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4-02 08:38:0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醫學研究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中醫藥轉化醫學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中醫藥實驗室或研究平臺要體現中醫科研的特點,中醫學發展經歷了比較長的歷史時期,形成了獨特的中醫藥理論并有效指導臨床,是一門典型的經驗和實踐醫學,現今的醫學發展需要我們從經驗和實踐醫學向實證、循證醫學發展,轉化醫學為我們提供了新思維和新途徑。因此,在長期的經驗和實踐醫學的基礎上,中醫藥轉化醫學研究具備了從臨床到基礎研究的有力支撐條件。中醫藥實驗室或研究平臺建設遵循轉化醫學思維,也是立足國情、與時俱進的表現。我國天然藥物資源豐富,千百年來就是我們用以防病治病的有力武器,中藥理論具有鮮明特色,講究平衡機體(糾正偏性)、系統調節;復方是主次分明(君臣佐使)的化學成分組合群;藥物作用模式是多點-多點(系統-系統),運用轉化醫學,有助于闡明中藥理論并獲得國際的認可。例如,有關中藥復方的一項轉化研究表明,復方黃黛片用于治療粒細胞白血病,其君臣佐使效用分明,其中的硫化砷是君藥,促進癌蛋白的降解;丹參酮是臣藥,阻滯癌細胞的增殖,此外,還誘導轉運蛋白AQP9的表達促進硫化砷進入癌細胞起到使藥作用;靛玉紅也能誘導轉運蛋白AQP9的表達起到佐藥的作用。又如,由黃芩、白芍、甘草和大棗組成的黃芩湯,其提取物PHY906可以促進腸道細胞再生,減輕結腸癌化療胃腸毒性而在美國得到認可,其成功之處在于運用轉化醫學思維,采用了植物組學質量控制(phytomicsqualitycontrol)的研究模式。
因此,轉化醫學的興起,必將推動我國中藥創新和國際化進程。我國實行的創新中藥計劃,就是通過借助和發展相關技術,多學科交叉對中藥進行研究,在中藥特色的臨床療效評價體系、臨床有效復方的甄選和評價;復方的配伍關系,復方的藥物質量控制,藥效學和藥動學以及安全性評價;化學成分組合群與人體的相互作用等方面進行闡明,使中藥更好地服務于人類健康。轉化醫學為實現這一點提供了思路。轉化醫學強調基礎和臨床之間的溝通,根據臨床需求,采用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生物分子網絡和信息學研究方法進行基礎研究,將研究成果盡快應用于臨床。轉化醫學是實現我國中藥現代化的一條有效途徑。2007和2008年,在北京協和醫院舉辦了第一屆和第二屆轉化醫學研究國際研討會,標志著轉化醫學研究在國內的啟動。2009年,國內首家兒科轉化醫學研究所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學中心成立。同年中南大學轉化醫學研究中心在湖南湘雅醫院成立。此后,全國的一些醫學院和研究所也陸續成立了轉化醫學研究部門。我國的轉化醫學研究盡管有了發展,但不容忽略的是,針對中醫藥轉化醫學研究的實驗平臺建設仍比較薄弱,體現在平臺數量少、人才缺乏及流通障礙。有報道稱中國中醫科學院與江蘇省中醫藥研究院合作搭建中醫藥轉化醫學研究平臺,說明以新理念、新思維建設中醫藥科研平臺受到了重視并跨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2中醫藥轉化醫學研究實驗室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
轉化醫學作為醫學研究的思維和模式,引入中醫藥研究實驗室建設需要轉變觀念,目前碰到的突出問題是轉化醫學人才引入和培養、實驗室資源的整合利用問題。
2.1轉化醫學人才引入和培養問題
中醫藥研究實驗室建設要有前沿意識。創新能力的提高源于創新思維和實踐。中醫藥轉化醫學研究實驗室以轉化醫學思維為指導,將基礎研究成果轉化于臨床應用。具有轉化醫學思維的中醫藥研究人才和學術隊伍的組建和培養面臨一些值得注意的方面:第一,熟悉中醫藥理論和應用、具備轉化醫學教育背景的專業人才缺乏;第二,有關中醫藥轉化醫學研究課題相對較少,制約實驗室人才的引入和培養。有課題支撐,實驗室才能獲得可持續性發展,而實驗室的發展將會帶動研究的深入,有利于吸引更多人才的加入或鍛煉、儲備一批研究人才,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2.2實驗室資源的整合利用問題
中醫藥轉化醫學研究實驗室建設和其他類型實驗室的建設都碰到一個共性的問題,就是資源優勢得不到整合和共享,集中表現在科研活動重復性較多、科研設備分散、使用率低下、開放流暢度低、服務社會意識有待提高。中醫藥轉化醫學研究實驗室還面臨著如何將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為促進臨床醫療行為的應用成果,體現其實效性、應用性特點的問題。
3中醫藥轉化醫學研究實驗室建設的策略和建議
針對中醫藥轉化醫學研究實驗室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提出以下一些設想和建議,以供討論。
3.1人才引入、培訓及流通
中醫藥轉化醫學研究實驗室的建立和建設,對人才的要求是既要熟悉中醫藥基礎理論,又要樹立轉化醫學思想,需要掌握較高的現代醫學實驗技術,有豐富的實踐操作能力,具備較高的科研綜合素質,能作為轉化醫學研究的領頭人。各個實驗室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提供經費資助設立轉化醫學研究項目或采取柔性引進方式以吸引高層次人才。高水平的實驗室往往具有一個作風優良、素質較高的團隊。除了領頭人才,團隊骨干科研素質的培養和提高也值得重視。由于現代科技手段的進步,科研設備和測試技術不斷涌現,要跟上先進技術的發展步伐,對團隊成員要進行經常性的培訓。要不斷完善培訓制度,通過派出學習、委托培養或邀請同行舉行培訓班、專題講座等方式,分期、分批進行培訓,使實驗室所有人員處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之中,適應轉化醫學科研形勢的發展。建立無障礙的人才流通制度。2003年全國人才工作會議提出要樹立科學的人才觀。人才流通作為其中的重要內容,其科學內涵得到了說明,創新了人才流通的觀念,沖破傳統意義上“人才固定、部門所有”的觀念,提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實現人才資源的最大利用率。各個中醫藥轉化醫學研究實驗室基于推動中醫藥走出國門、發揚中醫藥的共同目標,可以考慮互相之間進行人才的合理、有效流動,建立長效機制,這可能需要一段時間的嘗試。
3.2建立開放的中醫藥轉化醫學研究實驗室
實驗室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服務功能。隨著我國對科研經費投入的增加,各種不同類型科研課題的增多,促進了實驗室研究工作的進步。整合分散、效率低的實驗室資源,使之形成集中、專業的實驗室,適合不同類型課題的需要,這對于中醫藥轉化醫學研究實驗室的生存和發展可能更具有現實意義。首先,要突出轉化研究特色,選準實驗室的研究方向,對實驗室的儀器設備、實驗技術、團隊分工進行整合。其次,參考國內或國外的轉化醫學研究中心,設立若干個公共服務實驗平臺。這些平臺既向本單位開放,也向外單位(如制藥企業、醫院、藥用植物栽培基地等)開放。這樣,這些平臺通過整合后,變得更專業化,在為更多單位提供服務的過程中,密切了相互之間的聯系,有可能在藥物基礎與應用研究、臨床診療新方案、新藥開發研制等方面獲得研究思路和成果,為中醫藥轉化醫學研究實驗室的更好發展打下基礎。
4結語
中醫藥轉化醫學研究實驗室的建立和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涉及到許多方面,除了上述的人才隊伍建設、開放體系實驗室建立內容之外,還包括管理機制、運作機制和交流機制等內容,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
作者:唐漢慶單位:右江民族醫學院
論文關鍵詞:醫學研究生生涯規劃生涯教育生涯成熟調查
論文摘要:目的了解醫學研究生生涯規劃的現狀和生涯教育的需求。方法問卷調查法。結果分析發現醫學研究生生涯規劃有如下特點:自我認知程度高;職業探索存在不足;個人調適有待提高,就業信心較為樂觀;職業決策導師影響最大;生涯規劃元認知較差,生涯教育需求大。經相關性分析發現:性別、年齡、考研身份都與生涯成熟相關。結論醫學研究生存在很大的生涯教育需求。
生涯教育一詞,由美國的馬蘭德于1971年提出[1]。職業生涯規劃理論起始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90年代中期傳入我國[2]。生涯規劃是指有系統的引導生涯選擇,以展現個人的生涯自主和增進生涯適應[3]。在國內,生涯規劃和生涯教育理念越來越受到關注。但是,醫學研究生的生涯教育卻一直處于被忽視的境地。
1研究方法
舒伯(Super)認為:生涯成熟是指人在既定的生涯發展階段,對環境和機體需要的準備程度[4]。根據其生涯發展理論,把調查定為六個維度:自我認知、職業探索、個人調適、職業決策、生涯元認知、生涯教育需求等[5]。經試測、修改、專家審閱后,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一年級碩士研究生中發放問卷400份,涵蓋所有專業,回收有效問卷358份。數據分析采用SPSS14.0軟件系統,量表采用4點量尺計分法,對調查內容是完全正向肯定的記4分,比較肯定的記3分,不太肯定的記2分,完全否定的記1分。經過分析,得出結果。
2調查結果分析
調查樣本中男女生比例分別為44%和56%。最小年齡為20歲,最大年齡為46歲,平均年齡為25歲。
2.1自我認知程度高,職業探索存在不足
從圖1中可以看出,醫學研究生對自我的了解得分較高,相比較而言,對職業世界的探索略顯不足,特別是對就業政策及法規的了解度更低。對職業探索的滯后客觀上是由于一年級研究生在院本部而不是在醫院學習,對以后主要的就業市場醫院的了解途徑受到限制;主觀上由于還是一年級學生,對于就業市場的了解還沒有到很迫切的程度,而同時管理部門也沒有提供相應的途徑幫助學生了解。對于法規、政策的淡漠說明醫學研究生法律意識還不夠強。
2.2個人調適有待提高,就業信心較為樂觀
如表1所示,入學以來,研究生的專業學習興趣還是很高的,學習壓力總體比較居中,學習計劃性和未來生活的規劃處于水平位置,對于目前的學習狀態,表示不滿意的學生略占上風,但未來的就業信心還是比較樂觀的,對未來的職業發展目標也比較清晰。對于醫學院校來說,高度的專業性和較大的市場需求使在校學生對就業表示出一定的信心,而專業發展路徑的定向性也使學生對未來的職業發展目標比較清晰。
2.3職業決策導師影響最大,性別影響就業得到認同
如圖2所示,各種社會關系中,對于職業決策影響的重要性由高到低依次是導師、父母、戀人、朋友和同學。導師在學術上的地位、對本專業的了解、在本行業的人脈等因素都是導師影響力的重要來源。
對于“先就業后擇業”觀點的認同,得分為2.62,說明學生總體上對此觀點還是認同的。對于“性別影響就業的認同度”得分高達2.85,目前的研究生大都經歷過本科就業,因此對就業的現實情況有一定了解,就業過程中的男性性別優勢也是一個不容回避的社會問題。
2.4生涯規劃元認知較差,生涯教育需求大
如表2所示,學生們對“生涯規劃的含義”認知程度不是太高,而另一方面,又認為生涯規劃很重要。從表3中可以看出,對未來發展存在職業困惑的情況比較普遍,這給我們一個不小的警示:并非是讀到研究生階段的醫學生就沒有職業困惑了。有職業困惑愿意求助專業人士的學生和愿意參與職業生涯規劃活動的學生很多,說明生涯教育與咨詢存在很大的需求,也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3相關分析
經相關性分析發現,職業規劃狀況與研究生的個體屬性,如年齡、考研身份、性別等都表現出相關性。(注:**Correlationissignificantatthe0.01level(2-tailed).*Correlationissignifi-cantatthe0.05level(2-tailed).)
3.1性別與生涯成熟相關
表4示,男性比女性在生涯規劃的很多維度上表現出優越性。在生活規劃、就業信息搜集、就業信心等方面優于女性。在遇到職業困惑時,女性比男性更愿意求助專業人士,女性也更愿意參與生涯規劃活動,這說明男性即使碰到問題,也比女性更少愿意求助專業人士。
3.2年齡與生涯成熟度相關
如表5所示,年齡越大,對未來生活的規劃、了解自我、職業探索、就業信心等方面都越好,對生涯規劃元認知也更好,相應地,對未來的職業發展困惑就越少,生涯成熟度越高。
3.3考研身份與生涯成熟相關
如表6所示,按應屆畢業生、待業考研、辭職考研、在職考研的順序,對自我的認知、職業的探索和生活規劃的程度呈遞增的趨勢。這表明,總體上越是有工作經驗的學生,生涯成熟度越高。
4結論及建議
4.1研究生生涯教育應引起重視
在開放題中,有81位學生表達了希望開展生涯教育的意愿,其中有5位表示從來沒有聽說過生涯教育,表達了想了解的強烈愿望。有學生說,“希望多開展生涯規劃的講座和培訓,因為即使讀到碩士、博士階段,很多人仍然還是迷茫的。”數據顯示醫學研究生對未來的就業,對自己的職業發展不乏困惑,因此,廣泛開展醫學研究生生涯教育和生涯輔導是非常必要的,應引起重視。
4.2生涯教育的內容要有針對性
開放題中,學生們對生涯教育的內容比較關注。有17位學生說“要有針對性,不能泛泛而談。”多位學生建議要多提供往年的就業去向等信息,讓低年級研究生對未來有更多了解;也有幾位學生建議邀請醫院、科研機構、公司等的職業人士來介紹各行業的情況。的確,醫學研究生對職業探索的不足,在生涯教育中應給予更多的關注。
4.3生涯教育要采取豐富多彩的形式
不少學生建議采用生涯教育講座的形式,有多位建議開展個別咨詢,有2位學生建議把生涯教育作為選修課或必修課。在信息時代,生涯教育也應有更廣泛的載體,這也是調查中學生們表達出的意見:有學生建議利用網絡平臺,可以考慮開通咨詢熱線等。生涯教育具有豐富的內容,同時需要有豐富的形式作為支撐。
4.4生涯教育應盡早實施,貫穿所有年級
有9位學生建議生涯教育要盡早開展,從學生一入校就開始。生涯發展是連續的、動態的、前后影響的,學生的生涯教育不是僅僅畢業生才需要的,生涯教育要實現全覆蓋,貫穿所有年級。
4.5生涯教育應由專業的生涯教師實施
聯合專業的咨詢機構,提供更專業、更全面的咨詢和輔導,這是幾位學生所特別提出的。這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目前實施生涯教育的隊伍還不夠專業化,多是由思政教師、心理健康教師等進行,由于缺少生涯教育的專業背景,教育效果也難免受影響。
綜上所述,醫學研究生的生涯困惑并不少,生涯教育需求也很大。教育管理部門和教育者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在醫學研究生中及早開展行之有效的生涯教育。讓我們呼喚:生涯教育的時代早日來臨。
論文關鍵詞:慢性心力衰竭;中醫;CHF
論文摘要:闡述了現代醫家對慢性心力衰竭病因病機的認識。本病本虛標實,以陽氣虛衰為主,以瘀血水飲為標,虛實夾雜貫穿于發病始終;其治療以辨證分型論治為主,并結合臨床單方驗方、中成藥制劑等,臨床療效較好。今后的研究應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基礎研究與臨床研究并重。
慢性心力衰竭(CHF)通常指臨床所稱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各種心臟疾病導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種復雜的臨床綜合征。CHF是一種心室泵血能力下降,心排血量降低,不能滿足肌體代謝需要的疾病[1]。其發病率、死亡率、病殘率高,嚴重影響患者生命和生活質量。現已明確心室重構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發病機制,目前中西醫藥物治療CHF研究的熱點是心室重構。如何逆轉、延緩心室重構是目前CHF治療的主要目標,但僅處于初始階段。近年來,隨著基因組學,蛋白組學和系統生物學的迅猛進展,大量生物信息的不斷涌現,確定心血管疾病的生物標志物已經成為一種迫切需求,目前正在不斷地從定義到方法學上進行規范化。[2]尋求相應的療效佳、副作用少的防治藥物,指導心衰治療,一直是新藥研究的方向。
1中醫古代文獻整理
古老的中醫文獻對心衰的描述早有記載。《素問·逆調論》云“若心氣虛衰,可見喘息持續不已”,“夫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指出了陽氣虛衰,水氣射肺的征象。《素問·脈要精微論》云“細則氣少,澀則心痛”,指出脈診提示心衰以氣虛、瘀血為病因。漢代張仲景在《內經》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與心衰有關的“支飲”與“心水”兩個疾病的概念,如《金匱要略·痰飲篇》云“膈間之飲,其人喘悶、心下痞堅,面色黎黑”,《金匱要略·水氣篇》云“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悸,其人陰腫”,指出陽虛水泛之征,并在傷寒論中創造性的提出真武湯、葶藶大棗瀉肺湯等,至今仍是治療心衰的主要方劑。《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篇》云“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指出心衰病因是氣虛痰飲。《傷寒明理論》指出心悸之由,“一者氣虛,二者痰飲”。宋代趙佶《圣濟總錄·心臟門》中首提“心衰”病名,“心衰則健忘,心熱則多汗,不足則胸腹協下與腰背引痛,驚悸恍惚,少顏色,舌體強”,《醫參》中記載“主脈,爪甲不華,則心衰矣”以及《素問·痹論》云“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則喘”,指出了心衰的臨床表現甚至病情猝然加重的可能。據中醫理論“心主血脈”、“諸氣皆屬于肺”、“脾主運化”、“腎者水臟,主津液”,中醫認為心衰的發生主要在于臟腑的虛損,病位在心,并與肺、脾、腎的功能紊亂有關,與氣、血、水關系密切,[3]歸屬于心悸、咳喘、水腫、積聚等范疇。病理特點是本虛標實,心陽(氣)虛為本,水停血瘀為標。病機認為是氣虛血瘀、陽虛水泛、陰虛生熱、聚濕成痰,從而出現心悸、短氣、喘息動則尤甚、不能平臥、少寐、尿少浮腫、腹脹納少、舌質淡或暗,苔薄白或黃膩。盡管近年來中醫對病因病機的認識基本趨于一致,但仍各有側重。[4]。
2臨床應用概況
辨證論治始終是中醫診療特色,盡管目前辨證各有千秋。辨證分型[5,6]主要有:①心肺氣虛——益氣養心——養心湯,生脈散,歸脾湯加減。代表醫家史載祥,許心如,成啟予等。②氣陰兩虛——益氣養陰——生脈散合炙甘草湯加減。代表醫家:顧景琰等。③陽虛水泛——溫陽利水——真武湯,苓桂術甘湯,五苓散加減。代表醫家:陳鼎祺,鄧鐵濤,韓子江,廖家楨,馬連珍,刑月朋,趙錫武,秦伯末等。④血瘀水阻——活血利水——桃紅四物湯合五苓散,血府逐瘀湯加減。代表醫家:湯益明,李介鳴,劉家駿等;⑤陽氣虛脫——回陽救逆——參附龍牡湯,四逆湯加減。代表醫家:柯雪帆,周次清,任繼學等。同時還有張銘熙溫陽利水活血方(炙附子10g,干姜10g,白術15g,豬苓15g,茯苓20g,葶藶子15g,川芎10g,延胡索15g,水蛭6g,炙甘草10g)每日1劑,水煎服,15天為1療程,兩組共2個療程后判定療效。結論:溫陽利水活血法治療慢性心力衰竭,可明顯減輕癥狀,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曲營等運用生脈散為主方加味治療氣陰兩虛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效果顯著。李雪瑞,董飛俠以強心合劑基本方:紅參6g(另燉),黃芪30g,熟附子10g(先煎),麥冬12g,五味子10g,葶藶子12g(包煎),北五加皮10g,澤瀉15g,丹參30g,川芎12g,赤芍12g,炙甘草10g益氣溫陽、活血利水治療CHF療效滿意。[7]趙金鐘用強心合劑紅參6g,麥冬15g,五味子10g,附子10g,北五加皮6g,葶藶子30g,車前子20g,茯苓12g,白術10g,丹參20g加減益氣活血利水治療CHF療效滿意。[8]陳曉虎,丁以艷,唐蜀華,蔣萌,洪建軍強心合劑由黃芪、附子、丹參、葶藶子等藥物組成益氣溫陽、活血利水佐以養陰的冶法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取得一定的療效。[9,10]幾千年來,運用中醫辨證分型治療心衰的效果顯著,于是許多學者進行了關于中藥改善心功能機理的研究:①一是心氣虛與心功能的研究。中醫學認為“心主身之血脈”,心氣是推動血脈運行的動力,與現代醫學所說的心臟泵血功能一致。許多研究資料表明,心氣虛患者的左心功能異常。用超聲心動圖對心氣虛患者的左心功能研究發現,心氣虛者的每搏輸出量,每分排血量減少,射血分值,射血指數,左室心軸縮短百分率均值減少,與其他虛癥比較,有高度顯著性。②二是治療研究。單味藥的研究:葶藶子,附子,羅布麻根,福壽草,北五加皮等有類強心甙作用,可增強心肌收縮力,減慢心率;附子,黃芪,丹參,紅花,當歸,川芎,赤勺,回心草等可擴張血管,減輕心臟后負荷;黃芪,茯苓,豬苓,車前子,白術,澤瀉,玉米須,益母草等具有利尿,降低心臟前負荷的作用。復方研究:生脈散經臨床及實驗研究證實,本方具有升壓,強心及改善外周循環的作用,可使心臟收縮力增強和冠狀動脈循環改善[11]。抗心衰I號:葶藶子30~50g,丹參15g,枳實15g。心衰合劑:葶藶子,桑白皮,車前子,生黃芪,太子參,丹參各30g,澤瀉15g,麥冬15g,五味子10g,全當歸10g。中成藥研究:北五加片20mg,3d后改維持量10~20mg/d。丹參注射液,紅花注射液,參麥注射液,生脈注射液均可增加冠脈流量,改善心肌供血,臨床研究可改善心功能。
3研究現狀及思考
一個世紀以來,對CHF機制的認識經歷了不斷深化和完善的過程[12,13]:上世紀40~60年代為心腎學說,認為心衰是心臟受損后搏出量或回心血量降低,即后向性和前向性衰竭學說,主要癥狀是水腫,首選藥物為洋地黃類和利尿劑;上世紀70~80年代為血流動力學說,即前、后負荷學說,認為外周阻力增加是主要成因,故強調在強心、利尿的基礎上使用血管擴張劑,以改善呼吸和四肢乏力;上世紀90年代以來為心室重塑學說,認為CHF發生、發展的基本機制是心室重塑(VentricularRemodelling)。心室重塑是由一系列復雜分子和細胞機制導致心肌結構、功能和表型的變化,是神經激素-細胞因子系統長期、慢性激活的結果。該系統包括腎上腺素能神經系統,主要是去甲腎上腺素(NE)水平升高;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RAAS),表現為血管緊張素II(AgII)和醛固酮(ALD)水平升高;致炎性細胞因子系統,表現為腫瘤壞死因子(TNF-a)、白介素(IL-6、IL-10、IL-18),以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升高;此外,抗利尿激素、鈉尿肽類[主要是心鈉素(ANP)、腦鈉素(BNP)和C鈉素(CNP)]以及內皮素(ET)等水平也顯著升高。CHF病理生理的研究成果帶來了藥物治療策略的根本轉變。隨著現代醫學飛速發展,西醫治療CHF觀念的根本性轉變給中醫藥治療CHF提出了挑戰與機遇。洋地黃、利尿劑、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和β-受體阻滯劑是目前CHF患者常規治療使用的4類藥物,這些藥物的作用已經在大規模臨床試驗中得到證實,使用中的主要問題是能否充分使用。王振濤等對wistar心衰模型大鼠注射活血注射液(由黨參、黃芪1∶1組成),用放射免疫法測得模型組心肌局部RA、AngⅡ明顯高于假手術組;活血、益氣注射液可以降低心肌局部RA、AngⅡ活性,其作用是由于對心肌局部RA、AngⅡ的內分泌和旁分泌有明顯抑制作用。提示活血、益氣中藥是通過調節內分泌系統活性而治療心衰的機理。蔡輝等對實驗性心衰模型大鼠采用放射性免疫法測得中藥鹿角方口服液(由鹿角、補骨脂、淫羊藿、女貞子、沉香等組成)能使心肌Ang1I及血漿Ang1I水平較模型組下降,并與劑量呈正相關。說明中藥對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的調節作用已越來越被證實。張道亮研究顯示保心合劑能調控心衰時大鼠神經內分泌水平,具有積極的治療意義。徐偉建等選用Wistar大鼠,采用縮窄腹主動脈法制作心衰模型。隨機分為空白組、模型組、保心合劑高/中/低劑量組、西藥組、偽手術組,給藥4周;用放免法觀察保心合劑對心衰大鼠AngII、IL-6的影響。結果中藥高、中劑量組及西藥組與模型組AngII相比均有顯著性差異,模型組與中藥低劑量組無差異。劉革命等選擇37例CHF患者給予康達心口服液治療,治療前后測定患者血漿中的PRA、AngII、ALD含量,同時設27例正常人為對照組。結果:CHF組與對照組比較:PRA、AngII、ALD均有明顯升高,差異有顯著性(P<0.001)。CHF患者在康達心口服液治療前后其血漿PRA、AngⅡ、ALD有明顯降低,差異有顯著性(P<0.001)。結論:CHF患者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RAAS)活性增高,康達心口服液對CHF患者RAAS有抑制作用。鄒國輝,劉中勇等中藥強心合劑(制附片10g,炙黃芪20g,桂枝10g,葶藶子20g,丹參20g,白芍20g,茯苓20g,澤蘭10g,益母草15g,桃仁10g,北山楂20g,炙甘草6g)明顯改善患者左心室的舒縮功能,延緩心室重構并且降低血漿BNP水平.是一種治療CHF安全有效的中藥制劑。綜上所述,回顧慢性心力衰竭辨證治療研究歷史,得到的最重要啟示是中醫藥多途徑、多靶向、副作用小的特點治療CHF療效確切,但缺乏嚴格的大規模、多中心的臨床研究和科研評價。21世紀心衰的發生率還將上升,對于心衰辨證治療的標準化客觀化和規范化的統一,超微層面的作用機理以及基因水平的研究,無論中醫還是西醫,都需要我們從更廣更深的領域進行不懈地研究和探索。
摘要:目前應用于生物醫學中的納米材料的主要類型有納米碳材料、納米高分子材料、納米復合材料等。納米材料在生物醫學的許多方面都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關鍵詞:納米材料生物醫學應用
1應用于生物醫學中的納米材料的主要類型及其特性
1.1納米碳材料
納米碳材料主要包括碳納米管、氣相生長碳纖維也稱為納米碳纖維、類金剛石碳等。
碳納米管有獨特的孔狀結構[1],利用這一結構特性,將藥物儲存在碳納米管中并通過一定的機制激發藥物的釋放,使可控藥物變為現實。此外,碳納米管還可用于復合材料的增強劑、電子探針(如觀察蛋白質結構的AFM探針等)或顯示針尖和場發射。納米碳纖維通常是以過渡金屬Fe、Co、Ni及其合金為催化劑,以低碳烴類化合物為碳源,氫氣為載體,在873K~1473K的溫度下生成,具有超常特性和良好的生物相溶性,在醫學領域中有廣泛的應用前景。類金剛石碳(簡稱DLC)是一種具有大量金剛石結構C—C鍵的碳氫聚合物,可以通過等離子體或離子束技術沉積在物體的表面形成納米結構的薄膜,具有優秀的生物相溶性,尤其是血液相溶性。資料報道,與其他材料相比,類金剛石碳表面對纖維蛋白原的吸附程度降低,對白蛋白的吸附增強,血管內膜增生減少,因而類金剛石碳薄膜在心血管臨床醫學方面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1.2納米高分子材料
納米高分子材料,也稱高分子納米微粒或高分子超微粒,粒徑尺度在1nm~1000nm范圍。這種粒子具有膠體性、穩定性和優異的吸附性能,可用于藥物、基因傳遞和藥物控釋載體,以及免疫分析、介入性診療等方面。
1.3納米復合材料
目前,研究和開發無機—無機、有機—無機、有機—有機及生物活性—非生物活性的納米結構復合材料是獲得性能優異的新一代功能復合材料的新途徑,并逐步向智能化方向發展,在光、熱、磁、力、聲[2]等方面具有奇異的特性,因而在組織修復和移植等許多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國外已制備出納米ZrO2增韌的氧化鋁復合材料,用這種材料制成的人工髖骨和膝蓋植入物的壽命可達30年之久[3]。研究表明,納米羥基磷灰石膠原材料也是一種構建組織工程骨較好的支架材料[4]。此外,納米羥基磷灰石粒子制成納米抗癌藥,還可殺死癌細胞,有效抑制腫瘤生長,而對正常細胞組織絲毫無損,這一研究成果引起國際的關注。北京醫科大學等權威機構通過生物學試驗證明,這種粒子可殺死人的肺癌、肝癌、食道癌等多種腫瘤細胞。
此外,在臨床醫學中,具有較高應用價值的還有納米陶瓷材料,微乳液等等。
2納米材料在生物醫學應用中的前景
2.1用納米材料進行細胞分離
利用納米復合體性能穩定,一般不與膠體溶液和生物溶液反應的特性進行細胞分離在醫療臨床診斷上有廣闊的應用前景。20世紀80年代后,人們便將納米SiO2包覆粒子均勻分散到含有多種細胞的聚乙烯吡咯烷酮膠體溶液中,使所需要的細胞很快分離出來。目前,生物芯片材料已成功運用于單細胞分離、基因突變分析、基因擴增與免疫分析(如在癌癥等臨床診斷中作為細胞內部信號的傳感器[5])。倫敦的兒科醫院、挪威工科大學和美國噴氣推進研究所利用納米磁性粒子成功地進行了人體骨骼液中癌細胞的分離來治療病患者[6]。美國科學家正在研究用這種技術在腫瘤早期的血液中檢查癌細胞,實現癌癥的早期診斷和治療。
2.2用納米材料進行細胞內部染色
比利時的DeMey博士等人利用乙醚的黃磷飽和溶液、抗壞血酸或檸檬酸鈉把金從氯化金酸(HAuCl4)水溶液中還原出來形成金納米粒子,(粒徑的尺寸范圍是3nm~40nm),將金納米粒子與預先精制的抗體或單克隆抗體混合,利用不同抗體對細胞和骨骼內組織的敏感程度和親和力的差異,選擇抗體種類,制成多種金納米粒子—抗體復合物。借助復合粒子分別與細胞內各種器官和骨骼系統結合而形成的復合物,在白光或單色光照射下呈現某種特征顏色(如10nm的金粒子在光學顯微鏡下呈紅色),從而給各種組織“貼上”了不同顏色的標簽,為提高細胞內組織分辨率提供了各種急需的染色技術。
2.3納米材料在醫藥方面的應用
2.3.1納米粒子用作藥物載體
一般來說,血液中紅血球的大小為6000nm~9000nm,一般細菌的長度為2000nm~3000nm[7],引起人體發病的病毒尺寸為80nm~100nm,而納米包覆體尺寸約30nm[8],細胞尺寸更大,因而可利用納米微粒制成特殊藥物載體或新型抗體進行局部的定向治療等。專利和文獻資料的統計分析表明,作為藥物載體的材料主要有金屬納米顆粒、無機非金屬納米顆粒、生物降解性高分子納米顆粒和生物活性納米顆粒。
磁性納米顆粒作為藥物載體,在外磁場的引導下集中于病患部位,進行定位病變治療,利于提高藥效,減少副作用。如采用金納米顆粒制成金溶液,接上抗原或抗體,就能進行免疫學的間接凝聚實驗,用于快速診斷[9]。生物降解性高分子納米材料作為藥物載體還可以植入到人體的某些特定組織部位,如子宮、陰道、口(頰、舌、齒)、上下呼吸道(鼻、肺)、肛門以及眼、耳等[10]。這種給藥方式避免了藥物直接被消化系統和肝臟分解而代謝掉,并防止藥物對全身的作用。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已研制成以用生物降解性聚乳酸(PLA)制的微芯片為基礎,能長時間配選精確劑量藥物的藥物投送系統,并已被批準用于人體。近年來生物可降解性高分子納米粒子(NPs)在基因治療中的DNA載體以及半衰期較短的大分子藥物如蛋白質、多肽、基因等活性物質的口服釋放載體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藥物納米載體技術將給惡性腫瘤、糖尿病和老年癡呆癥的治療帶來變革。
2.3.2納米抗菌藥及創傷敷料
Ag+可使細胞膜上蛋白失去活性從而殺死細菌,添加納米銀粒子制成的醫用敷料對諸如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綠濃桿菌等臨床常見的40余種外科感染細菌有較好抑制作用。
2.3.3智能—靶向藥物
在超臨界高壓下細胞會“變軟”,而納米生化材料微小易滲透,使醫藥家能改變細胞基因,因而納米生化材料最有前景的應用是基因藥物的開發。德國柏林醫療中心將鐵氧體納米粒子用葡萄糖分子包裹,在水中溶解后注入腫瘤部位,使癌細胞部位完全被磁場封閉,通電加熱時溫度達到47℃,慢慢殺死癌細胞。這種方法已在老鼠身上進行的實驗中獲得了初步成功[11]。美國密歇根大學正在研制一種僅20nm的微型智能炸彈,能夠通過識別癌細胞化學特征攻擊癌細胞,甚至可鉆入單個細胞內將它炸毀。
2.4納米材料用于介入性診療
日本科學家利用納米材料,開發出一種可測人或動物體內物質的新技術。科研人員使用的是一種納米級微粒子,它可以同人或動物體內的物質反應產生光,研究人員用深入血管的光導纖維來檢測反應所產生的光,經光譜分析就可以了解是何種物質及其特性和狀態,初步實驗已成功地檢測出放進溶液中的神經傳達物質乙酰膽堿。利用這一技術可以辨別身體內物質的特性,可以用來檢測神經傳遞信號物質和測量人體內的血糖值及表示身體疲勞程度的乳酸值,并有助于糖尿病的診斷和治療。
2.5納米材料在人體組織方面的應用
納米材料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相當廣泛,除上面所述內容外還有如基因治療、細胞移植、人造皮膚和血管以及實現人工移植動物器官的可能。
目前,首次提出納米醫學的科學家之一詹姆斯貝克和他的同事已研制出一種樹形分子的多聚物作為DNA導入細胞的有效載體,在大鼠實驗中已取得初步成效,為基因治療提供了一種更微觀的新思路。
納米生物學的設想,是在納米尺度上應用生物學原理,發現新現象,研制可編程的分子機器人,也稱納米機器人。納米機器人是納米生物學中最具有誘惑力的內容,第一代納米機器人是生物系統和機械系統的有機結合體,這種納米機器人可注入人體血管內,進行健康檢查和疾病治療(疏通腦血管中的血栓,清除心臟脂肪沉積物,吞噬病菌,殺死癌細胞,監視體內的病變等)[12];還可以用來進行人體器官的修復工作,比如作整容手術、從基因中除去有害的DNA,或把正常的DNA安裝在基因中,使機體正常運行或使引起癌癥的DNA突變發生逆轉從而延長人的壽命。將由硅晶片制成的存儲器(ROM)微型設備植入大腦中,與神經通路相連,可用以治療帕金森氏癥或其他神經性疾病。第二代納米機器人是直接從原子或分子裝配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納米尺度的分子裝置,可以用其吞噬病毒,殺死癌細胞。第三代納米機器人將包含有納米計算機,是一種可以進行人機對話的裝置。這種納米機器人一旦問世將徹底改變人類的勞動和生活方式。
瑞典正在用多層聚合物和黃金制成醫用微型機器人,目前實驗已進入能讓機器人撿起和移動肉眼看不見的玻璃珠的階段[13]。
納米材料所展示出的優異性能預示著它在生物醫學工程領域,尤其在組織工程支架、人工器官材料、介入性診療器械、控制釋放藥物載體、血液凈化、生物大分子分離等眾多方面具有廣泛的和誘人的應用前景。隨著納米技術在醫學領域中的應用,臨床醫療將變得節奏更快,效率更高,診斷檢查更準確,治療更有效。
“非愛行為”符合靈魂醫學soulmedicine理論中的人生三定律中的平衡穩定定律以及生存發展定律,按照人生三定律之平衡穩定定理,付出就應該得到回報,對當事人雙方都能得到人生平衡,否則,任何一方都會不安的,這極有利于人類自身健康發育成長以及社會良性進步等,目前心理學把“非愛行為”作為病態行為,顯然大錯特錯了,將導致嚴重后果,人類正氣不能上揚,邪氣不能得到遏制,容易引起社會道德混亂,無益于人類自身健康發育成長以及社會良性進步等。
從科學人生與靈魂醫學soulmedicine角度解析“非愛行為”
科學人生與靈魂醫學研究所李建民(仲實、水城居士)
內容提要:“非愛行為”符合靈魂醫學soulmedicine理論中的人生三定律中的平衡穩定定律以及生存發展定律,按照人生三定律之平衡穩定定理,付出就應該得到回報,對當事人雙方都能得到人生平衡,否則,任何一方都會不安的,這極有利于人類自身健康發育成長以及社會良性進步等,目前心理學把“非愛行為”作為病態行為,顯然大錯特錯了,將導致嚴重后果,人類正氣不能上揚,邪氣不能得到遏制,容易引起社會道德混亂,無益于人類自身健康發育成長以及社會良性進步等。
我們知道心理學上有一種界定,說現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種行為叫做“非愛行為”。什么意思呢?就是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的非愛性掠奪。這種行為往往發生在夫妻之間,戀人之間,母子之間,父女之間,也就是世界上最親近的人之間。譬如夫妻和戀人之間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對話:“你看看,我就為了娶你,放棄了什么什么;我就為了這個家,才怎么怎么樣,所以你必須要對我如何如何”不少母親也經常會對孩子說:你看看,自從生了你以后,我工作也落后了,人也變老變丑了,我一切都犧牲了,都是為了你,你為什么不好好念書呢?另外老師也可代表國家對你說:國家培養了你,你又不好好學習,將來不能做大的貢獻,你對得起國家嗎?
總之,都可以說你——你既對不起任何人,又對不起自己,還對不起自己的民族、國家以及全人類等。
所有這些,都可以稱為非愛行為,因為,它是以一種愛的名義所進行的一種強制性的控制,讓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
這種行為難道不可取嗎?若錯,養兒防老如何解釋,并且它符合人生三定律中的平衡穩定定律以及生存發展定律
按照人生三定律之平衡穩定定理,付出就應該得到回報,對當事人雙方都能得到人生平衡,心理平衡,否則,違背了人生三定律,因此,任何一方都會不安的。
試想……
這應該作為基本道德規范社會準則來推崇,不是嗎,對外人“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對親人難道不更應該如此嗎?極有利于人類自身健康發育成長以及社會良性進步等,并且在法律層面也作了最底保障,不是嗎,遺棄罪、虐待罪等,各國都有立法。
同樣也符合人生生存和發展定律。
作為一個正常人這種行為不但很容易接受,而且還能不假思索的做到,更不存在對抗了。但對極少數人格、道德以及社會病態患者則存在不同程度的抵觸情緒,這是很好理解的,并用相應信使干預誘導即可。
目前心理學把“非愛行為”作為病態行為,顯然大錯特錯了,將導致嚴重后果,人類正氣不能上揚,邪氣不能得到遏制,容易引起社會道德混亂,無益于人類自身健康發育成長以及社會良性進步等。
從靈魂醫學soulmedicine利己三定律科學高度進一步分析,前面討論的都是生物利己三定律中的第一、第二層次水平,我們應該崇尚最高層次的完善人生完善自我境界,追求付出的快樂,避開奢求回報的煩惱,這種境界難道不是我們所追求的嗎?可惜生物利己三定律決定了只有一部分人進入這一境界,然而生物適應與誘導學說又為我們指明了人們進入這一境界的可能性,概率學說又推出了進入這一境界的概率。哀哉、喜哉、了哉!
關鍵詞:引用詞
引言
絕大多數著名期刊在科技時,都要求對文獻進行標引,其目的在于充分展示文獻內容特征,有利于納入檢索系統,方便他人查找和利用。但由于文獻標引本身具有一定的科學性、規律性和方法性,標引詞的選擇錯誤或標引組配不當,都會影響論文作用的發揮。因此,我們根據科技論文標引的一般規則,結合實踐經驗,簡述醫學科技論文標引中應把握的幾個方面。
1主題分析與標引要點
1.1論文主題分析文獻的主題分析,是標引工作的最初環節。所謂主題分析就是對每篇文獻的內容和中心思想進行濃縮、提煉,以及剖析主題結構的過程。分析的正確與否將直接影響文獻標引和檢索的結果。文獻的分析要立足于文獻的檢索,充分考慮用戶的檢索要求,分析選定對用戶有實際意義的主題概念,不但要對分析的范圍、深度應與文獻內容保持一致,而且還要充分考慮到主題分析的全面性、專指性,最大限度地滿足檢索系統的要求,具體方法是:審讀文獻內容.要做到選詞準確,充分展示文獻的內外特征,必須對文獻進行審讀.審讀文獻通常依據文獻的篇名、文摘、簡介、前言、結論、參考材料以及文中的小標題、斜體字、黑體字、圖表、數據等內容.切忌只根據文獻的篇名或書名片斷進行分析,這是因為有一部分文獻的篇名或書名不能或不完全能概括出文獻的內容,甚至有比擬、隱諱、反問、雙關等方式.當然并不是所有文獻都要拋開篇名或題目,某些專業雜志和專題論文的篇名或題名是經過認真推敲擬定的,也能代表文章的主要內容,可根據不同的文獻內容加以選定.
1.2
定標引要點通過認真審讀論文的各個部分應確立論文的標引要點,以便為精確選詞做準備,其標引要點的內涵應限定在:①論文的論述重點.要在不同層次上擬定論文的檢索者可能檢到本篇論文的內容途徑;②本篇論文提出什么新論點、新技術和新方法.所要標引的主題要領是文章中討論的實質內容,不應以作者推測和設想為準;③從文獻的學科和體裁來判斷應使用什么樣的主題標引原則和組配原則,是總論的、各論的、基礎的、臨床的、實驗的,還是人文的、地理的、藥物的等等,這些概念的關系怎樣,是相關的、從屬的、影響的,還是因果的、拮抗的等,文獻中出現哪些特征和標識能充分反映出這篇論文的檢索差別,從哪些方面要作主要標引,哪些要做次要標引,哪些不要標引。
2論文主題概念標引
2.1主要概念的標引主要概念的標引是針對文章的中心問題而提出的概念標引。主題是作者集中力量所要表達的主要思想,但作者所論述的東西并非都是主題。如:論文中所提到前人的研究,介紹性的說明,一時想法和背景等不是文章真正的研究對象。總的說來主要標引是文章論述的重點,是作者探討的目的和對象,在醫學領域中最常見的是:①醫學各個學科或專業知識主要論述的課題;②某種實驗研究的直接目的和結果;③臨床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等重要的手段、方法及創新;④一篇文章中篇幅占的較多的內容,⑤盡管篇幅不多,但材料新、有創見并為讀者所關心,此外還包括詞表和標引規則中規定應作為主要標引的概念.
2.2次要概念的標引次要概念的標引經常作為組配標引或副主題標引。一般作為次要標引的概念多為論文的非重點論點及概念、屬于邊緣性主題概念,主要包括為了某種研究目的所提供的載體、條件、方法和手段,比如:疾病的化學誘導、同位素標記、人工造瘺等治療學提到的藥物劑型、劑量、換藥方式等;某些檢索所要求的特征詞,如:地名、時代、文獻類型、語種、人類(性別、年齡)、動物(如大鼠、小鼠、狗、貓)等以及詞表中規定應作為次要標引的詞。
2.3非標引概念作為論文中出現的非標引概念主要是指那些論文中提到的常規技術,大家熟知但未加討論的東西;如:一篇關于心臟病診斷的文章,提到了常規的心電描記術,在組織學和細胞學提到了常規顯微鏡應用等問題,其次是一些具有說明語字樣的概念,如“抗腫瘤抗生素放線菌素D”,其“抗腫瘤抗生素”即為說明性概念,主要概念應是“放線菌素D”再就是文中未加討論或不夠成熟的某種概念,如一篇關于氨基酸的文章中,提到某種新的、未加證實的氨基酸;臨床上構成一種變化不定的不明顯的癥狀群,已能被主題或概念組配概括的無檢索價值的概念,及詞表里或標引規則中不作標引的概念,都不能作為主題詞來標引。
3主題詞的選擇與組配
3.1論文主題詞選擇當論文標引概念確立以后,接下來便是選擇主題詞.選擇主題詞主要是為正確表達主題概念。一篇論文的情報內容,是否能選用一些恰當的主題詞來準確全面地表達出來,這也是保證達到較高利用率的重要條件之一,而哪些語詞是主題詞,哪些語詞不是主題詞,哪一概念用哪一主題詞(或哪幾個主題詞的組配)來表達,必須有非常明確的規定,不致造成混亂,使主題詞系統保持較高的檢索效率。這就要求使用主題詞表,主題詞表對主題詞做了嚴格的規定。也就是講,標引用詞必須是詞表中的正式主題詞,并且書寫形式應與詞表中的表達形式完全一致;標引用詞必須首先選用詞表中最切合文獻主題的專指詞標引,一般不得選用其上位詞或下位詞標引。當詞表中沒有專指度相等的主題詞時,則選用2個(有時也可能用3個)最直接的上位詞或近義詞、最相關的主題詞標引。當用上位主題詞或近義詞標引也不合適時,可用一個自然語詞附于上位主題詞后作限定,或增補新詞。
3.2論文主題詞的組配在采用文獻主題詞法的文獻標引過程中,絕大部分的主題都需使用組配方法來表達.組配是用兩個或兩個以上主題詞組合起來表達一個文獻主題,用主題詞組配的方法來表達文獻主題,可以控制詞匯量,用少量有計劃的選定主題詞即能表達大量的文獻主題概念,但如組配不當,會造成誤差,降低論文的使用效率,因此,歸納醫學文獻最常用的難度較大的組配標引模式有以下幾種:①當A疾病引起B疾病,A疾病之后組配/并發癥,B疾病之后組配/病因學,并且致病因素常作為主要標引.組配模式:A疾病/并發癥,B疾病/病因學.②當A疾病與B疾病同時存在,但并未指明相互間因果關系時,A、B兩疾病之后都與/并發癥組配.組配模式:A疾病/并發癥,B疾病/并發癥.例:眼弓形體病并發沙眼,標引:沙眼/并發癥弓形體病,眼/并發癥.③疾病狀態下某器官組織及細胞的解剖結構,組配模式:疾病/病理學,器官(組織細胞)/病理學.這里與/病理學組配指的是與正常器官結構的不同,只闡明組織的不是疾病的同義語和代名詞.④當實施某種治療技術而產生的某種疾病時,組配模式:疾病/病因學,技術操作(物理作用劑)/副作用,例:剖腹產術引起膀胱陰道瘺,標引:膀胱陰道瘺/病因學;剖腹產/副作用.⑤某種疾病情況下從某器官分離出某種病原體組配模式:疾病/微生物學,器官/微生物學,病原體/分離與提純.⑥某種疾病情況下,某器官對某藥或化學物質的代謝:組配模式:疾病/代謝,器官/代謝,藥物或化學物質/代謝,如甲狀腺疾病病人腎的晚碘化作用,標引:甲狀腺疾病/代謝,腎/代謝,碘/代謝,也就是說凡文章篇名中出現的結合、破壞、裂變、轉變、降解、摻入、組合、調動、釋放、儲存傳輸、轉化、利用、攝取、水解、氧化、去甲基化、脫羧化、燒化、酯化、羥化等字樣均可標/代謝.⑦某疾病狀態下某器官內某種化學物質的定性或定量分析:組配模式:疾病/代謝、器官/化學、藥物或化學物質/分析.如腎性高血壓患者腎臟中鈉含量的測定,標引:腎性高血壓/代謝、腎/化學、鈉/分析.
總之,科技論文標引是刊物出版規范化和標準化所要求的,標引詞選擇的優劣,標引方式的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刊物質量的高低及論文生命力的強弱,諸如《Science》,《Nature》,《SCI》,《BA》,《CA》等大型刊物和檢索體系都非常重視標引質量的提高,只有充分熟悉標引規律、掌握標引技巧,才能提高標引質量.
關鍵詞:醫學研究
論文的撰寫
論文是研究工作的全面總結。反映了研究工作的過程、成果、價值、體現了研究者的學術水平。論文的撰寫是研究者的自我提高的一個重要過程,它不但反映研究者對研究的選題、設計、實施、分析、結果、結論的思維能力,也反映了研究者的工作作風、理論水平、科學態度。
論文是科學寶庫的源泉,也是信息交流的基本形式。之后,可傳播學術成就,有價值的成果可廣泛應用于實踐,造福于民。在實踐中會有新的發現,引起爭鳴,從而推動科學事業不斷向前發
1、論文的基本要求
⑴論文應有科學性、創造性、實用性,關鍵是真實性。提出新觀點、發現新規律、找出新方法。
⑵論文應有明確的目的,以研究的客觀實驗或觀察的材料或數據為依據,以這些實際材料進行準確的科學總結,得出正確結果。結果給予實事求是的評價,上升為理論,即論文的結論,達到研究的預期目的,論文才能結束。
⑶論文應有文學性:論文應通順易懂;內容簡明、準確;闡述問題層次分明、重點突出;用詞要規范標準;圖表應清楚正確。總之論文的撰寫是一個把研究的結果與目的溶在一起的思維過程,作者應具有一定的文學水平、表達能力、寫作技巧,才能寫出一篇較好的論文。
2、論文的格式
(一)前置部分
(1)、題目(2)、作者(3)、關鍵詞(4)、摘要(5)、前言
(二)正文部分
(6)、材料與方法(7)、結果(8)、討論(9)、結論(10)、致謝(11)、參考文摘
(三)外文部分
(12)、題目(13)、作者(14)、Keywords(關鍵詞)(15)、Abstract(摘要)
上述為常見的格式,但各種雜志目的要求不同,而格式的前后次序、作者簡介、文字多少、文獻限量等也各有不同。投稿前應先看看該雜志征稿啟事,并參考該雜志發表的論文,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此外,還可根據論文的內容,靈活地擬定。只要把觀點說清楚,材料組織恰當,有利于論文所要回答的問題即可,如病例報告、病例分析在寫觀察的總結性結果時,可按下述格式撰寫論文。
(1)、題目(2)、作者(3)、前言(4)、材料(對象)與方法(包括診斷依據、治療方法)(5)、結果(6)、討論(7)、參考文獻
外文等看看所投的雜志要求與否來決定。
伴隨著我國醫學研究領域不斷加強的國際學術交流,以英語為工具語言的學術論文寫作,已成為眾多醫學研究者在國際舞臺上展示學術成果的必備要素。英文學術論文的寫作已成為學生進行科學研究和交流的必備能力之一,對學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和學術道路的發展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對于一直在重教學輕科研的傳統培養模式下成長的醫學研究生們米說,他們所具備的寫作知識遠不能滿足現階段從事科學研究和進行學術交流的需要,他們在英文論文寫作方面的知識也僅僅是小學時學習的應用文寫作知識,以及通過自己閱讀文獻的零星積累。因此,要完善醫學研究生教育體制,培養出具有扎實專業知識、深厚學術素養、創新意識和能獨立從事科研的高素質醫學人才,英文學術論文寫作能力的培養勢在必行。
一、開設英文學術論文寫作課的必要性
首先,這是醫學研究生們的主觀需要。根據筆者針對遼寧醫學院100名研究生的問卷調查顯示,98%的學生認為開設英文學術論文寫作課非常必要。多數學生認為英文的學術論文寫作是他們目前學業發展上的最大困難,并且學術論文寫作能力的提高對于他們今后的學術和職業成長非常重要,他們非常希望能在老師的指導下系統地學習和練習學術英語寫作。其次,這是完善我國研究生教育體制的需要。
長久以來,我國的醫學研究生們一直處于傳統的重教學輕科研的教育培養體制之下,這對于夯實學生的臨床技能和診療能力確有非常顯著的效果,但對于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科研能力的培養與提高產生了諸多不利影響。在目前國際醫學交流與合作日漸頻繁及醫學研究高度發達的當今社會,只能勝任本職工作而未能在專業領域有所建樹的人才,勢必缺乏競爭力。因此,培養學生的英文學術論文寫作能力并進而提高學生的創新科研能力,是我國高層次人才培養的必備要素。
二、學術論文寫作特點
學術論文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人物傳記、故事、散文、報道、應用文等體裁,它擁有自己特殊的閱讀對象,是在理論探討的基礎上,針對一定的問題,提出作者新認識、新觀點、新想法的一種文體。學術論文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一)科學性
學術論文要求作者在寫作前必須掌握大量的相關資料和論據,在經過審慎周密的思考之后,通過科學嚴謹的論證方法,從客觀實際出發得出客觀而科學的結論。
(二)學術性
一篇成功的學術論文離不開其學術性的特點,要保證論文的學術性,作者可從以下幾個渠道人手:1.提出新觀點,即提出前人沒有提出的新的觀點,或針對某一已有理論的新的觀察點和切入點;2.對某一理論進行補充或完善,即結合自己的研究實踐,補充完善前人研究理論的適用性或特殊性;3.可以結合自己的理論基礎和研究實踐,完全質疑已有理論的普適價值或否定已有理論的主要論點,并提出自己的論點供其他人借鑒和檢驗;4.通過文獻綜述來全面總結前人的研究結果或研究方向與領域,豐富該研究領域的理論知識。
(三)創新性
創新性是任何科學研究存在的靈魂和生命,科學研究的意義就在于通過不斷的理論探索和經驗總結,提出新觀點、創造新理論,使人類對自我和客觀的認識不斷趨于真實。因此,學術論文不能離開創新性,否則將失去一切價值。
三、英文學術論文寫作課堂的構建
(一)以閱讀啟迪寫作,創建讀寫一體教學模式
雖然學術論文寫作不論是在詞匯、語法、語篇結構,還是在邏輯表達等方面均與一般類型的寫作有所不同,但任何一種寫作都是而且必須是源于充分的閱讀。閱讀是解決寫作來源和內容來源的主要途徑。對于學術論文寫作而言,這種寫前閱讀主要分為材料閱讀( material reading)和批判性閱讀( criticalreading)。材料閱讀主要通過廣泛閱讀、聽課、聽講座等形式米實現,目的在于完成論文資料的原始積累,完善作者的知識儲備并明確寫作方向和主要解決的問題。批判性閱讀即我們常說的寫作聚焦,即在前期材料閱讀的基礎之上,針對某一具體寫作方向或問題,經過作者的仔細思考,通過對前人研究結果或理論的批判性吸收而初步形成自己的寫作思路和寫作觀點。由此可見,材料閱讀為批判性閱讀提供基礎,同時又通過批判性閱讀獲得提升與凝練,兩者共同成為學術寫作的基石。
(二)以小組活動開拓寫作思路
小組合作學習是英語寫作教學中重要的教學策略,它以建構主義理論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和“支架”學習理論為基礎,強調小組成員之間通過平等協助式的交流與活動,以完成共同任務為目標而進行的學習活動。小組合作學習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主動性的提高。在寫作任務中,學生通過小組學習不但能更好地完成任務,而且,小組成員之間的討論也擴充了寫作思路,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此外,及時而有效的同伴互評與反饋,也有益地補充了教師反饋的滯后性和局限性。
(三)以過程寫作教學法保障對學生寫作的全程指導與監控
過程教學法( Process Approach),顧名思義是將教學的重點放在寫作的過程上。其理論基礎是交際理論,強調寫作的認知過程。在教學過程中,主要分寫前、初稿、修改、反饋與評價、終稿等步驟。在寫前階段,教師通過以讀帶寫的方式指導學生進行材料閱讀,然后結合小組學習形式進行批判性閱讀,并通過師生的交流和互動幫助學生形成寫作思路和框架。初稿是學生將已經形成的思路付諸文字的過程,在這一階段,教師需要及時給學生提供必要的幫助令其樹立寫作自信心。修改階段依然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通過同伴評價的方式進行。在反饋與評價階段,教師對學生經過同伴評價修改之后的文章進行綜合點評,并給予建設性的指導意見,指導學生完成終稿。
(四)以延續性寫作課堂建設保證寫作課程開發的立體性和全面性
在我國現有的非專業大學英語的課堂教學中,很少有學校專門開設寫作課,學生的寫作練習經常被當做閱讀教學的補充成分而存在,而且寫作形式均是圍繞國家英語四六級考試內容而展開。這種寫作教學不但內容枯燥乏味,而且對于真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收益不大。在此,筆者建議在本科階段應適當開設針對非英語專業學生的基礎寫作課程,夯實學生的寫作基礎能力,在研究生階段進一步開設專業學術寫作課程,為學生的專業發展和學術成長保駕護航。唯有這樣的延續性,寫作課堂的建設才能從根本上改善我國目前高等教育中學生的寫作現狀,促進我國高等教學的不斷完善和提高。
結語
建設針對醫學研究生的英文學術論文寫作課,不但對于提高學生本人的學術素養和科研能力有益,而且對于豐富和完善我國的研究生教育體制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希望研究生的學術寫作課程的不斷改進和提高,能成為我國研究生們走向國際學術舞臺的堅實保障。
關鍵詞:醫學研究;論文;研究資料;文獻資料
研究型論文是指對基礎性或應用性研究成果進行科學闡述、分析、總結,并得出創新性結論 的科技寫作文體[1],是醫學期刊中主要的論文類型。而資料是該類論文寫作的物 質基礎,要想寫好研究性論文先得有資料,沒有資料一切寫作活動都無法進行。 一篇好的研究性論文首先需明確研究目的,制定研究方法,這樣才能確定論 文的題目。當論文的題目確定后就應當認真、全面地考慮需要哪些資料才能客觀、科學地說 明問題,使得出的結論站得住腳[2]。醫學論文寫作的材料是指為某一寫作目的,從醫學研 究、醫療實踐或通過查閱醫學資料等途徑獲得的一系列事實、數據以及說明這些事實、數據 的醫學理論。這些資料對寫好一篇研究性論文起到決定性作用。
1 醫學研究方法
醫學研究的方法有前瞻性研究和回顧性研究,前瞻性研究就是預先確定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在這些條件下去做研究追蹤,最后在原訂計劃的時間內評估,把符合原來設計方法的所有 患者都列入統計范圍,全部研究結果都要表現出來。回顧性研究又叫病例對照研究,是以現 在確診的患有某特定疾病的患者作為對象,以不患有該病但具有可比性的個體作為對照,通 過詢問、實驗室檢查或復查病史,搜集既往各種可能的危險因素的暴露史,測量并比較病例 組與對照組中各因素的暴露比例,經統計學檢驗,若兩組差別有意義,則可認為因素與疾病 之間存在著統計學上的關聯。不管前瞻性研究或者回顧性研究均在進行臨床觀察的過程中收 集了大量的資料和數據,對這些數據需要進行科學的整理和處理,以便為分析判斷,進行理 論概括做好準備。
2 醫學研究資料的收集
對醫學研究資料的準備工作,包括對材料的取舍和整理,對實驗觀察數據資料的分析處理,合理選用適當的圖、表和照片等等。這部分工作有時在試驗結果分析時已經完成,但仍需對 這部分臨床觀察的素材進行科學的加工。也就是數據要反復核對,保證準確無誤。然后分類 列表分析,其中有些需要統計學處理,有些需要繪畫。在整理資料、列表、繪圖的過程中需 將所得資料完整記錄下來。資料經過仔細整理、分析、解釋,可以形成觀點得出初步結論。 醫學研究資料的收集方法有:①調查法:也就是醫學工作人員進行現場調查研究,如摸 清疾病情況,分析發病規律,探索致病原因,了解環境污染,評價防治效果,研究生長期發 育等。在調查中一定要確定調查對象、調查項目,明確調查目的和指標,根據調查目的所預 期分析的指標確定對每個觀察單位的調查項目。調查指標要具體、精選,盡量用客觀的有特 異性的計量指標。②觀察法:觀察法是指從自然發生的現象中收集資料,它是醫學研究 最基本方法之一,應用最多的為臨床觀察。臨床觀察需要臨床醫生系統、全面地觀察和了解 人體的病理過程以及治療效果等,記錄事實和有關數據,為進一步分析與綜合、歸納與演繹 等邏輯思維提供全面而系統的科學資料。③實驗法:實驗是取得精確的、典型的醫學科 學材料的重要手段,它是從人為的發生于實驗條件下的現象中索取資料。人體的生理現象和 病理現象有些可以觀察到,有些則不能觀察到,需要安排實驗,人為地創造便于觀察的條件 才能收集到所需要的科學條件。實驗研究包括實驗室研究、臨床療效觀察以及小范圍的現場 實驗。實驗研究必須根據實驗的目的和條件,結合統計學要求針對實驗的全過程,作出周密 和完善的設計,如果設計是周密和完善的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豐富而可靠的資料。實驗 法所得的資料比其他方法更為準確明了和深刻。
3 醫學文獻資料的收集
醫學研究中資料的取得不能全靠研究者的直接觀察,因此在醫學論文寫作時就需要查閱大量 的醫學文獻資料。 雖然在課題研究或臨床觀察之前,已對有關資料和學術動態進行了收集 和分析,但是在撰寫科研型論文時仍要查閱大量有關文獻,以作為對已掌握的文獻的補充。 一 篇好的研究性論文需要引用、選擇最具代表性的文獻資料[3],這樣才能提高論文 的說服力 ,增強論文的可靠性。醫學信息檢索是一種可以提高研究效率的方法,研究者可以通過不同 的檢索工具和檢索途徑以獲得相關內容的可比性資料和可以統計的數據,據此可以把握學術 動態和研究熱點[4]。有人作過統計,國內外多數科學工作者查閱文獻的時間約占 整個科研 工作的三分之一,如果沒有這些最新的參考文獻,要想使論文達到新穎和獨創性是不可能的 。由此可見,查閱收集文獻在整個科研和寫作過程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收集資料的目的是 為撰寫論文開拓思路,提供理論依據。因此在收集資料時應根據論文的需要,把與科研課題 有密切關系并要引用的資料做好卡片,注明文獻的出處、作者、題目、雜志名稱、卷、期、 頁數、年代等。一般收集資料分三步法:①根據研究課題選擇檢索工具。②確定檢索方法。 ③查閱原始文獻。收集論文需要的文獻資料應特別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內容:①在方法上沿用 前人的,或在前人的基礎上加以改進的。②在理論認識上支持本文觀點的。③前人研究的結 論與自己文章所述不同,需要加以說明的。④前人對本文所研究的問題存在爭議和正在探討 的。將這些資料收集好后,編好序號,以備撰寫文章時使用。
4 對資料進行綜合分析
完成對研究資料和文獻資料的收集,就需從中提煉觀點,明確結果,提出結論。在上述準備工作完成以后,要根據有關文獻資料和實驗觀察所得的資料,重新核對試 驗設計中所包含的思想,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設計中哪些觀點在理論上成立,而在 試驗中得到證實;哪些觀點在試驗中沒有得到證實或未完全證實,需要修改;哪些現象和指 標超出原來設想,而且可能有新的啟示,需要進行新的分析。通過對研究資料的分析,提煉 出研究資料能說明的觀點和能得到的結果,提出結論,使研究資料和理論認識充分結合起來 。也就是作者通過對資料的收集與整理等準備工作,使理論和實踐達到充分的統一,從而提 高自己撰寫醫學研究性論文的水平。
總之,在撰寫醫學研究性論文中需注重資料的收集,對資料的收集要做到實事求是,博采眾 材。要注重對研究資料和文獻資料的收集提煉,才可能使論文在盡可能短的篇幅內以最明確 、最易理解的形式表達作者的研究過程和研究成果。
一、老年臨床醫學研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老年個體之間的健康狀況存在很大差異,影響因素也比較多,使得老年醫學的臨床研究仍存在以下方面的問題。
1.正常對照組的選擇和影響指標的確定:設立正常對照組是醫學臨床科研中重要的環節,而老年人或多或少有伴隨疾病,且往往多病集于一身,完全健康的老年人很難找到,故老年醫學研究中正常對照人群的標準一般是指排除影響研究指標的疾病和相關因素的同質人群,而不是指任何組織器官的形態和機能都正常的人群。因此要根據課題研究的疾病性質,正確把控需剔除的相關影響因素的全面性,切實保證所選擇正常人群的準確性,確保研究結果可靠。
2.數據統計方法的選擇:由于老年人的年齡特點、衰老程度、疾病復雜程度、藥物反應等方面的影響,個體間差異比其他任何年齡組都大,許多健康及疾病指標的參考值范圍不同于成年人,因此對科研收集來的數據要進行統計學的處理,選擇分層抽樣方法較為合適。這種方法主要適用于個體間有明顯差異的總體,每個個體被抽到的概率相等,可以按照年齡、性別、疾病等不同指標分層,再按一定比例從各層中抽出個體組成樣本。顯然這種情況增加了科研的工作量和難度。
3.科研結果定性的復雜性:老年人往往是多種疾病共存,而科研常以單一疾病為研究靶點,因此研究結果很難說明就是這種疾病的準確影響因素,而需要研究者廣泛大量閱讀相關文獻,熟練掌握所要研究的指標對哪些疾病有影響,對哪些疾病無影響,從而設計出科學嚴謹的研究方案。到目前為止,對老年多種疾病共存的臨床研究還是嚴重不足,今后應給予高度重視和鼓勵。
4.老年臨床醫學研究的專門人才缺乏:目前很少有人愿意從事老年臨床醫學的研究,老年醫學科研隊伍力量薄弱,政府對老年醫學臨床研究課題立項少,經費投入不足,對老年臨床醫學的研究也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對老年醫學臨床研究人才的培養要從政策和管理機制方面優先或傾斜,在這些方面政府及醫院要盡快制定有吸引力的保障措施。
二、展望
關注老年人健康,讓老年人有質量地生活是實現健康老齡化的主旋律,重視老年臨床醫學研究,提高對老年人常見慢性病的防治水平是關鍵。針對心腦血管病、腫瘤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還需要找到先進、安全的防治措施。隨著世界醫學和醫療技術的飛速發展,對老年人疾病的藥物及非藥物治療研究也在逐步規范和完善,相信在政府、醫院及公眾的齊心協力下,會不斷產生更加適合我國老年人的安全藥物、有效的治療方法和實用的疾病診斷指南,為老年人的健康、長壽謀福祉。
作者:何士大單位: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科研處北京市老年保健及疾病防治中心
一、醫學研究生綜合素質的評價指標體系
(一)醫學研究生人文素質教育評價體系基本內容
醫學研究生人文素質教育評價由自身素質、學習研究素質和拓展性素質,依據這三個指標的內涵和外延的擴展范圍,進一步確定分級指標,才可構成人文素質教育評價指標體系的基本內容,探索或實施有自身特色的醫學研究生人文素質教育評價體系。其中自身素質指標應該包括在日常的思想政治、生活、工作中所體現的各種人文素質;學習研究素質指標應該包含在研究生開展的學習科研活動中所體現跟人文素質相關的創新能力、創造能力、推理能力等;拓展性素質應該包括醫學研究生在日常的體育活動等拓展性的活動中體現出來的人文素質。
(二)醫學研究生人文素質教育評價方法
從上面各具體指標可以看出,高校已經認識到醫學研究生人文素質教育評價所要考慮的多方面的子因素,但各高校測評方法參差不齊,差別很大,高校還在沿用傳統的定量的測評方法,把許多測評的內容量化。目前,高校運用最多的醫學研究生人文素質教育評價的模式是“1+X+Y”模式,“1”指的是醫學研究生在一學期所開設的所有關于人文素質提升的相關課程的成績,“X”指關涉人文素質提升的各獎項的總數,“Y”是指其他跟人文素質相關活動的開展。
二、醫學研究生人文素質的評價體系的實施
醫學研究生人文素質的評價體系的實施首先需要在高校根據確立的教育指標評價體系的分項指標,組成由控制相關指標的相關職能部門人員構成的教育評價領導小組。負責評價體系指標的確立和宏觀政策的制定;同時要成立具體的教育評價工作小組,由相關的人文素質課程教師、學生工作部門的領導、部分學生干部等,負責具體評價工作的組織和落實。
在教育評價工作中,一是要注意教育評價整體目標的設立、考評內容的確定以及具體考評辦法的確立。二是要注意建立好評價標準。要根據不同的專業不同的學生特點,有針對性的開展人文素質評價,以利于通過標準的建立,提升其人文素質。要是要注重評價后的長期跟蹤和及時教育。評價結果確定后,要與相關的研究生進修溝通,反饋相關的問題,讓其及時改正,同時也進一步提升教育評價體系的完善。通過不斷的努力,測評工作的作用在實踐中也會更進一步地顯示出來。
作者:黃梅崔麗靜單位:吉林大學白求恩醫學部
1骨骼肌BOLD成像研究
BOLD的概念由Kim等[1]于1990年首次提出,并迅速在人腦中應用,成為研究人腦功能的重要手段。BOLD成像依賴微循環中氧合血紅蛋白和去氧血紅蛋白比例的變化,去氧血紅蛋白是順磁性物質,而氧合血紅蛋白是抗磁性物質,兩種物質的磁特性不同,在局部形成MRI信號的改變,一般采用磁敏感序列,如T2*加權成像[2]。研究表明,大多數疾病都伴有微循環的改變,因此有理由相信BOLD成像同樣能夠應用于腦以外的組織和器官,比如骨骼肌。Lebon等[3]利用多回波鏈梯度回波技術,測量T2*值,把TE=0(SITE=0)時的信號強度作為測量血流灌注的標準,利用缺血和反應性充血來干擾肌肉內的氧合作用,結果表明,肌肉在缺血狀態下,T2*值降低,一旦缺血狀態解除,T2*有一個明顯的上升峰,和同期肌肉血流灌注一致,這項實驗有力地證明了肌肉中同樣存在BOLD效應。在腦BOLD成像中,腦功能區的激活相對簡單,肢體運動或認知改變都可以有效地激活相應的腦功能區。然而,肌肉的激活卻有多種方式,如藥物(如血管活性藥物)、有氧運動等。Partovi等[4-5]研究大腿、小腿及前臂肌肉單次收縮后肌肉BOLD信號強度的改變,同時變換一些參數,如TR、掃描序列、場強及收縮力等,結果發現肌肉收縮引起的暫時性BOLD信號增加并不隨著TR和掃描序列(GRE/SE)改變而改變,而隨著肌肉收縮力以及場強的增加而增強。Towse等[6]研究靜坐組和活動組志愿者骨骼肌單次快速收縮后的瞬時BOLD信號變化,結果發現活動組BOLD信號增加更明顯,持續時間更久。
1.1BOLD信號的生理機制臨床評估肌肉微血管結構經常依賴于有創的活檢,BOLD成像提供了一種無創的對微血管結構敏感的方法,目前已被證明是一種有效方法。肌肉BOLD常用的激活方法主要有電刺激和運動。在一項電刺激(5Hz)小鼠肌肉的試驗中,BOLD信號由于氧分壓(PO2)的改變而發生顯著性的變化。在另一項反應性充血試驗中,BOLD信號與激光多普勒(LDF)經皮所測得的PO2(TcPO2)也呈較好的相關性。更多的研究表明在缺血的初始階段,BOLD信號與TcPO2具有較好的相關性,呈現同樣的下降特征,但在缺血的過程中LDF測得的PO2下降較快,出現這種現象的機制可能為缺血早期BOLD信號下降反映的是肌肉微循環血氧飽和度下降所導致的組織進行性去氧化過程。一些研究提示,肌紅蛋白由于其內具有含鐵血紅素結構,同樣對肌肉的BOLD信號具有一定的影響。在另一些研究中,肌肉單次收縮,由于暫時改變了組織中的血氧飽和度,同樣會有相應的BOLD信號改變[9]。
1.2BOLD信號分析BOLD-MRI數據是典型的隨時間變化的數據類型,傳統的MRI數據處理方法可以用來處理BOLD數據。其在評估勞累型骨筋膜間室綜合征微循環變化中得到了很好的應用。Mc-FaddenD等[10]利用3.0T小孔徑MRI儀、采用正交發射—接受肢體射頻線圈證實BOLD在無創評價勞累型骨筋膜間室綜合征微循環方面非常有效。在這項研究中,BOLD成像序列采用GRE-EPI(α,700;TE/TR,35/250ms;FOV,24cm×24cm;矩陣64×64),采集時間12.8min,總共采集3072幅圖像,平均每幅圖像采集4秒鐘。實驗分兩部分,先采集靜息態BOLD信號,然后進行30min的高強度運動,再次采集BOLD信號。參考T1WI或T2WI圖像測量相應部位(比目魚肌、腓腸肌、脛骨前肌)的T2*值,然后把這種依時間變化的BOLD信號,按照生理頻率(呼吸頻率和心率)通過傅里葉轉換成頻率模式,結果反映心率(1.8Hz)和呼吸頻率(0.7Hz)的波峰在比目魚肌更容易被觀察到,肌肉運動后,其峰值明顯上升。而勞累型骨筋膜間室綜合征的患者在脛骨前肌卻觀察不到這種波峰。勞累型骨筋膜間室綜合征的脛骨前肌缺乏反映心率和呼吸頻率的波峰,其機制與筋膜間隔壓力升高,壓迫、阻斷血流有關。比目魚肌在0.4Hz處觀察到的波峰可能與微循環的氧合狀態有關。勞累型骨筋膜間室綜合征患者所有波峰均下降,提示氧合血紅蛋白和去氧血紅蛋白的比值下降。現有的MRI評價組織微血容量主要是通過靜脈快速團注釓對比劑動態增強掃描方法,但這種快速成像方法并不能動態觀察這種依賴時間的微循環變化,BOLD則很好地解決了這個難題。影響BOLD信號改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BOLD信號的解釋不僅僅需要校準過程,而且需要考慮肌肉血容量、血管結構(包括微血管密度、平均毛細血管間隙等)以及場強方向等。事實上這些因素是很難完全滿足的,因此BOLD在分析肌肉血氧含量方面被認為是相對或半定量[11]。
2ASL在骨骼肌中的應用
和其他組織器官一樣,肌肉中一定量的血流灌注是維持細胞存活和細胞代謝的基本條件,正常情況下,肌肉靜息狀態下的血流灌注水平非常低,通常每分鐘每100g組織只有幾毫升[ml/(min/100g)]。骨骼肌肉運動后,其血流迅速增加,并快速達到一個穩定值以適應代謝的需求。目前觀察肌肉血流灌注的MRI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動態增強MRI成像,主要依賴外源性MRI對比劑引起靶組織的信號變化,由于外源性的對比劑具有潛在的腎臟危害性,而且動態增強MRI成像不能在較短的時間內重復觀察,從而限制了這種檢測方法的應用。另外一種方法是ASL,ASL是一種全新的MRI技術,它無需注射外源性對比劑,能夠無創觀察微循環血流灌注情況。ASL常采用飽和脈沖或反轉序列在興趣區的上游對血液中內源性質子進行標記,然后在興趣區采集信號。理論上講,血流下降將導致自旋質子信號降低,相反,血流增加可以引起自旋質子信號增加。ASL具有天然的可重復性,它可以在較短時間內重復觀察血流灌注變化。ASL脈沖序列主要有兩種,連續式ASL(CASL)和脈沖式ASL(PASL)。臨床最常用的PASL技術是流動敏感交互式反轉恢復(flow-sensitivealternatinginversionrecovery,FAIR),FAIR相對于其他ASL技術的優點在于FAIR技術可以多層采集,并且不需要預先知道血流方向。但是FAIR技術對于血流通過時間較為敏感,血流通過時間即血流從標記層面到信號采集層面的通過時間,血流通過時間越快,FAIR信噪比越低。
FrankLR等首次報道了ASL在肌肉中的應用,在動態跖屈運動后,采用CASL序列觀察小腿各組肌肉中的血流灌注。BossA等利用FAIR-TrueFISP序列評價前臂肌大運動量運動后的血流灌注情況,結果發現,FAIR技術相對于CASL技術,具有較高的信噪比,能夠有效的減少磁化傳遞、動脈通過時間以及T1差異對灌注值的影響。運動中肌群相對于靜止肌群,其血流灌注明顯增加,血流灌注峰值可以達到221︰6±44.2ml/(min?100g),并可在運動結束后持續2min。WuWC等設計了一個經典的缺血—反應性充血模型,利用CASL技術觀察了四肢肌肉在缺血—反應性充血過程中的血流灌注變化,結果發現小腿、足底以及前臂的肌肉血流灌注有顯著差異,推測這種差異可能與肌群的肌纖維類型有關。相對于其他組織器官,肌肉在運動或受電刺激后,其血流灌注、微血管容量、微血管及組織含氧量變異很大,這些變化對BOLD信號影響大,因此BOLD信號解釋尤為復雜。而ASL技術僅對灌注敏感,所以能夠解釋肌肉運動后復雜的BOLD信號。總之,骨骼肌的灌注變化快,而且變化范圍大,ASL能夠及時檢測出骨骼肌灌注的變化,這是ASL優于其他技術之處。但是ASL信噪比低,運動可能產生偽影,使得ASL難以評價肌肉收縮時的血流灌注,未來隨著技術的進步可能會解決這一難題,將使得ASL應用范圍大大提高。
作者:程少容李峰趙林熊飛王鷹曾曉華單位:廣州軍區武漢總醫院放射科
1運動醫學碩士課程體系建設現狀
1.1課程內容具有中醫藥優勢我校運動醫學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一開始就充分依托了中醫藥領域的優勢資源,凸顯“中西醫結合,醫體滲透”的專業特色,形成以系統學習中醫理論體系為主,中醫與西醫、中醫與體育相結合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的運動醫學體系。在課程設置中不僅有中醫診斷學研究進展、養生本草、內經選讀、體質學說與中醫臨床,在學術講座和導師授課中也主要圍繞中醫藥防治運動性病癥(如中醫藥抗運動性疲勞、中醫藥防治女運動員三聯征)、傳統體育療法(和中醫養生)治療慢性疾病等具有中醫特色和中醫優勢的內容來進行。
1.2教學管理與考核規范而靈活教學管理由研究生院、學科教研室和導師組三級組成。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由學科教研室制定初稿,由研究生院討論審核通過;課程教學等方面的制度文件由研究生院統一制定實施;選課是在學科教研室和導師組的指導下(依據學生個體的不同情況)由學生(按照學校的相關規定)自主選擇。專業必修課和限選課均為建設多年的課程,任課教師及所在教學團隊均制定了規范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一般采用閉卷考試,要求70分合格;而以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為主的選修課,授課形式和考核方式則具有靈活多樣的特點,多采用寫論文或專題作業等方式;學術講座由研究生院統一安排,同時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專人負責學術講座的考勤和學分統計管理。
2運動醫學碩士課程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現代運動醫學在體育運動興起和臨床醫學進步的基礎上,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但是和臨床醫學“主流”二級學科如內科學、外科學相比,運動醫學的發展還相對較慢。長期以來大多數醫院都沒有運動醫學專科,醫學院校發展運動醫學缺乏基礎,直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廣州亞運會,在中國體育事業飛速發展的帶動下,運動醫學及其專業人才培養才得到更好的重視和發展。而作為中醫院校的新興專業,運動醫學碩士課程體系建設存在以下問題。
2.1運動類的專業課程較少課程體系中直接以“運動”命名的課程僅有運動營養學和運動醫學研究進展兩門,同時研究生院安排的統一講座中也缺乏和運動醫學直接相關的內容,其主要原因在于運動醫學研究生人數較少、開課成本過高。運動醫學專業人才不僅要把握醫學理論和實踐知識,還應該熟練掌握運動規律和醫學的關系。因此,在開課成本過高和師資力量相對不足的情況下,如何合理的安排醫學類與運動類的專業課程比例,是運動醫學人才培養亟待解決的問題。
2.2課程內容相對陳舊運動醫學碩士研究生課程內容應該強調運動醫學學科前沿知識與技能,緊跟國際學科發展的最新成果,及時更新內容。但目前來說,不僅教材的內容陳舊,包括導師授課、學術講座在內的教學內容也相對落后,其主要原因還是人力和物力投入不夠,臨床和學科發展本身結合不足。因此,如何把美國、德國、澳大利亞等運動醫學學科發展較好的國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研究生課程內容,如何把運動醫學臨床實踐和課程結合起來,是問題的關鍵。
2.3教學平臺相對單一醫學教學平臺一般包括課堂授課和臨床實踐兩個部分,但鑒于運動醫學是醫學和體育相結合的一門學科,且國內運動醫學發展和歐美國家還有一定距離,要使碩士生熟練掌握運動醫學的知識和技能,單單靠廣州中醫藥大學本身的課堂授課和附屬醫院的臨床實踐,是不能完全保障教學任務的完成及培養目標的實現。因此,如何切合體育事業和醫療事業發展形勢,真正培養出滿足就業市場需要的高層次應用型運動醫學專業人才,拓寬教學平臺非常重要。
3運動醫學碩士課程體系建設的對策建議
隨著世界范圍內體育運動的不斷發展,運動醫學在醫學研究上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如何培養出適應社會需要的高層次應用型運動醫學專業人才是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必須承擔的責任。而中醫院校具有豐富的運動醫學教學資源,如何凸顯中醫藥院校運動醫學專業特色,辦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運動醫學亦是時代的責任。針對目前運動醫學碩士課程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3.1整合資源增設運動類課程中醫骨傷科學是中醫學的優勢學科,廣州中醫藥大學的中醫骨傷科學是國家教育部及省重點學科,附屬醫院的中醫骨傷科學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一五”重點專科建設項目,而且中醫骨傷科學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培養也具有非常好的基礎。針對開課成本較高、直接和“運動”相關的專業課較少的問題,應該打破學科和院系之間的壁壘,把骨(傷)科、外科和運動醫學等多個學科及其師資力量整合起來,在專家論證的基礎上,適當增設運動類課程(選修課),供運動醫學、中醫骨傷科學、中醫外科學、外科學等專業的研究生選課。可以考慮增設的課程是中醫骨傷科臨床與基礎研究、運動創傷研究進展。
3.2增加學科前沿進展內容或課程作為主管部門研究生院應該定期召集專家(尤其是有留學背景、長期國際交流的專家)對所設置的課程及其內容(主要是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進行評估,將前沿學科的新知識、新理論和新技術吸收進課程內容,尤其要注意將現代生物醫學實驗新技術納入到運動醫學課程內容中。可以采用“送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的方式,形成并有效執行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任課教師定期訪學和國外知名高校(和運動隊)專家學者定開展學術講座的制度,講授和介紹運動醫學學科或相關學科最前沿的知識、理論和技術。其中,“請進來”應該充分利用大學的區域優勢,將港澳相關院校的專家定期邀請來進行講學。
3.3逐步建立跨校選課上課制度目前,國內已經實現研究生跨校選課的地區包括湖南的中南大學、湖南大學、湖南師大和國防科大,上海市西南片的八所高校,而廣州大學城高校本科生跨校選課、學分互認的制度正在推行。雖然具有相當的難度,在操作中也會遇到諸如經費、教學質量保證等許多問題,但跨校選課、學分互認、教師互聘,能有效降低教學成本,實現優勢資源共享,廣州大學城高校研究生跨校選課應該逐步建立。從運動醫學碩士研究生教育和培養看,可以將華南師范大學、廣州大學、華南理工大學體育學科的資源,和中山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醫學、中醫學的資源進行整合,拓展教學平臺,在專家論證的基礎上,提出可供跨校選擇的課程目錄。
作者:馮毅翀許金葉汶希焦潤藝荊純祥賴秋媛潘華山單位:廣州中醫藥大學
1結果與分析
1.1教材評價學生對教材的總體評價呈滿意狀態,其中對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方面的評價較高,但在基本技能和中醫特色兩個方面,間于滿意和不滿意之間、僅偏向于滿意。而從專業角度看,體育教育專業和康復治療專業對教材的評價更高,針灸推拿專業和公選班學生對教材的評價則相對較低。通過訪談發現,包括針灸推拿專業在內的醫藥學專業學生對三基和中醫特色的內涵界定更為嚴格,提出的要求更多,所以,對教材的評價和專業特點、知識結構與體系存在內在的聯系。詳見表3。
1.2教學內容和方法評價學生對教學內容和方法的總體評價呈滿意狀態,尤其在授課條理性、教學內容實用性和多媒體應用等三項評價較高,但在案例分析、實驗操作和自主學習等三個環節評價相對較低,均間于滿意和不滿意之間、僅偏向于滿意。從專業角度看,雖然案例分析、實驗操作和自主學體評價較低,但體育教育專業對自主學習、康復治療專業對案例分析和自主學習公選班學生對實驗操作評價均為滿意,通過訪談發現,作為必修課的體育教育和康復治療專業在自主學習和案例分析方面因為要求更高、同時在課時與教學設計之間協調得更好,而公選班學生對實驗操作的要求則更低;此外,體育教育學生對教學內容重點難點、針灸推拿學生對教學內容針對性、公選班學生對課程教學進度的評價均僅為偏向于滿意,通過訪談發現,體育教學專業因為知識結構不同對教師重點難點把握提出了更高要求,針灸推拿學生認為教學內容中針對中醫藥(尤其是針灸)的內容偏少,公選班學生則認為課時較少、課程進度安排應該更斟酌。詳見表4。
1.3教學效果評價學生對教學效果的總體評價呈滿意狀態,其中對綜合能力提高、專業發展幫助和運動醫學知識掌握等三方面的評價較高。但從專業角度看,體育教育學生對學習方法促進、針灸推拿學生對專業發展幫助、公選班學生對運動醫學知識掌握的評價相對較低。通過訪談發現,體育教學學生認為運動醫學和其他專業課相比相對特殊、且教學過程中相互聯系有所欠缺,針灸推拿學生認為因為中醫藥和針灸的相關內容相對較少而對專業發展的幫助和預期相比還有差距,而公選班學生則認為由于課時偏少知識的系統完整性受到一定影響。詳見表5。
2對策與建議
現代教育理念、教學方法的不斷更新,我國中醫藥事業和體育事業的迅猛發展,又對運動醫學課程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運動醫學作為中醫院校本科專業中開設較晚的課程,其教學過程各環節都有待加強。為保證并提高運動醫學課程教學質量,促進運動醫學學科專業建設,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2.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優化專業結構師資隊伍狀況對高等醫學教育質量和學術水平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已為高等醫學教育的實踐所公認[3]。鑒于運動醫學具有體育學和醫學交叉學科的特點,以及中國運動醫學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應該具有中醫特色等客觀情況[4],運動醫學教學團隊和學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中,應該科學的綜合的考慮年齡、職稱、學歷、學緣和交叉專業等因素。針對目前所存在的年齡、職稱、學歷和學緣較為合理,但專業結構和交叉專業融合并不理想的實際情況,應該采取措施,按照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為青年教師的成長創造良好的平臺,課程與學科建設的重點應該以教師發展作為優秀內容,通過人才引進、繼續教育、進修培訓等多種渠道、多種方式加強運動醫學師資隊伍建設,彌補當前臨床醫學專業師資相對不足的問題,同時注重中醫和西醫、體育和醫學的交叉融合。
2.2突出教材中醫特色、增強基本技能方面內容教材建設是高校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之一,醫學院校歷來都非常重視高水平教材的編寫使用。目前國內面向本科生的運動醫學教材主要有兩本,一本是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北京體育大學王安利主編,一本是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上海中醫藥大學褚立希主編,兩本教材格局特色。但鑒于授課對象主要集中在體育和康復專業,中醫方面的內容相對缺乏,且因為沒有配套的實驗技能操作方面的指導用書,在基本技能方面也存在一定欠缺。調查情況顯示,教材較好的滿足了體育和康復專業學生的教學需要,但對于針灸推拿及其他中醫藥學、中醫藥學相關交叉學科的學生來說,缺乏中醫特色、缺乏基本操作技能指導,明顯影響到了教材在更廣闊范圍內的使用。因此,至少應該通過自編講義、配套用書編寫、國外教材翻譯等途徑,彌補目前教材建設中存在的不足,在條件成熟之后,修訂或重編教材,加大中醫防治運動性病癥和基本技能實操方面的內容,進一步滿足中醫院校學生的需要。
2.3適當引入PBL教學、強化實踐教學與自主學習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學法,可以很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傳統教師講授為主的“預習-聽課-復習-考試”教學方法不同[6]。運動醫學作為臨床醫學中的二級學科,應該在教學引入PBL教學法,但必須要注意學科專業的不同特點(包括知識結構、學生偏好)和課程性質(選修、必修)的不同要求,在適合的教學內容中合理引入,反對牽強、盲目的應用PBL教學方式。同時要依據學生及其專業的特點,強化實踐教學和自主學習環節。尤其注意在對針灸推拿學和中醫藥學專業學生授課過程中,適當增加中醫藥(包括針灸)防治運動性病癥的案例分析、實踐操作、見習觀摩等。此外,還應該根據班種的不同和學生知識結構的不同,把握好重點難點,靈活安排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如體育專業學生醫學知識相對欠缺、公選班學生專業來源較多,應該更具有針對性的開展教學活動。
作者:馮毅翀許金葉汶希焦潤藝荊純祥賴秋媛潘華山單位:廣州中醫藥大學
一、體育教學中融入運動醫學教育辨析
對學校體育教學改革中融入運動醫學教育的必要性、專業性、可行性進行了初步探討。在測量心理結構的關鍵問題是結構的有效性,是否測試會測試他們生命那樣去測試,是否基于測試的推論是有效的。心理結構的自我報道是命題的信息處理系統的產物,受到學生運動員的語言、背景和文化背景的影響,對于有效性和自我報告信息的可靠性上都有影響。關于自己任何明確的評估報告也很清晰。因此,被有意識的對這些報告的能力限制了。除了無法捕捉到的心理內容,自我報告對自我表達很敏感。自我表達是一個動機性的,有意識或無意識行動。應答模式來給以積極正面的描述,必須區分于由于暫時的效果或動機帶來的短暫的反應偏差,主要的差別來自于這些影響的根源。短期但具體的模式和研究工具以及應答設置有關系。該模式通過各種情形和時間來不斷地根植于個人。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際體育組織實施了一系列運動醫學知識促進政策,將工作重心和大量資金投入到運動醫學知識促進工作上,以達到運動醫學知識促進政策的效果。
當前,國際體育組織已經認識到,實施較長周期的、基礎性的運動醫學知識促進工作和教育投資,才是相對高效與合理的,并能夠根本解決體育教學過程中知識匱乏的根本途徑。
運動醫學知識促進問題應該汲取前車之鑒,以宣傳教育為主,潛心下去做一些長期工作。在運動員教育實踐過程中,必須反復強調運動醫學知識促進效果,乃至運用個案宣講形式,讓學生們對生命和健康褒有敬畏之心。
另外,運動醫學知識促進計劃的不同影響能夠扭曲反映到對這些數據的推論是無效的程度。來控制運動醫學知識促進的影響理論已經被廣泛地議論,加之從匿名到統計方法應用的補救措施。目前,運動醫學知識促進計劃正面臨困難,試圖排除運動醫學知識促進的影響,研究者必須開發出新的體育教學改革解決方案。在未來的研究中,這些可能會導致通過領域和方法的獨特組合。運動醫學知識促進的影響是有限的,在對學生們的行為和社會認知的措施客觀信息的背景下,這個工作的難度在于它需要在同一個人身上有相同的客觀地信息。在最近完成的運動醫學知識促進研究成果中,已經從綜合學科研究法中取得了進步。
二、結語
世界運動醫學專業組織強調必須適當學習日益增長的運動醫學知識的必要性,或者吸引學生參與運動醫學教育知識的過程中來,以此獲得必要的運動損傷和體育鍛煉的知識貯備。
作者:宋慎單位:江西司法警官職業學院
1結果
1.1研究內容比較將檢出的文獻按照研究內容人工分類、統計、排名、比較,結果見表3。國內外有關癌癥姑息醫學的研究均涉及這12個方面,但側重點有所不同。國內外文獻量排名第一的均為傳統療法(筆者將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化學藥物治療、生物治療統一歸為傳統療法),但國內的比例高達82.54%,國外比例為68.73%。筆者將心理、生活質量、倫理、照護者的照護、患者需求5個方面的文獻統一歸類為人文心理關懷,結果國外在此方面的文獻量占總文獻量的10.76%,國內則只有1.87%。
1.2補充與替代療法研究比較國內關于補充與替代療法的文獻占比為3.87%,文獻量排名第3;國外的占比為3.51%,排名為第6。筆者參考相關專業書籍將補充與替代療法方面的文獻根據研究主題再次分類,并進行統計、比較,結果見表4。國外的研究涉及的療法全面廣泛,國內的研究則主要集中在中醫藥方面。
2討論
2.1人文社會心理關懷的重要性2007-2013年癌癥姑息醫學國內外文獻總量均緩慢增長,略有波動,波動年份與幅度一致。國內外有關癌癥姑息醫學的研究內容側重點不同,國內關于臨終關懷、姑息評估、照護者的照護、患者需求4個方面的文獻量均為1-2篇,表明國內在這些方面的研究鮮少。在本研究中,國內關于臨終關懷的文獻量為1篇,原因可能是我國未將臨終關懷整合入姑息醫學,這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姑息醫學研究與實踐的不全面性。“姑息療法”與“臨終關懷醫療”在主題樹結構中同屬“治療學”下“病人醫療護理”,兩者各為獨立的主題詞。國內外研究均以傳統療法研究為主,國內(82.54%)高于國外(68.73%),反映出國內癌癥姑息醫學研究的單一性。國內癌癥姑息醫學護理類文獻量排名第2,反映出姑息醫學在護理領域的先行性,且由于目前國內專業心理治療師未介入姑息醫療,姑息醫學中心理照護多由護士承擔[1],關于模式介紹與討論的文獻不少也由護理人員撰寫[2]。根據姑息醫學的定義,姑息治療除了提供必要的治療,緩解不適癥狀,還包括對患者心理層面的關懷;為患者家庭提供系統支持;改善生活質量等。姑息治療不僅關注患者各方面的需求,還關注患者家庭和衛生保健者的需求[3]。我國在這些方面的研究還有待加強。
2.2發揚國粹,拓寬研究內容補充與替代療法基于一種理念:健康在心理、軀體和精神三者之間達到整體平衡后方可實現,其首要目標是使患者感覺舒適,并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這些療法除了緩解癥狀,還可以減輕常規療法的副作用,有一些療法還有直接抗腫瘤的作用[4]。國內關于補充與替代療法的研究集中在草藥,即中藥方面。癌癥姑息治療在以人為本方面與中醫的整體觀標本理論不謀而合。目前已有很多臨床實踐驗證了中醫藥在姑息醫學中的作用及地位[5]。在康復理療、體育鍛煉、藝術療法等其他領域,國內研究鮮有涉獵。隨著姑息醫學的進步發展和長期帶癌生存患者(飽受癌癥帶來的痛苦和常規療法帶來的副作用)的增多,康復及其他補充與替代療法為癌癥患者和他們的家庭帶來希望和福音[6]。我國在致力于中藥在癌癥姑息治療方面研究的同時,也要拓寬中醫其他方法及其他類別的補充與替代療法在此領域的應用。
2.3加強對兒童、青少年人群的關注高齡人群患癌率高已是不爭的事實。國內關于老年人的癌癥姑息醫學文獻量占比高達7.74%。全方位的發展姑息醫學,也是應對我國日益嚴重的人口老齡化的方法之一。但是近年來,兒童和青少年癌癥的發病呈上升趨勢。國外針對兒童青少年人群的文獻逐年增加,且研究范圍涉及治療、人文心理關懷等各個方面。國內關于兒童青少年人群方面的研究則較少。開展針對兒童的癌癥姑息醫學研究,在我國有著獨特的現實意義。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使得我國多數家庭結構為“4+2+1”,孩子往往是整個家庭的優秀,兒童的患病、去世會給整個家庭造成巨大的沖擊,引發諸多社會、心理問題。因此,對患兒家屬的深切關懷與開導是兒童姑息關懷的重要部分。
3結論
姑息治療是幫助癌癥患者治療疼痛及軀體、社會、心理等其他不適癥狀,從而改善面臨致命疾病威脅的患者及其家屬的生存質量的學科。姑息治療醫學的基本概念來源于腫瘤學,經過40余年的發展,姑息治療已經迅速成為腫瘤綜合治療中的重要內容。我國對癌癥姑息醫學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總體上還處于起步階段,尚未成為一門獨立的專業。就整個服務體系而言,服務模式和服務內容不完善、不統一。呼吁政府從政策、經濟、教育等方面給予姑息醫學研究足夠支持,醫學人員及相關專業人員應從多方面多維度加大研究力度,促使我國姑息醫學既能本土化發展,又能緊跟國際先進潮流。
作者:張莉敏于浩單位:徐州醫學院附屬第三醫院醫務處南京醫科大學流行病與衛生統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