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4 17:27:4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談談科學技術成果的轉化,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時代劇變,使農業同樣面臨著極大的挑戰,如果沒有諸多有遠見的重大決策、前瞻性的發展理念的引領,沒有農業一線執行者們的敏銳和智慧、創新和執著,首都農業也難以取得如今這樣科學高效的運行態勢。
“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十字指導方針是對過去實踐經驗的總結,也是未來農業科學發展的圭臬;源于實踐又高于實踐,十字方針不僅凝聚了過去十幾年農業探索歷程的全部智慧,也指出了今后北京市土肥工作的發展方向和重點。
對社會能產生深刻影響的理念,無不同一些走在時代前沿的專家學者的智慧和思想息息相關。這是事物發展的普遍性規律:引起根本性變革的思想驅動力更多地來自那些有著深遠眼光的前沿人物——他們最杰出的作用,是在其鍥而不舍的努力下,不斷將某種與人類有益的理念和創新技術從狹隘的理論層面逐步運用到更廣闊的實踐中,不斷地造福人類。
作為一位扎根基層十幾年的農業科技工作者、如今首都土肥事業的帶頭人,趙永志始終將他極富遠見的發展理念貫徹在實踐工作中——在京郊糧田提高化肥利用率研究與示范、多類型作物診斷平衡施肥技術研究與推廣、蔬菜水果栽培水肥一體化技術、藥用植物多用途高效栽培技術研究與應用、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研究與應用、設施菜田土壤連作障礙修復技術研究與應用、設施果蔬栽培高效技術研究與示范、測土配方施肥工程、北運河流域肥料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北京現代農業基礎建設提質減量培肥工程、北京土壤資源綜合管理與服務信息化工程等30多項部、市級重點科技項目中,無不深深烙刻上了他遠見的智慧和非凡的氣度。
遠見,社會的進步離不開這樣的智慧。放在農業領域中,對奮斗在土肥事業第一線,并不斷帶領首都農業可持續前行的趙永志而言,其彰顯出的最大意義,并不在于一方農業的良性發展,而更重要的是這種智慧理念的價值典范所帶來的榜樣力量。中國整個農業的發展,需要這樣的探索者、創造者,尤其是在社會轉型和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引領作用就如高懸的明燈,為摸索中前行的社會帶來光明。
糧食安全,一個長期的話題
《創新時代》:在新時代下,我國農業科技研究的重點和方向將有哪些變化?
趙永志:我國目前已形成明確的農業技術研究和科技發展方向: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科技作為農業的支撐,只有沿著農業整體發展目標和發展方向進行,才能為農業提供切實的保障。
高產目標,自然無須多言。因為中國不僅是一個農業大國,還是一個資源有限的國家,要保證糧食安全和大宗農產品安全,首先要保證高產。因為國家耕地有限,還有很多制約因素,首先是數量不足,其次我國的耕地質量和歐美發達國家比相差甚遠。發達國家耕地本身的質量遠比中國高,且他們可以輪作和休閑種植。而我國農業耕地均是高強度的生產,沒有休閑期,是帶有掠奪式的生產,從這方面看,我國的耕地質量不容樂觀。
如果按照整個社會經濟正常發展的需要,人均用糧要達到450公斤。為什么要達到450公斤呢?其實,我國口糧按平均200公斤就足夠了,但還要有工業用糧,還有其他方面深加工和轉化方面的消耗,特別是在能源緊張的情況下,有些還要用到能源的加工上,比如美國、巴西就把玉米加工成能源,作為石油的替代品。
《創新時代》:作為一個農業專家,你是如何看待如今備受社會關注的糧食安全問題的?
趙永志:糧食安全這個問題,拓展來說,不僅僅是眼前的安全,還要有一個長遠的考慮,所以我們必須有一個長遠的發展思路。特別到2030年中國人口將達到高峰期,到那個時期,怎樣才能保證糧食安全?我作為農業部的專家,一再呼吁要從制度上、政策上、體系建設上、科技創新上及從調動農民的整體積極性上著手,共同加強耕地質量建設。而加強耕地質量建設,就是要保證農業持續高產穩產,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我國糧食和大宗農產品的安全。
糧食安全是一個長期的話題。因為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還不是農業強國,再加上我國人口眾多。所以要把糧食安全問題要放到世界大背景、大環境下去考慮,糧食安全不僅關乎國家安全,而且也是關系到整個世界經濟、世界大貿易的問題,抑或是整個國際經濟博弈中的一個大的政治問題。
農業不能一直脆弱下去
《創新時代》:若將高產優質也放到時代大背景中去考慮,你將如何解讀?
趙永志:糧食安全不僅要保證數量安全,同時還要保證質量安全,也就是說,農產品不僅要保證足夠的數量供應,還要做到無公害、綠色、優質,甚至高端、精品。我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自然要求越來越多優質的、高端的農產品;另外,農業在世界貿易中是一個重要且不可替代的組成部分,所以在世界貿易當中也應該有我國農業的身影。雖然有些農產品主要是自給的,但是我們必須要有一部分農產品去占領世界的貿易市場。如何占領,如何有競爭力,這就需要我國農業一定要具備品質優勢和價位優勢,只有如此才能在世界貿易的舞臺上擁有話語權。
農業高效也是必須的,中國農業有那么多的農民,他們生活要好起來,基本收入還要依靠農業。如果農業不高效,他們怎么能增收、怎么能致富?如果我們的農民不能增收致富,那么國家的現代化和經濟穩定,就顯得很脆弱,甚至說是一句空話。這絕對不是專業人員的危言聳聽,如果沒有農民的富裕,中國要奔小康,要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也是不可想象的。
《創新時代》:若要達到優質高效,那么與我們追求生態的理念如何兼顧?
趙永志:“地球日”一個很大的概念是說,世界要有一個良好的生態。人民要宜居,要與自然和諧,我們的生活不僅要更美好,而且要更持續,為子孫萬代留下一個美好的地球。所以我們在農業生產活動中很重要的一個事情,就是要保護生態環境。
以北京為例,作為一個國際化大都市,不僅要使人民生活美滿,而且要吸引各方友人,如果沒有良好的生態,就談不上國際化大都市,更談不上世界城市。農業生產要做到綠色、安全,當然也離不開良好的生態環境,這是重要保障。同樣,農業生產與農業生產環境也是整個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基礎。農業生態是一個大系統,不僅包括土壤環境,還包括水環境、空氣環境、社會經濟發展環境及人的生活習慣方式等,這就形成了一個有機的鏈條,鏈條的每個齒輪都不能出問題,否則整個系統就會出問題。應該說我們現在的農業生態環境還比較脆弱,而且建設投入大、見效慢,尤其是破壞容易修復難,保護更難。但農業是基礎、是源頭,必須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方針與目標轉變發展方式,改變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經營模式,走科學發展之路,走可持續發展之路,讓農業真正成為國民經濟的基礎。
要技術創新,也要加大科技成果轉化
《創新時代》:在解釋了我們農業發展的重點和發展方向后,你認為如何才能做到高產、優質、安全、生態呢?
趙永志:農業發展的目標已經很明確了,所以要做好這方面的工作,首先要了解國情、認識國情、掌握國情。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資源有限,耕地質量也比較差,我國的資源利用率也比較低,而且技術體系也不是很完備,包括我們的制度建設也需要進一步完善,特別是在科技創新上,還要按照我國發展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科學規劃實施,當然也要加大力度,加快步伐。
我國有些單項農業技術在世界上是處于領先地位的,但很多技術還比較落后,更主要的是,我國的綜合技術、集成技術還很落后。另一方面,我國的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度不夠,貢獻率也不夠。我們的農業發展有很多制約因素,要克服解決這些問題,首要工作就是要高度重視和搞好調查研究,做到情況明,底數清,其次是科學規劃,科學實施,協同攻關,強化技術成果轉化與綜合效益。
《創新時代》:具體到你所從事的土肥工作中,如何理解高產、優質、安全、生態?
趙永志:具體到土肥工作,首先要了解土肥在農業中對你的要求與需要,也就是你的發展目標與方向,以及你應有的地位,你應發揮的作用,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
所以職能定位、工作方向及工作目標很重要,一定先明確自己的職能、任務、作用以及本地區農業對你不斷提出的新要求。就全國土肥而言,它具有基礎性、長期性、公益性、科學性、重要性的共同特點。但就每個區域而言,又有它的特殊性與特殊要求,所以一定要因地制宜地抓。但無論哪個地區,無論是技術研究還是技術推廣應用,出發點與落腳點都要體現到“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上來,同時你的技術要先進實用,簡便易行,即利于推廣應用,從而真正為農業產業升級、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發揮作用并作出更多貢獻。
特別要強調的是,作為農業技術工作者,你不僅要科技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為農業生產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同時你一定要研究國家農業的發展方向和發展政策。
《創新時代》:除了要關注政策,我們還要注意什么?
趙永志:這是我要說的第二個方面,一定要把技術和政策結合起來,才能加快技術成果的推廣。因為現在國家在農業上有很大的投入,出臺了很多政策性的惠農、強農、富農規定,如何把這些政策和你的技術結合起來——通過政策的引導,使農民應用技術的積極性進一步提高,使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的自覺性也得到進一步提高。這是機制問題,不是有句話說:在某種情況或某種意義上,機制比政策更重要,好的政策還要有好的機制保證落實,否則再好的政策也將失去意義。由此看來,只有將科技與政策投入有機結合,才能使科技真正發揮興國興農的作用。
實驗做在田野里,論文寫在大地上
《創新時代》:要了解、認識國情,也就是說要立足實踐進行有的放矢的行動,那么結合過去幾年的實踐工作,請談談具體感受。
趙永志:說起我的感受來有很多,我想主要談一下農業技術積累的問題、繼承與發展的問題以及生產實際緊密結合的問題。
首先是技術實用性的問題。科技研究有基礎研究、基礎應用研究和應用研究。我們作為推廣部門要了解一些基礎研究與基礎理論,為的是更好地指導工作,但我們主要任務還是應用研究,所以必須從生產中來、從實際中來、從農民的需要中來,再到生產、實際、農民中去,這樣你的研究才更有意義、更有針對性,也才算是有的放矢。
其次要有實效性,我們研究的技術一直強調要高效,技術高效,農民才樂意接受,因為只有對農業生產確實起到了增產、增效、增收的作用,農民才認可。
最后,研究技術要有可操作性和普及性。你研究的技術如果農民難以接受,你向誰去推廣應用?沒了對象你就得將成果束之高閣。“你的論文要寫在大地上”,如果你的論文老百姓看不懂,那還有什么意義?
《創新時代》:你在實踐工作中非常注重技術成果的實用性,并強調普及性,是否還有其他值得注意的地方?
趙永志:社會總是發展的,農業生產與農業技術需求也不例外,也是動態變化的,我們需要遠近結合,當前需要與未來發展相結合,不僅要解決好當前技術需要與技術難題,還要處理好當前需要與超前發展、儲備創新問題,這就需要有一個近期和長遠的發作規劃,做一些具有發展潛力或超前的技術,這也是一個技術積累的過程,只有做好技術積累與儲備,才能面對未來。
另外一個就是要有很好的繼承與發展的理念。我們說的繼承就是把過去老一輩的包括國外的好技術“拿來”,并加以認真消化吸收利用。如果不能繼承,我們必然要有好多東西重新開始,這實際是一種低級的重復與資源浪費,不是正確的科學態度。
我國的農業是一個大的綜合系統,涉及的部門、系統、環節比較多,特別是涉及的外界因素比較多,因此要有合作意識,善于對外交流學習與協作攻關。
做農業研究與推廣工作很艱苦,風里來雨里去,一項成果、一項技術可能需要連續幾年反復研究實驗,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特別是搞土肥研究,土肥技術很多屬隱形技術、內涵技術,當時很難顯現出來,更需要工作者吃苦耐勞和堅持到底的精神。
與時俱進,農業也需要轉型
《創新時代》:在新的時代下,農業也有其時代特色,作為農業的親歷者和見證者,請你簡要回顧一下新時代農業的發展歷程。
趙永志:北京的農業從傳統農業再經歷城郊型農業,現在已進入都市型現代農業。傳統行農業是自給自足,靠的是有機肥,化學原料很少,現代的思想、現代的手段、現代的技術是很少的。所以,傳統農業就是自給自足,種什么吃什么,吃不飽也吃得不好。那城郊型農業是什么呢?是要求農民的生產要考慮城市的需求,保證城市的需求也不過是米袋子、菜籃子,產品仍舊不豐富,果品就很少。
但到了都市型現代農業就大不相同了,作為大城市,小郊區,耕地少,生產量少需求量大,要真正完全實現自給供應根本做不到,怎么辦?靠自己是不行的,要靠流通,要靠市場,那你的農業功能定位又是什么?要改變,要與都市農業特色相適應,要定位準確、重點突出。
城市是現代化的,農業也相應地要走向現代化,這就是說你要走高端。我們不僅僅追求一種產品滿足供應,我們還必須要搞多樣化,要不斷結構調整,要從過去蔬菜、糧食較單一的形態逐漸轉到糧食、蔬菜、果品、花卉及其他經濟作物多元化發展,尤其要多發展特色產品,特色果品,滿足高端市場,滿足個性化需求。當然除生產功能外,也要充分考慮和探索城市對農業生產功能、生態功能及社會生活功能等的要求與發展。所以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城市的變化,我們的農業發展也必須與時俱進與及時轉型。
《創新時代》:請具體談談土肥研究的與時俱進。
趙永志:我當肥料室主任時,是上世紀末,那時我覺得我的團隊很有敏感性,能夠及時按照新的農業發展形勢與要求切實地調整思路,而且我們的思路始終緊貼社會實際發展需要。現在全國提出的農業發展思路是: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但那時我們已開始就非常注重優質和高效。給你舉個典型的例子,當肥料室主任時郊區農業為適應養殖業發展需要,開始大規模種植紫花苜蓿,紫花苜蓿含蛋白質高,畜牧業很需要,是屬于精飼料,特別是對奶牛產奶效果特別好。但種植紫花苜蓿技術很講究,農民沒掌握,猛施氮肥,但磷鉀肥很少,結果施肥不科學,不僅產量低,而且質量差,也就是蛋白質含量不夠,結果呢?奶牛不愛吃,養殖廠或不愿收購,或者是以低檔次價格收購,效益很差,草農積極性立刻受到很大打擊,剛剛起步的牧草種植業面臨跨臺的危險,更危險的是影響整個種植結構調整和新的種養結合多元化發展要求。為此我們迅速開始紫花苜蓿優質、高產、高效種植技術研究。
紫花苜蓿屬豆科植物不需要更多氮,必須把氮肥降下來,又屬多生,一年多茬采收,要保證根系發達,同時提高品質,必須把磷鉀提上去,另外我們特別加了一個元素,叫鉬元素,鉬對刺激蛋白質生長、增加非常有意義。結合測土提出不同品種地塊肥料配方,并與企業結合,實現技術物化和產業化。在這種科學施肥技術的指導下,當時郊區種植的牧草品質很快就提上去了,效益也得到了明顯提高。草農和養殖廠都有了保障,結構調整才得以順利進行。
《創新時代》:的確,技術的價值非常明顯,那么你是如何看待科技對于農業生產的價值呢?
趙永志:我不妨再以水果反季節栽培效果來回答這個的問題,水果反季節栽培就是通過人工調控技術打破果樹正常生長發育規律,促進早生長、早結果、早成熟或延遲生長、延遲結果、延遲成熟,而早上市或晚上市,以讓人們在不同季節尤其是淡季吃上新鮮優質水果。無論早上市還是晚上市,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很難,樹木開花結果是有自然規律的。我不是學果樹的,但我認為這項技術不僅可惠農,也可以惠及廣大市民。所以我們有研究的動力,但實驗很漫長也很艱苦,所以說科學研究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經過三年的刻苦研究,我們研究的紅提、大桃、葡萄早上市栽培技術終于獲得了成功,并迅速在京郊大面積推廣,創下了當年每畝增收上萬元的收益,大大增加了廣大農民的收入。在此基礎上,又開發出了“圣誕玫瑰”冬季栽培技術,這項技術使北京地區冬季(圣誕期間)還可采摘新鮮葡萄,開啟了北方地區冬季栽培紅提、葡萄的歷史先河。后來我們又開拓出“促生栽培”新方法,這使櫻桃的生長成熟周期縮短,由于比正常櫻桃上市早而供不應求。讓水果早上市,不僅價格提高了,農民增收了,市民也吃上了更多的新鮮水果。這就是科技的成就和價值。
極富遠見,為土地“營養配餐”
《創新時代》:據了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取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該項創新成果也榮獲了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一等獎,農業部豐收一等獎,成為全市農業行業中唯一獲此項殊榮的科技成果。請談談該項研究成果的研發背景。
趙永志:化肥是提高農作物產量最為有效的措施之一,對農業發展和確保我國糧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功不可沒,但這項技術也不是萬能的,更不是投入越多越好。不少農民以為多投化肥就能夠增產,進而一直無節制地向耕地增加化肥投入量,結果往往事與愿違。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化肥投入量高出1-2倍,但利用率卻低很多,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很多年前就開始開展了此項科學技術的攻關研究,根據土壤特性,針對農作物品種的不同,研究其需肥規律與施肥指標,提供不同的施肥配方,以解決盲目施肥、利用率低等問題。
另外,傳統的有機肥在使用上費時費力,有了化肥后不少農戶又不愿使用。而化肥的過量施用,又不能有機無機相結合,結果導致土壤養分失衡,土壤肥力逐漸下降,土壤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為了生態和低碳,這也是我們進行這些研究的出發點之一。
特別是2005年以來,我們在財政部門大力支持下,大力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工程和有機肥培肥地力示范工程確實取得眾多科技成果,獲得了巨大社會、經濟、生態效益,進而也為北京市制定和實施《北京現代農業基礎建設與綜合開發規劃》提供了堅實有力的科學決策依據,所以北京測土配方施肥工作也走在了全國前列。
《創新時代》:該項成果取得了哪些社會成效?
趙永志:首先,在技術上,一是開展了大面積土壤養分調查,摸清土壤養分狀況并分等定級,實現了土壤養分區域管理;二是創建了多作物科學施肥指標體系,實現了多作物養分區域管理;三是制定了糧食、蔬菜、瓜果的20個專用肥配方,并進行技術物化,實現了針對不同區域、不同作物品種的科學施肥;四是開發了專家推薦施肥系統,實現了網絡快速、簡便、準確推薦施肥。經專家鑒定,以上主要技術處于國際先進水平。
其次,在推廣模式上,該項研究成果適應了新形勢發展要求與需要,不斷探索創新推廣理念、方式、方法,逐步形成了適合北京郊區農業發展的測配一站式、站企合作式、連鎖配送式、農資加盟式、科技入戶式五種有效的多元化推廣模式。不僅有效地促進了工作順利實施,保證了技術推廣落實到位,切實解決了技術推廣中“最后一公里”的關鍵問題,也為新型農化服務體系建立與完善奠定了堅實基礎。
再次,在工作機制上,建立了一整套較系統完善的項目管理、工作推動、政策引導、推廣措施和績效考評等長效機制。不僅使工作由項目化向常態化轉化,而且很好地調動了全社會各方面關注、重視、參與、支持、服務“三農”工作的熱情與自覺性,形成了全社會重視“三農”的良好態勢。
最后,該成果在推廣應用上也取得了巨大成效。2006年至2011年間,累計推廣應用2220.77萬畝,農作物增產97.89萬噸,增收節支18.08億元,節肥6.43萬噸,減排二氧化碳23.74萬噸,實現了“一增、一減、一提、一促”,即“增加產量、農民收入,減少化肥用量和農業面源污染,提升產業結構、食品安全和生態環境質量,促進可持續發展”。為建設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和世界城市,發展低碳農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綠色低碳,生態農業最重要
《創新時代》:你是如何看待農業領域的低碳發展理念?
趙永志:低碳農業是低碳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低碳農業勢在必行,特別是土肥技術要先行。首先我糾正一個說法,有人說既然要低碳、環保、生態,化肥是罪魁禍首,就不要用化肥了。我覺得這不僅是錯誤提法,也不是科學態度,更是不可能和根本行不通的。化肥為農業增產貢獻50%以上,不用化肥多少人要挨餓?我的意思是說,目前甚至將來很長一段時期(在沒有新的技術與產品替代下),化肥對于農業而言仍是必須的,但是不能濫用,不能破壞耕地。化肥沒有錯,在于人用。所以,要增強我們的觀念,即科學施肥的觀念。
關于低碳,我覺得也有些誤區,一談低碳,首先把罪責指向二氧化碳,這過于簡單化、片面化,我更認為低碳主要是降低能耗,提高效率,減少污染風險,不是簡簡單單地減少二氧化碳。尤其是農業,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所必須的,我們很多地方都是需要二氧化碳的。
當然,在農業實踐中,在土地數量十分有限的情況下,既要保證北京農產品的基本生活供應,又要保證建設世界生態農業的要求,低碳農業的發展勢在必行,主要是科學利用自然資源與化學資源,減少浪費,減少負面影響,提高效率,讓人與自然社會更和諧,經濟發展協調、健康、可持續。
低碳農業的發展模式有許多種,我們研究和總結出主要有四種模式:一是種養結合的模式。種植業的發展和優質農產品的產出,最大的要求是良好的耕地環境,而單一的化肥不能保證健康的土壤質量,需要有機肥料和無機肥料的結合,而有機肥料的重要來源是養殖業的畜禽糞便,這既為種植業提供了肥料資源保證,也為養殖業提供了更大生存發展空間;二是循環利用模式。這種模式看似復雜,其實原理很簡單,就是農業廢棄物要安全化處理資源化利用,變廢為寶,符合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三是高效模式。也就是要盡量減少資源的投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測土配方施肥就是高效模式的典型;四是生態模式。比如采用間作套種、立體栽培及休閑期種植綠肥等方法,實現一舉多得,既可以減少揚塵,綠色培肥,又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時可以起到美化環境的功效。
《創新時代》:據了解關于農業生態方面,你還非常重視水資源的保護和利用,請具體談談。
趙永志:這就是水肥一體化的理念。中國是個水源緊缺的國家,過去南方水資源豐富,南糧北用;現在南方耕地減少,出現了現在的北糧南用。這就意味著,現在是在消耗北方的水資源和土地資源。這就好比打仗,前有戰斗隊,后有預備隊,北方是預備隊,現在預備隊都上陣了,那怎么能可持續利用?
應該說水資源對人類生存發展十分重要,我有一個觀點,如果不是由于核因素、戰爭破壞、嚴重瘟疫、地殼變動等,如果純屬是一個自然的、較緩慢的、溫和的因素引發了人類難以生存的境況,我覺得這個因素一定是因為水而引發的。
水對農業生產十分重要,尤其是水肥一體化。有人說“收多收少在于肥,收與不收在于水”,雖然不很準確,但說明了一個道理:不僅水肥在農業生產中十分重要,而且水肥一體化更重要。只有很好地實現水肥一體化,才能很好地提高資源利用率,真正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才能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土、肥、水都是農業的基礎,我們必須抓好這些基礎性的工作,同時我還是強調我們的理念一定要有超前性,沒有超前性就沒有可持續,可持續發展是最重要的。
胸懷遠望,引領未來農業發展
《創新時代》:對于農業科研的未來,你有哪些構想?
趙永志:我覺得中國農業發展要走三條路,這是必須的。第一是現代化之路,第二是富民之路,第三是可持續發展之路。我覺得這三條路是相輔相成的,所謂現代化之路,我們農業一定按照國民經濟的發展脈絡前行,基礎必須牢固。兩頭一定都要走,一頭是高精尖的領域,看我們現在的科學發展戰略,特別重視空間科學,這是為了取得更多話語權。農業也一樣,我們雖然處于另一端,或者毫不隱諱地說在低端,但他是國家發展、民族興亡的基礎、基石,如果這個基礎、基石不牢固,就會失去更多話語權。只有走向現代化,中國才能由農業大國變成農業強國,才能真正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基礎、基石,才能保證我國的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才能保證國家社會的長治久安和民族發達興旺。
如何走現代化,也就是加快科技創新,通過科技創新解決資源緊缺問題,解決效率低下問題,解決生態脆弱問題,解決食品安全問題,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等等。我們常說觀念決定行為,所以首先我們要在思想理論上,有科學的思想指導,要特別重視走產業化、市場化,在技術裝備上,要重視機械化、信息化、水利化。
當然要現代化發展,最最重要的還是人才,體系的現代化如果沒有人才則是空想,咱們國家農業現代化的人才體系比較薄弱。所以我們堅持當下的政策,堅持走下去。同時我們也需要國家在教育體制上,重視新型農業人才的培養。
走富民之路,就是進一步加大惠農、強農、富農政策引導,進一步發揮農民主體作用,通過各種手段讓農業產業升級,上規模、上水平、建品牌、出效益,農民能真正得到實惠,另外我們關注的安全問題、耕地質量問題、生態問題,這些問題要從源頭上、根本上解決,農民才是主體,如果農民不考慮安全問題,不考慮農業的基礎、脆弱等特性,則這些問題就得不到很好的解決,我們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就難以走下去。
《創新時代》:除了我們的科學方針和路線,你還有哪些看法?
趙永志:土地是農民的根本,我們的土地需要確權,一定讓農民自己說了算,能夠讓土地在法律范圍內自由流轉,這樣才能促進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否則,技術推廣起來就很難,就形成不了體系,形成不了產業化。沒有規模,形不成產業,形不成自己的品牌,在國內外兩個市場上就不會有競爭力。
所以一個重要的理念就是我們的產業化的思想。從思想上一定要樹立產業化、市場化的思想,同時注意農業技術上的智能化和信息化,這樣才能夠向產業化的方向不斷邁進,這樣才使得我們的農業才不那么脆弱,從而也使農業走上了可持續的發展之路。我們的可持續之路,需要我們發展低碳農業,這不能僅僅是口號,一定要落實到行動上,全社會都應該行動起來。
作為北京的土肥工作者,我們的責任更大,北京賦予了我們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在全國上我們必須要做典范,創一流。從面積上我們可能沒法比,但我們可以從另外幾個方面來做:一是思想觀念上超前,二是科學發展典范,作為現代農業,我們一定要為都市農業打造亮點,在全國樹立典范,要打造出我們自己的特色,打造出北京都市農業的名片。
另外在機制方法上,我們進一步加強多元化推廣的體制、機制方法探索創新,我們應該走到最前沿。我們身處首善之區,有很強區位優勢、資源優勢、人才科技優勢等等。我們必須體現出來這些優勢,探索出一些值得借鑒推廣的科學機制來。
總而言之,我們一定要有高遠的眼界,我們北京土肥一定要為北京都市農業發展走“高產、優質、高效、安全、生態”之路,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發揮出我們最大的能量,同時我們要創造全國的科技創新、觀念機制創新,農民切實增收的價值典范!
備注:
圭臬(gui nie):指圭表,比喻準則或法度。
圭表:我國古代天文儀器,是在石座上平放著一個尺(圭),南北兩端各立一個標桿(表)。根據日影長短可以測定節氣和一年時間的長短。
人物簡介
關鍵詞:中文文獻;語言信息處理;實驗室建設
1.引言
在21世紀網絡信息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迅速發展的潮流中,教育已經面臨了來自各方面的挑戰,大學畢業生也必然需要經過人才市場的一道道“體檢程序”。實驗室教學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培養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至關重要[1]。近年來,中國各高校都十分重視對實驗室的建設,其中理工科類的實驗室建設已經達到一定高度,相對比較成熟,但人文社科類實驗室的資源相對比較缺乏[2]。
深圳大學文學院中文文獻與語言信息處理實驗中心于2006年獲學校批準建立,本教學中心目前只下設一個實驗室,即中文文獻與語言信息處理實驗室。實驗中心成立以來,首先著眼于對中心的設備購置、人員引進,制度建立,資料庫建立等工作,這里主要談談本中心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探索和建立工作。
2.中心發展定位
中文信息處理技術是我國高科技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是我國信息產業最重要的技術支柱之一。中文信息處理是指用計算機對中文的形、音、義等信息進行處理和加工,是一門與計算機科學、語言學、數學、信息學、聲學等多種學科相關聯的綜合性學科,是文、理、工的交叉學科[3]。中文信息處理技術和方法,無論是基礎性的理論和算法(包括自動分詞、未登錄詞識別、詞性和概念標注、句法分析、語義分析和語料庫的搜集整理等),還是中文信息處理的應用技術(包括自動索引、文本檢索、文本摘要、文本分類和文本過濾等),都離不開中文專業知識和計算機專業知識。
我中心旨在培養文科學生的動手能力,特別是中文信息的處理能力,以培養和造就一批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強、具有語言信息處理專長的適應社會需要的復合型人才為中心發展目標。同時,實驗資源是一個學院教學和學科建設發展的標志,實驗室教學水平的高低標志著學院教學與學科發展的狀態,因此我中心的建設也是在為學院教學和科研打下一個重要支撐點。
3.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探索和建立
3.1管理體制
高水平的管理和良好的運行機制是重點實驗室健康發展走向良性循環、促進科研工作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4],《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不斷提高其運行和管理的整體水平” [5]。
我中心的管理體制主要分為三個層次,即宏觀指導、中層管理和基礎管理。宏觀指導是深圳大學的領導、深圳大學設備處的領導、文學院的領導、教學實驗中心的主任以及資深專家等組成的一個領導委員會,主要對中心進行宏觀掌控,對發展定位和教學式樣等重大問題進行宏觀決策和協調。中層管理是由中心副主任和中心實驗課任課教師對中心進行具體規劃建設,為教學實驗中心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中間管理層主要起到一個承上啟下和具體規劃的作用。基礎管理是由中心專職實驗員對中心日常事務進行具體操作,實施實驗員責任制,對中心下屬的各個實驗室進行負責到點的管理[6]。
3.2 實驗隊伍建設與日常事務運行
3.2.1實驗隊伍建設
一個強有力的實驗隊伍可以引領實驗中心走向不斷發展的道路[6]。本中心的實驗隊伍本著管理創新,團結奮斗,勤勞務實的態度,由實驗中心主任、副主任、任課教師和實驗員組成。
管理創新,首要的是觀念的創新,我中心從培養實驗隊伍創新型人才,服務深圳特區創新型建設的戰略高度統一思想認識,構建創新型的文科人才素養,打造能力一體化實驗教學體系,強化管理團隊與時俱進的創新意識。團結奮斗,團結的實驗隊伍才是一個經受得住新時代沖擊的實驗隊伍,我中心設立各類激勵制度不斷激勵實驗隊伍人員積極進取,同時也定期舉行例會進行討論思索、優劣總結和戰略布置,還開設各類休閑活動不斷讓實驗隊伍凝結為一體。勤勞務實,不斷加強內部管理,夯實管理基礎,我中心按照“精細化橫向到邊、規范化縱向到底”的工作思路,勤勞務實,腳踏實地[7]。
3.2.2日常事務運行
教學實驗中心的日常事務是最瑣碎但是卻是萬萬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環節,這里我們從以下兩個方面談談我中心的日常事務運行情況:
第一,實驗室的環境衛生和安全方面:
實驗室是一個對學生開放的學習場所,課程多和流動學生多是一個普遍的現象,但是其中卻會伴隨著各種安全問題的出現,本中心經過不斷的探索、交流和總結,采取了如下幾方面的措施:第一,實驗室采取以專職實驗員為主,實驗室助理為輔和定時攝像頭監控的環境衛生和安全隱患管理措施;第二,加強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不斷增強學生愛護學校實驗設備的責任心和自覺性;第三,建立健全實驗室環境衛生和安全隱患等各類規章制度并將其貫徹落實,賞罰分明。
第二,實驗室設備的管理方面:
實驗室的設備是實驗室的核心組成部分,因此對實驗室設備的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本中心下開設實驗課的任課老師基本都是屬于文科類專業的老師,對部分實驗設備的認識和使用并不是特別專業,所以我們采取定期培訓的方法,對實驗課任課教師進行各類實驗設備的培訓,加強他們對實驗設備的使用和維護能力等。本中心也定期對實驗室的設備進行大規模抽樣檢查,主要由對設備熟悉的實驗員、教師和部分設備處專家組成的檢查團隊進行檢查,目的是保障學生能夠人手一臺功能齊全的實驗設備。
3.3 實驗課堂設計
實驗課堂是實驗教學的靈魂所在,我中心在實驗課堂的設計方面,重點進行了多層次多角度的探索和思考,在實驗課堂設計上,我中心主要圍繞以下幾方面進行設計:
第一,提高學生的上課意識,激勵學生自主創新精神,同時也要鼓勵學生敢于創新、勇于創新和善于創新[7]。我中心通過以下方法來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積極性:定期向學生展示當今社會的各類先進科學技術成果,讓學生了解科技的實用性和科學進步的速度;鼓勵學生自主立項,并收集部分優秀的項目存入教學中心的資料庫;對有創 新設計想法的同學、能把從社會上發掘的熱點問題轉化為實驗課題的同學進表彰鼓勵。
第二,把社會熱點問題引入實驗課堂中,培養能最大化創造社會經濟效益的人才。高等教學是為了培養各類人才,本實驗中心又把培養人才這個目標細化為培養為社會服務、能創造社會經濟效益的人才。把社會上的各類熱點問題引入文實驗室中,可以讓學生在實驗中接觸社會感受社會,也能讓學生學會把握各類實驗的重點,在實驗過程中要注重實驗能帶來的社會服務效益、社會經濟效益。
第三,看重實驗過程,而不是一味注重實驗結果。對于一個實驗來說,實驗結果是重要的,因為它直接體現了實驗的準確性,但是如果一味注重實驗結果而忽視了實驗過程,則是一種錯誤的做法。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一個實驗中實驗過程才是最重要的,文學院的教學實驗中心提倡注重實驗的整個過程。
第四,鼓勵學生自主設計實驗項目。自主設計實驗是讓學生根據在實驗中所學習的內容、課堂上學習的內容和社會上所獲得的信息來自主立項,并自組團隊來完成項目。文學院的教學實驗中心鼓勵學生自主設計實驗項目,并將優秀的實驗項目錄入中心的項目資料庫.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8,27(5):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