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精品范文 舞蹈學畢業論文

舞蹈學畢業論文

時間:2022-09-29 22:39:5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舞蹈學畢業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舞蹈學畢業論文

第1篇

時代的發展已把審美教育推向了前沿陣地,全面貫徹實施審美教育是時代的迫切要求。培養青少年正確的審美觀和審美能力應從素質教育入手,找到1種適合青少年特點、符合他們年齡段和身心發展的教育方式是10分必要的。舞蹈教育納入了我們的視野。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舞蹈在整個教育界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影響也越來越大。從中我們發現舞蹈教育對于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培養學生的情感個性及素質修養有很大的幫助,通過舞蹈藝術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以及其特有的興趣和美感,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研究舞蹈教育與審美教育的關系是提高舞蹈教育水平、培養學生審美情操的重要課題。論文從論述審美教育與舞蹈教育的特點入手,分析2者之間的關系以及在舞蹈教學中如何處理好2者的關系。

關鍵詞:舞蹈教育;審美教育;關系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es already appreciate beauty the education to push to follow the battlefield before, carry through the implement to appreciate beauty urgent request of educate the that time generation completely.Training the right esthetic sense of teenager and appreciating beauty ability should commence from the education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 the education method that finds out a kind of in keeping with teenagers characteristics and matches their age segment and the mind and body development is very necessary.Dance the education brought into our visual field.Along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development, ages of the society, the position that dances in the whole educational circles is more and more high, affect also more and more big.From medium we discover to dance the educations whole character for exaltation student, develop the students emotion character and characters accomplishment contain very big help, passing to dance the art abundant colorful manifestation and its special interest and pleasant impressions, comprehensive character of the overall exaltation student.

Key words: Dance the education; Appreciate beauty the education; relation

目 錄

摘要 …………………………………………………………………………Ⅰ

Abstract………………………………………………………………………Ⅱ

導論……………………………………………………………………………1

1、審美教育……………………………………………………………………1

1. 審美教育的涵義、內容、作用………………………………………1

(1)家庭教育………………………………………………………2

(2)學校教育………………………………………………………2

(3)社會美育………………………………………………………2

2. 審美與教育的關系……………………………………………………3

2、舞蹈教育…………………………………………………………………3

1. 舞蹈與舞蹈教育的概念………………………………………………3

2. 舞蹈教育的作用………………………………………………………3

3、怎樣處理把握舞蹈教育與審美教育的關系……………………………4

1. 舞蹈美育課程的設置…………………………………………………6

2. 在舞蹈教育中注入人文素質教育……………………………………7

(1)人文素質教育的概念……………………………………………7

(2)賞識教育的含義、作用…………………………………………7

(3)在舞蹈教育中運用賞識教育……………………………………8

結論……………………………………………………………………………9

第2篇

畢業生人數:

 

專業(方向)

學歷

畢業生人數

服裝與服飾設計

本科

74

服裝設計與工程(理)

本科

27

表演

本科

40

舞蹈表演

本科

12

總計

 

153

 

   

    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培養目標及就業方向:

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培養適應創新型國家發展需要,具有良好職業道德、人文科學素養、團隊意識以及溝通能力,具備良好的藝術設計修養和較扎實的服裝學科基礎理論,具有傳統造型與造物理念,有一定的文化傳承創新能力,能獨立進行服裝創意設計和成品實現,從事紡織服裝商品企劃、服裝產品設計、消費需求與流行現象分析、設計流程與管理、時尚文化研究及相關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服裝專業人才。

    主要課程:服裝概論、造型基礎、構成基礎、色彩與圖案基礎、服裝設計表現技法、立體裁剪、服裝材料學、服裝紙樣、服裝工藝、服裝結構設計、服裝設計程序與方法、服裝市場營銷、時尚攝影、時裝展示與陳列設計、傳統服飾專題創新設計、禮服定制設計、專題設計、男女童裝設計等。

    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培養目標及就業方向:

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培養適應創新型國家發展需要,具備社會責任感、職業道德與人文科學素養,具有一定創新精神、團隊精神、工程實踐能力和國際化視野,系統掌握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的基本理論、專業知識、學科前沿及服飾傳統造型與造物相關理念,具有較完善的專業技能、工程素養、服裝產業領域實踐能力和人文科學素養的工程型應用人才。

    主要課程:造型基礎、構成基礎、服裝CAD、服裝立體裁剪、服裝材料、服裝紙樣設計、服裝工藝、成衣設計、針織產品設計、服裝產品企劃、服裝市場營銷等。

    表演專業培養目標及就業方向:

    本專業培養為文化創意及時尚行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具備一定的藝術審美修養和服裝專業基礎知識,經過服裝表演系統訓練和實踐,能從事服裝模特、服裝編導與活動策劃、模特經紀管理、模特專業教育、整體造型設計、服裝市場營銷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服裝表演概論、服裝表演、服裝表演編導、鏡前展示、廣告表演、服裝攝影、舞蹈編導、形象設計、服裝設計基礎、服裝工藝基礎、服裝買手、服裝概論、服裝市場營銷與實踐。

    舞蹈表演專業培養目標及就業方向:

本專業培養掌握舞蹈學科基本理論知識,具備扎實的舞蹈表演基本素質和技術操作能力,較好的舞蹈創作和改編能力,較強的舞臺表演實踐能力,一定的舞蹈演出組織、排練與協調能力,具有文化傳承與創新意識,能夠在社會文化部門、藝術團體、教育部門等單位從事舞蹈表演、編創排練與教學的復合型人才。

    主要課程:基訓、劇目排練、編舞技法、中國民族民間舞、中國古典舞身韻、現代舞等。

 

聯系人:劉怡宏    聯系電話:89626346   郵箱:412321260@qq.com

 

 

 

 

 

 

 

 

 

 

 

 

現代手工藝術學院2021屆畢業生宣傳材料

畢業生人數:

 

專業(方向)

學歷

畢業生人數

工藝美術

本科

145

公共藝術(手工)

本科

18

總計

 

163

 

 

    工藝美術專業(共145人)

工藝美術專業是山東省名校工程重點建設專業、山東省高水平課程群建設專業、山東省“省級特色專業”。

本專業秉承傳統工藝美術與創新藝術設計融合教學理念,在傳統工藝美術振興、新舊動能轉換、產教融合、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引領下,依托校內外教研平臺和社會資源,通過實訓實踐、項目工作室、大師進課堂、企業實習基地實踐等多種教學形式,培養能夠掌握工藝美術專業理論知識,了解工藝美術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熟悉藝術市場經濟規律、藝術生活消費、時尚動態,具備設計實踐和藝術創作能力,能夠從事現代工藝品設計制作、為工藝美術產業服務的高水平創新應用型人才。

工藝美術專業下設纖維工藝、染織工藝、陶瓷工藝、玻璃工藝、漆器工藝、金屬工藝、首飾工藝等專業方向。

纖維染織設計方向(共25人)

培養目標與就業方向:本方向培養具備纖維染織藝術設計與創作、教學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纖維染織藝術設計教育、研究、設計、生產和管理單位從事纖維染織藝術設計、研究、教學、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素描、色彩、平面構成、色彩構成、色彩風景、素描人體、立體構成、白描、歸納水粉、立體構成、中國畫(工筆寫意)、新民藝學、地毯設計、織繡設計、材料實驗、絲網印、手工印染與設計、染織發展史、市場學、印花面料設計、纖維藝術—平面形態、彩印、纖維藝術—空間形態、家紡產品工藝與結構、中國工藝美術史、外國工藝美術史、藝術實踐、畢業創作、畢業論文

陶瓷藝術方向(共26人)

培養目標與就業方向:本方向培養具備陶瓷藝術設計與創作、教學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陶瓷藝術設計、生產和管理單位從事陶瓷藝術設計、研究、教學、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素描、色彩、平面構成、色彩構成、色彩風景、素描人體、立體構成、陶瓷藝術史、陶瓷成型工藝(拉坯)、陶瓷成型工藝(泥條)、動物雕塑、新民藝學、浮雕、陶瓷釉彩、陶瓷裝飾、陶瓷成型工藝(翻模、燒成)、陶瓷日用器皿設計與制作、服飾陶藝、陶瓷壁畫、課題創作、現代陶藝創作、中國工藝美術史、外國工藝美術史、藝術實踐、畢業創作、畢業論文。

琉璃藝術方向(共25人)

培養目標與就業方向:本方向培養具備玻璃藝術設計與創作、教學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玻璃藝術設計設計、生產和管理單位從事玻璃藝術設計、研究、教學、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素描、色彩、平面構成、色彩構成、色彩風景、素描人體、立體構成、玻璃藝術史、玻璃設計表現技法、模具制作、燒成與綜合材料實驗、玻璃后期加工、傳統工藝雕塑、計算機軟件、浮雕、吹制玻璃基礎、動物雕塑、窯制玻璃課題設計、吹制玻璃課題設計、燈工玻璃、玻璃產品設計、玻璃首飾設計、綜合材料研究、玻璃環境設計、熱熔玻璃、中國工藝美術史、外國工藝美術史、藝術實踐、畢業創作、畢業論文

    漆藝藝術方向(共23人)

    培養目標與就業方向:本方向培養具備漆藝藝術設計與創作、教學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漆藝藝術設計設計、生產和管理單位從事漆藝藝術設計、研究、教學、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素描、色彩、平面構成、色彩構成、色彩風景、素描人體、立體構成、漆藝基礎、立體構成、裝飾基礎、漆藝史、漆藝綜合材料研究、寫實漆畫課題創作、漆立體脫胎成型工藝、建筑環境與漆壁畫課題研究、漆器皿課題創作、裝飾漆畫、現代漆家具設計與制作、空間與漆塑課題創作、漆藝產品設計、中國工藝美術史、外國工藝美術史、藝術實踐、畢業創作、畢業論文

    首飾藝術方向(共22人)

    培養目標與就業方向:本方向培養具備首飾藝術設計與創作、教學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首飾藝術設計、生產和管理單位從事首飾藝術設計、研究、教學、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素描、色彩、平面構成、色彩構成、色彩風景、素描人體、立體構成、材料與工藝基礎、成型工藝、首飾制作工藝、皮雕工藝、鑲嵌工藝、首飾綜合材料、首飾加工、金屬器皿簪花、金屬焊接工藝、腐蝕工藝、計算機輔助設計、首飾展示設計、首飾文化、刻銅工藝、首飾起版工藝、首飾鑄造、中國工藝美術史、外國工藝美術史、藝術實踐、畢業創作、畢業論文

    金屬工藝方向(共24人)

    培養目標與就業方向:本方向培養具備金屬工藝藝術設計與創作、教學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金屬工藝藝術設計設計、生產和管理單位從事金屬工藝藝術設計、研究、教學、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素描、色彩、平面構成、色彩構成、色彩風景、素描人體、立體構成、泥塑浮雕、材料與工藝基礎、表現技法、設計概論、動物雕塑、成型工藝、徽章設計、電鑄工藝、鐵藝設計、金屬焊接工藝、鍛銅浮雕、鑄造工藝、金屬器皿、人體雕塑、環境雕塑設計、產品設計、腐蝕工藝、中國工藝美術史、外國工藝美術史、藝術實踐、畢業創作、畢業論文

    公共藝術(手工)專業(18人)

    公共藝術專業是山東省名校工程重點建設專業。

    本專業培養學生從城鎮化空間環境中,以藝術方式表現社會和生活公共性問題。本專業下設公共造型藝術、工藝裝置藝術兩個專業方向。開設課程注重拓展學生對材料綜合利用的思維方式,使其在認識和了解空間環境的前提下,利用多種藝術形式,具備教學、研究以及在室內外公共空間進行藝術創作等方面的能力,成為能勝任城市文化藝術相關領域工作的實踐型文化藝術人才,以滿足相應的城市環境美化與人文關懷需求。

    主要課程:公共藝術概論、形態訓練、色彩原理、中外建筑史、立體構成、寫生、裝飾基礎、雕塑基礎、計算機輔助設計、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綜合材料1、環境心理學、雕塑形態、園林設計、公共藝術策劃I、金屬裝置工藝、浮雕、數字雕刻、模型制作、城市色彩設計、陶瓷設計、綜合材料2、纖維壁飾、公共藝術策劃II、陶瓷陳設、玻璃環境設計、金屬裝置藝術、藝術實踐

 

聯系人:李遵   電話:89626366  郵箱:1361967895@qq.com

創新創業學院(淄博陶瓷學院)2021屆畢業生宣傳材料

畢業生人數:

專業(方向)

學歷

畢業生人數

藝術設計(雕刻藝術設計)

專科

51

總計

專科

51

 

    藝術設計(雕刻藝術設計)專業  ??疲?1人)

培養目標與就業方向:

本專業培養適應社會與經濟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職業道德、文化涵養和健康的身體素質與心理素質,具有較高的藝術素養和審美意識,培養具備雕刻藝術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從事傳統雕刻工藝與現代制作工藝相結合設計的高級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

    畢業生能夠在產品設計公司、工藝美術公司等企事業單位從事雕刻產品、雕刻工藝品的相關設計與管理工作,主要擔任產品設計師、雕刻工藝技師等職業,也可以個人從事雕刻產品、雕刻工藝品的設計與制作。如下表所示:

職業類別

初級崗位

發展崗位

設計類別

助理雕刻設計師

雕刻設計師

助理產品設計師

產品設計師

設計繪圖員

產品設計師、雕刻設計師

技術類別

初級技師

高級技師

工藝美術師

高級工藝美術師

主要課程:傳統裝飾文化與表現、傳統繪畫技法、雕塑、計算機輔助設計、玻璃內畫技法、玻璃燈工工藝、陶瓷成型工藝、陶瓷釉色裝飾、刻瓷工藝、品牌策略、文創產品設計。

 

聯系人:楊友森   聯系電話:0533-4126217   郵箱:2298033374@qq.com

 

 

 

應用設計學院分院2021屆畢業生宣傳材料

畢業生人數:

 

專業(方向)

學歷

畢業生人數

視覺傳播設計與制作

專科

33

環境藝術設計

???/p>

34

影視多媒體技術

???/p>

28

總計

 

95

 

 

    視覺傳播設計與制作專業  ???(33人)

培養目標與就業方向:本專業培養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思想品質、職業道德、一定的文化素質、健康的體魄、較高的藝術涵養和審美水平,掌握視覺傳播設計的基本理論和專業知識,能獨立完成廣告、包裝、品牌、界面等工作,并有較強創新能力的高技能復合型設計應用人才。畢業生能夠到設計公司、企事業單位及其他有關機構從事美工制作、書刊編輯、廣告策劃與設計、包裝整體開發與設計、品牌設計與推廣、新媒體交互設計等職業。

主要課程 :圖形創意、編排設計、樣本設計、電腦輔助設計、字體設計、圖形創意、書籍設計、攝影、容器造型與紙盒結構、包裝設計、招貼設計、界面設計、企業形象視覺識別設計、廣告策劃與設計等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  ???(34人)

    培養目標與就業方向:

本專業培養適應社會與經濟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職業道德、文化涵養和健康的身體素質與心理素質,具有較高的藝術素養和審美意識,掌握室內藝術設計的基本理論、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室內設計與應用能力、創新能力的高技能復合型應用人才。畢業生能夠在建筑表現公司、房地產公司、室內設計公司、家具設計公司、軟裝設計公司、照明工程及設計公司等企事業單位從事居住空間設計、家具設計、照明設計、軟裝設計、裝飾工程技術與管理工作,主要擔任圖紙繪制員、三維建筑表現設計師、室內裝潢設計師等職業。

主要課程 :人體工學、室內設計原理、計算機輔助設計、裝飾材料與施工工藝、建筑構造與測繪、建筑裝飾預算、照明工程設計、家居設計與構造、室內設計專題、室內軟裝與陳設設計、景觀設計、工程招投標與合同管理

    影視多媒體技術專業  ???(28人)

培養目標與就業方向:本專業培養適應社會與經濟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職業道德、文化涵養和健康的身體素質與心理素質,具有較高的藝術素養和審美意識,掌握數碼圖形圖像和新興數字媒體的基本理論、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藝術設計、計算機圖形圖像、數字影像技術、網頁設計等高技能復合型應用人才。畢業生能夠在電視臺、報社、數字影視制作公司、移動多媒體公司、互動娛樂公司、廣告公司、電視頻道及欄目包裝部門、網絡媒體制作部門從事平面設計、網絡動畫、紀實攝影、商品攝影、視頻采集與編輯、影視后期特效等職業。

主要課程 :計算機圖形基礎、圖形創意、商業攝影、數碼圖像后期、版式設計、分鏡頭設計、網絡動畫制作、數字音頻、影像風格化設計、攝像基礎與剪輯基礎、平面卡通設計、三維造型、紀錄影像、敘事視頻創作、UI設計、影視特效與合成、品牌與欄目包裝。

 

 

第3篇

畢業論文 摘 要

舞蹈是美的藝術,它有著審美教育功能和非審美教育功能,舞蹈教育的非審美功能是指相對于審美功能之外的各種功利性功能。當前中小學生的舞蹈教育大都沿襲了傳統教育模式,即填鴨式教育,而非啟發性教學,充斥著大量的成人化因素,嚴重限制了中小學生的藝術感覺和藝術想象的培養,使正處于長智力、開發視野的中小學生錯失了接受“藝術啟蒙教育”的最佳時期。本文從舞蹈教育有助于自信心的培養,有助于智力和創造力的開發兩方面,論述了舞蹈教育對中小學生非審美教育之功能,并結合理論與實踐提出了實現這1功能的培養措施。筆者認為,重視并加強舞蹈對中小不生的非審美教育功能,必將對中小學生的素質教育起到重要的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舞蹈教育;非審美功能;培養措施

ABSTRACT

Quality education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hasthe basic features of a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while it can not be fully equivalent to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Dance education is the advancement and promotion of human health and mental health. Dance education not only to improve peoples intensity, flexibility, power, stability, the human body, oherence and physiological quality, while also erhanses the capacity of trainers, feelings, will, personality and artistic quality. Dance aesthetic media is the best form of education and the content through teaching, performing, entertainment, fitness, etc., so that students can acquire a healthy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knowledge, in learn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potential, and `so that their self-confidence, intelligence and creativity can be developed fully, showing educational purpo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other dance education. Then what roles can dance education play of the non-aesthetic functions for students ? Papers, from theory and practice, develop self-confidence through dance education and intellectual creativity. I think the quality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in dance education played a crucial positive role.

Key words: dance education; Non-aesthetic functions; Training measures

第4篇

【關鍵詞】杭州市下城區 健身俱樂部 有氧健身操

有氧健身操是一種新興的體育形式,它起源于最初的大眾健身舞,自從被引入中國以來受到了廣大健身、健美人士的歡迎。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有氧健身操已經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其已經成為各個健身俱樂部重要的健身項目。但不容忽視的是有氧健身操在我國起步較晚、基礎較差,目前還存在諸多問題亟需解決。本文通過對大連市中山區部分健身俱樂部有氧健身操開展現狀進行調查,對于推進其進一步發展,使得更多人享受到健身的樂趣有著重要的意義。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次調查研究的對象是杭州市下城區部分健身俱樂部有氧健身操開展現狀。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查閱上海體育學院圖書館有關健身俱樂部有氧健身操開展的文獻,并進行引用與借鑒。

1.2.2問卷調查法

選取了五家健身俱樂部進行問卷調查,分別是杭州金領健身俱樂部、杭州寶力豪健身俱樂部、杭州一兆韋德健身中心、杭州互動力健身館(下城店)、杭州瑪特健身中心。在這五家俱樂部隨機選取50名有氧健身操會員以及10名有氧健身操教練員進行問卷調查。根據論文的需要,依據《體育科研方法》中關于問卷設計的基本要求,設計出相關問卷。將問卷分發給50名有氧健身操會員,回收48份,有效問卷45份,有效率為90%;將問卷分發10名有氧健身操教練員,回收9份,有效問卷9份,有效率90%。

1.2.3數理統計法

對得到的數據采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統計。

2. 結果與分析

2.1杭州市下城區部分健身俱樂部有氧健身操開展的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研究的俱樂部分別是杭州一兆韋德健身中心、杭州互動力健身館(下城店)、杭州瑪特健身中心。這五家俱樂部均地處杭州市繁華地段-下城區,并且都開設了有氧健身操的相關課程,發展情況良好,同時大連新瑪特健身中心還將有氧健身操的課程作為俱樂部的金牌課程。這五家俱樂部開設的操課主要包括:瑜伽、普拉提、有氧健身操、器械健身操、街舞、形體舞、肚皮舞等。在教練員認證方面,大部分教練員都擁有《健身教練國家資格證》,少數金牌教練員擁有《國家等級健身指導員證》。擁有教練員資格證書的比例較高。

2.2杭州市下城區部分健身俱樂部有氧健身操教練員的情況

2.2.1杭州市下城區部分健身俱樂部有氧健身操教練員的學歷與專業

如表1所示,杭州市下城區部分健身俱樂部有氧健身操教練員的學歷水平較低,大專及大專以下共占據了88.9%。而專業性方面,出自體育專業或藝術專業也僅僅占據了55%的比例。這說明,杭州市下城區的健身市場目前仍不規范,健身行業入職門檻低、專業性不夠,同時高學歷水平的教練員仍然缺少。

2.2.2杭州市下城區部分健身俱樂部有氧健身操教練員的培訓情況

如表2所示,杭州市下城區部分健身俱樂部有氧健身操教練員的培訓情況不甚理想,有55.5%的教練員平時沒有業務能力的培訓,而在進行培訓的人群中,視頻學習也占據了大多數的比例。有氧健身操是一個新興的項目,它的內容、形式經常會更新,如果不進行業務培訓就吸取不到最新的知識。

2.3杭州市下城區部分健身俱樂部有氧健身操學員情況

2.3.1杭州市下城區部分健身俱樂部有氧健身操學員的基本情況

如表3所示,杭州市下城區部分健身俱樂部有氧健身操會員以女性為主,其所占比例為88.9%;而年齡方面20-30歲人群占據了大多數,其比例為55.6%。

2.3.2杭州市下城區部分健身俱樂部有氧健身操學員的參與目的

如表4,杭州市下城區部分健身俱樂部有氧健身操會員參與以鍛煉身體及放松心情為主,所占比例分別為40.0%、33.3%。這也與有氧健身操的項目特點相符合。

2.3.3杭州市下城區部分健身俱樂部有氧健身操學員的項目選擇

根據有氧健身操的形式及功效,將其分為五類,分別是伸展類運動主要包括:瑜伽、普拉提等;傳統健身操運動主要包括:有氧健身操與器械健身操;有氧舞蹈類運動主要包括:街舞、形體舞;異域風情類運動主要包括:肚皮舞等;動感單車類運動主要是指一種借助于單車的運動形式。

如表5所示, 在眾多的有氧健身操項目中,俱樂部有氧操會員主要會選擇伸展類的如瑜伽、普拉提以及有氧操舞蹈類項目如形體舞、街舞等。這可能是由于最近幾年瑜伽、普拉提以及街舞這些項目在我國發展較快,同時俱樂部會員也大都是年輕女性,她們往往熱衷于這些時尚的運動。因此在俱樂部有氧操課程設置時可以充分根據會員的興趣與需要進行安排。

2.4杭州市下城區部分健身俱樂部有氧健身操課程情況

在調研中我們發現,杭州市下城區的這五家健身俱樂部有氧健身操課程種類基本固定,以瑜伽、普拉提以及形體舞這三種為主,缺少一些國內國際流行的課程如爵士舞、拉丁舞、芭蕾形體、鋼管舞以及踏板操,課程種類稍顯單調并且亟需創新。同時對于課程的設置俱樂部方面也缺少與會員的有效溝通。在課時安排方面,俱樂部大都為每周3-4節課,每次60min,運動強度適中,但是均缺乏科學化的運動強度監控。在課表更新頻率方面,只有杭州瑪特健身中心的有氧健身操課程是每月更新,這可能是由于該俱樂部將有氧健身操設置為金牌項目,而其它四家俱樂部有氧健身操課表更新頻率較慢,這樣對于會員的參與熱情和適應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2.5杭州市下城區部分健身俱樂部有氧健身操開展的對策

2.5.1加強有氧健身操教練員的選拔與管理

目前各個俱樂部對于有氧操教練員的選拔標準不一,這也直接造成了目前教練員隊伍執教能力參差不齊,這與問卷調查顯示的教練員學歷低、專業性差、培訓情況不理想相一致。不可否認的是,教練員是各位會員在俱樂部中接觸最多的人,他們的專業能力高低、服務水平好壞等都會對會員產生最直觀的印象,不僅會影響會員的健身效果與健身熱情,更會影響他們對于俱樂部的選擇,甚至造成會員的流失。因此,作為俱樂部的管理者應進行科學化地教練選拔,不斷提高教練員團隊的整體水平,打造一支業務能力強、服務態度好的專業化有氧健身操教練員隊伍。

2.5.2豐富課程種類,加快課表的更新

有氧健身操種類繁多,而且通過各種編排及組合可以設置出許多不同的形式,帶給人們不同的健身樂趣。但是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杭州市下城區的這幾家健身俱樂部只開設了瑜伽、普拉提以及形體操這三種課程,課程的種類有待豐富。同時,除大連新瑪特健身中心外,其余幾家的課表更新頻率都較低。因此各個俱樂部在課程設置時應豐富課程種類、加快課表更新,讓會員體驗到有氧健身操的運動樂趣。

2.5.3加強推廣,提高普及率

有氧健身操是一個新興的健身項目,目前還處于發展中的階段,一些熱門的課程往往有著特定的參與人群,如形體舞的參與對象大都為中青年女性。其實,有氧健身操起源于大眾健身舞,可以說是老少皆宜,對于男性來說也可以起到強身健體、修生養性的作用,因此從業者應加強對于有氧健身操的推廣,讓更多的人知曉它的健身價值并體驗到它帶給人們的樂趣。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3.1.1杭州市下城區的這五家俱樂部有氧健身操開展情況良好,其中大連新瑪特健身中心還將其設置為金牌課程。

3.1.2 杭州市下城區部分健身俱樂部有氧健身操教練員在專業、學歷以及培訓情況方面還稍顯不足。

3.1.3 杭州市下城區部分健身俱樂部有氧健身操會員以年輕女性為主為主,會員參與目的是鍛煉身體以及愉悅身心,同時瑜伽、普拉提以及形體舞、街舞是會員最喜歡的課程。

3.1.4 杭州市下城區部分健身俱樂部有氧健身操課程在課程種類、編排以及課程更新方面還稍顯不足。

3.2建議

3.2.1將俱樂部有氧健身操發展的經驗應用于杭州市的其它地區以推動其發展。

3.2.2在有氧健身操的參與過程中注重運動處方的選擇。

參考文獻:

[1]王倩,煙臺市健身俱樂部有氧健身操課程開展狀況調查研

究[D].集美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13.

[2]劉麗麗,商業健身俱樂部健身操課程設置調查分析―以長

沙市為例[D].湖南師范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12.

[3]吳秀榮,體育院校與社會健身俱樂部健身操(舞)課程資源

共享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10.

[4]王海燕,山東省普通高校健美操俱樂部開展現狀及發展對

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07.

[5]李素軍,烏魯木齊健身俱樂部開設民族健身操課程的可行

性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12.

[6]向凱琳,瀏陽市城鎮大眾健美操項目開展現狀及發展對策

研究[D].成都體育學院碩士畢業論文,2012.

[7]高陽峽,北京市5所健身俱樂部會員對集體健身課程選擇

的研究[D].首都體育學院碩士畢業論文,2012.

第5篇

【關鍵詞】旅游管理;實踐教學體系;必要性;構建

旅游業是一個綜合行業,在人才需求上尤其注重實踐動手能力。這就要求旅游管理專業在學生培養方案的設計上要注重實踐教學環節的安排,提高實踐教學學時的比例,如此才能培養學生的實操能力,高校的培養目標方能與人才市場的需求吻合。

1.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必要性

1.1應用性人才培養的需要

應用性人才培養是很多實踐性強的專業的辦學目的,旅游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尤其注重,無論是本科辦學層次還是??妻k學層次。所以旅游管理專業應考慮旅游企業對旅游人才的需求特點,在注重理論教學的同時加大對實踐教學的比例。然而受制于辦學資金的限制,大多數高校旅游管理專業要么就沒有實踐教學環節,要么以校內實踐教學為主。基于此,旅游管理專業應積極構建校內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為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以滿足應用性人才培養的需要。

1.2旅游管理專業教學改革的需要

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高等旅游教育一直采取外延式擴張的模式,許多高校為滿足地方旅游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紛紛新設旅游管理專業或在相關專業的基礎上設立旅游管理專業。這種迅速擴張的模式一方面滿足了旅游業飛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填補了人才需求的大缺口;另一方面盲目極速擴張造成各高校旅游管理專業培養方案雷同性強,特色不明顯,直接影響了旅游管理專業教學改革的速度和方向。據統計,我國大多數旅游高等教學沿用的仍是傳統的教學模式,重理論,輕實踐。加強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也是滿足旅游管理專業教學改革的需要。

1.3大學生就業保障的需要

現階段,大學生就業難是很多高校很多專業面臨的首要問題。隨著高校的擴招以及人才市場競爭的白熱化,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的就業也愈來愈難。大學生就業難是多重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缺乏工作經驗、實踐操作能力不強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忽視實踐教學,造成大學生旅游專業知識相對較強,但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質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要保證充分就業,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就要立足市場,按照市場需求設置課程內容,進一步加大實踐教學學時比例,讓學生能夠走出校外,在企業中邊實踐邊學習,提高實操能力,積累工作經驗,為就業做充分而有效的準備。因此,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是大學生就業保障的需要。

1.4地方旅游經濟發展的需要

培養人才、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是高校功能的主要體現。旅游管理高等教學特別是地方性高校一定要突出服務社會服務地方的功能。在人才培養方案的擬定上,課程設置模塊除了要考慮到地方旅游業發展對人才的需要,還要在實踐教學中加強與地方的互動合作。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的選擇和培育上應優先考慮地方旅游企業,可以考慮與地方旅游業企業聯合培養學生的模式。如此,不但可以節省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構建的費用,也體現了高校服務社會服務地方的功能,還能夠使培養出的學生更具有地方適應性。因此,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也是地方旅游經濟的發展需要。

2.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模式

2.1實踐形式

實踐教學是專業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培養學生職業應用能力并形成綜合素質的重要環節,應按照由淺入深、不斷深化的教學規律,形成包括企業參觀、課程實訓、社會實踐、專業見習、頂崗實習、畢業論文、課內外專業活動等內容的實踐教學體系。在實踐方式上,采用集中和分散、定期和不定期,校企聯合合作等多種形式實施。

2.1.1綜合素質拓展訓練實踐形式

通過校內教師或邀請校外企業管理人員授課、座談等方式,塑造大學生最基本的道德價值觀,初步建立良好的儀態儀表、社交禮儀,掌握溝通技巧,培養團隊精神與協作能力,從而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2.1.2以學生創新實驗計劃等為載體的實踐形式

應積極支持和鼓勵學生參加各類學科競賽和創業競賽活動,如大學生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設計大賽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引導學生主動培養自身創業素質,強化創新創業理念。

2.1.3專業實驗與社會實踐調查相結合的實踐形式

充分利用已有的實驗室和實訓室等設施,加大學生的實驗和實訓活動。同時,利用學期寒暑假進行旅游社會實踐調查活動,到企業走訪,學會觀察、學會分析,學會思考。

2.1.4校外實習基地進行專業見習和課程實訓的實踐形式

高年級時,學生應集中到校外實習基地進行專業見習和課程實訓。通過學習,掌握必備的專業技能,學習企業中管理及技術人員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了解本專業的用人情況及對知識、能力及素質的要求,感受社會競爭的壓力,激發自己加強必備技能與能力的訓練,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和能力。

2.1.5實習與就業相結合的實踐形式

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兩個教學環節合并為一個階段進行,畢業論文選題或研究內容來源于實習單位。學生緊密結合實習單位生產或管理上的問題進行畢業論文的選題,完成的畢業論文可供實習單位采用或參考。通過一段時間的實習,學生和企業之間增進了了解,單位找招聘時可優先考慮這些學生。

2.2實踐內容

根據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實踐教學的要求,可實行“三結合、四層次、六模塊”的實踐教學模式,并據此確立相應的實踐內容。“三結合”是在實踐教學環節中,采取日常實驗與集中實習相結合,課內實習與課外實習相結合,校內實習與校外實習相結合;“四層次”包括認知性實踐、驗證性實踐、綜合性實踐和科研性實踐四個層次;“六模塊“將實踐教學分為社會實踐、課程實驗、專業實訓、畢業實習、畢業論文和科研實踐等六個教學模塊,他們相互補充、相互配套、有機結合,形成一個完整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

2.2.1認知實踐

認知實踐的目的是能夠使學生對所學專業建立感性認識,鞏固所學理論知識,培養專業技能和實際工作能力的實習過程。認知實習不僅僅可以加強學生對所學專業的認識,還可以促使他們發現自身的不足,對今后的學生起到一個很好的調整作用。認知實踐可以采用參觀、現場教學、觀看錄像、見習等手段,通過組織學生考察本地旅游線路的組合及參觀旅游六大要素所涉及到的旅行社、景區、旅游飯店、旅游交通、餐飲和旅游商店等,使學生全面了解旅游行業構成要素,對旅游活動相關企業有一個初步的了解。

2.2.2課程實驗

課程實驗可有案例討論和實驗室實驗兩部分構成,既有技術性較強的的管理實踐,又有探索性的案例分析和綜合課程設計。旅游管理專業實驗室可以分別設置飯店管理實驗室、導游模擬實驗室、旅游規劃與開發實驗室和旅游企業管理實驗室。飯店管理實驗室實驗項目包括客房銷售、前廳接待、餐飲服務,逐步掌握飯店前廳、客房及餐飲部門的操作技能;導游模擬實驗室可進行導游模擬技能訓練,進行導游影像資料的觀摩學生,逐步提高導游技巧;旅游規劃與開發實驗室借助ArcGIS、Mapinfo、AutoCAD等軟件,培養學生旅游資源的分類與評價、景觀視覺造型藝術、景觀設計工程制圖等技能;旅游企業管理實驗室借助飯店、旅行社、景區管理等專業軟件,要求學生掌握旅游企業業務流程和專業管理軟件的操作。

2.2.3專業素質拓展實踐

依據旅游管理專業素質所需,主要通過崗前素質培訓,開設職業生涯規劃、商務禮儀、營銷技巧等實踐課程和活動,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專業素質和能力。可借助旅游歌曲大賽、舞蹈大賽、旅游禮儀展示與競賽、旅游知識競賽、普通話培訓、導游大賽等形式開展。

2.2.4專業實訓

在校內相關的理論課程和實驗課程結束后,通過到實習基地企業的實際相應崗位上實習專業實訓,進一步提升和增強學生的專業技能,其主要內容是根據學生選擇的相應職業的崗位差異而分別設置,實訓時間一般半年以上,太短不利于學生實操能力的提升。

2.2.5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實踐

畢業實習主要依據學生的就業去向和職業規劃合理安排學生到實習基地企業相應的崗位進行實踐活動,其目的是在專業實訓的基礎上進行專業實操能力的培養,畢業生應在實習期間結合自己在企業的實習完成相應的畢業論文。

2.3實踐教學體系實施的保障

2.3.1加強實踐基地的建設

實踐基地分為校內實踐基地和校外實踐基地。校內實踐基地建設主要是指滿足學生校內實踐的實驗室和實訓室;校外實踐基地是學校與校外企業合作建立的相對穩定的實習場所。目前,受資金和辦學規模的限制,多說高校旅游管理實驗室實訓室設施設備陳舊,更新速度慢,難易滿足學生實踐的需求。校外實踐基地種類單一,多是酒店,不能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求。因此,加強實踐基地的建設是旅游管理實踐教學體系得以實現的基礎和前提條件。

2.3.2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

許多旅游管理專業專業課教師畢業后即從事教學工作,缺乏旅游行業工作經驗,短期內難易承受實踐教學環節的工作。因此,學校應采取措施加強實踐教學師資隊伍的建設,多培養雙師型教師。一是“請進來”:邀請旅游企業管理人員擔任實踐指導教師;二是“走出去”:鼓勵教師利用假期到旅游企業或行業管理部門掛職鍛煉。

2.3.3完善實踐教學管理

結合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組建實踐教學體系管理小組,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和教學管理文件,加強實踐教學過程管理和質量監督,適時實踐教學工作動態,將實踐教學落到實處,切實提高學生實操能力,逐步形成有效的實踐教學管理體制。

參考文獻:

[1]旅游管理專業校外實踐基地構建[J].科技向導,2013(5).

[2]管理專業校外實習基地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科教導刊,2012(10).

[3]地方院校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以欽州學院為例[J].文學界,2010(8).

[4]族學院教務處.湖北民族學院本科人才培養方案[M].2013:284-299.

基金項目:

湖北省教學研究項目“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以戰略性支柱產業人才培養為目標”(2011314)。

作者簡介:

第6篇

畢業論文 摘 要:優化教學是建設和完善民間舞蹈教育系統化、科學化的重要因素,也是民間舞發展的必然需要。本文論述了中國高等師范院校民間舞“優化教學”的問題,并指出民間舞的優化教學過程包括課堂教材的優化、課堂語言的優化、課堂組織的優化和教師備課的優化4個方面。

關鍵詞:優化教學; 口傳身授; 教材; 語言; 組織; 備課

Abstract: It is to build and perfect the folk dance to educate the systematized , scientific important factor to optimize teaching, it is the needing inevitably of folk dance development too. This text expound the fact China folk issue that dance " optimize teaching ", point out folk optimization teaching course of dance, including optimization , optimization , optimization and optimization 4 of prepare lesson that classroom organize , classroom of language , classroom of teaching material.

Key words: Optimizes the teaching ; Transmits orally the body to give;

Teaching material ; Language ; Organization ; Prepares a lesson

緒 論

人們常說:民間舞是1切創作舞蹈之母。風情醇厚、多彩多姿的民間舞蹈生動而鮮活地表達了我國各族各地區人民的審美心理、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它是構成我國傳統藝術美學豐富的內容之1。 我國的正規舞蹈教育始于建國初期,當共和國剛剛建立國家尚處于百廢待興的建設初期,就開始了籌建舞蹈學校的工作。到了210世紀810年代初,在中國舞蹈教育領域,元素理論的產生和應用,使中國舞蹈教育向系統化、科學化邁出1步。810年代后,許多普通大學都建立了藝術系,有的學校還將舞蹈列為必修課和選修課,中國民間舞蹈作為1門獨立的學科出現了,促成這1學科形成的原始動力是幾10年來不斷發展和完善的民間舞蹈教育。到了910年代,民間舞蹈體系雛形已成,進入了1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民間舞蹈教育系統化、科學化的建設和完善,將對民間舞蹈發展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也是民間舞蹈發展的必然需要。

當今世界,高科技的迅猛發展以及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給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既帶來巨大的機遇,又帶來巨大的挑戰。目前,我國舞蹈教育正處于對當代民間舞蹈專業教育幾10年路程的1個反思階段。中國民間舞蹈學科建設走過了模擬的路,走過了口傳心授的路,走過了生搬硬套的路......藝術和科學都是1樣的在社會科學實踐的檢驗中不斷認識自己和調整自己的。如何更好的發展民間舞蹈,我認為優化教學是完善民間舞系統化、科學化的重要因素。

第7篇

【關鍵詞】大型劇目教學;實踐;規范管理

《和平頌》是學院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人民勝利70周年之際,推出的一部以和平為主題的原創劇目,直接參演師生達700人,間接參演人員多達2000余人,幾乎涉及到學院所有專業:音樂、舞蹈、動畫、播音、編導、服裝、藝術設計等,既體現了一所藝術大學對戰爭勝利的紀念情懷和社會責任擔當,同時這也代表了我院建校以來大型舞臺劇目的綜合教學水平。董事長王賢俊指出:“大連藝術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應用型藝術人才,這不是單純在課堂上教出來的,而是練出來的、演出來的,其根本途徑是藝術實踐教學。我們通過原創《和平頌》等大型演出模式將藝術實踐課做到極致?!钡逗推巾灐愤@類大型劇目實踐教學涉及的專業多、人員多、排演時間長,需要適度調整日常課堂教學,也引發其系列規范管理研究的思考。本文通過實際參與和調查研究,提出嘗試性解決矛盾沖突的路徑和方法。

一、建立多主體聯動的全員管理機制

完成《和平頌》這樣一部原創大型作品,涉及創作團隊、演出人員、后勤保障、服裝設計、舞臺監督、道具籌備、場地環境、課程調整等方方面面,需要建立專門的管理機構,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分工,形成多主體聯動的管理體系。

第一,建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加強自身建設。學院專門成立演出辦、實踐教學管理中心等機構,負責全院的實踐教學管理與大型演出活動。為保證像《和平頌》這樣大型劇目的順利排演,管理機構需要加強自身建設。不斷提升實踐教學的層次,在學科理論指導下進行藝術實踐;創新實踐教學形式,豐富實踐內容;采取新措施,建立新機制;打造實踐成果品牌,提高成果等級;加強過程管理,邊策劃、邊實踐、邊總結。

第二,建立有效的責任機制,加強職責意識。為確?!逗推巾灐费莩鰣A滿成功,所有管理機構與管理人員必須科學劃分管理權限。音樂學院是主要完成單位,演出辦和實踐教學管理中心是主要管理單位,教務處、科研處、學生處是協助管理單位,各部門均需充分發揮管理的主體作用,明確管理范圍和職責,并建立實踐教學與演出相關的規章制度,才能形成從領導層、管理層到執行層的多主體聯動機制,從而增強管理的執行力,有效地激發創作人員和參演人員的團隊協作意識和強烈的質量意識,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三,建立多主體聯動的管理體系,加強銜接與融合。多主體聯動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各主體之間是互相制約、相互協作的,上述部門管理功能互相取長補短,從而發揮最大化效能。首先,加強信息化建設。通過各管理部門間建立整合統一的信息交流系統和匯報系統,實現各方信息共享,使得跨部門之間的溝通更順暢,內容更真實,信息共享能力更強,管理協作水平也必將提高。其次,形成工作制度銜接。應當建立常規的工作聯系制度,形成協同管理的長效機制,各部門除了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外,還要進行充分溝通??蓪⒐ぷ髦贫鹊你暯蛹{入績效管理和考評之中,最終形成一條環環相扣、功能強大的工作制度鏈。

二、建立多層面統籌的全過程管理機制

《和平頌》從創、訓、學、演全過程看人才培養,恰恰是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學訓合一和學演一體的表現,促進了我院構建創新實踐教學體系,是一場生動全面的劇目實踐教學公開課,引領著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全面改革。授課內容由零散曲目的選擇轉變為主題鮮明,趣味性強的劇目;授課方式由“一對一”轉變為多人多種組合,使學生感受和聲音樂的魅力;授課環境由單一的課堂轉變為聲光電科技與音樂、舞蹈結合的大舞臺;授課教師由一位教師到多位教師指導,還能經常聆聽到大師和名家的現場指導。

以往,人們總認為實踐教學與日常課堂教學存在矛盾沖突,但實質看,實踐教學是藝術類課堂教學的延伸,是藝術類教學成果檢驗的平臺。從宏觀層面看,將排練場、大劇院作為課堂,聽國家級、世界級的大師課,感受團隊合作,在一場場演出中歷練精品,不斷打磨積累的經驗都是在教室的課堂中學不到的。從微觀層面看,我們通過大面積的采訪,可以看出每名參演學生都洋溢出的學習熱情和排演過程中的專業飛速進步,也是在教室課堂上看不到的。沒有參加演出的學生在繼續上好專業課的基礎上,可通過多渠道彌補,如有專家指導時與參演的同學一起排練,在排練時觀摩,在演出時觀看,演出后與參演同學一起總結,等等。

但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還必須做好實踐演出與課堂教學的銜接與協調,使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融為一體,讓學生在課堂上學經典劇目,在實踐中演經典劇目,在畢業論文中研究經典劇目,建立全過程管理機制。具體做法:按任務、分專業編寫《和平頌》實踐教學方案;按方案制定《和平頌》教學大綱,包括教學內容、考試要求等;制定《和平頌》納入課堂教學的計劃;制定課程表;要有規范的《和平頌》授課教案;有《和平頌》實踐教學考核的資料、成績單;有各級領導聽課、查課的記錄、照片、視頻;有《和平頌》實踐教學成果匯報的相關資料及照片、視頻;有實踐教學成果的資料、證書和照片、視頻;搞好《和平頌》實踐教學工作總結。認為“實踐出真知”,應用型藝術人才不單是課堂上教出來的,更是從藝術實踐中練出來、演出來的。我們將這些授課的優勢轉變為常態化的教學,形成多層面統籌的全過程管理,不斷創新應用型藝術人才培養的新體系、新模式和新方法。

三、建立多元化考核與評價管理機制

劇目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從計劃到實施再到考核都應有完整的程序和嚴格的管理。其考核的對象不僅針對學生,還應對教師和輔助人員進行考核。

首先,建立多層面考核學生實踐能力的標準。把基本能力考核、專項技能考核和綜合素質考核均納入學生實踐考核中?;灸芰Φ目己藨谀骋惶囟ㄇ榫诚逻M行,實踐中專業能力的掌握與基本技能水平直接相關,如考核學生的樂隊合作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等。專業技能的考核則需要根據專業的不同分清考核的重點,通過具體考核標準與要求進行系列考察。綜合素質考核主要側重實踐問題解決能力、創新能力和職業素養的考核。將上述相互融合的三者均納入學生實踐考核,才是符合質量管理要求的。對參加演出和實踐教學教師的考核也要確立標準,但對教師的考核管理與學生要有區別,應以提高和激勵為主,督促教師將與之相關的理論知識轉化為現場實踐指導,將課堂管理轉變為舞臺掌控,從教授者角色轉變為指導者角色,保護教師與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實踐的積極性,但要形成相應的教師考核管理制度,便于提高管理質量。

第二,注重排練和演出的過程性考核。主要從做排練過程記錄入手,因為過程記錄可以詳盡的了解學生在排練過程中專業學習的情況、樂隊合作情況、技術問題解決等各方面表現,更能滿足劇目教學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需求。但這要求教師長期堅持和具有足夠的耐心,將學生平時的表現記錄在本上,最后作為對學生考核的依據,也作為教學反思的依據。演出過程體現在舞臺上,通過觀看學生舞臺上的現場表演和錄像視頻記錄,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專業考核。

第三,加強劇目教學終結性考核。從成果方面入手,演出結束后,根據學生劇目學習過程中的綜合表現進行評價。重視多層面、多方向的總結,召開教師與學生座談會和總結匯報會,研討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提煉總結成功經驗、研究科學管理機制等。還可在畢業考核中的加大劇目考核的份量,從只考畢業論文的質量和答辯,變為既考畢業論文的質量和答辯,又考“劇目畢業演出”,把“畢業演出”、綜合實踐能力同畢業論文并列成為學生能否畢業的三把尺子,最終實現劇目教學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科學化。

四、建立多形式并用的激勵管理機制

在大型劇目演出和實踐活動中運用激勵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如何使教師持續努力工作、如何更好地關心教師和學生的生活、如何改善現有教學環境與人文環境等問題,建立教師演員與學生演員崗位聘任制度、業務考核制度、薪酬獎勵制度、教學培訓等制度。

高校教師和大學生均屬高級知識分子,對于他們的激勵既不是單純一個方面能夠促進的,也不是一個層次一刀切就能夠解決問題的,必須要物質與精神激勵相結合,學校發展與個人發展激勵相結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激勵效果。大型演出教學實踐,排練周期長、環節多,人的精神長期處于高度緊張狀態,采用精神激勵、物質激勵和發展激勵等多種形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精神激勵要體現在人文關懷方面,管理者必須多角度、多途徑地了解他們的需要、及時掌握他們的所做所想,并采取面對面的溝通交流,才能制定出有針對性的激勵制度。他們的突出特點是愿意承擔有挑戰性、創造性的工作,關注學校為他們提供的發展空間和良好平臺,注重內心的成功滿足體驗,注重領導對其情感上的關愛?;谶@些特點,要讓中青年教師和學生演員認為在學校的發展與學習生活是前途光明的,樹立為學校長期服務的信心和歸屬感。

物質激勵要體現在生活細節方面,管理者要凡事想在前、凡事做在前,做得細致周到、溫暖人心。需事前制定獎勵機制,事后及時實施獎勵,體現多勞多得、公平公開的原則,注重制定個人獎勵與集體獎勵相結合的制度,組建以老帶新的團隊,凝聚團隊力量,才能有利于激勵他們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發展激勵要體現在提供深造機會方面,為演出付出辛苦并取得成績的教師與學生提供外出培訓交流的機會。通過與同類院校間的交流學習,達到拓寬視野、樹立聲譽和對外宣傳的多重作用。同時要求參加培訓的教師回校做學結報告,將培訓的情況、學習內容、發現的問題向領導和同事們反饋與交流,盡快培養出一批穩定的、高素質的演出團隊。

總之,探索大型劇目教學對藝術類應用型人才培養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研究大型劇目實踐教學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的管理機制,為學院長期有序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為推動藝術學科專業發展和服務社會探索新路。

第8篇

本文作者:王智秋工作單位:北京師范大學

能力培養是小學教師教育的重點

(一)基本理念“全過程教育教學能力培養體系”是指學生在校學習四年不間斷的教育教學能力培養過程,以培養學生的教師專業精神、教師專業知識和教師專業能力為指向,通過課上課下相結合,校內校外相結合,學生個體、團隊和學校組織相結合,大學與小學合作等多種形式,展開系列化的能力培養過程。當今,能力這一概念無論在其深度還是廣度上都遠遠超越了傳統意義上人們對它的理解。就廣度而言,能力已并非簡單地指“教學技能”環節,而是指在大學人才培養的全部過程中貫穿能力形成的理念,通過課內外各個環節,全面構建完整的能力培養體系;就深度而言,能力也不能狹義地理解為具體操作層面的職業技能傳授過程或課堂教學理論的形象解說與應用,而是既強調人在實踐過程中的自主性和能動性,強調個體的獨有才能和心理差異,也強調情感體驗乃至無意識潛能對于理智認識的啟發和引導作用,以形成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的能力。教師要能像醫生一樣思考,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批判和決策,使自己獲得專業成長與能力的提升,從而能夠在今后漫長的職業生涯中應對復雜多變的教學情境。因此,能力的培養必須貫穿于教師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二)在真實的教育情境中,培養學生的教育教學能力,形成教育智慧教育實踐是養成師范生教育教學能力的關鍵環節,開展教育實踐要體現廣泛性、多樣性和層次性。一是廣泛性。為踐行公平教育的理念,首都師范大學將原來在城區優質校六周的實習調整為4+6模式,即4周在遠郊區縣農村校實習(大學三年級下學期),6周在城區優質校實習(大學四年級上學期)。4+6模式的實習能使學生對城鄉基礎教育有更全面的了解,獲得更多的教育體驗,從而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就業能力,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上有能力面對城鄉不同的學生群體,施教自如。二是多樣性。在教育實踐進程中,首師大初教院堅持課內課外相結合,學院組織的實踐與學生個體(社團)相結合,教育教學實踐與社會實踐、科研實踐相結合等。此外,首師大初教院還開展音樂舞蹈藝術實踐、美術野外寫生、野外科學考察等活動。三是層次性。教育見習、教育實習、教育研習,每個層次的要求不同、目標不同。2011年,首師大初教院在原有城區74所基地校的基礎上又建設了54所遠郊區縣小學基地校并正式掛牌。另設有23個社會實踐基地、藝術實踐基地和野外科學考察基地。目前,學院各類實踐基地已達151個,覆蓋北京城鄉各區縣。(三)開放教學實驗室,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動手能力小學教育專業是一個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專業,其人才培養要面向教育實際。為此,首師大初教院先后建成物理、化學、生物探究活動實驗室,小學科技制作車模、船模、航模實驗室,機器人設計制作實驗室,電腦美術制作工作室,工藝、美術制作室,小學電教攝像、電視編導實驗室,小學生心理咨詢與輔導研究實驗室,英語語言學習實驗室等25個實驗室。在這些實驗室工作的經歷,讓學生獲得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畢業生工作后受到一線小學的高度認可。2010年,學院學生代表隊在北京市大學生物理實驗競賽中榮獲一等獎。與此同時,在2010年北京市大學生藝術展演中獲篆刻一等獎、書法一等獎5項。2011年,在北京市大學生物理實驗競賽中榮獲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在北京市大學生化學競賽中榮獲三等獎。2012年,還有學生獲北京市大學生英語競賽一等獎。(四)設立導師制,培養學生的教育研究能力具有教育研究能力是時展對小學教師的要求,教育研究能力也是小學教師實現自我專業發展的內在動力,是他們成長為研究型、專家型教師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為此,首師大初教院在北京市教改項目《小學教育專業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培養模式探索》研究的基礎上,系統構建了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培養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培養內容上,學院確立如下培養重點,即培養學生關注小學教育現象、研究小學教育問題的意識;幫助學生掌握一些實用的小學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促進學生形成用教育研究態度與方法解決小學教育問題的思維方式;通過課程教學、科研活動以及畢業論文等系列活動,使學生體驗教育研究的全過程,在做中學,使其不斷加深和修正對教育研究的理解和掌握。在培養途徑上,學院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第一,調整課程設置,采取“123”的課程模塊;整體設計,形成適合小學教育研究能力培養的課程內容;改革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形成探究式教學模式;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確保教學質量。第二,在一系列專業基礎課與專業核心課中不同程度地開展培養大學生教育研究意識與研究能力的活動,形成在教師教育類課程與教學中培養大學生教育研究意識與能力的模式。第三,在教育實習中關注學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培養:一是將學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培養列為教育實習的內容之一;二是將畢業論文寫作與教育實習結合。第四,將學生教育研究能力的訓練與校園文化活動相結合,提高畢業論文與科研課題研究的質量,完善培養大學生教育研究能力的管理制度。第五,成立由教授領銜的“大學生科研實踐活動學術指導委員會”,由其負責對學生科研項目的評審和全過程指導。為保障學生科研活動的科學有序展開,學院建立相關制度:從二年級開始,學生可以申報院級學生科研課題,經過專家評審批準立項,提供經費資助;三年級申報校級課題,從院級課題中選拔,給予經費資助;要求四年級每位學生有課題研究的經歷,在課題研究的基礎上撰寫畢業論文。學院“大學生科研實踐活動學術指導委員會”根據學生項目研究的內容配備一位導師,導師負責對該項目的全程指導。(五)建立“小學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實訓基地”能力的培養只靠學院的積極性是不夠的,必須調動起學生參與的主動性。為此,學生自發組織“音韻朗誦社”“墨池書社”“合唱團”“舞蹈隊”“《凱風》雜志社”等各類社團,實施“早讀我上講臺”工程、學生小教員輔導等。2012年成立的“小學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實訓基地”為學生能力培養搭建新平臺,調動學生廣泛參與的熱情,整個校園一年四季充滿著濃厚的教師文化氛圍。

“發展性”是小學教師教育的生命力

面對科學文化知識的不斷發展和兒童世界的不斷變化,小學教師更應該把終身學習放在重要位置。小學教師的終身學習主要體現在主動發展的意識和不斷反思、制訂發展規劃的能力。小學教師既是小學教育工作者,又是與小學生、與教育改革以及社會共同成長的學習者。小學教師要了解社會的變革、教育改革與發展,了解不同年代兒童的變化,同時還要把握國內外教育發展的動向,跟上教育理論和知識學習的發展步伐,不斷充實和完善自己,使學習成為自身生活中的一種習慣,不斷追求新知和吸納新的研究成果,不斷提高師德修養和提升教育智慧。在培養小學教師的實踐中,小學教師的綜合性知識結構特征使得小學教育專業學生要學的課程太多,遠遠超出了1~2個學科領域,除此以外還有諸多教育學、心理學、藝術類和通識類課程,使學生不堪重負。事實上,“綜合性”不等于“大拼盤”,“所學之多”并不等于“所獲之多”。為此,首師大初教院在學生培養過程中,把關注學生未來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題研究、案例分析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即強調“真情境、小問題、高觀點”。

基于《標準》的小學教師職前培養要

有一支好的教師團隊“好的教師團隊”要適合基于《標準》的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實際需要,并能可持續發展。小學教育是培養小學教師的專業,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專業,它不同于傳統的按學科體系建立的專業,具有明確的職業指向和學科綜合性特征,并且實踐性強,人文素質要求高。因此,打造一支好的教師團隊尤為重要。(一)構建一支多學科相互包容、和諧共生的教師團隊為適應小學教師綜合性的需要,從事小學教師培養的教師團隊必須由多學科教師構成。首師大初教院目前有專任教師108位,這支隊伍中既有中師留下來的優秀教師,也有建院以來引進的青年博士,目前擁有博士學位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的36%。教師隊伍涉及教育學、心理學、文學、歷史、哲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及音樂、美術、體育等20多個學科領域,理論型、技法型教師兼有,適應了小學教育專業人才綜合性培養的需要。(二)開展多學科交叉領域的合作研究小學教育專業多學科支撐的綜合性特點決定了它從一誕生就沒有現成的學科給予支撐,這是一大缺憾。為此,首師大初教院在專業建設的同時,積極探索新的學科開創,先后在教育學一級學科下自主設立“初等教育學”二級學科、“教師教育研究”二級學科和“少年兒童組織與思想意識教育”二級學科;還建設了“小學教育”專業學位點和“科學與技術教育”專業學位點,在“課程與教學論”7個方向招收碩士研究生。學院還先后成立“初等教育研究所”“科技教育中心”“兒童生命與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兒童文學與語文教育研究中心”“中小學書法教育研究中心”“全國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師資研究與培訓基地”“初等美術教育研究中心”等11個研究機構,為專業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學科支撐。青年教師也分別在不同的學位機構下實現專業發展。應當說,將小學教師培養納入高等教育體系在我國還沒有積累十分成熟的經驗,《標準》的頒布為培養小學教師的院校提供了一個指導性的國家標準。在《標準》指導下,我國高等教育一定會不負眾望,培養出更多更好的小學教師。

第9篇

1.中央音樂學院藝術實踐構架中央音樂學院的藝術實踐分為校內的星期音樂會和校外的各類實踐活動,其中星期音樂會近年來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學生的積極性不高、觀眾太少,上臺的學生得不到真正的鍛煉。為此,中央音樂學院已經在北京一些高校、社團、外資公司,以及大連、青島、青海、福建、山東等地建立了藝術實踐基地,尤其最近又與深圳音樂廳攜手建設實踐基地,以長期合作的模式,為促進學生專業水平的提高,秉承音樂服務于社會的宗旨,搭建藝術表演平臺。2012年起,中央音樂學院在北京市選擇了100所中學,與之簽約合作并建立學院藝術實踐基地,為北京幾萬名中學生送去高雅音樂。同時,又選取一些重點中學開展合作,建立學院的生源基地,既為在校生提供更廣泛的實踐機會和舞臺,也可以吸收重點中學具有音樂追求和理想的優秀生源來學院就讀。

2.上海音樂學院藝術實踐構架上海音樂學院建立了上海大劇院藝術中心藝術實踐基地,自2006年建立以來,始終把發現、培養、使用、留住尖端和緊缺音樂人才置于工作首位。即上海音樂學院篩選出具有潛質的拔尖音樂人才,并輸送至基地進行重點培養和藝術實踐。大劇院中心則將人才需求情況及時提供、反映至學院,打通雙方合作培養拔尖音樂人才的供需渠道,體現了文教結合的優勢。實踐基地分別由上海大劇院、上海音樂廳、上海交響樂團、上海民樂團、上海歌劇院以及上海芭蕾舞團組成。涉及西方管弦樂器演奏、中國民族器樂演奏、作曲、音樂學、音樂工程、指揮、藝術管理等專業。自建立以來,為更有效、有序、有利地開展工作,嘗試建立了一整套管理機制。如建立了上海音樂學院—上海大劇院藝術中心藝術實踐基地工作委員會,在明確分工及工作范疇的同時,確定通過每年兩次的常規工作推進會議,就合作項目的開展及合作流程進行及時溝通,對每學期開展的合作項目其時間節點、程序、細節等進行條理化要求,使文教結合工作上到新水平,在深入了解和研究藝術教育規律與市場演出規律的基礎上,逐漸探索和總結出實踐基地自身的運行規律。

3.中國音樂學院藝術實踐構架中國音樂學院實踐基地建設堅持“互惠互利、雙向受益”的基本原則,與蘭州14中牽手構建西北地區首家中學生音樂教學實踐與生源基地。目前又與青島市第39中(中國海洋大學附中)、長沙市等合作建立教學基地和生源基地。院系在與校外基地的合作過程中,注重發揮學院人才、科研方面的優勢,加強與基地的聯系和溝通,提高基地依托單位與院系合作的積極性,在共同利益的基礎上,雙方受益,共同發展,達到“雙贏”的效果。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滿足一定數量的學生進行實踐教學所必需的學習、工作、生活條件。配備有一定數量的具有較高專業技術水平和較豐富的實踐教學管理經驗的兼職指導老師,保證了實踐的質量和效果。

4.南京藝術學院藝術實踐構架南京藝術學院以藝術實踐季的形式開展藝術實踐活動。(1)社團活動,指團委、各院(系)或其他單位組織的各類社團活動,每位本科生在讀期間至少要參加一個社團。(2)社會實踐,指由學校組織或個人自行聯系安排的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包括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各種學校及社會公益活動。(3)藝術實踐,指由學校組織或個人自行參加的與專業學習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寫生采風、展覽演出、專業比賽、學術研討、市場調研、組織策劃、就業實習等藝術實踐活動。以上有代表性的音樂藝術院校實踐平臺構建的調研結果充分表明:(1)在新形勢下,音樂藝術院校進一步加強實踐平臺建設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要充分發揮社會聯動機制,挖掘各種內外資源,拓展實踐教學空間,構建層次化與模塊化相結合的實踐教學平臺,這是培養具有特色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音樂藝術人才的基礎保障。(2)通過對這些院校平臺構建的途徑、方法、手段、效果進行比對分析,說明實踐平臺建設具有可行性、科學性、合理性,實踐教學機制管理制度必須要完善,使基地建設有章可循。根據專業發展規劃和專業特點,明確實踐基地建設的目標、內容、進程,制定實踐基地建設規劃,并嚴格按計劃有效實施。(3)實踐基地建設要健全組織領導機構,專人負責,設立專用資金,組織力量,有計劃地開展工作,并及時檢查、評估和總結表彰,不斷提高實踐基地建設水平,不斷滿足學校人才培養的需要。

二、依據社會需求構建社會場所藝術實踐平臺

音樂院校的藝術實踐平臺離不開社會場所這個大舞臺,如今不斷深入發展的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的科技和信息,使人們的精神生活發生了深刻變化。人們的藝術審美、文化需求越來越高,所以在社會舞臺的實踐中,必須依據社會場所對藝術實踐的需求,建立與社會相適應的具有時代特征的音樂藝術院校實踐教學體系。為了更好地掌握天津藝術實踐場所的需求現狀,廣泛收集社會人群對天津音樂文化、舞臺實踐的需求信息,并對其進行分析評估,為教學實踐提供社會導向依據,從實踐內容、方式等方面引導學生積極融入社會舞臺,為學生就業拓寬渠道。對天津市文化中心、天津音樂廳、西岸藝術館等藝術演出場所;華夏未來、少年宮等青少年藝術交流場所進行了問卷形式的深入調研,掌握了部分社會人群對舞臺實踐形式與內容需求的第一手資料。

1.市場需求調查在接受調查的人群中,定期觀看音樂會的占10%,不定期觀看音樂會的占35%,偶爾觀看音樂會的占40%,認為音樂會與自身生活無關的占15%。數據充分說明音樂文化現已滲透到天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成為提高生活品位和文化修養的一個途徑,也是音樂藝術院校學生舞臺實踐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助推力。

2.觀眾群體調查在觀看音樂會的人群中,35歲以下的占25%,36至50歲的占55%,50歲以上的占20%。該數據說明中青年人群為觀看舞臺實踐活動的主體,對年輕一代的帶動作用和對老年群體的影響作用將直接推動天津舞臺實踐的積極發展,使天津音樂文化市場的繁榮具備強大的后勁。

3.實踐曲目調查在觀看音樂會的人群中,偏愛通俗名曲的占65%,熱衷于某位作曲家作品的占25%,曲目風格不限的占15%。該數據說明喜聞樂見的名曲易于大眾接受,具備獨特音樂審美情趣的群體為少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和學生在舞臺實踐中要實現高尖端樂曲及大眾樂曲演奏學習兼具。

4.實踐形式調查在觀看音樂會的人群中,喜愛樂隊形式的占48%,偏愛獨奏形式如鋼琴獨奏等形式的占40%,熱衷于室內樂組合形式的占12%。該數據說明演奏形式的多樣性是豐富舞臺實踐的著眼點。學生應在練習本專業的同時,加強重奏、合奏、室內樂等形式的學習與實踐,從多方面提升適應社會需求的能力。對于群眾關注西洋樂、民樂、美聲、民聲的情況也進行了調查分析。大多數接受調查的群體沒有固定的傾向,但由于民族題材的作品、表演形式較國外作品還不夠豐富,限制了舞臺實踐群體的曲目,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民眾對民族題材舞臺實踐的關注。因此,舞臺實踐不僅是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手段,也是擴大音樂文化藝術在社會影響力的重要途徑,學生在曲目的學習方面應中、西方兼顧,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發掘民族題材的作品,使學生立足民族文化,中西結合發展。

三、構建三個層面的實踐教學體系平臺

實踐教學是音樂藝術院校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關鍵環節,也是提高學生社會職業素養和就業競爭力,服務社會的重要途徑,天津音樂學院在教學工作中注重實踐教學的培養機制,優化資源配置,完善管理體制,合理構建實踐教學體系,教學指導實踐,實踐促進教學,以提高教學質量為宗旨,有效構建實踐教學育人平臺。天津音樂學院實踐教學平臺構建主要分為三個層面:(1)在每學年暑期學院統一組織的為期近一個月的藝術實踐活動,稱為“藝術實踐月”。這期間,在院領導的統領下,在教務處的統籌安排下,全院自上而下全員參與,各系在專業教師的組織指導下,有備有序地開展藝術實踐活動,并有要求、有檢查、有總結、有評估。這種全院范圍的統籌安排可有效地激發全校師生的熱情,確保藝術實踐的實施,促進實踐教學。自2006年以來,天津音樂學院每年有3000多人次參加實踐月期間的藝術實踐活動,在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同時,也有效地促進了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改革。(2)各系開展具有專業特色的演出實踐活動。各教學單位根據專業特點和培養目標,建立多層面的大學生實踐機制,如“星期音樂會”等在學院音樂廳、演奏廳舉行,面向社會免費開放。(3)組織和策劃好校內外的各類實踐活動,積極鼓勵學生參加省市級以上專業比賽、演出以及社會公益活動,充分調動廣大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

四、發揮實踐教學環節對學生創新與實踐能力培養的作用

近年來,天津音樂學院充分發揮實踐教學環節對學生創新與實踐能力的培養作用。一是進一步優化實踐教學體系,推進實踐教學內容改革與創新,從提高學生舞臺實踐能力的角度更新和調整實踐教學內容,同時注重改革實踐教學方法和手段,強化實踐課程的教學質量檢查評估,積極推進高水平實踐基地和教學示范中心的建設;二是制定《實踐學分管理辦法》,積極探索以藝術實踐學分為杠桿的實踐教學激勵機制。

1.加強校內外實踐基地建設建立具有音樂藝術院校特色的實踐教學基地,以校內與校外相結合的方式,實行開放式實踐教學。實踐教學基地是保證實踐教學質量效果的重要條件,積極推進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研究能力、創新精神搭建平臺。做到五個堅持,即:堅持校內和校外基地相結合,堅持穩定性與開放性相結合,堅持實踐基地建設有利于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提高,堅持實踐基地建設要具有特色和前瞻性、辦出新模式,堅持實踐基地建設要緊密結合理論教學體系。在校內建立了天津青年交響樂團與合唱團實踐劇場、天津青年民族樂團實踐劇場、舞蹈實踐劇場、戲劇影視實踐劇場、音樂表演實踐劇場,構建“相互平行、融合交叉”的理論和實踐教學體系,將排練課與演出實踐、平臺建設緊密結合,專業建設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課堂教學得到了有效延伸,增強了學生的舞臺實踐能力。建設了天津市文化中心、天津音樂廳、西岸藝術館等音樂藝術演出場所,華夏未來、少年宮等青少年藝術交流場所;在武警指揮學院、45中學等院校建立了藝術實踐共建場所。積極參加天津市音樂文藝展演———高雅音樂進校園、天津市“海河之春”文化節、天津市“五月音樂節”、達沃斯論壇系列演出等實踐活動,以實踐平臺建設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教學質量的整體提高,服務社會,為天津市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2.完善藝術實踐學分管理制度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積極探索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及其實現途徑,進一步完善具有學院特色的實踐教學體系,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參與科學研究、專業競賽、藝術實踐、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激發學生潛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交流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使天津音樂學院的人才培養工作更符合時展的需要。學院于2013年在本科生中推行“天津音樂學院藝術實踐學分管理辦法”。這一制度的實施是強化學院專業藝術教學活動的重要舉措,它可以充分調動和發揮教與學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促進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學分為杠桿的管理機制的形成,最終為提升藝術教育教學質量提供可靠保障。天津音樂學院藝術實踐學分適用于在校本科生參加學院統一組織的專業比賽、演出、學術講座,舉辦音樂會或舞蹈、戲劇影視展演,發表作品、論文等實踐活動而獲得的學分。分為四類:(1)比賽類,即在國際、國家級、省、市級專業比賽中獲優秀獎以上獎項,在省、市級以上刊物、作品;(2)演出類,即參加由院、系組織的國家級、省市級及其他形式的演出;(3)音樂會、展演類,即個人或2—5人舉辦作品、演奏、演唱音樂會,舞蹈、戲劇影視展演;(4)學術講座類,即參加由院、系舉辦的專家講座,以系、部提供的講座考勤記錄為依據等獲得相應的學分。

3.加強畢業論文的實踐指導作用畢業論文是高等學校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實踐教學環節,在培養大學生實踐能力與綜合素質、創新能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天津音樂學院本科畢業論文要求與實踐緊密結合,內容體現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重在理論與舞臺實踐的統一。通過畢業論文中期檢查制度、二次答辯制度等措施強化畢業論文的過程管理。同時為了提高選題質量,學校實行畢業論文題目的申報與審查制度,要求題目緊密結合舞臺實踐,加強對實踐的理論思考,有效提升舞臺實踐的理性思維,保證實踐的深度和可持續性。

五、完善課程體系建設,推進考試方法改革

1.調整專業選修課的設置模式與內容傳統的專業選修課設置方式和教學內容存在著不適合培養創新人才要求的弊端。教學計劃中提前幾年安排好的課程名稱和內容在開課時往往已經落后,使得部分學生修選修課的目的只是為了得學分,沒有起到拓展視野、增強能力的重要作用。天津音樂學院改革專業課、專業選修課的設置方式和教學模式。一是改革專業選修課的設置模式,各專業在規定的學分內靈活設置專業選修課程。專業選修課程的內容要緊密結合社會對藝術人才的需求、舞臺實踐能力的提升,及時反映有關專業的新知識、新理念、新方法,加強對學生的素質教育;二是改革專業課的教學方法。各專業可以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如,課堂研討、現場教學、一對一教學與小組課教學結合的模式即1+2+X等方式。三是開設專業選修課的教師,原則上要由具有較強科學研究與實踐能力,也可聘請校外專家來校開設專業選修課。以“大師講壇”等學術形式定期聘請資深學者、藝術家、教育家到校講學、座談,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2.推行考試方法改革,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考核考試既是實踐平臺又是檢驗平臺,考試方法改革是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的原則是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三個能力”,即學習能力、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天津音樂學院積極開展考試方法改革的探索與實踐。建立了基礎課以“平時+期中+期末”的考試方式為主,專業課則根據課程性質實行獨奏、重奏、合奏等多種舞臺考核方式。特別強調專業課考試方法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過改革實現了三個轉變,即考試方式向多樣化轉變,考試內容向注重綜合能力考核轉變,成績評定向綜合性轉變。

六、加強教師實踐能力與專業綜合能力培養

第10篇

二、課題的背景與意義

現階段高職高專音樂專業教學,無論是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形式還是教學手段仍停留在原有傳統方式。已經不能夠適應現代人才的培養需要,甚至已經桎梏了學生的發展,尤其是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相脫節,這將影響和制約高職高專音樂專業學生的培養,不利于高職高專音樂專業學生的發展。在傳統教學中,存在著以下幾點不足之處:

1.在課堂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

2.各門課的學習保守而獨立與其它課程不相聯系;

3.教學內容缺少實用性;

4.評價體系不完善;

5.自主學習與實踐機會較少;

6.教學手段單一。

本研究以現代教育思想為指導、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應用技術能力為主線,針對高職高專的音樂人才培養目標來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培養方案。在教學中重新整合課程結構、更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克服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將教、學、做結合起來,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擴大課堂教學信息量,構建高職高專音樂課程模式。

三、實施方法

1、用觀察法收集學生課堂上的各種表現;

2、用實驗法觀測實驗班與普通班的對比;

3、用測驗法(比賽、展演、音樂會、實踐技能測試)檢查學生的音樂學習成效;

4、用資料法搜集、積累教學的各種資料。

四、實施計劃

1、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年7月——20**年11月。

本階段主要工作為初步調研、成立課題組、制定實驗方案、確定實驗班。

2、第二階段:實驗階段20**年11月——20**年7月。

本階段主要工作包括:①修改各專業教學大綱;

②教材開發和利用;

③創新教學方法;

④改革評價體系

⑤教學模式構建。

3、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年7月——20**年12月。

本階段主要工作為把實驗班的教學模式向音樂專業班推廣、總結驗收實驗成果、撰寫實驗研究報告、結題論文。

五、課題組人員及分工

六、實驗對象

通過初步調研,確定**級小學教育(音樂方向)一班為實驗班,二班為對照班。

七、研究內容:

本研究打破單一的教學內容,把相關專業知識有機結合,如:在鋼琴專業課教學中加入音樂史、欣賞、曲式分析等相關知識,在樂理可教學中有機融合奧爾夫聲勢訓練、達爾柯羅茲體態律動等音樂教法,并把視唱、鋼琴、聲樂等融合其中,在教學方法上,克服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運用新型教學策略即在建構主義指導下的研究性學習與自主學習,教學方法以啟發式和討論式為主,改革教學手段,積極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使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擴大課堂教學信息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活力,完善評價體系,改革考試方法,改變以往以期末分數為唯一標準的考試模式,把考試分為理論測試、能力考核兩部分,為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成立多個課后實踐小組,把課堂教學中的課后作業與實踐小組活動緊密結合,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發展,增強適應社會能力。

根據就業形勢和教學改革的需要,適時調整教育理念、課程體系、內容建設、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育途徑,形成了以職業教育理念為指導,以內容為核心,以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育途徑為輔助的綜合性改革,適應市場需求,達到以職業能力教育為中心的“一專多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七、成果形式:

1、實驗研究報告:《高職高專音樂課程模式的實驗研究報告》

2、《鋼琴》精品課

3、《聲樂》精品課

4、《舞蹈》精品課

5、相關論文

八、學術價值:本研究打破單一的教學內容,針對高職高專學生的就業需求,在音樂專業教學中增添了適于高職高專學生特點的實用性教學內容,如:鋼琴的即興伴奏、聲樂的組織排演、舞蹈的創編教學等等。同時把相關音樂課程專業知識加以整合,拓展相關音樂技能教學內容。重新擬定了教學大綱。在教學方法上,克服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運用新型教學策略即在建構主義指導下的研究性學習與自主學習,教學方法以啟發式和討論式為主,同時在教學中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采用多種教學形式,注重實踐教學,發揮實踐小組的功能和作用。改革教學手段,積極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使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擴大課堂教學信息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活力,完善評價體系,改革考試方法,改變已往以期末分數為唯一標準的考試模式,以平時學習態度、學習效率及課堂出勤率為依據。結合藝術實踐與課程考核給學生已全面綜合的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發展,增強適應社會能力。使學生不僅能彈、能唱、能跳,而且有一定的音樂表現力和實際應用的能力。真正體現“一專多能”。滿足了社會不同行業的人才需求,從而實現高職高專音樂課程教學目標和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本研究具有:綜合性、靈活性、實用性特色。

九、研究基礎:

第11篇

五十年的風雨歷程,幾代人的辛勤努力,形成了“艱苦創業、敬業自強;嚴謹治學、爭創一流;發揮特色、形成優勢;面向地方、服務社會”的優良傳統以及充分反映民族與地域優勢的“寬口徑,厚基礎,復合型,創新性”的培養模式和“綜合性、應用型、開放式”辦學特色。

概括起來主要特色體現在三個方面:

1.人才培養方面的特色

目前中國朝鮮族專業音樂教育在碩士層次上有音樂學科和中國少數民族藝術學科,主要研究民族音樂理論、民族樂器、民族聲樂表演、作曲、中國朝鮮族音樂文化等方向;本科層次上有音樂學、音樂表演、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三個專業,包括鍵盤、美聲、朝鮮民族聲樂、西洋管弦樂與打擊樂器、朝鮮民族器樂、音樂教育、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等7個專業方向。

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用“創新”、“特色”的理念和“專業教育與人文教育相融合”的總體思路,重視并突出多元文化融合,形成多層次、多類型,又具有獨特的中國朝鮮族特色。

課程特色:

為把“民族性”特色轉化為培養人才,以朝鮮民族音樂為核心,包容中國音樂、西方音樂種類;教學環節上,構成中專、本科、研究生各層次;各層次又以課程內容的程序化、循序漸進、層層遞進和深入來強化其科學性,多類型主要涉及表演、創作、教育、研究等能力的提高來達到全面發展。

以 “20世紀中國朝鮮族音樂文化”等成果為基礎理論,從中國音樂史、西方音樂史到增設朝鮮音樂史、韓國音樂史、中國朝鮮族音樂史、民族音樂學概論,以整體的朝鮮民族音樂觀為教學與研究的基本方法,構成朝鮮民族音樂的基本理論框架;從原有的主干課程只有朝鮮民族聲樂到增設朝鮮族民歌、朝鮮民族器樂演奏(如伽琴、橫笛、短笛、杖鼓、奚琴等)、朝鮮民族民俗音樂;從輔助課程只有民間音樂到增設了現代音樂制作、現代作曲技法、樂隊組織與排練、民族管弦樂與打擊樂、重奏與合奏、四物樂與打擊樂,形成了融朝鮮、韓國、中國朝鮮族音樂于一體,融東方音樂和西方音樂文化特色于一身,文化多元、層次交叉、相互滲透、相互支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朝鮮民族音樂課程體系。

為實現“厚基礎、強專業、寬方向、重應用、倡研究、求創新”的人才培養目標,增設了朝鮮族戲劇表演、朝鮮族舞蹈表演、計算機基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計算機程序設計等課程,充分結合相關學科的應用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在具體的課程內容形成上,音樂理論與技能有機結合,音樂理論課程內容以豐富應用基礎理論、民族傳統基礎資料為目標,力求貼近實踐;技能課程力求融進民族音樂理論和方法成分,以便使實踐課程和大腦思維相融合。

教材特色:

在充分反映中國、朝鮮、韓國的研究成果和學科前沿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開發了朝鮮民謠調式、朝鮮族杖鼓演奏法、朝鮮民族音樂教學法、朝鮮族橫笛演奏法、朝鮮族聲樂等教材,這些教材相繼在國內出版,被朝鮮、韓國等高校朝鮮音樂專業采用,提高了本專業在此領域的國際知名度。新的教材在其內容上表現出了對朝鮮、韓國研究成就的包容性和對朝鮮民族音樂整體研究的創新性、系統性、實用性和科學性。

實踐特色:

根據“強專業、重應用,求創新”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在實踐教學模式的形成上,注重教學與實踐相銜接。主要以實踐教學形態為主,科學合理地安排了各類實踐教學環節,課堂教學、社會實踐、藝術實踐、畢業創作(演出)、等課程形式共同組合成了較為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

把課堂實踐環節的樂隊組織與排練、四物樂與打擊樂、重唱與合唱、重奏與合奏和創作實踐、畢業(創作)演出、畢業論文納入到計劃內實踐環節;課外實踐環節的演出/作品發表、公演活動、個人演奏會、社會實踐納入到計劃外實踐環節,構成完整的實踐教學模式。這一模式能夠靈活地把計劃內與計劃外、校內與校外相銜接,成為聯結課堂和舞臺、學校和社會的橋梁,有助于提高學生各方面的實踐能力,以便走向社會后盡快適應新的實踐環境。

在實踐課教學模式的形成上,除了沿用期末進行樂隊組織與排練、四物樂與打擊樂、重唱與合唱、重奏與合奏匯報會或面向社會進行公演的形式之外,還在本專業教師的具體分工和指導下,發動學生積極開展藝術實踐活動,讓學生們自己創作音樂作品和課堂排練,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專業比賽和評獎活動,從而激發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和自覺性,激活潛在的創造能力,培養學生們的創新精神。靈活機動的“特別講座”及時補充教學計劃的不足和未能反映學科前沿問題的不足,為學生的學習起到導向作用,為課程體系的完善起到很好的補充作用;通過學期、學年、畢業論文的寫作實踐,學生的選題、開題、研究、答辯能力不斷提高,論文寫作不斷得到規范,論文水平不斷提高;每學期還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學生參加國內外的公演活動或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際應用中得到鍛煉和提高。

在不斷的嘗試和改進下,畢業生的表演、創作、實踐能力均比過去有明顯提高。學生每年參加大、中型演出平均40場以上,僅近4年,組織各種大中型演出達160場,有些學生還獲得“中央電視臺青年歌手大獎賽”銀獎、“韓國全國西道民謠比賽”金獎、“中國文化藝術政府文華藝術院校第二屆民族樂器演奏比賽”金獎、“韓國國樂大賽”最優秀獎、“韓國第五屆世界文化藝術大會”民謠大獎、“第四屆韓國首爾亞細亞國際音樂比賽”大提琴一等獎、“第二屆中國南北民歌擂臺賽”最佳歌手獎、“韓國2005年世界韓民族文化展在外同胞傳統藝術比賽”銀獎、2004年“清逸佳雪杯CCTV西部民歌電視大賽”原生民歌獨唱組金獎等。

2.民族音樂研究方面的特色

在中國,朝鮮民族音樂屬于中國少數民族音樂體系,是中國五大少數民族音樂的一個組成部分。在中國民間音樂系統內,由于其體系和理論框架的局限,朝鮮民族音樂不能形成相對獨立完整的體系。在世界音樂體系內,中國朝鮮族音樂、朝鮮音樂、韓國音樂屬于同一個民族音樂,但朝鮮音樂薄古重今,缺乏對傳統的繼承;韓國音樂存在重古薄今和薄古重今兩派,也難以形成完整的朝鮮音樂體系。朝鮮、韓國兩國由于長期封閉分隔,不能夠開展直接的交流,且又不能互相包容對方的研究成果。

中國朝鮮民族音樂研究人員利用地緣和親緣優勢,有直接參加朝鮮、韓國雙邊藝術交流和學術交流的便利,從客觀的角度涉足中國以及周邊國家的相關研究、教學與實踐。中國朝鮮族音樂在中國多元文化背景下,把自身獨立的朝鮮民族音樂系統與作為同民族的朝鮮―韓國相比較,較完整、系統地保存和發展了近現代朝鮮民族音樂最新成果,具有朝鮮民族音樂整體研究與比較研究的優勢。

學科不僅擁有中國朝鮮族音樂領域專家學者隊伍、豐富的資料中心和輻射國內外的廣泛的信息交流網絡,還設有“中國朝鮮族民族藝術研究所”“民族樂器研制中心”等研究機構。

近幾年以引進專業人才為突破口,以培養中青年骨干教師為重點,以培養有影響的學科帶頭人為核心,引進國外留學生14名、外校畢業生12名,選派11人次到平壤音樂舞蹈大學、韓國首爾大學等韓國、朝鮮著名音樂學院進修學習,每年選派3名教師到國內音樂院校學習,以及時掌握朝鮮、韓國以及國內音樂學科專業改革的動向。

多年來,民族音樂研究事業取得了國內外學術界刮目相看的學術成果。其中,“20世紀中國朝鮮族音樂文化”、“中國朝鮮民族藝術論”、“中國朝鮮民族藝術教育史”、“中國朝鮮民族兒童藝術”、“中國朝鮮民族音樂史”、“中國延邊朝鮮族管樂發展研究”、“朝鮮族民謠調式等研究”等成果填補了領域空白?!敖鸲纺械纳脚c東北地區的音樂活動考”、“中國朝鮮族民族音樂現狀及對策研究”、“21世紀朝鮮族音樂研究”、“近現代中朝兩國學校音樂教育史的比較研究”等國內外科研課題與橫向課題,以及“傳統音樂在中國(延邊)和韓國的靈山會相之比較”、“《樂學軌范》的音樂思考”、“民謠中作曲技法研究――朝鮮民族的民謠為中心”、“中國朝鮮族音樂和傳統的問題”、“朝鮮族民謠旋律特點”等科研成果為學科民族音樂研究在二十一世紀長足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50年的民族音樂人才培養和音樂研究方面我們始終把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一主線,把我們的民族特色貫穿到人才培養和理論研究中。

3.音樂交流方面的特色

為了充分發揮“地域性”優勢,不斷擴大對外影響,拓寬辦學渠道,廣泛引進各種辦學資源,加快民族藝術教育與國際藝術教育接軌,逐步形成“開放式”辦學特色與優勢。幾年來,先后與朝鮮、韓國、日本、美國、澳大利亞、荷蘭等國家和地區的教育機構、文化藝術團體及知名專家、學者建立多種合作與交流關系,共同舉辦了50多次音樂作品及表演、教學、學術交流活動。通過多種形式的合作與交流活動,不僅引進了資金、設備、圖書資料等,而且獲得大量的音樂教育信息,學到了寶貴的辦學經驗,為把音樂學科建設成國內一流、國際上具有較大影響的民族音樂學科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總之,我們把“民族的”、“地域的”、“傳統的”貫穿到民族音樂發展思路當中,實施了一些舉措,取得了一些成效:①“民族性”特色轉化為培養人才、服務社會的真正優勢,加快民族音樂教育與國際音樂教育接軌,重視對外交流與合作事業的發展,逐步形成“開放式”辦學特色與優勢;②充分發揮“地域性”優勢,不斷擴大對外影響、拓寬辦學渠道、廣泛引進各種辦學資源,獲得大量的藝術教育信息,學到了寶貴的辦學經驗。

但這些遠遠不夠,一所高校是否具有優勢、特色直接影響其在高等教育系統內部的重要程度和在激烈競爭中的生存空間。所以,為提高生存發展能力,必須考慮發展特色。要高瞻遠矚、有戰略眼光,要根據自身特色,找準定位,找準發展方向。

因此,我們把今后學科專業特色定位為:建立既具有中國朝鮮族特色,又借鑒朝、韓兩國特點,且融合中西多元文化特點的學科。音樂學科建設總體目標:在整個中國音樂和世界朝鮮民族音樂兩大坐標中,認清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及相關前沿課題,充分吸收中國以及朝鮮、韓國教學研究成果,拿出具有前瞻性,并有利于培養21世紀民族音樂人才需要的教學內容及課程體系,為中國民間音樂的多元發展和世界朝鮮民族音樂的系統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①歐以克《民族高等教育學概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②北京大學朝鮮文化研究所編《中國朝鮮民族藝術類專業史》,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年

③劉邦奇、齊平《現代教學管理系統》,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④查有梁《教育建模》,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⑤田建國《大學教育科技經濟一體化》,南寧: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

第12篇

關鍵詞:非智力因素      情景教學        興趣      動機 

    非智力因素是指不直接參與認識過程的心理因素,它包括情感、意志、興趣、動機等多種因素。舞蹈是1種融音樂、動作、服裝、道具等為1體的綜合的舞臺藝術。舞蹈教學包括素質、道德、意志與情感等多種因素,若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方法運用不當,就會使課堂變成1潭死水,毫無生氣,教學效果自然就不好;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動學生的興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那么,在舞蹈教學中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教學效果呢?

1、生動形象,趣字領先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說:“成功的真正秘訣是興趣”??梢?,學生在學習中的興趣是構成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心理成分。對于提高學習效果、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創新能力以及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有意識的創設各種條件,培養和保持學生學習舞蹈的興趣,激發學習舞蹈的熱情。實踐證明,有些學生之所以厭惡或懶于學習,往往與教學內容有很大的關系,教學內容的對學生的吸引程度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情緒,為了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我把教學內容進行了有機的結合,如在較基訓部分時,由于內容比較枯燥單調,學生容易產生厭學的心理,我就抓住學生比較喜歡現代舞的心理特點,把基訓和現代舞基訓結合起來,從而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提高教學效果。同時,再給他們欣賞1些如《木蘭歸》、《梁祝》、《霓裳羽衣舞》等舞蹈精品,來讓他們體會基本功在舞蹈中的重要性,使他們對基本功訓練產生濃厚的興趣。

2、設疑布惑,妙在其中

 論文 lwkoo.cn 畢業論文

    北宋哲學家張哲支出,“在可疑處不疑者不曾學,學則必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這就說明教師在教學中只會“解惑”是遠遠不夠的,還應該在教學過程中精心設計疑點,給學生心理上造成1種期待、1種懸念,讓學生提出質疑,討論質疑。在討論、實踐中逐步總結提高獲得知識。

比如,在教授“大跳”這1動作時,為了讓學生弄清楚動作的要領及要求,克服跳躍過程中的恐懼心理,我先讓學生欣賞這1動作,讓學生對這1動作有個整體的認識,然后設問“為什么會跳得那么高,要領是什么?起跳的關鍵是什么?如何克服起跳時的重心低,蹬地不充分?為什么沒有空中跨越的感覺等問題。經過設問,使學生感到問題的得深沃性,并對此問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這樣將知識點巧妙地寓于問題中,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產生躍躍欲試的感覺,并不斷的攻下每個“堡壘”,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豐富發展自己的能力。

3、創設情景、以景育情

    情景教學是直觀教學發展的產物,具有形真、情深、意遠、理念寓于其中的特點。其實質是借助形象的形式和手段,吸引學生在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中學習知識,變抽象的思維為情景意識,變抽象的知識為直接感知的對象,這對學生形成感性愉快和領悟逾越的審美境界都具有無言的熏陶、感染和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因此,在具體實踐中,教師應創造性地進入到設計課堂的情境中去,并努力做到教學民主、充滿愛心的溝通師生感情,營造和諧的氣氛,讓學生很好地融入情境中去。比如,在進行維族舞教學時,為了讓學生充分了解維吾爾族的風土人情、自然環境以及舞蹈的風格特點,我利用電視作輔助教材,學生通過觀摩電視教材:蔚藍的天空中漂這朵朵白云,秀麗的天山腳下美麗的維族少女載歌載舞,節奏鮮明的樂曲伴著優美的舞姿,使人產生1種躍躍欲試的感覺。在老師的引導和提示下,學生不但對維族舞的風格特點、舞姿韻律獲得了豐富的感知,而且對維吾爾族的居住環境和服飾特點也有了具體的了解。經過這樣的設計,學生不但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記憶加深,對所要學習的動作產生興趣,而且從中培養了熱愛祖國、熱愛少數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同時也提高了審美意識,陶冶了自己的情操。

四、適時激勵,培養意志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性爽爽刺激视频午夜福利 | 中文字幕制服丝袜一区二区 | 天天做天天摸天天爽精品一区 | 中文字幕一二三区波多野衣 | 亚洲综合在线在线看 | 亚洲欧美精品专区极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