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精品范文 金融資產論文

金融資產論文

時間:2022-02-08 02:08:1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金融資產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金融資產論文

第1篇

摘要:隨著金融資產相關概念被引入新會計準則,給傳統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量帶來了一些變化,如何準確把握這些變化,是會計賬務處理是否得以順利進行的關鍵。筆者結合對新舊準則的解讀及多方參考,在此對金融資產的確認提出一點看法。

1引言

2006年2月,財政部了新會計準則,其中顯著變化之一是對金融工具相關概念的引入。其所包含的具體內容有我們以前在舊準則中接觸過的,也有真正全新的交易和業務。此外,對于初次接觸金融工具的非銀行會計人員來說,會計準則和會計指南的規定并不十分詳細,理解并準確把握其概念、確認與計量有一定的難度,對于那些對會計不是很熟悉的財務報告使用者來說難度更大,而且準確理解金融工具的相關概念是關鍵。由于與金融工具相關的內容較多,筆者在此主要對其形成的金融資產進行分析。

2金融資產的涵義及分類

2.1金融資產的涵義

金融資產是一切可以在有組織的金融市場上進行交易、具有現實價格和未來估價的金融工具的總稱。金融資產的最大特征是能夠在市場交易中為其所有者提供即期或遠期的貨幣收入流量。盡管金融市場的存在并不是金融資產創造與交易的必要條件,但大多數國家經濟中金融資產還是在相應的金融市場上交易的。

2.2金融資產的分類

在1993年最新公布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中,從統計目的出發對金融資產作了以下分類:(1)貨幣黃金和特別提款權;(2)通貨和存款;(3)股票以外的證券(包括衍生金融工具);(4)貸款;(5)股票和其他權益;(6)保險專門準備金;(7)應收/其他應收賬款。在線

SNA中的金融資產;實際是按國民經濟各個部門的資產負債表記錄的這些統計對象所有金融資產和負債。對每一部門來說,資產負債表顯示的是該部門為籌集資金發生的金融負債和該部門已經獲得的金融資產,它提供了有關一個部門金融手段運用程度及該部門在債權、債務關系中所處地位的雙重關系。

一般來說,根據金融資產的經濟性質可以將金融資產分為:庫存現金(包括銀行存款)、應收賬款、應收票據、貸款、墊款、其他應收款、應收利息、債權投資、股權投資、基金投資、衍生金融資產等。

而在《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中則根據對金融資產投資交易的持有意圖的不同,將金融資產分為:(1)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2)持有至到期的投資;(3)貸款和應收款項;(4)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

3金融資產的確認

企業成為金融工具合同的一方時,應當確認一項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

3.1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

企業會計準則規定: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包括交易性金融資產和直接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

3.1.1交易性金融資產

滿足以下條件之一的金融資產,應當劃分為交易性金融資產:

(1)取得該金融資產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近期內出售。

(2)屬于進行集中管理的可辨認金融工具組合的一部分,且有客觀證據表明企業近期采用短期獲利方式對該組合進行管理。

(3)屬于衍生工具。主要指期權和期貨。但被指定為有效套期工具的衍生工具、屬于財務擔保合同的衍生工具、與在活躍市場中沒有報價且其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的權益工具掛鉤并須通過交付該權益工具結算的衍生工具除外。

上述三個條件表明,交易性金融資產具有以下三個特征:

(1)企業持有的目的是短期性的,即在初次確認時即確定其持有目的是為了短期獲利。根據舊準則對長短期的劃分,此處的短期也應該是不超過一年(包括一年);

(2)該金融資產具有活躍的市場,其公允價值能夠通過活躍市場獲取;

根據這兩個特征可以看出,舊準則中的短期投資如果僅僅是為了隨時通過出售獲利,則應當屬于交易性金融資產。

3.1.2直接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

當金融資產滿足以下條件之一時,應將其直接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

(1)該指定可以消除或明顯減少由于該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的計量基礎不同所導致的相關利得或損失在確認或計量方面不一致的情況。

(2)企業風險管理或投資策略的正式書面文件已載明,該金融資產組合、該金融負債組合、或該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組合,以公允價值為基礎進行管理、評價并向關鍵管理人員報告。

在活躍市場中沒有報價、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的權益工具投資,不得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

3.2持有至到期投資

持有至到期投資,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額固定或可確定,且企業有明確意圖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資產。下列非衍生金融資產不應當劃分為持有至到期投資:

(1)初始確認時被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非衍生金融資產;

(2)初始確認時被指定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資產;

(3)貸款和應收款項。

企業應當在資產負債表日對持有意圖和能力進行評價。發生變化的,應當按照企業會計準則有關規定處理。

根據以上規定可以看出,持有至到期投資具有以特征:

(1)持有至到期投資是非權益性的投資;

(2)在初次確認時即明確確定一直持有該投資到期才收回,除非有企業不可控制的原因使得企業無法再對該項投資持有至到期,此時應將其重新分類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

(3)該投資到期時收回的金額固定或可確定。

根據持有至到期投資的特征可知,舊準則中的長期債權投資中準則持有至債權到期的應確認為持有至到期投資。

此外,對于到期時間短于1年的投資,如果滿足持有至到期投資的其他條件,也應該確認為持有至到期投資。因此,舊準則中的短期投資如果在初次確認時即確定持有至到期,也應確認為持有至到期投資。

3.3貸款和應收款項,

貸款和應收賬款,是指在活躍市場中沒有報價、回收金額固定或可確定的非衍生金融資產。企業不應當將下列非衍生金融資產劃分為貸款和應收款項:

(1)準備立即出售或在近期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資產。

(2)初始確認時被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非衍生金融資產。

(3)初始確認時被指定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資產。

(4)因債務人信用惡化以外的原因,使持有方可能難以收回幾乎所有初始投資的非衍生金融資產。

企業所持證券投資基金或類似基金,不應當劃分為貸款和應收款項。

貸款和應收賬款的概念明確,確認相對容易。

3.4可供出售金融資產

準則規定: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是指初始確認時即被指定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資產,以及除下列各類資產以外的金融資產:

(1)貸款和應收款項。

(2)持有至到期投資。

(3)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

企業會計準則指南規定: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通常是指企業沒有劃分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貸款和應收款項的金融資產。比如,企業購入的在活躍市場上有報價的股票、債券和基金等,沒有劃分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或持有至到期投資等金融資產的,可歸為此類。

從上述規定可以看出,與前面三類金融資產相比,可出售金融資產具有以下特征:

(1)該資產有活躍市場,公允價值易于取得;

(2)該資產持有限期不定,即企業在初次確認時并不能確定是否在短期內出售以獲利,還是長期持有以獲利。也就是其持有意圖界于交易性金融資產與持有至到期投資之間。

(3)由于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可能是短期持有,也可能長期持有,為了保持計量的一致性,因此與交易性金融資產將公允價值變動計入當期損益不同,其公允價值變動計入“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3.5金融資產與長期股權投資的關系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關于長期股權投資的相關規定,按長期股權投資形成方式或來源不同將長期股權投資分為三類:(1)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形成的長期股權投資;(2)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形成的長期股權投資;(3)其他方式取得的長期股權投資。根據投資是否對被投資單位擁有控制及控制的方式或者重大影響分為四類:(1)能夠對被投資單位實施控制的權益性投資,即對子公司投資;(2)能夠與其他合營方一同對被投資單位實施共同控制的權益性投資,即對合營企業的投資;(3)能夠對被投資單位施加重大影響的權益性投資,即對聯營企業投資;(4)對被投資單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在活躍市場上沒有報價且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的權益性投資。在線

根據長期股權投資的核算方式分為兩類:(1)采用權益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2)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

結合前面對金融資產的分析及長期股權投資的不同分類,筆者認為長期股權投資的確認與金融資產的確認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1)長期股權投資在初次確認時即能確定將長期持有。筆者認為此處的長期為超過一年的期間;

(2)如果權益性投資目的是出于對被投資者的長期控制、共同控制或者能夠施加重大影響,則該項權益性投資無論是否具有活躍市場和公允價值,均應按相關規定確認為長期股權投資。反之持有意圖并不是為了控制或重大影響,則應確認為相應的金融資產;

(3)對于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且在活躍市場中沒有報價、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的長期權益性投資也應確認為長期股權投資。反之,對于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且在活躍市場中報價、公允價值能可靠計量的長期權益性投資應當考慮確認為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

4總結

根據以上的分析,可以對金融資產的確認有一個較清晰的認識。當然,由于筆者經驗的不足,本文的分析還有待改進。此外,由于會計準則和相關指南對金融資產確認的相關規定相對比較抽象,與會計信息質量的可理解性還有一定差距,因此,要準確地理解金融資產及其確認,盡快進一步完善相關指南才是關鍵。

參考文獻:

第2篇

(1)購入時"投資收益"會計處理

購入時交易性金融資產"投資收益"科目,會計處理將1萬元的交易費用計入當期損益,會計所確認的減少本年利潤。

(2)購入時"投資收益"稅法規定

稅法上不允許其列支,稅法規定"投資收益"不能在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與交易性金融資產成本之和作為計稅基礎核算,等出售時作為交易性金融資產投資成本一起扣除,因此應調增當期的應納稅額。

(3)從企業所得稅納稅申報表上看

由于稅法的規定與其有關的交易費用只有等到與交易性金融資產一并出售時才能在企業所得稅前列支,所以交易費用在納稅申報時不需填入。也不需要進行應納稅額調增處理。

二交易性金融資產持有期間(股息、紅利、利息)的規定交易性

金融資產持有期間取得的股息、紅利、利息,應根據持有期間的長短,并且分股票、基金、債券分別進行處理,嚴格按照稅法規定,切不可簡單處理,避免帶來涉稅風險。

(1)持有交易性金融資產會計處理的相關規定

企業的交易性金融資產在企業持有期間被投資單位宣告發放的現金股利,應當計入企業的當期損益;被投資企業發放的股票股利,投資企業應作備查登記但不需作賬務處理。

(2)企業持有交易性金融資產的稅法相關規定

企業被宣告發入的現金股利如果屬于持有期滿12個月的股票投資,在持有期間取得的股息免稅收入,此時的現金股利不作股息所得處理,該股息所得可享受企業所得稅免稅優惠處理,因此應作納稅調減處理;被投資企業發放的股票股利,稅法要求作視同分配,應作為紅利所得處理,同時追加其計稅基礎。

(3)持有債券投資交易性金融資產的稅法規定

在資產負債表日交易性金融資產債券投資按一次還本分期付息計算時,其計算的利息應當確認當期投益。由于該資產約定與實際的付款利息日期是一致的,因此與稅法處理相關規定,不需要作納稅調整。

(4)企業持有基金投資類型的交易性金融資產稅法的相關規定

基金投資按其投資對象不同可分為股票、債券、貨幣市場等基金。根據稅法規定,企業取得的收入,是稅后收入,是免稅收入,不再征收企業所得稅。上述四種基金,只有股票基金投資取得的收入,是稅后,同上述持有股票投資交易性金融資產稅務處理相同,不再累述。對其他三種基金,由于交易性金融資產約定的收益日期與實際支付期一致,被投資方支付相關利息費用和交割費用,已經在對方做為費用扣除,實際已從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了,因此要并入投資方的應納稅所得額中,因此稅法確認收入的日期和金額與會計處理一致,不作納稅調整。

(5)從企業所得稅納稅申報表上看

交易性金融資產持有期間取得的股息時的申報,應在稅務申報表格《納稅調整項目明細表》中的第10行類目"公允價值變動凈損益"的第四列"調增金額"中填列。收到的股息和紅利等收入屬于稅法規定的免稅的相關收入,應在《稅收優惠明細表》中填列。若持股時間在一年之內的,收到的紅利、股息收入不符合稅法關于免稅相關收入的規定,不應填寫在企業《稅收優惠明細表》中。

三資產負債表日公允價值變動時的規定

(1)資產負債表日公允價值變動時的會計處理

以公允價值變動產生形成的企業利得或損失,按規定應計入企業當期損益,交易性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高于或低于其賬面價值時,一方面企業應調整資產賬面價值,另一方面將相關變動的差額計入"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從而影響企業利潤。

(2)資產負債表日公允價值變動時的稅法相關規定

企業持有各項資產期間產生資產的增值或減值,企業不得調整該資產的計稅基礎,除非費有國務院及財政、稅務等有關主管部門規定的情形除外。

(3)從企業所得稅納稅申報表上看

是持有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應在稅務報表中《納稅調整項目明細表》表格的第10行中"公允價值變動凈損益"第3列"調減金額"填列,或第40行"20.其他"第3列"調增金額"中填列。

四交易性金融資產出售時的規定

(1)出售交易性金融資產的會計處理

單位出售公司交易性金融資產時,應當將相關資產出售時形成的公允價值與其初始入賬金額之間的差額計入投資收益,同時調整該資產相關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2)企業出售交易性金融資產稅法的相關規定

稅法規定計算資產轉讓所得應按照計稅基礎扣除。相關處理資產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的差額應作納稅調整處理。同時將"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轉入"投資收益",由于其對損益沒有影響,因此企業不作其納稅調整。

(3)從交易性金融資產納稅所得稅申報表上看

第3篇

[關鍵詞]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攤余成本金融資產減值

一、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是否需要考慮減值

《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第四十條明確規定“企業應當在資產負債表日對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以外的金融資產的賬面價值進行檢查,有客觀證據表明該金融資產發生減值的,應當計提減值準備。”,而在隨后的第四十六條、第四十七條和第四十八條分別規定了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減值的會計處理。

也就是說雖然都是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交易性金融資產是不必考慮減值的,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卻必須在一定情況下考慮減值,其原因僅僅是由于交易性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計入了當期損益,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被計入了所有者權益。這種對于以同種計量模式計量而公允價值變動處理結果卻不同的做法本身就有待探討,卻又由此引發了考慮減值與不考慮減值的巨大差異。

本人認為,作為以公允價值計量的各資產項目的會計計量與核算方法在原則上應當是統一的,即不但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應當計入當期損益,而且它也應當和其他各項能夠以公允價值計量的資產一樣,在資產負債表日不需要考慮減值,完全可以根據公允價值變動的結果在調整資產賬面價值的同時調整當期損益。

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減值會計處理的合理性

1.為什么不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計提減值準備

《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第四十條明確規定了“有客觀證據表明該金融資產發生減值的,應當計提減值準備。”,而在后面幾條的相關具體描述中卻刻意回避了“減值準備”這個詞匯,即使像《企業會計準則講解(2006)》這樣的權威解讀資料在相關案例中也沒有使用“××資產減值準備”科目。《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2006)》對于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減值會計處理的規定是“資產負債表日,……,確定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發生減值的,按應減記的金額,借記“資產減值損失”科目,按應從所有者權益中轉出原計入資本公積的累計損失金額,貸記“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科目,按其差額,貸記本科目(公允價值變動)”。

除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以外,其他所有應考慮減值問題的資產,在確認減值損失并計提減值準備時的會計分錄都是借記“資產減值損失”科目、貸記“××資產減值準備”科目,只有該資產例外,在確認減值損失時借方計入當期損益而貸方卻轉出“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并沖減原資產賬面價值。筆者實在想不出這么做的理由,難道是將公允價值變動計入資本公積留下的隱患?

2.可供出售權益工具減值處理的合理性

《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第四十六條和前述《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2006)》的相關規定告訴我們,應將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發生的減值金額計入當期損益(資產減值損失),而《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第四十八條得規定又告訴我們“可供出售權益工具投資發生的減值損失,不得通過損益轉回。”,《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2006)》又在191頁具體規定了可供出售權益工具公允價值恢復的會計處理為“借記本科目(公允價值變動),貸記”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也就是說企業持有的符合條件的可供出售權益工具投資發生減值后,在一定條件下其價值是可以恢復的,但是確認減值損失時應計入損益,而價值恢復時卻要通過所有者權益。如此處理的合理性,筆者實在不敢茍同。無論從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一貫性要求出發,還是借鑒其它資產減值恢復的會計處理,確認減值和價值恢復的會計處理都應當是同步的。即如果確認減值損失時計入了當期損益(資產減值損失),那么資產價值回復時的正確會計處理也應當是沖減當期損益(資產減值損失)。超級秘書網

3.可供出售債務工具減值處理的合理性

《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第四十六條,關于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減值金額確定的規定是“該轉出的累計損失,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初始取得成本扣除已收回本金和已攤銷金額、當前公允價值和已計入損益的減值損失后的余額。”,而對于可供出售債務工具減值金額的計算并沒有給出具體的說法,反倒是《企業會計準則講解(2006)》通過案例給了我們一點提示:

本案例實際上是比較簡單的,由于債券票面利率和實際利率都為3%,所以2006年12月31日可以按照當日公允價值和期初攤余成本直接計算減值損失金額為200000元(800000—1000000),而如果債券票面利率和實際利率不同,再計算減值損失金額恐怕就沒有這么簡單了。也就是說該案例無論計算資產減值損失金額還是計算資產價值恢復金額,都是用資產負債表日公允價值減去當日債券的攤余成本,并不是真正反映公允價值的差額,這就從根本上違背了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以公允價值計量的計量原則。筆者認為,絕不能將“攤余成本”和“公允價值”兩種截然不同的計量模式對同一資產項目同時使用,不但增加了會計處理的難度,也未必就能切實提高會計信息的真實性,由于“實際利率”和“攤余成本”本身就不能保證客觀公允。實際上,如果完全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無論資產減值損失金額還是資產價值恢復金額都應當是期初、期末資產公允價值的差額,當然要扣除到期利息對公允價值的影響。

三、結論

綜上所述,筆者建議取消對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減值的認定,采用與其他以公允價值計量資產一樣的會計處理方式,資產負債表日按公允價值變動情況調整資產賬面價值和當期損益,不考慮資產減值。而如果必須接受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計提減值這一特殊規定,也必須采用與其他資產計提減值相同的會計處理方法,即將確認的減值損失金額計入當期損益(資產減值損失)并同時計提減值準備,而不是直接沖減資產賬面價值。同時,既然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采用公允價值計量,那么也應當以公允價值為基礎計算確定減值損失金額和后續的價值恢復金額。

參考文獻:

[1]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2006.

第4篇

論文關鍵詞:IFRS9,IAS39,金融工具分類,公允價值損益

 

一、引言

始發于美國次級貸款的金融危機,不僅對全球金融穩定與實體經濟產生了重要影響,也對金融工具的潛在風險再次敲響了警鐘:當金融工具潛藏的風險達到一定程度時,坍塌的不僅是個別公司的金融資產,還會殃及到全球財務金融系統。然而,隨著金融全球化浪潮的不斷推進,金融工具創新層出不窮,融資證券化趨勢大大加強金融論文,因此,如何加強金融工具的管理,不僅是當前應對公允價值會計順周期效應的需要,更是值得我們長期關注的課題。經濟、金融環境的變化直接關系到會計的確認、計量和報告。金融工具的創新影響著金融工具的表內確認條件,而金融工具的表內確認是建立在對其進行合理分類的基礎之上的,只有科學合理的分類,才能對金融工具進行合理的確認與計量,才能進行有效的資產管理。

事實上,IASB一直致力于簡化和完善金融工具會計準則,使之能夠被廣大會計工作者所理解,規范運用到實際操作中去,金融危機的爆發更促使金融工具準則的修改迅速提上日程。2008年以來,G20和FSB一再呼吁IASB和各國會計準則制定機構改進金融工具準則、降低金融工具會計準則的復雜性,以提高復雜金融產品市場和交易的透明度;2009年4月2日,G20倫敦峰會明確要求會計準則制定機構在2009年底之前在降低金融工具準則復雜性方面采取行動;2009年7月,IASB征求意見稿《金融工具:分類和計量》,其目標是建立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分類和計量的原則金融論文,為財務報表使用者估計未來現金流量的金額、時間和不確定性提供相關和決策有用的信息。2009年11月12日,IASB頒布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FRS 9《金融工具:分類和計量》以取代IAS 39中的相應部分,該準則最晚將于2013年開始執行。

二、IFRS 9關于金融工具分類的概述

IFRS 9將金融工具按計量屬性分類為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工具和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工具期刊網。一般情況下(除非商業模式變化),不允許金融工具在公允價值計量和攤余成本計量之間進行重分類。

1.金融工具分類原則

在初始確認時,主體應當根據后續計量是以攤余成本還是公允價值為基礎,對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進行分類。如果一項金融資產同時滿足以下兩個條件,應當以攤余成本計量(除非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1)該金融工具只具有基本的貸款特征;(2)該金融工具以合同收益率為基礎進行管理。不滿足上述兩項條件的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應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公允價值變動在當期損益或其他綜合收益中列示。根據這一規定,所有對權益工具的投資都必須以公允價值計量。

同時,對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工具,保留了公允價值選擇權。在初始確認時,主體可以選擇將應適用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將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但前提是,這種指定可以消除或顯著減少計量和確認的不一致性,即以不同計量基礎計量資產/負債或者確認利得/損失而產生的“會計錯配”。

2.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的處理

根據現行IAS39的規定,如果對權益工具的投資沒有在活躍市場上的報價或其公允價值無法可靠計量,則可以成本計量。IFRS 9取消了這一規定金融論文,代之以允許報告主體在初始確認時進行選擇。主體可選擇將權益工具(為交易目的持有以外)的公允價值變動在后續計量中計入當期損益還是其他綜合收益。一經選擇,后續不得改變。如果選擇計入其他綜合收益,在該工具終止確認時,其已經列示在其他綜合收益中的累計價值變動不轉入當期損益,即沒有“循環”規定,因此這些對權益工具的投資不需計提減值。

3.嵌入衍生工具會計處理的簡化

包含嵌入衍生工具的混合工具應作為一個整體,按照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工具和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工具進行分類。如果嵌入衍生工具必須與主合同分離,主體應按相同分類原則對衍生工具進行處理。

三、IAS 39和IFRS9的比較分析

作為替代IAS 39的相應部分,IFRS 9不僅降低了現有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原則的復雜性,也避免了會計原則的內在不一致。

第一,IFRS 9在分類層次上做了簡化處理,而該種簡化實質上更應該說是一種回歸期刊網。在IAS 39金融資產的四分類中,交易性金融資產是以“完全公允價值”來計量的,其公允價值變動直接在損益表中體現,故對損益表的影響很大。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實質上是以“變異的公允價值”來計量,其以資產負債表為緩沖器來減少公允價值對損益波動的影響,這使得在計量日公允價值的變動會改變資產負債結構金融論文,但不影響損益表[1]。在IFRS9中,將這兩類統一歸類為“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工具”,即兩者均采用公允價值計量,但不同的是其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的處理――前者仍在當期損益中體現,而后者則在其他綜合收益中體現,且在其終止確認時,已經列示在其他綜合收益中的累計價值變動不得轉入當期損益。

IAS 39中原先劃分的持有至到期投資、貸款和應收款項,在IFRS 9中統一歸類為“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工具”。但比較而言,IFRS 9中是否具備基本貸款特征和基于合同收益率管理的分類判定標準更具客觀性。貸款的基本特征即是該金融工具要償還本金和支付利息;基于合同收益率管理則是主體的商業模式在持有或發行金融工具時產生合同現金流,因此,合同收益率依賴于管理層在實際中如何管理金融工具而不是管理層的持有目的[2],從而降低了盈余管理的空間。

總之,相對于IAS 39復雜的分類,IFRS 9僅將金融工具分為以公允價值計量和以攤余成本計量,這不僅提高了準則的可比性和一致性,也使得會計實務工作更簡便化,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更具理解性。

第二金融論文,公允價值損益的處理減少了盈余管理的空間。在IAS 39中,不是為交易而持有的權益性投資往往列作“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其在資產負債表日發生的公允價值變動通過“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科目計入所有者權益,待處置時再計入損益。因此,管理層在需要時可通過處置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方法來進行盈余管理;而IFRS 9中新增了FV-OCI模式,允許不是為交易而持有的權益投資將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計入其他綜合收益(即FV-OCI)。這使得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在發生時既不先在資本公積中列示,也不計入當期損益,從而減少了管理層盈余管理的空間,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因公允價值變動風險而帶來的利潤波動,使得財務報表數據能更忠實于企業實際經營成果。

第三,嵌入衍生工具的統一分類計量降低了確認的復雜性。在IAS 39中,主合同的非衍生工具和嵌入的衍生工具采用混合計量的方式,不僅增加了確認的復雜性,而且使得會計原則產生了內在的不一致。IFRS 9中將主合同的非衍生工具和嵌入的衍生工具采用同一種計量方式,避免了混合計量,降低了確認的復雜性。以可轉換公司債券為例,作為典型的嵌入衍生工具金融論文,其同時具有債券、期權的投資性質,根據IAS 39的規定,應當將其拆分進行分別確認和計量;而根據IFRS 9的規定,由于可轉債不具有貸款的基本特征,故可作為一個整體以公允價值計量,不需拆分處理,從而大大降低了確認的復雜性。

四、IFRS 9對我國金融工具準則實現趨同的挑戰

金融工具分類與計量是金融工具準則中的最為基礎和核心的部分。IFRS 9的頒布是對金融工具準則的改進――它以計量屬性為切入點,再次強調公允價值的重要性;而FV-OCI模式的引入降低了利用公允價值變動損益進行盈余管理的空間,也使得其對當期利潤的影響更符合實際經營狀況期刊網。IFRS9不僅提升了會計準則的一致性和可比性,也進一步穩固與完善了會計信息系統。然而,其在分類標準上的過于簡化以及減值準備計提的大大減少會對企業財務狀況的穩定性和決策有用性造成多大的影響,仍是我們需要進一步關注的問題。

我國自實施新會計準則以來,不少學者對我國上市公司金融工具分類的行為特征進行研究。從總體實施情況看來,主要呈現兩大特點。其一,非金融企業所持金融工具品種單一,而金融企業所持金融工具種類較多[3];其二,交易性金融資產與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所占的份額遠遠高出持有至到期投資金融論文,且出于盈余管理的需要,當公司持有兩類金融資產較多時,更傾向于將其持有的金融資產劃分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4]。IFRS9完全實施后,我國相應的會計準則也必將與之趨同。筆者相信,實現趨同后,我國企業通過進一步規范化金融工具的分類、合理化公允價值的取得,能更好地進行金融工具風險管理,而交易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也能得到提高,上述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得到解決。然而,如何實現趨同也是我們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IFRS9中FV-OCI模式的運用,不僅對證券監管機構綜合收益監管指標的引進指明了方向,更是對我國財務報告中“綜合收益”概念的適時引入、上市公司綜合收益表的編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參考文獻

[1]王治,張多蕾.金融工具分類與計量――從由來到實務[J].會計師,2009,12:109

[2]余晨怡,葉建芳.關于IFRS 9金融工具分類的思考[J].財會學習,2010(4)

[3]陳敏,羅艷清,劉穎莎.新會計準則對金融工具分類的影響――基于上市公司的調查統計數據[J].金融會計,2008,8:20.

[4]葉建芳,周蘭,李丹蒙,郭琳.管理層動機、會計政策選擇與盈余管理―基于新會計準則下上市公司金融資產分類的實證研究[J].會計研究,2009,3:26.

第5篇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問題的提出;問題的提出;人力資本報酬的證券化:金融產品創新需求等進行講述,包括了作為經濟增長基本要素的人力資源連同它的各種表現是天生附著在個人身上的資產、金融資產的使用可以大大地減少經濟活動的交易成本、金融資產可以很容易地傳遞生產與消費之間的間隔等,具體資料請見:

論文關鍵詞:人力資本;人力資本證券化;金融創新

論文摘要:結合人力資本理論與證券化理論提出人力資本證券化的概念,進一步揭示出人力資本證券化實質上是一個終身的跨期最優消費-投資決策問題。這一新型證券化品種的提出符合金融產品創新的內在需求,同時能夠為勞動者個人一生的收入與消費水平做最平滑的安排。

1問題的提出

人力資本,顧名思義是通過對人力投資而形成的資本。通常認為,它是經過一定的教育、培訓等手段形成的勞動者的知識和技能,正如《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詞典》給出的定義:“人力資本是體現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產知識的存量。”因此,人力資本是蘊涵于勞動者中的一種能力,而勞動者則是這種能力的載體。回顧人力資本理論的發展,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到80年代,人力資本理論得到主流經濟學的承認和重視,人力資本理論體系得以形成和發展。現代人力資本理論的研究是沿著宏觀和微觀兩條思路展開的。宏觀思路主要探討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影響等問題。另一種思路是人力資本理論的微觀研究思路,這一思路通過建立收益率函數,對個人及家庭的收入及其職業選擇等行為進行微觀層面的分析。主要有如下的三條線索:(1)TheodoreW.Schultz結合經濟增長問題的分析,明確提出了人力資本概念并闡述了人力資本的內容及其對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2)JacobMincer在對有關收入分配和勞動市場行為等問題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所開創的人力資本方法;(3)GaryS.Becker從其關于人力行為的一切方面均可以訴諸經濟學分析的一貫方法論出發,將新古典經濟學的基本工具應用于人力投資分析,提出了一套較為系統的人力資本理論框架。

2

作為經濟增長基本要素的人力資源連同它的各種表現是天生附著在個人身上的資產,個人實際上控制著人力資產的發揮和生產性供給。與貨幣、土地和廠房等非人力資本相比,人力資本與其所有者具有不可分的特性。周其仁(1996)的研究表明,不管在什么樣的社會中,人力資本與其所有者不可分離的狀況都是無法改變的,不僅在羅森(Rosen,1985)所說的“自由社會”里,而且在巴澤爾(Barzel,1971)所考證的奴隸社會里人力資本只屬于個人的命題仍然成立。從資本的一般意義上理解,根據fisher(1930)的觀點資本是現在和將來收入流的源泉,因此,凡是可能產生未來收入的資源都是資產——這其中當然包括人的勞動能力和知識存量,而資本不過是資產的市場價值。資本作為資產動態的、價值化的表現形式可以在資本市場上被出售、收購、兼并,并相應地增值或貶值。人力資本同樣是一個具有價值的存量,能夠以存在于人體之中的知識、技能、健康等帶來現在和未來的產出與收益。人力資本與其他實物形態或價值形態的非人力資本不同,是難以用得到普遍認可的標準來進行度量的。而且在人力資本市場上,類似學歷證書、職業證書等人力資本價值顯示信號信息是殘缺的,難以直觀量化。因此,人力資本不像非人力資本那樣易于流動,存在承擔風險的可能性。

證券化作為目前國際金融市場上最具潛力的金融創新之一,其最大的作用就是提高資產的流動性。人力資本的證券化是基于把人力資本看作是個人所擁有的能夠在未來帶來一系列收入的知識和技能資產化,為更好地理解這個概念,我們首先對資產證券化從一般意義上做一個描述。資產證券化是將缺乏流動性但能夠產生穩定現金流的資產通過一定的金融結構安排,對資產中的風險與收益進行組合從而轉換成可以出售和流通的有固定收入的證券的過程。資產證券化是在資本市場上進行直接融資的一種方式,與發行其他金融產品(例如債券及股票)類似,資產證券化發行人在資本市場交易中是通過向投資者發行資產支持證券進行融資。不同之處在于,資產證券化產品的還款來源是一系列未來可回收的現金流,產生這些現金流的資產可以作為基礎抵押資產對資產證券化產品起到支持作用。因此,資產證券化的核心原理是以可預期的現金流進行融資。現在,幾乎任何金融資產——只要具有可預測和可回收的未來現金流,都可被用做資產證券化的基礎資產。因此,作為可帶來預期現金流的人力資產也可被用做證券化的基礎資產。人力資本證券化的中心思想是以可預期的收入為當前的消費融資。人力資本證券化問題實質上是一個終身的跨期最優消費-投資決策問題,利用金融工具把個人一輩子的消費和收入做一個更加平滑的、互相補充的安排,使得個人不至于在年輕、最需要錢的時候沒錢花,年紀大了有了錢,卻沒有時間、精力去享受。而“人力資本”的價值就在于勞動力潛在薪水的價值。

3人力資本報酬的證券化:金融產品創新需求

從個人主觀需求角度考慮,正如家庭經常要進行工作、職業培訓、退休計劃等經濟活動決策一樣,擁有人力資本所有權的個人最為重要的經濟決策是要在儲蓄與消費之間作出效用最大化的抉擇,而這一效用最大化的抉擇主要集中體現于具體的理財決策上,即他關注的是持有怎樣的金融資產。大多數有收入的個人對范圍廣泛的各種金融資產抱有潛在的興趣,這些資產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人的收入狀況,即便從稅收和風險偏好這一有限的角度考慮,也能導致對金融資產需求的很大變化。而正是對各種金融資產的這種需求在背后推動著金融創新。投資者的需求刺激了各種金融機構提供投資者需要的資產組合。另外,風險動機也導致投資者對其所擁有的金融資產多樣化及規避風險方法的需求。

從宏觀經濟學的角度,我們可以把資產分為實物資產和金融資產兩大類。實物資產在我們經濟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自明,那么金融資產在我們的經濟生活中起什么作用呢?從理論分析的角度來說,金融資產的作用大致可以被歸納為兩條。(1)金融資產可以很容易地傳遞生產與消費之間的間隔。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消費,由于有了金融資產,這兩者之間就可以拉開一個橫向的或縱向的距離。所謂橫向距離,是指在同一時間周期內人們可以把屬于自己的產品暫時“轉讓”給他人消費或用于再生產,這就是投資和信貸。所謂縱向距離,就是時間上的間隔。人們可以在年輕時多生產,以投資或儲蓄的形式把一部分產品轉化為金融資產,年老之后無力生產時,再把這部分金融資產轉還回商品消費。同時人們還可以以借貸的形式消費自己目前尚未生產出來的東西,即把將來的生產提前到現在消費。如果沒有金融資產,類似這樣把生產和消費在時間上前后推移是無法進行的,至少是相當困難的。(2)金融資產的使用可以大大地減少經濟活動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是作用于貨幣需求的一個重要因素,不同的需求產生對不同類型金融資產的要求,交易成本高低使個人對需求預期發生變化。金融交易得以順利進行的前提正是雙方的預期,為了使交易按照自利的預期達成,交易雙方必然盡可能多的收集有關交易的準確信息,這會帶來支付成本的增加。此外,由于信息不對稱,會使金融交易合約不完全,往往容易陷入“逆向選擇”和“道德陷阱”的困境,這會帶來更高的交易成本。金融創新加強了金融資產之間的替代性,降低了融資成本,促進了交易主體通過金融市場融資從而推動了經濟發展。

第6篇

【摘要】企業會計準則對金融資產按金融工具屬性進行了分類,各類金融資產在具體會計處理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本文針對各類金融資產從確認和計量方面進行比較,分析差異產生的原因,對金融資產會計處理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金融資產;公允價值;金融資產減值

《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首次提出“金融資產”這一概念,按金融工具的屬性進行了分類,使得分類更為詳細,更符合管理要求。金融資產除包括傳統的現金、銀行存款、其他貨幣資金之外,《準則》將按管理目的將金融資產分為四類: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貸款和應收款項;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其中除貸款和應收款項外,其余均屬于證券類金融資產。三種證券類金融資產在具體核算上存在著明顯的區別之處,處理時比較容易混淆。本文就各種金融資產核算的不同之處作一比較分析。

一、金融資產確認差異比較

(一)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

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分為交易性金融資產和直接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兩類。交易性金融資產屬于衍生金融資產,其持有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近期出售,而不作為套期工具,持有期限一般較短(三個月)。

直接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指企業基于風險管理、戰略投資需要等而將其直接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公允價值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企業不能隨意將某項金融資產直接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此指定通常是指該金融資產不滿足確認為交易性金融資產條件的,企業仍可在符合某些特定條件時將其按公允價值計量,并將其公允價值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直接將金融資產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必須符合一定條件。

總的來說,這類金融資產具有較強的靈活性,是企業短線投資的一種有效工具。

(二)持有至到期投資

持有至到期投資,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額固定或可確定,且企業有明確意圖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通常具有長期性質,企業取得該投資之初即有將其持有至到期的意圖,若其持有意圖或能力發生改變,則相應的可將其重分類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該類金融資產主要指的是各種長期債券投資。

(三)可供出售金融資產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指初始確認時即被指定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資產,以及沒有劃分為持有至到期投資、貸款和應收款項、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損益的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持有期限可長可短,比如企業沒有意圖持有至到期,且不作為交易性金融資產管理的債券投資。

簡而言之,交易性金融資產是衍生金融資產,企業持有意圖為短期獲利或贖回,屬于短期投資。持有至到期投資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都是非衍生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持有意圖是長期持有該投資至到期,屬于長期債權投資。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持有期限可長可短,主要取決于企業取得該資產時的意圖。

二、金融資產計量差異比較

(一)初始計量

交易性金融資產持有的目的通常是短期獲利,即交易性金融資產相對于其他類金融資產更靈活,交易相對頻繁,在一個會計期間該類金融資產可能會發生數次交易,即增減倉操作,從而導致期間內交易費用相對收益較高,交易費用對投資損益的影響明顯。較高的交易成本計入金融資產的成本缺少合理性,因此,交易性金融資產僅按公允價值作為初始入賬金額,相關的交易費用在發生時直接作為當期損益,計入“投資收益”賬戶;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和持有至到期投資由于交易不活躍,甚至在持有期間不會在資本市場上進行交易,交易費用較低,考慮到重要性要求降低核算成本,其初始入賬金額按照取得時的公允價值和相關交易費用之和確定。取得金融資產時支付的價款中包含已宣告發放尚未支付的現金股利或利息,各類金融資產處理時均作為應收項目予以單獨確認。即交易性金融資產與其他類金融資產初始計量本質上均為取得時的公允價值,他們之間的區別主要體現在相關交易費用的處理上。

(二)后續計量

在金融資產持有期間,各類金融資產均以公允價值進行計量。在資產負債表日,對于交易性金融資產,應將其公允價值變動直接計入當期損益,按公允價值變動額借或貸記“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貸或借記“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對于持有至到期投資,在持有期間,其賬面價值以攤余成本進行計量,并按攤余成本和實際利率計算確認利息收入,計入投資收益。對于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在資產負債表日,應按公允價值變動額,借或貸記“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貸或借記“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在該金融資產終止確認時,再從“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科目轉入當期損益,借或貸記“投資收益”。

交易性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持有期間雖然都以公允價值反映,但交易性金融資產在二級市場上交易活躍,價格變化頻繁,在該金融資產持有期間為客觀反映其價格變化給企業帶來的影響,應將其公允價值變動計入損益。而企業對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不能隨時處置,也沒有明確持有至到期的意圖,其公允價值變動可認為是暫時性的,因而在持有期間將該變動暫記資本公積,待處置該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金額實現時再轉入當期損益,借或貸記“投資收益”,貸或借記“資本公積”。各項金融資產持有期間獲得的現金股利和利息收入,均作為當期損益,計入“投資收益”賬戶。

(三)金融資產減值

在對金融資產減值的處理上,持有至到期投資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在資產負債表日,均應對賬面價值進行檢查,有客觀證據表明金融資產的可收回金額低于其賬面價值,表明該金融資產發生減值,應計提減值準備。

持有至到期投資以攤余成本進行后續計量,其發生減值時,應當將該資產的賬面價值與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現值之間的差額,確認為減值損失,計入當期損益。借記“資產減值損失”,貸記“持有到到期投資減值準備”;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將原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因公允價值下降形成的累計損失予以轉出,計入當期損益。借記“資產減值損失”,貸記“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

對于已確認減值損失的可供出售債務工具在后續期間公允價值上升且客觀上與原減值損失確認后發生的事項有關的,原確認的減值損失應予以轉回,計入當期損益。而可供出售權益工具投資發生的減值損失,在后續期間公允價值上升且客觀上與原減值損失確認后發生的事項有關的,則不得通過損益轉回,借記“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貸記“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企業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資產,因其價值變動已在發生時及時計入當期損益,因此不需在資產負債表日進行減值處理。

(四)金融資產重分類

企業應當在每個資產負債表日對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持有意圖和能力進行評價,發生變化的,可將持有至到期投資重分類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在重分類日按其公允價值,借記“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科目,按其賬面余額,貸記“持有至到期投資”科目,按其差額,借記或貸記“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科目。而企業取得作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債券后又改變意圖,使該金融資產具備了持有至到期投資的特征時,能否將其轉換為持有至到期投資,企業會計準則卻沒有明確。

三、金融資產確認與計量存在的問題及改進建議

(一)存在的問題

1.對相同內容的處理方法各異

企業對于以公允價值計量,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交易費用計入當期損益;對于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和持有至到期投資,交易費用則計入金融資產成本。對于公允價值變動產生的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的差額,對于持有至到期投資只在資產負債表日計提減值準備,而對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則調整賬面價值。相同內容的不同處理,容易讓人產生混淆。

2.公允價值計量容易成為利潤操縱的工具

交易性金融資產及持有至到期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記入當期損益,即把潛在的、未實現的投資損益列入資產負債表,從而導致利潤不實。

我國資本市場尚不完善,活躍的資產交換二級市場尚未形成,對公允價值的取得存在一定的隨意性,給人為調整賬面價值,進行利潤操縱留有了余地。

3.增加了會計核算工作量

會計準則對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要求計入當期損益,與稅法規定相左。稅法規定,因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屬于未實現收益,因而不影響企業當期應交納所得稅額,即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增加與減少均不影響應納稅所得額,由此增加了企業所得稅的納稅調整項目,增加了會計核算工作。另外持有至到期投資在持有期間,按攤余成本和實際利率計算確認利息收入,確認投資收益。未來現金流量發生改變,則需要重新計算折現率,導致核算過于復雜。

4.金融資產重分類

在每個資產負債表日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持有意圖和能力發生變化的,可將持有至到期投資重分類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而企業取得作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債券后又改變意圖,使該金融資產具備了持有至到期投資的特征時,能否將其轉換為持有至到期投資,企業會計準則卻沒有明確。

(二)改進建議

一是三類金融資產都是企業對外投資的方式,在對相同項目的處理上應盡可能保持一致。比如考慮將交易費用計入各類資產的賬面價值。對于公允價值的變動,為了能真實地反映企業資產的變動情況,三類金融資產均可以公允價值計價,即資產負債表日,隨公允價值變動調整資產的賬面價值。

二是為避免將企業未實現的投資損益,如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列入資產負債表導致利潤不實,可考慮將未實現的利得和損失暫不計入當期損益,將其在財務報表附注中加以說明。

第7篇

與舊的所得稅會計處理規定相比,2007年1月1日開始實行的《企業會計準則第18號——所得稅》(簡稱“所得稅準則”)發生了較大變化,明確只能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那么,應如何正確理解所得稅準則?資產負債表債務法與以往的損益表債務法又有哪些區別?實務中應如何具體操作,準確披露所得稅費用和遞延所得稅資產或負債?本文以保險公司為例就上述問題作一探討分析。

一、收益計量理論:資產負債觀與收入費用觀

在確認收益計量時有兩種觀點,一是資產負債觀,二是收入費用觀。資產負債觀認為企業的收益是當期凈資產的凈增長額(不包括業主投資造成的凈資產變動),收益的確定不需要考慮實現問題,從時間邏輯上看先有資產負債表后有損益表。收入費用觀則強調收入費用的計量,將當期已經實現的收入與相關費用直接配比來計量企業收益,通常是在產生收益后再計量資產的增加或是負債的減少,從時間邏輯上看先有損益表再有資產負債表。

新會計準則中對金融資產的確認和計量深刻地體現了資產負債觀。以保險公司常見的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為例:交易性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直接計入當期損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則計入資本公積(權益)。比如,保險公司期初投資一項初始成本為100萬元的金融資產,期末時其公允價值為120萬元。按照資產負債觀,會計上首先確認資產的價值為120萬元,同時公允價值的變動體現為20萬元的收益:對交易性金融資產直接將20萬元計入當期損益;對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則計入資本公積。而在以前的收入費用觀下,只有已經處置此項投資之后才確認收益,因此在損益表上不反映這20萬元的收益。

二、從資產負債觀正確理解新所得稅準則

所得稅準則中引入了兩個新概念,即“遞延所得稅資產/負債”和“暫時性差異”。這是所得稅準則的核心要點,也是貫徹資產負債觀的具體體現。“遞延所得稅資產/負債”來源于資產負債表,產生于資產或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之差,更加符合資產和負債的涵義。而以往所得稅處理規定中的遞延所得稅借項/貸項來源于損益表,僅是會計利潤乘以稅率與應交所得稅倒軋出的一種純粹遞延調節項目,既非資產,也非負債。實際上,損益表債務法是基于時間性差異的調整分析進行會計處理,力圖通過收入費用觀的會計處理方法來體現資產負債觀的原則,其結果既不符合收入費用觀的配比原則,也不符合資產負債觀嚴格的資產負債定義。

暫時性差異是指資產或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之間的差額;未作為資產和負債確認的項目,按照稅法規定可以確定其計稅基礎的,該計稅基礎與其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也屬于暫時性差異,如稅法允許5年內彌補的虧損。那么,暫時性差異與時間性差異的區別何在呢?時間性差異側重從收入和費用角度分析會計利潤和應稅所得之間的差異,揭示的是某個期間內的差異,強調差異的形成以及差異的轉回;暫時性差異側重從資產和負債角度分析會計利潤和應稅所得之間的差異,揭示的是某個時點上的差異,更強調差異的內容和原因。

三、資產負債表債務法與損益表債務法的區別

損益表債務法和資產負債表債務法都將所得稅支出視為經營費用而非利潤分配,均符合持續經營假設和配比原則,遞延所得稅都代表未來應付或應收的所得稅。但兩者之間也有很大區別。

1、核算對象不同。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核算的對象是暫時性差異,而損益表債務法則是時間性差異。

2、對“遞延稅款”含義的理解不同。損益表債務法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或負債應是本期的影響額。資產負債表債務法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或負債反映的是賬面價值,是累計的差額。

3、所得稅費用的計算程序不同。損益表債務法以損益表中的收入和費用為著眼點,逐一確認收入和費用項目在會計和稅法上的時間性差異,并將這種時間性差異對未來所得稅的影響看作是對本期所得稅費用的調整。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則以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和負債項目為著眼點,逐一確認資產和負債項目的賬面金額與其計稅基礎之間的暫時性差異,計算出累計的暫時性差異,再乘以適用稅率計算形成遞延所得稅資產或負債的期末余額,而所得稅費用則依據當期應交所得稅和遞延所得稅資產或負債的期末、期初余額相比加以確定。

四、資產負債表債務法下的具體操作實務

在實務操作中,按照新會計準則的規定,資產負債表債務法下的核算過程如下:(1)按照稅法規定對稅前會計利潤進行納稅調整,計算應交所得稅。(2)比較資產負債項目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確定暫時性差異金額。這比損益表債務法下僅針對損益表的收入、費用口徑和時間性差異范圍要廣。(3)按照預期收回該資產或清償該負債期間的適用稅率計算所得稅影響額,即遞延所得稅資產(或負債)=暫時性差異金額×適用稅率。(4)通過倒軋的方法來推算損益表中的所得稅費用(或收益),即所得稅費用(或收益)=當期應交所得稅-遞延所得稅資產增加額+遞延所得稅負債增加額(遞延所得稅費用或收益)。

就保險公司具體業務來看,暫時性差異主要來源于以下項目:

一是交易性金融資產。其公允價值變動直接計入當期損益,相應增加或減少資產賬面價值。但計稅基礎仍然是其歷史成本。因此應將交易性金融資產未實現盈虧部分的賬面價值變動確認為一種暫時性差異,在當期計入遞延所得稅負債。

二是保險責任準備金。由于保險公司經營的特殊性,責任準備金是其最重要的成本。會計基于公司穩健經營和償付能力的要求傾向于多提準備金,而稅法規定了準備金提取比例,其差額形成暫時性差異。比如稅法計提的準備金小于會計計提數時,則產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形成當期的遞延所得稅資產。

三是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此類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不進入當期損益,而是直接反映為權益變動(計入資本公積),相應增加資產賬面價值,只有在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實際處置時才將以前年度計入資本公積的部分轉入處置年度的損益。但現行稅法規定,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計稅基礎仍然是歷史成本。因此,對于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當期公允價值變動確認為一種暫時性差異。在浮盈情況下,借記“資本公積”,貸記“遞延所得稅負債”。在實際處置金融資產時,暫時性差異轉回。

第8篇

論文摘要:文章以公允價值的定義與本質為切入點,分析了公允價值在這次金融危機中的影響作用,并從中得出了一些基礎結論以及這次金融危機對我國使用公允價值的啟示。

一、引言

2007年8月,由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引起的金融風暴席卷全球,給世界各國經濟造成了巨大的創傷。在這次危機中,人們紛紛反思災難發生的根源,除了金融過度創新與監管缺乏以外,人們還把矛頭指向了會計計量屬性—公允價值計量,一些金融學家認為公允價值在這次金融危機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因為根據美國財務會計準則第157號(SFAS157),要求對所有金融工具按照市值計價。由于公允價值計量是在前一公允價值的基礎上計算損益的,當金融資產公允價值上升時,投資者便對市場信心大增;相反,在這次金融危機中金融資產公允價值下降,企業管理層為了不讓財務報表過于難看,選擇拋售金融資產,從而引起市場恐慌,使得金融資產進人下一輪減值的惡性循環。因此,公允價值計量屬性是不是導致這次金融危機加劇的因素,以及是否應當對其進行變動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二、公允價值定義及本質

公允價值,亦稱盯市計價,它是金融機構根據當時同一金融產品或相似產品的市場價格作為金融資產的估值人賬的一種會計計量方法。會計準則中對公允價值的定義按照規范對象的不同可以分為兩種:

I.從資產角度上的定義。美國財務會計準則理事會(FASB)在SFAS133《衍生工具和套期保值會計》中僅從資產角度定義公允價值,指“自愿的雙方在當前的交易(而不是被迫清算或銷售)中購買或出售一項資產的金額。”

2.從資產和負債角度進行的公允價值定義。SFAC7《在會計計量中使用現金流量信息和現值》中將公允價值的定義擴大到資產和負債的角度,“在自愿的當事人之間進行的現行交易中,即不是在被迫或清算的銷售中,能夠購買(或發生)一項資產域負債)或售出域清償)一項資產(或負債)的金額。”

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在IAS32《金融工具:列報和披露》中將公允價值定義為“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各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債務清償的金額。”

根據公允價值的定義、學者們普遍認為,公允價值從本質上來說是從市場角度進行的評價,是對資產或負債的價值認定。“公允價值的本質是一種基于市場信息的評價,是市場而不是其他主體對資產或負債價值的認定。”和公允價值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最能代表公允價值的,在市場經濟中,是可以觀察到的、由市場價格機制所決定的市場價格,市場價格是市場交易各方承認和接受的。’,①“一項資產或負債的公允價值是指:在自愿交易的雙方之間進行現行交易,在交易中所達成的資產購買、銷售或負債清償的金額。這就是說,這項交易不是被迫的或清算的銷售,交易的金額是公平的,雙方一致同意的。’,②由此可見,公允價值的主體是公平有效的市場,而由市場評價反映的市場中各類資產或負債作為客體,其反映的市場價格就是公允價值的表現。公允價值在本質上是對資產或負債市場價值的一種體現和度量,在完全、有效的市場中,公允價值就是資產或負債的內在價值的體現,而不是指某個具體交易的價格。

三、采用公允價值計.的原因

與其他會計針量方法相比,以公允價值計量的優越性在于它可以反映該企業(主體)的財務報表報告日的價值(市值),而這是以傳統的歷史成本為計量基礎的財務報表所做不到的。試想一家企業擁有的一塊土地20年前價格是5000萬元,這就是歷史成本,但現在的市場價值是2億元,那么如果還是采用歷史成本計量的話就不能完全反映企業真實的資產情況。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和金融工具的大量應用,利率和資產價值穩定這一假定不再成立,會計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相關性要求提高,而公允價值恰好可以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對相關性會計信息的要求。所謂相關性,就是要求會計信息應當與財務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要相關。能幫助信息使用者對過去、現在、未來經濟事項的發生作出預測或是驗證,并且維持或改變之前的決策。“公允價值是金融工具最相關的計量屬性,是衍生金融工具唯一相關的計量屬性”(SFAS133>para.316)0

四、金融危機與公允價值準則

20世紀90年代以來,金融衍生工具的大量產生以及隨之而來的金融風險使得公允價值成為唯一能夠被認可的計量模式。在美國證券交易管理委員會(SEC)及投資者的推動下,“公允價值”逐漸得到接受,由下表我們可以看到,在2006年以前越是新近頒布的準則公允價值運用程度越高。與歷史成本不同,公允價值計量模式面向現在和未來,人們認為,公允價值會計能讓金融監管機構以及其他財務報告使用者更早地獲知金融機構所面臨的財務困境。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于1991年10月正式接手制定這方面的準則;與此同時,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于1991年亦開始公允價值對金融工具確認、計量、報告和披露的會計準則。截至2004年12月底,FASB共了153份財務會計準則,其中與公允價值有關的會計準則就有60個,2006年FASB的SFAS157號會計準則將公允價值計量推向了。

美國財務會計準則(SFAS)要求對金融資產按照公允價值計量,并將變動計人當期損益表。這就使得美國金融機構持有的證券化資產,即使沒有出售,沒有已實現虧損,也必須根據最新的消息及市場報價調整相關資產的公允價值,并且計人損益。

這次金融危機暴露了公允價值計量準則的一大缺陷,就是公允價值在由市場活躍轉為不活躍時,對有關資產應如何定價沒有提供足夠的說明指引。“尤其是在資產市場價值急劇縮水的情況下,如果仍采用以市場價值為基礎的公允價值計量,反映在資產負債表里的金融資產賬面價值也會急劇縮水。’心企業為維護投資者信心,會出售這些市值不斷減少的資產,但這種做法將進一步加劇資產的貶值。這是因為在前期公允價值的基礎上計量下一期的損益,而不是在歷史成本的基礎上計量損益,所以當公允價值在高位下調時就增加了人們的恐慌心理,“從而使市場陷人交易價格下跌—資產減計—核減資本金—恐慌性拋售一一價格進一步下跌的惡性循環之中’,⑤,正是公允價值的運用,使得其賬面數字螺旋式地減少,企業資產縮水。

以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為例,假設某項可供出售金融資產1月份公允價為2001)萬元,2月份公允價值下降為1800萬元,其會計處理如下(單位:萬元):借:資本公積一其他資本公積200

貸: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一公允價值變動200如果3月份持續下跌至1200萬元,會計處理:

借:資產減值損失800

貸:資本公積一其他資本公積200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一公允價值變動600

可見,公允價值對于市場價值下降時企業的資產,尤其是金融資產或衍生產品的價值會造成多么巨大的沖擊。而如果不采用公允值計量,則不論市場價格增加多少,都不影響其賬面價值。

五、金融危機對我國未來使用公允價值的啟示

第9篇

【論文關鍵詞】衍生金融工具;確認;計量;會計處理

隨著全球金融業的快速發展,新型的衍生金融工具不斷涌現,規范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披露,對加強衍生金融工具風險管理,穩定金融市場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2006年我國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對衍生金融工具的確認、計量和披露做了一定的規范,其做法與國際會計準則基本一致。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定義和特征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對衍生工具的定義,衍生工具是指具有下列特征的金融工具或其他合同:一是其價值隨特定利率、金融工具價格、商品價格、匯率、價格指數、費率指數、信用等級、信用指數或其他類似變量的變動而變動,變量為非金融變量的,該變量與合同的任一方不存在特定關系。二是不要求初始凈投資,或與對市場情況變化有類似反應的其他類型合同相比,要求很少的初始凈投資。三是在未來某一日期結算。

衍生金融工具不同于傳統的金融工具,其獨特性主要表現在:

(一)契約性和未來性

衍生金融工具是以金融工具為對象的經濟合同,其實質是一種契約。這種契約的標的物、交易時間、交易條件等一旦確定,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便基本確定,并且該合約一般在未來履約。

(二)杠桿性與風險性

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凈投資很少,甚至為零,經常采用保證金交易方式,結算時一般采用凈額交割。投資者只需動用少量資金即可進行數額巨大的交易,以小博大,具有杠桿性。但同時也使衍生金融工具收益和風險成倍數擴大,如果實際的變動趨勢與投資者預測的相一致,就可獲得高額的收益。但是,一旦預測失誤,就可能蒙受巨大損失,甚至會造成國際金融市場的劇烈動蕩。

(三)靈活性和復雜性

隨著衍生金融工具的迅速發展,衍生金融工具在設計和創新上具有很強的靈活性,既可以根據客戶需要,在時間、金額、杠桿比率、價格、風險級別等方面為其“度身定造”,還可以將各種衍生工具進行組合,而且包含較多的技術含量。使得衍生金融工具紛繁復雜,從而加大了一般投資者對金融衍生新產品的理解,更不容易完全正確地運用。

(四)衍生性和創新性

衍生金融工具一般以一個或幾個基本金融工具作為標的,并處于不斷的發展創新之中,使衍生金融工具不斷構造出“再衍生工具”,幾乎每個月都有一種新型的衍生工具產生。衍生工具以驚人的速度迅猛發展,衍生工具的發行量也呈高速增長。

二、衍生金融工具的確認

新企業會計準則對衍生金融工具的確認分為初始確認和終止確認。

(一)初始確認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準則規定,當企業成為金融工具合同的一方時,應當確認一項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根據此確認條件,企業在形成衍生金融工具合同的權力和義務時,確認為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這里明確了初始確認的時間是在合同簽訂之時,而不是交易發生之時。

(二)終止確認

當衍生金融工具合同約定的交易實際發生時,即當一個企業實現了合約中載明的各種權利或收取金融資產現金流量的合同權利終止時,應當終止確認該金融資產;當一個企業金融負債的現時義務全部或部分已經解除的,應當終止確認該金融負債或其一部分。

在對衍生金融工具確認的分類上按照企業會計準則及應用指南的規定主要分為三類:交易性金融資產或負債、衍生工具和套期工具。對一般企業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確認為交易性金融資產或負債;對商業銀行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并不作為交易性金融資產或負債,而是單獨確認為衍生工具進行反映;而對于一般企業和商業銀行為套期保值而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均作為套期工具予以反映。

對上述的分類,筆者認為交易性金融資產或負債和衍生工具二者在計量上并無實質上區別。為了體現不同行業同種業務的可比性,也便于使用者和投資者的理解,對衍生金融工具的分類應劃分為兩類:一類是為套期保值而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應確認為套期工具;二類是除套期保值外,即為投機套利而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應確認為衍生工具。

三、衍生金融工具的計量

衍生金融工具的計量是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的核心問題。其計量包括初始計量和后續計量兩個方面。按照新企業會計準則規定,對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計量均采用取得時的公允價值計量,其交易費用計入當期損益;企業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在后續計量時,根據企業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和意圖不同,采用了不同的計量基礎:

一是對投機套利而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在資產負債表日按公允價值計量,其公允價值變動計入當期損益。二是為套期保值而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在資產負債表日按照公允價值計量。對于公允價值套期,套期工具的公允價值變動形成的利得和損失計入當期損益,同時被套期項目因被套期風險形成的利得或損失也應當計入當期損益,并調整被套期項目的賬面價值;對于現金流量套期,有效套期部分計入所有者權益,無效套期部分計入當期損益。

被套期項目為預期交易的,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套期工具利得或損失,按下列方法處理:第一,該預期交易使企業隨后確認了一項金融資產或負債的,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利得和損失應當在該金融資產或負債影響企業損益的相同期間轉出,計入當期損益。第二,該預期交易使企業隨后確認一項非金融資產或負債的,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利得和損失應當在該非金融資產或負債影響企業損益的相同期間轉出,計入當期損益;或者計入該非金融資產或負債的初始確認金額。第三,預期交易預計不會發生的,原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中的套期工具利得或損失應當轉出,計入當期損益。對于境外經營凈投資套期的計量類似于現金流量套期。

四、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處理

企業對衍生工具進行會計處理時,應區別不同目的和意圖分別設置“衍生工具”賬戶和“套期工具”賬戶。下面通過舉例來說明衍生工具的具體會計處理。

例1:甲公司于20x8年2月1日投入某期貨公司800 000元進行期貨交易。2月6日向證券期貨公司買入合約一張,單價為

2 600元,數量為200噸,交易保證金為合約價值的6%,交易手續費100元。2月底該期貨合約單價上漲至2 630元,3月底該期貨合約單價為2 620元,4月25日公司按照單價為2 625元賣出平倉。則甲公司的有關會計處理如下:

(1)2月1日撥付資金

借:其他貨幣資金——存出投資款

800 000

貸:銀行存款

800 000

(2)2月6日買入合約

借:衍生工具——期貨合約

32 100

投資收益

100

貸:其他貨幣資金——存出投資款

32 200

(3)2月28日,結算持倉期貨合約浮動盈虧6 000元[(2 630 -2 600)×200]

借:衍生工具——期貨合約

6 000

貸: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6 000

(4)3月31日,結算持倉期貨合約浮動盈虧2 000元[(2 620 -2 630)×200]

借: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2 000

貸:衍生工具——期貨合約

2 000

(5)4月24日,將上述期貨全部賣出平倉,結算盈虧額1 000 [(2 625-2 620)×200]

借:其他貨幣資金——存出投資款

37 100

貸:衍生工具——期貨合約

36 100

投資收益

1 000

借: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4 000

貸:投資收益

4 000

例2:乙公司于20×8年3月1日向丙公司發行以自身普通股為標的看漲期權。根據該期權合約,行權價為204元,行權日期20×9年3月1日(歐式期權)。如果丙公司行權,丙公司有權以每股204元的價格從乙公司購入普通股1 000股。其他有關資料如下:

乙公司相關的會計處理如下:

(1)20×8年3月1日乙公司發行的看漲期權,確認衍生負債

借:銀行存款

6 000

貸:衍生工具——看漲期權

6 000

(2)20×8年12月31日確認期權公允價值下降

借:衍生工具——看漲期權

2 000

貸: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2 000

(3)20×9年3月31日確認期權公允價值下降

借:衍生工具——看漲期權

1 000

貸: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1 000

在同一天,丙公司行使了該看漲期權。

第一種情況:假定合同以現金凈額方式進行結算

乙公司有義務向丙公司交付207 000(207×1 000)元,并從丙公司收取204 000元,乙公司實際支付凈額為3 000元。賬務處理如下:

借:衍生工具——看漲期權

3 000

貸:銀行存款

3 000

第二種情況:以普通股凈額結算:

乙公司有義務向丙公司交付與207 000元等值的本公司股票,并向丙公司收取與204 000元等值的股票,實際向丙公司交付普通股數量14.5股(3000/207股)。

借:衍生工具——看漲期權

3 000

貸:股票1

4.5

資本公積——股本溢價

2 985.5

例3:20×8年11月1日,XY公司與某境外公司簽訂一項商品購買合同,交貨日期為20×9年1月31日,預期價格為外幣(FC)10 000元。同時為規避預期購買商品的外匯風險,與某金融機構簽訂了一項買入金額為FC10 000元,3個月到期的遠期外匯合同,并將其指定為對該項預期購買的套期工具。遠期外匯合同的約定匯率為1FC=30元人民幣。20×9年1月31日,XY公司以凈額方式結算該遠期外匯合同,并購入該商品。假定有關匯率資料如下:

假定該套期符合運用套期會計的條件,不考慮相關稅費,人民幣的市場利率為6%.

說明:根據套期保值準則,對外匯確定承諾的套期既可以劃分為公允價值套期,也可以劃分為現金流量套期。

1. XY公司將上述套期劃分為公允價值套期的會計處理如下:

(1)20×8年11月1日,遠期合同的公允價值為零,無需做賬務處理,將套期保值表外登記。

(2)20×8年12月31日,確認遠期外匯合同的公允價值變動=(30.5-30)×10 000/(1+6%×1/12)=4 975元人民幣

借:套期工具——遠期外匯合同

4 975

貸:套期損益

4 975

借:套期損益

4 975

貸:被套期項目——確定承諾

4 975

(3)20×9年1月31日

①確認遠期外匯合同公允價值變動=(30.8-30)×10 000-4 975 =3 025元人民幣

借:套期工具——遠期外匯合同

3 025

貸:套期損益

3 025

借:套期損益

3 025

貸:被套期項目——確定承諾

3 025

②以凈額結算遠期外匯合同,并購入商品

借:庫存商品

308 000

貸:銀行存款

300 000

套期工具——遠期外匯合同

8 000

③將被套期項目的余額調整設備的入賬價值:

借:被套期項目——確定承諾

8 000

貸:庫存商品

8 000

2. XY公司將上述套期劃分為現金流量的會計處理如下:

(1)20×8年11月1日,遠期合同的公允價值為零,無需做賬務處理,將套期保值表外登記。

(2)20×8年12月31日,確認遠期外匯合同的公允價值變動=(30.5-30)×10 000/(1+6%×1/12)=4 975元人民幣

借:套期工具——遠期外匯合同

4 975

貸: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4 975

(3)20×9年1月31日

①確認遠期外匯合同公允價值變動=(30.8-30)×10 000-4 975 =3 025元人民幣

借:套期工具——遠期外匯合同

3 025

貸: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3 025

②以凈額結算遠期外匯合同,并購入商品

借:庫存商品

308 000

貸:銀行存款

300 000

套期工具——遠期外匯合同

8 000

XY公司將套期工具于套期期間形成的公允價值變動累計額暫記在所有者權益中,在處置該商品影響企業損益的期間轉出,計入當期損益。

若將原直接在所有者權益中確認的相關利得或損失轉出,計入該非金融資產或非金融負債的初始確認金額,則以凈額結算遠期外匯合同,并購入商品時的賬務處理如下:

借:庫存商品

300 000

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8 000

貸:銀行存款

300 000

套期工具——遠期外匯合同

8 000

【參考文獻】

第10篇

摘要:金融資產交易中的成交量在傳統金融理論體系里并沒有被納入為資產定價模型中的參數。很多的研究指出成交量是反映市場參與者心理狀態的一個指標,而金融資產在市場七的價格義是市場參與者之間買賣行為的結果。能令資產成交的元素是影響資產價格的因素,而對資產價格產生作用的元素也會影響資產成交的水平。換言之,這說明成交量與資產價格存在著一定的關系。本文探討成交量在資產定價問題中的角色。

關鍵詞:同質預期;相異預期;意見分歧

一、引言

成交量在金融資產交易中有著其獨特的含義,近代有很多研究部認為心理狀態其實是可以從成交量去觀察的,成交量的大小能反映投資者對于前景的傾向。很多理論模型都指出,買賣交易是由非對稱信息(asymmetricinformation)所帶動,由意見分歧(divergeneeinopinion)所引發,而成交量則反映了買方群體和賣方群體對于該金融資產價值認知不一的程度,亦即是由他們心理質素的差異性來決定。

二、傳統金融理論體系對成交量的忽視和所隱喻的成交量

JohnVonNeumannandOskarMorgenstern(馮紐曼和摩根斯坦)(1944)1在他們為合作博弈論奠基的著作《博弈論和經濟行為》一書中,提出了預期效用理論(ExpeetedUtilityTheory)的概念。他們從一系列嚴格的公理化理性偏好假設出發,發展出預期效用函數理論。在這個公理體系之上,經濟學家們建立了大量的微觀經濟學模型而形成了傳統金融學的理論體系,當中最主要包括Markowitz(馬科維茨)(1952)2的投資組合理論,Sharpe(夏普)(1964)3、Lintner(林特納)(1965)4和Mossin(莫辛)(1966)5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Ross(羅斯)(1976)6的套利定價理論和Fama(法瑪)(1970)7的有效市場假說。

傳統金融學的基本觀點包括(1)市場是有效的;(2)市場參與者皆為理性的且基本上存在同質預期,即是,他們都是用同樣的理性對信息可以做出無偏的估計,對未來經濟的預期也是同樣的客觀和公正;(3)市場參與者一般都是風險厭惡的。在這樣的基礎下,資產的價值被假定為可客觀地由該資產自身的屬性所決定而不會受到市場參與者的行為所影響。傳統經濟理論在分析市場均衡的問題時會對市場的眾參與者采用了單一代表性人模型(representativeagentmodel)的假設。Lucas(盧卡斯)(1978)8在研究市場均衡的問題時說明,如市場上所有的個體都是完全相同的,則資產的交易數量在任何時候本質上都只會是零。

若在一個市場里所有的參與者皆能獲得相同的信息、擁有相同的理性能力、能進行相同的分析而產生相同的認知和最后對資產的價值得到相同的結論時,他們之間的這一種同質性意味著無論他們是已持有還是未持有該種資產,他們的行為都會朝向同一個方向。即是,若該種資產被認定為應有更高的價值時,所有的參與者都希望持有,至使未擁有的去追購但已擁有的又不愿意賣掉,造成不能成交;又或是,若該種資產被認定為應只有更低的價值時,所有的參與者都希望拋售,至使已擁有的去求售但未擁有的又不愿意買日入,也是會造成不能成交。買賣雙方參與者群體在這種同質性的情況下對資產的價格進行“同向性”的博弈,意味著他們并非是兩個而是同一個局中人,亦即是等于沒有博弈,也沒有均衡。市場上的參與者必須是非同質的、參差的、有差異的,才能產生不同的局中人在市場上進行“異向性”的博弈,形成納什均衡的價格。

三、買家為何會買?賣家為何會賣?

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的行為金融學的觀點認為,由于每一個人的認識偏見和心理波動的原因造成價值觀上的差異,對同一件物品,不同人去購買所愿意付出的最高金額是有所不同的。每一個人的價值觀差異,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個人感觀因素方面,主要是因為偏好和效用的差異。經濟因素方面,則主要是考慮未來經濟利益和現在付出的代價的比較。一件物品所能帶來的經濟利益是根據個人對未來資金流的預期和個人對時間價值的判斷而量化出來的。不同人的判斷,會得出不同的預期經濟利益,所以不同的人會愿意付出不同的代價。金融資產一般來說都不能滿足持有者的感觀偏好和效益,因此,對它們的價值判斷主要是從經濟因素方面考慮。諸等差異都會令到市場上的參與者出現判斷上的分歧,他們各自根據自己的判斷行事,有人急趕買入,有人急趕賣出,有人抱觀望態度。因此,傳統金融理論如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對市場上的所有參與者設下同質預期的假設是不切實際的。

自從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發表了后,同質預期的假設一直被受批評。有很多學者提出應以相異預期(heterogeneousex-pectation)取代同質預期的假設來進行研究。相異預期的概念就是要否定資本資產定價模型中認為所有投資者對資產的概率結構具有相同的判斷和擁有相同的預期的假設。Miller(米勒)(1977)9指出在這個充滿不確定因素的世界里,是非常困難去作出預測的,鑒于不同的投資者會存在著不同的心理素質,所以投資者是沒有甚么可能在每一只股票中會擁有相同的回報和風險的意見,因此相異預期的假設比同質預期的假設來得更有力。由于成交量反映了買家和賣家對于該股票意見不一的程度,相異預期的假設將給予成交量在定價過程中一個新的定位,亦更能代表定價時的心理狀態。市場上參與者之間存在差異和相異預期,一方面是因外在的信息環境不對稱所影響,而另一方面是因參與者內在的心理狀態、理解能力和理性程度所造成。

四、信息不對稱造成投資者對金融資產定價的分歧

如果市場的結構不完整,信號不能完全展示變量的真正價值時,持不同信息的投資者會有不同的回報預期。由于投資者擁有的信息是非對稱的,他們對于金融資產回報率的預期亦有所不同,亦同時顯示出他們相異的心理狀態,成交量的多少正能反映出關于投資者行為的信息,而通過對這些關于人因素的認識,便能夠更有效地去建立更準確的定價模型。JiangWang(王江)(1993)10指出金融資產價格的走勢主要是取決于投資者的異質性(heterogeneity),投資者之所以能完成買賣是因為他們并不相同,而成交量正是反映了投資者異質性的指標。

五、投資者心理狀態的差異造成投資者對金融資產定價的分歧

行為金融學引進了大量心理學研究的成果。KahnemanandTversky(尼曼和特維斯基)(1979)11發表主導行為金融理論的前景理論(ProspectTheory),對人們在不確定條件下的判斷與決策行為給出了解釋的模型。前景理論揭示了影響人類選擇行為的非理性因素,確實地把人類有限理性的本質建立起模型。由于經濟環境的復雜性、未來的不確定性、信息的不完全性以及人類認識能力的有限性,人們的理性在經濟行為中是有限的,而投資者的選擇經常會受到個人偏好、社會規范、觀念習慣的影響,因此未來的決策存在著不確定性。

市場上所有參與者之間存在相異預期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各市場參與者之間存在心理狀態的差異。Gilletteetal(吉列等人)(1999)12指出相異預期比同質預期更能代表投資者的心理狀態,他們研究的結果證明了眾買家之間的主觀預期是存在分異性的。相異預期的假設比同質預期更能形容市場的狀態,而且更顯示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著不同的心理質素,并對價格有著不同的預期。

六、差異創造交替動力

在一個系統里,某種東西的交替動力表征為該種東西發生交替的頻繁程度,它可以是該種東西發生交替的次數或該種東西發生交替的規模。從上述的討論,我們得到一個啟示,就是一種東西能產生交替動力的先決條件是系統內與這種東西相關的其中兩類客體之間必須存在有利于這種東西交替的評價差異,差異越大,產生的交替動力就越大。從另一個角度看,交替動力可以理解成是清除相關客體之間差異的手段,越大的交替動力,便能清除越大的差異。

在自然界系統中,引力場里兩個不同位置點之間若沒有存在有利于一個物體進行運動的位能差異,物體便不會從高位能處走向低位能處而產生機械動力。同樣地在電磁場里兩個不同點之間若沒有存在有利于電子流動的電荷差異,電子便不會從相對負電荷的位置走向相對正電荷的位置而產生電流。

在金融市場上,必須在各參與者之間存在著有利于金融資產交易的價值認知與評估差異,即參與者之間存在相異預期或意見分歧,金融資產才會從那些持相對低價值觀點的已擁有者手上易手給那些持相對高價值觀點的未擁有者去。若所有參與者都是持相同意見的時候,交易便不會產生。這種從兩個持不同價值觀點的市場參與者之間發生易手的交替動力就是該金融資產在市場上的成交量。該種金融資產的已擁有者對其價值認知越是低于該金融資產的未擁有者對其價值的認知,便會造成越大的成交量。成交后,原先的已擁有者變成未擁有者。而未擁有者變成已擁有者。假若他們對該種金融資產的價值認知與評估在成交前和成交后是一樣的,則發生成交后,便清除了參與者之間原先存在有利于金融資產交易的價值認知與評估差異。這樣,在發生新的成交前,必須要出現新的有利于金融資產交易的價值認知與評估差異,亦即是說市場上參與者的價值認知必須發生變化,令到出現新的已擁有者對該種金融資產的價值認知少于新的未擁有者對其價值認知的條件。Karpoff(卡波夫)(1986)13認為成交量并不只是由意見分歧來決定,還有取決于意見分歧的轉變率。參與者的價值認知與評估發生變化,可能是由于外在因素所造成的如市場上出現了新的信息,信息的不對稱性使得不同人會接收到不同程度的信息造成市場非完美有效,而且亦因各人背景的差異也會產生不同的理解。此外,亦可能是由于內在因素所造成的,如有一部份參與者自身的理性能力和判斷受到限制,即是他們是完全非理性或有限理性,又或是他們在心理狀態上存在差別。這意味著市場中有一些參與者的價值認知與評估偏離于完全理性參與者所判斷的價值,而且他們各人的價值認知與評估并非各自固定在某一個偏離點上,而是可能隨機無意識地不斷改變。

七、成交量對金融資產定價模型的重要性

第11篇

關鍵詞:商業銀行;會計制度;資本監管;影響渠道

一、引言

“會計準則是否助推了2008金融危機的升級和擴散”是G20華盛頓、倫敦、匹茲堡3次峰會持續關注的議題。它緣起于銀行會計制度與資本監管的捆綁實施問題,即現行金融監管制度要求商業銀行資本充足水平核算以其財務報告數據為基礎。會計制度與資本監管目標不同,前者致力于市場信息透明、后者聚焦于金融系統穩定;金融危機期間,當金融穩定成為監管機構優先目標時,市場信息透明度常常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破壞。基于透明度目標,財務報告要反映危機中資產價格持續下跌的情況,但卻引發商業銀行核減資本潮,動搖了銀行系統根基,引起G20高度關注。本文聚焦G20議題的基礎性問題,即銀行會計制度是如何影響資本充足水平核算的?全面認識這一問題對G20議題的解決有借鑒意義。在比較巴塞爾資本框架與銀行資產負債構成基礎上,本文鎖定金融資產計量、分類、減值和SPE并表等4個會計制度影響資本充足率核算的渠道。本文分析基于國際制度和市場背景,我國會計監管和資本監管制度與國際趨同,因而研究結論對我國監管機構有參考價值。

二、監管資本要素與財務報表項目比較

BaselII(2006)①核心內容是資本要求、監督檢查和市場紀律三個支柱。本文重點分析BaselII資本要求(第一支柱)與財務報表數據的關聯度。BaselII資本要求的核心是最低資本充足率,計算該比率分數式的分子是各類符合條件的資本要素,分母是依據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調整確定的風險加權資產。資本要素是依據財務報表數據調整確定的,與財務報表數據直接相關;而風險加權資產是依據BaselII的專門調整比率或方法確定的,與財務報表數據關聯度不大。資本監管主要目的是要求商業銀行保持一定損失吸收能力。一級資本應具有在持續經營情況吸收損失的能力,二級資本應具有在破產清算情況下吸收損失的能力。BaselII(2006)所界定的一級資本要素有:普通股本、股本溢價、永久性非累積優先股、留存收益、一般儲備、法定儲備和少數股權,這些資本要素對應的財務報表項目分別是:實收資本(普通股)、股本溢價、優先股、留存收益、未分配利潤、一般風險準備、盈余公積和少數股權[1]。除優先股外①,BaselII的一級資本內含與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所有者權益”內容一致,見表1。BaselII(2006)所界定的二級資本有資產重估增值(包括確認和未確認的)、一般準備或儲備(包括公開和未公開的)、混合資本工具(債務和權益)以及長期次級債等4類,對應的財務報表項目是:資產賬戶(如資產重估增值)、資產備抵賬戶(如一般準備)和負債賬戶(如混合工具和次級債),也包括一些財務報表未列示的項目。不同于集中在財務報表“所有者權益”部分的一級資本要素,BaselII界定的二級資本分散于財務報表資產與負債之中,有一些還游離于財務報表之外③。BaselII(2006)界定的一級資本要素對應財務報表中的“所有者權益”項目,二級資本要素對應財務報表中的部分資產項目、部分資產備抵項目和部分負債項目①。這些財務報表項目可劃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基本穩定項目”,包括:普通股、優先股、股本溢價、少數股權、混合工具和長期次級債等6項,它們屬于長期持有項目,按歷史成本計量,在財務報表上列示的金額保持基本穩定不變,對監管資本的貢獻也穩定不變;第二類是“受損益影響的波動項目”,包括留存收益、未分配利潤、一般風險準備等3項,它們與利潤直接關聯、受其直接影響,在發生虧損時最先被用于吸收損失,短期看損益既受經濟周期、宏觀政策、經營管理能力等因素影響也受會計制度影響;第三類是“受市場影響的波動項目”,包括資產重估增值和貸款損失準備,這些項目既受市場影響又受會計處理方法影響。在這樣分析之后,我們認為可能對商業銀行資本監管產生重要影響、又可能受到會計制度影響的財務報表項目主要集中在“損益”和“資產增減值”兩方面,對這些項目產生直接影響的會計制度包括金融資產計量、分類、減值等相關會計規范。

三、商業銀行會計制度對資本監管影響渠道

(一)金融資產計量會計規范對資本監管的影響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所載的資產和負債項目大多為各類金融工具。統計發現,美國所有銀行控股公司資產負債表上金融資產占總資產比例為90.44%[2],我國上市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上金融資產占比也超過90%[3]。因此金融工具計量規范成為銀行會計制度對資本監管產生影響的重要方面。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公允價值在金融工具計量使用的范圍不斷拓展,分析會計計量規范對資本監管的影響實質上就是分析公允價值計量對資本監管的潛在影響。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統計結果表明,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上平均有45%的金融資產和15%的金融負債按公允價值計量[4]。畢馬威(KPMG)針對歐洲大型商業銀行的統計結果是,按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占所有金融資產和所有金融負債的比率最高超過70%、最低約為20%[5]。上述統計數據說明,按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在商業銀行總資產中普遍占有較大比重。表2整理各類金融工具公允價值計量結果確認位置及對監管資本影響渠道。按照現行會計制度,在每一報告日均需要按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工具項目主要有: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交易性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衍生金融工具、指定為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損益的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實施公允價值選擇權)。依據計量結果確認位置的差異,這些項目可進一步劃分為兩組,第一組是計量結果計入損益的項目,第二組是計量結果計入權益的項目。按照當前的資本監管規范,在計算資本充足率時要將計入權益的金融工具未實現利得或損失予以剔除,因此這些項目的公允價值計量結果對監管資本核算沒有直接影響。

對監管資本核算產生直接影響的僅限于公允價值計量結果計入損益的項目,具體包括:交易性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非套期衍生金融工具、部分套期工具、指定為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損益的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Song(2011)參照美國十大商業銀行各項資產和負債占比以及相關財務比率編制了一份簡化的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假設該銀行本期收益為1,350,000元并直接向股東分配該收益且假設沒有稅收負擔[6]。這份資料符合本研究需要,本文稍加調整后予以采用,見表3。從表3可知,該銀行按公允價值計量并將變動計入損益、從而對監管資本核算產生直接影響的金融資產金額為2500萬元,在所有資產中占比為25%。出于簡化分析和突出影響程度考慮,假設該銀行其他資產和負債數據保持不變,僅對“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損益金融工具”項目設定增值20%和貶值20%兩種情況,觀察這兩種情況下商業銀行會計制度對監管資本核算的影響方式和程度。首先依據該銀行資產、負債和收益的“期初數據”對其盈利能力和監管資本充足狀況進行分析評價,然后依據相同標準分析在金融資產升值和貶值情況下公允價值計量結果的潛在影響。美國商業銀行最低資本充足要求主要關注“全部風險資本充足率”、“核心資本/風險資本比率”和“核心資本/杠桿比率”三項指標,據此將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狀況劃分為五檔:資本十分充足、資本適當充足、資本不足、資本顯著不足和資本嚴重不足。①計算上述三項指標還需要了解該銀行風險加權資產數據,它是各項資產乘以各自風險權重后的總和,本文假設該數據為7500萬元。這樣可依據表3的數據計算“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損益金融工具”項目升值和貶值20%情況下該銀行盈利能力和資本充足水平變化,見表4。從表4可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損益”金融資產的會計處理結果對商業銀行獲利能力和監管資本充足水平的影響是十分顯著的。

從獲利能力角度看,按期初數和常規盈利水平,該銀行的獲利能力為15%;在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損益金融資產市值上升20%情況下,這些變動計入損益后該銀行獲利能力為45.36%,上升幅度大于200%;在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損益金融資產市值下降20%情況下,這些變動計入損益后該銀行獲利能力為-91.25%,下降幅度大于700%。從監管資本充足水平角度看,按期初數和常規盈利水平,該銀行“全部風險資本充足率”是8.6%,“核心資本/風險資本比率”是8%,“核心資本/杠桿比率”是6.19%,屬于“資本適當充足”;在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損益金融資產市值上升20%情況下,這些變動計入損益后該銀行“全部風險資本充足率”是15.3%,“核心資本/風險資本比率”是14.7%,“核心資本/杠桿比率”是11.3%,屬于“資本十分充足”;在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損益金融資產市值下降20%情況下,這些變動計入損益后該銀行“全部風險資本充足率”是2%、“核心資本/風險資本比率”是1.3%,“核心資本/杠桿比率”是1.03%,屬于“資本嚴重不足”,該銀行將被接管,面臨破產清算或兼并的命運。SEC(2008)統計表明,25%資產按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損益是美國商業銀行普遍情況,歐盟大型商業銀行2007年也有20%以上資產按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損益,表3確定的按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損益的金融資產規模并非脫離實際。以上分析的金融資產計量規范對商業銀行監管資本影響可總結為三點:(1)使收益大幅度波動;(2)使資本充足水平大幅度波動從而引發監管風險;(3)負面影響遠遠大于正面影響,即在經濟下行、金融資產市值下跌時盈利能力和資本充足水平下降的幅度,遠遠大于經濟上行、金融資產市值上升時盈利能力和資本充足水平上升的幅度。這一結論解釋了為什么銀行家們一直對拓展公允價值應用強烈抵制,因為盈利水平大幅度波動預示風險的存在,會增加資本成本,而由此引發的監管資本違規風險更難以應對。因此,歐洲中央銀行(2004)將拓展公允價值應用所衍生的“收益波動性”問題列為公允價值六大罪狀之首[7]。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金融危機期間公允價值會計會備受關注,因為經濟下行期間其負面影響遠遠高于經濟上行期間其正面影響。

(二)金融資產分類會計規范對資本監管的影響金融資產分類規范對資本監管的影響是通過影響計量規范選擇以及計量結果確認位置而實現的,也是通過影響按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損益金融資產的規模而實現的。如果商業銀行劃歸為交易性金融資產數量大,則對資本監管影響大,反之則小。從這個角度看,計量規范對資本監管的影響與金融資產分類規范對監管資本的影響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但金融資產分類規范對資本監管的影響具有獨特性,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商業銀行在金融資產初始分類時具有一定選擇空間,二是在金融資產持有期間可行使重分類選擇權。這里有一個說明在金融資產分類時商業銀行非常關注劃分結果對監管資本影響的客觀證據[8]。在SFAS115頒布之前,美國商業銀行金融資產投資組合的未實現利得和損失是納入監管資本核算的。①據此,按照SFAS115劃歸為“交易性”和“可供出售”證券投資的未實現利得和損失都要計入監管資本。但在SFAS115生效9個月后,銀行監管機構突然宣布調整監管資本核算制度,將劃歸為“可供出售”證券投資的未實現利得和損失排除在監管資本核算之外。之后在1995年11月,會計準則制定機構允許商業銀行在1995年12月31日前將前期分類的金融資產投資進行一次性集中調整。這一事件充分說明了金融資產分類會計制度對監管資本核算具有重大影響。在金融危機期間,歐洲商業銀行強烈要求金融資產重分類的案例進一步佐證了金融資產分類對監管資本的重大影響。SFAS115的金融資產重分類規范比IAS39寬松,前者允許對所有類別金融資產進行重分類,后者禁止對劃歸為“交易性”金融資產進行重分類。交易性金融資產在危機期間的價值下跌直接計入損益,對監管資本的侵蝕性最強。在2008全球金融危機期間,金融資產市值大幅度下跌,歐洲商業銀行監管資本面臨很大壓力,它們游說金融監管機構向IASB施加壓力,要求歐盟商業銀行也能向美國銀行一樣可以通過金融資產重分類的方式將未實現損失排除在監管資本核算之外,從而降低監管干預風險。Fiechter(2011)發現,在重分類限制放松后約有1/3歐盟商業銀行實施了對原歸類為“交易性”金融資產進行重分類處理,重分類資產金額約占商業銀行總資產3.9%,占權益賬面價值的131%[9]。這說明金融資產重分類會計規范對監管資本核算的影響是非常顯著的。

(三)金融資產減值會計規范對資本監管的影響金融資產減值會計規范要求商業銀行將所確認的減值損失計入損益,因而對監管資本核算產生直接影響。金融資產減值對資本監管影響可劃分為兩類,一是貸款減值的影響,二是其他金融資產減值的影響。貸款是商業銀行主要資產,該類資產占銀行總資產比例高,減值金額對監管資本充足水平影響大。當商業銀行計提貸款減值準備時,在資產負債表上該準備沖減貸款資產總額,在損益表上該準備沖減稅前利潤,它既影響資產又影響收益。貸款減值準備對監管資本核算影響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會削弱一級資本,是監管資本的扣減項;二是可能計入二級資本,是監管資本的增加項。但由于稅收的存在,扣減項與增加項的金額并不相同。假定某一商業銀行在一個會計年度中新計提貸款減值準備100美元(適用所得稅率是40%),其稅后利潤減少60美元,即100*(1—40%),致使所有者權益和一級資本均減少60美元;但因貸款減值準備可計入二級資產,使二級資本增加100美元。此次計提貸款減值準備,不僅沒有侵蝕監管資本總額,反而使其增加40美元。這一例子說明,在沒有其他限制情況下,銀行計提貸款減值準備會提升其監管資本充足水平。但BaselII(2006)限制計入二級資本的貸款減值準備金額,要求不超過加權風險資產的1.25%。在這一限制條件下,貸款減值準備對監管資本影響會出現三種情形:(1)如前期累計貸款減值準備遠低于限制標準、新計提貸款減值準備可全額計入二級資本,則一級資本會受到負面影響,二級資本會受到正面影響,總資本會受到正面影響;(2)如前期累計貸款減值準備接近限制標準、新計提貸款減值準備部分計入二級資本,則一級資本受到負面影響,二級資本受到正面影響,總資本受影響的方向取決于計入二級資本金額是否超過計入一級資本金額;(3)如前期累計貸款減值準備已超過限制標準、新計提貸款減值準備無法計入二級資本,則一級資本受到負面影響,二級資本不受影響,總資本受到負面影響,程度與一級資本相同。

這說明,貸款減值準備對監管資本影響不是開放式的,監管機構為鼓勵商業銀行多計提貸款減值準備而允許部分計入二級資本的政策使兩者關系復雜化,但由于金融資產減值處理涉及估計和判斷,商業銀行利用這種關系操縱監管資本可能性仍存在。這種監管資本操縱的基本規律是,在面臨監管資本壓力情況下,如果新計提的貸款減值準備可全額計入二級資本,則商業銀行會利用超額計提貸款減值準備方式增強資本充足水平,因為這種會計處理對監管資本總額有增量貢獻;如果新計提貸款減值準備無法計入二級資本,則商業銀行會不提或少提貸款減值準備,即使預示貸款減值的事件已發生,以防這類會計處理進一步加劇監管資本壓力。Ng(2014)對金融危機期間美國商業銀行新計提貸款減值準備情況研究發現,前期累計貸款減值準備接近或超過監管限制標準的銀行計提貸款減值準備動機遠低于其他銀行[10]。這一證據說明,商業銀行了解和重視貸款減值準備對監管資本的影響并將其作為應對監管風險問題的重要工具。從表5可知,貸款資產占商業銀行總資產比重很高,美國2008~2010年三年均值是55.06%,歐盟2008~2010年三年均值是43.55%;美國商業銀行計提的貸款減值準備三年均值為1961.6億美元,占貸款總額的2.96%;歐盟商業銀行計提的貸款減值準備三年均值為2137.4億歐元,占貸款總額的1.5%。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美國占貸款總額2.96%的貸款減值準備可能計入監管資本核算,對監管資本產生直接影響;歐盟占貸款總額1.5%的貸款減值準備可能計入監管資本核算,對監管資本產生直接影響;美國商業銀所行計提貸款減值準備對監管資本影響程度較大,約是歐盟商業銀行計提貸款減值準備對監管資本影響的兩倍。Sanders(2010)將金融危機期間美國主要商業銀行支付股利數據與計提貸款減值準備數據對監管資本影響進行比較研究,發現貸款減值準備對監管資本的負面影響是-15.36%,支付股利對監管資本的負面影響是-6.15%[11]。貸款減值準備的負面影響超過支付股利影響的兩倍。

這進一步說明貸款減值準備會計規范對監管資本核算影響是非常大的。除貸款之外,其他涉及減值問題的金融資產有: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和無報價權益工具投資等。在這些金融資產中,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按公允價值計量,其價值變動計入權益,由于審慎過濾器作用,這些變動不影響監管資本核算;但如果商業銀行確認這些金融資產發生了減值(在美國這些減值還要是“非暫時性的”),相關減值損失要從權益中轉入損益,對監管資本核算產生負面影響。持有至到期投資和無報價權益工具按攤余成本計量、不確認價值變動,但如確認減值則要將其計入損益,也對監管資本核算產生直接負面影響。與貸款減值不同的是,上述三類金融資產投資如確認發生減值,均直接將該減值計入損益,只會對監管資本產生負面影響,而不會對其產生正面影響。與貸款減值相同的是,這些金融資產減值的會計處理也主要依據估計和判斷,因此商業銀行也可能利用相關減值操作影響監管資本充足水平。表6是2008~2010年歐盟商業銀行合并報表中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和無報價權益工具投資的金額及其減值數據。在這三年中歐洲所有商業銀行平均每年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和無報價權益工具投資的平均金額分別為16428.5、2601.8、1732億歐元,所確認減值損失平均金額分別為125.4、2.8、4.8億歐元,減值損失所占比率平均值分別為0.77%、0.1%、0.28%。從這三年數據看,歐盟商業銀行在2008年對這三類金融資產確認的減值損失較多,其后在2009和2010年逐漸減少,這與歐洲金融市場在2008年步入深度危機,其后逐步恢復的基本經濟形勢一致。三類金融資產每年合計的減值金額分別為248、110.3、41.2億歐元,遠遠小于對應三年的貸款減值準備金額;三類資產每年計提減值比率平均為0.67%、0.35%、0.13%,也遠低于對應三年的貸款減值比率1.37%、1.56%、1.57%。這說明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和無報價權益工具投資三類金融資產合計減值金額對監管資本的影響遠低于貸款減值準備的影響。隨著經濟形勢趨好,三類金融資產減值對監管資本影響還有進一步減小的趨勢,但貸款減值的這種趨勢并不明顯。

(四)SPE并表會計規范對資本監管的影響除了金融資產會計處理規范之外,另外一些對資本監管產生重要影響的會計規范是與“特殊目的主體”(SPE)并表相關的會計規范。這些規范界定商業銀行的某些表外業務是否應并表列報,進而確定它們是否應納入監管資本核算之中。在商業銀行各類表外業務中,資產證券化業務對資本監管核算的影響是最大的,在某些時期,這種影響還可能是持續性的,因而受到廣泛關注,焦點是商業銀行為資產證券化之目的而創設的SPE是否應并表。BaselII(2006)要求的最低資本充足率是8%。通過使用SPE進行資產證券化操作,商業銀行能夠將一些風險資產出售給名義上的獨立主體,從而將風險資產轉化為無風險資產。在會計規范允許上述業務表外處理情況下,這一操作會大幅度提高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水平。Jack等(2010)在分析美國相關會計規范變更對商業銀行監管資本管理影響時所列舉的例子生動地描述了上述情況,本文予以引用[12]。表7是樣本商業銀行資產證券化操作之前的財務狀況,下面是該銀行利用SPE進行資產證券化操作的步驟以及完成后資本充足水平變化情況。第一步,該銀行設立一家SPE。在本例中,該銀行向SPE注入37億美元資金,其中:0.5億美元以權益投資方式出資,36.5億美元以短期借款方式提供;這些資金的來源是:15億來源于自有資金、22億來源于聯邦基金借款;另外,依據2008全球金融危機之前的美國相關會計準則,如果權益資本的10%來源于非發起銀行的投資方,則在財務報告日發起銀行不需對SPE并表操作;為此目的該銀行為SPE融得第三方權益資本800萬美元(第三方權益投資為權益資本總額的13.7%),使其成為了“符合條件的SPE”,無需并表操作。第二步,該銀行將36.5億美元貸款出售給SPE,對方以自有資金支付相關款項。第三步,SPE以貸款資產為基礎發行過手型債務抵押證券,完成整個資產證券化過程。第四步,SPE用發行證券獲得收入償還該銀行的短期借款,該銀行在收到該筆資金后償還聯邦基金借款(22億美元)并新發放貸款(36.5億美元)。

在創設SPE之前,樣本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為8%①,達到資本監管的最低資本充足率指標要求。在創設SPE之后,該銀行資本充足率下降為5.8%,因為對SPE進行權益投資和發行短期貸款,增加了風險加權資產總額(增加的金額為37億美元)。但當該銀行完成向SPE出售36.5億貸款交易之后,其資本充足率又上升至7.9%,基本恢復至最初的水平,因為這一操作使加權風險資產總額減少了36.5億美元。在完成貸款出售交易之后,SPE可發行基于貸款資產現金流量支持的債務抵押證券,完成資產證券化的最后一個環節,回籠資金,有能力償還創設銀行的短期借款。樣板商業銀行因出售貸款現金資產大幅度增加情況,可以償還聯邦基金借款并再次放貸,假設此次放貸量為36.5億美元,現金余額再次下降為11.74億美元。在二次放貸之后,樣本商業銀行因風險資產增加而導致資本充足率下降至5.8%。但這種資本充足水平惡化的情況在樣本商業銀行再次向SPE出售貸款資產(假定金額與二次放貸量相同)后恢復正常,見圖1。理論上講,在商業銀行創設SPE之后,通過“出售貸款資產回籠資金發放貸款出售貸款資產”的循環無限制地擴充社會信用,而由于相關會計規范允許某些符合條件的SPE進行表外處理,使商業銀行的上述行為不會因資本充足水平監管限制而受到影響。這一情況說明,會計制度通過影響資本監管核算間接地影響著商業銀行的決策行為。 已有研究文獻(JalalandJack,2004)在分析商業銀行創設SPE的目的時,重點關注隔離風險資產和獲取流動性兩個方面[13]。事實上,對于商業銀行而言,隔離風險和獲取流動是緊密相關的。通過創設SPE并出售貸款資產,商業銀行在剝離風險資產的同時回籠了資金,為進一步放貸提供了資金保障,但如果會計制度不允許對SPE進行表外操作,則商業銀行會因資本充足水平限制而無法進一步放貸,獲得額外流動性的意義也大打折扣。因而,在2008全球金融危機之后,如何通過完善企業合并財務報告相關會計規范以限制商業銀行資產剝離行為,進而約束商業銀行肆意擴充社會信用,成為金融監管與會計制度關注的焦點。

四、結論

在現行監管制度框架內,商業銀行受會計制度與資本監管雙重約束。會計制度能夠通過金融資產計量、分類、減值和SPE并表等渠道對資本監管產生實質性影響,這種影響在金融危機期間演變成市場順周期性的一種推動力量,因而成為備受關注的熱點議題。理解和認識會計制度影響資本監管的渠道不僅能幫助我們厘清這些熱點議題的實質,而且也能為監管機構設計有效應對策略提供借鑒。2008金融危機以來會計制度方面的改革主要針對金融資產計量、分類、減值和SPE并表等方面,如FASB放松公允價值計量標準、封殺符合條件SPE(QSPE)的表外操作;再如IASB放松金融工具重分類標準、基于未來預期損失的貸款減值操作準則等。這些會計制度改革背后的推動力,除了某些會計規范存在的缺陷在危機期間充分暴露急需調整之外(如允許SPE表外操作),主要源于危機期間這些會計制度對銀行資本的負面影響遭到銀行業和銀行監管機構詬病,它們游說政治家強迫會計準則制定機構做出一些應急反應,從而減輕或終止這一負面影響。但政治家們把會計制度視為金融市場救助工具的做法是否恰當值得深思。雖然銀行資本充足率核算基于財務報告數據,但銀行監管機構有許多靈活手段對這些數據進行篩選,如使用審慎過濾器等。為什么監管機構不在監管資本規范方面做出應急調整而將矛頭對準會計制度呢?另外,會計制度有廣泛的應用價值和多重經濟后果性,監管機構僅為穩定銀行資本之考慮而推動會計制度調整是否會傷害其他財務報告信息使用者,從而影響市場資源配置功能的有效發揮?這些問題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BaselCommitteeonBankingSupervision.InternationalConvergenceofCapitalMeasurementandCapitalStandards,ARevisedFramework[EB/OL]/publ/bcbs107.htm,June2006.

[2]DoronNissimandStephenPenman.FairValueAccountingintheBankingIndustry[EB/OL].academiccommons.columbia.edu/catalog/ac%3A125367,2007.

[3]成潔.中國資本充足率監管與商業銀行風險承擔———理論與經驗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47-60.

[4]SEC.ReportandRecommendationsPursuanttoSection133oftheEmergencyEconomicStabilizationActof2008:StudyonMark-To-Mar-ketAccounting[EB/OL].sec.gov/news/studies/2008/marktomarket123008.pdf,2008.

[5]KPMG.FocusonTransparency,TrendsinthePresentationofFinancialStatementsandDisclosureofInformationbyEuropeanBanks[EB/OL]2009.

[6]GuoxiangSong.TheBenefitsofDecouplingFinancialReportingfromBankCapitalRegulation[EB/OL]./abstract=1955453.2011,56-60.

[7]EuropeanCentralbank.FairValueAccountingandFinancialVolatility[EB/OL].ecb.europa.eu/home,2004.

[8]Beatty,A.TheEffectsofFairValueAccountingonInvestmentPortfolioManagement:HowFairIsIt?[J].ReviewofFederalReserveBankofSt.Louis,1995(January/February),25-38.

[9]PeterFiecher.ReclassificationofFinancialAssetsunderIAS39:ImpactonEuropeanBanks'FinancialStatements[EB/OL]./abstract=1527107.2011.

[10]JeffreyNgandSugataRoychoudhury.DoLoanReservesBehaveLikeCapital?EvidencefromRecentBankFailures[J].ReviewofAc-countingStudies,2014,Volume19,1234-1279.

[11]SandersShaffer.FairValueAccounting:VillainorInnocentVictim[Z].FederalReserveBankofBoston,2010,WorkingPaperNo.QAU10-01.

[12]JackDorminey,BarbaraApostolouandNicholasG.Apostolou.RegulatoryCapitalatRiskunderAccountingRuleChanges,BankAc-counting&Finance,Volume23,2010,40-46.

第12篇

關鍵詞:財富效應;金融資產選擇;交易成本;儲蓄搬家

中圖分類號:F830;F0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848-2008(02)-0033-06

一、引 言

理論與經驗表明,隨著財富的增長,居民傾向于多樣化的資產組合。居民在收入水平較低、可供選擇的金融資產較少時,偏好流動性的選擇動機使其金融資產存量出現以現金和儲蓄存款為主的單一型結構。當居民收入水平提高、金融證券市場發展以后,收益性偏好選擇促使金融資產結構多元化。

近兩年來,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證券市場的高漲,居民投資觀念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我國居民金融資產結構調整的速度明顯加快。其主要特點表現在:一是儲蓄存款增長速度減緩,中央銀行的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上半年,我國居民存款增加8271億元,與2006年同期相比少增了5938億元;二是股票、基金和債券在金融資產中所占的比重快速上升。據最新數據顯示,我國滬深股市的總市值最高點已達35.6萬億元人民幣,大大超過了居民

存款余額與2006年的GDP總值(注:2006年我國GDP約為21萬億,儲蓄存款約為16.2萬億,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網站(pbc.省略),Wind金融數據庫。),股票、基金資產已成為國民財富和居民個人金融資產的重要部分。人民銀行的2007年全國城鎮儲戶問卷調查結果顯示,2007年1季度以前,居民認為“更多儲蓄”最合算的比例一直高居各項資產選擇之首,但2季度起發生逆轉,在當前物價和利率水平下,認為“購買股票或基金”最合算的居民占比,首次超過“更多儲蓄”的比例,達40.2%,相差13.9個百分點,第3季度此比例再升4.1個百分點,創44.3%的歷史新高,差距進一步加大,達19.0個百分點,第4季度依然維持了這種格局。反映儲蓄存款為家庭擁有最主要金融資產的居民占比一降再降,從2006年第1季度的70.4%降至2007年第3季度的50.4%,不到兩年就下降了20個百分點,而股票和基金占比同期卻提高27.5個百分點(圖1)。盡管人民銀行自2006年8月以來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內,已經連續7次加息(表1),其加息頻率之高前所未有,但依然沒有改變居民儲蓄搬家股市的趨勢(圖2)。

從圖2可以看出,如果剔除春季的季節性變動因素,從2006年初開始,我國居民儲蓄存款的月增長呈明顯減緩趨勢,特別是自2006年10月出現單月負增長以來,2007年前11個月里已有6個月單月負增長。這些減少的居民儲蓄絕大部分都轉移到了股票、基金等風險資產上。我們同時也觀察到了一個有趣的結構性現象,即目前風險資產的投資者絕大部分是城鎮居民,而農村居民幾乎不投資風險資產,從我們于2007年2月對山東省肥城市321農戶調查數據顯示[1],沒有一戶購買過股票基金或債券等風險資產,其持有金融資產除了少量儲蓄性保險與集資入股外(僅占不到2%),其它幾乎都是現金與銀行存款(表2)。

從表2可以很清晰的看出,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居民的資產相對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在農民資產增加的同時,其資產總量與結構分布的嚴重失衡卻不容忽視。近些年來,與經濟高速增長相伴隨的是城鄉收入差距的拉大,城鄉居民金融資產總量和結構分布的變化已經逐步成為人們關注的一個重要課題。基于我國轉軌時期的金融背景,農民在選擇金融資產時可能有著與城鎮居民不同的特定需求行為,這種需求可能是來自財產總量供應的差異,也可能來自各種金融條件的約束,還可能來自農民金融行為的選擇方式。因此對居民的金融資產結構分布和選擇取向的研究涵蓋了深刻的經濟、金融意義。

本文余下部分結構安排如下:第二部分簡要回顧關于居民金融資產選擇的現有理論與實證文獻;第三部分建立一個加入交易成本的兩期資產選擇模型;第四部分從理論與實證角度探討居民資產選擇取向與儲蓄大搬家的原因;第五部分總結本文結論并給出相應的政策涵義。

二、文獻回顧

居民家庭資產配置應該是其理性選擇的結果,那么什么是促使城鎮居民儲蓄迅速搬家股市的主要因素呢?如何解釋農村家庭的高比例風險資產零選擇現象呢?又如何解釋中央銀行加息政策收效甚微呢?要解釋這些現象我們必須尋找其理論根基。一般認為,居民資產組合選擇的理論基礎是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2-4] 。國外對居民家庭的金融資產進行研究,可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早期居民金融資產模型的建模思路是理論導向型。隨著研究方法的更新,人們逐步采用數據導向型、或者理論基礎上的數據導向型的實證研究模式。近年來,西方大部分學者認為微觀數據能夠更加真實地反映典型居民家庭的資產組合情況,因為少數富有的居民家庭擁有了整個社會家庭金融資產的較為可觀的份額,使用宏觀數據計算出居民家庭金融資產的社會平均構成比例并不能反映實際,因此,他們在進行實證分析時,多以微觀個體樣本組成的抽樣調查數據作為數據選擇的基礎[5-7]。

在標準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中,在不考慮交易成本的前提下,如果風險資產的期望收益率高于無風險資產的收益率,不管家庭初始財富水平高低狀況如何,所有家庭將持有一定正的數量的風險資產[8]。應用微觀數據研究日本家庭金融資產持有模式時,Asano S.和Taeibanaki T.發現[9]樣本中所有家庭都持有一定數量的無風險資產,但只有45%的有住房的家庭持有風險資產,如果排除有房戶,風險資產的持有比例僅為32%,這顯然有悖于傳統理論,他們將原因歸結為持有風險資產存在成本。他們通過兩期資產選擇的Tobit模型進行了分析[10],然而他們只是簡單地將居民資產分為無風險與有風險兩種資產建模,因而并不完善。史代敏,宋艷[11]運用城市數據分析了中國居民家庭金融資產選擇取向時也發現了類似的情況,但他們并沒有從交易成本的角度分析我國居民金融資產的持有模式。袁志剛、馮俊[12]通過宏觀統計數據分析認為,銀行儲蓄高企與居民投資所受到的約束密切相關,我國現階段風險資產的廣度與深度難以配比居民的投資選擇,產生了強制銀行儲蓄,是居民資產結構失衡的重要原因,但他們并沒有對城鎮與農村居民的金融資產選擇差異進行細致分析,同樣也沒有從交易成本的角度分析我國居民金融資產的持有模式。我們調查的農戶數據中高比例零風險資產持有現象更是令人吃驚,這顯然意味著農戶投資風險資產存在某種障礙。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認為,理性的投資者選擇風險資產時除了考慮風險與收益以外,還往往考慮其交易成本。一般情況下,持有風險資產是有成本的,這包括風險資產交易時對資金有一個最低門檻要求、交易的固定費用等,或者對風險投資品種的熟悉、評估等所需花費的時間、精力的投入。因此本文通過加入交易成本的資產選擇模型來解釋我們觀察到的現象與事實。

三、考慮交易成本的資產選擇模型

四、居民資產選擇取向與儲蓄大搬家的原因探析

根據命題3的結論,居民風險資產的持有比例是風險升水的增函數,在投資風險沒有擴大甚至有所減小的情況下,股票、基金高回報率是居民儲蓄大搬家的最主要原因。經濟數據可以充分說明這一點,據汪紅駒、張慧蓮的測算,2001年6月~2005年9月的A股月度股票收益率僅為0.93%,月度標準差為14.17%[13],我們將銀行存款利率作為無風險收益率,根據人民銀行公布的2001年至今的一年期存款利率推算,月平均收益率約為0.4%(如果考慮通貨膨脹率的話,凈收益率更小,特別是2007年以來,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通貨膨脹率一直維持在4%以上,實際利率為負)。因此,月度與年度風險升水分別約為0.53%,6.36%,而根據晨星中國的數據①,截止到2007年9月底,股票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為133.76%,月平均為14.86%,2006年同期為63.93%,月平均為7.10%,也就是說目前的月度收益率已經大大超過了以往的年度收益率。假設股票收益率的標準差基本維持穩定,2006年至今雖然中央銀行7次加息,但每次加息只有0.27個基點,力度并不大,而隨著股指節節上揚,月度風險收益率一直維持在月平均10%以上的水平,如此高的風險升水所帶來的財富效應主導了其它因素的影響。根據命題3,我們同時注意到居民風險資產的持有比例也是無風險收益率的增函數,中央銀行加息實際上是提高了無風險收益率,而如果在風險升水不降反升的情況下,則居民風險資產的持有比例還會進一步上升,這正好能夠解釋中央銀行加息為什么反而助推了居民儲蓄迅速搬家股市。從最優風險資產持有比例出發:我們可以進一步作如下分析,當第i中資產收益的方差足夠小而風險升水足夠大且風險厭惡系數很小時,則第i中資產的最優投資比例將很大,很可能大于1,這意味著居民對無風險資產的投資比例為負,即他們會通過借貸而投資風險資產,這為我們看到和聽到的許多城市居民在巨大的財富效應吸引下,紛紛將儲蓄存款搬家股市,有的甚至不惜抵押房產,或通過高息貸款來投資入市等現象提供了一個理論解釋②。

一般情況下,持有風險資產是有成本的,這包括風險資產交易時對資金有一個最低門檻要求、交易的固定費用等,或者對風險投資品種的熟悉、評估等所需花費的時間、精力的投入。根據命題2,只有當相對風險厭惡系數、風險資產的收益率的方差、風險升水以及財富水平與交易成本滿足關系:λ

① Morningstar晨星(深圳)基金數據中心,http://cn.省略/.

② 我們并不認為這種行為是可取的,指出這種現象只是從理論上分析其出現的可能性。

件。分析農戶目前的收入現狀,也可以印證上面的觀點。以連續22年人均純收入全國第一的浙江農民為例,2006年人均純收入7335元,人均生活消費支出5762元,相當于一個家庭(按人口為3計算)一年結余約4500元。2006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587元,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43%。②基本可以認為中國農民目前的收入水平基本上還沒有達到投資股票等風險資產的門檻。這對目前城鎮居民儲蓄迅速搬家股市而農村居民幾乎不持有風險資產這兩種并存現象的巨大反差提供了一個較為合理的解釋。

圖3 不購買股票、債券和基金的原因

圖4 存款的目的圖3,圖4 數據來源:經作者整理的山東省肥城市農村金融調查數據 對山東省肥城市農戶金融資產持有模式的調查發現[1],農戶不投資股票、債券和基金等風險資產的主要原因是缺乏風險投資方面的知識。調查數據中回答不購買股票、債券和基金的原因有91.3%是因為不了解,不知道如何交易、缺錢、附近沒有營業網點分別占36.4%、23.4%、12.6%,而認為風險大的只占3.8%。而從存款的目的來看,農戶將大量結余資金選擇為幾乎沒有風險的銀行存款,反映了農戶對安全性和未來消費的考慮。農戶在存款的選擇上,首先考慮的是安全性(高達58.8%),其次是流動性,即在需要時變現的能力(25.2%~50.4%),再次是對升值的考慮(僅為14.2%)。由此不難看出,股票等風險資產投資的交易復雜性、農村金融服務的不健全以及較高的門檻水平等因素都提高了農戶交易的成本,是阻礙農戶投資風險資產的重要原因。另外,一般來說,低財富水平人群其相對風險厭惡系數高于高財富水平人群,這也是農村居民低風險資產持有比例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命題3)。

五、結論與政策涵義

本文通過一個加入交易成本的兩期資產選擇模型,對目前城鎮居民儲蓄迅速搬家股市而農村居民幾乎不持有風險資產這兩種同時并存現象的巨大反差提供了一個較為合理的解釋。我們的研究發現當持有風險資產存在成本時,財富水平的高低和交易成本的大小是居民決定是否持有一定數量風險資產的重要因素。二元經濟結構下的城鄉收入差距顯著,財富分布極不均等,交易成本的不對稱是阻礙農村居民投資股票、基金和債券等風險資產的主要原因。對具有高收入城鎮居民而言,儲蓄資金搬家股市是其理性選擇的結果。在眾多影響風險資產持有水平的因素中,高風險升水所帶來的財富效應主導了其它因素的影響。我們的分析還發現,中央銀行加息實際上是提高了無風險收益率,而如果在風險升水不降反升的情況下,則居民風險資產的持有比例還會進一步上升,這正好能夠解釋為什么中央銀行加息反而助推了居民儲蓄迅速搬家股市。

居民資產選擇多元化是我國經濟持續增長,居民收入水平日益提高,財富迅速積累的必然結果。資金從儲蓄賬戶中流出,涌向資本市場,保證了直接融資所需的資金,對改善我國以銀行存款為主的單一金融資產結構、提高以證券市場為代表的直接融資比例,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其政策涵義是政府應當加快金融改革,加速和規范資本市場建設,積極引導儲蓄分流,更多地設計出符合中國國情、品種多樣的理財工具,使其向貧困階層,特別是農村地區延伸,讓包括廣大農村居民在內的更多的低收入階層也能分享經濟成長的好處。

參考文獻:

[1] 李猛,汪偉.山東省肥城市農戶金融需求調查報告――基于對5村321個農戶的問卷調查 [D].上海財經大學工作論文,2007年5月:1-11.

[2] Sharpe W F . Capital asset prices:a theory of market equilibrium under conditions of risk[J]. Journal of Finance,1964,19:425-442.

[3] Lintner J . The valuation of risk assets and the selection of risky investments in stock portfolios and capital budgets[J]. Review of Economic Statistics,1965(47):13-37.

[4] Mossin J . Equilibrium in a capital asset market[J].Econometrica,1966,34:768-783.

[5] Cohn R A. Lewellen W G,Lease R C,Schlarbaum G G. Individual individual investor risk aversion and investment portfolkio composition [J].Journal of Finance,1975,30:605-620.

[6] Siege L F W,Hoban J P. Relative risk aversion revisted[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 cs,1982,64:481-487.

[7] Morin R A,Suarez A F. Risk aversion revisited[J].Journal of Finance,1983,38:1201-1216.

[8] Friend I,Blume M.E. The demand for risky asset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5,65:900-922.

[9] Asano S,Taeibanaki T . Testing constancy of relative aversion:an analysis of Japanese households financial asset data[J]. Journal of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1992(6):52-70.

[10] Asano S,Taeibanaki T. Relative risk aversion once more:an analysis of japanese households’financial asset holding pattern[J]. Financial Engineering and the Japanese Markets,1994(1):137-154.

[11] 史代敏,宋艷.居民家庭金融資產選擇的實證研究[J].統計研究,2005(10):43-49.

[12] 袁志剛,馮俊,居民儲蓄與投資選擇:金融資產發展的含義[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5(1):34-49.

[13] 汪紅駒,張慧蓮.資產選擇、風險偏好與儲蓄存款需求[J].經濟研究,2006(6):48-58.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作爱视频 | 先锋每日更新在线资源 | 久久综合天天精品 | 五月丁香合缴情在线看视频免费 | 一本大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 中文字幕在线有码午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