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24 06:38:3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文獻計量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摘 要】進入21世紀,材料科學作為與人類生活密不可分的科學技術之一正在蓬勃發展中。通過Scopus數據庫和SciVa
>> 基于文獻計量學的管理學學科半衰期研究 化工材料科學與工程的發展現狀及趨勢研究 基于文獻計量學的梨研究動態 試論科學知識圖譜的文獻計量學研究范式 基于文獻計量學的國內知識競爭力研究現狀 基于文獻計量學的體育學學科半衰期分析 基于文獻計量學的我國化學學科半衰期分析 從文獻計量學角度研究河北高??蒲?a href="http://m.yundu888.com/haowen/33037.html" target="_blank">論文 國內焦慮癥文獻計量學研究 基于文獻管理軟件NoteExpress的文獻計量學研究的探討 基于文獻計量學的我國心理學學科半衰期分析 獨立學院“材料科學基礎”課程的教學現狀及改革 當代針刺臨床優勢病種的文獻計量學研究 基于共詞分析的我國文獻計量學研究主題分析 基于文獻計量學的世界蘋果研究態勢分析 基于文獻計量學的梔子研究領域全景分析 基于文獻計量學的無人駕駛汽車技術研究 基于文獻計量學分析的我國酸棗研究現狀 國內鈉離子通道研究現狀的文獻計量學分析 我國學習倦怠研究現狀的文獻計量學分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Scopus數據庫簡介[J].水動力學研究與進展(A輯),2016,04:524.
[3]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6/2017-Global Press Release[EB/OL].2016,11,30,http:///student-info/university-news/qs-world-university-rankings-20162017-global-press-release.
[4]南,馬春暉,周曉麗,滕蔓.食品科學研究現狀、熱點與交叉學科競爭力的文獻計量學分析[J/OL].
[5]陳仕吉,史麗文,李冬梅,左.論文被引頻次標準化方法述評[J].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12,04:54-60.
[6]王文平.基于科學計量的中國國際科技合作模式及影響研究[D].北京理工大學,2014.
[關鍵詞]CSSCI引文分析科學計量學可視化圖譜
[分類號]G306
1、導言
科學知識可視化圖譜是在信息技術的推動下發展出來的一個新領域,當前已經成為科學計量學的一個新熱點。陳悅和劉則淵認為科學知識圖譜是顯示科學知識的發展進程與結構關系的一種圖形,它是揭示科學知識及其活動規律的科學計量學從數學表達轉向圖形表達的產物,是顯示科學知識地理分布的知識地圖轉向以圖像展現知識結構關系與演進規律的結果。Katy Borner等綜述了知視可視化歷程,對引文分析領域進行了可視化研究。安偉峰、熊潤芝、周云平等、徐佳寧等、劉艷蘇等以及葉協杰眾多學者也利用不同的中文數據庫、不同的方法以及不同時期對我國的引文分析研究狀況進行了研究。雖然中外學者都從不同角度研究了引文分析領域,但是中文引文分析領域的可視化研究幾乎還沒有開展。本文擬對中文引文分析這個領域運用可視化工具來做一個清晰的描繪。
2、數據及方法
本論文研究所用的數據來源于CSSCI數據庫。筆者于2008年4月24日以“引文分析”為檢索詞在CSSCI中檢索到1998-2007年間527篇文獻,共得到3 328條引文。
下載這些檢索記錄,通過對數據進行仔細辨認和合并,利用大連理工大學劉盛博編的中文處理軟件對CSSCI數據進行格式轉換,變為Bibexcel、UcinetCitespace等軟件可處理格式,然后利用這些軟件對記錄中的關鍵詞、作者、來源期刊、被引作者、被引期刊等進行分析或繪圖。
3、統計結果與分析
3.1關鍵詞分析
527篇論文中,共有2133個關鍵詞,對出現3次以上的97個關鍵詞進行共現分析,利用Ucinet,計算中心性,再利用Netdrw繪制這些關鍵詞共現網絡,得到圖1。通過對關鍵詞的分析,可得出我國引文分析領域的主要研究內容。
從圖1可以看出,節點越大,表示中心性越高。中心性較高的一些詞有引文分析、SCI、CSSCI、文獻計量學、影響因子,期刊評價等。兩個節點之間的連線粗細代表關鍵詞共同出現的次數,連線越粗,就是共同出現的次數越多。與引文分析共同出現次數較多的詞有文獻計量學、期刊評價、載文分析、作者分析等。
3.2作者分析
在527篇論文中,共有682名作者,表1是發表4篇以上的作者及其工作單位。
從表l可以看出,引文分析領域發文4篇以上的作者有29人,其中24人是與圖書情報信息有關的,1人與醫學有關。南京大學有9人,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4人,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有2人,北京大學有2人,浙江大學科技部2人,其余各1人。
3.3來源期刊分析
527篇論文分布在106種雜志中,發表在前20種雜志中的論文數為390,占總論文的74.7%,也就是說20%左右的雜志中包括了大約80%的有關引文分析的論文,基本符合“二八”律,可以認為這些雜志是發表引文分析論文的核心期刊。可以看到前20種期刊大都是圖書館學、情報學的核心期刊。表2顯示出引文分析領域的文章除了多數發表在圖書情報類的雜志上外,還有很多發表在與科學學、科技管理有關的核心期刊上。
3.4被引作者分析 對527篇論文的3 328條引文進行分析,發現有1280位作者被引證,平均每位作者被引頻次2.6次。在這龐大的作者群中,被引頻次最高的30位作者的總被引頻次為731次,占總被引頻次的21.97%,平均每位高被引頻次作者被引頻次24.37次。利用Citespaee軟件繪圖,得到圖2,顯示了我國引文分析領域的高頻被引作者情況,圖3顯示了引文分析領域的重要文獻。
從圖2和圖3中可以看出,較大節點的作者是在引文分析領域有突出作用的作者。影響最大的是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的邱均平,其主要代表作是1988年出版的《文獻計量學》一書。王崇德、羅式勝、丁學東三人也出版了有關文獻計量學的專著。龐景安《科學計量研究方法論》一書,詳細介紹了引文分析在科學計量學中的應用。梁立明、蔣國華也出版了有關科學計量學的專著。有些集體作者,如中國科學技術信息所、中國社會科學索引課題組、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課題組、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這些課題組對我國的引文分析研究也有極大的影響和促進。金碧輝、武夷山、孟連生、朱獻有、馬費成等人也有突出的貢獻,他們的單篇論文的被引頻次也很高。姜春林、鄒志仁、程剛、袁培國、鐘旭、黨亞茹、崔雷的研究也各有特色。
3.5被引期刊分析 3 328條引文分別來自918種雜志和其他類型文獻,包括專著、報告、網頁等。但是被引前20種雜志中的引文有1 346條,占總引文的40.4%,表3顯示被引前20種期刊大多都是圖書館、情報學的核心期刊?!犊茖W學研究》、《科學學與科技管理》等雜志的被引用說明科學學也對引文分析有較大的影響。有380條外文引文,占總引文的11.4%;有160條網頁引文,占總引文的48%,其中680條引文都只被引一次,以上說明引文分析對別的學科的知識吸收還是相對較少,吸收較多的還是圖書情報學、科學學、科學計量學、管理學、編輯學的知識。
4、我國引文分析存在問題及對策
4.1 中國引文分析存在問題
4.1.1 引文分析研究缺乏核心作者 引文分析在我國的研究歷史只有30多年,還沒有引文分析的核心作者,雖然有許多專家學者,也有很高的被引頻次,但是他們都是圖書情報領域的先賢,而引文分析則是依附于文獻計量學存在的,大部分的著作都與文獻計量學和科學計量學研究相關。因此,表現出引文分析理論研究少,應用研究多,方法簡單;方法研究上簡單統計多,指標模型少;應用研究用于評價的多,管理的少;研究圖情、醫藥領域較多,其他領域少。
4.1.2數據樣本的選擇缺乏科學性引文分析是力圖根據統計特征找出文獻生產、傳播等規律,從而進行更深入的研究,為決策提供量化依據。統計特征的出現要求有足夠的樣本量,足夠明確的研究對象,足夠大的時間跨度。而國內正式發表的有關引文分析的論文普遍存在著樣本量小、時間跨度短、學科代表性差等問題。
4.1.3 中文引文分析可視化困難我國的引文分析可視化的進展不大,雖然近年來掀起了引文分析可視化的熱潮,但是大多是對來自Web of Science數據的可視化,而以中文出現的知識圖譜則不是太多。
4.1.4 中文的引文數據局限性 中文引文數據庫有一定的局限性,如CSSCI中的數據從格式到錄入出現了很多不統一及錯誤,如有的引文寫錯著者姓名、發表年份、出版社等等。在本研究中對這些現象作粗略的統計,其中年份寫錯或不寫的占總引文的3.1%,不寫出版社或期刊的占6.2%,不計算其他格式不統一,引文的錯誤總計在數據庫中幾乎達到10%。這樣就給研究的統計工作帶來很大的困難。
4.2 中國引文分析現狀成因
4.2.1 理論基礎薄弱首先,引文分析起初是當作文獻計量學的一種方法被引入的,由于其使用起來簡單易行,大多數學者只是把其當作一種工具來使用,究竟其包括什么樣的原理,其使用的前提條件、使用原則、形成機制,并沒有人去深入地探究;其次,引文分析理論在國外也進展不大,到目前為止,大多數的引文分析還是以傳統的文獻數理統計和共引理論為基礎進行研究,沒有更進一步突破;第三,我國的研究者重視應用研究、忽略理論研究。
4.2.2 中文引文數據庫不完善為了更好地發展我國的圖書館事業和文獻研究工作,我國科研人員不斷努力,開發了許多相關的引文數據庫,如CSCD,CST―PC,CSSCI等。這些數據庫與SCI數據庫相比,不論是在數據套錄功能還是數據收錄年代或期刊收錄范圍上都有所欠缺。為了進行引文分析,用戶不得不把需要的文獻記錄和它們引用的參考文獻題錄一一手工摘取,再導入自建的小型引文庫中通過編制計算機程序才能獲得需要的統計數字。這無疑極大地阻礙了研究人員利用國內引文數據進行分析的積極性。
4.2.3 沒有適合的分析軟件 由于我國引文分析發展的較晚,一些引文分析的技術都是來自于國外。國外有很多專家學者利用計算機編程,開發了許多文獻計量學軟件,進行引文分析。例如:Bibexcel就是OllePersson為文獻計量學專門編制普遍適用的、統一格式的數據處理軟件,可以處理來自Web of Science等數據庫的數據,不但能夠進行統計處理,還可以分析數據,形成所需要的關系矩陣。而我國文獻計量學、科學計量學的學者目前還沒有開發出普遍適用中文數據格式的軟件,對于一些不懂數學、計算機編程的學者,要靠最原始的手工來進行計數,所以他們花費在數據處理上的功夫可想而知。
4.2.4不規范的引文行為 目前我國的科技論文在引文規范上普遍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用而不引”和“不用而引”;對參考文獻的標注不規范;“引文復制”與“引而不注”;著錄失誤。此外,一些由于情報交流的障礙,如語言障礙、編譯代碼轉換的障礙、檢索工具的障礙、理解水平與能力的障礙等等,都是造成引文錯誤的直接客觀的原因。
4.3 中國引文分析的對策建議
4.3.1 加強引文分析的理論建設首先,大力開展引文分析的理論研究,對引文分析的原理、規律、研究對象以及與引文分析相關的概念假設、環境、適用范圍進行深入和系統的討論,力圖形成引文分析的研究范式;其次,加強和國外同行的合作交流,力圖自主創新,發展適合我國學者的引文分析方法和理論;再次,引文分析有很強的交叉學科的特點,交叉學科的特點就是容易吸取其他學科的先進理論,要想在理論上有所突破,可以借鑒其他學科的理論方法;第四,提倡研究者進行理論研究,改變研究作風;第五,提高研究者和使用者綜合素質,使他們能夠敏銳地發現引文分析的問題,合理利用引文分析進行科研評價,提高科研活動的效率。
4.3.2完善發展各種引文數據庫首先,優化數據庫結構,加強數據規范管理工作,改善數據庫檢索性能;其次,借鑒美國ISI的Web of Knowledge(WoK)的經驗,對我國各類引文數據庫進行重組、加強和完善;可以把CSCD和CSTPC整合起來,成為中國的“SCI”,把CSSCI建成中國的“SSCI”,把各種引文數據庫的資源集成為強大的引文網絡平臺;再次,及時和數據庫用戶溝通和交流,獲得有益的反饋信息。
關鍵詞:核心期刊 期刊評價 來源期刊篩選
核心期刊概念的出現,源起于西方國家。19世紀后期,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學術論文及載體期刊大量增加,如何幫助讀者快速有效地獲取文獻成為文獻情報工作者研究的重要問題。這類研究取得了兩方面的顯著成果:一是編制文獻檢索工具,及時揭示期刊文獻,主要表現為各種類型的期刊文獻檢索工具(包括數據庫)不斷涌現,二是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對學術期刊進行評價分析,主要表現為學術界對文獻分布規律和核心期刊的研究。
為了揭示學科文獻在期刊中的分布規律,前人曾做過大量研究。1934年,英國文獻學家布拉德福在《工程》雜志上發表的《關于特定主題的情報源》一文①,成為闡述文獻分布規律的開山之作,奠定了學科核心期刊評價的理論和方法。
1我國核心期刊研究的起源與發展
1.1起源(20世紀50年代-70年代)
我國對核心期刊的研究,據有關學者論述,最早開始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當時的中國科學院圖書館、中國科技情報研究所和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即做了一些相關的研究工作。20世紀70年代初期,《國外書訊》雜志(《世界圖書》雜志前身)開始引進和介紹國外期刊評價理論和方法,如“常用期刊”、“核心期刊”的概念,引文分析評價的方法等等,并具體介紹了部分學科的核心期刊。總體來說,這一階段的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對國外研究成果的零星翻譯、介紹等方面,缺乏系統的自主研究。
1.2發展(20世紀80年代)
經過十多年對國外研究的追蹤學習,“核心期刊”的概念逐漸被我國學術界熟知與接受,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一方面,隨著經濟、科技、文化等各個領域的全面復蘇,信息交流日益增多,期刊作為傳播信息知識的重要載體,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以空前的速度和數量涌現的期刊,給圖書館的訂購、收藏以及讀者閱讀等帶來了多方面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核心期刊的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日益受到我國圖書情報界的重視,有關核心期刊的理論研究逐步深入,并開始了應用實踐的探索。
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圖書館學、情報學期刊相繼發表了一批有一定深度與廣度的介紹和研究文獻離散規律的文章,從理論上對核心期刊研究進行了深入探討。在實踐應用方面,1981年,《世界圖書》雜志編輯出版了“國外科技核心期刊專輯”,共選出了大、小共79個專業的核心期刊,9個專業的常用期刊,是國內進行核心期刊篩選的最早實踐嘗試,受到了國內圖書情報界的好評,對我國的核心期刊研究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同時,中國的期刊出版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從70年代初的不足百種,到70年代末的1400余種,再到80年代末的6000余種,期刊數量劇增,加上期刊價格大幅增加,內容質量良莠不齊,這使得國內核心期刊評價研究的對象由國外科技期刊逐步擴展到國內科技期刊。同時,引文數據庫的建設也開始提上日程,為核心期刊的研究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中國的核心期刊研究開始進入理論和實踐并重的階段。
1.3繁榮(20世紀90年代以來)
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我國的核心期刊研究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更大發展,被一些學者認為是“突進期”。進入21世紀之后,有關核心期刊的研究更是興盛不衰,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
在這個時期,關于核心期刊研究的著譯漸多,理論研究成果大量發表,尤其是實踐應用,開始大規模地開展起來。1991年,世界圖書出版公司編輯出版《國外科技核心期刊手冊》,在其“序言”中闡明了研究和編制的基本出發點是為文獻機構選購提供參考,“從優中選優”,旨在向讀者推薦刊載最新理論、知識和信息的優秀期刊,在核心期刊研究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方面,邁出了可喜的一步。1992年,北京大學圖書館和北京高等院校圖書館期刊工作研究會共同發起研究、編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以下簡稱《要目總覽》)問世,對我國近萬種在版中文期刊用統一的標準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統計和分析,這是我國第一次大規模地利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對中文期刊進行研究,在圖書情報界、學術界、出版界和科研管理部門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成為我國核心期刊理論和實踐結合應用研究發展歷程中重要的標志性學術成果。此后,我國的核心期刊研究一直持續穩定地向前發展,進入了全面繁榮的階段。
2我國核心期刊評價研究情況回顧
2.1核心期刊評價研究
(1)蘭州大學的研究
1988年,蘭州大學圖書館仿照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的《期刊引證報告》(JCR),選用了其認為代表當時中國出版學術水平最高的10種自然科學期刊作為來源期刊,統計1980-1986年期間各刊所載論文的參考文獻,編制引文索引卡片,并分階段編印成冊,名為《中文自然科學引文索引》,同時按照被引用期刊被引量的多少排序,篩選出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104種,結果發表在同年《世界圖書》雜志的“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一文中。1992年,“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課題組在此前研究的基礎上,選擇了1980-1986年核心期刊表中排名前20位的期刊作為來源刊,對其在1990-1991期間的引用情況進行了引文統計、排序,并截取排序結果中的前100種期刊,公布了“1990-1991年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百種表”。這是對自然科學領域的學術期刊較早進行核心期刊篩選的研究。
(2)北京大學圖書館等的研究
1991年11月至1992年12月,由北京大學圖書館和北京高校圖書館期刊工作研究會共同編制《要目總覽》1992年版。共有41所高等院校圖書館的200余名工作人員參與研究和編制工作,聘請了400多位專家進行了書面鑒定,共篩選出核心期刊表131個,核心期刊2174種。專家鑒定委員會認為:《要目總覽》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和使用價值,為各類型圖書情報部門的中文期刊采購和讀者服務提供了較重要的參考工具。
有關學者認為,此次研究有幾點值得注意:1.研究主題集團化、2.篩選領域空前擴大、3.評價體系相對完備,是國內“核心期刊”研究史上由“個人學術研究”轉向“集體聯合攻關”的標志。盡管今天看來尚有許多不盡完善的地方,但此項研究成果能夠代表當時國內“核心期刊”研究的最高水平。
《要目總覽》第一版問世后,在社會上引起一定反響。出版界和圖書情報界給予了充分肯定和較高評價,認為該項成果適應了社會需要,填補了國內空白,促進了中文期刊編輯和出版質量的提高,為國內外圖書情報部門采集中文期刊提供了依據,成為大型檢索刊物確定收錄范圍的參考工具。此后,《要目總覽》分別于1996年、2000年、2004年、2008年每四年編制和出版一次,每一版都在研制方法上不斷優化和改進。
《要目總覽》第三版同時也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九五”規劃項目“核心期刊的文獻計量學研究”的三個子課題之一,稱為“中文核心期刊評價研究”。按照研究課題的基本要求,第三版的“前言”以“中文核心期刊的文獻計量學研究報告”的形式刊出,研究報告全面展示了研制過程,并對“核心期刊”概念、性質和用途做了進一步的界定。此后,公布研究報告即成為慣例。
第四版同時也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學術期刊評價及文獻計量學研究”的子課題之一,于2001年開始研究。課題組對核心期刊評價的基礎士理論、評價方法,評價軟件的設計與使用,核心期刊的作用與影響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對核心期固刊評價理論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和理解。
第五版于2007年初開始研究,26個單位的102位專家和工作人員參與,全國5529位學科專家參加了核心期刊表的評審工作,共選出核心期刊1983種。第五版繼續采用以定量評價為依據,以定性評審為補充的評價方法。在上版基礎上增加了基金論文比、Web下載量兩個統計指標,同時增加了反映期刊論文質量的評價因素。此外,還修正了影響因子和被摘率的計算方法,解決了前幾版因學科影響因子評價效果不好而權重較低的問題。
(3)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的研究
199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創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于2001年1月編制出藍皮書《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①。第一版從全國3000余種人文社會科學期刊中選出506種核心期刊,篩選原則是:國家正式批準的出版物,有較高的學術性和理論性,全國檢索類期刊收錄頻率和引用頻率較高,全國省市自治區及各專業學會評比中獲獎的學術期刊。
2004年1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文獻計量學研究室編《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2004年版正式出版。第二版對核心期刊的概念做出新的界定,認為某學科(或某領域)的“核心期刊”,是指那些“發表該學科(或該領域)論文較多、使用率(含被引率、摘轉率和流通率)較高、學術影響較大的期刊”,“適用于讀者和作者據此選用期刊,以及館藏和文獻數據庫的選刊?!边@一版全面采用了引文分析的方法,分學科的人文社會科學采用指標:學科總被引、學科影響因子、期刊總被引;綜合性的人文社會科學期刊采用指標:總被引、影響因子、即年影響因子,入選核心期刊344種。
作為連續性成果,《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了調整和修改,出版了2008年版。該版在2004年版的基礎上進行了修訂和調整,確定分學科統計指標為:分學科影響因子及被引、影響因子、轉摘頻次;綜合性學術期刊統計指標為:影響因子、轉摘頻次、在分學科的位次。最后確定的核心期刊數量為386種。
(4)中國人文社科學報學會的研究
2002年6月,中國人文社科學報學會依據《中國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質量標準及評估辦法》評出“中國人文社科學報核心期刊”共154種,是在第二屆全國社科學報評優活動的基礎上篩選出來的,用較大篇幅對27家學報的特色欄目進行評介,這是其他核心期刊評價所沒有做到的。主要參照“中國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質量標準及評估辦法”,全面考慮政治標準、業務標準、編輯標準、出版標準,結合一般評價核心期刊的“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等定量指標,對期刊進行全面評估和鑒定。這樣評選的“核心期刊”實際上是“優秀期刊”,重點在于考察期刊的出版質量,是對期刊辦刊質量的整體評價。
(5)《中國學術期刊評價研究報告》
由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武漢大學圖書館等單位研制,共選擇了6170種學術期刊進行評價。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得分排序與劃分等級相結合,并提出了“權威期刊”的概念,最終評價結果得到:分學科評價,權威期刊311種,核心期刊957種;分學報類型評價,權威學報74種,核心學報221種。
(6)其他核心期刊研究
1995年3月,《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錄》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國家教委研究生工作辦公室頒布,是各高校研究生院選訂的供研究生用的期刊目錄之一,收錄哲學、社會科學類期刊105種,自然科學類期刊305種,研究生???3種。
2008年初,上海圖書館《全國報刊索引》編輯部通過對全國上萬種期刊進行認真分析,對核心期刊評價的基礎理論、評價方法、作用及影響等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經過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審,最終從正在出版的中文期刊中評選出1736種核心期刊。
此外,還有各高校自行圈定本單位“核心期刊”,基本參照上述一種或幾種核心期刊目錄,做法有所不同,此不贅述。
2.2來源期刊篩選和引文庫建設研究
(1)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的研究成果
1987年,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開始利用國際重要檢索刊物對我國科技論文的發表數量和被引用情況進行統計和分析。1989年,受當時的國家科委委托,進行“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課題的研究,開始篩選國內的科技期刊,并以選出的期刊為統計源,對我國情況和被引用情況進行統計和分析。最終從全國3025種科技期刊中選出“1988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1189種。此后,每年對其“統計源期刊”進行調整。
該課題研究有三個成果:一是《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公布“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名單,從1997年起,每年出版一本;二是《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年度研究報告),向社會公布各種統計與分析結果;三是建立了“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數據庫”(CSTPCD),提供各種科技論文產出和被引情況服務,目前由其下屬的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為用戶提供網上服務。2010年,該庫收錄的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為1946種,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已成為一個品牌,也可稱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
(2)“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
該數據庫于1989年由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創建。1994年起推出我國第一份“被引頻次最高的中國科技期刊500名排行表”,開始對外服務。1995年出版了我國第一本印刷版的《中國科學引文索引》(試行)。1999年起,編印《中國科學計量指標:論文與引文統計》,每年出版一卷。2005年出版《中國科學計量指標:期刊引證報告》,彌補美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研制與的《期刊引證報告》(JCR)中收錄國內期刊(多為英文版)只有70余種的不足,以定量的指標數據如實反映國內科技期刊在中文世界的價值和影響力?!爸袊茖W引文數據庫”收錄我國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學、地學、生物學、農林科學、醫藥衛生、工程技術、環境科學和管理科學等領域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和優秀期刊千余種,目前已積累從1989年到現在的論文記錄300萬條,引文記錄近1700萬條,已發展成為我國規模最大、最具權威性的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被譽為“中國的SCI”,為我國科學文獻計量和引文分析研究提供了強大的工具。
初期,該數據庫來源期刊的選刊主要指標有5個:《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1992、1996年版)、期刊引文頻次、1994年國外檢索工具收錄的中國期刊、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國內檢索工具核心期刊?;舅悸肥?,某一種期刊涉及到的指標數越多,則說明該刊的質量越高,學術權威性越大。此后,來源期刊時有調整,仍采用多指標綜合篩選的方法。
(3)“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CSSCI)
該數據庫于1998年由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建立。2000年,“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正式成立,專門從事CSSCI的研制和開發。目前,該中心已完成了1998-2009年12年數據的制作,來源文獻100余萬篇,引文文獻600余萬篇”,對外提供委托查詢和網上服務。該項目成果填補了我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的空白,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
該數據庫對來源期刊的篩選,制定了嚴格的選刊標準、篩選指標、篩選程序和調整原則,每兩年調整一次。最新一次來源期刊遴選采取的定量指標為:他引影響因子,權重為0.8;總被引頻次,權重為0.2。來源期刊的數量控制在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總數的15-20%。
(4)“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CHSSCD)
該數據庫于1996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開始研制。學科范圍涵蓋了哲學、政治、法律、經濟、文學、歷史等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領域,收錄的700種左右的來源刊(含核心期刊和擴展期刊),是從全國3000多種人文社會科學期刊中篩選出來的。它是我國目前有較大影響、年度收文量較大的人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基本上反映了我國人文社會科學論文的學術水平,是我國文獻計量評價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
(5)《中國引文數據庫》(CCD)
該數據庫收錄了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出版的所有源數據庫產品的參考文獻,涉及期刊類型引文、學位論文類型引文、會議論文類型引文、圖書類型引文、專利類型引文、標準類型引文、報紙類型引文等,每日更新。該庫通過揭示各種類型文獻之間的相互引證關系,不僅可以為科學研究提供新的交流模式,同時也可以作為一種有效的科學管理及評價工具。截至2007年12月,累計鏈接被引文獻達6848642篇。
(6)《中國學術期刊綜合引證報告》(CAJCCR)
由清華大學圖書館、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和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共同研制,是以CNKI中國知識資源總庫中最大的一項文獻資源——“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JFD)所收錄的6000余種各學科期刊的文獻引文及CNKI中心網站全文下載頻次為數據基礎,以中國引文數據庫、中國期刊信息數據庫和《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檢索與評價數據規范》為依托研制而成的一部綜合性的大型文獻計量報告,便于了解期刊的引用和被引用情況,分析期刊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評價期刊在科學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7)《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引文版)
該數據庫由重慶維普資訊有限公司以全文版為基礎開發而成??蓹z索1990年以來國內公開出版的5000多種科技類期刊(其中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的核心期刊1500余種)所的參考文獻,總數據量約548萬篇,可查詢論著引用與被引情況、機構發文量、國家重點實驗室和部門開放實驗室發文量、科技期刊被引情況等,是科技文獻檢索、文獻計量研究和科學活動定量分析評價的有力工具。
從上述國內文獻計量評價項目可以看出,國內對文獻計量的研究方法經歷了演變的過程,從最初的單指標評價到現在的多指標評價體系,有單純的定量分析,也有定量和定性評價相結合。不管怎樣,總的趨勢是評價方法更為科學、經驗日趨成熟。
3核心期刊研究成果的作用
由于核心期刊定量評價方法能對學術期刊做出比較客觀和公正的評價,因而核心期刊研究成果很快得到了應用,成為常用的參考工具。3.1核心期刊表的主要作用是為期刊采訪提供參考,有助于調整館藏結構
由于受經費和館舍空間限制,圖書館和相關機構需要有選擇地訂購期刊。尤其是在期刊品種飛速增長、電子期刊快速崛起的今天,如何采選期刊更成為期刊采訪人員面臨的難題。核心期刊表是從學科文獻量和學術影響力等角度,通過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辦法,對期刊進行較為客觀的評價,采訪人員通過參考核心期刊表,可以快速有效地了解某個學科的重要期刊,實現精選期刊、合理使用經費的目標。根據核心期刊表有選擇地訂購和收藏期刊,有助于實現期刊館藏的分級保障體系,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優先選訂重要期刊和核心期刊,在經費允許的情況下,補充選訂一般期刊,這種做法既能保證讀者的學習與科研的需要,同時又能使期刊的館藏結構更加合理。
3.2在圖書館導讀、參考咨詢方面,核心期刊表具有重要的參考和指導作用
由于核心期刊評價研究基本都是按照學科分類來進行的,當讀者希望了解某個學科都有哪些重要期刊時,圖書館員可以借助分學科的核心期刊表給讀者一個有效的指導,幫助讀者找到適合自己需要的期刊。加上國內幾個核心期刊評價研究和來源期刊研究項目都具有一定的連續性,核心期刊表逐年更新,有助于學科專家及時了解和掌握學科期刊的新變化、新情況,提高研究效率。
3.3作者投稿時可以參考核心期刊表
核心期刊比一般期刊可能擁有更多的讀者,其刊載文章的作者通常也具有相對較高的研究水平和文字水平。因而在核心期刊上發表的論文能產生更大的學術影響力。當作者撰寫論文不知道該往哪個專業期刊投稿時,可以參考核心期刊表。此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還提供“專業期刊一覽表”,可供作者根據自己論文的水平選擇最恰當的期刊投稿。
3.4核心期刊表可以為引文數據庫精選統計源期刊提供參考
這方面的作用主要體現在那些需要精選來源期刊的引文數據庫建設方面。這些引文庫為了保證數據庫質量,盡可能避免漏選重要期刊,這時,核心期刊表是很有價值的參考工具。
3.5核心期刊研究有助于期刊質量的提高
核心期刊在稿源數量、作者水平和讀者數量方面占有優勢,這種現象促使期刊編輯部更下功夫辦刊,提高期刊質量。許多期刊編輯部也進行文獻計量學的研究,希望能夠通過對各項定量指標的分析,追蹤學科發展趨勢,了解期刊自身發展軌跡和持續影響,制定期刊發展規劃,提高辦刊質量。合理的競爭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起到推動我國學術期刊的發展和進步的作用,有利于創造更多的精品期刊。
3.6核心期刊研究對文獻計量學研究有促進作用
核心期刊研究依據的是文獻計量學的理論和方法,是一種大規模的文獻計量實踐,因而,核心期刊研究正在不斷豐富文獻計量學的內容,促進文獻計量學的發展。從國內現有的核心期刊評價研究工作的發展來看,評價工作的研究方法在不斷改進,許多學者和工作人員在實際開展統計工作的同時,對文獻計量學進行了深入研究,力求評價方法更為科學、合理。
4核心期刊評價研究發展展望
縱觀核心期刊評價研究的發展歷史,可以看出,核心期刊研究是在國外的影響和國內的需求背景下產生的,不僅具有理論意義,而且具有實用價值,發揮著積極的作用。盡管現階段出現了對核心期刊研究成果的誤用情況,但核心期刊研究本身是迎合需求的,是順應文獻計量學理論發展的,這一點應該得到肯定。從宏觀角度來看,我國的核心期刊研究,不僅不能因噎廢食,而且還應根據形勢的變化,考慮新的發展方向。
4.1從期刊評價需求來看
在數字環境飛速發展的今天,因為電子期刊存在種種問題,短期之內還不能完全取代紙本期刊,紙本期刊與電子期刊將在很長時期內并存。很多圖書館在購買了大量的電子期刊數據庫的同時,還保留了相當數量的紙本期刊,經費緊缺的局面依然存在。如何以較少的資金選購優質的紙本期刊依然是各館面臨的問題;紙本刊在教學和科研中仍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對紙本刊的文獻計量評價研究還應不斷地繼續和深入。
同時,新的需求不斷產生,如電子期刊資源,在短短的幾年之內迅速發展,成為教學和科研中的重要參考資料。電子期刊與紙本期刊在載體形態、檢索方法、瀏覽方式上迥然,但面臨類似的問題:如何選擇電子期刊數據庫?如何評價電子期刊數據庫?怎樣能用較少的經費選購優質的電子期刊?隨著電子期刊的發展以及用戶需求的增長,我國將面臨對電子期刊核心期刊的評價工作。電子期刊的評價與紙本期刊的評價工作有何不同?其評價工作如何開展?它的評價方法如何?這一系列問題,都是值得進一步思考的。隨著紙本期刊評價方法日趨成熟、使用方法日趨理性,電子期刊的評價工作一定能從中受益。
4.2從期刊評價方法來看
文獻計量學理論不斷在發展,國外對期刊評價方法的研究在摸索中前進,我國目前核心期刊及引文數據庫等研究中運用的評價方法也在不斷地改進和完善,需要在國際研究的大背景下,從我國的國情和需求出發,根據新的情況和形勢,不斷優化期刊評價方法。
就我國的中文核心期刊評價研究而言,從理論研究方面,需要加強對國外先進經驗和辦法的吸收,取長補短,促進文獻計量學的發展;從實踐方面,要綜合評判現有各種核心期刊研究的水平,抽取精華,明確權威的期刊評價研究機構,加強軟件和硬件配置,提高評價研究的實踐水平。
參考文獻
1.蔡蓉華,史復洋.中文核心期刊評價研究報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第四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16
2.陸伯華等.國外科技核心期刊手冊.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1:序言
3.錢榮貴.核心期刊與期刊評價.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30
4.靖欽恕,線家秀.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世界圖書,1988(2):23
5.徐瑞亞.1990-1991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初析.中國科技期刊研究,1992(4):17-18
6.蔡蓉華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研究報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第五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11
關鍵詞:情報科學;載文分析;引文分析; 文獻計量學
《情報科學》是教育部主管、中國科技情報學會與吉林大學共同主辦,是集理論性、實踐性和知識性于一體的學術性刊物,是我國情報學研究領域較具影響的專業核心期刊。先后被評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吉林省科技類一級期刊,并被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等著名數據庫收錄。他所刊載的論文基本反映了我國情報學領域的學術水平和研究動態。本文運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選取《情報科學》2012年(1-12)期所刊載的387(書評除外)篇學術論文為研究對象,從載文及引文兩個方面進行全面細致的統計分析,并從中總結一些規律和特點,為促進圖書情報學科研工作者學術交流提供參考數據。
1 載文統計分析
1.1 載文量
載文量就是某種期刊在一定時期所刊載論文數量的多少,是衡量一種學術期刊吸收和傳遞情報能力的主要指標[1]。一般來說,反映期刊信息含量的主要指標是期刊的載文篇數、平均每期的載文量、平均每篇文章所占篇幅頁數及篇密度等。統計結果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2012年《情報科學》總頁數1907頁,載文量為387篇,期均發文量為32.25篇,篇均頁數為4.93,篇密度為0.20。以上數據表明該刊文獻數量較多,文章篇幅適中,讀者獲取信息量相對較高,是圖書情報學科研工作者學術交流的重要學術性期刊平臺。
1.2 基金論文統計
基金論文的生產力是衡量一個學科科研實力的水平、科研組織能力及學科社會地位的重要標志[2]。基金論文率,即某一刊物所載的基金論文在刊載論文總量中所占的比例。基金論文率數值的大小,可直接反映刊物吸納基金論文的能力,同時也可從側面間接反映刊物報道本專業領域最新研究動態的能力。期刊刊載的基金論文率高,說明期刊學術水平較高,這是評價期刊和論文質量與學術水平的重要而客觀的指標之一[3]。統計結果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2012年《情報科學》所載基金論文192篇,占論文總數的49.61%,在同類期刊中處于領先地位,其中國家基金論文77篇,占論文總數的19.90%,有效地保證了《情報科學》明顯的創造性和較高的學術水平。
1.3 關鍵詞
關鍵詞是文章檢索點的入口,同時也是論文論述的核心及重點,它為研究該領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檢索此文獻的最便捷的路徑。統計結果表明該刊2012年全年標引關鍵詞為1468個,篇均關鍵詞3.79個。說明該刊比較注重提示論文的主題和標引深度,為用戶檢索利用和文獻的的開發與利用提供了重要的依據。表3列出的是使用頻次前十名的關鍵詞,從表3可以看出關鍵詞詞頻最高的是圖書館和數字圖書館,這充分表明《情報科學》發表的學術論文,是以圖書情報學為主的刊物。
2 引文統計分析
引文是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能表明論文的科學依據和歷史背景,又能顯示一個學科的發展歷程以及多個學科之間在內容上的聯系與區別;另外,引文也能表明作者對前人成果的尊重以及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的提高、發展與創新[4]。由此可見,引文是衡量學術期刊信息吸收能力和相互滲透能力的重要指標。本文從引文數量、引文類型、引文語種、引文年代、引文期刊和引文專著分布等方面進行統計分析。
2.1 引文量統計分析
引文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論文作者對本學科和相關學科文獻情報的了解和吸收能力。一般情況下,引文量越大,說明作者吸收文獻信息的能力越強。從表4可以看出2012年《情報科學》篇均引文量13.46條,遠高于我國科技期刊論文的平均引文量8.86篇[5]。這說明《情報科學》作者掌握的相關資料全面,注重科學知識的繼承和發揚。
2.2 引文類型統計分析
引文類型把引文分為期刊、圖書、網絡、論文集、學位論文及其他(包括報紙、報告等),統計結果見表5
從表5可以看出,《情報科學》的引文主要來自期刊,占總數的68.46%,略高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據:學者利用信息的40%一60%來源于期刊,期刊之所以成為引文中的主要情報來源,是與其出版周期短、信息量大、內容新穎、傳遞速度快、出版連續和檢索方便等特點分不開的,今后期刊仍將是我國圖書情報學研究人員獲取信息的首選情報源。隨著各種文獻資源開放存取的不斷擴大及人們對網絡資源的認可,網絡信息資源的重要性日益凸現,占總數的12.00%,略高于圖書。這也是圖書情報學科研工作者利用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逐步增強的具體體現。
2.3 引文語種統計分析
引文語種的分布是測試期刊發文作者利用國內外文獻和情報吸收能力的指標。從表6可以看出,2012年《情報科學》全年引文外文文獻達35.73%,說明該刊作者注重和善于吸收國外的最新研究信息,載文具有較高的信息容量。但引文語種較單一,獲取英文以外的外文專業信息不足。
2.4 引文年代統計分析
對引文年代分析可反映出文獻的傳播利用及老化規律,從表7可以看出,2012年《情報科學》引文高峰區在09-11年,這與國際公認的科技期刊的有效利用率的高峰期是三年的觀點吻合。同時普萊斯指數在50%以上,比科技期刊各學科普賴斯指數的平均值50%高[6]。說明我國圖書情報學研究人員始終站在學科發展的前沿,善于吸收和消化新知識,保證了本刊知識更新的速度,同時也說明本刊是圖書情報界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代表性刊物。
2.5 引文期刊統計分析
從表8可以看出,2012年《情報科學》引用21次以上的期刊有19種,引用次數合計達1255次,占總的期刊被引次數的35.19%(1255/3566),被引最多的期刊是《情報科學》,為174次,其次是《圖書情報工作》、《情報理論與實踐》、《情報雜志》、《中國圖書館學報》和《情報學報》,被引次數分別為165、119、105、102和94次,這六種期刊的被引次數遠高于其他圖書情報學刊物,說明這六種期刊是目前我國圖書情報學研究人員利用的主要情報源。他們代表著我國圖書情報學的研究水平和今后的發展方向,尤其是《情報科學》,被引次數最多,這肯定了其核心期刊的核心地位,同時也說明了該刊辦刊比較有連續性,有自己的學術風格和專業特點。
參考文獻
[1]董小燕.2003年《情報科學》載文、作者與引文的統計分析[J].情報科學,2004,22,(5):551-553.
[2]高 凡,王慧翔.我國圖書館學情報學基金論文產出力調查研究與定量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2004,(10):12-16
[3]夏 旭.《圖書館論壇》基金論文產出力的定量分析[J].圖書館論壇,2006,(4):40-44
[4]董文鴛,袁順波.2002-2004年《情報科學》載文、作者與引文統計分析[J]. 情報科學,2005,(9):1348-1352
[5]趙陽.《圖書情報工作》1989-1996年載文、作者和引文的統計分析與評價[J]. 圖書情報工作,1998,(9):29-36
[6]王崇德.文獻計量學引論[M].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371.
關鍵詞:文獻計量;衛生資源配置;公平性
衛生資源是指提供各種衛生服務而使用的投入要素總和;衛生資源配置是指對相對稀缺的衛生資源在各種可能用途之間進行選擇、安排和搭配,以獲得最佳效益的過程;衛生資源分配公平性主要是指按需分配衛生人力資源、物力資源[1]。衛生資源配置公平作為衛生服務公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衛生服務利用公平的前提,對促進社會公平和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文章采用文獻計量法,回顧和分析2000-2015年我國關于衛生資源配置公平性的相關研究,了解以往研究的優點和不足,為深入研究衛生資源配置公平性提供理論依據。
一、對象與方法
選取中國知網(CNKI)為檢索統計源,以“主題”為檢索項,以“衛生資源配置and公平”為檢索式,采用“模糊”檢索方式,時間限定為2000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共檢索出文獻1184篇。采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對檢索到的文獻進行統計分析,分析指標包括年代、關鍵詞、作者、期刊、論文內容等。其中,年代分析、關鍵詞分析、作者分析以1184篇文獻為研究對象,期刊分析、論文內容分析以654篇期刊論文為研究對象。
二、結果
1.文獻總量的年度變化
如表1所示,2000年至2015年6月與衛生資源配置公平性相關的文獻共1184篇,其中期刊論文654篇(占55%),碩博論文463篇(占39%),會議論文28篇(占3%),其它論文39篇(占3%),即期刊論文、碩博論文是衛生資源配置公平性相關文獻的主要組成部分。文獻總量從2000年的19篇增長到2014年的140篇,其中,2010年開始超過100篇,文獻數量總體呈增長趨勢。由此可見,2000年以來,隨著我國衛生經濟學科的發展和醫療改革序幕的拉開,衛生資源配置公平性問題吸引了越來越多專家學者的關注。
2.中文關鍵詞分布
統計分析某領域研究論文的關鍵詞,可以發現該領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問題[2]。在1184篇文獻中,出現頻次最高的中文關鍵詞是“公平性”(305次),其次為“基尼系數”(153次),“衛生資源”(135次),表明衛生資源配置公平性得到廣泛關注,其評價指標主要是基尼系數和泰爾指數,尤其是基尼系數。同時,關于社區衛生服務的衛生資源配置公平性、衛生人力資源的配置公平性也是重要的研究領域(見表2)。對1184篇文獻的作者所屬單位進行統計,排名前十的機構都為高等院校,其中綜合性大學7所,醫科大學4所,說明高等院校是該研究領域的主力;醫科大學的發文量低于綜合性大學,可能與衛生經濟學科的交叉性有關(見表3)。發文量超過4篇的作者共有33人,表明衛生資源配置公平性有較為穩定的研究隊伍。
3.論文的期刊分布
根據布拉德福定律,刊載論文總數占33%的期刊是這一學科的核心期刊[3]。結果顯示,在654篇期刊論文中,《中國衛生經濟》《中國衛生事業管理》《中國衛生資源》《中國初級衛生保健》《中國醫學倫理學》《衛生經濟研究》《醫學與哲學(A)》《醫學與社會》《衛生軟科學》9種期刊共刊載225篇與衛生資源配置公平性相關的論文,占期刊論文總量的34.40%。其中,《中國衛生經濟》《中國衛生資源》《中國衛生事業管理》《醫學與哲學(A)》《衛生經濟研究》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國醫學倫理學》《醫學與社會》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表明2000年以來衛生資源配置公平性相關的論文質量較高。
4.論文的研究內容分析
(1)衛生人力資源配置公平性研究。馬國芳[4]等運用Lorenz曲線和基尼系數分析2001-2010年新疆13個地州市衛生資源(衛生技術人員、床位、醫生)配置情況,發現其衛生技術人員、醫生的配置處于不公平狀態,建議從衛生投入、人員培訓等角度優化衛生資源配置。李貞玉[5]運用泰爾指數分析評價遼寧省醫院(衛生院)衛生總人員、衛生技術人員、醫師和護士(師)等配置公平性,顯示其總體公平性較好,但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區域衛生人力資源配置存在較大差異。(2)衛生財力資源配置公平性研究。郭鋒[6]等分析了2010年遼寧省政府衛生支出的資金分配情況,發現政府補助在不同級別機構之間分配不公:城市醫院(包括城市中醫院)所占比重最高,為70.35%,縣醫院(包括縣中醫院)為11.26%,城市社區和鄉鎮衛生院分別為8.68%和9.71%,也就是說,城市高級別醫療機構獲得了大多數的財政補助。吳欣[7]等運用基尼系數和泰爾指數分析2008-2011年我國社區中醫服務財政投入的區域差異情況,認為東部地區的社區中醫服務財政投入波動較大;中部地區總額持續最低,且有逐年減少的趨勢;西部地區逐年持續增加。(3)基層醫療機構衛生資源配置公平性研究。王春曉[8]等利用Lorenz曲線和基尼系數對廣州市115個政府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力資源配置公平性進行評價,認為其核定編制數、在編在崗人員數、衛生技術人員數按服務人口分布的基尼系數處于正常公平狀態;按服務面積分布的基尼系數處于高度不公平的危險狀態。閆亞玲[9]等以29省鄉鎮衛生院數據為樣本,評價我國農村基層醫療機構衛生資源配置情況,結果表明:我國鄉鎮衛生院核心人力資源配置在較大程度上關注了當地的健康水平狀況,配置公平性較好,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具有較好的一致性。(4)衛生資源配置公平性存在問題研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衛生事業發展迅速,但城鄉發展不協調、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等問題仍然比較突出[10]。羅志紅[11]等通過實證研究表明,江西省城鄉公共衛生資源配置存在明顯的不公平現象,資金、物資、人力等資源都偏向城市,鄉村公共衛生資源難以滿足廣大農民衛生保健的需要,農村人口均等的生存權和健康權得不到保障。賀買宏[12]等對我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衛生資源配置的地理分布公平性進行評價,表明我國衛生資源按地理面積配置處于高度不公平狀態,政府部門在制訂區域衛生規劃時,應著重考慮衛生資源配置的地理公平性,同時注重衛生資源結構的優化。
三、討論
1.衛生資源配置公平性研究的總體關注度上升,論文質量較好
從文獻的數量變化可知,文獻總量呈增長趨勢,說明衛生資源配置公平性得到越來越多專家學者的重視,同時,衛生資源配置公平性研究的水平較高。對此,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要挖掘新的研究方向,創新研究方法,發表更多高質量論文。
2.研究主體較為單一,研究內容較為集中,有待進一步探索
根據對1184篇文獻的作者單位統計,排名前十的機構都為高等院校,也就是說,研究主力為高等院校的專家學者。而衛生資源配置公平性涉及多方面內容,應得到政府機關、事業單位、科研團體等共同關注。從論文的中文關鍵詞看,相比其它領域,人力資源和社區衛生服務資源的配置公平性得到更多的關注。同時,從論文的內容看,對衛生人力資源配置公平性的研究較為集中,對其它如物力、財力資源的研究較少;以實證研究為主,側重省級以上的衛生資源配置公平性研究,評價指標主要為基尼系數和泰爾指數。因此,衛生資源配置公平性的研究領域及理論體系有待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柏高原,王耀剛,楊文秀,等.衛生資源配置公平性的政策選擇[J].中國衛生資源,2014,6:477-481.
[2]李范,趙玉虹,何歡.我國DRGs研究的文獻計量分析[J].中國病案,2013,2:65-66.
[3]馬志強,唐青,朱永躍.我國社區衛生服務研究現狀———基于CNKI的文獻計量分析[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2,3:173-176.
[4]馬國芳,潘雯,安尼瓦爾•阿木提,等.2001年~2010年新疆13個地州市衛生資源配置公平性分析[J].醫學與哲學(A),2013,7:68-71.
[5]李貞玉,孔祥金,高麗敏.基于泰爾指數的遼寧衛生資源配置公平性分析[J].醫學與哲學(A),2013,7:65-67.
[6]郭鋒,馬月丹,萬泉.遼寧省政府衛生支出研究[J].中國衛生經濟,2012,7:40-42.
[7]吳欣,許仁丹,葉清麗.我國社區中醫財政投入的公平性分析:基于基尼系數和泰爾指數視角[J].中國衛生經濟,2014,6:55-58.
[8]王春曉,廖軍娟,彭榮春,等.新醫改框架下廣州市社區衛生人力資源配置研究[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4,3:177-180.
[9]閆亞玲,張志明,陳穎.我國農村基層醫療機構人力資源配置研究:基于29省鄉鎮衛生院數據[J].中國衛生經濟,2013,6:37-39.
[10]高建民,楊金娟.健康公平性概述[J].衛生經濟研究,2014,10:51-54.
[11]羅志紅,朱青.公平正義視閾下城鄉公共衛生資源配置研究:基于江西省的實證分析[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5,3:201-203.
摘要:本文運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選取1987―2016年我國檔案法規研究的期刊論文,從年發文量、載
>> 2008―2013年《檔案法》研究期刊論文統計分析 近30年我國綜合檔案館研究論文統計分析 2008年~2012年河南省檔案學作者期刊論文統計分析 對我國檔案學核心期刊電子文件保護研究論文的統計分析 2008年~2012年我國高校檔案學研究生統計分析 復式教學研究:期刊論文的統計分析 我國檔案信息服務研究論文統計分析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期刊論文統計分析 2002年~2011年我國“棄檔”現象研究論文的統計分析 1998年-2008年我國網球碩博論文統計分析 2004―2013年我國體育類核心期刊藝術體操科研論文統計分析 2005年~2015年我國檔案安全應急預案研究文獻統計分析 我國近年莎士比亞研究論文統計分析 2004-2008年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期刊論文與引文統計分析 我國檔案文化產業研究文獻統計分析 我國媒介融合研究統計分析 1985~2007年我國國際競爭力論文的統計分析 我國期印10萬以上期刊的統計分析 檔案法操作性相關研究文獻統計分析 我國檔案法規體系建設定量分析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4]鄧濤.解讀《國家檔案法規體系方案》之一檔案法規體系建設的歷史和現狀[J].中國檔案,2011(8):31-32.
[5]馬費成,宋恩梅.信息管理學基礎[M].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97-98.
[6]邱均平.信息計量學[M].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7:191-195.
[7]張詩博.2004―2008年國內圖書館學研究高被引論文的統計與分析[J].情報科學,2011(3):387-390.
[8]郭嗣平.成績顯著任重道遠――國家檔案法制建設回顧與展望[J].檔案學通訊,1999(5):14-17.
關鍵詞:蘋果;文獻計量學;WebofScience;研究態勢
中圖分類號:G250.252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4)01-0131-06
蘋果是世界性果品,由于其生態適應性強、果品營養價值高、耐貯性好及供應周期長,許多國家都將其列為主要消費果品而大力推薦[1]。美國、中國、印度、波蘭、西班牙、比利時、荷蘭、德國、土耳其和意大利等國家廣泛栽培蘋果,其產業是這些國家重要的經濟來源之一。近幾十年來,科研人員對蘋果果實品質[2,3]、營養物質代謝[4,5]、呈色機理[6~8]、核心種質構建[9,10]、遺傳結構和遺傳多樣性[11,12]、基因表達和生物信息學[13~15]等進行了深入研究,已成為國內外最熱門的研究領域之一。
文獻計量學基于文獻事實,能客觀定量地反映學科的整體布局,揭示新理論發展的方向,已被廣泛用于諸多領域[16],如化學學科[17]、數學學科[18]和PM2.5[19]等的分析。但目前利用文獻計量學分析世界蘋果研究狀況的相關報道尚未見到。WebofScience數據庫共包括9000多種世界范圍內最有影響力的、經過同行專家評審的高質量期刊,收錄的文獻能夠反映科學前沿的發展動態,已成為世界公認的自然科學領域最為重要的評價工具。因此,為了解世界蘋果的研究動態,利用WebofScience數據庫對2001年以來的蘋果文獻進行了分析,從科研文獻產出的角度揭示了蘋果研究領域的發展態勢,以期把握蘋果科學研究的整體發展狀況,為國內外蘋果科研工作者和決策者提供參考,促進蘋果科研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1數據來源及方法
本研究采用WebofScience數據庫作為分析數據源,基于SCI-EXPANDED數據庫,以“apple”為關鍵詞。選擇出版年為2001~2012年的數據作為分析資料,于2013年1月進行檢索。對檢索出的文獻用WebofScience自帶的引證報告進行分析,部分數據項用Excel進行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世界蘋果文獻總體概況及趨勢分析
WebofScience引文數據庫中收錄的2001~2012年有關蘋果研究的相關文獻共17699篇,文獻類型包括研究論文、會議摘要、會議記錄、綜述、社論、通訊、新聞、圖書等,其中研究論文為主要類型,有15857篇,占發文總量的89.593%(表1),說明學術論文是蘋果研究文獻的主要發表形式。
2.2世界蘋果文獻產出概況
2001~2012年蘋果研究發文量居世界前20名的國家如表2所示。發文量最多的是美國,其發文量(4578篇)分別是中國(1384篇)和西班牙(1173篇)發文量的3.3倍和3.9倍。美國、中國、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國發文量位居世界前五位,發文量均在1000篇以上。
近十年來,各國非常重視蘋果產業的發展。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數據(表2)表明,中國的蘋果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其種植面積約是印度(第二位)的8倍,總產量約是美國(第二位)的6倍,遠遠超過其它國家。美國蘋果的種植面積居世界第四位,但總產量位于第二位。波蘭和土耳其蘋果種植面積分別位居世界第三和第五位,土耳其、波蘭和意大利蘋果的總產量分別位居世界第三、第四和第五位。單產位于世界前五位的國家分別是瑞士、新西蘭、法國、比利時和荷蘭,其豐產栽培的模式值得借鑒。
3結論與討論
利用WebofScience數據庫對各學科研究產出進行科學計量分析和比較,有助于從一個側面了解國內外相關機構的學科布局、整體科研實力和學科優勢[20]。對2001~2012期間WebofScience數據庫中發表的蘋果研究文獻進行計量學分析表明,蘋果研究文獻以學術論文為主要發表形式;發文量逐年增加,2011年最高,約是2001年的2倍。在國家分布方面,美國、中國、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國論文產出水平遙遙領先。近年來,中國的蘋果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居世界第一,研究論文數量一直處于上升態勢,位居世界第二,可見,中國對蘋果的產業和科研越來越重視,科研水平逐漸提升,論文的產出量大幅度增加。
按蘋果發文量遴選出的前20名研究機構主要集中在美國、中國和西班牙等,屬于美國的研究機構最多,占到45%。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服務中心、康奈爾大學、加拿大農業和農產品研究所、華盛頓州大學和法國農業科學研究院發文量位居世界前五位。前20名研究機構中有12所是高等院校,可見,高校是蘋果科研的領導者。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和浙江大學在蘋果方面的研究位于世界前20位,這說明,我國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力的蘋果研究機構數量較少,趕不上美國。我國科研人員應把握好蘋果研究的熱點與重點,利用自身豐富的種質資源和產業優勢,使在蘋果方面的研究突飛猛進。
蘋果研究方面的核心作者大部分來自美國、德國、瑞士和斯洛文尼亞,有7位來自美國。匿名作者發表文章數量最多,比利時天主教魯汶大學的Nicolai教授排名第二,主要從事蘋果采后技術方面的研究[21~23]。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程來亮教授排名第三,主要從事蘋果光合作用[24]、碳氮代謝[25]和逆境生理[26]等方面的研究。
世界上四分之一以上蘋果方面的文章刊登在美國、英國和荷蘭承辦的期刊。美國的《HortScience》、《JournalofAgriculturalandFoodChemistry》、《Phytopathology》,荷蘭的《PostharvestBiologyandTechnology》和英國的《JournalofFoodEngineering》5種期刊載文量居世界前5位,是蘋果相關研究投稿的理想期刊。
農業和食品科學技術方面的研究是目前蘋果研究的重點領域,發文量占總文獻的一半以上。營養保健涉及的學科多,但發文量較少。蘋果果實富含類黃酮等抗氧化性物質,對肺癌[27]、心血管疾病[28]和糖尿病[29]等有顯著地抑制作用,營養保健功能較強,應加強這方面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BarrioBH.Theappleworld2003-presentsituationanddevelopmentsforproducesandconsumers[J].CompactFruitTree,2003,36(1):15-18.
[2]HeckeK,HerbingerK,VeberiR,etal.Sugar-,acid-andphenolcontentsinapplecultivarsfromorganicandintegratedfruitcultivation[J].EuropeanJournalofClinicalNutrition,2006,60:1136-1140.
[3]韓明三,劉學才,王芝云,等.套袋和不套袋對紅富士蘋果品質和安全的影響[J].山東農業科學,2010,4:43-45.
[4]王金花,劉飛,付春霞,等.缺鋅脅迫對蘋果砧木幼苗形態及其鋅積累的影響[J].園藝學報,2012,39(4):613-620.
[5]蘇秀偉,魏紹沖,姜遠茂,等.酸性土壤條件下硅對蘋果果實品質和植株錳含量的影響[J].山東農業科學,2011,6:59-61.
[6]MohamedAA,AntondeJager.Formationofflavonoids,especiallyanthocyaninandchlorogenicacidin‘Jonagold’appleskin:Influencesofgrowthregulatorsandfruitmaturity[J].Sci.Hort.,2002,93:257-266.
[7]王延玲,張艷敏,馮守千,等.新疆紅肉蘋果果皮果肉呈色差異機理[J].中國農業科學,2012,45(13):2771-2778.
[8]劉金,魏景立,劉美艷,等.早熟蘋果花青苷積累與其相關酶活性及乙烯生成之間的關系[J].園藝學報,2012,39(7):1235-1242.
[9]張春雨,陳學森,張艷敏,等.采用分子標記構建新疆野蘋果核心種質的方法[J].中國農業科學,2009,42(2):597-604.
[10]劉遵春,劉大亮,崔美,等.整合農藝性狀和分子標記數據構建新疆野蘋果核心種質[J].園藝學報,2012,39(6):1045-1054.
[11]GharghaniA,ZamaniZ,TalaieA,etal.GeneticidentityandrelationshipofIranianapple(Malus×domesticaBorkh.)cultivarsandlandraces,wildMalusspeciesandrepresentativeoldapplecultivarsbasedonsimplesequencerepeat(SSR)markeranalysis[J].Genet.Resour.CropEvol.,2009,56:829-842.
[12]張春雨,陳學森,林群,等.新疆野蘋果群體遺傳結構和遺傳多樣性的SRAP分析[J].園藝學報,2009,36(1):7-14.
[13]劉美艷,魏景利,劉金,等.‘泰山早霞’蘋果采后1-甲基環丙烯處理對其軟化及相關基因表達的影響[J].園藝學報,2012,39(5):845-852.
[14]羅華,胡大剛,張連忠,等.蘋果MdGLRs家族基因生物信息學鑒定和表達分析[J].園藝學報,2012,39(3):425-435.
[15]宋楊,張艷敏,劉金,等.GA含量與其合成酶基因在‘長富2號’蘋果及其短枝型芽變品種之間的比較分析[J].中國農業科學,2012,45(13):2668-2675.
[16]MehoLI,YangK.ImpactofdatasourcesoncitationcountsandrankingofLISfaculty:Webofscienceversusscopusandgooglescholar[J].J.Amer.Soc.Infor.Sci.Technol.,2007,58(13):2105-2125.
[17]AkvarezEC,AnegonFDM.ChemistryinSpain:BibiliometricanalysisthroughScopus[J].ChemistryToday,2009,27(6):61-64.
[18]BehrensH,LukschP.Mathematics1868-2008:Abibliometricanalysis[J].Scientometrics,2011,86:179-194.
[19]李兆林.基于WebofScience引證數據分析我國科研人員關于PM2.5的研究狀況[J].編輯學報,2012,24(Sup1):99-102.
[20]李曉,陳春燕,鄭家奎,等.基于文獻計量學的超級稻研究動態[J].中國農業科學,2009,42(12):4197-4208.
[21]RudnitskayaA,KirsanovD,LeginA,etal.Analysisofapplesvarieties—comparisonofelectronictonguewithdifferentanalyticaltechniques[J].SensorsandActuatorsB,2006,116:23-28.
[22]NicolaiBM,TheronKI,LammertynJ.KernelPLSregressiononwavelettransformedNIRspectraforpredictionofsugarcontentofapple[J].ChemometricsandIntelligentLaboratorySystems,2007,85(2):243-252.
[23]DefraeyeaT,LehmannV,GrosscD,etal.ApplicationofMRIfortissuecharacterisationof‘Braeburn’apple[J].PostharvestBiologyandTechnology,2013,75:96-105.
[24]ChenLS,LiPM,ChengLL.Effectsofhightemperaturecoupledwithhighlightonthebalancebetweenphotooxidationandphotoprotectioninthesun-exposedpeelofapple[J].Planta,2008,228:745-756.
[25]ZhangYZ,LiPM,ChengLL.Developmentalchangesofcarbohydrates,organicacids,aminoacids,andphenoliccompoundsin‘Honeycrisp’appleflesh[J].FoodChemistry,2010,123:1013-1018.
[26]LiYH,ZhangYZ,FengFJ,etal.OverexpressionofaMalusvacuolarNa+/H+antiportergene(MdNHX1)inapplerootstockM.26anditsinfluenceonsalttolerance[J].PlantCellTissOrganCult.,2010,102:337-345.
[27]FeskanichD,ZieglerR,MichaudD,etal.Prospectivestudyoffruitandvegetablecon-sumptionandriskoflungcanceramongmenandwomen[J].J.Natl.CancerInst.,2000,92:1812-1823.
關鍵詞:拍賣現狀計量 統計分析 存在的問題
1986年,廣州率先在全國恢復成立了第一家拍賣行,中國拍賣業在中斷了30年后開始進入了恢復、試點階段。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拍賣法》的頒布標志著中國拍賣業進入了規范發展時期。隨著中國拍賣業的發展壯大,“拍賣”也成為了學者們的一個研究熱點。本文從文獻計量學角度,對近年來拍賣研究論文進行分析。
1.數據來源
以CNKI(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為檢索工具,設置檢索字段條件為“主題=拍賣”。由于1996年頒布《拍賣法》,規范拍賣業,所以本文自此時間開始研究,設置檢索時間為“1996年1月1日到2011年12月31日”。共檢索到16908篇論文。
對檢索數據進行按年代劃分,如表1所示。從年論文產量可以看出,1996年到2001年論文產量在600篇/年左右浮動,2002年到達700篇,2003年飛躍至1034篇,之后穩步增長到2008年的1726篇,2009年、2010年、2011年論文產量相近但有所回落。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從科學發展規律角度,拍賣研究論文增長呈現文獻計量學中的邏輯增長規律。從社會背景角度,1996年行業規范,拍賣業開始平穩起步,到2003年經濟迅猛發展,中國的藝術品發展經歷了井噴式的大發展,拍賣成交額突破1000億,大量人才涌進拍賣行業,出現拍賣研究論文飛漲情況。
2統計分析
2.1高產作者和高產機構分析
高產作者和高產機構代表著拍賣行業研究的集中情況。對檢索數據按作者進行統計,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教授王育民最多,共24篇。但王育民教授在24篇文章中均不是第一作者,可以看出王育民教授指導其學生研究拍賣領域技術。王育民教授指導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從技術角度對電子拍賣的設計和開發。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陳劍教授發表關于拍賣論文17篇,主要從經濟學角度,對拍賣機制進行研究和設計,尤其是政府采購組合拍賣機制。武漢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王先甲教授主要從博弈的角度分析拍賣均衡,共16篇。產量前十的高產作者還有重慶大學的黃河、浙江傳媒學院的馬健、江蘇科技大學的田劍、華中科技大學的魯耀斌、哈爾濱工業大學的馮玉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劉魯和上海商學院的竇莉梅。
對研究機構進行統計,上海交通大學最多,75篇。其中,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對拍賣研究居多,主要是從經濟學角度出發,研究拍賣機制、風險規避、均衡等。華中科技大學在拍賣方面研究較廣,經濟學院研究拍賣機制、管理學院研究拍賣博弈、技術學院研究電子拍賣技術,特別指出的是法學院進行拍賣犯罪研究。拍賣研究論文前十名高產機構還有華中科技大學、重慶大學、武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清華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上海大學和浙江大學。
從高產作者和高產機構數據中可以看出,高產作者普遍集中在高產機構中,高產機構均為高等院校,拍賣研究已經出現了核心作者和核心機構,而這些核心又推動和引導著拍賣行業發展。
2.2期刊分析
文獻在期刊上分布呈離散狀態,統計拍賣研究論文期刊情況,發現拍賣行業性期刊只有《中國拍賣》,并且發文最多?!吨袊馁u》雜志是由國家商務部主管、中國拍賣行業協會主辦的拍賣業的??瑘蟮烂娓鼜V、知道性更強。其他文獻發表在藝術類期刊居多,其次是財經類期刊??桥馁u論文前十的期刊:中國拍賣、藝術市場、收藏界、藝術與投資、收藏家、東方藝術、中國花卉園藝、榮寶齋、中外房地產導報和中國書畫。
2.3關鍵詞分析
對文獻關鍵詞進行歸類分析,“網上拍賣”“組合拍賣”“拍賣機制”“博弈”出現頻次最高,這也正體現了拍賣研究中的熱點,也是高產作者和高產機構研究的核心方向。
3.存在的問題
從上述數據分析中,可以看出,拍賣研究中還在很多問題。
3.1缺少系統性研究。根據高產作者和高產機構可以看出,拍賣研究一般集中在經濟領域、管理領域、技術領域等,只是利用各專業知識將拍賣作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而缺少拍賣自身的系統性研究,如拍賣技巧研究、拍賣業發展研究、拍賣環境研究、拍品定價研究、拍賣主體研究等。這種現狀也與拍賣教育體系有關,拍賣專業知識由拍賣協會組織從業培訓,在高校中未設立專業學科,甚至沒有專業課程。
3.2缺少法制研究。高產機構研究時,只有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對拍賣法制問題進行研究,這說明法學領域對拍賣行業關注較少,在拍賣研究中法制監管研究還存在一定缺失。規范的行業監管、法律才能推動行業健康發展。
3.3缺少專業領域期刊。拍賣研究文獻發表在藝術類期刊居多,其次是經濟管理類期刊,拍賣行業期刊目前只有一種,應該多增加拍賣行業期刊種類,共同促進拍賣研究發展。
3.4理論與實踐脫節。拍賣研究中高產機構多為高校,高產作者中理論學者居多,缺少實踐經驗,而拍賣從業人員參與拍賣理論研究的較少,出現實踐與理論想脫節。應該鼓勵從業人員對拍賣行業進行專業交流。
參考文獻:
[1]許鮮苗、張海艷.我國拍賣行業的增長與集中度分析[J].科技和產業,2009.06.
《要目總覽》(不含港澳臺期刊)由北京大學圖書館與北京高校圖書館期刊工作研究會聯合編輯出版,是國家教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九五”規劃項目“核心期刊的文獻計量學研究”的子課題。1996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錄總覽(第二版)》,2000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錄總覽(第三版)》,2004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錄總覽(第四版)》。
目前《要目總覽》的最新版是2004年版,為國內多數科研院所采用權威版本。我校采用最新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作為對的期刊是否屬于核心期刊的認定標準??傮w而言,對當前核心期刊的認定原則是:以最新版《要目總覽》收錄為準,期刊封面標有“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字樣的期刊可以認定為核心期刊,印有“XX類核心期刊”字樣的期刊則不一定是我們所指的核心期刊,相反,期刊沒有標記“核心期刊”字樣而《要目總覽》收錄的是核心期刊。
二、《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
中國社會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中國社科院文獻信息中心研制。該中心從1996年開始建立中國社會科學論文統計分析庫,根據幾年來的研究成果和對大量數據的統計分析,確定了1999年度中國人文社科學核心期刊并編制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共收入506種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基本覆蓋了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的主要學術期刊,反映了我國人文社科論文的學術水平,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認定的學術研究核心期刊,也是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成果統計分析和文獻評價研究的重要信息基礎。社科院每年將對核心期刊進行更新補充,并淘汰不符合核心期刊入選標準的期刊,
三、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中國科學院共同資助,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承建開發。CSCD第一版(1996)收錄期刊315種,第二版(1997)增加到582種,后又經過幾次擴充,2000年收錄1500種。該系統全面參照美國“ScienceCitationIndex”(SCI)的編制體系,它按照“二八規律”(即80%的主要文獻分布在20%的核心期刊中)粼選了我國4000余種自然科學期刊中具有較高水平和編輯質量的核心期刊。利用本庫可以查找核心期刊中發表的論文及引文,更重要的是其評價功能,利用其引文數據可評價個人、實驗室、學術機構的學術水平與學術地位,評價期刊質量等。
另《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中國期刊網編委會與中國科學文獻計量中心確定3500種期刊為“《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900種人文社類期刊為“《中國人文社科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
四、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錄
1995年3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和國家教委研究生工作辦公室頒布《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錄》,共收443種期刊,
五、國家期刊獎
由新聞出版署和科技部組織,每兩年一屆。首屆“國家期刊獎”于2000年元月頒獎,《求是》等48種社科期刊和《中國科學》等64種科技期刊分獲首屆國家期刊獎,23種社科期刊和22種科技期刊獲得國家期刊獎提名獎。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國家期刊獎中科技類期刊學術性專業性更強,社科類則很駁雜,49種獲獎期刊中只有12種是學術研究期刊,著名的有《中國社會科學》、《經濟研究》、《北京大學學報》、《文藝研究》、《文史哲》、《江海學刊》等。
關鍵詞:高等教育學;碩士學位論文;選題分析
一、選題緣由
1984年,廈門大學獲得我國第一個高等教育學碩士學位授予點,截止到2014年恰好走過了30年的歷程。學位論文是傳播學科研究的理論成果和普及學科知識的重要資料,統計分析一個學科以往學位論文的研究成果,可以勾勒出該學科發展的歷程,明確該學科未來的研究方向,促進研究者更好地把握該學科的研究重點。而且,具有高等教育學博士學位授權點的高校,師資力量雄厚、學術氛圍濃厚、科研水平高,代表了我國高等教育學研究生培養的較高水平,其涉及的研究領域、研究方向對高等教育學發展具有重要啟示。
二、選題概況
以高等教育學實力最強的14所高校為研究對象,其中擁有高等教育學國家重點學科的高校2所(廈門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師范類院校8所(華東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湖南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西北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綜合類院校4所(北京大學、蘇州大學、南京大學、西南大學)。這14所高校均擁有高等教育學博士點,代表了我國高等教育學碩士研究生的較高水平。
選取“CNKI―《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和“萬方―中國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進行網絡檢索,學科專業名稱為“高等教育學”,檢索時間段為“2010-2014年”,學位為“碩士學位論文”,以這14所高校為學位授予單位,經過兩個論文庫的比對和篩選,去除重復的論文篇數,檢索出共1056篇碩士學位論文,其收錄情況如表1所示。
在所選的1056篇高等教育學碩士學位論文中,作者最后入學時間是2011年,該年全國有高等教育學博士點16個。其中浙江大學和清華大學近5年的碩士學位論文數量為0,因而本研究未對這兩所高校的高等教育學碩士學位論文進行分析。
三、選題領域分析
將所選的高等教育學碩士學位論文進行研究領域分析,所借鑒和參考的理論或分類標準如下。一是李秉德先生的教學七要素說,即學生、目的、課程、方法、環境、反饋、教師等七個要素。如,高校教師和學生是兩個不同的研究領域,高校課程教學和科研是極其重要的研究領域。二是參照《高等教育研究》編輯部關于高等教育學雜志的分類標準: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教育基本理論、教育體制與結構、教育經濟與財政、院校研究、民辦與職業高等教育、教師教育與教師發展、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課程理論與教學改革、學生工作與學生事務、教育學學科建設、高等教育史、國際比較高等教育等基本欄目。三是受陳學飛分類方法的啟發,并借鑒趙蓯蓉有關高等教育研究主題的劃分法,對1056篇高等教育學優秀碩士學位論文進行主題分析,得到如下分類結果及主題釋義表。
原則上每篇論文只統計到一個主題中,如果研究內容涉及兩個主題,則以比重較大的主題為準。
按照本研究的統計標準,對近10年刊載的1056篇高等教育學碩士學位論文研究主題進行數量統計,并按照數量多少進行排列,刊載論文研究領域的分布情況見下表。
第一類是大于10%的主題,有高校課程、教學、科研工作研究,高等教育宏觀管理研究,比較高等教育研究和高校管理研究,總計比例為51%,關于這些方面的研究都在100篇以上;
第二類是大于5%而小于10%的主題,有高校學生研究、高等教育基本理論問題研究、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研究、高校德育工作研究和高等教育評價研究,總計比例為38%;
第三類主題的研究比例低于5%,分別是高校教師研究、高等教育史研究及其他方面研究,總計比例為11%。
通過對CNKI和萬方論文庫數據庫中有關高等教育學碩士學位論文選題的分析,可以明晰當今高等教育研究的熱點重點所在,為今后碩士研究生選題提供一定參考。
參考文獻:
關鍵詞:文獻計量學;機助外語教學;外語教育技術學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6795(2013)02-0024-0005
20世紀科技的迅速發展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全面進入信息化時代,以計算機和網絡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正在改變著人類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同時也改變了我們的學習方式。在此背景下,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獲得快速發展。從狹義角度來看,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是一種運用計算機對要學習的材料進行輔的講解、鞏固和評估的一種語言教育和學習方法,它通常具有極強的互動性。Levy將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定義為“對計算機在語言教育和學習中應用的探索和研究”(Levy,1997)。其對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的定義更簡潔,涵蓋范圍更廣,與現代大多數該領域的研究者和實踐者觀點一致。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可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美國伊利諾伊大學1960年啟動的“柏拉圖項目”(PLATO project)是其早期發展的重要里程碑(Marry,1981)。一般來說,它的發展大致經歷了行為主義階段、交際教學階段和整合教學階段等三個階段。也有研究者將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按照學習資料的呈現方式將其分為傳統階段(traditional CALL)、探索階段(explorative CALL)、多媒體階段(multimedia CALL)以及萬維網階段(web-based CALL)等四個階段(Davies,2012)。
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也引起了我國外語界的關注。1994年我國成立了全國性的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專業委員會(CALLAC)。此后,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際應用都取得了很大進步。有關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的研究專著和成果文獻大量涌現。2002年教育部啟動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2004年出臺《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取代了原來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大綱》。2004年教育部正式推出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新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指出,學校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采用基于計算機和課堂的英語教學模式。同年,首屆全國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基于此,本文嘗試結合文獻計量學方法,對2000—2011年間CSSCI源內所有期刊刊載的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相關論文從年代分布、文獻增長規律、期刊分布、關鍵詞以及研究熱點等進行了統計和分析,多角度揭示國內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研究狀況,探究其演化規律,系統梳理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領域的發展脈絡,為今后該領域的研究提供參考,促進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推動外語教育技術學科的發展。
1 數據來源和處理方法
本文依托維普期刊資源整合服務平臺進行檢索。以“題名或關鍵詞”為檢索項,“計算機”、“網絡”、“多媒體”、“英語”和“外語”等為檢索詞,并將匹配設定為“精確”以提高檢索準確率,時間跨度選取2000—2011共12年的數據,期刊范圍選取“CSSCI”,檢索條件最終合并為:題名或關鍵詞=計算機*題名或關鍵詞=英語*題名或關鍵詞=外語*時間=2000-2011*范圍=CSSCI來源期刊或者題名或關鍵詞=多媒體*題名或關鍵詞=英語*題名或關鍵詞=外語*時間=2000-2011*范圍=CSSCI來源期刊或者題名或關鍵詞=網絡*題名或關鍵詞=英語*題名或關鍵詞=外語*時間=2000-2011*范圍=CSSCI來源期刊。檢索出符合條件的相關論文共1598篇。有必要指出,將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選定為期刊選取范圍是因為CSSCI是我國社會人文科學主要文獻信息查詢與學術評價的重要工具。因此,可以認為本文所選取的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研究論文代表了國內該類研究的高質量研究成果。剔除會議、通知、簡訊等非學術性論文以及與該領域研究不相關論文,最終獲得有效研究論文1524篇。
2 文獻數量分析
學術論文的發表數量是衡量某一研究領域或學科研究態勢的重要指標。另外,論文的年代分布可反映若干年來研究的基本趨勢、研究水平和發展速度(莫再樹、賀華鋒,2006)。統計結果顯示,2000—2011年我國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領域研究者在CSSCI來源期刊上共發表1524篇,年發文量從2000年的55篇上升到2011年的157篇。
為了更加直觀地觀察,我們另外分別繪出了2000—2011年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研究文獻數量的變化趨勢圖,如圖1所示;以及2000—2011年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論文增長趨勢圖,如圖2所示。
綜合圖1以及圖2的統計結果,可以看出:(1)2000年是國內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研究發展的節點。2000年的發文量僅有55篇,而從2001年開始快速增長到100篇。結合有關學者統計數據,1997、1998和1999年刊登在國內八種外語類刊物上與計算機輔助英語教學相關的研究論文分別為8、10、6篇(談言玲、嚴華,2007)。據此可將2000年之前的階段認為是國內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的起步階段,稱之為探索期。(2)2000—2011年間我國涉及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的文獻數量除2006年比2005年少刊發兩篇,2011年比2010年少刊發6篇外,總體上仍處于持續增長態勢。尤其是從2007開始出現顯著增長。以此為基礎,可將2001—2006年這一階段稱為國內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研究的快速成長期,而2007至今的階段稱為穩定成長期。這種階段的劃分也基本符合文獻計量學奠基人之一的普賴斯針對科學文獻提出的科技文獻增長的階段性理論(龐景安,1999)。2007年開始發文數量之所以會出現顯著增長,考慮到刊物的發文時滯因素,這可能與2004年教育部在全國180所院校推行計算機輔助英語教學改革試點工作有關,表明該項改革試點工作在一定意義上推動了我國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的研究與實驗。
3 期刊分析
論文的期刊分布可以反映期刊的時間跨度、類型分布和載文集中度,也可側面展示期刊級別及載文質量。對CSSCI收錄的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研究來源期刊進行統計分析,其目的是為了能夠向研究者揭示該領域研究成果的空間分布特點,確定刊載該方面研究論文的主要期刊,從而為該領域研究者繼續深化其該方面研究提供有用的信息參考。表1和圖3分別反映了國內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領域發文的主要期刊分布情況以及這些期刊十多年來刊載該方面論文數量的變化趨勢。
根據整體統計數據,刊載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研究論文的期刊涵蓋語言學、教育學、情報學、人文社科學報以及綜合性社會科學等多類期刊,該領域研究論文刊載期刊主要以語言類和教育類期刊為主,分別包括《外語電化教學》、《外語界》、《外語與外語教學》、《中國電化教育》、《電化教育研究》、《現代教育技術》、《現代遠距離教育》、《中國大學教學》以及《遠程教育雜志》。其中《外語電化教學》以絕對優勢遙遙領先,充分體現了其將現代教育技術與外語教學相整合的辦刊宗旨。另外,從圖3可以看出,雖然有時期刊刊載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研究論文數量偶有回落現象,但總體折線仍呈現出上升趨勢,這表明現代信息技術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日漸鞏固,為外語教育技術學科的發展提供了成熟的條件。
4 關鍵詞分布
關鍵詞是論文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表達文獻主題概念的術語,它是從文章中抽取的能夠最簡潔、最直接反映論文主題內容的詞和詞組(邱均平,1988)。而關鍵詞詞頻分析是一種重要的文本內容分析方法,是一種快速了解某一學科或者某一文本主要研究領域和學術熱點的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在科學學、圖書情報學和科學計量學領域有著極為廣泛的應用(姜春林、胡志剛,2010)。所以通過對關鍵詞出現頻次的統計有助于了解國內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的熱點研究板塊以及預測該領域將來的發展趨勢。由于直接導入的關鍵詞比較分散,數量比較多,為了能夠使關鍵詞有針對性地反映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領域的研究主題,本文對載入的關鍵詞進行了適當處理:去掉“計算機輔助”、“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英語”及“外語”等詞匯;合并了意義相同但表述不一樣的關鍵詞,比如,將在線、因特網、web、互聯網、局域網以及校園網等關鍵詞統一合并為“網絡”。表1、表2和表3分別給出了依據本文對國內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發展歷程所劃分的三個階段中高頻關鍵詞及其頻次的統計。各項統計所選取的關鍵詞數量控制在30個以內,因此如下表格中會出現關鍵詞數量不等的情況,以便能更簡明地反映該領域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表1、表2和表3顯示:2000—2011年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研究論文的高頻關鍵詞主要包括“網絡”、“多媒體”、“大學英語”、“自主學習”、“視聽說教學”、“寫作”以及“教師”等。“網絡”和“多媒體”等。在這12年間這些詞一直是高頻關鍵詞,這與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的載體密切相關。隨著新世紀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對基于網絡的外語教學的研究遠遠領先于基于多媒體的外語教學的研究,并且原始統計數據顯示,2007—2011年間還出現了基于網絡的多媒體外語教學的研究。“大學英語”也一直是高頻關鍵詞,這說明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在學科中的應用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學英語學科。另外,由于大學英語課程設置的不斷改革,基于現代教育技術的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研究已開始出現,并且十幾年來基本保持穩定的態勢。不難看出“網絡”、“多媒體”、“大學英語”、“自主學習”、“視聽說教學”、“寫作”以及“教師”等方面的研究一直是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領域的熱點研究板塊,并有可能持續下去。
5 外語教育技術學的發展態勢展望
5.1 外語教育技術學科構建的可能性
正如在本文前言中提到的,不管從何角度將機助外語教學分為行為主義階段、交際教學階段和整合教學階段等三個階段,還是將其分為傳統階段、探索階段、多媒體階段以及萬維網階段等四個階段,其發展過程中最為明顯的就是信息技術在外語教學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地位也日益突出,涵蓋網絡及多媒體教學、語言教學(大學英語及專門用途英語等)研究、語言技能(視聽說、寫作、閱讀與翻譯等)研究、測試與評估研究以及教材研究等幾大模塊共計至少26項內容。在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的研究方法方面,語料庫方法在該領域研究中的運用比較突出,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需要指出的是,語料庫方法并非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研究中的唯一方法,胡加圣等(2010)將外語教育技術的方法論概括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和綜合方法等三種,而語料庫方法只是定量研究中的方法之一。另外,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的理論基礎由最初語言學領域中的多模態理論發展到涵蓋認知心理學領域的建構主義理論以及生物學領域的生態學理論等。由此可見,國內的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目前已有廣闊的教育實踐、豐富的實物產品和熟練應用經驗,成熟的研究力量和研究成果,新穎、獨到的創新理論體系以及研究方法等(胡加圣等,2010;2011)。這說明,以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為主要研究內容的外語教育范式已經形成,外語教育技術學科成立的前提和基礎也已具備,預示著作為三級學科的外語教育技術學科的雛形已經顯現(李艷、胡加圣,2011)。
5.2 外語教育技術學科的研究熱點
另外,根據本文對國內機助外語教學的計量學考察,特別是依據對關鍵詞進行統計所獲得的信息,還可展望、預測外語教育技術學科領域今后的研究趨勢。具體來講,以下幾個方面研究趨勢比較明朗,有望成為今后該領域研究的主導。(1)教師研究。對教師的研究也是12年間該領域研究的關注點之一,由于篇幅所限,教師的研究角度未明確列出,但結合原始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對教師研究角度的變化。2007年之前的教師研究主要關注教師角色和教師培訓兩個方面,而2007年之后除了對教師角色和教師培訓這兩個方面繼續研究外,還出現了對教師的行動研究、教師專業發展以及教師認知等方面的研究。這一點與目前國內外二語習得研究趨勢也基本吻合。(2)課程整合研究。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的最新階段。計算機關鍵技術的發展為計算機主導外語教學提供了可能和條件。未來的發展趨勢是傳統的計算機輔助教學模式將逐步演變成計算機主導教學的模式(陳堅林,2005)。整合即意味著以計算機網絡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手段從處于輔助地位的幕后走到了臺前,從而成為課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數據顯示,對課程整合研究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但緊密結合國家教學改革的方針,該方面研究尚面臨諸多難題與困惑,具有巨大的深入探討的潛力。(3)生態化研究。生態化既可用于研究教育宏觀問題也可用于研究教育微觀問題。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的生態化研究屬于后者,當然也可看作課程整合研究的一個衍生問題。信息技術向外語教育滲透后,傳統的教學要素被新的教學要素取而代之,為了使教學系統保持動態和諧,就應以生態學視角來重新審視外語教學(陳堅林,2006)。
關鍵詞:主題詞表;詞頻統計;知識圖譜;研究熱點;研究趨勢
Abstract:Based on word frequency statistics and visualization of knowledge mapping and other methods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research in two periods of 1980—2003 and 2004—2011, the article shows the areas of research focus and trends of Thesaurus in China. That is: there is a clear dividing line in two periods, and trends show that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knowledge organization system, Thesaurus based on semantic description language ontology conversion is currently a focus of academic research and future research trends.
Keywords:Thesaurus; Word Frequency Statistics;Knowledge Mapping;Research Focus;Research Trends
1 引言
主題詞表(敘詞表)是一種情報檢索語言,它在早期情報檢索和知識組織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早在1876年,美國圖書館學家卡特發表了他的《字典式目錄條例》 [1]。而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主題詞表的功能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另外,不斷更新的網絡技術,以及語義網等概念的技術實現,也為主題詞表的發展注入了活力。
國內主題詞表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從《漢語主題詞表》的問世,到《中國分類主題詞表》的出版,均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國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主題詞表的介紹、評價、編制、修訂、標引方法、應用及分類主題一體化等領域[2][3][4],另外,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各類詞表被大量應用到了信息檢索技術、知識組織與管理等領域之中[5][6]。
那么,這些年來國內對主題詞表的研究都觸及了哪些主題?其研究的趨勢和熱點又在哪里?本文試圖通過對發表在期刊上的學術論文進行研究,旨在為該領域同行了解和掌握研究方向提供些許幫助。
2 樣本獲取與研究方法
2.1 樣本獲取方法。本文獲取數據樣本的方法是:在 “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用關鍵詞“主題詞表 OR 敘詞表”,檢索出1980年~2011年間發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論文,因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第一版在1992年才出版,上述檢索結果僅命中了1992年~2011年數據;因此,作者又補充了1980年~1991年的相關主題數據。經過人工篩選,最后,獲得樣本數為480篇(檢索日期:2012年2月12日)。
2.2 研究方法。本文主要應用文獻計量學領域的詞頻統計方法和基于共詞的可視化知識圖譜方法。
通過關鍵詞詞頻的動態統計與分析,可以反映出某時間段內研究主題的動態變化過程,如高頻關鍵詞的發展期、高峰期及衰退期等。詞共現(共詞)分析方法最早是在1986年由法國文獻計量學家M.Callon等學者提出的[7]。在詞共現分析方法的基礎之上,我們可以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及軟件(如Pajek),繪制出各主題之間的相互聯系的學科知識圖譜。
3 研究結果
3.1 歷年情況
對480篇論文進行按年度統計,見圖1。由圖1可以發現,論文數量基本上呈上升趨勢:1980年~2003年為緩慢上升階段,但1994年和1999年均有突出表現;2003年以后,呈現出了快速發展的態勢。究其原因,一方面,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出現了諸如本體等語義網概念的應用研究,使得主題詞表研究重新得到了重視;另一方面,有關主題詞表的研究得到了更多的基金資助,2004年以前,僅有8篇資助論文,而2004年及以后,資助論文達113篇,尤其是近兩年,基金資助論文比例均達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