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精品范文 醫學影像診斷

醫學影像診斷

時間:2022-09-10 18:10:1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醫學影像診斷,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醫學影像診斷

第1篇

【摘要】為大力提倡,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結構轉型,為進一步促進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 進一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健全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加快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鑒此,擬提出了無膠片化醫學影像診斷新模式,并分析了無膠片化對資源節約,環境保護,成本降低,圖像保存和傳輸等多方面優勢。

【關鍵詞】無膠片化:成本降低:PACS:電子病歷檔案:實施策略:

1 無膠片化

在X線數字攝影成像技術成熟的今天,數字影像診斷早已在臨床應用。圖像的打印顯得意義不大,特別是無異常X線征象的患者及各種規模的體檢。然而,在影像診斷的操作流程上,至今,一直沒有得到簡化。反而應生出各式不同的高檔打印機,洗片機,從而大大增加了診斷的成本,無論從膠片及顯、定影液生產的源頭到患者消費的終端,無不反應出大量資源的浪費和對環境的污染。很顯然,在不影響疾病診斷的前提下,無膠片化影像診斷新模式勢在必行。

2 成本降低 患者受益

現在我們來簡單評估一張14×17的膠片成本:(用于CT、MRI、CR、DR等)其中含膠片成本費24元左右,打印機的消耗、人工操作環節、片袋(0.5-0.8元)、膠片采購、儲存保管、損耗及搬運等費用保守估計為6元左右,合計成本約30元。無數字化攝影裝備的小型醫院,一般用12×15或14×14的普通膠片,每張綜合成本約12元。

根據調查,貴州省省級醫院每天平均14×17膠片用量可達1300張左右,地、市級的醫院每天平均消耗約300張左右,縣級醫院每天平均估計消耗60張左右。鎮醫院每天平均估計12×156張左右。(見附表2)僅安順地區每年就可消耗成本約12931950元,(見附表1)根據全省9個地級市的規模,安順是最小的,僅有5個縣,其中關嶺縣和紫云縣為國家級貧困縣,經濟最落后。如果把安順市作為參照,全省一年將消耗膠片成本:12931950元×9≈116386550元。

如果以貴州省級醫院、地級、縣級和鎮級醫院作為參照,全國(不含特區)一年將消耗膠片成本費用約3942797160元。(見附表3)然而,根據全國第三屆富裕程度比較,貴州省排名倒數第二,(見附表4)這充分反映了貴州經濟的落發和醫療消費處于低位的客觀事實,故,上述統計數據保守估計上浮“30%”也不為過。這樣全國一年將消耗膠片的成本費可達50個億以上。

上述結果清楚的告訴我們如果不使用膠片,全國一年直接經濟就可節約數十億。另外,還有打印機設備、沖洗設備,顯、定影液等在每年新建醫療機構的投入中一定不是個小數目。再有間接損失,如膠片生產對環境的污染,車間的耗能,等等在短時間內更是難以估算。綜合全面評估,每年全國在醫學影像打印系統的綜合成本可達上百億元的消耗。很顯然,如果這部分資金,能夠合理地讓利于患者,這將是我國醫改進程中的一大創新。

3 PACS系統

信息技術是現代文明的基礎, 信息技術的發展直接影響著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變化, 在醫學影像管理領域, 傳統的膠片影像管理資料是一種集中式管理模式, 住院病人的影像資料一般保存在科室, 出院后交由病人自己保存。此方式低效、不易統一管理, 已經成為阻礙醫院信息一體化的重要瓶頸之一。而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 為醫學影像的數字化采集、存儲、管理、處理、傳輸及有效利用提供數字技術基礎已成為現實。醫學影像存儲與傳輸系統PACS 系統是放射學、影像醫學、數字化圖像技術、計算機技術及通信技術的集合;他將圖像資料轉化為計算機數字形式, 通過高速計算設備及通信網絡, 完成對圖像信息的采集、存儲、管理、處理及傳輸等功能, 使圖像資料得以有效管理和充分利用。

PACS系統將醫學醫影像信息以數字化的形式表現,在計算機的管理下,完成存儲、處理、歸檔和檢索等一系列功能,同時利用計算機網絡實現圖像的傳輸,達到操控和會診的目的,這一切都將為無膠片化影像診斷的新模式提供堅實的技術保障。PACS系統的技術成熟,無論從實用性和可操作性都是同行業中公認的,不僅如此,PACS系統還可以做到資源共享,一次性投入,長期受益,不僅充分體現資源節約,綠色環保的優勢,同時可達到醫院間彼此的技術交流,疑難疾病的會診,建立兄弟醫院的影像診療合作,為國家實施貧困地區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和技術指導提供相應平臺,進一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健全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都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4 電子病歷檔案

在大力提倡,資源節約,低碳環保,清潔能源,環境保護,進一步促進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前提下,部分城市醫院和社區醫療機構已開始嘗試數字化管理,數字化醫學影像資料將通過PACS系統與電子病歷檔案集成系統互通,傳遞相應的圖像信息。實現方便索取、信息共享、快速傳輸、保持時間長等特點。從而大大提高了病歷檔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從長遠看電子病歷檔案的普及對資源節約,環境保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5 實施策略

5.1 漸進性推進:

首先對所有檢查患者,又無異常影像改變的,特別是各種不同規模的健康體檢,一律停止膠片打印,對有異常疾病的患者及部分確實需要圖像資料的,隨時可用U盤或移動硬盤到相應的影像檢查科室復制,也可以數碼相機拍攝。這樣不僅攜帶方便,并且可長時間保存及閱讀,從源頭上徹底杜絕膠片的打印。從資源節約上實現成本的降低,從工作流程上得到明顯的簡化,從而實現經濟效益和工作效率雙豐收。

5.2 PACS系統的完善:

如何管理占據醫院信息量80% 以上的醫療影像信息是實現醫院信息化的關鍵。PACS 可實現醫院內所有影像設備乃至不同醫院影像之間的相互操作, 未來可根據不同的區域由PACS 組建本地區、跨地區廣域網的PACS 網絡, 實現全社會醫學影像資源的共享。

原則上從大城市向中小城市漸進性推廣,最后覆蓋到全國,包括每個鄉鎮醫院.對近期不能完善系統的醫院,可用移動硬盤復制圖像資料到相應科室進行閱讀,同樣可實現疾病的診斷和節約資源的目的。

針對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和鄉鎮醫院,短期內無法實現數字攝影的,也要樹立起無片化影像診斷的新觀念,力爭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逐步完善,最終在PACS系統和互聯網的協同下,實現城鄉一體的數字醫學影像診斷網絡平臺。

限于作者的知識,本文僅對PACS系統作了簡單介紹,其各種技術要求及相關細節并未涉及。

5.3 觀片模式的改變:

將膠片放置于閱片燈上觀片的傳統方式變為在顯示器上直接觀片的新模式。其觀片效果、工作效率、圖像的索取和保管均體現無片化的絕對優勢。

5.4 國家的援助:

這個方案如果能得到國家衛生部,國家醫改辦的大力支持和提倡。若能形成相關的法律法規,從真正意義上得到實施。長遠看他不僅實現了提倡資源節約,綠色環保,結構轉型的理念,更為重要的是,他將為人類的健康,促進衛生事業的發展,為改善千千萬萬個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現象,從根本上開辟出一條前所未有的醫改新思路,最終為人的類健康及醫改帶來的貢獻價值將不可估量。

參考文獻

1 中國經濟網

第2篇

【關鍵詞】醫學影像學;肝癌;診斷;應用

隨著科學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醫學影像學技術受益匪淺,其對肝癌的檢測和診斷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多個影像學方法的結合下,配合臨床的表現等,有助于提高醫學檢測中對于肝癌的確診性。

1超聲檢查

1.1超聲檢查在肝癌診斷中的評價

對于肝癌診斷來說,超聲檢查具有高效的優點,包括診斷便利、價格比較便宜、診斷結果更精確等。就目前而言,超聲檢查是人們的首要選擇。采用B超的時候,肝癌的主要表現有:回聲較低,或者是等回聲,或者是較高的回聲。其作用主要包括:(1)有助于對肝內是否發生了占位性的病變做出確定。(2)在發生占位性病變的情況會產生相應的提示。(3)能夠對液性或者是實質性的占位進行準確的鑒別,對占位系的良性的血管瘤等提供良好的素材。

1.2彩色的多普勒超聲方法在肝癌診斷中的應用探討

上述所指的方法即彩超,其功能是對肝癌進行鑒別和診斷。其作用原理是:肝癌的血供比較豐富,并且大部分通過肝動脈產生供血,所以,如果發生了占位性病變,在其內部或其他部位會有豐富的動脈血液。超聲對于大肝癌的確診率是非常高的,能夠到達百分之九十。其中,聲像圖的改變主要分為以下五種類型,其一是回聲減低型,其二是回聲增強型,其三是等回聲型,其四是彌漫型,其五是混合型。其中,采用第二種方法的次數最多,采用第四種類型的次數居于第二位。一般來說,在醫學檢測之中,對于肝癌的診斷醫生會認為在早期肝癌中低回聲型的比例最多,而中晚期的肝癌回聲增強型的占據的比例是次多的,之所以會發生這種變化,主要是因為其病理學基礎和腫瘤間質的數量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回聲減低型的肝癌出現錯誤的診斷的可能性要高于其他幾種方法。如果使用超聲檢測還沒有辦法進行確切診斷的話,可以選擇細針穿刺的病理學的檢查方法進一步幫助確診。以上是關于二維超聲在進行肝癌診斷中的應用闡述,就目前而言,這些方法已經都得到了普遍的使用。

1.3三維的超聲成像在進行肝癌診斷中具有的優點

所謂的三維成像技術指的是使用計算機作為媒介,來對一系列的已經按照順序進行采集的二維超聲圖像的相關信息做出進一步的加工和處理,換句話說,也就是進行有關信息的重建,最后以此形成三位的圖像。其表現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幫助顯示血管的空間位置分布關系。(2)能夠幫助將肝癌的部分的表面特點清楚地表現出來。其特征是凹凸的表面。優點是表現得更加形象。(3)可以把肝內血管腫瘤的具置關系確切地顯示出來。有助于進行腫瘤的準確定位。(4)腫瘤的輪廓表現是非常不規則的。有助于了解腫瘤的全貌。

2CT掃描

CT是對肝癌進行定位診斷的普遍采用的檢查方法,采用這種方法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可以幫助確定病灶的所處位置、數量等信息。為后續的診斷提供數據信息基礎。(2)對病變的性質進行提示,對血管瘤能夠進行良好地鑒別。(3)對于放射治療的定位有一定程度上的幫助。(4)可以幫助加深對肝臟周圍的組織的病變情況的了解,在普遍的情況下,肝癌會呈現出處于低密度占位的情況。主要的差異是在邊緣部分的顯示表現,較少存在暈圈征,比較特殊的是,在大肝癌中,通常會發生中央壞死或液化的情況。

3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的作用原理是利用原子核,利用發生共振來產生一定的信號,然后經過圖像重建,最后產生成像。其表現是利用射頻脈沖對置于磁場中含有自旋不為零的原子核做出激勵的反應,當射頻脈沖停止之后,在弛豫的過程之中,選擇使用感應線圈來對信號進行采集,按一定的數學方法,最后形成數學圖像。這個方法下所形成的最終圖像,能夠給予的信息量遠遠超過普通的醫學影像學中的其他許多成像技術。因此,對疾病可以直接作出橫斷面或者其他形狀的體層圖像,不會有偽影的情況出現;在進行血管造影的時候使不用注射造影劑的;采用無電離輻射的方法,對機體將不會產生損害。

4數字減影血管造影

數字減影的作用原理是:首先把注入造影劑前后拍攝的兩幀圖像進行圖像的轉化,借助計算機的轉化平臺,進行數字化的轉換,然后再通過減影、增強以及進一步再成像的技術和手段,最后得到顯示清楚的純血管影像,除此之外,還可以清楚的顯示血管影。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具有很多優點,主要包括對比度分辨率較高、檢查的時間相對較短,造影劑的使用量相對比較少,濃度比較低等,所以,這種方法對于血管疾患的診斷,具有很高的價值。

5放射性核素顯像

放射性核素顯像的作用原理是:首先,把放射性藥物引入體內,然后根據臟器內、外,或者是正常組織和病變之間對放射性藥物攝取產生的差別,借助具有顯像作用的儀器,最后可以獲得關于臟器或顯示病變的影像。在使用這種方法的過程之中,主要使用的顯像儀器有以下兩種,其一是γ照相機,其二是發射型計算機斷層,對于第二種又可以進行進一步的細分,根據劃分的方法不同,劃分的種類也是不一樣的,按照電子類型可以分為PECT和單光子類型的SPECT。按照顯像的方式,可以分為靜態和動態顯像。

6結語

第3篇

方法:抽取我院于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胸部結節病患者36例,均行多層螺旋CT進行胸部掃描,對臨床醫學影像的征象進行分析。

結果:本組36例患者,均出現胸部淋巴結腫大的癥狀,其中對稱性肺門與縱膈淋巴結腫大22例。單側與縱膈淋巴結腫大8例,縱膈淋巴結腫大6例。

結論:采用多層螺旋CT對胸部結節病掃描,可提高診斷率,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

關鍵詞:胸部結節病臨床診斷多層螺旋CT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3)11-0137-01

現階段,結節病逐漸成為一種常見的臨床病征,發病區域非常廣,其中胸部結節病的發病率居于首位。目前,該疾病的發病機制并不明確,同時采用胸片進行常規平面掃描時,對于非典型病的病征的確診率非常低。針對這一現象,臨床醫學中開始采用多層螺旋CT對胸部結節病患者進行臨床診斷,降低誤診率。回顧性分析我院收治的胸部結節病患者的臨床醫學影像資料,得出如下報告。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選取我院于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胸部結節病患者36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5例,年齡在25歲至5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7.24±2.59)歲。經臨床診斷,本組36例患者均為胸部結節病。

1.2一般方法。患者均采用多層螺旋CT進行臨床診斷。將掃描儀的電流量調至(280±10)mA,掃描儀的層厚調至10毫米,對患者的胸部進行平掃,肺尖和膈頂之間為具體的掃描范圍,可清楚的觀察到患者縱膈與肺門之間淋巴重大癥狀。再將層厚降低5毫米,行對胸部薄層進行連續性掃描。若懷疑患者胸部疾病出現病變,可通過高清CT對疾病部位進行掃描,分析病變程度。

2結果

2.1對稱性肺門與縱膈淋巴結腫大。經多層螺旋CT的掃描,發現患者的淋巴結節最短直徑≥1厘米,即患者均出現胸部淋巴結出現不同程度的重大癥狀,其中對稱性肺門與縱膈淋巴結腫大22例。單側與縱膈淋巴結腫大8例,縱膈淋巴結腫大6例。通過觀察患者的臨床醫學影像,診斷出病灶位于肺部患者26例,肺部未見病灶患者11例。可清楚的掃描肺部淋巴的大小、范圍以及病變程度等。

2.2肺部病變。影像結果顯示,20例患者出現肺部病變,其中肺內多發型結節14例,臨床醫學顯示肺部結節的直徑為(6.2±5)毫米,病變位置多出胸膜下部、小葉間隔等。肺部纖維化3例,顯示肺部的中央和后部能見多出結節好腫塊,呈不規則狀。片狀融合塊陰影3例,經檢驗患者肺部組織出現網絡狀結構,且肺部出現結節。

2.3胸部病變。診斷發現胸膜病變1例,影像資料中可見胸膜結節的厚度呈上升趨勢,腹腔內可見積液。本組患者的胸部病變位置主要位于水平裂處。

3結論

3.1發病機制。現階段,結節病逐漸成為一種常見的臨床疾病,主要誘因為肉芽腫出現感染引起。對于淋巴組織較為豐富的組織易受到肉芽腫感染的影響,因此,胸部結節病的發病率極高。相關學者指出,早期胸部結節病并無明顯的臨床特征,醫生無法根據患者特殊的臨床癥狀進行針對性檢查,常常出現誤診的現象。

3.2診斷方式。由于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很難診斷患者是否出現胸部結節病。傳統的檢測方式主、采用胸片進行臨床診斷,但是受到技術因素的限制,該技術的的確診率還有待提高[1]。為提高對胸部結節病的臨床治療作用,開始通過多層螺旋CT檢查患者是否出現淋巴增大的癥狀。主要通過支氣管鏡、胸腔鏡等地患者淋巴結組織進行活檢,可降低誤診幾率。

3.3臨床影像檢查、診斷標準。患者入院后,可詢問患者的患病史,了解臨床癥狀,再通過臨床醫學影像進行診斷。診斷期間,可先采用胸部性常規檢查。相關研究表明,對于早期的肺部病變,胸片的檢準確率與多層螺旋的診斷幾率無顯著差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若患者的胸部顯示出現淋巴結腫大以及肺部病變時,可采用多層螺旋CT進行臨床診斷,明確患者是否出現胸部結節病,降低誤診的幾率[2]。由于彌漫性肺部疾病與肺部結節病的發病位置極為相似,且患者為不典型結節病和合并結節病時,胸片結果無法明確地診斷出患者的疾病類型以及并發癥,疾病的確證率較低[3]。而多層螺旋CT可對淋巴道病變、肺泡炎等進行明確診斷,為醫生提供可靠的臨床診斷依據,并進行針對性治療。筆者認為,對于疑似或證實患有胸部結節病的患者,需進行多層螺旋CT進行掃描,查看患者是否存在合并疾病,對明確患者的病灶位置、病情程度等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患者的臨床影響資料,可根據如下幾點要求進行臨床診斷:①影像資料顯示對稱性肺門與縱膈淋巴結腫大,或伴隨出現片狀陰影、網狀組織結構。②取病理組織進行活檢,顯示出現胸部結節病[4]。③行結節病抗原實驗,實驗結果呈陽性。④采用結核菌素進行臨床試驗,試驗結果呈弱陽性以及陰性。⑤進行臨床診斷中,患者的堿性磷酸酶、免疫球蛋白呈上升趨勢,且出現高血鈣和高尿鈣的癥狀。⑥患者SACE的活性大幅增高。進行臨床診斷過程中,患者的出現①癥狀時,并伴隨出現第②或③癥狀,可診斷患者出現胸部結節病。若患者出、出現④、⑤、⑥癥狀時,則患者出現疑似胸部結節病。本組36例患者診斷發現患者均出現肺部淋巴結重大癥狀,臨床醫學影像資料中顯示,22例患者淋巴結節最短直徑≥1厘米,且可見患者的病灶位置以及病灶的大小。20例患者出現肺部病變,其中14例為多發型結節病胸膜下部、小葉間隔等處可見結節,肺部結節的直徑為(6.2±5)毫米,3例患者肺部可見網絡狀組織結構,伴隨出現肺部腫塊。胸部膜病變患者的臨床醫學資料顯示,胸膜厚度呈上升的趨勢,腹腔中可見積液。

綜上所述,采用多層螺旋CT可明確診斷患者是否出現胸部結節病,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鄭彤,陳衛國,程勇等.不同品牌3MP影像診斷顯示器對孤立性肺結節伴隨征象及性質判讀的初步研究[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0(3):337-401

[2]張桂英.肺內結節性病變的影像診斷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2(9):68-69

第4篇

1人工關節特點及應用進程

自上世紀60年代末,在相關技術和材料問題解決后,人工關節置換才有廣泛推廣應用的基礎,主要為經大量臨床試驗和基礎研究,就低摩擦在人工關節設計中的機制加以說明,在設計人工關節時,有低摩擦原理提出,在此種原理參考下,尤其是金屬-金屬組織被金屬-高密度聚乙烯取代,表面有生物相容性涂層,增加人工關節的生物相容性、耐磨特點,關節置換術成功率居較高水平。人工關節置換術對關病、創傷等待引發的關節功能嚴重喪失進行修復治療,使功能障礙、畸形、疼痛解決,可重建接近正常功能的關節。

2關節置換術后并發癥概括及鑒別診斷情況

感染和假體松動為關節置換術后常見并發癥,前者發生率相對較低,后者多見,在癥狀上具類似性,多為假體所處部位有疼痛感覺,但在治療方案上,二者有較大區別,松動需手術校正,感染需抗生素應用或引流治療,故需明確診斷。鑒別診斷措施包括:①非特異性常規檢查,即X線平片、白細胞計數(WBC)等,針吸活組織為進一步檢查,有感染存在時,細胞培養為陽性,應用抗生素治療者,易有假陰性出現。②核醫學影像檢查,在鑒別診斷中,為臨床公認的金標準,采用Tc-MDP即99m锝-亞甲基二磷酸鹽骨三相與炎癥顯像Tc-WBC即99m锝-WBC聯合診斷[2]。其中,99mTc-MDP不足之處在于耗時、醫療成體高,醫源性危險大,廣泛推廣受限。99mTc-MDP為動態觀察,即對骨血池和骨血流改變早期觀察,骨靜脈顯像延遲觀察,二者有一定區別

鑒別人工關節置換術后的感染和假體松動,通常依靠核醫學影像,其可對機體的代謝和功能進行反映,故早期對病變可提示,而X線僅在晚期有表現,但99mTc-MDP靜態顯像現還有不足之處,如特異性不強等,松動引發的骨感染與骨質增生均以病灶部位放射性濃聚為表現,而不能常規應用炎癥顯像,故仍需進一步研究[3]。

3核醫學鑒別診斷進展

3.1SPECT/CT特點SPECT/CT即單光子發射斷層掃描獲得的骨顯像,其興起,使核素顯像作用明顯提高,為解剖和功能顯像的融合,改變以往SPECT顯像不能正確定位的不足,實施一次檢查,也可獲取X-CT信息,故明顯提高了確診率。在臨床工作中,對鑒別關節置換術后感染與假體松動標準進行總結,具體包括:①正常:采用SPECT顯像,具體表現在,有低放射性攝取分布于局部股骨頭假體和股骨頸;骨-假體界面不存在放射性攝取;有代放射性攝取分布于假體柄周圍和股骨頸;有低放射性攝取分布于局部股骨頭-假體和股骨頸。X-CT呈陰性顯示[4]。②感染:采用SPECT顯像,有放射性過度攝取于骨-假體發生,且周圍軟組織內存在攝取放射性情況;應用X-CT檢查,假體周圍有低密度影可見,密度不均勻。SPECT顯像有放射性攝取增高在雙側股骨,但左側呈均勻分布,右側過度攝取,且右股骨下段可見放射性異常濃聚。分析X-CT特征,骨質密切不均勻,骨皮質在右股骨下段不連續,多處可見低密度影。應用SPECTCT檢查,周圍組織內有放射彌散。經手術證實為感染。③松動:應用SPECT檢查時,表現在:有放射性高攝取于著力點分布;有放射狀攝取分布于股骨頸-假體周圍和股骨頭-假體;有放射性攝取分布于局部假體柄周圍及股骨頸。應用X-CT檢查特點,有骨高密度增生影在放射性攝取部位,假體可見骨間隙縫[5]。

總結SPECT/CT優點,其在假期即可對假體松動檢出,周圍骨與松動假體在活動時有間斷性壓力產生,增加骨損進程;機體修復中,骨損有促進作用,故成骨活躍代謝,表現為放射性過度攝取顯像。骨SPECT顯像對活躍的成骨代謝可靈敏、早期反應,診斷作用明確。在假體周圍形成透亮帶時,X線才可對松動做出診斷,病情多發展致晚期。另外,SPECT是有放射性濃集點出現,對成骨增生活躍可進行反映,為骨-假體受力點,與生物力學原理符合。若明確診斷假體松動,需骨穿,則放射性濃集點可為骨穿部位。同時,SPECT/CT也有其不足存在,即若為金屬假體,可受偽影干擾,且缺乏較強的特異性。

3.2 18FDG-PEG診斷要點18FDG-PEG即18氟脫氧葡萄糖正電子斷層成像,為近年診斷假體感染與松動的最新手段,其有效、簡單,顯像圖質量較高,有較高靈敏度與特異度。

第5篇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醫學影像;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9-0278-02

吉林省計劃近期將20所高校轉型為應用型高校,通過調整招生計劃、增列專業學位授權點、實施差異化撥款等政策,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校或專業轉型,支持高校深化校企合作、吸引行業企業深入參與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為適應形勢的發展,結合醫學影像專業教學實際,就應用型醫學本科院校培養醫學影像專門人才做如下探討。

一、應用型本科院校醫學影像人才的特點

應用型本科院校醫學人才與學術型醫學人才不同,應用型醫學人才是指具有豐富醫學專業知識,并能把發明、創造轉化成實踐,主要承擔轉化應用和創造實際價值任務的人才。應用型醫學人才可以細分為專科、本科和研究生等不同層次。高職高專層次培養的是職業技能型醫學人才,在知識構建上以“實用”為限;本科層次的應用型醫學人才在知識構建上強調搭建可塑性強的知識框架,強調以通識為目標的專業理論基礎、寬廣的知識面和一定的創新、科研能力。具體為接受醫學影像學本科層次教育,具有較為寬廣的醫學基礎知識和豐富的醫學影像專業知識,素質全面,能將現有醫學技術轉化成實踐,并有一定創新和發展的醫學影像專門人才。

二、應用型本科院校醫學影像人才專業培養目標

培養能夠適應社會發展和國家現代化建設基本需要,道德品質和專業素質全面發展,具有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醫學影像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醫療衛生機構中從事醫學影像診斷、醫學影像技術、醫學影像質量控制和質量保證以及醫學影像設備管理的應用型醫學影像專門人才。

三、應用型本科院校醫學影像人才業務培養要求

應用型醫學影像人才的必須具備豐富而全面的綜合知識,這不僅是應用型人才提升醫學專業水平的必備因素,也是個人持續發展的基礎,應用型醫學影像人才強調復合能力,即對醫學知識、技術的應用能力和一定技術創新的科研能力,需要注重理論與技能相結合。應用型醫學影像人才應當具有適于創業的專業素質、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道德素質,具體如下。

1.素質方面。①政治堅定,熱愛祖國,忠于人民,遵紀守法,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愿為祖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努力奮斗;②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將維護人民群眾的健康作為自己的職業責任,珍視生命,關愛病人,具有人道主義精神和基本人文素質,將預防疾病、救死扶傷作為自己的責任和使命;③技術優良,樹立終身學習觀念,緊跟醫學發展潮流,不斷追求卓越的醫療技術,認識到持續完善自身醫療技術的重要性;④重視醫學的倫理問題,注意保護患者的隱私;⑤尊重患者的人格、及民族習慣,樹立依法行醫的法律觀念,學會用法律保護病人和自身的權益;⑥具有嚴謹的科學態度,善于分析批判和不斷創新,實事求是,有團隊合作的精神和觀念;⑦注意發揮醫學影像資源的效益最大化,在應用各種影像檢查技術進行準確診斷的過程中,應考慮到患者及其家屬的利益。

2.知識方面。①理解并掌握一些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基礎知識和原理,并能用于指導自身未來的生活、學習和醫學實踐;②熟練掌握人體各時期的正常結構及其功能;③掌握常見病、多發病的發病原因,發病機理、臨床表現、影像表現及診斷原則;④能夠分析環境因素、社會因素及行為心理因素對疾病形成與發展的影響;⑤掌握基本的藥理學知識及影像對比劑使用原則;⑥掌握科學實驗在醫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⑦認識到預防疾病的重要性,了解常見傳染病的發生、發展以及傳播的基本規律,掌握常見傳染病的分類,防治方法、影像表現及診斷原則;⑧掌握醫學影像與放射治療各種儀器設備的結構和一般維修方法。

3.能力方面。①應用醫學影像診斷(放射診斷、CT診斷、MRI診斷)、超聲診斷、核素診斷等各種影像診斷技術進行疾病診斷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技能;②應用各種射線進行放射治療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技能;③醫學影像與放射治療各種儀器設備的結構和一般維修方法;④具有從事醫學影像學和放射治療學科學研究的初步能力;⑤具有一定的英語聽、說、寫能力,能夠閱讀本專業英文書刊;⑥具有一定的計算機應用能力。

四、應用型本科院校醫學影像主干學科和核心課程

應用型本科院校醫學影像學課程體系的特點主要體現在醫學影像學核心課程的設計突出醫學影像學與醫學生物工程學科的相互融合。培養應用型醫學影像專業人才,專業課程體系要突出應用型本科課程的設計要求并兼顧醫學影像學專業要求,重點加強基礎醫學、醫用電子學基礎、計算機原理與接口、C語言等課程,課程設計強化實驗、見習、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1.主干學科。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醫學影像學。

2.核心課程。系統解剖學、人體斷面與影像解剖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學、藥理學、診斷學基礎、內科學、外科學、醫學影像物理學、醫學影像設備學、醫學影像檢查技術學、醫學影像診斷學、超聲診斷學、介入放射學、腫瘤放射治療學。

3.主要專業實驗。系統解剖學實驗、斷面解剖學實驗、醫學機能學、醫學影像診斷學實驗。

五、應用型本科院校醫學影像課程設置和基本要求

應用型本科院校醫學影像課程的設置要增強人才培養的指向性,基礎課程突出應用性,以強化“應用”為重點,強調“必須、適用”,專業課程突出針對性,以強化“實用”為重點,強調“基本、常見”,著力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術應用能力。

1.必修課(含限定選修課)體系結構及具體內容。通識課程包括以下內容:①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基本原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等。②體育教學包括課內教學和課外教學。安排在前兩學年,第一學年體育基礎教學,第二學年體育選項教學。③大學英語教學包括英語讀寫和英語聽說。安排在前兩學年,實行分層次教學。④計算機教學包括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VB程序設計和C語言課程。⑤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基礎課程包括高等數學、醫用物理學、醫用化學、系統解剖學、人體斷面與影像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醫學微生物學與人體寄生蟲學、醫學免疫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等。專業基礎課程包括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醫學影像設備學等。專業課程包括:醫學影像檢查技術學、醫學影像診斷學、超聲診斷學、腫瘤放射治療學、影像核醫學等。

2.非限定選修課。實行學分制,學生在校期間必需修滿學分。其中包括人文社科類,自然科學類,藝術體育類和專業基礎與專業類。

3.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軍事課程:軍事訓練2.5周。勞動:前四學年每學年安排勞動0.5周。社會實踐(調查):前四學年每學年安排勞動1.5周。臨床見習:共8周,第五學期安排臨床見習2周,第六學期安排臨床見習4周,第七學期安排臨床見習2周。影像見習:共6周,第七學期安排影像見習2周,第八學期安排影像見習4周。畢業實習:共48周,其中X線科12周,CT科12周,MR科12周,超聲科12周。

六、創新醫學影像實踐教學體系,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

應用型醫學本科院校與普通醫學本科教學的本質區別是更強調教學的實踐性、應用性和技術性。醫學影像實踐教學是培養高素質應用型醫學影像人才的關鍵環節,也是醫學影像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課程體系設計上減少了驗證性和演示性實驗的比例,增加了設計性、綜合性和研究性實驗,購進了大型醫學影像設備,增強了影像實驗室的功能,通過大學生科研項目計劃,增強學生設計、實施、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努力提高學生參加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在加強影像實驗室建設的同時,還加大了對醫學影像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在鞏固現有教學實習基地的基礎上,致力于與省內外大型知名衛生醫療機構的聯系,建立了一些高層次的影像實習培訓基地,空間跨度基本涵蓋南到浙江省、北至黑龍江省的廣大區域,并按照應用型醫學影像人才培養的目標制定了專業實習手冊。課程改革,適當增加了醫學影像學專業學生在醫院實習的時間,并實現以實習促進就業的目的。

七、優化醫學影像教學手段、構建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教學方法改革在應用型醫學影像課程體系構建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鼓勵醫學影像學教師采用CBL、PBL、雙語教學及計算機輔助教學法等方法,發揮學生在醫學影像學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在教學方式上進行典型影像病例討論、錄像觀摩、小組討論等方法,充分發揮醫學影像專業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醫學影像學專業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醫學影像學專業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諧調發展,從事影像教學的教師應具有系統的理論知識和較高的教學水平,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較強的實踐能力。此外,聘請省內外醫學影像學知名專家任兼職教師,以指導實習、專題講座等形式將行業內最新成果、技術帶入課堂。鼓勵醫學影像學青年骨干教師參與在崗培訓,通過外出進修、學術交流等形式進行教學、科研能力培訓,提高其教學科研能力。

應用型醫學本科院校的醫學影像專業人才培養過程要做好各門課程負責人的遴選和課程教學團隊的組建工作,選擇高職稱、高學歷的資深骨干教師擔任主干課程負責人,結合影像課程特點和實際,科學、客觀地分析影像課程現狀和存在問題,抓住制約醫學影像教學質量提高的瓶頸,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在解決實際問題上下功夫,確保應用型醫學本科院校的醫學影像專業人才培養工作取得實效。

第6篇

關鍵詞:國際教育認證;醫學影像學;教學模式;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9-0178-02

一、引言

探索新的課堂教學方法和實踐教學模式,是醫學影像學本科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提升學生掌握醫學影像學知識、提高診斷能力和解決實際醫學問題的關鍵,也是醫學影像學教育教學改革的重點。在目前的影像學教學模式和方法中,病例教學法和啟發式教學在醫學影像學的教學中被普遍采用,直觀的病例影像增強了學生的認識能力和認片能力,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診斷能力和臨床應用能力。而在新的形勢下,醫學影像學傳統的教學模式:老師在課堂上講片子,學生在課后進行實習觀片書寫報告[1],已無法適應目前的培養體系和培養目標。醫學影像學數字化的建設,已要求課堂教學模式進行徹底的改革。

在國際教育認證背景下,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目標為導向,突出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的教學模式已被多數教學型醫院所采用。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以目標為導向,以問題為核心的研究性學習教學方式,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醫學影像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更新教學理念,注重學生應用能力和診斷能力的培養,開展自主學習成為當前醫學高等教育改革的熱點。

筆者結合所在醫院的科研與教學工作,聯系醫學影像學的教學實際以及新形勢下對影像學人才的要求,以專業素質和研究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為核心,以提高影像學教育教學質量為目標,對課程體系和課程設置進行優化,改革教育教學方法,對現有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培B應用型醫學影像專門人才,形成以“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目標為導向”的新的教學模式,探討其在培養應用創新型醫學影像學人才中的實踐教學模式。旨在培養學生主動思考、運用知識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出的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實踐創新型醫學影像學人才的教育教學持續改進體系和機制,為新形勢下醫學教育的教學改革、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二、醫學影像學教育教學現狀分析

目前,醫學影像學的教育教學方法,還是按照教科書的順序,教師對主要組織系統的成像原理、CT、MRT成像方法進行詳細講解,對比分析各組織系統的正常影像、異常影像及其在臨床應用中的方法和原理。但在日常的教學中,很少涉及影像學的臨床表現及其在臨床診斷中的應用,而缺乏實踐教學意義。由于醫學影像學是一門分析影像圖像并給出診斷結果的學科,如果在實踐教學中,缺乏影像圖像的情況下,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會出現較大的偏差,更多的內容學生無法理解,需要學生花更多的時間去死記硬背,更談不上對影像圖像的表現及其在臨床診斷中的應用。所以,學生會感到影像學學習困難、枯燥,從而無法提起學習興趣[8]。這樣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不利于學生對知識原理的掌握,學生對疾病的成像及其診斷缺乏系統認識,也不利于學生掌握正確的診斷方法。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這種教學模式與醫學影像學有限的課時有關,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對基本的成像原理和應用進行講解,很少對疾病的臨床應用和其他的成像特點進行講解;另一方面醫學影像學的教學內容較為抽象,沒有影像圖像就無法對疾病的形成和發展有一個系統的認識,其診斷水平也無從談起。醫學影像學本身課程的理論及其專業性強,學生除需要掌握醫學的基本知識外,還需要掌握較多的臨床醫學、計算機等多方面的知識,再加上教學內容的抽象,學生缺乏實際的實踐經驗。因此,有必要對醫學影像學課堂教學進行相關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正確轉變認識,授課過程中適當地添加疾病的其他影像表現,并進行各種圖像間的比較,這對提高核醫學的教學效果及學生的臨床技能非常有必要。

三、應用型本科院校醫學影像學教學模式

(一)以學生為中心的影像學教學體系

在國際教育認證背景下,培養應用創新能力強的醫學影像學高素質人才,需要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以人才培養目標為指引目標,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和改進影像學教育教學體系,優化影像學實踐教學體系,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應用型、實踐創新型醫學影像學人才,是構建影像學專業教學體系所要達到的目標,并且這種人才培養體系在實施過程中要具有可度量的具體指標,能夠用于評價學生對培養目標的達成度。構建適應國際教育認證體系的醫學影像學教育教學體系,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在課堂教學、實踐教學模式、精品課程建設中等突出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度,培養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幫助學生在思維方式和影像診斷方法方面得到系統訓練,提高醫學影像學教育教學的質量。

通過醫學影像學專業教育教學的實踐,在醫學影像學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上,首先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專業基礎課程體系和專業核心課程培養體系,包括系統的基礎課程群,涉及主要組織系統的成像原理、成像方法、影像診斷報告的書寫、影像圖像的臨床表現及其在臨床診斷中的應用,使學生掌握基本的理論和方法;其次是以培養目標為導向的醫學影像學實踐教學平臺建設,包括影像學課程的自主學習平臺、影像圖像診斷與實訓平臺,注重培養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加強學生對影像圖像臨床表現的鑒別能力和實際醫學疾病的診斷能力;通過前兩個階段的學習和實踐,通過持續改進的考核和反饋機制,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展示和考核,并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定量的反饋和評價,對課堂教學模式、實踐培養體系進行持續的改進,并進一步對培養目標進行持續修訂。

(二)以培B目標為導向是醫學影像學人才培養體系的根本

1.醫學影像學的培養目標是對該專業畢業生在學習實踐過程中,所達到的理論水平、診斷水平及其臨床應用水平進行的定量評價和總體描述,對學生畢業后能夠達到的職業層次和專業成就的總體性評價,通過對課堂教學模式、實踐培養體系進行持續的改進,培養目標要適應國際教育認證對學生的具體要求,并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要求。

2.畢業要求是對該專業的畢業生畢業時應該掌握的知識、原理、技能和診斷能力及其臨床應用能力的具體描述,通過三個階段的學習和實踐,重點掌握主要組織系統的成像原理、成像方法、影像診斷報告的書寫、影像圖像的臨床表現及其在臨床診斷中的應用,掌握基本的診斷方法和診斷技巧,達到培養方案中的畢業要求。

(三)持續改進是醫學影像學人才培養體系的支柱

只有不斷評價教育教學工作的效果,發現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并對教育教學環節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的改進和完善,用持續改進理念來推動教育教學體系的建設。

四、結論

在醫學影像學的教學過程中,應突出醫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中心,轉變教學思維方式,以專業醫學素質和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為核心,以提高影像學教育教學質量為目標,對課程體系和課程設置進行優化,改革教育教學方法,更新教學內容。有效提升教學質量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對醫學影像學課程內容的有效調整,重點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應用型醫學影像專門人才,并借助發達的多媒體技術,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出高質量的影像醫學人才。

參考文獻:

[1]莊治國,吳曉芬,殷焱,許建榮.PACS在醫學影像學教學中的應用[J].醫療設備信息,2007,22(9):58-59.

Discussion on Teaching Mode of Medical Imaging in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LI Lin,WANG Cheng-wei,LIU Qi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ihezi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Shihezi,Xinjiang 832000,China)

第7篇

關鍵詞:醫學影像學;教學;比較影像學;重要性

一、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醫學影像學也從傳統X線診斷逐漸發展成為當今計算機斷層掃描顯像(CT)、B型超聲波、磁共振(MRI)以及核醫學影像四大影像技術為基礎的醫學影像學綜合學科。在該種背景下,傳統的教學模式顯然已經不能滿足當前影響專業教學需求,比較影像學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開始在臨床教學中逐漸獲得了廣泛的應用,而且發揮出了巨大的作用。本文正是基于該種背景,從比較影像學的相關理論入手,仔細對比較影像學在醫學影像學教學中的具體應用及其重要性進行了探討。

二、比較影像學的相關理論

1.比較影像學概念。比較影像學是近些年隨著信息科技的發展而逐漸興起的一種全新的影像診斷模式,其臨床教學模式主要是基于醫學影像學基礎上,在臨床應用的角度之下,將生理學、解剖學、病理學、臨床各個學科以及醫學影像技術學等多個學科結合在一起,使多種學科以醫學影像學為中心組成一個有機的“生物鏈”進行綜合教學的方法。

2.比較影像學的發展。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計算機斷層掃描顯像(CT)、B型超聲波、磁共振(MRI)以及核醫學影像一起組成了當今醫學四大影像手段,它們在功能性成像以及形態學檢查方面的應用相對已經十分成熟,而且在臨床實踐中獲得了廣泛的應用。但是隨著目前各類新的醫學功能分子影像層出不窮,如各類組合型一體化設備SPECT/CT、PET/CT、CAT等廣泛應用,逐漸體現出了生物醫學影像開始出現由分散逐漸走向融合的主流趨勢。在該種背景下,比較影像學的出現及其發展開始成為了必然。

3.比較影像學教學法的必要性。在傳統的醫學影像學教學模式之下,教師往往在講授某種影像學技術時,總是放大該種技術的優勢而忽視其他技術的特長,久而久之就會讓學生產生疑惑,或者造成學生的片面之感。因此,教師在講授醫學影像學課程時,需要注意對比較教學法的應用,向學生講清各種診治方法的不足和優勢,這也是比較影像學教學法應用的必然和必要性。

4.比較影像學的應用模式。在現代醫學影像學的比較影像學教學模式中,首先應該通過專題講座讓學生真正明白和理解比較影像學的基本方法和概念,然后以多組病例為切入點對具體的方法進行講授,最后在實際的工作中,盡量多和學生一起應用比較影像學的方法對疾病進行診斷。

三、比較影像學在醫學影像學教學中的重要性及其應用

1.滿足了現代醫學影像學的發展需求。在傳統的醫學影像學教學中,教師往往都是按照教材的順序依次對各個組織系統的成像原理、成像方法、正常和異常影像的表現等進行講解,而對于其他影像學的表現很少涉及,顯然學生很難從整體上對疾病的認識進行把握,同時對各種醫學影像學的診斷手法也缺乏系統的認知。目前,隨著各種成像設備的橫空出世,比如三維后處理軟件工作站等,使得影響圖像質量和檢查范圍不斷得到提升。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教育模式顯然無法滿足學生在未來的臨床工作需求。因此,在授課中加入其它醫學影像學的表現,并對圖像之間的差異進行比較,能夠顯著提升醫學影像學的教學效果,滿足現代醫學影像學的發展需求。

2.疾病的全面、多角度分析。應用比較影像學可以向學生更加全面以及多角度地對疾病進行了解,一般情況下在對某種疾病的影像學表現時,適當地結合其他影像學技術進行展現,能夠通過比較來找出該種疾病在不同影像表現間的相似和不同之處。從而在各種影像表現所反映的解剖、病理、生化等信息間的聯系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解析為什么會出現該種影像,比較適合于學生在本質上對疾病的成因、發展和預后進行了解。可以說,每種醫學影像學在疾病的診斷中都有著各自的優勢和不同,學生能夠學習和掌握同一種疾病的不同成像技術和檢查方法下的圖像特征,有利于從全面和多角度下對疾病進行分析。

3.提高了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隨著現代化醫學影像學學科的發展,學生在實習時面對的內容一般情況下是非常多的,其往往在面對CT、MRI、普通X射線以及超聲等各種影像學診斷手段時顯得無從下手,即使當時掌握了,隨著時間的推移仍然被遺忘,從而不得不回到崗位后再重新學習。而比較影像學將從根本上為此類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種良好思路,學生在比較影像學的教學手段之下,可以對各種不同醫學影像手段進行橫向的比較,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實現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從而有效提升了臨床教學的效果,從而建立起了影像專業整體框架,能夠認識到影像專業的發展方向,使其對將來走向工作崗位充滿信心。

4.比較影像學的具體應用內容。一般情況喜愛,比較影像學課程的主要內容可以歸納為如下兩個方面,其一是對各種醫學影像學自身發展的縱向比較:(1)影像設備的進步、更新和與之相聯系的新技術的采用,這些進步給臨床帶來的益處;(2)顯像劑的發展史及與之相聯系的新技術的采用;(3)介入顯像的發展史以及有針對性地解決的臨床問題;(4)從各影像學各自的縱向發展史中找出共性和規律,以預測今后的發展。

其二是對各種醫學影像學技術的橫向比較:(1)各種醫學影像學技術的原理、方法、適應疾病、診斷效能以及優缺點等;(2)各種醫學影像學技術的準確度、靈敏度以及特異性;(3)同一患者各病程的影像學比較;(4)各種醫學影像學技術的性能及成本比較;(5)創傷性及其不良反應;(6)各種醫學影像學技術在疾病決策方面的比較,通過比較提出對某一疾病檢查的優選方案。

四、結語

總之,醫學影像學作為當今發展迅速的一門醫學學科,分散和融合必定會成為未來的主流趨勢,這也是比較影像學教學方法應用的必然性,從而為未來培養出高素質醫學影像綜合人才的奠定重要基礎。

參考文獻:

[1]胡芳,王志強,羅紅纓,李濤,張盛甫,劉晨. 比較影像學結合CTM在醫學影像學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 湘南學院學報(醫學版),2013,01:71-73.

[2]王少雁,王輝,李佳寧,馮方,陳素蕓,吳書其,傅宏亮. 比較影像學與PBL教學模式改革在核醫學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中的應用[J]. 教育生物學雜志,2013,04:294-297.

[3]楊欣,孫鵬,李丹,潘寧,王薇,盧曉瀟,鄭春梅,曹霞. 比較影像學在超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 黑龍江醫藥科學,2009,05:20.

第8篇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數字化、標準化、網絡化作業已經進入醫學影像界,并以奔騰之勢迅猛發展,伴隨著一些全新的數字化影像技術陸續應用于臨床,如CT、MRI、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正電子體層成像(positiveelectrontomography,PET)、計算機放射攝影(computedradiography,CR)及數字放射攝影(digitalradiography,DR)等,醫學影像診斷設備的網絡化已逐步成為影像科室的必然發展趨勢,同時在客觀上要求醫學影像診斷報告書寫的計算機化、標準化、規范化。醫學影像存檔與通訊系統(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s,PACS)和醫學影像診斷報告系統應運而生并得到了快速發展,使整個放射科發生著巨大變化,提高了影像學科在臨床醫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概述

PACS是近年來隨著數字成像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進步而迅速發展起來的、旨在全面解決醫學圖像的獲取、顯示、存貯、傳送和管理的綜合系統[1-4]。PACS分為醫學圖像獲取、大容量數據存貯、圖像顯示和處理、數據庫管理及用于傳輸影像的局域或廣域網絡等5個單元[2,4]。

PACS是一個傳輸醫學圖像的計算機網絡,協議是信息傳送的先決條件。醫學數字影像傳輸(DICOM)標準是第一個廣為接受的全球性醫學數字成像和通信標準,它利用標準的TCP/IP(transfercontrolprotocol/internetprotocol)網絡環境來實現醫學影像設備之間直接聯網[3]。因此,PACS是數字化醫學影像系統的核心構架,DICOM3.0標準則是保證PACS成為全開放式系統的重要的網絡標準和協議。

1998年我院放射科與航衛通用電氣醫療系統有限公司(GEHangweiMedicalSystems,簡稱GEHW)合作建成醫學影像診斷設備網絡系統,它以DICOM服務器為中心服務器,按照DICOM3.0標準將數字化影像設備聯網,進行醫學數字化影像采集、傳輸、處理、中心存儲和管理。

材料與方法

一、系統環境

(一)硬件配置

1.DICOM服務器:戴爾(Dell)PowerEdge2300服務器(奔騰Ⅱ400MHzCPU,128MB動態內存,9.0GB熱插拔SICI硬盤×2,NEC24×SCSICD-ROM,Yamaha6×4×2CD-RW×2,EtherExpressPRO/100+網卡;500W不間斷電源(UPS)。

2.數字化醫學圖像采集設備:螺旋CT:GEHiSpeedCT/i,DICOM3.0接口;磁共振:GESignaHorizonLXMRI,DICOM3.0接口。

3.醫學圖像顯示處理工作站:SunAdvantageWindows(簡稱AW)2.0,128MB靜態內存,20in(1in=2.54cm)彩顯,1280×1024顯示分辨率,DICOM3.0接口。

4.激光膠片打印機:3M怡敏信(Imation)969HQDualPrinter。

5.醫學圖像瀏覽終端:7臺,奔騰Ⅱ350~400MHz/奔騰Ⅲ450MHzCPU,64~128MB內存,8MB顯存,6GB~8.4GB硬盤,15in~17in顯示器,10Mbps以太網(Ethernet)網卡,Ethernet接口。

6.醫學影像診斷報告打印服務器:2臺圖像瀏覽終端兼作打印服務器。

7.激光打印機:惠普(HP)LASERJET6LGOLD×2。kr~e6w=,N!''''#X_Ow+bafe~nNw法律論文b&mWw;\+?=u(tAvzA€\J?~^v=

8.集線器(HUB):D-LINKDE809TC,10MBPS。

9.傳輸介質:細纜(THINNET);5類無屏蔽雙絞線(UTP);光纖電纜。

10.網絡結構:星形總線拓撲(STARBUSTOPOLOGY)結構。

(二)軟件

1.操作系統:螺旋CT、MRI、AW工作站:UNIX;DICOM服務器:WINDOWSNT4.0SERVER(英文版);圖像瀏覽及診斷報告書寫終端:WINDOWSNT4.0WORKSTATION(中文版)。

2.網絡傳輸協議:標準TCP/IP。

3.網絡瀏覽器:NETSCAPECOMMUNICATOR4.6。

4.數據庫管理系統:INTERBASESERVER/CLIENT5.1.1。

5.醫學圖像瀏覽及影像診斷報告系統開發軟件:BORLANDC++BUILDER4.2。

論文醫學影像存檔與通訊系統的開發與初步應用來自免費

6.醫學圖像瀏覽終端:GEHWADVANTAGEVIEWERSERVER/CLIENT1.01。

7.醫學影像診斷報告系統:GEHW醫療診斷報告1.0。

8.刻錄機驅動軟件:GEAR4.2。

(三)系統結構

螺旋CT、MRI和AW工作站按照DICOM3.0標準通過細纜連接到主干電纜(細纜)上形成總線拓撲結構的DICOM網絡;DICOM服務器與各圖像瀏覽及診斷報告書寫終端通過雙絞線以集線器(HUB)為中心連接成星形拓撲結構的ETHERNET網絡;二者再通過集線器連接成星形總線拓撲結構的PACS。螺旋CT、MRI、AW工作站各自通過光纖電纜與激光膠片打印機相連,進行共享打印。本PACS由如下各子系統構成:

CT/I:GEHISPEEDCT/I;AW2.0:SUNADVANTAGEWINDOWS2.0;MRI:GESIGNAHORIZONLXMRI;DICOM:DIGITALIMAGINGANDCOMMUNICATIONSINMEDICINE;ETHERNET網絡:以太網絡;T-BNC:同軸電纜接插件T型連接器;TERMINATOR:終結器;TRANSCEIVER:收發器;UTP:無屏蔽雙絞線;THINNETCOAXIALCABLE:細同軸電纜

1.數字化圖像采集子系統:從螺旋CT、MRI等數字化影像設備直接產生和輸出高分辨率數字化原始圖像至DICOM服務器,供中心存儲、打印、瀏覽及后處理。

2.數字化圖像回傳子系統:將中心存儲的圖像數據回傳給螺旋CT、MRI等數字影像設備,供打印、對比參考及后處理(三維重建等)。

3.醫學圖像處理子系統:在AW工作站及各圖像瀏覽及診斷報告書寫終端上進行調節窗寬/窗位、單幅/多幅顯示、局域/全圖放大、定量測量(CT值、距離、角度、面積)、連續播放和各種圖像標注等。

4.醫學影像診斷報告書寫子系統:書寫規范、標準的醫學影像診斷報告。

5.圖像中心存儲子系統:圖像短期內(5~7天)保存在DICOM服務器的硬盤中,當圖像數據累積到一定數量(650MB)時,將其刻錄到CD-R(COMPACTDISK-RECORDABLE,刻錄盤)盤片上作為長期存儲。

二、醫學圖像瀏覽及影像診斷報告系統

醫學圖像瀏覽及影像診斷報告系統使用的軟件包是由航衛通用電氣醫療系統有限公司(簡稱GEHW)提供的ADVANTAGEVIEWERSERVER/CLIENT1.01。該軟件以WINDOWSNTSERVER/WORKSTATION4.0為操作平臺,分為服務器端和客戶端兩部分:服務器端軟件負責完成醫學圖像的傳輸、中心存儲、數據庫管理等任務;客戶端軟件具有醫學圖像瀏覽和影像診斷報告書寫功能。

服務器端軟件包括圖像瀏覽、圖像管理、光盤數據庫和系統設置4個模塊。(1)圖像瀏覽模塊具有簡單的圖像瀏覽功能;(2)圖像管理模塊包括存儲、刪除、圖像輸出等子模塊,在這些子模塊中通過以患者姓名、年齡、性別、CT號、檢查序號、檢查類型、檢查日期等為關鍵詞在DICOM服務器硬盤、光盤上查詢所需圖像并進行相關處理;(3)光盤數據庫模塊儲存有每張光盤圖像檢索信息以備查詢;(4)系統設置模塊管理各輸入輸出設備的IP地址等。

醫學圖像瀏覽軟件具有強大的圖像處理功能,可以通過網絡從DICOM服務器硬盤、光盤上調閱所需圖像,并進行圖像瀏覽和后處理。它包括窗寬窗位、圖像、幾何、網絡、顯示格式、連續播放等功能模塊:(1)窗寬窗位模塊通過預定義、用戶自定義及精確設定窗寬窗位,使圖像得到最佳顯示,另外還可以通過鼠標左鍵進行調節;(2)圖像功能模塊可以對圖像進行放縮(1~300倍)、濾波、對比度(-100~100)、旋轉(0~360°)、三原色(RGB)色彩處理;(3)幾何功能模塊可以將圖像垂直或水平翻轉、加網格、負片處理、定量測量(CT值、距離、面積、角度)及標注等。經過后處理的圖像可以直接輸出至診斷報告系統或以不同文件格式存盤以供制作幻燈片

醫學影像診斷報告系統軟件鑲嵌于醫學圖像瀏覽軟件內,可以在瀏覽圖像后直接書寫診斷報告。醫療診斷報告主窗體上的輸入項如姓名、性別、年齡、CT號、檢查序號及檢查日期可直接從數據庫獲取,報告日期由系統自動生成,科別、報告模板等項通過下拉菜單選擇。檢查所見、印象兩項可直接從診斷支持庫提取正常或常見病、多發病的檢查所見、印象,直接或經局部修改后形成診斷報告主體。程序提供了撤消、剪切、復制、粘貼、清除、全選、字體等編輯功能。該軟件可輸出4種格式的診斷報告,其中可包含1~2幅典型圖例。用戶可通過1個或多個關鍵字段檢索和調閱診斷報告。

結果

在上述PACS的硬件設備安裝、組網完成后,在基礎網絡連接(TCP/IP)和DICOM水平傳輸這2個層次上,對PACS進行整體調試,成功地實現了數字化圖像在PACS內的傳送、中心存儲、易機圖像處理、不同操作系統(UNIX和WindowsNT)不同格式圖像(Adv和Dic)在DICOM3.0標準水平的相互兼容和影像交流,以及PACS內影像診斷報告的書寫、共享、打印等功能。1999年初PACS正式用于我科的CT及MRI室,顯著提高了科室的工作效率及管理水平。

討論

數字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帶動了醫學影像技術的突飛猛進的發展,同時也推動了醫生工作模式的變革:要求醫生逐漸習慣于在顯示器的熒光屏上觀看醫學圖像;通過計算機檢索和調閱醫學圖像,并且調節窗寬窗位;通過計算機網絡隨時獲取所需的醫學圖像及診斷報告等相關信息。

一、傳統的醫學圖像處理方式存在的問題

(1)保存膠片需要很大的存放空間。(2)在顯影、定影、沖洗、烘干、歸檔等環節上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3)膠片庫手工管理效率低,查詢慢且容易把膠片歸錯檔。(4)數年后由于膠片的老化使其上的圖像變得模糊不清,給再次查閱和科研工作帶來極大的不便。(5)把CT、MRI等圖像硬拷貝到膠片上,固定的窗寬、窗位已經丟失了大部分原始信息,保留的只是操作醫師認為有用的信息,圖像無法后處理,丟失了對病人復診和其他醫師認為是有用的診斷信息。

二、PACS在影像學科中的應用價值

(1)利用PACS網絡技術,在CT、MRI等影像科室之間能快速傳送圖像及相關資料,做到資源共享,方便醫師調用、會診以及進行影像學對比研究,更有利于患者得到最高的診斷治療效益。(2)PACS采用了大容量可記錄光盤(CD-R)存儲技術,實現了部分無膠片化,減少了膠片使用量和管理,減少了激光相機和洗片機的磨損,降低了顯定影液的消耗,節省了膠片存放所需的空間,降低了經營成本。(3)避免了照片的借調手續和照片的丟失與錯放,完善了醫學圖像資料的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4)可在不同地方同時調閱不同時期和不同成像手段的多幅圖像,并可進行圖像的再處理,以便于對照和比較,為從事醫學影像學工作的醫務人員和科研人員提供方便的工作、科研和學習的條件。(5)有利于計算機輔助教學,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運用PACS可無損失地儲存圖像資料,待日后調閱發現有價值且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圖像,標上中英文注釋,利用PowerPoint軟件制作成教學幻燈片,采用大屏幕多媒體投影儀示教。

規范的醫學影像診斷報告書寫功能,可打印出圖文并茂的影像診斷報告。

三、診斷報告規范化、計算機化

(1)基本項目要求規范化。診斷報告中反映病情的一般項目齊全,備查項目比較完整。(2)報告的專業術語規范化。內容表述清楚,主次分明,先描述陽性征象,后描述陰性征象,先描述主要病變,后描述次要病變,描述部分與結論一致。(3)基本格式規范化。先一般項目,再描述圖像情況,然后作結論表述,最后還有做其他進一步檢查的建議。

第9篇

[關鍵詞] 醫學; 影像技術; 規范化; 建設

[中圖分類號] R4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1-89-02

隨著醫學基礎理論、信息科學、醫用物理學、生物醫學工程學以及分子生物學的迅速發展,醫學影像設備的使用越來越廣泛,影像診斷和介入治療不斷拓展新的領域,并向廣深發展。我國地域遼闊,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不同醫院的醫學影像技術設備和水平有較大差異,即使在同一醫院也可能使用多種型號的檢查設備。同時影像設備使用是各自為政、相互否定、互相對立,不僅造成資源浪費,更給患者造成巨大的經濟負擔,是導致看病難、看病貴的重要根源之一。而醫學影像技術與臨床學科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也應不斷完善規范化建設,達到診斷治療的要求。要真正做好醫學影像技術規范化建設工作,應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 領導重視,提高認識

首先必須使規范化工作得到各級領導的重視和認同,使各級領導認識到規范化工作的重要性及嚴肅性,對該項工作給予充分重視和支持,使工作順利地開展起來。同時做到責任到人,在具體工作中認真做到定人定崗定責任,這樣只要出現問題就可由相關人員具體負責解決處理。

2 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并抓好落實

首先按照國家《執業醫師法》、《護士管理法》、衛生部《放射工作人員健康管理規定》、《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與應用管理暫行辦法》等法律法規,嚴格執行有關條例,要求各級各類從事影像技術人員持證上崗,對于新進人員要求具備一定基礎理論的前提下,及時申報重點培訓各類專業許可證,參加有關國家級考試考核,持證后方可正式上崗。各影像科都應有完備的醫療設備質量管理制度、監督機制、故障應急預案、維修檔案等質量管理制度,使影像管理工作做到制度化、科學化、有章可循。設備保養制度、設備維修申請制度、限期修理制度上墻,并抓好落實。對各項檢查的原則、步驟、方法、程序、結果、照片質量、報告書寫規范、發放報告流程、復查流程等等影像檢查進行質量控制,量化管理,以便達到改善影像人員的專業水平,規范各影像檢查的標準化流程以

及影像科的科學化管理之目的[1]。

3 加強技術人才的素質建設

眾所周知,醫學的發展是以醫學設備的發展為前提的。站在現代醫學影像學知識及技術飛速發展的高度,深刻理解醫學、工程學和技術學的多元結合是當今醫學影像學迅速發展的重要保障。現代醫學影像學科應以醫師為主,高素質的專業群體,加上各專業合理的梯隊建設是未來科室發達興旺的根本。只有不斷地充實自己,參加各種在職培訓學習、進修深造、遠程醫學教育網絡、專業學術活動等,重點學習與普遍性學習相結合,必要時外派技術骨干到國內外強勢學科進行重點學習,視情況聘請國內外知名專家來院授課,進行普遍性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努力去適應,才能進一步進行應用和開發,合理、高效地使用新設備。加強培訓,持證上崗。通過學習提高全體醫、技、護人員對影像工作的認識,從科學角度來看待該項工作。堅持人才是發展第一資源的理念,培養與引進并重,加速培養年輕的后備力量,按照國際慣例進行不同等級醫師、工程師、技師的規范化培養,加快師資隊伍建設步伐,不斷優化影像系統的人才隊伍結構,增大碩士和博士比重,使人才結構合理。如本系統無合適人選,寧可從國內外公開招聘,千萬不可遷就某個人或局部利益,否則定會阻礙學科發展,甚至對學科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害[2]。當然還要不斷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公民道德、素質教育為核心,不斷探索和拓展醫師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徑,努力實現醫師思想政治素質的不斷提高。

4 合理使用設備

要以最小的、合理化的費用達到快而準確地診斷疾病為目的,為患者盡量減少負擔,充分利用先進設備。在影像學領域內各項檢查有很強的互補性和借鑒性,要在應用上盡量做到刪繁就簡,互相補充,這樣可以節省人力、物力、財力,更重要的是能夠提高診斷水平。同時醫生應如何合理使用這些高科技設備,既能準確及時地診斷病情,又能減少患者的經濟負擔,這就必須依據實際情況,掌握各種設備的優缺點,在一定范圍內合理地使用各項影像設備,提高圖像質量。

5 明確工作流程

扣緊從接診到發報告的每個環節,盡量縮短各環節的耗時,利用信息的傳遞,使每個環節運作流暢。同時對當日工作量、各機房工作量等進行統計,使各影像設備得到更好的發揮。

6 完善醫學影像學診斷報告

醫學影像學診斷報告書的格式是一種形式,它反映的內容必須要符合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要求。縱觀目前國內外的診斷報告書,形式各種各樣,大小與繁簡程度也不一致。這就要求醫學影像科室人員要通過審閱病歷,了解病情,全面觀察,系統分析,結合臨床進行鑒別、對照、綜合,按照規范化的基本格式寫出報告做出結論。

7 加強規范化防護

首先應健全防護管理機構及工作人員防護檔案,在勞保、休假上給予照顧,落實責任、常抓不懈[3]。要熟悉設備的性能,掌握設備操作規程和防護知識,堅持使用最優化的原則[4],購置鉛圍脖、鉛圍裙,添置鉛帽、鉛眼鏡及各種必備的防護用品,對于工作間無鉛門的及時給予安裝,各檢查門前增加電離輻射標志,各機房門外增添有文字注釋的工作指示燈,并和設備聯動。盡量減少患者和自己不必要地照射。對每一患者的治療總劑量、治療次數和重要器官的劑量進行監控;攝片時,對受照部位的面積應嚴格控制在僅大于膠片(或電子暗盒)面積的10%范圍內,并使用濾板[5]。對同位素室核醫學科放射源實行嚴格進貨,嚴格保管,嚴格登記,對放射廢棄物嚴格按規定處理,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8 討論

醫學影像學對臨床醫學的發展及臨床工作的開展都是舉足重輕的,重視其建設與發展,必將對臨床醫學的發展起到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我們應該本著“以患者為本”的原則,重視各個環節的工作,盡快把醫學影像技術工作納入規范化管理的軌道上來,使醫院的資源合理利用、接近并達到國際標準,必將對臨床醫學的發展起到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為讓更多的百姓受益創造條件,為醫院的現代化建設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戴建平,祁吉. 醫院管理學(醫學影像管理分冊)[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 67-108.

[2] 劉玉清,醫學影像學發展方向和學科探討[J]. 醫學文選,2002,2(1):2-3.

[3] 段閔江,張壽清,王咨士. 加強醫院放射衛生防護規范化管理的做法[J]. 預防醫學雜志,2006,2(24):53.

[4] 張太生. X線使用最優化問題[J]. 實用醫技雜志,1996,3(1):34.

第10篇

在醫學影像教學中應用循證醫學理念,可以改變傳統的醫學教學模式,促使影像教學中注重發現問題、尋找證據、分析證據、解決問題,促使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提升自身的問題分析能力,為使學生成為優秀的醫務人員奠定基礎。所以,在醫學影像教學中應用循證醫學理念,可以革新教學,提高教學水平。從說明循證醫學展開,對醫學影像教學中循證醫學理念的應用與教學改革實踐進行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

醫學影像教學;循證醫學理念;教學改革;教學實踐

一、循證醫學說明

循證醫學是一門遵循科學依據的醫學,其核心思想是強調任何醫療決策的制定應當遵守科學依據,將醫者的專業知識、研究證據、病人的選擇結合在一起,綜合分析,提出最佳的治療方案。由此可以說明,循證醫學的三大要素為:最佳證據,也就是通過臨床試驗,深入、詳細分析試驗結果,得到最佳、最有利的醫療證據。專業知識,就是醫生通過學習及臨床治療中所得到的專業知識及豐富經驗。病人的選擇,就是病人從自身情況及需求的角度出發,選擇最適合的診療方案。因此,循證醫學理念是“循、證”,即對醫療證據進行尋找和證明。

二、醫學影像教學中循證醫學理念的應用與教學改革實踐

(一)醫學影像教學中循證醫學理念的應用傳統的影像教學的局限性較為明顯,原因在于教學活動中只單純憑借個人和少數臨床實踐經驗、醫學基礎理論教授和指導學生,這使得教學的說服力不強,對學生未來工作有很大影響。而循證醫學的提出,可以改變醫學影像教學的現狀,促使醫學影像教學中樹立循證醫學理念,注重知識培訓和臨床實踐。1.在知識培訓方面,醫學影像教學應當注意強化的內容是:(1)對循證醫學基礎知識的運用。應當在重要的數據庫、網絡檢索、循證醫學文獻等方面,對基礎知識進行正確的評估,確保循證醫學基礎知識的合理運用,并且使理論與案例相結合,以便影像教學中循證醫學基礎知識的運用,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氛圍,促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識。(2)診斷性實驗知識的運用。對于診斷性實驗知識的運用,要保證其內容真實、準確、完整,包含試驗設計思路、設計標準、統計學方法、試驗步驟等等。(3)相關影像學知識。學生應當將自主學習所遇到的問題,搬到教學活動中,由老師與學生共同尋找證據、評價證據,利用證據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2.在臨床實踐方面,影像教學需要注意強化的內容是:(1)在臨床實踐中提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2)利用網絡資料、相關文獻等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證據。(3)正確評價證據的真實性、有效性、合理性。(4)依據證據并結合影像學知識及病人的選擇,提出最佳的治療方案,執行決策方案。

(二)基于循證醫學理念的醫學影像教學的改革實踐為了充分說明循證醫學理念的應用使得醫學影像發生了變革,筆者引入一個醫學案例,即64層螺旋CT冠狀動脈造影診斷冠狀動脈狹窄的準確性及臨床價值。綜合以上循證醫學理念在醫學影像教學中的應用分析,從循證醫學理念出發,具體分析論證以上案例的內容是:1.提出問題。即64層螺旋CT冠狀動脈造影診斷冠狀動脈狹窄的準確性及臨床價值如何?2.尋找和發現證據。在循證醫學網站、學校圖書館、中國醫學文獻數據庫中查找證據。3.評價證據。按照納入排除原則及QUAS原則,對所查找的證據進行公平公正的評價。4.解答問題。64層螺旋CT是一種顯示冠狀動脈狹窄靈敏度和特異度較高的無創性檢查方法,但因與之相關的文獻較少,且文獻質量不高,無法準確判定64層螺旋CT冠狀動脈造影診斷冠狀動脈狹窄的準確性及臨床價值。

綜合以上內容的分析,可以確定循證醫學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在醫學影像教學中應用循證醫學理念,可以改革影像教學,使影像教學水平提高。所以,在我國高度重視教育事業的今天,將循證醫學理念引入醫學影像學教學中是非常有意義的,對于創新和優化影像教學有很大作用。

參考文獻:

[1]白芝蘭,戚威,張曉娜,等.循證醫學在醫學影像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醫學,2011,17(32):163-164.

[2]李長勤,閆呈新,朱建忠,等.循證醫學在影像學研究生教學中的價值[J].循證醫學,2012,12(5):314-316,320.

第11篇

醫學影像學是現代醫學領域發展最快、涉及范圍最廣的學科之一。從形態學到功能、分子影像學,從靜態到動態,從二維到三維,從定性診斷到定量診斷,從單純診斷到診斷、治療并重,現代醫學影像學與傳統醫學影像學相比,有許多新特點、新領域。如何改革與完善醫學影像學教學,使之更好地適應臨床、科研以及教學的需要,有不少問題值得思考 [1,2] 。

1 教學內容與教學重點

現代醫學影像學借助普通放射、CT、MRI、DSA、USG和ECT等不同的成像原理與方法,使人體內部解剖和器官成像,以了解人體解剖、生理功能狀況及病理變化,在影像監視下采集標本或對某些疾病進行治療,達到活體診斷和介入治療的目的。其獲取影像、處理影像、分析與利用影像的深度和廣度都是傳統放射學科無法比擬的。實習現代醫學影像學不僅要掌握豐富的專業內容,而且要具備一定的物理、數學、計算機知識,有扎實的解剖、病理、生理、生化甚至分子生物學基礎,同時也要了解和掌握內、外、婦、兒等臨床相關學科知識與技能。僅靠四五年系統學習與實習很難系統掌握全部內容。在現有學制的情況下,強調專業知識的培養,必然影響基礎理論和相關臨床知識的學習,使學生知識面過窄,影響學生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潛力。反之會造成學生專業知識少,一時難以適應影像科工作,又會影響學校和學生的聲譽,甚至影響學生就業。因此,基礎理論、專業知識、臨床相關學科知識,及專業本身各內容如何合理安排和突出重點,需要組織醫學影像學專家、老師、有相當工作經驗的影像畢業生及在校學生進行深入討論;是否參考國外做法,改變醫學影像學專業學生的學制與培養方法需要探討 [1~4] 。

2 醫學影像學發展與教學內容更新

自倫琴1895年發現X線,放射學形成到現在,影像專業雖然只有百年歷史,但其發展著實令人驚嘆。不僅CT、MRI軟硬件的更新令人目不暇接,數字影像給普放、介入嶄新的發展機遇,現在幾乎人體每個系統都與影像有著密切的關系;DSA、CT、MRI、USG等導向下的治療更使介入治療“無孔不如、無孔也入”,各種微創治療在國內外開展得正是如火如荼;現代影像學已不在單純是反映人體的解剖和病理改變的經驗學科。它不單可提供質的診斷,還可區分量的差別,已深入到活體功能研究(腦、心、肝、腎等功能成像)、反映活體生化代謝及分子生物學改變等領域,分子影像學已經悄然興起。現在世界上每年都會涌現許多新的影像成果和專著。而我們的影像學教材,盡管不斷改版與更新內容,仍然明顯落后于醫學影像學的發展。一些內容沒掌握已經過時,一些內容學了臨床已不再應用,一些臨床常用的內容反而沒學的現象經常遇到 [1,2,4] 。因此,醫學影像學教師加強學習與交流十分重要,這樣既利于及時補充學術界公認的重要內容、刪除過時內容,也利于啟發學生探索學習新知識的興趣。

3 基礎理論學習與學習能力培養

現代醫學影像學橫跨諸多學科,在知識時代不僅本身隨影像設備和檢查技術不斷發展,相關學科的進步也在有力地推動著影像學學科的發展。學生時代再長、學生再用功,掌握的內容仍然是有限的。這就使得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尤為重要;這就使解剖、病理、生理、生化等專業基礎學科顯得尤為重要,它們不僅是影像的基石,而且知識更新相對較慢 [2,4,5] 。只有醫學基礎扎實,自學與終生學習能力較強者,才能最終成為醫學影像學科的佼佼者。

4 講授式教學與啟發式教學

隨著計算機軟硬件的飛速發展,多媒體教學已逐漸為 各大院校采納。教學模式概括起來可分為講授式教學與啟發式教學兩種,前者教師先講授基本原理、概念、定義,如龕影、充盈缺損的定義及影像征象,附以圖像、文字說明加深基本知識的理解,以使學生有效的學習。后者教師先提出問題,由學生通過計算機網絡的影像教學系統及手頭資料,進行檢索、學習,教師可及時回答個別問題,也可通過投影儀呈現共同存在的問題,進行歸納和總結。講授式教學教師主動、學生被動,學時易控制,適合基本原理、概念和定義等內容的學習。啟發式教學應學生主動、教師引導,注重學習過程,利于提高學生對影像知識的分析能力、自學能力及運用能力 [6~8] 。實際教學過程中那些內容適合講授式教學,那些內容適合啟發式教學,兩種方法如何相互結合,達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尚需在影像多媒體教學中不斷探索提高。

5 知識考核與能力考核

傳統的考核多注重考核學生掌握知識的多少,而不是學習知識能力的大小;注重考核學生技能掌握的多少,而不是學習技能能力的高低。學校以此判定教師工作的好壞,醫院以此評價學生的優劣。這種考核只能反映一定時期的教、學結果,不能反映學生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的本領,難以適應醫學影像快速發展的需要,這不僅使教師的教學方法陷于陳舊古板,而且使一些再學習能力、發展潛力大、動手能力強的學生長期得不到有效鍛煉和培養 [1,2,7] 。因此,如何傳統的考核知識與技能與考核學生掌握新知識、新技能的本領相結合,也應已成為學校和醫院教學中關注的問題之一。總之,現代醫學影像學涵蓋學科領域廣,知識更新速度快,學生學習任務重,目前確實有必要站在發展的角度,從學校培養學生的近期和遠期效果綜合審視現代醫學影像學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教學目的與考核機制。

參考文獻

1 Luckett DR.Recruitment and retention topics for a changing environment inmedical imaging.Clin LeadershManag Rev,2002,16(2):103-108.

2 吳恩惠,白人駒,劉望彭,等.醫學影像診斷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

3 Casady WM,Dowd TA.Staff retention and recruitment:“one great deˉpartment”.Radiol Manage,2002,24(5):18-25.

4 Scheiner JD,MainieroMB.Effectiveness and student perceptions of stanˉdardized radiology clerkship lectures:a comparsion between resident and attending radiologist performances.Acad Radiol,2003,10(1):87-90.

5 Pretorius ES,SolomonJA,Stribling C.Medical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inclusion of a research year within diagnostic radiology residency:a surˉvey of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the2002NRMP match.National Resiˉdent Matching Program.Acad Radiol,2003,10(1):77-82.

6 Goldberg DJ,DeMarco JK,Parikh T.Internet-based interactive teachˉing file for neuroradiology.AJR Am J Roentgenol,2000,175(5):1371-1373.

第12篇

現今科學技術飛速發展,醫療診斷、治療對科學技術的依賴性日益加強,醫學放射成像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就是眾多醫學技術的一種,醫學影像檢查技術包括X線、CT、MR、超聲、窺鏡、血管造影等,影像學技術的發展,導致了臨床對影像學數據信息分析技術需求的增高,進而促進了醫學影像信息學的產生與發展[1]。醫學影像信息學指基于臨床醫學影像存儲與通信,應用計算機技術解決臨床影像分析、數據處理的技術管理系統,主要發揮收集和處理患者放射科的登記、分診、影像診斷報告以及放射科的各項信息查詢等臨床醫療信息的作用[2]。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影像學技術逐漸實現了數字化、無膠片化。臨床實例分析結果顯示醫學放射成像技術與醫學影像信息學相輔相承,共同促進、共同完善,本文主要對醫學放射成像與醫學影像信息學間的關系展開探討,以下是本次研究全部內容。

1.資料

1.1三維CT成像與醫學影像信息學

醫學放射成像技術能夠簡單、直觀的反應患者身體內部臟器、骨頭等病變情況,極大的提高了臨床診斷準確度及精密度。20世紀80年代以來,計算機技術飛速發展,計算機存儲量大、分析速度快等特點逐漸應用于醫學放射成像技術,醫學放射成像技術與醫學影像信息技術的結合促進了醫學放射成像信息的數字化轉變,簡化了醫學影像分析難度,提高了圖像分析的準確度,同時計算機技術的應用能夠顯著提高放射成像圖片的質量,并且有助于醫學影像圖像數據的系統化管理,降低了工作人員勞動強度,同時有助于醫學信息系統化管理[3]。

具體應用實例包括三維CT隨著醫學影像學的發展其圖像分辨率、數據采集速度、射線利用率、人體射線吸收劑量分別向著更高、更快、更高、更低的方向發展,現代臨床應用的錐型束螺旋CT即隨著平板(2D)檢測器的發展,影像學的發展逐漸解決了傳統醫學放射成像不能解決的全身或者較長身體部位的檢查問題,錐型束螺旋CT重建算法極大的提高了醫學影像質量[4]。20世紀90年代后期隨著計算機技術在醫學領域的應用與發展,實時X線平板(2D)檢測器技術逐漸成熟,克服了傳統組合斷層成像數據采集速度慢、噪聲干擾和幾何失真等問題,獲得高質量的實時數字X-線圖像,豐富和發展了臨床數字放射攝影和真三維CT圖像信息采集[5]。

1.2多源螺旋CT成像檢測技術與醫學影像信息學

傳統螺旋CT成像檢測技術受信息采集時間、螺旋速度等限制,很難對運動心臟的臨床數據進行采集。計算機軟硬件、多媒體以及通信技術的高速發展促進人類生活方式及生活水平不斷發展的今天,患者及臨床醫學對醫學影像的需求及要求不斷增長,這些均在極大的程度上促進了科學工作者對醫學影像技術的改革,為了克服傳統螺旋CT成像檢測技術的上述不足,科學工作者逐漸將醫學影像信息學技術應用于醫學成像領域,2005年SOMATOM Definition雙源螺旋CT檢測器應用而生,該檢測技術解決了單源螺旋CT檢測器不能解決的心臟及冠狀動脈情況的觀察,但是雙源螺旋CT則不存在精確重建的算法,為了克服這一技術問題,多源錐束成像裝置應用而生,這一技術發展得益于醫學影像信息學的發展實現了快速、精準控制多個X射線管,進而實現了同時獲取多投影角下的投影數據信息,這重建[6]。醫學影像信息學的發展促進了醫學放射成像技術向著更加快速、精準、方便的方向發展,同時還增加了醫學影像信息存儲量,同時能夠實現影像信息的遠程分析。

1.3電子掃描CT與醫學影像信息學

電子掃描CT是采用掃描電子束X射線進行醫學影像信息采集的醫療器械,該設備依靠陰極X射線管發射的電子束沿軸線加速與聚焦進行的順序觸發式掃描,能夠應用于動態心臟檢查。但是傳統電子掃描CT成像檢測器上不能裝防散射柵葉片,因此不能保證醫學圖像質量由于散射而受到影響,同時檢測器上香蕉形的放射剖面嚴重降低了系統的幾何劑量效率,此外傳統X線管的功率比較低,一般不適用于大體形的病人應用,受環境影響較大[7]。隨著醫學影像學的發展,逐漸克服了電子掃描CT的上述不足,綜合了錐束螺旋CT與電子掃描CT的共同優點,對電子掃描CT設備進行改造,設計了一個供小動物成像用的電子束微型,并改進了計算機數據處理系統,有效地克服了傳統電子掃描CT圖像質量差、幾何效率低、信噪比大等缺點。電子掃描CT的發展同時刺激了椎束變螺旋CT理論的發展。

2.討論

醫學影像信息學的不斷發展,實現了對醫學放射圖像的數字化分析與存儲,這一改變在一定程度上極大的節省了醫療成本,同時數字化醫學影像信息存儲節省了存儲空間,提高了臨床工作效率,而且克服了傳統圖像儲存存在的圖片因長時間存放而褪色、失真等問題,降低了醫院信息管理費用,而且醫學影像學的發展導致了醫學放射成像技術的發展導致的工作效率的提高,極大的增大了醫院的經濟收益。醫學影像信息學的發展,簡化了醫生的工作內容,有助于提高醫院的診斷水平及準確度的提高,而且有利于醫院對典型病理信息的收集、存儲及管理,同時實現了全面的醫療技術交流,有助于醫學技術的成熟與發展。

綜上所述,醫學放射成像與醫學影像信息學間相輔相承,共同發展。醫學影像信息學的發展一方面無形的促進了醫學放射成像技術的發展,進而促進了醫學影像信息學的逐步完善;另一方面醫學放射成像技術以及醫學影像信息學的不斷發展,促進了計算機技術在醫學領域的廣泛應用,實現了醫學技術的快速、精準、方便、廉價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振國,徐崇強.數字化X線成像在臨床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工程,2011,19(12):113-115.

[2]曹厚德.醫學影像網格技術―醫學影像數據共享的新動向[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7,41(2):115-116.

[3]李小虎,束宏敏,李曉,等.醫學影像學科學研究的特征及發展變化方向[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14,3(10):30-36.

[4]張建年.多層螺旋CT在鑒別新舊胸腰椎壓縮骨折中的應用[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1,27(1):142-143.

[5]謝顯孝,張勇.數字化X線成像的臨床應用[J].中國醫學創新,2009,(2):75-76.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有码 |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欧美特级 | 亚洲欧美人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成a人v在线观看 | 亚洲中文在线视频 | 精品少妇性服务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