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02 21:34:0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小學音樂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演示型多媒體。
演示型多媒體課件是最早在音樂課中被使用的。這種課件的特點是“按部就班”,根據程序的設定一步步地演示,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特定的教學環節中可以發揮出其特有的演示功能。如:在一年級第二學期歌曲《小小雨點》一課中,先讓學生欣賞一段春天美麗景色的媒體畫面,教師隨著音樂朗誦主題詩。接著,教師隨著種子發芽長大的媒體畫面進行范唱,當欣賞范唱時,學生們都會不知不覺地隨著音樂輕輕搖動身體,露出美好的表情,體會歌曲輕松活潑的特點,也從音樂及畫面中體驗到春天的美。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演示型多媒體發揮了其特有的功能,使所有的學生都陶醉于優美的春景中感受著動聽的音樂,如同投入到春天的懷抱一樣。
(二)交互式多媒體。
交互式多媒體課件與演示型多媒體課件相比有很大的區別和實用性。打破了“按部就班”的死板性操作方式,它可以把所要教學的各個內容同時呈現在同一界面中供教師和學生隨意選用,內容可以隨時便捷地相互切換。
(三)網頁式多媒體。
概括地說網頁式課件是一個不同程度的資源庫,資源庫中的內容以網頁的形式呈現,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與各自的需求隨意瀏覽、下載。
二、多媒體技術在音樂教學中的作用與功能
(一)合理使用多媒體,激發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真正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學習過程應該是讓學生借助已有經驗,對新信息進行主動的認知與加工的過程。如在教學《小白船》這首歌曲時,識譜往往是最令教師頭疼、學生害怕的教學環節。我在教這首歌曲時,在多媒體課件的設計中,采用一片葉子隨著音樂優美旋律的起伏逐一出現的形式,使旋律中的附點節奏、裝飾音都變得直觀而有趣。學生們對媒體的設計感到新奇而興奮,都迫不及待地想一展歌喉。從而達到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的目的。
(二)適時使用多媒體,激勵提高,變“解決問題”為“再生問題”。
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它既能培養學生的發現、創意思維能力,又能培養他們的溝通、表達、交流的能力。因而,整個過程又是一個創新的過程。傳統的教學過程,往往以達到“解決問題”為目的,為了學而學,遏制了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真正的探究性學習,應該從傳統的“吸收——儲存——再現”的學習模式中走出來,轉向“探索——轉化——創造”的學習模式。如教學《快快長》這一課時,多媒體出現一段由flash制作的“小芽長大”的動畫,學生觀看了這段動畫以后對小芽長大的過程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每個人都相當興奮,各個躍躍欲試。這時教師提出你能不能用你的形體動作把剛才動畫中的情景表現出來呢?隨著問題的生發,學生們開始即興地創編表演。在這一教學環節中多媒體課件發揮了其他媒體無法取代的作用,在教學環節中畫了點睛的一筆。
(三)充分使用多媒體,拓展思維,變“課內學習”為“課外延伸”。
關鍵詞:高等音樂教育 和聲學 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
隨著高等音樂教育事業的普及與發展,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培養目標也由長期以來單一培養中小學音樂教師的模式轉變為多元化的培養方向。于和聲教學而言,傳統的一對一教學模式在教學資源、課時設計及教學手段的改革等各方面均無法適應新形勢的要求,而集體課及自主學習比重的增加已經是高師和聲教學中不爭的事實。
一、和聲教學現狀的思考
高師和聲教學現狀的第一個方面是音樂教育生源的結構層次的多樣化和復雜化。目前我國師范教育生源分類復雜,可以簡單地分為專科教育、專本科分段式教育及本科教育三種形式。專科教育的培養目標主要是小學師資,本科教育的培育目標主要是中小學師資;本科教育中有些學校又往往將有特殊培養前途的學生在一定學習階段轉為作曲、聲樂或器樂主修生,這類學生的教學計劃類似于音樂學院相關科系的設置。
和聲教學現狀第一個方面是培養目標的改變。現實的就業形勢非常嚴峻,音樂教育專業的很多學生都面臨著就業的幾手準備。即便是從事音樂教育,很大一部分人都會在適當時機選擇攻讀各類碩士學位。培養目標的的多元化要求高師教育階段必須打好各門理論課程的基礎,包括最重要的基礎理論課程之一《和聲學》。第二個方面是師資力量的不足。一對一教學可以因人施教,增強教學的目的性。但僅僅與十五年前相比,各音樂院校及師范院校音樂專業的招生人數早已呈幾何級數增長,教學資源根本無法滿足一對一教學的需求。同時,互動式學習、自主式學習也是提高大學生綜合能力的一個方面。因此,現在大部分高師和聲教學都取消了一對一的教學模式,代之以集體課答疑。和聲教學現狀的第四個方面是教材選擇的多樣化。高師和聲教學普遍采用了發源于德國,并經前蘇聯教材傳入中國的功能和聲體系,各類教材在編寫的過程中,都有其各自的“特色”。比如,[蘇]伊?斯波索賓等著《和聲學教程》主要以兩行譜的四部和聲為基礎,對于主修作曲的學生打下堅實的和聲基礎非常適合。該書把傳統和聲歸納得科學、縝密,為這門音樂學科建立了一個完整的邏輯體系。;而上海音樂學院桑桐著《和聲學教程》既有古典和聲部分,又有現代和聲部分,可以讓學生比較著來學習,既能學習古典和聲,又能了解現代和聲,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夠提高學生的和聲學習水平;中央音樂學院吳式鎧著《和聲學教程》中則標記為“SVI”,認為主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VI級和弦主要以下屬功能為主等;上海音樂學院桑桐著《和聲學理論與應用》又在承認功能性的基礎上采用數字化標記體系,學生要做到心里想著功能,譜面標記數字。和聲教學現狀的第五個方面是和聲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的落后。在數字化教學手段已經普及到中小學及大學的絕大多數學科的情況下,和聲學教學還停留在傳統的口傳、心授、單純鍵盤演示的階段,現代化技術手段及由此帶來的互動性教學方法還沒有與和聲教學真正結合起來。和聲教學現狀的第六個方面是和聲教學內容的設置。許多院校的和聲教學仍以四聲部寫作為主要教學內容,缺乏對學生分析、應用等綜合能力的培養,學生的和聲知識僅停留于書本之上,沒有形成基本的音響概念,甚至由于內容枯燥、繁瑣,學生不易理解,學習感到吃力。
二、和聲教學改革與創新思考
保持各階段和聲教學的相對獨立性,即各階段教學有各階段的特征,應讓學生真正理解并掌握各階段的理論知識,打好扎實的基礎。根據不同學制,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保持各階段教學的相對獨立性,避免貪多求全,突出基礎學習作用。
1.注重教學改革與創新。改變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氣氛,強化創新意識。和聲學課堂教學首先應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必須從單一的、僵化的模式中解脫出來,還和聲豐富多彩、多聲部音響、縱橫思維的本來面目。
2.相關學科的融合與協調。和聲學是一門理論性極強的基礎學科,它與曲式分析和鋼琴伴奏等課程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分析曲式和為歌曲配奏鋼琴伴奏的時候,都離不開和聲知識。而音樂院系的教學往往各自為戰,互不通氣,這就加大了和聲教學與相關課程協調的難度。
3.開發新的教學手段。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們進入了電腦時代,電腦集各種電教媒體功能為一體,可以根據需要使用這些媒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從而使和聲教學的內容與形形式變得更直觀、更有效、更有吸引力。
多媒體種的現代化和聲教學軟件,可以制作出美觀而清晰的四部和聲譜和各種鋼琴、樂器組合譜,大大提高了樂譜的可辨性,避免了在黑板上抄寫譜例的筆誤。多媒體教學消除了傳統教學的不足,形成了和聲教學的基本保證。利用電腦多媒體進行和聲教學,可以將和聲聽覺訓練、和聲分析、寫作、鍵盤和聲等諸多內容,在同一種教學模式中得到出色的完成,必將事半功倍。
綜上所述,雖然近年來高師音樂教育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和聲教學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確實值得認真思考。改革總的目的是提高學生對和聲基礎知識及寫作、分析技巧的靈活掌握,提高分析、處理作品的能力,進而提高走向工作崗位后的專業素質。針對新的教學指導綱要,認真地分析目前和聲課教學現狀,立足于本學科、本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與教學計劃的制定,放眼于教學內容的革新與教學方法的改進,實現教學觀念上統一思想,才能真正做到與時俱進,為新世紀的高師和聲教學譜寫出新的樂章!
參考文獻:
[1]李虻/姚蘭編著.音樂論文寫作[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第2版
[2]伊?斯波索賓等 合著《和聲學教程[J].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年1月北京第1版
關鍵詞:音樂教育;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研究
0 前言
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關系密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需要在音樂教育中逐步滲透。但是,在社會文化形式多元化的今天,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受到嚴重的影響,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文化存在著嚴重的缺失,主要表現為:音樂教育重技輕論,流行音樂的發展對民族音樂文化帶來沖擊。那么,如何在音樂教育中促進民族音樂文化傳承,是音樂教育發展中的關鍵問題。
1 民族音樂與民族音樂文化概念界定
民族音樂與民族音樂文化二者之間存在著本質的差別,民族音樂通常是指在不同民族中產生的音樂類型,例如,民歌、說唱、器樂、戲曲等不同形式。而“文化”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體系,其中不僅包含了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等,還包含了人為力量與習慣。文化的基本要素就是傳統思想觀念以及特色價值觀,在文化中價值觀最為重要。同理,民族音樂文化就是一種具有特殊符號的思想價值觀,該種文化具有一定的規范體系,以及物質產品。對于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不能通過音樂教育,將其作為一種音樂技藝來學習,而是需要將其精神、內涵以及價值觀念傳承下來。[1]
2 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文化的缺失
2.1 重技輕論
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文化之間的關系密切,民族音樂文化需要在實際的教育中得以傳承。但是在高校的音樂教育中,大部分音樂教學環節中只是關注音樂技巧,而忽視對民族音樂文化的知識的教學。這種重技輕論的模式,對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帶來嚴重阻礙。就陜北民族歌教學來說,經過練習學生能夠掌握好陜北民歌的演唱技法,但是卻對藝術作品中所展示的陜北地區豐富的異域風貌和人文特色了解甚少。
2.2 流行音樂的發展對民族音樂文化帶來沖擊
隨著社會生活逐步進入現代化,傳統民族文化中所映射的勞動形式、生活方式等都有了嶄新的變化,這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民族音樂文化原有的傳播形式。多元化的文藝形式,使得人民群眾對文化的審美也發生了變化。由于,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民族音樂取材是人民勞動、愛情和生老病死的生活元素,這些都滿足了農民的需求,人民對民族音樂文化比較熱衷,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改革,人民的生活方式發生改變,人民不能在民族音樂文化中找到生活的縮影,導致民族音樂在民間傳播受到阻礙。[2]
3 音樂教育中的民族音樂文化傳承
3.1 改革音樂教學體系
在學校的音樂教育中,存在著忽視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現象,以此為例將我國的音樂文化精髓流傳下去,從音樂教學方向入手,將改革音樂教學的體系。在傳統的音樂課程安排上,其專業課以及選修課程安排不合理。因此,需要將傳統音樂課程體系、中國音樂史、民間音樂以及中華傳統音樂論文精選作為音樂教學中的必修課。將教學的重點轉移,轉移到培養人的音樂思維方向上。學生的音樂思維得以培養,就會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價值觀有所理解,對于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來說具有重要意義。[3]
而在民族音樂作曲專業中,需要設置作曲技法課程,作曲技法在民族音樂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民族音樂質量提升,以及創作都不能脫離作曲技術而實現。民族音樂中應用作曲技術的關鍵就是將和聲、復調、曲式以及配器四種作曲技術與民族元素之間相互結合。這四部分是音樂作曲的靈魂,因此將這些應用于民族音樂中,需要做到兩方面的內容:第一,民族音樂民族元素挖掘;第二,作曲技術與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底蘊不同,在音樂藝術上的呈現形式也有所不同,尤其在民族音樂作曲上更是千差萬別。對不同民族進行民族元素挖掘,首先需要根據民族歷史,分析歷史對作曲的影響。[4]
3.2 民族音樂教材編制
為了促進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建立學校對音樂教學大綱進行修改。在《音樂課程標準》中,中國民族音樂所占比重比較少,由于學生在平時學習中接觸到民族音樂比較少,那么對民族音樂文化了解到的就更少了,為了將民族音樂文化滲透到學生學習的日常中,需要增加民族音樂在音樂教學大綱中的比重。目前,音樂教學內容一般都是以歌唱教學模式來讓學生了解相關知識,但是卻沒有通過音樂本身所蘊含的教育意義,來對學生進行教育。例如,音樂教材中的愛國歌曲比較多,教師引導學生在歌詞中,感受愛國情感。教材中的現代歌曲比例比較大,雖然很多作品很優秀,但是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比較大。這些現代歌曲中,模式創新,雖然創新精神對于學生很重要,但是在學生學習音樂的初級階段,還需要以民族音樂為主,民族音樂是一切創新的基礎。當沒有民族音樂這一扎實的基礎,再好的音樂創新,也是空中樓閣,根基不穩。因此,在音樂教育中,可以通過改變音樂教材編制的方式,提升學校以及學生對于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視。[5]
3.3 創新民族音樂文化,促進傳承
如何在開展音樂教育環節中,促進對音樂文化的傳承,是民族音樂文化發展中的關鍵問題。首先需要對民族音樂形式進行創新,獲取民族音樂中的精華。而創新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并不沖突。創新是創新其形式,為了更好地促進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但是民族音樂文化的精神以及價值觀依然還在。
以陜北文化的傳承為例,創新是一切藝術發展的保證,陳舊的文化傳播只能在現代化發展的浪潮中被淘汰。陜北民歌的創作中,動員專業作詞作曲人,改編陜北民歌。雖然陜北民歌庫非常的豐富,但是在民間廣為傳播的只有寥寥幾十首,在陜北民歌推廣時,新曲風的改編很重要。為了更好地對陜北民歌進行宣傳,藝術家應該對陜北的勞動號子、信天游、秧歌調等進行深入了解,在保持基本內容不變的情況下,對音樂基調進行合理整合改編,使得音樂聽起來朗朗上口,旋律吸引人。
4 結語
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需要通過音樂教育來實現,但是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文化存在著明顯的缺失。為了將民族音樂文化這一文化瑰寶良好傳承下去,需要將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文化缺失的情況彌補。因此,在本文中,通過對民族音樂文化教學的現狀分析,提出以下對策來促進民族音樂文化傳承:首先對現有的音樂教學體系進行改革,其次,將民族音樂教材進行合理編制,并創新民族音樂文化,促進音樂文化傳承。
參考文獻:
[1] 張黎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小學民族音樂教學研究――問題與對策[D].東北師范大學,2012.
[2] 李松,樊祖蔭,張歡,蕭梅,謝嘉幸.對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反思――“第三屆全國高等音樂藝術院校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學術研討會”主題發言[J].中國音樂學,2013(01):12-23+1.
[3] 陳雅先.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在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中的作用[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 (04):163-167.
[4] 舒暢.試論我國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傳承在普通高校音樂教育中的體現[D].首都師范大學,2006.
關鍵詞:感知力;成長;和諧
一、調查的緣起
由于當前應試教育仍占據各中學的主要空間,在升學壓力的作用下,教師和學生處于很緊張的狀態下,無法釋懷,因此中學階段出現抑郁、自殺等心理疾病,這已經成為了一種較為普遍的社會現象。在當下,學校的引導、希望和學生的喜愛、需求之間形成了不小的差異、錯位、誤讀。2007年筆者進行了大學校園音樂文化的調查研究,研究過程中發現,大學生音樂知識的缺失及音樂文化的偏頗及音樂注意力的淡漠和中學音樂教育有著直接的關系。就中學而言,無論是學校對學生進行的音樂知識教育或者是舉辦的各種面向學生的音樂活動都相對較少,學校的教師對學生究竟需要什么樣的音樂、喜歡什么樣的音樂也并不了解,教師和學生缺乏必要的溝通,更談不上對學生的音樂審美趣味進行正確的引導了,二者之間出現了不小的“斷層”。中學階段音樂文化的斷層已成為了當代大學生人生經歷中缺失,大部分大學生對音樂文化的關注點不夠,因此,筆者非常想關注一下目前中學的校園音樂文化狀況,并從音樂教育角度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目前關心中學校園音樂文化的并不多,本文全當拋磚引玉,于是就有了開始的調查。
二、研究方法與對象
為了反映出河北省中學校園音樂文化的現狀,本次研究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相結合的方法。對河北省石家莊市、衡水市、張家口市、保定市四市共12所中學1008名在校高中學生發放問卷,共發放問卷1008份,收回980份,問卷回收率達98%。調查范圍與對象主要是河北省部分市區高中,其中石家莊市二所:二十四中、河北師大附中;衡水市五所:衡水市第六中學,衡水市第十三中學,衡水市桃城區彭杜鄉中學,衡水市安平縣第二中學,河北省阜城縣第二中學;張家口市三所:蔚縣職教中學、萬全中學、張北一中;保定市兩所:易縣中學、博野中學。調查對象為高中生,年級不限,男女不限。就河北省而言,大部分地區處于不太發達地區,農村人口居多,本次調查從發達地區選擇兩所中學,其余都是較為貧困的市縣中學,因此本調查較能反映出河北省整體中學校園音樂現狀。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調查結果統計
本調查問卷分為三部分,主要針對中學校園音樂文化,從關于音樂、關于校園音樂、關于音樂課三方面進行自行命卷調查的,調查結果如下:
在調查中學生喜歡什么樣的音樂時,21.3%的同學選擇古典音樂,75.1%的同學選擇流行音樂,12.6%的同學選擇民族音樂。同樣在平時聽什么樣的音樂方面,流行音樂占83.1%,不聽音樂的同學占6.4%。在選擇收聽方式方面,專門到音樂廳的占不到1%,從沒去過音樂廳的占93.5%。聽音樂的途徑靠網絡下載占89.3%,買光碟占7.1%,5.3%的基本不聽。在喜歡的歌星調查中,港臺歌手占63.2%,網絡歌星占32.3%,大陸歌星占6.8%。在音樂能否調整情緒方面,92%認為音樂能調整情緒,0.1%認為不能,0.6%認為沒感覺。
關于校園音樂方面,有校園廣播的占72.3%,沒有校園廣播的占20.7%。校園經常播放什么樣的音樂方面,24.8%的學生認為流行歌曲,47.3%學生認為學校播放中學生歌曲。在有無校歌一欄調查中,5.2%的學生認為學校有校歌,64.9%同學認為該校沒有校歌,30.1%的同學不知道有無校歌。關于學校鈴聲2.5%的同學認為該校鈴聲很好聽,51.4%的同學認為鈴聲一般,43.1%的同學認為鈴聲很難聽,很刺耳。
關于音樂課方面,87.1%的同學認為該校有音樂課,5.4%的學生認為沒有音樂課。對音樂課的態度問題上,80.8%的同學喜歡上音樂課,4.1%的同學不喜歡上音樂課,17.2%的同學無所謂。在學習掌握音樂知識方面,15.5%的學生認為音樂知識來源于音樂課,46.3%同學認為音樂知識不是來源于音樂課,41.2%認為大部分來源于音樂課。在音樂技能掌握上,36.4%同學認識五線譜,51.9%的同學不認識,13.7%的同學知道一點。對于樂器學習和掌握方面,37.2%學過一種樂器,59.7%沒學過,4.1%會多種樂器。
從以上調查數據(來源于本課題組的調查數據 )中可以看出,目前河北省中學整體校園音樂文化總體情況不容樂觀,在音樂審美方面,學生們對流行音樂的盲目追求,對網絡音樂的夸大跟隨,對民族音樂的缺失,對古典音樂的勉強認可,都證明了目前中學生沒有形成基本的審美標準和判斷能力,盲從和追星成為了他們的時尚;對音樂的漠然和校園文化環境的冷漠,反映出中學生認知能力和評價能力的稚嫩,甚至很多同學不知道學校是否有廣播和有無校歌。在校園活動的認可方面,一半左右的同學不太喜歡參加活動,也有部分同學無所謂,只有很少的同學希望并愿意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對他們來說;對音樂課的態度及音樂的熱愛,都遠遠低于正常水平,就連發達地區學生,專門到音樂廳聽音樂會的寥寥無幾,很多學生對音樂持無所謂態度,聽什么無所謂,聽誰的歌無所謂,這也是不容忽視的。但是,調查也表明學生內心對音樂還是有追求的,大部分同學認為音樂能排解心理壓力,并承認音樂的功能,但在現實中沒有很好利用音樂這一功能而已。
(二)構建和諧中學校園音樂文化的理論依據
所謂“校園文化是一種精神,是一種氛圍,是引導人激勵人的一種內在動力。”①。校園音樂文化是將“音樂作為一種文化來認識,通過提高學生對音樂的認知,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讓學生在熏陶和實踐中感悟、體驗、表達、認識和理解音樂,將校園音樂植根于校園文化背景中,把音樂教育深深扎根于多元文化土壤里,創設一個自主和諧的人文文化氛圍,以釋放人的價值。”②而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培育良好的音樂文化,營造一個有濃郁而浪漫的音樂園文化氛圍,對于提高學校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校音樂教育的發展,將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我國偉大的音樂教育家賀綠汀一直認為基礎音樂教育對于培養青少年良好的素質修養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應加強青少年的音樂基礎教育。他指出,“中小學音樂教育又是關系到整個后代文化修養、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質的大事”。③在人的諸多素質中,審美是全面發展的人所必備的素質,而實現審美教育的主要途徑就是通過包括音樂教育在內的學校教育。自從2001年教育部制定了《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后,“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更成為了各中學素質教育的有力依據。可以說,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成為了目前中學素質教育的核心。
據調查顯示,受過良好音樂教育的人的一生,精神大多平和,生活也相對較少波動,對待挫折有較強的承受能力,這使他們的情感宣泄和情感歸宿更具合理性,能成為社會中穩定的因素。尤其接受嚴肅音樂教育的人,穩定特質更為明顯。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說:“進行音樂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音樂家,而是培養和諧的人。”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為,人是一個整體,一個完整的統一體,人的精神和身體息息相關,人的身體影響精神,精神影響身體,身體的變化引起精神的變化,而精神的變化會引起身體的變化。精神與身體的和諧,就是人格的統一與和諧。這兩個方面同等重要,互相依存。
四、構建河北省中學校園音樂文化的目標體系
(1)以基礎音樂教育為切入點,適當增加流行音樂元素,提升中學生感知想象能力。
從調查中得知,目前中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極為淡漠,每天生活在校園里卻有30.1%的同學不知道學校有無校歌,也有不少同學不知道校園廣播在播什么音樂。在音樂課的開設方面,17.2%的同學也持有無所謂的態度。因此,可以說音樂在某些學生眼里是可有可無,即使存在也聽不見的狀態。這令人悍然的“不知道”“不關心”是長期“應試教育”磨練結果還是同學已經沒有了“審美需求”和“審美感受”?如果是前者還好,我們可以通過教育主管部門的努力進行改善,而如果是后者呢?當我們的學生已喪失了對“美的追求”,我們還能輕而易舉的改變現狀嗎?著名的美國作曲家、教育家赫伯特齊佩爾博士認為“學習音樂不僅僅是為了藝術,為了娛樂,而是為了訓練頭腦、發展身心,在這方面,音樂是非常重要的”④。在中學階段,音樂課堂仍然是學生獲得音樂知識和音樂技能的最主要的方式和手段,因此,音樂課堂教學內容及形式直接影響中學生音樂素養的形成和感知能力的提高。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中學生對流行音樂情有獨鐘,但是在中學音樂課本上涉及流行音樂內容的很少,這不僅僅是因為學生的欣賞趣味被流行音樂的廣泛傳播所吸引,更重要的是學生欣賞的方向沒有得到誘導和樹立,盡管每個學生都在上課時接觸了音樂課堂中的古典音樂和民族音樂,但他們不認為自己體驗到了欣賞的愉悅。相反,課外音樂欣賞的特點具有自發性、零散性和隨意性,它沒有外在的壓力,沒有約束,一切都是在自由的狀態下作出的自發選擇,因此 ,筆者建議在基礎音樂教育中引入一些流行音樂元素作為教學內容,比如節奏型的培養方面,流行音樂具有極強的節奏感。提升中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然后加入一些古典音樂及民族音樂,逐漸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假如我們仍在音樂課堂上缺乏對學生音樂欣賞審美趣味的引導及對鑒賞能力的培養和重視,那當然很難喚起學生高雅的音樂審美趣味了。《德國音樂教育概論》中提到:“德國普通學校音樂課的基本準則之一就是培養學生從各種媒介挑選音樂的能力,以便音樂更好地融進個人的生活世界中……”⑤這讓我們認識到,我們進行音樂教育時忽略的恰恰就是怎樣培養學生學會一輩子與音樂打交道的本領,忽略了提高國民審美意識和藝術修養以興趣作為基點的原動力。普通中學生長時間沒有真正接觸音樂,了解音樂和感受音樂的機會,不但造成他們音樂知識的匱乏,最可怕的是生活中沒有音樂意識和習慣,他們的感悟能力會逐漸下降,對音樂的敏感度降低甚至喪失了最起碼的音樂體驗,造成審美能力的降低。因此,中學音樂課堂要正確引導中學生欣賞流行音樂,加大力度宣傳古典音樂,民族音樂等高雅音樂,使中學生對音樂的選擇更多元化。
(2)以良好的校園音樂文化氛圍為關注點,體現人文關懷,釋放人的價值。
《新課標》明確指出“學校的廣播站、電視臺、網站是音樂教育的一個重要資源,也是建設校園精神文明的窗口之一,應配合音樂課堂教學,經常播放健康向上的音樂,拓寬學生的音樂文化視野,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⑥。從調查中發現,大部分學校校園廣播以播送好人好事、重要通知、尋物啟事等為主,偶爾播放音樂也是以流行音樂為主,并且沒有什么章法而言,學生們并不能從光比重獲得課堂以外的音樂知識及高品位的音樂作品。
在調查中我們也驚喜地發現,有些學校校園文化還是很豐富。比如筆者在河北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調查時發現,這所學校每天的上課鈴聲很悅耳,一些名曲都成為了上下課的鈴聲,比過去的單調的鈴聲更讓學生感到舒心快樂。課間操音樂更是新奇,選用邁克杰克遜的《Smooth criminal》《Beat it》,這些作品很適合中學生的審美取向,同時也是流行樂壇的經典,因此更能讓學生時時關注校園音樂,感覺在校園生活很溫暖。
同時在學校組織音樂活動方面的調查中,很多學生表示愿意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也有很多學生認為學校組織這樣的活動很少。因為被調查對象都是高中生,在高考升學壓力的重壓下,很多同學似乎與各種學校活動的距離很遠,在調查中發現,有些高中有音樂特長班的同學認為,學校應該多舉行這樣的活動,也表現出強烈的參加欲望,其他同學漠然的態度令人深思。德國教育家說過“真正的教育從不奢望每個人都能成為有真知灼見、深思遠慮的思想家”⑦,而應該使“教育過程首先是一個精神成長過程,然后才成為科學獲知的一部分”。⑧因此,創建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是從中學生全面發展談起的。
(3)將成長作為中學生身心健康的關鍵點,構建和諧、健康的校園音樂文化氛圍。
中學生的年齡一般都在14-18歲之間,“這段時期正是青少年生理、心理、思維、意識快速發展階段,也和認識活動、情感活動、意志活動及個性品德形成的劇烈變動期,生理上成熟時他們產生陳人敢,在心理上他們也盡快希望進入成人世界,有著強烈的獨立意識,渴望社會、老師、家長尊重他們和信任他們”⑨在調查中很多學生認為音樂可以調節人的情緒,因此在這一個心理較為敏感的階段,如果不正確引導,很容易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如果學校的音樂文化氛圍較濃,學生的身心都可以在緊張的學習之余得到放松,心靈得到安慰,從內心中可以產生堅強、博愛、豁達、樂觀的信念。可以塑造中學生良好的個性和較為健全的人格。學生在校園中體驗的是心靈的自由和解放,行為的安定有序。良好的校園音樂文化,不是控制和約束,而是促進學生的成長并賦予其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為學生提供充滿關心、尊重、友愛、和互助的環境,使學生能自由創造、自我超越、自尊、自強和自立,使學生在良好的校園氛圍中獲得德行的發展。
和諧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體現的是安定有序、融洽協調,和諧的校園音樂文化是一種實踐活動,它不是脫離學生生活的,而是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和諧相融的重要組成部分,蘊藏著潛移默化點滴滲透的重要育人功能。學校應充分開發利用校園文化的教育資源,提供和諧的立體的教育服務,為學生搭建展現風采的人生舞臺,營造學習、實踐、體驗、發展創新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可以在各種活動中認識自我,在管理中調節自我,在學習生活中完善自我,養成寬容、謙和地對待他人,和諧地對待自然和社會的人格素養。通過各種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挖掘學生潛能和創造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中學教育要為學生創造一種和諧的音樂文化氛圍,從課程設置、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各個方面入手,將教學、活動和音樂文化的構建有機地結合起來。
注釋:
①馬曉紅.構建和諧校園文化之音樂教育,《職教與成教》
2006(12)P391頁
②李占秀,王麗娜.構建大學校園音樂文化的原則和目標體
系,《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 2009(1)P157頁
③《賀綠汀.我對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希望》[C].《賀綠汀音
樂論文選集》(二).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1989: 196.
④沈建軍.《音樂與科學》[M].上海音樂出版社1989 年P74頁
⑤謝嘉幸,楊燕宜,孫海.《德國音樂教育概況》[M].上海
教育出版社,P38頁
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
(實驗稿)》[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 P 14頁
⑦[德]亞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上海:三聯書店
1991年P3-4頁
⑧同上P30頁
⑨朱紅芳.當前中學生心理問題成因及對策探析[J].《產業與
科技論壇》2009(4)P202
作者簡介:
1.李占秀,碩士研究生,河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聲樂教學與音樂教育。
2.姚宏偉,河北師范大學學生處,副教授,研究方向 大學生心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