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公文范文 國際學生校園文化認同研究

國際學生校園文化認同研究

發布時間:2022-08-16 08:32:5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國際學生校園文化認同研究,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國際學生校園文化認同研究

國際化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服務國家戰略的必然選擇,更是衡量高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綜觀世界范圍內一流大學的建設,國際化無一不是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雙一流”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建設高等教育強國,高水平的國際化是題中之義。我國來華留學事業發展迅速,已經成為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國,2017年我國來華國際學生達到48.92萬人。“一帶一路”倡議為來華留學提供了歷史發展機遇,教育對外開放格局不斷深化,國際學生人數日漸增多,規模日漸擴大,國際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大學生群體,在我國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扮演著愈來愈重要的角色。國際學生教育已經進入了“提質增效”的關鍵轉型期,我國高校的校園文化國際化建設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國際學生培養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國際學生跨文化適應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國際學生校園文化滿意度有待進一步增加。

一、國際學生校園文化認同的重要性

文化適應是再社會化的復雜過程。文化適應主要受情感(Affective)、行為(Behavioral)、認知(Cognitive)三個方面的影響:情感因素即跨文化敏感度,指個體理解、欣賞并接受文化差異的主觀意愿,個體通過應對文化變化產生的壓力,以達到情感上的心理適應;行為因素即跨文化效力,指個體在跨文化交際中實現工作目標的能力,個體通過習得特定社會中的能力,以促使其行為與東道國文化相符合;認知因素即跨文化意識,指個體對自身文化和東道國文化顯著特征的理解,個體通過自我認同的轉變和新的社會認知,以達到真正的文化適應。國際學生年齡一般在18歲以上,且大多在生源國完成了中學教育,基本掌握和認同了所在生源國的整體生活方式。他們遠離故土求學,由于環境不熟、語言不通、文化差異等導致一些負面情緒積聚,嚴重的會產生深度焦慮癥,即“文化休克”現象。國際學生的抱團現象較多,在人際交往上存在一定障礙,導致他們對校園文化活動的參與度不高。因此,高校亟需提升國際學生跨文化適應能力,縮短他們心理上的距離,增進中外學生的交流,保障他們身心健康發展,提高跨文化適應能力,幫助他們健康、愉快地成長成才。

二、國際學生校園文化認同面臨的三重挑戰

增強國際學生的校園文化認同,是培養人才、吸引人才的重要途徑,也是推進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重要保障,對于提升高校的國際形象、知名度和對外交流合作有重要的意義。隨著來華國際學生人數的日趨增多,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學生,這給高校校園文化國際化建設帶來了新的挑戰。一是趨同化管理。趨同化管理是來華國際學生管理的一大趨勢,主要指國際學生的培養和管理在多方面參照中國學生的管理辦法和模式執行,享受我國本土學生同等待遇。國際學生與我國本土學生實行趨同化管理,一方面有利于保證教育公平,國際學生也享受與我國學生同樣的教育資源,遵守統一的教育、教學管理規范。另一方面有利于增進中外學生的交流和中外文化融合,在國際學生努力適應異國他鄉學習、生活環境的同時,我國學生也能不出國門了解外國文化,開拓國際視野。趨同化管理也有利于教育資源的整合,節省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減少管理邊界。二是社會化管理。隨著國際學生類型的多樣化和人數的激增,封閉式管理已經無法滿足現有國際學生管理的現狀,來華國際學生管理的社會化也逐漸成為一種常態。國際學生管理的社會化涉及校外住宿、勤工助學、社團活動等內容,其中,校外住宿問題是社會化管理的首要環節。相對封閉式管理而言,國際學生社會化管理需要依托和聯動當地公安、社區、出入境管理等部門,以及保險、物業等其他社會組織和機構的參與,引導政府、社會等資源的介入,為國際學生住宿、安全提供更加周到細致的服務。三是人文化管理。要使中國成為國際學生的第二故鄉,培養國際學生知華、友華、親華的情感,離不開人文化管理。國際學生的人文化管理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要完善“以人文本”的國際學生管理和服務制度保障體系,為國際學生提供人性化服務,給予人文主義關懷,幫助國際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建立良好的校風校紀;其二是在國際學生日常管理中融入人文關懷精神,尤其在人格、信仰、情感上給予國際學生更多關懷和尊重,實現校園文化的多樣化。

三、加強國際學生校園文化認同的思考

校園文化是一種隱形而獨特的文化,對大學生成長有重要的作用,對國際學生而言又賦予了兩項新的內涵:文化熏陶和行為約束功能。文化熏陶功能,即國際學生通過高校校園的物質環境影響和精神文化氛圍熏陶,于潤物細無聲中教育引導學生,實現從行為方式到思想觀念的逐步了解,進而充分認同,并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也是塑造國際學生精神品質的過程。行為約束功能,即通過對留學生的趨同化管理,使學生更深地體會學校的教育理念、辦學章程、校風校紀等,同時能夠自覺按照規則約束和要求自己,塑造更加完善的人格。第一,秉承“為國際學生服務”的校園文化發展理念,兼具世界眼光和中國情懷。重視以“為國際學生服務”為目的的校園文化建設,面向中外學生、教職人員、管理人員等,根據高校自身特色和優勢開發多樣化的國際項目,堅持開放辦學,增強與國內外高校交流學習的機會,構建國際學生選拔管理體系,加強國際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能力。在借鑒中國學生特色管理經驗的基礎上,鼓勵國際學生充分融入中國學生群體,保持一定的中國特色,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引導學生回報母校、服務社會、感恩中國。第二,促進中外學生交流與融合的新思路,加強跨文化教育和管理的實踐研究。校園文化國際化建設中,中外學生交流與融合的作用不容忽視,鼓勵學生從自己獨特視角和思路出發,發揮國際學生聯合會、中國學生社團組織、國際學生校友會等學生組織的作用,調動中外學生共同參與的積極性,以學校優秀教育資源為依托,以中外學生組織活動為平臺,提高國際學生管理者的跨文化方面的知識和理論水平,系統地為國際學生講授跨文化教育課程,并通過跨文化交際的實踐活動,加深國際學生對跨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幫助國際學生順利進入適應期,促進校園文化國際化的深層次發展。第三,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打造校園文化國際化品牌特色項目。一是充分利用傳統節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統節日是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在傳統節日里積極開展層次豐富、形式多樣的第二課堂活動,不僅可以幫助國際學生拓展視野、提升專業能力,使國際學生順利度過文化適應期,而且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中國、認識中國。二是借助學生社團和自治組織優勢,打造校園文化國際化品牌特色項目。鼓勵國際學生積極參與管理和服務,在實踐中感受文化的魅力。搭建中外學生之間交流和合作的平臺,促進多元文化融合,增進國際學生對校園文化的認同感和融入感,充分調動國際學生參與組織管理和活動的積極性,吸取中外學生共同加入,實現國際學生群體的資源共享,根據自身情況打造校園文化國際化品牌,幫助他們更快融入校園生活。第四,重視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職人員的國際化素養。教師隊伍國際化是校園文化國際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教師的國際化素養深刻影響著國際學生對校園文化的認識,進而影響著國際學生的跨文化適應和高校人才培養質量。高校一方面要為教師提供更多的出國交流學習研討的機會,鼓勵教師進行跨國交流并參與教學活動,拓寬教師國際化視野,讓教師感受不同教育和文化的交融、爭鳴,加深教師對跨文化教學的理解;另一方面要面向全球,海納人才,拓寬渠道引進優秀外籍教師,促進文化理解,促進中外教師的交流。

參考文獻:

[1]任友群.“雙一流”戰略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未來發展[J].中國高等教育,2016,(3).

[2]陸應飛.來華留學教育管理研究(2017)[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7.

作者:馬巍 單位:鄭州大學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日韩经典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网站在线播放 | 亚洲日本人成网 | 五月天婷婷丁香 | 亚洲五月婷婷久久综合色 | 夜鲁夜鲁很鲁在线视频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