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50:4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老年患者的生活護理,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高血壓;護理干預;生活質量
高血壓是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常見于老年人[1]。若患者長期處于高血壓狀態下,容易引發腦卒中、心肌梗死、腎功能衰竭等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高血壓患者需要長時間服藥,因此不僅要重視對患者的治療,還需要做好患者的護理干預工作,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為了分析對高血壓患者實施護理干預對的臨床價值,我院對66例老年高血壓患者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本院于2012年6月~2014年12月收治老年高血壓患者66例。根據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33例。研究組:男20例,女13例,年齡60~82歲,平均為(68.6±7.3)歲;病程2~15年,平均(8.2±1.6)年。對照組:男18例,女15例,年齡61~84歲,平均為(69.3±7.2)歲;病程1~16年,平均(8.3±1.8)年。兩組的性別、年齡等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如用藥指導、飲食指導、運動干預等。研究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護理干預,具體如下。
1.2.1健康宣教 因高血壓患者需長期服藥,藥物的不良反應容易影響患者服藥依從性。因此,需要定期展開高血壓知識講座,并在護理工作中詳細告知患者關于高血壓的病因、危害性、治療方法、治療效果、治療可能引起的不良反應及自我測量血壓等知識,以增加患者對高血壓的了解,從而提高患者服藥的依從性,有利于患者血壓水平的控制。
1.2.2心理護理 護理人員應加強和患者及其家屬的交流,以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況,以便根據患者的心理狀況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如對于抑郁、焦慮患者,應鼓勵患者家屬積極參與到護理工作中,多陪護和鼓勵患者,以使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支持,有利于消除各種負面情緒;如對于絕望的患者,除了強化健康教育外,還需多向患者列舉部分成功治療的患者,以樹立患者的治療信心,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療。
1.2.3建立健康檔案 護理人員應幫助患者建立好健康檔案,記錄患者的個人資料、用藥情況、高血壓水平變化情況等,以便于患者病情的隨訪跟蹤治療。同時,還要告知患者必須定期進行血壓的測量與登記。另外,健康檔案還必須詳細記錄患者的用藥情況及不良反應情況及其他病史等,以便指導患者的臨床用藥。
1.3觀察指標 觀察與對比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血壓的變化,并對比兩組患者干預后的生活質量評分。其中,生活質量評分采用CQOLI-74評分表進行。
1.4統計學分析 用SPSS 22.0軟件統計,計量資料用t檢驗,用(x±s)標準差表示,以P
2結果
2.1血壓水平變化 干預后,研究組的收縮壓、舒張壓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
2.2生活質量評分 干預后,研究組的軀體能力、心理功能、社會能力、物質生活狀態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高血壓是一種多發于老年人,以動脈壓升高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該病早期無明顯癥狀,隨著病情的進展,容易引發心臟病、中風、腎功能衰竭等并發癥,嚴重影響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由于高血壓患者需要長時間服藥,對患者血壓的控制除了重視治療策略外,還應做好患者的臨床護理干預,以更好降低、控制患者的血壓水平。
護理干預是一種以科學理論為基礎,在護理診斷指導下,根據事先預訂的方案進行的一系列護理活動,護理干預期間護理人員必須做到耐心、細致、不厭其煩地加以指導。本研究中,研究組干預后的收縮壓、舒張壓分別為(132.50±6.83)mmHg、(83.25±4.10)mmHg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41.30±7.53)mmHg、(92.38±5.68)mmHg,表明護理干預有利于降低與控制老年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水平。本研究結果還表明研究組的軀體能力、心理功能、社會能力、物質生活狀態等多項生活質量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表明護理干預能有效改善高血壓患者的生活質量。主要是由于對老年高血壓患者實施健康宣教,能有效增加患者對高血壓及治療知識的了解;心理護理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壓力,使患者更好的配合治療;而建立健康檔案,有利于指導患者的臨床用藥,從而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服藥依從性,能更好的降低與控制患者的血壓水平。
綜上所述,對老年高血壓患者實施護理干預,能有效控制與降低患者血壓水平,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謝建秀,陳水瓊,葉翠華,等.社區護理干預對老年高血壓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分析[J].當代醫學,2013,27(9):119-120.
[2]姚翠華.護理干預對提高住院老年高血壓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外醫療,2013,30(27):153-154.
【關鍵詞】 心理護理干預; 急性牙髓炎; 咀嚼功能
中圖分類號 R473.7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5)4-0069-02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for Pouring the Quality of Life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Acute Pulpitis/Gulinuer Heat Shaq,ZHANG Li.//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5,13(4):69-70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on life quality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acute pulpitis,evaluate the effect of intervention.Method: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1 to December 2013,162 cases of acute pulpitis in elderly patients as the observation object,an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n=81) and the control group(n=81).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implemented perioperative routine care,the observation group patients were given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basis of this,compared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wo groups.Result: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masticatory function,psychological function,social function and material lif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improved significantly(P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Acute pulpitis; Masticatory func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Urumqi Stomatology Hospital,Urumqi 830002,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5.04.034
急性牙髓炎可引起劇烈疼痛,在牙髓疾病中發病率最高,主要臨床表現為自發性疼痛,在夜間疼痛癥狀會進一步加重[1]。若遇到冷、熱刺激,疼痛感會讓人難以承受。服用止痛藥僅能維持一段時間,患者來筆者所在醫院求診過程中基本主訴為疼痛難忍,且伴有高度緊張情緒,尤其是老年患者[2-3]。為緩解患者恐懼緊張心理,臨床診斷和治療過程中筆者所在醫院不斷強化心理護理干預,指導患者如何配合醫師治療,取得良好效果。為進一步探討心理護理干預對老年急性牙髓炎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本文選擇162例老年患者作為觀察對象進行研究,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6月-2013年12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162例急性牙髓炎住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98例,女64例,年齡61~87歲,平均(69.3±4.9)歲。治療前,所有患者全部接受病史檢查和實驗室檢查,并進行常規體檢,將口腔惡性腫瘤者和其他全身性惡性疾病患者排除。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81例)和對照組(81例)。觀察組男42例,女39例,年齡62~87歲。對照組男48例,女33例,年齡61~85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職業、文化程度、病因、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兩組患者確診后,均執行開髓手術進行治療,并在圍術期開展常規護理方法。在此基礎上給予觀察組患者心理護理干預,主要內容包括:(1)術前護理。術前要對患者進行急性牙髓炎治療的方法和步驟,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并進行健康宣傳和教育,并做好精神安慰。闡明手術治療的必要性和目前先進治療手段。(2)術中護理。護理人員在手術過程中要盡量用親切輕松的語氣同患者交流,在執行相關操作時應注意保護患者,減少疼痛感。(3)術后護理。術后及時向患者傳達有利消息,及時復診,按時完成治療,并掌握治療后牙齒保健常識,提升預后效果[4-5]。
1.3 滿意程度判定標準
對患者采取問卷調查方式,將結果分為非常滿意、比較滿意、滿意和不滿意;總滿意率=(非常滿意例數+比較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 生活質量評價指標
通過問卷調查方式對兩組患者實施生活質量評估工作,評估內容主要包括:咀嚼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功能、物質生活,每項計分為1~5分,得分越高,證明其生活質量越高,心理狀態則使用焦慮量表實施評估。牙部疼痛、牙部疲勞兩項指標得分越低,證明效果越好。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5.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生活質量變化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咀嚼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生活方面均有顯著提升(P
2.2 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總滿意率為91.4%,明顯高于對照組患的69.1%,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程度對比 例(%)
組別 非常滿意 比較滿意 滿意 不滿意 總滿意
觀察組(n=81) 31(38.3) 26(32.1) 18(22.2) 6(7.4) 75(92.6)
對照組(n=81) 18(22.2) 10(12.3) 28(34.6) 25(30.9) 56(69.1)
3 討論
急性牙髓炎產生的劇烈疼痛給老年患者正常生活帶來嚴重影響[6-7]。心理護理干預是指根據老年患者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確定護理目標和模式。我院老年急性牙髓炎患者年齡偏大,疼痛難忍,護理人員應根據服務對象特征和需求,結合臨床實際,逐漸規范心理護理服務方法[8-10]。根據多年護理經驗,心理護理干預應做好以下幾點工作:(1)牙髓炎健康教育。在開展治療前,護理人員要針對急性牙髓炎臨床特征對患者實施健康教育,將疾病病因、治療方法、預后注意事項等情況詳細告知患者,并尊重患者和家屬心理訴求[11-12]。(2)心理輔導。老年患者情緒易出現波動、心理壓力較大,醫護人員要及時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降低患者心理負擔和負面情緒,使患者積極樂觀面對疾病,并主動配合治療。護理人員應對患者進行語言安慰,并表示同情和理解。相關資料顯示,心理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措施能夠有效減少患者牙齒疼痛感知,并主動配合醫師治療[13-14]。(3)良好護患交流。在與患者交流談心時,可相應列舉治療成功案例,增加患者治療信心,減少恐懼心理。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開展心理護理干預,以護理心理學作為理論支持,可調整患者心理狀態,實現護理目標[15]。通過有效的心理護理干預,可及時排除患者潛在不良心理,為手術順利開展奠定基礎,進而減少手術風險性。本研究結果顯示,心理護理可全面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在急性牙髓炎老年患者臨床護理中具有較高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趙銥民,陳吉華.老年患者咀嚼器官的生理特點//趙銥民.口腔修復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296-298.
[2]姚樹橋,孫學禮.心理發展與心理健康//姚樹橋.醫學心理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42-54.
[3]段桂林.不同方法在急性牙髓炎治療過程中控制疼痛的效果觀察[J].中外醫療,2013,32(4):34.
[4]張璐璐.心理護理對老年急性牙髓炎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17):4109-4110.
[5]佟小輝,季麗彬.老年人磨牙一次性根管治療的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3,8(8):101-102.
[6]藍偉紅,肖悅.成人牙髓炎患者的心理護理[J].現代臨床醫學生物工程學雜志,2012,10 (12):140-141.
[7]劉敏.心理護理干預對口腔科老年潔牙患者術前焦慮的影響[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4,12(6):125.
[8]錢靚,季彤,柳正明,等.伴牙科焦慮癥的心血管病患者阿替卡因麻醉拔牙的臨床觀察[J].口腔醫學,2014,34(2):118-120.
[9]孫俊毅,茍建重,宋健玲,等.老年牙周病患者的心理特點及對策[J].中國倫理醫學,2012,6(1):118-119.
[10]趙海燕.心理疏導對老年口腔修復患者焦慮情緒影響的研究[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1,11(4):470.
[11]謝桂英.局麻藥在治療老年人急性牙髓炎中的應用觀察[J].實用醫技雜志,2008,15(24):3171.
[12]鄒群.口腔局麻藥的臨床應用現狀[J].天津藥學,2008,20(1):50-52.
[13]任延平,黃若文,高路,等.老年高血壓患者合并抑郁狀態與性別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0,13(21):2310-2312.
[14]龍世明,毛峻武.根管超聲預備和手動預備老年人磨牙根管的臨床對比[J].醫藥前沿,2012,10(2):114-115.
【中圖分類號】R47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號】1005-0019(2018)04--01
老年高血壓患者采取藥物治療同時輔以護理干預對疾病控制、生活質量的提升有積極價值。相較于一般性護理,采取社區護理干預能有效提升老年高血壓患者的護理效果[1],本文就此問題進行研究分析。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4月~2017年6月間收治的60例老年高血壓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患者均符合疾病診斷標準,且對本次研究內容知情同意。排除合并有嚴重肝腎功能障礙的患者。遵循隨機原則將60例老年高血壓患者均等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兩組。對照組30例患者中男、女比例為17:13,最低年齡為62歲,最高年齡為81歲,年齡均值為(71.23±3.21)歲,病程時間在6年~15年之間,均值為(8.54±2.17)年;觀察組30例患者中男、女比例為18:12,最低年齡為61歲,最高年齡為83歲,年齡均值為(71.45±3.19)歲,病程時間在6年~16年之間,均值為(8.57±2.14)年。兩組老年高血壓患者的一般資料數據經統計、對比可知無顯著差異(P>0.05)。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本組患者采取一般護理,即提供一般的藥物指導、飲食指導等方面的護理服務。
觀察組:本組患者則在一般護理基礎上行社區護理干預,具體護理內容如下:(1)建檔、評估。為老年高血壓患者建立健康檔案,詳細記錄患者的疾病相關情況,根患者具體情況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方案。(2)健康宣教。通過向患者發放疾病知識宣傳資料、定期開展疾病相關知識講座、一對一針對性知識宣教等方式提高患者對于高血壓疾病的認知,宣教內容包括該疾病的病因、疾病癥狀、危害、治療方式、控制管理等。定期進行家庭隨訪,并于隨訪時強化對患者的健康宣教。(3)心理疏導。部分老年患者易由于情緒激動導致血壓升高,且長期治療亦加重了患者的心理壓力。因此,為避免患者因不良情緒導致出現血壓升高情況,需定期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溝通交流,疏導患者的心情,使患者及其家屬能夠以平和心態面對疾病,并積極配合臨床治療工作。(4)日常生活護理。指導患者合理飲食,應低鹽、低膽固醇、低脂、高鈣、高纖維素飲食,同時根據自身情況適當運動。若出現不適情況,需及時就醫,并定期復診。
1.3 評價指標 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量表(GQOLI-74)評估兩組老年高血壓患者的生活質量,評估內容有軀體功能、社會領域、心理領域、物質生活狀態,各指標總分為100分,患者評分越高則生活質量越好。同時,記錄兩組老年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情況(收縮壓、舒張壓)。并采取問卷形式評估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問卷為百分制,評分高則滿意度高。
1.4 數據處理
采用SPSS20.0軟件統計分析本文數據結果,血壓值、評分值均為計量資料,以()形式表示,組間對比行t檢驗。p
2 結果
2.1 生活質量對比
對比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各指標評分可知,觀察組老年高血壓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心理領域、社會領域、軀體功能、物質生活狀態)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
2.2 血壓及護理滿意度對比
比較兩組患者血壓及滿意度可知,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30例老年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收縮壓、舒張壓)顯著更低,且護理滿意度分值顯著更高,P
3 討論
高血壓疾病為臨床常見心血管疾病,而隨著人口老齡化及生活方式變化,臨床老年高血壓疾病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2]。該疾病的發病原因有作息不合理、飲食不規律等,因此在對老年高血壓患者進行藥物治療同時,需注重對患者的護理,從而保證疾病有效控制[3]。
與一般護理相比,對老年高血壓患者采取社區護理干預能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及護理滿意度,更為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壓情況[4]。社區護理在一般護理措施基礎上,為高血壓患者建檔,定期記錄患者的疾病變化,同時通過積極采取健康宣教、日常生活護理、心理疏導等措施,強化患者的疾病認知同時提升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 個性化護理;老年高血壓;生活質量;影響;探究
DOI:10.14163/ki.11-5547/r.2015.32.180
個性化護理是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和不同需求制定的不同護理計劃, 強調的是一種以人為本的人性化護理模式[1]。本次研究隨機選擇2014年3月~2015年3月本院接收的100例老年高血壓患者, 通過對其臨床資料進行綜合性分析, 旨在為個性化護理對老年高血壓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和適用提供一些思路,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3月~2015年3月本院接收的100例老年高血壓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 將所有研究對象分為干預組及對照組, 各50例。干預組中男28例, 女22例;最小年齡61歲, 最大79歲, 平均年齡(66.3±5.3)歲。對照組中男29例, 女21例;最小年齡62歲, 最大81歲, 平均年齡(66.1±4.9)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接受臨床一般護理干預。干預組接受個性化護理干預, 主要包括:①個性化基礎護理:結合患者及其家屬認知程度, 向其介紹高血壓的相關知識, 大多數老年患者易引發煩躁以及不安等負面情緒, 護理人員應當對患者心理實時轉變規律進行個性分析, 與老年患者進行疏導溝通, 消散患者負面情緒。②個性化環境護理:根據老年患者個性化需求, 對病房展開全面清潔, 確保室內通風良好、穩定適宜, 為老年高血壓患者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③個性化飲食以及運動護理:鑒于老年患者機體臟器功能逐漸衰退, 護理人員要指導患者多進食蔬菜、水果及豆制品, 確保鉀鈣微量元素的攝入。同時, 要指導患者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開展運動, 比如散步、打太極等。
1. 3 觀察指標[2] 兩組患者接受不同護理干預后, 經回顧性分析處理, 按照醫院老年患者高血壓相關規范準則設計調查表, 比較兩組生活質量改善情況及護理滿意度。將一系列所獲取的臨床指標明確收入調查表內, 結合電子計算機開展統計學處理工作。生活質量通過健康測量表(SF-36)進行評價, 分別包括患者生理功能、精神健康以及總體健康等方面。護理滿意度通過醫院制定的問卷[3]測驗方式收集, 測驗內容分別有醫護人員服務水平、醫護人員態度等評分。總評分為100分, 結合評分由高至低劃分成非常滿意(>90分)、一般滿意(60~89分)、不滿意(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干預組在護理干預前的生活質量評分為(65.1±6.5)分, 護理干預后為(69.1±6.1)分;對照組在護理干預前的生活質量評分為(65.3±6.4)分, 護理干預后為(82.3±5.3)分。護理干預后, 干預組的生活質量評分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 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 干預組護理滿意度為98.0%優于對照組的8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小結
伴隨著護理模式的發展, 個性化護理在臨床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本次研究結果認為, 個性化護理應用于老年高血壓患者, 經結合患者及其家屬認知程度, 為深入開展個性化護理奠定基礎;通過個性化基礎護理, 消除患者負面情緒, 促進患者積極配合護理治療;通過個性化環境護理, 為患者營造舒適的治療環境;通過個性化飲食、運動護理, 改善患者飲食習慣, 促進患者生活規律合理化, 達到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的目的[4]。
總之, 個性化護理干預應用于老年高血壓患者護理效果滿意, 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 提升生活質量, 具備臨床推廣應用意義。
參考文獻
[1] 謝建秀, 陳水瓊, 葉翠華, 等. 社區護理干預對老年高血壓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分析.當代醫學, 2013, 19(9):119-120.
[2] 唐翠英, 何方玲, 廖春梅, 等. 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對改善高血壓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觀察.吉林醫學, 2013, 20(34):4179-4180.
[3] 陳小娟, 李惠華, 李思靜. 優質護理對老年高血壓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3, 8(32):1756-1757.
關鍵詞:社區;康復護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生活質量
慢阻肺又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臨床診斷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慢性疾病,易復發且久治不愈[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殘率和死亡率皆較高,近些年來,該病癥發病率逐年上升。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55歲以上年齡群體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發病率已經上升至8%~12%[2-3]。本文旨在探討社區康復護理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回顧性分析轄區社區22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康復護理資料,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轄區社區22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16例,女性6例,年齡58~84歲,平均年齡(72.62±5.67)歲。其中,2例患者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心病。上述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COPD診治標準,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嚴重患者,已經剔除溝通交流障礙者。依循隨機平均分配原則將上述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1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顯著區別,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①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康復護理;②觀察組提供常規康復護理服務,同時進行康復教育指導。主要內容包含:①向患者詳細介紹疾病的引發因素,普及疾病的治療知識,建立互信關系;②勸誡患者戒煙,防止病情惡化;③囑咐患者多進食清熱解毒、潤肺化痰的食物,減少辛辣、油膩食物的食用,多補充蛋白質和糖類,日常多食水果;④指導患者進行縮唇呼吸和腹式呼吸操練習,2次/d;⑤合理用藥指導,每日進行長達8h的家庭氧療。
1.3療效判定 ①心理狀況:采用SAS焦慮自評量表和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評定;②生活能力:0級為無氣短臨床癥狀,身體機能正常。1級指患者勞動易出現氣短癥狀;2級指患者在運動量稍大易出現氣短。3級為日常散步便有氣短;4級為日常穿衣、講話等都會出現氣短,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5級為患者穩坐不動時也會出現氣短,已經難以平臥休眠。以0-1級為治療有效。
1.4統計學方法 對上述兩組患者各項記錄數據進行分類和匯總處理,采取統計學軟件SPSS22.0對上述匯總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用(x±s)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對比以P
3 討論
社區康復護理是提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質量的有效方式之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屬于一種遷移不愈,易復發的慢性疾病,臨床診療中,發現患者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時,患者病情一般難以根治,治療也較為困難[4]。現階段,醫學界還沒有發現一種可以有效控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下降且改變其病情發展趨勢的藥物[5]。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世界上每年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死亡的人數已經上升第6位,而于10年之后,其致死率可能會躍至第3位[6]。隨著當前我國該類病癥老年患者逐年增多,老齡人群體的生活情況和心理狀態堪憂。
本次研究過程中,將患者隨機平均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應用常規康復護理方法,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之上應用康復教育指導辦法,對患者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加以修正,同時改善患者心理狀態,輔助用藥,以此方式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和預防病情繼續發展。經護理后,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態和生活能力改善程度不一,對比差異,P
綜上所述,常規康復護理加康復教育指導方式有助于延緩社區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疾病復發時間,減輕老年患者心理壓力,增強其生活能力,保障其生活質量,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病情控制方式,有臨床推廣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李啟芬.社區康復護理對老年慢阻肺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24):85.
[2]趙鳳玲.老年慢阻肺患者社區康復護理[J].中國醫藥指南,2009,7(24):244-245.
[3]劉暢君,盛芳,劉漫時,等.護理干預對老年慢阻肺患者心理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22):115-116.
[4]王艷.慢阻肺的護理新進展[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2,6(11):54-55.
【關鍵詞】肺心病;老年患者;護理干預;生活質量;睡眠質量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6-3718-02
肺源性心臟病(簡稱肺心病)是一種由多種病因所致肺動脈高壓,引起右心室發生繼發性肥大而導致心力衰竭及相關癥狀的心臟疾病。肺心病多見于老年人群,具有病程長、易反復發作及并發癥多等,容易導致患者焦慮、緊張以及恐懼等不良情緒[1]。此外,由于肺心病常存在心悸、胸悶、咳嗽以及氣急等不適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睡眠及生活質量。我院對老年肺心病患者實施系統護理干預,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睡眠以及生活質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住院老年肺心病患者68例,其中,男32例,女36例,年齡60-74歲,平均為(66.2±4.1)歲。均符合肺心病的臨床診斷標準,均具有睡眠障礙,除外運動障礙、精神障礙、存在腦血管意外、合并原發性心肌病、冠心病、先天性心臟病以及風濕性心臟病患者。患者均自愿并知情,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4例,兩組年齡及性別等均無明顯差異(P>0.05)。
1.2 方法
兩組入院后均接受肺心病常規治療方案,包括解痙、止咳、抗炎及平喘等。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系統護理干預:(1)基礎護理:主動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醫院及病房環境、相關規章制度、主治醫生及責任護士等。維持病房整潔、光線充足、空氣流通、溫濕度適宜,為患者營造溫馨舒適的住院環境,消除其陌生感以及緊張感。(2)心理護理:積極與患者溝通交流,鼓勵并耐心傾聽其主訴,觀察其神情、語言動作以及精神狀態等行為反應,充分評估其心理狀態,并根據患者的個性特點及心理狀態等,在家屬配合下予以患者針對性心理護理干預,消除其不良情緒,從而更好地配合治療和護理。(3)病情監護:密切監測患者的心電圖、呼吸以及血氧飽和度等變化,確保治療期間患者的循環功能穩定、呼吸道通暢。協助患者取半坐位或者端坐位,后背以及雙臂部位予以放松墊軟枕,以減輕由于不適所致疲勞感。加強口腔護理,適當增加飲水量,予以霧化吸入,定時協助患者更換以及拍背等促進排痰。鼓勵患者戒煙酒,以利于病情康復。(4)睡眠護理:囑患者睡前勿飽餐、喝咖啡及飲濃茶等,可喝一杯牛奶并以溫水泡腳等,有利于睡眠。采用音樂療法以及松弛療法等,可降低大腦警醒水平,最大限度地避免從事影響睡眠的行為,使患者養成規律的睡眠習慣,從而提高睡眠質量。對于嚴重失眠者,可酌情應用催眠藥物以協助其入睡,并密切觀察患者的用藥反應。盡量減少夜間不必要的診療措施,以免干擾患者的睡眠。(5)飲食干預:予以高蛋白、高熱量、富含維生素且易于消化的飲食,合理搭配食物,多食新鮮蔬果,維持患者的營養攝入充足。對于心力衰竭者,忌食高膽固醇及飽和脂肪酸食物,以免增加心臟負擔而加重疾病危險性。(6)呼吸功能康復訓練:根據患者的病情,制定體力鍛煉及肺康復呼吸訓練計劃,指導其正確腹式呼吸、縮唇呼吸以及咳嗽等,促進肺功能儲備的康復。
1.3 觀察指標
應用匹茨堡睡眠指數量表(PSQI)評價患者的睡眠質量,包括睡眠質量、催眠藥物、入睡時間、睡眠效率、睡眠時間、睡眠障礙以及日間功能障礙7項,每項3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質量越差。應用生活質量量表評價患者的生活質量,包括日常生活能力13題、抑郁因子8題、社會活動因子7題和焦慮因子7題,每題得分1-4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差。
1.4 統計學分析
3 討論
肺心病是一種由肺動脈血管、肺組織或者胸廓慢性病變所致肺組織結構功能異常,引起肺循環阻力升高而引起的繼發性心臟疾病,原發病多見肺氣腫以及慢性支氣管炎等。臨床研究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肺心病的發病率呈升高趨勢。老年肺心病患者由于免疫力低下、合并基礎疾病等,病程長、病情反復,長期住院、治療容易加重患者的心理壓力,加之疾病困擾等,嚴重影響其睡眠以及生活質量[2]。故對于老年肺心病患者,在住院期間除各項診療措施外,合理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對于改善治療效果以及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臨床研究表明,睡眠質量與機體免疫功能具有緊密關系,睡眠不足將導致機體抵抗力降低,從而影響病情康復[3]。老年患者由于睡眠周期較短、睡眠較淺,容易驚醒,受疾病因素、心理因素、環境因素、社會因素以及不良生活習慣等的影響,患者的睡眠質量較差。此外,由于本病病程較長,需要長期治療,患者容易產生焦慮、緊張、恐懼甚至是悲觀絕望等情緒,影響康復效果及生活質量[4]。因此,從疾病、生理、心理、環境及患者的生活習慣等方面實施系統化護理干預非常必要。通過強化基礎護理、營造良好的住院環境,可為患者創造良好的治療和睡眠環境;強化病情監護以及呼吸功能康復訓練,能夠全面監控病情變化,及時治療,改善病理生理不適癥狀;強化睡眠以及飲食行為干預,能夠協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睡眠以及生活行為習慣,有利于病情康復、睡眠及生活質量的提高;合理有效的心理干預能夠緩解或者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積極配合治療,改善臨床預后以及生活質量[3,4]。本研究結果顯示,通過上述系統護理干預后,觀察組的睡眠質量評分較對照組顯著降低,此外,焦慮、抑郁、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社會活動能力等生活質量因子評分也較對照組顯著降低。認為護理干預能夠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以及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對老年肺心病患者實施系統護理干預能夠改善患者的睡眠以及生活質量,促進病情康復,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安國花,劉長福.護理干預對肺心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 19):21-22.
[2] 劉艷麗.護理干預對老年肺心病患者不良心理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J].河北醫藥,2013,35 (1):157-158.
【關鍵詞】老年高血壓;優質護理;生活質量
隨著年齡升高,身體機能逐漸呈現下降趨勢,從而易發心血管患病、老年癡呆等常見疾病,高血壓便是誘發各類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其發病率和由其引發的并發癥極高,嚴重威脅著老年人的健康[1]。老年高血壓臨床是指超過60歲的老年患者不同時間連續3次檢測出高血壓癥狀,一般與患者自身生活習慣、環境和遺傳等相關。本文在常規護理治療基礎上對患者進行優質護理干預,取得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以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期間于我院治療的68例老年高血壓患者為研究對象,全部患者均為60歲以上,經不同時間檢測,連續3次中有2次檢測結果收縮壓大于160mmHg或舒張壓大于90mmHg,已經排除假性高血壓和繼發性高血壓患者。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4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4例;年齡60-77歲,平均年齡(68.8±7.6)歲;高血壓病程3-22年,平均病程(10.8±4.6)年;其中合并冠心病15例,慢性支氣管炎8例,糖尿病7例,腦梗死6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3例;年齡60-78歲,平均年齡(69.3±8.1)歲;高血壓病程2-24年,平均病程(11.4±5.2)年;其中合并冠心病16例,慢性支氣管炎9例,糖尿病6例,腦梗死7例。對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性別比及合并疾病等方面綜合對比,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方法對照組患者按常規方法進行治療并護理,根據患者具體情況給予藥物控制血壓,并對身體其他并發疾病進行治療,同時配合常規護理工作,包括告知患者日常注意事項,戒煙酒和咖啡等有刺激功能的飲料,囑咐患者按時用藥并檢測血壓,適當運動并保持良好心態等。觀察組患者于對照組基礎上進行優質護理干預,包括進行健康教育、加強飲食指導、做好心理支持和出院指導。
1.3療效觀察護理治療6個月后,觀察統計兩組患者臨床護理治療效果;并采取WHO生存質量簡表(WHOQOL-BREF)對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分[2],統計患者生活質量良好率。護理效果:患者能夠合理飲食,堅持合理鍛煉,并遵從醫囑進行用藥和檢測,生活樂觀積極,血壓得到控制,評定為顯效;患者部分做到上述行為,血壓檢測明顯好轉,評定為有效;患者不能遵循上述行為,臨床癥狀無改善或惡化,評定為無效。
1.4統計學方法所得數據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
2結果
兩組患者護理效果及生活質量情況統計,見表1。觀察組患者有效率達85.3%,生活質量良好率為64.7%,明顯優于對照組61.8%和41.2%,均具有統計學差異(P
3討論
本文采取優質護理方式對老年高血壓患者進行護理治療,患者臨床效果和生活質量比常規護理治療得到顯著提高。具體護理方法包括:①進行健康教育。對患者進行高血壓病因、危害和治療等方面的健康知識教育,以及日常行為系統指導、用藥指導和合理運動指導。②加強飲食指導。為患者普及飲食對于血壓調節的重要性,結合患者具體情況,為其制訂合理的飲食控制方案和目標。③做好心理支持。高血壓是一個長期治療的疾病,并且常伴隨合并癥的發生,患者容易出現負面情緒。有必要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以良好的心態面對,有利于血壓控制和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3]。④做好出院指導。讓患者遵醫囑用藥,按時檢測血壓,并堅持控制飲食和運動,保持良好的心態,并做好電話隨訪和指導。
本文研究證實,對老年高血壓患者在常規護理治療基礎上進行優質護理干預,能夠增強患者治療遵從性,有效改善臨床癥狀,有利于提高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1,39(7):579-616.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09年3月-2010年6月對余杭區余杭鎮社區1106名60歲以上老年人進行糖尿病知識問卷調查,選擇符合WHO診斷標準并愿意接受護理指導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病程均>1年)為研究對象,年齡最小60歲,最大79歲;男38例,女22例;年齡60~73歲;空腹血糖(9.38±3.56)mmol/L,餐后2h血糖(13.48±5.67)mmol/L;被研究對象的職業:干部33例,職工10例,農民7例,其他10例;文化程度:大專以上24例,高中、中專19例,初中、技校7例,小學7例,文盲3例。
1.2方法
1.2.1護理干預形式:(1)社區健康宣教、掛圖糖尿病知識講座;(2)門診咨詢,發放健康手冊;(3)上門進行個體針對性疾病治療、飲食、運動、藥物、自我監測、并發癥的防治、足部護理、心理衛生指導,每個患者每月訪視1次,重點病人每周訪視1次;(4)定期進行健康檢查,每半年1次。
1.2.2護理干預效果評價
1.2.2.1評價時間:對接受護理干預的患者分別于干預前(2009年3月)、干預后(2010年6月)以相同知識問卷測試、評分,評價護理干預的效果。
1.2.2.2評價內容及方法:(1)糖尿病知識水平測試。采用康奈爾醫學指數(Cornell medical index,CMI)健康問卷設計的糖尿病知識問卷,包括糖尿病基本知識、糖尿病危害、檢查治療、自我監測和自我護理知識共12題,評分為3級:回答正確l分、部分正確0.5分、不正確0分,滿分12分。(2)自我管理能力評價。觀察記錄患者接受護理干預前后自我監測血糖,進行自我足部檢查護理情況。(3)記錄血糖。記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空腹、餐后2h血糖水平、體質量變化。(4)調查患者接受護理干預前后生活滿意度變化。生活滿意度主要指對目前生活的滿意程度,分為滿意、一般、不滿意、很不滿意4個級別,將滿意與較滿意視為對生活滿意。
1.3統計學方法: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
2結果
2.160例糖尿病患者接受護理干預前后糖尿病知識評分、血糖、體質量見表1
從表1可見:60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知識評分護理干預后高于護理干預前,護理干預后血糖、體質量比護理干預前下降。
2.260例糖尿病患者護理干預前后自我監測血糖、足部檢查、護理情況比較見表2
表260例糖尿病患者護理干預前后自我監測血糖、
從表2可見:糖尿病患者護理干預后自我監測血糖、足部檢查、護理情況優于護理干預前。
2.360例糖尿病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生活滿意度見表3
表360例糖尿病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生活滿意度比較(例、%)
從表3可見:60例糖尿病患者對生活的滿意度干預后較干預前有顯著提高。
3討論
糖尿病是一種終身性疾病,患者需要在復雜的社會生活中長期堅持治療。現代糖尿病綜合治療包括:教育、飲食控制、運動療法、降糖藥物及自我監測5項內容,可見“糖尿病護理指導”已成為糖尿病治療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社康中心集“教育、咨詢、監測、治療、個體指導”相結合的社區糖尿病護理干預,患者學習和掌握了糖尿病知識、認識糖尿病危害、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改善代謝控制,培養了患者合理的飲食、運動習慣及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表1顯示社區老年糖尿病患者接受護理干預前后,自我管理能力有顯著性差異,表2干預前后主動自我監測血糖的人數由5%增加到41.67%,主動進行足部自我檢查、自我護理人數由3.33%增加到83.33%,可見護理干預后自我管理意識和能力較前明顯提高(P
社區護理干預能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延緩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的生理領域的生活質量。然而影響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提高患者各個領域的生活質量、促進疾病康復是一個系統工程。除了通過社區護理干預,獲取糖尿病飲食、運動、用藥、心理和血糖監測相關知識,患者的收入水平、有無并發癥和家庭支持系統能否有效參與都將影響患者的心理領域、社會關系和環境領域的生活質量。因此對于糖尿病的患者,一方面需要繼續加強社區護士對其心理和行為的健康教育,使患者正確認識糖尿病,養成有益健康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需要社會進一步完善醫療保障體系提供系統的醫療服務和家庭支持系統的有效參與,促進患者軀體疾病的康復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最終全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來自惠農區新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間接診的80例,其中男性為44例,女性為36例;年齡范圍為60歲至78歲,平均年齡為(67.3±9.4)歲;病程時長為2-17年,平均病程為(11.5±2.8)歲;其中合并有糖尿病者35例,合并有冠心病者為28例。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兩組患者在基本的年齡、性別和病情情況上沒有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基礎護理,觀察組采用針對性的護理干預,觀察組護理如下:
1.2.1 心理護理
首先針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讓患者可以認可醫護人員的治療,給予更多的寬慰以及及時的問題解答,護理工作要具有親和力,讓患者能夠與護理人員有親近感,同時針對患者的心理情況進行有效的安撫,樹立其治療疾病的信心,提升治療的配合度。具體的心理安撫要根據患者的心理狀況了解,性格解剖、年齡、性別和家庭情況多種因素進行綜合性針對性干預,耐心細致的給予患者必要的治療過程的講解,讓患者對治療的科學有效性有足夠的信心,對其不安的情緒進行有效的安撫。同時要做好家屬的心理溝通工作,讓患者在生活上給予患者更多的照顧,避免患者不良情緒給家屬帶來的心理負擔,鼓勵家屬給患者更多治療的積極性支持,讓家屬意識到治療配合的重要性,讓家屬與患者有較好的家庭互動[1]。
1.2.2 健康教育
讓患者在飲食上做好一定節制控制,對于脂肪和鹽分攝入要做控制,控制好體重,避免體重超標,做煙酒的控制,最好戒除。多食用富有纖維、維生素的食物,如新鮮的蔬菜瓜果、魚類等,同時在運動鍛煉上做適當的配合,運動鍛煉要以個人身體情況、年齡等情況進行綜合性評估設計,最好聽從醫生的指導進行,鍛煉循序漸進,以個人可以承受為標準,不要超負荷運動。避免過度的劇烈運動或者疲累,保持正常規律性、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證身體素質處于較好的水平。在用藥上要讓患者意識到合理用藥的重要性,讓其正確使用藥物的劑量、服藥時間等,避免患者因為血壓穩定性而自行停藥,或者隨意的增減藥物,要讓患者每天或者每周做一次血壓檢測,一般在服藥前或者服藥后的L3-4h、睡前進行一次血壓檢測為最佳治療配合。告知其自行做自動血壓儀監測的方式,做好血壓情況記錄,定期的做復診,根據醫生的指導進行藥物種類或者劑量的增減,避免自行隨意的更換藥物。關于患者隨訪,通過每季度進行一次電話或者家訪、門診隨訪來進行隨訪進行。可以每季度組織一次健康講座,針對季節性問題或者對患者情況的了解來進行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告知藥物的合理使用、飲食運動和并發癥等疾病觀察等指導[2-3]。
1.3 評估觀察
觀察組兩組患者護理半年前后的生活質量評估情況差異,其內容包括生理情況、心理情況、社會功能情況、生活獨立性、生活積極性等,每項總分為20分,總分為100分。
1.4 統計學分析
將生活質量相關評估情況數據經由spss17.0統計學軟件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來檢驗,同時以p
2 結果
對患者整體生活質量影響評估以及血壓護理前后控制情況對比上,觀察組均優于對照組。具體情況如表1和表2所示。
6月收治的186例老年肺癌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93例。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治療組進行醫護一體化護理,記錄并評估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情況(心理功能、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和心理狀態情況(抑郁自評表、焦慮自評表),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護理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心理功能、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和心理狀態(抑郁自評表、焦慮自評表)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治療組生活質量和心理狀態改善程度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 一體化護理; 老年肺癌患者; 生活質量; 心理狀態; 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3.7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5)36-0091-03
肺癌是一種發生于肺部的惡性腫瘤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和生活質量。隨著各種致癌因素的增加,如吸煙人數增多、環境污染、電離輻射等,肺癌患者有不斷上升的趨勢,尤其是在發達國家更加明顯,我國的肺癌發病情況也不容樂觀,肺癌患者在我國癌癥患者中占很大的比例,有研究指出,十年后我國的肺癌比例將會攀升至世界前列[1-2]。目前臨床上還沒有根治肺癌的方法,主要以減少患者并發癥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為主。臨床常用的化療和放療對患者有很大的副作用,而醫護一體化護理能有效地預防并發癥的發生,能夠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3]。鑒于此,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186例老年肺癌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治療組給予醫護一體化護理,探討醫護一體化護理改善老年肺癌患者生活質量以及心理狀態的臨床效果,現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186例老年肺癌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93例。對照組中男58例,女35例,年齡64~82歲,平均(67.9±5.4)歲,經診斷,腺癌45例,鱗癌30例,腺鱗癌18例;治療組中男56例,女37例,年齡63~83歲,平均(68.2±5.6)歲,經診斷,腺癌47例,鱗癌29例,腺鱗癌17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癌癥分類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如進行日常基礎護理,實時監護患者的飲食、活動、休息、病情、疼痛等情況,做好病情知識的講解和宣教工作,耐心地回答患者提出的疑問。
1.2.2 治療組 治療組采用醫護一體化護理模式進行護理,具體內容包括:(1)環境護理。為患者提供干凈、整潔、舒適、安靜的休息環境,并經常保持通風,消除患者對陌生環境的恐懼感,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治療和恢復。(2)健康宣教。給患者進行健康宣教,普及關于疾病的相關知識,如發放知識普及手冊,播放知識普及視頻等,對患者提出的疑問,醫護人員給予耐心地解答。(3)心理護理。肺癌是一種發病率和死亡率均較高的疾病,因此,患者容易出現緊張、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嚴重者甚至出現自殺的現象,為有效地避免上述危險事件的發生,醫護人員應隨時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和心理安慰,消除不良情緒。必要時醫護人員可向患者講解一些抗癌成功的例子,使患者保持積極的心態,樹立面對疾病的自信心[4-5]。(4)增進交流。醫護人員應主動和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溝通交流,傾聽患者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切身地去感受患者的心理情緒,對其負性情緒及時地進行疏導和啟發,穩定患者的心理情緒。
1.3 觀察指標
評估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情況,包括心理功能、軀體功能和社會功能,分數越高,表明功能更完全。利用SDS評分評定護理前后患者抑郁心理狀態,項目共20個,分為4個等級,總分58分,43分以下表示情緒正常;利用SAS評分評定護理前后患者焦慮心理狀態,總分60分,高于50分則存在焦慮情緒,40~49分表示中度焦慮,30~39分表示輕度焦慮,低于29分表示無焦慮,情緒正常[6]。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情況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患者心理功能、軀體功能、社會功能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心理功能、軀體功能、社會功能評分均有所增加,而治療組增加的程度比對照組大,治療組生活質量改善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心理狀態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患者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和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SDS評分和SAS評分均有所下降,而治療組下降程度比對照組大,治療組心理狀態改善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肺癌是起源于支氣管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又稱作原發性支氣管肺癌。支氣管腺體或黏膜由于致癌因素容易產生病源細胞,病源細胞可進行血行播散或淋巴結轉移,從而引起肺癌疾病,其種類可分為兩種,一種為小細胞肺癌,另一種為非小細胞肺癌,臨床上以非小細胞肺癌較為常見[7]。右肺較左肺多見于肺癌的發生部位,其中肺部上葉多于下葉,肺部的主、細支氣管均可導致癌變的發生。肺癌患者的臨床表現多為低熱、咳嗽、胸悶、胸痛等癥狀,晚期肺癌患者出現潰瘍、疼痛、出血等嚴重癥狀,此外,由于患者體質的不同,臨床表現通常有所差異。
近50年來,在我國乃至全世界,肺癌的發病率顯著上升,已成為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癌癥之一,其中肺癌發病率躍居男性癌癥發病率的首位,同時近年來女性患肺癌的比例也有所增加,年齡在40歲以上為主要發病人群。引起肺癌的原因醫療界還尚未明確,有大量資料顯示,患者長期吸煙與肺發生病變有著密切的關系。有資料表明,大量長期吸煙的患者發生肺癌的幾率遠遠高于不吸煙的患者,大約為10~20倍,而吸煙史越長的患者,更容易患肺癌[8]。吸煙患者不僅影響了自己的健康,同樣也會影響到周圍的人群,被動吸煙的患者同樣會增加發生肺癌的幾率。此外,環境污染是引起肺癌的又一因素,如大氣污染、霧霾、煙塵等。目前臨床上治療肺癌的方法主要有化學治療、手術治療、靶向治療等,但都會引發各種并發癥,繼而影響治療效果,因此,為提高肺癌患者的生活質量,臨床護理的方式在治療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9]。
醫護一體化護理是一種由醫生、護士等人員組成并成立治療小組的新型護理模式,治療小組根據患者病情的不同將護士分為兩個級別,一級護理人員主要負責護理病情較輕、護理風險較低、護理技術難度較小的患者;二級護理人員主要負責護理病情較重、護理風險較高、護理技術難度較大的患者。一體化護理主要包括環境護理、健康宣教、心理護理、增進交流等方面,既可以了解患者內心真實的想法,穩定患者的心理情緒,又能增進醫生、護士和患者之間的感情,有利于病情的康復[10]。
筆者所在醫院此次采用醫護一體化護理的方式對肺癌患者進行治療,并記錄、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心理狀態,結果顯示,護理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和心理狀態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醫護一體化護理后,治療組生活質量和心理狀態改善程度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醫護一體化護理改善老年肺癌患者生活質量以及心理狀態臨床效果顯著,患者依從性好,有助于患者疾病的治療和恢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肖永紅,張翠敏,朱貴東.肺癌患者生存質量影響因素的通徑分析[J].中國衛生統計,2011,28(3):253-255.
[2]劉作琴.一體化護理模式對肺癌患者生活質量及心理狀態的影響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8(8):209-210.
[3]任春香.護理干預對肺癌患者生活質量及心理狀況的影響[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3,26(5):762.
[4]熊秋穎.QCC護理模式在改善肺癌化療患者生活質量中的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15):312-313.
[5]徐琪,鄭茂根,趙艾君,等.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對老年肺癌患者生存質量及情緒的影響[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32):3725-3726.
[6]陳小文.一體化護理模式對于卵巢癌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及心理狀態的影響分析[J].遼寧醫學院學報,2014,35(3):97-99.
[7]劉丹,白露,趙玉霞,等.247例手術切除的老年肺癌患者臨床病理特點分析[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4,24(18):62-64.
[8]劉紅麗,葉志華,彭玲霞,等.護理干預對肺癌吸煙患者戒煙的影響[J].護理管理雜志,2010,10(7):507-508.
[9]劇東博.護理干預對肺癌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傷殘醫學,2013,24(12):153-154.
【關鍵詞】 老年;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系統化護理干預; 肺功能; 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4)6-0089-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種不能完全可逆的氣流受限為特征的疾病,氣流受限進行性發展[1],是老年人的常見病,鐘南山等報道我國七省市40歲以上人群的COPD患病率為8.2%[2]。COPD已經嚴重影響到了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質量,然而,目前對COPD的管理狀況令人堪憂。護理干預目的是幫助COPD患者建立健康的行為,增強自我管理意識和能力,提高生活質量,改善肺功能,減輕家庭和社會負擔。本研究通過對老年COPD患者進行長達1年的系統護理干預,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9月-2012年9月在筆者所在醫院呼吸科接受治療的COPD患者90例,其中,男47例,女43例;年齡50~78歲,平均(65.72±11.40)歲。COPD的診斷其診斷均符合2002年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COPD診治指南標準[3]。排除合并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重度肺動脈高壓、影響運動的骨關節病、腫瘤、結核、學習認知能力障礙、精神疾病等。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的情況下參與本研究,且均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
1.2 方法
所有COPD患者接受系統化護理干預1年,專職培訓護士負責,定期門診和家庭隨訪;隨訪1年,每月1次。系統護理干預內容如下,(1)運動訓練及呼吸功能鍛煉:選擇適度的鍛煉方法和強度,循序漸進,逐漸達到要求的次數和時間,運動強度為從“有點累”到“累”負荷之間,運動量以不感到引起呼吸急促、心悸為準。同時訓練患者呼吸功能,包括縮唇呼吸和腹式呼吸、膈肌呼吸及呼吸操等。(2)營養指導:改變他們不合理的飲食習慣,將三大供熱營養素比例分配為碳水化合物50%左右,脂肪占30%~35%,蛋白質為15%。同時針對每個患者不同的飲食習慣,指導飲食搭配,忌生冷、過咸、油膩食物,鼓勵多吃蔬菜、水果,蛋白質以魚、蛋和奶類為主。使他們掌握少食多餐、進餐時細嚼慢咽、攝取適中能量的原則,避免高碳水化合物和過高熱卡攝入[4]。(3)健康教育:針對患者和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要包括疾病基礎知識、正確有效的體育鍛煉方式、有效的排痰方法、避免辛辣及過冷和過熱的食物、督促患者戒煙及限酒等[5]。使患者了解COPD的病理生理與臨床基礎知識,幫助患者培養起良好的疾病認知,提高患者堅持規范用藥與呼吸健康訓練的自覺性,掌握一般和某些特殊的治療方法如家庭氧療。(4)心理護理:尊重、關心、體貼和安慰患者,讓其學會自我調節,合理放松自己,調養心身,疏解壓力;鼓勵患者參與社交活動,促進信息分享和情感支持,以積極向上的心態面對生活;促進家庭成員對患者的理解和支持,減輕患者焦慮情緒,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
1.3 觀察指標
患者入組時和干預3個月結束時,分別監測兩組肺功能及生活質量。(1)肺功能。采用肺功能儀測定,測定患者第1秒用力呼氣量(FEV1)、第1秒用力呼氣量占肺活量比率(FEV1/FVC)、最大呼氣中段平均流速(MMEF)、呼氣峰值流速(PEF)。(2)生活質量。采用圣?喬治呼吸問卷(SGRQ)進行評估,分別測評呼吸癥狀(咳嗽、咳痰、氣喘發作等)、活動受限(爬坡、穿衣、家務等)和疾病影響(焦慮、痛苦、失望等)三部分,計算方法采用加權平均方法,經過處理得出最后分值,波動范圍是0~100分,分數越低代表生活質量水平越高。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非正態分布數據采取自然對數轉換。組內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老年COPD患者干預前后肺功能比較
與干預前比較,老年COPD患者干預后FEV1、FEV1/FVC、MMEF、PEF均明顯增高(P
表1 老年COPD患者干預前后肺功能比較
時間 FEV1(L) FEV1/FVC(%) MMEF(L/s) PEF(L/s)
干預前(n=90) 1.12±0.15 42.70±6.43 1.06±0.12 4.09±0.52
干預后(n=90) 1.58±0.27** 69.81±5.20** 1.21±0.20* 4.37±0.41*
*與干預前比較,P
2.2 兩組COPD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比較
與干預前比較,老年COPD患者干預后SGRQ總分、呼吸癥狀分數、活動受限分數、疾病影響分數均明顯降低(P
表2 老年COPD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分
[關鍵詞]心理護理;精神護理;老年患者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和世界老齡人口比例的上升,老年患者的心理問題已經引起世界醫界的重視。我國現有老年人已達一億多人,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研究解決老年人的心理問題,加強對老年患者的精神護理,是當前護理工作非常重要的課題。心理護理在我國歷代醫家均有記載:“善醫者,必先醫其心,而后醫其身。”《靈樞·本臟篇》也有“志意和則精神專注,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古人肯定地闡明了心理情志與心理健康的關系,說明了人的心理情志的異常變化會影響內在臟腑的功能變化的道理。為了讓老年人充滿對生活的希望,以愉快心態健康的生活,就必須加強對他們的心理及精神上的護理。
老年患者的心理狀態和青年患者的心理狀態明顯不同。
老年患者的情緒不穩定,易絕望,他們需要子女的照顧和醫生的精心治療,他們希望早日康復,快快的回到自己的家中,即使是較重的患者也不愿意長期住在醫院里。了解了老年患者的心理變化和規律,就可以制定出科學的護理方案,有效地消除老年患者的心理障礙,促使他們以良好的心態積極地配合治療,盡早獲得康復。針對老年人的心理護理及生理護理特點,在護理工作中應心理護理與技術護理并重,要特別加強對老年患者的心理護理和精神護理,做到及時解除患者的不良情緒。我們應采取適當的方法。
首先,當老年患者住進醫院開始,我們就應該盡快了解病情,細心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及時解除老年患者身上的疾苦。針對老年人渴望了解病情的要求,主動向老年患者介紹一些本人病情及治療措施。一般老年人的聽力較差,記憶力和理解力都有所下降,反應也較遲緩,在敘述病情時常贅述嘮叨,不能準確的說出主述,這就要護理人員耐心的聽其敘述,并給以適當的提問,不能表現出不耐煩的情緒。護理人員熱情禮貌的語言可在老年患者心目中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和藹解釋性的語言可使老年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消除疑慮,排除心理障礙,用樂觀豁達的愉快心態,對待疾病和各種治療。
耐心細致的疏導和滿足他們的合理要求,可以增強老年患者對護士的信心和依賴,以最好心態接受治療,這樣可以充分調動他們機體的抗病能力,幫助達到治療目的。
其次,老年人的自我調節能力、控制能力、自理能力均較差,再加上疾病的折磨,對他們的身心都造成極大痛苦,這樣往往會導致老年患者失去康復的信心,所以護理人員應努力做好老年患者的生活護理,在生活上給予體貼照顧,主動向患者和家屬介紹必要的衛生知識及護理知識,并幫助他們調整膳食結構,充分的補充營養,增強體質。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盡量為老年患者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耐心疏導和鼓勵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增強生活的自理能力,這樣有利于身體的恢復。
再次,老年人考慮問題較多,特別是農村的老年患者醫藥費需要子女支付,他們怕拖累子女,思想上有一定的壓力,會表現出焦慮不安的心理狀態,所以我們在治療上要盡量節省費用,減輕他們的經濟負擔,鼓勵家屬合理安排,關心照顧好患者,使老年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解除了他們的心理負擔,可使疾病盡快痊愈。醫護人員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和良好的素質,技術操作要精湛熟練,準確無誤,盡量減少患者的痛苦,使老年患者從心理上相信我們的能力,感到安全感和踏實感。即使是預后不良和臨終的老年患者也要穩定其心理情緒,使他安享生命的最后時刻。超級秘書網
最后,要做好老年患者護理康復指導工作。首先讓他們充分認識到自身的社會價值、家庭價值,盡可能恢復自護能力和自制能力。要根據老年患者的不同疾病和自身情況給以康復知識的指導,如飲食護理、睡眠時間安排、肢體功能鍛煉和適當休息,可用誠摯而富有同情心和具有說服力語言進行疏導、解釋、安慰并及時向家屬及子女交待住院時期的護理效果和出院的護理措施,使老年患者樹立起“積極樂觀的老人觀”,幫助他們盡快的恢復自我保護能力。特別要密切觀察老年患者的心理變化,尤其夜間更要高度重視對長期疾病折磨而出現憂郁、消沉、沮喪情緒,甚至產生輕生念頭的患者,更要細致觀察,耐心地疏導,防止意外的發生。為了讓老年人延年益壽,讓他們在有生之年生活愉快,身心健康,高質量的心理護理和精神護理已是我們必須做好的重要工作了,我們會以認真負責的態度和熟練準確的技術操作,為老年患者服務。
參考文獻:
[1]馮建軍,張軍英.老年患者的心理護理[J].中國療養醫學,200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