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18 18:21:5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品牌創新戰略,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服裝企業自主創新戰略
企業是自主創新的主體。但是,我國服裝企業目前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創新體系不健全,缺乏對先進技術的消化吸收能力,技術創新、原創設計開發能力弱。2004年全國工業普查顯示,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用于研發方面的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為0.56%,紡織工業只有0.3%。不少企業熱衷于通過購買國外的生產設備來引進技術,忽視軟技術的引進和對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創新,其結果只能是“引進、引進、再引進”,國內服裝業總體技術狀況沒有得到根本轉變。
一、自主創新的含義及基本類型
自主品牌的前提是自主創新,我國關于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明確要求,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形成自主創新的基本體制架構。
自主創新是指通過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獨特的核心技術以及在此基礎上實現新產品的價值的過程。自主創新包括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自主創新的成果,一般體現為新的科學發現以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產品、品牌等。
原始創新:是指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原理性主導技術等創新成果。原始性創新意味著在研究開發方面,特別是在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研究領域取得獨有的發現或發明。原始性創新是最根本的創新,是最能體現智慧的創新,是一個民族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貢獻的重要體現。
集成創新:是指通過對各種現有技術的有效集成,形成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或者新興產業。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是指在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學習、分析、借鑒,進行再創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發展中國家通過向發達國家直接引進先進技術,尤其是通過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方式獲得國外先進技術,經過消化吸收實現自主創新,大大縮短了創新時間,也降低了創新風險。
二、服裝企業自主創新的戰略選擇
經過十余年的快速發展,我國服裝產業有了質的提高,產量和產值有了很大增長,但是,這個產業仍然處于比較低級的發展階段,產業快速成長的動力主要是勞動力比較優勢,在這種情形下,女裝企業所采取的發展模式僅僅是低成本和面向國際市場的貼牌生產。
貼牌生產的嚴峻現實使得我國服裝企業的利潤微薄。統計資料表明,整個服裝產業的供應鏈利潤分配,大致符合加工環節10%,接單環節20%,品牌和營銷70%的比率。服裝企業在沒有技術、沒有盈利的情況下根本沒有實力進行研發投入,由此導致其缺乏市場競爭力。鑒于以上原因,本文認為,理論型的原始創新對于我國服裝企業來講不太現實,借鑒意大利、法國、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和技術,采取集成創新戰略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自主創新戰略模式比較適合杭州女裝企業。
從創新的手段和態勢來看,考慮到我國服裝企業的區域位勢、地理文化、企業規模、技術實力等多方面的影響因素,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戰略又分為如下幾種:
1.率先創新戰略
這是一種典型的“先發制人”戰略。其最大特點和優點均體現在“率先”二字上。它要求服裝企業搶在所有競爭對手之前完成技術創新并將創新產品投放市場,從而獲取高額的早期“壟斷”利潤。幾乎所有具有強大技術創新能力的企業都把這一戰略視為戰勝競爭對手的“法寶”,但從我國服裝企業現狀來看,大部分企業都不具備實施這一戰略的能力。
2.模仿創新戰略
這是一種典型的“后發制人”戰略,其思想精髓是“先模仿后趕超”。采取這種戰略的原因或者是服裝企業自身創新能力不足,難以在“創新的優先權”方面與“率先創新者”一決高下,或者是實施率先創新戰略在經濟上不可行或不合算。同率先創新戰略相比,模仿創新戰略的突出優點是省力氣、見效快、風險小、投入產出比高。采用模仿創新戰略是后發達國家和企業快速成長并后來居上的必由之路,因此理應成為我國多數服裝企業當前首選的技術創新戰略。
目前我國服裝企業采取模仿創新的模式比較普遍,杭州江南布衣服飾有限公司通過模仿創新取得了一定成功。由于自身規模和技術實力有限,在每年的不同季節,公司都要派優秀的設計人員到國內外先進的服裝生產地區考察,對市場上流行的服裝產品進行研究和消化,同時結合企業目標消費群體的特點進行局部性的改進,然后投放市場。事實證明,這種創新模式既有利于節約成本,規避研發能力弱等劣勢,又可以滿足市場需求,促進企業增長。
3.合作創新戰略
進入21世紀以來,由于企業自身的局限性,競爭模式已經從傳統的“對抗競爭”轉向“合作競爭”。在這種形勢下,服裝企業如果還在“閉門造車”式地搞“獨立創新”,就不僅是不經濟和高風險的,更是不明智和不可行的。事實上,現今的企業大都通過與其他單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開展合作創新來提升技術能力。對于自身創新能力比較薄弱的服裝企業來說,合作創新戰略就是一種最有效的“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戰略,是通過“借力策略”迅速壯大自身創新能力和提高創新績效的捷徑。合作創新戰略的最大優點是能使合作各方在創新過程中“各盡所能、優勢互補、風險同擔、利益共享”。
由于我國服裝企業的集群優勢明顯,區域聯系緊密,所以合作創新也是比較適合我國服裝企業現狀的一種創新模式。服裝企業可以充分利用集群優勢,采取區域性的聯合開發、技術共享等優勢互補策略謀得共同發展,這在我國服裝企業整體能力和規模處于劣勢的現實條件下顯得尤為重要。
4.核心能力戰略
這是一種典型的“揚長避短”戰略,其核心思想是“集中優勢兵力于優勢領域或特色領域以取得競爭優勢”。企業能否快速、健康、持續地發展下去,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技術創新的可持續性,企業的核心能力是其技術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源泉和不竭動力,也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創新領先企業一般都是應用核心能力戰略的專家,它們不但能夠準確地發現自身的核心能力,能夠非常專注地將自身“精力”應用于核心能力的培養和維護上。
參考文獻:
[1].柴俊武.品牌資產的界定及其評估模型評介[J].南開管理論,2005,8,42-46.
[2].楊以雄,萬艷敏.服裝品牌資產評估方法的應用與研究[J].東華大學學報,2002,7,1-3.
[3].范秀成.品牌權益及測評體系分析[J].南開管理評論,2000,1.
[4].盧泰宏,黃勝兵,羅紀寧.論品牌資產的定義[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4.
[5].Cobb-Walgren,C.J.Ruble,C.A.andDonthu,N.BrandEquity,BrandPreference,andPurchaseIntent[J].JournalofAdvertising,1995,Vol.24,No.3,pp.25-40.
關鍵詞:技術創新戰略;家電企業;海爾集團
1技術創新戰略選擇的依據
1.1技術創新戰略的比較
技術創新戰略一般分為自主創新戰略、模仿創新戰略和合作創新戰略,其特點各不相同。相比較而言,自主創新對企業的資金、研發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模仿創新則對這些方面的要求較弱一些,但它要求企業能很好的吸收所引進的技術,從而從工藝上更好的創新,來增強企業的競爭力;合作創新則要求合作主體之間細節的劃分清晰,權責明確,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趨勢,這種創新戰略越來越多的被企業所采用。
1.2兩種典型技術創新模式
現在一般存在著兩種基本的創新戰略觀點:一種是十分普遍的觀點即模仿創新——自主創新;另一種是現在從兩彈一星、吉利等這些案例所引發出來的直接自主創新的戰略。那么相對我國的家電行業的企業到底應該采取何種創新戰略途徑?下面引用彭紀生、劉春林建立的自主創新與模仿創新的博弈分析模型,以期對我國家電行業的技術創新模式的選擇提供借鑒。
1.2.1自主創新與模仿創新的博弈分析
為表述的方便,考慮兩個企業(企業1和企業2)均可獨立進行一項創新研究的博弈問題。由于企業自主開發需要研究成本并需承擔失敗風險,故假設該項研究需要投入的直接成本為c,對每個企業來說,成功的概率均為p。并設在不計成本的情況下,任何一個企業的研究成功將給企業1和企業2分別帶來v1和v2的效用(或收益)。但是如果只有一個企業研究成功,另一個企業為共享研究成果,必須付給成功者一定使用費d(一般假定d于是對兩個企業而言,有4種不同的策略組合,即企業1創新、企業2模仿;企業1模仿、企業2創新;企業1和企業2都創新;企業1和企業2都模仿。
1.2.2分析結論
如果兩個企業效用(v1和v2)分別位于分界線((c/p)-d)的兩側,那么高效
用的企業選擇創新,低效用的企業選擇模仿,是一個重復剔除的占優均衡策略。如圖:
根據圖中的這一博弈模型,我們得出如下結論:經濟發達的國家企業進行自主創新研發新的技術所帶來的收益相對高于經濟不發達的國家企業;同時前者的創新成功率相對較高,也更刺激其積極進行新技術的研發。對于經濟相對不發達的國家企業進行新的研發有可能得不償失。因此當兩企業的創新收益分別位于分界線((c/p)-d)的兩側時,中國企業選擇模仿創新是博弈的均衡解。
2案例分析
2.1海爾的現狀
海爾是在引進德國Liebherr公司冰箱生產技術而成立的青島冰箱總廠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84年1月1日,經青島市經委決定,將青島東風電機總廠與青島工具四總廠合并成立青島冰箱。同年員工有800名,銷售額為348萬元,赤字是147萬元。2001年海爾的全球銷售額達602億元,年平均增長率約為78%。到了2001年,海爾擁有包括白色家電、黑色家電、米色家電在內的96大門類15100多個規格的產品群,并出口世界160個國家和地區。2003年,海爾全球營業額實現806億元,并蟬聯中國最有價值品牌第一名。2004年1月31日,世界五大品牌價值評估架構之一的世界品牌實驗室編制的《世界最具影響力的100個品牌》報告揭曉,中國海爾唯一入選。在海外市場上,海爾已建立起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全球設計網絡、制造網絡、營銷與服務網絡。現有設計中心18個,工業園10個。營銷網點58800個,服務網點11976個。2.2海爾的技術創新戰略模式
2.2.1發展初期模仿創新戰略
1984年,在“起步晚,起點高”的思想指導下,青島冰箱在青島市經委的指導下,比較和研究世界上32家冰箱的技術資料,決定從德國Liebherr公司引進4星級冰箱的生產技術及設備。在這個階段,其研發活動的重點在于對引進技術的掌握,為此,海爾委派技術人員赴德國Liebherr公司接受培訓。通過學習、消化,海爾突破了內部技術瓶頸,并進行模仿創新,推出了亞洲第一臺4星級電冰箱。此后,海爾進入其他的家電領域時,也采用同樣的做法,如1993年與意大利Merloni公司合資,生產滾筒式全自動洗衣機。
海爾集團并不是僅僅單方面的停留在“高起點”的引進技術,同時還十分注重吸收消化技術,從而更好的創新。隨著產品的逐步系列化,海爾擬議低成本、高質量擴大本地市場,并打開海外市場。此時海爾步入了改進創新階段,在實施全面質量管理(TOM)的同時,其管理焦點向降低成本轉移。在這一階段,海爾德研發活動的重點在于生產工藝的創新和零部件的國產化。為更好滿足本地市場需求,海爾通過反求工程進行工藝創新,針對中國市場的特點,開發出了適合國情的門冰箱,并通過了美國UL認證,逐步與國際接軌。
2.2.2中期至今合作創新、自主創新
實現了產品的多樣化以后,海爾開始以直接出口的方式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在“日清日高、日事日畢”的管理模式下,海爾把管理焦點放在改進產品性能上,對已有的技術的改進。海爾瞄準新的市場需求,以改進性產品創新為主,利用技術積累,逐步形成自主的研發能力,在國際上率先攻克冰箱無氟、節能、大力冷凍三合一的難題,走上了自主創新之路。
海爾產品門類已相當齊全,其主導戰略演化為海外市場設計、生產、營銷的三位一體化。在這個階段,海爾研發活動的重點一方面在于對現有技術的整合創新,如把變頻技術運用到冰箱中,開發出變頻冰箱;把現代信息技術運用到冰箱中,開發出網絡冰箱;另一方面,力求緊密跟蹤世界前沿技術,通過在發達國家和地區建立信息分中心和設計網絡,及時獲取國際最新資訊。在技術策略上,則更加注重運用全球科技資源,形成了包括戰略聯盟工作系統、產學研工作系統等在內的技術創新外部體系。海爾利用新興技術,捕獲潛在市場需求,并初步實現了技術創新的全球化,如海爾出口美國的冰箱都由洛杉磯設計分部研制;無霜保濕、智能保鮮的“無霜金王子”系列新產品由法國設計分部開發。
3我國家電企業的創新模式選擇
從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來看,我國已處于工業化的第二階段,工業發展為技術創新提供了巨大的市場需求。但我國不能簡單地講應該采取何種創新戰略,應該根絕不同的產業,產業的不同發展時期等因素出發來討論采取何種戰略。對于我國的家電行業的技術創新戰略,基于海爾案例的發現及結論,本人盡發表以下自己的見解。
中國家電企業的技術創新戰略模式應該采取以模仿創新-自主創新為主線的戰略來發展。從海爾的案例中我們發現,企業發展的初期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和管理是海爾高速成長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引進技術就應該引進最核心的也最先進的技術。泰康人壽董事長陳東升就曾說過:要找就找最頂級的企業去模仿,這樣才會大大縮短我們和發達國家,和行業頂級企業之間的差距。同時成熟的技術領域,技術創新的空間也越來越有限,家電行業相對處于成長、成熟期,在這個階段采取模仿創新是比較好的選擇。海爾進入冰箱業時引進的就是德國Liebherr4星級冰箱的生產技術和設備。
模仿創新是先去模仿然后吸引轉化為自己的東西,最后去創新,當前我國企業發展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技術的消化、吸收及開發的能力很弱。大部分企業只是重視技術引進和掌握,通過先進技術、設備等制造產品、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而忽略了對技術的吸收以及進步已不創新、開發。海爾成立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其目的是通過中央研究院研究超前10年的技術,增加技術儲備。既要跟蹤和分析研究與集團發展密切相關的超前技術,又要著重搞好這些超前技術的商品化工作,使得各類超前技術在中央研究院得到二次開發和技術重組,實現商品化,最終形成高新技術產業一條龍。
一個企業要尋求長足的發展,要最終在市場里立足,就必須具有自己獨特的內容,家電行業的市場發展空間較大,通過各種技術的融合仍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因此在模仿創新為企業贏得市場、資金、技術的條件下,當企業發展壯大以后就應該進行自主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先于其他企業走在市場的前列,才能在市場上更具有競爭優勢。近年來海爾洗衣機自主創新生產的世界上第四種洗衣機“雙動力”、6A自動檔洗干一體機等產品不但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更在滿足用戶需求的同時成功完成了我們洗衣機從追隨世界洗衣機行業潮流,到引領世界洗衣機行業的發展潮流的轉換。其在上市第一個月就占據了國內高端市場能夠50%的份額。2005年更以中國自主品牌納入了國際IEC標準提案。
合作創新在企業發展的任何時期都是可以積極謀求的。當今社會是一個多元化的、謀求共同發展的社會,各個企業間的相互合作不斷的加強,沒有任何一個企業可以在脫離其他企業而獨立的生存。加強企業間的交流,相互學習,這樣才能使我們自己的企業得以更好的發展。而且各種創新戰略并不是相互排斥的,我們采取配合使用多種戰略的方式,來促進企業的發展,達到最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趙玉林.創新經濟學[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3).
[2]彭紀生,劉春林.自主創新與模仿創新的博弈分析[J].科學管理研究,2003,(6).
關鍵詞: 高科技企業 技術創新戰略 戰略類型 戰略分析方法
一、高科技企業技術創新戰略職能的提升
“戰略”一詞與企業經營聯系在一起并得到廣泛應用的時間并不長,最初出現在西方經營名著《經理的職能》(巴納德著)一書中,而“企業戰略”的廣泛應用是在1965年(美)經濟學家安索夫的《企業戰略論》一書問世后。企業戰略是指在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的條件下,企業以超越對手,發展自己為目的,以爭奪顧客,爭奪市場為主要內容,所展開的一系列帶有全局性、根本性和長遠性的謀劃。根據它實施的范圍、層次分為總體戰略、經營單位戰略和職能戰略。高層戰略注重做正確的事來改進效能,底層戰略注重正確地做事來改進效率。完整的企業戰略過程包括戰略的分析制定、組織實施和協調控制。高科技企業技術創新戰略就是高科技企業為達到一個長遠的,全局的技術創新目標而制定的方針和政策,是對某種創新趨勢進行控制的行動準則,屬于總體戰略下的職能戰略。但由于技術創新在當代企業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實際上從戰略職能的角度來看,技術創新戰略已突破了底層次戰略的“正確地做事”的界定,要求具有幫助企業“做正確的事”的作用。
當代的高科技企業技術創新戰略職能主要包括:(1)高科技企業通過制定技術創新戰略,對企業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有了比較全面深入的認識,明確了本企業在市場中的地位、技術創新的目標,使企業有充分的準備面對變化迅速的技術發展趨勢,而不被一時得失所迷惑。在環境突變的情況下,企業也可以采用應變戰略,不至于忙亂和束手無策。
(2)高科技企業有了技術創新戰略,就有了技術創新發展的總綱,為各種中、短期技術創新活動提供了一個長期的、統一的主題和指南。這有助于企業盡量捕捉機會,以一貫的戰略敏銳感發現新產品、新工藝、新市場等。
(3)正確的技術創新戰略能使高科技企業最合理地利用所擁有的各種資源,達到較佳的協調和綜合效果,即所謂的“1+1>2”。技術創新是一個技術、資金密集性的活動,通過分析外部環境來選擇正確的技術創新目標、戰略模式,制定科學的實施過程,做到物盡其用的資源配置,這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成功與否是意義重大的。
(4)技術創新戰略的存在能統一職工思想,增強凝聚力,通過職工不同程度地參與戰略的醞釀、決策和實施,有助于形成科學的認識和正確的行為,能調動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全員創新的企業文化。
(5)歷史地看,技術創新一經出現就會在社會上產生巨大的示范作用,那些未獲得潛在的超常利潤的企業便會渴望分享其利,從而形成巨大的模仿。眾多的模仿使有限的率先創新大面積地擴散,由技術擴散引起的投資亦會導致投資過剩形成經濟停滯。只有再開展新一輪的技術創新,經濟才會有全面的復蘇和繁榮。這樣反復,經濟出現了周期,其中技術創新是主要因素之一,企業通過制定戰略,可把握技術創新中的趨勢,順應其發展,不但可以生存,還可以獲得超常利潤,發展壯大。
(6)高科技企業技術創新面臨的主要風險是投機性風險,造成這種風險的原因來自于技術創新過程中的不對稱信息和不完全信息,而戰略具有聯系內部與外部的特點,其制定過程是個開放式的信息接受、反映、決策、反饋、再決策的循環改進過程,它能夠減少這種風險帶來的不確定性。
二、高科技企業技術創新戰略目標的重新劃分
當前高科技產品開發的方向是多功能化及高能化、微型化及大型化、智能化及簡單化、多樣化及個性化。順應這種潮流,高科技企業要樹立正確的技術創新使命,即以技術創新活動為手段促進經濟高質量增長,以滿足不斷變化的消費需求,使企業長期持續生存和發展下去。
而高科技企業技術創新戰略的目標則是對高科技企業技術創新戰略使命的進一步具體、明確的解釋,其構成了技術創新戰略的基本內容,反映了高科技企業在一定時期內技術創新活動的方向和所要達到的水平。它既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以往對技術創新戰略目標的描述是總體戰略目標下的子目標,沒有單獨的使命。例如,為達到總體發展戰略目標的要求則技術創新貢獻率應達到某種程度。這里,考慮到技術創新戰略層次和職能的變化,對技術創新戰略的實施期望結果加以總結,無非有兩種:一是經濟效益的攀升,二是長期獲取經濟效益的能力即核心技術能力的提高。進而,我們將高科技企業技術創新目標分為兩類,包括經濟目標和技術目標。經濟目標具體包括:市場份額、產品質量與效益的提升。技術目標具體包括:對現有產品生產方法的根本改進、對現有產品的漸進創新、采用別人開發的技術、對率先創新者的模仿。從依存關系來看,經濟目標是核心,技術目標的制定是為了實現經濟目標,技術目標的不斷實現確保了經濟目標實現的持久性,經濟目標的實現為下一步技術目標奠定了基礎。
三、高科技企業技術創新戰略類型的重新劃分
直到目前為止,技術創新戰略的類型也沒有一個統一的分類標準。按照邁克爾•波特的競爭優勢理論,他將技術創新戰略分為;1、成本領先戰略。2、技術領先戰略。3、歧聚戰略。從具體應用來看,英國學者弗里曼將技術創新戰略按創新時機和創新程度分為:1、進攻型戰略2、防御型戰略3、模仿型戰略。英國的教科書中根據安索夫對經營戰略的分類將技術創新戰略分為:1、市場領先戰略。2、追隨者領先戰略。3、應用工程戰略。4、模仿戰略。然而,現有這些分類沒有區分開高科技企業對技術目標和市場目標的不同追求。因此,如果對現有高科技企業技術創新戰略類型按照兩種不同的戰略目標劃分,則有:一是追求技術目標的技術創新戰略,二是追求經濟目標的技術創新戰略。
技術目標的技術創新戰略包括:
1、領先戰略。該戰略是要求企業在技術創新上做到始終“領先”,總是要得到第一筆豐厚的超額利潤,或者在長期內形成知識產權的壟斷獲取利益。它需要企業有強大的技術研發、市場推廣力量,只有那些“航母級”高科技企業更加鐘情于此戰略。
2、追隨戰略。該戰略的目標是企業不搶先研究和開發新產品,而是當市場上出現成功的新產品時,立即對技術領先者的技術進行仿造或加以改進,并迅速占領市場。該戰略的優點是:避免了應用研究及可能進行的基礎研究所需要的大量投資;克服了新產品在其最初形態時所可能帶有的缺陷。高科技企業選擇這種戰略,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即高水平的技術情報專家,高效率的消化、吸收和創新能力,極富有彈性的研究開發組織等。當然,該戰略也有缺點,那就是企業受新產品技術專利保護的影響和市場開拓的有限性制約。
3、模仿戰略。當企業缺乏技術專家、缺少實驗設備以及獨立的研究開發機構時,企業宜于采用此戰略方法。但選用該戰略時,企業應具有良好的信息系統,能迅速、及時地掌握其它企業和研究機構的研究開發動向和成果,使企業具備進入市場競爭的能力。該戰略的缺點是由于模仿,有可能利潤較少,同時企業技術水平將永遠落在技術輸出企業的后面。
4、引進先進技術的拿來主義戰略。這種戰略雖然是低檔次的戰略,但對于缺少技術、資金的企業不失是一條捷徑,其關鍵在于及時向“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戰略”的轉化。
5、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戰略。由掌握現有高科技產品的生產技術到對產品的改進,這種轉化的核心在于培育技術創新能力,該能力來源于吸收先進技術,消化理解后的再認識,對外在技術由使用到內化的過程中。戰后的日本許多企業依此成功,如被稱為“創新之神”的索尼,其實質就是對當時先進產品學習后的二次創新。
經濟目標的技術創新戰略包括:
1、“集中一點” 戰略。該戰略大多為中小型規模的高科技企業使用,由于其資源有限,往往無法經營多品種的產品以分散風險,所以最好集中兵力,通過選擇能使企業發揮自身優勢的細分市場來進行專業的經營。采用這種戰略往往過分依賴于某種產品或技術適用的特定細分市場,一旦市場變化、需求下降,就會給企業的生存帶來威脅。因此,為了盡量減少風險,采用這種戰略的高科技中小企業要不斷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在界定好的細小目標市場上站穩、站牢。
2、特色經營戰略。該戰略側重于樹立歧異性,包括產品本身差別化和營銷戰略理念的特色定位。隨著人們消費觀念變化,對個性追求的增強,高科技產品為每個不同的人提供不同的服務的理念已逐步被認同。特色經營戰略利用客戶對品牌的忠誠以及由此產生的對價格敏感性的下降使企業得以避開激烈的價格競爭,從而能夠比較長遠地樹立起優勢地位,逐步擴大市場占有率。
3、聯盟戰略。選擇該戰略的高科技企業通過與其它企業合作,獲取互補優勢,利用合作伙伴的分銷渠道,較易地將產品擴展至合作伙伴的市場。它分為高科技大型企業之間的“強強聯盟戰略”、中小企業與大企業之間的“強弱協作戰略”和中小企業之間的“弱弱聯合競爭戰略”。 尤為重要的是:傳統產業與大量代表新興產業的高科技企業的結合,創造新的營銷渠道,如網上購物交易,網上咨詢、市場調查等業務的展開,這在客觀上增強了傳統企業對高科技企業的依賴性,為高科技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4切入戰略。該戰略注重于填補市場空白點,可以擴大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將品牌的知名度在消費者心目中提升。這是根據部分的高科技企業機動靈活、市場適應性較強的特點而制定的一種經營戰略。切入點的特征為:(1)、產品壽命周期較短,只能在一段時間內加以生產,傳統企業反映跟不上技術變化的產品領域。(2)、由于許多高科技產品個性化需求很強,屬于多品種、小批量生產的產品,一般大企業追求規模經濟而不愿插足這樣的領域。(3)、技術和市場風險較大,但市場前景明朗的領域。
四、高科技企業技術創新的戰略分析方法的評析
戰略選擇是建立在透徹的戰略分析基礎之上的。如果從戰略發展史上考察,自從戰略管理理念被提出以來,主要有兩種分析方法:一是傳統的“以環境分析為基礎”的戰略分析方法,它源于波特的市場引力理論和“五力量模型”,即產生利潤的主要可能性均來自市場、取勝的關鍵在于確定有吸引力的競爭領域。而決定行業潛在盈利的在于五種力量——現有公司之間的競爭、新進入者面臨的障礙、購買者的議價能力、供應商的議價能力和潛在產品或替代服務的威脅。以該理論思想為基礎,擴展至政治、經濟、社會、行業,形成我們經常在教科書中看到的宏觀環境分析、中觀環境分析和微觀環境分析。二是1990年,由Hamel和Prahalad提出的“以核心競爭力為基礎”的分析方法。他們認為“一個組織是由相對獨立的資源、能力、競爭力組成的,這些要素是該組織戰略選擇的依據,即戰略分析的出發點。”由于上述資源的相對獨立性,其它企業的學習成本提高,因而擁有這些要素的企業具有競爭優勢。當這些要素組合具備工作能力后,競爭優勢便轉化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勢能轉化為動能”。這種能力是企業擁有的最有價值的資本,它是一種融于企業文化中的員工所掌握的技能和創造力,它具有區別于一般能力的特征:1、核心能力應當是有價值的,即核心能力應提高企業的效率,可以幫助企業在創造價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競爭對手做的更好。2、核心能力應當是異質。一個企業擁有的核心能力應該是企業獨一無二的,是企業成功的關鍵因素。核心能力的異質性決定了企業之間的異質性和效率的差異。3、核心能力應當是難以仿制的。4、核心能力應當是很難被替代的,不存在替代品的威脅或威脅很小。5、核心能力是局部優勢。它只在向客戶提供服務或產品過程的某一、兩個環節或方面存在,即企業并不是在每一個環節都優于競爭對手,因為這在一般情況下很難做到。這種方法在現代尤為流行。
“以環境為基礎”的分析方法實際運用是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在90年代初發展至頂峰。這段時期正是戰后西方發展的“大和平時期”,世界市場以賣方市場為主、需求旺盛,企業在成立和投資時,注重研究所投產業和細分市場的定位,以期獲得超額利潤。此時的企業定位作用勝過對資源的利用,而且企業所處的環境是相對靜態的,即產品生命周期較長、技術創新的作用是局部的。但是隨著70年代的石油危機、80年代以來的技術革命和90年代的金融危機等等,環境變化日益難以把握,技術創新的力量往往導致環境的徹底變化。相對靜態的環境分析產生的戰略落后于發展,而試圖動態化進行環境分析又因其磅礴而難以描述。今天的科技使人們難以想象明天的“景色”。這樣,原有的外部環境分析無法使企業技術創新準確定位,而相對既定的企業內部資源似乎為企業發展提供了戰略導向。這種叫做“核心競爭力”的資源成為當代許多企業成功的經驗,如SONY的精密制造技術、CANON的光學元件技術等。這樣,高科技企業培養核心競爭力不失為技術創新戰略發展的方向。
從當前來看,核心競爭力分析成為戰略分析的主流,相比之下的環境分析似乎不再重要。但,核心競爭力分析也只是作為企業家戰略分析的突破口、著手點,而非萬能的。我們知道,戰略的作用就在于長期規劃、在于與對手競爭中獲得持續優勢。如果離開環境談戰略,就如同一個人在閉門造車,推不出去;即使推出去了,也是個落伍的低級品,這樣就恰恰失去了戰略的意義。
故此,綜合運用兩種主要理論進行分析才是最佳的選擇,可以做到知己知彼、揚長補短,既有環境分析來了解客觀變化,又有核心能力或專攻技能的分析做到主觀上心中有數。這樣制定的高科技企業技術創新戰略方能做到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主要參考文獻:
[1] 邁克爾·波特著:《競爭戰略》 華夏出版社 1997年版
1.我國中部地區汽車工業已投入巨額研發資金加快自主創新
目前,我國中部地區汽車工業正處于高速成長期,不僅中部地區國有特大型汽車骨干企業東風汽車集團(前身為“二汽”)投巨額研發資金于自主創新,而且一些后起的大型民族汽車企業也投入巨額研發資金進行了自主創新,如我國民族汽車工業的領軍企業安徽蕪湖奇瑞汽車公司。國內商務車制造的領軍企業安徽江淮汽車集團投入巨資進軍自主品牌轎車、輕卡、中卡、重卡、SRV和MPV等,其發展思路是在全面整合全球汽車制造工業的最佳資源的基礎上自主創新,爭做國際汽車制造業一強。
2.我國中部地區自主品牌汽車經過市場考驗已贏得國內外市場
安徽奇瑞及其系列自主品牌、湖北東風及其系列自主品牌、安徽江淮及其系列自主品牌、河南宇通等因為產品質優價廉,性價比高,已成為廣大國內消費者熱衷的品牌。這為我國中部地區的自主品牌汽車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奇瑞、東風、江淮、宇通和江鈴等均以自主品牌實現批量出口,奇瑞更是建立起自主品牌的海外工廠,他們已贏得海外消費者的認可、肯定和品牌美譽。
二、我國中部地區汽車工業加快自主創新的綜合戰略
1.自主品牌創新戰略
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汽車產銷大國,國內汽車年產量超過一千萬輛,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為國外品牌。這些國外品牌的汽車占據著中國汽車市場三分之二以上的份額,而且有擴大趨勢。品牌即為汽車工業的靈魂所在。首先要從自主品牌創新入手,除了中部地區歷史悠久的自主名牌湖北東風、安徽江淮外,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安徽奇瑞、河南宇通、江西江鈴、湖南長豐等新崛起的中部地區自主品牌開始發力。應把這些汽車工業新老自主品牌都做大做強。中部地區的自主品牌創新不在于數量多,而要推出精品自主品牌,自主品牌的市場生命力要強,開拓占領國內外市場份額要大,與國外品牌的正面競爭力要強。
2.開拓占領國內外市場的創新戰略
產業依靠市場生存,同樣依靠市場發展壯大。我國中部地區汽車工業首先要擴大國內市場份額,在擴大、鞏固國內市場的同時,逐步打開國際市場。讓中部地區的好車、名車、新車開拓國際市場,參與全球競爭,用實力贏得世界市場。安徽奇瑞汽車公司自主創新推出的自主品牌系列車型已成為我國民族汽車工業的典范之作。在國際市場上,奇瑞不僅輸出整車產品,而且輸出自主知識產權汽車制造技術和自主品牌,奇瑞汽車從2001年開始已批量出口到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量在我國自主品牌中始終保持領先。奇瑞汽車已經在海外建立SKD和CKD工廠,已開始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實施不同的自主創新發展戰略。
3.集群創新戰略
1制定產業集群發展規劃,推進農業產業技術創新
戰略聯盟的設計、構建與發展我市作為農業大省的省會,承擔著保障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重任,為應對農業資源要素瓶頸和耕地資源減少不可逆轉、水資源嚴重短缺、生態環境壓力不斷加大、農業生產成本持續上升、從業人員素質下降等制約因素,必須強化農業科技創新,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研究為先導,結合我市創新型龍頭企業、農業高新技術企業、重點研發機構以及核心專利、知名商標的行業布局,確定產業技術創新的戰略目標、戰略方向和重點任務,提升戰略引領能力,制定現代農業創新型產業集群發展規劃。把握環渤海經濟區崛起和京津冀優勢互補合作發展的機遇,通過組織農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謀劃、設計、構建和發展,充分利用京津冀科教優勢,整合科技資源,加速技術轉移,強化自主創新,走技術集成、協同創新、集群發展之路,把握市場脈搏和現代消費趨勢,加快省會農業現代化、集約化、市場化、社會化進程,實現農業產業化,產業集群化、農民職業化、農村信息化和新型城鎮化,為我市農業產業發展轉型、構建省會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強化產業鏈和創新鏈建設,創新農業發展方式,依據我國現代農業和涉農重點產業發展趨勢及產業技術創新戰略方向,結合我市實際與區域特色優勢,謀劃我市農業梯次產業培育重點,著力發展生物種業、食品產業、生物農藥、工廠化農業、飼料產業、中獸藥產業、生物肥料、農機裝備、山區特色農產品和農產品物流、農村信息化等新興產業集群,制定石家莊現代農業創新型產業集群發展戰略規劃和全市農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發展規劃,通過三至五年的努力,全市構建由優勢骨干企業牽頭,中小企業和研究機構組建的農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達10家以上,加盟企業達到300家,從而探索建立聯盟良性發展機制,完善產業鏈構建,實現產業集群市場利益最大化,促進以產中為主的傳統農業向產前、產后環節不斷拓展延伸,向農業產業發展的廣度和深度進軍,增強產業整體的關聯效應和技術對資源的增值增效作用,為保障糧食與食品安全和農民增收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做出應有的貢獻。
2構建和完善長效合作機制,優化聯盟協同運營模式
應堅持“面向市場,平等自愿、優勢互補、合作創新、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原則,遵循聯盟內在規律,增強聯盟內生動力,健全聯盟運行管理制度,組織產業技術創新活動,進一步完善聯盟的利益機制、責任機制、信用機制和開放創新的組織協同機制,修煉聯盟內功,培育聯盟生態,為促進聯盟健康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一是形成契約協商、互惠共享的利益機制。利益機制是聯盟發展的核心,是形成聯盟產業技術創新價值鏈的最直接的體現。利益聯合、利益創造、共同利益最大化以及利益分配合理化是聯盟組織的生命之源。聯盟應堅持圍繞產業發展需求和“利益平衡、利益共享、利益約定”原則,形成以知識產權管理體系為核心的契約協商、互惠共享的利益機制。二是形成分工協作、責權明晰的責任機制。責任機制是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發展的基礎,責任機制要有利于推進產業技術創新。強化科研規范和倫理道德教育,嚴肅違約責任追究,加大對聯盟中的欺詐和背叛行為的懲罰力度。制定聯盟技術創新項目與過程管理辦法,調動各方的積極性,確保項目合作實施和目標實現。三是建設相互信任、信息溝通的信用機制。信用機制是聯盟發展的保障,聯盟信用機制在于保障成員在協議框架下履行各自的責任。推進聯盟信用機制建設,應通過建立聯盟信用評價體系、完善成員準入退出機制,組織開展信用管理和考核評價、建立信息公開共享機制,促進信息交流、溝通協調,促進成員單位建立良好的自律機制和合作關系。四是推動建立開放創新、合作交流的協同機制。整合資源推進關鍵共性技術研發,面向目標市場設定聯盟創新目標,推動產業整體發展。構建產業技術創新平臺,建立產學研用結合、創新鏈與產業鏈銜接、大中小企業協作的協同創新機制,推動優勢科技資源向企業開放共享和聯盟間的合作交流、互利共贏,是聯盟作為產業技術創新組織開放發展的必然要求。促進知識在合作組織間的轉移、共享、集成和再創造,實施“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標準國際化”的知識產權戰略,塑造和保護產業核心競爭力,構建支撐產業高端發展的協同創新機制。
3加強聯盟建設危機管理、系統防控聯盟失敗風險
一是制定聯盟建設管理辦法,規范聯盟構建基本條件、組織架構、運行制度,完善聯盟頂層設計,構建市場化、民主化、社會化的聯盟管理機制。二是對聯盟實行定期評估考核制度,參照科技部組織開展聯盟評估工作模式及評價指標體系,制定評估工作方案,重點對聯盟創新活動、創新績效、服務產業、運行管理和利益保障等情況進行自我測評及第三方綜合評價。三是建議省市有關部門設立農業技術創新聯盟建設專項計劃,促進聯盟完善組織架構、明確目標任務、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完善運行機制,組織關鍵共性技術攻關,提升協同創新效率。
4大力培育創新型領軍企業,建設科技型企業家隊伍
加快構建和發展以企業為主導的農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強化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培育產業技術創新的領頭羊。針對目前我市42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中屬省級農業科技型企業不足15%、省級創新型企業不足5%的現實情況,應組織實施“創新型領軍企業培育工程,著力引導和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向科技型企業發展,農業科技企業向創新型企業發展,實現農業企業的轉型升級,提升創新能力,提質增效,做優做強,更好地構建核心產業鏈和配套產業鏈,帶動中小企業和農業合作組織加強農科教、產學研合作,走技術集成、協同創新、集群發展之路,通過市場優勝劣汰和政府扶優挺強,培育一批現代農業科技型龍頭企業,成為產業技術創新的行業領軍企業和農業高新技術后備企業,更好地發揮龍頭企業推動產業發展的核心引領作用,提升核心企業領導力,打造區域核心競爭力。
5實施農業知識產權戰略,提升農業品牌競爭優勢
隨著經濟、科技全球化進程加快,知識產權已經成為市場競爭的制高點和核心競爭力,成為現代農業龍頭企業和產業創新聯盟建設的重要支撐與戰略關鍵。農業產業創新聯盟應勇當實施農業知識產權戰略的先鋒,深入貫徹實施農業部《農業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和2013年1月農業部、科技部、知識產權局聯合的《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業知識產權工作的意見》,按照“激勵創造、有效運用、依法保護、科學管理”的方針和農業發展規律與自身特點,明確知識產權戰略目標重點、健全規章制度和管理體系,通過提升農業知識產權創造能力和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與自主品牌,提高特色農產品的附加值,增強產業鏈競爭優勢,努力提升聯盟協同運用與集群管理服務能力、集體維權與行業自律能力,把握技術創新的制高點、市場關注點和產業生長點,培育知識產權運用標桿企業,提升聯盟農業知識產權質量,推動農業知識產權聯營和商品化、產業化、資本化。
6著力加強科技金融結合,構建科技金融服務平臺
關鍵詞:開放式創新 戰略選擇 突破式創新 漸進式創新
一、引言
隨著技術和產品開發全球化程度的加深,開放式創新變得更加容易實現。開放式創新被定義為:系統地利用企業內外部的能力,從而在創新過程中實現既定的戰略目標。在這個過程中,企業不斷地打開其創新邊界,在追求績效目標的同時,開放式創新鼓勵企業考慮位于它們邊界之外的資源,跨國公司會通過組織間的知識交易來擴展它們內部的知識基礎,從而在創新實踐中逐步學會利用外部資源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由于資源的有限性,企業不可能將所有的創新活動限定在企業邊界之內。因此,跨國公司會通過開放式創新戰略,將創新轉化為新產品和新服務從而贏得市場份額。由于技術市場的不完備和缺乏系統的內部機制,外向型開放式創新會帶來較大的風險和挑戰,因此大多數企業傾向于選擇內向型開放式創新戰略。由于我國的跨國公司起步較晚、國際化水平相對較低以及技術水平相對薄弱等現實因素的影響,也會選擇內向型開放式創新戰略從外部開發利用先進的知識和技術。此外,我國的跨國公司在多項技術領域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的差距,因此實施開放式創新戰略的企業大多是與國外企業建立技術聯盟或在國外設立研發機構,并且通過外派技術人員的方式,將海外獲取的新技術知識傳遞到國內的母公司及其研發中心。本文根據全球化背景下開放式創新呈現出的新特征,選取創新網絡的全球化程度和創新過程的開放程度兩個維度,組成開放式創新戰略的四種類型:高全球化-高開放度創新戰略、高全球化-低開放度創新戰略、低全球化-高開放度創新戰略和低全球化-低開放度創新戰略;并且通過對我國跨國公司的實證檢驗,揭示了在這四種不同的開放式創新戰略下,跨國公司的開放式創新戰略所決定的突破式創新績效和漸進式創新績效之間的差異性,為正在走出去的中國跨國公司的創新實踐提供參考。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假設 本文從以下方面提出假設:(1)高全球化-高開放度創新戰略。實施高全球化-高開放度創新戰略企業在全球化的范圍內尋找開放式創新的合作伙伴,可以幫助企業獲得更加多樣化的知識。實施高全球化-高開放度創新戰略的企業可以通過使用專業化的技術為創新與技術合作提供一定的支持,從而達到提高創新績效的目的。同時,高全球化-高開放度創新戰略屬于一種突破式的創新,企業選擇突破式創新而非漸進式創新更進一步增加了外部技術來源的相關性。這與之前研究的發現相一致:企業在實施突破式創新的同時會更加依賴于外部技術獲取,這反過來同樣促進了企業突破式績效的提高。因此,本文提出假設:
假設 1a:與實施其他類型開放式創新戰略的企業相比,實施高全球化-高開放度戰略的最高的創新績效
假設 1b:實施高全球化-高開放度戰略的企業偏向于追求突破式創新績效,與漸進式創新績效相比,其突破式創新績效會更高
(2)高全球化-低開放度創新戰略。實施高全球化-低開放度創新戰略的企業其合作伙伴具有較高的國際化水平,但是企業只對外部開放其部分創新過程,這類企業會追求較高的技術成就。由于開放式創新需要承擔巨大的風險并且需要較多的時間、人員和資金等資源,因此實施高全球化-低開放度創新戰略的企業更加追求較高的技術成就,因此更加追求突破式創新績效的而非漸進式的創新績效。因此,本文提出假設:
假設 2a:與實施其他類型開放式創新戰略的企業相比,實施高全球化-低開放度戰略的企業具有中等水平的創新績效
假設 2b: 實施高全球化-低開放度戰略的企業偏向于追求突破式創新績效,與漸進式創績效相比,其突破式創新績效會更高
(3)低全球化-高開放度創新戰略。企業成功的要素包括產品和服務的質量、服務等級、品牌和成本節約等,其創新績效一般會在同行業中呈現出中等水平。因此實施低全球化-高開放度創新戰略的企業相對保守,并不將技術領導力作為其主要的目標,這些企業更加追求漸進式的創新績效而非突破式創新績效。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 3a:與實施其他類型開放式創新戰略的企業相比,實施低全球化-高開放度戰略的企業具有中等水平的創新績效
假設 3b:實施低全球化-高開放度戰略的企業偏向于追求漸進式創新績效,與突破式創新績效相比,其漸進式創新績效會更高
(4)低全球化-低開放度創新戰略。實施低全球化-低開放度創新戰略的企業其全球化水平一般較低,企業的技術合作者主要來自于本土的范圍內,同時這些企業只會打開其創新過程的少部分環節進行外部技術合作。因此,在實施這種戰略的企業中,技術合作只是暫時的,并且合作關系一般為短期,企業很少會確立長期的合作伙伴關系,企業為了節約成本只會在本土的范圍內選擇合作伙伴。這種戰略可以產生有限的交易成本并且限制了知識溢出的風險,同時技術風險和商業風險也處于較低的水平。因此,由于實施這種創新戰略的企業相對保守,其創新績效水平一般不高,選擇這種開放式創新戰略的企業傾向于追求漸進式的創新績效。因此,本文提出假設:
假設 4a:與實施其他類型開放式創新戰略的企業相比,實施低全球化-低開放度戰略的企業創新績效水平最低
假設 4b:實施低全球化-低開放度戰略的企業偏向于追求漸進式創新績效,與突破式創新績效相比,其漸進式創新績效會更高
( 二 )樣本選取 本文的數據來源來自跨國公司的 MBA 和 EMBA 學員,填寫問卷的主要人員為企業技術部門和戰略部門的中高層管理人員。在確定樣本之后選擇了經過信度和效度檢驗的問卷,并咨詢相關學者對問卷進行了修正。然后在總的樣本中選取了15 家在樣本中具有代表性的企業進行了試點調查,并根據回復對問卷行進了進一步的修改。
( 三 )問卷調查 我們向 MBA 和 EMBA學員發放 160 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 127 份,問卷的有效回收率為 79.4%。通過郵件和實地訪談的形式向 152 家跨國公司的中高層管理人員發放285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 198 份,有效回收率為 69.5%。在本次調研中總共發放445 份問卷,在剔除一些缺失值較多、具有明顯錯誤的調查問卷之后回收的問卷為 325份,問卷總體有效率為 73.0%。由于樣本具有不同的來源,因此檢驗了兩種來源的差異性,通過對兩組樣本企業的T 檢驗,T 值為0.306,遠大于0.05 的臨界值,認為兩組樣本沒有顯著差異可以進行合并使用。另外本文對有效問卷和無效問卷進行了 T 檢驗,所有 T 值均不顯著,表明問卷回復中的非回應偏差問題并不嚴重。為了避免由于多個變量的數據收集來自于同一被訪者所造成的同源偏差,使用 Harman 單因素分析方法對數據進行了同源偏差檢驗。對樣本中的變量使用 SPSS19.0 軟件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檢驗結果表明,被萃取出的第一個因子只解釋了總方差的24%,因此同源偏差并不會對本研究數據分析造成影響。
( 四 )變量測量 (1)創新戰略:對于創新網絡的全球化程度(GLOB)和創新過程的開放程度(OPEN)這兩個維度分別設計了4 個測量問項,測量方式均采用 Likert7 點量表(1=“完全不同意”;7=“完全同意”)。主要分布于價值鏈的大部分創新環節等問項。(2)創新績效:根據 Laursen 和 Salter(2006)以及 Atuahene-Gima(2005)開發的 Likert5 點量表將創新績效作為因變量進行測量。突破式創新績效具體包括:貴公司在過去三年內所開發的突破式創新產品或服務的銷售額占總銷售額的比例(小于 5%、5%-10%、11%-15%、16%-20%、大于 20%);貴公司在過去三年內所開發的突破式創新產品或服務的數量(0-3、4-6、7-9、10-12、大于 12);等四個問項。漸進式創新績效具體包括:貴公司在過去三年內所開發的漸進式創新產品或服務的銷售額占總銷售額的比例(小于 5%、5%-10%、11%-15%、16%-20%、大于 20%);貴公司在過去三年內所開發的漸進式創新產品或服務的數量(1-10、10-15、16-30、31-75、大于75)等問項。(3)控制變量:由于成立時間較短的企業會更易于創新,使用企業成立時間作為控制變量,通過企業從建立至今的時間取對數計算得來。由于規模更大的企業會擁有更多的資源,創新速度會比小企業更快,因此本文使用企業規模最為控制變量,通過對雇員總數的自然對數進行測量。此外,根據 Roy 和 Oliver(2009),將產業類別作為控制變量,并用兩個虛擬變量測量產業類別,分別代表服務業、制造業和其它產業。其中設定服務業為參照組,產業類別 1 代表制造業與服務業對比,即“ 1 ”表示制造業,“0” 表示不是制造業;產業類別 “2 ”代表其它產業與服務業對比,即“1”表示其它產業,“0 ”表示不是其它產業。中國跨國公司的類型根據所有權結構,主要分為中方獨資和中外合資兩種類型,本文采用虛擬變量的形式來表示。
三、實證檢驗分析
( 四 )進一步檢驗 本文進一步分析發現:(1)假設1 得到支持,表明與實施其他類型開放式創新戰略的企業相比,實施高全球化-高開放度戰略的企業具有最高的突破式創新績效,由于這類企業的合作網絡具有較高的全球化程度,同時企業將其創新過程的絕大部分環節打開,因此可以有效的吸收利用來自全球市場的外部創新資源,從而能夠有效地將其轉化為實際生產力。(2)假設2a、假設3 得到支持而假設 2b 沒有被支持,表明實施高全球化-低開放度創新戰略和低全球化-高開放度創新戰略的企業都具有中等水平的創新績效,同時兩類企業都是更加追求漸進式的創新績效,這說明創新網絡的全球化程度和創新過程的開放程度對于突破式的創新來說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只有同時在這兩種特征中處于較高水平的跨國公司才能開放式創新中獲得突破式的創新績效,否則,如果只在兩種特征中的某一維度處于較高水平,而另一維度水平較低的時候,無論企業的突破式創新績效或是開放式創新績效都不會太高,同時由于樣本中大部分企業都采取這兩種創新戰略,這說明在現實中大部分企業還是追求比較穩健的漸進式創新從而達到規避風險的目的。(3)假設4a 得到支持,但不顯著,表明實施低全球化-低開放度創新戰略的企業創新績效水平最低,同時這類企業不明確追求哪一種創新績效,這說明實施這類戰略的企業主要依靠于自主創新,其開放式創新程度最低,但是對于中國企業來說,由于起步較晚、薄弱等條件的約束,這些企業自身的自主創新能力普遍不高,解釋了實施這類戰略的企業具有最低的創新績效的原因,這同時也解釋了創新網絡的全球化程度和創新過程的開放程度對于提高企業開放式創新績效的重要性。
四、結論與啟示
本文實證結果表明:采取高全球化-高開放度戰略的企業最大化的開發利用了外部的技術資源和創新機會,但是會投入大量的時間和資源來維持必要的組織結構和組織間的聯系;采取低全球化-低開放度戰略企業避免了人力、財務和技術方面的風險,但是限制了對外部資源的利用和通過合作而形成的創新機會;采取高全球化-低開放度戰略和低全球化-高開放度戰略的企業代表著中庸型的戰略模式,這些企業利用了外部的部分機會,但是同時限制了對資源的投入。其中高全球化-高開放度戰略和低全球化-低開放度戰略代表著兩個極端。實證研究同時表明,每種開放式創新戰略都會同時帶來突破式創新績效和漸進式創新績效,但是高全球化-高開放度戰略帶來的突破式創新績效要更明顯,而其它三種戰略帶來的漸進式創新績效會更明顯。這表明大部分企業還是傾向于風險較低、相對穩妥的漸進式創新,從而能夠保證創新能夠轉化為持續的經營績效。
對于中國跨國公司而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對于不同開放式創新戰略的選擇將決定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地位。成立初期的跨國公司可能會選擇比較激進的開放式創新戰略,從而達到迅速占領市場的目的;而比較成熟的跨國公司可能會為了保持市場份額而采取相對保守的開放式創新戰略。因此,跨國公司要根據自身的戰略定位和資源基礎,在這四種開放式創新戰略中做出選擇,從而達到所期望的創新績效。企業要從外部網絡關系的創新資源中獲得良好的回報,使之體現在企業的突破式創新績效和漸進式創新績效上,創新能力的培育是一項重和艱巨的任務。跨國公司要重視自身的創新能力建設,增強自身實力,這是在全球市場上有效利用外部創新資源的基礎。在過去的一段時期,中國企業在開放式創新的戰略舉措上,已經獲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今后需要在已經進入國際市場上注重創新戰略的“精耕細作”,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獲得跨國經營的成功和在全球主要產業市場上真正占有領先的或應有的戰略地位,并將中國跨國公司對全球市場的創新資源的利用轉化為良好的戰略回報,使其開放式創新戰略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
參考文獻:
[1]陳鈺芬:《開放式創新:提升中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9年第4期。
[2]唐方成、仝允桓:《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開放式創新與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中國軟科學》2007年第6期。
[3]高良謀、韻江、馬文甲:《開放式創新下的組織網絡能力構架》,《經濟管理》2010年第12期。
[4]Lichtenthaler, U., Open Innovation in Practice: An Analysis of Strategy Approaches to TechnologyTransactions .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2008 .
[5]Chesbrough,H.,Open Business Models:How to Thrive in the New Innovation Landscape,Boston,MA: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6.
[6]Almirall, E., Casadesus-Masanell, R., Open versus Closed Innovation: A Model of Discovery and Divergence.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 2010 .
[7]Argote, L., McEvily, B., Reagans, R., Managing Knowledge in Organizations: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and Review of Emerging Themes. Management Science, 2003 .
[8]Chesbrough, H., Crowther, A.K., Beyond High Tech: Early Adopters of Open Innovation in Other Industries. R&D Management, 2006.
[9]Lichtenthaler, U., Lichtenthaler, E., Frishammar, J., Technology Commercialization Intelligence:Organizational Antecedents and Performance Consequences.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09.
[10]Bianchi, M., S.C. Orto, Frattini, F., Vercesi, P., Enabling Open Innovation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Enterprises: How to Find Alternative Applications for Your Technologies. R&D Management, 2010.
[11]Lichtenthaler, U., Lichtenthaler, E., A Capability-Based Framework for Open Innovation:Complementing Absorptive Capacity.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9.
[12]Parida, V., Westerberg, M., Johan, F., Inbound Open Innovation Activities in High-Tech SMEs: TheImpact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2012.
[13]Zahra, S.A., George, G., Absorptive Capacity: A Review, Reconceptualization, and Extension.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2.
[14]Lane, P.J., Koka, B.R., Pathak, S., The Reification of Absorptive Capacity: A Critical Review and Rejuvenation of the Construct.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6.
[15]Lichtenthaler, U., Absorptive Capacity, Environmental Turbulence, and the Complementarity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Process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9.
[16]Grant, R.M., Baden-Fuller, C., A Knowledge Accessing Theory of Strategic Alliances.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4.
[17]March, J.G.,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o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1.
[18]Pisano, G.P., Verganti, R., Which Kind of Collaboration is Right for You?.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8.
[19]Dahlander, L., Gann, D., How Open is Innovation? DRUID Summer Conference Paper, 2007.
[20]Van De Vrande, De Jong, P.J., Vanhaverbake, W., De Rochemont, M., Open Innovation in SMEs:Trends, Motives and Management Challenges. Technovation, 2009.
[21]Fosfuri, A., The Licensing Dilemma: Understanding the Determinants of the Rate of TechnologyLicensing.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6.
[22]Laursen, K., Salter, A., Open for Innovation: The Role of Openness in Explaining InnovationPerformance among U.K. Manufacturing Firm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6.
[23]Atuahene-Gima, K., Resolving the Capability: Rigidity Paradox in New Product Innovation.Journal of Marketing, 2005.
[關鍵詞]自主創新 戰略 高校科研
自主創新是十六屆五中全會所確定的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六大原則之一。自主創新是具有專利權利受法律保護的創新成果。自主創新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越來越重要。高校應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為推進我國的自主創新做出主要的貢獻。
一、推進自主創新戰略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
自主創新是一個關系全局的戰略課題。自主創新既可以理解為一種國家戰略或發展道路,也可以理解為一種科技創新方式。我們必須充分認識自主創新的戰略意義。
1.自主創新是關系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的大戰略。自主創新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是支撐國家強盛的筋骨,是國家獨立自主的基礎。自主創新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成功與否事關國家的國際地位、民族尊嚴、發展后勁。只有自主創新戰略的成功實現,國家和民族才能把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2.自主創新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轉入科學發展軌道的正確選擇。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我們要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的增長,突破人口、資源、環境的瓶頸制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解決好人民普遍關注的扶貧、教育、醫療、安全和社會保障等諸多問題都離不開自主創新。只有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才能為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強支持,為實現發展壯大民族經濟奠定堅實基礎。
3.自主創新是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的強大支撐。在經濟全球化的國際形勢下,中國“入世”并逐漸融入世界經濟。在新的國際環境中,中國仍然依靠簡單模仿已沒有前途,貼牌生產回報微薄,走別人的路只能永遠跟在別人后面爬。要避免受制于人,不做低端產品的加工裝配車間,就必須將自主創新作為國家的核心戰略不斷推進,以自主創新促進產業技術升級,改善外貿出口結構,提高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的能力。
總之,全面實施自主創新戰略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創新型國家,是我們黨綜合分析國際形勢和國內發展階段提出的重大戰略方針。對此,我們必須全面深刻地理解。
二、實現自主創新戰略的基本途徑
實現自主創新是一項關系全局、時不我待的戰略任務,需要全面規劃、全民動員、全力推進。實現自主創新戰略的基本途徑主要有:
1.全面發展自主創新的各種創新方式。自主創新作為一種科技創新方式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原始創新,努力獲得更多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原始創新往往孕育著科學技術質的飛躍,是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基礎和科技競爭力的源泉;二是集成創新,使各種相關技術有機融合,形成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新產品和新產業。集成創新是當今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主要指圍繞一些具有較強技術關聯性和產業帶動性的戰略產品和重大項目,將各種相關技術有機融合起來,實現一些關鍵技術的突破甚至引起重要領域的重大突破;三是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積極消化吸收再創新。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自主創新不能封閉起來進行,而應開展廣泛的對外科技合作與交流,完善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機制,充分利用人類共用的科技成果。自主創新的成果一般體現為新的科學發現以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產品、品牌等。
2.充分發揮實施自主創新戰略的有利因素的作用。工業化、現代化的進程實際上是一個不斷自主創新的過程。發展中國家實現趕超目標推進工業化、現代化也必須自主創新。經過多年的改革發展,我國已經具備了自主創新的諸多有利因素。從人才來說,我國現有的科技人才已達3200萬,具有研發能力的科技人才就有105萬;從投入來說,我國研發投入總額已躍居全球第六位;從學科基礎來說,我國已有比較完善的科學布局,生物、納米、航天等重要領域的研發能力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從市場條件來說,13億人口的巨大市場對創新的需求無可比擬,在這種需求的拉動下,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形成市場導向的自主創新機制;從制度條件來說,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為自主創新戰略的推進提供了巨大的活力和廣闊的空間。
3.不斷加強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自主創新是多方面、多層次的。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需要從國家層面整合創新要素,構建和完善國家創新體系,提供保持創新的組織保障。自主創新的主體是全民。自主創新與建設學習型社會、創新型國家緊密相連。重大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是自主創新,各種小發明小創造也是自主創新。無論是重大突破還是微小改造,都需要我們在全社會大力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自主創新的載體是各種創新實體和機構。這些實體和機構包括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國家實驗室、企業研發機構以及科學普及技術推廣和技術中介組織等,是一個覆蓋全社會的科技創新組織體系;自主創新的機制是在政府導向作用下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機制。在這里,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
三、高校科研要發揮自主創新的主體作用。
高校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自主創新的基礎和生力軍。高校科研必須以實施和推進國家自主創新戰略為己任。
1.高校科研要實施自主創新戰略。現代大學不僅是從事教學活動培養人才的場所,而且是從事科研提供知識產品的主體,20世紀后的大學更是將科學研究成果作為對社會的主要貢獻。在現代大學中,科學研究十分活躍并貼近社會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要將科學研究成果提供給社會,要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社會生產力,就必須以自主創新戰略作為核心不斷地推進。
2.高校科研要與企業相結合。根據科技創新的規律和社會化分工的要求,科學創新的主體是從事基礎理論研究的科研院校和大學,技術創新和產業的主體則是企業。高校要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要形成以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緊密結合的機制。企業面向社會,創新需求敏感,創新沖動強烈,只有讓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題,提升各類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才能提高國家的整體創新實力。
3.高校科研要大力營造生動、活躍、民主的創新氛圍。要在高校形成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風尚,要注意破除那些只防出錯,不求出新;只求保險,不擔風險;只循陳規,不探新路的思維定式,注意克服那種唯書唯上、崇洋迷古、照搬照套的行為慣性。要解放思想、求真務實,推崇探索、寬容失敗,鼓勵冒尖、包容個性,提倡競爭、倡導合作,讓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創新欲望得到尊重,創新活動得到鼓勵,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
4.高校科研要以人才為本。自主創新能力的高低取決于人的素質的高低,取決于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發揮。高校要全面實施人才強校的戰略,用事業凝聚人才,用實戰造就人才,用機制激勵人才,用規章制度保障人才,努力營造優秀人才特別是青年教師充分施展才華的良好環境。
5.高校科研要有完善的體制。體制催生動力,機制激發活力。高校要創新體制激勵創新。要制定各類鼓勵自主創新的經濟政策,要制定自主創新的獎勵政策,要建立完備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要構建科研成果轉化機制。要形成公平有效的人才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努力做到不問出身問學識,不重學歷重能力,不論資格論水平,不看年齡看成果。物質鼓勵與精神鼓勵相結合,給創新者應有的尊重和回報。
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自主創新是實現發展的核心。高校必須全面推進自主創新的戰略,充分發揮高校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溫憲元: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J].廣東科技,2007年2期
[2]里白:全面推進企業自主創新――訪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陳清泰研究員[J].經濟師,2007年3期
[3]吉永華:自主創新根植于求真務實[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7年1期
[4]程梅珍:我國企業自主創新過程中面臨問題及路徑選擇[J].天津財經學院學報,2007年2期
[5]陳疇鏞王永麗: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存在問題及對策[J].經濟論壇,2007年1期
關鍵詞: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創建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3)15-0019-01
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產生和發展壯大,雖然國家政策在大力扶持,但由于中小企業資產規模小,抵御市場風險能力不強,財務制度不健全,又受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和體制的影響,使中小企業在財務管理方面存在與自身發展和市場經濟均不適應的情況。針對當前我國中小企業存在的問題,本文論文應該從以下方面加強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創建。
1 實施品牌戰略,提升企業形象和服務水平
很多中小企業一個不足之處就是品牌建設不足。品牌是塑造企業形象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品牌也是企業在市場上參與競爭的最有力武器。缺乏自己的品牌是目前企業普遍存在的現象,這樣企業只能在低價格、低檔次低端市場勉強經營。企業普遍缺乏品牌意識是由于企業缺乏品牌建設的資源和能力,因此,企業主必須樹立起品牌意識,要在企業的品牌建設方面投入必要的資源,打造自己的品牌,并且要經過長期不懈地努力,在產品質量、性能、服務等方面不斷改善,創造屬于自己的競爭優勢,逐步、全面地形成并提升產品的品牌影響力和競爭力,從而提升企業的整體形象和信譽。另外,利用品牌優勢打造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還能為企業贏得更多的客戶,能提高市場占有率,從而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2 優化治理結構,完善治理機制
企業還必須不斷完善自身的治理機制。隨著企業不斷發展,各種生產、經營、管理活動也日漸復雜,于是便需要建立相關的內部制度,規范其內部的監督機制、決策機制、激勵機制和用人機制,使四大機制符合企業發展的需要,能真正起到有效的內部控制和監督作用,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制度上的保證。
企業發展初期,規模小,不必專注于形式設立無實際作用的董事會和監事會,這樣反而會增加經營成本,所以可采用所有權與經營權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這不僅減少管理成本增加工作效率,還有利于員工團結一致努力工作。
中小企業要不斷完善公司治理機制,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公司治理治理模式。尤其是對處于經濟欠發達地區貴州省的企業來說,由于普遍存在領導層人數不多、親屬關系牽制、個人主義較強等特點,更需要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機制,只有這樣,才能從法律規范的角度保證公司治理結構有效存在,才能從根本上保證企業健康持續的發展,才能從根本上建立起較強的企業競爭力。
3 推進創新戰略不斷滿足市場要求
中小企業要想在復雜多變的競爭性市場環境中長足發展,并取得成功,就必須根據當下市場的要求,不斷進行自主創新。企業根據自身的特點和客觀情況,實施創新戰略,可提高企業的競爭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企業進行產品技術創新,增強企業的技術實力。企業在產品技術方面的創新,也就是經過長期的科技投入、以市場為導向、以產品創新為目的進行的企業創新活動。企業可以通過引進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建立一種新的經營方法達到技術創新,也可以通過提高企業員工科技人員的比例來達到技術創新。
其次,企業進行管理制度及方式的創新,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企業要適應市場經濟要求,就必須建立起符合現代企業發展要求的一整套管理制度。
最后,企業除了上述兩方面的創新以外,在組織、觀念和服務等其它方面也要不斷進行創新活動。企業應該真正做到勇于創新、善于創新,從企業的思想到行為都進行創新,使企業整體都處于創新發展的狀態,打破禁錮企業發展的瓶頸,不斷增強企業的適應能力,提高企業在不斷發展變化的競爭性市場中擁有持續的競爭力。
4 創造優秀的企業文化
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創造優秀的企業文化對于構建核心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企業文化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源泉,它為核心競爭力的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持企業生存的基礎是企業的一般競爭力,而使企業獲得和保持競爭優勢的源泉是核心競爭力。企業管理者在一系列價值理念中進行的價值抉擇和該企業在生存和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企業文化決定著該企業核心競爭力。企業核心競爭力生成的基石和土壤,就是企業文化,先進優秀的企業文化是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直接驅動力。
對企業文化的重視是伴隨信息時代和世界瞬息萬變形勢要求而誕生的,企業文化作為一種現代管理理念、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是融合了企業文化、現代管理、組織形態和當代一些先進思想和理念的綜合性。企業通過創建學習型組織,能夠促使企業員工思想觀念的轉變和素質的提高,進而進行企業技術、管理、理念等方面的創新,從而提升企業競爭力,適應當下激烈的市場競爭。
中小企業應該不斷改善自身各方面的缺點和不足,努力完善自身內部各種要素和能力的整合,充分發揮企業內部的優勢,逐漸培育出企業自有的競爭力,使自己符合當下復雜多變的競爭性,滿足市場競爭的要求,在激烈的競爭中成為成功者。
參考文獻
[1]朱長豐.突出重圍:中小企業競爭力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
[關鍵詞]塊狀經濟;科技創新;帶鋸床;轉型升級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1)23-0052-02
縉云縣帶鋸床和特色機械裝備產業最早始于20世紀80年代,經過20多年的發展,目前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帶鋸床生產基地,整機生產企業30多家,配套企業100多家,從業人員20000多人,2008年實現行業工業產值10多億元,產銷量占國內市場份額的70%左右。2009年列入浙江省產業集群轉型升級21個示范區試點。但是,縉云塊狀經濟與發達國家相關產業比較,存在著“三大瓶頸”和“五大差距”。因此,要積極鼓勵科技創新,推進塊狀經濟轉型升級。
1 縉云帶鋸床塊狀經濟存在的問題
(1)三大瓶頸
① 縉云帶鋸床的美譽度在下降。產業集群內企業數量多,綜合素質相差懸殊,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知名品牌少,品牌帶動力不強;在小企業以低價搶占市場的沖擊下,質量水平較高的企業也不得不降價。為了保持取得一定的利潤,往往通過降低機床重量和采購便宜的配套件,其造成的后果可想而知。縉云帶鋸床的美譽度降低到了危機臨界點,低價無序競爭的直接后果是企業多敗俱傷,給具有發展空間和后勁的縉云帶鋸床產業蒙上了陰影。
② 產業集群內沒有形成專業化分工配套體系。企業普遍沿襲傳統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生產模式,企業外部產業鏈極不完善。一些大型關鍵零件不得不到外地去協作加工,拖長了生產周期,同時增加了運輸費用和運輸過程中的質量問題。
③ 社會化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滯后。由于縉云現代生產服務業發展緩慢,實力較弱的中小企業得不到社會公共資源的有效支持,單純依靠自身的力量難以自主創新,只好靠仿制發展新產品、靠低價競爭獲取生存空間。
(2)五大差距
① 技術研發能力薄弱。我國帶鋸床與其他門類機床相比,發展歷史較短,技術研發能力普遍較弱,雖然縉云的技術處于國內的先進水平,但是與德國、日本、英國相比,技術水平偏低,主要表現在帶鋸床精度、速度、自動化程度和使用壽命。
② 加工制造裝備落后。國外普遍使用先進的數控機床加工零件,采用先進的設備儀器進行機床試驗與檢測。我國帶鋸床生產規模大,但加工水平低,縉云除少數龍頭企業外,加工裝備落后,耗能高的落后設備還在繼續使用。
③ 缺少現代化的營銷手段。雖然營銷點遍布全國各地,供銷人員高達5000人,但各自為戰,沒有形成信息化和網絡化營銷體系,缺少現代化的營銷手段。
④ 縉云品牌蒙上了陰影。雖然鋸力煌和晨龍的品牌在國內同行業仍然處于第一方陣,但總體上,曾經在國內領先的縉云品牌,近年來由于集群內部的低價競爭,個別企業的粗制濫造,為縉云整體品牌罩上了陰影,影響了縉云品牌的聲譽。
⑤ 社會化服務體系缺失。社會化服務體系缺失,大而全、小而全的企業內部非核心生產部分尚未剝離進入社會服務體系,造成專業化生產水平低。社會化的生產體系滯后,影響了產業集群和工業經濟的發展。
2 對策及措施
圍繞縉云帶鋸床與特色機械裝備塊狀經濟向現代化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的總體目標,針對目前縉云帶鋸床塊狀經濟存在的問題,從科技創新角度,必須培養一批高技能人才、凝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設計一批攻關項目、解決一批技術難題、推廣一批科技成果,促進平臺條件和服務體系建設,提高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和自主創新能力。
(1)加大人才隊伍培訓和建設力度,提高產業集群的核心競爭力
加快企業人才隊伍建設是實施科技興企和人才強企戰略的必然要求,是后金融危機時期提高企業國際競爭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的客觀需要,是加快塊狀經濟向現代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的重中之重工作。針對縉云帶鋸床與特色機械裝備產業集群管理和技術人才數量少、層次低,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嚴重缺乏局面,依托高等學校,利用專場招聘會、“請進來,走出去”、網絡信息平臺等多種形式,向縉云企業推薦優秀畢業生,既服務企業,也促進就業,達到校企雙贏的目的。同時,依托“塊狀經濟”產業模式,建立特色機械裝備控制技術實訓基地,對專業設置、教學內容、管理方式、教育教學活動進行一系列改革,提高地方經濟服務能力。
(2)推進科技創新平臺和服務體系建設,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科技創新平臺和服務體系是推進科技進步與自主創新的重要載體和具體抓手,是推進塊狀經濟向現代化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的一項基礎性工程。近年來,以帶鋸床和特色機械裝備為特色的縉云產業集群正面臨著日益嚴峻的競爭壓力和發展瓶頸,其中之一是科技創新平臺和服務體系的缺乏。以科技創新增強企業發展驅動力,共建創新載體和服務體系,為企業提品與新技術開發服務、科技信息和中介服務、人才培訓服務等項目。同時,幫助有條件的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申報和建立企業的研發(技術)中心,鼓勵企業與科研單位、高校相結合,成立聯合研發中心,增強服務產業集群能力。
(3)凝練關鍵共性技術,開展聯合攻關,加快轉型升級步伐
我國帶鋸床和特色機械裝備與其他門類機床相比,發展歷史較短,技術研發能力普遍較弱,雖然縉云的技術處于國內的先進水平,但是與德國、日本、英國相比,技術水平偏低,主要表現在加工精度、速度、自動化程度和使用壽命等指標方面。關鍵共性技術的凝練和研究,對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增強產業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在調研基礎上,發掘和凝練制約縉云產業經濟發展中的關鍵共性技術問題,主動協調行業主管和科技主管部門等各方力量,組織跨行業跨學科的產學研聯合攻關,主動設計與縉云塊狀經濟緊密結合的重大科技專項,幫助企業開展各類科技及工業項目的申報和研究工作。
(4)培育自主知識產權和品牌,提高縉云產業集群的地位
我國要走建設創新型國家之路,要把自主創新作為科技發展的戰略基點,要培育一批自主知識產權和自己的知識品牌。這是我國新時期發展方向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選擇。只有擁有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擁有自主的知識產權,才能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才能享有受人尊重的國際地位和尊嚴。縉云產業集群內企業數量多、綜合素質相差懸殊、產品質量參差不齊、自主創新能力弱、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少。針對縉云產業的實際狀況,積極開展知識產權保護宣傳,增強企業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鼓勵和幫助企業申報各類專利和注冊商標,響應政府實施的品牌戰略和技術標準戰略,協助企業和行業參與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制訂修訂工作,促進企業核心技術和專利技術向標準轉化,實現技術標準與科研創新的互動,逐步形成先導型的標準化體系。
(5)采用多種形式,促進產學研緊密結合,服務轉型升級
大力推進產學研結合,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產學研結合是縉云經濟轉型升級的迫切要求,是縉云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內在需求,是推動縉云經濟發展模式戰略性轉型的重大舉措。縉云傳統產業規模小、實力弱、缺乏技術創新機構和隊伍,粗放經濟增長方式已經難以為繼,而要成功實現戰略性轉型,縉云企業就不得不面對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這一瓶頸問題。因此,充分發揮高校研究機構在人才、科技、成果、資源等方面的優勢,結合縉云產業的特點和轉型升級的發展規劃,通過共同承擔各類科技攻關計劃、聯合建立各類產學研科技創新平臺、聯合建設科技成果轉化基地、聯合培養創新型人才等多種方式,服務轉型升級、服務集群企業,增強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3 科技創新的貢獻
2009年以來,通過上述措施,以省級塊狀經濟科技創新平臺為載體,以塊狀經濟轉型升級為抓手,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為加速器,全面提升了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取得了顯著成效。在推進科技創新平臺和服務體系建設、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方面,建立了“浙江省縉云帶鋸床和特色機械裝備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并獲得了浙江省科技廳的立項資助。平臺的建設,為推動縉云帶鋸床和特色機械裝備產業飛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促進產業鏈與價值鏈向高端提升、支撐引領產業技術創新發展方面,建立了“縉云帶鋸床和特色機械裝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通過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有效實現產學研實質性聯合,發揮高等院校與企業的優勢互補,加速高校科學技術向企業轉移的步伐,帶動縉云帶鋸床和特色機械裝備及相關產業的科技進步,進而帶動整個縉云的產業發展。在產學研合作方面,縉云企業與多家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全面合作關系,通過科技合作、成果轉化、技術咨詢、人員培訓、信息服務等多種形式,進一步加快了縉云帶鋸床塊狀經濟轉型升級步伐,提高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第二產業是哈爾濱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從長遠看,是創造GDP的神經中樞,是帶動第一和第三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沒有第二產業的發展,其他兩個產業的發展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大力促進第二產業的發展應提上重要日程。哈爾濱的第二產業主要是制造業,其中裝備制造、醫藥、食品、石化四個支柱行業的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為80%以上,舉足輕重。哈爾濱的制造業雖然擁有輝煌的歷史,但目前也存在著很大的困難和問題,如總體經濟運行質量不高,經濟效益較差;技術創新能力不強,發展后勁不足;體制創新遲緩,企業負擔沉重;產業分散,未能發揮集聚效應等。
市委提出的新戰略,為哈爾濱市制造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其中“北躍”戰略打造科技創新城,“南拓”戰略打造哈南工業新城。規劃了哈爾濱制造業的載體和發展路徑。但相關產業扶持政策和措施仍然不足,有待于進一步完善實施。
一、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打造服務型政府
1.進一步明確自身定位。政府以主人翁的態度開展好對企業的服務工作,急企業所急、想企業所想,加大對制造業企業的扶持力度,充分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同時,充分利用市場功能,市場的事情交給市場做,不能包辦代替,主要還是做好服務。
2.完善產業扶持政策。利用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機遇,學習借鑒國內發達地區的產業扶持政策,結合哈市特點。完善本地扶持第二產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辦法,尤其是資金、人力資源、稅收等各項優惠政策。
3.加強組織領導。把推動第二產業發展從局部的、部門的工作,上升為全局的、市政府統籌協調的戰略任務。建立市工信委牽頭,發改委、經合局、財政、工商、稅務、高開區、經開區等多個部門的協作機制,集中力量、集中資源,建立統一的企業發展服務平臺。從而簡化辦事流程,提高辦事效率,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二、突出發展優勢產業。培育優勢企業
1.傳統優勢產業提檔升級。發揮產業集聚效應。加快發展工業園區,以建設國際現代生態工業新城區為發展方向,高起點、高標準搞好哈南工業新城建設。依托平房和開發區現有工業基礎,優化整合園區資源,完善功能配套,吸引優勢企業和各種要素資源向園區集聚。同時,依靠科技創新來推動產業升級,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大力提升裝備制造、食品、醫藥、化工等優勢產業的高端化水平。
在四大優勢產業中,各自著力培育家主業突出、帶動作用明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的大企業、大集團。支持企業通過兼并、重組、配套等方式加強合作,推進國際合作進程。實施品牌戰略,引導省級品牌向中國名牌、國家級馳名商標提升,引導擁有國家級自主品牌的企業向國際高端市場拓展,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2.大力發展新興產業。以國家“十二五”規劃為指引。利用哈爾濱得天獨厚的科技研發優勢、產業基礎和后發優勢,抓住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的機遇,以江北科技創新城為重點,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突出加快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太陽能、天然氣、沼氣、生物質能等綠色能源技術的開發與綜合利用。
鼓勵新興行業企業做大做強,有計劃地培養一批企業,按照上市公司條件加以輔導,在條件成熟時到國內外多層次資本市場上市融資。
3.大力發展金融等生產業。打造現代服務產業園區和金融產業集聚區,充分發揮銀行、證券、保險、信托、金融租賃,以及擔保、小額貸款等綜合服務作用,促進制造業發展。
三、充分利用資本市場,增強資金造血功能
哈爾濱市城市基礎設施和第二產業的發展首先離不開資金支持,目前來源大部分為銀行貸款,受到還款壓力的制約,很難實現大發展、快發展。下一步應注意發揮金融機構特別是投行機構的專業優勢,引導城市建設和第二產業發展向資本市場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吸引資源流入哈市。
1.組建上市平臺,實現主板融資。哈爾濱目前幾大提供公共產品的企業如供排水集團、物業供暖集團、城投集團等,都屬于第二產業。可以考慮將以上企業打造成上市平臺,條件成熟時在國內主板上市。平臺上市后,可以通過減持――注入――再減持――再注入這種循環,源源不斷地取得發展資金。
2.整合現有上市公司,提高國有經營性資產證券化比例。哈爾濱市目前主板上市的公司中很多都是制造業企業,如哈醫藥、哈空調等等,可以尋找時機選擇公開增發或者定向增發的方式,將本市其他優質制造類資產整合進入上市公司,而后通過持續的資本市場融資為企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
3.建立產業扶持和引導基金,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面臨高市場風險,令一般投資者望而卻步。戰略性新興產業與資本市場的結合,可加速資本流動,實現資本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優化整合,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進一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一是建立風險投資基金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以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為主要的投融資對象,通過將分散的、愿為較高收益承擔較高風險的中小額資金聚集起來,形成實力雄厚的風險投資大機構,再由風險投資機構將資金集中管理投入到新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中,以此來推動哈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不斷發展。
走上“高速路”
合肥三洋近些年的發展有目共睹,變化日新月異,實現銷售收入年均復合增長率50%以上。公司真正踏上高速發展之路,是在2008年金友華主政之后。以金友華為首的管理團隊確立后,制定了“3351”戰略規劃,通過一系列解放思想和創新變革措施,合肥三洋躍入了快速發展的軌道。
2013年4月,公司全面接手榮事達品牌的管理權和使用權,多品牌戰略全面起航。公司以此為契機,啟動未來五年發展新戰略即“532”戰略:5年后,實現冰箱、洗衣機、生活電器及核心部件三大品類年銷售收入200億,將公司打造成一個橫跨冰、洗及小家電等多領域、多元化、多品牌的國際化家電巨頭。
帝度“星”光閃耀
企業的領導者審時度勢,毅然決定推出自主品牌“帝度”,打造合肥三洋自己的國際化高端品牌。
2013年上半年,“帝度”已進入全國4000多家網點實現有效銷售。在品牌營銷的創新驅動下,從簽約南北極科考隊隨“雪龍號”出征極地,再到贏得國際巨星林志玲青睞成為品牌代言人。2年多的時間內,帝度品牌的推廣在行業內被奉為經典案例。
榮事達回“家”
對“532戰略”推進的更直接呼應,是2013年榮事達品牌的回歸。2013年4月,剛回歸的榮事達品牌,憑借精益制造的技術底蘊,同時通過渠道創新,在全國陸續召開幾十場訂貨會,同時在營銷主區域展開針對性推廣。
在2013年“中國家電網購高峰論壇”上,榮事達超薄滾筒洗衣機榮獲了“中國家電網購受歡迎產品”的稱號;在同年9月份的中國家電高峰論壇上,榮事達獲得“洗衣機行業節能技術創新品牌”、“滾筒洗衣機品質之星”和“波輪洗衣機節能之星”三項大獎;在德國IFA展上,榮事達冰洗一舉奪得“產品創新獎”和“設計創新獎”。
改寫白電版圖
[關鍵詞]知識經濟傳統產業集群創新型產業集群
一、產業集群的分類
知識經濟是當今經濟發展的一大趨勢,當今的經濟體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知識從傳統生產中剝離,并在同時并存的傳統生產系統上覆蓋了一層經濟信息網。知識的存在方式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兩種。顯性知識指有一定的存在形式和固定的載體,可以明確地表達或描述出來的事實知識和原理知識。這種知識可以在全球無成本的復制,加劇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例如微軟的操作系統,在完成了整個操作系統的創造之后,通過編碼這種系統可以忽略成本在全球的復制。隱性知識指難以用文字明確表述的技能知識和人力知識,存在于個人、組織的特定關系或信息流程之中,如工作訣竅、經驗、視點、價值體系等。這種知識的產生需要創造主題結合歷史經驗、對生產的了解、面對面的交流等等條件,與當地的經濟社會特征緊密相連,體現著地方化,其表現形式是產業集群。同時隱性知識隱含著更多的創新思想,是集群創新最需要的,它不僅能促進集群知識的發展,更是提高集群競爭力的動力源泉。
在知識經濟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國形成了既有依托傳統和當地力量發展起來的內生型產業集群,又有依托區域的地緣優勢、政策優勢、低成本優勢等吸引外來企業直接投資的跨國公司。如下圖:
這里將產業集群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依賴于分享隱性知識的創新型產業集群,另一種是由于產業特征或資源轉移的惰性而形成的傳統產業集群。
二、產業集群創新體系——企業是核心
產業集群創新體系是指與創新全過程相關的組織、機構、創新機制和實現條件所組成的運行系統。創新體系的主要構成:創新的主體。主要由群內企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各種中介機構以及地方政府組成。創新計劃。在知識信息通暢流動的環境中,在市場中介服務組織中介人和政府適當參與下,創新主體共同制定產業集群的創新計劃。監督者。由市場中的消費者及專業技術部門組成的監督者。構成集群創新體系的三大模塊分別是:參與者創新主體和監督者模塊;創新機制。主要包括動力機制、互動學習機制、競爭合作機制、激勵機制、自更新機制。創新全過程,也即主體之間的聯系和運行創新計劃模塊;知識信息流動、法律法規政策組成的創新環境模塊。
產業集群創新體系體現了主體、創新機制、環境三部分集成的網絡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內在規律性。以創新環境為依托,是一個開放性的系統,它能夠以各組成部分為基礎、以創新為起點,實現創新向更高一級的循環。其側重點是調動創新主體能動性、發揮創新機制功能實施創新計劃。
產業集群創新體系的主體包括企業、研發機構、大學、政府部門、中介機構、基礎設施等,其中企業是核心。從發達國家國家集群的成功經驗看,提高產業集群整體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是加強集群內外各主體間的合作和交流,為集群中企業創新提供資源,如大學及科研機構提供技術支持;金融機構、風險資本等提供資金支持;教育培訓機構提供智力保障等。
可以看出,政府的導向政策通過影響研發機構、大學和中介機構,從而促進群內企業不斷革新技術、經營模式改進,提高自身的競爭力。群內企業創新能力提升,最終導致集群的創新。同時,政府政策的導向,也能促進群內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這對這對企業創新進而集群創新也不無裨益。
三、兩種集群類型創新個例分析
產業集群由于地理上的臨近和群內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專業化分工、競合機制等,使得群內企業具有獨特的競爭優勢。然而,通過不同緯度比較傳統產業集群和創新型產業集群,可以發現其創新戰略存在著不少差異。傳統的產業集群屬于勞動密集型集群,其內部產品種類繁多,原料采購和產品銷售通常依托集群共享網絡。對處在這樣產業集群內的企業而言,創新源于創立自主品牌和構建銷售網絡。創新型產業集群屬于資本或技術密集型集群,由于技術變化快,導致產品更新速度也很快,群內企業動態協作生產比較常見。對于創新型產業集群內的企業而言,創新戰略依賴于企業間的競合“網絡”進行技術創新,從而創造產品差異化,通過不斷的創新使得產品生命周期縮短使產品生命周期曲線不斷向上延伸;通過產業集群內供應商與企業的互補性創新使得整個產業一直處于提升狀態。
1.傳統產業集群創新案例:虎門制衣集群
虎門,這個當年以林則徐硝煙而聞名海內外的古鎮,今天以遠銷歐美、年銷售額逾百億元的服裝產業引起了世界的關注。在服裝產業的帶動下,虎門經濟迅速發展,截止到2003,全鎮服裝銷售額達120多億元;全鎮工業總產值111億元;國內生產總值53.6億元;財稅收入24.24億元;虎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8980元。虎門制衣產業集群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績,是因為群內各企業擴展價值鏈獲得了超額利潤。如下圖:
上圖可以看到,普通的貼牌生產商只獲得了價值鏈中生產部分的利潤,而虎門制衣產業集群在設計開發上注意吸引國際最新流行元素和面料,緊跟當今國際流行時尚,形成別具特色的南派風格。同時,虎門制衣集群內各企業注重品牌經營。目前,虎門服裝在國內外注冊商標達4000多個,各鎮名牌服裝在全國設有專賣店、連鎖店1萬余家,僅“以純”品牌的連鎖店就有3000多間。密布全國的銷售網絡,不僅促進了虎門服裝大批量的銷售,擴大了虎門服裝在全國市場的占有率,同時也廣泛宣傳和提升了虎門服裝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目前,虎門正為打造“四個名牌”(打造虎門服裝企業的名牌產品、著名商標;打造“中國(虎門)國際服裝交易會”名牌;構筑“虎門服裝”品牌;打造“虎門制造”)而努力,這一舉措將會進一步擴展虎門之一產業集群價值鏈,為虎門制衣集群帶來更豐厚的利潤。
2.創新型產業集群內企業創新案例:聯想企業
創新型產業集群內企業的創新主要是基于產品的,而產品的創新又依賴于技術創新。為實現這一創新,企業需要通過“網絡”進行契約化和非正式的交流,獲得溢出效應,突破技術障礙,減少創新風險,規避高額的市場交易費用。2003年在全國高新技術百強企業中排名第一的聯想企業,其創新動力就源于包括大學、科研機構、政府機構、企業在內的創新網絡。具體分析如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