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1 09:31:0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老年護理總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隨著我國進入老年化社會,逐漸重視外科治療老年性疾病,在膽囊良性老年患者中,幾乎均實施微創手術,按照老年患者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必須加強臨床護理[1]。筆者選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50例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探討其圍手術期護理,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50例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其中男性33例,女性12例,年齡61-82歲,病程3d-28年。其中有7例膽囊息肉樣變、9例膽囊結石,通過術前B超檢查、術后病理證實,有43例合并癥患者,其中有5例慢支肺氣腫、8例高脂血癥、10例糖尿病、35例心臟病。
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于腹腔鏡下行膽囊切除術,并給予圍手術期護理。
2 結果
經過護理后,50例患者完成手術后,恢復均為良好,未出現并發癥,腹部傷愈合,在手術后4d內均痊愈出院。
3 討論與護理
護理專業知識準備:護理人員應開展針對老年人的整體護理培訓,了解與掌握LC基礎護理知識、麻醉方式、手術操作等。特別需注重術前準備、術中護理、術后預后等,制定針對性護理方案,以使患者安全度過圍手術期。
老年患者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護理:由于老年人記憶力較差,反應較為遲鈍,靈敏度有所降低,其行為習慣比較刻板、固執。同時,因子女不在身旁,同齡人相繼亡故等原因,導致患者出現無聊感、寂寞感。尤其是患有疾病的老年人,更加產生抑郁、恐懼、焦慮等不良心理。針對這情況,應做好心理護理,以親切、溫柔的態度服務老年患者,理解老年患者的不良情緒,以獲得患者的信任感,消除其緊張情緒[2]。
術前準備:護理人員在手術前,必須充分了解老年膽囊切除術的復雜性。在本組實驗中,患者在術前血壓均控制于90-150以內,對于慢支肺氣腫患者,進行感染控制、肺功能短路、降脂等處理,按照檢查結果與病情,制定相應的護理措施。有關研究顯示,老年慢性疾病實施術前積極治療,可有效改善術后的恢復效果。在手術前1d時,試驗患者的藥物過敏,擦拭上腹部,選擇新潔爾擦拭臍部。在術前1d晚時,給予一次洗腸,防止出現腸脹氣,禁止6h食物攝入,在進食期間,給予患者降壓藥物治療,訓練床上小便。在手術前將膀胱排空,術前針應選擇肌注,送患者到手術室[3]。
術中護理:由于老年患者多伴有多種疾病,生理功能有所減退,免疫力機能有所降低,臟器儲備功能較差,在手術過程中,應給予保暖,避免患者受涼、感冒,選擇好固定,構建靜脈通道。熟練掌握器械、光源的護理,以及手術配合點,協助醫生展開手術,仔細監測患者的手術進度、生命體征,加強配合,確保手術順利實施。
術后護理:①。針對患者全麻清醒后,將其送回病室,選擇平臥,待生命體征平穩后,給予半臥位,確保呼吸道通暢,避免舌根后墜堵塞,將氣道分泌物有效清除。若出現嘔吐、惡心等不良反應,多由麻醉鎮痛藥物引起,給予患者安慰,嘔吐時防止動作過于劇烈,協助其進行深呼吸,將頭偏向一側,給予高舒達,以緩解患者的不良反應。②活動、飲食。針對老年腸蠕動緩慢恢復、消化功能逐漸減弱、明顯腹脹情況時,在術后9h時,鼓勵患者進行床上活動。在手術當天給予禁食,術后1d時,給予流質飲食,主要以易消化、低脂食物供給,選擇少吃多餐方式。在術后1d時,協助患者進行下床活動,以利于腸蠕動,避免出現腸粘連,也可避免下肢深靜脈形成血栓。針對不愿活動、依耐性較強的患者,與患者加強溝通,向患者講解活動的重要性,以獲得患者理解,按照患者具體情況,給予自理能力恢復計劃[4]。
并發癥護理:①人工氣腹護理。由于氣腹關系,導致下肢靜脈回流受阻,致使下肢酸痛、肩部酸痛、靜脈炎等。完成手術后,盡可能將腹內CO2抽盡,選擇平臥位,禁止下肢靜脈輸液,降低并發癥。血液循環若有CO2,容易導致酸中毒、高碳酸血癥,完成手術后給予6h吸氧,以便利于CO2彌散、肺換氣,觀察手指飽和度、神志、面色與呼吸變化。在本組實驗中,高碳酸血癥患者有1例,鼓勵患者進行深呼吸,選擇半臥位,給予床上翻身、下床活動,向患者說明碳酸血癥引起肩痛,緩解患者焦慮情緒。②腹腔內膽漏、出血。多由于鈦夾放置不合理、脫落導致腹腔內出血,因術中膽管受到損傷、未夾閉、迷走膽管導致膽漏,所以要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面色與意識變化,觀察腹腔引流管是否存在鮮紅色液、汁樣液體流出,留置腹腔引流管,以便于觀察與引流。本組實驗中,有9例留置有腹腔引流管,在術后2d內拔除。護理人員還應仔細傾聽主訴,是否存在腹膜刺激征、腹痛與腹脹現象,若存在異常情況,及時匯報醫生,并給予處理。③呼吸系統與心血管并發癥護理。完成手術后,重點防治出現心肺并發癥,尤其本患有心肺疾病患者,術后給予氧飽和度、心電監測。給予6h輸氧,仔細監測患者心律與心率變化,若出現心律失常,分析原因后給予對癥處理。協助患者進行排痰,對于慢支肺氣腫者,在手術后實施超聲霧化吸入。
總而言之,針對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老年患者,必須加強圍手術期護理,給予心理護理、術前準備、術中護理、術后護理等臨床護理措施,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參考文獻
[1] 仵曉榮,王曉維,袁金艷,等.老年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圍手術期觀察及護理[J].陜西醫學雜志,2007,36(3):381-382.
[2] 張衍.老年患者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圍手術期的護理[J].山東醫藥,2008,48(13):70.
關鍵詞: 老年患者;康復;護理
老化是有機體不可避免的自然變化,人的老化始于胎兒期,而后持續直至死亡。老化的速度在成年時進展得較快,不同的組織、器官、系統,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老化,但其老化程度各有不同,且根據個體的功能差異而有所區別。老年人如果能重視對身體健康的管理,并給予身體應有的呵護,使身體對老化所造成的機能、心理、社會發展等的影響具備最佳的適應狀態,就能夠健康、愉快地度過晚年。筆者從事老年護理工作10余年,現將心得總結如下:
1 老年人康復護理的意義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得到了明顯的改善。人的壽命延長,人口老齡化加劇,老年人的數量也在逐漸增加。對中老年人的康復護理,應當考慮到他們自身的特點。
1.1 了解和掌握老年人伴隨年齡增長所帶來的機體各系統生理功能出現的不同程度的降低,這容易導致疾病的發生。
1.2 深知老年性疾病具有病程較長、并發癥多、恢復慢的特點。
1.3 生理上的老化對老年人心理的影響和改變:他們會因身體功能的低下,導致其他各個方面能力的低下,如思維能力、判斷能力、生活能力以及應對各種刺激的承受能力。
1.4 無論是疾病的治療與預防、健康維護、心理支持,還是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獲得等,都離不開康復治療與康復護理,而老年人和兒童一樣,比成年人更需要呵護。所以,康復護理在老年人的康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 老年人康復護理目標
2.1 注重健康的維護,預防疾病和意外傷殘的發生。
2.2 給予心理支持,減少或避免精神和心理上的傷害。
2.3 配合治療實施護理措施,促進疾病的痊愈。
2.4 預防并發癥,縮短病程,減少痛苦。
2.5 提高ADL的自理能力。
2.6 給予健康管理指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促進其盡早回歸家庭和社會。
3 老年人身心變化及其康復護理要點
3.1 老年人的消化系統功能減弱,需保持營養及水與電解質的平衡。足夠的營養攝取,可以幫助老年人增強機體抵抗力,提高預防疾病和殘障的能力。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病患共180位,男士102位,女士78位,年齡60至90歲,平均年齡72.8±6.4歲。護理人員16名,年齡20~35歲,平均年齡25.1±3.2歲,大專學歷8名,本科學歷8名。
1.2護理方法
1.2.1建立護理風險管理組織
護理風險管理小組成員為護士長、護士、護理員和護士技師組成,由護士長領隊,根據風險管理程序進行工作安排,收集系統性的風險信息,分析研究現存護理缺陷,對風險制定規避的措施,有組織、有計劃的開展風險例會,并對分析結果進行總結,針對結果,辦理培訓試點并對參訓人員進行考核,樹立醫護人員的風險意識,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同時提高護理質量,降低護理風險。
1.2.2進行有效的風險識別
風險識別是風險管理的首要工作任務,它對潛在的和存在的各類護理風險能夠進行系統化的持續識別和總結。加強對老年護理院存在的護理風險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如下:(1)護理中出現跌倒、燙傷等情況。(2)操作技術不規范,藥物遺漏、標本填寫錯誤或者標本丟失。(3)護理人員沒做好本職工作,責任心不強,給患者發錯藥品或輸錯藥。(4)護理人員較少,交接班工作分配不合理,這些都容易發生安全事故。
1.2.3護理風險管理評估
所謂的護理風險管理評價就是信息的反饋,是對工作執行情況的分析。對老年護理院的風險管理效果評估,以護理工作的質量、患者和家屬的滿意程度、檔案記錄情況和護理中存在的缺陷為主要評價內容。
1.3統計學方法
應用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表示,行t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根據風險管理前后的護理質量總結出了結果,患者的滿意度和護理質量等均明顯高于實施前,護理缺陷發生頻率也大大低于實施前,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摘要】:呼吸內科老年住院患者多為慢性疾病,病情反復發作,久治不愈,加上老年患者體質虛弱,救治困難,療效欠佳。本文結合本院呼吸內科收治的60例老年住院患者的護理工作實踐,闡述了如何提高呼吸內科老年住院患者的護理質量,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呼吸內科;老年住院患者;護理問題
1 前言
呼吸內科老年住院患者一般多為慢性病,病情復雜多變,很容易出現意外狀況,要是在護理期間護理人員出現麻痹大意的話,就很可能導致嚴重后果,甚至說會導致醫療糾紛的出現,尤其是目前國內醫患關系日益緊張。一般護理安全是指在實施護理的全過程中,病人不發生法律和法定的規章制度允許范圍以外的心理、機體結構或功能的損害、障礙、缺陷或死亡。因此,如果可以早期發現呼吸內科老年住院患者常見護理問題的隱患的話 一,就可以將不安全因素降低到最低程度,減少病人的痛苦以及可能帶來的一系列負面的影響。本文就是針對以上問題,通過對本院呼吸內科老年住院患者6O例的日常護理進行分析總結,從而使得護理工作更加完善。
2 資料和方法
2.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自2008年3月—2O11年3月呼吸內科收治的老年住院患者60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齡63歲—86歲,平均年齡69.1歲,以上患者均有慢性病史,伴有反復咳嗽、咳痰、氣促、咯血、胸痛等。
2.2方法:主要是對此60例患者提供連續整體護理,通過對患者的平時進行詳細記錄,對其常見護理問題進行分析總結即可
3護理對策
提高呼吸內科老年住院患者的護理質量,必須從患者的生理、心理、精神及環境需求等方面來提供護理。對老年患者的護理是一個動態的系統的工作,需要相關護理人員注意每一個護理細節,努力提高整體護理質量,以維持及增強老年患者健康為目的,從而為老年患者提供全面的整體護理。
(1)心理護理。針對患者的心理問題,首先要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護理過程中多與老年患者進行溝通。根據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特點,在關注生理疾病的同時,加強對患者心理問題的護理,幫助其建立自信,增加患者康復的信心。
(2)用藥安全的護理。在對老年患者的護理過程中要對服藥或輸液進行監督,避免用藥時出現錯服或者漏服的現象。對于吞咽困難或不能進行吞咽的老年患者,應將藥物溶于水中服用或者經胃管注入藥物,用藥后應注意觀察藥物療效以及是否產生不良反應。若產生不良反應,應及時停藥,通知值班醫生,進行相應的處理。
(3)皮膚護理。除了進行常規的皮膚護理以及預防壓瘡措施外,進行皮膚清潔時所用水溫不宜過高,減少使用刺激性的沐浴產品。保持患者床鋪的整潔和干燥,并對患者和家屬解釋翻身和皮膚護理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對易發生壓瘡的部位要放置氣圈、棉墊等,必要時使用氣墊床預防壓瘡。
(4)飲食護理。針對不同疾病的老年患者,需制訂合理的食譜,合理調配飲食,少吃多餐,增強食欲,滿足老年患者身體需要。如對慢性咳嗽的患者應給予高蛋白、高維生素以及足夠熱量的食物。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及時進行口腔清潔,避免攝入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每天飲水2000 ml,以保持呼吸道黏膜的濕潤,有利于病變黏膜的修復和痰液排出。
(5)日常生活護理。不能讓患者單獨居住,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鼓勵老年住院患者多參加一些日常娛樂活動,如聊天,聽音樂等。定期對患者所住的病房進行消毒及通風處理。護理人員進行護理工作時要做到三輕,操作輕、說話輕以及關門輕,以免影響患者正常休息。鼓勵老年患者戒煙戒酒,以有利于患者的康復治療。對于易患感冒的患者,應鼓勵其多參加力所能及的體育活動,改善體質,增強自身的抗病能力。綜上所述,采用連續的全方位的護理措施對呼吸內科老年住院患者進行護理,必須對不同患者的生理、心理、精神以及環境需求進行分析,以制訂相應的護理措施。經常同老年患者進行面對面的溝通和交流,了解其對治療和康復的心理狀態。同時還應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對老年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對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細節提出合理化的建議,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減少護患糾紛,促進老年患者身心愉悅、早日康復。
【關鍵詞】肺炎;老年性;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0308―01
肺炎是指終末氣道、肺泡和肺間質的炎癥,可由病原微生物、理化因素、免疫損傷、過敏及藥物所致。老年肺炎指的是 65 歲以上老年人所患肺炎。老年人因生理機能及各器官功能減退,免疫力和抵抗力低下,很容易患老年性肺炎[1]。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老年肺部感染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其發病率和病死率隨年齡增長而上升[2],肺部感染是老年人健康的重大威脅,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我科對2010 年 7 月至 2011 年 7 月收治的34 例老年肺炎患者進行臨床分析、總結,并予耐心細致的護理,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 34例,其中男 20 例,女 14 例,年齡 68 -92 歲, 平均 78 歲,其中單純肺部感染8 例,合并其他疾病患者26 例,其中合并慢性支氣管炎12例、冠心病6例、糖尿病4例、腦梗塞后遺癥4例。入院后根據患者臨床表現、體征、胸片和有關實驗室檢查,均符合肺炎診斷標準。入院后給予敏感的抗生素、氧療、止咳痰、加強營養支持、對癥及耐心細致的專科護理。本組患者治愈19例,好轉 13 例,無效 2 例,住院時間為 12-21天不等,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
2 老年肺炎的臨床特點
老年人由于特殊的身體結構改變及機能退化,臨床反應差,而且老年肺炎多發生在基礎疾病之上,如本研究觀察34病例中,合并其他疾病高達26例,占76.47%,所以,老年肺炎患者與其他年齡組比較主要有以下特點:
2.1.老年患者隨著年齡的不斷增大,生理上發生一系列衰老變化,出現老年期疾病的特點:①合并病多,病情復雜;②臨床癥狀不典型性,診斷困難;③發病快、病程短、進展迅速;④易發生后遺癥和并發癥;⑤容易發生全身衰竭;⑥易發生水、電解質等內環境紊亂等。
2.2.老年肺炎患者具有的臨床特點:①多為感染性,以細菌感染為主,但容易發生二重感染。②臨床癥狀不典型。老年人對感染的發熱反應遲鈍,多無發熱、咳嗽等典型癥狀,即使是肺炎鏈球菌肺炎也很少有典型的寒戰、高熱、咳鐵銹色樣痰。肺外表現可能更多些,如可表現為納差,惡心、嘔吐、消化系統及意識障礙等神經系統癥狀非特異癥狀表現[3]。③肺部體征常不典型,可因淺快呼吸、痰鳴音、鼾音等呼吸道傳導音的干擾而改變,典型肺實變體征更少見。另外,老年肺炎肺部濕羅音易與并存的慢性支氣管炎、慢性心力衰竭相混淆。④實驗室檢查。血常規白細胞總數可增高或不高、血沉加快等。由于此類患者無食欲,所以多數患者總蛋白、白蛋白均低于正常值。⑤并發癥多,死亡率高。老年肺炎容易并發呼吸衰竭、心功能不全、水、電解質紊亂、敗血癥、休克、DIC、多臟器衰竭等。病情進展快,預后差,病死率高。⑥病程長、恢復慢。老年人肺炎發病較隱匿,待出現癥狀而就診時常已過數日,故易延誤診斷。確診后又因老年人機體代謝、再生修復能力低下,使疾病治愈較慢,恢復延緩。⑦易出現藥物毒副反應。由于老年人臟器功能的衰退,使藥物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都發生改變。藥物吸收慢可造成藥效的推遲,藥物代謝和排泄慢可造成體內藥物的蓄積,而使毒副反應加大,因此老年人藥物的有效量和引起毒副反應的劑量較為接近。
3 護理措施
老年人是一特殊類型群體,由于臟腑功能低下,免疫能力下降,易感染肺炎,在臨床護理時要時刻顧及到老年人特殊性及老年肺炎的臨床特點,進行有針對性、個體化、全方位的護理,方能取得滿意效果。現總結如下:
3.1 一般護理
老年人一般喜歡安靜環境,尤其患病之后,保持病室內安靜、整潔尤為重要,要保持病房內空氣流通,溫濕度要適宜,另外,老年患者外出機會較少,要保持病區充分的陽光照射,為患者提供舒適、良好的住院環境。老年人由于呼吸功能及體溫調節功能減退,對外界刺激反應性亦降低。有研究表明,感冒受風寒及上呼吸道感染有關,是老年肺炎常見的誘發因素[4]。因而,護理人員應有針對性地指導患者預防感冒,并加強保暖,避免受涼。同時,應保持皮膚清潔干凈,協助患者采取舒適,定時翻身,以防局部組織長期受壓而發生褥瘡; 清晨、餐后、睡前協助患者漱口,必要者予口腔護理,以保持口腔清潔。
3.2 心理調護
老年人本身就體虛多病,加之肺炎產生的不良反應,很容易使患者產生煩躁、焦慮、緊張等負面情緒,另一方面,患者子女由于忙于工作、家庭等事宜,很難有較多時間陪伴,往往由陌生的陪護人員照看,這更加加重了患者不良情緒,也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治療及康復。在這種情況下,護理人員對老年患者具體情況進行個體化、合適的心理調護至關重要。在治療中,護理人員應多與患者交流,及時予以心理安慰和疏導,并耐心、細致地向患者講解該病的大概情況、注意事項、防治方法及預后等,幫助患者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疾病,提高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及治療的依從性。
方法:將特定時間段內接收的老年精神病患者的護理資料進行分析和總結,針對不同情況的患者采取不同的護理措施,最后匯總全部的護理經驗。
結果:分析總結后,發現護理的有效率達到90%。
結論:針對老年精神病患者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護理措施,能夠提高患者痊愈的可能性,也能夠提高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應該在實踐中積極的推廣應用。
關鍵詞:老年精神病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3)11-0381-01
老年精神病患者是精神病患者中的一個特殊的組成部分,致病的原因大多是由于腦萎縮引起的進行性腦器質性癡呆,這使得他們不能正常的工作和生活[1]。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劇,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數量也在不斷地增加,給家庭和社會帶來的沉重的負擔。因此,發現有效的措施解決老年精神病患者的問題就變得尤為重要了。
1老年精神病患者的特點
1.1老年精神病患者的生理特點。第一,睡眠質量下降。由于生理功能的下降,老年人的有效睡眠時間明顯縮短,睡眠質量也相對較差,常會出現入睡困難或者醒后難以入睡的情形,給他們的生理及心理都造成很大的傷害。
第二,記憶力減退。記憶力減退是大多數老年人所面臨的苦惱之一,但又常常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因而會變得焦慮和抑郁,嚴重影響他們的精神狀況。
第三,免疫力降低。由于各個器官機能的減退,免疫功能降低,容易受到各種疾病的侵襲。
第四,體力減弱。老年人身體機能的減退,導致他們明顯的運動障礙,開始從心理和生理上抵觸運動,變得懶散,長此以往,體力明顯減弱。
第五,對藥物的反應明顯。免疫力的下降,使他們無力抵抗各種疾病的侵襲,服用藥物時,由于器官機能的減退可能對藥物產生嚴重的反應,如嘔吐、腹瀉等[2]。
1.2老年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特點。第一,消極抑郁。現代社會的人們還不能以正常的心態來對待精神病患者,對他們常常存在歧視,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使得精神病患者不愿承認自己患有精神病,更加不會積極主動地尋求治療,致使病情反復甚至更加的嚴重,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會對恢復健康失去信心,對生活失去信心,產生自卑等消極抑郁的情緒。
第二,焦慮煩躁。由于病情的反反復復,使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減弱,使得患者對自己疾病的治療失去耐心和信心,心理變得焦躁不安。
第三,恐懼絕望。精神病患者一般都要接受長期的住院治療,病情也經常發生反復。患者由于不能正確的認識自己的病情,容易對治療失去耐心和信心,錯誤的以為自己無法恢復健康,因此產生恐懼絕望的心理,放棄治療,甚至放棄生命。
第四,依賴心理。一方面,患者入院后,遠離家人親屬的關心、照顧,再加上所處的陌生環境,會感到被冷落、被拋棄從而產生孤獨感,需要得到心理上的安慰;另一方面,老年精神病患者體力減弱,日常生活可能無法自主進行,需要得到幫助。
2老年精神病患者的護理措施
2.1生理上的護理。第一,密切關注患者精神狀態和生命和生命體征。由于老年精神病患者身體各部分機能的減弱,通常不能夠及時準確的表現出身體各方面的變化,可能會掩蓋一些疾病的癥狀,這就對護理人員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護理人員除了要完成日常的基本護理工作外還要對老年精神病患者進行密切的關注,以便及時的發現問題,及時的實施治療。
第二,對于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患者要做好日常護理工作。有些老年精神病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可能經常會弄臟衣服、床鋪,護理人員應該及時的進行更換和清洗,保證患者衣物、床鋪的干凈清潔,避免他們感染其它疾病。
第三,保障老年精神病患者健康合理的飲食。老年的精神病患者腸胃、肝臟功能的減弱,在飲食上可能產生很多禁忌,護理人員要準確的查明每位患者的情況并參考營養專家的建議,為每位患者合理的安排日常飲食。
2.2心理上的護理。第一,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護理人員要滿懷耐心、愛心、責任心的對待老年精神病患者,經常的和患者聊天,建立信任的關系,讓他們放下心里的包袱安心的進行治療。
第二,提高自己的語言技巧。老年精神病患者一般都較為敏感,情緒很容易受到外界言語的影響。護理人員在日常的交談過程中,要注意自己的用語、語氣,盡可能的給他們積極的心理暗示,幫助他們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第三,加強患者的日常行為訓練。老年精神病患者身體的各項機能都處于退化的狀態,不進行適當的訓練只能加速他們退化的速度。因此,護理人員可以訓練患者進行一些簡單的活動,如洗臉、吃飯,不僅能夠減慢部分機能的退化,也有助于幫助患者提高他們的自尊子女和自信心。
通過一些醫院的臨床試驗,我們可以確定良好的護理對于老年精神病患者疾病的恢復有重大的作用,護理人員要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及其他的相關知識,提高護理的質量,幫助老年精神病患者恢復健康。同時,筆者認為家人的關心對患者的康復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護理人員要積極的引導患者家屬關心關心,照顧患者,幫助他們樹立疾病治療的信心。總之,對老年精神病患者的護理對于他們疾病的康復作用重大,應該在臨床上得到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關鍵詞] 老年癡呆;護理問題;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4-4721(2010)05(a)-119-02
老年癡呆是指發生于老年期,多種原因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退行性病變的臨床綜合癥,以緩慢智力減退為特征,早期出現記憶力,定向力,社會功能減退。如健忘、丟三落四、情感淡漠、抑郁或易激動、活動減少、食欲減退、晚期患者智能全面衰退,呈現明顯癡呆癥狀,大部分功能喪失,生活不能自理。據報道我國60歲以上人群癡呆患病率為0.75%~4.69%。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癡呆患病率將快速上升 [1]。不僅嚴重危及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質量,同時也給家庭、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目前,老年癡呆疾病的治療尚無根本性突破,護理是預防衰退,延緩病情,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主要手段[2]。
現將本科患者常見的護理問題及護理干預措施總結如下:
1常見心理問題
常見心理問題有,①抑郁:表現為食欲減退,精神不振,睡眠障礙,疲倦等。②焦慮:表現為煩躁,沒有安全感,坐立不安。③淡漠:表現為退縮,孤獨,對人與事物缺乏興趣,回避與人交往和參加社會活動。④激越:表現為情感不穩定,易發怒,固執,甚至出現攻擊行為。⑤欣快:表現為滿足感,興奮狀態,懷念舊事物,話語增多。
2護理措施
由于精神因素與老年癡呆關系密切,所以做好老年癡呆患者的心理護理更顯重要,對于早,中期患者,多與患者談心,交流,鼓勵家人陪護,探視,可設計一些小游戲如猜字,玩牌或看舊照片,回憶往事等訓練患者記憶力,防止記憶力進一步衰退。對于情緒抑郁和淡漠的患者,要增加室內光線亮度,多與患者交流,給予更多的關懷,取得患者信任,耐心傾聽患者訴說,鼓勵患者與他人交往,幫助其參與適合其認知水平的社會活動。對于欣快的患者,要尊重患者表現,其訴說時不要強行打斷,可引導其注意力到感興趣的行為上,如:下棋、看電視、報紙等。對于激越的患者,注意保護患者安全,同時注意護士的自身安全,防止被患者攻擊,不與患者爭辯,要盡量順從患者習慣和要求,避免刺激患者,尋找產生激越情緒的原因。有針對性地化解患者的心理壓力,轉移其注意力,同時注意談話技巧,運用合適的方式方法取得患者信賴,從而形成信任合作的護患關系。
2.1 安全問題及護理措施
2.1.1跌倒老年癡呆患者常伴有共濟失調及其他腦血管病的行動障礙后遺癥。極易發生滑倒、摔倒、墜床等危險事件,而且老年人骨質疏松,一旦跌倒極易造成骨折,所以,護理老年癡呆患者時,一定要注意讓室內光線明亮、減少障礙物、設床旁護欄、保持地面干燥無積水、洗澡時注意水溫防止燙傷、常用物品放在隨手可及處、上下樓梯、外出散步、治療檢查時一定要有人陪伴。
2.1.2走失老年癡呆患者尤其是中、重期,多出現認知改變,包括定向力,記憶力障礙,判斷力障礙。單獨外出可能迷路,所以要避免患者單獨外出,患者衣服口袋里隨身放置辨認卡,寫清姓名、疾病、住址、聯系人電話等信息,以便迷路時能被及時送回。
2.1.3用藥安全及護理老年癡呆患者多伴有其他多種疾病,每日需服用多種口服藥,但由于記憶力障礙,經常會忘記吃藥,或是忘記剛吃過藥,會又重復吃藥,結果導致吃錯藥、漏服藥、多服藥、用藥過量、甚至藥物中毒等危險情況的發生。所以,應重視老年癡呆患者的用藥安全問題,服藥時必須有人看護,口服藥一定要由護理人員按頓送服,不能交由患者自行服用以免重復服藥或服錯藥。對于中重度癡呆患者,不僅要送藥到手,還要監督服下,并張嘴查看確認已咽下。注意用藥后反應,對于臥床吞咽困難的患者,應將藥片研碎溶解后再送服。
2.1.4日常生活護理
①飲食護理:一日3餐定時定量,尊重患者平時飲食習慣并在給予原有治療飲食的同時,選擇營養豐富,清淡可口的食物,如谷類、豆制品、瘦肉、新鮮蔬菜、水果等。食物應切成小塊,方便入口。餐具選擇不易破損的塑料或不銹鋼制品。不要吃黏糕等黏性食品,不給過燙食品,需喂食的患者,一次不要喂太多,進食應緩慢,防止噎食。對于喂食不合作,進食不主動,不知饑飽的患者,更要耐心細致,想方設法勸其進食,保證營養攝入。②睡眠障礙及護理:很多老年癡呆患者都有失眠或入睡困難等睡眠障礙,失眠者可給予小劑量安眠藥,抑郁型患者生物鐘紊亂,應調整睡眠,白天不讓患者睡覺,多給予一些刺激:如安排并鼓勵參加一些有益的,有趣的活動和適當的體育鍛煉。睡前不飲濃茶、咖啡,保持周圍環境安靜舒適,睡前溫水泡腳。③一般護理:做好基礎護理,給予周到的生活照顧,保持病室和患者清潔衛生[3]。注意保暖,預防感冒,長期臥床患者定時翻身、按摩、拍背,及時處理大小便,預防壓瘡發生,防治肺部和尿路感染,保持口腔清潔[4],預防口腔感染。
3討論
通過護理實踐總結出老年癡呆患者常見護理問題:心理問題,包括抑郁、焦慮、淡漠、激越、欣快等;安全問題,包括跌倒、走失及用藥安全;日常生活護理問題,包括飲食護理問題、睡眠障礙等。有針對性地給予人性化護理干預,可減少并發癥,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目前,老年癡呆尚無可根治的藥物和途徑[5],給予其有針對性的、人性化的護理干預可維持患者部分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減少并發癥發生,從而延長患者生存時間。
[參考文獻]
[1]王維治.神經病學[M].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66.
[2]盛樹力.老年癡呆的治療和護理[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149-186.
[3]李麗.護理干預對老年癡呆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07,4(25):70-71.
[4]王佩玲,王愛玲.老年癡呆社區護理干預及家庭護理[J].中國醫藥導報,2007,4(14):56.
【關鍵詞】 老年;情感障礙;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3)12-0186-01
年情感障礙是指首發于老年期,以持久的抑郁心境為主要臨床癥狀的精神障礙。隨著人口老齡化,老年情感障礙也越來越引起老年學科學者的重視,老年情感障礙也成為影響老年人精神健康及家庭重要的疾病之一[1,2]。通過對我科2012年-2013年2月收治的73名老年情感障礙患者的心理干預,結合規律的用藥,使老年情感障礙患者的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先將其總結如下。
老年情感障礙常以軀體癥狀為主到內科就診表現為:頭痛、腹痛、燒心、睡眠障礙、心慌等,常伴有焦慮。60歲以上的男性65.7%伴有疑病癥狀,而女性也高達62%,嚴重者因反復就醫不能改善癥狀,可伴有自殺傾向。 通過對相關因素的總結分析,提出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取得滿意效果。
1.1情感障礙和社會支持:社會支持是各種社會關系對個體的主觀和客觀影響力。良好的社會支持對健康具有保護性作用,老年人隨著社會地位及人際關系的改變,社會支持減少,自能力下降,獨居、空巢老人的增多,使情感障礙的老人逐漸增高。
1.2情感障礙和主觀評價:主觀的健康評價是老人自己對健康的自我評價,健康評價較高的老人樂觀,情感障礙老人對負面情緒多,多疑,主觀健康評價較低。
2.1護理措施:
2.1.1正確的評估:
2.1.1.1我院住院患者風險評估表,對跌倒,墜床,自傷等危險因素進行評估;給予焦慮抑郁量表評估,對高危患者給予識別,掛警示標示 。
2.1.1.2對評分達到分值的患者,進行觀察,傾聽,引導其訴說,分析患者的情感狀態。結合病人家庭支持情況進行全面分析,制定相應的護理計劃。
2.1.2藥物治療:協助病人正確按時服藥,是治療計劃第一階段是否成功的重要措施之一。老年情感障礙患者多疑,易激惹或情緒低落,懷疑藥物是否有效,或是不能接受自己的情感障礙問題,常常拒絕服藥或故意漏服藥。做到發藥到口,并給予友好的支持,使病人能夠自覺服藥。
2.1.3人性化護理:護士要尊重、理解、支持老年人,保護隱私,使病人愿意交流其內心真實想法。部分獨居空巢老人當他覺得被重視尊重時,可以使其心境開闊,配合治療。
2.1.4家庭支持:取得家屬配合,使病人的家庭支持系統能夠有效的發揮作用。社會的發展使中青年的壓力增大,對老人的照顧和關懷減少,當老人出現情感障礙時,家人會忽視甚至表現出不耐煩、抗拒等心理,沒有意識到這是一種疾病的現象,使老人的情感障礙癥狀加重。要告知家屬病人的系列情況屬于疾病現象,需要治療,并使其多陪伴開導老人,使病人得到關懷與重視,促進疾病的恢復。情感障礙需長期服藥,家庭成員的監督也是治療能否順利延續的重要環節。
2.1.5心理護理:協助患者盡快適應住院環境,減除患者緊張悲觀情緒;護理人員要盡可能為患者創造有利于治療和康復的最佳心身狀態;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鼓勵患者表達真實感情[3-6]。建議患者參加自己以前曾經喜愛的社會活動或娛樂活動,轉移其注意力。將病員安排在自我健康評價較高的樂觀患者病室,使其受到積極因素的影響。避免將自我評價低的患者安排在同一病室。
參考文獻
[1] 丁冬紅, 何海, 吳殿龍. 認知行為療法對老年抑郁癥的治療作用[J]. 臨床精神醫學雜志, 2004, 14(5): 298.
[2]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 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3)[M].4版. 濟南: 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1: 83- 91.
[3]張明園. 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M]. 長沙: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3: 16-40.
[4]蔣紅, 呂海燕, 洪震, 等. 普外科患者手術前后焦慮抑郁癥狀及其相關性研究[J]. 護理學雜志, 2005, 20(6): 57.
【關鍵詞】 老年精神分裂癥;摔傷;分析; 預防
我院是公安局所屬的三級乙等精神病專科醫院,有床位1400張,主要收治肇事肇禍和一般精神病人。特點為老年人居多,60歲以上的患者占全院22%;住院1年以上的患者占全院的73%;缺乏家庭關愛的患者居多,家屬探視較少。近年來我院共發生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跌倒摔傷10例。筆者分析跌倒摔傷的原因并總結預防護理措施,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目前,我院住院患者1200例,2008年1-12月跌倒摔傷病例10例,占住院病人的0.8%。全部為男性,年齡54~77歲,平均(62.5±6.65)歲,入院年限1~31年,平均(14±9.55)年。跌倒造成骨折的患者9例,其中骨股粗隆間骨折2例,左股骨頸骨折1例,脛骨下1/3處骨折1例,右側2~3肋骨骨折1例,右手克雷氏骨折1例,左腳跖骨骨折1例,右膝髕骨骨折1例,左側腓骨小頭及脛骨遠端骨折1例。
2 原因分析
2.1 疾病及藥物因素 隨著年齡的增長,住院時間長,各相關器官相對退化,造成骨質疏松、心肺功能不良、體力衰退、認知功能減退以及感覺反應下降等,均易導致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事件的發生。加上常年服用鎮靜催眠藥、抗焦慮抑郁藥、降糖藥、降壓藥、利尿藥、擴血管藥、維生素及鈣劑等藥物可以影響老年患者的神志、精神、血壓、血糖、視覺、步態、平衡等,引起老年患者的跌倒[1]。本組中有3例與疾病及藥物因素有關,占30%。其中1例為在病室門口處不慎摔倒跪地,致右膝髕骨骨折;1例為外出活動站起時崴腳,致左腳跖骨骨折; 1例為平地摔倒,致骨股粗隆間骨折。
2.2 環境因素 是引起老年患者跌倒的重要因素。住院病區的設施條件,如采光過強或過暗;地面光滑或潮濕;老年患者穿不合適的衣褲及鞋子;走廊有臺階及障礙物;浴室或樓梯缺少扶手;床鋪過高或座椅過低等增加了老年人跌倒的發生率。本組中有2例與環境因素有關,占20%。其中1例在洗漱間不慎摔倒,致右股骨粗隆骨折;1例為進餐時,在餐廳不慎摔倒,致右手克雷氏骨折。
2.3 地點與因素 跌倒最易發生的地方是患者床旁,其次為廁所。對跌倒時的活動方式調查發現,最多的跌倒發生在患者起床和上床時,其次為如廁時起身[2]。由于老年人關節僵硬,屈膝不便,不能正常坐立,起床及久坐后站立時,常因的突然改變,致使大腦供血不足,發生頭暈,站立不穩而跌倒。本組中有3例與地點與因素有關,占30%。其中1例為晨起下地不慎崴腳,致左側腓骨小頭及脛骨遠端骨折。1例為在病室用便器小便時摔倒在兩床之間,致右側2~3肋骨骨折;1例為如廁起身后突然向前跌倒,致上唇里側中央開放傷口,縫合三針。
2.4 服務不到位因素 主動服務意識不強,服務質量欠缺。在日常護理工作中,不能及時有效地處理安全隱患,造成病人摔傷。本組中有2例與服務不到位有關,占20%。其中1例被病室內充氣床墊的電線絆倒,致左股骨頸骨折;1例在大廳踩到嘔吐物不慎滑倒,致脛骨下1/3處骨折。
3 預防措施
總結以上患者跌傷的教訓,采取干預措施如下。
3.1 環境干預 (1)夜間增加光線柔和的照明燈,避免了日光燈的強光對老年人眼睛的刺激,影響視物。(2)病區的走廊安裝了扶手,洗手間鋪設防滑墊,衛生間門坎為坡道,配置舒適坐便器;年老體弱、行動不便、步態不穩的老年患者用輪椅。扶助患者用餐、如廁、洗浴。床旁是跌倒的高危地點,護士應高度重視,及時去除隱患[3]。離開患者時,需拉起床扶欄,日常用品放置于患者觸手可及的地方。(3)病區餐廳設置老年病人專用餐桌,由工作人員為他們端飯,提前用餐,減少用餐時擁擠或地面潮濕造成跌倒。(4)危險地帶設立警示標志,地面及衛生間保持干燥,如果剛擦過地應有明顯標志,提醒老年人注意防滑。浴室地板鋪防滑地毯。
3.2 對患者的干預 (1)護士長和經治醫生一起對年老體弱的患者進行跌倒危險性評估,甄別高危患者,住重點病室,專人護理。與家屬溝通并告知,使其清楚患者目前的狀態及需家屬配合的內容。(2)制定了規范的預防跌倒護理流程,確定為高危病人后,床頭卡設警示標記,崗位護士加強巡視,仔細觀察,重視患者的主訴和表情,提前采取安全保護措施,解決安全隱患,詳細交班。(3)引導患者熟悉病區環境,對不安全地帶進行重點說明。對首次住院老年患者,護士應將其相互介紹給對方,使患者盡快適應新環境,消除恐懼心理。(4)合理用藥的觀察,對長年服用鎮靜催眠藥、抗精神病藥的老年患者,勸其未完全清醒時勿下床活動。根據藥物的劑量、不良反應、患者耐受性,及時發現異常情況,報告醫生處理。(5)健康教育,向高危人群講授跌倒的不良后果及預防措施,將圖文并茂的宣傳展板張貼在每個病區的醒目位置,普及老年人保健知識,提醒老年人在上下樓梯時要扶扶手,站立、轉身時動作應緩慢,特別是要防止猛回頭和急轉身的動作[4]。對活動受限的患者,除了要協助肢體功能鍛煉外,還要向家屬重申患者活動能力障礙、《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意外事件防范告知書》及要求監護人簽名表示理解、支持、配合院方進行治療、護理等措施。(6)其他措施,對有排泄障礙如在床上大小便、臥床的患者,盡可能安排其接近衛生間的床位,保持地面干燥,攙扶易跌倒患者定時如廁或送便器。對高危精神病患者采取特別護理,專人護理,增加巡視次數,限制無目的徘徊。夜間用便壺排尿,使用床欄及保護性約束等。
3.3 對護理人員的干預 (1)由于個別護理人員對預防跌倒缺乏充分的認識,預見性缺如。因此對全體醫護人員進行防范跌倒的教育,使其樹立主動保護患者意識,通過真實事例分析護理缺陷,提高防范意識,組織專題討論和學習培訓,使大家掌握導致跌倒的內外在因素,使護理缺陷消滅在萌芽狀態,確保患者安全。(2)加強服務內涵,強調以人為本,對護理人員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增強主動護理意識,提倡“主動服務”、“超價服務”,平時多與患者交流,主動詢問患者所需,并及時解決,避免患者怕麻煩他人而導致跌倒事件的發生。根據老年患者心理、軀體、性格、個別需求的特點,因人而異,采取個性化護理。提高服務水平,保證患者安全。
預防患者跌倒是護理工作中需要重視的一個環節,每一位護理工作者都需用細心、愛心和耐心,對每位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仔細評價發生跌倒可能的危險因素,加強對護理人員的安全教育,將“預防患者跌倒”納入質量控制范疇,并不定期地進行檢查,擬定相應的預防對策,確保執行,尤其是對于行動受限、意識障礙等易發生跌倒的高危人群,更需多給予關心、問候,多巡視和多觀察,盡量確保每一位住院患者的安全。
【參考文獻】
1 庫洪安,詹燕,于淑芳,等.老年跌倒的相關因素及其預防護理.中華護理雜志,2002,37(2):143.
2 范臻.住院老病人跌倒的護理研究.現代護理,2006,12(6):571.
關鍵詞:老年患者;糖尿病;服藥;護理
Improve the Medication Compliance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Nursing Countermeasures
LIAO Hui-xiu
(Department of Neurology,Xinyu City People's Hospital,Xinyu 338025,Jiangxi,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increase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dication adherence nursing countermeasures. MethodsSummarize nursing experience of 150 cases of senile diabetics. ResultsThe medicine nursing instruction throughout the course of the elderly patients with diabetes treatment effectively improves the diabetes medication compliance. ConclusionThrough clinical medication nursing health education can improve the cognitive level of diabetes patients, in order to improv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diabetes.
Key words:Elderly patients; Diabetes; Medicine; Nursing
糖尿病隨著年齡增加而增高,如果血糖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控制,則會導致導致一系列的并發癥發生,嚴格影響到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而目前服藥治療仍然是治療糖尿病的重要方法之一,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生理及病理上等因素的影響往往出現服藥能力下降,如漏服、多服等現象。為了更好地幫助患者或家屬提高患者的服藥能力,對患者進行系統的服藥護理顯得尤為重要。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科2011年4月~2012 年3月15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其中60~69周歲占102例,70周歲以上的占48例,針對患者病情的不同特點,經過細致的臨床評估,實行有對性的護理,結果150例血糖得到了良好控制,臨床好轉已出院。
1.2 方法
1.2.1 血糖監控 按醫囑測量血糖,根據血糖不同的情況進行分析與治療,及時調整糖尿病藥物的種類以及服用的劑量[1] 。
1.2.2藥療前評估
1.2.2.1對老年糖尿病患者服藥的能力進行評估①評估糖尿病患者的身體條件。②評估患者的理解力、記憶力,包括能否說出服藥方法,能否區別藥物的種類,能否堅持服藥[2]。③評估患者的心理反應。④評估患者的合作能力,有無拒絕服藥的情況,是否擔心費用問題。
1.2.2.2 根據評估的結果進行分類 ①具備自行服藥能力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的理解能力、記憶能力較強,能夠準確說出服藥的方法、時間及自已期待的療效,沒有出現抗拒服藥的心理。②服藥能力較低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的理解能力、記憶能力較差,記不清用法、時間、用量或服藥種類較多難以記清,擔心經濟費用問題。③不具備服藥的能力的患者:危重、癱瘓、昏迷、生活不能自理、癡呆患者,有強烈反感情緒或抗拒服藥的患者。
1.3 因人施護
1.3.1 對具有獨立服藥的能力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護理把各種藥物的名稱、藥效、用量、服用時間、不良反應向患者作詳盡的說明,并用患者能看得清的大字做出標志。每次督促檢查服藥情況,可利用巡視病房、交接班查房時檢查,多予肯定和表揚,使其積極主動地進行治療。
1.3.2 對獨立服藥能力低下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護理將藥物按每次服用的種類,劑量時間分別放置在有明顯標志的藥袋內。例如:小藥袋-早上服,中藥袋-中午服,大藥袋-晚上服,在藥袋上注明各類藥物的用法、劑量,并寫明餐前、餐中、餐后服,也可用鬧鐘提示,經常監督檢查其情況,詢問其服藥的種類、劑量、時間、用法,不能回答的要耐心地講、反復地問,必要時不定時測驗,直至熟悉為止。
1.3.3 對不具備有獨立服藥能力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護理容易發生誤咽的患者,經醫生同意許可下,將片劑碾碎或將膠囊劑去膠囊外殼后將粉狀物溶于水中用吸管服用。面部神經肌肉癱瘓的患者其口腔可能有殘留藥物,要注意檢查口腔,防止漏服。癱瘓、手抖患者由護士親自喂藥或在護士的指導下由陪護、家屬喂藥。對癡呆的患者,注意床頭桌上不要放置各種藥袋,防止患者在睡意朦朧之際發生錯服,多服現象。對患者抽屜定期進行整理清理,每次看著患者服完藥后才能離開。
2 結果
通過總結分析15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資料,護理人員根據每個患者的自身情況及能力,對其實施不同的護理,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服藥護理指導貫穿糖尿病患者治療的始終,有效的提高了糖尿病患者的服藥能力。
3 討論
老年糖尿病是一種慢性、全身性、內分泌代謝性疾病,由于機體胰島素組織破壞不能產生足夠的胰島素或機體不能適當地利用胰島素所致。患者伴隨多種疾病、應用多種藥物、生理特殊性及病情情況、各方面的功能如視、聽、記憶、動作協調能力衰退或喪失,常無癥狀或者癥狀不典型,甚至或被其他慢性疾病所掩飾。隨著人口老齡化,老年糖尿病的患病率勢必增加,而老年糖尿患者的并發癥較為常見,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故應重視其臨床特點,及早防治,而其治療目的是控制血糖、糾正代謝紊亂、防止并發癥、延長患者生命。據此老年糖尿病患者更需要更多地被關愛,針對患者臨床漏服、多服現象更應該重視,護理人員應該全方面的指導患者,使患者能夠積極配合治療,掌握控制疾病的主動權,因而護理人員據此做了系統的整體護理,通過臨床護理,堅持科學的、系統的治療大大地減少漏服,多服現象,減少了并發癥發生的可能性,從而更好地保障了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安全,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關鍵詞】帕金森;發病機理;護理;措施
我國人口正面臨著嚴重的“老齡化”問題,老年群體數量增多引起了一系列的健康危害,尤其是老年疾病率上升大大影響了國民的健康水平。社會普查顯示,我國老年人帕金森疾病率相比10年前上升16.2%,這類疾病必須受到高度重視,否則會進一步降低國民的健康水平。分析帕金森發病機制與護理工作,對臨床治療效果具有促進作用,現結合我院收錄50例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隨機抽取2012年9月-2013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療護理的50例患者資料,對其臨床癥狀及護理效果展開分析,總結帕金森病的誘發因素及護理經驗。50例年齡范圍55-75歲,平均年齡62±1.9歲;其中,男40例,平均年齡65±2.1歲;女10例,平均年齡60±1.4歲。初步觀察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靜止性震顫、肌強直、運動遲緩、姿勢步態障礙等,50例經臨床診斷均參照上述主要癥狀,進一步判斷是否為帕金森病。
1.2方法
1.2.1診斷:由于國內外醫學對帕金森病因沒有明確的研究成果,使帕金森病診斷面臨著較大的難度,且無具體病況展開相關的診斷研究。綜合幾十年來臨床探索結果,對其診斷主要依賴于家族病史以及臨床標準的癥狀,結合可能引起的連帶性癥狀進行判別,盡可能準確地判斷出帕金森病。本次50例患者,主要參考是否有家族病史,以及臨床觀察7d的癥狀情況,對帕金森病及時診斷。
1.2護理:本次護理方法主要采用用藥護理、運動護理、日常護理等方法,持續3個月的護理時間,最后判斷帕金森病人護理后的療效。考慮到50例病人的身體狀況不一,臨床護理也要擬定針對性護理方案,從而保證臨床醫護工作的最佳效果。此次護理服務參照了中華醫學會帕金森病護理要點,以帕金森病發機理為參考,執行科學的護理學方案。
1.3評估:對本次接受臨床護理的50例患者效果進行評估,將護理效果分為全效、顯效、無效等3種,綜合判斷臨床護理的重要性,從而總結出帕金森病護理內容的要點。具體情況:①全效:經過臨床護理,老年患者靜止性震顫、肌強直、運動遲緩、姿勢步態障礙等癥狀完全消失,癥狀恢復率100%;②顯效。經臨床護理,靜止性震顫、肌強直、運動遲緩、姿勢步態障礙等恢復70%-90%;③無效。靜止性震顫、肌強直、運動遲緩、姿勢步態障礙等維持原樣,護理無效果。
2 結果
持續3個月左右的臨床護理,對50例帕金森病人癥狀情況逐一統計。經臨床統計判斷最終的護理效果,本次50例帕金森護理效果如表1。
從表中可以看出,本次對帕金森病人實施護理之后,總有效人數48例,總有效率達96%,僅有2例因病況較重,護理無效,延期治療護理后病癥得到控制。因此,對帕金森病人執行臨床護理方案,對其病況恢復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為臨床治療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3 討論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群體疾病發生率也在增加,這意味著人均健康水平指數不斷下降。老年人是社會健康的弱勢群體,由于身體免疫功能減弱而常常患有不同的疾病,若不及時處理將會縮短其老年期間的生存壽命。帕金森病是老年群體比較嚴重的疾病之一,盡管其病發率較低,約2%-10%,但其病發因素復雜且無確切診斷依據,給臨床治療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難度。
3.1帕金森病發機制
帕金森病突出的病理改變是中腦黑質多巴胺(DA)能神經元的變性死亡、紋狀體DA含量顯著性減少以及黑質殘存神經元胞質內出現嗜酸性包涵體,即路易小體。出現臨床癥狀時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死亡至少在50%以上,紋狀體DA含量減少在80%以上。除多巴胺能系統外,帕金森病患者的非多巴胺能系統也有明顯的受損。
3.2日常護理
選擇容易穿脫的拉鏈衣服及開襟在前、不必套頭的衣服,拉鏈與紐扣可用尼龍粘鏈代替;在浴盆內或淋浴池板上鋪上一層止滑的東西如橡膠墊,并可在浴盆內放置一把矮凳,以便讓患者坐著淋浴;因為患者肌肉不協調,不要催患者快吃快喝,在患者的碗成盤子下放一塊橡皮墊以防滑動。
3.3用藥護理
用藥宜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加量。根據患者的病情、年齡、職業及經濟條件等因素采用最佳的治療方案。帕金森的用藥目前主要就是服用多巴絲肼,口服,成人,第1周1次125mg,2次/日。以后每隔1周,每日增加125mg。一般日劑量不得超過1g,分3~4次服用。該藥物使用注意事項:孕婦、哺乳期婦女及25歲以下的患者不宜應用本品;老年患者需根據病況調整劑量。
3.4運動護理
運動應在寬敞平坦的庭院、操場進行,如騎三輪車、牽拉滑車、玩健身球,以運動上下肢及雙手;利用木棍或拐杖橫跨于肩背部,左右拉動,上下抬舉,每天練習幾次,可以放松雙肩,也有利于拉直已經存在彎曲的脊柱。護理過程中根據患者病況,適當地調整運動時間、運動方式,以保證最佳恢復效果。
結論
帕金森病是老年群體中比較高發的疾病,其本質上屬于神經系統變性疾病,導致老年群體組織功能受損而引起了諸多的危害。研究帕金森病發病機制及護理要點,能夠為臨床工作提供可靠的指導依據,幫助患者解決帕金森病康復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促進老年患者病情的有效恢復。
【參考文獻】
[1]徐嚴明,劉焯霖. 帕金森病的病因學進展[J]. 新醫學. 2002(05)
[2]田有勇,趙斌,張昌軍,賀勇,周少華. 家族性帕金森病一家系11例[J]. 中華醫學遺傳學雜志. 2001(05)
【關鍵詞】 老年性耳聾;護理
全世界大于60歲的老人已達6億,目前全世界大約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我國現有老年人口1億多人,為全世界老年人口的1/5,80歲以上的人口達900余萬。[1]老年疾病所占比例逐漸增大,老年性耳聾是老年患者臨床常見病、多發病。老年性耳聾是感音神經性耳聾的一種,是由于耳蝸、聽神經及其中樞通路中的器質性病變所致的各種不同類型的聽力減退。[2]老年性耳聾發病率在近年有明顯增高的趨勢。由于老齡性耳聾病因未明、發病機制復雜以及老年患者身心功能具有局限性等原因,治療的效果并不理想。我們在綜合治療的基礎上,加強心理護理,有效地提高了治療效果,從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2009年11月-2011年11月期間我科收治的65例老年性耳聾患者。其中男35例,女30例,年齡60-78歲平均68歲。病程3 月-5年,平均病程2.5年。其中伴有耳鳴的患者58例,伴有耳鳴眩暈的患者10例,單側發病29例。我們采取高壓氧艙、擴血管、營養神經、抗病毒、中藥等治療。并對患者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痊愈9例,好轉50例,未愈6例。
2 護理措施
2.1 心理護理 老年性耳聾患者由于與外界溝通發生障礙等原因,存在焦慮、煩躁或抑郁情緒。加之其身心功能下降,以及來自家庭的壓力等,更渴望得到他人的關愛和尊敬。大多數患者表現為入院后情緒不穩定,易激動。所以,我們在患者入院時就給予耐心細致的講解,幫助患者熟悉病房環境,減輕由于環境改變引起的焦慮。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傾聽他們的想法,對患者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同情,讓患者對醫護人員樹立充分的信任感。詳細介紹康復痊愈的病例,減輕其焦慮和緊張的情緒,并認識到開朗樂觀的心態對疾病的恢復的重要性。
2.2 用藥指導 在治療前向患者解釋用藥的目的和作用,消除患者的疑慮。在治療階段,告知患者用藥治療的工作程序。加強病情觀察,密切觀察用藥期間有無出血傾向,注意口腔、牙齦、球結膜及全身皮膚有無出血。一旦出現,應立即停藥酌情處理。
2.3 高壓氧治療護理 高壓氧能改善內耳微循環、緩解缺氧引起的內耳組織水腫并可擴張椎動脈、改善內聽動脈血供。[3]治療前護士向患者介紹高壓氧知識及必要性,有關注意事項。治療期間可出現耳痛,要及時處理,交待患者少穿產生靜電的衣服,防止在高壓氧治療時發生爆炸,降低危險的發生。
2.4 飲食護理 老年性耳聾患者宜進低鹽、低脂、低糖、清淡易消化食物,;忌煙戒酒,忌辛辣食物;多飲淡茶,;多食富含維生素的新鮮蔬菜及水果,保持大便通暢。
2.5 出院指導 為了使患者更好地康復及防止病情復發,要給予必要的指導。①注意休息,勞勉結合;②鍛煉身體,預防感冒,防止發病;③飲食規律,宜清淡食物,忌煙酒及辛辣刺激食物。④避免過度疲勞,保證良好的心態,心情舒暢,減慢老化過程;⑤慎用鏈霉素、慶大霉素、卡那霉素具有耳毒性的藥物;⑥對于藥物治療未痊愈的患者,可采取佩戴助聽器,進行正常的生活。
3 討論
老年性耳聾的發生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其病因、轉歸都與患者的情緒、心理狀態密不可分。患者因聽力下降影響社交與日常生活,持續耳鳴引發心理煩躁,痛苦甚至自卑情緒。因此,護理人員應對老年人的心理活動給予特別的關注,建立良好的相互信任的護患關系。緩解患者的焦慮情緒,消除其不良心理反應,使患者積極主動配合治療護理,提高老年性耳聾治療效果,增強患者對未來生活的信心,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苗春松.老年人心理特點及護理[J].中國實用醫藥,2011,25:19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