庫和《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檢索與評價數據規范》為依托研制而成的一部綜合性的大型文獻計量報告,便于了解期刊的引用和被引用情況,分析期刊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評價期刊在科學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7)《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引文版)
該數據庫由重慶維普資訊有限公司以全文版為基礎開發而成。可檢索1990年以來國內公開出版的5000多種科技類期刊(其中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的核心期刊1500余種)所的參考文獻,總數據量約548萬篇,可查詢論著引用與被引情況、機構發文量、國家重點實驗室和部門開放實驗室發文量、科技期刊被引情況等,是科技文獻檢索、文獻計量研究和科學活動定量分析評價的有力工具。
從上述國內文獻計量評價項目可以看出,國內對文獻計量的研究方法經歷了演變的過程,從最初的單指標評價到現在的多指標評價體系,有單純的定量分析,也有定量和定性評價相結合。不管怎樣,總的趨勢是評價方法更為科學、經驗日趨成熟。
3核心期刊研究成果的作用
由于核心期刊定量評價方法能對學術期刊做出比較客觀和公正的評價,因而核心期刊研究成果很快得到了應用,成為常用的參考工具。3.1核心期刊表的主要作用是為期刊采訪提供參考,有助于調整館藏結構
由于受經費和館舍空間限制,圖書館和相關機構需要有選擇地訂購期刊。尤其是在期刊品種飛速增長、電子期刊快速崛起的今天,如何采選期刊更成為期刊采訪人員面臨的難題。核心期刊表是從學科文獻量和學術影響力等角度,通過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辦法,對期刊進行較為客觀的評價,采訪人員通過參考核心期刊表,可以快速有效地了解某個學科的重要期刊,實現精選期刊、合理使用經費的目標。根據核心期刊表有選擇地訂購和收藏期刊,有助于實現期刊館藏的分級保障體系,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優先選訂重要期刊和核心期刊,在經費允許的情況下,補充選訂一般期刊,這種做法既能保證讀者的學習與科研的需要,同時又能使期刊的館藏結構更加合理。
3.2在圖書館導讀、參考咨詢方面,核心期刊表具有重要的參考和指導作用
由于核心期刊評價研究基本都是按照學科分類來進行的,當讀者希望了解某個學科都有哪些重要期刊時,圖書館員可以借助分學科的核心期刊表給讀者一個有效的指導,幫助讀者找到適合自己需要的期刊。加上國內幾個核心期刊評價研究和來源期刊研究項目都具有一定的連續性,核心期刊表逐年更新,有助于學科專家及時了解和掌握學科期刊的新變化、新情況,提高研究效率。
3.3作者投稿時可以參考核心期刊表
核心期刊比一般期刊可能擁有更多的讀者,其刊載文章的作者通常也具有相對較高的研究水平和文字水平。因而在核心期刊上發表的論文能產生更大的學術影響力。當作者撰寫論文不知道該往哪個專業期刊投稿時,可以參考核心期刊表。此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還提供“專業期刊一覽表”,可供作者根據自己論文的水平選擇最恰當的期刊投稿。
3.4核心期刊表可以為引文數據庫精選統計源期刊提供參考
這方面的作用主要體現在那些需要精選來源期刊的引文數據庫建設方面。這些引文庫為了保證數據庫質量,盡可能避免漏選重要期刊,這時,核心期刊表是很有價值的參考工具。
3.5核心期刊研究有助于期刊質量的提高
核心期刊在稿源數量、作者水平和讀者數量方面占有優勢,這種現象促使期刊編輯部更下功夫辦刊,提高期刊質量。許多期刊編輯部也進行文獻計量學的研究,希望能夠通過對各項定量指標的分析,追蹤學科發展趨勢,了解期刊自身發展軌跡和持續影響,制定期刊發展規劃,提高辦刊質量。合理的競爭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起到推動我國學術期刊的發展和進步的作用,有利于創造更多的精品期刊。
3.6核心期刊研究對文獻計量學研究有促進作用
核心期刊研究依據的是文獻計量學的理論和方法,是一種大規模的文獻計量實踐,因而,核心期刊研究正在不斷豐富文獻計量學的內容,促進文獻計量學的發展。從國內現有的核心期刊評價研究工作的發展來看,評價工作的研究方法在不斷改進,許多學者和工作人員在實際開展統計工作的同時,對文獻計量學進行了深入研究,力求評價方法更為科學、合理。
4核心期刊評價研究發展展望
縱觀核心期刊評價研究的發展歷史,可以看出,核心期刊研究是在國外的影響和國內的需求背景下產生的,不僅具有理論意義,而且具有實用價值,發揮著積極的作用。盡管現階段出現了對核心期刊研究成果的誤用情況,但核心期刊研究本身是迎合需求的,是順應文獻計量學理論發展的,這一點應該得到肯定。從宏觀角度來看,我國的核心期刊研究,不僅不能因噎廢食,而且還應根據形勢的變化,考慮新的發展方向。
4.1從期刊評價需求來看
在數字環境飛速發展的今天,因為電子期刊存在種種問題,短期之內還不能完全取代紙本期刊,紙本期刊與電子期刊將在很長時期內并存。很多圖書館在購買了大量的電子期刊數據庫的同時,還保留了相當數量的紙本期刊,經費緊缺的局面依然存在。如何以較少的資金選購優質的紙本期刊依然是各館面臨的問題;紙本刊在教學和科研中仍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對紙本刊的文獻計量評價研究還應不斷地繼續和深入。
同時,新的需求不斷產生,如電子期刊資源,在短短的幾年之內迅速發展,成為教學和科研中的重要參考資料。電子期刊與紙本期刊在載體形態、檢索方法、瀏覽方式上迥然,但面臨類似的問題:如何選擇電子期刊數據庫?如何評價電子期刊數據庫?怎樣能用較少的經費選購優質的電子期刊?隨著電子期刊的發展以及用戶需求的增長,我國將面臨對電子期刊核心期刊的評價工作。電子期刊的評價與紙本期刊的評價工作有何不同?其評價工作如何開展?它的評價方法如何?這一系列問題,都是值得進一步思考的。隨著紙本期刊評價方法日趨成熟、使用方法日趨理性,電子期刊的評價工作一定能從中受益。
4.2從期刊評價方法來看
文獻計量學理論不斷在發展,國外對期刊評價方法的研究在摸索中前進,我國目前核心期刊及引文數據庫等研究中運用的評價方法也在不斷地改進和完善,需要在國際研究的大背景下,從我國的國情和需求出發,根據新的情況和形勢,不斷優化期刊評價方法。
就我國的中文核心期刊評價研究而言,從理論研究方面,需要加強對國外先進經驗和辦法的吸收,取長補短,促進文獻計量學的發展;從實踐方面,要綜合評判現有各種核心期刊研究的水平,抽取精華,明確權威的期刊評價研究機構,加強軟件和硬件配置,提高評價研究的實踐水平。
參考文獻
1.蔡蓉華,史復洋.中文核心期刊評價研究報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第四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16
2.陸伯華等.國外科技核心期刊手冊.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1:序言
3.錢榮貴.核心期刊與期刊評價.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30
4.靖欽恕,線家秀.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世界圖書,1988(2):23
5.徐瑞亞.1990-1991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初析.中國科技期刊研究,1992(4):17-18
6.蔡蓉華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研究報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第五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11
關鍵詞:信息計量;CSCD;CSSCI;學科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10-0-02
信息計量是用定量方法來描述和研究信息的現象、過程和規律的一種定量分析。信息計量被廣泛應用于信息分析和預測、科學評價等方面。利用信息計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加工、整理及實際調查統計所得的資料,從而可以分析和估測某一學科和技術領域的衍生及其發展趨勢。在此基礎上,可獲得某一學科的產生、發展、分化和相互滲透等動向。利用信息計量數據,還可以評價科學論文和科研成果的質量,可以為科研計劃的制定和進行科研管理提供重要依據。2002年以來,科技部聯合教育部、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等部門多次制定和頒布了有關科學技術評價的相關文件,可以說科學技術評價的意義和作用已不言而喻,各種評價方式也隨之涌現。在各種各樣的評價活動中,競爭力評價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所謂“競爭力”是指競爭者(團體或個人,包括國家、高校、企業……個人)獲取競爭優勢、贏得勝局的能力。學科競爭力評價作為競爭力評價的一個方面,則成為機構評價和個人評價的重要內容和重要組成部分。本文試圖通過對我校的核心期刊信息的分析,從信息計量角度了解我校的科研發展概況,為我校今后的學科建設、人才引進、科研政策制定等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啟示。
本文選擇CSSCI(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庫)和CSCD(中國科學引文庫)為文獻信息源。這兩個引文庫分別由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和中國科學院研制開發,其中CSSCI收錄包括法學、管理學、經濟學、歷史學、政治學等在內的25大類的500多種精選學術期刊信息,CSCD數據庫收錄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學、地學、生物學、農林科學、醫藥衛生、工程技術、環境科學和管理科學等領域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和優秀期刊千余種核心期刊信息,核心期刊是期刊中學術水平較高的刊物,是我國學術評價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一、整體情況分析
1998-2012年間,CSSCI和CSCD信息資源庫共收錄我校期刊論文700多篇,根據這700多篇文獻的整體分析:我校科研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緩慢發展期(1998-2003)、平穩發展期(2004-2007)、成熟發展期(2008-2012)。
1.緩慢發展期。1998-2003年,1998年至2003年六年間,每年的文獻量不超過20篇,1998年的3篇文獻分別來自南京教育學院的李檳、孫慶、趙恩柱,刊于《河北學刊》、《江蘇社會科學》、《辭書研究》上三篇文獻《一座晶鋼的雕像——論丘東平和他的創作》、《冷戰的本質特征及其結局的必然性》、《從專科詞語的性質看專科詞典與語言學的關系》,由于2000年教育部批準原南京師范專科學校、南京教育學院、南京市曉莊師范學校合并組建成為全日制公辦本科院校,因此1998年這些作者署名均為南京教育學院,在統計科研成果時均統計在內。由于這個階段文獻總量僅有70篇,因此把這個階段稱為我校學科發展的緩慢期。
2.平穩發展期。2004-2007年,為我校科研發展的平穩期,年文獻量較前一階段有所增加,年文獻量在36篇以上,100篇以下,整個階段的文獻量為198篇,該階段文獻量最多的學者為我校的顏森林老師,從CSCD的統計數據來看,四年的文獻量達12篇,平均每年3篇,該學者主要從事為通信、非線性光學、激光器與混沌等物理學方面的研究,排名并列第二文獻量為7篇的有三位老師,分別為我校的秦林芳老師、邵建老師和林繼成老師。
3.快速發展期。2008-2012年,為我校科研迅速發展的時期五年總文獻量為430篇,年均文獻量在100篇以上,由于本文的檢索時間為2013年8月,因收錄文獻的時滯性等原因可能2012年的有些文獻還未來得及被收錄至數據庫中,因此2012年的文獻總量比前幾年要少。從CSCD的統計數據來看,這一階段文獻量最多的學者為我校的華春老師,其文獻總量達39篇,該學者主要從事植物逆境生理等植物學方面的研究,該學者在我校原生命科學系建立和發展了一支強大的學術團隊,因此發表的文獻大多數是以合作者的形式出現的,這體現了自然科學研究中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從CSSCI的統計數據來看,這一階段文獻量最多的學者為我校的秦林芳老師,其文獻總量達到24篇,且為獨著,該學者長期以來主要潛心于作家丁玲及其文學創作研究,筆耕不輟完成了大量的論文。
二、學科類別分析
為了分析我校各學科發表文獻量,對我校教師發表的700多篇核心論文關鍵詞進行統計。由于本文信息集來自兩個不同的信息資源庫CSSCI和CSCD,因此對于文獻所屬學科界定可能存在不一致,因此本部分內容僅供參考。將兩個數據庫中的近似學科進行合并處理后,通過EXCEL統計,本數據集700多篇文獻共涉及56個學科,將發文量排在前20名的學科列于表3中。
由表1可知,我校作為一所師范院校,教育學這門學科科研產出的數量位列第一,其中貢獻最大的兩位學者分別是陳維維老師(7篇)和張波老師(7篇)。盡管教育學這本學科科研產出數量居高,同時也應看到這門學科之所以產生高文獻量是因為我校教育學所屬二級學科比較多,如學前教育、課程與教學論(數學、語文、英語、化學、物理)等。從圖2可看出,這些學科尚未形成一支成熟的科研團隊,大部分屬于獨立科研狀態,這樣的狀態不利于我校某些學科的發展與壯大,特別是學前教育作為我校的重點學科,科研產出相對于同是校級重點學科的生態學來說,不僅數量少,也未形成穩定的科研團隊。
三、結束語
根據上述對我校學者核心期刊的信息計量分析,可以看出,1998—2012年,我校科研經歷了從緩慢發展到穩定快速的發展過程,某些學科研究趨于成熟,該領域的研究隊伍已經具有相當的規模如生態學。同時也應看到我校作為一所師范院校為主而形成的地方本科院校,教育學的一些二級學科尚未形成一支或多支成熟的科研團隊,該學科缺乏有學術影響力的領軍人物,難以形成科研核心。
新建地方本科師范院校主要是通過重組師范教育資源而形成的,“師范性”是其特色,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根植于地方文化沃土,服務本地區經濟發展需求,圍繞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地方特色資源形成強有力的科研團隊,進行產學研合作,形成科研優勢,培育科研特色。可以從三個方面尋求突破:一是立足南京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尋求科研服務特色。二是側重應用研究,尋求研究領域特色。三是尋求科研運作模式特色,重視學科間的交叉、滲透和融合,促進多學科間的相互交流、交叉、融合,最大限度地挖掘各個學科的科研潛力,變劣勢為優勢。
參考文獻:
[1]邱均平,趙蓉英,余以勝.中國高校科研競爭力評價的理念與實踐[J].高教發展與評估,2005(01).
[2]南京曉莊學院.[EB/OL].[2012-07-01].http://.
[3]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EB/OL].[2012-07-01].http:///.
[4]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EB/OL].[2012-07-01].http:///notice.asp.
[5]梁永霞,李正風.基于CSSCI的中國科技政策研究的知識圖譜[J].中國科技論壇,2010(11).
關鍵詞:社科學報;期刊品牌;選題;策劃;學術定位
作為學術期刊之一的社科學報。由于其特殊的屬性和任務,不同程度存在著發行量小、缺乏讀者、內容重復、可讀性差等問題,即目前社科學報界所稱的“同質化”現象。這使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難于統一,無法進入市場參與競爭。在客觀條件欠佳的情況下,步履艱難,生存與發展受到嚴峻挑戰。如何調整戰略、拓寬思路,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挖掘其深層次中潛在的個性特征,贏得眾多的讀者,辦出特色。創出品牌,無疑成為社科學報同仁們,必須認真思考和解決的當務之急。社科學報要塑造好自己刊物的風格且獨具個性特色,筆者認為需從選題與策劃方面進行探索,以形成其期刊品牌。
社科學報的期刊品牌的界定
什么是期刊品牌?國內外都有很多的說法。有人認為,期刊品牌就是指期刊媒體里面那些由內在的豐富底蘊與外在的完美風采結合而成的高智力產品。只有這樣的期刊產品,才能成為讀者精神的伴侶、心靈的恩物。
對社科學報而言,按照《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學報工作的意見》,高校社科學報是高等學校主辦的,刊登哲學社會科學論文的、高層次的學術理論刊物。它連續、集中、全面反映高校科學科研成果,是展示高校學術水平的重要窗口,是發現培養學術人才的重要園地。是塑造學校形象、創造學校品牌的重要途徑。所以,筆者認為,社科學報的期刊品牌是指以社會效益為中心,能夠全面展示高校社會科學研究水平,引領時代學術前沿能力的,被學術界所公認的著名期刊。如教育部“名刊工程”是以社科學報品牌建設為核心,以發展繁榮哲學社會科學為目的的國家重大出版工程。其推行時間雖然不長,但對各學報的導向意義極其深遠;其影響和作用已日益彰顯。筆者試從選題和策劃方面,來談談社科學報的期刊品牌建設。
通過選題構建學術個性,形成特色品牌
我國著名編輯學家鄒韜奮說過:“沒有個性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問題,發展就更沒有希望了。”從內容到形式所體現出來的特色和個性就是期刊的整體風格,是期刊成熟的重要標志,因而也應該是社科學報編輯孜孜追求的目標。
一、選題是期刊品牌建設的基礎
社科學報品牌建設的基礎在于選題,而選題的出發點在于明確它的讀者、作者處于什么樣的學術文化層次。要依賴于所在高校的特點及發展,扎根于地方或行業的沃土,學術與應用兼容,側重于應用性,選準在學術領域中的最佳位置。選題的目標需要明確:一是充分發揮各校優勢,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立,社會主義小康目標的實現,發揮正確輿論導向作用;二是以高水平、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對當地的相關行業給予科學指導,解決經濟轉型中遇到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三是為本校的科研和教學服務;四是主動肩負起普及市場經濟的科學、法律知識的重任,提高人們的文化素質。
二、選題創新應緊扣辦刊宗旨
社科學報品牌建設的前提是有確定的辦刊宗旨。社科學報要辦出學術個性,其選題必須緊扣一個明確的、富有個性特色的宗旨。一般地說,學術期刊的辦刊宗旨是傳播理論、繁榮學術,其特色首先表現在學術性上。這就要求選題的觀點要新、理論要深、學術價值要高。選題的創新性、探索性、超前性和引領性構成了社科學報學術性最主要的方面,只有具備了這四點,才有深刻的學術氛圍,才能求得生存與發展。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就是要站在學科前沿,搶先反映這一學科的全球最新理論、最新成就和最新學術動態。探索是創新前提,只有大膽探索未知領域,才能使學術研究具有創新性、超前性和引領性。為此,社科學報要轉變思想觀念,以全新的面貌和運作方式面對市場,一是在特色辦刊上,另辟蹊徑,以新的視角去研究問題,不斷推出新成果;二是在內容編排上,變過去單向的灌輸為雙向交流,注重讀者的反饋,并以社會效益為主,及時改進刊物的內容和形式,形成一種質量反饋調節機制;三是在期刊布局結構上,嚴守自己的辦刊宗旨,突出個性,從而在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社科學報的選題應從哪個角度切入、以什么形式體現自己的辦刊宗旨和方針,以及用什么手段來完成這些任務,需要編輯同仁反復實踐,因為這是個性特色形成的重要基礎。
三、充分發揮選題的導向作用
社科學報選題的定向,是指應達到何種基本學術導向的作用。社科學報作為一種精神產品,在自己刊物的讀者群中就好比一盞學術思想的指路燈,具有傳播最新科研成果、匯載科學發展歷史、積累文化結晶的作用。因此,社科學報的選題應掌握五個學術導向:一是通過刊發所選論文傾向于什么樣的科學研究。引導讀者向本學科、本專業學術研究的深度挖掘。二是傳播學科領域的科研信息,引導作者對當前社會的一些重點、熱點問題進行研究。三是將學術研究向社會實踐引導,使其成為推動經濟建設的有力武器。四是鼓勵不同學術觀點進行商榷、爭鳴,促進學術研究與理論不斷深化。五是營造學術研究氛圍,倡導創新求實、平等探討、以理服人的學術風氣。
通過策劃找準定位,創建期刊品牌特色
社科學報要找準學術定位,其標準主要體現在從內容到形式上的獨特性、深刻性和吸引力上。社科學報編輯應根據讀者需要,根據本校的科研優勢,根據本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特色,精心策劃,揚長避短,在刊物總體編輯宗旨和方針指導下謀劃實施,創建期刊品牌。
一、獨特性
社科學報的學術定位在編輯策劃上的第一個標準理應是它在學術內容上的獨特性。作為編輯,一定要有“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辦刊思想。它包括兩層含義:一層是形式上的“人無我有”,即設法找出自己與別人的不同,是想人之未想,做人之未做,在很大范圍內是“僅此一家,別無分號”。不同即為優勢,如不少社科學報在當地區域經濟、人文景觀方面的研究占有地利,開辟了地域特色專欄,形成了一定的辦刊優勢,這也是任何名刊所不能取代的。但是僅僅停留在這一層次上顯然淺顯,充其量僅僅具有一個“新奇”的特色。而稍深一點的含義就應該是學術內容上的,是它的特色質量,是“人有我優”。
有特色的期刊,不僅有自己的特色欄目、特色包裝,還有自己的特色作者和特色讀者,要達到“人無我有”這樣的效應,顯然離不開社科學報編輯的精心策劃。從全方位的設計到具體謀篇布局,大到本期的主題,小到封面版式設計,如何吸引作者和讀者,激發他們的情感,喚醒他們的需求?都力求有一個新視野、一個不同的感受。或在別人沒有的欄目中別開生面,或在人家已有的形式上花樣翻新,或在人家沒有達到的高度上大顯身手,把學術內容特色與外形特色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使自己社科學報的特色風格從內容到形式,都能與眾不同,獨一無二。
二、深刻性
深刻性是指所刊發文章應有深刻內涵。富有新意,耐人尋味,并能深刻持久地影響讀者。它應當建立在“人有我優”的基礎上,是針對同類期刊對同類問題研究的高一個檔次、超一個起點而說的。當某一刊物多次刊登有關問題的高水平論文時,就會吸引其他作者參與討論,形成積累。使其研究不斷深入,帶動相關學科發展,無形中形成本刊的專業特色和欄目特色。刊物的特色一旦形成,在馬太效應的作用下,還會與其支持環境之間形成良性循環。使其特色得到加強。因此,務必通過自己精心設計的欄目,吸引一批高素質的作者,不僅要做到新見迭出、深入開掘,而且要盡可能深入淺出。
三、吸引力
[關鍵詞]本科生;科研方法訓練;自主學習;實證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4634(2012)04—0026—05
0 引言
大學生積極參與科研實踐活動有利于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及學術創新意識。近15年來,國內研究型大學、教學研究型大學相繼提供了大學生科研立項、實驗室開放計劃、創新性實驗等科研機會。對本科生科研實踐的經費支持在不斷增加,本科生參與科研活動的人數不斷攀升,一些大學已取得了顯著的培養效果。近年來本科生發表的學術論文數量呈上升趨勢,少數論文甚至在高水平國際學術期刊或國際學術會議中發表。然而在少數拔尖學生脫穎而出的同時,本科生的整體學術素養仍處于較低水平,例如本科生的課程論文、畢業論文中存在大面積的學術不規范行為。
來自本科生科研實踐管理部門的統計數據表明,盡管本科生參與科研立項的積極性很高,但完成立項的比率卻比較低。如2007、2008年華中師范大學本科生科研立項結項率僅為20%—30%。部分學生反映,學生缺乏必要的科研技能是導致科研立項難以開展的主要原因。部分指導教師反映,一些學生缺乏基本的學術修養,幾乎不具備參與探索型科學實驗的能力。相比較而言,美國的高水平大學在鼓勵本科生參與科研的同時,也注重學生基礎科研素養的培養,既給高年級本科生提供參與科研項目的機會,又給低年級本科生開設學術寫作、文獻引用規范、田野調查等科研方法訓練課程。作為給本科生講授基本但必要的科研方法知識的嘗試,筆者于2007年9月至今,在華中師范大學面向全校本科生開設了公共素質課程“本科生科研方法訓練”。該課程已講授10次,選課學生共924人。以下根據7個學期的教學經歷,討論國內大學如何為本科生提供必要的科研方法訓練。
本文結構安排如下:第一部分討論中國和美國的本科生科研方法訓練模式差異;第二部分介紹“本科生科研方法訓練”的教學內容、教學重點;第三部分展示該課程的教學效果;第四部分對該課程的推廣提出建議;第五部分總結全文。
1 中美本科生科研方法訓練模式比較
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的研究型大學為本科生參與科研實踐活動提供了諸多機會。目前美國研究型大學的本科生科研活動不僅經費比較充裕,更有完善的組織管理制度。為了讓學生順利地參與科學實踐活動,美國的大學為低年級本科生提供了系統的科研方法訓練,以下是其三個特點:(1)新入學的本科生通過閱讀大學的“榮譽規則”或“學術誠信規則”,就可以了解基本的學術道德,以及違背學術道德的嚴重后果。(2)對低年級本科生開設學術寫作、口頭報告、田野調查等科研技能培訓課程。有些學科的著名教授甚至也講授該類基礎課程,如著名的計算機科學家Donas E.Knuth教授曾在斯坦福大學講授學術論文寫作課程。(3)關于科研方法訓練的教材數量豐富、質量很高。Donas E.Knuth教授參與撰寫的關于數學和計算機科學論文寫作方法的教材,對如何描述數學公式等有極為詳盡的說明。該教材在互聯網上免費了多年,如今仍是該領域論文寫作的經典資料。
國內一些大學也開設了關于科研方法訓練的課程,例如:科技文獻檢索、學術論文寫作等。國內的本科生科研方法訓練大致分為兩種形式:第一,對特定專業的學生展開培訓,如教育學、醫學等專業對此尤為重視;第二,對不同專業的大學生進行普及性訓練,如清華大學開設的“實驗室研究方法”、華中師范大學開設的“本科生科研方法訓練”、“IT下的研究與論文寫作”。總體而言,國內大學的本科生科研方法訓練類課程數量較少,且大多只關注某一方面能力的培養,多數本科生缺乏必要的科研方法訓練。
2007—2009年,筆者在“本科生科研方法訓練”課堂中展開了5次匿名問卷調查。表1顯示出華中師范大學本科生接受科研方法訓練的狀況:約半數的本科生缺少基本的科研方法訓練;約三分之一的學生從專業課學習中,獲得了一些科研方法訓練:少數對科研活動有濃厚興趣的學生,通過自學獲得科研方法訓練。筆者曾就此向武漢其它幾所教育部直屬高校的一些教師展開口頭調查,均反映本科生缺乏系統的科研方法訓練。可見,絕大多數本科生缺乏必要的科研方法訓練,并不是某個課堂、某所大學的特有現象,而是國內大學的普遍現象。
多數本科生盼望有機會獲得必要的科研方法訓練。表2是在華中師范大學的5次問卷調查結果,一半以上的學生很期盼接受系統的科研方法訓練,幾乎無人認為科研方法訓練是不必要的。在以上5次問卷調查中,都有不少學生提議:應對大一學生以必修課方式展開科研方法訓練。他們認為,本科生科研方法訓練課開設得越早,越能有效提高本科生的學術修養,促進他們自主學習、參與科研活動。
2 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教學重點
1跳離治學誤區
體育科研專題講座,人們習慣以“體育科研方法”稱之。這種稱謂本來并無大錯,但在實際運作中卻常常引起極大誤解。來聽“方法”講座的人,多急于學得一個二個甚至更多個成熟的、完整的、有效的科研方法;而講授科研方法專題的人,也總是盡力地按自己的理解對有關教材資料巧加增刪擴簡,以圖滿足學員的所需。這樣的供需心態,似乎亦屬正常,然而,如此運作的結果每每卻是,學員越來越沒有耐心去聽那些初看上去與“方法”系列似無關聯的內容,越來越率直地要求教員立即給出現成的、實用的、甚至“拿來就能用,一用就見效”的具體可見的方法;而敢來講授科研方法的教員,也都自稱備有速成的、可靠的、并且適合于每一位學員或大多數學員也適合于每一個體育項目或許多體育項目的具體可摸的科研方法。——這里的破綻是顯而易見的,遺憾的是,一遭遭期待落空和承諾無效,并沒有使人發覺是認識偏差在做崇,大家仍舊不知灰心地一回回重新期待和承諾下去。
為什么“體育科研方法”這個稱謂會導致認識偏差?對“體育科研”一詞暫無須究詰,因為它只是指一個待發之矢。問題的癥結只在于“方法”一語。以往至今,無論將“方法”釋為門路、程序,還是將“方法”說成方式、手段,只要是掛在嘴上或印在紙上的方法,無論是成熟的、完整的、有效的方法,還是現成的、實用的、普適的方法,其實均屬預先給定的方法,而任何預先給定的方法,毫無例外地都是未賦生機活力的方法,需有人的參與才能予以激活,也恰恰就在“需有人的參與才能予以激活”這一關鍵環節近前。人們止步了。這并不奇怪,這是相對論思想尚未普及而經典時空觀仍居主導的社會環境中的必然現象。既然看不到人的參與在方法激活上的決定性作用,既然此類講座的主題醒目標明是講方法,那就怪不得在科研方法講座中大家一同“炒買炒賣”具體方法,盡管緊接著的就是無從兌現的怨尤。
那么,回避使用“方法”一詞是不是可以糾偏矯枉呢?有人做過嘗試,例如用“體育科研新論”、“體育科研元理論”來取代“體育科研方法”作為講座標題。但是,講座標題中若沒有“方法”兩字,講座主題的屬性還能算是明確的嗎?所謂新論,能維持多久?講過1、2次之后的內容還能算是新論嗎?所謂元理論,原是指以研究現象世界的科學自身為研究對象的理論,雖然“體育科研方法”本身也具有體育科學無理論的意義,但若啟用這樣一個更為概括更為抽象的術語,是不是會徒勞地增加一層理解負擔呢?而且,元理論概念的引入,還會激發無限上溯的意識,元元理論,元元元理論會相繼提出,這于基礎建設時期的體育科研理論的基礎構建又何益之有呢?所以,思辨磋磨再三,回避使用“方法”一詞,并非上策。
方法講座確實容易產生治學誤導,但細細忖度,誤導產生的根源卻不在“方法”詞語本身,那是一個更為深層的理論課題,我們將另文專論。這里應強調指出的是,不論如何稱謂體育科研專題內容,其真實內含只能是對一般科研方法的深入認識,而一切具體方法均不過是無可原樣重復但可供適當參考的實例。作為教員,一般都無暇真正了解眾多的學員,即便達到真正了解的程度,真正負責的作法,也只能是講清楚他本人對體育科研方法的認識,用以啟發學員,以有助于學員最終也能形成屬于學員自己的方法認識體系,然后再由學員自己去運思籌劃其獨自的具體方法的操作。在講述方法認識的時候,作為教員,理當列舉他自己具體運用特定方法而成功完結科研課題的實例,其目的仍在于啟發學員的思路而不是提供成熟方法的模板。特殊情況下,作為教員,也可能一對一地幫助學員從事科研活動,例如導師與研究生,但只要不是包辦代替的作法,那么,教員也只能更多地在某些具體方法的運作方面提供更加細微的參考意見;假如學員自己尚不具備相應的認識水平和方法積累,這種幫助或任何幫助都是無濟于事的。
我們如此強調對于方法的認識,其實已經進入方法論的語境。在體育科研講座中,方法一詞既回避不掉又易致誤解,如果將講座主題改稱體育科研方法論,很有可能,這個兩難問題即刻迎刃而解。從方法論的視角望出去,體育科研方法連同一切其它方法,都只能是最終產生于求學者的自身而不是從外部被給予,正如吃進食物長出肌膚而不是貼上饅頭人可變胖。從方法論的視角望出去,每一個體育工作者連同其它領域的人士都自有或將有一個屬于個體的方法庫,庫中的所存不論是盈多還是匱乏,均不可讓與他人,不是風格之高下所致,恰是存在于個人知識結構中的方法儲備的不可讓與性使然。從方法論的視角望出去,在方法求索道路上的大塊誤區便晰然在目,略轉位向便不難跳離。當然,雖說不難跳離治學誤區,但若干必要前提的思考功夫還是不可缺少的。
2問究科研其事
何謂科學研究?科學研究不同于一般勞作,它是專為高效助推一般勞作而進行的對于事物本質的深入思考。與科學研究相對應的是技術操作,技術操作是按一定程序運用一定手段對事物狀況進行改造的表層活動。技術操作屬于一般勞作,只是它有特定的程度和手段。為了認清科研其事,將技術操作用來對照比較,是為簡捷辦法。
科學研究在整個實踐活動中總是處于更為基礎的深層,故而對實踐的進展常常更具制導作用。技術操作則基本處于實踐活動的表層,故而也更容易為人們所關注并發揮可見可感作用。科學研究和技術操作各有所長及所用,絕不能相互取代,也不能相互貶抑,不過,更為重要的問題可能是,不宜將科學研究和技術操作等質齊觀。在人類史上,科研和勞作這兩類事物并不是從來就有且同時產生的。早在刀耕火種的原始時代,人類沒有余力去做那些與其果腹御寒眼見無關的事,因而也不可能允許存在科研其事;勞作,勞作,為了生息繁衍,就只有緊緊把握勞作。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生產力水平有所提高,且當人類社會的局部基本達到不再為隔夜糧遮身衫而憂心忡忡的境界之時,那些與吃飯穿衣全無直接關系的科學活動以及藝術活動才得以萌芽。科學事業的發展當然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技術操作的立見功效與科學事業的久蓄緩發,形成鮮明反差,時時都在影響著人們對科學事業的予奪取向,靠遠見灼識而大力支撐科學事業的情況畢竟不多。但是,科學事業自從萌發問世之后,就再也不能回到其與經濟實力直線對應的因果律上去,而總是憑倚人的意志努力在頑強地尋求生機。當然,科學事業最終也確以其巨大的精神及精神變物質的力量真實地回報著那些敢于投資于它的人。科學事業每前進一步,技術操作的效率就成倍地增進一層;而技術操作的有效成果,又為實現一次次社會分工鋪平了道路。由于社會分工的進步,社會實體已經越來越允許并鼓勵一部分人脫離技術操作層面而去專門從事科學研究活動,所以,是科學事業而非技術操作的發展程度,事實上已成為一個社區領域發達程度的突出標幟。
科學研究的成果,其實并不直接作用于現實活動,毋寧說科研成果直接影響著人的思想,而有思想的人是遲早要參與變革現實的,所不同的是他究竟能以什么方式和多大力量去變革現實。科學研究活動恰恰就是為人提供一種最好的變革現實的方式和盡可能大的變革現實的力量。
由此可以想到,數據測量及其統計,僅只是對事物可見因素的把握和度衡,它并不是科研其事的主成份,充其量也不過是技術操作活動而已。舉例說,醫生是科學家,護士是技術員,這種分工層次之差,與職業貴賤并不相關,但確實是與價值梯度緊密相聯的。醫生診斷病因,開寫藥方;護士按照藥方,給藥打針;醫生指令,護士遵令操作。不難看出,醫生的責任是首要的,在醫生做出診斷的前提下,才能談到護士的作用。當然,護士的作用也不可少,但畢竟,醫生的責任是難以替代的,而護士的工作是正常換班的。看不到這一點,就不能算是真正理解科研其事;而由此偏斜出去,錯認技術操作為科研運作,誤將測試報告當成科學論文,都是可能的。
3慎言方法分殊
廣義相對論的創立,將經典力學中相互矛盾的慣性系與非慣性系統一起來了,這使我們更加確信:世界本來是統一的,研究世界上萬事萬物的基本方法也是一致的,只是由于人們自身的時空局限,只能接觸少量事物,所以才把自己對有限事物進行研究所采用的習慣性方法,稱做某某專門的或獨特的方法,例如,體育科研方法。這是誤解。其實,科研方法是有的,用科研方法來研究體育現象的活動也是有的,但基本分辨不出哪一種是專屬體育的所謂體育科研方法,更不必說會有某一體育單項的科研方法。凡稱體育科研方法者,其內里必有一般科研方法之原型。所以嚴格說來,“體育科研方法論”這個稱謂,也是有誤的。不過,這樣地誤用一下,或許是必要的,否則,單講“科研方法論”,不是顯得更為抽象了嗎?當然,“誤用”是有代價的,那就是容易攪亂思想,將本來是為理解方便而做的觀念上的分殊,錯當作事物的本原狀況來理解。所以,在實際論說體育科研方法的時候,我們應當拓展并保持一般科研方法的視野廣度,注意把握體育科研常用方法的原型特質。這并非自陷繁瑣,卻是體育人士科研入門的真正捷徑。
4明辨教材用場
講述科研方法的書很多,其中有不少值得一看。傳授科研方法的課也有,其中某些話也值得一聽。不過,真正的科研工作是沒有照搬書本去做的,也沒有聽從別人的指令去做而成功的。這其中的原委說復雜卻也簡單:書是寶貴的,給人以營養,但書又是外在的,務須經由人的內在轉換方派用場;前人的經驗是寶貴的,給后人以啟迪,但任何經驗又都是獨具背景的,無法原樣重現。百歲壽星不是對照食譜去吃飯的那種人,諸葛孔明不是拿著兵書去指揮打仗的某軍師;同理類推,一個成熟的科學工作者也不會循圖索驥地去做任何一項課題。
有人會問,諸葛亮初出隆中的時候是不是參照著某些訓典而巧布兵陣的?史書上并未這樣記載。大家知道,孔明熟讀孫子兵法,尤其善用火攻,但想想看,火燒博望坡,建立第一功的運籌過程中,諸葛亮是不是親自察看地形,是不是充分探知曹兵的驕橫心態,是不是巧妙調遣關張趙這僅有的三員虎將?這些細情在孫子兵法上可沒有寫到呀。再后來,火燒新野,火燒赤壁,火燒上方谷,哪一次不是相機變通而出奇制勝的?同理類推,我們也不要對科研方法的成規抱存不切實際的幻想。當你還只能對照書本上的條款依樣畫葫蘆的時候,你仍須繼續就學而不必急于出徒立灶。當你獨立承擔某一課題的時候,你應當已經做到心里有書而眼前無須有書。
5界定學科類屬
關于體育學科的屬性問題,早在70年代后期就有爭議,觀點不外有三:一是自然科學屬性觀,一是社會科學屬性觀,一是自然社會綜合或雙重屬性觀。論爭持續10余年尚無公斷,80年代末卻不期然偃旗息鼓了。這是學術領域里的不正常現象。
由于學科屬性問題沒有搞清楚卻又放棄了思辨之機緣,近10年來的體育科研活動實際上是在嚴重扭曲狀態下進行的,其結果是有目共睹的:那些與其學科屬性相一致的研究,例如將生物化學當作自然學科所做的研究,尚取得一定進展;而那些與研究者所理解的學科屬性明顯矛盾的研究,例如將體育教學當作自然學科所做的研究,非但沒有進展,反而大步倒退了。
說體育學科的屬性是綜合的,不對!等于什么也沒說,因為“綜合”一詞并不表明屬性。說體育學科具有自然和社會雙重屬性,不好!一種事物的主導屬性絕無“雙重”之理,需要再做甄別。其實,這類綜合說、結合說及兩重說是十分有害的,表面上看煞有一副不偏不倚的公允姿態,似能統攝全體,實際上卻給不出任何有效信息,只會令人茫然不知所從。
說體育學科是自然科學屬性的,狹隘!這是生物體育觀的論調,而生物體育觀終究不能與現代社會相協調,若用之指導體育實踐,那就什么也不要做了。例如,競技體育傷身費錢,首先就得廢止;而一旦取消競技體育,整個體育也就失去了主導和靈魂。
說體育學科是社會科學屬性的,對路!但要把問題說到位。理論只有徹底才能說服人,只有能說服人的理論才會有力量。所謂體育活動,必定是人的活動,既然是屬人的活動,就必定要受到社會科學法則的激勵,尤其是當兩類法則發生沖突時,必定是自然科學法則向社會科學法則做出退讓。這是因為,人有情感,有心理活動,有價值判斷和意志傾向,這些內在的因素累積達到一定程度,就會迫使自然進程發生偏移甚至逆轉。為什么會有如此變異?因為說到底,人是萬物的尺度,是人為自然立法。那么,具有如此重要意義的因素貫穿于體育實踐,體育學科的類屬問題難道還不清楚嗎?
認清體育學科類屬社會科學,這對于體育科研尤為重要,因為這種認識有助于我們避免簡單套用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而誤入歧途。體育學科系列中也有將體育活動作為生物現象來認識的操作性理論,但那是必須最終回歸到社會科學大背景中才能秉賦意義的較低層次的研究和理論。體育學科系列中還有一些更具宏觀決策意義的將體育活動作為社會現象來認識的制導性理論,如教學理論和訓練理論,對這些領域的研究,則必須力戒還原論的傾向,不然,何止會貽笑大方。有人試圖對體育課上整班學生的注意力、意志力以及情緒表現分別評出1分2分3分—1分—2分—3分,而且是在全課45分鐘內每隔3分鐘即評定一次。這種作法不僅僅把學生們當成機械運動的剛體,而且也把評分人自己當成計算機器了,因為若不是機器就做不到如此精細運作而無意念疏失。用這種方法以采集科研素材,將會給體育科研帶來多大的誤導!
體育學科類屬社會科學,社會科學卻有一大弱點,就是同一課題由不同人來研究,會得出不盡相同的結論。這是社會科學不甚成熟的表現,或者嚴格地說,社會科學還不能算是真義科學。但這并不妨礙有關社會現象的課題研究,因為各種研究結論終將接受實踐的檢驗,從而做出真偽判別;即便在近中期內無緣提交實踐檢驗,那么,對于這類課題成果,還有一個中繼性的邏輯檢驗標尺。在邏輯上無法自圓其說的理論,必定首先被淘汰;邏輯鏈上的大小破綻,還將自行瓦解一批理論。這樣,經過邏輯標尺嚴格初檢之后的所剩理論,必定也會具有成功通過實踐終檢的更大可能。
參考文獻
1馮契主編,哲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
Abstract: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 great number of high-level translator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still in urgent need. In this paper,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 Practical Approach is briefly reviewe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o handle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cultivation of translators in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and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translation market, much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extbooks on transl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o translation teaching.
關鍵詞: 科技英語;翻譯;教材;翻譯人才培養
Key words: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translation;textbook;qualified translator cultivation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32-0263-03
0 引言
科技作為人類追求自我發展和完善的工具永遠離不開人文。二十一世紀是科技發展迅猛的時代,科技翻譯在促進世界各國科技的研發以及文化交流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當前,不少人包括一些翻譯教育人士,依然認為科技翻譯或技術翻譯是一種低層次的詞語轉換行為,跟文學翻譯無法相提并論。正如《技術翻譯:技術文獻翻譯中的可用性策略》的作者朱迪?拜恩(Jody Byrne)指出,技術翻譯長期被視為翻譯界的丑小鴨,尤其在學術領域,它常被歸諸于最低級的翻譯活動。[1](任朝迎譯)。就我國的翻譯現狀而言,從規模上看,可以稱得上“翻譯大國”,但并不是一個“翻譯強國”,真正高水平的職業譯者很少。由此,我國的翻譯人才培養引起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關注,得到了較為迅速的發展。截至2010年9月,獲準試辦翻譯本科專業的高校達31所,獲準試辦翻譯碩士專業的也已達158所[2],現在開辦翻譯本科和碩士專業的高校則更多。然而,在目前高校的翻譯本科、碩士教學中,重理論、輕實踐盛行,教學內容仍以講授翻譯理論、翻譯史及文學翻譯為主。有些高校雖開設了非文學翻譯課程和科技英語翻譯課程,但真正做到把科技翻譯、工程翻譯等作為教學內容的課程卻少之又少,教學內容大多與翻譯市場的社會性、實踐性需求嚴重脫節,科技翻譯人才培養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鑒于此,本文在概述《科技英語翻譯實用教程》[3](以下簡稱《教程》)所編寫的主要內容及特點基礎上,反思我國科技翻譯人才培養現狀,提出要解決高校培養的科技英語翻譯人才與社會需求脫節之間的矛盾,很重要的兩個環節就在于解決科技翻譯教材建設問題和翻譯教學問題。科技翻譯人才培養就是要以科技翻譯教材的內容為突破口,將教材內容與翻譯市場需求、將教材內容與學生的需求、將翻譯教學內容與各專業學科和翻譯理論緊密結合在一起,使科技翻譯人才的培養滿足社會需要。
1 《教程》一書的主要內容及特點
《教程》一書共三個部分十八章。第一部理論篇,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二部分技巧實踐篇,包括第三章到第十五章;第三部特殊應用篇,包括從第十六章到第十八章。每一章都配有科技英語翻譯實踐篇、練習以及專題常用詞匯。此外,在素材專業領域的選擇方面,《教程》不僅把管理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中的素材囊括其中,而且還選取了科幻小說題材,拓寬了狹隘的科技翻譯的教學和實踐內容,有利于科技翻譯人才的培養。
第一章對科技英語及其文體特點、科技翻譯標準以及適用理論、科技英語翻譯技巧和科技翻譯發展歷史進行了概述,并以《科學美國人》等科普類雜志上的英語原文為實踐篇進行。第二章主要討論英漢兩種語言在思維和文字方面的對比,并以科幻小說為專題進行實踐練習。過去科幻小說中的很多科幻技術已經完全成為當今現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或設備,如計算機、手機以及機器手在工業上的應用等,故此專題能為拓寬學習者視野,提高其學習興趣。
從第三章到第十五章,每章分別從直譯和意譯、音譯與形譯、順譯與倒譯、分譯與合譯、重組法、轉譯法、增譯與減譯、正反譯法、替代法以及重復法等翻譯技巧的定義、類型或應用等方面進行闡述,并以不同專業專題,如計算機、信息與自動化、電力、管理、材料、建筑、機械、農業、交通運輸、環境、地質、測量、采礦、礦物加工、冶金、林業、生命科學和社會科學等方面的科技文獻為翻譯實踐篇進行分析講解。與其它翻譯教材相比,《教程》在翻譯理論上著墨不多,除一般性概念外,稍加了一些邏輯辯論;忽略了那些存在爭議或只在英語學界存在的理論研討部分;降低了《教程》的學習難度,使更多學習者能進行無障礙學習;精簡了《教程》的文本結構,突出《教程》編寫的工具性目的,具有現實性意義。
第十六章和第十七章分別介紹了科技英語論文摘要的特點、類型、常用句型以及科技英語中圖形、位置的表達方式和翻譯方法。第十八章就科技英語中數量、倍數的常見表達方式及其翻譯進行了總結。本書所選的單句和語篇,多選自近3年內各專業領域資料,既側重于專業性基礎英語,為學生學習英語提供新視野,又緊跟時代步伐,密切關注相關的科技發展動態和現代科技前沿,為學生實現英語的工具功能提供新的體驗。
《教程》在每章介紹基礎翻譯理論后,附上或選自國際知名刊物如Nature、Science等的文章,或選自專業英語書籍的語篇,進行翻譯實踐。這些文章既涉及科學論文又涉及知識產權專利、操作說明書等。編者對節選文章中的復雜句和長難句做了詳細的分析,書后附有參考譯文。這不僅有利于讀者學習科學期刊的語言風格,更有助于提高其用英語撰寫科學論文的能力和與外籍人士就專業技術進行溝通的能力。《教程》的出版,對科技英語的翻譯教學和翻譯人才的培養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然而,盡管編者盡全力進行編寫創新,《教程》一書仍存在一些問題。
①排版問題。盡管《教程》在總體設計上把所有編寫內容分為三個部分,合理而有創新,不過由于排版失誤,導致目錄導讀與書中內容不一致,如目錄頁中缺少了“第一部分為理論篇、第二部分為技巧實踐篇、第三部分為特殊應用篇”,這使得讀者在閱讀和使用時,容易喪失對全書把握的整體觀。
②編寫內容。《教程》內容覆蓋面廣、選材新,但因篇幅限制,各專業所選取的材料不夠豐富,各章所附的常用科技詞匯比較有限。對翻譯專業學生或英語專業學生來說,即使學會使用這些詞匯,也仍與用英語進行科研交流的行業人員差距甚大,因此,在詞匯方面還需提供更多參考文獻,方便自學。
從本質上說,科學是探索客觀規律的活動,而語言僅是用于描述其內容的工具,不管使用漢語還是使用英語,都必須遵循符合客觀事實的原則。然而,由于參編人員都只具有英語文學專業背景而缺乏專業背景,書中某些地方的譯文,難免有失準確。例如:
原文:The two methods, overall least squares fitting and B-spline approximation, are both sensitive to noise because the former is based on the minimum sum of squares of geometric distance and the latter is based on pixel interpolation.[3]
譯文:最小二乘法和B樣條優化逼近這兩種方法,因為分別建立在幾何距離平方的最小值和對像素插值的基礎上,均易受到噪聲的影響。[3]
對照原文初看,原譯文似乎并無不妥。不過對專業人員而言,原譯文顯然欠準確。顯而易見,這是因編者缺乏相關專業背景知識所致,因為平方和的最小值與平方的最小值和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建議改譯:最小二乘擬合法和B樣條近似法這兩種方法均易受到噪聲的影響,因為前者以幾何距離平方和的最小值為基礎,后者以像素插值為基礎。
因此,為了確保譯文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在翻譯專業語篇時,今后還需要加強與專業人員的密切合作,對譯文進行修改潤色,盡量避免科學文本在翻譯過程中的意義
損耗。
2 《教程》一書引發的思考
正如有識之士指出,國家對翻譯人才的需求早已不限于文藝領域,涉及當代經濟、科技等實用領域的翻譯已上升為翻譯實踐的主體。[4]這就意味著,高校對翻譯人才的培養如果要滿足社會市場的需要,就必須進行一系列教學以及管理上的改革。而教材建設和課堂教學正是這一系列翻譯教育改革中不可或缺的環節,事實上,重視翻譯教材建設,重視翻譯教學也是提高翻譯教學質量、培養翻譯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
2.1 重視科技翻譯人才的培養應加強教材建設 翻譯教材建設應該體現工具性特點。蔡基剛教授曾明確指出:“目前我國大學英語教材基本上都是選取富于精神內涵的材料作為課文”,這“只會使我們的外語教學脫離實際,變得毫無生氣,使我們的學生無法應對現實世界的需要”。換言之,“大學英語教材不應只是人文性和一般文化介紹,還應具有一定的知識性和學科性。”[5]
“近十年來,有關語種互譯的教材變得紅紅火火,如英漢翻譯教程,包括正式出版和內部使用的不少于100種,但重復多,創新少。”[6]如此重復編寫教材,明顯不利于翻譯教學以及對翻譯人才的培養。現在的翻譯教材建設情況,與十多年前相比,無論從數量、質量、編寫內容等方面都已有很大改觀。不過,總的來看,翻譯教材,特別是翻譯碩士階段的教材,基本仍以翻譯理論和文學翻譯居多,其編寫內容跟職業翻譯實踐的關系并不密切。即使是科技翻譯教材,情況也是如此,科技翻譯的實用性、工具性未能凸顯
出來。
科技英語屬于專門用途英語的一個分支,其在國內的發展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有些高校把科技英語作為課程甚至是專業方向進行了設置。要開展好科技英語的教學,就必須建設合適的科技英語系列教材,并要“具有一定的知識性和學科性”的特點,這樣教材建設才不會“忽視大學生的專業特點和個人需要,忽視社會需要”。[5]
科技英語翻譯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工作,涉及到各個方面的專業知識,不同專業如地質、采礦、冶金、材料、機械、電力、儀器儀表等都有各自的專業詞匯。“科技翻譯工作者要熟悉所服務的行業的基本情況和所涉及的專業知識以及自然科學知識。英語能力只是科技翻譯的一個要素和基本能力,如果沒有相當的專業知識作為支撐,是無法正確的理解科技文獻和工程技術人員的講話內容的。”[7]科技翻譯工作者應該是通才基礎上的專才,雜家基礎上的
專家。[8]
《教程》正是基于社會的需求,學生個人的需求,在教材內容編寫的社會性和實踐性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把實用的翻譯技巧與專業知識進行了有機結合。無論例句還是語篇翻譯實踐或練習,都涉及到科技英語的十多個專業領域,啟發學生站在學科前沿高度,深刻把握市場需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拓寬知識面,學習市場急需的技能,以適應當今科技迅猛發展的人才要求。因此,《教程》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翻譯教材應具有工具性和實用性特的編寫
目的。
2.2 重視科技翻譯人才的培養應依托基于內容、重在實踐的課堂教學 科技翻譯人才的培養不僅需要一批具有知識性和學科性特點的高質量教材,同時還需要高質量高效率的翻譯課堂教學。科技翻譯課堂教學過程中,翻譯授課教師不僅需要選用合適的教材和教學內容,以教學內容為依托,絕不能偏離科技題材或其他應用性題材;而且還需要以任務型教學理論為指導,以社會翻譯項目為導向,構建一種新型的課堂社會化教學模式,即“將翻譯課堂教學與社會翻譯實踐操作模式相結合,讓學生在具體的翻譯項目運作過程中,通過各種互動、合作式學習來獲取知識,提高學生翻譯能力而構建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9]。道理說一千遍不如親自體驗一次,與其灌輸學生很多生硬的翻譯理論,不如直接讓學生進行翻譯活動更有實際效果。這就要求翻譯課堂的教學回歸翻譯實踐的本質,重視社會翻譯實踐教學。
就翻譯實踐市場而言,科技英語翻譯無疑具有巨大的發展和應用前景。對翻譯教育而言,目前我國已經建成從本科、碩士到博士完整的、多層次的翻譯人才培養體系,不過,科技英語翻譯人才的培養依然任重而道遠。在科技翻譯人才培養過程中,既應重視學生的個體需求,也應重視社會的需求,并在加強翻譯教材建設的同時,適當調整翻譯課程的授課內容,建立以內容為依托、以任務型教學理論為指導的課堂社會化教學模式,同時增加實踐教學環節,充分利用網上教學,指導學生處理翻譯同類文本時,尤其是在翻譯自己并不熟悉的專業領域題材時所遇到的實際問題。這樣,就不會把學生培養成一批批的脫離社會需求的“學生產品”,而是將他們培養成為滿足社會性和實踐性需求的合格的科技英語翻譯人才,從而全方位提高翻譯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Byrne, Jody. Technical Translation: Usability Strategies for Translating Technical Documentation [M]. Dordrecht Springer,2006.
[2]翻譯本科專業試點院校名單.翻譯碩士專業試點院校名單[J].中國翻譯,2011(2).
[3]任朝迎,李桂麗,劉芳.科技英語翻譯實用教程[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4]盧思源,吳啟金.展望21世紀的翻譯教學與研究[J].中國翻譯,2000(1).
[5]蔡基剛.全球化背景下外語教學工具與素質之爭的意義[J].外國語,2010(6).
[6]許鈞.切實加強譯學研究和翻譯學科建設[J].中國翻譯,2001b,(1).
[7]楊會軍.科技翻譯人員綜合素質的培養與提高[J].上海翻譯,2006(2).
關鍵詞:名詞化 語法隱喻 寫作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b)-0119-02
名詞化(即nominalization)在科技論文寫作中常見。其實英語本身就是一個多用名詞的語言,“名詞化是人類自然語言的一種普遍現象”,只是不同的文體中名詞化的比例是不同的,越正式的文章其中名詞化的頻率越高。學習者水平越高,名詞化的使用頻率隨之增加。科技語篇行文正式、簡潔和連貫。名詞化的使用不容忽視。為了確保研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筆者隨機選取了30篇在國際期刊上2007或2008年發表的工科類文章,建成了自然科學論文語料庫。該語料庫去除了公式、圖表等,同時確保保留論文的四個部分,即:摘要,引言,主體,結論。該語料庫計5877個小句,160517個詞匯,作者對其中名詞化現象進行手工標注。
運用Wordsmith里面的Wordlist工具對語料庫進行數據分析后發現:type/token ratio(TTR)(形符/類符比)為4.50,該數值遠遠低于standardized TTR(標準形符/類符比)33.06。mean word length in characters)(平均詞長)為4.67。Type/token ratio(TTR)是衡量文本中詞匯密度的常用方法。可以輔助說明文本的詞匯難度。但是文本中有大量功能詞(function words,如the、a、of等)反復出現,文本每增加一個詞,形符就會增加一個,但類符卻未必隨之增加。這樣文本越長,功能詞重復次數閱讀,TTR會越低。通過考察TTR,我們初步可以感知科學文章的本質特征,其中多對現象的描述和解釋,使得這種文體的詞匯選擇必須是精確的,不需要太多變化。我們能夠想到一種現象或結果多由名詞闡釋,這些詞又多衍生詞或復合詞,這符合語料庫中詞長的基本數據。
1 名詞化的現象與其教學
韓禮德在其書中一共歸納了十三種語法隱喻,其中有四種與語法隱喻中最主要的表現形式名詞化有關,即過程名詞化,狀態名詞化,條件名詞化和關系名詞化為標準。筆者從功能文體學和語料庫語言學的角度,把名詞化大體可以分為兩類:詞的名詞化和小句的名詞化。狹義上講,詞的名詞化主要按照詞形上劃分,主要由動詞或形容詞加上名詞后綴派生而來,如:-al(portrayal),-ance(attendance),-ion (corrosion),-ure(creature),-y(mastery),and some combinations,such as-ification (modification),and-ancy(urgency)。這里體現了過程名詞化,狀態名詞化。名詞化結構由一個句子濃縮而成作為主語或賓語,則稱為小句的名詞化。它可以與其他成分一起構成名詞性短語,如effective collaboration, the variability of the process,這里體現了,條件名詞化和關系名詞化。
根據Thompson(1996)and Halliday(2000),最常見的名詞化結構由三部分構成:Pre-modifier+Head+Post-modifier。根據觀察和分析,詞和小句的結構中有很多差別,該結構中更多的是詞的名詞化,小句名詞化中則較少。
結合筆者在公共英語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幫助學習者掌握主要的名詞后綴,當然不同的名詞后綴表示不同的語義:有的表示抽象意義,有的表示動作的施事、受事、工具、結果等。學習者重點要掌握的是表示抽象語義的名詞后綴,因為由它們構成的名詞化詞是小句的名詞化的核心。這類詞綴主要有:-age,-al,-ance,-ation,-ence,-ment,-ability,-cy,-ism,-ity,-ness,sion,tion等。講解動詞、形容詞時,要適時地告訴學習者其名詞形式,尤其是表示抽象語義的名詞形式。對于轉化的名詞化詞和合成的名詞化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多提醒學習者注意這樣的詞。經常訓練學生通過詞形辨別詞性,同時增加一定的擴展練習。
在英語科技語篇中,關系過程可以使用大量慣用短語來體現,即“動詞+限定詞+名詞化結構”,這些短語中的動詞被稱為“輕動詞(light words)”。輕動詞是相對于一般動詞(simple verb)來說的,由于該類動詞所承受的語義內容較少,無法單獨表達一個完整的語義內容,所以必須和另一個成分(通常是一個名詞短語作為其補足語)一起組成一個動詞短語結構。其名詞補足語的語義內容表達了整個動詞結構的主要內容(Jespersen 1954)。英語中的輕動詞主要有do,get,cause,give,have,bring,hold,keep,make,set,take等。輕動詞承受的語義內容較少這一特點使得這些短語在語義上相當于名詞化詞對應的動詞,如:give rise to=arise,give an answer to=answer,draw a conclusion from=conclude from,make contribution to=contribute to。英語中名詞化的詞還經常放在介詞后面構成慣用短語,如of significance,in conclusion,under construction等等。這類短語不僅數量多,而且在句子中可以做表語、定語、狀語、補語等多種成分,在正式語體之中比較常見。
在課堂寫作教學中,教師應當有意識地把這樣的慣用短語作為重點。比如在講解名詞時,指出與其常搭配的動詞或介詞結構。旨在讓學生熟悉掌握名詞化詞匯以及含有名詞化詞的慣用語,同時能夠在閱讀中較好地理解句子中的名詞化結構。課堂上應針對學生幾種名詞化轉換中較為薄弱的環節進行講解和訓練,在寫作中才能靈活運用所學的名詞化結構。
2 結語
通過對語料的分析,我們發現科技語篇的名詞化特征及其顯著,探索如何在寫作教學中實施名詞化,更好的服務于英語教學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當然,影響優秀寫作的因素不僅僅包含名詞化。語言學習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教師在英語教學中不斷指導,不斷總結,通過大量練習,幫助學生逐漸把握英語中這一突出的語言特點,在書面語寫作尤其是科技語篇寫作中靈活運用名詞化。作者在教學過程中會繼續尋求一些有效的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名詞化寫作方面的效果。本文只是筆者的一次初步探索,如何使教師和學生通過語料庫進行互動,讓學生通過觀察得出有益詞匯選擇的教學方式,還有待于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 張高遠.英漢名詞化對比研究―認知?功能取向的理論解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2] 張慧成.名詞化隱喻在科技文體中的功能分析[D].燕山大學,2010.
[3] Halliday.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