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7 02:29:5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舞蹈表演實習自我總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摘要:芭蕾舞是中國舞壇上盛開的奇葩,她從西方到東方的發展歷程中涌現出了許多杰出的舞劇大師,芭蕾舞的許多外國元素被中國舞者借鑒,“洋為中用”使芭蕾舞綻放出高貴的藝術魅力。筆者總結數十年的芭蕾舞教學經驗。從以下幾個方面,筆者探討了芭蕾在高校教學的幾點淺見。1、富有中國民族特色;2、使民族特色與芭蕾舞的有機結合;3、運用意識流的手法及民族化的芭蕾語言充分揭示人物的心里歷程;4、運用詩劇感覺,充分挖掘人物內心世界。
關鍵詞:芭蕾舞 民族 特色 民間舞
舞蹈是人類最早的,無聲的語言,在中國古代的先民們的生活中,起著傳達,敘事、表意以及自我表現的種種功能,以求與自然界溝通。[1]p26《尚書》中記載:詩言志,歌詠言,聲依詠,律和聲,八音克諧,神人以和,百獸率舞。說明中國早就出現了與歌唱相伴的舞蹈;《呂氏春秋》也記載有: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中國舞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我們不盡要學好中國傳承下來的優美舞蹈,而且還要善于借鑒外來舞蹈,使外來舞蹈在吸收中國元素的基礎上,變成中國特有的典型的藝術之花。芭蕾舞就是在中國舞者吸收了許多民族滋養,變成了中國特有“中國芭蕾”。我在高校多年的教學經驗中,我總結了以下觀點,與同仁商榷。
一、編排芭蕾劇,要有中國民族特色
如1959年北京舞蹈學院第二屆舞蹈訓練班在蘇聯專家古雪夫的指導下,作為畢業實習作品集體創作并演出了大型舞劇《魚美人》。在編排中,古雪夫大師并沒有嚴格按照芭蕾劇舞來編排,他的初衷是用芭蕾舞劇的藝術形式與中國傳統舞蹈結合起來進行創作,但他更強調“民族化”就是在芭蕾舞中國古典舞,中國民間舞互相借鑒,吸收,更注重中國傳統舞蹈語匯的發揮。在《魚美人》中出現了許多精彩的片段,顯示了濃郁的中國風情。其中經典的“珊瑚舞”,“誘惑的蛇”就吸收了大量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蹈。但是,古雪夫并沒有破壞西方古典芭蕾舞劇以雙人舞為主要線索的模式;而且《魚美人》無論是正反人物的角色,還是戲劇矛盾沖突都與古典芭蕾的經典之作非常相似,只是在舞蹈的語匯上進行了民族化而已。所以《魚美人》的創作更像是在從《天鵝湖》這個“舊瓶”中裝入了中國民族新酒,所以《魚美人》一度被稱為中國《天鵝湖》。
其次,富有民族特色與芭蕾的有機結合。在中國舞劇(芭蕾)發的過程中,一些舞劇編導大膽運用了中國古典舞民間舞的素材,以寫實與浪漫相結合的手法,在塑造人物方面,既運用芭蕾語匯又融合中國民族特色包括中國古典、傳統戲曲及武術來充實和豐富表現手段。
如1964年中央芭蕾舞團排演的舞劇《紅色娘子軍》,該劇在舞蹈設計中吸收了多種元素,以達到芭蕾的民族化。一是在第二場娘子軍的“練兵舞”用立足尖來表現立正;二是將中國民族舞蹈和芭蕾舞進行結合創作。比如瓊花性格頑強活潑,就用了足尖弓箭步亮相以及獨舞和雙人物所采用的“倒踢紫金冠”,鳥龍絞柱籌強烈有力的動作來表現;三該劇富有海南地方特色,《快樂的女戰士》、《我編斗簽送》等舞蹈中女演員的提胯挺胸的感人動律,手中的提,甩、轉遮等動作均來自海南的黎族舞蹈。黎族舞蹈與芭蕾舞結合在一起,富有創造性的民族化的芭蕾舞蹈語言,鮮明的人物形象及海南島的鳳情特色,使該劇獨有中國特色自立于世界芭蕾舞藝術之林。中國舞蹈家們以集體智慧彌補了經驗不足,使芭蕾中國化的探索在一開始達到了一個較高的起點。我在輔導學生時就很注意這一點,我編排的芭蕾劇《沂蒙頌》就吸收了許民族特色技巧,結果在1993年河南省文化藝術節中一舉奪魁,榮獲金獎。
再其次,運用意識流的手法及民族化的芭蕾語言揭示人物的心里歷程。 如1982年中央芭蕾舞團排演的芭蕾舞劇《林黛玉》[2]P126該劇編尋大膽運用意知流的手法排演該劇,這種舞劇的結構形態被當時的舞評人稱為“心理結構”。因為該劇沒有著力去描述《紅樓夢》中關于林黛玉的情節,而是著重刻化林黛玉這個人物的性格和心理。該劇四個場景的選擇也沒有什么故事情節,而只是營造了一個背景,把林黛玉放到不同的人物關系和她自已的內心世界中去。
祝壽一幕是林黛玉和她這一生最對立的女人薛寶釵的強烈反差,第二幕是林黛玉和她這一生最重要的男人賈寶玉的生死愛情,第三幕是林黛玉有自怨自艾行為,第四幕是她不堪嚴酷現實下的幻覺。這四幕場景構成了林黛玉比較完整的心路歷程,從現實的格格不入到得到愛情的一點希望,又從這希望很快險落到冷酷的現實,最終魂飛魄散。尤其是最后兩幕,“葬花”是心理折射的活動,而“魂歸”完全是林黛玉臨終的心理外化。其中,第四幕,黛玉之死頗具匠心。它描寫生命垂危的黛玉依然刻骨銘心地愛著寶玉,手持定情信物絲帕,冥冥中產生幻覺……而感到寶玉近在咫尺,二人互訴衷腸;忽而感到四周漆黑可怕,寶玉霎時無有蹤影;忽然又看到寶玉與寶釵正拜堂成親—她在他們中間飄忽不定……猛然間,寶玉寶釵的婚禮樂聲傳來,林黛玉回到了冷酷,殘忍的現實—把絲帕放在火爐上,絲帕樊燒中放出青煙與黛玉一屢香魂隨風而散,這個吐著芬芳的閬苑仙葩,這個冷目下飄逸的詩魂,這古典藝術中璀璨的藝術形象便在現代芭蕾舞劇中赫然誕生。該劇,編劇運用意識流的編排技巧,使民族化的芭蕾語匯充分揭示了林黛玉的心路歷程為該劇增了無窮藝術魅力。
最后,在舞劇的編排中,[3]P187運用詩劇感覺,充分挖掘人物內心世界,揭示社會內容。中國古典文學,在中國藝術畫廊里面占著巨大的空間。古典詩詞以它典雅優美的意境,悅耳動聽的節奏,在人們心理形成的美不勝收的視覺感受使古典詩詞在世界藝術林中仍然是一顆璀燦的明珠。
在商丘職業技術學院校慶十周年之際,我排練的《覓光三部曲》獲得演出優秀劇目獎,獲得好評。在該劇編排中,我參考了中央芭蕾舞團1985年推出的芭蕾舞劇《覓光三部曲》。
在編排中,我深刻關注戲劇性和心理的充分展現。因為在《覓光三部曲》中,隨著芭蕾舞結構戲劇性的減弱,實際上就已經存在詩化的發向。舒均均編導給該劇定名為《詩劇覓光三部曲》,鮮明提出了“芭蕾”詩劇的概念。這部劇里,古典詩詞,優美意境,意像和視覺聽覺感受得到了體現。在給學生排練時,傳統芭蕾的舞劇模式不見了,一些籠統的戲劇場景也不見。使學生在編排時充分理解《黃河》、《人生》和《宇宙》分別表現的主題內容。如《黃河》就表現了全人類對光明追求,人生則表現了對光明的尋覓,宇宙則表明了對還光明的向往。
學生表演時,讓學生體會每一幕不同的舞段則表現出不同的人生狀態。如《人生》一幕就是由“彷徨”、“尋覓”、“歧途”、“決裂”和“新生”這五個舞段組成,沒有情節,只是相關聯的舞段。因此,這部作品本身就是一部無關現實人物的舞劇,從題材本身就已經跳出了現實戲劇的劇情模式。在表演中,我采用的不是現實主義的手法,這樣觀眾會感覺該劇濃烈的詩劇感覺。在該劇出現的“覓光女”、“光”“黑暗”等都不是現實的角色,而是抽象的,象征的。這使人們跳出了現實生活之外而進入理想與想像的世界。運用詩劇“深刻揭示出在情節表現不能展現的作用,對刻化人物的心理世界著暗示作用”,透晰出在特殊的社會,現實別是該劇中的“覓光女”,近乎圖解的“光明與黑暗”都反映出人們在度過十年浩卻之后對光明的重新思考與追求。
總之, “芭蕾舞”的“中國化”,“民族化”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她這支“洋玫瑰”在中國藝術家和教師們辛勤哺育下,將會徹底的為我所用,變成真正富有中國民族特色和中國化了的“中國芭蕾”,為世界芭蕾舞蹈藝術作出卓越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羅寧強、陳洪、中國古代文學史(一)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