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22 11:28:2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國際勞工標準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論文關鍵詞:SA8000,勞工標準,影響,應對策略
一、SA8000的由來及涵義
(一)人文貿易主義
近年來人文貿易主義被應用廣泛到國際貿易活動中。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么是人文貿易主義。人文主義的主要特征是:主張以為人中心,肯定人是生活的創造者和主人;強調人的人性自由和人身自由,反對以神為中心的封建教義;贊揚人的價值和尊嚴;重視個人的才能和奮斗;提倡理性,反對蒙昧主義。人文主義把人確立為價值原點,認為人在一切事物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是一切事物的衡量尺度。在傳統人文主義的影響下,國際貿易的指導思想以謀取最大限度的經濟利益和對物質財富的最大限度占有為目的。很不顧及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和人類社會的承受能力。
自文藝復興以來,人文主義就成為西方社會發展的基本指導思想,并深深地體現在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領域之中。然而,主體性的過分膨脹一方面導致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的脫節,另一方面導致人類發展與自然發展的對立。工業經濟時代中人類社會在取得巨大進步的同時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生態平衡等。20世紀末,知識經濟的出現使智力資源代替自然資源成為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知識經濟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性降低,在一定程度上使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達到有效統一。由于人既是創造知識的主體,同時又是知識的載體,所以人在知識經濟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面對工業經濟的弊端和知識經濟的優點應對策略,現代人文主義發生了重大變化,它反對傳統的主體主義,關注人的現實生存處境。在現代人文主義的影響下,國際范圍內形成了人文貿易主義的價值觀。人文貿易主義是新的人文主義在國際貿易領域的體現,是指在與國際貿易有關的一系列活動中,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根本宗旨,使人類的活動與社會、自然相協調的可持續的貿易發展觀:
1、人文貿易主義強調在貿易發展的過程中要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
2、人文貿易主義強調在與貿易發展有關的經濟活動中,一部分人的發展不應削弱另一部分人的發展能力,即注重整個人類社會的協調發展。
3、人文貿易主義強調國際貿易活動的開展應注意協調人們的身心健康免費論文下載。
(二)人文貿易主義的體現――社會責任標準
SA8000即Social Accountability8000, 是1997年10月份公布的全球第一個有關道德規范國際標準。根據國際勞工組織公約,世界人權宣言及聯合國兒童權益公約所制定的SA8000,適用于世界各地、任何行業、不同規模的公司。是SAI[1]基于國際勞工組織公約、世界人權宣言和聯合國兒童權得公約,制定和建立的第一個以保護勞工權利、勞動環境和條件為宗旨,以工廠水平管理、專家認證、共同牽涉程序、公開報告為主要架構的社會責任體系,其確立的標準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可用于第三方認證的社會道德責任標準,旨在通過有道德的采購活動規制企業管理,改善全球工人的工作環境和條件,最終實現每個工人無論其所處地域都能擁有公平而體面的工作條件。通過SA8000認證的企業可以獲得認證證書,以表明由其生產或提供的產品完全符合社會責任標準的要求,企業履行了公認的社會責任,在組織運營中也完全遵照了社會公德并切實地保障了勞工的正當權益。可見,SA8000體系宣揚保護人類的基本權益,尤其是勞工的權益。
設在美國紐約的社會責任國際組織(SAI)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個SA8000國際統一認證機構,它所推出的社會責任標準取自于國際勞工組織公約、聯合國共同人權宣言和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內容主要包括童工、強迫勞動、健康與安全保密、結社自由和集體談判權利、歧視、紀律處分、工時、報酬、管理系統等方面的規定。
目前,SA8000正逐步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德國進口商協會已制定了《社會責任行為準則》,要求德國進口商應按照SA8000標準,對其供應商的社會行為進行審查。據悉美國、法國、意大利等一些傳統采購中國輕工業產品的貿易組織也正有意向要求將中國紡織品、玩具、鞋類生產企業通過SA8000認證作為選擇供應商的標準。SA8000最終可能與ISO9000和ISO14000一樣為國際社會所廣泛接受。
在全球多邊貿易體制的框架下,各國在承諾的履行范圍內逐步降低關稅,減少和消除非關稅貿易壁壘的同時,也開始謀求新的渠道來恢復或補償由此帶來的貿易損失。對發達國家而言,這種貿易損失就是因其關稅大幅度降低,配額逐步取消的情況下發展中國家從激增的優勢產業貿易額中獲得的額外利益。面對這些損失應對策略,新的貿易壁壘披著“正義”的外衣孕育而生并悄悄蔓延。為避免與發展中國家的正面沖突,他們以保護勞工權益為由,在企業界積極推行SA8000標準和認證體系,繞開各國政府和多邊貿易體制,并在實踐中使勞工標準與貿易掛鉤。
二、不同的勞工標準對比
在勞工標準的制定、實施方面有全球影響的有ILO[2]和OECD。ILO是專門負責勞動事務的國際組織。1919年成立后,先后制定了大量的國際勞工公約和建議書,并大大促進了各國勞動立法的發展,它的八項“基本勞動公約”3[3]在實現勞動者的勞動權、提高勞動標準、促進國際貿易的公平競爭方面起了重要作用。OECD沒有“基本勞動公約”的概念,它認為只有一小部分勞工標準共同組成了一個人權保護的整體,這些權利也包含在聯合國一些文件中,即“核心勞工標準”,包括四項內容:消除剝削性的童工;禁止強迫勞動;反對就業歧視;結社與集體談判自由[4]。不管是列為八項還是四項,“基本勞工公約”與“核心勞工標準”性質內容完全一致,只是名稱不同而已[5]。由SA8000體系確立的SA8000標準與二者在內容上雖有相似之處,但區別也較明顯。
SA8000標準與ILO、OECD勞工標準的比較
勞工標準
SA8000
ILO
OECD
產生
背景
歐美企圖將勞工標準與貿易納入WTO框架失敗。發展中國家勞動密集型產品大量涌入,其社會各界要求實行貿易保護主義。
一戰結束,國際社會需要重建和平
發達國家間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政策研究和合作的產物。
制訂機構
SAI,非政府機構,1997年成立
【論文摘要】勞工標準與國際貿易之間的影響機制,是貿易摩擦中爭論的一個核心問題。文章通過中國數據實證分析,認為隨著對外貿易的提高,我國的勞工標準也相應的得到提高,二者之間呈現正相關的關系。推動對外貿易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促進發展中國家勞工標準的提高。
經濟全球化,在改善全球范圍內的資源配置、促進經濟增長及提高世界各國人民平均收人的同時,也對一些特定階層—尤其是無技術勞動者的收人增長,產生了負面的影響。發達國家指責發展中國家對其實施“社會傾銷”,并由此提出將勞工標準與貿易掛鉤,對發展中國家的“社會傾銷”實施貿易制裁。社會傾銷論的流行,對發展中國家在全球貿易利益中的分配必將產生不利的影響。關于勞工標準與國際貿易的關系,經濟學界也進行了理論和實證研究。mah以出口額占gdp的比重作因變量,建立研究模型,對45個非decd的發展中國家的貿易行為進行了實證研究。得出的結論是:總體說來,較低的勞工標準對應較高的出口傾向。而maskus研究發現勞工標準與出口之間的關系是不確定的。rodrik結果電發現,在與出口額占總出口額的比重關系中,用來衡量勞動力要素察賦、人力資本指標的系數均呈顯著的相關性,勞工標準變量卻無顯著的相關性(唯一的例外就是“法定的工作時間”)。aggarwal研究發現美國從高勞工標準國家的進口遠遠高于從低勞工標準國家的進口,一國較低的勞工標準并沒有為其帶來較多的出口。總的說來,在研究國家之間勞工標準的差別和出口之間的關系時,學者們并沒有得到完全一致的結論。因此,本文希望通過對我國數據的實證分析,以方便相關課題的后續研究,為我國建立趨利避害的戰略對策,提供政策參考。
一、勞工標準問題的發展
國際勞工標準是指在國際勞工大會上通過的公約和建議書,以及其他達成國際協議的、具有完備系統的處理勞動關系的原則和規則,這些標準體現在184個國際勞工公約中。勞工標準的分類,從范圍上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勞工標準可以理解為保護勞動者權益的政策和基本要求,涉及的領域包括工資、職工福利、職業安全衛生、童工、女工保護和強迫勞動等一系列有關勞動者權益的問題。狹義勞工標準定義,概括的講就是勞動力成本或勞動力價格。從內容上,勞工標準主要包括與基本****有關的道德標準和與貿易利益有關的福利標準兩部分。本文從經濟上對勞工標準進行定義,主要選擇的是勞工標準的狹義經濟定義。
有關勞工標準與國際貿易關系的爭論由來已久,“關于工****利和貿易的磋商已有很長的歷史了。實際上,它們比關于知識產權的討論還要早,可以追溯到至少lso年以前”。早在19世紀上半葉,發達國家就在“以道德為由調節國際貿易”的基調下,對勞工標準作了規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勞工標準與貿易建立聯系的方式,基本上表現為一國國內法的單邊措施形式。在這方面,美國的作法最為突出,1933年的《國家生產恢復法》( nira)確認,只有符合美國國內公平勞工標準的產品才可以進口(其所謂公平勞工標準,包括組織權、集體談判權、對工作小時的限制和最低工資幾個方面)。但總的來說,二戰前有關貿易與勞工標準相聯系的制度,除勞改產品禁止進口措施外,都屬于個別國家貿易保護措施的一個環節,這個階段是個別國家利用勞工標準實行貿易保護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受貿易自由化的影響,勞工標準與貿易的聯系在許多多邊自由貿易協定和一體化協定中開始有所體現。例如美國國會在授予政府貿易談判促進權時明確要求,美國政府所簽署的所有自由貿易協定必須包括勞工標準條款。近年來,除制定單邊或者區域性規則外,發達國家還極力推動勞工標準與gatt/wto建立聯系。例如,1978年美國在東京回合國際多邊貿易談判時,主張設立下列4項最低國際勞工標準:禁止奴隸或強迫性勞動、禁止童工、勞動衛生與安全措施、對出口貨品采用差別性標準。可以說,勞工標準問題具有在國際層面建立貿易與勞工標準的制度性聯系的發展態勢。
二、中國的實證分析
本部分采用實證研究的方法,應用eviews統計分析軟件,采用我國1978年一200s年的職工貨幣工資收人和進出口總額數據作為研究樣本,來研究我國勞工標準與對外貿易之間的相關性關系。由于需要得到具體可以量化的數據,這里選取了狹義的勞工標準作為實證研究的對象,在此基礎上又根據我國的現實情況,將支付給職工的貨幣工資作為勞動力成本的替代變量,也就是勞工標準的替代變量。
(一)研究變量的定義和數據的篩選
為了研究我國勞工標準和對外貿易總額水平之間的關系,這里采取回歸分析的方法,研究兩者在統計上的數量變化的關系。回歸分析中的研究變量為勞工標準和對外貿易額。其中勞工標準用狹義的勞工標準,亦即職工的貨幣工資w來衡量,對外貿易額用進出口總額exim來衡量(見表1)。
(二)數據分析與模型的確定
從表i中可以看出,勞動生產力增長和我國的對外貿易總額一致是呈上升趨勢。為了消除時間序列中可能存在的異方差,對exim和w分別取對數,做出對數進出口(lnexim)和對數職工貨幣工資(lnw)的走向趨勢圖和散點圖如下。
根據經濟學的要素價格決定理論,工資作為勞動要素的價格,受勞動要素市場的供求關系的影響。由于勞動力要素的供給具有外生性,因此可以假定勞動要素供給保持不變,在此條件下,工資就取決于勞動要素的需求,并最終由產品的價格和產品的要素含量決定。在開放條件下,根據比較優勢理論,出口總是發生于具有相對比較優勢的部門,傾向于提高產品的價格。而進口總是集中于比較劣勢的部門,傾向于降低產品的價格。進出口的產品價格效應,通過工資決定機制,就影響到勞動要素的需求曲線,間接的改變勞動要素報酬的多少。lnw和lnexim關系的散點圖也可以看出:在勞工標準和對外貿易之間,存在著近似線性的回歸關系。據此,可以建立線性回歸模型:
lng=bo+b,lnexim
(三)模型檢驗、修正與結果
由于不穩定時間序列之間易產生虛假回歸現象,因此在回歸分析之前,需要對lnw和lnexim分別進行單整性檢驗。結果如下:
三、結論及政策建議
一、關于SA8000與WRAP兩大標準產生的概述
SA8000即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 是1997年10月份公布的全球第一個有關生產中道德規范國際標準。適用于世界各地、任何行業、各種規模的公司。是SAI(SOCIAL ACCOUNTABILITY INTERNATIONAL)基于《國際勞工組織公約》、《世界人權宣言》和《聯合國兒童權得公約》制定和建立的第一個以保護勞工權利、勞動環境和條件為宗旨,以工廠水平管理、專家認證、共同牽涉程序、公開報告為主要架構的社會責任體系,SA8000有九項內容,SA8000確立的標準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可用于第三方認證的社會道德責任標準,旨在通過有道德的采購活動規制企業管理,改善全球工人的工作環境和條件,最終實現每個工人無論其所處地域都能擁有公平而體面的工作條件。通過SA8000認證的企業可以獲得認證證書,以表明由其生產或提供的產品完全符合社會責任標準的要求,企業履行了公認的社會責任,在組織運營中也完全遵照了社會公德并切實地保障了勞工的正當權益。實行生產過程全程“道德生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01版SA8000標準中將言語納入了“懲戒性措施”,這是在更高層次上保護了員工的人格尊嚴,同時更深層次地抵制了對勞工的歧視。設在美國紐約的社會責任國際組織(SAI)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個SA8000國際統一認證機構。SA8000標準是建立在核心勞工標準之上的,比“基本勞工公約”和“核心勞工標準”的內容更為豐富,對勞工保護的力度和范圍都有很擴展的認證標準。
WRAP即Worldwide Responsible Apparel Production ,即為“環球服裝生產社會責任組織”,其核心是該組織推出的《環球服裝生產社會責任準則》和其認證計劃。WRAP最早起源于美國服裝生產商協會(AAMA,American Apparel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于1998年發起的旨在全球服裝生產企業中推行的一項要求生產商的服裝生產必須在合法、無危害和滿足道德規范的要求下進行的標準,即生產過程全程“責任生產”,也就是所謂的WRAP原則(Worldwide Responsible Apparel Production Principles)。 WRAP原則作為一種基本標準,共有12條。2000年8月,AAMA與美國鞋類工業協會和流行協會合并,成立美國服裝和鞋類協會(AAFA,American Apparel and Footwear Association)。目前AAFA是美國最大和最具代表性的縫制產品生產和貿易行業協會,擁有成員700多個。WRAP生產原則是參與WRAP認證計劃的生產商(生產設施)的核心標準。WRAP認證計劃的目標旨在促進及驗證全球各地合法、人道和合符道德的生產做法。參與WRAP計劃的企業應自愿同意他們自己的工廠及他們的分包商或供應商接受WRAP認證計劃評估是否符合WRAP認證標準。
二、SA8000與WRAP的對比分析
(一)二者相同點
1. 都涉及到勞工標準,保護勞工權利。二者的宗旨及認證內容都是以保護勞工權利為核心的。全球范圍內損害勞工權力的現象普遍存在,為改變這種現象,推行一個普遍性的勞工標準是有必要的。在國際貿易中,引入勞工標準可以有效防止各國企業為了出口而競相降低勞工標準的現象。尤其是我國的紡織品出口,本來摩擦就多,更需要在內部管理水平上與各種標準掛鉤。勞工標準與貿易之間的關系實際上就是一個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力問題。
2. 都是采取認證的方式加以推廣。SA8000與WRAP都各有一套認證程序,每個環節都十分嚴密,這樣才能提高證書的公信度。據報道,從2004年5月1日起,美國和歐盟一些國家開始強制推廣SA8000社會責任認證。一個企業拿一個SA8000認證成本非常高,但與此伴隨的是更多的訂單。可以說通過SA8000認證已成為我國企業進入跨國公司供應鏈、進行產品出口的一塊重要“敲門磚”。環球服裝生產社會責任組織是一個非贏利性團體,2000年開始推行認證計劃。WRAP認證委員會由獨立董事會和幾名行政人員組成,審核工作由WRAP認可的第三方獨立外部機構進行。除認證外,WRAP還提供相關的專業技能培訓。同樣,通過WRAP認證將是我國紡織品服裝暢銷全球的“通行證”。
3. 認可接受的范圍越來越廣。SA8000標準后,很快在國際貿易中被廣泛運用。幾乎所有的歐美企業都對其承包商和供應商實施SA8000社會責任評估和審核,只有通過該項認證,才能取得定單。截止至2010年的統計,已有超8070家企業接受過跨國公司的社會責任審核,WRAP推行以來更是受到發達國家在采購紡織品時的特別關注和使用。首先,紡織品貿易歷來是摩擦頻發。因為紡織品服裝是勞動密集型行業,因其吸納勞動力多,解決就業問題,所以各國對紡織品貿易都十分敏感。其次,在后金融危機的新形勢下歐美大型進口商在全球尋求報價最低的供應商,而且要求產品價格低并且企業社會責任表現良好。
4. 二者都體現國際貿易價值的新取向――人文貿易主義。縱觀國際貿易的發展過程,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人們對物質財富和經濟利益都以占有為指導思想,發展中國家靠出口勞動力、資源密集型的初級產品換取發達國家的資本技術密集型的制成品。雙方獲得相應利益,但同樣也帶來了相應問題。如GDP能耗過高、貿易條件惡化、發展中國家勞工權益得不到保障。在這種情況下,SA8000、WRAP應運而生。SA8000、WRAP均體現人文貿易主義的內涵。“人與人平等”、“人與地平等”、“人與天平等”等都強調保護勞工權益、和諧發展、保證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
5. 對我國勞動力成本影響相同。SA8000認證、WRAP認證對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的發展中國家的出口企業而言,形成了巨大的壓力。在勞工權益保護問題上發展中國家有很多方面需要改進,但強制要通過統一認證,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因為現階段,廉價的勞動力是發展中國家相對而言的“比較優勢”。推行SA8000、WRAP標準勢必造成勞動力成本上升,進而降低產品價格的優勢。
(二)二者不同點
1. 涉及企業范圍不同。SA8000標準涉及各行各業,WRAP涉及的是具體的紡織品服裝行業。SA8000早于WRAP產生,可以說SA8000搭起了一個社會責任準則的框架。WRAP把這種準則更加深化地體現在紡織品服裝行業上了。
2. 二者起源及認證機構不同。SA8000是1997年公布的全球第一個有關道德規范國際標準,設在美國紐約的社會責任國際組織(Social Accountability International)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個SA8000國際統一認證機構。WRAP于1998年由美國服裝生產商協會(American Apparel Manufactures Association AAMA)發起,2000年開始推行認證計劃,由WRAP授權其認可的第三方機構認證。WRAP有其獨立的認證委員會,委員會由一個獨立的董事會和多名行政人員組成,全部成員均為知名人士。
3. 認可接受的范圍不同。目前SA8000明顯比WRAP認可接受范圍要大。SA8000、ISO9000及ISO14000一樣為國際社會廣泛接受。一方面因為SA8000適用于世界各地任意行業、不同規模公司;另一方面,可能是SA8000起源早;還有就是很多國家強制要從通過SA8000認證的企業進口,進而加大了SA8000的影響力。目前積極參與WRAP認證的企業主要集中在北美。
三、我國紡織企業應進一步改善勞工標準
我國紡織品主要出口美國市場,這兩大標準均要被采用,現在我們來看我國紡織企業應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改善勞工標準。
(一)規范工作時長
一個眾所周知的秘密就是幾乎我國的出口企業99%,每周工作六天,每天工作時長達10-12小時。勞動法規定的每周40小時工作時間,休息兩天,出口企業實際上執行不了,這就需要企業和政府兩方面共同努力,減少勞工的工作長度和強度。消除國外客戶對中國紡織企業的“血汗工廠”的印象。
(二)禁用童工
兩大標準均提到童工的問題,但在我國童工現象又十分嚴重,這與我國特殊國情有關,一方面現在很多父母都在外打工,無暇顧及子女,子女一般放在祖父母身邊看管,厭學輟學,很多民工二代或民工三代都去做童工,另一方面,中國產品的競爭力主要是價格低廉,所以很多企業為了追求低成本,違規聘用童工,針對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應該全社會各層面共同努力去解決,兒童輟學問題就應該由教育部門、民政部門共同參與解決,企業聘用童工現象應該由工商部門,勞動部門聯合監管杜絕。企業在生產過程要全程體現“責任生產”,嚴禁聘用童工。
(三)健全社會保障
關于社會保險的問題,一直是近年來的熱門話題,尤其是這幾年出現的民工荒,出口企業60%-80%是外來務工人員,流動性很大,一般干幾年賺了錢就回家鄉,更看重的是眼前的經濟利益。很多人都在思考,如何才能留住這些外來務工人員,于是為員工繳納社會保險(養老、醫療、失業、工傷)便提上了日程,國家政策是這樣規定的,企業為員工繳納占工資總額的32.85%,個人自負11.5%,工資總額的44.35%繳納給社會保險,但目前的情況是企業為工人繳納的那部分保險不能隨工人的流動而轉移,也就是工人不能隨身帶保險,實質上用不到工人身上,所以很多企業并不愿意為工人繳納,有一部分企業的做法是把保險直接發到工資里,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國家的勞動部門、民政部門聯合,健全全國保障體系,政府的相關部門監督企業按時為員工繳納社會保險金。企業自覺繳納社會保險。
(四)加強職業安全與健康
企業生產,安全與健康第一,雖然我國有職業安全與健康的管理制度,但是各種因職業病而打官司的案例,時有發生,例如,塵肺,所以企業要改善勞動條件,預防職業病和職業中毒,企業要做到防塵,防毒,防噪,采取必要的職業安全與健康措施,其實企業在改善勞工條件的同時,也改善了勞資關系,員工看到企業著力保障安全與健康,會感到有歸屬感。流動性相對會減少,到最后是雙贏的事情。
希望通過以上的介紹和對比,對我國企業的對外營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應該意識到,國外客戶責任消費是一種全新的消費理念與新型的消費形式,責任消費行為通常被稱為“道德采購”。在新的國際競爭條件下,企業要立于不敗之地,就應該主動的把“責任生產”與企業競爭戰略有機地結合起來。樹立“責任生產”理念,培育和提高企業“責任競爭力”。從可見的經濟效益上收入可觀的同時,也要收獲不可見的聲譽與口碑,樹立良好的“社會責任”形象,將“責任生產”滲透到生產的每一個環節。
注釋:
① 具體是:童工,強迫性勞動,健康與安全,組織工會的自由與集體談判的權利,歧視,懲戒性措施,工作時間,工資,管理體系。
② 美國、多米尼加、洪都拉斯、薩爾瓦多、海地、墨西哥、哥斯達黎加、尼加拉瓜、菲律賓、牙買加、斯里蘭卡、危地馬拉、土耳其以及加勒比海制衣團體等15個主要服裝生產國和出口國的服裝生產企業和貿易商行共同簽署了《環球服裝生產社會責任準則》。
③ 具體是:符合法令及相關規定,禁止強制勞動,禁止聘用童工,禁止滋擾或虐待員工, 符合法規對薪酬和福利的規定,符合工作時間的規定,禁止歧視,符合健康與安全標準,保障結社自由,符合環境管理要求,符合海關規定,防止運送。
④ AAFA成員所生產的縫制產品占據了美國市場份額的85%以上。近年來還有上漲的趨勢。
參考文獻:
[1]陳中豪.企業社會責任轉化為競爭力[J].科技信息(學術版),2007,(9):14-15.
[2]羅志榮.對SA8000的多重視角[J].企業文明,2008,(3): 19-20.
論文摘要:新的《勞動合同法》的頒布實施對于中國企業的影響是深淵而廣大的。對于薪酬管理,尤其需要企業管理者重新設計和規劃。可是,許多管理者始終認為,競業禁止補償不屬于薪酬范疇。其實,現代企業應當將競業禁止補償納入到員工薪酬管理范疇之內,以形成一個完整的薪金管理制度。
2008年1月1日,新的《勞動合同法》正式實施。從法的價值講,《勞動合同法》是弱者的法律,是勞動者利益的保護法,是調節社會公平公正的法律。由此,(勞動合同法》必須遵循法律制定規則,必須突出《勞動合同法》的核心立法思想—.把勞動者放在“弱勢群體”的范圍內給予傾斜性的保護。從《勞動合同法》實施的社會背景和時代訴求來講,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是社會關系和社會利益平衡的體現,追求社會關系的穩定和社會利益的平衡,集中反映出法律在調整社會關系中的特殊功能。筆者擬從法自身運行的規律和時代訴求來探討《勞動合同法》對企業在人力資源體系戰略設計和整體薪酬體系設計等許多方面的新情況、新問題,并綜合運用法學、社會學、管理學、心理學等多門學科的相關知識,從企業發展角度著眼,著手企業面臨的現實處境,綜合分析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在新的《勞動合同法》的背景下,就新實施勞動合同條件下的企業薪酬體系設計進行研究討論,以期拋磚引玉。
一、新勞動合同法條件下薪酬體系設計的主要原則
(一)效率、公平正義兼顧原則實施
公平意味著人們平等地享有權利及平等地履行義務,勞動法的公平屬性在于用人單位與雇員之間一律平等地遵守法律制度。正義意味著合理的要求能得到合理和公正的滿足,勞動秩序的正義屬性正來自于對勞動性質的區分。勞動法所維護的秩序應當是體現公平正義的秩序,只有體現了公平正義的秩序才是勞動法應當維護的目標。在新《勞動合同法》條件下,從員工個體層面來看,薪酬設計的效率要求體現在對員工工作動機、工作行為以及個體績效等方面的促進。目前主要采用績效動機、缺勤率、員工離職率(離職傾向)、個體工作結果等指標的改進程度作為判斷效率薪酬的標準。從組織層面來講,薪酬設計的效率要求體現在對組織效率的促進,通常采用利潤率、凈資產收益率等企業總體績效指標對薪酬有效性進行測量。公平感與員工技能、資歷、績效、職責、工作負荷、工作性質、工作量等因素密切相關。由于員工的價值判斷準則不同,其在不同企業薪酬決策中的重要程度也不盡相同。
(二)合理成本原則
新《勞動合同法》實行后,企業的成本總體上上升幅度大約為8%,而有的企業特別是低端企業其利潤率不過5%-8%,成本上升可能會導致企業不具備贏利能力而滅亡。閉因此,在設計薪酬體系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企業的成本承受力。只有熟悉同行業的薪資水平、參考地域經濟的不平衡性,才能以此為企業框定一個合理薪資水平,起到聚攏人才、穩定企業的作用。所以,企業利潤高時,說明了員工的努力,員工相應的薪酬應是水漲船高,才能起到激勵員工工作的積極性與參與性,同企業共患難。特別是企業領導層,可根據其擁有的個人才能,給其相應的薪酬。薪酬設計一旦出現偏差,其個人的損失(薪酬)遠不能抵消企業的損失。
(三)保障人權原則
所謂人權保障,是指防止人權受侵害、確保權利最終實現的制度化保護。黑格爾認為,懲罰犯罪即“犯罪的消除,權利的恢復”。現代法治條件下,“法律的目的不是廢除和限制自由,而是保護和擴大自由”。勞動法以權利本位為主導,以追求自由與保障人權為宗旨,崇尚正義,注重對普通勞動人員個體權利的保護與個性的張揚,并把這些基本精神程度不同地滲透于勞動法之中,外化為具有相應特征的規范體系,以特殊的調整方式和作用保障、促進良好秩序的形成,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二、競業禁止協議中的補償問題
競業禁止的主要目的是保護企業的商業秘密不會隨著職員的流動流向競爭性的企業,保持企業在競爭中的優勢地位。近年來,我國企業為維護自己的商業秘密,防止員工任意跳槽泄漏商業秘密,紛紛與員工訂立競業禁止條款。但是,隨著新勞動法的頒布實施,競業禁止存在以下難以克服的問題,給勞動者權益帶來極大侵害。
(一)用人單位隨意擴大竟業禁止義務人的范圍
實踐中,有的企業采用格式條款合同,只要是對受聘(雇)于該企業的員工,一律約定在職和離職一段時間內不得從事與原企業有競爭關系的業務。甚至有的聘用合同中,將競業義務擴大到公司的勤雜人員。
(二)勞動單位擴大競業禁止的時間和地城
有的企業將競業禁止的時間延長至勞動者離職后的3年或5年內。同時,競業禁止的區域,一般而言應限定在企業產品或服務主要提供的區域;但實踐中,絕大多數企業,卻以企業所在地實際的行政區劃為限,更有甚者,在合同中將禁止競業的地區擴大至全省乃至全國。
(三)勞動單位竟業禁止補償費微薄
勞動單位違反權利與義務對等的原則,在訂立競業禁止條款時,沒有約定對勞動者的經濟補償或者約定的補償費薄。但是,在勞動力資源供過于求的現實生存狀況下,勞動者屬于弱勢群體,同時,目前我國的勞動者普遍勞動技能低下,絕大多數勞動者屬于以一技養身,勞動者即使明知這一條款不公平,也不得不簽訂合同。
(四)勞動單位不恰當地擴大了競業禁止的范圍
實踐中,有的企業為了保護本企業的商業秘密,將一些根本不是商業秘密的生產經營信息,或者雖然具有一定的經濟性和實用性但用人單位沒有采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或經營信息,統統作為商業秘密,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勞動者的責任,損害了其合法權益。
(五)勞動者隱私權保護問題
勞動者隱私權,指的是勞動者因工作而遭受雇主侵犯或可能遭受雇主侵犯的那部分隱私權,而非指勞動者在民法上的隱私權。這種隱私權,只能是與勞動者和雇主之間的勞動關系相關的。在我國,憲法和民法都沒有對“隱私權”的概念、權限范圍以及侵犯隱私權所應承擔的相應法律責任作出明確的法律規定。在勞動法領域,對勞動者隱私權的保護更為薄弱。(勞動合同法》更多的是對勞動合同締結后的雙方權益的保護,對勞動合同締結前的招聘過程中的“個人隱私權”和雇主的“知情權”的范圍沒有明確的規定,至于勞動關系存續期間和勞動關系終止后勞動者隱私權的保護,更是一片空白。I81許多省、直轄市在實施《勞動合同法》的過程中出臺了相關的政府令或地方性法規,對此作了一些彌補性規定,但這些規定都是從用人單位權利的角度來規定知情權,對勞動者的隱私權并沒有作出正面的規定,也沒有規定認定用人單位侵犯勞動者隱私權的具體判斷標準和相應的法律后果,且由于這些法規和規章的效力等級較低,不足以給勞動者隱私權提供充分的保護。
三、設置行業最低工資標準
自從世界金融危機發生以來,國內一些企業經營面臨極大的壓力和困難,一些技術含量低、出口依賴嚴重的初加工企業甚至面臨著嚴重的生產成本壓力,所以相當部分企業呼吁取消最低工資標準制度。如果從戰略眼光和長遠發展來看,筆者認為,取消最低工資標準并非沒有道理,但是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目前還不能廢除最低工資標準,更不能讓企業主隨意設置工資標準。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國建立最低工資制度有著極其復雜的前置條件。眾所周知,我國勞動者的工資不是由勞資雙方談判決定的,而主要是由強勢的資方單方面決定的。美國德國等西方國家都有強大的勞工組織,而中國還未健全此類組織,低端勞動者在中國的勞動力市場上普遍存在。所以,弱勢的勞動力迫切需要政府為他們制定一個最低工資標準。因為勞動力過剩,而資本稀缺,在這場殘酷的較量中,勞動者已失去了選擇的權利。但是,有些勞動者雖然接受了企業的最低工資標準,在勞動力市場的激烈競爭下,企業的最低工資水平可能僅夠糊口,無法滿足勞動者及其家人的基本生活需要,所謂的充實和提高自身素質及水平更是遙不可及。尤其面對貿易壁壘和國際勞工標準,必須設置具有我國特色的最低工資標準。這里所講的國際勞工標準主要是指國際勞工組織通過的國際勞工公約和建議書。國際勞工公約對公約的批準國具有約束力;國際勞工建議書雖然并不對成員國產生約束力,但是國際勞工組織的建議書仍然對各成員國的勞工立法產生著重要的影響。
但是,面對金融危機的嚴重影響,由于企業生存發展受到嚴重挑戰,為了維護企業或產業發展需要,國家可以在有條件前置的情況下設置行業最低工資標準。首先,由于目前城市勞動力市場上的就業人員既包括在傳統勞動統計體系中的“單位就業”人員,也包括以農民工為主體的非正規就業人員。他們的工資差異往往很大,如果缺乏全面的就業統計和工資統計往往很難確定社會平均工資水平。其次,中國的地域廣大,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差異不僅巨大,而且在不斷增加。因此,最低工資不能實行全國統一的水平,必須照顧各地在收人水平和物價水平上的差異,這其中同樣需要進行大量的基礎研究工作。另外,工作崗位的性質、行業不同,也會導致工資水平的差異。在實際操作中,以某個行業(如制造業)的工資水平為依據,不僅可以控制行業差異的影響,也會降低確立最低工資水平的工作難度。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彌補我國因地域差別而造成的國家無法實行統一最低標準的難處;另一方面,還可以起到保護勞動者利益的目的。
四、建立工資協商機制
實施新《勞動合同法》以來,工資協商機制促成企業良性發展促進了企業良性發展。但企業要創新發展,也必須認真落實工資協商機制。
(一)企業必須認真落實公務公開制
企業要發展,必須要把員工作為企業的主人,發揮員工主人翁精神,對于工人工資在企業利潤中所占比例應明確掌握和了解。為保障公務公開的真實有效性,可由工人推舉代表和稅務機關參與工資協商,定時公布。
(二)實行工人工資與企業效益掛鉤的工資浮動制
工人與企業的命運密切相關,工人工資水平應與企業效益緊密掛鉤,形成工人個體工資由基本工資和效益工資組成(基本工資體現工齡,效益工資體現業績)的聯動機制。這樣,工人有著主人翁的感覺和干勁,對于企業經營狀況以及企業家的經營苦心能夠給予極大的關注和諒解,也能充分憑自身的聰明才干愿意為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增強企業發展的內在活力建言獻策,自覺把自身命運同企業命運緊密相連,同呼吸、共命運。而且工資浮動制的實現,可以使企業家自愿實現技術改進和工藝改進,也愿意在創新上下工夫,達到企業產業更新換代加快和競爭力增強的效果。
【關鍵詞】大學生;體面勞動;就業意愿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體制由“精英型”向“大眾化”的過渡轉型,大學生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形勢:2010年高校畢業生規模為630萬,2011年為660萬,比2010年增加30萬,加上歷屆還未妥善就業的近150萬人,2011年求職人數創下歷史新高。[1]然而,在大學生就業如此困難的情況下,企業卻面臨嚴重的人才短缺。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我國勞動力供需出現如此失衡?學者葉劍峰(2011)提出:如今,企業不但難以滿足一般應聘者對工資、福利和工作環境越來越高的要求,更難實現新生代勞動者許多除經濟需求以外的精神訴求。[2]隨著大學生家庭經濟負擔的逐漸減輕,薪資已不僅僅是其求職的唯一要求,他們越來越重視勞動環境和勞動保障的問題,即體面勞動的實現。根據前程無憂人力資源調研中心2010年對應屆生調查的相關數據顯示:34%的應屆生想去國營/事業單位工作,26%的應屆生想去外資企業工作,而只有14%的應屆生青睞民營企業。[3]勞動力供給方向與需求來源的交錯性,越來越值得人們對此進行深入研究,因此,本文基于體面勞動視角,實證分析體面勞動與就業意愿之間的關系,以期為解決企業人才供需問題尋找新的突破點。
一、研究綜述與研究假設
1.體面勞動界定與測評
體面勞動(decent work)概念的提出經歷逐步完善的過程。針對上一世紀許多國家出現的貧困、失業、喪失人權等問題,在1995年的社會發展問題世界首腦大會上,國際勞工組織首先提出“核心勞工標準”(Core Labor Standards)的概念,旨在通過國際公約形式確立和保障世界范圍內的勞工權利。1998年國際勞工組織通過的《基本勞工權利原則宣言》,進一步完善了核心勞工標準,將其明確規定為四個方面的權利:結社自由并承認集體談判權利、消除一切形式的強迫勞動、有效廢除童工、消除就業歧視。“體面勞動”的正式提出是在1999年第87屆國際勞工大會上,由胡安?索馬維亞將其定義為:男女在自由、公平、安全和具備人格尊嚴的條件下,獲得體面的、生產性的工作機會。[4]這一概念自提出以后已得到國內外學者的一致認同。
21世紀初,各學者從不同角度,提出了體面勞動的測量標準。2002年,Philippe Egger首次提出體面勞動測量的觀點,Richard Anker(2002)等學者經過研究,建立了包括就業機會、不可接受的工作、適當的收入和生產性工作、體面勞動時間、工作穩定性和安全性、工作與生活的結合、公平的工作待遇、安全的工作條件、社會保障、社會對話和工作場所關系、體面勞動的經濟和社會背景在內的l1類指標作為體面勞動的衡量標準,這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礎,但他們并未提出固定的模型予以測算。而Florence Bonnet(2003)等人在ILO的官方雜志上提出“體面勞動指數=(真實值-最小值)/(最大值-最小值)”的測量模型,并選取有關安全的七個體面勞動測量指標進行了詳細闡述。隨后,David Bescond(2003)等和Dharam Ghai(2003)均提出更加系統化的指標,具體包括權利、就業平等、社會保障和社會對話四個方面,他們的差異在于David Bescond等人更側重從“體面勞動赤字”的角度予以衡量,將各項指標值除最值后的均值作為體面勞動的指標,而Dharam Ghai是對各個細分指標值排序后求其均值。[5]2008年,國際勞工組織提出11項衡量指標來測量體面勞動,分別是:就業機會;足夠的工作收入與生產性的工作;合宜的勞動時間;兼顧工作、家庭與個人生活;應摒棄的工作;工作的穩定性與安全性;就業中機會和待遇的均等;安全工作環境;社會保障;社會對話及工人與雇主代表;體面勞動的經濟與社會環境,[6]而這一測量在學術界得到廣泛認可和推廣應用。
雖然學術界對體面勞動的維度劃分趨于一致,但是很少有學者結合中國的特殊國情進行研究,特別是目前勞動力市場上大學生勞動力供給的豐富就業流動趨向,都表明對體面勞動的追求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就業選擇。由于本文研究的主體是企業,而企業所面臨的社會環境是基本一致的,因此,本文舍去對“應摒棄的工作”“社會對話及工人與雇主代表”“體面勞動的經濟與社會環境”這三大指標的研究。結合已有測量維度和我國現有國情,以大學生為主體的新一代勞動者在求職過程中對體面勞動的需求聚焦在就業機會、薪資報酬、工作生活平衡、工作環境、社會保障這五個方面,這構成本文對體面勞動的五大研究維度,具體如表1。
2.就業意愿與選擇分類
就業意愿是指人們在就業定向與選擇過程中,根據對自己現狀的認識和對現實社會狀況的把握,對未來就業崗位和就業環境的期待與個人偏好。[7]影響大學生就業意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周韜(2009)從大學生在就業選擇過程中心理認知角度出發,指出收入、地位、穩定性、生活便利性、機遇和挑戰、工作條件和社會地位等因素是大學生在就業選擇過程中所考慮的重要因素;[8]范潤寬、王志鋒(2006)也指出大學生理想職業的選擇標準是“三高”(起點高、薪水高、職位高)、“三點”(工作名聲好一點、單位牌子響一點、工作環境松一點)。[9]由已有研究分析可知:穩定性、薪資福利、社會地位、工作環境、個人能力的鍛煉等因素對大學生的就業選擇起重要影響作用。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大學生的就業意愿呈現出多元化的特色,具體表現為4大方面的選擇,即:
(1)單位類型――行政事業單位(政府、學校等)與企業
(2)企業性質――國營企業、外資企業、民營企業
(3)企業規模――大型企業、中型企業、小型企業
(4)就業地域――北上廣等東部經濟發達地區、中西部大型城市、 中西部中小城市
3.體面勞動與就業意愿的關系
Kristof于1996年提出匹配理論,其強調個體與組織間的相互匹配會影響個體對于組織的選擇、在組織中的職業發展等。其中匹配分為一致性匹配(supplementary fit)和互補性匹配(complementary fit)兩方面:一致性匹配強調組織的文化、氣氛、價值觀、目標、規范等基本特征與個人的人格、價值觀、目標、態度等基本特征上的相似性;互補性匹配指組織提供財務、物質和心理資源、工作發展和人際交往的機會來滿足個體在這些方面的需求。[10]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表明人們都有對于生理、安全、社會、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而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因此,如果企業能夠提供保證體面性勞動的工作環境、社會保障等條件來匹配大學生的需求,將直接影響大學生的就業意愿。根據周韜、范潤寬等學者的已有研究,[11]可知大學生就業意愿在穩定性、薪資福利、工作環境、社會地位、能力鍛煉等因素的影響下,具體表現為四大方面的選擇,即:在以穩定性、工作環境為主要因素的影響下,大學生對單位類型的選擇不同;在以工作環境(管理規范、職位專業)、薪資報酬、社會地位為主要因素的影響下,大學生對企業性質的選擇存在差異;在社會保障、薪資報酬、能力鍛煉等這些因素的影響下,大學生對企業規模的選擇不同;在以工作環境(城市功能、社會資源)為主要因素的影響下,大學生對就業地域的選擇不同。而這些影響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納入本文對體面勞動的不同研究維度,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1:體面勞動對就業意愿有影響
H2:體面勞動的不同維度對就業意愿各個維度的影響程度存在差異
二、研究設計與分析
1.問卷設計與信度和效度
通過文獻資料分析、專家意見和小范圍調查,問卷最終被修訂為三部分:個人基本信息、體面勞動的測量、就業意愿的測量,共25個題項。其中,體面勞動測量部分的具體維度和指標分別為:就業意愿、薪資報酬、工作生活平衡(工作時間、工作地點)、工作環境(管理的完善性和職位的專業性、工作環境的輕松和穩定、工作本身的安全性)、社會保障,共8個題項。就業意愿測量部分則根據本文研究需要共劃分為4個維度、11個題項。問卷采用5刻度Likert量表進行測量(1表示“十分不贊同”,5表示“十分贊同”)。運用Cronbach’s Alpha系數來檢測問卷信度,通過KMO檢驗問卷效度。問卷在體面勞動測量部分的信度和效度分別為0.805和0.833,在就業意愿測量部分的信度和效度分別為0.853和0.764。這表明問卷調查結果可以充分說明體面勞動與就業意愿之間的關系。
2.研究對象
本文采用分層抽樣調查方法,以陜西師范大學2011級至2008級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共發放問卷400份,數理統計后,收回有效問卷394份,問卷的有效率為98.5%。被試具體情況分布如表2:
3.數據分析
研究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相關性分析,分析結果如下:
(1)體面勞動與就業意愿相關性分析,表3。
由上表可知,體面勞動對就業意愿有顯著影響,其相關性為0.109*,這說明體面勞動的實現能夠對求職者的就業意愿產生一定的影響,即假設1得到支持。
(2)體面勞動各維度與就業意愿不同維度的相關性分析,表4。
由表4可知,體面勞動的不同維度對就業意愿各維度的影響存在差異,即假設2得到支持。具體包括以下兩點:
第一,薪資報酬、社會保障、工作環境對就業意愿有顯著影響。其中,薪資報酬與企業性質和企業規模的相關性分別為0.132**和0.111*,呈顯著相關;社會保障與就業意愿呈顯著相關,其相關性為0.104*;工作環境與單位類型相關性為0.104*、與企業性質的相關性為0.168**、與就業地域相關性為0.181**、與就業意愿相關性為0.162*,均呈顯著相關。這不僅與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所存在的通貨膨脹、貧富差距加大、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資源分配不均衡等問題有關,更重要的是,隨著大學生求職者社會責任的加重,他們對經濟獨立有更高的期望;但由于缺乏足夠的生理和心理承受能力,因此比較重視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性;同時,出于其自身職業發展的需求,求職者對企業所在地域的發展程度、職位的專業性和管理制度的完善性、工作本身的安全性要求逐漸提高。
第二,就業機會、工作生活平衡對就業意愿影響較小。其原因一方面是大學生就業絕大多數為初次就業,還未對勞動力市場的運行予以充分的了解;另一方面,剛入職的大學生就業崗位在企業中的層級較低,因此,缺乏對就業機會重要性的深度認識和理解;同時,大學生在剛進入公司時,工作的專業程度較低且工作壓力相對較小,此時,他們更加看重職業發展,因此,對工作生活平衡的要求較低。
三、結論和對策建議
基于上述理論分析和實證檢驗,可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大學生就業意愿與企業提供的體面勞動程度密切相關。因此,企業應該立足于自身發展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提供條件來吸引求職者。
第二,薪資報酬、社會保障及工作環境是影響大學生就業意愿的三大主要因素。企業應該在其總體戰略目標的指導下,設計出能夠實現內部一致和外部競爭的薪酬體系來滿足求職者對薪酬水平和薪酬公平性的要求;同時,提供完善的社會保障,以解決其后顧之憂,激勵員工全身心投入工作,為企業創造更高的績效;最后,致力于提高管理制度的完善性、職位的專業性,而且應盡可能的加強安全保障措施,來保證工作的安全性。
第三,就業機會、工作生活平衡的提供將逐漸成為企業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兩大優勢因素。隨著員工工作經驗的不斷豐富,其對實現就業機會的公平性要求和實現工作生活平衡的要求越來越高。企業提供公平的就業機會和滿足員工對工作生活平衡的要求將成為企業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兩大戰略優勢。
參考文獻
[1]張培德,顧超.2011年:大學生就業形勢喜多憂少[J].成才與就業,2011(04):08-11.
[2]葉劍峰.“用工荒”又起[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1(03):01.
[3]前程無憂人力資源調研中心.2010年應屆生調研報告[EB/OL].my.省略,2011-10-17.
[4]代利鳳.國內體面勞動研究進展和述評[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0(06):62-63.
[5]龐博.我國“體面勞動”的衡量標準[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11(06):211-212.
[6]曹兆文.國際勞工組織體面勞動衡量指標探要[J].人口與經濟,2011(06):57-61.
[7]何興杰,喻永均.城市失業青年就業能力與就業意愿的典型相關分析[J].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校學報,2009(3):15-17.
[8]周韜.大學生擇業心理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啟示[J].現代企業教育,2009(12):92-93.
[9]范潤寬,王志鋒.當代大學生擇業心理分析[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6(13):92-93.
[10]Kristof,A.L.(1996).Person-organization fit:An integrative review of its conceptualisations,measurement,and implications.Personnel Psychology,49,1-49.
[11]同[8][9].
關鍵詞:市場;勞資關系;財富;產業升級
中圖分類號:F06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772(2016)04-0258-03
最近,勞工社會學家潘毅和自由主義經濟學家茅于軾[n1]在市場、財富、勞資關系和產業升級等問題上開展了一些爭論,勞工學者在討論中提出了幾個重要觀點:(一)市場并非神圣而是會經常處于失靈的狀態,使工人會在資本市場中的利益受到損害;(二)商人能控制資本,因此能有效控制市場;(三)勞資關系的發展在現行資本市場下并無出路,因此必須從根本上改變資本的發展模式;(四)企業的產業升級會造成重大的社會問題,其中最重要是低技術工人的大規模下崗;(五)財富來源自勞動,而不是來自所謂的第一世界產業[n2]。筆者認為上述觀點,實際是勞動社會學界對自由主義經濟學家長久以來的批評與懷疑。學科與研究領域的區隔,使本應存在廣闊對話空間的諸如新古典經濟學、經濟社會學、企業家理論與勞工社會學等理論流派彼此缺乏溝通,形成自說自話的局面,無助解決實際問題。本文嘗試對上述觀點進行經濟社會學的思考,打開各理論流派的對話之門,為真正解決中國勞工問題提供出路及契機。
一、市場并非完全被資本所控制
在討論中有專家認為,市場并不是神圣的,它受資本所控制,難以達到最佳資源配置的目標。大家知道,市場是萬能和神圣的論點,是傳統經濟學最基本的假設,它與“看不見的手”的理論脈絡相輔相成,構成了經濟學如何看待市場的立命之本。市場萬能論在社會科學界飽受批評,就連自由派的經濟學家亦不能否認必須對市場作出一定的規管與調節,才能保障各方參與者的基本利益。那么我們首先要問的是,什么是最佳資源配置?它能夠依靠政府的行政干預力量作出界定嗎?企業家理論認為,最佳的資源配置方法是根據不同群體在市場活動中的“貢獻”而厘定的[n3]。企業家在產生財富的過程中貢獻最大,自然能以利潤的名義獲取最大份額的勞動成果。企業家理論的缺陷在于,不同群體在市場活動中的貢獻既難以客觀厘定,亦由于商人與工人在博弈力量中權力關系的不對等,工人在產生財富過程中的貢獻被刻意低估與扭曲。筆者認為,真正的最佳資源配置是商人及工人都能在各自的商業及勞動市場中公平、公正地自由競爭,并從中衍生出利益平衡的勞動供求市場,商人或工人都能根據對方的能力作出判斷,尋找到彼此合適的員工或雇主。理念型的勞動供求市場的出現,前提是必須首先建立公平和公正的市場體系。它牽涉到一個更為核心的問題———誰掌握和控制了現今市場?根據經濟社會學的觀點,市場并非自動調節的衍生物,而是被鑲嵌到社會網絡與社會結構之中,并成為不同利益群體尤其是政府與商人進行互動與利益博弈的場所[n4]。地方政府不僅擔當一般意義的市場裁判者與調節者的角色,更是積極的市場活動參與者[n5]。地方政府與商人的關系并不平等,后者的博弈力量往往處于劣勢[n6]。政府成為市場的主要參與者,最大的問題一方面是市場活動產生的財富發生轉移,不足以反映商人及工人在市場活動中所作出的貢獻;另一方面是商人被社會輿論塑造成“掠奪之手”的刻板印象,對工人的勞動價值進行剝削[n7]。兩種現象,同樣制造了扭曲的市場,與真正公平及公正的市場相距甚遠。資本市場的妥善資源分配,也無從談起。
二、市場并不完全交到商人手上
政治精英作為參與資本市場的特殊群體,是精英再生產理論的具體體現[n8]。特定商人在市場活動中獲取利潤的多寡,并不全然視乎其擁有的經濟資本所決定,同時亦受經濟競爭過程中掌握的政治資本程度所影響。在真正的市場化社會中,經濟資本往往占據主導性地位,而占據政治資本的群體只能對市場發揮監察、調節或規管等作用。相反,在未成熟的市場中,政治資本的重要性不但可能大于經濟資本,而前者與后者的結合亦造成商人群體內部最大的分流。一方面,部分商人同時掌握政治資本與經濟資本,使其在市場競爭中更容易脫穎而出,繼而控制資本主義市場。另一方面,并未掌握或掌握較少政治資本的“一般性商人”,不但在與其他商人的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同時必須承受私有產權得不到充分保障的威脅。在筆者針對港商的研究中發現,商人與地方政府的博弈中,經常處于劣勢,前者的私有財產有機會被一小部分有法不依的地方政府官員以各種方式掠取,造成維護私有財產權利的缺失[n9]。產權法律對包括中小企港商在內的商人群體而言,不是生產特權,而是庇護不足。試圖通過對產權法律的質疑而維護工人的利益,不但本末倒置,同時未能明白市場利潤的真實流向。富士康通過產權法律庇護而不斷擴大生產規模的例子,可以用來審視現有的產權法律。誠然,富士康有機會獲取行政力量之助,從而獲取經濟利益。然而,這種政治資本與行政力量,并非所有商人都能獨有。作為政治資本的象征,針對企業的行政監管權與審批權無疑對商人而言是雙刃刀,它一方面可以被商人利用作資本生成,另一方面亦能成為商人獲取利潤的重大障礙。由于行政權力在市場中的特殊作用,必然造成商人群體內部的分化,部分商人更會采取“積極”的態度,以各種方式向行政力量靠攏及進行利益輸送,試圖形成的利益集團[n10];而無法擁有足夠渠道或資本獲取政治資本的商人,則在與前兩者的不公平競爭中艱苦經營,時刻面臨生意失敗的威脅。因此“,市場真的完全交到商人手上嗎?”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是勞工社會學以至經濟社會學界必須繼續深入思考的問題。而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先從經濟行動鑲嵌到的社會網絡與社會結構中著手,從商人分流的角度研究資本與經濟權力的流動。
三、產業升級是和諧共贏的勞資關系的前路
問題是,中國商人在全球生產經濟體系中,可以獲得“應得的”報酬嗎?改革開放后,中國成為舉世矚目的世界工廠,不僅工人,商人同樣墮入跨國競爭的叢林法則。正是由于絕大部分中國企業從事勞動密集的OEM生產,使中國的經濟生產模式長年處于跨國產業鏈的低層,商品與服務產出的大部分利潤,被從事ODM及OBM的外國跨國企業所掠去[n11]。勞動密集的OEM生產模式,使中國的勞資關系變成一種“零和游戲”,目標是在僅余的利潤上,爭奪自身最大的份額。同樣地,由于勞資雙方不對等的權力關系,工人往往淪為徹底的輸家,賺取不足以維持有尊嚴生活的微薄工資。因此,建立和諧共贏的勞資關系的真正出路,在于產業升級。只有通過企業向產業上游的轉型與挺進,逐漸提高生產技術、加強產品設計概念及建立著名的商業品牌,中國商人才能在跨國資本主義市場競爭中,獲取較為合理的市場利潤,從而進一步提高工人的待遇與福利。勞工社會學界似乎亦開始明白問題的根源所在,以香港的“大學師生監察無良企業行動”(SACOM)為例,近年來針對蘋果(APPLE)、優衣庫(UNIQLO)、縱橫二千(G2000)、沃爾瑪(Walmart)、瑪莎百貨(Mark&Spencer)等著名跨國企業進行連串的示威抗議行動,要求相關企業妥善解決其在中國的品牌代工廠的勞資糾紛、職業安全、用工條件及工人福利待遇等問題。SACOM與其他類似志愿組織所作出的各種努力,縱使在爭取工人權益的宗旨上前路崎嶇,但起碼逐漸引起國際社會對跨國生產模式中剝削中國工人現象的關注。問題是,僅僅呼吁大型的跨國企業履行自身的企業責任,并不能真正成為解決勞資矛盾的長久出路。企業社會責任,在最極端的自由主義經濟學者眼中,只代表企業盡最大的努力賺取利潤,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避免倒閉。縱使在國際社會不斷呼吁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今天,也往往變成資本主義的“面紗”而已。企業的社會責任,淪為企業對外宣傳的伎倆,在公關策略的配合下,成為企業必要資本投資的“支出”。在企業利潤獲得保證的前提下,它被用作裝飾門面;當企業面對經濟危機時,它往往被迅速擱置一角,工人的權益自然被拋諸腦后。因此,我們不能奢望通過呼吁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而建立和諧勞資關系,唯有通過整體的產業升級,才能看到雙方共贏的勞資關系的前路與曙光。
四、職業培訓是工人迎接產業升級的要件
從經濟社會學的角度,經濟行動不但鑲嵌到社會結構中并形成現實市場,同時社會性的博弈亦會鑲嵌到企業內部,形成企業內外復雜的社會關系。產業升級并不會自然而然地提高工人的福利待遇,相反它首先衍生出兩大難題。首先,在產業升級帶來企業利潤提高后,利潤會在企業內部進行重新分配。作為企業內部的運作機制,必然需要約束力量“限制”商人與工人分配利潤的比例,它可以是企業外部的行政力量,也可以是勞動供求市場的合理工資。外部行政力量對企業內部工資水平的影響是微弱的,最常見是根據不同城市經濟發展水平而厘定的強制性最低工資。這里不討論最低工資的成效,但顯而易見的一個趨勢是最低工資制度往往成為標準工資,亦即最高工資,以人為的方式限制特定工種的最高支付薪酬,無助于工人工資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另外一個更重要的約束力量來自勞動供求市場的均衡價格,它成為工人尋找工作與雇主尋找員工的最重要準則。然而,正由于現今的大部分企業仍然以OEM生產為主導,導致產業升級企業的工人數目的基數不足,并為勞動市場工資帶來不穩定性,暫未能帶動工人的整體工資鏈的上升。在OEM企業向產業上游邁進的過程中,隨著生產技術與自動化程度的提高,的確會導致部分工人面臨下崗再就業及被迫投入非正式勞動市場的危機。然而,問題的關鍵并非從勞動市場外部呼吁提高工人的工資,或試圖改變資本的運作方式,而是應從職業培訓入手。從事OEM生產的龐大中國工人隊伍,普遍存在低生產技術與高度被替代性的特質,使他們難以面對產業升級的巨大浪潮,同時亦削弱自身與雇主的談判力量。提高工人整體的工作技能實在是當務之急,而相關的討論范圍實際已經超出勞動社會學甚至經濟社會學的范圍,而必須從更根本的教育改革層面做起。中等職校的發展、學徒制的復興、中考的分流等,既可減少萬千考生擠進高考獨門橋的悲劇,同時讓眾多不適合讀書的孩子盡早學會真實的工作技能,提高自身在勞動供求市場的競爭能力[n12]。現今職校教育的失敗之處在于學生被標簽為教育競爭的失敗者,學生自身亦并不情愿投入到生產性行業中,這導致整個職校培訓的制度變樣,既不能為新生代工人帶來工作技能,同時亦無助提高他們的工資待遇,而成為向企業輸送廉價勞工的渠道。職業教育當今的困境是嚴峻的,但我們不能將這種結果歸咎于產業升級本身,而是應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五、真正的核心是財富的合理分配問題
理論界關于財富來源的討論一直是個長期而復雜的問題。但是,筆者認為目前最為重要、真正核心的是經濟社會學中最為關心的財富分配問題。中國工人現今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上述的第一世界產業,占據不同產業鏈的上游位置,壟斷產業鏈的大部分財富,造成眾多產業下游企業利潤微薄,經營困難。國際分工造成的跨國經濟貿易的不對等,可從大量關于國際市場產業鏈的研究中得以引證,亦能從比本地OEM生產更為下游位置的外發加工廠或本地品牌加工廠普遍存在的低工資水平加以佐證。OEM生產在中國的發展到達十字路口是無可否認的事實,它既難以進一步拉動工人工資水平的提升,同時亦面對海外尤其是東南亞等勞動力更廉價國家的激烈競爭。我們試圖簡單批判經濟發展模式的合理性是容易的,而歌頌改革開放前的生產模式與經濟成就亦同樣無助解決中國工人現今面臨的困境。中國OEM生產向產業上游的邁進,會讓勞動密集的低技術工人的需求下降,同時令專業技術的生產性職位的需求提升。工人群體內部的逐漸分流既可保障職業教育甚至大學理工科畢業生的就業機會,同時亦可使中國的產業結構從加工生產向生產業的進一步拓展。生產貿易、物流、庫存、設計等行業的持續發展,有助改變中國單一的產業結構,并豐富工人在就業市場的選擇。產業結構的改變加上逐步取消城市戶籍制的趨勢,勢將成為工人真正自由擇業與自主選擇居住地的契機。唯有如此,中國工人的職業生涯發展才會看到真正出路的同時,中國企業家階層亦能獲取自身的合理利潤,使彼此的勞資關系朝向和諧健康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潘毅,2014,“五問茅于軾”,《中國工人》,11期.
[2]薩伊,1827/2009,《政治經濟學概論》,陳福生、陳振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3]盛亞等,2012,《制度與企業家才能配置:中國經驗》,浙江大學出版社.
[4]格蘭洛維特,2015,《鑲嵌:社會網與經濟行動(增訂版)》,羅家德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5]吳敬鏈,2004,“中國:政府在市場經濟轉型中的作用”,《河北學刊》,4期,39-46頁.
[6]吳敬鏈、黃少卿,2006,“權與利的博弈:轉型時期的制度環境與企業家行為”,《品牌》,8期,18-21頁.
[7]夏力、楊德才,2012,“扶持之手還是掠奪之手:政府干預與企業政治關系文獻綜述”,《學海》,3期,69-74頁.
[8]施萊弗、維什尼,1998/2004,《掠奪之手:政府病及其治療》,趙譯,北京:中信出版社.
[9]盧小芳、盧現祥,2010,“國外掠奪之手的國家理論述評”,《國外社會科學》,3期,79-85頁.
[10]沈原,2006,《市場、階級與社會:轉型社會學的關鍵議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1]廖文偉,2014,《香港商人在大陸》,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論文.
[12]黃曉嘩,2005,《企業家尋租行為探析》,《現代管理科學》,2期,101-102頁.
[13]森特諾、科恩,2013,《全球資本主義》,鄭方、徐菲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14]沃勒斯坦等,2014,《資本主義還有未來嗎?》,徐曦白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5]香港貿易發展局,2003,《通往品牌之路:港商原件制造、原創設計制造及品牌產品制造調查報告》.
[16]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2010,《珠三角經營前景問卷調查》.
[17]鄭也夫,2013,《吾國教育病理》,北京:中信出版社.
論文關鍵詞 《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 賣方所在地標準 買方所在地標準
一、問題的提出
本文中所指的國際貨物買賣中的公法標準問題,是指在國際貨物買賣中,由于貨物要跨越國境,標的物應符合哪個國家關于產品質量、勞工保護以及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公法的要求的問題。由于各個國家的政治、文化、宗教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不同國家對有關同一產品的的公法標準也各不相同,會直接影響到買賣合同的履行和產品的使用。經常發生的情況是,賣方提供的貨物完全符合其所在國的公法標準,但不符合買方所在國或最終使用國的較高標準,此時賣方要承擔貨物與哪個國家公法標準相符的義務?《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以下簡稱“公約”)在制定時忽略了這個問題。但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的法規判例法、著名學者對公約的評述以及各國判例都對這一問題做了有益的探討,特別是各國法院和仲裁庭在對公約的解釋和適用所形成的先例,已成為協助法官、仲裁員、律師和商業交易的當事方理解和適用公約的重要工具,也對實現統一解釋公約的目標起了極大地促進作用。因此,本文即以影響國際貨物買賣中的公法標準問題的兩個代表案例為例,并結合有影響力的學者對公約的評述,論述公約在這一問題上的態度和各國實踐中的發展。
二、公約的規定
貨物符合何種公法標準包含在公約第35條賣方的貨物相符義務項下。第35條第(1)款遵循了當事人自治原則,規定合同約定有優先適用的效力,如果買賣雙方在合同中明確約定貨物適用哪國的公法標準,則依合同約定,這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好方案和理想狀況。但在確定合同所規定的質量和規格時,由于約定不明或當事人雙方解釋不同也會發生爭議,此時需根據公約第8條的解釋規則探求雙方當事人的意圖,最終的決定權掌握在法庭和仲裁庭手中。
在復雜的國際貨物買賣中,當事人往往難以將貨物的所有標準都在合同中寫明,難免會有疏漏或意外情況發生。公約第35條第(2)款即對合同沒有約定的情況規定了一系列的默示標準,其中與本文所述問題相關的是第35條第(2)款的(a)(b)兩項。35(2)(a)項規定貨物必須適用于同一規格貨物通常使用的目的,(b)項規定貨物應適用于訂立合同時曾明示或默示地通知賣方的任何特定目的,除非情況表明買方并不依賴賣方的技能和判斷力,或者這種依賴對他是不合理的。判斷貨物的通常使用目的時,會涉及到是不是要參照買方所在管轄地的通行標準來確定是否符合通常使用目的。而(b)項下的合同規定的特定目的則與本文所述的公法標準有更密切的聯系,因為買方可以辯稱如果貨物不遵守目的地國的特定公法標準,貨物的特定目的(在該國銷售或使用等)將不能達到。所以,國際貨物買賣中的公法標準問題與公約第35條第(2)款的(a)(b)項聯系密切。
對于35條項下的公法標準問題,本文將以德國聯邦最高法院判決的兩個重要案例為例展開論述:一是德國聯邦最高法院在1995年3月8日作出的有關新西蘭貽貝的判決(以下簡稱“新西蘭貽貝案”), 二是該院在2005年3月2日作出的有關比利時豬肉的判決(以下簡稱“比利時豬肉案”)。 同一法院作出的相隔十年的兩個判決均對35條的解釋和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際社會對這一問題態度的變化,對我們理解公約及其發展趨勢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學者也針對實踐中的典型案例作出了各自的評述,判例與學說形成了相互借鑒與推進的局面。
三、判例研究及學者觀點
(一)賣方所在地標準
論述公法標準問題的第一個有影響力的案件是德國聯邦最高法院判決的“新西蘭貽貝案”。該案最終的判決結果為貨物符合合同規定的標準。
法院的推理首先肯定了可適用的食品法規對決定貨物是否符合合同規定有重要作用,如果違反了相關法規,將有可能構成35條項下的質量瑕疵。但另一方面,違反有關貨物使用的公法標準不一定構成35條項下的質量瑕疵,因為有關的貿易領域可能并不會參照此種公法標準,而是愿意接受并繼續買賣這種違反了個別國家公法標準的貨物。德國聯邦最高法院判決認為,在通常情況下,應以賣方所在地的公法標準為判斷標準,并援引了大量權威論述以及外國判例來支持其觀點。法院指出,進口國的法律只有在與出口國的法律相同時,或進口方明確向出口方說明此類標準時才能作為判斷依據。即使存在賣方將把貨物交付至一個特定的管轄地并能夠推斷貨物將于該處銷售這一事實,也不足以因此而采用進口國管轄地的標準來判斷貨物是否適于第 35 條第 (2) 款(a) 項所指的通常的使用目的。
法院也根據公約第35條(2)(b)項下的貨物的特定目的,作出了與上文一致的推理。法院認為進口國的特定公法標準可以構成特定使用目的,但適用本條的關鍵是買方要證明“此特定目的在合同訂立時已明示或默示的通知了賣方”,而且“買方依賴于賣方的技能和判斷,并且這種依賴對賣方來說是合理的”。此處又涉及對當事人行為和聲明的解釋,需參照公約第8條的解釋規則,且主張通知或未通知的一方應承擔舉證責任,提供雙方的通信記錄等證據。
由此可見,這個判決的核心是主張適用賣方所在國標準,要求“買方小心”,特別是在進口貨物時,買方被認為更了解其所在國的公法標準,因此應該由買方將此種標準明確地告知賣方。只有在特殊情形下,由買方承擔舉證責任,證明存在以上特殊情形,才得適用買方所在國的公法標準。
學者對這一判決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其正面論述了公約沒有充分解決的問題,為此類問題的處理樹立了先例。其后,各國法院及仲裁庭援引其裁決作出了一系列有關公法標準的判決。如在Medical Marketing International, Inc. 訴Internazionale Medico Scientifica, S.r.l.一案中,仲裁庭的裁決基于“新西蘭貽貝案”中確立的三項例外中的第三條,即由于特殊情形的存在,如賣方在買方所在國有分支機構等,賣方知道或應該知道爭議涉及的法規。
(二)由賣方所在地向買方所在地標準的轉變
2000年4月,奧地利最高法院判決的德國賣方和奧地利買方的機器案(machine case),根據《奧地利聯邦機器安全法》(MSV)的第八部分,機器上必須標注“CE”的安全認證符號,但賣方提供的機器沒有此強制性標注。買方主張貨物不符,向法院提起訴訟,終審最高法院判決奧地利的安全標準不應適用于判斷貨物是否相符,賣方沒有違反貨物相符的義務。
法院指出,由于當事人在合同中沒有明確約定質量標準,應參照公約35條(2)款的規定確定,并明確說明,貨物是否符合35(2)(a)項下的通常使用目的應依據賣方所在國的公法標準決定。所以,賣方不需要遵守《奧地利聯邦機器安全法》中的法律規定,雖然賣方知道貨物的最終目的地。應該由買方來考察此種標準并將其按照35(1)或35(2)(b)的規定納入合同之中。法院認為,買方所在國的公法標準只有在兩種情況下才適用:一是賣方所在國存在同樣的標準,二是當事人在合同中明確約定適用此標準或者按照35(2)(b)的規定通知了賣方。可以看出,法院的推理是嚴格遵循公約第35條的原理的。如果買賣雙方國家存在同樣的標準,那么這種標準就成為判斷貨物通常使用目的的標準;如果買方在簽訂合同時將進口國的特殊標準告知了賣方,寫入了合同則應按照合同約定,沒有寫入合同但可以證明賣方知道則成為判斷貨物是否符合其的特殊目的的標準。
判決中雖然沒有明確的提到“新西蘭貽貝案”,但法院似乎已將其確定的賣方所在國標準作為公約35條的言下之意,即“貨物是否符合35(2)(a)項下的通常使用目的應依據賣方所在國的公法標準決定”。
但是,2005年3月2日德國聯邦最高法院對一起涉及比利時豬肉案的判決反映了其十年以來對公法標準問題態度的轉變。根據施萊希特里姆的觀點,這個案例是自新西蘭貽貝案以來重新考慮公法標準問題的轉折點。 雖然法院在判決書措辭上承認了賣方所在國的公法應作為判斷標準,但實際并未嚴格適用,而是采取了一種巧妙的方法,避免了明確的推翻先前的判決,又使賣方所在國標準在本案中失去決定作用。法院認為如果比利時豬肉有可能含有二噁英而導致其在歐盟不能轉售或使用,不論比利時后來有沒有通過相關的禁止法令,這批豬肉都已經失去了適銷性。比利時的法律在這種情況下已經不再是判斷通常使用目的的標準,也就是說,應適用哪國的公法標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貨物是否受到污染而不可轉售,進而違反貨物的通常使用目的。被污染的貨物已經不能再歐洲轉售,因此已構成35條項下的貨物不相符。 所以,賣方所在國的公法標準實際上對決定貨物相符的意義不大。因此,德國聯邦最高法院實際上通過本案由賣方所在國標準轉向了買方所在國標準。
關鍵詞:貿易保護主義 反全球化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評述
關于經濟全球化相關的文獻:趙曉、劉陽(2005)從宏觀國際經濟的角度對中國經濟的現狀與地位進行了分析,認為中國正經歷20年左右的國際顯性摩擦時期,而中國作為新的大國被國際接納,達到新的國際均衡時期還需要20年,這是現階段中國遇到發達國家各類經濟摩擦的重要原因之一。三好將夫在其論文“全球經濟的抵制場”別對全球化中跨國公司的行為做了研究,他認為20世紀60年代以后跨國公司越來越不受政府控制,離開國家和民族,追求自己的利益而拋棄民族自行其是。他們選擇具有穩定政治結構、廉價勞動力、適當基礎設施和較低稅率、對環境要求較低的國家進行資本輸入。
關于發達國家新貿易保護主義的文獻:趙瑾(2005)認為當代全球新貿易保護主義呈現十大特點,分別是保護的焦點由經濟問題擴展到社會問題;手段主要依靠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環境技術標準、動植物檢驗檢疫措施為主;保護方式由限制進口變為通過出口補貼等措施擴大出口、通過多邊貿易保護發達國家的技術比較優勢、通過勞工標準、技術標準達到全面禁止進口的目的;其動機由提高本國產業競爭力轉變為從根本上削弱甚至使對方喪失國際競爭力。梁丹(2005)分析了當今發達國家國際貿易政策中“新人文主義”傾向及其背景,認為如SA8000等人文壁壘是發達國家推動經濟全球化為己所用的產物,是發達國家保護國內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需要,也是跨國公司樹立企業社會形象的要求。Benoit Laplante & Jonathan Garbutt(1992)則對發達國家貿易政策中的環境保護主義進行了研究,認為需要國際環境政策的共同協調來防止環境政策變為國際貿易中的一項非關稅壁壘。
二、近年發達國家“反全球化”的表現
1、國際投資方面
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企業并購的干涉。聯想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受到美國政府相關部分干涉、中海油并購尤科斯失敗等等。
2、反傾銷
以中國這個最大發展中國家為例,從反傾銷立案調查數量來看,我國是世界上遭遇反傾銷立案調查最多的國家。從1995年到2006年6月,世界范圍內共發起2938起反傾銷立案調查,中國以500起的總數量排名第一,占世界總量的17.02%,為第二位韓國的2倍多。
3、技術性貿易壁壘
主要包括WTO《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規定的技術法規、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以及動植物及其產品的檢驗和檢疫措施、包裝和標簽、標志要求、綠色壁壘、信息技術壁壘等等。近年來呈現迅速上升趨勢,據統計,20世紀70年代技術性貿易壁壘占到世界貿易壁壘的10%~30%,而最近幾年幾乎占到了80%。有關數據顯示,入世以后技術性貿易壁壘措施每年對我國出口額的影響約為450至500億美元,占出口總值的25%以上。
三、發達國家“反全球化”行為的原因和動機
1、構建生產與消費全球化背景下的一國生產函數
為了用于分析發達國家“反全球化”行為的動機以及技術創新對發展中國家的意義,本文將構建生產與消費全球化背景下的一國生產函數。
根據新增長理論,若假設經濟增長是希克斯中性的,則一國的生產函數一般寫為:Y=Af(L,K)。
其中A代表技術水平,L代表一國勞動力,K代表本國資本。這里將要根據全球化背景對其進行一些改進。首先,在全球化下可以將生產資料分為易流動與不易流動資源兩類,其中勞動力目前根據現狀仍然屬于不易流動資源。其次,資本在生產中的作用最終體現在它可以購買本國勞動力和各種生產資料。考慮到全球化背景下資本可以借由國際直接投資進行全球優化配置,一國可以利用的生產資料或者說資源事實上是世界易流動資源能夠被本國利用的部分加上本國勞動力能夠被利用的部分。第三,假定一國的技術研發投入是總資本存量的一定比例,那么技術的進步也取決于本國總資本的數量。盡管內生增長理論的研究開發模型得出技術水平的穩態值與研發資本投入比例無關的理論推論,但許多學者的實證研究證明科技投入對技術進步的促進效應還是十分明顯的。第四,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的發展中國家,其技術在生產函數中的作用小于技術密集型發達國家,因為其生產過程主要依靠勞動投入,同時勞動密集型產品價格相對較低,即產出的價值較低。這樣,歸結以上四點變動,全球化下a國的生產函數可以改寫為以下形式:
Y=Aρf(Laθ3(Ka+Kf),Swθ4(Ka+Kf))
其中,La代表a國的勞動力數量,θ3代表由本國資本和外商投資資本決定的、能夠開發使用本國勞動力的比例,Sw代表世界易流動生產資料總量,θ4代表由本國資本和外商投資資本決定的世界易流動生產資料可以由本國利用的比例。
此外,根據經濟學基本原理,產出必須有相等數量的需求才能保持穩定,總產出若超出總需求,則會由價格水平變化減少至實際需求水平,即Y=D。
同時,在消費全球化背景下,假設任何國家對所有產品的需求量取決于該國的人口和人均收入,而其中有一定比例的需求將通過a國產品滿足。這個比例應當取決于a國產品的價格和綜合壟斷程度,它又由該國產品的價格水平和技術不可代替程度等因素決定。因此,a國產品面臨的需求包括a國與世界其他國家對a國產品的需求量兩部分組成。即:
D=θ1Da+θ2∑DW
θ1=θ1(k(P,A)) әθ1/ әP<0 әθ1/ әP>0
θ2=θ2(k(P,A)) әθ2/ әP<0 әθ2/ әP>0
Da=f(la,ia) әDa/ әla>0 әDa/ әia>0
Dw=f(lw,iw) әDw/ әlw>0 әDw/ әiw>0
其中,k表示a國產品的綜合壟斷系數,它由該國產品的價格水平和技術水平等因素決定。一般來說θ2<θ1,因為本國需求通過本國產品滿足的比例通常要大于外國。lw代表除a國外的任一國家w的人口,iw代表除a國外的任一國家w的人均收入。
由以上幾個方程可以基本了解經濟全球化下一個國家生產函數的全貌,它將用于本文分析全球化對發達國家采取“反全球化”行為動機。
論文關鍵詞 跨國公司 法律規制 法律環境
跨國公司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是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中最活躍的主體。在我國改革開放過程中,跨國公司在我國經濟發展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他們帶來了大量的資本與技術,促進了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但是跨國公司由于經濟實力雄厚,且擁有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其跨國屬性也決定了它們能夠以更為靈活的方式實現市場策略,因而跨國公司極有可能會實施侵害東道國利益的行為,這就需要對跨國公司進行法律規制,使其經營行為符合東道國的法律和政策。本文主要從跨國公司的法律規制這一角度就跨國公司法律規制的必要性、跨國公司法律規制的重點以及跨國公司法律規制的對策三個方面展開論述。
一、跨國公司法律規制的必要性
(一)跨國公司可能侵害東道國利益
跨國公司作為民商事主體,同樣有著追求經濟利益的強烈渴求,或者說,資本在國際間流動,本身就是以逐利為最終目的的,而資本在國際間的流動正是以跨國公司為主要載體的。跨國公司可能會利用發展中國家相對寬松的法律環境,以損害東道國利益的方式,滿足自身的逐利需求。例如,利用發展中國家環境法制不完善,以犧牲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利益為代價,實現自身的逐利目的,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康菲溢油案。2011年6月,蓬萊19-3油田C平臺附近海域發現大量溢油。康菲公司給予的解釋是,在其進行注水作業時,對油藏層施壓激活了天然斷層,導致原油從斷層裂縫中溢出來。2011年11月,聯合調查組公布了事故原因調查結論,指出漏油事故是一起造成重大海洋溢油污染的責任事故。此外,“跨國公司通過國際經濟合作或經營的途徑,將污染密集型產業,特別是發達國家已淘汰的技術、設備、生產工藝、產品、危險廢物等,通過投資方式轉移到發展中國家”,更是一種常見的形式。
(二)跨國公司法律規制屬于東道國國內事務
跨國公司進入東道國經營后,往往采取設立分公司的方式進入東道國,此時跨國公司的在東道國的經營機構應接受東道國的管轄與規制,這是經濟主權的體現。因此,對跨國公司的法律規制,本身就屬于東道國的國內事務,跨國公司不會由于其跨國身份而游離于法律規制之外。例如,跨國公司在東道國的子公司或分支機構侵犯雇員正當工作權利或其生命健康、對東道國環境造成嚴重損害或侵犯少數群體權利的案件時有發生。此時,東道國應通過本國的執法機制,糾正跨國公司子公司或分支機構的違法行為,以實現法律治理目的。
二、跨國公司法律規制的重點
跨國公司法律規制的對象是跨國公司在東道國的經營行為,筆者認為跨國公司法律規制的重點應在于避稅行為、商業賄賂、并購行為以及環境侵權行為等方面。
(一)避稅行為
跨國公司能夠利用其跨國身份輕易地實現避稅,從而侵害了東道國政府的稅收權益。當前跨國公司的避稅手段非常多,主要表現為利用商品交易不合理價格避稅,利用關聯企業間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買賣和轉讓避稅,利用提供不合理的勞務避稅。
避稅行為嚴格來說并沒有違反稅收法律法規,但是避稅行為是避稅人利用稅法漏洞,實現減輕或減除稅負的目的,其直接的結果是造成了國家財政收入的流失。跨國公司的避稅行為,使東道國利用外資的代價增高,破壞了公平合理的稅收環境,甚至會形成國內公司仿效。東道國和跨國公司之間所開展的避稅與反避稅博弈,在本質上是一種利益博弈,東道國政府完全有權通過完善法律、強化稅收執法機制等一系列措施實現反避稅。
(二)商業賄賂
跨國公司的商業賄賂行為也是跨國公司法律規制的重點。所謂商業賄賂,是指利用賄賂這一方式獲得交易機會,破壞了公平誠信的市場環境,是各國刑法打擊的對象。在國外,商業稅率整治手段嚴厲,如,2009年12月31日,美國司法部以斯達康違反《反海外賄賂法》在華行賄,向其開具了一張300萬美元的刑事和解罰單。2009年8月3日《中國青年報》報道,最近幾年在麥肯錫、朗迅、大摩、IBM等財富巨頭身上發生的商業賄賂事件一定程度上還原與厘清了跨國公司的本來面目。
可見,商業賄賂極易在跨國公司身上發生,其原因何在?筆者認為,跨國公司的一些特點決定了其極易成為商業賄賂者。首先,跨國公司為了能夠進入東道國并獲得市場份額,在主觀上存在以商業賄賂獲得交易機會的愿望;其次,跨國公司會面臨諸多的審批與審核,這決定了跨國公司與東道國政府人員走得比較緊;最后,跨國公司的雄厚財力、社會關系的運用能力等也決定了跨國公司有能力實施巨額的商業賄賂,這是國內小企業所望塵莫及的。
(三)并購行為
跨國公司的并購行為可以依法進行,但是跨國公司的并購行為可能會損害東道國的經濟利益,甚至會對東道國的經濟安全造成影響,主要表現為跨國公司能夠利用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大規模地實現并購,最終形成市場壟斷,或者對東道國的產業形成毀滅性打擊。如有學者認為,“跨國公司在全球擴張的過程中,通過直接并購、合資、品牌再定位等策略蠶食我國民族知名品牌,對我國本土企業的品牌塑造及發展形成極大沖擊”。此類并購會導致擁有壟斷優勢的跨國公司跨越歧視市場壁壘,保持穩定的加工市場集中度和寡頭競爭穩定性,排斥中小規模廠商,一旦它控制市場就可能壓制競爭,降低市場效率,破壞市場結構,最終損害消費者福利。
(四)環境侵權行為
跨國公司將大規模地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發展中國家在環境保護的力度上相對較弱,這樣跨國公司在經營活動中就會節省一大筆的環境開支。在著名的印度博帕爾案中就可以看出,跨國公司利用國內外環境保護標準不同,滿足自身的逐利需求。在中國,一些跨國公司進入中國時,除了帶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也將高污染、高危險的行業或生產環節轉移進來了,如橡膠、塑料、印染、制革、電鍍、制鞋、電池等行業屬于高污染型企業,而鋼鐵、有色金屬、電力、建材、造紙和化工六大產業則是高耗能產業,可以說,中國在迎接跨國公司來華投資帶來的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對環境和資源的空前挑戰。
(五)其他行為
跨國公司的其他行為如社會責任承擔、勞工保護、人權保障等也屬于東道國法律規制的內容。例如,跨國公司利用發展中國家勞動者保護程度低實現經營成本的降低,在本國勞動者與外國勞動者的保護程度上采取雙重標準,甚至由于在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普遍未達到國際勞工組織規定的核心標準,致使產品的勞動力成本很低,這種因低工資而形成的出口競爭優勢被發達國家稱為“勞動力傾銷”,導致產品易遭反傾銷之訴,值得關注。
三、跨國公司法律規制的對策
跨國公司法律規制目的的實現,不能一味地要求跨國公司承擔過多的義務或者對其進行道德指責,更不能因為跨國公司經營過程中出現的一些違法違規現象而拒絕跨國公司進入本國經營而設置不合理的準入壁壘。相反,跨國公司的法律規制,需要加強本國的法律制度建設,優化法律環境,加強執法能力,促使跨國公司在經營中遵守東道國的法律法規和公共政策。
(一)完善法律制度
東道國需要加強相關法律制度建設,使跨國公司的經營行為有法可依。如針對跨國公司的避稅行為,需要加強稅收法律制度建設;針對跨國公司的商業賄賂行為,需要完善反商業賄賂法律體系;針對跨國公司的并購行為,需要完善與并購相關的法律制度,尤其需要完善反壟斷審查法律制度;針對跨國公司的環境侵權行為,需要完善環境保護法律制度。其他相關法律制度如勞動者權利保護制度等,也需要加以完善。簡言之,跨國公司的出現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體現,東道國政府應加強法律制度建設,使本國法制能夠與國際接軌,避免國際經濟交往中出現雙重標準,這將有助于跨國公司經營行為的規范化,同時也有助于東道國本國法律制度在品質上的提升。
(二)加強執法能力
跨國公司法律規制除了需要立法層面的努力之外,還需要在執法層面有所體現。執法是將靜態的法律規定轉化為現實的法律秩序,從而實現法律的調整目的,在法律秩序的實現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當前跨國公司法律規制之不足,固然存在立法層面的漏洞與缺失,但是與執法機制不夠完善也存在密切的關聯。建議我國加強跨國公司執法機制建設,提升執法者的執法能力,從而更好地規范跨國公司的經營行為。
[關鍵詞]綠色信貸,可持續發展,環境風險管理論文本科論文畢業論文
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改變以往過度透支環境和能源的粗放發展模式,“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資金是經濟活動的血液,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社會資金融通樞紐的銀行業也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把履行企業的經濟責任與社會責任統一起來,努力推進生態文明,為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做出貢獻。2007年7月,國家環保總局和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聯合推出的“綠色信貸政策”,通過在金融信貸領域確立環境準入門檻,切斷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無序發展和盲目擴張的資金來源,正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為此,有必要從理論上對我國商業銀行推行綠色信貸的相關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
一、綠色信貸及綠色信貸產品
所謂綠色信貸,指的是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等金融機構依據國家的環境經濟政策和產業政策,對研發、生產治污設施,從事生態保護與建設,開發、利用新能源,從事循環經濟生產、綠色制造和生態農業的企業或機構提供貸款扶持并實施優惠性的低利率,而對污染生產和污染企業的新建項目投資貸款和流動資金進行貸款額度限制并實施懲罰性高利率的政策手段。目的是引導資金和貸款流入促進國家環保事業的企業和機構,并從破壞、污染環境的企業和項目中適當抽離,從而實現資金的“綠色配置”(鄧聿文,2007)。國際上普遍認同的綠色信貸規范是2006年7月重新修訂的赤道原則,該原則適用于項目資本成本超過1000萬美元(含1000萬美元)的項目,這也將是我國銀行業綠色信貸標準的藍本。畢業論文
綠色信貸要求商業銀行采取“三重底線”的方法管理其業務,即商業銀行開展業務不僅要滿足合作伙伴(客戶、股東、員工、供貨商、社會)的需要,同時還要意識到自身的行為必須對社會以及生態環境負責。從國際經驗來看,綠色信貸產品一般包括(UNEPFI,2007):
1.住房抵押貸款(homemortgage)。如花旗集團旗下的FannieMae于2004年針對中低收入顧客推出的結構化節能抵押產品(EnergyEfficientMortgage),將省電等節能指標納入貸款申請人的信用評分體系;再如英國聯合金融服務社(CFS)自2000年推出生態家庭貸款(Eco-homeloan)以后,每年為所有房屋購買交易提供免費家用能源評估及二氧化碳抵銷服務,僅2005年,就成功地抵銷了5萬噸二氧化碳排放。
2.商業建筑貸款(commercialbuildingloan)。如美國新資源銀行(NewResourceBank)向綠色項目中商業或多用居住單元提供0.125%的貸款折扣優惠;美國富國銀行(WellsFargo)為LEED認證的節能商業建筑物提供第一抵押貸款和再融資,開發商不必為“綠色”商業建筑物支付初始的保險費。
3.房屋凈值貸款(homeequityloan)。如花旗集團與夏普(Sharp)電氣公司簽訂聯合營銷協議,向購置民用太陽能技術的客戶提供便捷的融資;美洲銀行則是根據環保房屋凈值貸款申請人使用VISA卡消費金額,按一定比例捐獻給環保非政府組織。畢業論文
4.汽車貸款(autoloan)。如加拿大VanCity銀行的清潔空氣汽車貸款(CleanAirAutoLoan),向所有低排放的車型提供優惠利率;再如澳大利亞MECU銀行的goGreen汽車貸款,是世界公認的成功的綠色金融產品,也是澳大利亞第一個要求貸款者種樹以吸收私家汽車排放的貸款,此項貸款產品自推出以來,該銀行的車貸增長了45%。
5.運輸貸款(FleetLoan)。如美洲銀行的小企業管理快速貸款(SmallBusinessAdministrationExpressloans),以快速審批流程,向貨車公司提供無抵押兼優惠條款,支持其投資節油技術,幫助其購買節油率達15%的SmartWay升級套裝(SmartWayUpgradekits)。
6.綠色信用卡。如歐洲的Rabobank推出的氣候信用卡(ClimateCreditCard),該銀行每年按信用卡購買能源密集型產品或服務的金額捐獻一定的比例給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WF);再如英國巴克萊銀行的信用卡(BarclayBreatheCard),向該卡用戶購買綠色產品和服務提供折扣及較低的借款利率,卡利潤的50%用于世界范圍內的碳減排項目。
7.項目融資(Projectfinancing)。對綠色項目給予貸款優惠,如愛爾蘭銀行對“轉廢為能項目(energy-from-wasteproject)”的融資,給予長達25年的貸款支持,只須與當地政府簽訂廢物處理合同并承諾支持合同范圍外廢物的處理。
二、商業銀行推行綠色信貸已是大勢所趨
1.推行綠色信貸是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商業銀行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中介角色,決定了其在可持續發展中的特殊地位(UNEP,1997;EuropeanCommissionDGXI,1998)。商業銀行根據持續期、規模、剩余額度和風險等要素進行資金的配置,其高效的審貸體系使其在風險衡量和定價方面具有突出優勢,因而商業銀行推行綠色信貸,通過差異化定價引導資金投向有利于環保的產業、企業和項目,可有效地促進可持續發展。尤其是以幫助企業提高經濟和環境效益為重點,使企業努力達到環保法律法規的要求。而自覺地進行無害環境的實踐,增強控制風險的能力,創造條件積極推行綠色信貸,進一步降低資源消耗和減少污染,畢業論文提高清潔生產水平,也有利于商業銀行擺脫過去長期困擾的貸款“呆賬”、“死賬”的陰影。
2.推行綠色信貸有助于商業銀行管理環境風險。
據全球金融界估計,1970-1979年氣候天災水災給金融業造成的經濟損失大約為500億美元,1988-1997年更暴增為3000億美元(UNEP,2000)。這些數據揭示,環境破壞不僅直接增加了銀行業的經營風險,甚至可能危及銀行業的可持續經營和生存。在我國,“一些地區建設項目和企業的環境違法現象較為突出,因污染企業關停帶來的信貸風險加大,已嚴重影響了社會穩定和經濟安全。”由于各國政府對企業污染環境責任的追究日益嚴格,銀行業若不加強其環境風險管理,一旦發生給予貸款的企業發生污染事件時,不但影響銀行的社會形象,也將損及其債權的收回。推行綠色信貸,把環境和社會責任標準融入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活動中,對環境和社會風險進行動態評估和監控,就為商業銀行通過保險和衍生金融市場等轉移環境風險提供了可行的路徑。
3.推行綠色信貸有助于提升商業銀行的經營績效。
推行包括綠色信貸在內的綠色金融服務(或產品)的收益具體表現在:擴大市場份額;利潤增長;吸引顧客并獲得顧客忠誠;高員工滿意度及保留率;聲譽收益(提升品牌形象);媒體的正面關注;環保意識和收益;獲得更多的經營許可;鞏固與外部利益相關者的合作關系等(UNEPFI,2007)。實證研究亦表明,環境績效與財務績效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推行綠色信貸有助于商業銀行獲得競爭優勢。Feldmaneta1.(1997)、Schalteggeretal.(2000)、Repettoetal(2000)檢驗了企業環境管理投資與其金融利益相關者(如銀行、保險公司、投資者)績效之間的關系,發現企業的環境管理戰略與企業績效之間存在正向相關關系。可持續資產管理公司(SustainableAssetManagement,SAM)對58個產業的2006年可持續年報披露的可持續風險與機會進行分析亦支持了這一觀點。SAM提出,商業銀行從環境生態或社會議題的風險與機會(如氣候變遷對企業的影響)作為切入點,將極大地增強競爭優勢。
4.推行綠色信貸是商業銀行應對利益相關者環境關注的重要舉措。
商業銀行將環境因素納入貸款決策,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越來越嚴格的環境政策和環保市場的迅速發展,以及來自利益相關者——如NGO、股東和員工的壓力。例如,美國銀行之所以成為最早考慮環境政策、特別是與信貸風險相關的環境政策的銀行,是由于1980年美國政府提出了“全面環境響應、補償和負債法案”(CERCLA,ComprehensiveEnvironmentalResponse,CompensationandLiabilityAct)。根據該法案,銀行必須對客戶造成的環境污染負責,并支付修復成本。法案頒布實施以來,一些銀行甚至因此而破產。
5.推行綠色信貸已成為國際銀行業的營運規范。
20世紀90年代早期,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金融計劃項目(UnitedNationsEnvironmentalProgramFinanceInitiative,UNEPFI)就發表了銀行業《金融業環境暨可持續發展宣言》(StatementbyFinancialInstitutionsontheEnvironment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強調要把環境因素納入標準的風險評估流程的必要性。其主要目標就是要求銀行業在經營管理活動中必須考慮環境因素,并且鼓勵民間部門投資于有益環境的技術與服務。而世界銀行集團的國際金融公司倡導的赤道原則(EquatorPrinciples)更是為項目融資中環境和社會風險評估提供了一個框架,包括不同類型項目的風險分類,還列示了與環境評估流程、監控和后續指導相關的議題。目前,已有包括花旗、渣打、匯豐等在內的56家金融機構成為赤道原則金融機構(EquatorPrinciplesFinancialInstitutions,以下簡稱“EPFIs”),這些金融機構遍布全球,占全球項目融資市場的90%以上。
三、商業銀行推行綠色信貸的內在要求
為應對信貸中可能面臨的環境風險,商業銀行將環境標準納入其整體信貸戰略及貸款項目評估之中,并發展出風險管理體系,強調客戶的環境風險和銀行責任,作為綠色信貸盡職調查(duediligence)的基礎。相對于傳統的貸款管理,綠色信貸管理的特殊之處或內在要求在于把環境與社會責任融入到商業銀行的貸款政策、貸款文化和貸款管理流程之中。
(一)實施綠色信貸要求商業銀行制定相應的環境信貸政策
環境信貸政策通常由商業銀行高級管理層制定,并作為銀行員工及顧客的工具和指導信號長期存在。完善的環境信貸政策將有助于:①為員工及顧客提供商業銀行關于環境風險及有關環境議題的清晰指南;②向員工及顧客闡明商業銀行如何通過特定的程序、畢業論文承擔哪些責任來實現其經營目標;③確保與環境風險相關的貸款以一貫且公平的方式承做;④為與環境風險相關的銀行業績的評價提供明晰的標準。
很顯然,銀行環境信貸政策應具有可操作性及成本效率,同時還應考慮環境風險敞口、人力資源限制和市場限制,并對以下問題作出回答:銀行現有的貸款及投資組合在哪些領域暴露于環境風險之下?不同類型、不同地區、不同行業貸款的風險敞口是否具有較大的差異?環境風險管理需要哪些人力資源、需要對他們進行哪些培訓?銀行環境信貸的主要競爭者有哪些?環境信貸產品價格及質量層面的競爭程度如何?環境風險調查及轉移成本是否影響到商業銀行的競爭地位?哪些細分市場的顧客對交易成本的增加更為敏感?等等。
(二)實施綠色信貸要求商業銀行進行環境及社會風險管理
一般而言,環境及社會風險可分為三類:①直接風險(directrisk),指的是銀行因清理被其借款人污染土地所蒙受的直接法律責任(如借款人破產)。②間接風險(indirectrisk),反映了借款人的環境負債可能影響其償付貸款能力而造成的風險。由于政府環境管制日益嚴格,企業必須在環保方面投入大量資金以滿足政策要求,從而可能影響借款人的現金流繼而影響其償貸能力。如果貸款企業不遵守環保政策,就會面臨罰款、支付治理成本、暫時或永久停業。③名譽風險,反映的是銀行因與環境問題投資關聯而遭受的名譽損失(Thompson,1998)。勿庸置疑,聲譽與形象是銀行最重要的“資產”,隨著政府、監管部門、非政府組織和媒體對銀行信貸政策關注程度的日漸提高,銀行在貸款項目環境風險審查上有失謹慎而導致的環境及社會影響將會對銀行的聲譽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繼而影響銀行的市場價值和業務開展。
實踐證明,有效的環境及社會風險管理有助于減少不良資產的數量繼而改進銀行的經營績效。環境及社會風險管理作為商業銀行辨識、評價、控制、轉移和監測環境及社會風險的過程,不僅適用于單筆貸款,而且適用于集合貸款和投資組合。其目的在于使可預見的環境風險敞口最小化的同時,對不可預見的環境風險提供足夠的保護。商業銀行對環境風險進行評估時,必須重點關注環境風險發生的概率、環境風險的級數(嚴重程度)、環境風險影響的持續期、環境風險的敏感性和不可逆轉性、環境風險和收益的社會影響(即特定的環境影響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是否有助于環境風險和收益的均衡分享)、是否符合相關立法特別是環保法的要求等因素。
環境及社會風險管理流程可分為環境及社會風險識別、環境及社會風險評估、環境風險控制及轉移、環境風險監測等。相對于傳統的貸款管理,綠色信貸管理的特殊之處主要體現在:
1.貸款項目按環境與社會標準進行分類過濾。
根據赤道原則,貸款項目發起時,EPFIs應當參照IFC的環境與社會標準將貸款項目分為A、B、C三類,分別代表環境或社會層面的高、中、低風險。A級及B級的貸款申請者必須完成社會及環境評估,且在與當地利益相關者磋商后,須備妥環境管理企劃書,說明如何減少或監測項目在環境與社會方面的風險。
商業銀行在具體操作中,為了提高審貸效率,往往會結合具體情況,按貸款項目環境風險高低進行分類(如加拿大皇家銀行將貸款劃分為三類,參見表1),不同環境風險類別的授信項目,其風險識別和評估、內部研究及外部專家認證亦有所不同。如果貸款項目落入表內所列的范疇,則貸款申請將提交至地區分行或總行,視具體情況請外部咨詢人員進行評估。對于I類項目,銀行有選擇地請外部專家進行環境風險評估;II類項目需請外部專家提出行業的具體風險;III類項目則需請資深外部專家對項目進行調查。
2.貸款項目進行環境及社會評估。
根據赤道原則,貸款項目的環境及社會評估應針對以下項目:社會及環境條件基準評估;更符合環保及社會責任的可行替代方案的考慮;東道國法律法規及適用的國際協定及協議的要求;人權和社會健康、安全及保障的保護(包括風險、影響及保障個人使用項目安全的管理);文化遺產的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包括變更自然或重要居住地或法定保護區域中的瀕危物種與敏感性的生態系統);可再生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管理和使用(包括通過恰當的獨立認證體系認證的可持續資源管理);危險物質的使用和管理;重大災害評估與管理;勞工問題(包括四項核心勞工標準)、職業健康和安全;防火與生命安全;社會經濟影響;土地的取得和非自愿安置;對社區和弱勢群體的影響;對原住民及其特有文化體系和價值觀的影響;現有項目、建議項目及未來預期項目累計影響;項目設計、評估及執行中受影響方的協商和參與;能源的有效生產、運輸及使用;污染預防、減廢、污染控制、固體廢棄物與化學廢棄物的處理。商業銀行根據這些項目評估結果決定是否繼續貸款提交、貸款審批或貸款發放。圖1為加拿大商業發展銀行(BDC)的環境評估決策樹。畢業論文
3.借助環境保險及金融衍生品轉移貸款風險。
隨著金融市場的不斷深化,保險市場和金融衍生品市場為環境風險的轉移提供了有利條件。商業銀行通常可以通過以下保險政策實施風險保護:一是要求顧客考察使其免于環境責任的保險;二是要求顧客以銀行為受益人,購買環境責任險;三是以第一方保險將商業銀行全部貸款組合的環境風險轉移至保險公司;四是要求環境顧問掌握專業保險賠付知識。除保險市場外,金融衍生品市場亦為包括環境風險在內的信用風險的轉移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4.進行動態的環境風險監控。
由于在貸款持續期間或投資期間,環境風險可能會發生重大變化,加之借款人有可能違反環保法規及貸款約定,因此,商業銀行必須對貸款的環境及社會風險進行動態監控。貸款環境風險監控對象包括單筆貸款和整體貸款組合,監控方法包括口頭詢問、信息披露以及對項目或場地的實地考察等。
四、我國銀行業推行綠色信貸的相關舉措
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已經意識到了環境蘊含的機遇和風險,以及銀行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例如,上海銀行、招商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已加合國環境署金融計劃項目(UNEPFI);興業銀行因在能效融資產品開發和推廣方面的優秀表現,榮獲英國《金融時報》和國際金融公司聯合舉辦的2007年度可持續銀行獎評選活動中“年度可持續發展交易獎”,成為首次獲此殊榮的中國商業銀行。然而,也必須看到,盡管有關政府部門初步制定了綠色信貸的實施指導意見,但我國銀行業在實施綠色信貸方面仍有待于更新知識、積累經驗。特別是,在某種程度上,我國的環境惡化與個別地方政府官員腐敗、法規執行不力、缺乏公眾透明度等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因此,我國商業銀行如何踐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推廣綠色信貸,推動經濟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仍然面臨著諸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國銀行業綠色信貸的順利推廣、實施應當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為實施綠色信貸做好充分的準備
從國際經驗來看,畢業論文商業銀行要發展成為可持續銀行一般需經過四個階段:防御階段、預防階段、進攻階段以及可持續銀行階段(Jeucken,2001)。我國商業銀行絕大多數還處于防御階段,對環境風險的認識還有待加強。而要從防御階段逐步推進至可持續銀行階段,我國商業銀行至少要就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做好準備:一是戰略準備,要把可持續發展與社會責任提升到銀行的戰略層面,確定環境目標,確立標竿和報告制度,明確決策者必要的溝通職能。二是政策準備,要結合實際制定商業銀行的環境信貸政策,編制環境風險管理方案,用以指導信貸活動及其他業務。三是人才準備(包括內部人才準備和外部人才準備),由于環境風險評估的專業性強,我國商業銀行能夠擔當此重任的內部人才并沒有特別儲備,因而需要加大引進此類人才的力度;外部人才準備則是需要對貸款項目環境及社會風險進行評估的外部咨詢公司或行業環保專家。四是組織機構準備,從職能和公司治理方面為綠色信貸提供支持。Ganzi&Tanner(1997)調查顯示,許多銀行均設立了環境部門,并開發了環境友好產品,如英國合作金融服務(CFS)設立了道德政策部門(EthicalPolicyUnit),并賦予該部門業務否決權;再如瑞士信貸銀行建立了環境執行委員會(EnvironmentalExecutiveBoard),由董事會直接領導,監督、記錄綠色信貸業務,并就與環境相關的議題提出戰略對策建議。五是產品準備,綠色信貸產品的設計不僅要融入環境及社會責任理念,而且要吸取傳統信貸產品的成功經驗,如彈性、友好度、便于個人管理、捆綁或低風險等等,這些特征均應成為綠色信貸產品設計的核心,唯其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顧客。
(二)商業銀行與政府監管部門共同著力,構建綠色信貸激勵機制
長期以來,我國銀行業在一股獨大的情況下,由于國資部門仍未完全實現公司化,股東本身對于長期利益以及短期利益的關注存在一定的矛盾。加之各銀行均實行分行制,管理鏈條較長,且績效考核體系以經濟指標為主,并未將環保績效納入其中,因而不排除一些分行為了完成考核指標而無視總行關于實施綠色信貸要求的可能。2007年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就顯示,截至6月末,投向高耗能行業的中長期貸款占比為12.1%,六大主要高耗能行業累計完成投資額同比增長24.1%,均呈逐季加快趨勢。基于這一背景,銀行業內部必須建立相應的激勵約束機制,為商業銀行各分支機構實施綠色信貸提供動力。在這里面,不僅要有對商業銀行違規向環境違法項目貸款的行為實行責任追究和處罰的措施,而且還要有對切實執行“綠色信貸”成效顯著的商業銀行實行獎勵的政策。另外,綠色信貸評估涉及面廣,評估成本高,更重要的是,從短期來看,銀行對企業豎立綠色屏障時,也就意味著有可能喪失部分優質客源。然而,中國人民銀行的信貸政策要求支持對環境有益的項目,通常的辦法就是降低利率、優惠貸款,加之從現有的經濟利益角度來考量,綠色信貸所支持的項目,有相當一部分是經濟效益并不太好的項目,如風電和垃圾發電等,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商業銀行的盈利。鑒于此,應該制定相應的配套政策,如減免稅收、財政貼息等財政政策,以調動并確保商業銀行推行綠色信貸的積極性。畢業論文
(三)規范地方政府行為,為綠色信貸的推行掃清地方保護主義障礙
據國家環保總局公布的數據,2003-2005年間,由于地方政府的縱容和袒護,全國70000宗環保違法案件僅有500件得到處理,僅為全部案件的0.71%(EconomyandLieberthal,2007)。改革開放以來,地方政府始終存在很強的地方保護主義色彩,以各種方式對銀行進行信貸資源的爭奪并試圖轉嫁改革成本。甚至于有些地方政府無視國家的環保政策,以各種名目、各種形式干預商業銀行的業務,進而導致商業銀行經營行為扭曲。從國際經驗來看,政府部門行為的調整和約束、銀行與各級政府的共識是信貸政策有效支持環境保護的首要前提。因此,我國中央政府有必要將環保指標納入地方官員的績效考核指標體系,或是加大環保指標在地方政府績效考核指標中的比重,并以立法或規定等形式隔絕地方政府對商業銀行經營行為的干預。同時,可以考慮由中國人民銀行或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牽頭,促成商業銀行與各級地方政府就共同環保事項或流域性事務進行結盟或簽署環保協議,形成書面契約約束。
(四)加強與環境利益相關者的聯系與互動,營造良好的綠色信貸實施環境
首先,環保部門應建立并完善環保信息庫,畢業論文與金融部門形成信息溝通機制。商業銀行可以借助環保部門的力量,加強貸款風險管理,補充銀行信用信息數據庫,強化“以法治貸”意識;同時,環保部門也可借助商業銀行的力量,強化環境監督管理,嚴格信貸環保要求,促進污染減排。目前,我國環保政策和信息零散、缺乏統一管理與機制,加上環保專業性強,銀行信息搜集成本高,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綠色信貸的推行,因而迫切需要盡快建立并完善環保信息庫。
關鍵詞:東北亞區域;農產品貿易。
1 東北亞農產品貿易的特征。
東北亞各國的經濟發展差距大,其中,日韓為發達國家,其2009年的人均國民收入分別為4。1萬美元和1。7萬美元,而蒙古和朝鮮的人均GDP只有0。16萬美元和0。18萬美元,還不到日本的1/20。
在農產品貿易方面,中國與東北亞區域各國呈現一定的互補性,這為各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產業重組爭取了很大空間。在自然資源方面,中、俄、蒙三國地大物博,其自然資源非常豐富,而日韓兩國人多地窄,資源十分匱乏,其農產品主要依靠進口來維持供需平衡;在勞動力方面,中朝兩國勞動力富足且勞動力成本低廉,而其它四國存在勞動力不足的瓶頸;在生產技術方面,日韓兩大發達國家擁有雄厚的資金和先進的生產技術,而其它四國生產技術相對落后,產品相對較為低端。這些差異的存在為各國的農產品貿易合作提供了可能性。
2 中國與東北亞各國的農產品貿易現狀。
本文采用的農產品國際貿易額數據是按照HS分類的,其中我們普遍將HS前1-24章產品歸為農產品范疇。
總體來說,中國與東北亞區域國家貿易關系最密切的是海產品,2009年貿易總額占農產品貿易總額的45。8%,一方面,中國作為出口市場向日韓俄三國出口海產品,另一方面,中國又作為進口國向俄羅斯進口大量該類產品;其次為蔬果類產品,2009年貿易總額占農產品貿易總額的24。
5%,主要由中國向各國出口,且連續多年保持順差狀態。
正是由于這種持續的貿易順差,使得日韓兩國遲遲不愿對中國完全開放農產品市場,甚至不斷增加貿易壁壘。中國同各國貿易排在第三位的是谷類,其后為殘渣廢料類和其它可食用制品。
根據中國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同東北亞區域各國的貿易往來總體上講進展較快,每年是以一個很客觀的增長率增長。從貿易收支方面來看,中國同日、韓、蒙三國連續多年均表現為貿易逆差,而與朝、俄兩國連續順差。但就農產品貿易來說,中國除了與俄羅斯的貿易合作保持逆差外(僅2008年為微小順差),與其它各國連續多年均表現為貿易順差關系。
由于全球經濟的相互依存性,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全球經濟走向低迷,整體消費需求大大下降。在農產品貿易方面,中國同日、韓、俄三國的總額在經過2007年的小高峰之后均有所下滑,尤其是同韓國的貿易合作,2008、2009連續兩年負增長指數均高于10個百分點。其中,降幅最大的為海產品和谷類產品。(由UNComtrade統計數據整理而得)3 后金融危機時代中國與東北亞各國的農產品貿易對策。
有專家預測,本次經濟危機已經見底回暖,但后經濟危機時代東北亞區域乃至整個世界的經濟增長態勢并不穩定。中國在農產品貿易往來方面的連年順差導致日韓等國紛紛采取行動來對抗中國產品,反傾銷、保障措施、特保和反補貼等措施屢見不鮮;另外,一些國家還利用知識產權、勞工標準、技術壁壘、綠色貿易壁壘等措施來限制進口產品。在這種形勢下,東北亞若想效仿歐盟和北美形成一個自由貿易經濟體,就必須根據自身的特點,尋找一個新的積極的突破點。這需要各國共同努力,相互協調,力求能在貿易合作中找到一個互利互惠的平衡點。
對于中國來說,我們應通過完善自身來適應東北亞這個大環境。
(1)中國應加強與各國間的貿易合作與交流,積極組建自由貿易協定。
(2)嚴格把關產品質量,積極將高科技引入農產業,產出高端優質產品,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3)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農業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加緊我國農產業的產業結構升級,將重心從增加產品數量轉移到提高產品質量上來,發展多樣化產品,提高農產品的整體競爭力。
(4)積極應對貿易摩擦,建立貿易摩擦協調機制,對在無防備狀態下發生的急性貿易摩擦,要有緊急應對機制,能快速從突發事件回過神來,積極做好“售后服務”,并從突發事件中吸取教訓。
(5)完善農產品貿易服務體系,設立貿易咨詢機構,向貿易雙方提供農產品進出口貿易政策、市場信息、相關法律法規等方面的咨詢。
(6)完善國際貿易相關法律法規,加強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度和執行透明度。
雖然現階段東北亞農產品貿易依然存在著重重障礙和貿易摩擦,但東北亞農產品自由貿易是各國經濟合作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國目前能做的就是從內部改善自身條件來適應這個大環境,同時加強與各國的聯系溝通,積極融入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中。
參考文獻
[1]李廣勳。東北亞經濟合作的現狀和展望[J]。北方經貿,2009,(5)。
[2]胡國良。后危機時代東北亞經濟合作機遇及對策分析[J]。生產力研究,2009,(21)。
這樣的熱情似乎在消退,原因是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來到這座城市,到2006年底,布里斯托大街上中國學生幾乎隨處可見。見怪不怪已經變成主流的心態。
布里斯托是英格蘭西南部重鎮,18世紀以黑奴、煙草和白糖貿易一度成為英國最大的港口城市。昔日財富隨著布里斯托港口地位喪失,逐漸消耗殆盡。然而,歷史遺產依然有著深厚的底蘊,比如英格蘭西南部鐵路樞紐地位,發達的公路網,著名高校布里斯托大學(2007年全英排名第7名,《泰晤士報》排名),現在當地主要產業是金融服務,IT、航空、汽車制造也非常發達,空中客車和勞斯萊斯在當地都有工廠。當地房價在英國位居前五之列。
2006年9月,蔡京林同學剛剛從附近的威爾士首府卡迪夫完成自己的本科學業,來到布里斯托讀書,他對記者說,自己所在的學生宿舍,似乎有一半是中國學生。據記者了解,事實上中國學生在那所宿舍中的比例遠遠低于50%。
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類的“面孔識別”具有種族效應,也就是同一種族的人對于分辨和識別同種族人的面孔總是優于對其他種族面孔的識別。這也許可以解釋,雖然這座城市中國人的增加并非是跳躍式的,然而當地的中國學生在心理上卻能夠強烈感受到自己的同胞占據著了這座城市的每條街道,同時那種他鄉遇故知的驚喜,逐漸淡化成擦肩而過的匆忙。
然而中國人,尤其中國大陸人,在當地的發展還剛剛開始。
作為見證的教堂
在布里斯托,早期的華人主要是來自香港、東南亞的華人為主,主要從事餐飲行業。1999年布里斯托與廣州市締結了友好城市,應該說粵語社團是這座城市的華人主流,而香港人是這個主流的中堅。
情況在悄悄變化。在當地的白女士路的華人教堂中,每周日下午禮拜吸引了大約120名信徒,來自中國大陸的信眾大概有15%左右,因此除了英語和粵語的布道,目前已經增加了普通話服務。
華人教堂作為中國社團發展的一個標記,目前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大陸人的參加。來自山東青島的高女士就是一個例子。2003年,高女士通過勞務輸出的方式,來到布里斯托當地的醫院當護士。同時,她積極地參與當地華人教堂活動,成為市中心一個聚會小組的負責人,每周五她把自己的住所貢獻出來,讓大家查經聚會之用。在她的聚會小組里,常常有來自布里斯托大學的中國學生、大陸醫生、訪問學者參加。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上世紀80年代公派出國的中國留學生鮮有參加當地華人教堂活動。據記者了解,布里斯托上世紀80年代出國并留下來的中國學者,大約有50人左右。他們一般擁有英國大學的博士學位或者專業證書,在當地大企業有著穩定工作,比如空中客車、Orange、勞斯萊斯、布里斯托大學等單位,擁有自己的物業,子女都已經是十五六歲的年紀。他們的生活除了工作之外,也常常有自己的社交活動。最為典型的是飯局。由于當地中餐館以廣東口味為主,他們很少光顧,同時也不是很喜歡西餐。因此,他們聚會常常在當地一家山東老板開的中餐館,只要提前預約,常常能夠吃到地道的油條和東北酸菜。
中國學生學者
英國人是擅長商業的民族。二戰之后,當英國制造業遭到嚴重破壞的時候,他們開始向全世界推銷自己的牛津詞典。而如今,英國把高等教育作為重要的出口資源。與賣詞典不同的是,留學不僅把教育賣出去了,而且把人也帶到了本土,刺激當地經濟。
布里斯托有兩所大學,其中一所是布里斯托大學,計算機科學、機械工程,化學,戲劇、心理學等學科享有國際聲譽,曾經產生過6名諾貝爾獎得主,英國著名的首相丘吉爾曾在1929年到1965年間擔任這所大學的校長。中國物理學家黃昆先生1947年在該校獲得博士學位,現任民盟主席、前南京大學校長蔣樹聲博士曾在布里斯托大學從事過研究工作,2003年被布里斯托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
也正是在2003年開始,該校的中國留學生大量增加,根據當地學聯統計,2002年這所學校有600多名中國會員,到了2006年會員已突破1200人。而這所學校在英國歷來以入學條件苛刻著稱,大量申請牛津劍橋失敗的學生來到這里,2003年英國一些教育媒體曾經抗議該校招收的少數族裔學生過少。即使在這樣入學條件苛刻的大學,短短的3年之內,中國學生數量的穩步增加,顯示了中國對英國高等教育的供給能力。
宋永華博士也許是目前為止布里斯托大學最值得驕傲的中國學者。1989年,他在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獲得博士學位之后,1992年宋博士來到英國發展,第一站就是布里斯托。2004年7月,他當選為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最新的消息是,今年12月,他將出任英國利物浦大學的副校長。這樣的發展速度,目前不管是在布里斯托,還是在整個英國都是罕見的。
大陸勞工的困境
2003年8月,徐先生通過溫州當地中介,以勞務輸出形式來到布里斯托,不久之后他把自己的妻子接過來。徐先生在一家香港人開的外賣店擔任大廚,妻子在市中心購物中心的美食街找到了一份工作。
2006年6月,徐先生把自己兩個男孩也申請到了布里斯托。由于夫妻倆人都不懂英語,他們向記者求助,幫助兩個孩子申請入學。這項申請大概進行了4個月。小兒子申請相對容易,因為所申請的學校剛好有位置空缺,幾乎就是一個電話就搞定了。
然而,大兒子的申請頗為曲折。英國小學分為公立和私立。布里斯托有著全英最好的私立學校,同時它的若干公立小學在全英是倒數之列。
由于英國公立小學入學申請,采取了就近原則。在第一所小學申請被拒絕之后,徐先生大兒子申請另外一所學校,離家3公里左右的小學,那是當地一家不錯的公立小學,以橄欖球作為傳統體育項目著稱,加上地理位置在市區,入學競爭尤為激烈。然后該學校再次拒絕了這個申請,市政府提供了一家8公里之外的小學,每天讓孩子獨自坐公共汽車往返。
記者受徐先生之托,幫助他們向市政府遞交了申訴要求。市政府安排了一個有當地三位教育界人士參加的聽證團,經過3個多小時的申訴和說明,最后裁定接受徐先生的申請。
不懂英語幾乎成為所有中國勞工在當地發展的一個瓶頸,華人社團內部的差異,也使大陸人在當地發展增加了難度。在英國沒有取得綠卡或者入籍,外國人很難把自己的事業做大,尤其是低技術的移民。
就業與社團的瓶頸
學生、學者和勞工構成了目前布里斯托中國大陸人的三大塊,每個亞群體在教育程度,語言能力、社會資源差異非常明顯。然而除了上世紀80年代留學定居下來的中國留學生之外,其他亞群體在英國發展都面臨著共同的問題:身份。
移民在英國尋求的身份分為兩種,一種是永久居留權,俗稱PR或綠卡,一種是加入英國國籍。前者是大多數中國人比較切實追尋的目標。
英國不是一個鼓吹“英國夢”的國家,即使他們在推行多元社會的價值觀和強調融入的今天,他們對于移民的選擇有著嚴格務實的標準。
2006年6月16日,英國內政部修改了永久居留權的申請條件,把在英國工作年限從4年延長到5年。最近修改的高科技工作簽證,加重了學歷和年齡在申請高科技工作簽證上的份量。這項修改應該說對很多中國留學生利好的消息,但是這并不能夠增加英國的工作機會。
此外,英國法律嚴密,稅收重,這對于想在英國發展自己的事業將是非常大的壓力。稅收重,對于拿到了綠卡之后的勞工,無論是開辦餐館,還是從事進出口貿易,將需要一個大筆的首期投入,這筆投入對于到海外淘金的勞工來說,尤為艱難;法律嚴密,使得在歐洲大陸常見的溫州人經濟現象,在英國缺乏一個寬松的土壤。
相比勞工的處境,中國留學生畢業之后發展似乎顯得比較輕松一些,但是挑戰依然巨大。首先,他們需要找到一份工作。在大約15萬名中國留學生中,碩士占據主流。記者在布里斯托當地做了一個簡單調查,詢問了30名碩士,他們來自英國不同大學,當地取得工作簽證的工作的人僅2人。這還是在布里斯托,英國經濟發達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