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1 16:33:0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音樂教師教學案例,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案例教學在20世紀20年代以來因其獨特的互動性與多元性等特征,被廣泛應用于商業、法律和醫學領域,是職業技能領域培養的最基本的教學模式之一。后來也逐漸地在教育學領域中所運用,“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教學目的的要求,通過組織學生對案例進行觀察、分析、討論和交流等,交給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對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種特定的教學方法[1]。
師范生的音樂課堂教學能力是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專業的的一個重要目標,也是區別于其他綜合類高校的一個顯著特點。案例教學在高師音教專業中對培養師范生適應音樂教育實習和滿足將來進行的音樂教學工作需要來說是十分必要的。
一、案例教學是連系高師音樂教育與基礎音樂教育的橋梁
《音樂新課程標準》的改革實驗對基礎中小學音樂師資隊伍建設、課堂教學方法、音樂教學思想等提出了更高要求的同時,也是對高師音樂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如何協調銜接好中小學校音樂教育與高師音樂教育的關系,如何能夠使高師的音樂教育專業師范生畢業后能更好地為中小學校音樂教育服務,成為高師音樂教育專業所面臨的一個嚴峻的課題。通過案例教學搭建起連系中小學校音樂教學的橋梁,為學生提供有關中小學校音樂教育現狀的豐富信息,使學生能夠在高等院校學習期間,即可對將要接觸的基礎音樂教育實際工作有一個基本的了解,以便及時調整音樂教育學習方式和策略,以適應未來的中小學校音樂教育及教學工作的需要。例如,在高師音樂教育課程中通過對“第五屆、第六屆全國中小學音樂課現場評選活動”的優秀教學案例獲獎案例進行分析,師范生能夠獲得來自全國各地中小學校音樂課堂教學的信息,是幫助師范生了解中小學校音樂教學現狀的有利渠道。
二、案例教學是音樂教育理論與音樂教學實踐相互聯系的有效方式
筆者在師范生實習調研中發現,越來越多的師范生在中小學校實習中感到:“站在音樂課堂中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設計一堂音樂課,如何上好一堂音樂課,如何管理好學生”,出現不能將在高校中所學的音樂教育理論如何運用到中小學校的音樂教學實踐中,造成了音樂教育理論與音樂教學實踐“脫軌”的現象。而案例教學是一種對實際教學問題進行研究性的學習過程,它從鮮活的案例出發,要求學生綜合已經擁有的經驗和相關的理論與原理,對案例進行具體的實踐實例的診斷與分析,最終形成結論或達到鍛煉能力的目的[2]。例如,筆者在音樂教育學課堂中講到音樂教學方法的理論知識時,通過借助“第五屆全國中小學音樂課現場評選活動中《永遠的莫扎特》這一優秀教學案例,要求師范生仔細觀察并分析授課教師的設計理念與意圖,研究課堂中所采用的教學方法。
三、案例教學能夠提高師范生學習音樂教育的興趣
筆者身為高師音樂院校音樂教育學的教師,在課程講授中感到師范生學習音樂教育積極主動性嚴重欠缺,缺乏對本課程的學習興趣。音樂院校的大部分師范生在其主觀態度上偏重于音樂專業技能的學習,而對于音樂教育理論的學習主觀認識上比較欠缺,采取的主要學習方式主要是以專業技能練習為主,缺乏音樂教育學習的興趣。 通過采取案例教學,讓學生參與教學案例的分析與討論,甚至可以模仿教學案例中教師的上課方式,深入到案例中體驗教學實踐,使師范生對音樂教育理論知識的真正掌握形成的自我實現感,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參與性,師范生在參與案例教學過程中與同學、教師產生思維碰撞,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與參與性,有效提高師范生學習音樂教育的興趣和積極性。
四、案例教學是培養師范生音樂教育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徑
《音樂新課程標準》對音樂教師的專業素質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時,也是對師范生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培養目標:不僅要求師范生畢業后具有基本的音樂教學能力和音樂專業知識,還要求師范生必須具備對音樂教育理論和音樂教學實踐過程進行自我分析和自我反思,進行音樂教育研究及音樂教學創新設計的能力。案例教學模式主要是以師范生為主體,要求師范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實際的音樂教學問題進行研究性學習的一個動態過程,是從鮮活的教學案例出發,在綜合已經擁有的音樂教學經驗和相關的音樂教育理論與原理,對教學案例進行觀察、分析、討論與評價,最終形成結論或達到音樂教學鍛煉能力的目的,在一系列的研究過程中全方位地激發師范生的創新思維,加強對師范生音樂教育及音樂教學實踐研究能力的提高,因而對于高師音樂專業的師范生來說,案例教學是培養師范生具備音樂教學研究素質的一個重要的有效途徑。
歌唱活動是幼兒園里最常見、也是幼兒最喜歡的一種教學活動。
幼兒通過歌唱活動可以得到很多方面發展。例如:音樂的節奏感、音樂的表現能力、音樂的理解能力、表演時的自信心等等。但在傳統歌唱教學活動中我發現教學形式的單一、教學流程簡單,教學方法的固守,導致幼兒學習歌曲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習過程缺乏趣味性和游戲性,在反復學唱歌曲的過程中有的幼兒表現出不耐煩的抵觸情緒。那么怎樣的教學形式可以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怎樣的教學模式能夠提高課堂效率,怎樣的教學內容能夠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好勝心,怎樣的游戲形式具有趣味性和娛樂性,以至于幼兒愿意唱、喜歡唱,為此,我進行了初步的探討和研究。
2.對目前歌唱教學活動的分析:
目前傳統的歌唱教學活動流程:復習已學歌曲或練聲——欣賞教師范唱——幼兒跟唱——創編動作——幼兒表演唱。
分析:在此流程中,經常會發現有的幼兒注意力不夠集中;有的幼兒持久性不長;有的幼兒學唱歌曲的主動性不夠。在此過程中,幼兒流露出一種被動的學習狀態,學習過程比較機械,學習方法比較單一,學習的情緒不夠積極和愉悅。綜上所述,我認為原因有:
2.1 教學流程沒有能夠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好勝心。
2.2 教學形式沒有能充分調動幼兒學習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3 教學過程中的學習內容對于幼兒的認知挑戰不夠。
3.游戲化的歌唱教學過程:
故事——欣賞歌曲——游戲——反思
故事:精確的描述歌曲內容,引起幼兒興趣。
欣賞歌曲:教師有層次的范唱,幼兒帶著問題的傾聽。
游戲:變換多種形式讓幼兒在玩中唱。
反思:教師的支持與引導。
教學案例《小鱷魚》
故事:有只愛洗澡的小鱷魚,洗洗這,洗洗那,但只要有一個地方沒洗到就會嚎啕大哭,你知道是哪里嗎?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欣賞歌曲:回憶歌詞(一遍),猜測洗澡的聲音(一遍),驗證洗澡聲音(一遍),學唱洗澡后半段聲音(一遍),表演唱(一遍)。
游戲:通過點兵點將游戲,找出一位幼兒幫鱷魚洗澡,身體接觸游戲。
反思:今天的歌曲你學會了嗎?你是怎么學會的?你哪里還有困難?考驗一人一句輪流演唱!
4.智力游戲:
智力游戲是根據一定的智力任務設計的,以智力活動為基礎的一種有規則的游戲。其特點是將學習因素與游戲形式緊密結合起來,使幼兒在愉快的游戲中運用已有知識提高經驗。
智力游戲的種類:訓練感官的智力游戲;發揮想象、鍛煉思維的智力游戲;發展語言的智力游戲;練習記憶的智力游戲;數概念的智力游戲。
多元的智力游戲:
4.1 訓練感官的智力游戲。
聽覺游戲:幼兒在學習歌曲的過程中,一位幼兒在歌唱中大聲唱出歌曲,請另一位幼兒將眼睛“躲”起來,根據剛才的聲音猜測是誰。
教學案例:《你聽》
重點分享的環節:找老鼠、毛驢的環節。
層次一:一位幼兒蒙上眼睛蹲在圈里,全體幼兒歌唱,教師指定一位幼兒唱“吱吱叫、啊嗚啊”部分,請圈中幼兒猜出是哪個小朋友唱的。層次二:指定兩位幼兒分別唱“吱吱叫”、“啊嗚啊”部分,再來猜測。層次三:請圓圈上的小朋友邊行進走邊演唱,同時指定兩位幼兒分別演唱“吱吱叫”、“啊嗚啊”,再來猜測。
無論是層次一還是層次二還是層次三,都是通過幼兒的耳朵去聽辨同伴的聲音,通過耳朵感覺器官去聽辨判斷聲音的來源,猜測發出叫聲的是誰。在此過程中充分調動了幼兒的好奇心和好勝心,因此幼兒喜歡、樂意多次玩。
4.2 發揮想象、鍛煉思維的智力游戲。
發展想象力游戲:猜謎、組畫、聯想、補缺、拼圖、聽音樂想動作等,這類智力游戲的構思旨在發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性。
發展孩子思維力的游戲:歸類、分類、比較、判斷、改錯、排列、發現關系等。這些游戲可以訓練孩子思維的獨立性、敏捷性、廣泛性、邏輯性和創造性。
教學案例:《如果我是一片云》
本案例是發展幼兒思維能力中的改錯。幼兒在學唱歌曲的過程中,從第一幅圖到第四幅圖分別創設了不同的場景、不同的事物圖片,讓幼兒來糾錯。例如第一幅圖是在小河里,上面有汽車、小魚、小蝦、小狗。幼兒通過觀察,糾錯出小狗和汽車是不能在小河里的。在此過程中充分滿足了幼兒的好勝心理、闖關成功的心理。在觀察圖片的同時,發展了幼兒的思維能力、反應能力、判斷能力。
4.3 發展語言的智力游戲。
通過語言類的游戲發展幼兒的邏輯思維、挑戰幼兒的注意力。
接字游戲:大象-象棋-旗子-子彈-彈頭
組詞游戲:用“機”組詞,飛機、機器、打印機根據數字節奏仿編短語:12345——春天多么美
教學案例:《悄悄話》
教師在進行新課導入時,教材是主要的材料依據,有時候,為了增加課堂內容的豐富性,好的相關材料也可拿來加以利用,這種材料叫做課外材料。課外材料可以表現為多種形式,如:詩歌、名言警句、故事、笑話等等。詩歌作為一門語言的藝術同時具有語言的表達力和藝術的感染力。詩歌教學有著其獨特的魅力,她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習者的英語語感,而且在提高學習興趣和堅實語言基礎方面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教學案例: “I have a friend”的導入
T: I have a friend.
She is very small.
I always talk to her.
But she does not talk at all.
I have a friend.
She likes to play.
We go to the park.
Almost every day.
I have a friend.
She can not read or write.
She sometimes watches TV.
And never goes out at night.
I like my friend.
And my friend likes me.
My friend is a little dog.
And she is only three.
詩歌在語言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和意義早已得到了古今中外無數教育家們的認可和重視。詩歌導入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應用的比較少,主要是對于教師來說,找到難度適中又和課文內容相關聯的詩歌很不容易。該老師在此單元利用一首簡單易懂的詩歌揭示了本節課的主題。教師在詩歌導入時,應注意選取的詩歌在難度上不要超出學生的認知水平,生詞盡量不要超過三個,這樣不會讓學生有讀不懂的挫敗心理,否則,詩歌雖然精彩,但是學生并未理解,容易出現導而不入的現象。詩歌作為導入材料還具有增強學生對于“語言美”的領悟力。詩是語言的提煉,短短幾行字便能惟妙惟肖地形容一個事物是詩歌具有的獨特功能。初中生因為其有限的詞匯量外語能力,接觸到的詩歌并不多。如果教師能在學生接受的難度范圍內選一首或兩首優美的詩歌作為導入材料,不失為一種兩全其美的教學模式。在學到知識的同時學生們更加體會到語言文字的美,學習的積極性也得到提升。
二、 名言警句導入
名言警句具有含義深刻、發人深省的功能。教師選擇幾條與教學內容相關聯的名人名言作為導入的材料,新穎而短小簡潔,具有操作性強的優點,容易引起同學們的興趣。
教學案例: “Growing healthy, growing strong”的導入
T: Today I want to share with you some old sayings about health. Please look at the blackboard, here we have:
1. Happiness lies first of all in health.
2. 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3. Health is not valued till sickness comes.
4. He who has good health is young, and he is rich who owes nothing.
5. 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 Jack a dull boy.
Do you know what they mean? Health is so important to every one of us. Without a healthy body. We can do nothing. Next, we are going to learn the meanings of these old sayings and then study the new lesson.
該教師并沒有直接講授課文的“健康”主題。在課堂的一開始,她把一些關于健康的名言警句抄在黑板上,讓同學們自己體會這些名言的含義。在簡要的講解和討論之后,葉老師開始了授課的主題。筆者觀察到,不少學生把這些句子抄在了筆記本上。這樣的導入方式無疑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在體會名言的過程中了解到課文的中心思想,對于之后的教學幫助相當大。
【關鍵詞】行為導向教學法;高職音樂;教學應用
行為導向教學法是一種新型的先進教學理念,其主要是通過模擬教學手段,借助各種音樂實際案例,營造各種音樂教學情境,讓學生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音樂場景中,完成對音樂知識、音樂基本技能以及音樂情感內涵的感知體會和應用發展。在以學生為主體的高職教學實踐活動中,行為導向教學法擁有充分的發展空間。下文將探討其在高職音樂教學中的應用情況以及應用意義。
一、高職音樂教學現狀
基于高職音樂教學實踐活動可知,傳統高職人才培養是以能力為本位,音樂教學相較于高職其他的專業課程地位不高,受到的重視程度不高,分配到的教學資源也是有限的。這直接導致大多數高職音樂教學活動流于形式,教學質量不高,高職音樂教育教學資源落后。音樂教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其需要引導學生展開音樂實踐活動,且需要音樂教師的專業素質較高,能夠為學生提高高水準的音樂教學活動。但是事實上當前高職院校音樂專業教師所占比例較小,且整體專業水平不高,學校缺少音樂學科的學術科研氛圍,相關的音樂研討會、講座活動更是少之又少。學生所采用的音樂教材的更新換代慢,嚴重落后于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在這些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下,學生展開音樂學習的動力不夠,音樂成績和音樂素養能力的提升更是成為空談[1]。
二、行為導向教學法在高職音樂教學中的應用內容
(一)行為導向教學法的應用內容
上文提到行為導向教學法的內涵所在,其主要是以各種活動為導向,以提升學科能力為本位的新的教學方法。行為導向教學法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并不是盲目隨意的,而是通過模擬活動、表演活動、案例問題以及角色扮演等來逐一培養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專業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第一,模擬活動的應用。模擬活動是行為導向教學法的重要環節,其主要是通過營造一種情境環境,由此來拉近學生同學科活動的距離。在現階段高職音樂教學中,學生正好對音樂教學活動喪失興趣,此時通過模擬活動,能夠在民主輕松的環境中潛移默化的展開學科基礎知識教學。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模擬活動掌握到學生的專業學習水平,為下一階段的教學計劃提供參考。第二,表演活動的應用。表演活動顧名思義就是讓學生能夠以表演的形式再現音樂教學活動,在表演活動中,學生對于音樂專業知識的互動性更強、主動性更強,由此帶動學生更好地掌握音樂基礎知識、音樂技能以及音樂素養等。第三,案例教學的應用。教師在案例教學中可以發揮重要引導作用,根據學生在模擬活動和表演活動的實際表現,學科專業技術水準,設置與學生專業水平相對應的教學案例,通過對教學案例的總結和研究,來進一步引導學生下一階段的學習行為,獲得一定的學習效果。第四,角色扮演的應用。在職業教育活動中,實踐教學同理論教學同樣重要。角色扮演活動正是職業院校實踐教學的重要活動。通過角色扮演的活動方式,學生能夠完成對各種重難點專業知識的解析,同時在角色扮演中完成對社會交際能力和交流能力的培育。
(二)高職音樂教學中行為導向教學法的應用效果
第一,模擬活動是提高音樂審美意識的重要手段。在高職音樂教學中,通過模擬活動,能夠將抽象的音樂審美活動借助生動有趣的情境模擬活動來完成。如,在高職音樂曲目《月光奏鳴曲》的鑒賞教學中,教師通過模擬音樂曲目中的實際場景,讓學生感受到貝多芬在創作《月光奏鳴曲》時的生活經歷,以及當時所處的周邊環境。如此將學生帶領到音樂藝術作品的創作氛圍中,有效地提升學生對于音樂作品的鑒賞能力、審美意識。第二,表演活動是音樂教學實踐探索活動的重要載體。事實上,音樂藝術是一門表演性較強的藝術項目,學生展開音樂專業知識學習是為了能夠實現音樂藝術活動的實踐應用。如此提高自身的音樂藝術修養,在實踐中才更能將音樂藝術修養轉化為人文素養、綜合素質能力等。如在開展音樂創作課程教學中,教師正是通過創建表演主題活動,引導學生能夠在表演中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完成對各種音樂作品的創作表演[2]。第三,案例教學是發揮教師引導作用的重要方法。案例教學法是高職教育活動中,展開專業理論教學的重要方式。其能夠利用實際的、生活化的教學案例將實踐理念以及音樂理論教學的重難點問題呈現出來。達到突破教學重難點的效果。如在高職西方音樂史的理論教學中,教師通過案例教學活動,將各種音樂理論進行案例性呈現,完成對各種音樂理論的梳理,提高學生對音樂理論的辨析和認知應用。第四,角色扮演是開展學生專業行為引導的重要形式。高職音樂教學活動的人才培養并不是單單實現學生音樂專業能力的培養就夠了,其還要求能夠展開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職業道德等能力的培養。角色扮演活動則讓學生深入到角色中,從市場崗位需求出發,完成對學生的音樂專業能力、職業精神和人際交往能力的培育。如教師在開展合唱教學中,其不僅僅需要求學生具有參與到合唱活動的專業能力,更要求學生能夠掌握組織一場合唱活動的能力。因此通過角色扮演活動,學生能夠各司其職,在實踐中完成對合唱活動的組織能力的培育[3]。
三、行為導向教學法在高職音樂教學中的應用注意事項
總而言之,行為導向教學法在高職音樂教學人才培養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當前在高職音樂教學中應用行為導向教學方法,發揮行為導向教學法的最佳作用,還需要遵循以下的注意事項。
(一)確定高職音樂教學中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在高職音樂教學中,應用行為導向教學法,完成音樂活動模擬、音樂表演活動設計,案例教學設計和角色扮演活動,其都是基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所展開的。一切行為活動都是從學生的音樂學習水平、音樂興趣愛好等出發的。教師發揮著引導作用,對學生的一切音樂學習行為活動進行合理科學的引導管理。與此同時高職音樂教學中行為導向教學法還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特點。如,在信息化時代,學生對于計算機、多媒體的認同感較深,在展開行為導向教學活動時,教師必須能夠從學生的這一特點入手,借助教育信息技術來完成教學情境模擬,同時借助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來展開音樂案例活動設計。最大程度地提高學生參與到音樂教學活動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創新性。
(二)確定高職音樂教學中行為導向教學法的關鍵因素
行為導向教學法應用的關鍵是教學問題,其是通過各種各樣的行為活動來呈現出專業問題,由此一步步引導學生參與到問題的探索和解決活動中。從而掌握問題背后的音樂專業知識答案,并且在實踐中掌握各種專業素養能力。因此在高職音樂教學中應用行為導向教學法,教師必須能夠注重對專業教學問題的合理設置,讓教學問題能夠呈現出簡繁兼具、理論和實踐并存,從根本上引導學生各種素質能力的提升[4]。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現階段受到高職院校辦學重點、教學理念的影響,高職音樂教學活動面臨著教材、教學內容落后,教學模式不合理,教學評價單一等現狀,如此導致高職學生展開音樂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高職音樂教學活動整體質量不高、效率低下。對此,采用新的教學方法來改變高職音樂教學現狀迫在眉睫。行為導向教學法由此應運而生,該教學方法以最新的教學理念為引導,是在高素質水平的教師隊伍引導下展開的,由此打造出活躍的課堂模式,極大地激發學生在音樂學習中的主動性,有效地提升了高職音樂教學質量,完成對高職學生音樂審美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育。
參考文獻:
[1]仰峰.行為導向教學法在高職音樂教學中的應用[J].時代教育,2016,(22):91.
[2]胡文喆.探究行為導向法在高職音樂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音樂時空,2016,(06):150-151.
[3]滕焱.行為導向教學法在高職音樂教學中的應用[J].音樂時空,2016,(06):159-160.
[4]邱靜.音樂文化融入高職音樂教學的策略[A].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教學創新專業委員會,2019全國教育教學創新與發展高端論壇論文集(卷九),2019.2.
關鍵詞:文化生活;智慧課堂;教學課例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10-0245-186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0.073
一、文化生活課程開設意義
《文化生活》是高中政治中專門講授文化建設,講授我國文化進程中的節點要點,通過該門課程的開設,讓學生能夠了解當前生活中的種種文化現象,并獲取參與各種文化活動的基本知識和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賞析能力和文化素養。同時讓學生了解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認識到文化傳承和創新的意義,形成對文化規律的正確認知;正確正視傳統文化的作用,正確面對外來文化的影響,增強文化創新的意識。將智慧課堂引入到文化生活課程板塊中,可利用網絡信息化帶來的教學優勢,極大提高文化生活課程板塊教學效率。
二、智慧課堂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鼓勵學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增強運用信息技術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1)較之知識課堂而提出的智慧課堂,是以教師知識為首要立足點,發揮教師個人主觀上對課堂獨特的課堂認知特點,在教學過程中輔以信息化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學工具,將教學更加智能化的過程。在智慧課堂中,教師要做到教學理念的轉變,利用信息化的優勢,將課堂智能化的轉變。智慧課堂本質是一種追求創造性與智慧性的教學。(2)在具體教學過程中要做到:教學目的要以促進學生的智慧提升為核心要素,注重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情感交流與互動的教學程序,教學的重點是注重學生的個人智能發展的過程。同時要求教師要善于利用信息化設備輔助教學,提升課堂教學氛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文化生活智慧課堂具體教學案例
(一)“體味文化”智慧課堂案例
在體味文化教學案例中,是智慧課堂應用于《文化生活》板塊中的一個良好案例,首先課堂開始前,教師要對于課堂內容導入,通過智慧課堂,利用教室中的無線網絡投影設備,可以將網絡資源整合到課堂中去,可以在課前給予學生文化講解片段如江蘇衛視《看文化》等視頻,通過讓學生觀看,省去傳統課堂中教師面對面的教學導入環節,給予教師更多的時間講解課上知識重點。同時,有了智慧課堂的條件,教師可以根據課堂要求,通過無線控制設備播放相關曲目和相關生活中的動態實圖,設定具體的情景設定環節,生活中的京劇,樂場中的音樂,城區的建筑,影院中的電影,呈現多元化的文化,讓學生感覺到文化就在身邊,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文化感知情境。在“體味文化”的文化眾評環節中,可以通過智慧課堂,在線鏈接相關文化點評論壇,讓學生能夠了解到文化在普通人眼中的定位,同時教師也可以將學生個人對文化現象的觀點發表到相關論壇和討論群組中,學生在課下也可以及時更新個人觀點以及同教師及他人交流,同時也可以布置學生在課下的個人探尋文化的環節,讓學生向身邊的文化老人拜訪,探尋老人手中的中華文化,可以用相機等錄制。在課堂上教師給予學生個人探尋結果展示的機會,讓體味文化課延伸到課下,讓體味文化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常在。
(二)“我們的民族精神”智慧課堂案例分析
在“我們的民族精神”教學設計過程中,在課前,教師可以在網上尋找我國傳統的民族精神特例以及相關主題的教育視頻發給學生觀看,同時可以在線小問卷調查,讓學生個人思考能想到的和民族精神有關聯的史實和人物,明確“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關系”這一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在進行課程導入環節過程中,可以開篇以國家形象宣傳片《人物篇》案例視頻開場,通過視頻中多位行業代表人物展現他們身上所顯現出的優良品質,展示他們所代表的中華民族優秀的民族精神。導入環節完成后,教師可以根據視頻中的具體人物Leading-Edge Chinese Agriculture雜交水稻創始人袁隆平、優秀籃球運動員姚明等,設定問題,讓學生開始課堂思考,在學生簡短論述完成后,教師可以在課件中預先準備好的答案呈現,同時做概要性綜述,并以此為根據做發散性的課堂內容擴展,開展本節課的內容教學,進而引出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教學環節,對本課中中華民族精神內容進行講解概述,同時對中華民族精神內涵進行多媒體展示,其淵源、歷程,通過具體案例一一展現,本模塊講解完成后,進行民族精神重要性講解時,可以播放浙大教授鄭強的民族精神報告現場視頻和對于鄭教授的一些個人對于民族精神的觀點引導大家去討論,積極爭辯,讓學生發表個人對民族文化內涵重要性方面的看法,促進課堂氣氛活躍,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中完成教學目標。
(三)文化的傳播及其教學案例分析
通過創新實驗室的應用,學生能夠有機會看到所學習知識內容的產生過程,讓實驗室成為時光機,讓學生有更好的課堂體驗。在“文化傳播及其影響”教學案例中,通過創新實驗室的應用,教師可以將政治課堂搬進實驗室中進行,通過以我國文化傳播流程為特例,以時間軸的方式,讓學生通過在實驗室中觀察到文化傳播的模擬過程,實際體驗文化傳播的過程和其對世界的影響,學生能夠對所學到的內容有更直觀地理解,對所學內容了解更加透徹,輔以教師及時提問及問題發散,學生能夠及時對所學內容有系統化的理解,學習積極性增加,課堂效率大大提高。這也是智慧課堂應用給教學帶來的幫助所在。
智慧課堂的發展是教育的進步。政治教學離不開文化生活所帶來的傳承價值。而智慧課堂是政治教學的創新,在這種模式下,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體驗,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增加對學習的樂趣。為了學生有更好的明天,為了優化教學質量,每一位教育者都應當更新教學理念,跟上時代的步伐,更應該注重新時代下的互聯網產物在教育中的應用。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年[Z].2010-07-29.
[2] 吳曉靜,傅巖.智慧課堂教學的基本理念[J].教育探索,2009(9).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Case of “Cultural life and Intelligent Class”
ZHANG Ying
(Yucai High School, Keqiao District, Shaoxing Zhejiang, 312000,China)
一、課堂導入靈活激趣,播下主動參與之種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課之前我一般都會精心設計好“開場白”,以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力求獲得“課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教學案例】
課前我先通過多媒體播放《安塞腰鼓》的視頻和圖片。
師:同學們, 大家根據圖片和《安塞腰鼓》的視頻表演,能說出些什么嗎?
生1:安塞腰鼓是一種集體表演。
生2:安塞腰鼓的表演排山倒海,氣勢磅礴。
生3:我感覺安塞腰鼓是人、鼓合一的。
……
師:是啊,安塞腰鼓粗獷、雄渾、動力十足的風格與當地自然環境、地理風貌、民風民情等渾然一體,不可分離。 它的表演是人借鼓勢,鼓借人威,酣暢淋漓,精、氣、神無阻無礙、一脈貫通。大家想不想知道更多關于安塞腰鼓的內容?
生:想?。R聲回答)
師:那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陜北作家劉成章先生的《安塞腰鼓》吧!
二、教學方式以新增趣,盛開主動參與之花
小學生喜好獵奇、獵新。在選擇教學方式時,我緊緊抓住學生這個心理特點,在教學內容、組織形式、學習技巧等方面不斷創新,時時給學生以新鮮感,提高并保持學生“主動參與”的興趣。
【教學案例】
學習《煙臺的海》一文后,我指導學生開展了一次語文活動。
師:大家知道嗎,我們南通既臨大海,又臨長江,所以我們南通也被稱為“江海大地”。今天,我們一起來上一節語文活動課:我愛你,大海!(板書)一起來感受一下我們家鄉大海的壯美吧!
1.展示圖片(走進大海)
師:看到這些圖片,大家有什么話想說嗎?
師:你們還有其他關于大海的資料嗎?
(學生們展示了自己搜集的資料,有的是圖畫,有的是詩歌,有的是音樂……)
2.播放視頻(暢游大海)
師:來到寧靜的大海邊,你們想痛痛快快地玩一玩。沒問題,但必須過了關再玩,好嗎?
(以下節目由班長主持)
班長:五窯小學六一班“暢游大?!被顒蝇F在開始。活動分必答和搶答兩輪。必答題共有四題:抽簽定題,各組若全部答對得一個紅五星。
題有以下四種:①請“開火車”說出十個描寫大海的成語。②請一口氣說出十種海產品的名稱。③看表演,猜猜海中的小動物。④說說海水漲潮、落潮的原因。
活動過程:學生分組——主持人讀題——學生搶答
課堂氣氛熱烈,小主持人總結頒獎,教師點評表揚。
3.播放音樂(贊美大海)
師:剛剛我們已經過關了,下面讓我們暢游大海,贊美大海吧!請你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用自己的語言、動作、歌聲來贊美大海。
三、課中練習以引代教,收獲主動參與之碩果
學習活動是學生理解知識、掌握知識的重要過程。練習中要盡可能地創造條件,讓學生參與這個過程。
【教學案例】
下面是湖北省荊州市教科所余映潮老師2010年在南通市通州區育才中學教授《煙臺的?!返恼n堂實錄。
師:看練習,劃出文段中寫海浪的四字短語,還要用課文中沒有的兩三個四字短語來形容冬天煙臺的海的滔天巨浪。我已經用了一個了,“滔天巨浪”。過一會兒要這樣來說話,我畫出的詞語是……我想到的是……
(生細讀課文,仔細思考)
生1:我畫出的詞語是氣勢洶洶、前赴后繼、鍥而不舍、蔚為壯觀,我想到的詞語是氣勢兇猛、不可阻擋、雄偉壯觀。
師:七個,多么豐富的話語!你來!
生2:我畫出的詞語是氣勢洶洶、前赴后繼、鍥而不舍、蔚為壯觀,我想到的詞語是驚濤駭浪、巨浪滔天、驚世駭俗。
師:驚世駭俗,這樣一個大詞用到這兒來了,哪是“俗”了?所以,這個詞還要考慮一下。
生3:我畫出的詞語是氣勢洶洶、前赴后繼、鍥而不舍、巨浪拍岸、蔚為壯觀,我想到的詞語是雄偉壯觀、氣勢磅礴、秀美壯觀。
師:她終于達到了八個,好!有一個短語你們沒有想到,看老師的?
師:萬丈狂瀾。
師:(出示幻燈片)好,一起來讀一下。
氣勢洶洶
前赴后繼
鍥而不舍
巨浪拍岸
蔚為壯觀
波濤洶涌
驚濤駭浪
萬丈狂瀾
師:好,同學們的力量大于老師。你看你們想了那么多,老師只想到了三個。好,謝謝大家。
第一、 抓住情感沖擊補白
案例一:《月光啟蒙》教學片段
師:在美麗的月色里,孫友田的母親有唱不完的童謠,講不完的故事,以及猜不玩的謎語。雖然這位母親并不識字,但是在你的心目中,這是一位怎么樣的母親?
生:這是一位善良的母親。
生:這位母親教子有方,能夠通過童謠和故事啟迪孩子。
……
師:可是,你們有沒有想到,隨著你們漸漸長大,母親也會漸漸老去。就像作者孫友田的母親一樣。(在音樂《母親》的伴奏下,出示母親患了老年癡呆癥的資料。)
師:此刻,你有什么話想對孫友田的母親說?你又有什么話想對自己說?今天放學,回到家,你想對媽媽說說什么?
……
思考:在文本中,有時作者為了情節的需要,往往會再情感的部分欲言又止,讓讀者思考想象。這里為學生對話文本,超越文本,留下了足夠的空間。在這一教學案例中,當學生充分沉浸在孫友田母親那童謠、歌謠、謎語和故事中的時候,一份美好的情感在心中產生,自然很希望這樣的母親應該有健康的身體安度晚年。然而,教師補充資料是學生的情感受到了巨大的沖擊。他們就會一邊讀資料,一邊想,資料的每一個字觸動著學生的心靈。學生的生活經歷充分浮現在眼前。于是。濡養出了學生內心深處的人間真情,將學生的情感推向了。
第二、 巧用文本插圖補白
案例二:《鞋匠的兒子》教學片段
(指導學生學習林肯對參議員說的一段話后。)
師:當林肯對所有的參議員說完這段話,在林肯流下眼淚的同時,嘲笑聲都化作了熱烈的掌聲,因為,大家都感受到了林肯父親的偉大,感受到了林肯說話的真誠。
(出示課文插圖課件)
師:現在,請大家靜靜地讀插圖,林肯此刻潸然淚下。透過這副圖,在林肯總統的淚光中,你想說什么 ?
思考:課文的插圖實際上是在對文本進行有效的補充。從插圖上,我們可以直擊文本的精華,可以充分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質。因此,課文的插圖也是引導學生的對話文本,感受文本的一個有效的契入點。教師可以引領學生通過對課文插圖的觀察,并且補充畫面上的情節和形象,讓靜止的畫面活起來。這樣,更加有利于學生在教學情境中有效體會文本,發展語言能力,形成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在這一教學案例中,如果教師僅僅是引導學生思考“從林肯對參議員說的這話中,你體會到了什么?”或許不能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于是,教師引導學生凝視畫面,并在此對話文本,學生身同感受,思維便因課文插圖得到課有效的激發。
第三、 著眼關鍵詞句補白
案例三:《第八次》教學片段
課件出示句子:布魯斯感動極了,他猛地跳起來,喊道:“我也要干第八次!”
師:大家注意這句話中的一個詞:“感動”。布魯斯不會無緣無故感動,此時他肯定是觸景生情,心里有所想有所思才感動的。此時此刻,布魯斯會怎么想,請你們說說?(學生思考片刻。)
生:蜘蛛遇到困難都能堅持不懈拼到底,我難道還不如一只蜘蛛嗎?
生:我身為一國之王,人民對我寄予厚望,可我卻不如一只蜘蛛,真是慚愧??!
生:失敗乃成功之母,我要反抗到底,堅持就是勝利。
生:我要號召大家繼續反抗,要不然真對不起人民。
……
思考:在課文中,有很多詞句包含著思想感情,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巧妙地抓住詞句來“補白”,就可以有效地透過語言表象去揣摩領悟其中的深意。
這一教學案例中,學生有了前面內容的悟讀,已經在心中積淀下厚厚的情感體驗。此時,對于學生來說,肯定是有情可抒的,而這樣的練習就自然而然地創設了一種情景,讓學生抓住文本的“空白”進行角色體驗,孩子們走進了布魯斯王子的心里,抒發了精彩的感言。這種補白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感悟能力,提升了學生學習的思維含量,在不經意間通過抓住關鍵詞有效補白,突破了難點。
第四、利用標點符號補白
案例四:《孔子游春》第二自然段教學片段
師:這小節連用了四個比喻,讓我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偉大與奇妙。你能也像書上這樣,說幾句嗎?
課件出示:( )是她( )的( )。
生:清清的河水是她流動的血液。
生:茂密的草地是她碧綠的衣裳。
……
思考:有些課文往往用省略號留下空白,讓讀者去聯想、去補充,其實在這些似“無”的空白之中,滲透著極豐富的“有”。
這段話連用了四個暗喻,描繪了大自然的偉大與奇妙,讀來瑯瑯上口,意猶未盡。教師不失時機抓住其中的省略號教學,學生在填補空白的過程中,不僅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優美的文字和別具一格的語言表現形式,而且理解了這個省略號“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作用。
關鍵詞:軟件工程;移動軟件開發;實踐教學
1.背景
2013年,中國大陸有699萬大學畢業生需要就業,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如何提高學生就業率成了各大高校面對的巨大難題。從專業教學的角度來考慮,學校要努力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使之能適應各種工作的要求,擴大就業范圍,提升就業實力;就軟件工程專業而言,學校要豐富學生的開發經驗,使其了解當前軟件開發的主流方向,并掌握其中多個方面的開發技術;總之就是要適應時代的要求,全方位提升學生各項能力,在就業難的困境中找到光明之路。
筆者從當今IT業的硬件、軟件發展趨勢和軟件開發方向出發,結合實際的教學經驗,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議,設計和建立了一些完整的教學案例系統來擴展教學內容。
2.軟件行業的硬軟件發展趨勢
從計算機的普及,到互聯網的廣泛運用,再到目前的物聯網技術的興起,信息技術進入了第3個信息時代,這得益于各種各樣的計算機硬件和傳感器的高速發展。處理器功能越來越強大,體積和功耗越來越小,各種智能傳感器和嵌入式沒備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為物聯網時代的到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了解這種趨勢對學生是有極大幫助的,軟件開發終究離不開硬件的發展,
首先,以蘋果公司為代表的智能手機iPhone和平板電腦iPad開啟了移動設備的新時代,從2006年到現在,幾年的時間,它顛覆了手機和電腦的概念。后來谷歌推出免費的Andriod移動設備操作系統,使得智能手機成為人類離不殲的基本工具。2012年,微軟也終于了自己的統一操作系統Windows 8,可以在PC、平板電腦、智能手機上運行。這三大巨頭在各自的軟件商店都有超過幾十萬的應用,并且還在不斷增長中,各個公司和個人都在積極為這些智能沒箭開發軟件。這一趨勢不僅改變了軟件開發的平臺,也改變了軟件開發的方向,傳統的桌面程序和基本的Web應用程序開發已經遠不能滿足當今社會的需求,如果不了解移動平臺軟件開發的基本技術,將會對學生的就業能力形成極大的障礙因此,在軟件工程教學中,教師會向學生灌輸這些思想:如果不想被淘汰,必須掌握至少一種移動設備的軟件開發工具,能掌握多個平臺的開發就能適應更加廣泛的就業要求。
3.軟件工程實踐教學內容的改革
軟件工程課程主要講授軟件開發過程的基本方法、工具和管理知識,是一些“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概念、原則和經驗,而實際的軟件開發平臺、環境、內容等千差萬別,如果不在一個實際的環境中實踐,恐怕也只是紙上談兵,軟件工程知識也無法為學生開發軟件提供一個萬能的解決辦法。因此,軟件工程的實踐教學得到了許多高校的大力支持,但教學的內容仍過于陳舊,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所以從2012開始,在軟件工程教學中,我們增加了一些實用內容。
3.1增加面向對象開發方法的多個案例
面向對象的軟件工程方法是軟件工程課程的核心內容之一。軟件建模雖然不針對具體的程序語言,但如果沒有具體的案例來體現其優勢,會導致許多學生對其認識模糊。遺憾的是,很多學生天天在講面向對象,但在他們的畢業設計中可以看出,能真正使用面向對象設計和實現軟件系統的學生少得可憐。因此,教師也必須學習新知識,特別是移動開發的相關知識,以編寫實用的教學項目,在課堂上展示實際的效果,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了解知識在實際項目中的運用方法。由于蘋果公司的軟件開發要求過于封閉和苛刻,我們的幾個實際教學項目都是針對Andriod和Windows Phone、Windows 8平板而設計編寫的,分別是基于移動平臺的定制短信群發軟件、郵件群發軟件、移動黑板、手機游戲坦克大戰等。
3.2增加針對移動平臺的軟件開發知識介紹
智能移動設備,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比PC增加了不少硬件特性,使開發移動設備程序具有很多新的特點。
首先,輸入設備變化大。大多設備支持多點觸摸,鍵盤輸入使用很占屏幕區域的軟鍵盤,這使得人機交互界面的設計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另外,麥克風、攝像頭、方向傳感器、重力傳感器、光線傳感器、閃光燈、GPS、Wifi、藍牙、甚至近距離通信NFC等設備已經成為智能手機的基本配置。如果不給學生介紹這些知識,不在教學案例中使用這些設備,學生可能會產生知識盲區,甚至在應聘的時候給用人單位留下不好的印象。例如,在分析設計“移動黑板”時,教師引導學生設計了基本的黑板、黑板頁、圖形等對象,使用了組成設計模式。圖形的輸入,是通過接收觸摸信息獲得的,因此上課時,教師應順便給學生講授一點有關觸摸編程的知識,并在實際案例中展示編程代碼和運行效果。該程序在windows 8系統上運行,可以同時繪制最多10個圖形。
其次,教師要給學生學習新知識降壓。目前三大科技公司都為移動平臺的軟件開發提供了優良的開發工具,也都使用面向對象的思想,還提供了大量的類供程序員使用。Object-C、Java、C#,都是典型的面向對象編程語言。有了OOAD的軟件工程思想,進一步深入學習的阻力不大,教師可以通過共享教學案例的設計源代碼,有效幫助學生克服學習的畏難心理。
3.3多種方式加強實踐教學
軟件工程是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只有通過實踐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知識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和協作能力。然而,傳統本科專業的軟件工程教學一般都只有理論教學,總學時在48課時以內,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得到較好的實踐效果,需要發揮教師的智慧。
首先,在課程開始,教師就預設了較多的小項目供學生選擇。學生可以4人一組,從中選擇一個題目,教師要求他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堅持完成此項目。針對移動平臺,我們預設了這些小程序:
(1)用于XAML語法教學演示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2)從新聞網站自動獲取特定新聞的移動客戶端程序的設計和實現;
(3)從中央氣象臺獲取天氣預報的移動客戶端程序的設計和實現;
(4)從新浪財經頻道自動獲取股票信息的移動客戶端程序的設計和實現;
(5)智能手機貪吃蛇游戲程序設計;
(6)智能手機坦克大戰游戲程序設計;
(7)智能手機短信群發程序;
(8)智能手機郵件群發程序;
(9)智能手機音樂及歌詞播放器。
這些程序都不大,比較適合實踐教學,也可作為畢業設計的練兵項目。教師可提倡學生自擬題目,但要評審題目是否合適,限制其復雜性和規模,引導新技術、新思想。
其次,教師要制定合理開發進度,適當超前課堂教學,在課堂上展示優秀的分析設計成果,現場討論相關問題。對優秀的“作品”,教師在考試成績中給予加分體現。開發活動只能在課外實踐進行,但成果可以在課堂展示,以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和興趣。
再者,教師組織學生建立移動程序開發QQ群,教師和學生可以在此進行課外交流。教師也可以在群里提供教學案例的開發資料和經驗,如UML模型、設計的源代碼、數據文件等。學生可以在群里提交各自小組的項目文件,也可以討論具體的設計技術和學習經驗,給學生“秀”能力提供了展示平臺。實踐證明,通過這樣的交流,拉近了教師與學生的距離,課堂教學有了豐富的素材可用,教學效果得以體現;較大面積地發現了優秀學生,特別是愿意學習新知識的學生,而不是原來僅限于“創新實驗室”的幾個學生。
4.與時俱進教學效果評價
自2012年來,軟件工程新的實踐教學方式實施了2屆,取得了一些效果,也看到了存在的一些問題。
(1)有效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主動學習意識,灌輸式學習觀念得以改變。上課不來、課后從不看書、作業抄襲、考試突擊的現象得到抑制。學生通過實踐學習,感受到了教學案例的先進性、實用價值,有效提高了學生利用新技術開發軟件項目的信心和潛能。
(2)有效克服了學生學習新知識的畏難心理,也提高了教師學習新知識的熱情。開發具有新技術、新思想的教學案例,才有信心和能力教授學生,才能使學生感受到有能力使用新技術開發軟件。通過交流平臺,在課外教師和學生都是學習新知識的“新手”,教師的虛心學習態度,能i上學生的學習潛能得以釋放和展現。
(3)使用新技術開發軟件,使軟件工程的思想在實踐中得以體現,增加了同學間相處和協調的能力;使學生逐步培養建立了就業、創業意識。
由于課外式的教學實踐使學習的時間和精力有限,不少學生感到壓力很大,出現情緒低落的現象,甚至產生放棄該課程學習的念頭,課程結束時沒能提交完整的項目實現。要改變這種狀況,辦法之一就是把畢業設計融入到軟件工程教學之中,以實踐教學的項目作為畢業設計的課題。
摘要:在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地指出:語文課程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讓我們的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作為一個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的中國,擁有著令人嘆為觀止的悠久的歷史,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同時更是一個具有浪漫情懷的偉大民族。
關鍵詞:小學古詩;課堂教學;初探
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詩經》,到老幼婦孺都能吟上幾句的唐詩,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燦爛的古典詩歌文化,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如何進行傳承和發揚呢?怎樣才能讓我們的孩子們感受到古典詩歌的語言美,韻律美和意境美呢?這是所有語文教育工作者共同面對的重要問題。在我們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是如何進行古詩教學的呢?下面以《尋隱者不遇》為例,與大家進行一下探討?!秾る[者不遇》是唐代詩人賈島的作品。賈島是以“推敲”著稱的苦吟派詩人。這首詩以淺顯易懂的語言記述了詩人尋訪隱者沒有遇到,而與小童子進行對話的情景。不同的教者對于這首詩進行了不同的教學設計,取得了不同的教學效果。第一個教學案例是這樣的:教學伊始,教師告訴學生要講一個故事:唐朝有一個叫賈島的詩人,有一天他一邊騎驢在街上走,一邊在琢磨一首詩,其中有這樣的詩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他無法決定是“敲”好,還是“推”字更妙。由于他過于投入,不知不覺中闖入了當時大官韓愈的儀仗隊,被帶到了韓愈的面前,韓愈告訴他,敲字更為精妙。教師問學生:“你認為賈島是一個什么樣的詩人?”學生非常積極的進行了回答。接著,教師利用投影出示了《尋隱者不遇》這首古詩,進行了范讀,總結出古詩的節奏,讓學生跟讀,小組讀,指名讀。在學生大多數學生已經能夠背誦的基礎上,教師利用投影出示了詩中幾個重點詞的意思:尋——尋訪;隱者——隱居的人;言——說;只——就;此——這,讓學生根據提示來說一說這首古詩的大意。經過學生的小組討論,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話介紹古詩的大意了。然后,教師再次提問“松下問童子,詩人向童子問了幾次,分別是什么問題?你是怎么知道的?”學生非常吃力地回答,一共有三次提問,分別是:你師傅去哪里了?去哪里采藥了?你能找到嗎?教師緊接著問:“三次提問?詩人的情緒有什么變化?”這個問題學生好像有點摸不到頭緒,在教師的一再提示和暗示下,勉強回答出來。最后教師進行了適當的拓展,介紹了“歲寒三友”松竹梅的象征意義,從而引出了學生對詩人尋訪的隱者進行了想象中的評論。另一位教師講授的也是《尋隱者不遇》這首古詩。導入環節非常的自然,他說:“今天我們和詩人賈島去拜訪一個人,你知道他拜訪的是什么人嘛?他見到了嗎?我們的詩人根據他的尋訪過程寫了一首小詩。”出示課題《尋隱者不遇》,教師進行范讀,和學生一起總結了讀這首古詩的節奏。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練習讀。接著教師有提了一個問題:“你能根據這首古詩畫一幅畫嗎?你覺得幅畫中應該畫上什么?”學生很容易的就給出了答案,畫里應該有高山、霧、白云、松樹、小童和詩人。教師緊接著又給出了一個問題:“詩中的哪些內容是畫不出來的?”毫不費力學生就知道,童子和詩人的對話是畫不出來的?!澳阌修k法將他們的對話表現出來嗎?”學生展開小組合作,進行表演,將詩人和童子的三次對話展示出來。然后教師又問道:“詩人為什么會寫松下問童子呢?”這個問題引起了學生積極地思考,山中樹很多,為什么單單是松樹,必然有不同的意義。在我國的古代傳統文化中松,白云和高山都是高潔品質的象征,從而引起學生認識到,詩人尋訪的不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而是具有高尚品質的世外高人。最后就是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創作的機會,你曾經尋訪過什么人,沒有遇到,你能有一首詩記錄下來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熱情高漲的投入到了自己的創作中。有的學生寫到“花下問同學,言師開會去。只在校園中,人多不知處?!眱蓚€教學案例對比之下,我們很容易的就發現,第二個更精妙,在課堂中學生表現更加自如,為學生提供了創造的空間,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真正地成為了學習的主人。怎樣才能取得第二個案例的教學效果呢?
一、認真分析教學內容,從學生的實際出發
古典詩歌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敘事詩,另一類是言志抒情詩。敘事詩講述的通常是一個簡單的小故事,甚至是一個場景。無論是哪種詩,它都是一副意境幽遠的畫,有詩情自然就有畫意。在教學前教師要對教學內容進行認真的分析,教學資料收集要充分,同時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進行靈活的處理。第一個教學案例的執教教師的教學準備也十分到位,但他的呈現方式和教學效果卻不是令人滿意的,脫離學生的認知水平,不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
二、反復誦讀,品味古詩的美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學習古詩是一個感受美,欣賞美的過程,對學生的精神也是一個美的洗滌過程。中國古詩由于在創作形式上的要求,使它具有了語言美,音樂美和意境美。中國的古詩尤其是唐詩講究平仄和押韻,這樣使人讀起來瑯瑯上口,節奏感特別強,韻味十足。同時在語言的使用上,很多時候是一字意義無邊,如白居易的《鳥》中“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一個“望”字,讓人遐想無限。這就是中國古詩的魅力,簡練的語言,帶來無限的想象空間。如《浪淘沙》“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寥寥數字,就在讀者的面前呈現出來了一個氣勢磅礴,奔流不息的黃河。在古詩的教學中,我們教師絕不了缺少這份美的感悟和教育。第二位教師通過一副畫,就為學生呈現出了一個幽靜的場景,讓我們對那位隱者的身份和品質展開了想象,而第一位教師的教學中就是因為缺乏了這份美感的教育,是整堂課黯然失色。
三、教學方法要多元化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們的教師非常習慣于運用自己的語言來組織和開展教學,實際在很多時候,語言是蒼白無力的,我們的教師要從多種感官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在教學《遺愛寺》時,我們可以讓學生聽一聽小鳥的啾啾聲,泉水的叮咚聲。在上面的教學案例中,第二位教師讓學生根據古詩內容來畫一畫,既幫助了學生加深對古詩詩意的理解,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想象,為后面學習的開展做了鋪墊。第二位教師的高明之處在于,他給了學生一個自我創作和展示的機會。雖然孩子所寫的詩無法與大詩人相提并論,但卻給了孩子一個更近距離接觸古詩的機會??傊?,古詩教學擔負著讓祖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的歷史使命,作為教師的我們,只有不斷地探索和創造,才能收獲豐碩的果實。
作者:譚玉梅 單位:伊通滿族自治縣新興鄉中心小學校
關鍵詞: 中小學音樂欣賞教學 國外 國內
中小學音樂欣賞教學是音樂教育和基礎教育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屬于音樂教育和教學研究的一個組成部分。中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研究的內容包括教學原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評價等,包含在各類音樂教育和教學的研究成果中。隨著教育改革的進行,音樂教育理論的豐富和教學實踐的不斷深入,中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的研究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進展,國內外對中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的研究成果比較豐富。
1.國外研究綜述
國外音樂教育的發展較早,對音樂教育和教學的研究較全面深入。關于中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的研究大致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1.1音樂欣賞教學的教材
20世紀初,音樂欣賞教學剛剛在學校音樂教育中興起,面臨兩個問題:一是缺乏適用于學校學生的音樂唱片;二是教師缺乏音樂欣賞教學的經驗。這個時期在音樂欣賞教學的實踐過程中產生了一批音樂欣賞教程和指導用書,如:“音樂欣賞課”(What we hear in music,Faulkner A.S.),“幼童音樂欣賞”(Music appreciation for little children,Klack),“音樂欣賞唱片教學法”(Music appreciation taught by means of phonograph,Kathryn E.S.),“課堂音樂欣賞”(Music appreciation in the school room,Jeedins),等等。這些著作或教材覆蓋了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各個階段,加之唱片技術發展,前述音樂欣賞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得到了解決。
1.2音樂欣賞教學的教學法
20世紀中期國外產生了許多新的音樂教學法和音樂教育體系,并在世界各國的音樂教學實踐中廣泛實踐和應用,至今仍在學校音樂教育中起著重要作用。關于音樂欣賞的教學法的研究包含在音樂教學法體系中,其基本原則也指導和影響著音樂欣賞教學。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教學法是瑞士的達爾克羅茲教學法、德國的奧爾夫教學法和匈牙利的柯達伊教學法。這些音樂教學體系和教學方法的產生和傳播,推動了學校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發展,呈現出音樂教育內容與形式的多樣化。由這些教學法產生大量的理論教材和相關的課例研究,例如:“柯達伊教學法:從嬰兒到成人的綜合音樂教育”(The Kodaly method,Choksy,L,1974),“奧爾夫兒童音樂教學法”orff-schulwerk music for children,Orff,C.& Keetman,G,1958),等等。
達爾克羅茲教學法的基本原則是:培養學生感知音樂和反映音樂的能力;發展學生內在的音樂感覺,即內在的聽覺和肌肉感;發展學生耳、眼、身體和腦之間進行迅速交流的能力;培養學生大量地儲存聽覺和動決意向的能力。奧爾夫教學法的基本原則是:一切從兒童出發;通過親身實踐,主動學習音樂;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柯達伊教學法的基本原則是:最有效的音樂教育必須從幼兒開始;歌唱是培養音樂素質的最佳途徑;教學中只能采用具有最高遺失價值的民間的和創作的樂曲;音樂應當成為學校的重要的課程;教材和教學順序的安排要充分考慮兒童的接受力和特點。這些教學原則廣泛運用于音樂教學實踐,也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得到充分的應用。
1.3音樂欣賞教學的課程標準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國的學校音樂教育順應教育改革的大潮,進行著系統的、整體性的改革,包括重新認識音樂課程的價值與應有的地位、研制新的課程標準、設計新的教學體系、實驗新的教學方法、編寫新的教材等。
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國音樂教育者全國大會于1974年制定(1986年修訂再版)的《學校音樂方案:描述和標準》(The school music program:Description and standards)(MENC,1986)。這套標準幾乎覆蓋了學校音樂教育方案中除具體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以外的所有方面。此標準中規定的音樂欣賞教學“成就標準”為:小學階段,聽音樂時,用身體動作的反應或節奏樂器表現出對節奏的理解;聽認一些常見的正規管弦樂作品和聲樂作品;使用正確的術語來討論作品的特征;用學生自己的詞匯討論音樂作品的質量;通過唱奏參與音樂;喜愛聽各種類型的音樂;討論并闡述對藝術作品的個人見解等。初中階段,聽認包括各種風格音樂曲目的作曲家和曲名;聽音樂時集中較長的注意力;通過聽覺,分析音樂演奏;使用恰當的音樂術語來分析音樂;分析、比較和對照各種風格與時期的音樂,并借助非語言媒介(例如視覺藝術、律動)等。[1]
1993年,美國政府宣布了《2000年目標:美國教育法》(Goals 2000:Education America Art),其重要內容是建立各學科課程的國家標準,作為衡量到2000年各學科內容和成就的質量標準。由此產生了新的音樂教育國家標準,即《藝術教育國家標準》(National Standards for Arts Education)(MENC,1994)。此標準中規定的音樂欣賞教學“成就標準”為:幼兒園至4年級,學生能夠注意并積極地參與各種長度和難度適宜的音樂的聽賞活動;通過對所聽音樂的描述和答問,表現出他們的音樂感知;在音樂聽賞過程中,通過身體運動,對顯著的音樂特征或特定的音樂發展變化作出反應;在反復聽賞后,對某一作品中音樂諸要素的關系形成更完整的感知,并具備表達出這種感知的能力;運用學生的聽賞技能,改善他們獨自和集體音樂活動的準確性和表現力等。五年級至八年級,學生能夠注意并積極地參與各種中等長度和難度的音樂聽賞活動;通過對所聽音樂作品內容時間的描述和答問,表現出他們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在反復聽賞后,對某一作品中音樂諸要素的關系形成更完整的感知,并具備表達出這種感知的能力等。[2]
總之,國外關于中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的研究歷史較長,理論比較全面,音樂欣賞教學的發展較成熟,有許多值得借鑒之處。
2.國內研究綜述
國內音樂教育和教學的研究起步較晚,在借鑒國外音樂教育理論和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通過眾多專家和學者的努力探索和廣大音樂教師多年的實踐總結,已取得豐碩成果。中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的研究一類是以音樂教育研究的組成部分包含在各類音樂教育和教學的研究成果中,另一類是專題研究。
包含在各類音樂教育和教學的研究成果中的音樂欣賞教學研究很多,如:曹理與李樸民的《中學音樂教育》(1987),曹理與崔學榮的《音樂教學設計》(2002),曹理主編的《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2003),金亞文主編的《小學音樂新課程教學法》(2003),張開軍的《音樂新課程課堂教學案例》(2003),王安國等的《走進課堂――音樂新課程與案例評析》(2003),郭聲健的《音樂教育論》(2004),廖乃雄的《音樂教學法》(2005),吳銳淼編的《中小學音樂教學案例專題研究》(2005),等等。其中,由曹理主編的《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最具代表性,在該書的“音樂欣賞”一節中,全面、詳細地闡述了欣賞教學在音樂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欣賞教學的任務和內容、欣賞教學的方法、欣賞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及欣賞教學的課例分析。
中小學音樂欣賞教學方面的專題研究主要以論文形式呈現在各種音樂和音樂教育期刊上,內容涉及音樂欣賞教學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和教學案例等方面,研究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類,以音樂欣賞教學的特性為主要研究內容。這些研究從音樂欣賞的本質、音樂欣賞的基本方式、音樂欣賞的基本原則等方面進行闡述,如:徐惠英的《參與,是音樂欣賞教學的良好方式》,昌繼光的《軟化學科邊緣,提高欣賞水平》,曹理的《音樂欣賞與審美教育》,等等。在《音樂欣賞與審美教育》一文中,作者指出音樂欣賞是培養學生音樂興趣、擴大音樂視野,提高感受、體驗、聽賞分析、評價音樂的能力及發展想象力,豐富情感,加深對音樂與文化、歷史關系的理解,是進行審美教育、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徑與手段。[3]
第二類,以音樂欣賞教學的教學方式、方法為主要研究內容。這些研究文章主要從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評價、教學手段、教材教法等方面進行闡述,如:錢建良的《小學音樂欣賞課中的研究性學習》,尹新榮的《“對話式”音樂欣賞教學》,王加寧的《在欣賞教學中培養“傾聽”音樂的習慣》,等等。在《在欣賞教學中培養“傾聽”音樂的習慣》一文中,作者指出音樂欣賞教學任務是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而這一目標的實現,則有賴于學生傾聽、傾聽、在傾聽的欣賞習慣。[4]
第三類,以音樂欣賞教學的心理學因素為主要研究內容。這些研究主要從音樂欣賞的心理特征、心理因素、心理過程及學生的心理特征等方面進行闡述,如:李慶如的《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情感體驗與表現研究》,蔣笛的《音樂欣賞教學中的心理學因素》,等等。在《音樂欣賞教學中的心理學因素》一文中,作者指出在音樂教學體系中,音樂欣賞教學與心理學的聯系尤為緊密,因為音樂欣賞學習過程與音樂欣賞過程一樣,其本身就是一個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種心理功能綜合的動態過程。在進行中小學音樂欣賞教學時,借鑒一些普通心理學、教育心理學、音樂心理學等的一般規律,能為音樂教師解決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提供科學依據和參考,指導音樂欣賞教學順利進行。[5]
第四類,以音樂欣賞教學課堂教學設計為主要研究內容。這些研究主要結合新課標和音樂欣賞教學實踐進行教學設計,力求在教學中體現新課標的理念,促進有效的音樂欣賞教學。如:張曉莉的《〈春江花月夜〉音樂欣賞課教學設計》,曹理的《如何選擇教學策略――小學低年級音樂欣賞〈紅綢舞〉教學設計及評析》,羅義亮的《音樂欣賞課的意境設計》,等等。
總之,這些論文對音樂欣賞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作了分析和研究,對實踐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進行了總結和探討,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學理念,對音樂教育教學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實際運用價值。研究主要針對音樂欣賞教學某一方面的問題,全面系統研究比較缺乏,根據各個不同地區具體情況的音樂欣賞教學現狀和問題的研究也比較缺乏,理論研究還不夠完善,缺乏系統性和深入性,尤其是新課標下的音樂欣賞教學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摸索,理論研究還有待于完善。
參考文獻:
[1]劉沛.美國音樂教育概況[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92,101.
[2]劉沛.美國音樂教育概況[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22,131.
[3]曹理.音樂欣賞與審美教育[J].課程.教材.教法,2001,(1).
[4]王加寧.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培養“傾聽”音樂的習慣[J].中國音樂教育,2001,(3).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方法與措施;情境設計
在新課改不斷深化的今天,要激發學生對思想政治課堂學習的興趣,就必須將課堂教學的形式建立在對學生自我啟發的基礎之上,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呢?這就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巧設情境,讓學生從書本知識中走出來,走到生活中去,走到你我他中去。我長期從事初中思想政治教學活動,因此,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總結了以下一些經驗。
一、巧設啟發性的探索問題情境
學源于思,思源于疑。在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個別教師仍然以“講授”為主體,從而忽視了教學所需要的“思辨”,所謂思辨,即要求學生能夠帶著一定的問題去研究,探索知識,因為,根據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動力與思維發展,都源于疑問。所以,教師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展開探索。
【教學案例分析一】:
例如七年級上冊《天生我材必有用》一課時,我是這樣來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走進課題的:
師:張萌是初二3班的一名優秀的學生,平時成績都非常的優秀,但是在一次期末考試中,她的數學成績竟然掉到了谷底,成為了全班倒數的名次。從此以后,張萌對數學望而生畏,一蹶不振,其他科目的學習也沒有以往的動力。同學們,如果你是張萌的同學,你應該怎么勸勸她,讓她重新樹立信心呢?
生:我會跟她說,我的數學成績也不好,咱們一塊努力吧。
師:呵呵,這位同學使用了“同病相憐”的方法來勸導張萌。
生:如果我是張萌同學,我就會幫助她提高數學成績,共同學習。
師:嗯,這一位同學使用了直截了當的方法,和張萌共同進退。但是,張萌班級上的另一位女同學,她是這么做的,她跟張萌說:你知道為什么你的成績會一落千丈嗎?因為,你被困難嚇倒了,你并沒有認識到自己的潛力在哪里。我家住在農村,有一年用黃牛拉著一車的冬瓜到集市去賣,可是到了半路車就翻了,我的母親被車子壓著半邊身子,父親當時急壞了,一手撐起了牛車,一手把母親拖出來。如果換做是平時,父親根本不可能一個人把牛車翻過來的。這一刻的力量,就是父親潛在的能力。我相信,你身上也有這么一股非人般的潛力,只是你的一蹶不振,讓這潛力無法釋放出來而已。從此,張萌在節節敗退中站了起來,挑戰數學難題,在中考中發揮出色。
同學們身邊一定也發生過類似的故事,但是,有些同學卻沒有在失敗中找到新的起點,沒有清楚的認識到自己身上有哪些才能,下面請同學們填寫以下的表格,看看,你自己認識的“我”,和你同桌認識的“我”,是不是一樣的?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在這一探究與討論中,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特長有哪些?自己的潛能有哪些?缺點有哪些?從而學會認識自己。
二、創建輕松愉悅的課堂教學情境
輕松愉悅的課堂教學情境不僅能打動學生的心靈,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在和諧的氛圍中,自由地參與到課堂的學習與討論中來。寓教于樂,才是素質教育的理想境界。創設輕松愉悅的教學情境,就能讓學生對所學的新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激發求知欲望,從而促進學生轉變被動的學習方式,走向自主的、主動的學習。音樂不僅能夠給人以豐富的情感體驗,還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利用音樂來烘托及渲染學習的氣氛。
【教學案例二】:
例如,在學習《有朋自遠方來》一課內容時,教師可以先在多媒體上面搜索周華健的“朋友”一曲,相信很多同學都會唱這首歌,在上課伊始,就可以利用這首歌曲進行課堂的導入,讓同學們跟著視頻里面的歌詞,站起來一起來合唱這首“朋友”,讓動聽感人的歌曲渲染課堂教學氣氛,喚起學生對友誼的無限向往,然后再導入新課,就能使得課堂教學內容富有感染力與吸引力了。
三、模擬生活情境,融會貫通
要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的效率,就必須不拘泥于教室之內的學生,優秀的教師必定是一個很好的引路人,因為,教師要將學生從課堂中釋放出去,讓學生走進生活中,走進社會中去學習知識。正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教學也應如此,要善于將課堂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從書本中走向生活實踐。
【教學案例三】:
例如在學習《艱苦奮斗 走向成功》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這一幅漫畫進行辯論:
這幅漫畫相信同學們在日常的生活中也習以為常,父母非常的節儉,但是,父母給他們的兒子留下了財富,兒子卻不思進取。請同學們以“這是父母的錯,還是兒子的錯?”為辯題,結合自己的生活實踐與認識,各自發表自己的意見。
經過這樣的討論,同學們便對今天要學習的課題有著深刻的認識,在課后,我布置了這樣一道作業:請同學們回家以后,注意觀察一下你周圍的親戚朋友,如果有奢侈浪費,貪圖安樂的事例,請大家記錄下來,下一節課,我們共同來為這些“病人”把把脈,診診病。
這樣的教學方法,就使得學生從課堂教學內容中,走到了生活實踐中去,積極主動地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從而獲得良好的思想品德熏染。
【參考文獻】
[1]鮑傳偉.淺議新課程背景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J];現代教育科學;2010年02期
[2]李美英.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有效教學[J];考試周刊;2011年25期
關鍵詞: 學習興趣 帶動力 激發方法
教學數十載,暮然回首,一些課堂上的片段令我難以忘懷,經反復思考,我試著作了一些研究。本文所有的思考都是基于以下的一個教學案例。
2009年,一節課上,我發現一位學生(A學生)上課低著頭,于是點名請他起立,發現他戴著耳機聽手機音樂,我非常生氣,責問其上課不聽講玩手機的緣由,并準備追究其過錯。但令我無言以對的是A學生的一句話――“老師,我不喜歡上你的課,沒意思。”簡單的一句話,我非但沒責罰A學生,反而激發了我更多的思考,思考“沒意思”這三個字的緣由。因為我一向以學生上課的注意力投入程度之高而自豪,一直很自信地認為所有的學生起碼上課的時間是很有興趣地在吸收知識,從未料到有學生會感到上我的課沒意思。一個月后,我再次與A學生交談,A學生表示,并非針對我,而是該生自己的學習興趣已經喪失。6個月之后,該生參加與我所教課程相關的資格認證考試,并合格通過。這6個月間,我時刻關注該生在課堂上的情緒、注意力及階段性學習成果。一段時間的研究,一段時間的實踐,我整理出一些可供參考的發現,希望這些關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構建的發現能有助于今后的教學工作。
一、教育是學習的帶動力,教師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工程師。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原動力,無論是直接興趣還是間接興趣,都會對學生的學習行為產生極大的動力。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興趣是一個人傾向于認識、研究獲得某種知識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動人們求知的一種內在力量。學生對某一學科有興趣,就會持續地專心致志地鉆研它,從而提高學習效果。從對學習的促進來說,興趣可以成為學習的原因;從由于學習產生新的興趣和提高原有興趣來看,興趣又是在學習活動中產生的,可以作為學習的結果。所以,學習興趣既是學習的原因,又是學習的結果。
關于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原動力,不是本文的重點,因為這一點很多學者都研究得很透徹,并且大都持贊成態度。本文著眼于教育對學習的帶動力,具體來說就是教師應如何構建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這個問題上,不同的教育學家有不同的見解,我認為教師的帶動力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只有具體課程的責任教師才深知課程的意義、學習方法,以及能令學生產生對該課程興趣的因素,所以要先從教師自身做起,成為激發學習興趣的工程師。
教師要有教的興趣,這一點很重要,尤其是教師面臨學生時表現出的教學興趣。既然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如今也可以理解為“己所欲方,可施于人”。
教師作為知識的傳遞者,在經過多年的教學工作后,肯定會積累豐富的經驗和方法,但同時也會出現“職業倦怠”的普遍現象,這本身是符合自然規律的,關鍵是教師如何妥善處理教師的職業倦怠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系。
很多教師疲于傳授知識,而忽略了自身傳授知識時的表現力,這很容易令學生覺得吸收知識是個體力活。我曾與一位多年從事語文教學的教師聊起學生學習興趣這一話題,該教師連聲叫苦,一談到上課總離不開學生學得苦,老師教得累這一類話題,只字未提興趣二字。誠然目前的教育體制下,學生的課業負擔和教師的授業負擔都很重,有時甚至在原有課時的基礎上,加大課堂信息量的輸入,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忽略對興趣的構建。從我和這位叫苦叫累的教師的談話中,我們已經能夠想象出,課堂上,一位滿身疲憊的教師在拖著幾十名苦不堪言的學生痛苦地走在通往知識寶庫路上的畫面了。這不是我能接受的,也不是廣大教師和學生能長期接受的。
在我的教育職業生涯中,有一點最令我驕傲的就是我的樂觀態度,無論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多少,授業的對象知識面寬窄,課時的松緊,等等,只要我走上講臺,這些都是次要的,而主要的是如何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轉化并構建對課程的興趣,而最關鍵的就是要讓身處課堂的學生感到快樂,這種快樂的情緒會帶動其興趣的產生和維持。
情緒心理學中的一種觀點認為,興趣和快樂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補充構成智力活動的最佳情緒背景??鞓肥古d趣處于低閾;興趣的緊張在轉化為愉快時得到釋放。二者的交替既可避免過久的興趣緊張,又可避免過多的快樂松弛。①
我對于教學的興趣主要體現在對課堂教學的樂觀表現,關注學生受教時的快樂程度上。因此,只有教師對職業有興趣并執著才能產生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帶動力。
二、教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源于教師的狀態和教學方法
1.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
教師的良好狀態首先表現在恰當的服飾及飽滿的情緒上,這是課堂教學的開始。這一點與教學方法、教學形式看上去沒有直接聯系,所以容易被忽略。我認為,學生的學習是從形象思維開始的,而教師又是知識的傳遞者,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教師,教師形象的得體與否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甚至于對一門學科的興趣高低。
我教授的是旅游專業的課程,在多年的講臺教學中,一直以運動裝作為工作裝。原因顯而易見,我的學生大都是未來的導游,而導游工作的特殊性決定了其裝扮以運動裝為主。在課堂教學中,我表現出的情緒狀態往往是很高昂的,教學用語上,盡可能多地使用專業詞匯,多用一些專業導游的表達方式。所以在我走進課堂的最初瞬間,學生容易將我的教師形象與導游形象進行比較,當結果趨于一致時,學生在很多方面對我有認同感,甚至認為我既是教師又是導游。對于教師而言,恰當的服飾與情緒獲得了學生的認可;對于學生而言,教師恰當的服飾與情緒帶來的是一種形象,一種專業的形象。
更有甚者,在一次區域性教師課堂教學的切磋中,一位女教師身穿云錦旗袍走上講臺,站姿端莊,動作溫婉,語言細膩,令眾人驚愕,但隨后很快知道其當堂講授的是南京民間藝術之云錦,同行們不僅僅享受了一節精彩的教學課,更贊嘆其服飾選擇的恰當及生動的表現力,直觀形象而又恰如其分地將教師服飾與教學內容聯系起來,可以說是讓學生大飽了眼福。如此形象生動,怎么可能不讓學生產生興趣呢?
2.將教學過程趣味化
我認為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方法、教學形式及考核方法都可以趣味化,這些趣味化后的教學過程中的元素,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快樂度,而快樂度的提高有助于學習興趣的產生和維持。
不可否認,學校教育應具有一定的學術嚴肅性,無原則性的快樂會使教書育人的場所變得輕浮。但學術嚴肅性的最終目標是要將知識轉化為生產力,造福社會,讓人們過得更快樂,包括學習得更快樂。所以我認為課堂教學中可以存在程度被量化過的趣味性。
以下是一些我經過整理的趣味化的教學過程,也許不足以直接提高學生的考核分數,但足以提高學生對課程本身的興趣。
(1)教學內容是嚴肅的,教學案例可以是豐富的。
幾乎所有學科的教學內容都是嚴肅的,學到深處,甚至會讓人感到枯燥,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否則講臺就是茶社里說書先生的舞臺。我認為教學內容本身的嚴肅性無法動搖,但配合教學內容的案例卻可以豐富多彩,足夠新鮮有趣的教學案例足以令學生對嚴肅的教學內容產生興趣并有深刻理解??赡苡械膶W者提出質疑:“并非所有學科的內容都會有豐富的案例?!蔽視貞骸皟热輿Q定形式,本質必然有其外在表象,這是物質的必然規律。”
我發現學生喜歡新鮮的案例,這里的新鮮是指案例產生的時間距今要近,如果能結合時政新聞就是最理想的,因為這樣的案例,學生可能已有了解,極有可能形成師生自覺互動的教學場景。教師可以節省陳述案例的時間,而將更多的時間投入于案例的分析。對新鮮的案例把控,一方面說明教師的知識面的更新速度,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明白所學內容的實用性。1個50年前的經典案例可能會讓我們記憶猶新,但50個1年前的新鮮案例會使學科的教學內容更豐富。
(2)教學原則是嚴肅的,教學方法是可以趣味化的。
十一年的講臺教學使我明白一個道理:沒有一個學生能忍受一個教師用同一個教學方法連續一個月。原因是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需要多元化的教學方法的刺激。教學方法的趣味化并非單純指讓我們和學生做角色扮演游戲或者單純地追求所謂的師生互動,而更多的是指所使用的教學方法所帶來的效果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我承認在十一年的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上主要采用傳統講授法,因為我所教課程的課時要求我不能片面地追求課堂活躍度,而應該更注重學生的知識儲備量,而講授法最有利于增加課堂知識量的傳遞。對于這種情況,相信也是很多教師所面臨的實際問題,以下內容是我在面臨此類情況時,所采取的一些應對方法,用以構建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即便采用傳統講授法,教師講課精彩,同樣也能誘發并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曾今聽過南京師范大學教科院Z教授的一次講座,Z教授以其淵博的才學、風趣的語言及極具感召力的講臺表現打動了在場的聽眾。Z教授的講座自始至終保持了傳統講授法的風格,沒有多媒體和投影,沒有所謂的走下講臺式的師生互動,但是我對其所授內容至今仍記憶猶新,并經?;貞洰敃r與Z教授在心靈交流上產生共鳴的瞬間。Z教授說過這么一句話:“傳統講授法沒什么不好的,當你遇上一位大師,你能和他互動起來么?”的確,當學生知識水平及理解力遠遠低于教師所授內容時,真正的互動是難以做到的,而更多的則應由教師主動地傳授;正如同新生兒,不需要別的,只需要母親孜孜不倦地灌輸乳液,以及新生兒大口貪婪地吮吸。
其次,教學方法視學生情況而定。
經常聽到一些教師談論自己的教學方法如何有效,自己多年總結的教學方法對學生如何適用。我認為,教師應該熟悉所有的教學方法,而最終具體落實到具體班級具體學生時,應該視學生情況而定,而不是單純讓學生適應教師的教學方法,以下是兩則我的教學實例。
A班級的學生生源素質較高,入校后學習積極性高,學習興趣濃,我在該班級的教學方法上,主推互動教學法,因為學生在課前有充分的預習準備,所以大都帶著問題走進課堂。此時傳統的講授法不奏效,而更多的是用師生互相提問,小組討論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在這種互動的教學方法的驅使下,學生的自學能力大大得到提升,課堂教學知識幫助學生攻克他們帶來的問題,而不是講授學生在課前已經預習并消化了的內容。
B班級的學生生源素質較低,入校后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興趣有待構建,在這種情況下,互動教學法不太奏效,而傳統講授法比較實用,所以在大多數的日常教學中,我以傳統講授法為主,滲透一些互動教學法或其他的教學方法。在傳統講授法的運用中,我在教學用語上比較生活化,教學案例更貼近學生生活,這樣容易引起B班級學生的共鳴,從而構建其學習興趣。
在遇到一些特殊情況時,對于不同的學生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例如上課停電時的處理,對于A班級,上課停電不會引起太多學生情緒的變化,因為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停電這種外部刺激對其不會構成太多影響,所以我通常會繼續按原先的布置去開展教學活動。而對于B班級,學生學習積極性原本就不高,學習興趣還不夠濃,停電這種外部刺激很容易影響學生的情緒。我前幾天就在B班級遇到過,停電時,我掃視了全班,發現學生騷動不安。于是我將計就計,讓學生做了一個教學游戲,學生分6小組自學20分鐘,從新章節中找3個考點并找1個問題向教師提問,如果學生找的3點內容是該課程的考點,則該小組成員的平時分加1分,如果學生向教師提出的問題,教師答不上來則該小組成員平時分加1分。我和學生用了將近一節課的時間完成了這個教學游戲,后在學生向我提問的環節上,學生覺得很有興趣,結果是學生對新內容的重點和難點,有了自己主動去發現的行動過程,完成了教學目標。
“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的人,是最幸運的人.這是因為他們體力更充沛,快樂更多,憂慮和疲勞都比較少?!保ㄒ魳废矂 懂嬼宠瘜m》作者:杰羅米?凱恩)本文表述的核心意思便是,重視教育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帶動力,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成為快樂的事情。
注釋:
①章凱.興趣與學習:一個正在復興的研究領域.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0,(1):27.
參考文獻:
[1]李洪玉,徐良森,張龍梅.情境興趣的研究進展[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