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0 17:34:4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醫學的主要特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12.044
中圖分類號:R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3)12-0096-02
《中醫學》是我國西醫院校的重要教學課程。西醫高等院校開設《中醫學》課程的目標是使西醫學系學生在較短時間內掌握中醫學的基本特點,理解不同醫學體系對生命的認知差異,初步掌握中醫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開拓臨床思維,豐富診療手段。我國西醫院校開展《中醫學》教學已經20余年,但對其教學效果較少進行調查總結,尤其是有關學生對教學評估的研究更少。為此,筆者以臨床專業七年制學生作為對象進行問卷調查,以期對《中醫學》課程的教學效果進行總結,為今后《中醫學》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進提供參考。
1 評估內容
2011-2012年,筆者選取首都醫科大學2008級和2009級臨床專業七年制學生120名,使用自制調查問卷進行學習《中醫學》課程反饋調查。學生在課程結束后填寫無記名的問卷調查表。內容包括“您學習《中醫學》課程的最大收獲是什么?”、“您對《中醫學》理論授課和見習授課最不滿意的地方是什么?”、“您對《中醫學》今后的課程設置和授課方式有何建議?”等問題。要求學生進行認真思考后如實回答。120份問卷調查表全部收回。
2 評估結果
2.1 學習《中醫學》的收獲
2.1.1 收獲一般(大致了解) 55名(45.8%)學生認為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對中醫有了一個整體、概念上的認識,大致了解了中醫學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了解了中醫學的主要特點和思維方式。認識到中醫與西醫屬于不同體系,《中醫學》的學習有助于開放思維。
2.1.2 收獲較大(深刻了解) 47名(39.2%)學生認為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對中醫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有了較深的了解。認識到中醫把人還原于自然中,是自然奧秘的體現;感受到中醫學的文化精髓,學會了另一種醫學思維;認為學習《中醫學》對西醫的學習有很多啟發,并嘗試在學習過程中尋找中西醫的共通之處。
2.1.3 收獲很大(理論聯系實際) 18名(15.0%)學生認為通過該課程的學習,系統學習了中醫理論,學會了用辨證的方法看問題,并能將其應用于日常生活中,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可以聯系到實際。
2.2 對《中醫學》教學方式的滿意程度
2.2.1 很不滿意 19名(15.9%)的學生感到很不滿意,認為理論課不夠有趣,過于枯燥,缺少中藥的見習。
2.2.2 不太滿意 79名(65.8%)的學生感到不太滿意,認為理論課程太少,只學到了膚淺的知識,沒能深入學習;見習時帶教老師少,每組學生人數太多,動手實踐的機會較少,不能很好地觀察患者,缺少與患者交流的機會;見習時的患者不夠多,帶教老師對學生講解有限。
2.2.3 比較滿意 22名(18.3%)的學生認為理論授課覆蓋面廣,理論課帶教老師準備充分,講解較為透徹。
2.3 對《中醫學》教學方式改進的建議
基于目前《中醫學》教學方式存在的問題,學生們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議:①適當增加課時,將現行教材中文言文描述的內容用更淺顯的語言加以解釋,以方便準確理解;②理論授課時在課件內增加和豐富圖片內容,以幫助記憶;③增加一些典型病例的討論,以提高課堂的活躍性;④多講解具體實用的知識,并采用更易理解的方式;⑤理論授課時不用太泛,應結合具體情況重點講解;⑥增加見習課帶教老師,以便學生能多參與臨床實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⑦增加見習的形式,除門診帶教外,還可讓學生參與中醫會診、病例討論等;⑧增加中藥見習次數,以真正掌握中藥的性能;⑨中醫與我國中華文化息息相關,講課過程中可穿插介紹中醫與中國文化的深厚聯系。
3 對教學模式調整的建議
從上述學生的反饋意見可以看出,目前《中醫學》教學模式存在較多問題,學生滿意度不太高。由于現行西醫院校課程設置的安排,《中醫學》課時數很難增多,因此,如何調整和改進《中醫學》教學模式,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獲得最大的收獲,是今后《中醫學》教學改革的方向。
3.1 增加帶教老師
中醫學理論較為抽象,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學習興趣。既往七年制臨床專業學生的見習一般為8~10名學生配1名帶教老師,學生動手機會較少。因此,增加帶教老師可以增加學生接觸患者的機會。建議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使學生參與中醫門診、中醫病房會診及參觀中藥房,以有效保證每個學生見習次數和學時,滿足理論聯系實際的要求。
3.2 改進教學模式
學習風格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常采用的習慣性學習方式和傾向。當教學策略與學生的學習風格相匹配時,會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認識到學生的個體差異,熟悉不同學生的學習風格,了解不同學習風格的優勢與缺陷,因此,應根據其學習風格的特點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活動。臨床見習時,可根據科室帶教師資情況,將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合理分組見習,使學生獲得最大的收獲。
3.3 加強網站建設
《中醫學》作為首都醫科大學的精品課程,首都醫科大學的教學網站上提供了較多的中醫藥在線學習內容,今后應進一步豐富在線教學內容,建設多個學習模塊,如教學課程、教學參考及中醫科普等,加入適當的教學圖片、圖譜、動畫及教學錄像等資料。其中,教學課程模塊包括教案、課件、復習題及重點講解等,幫助學生掌握學習重點;教學參考模塊包括課程相關的參考文獻,可幫助學生拓寬知識面、觸類旁通;中醫科普模塊包括基礎知識、預防保健、中醫入門等內容,可增加學生對中醫的興趣。另外,應開設討論專區,為學生之間及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提供平臺。
3.4 密切結合臨床
盡量增加臨床見習時間,使學生有更多機會接觸臨床。如讓學生參與望、聞、問、切的中醫辨證全過程,親自與患者溝通交流,以鍛煉其溝通能力和觀察能力;另外,教師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提出問題,由學生分組進行討論,提出診斷和治療方案,加強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通過對相似病例的比較,增強學生的思維辨別能力。
3.5 充實中醫文化教學
在《中醫學》教學中穿插介紹中醫現代研究技術與方法,以及中醫與西醫的聯系與區別,拓寬學生的科研思路,增加學生對中醫的學習興趣。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應適當講解中國傳統文化和人文精神,使學生理解中醫藥文化的核心價值,初步奠定學習傳統文化的基礎,幫助學生理解中醫理論,掌握中醫學的精髓。
4 結語
本研究通過調查首都醫科大學七年制臨床專業學生對《中醫學》教學的意見和建議,針對性地提出了改進《中醫學》課程教學模式的建議。筆者認為,通過多途徑改進《中醫學》教學模式,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掌握中醫基礎理論知識,增強臨床信心,激發學生對中醫藥基礎理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論文關鍵詞:疑難病 中醫疑難病學 李積敏(慎言) 學術思想
摘要:
內容提要:
本文初步闡述了李積敏(慎言)在中醫疑難病概念及范疇、中醫疑難病學的定義及范圍、創建中醫疑難病學科體系的意義等方面的學術思想。進一步闡述了李積敏創立中醫疑難病學科,是中醫學的戰略措施的觀點。
主題詞:
疑難病 中醫疑難病學 李積敏(慎言) 學術思想
論文內容:
李積敏、字慎言,號淡園主人。中醫疑難病學科創始人及中醫疑難病學理論奠基人,著名中醫婦科疑難病專家,清醫家李世泰第七世孫,清.光裕堂第七代傳人。臨床擅長子宮腫瘤、子宮內膜異位癥、外陰白色病變、不孕癥、乳腺增生病等各種婦科疑難病癥,并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慎言先生長期從事中醫疑難病學科理論及臨床研究,提出“創建中醫疑難病學科理論體系”學術思想,提出中醫婦科疑難病“腎虛血淤”病機理論,這些理論對中醫疑難病學科的建立、發展與進步均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現就對李積敏(慎言)中醫疑難病學術思想作一點初步探討,供廣大同道。
1、中醫疑難病的概念及范疇.
論及建立中醫疑難病學科,首先應搞清幾個基本概念,諸如什么是中醫疑難病,中醫疑難病的范疇等等。疑難病是中醫學術常用的一個比較古老傳統的概念,具有中醫辨治兩方面的特點,范圍頗廣,概念比較籠統,臨床各科都有不少疑難病,但均是指中醫范圍內的疾病而言,因此,中醫疑難病常可簡稱為疑難病,疑難病也即指中醫疑難病。關于疑難病的概念,自古至今論述頗多,但一致未能取得統一認識或意見。從“疑難病”字面意義上講,“疑”主要是指辨證方面而言,癥狀紛雜或罕奇,證候疑惑,病機復雜,致使辨證難明,診斷難定。“難”主要是指治療方面而言,或診斷不明,無法治療;或診斷已定,療效不佳,甚至治療無效。在古代《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眾多的中醫經典著作中,對一些醫家困惑不解,療效不佳、預后不良的疾病,多用“難治”、“難已”、“不可治”、“不治”、“死不治”、“逆證”、“死證”等概念來描述,這些均有“疑難病”的類似概念。隨著時間的推移,的進步,中醫學科自身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有關疑難病證治的臨床報道及概念的理論探討越來越多。眾多中醫學者從各自不同的思想、觀點、認識理解及視角出發,對疑難病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李積敏(慎言)的有關中醫疑難病論述。
李積敏認為中醫疑難病具有以下幾個特征:(1)臨床表現繁多紛雜、罕奇。病人身患多種疾病,臨床表現繁多紛雜而疑似,或癥狀體征奇特罕見,因而難以進行辨別,診斷與治療。(2)病因病機錯綜復雜。病人臨床常虛實互見、寒熱錯雜、外感內傷、表里同病、新病宿疾交織等。(3)證型難分難辨。患者癥狀紛雜,或病機復雜,或癥狀奇特、少見,證候疑惑,認識不清,猶豫不決,診斷上難以定論。(4)臨床治療效果不佳,預后不良,或無效。臨床上病程漫長,邪盛正衰,久治不愈,療效不佳;或病情復雜,治療難收預期效果,其預后不良;或診斷易定,辨證易明,但尚無特效療法或方藥,因而無法治療或治療無效。(5)與西醫難治病范圍不盡相同。疑難病除難治外,還有辨證診斷不易方面的含意;難治病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多指現代醫學領域中的疾病,診斷不難,難在醫學界公認沒有好療法或療效不佳,以難治為主要特點。中醫疑難病與西醫難治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有些疾病,中醫、西醫專家均認為屬于疑難病或難治病;有些疾病西醫認為是難治病,但對中醫來說正是其專長;而有些疾病屬中醫的疑難病,西醫卻不認為難治,有的已經解決或正在解決。綜上所述,李積敏給疑難病這樣一個描述:“疑難病是指在醫學發展過程中的某一時期內,學術界所公認的,具有診斷辨證難、臨床治療難等特點的臨床各科疾病的總稱。”中醫疑難病的范圍很廣,臨床各科均有不少疾病屬于疑難病范疇。但對疑難病的范圍,古今尚無統一認識,而且對某些疑難病的看法也不統一,因此要準確劃分疑難病的范圍,目前是比較困難的,有待學術界進一步探討研究。
【關鍵詞】針刺,牽正散加味,面癱
【中圖分類號】R245.31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4-0436-02
面癱面癱通常急性發作,常在睡眠醒來時發現一側面部表情肌麻痹,額紋消失,眼裂變大露睛流淚,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歪向健側,病側不能作皺眉、蹙額、閉目、露齒、鼓頰和噘嘴等動作;部分患者初起時有耳后、耳下疼痛,還可出現患側舌前2/3味覺減退或消失,聽覺過敏等癥。病程延久,可因癱瘓肌肉攣縮,口角反牽向患側,形成“倒錯”現象本病可發生于任何年齡,無明顯季節性。(1)本病相當于現代醫學的面神經麻痹,其主要臨床表現為病側面部肌肉運動障礙,發生口眼歪斜,亦稱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現代醫學對本病治療主要是在急性期應用皮質激素、抗病毒藥物、神經營養藥物、改善微循環藥物或神經封閉等,嚴重者早期可行手術治療,但臨床療效難以肯定,尤其是急性期后無理想的治療方法。中醫學治療本病獨具特色,尤其是針灸療法,具有簡便易行、療效迅速、費用低廉的優勢。現將筆者近七年來針灸結合中藥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體會簡述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所選30例病例均為周圍型面癱,全部為我院2013-2014門診病例。臨床表現為口眼歪斜為主要特點,一側面部肌肉板滯,麻木,癱瘓,額紋消失,眼裂變大,露睛流淚,鼻唇溝變淺,口角向下歪向健側,病側不能皺眉,蹩額,閉目,露齒,鼓頰,部分患者初起有耳后疼痛,還可出現患側舌前2/3味覺消失,聽覺過敏等癥。所選病例均經血常規、顱腦ct檢查排除中樞性面癱。30例面癱患者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0例,年齡最小30歲,最大72歲,平均年齡51歲,平均發病4-7日內。
1.2治療方法
針灸治療:取穴患側陽白 四白 顴 頰車 地倉 翳風 健側合谷。加減:抬眉困難加攢竹,鼻唇溝變淺加迎香,人中溝歪斜加水溝,頦唇溝變淺加承漿,恢復期加足三里。操作面部腧穴均平補平瀉,急性期宜淺刺,遠端腧穴行瀉法且手法應重。恢復期可加灸法,合谷行平補平瀉,足三里施以補法。
中藥治療:牽正散加味口服。白附子10g 僵蠶8g 地龍8g 鉤藤10g 當歸9g 川芎9g 白芍10g 甘草6g,全蝎、蜈蚣各3克(吞服)。 年老體弱者加黃芪、黨參各10g。痰濁甚者加制半夏、蒼術各10g。水煎服 每日一劑,十天為一療程。
2結果
痊愈:表情自然,眼裂完全閉合,鼻唇溝對稱,嘴角無歪斜,額紋完全恢復正常。顯效:面部表情基本正常,眼裂閉合但不完全,鼻唇溝變淺減輕,嘴角不完全對稱。有效:面部表情不自然,鼻唇溝變淺不對稱,口角歪斜,無飲水時口角漏水,額紋尚未未恢復,尤以談笑時為甚。無效:上述癥狀無改善。所選病例一個療程痊愈3例,兩個療程痊愈18例,三個療程治愈的4例,四個療程治愈的4例,四個療程顯效的1例,有效1例。總有效率100%,其中治愈率93.3%。
3體會
面癱為臨床多發病常見病,且不受年齡限制。中醫認為面癱多由正氣不足,脈絡空虛,衛外不固,風邪乘虛入中經絡,導致氣血痹阻,面部少陽脈絡、陽明經筋失于濡養,以致肌肉縱緩不收而發。針灸治療以活血通絡、疏調經筋,平補平瀉為治則,取面部腧穴可以疏調局部筋經氣血,活血通絡;合谷為循經遠取,與近部腧穴翳風相配,疏風通絡。中藥以牽正散為主方,取祛風化痰止痙之意。方中白附子辛散,祛風化痰,并長于頭面之風;僵蠶化痰止痙、全蝎、蜈蚣通絡解痙。三者共為血肉有情之品,療效確切。當歸、川芎、白芍養血活血,鉤藤息風止痙,甘草調和諸藥,共取息風止痙,活血通絡之效。針藥結合,相得益彰,故取得良好的療效。
參考文獻
關鍵詞:中醫藥;職業教育;臨床醫學;學生素質;培養
作為承擔著傳承振興中醫藥事業重任的中醫學、針灸推拿學專業學生,應該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和嫻熟的實踐技能,尤其重要的是培養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本文重在探析當下新的醫學模式下臨床醫學專業群學生素質養成的內涵與外延,方能為提升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綜合素養提供目標和指向,有的放矢地突破當下中醫藥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的悖論與困局,方能探析素質養成的模式、路徑與方法。
一、素質教育的宏觀概念
素質教育指的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主體性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諸如人生態度、職業態度、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素質等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
二、中醫藥高職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素質教育內涵與外延探析
中醫藥高職院校加強素質培養核心要義是落實到醫學人文學教育層面,教師用心播下人文的種子,傾盡全力解決當下醫學發展中存在的過于理性、過于重視科學技術發展、以及醫學倫理與道德、法律問題、醫患關系等尖銳的社會問題等;對中醫學和針灸推拿專業學生來講,重在解決中醫教育西醫化模式傾向,培養中醫思維和邏輯,以中醫的視野和職業倫理學習中醫、踐行中醫、發展中醫。
(一)引導學生體認并養成中醫的思維和邏輯推理
傳統文化、人文科學是中醫學的根基,缺乏人文素質的修養,很難領略到中醫理論和實踐的真諦。只有重視人文教育,用中醫思維學習中醫、發展中醫,才能培養出真正具有中醫特色的中醫從業者。
因此,通過設立中醫文化課程群,希望借助中國文化的研讀和學習,閱讀和理解中醫的經典著作,培養傳統的文化素養,領會中醫的人文屬性,明確中醫的文化哲學基礎,明晰中醫的整體觀念、辯證論治等主要特點,掌握中醫理論的精髓和真諦。
(二)培養學生的醫學倫理和職業道德
醫學是一門神圣的職業,醫務人員擔負著救死扶傷莊嚴職責。醫務人員的職業道德水準的高低與其醫術同等重要,直接關系到醫療服務質量的好壞。因此加強中醫藥從業人員醫學倫理和職業道德教育十分重要,而通過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熏染,可以有效加強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太多的人文關懷和人性溫暖的要素,已經成為中醫文化醫學倫理建設中的重要養分和組成部分。諸如儒家的仁德思想是構成中醫倫理學思想的核心,“仁”是儒家思想的最高道德標準,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醫乃仁術”是強調中醫從業人員務必做到“大醫精誠”,中醫應該是“仁”與“術”的結合,把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二者有機融合在一起,方能成為蒼生大醫。此外,佛教和道教的優秀文化傳統對中醫文化中的醫學倫理思想的形成也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如佛教的平等慈悲思想和道教的尊道貴德、行善積德等各家思想也對中國傳統醫學倫理思想發展形成了外在文化動因。
(三)加強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
今天的醫學生面臨著諸多醫學技術發展、醫學倫理尤其是醫患糾紛之間的挑戰,而要解決諸多問題,急需要培養幾個方面的素養,如語言文字素養、人際溝通素養、文學藝術素養、法律法規素養。而要培養這些知識和素養,僅靠專業基礎和專業核心課程較難完成相關工作,因此,臨床醫學專業群的中醫文化課程應在加強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方面做較大的工作和努力。一是加強學生語言文字素養,以此強化學生醫用寫作和語言表達技巧。二是加強學生人際溝通素養,要通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文化水平,特別注意提升學生的人文科學知識的學習和修養,加強其在人際溝通方面的適應能力和應對能力,以便與各種各樣的患者和家屬進行有效的溝通和協調,使各項治療順利進行,同時也為減少醫患糾紛奠定堅實的情感基礎。三是加強學生文學藝術素養,文學藝術教育能夠培養學生飽滿而健康的情感及恰當的表達,使醫學生內心中喚起對病患者同情憐憫的美好情感,且通過培養健康高雅的文學藝術修養,提升醫學從業人員的心理調適能力,增強其自身的身心健康程度。四是加強學生的道德法律素養,剛剛走出校門的醫學生面對復雜的醫患關系,如果不具備相應的衛生法律、法規知識,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很容易在醫療服務工作中付出慘痛的教訓。為此,在醫學教育中,應該切實加強衛生法學教育和引導,以提升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
為了適應當前高等中醫藥院校教學改革形勢,滿足社會發展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優化組合中醫眼科的課程體系,使之更科學化、現代化,我們對本門課程進行了中西醫結合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1 加強和重視眼科基礎知識的教學
西醫基礎理論知識不扎實是大多數中醫院校中醫專業和中西醫結合專業畢業生的通病。與中醫院校相比,西醫基礎理論這一模塊是西醫院校的優勢,因此我們要把西醫基礎理論課程放到一個與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相同的高度來重視。強調西醫基礎理論教學的同時,亦不能放棄對中醫學基礎理論的教學。只有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做到中西醫互相取得實效,達到滿意的教學效果。中、西醫眼科畢竟有區別,中醫強調整體,西醫強調局部,中醫強調辨證,西醫強調辨病,而且在眼科學名詞方面亦存在著區別,如中醫眼科聚星障見于病毒性角膜炎而暴盲又可見于西醫的急性視神經炎、視網膜中央動脈栓塞及視網膜中央靜脈栓塞。中西醫結合教學方法以保持和發揚中醫眼科學理論特色為授課基本點,同時吸收西醫現代技術理論,更加深化和延伸中醫眼科學理論。通過授課,使學生更加深刻理解中醫的整體觀念與辨證施治,以及中醫的望聞問切與西醫辨病施治相結合的切合點,從而把西醫理論自然地滲透到本學科中,使中、西醫按恰當比例兼容結合,相得益彰。
此外,眼科研究的器官形象鮮明,直觀性強,視器是個光學器官, 通過一些光學儀器可以清楚地看到從角膜、前房、虹膜、晶體、玻璃體、視網膜、脈絡膜, 直至前房角、睫狀體等眼球各部,除虹膜背面外,可以一覽無遺。大多數眼科疾病有其形態學特點,可以想象,如果視覺器官的基本解剖生理特點都不清楚的話,如何進行眼科病理和臨床辨證方面的學習,總而言之,必須從基礎著手,只有在掌握了扎實的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2 采取多種形式的教學方式,優化眼科教學手段
采用比較式、問導式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既要講述中醫,突出中醫特色,又要與西醫進行比較,闡明各自的特點,以加深學生的印象,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中、西醫學是兩大相對獨立的理論體系,研究的對象、目的都是人及其疾病,但由于中、西醫學是東西方文化孕育的產物,畢竟兩者之間存在著差別,中醫的主要特點是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強調整體、功能,西醫強調結構、局部。中醫強調辨證,西醫重視診病;中醫注重動態性,同一種病出現不同的證,要用不同的方法治療,西醫強調規范性,凡是診為同一種病,就要用同一常規治療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教學內容,適時插入臨床常見眼科病例,如近視眼、青光眼等,啟發學生主動地去分析判斷,通過比較式及問導式的教學方式,逐漸改變學生的思維方式,由以西醫為基礎的思維模式轉變為既能接受西醫,又能接受中醫的雙重思維模式,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結合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計算機輔助教學已成為醫學教育的一種主要方式之一。在課堂教學中,開展多媒體教學,使用幻燈、投影、錄像等輔助教學,增強直觀性效果。在眼科學教學中,許多疾病從理論角度去講往往使學生越聽越乏味,如應用多媒體教學,把眼科學中的各種疾病用圖片、動畫、影像等各種形式生動、立體、逼真地展示在學生面前,既可節約大量的板書時間,又使教學內容直觀形象,便于理解,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保持精力集中,達到良好的教學目的。我們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在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基礎上制作出一套眼科學多媒體課件,課件內容包括視覺器官的基本解剖生理結構,中醫眼科學基礎和西醫眼科學基本概念,其中插入一些眼科常見病例,如白內障、人工晶體置換術等一些Flas,在課堂教學中穿插播放,學生普遍反映良好,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加強記憶,又使學生對難點問題更易理解。應用多媒體教學,實現教學手段現代化中西醫結合專業的學生要求必須掌握中西醫兩套技能,教學中應注重將西醫辨病與中醫辨證論治相結合,立足于中醫理論,重視經典理論和古今醫案等經驗的運用,借助現代的實驗室檢查手段,提高中西醫結合診療水平。在疾病的診斷上多借助現代醫學的方法,而在治療上多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手段,體現“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
3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中西醫結合教育的具體實施者是教師,組建中西醫結合教學體系合格的師資隊伍,是完成中西醫結合教學的前提,教師的素質、能力、專業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是保證中西醫結合專業教學改革質量的關鍵因素,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們的教師隊伍中,缺乏掌握系統中西醫結合知識的教師,而現在真正具有扎實的中西醫兩套理論的教師并不多。如何建設一支具備中西醫結合知識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是我們面臨的重要問題。
教師為了適應中西醫結合教學的需要,需要努力學習,教師應先行中西醫結合,必須強調中醫學習西醫,西醫學習中醫,才能在真正意義上保證教學質量。帶教教師必須積極參與臨床實踐,加強中西醫結合理論修養,刻苦鉆研,這樣才能夠承擔該門課程的教學。當然,教師應關注中西醫結合的研究動態,能經常把新的研究成果、學術動態介紹給學生。當前,有關中西醫結合的研究日趨深化、細化,有對中醫基礎理論的現代研究,更有中西醫結合的臨床應用性研究,把這些內容充實到課堂上,有助于學生對中西理論的綜合運用,也有助于激發學生進行中西醫結合研究的興趣。教師不但要有扎實的理論功底,還必須有比較豐富的中西醫臨床實踐經驗。無論是基礎課還是臨床課教師都應該有適當的時間下臨床,積累實踐經驗,并選擇典型病案,以不斷充實、更新課堂內容,在教學時做到有理有據,提高教學效果。教師應有比較系統的現代醫學知識,能在舉例時用中西醫兩種不同的理論來說明同一種病理現象。這就要求教師不但要有基本的現代醫學基礎知識,還必須有一定的本學科西醫理論,做到胸有成竹,授課時才能中西結合。此外,臨床教師的素質直接影響臨床教學質量,臨床教師必須具備教學能力、自學能力、研究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應急能力、組織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同時關心學生成長,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熱愛教育的工作作風。教學過程中,要求帶教教師提供完整的教案,課前全科集中討論,精心做好課前準備,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并適當組織病案討論,以加深學生的理解。這樣,到學生進入臨床實習階段,往往對眼科學的基本病癥有一定的了解,達到較好的效果。
做到“三不”活百歲,工作到老活到老
邵逸夫曾對媒體介紹說,自己有三不做:一不賭錢,二不喝酒,三不做不正常的事。所謂不正常,就是指刺激的事情,這會對身體有不良影響。《素問·上古天真論》中:“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工作是邵逸夫的另一個養生秘訣。他曾說過:只有保持工作才會長壽。直到90歲前,他還堅持每天上班,100歲時他還出席每兩周一次的公司高層會議。另一位長壽明星活了106歲,她長壽的秘訣之一也和邵老一樣:樂此不疲地工作。她曾在日記中寫道:“工作是半個生命,越忙越有精神。懶散是生命之敵,一懶生百病。要使生命之樹常綠,只有在不斷的工作中防止智力衰退,保持身心健康。”
健身氣功勤習練,動作簡單效果顯
邵逸夫晚年走路幾乎不用拐棍,他每天早晨5點起床,勤練至少45分鐘的氣功。用他自己的話說:“因為練氣功,一天都不疲勞,睡眠質量很好。”邵逸夫習練氣功頗有心得,還曾被世界醫學氣功學會聘為顧問。
我國古代的健身氣功屬于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少中醫大家都曾習練健身氣功延年益壽。媒體曾報道邵逸夫習練的健身氣功中有一套叫做“養生劍指樁”的健身方法,很多動作都比較簡單,即便沒有健身氣功基礎的人也可以習練健身。比如搓雙手、擦面有助于提神醒腦,升陽驅寒;比如干梳頭類似于中醫養生功法里面的“梳五經”,對于健腦益智、預防老年癡呆都有較好的效果;比如搓耳朵有利于腎及雙耳的保健;比如擦大椎有助于預防風寒感冒等呼吸系統疾患;比如循經拍打兩臂、前后甩臂有助于預防肩周炎、鼠標手、網球肘、腰背肌肉酸痛等疾患。
笑口常開能寬容,B型人格樂無窮
邵逸夫是個笑口常開的人,屬于典型的B型人格。他說,笑是寬容,寬容是一個人的修養和善良的結晶,是生活幸福的一劑良藥。
美國心臟病學專家弗里德曼和羅森曼將人的人格分為A型人格、B型人格和C型人格三類。研究表明,A型為競爭性人格,人格特質主要體現為性情急躁、缺乏耐性、成就欲高,生活常處于緊張狀態,易得心腦血管疾病。C型人格性格特征為抑制強烈情感、順從他人意愿、缺乏自信、避免可能冒犯他人的矛盾或行為、對待生活的態度沉靜、有無助和無望的感情取向,與癌癥的發病率高相關。B型人格的主要特點是寬容、心平氣和、性情不溫不火、對工作和生活的滿足感強、喜歡慢步調的生活節奏。研究顯示,83%的長壽者來自B型人格。
淡漠名利重慈善,仁者愛人仁者壽
邵逸夫多年來為我國教育及醫療事業等捐助過數以百億計款項,不但是一位慈善家,也是一位仁者。
目前,在治療抑郁癥的藥物中化學藥物療效明顯,但也存在著抗抑郁譜窄、不良反應大、易復發等缺點。因此,國內外對傳統中藥抗抑郁作用的研究越來越重視。雖然有不少文獻報道很多單味藥和復方具有抗抑郁作用,但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都不太深入,并且迄今成功開發的療效顯著的中藥抗抑郁新藥很少。究其原因,除了抑郁癥的發病機理復雜、病因尚未明了之外,與中藥抗抑郁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有很大關系。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對中藥抗抑郁藥的現代研究。
1 借鑒抑郁癥發病機理的研究成果
現有抗抑郁藥是依據傳統的“單胺學說”發展起來的。該學說認為,抑郁的發生主要與單胺類神經遞質如去甲腎上腺素(NE)、5-羥色胺(5-HT)水平低下有關,抗抑郁藥通過直接或間接增加突觸間隙中NE、5-HT而發揮作用。第一代抗抑郁藥是20世紀50年展起來的單胺氧化酶抑制劑,如苯乙肼、異卡波肼和嗎氯貝胺等。該類藥物的機理是通過抑制神經元線粒體質膜外層的單胺氧化酶,減少胞漿內5-HT的滅活,從而提高胞漿內5-HT的濃度,發揮抗抑郁作用。第二代抗抑郁藥是20世紀7O年代開發和應用的三環類抗抑郁藥(TCA),代表藥有丙咪嗪、阿米替林等。這類藥物主要通過阻斷5-HT和NE再攝入各自的神經末梢,從而發揮其抗抑郁作用。現在臨床上廣泛應用的是20世紀80年代后發展的第三代抗抑郁藥,以選擇性5-HT和NE再攝取抑制劑(SNRI)為代表,如氟西汀、帕羅西汀、舍曲林等。這類藥物通過選擇性阻斷5-HT或NE的再攝取而發揮作用。SNRI治療抑郁癥的療效與三環類抗抑郁藥相當,因其作用的選擇性以及對其它受體無拮抗作用,故其不良反應明顯少于三環類抗抑郁藥。
但抑郁癥的發病機理十分復雜,隨著研究的深入,又不斷有新學說出現。近年提出的“神經營養學說”認為,抑郁的發生除了與單胺類神經遞質的變化有關外,主要與神經突觸可塑性的損害有關[1-2],神經可塑性是治療抑郁的最重要作用靶標之一,作用于該靶標的藥物將可能使抑郁得到根本的治療。根據該學說,神經可塑性、海馬神經發生是目前新型抗抑郁藥研究的主要靶標。目前正在研究的藥物有:N-甲基-D-天冬氨酸受體拮抗劑、α-氨基羥甲基噁唑丙酸受體調節劑、磷酸二酯酶4抑制劑、抗凋亡蛋白bcl-2調節劑、刺激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產生的藥物、神經激肽受體拮抗劑、神經膠質調節劑等。另一個比較認同的學說是“細胞因子學說”,認為抑郁的發生與炎癥免疫細胞因子相關[3]。下丘腦-垂體-腎上腺(HPA)軸和免疫系統作為靶標的研究也受到較大重視,正在研究的有: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CRH)受體拮抗劑、糖皮質激素受體(GR)調節劑和免疫調節劑等。
目前,中藥抗抑郁效果大多只是通過實驗動物簡單的一些活動特征來說明,很少對其作用機理展開深入研究。充分借鑒抑郁癥發病機理的研究成果,可以從多角度探討中藥的抗抑郁作用,闡明其作用機理,中藥的抗抑郁研究才能取得更大的突破。
2 借助抗抑郁化學藥物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化學藥物研發的基本思路是根據生理、藥理、分子生物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確定治療靶點與篩選體系,然后篩選有效藥物。這一思路與中藥研究的思路不盡相同。中醫藥有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是其主要特點,也是區別于化學藥物的根本之處;中醫藥研究是從臨床實踐走向實驗,這與化學藥物研究的篩選思路也不太一致,但這并不影響借鑒抗抑郁化學藥物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首先是中藥抗抑郁的藥效評價方法。現代抗抑郁化學藥物已經發展了幾十年,開發了很多療效顯著的新藥,有一套較科學、客觀的藥效評價方法和實驗方法,所以,可以借此評價各種中藥(包括復方)的抗抑郁作用,并進而對中藥進行篩選。另外,中藥抗抑郁的藥效物質基礎研究可以借助于現代抗抑郁活性化合物的篩選體系和方法;借助于不同作用途徑、不同機理的藥理模型深入研究中藥抗抑郁的作用機理和量效關系。此外,在藥物代謝、毒副作用等方面都有很多可以借鑒的方法。
目前,借助抗抑郁化學藥研究的方法和思路研究中藥的抗抑郁作用還不夠深入。在藥物篩選方面,迄今國內還沒有較好的快速靈敏的篩選系統;動物實驗模型比較單調,觀察指標的客觀性、科學性有待提高,藥效評價方法也有待進一步完善;在藥效物質基礎研究方面,大多只停留在提取物層面上;對中藥的作用機理研究進展很慢。所以,很有必要借助抗抑郁化學藥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加大中藥抗抑郁研究的力度和深度,提升中藥抗抑郁研究的整體水平。
3 加強中醫藥理論和方劑的現代研究
3.1 中醫藥理論
中醫學認為,抑郁是情志不暢、氣機郁滯所致的一類病證,思慮過度、損傷精氣血為主要誘因。臨床上常見的辨證分型有肝郁氣滯、痰氣郁結、心脾兩虛、肝腎不足和心肺陰虛等;治法分別是疏肝理氣、化痰開郁、補益心脾、滋養肝腎和滋陰補肺;常用的方劑有柴胡疏肝散、半夏厚樸湯、歸脾湯、百合地黃湯、越鞠丸、逍遙散等,涉及藥物有柴胡、郁金、半夏、厚樸、茯苓、石菖蒲、人參、白術、百合、生地黃等 [4]。在實際臨床中,由于每個醫師對抑郁的理解不一樣,辨證分型也有較大差異,導致用藥也不一致,并且隨意性較強,影響中藥的療效。所以,很有必要加強對傳統理論中“郁”的認識和研究。
轉貼于
證候是中醫學的重要理論概念。證候特征、病機以及證候與疾病和方劑的相關性理論是中醫基礎理論建立的根本問題,是中醫學認識疾病和辨證論治的主要依據。如何能夠借助現代科技的進步,量化證候診斷標準,更加客觀科學地分型;如何建立證候類型與抑郁病的關系;如何揭示傳統中醫藥理論對“郁”認識的科學內涵,是中醫藥治療抑郁癥需要解決的關鍵的理論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更科學地指導臨床用藥。
3.2 中藥方劑
中藥中的某些單一成分在治療上通常略比化學藥物遜色,可復方用藥能起到協同增效作用,能充分發揮多途徑多層次的作用特點,不良反應往往較小。但是,如何通過實驗說明中藥方劑治療抑郁癥的多途徑多層次的作用特點,如何全面地闡述復方抗抑郁的作用機理,需要對方劑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此外,在復方的藥效物質基礎、量效關系、方劑配伍關系和體內的吸收代謝等方面也要開展深入研究。隨著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中藥方劑治療抑郁的科學內涵將不斷地被闡述清楚,同時也會開發出一些療效更顯著、不良反應小的新型中藥復方,也會有更多中藥抗抑郁新產品問世。
4 結語
抑郁作為一種情志疾病,傳統中醫藥理論對此有較系統的認識,也留下了較為豐富的治法和方藥,這為開展抗抑郁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礎。中藥的現代研究應重視傳統中醫藥理論,但又不可囿于傳統理論。如果中藥的現代研究僅僅在傳統理論中論述,那么將無法利用現代科技促進中醫藥的發展,也終將無法取得重大突破,所以應在繼承中醫藥理論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加速傳統理論的現代化。筆者認為,就抗抑郁中藥來講,可以堅持兩種研究思想,一種是針對“證”的方劑研究,可以充分發揮中藥方劑的優勢和特點;另一種是針對具體靶點的活性化學成分研究,化學研究和藥理藥效研究相結合,兩種思路可以相互促進。隨著中藥抗抑郁研究的深入開展,中藥的抗抑郁優勢將逐漸顯現,抑郁將得到更好的治療。
【參考文獻】
[1] Duman R.Role of neurotmphic factors in the etiology and treatment of mood disorders[J].Neummolecular Med,2004,5(1):l1-25.
[2] Hashimoto K,Shimizu E,IYO M.Critical role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in mood disorders[J].Brain Res Rev,2004,45(2):104-114.
[3] Schiepers J,Wichers M,Maes M.Cytokines and major depression[J].
Prog Neuropsychopharmacol Biol Psychiatry,2005,29(2):201-217.
[關鍵詞] 針灸療法 高血壓 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 R24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08-106-01
高血壓是一種以體循環動脈壓增高為主要特點的臨床綜合征,又稱原發性高血壓(essential hypertension,EH)。動脈壓的持續升高可導致靶器官如心、腦、腎和視網膜等器官的功能性或器質性改變,是最常見的全身性慢性血管疾病。高血壓治療除平穩的降壓、減少靶器官的損害外仍包括減輕患者頭痛及眩暈等臨床癥狀,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隨著研究的深入,中醫藥尤其針灸的治療優勢逐漸得到體現。本研究擬對2009年7月-2011年3月在我院就診的高血壓患者進行研究,對比單純西藥治療及西藥結合針灸治療的療效,進一步指導高血壓病的臨床治療。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擇2009年7月-2011年3月在我院就診的高血壓患者共84例,年齡在30-65歲之間者,診斷標準參照《2005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中所規定的高血壓診斷標準[1]確診,選取符合診斷標準中的2級高血壓患者;中醫辨證標準參照2002年《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2];排除標準:(1)年齡在30-65歲;妊娠或哺乳期婦女;(2)繼發性高血壓;(3)合并有心、腦、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疾病、精神病患者;(4)凡不符合納入標準“未按規定用藥”無法判斷療效及資料不全者。
1.2 研究方法
1.2.1 分組方法 將84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及對照組,每組42例。其中治療組男27例,女15例;對照組男24例,女18例。年齡最小30歲,最大65歲。病程最短2年,最多38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資料經卡方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2 治療方法 (1)治療組:針刺治療。取穴:百會、曲池、合谷、太沖等為主穴,加以辨證配穴治療。針刺方法:穴位及針具常規消毒后,用1.5寸毫針進入穴位0.5-1.5寸,行提插捻轉手法,得氣后留針30min,其間每10min行針1次;隔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共2個療程。(2)對照組:西藥治療。對照藥物: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2.5mg?d-1(商品名:施慧達),每日6:00口服。
1.2.3 統計方法 本組數據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內比較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構成比用χ2檢驗,兩組總有效率之間比較用非參數兩樣本率比較,檢驗水準α=0.05,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1.2.4 療效標準 降壓療效評定標準及癥狀療效評定標準參照高血壓病的新診斷標準和療效評定標準[3]:降壓療效評定標準:顯效:舒張壓下降10mmHg以上,并達到正常范圍;舒張壓雖未下降至正常,但已下降20mmHg以上,需具備其中一項;有效:舒張壓下降不及10mmHg,但已達到正常范圍;舒張壓較治療前下降10-19mmHg,但未達到正常范圍;收縮壓較治療前下降30mmHg以上,需具備其中一項;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者。
癥狀療效評定標準: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不足30%。
2 治療結果
2.1 兩組患者基線水平對比
2.1.1 患者性別基線比較,見表1。
表1兩組患者性別基線比較
兩組患者性別基線特征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1.2 患者年齡基線比較,見表2。
表2兩組患者年齡基線比較
兩組患者年齡基線特征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1.3 患者病程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病程基線比較
兩組患者病程基線特征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2 治療后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2.2.1 高血壓病治療前后癥狀療效比較,見表4。
表4兩組患者治療后癥狀療效比較
*P0.05,與對照組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癥狀與體征均得到了改善,如表4所示,對照組有效率為80.95%,治療組有效率達95.24%,兩組間比較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兩組對高血壓患者癥狀均有較好的改善,但針灸治療組效果優于西藥對照組。
2.2.2 高血壓病治療前后血壓療效比較,見表5。
表5兩組患者治療后血壓療效比較
*P0.05,與對照組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血壓水平均得到了改善,如表5所示,對照組有效率為85.71%,治療組有效率為88.10%,兩組間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兩組對高血壓患者血壓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兩組的降壓水平無差異。
3 討論 高血壓病多屬中醫學的“眩暈”、“頭痛”病的范疇。一般認為本病主要病位在于肝、腎、心,病之本為陰陽失調,病之標為風、火、痰、瘀,是虛實相兼的疾病。其主要病機為痰濁、血瘀互結,一般早期(尤其是青中年患者)以肝經風陽偏亢為主,亢陽銷爍陰液,繼而陽亢兼陰虛,又可發展為陰虛為主,若進一步發展,影響其它臟腑,致臟腑功能虛損,絡脈損傷,變證叢生,可兼見肝腎不足、水不涵木、陰損及陽,至陰陽兩虛甚則以陽虛為主。
隨著現代醫學對高血壓發病機制研究的深入,其治療取得很大的進步,高血壓的并發癥的控制較以前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對其整體生活質量的改善及減輕靶器官損傷方面仍未取得滿意的效果。大量研究表明,中醫藥包括針灸治療高血壓有確切的療效,并在改善患者整體狀況及減少靶器官損害方面有較好的作用,本研究也顯示,針灸治療對患者一般癥狀的緩解療效優于西藥組,但對高血壓患者靶器官損害方面仍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5年修訂版)[J].高血壓雜志,2005,13:1-40.
【關鍵詞】 結直腸癌; 奧沙利鉑; 通脈四逆湯; 周圍神經毒性
中圖分類號 R27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22-0111-03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icacy of Tongmaisini Decoction in treatment of the neurotoxicity of Oxaliplatin.Method:Sixty-two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CRC)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1 to January 2013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n=32) and the control group(n=30).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multaneously treated with Tongmaisini Decoction based on the FOLFOX or XELOX project,the control group was only treated with the chemotherapy.The peripheral neurotoxicity incidence in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fter 4 cycles of chemotherapy.Result:The total incidence of neurotoxicity after therapy of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40.6% and 83.3%,the incidenc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obviously lower than which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Colorectal cancer; Oxaliplatin; Tongmaisini Decoction; Peripheral neurotoxicity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People’s Hospital of Jintan District in Changzhou City,Changzhou 213200,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6.22.058
結直腸癌是全球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每年新發患者超過120萬,死亡患者60.87萬[1]。化療可顯著延長結直腸癌患者的DFS,減少復發,治愈疾病。奧沙利鉑(L-OHP)、5-FU(5-氟尿嘧啶)和四氫葉酸鈣(Calcium Folinate,CF)組成的FOLFOX方案或奧沙利鉑+卡培他濱(Xeloda)組成的XELOX方案無論在結直腸癌術后輔助化療中,還是在晚期患者的化療中均已被廣泛應用[2-5]。而奧沙利鉑的周圍神經毒性是劑量限制性毒性,包括急性神經毒性和慢性神經毒性兩類,其急性神經毒性發生率為65%~100%,慢性神經毒性發生率高達80%[6-7]。本病屬于祖國醫學的“痹證”“不仁”“萎證”等范疇,筆者臨床應用通脈四逆湯加味防治奧沙利鉑化療所致周圍神經毒性,療效頗佳,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5月-2013年1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62例結直腸癌術后患者為研究對象,男32例,女30例,年齡25~73歲,平均51.2歲;其中結腸癌39例,直腸癌23例。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32例,對照組30例。治療組中男18例,女14例;年齡25~72歲,平均(49.25±12.17)歲;對照組中男17例,女
13例;年齡31~73歲,平均(51.20±13.89)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情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經手術或腸鏡下病理活檢證實的結腸或直腸腺癌;(2)均適合應用含奧沙利鉑的方案化療;(3)KPS評分>60分;(4)血常規、肝腎功能,尿常規,心電圖均正常;(5)預計生存期>3個月。排除標準:(1)原有神經系統疾病者;(2)可能引起末梢感覺異常的糖尿病患者;(3)正在接受可能引起神經毒性的其他化療藥物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予5-FU+CF+L-OHP或Xeloda+L-OHP方案化療,其中奧沙利鉑的用量130 mg/m2,1次/3周,靜脈滴注均大于2 h。對照組患者采用單獨化療,即應用奧沙利鉑靜脈輸注治療4個周期;治療組同時口服通脈四逆湯加味治療,組方:制附子30 g,甘草15 g,干姜25 g,白芍20 g,地龍、當歸各12 g,雞血藤20 g。若患者為濕熱內蘊證:加葛根、黃芩、黃連、白頭翁;若患者為瘀毒內阻證:加桃仁、紅花、莪術、石見穿;若患者為脾腎陽虛證:加肉豆蔻、吳茱萸;若患者為肝腎陰虛證:加生地、熟地、丹皮、旱蓮草。1劑/d,煎取300 ml,分2次服用,配合化療連服4個周期。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采用奧沙利鉑Levis專用感覺神經毒性分級標準評定:(1)0級:無感覺異常;(2)1級:感覺異常或感覺遲鈍(遇冷引起),1周內可完全消退;(3)2級:感覺異常或感覺遲鈍,21 d內可完全消退;(4)3級:感覺異常或感覺遲鈍,21 d內不能完全消退;(5)4級:感覺異常或感覺遲鈍,伴有功能障礙。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5.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以P
2 結果
治療組外周神經毒性發生率為40.6%(13/32),較對照組的83.3%(25/30)明顯少,程度明顯輕,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奧沙利鉑為第3代鉑類抗腫瘤藥物,在消化道惡性腫瘤的化療中廣泛應用,與其他鉑類藥物相比,它雖然血液學毒性及消化道反應較低,而它的劑量限制性周圍神經毒性臨床治療較為困難,奧沙利鉑所致的急性周圍神經毒性表現為神經性肌強制樣的急性短暫的綜合征,主要特點是冷刺激誘導或加劇的神經過度興奮和末梢神經感覺異常,可出現口腔周圍、上呼吸道和上消化道的痙攣及感覺障礙,甚至類似于喉痙攣的臨床表現而無解剖學依據,可在幾個小時或幾天內自行恢復而無后遺癥,感覺異常可在治療休息期減輕,但在累積劑量大于900 mg/m2時,有可能導致更加嚴重及持續的感覺異常和功能障礙[8-10]。這個特征使得奧沙利鉑臨床應用受到了明顯的限制,因此大家對此毒性的防治工作也越來越重視。
奧沙利鉑的周圍神經毒性發生的機制目前尚不明確,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此做了大量的研究,發現了此類毒副反應發生的機制,并在如何防治此類毒性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認為該機制可能有兩方面,一是由于鉑引起脊神經后根神經節內感覺神經元的損傷所致[11];另一方面則認為與其代謝產物草酸(鹽)引起的鈉離子通道異常改變、周圍神經敏感性及興奮性增高有關[12-14]。臨床發現神經生長因子、抗氧化劑和鈉離子通道阻滯劑等西藥對預防奧沙利鉑的周圍神經毒性有一定的療效,其中鈣鎂合劑和還原性谷胱甘肽已被廣泛認可,但也有研究者不贊同此觀點。董梅等[15]比較了鈣鎂合劑、還原型谷胱甘肽(reduced glutathione,GSH)對奧沙利鉑神經毒性的預防作用,并用生理鹽水作空白對照,結果發現鈣鎂合劑組、GSH組、生理鹽水組的急性及慢性神經毒性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認為鈣鎂制劑和GSH對奧沙利鉑引起的神經毒性無明顯預防作用。
而中藥在防治奧沙利鉑的周圍神經毒性中有其較大的優勢。劉雅峰[16]應用活血化瘀、溫經通絡法藥浴治療奧沙利鉑化療后周圍神經毒性反應的患者治愈率83.8%,療效顯著。羅文娟等[17]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扎沖十三味丸治療化療藥物所致的周圍神經毒性損害,有效率達89.47%,未加扎沖十三味丸的有效率為58.82%,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 Jernal A,Bray F,Center M M,et al.Global cancer statistics[J].CA Cancer J Clin,2011,61(2):69-90.
[2] Andre T,Boni C,Mounedji-Boudiaf L,et al.For the Multicenter International Study of Oxaliplatin/5-Fluorouracil/Leucovorin in the Adjuvant Treatment of Colon Cancer(MOSAIC) Investigators.Oxaliplatin, fluorouracil,and leucovorin as adjuvant treatment for colon cancer[J].N Engl J Med,2004,350(23):2343-2351.
[3] Golfinopoulos V,Salanti G,Pavlidis N,et al.Survival and disease-progression benefits with treatment regimens for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J].Lancet Oncol,2007,8(10):898-911.
[4] Rothenberg M L,Cox J V,Butts C,et al.Capecitabine plus oxaliplatin (XELOX) versus 5-fluorouracil/folinic acid plus oxaliplatin(FOLFOX-4) as second-line therapy in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J].Ann Oncol,2008,19(10):1720-1726.
[5] Kuebler J P,Wieand H S,O'connell M J,et al. Oxaliplatin combined with weekly bolus fluorouracil and leucovorin as surgical 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 stage II and III colon cancer[J].J Clin Oncol Off J Am Soc Clin Oncol,2007,25(16):2198-2204.
[6] Grothey A.Oxaliplatin-safety profile[J].Semin Oncol,2003,30(4 Suppl 15):5-13.
[7] Kemeny N,Garay C A,Gurtler J,et al.Randomized multicenter phase Ⅱtrial of bolus plus infusional fluorouracil/leucovorin compared with fluorouracil/leucovorin plus oxaliplatin as third-lin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J].Clin oncol,2004,22(23):4753-4761.
[8] Di Cesare Mannelli L,Pacini A,Matera C,et al.Involvement of α7 nAChR subtype in rat oxaliplatin-induced neuropathy:effects of selective activation[J].Neuropharmacology,2014,79(4):37-48.
[9] Argyriou A A,Zolota V,Kyriakopoulou O,et al.Tox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associated with commonly used chemotherapeutic agents[J].BUON,2010,5(3):435-446.
[10] Vatandoust S,Joshi R,Pittman K B,et al.A descriptive study of persistent oxaliplatin-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in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J].Support Care Cancer,2014,22(2):513-518.
[11]馮獻斌,沈永奇.奧沙利鉑周圍神經毒性防治的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11,17(13):2027-2029.
[12] Park S B,Lin C S,Krishnan A V,et al.Dose effects of oxaliplatin on persistent and transient Na+ conductanc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urotoxicity[J].Plos One,2011,6(4):e18469.
[13] Argyriou A A,Bruna J,Marmiroli P,et al.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toxicity (CIPN):an update[J].Crit Rev Oncol Hematol,2012,82(1):51-77.
[14] Sittl R,Lampert A,Huth T,et al.Anticancer drug oxaliplatin induces acute cooling-aggravated neuropathy via sodium channel subtype NaV1.6-resurgent and persistent current[J].Proc Natl Acad Sci USA,2012,109(17):6704-6709.
[15]董梅,邢元,劉鵬,等.鈣鎂制劑和谷胱甘肽預防奧沙利鉑所致神經毒性的效果觀察[J].中華腫瘤雜志,2010,32(3):208-211.
[16]劉雅峰.中藥藥浴治療奧沙利鉑化療后周圍神經毒性的療效觀察[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2,34(3):40-41.
[17]羅文娟,吳文濤,鄭航,等.扎沖十三昧丸治療化療藥物所致的周圍神經毒性療效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2,21(8):59.
[18]婁彥妮,陳信義,田愛平,等.中醫外治化療性手足痛的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研究[J].北京中醫藥,2013,32(4):261-265.
[19]李道明,王蓉,謝菁.黃芪桂枝五物湯治療奧沙利鉑化療后周圍神經毒性24例[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30(2):186-188.
[20]葉豆丹,丁濤,徐蕙波,等.人參四逆湯不同部分提取物對微循環的影響[J].吉林中醫藥,2007,27(5):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