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公文范文 超聲醫學論文

超聲醫學論文

發布時間:2022-03-21 05:18:0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超聲醫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超聲醫學論文

超聲醫學論文:臨床醫學生縱貫式立體化超聲影像學教學模式初探

臨床醫學生縱貫式立體化超聲影像學教學模式初探

醫學影像學作為醫學領域中知識更新最快的學科之一,其在臨床工作中的作用也變得越來越舉足輕重,超聲診斷學作為醫學影像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向著定量化、功能化、微觀化、數字化、信息化方向發展,新技術、新設備日新月異[1]。學科的發展帶來了對教學的更高要求,在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醫學知識結構和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素質能力的同時,更要求教師能夠以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使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更合理、更高效,有利于培養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臨床思維與影像知識相結合的能力,使其成為順應二十一世紀發展需求的創新型醫學人才

1 現狀分析

目前,醫學影像學已經成為非影像學專業醫學生的必修課之一,充分體現了影像醫學在醫療過程中的重要地位。超聲診斷學作為影像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重要性也越來越得到充分體現。由于整個超聲診斷學的教學課時數相對較少,而教學內容又比較多,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是以粉筆、黑板為主體的填鴨式教學,把大量現成的知識一股腦地灌輸給學生,抽象且難以理解。用這種教學方法教出的學生,雖然理論知識可能較好,能夠“背住”重要的知識點,但缺乏形象思維能力,無法將學到的知識很好地運用到臨床工作中,更談不上運用超聲醫學知識來分析和解決臨床問題[2]。近年來,多媒體教學的普及使得超聲影像教學有了飛躍,大多數教師都采取了教科書加多媒體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讓學生直觀地看到了圖片、視頻,使其對知識點的理解更加形象、生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是,講授內容多是以解剖為基礎,病理為依據,超聲表現為重點,輔以超聲圖片或動態圖像來加深學生理解,學生建立的僅是從因到果的單向思維過程。然而,在臨床實際工作中,往往需要醫生根據病人的超聲檢查結果來判斷其病情、病因以及可能的病理生理改變,即需要從果到因的逆向思維。因此,要求教師探討出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來培養學生建立起這種臨床思維

2 縱貫式立體化超聲影像教學模式的構建

立體化創造性教學就是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適當運用教學策略,鼓勵學生運用想象力,增進其創造性思維,本文由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習思路,靈活運用所學各科基礎及臨床醫學知識,達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目的縱貫式立體化的超聲影像教學模式的優秀就是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臨床思維模式。所謂縱貫式,就是一種“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立體化,是指在教學活動中將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及臨床各學科的知識綜合在一起,針對某一疾病或病理表現給學生建立一個全方位的立體知識模型。在實施過程中,授課教師給學生留出將要討論和講授的內容,要求學生在課余時間查閱相關資料。課堂上,盡量模擬真實病例的超聲診斷過程,給出患者主訴,查體結果,相關化驗結果以及超聲表現,然后學生分組討論。老師主要對各組思維過程的正確與否進行點評,引導學生從病因、病理、病理生理方面去推論,鼓勵學生展開聯想,將教師的主導作用充分體現在幫助學生將無序的知識整理為有序的知識,將錯誤的知識修正為正確的知識。這一過程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升了歸納總結的水平,為良好臨床思維的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 教學過程的管理和教學模式的實施

3.1 深入了解教學對象

教學活動中,教師只有很好的了解學生的狀況才能因材施教,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授課時,學生已經完成了解剖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等基礎學科的學習,同時在進行診斷學、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等臨床科目的學習,超聲診斷學是這兩種學科的良好的銜接,起到了橋梁作用。此時的以病例為中心的縱貫式立體化的教學模式的建立更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興趣,從而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3.2 落實備課環節

備課,包括選取病例是教學工作中的重要環節。授課教師平時要細心收集臨床病例資料,以教學大綱為中心,選擇典型病例,將病例資料合理的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多媒體課件制作在影像學教學中至關重要,教師借助于交互式的課程設計與組織,多種圖、文、聲并茂的多重感官刺激,生動形象地展示所講授的知識,建立豐富的教學情境,拓展教學時間和空間,增強學生感性認識,提高其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但其運用必須恰當合理,應文字簡潔,重點突出,圖片清晰,動畫生動,起到多層次、多角度地模擬動態過程,很好地體現超聲檢查的實時特點的作用,使深奧抽象的理論具體化、形象化,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4]

3.3 引導學生融會各學科知識分析解決問題

超聲醫學是建立在解剖學和生理學基礎上,研究活體組織器官形態、結構以及功能狀態的學科。而發現異常的前提是必須熟悉正常,在正確把握人體解剖的基礎上,才能使學生頭腦內完成由立體活體組織到平面圖像、由大體解剖到影像解剖的認識。正常的影像解剖是識別病理性改變的前提,因此,教師要將解剖學、生理學、病理生理學、診斷學以及內科學、外科學等學科的知識較好地融合到教學中去,使學生在理解和掌握各器官解剖及生理特征的基礎上,熟知各系統常見病的病理生理改變,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其超聲影像特征,為學生建立正確的臨床思維模式打下良好基礎。這一過程不僅僅是正確的思維模式的培養,更重要的是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誘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創造了特有的知識再發現的環境,推動學生作為學習者主體參與知識建構活動

3.4 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

授課過程中注重各學科知識的橫向聯系和縱向貫通,讓學生明確超聲影像診斷不單純是“看圖”,更需要綜合分析,即要結合病人的臨床表現及其他輔助檢查資料來綜合分析;講解“同病異影”、“異病同影”的診斷及鑒別診斷思路,提高學生的立體臨床思維能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前布置題目,讓學生帶著問題上課,建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從記憶型、模仿型向思考型、創新型轉變[5]。運用啟發式教學法,在每一系統常見病的影像圖片上提出問題,由學生組織討論,發表診斷意見。通過啟發學生思考、開發學生記憶,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綜合分析、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3.5 鼓勵學生涉獵本學科的新知識

超聲醫學是聲學、醫學和電子工程技術相結合的一門新興的綜合學科[6]。隨著計算機軟硬件技術的飛速發展和醫學水平的不斷提高,超聲診斷新技術、新知識不斷涌現,教師應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幫助他們運用新的信息技術去獲取新的知識,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和發展認知能力。 同時,教師對學生獲取新知識過程的關心應甚于對他們掌握 新知識結果的關心,對學生掌握新知識方法的關心應甚于對他們掌握新知識量的關心,以不斷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為他們日后臨床工作中能夠充分自如地運用超聲診斷手段,并建立正確的臨床思維模式打下良好基礎

4 效果評價

評價教學質量的標準通常采用行為標準和效果標準相結合的方式。行為標準就是根據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行為作為直接評價的對象,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態度、課堂效果等,效果標準即學生的學習效果,主要是以學習成績進行間接評價[7]。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是我們進行教改的最終目的,因此,在考核教改帶來的教學質量的變化環節,我們也著重從以上幾方面進行評價。由于課堂教學中增加了小組討論的環節,一改傳統教學過程中主要是教師教,而忽視學生學的局面,將教學過程首先定義為教與學雙方的活動過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提倡學生的獨立探索。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從講授知識的過程轉變為在教師的主導下,學生通過主動探究去獲得知識,發展能力的過程,教師也隨之從知識的直接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的平日成績及理論考試成績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主要體現在病例分析能力方面進步較大,說明學生的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鍛煉提高,起到了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的作用

超聲醫學論文:醫學超聲影像學教學應用

一、PACS的應用

我院及我科室采用了GE公司的PACS系統,其基本特點如下:

1.采用負載均衡系統構架、集中式管理,確保數據同步,系統安全運行和數據私密性。

pressXpress壓縮技術,提供3∶1的無損壓縮,減少50%的網絡傳輸,減少50%存儲資源。提供高質量圖像及豐富的臨床診斷功能,全中文化操作界面。

3.TruRez:提供基于工作站顯示分辨率的智能無損影像傳輸模式,能夠實現秒級的圖像調閱速度,同時支持圖像的先到先顯示功能,可充分避免由于網絡帶寬限制而造成的影像調用速度慢,減輕網絡的流量負擔。

4.Eview:提供完善的PACStoPACS的影像網絡統一管理及控制,提供更強的PACS升級和擴展能力,實現多家醫院聯網。

5.高性能的Centericity系列專業診斷工作站,采用企業級JAVA平臺進行系統設計,支持多種設備影像文件的瀏覽和報告,并具有強大的后處理功能。

6.超聲系統的結構化參數化可嵌套報告模板體系,報告修訂痕跡跟蹤系統,超聲高清雙視圖文工作站,支持高清視頻和非標/標準視頻雙通道視頻信號同時接入。

7.支持HL7,DICOM協議,IHE流程規范,符合業界的相關國際國內標準。

8.GE教學資源庫管理功能:包括公共的標準結構教學資料庫、廣泛用戶的只讀權限、集成在報告界面中的高級查詢和快速查詢功能、教學項目數據共享等功能。

二、利用PACS系統進行超聲診斷學教學的優越性

1.PACS系統有利于教師授課,提升多媒體課件質量

超聲影像學是一門形態學課程,其基礎學科多,內容復雜、抽象,因此在教學中,需要大量影像圖片資料對各種疾病進行講解、分析,以增強學生的理解。常規的教學圖像資源單一、無序、不規范、不新穎,會導致教學過程中的疏漏,影響教學效果。教師授課時采用直觀、生動、代表性好且清晰的影像圖像無疑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不僅容易理解,而且印象深刻。PACS系統存儲大量高質量的超聲圖像,在不違反知識產權的前提下,利用數字教學資源的優勢,為教師備課提供便利的條件,也有利于教師對專業知識的梳理和講授課程時的規范統一。PACS系統的數字圖像資料不僅挑選的余地大、圖片典型具有代表性,而且操作簡便、省時、高效。利用PACS系統強大的查詢功能,教師可以直接調取符合教學要求的典型圖像,完成影像專業和其他臨床專業超聲影像課程多媒體幻燈片的制作,使教學內容圖文并茂、簡約明了、重點突出,大大節省了時間。

2.PACS系統有利于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能力

PACS系統為所有進行檢查的患者建立了資料庫。以往調取病人的資料需要通過病案室在大量病例中查找,而通過PACS系統,只需要在任何一個終端機上憑患者的某一個信息(ID號、檢查號或姓名等)就能查找到相關資料,簡單而高效。PACS圖片庫龐大而豐富,通過該系統建立教學病例庫,涵蓋常見病、多發病及疑難病例,學生可以利用PACS工作站及網絡平臺觀看各種病例,自覺將理論與各種圖像聯系起來。學生也可以通過PACS把同一疾病的多個不同病例或同一病例不同時期的檢查調閱出來進行觀看比較,豐富學生對該疾病影像表現的認識,開展“大影像”概念學習。結合電子病歷管理系統可以查閱到相關的臨床資料以及病歷結果。通過對各類疾病的影像、病理、臨床三結合模式的學習,加深學生對疾病影像圖像特征的記憶和理解。PACS系統使學生的學習不僅僅局限在課件上的病例,開闊了學生視野,更貼近臨床真實工作,可以結合患者病史、基本資料,就不同的影像檢查展開分析,還可對照病理結果進行觀摩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使其更加全面理解知識點。

3.PACS系統改變了教學模式

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難以調動廣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易感到枯燥無味,結果是學生死記硬背書本知識,理論與實踐脫節。隨著PACS系統及網絡技術的發展,影像學教學已由傳統的單向傳授變為了以現代網絡中心的多媒體教學模式,實現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在PACS系統教學平臺中,教師是設計者、維護者、合作者,學生是使用者,是教學關系的主體。PACS系統有利于更好地開展“學導式”教學法,先由老師提出問題,學生通過PACS系統網絡上的圖片以自主學習和遠程交互式學習為主,然后由老師總結。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在超聲影像學教學中充分利用PACS系統帶來的便利條件,改變教師在課堂講解幻燈片的單一教學模式,避免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這種交互式、開放式的自主網絡學習環境,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有利于培養面向未來信息時代的高素質、高能力的創新醫學人才。

三、結語

綜上所述,PACS系統的發展與應用為超聲影像學教學帶來了全新的模式和手段,極大地節約了教學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克服了傳統教學弊端,提升了教學質量?,F代醫學生接受能力強,有較強的興趣利用網絡化、數字化的現代系統設備來工作,學習熱情和學習效率可借此大大提高。對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及不易理解的內容,PACS系統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表達出來,使其生動、形象、具體,使廣大學生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獲得全面的理性掌握。

作者:汪朝霞 王冬 單位: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超聲科

超聲醫學論文:艾滋病患者腹部超聲檢查醫學論文

1艾滋病腹部超聲檢查的必要性

人體一旦感染HIV并進入發病期后,因機體免疫系統功能喪失而發生機會性感染,例如細菌、病毒、真菌、病原蟲等感染。而這些病原體感染后,會促使機體更易患像Ka-posi肉瘤、非何杰金淋巴瘤等腫瘤的疾病,此時影像學檢查可發現病變部位,從而為艾滋病的綜合征的診斷和治療提供重要的臨床數據。消化系統是艾滋病患者易病變的系統之一,僅次于呼吸系統。有資料顯示HIV感染可直接感染肝臟細胞,包括實質細胞和非實質細胞,人們用單克隆抗體技術可以在肝臟中檢測出HIVP24優秀抗原,同時HIV感染后患者對HBV和HCV的感染成為易發,故肝炎的發生成為了艾滋病患者常見的疾病。另外吸毒導致的艾滋病感染者在艾滋病患病之前肝臟部位均遭受某種程度的損傷,本身有較強的肝毒性從而造成艾滋病對肝臟的損傷增大。同時脾臟因是CD4+細胞聚集的場所,成為了HIV攻擊的主要器官,并使單核巨噬細胞,B淋巴細胞,CD8+T淋巴細胞和NK細胞功能受損,感染骨髓干細胞,經過紅髓的血液比例增加,使正?;虍惓5难毎谄⒅凶枇艋蚱茐脑黾樱蛊鲅[大。膽囊、胰腺、雙腎和腹腔等器官均是艾滋病患者易遭受感染或病變的部位。而影像學檢查不僅能夠對病變部位或臟器進行定位、了解病變部位的大小、范圍、形態等物理性質、而且可提供更為直觀的病灶或臟器切面結構圖(甚至還有立體三維或四維圖)像,同時可運用多普勒超聲技術通過檢測病灶或臟器血液動力學的改變來鑒別腫瘤的良惡性。因此超聲波檢查對艾滋病患者的診斷和治療觀察可提供最有價值的依據。

2艾滋病超聲檢查的最新研究進展

2.1肝臟超聲檢查

艾滋病患者進入發病期后肝臟部位常見的疾病是肝炎、肝損害和肝腫大,肝臟部位超聲檢查可診斷出疾病損傷類型、以便于醫生采取合適的治療方法治療肝臟疾病。應用超聲方法可區分肝腫大和肝損傷的區別,有研究結果報道肝腫大的發生率在艾滋病患者中占35%,肝損傷的發生率為67%,可見影像學超聲檢查可區分出不同肝疾病類型。在區分肝疾病中,超聲檢查可給出肝臟大小異常和回聲異常等信息,同時能夠精確觀察肝腫瘤、腫瘤轉移情況、肝硬化、脂肪肝等,有研究報道有的患者可同時患多種肝臟疾病,在評價患者CD4+/CD8+比值和患者營養情況后可得出疾病類型與免疫功能和營養狀況是正相關的。

2.2膽道超聲檢查

膽囊炎、膽道擴張或縮小以及炎癥均成為艾滋病患者膽道部位病變,超聲檢查可區分不同疾病類型以及細微結構病變。例如有研究者報道了艾滋病患者膽結石發病率低,而膽道和膽囊病變率較非艾滋病高,由此可看出超聲檢查可區分出膽結石、膽道和膽囊病變。同時有研究者用超聲檢查來統計膽囊病變的發生率,即膽囊增厚7.5%、膽石癥有5.8%、膽汁淤積有4.3%、肝外膽管擴張有2%和肝外膽管增厚有0.3%。而同時超聲可檢查出膽囊增厚的原因是因水腫造成,另外有患者因患有腫瘤如非何杰淋巴瘤、Kaposi肉瘤等而擠壓膽總管從而引起膽總管擴張和膽囊腫大。

2.3胰腺超聲檢查

超聲檢查在艾滋病胰腺病變的檢查目前報道比較少,筆者曾多年來跟蹤艾滋病患者的胰腺變化,只有11/6020例胰腺腫大;通過報道研究發現主要原因是胰腺部位病變后外觀無顯著差異,即超聲檢查難以區別。有報道稱艾滋病患者胰腺損傷占艾滋病患者的10%,而10%病變均是通過其他方式來進行檢查,影像學無法提供詳盡的檢查報告。目前認為之所以難以辨別,胰腺損傷主要與機會性感染、吸毒、酗酒、以及治療過程中藥物副作用所致。特別是治療過程中的藥物副作用,例如戊雙瞇等治療卡氏肺囊蟲等機會性感染可致急性胰腺炎,非何杰金淋巴瘤、Kaposi肉瘤可浸潤損害胰腺,機會性感染可損害胰管和實質。

2.4脾臟超聲檢查

脾臟病變有均質和非均質兩種,并且以腫大癥狀為常見,屬于非特異性的。艾滋病脾臟腫大通過超聲檢查可檢查出低回聲,并且通過病灶部位的低回聲可以診斷為脾腫大,并且這類脾腫大主要是因結合或鳥型分枝桿菌感染化膿造成。另外對于脾小膿腫檢出率低的情況,有的研究者作了多方面調整,例如降低探頭頻率至3.5MHz,甚至降低至3.5MHz,檢出率增加至11.0%。超聲除檢查病灶類型、區分特點外,還可用于研究脾臟和其他腹部病變之間的相關性,例如有實驗室數據表明,超聲檢查出脾臟腫大與肝病、周圍淋巴結病和輔助性T淋巴細胞數無明顯相關性。臨床超聲檢查數據表明,在病原體感染和腫瘤的非艾滋病者中脾臟也有不同程度的腫大。因此脾腫大的機理還有待探討。

2.5雙腎超聲檢查

腎臟部位病變是艾滋病患者常見的侵犯性病變,此類病變通過超聲檢查可辨別出腎腫大或縮小、腎形態異常、腎實質或腎竇回聲異常、腎集合系統病變等。通過超聲檢查出的回聲增強,可診斷出腎盂腎盞增厚[5]。同時為了證明回聲增強的診斷正確率,有研究者應用超聲檢查得出回聲強弱與腎小球病變輕重和性質無關,而回聲增強與腎小管擴張和腎間質變化具有相關性。超聲檢查除了上述的應用外,還可應用于疾病的預后評估。例如超聲檢查出腎縮小、實質回聲不均勻、皮髓質分辨不清、腎竇脂肪減少者出現尿毒癥、蛋白尿后在10個月內死亡。腎積水的改變多是非何杰金淋巴瘤、Kaposi肉瘤壓迫輸尿管或真菌如念珠菌感染阻塞輸尿管所致。

2.6腹腔超聲檢查

腹腔病變常見為腹水,一般多見于艾滋病中晚期患者。超聲檢查可探明腹腔積液的情況,包括積液的量多少,液體的性質以及液暗區內有無分隔或包裹形成。且在艾滋病患者中輕度腹水占22%,中度腹水占13.5%,且主要以滲出液為主。通過超聲檢查研究得出,產生腹水的原因是各種機會性感染如鳥型分枝桿菌感染、肝炎肝硬化、門靜脈高壓、腎病、腫瘤、胰腺疾病、心臟病、惡病質等。

2.7腹腔部淋巴結檢查

因艾滋病毒感染機體后主要浸染CD4+細胞,因此作為CD4+細胞富集的淋巴結病變自然是艾滋病患者常見的疾病。臨床上常表現淋巴結增大,通過超聲檢查可見橢圓形或圓形病變。一系列研究總結出,臨床超聲檢查這類病變通常在腹膜后主動脈、胰腺周圍和腸系膜等處。

3小結

綜上所述,艾滋病是一類因HIV病毒感染而造成機體免疫功能喪失,使得機體無法抵御外來機會性感染和防御病變,從而產生呼吸系統、消化系統乃至全身各大系統均喪失功能的綜合征疾病。本文主要討論艾滋病患者腹部超聲檢查的目前研究進展,談及其超聲檢查的必要性,可總結為:對診斷和治療均可提供可供參考的臨床數據。本人重點對腹部可能危害到的部位病變的超聲檢查進行了分別論述探討,總結起來發現各部位的超聲檢查作用主要變現在對病灶的定位,分類辨別以及預后上面。總結起來得出,腹部超聲檢查可為臨床對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后評估提供重要資料。超聲除檢查診斷外,還可進行介入治療和引導活組織檢查。

超聲醫學論文:超聲診斷甲亢臨床醫學論文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文選取我院2010年1月~2011年9月收治的200例甲亢患者,其中11例男性患者,189例女性患者,年齡14~51歲,平均年齡為30.5歲。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對本組選取的患者進行B超及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CDFI)檢查,并且給予T3、T4血清放射免疫測定。

1.2檢查方法

本文選取患者采用的彩超診斷儀為PHILIPSHDI5000、HDI3000型,該儀器探頭頻率5~12MHz。常規超聲對甲狀腺進行檢查,檢查內容包括:甲狀腺的大小、實質內病灶形態、大小、內部回聲以及邊界進行測量并詳細記錄,對病灶表面甲狀腺包膜是否發生改變進行仔細觀察,于此同時需要對病灶內部血流信號分布情況應用CDFI進行觀察。本組選取患者均經臨床與甲狀腺素檢測證實為甲亢患者。

2結果

本組選取甲亢患者均出現體質量減輕、心動過速、神經過敏、甲狀腺增大等臨床癥狀,同時與正常的T3、T4值相比更高。所有患者聲像圖表現均不同程度的甲狀腺各徑線增大,左右對稱,均勻、增強、密集的腺體內部回聲,無結節;甲狀腺上、下極發生增粗的枝狀血流以及增寬程度在2~2.5mm左右的甲狀腺上、下動脈內徑;收縮期高速血流可通過PW來進行顯示,相比正常的最大峰值血流速度值,甲亢患者的最大峰值血流速度要高出1~3倍,舒張期血流速度約增70~100m/s則表明血流速度較低。按CDFI可分為3型:Ⅰ型是血流較豐富型,多數星點狀明亮的血流信號是其主要表現,本組有30例患者,占15.3%,;Ⅱ型為血流豐富型,血流型號較多是其主要表現,本組中有52例患者,占26.5%;Ⅲ型為火海型,在整個甲狀腺實質內均為血流信號,本組中有118例,占58.2%。

3討論

采用CDFI對彌漫性甲狀腺腫大進行鑒別相比缺乏特異性的二維超聲鑒別,其具有更加重要的臨床價值,這是由于其能夠非常直觀的對甲狀腺內的血流狀態機改變進行顯示。本資料選取的患者均使用彩色多普勒進行檢查,檢查結果顯示甲亢與甲狀腺上動脈血流頻譜及單純甲狀腺腫大實質內的血流信號分布呈現著非常明顯的不同,這與其不同的病理基礎是一致的。引發單純性甲狀腺腫大的原因有很多,其主要的表現為腺體細胞增生,具有正常的功能的腺體細胞占大部分,對其進行超聲檢查發現甲狀腺出現不同程度的增大,腺體具有光滑的邊緣,左右對稱,增強增粗的腺體內部回聲,小結節可能存在,并表現為邊界模糊、低回聲;進行CDFI檢查發現腺體內的血流信號為散在的點狀和少量的分枝,血流信號與正常相比略多,甲狀腺上、下動脈內徑均表現為正常,PW頻譜顯示正常,頻帶稍增寬。甲亢通過CDFI進行檢查均表現為大量的斑片狀、五彩血流信號分辨在腺體內部,并且呈搏動性閃爍。本組選取的118例Ⅲ型患者均顯示這一特征,呈甲狀腺火海,但應當注意其與慢性淋巴性甲狀腺炎之間的區別,這是由于慢性淋巴性甲狀腺炎也有出現甲狀火海的可能。據有關報道,甲亢時,隨著T3、T4的增高血流速度也可增加并且增快,這通過本文中的甲狀腺上動脈血流速度與T3、T4值比較,同樣得到此結果。本資料選取的甲亢患者有31例Ⅰ、Ⅱ患者甲狀腺內血流信號與正常血流信號相比發生增多,并且呈較密集點狀分布,但并沒有甲狀腺火海嚴重,同時T3、T4血清值也僅僅呈現輕度升高,這與臨床癥狀是一致的。由此表明CDFI不僅有利于甲亢的定性診斷,同時通過與PW頻譜的定量分析對于甲亢程度的判定也是有利的,因此,使用CDFI對甲亢進行定性和定量評價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對于臨床治療效果的隨訪觀察也具有非常顯著的價值。

作者:王曉云 李烈炎 黃麗玲 黃麗媚 單位:武警廣西總隊醫院

超聲醫學論文:超聲波治療膽石癥臨床醫學論文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文選取了2010年1月~2011年到我科室進行膽石癥手術的35例患者,患者在術前右上腹均出現腹疼痛,并且反復發作。其中有11例患者伴有發熱、黃疸癥狀。在35例患者中,有20例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患者的年齡為35~72歲,平均年齡為53.5歲。有29例患者在之前并沒有手術史,4例患者有過一次膽道手術史,2例患者有過二次膽道手術史。有手術史的患者之前的多為膽總管切口取石“T”管引流及膽囊切開取石蕈狀管造瘺。與上次進行手術的時間間隔:最短的時間是2年,最長的時間為17年,平均時間為9.5年。在術前對所有患者都進行B超或CT監測,由此來證明出結石的分布位置。其中,有7例患者是屬于單純膽囊結石,2例患者屬于單發結石,其結石直徑為2.4cm,5例患者屬于多發性結石,其結石直徑為0.5~2.0cm;5例患者屬于單純肝內外膽管結石;16例患者屬于膽囊結石合并肝內外膽管結石。

1.2手術方法

在進行手術時,根據結石的分布位置,選擇保膽手術、膽總管切口探查取石術及腹腔鏡膽囊切除術。

1.2.1保膽手術

行人工氣腹,并且按照腹腔鏡常規方法進行攝像系統及冷光源的置入,置入方式為:劍突下及右鎖骨中線肋緣放入5mm和10mm穿刺套管,將膽囊底縫吊。用電凝將膽囊底切口約0.8cm,待到將血止住以后再進行輸尿管鏡以及經皮腎鏡、1.5mm中空超聲探針的置入,使用負壓將擊碎后的結石殘渣吸出以后對膽囊進行沖洗,并立即給予止血處理,同時對于未吸干凈的殘石要帶保護套進行全面清除,膽囊管開口處有膽汁流入后,再使用3-0可吸收腸線對膽囊切口進行間斷全層縫合,經測試未見膽囊切口有滲漏,方進行術野清洗,將腹腔積液吸盡,排氣,切口縫合。

1.2.2膽總管切口探查取石術及腹腔鏡膽囊切除術

術前需保留導尿管和胃管,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后于劍突下及右鎖骨中線肋緣放入5mm和10mm穿刺套管,將膽囊先切除,然后將膽總管切開約2~2.5cm,最后在取結石時使用取石鉗將能取的取出,不能夠取出的結石,將輸尿管鏡以及經皮腎鏡由切口置入,并且使用1.5mm或3.3mm的超聲探針進行邊碎石邊吸引,術后要留置“T”型引流管。

2結果

使用保膽手術取石的患者均1次成功。使用腹腔鏡膽總管探查手術取石的患者中,有18例患者1次成功,6例患者在術中轉開放手術1次成功,只有3例患者沒有1次成功。造成其無法1次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患者體質較差,對于長時間手術無法忍受,肝內外膽管存在結石量過大,并且大部分的分別部位是二級膽管以上。在患者術中及術后均經過B超或造影證實有結石殘留,1個月后使用同樣的手術再次取石,全部取盡。本組患者使用超聲碎石取石成功率達到100%,手術使用時間90~240min,平均時間為158min?;颊咦≡?~10天,平均天使7.5天,術中的出血量為50~100ml。術后均沒有感染、膽漏或出血等并發癥的發生。35例患者來院復查均在術后2~12個月,經B超檢查膽囊收縮功能良好,膽囊壁沒有出現水腫,肝內外膽管沒有結石復發。

3討論

在我國的膽道良性疾病中發病率較高的就是膽道結石,占成人發病率7%~10%,并且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發病率也呈遞增形態。21世紀外科在逐漸向微創發展,其中主要是以腹腔鏡及內鏡為主要代表。

膽結石在進行治療離不開碎石取石,傳統的治療方式在臨床治療中存在著容易造成出現、結石殘留過多的缺點。而超聲波彈道碎石系統(EMS)是通過內鏡進行電視監視,不僅可以擊碎巨大結石,同時可以利用循環沖洗裝置將細小及泥沙樣結石、絮狀物清楚,這樣既安全可靠,又非常簡便易行。并且可以解除膽管的膜狀狹隘。其中超聲波彈道碎石最大的優勢有:(1)僅作用于結石,對軟組織是不產生作用的,使膽管壁損傷出現、穿孔等并發癥得到避免。(2)對巨大結石是進行直接粉碎的,效果顯著。(3)操作簡單,所需要的時間相對較短,對病人產生的痛苦小。(4)”硬、軟鏡”二者相互結合,互補不足。(5)對肝內膽管及膽囊管嵌頓結石獨具特色的處理。經研究顯示,在進行肝內外膽管結石手術碎石的過程中,其中感染的細菌常常被釋放出,并隨著沖洗液將致熱源置入血液循環,由此造成術后發熱等感染性休克。而超聲波彈道碎石系統(EMS)具有特色的吸附系統,在進行高效碎石的同時,能夠主動、安全、徹底的將結石清除,顯著提高了泌尿系結石的微創處理療效和效率,此方法已經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完美的治療泌尿系統結石的手段。在膽石癥治療中將其引入,使用其強力的負壓吸引,可以使膽管內保持低壓,由此避免了膽管被高壓水流損害,同時也可以帶走超聲碎石過程中產生的結石和熱量,使感染降低,徹底解決了碎石釋放細菌的難題。

超聲醫學論文:影響高頻超聲的小兒闌尾炎醫學論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07年6月至2010年1月間,我院接收小兒闌尾炎患者140例,其中男90例,女50例,年齡3到12歲,平均年齡6周歲,病人臨床表現惡心,嘔吐,右下腹痛,臨床懷疑闌尾炎進行超聲檢查。病程3-12h。

1.2使用儀器

采用探頭頻率為7.5MHz的SImenziCV70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

1.3操作方法

患兒檢查體位選取仰臥體位,使患兒腹部充分暴露,先在患兒腹部右下位置顯示出回盲部和升結腸,腸腔內存在氣體回聲,是由液氣泡破裂所致。緩慢移動探頭至盲腸末端,平放于闌尾區域,探頭兩端緩慢施壓,推開周圍組織,進行觀察,可以發現,在腹壁與腹膜后的腰大肌,髂內動、靜脈之間,發生炎癥的闌尾與盲腸相連接,接下來,仔細觀察闌尾的形態大小、內部回聲及周圍情況,如有無積液,有無炎性包塊,精確測量闌尾的外徑大小、腸壁厚度、積液范圍、腸系膜淋巴結大小,并做好詳細記錄。有必要觀測血流信號的可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觀測,腸氣較多時需要適當對探頭加壓以排開腸氣干擾。如果在患兒的右下腹沒有探查到闌尾,可以將探查范圍擴大到盆腔、右上腹以及腹膜后,以排除可能產生異位闌尾炎。最后,對炎癥闌尾進行彩色多普勒血流觀察及血流動力學參數測定,即闌尾壁動脈收縮期最大峰速(PSV)和阻力指數(RI)。

2、結果

2.1檢測結果

在140例小兒闌尾炎患者中,急性單純性闌尾炎患兒54例,占38.6%。急性化膿性闌尾炎患兒64例,占45.7%。壞疽性闌尾炎患兒14例,占10.0%。闌尾周圍膿腫患兒8例,占5.7%。其中闌尾內糞石或糞石嵌頓者患兒24例,右下腹腔淋巴結腫大患兒20例。本組140例小兒急性闌尾炎中,彩超診斷118例,準確率84%。漏診22例,其中16例均為急性單純性闌尾炎;6例為異位闌尾,包括4例化膿性闌尾炎和2例單純性闌尾炎。

2.2各型闌尾炎聲像圖特征

正常闌尾的聲像圖表現為闌尾呈臘腸形或蚯蚓狀,直徑大多小于0.6cm,呈三層結構,且三層結構清晰,腔較小,內可呈低回聲或氣體高回聲。

2.2.1單純性闌尾炎

闌尾在回盲部呈臘腸形或蚯蚓狀盲端管狀結構,直徑大多在0.8cm以下,形態略腫脹,管壁因水腫呈低回聲,三層結構尚清晰,腔內與周圍可見少量滲液或不明顯。CDFI顯示闌尾壁及周圍腸系膜血流豐富。

2.2.2化膿性闌尾炎

長軸切面呈明顯腫脹的長管狀結構,直徑大多大于1.0cm,管壁呈雙層,闌尾腔內呈液性無回聲區,橫切面可呈“靶環征”,右下腹可見較多的游離液體,可在闌尾根部糞石樣強回聲,后方伴聲影,周圍可見腸系膜淋巴結腫大。

2.2.3壞疽性闌尾炎

闌尾正常形態消失,外形明顯腫脹,管壁結構層次紊亂不清,并且與周圍組織粘連不清,若顯示闌尾壁連續性中斷,其周圍有較多的游離液體,則多提示闌尾穿孔。此時,患兒多有急性腹膜炎的聲像圖表現。

2.2.4闌尾周圍膿腫

闌尾因化膿與周圍組織粘連不清,形成雜亂回聲包塊,內回聲強弱不等,可見不規則液性暗區,呈包裹性。必要時充盈膀胱進一步檢查。

2.3闌尾處血流特點

正常的闌尾的動脈收縮期最大峰速(PSV)和阻力指數(RI)都比較低,闌尾壁血流不易顯示。當闌尾處發生急性炎癥時,闌尾會產生充血、血液的流量也隨之增大,PSV值也會隨之增高;于此同時,闌尾及周圍組織充血水腫致血管受壓,會引起RI值增高,嚴重的甚至會出現舒張早期的反向動脈血流。此外,在本組研究中,我們還發現:當闌尾發生炎癥時,不同區域由于炎癥程度的不同,也會導致PSV值和RI值的不同。

3、討論

小兒急性闌尾炎是外科最常見的急腹癥之一,最常見的發病年齡為7-12周歲,其中男性的發病幾率高于女性,男性發病幾率約為女性的1-3.5倍[3]。由于小兒的腹壁較薄,采用高頻超聲的方法可以清楚的觀察到闌尾的大小、形態、周圍系膜的情況以及腹腔內有無膿腫形成。在闌尾炎的診斷中,最為明顯的標志是闌尾直徑超過0.6cm,闌尾周圍伴有局限性積液,CDFI顯示血流信號豐富,可提示急性闌尾炎;當發現闌尾沒有明顯的增粗,又無法識別或探及正常的闌尾聲像時,則應該考慮是否有腸梗阻、腸套疊及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結石等急腹癥的可能。在急腹癥中完全可將闌尾作為一個常規部位進行檢查。

4、小結

綜合上述,高頻超聲在小兒闌尾炎的診斷具有重要價值,采用高頻超聲技術可以簡單、快速的診斷出是否發生小兒闌尾炎,同時,高頻超聲技術費用低,檢測手段無損傷,可進行反復多次檢查。采用高頻超聲技術可以準確觀察到闌尾炎的具體位置和確定闌尾炎的嚴重程度。此外,在對非手術治療闌尾炎患者的治療中,高頻超聲技術可以動態觀察病人的治療效果,有利于醫生選擇最佳的治療方案。

超聲醫學論文:超聲科進修醫生的繼續醫學教育

一、超聲科進修醫生繼續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基于以上國內及科室內的繼續教育現狀,有必要進行一定的改革,如果一直沿用以前的教學方式和途徑,勢必要造成進修醫生學習積極性的下降,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習內容的減少,這樣不僅不利于本科室的發展,也阻礙了進修醫生的能力的提高。因此,對繼續教育的改革勢在必行。

二、超聲科進修醫生繼續教育改革

繼續教育改革主要從課程內容、授課形式、授課教師等方面進行。

1、課程內容

課程內容要考慮實用性、時效性、知識與本專業的相關性等要素,其中以內容的實用性為主要要素。授課內容要做到“四新”,即新技術、新理論、新知識、新方法。超聲是一門影像學技術,離不開圖像的識別和鑒別診斷,根據這一特點,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盡量語言上要簡練,多看圖說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展示一幅肝臟實性占位的超聲聲像圖,要求正確描述圖像特征,并分析常見疾病的鑒別診斷及診斷依據,結合圖像,教師要把近幾年診斷這類疾病的超聲新技術、新方法講授給學生,開拓他們的視野,加大知識的寬度和深度,這樣實用性、時效性就非常高。進修人員的學習具有時間緊、要求高、目的性強、任務重等特點,所以在培訓時要量體裁衣,打造個性化的課程內容,并及時聽取學生的訴求,多了解他們希望學到哪方面的知識點,這樣可以提高學習熱情和學習質量。超聲科是一個要親自動手操作的學科,臨床操作技能非常關鍵。以往的講課內容著重知識的講授,往往忽略實踐能力的培養,克服這一缺陷,就要求帶教老師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基礎上,一對一的講授操作手法、操作要點和注意事項,操作病人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隨時解決,是非常有效的學習方法,但因為目前超聲科的工作量非常大,做到這點非常難,需要帶教老師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時間。

2、授課形式

目前超聲科授課形式主要為科室內小講課。除了這種傳統的授課方式外,可以補充2種授課方式:分組討論學習法和網絡學習法。分組討論學習法就是將進修醫生按照腹部、小器官、血管等不同檢查部位進行分組,每個部位學習2個月,這2個月由專門的帶教老師帶領學習,從操作技能到基礎專業知識,隨時提出問題、討論、解決問題。這樣有針對性的學習對于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非常重要。網絡學習法就是移動的課堂。可以實現“Anyone、Any-time、Anywhere、Anystyle”4A下的課后學習和個性化學習。建立固定的郵箱和網頁,教師把重要的課程內容做成PPT放到網上,學生自由時間閱讀學習,有時間消化知識,疑難問題隨時查閱網上其它資料輔助學習。建立微信群,帶教老師把要求學生掌握的通知、知識點隨時到微信群中,能夠節省時間、提高學習效率。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師生互動平臺,要充分利用此資源。

3、授課教師

目前超聲科的授課教師限于本科室的主治醫生以上資質的老師,應該在此基礎上聘請外院專家授課,取長補短,對于教師本身也是難得的學習機會。繼續醫學教育能改變人的行為,是提高衛生隊伍素質、促進醫院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因此要重視繼續教育,與時俱進,不斷深化改革,使其更加完善。

作者:于蕾 楊力 李建國 路陽 蘆寧 單位: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超聲科

超聲醫學論文:超聲診斷醫學論文

一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結合復習法

如果說既往超聲診斷醫師的知識是由醫學基礎知識、臨床基礎知識和超聲專業知識加上其他影像手段所構成的相對單純的平面型知識結構,那么介入性超聲的進展,還要求超聲醫師(尤其是從事介入超聲的醫師)了解更加廣泛、深入的相關臨床專業知識,也就是要求知識的結構向更為復雜的立體交叉型轉變。這種轉變一方面是對超聲醫師已有知識的優化和整合,同時是對自身知識更新能力和適應競爭能力的檢驗。實踐已經證明,超聲醫師的綜合素質已經成為超聲醫學包括介入性超聲學科發展的決定因素。在實習過程中,為學生建立這樣一種立體的知識體系,思維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其中基礎學科、臨床學科在每一個病例中的運用同樣是教學的要點。比如惡性梗阻性黃疸這樣的病例,介入超聲的直接目的是在擴張的膽管內置入引流管,緩解膽管系統內壓力,減輕黃疸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那么我們針對連續的4例患者的診療過程和術后隨訪結果,為學生舉辦了題目為“惡性梗阻性黃疸的介入超聲治療”的科室內講課。從梗阻性黃疸的病理變化,發生因素,患者癥狀的科學解釋幾個方面分析惡性梗阻性黃疸的病因,不同部位梗阻之間的異同;然后討論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為什么不能做外科手術,為什么要選擇超聲引導下PTCD治療,在選擇穿刺部位時的思路等等。講課結束后要求學生查詢相關科技文獻,并說出自己的體會。從而為學生建立一個從病理、解剖、臨床到介入超聲原理到科研觀點的立體思維框架。學生普遍表現為比傳統的課堂授課要更有興趣、更加主動去學習。教學效果非常好。

二重視基礎培養

嚴格要求細節操作盡管醫學邏輯性思維很重要,但是離不開每一個基礎的知識點和細節操作,我們需要培養的是實戰性人才,不是空有想法的理論家,尤其在實習階段,是培養實際操作能力的重要時期。無論是超聲診斷還是介入性超聲病例,基礎方面包括:超聲成像原理,偽像的鑒別,測量、取圖、描述報告的具體要領和要求。細節操作方面包括:圍術期適應證、禁忌證的取舍,與患者的術前談話、簽字、穿刺操作的定位、穿刺針、引流管等工具的特點、使用方式,選擇不同工具的原因,術中并發癥的處理及術后隨訪內容等等。只有重視細節,基礎知識扎實的前提下,才能夠安全、有效的完成介入超聲工作,才有可能產生創新性的想法。這些工作依然在病例討論結合理論講授這樣一種優秀模式下完成。

三實習作業法-規范報告書寫

超聲診斷報告是超聲診斷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以精準的專業術語,將正常以及異常所見如實的反映給臨床。規范的超聲報告是按照質量控制的要求,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歸納總結出示范性、指導性的超聲診斷報告。安排實習生每天以實習作業的形式完成一些常見疾病的超聲檢查報告以及介入性超聲報告的書寫。在書寫超聲診斷報告的過程中,可以學習并掌握各個系統的超聲診斷報告書寫規范及超聲專業術語的描述。在書寫過程中,帶教老師可以及時發現其中的錯誤以及不足,并且可以使其在書寫報告的過程中得到進一步學習和提高。尤其是介入性超聲報告,相當于臨床醫師一次小手術的術程記錄,在書寫過程中,學生會主動對于手術過程進行“復盤”,從而增強記憶,我們發現,這種教學模式效果遠遠大于單純的理論講解。在現代醫學臨床、影像技術均飛速發展的今天,介入性超聲已經在臨床醫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成為不可忽視技術領域。但是在我國超聲醫師建設中,尤其在介入超聲教學方面,從大學課堂到臨床實踐,力度仍遠遠落后于時代需求,多數數超聲工作者總體素質與上述要求也相距較遠。超聲診斷人員的系統化和規范化培訓已成為我國超聲學科建設中最緊迫和最重要的艱巨任務。超聲學科應加強包括介入性超聲診斷和治療人才的培訓及梯隊建設。介入超聲醫師應有足夠的臨床基礎訓練。例如,有的醫院曾規定必須具有3年以上臨床工作經歷的醫師才可以從事超聲科工作(注: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從事臨床超聲的醫師至少應有5年的臨床工作經歷)。但是,目前的現狀是本科教學學時距離臨床實際要求十分遙遠,對于疾病的認識、超聲的思路培養、甚至介入超聲的基本知識也不足以滿足實際需求。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以病例討論結合理論講授這種模式為中心,將介入超聲的基本觀念、技能從本科實習階段給予培養,為超聲學科奉獻自己的力量。

作者:劉建周方平隋陽錢偉單位:吉林醫藥學院附屬醫院電診科

超聲醫學論文:超聲醫學圖像濾波算法探究

1超聲圖像

超聲醫學成像與其它醫學成像方法相比,具有對人體無損害、能夠實時顯示器官或組織運動情況等特點。近年來,超聲醫學成像技術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彩色多普勒成像(CDI,ColorDopplerImagi-ng)、組織多普勒成像(TDI,TissueDopplerImaging)、組織諧波成像(THI,TissueHarmonicImaging)、閃爍回聲成像(FEI,FlashEchoImaging)、造影劑成像等一系列新技術接連出現并應用于臨床,帶動和促進了超聲相關領域的研究和發展。由于成像機制的限制,圖像質量相對較差一直是超聲圖像主要的缺點,特別是由于所成像器官或組織結構上的不均勻性,一些微小的結構不能為超聲所分辨,加上聲波信號的干涉現象,在超聲圖像中形成了特有的斑點(Speckle),它大大降低了超聲圖像的質量,也使得對圖像細節的識別與分析更加困難。隨著食道超聲成像技術(TEE)與心內超聲成像技術(ICE)等新技術的出現,圖像的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相對于后期的圖像分析、多維重建等工作的要求而言,圖像的質量仍有較大的差距,所以必須進行濾波去噪等處理。

由于超聲圖像的上述特點,超聲圖像濾波算法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對其斑點的抑制上。研究表明,超聲圖像中的原始斑點信號具有瑞利(Rayleigh)分布特征(X~R(u)),其均值(E(X))與標準偏差(σ)成比例,可視為一種與圖像信號無關的乘法噪聲,而經信號處理后的斑點信號統計特性被改變,其均值與方差(σ2)成比例[1~3]。對超聲圖像濾波工作的一般要求,是要在有效抑制斑點的同時,很好地保留圖像中對后期的分析和診斷有用的細節信息。對于超聲圖像中的一些微小的結構信息,如器官之間高亮度的界面(如肝與膈)、與斑點尺度相近的微小結構(如小的血管)、灰度相近區域的邊界等,必須在濾波時很好地保留,所以超聲圖像的濾波有其特殊性,是一項要求較高的工作。如何在對斑點充分抑制的同時很好地保留圖像的細節,是濾波算法首先考慮的問題。傳統的線性濾波方法不能滿足超聲圖像濾波的要求,近年來發展了多種非線性自適應濾波方法(NonlinearAdaptiveFiltering),出現了一些新的發展方向,下面將分別加以介紹和分析。

2幾種主要的濾波方法

傳統的濾波方法[4]可以概括為:對圖像中的每一個點f(x,y),取一個以該點為中心的小窗口(通常為矩形窗口)W(x,y),然后對窗口內的每一點賦予一定的權值,最終的輸出g(x,y)為窗口內各點的某種加權平均。即:g(x,y)=F(f,(x,y),W(x,y))(1)其實質是根據所取窗口內的信息確定一個新值來取代原值,以使它符合某種預定義的規則。濾波方法的改進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1)從幾個主要方向上對圖像進行處理,再對結果加以綜合,以保留圖像的方向信息;(2)在空間上根據局部特征自適應地調節濾波器的權值;(3)采用區域生長等方法自適應地調整濾波窗口的大小和形狀;(4)采用先對噪聲進行檢測再根據檢測結果對圖像進行濾波;(5)一些其它的方面。

2.1多方位濾波方法

這類方法的基本思想是:用某種濾波方法沿幾個主要方向(通常為0°,45°,90°,135°四個方向)對圖像進行濾波,得到幾幅子圖像,然后對這些子圖像進行加權組合,以得到最后的輸出圖像。文獻[5]中采用低通濾波方法(時域或頻域)對上述四個方向進行處理,得到四幅子圖像,然后計算它們與原圖像的差異,根據這些差異來確定其加權組合的權值,由此得到輸出圖像。根據同樣的道理,還可以再次應用高通濾波方法對輸出圖像作增強處理以進一步提高圖像的質量。

該方法思想簡單,濾波效果較好,而且結構上高度并行化,特別適合于多處理器系統,以實現圖像的實時處理。文獻[6]中的算法有所不同,作者稱之為“全方位多尺度形態濾波”,其方法可描述為:在(2N+1)(2N+1)窗口內取4N個方位的結構元,然后采用形態學的閉運算加權組合與開運算加權組合,得到最終結果(圖略)。該方法能較好地抑制圖像中的鹽椒噪聲,但其組合的加權系數選取較為簡單,還有待改進。這類方法的共同特點是算法的高度并行化,因此可用硬件來高速實現[5],適用于對實時性要求較高的場合。但其基于幾個方向的較簡單的出發思想也限制了其對圖像中復雜細節(醫學圖像中很重要的部分)的保留能力。

2.2自適應權值調節濾波方法

自適應權值調節濾波方法的主要思想,是認為對整幅圖像采用同一固定的濾波器來進行濾波不能反映和保留圖像的細節信息,因此應該根據圖像的局部信息來自適應地調節濾波器,以更好地濾除噪聲和保留圖像中重要的細節信息。這類方法中以自適應中值濾波(AMF,AdaptiveMedianFilter)為代表,如文獻[2]中提出的自適應權重調節中值濾波(AWMF,AdaptiveWeightedMedianFilter)。AWMF是建立在對超聲圖像中斑點統計特性的分析基礎之上,采用均值與方差之比作為調節權值的根據,自適應地調節中值濾波器中各點的權值。首先根據斑點的統計特性建立下述噪聲模型:y=x+x12n(3)其中y為實測信號,x為無噪聲時的信號,n為噪聲。在此模型基礎之上,得到自適應權值調節中值濾波的公式:w(i,j)=[w(K+1,K+1)-cdσ2/m](4)其中,c為調節因子,m、σ2分別為均值和方差,d為點(i,j)與窗口w(K+1,K+1)中心點的距離,方括號[]為取整運算符。實驗結果表明,該方法能夠有效地抑制超聲圖像中的斑點噪聲,同時能夠較好地保留圖像中對后期診斷有用的解剖結構信息,是一種針對超聲圖像比較有效的自適應濾波方法。由于自適應權值調節濾波算法是根據圖像的局部信息來自適應地調節濾波參數,因此在對圖像細節保留上表現較好,如果算法采用的局部特征有很好的代表性(現多采用圖像局部的統計特征),則能較好地滿足超聲圖像濾波的要求。自適應濾波算法涉及到計算量比較大,而算法往往不具有并行特征,所以速度較慢,適用于圖像的后處理部分,要應用于對實時性要求高的場合還有待改進。

2.3自適應窗口選取濾波方法

自適應窗口選取濾波方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據圖像中所處理部分的局部特征來自適應地確定濾波窗口的大小或(和)形狀,以求在一個均勻區域內進行濾波操作,盡可能地保留圖像細節和抑制噪聲。文獻[7]中的HRGMF(HomogeneousRegionGrowingMeanFilter)方法是通過分裂、合并的方法來獲得濾波窗口,窗口仍限制為矩形,然后通過標準的求取均值的方法進行濾波。文獻[3]中的ASSF(Adap-tiveSpeckleSuppressionFilter)方法是通過區域生長的方法來確定濾波窗口,窗口的形狀不受限制,然后采用求均值(ASSF-MEAN)或中值(ASSF-ME-DIAN)的方法來進行濾波。這兩種方法中都采用了斑點的均值與方差之比作為判據,即定義局域均值μi,j與方差σ2i,j之比αi,j為:αi,j=σi,jμi,j(5)以αi,j為判據進行區域生長或區域的分裂與合并,這同樣是建立在對超聲圖像中斑點噪聲統計特征的分析基礎之上。使用一幅模擬超聲圖像和一幅肝的超聲圖像對HRGMF、AWMF、ASSF(MEAN&MED-IAN)三種相似的濾波方法進行的比較表明,三種方法在對斑點的抑制上表現相似(因為它們采用了同樣的斑點統計特征),而在對細節的保留上ASSF-MEAN表現最好,AWMF與ASSF-MEDIAN相似,HRGMF較差。計算復雜度上,AWMF最小,其余的幾種相近[3]??偟膩碚f,自適應窗口選取濾波方法的計算量比較大(尤其是加入區域生長等算法后),因此算法的速度比較慢,同時與自適應權值調節濾波方法相似,不適于通過并行處理的方式來提高處理的速度,因此應用主要限于超聲圖像的后處理部分。但是算法復雜度的提高帶來了令人滿意的處理結果,這是自適應窗口選取濾波算法可取的一面。

2.4兩步法

這里的兩步法是指先用一噪聲探測器對整幅圖像進行探測,然后再對圖像進行去噪處理的一類方法。這類方法分為兩個主要步驟,第一步是判斷圖像中的點是否被噪聲污染過,并生成一幅二值標記圖。這一步的關鍵是選取何種標準作為判據,判斷的準確性將直接影響最終的處理結果。文獻[8]中是選取象素值本身與局域均值之差作為判斷標準,判據比較簡單;而文獻[10]中是利用局部的統計特征,引入ROM(Rank-OrderMean)作輔助,用四個閾值T1~T4來判斷是否是被噪聲污染的點,相對地更合理一些;此外還有其它的方法。第二步是濾除噪聲的過程,對第一步中測得為無污染的點,其值不變;被噪聲污染的點,采取各種方法來去除噪聲,即:g(x,y)=f(x,y),if(h(x,y)=1);F(f(x,y),W(x,y)),else(6)其中g(x,y)為輸出圖像,f(x,y)為輸入圖像,h(x,y)為第一步得到的二值標記圖,h(x,y)=1表示點(x,y)未被噪聲污染,F(.)為濾波函數。文獻[10]中采用二態與多態兩種方式來進行處理,用公式表示為:y(n)=F(x(n),w(n),s(n))αs(n)x(n)+βs(n)m(n)(7)其中x(n)為所取濾波窗口內除中心象素外的點(不包括中心象素是與一般方法不同的地方),m(n)為ROM濾波器的均值,y(n)為輸出值。結果表明,該方法對噪聲污染嚴重的圖像有較好的濾波效果。文獻[9]中的噪聲濾除過程與一般的方法有所不同,它不僅利用了被處理點為中心的一個局部窗口(localwindow),還利用了離當前點較遠的一個鄰域窗口(remotewindow)內的信息。此去噪過程是通過所有符合競爭條件的遠鄰域窗口進行競爭來完成的,競爭勝利的條件為局域窗口與競爭窗口內所有未被噪聲污染點的均方差(MSE)最小,然后用競爭獲勝窗口內的中心象素來代替被處理點。該方法同樣表現出了對噪聲污染嚴重圖像的很好的濾除能力。這類濾波方法從原理上講有其合理之處,適用于噪聲污染嚴重的圖像,在實際中也表現出了較好的濾波效果,是一種很有研究價值的方法。方法的關鍵在于如何很好地判斷是否是被噪聲污染的點,因此選取一個好的判斷依據成為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2.5其它濾波方法

除了上述幾種主要的濾波方法以外,還有一些其它的濾波方法也在研究之中,并表現出了一定的優越性。如三維濾波利用前后幾幅圖像中的信息來對當前圖像進行濾波,增加了濾波時的可用的信息量[11];數學形態學濾波(二值與灰度兩種方法)也可應用于超聲圖像,并有其可取的一面[12];另外還有利用神經網絡理論[13]等方法來進行濾波的研究。

3幾種方法的應用實例及分析

為了比較幾種方法對超聲圖像的實際濾波效果,作者采用了如圖1a所示的超聲心臟原始圖像(Original),分別采用自適應權值調節濾波方法(AWMF)、自適應窗口選取濾波方法(HRGMF)、四方向加權中值濾波方法(FWMF)、標準中值濾波(MEDIAN)、自適應權重調節加自適應窗口選取濾波方法(AWMF-HRGMF)對原圖進行濾波處理,所得結果如圖1(b)~(f)所示(領域窗口均為11×11,HRGMF中的最大窗口為15×15)。從圖中可看出,幾種自適應濾波方法對心室邊界及二尖瓣等細節信息保留較好,對心肌及心腔部分表現出較強的濾波能力,均優于一般的中值濾波方法。

4超聲圖像濾波方法發展方向展望

超聲醫學圖像濾波方法的發展與超聲成像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如前所述,超聲成像技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一系列新的成像技術的出現,大大地提高了超聲圖像的質量,使圖像的處理工作難度降低,效果更好;大量的自適應濾波算法的研究,以及其它與超聲成像相關的技術的研究又大大促進了超聲醫學圖像的發展及應用。超聲醫學圖像的濾波算法應該是朝著自適應、并行、快速、高效的方向發展,這有待于對超聲圖像特征的更進一步的分析和對濾波算法的深入研究。

超聲醫學論文:超聲醫學質量提高

將自己所做的各種研究''''予以真實的、客觀的作一總結和評價。但不應同于一般的工作總結。撰寫時應重點突出、簡明扼要''''文字通順、條理清楚、用詞得當、數據可靠。一般論著不超過3000字(含圖、表及參考文獻)''''短篇和個案500~1000字''''綜述亦勿超過5000字為宜。

題目:立題應簡明確切。通常20個字左右''''最多不超過26個字為宜。應能準確的反映出論文的主要內容。

作者:一般論著不超過5人;綜述1人''''審校不應超過2人。

摘要:250字左右''''并按結構式摘要撰寫''''即:

(1)目的:本項檢測或研究的出發點。(2)方法:所觀察或檢測的指標''''如病人及對照組的數目、性別、年齡、病種''''使用的儀器、探頭頻率以及采用的方法等。(3)結果:檢測或實驗方法得出的具體效果或指標''''對比數據''''最后結果''''以及對上述各項的附加解釋。(4)結論:本項目的觀察、研究或檢測后的總結性的定論。

關鍵詞:凡有摘要的論文皆應標引關鍵詞。關鍵詞主要自文題中選取''''不足時可自摘要或正文中選用。選自論文所研究的目的、對象和涉及的新技術等。(1)定義:可直接表達論文要點、中心內容和特征的詞。(2)用途:提供檢索窗口。(3)數量:3~10個''''一般3個。(4)詞性:名詞或名詞性詞組、形容詞性。而代詞、介詞、冠詞、連詞、情態動詞等皆不能作為關鍵詞。(5)方式:按順序排列成關鍵詞索引。(6)要求:用規范化檢索語言''''即主題詞。應查閱中國醫學科學院信息研究所編輯出版的《醫學主題詞注釋字順表》(MedicalSubjectHeadingsAnnolatedAlphabeticList.MeSHAAL)。當所用詞未查及時''''可用同義詞、近意詞或關聯詞''''并可配用有關的副主題詞''''亦應查閱《MeSHAAL》副主題詞字順表〔1〕。

引言:應在250字之內。應概括簡明的敘述立題的理論依據''''研究思路與基礎''''國內外現狀''''并應明確指出本研究的目標。

材料與方法(資料與方法):此部分是論文的基礎和關鍵。評價論文主要看材料和方法的可信度和確定結果的標準。應寫明病人、對照組、所用儀器種類、探頭頻率、檢測的方法、藥物名稱(不用商品名)、劑量等。

結果:此段是論文的優秀部分。研究和檢測的最終目的''''即所獲得的結果。此部分可分別用文字、圖表表示。可強調或摘要敘述本研究的主要發現。

結果應有充分的數據及對比性研究''''最后結果應是科學的、合乎邏輯的''''而不是作者自行判斷或推斷的。例如:應用B超診斷胎兒臍帶繞頸30例分析。在此文章中''''僅有診斷多少例的所見及數據''''而無最后的分娩證實''''這樣的文章則欠科學性。

討論:是論文最重要的部分是反映文章水平高低的主要部分。應重點突出自己的新發現、新概念、新學說、新規律''''及所作出的結論和觀點。對研究中所發現之不足處亦應說明''''此外''''可以提出設想或建議。

在書寫討論段時''''應注意撰寫技巧''''要簡明扼要、語言順暢、抓住重點、條理分明的表達出所要說明的主要問題''''使讀者易懂''''看后有收益''''但要避免口語化。

(1)討論之重點是應有自己的某些獨到觀點和見解''''并將之講深講透''''切勿僅重復他人的或眾所周知的內容。如:超聲檢查法對人體無痛、無損傷、價格低廉……。(2)討論段與其他段相關聯''''特別是結果段中的某些數據及最后的結果''''用以進一步表明自己的觀點''''但并不是結果中的數據又全盤搬到討論中''''造成重復。(3)討論中切勿引用他人文獻過多''''更不要寫成:本研究結果與×××和×××的結果一致或符合×××的結論。一來是將論著寫成了綜述''''二來是僅說明自己是重復他人所作。(4)通常討論是文章中較長的一段''''應突出重點''''不要洋洋數百字''''冗長的內容反而使該說明的問題模糊不清。此外''''不要對某一問題尚未解釋清楚時''''又另討論其他內容''''使讀者費解不得要領。(5)用語盡量勿重復''''如在前言或結果中已用過的語言''''討論中最好不用或少用''''更勿過多的使用“國內外未見報道、筆者、我們”等。

參考文獻:應引用作者近年來所閱讀的正式發表的期刊或書籍內容''''勿引用內部刊物或資料''''并應遵原著立意不得改動?;A、臨床及實驗研究引用不超過10篇''''綜述以不超過20篇為宜。同時應按各期刊對參考文獻的要求撰寫。

超聲醫學論文:醫學超聲檢查前置胎盤

【摘要】目的分析超聲檢查診斷前置胎盤情況。方法通過超聲檢查了解孕婦產前胎盤情況,是否出現了前置胎盤,是否與孕婦的無誘因無痛性陰道流血有關。為臨床醫生早期正確處理提供依據,保護母嬰安全。結果超聲檢查是一種可靠、簡便的胎盤定位方法,它可清楚顯示出子宮壁、胎頭或胎體、宮頸內口和胎盤的位置關系,可進一步確定前置胎盤的類型。結論為孕婦妊娠晚期出現的陰道流血作出解釋,可為臨床醫生及時正確地處理提供參考。

【關鍵詞】超聲檢查;前置胎盤

前置胎盤是妊娠晚期陰道流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如診斷及處理不當,能危及母子的生命安全。超聲檢查是一項有效的、簡便的檢查方法,其定位診斷準確率達95%以上[1],此種檢查操作便利、重復性好,可隨診動態觀察。本文就我院臨床醫生根據超聲檢查診斷的前置胎盤情況進行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為2006年11月-2007年10月在我院孕期常規檢查及因陰道流血就診及住院分娩產婦2050例,均為孕28周以上的產婦。超聲診斷為前置胎盤194例。其中初產婦62例,經產婦(包括有刮宮、流產、引產史者)132例。單胎183例,多胎11例。

1.2儀器DP-9900超聲診斷儀。檢測探頭頻率為3.5MHz。

1.3方法經腹壁,探頭自恥骨聯合上至劍突下連續進行縱、橫、斜、冠等切面的掃查。常規檢查胎兒、羊水、臍帶、胎盤,著重檢查胎盤情況:(1)胎盤的位置;(2)胎盤與宮頸內口的關系。

1.4超聲檢查資料

1.4.1確定前置胎盤的類型[1]

1.4.1.1完全性前置胎盤胎盤完全覆蓋于宮頸內口,45例。

1.4.1.2部分性前置胎盤宮頸內口見部分被胎盤覆蓋,51例。

1.4.1.3邊緣性前置胎盤胎盤下緣達子宮頸內口,但未遮蓋宮頸內口,39例。

1.4.1.4低置前置胎盤胎盤的下緣附著在子宮下段,但未到子宮頸內口,即下緣距宮頸內口7cm以內59例。

1.4.2超聲檢查分析見表1和表2。表1就診孕婦前置胎盤情況分析表2不同類型的前置胎盤出現陰道流血的情況分析表3前置胎盤孕婦產后情況分析

2結果

2050例孕婦中超聲檢查診斷為前置胎盤194例,產后證實的有191例,占總數的98.45%。經產婦987例,其中前置胎盤132例,占前置胎盤68.04%。初產婦1063例,其中前置胎盤62例,占前置胎盤31.96%。單胎2016例,其中前置胎盤183例,占前置胎盤94.33%。多胎34例,其中前置胎盤11例,占前置胎盤5.67%。從以上結果可知:經產婦較初產婦前置胎盤發生率高;多胎較單胎前置胎盤發生率高。陰道流血是前置胎盤的主要癥狀,不同類型的前置胎盤發生陰道流血的情況為:完全性前置胎盤44例,部分性前置胎盤41例。邊緣性前置胎盤27例。低置前置胎盤7例。由此可知發生率由高到低為:完全性前置胎盤>部分性前置胎盤>邊緣性前置胎盤>低置性前置胎盤。產后臨床證實:發生產后出血67例。置入性胎盤32例。產褥感染68例。羊水栓塞37例。早產66例。圍生兒死亡21例。說明患有前置胎盤的孕婦可發生產后出血、置入性胎盤、產褥感染、羊水栓塞、早產及圍生兒死亡。故盡早診斷及正確處理患有前置胎盤的孕婦是十分重要的。

3討論

胎盤在正常情況下附著于子宮體部后壁、前壁或側壁。孕28周后若胎盤附著于子宮下段,甚至胎盤下緣達到或覆蓋宮頸內口,其位置低于胎先露部,稱前置胎盤[2]。它是妊娠晚期陰道流血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妊娠期的嚴重并發癥[2]。處理不當能危及母兒生命。1992年報道為0.24%~1.57%[2]。因超聲檢查對其定位診斷率達95%以上,能為臨床醫生盡早盡快地提供正確診斷,使其能盡早正確處理,減少母嬰危險。本文就來我院的2050例孕婦患者(孕28周以上的)進行了超聲檢查?,F分析如下:前置胎盤發生誘因有:(1)子宮內膜病變與損傷。(2)胎盤過大及胎盤異常。(3)受精卵滋養層發育遲緩。從表1知:(1)經產婦較初產婦前置胎盤發生率高:經產婦因為多產、人工流產、引產、刮宮等引起子宮內膜炎或子宮內膜受損,使子宮蛻膜生長不全,有些受精卵著床后,血液供給不足,為攝取足夠營養,胎盤伸展到子宮下段;有些受精卵尚未發育到能著床的階段而繼續下移至子宮下段,故經產婦較初產婦前置胎盤發生率高,與誘因1和誘因3有關。(2)多胎較單胎前置胎盤發生率高。是由于多胎胎盤較單胎大而伸展到子宮下段,故多胎較單胎前置胎盤發生率高,與誘因2有關。妊娠晚期或臨產時,發生無誘因無痛性反復陰道流血是前置胎盤的主要癥狀,由于反復多次或大量陰道流血,孕婦出現貧血,出血嚴重者可發生休克,還能導致胎兒缺氧,窘迫,甚至死亡。從表2可知:不同類型的前置胎盤發生陰道流血的情況,由高到低為:完全性前置胎盤>部分性前置胎盤>邊緣性前置胎盤>低置性前置胎盤。因此臨床醫生可根據它的類型制定不同的治療方案。盡管超聲顯像診斷前置胎盤的診斷率很高,但仍有一定的假陽性及假陰性。在辨別前置胎盤的類型方面仍有一定的誤差。其原因有:(1)操作技術不熟練;(2)孕婦肥胖腹壁脂肪過厚;(3)恥骨聯合妨礙胎盤前置部位及宮頸內口的顯像;(4)宮頸內口定位不準確[1]。故超聲科醫生要努力鍛煉操作技術,結合臨床作出正確診斷。前置胎盤的正確處理是非常重要的,若處理不當將危及母兒生命,從表3知:可引起產后出血(有些因嚴重貧血造成失血性休克)、植入性胎盤、產褥感染、羊水栓塞、甚至早產及圍生兒死亡。綜上所述,臨床醫生可根據超聲檢查、陰道流血量、妊娠周數、胎位、胎兒是否存活,是否臨產做出正確的治療原則,即控制出血、糾正出血、預防感染、正確選擇結束分娩的時間和方法,在母親安全的前提下,盡量降低早產和圍生兒死亡率。

超聲醫學論文:超聲醫學學科建設提高醫療水平探析

摘要:隨著超聲醫學與臨床聯系越來越緊密,超聲醫學已實現了多領域滲透。文章從超聲醫學學科發展方向、學科亞專業分化、與臨床相關科室協作、科研助推學科工作發展、人才隊伍建設幾方面探討超聲醫學科的學科建設,旨在充分發揮超聲醫學的作用,更好地為患者及臨床服務。

關鍵詞:超聲醫學;學科建設;亞專業

隨著超聲醫學在臨床的廣泛應用,超聲醫學科已從早期單一的病情診斷發展成集診斷、治療于一體并涉及生物醫學工程等眾多領域的醫學學科。超聲醫學科發展涉及學科發展方向、學科亞專業分化、與臨床相關科室協作、科研助推學科工作發展、人才隊伍建設等內容。本文探討了超聲醫學科如何加強學科建設,提高醫療服務水平。

1找準自身學科發展方向

超聲醫學科要根據自身的人員結構、原有的基礎和實力,結合臨床學科發展的實際情況,列出學科主攻方向,加強優勢技術建設,加快特色技術創新,不斷提高診治水平,更好地為患者和臨床服務。

2進行學科亞專業分化

2.1超聲醫學科的發展

目前,超聲醫學已由靜態軟組織結構顯示(灰階超聲1972年)發展到實時動態結構顯示(實時灰階超聲1984年),再到功能顯示(彩色多普勒1990年;超聲造影1992年);已由單一的低頻探頭向高頻、寬頻和變頻探頭發展,由二維超聲向三維超聲、四維超聲發展,結構顯示更清晰、全面。隨著集成電路和超細光纖的發展,超聲探頭小型化、微型化,腔內超聲、血管內超聲有了很大發展,超聲影像診斷已發展到亞微結構水平?,F代超聲引導穿刺器械和超聲引導下精細化介入性治療得到迅速發展。超聲這門新興技術學科,既有“設備新、技術新、人員新”的三新特點,又有“技術發展快、設備更新快、理論老化快”的三大特征,同時要面對全院各個???,知識要求面寬,但易造成醫生臨床知識不系統、碎片化。

2.2亞專業分化

學習新技術、開展新項目是亞專業細化的基礎,每項新技術的開展都有可能分化為新的亞專業。亞專業的劃分主要是促進學科向縱深發展,發揮自身專長,集中專業性人才,深入研究學科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填補醫療空白,不斷擴大醫療范圍,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減少超聲診治中的低水平重復,提高醫療質量,以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六個亞專業學組:婦科組、肌骨組、淺表組、腹部組、血管組、介入治療組。亞專業建設要求:服務患者,服務臨床;學習制度化,視野國際化;專科研究,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亞專業建設措施:加強基礎理論系統學習:80%臨床+20%本專業;技術提高:請進來,走出去,時刻保持與國際接軌;醫療行為:規范操作,規范診斷,形成制度,嚴格制度管理;激發和培養醫務人員的創新意識:以各種方式培養專業技術人員的求知欲和創新意識,使其在醫學實踐中始終保持對新技術、新業務的學習渴望。

2.3亞專業學科管理

(1)架構:設組長、副組長各1名,由高年資醫生擔任。組員6~7名,住院醫生不固定(1年輪崗),每位醫生均有兩個方向(一個為主、一個為輔)。(2)組長選拔:組長為亞專業的學科帶頭人,其能力的大小直接影響學科建設的水平和質量,因此,對學科帶頭人的選拔不但要求其擁有高超的專業技術水平、敏銳的科研思維和強烈的創新精神,還要看其是否具有高尚的醫德、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是否具有一定的領導能力。(3)亞專業管理優秀:優秀是組長的管理,設定醫、教、研、人才培養目標,充分授權,學術方向引導,部門、學科協調給予指導和幫助。

2.4亞專業分化意義

(1)學科建設的亞專業分化,為每名醫生規劃一個專業方向,創造一個發揮各自特點的工作平臺,使人才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滿足其實現自我價值的需求,學科發展與個人事業同向而行,實現“雙贏”。(2)技術得到更充分的應用。目前超聲現代診療技術,全面開展,并得到臨床的廣泛認可,并積極創新,形成特色優勢。(3)設備利用率得到更有效的提高,把目前的儀器進行分類管理,高、中檔搭配,既兼顧日常診療工作,又要考慮??崎_展新技術所需要的平臺。(4)打破論資排輩,為年資不高但掌握了新技術和新業務的人員提供一個廣闊的發展空間。(5)引進適當的科內競爭機制,人人思進取,激活內部動力和活力,進一步營造科室的學術氛圍,形成一個學習型科室,使學科建設向“橫的普及、縱的深入”全方位的快速發展。

3主動與臨床相關科室協作

現代醫學診療觀點的轉變,促進學科分化與交叉融合相協調。大型醫院為適應患者的需求,逐步打破學科壁壘,整合醫院內部資源,積極推進科室間有效聯合。搭建重大疾病的多學科、多中心綜合防治平臺,不斷深化重組以疾病鏈為紐帶的學科群。比如,腫瘤治療中心等,給超聲醫學科帶來客觀的壓力。臨床循證醫學要求診療依據客觀化、標準化;臨床各種操作要求精準化;患者的檢查要求無損傷等也給超聲醫學科的廣泛應用帶來機遇。我們的策略和措施是關注學科發展方向,主動與臨床配合,體現本專業的價值,使其成為疾病診療團隊中不可或缺的成員。

4科研助推臨床工作發展

科研是學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科醫療技術水平綜合實力最為重要的標志之一。沒有堅實的科研基礎,臨床工作就難以有發展后勁。只有把臨床工作與科研工作有機結合,切實建立科研課題來源于臨床、研究成果用于臨床的良性機制,才能不斷提高醫療服務的質量和水平。

5人才隊伍建設

人人都是“玉”,需針對“玉”本身耐心細致的“雕琢、打磨”。(1)分層培養,分類管理:由于每個人的能力、精力有限,很難全面掌握各種疾病的診療及發展前沿,劃分亞專業后,對醫生進行專業引導。對住院醫師、低年資主治醫師進行全面培養,促使其積累臨床經驗,盡早在各個專業組之間輪轉,采用本人意向、輪轉表現、工作特點和科室組間人員配備相結合的原則,使年輕醫師在工作中有自己的工作定位及發展方向。高年資主治醫師以上人員固定亞專業,使其能夠明確重點,系統學習該領域的發展前沿,以積累診療經驗。在高層次人才培養方面,對部分基礎條件好、學習能力強、知識面寬、科研潛力大的醫生,積極推薦攻讀博士學位和進博士后工作站。(2)技術骨干選拔和培養:選擇“想做事、能做事”的人,把人品好、學歷層次高、專業知識精、技術能力強的中青年骨干作為考核和選拔的重點,為他們提供“做事”的平臺,給他們“做成事”創造條件,如外出學習交流、日常工作指導、學會任職推薦、科研工作參與等。(3)臨床基礎的夯實:臨床知識的學習,培養一批懂臨床的超聲醫生。(4)國際視野的培養:采用英語學習、英文文獻閱讀、英文講課、SCI投稿等,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超聲醫生。(5)科研能力的提升:通過院級課題、廳局級課題、合作課題,培養一批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超聲科醫生。(6)加強對外合作交流,提高學術知名度:重視參加國內外高級別學術會議,選派人員出國學習、考察,并邀請國內外著名專家來院講學,與國內外醫科大學和醫療機構建立長期雙向交流和協作關系,聘任本院特色學科具有較高造詣與研究成就的學者擔任特聘教授、首席科學家等,在學習先進技術方法的同時,實現硬件資源和人才資源的優勢互補??傊鶕曖t學學科發展趨勢及自身學科的特點制定規劃,建立學科隊伍,形成合理的學術梯隊,確立學科發展方向,持續提高醫療質量,不斷提高科研和教學水平,充分發揮超聲醫學的作用,更好地為患者和臨床服務。

作者:李宏波 殷立平 單位: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超聲醫學論文:超聲實踐教學下循證醫學論文

1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

哈爾濱醫科大學2009級醫學影像專業的120名學生,全體學生都參加了涵蓋循證醫學知識的超聲實踐課程。

1.2調查方法

調查方法為問卷調查,全部實習課程結束后,向學生發放調查問卷,學生獨立填寫并當場收回,共計發放問卷120份,全部收回,有效率達100%。問卷內容包括:學生對循證醫學的熟知情況,循證醫學在超聲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循證醫學聯合超聲實踐教學效果評價等。

1.3數據分析

調查問卷經編碼后錄入計算機,數據分析采用SPSS17.0,主要對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

2討論

傳統的超聲實踐教學模式是知識經驗型教育,既教師依照課本向學生傳授超聲的基本掃查方法、疾病的超聲診斷知識點及個人臨床工作經驗,學生是被動接受理論知識與圖片灌輸,此種方法可以在短期內讓學生掌握較豐富的醫學知識。但畢業后,隨時間推移涌現出大量新的臨床證據將推翻以往的診斷,如這些證據沒有被超聲醫師所掌握,必定會導致錯誤的臨床診斷耽誤患者病情。循證醫學則促進了臨床醫學模式的改變,其對超聲醫學的影響不僅表現在超聲醫師的診療水平與時俱進,促進臨床決策的科學化,同時循證醫學也向超聲醫學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次調查結果表明,該校醫學影像專業學生接受新的超聲實踐教學模式之后對循證醫學在超聲醫學中的作用等問題有了深刻的理解。85%的學生認為循證醫學在超聲實踐教學中是很必要的,由此說明學生對超聲實踐課程中應用循證醫學持積極態度,循證醫學大大增加了學生對超聲實踐的濃厚興趣,絕大多數學生認為此種教學模式對自己的學習和以后的臨床工作有較大幫助,但仍然有少部分學生不夠重視循證醫學課程的學習,因此學習效果較差,僅僅掌握課堂上老師講授的幾種疾病的典型聲像圖,不能做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目前,學生認為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一些問題,包括缺乏檢索技能、嚴格評價文獻的能力有限、無充分時間和英文水平有限。這就要求學校增加循證醫學的選修課,讓學生熟悉如何檢索文獻、如何正確評價文獻。此外,課堂上老師要多加示范與學生多次共同完成循證過程,多找些典型的英文文獻讓學生傳閱,掌握檢索方法熟悉超聲領域的常用詞匯。同時學校還應豐富現有的數據庫資源,完善醫學數據庫資源的建設,最終以循證醫學增加學生對臨床工作的信心。該項研究我們發現,有82.5%的學生會對超聲診斷的準確性提出疑義,通過查找文獻,病例追蹤學生們的超聲診斷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學生能夠獨立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學習中尋找快樂,增加學習興趣。這是以往教學模式完全達不到的教學效果。循證醫學為培養高素質超聲醫學人才提供了新的思路。它是以解決臨床問題為出發點發現問題,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尋找最佳證據,并以此來評價和綜合分析所得證據科學性,正確應用證據指導臨床診斷、治療和預后。將此種新型教學模式寓于超聲實踐課程中,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從被動學習到發現問題的意識,還可以培養學生尋找最佳科學證據解決臨床問題的主動學習能力。學生只有真正掌握循證思維并運用有效的手段獲取和更新臨床知識,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的服務于臨床。因此,本研究對我國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韓雪 程文 楊洪艷 單位: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超聲科

超聲醫學論文:產前超聲醫學圖像處理

【摘要】 在目前我國所采用的醫學成像方式中,超聲診斷屬于臨床應用中較為常見的一種,以此相對應的醫學圖像自動處理形式可以有效提高綜合的診斷準確性和診斷客觀性。本文首先從超聲醫學的應用圖像處理原理研究入手,詳細闡述了相關的技術信息以及所具體應用算法,并對超聲醫學設計以及圖像處理手法進行了可行性分析以及實際操作估算研究。此后,以產前的超聲醫學為基礎對該類型技術進行了綜合應用研究,其中包括了標準化切面的自動提取技術和應用生物學研究模式進行參數自動化測量處理。最后,對產前超聲智能化發展和診斷進步方向進行了完整總結。

【關鍵詞】 產前學 醫學圖像處理 生物學參數測量

前言:出生帶來的生理缺陷是導致新生兒死亡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同時也是該部分原因給個人家庭以及集體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和影響,出生生理缺陷引發的新生兒問題發生概率也在逐年上升。目前來看,我國每年新生兒出生缺陷病例總數在逐年上升,同時,因為新生兒出生缺陷而消耗的醫療治療費用也高達百億元,本文首先從超生醫學的相關圖像處理方法入手,之后對該部分技術的臨床應用進行了完整總結。

一、超聲醫學圖像處理方法

1.1計算機的視覺

我國的計算機視覺處理手法與醫學影像研究處理方法的結合一直是一個重點研究課題,同時也對我國傳統的醫學圖像處理技術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在我國的計算機視覺領域目前已經研究總結了大量有價值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術。

1.1.1圖像濾波

超聲的圖像濾波應用主要作用在于過濾掉斑點噪聲。斑點噪聲主要是因為人體內存在很多實際尺寸小于波長的人體組織機構,同時在后向的散射聲波影響下而產生,斑點和噪聲的出現進一步降低了在B超成像過程中的實際圖像對比以及組織內可以提取的詳細信息數據。通過調查研究可以發現,斑點噪聲的模型可以大致劃分為兩個類別:完全性的隨機模型、長階次非隨機模型、斷階次非隨機模型。目前我國已經采用的多種超聲成像濾波算法都可以實現一定程度的噪聲過濾,并沒有哪一個固定的濾波算法可以實現應用最優效果發揮,對于固定的圖像成像分析可以采用多種定性以及定量形式進行計算,從而對各類型濾波進行對比分析,所以屬于一種可行性較強的應用方案[1]。

1.1.2圖像分割

醫學的圖像構成處理方法研究過程中,圖像分割一直都是其中一個熱門討論課題。主要的圖像分割目標在于按照合理的規則進行圖像像素類型劃分。早期的該部分技術主要有區域生長以及聚類,主要是借助圖像的灰度信息,但是應用此類方法對于灰度值較為相近的兩種類型物品難以區分,以邊緣檢測的方法進行分析需要結合梯度信息,但是該類型的方法沒有較為敏感的噪聲反應度,同時對于邊緣較為模糊的物體提取存在困難,因為大部分的產科超聲醫學計算機成像質量較差,同時在操作過程中的待分割目標也較為復雜,所以需要利用更加多元化的信息處理方法才能取得更好的分割處理效果。形狀先驗操作形式是在活動的具體輪廓和活動模型的提出而受到重視,以神經網絡信息計算方法為分割的主要目標,同時也可以通過學習一種合理的分割形式來提高分割效果[2]。

1.2機器學習

在我國的產前超聲醫學處理過程中,機器學習都占據重要的地位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因為機器學習促進了我國的產前超聲診斷以及智能化發展,對于部分沒有充足精確度和分析推導較為困難的問題,可以利用實際案例中的自動學習算法提高準確性。近些年來,我國大部分的超聲成像醫學設備開始應用于臨床實踐中,從而豐富了總體的超聲醫學成像數據信息資源,進而也提高了機器學習在產前超聲的醫學應用可行性[3]。

二、產前的應用

國內學者對于標準切面自動化搜索研究成果已經較為豐富,獲得了較大的研究進展,首先,提出了自動化的標準切面模型成像方法,該種方法需要人工進行參考切面處理,同時還應該根據實際的統計方法進行其他類型研究,上述工作多數都是以傳統圖像處理手段為基礎,實際的有效性主要是以假設的正確性為基礎,但是從另一個角度進行分析也難以滿足所以復雜的要求。機器學習主要是可以實現自動化的訓練數據信息提取,通過該種方法可以獲得更加復雜同時可靠性較強的經驗,同時還可以實現系統范化性能的良好實現。

結論:以超聲圖像為基礎的醫學診斷屬于我國當前臨床診斷中的重要方式,基于超聲圖像手段的醫學診斷方式具有受損程度小、及時性強、非侵入等眾多優點,從而讓其在實際的診斷中得到了更為廣泛的發展和應用。本文主要從產前超聲醫學為研究背景,對相關的醫學圖像處理方法以及處理手段的原理進行了綜合分析和闡述,同時也對其中應用的關鍵性技術進行了綜合分析,可以豐富該領域的研究成果。

超聲醫學論文:淺談生殖醫學專業研究生超聲帶教的體會

摘要:生殖醫學是近年來飛速發展的一門新興學科,對于生殖醫學研究生的帶教方式一直沒有完善的教材及教學指南,而超聲診療技術對于生殖醫學專業的學生而言,更是必須掌握的一項技能。

關鍵詞:生殖醫學;研究生;超聲診療

生殖醫學是研究我們人類生殖相關問題的學科,輔助生殖技術是近年來飛速發展的新興學科,而超聲診療技術作為現代影像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臨床工作當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尤其是生殖醫學專業領域當中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由于輔助生殖技術是近年來新興的學科,尚未能有一套完整的教學體系及教學方法供大家參考學習,目前的教學方式仍在不斷探索當中,仍然存在較大的缺陷及不足之處。本文旨在對所在醫院的生殖專業研究生的超聲帶教期間進行積極教學探索,并認真了解聽取了學生的反饋意見,現將經驗總結如下。

1 生殖醫學的特點

生殖是我們人類生存得以延續的永恒主題,生殖醫學,則是研究人類生殖相關醫學問題的學科,它是研究人類生殖活動、過程和結果的綜合性醫學學科,涉及婦產科、生殖內分泌學、胚胎學、細胞學、分子生物學、倫理學、心理學等等多個學科,同時它也是21世紀最具發展前景的學科之一。自1978年世界首例試管嬰兒誕生以來,輔助生殖技術進入飛速發展的階段。盡管生殖醫學已經得到長足發展,但是以體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 bryo transfer,IVF-ET)技術為優秀的輔助生殖技術仍是一門新興的學科,雖然生殖醫學是婦產科學的一個分支,其面對的患者群體及診斷和治療方式與婦產科存在較大的不同。因此對于生殖醫學專業的研究生的臨床帶教應該具有其特殊的帶教方式和特殊的側重培養方向。

2 超聲診療技術對生殖醫學專業的醫生的重要

隨著超聲醫學的高速發展,目前超聲診斷在臨床診療過程中已經成為必不可少的診斷手段。隨著生殖醫學的飛速發展,對于超聲診療技術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輔助生殖技術主要是指通過對卵子、精子、受精卵、胚胎的操作處理來治療不孕不育的技術,主要的操作流程包括了藥物的控制性超排卵、獲取卵子、體外受精、胚胎體外培養及胚胎移植等步驟。整個輔助生殖技術的過程中,均需要超聲輔助監測,包括卵泡數量、大小、測量子宮內膜厚度及形態等,這些結果將決定臨床促排卵給藥的時間及劑量,而超聲監測下胚胎移植可以顯著提高輔助生殖的成功率。同時,隨著輔助生殖技術的發展,通過輔助生殖技術珠孕的雙胎率、頸項透明層異常率高,早期胎兒超聲篩查能夠焦躁、有效的發現異常兒及高危兒。而超聲診療還可以發現宮腔內病變、評價輸卵管通暢性、評估子宮內膜的容收性及卵巢儲備功能等,所以生殖醫學專業的研究生除了具備生殖醫學專業的理論知識,還應該對超聲診療技術的理論、實踐知識有所掌握,才能夠更好的提高醫療水平,更好的為更多的患者提供優質服務。

3 臨床實踐的困難

3.1生殖專業的醫學生對超聲診療的重視程度 臨床醫生對于輔助診療技術的重視遠不如自身專業理論知識的重視程度,很多醫生潛意識里認為,輔助檢查僅僅是服務于臨床,醫生只需要會讀報告,會診斷,會開藥就能夠勝任,但是,隨著醫療技術的飛速發展,對醫生的要求越來越高,對于臨床醫生掌握輔助診療技術的理論知識及實踐操作顯得尤為重要,而超聲診療技術對于生殖醫學專業的臨床醫生顯得更為重要。在研究生實習期間,是一名生殖專業醫學生像生殖專業醫生轉變的過程,它不但能夠為研究生提供臨床工作經歷,也能夠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自己專業的價值觀和具有獨特風格的臨床工作方式。而研究生實習期間對于超聲診療技術的學習和實踐,則對于生殖醫學專業的研究生來說,更是受益匪淺。

3.2臨床實踐的問題 目前由于醫患關系的緊張,對于醫學生的臨床實習帶教造成極大的困難,來診患者多為女性,檢查部位均為需要保護的隱私部位,所以很多患者不愿意配合教學,且根據目前的醫療法規,研究生的動手機會越來越少,這使得研究生對一些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有所欠缺,對于一些診療常規的操作流程不甚熟練。雖然輔助生殖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臨床,并且為眾多不孕不育患者帶來了希望,增進了他們的家庭幸福和改善了生活質量,但同時對于醫務人員的醫療服務又是一項巨大的挑戰。臨床醫生需要面對的不僅僅是對于生殖醫學的倫理,還有患者的隱私、社會公益原則等等諸多問題的存在。對于生殖醫學專業的研究生,受到生殖醫學學科涉及面廣泛的影響,生殖中心的各個崗位是根據不孕、不育和輔助生殖技術治療流程來設置的,崗位較多,包括不孕癥門診、輔助生殖B超室、手術室、胚胎實驗室和檔案室等等,研究生均需要在以上崗位進行輪轉學習,掌握相關的基礎理論知識、基本的操作技能和整個治療的流程,但是臨床實習的時間有限,如何才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最大可能的傳授最大量、最優化的知識是帶教工作中必須考慮的問題。

而對于醫學研究生自身的挑戰除了學科壓力大、知識面廣之外,還有很多客觀存在的因素影響。目前很多用人單位要求研究生畢業后必須具有醫師執業資格證書,執業醫師考試成為了研究生研一甚至研二的重中之重,花費了較多的精力和時間去復習和準備考試,而本來就很少的臨床實習時間進一步被擠壓,深入臨床工作、接觸患者、臨床實踐的時間進一步減少。

4 如何進一步優化臨床帶教工作

4.1從教學內容著手 在生殖醫學的教學內容里,合理的安排生殖醫學的基本知識和新的理論知識、新的進展的學習,對于超聲診療技術的新發展、新的理念、新飛方向有一個全面的介紹,生殖醫學是近年來飛速發展的前沿學科,各種新的學說、新的進展日新月異,還有很多新成果、新技術、新進展的教學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方面,在研究生的帶教工作當中,注重基礎和臨床的結合,融會貫通,把新的技術、新的理念融匯在臨床工作當中,使得研究生對生殖醫學的診治有更清晰的認識。

4.2利用多媒體教學使知識更加生動、形象。目前的理論授課基本都能夠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多媒體可以將豐富的畫面、配上文字說明,加上帶教老師生動的講解,可以加深學生對抽象過程的認識和理解,提高學習興趣,同時多媒體可以將超聲影像畫面直接傳輸,在理論課上同樣可以看到臨床實踐中的畫面和內容,不僅能夠增進學生對一些概念和知識的理解,還為以后的臨床實習打下一定的基礎,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果[1]。除了多媒體的加入之外,傳統的教學方式還可以和以提問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方式結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提高學習效率,讓學生在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的過程當中,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識點[2]。

超聲醫學論文:關于超聲醫學在臨床急診中的應用效果

【摘要】 目的 對超聲醫學在臨床急診中的應用及其效果進行了重點分析與研究。方法 對臨床急診的534例接受超聲檢查的患者進行詳細的分類,并結合患者資料進行深入分析,總結了臨床急診中超聲檢查的結果,對所患病情進行了簡要分析,指出了超聲醫學在臨床急診中應用的作用進行了初步分析。結果 經過超聲檢查與診斷,534例接受超聲檢查的急診患者的診斷符合率達到了86.6%,基本符合率達到了4.6%,漏診率約為1.4%,誤診率約為7.4%。結論 超聲醫學在臨床急診中應用的正確效率較高,及時查出疾病病因的可能性較高,大大縮短了患者的確診時間,幫助患者及時就診,提高了病患的醫治效果,提高了臨床急診中的搶救成功率。同時,還能幫助醫生對癥下藥,減少病人的痛苦,挽救更多的生命。

【關鍵詞】 超聲醫學;臨床急診;應用

臨床急診所面臨的患者,其病情都較為嚴重,盡早明確診斷顯得十分重要,科學、及時、準確的診斷及治療十分關鍵。超聲醫學檢查由于其科學、準確、無痛無創、使用方便快捷的特點在查體科臨床急診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并且在繼二維灰階超聲、多普勒超聲后出現了新興的超聲醫學技術超聲造影。[1]超聲造影的診斷技術較之前兩種超聲檢查技術更加科學、合理,克服了超聲常規檢查的局限性,主要是通過造影劑等方式增強了血液的方向散射,幫助急診醫師弄清血液的流向,觀察其變化,對患者所患的疾病進行科學及時的診斷與鑒別診斷。本文根據云南省大理州南澗縣人民醫院超聲科的實際工作情況,隨機抽取了534例臨床急診患者,對其診斷情況進行詳細的分析和研究,其相關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常規資料 本次選擇的臨床急診患者共534例,年齡在兩歲到七十五歲之間,平均年齡為三十歲。其中男性202人,女性332人。選擇的急診患者在臨床上的表現為腹部劇烈疼痛,其中一部分患者在腹部劇痛的同時還伴有胸悶、惡心、四肢無力、身體發熱等癥狀。因此,我院對其采取了超聲醫學檢查,其相關檢查結果的詳細分類如下:

臨床急診的534例患者,其診斷基本符合率、達標符合率、漏診率、誤診率分別為4.6%、86.6%、1.4%、7.4%。其中超聲醫學檢查出現偏差的共有34例,誤診的有28例,其中出現了病情誤診的病例分別為,黃體破裂出血、胃十二指腸穿孔、外傷性腸破裂、異位妊娠、急性闌尾炎、盆腔炎包塊,其誤診的病例數分別為2例、4例、2例、6例、8例、6例。此外,其中還出現了2例外傷性腸破裂、2例自發性腸穿孔、2例黃體破裂出血共6例的漏診。[2]經過超聲醫學的初步檢查,其中有272例急診臨床患者的病情通過手術或者病理的分析與研究得到了有效的證實。其中的262例臨床急診患者則是通過其他手段得到了驗證,[3]包括X線、臨床穿刺、CT技術治療等方法進行了驗證。

1.2 超聲醫學臨床急診檢查方法 目前的超聲醫學臨床急診檢查是多種方式與診斷儀器的結合,包括生理鹽水充盈膀胱、空腹檢查、憋尿等。[4]而本次超聲檢查依據病情的不同,不要求進行空腹檢查,主要針對盆腔檢查或者進行生理憋尿或者生理鹽水的充盈檢查,同時利用LOGIQ400、LOGIQ5等儀器對患者的腹部進行全面的檢查。

1.3 超聲醫學臨床急診應用中的判斷標準 超聲醫學臨床急診應用中的判斷標準分為符合標準和基本符合標準。臨床觀察與超聲診斷相一致即視為符合標準。再者,在對病患者腹腔的超聲醫學檢查時,若超聲醫學檢查只是顯示了病灶區血供減少,或者只是顯示了腹腔積血或積液時,即可視為基本符合標準。

2 超聲醫學臨床急診應用中結果

2.1 超聲檢查和臨床檢查的結果對比 根據超聲檢查與臨床檢查的結果不同,對超聲檢查的符合率、基本符合率、誤診率、漏診率進行了簡單計算,其分別為86.6%、4.6%、7.4%、1.4%。根據各醫院的相關數據統計顯示,被選擇的病例組超聲醫學檢查結果優于其它檢查平均水平。

2.2 超聲診斷病因與性別之間的關系 抽取的534例病患中,女性的外傷率比男性低很多,分別為21.8%和78.2%。其超聲診斷病因與男女之間的關系。

3 關于超聲醫學臨床急診應用中的討論

臨床急診所診斷的疾病都是對生命存在威脅的關鍵性病情,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死亡率和并發癥的發生。根據實踐經驗,除了在膽管系統、腸道性疾病、實質性臟器損傷、婦產科疾病、泌尿系統疾病等方面存在較為明顯的差別外,其他的常規檢查對病患者和急診醫生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 結 論

綜上所述,超聲醫學在臨床急診中的應用效用根據急診病情的不同其表現出的作用也不一樣,但是超聲醫學在臨床急診中的地位依舊不容動搖。通過超聲醫學技術的改進與發展,漏診、誤診的幾率越來越小,并且在臨床急診中越來越受重視,對臨床急診也有著十分明顯的促進作用和應用價值。

超聲醫學論文:分析超聲醫學在胎兒發育異常診斷中的應用

【摘 要】目的:淺談超聲醫學在胎兒發育異常診斷中的應用進行分析,對超聲對胎兒發育異常的診斷價值進行探討。方法:對分娩的72例畸形胎兒產前超聲診斷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在72例產后畸形胎兒當中,產前得到診斷的共計有58例,另外還有14例漏診,達到了83%的畸形檢出率。胎兒畸形被超聲診斷出來的共計有14例屬于兩種以上復合畸形。結論:對胎兒發育異常進行檢查的首選方法就是超聲檢查,具有較高的診斷率,值得在臨床上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超聲醫學;胎兒發育異常;超聲診斷

新生兒先天性畸形具有3%的發病率,其中還有2%的新生兒由于畸形嚴重而夭折。所以對胎兒畸形的產前診斷是促進新生兒死亡率不斷降低以及人口素質提升的關鍵環節[1]。在對具有明顯解剖形態學改變的畸形進行診斷的時候具有較高的確診率,對于那些僅有生物徑線測值改變,而沒有明顯生態學改變的異常發育卻會非常容易出現漏診的情況。所以說在對胎兒發育異常進行篩查和診斷的時候,超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本文對畸形胎兒產前超聲診斷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對超聲醫學在胎兒發育異常診斷中的應用進行了探討,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在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共收治了12周以上的住院產婦共計有6021例,年齡在19―42歲之間,孕周在13―42周之間,共計有72例在院分娩畸形胎兒,在產婦產前采取超聲檢查的方式針對胎兒系統進行檢查,經過超聲檢查發現有58例胎兒畸形,在足月產或者引產之后得以證實,此外還有14例漏診,在分娩之后才發現畸形。

1.2方法

采用彩色三維超聲成像儀,采用探頭的頻率5―9MHz,經過陰道三維容積探頭。在檢查者將膀胱排空之后,取膀胱截石位,在陰道后穹窿進行探頭的置放,對子宮以及雙附件進行二維常規掃查,采用三維成像的方式針對可疑子宮發育異常的患者。在表面模式成像之后,檢查人員進行分析和觀察,采用存盤的方式對所有的三維超聲數據進行處理[3]。

2 結果

分娩的72例畸形胎兒當中,有22例中樞神經系統畸形,其中包括12例腦積水、2例無腦兒、8例脊柱裂;18例消化道畸形,其中有8例內臟外翻、2例先天巨腸結以及8例直腸肛門閉鎖;14例唇裂;2例腦積水;4例尿道下裂;10例肢體異常,2例胸前壁血管瘤和胎兒后腹膜畸胎瘤,其中還有14例畸形胎兒屬于兩種以上復合畸形。在經過超聲檢查之后,14例漏診的包括4例唇裂、4例尿道下裂以及6例直腸肛門閉鎖,達到了83%的畸形檢出率。

3 討論

所謂的出生缺陷就是指的胎兒發育異常,其中包括功能異常以及形態結構異常,在最近幾年以來,隨著孕期規范的產前檢查以及在臨床上超聲的廣泛應用,能夠對胎兒的發育異常實現及時的發現,從而將妊娠及時終止。超聲是促進新生兒死亡率不斷降低以及人口素質提升的關鍵環節[4]。

脊柱裂、腦膜腦膨出、腦膜膨出、腦積水以及無腦畸形,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無腦兒。在超聲檢查中主要表現為顱骨光環的缺少,瘤結樣團塊會在胎兒頭顱出現,蛙眼癥是其典型的表現,一般情況下,最早可以在第十二周查出來。異常增多的腦脊液積聚在顱腔內就是所謂的腦積水,最多可以達到1000毫升的貯積量,增加的腦脊液以及受壓的腦實質,非常容易造成梗阻性難產在引產過程中的發生。側腦室在臨床20周前會出現暫時性的失調,所以不要輕易對腦積水下診斷結論。腦膜腦膨出以及腦膜膨出屬于顱骨先天性缺損,最為常見的是枕部。脊柱裂在腰骶部出現的比較多,主要是因為先天椎管閉合不全而引起。典型的超聲影像會在中樞神經系統畸形中有所體現,經常會共存著兩種或兩種以上畸形,超聲在對這種畸形進行檢查的時候基本上可以達到100%的診斷率。

消化系統畸形包括內臟外翻、內臟膨出以及消化道閉鎖。最容易漏診的就是消化道閉鎖影像,常常會在喂奶嘔吐或者產后無胎糞時發現。在妊娠12周之后臨床上與超聲影像相結合就可以較快的作出診斷。泌尿生殖系統畸形可以在超聲顯像中被發現的包括腎發育不全、尿路梗阻或閉鎖、腎積水、多囊腎等。一般情況下在妊娠20周之后進行診斷。

肢體異常主要包括手足畸形、斷肢畸形、無肢畸形以及缺肢等。以超聲像圖為根據可對之進行診斷,然而卻需要仔細尋找小的畸形。其中較為少見的就是胎兒腫瘤,其具有多樣的發病形式,在發病的時候同時還會伴有羊水過多以及多種胎兒畸形。具有較大腫瘤時會出現分娩困難。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以及醫療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開始越來越廣泛的重視優生優育的問題。作為一種方便的、無創的檢測手段,超聲可以為臨床上的治療和診斷提供非??煽康匾罁瑥亩蔀閷μ夯芜M行篩選的臨床上的非常關鍵的診斷方法。此外,早期發現胎兒畸形,并且給予早期治療以及早期診斷可以將大量的財力、物力以及人力節省下來,值得在臨床上推廣和應用。

超聲醫學論文:超聲醫學教學的實踐和體會

摘要:超聲醫學是以醫學、聲學、電子工程技術相結合一門交叉學科,近年來在臨床工作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現已經成為診斷疾病的常規檢查方法。超聲醫學教學中不僅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熟悉理論知識、超聲聲像圖表現,還要采取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的方法,才可以使學生加深對疾病的認識,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鍛煉臨床思維能力和應變能力,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超聲醫學;教學

超聲醫學是現代影像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具有實時動態、易操作、無創傷、靈敏度高、無特殊禁忌癥、可重復性強、費用低廉等優點,使其成為了現今臨床檢查和診斷各學科疾病所不可缺的重要方法之一,而隨著腔內超聲、血管內超聲、介入性超聲的興起,更使超聲醫學從診斷走向了診療相結合的道路,其與臨床工作結合更加緊密,在臨床工作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作為教師,要不斷的更新教學觀念,切實有效的提高教學水平,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培養出合格的超聲醫生。

1超聲醫學教學工作中要重視基礎學科的教學

超聲醫學教學工作中要重視基礎學科的教學,要以解剖學為基礎,病理學為診斷依據從而提高教學效果。超聲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一名優秀的超聲醫生的必須首先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超聲醫學教材特點是以局部解剖為主線,逐個介紹各系統中各個器官不同疾病的不同超聲表現。這樣可以使學生對一個疾病的超聲診斷有一個全面、完整的認識,從而使學生能夠全面而系統地掌握超聲醫學診斷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培養學生診斷疾病的能力??剖颐總€星期安排超聲業務學習和基本功訓練,包括每周早晨的疑難、典型病例討論,討論之后由主持人將典型的病例理論知識再給學生講述一遍,加深印象。要求學生進行記錄,隨訪,將所學習的知識以書面的形式保存,以便日后查閱。每月還有進行基礎知識的小講課,對疾病的解剖、生理、病理、臨床表現和影像表現,疾病的發生、發展、轉歸進行系統的講授,培養學生扎實的解剖基礎,進一步掌握常見病、多發病的超聲表現和特點。

2超聲醫學教學工作中要突出理論與超聲聲像圖相結合

超聲聲像圖是以解剖形態學為基礎的,所以學習好解剖結構,再學習超聲聲像圖就會容易很多。超聲是利用各種組織結構間不同的聲阻抗,使用不同灰度圖像來反映回聲的有無和強弱,從而分辨解剖結構的層次,顯示臟器和病變的形態、輪廓、大小以及毗鄰關系。工作中所采集的一幅聲像圖只是組織器官的一個斷層或切面圖像,改變探頭位置或方向可獲得任意不同的圖像。而我們不能只是局限在一個切面說話,需要動態掃查,從多個切面全面掃查來評價組織器官的形態、病灶的特點。在給學生帶教時候也要讓學生多上機操作,盡量給學生提供較多操作的機會,慢慢熟悉超聲圖像與解剖結構的關系,老師在旁邊指導,傳授手法,很多醫生的工作經驗及操作手法是學生在書本上學不到的,必須在工作中反復體會和總結。例如一些臟器的解剖以及毗鄰關系比較復雜,必須熟知這些解剖結構,再熟悉正常的超聲圖像和不同病變的超聲圖像,這樣才能對病變部位及性質進行正確的定位和描述?,F在的超聲儀器的設置比較高端,對其操作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有時候要根據每個患者的具體情況來選擇恰當的掃查方法,而且要隨時調節儀器才能獲得滿意的聲像。最后教師要對分析結果進行總結,對于學生正確的思路要給予肯定,對于欠缺的部分進行補充和引申,考慮不妥的部分要總結經驗,吸取教訓。

3超聲醫學教學中要注重多種教學形式相結合

由于基礎理論知識繁冗復雜,知識點又很多,大多都是必須要掌握的重點難點,要是利用傳統教學模式平鋪直敘地講解,學生上課時候會覺得枯燥乏味,聽完課后還會覺得一無所獲。但我們采用多媒體教學的形式,使用幻燈片、動態視頻或者圖表與文字相融合的形式,將不易理解的抽象的知識立體形象的展現給學生,調動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能夠主動去學習。例如在學習乳腺病變的超聲診斷時,就把乳腺的解剖結構在PPT上展示,并講超聲新技術―乳腺彈性成像采用視頻效果顯示出來,不但加深了學生對乳腺的解剖結構的印象,而且給學生以感官上的刺激,更清楚、簡便的了解最新、最前沿的超聲診斷技術。

在教學中,我們每周都要進行病例分析,將疑難的、罕見的病例單獨拿出來給學生講解、分析和討論。教師將某個病例的病理基礎與聲像圖特點結合起來,舉一反三,并與其他病例對比分析,鑒別診斷,這樣可以使學生這個疾病有一個更深刻的印象。盡可能的選擇有代表性、主題明確的案例,針對學生的層次,找出學習的難點、重點。生動、典型的案例能夠綜合反映理論知識,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并在教師的指引下積極開展案例分析,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但要注意的是教師設置的案例要注意控制案例的難度,過難、過易都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進行病例分析時,注意要精心設置案例問題,教師設置案例問題是要經過細心縝密的思考的,將問題由淺入深逐步引導學生。通過設置案例問題,可以使學生更深刻的掌握其相關的醫學知識,擴展學生的臨床思維。例如,教師在給出卵巢畸胎瘤的案例之后,可以向學生出問題:卵巢畸胎瘤的超聲聲像圖特點是什么?卵巢畸胎瘤的病理分型有哪些?其臨床表現有哪些?需要與哪些疾病相鑒別?超聲檢查時其特征性的超聲表現是什么? 在案例分析時還可以讓學生進行討論,引導學生自主的開展病例討論和分析,這樣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認識,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可以發表自己的主張,相互學習,從對方身上學到不同的思考方式、臨床思路以及別樣的分析方法。

4超聲醫學教學工作中要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教學工作中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如操作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科研能力。操作能力是獲取疾病信息的手段。在實際工作中,經常會聽到某某超聲醫生的“手法”如何,也就是操作習慣和經驗。超聲診斷結論的正確與否與具體的操作方法密切相關。例如肝左外葉與右后葉膈下,容易被胃腸和肺部的氣體掩蓋,若不特別留意觀察,很容易造成漏診。胃十二指腸部的強回聲很容易誤診為膽囊結石,這時要多體位,多切面,多角度觀察,以免誤診。只有對具體的病例采取相應的操作方法,才會得出正確的結論,降低誤診率和漏診率。超聲檢查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通過全面詢問病史,細致觀察疾病的臨床表現、超聲圖像,提高對疾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的能力。例如乳腺內的邊界清晰的低回聲病灶,既可以是乳腺癌、乳腺腺病,也可能是漿細胞性乳腺炎、良性腫瘤等,在檢查過程中要仔細觀察病變的位置、大小、數目、形狀、邊緣、內部回聲、后方回聲以及血流情況。如有微小鈣化、分葉、后方回聲衰減,觸診固定不動則考慮乳腺癌;如有團狀鈣化,邊緣光滑,觸診有滑動感,則考慮纖維腺瘤等。這些都是扎實在理論的基礎上,使用科學的臨床思維模式,對疾病進行準確的推斷。在培養一個超聲診斷醫生就是培養其思維的邏輯性和科學性。通過疾病的解剖、生理、病理、臨床表現和超聲表現,進行綜合分析,邏輯推理,掌握疾病發生、發展和轉歸的規律,用唯物辨證法來思考問題,確保超聲診斷結論的準確性。還有就是表達能力的培養,口頭表達能力是鍛煉學生的口才和反應能力,而書面表達是體現學生的綜合素質。對一個疾病的描述、診斷,不但要求醫生具有較好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要具備一定的寫作能力。一份優秀的診斷報告,一定是簡單明了、重點突出,層次分明的將信息傳遞給臨床醫生,協助臨床醫生對疾病進行診斷。最后還要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組織并鼓勵學生經常去參加研究生的開題報告、畢業論文答辯會等學術活動,及時向學生介紹本學科的前沿知識、先進成果和發展動態,以開拓學生的視野,激發他們的科研意識和科研興趣;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從事一些簡單的科研工作,指導學生如何收集資料,并利用圖書館和網絡等手段進行文獻檢索,完成一些英文摘要的書寫及綜述。學生通過這一系列科研過程的實踐,了解了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增強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科研創新意識。超聲工作站以及圖像處理軟件的應用越來越普遍,這就要求的超聲醫生要具備一定的計算機知識及嫻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平時多多提高英語水平,這使超聲醫生能讀懂設備的英文說明書,并且能夠在操作時能快速地閱讀、理孵顯示屏幕上出現的英語指令、涵義。不僅要能熟練業務水平,還要能看懂英文文獻,了解學科的晟新動態,因此英語水平的提高非常重要。

總之,作為一名教師深刻的意識到,在教學工作中我們要不斷積累經驗,更新觀念,提高教學水平,總結經驗教訓,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這樣才能要培養出不但具有寬厚的醫學基礎,而且具有扎實的臨床實踐能力的優秀的超聲醫學人才。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第一影院中文字幕 | 最新国产美女菊爆在线播放 | 久久福利网站免费视频 | 日本中文字幕二区区高清 |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 亚洲欧美久久久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