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17 09:32:5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生態經濟效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營林;經濟效益;生態效益
前言
森林資源對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環境下,要想促進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就必須加大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力度,只有這樣才能促進生態文明的建設,實現經濟發展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近年來,我國各地逐漸出現營林現象,極大的改善了全國各地的生態環境,但由于部分區域營林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單純的獲取木材,對營林效果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要對營林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進行詳細的分析,從而有效地促進營林的可持續發展。
1.我國營林現狀
目前,我國的營林存在很多弊端,營林機構不健全,缺乏專業的營林團隊,同時營林人員也缺乏專業的技術,受傳統的營林思想影響,當前的營林大多還是以經濟效益為主,對其生態效益不太重視,導致營林過程中存在很大的風險。
營林存在的風險主要表現在管理風險、政策風險、市場風險,由于不同的樹木在種植過程中,需要選用不同的管理方式,但營林是一項時間很長的工程,如果在撫育管理過程中,出現病蟲害、自然災害、火災等現象,就會直接降低營林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由于森林資源是我國十分重要的資源,國家相關部門對樹木的砍伐有嚴格的限制,如果這些限制過于嚴格,就會降低林農的積極性,因此,在保持營林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方面,存在一定的政策風險。在營林過程中,對于經濟林、速生豐產林市場風險比較小,但對于生長周期長的樹木,則存在很大的市場風險,如果在撫育過程中,市場發生變動,就會對營林的經濟效益造成影響。
2.營林的經濟效益
2.1 評價營林經濟效益的準則
營林的主要目標就是為了獲取高額的經濟效益,因此,在進行營林生產,選擇經濟效益高,并且容易種植的樹種,很容易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在對營林的經濟效益進行預測和評價時,可以采用動態經濟分析法,將不同時間段的貨幣價值轉換成同一時間段下的價值,從而進行比較和計算,實現營林經濟效益的評價。這里的比較計算是指用營林最終產出的木材價值減去營林過程中的成本,得出費用差,其中營林成本包括勞動力成本和木材成本。
2.2 影響營林經濟效益的因素
影響營林經濟效益的因素有很多,并且這些影響因素會發生一定的波動,營林經濟效益影響因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市場經濟條件,在市場中木材的銷售價格會發生一定的波動,對營林經濟效益造成影響;不同等級的林地,其種植的木材存在一定的差異,這也會對營林經濟效益造成影響;在營林過程中,遇到自然災害、病蟲害的現象時,會降低營林的經濟效益;營林過程消耗的育林費、管理費、勞動成本等也會對營林的經濟效益帶來影響。
2.3 綜合開發林區
近年來,營林區逐漸興起一種新的開發方式,也就是綜合開發方式,這種開發方式是根據林區的天然條件,開發森林旅游、園林、森林加工業等新的項目,擴展林業獲取經濟效益的渠道,從而充分發掘營林區的潛力,提高林區的經濟效益。
3.營林的生態效益
營林的生態效益是眾所周知的,營林能帶來持續發展的環境效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生態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營林有十分重要的生態意義。對于風沙嚴重的地區,植樹造林具有防風固沙的作用,風沙會大幅度降低空氣質量,甚至會對水源造成污染,通過植樹造林能有效降低風沙的速度,避免土地沙漠化。營林還能有效地消除污染,有的樹木能吸收空氣中的有毒物質,同時釋放出大量的氧氣,從而美化生態環境,保證生態平衡。
森林資源是一種可更新資源,從長遠的角度看,森林資源能為社會發展創造巨大的環境價值,實現林業綜合發展,滿足人們可持續發展林業的需求。由于樹木的根系十分發達,在土壤的埋深也比較深,因此,營林具有聚合泥土,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同時當降雨量比較少時,樹木根據能吸收土壤中的水分,由此可見,營林具有極高的生態效益。
4.提高營林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措施
4.1 建立優質營林基地
營林業屬于人工造林,具有十分可觀的經濟效益,目前,我國的營林業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較,在規模上還存在很大的差距,還沒有實現真正的產業化,因此,要建立優質的營林基地,擴大營林規模,從而有效地提高營林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為確保營林業的穩定發展,相關部門還要建立完善的林業管理制度,加強監督,對破壞林地、開墾林地等行為,要嚴格的按照相關制度,對相關人員進行處罰,只有加強對營林業的保護管理,才能實現營林業的持續發展。
4.2 加強樹木種植管理
在營林過程中,加強對樹木的種植管理能有效地增加營林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樹木在生長過程中,第一個生長周期是十分重要的,具體的可以分為出苗期、生長初期、快速生長期、生長后期,在營林過程中,必須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選擇合理的樹種,并根據樹種各生長周期的特點,制定合理的生長期管理措施,才能確保樹木健康的生長,才能提高營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營林樹木在生長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病蟲害,這些病蟲害會極大的降低營林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因此,要加強營林病蟲害防治。由于營林病蟲害防治是一項長期性工作,必須根據病蟲害的特點,針對性制定相應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降低病蟲害。常用的病蟲害防治方法有化學防治法、生物防治法、物理防治法,其中生物防治法是最理想的防治方法,是利用病蟲的天敵或者益蟲、益鳥進行病蟲害治理。
4.3 采用先進的技術進行營林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新技術應用在營林過程中,因此,在進行營林時,可以積極的應用這些先進的科學技術,從而有效地提高營林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例如在造林過程中采用計算機技術、生物工程技術、遺傳技術等高新技術,將經濟性、生態性良好的樹種遺傳到后代,從而提高所有樹木的綜合性能。
5.總結
營林具有很高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是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因此,要建立優質營林基地、加強樹木種植管理、采用先進的技術進行營林,不斷提高營林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促進我國營林業的產業化發展。
參考文獻
[1]丁海峰.淺談營林投資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J].經濟技術協作信息,2013,(02):70.
[2]王宏偉.經濟以及生態效益在營林工作當中的體現[J].吉林農業,2012,(10):141-142.
[3]黃玉升.淺談營林投資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J].吉林農業,2011,(10):167-168.
關鍵詞:林業生態;經濟效益;途徑分析
建設高效的人工符合復合群落,不但利于生態環境的建設,也有助于發展商品經濟效益,并能讓群眾脫貧致富,樹立以林為主,多種的經營管理理念,可以在因地制宜的建設中做好商品基地的林業分區,用以吸引更多的農民逐步走上興林致富的道路,進而大幅度的提升林業生態經濟效益。
1林業生態經濟效益概述
林業生態經濟效益主要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林業生態效益,另外一方面是林業經濟效益。在林業生產經營活動進程中,林業生態效益是改善生態環境,保持水土狀況,凈化當前空氣環境,并能在防風固沙上面起到良好作用。林業經濟效益則體現在林木成才和建筑使用上面,特別是現在比較盛行的家具制造業或者水利工程行業生產進程中提供的木材使用,都隸屬于林業經濟效益范疇內,林業經濟效益讓林業生產經營管理理念在滿足均衡的前提下有新的發展規律,但在發展進程中需注意經濟效益受到經濟規律的制約和影響,兩者之間相互依存,處于不可分割的狀態。故此,從博弈角度探尋,林業生態效益和林業經濟效益之間互為補充,相互之間有抵消關系。若生態平衡在離開生態效益后,必將遭遇到破壞,也會嚴重影響社會經濟的平穩發展,生態平衡若離開了經濟效益,那么生態效益的存在意義也就不復存在。因而,要將領域生態效益與林業經濟效益結合開來,看成一個整個。既通過林業生態經濟效益的提升,實現總體林業經濟效益的提升,讓社會效益、生態效益都能有質的飛躍。
2林業生態經濟效益提升的方法和途徑
2.1加大科學投入管理
結合當前林業生產經營管理實際狀況可以獲悉,管理進程中若忽視林木管理,將管理重點集中在造林方面,會忽視林木的質量,雖然林木的種植數量大大提升,但是整體的造林管理還存在諸多弊端,導致造林結束后不能重視管理和維護林木的情況時有發生,甚至可以說屢見不鮮。結合相關調查我們能夠獲悉,人工造林中,林木比較矮小,所以生長速度緩慢,出現這些狀況后多都歸結為自然生長條件不利,其實究其根源是管理不善。管理問題的出現不但影響林業的經濟收益,也會使林業的生態效益產生不良影響,導致整個林業生態經濟效益嚴重不達標。資金、勞動力、管理的不善和不合理,讓林業撫育技術存在較大漏洞,為此,提升林業生態效益水平的前提是要加大相關的資金和人力投入,并需完善林業管理措施。
2.2提高重視創新手段
結合相關調查我們能獲悉,林業發展進程中更多追求單一的效益,但是卻沒有在總體效益方面有所忽視,這就導致我國的林業生產模式過于簡單和片面。這不僅制約我國林業的綜合性效益,也不利于我國林業的總體發展態勢。為大幅度的提升我國林業的總體發展態勢,就要先正確的認知我國林業的雙重特性,特別是在思想上有較高的關注度,并需在生產、經營和管理上進行創新。林業木材生產主要是基于林業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而存在的生產基礎。兩者之間的相互依存和互為補充,共同發展,因而現階段對于兩方需有正確的認知,在定位二者關系的時候能最大限度的發揮生態系統的功能特性。
2.3結合發展實際選擇合適苗木種植
林木種植時,為讓林木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確保林木的成活效率,就要結合當前的實際狀況讓自然環境與實際狀況緊密結合在一起。另外,需要注意一點即選擇的林木品種多樣,不要過于單一,這樣可以滿足苗木類型的多樣化需求,不但能利于林木生產,與此同時也能讓林木在適宜的環境里面茁壯發育。如,在黃土高原環境內,自然環境比較惡劣,導致這一地區地表較多,植被也很稀疏,形成支離破碎的地表環境,并且處于半濕潤溫帶季風性氣候,水分補給不是很充足。加之地域內的自然環境情況不同,因而種植的樹苗類型更具多樣性,如果想要在該區域造林,就要選擇坡度較為陡峭的溝谷地段,選擇的種植植物多為側柏和油松等材質的樹種,但是在坡度比較緩的區域,最好選擇山楂、葡萄這類經濟林木。由于黃土高原多年的植樹造林能力,為實現植樹的價值或者意義,就要在加大樹木成活效率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的選擇適宜的樹種進行種植。
2.4合理配置植被
復合人工生態系統構建時,最重要的環節是充分和正確的認識植物之間的生態關系,由于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關鍵和基礎。尤其是系統化建造進程中,若單純的考慮苗木選擇狀況顯然不是很全面,具有片面性,故此選擇進程中需做好苗木的搭配和植被灌木的類型篩選。目的是形成一個高低錯落有致的復合型人工生態群落。建立小生態循環系統的前提是先要構成大生態群落,這不僅有助于提升林地使用效率,而且也能提升林木的產量,更能讓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實現雙贏。根據實踐經驗獲悉,復合式人工生態群落建立進程中,為讓群落更為多樣化,將署類植物、黃花菜等都引種到林木下方或者林木周邊進行種植,能夠讓局部的群落更錯落有致,并且利用各類植物的不同特性,使植物生存環境更優化,保護周邊環境,滿足生態平衡。如黃花菜的肉質根部能夠均勻的散布到整個土壤中,并且網狀的根須要滲入到土壤的每一個角落內,這能防止雨水沖刷和侵害土壤,改良土壤狀態后,讓樹木生長更具有優勢。
3結語
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是不能離開林業生態效益而單獨存在的,在效益不斷提升和發展的進程中,為達到思想共識,就需創新生產和經營理念,不斷的帶動林業的生態經濟效益,進而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無限動力和活力。
作者:楊長明 單位:遼寧省康平縣林業局
參考文獻:
[1]賴瑩瑩.芻議如何提高林業生態經濟效益.[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2(36):11-12.
1試驗材料與方法
(1)試驗地點。在平利縣孚林源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試驗。(2)試驗時間。2016年6月30日至12月29日共182天時間。(3)試驗動物。試驗組采用2月齡左右的關中黑豬、杜長大三元仔豬各10頭,飼喂自配飼料;對照組采用2月齡左右的關中黑豬、杜長大三元仔豬各10頭,飼喂陜西某公司生產的顆粒飼料。(4)試驗方法。試驗采用半舍飼半放牧的養殖方式,試驗組、對照組豬群隔日輪流放牧,夏季每日放牧2次,每次3小時,日喂料3次,自由采食;冬季每日放牧1次,放牧時間4~5小時,日喂料2次,自由采食。圈舍為地面通舍,用鋼管隔離成20米2小區,每區為1組,平均每頭豬占地面積2米2。放牧地在一小溪兩邊,為退耕地,坡度30~60度,面積6670米2,有零星板栗樹、漆樹、山楊、冷杉、野核桃等其它小雜木,放牧地植被覆蓋度在90%以上,主生品種有止血馬唐、雞眼草、燈心草、艾蒿、鐵桿蒿、馬兒草、野萵苣、白茅等品種,并有大石林立。2016年6月30日至7月30日,試驗組飼喂自配飼料,飼糧組成為60%玉米、30%麩皮、10%豆粕;對照組飼喂陜西某公司生產的乳豬551顆粒料。2016年7月31日至12月29日,試驗組飼糧組成為70%玉米、30%麩皮;對照組飼喂陜西某公司生產的中豬552顆粒料。每天記錄當天各組的飼糧消耗量,每隔30天稱重1次,12月29日測定末重。
2試驗結果
2.1肥育性能結果各組平均每頭豬肥育性能結果見表1.2.2經濟效益分析依據市場價格,出售關中黑活豬28元/千克,杜長大三元豬20元/千克;玉米2.2元/千克,豆粕3.4元/千克,麩皮1.6元/千克;551顆粒料4.35元/千克,552顆粒料3.05元/千克,分析經濟效益,每組平均每頭豬效益見表2。
3結果分析
(1)飼料成本占養殖成本比例從高到低順序依次為:對照杜長大豬組48.94%、對照關中黑豬組46.27%、試驗杜長大豬組40.11%、試驗關中黑豬組35.11%。(2)購仔豬成本占養殖成本比例從高到低順序依次為:試驗關中黑豬組44.75%、試驗杜長大豬組41.3%、對照關中黑豬組37.05%、對照杜長大豬組35.28%。(3)養殖成本從低到高的順序依次為:試驗關中黑豬組1787.73元/頭、試驗杜長大豬組1937.03元/頭、對照關中黑豬組2159.06元/頭、對照杜長大豬組2269.74元/頭。(4)養殖純利潤由高到低的順序依次為試驗關中黑豬組1176.35元/頭、試驗杜長大豬組809.37元/頭、對照關中黑豬組719.34元/頭、對照杜長大豬組438.26元/頭。據農業部分析,2016年1—11月全國平均出欄1頭商品肥豬純利潤為410元左右,說明生態養豬效益高。(5)養殖利潤率從高到低的順序依次為:試驗關中黑豬組65.8%、試驗杜長大豬組41.78%、對照關中黑豬組33.32%、對照杜長大豬組19.3%。
4結論
(1)生態養豬利潤遠遠高于普通養豬且市場前景廣闊。(2)生態養殖土豬比養殖杜長大三元豬投資小,利潤和利潤率都高。(3)在生態放養條件下用自配混合料比使用全價配合顆粒料成本低,效益高。
作者:劉綿剛 陳少謀 張清杰 單位:陜西省安康市畜牧獸醫中心
關鍵詞:區域生態經濟 生態效益 經濟效益
一、引言
由于人口較多和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使得資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資源的浪費和大量缺失,并伴隨著當前經濟的不斷發展,各種環境問題日益凸顯,使得資源與環境問題受到社會各界普遍關注。在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下,黨的十報告中提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重要措施,使得生態文明建設成為當今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重視經濟發展的同時,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實現生態和經濟的共同發展。其中,區域經濟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生態經濟效益對于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良好的區域生態經濟效益能夠更好地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良好發展,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國各個地區開始利用各自的特點和優勢發展地區經濟,統籌區域發展,各個地區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充分發揮國民經濟的整體優勢,促進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區域經濟建設成為我國經濟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加上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提出,國家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全國生態農業縣和生態示范區建設試點工作的開展和深入,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有機結合,使得區域生態經濟效益評價問題成為當今社會的主要熱點問題之一,也成為了區域可持續發展研究的熱點。
其中,對于區域生態經濟建設指標體系的建立以及區域生態經濟效益的衡量是我國學者當前對于區域生態經濟的主要研究內容。縱觀現有的研究成果,我國學者多用指標體系來描述和分析區域生態經濟效益,但是缺少能夠整體反映人文要素、自然資源、環境、經濟社會效益等協調、合理布局與分布的空間統計分析指標,致使現有的區域生態經濟效益評價指標不能夠真正評價生態效果,導致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割裂。本文擬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探討建立更為全面的區域生態效益評價指標體系,使其能夠真正的將區域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體現出來,達成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更好地促進區域生態經濟的發展,從而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國家的生態文明建設。
二、評價指標的構建原則
(一)科學性和系統性原則
指標體系作為一個科學的有機整體,要建立在一定的科學基礎上,使之能充分反應區域生態經濟的發展內涵和經濟實質,目標明確,測算方法準確規范。[1]與此同時,區域生態經濟效益的評估也是一個多維度的綜合性系統,在確定指標體系時應該從系統的角度出發,注意指標體系的層次性和同級指標之間的互斥性,分級分層次的對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使得指標體系的構建合理。
(二)可操作性和實用性原則
指標體系中選取的指標要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使其數據采集較為方便合理,選取的指標盡量采用定量指標。定量指標可通過數據對經濟效益進行客觀評價,并便于檢測指標體系構建的合理性。定性指標則很難獲取相應數據,使得評價指標體系不能較好的反映以及比較各個區域之間的差別。且采用的指標一定要具有實用價值,如果構建的體系較為完整和規范,但不適用于大部分區域,體系的推廣不可能完成,使得其對區域生態經濟的發展沒有較大意義,研究成果沒有任何意義。另外不要過分追求指標的覆蓋范圍,要考慮其實用性和可行性。
(三)全面性和綜合性原則
選取的指標應在考慮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基礎上,盡可能選取全面的、綜合的可以反映區域生態經濟的各方面影響因素,可以體現其大致的發展現狀并將相對重要的指標歸于其中,使得指標體系覆蓋全面,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三、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建立區域生態經濟效益評價指標體系,是進行區域生態經濟效益評價的主要關鍵,可根據區域生態經濟系統的特性和共性、可持續發展理論,區域生態環境基礎的發展狀況(地質地貌、大氣、土壤等)、資源的質量和利用狀況、環境的污染和治理狀況、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等方面進行分析,按照其指標的構建原則,構建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2]。通過建立區域生態經濟效益評價指標體系,能夠較好的對區域生態經濟效益進行評價,分析影響其生態經濟效益的各類因素,從而實現區域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促進區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現將衡量區域生態經濟效益的指標從經濟、社會、生態三個角度進行分析,具體劃分為綜合經濟發展、人均影響、社會影響、公眾影響、資源節約、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綜合生態指標幾個方面,建立如表1所示的評價指標體系。
(一)經濟因素
其中,綜合經濟發展中的綠色GDP是指區域GDP減去社會生產生活的資源消耗與環境破壞損失,它能夠客觀的評價區域經濟效益。資源消耗可由單位GDP能耗、單位GDP水耗計算得出,環境破壞損失由生產生活中的廢水、廢氣、固體廢物排出量得出。綠色GDP/區域GDP越大,證明該區域經濟受生態環境的影響較小。而符合生態條件的產業占區域總產業的百分比、生態產業產值占區域產業總產值的百分比這兩個指標則反映生態對其區域是否存在重要影響,生態產業的經濟效益是否較好,比值越大,說明生態經濟在此區域占有重要位置。另外,區域財政收入和國家對地方的財政補貼則從不同方面反映了區域經濟的發展狀況。
(二)社會因素
社會影響方面的指標,城鎮化率、人口密度可以體現出一個區域的發展狀況,可以直接獲取數據。城市用地面積由城市建設用地和城市公園建設用地來計算。公眾影響方面的公眾生態保護意識可以由有節能消費習慣居民比率來反映,而公眾對于其環境的滿意度這一定性指標,雖然無法用定量指標來表達,但可以對其進行賦值,公眾對其非常滿意為2分,對其不滿意為-2分,認為環境對自己無影響的為0分,用其進行定量分析。
(三)生態因素
其他生態指標中的資金利用率=生態回收/生態投入,這一指標能夠較好的反映該區域生態保護是否到位。生態投入則可根據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兩個方面的投資進行計算,生態回收根據資源回收利用產值的金額,此比值越小,說明該區域的生態經濟效益較好。區域生態效率是經濟發展水平和環境影響價值的比值[3],經濟發展水平可用該區域工業總產值計算,環境影響價值可以生態投入來計算。突發災害損失則可根據各種自然災害和突發災害造成的損失進行計算。而資源利用這一因素中的單位GDP能耗、水耗和單位土地面積較好的反映了該區域的大體能源消耗,人均用水量、人均土地面積、人均能源利用則反映出該區域的自然能源是否豐富,能否在生態環境允許的情況下,保證居民的正常生活。
由于各區域之間存在較大的不同,所以該指標體系根據前人研究的基礎,基本選取了適合各個區域大致特點的指標,可以適用于各類區域。評價一個區域的生態經濟效益,在確定了指標體系后,下一步則應確定指標權重和評價方法,對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并采取相應措施,使其快速健康穩定的發展,將經濟、社會、生態三方面效益進行結合,同步提高,實現社會、經濟、自然環境的同步協調發展。
四、評價指標體系中指標權重的確定
對于區域生態經濟效益指標體系的評價方法以及指標權重的研究,學者們大都采用專家調查法、綜合指數法、層次分析法以及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等評價方法。對生態經濟效益進行評價,首先應對建立的指標體系中的具體指標賦予其權重,對其數據進行分析,針對各影響因素對區域的影響程度進行比較。本文認為現階段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初級階段,經濟因素和生態因素的影響較大,社會因素的影響程度相對較弱,所以對其指標體系中的社會因素賦予權重0.15、經濟因素0.35、生態因素0.5。其中,經濟因素中的綜合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均影響這兩方面對整個區域經濟發展都較為重要,都能表現出生態經濟對于其區域整體發展所帶來的影響,所以兩個方面各占整體經濟的0.175。社會因素中的城市建設可以明顯的反映出區域城市建設對整個區域經濟所做的貢獻,占整體經濟的0.09,而公眾影響對初期生態經濟建設的影響相對較少一些,因為它所帶來的效益是長期的,在初級階段影響較為淺面,所以它占整體經濟的0.06。生態因素作為評價指標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資源的利用、節約、環境的保護等方面對區域生態經濟效益的影響較為明顯,資源合理利用,節約資源都對經濟效益產生較大作用,環境保護則為保護生態環境貢獻較大,使得區域的生態效益得到提高。所以資源節約、資源利用、環境保護所占比重較大,分別占整體經濟的0.1、0.15、0.15。具體指標權重如表2所示。
將具體指標賦予合理的權重,尋找合適的評價方法,對整體的區域生態經濟效益進行評價,分析其主要的影響因素,再根據各個區域的特點采取相應的措施,在保護其生態、社會效益的同時,使得其經濟效益達到最大化,從而提高區域生態經濟效益,為全面實現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限于論文篇幅,將在下文述及。
五、結語
構建較為全面、具體、可操作性強的效益評價指標體系,能夠為下一步提高區域生態經濟效益奠定良好基礎,促進經濟、社會、生態的協調發展,加快區域經濟建設的步伐,促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實施,加快實現我國“青山綠水、美麗家園”的美好愿景。
參考文獻:
[1]肖翠仙,唐善茂.城市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生態經濟,2011(1)
[2]李崇勇,陳森林,范源.區域生態經濟系統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7(4)
[3]郭莉,郭亞軍.區域生態經濟評價模型及實證研究[J].技術經濟,2006(8)
關鍵詞:鄉鎮林業;分類經營;經濟效益;生態效益
隨著人類對環境的影響日趨劇烈,林業作為一個物質資料生產與生態公益功能生產的雙重效益部門,他的生態環境調節功能越來越受到重視,我國的森林經營管理工作與許多國家一樣,都將森林永續利用作為最重要的原則和目標。
1.鄉鎮林業分類經營的提出
在遼寧東部山區,大部分林農對森林的經營認識仍停留在打柴、放蠶、賣木材等只獲取不投入的階段上,由于對森林的經濟意識和生態意識不到位,還未能做到針對森林的經濟效益和公益功能采取有效的經營措施,也未能理順受益與經營之間,投入與產出之間的關系,因此也直接影響到人工林經營和天然林經營兩者之間的正常經營關系,使兩者的主體功能都不能得到有效發揮。
1.1實行分類經的好處
實施分類經營的好處在于以下兩點:①實施,分類經營可以使林業經濟走向市場。②實施分類經營可以有效解決以天然林為主的公益林管理和投入。公益林的主體功能是森林的生態防護效益,這種效益的受益主體往往不是森林經營者,這就形成了受益者不經營不投入,而經營者主體投入不受益的矛盾。在分類經營不能有效實施的情況下,林農分林到戶的天然林成為林農無法經營的對象。
2.實施分類經營在遼東鄉鎮林業工作中的應用
在遼東地區,商品林多為人工林,公益林多為天然林。由于天然林禁止采伐,在經營過程中,完全可以將除蠶場外的天然林悉數作為公益林經營。
2.1引進林業新興技術
無數的實踐證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一個好的林業新興技術,在營林時可做到事半功倍,大大提高林業的經濟效益。以紅松嫁接技術使用為例:
紅松,原產于我國長白山與小興安嶺,為長綠大喬木,樹干通直,材質細膩輕軟,紋理密直通達,其球果外型美觀,且果仁味美、含油率高,是珍貴的果材兼用樹種。紅松的年齡一般在200~300年,多者能達到500~700年。
在自然條件下,紅松需生長80年結果,100年以上到達輪伐期,經人工干預也要20年才能結果。對人類而言,因其果材兼用,且果、材均為高經濟原材料,長時間的生長期是無法接受的,經過人們不斷實驗摸索,終于在近幾年創造出紅松嫁接新技術,經過嫁接后的紅松7~8年即可結果,比自然生長的紅松純林提前10~15年。
在本溪縣地區,紅松嫁接苗成品苗木的價格為5元/株,而將常規苗造林后進行側枝嫁接的成本為僅為2.5元/株(其中:苗木0.8元/株、接穗0.5元/只、接穗2只/株、人工嫁接費用0.7元/株)。
經長期的栽培統計比較得出:成品紅松嫁接苗的造林成活率高達95%以上,但因苗木成本太高,營林早期投人很大;而將常規苗造林成活后進行嫁接,成功率雖然只有80%。但所需成本較低,即使嫁接失敗,由于是選用側枝嫁接,也不影響苗木生長,性價比遠高于選用成品苗造林。
營林時,選用常規紅松苗造林后進行側枝嫁接,早期投入較不進行嫁接的紅松成本要高出3倍,以每667m2植苗166株計算,每667m2造林成本需高出282.2元;在林木產果后,經嫁接的林木比未嫁接的林木產果期提前10年左右,以林地使用期為40年計算,經嫁接過的紅松林木產果期是未嫁接紅松的1.5倍,667m2總產值提高30000元。
經實踐證明,在營林的過程中引進適宜的新興技術,進行合理投入,最終會得到豐厚的回報。
2.2提高天然林的生態效益同時發掘經濟效能
關鍵詞 防護林;防風效應;水熱效應;經濟效益; 吉林省;農安地區
中圖分類號 S727.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01-0204-02
Analysis on Ecological-economic Benefits of Shelter Forest in Nong′an District of Jilin Province
XU Peng ZOU Chun-jing* LI Miao-miao LIU An-tian FANG Hui DAI Xue
(Shanghai Key Laboratory of Urbanization & Ecological Restoration,School of Life Science,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
Abstract In this paper,the windproof effects,hydro-thermal effects 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matured shelter-forest in Jilin Nong’an District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orest-network formed by the four forest-belts,reducing 30.4% of the wind speed on average,and minimum wind speed appeared in the range of 3 H to 10 H(height of shelter belt)on the leeward side in observation area with reduction of 60%. The heating zones appeared in the range of 1 H to 10 H on the leeward side and 3 H to 5 H on the windward side. The daily average temperature increased by 0.4 ℃ to 1.0 ℃. However,the low temperature area appeared in the range of 15 H to 35 H on the leeward side and 6 H on the windward side. The daily average temperature was increased by 0.3 ℃ to 0.5 ℃. 2-line forest-belt within an effective distance of the windbreak,the improvement of the relative humidity was the lowest,which had an average increase of 6.3 percentage points. 12-line forest-belt was next,which had an average increase of 10.1 percentage points. 6-line forest-belt was the best,which had an average increase of 20.4 percentage points. Corn in forest-network yielded 9 211.9 kg/hm2 on average,which had an increase of 14.1% compared with the contrast area.In the range of 3 H to 10 H site it′s yielded 17% to 25%,which was the highest increasing area. It showed that farmland shelter-forest had very significant windproof effects,hydro-thermal effects and economic benefits,which was an important part of farmland capit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 shelter-forest;windproof effects;hydro-thermal effects;economic benefits;Jilin Province;Nong′an District
吉林省農安地區是我國“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三北”防護建設中的樣板,現己林網成型。由于營造大面積農田防護林,使農業生產條件得到基本改善,初步形成一個穩定的農業生產生態環境[1]。為了總結防護林綜合效益,進行農田防護林生態因子觀測和農作物產量調查以及經濟評價,可為進一步完善“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提供科學依據。
1 區域概況與研究方法
1.1 研究區自然概況
研究區域位于吉林省農安縣境內,在地理上位于北緯43°54′~44°56′,東經124°32′~125°45′,地處松遼平原中部,地勢平坦可劃分臺地、川地和沙地三大類型。臺地(崗地)可分高臺地和臺地,高臺地分布在區域的西北和北部,海拔250 m以上。川地主要包括河漫灘、一級階地、湖積平原和淺谷。沙地以固定沙丘為主,大部分已開墾為農田,只有在殘余沙地上還分布有貝加爾針茅(Stipa bungeana)、糙隱子草(Cleistogeaes gquarrosa)群落。土壤以黑鈣土和黑土為主,其次為草甸土、沙土,零星分布的還有鹽土、堿土等[2]。地帶性植被為貝加爾針茅―糙隱子草群落,在低平地分布大面積羊草(Leymus chinesis)群落和沿湖附近分布有雜類草群落、堿蓬(Artemisia anethifo-lia)群落和沼澤。該地區可劃分4個農田防護林立地類型[3-4],主要優勢樹種為雙陽快楊(Populus × xiaozhuamicu)。試驗區屬于中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風,夏季濕熱多雨,秋季溫和涼爽,冬季漫長寒冷,降雪較少。年平均氣溫4.7 ℃,1月平均氣溫為 -16.9 ℃,7月平均氣溫為23.1 ℃,年平均降水量508.2 mm,由東南向西北遞減,且多集中在夏季。5―9月的≥10 ℃活動積溫平均為2 895 ℃,無霜期121~148 d,多為西南風,春季>8級以上大風30余次,使農林牧業生產受到嚴重威脅。因此,營造農田防護林是保證農業豐收的基礎。
1.2 研究方法
1.2.1 生態因子觀測。在擇林網主林帶500 m,副林帶250、420 m,平均樹高7~13 m。采用垂直林帶觀測法,選迎風面5 H(H為樹高,即觀測點外林帶的平均樹高,是一個特定數值)、3 H、1 H,背風面1 H、3 H、5 H、10 H、15 H、20 H、25 H、30 H、35 H處設觀測點,進行風向、風速、氣溫、土溫、空氣濕度等項目的定點觀測,遇災害性天氣時進行臨時性觀測。
1.2.2 產量調查。在觀測區內采用機械取樣方法,設定生物產量樣方,測定產量,樣方面積為4 m2,要求調查樣地的農作物品種、耕作技術、播種期、培育管理技術需基本保持相同。
2 結果與分析
2.1 農田林網的防風效應
農田林網有明顯的防風效能,風通過林帶時,受其阻擋,風速降低,氣流性質改變,間接地影響到其他小氣候因子[5-7]。根據觀測,由4條林帶構成的林網,風速平均降低30.4%,變幅在10%~45%。林網四邊形成風區,最低風速出現在觀測區的西南背風面的3 H~10 H處,降低60%,但向東北逐漸加大,至東北區背風面30 H時,基本恢復對照點風速。強風區只在主林帶的迎風面6 H處,副林帶背風面35 H和東北區30 H處恢復對照風速,形成一個橢圓形,約占全林網面積的15%。林帶的防風效能與林帶的結構、季相、行數、透風系數以及林帶樹種的株行距有密切關系。從圖1可以看出,一路2行(道路兩側各1行)的林帶平均降低風速11.9%,防護效果最低,一路4行的林帶降低風速24.0%,雖然起到了一定防護作用,但其效果不如一路6行的好。一路8行和一路10行的林帶分別降低風速24.0%和23.7%,其效果均不如一路6行,而且比一路6行的多占用農田,一路12行和一路28行風速分別降低34.8%和37.0%,風速降低較高,但占用農田過多。林帶與風向交角直接影響防護效能,從表1可以看出,交角越小,林網內平均風速降低越小,防風效果越差,防護距離相應越短。
2.2 農田林網的水熱效應
林網對氣溫的影響比較復雜,其變化與林帶的結構、天氣類型、風速大小和空氣亂流交換強弱等因素有關。但是林網內氣溫變化總是比曠野區平均增溫0.60~0.63 ℃,并出現增溫區和低溫區2種狀況。從圖2可以看出,林網內背風面1 H~10 H處和迎風面3 H~5 H處為增溫區,日平均增溫為0.4~1.0 ℃,而林網內背風面15 H~35 H處和迎風面6 H處為低溫區,日平均增溫0.3~0.5 ℃。林帶內地表溫度變化比林外的溫度變化較小,根據6月10日觀測,地表溫度林網內5:00平均最低溫度14.5 ℃,13:00平均最高溫度為27.0 ℃,其變化幅度為12.5 ℃,而防護林外(對照區),5:00最低溫度也是14.5 ℃,而13:00最高溫度為45.3 ℃,其變化幅度為30.8 ℃。另外,林外的溫度受天氣陰晴變化影響也較大,如6月10日15:00左右降雨,林內地表溫度為19 ℃,比13:00溫度只降低8 ℃,而林外溫度為20.5 ℃,比13:00降低24.8 ℃。
從表2可以看出,地下溫度變化雖然不如地表溫度變化激烈,但是在0~5 cm土層變化很大,而在深度15 cm以下土層變化較小,總的趨勢是林網內的溫度比林網外提高1.6 ℃。林網中的空氣濕度比林網外高,由于樹冠減弱水蒸汽向上輸運和樹木蒸騰作用放出水蒸汽,再加上林網內溫度變化幅度較小,形成林網內空氣濕度比林外高的特點。從表3可以看出,林網內的空氣濕度與林帶的行數有密切關系。2行林帶在有效防風距離以內,相對提高的濕度最低,平均提高相對濕度6.3%;12行林帶次之,平均提高相對濕度10.1%;6行的林帶最好,平均提高相對濕度20.4%。其中以背風面1 H~15 H和迎風面1 H~5 H提高濕度最多,平均可提高濕度20.4%。因此,在東北西部農田防護林中,應提倡營造6行的林帶。
2.3 農田林網的經濟效益
林網內玉米產量調查是從主林帶的背風面1 H~30 H處取樣,對照區以林網內防護效能最低和產量最低的為對照(30 H)。從表4可以看出,林網內玉米平均產量為9 211.9 kg/hm2(不包括30 H產量),比對照區增加14.1%。實際上對照區(30 H)也由于林網防護效能提高了產量。林網內玉米增產分布與林網內防護效能的變化規律是一致的。3 H~10 H增產幅度為17%~25%,屬于增產率最高區,其余地區增產率在10%左右,接近林帶0.5 H~1.0 H范圍內為減產區,減產幅度在9%左右。玉米千粒重變化與產量相似。林網的實際經濟效益可通過調查林網樣地加以分析說明,林網樣地面積為20.8 hm2,其中林帶占地面積2.3 hm2,道路占地(下轉第209頁)
面積0.6 hm2,溝渠占地面積1.1 hm2,其比例如下:①玉米地占用面積=16.8/20.8×100%=80.8%;②林帶占用面積=2.4/20.8×100%=11.5%;③通路占用面積=0.6/20.8×100%=2.9%;④溝渠占用面積=1.1/20.8×100%=5.3%。由于當地屬易澇鹽堿地區,所以農田必須排澇、修路、治鹽堿,如按空曠地平均產玉米8 070 kg/hm2(實際是林網30 H)計算,則由林帶占用面積11%,所造成的產量損失為8 070×11%=887.7 kg,林網內玉米平均產量9 211.9 kg/hm2。對比二者的結果,有林地減去林帶占地損失的產量后,還比無林地增產254.3 kg/hm2。林網本身的經濟效益還有生產木材,根據對農田防護林調查,樹種為雙陽快楊,平均樹高12 m,平均胸徑12 cm,年齡11年,其立木材蓄積量為135 m3,平均為59.55 m3/hm2。
3 結論
由4條林帶構成的林網,平均可降低風速30.4%,最低風速出現在觀測區背風面的3 H~10 H處,降低60%。林網內背風面1 H~10 H處和迎風面3 H~5 H處為增溫區,日平均增溫為0.4~1.0 ℃。而林網內背風面15 H~35 H處和迎風面6 H處為低溫區,日平均增溫在0.3~0.5 ℃。2行林帶在有效防風距離以內,相對提高的濕度最低,平均提高相對濕度6.3%。12行林帶次之,平均提高相對濕度10.1%。6行林帶最好,平均提高相對濕度20.4%。林網內玉米平均產9 211.9 kg/hm2,比對照區增加14.1%。3 H~10 H增產幅度為17%~25%,屬于增產率最高區。可見,農田防護林具有非常明顯的防風效應、水熱效應和經濟效益,是農田基本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4 參考文獻
[1] 馬國飛,崔學明,劉靜,等.兩種楊樹農田防護林氣候效應的對比研究[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05,26(1):42-45.
[2] 張元林.吉林省中西部農田防護林土壤特征的研究[J].吉林林業科技,2006,35(7):15-18.
[3] 徐文鐸,孫廣云,劉志明.松遼平原中部地區農田林網區立地因子與林木生長模型的遙感分析[J].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1993,9(1):6-10.
[4] 徐文鐸,孫廣云,劉志明.松遼平原中部地區農田防護林立地分類及質量評價的研究[J].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1994,10(1):4-8.
[5] 沈青葉,李晴,鄒春靜,等.上海市崇明島不同模式農田防護林對水稻產量的影響[J].浙江林學院學報,2010,27(2):198-204.
【關鍵詞】林業;可持續發展;對策
1.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涵義,實質表現在三個方面
(1)經濟效益,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可為我們提供生存的經濟基礎,即林業資源、資金使用的效率、林業效益和增長率,人均收入、林業資源儲量等。
(2)社會效益,林業的可持續發展為我們提供賴以生存的優質環境,即林業的可續發展可使人口容量、人口素質、公共意識、文化道德、生活方式等得以優化。
(3)生態效益,林業的可持續就是為我們提供賴以生存基礎,即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是為了生態自我調節力、生態還原力、林業資源承載力、林業資源的發展力等。
2.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2.1依靠科技發展林業
科技是第一生力,只有依靠高新技術林業才能向前穩步發展,因為林業的可持續發展的內涵是經濟效、社會效益、生太效益。那么既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證社會效和生態效益的發展,最有效的解決辦法就是依靠科技來發展經濟,改變傳統的以社會效益、生太效益為代價的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因此,在林業發展上,實施科技興林,不斷提高林業建設的科技含量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利用現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動林業經營和管理的精確化、科學化,加快實現林業的現代化。要鼓勵科技人員通過技術承包、技術轉讓、技術服務、創辦經濟實體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把先進的科技成果應用到育苗、造林、營林生產等生產實踐中。加快林業生的機械化水平,把林業職工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讓更多的人投入到第三產業中去,實現林業多元化發展。應用高新術改造傳統的木材加工、利用技術,盡快提升木材工業總體技術水平,增加木材和林產品的經濟價值,增強市場競爭力。
2.2優化林業產業結構,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調整優化林業產業結構,促進林業產業的發展,是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物質保證。在第一產業方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推進短周期工業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豐產林和名特優新經濟林建設,在第二產業方面,加大新產品開發力度,促進以低層次原料加工向高層次綜合精深加工轉變的步伐,在第三產業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業、花卉業的發展。調整生產力布局,淘汰落后產業,改造傳統產業,培育新興產業,推動產業重組,解決林業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調整林產工業產品結構,大力發展精深加工、發展優勢產品,努力開拓木材林產品的新用途,延伸產業鏈,增加附加值,解決林產品結構不合理和產品缺乏競爭力的問題。
2.3改變經營方式,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分類經營,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根據社會對生態和經濟的要求,在充分發揮森林多方面功能的前提下,按照森林各自主要功能特點分別采取有針對性經營的辦法。從經營源頭上調整林業發展結構,優化林業資源的配置,從大的結構和布局上更有利于發揮林業整體最大效益,以滿足生態建設、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對林業的多方面需要。實行分類經營是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也是林業面向市場取得高經濟效益的一條重要途徑。
2.4注重林業生態、經濟效益綜合性
森林兼具有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等這三大效益,目前在經營中往往只注重經濟效益,而林業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有著密切的聯系,林業的生態效益可以創造經濟效益。林業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二者之間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的關系。在忽視生態環境而過度追求經濟增長時期,盡管當期的經濟增長速度相當快,但后期的經濟發展卻受到了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而增長環境惡化的巨大報復,使得經濟發展停滯不前或萎縮。在既重視經濟效益又注重生態效益的時期,不僅當期的經濟快速發展,而且后期的經濟增長也能保持著良好的增長勢頭。
當然,我們應注意,對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注重,并非消極的注重,而是積極的注重。如果采取消極的注重,即單純注重生態環境而放棄必要的經濟增長,那么,終究會因沒有必要的經濟增長而導致經濟效益滑坡,缺乏強有力的經濟實力支撐會使得生態環境保護失去現實意義或物質基礎。
3.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提高林業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措施
(1)林農結合式。應用和推廣國內外先進技術和成果,采用科學的生產、管理方法,以林為主,林農結合,多種經營,逐步建成具有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林業發展模式。大力推廣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兼備的生態經濟兼作。如實行林草間作、林藥間作、喬灌混交等種植模式,最終使退耕還林成為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增加收入的良機,同時實現了生態和經濟效益的綜合效果。
(2)造林規模化。從提高生態效應、景觀效果、經濟效益出發,成片造林力度明顯加大,片林建設以發展苗木基地、經濟果林、速生豐產林等經濟型林地為主。
(3)造林多樣化。采用多樣化的以林養林方式,有的以發展苗木養林,有的以發展林木加工養林,有的以發展經濟果林養林。林業職工還采取林苗結合、林禽結合、林菜結合、林果結合等方式,提高林地產出和經濟收益。
關鍵詞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遼寧彰武
彰武縣地處遼寧省西北部,是全省水土流失較嚴重的地區,全縣總面積為3 640 km2,水土流失面積為1 047 km2,占全縣總面積的28.8%。地形地貌為東低山、西丘陵、北沙荒、中南平洼,其中丘陵占30%、沙荒占3%、平洼占40%。全縣水土流失類型為水蝕和風蝕,水蝕分布在東、西部低山丘陵地區,風蝕分布在北部風沙區和柳河流域,水土流失直接導致生態環境的惡化,加強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成為彰武縣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點工作之一。
1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措施
根據彰武縣水土保持部門多年治理經驗和地形地貌特點,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可以從2方面進行:一是東、西部低山丘陵區,可安排經濟林為主的治理項目,結合坡耕地治理,通過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的方式,達到生態綜合治理的目的;二是北部風沙區,可安排生態林為主的沙漠化治理項目[1]。自2008年以來,彰武縣把農業綜合開發與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相結合,以項目整合、資金整合的形式進行小流域生態綜合治理,彌補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資金不足,突出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取得了明顯成效。
1.1低山丘陵區生態綜合治理
1.1.1區域概況。該區域包括彰武東部的大四家子鄉、后新秋鎮、葦子溝鄉、東六鎮和二道河子鄉,及彰武西部的平安鄉、哈爾套鎮、滿堂紅鄉和四堡子鄉。區域總面積為1 342.21 km2,水土流失面積361.4 km2,水土流失類型以水蝕為主,兼有風蝕,主要分布在坡耕地、侵蝕溝及荒坡上。
1.1.2治理措施及規模。根據區域地形特點,治理措施以發展經濟林為主,經濟林應選適合當地的大扁杏。其次對坡耕地進行治理,措施為梯田。對坡度>15°、
1.1.3治理效益。丘陵區生態綜合治理以發展經濟林為主,措施實施后會產生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栽植3 166.7 hm2的大扁杏,3年后達到盛果期,年增加經濟效益3 206萬元。對2 153.3 hm2的坡耕地進行梯田改造,年增加糧食產量5 814 t,增加經濟效益697.68萬元。在生態效益方面,增加3 166.7 hm2的林地面積,林地覆蓋率提高2.4個百分點,年涵養水源380.68萬m3,保土11.17萬t。
1.2北部風沙區生態綜合治理
1.2.1區域概況。北部風沙區包括四合城鄉、馮家鎮、章古臺鎮、阿爾鄉鎮、大冷鄉、大德鄉6個鄉鎮,區域總面積為1 115.55 km2,水土流失面積為390.4 km2,水土流失類型為風蝕。從2005年全省土壤侵蝕遙感普查結果可以看出,該區域是全省最嚴重的風蝕沙化地區,生態環境惡劣,需集中連續治理。
1.2.2治理措施及規模。風蝕沙化地區生態綜合治理,應以植物措施為主,植物措施對防沙治沙有較好效果,是生態恢復的有效途徑,因此綜合治理應以生態林為主,輔以發展適量適合沙地生長的經濟作物,以提高防沙治沙的經濟效益。根據彰武縣長期以來的防沙治沙經驗,生態林栽植形式為喬灌混交,喬木選楊樹、樟子松,灌木選檸條、紫穗槐,沙棘等。具體為:營造7 200 hm2生態林,其中喬木6 500 hm2,灌木700 hm2,發展林間隙地經濟作物3 333.3 hm2。對植被覆蓋率的疏林地、殘次林實行生態修復,規劃面積為2.82萬hm2,依靠大自然自我修復能力,恢復植被,進而改善生態環境[2-3]。
1.2.3治理效益。風蝕沙化區發展生態林,以生態效益為主,營造7 200 hm2生態林和實施生態修復2.82萬hm2,植被覆蓋率可提高6.5%,減少土壤風蝕量22.7萬t,蓄水96.52萬m3。營造生態林是防沙治沙的有效措施,生態效益顯著,其經濟效益表現為活立木效益,即樹木材積量的增加和林間隙地種植的經濟作物[4]。據測算,發展生態林7 200 hm2,年平均增加木材蓄積量1.944萬m3,增加經濟效益1 166.4萬元,林間隙地種植經濟作物3 333.3 hm2。以菊芋為例,年效益為22 500元/hm2,種植3 333.3 hm2菊芋,年可獲利7 500萬元。
2小結
彰武縣經過多年的生態治理,成效顯著,治理區域逐年擴大,區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步提升,群眾的生態意識逐步增強,在做好保護生態環境、減少水土流失的前提下發展生產,提高了經濟收入,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促進了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參考文獻
[1] 姚冬梅.淮南市秋菊沉陷區生態綜合治理機制分析[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9(5):108-110.
[2] 郭海榮.談石羊河流域生態綜合治理[J].農業科技與信息,2009(24):9.
關鍵詞:合理;開發利用;林業資源
遵循自然規律是開發利用林業資源的原則,合理開發利用林區資源優勢,科學發展林地經濟是優化林業企業產業結構,促進產業發展,深化林區體制改革,轉變傳統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增強林業發展活力的必然趨勢和要求,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同時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新林區的主要內容。
一、什么是林業資源
資源是一切可以被人類開發和利用的客觀存在。林業資源這個概念其實表述不夠規范,準確的說應該稱之為“森林資源”。森林資源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資源之一,是生物多樣化的基礎,它不僅能夠為生產和生活提供多種寶貴的木材和原材料,能夠為人類經濟生活提供多種物品,更重要的是森林能夠調節氣候,保持水土,防止、減輕旱澇、風沙、冰雹等自然災害;還有凈化空氣、消除噪音等功能;同時森林還是天然的動植物園,哺育著各種飛禽走獸和生長著多種珍貴林木和藥材。森林可以更新,屬于再生的自然資源,也是一種無形的環境資源和潛在的“綠色能源”。森林資源具有多種功能,可以提供多種物質和服務。森林資源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是同一的,對其進行任何單一目的的經營管理都將產生許多重要的額外效益。
二、如何合理開發利用林業資源
1.大力發展林地經濟,推動由木材生產為主向生態建設為主的轉變
遵循自然規律是開發利用林區多種資源原則,科學合理的加以保護性開發利用是發展林地經濟的首要前提。林區有得天獨厚的多種資源,這些資源除礦藏以外大多數是可再生資源,只要科學合理、和諧開發利用,這些資源不僅完全可以循環利用,而且可以使稀有資源總量增加,處于瀕危資源得以恢復。只有確保生態安全、生態平衡和生態文明,才能在真正意義上把建設生態林業變成有效的實現形式。林業企業通過林地經濟科學合理的開發,不僅可以使再生資源得以充分利用,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更重要的是改變了森林的生態環境。毫無節制的野蠻的掠奪性的開發多種資源,亂采濫挖、亂捕亂獵,是對林區資源的扼殺和環境的破壞。科學合理的保護性開發利用林地經濟資源,已經在一些地區實現了良性循環,不僅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而且林地經濟資源呈現階梯性增加,生態環境也得到了大大的改善。
2.堅持科技興林,做大做強林業產業
林業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要緊緊依靠林業科技,大力引進和推廣先進適用的林業新技術、新成果,堅持科技興林,提高科技含量,按照高起點、高科技、高效益的“三高”原則,建設高產優質高效的林業綜合開發試驗示范區,以點帶面、整體推進。要通過加大資源培植的科技支撐力度,加快優良品種的選育和推廣。加大資源深度開發的科技支撐力度,開發出符合市場需要的新產品,創造高的附加值,使資源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經濟優勢,充分發揮資源的最大效益,把產業做大做強。要注重對林業人力資源的開發,轉變觀念、提高認識,確立林業人力資源開發的戰略地位,實施林業人才戰略;著力優化人才發展環境,不斷優化林業人才隊伍;積極開展教育培訓工作,提升林業從業人員素質,鼓勵和組織科技人員到林業生產第一線。
3.注重林業生態、經濟效益綜合評價
(1)林業的生態效益是指林業的發展所帶來的生態方面的正面影響。人們普遍認識到,森林兼具有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等三種效益,其生態效益價值遠遠大于其經濟價值。林業的發展可以帶來三種效益,在這三種效益中,經濟效益往往最先受到關注,但我們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況下,生態價值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而林業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有著密切的聯系,林業的生態效益可以創造經濟效益。
(2)林業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二者之間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的關系。在忽視生態環境而過度追求經濟增長時期,盡管當期的經濟增長速度相當快,但后期的經濟發展卻受到了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而增長環境惡化的巨大報復,使得經濟發展停滯不前或萎縮。在既重視經濟效益又注重生態效益的時期,不僅當期的經濟快速發展,而且后期的經濟增長也能保持著良好的增長勢頭。當然,我們應注意,對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注重,并非消極的注重,而是積極的注重。如果采取消極的注重,即單純注重生態環境而放棄必要的經濟增長,那么,終究會因沒有必要的經濟增長而導致經濟效益滑坡,缺乏強有力的經濟實力支撐會使得生態環境保護失去現實意義或物質基礎。有學者提出“生態效益經濟”的概念,它充分反映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 長江上游 旅游業 循環經濟 效益評價 指標體系
長江上游的大九寨環線,是以成都-都江堰-汶川-松潘-九寨溝為西線和成都-綿陽-江油-平武-九寨溝為東線的環形旅游線組成的地帶。由于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及眾多的人文古跡,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際與國內游客,是我國十分重要的旅游基地。特別是近年來推行的旅游業循環經濟模式,對保持大九寨環線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本文將就其效益進行分析,以期構建一套可以用于定量評價大九寨環線旅業游循環經濟效益的指標體系及方法。
一、長江上游大九寨環線旅游業循環經濟的特點及效益評價原則
由于九環線地處長江上游,旅游資源十分豐富,生態條件脆弱,面臨著開發與保護、鞏固與發展的雙重任務。實現九環線區域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以生態優先,以生態建設為主,依托退耕還林工程、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綠色通道建設和生態城市建設等生態工程,逐步恢復森林景觀,培育森林特色資源,優化森林的各種效益。建成九寨環線“春天一山花,夏天一山綠,秋天一山果,四季有景觀”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環境。在保護好現有生態資源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好生態,增加植被,提高植被質量,同時要治理好污染,通過構建景區特色,把文化、景觀、娛樂融為一體,形成具有九寨環線特色的旅游文化。
人們從事旅游循環經濟活動是為了追求和提高旅游經濟效益,而發展循環經濟的目的就是要實現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相協調,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盡可能小的環境代價,實現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力求把經濟社會活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和生態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為此需要采用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技術來評定旅游循環經濟的質量,分析和掌握旅游循環經濟模式的運行效果。根據長江上游大九寨環線旅游業循環經濟的特點,其效益評價需要遵循以下原則:
1.科學性
所確定的標準和指標體系要能夠科學地反映出旅游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內涵。指標的選取要建立在生態經濟學、資源經濟學和循環經濟等相關理論基礎上,并考慮指標間客觀的相互內在聯系及完整性。
2.動態可比性
動態可比是指旅游業循環經濟效益評價指標可以在時間上進行動態比較,說明循環經濟效益提高的速率,資源的利用效率,以體現旅游業循環經濟的價值。
3.綜合性
指標的設置要全面系統、公正客觀,能確切的描述旅游業循環經濟的效益, 防止片面化、避免出現系統性的偏差指標,通過設計全面的評價指標體系將社會效益、經濟效益 、環境效益和資源的利用效率統一起來。
4.可量性
指標計算要力求簡單,其計算依據的資料應該比較容易取得,個數不能太多,以便于實際統計和計量。
二、長江上游大九寨環線旅游業循環經濟的效益評價指標體系
循環經濟是一個涉及經濟、環境、社會多方面協調、綜合發展的整體,可以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的“共贏 ”發展。國家發改委、統計局、環保部于2007年了我國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宏觀及工業園區),包括的指標有資源產出指標(主要礦產資源產出率、能源產出率、土地產出率、水資源產出率)、資源消耗指標(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單位生產總值取水量、重點產品單位能耗、重點產品單位水耗)、資源綜合利用指標(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廢物排放指標(工業固體廢物處置量、工業廢水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COD排放量)。這些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采用了層次分析方法,根據循環經濟評價總目標,分解為若干層次,即各級子目標,最后提出描述、表達目標的各項指標,即最后一層的具體指標,這樣建立的指標體系,能夠保持嚴格的內部邏輯統一性。這些指標體系大部分可直接或間接地為旅游業循環經濟評價所用,但也要考慮旅游業循環經濟的特點,有針對性的選擇與使用。
旅游業循環經濟的效益一般由生態效益、景觀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四個部分組成,涉及面廣、體現方式多,既抽象又具體,具有綜合性、傳遞性、交互性和時間性等基本特性。因此旅游業循環經濟的效益評價指標體系是一個多因素組成的多層次的復雜系統,經濟、社會、自然資源與環境各個子系統既相互獨立又彼此關聯,各個子系統由多層次組成,彼此之間也是相互獨立、相互關聯的.整個旅游業循環經濟效益指標體系呈現多維空間的指標群體結構。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根據大九寨環線旅游業循環經濟的特點,通過科學合理的分解、歸納和綜合,采用層次分析方法構建旅游業循環經濟的效益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由三個層次構成,其中第一層為總目標層,即綜合效益,第二層為子目標層,即各子效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景觀效益,第三層為指標層,即各子效益分成的具體評價指標。
三、長江上游大九寨環線旅游業循環經濟效益值的計算
1.各指標權重的確定
各個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在綜合評價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權重的大小對評估結果十分重要 ,它反映了各指標的相對重要性。采用層次分析法(AHP)和德爾菲法,聘請相關專家,采用1~9標度法(表1),通過經驗分析,從上到下確定指標間兩兩相比較的重要性比值(同時2、4、6、8、1/2、1/4、1/8為兩兩判斷中間狀態對應的標度值),從目標層到指標層分別建立判斷矩陣表(表2),通過計算矩陣的標準化特征向量并進行一致性檢驗,即可得到較為真實的某一層因素相對于上一層次某因素相對重要性的權值,即層次單排序權值;在此基礎上,再與上一層次因素本身的權值進行加權綜合,即可計算出該層因素相對于上一層整個層次的相對重要性權值,即層次總排序權值。這樣,依次由上而下即可逐層計算出最低層因素,即具體評價指標相對于最高層的目標相對重要性的權值,也即各指標在整個指標體系中的權重。
2.指標值的無量綱化處理
在如圖1所示的22個評價指標中,指標間由于其量綱、函數關系、絕對值不同,不具有可比性,無法按照多目標規劃的基本思想綜合成一個能從總體上衡量系統優劣的單指標,因而需要對同一指標在不同數值下的價值予以量化,也即無量綱化處理。指標無量綱化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極差正規化法、標準化法和均值化法。這些無量綱化處理方法在多指標綜合評價方法中均有所應用,各有特點。本文采用級差正規化法進行無量綱化。級差正規化法主要計算方法如下:
式中,Mi為第i項指標評價值;Xi為第i項指標監測值;Ximax為第i項指標數值最大值;Ximin為第i項指標最小值。其中正向指標表示該指標與循環經濟發展正相關,即指標值越大越有利與循環經濟的發展;負向指標則相反。
3.綜合效益的計算
旅游循環經濟的效益值是衡量旅游循環經濟效益的一項綜合性指標,是各項旅游循環經濟效益指標的加權平均值。據此我們可以用數學模型對其做定量分析:
式中,A為綜合效益指數;n為指標個數;Mi為第i項指標數據無量綱化處理后的數值;Wi為第i項指標的權重。由此公式可以計算出長江上游大九寨環線旅游業循環經濟的經濟效益值、生態效益值、社會效益值、景觀效益值及其綜合效益值。
上式計算出的A值,作為衡量大九寨環線旅游業循環經濟效益的指數,其值越大,說明該區域旅游業循環經濟的措施得當,綜合效益越好;其值越小,說明該區域旅游業循環經濟的措施需要進一步改進,綜合效益越差。同理,上式計算出的各子效益值,也能對應說明該區域旅游業循環經濟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景觀效益的相對好壞。
四、小結
本文對長江上游大九寨環線旅游業循環經濟效益評價指標體系和效益值的計算方法進行了初步的探討,為科學分析旅游業循環經濟模式的成效提供了技術支持。運用該方法,通過收集、整理、計算、分析相關數據,便于掌握和了解該地區生態旅游的總體狀況、主要特點、存在的不足,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旅游業循環經濟模式,科學地開發生態旅游資源,做好生態旅游活動的經營管理,達到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協調與統一,從而實現該地區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整個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共贏。
參考文獻:
[1]周中林:長江上游大九寨環線旅游業循環經濟模式研究[J].商場現代化,2008,9
[2]姜春前何藝玲韋新良:森林生態旅游效益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林業科學研究,2004,17(3):334-339
[3]錢尚瑞王岳能蘇為華:經濟效益評價方法研究[M].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7
[4]胡永宏賀思輝:綜合評價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一、林業現狀分析
1、宏觀上,林業資源較少且分布不均衡
宏觀來看,我國作為國土大國,其國土優勢與森林覆蓋率不成正比。我國的森林面積落后于俄羅斯、美國、加拿大等國家,森林蓄積量也較為落后,較少的林業資源不僅不能發揮其環保優勢,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林業經濟效益的發揮。就我國林業資源的分布來看,截止到2011年,黑龍江大興安嶺林區森林面積凈增67.45萬公頃,達到81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提高8.3個百分點,達到77.99%,而西部地區尤其是其西北部地區森林量少,很多地區荒漠化嚴重,這就形成了嚴重的地域性差異,而引起林業環境效益、經濟效益等方面的差距。再就是,我國現存林業資源遭到嚴重破壞,尤其是天然林由于人們的濫砍濫伐,造成林業資源的浪費,影響了可持續發展進程。
2、微觀上,林業內部結構不合理,經濟帶動力小
我國的林業資源,就地區性的林業結構分布來看,存在嚴重的不合理性。現階段,我國林業生產結構,往往在于對林業本身的開發與利用,而忽視與林業相關的帶動化產業的發展,如林業旅游區,林業創新綠色產品等,而片面性的開發,往往將林業生產等同于農業生產或是林業加工生產,這就縮小了林業的貢獻范圍,林業作為多元化價值主體,其不但承擔著環境效益,而且擔負著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多重任務,而其生產結構上的不合理,造成了一些大農業的發展,以及僅能維持一些大農業中的重要生產部門,這就不利于為地區經濟提供多元化供應,影響了地區的輕工業、軍用工業、化工業、建筑業等多行業的發展,不利于地區經濟全面化發展。
二、林業出路在于走生態經濟林業之路
生態經濟林業是在遵循自然規律與經濟規律的前提下,依據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的原理,進行生產經營活動,以實現經濟、生物與社會良性發展的一種生產方式,其獨立于農業生產、工業生產。我國林業資源的本身狀況,以及其產業結構缺乏合理性,造成我國林業效益的確實,要將林業的綜合效益發揮,就需要強能量、高效能的創新林業生產方式,走走生態經濟林業道路,也就是說,林業走生態經濟林業道路歸根結底是由生態經濟林業的綜合效益決定的
1、生態經濟林業之生態效益
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生態經濟林業,有利于維持生態系統平衡,改善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生態經濟林的構成林種多樣,因地制宜的林種一方面適應了地區環境的要求,一方面維護著地區生態平衡。森林生態經濟林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氣候、防風固沙、保護動植物以及改善生態等多重作用,而環境效益下的多重功能遠遠超過了林種單獨效能以及它提供林副產品與木材的價值。例如,隨著林業發展,大興安嶺地區,加大生態防護育林工程建設,第一期“天保工程”實施10年來,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就2011年,全年完成人工造林66.7公頃,育苗41公頃,零星植樹68600株,封山育林面積111029公頃,義務植樹50萬株,而森林面積的優勢,使黑龍江大興安林區成為中國最大的生態氧吧,有調查顯示,林區僅新增森林蓄積可吸收二氧化碳2.2億噸,釋放氧氣1.93億噸,同時,林種的優化,經濟林的種植,不僅發揮了經濟林的環境效益,由于木材產量的增加也帶動了木材加工業和鄉鎮企業、多種經濟的發展。
2、生態經濟林業之經濟效益
生態經濟林業是生態與經濟的結合體,其發展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同時也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尤其是農業經濟的發展。生態經濟林業是將資源優化配置,以林分結構的優化,林種的調整等方式,實現林業資源的經濟效益,同時,為建筑、造紙、輕工、化工等各行各業提供豐富優質的基本材料供應,實現地區林業帶動的經濟發展的目的。一些地區因地制宜,將特色化的經濟林引入林業建設中,調整生產結構,發展一些林業養殖、林業加工以及林業培育種植等產業,實現了生態經濟林帶動農業發展,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大興安嶺至今撫育改造出材量593213立方米,帶動生產大量林副產品,直接上繳利稅費170多億元,就林業個人收入來看,人均收入年均增收近千元,這有效的改善了人們的生活質量;近年來,隨著林業旅游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旅游收入進入人們腰包,這就有效地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為國家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3、生態經濟林業之社會效益
關鍵詞:林業;可持續發展;森林資源;經濟效益;生態效益
1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提出及其涵義
1987年在挪威首相布倫特蘭夫人的領導之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向聯合國提交一份題為《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在報告里提出了我們應致力一條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結合的發展模式,并且對可持續發展作了明確的定義:既滿足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要能力的發展。
可持續發展包括三個方面的內涵: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所謂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是指社會賴以生存的自然條件的可持續發展。人類的生存離不開一定的自然條件,而自然條件的優劣往往又會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造成影響。
2我國林業的發展歷程
我國的林業發展經歷了三個發展時期,第一個階段是林業的初期發展階段,(1949-1978),即傳統林業發展階段。這是為國家工業化提供積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過程。第二階段是林業發展的探索階段(1978-1992),這一時期的核心活動是在集體林區和其它非國有林區進行“林業三定”:穩定山權、林權,劃定自留山,確定林業生產責任制。但由于對改革的目標認識不足,林業改革的進展,遠遠落后于其它部門,迄今未走出一條可行之路。第三階段始于1992年,受世界環璄大會和國際林業轉軌的發展態勢以及我國環境惡化的現狀的影響,我國的林業邁向新的發展之路,但這一過程非常漫長。特別是我國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林區分布不均勻。一般說林區多在山區,而這些地區也是經濟上最貧困的地區。因此,基于經濟的誘惑,各地破壞性掠奪式采伐利用仍時常發生。這一時期林業的發展必須落實到林業的科學經營上。這也就提出了兼顧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結合的可持續發展的林業經營模式。
3林業生態、經濟效益綜合評價
3.1林業的生態效益的重要性
林業的生態效益是指林業的發展所帶來的生態方面的正面影響。森林兼具有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等三種效益。在這三種效益中,經濟效益往往最先受到關注,但我們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況下,生態價值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而林業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有著密切的聯系,林業的生態效益可以創造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實質上有巨大的經濟價值,林業的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有時一致的。
3.2林業的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
林業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二者之間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的關系。在忽視生態環境而過度追求經濟增長時期,盡管當期的經濟增長速度相當快,但后期的經濟發展卻受到了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而增長環境惡化的巨大報復,使得經濟發展停滯不前或萎縮。在既重視經濟效益又注重生態效益的時期,不僅當期的經濟快速發展,而且后期的經濟增長也能保持著良好的增長勢頭。當然,我們應注意,對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注重,并非消極的注重,而是積極的注重。如果采取消極的注重,即單純注重生態環境而放棄必要的經濟增長,那么,終究會因沒有必要的經濟增長而導致經濟效益滑坡,缺乏強有力的經濟實力支撐會使得生態環境保護失去現實意義或物質基礎。
4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林業的可持續發展,主要應作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4.1依靠科技發展林業。
我認為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發展,因為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包括經濟的發展和對資源與環境的再發展能力的保護。那么既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證資源與環境的發展力,最有效的解決辦法就是依靠科技來發展經濟,改變傳統的以環境和自然資源為代價的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因此,在林業發展上,實施科技興林,不斷提高林業建設的科技含量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4.2建立林業科技創新體制。
建立起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核心、以效益為目的的林業科技創新體系,以促進林業生產力提高;有人提出了“數字林業”的概念,即利用現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動林業經營和管理的精確化、科學化,加快實現林業的現代化。
4.3深化林業科技體制改革。
堅持科研成果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指導林業的發展,從根本上解決科研與生產建設脫節的問題。要鼓勵科技人員通過技術承包、技術轉讓、技術服務、聯合開發、創辦經濟實體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
4.4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
一要加強森林生態系統的研究,開展森林生態系統的監測;二要抓好良種壯苗和樹種結構調整,充分利用先進的技術,提高良種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術,盡快提升木材工業總體技術水平,增加木材和林產品的經濟價值,增強市場競爭力。
5優化林業經濟結構,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調整,優化林業經濟結構,促進林業產業的發展,是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物質保證。在第一產業方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推進短周期工業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豐產林和名特優新經濟林建設;在第二產業方面,加大新產品開發力度,促進以低層次原料加工向高層次綜合精深加工轉變的步伐;在第三產業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業、花卉業的發展。要大力調整生產力布局,淘汰落后產業,改造傳統產業,培育新型產業,推動產業重組,解決林業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調整林產工業產品結構,大力發展精深加工、發展優勢產品,努力開拓木材林產品的新用途,延伸產業鏈,增加附加值,解決林產品結構不合理和產品缺乏競爭力的問題。調整企業布局和資產結構,實施大集團、大公司發展戰略,共同開發新產品、新技術和新市場,提高企業專業化程度和產品技術含量,提高市場的競爭力。
6林業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在實踐中的對策
這些年來,林業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受到了極大的關注,各地在實踐中采取了各種應對措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體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
6.1林農結合式。
應用和推廣國內外先進技術和成果,采用科學的生產、管理方法,以林為主,林農結合,多種經營,逐步建成具有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林業發展模式。大力推廣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兼備的生態經濟兼作。如實行林草間作、林藥間作、喬灌混交等種植模式,最終使退耕還林成為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增加收入的良機,同時實現了生態和經濟效益的綜合效果。
6.2造林規模化。
從提高生態效應、景觀效果、經濟效益出發,成片造林力度明顯加大,。片林建設以發展苗木基地、經濟果林、速生豐產林等經濟型林地為主。
6.3造林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