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2 17:08:3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社交媒體的變化,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社交媒體廣告發展的三大背景
(一)移動終端的智能化
移動終端是指人們在移動的過程中所使用的計算機設備,主要包括筆記本電腦、手機、iPad等。隨著電子制造、集成電路、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其中應用最廣的手機從最初主要功能為通話、傳遞信息轉變為集通信、娛樂、辦公、生活、醫療等多功能為一體的智能化平臺,也成為社交媒體發展的重要載體,為社交媒體廣告的誕生與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技術和硬件支持。
(二)用戶消費模式的改變
DCCI發現在社交媒體環境中,用戶的行為消費模式為SICAS模式。SICAS模型的全解是:品牌———用戶互相感知(Sense),產生興趣———形成互動(InterestInteractive),用戶與品牌———商家建立連接———交互溝通(ConnectCommunication),行動———產生購買(Action),體驗———分享(Share),五個階段。在SICAS模式里,企業實時感知用戶的需求,然后進行動態互動響應。在產生購買階段,用戶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廣告達到“即看即買”的效果。在體驗分享階段,互聯網的開放分享將實現對用戶體驗分享碎片的自動分發和動態聚合,體驗和分享往往是實際消費的源頭。在消費模式變遷的情況下,社交媒體廣告產生作用的運行機理也在發生變化。
(三)傳統廣告無法滿足社交媒體時代的廣告需求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傳統廣告存在的許多問題在社交媒體時代逐漸顯現。首先,由于廣告收入是傳統媒體的主要利潤來源,傳統廣告影響媒體內容價值的情況并不少見。其次,傳統廣告價格高昂。此外,傳統廣告的傳播效果難以得到準確的監測。正如約翰沃納梅克所說:“我知道我的廣告費有一半是浪費的,但我不知道浪費的是哪一半。”
二、社交媒體廣告發展的三個時期
(一)社交媒體廣告的初創期
這一時期,我國社交媒體廣告主要依靠于兩種主要類型的平臺:以貓撲、天涯論壇、豆瓣論壇、百度貼吧等為代表的虛擬社區(BBS)和以QQ為代表的即時通訊軟件(IM)。這一時期的廣告主要以傳統廣告形式為主,如旗幟廣告、摩天大樓廣告和彈窗廣告等。這種廣告形式相對生硬,在一定程度上對受眾施加了壓力,廣告的內容也主要是生硬的直接性表達。
(二)社交媒體廣告的蟄伏期
隨著中國互聯網全面進入2.0時代,交互技術的進步促進媒介形態多樣化發展,社交媒體廣告進入蟄伏期。這一時期,博客逐漸興起,廣告商開始利用博客名人的名人效應,引發網友關注。除此之外,以優酷視頻、土豆視頻為代表的內容分享類媒體快速發展,廣告商開始使用貼片廣告、商業類型短片等。這一時期的社交媒體廣告,開始嘗試用更加軟性的方式植入,如優酷立項“11度青春”,嘗試將商業廣告內容植入到微電影中,在制作內容的同時銷售商品,是廣告和微電影的一次成功結合。
(三)社交媒體廣告的快速發展期
移動互聯網的井噴式發展為社交媒體廣告的爆發性發展奠定了基礎。這一時期,以微博和微信為代表的社交媒體平臺,憑借自身極強的用戶黏性和SNS屬性,成為許多企業和個人必爭的自媒體平臺。微博、微信不僅可以滿足廣告者在第一時間信息和分享信息的需求,從而促進廣告信息的廣泛傳播,同時還在不斷開發API接口等功能實現跨平臺發展,使受眾能達到即看即買的效果,大大提高了廣告的變現率,電商+社交媒體成為新的潮流。爆發期的社交媒體廣告將廣告滲透入受眾的生活,廣告投放更加精確,廣告形式更加多樣和“無痕”,廣告與受眾的生活更為貼近。
三、社交媒體時代下廣告創新的四大趨勢
(一)廣告內容:構建產品“魅力人格”,注重“軟性廣告”的運用
社交媒體時代,廣告從以產品為中心過渡為以用戶為中心,與此同時,廣告不再是產品,而是一種藝術,就像一個人,除了一般的生理結構和勞動能力外,還需要具備獨特的個性、思想、修養和氣質甚至還包括一個人的獨特人生經歷,哪怕是個人隱私等。因此,在這種情境下,廣告主越來越關注用戶體驗,廣告也開始變得柔和。相比原來的產品宣傳語直白地灌輸,社交媒體廣告開始尋求產品的理念、精神與思想的委婉傳達,被賦予“人格魅力”。例如,農夫山泉在2018年推出了一個純生態記錄式的商業廣告,全片宛如一部行走的國家地理紀錄片,將農夫山泉“大自然的搬運工”的“魅力人格”深入融合進了這條廣告中,被稱作最美廣告片。
(二)廣告形式:感知受眾的心理需求,加強與受眾的雙向互動
中國人民大學彭蘭教授認為“連接”是互聯網的本質:“互聯網上構成連接的基本要素以及連接的方式在不斷發生變化。”在這種背景下,廣告的形式產生變化,變成了一種雙向的互動溝通模式,用戶不僅僅是單純被動地接受廣告信息,也可以通過社交媒體等媒介與商家和品牌商建立連接,交互溝通。社交媒體時代出現的新型粉絲經濟和社群文化將是未來社交媒體廣告關注的重要領域。
(三)廣告效果:提高社交媒體廣告精確傳播,向“個性化”方向發展
在未來的社交媒體廣告發展中,廣告的精確傳播會不斷加強,甚至精確到每個目標消費者,向個性化廣告方向發展。個性化廣告是一種差異化的推送,其目標是將合適的廣告分配給個人而非一群人。個性化廣告的運作機制是協同過濾(collaborativefiltering),它能根據用戶自身的數據以及與用戶有著相似品位的人的數據來為用戶推薦其可能感興趣的商品或信息,將極大增強目標的精確性。品友互動人群網絡公司是第三方的社會化營銷機構,在該公司的人群數據庫中,人群屬性細分標簽類目甚至已經達到了3155個。根據這些人群的個性化特征所推出的個性化廣告也將是未來社交媒體廣告發展的一個方向。
(四)廣告目標:關注用戶自產內容,廣告投放向自媒體傾斜
互聯網數據中心的數據顯示,中國互聯網用戶產生的內容流量超過了專業網站制作的內容流量,用戶產生內容的瀏覽量占到總量的比例高達50.7%,專業網站制作的內容占49.3%。可以看出,自媒體作為社交媒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仍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例如2016年爆火的Papi醬,其商業價值使其在2016年3月獲得了1200萬元的天使投資。隨著眾多自媒體的快速發展,自媒體將會成為廣告投放的重要平臺。
四、結語
1.1社交媒體的發展推動著高校圖書館與移動社交網絡的融合
在移動網絡的時代,人們已經習慣于網絡環境中的生活和學習方式,傳統的生活學習方式已經在悄悄地發生著改變,移動網絡的信息能夠及時推送、及時交互,手機游戲內容的豐富,手機支付平臺的便捷更是令人欣喜,移動網絡社交媒體的強大功能極大地滿足了人們輕松快捷的生活需求,移動網絡社交媒體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推崇和喜愛,尤其是生活在時尚前沿的高校大學生。以往圖書館傳統的信息資源優勢已經不復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更為高效高質的移動信息資源傳播,高校圖書館正在經歷著從未有過的生存發展危機。在這樣的移動信息網絡時代,高校圖書館可以利用移動網絡的優勢實現圖書館信息資源最廣泛的覆蓋,擴展和延伸圖書館的服務,以滿足用戶的需求。移動社交媒體的高速發展強有力地推動著高校圖書館與移動網絡的迅速融合,逐漸呈現出一種全新的實現模式。
1.2高校圖書館與移動社交網絡的融合促進了社交媒體的發展
當今社會在快速地前進發展,人們的社交形式也在相應地發生著變化,社交形式更加多元化和多樣化,這樣不斷變化發展的社交形式會導致人們更加多元化的個性需求。如何應答這樣的需求是移動社交媒體保持自身活力和動力的重要課題。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32億人,手機網民為5.27億人,手機上網使用率高達83.4%,首次超過了電腦,其中移動社交媒體使用率是40.7%。這些數據說明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更為便捷的社交媒體一定會迅速取代較為傳統的社交媒體,在這樣的發展道路上誰能更持久地保持強大的動力和新鮮的活力,誰就能贏得用戶,那么如何保持動力和活力是關鍵。實現高校圖書館與移動社交網絡的融合發展被證明是確實有效的途徑。站在用戶的角度來看,多方位、多層次、多角度地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就是動力來源。因此,高校圖書館融合社交媒體,其實是把圖書館龐大的信息資源融入移動社交媒體,成為社交媒體最強有力的信息資源保障,進一步拓展了社交媒體的使用價值和服務內容,這樣的融合不僅解決了網絡環境中的知識源的問題,也可以把圖書館的用戶直接轉化為移動社交媒體用戶,極大地促進了移動網絡社交媒體的良性發展。
2高校圖書館與移動社交媒體的融合發展
2.1以雙方合作共贏為融合發展的利益基礎
在市場經濟時代,尊重雙方的利益,共生共贏是雙方合作的利益基礎。作為商業應用平臺的移動社交媒體的發展目標是實現商業價值的最大化,關注的主要是市場贏利;高校圖書館是信息資源平臺,其發展方向是信息的最有效利用和最廣泛傳播,關注的主要是信息服務,雙方之間沒有絕對的利益沖突,為了自身的發展雙方都必須要自我創新,自我完善,不斷挖掘用戶,最大化滿足用戶的需求,最后的著眼點都在用戶上,這就形成了共同的利益連接,也就是雙方融合共贏的利益基礎。
2.2以雙方資源有效結合為融合發展的技術基礎
高校圖書館與移動社交媒體融合最理想的是實現雙方優勢資源的有效結合,一方面利用移動網絡媒體最前沿的信息傳播技術;一方面利用高校圖書館最豐富的信息資源儲備。要實現這樣的合作共贏首先要解決技術上的問題:信息的呈現方式和信息的分類管理。信息的呈現方式直接關系高校圖書館的自身形象和服務內容,好的呈現方式可以展現出歡迎用戶的服務姿態,贏得廣大用戶的心理支持。信息的分類管理是以圖書館的數字化建設為基礎的,對大量的紙質文獻信息資源進行數字化處理、信息的采集加工、信息的分類重組后的有效信息管理。目前,超星數字圖書館和中國知網等已經開發了一些特色信息服務,做了有益的嘗試和探索,這為高校圖書館與移動社交媒體融合提供了更切實可靠的參考依據。
2.3規范法律范圍內的著作權保護
關鍵詞:社交媒體 品牌營銷 消費者行為模式 新邏輯
從上世紀70年代世界上第一封以“@”區分用戶名與地址的電子郵件發出開始,社交媒體就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并一步步滲透人們的生活。社交媒體以 Web2.0 技術為依托,以人際關系為基礎,主要有博客(和微博客)、維基、播客、論壇、社交網絡、內容社區等基本形式,是人們彼此之間用來分享觀點、交換信息、維系情感的工具和平臺,賦予了每個人創造并傳播內容的能力。近年來,社交媒體依靠互聯網蓬勃發展,不僅吸引傳統媒體爭相跟進,而且成為企業價值傳播的重要手段。
一、社交媒體特征及發展
(一)社交媒體的特征
1、互動性
傳統的媒體是信息單項傳輸到用戶那里,用戶只能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接受或者忽略傳播的內容,沒有過多的參與。而社交媒體的優勢在于信息的傳播是雙向的,是一種互動交流。用戶可以第一方的身份參與信息的傳播,與社交媒體平臺上的任何一方進行互動,這樣增強了用戶的自,激發了用戶的參與積極性。
2、社交性
社交媒體有很強的社區性,可以方便的以地區、興趣等共同點找到并形成各種社群,并就共同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有效的溝通。用戶參與社交平臺的目的不僅為了自我傳播,也為了維護和拓展關系網絡,樹立個體形象和強化社群地位。這種社交化特征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大眾的關注度和影響力,但是提高了用戶歸屬感,增加了社交媒體使用的頻率。
3、無界性
依據社交媒體的定義,用戶生成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是社交媒體的顯著功能,這也是社交媒體“草根性”的特征體現。用戶可以利用社交媒體產生、傳播、接受和反饋各種信息內容,這種網絡平臺對用戶沒有任何身份門檻限制。社交媒體的無界性可以激發用戶的廣泛參與,它模糊了媒體和受眾之間的界限。
(二)社交媒體的發展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5年1月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49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7.9%。互聯網正在改變并主導著越來越多人的工作、學習、生活,在互聯網環境中建立的各種社交媒體平臺也應勢而生,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依賴。到目前為止,社交媒體大致經歷了四個時期:在萌芽時期,社交媒體主要表現為即時通信、交友網站和各種論壇等;2003年第一個真正的通用社會化網絡Friendster成立,社交媒體進入發展階段;隨后出現了一些用作專門用途的利基網站,如Ning,接著公司主辦的社會化網絡、多媒體共享網絡、社會化新聞與書簽、實時更新網絡等開始出現;2004年,web2.0的概念正式被提出,這成為社交媒體誕生的主要標志,此時產生了Facebook、Twitter等,標志著社會化媒體發展進入成熟期;2010年至今,隨著智能終端的普及,大量社交媒體應用開始流行起來,出現了微博、微信、陌陌等應用社交平臺[1]。
二、社交媒體轉變了消費者行為模式
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普及,使全球經濟發生深刻變化,不僅促使著傳統經濟自我革新,而且使整個世界經濟的運行模式以及企業的市場營銷活動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2]。據麥肯錫2015年數據顯示,在30個大類產品中,通過社交媒體“推薦購買”這樣的營銷行為,可平均誘導26%的品牌購買,其中有2/3的產品因社交媒體營銷直接決定了消費者購買決策。社交媒體的大量出現,在不斷影響和改變著消費者的認知和消費行為。傳統消費者行為模式“AIDMA”提出,消費者從接觸商品信息到最終達成購買會經歷五個階段:首先,通過媒體廣告、終端促銷、人員推銷等方式了解商品信息,并引起對該商品的關注(Attention);然后消費者與商品的信息進行溝通后,對已關注的商品產生興趣(Interest);接著消費者通過各種信息刺激,對該商品形成購買欲望(Desire);消費者對商品建立欲望后,通過外界媒體的反復作用加強記憶(Memory),形成對該商品的深度認知;最后在欲望與刺激中,消費者對商品產生極大的認同和需求,促成行動(Action):最終購買該商品。
然而,隨著社會化媒體的快速崛起,消費者擁有了更廣泛的話語權與自,其行為模式已經發生了巨大改變,形成了AISAS模式:品牌的創意引起了消費者的關注或注意(Attention),消費者通過社交媒體對品牌進行交流與互動,從而激發消費者在互動中產生參與的興趣(Interest),然后受眾開始利用社交媒體搜索(search)與訴求相關的品牌信息,在社交平臺上經過比對、認識、了解品牌后,產生購買行動(Action),最后,在社交媒體中分享(Share)產品的消費體驗,形成口碑傳播。這樣消費者就完成了一次,從“買者”變成“賣者”的進化過程,企業的品牌也在消費者的自我展示中完成了傳播[3]。
三、社交媒體時代品牌營銷從對立到融合
(一)品牌建立與傳播
依據定位理論,品牌建立主要是通過填補消費者心智中的空缺(或需求)來完成,如果這空缺(或需求)已經被其他品牌占據,品牌就需要“重新定位競爭”。在社交媒體時代,品牌的建立仍然遵循以上“空缺原則”,但是傳播品牌的渠道和媒介卻發生了根本變化,品牌營銷的核心不僅依靠語言文字取得消費者的品牌認同,如果品牌想要進入消費者的心中,最好的方式是在社交媒體上利用視覺(視頻)影響消費者的品牌選擇。
(二)傳統品牌營銷的模式――對立
在社交媒體大量出現之前,所有品牌幾乎都按照消費者“認識―購買―忠誠”的方向運作,品牌和消費者之間處于單項的對立關系,品牌只有通過不斷的單方向消費者進行宣傳,力求最大限度的讓消費者認識品牌,而后又不斷地在品牌的各種塑造上下功夫,讓消費者產生認同,再通過不斷讓利去維持消費者的忠誠度,消費者在傳統的品牌營銷中處于被動地位,品牌和消費者站在利益的兩端,企業付出的成本和精力與收獲的消費者不成正比,因此,傳統品牌營銷并沒有最大化品牌營銷的經濟價值。
(三)社交媒體時代的品牌營銷新模式――融合
隨著社交媒體的產生到大規模應用,不斷充斥和滲透著消費者的生活。在工業時代,要建立并維持一個品牌通常需要數十年的時間,社交媒體時代的到來加速了這個過程。社交媒體時代品牌營銷新的邏輯是讓消費者和企業之間從利益對立到利益融合,品牌傳播按照“忠實消費者―擴散知名度―消費者體驗分享―贏得更多消費者”的方向進行,讓全民在分享中成為品牌的代言人。品牌信息通過社交媒體進行傳播,創建粉絲團,營銷者可以通過各種社交媒體平臺和其他形式的網絡形式來或更新信息,支持在線互動,并在互聯網上建立自己的網站,例如戴爾公司在Twitter上的@Delloutlet賬戶訂戶數量已經超過了60萬[4]。中國的互聯網網民除了樂意與“網上伙伴”交流與分享外,他們也樂意通過社交媒體的品牌社區與“品牌”溝通與互動。品牌與忠實消費者之間的依賴,會成為最強大的營銷武器。如星巴克所做的就是引導忠實消費者每天上網宣傳自己的品牌體驗,曬出星巴克的各種精美圖片,獲得無數“贊”。因此,人人都是自媒體、人人都是代言人,借助“全民代言”的欲望,讓大眾成為品牌營銷的主流。
四、結語
正因社交媒體的互動性和無界性,品牌的建立被視為一個動態的和社會化的過程,社交媒體開放了品牌的互動、參與和共創邊界,使不同利益相關者(如顧客和員工)的合作成為可能,他們可以共同創造品牌,而不是簡單地接受它,這有助于品牌資產的增值[5]。
參考文獻:
[1]根據MBA智庫百科資料整理。http:///wiki/
[2]唐小鵬.社交媒體營銷對拓展網絡營銷渠道的推動作用分析[J].現代商業,2015(24):38―39
[3]李紅新,晁翠華.網絡營銷與策劃[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
[4]王梅.web.0時代的營銷變革解讀[J].經濟論壇,2014(8):135―138
[5]鄧喬茜,王丞,周志民.社會化媒體營銷研究述評[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5(1):32―42
社交媒體在大學生創業中的優勢
1.有利于人脈拓展
人脈關系對于大學生的創業至關重要,若沒有良好的人脈關系做支撐,創業很難取得成功。而在拓展人脈關系上,社交媒體有著天然的優勢。無論是利用微信、微博等新社交媒體,還是利用QQ、博客等老社交媒體,都能夠對人脈關系起到有效的拓展作用。社交媒體為大學生創業階段的人脈積累和人脈拓展提供了捷徑,但同時,運用社交媒體拓展人脈也受到社交媒體自身用戶群體和對象的限制。
2.有利于選擇平臺
現階段,隨著電子商務、“互聯網+”等新經濟發展模式的推廣普及,大學生創業必須摒棄老舊的創業觀念,以信息化網絡為創業平臺。社交媒體則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了更多選擇平臺的機會和方向,無論大學生開展哪一行業的創業活動,都可將社交媒體作為基礎性平臺。例如,進行服裝鞋帽方面的創業,就可以通過在微信、微博上制造和推廣熱點話題,引起廣泛的關注和討論,然后可在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上開展進一步宣傳推廣。此外,還可以通過與一些金融平臺建立合作關系,推出優惠打折活動,持續吸引消費者購買。社交媒體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了更多選擇平臺的空間,給了大學生更多商業操作的途徑。
3.有利于創業集成化
社交媒體不僅有利于大學生創業中的人脈拓展和平臺選擇,同時還有利于創業的集成化發展,避免了大學生在創業中陷入創業過于單一的困境。當前,我國社會經濟逐漸向統一化和集成化方向發展,傳統創業模式中針對某一生產環節的創業觀念已經無法適應當前的經濟發展形勢。同時,消費者消費觀念的轉變,對服務一體化要求越來越高,一條龍式的服務是當前的消費主流。社交媒體在大學生創業中促使大學生將各環節集成起來,這就使得創業從單一化向集成化發展。
社交媒體在大學生創業中的有效運用
就現階段而言,雖然社交媒體在大學生群體中被廣泛應用,但很少有大學生能夠將創業和社交媒體二者聯系起來,只是將社交媒體當作娛樂休閑的工具。即便少數大學生嘗試將社交媒體運用于自主創業當中,但由于缺乏對社交媒體營銷理論和營銷策略的深入學習及研究,加之缺乏實際創業經驗,最終導致創業失敗。大學生在自主創業中有效運用社交媒體,必須系統化、規范化,這就需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高校
首先,高校要轉變傳統創業教育觀念,在創業教育中對大學生進行現代媒體創業教育,讓大學生真正認識并了解社交媒體之于創業的作用。在社交媒體創業教育中讓學生掌握信息時代下,以快捷、共享、互動、參與為基礎的營銷手段,讓大學生逐步適應當前創業市場變化形勢,讓他們在自主創業過程中能夠真正利用社交媒體,提高成功率。其次,高校應根據大學生自主創業需要,開設相關的社交媒體課程。社交媒體創業課程體系的建立必須以新媒體營銷、網絡經濟、電子商務等方面為基礎,為大學生自主創業提供有力的理論和策略支持。2012年,美國哈佛、英國劍橋等世界頂尖高校都開始在課程體系中加入社交媒體營銷相關課程,有的高校已經開始嘗試設立社交媒體綜合MBA。我國高校也在近年開始逐步推出基于社交媒體的創業理論課程,如南京大學、河北大學等,這就為高校大學生提供了有效運用社交媒體創業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第三,高校應針對大學生創業特點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從全球范圍來看,當前較為成熟的創業交易模式有創業大賽、成功企業家交流講座、導師制、選修課、創業進修班等。這些模式都屬于傳統的創業教育模式,在當前的創業環境和經濟形勢下已經逐漸落伍。因而,高校必須針對社交媒體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根據美國媒體的報道,超過80%的大企業在Facebook都有大量的廣告宣傳。相關統計調查顯示,在2017年將有90%以上的廣告具有SNS(社交網絡服務)屬性。就現階段而言,我國高校社交媒體創業教育模式尚處于起步階段,但發展極為迅速,各地區高校必須積極主動地在現有的創業教育模式上,融合創新社交媒體創業教育模式。
2.社會
社交媒體在大學生自主創業中的有效運用離不開社會的支持。就社會而言,應為大學生在社交媒體創業中構建良好的創業氛圍和輿論環境。(1)家庭環境。父母對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態度和觀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創業的成敗。在家庭中,對大學生創業應持有鼓勵態度,無論是在學習還是生活中,父母都可有意識地培養大學生的創業精神和創業品質。例如,完成學習任務后,父母應支持并鼓勵大學生利用空閑時間進行創業性活動,為以后真正運用社交媒體創業積累社會經驗。(2)校園環境。高校內首先應為大學生運用社交媒體創業提供寬松、自由的空間,并規范創業機制,讓大學生能夠在框架內自由運用社交媒體創業。其次,校園可通過模擬創業環境,讓大學生提前感受社交媒體之于創業中的運用,積累創業經驗,在探索社交媒體更多商業功能的同時,提前適應創業競爭。最后,有條件、有實力的高校可在校園內建立專門的研究中心,開展校企合作,通過企業的社交媒體推廣宣傳,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讓他們逐步熟悉社交媒體運營規律和方法。(3)社會環境。社交媒體創業作為一種新型的創業模式,需要社會輿論環境的支持。社會輿論應支持并鼓勵大學生運用社交媒體創業,形成正確認識。對于創業失敗應持寬容態度。根據統計顯示,大學生創業成功率實際上高于失敗率。作為新型創業模式,社會輿論的鼓勵和支持,對于大學生創業信心和方向的建立至關重要。
3.政策
政府方面應根據當前大學生社交媒體自主創業需求,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體系。在大學生運用社交媒體自主創業中,國家政府可出臺“社交媒體創業規范條例”“創業指南”等文件,對大學生社交媒體創業提供政策性指導。同時,政府應為大學生創業制定專門的優惠稅收政策。為鼓勵企業、風投為大學生社交媒體創業提供創業基金,政府可通過提供相關稅收優惠政策的方式,為大學生自主社交媒體創業資金募集提供便利。例如,企業投資的大學生創業項目出現虧損時,在專業評估后,可從企業應繳稅額款項中按照一定比例進行抵減。此外,政府還應加大對大學生社交媒體創業專項扶持資金的投入,并針對社交媒體創業特點,調整大學生創業貸款擔保機制,為大學生提供事后擔保政策,鼓勵大學生創業。同時,國家政府還應加快各地區社交媒體創業指導和扶持中心的建設工作,為大學生提供包括社交媒體創業培訓、創業方案評估、證件申辦、經營指導等各方面的服務,從資金和資源兩個方面對大學生社交媒體創業進行扶持。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隨著我國互聯網2.0化的推進,社交游戲作為拉動用戶,保持用戶粘性的手段已然過時,必須向注重用戶社交關系的改變。社交網絡平臺如何能夠讓用戶活躍度繼續保持強勢,已經成為了“升級換代”中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開心網的此次改版就是這樣的嘗試。
社交平臺遭遇先熱后冷
從2009年到2010年,以偷菜為代表的社交游戲風靡大江南北。但是一陣風吹過之后,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已經有很少的人對偷菜這種游戲“感冒”了。
短短兩年過去,“偷菜”已成為網民的回憶,大多數玩家不會沉溺在一種游戲當中,社交游戲對于玩家都是先“熱”后“冷”。Alexa數據顯示,開心網的每百萬人訪問用戶數比,從2010年年初的近1.2到如今的0.26,兩年多時間跌去約78%。百度指數也顯示,開心網的用戶關注度由最火爆時的超80萬回落到現在的5萬多。
其實,不少社交網絡平臺都遭遇著“被遺棄”的尷尬。人人網也遇到了被“冷遇”的問題:曾經的用戶隨著年歲的增長而失去對人人網交友的興趣。新浪微博也遇到了因為界面單調而遭遺棄的問題。從曾經的“全民偷菜”爆炸式發展到現在玩家關注度暴跌;從曾經的“經常上人人關注好友”到現在的“不在像以前那樣感冒”,諸如開心網等社交網絡平臺面臨著新一輪的發展困局。
社交網絡競相升級,提高用戶互動性
以偷菜、搶車位為代表的社交游戲已經成為過去,這也符合社交游戲的規律。專家指出,社交游戲的生命周期大概就只有一年左右,偷菜游戲肯定會被其他新事物取代。社交網絡平臺必須變化以重新獲得網名的“心”,各大社交網絡平臺必須相繼“出新”。姑且將這些“出新”認為是一次升級,但不管出現什么樣的變化,都是為能挽回網民的流失,再一次抓住網友的心,也能讓網絡社交平臺發展更壯大。
最先出現變化的是人人網,今年6月份,人人網“人人iPhone夢想版”,“夢想版”突出在線好友的動態和與好友交流的便利性,即突出于好友互動的便捷。人人網方面表示,此次改版有超過100項的功能改進,從版面上來看,將首頁的交互模式由九宮格改為側欄導航,方便網友與自己的好友進行交流。此外還大幅度增加版塊內容,包括更加人性化的框、環形菜單,快捷評論、智能語音輸入、動態表情等。
與人人網一脈相承,開心網的改版也突出網友與自己好友交流的便利,在個人新版首頁頂部,“寫記錄、傳照片、記心情”代替了原來的“活動”與“話題”。新版個人首頁加強了對用戶UGC的激勵,也加強了對用戶間互動的鼓勵,如突出了好友過生日送禮物、好友照片的位置,希望用戶多發照片,多發記錄,鼓勵好友間增加互動,如互相評論照片、生日送祝福等,強化了用戶間可能產生的互動的引導。這些都是注重社交關系的轉變,加強好友的在線交流以保持網民的粘性,而不再是一味的用社交游戲。
專家指出,社交游戲又有其獨特性,一旦某個用戶流失,他的朋友也會離去,這就產生連鎖反應,導致更大規模的用戶流失。為避免這種情況,此次改版就明顯地突出了用戶的社交體驗,而不再以主打社交游戲來吸引玩家。人人網、開心網等各大社交網絡平臺從自身實際出發,當偷菜等應用不再吸引的時候,及時加入新的元素吸引用戶繼續參與,增加用戶活躍度。業內人士稱,社交游戲傳播模式,社交的核心在于構建用戶之間的人際網絡,以人際網絡來吸引用戶。
回歸最本質的社交關系
社交游戲或許是加強用戶粘性的一個很好的手段,但是手段會隨著新情況的出現而失去作用。不管是國內還是國際,各大網絡平臺的社交游戲不盈利情況已經表明了這一點。以開心農場為代表的社交游戲在中國進入低迷期,從全球來看,社交游戲都開始走下坡路。今年二季度,為Facebook開發社交游戲的Zynga虧損了2281萬美元,股價由上市時的10美元下跌到不足3美元。老牌游戲廠商EA也陸續關掉了一些在Facebook上的社交游戲。受社交游戲泡沫破滅的影響,Facebook上市后股價一路下跌。
業內人士指出,開心網和人人網在短時間內進行改版升級,除了適應社交網絡的快速發展需求外,針對性“增強用戶的參與度”在眾家社交網絡平臺中已經達成了“共識”。回歸最本質的社交關系,滿足用戶的互動、交流需求,這將是下一階段社交網站的發展方向所在。開心網也于8月16日了自己研發的手機游戲《農場也瘋狂》,并正式登陸App Store,據相關負責人介紹,諸如此類《農場也瘋狂》等小游戲,可以很好地增強用戶之間的互動,對用戶的網絡社交是一個很好地補充。相關專家指出,此類游戲當中,在擁有社交關系后,與同伴分享成就,在游戲中互動、比賽,則將增加更多的樂趣,而不會如PC平臺的客戶端網絡游戲一樣讓用戶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其實注重用戶的社交體驗,回歸社交本質也是網絡社交的發展趨勢,不管從網絡社交本身來看,還是從社交網絡平臺的盈利上來看都已表明了這一點。對于網絡社交本身來說,加強用戶粘性的核質還是好友之間的互動交流,以這種互動交流為基礎,用戶的數量才能增加,社交網絡平臺才會盈利。(來源:通信信息時報 文/吳康樂)
《全球社會化媒體營銷行業研究報告》
一、新技術和新媒體的影響
1. 社會化媒體(微社交)
社交媒體(Social Media),也稱為社會化媒體、社會性媒體,從技術上來講是指允許人們撰寫、分享、評價、討論、相互溝通的工具和平臺。社交媒體的產生,依賴的是WEB2.0的發展。從內容上來講,所謂社交媒體應該是大批參與者自發貢獻、提取、創造新聞資訊,然后傳播互動的過程。社交媒體是人們彼此之間用來分享意見、見解、經驗和觀點的工具和平臺,現階段主要包括社交網站、微博、微信、QQ、博客、論壇、播客等等。隨著4G的到來,基于視頻應用的社交媒體又將攪動起一番新的浪潮。
社交媒體近兩年的飛速發展對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微營銷、微社交這些理念逐漸進入了我們的視野,改變著我們的社交習慣、消費習慣,進而對服務方式、內容產生影響。
2. 移動互聯網
移動互聯網是移動通信網絡與互聯網的融合,通過這種融合催生了大量的移動互聯網業務,并且正在成為客戶應用的主流,典型的就是APP和騰訊的微信。
人的需求和技術的可能性是發展的最主要原因,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也離不開這些因素,總結歸納有一下幾個方面:
(1)人們對互聯網的深度依賴
(2)3G的普及、4G的即將全面商業化和無處不在的WiFi
(3)手機終端智能化的普及
(4)以APP為代表的輕量級應用的豐富
隨著3G的普及、4G的到來和智能手機的普及,帶寬瓶頸不是問題,信息終端的移動性也不是問題,正像中國移動在廣告中宣傳的那樣:未來已來!移動互聯時代真的到來了。
3. 云計算和大數據
2013年大數據成為熱點,我們很多人是從英國作者舍恩伯格所著的《大數據時代》中了解到了大數據。其實最早提出“大數據”時代到來的是全球知名咨詢公司麥肯錫,麥肯錫認為:數據已經滲透到當今每一個行業業務職能領域,成為重要的生產因素。
大數據的產生是信息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近二十年來PC、平板電腦、手機的大量普及,互聯網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數十億的人在線從事著各種商業活動、社交活動,產生了龐大的數據,并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繼續產生著海量的數據,這一切都為大數據的挖掘與分析提供了可能性。云計算和大數據正在改變著信息技術的全貌,并對基于信息基礎之上的商業模式、商業運營產生深遠影響。
麥肯錫在最新的《信息技術引領未來商業模式10大趨勢》中第二項提到“大數據”和高級分析,認為:“數據和分析已經成為新型競爭力的一部分,企業越來越善于創建更為精細的消費者群體細分,并為其定制產品和服務”。
二、推動客戶服務方式轉變的原因
新技術和新媒體的廣泛應用推動著商業模式的創新,改變著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必將推動著客戶服務方式也發生深刻的變化。
1. 商業模式的轉變
到目前為止,電子商務經歷了B2B、B2C階段,正在向O2O模式發展,商業形態變了,商業模式層出不窮,傳統的商業模式已經越來越不能適應,基于互聯網思維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升級成為趨勢。
隨著電子商務迅猛發展,體驗式營銷、互動式消費、情感式消費成為一種趨勢。未來的商業營銷是建立在“社區”營銷基礎上的,這個是廣義的社區。新媒體的基礎是什么?社區,每個企業都要營造自己的虛擬社區,通過這個生態環境的建立,社區大量的粉絲就是你忠誠的客戶。我們過去把提高客戶滿意度作為客戶服務的重要指標,新媒體將是提高客戶忠誠度的一條重要渠道和途徑。
2. 消費者習慣的轉變
消費者習慣也在發展著變化,我們都知道客戶需求推動客戶消費,客戶消費接受客戶服務,這是傳統的消費——服務模式。當今社會“體驗式營銷”風靡,正日益被商家和消費者認可,所謂體驗式營銷就是通過營銷策劃讓客戶首先感受并體驗產品和服務而區別于傳統營銷模式。體驗營銷通過看(See)、聽(Hear)、用(Use)、參與(Participate)的手段,充分刺激和調動消費者的感官(Sense)、情感(Feel)、思考(Think)、行動(Act)、關聯(Relate)等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重新定義、設計的一種思考方式的營銷方法。這種思考方式突破傳統上“理性消費者”的假設,認為消費者消費時是理性與感性兼具的,消費者在消費前、消費中和消費后的體驗才是購買行為與品牌經營的關鍵。通過體驗營銷,客戶了解產品的價值和使用,消除了客戶疑慮,建立起了商家與客戶的信任關系。
隨著移動互聯的發展,O 2 O(Online To offline)成為今年非常熱的一個概念,通過線下商務和互聯網結合在一起,虛擬和現實交融的互動式體驗,刺激吸引“時常在線”用戶的消費欲望,極大地擴展了商家與消費者溝通互動的廣度和深度。未來的消費模式很可能是“所見即所得”,客戶在網上和線下看到一款自己滿意的產品或服務,通過手機向多家商家查詢價格,最后以最滿意的價格下單成交,基于物聯網的的物流配送將快捷地把所購買的商品送到他的手中。
三、客戶服務新趨勢的探討
1.客戶服務內涵的擴充
客服中心已經從過去的向客戶提供服務支持的單一模式向客戶行為分析、客戶心理把握、客戶需求感知全方位轉變。麥肯錫在《信息技術引領未來商業模式10大趨勢》第四項中提出“一切皆服務”認為“購買和銷售由實體產品延伸而來的服務,這一商業模式的轉變正在加速”,提升和完善客戶服務方式,從而使客服中心服務具備了五大核心要素:
(1)面向用戶的完整行為過程
(2)完善的服務價值鏈
(3)情感服務、信息服務、實體服務和全媒體通信服務無縫融合
(4)專業化、個性化、差異化和綜合化
(5)多主體服務、互為補充
以上將成為客戶服務的新趨勢。
2.服務渠道和服務方式的變化
從電話渠道過來的客戶語音服務需求會減少,基于在線客服、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的客戶服務將會大量增加。在這里我舉一個例子,小米的商業模式無疑是成功的,小米微信公眾帳號后臺客服人員有9名,這9名員工每天回復100萬粉絲的留言,通過微信帳號后臺回復用戶的留言。小米開發的微信后臺可以自動抓取關鍵詞回復,微信客服人員進行一對一回復。過去小米主要是通過群發短信,100萬短信發出去,就是4萬的成本。微信使小米的營銷、CRM成本降低。所以從這點來看,社交媒體將會成為客戶服務一個重要的渠道。
互聯網的發展使我們人與人交往的空間不再成為障礙,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使得時間不再成為我們社交的障礙。隨著社交媒體等新媒體進入客戶服務系統,客服中心除了滿足客戶服務的需求外,由于社交媒體的特性,客戶黏度會大大增強,這必將帶來客戶服務的頻度、服務的周期、服務內容、服務要求的變化。客戶服務需求的頻度會增多,交互會越來越頻繁,持久溝通聯系的客戶會越來越多,這樣客戶感覺服務就在身邊,觸手可及,客戶的忠誠度和信賴度將會大大增強。同時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客戶基于不同服務場景的服務需求將會使溝通內容的廣度和深度與過去不可同日而語,越來越多樣化。
前面已經講了“一切皆服務”將會成為商業的趨勢,營銷和服務更加密不可分、不分彼此,嚴格意義上的呼入服務和呼出營銷界限將模糊,座席將成為“全能戰士”,客戶服務必須適應這些趨勢。
3. 客戶中心服務系統的變化
(1)現在的客戶服務中心以電話呼入呼出為主要服務手段,系統主要是通過硬件+呼叫中心中間件+CRM軟件構成,通過自動語音和人工座席提供服務,講究的是系統的穩定性,支持多硬件廠商、報表系統豐富、開發接口支持業務快速開發。我剛才講了通過社交媒體等新型媒體過來的客戶服務會呈上升趨勢,傳統的電話聯系是間斷性的、持續性不夠的,顆粒度太粗,已經不能完全滿足和適應今天客戶服務的要求了,基于場景的、支持體驗式感受的、滿足移動互聯和社交媒體的客戶服務系統將會占據主流,客戶隨時實地的服務需求會得到滿足。
(2)“業務為王”、“內容為王”的理念將會將會在客服中心系統越來越突出,媒體類型將不會被置于優先考慮的位置,將會降到一個從屬于業務的地位,業務驅動為主將會是主流。業務模式決定業務流程,業務流程驅動媒體應用。
(3)現在大多數座席的CRM系統都是通過來電彈屏,彈出客戶資料,區分新客戶還是老客戶。這種方式越來越不能適應媒體渠道的多樣化,也不能適應社會媒體的引入帶來的客戶類型的多樣化。業務系統只有對客戶分類進行更加精確的劃分,通過這種對客戶的精確細分,客戶服務更加有針對性,客戶才能得到一對一的貼心服務。
(4)CRM系統將把對客戶數據分析和挖掘功能放在重要的位置,系統從簡單的客戶資料管理、業務流程管理向客戶數據分析和挖掘轉變,通過對CRM系統積累的巨大的數據進行分析和挖掘,實現對客戶行為的分析、對客戶心理的把握、對客戶需求的感知,為企業運營決策、市場營銷、客戶服務流程優化提供依據。
關鍵詞:社交商務
在以往的品牌或者營銷案例中,最常看到的就是對企業的如下忠告:企業一定要給客戶講一個動聽的故事,這樣產品不但能夠賣出去,還能賣出好價錢;企業一定要給投資方講個“高大上”的故事,這樣就可以獲得更多的資金,以便爭取更好的未來……
但是現在,我們發現情況改變了。給對方講一個好故事然后得到對方的認同固然是一個好的開始,但如果能讓客戶、投資方和企業一道講故事,讓他們主動講企業的故事,將會給企業帶來比以往事半功倍的效果。是什么讓企業改變了講故事的方式,如何做客戶個性化的體驗,如何和客戶進行有效溝通,未來的商務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運營形式?IBM“社交商務之星”互動坊活動邀請了IBM四大業務負責人,為大家分享了IBM在“社交商務”方面的最新思考和實踐。
企業級社交必須切入業務運營
IBM軟件集團大中華區協作解決方案總經理 李貴興
一說社交很多人的反應就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的交流互動。企業級社交肯定要高于這個,無論是微博、微信,如果找不到合適的商業價值給企業帶來價值,它最終的結果都是走向沒落。
社交商務不是簡單地使用社交工具,最重要的把社交的功能切入到企業的商務運行中,這才是IBM所談到的社交商務。社交商務給企業帶來什么價值是關鍵。
很多企業都有CRM,但是大多數企業的這些系統并不能很好的起到作用。但當把Social運用到整個平臺上就可以對于客戶的信息有一個概覽。所謂的社交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最后如何讓內容與社交進行整合。當我們談社交的時候我們會把內外部的內容進行分析與洞察。
智慧的企業將利用新的業務模式來連接、授權、激活人群,共同推動業務的成功。比如我們一定要從業務流程上想到給客戶或者員工或者合作伙伴一個性化的體驗,然后用分析數據來獲得關于客戶對產品,和員工對整個公司的洞察。個性化體驗、協作、網絡、具體的智慧和分析功能,是社交商務平臺的關鍵詞。IBM社交商務的重點通過社交的功能切入企業的核心流程,把業務提高,把商務業績提高,進而提升企業的商業價值。
IBM基于社交構建以客戶為核心的團隊就是CRM,把我們的社交功能結合進CRM叫作Social CRM,CRM可以從中切入進去知道客戶在做什么,從而切入到一個關鍵業務流程里。
社交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人脈聯系,對于企業而言就是企業級社交。人脈包括了兩個方面,一個是對客戶,我們要了解客戶想什么,一個是對內的員工。并且為了幫助企業實現這個理想我們有自己的BVA就是商務價值評估,幫助企業做這個評估,看到它在哪些環節需要進行社交,需要社交協助,最后協助企業實現關鍵環節的轉型,幫助企業走向社交化企業。
“不談產品,只談業務場景”
IBM軟件集團智慧商務技術總監 楊旭青
首先厘清一下社交商務的概念。IBM說的社交商務一定會帶來幾大變化:第一,一定要應用社交相關的工具或者平臺和工具;第二,社交必須能夠影響企業的業務模型、業務流程、業務規范的變化,這樣社交才真正走進了企業靈魂;第三,必須要有分析,必須基于社交收集的數據進行分析,分析的目的是可以更清晰的洞察社會、洞察市場、洞察客戶。社交分析必須有助于你的市場、幫助你進行客戶洞察,必須能根據這些結果優化客戶流程,優化業務,這個社交才能變成正循環,不斷改進。
IBM智慧商務,一定是以客戶為中心。很大程度上人慢慢變成了商業核心,所以IBM現在談的首席執行客戶CEC。我們作為個體,很大程度掌握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生存法則,是我們掌握了他們,而不是他們掌握了我們。我們會買到更有效、更便宜的東西,往往是因為分析出來的數據。在電子商務時代做交易要“從單純的交易關系到交心的過程”,社交很大程度是給企業提供交心的能力。很多企業說自己有二維碼了,有公眾賬號了,是不是叫參與社交了?我認為不夠,這叫使用社交。還有很多人把社交僅當成渠道,在微信、微博上賣東西只是渠道之一,如果不做渠道的整合,變更到業務流程上,效率一定不會提高很多,所以僅把社交當成渠道之一,不及時轉型業務規則,社交依舊沒用到位。
社交的應用核心不是給客戶講故事,而是客戶自己給自己講故事,大家互相在講故事。所以你會發現,IBM的業務人員會這樣告訴你:我們現在談業務“不談產品,只談業務場景”。
信息在存儲、流轉、分析、傳播中創造價值
IBM軟件集團大中華區企業內容管理總經理 顧世山
社交有兩個維度,第一個維度是企業內到企業外,企業內就是員工之間,企業外就包括大眾、經銷商、合作伙伴、客戶;還有一個維度是人和人之間溝通的信息,我們稱之為內容分化,這個內容涵蓋了幾個方面的需求。第一個動作是存下來,第二個動作是流轉,尤其是在企業之內,在朋友之間可以流轉。三是在所儲存的信息之內發現、洞察一些共性,演繹出一些更有價值的東西。四是有了內容、有了增值服務之后,怎么方便地給所有的用戶或需要訪問它的人提供一個方便的平臺,去展現它或瀏覽它。
社交商務其實就是人脈經濟,通過相關的工具與解決方案,擁有對社交信息的獲得與存儲、流轉、分析、傳播與瀏覽的能力,進而影響企業戰略、業務流程、商業模型。
社交是每個業務部門必備的能力
Lab42整合了多家研究機構的成果,試圖從人口統計學特征、心理統計特征和互動三個方面來對社會化媒體的用戶進行分析,下面是關鍵內容的Part1:
人口統計學特征: 社會化媒體用戶最典型的特征是什么?
根據Pew這個月早期的研究,64%的成年互聯網用戶使用社交網絡站點。當不同種族和收入水平的人都在使用社會化網絡時。社會化媒體在不同年齡、性別、教育和地理位置上的使用變化甚大。自2008年以來,使用社交網絡的用戶幾乎翻番,而用戶的平均年輕在變老。不同的社交網絡中,用戶比例最大的人群年齡在23-35歲。(下圖為不同社交網站用戶年齡的分布情況)
還有其他重要的人口統計學特征嗎?那就是女性使用社交網絡要多于男性,當然LinkedIn除外,Linkedin上63%的用戶是男性。在教育程度方面,60%的高中學生使用社會化媒體,而有72%的大學生使用社會化媒體。另外,社會化媒體的使用在大城市更加流行,69%的大城市居民使用社會化媒體,郊區人民只有64%,農村居民為57%。
心理學統計特征: 社會化媒體用戶的態度和品味是啥?
首先我們來看看那個社交網站用戶使用最高,根據Pew的另一份研究,87%的社會化媒體用戶在Facebook上有頁面,14%的用戶在Myspace上有頁面,11%的用戶使用Twitter,10%的用戶在Linkedin上有帳號,13%的用戶使用了其他社交網站。
既然Facebook是使用最多的社交網絡,那我們就來看看Facebook用戶與眾不同的品質。研究發現Facebook用戶相對其他用戶更加信任他人。通過分析發現,在覺得多數人值得信任方面,使用Facebook一天多次的用戶比其他互聯網用戶高43%,比非互聯網用戶高2倍。Facebook用戶也更容易擁有更多的親密的關系和獲得更多的社交支持。另外,Facebook用戶也更容易激活潛在的社交關系。只有7%的Facebook用戶的朋友是那些他們從沒見面的人,因此Facebook用戶傾向于與他們認識的人交往。
而在政治活動方面,Linkedin用戶是最活躍的政治參與群體。79%的lInkedin用戶參與過投票或注冊去投票,36%的人還試圖影響他人的投票。下圖是不同社交網站的政治參與情況。Pew還研究了社會化媒體用戶對不同聲音的開明程度,他們稱之為換位思考,他們發現Myspace用戶更可能對不同聲音持開放態度。
(編選:)
與時俱進的新聞編輯室到底需要怎樣的技能?翻翻備大媒體的招聘啟事就知道了。純技術類的職位不妨跳過,雖然工程師、程序員等已經成為媒體機構渴求的人才類型,但顯然不是編輯記者的轉型方向。編輯記者們應看看新聞報道相關職位,衡量下其中提到的技能自己是否具備。
社交媒體相關技能
《華盛頓郵報》設立了“社交媒體編輯”崗位,要勝任這份工作,應聘者需要:兩年以上工作經驗,有新聞報道或博客寫作經驗;曾通過Twitter、Facebook等社交網絡建立用戶群;能使用HTML等網絡編輯工具;能使用社交分析工具計算社交媒體運營的投入產出比;能快速適應新技術和新環境。加分項目有:多媒體處理技能,內容管理系統使用經驗,優秀的組織管理和時間管理能力,如果本人是社交媒體重度用戶更佳。
“社交媒體編輯”這一新工種誕生不過三四年,但已經出現“已死”的論調。有人提出,既然社交媒體已經深植于社會和媒體組織之中,那么編輯室里的每個人都應成為社交媒體編輯,或至少具有相關技能并承擔相關職責。這樣的觀點在很多媒體的招聘要求中得到體現。美聯社在記者崗位的招聘啟事中寫道,“申請人作為一個報道者應該在以下領域有優秀表現:速度,準確,嚴格按時交稿,組織能力,多任務處理能力,以及社交媒體技能。”甘乃特報業集團幾乎對所有崗位都提出了這一要求:招攝影記者,具備社交媒體技能者優先;招商業記者,要求能夠通過社交網絡吸引讀者;招商業編輯,要求能夠使用社交網絡平臺吸引重要受眾和有影響力的信息來源。
打開歐美媒體的招聘頁面,在職位描述和需求中搜“socialmedia”,基本不會落空。“玩微博”不是可有可無的娛樂手段,而是實實在在的生產工具。在國內,雖然不是每家媒體都像《人民日報》或《河南日報》那樣設立專門的機構負責微博運營,但對微博等社交媒體都是高度重視,競爭激烈程度與目俱增,對編輯團隊的相關技能自然也會有更高的要求。
數據新聞相關技能
“數據新聞”作為一個新興的概念,對應著一整套技能和工具。如果不清楚“數據新聞”是什么,看看媒體的招聘啟事就有初步的印象。英國《金融時報》有一個互動新聞團隊,由記者、設計師和程序員組成,負責創新在線報道的形式,在編輯部中居于重要位置。這個團隊的招聘啟事很有看頭,以下要求針對的不是設計師,也不是程序員,而是互動數據記者(Interactive Data Journalist)。理想中的應聘者是這樣的:(1)對在新聞報道中獲取、處理和呈現數據有充分經驗;(2)熟知數據新聞、新聞應用、互動數據可視化領域目前的最佳實踐;(3)精通Excel、SQL或者Stata、R等統計軟件,精通HTML和CSS,以及其它工具、語言和技術;(4)有獨立解決問題和在快速發展的領域不斷更新技能的能力;(5)除了負責協調生產數據可視化產品外,還需完成播客制作、博客寫作及社交媒體的維護等全方位的工作。
美聯社的同名職位更偏向技術,第一條就是要求在數據庫管理、數據分析和網絡應用開發方面有經驗。相較而言,倫敦一家匿名的大型數字媒體公司對數據記者(Data Journalist)的要求就不那么嚇人:這個角色將和數據建模/統計工程師團隊一起工作;負責將技術術語轉化成創意和文筆俱佳的文章;雖然不是技術角色,但掌握數據挖掘和統計建模等基本的技術知識絕對是有幫助的。
相信對很多記者而言,這些技能仍然很陌生,也想不出掌握這些技術的價值。但事實上,數字時代的信息采集和內容生產已經發生了變化,即使不做開發應用和設計產品的工作,如果缺乏收集數據、分析數據、解讀數據的能力,記者生涯也會舉步維艱。誠如萬維網創始人蒂姆·伯納斯·李所說,新聞記者過去“可能通過在酒吧和人聊天獲取新聞故事素材”,但現在需要掌握分析數據的技能,以幫助人們理解現實。
多媒體技能
數字時代的新聞報道是跨平臺、多媒體、多形態的。“全能記者”是否合理雖還存在爭議,但“全能團隊”則早已遍布各媒體機構。媒體專業化程度越高越要依靠團隊,擁有不同技能的人緊密合作,將內容以合適的形態分發到不同的平臺。
現在單純針對報紙版面生產內容的記者已經很少存在,每個人都處在一個或緊密或松散的團隊之中,處在新聞生產的某一環節并相互銜接。無怪乎美聯社對應聘文字記者的人說:“應聘者需明白多媒體新聞生態系統越來越重要,并能夠與生產其它形態產品的同事合作。”甘乃特報業集團要求商業記者要能與生產互動數據數字內容的多媒體合作。《紐約時報》則告訴數字編輯一職的申請者,工作內容將涉及與程序員、設計師、產品經理以及編輯部內其他同事的合作。
業界需求影響新聞教育。在美國,紐約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都推出了新聞學和計算機科學的雙學位。紐約大學新聞學教授杰伊·羅森(Jay Rosen)表示,這種新創的雙學位制度是迎合市場需求的嘗試。他說:“新聞從業者,尤其是紐約的新聞從業者一直不斷給我們打電話、寫郵件,詢問我們是否可以推薦有編程能力的人去他們編輯部工作。所以,這種雙學位制度是對此以及對如今的新聞業需要更多技術創造型人才這一現實的一種回應。”
【關鍵詞】社交媒體 沙特阿拉伯 政治參與
沙特是目前世界上少數同時實施家族統治和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君主制國家之一。沙特缺乏一個系統的渠道供沙特民眾參與政治,社交媒體剛好彌補了這一空白,社交媒體在沙特十分受歡迎,91%的沙特民眾使用WhatsApp,Facebook的使用率以80%位居第二,Twitter位居第三,使用率為53%。
然而隨著社交媒體在沙特的用戶數目的不斷增長,以及社交媒體在其他阿拉伯國家的政治參與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沙特政府采取全面和嚴厲的措施控制社交媒體。政府成立了專門的部門實施網絡監控和網站屏蔽,不斷地完善互聯網相關的法律法規,還鼓勵沙特網民舉報誹謗推文,在社交媒體上安排專人親政府的言論。
一、社交媒體應用舉例
社交媒體出現之后,沙特民眾的政治參與由極少數人參與的街頭游行擴大到數萬人共同參與的在線政治參與。但是也呈現出線上與線下運動不一致局面。下面以兩個實例來證明這一特點。
第一個實例是2011年3月11日的“暴亂之日”運動。受阿拉伯之春的影響,許多沙特知名人士在網上發出請愿,要求實行政治改革,得到眾多沙特民眾的響應。還有一個Facebook主頁號召于2011年3月11日實行“暴亂之日”運動,然而沙特政府派出超過10,000名警察和安保人員提前預防暴亂。在3月11日當天,警察不停地在沙特街道巡邏,街道上幾乎所有商店都關閉,卻根本沒有發生任何游行示威活動。“暴亂之日”運動也僅僅產生于社交媒體上。
單單一個社交媒體網頁就可以引起沙特政府的高度戒備和警力調動,這足以證明社交媒體的巨大能力。但是在社交媒體中獲得沙特民眾的積極響應,而在現實生活中卻鮮有人參與,這也說明沙特民眾的政治參與線上與線下運動極其不平衡。
第二個實例是沙特抗議禁止女性開車運動。沙特宗教法令禁止女性開車,也禁止不經過男性監護人的允許離開沙特。在阿拉伯之春運動的激勵下,沙特的女權主義分子利用社交媒體開展女權主義運動。Facebook上曾開展一項名叫“教我開車這樣我就可以保護自己”的運動,幾天之內,該主頁就有12,000個簽名支持這項運動。2011年5月,這一運動的組織者之一錄下自己在克巴爾開車的視頻,并上傳到Youtube上,兩天內,有超過600,000人觀看過這個視頻,而上傳者因此很快被捕,一些沙特女性在Facebook號召更多的沙特女性在6月17號集體開車出行表示抗議,這一Facebook主頁有一萬多名追隨者,然而在約定的17號,只有幾位女性開車上路。
二、政治參與中社交媒體的作用及原因
由此可見,盡管沙特人通過社交媒體積極地開展各種政治參與,也可以獲得沙特民眾的積極響應,但一旦涉及到真正的游行示威,沙特民眾也很少有人參與,呈現出線上與線下的極不一致。至于為什么沙特的政治參與會呈現這樣一種尷尬的結局,筆者認為有如下幾點原因。
首先是沙特政府對街頭游行的嚴厲壓制。沙特政府一直采取先發制人的態度,對任何潛在的游行抗議都提前采取部署,對任何參與游行的人或政府有可能參與游行的人都實施監禁。
其次,這種線上線下不一致也與沙特民眾富裕的生活有很大關系。許多沙特人承認,沙特王室的政權雖然不算完美,但也為他們帶來了穩定和富裕的生活。有學者認為由于沙特政府善于用高福利撫慰民眾,所以沙特人不會像埃及、突尼斯那些窮國的民眾實行游行抗議。
亨廷頓曾論述過財富與民主的關系,對于沙特這類靠出售石油獲取主要收入的國家的,財富并不能促進民主化。在沙特,石油收入歸于國家:這些收入也增加了國家官僚體制的權力,因為它們可以削減或免除稅收,它們也減少了政府向民眾攤稅、派稅的必要。
再者,同為法律嚴格的中東國家,埃及和突尼斯可以發生而沙特卻沒有,這與沙特民眾自身也有關系。在阿拉伯之春的幾代沙特人缺少現代式的政治參與,現在的沙特民眾并沒有多少街頭抗議游行的經驗。沙特被認為是阿拉伯國家中最保守的國家,保守的沙特民眾對于、抗議等激進行為并沒有多少興趣。
綜合考慮沙特民眾的政治參與的環境,對外是嚴厲的法律控制,對內是大多數不喜游行的滿足現狀的沙特人自身,雖然其他國家的變化時刻能引起沙特民眾在社交媒體的熱烈討論,但也能帶來政府更加嚴厲的管理與壓制。社交媒體雖大大加速了沙特政治參與的規模和影響力,但是并沒有為沙特帶來更深入的政治和社會變革。
參考文獻:
[1]Arab Social Influencers Summit.Arab Social Media Report[R].2015:4.
[2]Mabon,S.FPC Briefing:Saudi Arabia,“New Media’and UK Relations with the Kingdom”[J].The Foreign Policy Center.2012.
[3]Samin,N.Saudi Arabia,Egypt,and the Social Media Moment[J].Arab Media and Society.2012.
[4]Teitelbaum,J.Saudi Arabia Contends with the Social Media Challenge[J].Jerusalem Issue Briefs.2011.
[5]亨廷頓,劉軍寧.第三波:20 世紀后期民主化浪潮[M].上海三聯書店,1998.
一夜之間,豐田成了谷歌和推特(Twitter)上的熱門話題,但都不是什么正面的討論。汽車品牌也不是沒遇到過這類危機,比如80年代奧迪因為加速器問題召回過,但社交媒體全天候的監督是前所未有的。
豐田美國數字營銷和社交媒體總監金伯利•加德納(Kimberley Gardiner)卻從中看到了機會。“我們立刻看到很多的對話,很多使用社交媒體的人都想要與我們溝通,”她說,“我們一開始也不知道怎么辦。”
豐田的社交媒體團隊當時剛成立幾個月,他們決定迎難而上,但采用的方式比較新穎,通過新聞聚合網站掘客(Digg)。
在掘客2010年8月推出版本4這個敗筆之前,這個網站還是很有影響力的。2009年掘客月獨立訪客流量在3700萬~4400萬之間。此外,網站在谷歌新聞搜索上也有很大影響力。當時,這似乎是豐田傳播信息的最好渠道。
2月8日,豐田北美銷售總裁吉姆•蘭茨(Jim Lentz)通過掘客對話(Digg Dialogg)的形式與大眾交流。從多方面來看,這可謂是天才之舉。首先蘭茨并沒有出現在掘客上,而是在一個專門的視頻站點。而由粉絲投票的問題(得票最多的就排到最上面)也都很軟。“大多是些一般性的問題,比如,‘蘭茨先生開什么車?’”社交媒體經理佛羅倫斯•德拉克頓(Florence Drakton)說。(“這個問題很好,”蘭茨回答說,顯然松了口氣。)
豐田此次露面的影響力很難超越。一周之內,該對話被觀看了120萬次。“收到了3200個問題,這或許最能說明大家的興趣,”德拉克頓說,“只有名人才得到過那么多提問。”除了覆蓋受眾較多,該對話看似讓豐田實現了社交媒體的品牌營銷極致――透明度。盡管還有其他因素,比如新聞疲勞,每天調查5000名網絡用戶的品牌認知調查機構YouGov 品牌指數就在對話推出前后看到了觸底的跡象。注意:YouGov的評分根據的是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最正面是+100,最負面是-100。下面的分數是平均值:
從圖中可以看到,豐田并沒有完全恢復。“主要還是好消息,”YouGov品牌指數的高級副總裁和全球執行總監泰德•瑪奇里(Ted Marzilli)說,“他們的名聲顯然有所恢復,但還沒有達到危機前的水平。”
或許一個更好的對比案例是英國石油公司,2010年中面臨一場比豐田更大的公關危機。英國石油公司有所恢復,但總體的品牌認知仍然是負面的。!
但是對豐田來說最好的消息是隨后6個月里,在那些打算購車的消費者中公司的品牌認知度相當高。YouGov最近的調查中,豐田的受眾認知度僅次于本田,8月時就已經超過福特。
回望過去,加德納說盡管掘客對話(2010年7月和8月各推出一期)是成功的,但如果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今天,她或許會用Twitter的微聊(TweetChat)。事實上,豐田鐘愛這個媒介,過去幾個月里已經辦過好幾次微聊。而Facebook,加德納說,是觸及豐田用戶的最好方法,Twitter則針對那些對品牌存疑的消費者。
不過具體選擇哪種社交媒體并不重要。當年“戴爾地獄”危機之后,戴爾成了使用社交媒體的典型,現在豐田召回門也迫使公司接受社交媒體。“豐田并不習慣身處攝像機和鎂光燈下,”加德納說,“對公司很多人來說都很新鮮,你沒法計劃這些事情,我們只能邊做邊學。
【相關鏈接】
社交媒體危機分析
社交媒體危機在增加,但根據美國市場研究公司奧特米特集團(Altimeter Group)近期的報告,自從2001年以來,發生的危機有76%都可以通過恰當的社交媒體方案得到消解或避免。
名為《社會型企業準備度:公司內部準備程度》的報告中,奧特米特公司分析了自2001年以來發生的50起社交媒體危機,發現其中傳播到主流媒體的危機,在過去10年中一直在穩步增加,頭一個五年里只有1~2起,而去年就有10起。報告還講解了社交媒體危機如何發生,公司可以如何避免。
大多數陷入社交媒體危機的公司缺乏恰當的內部教育機制,但同樣重要的問題還包括缺乏專業人員、“分診”系統和雇員社交媒體政策。下面是面臨社交媒體危機的公司缺乏的詳細內部條件:
奧特米特發現,社交媒體危機比較平均地發生在五大社交平臺上:社區、YouTube、博客、Twitter和Facebook。此外,報告還發現,受社交媒體危機影響最大的五大行業是:消費品、服裝和時尚、飯店、網絡和零售。
這些危機的根源是什么?大多數時候,社交媒體用戶都在發泄糟糕的用戶體驗,但社交媒體危機還源自公司糟糕的影響者關系和被破壞的道德守則。
所有50起社交媒體危機案例中,有關的公司都發生了某些變化;52%的社交媒體危機促使公司作出重大改變,40%的公司做出了某些改變(程度稍輕),8%的危機影響了公司的短期財務狀況。
那么公司如何避免社交媒體危機呢?根據奧特米特和一些成熟社會型企業的訪談,公司制定出“社會型企業需求金字塔”(下圖)來幫助企業準備好成為社會型企業。下面是該金字塔及各項的要求:
金字塔各層都有徹底的逐步的說明,告訴企業如何做到每一條。概述如下:
基礎: 定義企業目標。制定四組政策:社交媒體、/道德、社區和隱私、培訓雇員并賦權。
安全: 由一支團隊在辦公時間及辦公時間以外積極監控社交媒體渠道。制定“分診”系統,模仿真實危機,進行“火警演習”。
形成: 清點所有社會資產并據此改革你的團隊,強調增進溝通。形成社交媒體“卓越核心”服務于整個公司。
我想,企業在做社交媒體營銷方案時可能會有同樣的感觸。從原點開始時一切都令人興奮。你清楚地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清楚自己為什么要這么做。看到其他人登上社交媒體這座高山,你也很渴望到達那里。這時候,一個好計劃會有很大的幫助。本文分享了一些關于社會媒體營銷計劃的干貨——包括有效的社交媒體及其背后的數字和調查依據,同時結合我個人的切身經驗,為你制定了一個詳細的計劃藍圖。我喜歡把這份計劃想成一次公路旅行:從一開始尋找一個正確的方向,選擇交通工具,之后要經常檢查自己是不是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同時在走的過程中獲得樂趣。
一、選擇合適的社交網絡
社交媒體網絡間的同質化和線下品牌類似,Google+和Twitter就像是社交網絡里的可樂和雪碧,它們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和用戶群。所以你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社交媒體目標和策略的社交網絡。不需要廣撒網——只要選擇對企業和用戶最有效的平臺。你要選擇哪些社交網絡?應該在多少個社交網絡上進行傳播?這里有幾個要考慮的因素。
時間。對于一個社交媒體,你有多少時間投入?在最初的運營階段,你要每天在每個社交媒體上至少投入一個小時(一旦走上正軌,可以通過一些工具節省時間)。
資源。你是否需要新的人員和技能?視覺社交媒體Pinterest和Instagram平臺都是基于圖像和照片的應用,Google+更側重于有質量的內容。你是否擁有適合這些平臺的資源?
用戶。你的潛在客戶聚集在哪里?哪個社交媒體上有你的目標用戶?
關于最后一個問題,你可以參考一些用戶研究資料,例如,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去年第三季度就收集了Facebook、Twitter、Instagram、Pinterest、LinkedIn等主流社交媒體的使用人群數據。
二、完善信息
我們每個月都會檢查社交媒體上的簡介,確保頭像、封面圖、簡歷和簡介信息完整并及時更新。這是我們社交媒體編輯主要的工作內容之一。完整的資料顯示你的專業和品牌一致性,它向訪客表明了你參與社交媒體的認真度。
信息資料包括兩個部分,視覺和文字。
視覺部分要達到的目標是一致性和熟識度。Twitter頭像要和Facebook上的匹配,Google+和LinkedIn的封面圖最好也要一致。要做好這些圖片,你可以參考現成的格式,譬如Canva這樣的工具可以讓你直接選擇模板生成合適大小的圖片。
對于文字,你需要個性化的是簡介和個人信息。創建專業的社交媒體簡介可以遵從以下六個規則。
1.展示而不要說教。展示“我做了什么”往往比介紹“我是誰”效果更好。
2.向用戶展示企業關鍵詞。
3.保持語言新鮮活潑,但避開過于時髦的詞匯。
4.回答潛在用戶的問題,告訴他們你有什么。
5.保持個人風格和風度。
6.經常檢查你的頁面。
三、找到營銷的聲音和語調
現在,你可能會急著進入社交網絡分享了。在此之前你還要做一件事。
如果能為內容找到一種合適的基調,能讓你進入社交媒體的冒險行動更有目的性。
要做到這一點,你要仔細思考營銷目的和客戶基礎等細節。
可以從以下問題著手:
如果你的品牌是一個人,他有怎樣的性格?
他與客戶的關系是什么樣的?是教練、朋友、老師還是父親?
你的企業個性不包括哪些?用形容詞描述。
哪些企業與你的企業個性相似?相似之處是什么?
你希望客戶怎樣看待你的企業?
最后,你會得到很多關于你的企業市場策略的形容詞,它們就是你在社交網絡互動中應該保持的聲音和語調:聲音關系的是傳達使命宣言,而語調關系的是如何執行任務。用一致的聲音和語調回應你的客戶,創造一種能夠愉悅客戶的聲音,客戶將樂于成為你的品牌傳播者。
四、選擇發帖策略
每天理想的發帖量是多少?發帖的頻率多少合適?什么時候應該發帖?什么樣的內容更適合你?對于這樣的問題要根據實際情況定。社交媒體營銷與你的受眾和細分客戶群密切相關。你之蜜糖,我之砒霜,必須不斷嘗試才能知道哪些最適合自己。
關于發帖策略,有一些數據和觀點可以告訴我們怎樣更好地著手。
發表什么內容:
圖片是最理想的社交媒體傳播內容之一。瀏覽Twitter、Facebook信息流時,你很可能會把圖片全都瀏覽一遍。圖片帖子比其他類型的帖子獲得更多的瀏覽量、點擊量和分享。數據顯示,在Facebook上,圖片信息比文字信息多得到53%的贊、104%的評論數和84%的點擊量。Twitter也相同,在一項研究中,通過分析各行各業用戶的200萬條推文,Twitter發現圖片對轉帖增加量的貢獻最大。
把以上策略綜合起來,有助于你制定長期運營策略。
1.從五種基本類型著手:鏈接、圖片、引用、轉發和純文本信息。
2.選擇一個主要類型,大部分發帖都采用這種類型的內容。
3.按照4:1的比例安排內容。也就是說,在使用某種主要類型發送4篇內容后,應該穿插其他類型作為調劑。
這樣,你的關注者會知道他們能從你這里得到什么,你也可以通過這個過程形成自己的風格。
發帖頻率:
關于社交媒體更新的頻率有很多有意思的數據。一些因素可能影響你的發帖頻率,這些因素包括行業、資源、到達范圍、內容質量等。還要考慮你使用的平臺也有自己的頻率。如果你的內容受歡迎,你當然可以一直增加發帖量。
什么時候發帖:
有很多工具可以告訴你在Facebook和Twitter上發帖的最佳時段。這些工具會觀察你的關注者和你的發帖歷史記錄,弄清你的用戶什么時候在線以及用戶發帖時間。
對于剛剛開始運作社交媒體的人來說,沒有用戶和發帖歷史怎么辦?
SumAll提供了很有用的圖表數據,以下是他們的一些發現:(美國東部時間)
五、反復分析、測試
社交媒體分享是一項非常具體、獨立的工作。隨著發帖數的增多,你會發現適合自己的內容、時間和頻率。如何獲取這些信息?主流社交媒體頁面內提供了數據分析模塊,如果有第三方的數據信息當然更好。這些工具有詳細的數據供你參考,包括每個帖子能帶來多少瀏覽點擊量、分享量、點贊和評論等。
獲取數據之后應該怎樣運用?
設定標桿。運營兩個星期或一個月之后,你可以回顧數據,看點擊量、分享量、點贊、評論的平均數,這將是你繼續運作社交媒體的一個標桿。當然,隨著持續運作,數字要及時更新。
嘗試新工具。在Buffer,我們開放各種數據測試。比如經過優化的圖片會不會比沒有優化的圖片獲得更多的點擊?大小寫是否重要?
檢查結果。把測試后得到的數據和標桿數據對比,如果測試結果積極,就可以把這些變化加入日常策略。同理,你可以逐一進行多項測試
六、自動化、參與互動和聆聽
社交媒體營銷的最后一步是建立一個可以跟蹤效果的系統,以便與社區保持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