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7 16:59:3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音樂學院學生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金秋是收獲的季節,對于80高齡的郎毓秀來說更是碩果累累。有人提議開一個盛大的學生音樂會,來展示她畢生心血換來的成果。但她卻謝絕了,她說:“我的學生,唱得好的,已七十多歲,老了,年輕的不成熟。當然年輕的也有唱得好的,但他們學習的前期,都有其他老師花過功夫,我不能貪天之功為己功,讓他們專做我的學生而上臺”。
這位老藝術家的言語,多么令人感動。對照目前藝壇上一些名家,巴不得將條件好的、有基礎的學生,攬在自己的門下,簡單地給以調理很快出名,自己的名氣也隨之大,哪還想得到先期培養付出辛勤勞動的人。這樣虛懷若谷的老藝術家,自然受到學生的愛戴。四川音樂學院師生,為其舉辦了別開生面的慶賀活動。
那天四川音樂學院學生活動中心的二樓大廳里,裝扮得像過節一樣,主席臺前高掛一幅醒目的紅橫幅“祝賀著名聲樂教育家、歌唱家郎毓秀從教54周年從藝63周年暨80華誕”,四周擺滿花籃和來自各地的花瓶、金匾、書法、壽畫。大廳頂上小彩旗縱橫交錯、五彩繽紛,廳里足有二三百人。其中有原武漢音樂學院院長郎毓秀的老同學林路、原天津音樂學院院長石惟正,還有中國音樂學院、福建音樂學院等地的代表,她的老學生李秀君、宋樹秀,他們都是70高齡的老歌唱家、老教授了,紛紛趕來慶賀。
林路的賀詞特別生動:
郎家有女初長成,樂壇奇秀早知名,
為因出國求深造,幸遇肖郎結知音,
戰亂紛紛學未斷,炮火連連情更真,
千難萬險喜重見,天南地北終成婚,
兒孫滿堂濟世才,桃李芬芳四季春,
我輩八十何言老,跨越世紀更青春。
當天,郎毓秀親自登臺演唱她30年代成名曲《天倫》,把慶賀活動推向。
那天最激動的莫過于她的老學生了。他們一個個爭相與老師合影,留下永恒的紀念。李秀君是她最早的學生,她與郎毓秀的交往可以說是學生中最密切的,從解放前在華西大學就讀時跟她學習算起,整整50年了,而且其間一直保持聯系。李秀君自己帶出來的學生已不計其數,但她還是牢牢記著自己的老師,幾十年前的事都歷歷在目,記憶猶新。
解放初期,郎毓秀開獨唱音樂會,選定李秀君做鋼琴伴奏,伏敬祥小提琴助奏,由于緊張,她節奏亂了,伏敬祥就不時向她瞪眼睛,那天晚會結束,她心情非常沮喪,郎毓秀卻一點也不責備她,只是勉勵她:學聲樂的人,一般都缺乏鋼琴伴奏的功底,其實鋼琴對學音樂的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不管學什么專業,鋼琴都是基本功。從那以后,李秀君發奮圖強,一頭鉆進琴房,勤學苦練,終于成為一名出色的鋼琴伴奏。
李秀君說,郎老師的教學,對語言咬字非常注意,要求非常嚴格,她把這套教學方法都在自己的教學中體現出來,從而也傳承給了學生。
一般人看來,他們之間親密,不用說什么事情都會偏袒的,但郎毓秀在原則問題上一點也不徇私情。
1986年,李秀君評正教授時,把論文送給郎毓秀評審,她竟然拒絕不評,因為是“自己的學生”,后來只得轉送上海音樂學院。
郎毓秀50年代初期學生、貴州大學教授宋樹秀深情地說:郎先生生性豁達、樂觀、富于愛心,三年的師生生活,從未見她為瑣事而煩惱,從不與他人計較得失。記得一次演出,邀請郎先生出席獨唱,她欣然答允。她騎自行車到劇場演出,結束后仍騎自行車返回家中,絲毫也不為組織晚會者增添任何麻煩。她就是這樣一位平易近人、不擺專家名人架子、不盛氣凌人的藝術家。也正是由于她這樣的高風亮節,更加受到人們的尊敬,社會的好評。
郎毓秀與學生之間,的確只有純粹的“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和在此基礎上的真摯感情。在她身上找不到半點把知識技能作為自己謀取金錢的痕跡。她想到的是如何把自己為之奮斗的事業一代代傳承下去。她從來沒有把自己當做一個學術權威,賣弄自己,而處處以一個普通人的姿態出現。
她在德國的學生古幼玲曾深情地說:郎老師對生活,對歌唱和音樂教育事業永遠都是那么熱誠執著地追求,即使在條件非常艱苦的時候,她也是以一顆平靜和堅強的心去面對。在這方面我從郎老師的身上得益不淺,尤其是我只身剛到德國的時候,那時我常常向郎老師述說自己遇到的困難,郎老師從來不以長者自居來教育,而總是以朋友的身份設身處地幫我分析認識問題,討論解決的方法,給我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而且,身為當代中國音樂界鼎鼎有名的老前輩,每次給我寫信的署名都是充滿友愛和平和的“毓秀”二字。
關 鍵 詞:綜合性大學 音樂專業 音樂教育
中國素來享有“禮樂之邦”的美譽,“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①這句常為后人所引用的經典名句實為先賢重視禮樂的諸多文本例證之一。誠然,禮樂及其教育為哲人們所推崇,周公在樂教中將其與培養國家棟梁之才,即精英教育緊密相聯;阮籍《樂論》則基于他所處的時代環境論及禮樂教育的必要性;王通的禮樂教化思想源于周孔,其言“天下未有不學而成者”②;白居易同樣認為禮樂教化是治國之本;胡瑗進而闡述了人才、教育和學校三者間的聯系,“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學校”③……不僅如此,由官方創設于漢代的教育和管理機構——樂府存在時間約200多年,可謂世界上創辦期最為悠久的音樂教育機構之一。隨著中西方頻繁的音樂交流與文化互滲,終于清末在學校和社會廣泛形成的學堂樂歌活動,成為中國新型音樂教育興起的一大標志,自此中國的音樂教育開啟了嶄新的篇章。可以說,音樂不僅在人類文明史上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它同樣于中國漫長的教育發展史中留下了自己鮮明的印跡。
改革開放后,我國高等音樂教育事業步入了相對穩定的發展階段,主要有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和專業音樂院校音樂教育,前者著力于培養音樂教師,特別是以培養中等學校音樂教師為其首要教學目的。這種明確的辦學目標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就已被納入教育部頒發的高校教學大綱中;后者則應將教學的重點聚焦于專業表演人才的選拔與培養。就實踐層面而言,專業音樂院校側重于學生音樂表演實踐技藝的提升,而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本應傾向于學生音樂教育實踐能力的塑造。然而,“師范性”并未能成功地將上述兩種教育體制區分開來,關于高等師范院校之“師范性”與專業音樂院校的“專業化”于現實層面的模糊界定也初露端倪,音樂教育界人士大都認同這樣一種說法,即:“按實際有效的課程來評價,高師音樂系實為微型音樂學院。”④事實上,造成這種局面并持續到今日,高師音樂教育工作者應首當其沖承擔其不容推卸的責任。專業音樂院校學生們的演奏或演唱等水平往往成為高師音樂教師衡量學生能力的一大尺度,而一些高師學生在頻頻遭遇“音樂技術不如專業音樂學院學生”“文化素質低于其他專業學生”等嚴厲評判后,自甘落后地在專業音樂學院學生身后亦步亦趨,從而徹底拋棄了他們所屬領域的內在特質。
21世紀全球化資訊急速蔓延的繁榮景象背后,教育成為唾手可得的“產品”之一,高等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綜合性大學,特別是原本以理工科專業為主的高等院校似乎無暇顧及高等師范院校與專業音樂院校長期抗衡的狀態,更無心執著于二者辦學理念上的僵持,而是傾注全力參與到增設音樂專業這項浩大的“教書育人”工程中。我們不能否認,在這樣一個充滿競爭與壓力的時代里,每一個人都自覺選擇了不斷提升自我競爭力以獲得個人生存空間,從某種意義上說,個人生活質量在很大程度上與其所受教育程度密切相關,而是否接受高等教育勢必對個人福祉起至關重要的作用。綜合性大學音樂專業的創設意味著在先前兩種教育體制之外,有更多人接受了高等教育,然而暫時緩解就業壓力并不是最終的解決之道。筆者非常贊同美國教育家貝內特·雷默的教育觀,“每一個教育領域都有義務向自己和他人解釋其價值,并要有通過教育得以獲取那些價值的計劃。”⑤綜合性大學音樂專業理應根據自身優勢整合資源并予以明晰定位,以此突顯綜合性大學音樂專業的存在價值,以期謀求長遠的發展空間,本文嘗試對此問題進行“教師”“課程”與“實踐”三方面的初步探討,不妥之處還望各位專家學者不吝賜教。
一、言傳身教的主導人物——“教師”
從現實層面考量,原本擔任藝術類公共選修課程的教師在數量和質量兩方面遠遠不能滿足并適應新增專業的需求,因此綜合性大學在增設音樂專業前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急需填充人力資源。就事實而論,無論是高等師范院校、專業音樂院校,抑或綜合性大學音樂專業學生,他們的學習背景大都相仿,多數為獨立拜師學藝,即遵循“一對一”的教學模式,而他們未來的學習生涯很可能為其今后的發展方向奠定基石,顯而易見的是,作為“傳道、授業、解惑”這一行為事項的主體人物——“教師”在他們的成長道路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倘若回溯古今中外千百年來教育發展的歷史進程,我們便不難發現,“教師”一經存在就承載了“傳承人類文明”的職業使命。在現今的中國,教師們不但講授知識,他們還富于前瞻性地通過書寫文論記錄教育狀況、研討教學手段并及時更新教育理念等。近些年來,“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已成為各專業教育工作者們暢談的一個熱點話題。此方面文論最初的寫作動機乃在于擺脫由“應試教育”所帶來的系列困擾,并期望透過開放式交流尋求解決問題的合理方案與有效途徑。然而,筆者在不經意間發現,言傳身教的主導人物——“教師”在直抒胸臆書寫教育改革理念中鮮有自我反思的系統闡釋和理論構架。與此同時,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日,我們目睹了高學歷人才的群體性涌現,綜合性大學不可避免地以學歷作為吸納教師的一個首要標準,繼而忽視了對音樂教育這個特殊領域內“教師”的全方位“塑造”與整體性“規劃”,毫無疑問的是通常情況下的短期崗前培訓課程并不能完整代替“教師”們對自身專業教學的認知及定位。假設綜合性大學不能突破高等師范院校與專業音樂院校培養模式的瓶頸,那么它將處于極為尷尬的境地,因為“復制”所謂的高等教育人才只能與當今社會倡導的“創新型”人才相背道而馳,其存在價值也就無從談起。
二、傳承知識的重要載體——“課程”
一般意義上的學校教育均以“課程”為教育的基本單位,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課程的有機組合建構起與各專業相對應的知識體系。在音樂教育系統領域內,學科特色往往透過課程設置得以體現,并借助后者達到既定的培養目標。鑒于高等師范院校與專業音樂院校在公共課程和專業課程存在諸多交叉、重疊的現象,綜合性大學音樂教師對此當格外警醒。在保證學生掌握音樂學學科基礎知識外,教師應對本學科的前沿信息有著敏銳的感知力,在身體力行的情況下加強與其他專業教師的溝通并適時地與學生們分享音樂學與其他學科的交融互動,以此增強學生們的實際應用能力。其中,跨學科專業課程,如音樂治療學、計算機音樂制作等均是比較不錯的課程選擇,現今人們在應對各種內、外挑戰中往往承受著心理上的巨大壓力,音樂療法為緩解人們的心身疾病貢獻著自己的能量,因而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以往專業院校學者普遍范圍內視計算機音樂制作為“娛樂項目”,忽視其潛在價值,殊不知透過互聯網的傳播,計算機音樂占有著極大的市場份額。綜合性大學若能整合其資源優勢,勢必將在今后的發展歷程中為普羅大眾培養大量的實用性人才,其存在價值可見一斑。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綜合性大學設立音樂專業尚處于草創階段,相應地,關于課程設置的整體性規劃和階段性實施都有待于補充和完善。
三、轉化理論的有效環節——“實踐”
幾乎每一個專業都強調“實踐”的不可或缺和積極意義,音樂專業尤為如此。無論是感性呈現,還是理性表述,音樂表演、音樂創作與專業論文寫作等均為音樂實踐活動的特殊產物,學生經由被動的學識引入轉至主動的技藝詮釋,這不但從視覺上建立了“教與學”的評價體系,更奏響了他們踏上工作崗位前的有力“前奏”。基于此,實踐活動毫無疑問地增強了學生們的理論轉化能力,結合有效的課程設置從整體上完善了教育對象大學四年的音樂學習生涯,并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他們的學術視野,由此激發年輕學子們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實踐出真知”的理論與應用的雙重價值固然不言自明,值得綜合性大學音樂教育工作者們深思的則是除了傳統意義上以舞臺為依托的表演場域,綜合性大學音樂專業學生們轉化理論的實踐平臺又在哪兒呢?據筆者所知,有些綜合性大學音樂教師曾帶領學生們親歷樂器制作現場關注樂器制作全過程及樂器廠運營方式、參與社區音樂文化活動等。這種基于“文化在民”的教學理念以回饋社會為主旨的實踐活動著實值得推廣,它為綜合性大學尋找到有別于高等師范院校、專業音樂院校的實踐基地開拓了新思路。
本文簡要闡述的三方面內容:言傳身教的主導人物——“教師”、傳承知識的重要載體——“課程”以及轉化理論的有效環節——“實踐”,在綜合性大學音樂教育的實際教學過程中總是相互作用、缺一不可;除此之外,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和手段、注重前瞻性的招聘與招生方案以及切實可行的評價標準(兼顧教師、學生兩方面的考核),都應與突顯綜合性大學之存在價值相契合。
的確,立足現在,著眼未來,信息時代語境下的大學音樂教育可謂任重道遠。筆者認為,綜合性大學音樂專業在承襲中國千百年來音樂教育的豐碩成果的同時,當就新世紀現實語境中音樂人才的培養模式進行富有見地的理性反觀,以開放包容的心態接續歷史積淀的深厚學養與成就文化傳承的重大使命。雖然美國哈佛大學啟動于1967年的《零點項目》以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音樂系等藝術教育為中國綜合性大學音樂專業發展模式提供了可借鑒的范例,但我們在冷靜思慮我國高等教育不斷擴招的“熱”現象的同時,同樣也應對祖國的音樂教育給予最美好的祝福。最后,筆者愿以貝內特·雷默的話作為結束語,以此與教學同行共勉,那就是“音樂教育最深刻的價值,同所有人文藝術學科教育最深刻的價值一樣:通過豐富人的感覺體驗,來豐富他們的生活質量”,⑥“……當我們的目標變成將所有學生引向所有人文藝術學科的幸福性時,我們對年輕人生命質量的貢獻就可以無限放大。”⑦
注釋:
①論語·泰伯.劉再生.中國古代音樂史簡述[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9:79.
②修海林.中國古代音樂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33.
③王定華,田玉敏.中外教育史[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134.
Xiao Suili
(Shangluo University,Shangluo 726000,China)
摘要: 為了提高《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使其成為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課程,筆者就商洛學院學生對這門課的期待進行了實際調查,并根據教學規律及學生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師生溝通、課程評價等方面的期待,提出了擴充法律內容、采用研究性學習、多元評價等改進措施。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ppropriateness and effectiveness of Moral and Legal Basics class, and make the students really like the course and benefit from it for life-long, the author makes a survey among the students of Shangluo University to get some information about the students' expectations to this course. Then she proposes reform measures for the course, such as adding some information of legal contents, adopting research teaching method, and using multivariate evaluation way according to the students' expectations on the aspects of the changing on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er-student communication, and curriculum evaluation.
關鍵詞: 《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 學生期待 教學改革
Key words: Moral and Legal Basics;students' expectations;teaching reform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26-0222-03
0引言
《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主要是對大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的教育,引導學生樹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繼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弘揚時代精神,最終在實踐中踐行社會主義行為規范。
為了提高《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的教學實效性,使教學更能貼近大學生的實際生活,筆者在商洛學院特地做了一次問卷調查。這次調查共發放問卷400份,回收387份,其中有效問卷385份,有效率達96.3%,調查對象分別涉及大學本專科各年級學生、20多個專業。調查范圍較廣,對象多樣,調查結果有一定的可信度。
1調查結果
調查結果顯示,《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現行的教材內容、傳統的教學方法及評價方式等和學生目前的期待(需要)之間有很大差距。現行教材內容主要強調個人的社會價值,沒有注重學生的個人價值;過多注重社會對個人的規范和要求,忽視學生個性化的需求;過多地強調了學生對社會規范的適從,忽視了社會對學生個體存在的需要和滿足。因此,我們應改革教材內容,使我們的教育既能實現社會對學生的要求,同時也能滿足學生自身全面發展的內在需要。
在馬克思看來,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人的全面發展即人的需要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實現過程就是人的需要的不斷產生并不斷得到滿足的過程。人的需要是人從事一切活動的原初動因[1]。同時,“一些專家從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思想出發,認為幸福不僅僅是獲得快樂,而且還包含了由于自身潛能的充分展現而獲得的完美的體驗”[2]。那么,我們教學必須了解學生的實際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有的放矢的進行放學,使學生渴望我們所教并快樂地接受我們的所教。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更新教學理念,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我們《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的教學最終目的是為了使學生在知、情、意、念、行等方面都有所提高,以達到社會主義思想、道德、法律的要求。因此,我們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不僅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從中獲得快樂,而且讓學生能充分展現自己的潛能;讓學生在收獲幸福的同時,在思想覺悟、道德品質、法律意識等方面得到提升。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學應盡量符合學生的合理期待(需要),使教學過程中的教材方向的指引力、教師的教學感召力、學生的學習動力達到完美的結合,形成一股強大的同向合力。
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核心是“以人為本”,在我們的教學工作中踐行科學發展觀的主要途徑就是“以學生為本”,教學應以學生的利益和需要(期待)為出發點,這也是實現教學活動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立足點。
2改革建議
為了使我們的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及評價方法等能盡量和學生的期待(需要)相一致,以期提高我們這門課的教學效果,同時實現課程教學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調整。
2.1 教材內容改革由內容期待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學生對法律知識的需求更為強烈,這和客觀現實的需要是一致的,“法制性”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特征之一,每個公民必須有法律意識和法律知識。學生對法律的需求既反映了自身的需求也反映了社會的需求。
首先,對大學生加強法制教育是我國依法治國的要求。
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民主和法治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沒有法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反之亦然。要依法治國就是要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國家各種事務的管理,今天的大學生就是明天群眾的主體,沒有扎實的法律知識就不可能參與國事,無法實現真正的民主,也就沒有真正的社會主義。因此,對大學生加強法律知識教育是社會主義建設需要。
其次,具有豐富的法律知識是當代大學生做一位合格公民的要求。
據西部網訊報道,2010年10月20日晚上,西安音樂學院學生藥家鑫駕車肇事后,持刀連刺被害者8刀,致其死亡;同年12月7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一名學生在宿舍內被外校學生刺死,一名學生在阻攔中也被刺成重傷。由此可見,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淡薄給他人、社會、自己都會造成巨大的傷害。當代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應該明確自己在社會中的權利義務,學會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尊重他人合法權利,做合格乃至優秀公民。
而現行教材《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版),總共八章內容,而法律僅占兩章,而且法律部分的內容很淺泛,難以滿足學生對法律知識的期待,也難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應加大課本法律內容的比例。教學中需要主講教師講授道德和法律兩部分內容,部分教師由于專業所限很難講透徹法律部分知識,往往只是照本宣科,學生不但難以從中學到豐富的法律知識,反而沖淡了對法律的興趣。因此,這門課程除應加大法律內容的比重外,還應讓法律專業的教師專門給學生講授法律部分內容,從而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愿望。
在調查中32.3%的學生把獲得“人際交往知識”放在了第一,反映了當代大學生渴望融入群體,又不知如何去做的矛盾心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根據學生實際需要,靈活增添專題講座,如說話藝術、交往禮節和技巧、溝通能力等等。以解決學生在現實生活和學習中的困惑,是我們的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實用。
2.2 教法改革
2.2.1 積極使用案例教學法和研究性學習法案例教學法,是通過對一個具體的教學情境的描述,引導學生對這種典型、特殊事情的情景和情況進行討論的一種教學方法[4]。調查顯示,42.5%的學生最喜歡教師采用案例分析法授課。它充分體現了啟發式教學理念,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有利于教師與學生溝通思想,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可以充分運用多媒體手段,向學生展現生動真實社會現象,呈現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表明對這些現象的態度,討論、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在討論中能反映出當代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法制觀,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好的做到有的放矢。同時能更有效地的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我們還可以用“雙向案例教學法[5]”。
在學習過程中指導學生使用“研究性學習法”, “研究性學習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載體,創設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讓學生通過自己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來實際感受和體驗知識的生產過程,有效的參與教學過程,進而了解社會,學會學習,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4]。
總之,我們應不斷地更新我們的教學理念,創新教法,改變傳統的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模式,以提高教學實效性。
2.2.2 積極使用多媒體授課方式現代科學研究證明:記憶信息有85%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3%或4%靠觸覺和嗅覺等。單位時間內接收的信息量,單憑視覺是聽覺的一倍,而視覺、聽覺協同起來效率則是單純使用聽覺的十倍多[6]。調查顯示,35.4%的學生最喜歡觀看和教學內容有關的視頻。在授課時應同時調動學生的視覺和聽覺,以達到最優的教學效果。
據調查,許多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都是在多媒體教室大班授課(100多人/班),教師應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通過視頻給學生呈現與教學相關的鮮活案例,新聞以增強教學效果。比如在課堂上給學生播放CCTV1《第二屆道德模范頒獎晚會》,學生們看著感動中國的楷模,聽著他們的感人事跡,潸然淚下。我相信每個學生無論在思想上還是行動上都會有所觸動。相反如果只是老師口頭講述一下,學生甚至以為那是老師虛構的,兩種教學效果不可相提并論。講到法律部分時播放CCTV1舉辦的《法治的力量》實況,讓學生感受到法律在生活中無處不在,使學生深切體會到法律對生活在法治社會中的每個人重要性。“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不僅為了傳授知識和技能,更需讓學生產生思想共鳴和價值認同,形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追求公平與正義的人生理想、人生態度” [7]。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易于實現此目標。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和設備,精心準備一些和教學有關的視頻內容,激發學生學習《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的興趣,進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
2.3 改善師生關系調查結果顯示62%的學生愿意和老師交流自己的思想。“道德是被感染的,不是被教導的”[8]。在學校對學生發展影響最大的是教師,作為教師我們就應該充分發揮為人師表作用,和學生多交流自己人生體會、生活體驗,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我堅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敗而告終的學校內許許多多的沖突,其根源在于教師不善于與學生交往。”
然而,目前高校教師職稱評定的主要指標是教師科研成果,教師主要忙于申報課題、撰寫論文。所以教師們大部分精力用于搞科研,投入到教學的時間和精力大大縮水,無暇顧及與學生之間的思想交流。
由此可見,要改善師生的關系首先應調整對教師的評價機制,改變高校普遍重科研輕教學的狀況。評價導向應回歸學校的本職――教書育人。評價一所高校的發展應以學生的發展為標志,而影響學生發展的主要因素是教師,而教師要影響學生就必須和學生進行廣泛地交流。把教師育人成果作為評價教師的主要指標。國外大學的一些教學模式對我們很有借鑒意義,在日本的巖手縣立大學中,學生和教師建立起師徒關系,在四年的大學學習中,由基本固定教師指導學生。促進學生和教師的交流、了解,制訂和實施學生培養計劃,提高培養效果。這種培養模式有利于師生的親密接觸,有利于師生的情感交流和學術交流。實現親其師信其道,教師的言行有春風花雨的效果[9]。
其次,還可通過網絡聊天、師生聯誼會和一些師生共同參與的社會實踐活動來加強師生溝通,在師生溝通中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
2.4 改革《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課評價方式據調查,目前部分高校該課程考核的主要方式還是筆試,平時成績、期末成績分別占總成績的20%和80%。平時成績主要依據學生的到課情況、課堂表現、作業完成情況。期末成績主要是期末考試的筆試成績。這種考核方式很難反映學生實際的道德情況或政治思想狀況。失實的評價會適得其反,學生將會產生巨大的逆反心理,從而使我們的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中不容忽視的環節。對調查結果分析可知(表1),課程評價一定要注重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的實際表現,道德行為是道德教育的最終目的和歸宿,而這些表現,學生們之間了解得最清楚,因此要注重在教師引導下的學生民主評議結果。民主評議的方式也利于在學生中形成良好輿論導向,良好輿論導向對學生起到熏陶作用是我們課堂教育所無法替代的。同時也要加強師生之間交流及教師之間的溝通,使教師也能更客觀地評價學生。通過師生交流、師師交流樹立道德模范,對思想上有具體問題的學生可以單獨進行談話,以達到思想品德教學的真正目的――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及法律覺悟,矯正學生的道德行為,最終做一名社會主義合格或優秀公民。另外要注重考查每個學生道德的縱向提高過程,了解每個學生各個方面的進步,盡量客觀全面的評價每位學生。使評價結果達到教育和激勵學生的效果。
3《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教學發展展望
建立在對學生實際調查基礎上的《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課教學的改革,無疑會提高教學的實用性和實效性,會有效激發學生學習這門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本文提出的以上幾方面的改革措施,只是對這門課教學改革的初步探討,以期加快這門課程教學改革的步伐。
參考文獻:
[1]趙長太.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科學內涵的新解讀――人的需要的一個視角[J].湖北社會科學,2009,(11).[2]邢占軍,黃立清.西方哲學史上的兩種主要幸福觀與當代主觀幸福感研究[J].理論探討,2004,(1).
[3]本書編寫組.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M].2010:182.
[4]劉強.思想政治課學科教學新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123-253.
[5]肖歲利.淺談“雙向案例教學法”在“兩課”教學中的應用[J].山東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2).
[6]楊安俊.新課程呼喚多元智能英語教學法[N].新課程報,2007,(11).
[7]張衛良,彭升,彭平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主體性教學研究[J].大學教育科學,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