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7-27 04:37:1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老年人活動空間設計研究,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摘要:隨著城市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加快,老年人在城市人口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大,針對老年人對綠地的需求,以及老年人行為習慣特點,提出公共綠地內老年人活動區的設置的原則及各種空間形式,旨在為老年人創造舒適、合理的空間環境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 城市綠地 老人活動空間 規劃設計
隨著社會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全世界的人口結構也在發生著變化,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全世界共同面對的嚴峻問題。在全球人口老齡化趨勢不可避免的大環境前提下,我國也已經加入了“老年型”國家的行列。已向我們城市的規劃、設計者提出新的要求,如何滿足老年人需求,使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安度晚年也就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
1老年人行為習慣特點
老年人行為習慣特點是老人活動區規劃設計的依據和基礎。通過對老年人的調查、分析,現代老年人的行為習慣主要有5個特點
(一)社會性 老年人社會責任心較強,渴望參加社會和集體活動,不愿孤獨
(二)趣味性 返老還童,喜歡熱鬧,對各種文體活動興趣較大
(三)持久性 由于空閑時間多,對所喜愛的活動(運動)專注力較強,能長期堅持
(四)選擇性 由于文化修養、身體素質及愛好的不同,對娛樂活動有所選擇。主動性游樂的意向強,不愿過多受人牽制
(五)局限性 因年齡較大,精力體力不及年輕人,因此,活動的范圍、內容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另外,時間、季節、氣候的變化,對老年人的娛樂活動也有一定的影響
2老年人對公共綠地的需求
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大,體質退化、器官功能降低、各部分機能衰退,健康狀況日益下降,老年人變得更加關注自己的身體,對于疾病較為重視。從生理上分析,老年人需要到公共綠地呼吸新鮮空氣、曬太陽、鍛煉身體、愉悅身心、增進身體健康。
再者,老人們從昔日參與社會活動中退了出來,逐漸脫離了社會,不再參與社會事物;老年人的主導活動和社會角色發生了改變,從工作單位轉向家庭,他的社會關系和生活環境較之以前顯得陌生,加上子女“離巢”,過去那種熱情、熱鬧的氛圍一去不復返,對新的生活規律往往又不能很快適應,不可避免的產生了孤獨感、失落感。
一些生活寬裕、身體健康、文化素養高的老人對社會活動、人際交往、文體活動等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熱情,他們迫切希望社會能為他們提供一些活動場所。
3老年人活動空間規劃設計
老年人喜愛充滿活力和生機、傳遞著自然和健康信息、處處體現貼心關懷的綠色環境。老人活動空間的設計應為到此區活動提供便利條件,有合理的服務半徑。盡可能滿足老年人對各種娛樂活動的需求,創造一個使老年人心情舒暢,既能修身養性又能鍛煉身體的良好環境。
3.1設計基本原則
1依據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生活特點設計,以增進老年人生理、心理健康為原則。
2位置選擇 充足的陽光為老人身心健康所必需,因此,老人活動區最好選擇在背風向陽之處。
3活動區中環境設施宜緊湊、忌空曠。緊湊的布局能給老人以安全充實之感。建筑設施應安排一些既滿足功能需求,又造型別致的小品、建筑。如避風閣、躲雨棚、茶室、活動室等。
4保證足夠的場地活動比例 公共綠地中,應根據其所在地段居民年齡結構確定老人活動區的相應比例,以保證老年人活動的需要。
5老人活動區域應與綠地中其他區域相互聯系又有所隔離,同時根據老年人活動特點分成動態和靜態活動區域。
6應設有必要的服務設施 如設置必要的服務性建筑如廁所、洗手間、電話及服務性設施,如簡單的體育設施等。
7應考慮安全防護要求。
3.2老人活動區各種活動空間
前面提到的動態活動、靜態活動及較為熱鬧的活動都屬于集體活動,它們需要的空間尺度較大,空間應較寬敞,有足夠的面積,場地宜平坦防滑。
小群體空間 有的老人出于心理或習慣原因,喜歡同趣味相投的三五個人一起活動,包括動、靜、鬧,形成一個小群體,這樣就應為他們提供一個相應的活動空間。小群體空間不宜過大,一般在10m2左右即可,空間應具有相對獨立性,但不宜封閉,有一定的遮蔭及坐憩處。
坐息空間 以停坐休息為主,如曬太陽、聊天、養神、觀賞、讀書、聽廣播等也是老人們從事室外活動的一項主要內容??臻g應有一定的范圍要素,至少有一面作為背景,可以用植物、地形、建筑、水面等作為界面要素。坐凳也要采用多種形式,以增加空間的趣味性。坐息空間中應創造“人看人,人看物”的視野范圍,可使老年人感覺到在參與社會,產生興趣。
步行空間 許多老年人把步行既作為鍛煉又作為消遣。再公共綠地中園路作為一種步行空間其利用率相對較高。在進行園路設計時,平曲線、豎曲線應蜿蜒并富于變化,但園路取向及位置應容易辨認,并在道路轉折處、出入口處安排有明顯特征并有吸引力的特征物。
步行空間避免高差變化過急,一般不要設置臺階,路面注意防滑,在適當部位,宜提供坐息之地,供散步后休息及觀景、聊天。
私密空間 有些老人由于自己的性格或愛好,喜歡獨坐,不愿被別人打擾,或幾個人親密相處不愿受他人干擾,希望有自己的私密空間獨享其樂。所以在公共綠地中設置一些個人的、私密的空間是必要的。私密空間宜位于風景較佳的靜處,具有一定的相對封閉感,避免被主要人流穿過或很容易被別人看到。如果結合一些人文景觀設置,如進行垂釣、讀書、寫生、打拳等活動或靜賞一些藝術品也很有情趣。
3.3老人活動區植物配置
1營建保健型生態園林,發揮植物的藥用保健作用,使老年人在室外長時間逗留健身的同時,吸收各種植物所散發出的、不同的、有益人體健康的氣體,如松柏類植物的枝葉散發的氣體對結核病等細菌有防治作用。
2考慮四季變化,應是四季有綠,三季有花,即所謂“春意早臨花爭艷,夏有濃蔭好乘涼,秋色多變看葉果,冬季蒼翠不蕭條”。
3應選擇一些姿態優美,色彩鮮明的植物種植在園墻或道路的轉角拐彎處,起到點綴、引導、轉變空間的作用。
4結語
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公共綠地中給老人們“一席之地”,讓老人們心情舒暢的安度晚年,發揮余熱,是現代社會發展對公共空間提出的新課題,新任務。作為園林工作者在進行公園規劃建設時,應當注意到這個問題。
摘要:
當前,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但我國戶外環境設計尚未適應老齡化的悄然降臨。在老年人戶外活動空間還不夠全面和完善的情況下,已無法使目前新一代老年人的物質文化與精神生活方面的基本需求得到很好的滿足,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老年人退休后與社會外界的交流,影響了老年人的精神追求和生活質量。強化老年人戶外活動空間的研究和建設,有利于營造老年人的生活外環境,更有利于促進老年人與社會外界之間的聯系,降低老齡化對社會的影響,使社會老齡化時代平穩過渡。
關鍵詞:
老年人戶外活動;空間設計;設計方法研究
1老年人戶外活動空間功能布局與要求
老年人戶外活動空間的設計布局,要在規劃設計的有效范圍內,綜合考慮自然環境、建設條件、公共限制等制約條件,并結合地形地貌、水文地質、氣候條件及周邊服務配套設施等因素,合理分配活動場地、園路、綠地的比例,按照各設施相互之間的功能關系和特點進行布置,充分做到布局合理、交通清晰、功能齊全。活動場地是構建老年人戶外活動的基礎,場地的設計布局應根據戶外活動空間設計理念,正確處理與周邊其它場地的關系[1]。如果場地周圍有安全問題、不良視覺影響或過度噪聲,就要建立緩沖帶以防止不利因素帶來的影響。如果場地周圍的環境是積極的、舒適的,則要適當建立“通道”來增加互動[2]。老年人的戶外活動內容分為兩種:動態活動和靜態活動。應按照不同內容的活動,設計出相應的的老年人戶外活動空間。動態活動是指那些以健身為主要目的的活動,如球類、體操等等。那么與之配套的活動場地要寬闊,布局忌分散和零碎,相對集中處理可以提高場地利用率。如果在規劃面積有限的情況下,根據老年人的需求應優先考慮活動、休息場地的布置,并注重休息場地的綠化設計,盡量做到多種植樹木,以滿足老年人遮蔭納涼的需求。靜態活動包括老年人曬太陽、聊天、觀賞等[3]?;顒訄龅卦O計可結合亭廊、花架等景觀元素,營造易于交流的小空間。同時,由于老年人害怕寂寞,喜歡參與群體活動,因此,靜態活動空間的營造要特別注意與其它空間的互動性[4]。
2老年人戶外活動空間的綠化景觀設計
老年人戶外活動空間設計中,應十分注重綠化。按照不同植物的一些獨特的特征,結合活動場地的位置、大小等條件進行認真科學地綜合處理,從而使不同層次和規模的綠化群出現,使綠化在戶外環境中最大程度地被使用和觀賞。
2.1選擇植物
在選擇植物的時候,應該注重社區環境的具體情況,不但要考慮自然條件,也應考慮到其他因素:如建筑密度、土質條件等一些特點[5]。所以應多多的選用那些生命力強、管理方便的樹種。老年人戶外活動場地的植物選擇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應盡量不要選擇身上長刺或者根莖生長在地面以上的植物種植,以免使老年人在行走時遇到障礙;其次,最好選用那些具有保健作用的植物,促進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再次,應多多地種植高大落葉喬木,這樣的植物在夏天可以遮陽避雨,在冬天的時候可以透陽光;最后,活動空間的休息區比較適合選擇高大挺拔并且分枝點高的樹種,可以為老年人在樹下休息時遮陰納涼。還有座椅后面應該添加綠籬或種植灌木,目的在于空間安全感的增加,并在活動場地外圍設置隔離帶,避免受到外界干擾。
2.2綠化配置的依據
搭配綠化配置的時候,第一點就是需要考慮植物自身的生態習性和外觀效果。在確定基調樹種之后,再去選擇用以點綴的配景,從而形成協調統一且有情趣的綠化景觀;第二點就是按照場地的性質、氣氛等特征去選用植物。例如,把濃密的喬灌木種植在比較私密的老人活動空間里,使圍合感加強;第三點就是在出入口的地方不要選用那些比較高大的植物,應種植那些低矮的觀賞性比較強的草本植物,能夠使視線長期保持通透等。
3結束語
老年人戶外活動空間應該方便老年人之間的交往和活動。它是所有個體與群體社會的基礎和優秀。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很大的,同樣老年人戶外活動空間環境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對老年人的行為與心理產生影響。遵循多元化、綜合性、適用性強這一設計理念,使老年人從身心得到愉悅,真正做到設計“以人為本”。
作者:周雪潔 單位:華北理工大學
1北方居住區外部活動空間的氣候特征
我國北方居住區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季風氣候特征,主要表現為冬冷夏熱,常年干燥少雨,多數城市位于年200mm等降雨量線附近,雨季集中在7-8月份,其余各月降雨稀少,空氣濕度較小。另外,受地域性生態環境影響,在春秋兩季還不同程度的存在沙塵暴天氣,空氣污染程度嚴重,室外空氣顆粒物較多,空氣可視度較低。再有,受現代園林景觀設計思潮的影響,鄉土化地表植被被替換成常綠闊葉喬灌木,植被生存狀況一般,局部小氣候發生改變等現象也不同程度的影響老年人室外活動的適宜性。
2老年人室外活動特征
研究分析老年人行為習慣特點是進行活動空間設計的依據和基礎。通過對住區內老年人的抽樣調查和分析,老年人的活動行為模式一般可分為健身、交往、休閑和娛樂四種類型:
⑴健身。包括器械健身和集體活動以及散步。老年人是住區內健身設施的主要使用者,同時健身操、太極、舞劍等集體健身活動一直也深受老年人熱愛。這些健身活動是老年人個人價值的重要體現,活動受室外氣候特征的影響較大,空間與氣候的因素對這些活動起較大的促進作用。
⑵游憩與交往。這里所謂的游憩與交往是指,老年人在茶余飯后,一個人或三五人一起曬曬太陽,聊聊天,這也是老年人室外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這種活動對場地的選擇要求頗高,對室外天氣質量要求也比較高。
⑶娛樂。老年人的娛樂活動多為打撲克、下象棋等活動,這種活動多發生在熟人之間,這也是健身和與交往活動的一種,不同的是這種活動具有很強的參與性和帶動型,只要環境條件允許,無論是公園廣場還是小區院落都可以進行。調研發現:老年人進行室外活動的時間段集中在,上午8點之前(晨練時間)、飯后到10點以及下午2點以后(冬季會提前午飯后)到晚飯時間。從以上時間段可以看出老年人室外活動時間大都在白天進行,白天是光照、風、溫度波動比較明顯的時間段。良好的微氣候是老人選擇其活動場所的重要因素。
3北方住區中,老年人室外活動空間設計存在的問題
通過大量的調研走訪,小區內都不同程度的考慮了適宜老年人活動的外部空間,但是在夏季、冬季在這些活動空間難以使用,利用率不高,主要表現為對老年人活動需求和氣候環境的考慮不足。
⑴空間復合,針對性不足。在走訪的大部分小區里,兒童、老年人以及其他使用群體活動空間常?;祀s在一起,造成了老年人在空間設施的使用上存在諸多不便,人性化和無障礙設計不足。
⑵室外空間場所不符合老年人使用習慣。老年人傾向于在室外進行活動與交往,能夠遮陽避暑的空間將是老年人的首選。但是有些小區的活動空間遮陽設施不足,夏季活動場地暴露在太陽之下,使人難以參與其中,冬季不能很好的遮擋雨雪,濕滑的空間無法使用。小區中許多活動場所或公共設施都在建筑或大樹的陰影之下,日照,通風環境不佳,會帶來眾多微生物的滋生,不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有些活動空間則過于空曠,不能形成具有圍合感的積極空間,不利于交往活動,使用率低下。
⑶老年人活動設施布局考慮不足。夏季,健身器材、座椅都暴露在太陽之下,碰觸時灼燒感使人難以參與其中;冬季,陽光照射不到,設施冰涼,形同虛設,不利于設施的使用。
⑷重要交通空間或活動場地材質存在安全隱患。為了美觀的需要,地面鋪設大理石、瓷磚等光滑材質,加之地面結冰積水等,存在安全隱患,設計對老年人室外活動空間中的安全考慮不足。
4北方老年人室外活動空間設計策略
小區內老年人活動空間具有明顯的季節特征,氣候適宜性的設計可促進老年人活動與交往,形成積極空間。通過分析研究老年人活動空間的位置、空間的圍合、活動設施的細部設計來解決季節轉換中,活動空間的夏季遮陽避暑,冬季防風、防滑等問題。
⑴綜合布局,局部放大老年人室外活動空間,可結合其它室外空間設置,保持其連貫性,增加不同年齡段使用者之間的交往和聯系,同時在局部設置獨立的區域,集中布置富有老年人使用特征的活動設施。這樣既可以減少兒童或青年霸占設施的現象,又可兼顧不同使用者對閑暇設施的使用,增加空間的使用效率。
⑵合理布局活動設施動靜分區。老年人活動空間設計應避免舞蹈、健身操、戲曲等文藝娛樂活動對周邊居民的影響,同時區分下棋、聊天以及太極等相對安靜的活動與劇烈熱鬧活動之間的重疊,減少彼此的干擾。劃定動靜有序的功能分區是十分重要的設計思路。冷熱相宜。針對季節性的空間使用特點,健身設施、廣場、座椅等宜布局在落葉闊葉林植被下,對建筑日照條件進行分析和評價,尋求夏季遮陽條件較好,通風順暢,冬季陽光充足,避風效果較好的位置部署老年設施。使用便捷。規劃需要研究老年人遛鳥、購物等空間使用路徑,結合老人的行動距離和活動能力安排活動空間。把諸如廣場、健身等設施設置在其體力可達的距離范圍之內,同時兼顧其他行為活動所衍生的活動特點,如依據老人購物路徑設置間距合理的休息座椅等。場地多樣。老人的活動空間可以是室外的,也可以依托于建筑物形成一定的活動空間,考慮適當的陽光和陰影,最好運用建筑界面,人造物或植物來創造出豐富的陽光和陰影的空間,避免出現夏季炎熱或冬季陰冷的空間。多樣的空間類型可保障天氣降雨和風對老年人活動的限制,增加空間形態的變化,豐富空間活動的多樣性。
⑶精細化的植被設計老年人活動空間的植被需要考慮季節性,宜選擇落葉闊葉喬木和常綠灌木的搭配,保障冬季的日照和夏季的遮陽需求。同時,還需要兼顧老人呼吸道疾病、過敏以及哮喘等常見并發癥對植被的要求,減少花粉刺激和氣味過敏的可能。再次,宜選用具有一定文化意義和典故的植物,豐富文化內涵,合理搭配不同季節植物的顏色和花果時間,做到四季常綠,三季有花、兩季有果,色彩紛呈。行道樹應盡量選擇枝冠水平伸展的喬木,這樣才能起到春季遮擋風沙,夏季遮陽降溫,冬季又能沐浴陽光的效用,使老年人享受一個健康、綠色的交往活動空間。
⑷強化安全設計,增添人文關懷。防滑問題。老年人的生理特點決定了老年人走路缺乏穩定性,體質較差,所以路面防滑問題不容忽視。夏季雨水較多,老年人活動場地要設有一定的坡度,便于排水;從地面材質上也要選用防滑材料如防滑磚、斧劈石等,避免用大理石等防滑性較差的材質鋪裝;雨雪天氣還要設置必要的提醒防滑的指示牌。視線安全。老年人身體自不比青壯年,同時喜愛佩戴貴重首飾,往往易成為搶劫等暴力犯罪的對象,除小區外圍安保外,內部活動空間的視線可達同樣重要。老年人身體多不好,良好的視線條件也利于突發情況的急救,可以極大限度的保障老年人的人身安全。
作者:劉淑娟單位:廣東白云學院建筑工程學院
摘要:隨著人口老齡化速度的加快,越來越多的居住小區步入老年型住區的行列,關注老年人的居住需求是一項重要課題。本文選取若干個具有代表性的高層居住小區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實地勘察、問卷調查、數據分析等研究手段,分析出老年人的活動內容和活動需求,從而針對現有不足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以期為湘潭未來的住區環境建設提供一些建議和參考。
關鍵詞:老年人、高層住宅、戶外活動空間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人口老齡化進程速度加快。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我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1242萬人,占總人口的15.5%,65周歲及以上人口13755萬人,占總人口的10.1%。國際上通??捶ㄊ?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0%或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即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處于老齡化社會??梢?,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比較嚴重。目前我國機構養老起步晚、底子薄,相關養老服務體系的不完善,居家養老模式仍然是現階段中國城市養老的一種重要方式。然而,由于城市土地資源的稀缺,高層住宅小區也將成為老年人的主要居住形式,建筑師們對他們的需求往往不是非常清楚,有些居住區的景觀設計看起來很美,但卻不能滿足老人的需求,因此我們有必要深入探討一下老年人對戶外活動場地的需求到底有哪些。
1老年人戶外活動空間現狀及需求調查
1.1研究對象
高層住宅,根據我國《住宅設計規范GB 50096―1999(2003年版)》定義, 把7-9 層的住宅稱為中高層住宅,或稱為小高層;把10 層及10 層以上并設置電梯為主要垂直交通方式的稱為高層住宅建筑;本課題涉及的高層住宅小區包括小高層及高層住宅建筑。
本課題小組采用問卷調查及隨機訪談的方法對若干小區進行實地調研,選取了湘潭市建成時間較短(2008年以后)、入住率較高的白石古蓮城、納帕溪谷(一二期)、東方名苑(一期)3個高層小區作為調查對象,分別發放問卷60份,回收率100%,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受訪老人的年紀主要集中在60歲~70歲之間,占被訪人數的68%,大于70歲的高齡老人占32%,其中男女比例各一半,大部分老人認為自己的健康狀況良好。在問卷發放過程中,也隨機對一些老年人進行了詳細的訪談,其回饋信息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2戶外活動現狀
要建設好適合老年人戶外活動的空間,首先要了解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愛好。針對老年人對當前住宅小區戶外活動場所的使用是否滿足需求的調查中,43%的老人表示不大滿意, 在改進方面,49%的老人認為小區要增大可以進行集中活動的廣場、室外健身器械等活動場所,46%的老人認為應增加可以遮風避雨的老年人活動中心,包括增添棋牌桌、乒乓球桌等一些室內的靜止性活動區域。
老年人是住宅小區戶外活動場地的主要使用人群,91%的老人每天一次或多次需要在小區戶外活動,時間一般選擇在早上6:00--8:00以及下午17:30--19:30,其中在戶外活動時間1~2小時的老年人群更是高達61%。
可見,老年人對戶外活動有著強烈的要求,而對于活動活動設施和場地的抱怨也比較集中。因此,找到適合老年人活動的戶外空間所必備的條件,進行合理的規劃與設計顯得尤為重要。
1.3戶外活動類型
老年人需要運動,需要到戶外呼吸新鮮空氣、曬太陽、活動身體等,在居住區內部或者附近都應該有足夠的場地和運動設施來滿足老年人開展戶外靜止型或者運動型的要求。調查對象小區中的戶外活動類型多樣,有器械鍛煉、散步、聊天、棋牌、帶孩子,廣場舞、休憩、氣功和太極等。其中,“散步” 是61%的老年人首選的休閑活動,也有不少老人抱怨是由于場地設施的限制。其余分別為聊天(38%)、帶孩子(27%)、器械鍛煉(23%)、休憩(21%)、棋牌(14%)、廣場舞(13%)、氣功太極(12%)、球類(9%)、其它(6%)。對于退休后的老年人來說,生活領域發生了變化,與社會脫離,與人際交往的心里需求表現的尤為明顯,他們渴望通過戶外活動可以有較多的關系往來,期望有志同道合的老年人傾心相談,可以緩解由于角色變化而引起的孤獨、失落感。
1.4戶外活動地點
老年人出行活動一般體現為就近性和習慣性,61%的老年人戶外活動一般安排在離家較近的中心活動區域,29%的老年人選擇居住區外離家較近的公園進行,究其原因是環境好,距離近,可進行自己喜歡的活動。老年人多選擇常去、熟悉的地方,而且老年人的戶外休閑活動內容有較大的固定性,老人不易改變所熟識的環境中活動,因此注重戶外活動場所的便捷性是一項重要的設計原則;最受老年人青睞的停留空間依次是草坪與樹蔭、水池、花壇。分析其原因,一是大樹能提供長時間的陰影遮擋,二是環境優美,可供欣賞;三是距離車行主干路有一定的距離,干擾較小。由此可以看出,老年人對活動環境的舒適性要求也不斷提高,需要小區提供優美的環境、茂盛的植被、相對安靜的區域。
2改進建議
綜合高層住宅小區老年人戶外活動空間調查的分析結果,筆者對高層小區內的老年人活動空間存在不足提出以下改進建議:
2.1適當擴大老年人戶外活動場所
住宅小區中適宜老年人的活動區域面積較小,不利于老年人進行各種戶外活動,應適當增大活動場所面積。可以將老年人戶外活動中心分為兩個活動區:動態活動區和靜態活動區。動態活動區注重地面的防滑地磚的鋪設,供老年人進行球類、舞蹈、做操、器械等非私密性的活動,提供可以遮陰的坐息處,注重與小區內的中心廣場、組團綠地、宅前綠地相結合;靜態空間選擇比較安靜的場所,主要供老年人下棋、太極、曬太陽、聊天等一些娛樂活動。選址應注重老年人到達的便捷性,與小區主要的車行道保持一定的距離,避免車輛的干擾,同時注重利用建筑小品、植物的搭配建造成具有陽光舒適的豐富空間。
2.2設置可以遮陽避雨的亭廊空間
隨著人們物質與文化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對戶外活動環境的舒適性的要求也逐步提升。由于湖南地區冬季綿綿小雨不斷,夏季高溫酷熱,這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老年人外出活動的積極性。因此應在小區的戶外活動場所里設置多元化的空間元素,如增加可以遮陽避雨的亭廊空間或架空層,使得老年人具有多種選擇,并有效的避免因為天氣因素而不能進行戶外活動帶來的影響。
2.3增加交往和休息空間
交往需求是人類的基本社會屬性之一,也是保證心理健康的一項重要內容,因此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交往與休息空間是非常重要的。相當大比例的老年人通過散步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在做小區規劃步行道路設計時,應該避免漫長而筆直的線路,蜿蜒變化的道路可以增加步行的樂趣。同時,結合散步的步道設置一定數量的座椅,提供可以休息、交流的空間,最好具有良好的通風,充足的陽光。有些老人由于自己性格愛好,喜歡獨坐,或某幾個親密相處不愿意被別人打擾,就會對私密性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在公共綠地的休息空間設置中,既要能保證大型公共活動有足夠的空間,同時也要提供個人交往的小尺度私密空間的布置,使得老人有選擇的余地。
2.4加強無障礙設計
老年人的生理機能逐步衰退,改善人行步道,對住宅小區內的步行道進行無障礙設計和路面防滑等細部修正措施,進行人車分行的建設,改善道路環境設施。供輪椅通行的坡道應設計成直線型、直角型或折返型,不易設計弧型。
2.5增大觀賞空間
老年人在茶余飯后閑暇之際常常到戶外曬太陽、呼吸新鮮的空氣。園林植物的選擇應避免使用帶刺或者根莖容易露出地面的植物;應選擇易于管理、少蟲害、無毒的優良樹種作為骨干樹種;根據場地的性質選擇喬灌草的搭配,形成良好的活動及休息環境;多選擇芳香型的植物,給老年人嗅覺上的刺激,同時招引蝶類或者鳥類,讓綠地空間充滿活力與生機。
3結語
通過本次調研活動,我們深知作為未來的建筑設計工作者,在談及“適老”須先“知老”,只有設計者深入了解老年人的生活特征和空間需求,從老年人視角出發,考慮老年人的需要,才能提升適合宜居的住宅區。老年人作為小區內戶外活動場地的主要適用人群,不應該被忽視。通過對適老性設計的認知,希望創造一個讓老年人滿意的戶外活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