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0 04:02:3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綜合英語課程,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有計劃地去閱讀經典著作,不僅可以增加知識儲備、開闊視野、改善審美和思維習慣,而且還可以啟迪心靈、提升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文學名著用其特有的語言展現給讀者一個濃縮的社會、一個繽紛的世界,把某個時代、某個國家或地域的社會、歷史、文化等奉獻在讀者面前。因此,利用英文原著進行教學不僅可以有效地增加學生的語言知識、提高其英語語言能力,而且也可以幫助其了解西方文化、提高文學素養(yǎng)、陶冶高尚情操、增加審美情趣[1-2]。另外,閱讀更是促進寫作、翻譯等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與媒介。已有實踐證明,閱讀英文原著對英語學習者批判性思維能力提升、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有極大的促進作用[3-4]。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大學生的閱讀行為發(fā)生了極大變化。張秋山等在《閱讀缺乏癥,病因何在?》一文中指出,現在的大學生深度閱讀缺乏、淺閱讀盛行,社會缺乏閱讀文化[5]。即便是英語專業(yè)學生也欠缺英文名著閱讀的主動性,當然也就缺少了閱讀英文原著的行為。很多學生認為英語原著部頭大、經常遇到生僻字詞或難懂的俚語,致使其降低閱讀興趣與產生畏難情緒。另外,外部誘惑也導致學生無法堅持長期閱讀[2,6]。筆者在英語專業(yè)綜合英語教學中,改變原有以教材為單一教學資源的現狀,將英文原著納入課程教學范疇(作為教學素材),以解決高校英語專業(yè)缺少英文經典原著的教與學這一問題。其具體實踐就是通過以提升學生英語語用能力為目標導向的教學活動設計,培育學生的閱讀習慣,讓學生在原汁原味的語境中習得語言能力并在原著熏陶下了解西方文化與社會,培養(yǎng)文學修養(yǎng),鍛煉學習能力和思辨能力。
一、綜合英語課程教學改革的理論支撐
(一)目標導向教育。目標導向教育(outcome-basededucation,簡稱OBE,也稱為成果導向教育或產出導向教育)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學習成果為教育教學活動目標導向的教育[7-9]。與輸入導向教育(input-basededucation)不同的是,在成果導向教育中,預期的學習成果決定了教與學的過程。這一理念不僅在工程類專業(yè)教育中得以廣泛應用,而且也在英語教學中得以應用[10-11]。一般來講,目標導向教育在課程教學實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明確課程能夠讓學生獲得的學習成果(課程目標);根據學習成果反向進行課程設計(篩選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過程、選擇教學策略);以學生為中心,注重能力培養(yǎng);教學過程及時進行教與學的反饋,持續(xù)改進;針對不同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實行個性化的指導與幫助;以學生學習成果的達成度作為課程評價標準。綜合英語的課程目標是引導學生掌握系統的英語語言知識,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等基本英語語言技能,提升學生的語言與文化素養(yǎng),鍛煉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與思辨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將英文原著嵌入綜合英語課程的教學改革定位,很顯然必須瞄準這一課程目標,以課程目標的達成為指導去反向設計教學改革過程,從語言能力、文化素養(yǎng)、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四個維度全面展開教育教學改革。(二)二語習得理論??死暾J為,第二語言(外語)的學習涉及兩個不同的過程,即習得過程和學得過程,而且對語言的學習者來說,“習得”方式比“學得”方式顯得更為重要[12]。如果在學習者(習得者)接觸到“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即略高于學習者現有語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語言(外語)輸入,而且學習者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對所輸入的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對形式的理解時,才能獲得更好的“習得”效果[13]。第二語言習得的過程不僅受到持續(xù)的“可理解的語言輸入”的影響,同時還會受到許多情感因素的影響??偟膩碚f,為了獲得更好的語言習得效果,應注重以下因素:其一,學習者的學習動力。具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則會產生顯著的學習動力,并產生自律意識,直接影響學習效果。其二,輸入語言信息的可理解性??衫斫獾恼Z言信息的輸入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否則,對于學習者而言就是一種噪音。其三,輸入語言信息的趣味性。有趣的信息輸入可以使學習者在愉快的氛圍或環(huán)境中不知不覺習得語言知識與能力。其四,輸入語言信息的相關性。輸入的語言材料關聯度高,學習者在短時間內就會習得相應的語言知識與能力。其五,輸入語言信息的容量。語言習得需要連續(xù)不斷的可理解性信息輸入方能產生從量變到質變的語言學習的飛躍。其六,學生的情感狀態(tài)。學習者處在焦慮、煩躁狀態(tài)時就會產生情感屏障,阻礙語言信息的輸入與接受;反之,在輕松、愉快的心境下則容易接受更多的信息輸入。其七,應時應景的學習指導。教與學的過程不必嚴格按照語法邏輯去設計,適時的點撥、指導、總結、凝練對語言習得有更好的效用。英文原著內含豐富的語言、文化、社會等方面的信息,選擇合適的英文原著作為教學素材不僅可以滿足語言習得“可理解的信息輸入”的條件,也能讓學生產生閱讀興趣和學習原動力,在閱讀過程中容易進入角色。原著多方面的信息刺激,還可以激活學生的已有知識,從而使學生能在更加輕松的狀態(tài)下進行語言習得。所以,選擇合適的、學生喜歡的英文原著作為閱讀和教學素材,能夠很好地滿足以上語言習得條件,從而讓學生取得比較理想的語言學習成果。
二、將英文原著嵌入綜合英語課程的教學模式設計
綜合英語課程教學改革的設計思路就是以綜合英語課程教學目標為導向,改變以《綜合英語》(1~4冊)教材為單一教學資源的現狀,將英文原著納入綜合英語課程的教學,從綜合英語課時中列出部分課時開展英文原著嵌入的綜合英語教學,構建嵌入式的課程教學模式,即以課程教學目標為導向,將綜合英語課程教學目標的達成路徑一分為二(如圖1所示):一是基于《綜合英語》教材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重點解決語法層面和基本語言技能問題。二是將英文原著嵌入綜合英語課程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將原著閱讀活動與討論式課堂教學活動緊密結合,實現以閱讀為基礎的多維語言能力、文學素養(yǎng)、批判性思維能力等的綜合提升。路徑之一是基于《綜合英語》教材的課程教學環(huán)節(jié)(約占總課時數的60%):選擇合適的教材內容開展課堂教學,對于沒有安排課堂教學的教材內容,可以通過綜合英語在線課程讓有需要的學生進行在線學習,在此本文不作贅述。路徑之二是將英文原著嵌入綜合英語課程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約占總課時數的40%):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學習目標(或課程教學目標)達成為導向,以“跟進”的思維和方式開展有組織的學生課外閱讀、小組學習和討論、討論式課堂教學活動以及課程學習進程管理與評價。通過原著閱讀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與閱讀思維訓練,將課外閱讀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以及教師的引導與指導作用。將英文原著嵌入綜合英語課程的教學改革實踐期望獲得以下四個方面的轉化:一是學生深度的積極的閱讀行為固化為長期的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的習慣。二是原著鮮活的語言信息輸入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習得與知識建構。三是基于原著內容的多模態(tài)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語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四是閱讀中的思考、分析、總結促進學生文學修養(yǎng)的內化和思辨能力的增強。
三、將英文原著嵌入綜合英語課程教學改革實踐
將英文原著嵌入綜合英語課程的教學改革實踐主要包括閱讀環(huán)節(jié)(課外)、教學設計與實施環(huán)節(jié)(含課前學習任務落實、課堂教學活動組織、課后任務安排等)、學習評價環(huán)節(jié)等。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要以課程目標為依據,閱讀是基礎,教學設計和實施是關鍵,以學習評價引導教師反思教學,使教師及時修正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如此循序漸進,最后達到人才培養(yǎng)目標。(一)關注學生興趣關注學生興趣,用好英語文學原著。關注學生興趣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在閱讀原著的選擇上充分考慮學生的愛好。閱讀哪一部原著并作為英文原著閱讀教學的素材,是師生雙方共同思考與解決的首要問題。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從眾多的英美文學經典名著,如《飄》《簡?愛》《遠大前程》《黑暗物質》《偉大的蓋茨比》《在路上》《指環(huán)王》《傲慢與偏見》《一九八四》等中選擇出學生喜歡閱讀的作品。經過與學生的認真討論,我們最后選擇了美國著名女作家瑪格麗特?米歇爾創(chuàng)作的《飄》(GonewithWind,又名《亂世佳人》)這一部具有浪漫主義色彩、反映南北戰(zhàn)爭題材的小說??梢哉f,挑戰(zhàn)大部頭的原著《飄》是學生們的共同選擇,因此《飄》就進入了我們的綜合英語課程課堂。關注學生興趣的第二個方面就是在閱讀過程中不斷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英文原著閱讀過程是相對漫長的學習過程,學生產生懈怠或倦怠之感在所難免,這就需要教師在閱讀過程中采取必要的跟進措施。比如,及時檢查督促、安排以閱讀材料為基礎的趣味性學習活動、加強朋輩學習的交流活動等等,不斷激勵學生持續(xù)保持閱讀與學習興趣。(二)瞄準課程目標瞄準課程目標,精心進行教學設計與實踐。1.教學設計英文原著可以給學生提供原汁原味的語言材料和語用環(huán)境,教師開展原著閱讀教學活動設計時需要充分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其一,如何有效使用原著所提供的“真實的、可理解的”語言信息?其二,如何利用原著閱讀幫助學生消解母語對英語語言與文化的“負遷移”作用?其三,如何在原著閱讀過程中促進學生不斷習得英語語言知識和語用能力?其四,如何通過原著閱讀增加學生對英語國家社會文化內涵的了解?其五,如何在原著閱讀基礎上促進學生英文寫作和翻譯能力的提高?其六,何時、以何種方式組織對閱讀作品進行分析討論以不斷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針對這些問題進行相應的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就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對英語語言的習得。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了“原著閱讀+語言能力培養(yǎng)”“原著閱讀+文學修養(yǎng)培養(yǎng)”“原著閱讀+寫作與翻譯能力培養(yǎng)”三種教學設計策略。(1)“原著閱讀+語言能力培養(yǎng)”策略:關聯課外閱讀進程與討論式課堂,消解母語在英語習得的“負遷移”作用,促進學生英語知識和語言能力的積累與重構英文原著的語言信息在原著建構的語言環(huán)境中是“真實的、可理解的”。通過閱讀原著,學生在鮮活的語境中能更精準地熟悉理解詞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斷總結所遇到的詞匯和語法現象,便可習得地道的詞語用法,就會逐步積累英語詞匯量和語法知識,增強語用能力,從而消解中文(母語)對英語語言與文化習得的“負遷移”作用[14-15]。為管理閱讀進程而進行的教學設計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課外的小組活動加強了朋輩學習(也是朋輩監(jiān)督)。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將班級分成由3~5人組成的閱讀學習小組(自由組合),學生邊閱讀邊整理詞匯表和總結語法現象,詞匯表包含讀音、出處、例句等內容,語法現象列出觀點和例句等。小組合作閱讀學習模式可以讓學生相互監(jiān)督,促進同步閱讀,加強學生對所閱讀作品的交流。二是以閱讀過的內容為素材安排課堂教學活動,以討論式課堂為主要形式。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既可以讓學生充分展示閱讀學習成果,就某些問題展開討論,也可以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角色扮演等在內的活動,不斷激發(fā)學生進一步閱讀的興趣。當然,教師的及時總結也有助于學生英語語言知識與能力的建構。(2)“原著閱讀+文學修養(yǎng)培養(yǎng)”策略:把握作品蘊含的社會文化內涵,適時地總結與分析,促進學生英語文學修養(yǎng)和思辨能力之養(yǎng)成偉大的作家通常也是偉大的思想家,是其所描寫的社會和時代的敏銳的觀察家,其作品也就成了我們了解原著作品相關社會和時代的文化知識寶庫。學生在閱讀英文原著過程中會遇到很多西方文化與歷史層面的東西,可見,原著閱讀與文學修養(yǎng)培育是不可分割的。教師做教學設計時必須充分考慮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語言知識與能力的習得,同時,也要考慮學生文學修養(yǎng)的培育,使學生把握原著的寫作歷史與文化背景、寫作風格與技巧、作家生平等大量的文學背景知識?!讹h》這部作品用詩一般的語言將氣勢磅礴的南北戰(zhàn)爭這一社會背景和凄婉動人的故事情節(jié)展現在讀者的眼前,其波瀾起伏的情節(jié)、栩栩如生的人物描寫、細致入微的人物心理刻畫,對讀者很有吸引力。英文原著閱讀為學生提供了了解異國文化、風土人情、社會歷史等的機會,再在課堂內外輔以人物分析、作品章節(jié)分析、譯文分析等的教學設計,有助于讓學生去對比分析中西文化的差異甚至是文化沖突,在習得語言知識的同時習得文化知識,從而加深對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政治、歷史的了解與理解,避免母語文化的“負遷移”,進而更好地使用英語語言去表達意義并使其內化為文學修養(yǎng)。同時,各種形式的作品總結與分析(人物分析、篇章總結與分析、事件分析、觀點分析等)又可以培養(yǎng)學生仔細觀察語言、分析判斷、邏輯思維以及批判思維等能力,可謂一舉多得。(3)“原著閱讀+寫作與翻譯能力培養(yǎng)”策略:閱讀與寫作和翻譯關聯,實現閱讀習得向寫作與翻譯能力轉換,促進學生語用能力的立體化發(fā)展學生在閱讀英文原著時往往會發(fā)現作者寫得真好,無論是環(huán)境描寫還是人物描寫,無論是情景對白還是心理活動刻畫,無一不是細致入微、活靈活現,處處都能打動讀者的心。正是通過閱讀,學生才能真正體會到英文原著包含各種各樣的表達方式,或是精確的場景描繪,或是生動的故事敘述,或是形容某種情緒和感受,或是表達愛恨交織,或是闡釋某種觀點或思想。學生通過英文原著閱讀認識到寫作需要有思想內涵,要有獨特的視角和新穎的立意。學生通過原著閱讀可以獲得大量的寫作素材和寫作范例,語言上的、文化方面的,應有盡有。在完成一定閱讀量的基礎上進行寫作,不僅有素材可寫,而且寫得出來、寫得通順、寫得精彩。一般來說,閱讀與寫作相輔相成:閱讀能激發(fā)讀者的創(chuàng)作靈感和激情;閱讀能力較強的人寫作能力也較強,寫出來的文章在技法上更成熟。所以把多種題材、體裁的原著閱讀與英文寫作有機結合起來可以促進寫作,收到“以讀促寫”的功效。閱讀與翻譯的關系也是一樣,在原著閱讀過程中實時插入適量的翻譯教學和翻譯訓練,同樣可以起到“以讀促譯”的作用。2.教學改革實踐將英文原著嵌入綜合英語課程教學改革實踐,對接課程教學目標,整個過程緊緊把握好兩條主線,即以英文原著閱讀為主的課外線與以討論式課堂教學為主的課堂線(如圖2),課外線是基礎,課堂線是總結凝練提升,兩條線相互關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從而構建起“閱讀輸入—凝練內化—能力產出”的教學實踐創(chuàng)新體系。(1)課外學習主線課外學習這條主線的實施主體是學生,教師以指導者、監(jiān)督者的身份發(fā)揮作用,內容主要包括英文原著閱讀(閱讀計劃及其落實)、課前任務(為討論式課堂做準備)、鞏固拓展(作業(yè)和其他學習活動)。按時完成英文原著閱讀的計劃任務,是確?;谠喿x的討論式課堂教學的前提條件,所以閱讀過程管理極其重要,必須要做到有計劃、有落實、有監(jiān)督。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教師和學生應遵循以下閱讀管理要求:一是教師根據教學計劃對學生提出英文原著閱讀要求(開課前2~3周)。二是學生按照教師要求制定各自的課外閱讀計劃,并按照計劃進度閱讀英文原著《飄》。三是教師定期檢查學生的閱讀進度,同時安排學生閱讀小組相互監(jiān)督閱讀進程。四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做好語言學習記錄,如整理遇到的新詞匯、優(yōu)美的句子或精彩的段落等。五是學生寫讀書筆記、讀后感或人物(事件)分析以及閱讀所思、所感、所悟等。六是學生記錄閱讀中的問題清單,并提出自己對問題的思考,為課堂討論準備素材。七是學生參與學習小組活動(朋輩學習、朋輩監(jiān)督、朋輩評價等)。課前任務單是教師為每次討論式課堂的順利開展而安排的必須在課前完成的相關閱讀、素材(或資料)準備、問題思考等內容。教師在每次課前1~3天下達任務單,對學生的閱讀進程提出具體要求,比如對課堂活動所需的素材(資料)進行準備,對某些問題厘清思路等,以便實現有效的課堂討論、為其他課堂教學活動做好準備。任務單的內容既包括詞匯、短語、句子、語法等語言知識內容,也包括語音、語言表達,還有語篇層面、文學層面的資料,以及寫作、翻譯、語言表達等方面的訓練等。鞏固拓展環(huán)節(jié)是課堂教學之后的補充部分,主體仍然是學生,主要以課后作業(yè)或課后學習小組活動等形式來開展,也可以下次課的任務單的形式布置,內容包括與閱讀和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作業(yè)、課堂教學內容的延展、基于閱讀的寫作或翻譯、基于閱讀的學習小組活動,以及準備下次課堂展示、討論、交流的素材等。在課外學習這條主線中,學習小組活動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朋輩學習、朋輩監(jiān)督、朋輩評價,在教學設計時要充分思考小組活動的設計,并要求把學習記錄、監(jiān)督情況和朋輩評價結果傳給教師,以便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導學功能。(2)課堂教學主線課堂教學實施這一主線,以原著閱讀計劃和課前任務的完成為前提,課堂教學過程則以學生為中心、以討論式課堂或翻轉課堂為主要課堂教學模式進行設計,教學內容和形式與學生興趣、課程目標融合在一起,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教師的課堂引導作用。課堂教學活動形式多樣,活動主題內容有語言語用方面的,也有文化、社會、歷史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活動形式:命題演講或自由演講(內容與閱讀相關);閱讀成果展示或課前任務完成情況(個人或小組學習成果)展示與點評;焦點問題討論(分組討論,然后全班整合,教師控制討論秩序與討論方向);角色扮演或配音或模仿秀等(學生自選內容或教師確定內容);閱讀內容分析(語篇分析、人物分析、事件分析等);語言現象總結歸類(詞匯、語法等);解惑答疑、總結凝練與升華。教師的角色職責主要包括課堂過程管理、閱讀及課前任務完成情況點評、解惑答疑、知識點講解歸類、學生課堂活動的組織與指導、課堂教學內容的總結凝練與升華。學生的課堂角色定位是主體,課堂上在教師指導下完成課前學習成果的展示、積極參與課堂討論、積極參與翻轉課堂的互動、在各個教學活動中主動思考、有效進行知識建構與能力提升。具體的課堂教學活動設計可以包括命題演講、角色扮演、分組討論、模仿秀、配音、翻譯、寫作、詞匯總結、語篇分析、人物分析、作品分析等,包括閱讀在內的所有這些教與學的活動,也同時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三)依據目標達成評價依據目標達成評價,持續(xù)進行反饋改進。學生學習目標達成度評價以形成性評價(formativeevaluation,又稱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summativeevaluation,又稱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形成性評價是對學生學習全過程的發(fā)展性評價,課堂內外結合,重點考核學生語用能力,自我評價、朋輩評價(學生相互評價)、教師評價三者有機結合。自我評價和朋輩評價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評價轉變成為評價的主體和積極參與者。從評價者的視角審視自己和同學的學習情況,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加理性地認識自己、評價自己,還可以幫助學生從其他同學的學習成果中找到學習目標,有效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所以說形成性評價有助于學生不斷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培養(yǎng)合作精神,激勵相互學習,具有獨特的促學作用[16]。形成性評價還可以幫助教師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和學生的學習過程,及時修改或調整教學計劃或策略,進而改善后期的教學。當然,考試環(huán)節(jié)也是不可或缺的,通過考試重點考查學生語言知識的掌握及運用情況。
四、結語
學生在問卷調查中反映英文原著閱讀能夠使他們的詞匯量大大增加,也加強了他們對所學單詞的記憶和應用能力。通過有計劃的閱讀訓練,學生對閱讀大部頭英文原著的畏懼感沒有了,很多學生已經愛上了閱讀,閱讀速度提高了,閱讀技巧增加了。學生由于閱讀理解能力提高了,做考試中的閱讀理解題目時也得心應手了。同樣是因為英文原著閱讀,學生在進行英文寫作時能夠更好地構思語篇結構,憑借閱讀培養(yǎng)起來的語感能夠幫助學生寫出更好的英文作文。也是因為閱讀,學生能夠對語篇有更好的把握并在語篇層面進行語義分析,在進行英譯漢時就能更加準確,在漢譯英時也能憑借在閱讀中培養(yǎng)的語感表達出地道的譯文。經過本次教學改革實踐,全部學生(2個班57人)都完成了《飄》的閱讀,他們在后來參加全國英語專業(yè)8級考試的及格率和優(yōu)秀率均比往屆學生有顯著的提高。將英文原著《飄》融入綜合英語課程的嵌入式教學實踐,以課程目標為導向,將以英文原著閱讀為主的課外線和以討論式課堂為主的課堂線有機結合起來,構建了“閱讀輸入—凝練內化—能力產出”的教學實踐創(chuàng)新體系,既有課程目標對閱讀計劃、教學過程設計、教學過程組織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正向指導”,也有成果達成評價后的“反饋改進”,最后達到以讀促聽、以讀促說、以讀促寫、以讀促譯,有效促進了學生語言能力、英語文化素養(yǎng)、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等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羅益民.閱讀經典與英國文學教學[J].外國文學研究,2004(2):141-146+176.
[2]李蘇園,侯晨,薛冰蓮.英語專業(yè)學生英文原著閱讀現狀調查及可行性建議[J].海外英語,2013(22):113-115+150.
[3]董美珍.批判性閱讀策略教學的可行性分析:以英文名著簡寫本為例[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5(5):153-155.
[4]林燕,周林燕,馬麗娟.英文原著閱讀在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中的效用研究[J].現代交際,2019(6):19-20+18.
[5]張秋山,金天星,靳國麗.閱讀缺乏癥,病因何在?:一項關于大學生閱讀狀況的調查[N].中國教育報,2014-09-18(9).
[6]王桃花,曾晶妮,張佳怡,等.英語專業(yè)學生英文原著閱讀情況調查與研究:以湖南科技大學為例[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7(9):178-180.
[7]SPADYWG.Outcome-basededucation:criticalissuesandanswers[M].Arlington:AmericanAssociationofSchoolAd?ministrators,1994.
[8]TUCKERJA.Theideologyofoutcome-basededucation:aninterviewwithWilliamSpady[J].JournalofResearchonChristianEducation,1998(1):5-18.
[9]HARDENRM.Developmentsinoutcome-basededucation[J].MedicalTeacher,2002(2):117-120.
[10]文秋芳.構建“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5(4):547-558+640.
[11]張文娟.學以致用、用以促學:產出導向法“促成”環(huán)節(jié)的課堂教學嘗試[J].中國外語教育,2015(4):10-17.
[12]KRASHENSD.Principlesandpractice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Press,1982.
[13]楊連瑞,張德祿,等.二語習得研究與中國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14]蔡金亭.母語遷移對中國大學生使用英語動名搭配的動態(tài)影響[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8(1):60-73+160.
[15]王成霞.英語寫作中的母語負遷移現象分析及對策[J].中國教育學刊,2013(S1):85-86.
關鍵詞:需求分析 高職高專英語 教學改】一、引言
為適應培養(yǎng)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的急切需求,高職高專教育的發(fā)展如火如荼,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目前的高職教育正面臨巨大轉型,將由“重點擴大規(guī)?!边M入“全面提高質量”階段,從而推動高職教學改革在不斷深入。在高職教育改革的大環(huán)境下,高職英語教學如何能夠在新的形勢下走出一條新的路子來,擺脫學科化的傳統英語教學的種種弊端,從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yōu)勢,是擺在廣大高職英語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大課題。
二、高職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傳統的高職英語教學存在的弊端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絕大多數高職高專英語課程仍然沿用學科本位的課程模式,教學目標錯位,高職教育的特點未能充分體現;第二、高職英語課程標準過分注重基礎,缺乏對英語在職業(yè)中運用的通盤考慮。2006年教育部高職高專英語類教指委制定的《高等職業(yè)教育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指出,“高職英語課程不僅要幫助學生打好語言基礎,更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實際應用語言的技能,特別是用英語處理與未來職業(yè)相關的業(yè)務能力。”教指委(2008)明確指出,高職英語教學應分為兩個階段,即基礎階段和行業(yè)階段。而目前的高職英語課程體系中,絕大多數院校都過分地注重基礎階段,而在行業(yè)階段受制于各種因素,包括師資、教材、教學硬件設施等,未能開出適應社會發(fā)展和學生需求的行業(yè)英語課程。 第三、高職英語課程應用性不強,應試傾向嚴重,未能充分發(fā)揮英語應用能力考試的正面反撥效應,反而受牽于它,導致學生高分低能。第四,教師業(yè)務水平和科研能力亟待提高。高職很多教師缺乏企業(yè)工作經驗,對待科研,更是有極大的認識誤區(qū),很多老師對國家教育政策不敏感,不能很好地理解教育理念,教學理論與課堂教學之間的互助關系。
三、高職英語課程的定位
《職業(yè)教育課程論》(徐國慶,2008)中指出,職業(yè)院校的普通文化課程與普通學校的普通文化課程必然有許多相似之處,但職業(yè)院校的普通文化課程,因教育性質不同、教育對象不同,因而其普通文化課程也應追求自身特色。徐國慶老師(2008)還將普通文化課程分成以下五大類:工具類課程;德、體、美育課程;公民生活類課程;專業(yè)準備類課程;生涯心理類課程。其中工具類課程定義為既是專業(yè)學習所需要的基礎性課程,又是聯系職業(yè)教育與普通教育的重要紐帶,包括語文、數學、外語、信息技術等課程。由此可見,高職英語課程屬于高職院校普通文化課程體系中的工具類課程?!陡呗毟邔=逃⒄Z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也明確指出高職英語課程是一門必修的基礎課程。因此,高職英語課程是高職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課程。根據筆者對高職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理解,高職英語課程培養(yǎng)目標應該定位為:第一、高職院校培養(yǎng)的學生是以技術、服務為主的高素質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因此,高職英語教學目標首先應該要突出實用性與職業(yè)性,根據實際應用的需要來選擇英語課程的內容,突出實踐教學,訓練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第二、高職英語課程不僅僅是一門語言基礎課,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第三,高職英語教育還應幫助學生學會用英語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除了“引進來”,我們還得學會“走出去”,因此,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擔負起橋梁作用。
四、高職高專英語教學內容設置
在以上分析的基礎上,筆者認為應該將教學內容劃分為三大板塊:基礎英語、日常生活英語、專業(yè)英語。其中基礎英語包括1、語音語調,因為我們發(fā)現現在的學生越來越難以開口說英語,根本原因在于他們不會英語音標,不會讀,導致課堂互動沒法開展;2、單詞記憶,即向學生介紹一些有趣并有效的記單詞的辦法,并通過開展英語單詞競賽鼓勵同學們背單詞;3、基本語法訓練。日常生活英語則是根據生活中最常經歷的場景, 設計相關的訓練主題,并在這些主題中插入中西文化的對比,通過這些主題訓練,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等英語應用能力,為滿足社會需求,應適當增加聽說訓練比例,可包括以下方面:打招呼與告別(greeting and farewell),邀請(invitations),電子郵件(emails),預定(making reservations),就餐(at a restaurant),購物(shopping),娛樂與名勝(entertainment and tourist attractions),申請工作與面試(apply for a job and interview)等。行業(yè)英語即通過派遣老師下企業(yè)進行調研,根據不同專業(yè)對我們的畢業(yè)生的英語水平的要求,在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前提下,本著“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設計合理的教學內容與數量。課程開設時間分別是:第一學期為基礎英語,第二學期為日常生活英語,第三學期開設行業(yè)英語。
五、教學組織模式改革
考慮到課時有限,又是大班上課,根據教學內容,為更好地實現培養(yǎng)目標,可考慮將教學組織模式改為1+1的模式,即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的模式。英語第二課堂是指在常規(guī)課堂教學以外由英語老師引導和指導學生開展的豐富多彩的英語課外教學和學習活動。第二課堂教學與第一課堂教學相輔相成,二者既各自獨立,又密切聯系。英語課內教學系統地教授學生英語語音詞匯、語法、閱讀、寫作方面的知識和技能,為第二課堂的教學打下扎實的基礎;第二課堂的教學與學習活動又能有力地促進課內教學內容的吸收、轉化、拓寬和鞏固,使英語教學更加豐富、生動、有趣和有效。所以,第二課堂是第一課堂教學的延伸、補充和擴展。第二課堂開設方式:1、開設英語專題講座??梢匝堃恍┰谏鐣嫌幸欢ㄓ绊懙挠⒄Z專家、學者和經驗豐富的教師舉辦專題講座;也可以邀請高年級或者已畢業(yè)的英語成績好,并且畢業(yè)后經常用到英語的學生介紹學習方法和經驗。2、開設英語選修課, 可開設《英語語法》、《英美文化》、《英語實用寫作》、《英語電影賞析》、《英語語音》、《英語口語》、《英語閱讀技能》等課程。3、建設英語視聽網絡平臺。根據對二語習得的研究,英語的視聽屬于語言學習的輸入階段,只有進行大量的英語視聽,才能夠保證有效的語料輸入,在此基礎上,經過吸收、內化方能達到自由產出的目的。為了保證學生的語言輸入,我們應該建立多層面的、立體化的視聽網絡系統,可以包括:定期開放的語音室,每天定時的校園英語廣播,定時播放英語節(jié)目的大屏幕電視,校園網絡視頻點播系統,英語調頻發(fā)射電臺等。4、舉辦英語沙龍:在英語教師的指導下,可以由英語俱樂部或學生會學習部定期組織各種不同形式的英語學習活動,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借助各種活動所搭建的平臺鍛煉學生的英語語言產出能力,提高學生以后職場需要的各種綜合素質,包括團隊意識,組織能力,執(zhí)行能力等等。5、舉辦各種英語比賽活動。開展各種英語競賽活動可以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競爭意識和進取精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學習潛能。 可以開辦的英語比賽有:英語演講大賽;英語辯論大賽,英語歌曲演唱大賽,英語詞匯大賽,英語書法大賽等等。6、創(chuàng)建網絡溝通平臺。老師們可以通過職教新干線的個人空間與學生進行交流溝通,分享英語學習資料,學習方法及經驗。
六、考核評價改革
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針對學生的學習需求差異和個體認知能力的差異,需要建立多層次的教學評價體系,建立多元評價機制,完善動態(tài)管理過程,即采取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考核方式。評價模式建議采用1+1+N的方式。N指的是形成性考核評價,占期末總評的40%,可采取考核評價表的形式,不同的訓練項目應設置不同的考核評價表,考核內容不能局限于知識考核,應將能力培養(yǎng),素質培養(yǎng)等納入考核范圍,可包括學習態(tài)度、團隊合作與協作、知識掌握、能力運用等方面,評價方式采取個人自評,小組評價,與教師評價三者結合的形式進行全面考核。兩個1各占期末總評的30%,其中一個1指的是期末筆試考試,試題來源于學院試題庫(需要創(chuàng)建一個合理的試題庫,重點考察閱讀、翻譯、應用文寫作),另一個1指的是口語考試(可在期中舉行,成績不理想的,期末可以申請一次重考)。
七、總結
通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高職高專英語課程應突出職業(yè)特色,突出應用能力,兼顧層次差別,做到“因材施教”,“因校制宜”,協調好中學英語、公共英語以及專業(yè)英語的關系,制定完善的教學內容以及評估體系,采用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和教學模式,從而使高職高專英語課程真正實現“服務于專業(yè),以就業(yè)為導向,以職業(yè)核心能力培養(yǎng)為目標。
參考文獻:
[1]Gardner,Robert C.& Lambert, Wallace E.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Rowley: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1972.
[2]徐國慶.《職業(yè)教育課程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95-214.
[3]向前進,曹佩升,劉文平.《高職高專英語教學改革與發(fā)展研究》[R].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4.
[4]嚴中華.《職業(yè)教育課程開發(fā)與實施》[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關鍵詞:平衡教學法;綜合英語;意義與形式
綜合英語教學不應該是枯燥乏味的語法講解,也不應該是機械的朗讀和背誦。如何教會學生運用已掌握的基本語言知識去閱讀、欣賞英語課文,并且吸取這些原汁原味的文章中的精華,使之成為學生自身具有的語言文化素質,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1. 綜合英語課程的定位
綜合英語是英語專業(yè)學生必修的一門基礎課程,每周6~8課時。英語專業(yè)課依據聽說讀寫譯五種能力的培養(yǎng)分別設置課程。顧名思義,綜合英語是將這五種能力融為一體的課程。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巧妙設計,靈活過渡,使學生的五種能力都能得到鍛煉。
2. 平衡教學法
英國應用語言學家Peter Skehan于1998年發(fā)表的《語言學習的認識法》中提出平衡教學法,即“形式與意義的平衡,及對二者注意力的交替”。其關鍵在于如何根據信息處理的自然規(guī)律,使語言學習者的注意力在形式與意義之間平衡交替,最終建立起自己的語言知識體系。
Peter Skehan同時提出平衡教學法的五項原則:①選取一定范圍的目標結構。②選取符合使用環(huán)境的任務。③選擇并操作任務使其達到平衡的目標。④通過控制注意力盡可能使學生注意到形式。⑤重復訓練。
五原則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第四原則又最為重要。第四原則的操作可分為任務前、中、后三個步驟。在組織任務前活動時,應要求學生注意學習語言形式。在進行任務中活動時,應控制好學生的注意力在意義與形式間切換。在任務后活動中,學生應有機會表現并鞏固所學語言知識。不論何種活動,皆以達到意義與形式的平衡為最終目標。Peter Skehan最為擔憂的是如何掌控學生的注意力以達到這種平衡。
3. 綜合英語教學中的平衡法
綜合英語的課堂教學通常分為教授和練習兩部分。教授是為了介紹新的語言知識并鞏固已學知識,其中既包括詞法語法知識,也包括文語義文化甚至文體知識。練習是為了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積極進行語言再創(chuàng)造,逐漸形成其內在的語言體系。教授與練習各有分工,各有側重。
3.1 教授中的平衡法
目前國內綜合英語教學普遍存在一個問題:過多講授生單詞新語法,而忽略文章本身的意義。這就直接導致很多學生認為背好單詞就能學好英語。有些老師課堂上過分專注單詞,在講課文的同時穿插講相當多的單詞。這無疑會分散學生對文章整體把握的注意力。通常一堂課下來,學生記住了不少新單詞,卻沒能清楚文章的脈絡,更不用說對美文的欣賞。
根據綜合英語課時的充足性,筆者認為在講解新課之前花兩個課時詳細講解重要的生單詞及語法是可行的。這樣既可保證課堂上的練習頻率,又可避免講解課文過程中發(fā)散過廣減弱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把握。但涉及習語或詞性活用等知識倒不如在課文講解中進行,一來可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二來可培養(yǎng)學生根據語境推測詞義的閱讀能力,實現對文章意義的理解。課文講解過程中,則不宜過多注意單詞,應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字里行間的意義上來。遇到前堂課介紹過的新知識,可簡單帶過稍加鞏固,但仍以理解文章意義為根本目的。這樣既可增強教授的節(jié)奏性,也可減輕學生的注意力負擔,提高課堂效率。
3.2 練習中的平衡法
準確性,流暢性,及復雜性是衡量內部語言系統的三個指數。準確性衡量語言系統無誤程度。流暢性衡量交際的語速。復雜性衡量句法結構和詞匯的復雜程度。在語言產出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資源是有限的,他必須決定到底需要更加注意哪一方面。注意了一個方面,另外兩個方面自然會受影響。
為解決這一矛盾,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掌握好學生語言產出的環(huán)境,以及任務的難易程度。根據Peter Skehan的觀點,所選的任務必須以意義為重心,體現真實的交際環(huán)境,任務必須完成,以及結果易衡量。
在綜合英語課程的語法練習中,可就重要語法進行專項練習。翻譯練習則可根據重要詞匯設計,同源詞、詞性活用等皆可并入練習內容??谡Z練習中,可要求學生盡量使用新學詞匯及句法表達自己的觀點,與此同時學生的寫作及聽力也會得到鍛煉。在此過程中,學生應以要表達的意義為出發(fā)點,將注意力更多放在形式上,以使其語言能力得到實質性的提高。
4. 結語
綜合英語課程對知識儲備的全面性,教授方式的多樣性,內容銜接的靈活性都有很高的要求。巧妙運用平衡教學法,適當牽引學生的注意力,將有利于整個課堂的推動,以及學生對知識的整體把握能力。
參考文獻
綜合英語也就是《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中的基礎英語,是高校英語專業(yè)的一門基礎技能課程,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該課程主要通過語言基礎訓練與篇章講解分析,使學生逐步擴大詞匯量和熟悉英語常用句型,提高語篇閱讀理解能力,了解英語各種文體的表達方式和特點,具備基本的口頭與筆頭表達能力。
《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明確指出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培養(yǎng)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和廣博的文化知識并能熟練地運用英語在外事、教育、經貿、文化、科技、軍事等部門從事翻譯、教學、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復合型英語人才。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和獨立院校自身條件的束縛,在英語專業(yè)教學中實施英語教學改革實踐勢在必行。而作為英語專業(yè)主干課程的綜合英語課程教學的改革就成為英語專業(yè)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
二、獨立學院英語專業(yè)教學及其生源特點
我國獨立學院設立將近10年,已形成了相當的辦學規(guī)模。隨著英語專業(yè)綜合英語教學改革的開展和深入,英語專業(yè)發(fā)展已日漸成熟,學生英語水平不斷提高,英語教學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與社會的發(fā)展和需要相比仍存在諸多問題,而問題的核心仍然是如何切實提高英語專業(yè)學生英語語言運用的綜合能力,以適應社會的需要。長期以來綜合英語教學指導思想過分強調語言基礎知識的學習,忽略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這導致了傳統綜合英語教學上注重講授詞匯、語法知識點,學生以機械記憶為主,注重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和閱讀技巧的訓練,忽視了對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尤其是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和引導。
另外,從研究對象的載體來看,獨立學院是一類依托普通高等學校(母體學校)的教育資源、采用公辦民助機制運作的本科高等院校(曹雅娟,2008)。主要以培養(yǎng)市場緊缺的多元化和高技能型英語復合型人才為目標。但是目前獨立學院的發(fā)展仍處在探索期,創(chuàng)新能力有待加強,其辦學模式、專業(yè)設置、教學模式和人才培養(yǎng)模式與母體高校嚴重趨同,缺乏應有的特色,硬件、軟件實力均有待提升。獨立學院的這些問題也同樣顯現在英語專業(yè)基礎英語課的教學上。
從研究對象來看,綜合英語教學主要是圍繞普通本科高?;蚴歉呗氃盒5膶W生而展開的研究。然而獨立學院的現實情況是學生主要來自第三批次錄取的本科生,他們學習基礎、條件、需求等方面明顯不同于普通高等學校的學生。
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特點:
(1)文化基礎薄弱;
(2)具有較好的閱讀能力,但是聽、說、寫能力欠缺;
(3)英語實際運用能力比較差,英語實踐機會少;
(4)自主學習能力比較差,需要老師更細心的指導;
(5)對畢業(yè)前景感到迷茫,對目前英語學習信心不足。
因此獨立學院的綜合英語教學實踐應以其自身的辦學機制出發(fā),針對其自身學生的特點進行綜合英語教學實踐改革。筆者結合自身作為獨立學院英語專業(yè)綜合英語課程教師的崗位經驗,主要針對獨立學院英語專業(yè)基礎英語教學法和學生的學習情況剖析英語專業(yè)綜合英語教學法在實踐與應用上的問題嘗試的提出了幾點關于綜合英語教學改革的探索性思考。
三、綜合英語課堂教學改革
針對獨立學院英語專業(yè)教學的實際情況及其生源特點,我們應嘗試性的從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入手,以語音為突破,以話語篇章分析、中西方文化比較為主線,以常見語法知識的系統講解和訓練為抓手,以現有何兆熊教授主編的《綜合教程》為藍本,在學時不增加、教材不改變、師資和生源條件沒有很大改善的前提下,通過對教學內容的整合與補充、教學模式的變革與創(chuàng)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從而提高獨立學院英語教育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質量,以適應當前社會經濟文化發(fā)展需要。
(一)轉變課堂教學主體,增強學生的課堂互動意識
綜合英語課程課堂教學設計依托于建構主義教育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主張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中心,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英語教學專家Jim Scrivener也認為,學習者通過實踐做事才能學會知識,發(fā)展技能(Jim Scrivener,2002)。所以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作用無論多大,也不能替代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情景創(chuàng)設者,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
(二)拓展多樣化的教學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課堂上教師要改變“只講不練”或“多講少練”的現狀,根據學生的語言水平和性格等方面的因素,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例如可將班級分成若干個小組,通過group work, case study, oral presentation等形式,采用任務型教學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各項任務,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
“任務型”學習是20世紀80年代外語教學理論和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相結合的產物。Long從非語言學的角度把任務定義為:自己或他人從事的一種有償或無償的工作。也就是說,任務是人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所做的各種各樣的事情,(David Nunan 1989)在綜合上述觀點的基礎上,把任務的定義概括為:任務是指導學生在學習目的語的過程中領悟、使用、翰出語言和互動的課堂交際活動,它重點關注的是愈義,而非語言形式。(Skehan,1998)把任務型學習看成是主要強調意義的活動,把學習過程著作是“做中學”。也可采用problem-finding和problem-solving方法,讓學生自己從教學內容中去發(fā)現問題然后通過小組討論找出解決問題,最后每組選一名代表作presentation,最后老師做總結或將難點進行強調。
(三)加強教學手段改革與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
教學手段的改革體現在:綜合英語教學實現了基于網絡和多媒體的教學。引入現代化的網絡和多媒體教學手段,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和教學特色改制的電子課件,充分發(fā)揮多媒體網絡信息量大、圖片音像效果直觀等優(yōu)勢,使之成為傳統課堂教學的有效輔助和補充。但人文學科的教學很多情況下還是要依賴人與人面對面的交流來引起共鳴,點燃思想的火花。因此綜合英語教學一定要保留和發(fā)揮傳統教學方式的優(yōu)勢,實現現代化教學手段與傳統教學方式科學的結合。既要反對“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塊黑板”的純傳統論,也要杜絕唯多媒體使用的現代論。
四、結語
關鍵詞:綜合英語課程 交際教學法 交際能力 教師作用
1.引言
綜合英語是英語專業(yè)學生的一門必修課。由于其課程內涵極其廣泛,涵蓋了詞匯、語法、語用及聽、說、讀、寫各個方面的內容,從而奠定了它的基礎課的基礎。《高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簡稱為新《大綱》)明確地指出:基礎英語是一門綜合英語技能課,其主要目的在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綜合英語課程主要通過語言基礎訓練與篇章講解分析,使學生逐步提高語篇閱讀理解能力,了解英語各種文體的表達方式和特點,擴大詞匯量和熟悉英語常用句型,具備基本的口頭與筆頭表達能力。
綜合英語課程作為專業(yè)基礎課,在課程設置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其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在此課程上花費大量的氣力,但綜合英語課程的具體實施還存在著問題。不少的綜合英語課教師還一直沿用傳統的語法翻譯法,主要是逐字逐句地分析語法現象、翻譯課文難句等,強調學生對語法知識點的掌握,并通過漢語翻譯來加深學生的理解。傳統的教學法認為學生在學會正確使用語言系統成分的基礎上自然就會掌握實際使用語言的能力,卻不明白除此之外還應學會語言在不同場合的恰當應用。所以傳統教學法以傳授語言知識體系為目的,在課堂教學中采取灌輸的方式,以教師為中心。上課的形式則主要是教師講、學生聽,側重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教師是知識灌輸者、課堂統治者和絕對權威,教師幾乎控制課堂教學的一切活動,師生缺少互動,氣氛沉悶,忽視了對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培養(yǎng)。學生的主要任務是聽課和做筆記,被動地接受教師的輸出信息,缺少自己的思維和獨立的見解。這種重理論輕實踐的局面,使學生不能把接收的知識變成一種能力,這樣就無法體現出語言最基本的社會交際功能。這也導致了有些學生學了很多年的英語,卻仍然無法進行正常的交流,在與人交際的時候,說話膽怯,缺乏自信,有時甚至詞不達意。根據Swain(1985)的輸出假設,語言的理解和產出屬于兩種不同的技能,僅僅對語言的理解不能達到語言習得的目的,只有學生真正地說或寫才能提高對語言的掌握力。在這種情形下,交際教學法受到歡迎。交際教學法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課堂的主角,參入到分組討論、語言游戲和角色扮演等活動中。教師充當課堂的輔助者,其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交際教學法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能動作用,從而促使其交際能力的提高。新《大綱》中也著重指出: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各種語言交際活動以獲得基本的交際技能,并達到新《大綱》所規(guī)定的聽、說、讀、寫、譯等技能的要求。
2.交際教學法的教學觀
由于Norman Chomsky對結構主義理論的批判,交際教學法于20世紀60年代出現于英國,從而取代情景教學法的主導地位。美國社會語言學家、交際功能理論創(chuàng)始人Dell Hymes認為:“語言的社會交際功能是語言最本質的功能。”人的交際能力不但應具有語言知識,而且還應具有運用語言的能力。根據交際法理論,語言學習必須通過運用語言交際的過程,強調語言與交際互相依賴共存的關系。Littlewood提出:“交際語言教學的明顯特征之一就是交際法不僅注重語言的結構,而且也注重語言的功能?!敝鲝堈Z言的學習,應從功能到形式,從意念到表達。
交際教學思想的核心,就是把語言作為一種交際的工具來教、學和使用。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必須具備“交際能力”。社會語言學家Dell Hymes于1971年在《論交際能力》一文中提出“交際能力”理論?!敖浑H能力”包括:1.語言能力,也就是掌握語言符號本身的知識,達到遣詞造句的能力。2.社會語言能力,指在不同的社會語言環(huán)境中適當理解和表達話語的能力。3.篇章能力,指把語法形式和意義融合在一起,用口頭或書面形式連貫地表達不同種類語篇的能力。4.策略能力,指交際過程中的應變能力。這些能力已經成為語言教學的主要目標。Hymes的“交際能力”理論,韓禮德(M.A.K.Halliday)的功能理論和威爾金斯(D.A.Wikins)的“意念”學說等社會語言學的研究成果對外語教學界產生了巨大影響。在此基礎上產生的交際法逐漸取代了傳統的教學方法,成為外語教學的主流。一般而言,交際法有以下三種特征:
①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是教學的最終目標;
②學用結合原則,即根據學生的需求確定教材的內容和教學大綱;
③教學過程的交際化;即采用“通過語言做事”(“doing things through language”)的方法,在符合實際的交際過程中進行外語學習。交際法的這些理論基礎,大綱設計方法和教學原則在很大程度上符合英語教學的需求,并迅速在世界范圍內的英語教學領域普及和深入,成為80年代以來英語教學的一大趨勢。
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交際教學法指導下的英語教學主張用交流活動來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使用能力和交際能力。它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給學生足夠的機會來操練所學的語言,學生通過不斷應用語言的過程來掌握語言。與傳統教學法相比,交際法教學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們學習和運用英語的興趣,利用“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通過學生主體參與,英語學習不再是一門枯燥的課程,而是用來交際的語言,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的掌握和使用能力。
3.交際教學法指導下教師的角色和發(fā)揮的課堂作用
教師的課堂角色由教學機構管理運作、社會文化背景、教師自身特征與教學觀以及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法等多種環(huán)境因素影響。因此,在不同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扮演不同的角色。而且隨著教學活動及教學目的的變化,教師的角色也要起著相應的變化。交際語言觀認為交際能力的獲得與發(fā)展主要靠學生的內在因素。在交際教學課堂中,教師的傳統作用減少了,教師不再意味著是傳統意義上的“知識傳播者”,而是學習的幫助者。在交際性教學活動中,學生應是核心。但教師的作用仍然很重要,如在知識上,心理上幫助和支持學生;觀察和分析學生的活動,發(fā)現教學中的不足并加以彌補;給學生提供良好真實的交際環(huán)境等。在交際教學課堂下,教師的角色主要為:組織者(organizer),控制者(controller),提示者(prompter),參與者(participant),資源(resource)和評估者(assessor)。在綜合英語的教學中,要想真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參與到各項交際活動中,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必需根據不同的課文內容來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組織合適的課堂活動。即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綜合以上所有這些角色,既是組織者,同時又是學習者和參與者。
首先,教師是課堂教學內容的組織者和控制者。教師應當對課堂教學內容做到心中有數,根據學生的水平和實際情況合理組織課堂教學,從而盡量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意識,讓所有的學生都從語言實踐活動中收益,讓學生通過語言實踐掌握語言知識重點和交際技能,使學生在參與中體驗樂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運用交際教學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從多種方面設計教學活動,比如角色扮演、辯論、討論、復述故事等等。即使在講授語言點時,也可以運用一些文字游戲,競賽等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以《新編英語教程》第四冊為例。例如Salvation中,學生可以分角色扮演,以戲劇的形式再現整個故事。The Pearl一文,學生則要求根據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為故事加上一個合理的結尾。Dolly’s False Legacy 中,根據文章的論述主體,教師提供題目:“Please debate over the moral and medical implications of cloning.”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要注意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即學生的心理因素。在一般的課堂教學中,許多學生由于擔心犯錯誤,會采取一種不積極的“低姿態(tài)”。而交際教學法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因此,在課堂中營造一種和諧、積極、平等的氣氛十分重要。只有在學習者感到學習環(huán)境安全和舒適時,他們才能完全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來。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掌握并很好地利用各種交際教學方法,還要具備很好的處理和協調人際關系的能力,要保證課堂活動中權力和機會的均得。
其次,教師也是參與者、提示者和資源。在學生進行交際練習的時候,教師不是毫無任務,教師也應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去。通過教師的參與,激發(fā)學生參與意識,盡量創(chuàng)造一種輕松、和諧的英語學習氣氛。學生在課堂活動中不積極參與,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對于活動中的話題不感興趣。因此教師要準備一些熱門話題或者有關文化、社會的相關話題。其次,大多數中國學生習慣于自我學習,在活動時,感到羞怯。教師要加以鼓勵,并為每個學生提供平等的參與機會。還有一些學生語言基礎較差,找不到合適的詞來表達自己的意圖。教師應該給與更多的時間進行預習或者給予更多的個別指導。在這種愉快的環(huán)境中,教師的參與會讓學生覺得教師不是居高臨下,而是朋友,這樣有利于解除學生的緊張情緒,消除心理障礙,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同時,當學生在交際活動中遇到一定困難時,教師應給予一定的提示。教師也是知識的資源,給學生一定的幫助。
最后,教師是教學活動的評估者,對學生的表現給予反饋和評估。教師在對待學生的語言活動時,要恰當地對他們的活動給出反饋和評價。有時教師的反饋和評價是促進學生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動力,他們在教師適當的鼓勵下會對自己的語言表達充滿信心,從而產生學好語言的熱情。教師的反饋和評價可以以不同的形式進行表現,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等活動,直接對學生的表現進行反饋。也可以在各種活動后,進行評價。
4.新形勢下對教師的要求
交際教學活動要比傳統的教學活動對教師要求更高,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挑戰(zhàn)。首先,作為一個外語教師必須具備很強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對教學內容的臨時整合能力和課堂教學的組織能力。其次,教師應具有較高的語言能力。交際法側重口語表達,教師應具備靈活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說話要有條理性、邏輯性,顯示出良好的語言功底和邏輯思維能力。教師還必須能在不同的語境中,用地道的英語恰當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再次,根據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特點,在信息高速發(fā)展的時代,教師必需及時更新教學能力,成為高信息、高素養(yǎng)的教師。最后,在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時代,教師不能忽視策略訓練。作為語言教師,務必讓學生了解成功學習者的經驗,并幫助他們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途徑。
5.結語
交際教學法揭示了語言的社會功能和外語教學的本質和目標,始終把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外語教學的核心,從而被廣泛接受。但是,還要其它的理論手段來補充。在綜合英語這門重要的基礎課中,教師要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和學生的特點來選擇合適的教學手段。而且,交際性的教學活動要比傳統的教學活動對教師的要求更高,教師要有很強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組織能力。所以教師也要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從而更為有效地貫徹交際教學法。
參考文獻:
[1]Littlewood, W.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2]Richards,Jack C. & Theodore S.Rodgers.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3]Swain, 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 in S. Gass and C. Madden (eds),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on. Rowley, Mass.: Newbury House, 1985.
[4]Widdowson, H.G. 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5]黃建華. 大學英語公共課教師角色的轉型[J]. 教育與職業(yè), 2007第5期總第537期.
關鍵詞: 學生視角 大學英語 課程建設
引言
大學英語課程是大學生的必修課程,是一門基礎課程,具有特殊性。最近,教育部提出了“積極穩(wěn)妥推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要求,頒布實施了《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指導意見》,并研究制定了新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對大學英語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提出了“構建更加科學、更能滿足社會和學生需求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的目標要求。目前,大多數關于大學英語課程的研究都偏向于教師、教學手段等方面,因此,以學生為視角,并結合英語課程的特殊性,加強對學生的英語學習需求分析,完善大學英語課程建設,調動大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以滿足學生不同的發(fā)展需求,使學生掌握必要的英語知識,提高英語綜合水平,成為大學英語課程建設中的一個新課題。堅持科學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觀,在分類指導的前提下構建更加科學、更能滿足社會和學生需求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突出個性化教學,使大學英語教學服務于學生個性發(fā)展。
一、大學英語課程概述
大學英語是各個高等院校學生必修的一門課程。通常情況下,大學英語課程分為通用英語課程和專門用途英語課程,其中,通用英語課程主要以培養(yǎng)學生一般的英語語言能力(聽、說、讀、寫、譯能力)為主要目的,使得學生在日常生活用到英語的地方,能夠流利和準確地運用英語,一般設為必修課程。專門用途英語可分為兩大類,第一是通用的學術英語,例如主要是如何聽學術講座、參加學術討論、進行學術陳述、學術閱讀和學術寫作等語言技能的課程;第二是行業(yè)英語,主要是根據專業(yè)進行語篇語類及學術交際能力的課程。這與教育部頒發(fā)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及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相一致,以培養(yǎng)大學生的英語綜合實用能力(換句話說就是交際能力)、以促進人文素質發(fā)展作為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以英語語言基礎知識、應用技巧、學習方法等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一般設為選修課,以此體現大學英語課程設置的人文性。因此,設計專門用途英語課程往往是為學習者的具體學習目標服務的。同時,專門用途英語課主要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發(fā)展平臺,使學生熟悉課堂教學以外題材的英語,從而提高大學生的英語表達及運用能力、思辨能力及創(chuàng)新能力,為將來更好地服務社會打下良好基礎。
二、大學英語課程設置現狀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大學英語課程設置現狀
目前來看,大學英語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大學英語教學面臨高考改革及現代化發(fā)展對高素質綜合性人才需求的雙重壓力;第二,大學英語課程設置方面改革進展比較緩慢,不能滿足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需求及社會發(fā)展的要求。
現行的大學英語教學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作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綱領性文件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其相對于基礎教育變革來說,不管是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英語課程設置,還是教學模式甚至教學評價和考核,都顯得比較落后。首先,在教學內容上重復,缺乏挑戰(zhàn)。大學英語教學內容單調重復,沒能很好地與語言類、綜合類及選修課程的內容進行結合。同時與基礎階段的英語學習沒有很好地銜接,缺乏從小學、中學到大學英語知識的系統性銜接,這對大學生來說,降低了其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出現了懈怠情況。其次,英語課程設置相對來說滯后,與專業(yè)知識銜接及跟學生的就業(yè)聯系不緊密,學生對大學英語課程滿意度極低。同時,大學英語課程設置僅僅強調語言共核的教學,這樣就很難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大學英語課程設置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及要求,讓一批大學生在學習英語時迷失方向,學習動力不足,缺乏興趣,以至于大學英語學習成為學生的課業(yè)負擔,從而致使教學不能滿足社會發(fā)展對高素質綜合型人才的需求。另外,大學英語課程設置沒有從多方面創(chuàng)造語言學習環(huán)境來提高大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yǎng),無法滿足學生多樣性的期待及適應學生水平程度的差異,這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高校對社會需求人才的培養(yǎng)質量。
(二)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近十年來的大學英語改革,讓大學英語教學無論是在教學方法,還是在教學內容上,都有很大的提升和改變,但是,大學英語教學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具體如下:
1.過分重視英語證書
由于當今社會的風氣過分重視英語證書,這就促使大部分學生認為學習英語是為了獲得四級、六級證書,正是這種工具性目的的學習,讓學生忽略了學習英語的真正目標。根據《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對大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進行培養(yǎng),特別是英語的熟練表達能力。因此,這就既要做到提高大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又要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求。然而從大學生的視角來說,怎樣在激烈的競爭中不被淘汰,成為大學英語教學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2.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不高
由于英語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像其他學科一樣,只要努力學習就能在短時間內獲得好的成績,這就使一些學生失去了學習英語的興趣。尤其是大學英語不像初中、高中英語那么容易學,一些學生學習起來吃力,從而漸漸失去了興趣,甚至自暴自棄,放棄英語學習。出現這類問題,與教師的教學方法、教材內容等是分不開的,例如,大學英語教學內容重復、沒有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老套等。所以,要改變大學英語的現狀,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大學英語課程建設,就顯得非常重要。
三、以學生為視角進行大學英語課程建設的建議
(一)建立多元化的英語課程體系
為了使不同層次大學生學習英語的需求得到滿足,各類高校應在學校條件允許的范圍內細化大學英語課程,設置大學英語通識教育類英語:English for General Education(EGE)和通用英語: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EGP)、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包括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通過大力開設各種各樣的英語選修課,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學生建立英語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文化視野,優(yōu)化學生的知識結構,增強學生的就業(yè)競爭力和拓寬學生的就業(yè)渠道。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要打破常規(guī)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我是學習的主人”,進而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求知欲。各個高校除了設置英語課堂教學的顯性課程外,還可以設置一些隱性的英語課程。例如,高校可以在英語課堂之外設立英語角、專題講座等,將英語學習延伸到生活當中,以生活中的樂趣使大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提高,進而使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得到提高。
(二)完善英語課程教學內容
為適應社會發(fā)展對人才的需求及大學生學習英語的需要,各個高校要根據新的課程標準,不斷豐富和完善英語課堂教學的內容,盡可能地與語言類、綜合類及選修課程的內容進行結合,以提高英語教學的質量。例如,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除了使用現有的英語課本,還可以結合語言類的素材進行教學。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需要及他們的英語水平,適當地添加其他英語學習資料,圍繞學生這個主體進行教學。除此之外,英語課堂教學還可以采用交互式教學,使學生和教師之間相互支持和配合,教師輕松地教,學生輕松地學,在愉悅中提高英語學習的興趣。
(三)健全和完善學生課程管理制度
在學生課程管理上,各個高校在相關條件允許的范圍內,對基礎學分進行改革,壓縮學分,可以把選擇課程內容的權利放給學生,只要他們通過學校要求的英語水平考試,允許通過英語水平考試的這類學生免修一些課程,對于未修完的學分,可以進行其他課程的學習進行彌補。相信這一課程管理制度如果被執(zhí)行,那么在校的每個學生就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合自己需求的英語課程。這樣一來既可以節(jié)約時間,又可以提高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對英語課程教學管理制度進行大膽的創(chuàng)新和改革,為大學生提供針對性的英語課程,必然會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及效率。
結語
綜上所述,當今社會對人才的英語能力有了更為豐富的要求,而不僅僅局限于一般的交際能力,同時,學生發(fā)展的個性化也對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無論是從大學生學習英語的需求,還是從就業(yè)形勢來看,大學英語課程建設的改革都非常有必要。在完善大學英語課程建設中,注重大學生學習英語的社會互動及社會實踐過程,而不是單純地閱讀和理解英語語言,以不斷提高大學英語教學的質量,提高大學生的整體英語水平,以滿足社會對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
參考文獻:
[1]蔡基剛.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學ESP課程模式研究[J].外語教學,2012(3).
[2]何康民.大學英語課程建設與完善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10(7).
[3]梅勇.多模態(tài)能力培養(yǎng)與大學英語后續(xù)課程建設[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4,31(1).
[4]錢銘.普通本科院校大學英語課程學生需求分析[J].山東外語教學,2014(2).
[5]魏笑梅.多模態(tài)話語理論視角下英語教學資源建設[J].黑龍江教育,2012(6).
[6]文秋芳.大學英語面臨的挑戰(zhàn)與對策:課程論視角[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2(2).
建議
【中圖分類號】 G633.4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09―0085―01
目前絕大多數中等職業(yè)學校開設了英語課程,但各學校的課程體系設置、社會實踐教學和人才培養(yǎng)模式有著很大的區(qū)別,使得英語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也不一致。為提升英語課程體系建設的綜合水平,滿足社會對綜合性職業(yè)技術人才的需求,本文對相關學校英語課程體系設置、人才適應性評價和英語課程社會認識等主要方面進行了問卷調查,通過相關統計分析,探究職業(yè)教育英語課程設置的合理性,確定了培養(yǎng)目標的方向性、課程體系設置的科學性,并提出英語課程體系優(yōu)化建議方案,為培養(yǎng)符合社會需求的綜合性職業(yè)技術人才提供借鑒。
一、職業(yè)教育英語課程體系現狀分析
由于我國各中等職業(yè)學校發(fā)展背景不同,專業(yè)設置不同,致使英語課程體系設置存在顯著差異。根據問卷調查結果,結合國內一些職業(yè)教育的英語課程體系設置及人才培養(yǎng)模式,可以發(fā)現我國職業(yè)教育英語課程體系設置中存在的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下面幾個方面:
(1)英語課程特色不突出,教學效果不明顯
英語課程普遍缺乏專業(yè)技能針對性,學生學習是一把抓的局面。學習的課程種類繁多,但都不精通,專業(yè)英語技能不突出,造成培養(yǎng)的學生與所學的專業(yè)嚴重脫節(jié)。通過問卷分析,部分同學尤其是男生不擅長英語,這和學生的個人能力、講授針對性有關系,進而在后續(xù)的相關課程的學習中會產生厭學情緒。由此,英語課程特色不明顯,教學效果不顯著,學生英語專業(yè)應用能力無法體現,學習缺乏熱情,不能有效滿足社會需求。
(2)學生英語綜合專業(yè)技能差
職業(yè)教育的核心技能是專業(yè)技能。通過差異性分析,學生在技能學習和英語學習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學生對專業(yè)技能的學習抱有極大的熱情,而普遍認為英語課程不重要。
(3)教學與應用實踐結合不夠
在英語授課過程中,學生在掌握基本理論知識的同時,能夠將理論應用于實踐當中,并學以致用,是一項極其重要的能力。然而國內大多數接受職業(yè)教育的人員,其英語實踐應用能力也較差。
(4)英語專業(yè)人才社會認可度低
我國職業(yè)學校英語專業(yè)職業(yè)定位不清晰,而人才的培養(yǎng)卻朝著綜合化、寬口徑的方向發(fā)展。因此,職業(yè)定位不清晰成為制約該專業(yè)能否被社會認可的主要因素。因此,如何處理好這一矛盾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
二、職業(yè)教育英語課程體系設置建議
1.構建特色教學體系
突出專業(yè)特色,建立一個有利于培養(yǎng)和發(fā)揮學生應用實踐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創(chuàng)造熱情的特色教學體系。作為職業(yè)教育的英語課程,要注重課程間的相互聯系,全面提高專業(yè)的針對性,構建具有特色競爭力的培養(yǎng)模式。
2.實踐教學改革
(1) 構建完善實踐教學體系
全面提高職業(yè)教育英語課程的專業(yè)針對性,實踐教學是最關鍵的環(huán)節(jié),它是促進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培養(yǎng)其應用實踐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根據社會需求,以增強實踐能力為基礎,對認識實習、課程設計、社會實踐、畢業(yè)實習、畢業(yè)設計等實踐性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全面、系統的優(yōu)化與完善。
(2)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
為突出應用型教學的特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探索突出實踐能力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和體系。實踐教學的辦學目耍提高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加強實踐能力培養(yǎng)和實踐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以寬口徑學科教學為基礎,讓更多學生參加實踐活動,并逐步加大實踐教學的比重,改革實踐教學的內容和手段,以適應社會需求。
(3)增加實踐課時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絕大部分學生認為很有必要增加更多的實踐教學。因此,在現有的基礎上,可以增加對相關專業(yè)英語認識實習、企業(yè)對外交流調研、國際通用軟件實習等實踐內容。同時,增加課程實踐教學,以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應用實踐能力,培養(yǎng)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隨著改革開放的持續(xù)深入,我國同國際間的交流已經擴展到了科技、文化、經濟的各個領域,英語成為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工具,也對所需的英語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2012年12月筆者通過對53家企業(yè)調研結果發(fā)現:用人單位對英語人才需求發(fā)生變化,單一的外語語言應用能力不能滿足社會和市場的需求,一專多能的“復合型外語人才”倍受用人單位的青睞,即具有“外語+職業(yè)能力”、“外語+專業(yè)技能”的大學畢業(yè)生成了社會對外語人才需求的主流。然而實際上,雖然許多大學畢業(yè)生都持有四、六級證書,但其英語的應用能力并不能滿足工作崗位的需求,許多學生在就業(yè)時遭遇崗位的“滑鐵盧”。
教育部于2002年啟動了大學英語教改工程,2007出臺了教學目標為“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其中的較高要求對學生的專業(yè)英語能力進行了明確規(guī)定:要求學生“能基本聽懂用英語講授的專業(yè)課程”,“能閱讀所學專業(yè)的綜述性文獻”,“能摘譯所學專業(yè)的英語文獻資料”[1]。大部分高校按照要求進行了教學改革,將改革目標放在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上,但改革多局限于教學模式或教學方法上,沒能在課程體系、課程內容上做出突破,對專業(yè)英語教學重視不夠,無法實現公共英語與專業(yè)英語教學的融合。章振邦教授曾感慨:“現在的問題是我國的普通英語教學太長,對專業(yè)英語重視不夠……高校英語教學遲遲不與專業(yè)掛鉤,怎能要求學生畢業(yè)后走上需要專業(yè)英語的工作崗位,能夠愉快勝任呢?”[2]指出“從大學公共英語與專業(yè)英語的分離走向融合,即公共英語教學的專業(yè)化與專業(yè)英語教學的公共化,則是一條理想的改革途徑”[3]。因此,進一步深化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只有將英語教學與專業(yè)學習結合起來,才能使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符合社會的需要,大學英語教學的專業(yè)化成為改革和發(fā)展的方向。
二現狀
《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版)》規(guī)定:“專業(yè)英語課程為必修課,安排在第五至七學期,學時不得少于100課時,第八學期還可以繼續(xù)安排專業(yè)英語文獻閱讀、專業(yè)英語資料翻譯、英文摘要寫作等。保證英語學習四年不斷線?!盵4]目前眾多高校在大學一、二年級用較多的學時由公共英語教師開設基礎英語課程,在三、四年級由專業(yè)教師開設專業(yè)英語課程,所開設的專業(yè)英語課程并沒有覆蓋所有專業(yè)。如沈傳海2012年的調查顯示,同濟大學在全校20個學院80個專業(yè)中為35個專業(yè)的學生開設了專業(yè)英語課程;合肥工業(yè)大學全校15個學院(不包括外語學院和軟件學院)64個專業(yè)中,僅為46個專業(yè)的學生開設了專業(yè)英語課程。[5]由此可見,公共英語與專業(yè)英語教學依然割裂,對專業(yè)英語教學的重視度不夠。
廣東白云學院是一所應用型本科院校,共設有8個學院37個專業(yè),在大學一、二年級各專業(yè)均由公共英語教師開設基礎英語課程,在三、四年級有27個專業(yè)由專業(yè)教師開設專業(yè)英語課程。近幾年廣東白云學院按照教育部要求對大學英語教學進行改革,調整培養(yǎng)目標,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同時,作為一所應用型本科院校更注重加強對學生職業(yè)能力和專業(yè)英語技能的培養(yǎng),例如在基礎英語教學的同時注重專業(yè)英語知識的滲透,并開設各種與專業(yè)相關的英語選修課程,力求使學生英語學習四年不斷線。雖然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得到提高,英語教學與專業(yè)學習實現了一定程度的結合,但對專業(yè)英語教學的重視度依然不夠,公共英語與專業(yè)英語教學依然無法融合,大學英語教學的專業(yè)化改革尚待探索。
為更好地了解所開設的公共英語和專業(yè)英語課程的情況及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訴求,筆者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對象為學習過公共英語和專業(yè)英語課程的大三和大四學生120名,發(fā)放問卷120份,收回有效問卷106份。調查結果如下:
根據表1的調查結果,大部分學生(56%)學習英語課程的目的是為了滿足未來工作需要,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29%)學習英語是為了通過四、六級考試;對于目前所開設的公共英語課程大部分學生(57%)不滿意,認為用處不大或不實用,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在大一、大二學生中僅僅開設基礎英語課程是不能滿足學生們的外語學習需求;對于現在所開設的專業(yè)英語課程大部分學生(68%)認為難度較大,同時多數學生(61%)認為需要開設由公共英語到專業(yè)英語的過渡性課程,說明在開設專業(yè)英語課程之前應開設相關過渡性課程是必要的;對于在大四是否需要開設學術英語課程,大多數學生(66%)認為是需要的。
三大學英語教學專業(yè)化改革方案
1改革思路
大學英語教學專業(yè)化改革目標是建立專業(yè)化課程體系,實現公共英語與專業(yè)英語教學的有效結合,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專業(yè)英語技能,使學生成為“外語+專業(yè)技能”的復合型外語人才。改革思路是:根據調查結果,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實際水平,建立分層次、分系列、循序漸進的大學英語專業(yè)化課程體系,“既要保證學生在整個大學期間的英語語言水平穩(wěn)步提高,又要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的學習,以滿足他們各自不同專業(yè)的發(fā)展需要”[1],實現非英語專業(yè)學生英語學習四年不間斷。具體而言,“分層次”是指各類英語課程根據學生水平的差異分年級開設;“分系列”是指英語課程的設置主要分成四大系列:基礎英語、通用科技英語、專業(yè)用途英語、學術英語;“循序漸進”是指英語課程的設置由易到難、由基礎到專業(yè),在開設專業(yè)英語課程之前設置過渡性課程―――通用科技英語,以實現由基礎英語到專業(yè)英語的自然過渡。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英語;改革與創(chuàng)新
大學英語是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一門公共必修課程,在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方面發(fā)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隨著我國與其他各國接觸交流日益增多,社會各個領域需要英語交際能力較強的人才也急劇增加。但是,現階段我國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英語的教學與社會發(fā)展形式相差甚遠。因此,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迫在眉睫。如何提高大學英語的教學水平,對傳統教學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培養(yǎng)社會所需要的英語交際能力強的綜合型人才,是應用型本科院校急需解決的問題。本文主要從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內涵和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英語課程改革兩個方面對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進行探析。
一、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內涵
本科應用型人才不同于普通的本科學生,其在培養(yǎng)目標、培養(yǎng)方式和培養(yǎng)目的方面具有自身特點,是一種全新的人才教育模式。本科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主要從理論能力和實踐能力兩方面進行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理論能力要加強學生抽象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就要以學生的專業(yè)知識為基礎,不斷增強他們的實踐動手操作能力。
二、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英語課程改革――對英語課程進行改革
應用型本科院校要“以學生為本,以就業(yè)為先”的原則,應用型本科院校對大學英語課程的改革要充分體現出:加強基礎知識課程、擴大語言技能課程、增加行業(yè)英語課程、延續(xù)選修課程和開設文化類課程。
1.加強基礎知識課程
加強學生英語基礎知識的培養(yǎng),是培養(yǎng)其他英語能力的根本。加強學生英語基礎知識的培養(yǎng)和鞏固,根本目的是將所學的知識靈活的應用到實踐中去。經過高校大學英語實踐教學表明,如果學生沒有一扎實牢固的英語基礎知識,其他一切的英語教學活動可謂是空中閣樓。學生沒有足夠的語言輸入,就沒有語言知識的積累,英語教學活動也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加強學生英語基礎的培養(yǎng),就要從音、形、意等基礎環(huán)節(jié)進行培養(yǎng),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要在有效的課程內,最大效率將英語知識傳授給學生,進而提高學生英語基礎水平。
2.擴大語言技能課程
語言技能課程的設置根本目的在于讓學生的基礎能力能夠靈活運用到實踐中去,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語言技能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擴大語言技能課程,是英語知識技能化的關鍵。在傳統大學英語教學課程設置中一般每周有5節(jié)英語課,其中4節(jié)為基礎課,聽寫課僅1節(jié),這種大學英語課程的設置對英語知識技能化的發(fā)展具有阻礙作用。應用型本科院校注重的是學生英語實踐能力和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重視語言技能課程的設置。聽、說、讀、寫、譯是英語基礎的組成部分,聽和讀是語言的輸入,讀、寫、譯是語言的輸出。英語實踐能力和聽說能力的提高需要在語言輸入和輸出的過程中得到提高。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在特定的環(huán)境和長時間的練習,英語技能才能慢慢提高。擴大語言技能課程對學生英語技能的提高具有促進作用。
提高語言技能的關鍵在于重視實踐,提高技能。因此,在大學英語技能課程設置時,要設置豐富多樣的英語課程例如:寫作課、翻譯課、聽說課以及英語演講和辯論賽等,學生通過這些課程能夠將英語基礎知識轉化為實踐英語能力,同時也鞏固了基礎知識,對促進學生英語實踐能力方面發(fā)揮著特殊的作用。在技能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拓展,同時記憶能力、觀察能力以及邏輯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鍛煉。
3.增加行業(yè)英語課程
社會上所需要的是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和較強實踐能力的綜合型人才。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英語教學就要根據市場需求,依據學生所學專業(yè)適當增加行業(yè)英語課程。增加行業(yè)英語課程的設置,要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聽說能力為目標,增加學生專業(yè)英語的教學,同時結合學生培養(yǎng)人才的方向,開設新聞英語、美術英語、電氣英語、會計英語等專業(yè)英語課程。
專業(yè)英語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學習與實踐結合,讓學生將英語基礎知識在所學專業(yè)領域得到靈活運用和提高,促進學生從學習英語到應用英語的過渡。在實踐中能夠用英語進行交流,為以后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4.開設文化類課程
傳統大學英語教學目的只是簡單的將英語知識教授給學生,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在大學英語教學的過程中適當增加一些英語背景知識和文化的教學是必要的。增加學生英語文化課程,在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深刻理解、減少機械記憶方面具有積極意義。因此,在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英語的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師不能單純將英語教學局限于教材知識的傳播,要加大英語文化知識的傳播,讓學生對英語文化背景有充分了解,進而提高學生們學習英語的興趣。
5.延續(xù)選修課程
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英語的教學不僅要在基礎必修課上下功夫,同時還要適當開設英語選修課。學校要根據實際情況,充分利用學校多媒體技術和教師資源,建立和完善有針對性、系統性的英語選修課程體系,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應用型本科院校本著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的目標,增設多門學生感興趣或切合實際生活的選修課程,幫助學生加深英語文化理解,優(yōu)化知識結構,從而使學生英語綜合能力得到普遍提高。
三、結語
總而言之,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關鍵在于對英語課程的改革。在進行大學英語課程的改革過程中,要重視基礎知識課程、擴大語言技能課程、增加行業(yè)英語課程、延續(xù)選修課程和開設文化類課程。從以上環(huán)節(jié)對英語課程的設置,不僅能夠鞏固學生基礎知識,同時還能夠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和拓展他們的思維能力。為我國經濟騰飛和社會的發(fā)展提供了數量廣大的理論知識扎實、實踐能力強和英語交際能力強的綜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姚志英.新建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和創(chuàng)新[J].徐州學院學報,2011年第04期.
[2]侯忠秀. 淺談多媒體網絡教學在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英語中的應用[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1年第16期.
【關鍵詞】初中英語;課堂資源;運用;思考
長期以來我國初中英語教學在各個方面取得成績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也存在一些較大的弊端,如,各學校以及老師在中考指揮棒的遙控下,長時間以考試結果為著重點;英語教學模式比較傳統,缺乏新穎,很難勾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學生英語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也得不到重視以及學生的自主性也受到忽視。那么,為了進一步迎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改變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實踐中運用英語的能力和提升學生自主性發(fā)揮的空間,廣大初中英語教師將要面臨一場新的挑戰(zhàn)。教師應基于以上的要求和宗旨,充分的開發(fā)和利用課堂資源,掌握課堂資源設計的策略,從而提高自身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生學習英語綜合水平的提高。我結合自己的實際經驗教學,提出以下一些見解:
一、根據英語課程資源的特點及分類,教師應靈活和創(chuàng)造地運用教材
傳統、舊式的課程資源教學模式,大多是“教教材”,使得教師在課程過程中的操練過于機械化,內容比較老套。新課程標準的頒布與實施,要求教師根據英語課程資源的特點,再結合自己本身實際教學的需要,靈活地、創(chuàng)造地運用教材,對教材內容及順序編排方面進行恰當的調整和補充,如;人教版七年級英語上冊――Unite 10 Can you play the guitar?,根據本節(jié)課的題目,可以看出將的主要是一個樂器或者是一種技能。那么教師可以列出一些相關的樂器或者是技能:Can you play the piano(鋼琴)? Can you play the violin(小提琴)? Can you play the harp(豎琴)? Can you play the flute(長笛)?等等。接著在Section A,1a,右邊圖片里面場景眨眼看上去比較凌亂,那么教師就應該重新對其進行編排,To begin with, How many clubs in the picture? Who are they? Who will hold the club, a boy or a girl? Also, How many people in the picture? How many girls and How many boys? How many people want to take part in these clubs? In addition, who is disabled? Who is playing the guitar? Finally, Can you play the guitar? Can you play chess?
二、課堂資源的豐富與多趣能有效地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
教師對課堂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應該遵守個性化、興趣化、開發(fā)性和多元化的原則。在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興趣的基礎上,提高學生語言綜合能力,積極地開展師生之間的互動,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從而取得雙贏:教師的課堂資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與展開,教學效率得到了提高;學生對學習英語有了一定的興趣,學習也逐漸的得到了提升。如:人教版七年級英語上冊――Unite 10 Can you play the guitar? 文章中的Section A,1a,2b,2c.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進行表演,表演完教師再進行提問,
第一組:Xiao Hong: Excuse me, I want to join the art club.
Wang Ming: Can you paint?
Xiao Hong: Yes, I can.
Teacher: OK, Thanks, Can you paint in practice, Xiao Hong?
Xiao Hong: Yes, So I can.
第二組:Xiamen: Hello, can you swim?
Xiao hang: No, I can’t.
Teacher: OK, Thank you, Can’t you really swim, Xiao hang?
Xiao hang: Yes, I really can’t.
英語課程資源的系統性開發(fā)和綜合性利用,有利于教師本身對于教材深刻地了解和進行靈活的設計。初中英語教材資源非常的豐富,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建立著實有效的課程資源數據庫,有便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游刃有余地發(fā)揮和拓展初中英語學生的視野及英語知識庫。教材是媒介,課堂是依托,教師以英語教材為媒介,以課堂為依托,以全方位及總體性的角度、以大教材的觀念和以先進的方式用英語教材傳授英語知識,這不僅有利于英語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提升,也有利于學校整體的英語教學水平的上升;英語課程資源系統是一個全方位、多層面、綜合性、對外開放性的系統,教師對英語課程資源的充分利用和綜合性運用,有助于英語課堂的構建和塑造的順利開展;教師樹立正確的課程資源觀念,將原來枯燥無味的課堂重新設計成一個充滿個性和快樂的英語課堂,讓學生輕輕松松地、充滿興趣地學習英語。
參考文獻:
[1]龔從平.依托教材,發(fā)揮本地資源優(yōu)勢,多渠道地開發(fā)英語課程資源――英語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的思考[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0(05)
[2]王雅芬.新課程下英語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J].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基礎英語教育),2005(08)
關鍵詞: 全球金融危機 大學英語課程改革 目標 思路 方法
21世紀,隨著科技化、信息化和國際社會化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對應用型和復合型人才的需求量大為增加,英語成為高級專門人才知識結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這一形勢,大學英語作為一門服務于高等學校非英語專業(yè)本科生的重要基礎課程,受到各方面越來越多的重視。當前的全球金融危機,給全球金融乃至整個經濟流通領域各個方面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都是顯而易見、不容小覷的,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之一,在經濟全球化中的地位與作用不言而喻,其在我國高等教育課程中也一直占據重要席位,因此,當全球金融危機到來時,大學英語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面對世界性的經濟巨變,大學英語課程改革應該如何進行?又該如何應對?本文就此進行探討。
一、全球金融危機對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的沖擊
當前的全球金融危機使世界經濟處于低迷時期,雖然有些國家的經濟復蘇步伐迄今沒有停止,甚至快于預期,但這無法讓我們對世界經濟前景充滿樂觀,這也給大學英語課程改革帶來了巨大沖擊,這種沖擊概括起來可以歸納為外在與內在兩個方面的壓力。
1.外在壓力。
21世紀,我國高等教育呈現出國際化、大學功能一體化、信息合作化、學科交叉化的總體趨勢。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會面臨一個新的高速發(fā)展時期,需要大批具有較高英語應用能力的人才,面對社會發(fā)展、國際交流的需求,擺在當前高等教育面前的任務艱巨而迫切,需要我們立足當前,面向未來,為以后局勢的變化發(fā)展早做準備。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應該重新審視教育發(fā)展過程中的成敗,整合各類教育資源,建構以人為本的本科教育,推動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創(chuàng)新,構建大學英語教育新模式,對人才培養(yǎng)體系進行根本性變革,以培養(yǎng)適應全球經濟危機后發(fā)展需求的人才。
2.內在壓力。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國際交往的日益增多,社會和用人單位對大學畢業(yè)生的英語能力要求由四、六級的一紙證書向實際應用能力轉變,要求畢業(yè)生具備較強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同時對專業(yè)英語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當前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主要問題,在于大學英語教學仍然以普通基礎英語為主要教學內容,不具備實用性和社會交往性及經濟發(fā)展的需要,課堂教學內容與就業(yè)需要關聯不大,無法形成學生主動學習的內驅力;大學英語開設的課程多數依然停留在語言技能層次上,重技能的傳授而輕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將語言技能與語言內涵割裂開來,窒息了語言的文化和社會功能。
二、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的目標與思路
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大學英語課程改革受到了沖擊,也得到了啟發(fā)。大學英語課程改革必須考慮到全球性的經濟巨變,大學英語教育培養(yǎng)的人才也必須能夠適應全球經濟環(huán)境的風云變幻。為適應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新形勢,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滿足新時期國家和社會對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2004年1月國家教育部下發(fā)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經過試行和進一步的修訂、完善,教育部又于2007年7月正式頒布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這足以體現了國家對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視程度,并且教育部把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作為《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提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是利用信息技術和全球經濟發(fā)展的要求,在繼承傳統課堂教學優(yōu)點的基礎上改革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模式,發(fā)揮現有多媒體技術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優(yōu)勢,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搭建一個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和協作學習的平臺,突破英語學習局限于課堂和教師的傳統做法,使培養(yǎng)出的學生能夠在世界經濟發(fā)展中大顯身手、學以致用?!?/p>
在社會調研中我們也發(fā)現,大學生畢業(yè)后進入社會,在各種不同的行業(yè)參加工作,各行業(yè)除要求畢業(yè)生具備聽、說、讀、寫等基本英語應用能力外,還要求他們能將英語應用到本行業(yè)的具體工作中。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社會分工的擴大,各行業(yè)的差別也越來越大,行業(yè)語言也出現了隔行如隔山的情況,專業(yè)英語自然也成為社會和用人單位考查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應以實用、會用為目標,以“走進校園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走向社會”的育人理念為宗旨,以貫徹教育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提出的“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為原則,制定適應各學校各地區(qū)實際情況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加大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力度,培養(yǎng)具有外語綜合實際應用能力的高素質人才。課程改革思路就是在英語語言教學中打破循序漸進的傳統語言教學方法,重新研究語言的實用和應用,將訓練聽力、口語、閱讀、寫作四項基本功的課程相互配合,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三、全球金融危機下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的應對方法
1.改變人才培養(yǎng)模式,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
大學英語課程改革首先要從課程設置開始,推行素質教育和社會實用教學,從社會發(fā)展和抗經濟危機出發(fā),合理利用高校教學資源,實行分級教學、分類培養(yǎng)。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要堅持分級、分類指導,在重視學生基礎知識學習的同時,要求學生打下扎實的語言基本功,嚴格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適應經濟危機時期及以后社會對語言能力的要求。要積極挖掘學生的英語潛力,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多種培養(yǎng)方向,從多方面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入手,學生提前達到課程基本要求的,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傾向自由選擇后續(xù)課程,從而拓寬學生多方面的知識技能,找到學生的興奮點,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潛能和優(yōu)勢,推進學生進一步提高英語水平,給學生個性發(fā)展提供機會和平臺,為更好地學學英語打下基礎。
2.發(fā)揮學分制優(yōu)勢,建設大學英語課程體系。
形象地說,學分制下,接受教育就如進入一個課程超市,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水平、興趣愛好、學習目標自主地安排學習?,F階段,雖然大多數的高校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采用學分制,使學生有機會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在學校的課程超市“購買”感興趣的課程,真正成為自己學習的主宰者。然而,大學英語課程設置卻沒有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商品”。學生在“購買”英語課程時,看到的總是那幾門陳舊乏味,卻又不得不“購買”的課程;其結果自然是興趣大減,隨便選一門應付了事。而要充分發(fā)揮學分制的優(yōu)勢,實現因材施教,就需要對學分的載體――課程的設置作出相應的調整,使其也體現出個性化和多樣化,可以采用必修、免修和選修等多種方式相結合來完成學分,還要鼓勵競爭、允許跳級。
大學英語的課程設置應覆蓋從語音語調、英語語法、綜合英語、視聽說等基礎課程,到英美報刊選讀、外臺視聽、英美概況、英美文化、英語實用寫作等高級課程,應致力于構建一個分層次、從低級到高級都有相應備選課程的完整的課程體系。學生在分層次的課程體系中,低年級階段重在夯實英語基礎,提高英語應用能力,達到能流暢地使用英語聽、說、讀、寫,了解一些英美國家文化的目的;進入高年級階段后,隨著世界觀、人生觀的基本確立,學生都有了自己明確的就業(yè)方向和目標,這一階段的大學英語課程設置也應相應地把重心轉移到開設專業(yè)英語課程上,使學生在步入不同行業(yè)就業(yè)前有機會學習行業(yè)語言的英語表達,更好地滿足社會和用人單位對他們提出的英語能力要求,增強學生就業(yè)的英語競爭能力。
3.創(chuàng)造和諧、交流、動態(tài)、多元的課程教學模式。
[關鍵詞] 旅游英語;應用型人才;課程設計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7) 02-0102-02
隨著旅游業(yè)的快速發(fā)展,旅游業(yè)的戰(zhàn)略性地位日益凸顯,對旅游人才的需求更加傾向于高素質型和應用型。為了更好地滿足旅游行業(yè)人才需求市場和體現實踐教學特色,對旅游英語課程進行了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導向的設計。
一 旅游英語課程性質
旅游英語是旅游管理專業(yè)必修課,是從事旅游業(yè)服務工作的專業(yè)技能課程,它具有專業(yè)性強、實踐性強、綜合性強等特點。旅游英語課程緊扣旅游業(yè)發(fā)展狀況,既能豐富學生語言應用知識和旅游服務專業(yè)知識,又能培養(yǎng)學生旅游服務實踐技能,從而提升學生整體綜合素質。
二 旅游英語課程教學目標設計
旅游英語課程教學總體目標是通過旅游英語課程學習提高旅游管理專業(yè)的學生從事旅游涉外業(yè)務所需要的英語交際能力,包括專業(yè)閱讀、翻譯、寫作、口頭交際和服務能力。具體目標分為理論知識目標、職業(yè)技能目標和綜合素質目標。
1 理論知識目標
掌握旅游英語中的一些涉及旅游方面的專業(yè)詞匯,發(fā)音正確;能順利閱讀語言難度中等的旅游主題文章,并能進行一定的分析、推理和判斷,領會作者的觀點和態(tài)度;能聽懂題材熟悉、句子結構比較簡單的旅游主題篇章,并掌握其大意;能就和適聽力材料進行問答和復述;能用英語寫與旅游有關的應用文,意思表達清楚,格式正確,無重大語言錯誤。
2 職業(yè)技能目標
能從事涉外接待、餐飲服務、導購等領域的外事服務的能力;具備較強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能用英語進行旅游日常會話,并結合我國實情,用英語進行景點和文化介紹;具備以情景為主題的英語表達能力;能夠正確、及時、妥當地處理旅游服務過程中遇到的各類突發(fā)事件。
3 綜合素質目標
培養(yǎng)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具有較好的心理調節(jié)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的旅游從業(yè)者;培養(yǎng)學生遵守涉外法律法規(guī)、愛崗敬業(yè)和遵守職業(yè)道德;培養(yǎng)學生刻苦鉆研、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及團結協作和勇于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
三 旅游英語課程教學內容設計
本課程共51學時,在第五學期開設,每周3課時。選擇教育部旅游英語教材編寫組編寫的旅游英語作為教學教材。但課程打破使用傳統教材的模式,以《旅游服務》功能和旅游交際活動為內容。教學中盡量使用旅游行業(yè)中真實的語言材料以及適合學生實際英語水平的學習材料,從而避免了傳統教材滯后性的缺點。旅游英語課程教學內容設計見表1。
四 旅游英語課程教學方法設計
1 項目教學法
在老師的指導下,將一個相對獨立的項目交由學生自己處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設計、項目實施及最終評價,都由學生自己負責,學生通過該項目的進行,了解并把握整個過程及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的基本要求,從而加強對學生自學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2 情境教學法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chuàng)設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tài)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容,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fā)展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情境教學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 模擬仿真教學法
模擬仿真教學方法就是指在旅游英語教學中,老師依照教學要求,參照學生以后的工作環(huán)境及工作職位設計有關的教學情境,使學生通過模擬真實情境,參與進情境事件的角色中用英語進行交流,通過對真實場景中人物語言、表達方式等的模擬,訓練學生的個人表達能力、語言的應變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五 旅游英語課程教學手段設計
本課程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充分發(fā)揮語音室、計算機、投影儀等多媒體設施設備在教學中的作用,將大量旅游行業(yè)的圖片、視頻、錄音資料作為教學資源;利用學校便利的網絡環(huán)境,指導學生進行網上自主學習;同時,依托國內外各大英語網站及相關的專業(yè)網站資源,獲取最新信息,達到多種手段并用,從而促進實踐教學水平的提升。
六 旅游英語課程考核評價設計
旅游英語課程總分100分,考核采用多種形式,包括課內與課外結合、過程性與終結性結合的考核方式(表2)。過程性考核通過對學生課內與課外自主學習完成各種工作任務的態(tài)度和成效進的考核。終結性考核采用筆試與技能考核相結合的方法。筆試以理論知識為主,全面檢測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情況。技能考核測驗學生運用已學知識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總之,旅游英語課程圍繞從事旅游所需的職業(yè)英語進行符合工作實際的設計,既能讓學生掌握必要的理論知識,又能提高其實際技能。通過近幾年跟蹤調查發(fā)現,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導向的旅游英語課程設計教學效果較好,學生的綜合評價較高。
參考文獻
[1]旅游管理專業(yè)英語教學優(yōu)化策略研究――基于澳門科技大學旅游管理專業(yè)英語學習行為特征的分析[J].旅游學刊,2011,26(2):8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