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精品范文 移動通信的基本概念

移動通信的基本概念

時間:2023-10-22 10:37:5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移動通信的基本概念,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1.1基本概念及工作原理

移動通信中,智能天線是天線陣在感知和判斷自身所處電磁環境的基礎上,依據一定的準則,自動地形成多個高增益的動態窄波束,以跟蹤移動用戶,同時抑制波束以外的各種干擾和噪聲,從而處于最佳工作狀態。智能天線吸取了自適應天線的抗干擾原理,依靠陣列信號處理和數字波束形成技術發展起來。由于天線有發射和接收兩種狀態,所以智能天線包含智能化發射和智能化接收兩個部分,它們的工作原理基本相同。圖1所示的是處于接收狀態的智能天線結構圖。現以發射狀態的智能天線為例,說明波束的形成。將M維信號矢量S(t)=(s1(t),s2(t),...sM(t))T與一個N×M階加權矩陣W相乘,得到一個N維的陣信號矢量X(t)=W×S(t)。其中,X(t)=(x1(t),x2(t),x3(t),…xN(t))T,在遠區產生的場強為:

顯然,Σnwnmfn(θ)表示單路信號sm(t)的輻射方向圖。一旦天線陣確定下來后,它的方向性函數fn(θ)也隨之確定,于是只要通過改變wnm就可形成所需要的輻射方向圖。

1.2組成及關鍵技術

(1)射頻部分

射頻部分包括陣列天線和高頻處理。在移動通信系統中,天線陣通常采用直線陣和平面陣兩種方式。陣的形式確定下來后,天線單元的選擇非常關鍵,除了必須滿足系統提出的頻帶、駐波比、增益、極化等性能指標外,在實際中還要做到單元間的互耦小、一致性好和加工方便等,微帶天線憑借自身特有的優勢,已經在這方面得到廣泛的應用。高頻處理主要是指對接收或發射信號進行放大,以滿足A/D變換或發射功率的要求。考慮到智能天線對誤差非常敏感,還要保證射頻部分各個支路幅度和相位的一致性。

(2)中頻部分

目前受數字器件水平的限制,還不能直接對來自天線單元的微波信號進行采樣。較為常用的辦法是:先利用下變頻器將微波高頻信號變到中頻,然后使該支路的模擬信號經過濾波和放大等中頻處理,最后對它進行采樣,典型的實現方法有兩種,分別如圖2(a)、(b)所示。

圖2(a)所示的是雙下變頻接收機,通過兩級混頻器,完成高頻信號到中頻的變換。這種接收機的優點是降低了對A/D變換器采樣速率的要求,而且整個接收機的增益分配也有一定的靈活性。圖2(b)為直接采樣接收機,它借助于更快速度的A/D變換器和其他一些輔助的數字器件,在中頻直接對信號進行采樣,避免了信道中I和Q兩路信號的匹配問題。圖中均衡器的作用是補償各支路間幅度和相位的不一致。

(3)數字波束形成部分

數字波束形成(DBF)是智能天線的核心部分,在硬件上需要有高速率的數字信號處理芯片支持。目前能用于該領域的數字器件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通用的DSP芯片,如TMS320系列;另一種是專用集成電路(ASIU),其中最為典型的是能進行大規模并行處理的FPGA。數字波束形成在軟件上需要有收斂速度快、精度高的自適應算法,以調整加權系數。目前在通信領域研究得較多的算法主要有:LMS及其改進算法RLS、SMI和CMA等。值得注意的是基于特征值分解的自適應數字波束形成算法越來越受到重視,它不僅能很好地與超分辨測向算法統一起來,而且能自動校正通道不匹配、陣元位置偏差等許多因素所產生的誤差,具有很強的魯棒性(Robust),缺點是計算量大。由于移動通信環境非常復雜,各種算法都有其優缺點,需要相互并用才能取長補短,使系統的性能最佳。

第2篇

論文摘要:智能天線被公認為是未來移動通信的一種發展趨勢。文章對天線的基本概念、關鍵技術、系統性能的改善及國外研究狀況等進行了闡述,指出了研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發展方向。

1 智能天線的基本概念及組成

1.1 基本概念及工作原理

在移動通信中,智能天線是天線陣在感知和判斷自身所處電磁環境的基礎上,依據一定的準則,自動地形成多個高增益的動態窄波束,以跟蹤移動用戶,同時抑制波束以外的各種干擾和噪聲,從而處于最佳工作狀態。智能天線吸取了自適應天線的抗干擾原理,依靠陣列信號處理和數字波束形成技術發展起來。由于天線有發射和接收兩種狀態,所以智能天線包含智能化發射和智能化接收兩個部分,它們的工作原理基本相同。圖1所示的是處于接收狀態的智能天線結構圖。現以發射狀態的智能天線為例,說明波束的形成。將M維信號矢量S(t)=(s1(t),s2(t),...sM(t))T與一個N×M階加權矩陣W相乘,得到一個N維的陣信號矢量X(t)=W×S(t)。其中,X(t)=(x1(t),x2(t),x3(t),…xN(t))T,在遠區產生的場強為:

顯然,Σnwnmfn(θ)表示單路信號sm(t)的輻射方向圖。一旦天線陣確定下來后,它的方向性函數fn(θ)也隨之確定,于是只要通過改變wnm就可形成所需要的輻射方向圖。

1.2 組成及關鍵技術

(1)射頻部分

射頻部分包括陣列天線和高頻處理。在移動通信系統中,天線陣通常采用直線陣和平面陣兩種方式。陣的形式確定下來后,天線單元的選擇非常關鍵,除了必須滿足系統提出的頻帶、駐波比、增益、極化等性能指標外,在實際中還要做到單元間的互耦小、一致性好和加工方便等,微帶天線憑借自身特有的優勢,已經在這方面得到廣泛的應用。高頻處理主要是指對接收或發射信號進行放大,以滿足A /D變換或發射功率的要求。考慮到智能天線對誤差非常敏感,還要保證射頻部分各個支路幅度和相位的一致性。

(2)中頻部分

目前受數字器件水平的限制,還不能直接對來自天線單元的微波信號進行采樣。較為常用的辦法是:先利用下變頻器將微波高頻信號變到中頻,然后使該支路的模擬信號經過濾波和放大等中頻處理,最后對它進行采樣,典型的實現方法有兩種,分別如圖2(a)、(b)所示。

圖2(a)所示的是雙下變頻接收機,通過兩級混頻器,完成高頻信號到中頻的變換。這種接收機的優點是降低了對A /D變換器采樣速率的要求,而且整個接收機的增益分配也有一定的靈活性。圖2(b)為直接采樣接收機,它借助于更快速度的A /D變換器和其他一些輔助的數字器件,在中頻直接對信號進行采樣,避免了信道中I和Q兩路信號的匹配問題。圖中均衡器的作用是補償各支路間幅度和相位的不一致。

(3)數字波束形成部分

數字波束形成(DBF)是智能天線的核心部分,在硬件上需要有高速率的數字信號處理芯片支持。目前能用于該領域的數字器件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通用的DSP芯片,如TMS 320系列;另一種是專用集成電路(ASIU),其中最為典型的是能進行大規模并行處理的FPGA。數字波束形成在軟件上需要有收斂速度快、精度高的自適應算法,以調整加權系數。目前在通信領域研究得較多的算法主要有:LMS及其改進算法RLS、SMI和CMA等。值得注意的是基于特征值分解的自適應數字波束形成算法越來越受到重視,它不僅能很好地與超分辨測向算法統一起來,而且能自動校正通道不匹配、陣元位置偏差等許多因素所產生的誤差,具有很強的魯棒性(Robust),缺點是計算量大。由于移動通信環境非常復雜,各種算法都有其優缺點,需要相互并用才能取長補短,使系統的性能最佳。

2 移動通信系統采用智能天線的好處

2.1 提高系統容量和頻譜效率

智能天線通過以下途徑來提高系統容量和頻譜利用率:(1)產生多個窄波束來對準移動用戶,以致處于發射狀態時能減少對附近小區移動用戶的共信道干擾,處于接收狀態時各種干擾信號因落入方向圖零點而被抑制;(2)具有空分多址性能。假設智能天線形成N個波束來跟蹤移動用戶,那么在理論上,該小區內相同的頻率就可重復利用N次,系統的容量增加N倍,或者在容量不變的情況下,服務的小區面積可增加N1r倍(r是電波傳播損耗因子,通常為4);(3)智能天線還能明顯提高接收信號的信噪比,改善系統的服務質量,意味著在不提高服務質量的條件下可增加用戶數量。研究表明,現有蜂窩移動通信系統的每個基站都使用四單元的智能天線后,系統的容量可提高7倍,而在同樣條件下,采用四個固定波束的天線只能增加1倍的容量。以上結果都是與全向天線相比而言。

2.2 智能化的信道分配和越區切換

智能天線采用數字信號方式將各支路的有用信號保留到A /D變換之后,借助于陣列信號處理,可對各種信號(包括通信信號和干擾信號)的參數(如信號個數、頻率、到達角等)進行估計,對移動用戶進行定位和跟蹤。有了這些重要信息,智能天線就能打破傳統按固定邊界小區分配信道數的思路,將其波束覆蓋的區域定義為一個智能小區,根據該小區內用戶群業務量的大小,實時分配信道,大大提高了信道利用率。

由于智能天線能夠隨時提供移動用戶的位置信息,控制中心就可利用它們計算出用戶的移動速度和方向,非常容易實現越區切換。這種所謂的“智能切換”,既不同于“硬切換”,也不同于“軟切換”。

2.3 提高通信質量和傳輸效率

智能天線用于移動通信系統后,能明顯改善BER性能。對于一個CDMA移動通信系統,當小區內有K個用戶同時工作時,在采用RLS算法的智能天線和全向天線兩種情況下,BER的表達式分別如下:

其中,Q(X)是標準Q函數,G是CDMA系統處理增益,β值為0.05513,D是智能天線增益。此外,智能天線還能有效地提高接收信號的信噪比、降低碼間串擾和通信過程中的掉話率,提高通信質量。

與固定波束的天線相比,智能天線窄波束產生的增益一方面可降低發射臺的功率,另一方面可減小移動終端的體積和重量、延長終端電池的使用壽命,或可以采用更小的電池,降低整個系統的成本。

3 國外智能天線的研究

3.1 用于衛星移動通信的智能天線

L波段衛星移動通信系統的智能天線陣采用由16個環形微帶貼片天線組成的4×4方形平面陣,射頻頻率為1.542GHz,左旋圓極化,中頻頻率為32kHz,A /D變換器的采樣速率為128kHz,分辨率為8位。在數字信號處理部分,選用10個FPGA芯片,其中8片用于16個天線支路的準相干檢測和快速傅立葉變換,另外2片起到波束選擇、控制和接口的作用;自適應算法選用CMA。對該系統進行外場測試發現,能產生16個波束來覆蓋整個上半空間,并且不需要借助任何傳感器,就能用最高增益波束自動捕獲和跟蹤衛星信號, 在各種復雜環境下都能提供比其他天線高得多的通信質量。

3.2 用于蜂窩移動通信系統的智能天線

用于蜂窩移動通信基站的智能天線基本設計思想是當天線工作在接收狀態時,利用高分辨測向算法(如ESPRIT)獲得通信信號的引導矢量,求得上行鏈路加權系數。當智能天線處于發射狀態時,對于時分復用系統,由于上下行鏈路使用相同頻率,上行鏈路的加權系數可直接用于下行鏈路;對于頻分復用系統,上下行鏈路之間一般有四十幾MHz的頻率間隔,因此上行鏈路的加權系數必須經過適當處理后,才能用于下行鏈路。該智能天線工作在900MHz,天線陣選用間距為λ/2的8個微帶天線所排成的直線陣,中頻頻率為144MHz。對于(1)視線內無阻擋、無多徑信號,(2)視線內無阻擋、有一路多徑信號,(3)視線內有阻擋,天線只能接收到反射信號,在這三種不同的環境下,對該天線的性能指標進行多次測試發現:與單個天線的情況相比,智能天線能明顯地減少上下行鏈路的衰落,提高信噪比。

3.3 其它智能天線

第3篇

【關鍵字】 4G通信 技術要點 發展趨勢

一、 4G通信的基本概述

1.1 4G通信的基本概念

4G移動通信技術是3G移動通信技術的升級,4G擁有更高的傳輸速度、更安全的技術保障以及更人性化的智能結構,它真正的實現了移動通信之間的互聯互通。4G移動通信技術可以實現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可能的方式無障礙的接入到通信網絡,它給用戶提供了可以選擇業務、應用和網絡的可能,同時還實現了移動電子商務的綜合性業務,最后一項就是4G移動通信技術可以適應其他任何的網絡、體系和系統。

1.2 4G移動通信技術的特點

前面已經提到了4G移動通信技術擁有了更高的數據傳輸速度,根據有關的數據顯示:4G 移動通信技術的傳輸速度是3G移動通信傳輸速度的50倍以上。這在美國的科學實驗室中已經得到了證實;4G移動通信技術具有高度智能化的網絡,可以實現許多傳統通信技術難以想象的功能;4G移動通信技術擁有更好的兼容性,它不但具有全球漫游、接口開放的功能,還可以向下兼容各個網絡,實現網絡之間的互聯;4G移動通信技術具有更好的信號覆蓋性,室內外、森林、野外都具有良好的信號;4G移動通信技術還可以實現更高質量的多媒體通信,可以通過高速數據傳輸將語言、數據以及影像等大量信息進行有效的傳輸,實現了多媒體通信。

1.3 4G移動通信的網絡結構

4G 移動通信網絡可以分為三層,分別是物理網絡層、中間環境層、應用網絡層。其中物理網絡層提供接入和路由的功能,它是無線和核心網的結合;中間環境層的功能主要是QOS映射、地址變換和完全性管理等。物理網絡層與中間環境層以及應用環境之間的接口是開放的,它使發展和提供新的應用及其服務變得更加容易,它可以提供無縫高數據率的無線服務,并運行于多個頻帶。

二、4G移動通信技術的要點

2.1 OFDM(正交頻分復用)技術

OFDM技術是將信道分為多個正交子信道,將高速數據信號轉換成并列的低速子數據流,然后將低速子數據流調制在每個子信道上進行傳輸;OFDM技術具有很強的抗衰弱能力,它可以通過多子載波傳輸,從而提高對脈沖噪聲的抵抗并且還可以降低通信信道快速衰落的可能;OFDM 技術適用于高速數據傳輸的情況,采用自適應調制機制改變調制方式、信道和加載算法,提高信息傳送的速率;OFDM技術具有非常強大的抗碼間干擾能力,它是采用循環前綴的方式來對抗碼間的干擾的。

2.2 SA(智能天線)技術

SA 技術具有抑制信號干擾、自動跟蹤及數字波束調節等功能,是 4G 移動通信技術的關鍵技術。所謂的“智能天線”就是利用數字信號處理技術,在空間上產生指向性波束,使陣列主瓣對準用戶信號到達的方向,旁瓣或零陷對準干擾信號到達的方向,從而可以高效地利用移動用戶信號的空域信息最大化接受期望信號并且刪除或者抑制干擾信號的目的。

2.3 SDR(軟件無線電)技術

SDR是一種無線電廣播通信技術,它基于軟件定義的無線通信協議而非通過硬連線實現。也就是說頻帶、空中接口協議和功能可通過軟件下載和更新來升級,而不用完全更換硬件。軟件無線電是 4G 移動通信技術的微電子技術基礎,以開放性的平臺,方便的升級和重配置構造一個具有開放性、標準化、模塊化的通用硬件平臺,可以允許多方運營的介入。

2.4 IPv6 技術

IPv6具有更大的地址空間,在IPv4中規定IP地址長度為32位,也就是說IPv4的最大地址個數為2^32;而IPv6中IP地址的長度為128位,也就是說IPv6最大地址個數為2^128。與32位地址空間相比,其地址空間已經大大的增加了,它可以為通信網絡的所有設備提供一個全球惟一的地址。

目前IPv6的技術優勢在于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IPv4互聯網存在IP地址不夠的問題,這是IPv4向IPv6演進的重要動力之一。

IPv6使用更小的路由表,IPv6的地址在分配的一開始就遵循聚類的分配原則,這樣就會使路由器能在路由表中用一條記錄來表示一片子網,由此一來就大大的減小了路由器中路由表的長度,從而提高了路由器轉發數據包的速度。IPv6加入了對自動配置(Auto Configuration)的支持功能,這是對DHCP協議的改進和擴展,使得網絡(尤其是局域網)的管理變得更加方便和快捷。

IPv6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因為用戶在使用IPv6網絡中可以對網絡層的數據進行加密并對IP報文進行校驗,在IPV6中的加密與鑒別選項提供了分組的保密性與完整性,使得網絡的保密性得到了顯著的增強。

IPV6使用新的頭部格式,其選項與基本頭部分開,在需要的時候,可將選項插入到基本頭部與上層數據之間,這就簡化和加速了路由選擇的過程。IPv6 的服務質量高于傳統的IPv4,它便于形成基于服務級別的系統;IPv6 具有可移動性,移動通信設備應用 的IPv6 技術可以實現位置變化時而通信質量不會發生改變。

三、4G 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方向

中國在這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未來將會加快對于4G網絡的發展,抓住機遇擁有市場是中國通信行業的共識,三大移動運營商已經開始了對于4G的技術研究與開發,并在現階段已經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在技術上已經能夠實現圖形影像、視頻、語音的高速傳輸。

中國將在今年建造20萬個4G的基站,總的投資將近1800個億,4G終端采購量將超10倍以上,該計劃將大幅度提高下一代4G移動通信系統的效率。在未來的發展中,4G移動通信技術不能簡簡單單的是速度上的提升,將要涉及到更多的領域(包括頻譜、資源調配、資源管理和無線傳輸技術等等),4G移動通信技術具有數據通信速度和通話質量的優勢,將會擁有更加高速、安全、穩定的傳輸能力,由于技術上的突破,未來4G的通信費用也將得到下調,這將給人們帶來前所未有的福音。移動互聯網的目標是“讓世界無時無刻不掌握在你手中”,現在人們已經不能夠離開上網,這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未來4G通信的目標就是實現真正的“移動辦公”,現在許多手機廠商已加入了這方面的開發研究。

4G 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要為“無線城市”的全面實施提供信息動力,給我們的城市增添無限智能,讓城市生活邁向未來。4G移動通信要全面加快城市的TD-LTE建設,讓市民能享受到更全面強大的無線高速寬帶網絡及信息服務,讓城市的交通可以實現高清的交通視頻監控,讓交通更安全、更順暢;在教育行業,要努力做到校車的視頻監控數據實時快捷,視頻高清可控。

3G是4G的基礎,所以說4G也是基于蜂窩系統,但在有限的范圍內它還應該容納WLAN,以此來獲得更高的數據傳輸速度,未來會把4G網、固定無線接入網、WLAN等網絡結合到一起,來營造一個無所不在的通信環境。

四、結語

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及人們意識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觸到4G網絡,4G網絡已經深入到人心,使用4G移動通信是發展的需要,也是必然的趨勢。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4G移動通信技術的應用以及發展將會擁有光明的前景。

參 考 文 獻

[1]張茹芳.淺析4G移動通信技術的概念和要點以及發展趨勢分析[J].信息通信,2013,1(11):9-10.

[2]張玉龍,李志鋒,趙勛.對于4G移動通信技術應用與發展的展望[J].信息通信,2013,10(31):95-96

第4篇

[關鍵詞] GSM 移動定位 TA定位法

混合定位法(TOA—AOA定位法)

該方法是在系統中同時利用不同類型的信號特征測量值,如綜合AOA和TOA的定位技術方法叫TOA—AOA定位法。用由移動臺的服務基站測量移動臺發射信號到達移動臺的時間和角度的方法是其基本思想。發射信號中也要包含發射時間標記的方式是與TOA定位法相同;通過基站的同步信道來實現移動臺時間和服務基站時間同步,并且不要求網絡的基站時間同步。若想知道移動臺的位置,用TOA—AOA定位法只需要一個基站參數測量即可。

移動臺定位仿真系統總體結構

本章介紹了移動通信系統中的各個環節,包括通信信號發射之前經過的擴展頻譜處理和數字調制處理、信號定位過程、信號定位后檢測信號和對移動臺的位置估計。定位信道模型、信號檢測模塊及定位估計模塊、基站信號發射、是組成仿真系統的四個部分。其中信號的擴頻、加擾、成型濾波功能是由信號發射模塊完成的;不同環境下的定位信道模型由信道部分完成;信號接收測量部分完成多徑搜索以及TA參數估計;位置估計模塊根據測量結果估計出移動臺當前位置。

基站信號發射模塊

π/4—DQPSK是一種線性調制,它具有較高的頻譜利用率但包絡不穩定。若在發射中采用非線性功率放大器,將會使已調信號的頻譜展寬,從而降低了頻譜利用率。不能滿足對相鄰信道干擾功率電平比本信道的功率電平低60~70dB的要求;若采用線性功率放大器,則其功率效率較差。為改善功率放大器的動態范圍,π/4—DQPSK的發射機結構采用笛卡爾坐標負反饋控制和AB類功率放大器。

無限信號測量

所謂的多徑傳播是由無線信號經過無線信道時受到障礙物的作用而產生反射、衍射、散射等現象從而產生的;同時每一徑又會產生所謂的小尺度衰落是由于移動臺的運動(或無線環境的變化)所產生的;我們稱為無線傳播為NLOS(Non—Line of sight)傳播是發射機與接收機之間不存在可視的路徑,移動臺定位測量中誤差的主要來源由以上這三個因素一起構成,因此,移動臺定位技術研究中的另一個研究重點是如何從如此惡劣的無線環境中準確地測出無線信號的傳播時延,以此來估計發射機和接收機之間的距離(或距離差)。

位置估計模塊

獲得移動臺的當前地理位置是移動定位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就。通過對接收到的無線電波的一些參數進行測量,然后根據特定的算法來判斷出移動臺當前的位置;測量參數一般包括傳輸時間、幅度、相位、和到達角度等。由于移動臺和蜂窩移動通信系統的固定設施之間采用無線通信,所以解決這一問題普遍的方法為無線定位。

無線定位的應用技術

蜂窩系統具有多種功能,一種是實現對移動臺的定位功能E—911定位需求,還有具有多種用途,另外還有可為企業提供商業機會。

移動通信從產生到現在的歷史并不長,然而移動通信的發展卻比人們的預料要超出很多,特別是近來十年,移動通信設備在質量、使用方面和可靠性等方面通過計算機和軟件工程和微電子技術的發展,都達到了日新月異的境地。

通過移動通信發展歷程,三個階段可把當代移動通信描述出來:

(1)以模擬調頻、頻分多址為第一代移動通信主體,包括公用移動通信系統以蜂窩系統為代表、專用移動通信系統以及無繩電話以集群系統為代表。

(3)以數字傳輸、時分多址或碼分多址為第二代移動通信主體技術,稱之為數字移動通信。包括數字無繩電話系統、數字蜂窩系統、和數字集群系統等。

(2)以世界范圍的個人通信為第三代的移動通信目標。

美國是最早使用移動臺定位的,美國軍方耗巨資建立了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就是為了增強美國及其盟國軍事力量。人們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通信網絡的迅猛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同時,也希望通過各種高科技手段來為自己服務從而提高生活的質量。在這種情況背景下,以移動臺位置信息為特征的移動臺定位服務的需求成為人們的熱門。

本文的主要內容及工作:

對移動臺定位的一些基本概念進行系統的敘述;

第5篇

關鍵詞:網絡優化,高職教育,課程建設

中圖分類號:TN915.0-4;G712

《通信網絡優化》這門課主要是圍繞網絡規劃優化工程師所應具備的理論與工程技術展開,使學生獲得移動通信網絡系統及網絡規劃、優化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移動通信網絡規劃及優化的基本概念及工程實施方法。

1. 基于工作過程的《通信網絡優化》課程開發

按照最新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方案開發規范,《通信網絡優化》課程開發是以職業崗位需求調研為起點,通過開展“工作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務記錄、分析知識、技能重構專業課程體系構建實訓平臺推演、設計”等系統化的設計方法。其基本方法如圖1所示。

對于《通信網絡優化》這門核心課所涉及的典型工作任務,主要有:網絡規劃,資源管理,數據分析,網絡優化,新技術測試,工程勘測以及核心網軟件管理等多個代表性工作內容,對應不同的通信工作崗位,對其課程內容以及實訓平臺方案需更針對性的設計與開發,以滿足網絡優化技術崗位對通信人才職業技能的要求。

2. 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

通過對實際工作崗位分析,以真實工作任務及其工作過程為依據整合《通信網絡優化》課程的教學內容,將學生職業崗位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以及基本素質融合貫穿于整個課程的教學過程,結合理論知識,分解真實崗位任務,科學設計出學習性工作任務。

2.1教學內容的組織與編排

具體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本課程從整體上分為五個教學階段:

3G網絡優化與規劃的概述(入門);

3G網絡關鍵信令流程分析(基礎知識);

3G網絡測試方法與流程(網絡測試技能)

3G網絡性能分析與優化方法(網絡分析技能);

3G網絡優化的實踐與優化報告的編寫(測試,分析,文檔處理等綜合技能)。

2.2 學習性工作任務的形成

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的教學內容,主要是以理論為主,因此這兩個階段的學習性工作任務主要是以習題測試的形式,通過大量習題以及一些小案例,使學生深刻理解網絡優化的工作流程以及崗位所具備的基礎理論知識,為后三個階段的教學以及任務奠定基礎。

第三階段和第四階段的教學內容,主要是以技能培養為主,這兩個階段的學習性工作任務主要是由崗位工作過程分解的若干個實際小型工作任務,以鍛煉學生基本技能的掌握以及基本素質的培養。

第五階段的教學內容,主要是以綜合技能培養為主,總結實際網絡優化的整個工作流程,網絡測試(采集數據),網絡分析(調整網絡的手段),優化方案的形成并編寫報告等工作任務,以分組的形式,使學生們完成工程網絡優化中的每個工作步驟,并最終形成網優報告,以檢驗學生們對于網絡優化內容的掌握程度。

針對上述歸納的不同職業技能,總結教學中若干個學習性工作任務,以下按學習順序列出幾項主要的大任務,而每個大任務還可以細分為若干個小任務:

熟練路測相關流程――任務一:熟悉路測的數據采集過程

熟練專業測試軟件和工具――任務二:熟悉各種測試方法,掌握測試中所需工具

網絡故障分析與處理能力――任務三:對實際網絡故障進行分析,提出解決方案

文檔編輯處理能力――任務四:將制定的網絡優化方案,形成規范的文檔資料

網絡優化是一種實際經驗為主的工程流程,而該課程《通信網絡優化》引導學生對網絡優化規劃的理解與入門,而后續的繼續學習與實際經驗是必不可少的,從工程案例中積累經驗,形成一套獨特的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路。

3. 教學模式的設計與創新

目前,本課程主要用“以案例教W為主,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為輔”的模式講授,結合大量的工程案例幫助學生在課堂環境上就可以體驗到實際網絡優化工程的案例流程與工作步驟;同時在每個學習小階段以學習性工作任務為學習驅動,協助學生們在課堂上掌握實際網優等相關工作崗位所具備的職業技能;最終使若干學習性工作任務集合為一個整體,導向為一個項目,使學生們在課堂上能輕松完成實際工程中的小項目的每個環節。

這種“案例教學為主,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為輔”教學模式的指導思想是“學以致用,體驗網優工程”。該課程的講授是面向學生未來將從事于移動通信網規網優工程師的職業定位,而網規網優工程師是需要豐富的網優經驗與扎實的理論基礎,缺一不可。如果僅從理論講解移動通信原理與關鍵技術,以及網絡優化方法等理論知識,會令學生感覺知識難以實用化,沒有目的,會令學生缺乏學習動力與興趣。采用該學習模式,使學生們靈活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找出網絡故障問題所在,并得出可行性方案,養成一個良好的網絡優化思路,提前體驗網優的工程過程,利于日后盡早進入工作狀態,成為出色的網規網優工程師。

4. 結束語

《通信網絡優化》課程是移動通信專業的一門重要的核心課程,無論從學生職業能力培養還是職業素養的養成,都起主要支撐和促進作用。培養目標是為學生成為移動通信網絡優化專業知識的高技能人才積累理論經驗,為學生畢業從事移動通信網絡規劃、優化及維護測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李薔薇.“ 無線網絡優化”課程改革的實踐探索[J].長沙通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0(1):113-115.

2. 王輝靜,耿壯,秦文. “教、學、做、用、鑒”一體化課程設計探討[J].信息技術, 2010, (3).

3. 張雪梅. 3G 無線網絡優化課程建設的實踐探索[J]. 長沙通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2(1):93-95.

作者簡介:

郭麗麗(1981-),女,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無線通信技術;無線網絡規劃與優化;

第6篇

關鍵詞:4G移動通信技術

中圖分類號:TN929.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 第四代移動通信及其性能

又名,廣帶(Broadband)接入和分布網絡,數據率超過UMTS,是支持高速數據率(2~20Mb/s)連接形式的理想模式,并且數據傳輸能力超過2Mb/s。并且4G移動具有不同速率間的自動切換能力,由上網數據傳輸能力從2Mb/s上升至100Mb/s就可以看出。第四代移動通信是多功能集成的寬度移動通信系統,也正因與第三代的不同,第四代移動通信更接近于個人,在業務、功能、頻帶上都不同,也將在不同的固定和無線平臺及跨越不同頻帶的網絡運行中提供無線服務。

4G上網速度也提高到3G移動技術的50倍,并且可以實現三維圖像高質量的傳輸。4G手機系統下行鏈路速度是100mbps,上行鏈路速度為30mbps,更窄的無線電波波束可以由基站天線來發送,且在行動中的用戶也可以進行跟蹤,可以處理更多的通話,并且4G電話不僅通話音質清楚,并且也傳輸高清晰度的圖像,用途十分廣闊。除了高速信息傳輸技術之外,第四代通信系統還包括了告訴移動無線信息存取系統、移動平臺技術、安全密碼技術及終端間通信技術等優勢,具有極高的安排性及保密性,諸如定位,警告等等。

2 4G概念通信技術特點目前,業界專業人士對4G概念移動通信系統的共識主要有以下幾點:1) 用戶可以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以任何方式不受限地接入網絡中來;2) 移動終端可以是任何類型的;3) 用戶可以自由地選擇業務、應用和網絡;4) 可以實現非常先進的移動電子商務;5) 新的技術可以非常容易地被引入到系統和業務中來。根據以上描述,未來的4G系統應具備以下的基本條件。(1) 具有很高的數據傳輸速率。對于大范圍高速移動用戶(250km/h),數據速率為2 Mbit/s;對于中速移動用戶(60km/h),數據速率為20 Mbbit/s;對于低速移動用戶(室內或步行者),數據速率為100 Mbit/s。(2) 實現真正的無縫漫游。4G 移動通信系統實現全球統一的標準,能使各類媒體、通信主機及網絡之間進行“無縫連接”,真正實現一部手機在全球的任何地點都能進行通信。(3) 高度智能化的網絡。采用智能技術的4G 通信系統將是一個高度自治、自適應的網絡。采用智能信號處理技術對信道條件不同的各種復雜環境進行結合的正常發送與接收,有很強的智能性、適應性和靈活性。(4) 良好的覆蓋性能。4G 通信系統應具有良好的覆蓋并能提供高速可變速率傳輸。對于室內環境,由于要提供高速傳輸,小區的半徑會更小。(5) 基于IP 的網絡。4G通信系統將會采用IPv6,IPv6將能在IP 網絡上實現話音和多媒體業務。(6) 實現不同QoS 的業務。4G 通信系統通過動態帶寬分配和調節發射功率來提供不同質量的業務。34G網絡中的關鍵技術

4G系統針對各種不同業務的接人系統,通過多媒體接入連接到基于口的核心網中。基于IP技術的網絡結構使用戶可實現在3G、4G、WLAN及固定網間無縫漫游。4G網絡結構可分為三層:物理網絡層、中間環境層、應用網絡層。

(1)物理網絡層提供接入和路南選擇功能。

(2)中間環境層的功能有網絡服務質量映射、地址變換和完全性管理等。

(3)物理網絡層與中間環境層及其應用環境之間的接口是開放的,使發展和提供新的服務變得更容易,提供無縫高數據率的無線服務。并運行于多個頻帶,這一服務能自適應于多個無線標準及多模終端,跨越多個運營商和服務商,提供更大范圍服務。

據國際電信聯盟定義,4G技術是可為移動中的用戶提供100 Mb/S的數據傳輸、為靜止的用戶提供1Gb/S的數據傳輸的無線通訊技術,包含OFDM、智能天線(SA)與多人多出天線(MIMO)技術、軟件無線電技術(SDR)三大關鍵技術。

3.1 OFDM

OFDM即正交頻分復用技術,實際上OFDM是MCM Multi-CarrierModulation,多載波調制的一種。OFDM技術有很多優點:可以消除或減小信號波形間的干擾,對多徑衰落和多普勒頻移不敏感,提高了頻譜利用率;適合高速數據傳輸;抗衰落能力強;抗碼間干擾(ISI)能力強。

3.2 智能天線(SA)與多入多出天線(MIMO)技術

智能天線具有抑制信號干擾、自動跟蹤以及數字波束調節等智能功能,被認為是未來移動通信的關鍵技術。智能天線成形波束能在空間域內抑制交互干擾,增強特殊范圍內想要的信號,這種技術既能改善信號質量又能增加傳輸容量。其基本原理是在無線基站端使用天線陣和相干無線收發信機來實現射頻信號的接收和發射。同時通過基帶數字信號處理器,對各個天線鏈路上接收到的信號按一定算法進行合并,實現上行波束賦形。目前智能天線的工作方式主要有兩種:全自適應方式和基于預多波束的波束切換方式。

移動通信環境中的多徑傳播對通信的有效性與可靠性造成了嚴重的影響。而多輸入多輸出(M1MO)技術在通信鏈路兩端均使用多個天線,發端將信源輸出的串行碼流轉成多路并行子碼流,分別通過不同的發射天線陣元同頻、同時發送,接收方則利用多徑引起的多個接收天線上信號的不相關性從混合信號中分離估計出原始子碼流,這相當于頻帶資源重復利用,使頻譜利用率和鏈路可靠性極大的提高。

3.3軟件無線電技術(SDR)

軟件無線電(SDR)是將標準化、模塊化的硬件功能單元經一通用硬件平臺,利用軟件加載方式來實現各類無線電通信系統的一種開放式結構的技術。其中心思想是使寬帶模數轉換器(A/D)及數模轉換器(D/A)等先進的模塊盡可能地靠近射頻天線的要求。盡可能多地用軟件來定義無線功能。其軟件系統包括各類無線信令規則與處理軟件、信號流變換軟件、調制解調算法軟件、信道糾錯編碼軟件、信源編碼軟件等。軟件無線電技術主要涉及數字信號處理硬件(DSPH)、現場可編程器件(FPGA)、數字信號處理(DSP)等。

3.4基于IP的核心網

4G移動通信系統的核心網是一個基于全IP的網絡,可以實現不同網絡間的無縫互聯。核心網獨立于各種具體的無線接人方案,能提供端到端的IP業務,能同已有的核心網和PSTN兼容。核心網具有開放的結構,能允許各種窄中接口接人核心網;同時核心網能把業務、控制和傳輸等分開。采用IP后,所采用的無線接入方式和協議與核心網絡(CN)協議、鏈路層是分離獨立的。在4G通信系統中將取代IPv4協議,主要采用全分組方式IPv6技術。

4 結束盡管4G移動通信系統目前還只是一個基本概念,定義仍然還不明確,仍處于實驗室研究開發階段,在其他關鍵性技術上如:信道編碼、高性能接收機技術等方面還不完善。但是,作為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其發展的前景是不可限量的。4G技術的發展和實現,將真正實現我們充滿個性化的通信夢想。

參考文獻

第7篇

關鍵詞:第四代移動通信、OFDM(正交頻分復用)、多模式終端、IPv6

當下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技術還只是一個主要概念,即無線互聯網技術。雖然人們還無法對4G通信進行精確定義,但可以肯定的是,4G通信將是一個比3G通信更完美的新無限世界,它將可創造出許多難以想象的英語,未來的無線移動通信系統是覆蓋全球的信息網絡中的一部分,它將包括室內的無限LAN、室外的寬帶接入、智能傳輸系統等,它具有非對稱的超過2Mb/s的數據傳輸能力。它包括寬帶無線固定接入、寬帶無線局域網、移動寬帶系統和交互式廣播網絡。 第四代移動通信標準比第三代標準具有更多的功能。第四代移動通信可以在不同的固定、無線平臺和跨越不同的頻帶的網絡中提供無線服務,可以在任何地方用寬帶接入互聯網(包括衛星通信和平流層通信),能夠提供定位定時、數據采集、遠程控制等綜合功能。此外,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是集成多功能的寬帶移動通信系統,是寬帶接入IP系統。

一、目前,業界人士對第四代移動通信共識的方面有:

(一) 第四代移動通信以數據通信和圖像通信為主;

(二) 數據通信的速率比第三代要大大提高,室外移動通信的速率20Mb/s以上,室內移動通信速率100Mb/s以上;

(三) 與因特網結合,通信以IP協議為基礎;

(四) 可能是沒有基站的完全與一、二、三代不同的網絡結構,包括AdHoc網--自組織網絡。

目前全球范圍內有多個組織正在進行4G系統的研究和標準化工作,如IPV6論壇、SDR論壇、3GPP、無線世界研究論壇、IETF和 MWIF等。一些全球著名的移動通信設備廠商也在進行4G 的研究和開發工作。AT&T已經開發了名為4G接入的實驗網絡。NORTEL正在進行軟件無線電功率放大器技術的研究,而HP實驗室正在進行實驗網絡上傳輸多媒體內容的相關研究。Ericsson在加州大學投入了1000萬美元從事下一代CDMA和4G移動通信技術的研究。

按照目前的研究成果和專家預測,4G系統將會在2012年以后投入商業運營,最高下行速率將達到100Mb/s。ITU-R的WP8F工作組也估計下一代移動通信系統將在2010年左右投入商業運營。

二、4G的關鍵技術

(一)OFDM(正交頻分復用)

OFDM技術實際上是MCM(Multi-Carrier Modulation,多載波調制)的一種。其主要思想是:將信道分成若干正交子信道,將高速數據信號轉換成并行的低速子數據流,調制在每個子信道上進行傳輸。正交信號可以通過在接收端采用相關技術來分開,這樣可以減少子信道之間的相互干擾(ICI)。每個子信道上的信號帶寬小于信道的相關帶寬,因此每個子信道上的可以看成平坦性衰落,從而可以消除符號間干擾。而且由于每個子信道的帶寬僅僅是原信道帶寬的一小部分,信道均衡變得相對容易。

OFDM技術之所以越來越受關注,是因為OFDM有很多獨特的優點:

(1)頻譜利用率很高,頻譜效率比串行系統高近一倍。這一點在頻譜資源有限的無線環境中很重要。OFDM信號的相鄰子載波相互重疊,從理論上講其頻譜利用率可以接近Nyquist極限。

(2)抗衰落能力強。OFDM把用戶信息通過多個子載波傳輸,在每個子載波上的信號時間就相應地比同速率的單載波系統上的信號時間長很多倍,使OFDM對脈沖噪聲(Impulse Noise)和信道快衰落的抵抗力更強。同時,通過子載波的聯合編碼,達到了子信道間的頻率分集的作用,也增強了對脈沖噪聲和信道快衰落的抵抗力。因此,如果衰落不是特別嚴重,就沒有必要再添加時域均衡器。

(3)適合高速數據傳輸。OFDM自適應調制機制使不同的子載波可以按照信道情況和噪聲背景的不同使用不同的調制方式。當信道條件好的時候,采用效率高的調制方式。當信道條件差的時候,采用抗干擾能力強的調制方式。再有,OFDM加載算法的采用,使系統可以把更多的數據集中放在條件好的信道上以高速率進行傳送。因此,OFDM技術非常適合高速數據傳輸。

(4)抗碼間干擾(ISI)能力強。碼間干擾是數字通信系統中除噪聲干擾之外最主要的干擾,它與加性的噪聲干擾不同,是一種乘性的干擾。造成碼間干擾的原因有很多,實際上,只要傳輸信道的頻帶是有限的,就會造成一定的碼間干擾。OFDM由于采用了循環前綴,對抗碼間干擾的能力很強。

當然,OFDM也有其缺點,例如對頻偏和相位噪聲比較敏感;功率峰值與均值比(PAPR)大,導致射頻放大器的功率效率較低。負載算法和自適應調制技術會增加系統復雜度。

(二)軟件無線電

所謂軟件無線電(Software Defined Radio,簡稱SDR),就是采用數字信號處理技術,在可編程控制的通用硬件平臺上,利用軟件來定義實現無線電臺的各部分功能:包括前端接收、中頻處理以及信號的基帶處理等。即整個無線電臺從高頻、中頻、基帶直到控制協議部分全部由軟件編程來完成。

其核心思想是在盡可能靠近天線的地方使用寬帶的"數字/模擬"轉換器,盡早地完成信號的數字化,從而使得無線電臺的功能盡可能地用軟件來定義和實現。總之,軟件無線電是一種基于數字信號處理(DSP)芯片,以軟件為核心的嶄新的無線通信體系結構。

軟件無線電有以下一些特點:

靈活性:工作模式可由軟件編程改變,包括可編程的射頻頻段寬帶信號接入方式和可編程調制方式等。所以可任意更換信道接入方式,改變調制方式或接收不同系統的信號;可通過軟件工具來擴展業務、分析無線通信環境、定義所需增強的業務和實時環境測試,升級便捷。

集中性:多個信道享有共同的射頻前端與寬帶A/D/A變換器以獲取每一信道的相對廉價的信號處理性能。

模塊化:模塊的物理和電氣接口技術指標符合開放標準,在硬件技術發展時,允許更換單個模塊,從而使軟件無線電保持較長的使用壽命。

(三)智能天線

智能天線定義為波束間沒有切換的多波束或自適應陣列天線。多波束天線在一個扇區中使用多個固定波束,而在自適應陣列中,多個天線的接收信號被加權并且合成在一起使信噪比達到最大。與固定波束天線相比,天線陣列的優點是除了提供高的天線增益外,還能提供相應倍數的分集增益。但是它們要求每個天線有一個接收機,還能提供相應倍數的分集增益。

智能天線具有抑制信號干擾、自動跟蹤以及數字波束調節等智能功能,其基本工作原理是根據信號來波的方向自適應地調整方向圖,跟蹤強信號,減少或抵消干擾信號。智能天線可以提高信噪比,提升系統通信質量,緩解無線通信日益發展與頻譜資源不足的矛盾,降低系統整體造價,因此其勢必會成為4G系統的關鍵技術。智能天線的核心是智能的算法,而算法決定電路實現的復雜程度和瞬時響應速率,因此需要選擇較好算法實現波束的智能控制。

(四)IPv6

4G通信系統選擇了采用基于IP的全分組的方式傳送數據流,因此IPv6技術將成為下一代網絡的核心協議。選擇IPv6協議主要基于以下幾點的考慮:

1、巨大的地址空間。在一段可預見的時期內,它能夠為所有可以想像出的網絡設備提供一個全球惟一的地址。

2、自動控制。IPv6還有另一個基本特性就是它支持無狀態和有狀態兩種地址自動配置的方式。無狀態地址自動配置方式是獲得地址的關鍵。在這種方式下,需要配置地址的節點使用一種鄰居發現機制獲得一個局部連接地址。一旦得到這個地址之后,它使用另一種即插即用的機制,在沒有任何人工干預的情況下,獲得一個全球惟一的路由地址。有狀態配置機制,如DHCP(動態主機配置協議),需要一個額外的服務器,因此也需要很多額外的操作和維護。

3、服務質量。服務質量(QoS)包含幾個方面的內容。從協議的角度看,IPv6與目前的IPv4提供相同的QoS,但是IPv6的優點體現在能提供不同的服務。這些優點來自于IPv6報頭中新增加的字段"流標志"。有了這個20位長的字段,在傳輸過程中,中國的各節點就可以識別和分開處理任何IP地址流。盡管對這個流標志的準確應用還沒有制定出有關標準,但將來它用于基于服務級別的新計費系統。

4、移動性。移動IPv6(MIPv6)在新功能和新服務方面可提供更大的靈活性。每個移動設備設有一個固定的家鄉地址(home address),這個地址與設備當前接入互聯網的位置無關。當設備在家鄉以外的地方使用時,通過一個轉交地址(care-of address)來提供移動節點當前的位置信息。移動設備每次改變位置,都要將它的轉交地址告訴給家鄉地址和它所對應的通信節點。在家鄉以外的地方,移動設備傳送數據包時,通常在IPv6報頭中將轉交地址作為源地址。

(五)新的調制和信號傳輸技術

在高頻段進行高速移動通信,將面臨嚴重的選頻衰落。為提高信號性能,研究和發展智能調制和解調技術,來有效抑制這種衰落。例如正交頻分復用技術(OFDM)、自適應均衡器等。另一方面,采用TPC、Rake擴頻接收、跳頻、FEC(如AQR和Turbo編碼)等技術,來獲取更好的信號能量噪聲比。

(六)定位技術

定位是指移動終端位置的測量方法和計算方法。它主要分為基于移動終端定位、基于移動網絡定位或者混合定位三種方式。在4G移動通信系統中,移動終端可能在不同系統(平臺)間進行移動通信。因此,對移動終端的定位和跟蹤,是實現移動終端在不同系統(平臺)間無縫連接和系統中高速率和高質量的移動通信的前提和保障。

(七)切換技術

切換技術適用于移動終端在不同移動小區之間、不同頻率之間通信或者信號降低信道選擇等情況。切換技 術是未來移動終端在眾多通信系統、移動小區之間建立可靠移動通信的基礎和重要技術。它主要有軟切換和硬切換。在4G通信系統中,切換技術的適用范圍更為廣泛,并朝著軟切換和硬切換相結合的方向發展。

三、結束語

由于4G 與3G相比具有通信速度更快,網絡頻譜更寬,通信更加靈活,智能性能更高,兼容性能更平滑等優點,4G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對于現在的人來說,未來的4G通信的確顯得很神秘,不少人都認為第四代無線通信網絡系統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復雜的技術系統,總的來說,要順利、全面地實施4G通信,還將可能遇到一些困難。首先,人們對未來的4G通信的需求是它的通信傳輸速度將會得到極大提升,從理論上說最高可達到100Mbit/s,但手機的速度將受到通信系統容量的限制。據有關行家分析,4G手機將很難達到其理論速度。其次,4G的發展還將面臨極大的市場壓力。有專家預測,在12年以后,2G的多媒體服務將進入第三個發展階段,此時覆蓋全球的3G網絡已經基本建成,全球25%以上的人口使用3G,到那時,整個行業正在消化吸收第三代技術,對于4G技術的接受還需要一個逐步過渡的過程。因此,在建設4G通信網絡系統時,通信運營商們將考慮直接在3G通信網絡的基礎設施之上,采用逐步引入的方法,使移動通信從3G逐步向4G過渡。

參考文獻:

(1)張勉。 《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歷史及趨勢》電腦與電信 2007

(2)李學斌。 《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與展望》 中國國科技信息 2007

第8篇

關鍵詞 工程監理;通信工程;質量監督

Abstract: As a kind of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project, there are many characters that are different from other projects. The paper expounds the concept of project construction supervision, difference between engineering supervision and quality supervision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supervision development ideas, supervision unit and the selection of regulatory measures are proposed, and analyzed the related supervision cost.

Keywords: project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Supervision

中圖分類號:TN929.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20世紀80年代中期后,中國的電信建設進人了高速增長期,通信網絡項目建設成為電信企業發展的重心。而隨著近年來電信市場競爭的加劇,運營項 目建設的風險在不斷增加,對項 目建設的成本、進度、質量控制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工程項目管理水平,為項目成功提供可靠的保證,成為所有運營企業領導者關注的重點。

工程建設監理的基本概念.

工程建設監理是指針對工程項目建設,社會化、專業化的工程建設監理單位接受業主的委托和授權,根據國家有關工程建設的法律、法規和工程建設合同,所進行的旨在實現項目投資的微觀監督管理活動。工程建設監理的指導思想是通過運用目標規劃、動態控制、組織協調、信息管理、合同管理等方法和手段,力求在計劃的投資、進度和質量 目標 內實現建設項目。

在引入監理制的過程中,人們容易產生用工程監理代替質監工作的想法。雖然兩者都屬 于工程建設領域的監督管理活動,都對工程質量負有責任,但是,它們在性質、執行者以及方法、手段等多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質上,工程建設監理是一種委托性的服務活動,而工程質量監督則是一種強制性的政府監督行為工程建設監理的實施者是社會化、專業化的監理單位,而工程質量監督的執行者必須是經國家核準認定的執法機構一工程質量監督機構。同時,它們在工程質量控制方面也存在著較大的區別,質量監督以國家布的有關法律、法規和行業強制性標準為基本依據,維護法規的嚴肅性。而工程監理不僅以法律、法規為依據,還以工程建設合同為依據,不僅維護法律、法規的嚴肅性,還要維護合同的嚴肅性。

2.移動通信工程監理的發展方向

移動通信是技術高度密集的行業,項目建設具有規模大、投資分散的特點。在工作量大、人員缺乏的情況下,通過引入監理,能夠在項目建設的質量控制、進度控制、成本控制、合同管理和資料管理等環節發揮重要的作用,提升工程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是企業實施精細管理,實現規范化、科學化管理的有效手段。

首先,通過引入工程監理緩解建設單位管理人員不足的局面,解決施工現場管理和檢查不到位的問題,加強對隱蔽工程和關鍵環節的監控。建設單位通過與監理單位的合理分工,點面結合地做好各個工程項目的投資、進度的協調管理工作,達到量質并重完成工程任務的目的。

其次,通過引入工程監理彌補管理人員在某些專業管理上的知識不足,加強對整體項目各個環節的控制能力。通信企業的管理人員一般都是技術人員出身,雖然精通相關通信專業技術,但對整體項目建設缺乏系統的管理經驗。特別是移動通信的配套工程,如機房土建、地網建設、電力引入等接近土木工程類的分項,由于缺乏相關的專業人員,企業只能實施粗放式的管理,弱化了對整體項目的管理效果。

再次,通過引入工程監理促進移動通信工程建設管理體系建設。在多年的工程項目管理實踐中,企業已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工程管理措施和方法,包括工程規章制度、工程操作細則、工程報表系統等,并在工程項目實施過程中起到了較好的指導作用。在此基礎上,通過學習和借鑒監理單位在項目管理的經驗,逐步建立一套科學、完善、靈活的移動通信工程管理體系。

3.現階段實施移動通信工程監理的建議.

3.1現 階段移動通信工程監理的范圍和內容

移動通信專業項目多、網絡應用技術和設備特別是軟件設備更新速度快,監理單位要全面、深人掌握多種專項技術知識需要一個學習、熟悉的過程。相對網絡參數設定、交換設備調測這類核心技術而言,機房土建、地網建設等配套工程以及設備硬件安裝的管理主要體現在工藝要求上,相應的檢測設備、手段 比較成熟,容易掌握,現階段引入監理可從這兩方面人手。根據目前監理公司的人員素質,監理單位可在三個方面提供服務:第一,對施工的進度、質量協調控制管理及合同管理;第二,協助建設單位進行投資控制,如現場變更簽證、核對工程量等;第三,協調工程前期勘察設計工作。在此基礎上,監理單位可進一步承擔通信設備硬件安裝監理任務以及無線基站的設備調測監理工作,而對技術含量較高的軟件調測,可采取專業技術公司聯合監理的方式來完成.

3.2監理單位的管理.

建設單位在委托監理后,其管理對象由面向施工單位轉向監理單位。因此,對監理單位實施管理考核,首先要審核監理細則是否滿足建設單位的服務需求,重點核查現場監理人員的配置是否滿足業務需要,明確每個環節所采用的具體檢查方法,如旁站、測量、試驗等,確定必須到現場檢查和抽查的次數,統一質量控制的依據、具體技術要求和標準,并通過工作流程圖明確業主、承建商和監理三方工作的交接點、各環節形成的文件資料和表格。其次,在開展監理過程,建設單位要及時對監理報表進行分析檢查,定期聽取總監的工作匯報,組織施工現場抽查。同時,量化考核指標,根據監理單位的工作計劃與總結、監理人員素質、抽檢情況等進行定期考核,根據考核結果對監理單位予以獎勵或經濟處罰.

3.3合理授權

建設單位和監理單位之間是不同法人的平等關系,是一種委托與被委托、授權與被授權的關系。監理單位接受業主的委托和授權,對工程建設項目實施監督與管理,應當是施工現場的唯一管理者。在授權范圍內,建設單位、設計單位和施工單位等對項目的實施方案和決策意見,應由監理工程師確認簽字后實施,這樣才能樹立監理的權威,實現項目建設的有序管理。如果建設單位只有委托,沒有授權,仍然直接管理施工現場、指揮施工隊伍,僅把監理單位看作施工的協調員、施工單位的質檢員,監理工作就形同虛設,這種為開展而開展的做法,實在是浪費金錢、浪費人力。只有審時度勢,正確處理好業主、監理單位和施工單位的三方關系,依合同規范管理,才能達到提高管理效率,提升工程建設項目效能的目的。

4.開展移動通信工程監理的存在問題和解決措施

目前,國家制定的通信工程建設監理費計取標準,是在土木建筑工程監理取費標準基礎上形成的,不能充分體現監理單位的實際工作量和勞動價值。與土木建筑工程項目相比,移動通信建設主要有以四個特點:第一,建筑工程的施工現場相對固定,而移動通信工程的施工場地則是高度分散,存在多次往返交通等費用支出問題。第二,建筑工程主要采用包工包料的承建方式,而移動通信工程主要以包工不包料的方式進行建設施工,投資控制相對簡單,通常只進行工程量的核對工作。第三,移動通信設備安裝工程不存在復雜的工序管理問題,監理單位對工程進度的把握主要是依據施工合同以及業主的需求,通常是根據施工隊伍的綜合施工能力來合理分配施工任務。第四、移動通信監理范圍主要是配套工程和線路、管道以及設備安裝工程,側重于投資、進度的協調管理、質量管理和信息管理,監理范圍和深度與國家規定的標準監理工作量有差異。因此,需要對通信工程的監理取費標準進行調整.

根據統計分析,從企業提高投資效益,降低建設成本的角度出發,監理費用是開展移動通信監理的瓶頸問題。因此,要開展移動通信監理,要從總體項目投資考慮,結合實際監理工作量,采取固定費用的方式來計取監理費。這樣在節省建設投資成本的基礎上,即能滿足國家的要求,又能達到提高工程質量、節省工程監管人員的效果。

參 考 文 獻

【1】全國監理工程師培訓教材編寫委員會編,工程建設監理概論,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7。

第9篇

關鍵詞: 智能天線;無線通信;空分多址;自適應天線;應用

中圖分類號:TN929.5 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2306-1499(2014)07-0171-02

隨著通信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對所用器件、部件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智能天線正是適應通信發展而產生的新事物-在無線接入系統、衛星通信系統和移動通信系統(不論在公眾通信網中,還是在專用通信網中)以及軍事通信等系統中,均有其重要應用,并由此而帶來諸如抗干擾能力、頻率利用率等性能大幅度提高的一系列優點。盡管智能天線還是起著電磁波的輻射和感應作用, 但是,智能天線是一個嶄新的概念。不論何種通信系統,只要它采用無線傳輸方式,就必須使用天線,而不論該系統采用的工作頻率是多少,屬于何種頻段,也不論采用什么多址技術或者什么調制技術。

1.常規天線與智能天線

按照分類方法不同,常規天線(天線)有眾多的分類。天線可分為線狀天線和面狀天線;若按方向性圖分類,天線又可分為無方向性天線和定向性天線,其特點是當它們用于信號發射時,不論收信用戶位于何處,發射能量通過天線能作全方位均勻分布;諸如角反射天線、角形反射器天線等則屬于定向性天線。此類天線在一定方向上形成信號的發射或接收,能量的有效性較高。若按材料分,又有金屬天線和介質天線之分。若按電場強度方向分類,天線又有垂直極化、水平極化等之分。無論怎么說,通信天線的構成比較簡單,即使將用于與發射機、接收機相連的饋線算入,構成“天饋線系統”,但是,它依然是一個簡單系統。

智能天線則是一個復雜的系統,而且隨著性能要求的提高,智能天線也越加復雜。可以認為智能天線是從自適應天線發展起來的,但是二者之間有著顯著的差異:自適應天線主要用于雷達系統的干擾抵消,而且是干擾信號強度特大,數量又不多的場合。在無線通信系統中,主要基于多徑傳播的干擾,其幅度一般較小,但數量往往很大,尤其是電波在城市地面傳播時更是如此。這些差異導致在方向性圖的形成上,或者說在信號的處理上有著各自的特色。既然智能天線從自適應天線發展而來,所以智能天線有著與自適應天線相類似的結構,就是說,智能天線是由一個天線陣列和一組波束形成網絡聯合構成的系統。所以,從硬件構成來看,將智能天線稱為“智能天線系統”是可以理解的。用于收、發信側的智能天線結構是相仿的,其工作原理也一致。這里以發送用智能天線為例,說明其波束形成原理。

智能天線的天線陣列是由多個單元天線排列成一定形式形成的,常用形式有平面形、圓環形、直線形。從工程上考慮,這些單元天線方向性圖常是無方向性的,其相互間距也需滿足一定要求。

智能天線波束形成網絡的作用是在天線陣列支援下,形成一系列極窄的信號傳輸通路-空間波道,又稱波束,即在收、發兩端之間形成一條極窄的信號通道。例如,當智能天線用于無線接入系統時,可以在基站和用戶之間形成極窄的無線電波束通道。當智能天線用于移動通信和個人通信中時,這個極窄的波束能隨著用戶移動而移動。顯然,極窄波束的應用能提高發信功率的有效性,還能提高信號傳輸的信號干擾比。或者說,在保證接收端信號干擾比不變的條件下,發信端功率可以大幅度降低。這個極窄波束的實用,也形成了多址技術的第四種概念-空分多址,而且這個空分多址可以和其它多址技術以及它們的混合聯合使用。即在采用智能天線后,系統能在相同時隙、相同頻率、相同地址碼情況下, 用戶仍可以根據信號不同的空間波束-空間傳播路徑加以區分。值得重提的是,形成一定指向的空間波束是眾多的無方向性天線和波束形成網絡的聯合作用,而且空間波束的指向依據用戶的不同空間傳播方向而決定。這個具有一定指向的空間波束等同于信號有線傳輸的線纜如光纜、同軸電纜。

智能天線能實用于無線通信系統,而不論它們是公眾網還是專用網,也不論該系統采用何種技術標準。智能天線能適用于幾乎所有移動通信協議和標準的情況,有些協議或標準甚至至今還未正式形成產品,智能天線適用范圍很廣。采用智能天線后,同無線區不僅可以安排相鄰或鄰近頻率,甚至還可實現同頻復用,這極大地降低了無線電管理部門在頻率配置和干擾管理上的難度,所以無委力主智能天線早日投入使用。智能天線的應用還可以極大地增強設備供應商的競爭能力,并且智能天線不受調制方式和空中接口協議的限制,它們能與現有的空中接口方式相適應。

智能天線的核心技術是波束形成,并主要由波束形成網絡實現。當智能天線為某個具體用戶服務時,利用天線陣列發射或接收無線電波,利用波束形成網絡中的某些部分對用戶形成極窄的波束指向,而在其它方向上,智能天線能自適應地控制其方向性圖為零,這種性能又稱為自適應調零功能。正是利用這種功能,可以將智能天線的副瓣或零信號區的幅度基本抑制掉,這也造就了智能天線有極好的抗干擾性能。只要能把主波束做得極細,同一基站主波束數能做得足夠多,副瓣也能完全被抑制掉,那么,智能天線的應用至少在理論上解決了眾多無線通信頻率資源不足的難題.

2.智能天線系統的構成

智能天線之所以能具備這些優良性能,這同其系統構成有關,特別是波束形成網絡。波束形成網絡構成復雜,大體上可分為網絡處理系統和網絡控制系統兩部分,依照網絡處理和網絡控制的工作原理、結構不同,智能天線可分成波束切換型和自適應陣列兩種類型。

波束切換型是指,智能天線能形成多少個空間波束一空間信道事先就已確定,這個確定既包括波束指向,也包括數量。確切地說,這類天線的波束數量有限。當智能天線服務于某用戶時,系統能自動從有限波束中選擇一個或幾個的組合以服務于該用戶,而不管所選波束的最大指向是否對準用戶,也就是說用戶雖處在所選波束作用范圍,卻有可能不在最大方向上。而且,當用戶在移動時波束卻是固定的,在用戶移動到這種另一波束上時,系統會由此波束切換到另一波束上。基于相同原因,另一波束也不保證其最大指向隨時指向用戶,這些特點構成了這類智能天線的缺點,但是這類天線結構簡單。自適應陣列型智能天線能形成無限多波束,并能使用戶始終得到波束的最大指向。當用戶移動時,波束也能作自適應改變。顯然,這種類型的智能天線性能最佳,但其網絡控制系統相當復雜,還要求系統的實時性好,即要求處理網絡在軟件上需要有收斂速度快、精度高的自適應算法,以能快速調整波束的復數加權參數。

目前,智能天線網絡系統使用的算法有最小、最大信號比、最小偏差等。它們又各有特點,因而在實際系統中常需要并用,以取長補短,特別是在移動通信和個人通信中。這是因為在這兩種通信系統中,電波傳播主要在地面,而地面的電波傳播環境很惡劣。

基于智能天線性能極大地依賴于網絡系統軟件特性,因此智能天線也被稱作“軟件天線”。早期智能天線的波束形成網絡用模擬電路,但調試難度大、性能穩定性和可靠性差,目前都主張采用數字電路。較為一致的意見是采用高速率的數字信號處理芯片來實現。天線小型化和微帶天線的使用,使得天線陣列結構得以簡化。軟件方面值得注意的發展是,基于特征值分解的自適應數字波束形成算法格外受到重視,因為這種算法能和高分辨率的測向算法統一起來,還能克服眾多因素造成的波束誤差。但是,此種算法的計算量大。

3.智能天線在無線通信中的應用

智能天線能用于很多種無線通信系統中,以提高系統性能。未來專用移動通信網將向公眾移動通信網方向發展,或者說二者之間關系更加密切。還應注意: 移動通信蜂窩小區正在向微型化、智能化方向發展,站距將更小,分布也更廣泛,波束跟蹤也更需智能化、實時化,基站配置也將更靈活,智能天線的波束形成技術將在改善地面電波傳播質量和降低成本上發揮重要作用。由于智能天線的使用,不論在專用移動通信系統,例如集群系統、無線本地環路,還是在公眾蜂窩系統,一改控制信道的發射方式-由全小區或全扇區或全無線區范圍內的輻射為跟蹤性的極窄波束輻射,全區內同頻可以多次復用,從而形成了智能無線區、智能小區、智能扇區的新概念。因為智能天線具有跟蹤功能的固有性,無需通信系統另設“定位功能”,從而使采用智能天線的移動通信系統、個人通信系統的越區切換產生了“智能切換”的又一個新概念。而且,智能天線的應用也降低了成本。人們根據需要可以方便地調節天線傾角,以改善覆蓋和干擾,但是它們遠不能和智能天線相比。智能天線用于移動通信系統時,主要用于基站的發和收。

應該承認,移動通信和個人通信應用智能天線的難度較大,其原因在于移動的多用戶、電波傳播的多路徑等因素造成了信號動態捕獲與跟蹤的難度,所以移動通信和個人通信中智能天線應用較晚,而無線接入系統尤其是固定式無線接入系統卻較早應用。智能天線工作于TDD雙工方式的無線接入系統時,可以把上、下行鏈路的加權系數統一。但在上、下行頻率不同時,即采用FDD雙工方式時,則下行鏈路的加權系數在上行鏈路的加權系數基礎上,還需作適當處理。

智能天線有望用于移動市話,以改善其頻率配置的難度和提高網絡的容量,以及提高網絡的抗干擾能力。智能天線也能用于DECT、PHS、PACS、CDCT等體制的無繩電話系統,都能改善它們的系統性能。智能天線還可用于衛星移動通信系統,例如用于L波段的衛星移動系統的智能天線就是用16單元、環形分布的微帶天線陣列和一個波束形成網絡構成,采用左旋園極化。而波束形成網絡則采用10塊FPGA芯片,其中2塊用于波束選擇、控制和接口,8塊用于天線陣列的準相干檢測和快速傅立葉變換。智能天線還用于各種專用通信網和軍事通信等無線通信系統,以改善系統性能。

正是由于智能天線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所以國內外許多大學、研究所、通信公司等單位投入巨資,潛心研究,并已見碩果。

4.結語

智能天線對提高專用網和公眾網通信系統容量、抗干擾能力,提高通信質量以及實現同一地址的各專用網的頻率共享等具有巨大潛力,近年來備受關注。但是由于波束自適應形成的難度大,影響因素多,因此智能天線雖已用于固定式無線接入、衛星通信、軍事通信等系統中,并獲益匪淺。通信網絡中進行智能天線實用表明,確實提高了網絡的整體性能。引入智能天線,以大幅度提高網絡服務質量等級和滿足用戶數量劇烈增長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李小強. 無線通信中的智能天線技術[J].無線通信, 1999( 1).

第10篇

關鍵詞:通信 擴展頻譜 現代化

一、引言

信息數據D經過常規的數據調制,變成了帶寬為B1的基帶(窄帶)信號,再用擴頻編碼發生器產生的偽隨機編碼(PN碼:Pseudo Noise Code),對基帶信號作擴頻調制,形成帶寬B2(B2遠大于B1)、功率譜密度極低的擴頻信號,這相當于把窄帶B1的信號以PN碼所規定的規律分散到寬帶B2上,再發射出去。接收端用與發射時相同的偽隨機編碼做擴頻解調,把寬帶信號恢復成常規的基帶信號,即依PN碼的規律從寬帶中提取與發射對應的成份積分起來,形成普通的基帶信號,然后,可再用常規的通信處理解調出發送來的信息數據D。

通信現代化是人類社會進入信息時代的重要標志。在現代通信中遇到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干擾問題。隨著通信事業的發展,各類通信網的建立,使得有限的頻率資源更加擁擠,相互之間的干擾更為嚴重。如何在惡劣的環境條件下,保證通信有效、準確、迅速地進行是擺在當今通信科研人員面前的一個重要難題。

從50年代中期到現在的30多年時間內,擴頻技術迅速發展,在通信、數據傳輸、信息保密、定位、測距和多址技術等方面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由于擴展頻譜通信比普通通信方式通信容量大,各國紛紛提出在將來的個人通信中采用擴頻技術。可以預見,擴頻技術在軍事通信和民用通信中都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二、擴頻通信的基本概念

所謂擴展頻譜通信,可簡單表述如下:擴頻通信技術是一種信息傳輸方式,其信號所占有的頻帶寬度遠大于所傳信息必需的最小帶寬;頻帶的擴展是通過一個獨立的碼序列來完成,用編碼及調制的方法來實現的,與所傳信息數據無關;在接收端則用同樣的碼進行相關同步接收、解擴及恢復所傳信息數據。

這一定義包含了以下三方面的意思:信號的頻譜被展寬了。 我們知道,傳輸任何信息都需要一定的帶寬,稱為信息帶寬。例如人類的語音的信息帶寬為300Hz-3400Hz,電視圖像信息帶寬為數MHz。為了充分利用頻率資源,通常都是盡量采用大體相當的帶寬的信號來傳輸信息。在無線電通信中射頻信號的帶寬與所傳信息的帶寬是相比擬的。如用調幅信號來傳送語音信息,其帶寬為語音信息帶寬的兩倍;電視廣播射頻信號帶寬也只是其視頻信號帶寬的一倍多。這些都屬于窄帶通信。一般的調頻信號,或脈沖編碼調制信號,它們的帶寬與信息帶寬之比也只有幾到十幾。擴展頻譜通信信號帶寬與信息帶寬之比則高達100-1000,屬于寬帶通信。 為什么要用這樣寬的頻帶的信號來傳輸信息呢? 這樣豈不太浪費寶貴的頻率資源了嗎?

采用擴頻碼序列調制的方式來展寬信號頻譜。 如果用限窄的脈沖序列被所傳信息調制,則可產生很寬頻帶的信號。如下面介紹的直接序列擴頻系統就是采用這種方法獲得擴頻信號。這種很窄的脈沖碼序列,其碼速率是很高的,稱為擴頻碼序列。這里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所采用的擴頻碼序列與所傳信息數據是無關的,也就是說它與一般的正弦載波信號一樣,絲毫不影響信息傳輸的透明性。擴頻碼序列僅僅起擴展信號頻譜的作用。

在接收端用相關解調來解擴。正如在一般的窄帶通信中,已調信號在接收端都要進行解調來恢復所傳的信息。在擴頻通信中接收端則用與發送端相同的擴頻碼序列與收到的擴頻信號進行相關解調,恢復所傳的信息。這種在發端把窄帶信息擴展成寬帶信號,而在收端又將其解擴成窄帶信息的處理過程,會帶來一系列好處。弄清楚擴頻和解擴處理過程的機制,是理解擴頻通信本質的關鍵所在。

三、擴頻通信的主要特點

擴頻通信技術在發端以擴頻編碼進行擴頻調制,在收端以相關解調技術收信,這一過程使其具有諸多優良特性:

1.抗干擾性強

表示擴頻通信特性的一個重要參數是擴頻增益G(Spreading Gain),其定義為擴頻前的信號帶寬B1與擴頻后的信號帶寬B2之比。G=B2/B1擴頻通信中,接收端對接收到的信號做擴頻解調,只提取擴頻編碼相關處理后帶寬為B1的信號成份,而排除了擴展到寬帶B2中的干擾、噪聲和其他用戶通信的影響,相當于把接收信噪比提高了G倍。考慮到輸出端的信噪比和接收系統損耗,可以認為實際的擴頻增益帶來的信噪比的改善為:M=G-輸出端信噪比一系統損耗公式中的M叫做抗干擾容限。

2.隱蔽性強、干擾小

因信號在很寬的頻帶上被擴展,則單位帶寬上的功率很小,即信號功率譜密度很低。信號淹沒在白噪聲之中,別人難于發現信號的存在,再加之不知擴頻編碼,就更難拾取有用信號。而極低的功率譜密度,也很少對其他電訊設備構成干擾。

3.易于實現碼分多址

擴頻通信占用寬帶頻譜資源通信,改善了抗干擾能力,由于擴頻通信要用擴頻編碼進行擴頻調制發送,而信號接收需要用相同的擴頻編碼之間的相關解擴才能得到,這就給頻率復用和多址通信提供了基礎。充分利用不同碼型的擴頻編碼之間的相關特性,分配給不同用戶不同的擴頻編碼,就可以區別不同的用戶的信號,眾多用戶,只要配對使用自己的擴頻編碼,就可以互不干擾地同時使用同一頻率通信,從而實現了頻率復用,使擁擠的頻譜得到充分利用。發送者可用不同的擴頻編碼,分別向不同接收者發送數據;同樣,接收者用不同的擴頻編碼,就可以收到不同的發送者送來的數據,實現了多址通信。

4.抗多徑干擾

在無線通信中,抗多徑干擾問題一直是難以解決的問題,利用擴頻編碼之間的相關特性;在接收端可以用相關技術從多徑信號中提取分離出最強的有用信號,也可把多個路徑來的同一碼序列的波形相加使之得到加強,從而達到有效的抗多徑干擾。

第11篇

關鍵詞:4G網絡通信 LTE-Advanced 3GPP 載波聚合中繼技術(Relay) 多點協作(CoMP)

中圖分類號:TN92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416(2013)12-0022-01

1 引言

當今移動通信技術步入4G時代,2013年6月韓國三星了LTE Advanced版的Galaxy S4,LTE-Advanced網絡采用了當前一代LTE的技術,并在其基礎上進行了演進。目前,LTE-Advanced網絡的下載速度最高達102Mbps,比中國普通家用寬帶無線傳輸速度快100倍以上。從理論上講,LTE-Advanced網絡的數據傳輸速度還能更快,根據最新的研究數據表明,LTE-Advanced網絡數據下載速度最高能達到150Mbps,數據上傳速度最高能達到37.5Mbps。

2 LTE-Advanced基本概念及主要技術參數

LTE-Advanced(LTE-A)是LTE(Long Term Evolution,長期演進)的后續演進,是LTE-Advanced的簡稱,2008年3月開始,2008年5月確定需求。LTE-Advanced是LTE(Long Term Evolution)的演進,但其并非5G,而是對現存LTE技術的更高效運用。LTE-Advanced的技術參數如下:帶寬為100MHz;理論下行峰值速率為1 Gbps,理論上行峰值速率為500 Mbps; 上行峰值頻譜利用率為15Mbps/Hz,下行峰值頻譜利用率為30Mbps/Hz。

3 LTE-Advanced的關鍵技術研究

為了滿足IMT-Advanced(4G網絡)的需求,3GPP結合當前的技術,針對LTE-Advanced(LTE-A)提出了幾項無線網絡傳輸的關鍵技術,包括載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技術,多天線增強(Enhanced Multiple Antenna Transmission)技術,中繼(Relay)技術,協作多點發送和接收(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技術等,通過這些關鍵技術的應用,LTE-A的網絡速度可以得到大幅的提高。本文將對這些關鍵技術做如下分析和研究。

(1)載波聚合(CA)技術。載波聚合(CA)技術是聚合兩個或者更多的基本載波,滿足網絡傳中更大的帶寬需求,以便達到高速傳輸的要求。LTE-A中提出下行采用載波聚合技術,從而可以滿足帶寬大于20Mhz的網絡傳輸需求。按照頻譜的連續性,載波聚合可以分為連續的載波聚合與非連續的載波聚合。按照系統支持業務的對稱關系,可以分為對稱載波聚合和非對稱載波聚合。載波聚合的研究場景可以分為以下3類:同帶連續CA;同帶非連續CA;異帶非連續CA。

(2)多天線增強(Enhanced Multiple Antenna Transmission)技術。由于無線網絡傳輸受到頻率資源的限制,多天線增強技術可以通過擴展空間的傳輸維度進而能夠成倍地提高信道容量而被多種標準廣泛采納。受限于發射天線高度對信道的影響,LTE-A系統上行和下行多天線增強的重點有所區別。在LTE系統的多種下行多天線模式基礎上,而LTE-A要求支持的下行最高多天線配置規格為8x8,同時多用戶空分復用的增強被認為是標準化的重點。因此LTE-A相對于LTE系統的上行增強主要集中在如何利用終端的多個功率放大器,利用上行發射分集來增強覆蓋,上行空間復用來提高上行峰值速率等。

(3)協作多點發送和接收(CoMP)技術。協作多點發送和接收技術(CoMP,Coordinated Multiple Points Transmission/Reception)是指地理位置上分離的多個傳輸點,協同參與為一個數據終端的數據(PDSCH)傳輸或者聯合接收一個數據終端發送的數據(PUSCH)。

根據參與協作多點發送和接收(CoMP)處理的小區是否歸屬于一個eNB來區分,它可以分為Intra-eNB和Inter-eNB CoMP兩種方式。前者只需要本基站內部各小區間交互CoMP處理相關的業務數據和控制信息,較易于實現,而后者則需要在基站間交互這些信息,對X2接口帶寬有很高要求,時延也比前者更大,目前標準中討論的CoMP方案基本上都是Intra-eNB方式。

(4)中繼(Relay)技術。中繼技術是在原有站點的基礎上,引入中繼站,中繼站和基站通過無線連接,下行的數據先由基站發送到中繼站,再由中繼站傳輸至終端用戶,上行的數據則反之,如圖1所示,為中繼(Relay)技術的傳輸原理圖。通過中繼站能夠增強無線網絡的覆蓋范圍,并且可以支持臨時性網絡的分布,也可以支持群移動網絡的分布,同時還能夠降低網絡分布的成本等。

4 LTE-Advanced的發展前景

LTE-Advanced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隨人類對無線移動網絡高速度的渴望越來越強烈,在全世界范圍內的無線終端設備商(例如三星、蘋果等)對LTE-Advanced的研發投入必將進入一個新的,全球的無線網絡運營商(例如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等)對LTE-Advanced網絡建設的投入也必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雖然就目前來說,LTE-Advanced的發展還處于該產業發展的探索階段,但是隨著需求的旺盛和技術的不斷投入和更新,在不久的將來,LTE-Advanced也將迎來快速發展期。

參考文獻

[1]沈嘉,索士強,全海洋.3GPP長期演進(LTE)技術原理與系統設計[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8.

第12篇

1 工程建設監理的基本概念

工程建設監理是一種高智能的技術服務,它既不是工程承包活動,也不是工程發包活動。監理單位只是在工程項目建設過程中,利用自己的知識、技能和經驗,為客戶提供高智能監督管理服務,以滿足項目業主對項目管理的需要。由此可見,對于移動通信工程質量控制來說,監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能夠起到非常重大的積極影響。鑒于這樣的情況,我們可以在實際的工作中,應用一定的監理工作,值得注意的是,需要根據不同的地域情況,以及不同的工程質量情況,進行不同的監理工作,這樣才能達到一個較好的效果。

2 移動通信工程質量控制監理的發展趨勢

2.1 引入工程監理緩解建設單位管理人員不足

解決施工現場管理和檢查不到位的問題,加強對隱蔽工程和關鍵環節的監控。建設單位通過與監理單位的合理分工,點面結合地做好各個工程項目的投資、進度的協調管理工作,達到量質并重完成工程任務的目的。對于移動通信工程質量控制監理來說,在將來的發展趨勢中,需要引入一定量的工程監理,從而緩解建設單位管理人員的不足。從現有的一些情況來看,很多的建設單位,雖然能夠較好的應對工作,但由于管理人員不足,就沒有辦法更好的進行移動通信工程質量控制監理,因此對社會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阻力,長此以往,會在將來的發展中埋下一定的隱患。為了盡早的解決這種問題,需要在現階段的發展中,逐漸的引入工程監理,對移動通信工程質量控制監理產生較大的積極影響,在長期的堅持以后,就會慢慢地形成一定的良性循環。逐漸的,建設單位的管理人員就會變得充足。

2.2 引入工程監理彌補管理人員在某些專業管理上的知識不足

通信企業的管理人員一般都是技術人員出身,雖然精通相關通信專業技術,但對整體項目建設缺乏系統的管理經驗,特別是移動通信的配套工程,如機房土建、地網建設、電力引人等接近土木工程類的分項,由于缺乏相關的專業人員,企業只能實施粗放式的管理,弱化了對整體項目的管理效果。在現階段的發展中,移動通信工程質量控制監理雖然獲得了較大的發展,也為居民和社會做出了較大的貢獻,但同時也顯現出了一定的問題。在工程監理方面,很多的管理人員在專業管理知識上,有很大的不足,這就使得在工作當中,會對移動通信工程質量控制監理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同時在日后的工作中,做出更好的成績,我們需要引入工程監理彌補管理人員在某些專業管理上的知識不足,從而避免在工作中埋下隱患。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居民對移動通信工程質量控制監理的必然需求。

2.3 引入工程監理促進移動通信工程建設管理體系建設

在多年的工程項目管理實踐中,企業已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工程管理措施和方法,包括工程規章制度、工程操作細則、工程報表系統等,并在工程項目實施過程中起到了較好的指導作用。由此可見,對于移動通信工程質量控制監理來說,引入工程監理,能夠良好的促進移動通信工程建設管理體系的建設,在將來的發展中,相信還會有一個較大的突破。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的地區在引入工程監理的過程中,過于看重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忽略了本地的實際情況,完全的照搬照抄其他地區的管理體系,導致對本地的移動通信工程質量控制監理產生了較大的消極影響,這樣的案例在現階段的發展中并不少見。為了避免類似的事件再次發生,本文建議應該從實際的情況出發,這樣才能得到一個較好的結果。另一方面,在建設移動通信工程管理體系的過程中,需要良好的引入工程監理,不能盲目,要將多方面的因素考慮進去,有時候某一個細小的因素對整個移動通信工程質量控制監理會起到較大的影響。要在實際的操作中,要良好的把握住尺度。

3 現階段實施移動通信工程監理的建議

3.1 如何選擇監理單位

選擇監理單位對于移動通信工程質量控制監理具有很大的影響。如果是一個信譽較差的監理單位,將會對整個移動通信工程質量控制監理產生非常消極的影響。本文認為,參與項目建設的監理人員,特別是總監理工程師要具有豐富的項目管理經驗,在監理過程中能夠發揮自身項目管理的優勢,與業主共同制定詳細的工程實施方案和監理措施,幫助通信企業建立標準化的建設管理模式,帶動建設單位管理人員提高管理水平。在實際的工作中,所有的監理工作,都是由人來完成的,要想良好的進行移動通信工程質量控制監理,就必須在人員的配備上達到一定的標準,否則就會產生一定的消極后果。

3.2 現階段移動通信工程監理的范圍和內容

對于移動通信工程質量控制監理來說,范圍和內容是兩個核心的要求。在范圍方面,需要有一個較為明確的規定,這樣才能更好的進行工作。有些工作人員對范圍非常的模糊,導致在工作的過程中,出現了一定的差錯。這就對移動通信工程質量控制監理產生了很大的消極影響。明確移動通信工程監理的范圍能夠在將來的發展中產生很大的積極意義。另一方面,在監理的內容中,需要做到涵蓋量較廣。很多的工作人員在工作的過程中,認為工作內容較少,雖然減輕了工作壓力,同時也導致移動通信工程質量控制監理沒有對移動通信工程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不僅引起了社會的不滿,還在很多的人群引起了不良的影響。從客觀的方面來說,完全違背了工作的規則。因此,需要按照固定的工作內容進行工作。

3.3 怎樣合理授權

建設單位和監理單位之間是不同法人的平等關系,是一種委托與被委托、授權與被授權的關系。監理單位接受業主的委托和授權,對工程建設項目實施監督與管理,應當是施工現場的唯一管理者。合理授權對于移動通信工程質量控制監理來說,具有很大的積極意義,在現階段的發展中,工作人員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這方面,雖然只是獲得了一小部分成果,但是也對社會的發展產生了較大的積極影響。相信在將

來的發展中,合理授權會發展的更加完善。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日本性爱一二三区 | 久久国产精品一线视频 | 亚洲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13 | 日韩AV一在线不卡免费 | 日本免费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 久久99精品久久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