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精品范文 高中生物論文

高中生物論文

時間:2022-05-05 10:02:3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生物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高中生物論文

第1篇

一、概念模型的構建

構建模型的方式有很多,可以用于生物課堂的模型類型也多種多樣.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選擇模型的種類以及模型的構建方式,這樣才能夠讓模型構建對課堂教學發揮輔助效用.生物課程中有著許多需要學生理解與體會的概念,很多概念對于初次接觸的學生而言,理解上會存在一定的障礙.對于這一類教學知識點,教師可以嘗試概念模型構建的方式來化解這些核心概念理解上的難度,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與體會這些教學內容.在借助概念模型的構建來進行概念教學時,教師要讓教學過程循序漸進地展開,模型的構建不能過于復雜,這樣學生不僅接受起來障礙較大,也容易將相關聯的概念混淆.合理地利用概念模型,才能夠增進學生對于概念的體會,進而為知識教學提供輔助.例如,在講“血糖調節”時,筆者介紹胰島、胰島A細胞和胰島B細胞及分泌的激素、作用后,和學生一起通過模型建構理解“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調節血糖平衡的過程”.首先我請一組學生利用事先做好的“糖卡、胰島素卡、胰高血糖素卡”示范,接著全班學生分組活動,依次探究飯后半小時及運動時機體是怎樣恢復正常血糖水平的,并用卡片進行演示.通過構建動態的物理模型,學生根據活動中的體驗,構建出了圖解式概念模型,并且通過各組代表間的相互交流,最后將這幾個核心概念歸納成圖.對于很多關聯概念以及理論性較強的概念而言,教學中教師完全可以透過概念模型的構建來化解知識點理解上的難度.這種教學方法,更容易被學生理解與接受,透過靈活應用這些概念模型后,學生對于概念的記憶會更加牢固,對于這部分知識點的理解程度也會更加深刻.

二、數學模型的構建

數學模型看似和生物課程間沒有任何聯系,學生也很難想象數學模型的構建對于生物教學的輔助效果.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師對于課本知識的挖掘不夠深入,對于數學模型的應用缺乏靈活性.對于生物課本中的有些知識點,數學模型的構建能夠發揮積極的教學輔助功效,能夠增進學生對于知識點的理解與體會.高中生物課程中涉及一些并不復雜的運算,對于這類知識點數學計算并不是難點,然而,找到正確的數學模型卻是問題解決的突破口.因此,在知識講解以及日常訓練中,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增強學生的數學模型構建能力,要讓學生對于這部分知識有更透徹的體會,并且能夠熟練地應用數學模型來解答實際問題.高中生物課程中的很多難點知識都可通過數學模型來化解,如酵母菌呼吸作用過程中隨氧濃度變化所釋放的CO2與吸收的O2之間的變化特點、恒定溫度條件下測某植物隨光照強度變化所釋放或吸收的CO2、種群的“J”型增長與“S”型增長、單因子因素與多因子因素對光合作用的影響……構建數學模型,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也使學生認識到在生物學中有許多現象和規律可以用數學語言來表示,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師要善于借助具體問題的講解來培養學生的模型構建能力,這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思維,拓寬學生的解題思路,這也是讓學生更好地應對各種難點問題的一種能力訓練.

三、物理模型的構建

物理模型的構建是生物教學中一種有效的模型構建形式.最常見的一種方法就是以圖畫或者圖表的形式來構建系統的知識框架,讓學生意識到相關知識點間的聯系,并且讓學生形成更為完善的知識架構.物理模型的構建適用于較為復雜、知識點密集的教學內容.這樣的內容通常是教學中的難點,而物理模型的構建則能夠很大程度幫助教師突破這些教學難點,從而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到知識點間的關聯.以圖畫形式構建物理模型相當普遍,如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轉錄與翻譯、噬菌體侵染細菌等過程模型,各種細胞器結構的靜態模型,人體細胞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模型等.通過多次模型的構建,學生養成了一種思維習慣,凡遇抽象的結構或過程,都會嘗試用簡易的圖畫幫助理解、思考.在高中生物教學中,識圖能力極為重要.圖表是生物科學研究成果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所以在生物高考中經常會看到考查學生讀圖、識圖、析圖和繪圖能力的各種試題.正是因為如此,在生物教學中,教師應當有意識地深化對于學生這方面能力的培養,這不僅能夠為知識教學提供輔助,也能夠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四、結語

總之,模型構建能夠為高中生物教學提供輔助功效.無論是概念模型、數學模型還是物理模型,這些不同種類的模型都有其適用的知識點.教師要引導學生提高模型構建能力,這不僅能夠為知識教學提供輔助,也能夠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并且能夠為復雜問題的解答提供鋪墊.

作者:胡俊永 單位:江蘇鹽城市第一中學

第2篇

1探究式教學要求建立一個民主寬容的教學環境

高中生物教學任務不僅是傳授生物學知識,還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科學創新精神、科學探究能力。這就需要教師更新教學理念,改變教學行為,采用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教師應具有新的學生觀,新的教師觀,新的教材觀,引導學生主動、積極的學習。在課堂中,教師要建立一個民主寬容的教學環境,才能為學生積極思維創設良好的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能力。老師要能和學生交上朋友,說上知心話,了解學生的內心,不能與學生之間產生巨大的隔閡。學生不反感老師,才會對于上課感興趣,才會樂于接受老師講授的問題,變得樂于思考,積極發言。學生主動性提高了,才能更好得理解和學習知識,課堂教學水平自然而然的也就提高了。當學生的思維活動和結論超出教師所設計和期望的軌道時,教師不應強行把學生的思維納入自己的思維模式之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結論束縛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要善于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歡迎學生與自己爭論,要給予學生發表意見的機會。這樣做可以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樹立起進行獨立學習及創新的自信心,使其創新思維處于活躍狀態使學生逐步具有創新的意識。

2探究式教學其倡導“主動、合作、探究”等多樣化的學習方式

其首先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實際經驗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提出問題,然后組織學生對問題進行猜想和做假設性的解釋,再設計實驗進行驗證,最后總結規律。這個是要從跟本上改變學習的方式,提倡“主動、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方法。這種學習方法,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改善課堂氣氛,拉近師生距離。這種科學教學方法,讓學生從傳統的抽象理論的理解轉變為從直觀現象觀察入手的“實驗—歸納”式學習。其中心是重在“做”的過程,強調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合作交流?,F代思維科學證明:思考需要問題來誘導,這種學習方法就是讓學生產生疑問,主動發現問題,這樣學生發現了問題,就會主動的思考。老師就可以利用學生的疑問,引導學生進行探索,指導學生得到正確的結論。教師可以把某些學生實驗和演示實驗設計為探索性實驗,使之達到不同層次的創新能力培養目標。探索性實驗教學較傳統課堂教學有更廣闊的活動空間和思維空間,可以激發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探索與創新欲望。對于教學環境的創設,需要老師創造多種多樣的活動,給學生設計各種各樣的謎題,就像迷宮一樣,吸引學生往里走,引導學生去尋找正確的方案,通過對問題綜合分析,找到最終的答案。同時,老師還要教會學生做實驗必備的各種技能,從而讓學生更好的整理數據分析資料,鼓勵學生互相討論,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利用好這種教學方法。因為,對一個問題的結果作多種假設和預測,及時對學生進行指導,使學生在相對獨立的實驗活動中體會創新的艱辛與愉悅。

3增設生物課外“實驗探究活動”的內容,彌補探究式教學需時較長

有些探究實驗用時較長課堂無法完成,教師可以把這些探究實驗在課前分組先做,上課時讓學生相互交流實驗結果。教師還可以補充一些生物課外“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課外探究活動可以豐富學生精神生活、擴大視野、陶冶情操、激勵創新能力。學生在這種活動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圍和教師傾向的束縛,獨立地、自主地發展。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在培養與訓練創新能力方面的內在因素,設計恰當的生物問題。如在《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和利用》這一節的教學中,老師可以給學生出一個問題,怎樣測成熟植物細胞的細胞液濃度,那么同學們會想到怎樣的辦法那。這樣的疑問,可以促使學生加深對于知識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還比如有關嫁接技術,課外活動小組的幾位同學做了實驗,他們還想把不同的品種植物進行嫁接,能否成功呢?總之通過探究式教學鼓勵學生大膽去做、去實驗,親自動手積累經驗去創新,一次、兩次,總會成功的,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多給學生一些空間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才能,多一份創造的信心和成功的喜悅。

作者:楊亮亮 單位: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學

第3篇

(一)提高學生認識生物學科的前提

傳統生物知識的獲得,都是通過教師講課獲得的。在課堂上,教師通過生物書和學生進行學習、互動,是一個啟發學生發展的地方。新課改后,課堂不再是只傳授知識的課堂,而是引導學生去發現知識的課堂。另外,我們要關注學生的生活、心理,在自己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讓學生假設問題情境,從而進行自主探索。

(二)教學準備是關鍵

1.了解學生。

首先,為了很好地選擇和實施課堂教學方法,要了解學生的生活環境、心理狀況,以及學生熟悉的生物環境。其次,要備學生知道的生物基礎知識。

2.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學生對生物的學習,很大程度上,跟教師有關系,一個幽默風趣的教師,可以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所以,在課堂上,要對學生進行引導,讓他們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去思考,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斷提高對生物的學習樂趣。

3.生物課堂要貼近學生生活。

我們在講課本內容時,把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與生活相關的圖片,讓學生通過這些圖片,進行思考,聯系生物知識,解釋出現的現象,學以致用。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激發。讓學生在課堂中做自己的主人,學生自行安排自己的時間,發揮主觀能動性。

4.生物課堂多樣化。

根據生物學科本身的特點,它是和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聯系比較緊密的學科。因此,我們組織學生去野外觀察、學習來促進生物課堂教學的成功。

二、發散思維在生物教學中的運用———光合作用

由于學生具有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這就促進學習、思考。根據這一特點,我們生物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即地圖,包括地圖冊、生物掛圖、生物插圖等,還可以用幻燈片、電視、錄相、多媒體等多種形式。下面我們以光合作用這一節課進行具體的分析。植物有一項很重要的功能,即光合作用。對于這個概念的理解,教師要進行講解,讓學生明白,人有沒有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植物在白天進行的一種能量轉化,即二氧化碳和水在光照的條件下,在葉綠體中進行反應,最后生成氧氣和有機物的過程。這一過程中,光合作用產生了氧氣,可以供給人和動物的呼吸,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晚上能不能把很多植物房子屋子里面呢?學生通過思考,晚上植物沒有光合作用,主要是呼吸作用,那么呼吸作用就要吸收氧氣,與人爭奪氧氣。所以,在晚上,最好將植物放在室外。而光合作用的一組探索性實驗能否成功,則是教學中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的關鍵。

(一)先學后教的方法

教師在講這一節的內容時候,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資料的搜集、整理,等上課的時候,讓中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代表發言,將你們搜集到的知識講給其他同學聽,其他組內針對這一組同學的匯報,提出自己的質疑,教師寫到黑板上,分條進行解釋。最后利用多媒體展示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這樣,可以讓學生在主動探究過程中,體會最后獲得真理的感動。通過多媒體動畫,教師展示“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和“光合作用產生氧氣”兩個演示實驗,讓學生更加深刻的明白了原理。同時,讓學生分組進行有關光合作用的一組探索性實驗,學生通過自己做實驗,更加明白了實驗的重要性,通過實驗,可以得出真理性的知識結論,從而學會了光合作用這節課的主要內容。然后,教師在通過一些相關的練習題,將學會這部分內容。總之,通過學生自己做實驗去探究,這樣對光合作用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時培養了他們認識問題,主動探究的能力,還有對創新能力的思維的培養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啟發學生運用知識來說明或解決實際問題,在分析和說明問題過程中領悟光合作用在生物界乃至整個自然界中的重要意義。不斷提高學生的自身的各方面的能力,更好地為學習新的內容做好鋪墊。

(二)學生逆向思維能力的訓練

1.通過例題示范,克服思維定勢。

在做練習題的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舉一些與生活相關的實際事情,這樣,學生在面對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就能遇到的事情時,就會覺得很熟悉,理解起來也很容易,從而打開學生逆向思維的能力,引導他們對問題的思考方式的轉變,防止固定在一種思維上去思考問題,這樣就造成了思維定勢了。

2.活躍逆向思維的思路,一題多變。

對一些習題,改變某些條件,或把原因和結果對調,以及把知道的和不知的對調,來訓練學生的逆向思維。這樣做,可以活躍學生逆向思維的訓。3.正逆雙向思維的聯結,正逆互用。針對某個問題,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利用正向思維的方式去思考,如果解決不了,那么就要換個角度去思考問題了,這時候,可以用逆向思維進行思考,如果能思考出來,證明思考方法正確。

三、結語

第4篇

1.傳遞方式的優化——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

生理學科的特點是細微、動態、抽象。比如人體的細胞、血液的流動、神經的傳導、食物的消化等,這些均是教學中的難點、重點;但又看不見,摸不著,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比如,在講授消化道的物理消化——蠕動的生理作用時,過去我用“講述+板畫”的形式講授,以語言講述為主,板畫為輔,雖然也能強調重點,但缺陷是既不真實,也缺乏動感。如果應用現代化電教媒體——教學錄像片演示這一生理過程,通過慢放、定格、特寫等方法處理出來的鏡頭,既能真實、藝術地再現消化道蠕動的動態過程,使其具體形象,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又使枯燥乏味的生命運動現象變得新穎有趣。在演示錄像過程中,我還通過暫停放映,教師解釋,或邊放邊解釋的方法,把兩種教學媒體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學生在形象化、趣味化的接受知識過程中,又得到教師適時適度的強化,使這一難于理解的知識變得易于接受。當過一段時間測驗這一內容時,全班所有學生都準確地掌握了這一知識。這就啟示我們:電教媒體的生動、直觀,接近于現實;合理使用,則使知識進入學生頭腦中的途徑增多了,記憶加深了;若再與講解結合,其形象化、趣味化與化難為易的效果,是單純的講述所無法達到的。

2.傳遞速度的優化——在提高信息密度、知識密度的同時,擴大學生想象思維的時間、空間

相對于傳統模式教學以語言文字形態為主來說,運用現代化的電教媒體,有著明顯的提高傳遞教學信息速度和效率的優勢。形、聲、光、電的使用,音樂、圖畫以及現代電影、錄像中的變換、切入、特寫、定格、遞次顯示等技術的使用,使得教學中應當強化的得到充分強化,應當淡化的得到及時有效的淡化、弱化處理,縮短了信息傳遞的距離。在生理教學中,一些結構,像人體細胞、組織內部器官等不易看到,而現代電教媒體則能輕而易舉地解決這一問題。因為電影、錄像及自制的投影片、幻燈片,能將原來細微的東西放大許多倍;如果采用X光攝影,則能夠清晰地看到人體內部的骨骼運動、消化管的蠕動、血液的流動等情況;再如,要想組織學生在教學進度規定的時間內觀察骨的生長、胃腸的消化全過程,是相當困難的,而利用電教媒體如電影、錄像,通過逐格攝影拍攝下來再播放,僅用30秒鐘就可以看到3個小時胃對蛋白質的消化過程,其節省時間、提高傳遞知識的效率是不言自明的。而提高傳遞知識效率的結果是:一方面增加課堂知識密度、信息密度。如生理課中“血液”一節,按常規的講述一般約需2課時,而采用了邊講解邊放錄像演示,僅需1課時就完成了任務。另一方面,它擴大了學生想象、思維的時間和空間。如講血液中的白細胞吞噬作用時,在放錄像之前,讓學生推想白細胞是怎樣進行吞噬的?引導學生的豐富想象,進行發散性思維。學生推想出了五六個方案,而哪一個方案是正確的呢?這時再演示錄像,就能深深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起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從容地解決了教師講得多,學生練得少的矛盾,化難為易,化繁為簡,變單純知識傳授為智力開發,給學生以豐富想象的天地,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3.學生學習能力的優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功夫下在學生“學”上

現代教學觀認為,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教要著眼于、立足于學生的“學”,“教”要為“學”服務。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要教會學生學習。

在生理課教學中,學生對有些概念、原理的學習理解是較困難的。而利用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電教媒體,就能幫助學生順利解決這一問題。例如,講毛細血管、靜脈、動脈時,我用投影片顯示三種血管的形態、結構,然后讓學生識圖、區別、對比,找出它們之間的異同點。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踴躍發言,你一言,我一語,最后自己總結出這三種血管的概念。這一節基本由學生自學完成,課上得很成功,并以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代替了嚴肅死板的教學,把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調動起來,使其主體作用得到了發揮。同時,通過識圖、辨圖、對比、類比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和獨立思考能力,而且經過思維活動后,便于學生由瞬時記憶形成短時記憶,進而在理解的基礎上形成長時記憶。

訓練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也是我們的教學目的之一。以前用傳統媒體講授完一個原理或生理活動后,若讓學生用簡煉的語言進行概括,學生感到非常吃力。而通過電影、錄像等動態的畫面,使學生有了諸如骨的生長、肌肉的收縮、腺體分泌等感性認識,并以此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有效地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

4.多種媒體優化組合——揚長避短,適時適度

在教學中,要使每種媒體發揮出它的特長、優勢,要想做到選擇出最佳媒體或幾種媒體最優組合,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這里有一個適時適度的問題。

(1)教師的講述語言與電教媒體的結合,處理得當與否,至關重要。在講授“消化系統”一節時,我曾采用語言跟電教媒體結合的兩種方式,結果迥然不同。如先口授教材,然后放映消化系統生理錄像片。在這種方式中,語言與電教媒體被分成了兩塊,在電教媒體中傳授的知識,學生已通過教師的語言初步掌握,電教媒體在這里只起對教師的語言證實和具體化的作用。后來我利用語言指導學生觀看錄像,教師充當“解說員”、“導游員”的角色。在這種方式中,電教媒體中介紹的、傳授的知識,是學生自己從觀察中獲得的,而教師的語言起到的是強調、提示、點撥、點題的作用,是一言兩語,但因是在關鍵處說出,無異于畫龍點睛,給學生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而且,這種結合方式還能達到師與生、教與學“雙邊”活動的目的。教師通過一系列提示,為學生提供思路,啟發學生去尋找答案,促使學生思維的活躍,在大腦皮層中引起強烈的定向——探究反射,提高了教學效果。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久久免费视频观看网站 | 日本午夜免费啪视频在 | 久久综合五月丁香久久激情 | 中文字幕s级优女区 | 日本一区二区三不卡高清区免费 | 亚洲精品播放在线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