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4 15:47:3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英語測試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有關“分類推進”的理論;具體操作與方法
論文關鍵詞:英語分類推進因材施教
論文摘要:本文從理論出發,并結合教學和學生實際,提出了職業院校英語基礎課分類推進的方法。認為分類推進有利于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和適應社會需要的新型人才的培養。也是適應未來社會激烈競爭的需要。
目前隨著高校大規模擴招,職業院校英語基礎課的教師面臨著越來越大的班級和學生群體。這些學生群體英語基礎參差不齊,各自的接受能力也不一樣,英語成績差異性就更大,造成兩極分化的現象日益加劇,導致很大一部分學生對學習英語失去興趣。要扭轉這種教學被動的局面,使所有學生都能得到發展,必須打破傳統的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實施“分類推進”將是一種有效的解決途徑。
一、有關“分類推進”的理論
“分類推進”思想,最早源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大家知道,孔子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有時采取截然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教學方式?!胺謱哟谓虒W”是在班級授課制下按學生實際學習程度施教的一種手段。
從國外來看,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姆在掌握學習理論中指出,“許多學生在學習中未能取得優異成績,主要問題不是學生智慧欠缺,而是由于沒有適當的教學條件和合理的幫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適當的學習條件,大部分學生在學習能力、學習速度、進一步學習動機等多方面就會變得十分相似”。這里所說的學習條件,就是指學生掌握知識必需的學習時間、給予個別指導和全新的學習機會等,“分類推進”就是要最大限度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這種“學習條件”和“必要的全新的學習機會”。
二、具體操作與方法
分層教學主要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在教學目標、施教方法、練習與作業、測試等方面分別進行處理,即要進行學生分層、目標分層、施教分層、操練分層、作業分層、測試分層等。
1.學生分類
在班內將全班學生進行“分層”。首先綜合考慮全班每個學生的智力與非智力的因素,將全班學生分為優(A組)、中(B組)、差(C組)三個層次,對優生重在指導學生自學;對待差生要以差生的認知水平為基準,激勵差生主動參與;對待中等同學,要求他們重在獨立完成課堂要求。在教學過程設計時,要根據新知識導入課題時的深淺程度,重難點知識講解時主動減緩坡度,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做到積極參與、主動參與、有效參與??傊?通過練習讓各層次學生都能體會到學習的快樂。
2.教學目標分類
教學目標的分層設置是分層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如本文前面已述,對學生進行分組,并向學生說明,這種情況和位置不是一成不變的,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測試,如果發現A組中的某些學生成績下降,還不如B組中的有些學生,就把A組中成績下降的學生調換到B組,而將B組中成績進步的學生調換到A組。同樣,C組學生經過努力成績進步了,也可以50調換到B組,B組學生成績退步的學生也可以調換到C組。在教學過程中設計時,要以C組學生的認知水平為基準,對優生重在鼓勵多學;對中等生重在指導如何學;對后進生重在輔導知識點,這樣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各不相同的發展區前進,后進生必須基本上達到大綱的要求,優生盡其所能拔尖提高,盡量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全體學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積極作用。對優生(A組)可以直接通過自學,在全部把握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教師應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和學習習慣的養成,使學生在聽、說、讀、寫等方面都得到較大提高,對中等生(B組)重點以把握教材內容為主,力爭不存在缺、漏、忘、記憶混亂等現象,使學生在聽、說、讀、寫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對后進生(C組)可在教師的直接指導下,以把握基礎知識為主,適當補充一些內容,教師以提高學生學習愛好為主,提高學習信心,能堅持努力學習,上課用心聽講。
3.施教分類
教師要針對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開展有區別的教學活動。一般在上新課前,要求各層次學生按分層目標進行有目的的預習,在此基礎上,上課時再采取鼓勵、激發等方法,幫助學生向高層目標邁進。如:筆者在班級進行英語會話練習時,要求優生會話中的詞匯不能重復,要求中等生完成會話中的詞匯可適當重復,要求后進生能夠表達即可。這樣,在同一時間里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完成老師交給他們的學習任務,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都采用不同的評價標準,對后進生采用表揚評價,尋找其閃光點,及時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對中等生采用激勵性評價,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們積極向上,對優生采用競爭性評價,堅持高標準,嚴要求,促使他們更加嚴謹、謙虛,不斷超越自己。
4.測試分類
教師要用不同的標準來評價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提問、課堂練習、小測驗或單元練習中,應按各層次教學目標來劃分優、良、中、差、不及格四個等級,確定各層次學生的不同要求,激勵學生充分發揮自己潛能,達到自己能力的最佳點。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在進行月考??荚囈舶匆堰xA、B、C三個檔次進行。分層測試面向全體,特別是提高了學生學好英語的信心,激勵他們不斷進步。因此,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制定不同的評價標準,這樣的考評大大刺激了其他同學的學習積極性。班里逐漸形成你追我趕的良好學習風氣和競爭局面。
總之,分類推進能盡可能創設和諧、愛學的學習環境和良好師生關系,創造輕松活躍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在自然和諧的境界中成長,使學生素質得以全面和諧的發展。實踐證明,實施分類推進可以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郭建輝.大學英語的分層教學[J].懷化學院學報,2004,23(3):135-137.
[2]郭夢秋.大學英語分級教學與個性需求[J].安徽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5,19(4):53-56.
論文摘要:中小學英語測試長期以來存在著嚴重的各自為陣,相互脫節的現象,這一現象嚴重阻礙了英語教育教學的發展。尤其在九年一貫制的學校就顯得更為突出。本文鑒于中小學英語測試不銜接的現象,就國內外研究的理論和實踐操作,從英語測試的類別及與教學的發展過程和測試對教學的反撥作用對這種現象進行理論分析,從教學角度出發提出改進建議。目的在于減少中小學測試不銜接的負面作用,發揮其正面的、最佳的效應。
引言
英語測試主要用于英語語言研究和教學研究、選拔人才三個方面,其中最為普遍的是適用于英語語言教學。英語測試是衡量英語教學成效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是英語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提供一種科學的衡量工具,一方面對學生的語言能力進行客觀、準確、公正的評價;另一方面檢測教學效果,反映教學中的長處與短處,為提高教學質量服務。對學生而言,通過測試可以了解自身的學習狀況、檢測學習效果、改進學習方法,確定努力方向;對教師而言,通過測試可以幫助了解學生掌握所學語言知識及其應用技能情況,通過對教學目標及教學質量進行定期檢查,確定有效的教學措施和方法、找出教學工作中的不足,提供改進教學工作的建議。長期以來我省的中小學英語教育教學與測試存在著嚴重的各自為陣,相互脫節的現象,這一現象嚴重阻礙了英語教育教學的發展。尤其在九年一貫制的學校就顯得更為突出。因此,教師如何針對中小學英語教學與測試的差異制定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測試手段,如何積極有效的促進和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是我們面臨的越來越嚴重的中小學教育問題,呼吁教育專家和學者予以解決。
1. 國內外對英語測試銜接問題的研究
1.1英語測試基本理論、功能及對教學的影響.
1.1.1 基本理論
根據教育評價與測量學的定義,測試是由一定數量的題目所組成,用于測定被試者的心理品質或學習掌握程度的工具。(王景英,2000)英語語言測試就是設計一份試卷對學生進行測試,根據測試的結果對學生的語言能力進行評價的過程。測試的目的是為了評估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或學習的狀況。它是一種教育評價方法、一種測量方法,也是發現和選拔人才的方法。外語測試是隨著外語教學的出現而出現的。(李筱菊,2001)語言測試在近二三十年時間里發展迅速,逐漸具備了豐富的理論基礎和科學依據。它從語言學、語言教學法和學習論獲取科學內容;從心理測量學獲得科學手段,是多種學科的結合體。隨著相關學科的發展,測試體系、理論、方法日臻完善——語言測試發展成為一門成熟的、跨學科的綜合性學科。
1.1.2 功能
選拔功能
是指利用測試成績對人才進行選拔的一種功能,例如中考、高考等。這些測試是用來衡量考生能力的測試手段,用于選拔那些可以繼續下一階段學習的考生,因此這樣的測試發揮的是一種人才選拔功能。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學過程中,特別是在基礎階段的教學過程中所進行的測試,本應是根據教學大綱的內容對結束的教學過程進行的進步測試或診斷測試,與高考這種選拔功能的水平測試有著根本不同。
信息反饋功能
測試的信息反饋功能體現在教師可以通過測試提供的信息來評判教學質量的高低,分析所采用教學方法的優缺點;通過測試提供的信息了解全體學生和每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這樣就能使老師認識到教學中取得的進步和存在的問題,及時改進課程計劃和課程內容,使教學有的放矢。測試的反饋功能通常是通過學期內的形成性學績測試來實現的。這一功能對教學的促進作用最大,在具體實踐中教師不能不顧教學規律過度頻繁使用測試的反饋功能,把測試反饋的信息真正落實到之后的教學實踐中,這樣才能真正發揮測試的作用。
評價功能
測試的評價功能是指通過測試來評定學生的學習成果和教師的教學成果,它強調的是教學的結果。這種功能是根據測試的不同類型有所不同的。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使用的進步測試和診斷測試是衡量學習者對某一特定課程或短期教學計劃中所學內容的掌握已達到何種程度的測試。這些測試的設計與所學課程直接相關,測試結果是對某一段時期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有很強的針對性。而我們經常提到的中考、高考屬于水平測試,它一般不考慮被試者學習了多長時間,也不考慮他們所學課程的內容和目標,而只是測試被試者是否達到了某種語言水平,它評價的是語言能力。教師設計測試時要根據不同的評價功能設計不同的測試內容。
1.1.3 測試對教學的影響
正面影響(positive effect)
測試與教學相輔相成、緊密相連。單獨一個領域進行工作而不涉及其它兩個領域都是不可能的。測試是課堂教學的一種自然延伸,為教師、學生提供有用的信息以改進教與學的活動。測試有助于教師的認識和自我提升。試卷反饋的信息可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弱點和難點,并對教學計劃和教學策略起到積極作用。同時,也可以使教師認識到自己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以及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的不足,以便做出適當的調整。通過測試、評卷,教師可分析掌握學生暴露出的較普遍的錯誤與缺陷,以便有的放矢地彌補和解決。測試可以培養學生各方面的競爭力。在測試中,學習者的獨立應變能力可以得到鍛煉和提高,同時他們的學習興趣也可以受到激發。參加測試的過程中,大多數學生都會學到一些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平時練習時,學生大多沒有太多壓力,也沒有嚴格的時間限制,完型、作文或閱讀的速度相對隨意。但是在測試中,他們就必須在固定的時間內作完一定數量的題,這對作題的速度和準確率都提出了挑戰。在測試中學生不能和別人討論也不能向別人請教,必須獨立思考解答試題,這對提高他們的應變能力提供了很好的鍛煉機會。而且對他們今后的學習帶來了良好的指導作用。另外對提高他們的良好的心理素質也有很大好處。
負面影響(negative effect)
現實中,許多教師往往把測試成績視為評價學生的信息來源,對于測試也是衡量教學效果的重要依據這一觀點卻有所保留。實際上缺乏質量的測試和現有的測試模式也難以改進教學決策。有些教師圍繞高測試題將教學與測試密切掛起鉤來,測試形式怎樣,教學就采用怎樣的形式。將英語教育完全應試化。更有甚者,不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為教學目標,而是以猜題、押題為教學目標,以解題技巧為核心教學和培訓內容,完全陷入了應試教育的泥潭,對于教學來說是十分危險的。(孫平華,2005)
2 當前有關中小學英語測試銜接問題的研究
分析現有的測試研究結果結合當前的教學實踐,不難發現當前中小學英語測試銜接還存在著以下問題:⑴目前英語評價還是以書面測試為主?!爸刂R、輕能力”這一現象難以避免,這嚴重削弱了許多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熱情??茖W的評價體系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保證。教學評價是獲取英語教學的反饋信息,對教學質量進行有效監控并對教學做出準確導向的必要手段。評價不僅關注結果,又要關注過程。通過評價應幫助學生體驗進步與成功,要激勵學生,建立信心,促進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發展,千萬不可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要注意評價方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注意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等。(文秋芳,1995)⑵小學英語學習兩極分化現象過早出現。由于小學一二年級英語測試普遍存在“學的難,考的易”的現象,導致小學英語到四年級許多小學生已經開始掉隊,以至73%的七年級新生還不能獨立按國際音標注音讀出生詞。(蔣建華,2005)⑶小學英語師資不足也極大的影響了中小學英語測試的銜接.由于教師缺乏測試理論的系統知識使目前中學英語測試工作中存在許多問題:如對測試目的性不強(水平測試與成績測試比例失衡、分班測試與診斷測試流于形式、測試題型與考分解釋模式化);試題設計、選用欠妥;主觀/寫作試題的評分標準不統一;測試策略指導不當等。(馬德容,2005)⑷影響中小學測試銜接的一個主導因素,就是各階段老師不分析學生學習情況。學生的學習情況包括學情,班情,校情和教情。小學的老師要研究初中的教材,初中的老師要研究高中的教材,高中的老師要研究中小學整個教材,也要研究大學教材。弄清每一個階段銜接的知識結構,真正做到新舊知識心中有數,才能建立和諧高效的英語課堂,激活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Bachman,1996.)
3. 我省中小學英語教學與測試銜接問題的調查與分析
我省中小學英語教育教學與測試存在著嚴重的各自為陣,相互脫節的現象,這一現象嚴重阻礙了英語教育教學的發展。尤其在九年一貫制的學校就顯得更為突出。小學生在升入七年級前,已經學習了幾年英語,并且對基本的英語交際用語、簡單的句型以及基本語音知識等有了一定的基礎。當他們進入中學后,英語學習既是小學英語的終點,又是初中英語的起點。如果中學英語教師還是按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和測試方法從事英語教學活動,勢必會極大地破壞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這樣中學英語教師難免會埋怨小學英語教師沒有為學生學習英語打下良好的基礎,而小學英語教師又會責怪中學英語教師沒有顧及學生的年齡特點,一味強調英語知識的傳授而使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現在,在六、七年級銜接階段的英語教學與測試實踐中,存在著銜接方面的兩大難題:一是學生難學難考:進入初中后,學生又從ABC開始學習英語,對英語學得較好的學生而言,勢必浪費時間,缺少新鮮感,而對大多數后進生來說,收效不大,甚至會導致初中英語教學質量整體的下降。另一方面,中學英語考試較小學而言更加正規標準,更加貼合教學難度,讓一部分學習后進生無法適應。二是老師難教:由于英語學習的兩極分化在小學階段早已出現,初一英語教師難以把握教學的廣度、深度及難易度;又由于受教學進度的影響和學生學習時空的限制,中學英語教師難以有效地因材施教,甚至有些不知所措。
結語
綜合上述的觀點,中小學英語測試的銜接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中學生后繼英語的學習,還由于學生差異的存在是必然,對學生良好學習策略、習慣的培養是外語組長期艱巨的任務;而且每一屆的學生的特點又有不同,教師的教學方法也要不斷地調整和變化。所以,我們的銜接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六年級和七年級這兩個層面,必須擴展到整個中小學階段,這樣的研究才是完整的。總之,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是英語教學改革中的一個熱點,我深信,正確處理這個問題終將推動和促進英語教學,終將提高學生的英語素質和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景英.教育評價的理論與實踐[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李筱菊.語言測試科學與藝術[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文秋芳.英語口語測試與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4]孫平華.我國高考英語測試的理論基礎和實際面臨的主要問題[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5(5).
[5]馬德容.中學英語測試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5.
[6]蔣建華.行動研究在中小學英語銜接教學研究中的應用[J]. 中小學外語教學,2005. (4).
[7]高蘭生、陳輝岳.英語測試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
[8]孔德惠.英語測試學[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9]劉潤清、韓寶成.語言測試和它的方法[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10]Bachman,Lyle F.and Palmer,Adrian S.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11]Bachman,Lyle F.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 in Language Testing[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論文摘要:學生的認知忍維具有連貫性,盲目的追求教學進度、提高試題難度都會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效果產生直接的負面影響。初中英語教師應充分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把握課堂教學的切入點和關鍵點,只有“瞻前顧后”才能充分做到“溫故知新”。
當前,新課改已經進入攻堅階段,教學新方法、新策略、新思路不斷涌現,初中英語似乎也迎來了課改的“春天”。多媒體CAI的運用、師生情境表演、游戲化教學等手段的大膽嘗試的確使學生耳目一新,增強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能動性。但是,看似趣味十足、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背后往往潛伏著重重危機。
一、盲目創設教學情境,課堂調控難以駕馭
新課程理念強調“交流”、“情境”、“互動”。的確,情境化教學存在很多的優勢,諸如形式新穎,信息豐富,便于交流。但在教師研討和觀摩課上筆者發現,有很多教學情境的設置過于牽強附會,情境教學講究“情”與“境”的交融,也就是說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心理和知識準備后才能實施課堂教學。一些教師只是追求教學形式_L的創新,而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內心感受和教學效果,最后看似精彩活潑的課堂其實是華而不實,空無一物。如在教學tCl’he Olympics))單元時,教師為了充分培養學生的奧運精神,掌握與奧運會相關的單詞、短語和句型,實施了情境化教學。
教學過程如下:(1)課堂導入:利用多媒體給同學們展示一些與奧運相關的圖片和錄像,根據圖片提出相關問題,導入本單元所學的主要內容。(2)講解課文,介紹其中的單詞或短評。(3)擴充詞匯。如ping跳水fencing擊劍judo柔道rowing劃船table tennis乒乓球(4)情境表演:模擬運動會,把學生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都有自己的運動員啦啦隊。“運動員”表演相關動作,“啦啦隊”吶喊助威。表演過程中,由于學生對單詞以及短語不夠熟悉,加之初中生的表演技能相對較差,很多同學羞于啟口,最后導致“運動會”死氣沉沉,教師作為“局外人”也愛莫能助,最終只得草草收場,提前落幕。
其實對于本節的教學情境,完全可以讓學生依照現成的圖片進行詞匯、短語的練習,進一步理解和應用相關的口語表達,而沒有必要為了“課堂生動”而開展“運動會”。
二、只顧加快教學進度,不顧知識內化生成
古人云,“溫故知新”強調學生學習知識要經歷一個循序漸進、由表及里的過程。當前很多教師樂于采用多媒體CAI輔助教學,使得課堂知識密度大。教師在講課時輕松自如,談笑風生,而臺下的學生卻只能回圈吞棗,走馬觀花。多媒體教學減少了師生互動,即便需要回答問題也是“計算機”提前設計好的,缺少了機動性和靈活性。這使得學生只能按照多媒體課件的“思路”亦步亦趨。學生們沒有了理解知識、消化知識的過程,所以對所學知識只能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一些教師認識,課本上的知識簡單易懂,沒有什么可“講”的,只有通過不斷的練習和測試學生才能把知識掌握得更扎實。這種舍本逐末的做法無視學生的認知規律,使學生的知識體系出現“斷層”,嚴重打擊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三、過分強調題海戰術,學生應變能力盡失
“題海戰術”是應試教育下的產物,被一些教師奉為“出奇制勝”的“法寶”。國家教育主管部門以及教育專家學者雖大力呼吁避免用“題海戰術”進行練習或復習。但一些教師對此卻置若閣聞,我行我素。甚至在一些學校,“題海戰術”還有愈演愈烈的趨勢。究其因,在當前的教育體制下,對于教師工作成績的優劣仍然是用學生的考試成績一決高下的。教師認為學生只有通過大量的做題才能發現問題,才能做到查缺補漏。的確,通過做題確實能發現許多問題,便于教師及時的調整教學的策略以及進行針對性的輔導和訓練。但是,題量過大,過難,卻使學生在“題?!敝忻允Я俗晕摇τ诮佣B三出現的錯題,學生對學習英語的自信心會消磨殆盡。從教學的角度看,大量的教輔介入會淡化教學的重、難點,使英語走向唯“考試論”的死胡同。況且,現在的教輔編寫水平參差不齊,如果教師不加把握和刪減,一味的追求做題的數量,而非質量,學生只能疲于奔命,叫苦不迭。練習是為教學服務的,練習的內容和數量也是要經過精心設計的。教師要精講精練,重在啟發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多設計一些英語易錯題。如在教學英語的名詞形式時可以設計如下練習。
1. 一What can I do for you?
一I’ d like two_________.
A. glass of water B. glasses of water C. glasses of water D.glass of waters
這里主要考查了學生對于名詞的可數和不可數的應用。本題中glas。是可數名詞,而water是不可數的,所以選B
2. There are forty_________in our hospital.
A. women doctors B .doctor women C. woman doctors D.women doctor.
關鍵詞:思辨能力;行動研究;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教學
思辨能力是指依據一定標準,對事物或觀點做出有目的、有理據的判斷的能力。它可以幫助我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當前國際人才競爭日益激烈,世界各國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越來越重視。美國政府自1993年開始將其列為大學教育目標,我國教育部制定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也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的良好環境”列為我國教育的長期發展目標。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也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學術界認為,雖然思辨能力是一項適用所有領域的普遍技能,但可依托特定學科領域的具體教學內容進行培養。因此,思辨能力的培養可以采取分離式,通過專門開設的課程讓學生系統學習思辨能力的各項核心技能;也可以采取融合式,將思辨能力的教學目標和內容融入其他課程中,在其他能力的培養過程中進行鍛煉。目前,各高校外語專業大多選擇融合式思辨能力培養,將其融入公共外語課程教學中。以外語教學為媒介來提高學生思辨能力具有以下兩個優勢:第一,語言是思維的媒介,聽、說、讀、寫、譯等語言實踐活動不僅可以提高語言能力,又可以鍛煉思維能力,促進思辨技能和思辨傾向的發展;第二,外語學習不僅是語言知識積累的過程,也是不同思維方式碰撞磨合的過程,學習者可以通過與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溝通來了解不同的思維方式,構建向外界介紹中國文化、中國形象的話語體系,并在這一過程中培養自己的思辨能力。我國外語界學者已經對外語學習環境下思辨能力培養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如文秋芳對中國外語類大學生思維能力現狀的研究,李莉文對英語寫作中的讀者意識與思辨能力的研究,阮全友將中國語境下外語教育的行動研究觀與思辨能力培養相結合進行的研究,等等,這些都為實踐教學尤其是外語專業實踐教學中思辨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具體的指導和幫助。然而,這些研究大多是以外語專業的本科外語專業教學為背景,對培養非外語專業研究生思辨能力的研究不夠充分。因此,如何以思辨能力培養為導向開展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教學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一、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要求
《碩士博士學位研究生英語教學大綱》中提出,研究生英語教學應堅持從實際出發、學以致用的原則,教學目的是培養研究生運用英語的能力,使學生能以英語為工具進行本專業的學習、研究及國際交流。北京市高等教育學會研究生英語教學研究分會于2020年編著的《非英語專業學位研究生英語教學大綱》指出,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專業性三大特點,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還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識,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而思辨能力是創新能力的關鍵。在學生語言技能相對較弱的情況下,如何有機融合語言教學目標和思辨能力培養目標,有效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值得研究生公共外語課程教師共同探索的問題。
二、基于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教學改革行動研究的方案設計
筆者在非英語專業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教學實踐中注意到,有一些學生英語學習投入多、效果差,事倍功半。有的學生在閱讀英語文章的過程中無法推斷出作者的觀點,分不清哪些是論點、哪些是論據,哪些是作者的觀點、哪些是作者轉述他人的觀點,閱讀完后對作者思路似懂非懂,無法復述和總結文章內容;有的學生在英語寫作過程中拘泥于形式和語言本身,常套用模板、背誦“萬能句”、堆積材料,無法邏輯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有的學生在英語口語表達中缺乏有效交流,思路混亂;有的學生在與同伴進行英語互評時,不知從哪個角度進行評價分析,不明白如何質疑、如何賞析。學者黃源深將這種分析、綜合、判斷、推理、思考能力欠缺所造成的現象定義為“思辨缺席癥”。如何在教學實踐中幫助學生擺脫“思辨缺席癥”,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為解決“思辨缺席癥”問題,鄭州大學研究生公共英語教改團隊成員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反思并查閱文獻資料,將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分為教師因素和學生因素。如果教師不能從自身出發,在教學中善于思考,將思辨運用到教學實際行動中,也就無法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如果教師不能全面認識、診斷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并制訂相應教學計劃,而僅是圍繞著字、詞、句和語法結構展開教學,學生也只能通過機械背誦、反復操練這樣的低層級思維來學習,無法在學習過程中得到鍛煉思辨能力的機會;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考慮學生需求、學生特點以及教學環境差異,而是生搬硬套,根據書本上的理論或其他教師的經驗來組織課堂教學,就無法真正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及創造性;如果教師在評價體系中片面強調詞匯、語法,以考試為本,學生就很難擺脫“唯考試論”的約束去自主鍛煉思辨能力。因此,教改團隊先從教師因素著手,從教學計劃、課堂教學組織、評價體系三個環節進行改革,為學生的思辨能力培養營造合適的環境。
(一)教學計劃
研究生公共英語傳統教學注重訓練學生語言技能,將語言知識積累當作教學中心,教學活動圍繞識記、理解等低層級思維展開。經過反思和查閱文獻,教改團隊根據《非英語專業學位研究生英語教學大綱》提出的教學目標,將教學重點由原來的字、詞、句等語言知識積累轉為用英語進行專業學習及國際交流,教學中心由“學英語”轉移至“用英語”。教改團隊決定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線上教學為英語基礎技能自主學習,教改團隊自主開發與《研究生英語讀寫教程》配套的線上學習材料,包括授課視頻、教學課件、討論區、練習和測試等內容,學生可借助超星學習通平臺自主完成各項學習任務。線下教學為英語應用技能實踐課,教改團隊根據學生的英語基礎和需求,進行分級教學,共開設三種實踐課:日常交流英語、英語寫作翻譯實踐、學術英語寫作。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不僅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能為學生提供更多語言產出實踐機會,使運用、分析、綜合、評價等一系列高層級思維活動貫穿整個學習過程,有效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
(二)課堂教學組織
得益于鄭州大學核心學位課程碩博研究生公共英語的建設,20人左右的班級規模及設備完善的微格教室可以為語言實踐活動提供理想的環境。課堂教學設計思路也做出相應改變。課堂組織形式由以教師為中心的知識講解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合作式學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課堂討論、科普演講、口頭匯報等活動,在合作、討論、表達、共享的氛圍中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角,教師則以輔導者、組織者、咨詢者的身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
(三)評價體系
為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將學習熱情貫穿整個課程周期,而不是在期末考試前才開始投入,教改團隊采取形成性評估與終結性評估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兩種評估方式各占課程成績的50%。形成性評估分為兩項:平時成績及英語基礎技能自主學習成績。其中,平時成績根據課堂參與度、隨堂測試、小組活動、平時作業檔案袋等各項內容分檔評分,英語基礎技能自主學習成績由在線學習數據和線下測試成績組成。為使考試在教學中發揮良好的作用,終結性評估實施教考分離模式,教改團隊采用由北京市高等教育學會組織的非英語專業研究生通用英語水平測試。
三、基于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教學改革行動研究的方案實施
2017年9月至2021年7月,教改團隊在鄭州大學2017級至2020級32個英語班實施了基于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教學改革行動,該行動可以分為以下兩個步驟:一是導學課完成兩個任務。第一,教師通過師生交流進行英語學習問題診斷、問題分析、灌輸“用英語”而非“學英語”的學習理念;第二,教師指導學生進行隨堂自由式寫作實踐,鼓勵學生“用英語”來表達觀點、傳遞思想,如寫自己的學習需求、預期收獲、疑惑顧慮或其他自選內容,課后教師閱讀學生作品并給予每個學生書面反饋。導學課不僅介紹學習理念,也引導學生進行“用英語”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表達意愿等一系列思辨活動。二是在各課型日常課堂教學中有計劃地融入鍛煉思辨能力的教學活動。比如,教師在翻譯實踐課教學中弱化翻譯技巧的講解,根據教學目標布置小組合作式翻譯、同輩評價、口頭匯報等學習活動。這些活動使學生在合作型、任務型學習過程中通過分析、對比、討論去發現新知識,并逐漸掌握新技能。教師在基礎寫作實踐課教學中引入作品評析、合作式寫作等一系列參與式課堂活動。筆者及團隊其他成員按照教學目標選擇范文供學生評析,學生通過小組討論進行對比分析,指出文章優劣,給出評分并完善問題作文,最后匯報分析結果及分享改寫后的作品。“我的專題講座”是一項貫穿應用文寫作實踐課的教學活動。學生在申請信、個人簡歷、個人自述、外語期刊投稿信、催稿信及改稿信、感謝信等與學生息息相關的幾類應用文中選取一類,以小組為單位準備小型寫作專題講座。每個小組需要做需求分析、查閱資料、綜合信息、制作幻燈片、講座預演,最后以小型專題講座形式為全班講解所選類型應用文。難度較高的學術英語寫作課改變“傳授模板”的直接授課模式,鼓勵學生探索式學習。以學術論文摘要寫作為例,教師要求每小組從與本專業相關的高質量國際期刊中選取4篇論文及其摘要,分析4篇摘要撰寫格式、涵蓋信息類別、語言特點等,在課堂上做口頭匯報,讓學生通過合作、對比、分析、判斷、討論和實踐來理解摘要的寫作方法??谡Z課堂教學中,筆者及團隊其他成員將教學活動分為兩部分,前半學期練習基礎日常表達,包含朗讀、對話等形式,其中貫穿語音微技能、交際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訓練;后半學期進行與所學專業有關的口語實踐,如小型科普演講、模擬國際學術會議中的摘要匯報等,以此培養學生的學術交流能力和科學素養。
四、基于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教學改革行動研究的結果評估
根據團隊教師課堂觀察、整理學生作品檔案以及同行觀察者的反饋可知,本次歷時八個學期的行動研究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使用語言進行闡釋、分析、評價、推理、解釋等活動的過程中,不僅提高了語言能力,而且有效提高了思辨能力。本研究在一系列教學行動中有以下收獲:學生的思辨能力得到了提高。在譯文對比分析、英漢比較、文章評析、應用文信息綜合整理以及每次課堂討論和口頭報告過程中,學生能夠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合作式、任務型學習能夠營造比較自然的學習環境。沒有特別明顯的“學習”標簽,學生在合作和討論過程中的學習可以更深入,也能融入更多的生活體驗以及對世界的認知。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得到提高。小組課堂討論常態化使內向型學生從組內發言開始鍛煉,進而敢于在課堂上進行匯報。整體課堂參與度明顯提高,課堂參與率由行動研究前平均每節課每班15%提高至70%。
五、基于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教學改革行動研究的反思
從良好的教學效果和學生反饋來看,課堂內容的改革、課堂活動的設計,由講授式教學向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的轉變等一系列教學改革措施能夠為學生創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的學習環境,從而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然而在本次行動研究中,筆者也發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研究生公共英語課師生比較低,這導致學生英語學習個性化診斷不足,教師對個性化問題反思較少,為學生提供的有效的個性化幫助不足;計劃內教學課時有限,一些可以鍛煉思辨能力的教學活動未能深入開展,需要通過舉辦多種課外活動,如英語學術海報展覽、英語學術演講、科技英語翻譯大賽等來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
參考文獻:
[1]文秋芳,中國外語類大學生思辨能力現狀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
[2]楊慶萍,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英語課堂思辨能力培養途徑初探[J].云夢學刊,2016(5).
[3]文秋芳,孫旻.評述高校外語教學中思辨力培養存在的問題[J].外語教學與理論實踐,2015(3).
[4]北京市高等教育學會.非英語專業學位研究生英語教學大綱[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
[5]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英語教學大綱編寫組.碩士博士學位研究生英語教學大綱[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1993.
[6]北京市高等教育學會研究生英語教學研究分會.非英語專業學位研究生英語教學大綱[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
[7]蔡基剛.科學素養視角下的高校創新人才培養:公共英語課程改革研究[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21(2).
[8]黃源深.思辨缺席[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7).
(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秦皇島 066004)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at Qinhuangdao,Qinhuangdao 066004,China)
摘要: 上世紀90年代起,全國各地許多高等院校紛紛開展國際貿易專業,但培養出來的人才特色與針對性不夠明顯。外貿企業抱怨國際經貿人才數量之少,同時,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日益增加且逐漸成為就業高危專業。是什么造成現今尷尬的局面,致使外貿業務的實踐需求與教學目標不相吻合結合調查,本文對當前我國高校國際貿易專業的外語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了較深入的分析,對如何改進這些問題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出了粗淺的建議。
Abstract: Since the 1990s,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ross the country have launched international trade specialty, but the specific features and pertinence of the trained personnel is not obvious.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s complain less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ersonnel, at the same time,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rade specialty is increasing and gradually becomes the high-risk specialty. What causes the current embarrassing situation and result in the demand for foreign trade business practice and teaching goals do not coincide Combined whith investigatio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of international trade specialty and makes superficial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ing these problems and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關鍵詞 : 專業外語;訓練方式;外貿實踐
Key words: professional foreign language;training methods;foreign trade practice
中圖分類號:G6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5)02-0271-03
0 引言
在全球化的今天,企業的涉外性與日俱增,其對涉外專業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尤其自入世以來,外貿公司以及協作企業對外貿人員語言能力的要求不斷提高。根據這一要求,我國很多高校開設了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旨在培養熟悉國際慣例,精通外語與國際貿易規則,掌握貿易談判知識和技巧的專業外經貿人才。但是,從幾十年來的我國人才培養的實際情況來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培養的人才重外貿理論而語言能力相對薄弱,缺乏從事經濟商貿活動所必須具備的較強的語言應用能力。如何從專業外語角度有助于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培養出合格優秀的外貿人才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1 需求分析理論
根據《高等學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本科教學培養要求》,本專業要求學生全面、系統掌握國際經濟與貿易的一般理論并具有實務操作能力,在加強學生基本理論與方法教育的同時,強化專業實踐教育,全面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實現這一系列目標,專業外語成為必備的工具,由此產生了對專業外語的需求。因此,人才培養的目標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做好需求分析。
Hutchinson和Waters(1987:54-63)將需求分析理論細分為目標需求(target needs)和學習需求(learning needs)。目標需求是指未來的工作情境要求學習者必須學會的知識和技能,而學習需求是指學習者為了學會知識和技能而需要做的,包括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學習條件、學習資源等。國內已有不少學者、教師開展了對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分析,如陳冬純(2013)、錢坤(2011),但是鮮有學者對目標需求,即未來工作環境對學習者的需求進行分析和研究。2013年,已有學者指出,打破傳統的以學科知識為本位的課程體系,通過行業企業調研,深入分析崗位能力要求,將職業標準融入課程體系。本研究正是基于需求分析理論,以外貿實踐需求為基礎,但主要探討國際貿易這一外貿對口專業的教學模式,通過對用人單位人才需求的調研,明確未來工作環境對學生的外語能力需求,探討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專業外語的教學缺陷和提出改進措施。
2 研究設計與實施
2.1 研究問題 本次研究的具體問題有:①外貿企業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的需求量有多大及趨勢如何?它們看重畢業生的哪些素質?②外貿企業希望學校開設哪些課程來幫助學生掌握專業知識和提升能力?③外貿企業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應屆畢業生的英語水平滿意度如何?④外貿企業對在校國際貿易專業大學生有哪些要求與建議?
2.2 研究對象 因為是基于外貿實踐業務的需求,所以研究范圍鎖定在經營進出口業務的貿易公司和在校大學生,而主要的調查對象則為貿易公司工作的國際貿易專業畢業生。在接受本次調查的若干家用人單位中,有202人參與問卷的填寫與訪談。由于不同工作時間段的業務員或經理看問題的深度不同,所以本次調查盡量使調查對象的年齡跨度大一些。其中22-25歲調查對象有75人,占據總調查對象的37%;26-35歲調查對象有99人,占據總調查對象的49%;35歲以上的調查對象有28人,占據總調查對象的14%。
2.3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的數據采集采用問卷調查和結構式訪談。共收回電子檔問卷120份,紙質檔問卷82份,有效問卷率為100%,共202份。同時通過與部分業務員進行交談,對基于外貿實踐需求的專業外語教學模式進行更深一步探討。
問卷分為問卷1與問卷2,問卷1的調查目標對象為入職學長學姐、企業老板和HR,問卷2的調查目標對象為在校大學生。問卷分為“人才需求”、“滿意度評估”、“期望與建議”、“學習障礙”四板塊,前三個板塊隸屬于問卷1,第四板塊屬于問卷2。問卷1共6道題(5道選擇題,1道開放題),問卷2即“學習障礙”板塊有5道題。本調查力求從不同維度,結合外貿實踐需求與學生自身需求調查高校國際貿易專業專業外語的教學模式中現有的缺陷和可以改進的地方。對回收的問卷進行統計后,選出沒有解答清楚或需要重點了解的問題作為訪談問題,然后隨機抽取10名工作人員和10名的校大學生進行網絡訪談或電話訪談,并做好記錄。
3 調查分析與討論
下文通過問卷中幾個代表性問題和訪談結果進行總結與分析。
3.1 人才需求 根據表1、2,約有41.5%的用人單位每年招生的國際貿易專業的畢業生呈上升趨勢,32.2%的用人單位呈下降趨勢,26.2%的用人單位近似不變。綜合訪談結果,我們發現由于全球化趨勢的影響,外貿企業對國際貿易專業的畢業生需求呈增長趨勢。在實際訪談中,不少企業的人力資源經理表示目前企業對于很多專業的對口招聘不是非常注重,更希望能找到綜合素質全面和實際操作能力強的畢業生。對于最需要的人才類型,部分表示,相比于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畢業生,他們有時會傾向于選擇英語專業的畢業生。他們表示,國際貿易理論知識可以通過工作期間努力彌補,而英語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
3.2 滿意度評估 根據表3、4,可以發現,目前企業對應屆畢業生的英語水平能力不甚滿意。綜合訪談結果可知,用人單位在招聘時并不一味看重大學英語四、六級證書,他們也同樣看重考查應試者商務溝通能力的商務英語(BEC)證書,他們對應屆畢業生的英語水平要求無上限,如果可能的話,他們建議英語底子好的大學生如果想證明自己的能力,力爭考取托?;蚴茄潘甲C書。
3.3 期望與建議 除了可以勝任工作的個人能力這一考量之外,英語能力已日益成為企業家和HR看重的能力之一。而外貿行業的特殊性,對從業人員的英語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很多入職人員建議在校大學生英語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培養。
表5為問卷調查代表性答案展示。
3.4 學習障礙 根據筆者對200多人8所高校的研究發現,80%的學生對現在的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不滿意,覺得老師上課講的內容太理論化,沒讓他們有真刀實槍的模擬業務操作,既讓他們根據太抽象而難以理解,也提不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他們建議增加模擬業務實踐這一環節或是期末考核時將理論知識和商務技能結合起來的靈活考試方式。
4 對從專業外語方面進行國際貿易專業的人才培養的建議
4.1 加強英語能力的培養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英語基礎課應該得到深化,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應強化。不能僅僅將通過四六級考試作為教學標準,應著重從基礎上強化學生的英語能力,然后進行商務英語的教學活動,力求讓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同學通過商務英語中高級考試。
4.2 應加強商務英語的實踐內容 在教學內容中多增加讓學生動手的案例,讓學生掌握更多的專業技能,多給學生創造各種實踐機會,并利用好寒、暑假,讓學生們多接觸和了解社會,努力讓他們成為復合型人才,這樣才能在未來的人才市場上更具有競爭力。
4.3 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 針對我國高校專業老師不能同時精通英語專業知識和國際貿易專業知識而且缺乏從事外貿進出口業務及單據制作方面實踐經驗的現象,我們鼓勵承擔專業外語教學的老師利用假期到進出口企業或銀行等單位進行“頂崗實習”或“掛職鍛煉”,積累相關的工作經驗,提高實踐運用能力,由此達到培養他們英語和外貿實踐相結合素質的目的。學校也可以通過聘請一些行業專家來校做培訓或講座,要求相關老師去參加。
4.4 突破傳統的考核方式,采用形式多樣、靈活多變的考試方式 鑒于現在高校學生考試臨時突擊又能取得佳績的情況,傳統的考試已無法準確地測試高校學生對專業技能的掌握情況,也不能激發出學生的學習熱情。如對于理論課程的考試可選用多種形式的考核方式,可從課程內容有關的課題中分解,讓學生寫課題論文、調研報告等。這種測試既可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性觀點。再如對英語要求較高的《外貿函電》、《商務談判》等課程,可采用口試和筆試相結合的方式,既能有效的測試出學生對該項專業技能的掌握情況,又能測試出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有助于老師臨時因材施教。在口試這一環節,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答題情況補充,不用局限于書本內容,還能培養學生的面對具體外貿業務問題時的反應能力和分析問題能力。
5 結束語
國際貿易專業為我國外貿公司源源不斷地輸送貿易人才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針對如今外貿公司對人才的英語剛性需求和高校教學目標不和諧的情況,筆者認為,其專業外語的教學重點與方式設應立足于培養“重外語基礎、強外貿理論、高綜合素質”的總體目標,進一步促進教學內容的優化整合,強化實踐教學和職業能力的培養,避免語言與商務的分離和純語言能力培養的單一模式,實現外貿業務能力培養和專業英語課程教學的有機結合,這對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外語的教學重點與方式具有借鑒意義。高校只有通過加強商務英語的實踐內容,在教學內容中多增加讓學生動手的案例,才能培養出合格優秀的外貿業務工作者,為中國從貿易大國到貿易強國的轉變做出積極的努力。
參考文獻:
[1]李宗文.外貿英語專業教學、實訓與實習一體化的探索與實踐——以《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課程為例[J].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
[2]鐘霖.從外貿實踐視角看高校商務英語專業人才培養[J].價值工程,2008,11.
[3]宋梅梅.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專門用途英語(ESP)課程改革與實踐——以《進出口業務談判》課程為例[J].2012,1.
[4]潘冬梅.試論高職雙語教學與外貿實踐操作能力的有效結合[J].經濟研討周刊,2010,14.
[5]孫躍蘭.高職國際貿易專業外貿實踐能力的教學研究[J].2006.
[6]倪偉清.外貿英語函電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的思考[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09.
[7]李琳娜.基于需求分析理論的高校商務英語專業課程設置[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14.
關鍵詞: 大學英語教師 知識結構 完善途徑
21世紀是信息時代和知識時代,作為新時代的大學英語教師,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在教育領域里扮演著新的角色和面臨著新的挑戰。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大學英語教師成為影響當前大學英語教學發展事業的關鍵因素之一。要提高我國高校英語教育的整體質量,有效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大學英語教師新知識的建構就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的知識結構不僅會影響學生知識結構的合理建構與發展,而且將極大地影響英語教學的結果,關系到能否培養出適應社會需要的復合型英語人才。
大學英語這門課程與其他課程有很大差異,其根源在于授課的內容是一種工具——語言,它是人類溝通的媒介,也是文化和各種信息的載體,它可以敘述歷史,也可以描繪未來;可以傳播文化,也可以普及科學。不同的語言反映著不同的思維模式和文化背景,語言有著豐富的內涵,它是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征,蘊藏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及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等。由于語言的這一特性,對于英語教師而言,完善的知識結構應當是建立在人文知識的基礎上,與其他學科融為一體的系統性的知識結構。
一、大學英語教師的知識結構
教師作為專業人員應該具有合理的、不斷完善的知識結構。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外語專業理論知識板塊。
它應包括以下學科:語言學、符號學、跨文化交際理論、英美文學、應用文體寫作、理論語法學等。該板塊是指外語教師對所教外語學科應具備的理論知識,包括學科的體系框架,學科中各邏輯知識點的內容及學科所需要的知識等。外語教師必須具備系統的語言學理論,對語言和語文的本質特征、交際能力的本質,語言理論的發展趨勢等有所了解,并能自覺地利用語言學方面的知識來指導外語教學,對外語語音、詞匯、語法和語用方面的知識有扎實的功底。
2.外語教育理論知識板塊。
它應包括以下學科: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外語教學測試的原理與方法等。外語教師必須懂得心理學和教育學方面的知識,應研究和掌握教學的一般規律和基本教學原則,熟悉教學組織的步驟和措施。當前,外語習得理論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對外語教學實踐和教育理論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外語教師應當熟悉這些理論,并對外語學習和教學的規律有理性的認識。這有助于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學習策略。
3.科研與現代教育技術板塊。
它應包括以下學科:外語教學研究、外語教學法、外語課程理論與測試,外語教材分析、外語課堂教學模式研究,計算機外語輔助教學、外語教學效率論,外語教育科研方法研究等。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在外語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逐漸成為一種新的外語教學模式,因此,外語教師必須具備現代教學的意識和在教學中運用現代技術的能力,以提高外語教學效率。高校外語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傳授知識,而且要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更要掌握一些科研方法的知識。
4.相關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類板塊。
它應包括以下學科:英語及其發展史、世界文明史、教育美學、自然科學常識知識、人文科學基礎知識等。語言是人類表達思想和彼此交流的媒介,是人類發展的基石,語言的內容涵蓋了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因此,外語教師的知識體系僅有語言知識,沒有相關的人文和社會科學知識,那么他的外語教學是干癟的、枯燥的、毫無生氣的,這對外語教學的發展毫無推動作用。
二、大學英語教師知識結構的現狀分析
與二十世紀的大學英語師資隊伍相比,目前的狀況已有了很大的改觀,但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具體如下:
1.知識結構單一,對教育理念、教材教法及教育科研等理論認識膚淺。
構成目前普通高校英語師資隊伍的主要群體是1990年后畢業的英語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年齡結構相差較大,缺乏中堅力量,學術水平低。這種年齡結構的偏差從一定程度上講,反映了師資知識結構不合理的配置。調查顯示,許多大學英語教師在教學中基本上沿襲傳統的教學模式,以自己當學生時的經驗為藍本,照貓畫虎,對現代教育理念和語言學習特點及教學法等缺乏基本的理解和意識。
2.知識結構不合理,跨學科知識結構不夠全面。
教師的知識結構出現偏差,主要傾向于文學、語言學等方面,而對于翻譯、跨學科的專業知識則比較欠缺。認識學生時代主要培養英語技能,忽視文化等其他知識的學習,沒有掌握一定的方法,也不具備必要的先進的科研理念,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理論和實踐脫節,理論不能指導實踐,同時實踐也無法檢驗理論。許多年輕教師在教學技能和手段的掌握上還有所欠缺。
3.缺乏科研意識和科研精神。
現在高校英語教師普遍上課時間較多,科研時間少,科研環境差,沒有時間關注科研,也無法了解本學科國內外的最新動態,同時缺乏科研方面的組織者和學術帶頭人。這樣艱苦的條件必然給教師的科研帶來很多不便,想要做科研的老師也無從下手,不知從何做起,盲目地選題很難選到跟學術界前沿接軌的題材,結果直接導致教師的科研熱情減退,僅以教學為主科研為輔,只分出小部分精力做科研。
上述問題表明,我國高校的英語教師在知識結構、理論和實踐能力方面亟待加強與提高,以滿足新形勢下英語專業教學的需要,適應專業建設的發展,適應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要。
三、完善大學英語教師的專業知識結構
1.平衡學科知識結構,加強跨學科知識學習。
高校外語是一個特殊的科目,因為在教學過程中會遇到很多跨學科或交叉學科的內容,如英語的文章很多涉及人文、藝術、自然科學等很多信息。因此要想教學過程進行順利,學生就要充分理解文章,就要求外語教師首先自己充分理解該文章,教師率先攻克跨學科的知識難點,理清思路。為了彌補這一不足,我們可以一方面積極借助外力,參加各種培訓和專家學者的講座,多聽其他專業教師授課,學習跨專業知識,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積累、總結,另一方面挖掘自身潛力,通過自學、進修等方式完善知識體系,盡快平衡自己的學科知識結構。
2.樹立科研意識,改善科研環境。
為了提高大學英語教師的科研能力,我們首先應該認識到科研與教學的關系。教學與科研是高校外語工作的兩個方面,它們是相輔相成的。大學英語教師首先要意識到科研的重要性,要有緊迫感,是必須完成的任務。同時培養自己的科研興趣,從內部因素找到解決辦法,變被動為主動。運用自身的優勢,結合社會的需求和本校學科建設的需要,選擇適合的主攻方向。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尤為重要,有一個良好的學術環境和氛圍,更能促進學術的交流和研討,提高個人的學術能力,從而逐步實現整體科研能力的提高。
3.關注科研趨勢,優化知識結構。
大學英語教師要從根本上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實現從“經驗型教師”向“學者型教師”的轉變,首先要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還要對教育理念進行及時更新。只有擁有了良好的知識結構,才能構建出優秀的科研課題,兩者是必然的因果關系。這就要求我們在掌握最新的科研理論和科研方法的基礎上,了解教學與科研的最新動態,不斷拓寬自身視野,并將其消化理解成為自身的能量,從而培養自己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四、結語
總之,大學英語教師的知識結構優化的過程是一個動態的、伴隨教師一生成長的過程,以大學英語教師為主體進行,并且是為了社會和自身的需求而不斷完善和發展自身的過程?,F今高等院校的教育都要求培養創新型、復合型人才,在英語教育這個比較特殊的科目中體現為要構建學生多元化的知識結構,就要求高校英語教師首先具備合理的、多元化的知識結構,只有這樣才能適應迅速發展的社會和不斷發展的高等教育對于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求。大學英語教師要具有危機意識,及時彌補知識結構中的不足,規劃好發展方向,不懈地進行科研活動,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程維華.論知識經濟時代高校外語教師的知識結構[J].科技進步與決策,2000,(12).
[2]吳月.大學英語教師知識結構解析與重構[J].考試周刊,2011,48.
[論文摘 要] 影響學生提高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因素有很多,諸如學生的健康狀況,學習觀念,學習策略,教師的業務水平等等。在這些因素中,學習觀念和學習策略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本文淺析了高職學生英語學習必備的學習觀念和有效的學習策略。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培養有效的學習策略,能提高高職生的綜合職業素質。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已從單純滿足職業技能的培養走向重視并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著眼于培養和提高學生應該具備的各項能力,使他們適應將來職業崗位的各種需求,這已成為世界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提高職業院校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即社會適應能力、認知能力、專門技術能力、工作發展能力,一直是國內外職業教育人士追求的共同目標。因此,樹立正確的英語學習觀念及學習策略,達到快速提高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目的,促進學生綜合職業素質的發展。下面我們進行這方面的探討,希望能為高職高專學生提高英語水平提供借鑒。
一.正確的英語學習觀念
學習觀念是指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自身的體驗或別人的影響而形成的一種思想意識,而意識是指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是感、思維等各種心理活動的總和。正確的英語學習觀念的樹立為高職學生學習英語指明了目標,提供了途徑,使學生明白了如何學、怎樣學以及為什么這樣學。由于各階段的英語學習目標不同,學生在各階段所樹立的正確英語學習觀念也有所差異。高職學生的學習主要在具備基本英語知識,簡單語言交際能力的基礎上,提高其綜合運用的能力。所以高職學生在校階段應樹立以下學習觀念。
1.樹立以課堂教學為綱,自主學習為主的英語學習觀念
在中小學階段,學生在接受學習教育階段時,是以老師的課堂教育為主,課后預、復習為輔,以訓練與測試穿插其中,以考試成績為檢測手段,進行強制性的教學的方式。所以,多數學生在進入高職院校以后,仍依賴于教師的課堂講解、訓練以及全程輔導,這與現行的高職英語教學方法(即以學生自主學習為前提的)不適應,高職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是在分解、歸類學生所須掌握的知識與能力,傳授給學生相應的學習技巧,這是一種主導式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師已不再以考試成績為唯一檢測手段,而是通過課前值日報告,課下作業,平時測驗,角色扮演等方式對學生的掌握程度進行評估與檢測。因此,高職生應在一開始就迅速轉變過去的學習模式,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進行自主學習,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英語綜合運用能力。所以,樹立以課堂教學為綱,自主學習為主的英語學習觀念是保障高職英語學習順利進行,完成高職英語學習目標,提高學生英語能力的基礎。
2.樹立全面發展,補弱促強,整體提高的學習觀念。
聽、說、讀、寫是英語學習的四個方面,而聽、說是英語學習的起始階段。在中學階段的英語學習中,由于教學模式的限制,學生在英語學習中以讀寫為英語能力培養的首要部分,導致字面英語高分,口頭英語低分之局面。所以,高職學生在進校后的英語學習中應迅速扭轉這種不利局面,補弱促強。英語的運用是以聽、說為基礎的,但在英語為非母語的國家中,由于環境的限制,用英語進行交流的環境有限,所以在保證勇于聽、說的前提下,閱讀的大量輸入將使聽、說能力得到大副提高,促進英語寫作的有效輸出,從而幫助學生語言知識內化,使語言的表達更加準確流利,進一步提高聽、說的能力。所以,英語的聽、說、讀、寫四個方面是有機聯系在一起,相輔相成的,過分強調某一種的作用而忽視整體性的提高都將給高職英語學習帶來阻礙。所以,高職生在進校后的英語學習過程中應當樹立全面發展,補弱促強,整體提高的學習觀念,為提高英語綜合素質,達成高職英語教學目標奠定基礎。
3.樹立有簡入繁,堅持不懈的英語學習觀念。
高職英語學習不同于中學,主要是培養高職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而這需要他們擁有足夠的英語知識攝入。但英語知識攝入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它是一個循序漸進,由簡入繁的過程。在英語學習中,聽、說、讀、寫的進步不會因為一時的時間和精力上的投入而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要想達到由量變到質變的目的,堅持不懈是唯一的手段。而這四方面知識的積累和運用能力的提高都是嚴密聯系的,單靠哪一種的突出(比如:詞匯量的大幅提高)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樹立有簡入繁,堅持不懈的英語學習觀念是高職生提高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基礎。"
二.正確英語學習策略。
1.元認知策略。
元認知策略是指學習者對自身的學習過程,心理狀態,能力所達到的目標及要采取的策略等都要有明確的認識并能在學習的過程中進行自我評估,自我監測,自我調整等。進入高職學習的學生為了更好的適應高職英語教育,提高英語水平,就必須從一開始就加強元認知策略的訓練培養。如確定英語學習目標,包括短期目標和中長期目標,制訂學習計劃等,并在老師的幫助和指導下選用學習策略,實施計劃,并進行自我監控,自我評價。元認知策略的訓練培養有助于激發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也是樹立英語學習策略的重要手段和基礎。
2.認知策略。
認知策略是指在語言學習活動過程中為達到學習目的而采取的直接策略和間接策略的總和,它是學習策略的核心,也是元認知策略的實施的必要手段。不管是短期學習目標還是長期目標,都需要采用各種方式來實現它,也就是為實現目標而采取的各種直接和間接策略。在實際運用中,可以采取問答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策略意識,從而達到反思,評估,再選擇,培養訓練認知策略的目的,而且還要根據不同階段,不同內容采取不同的認知策略。認知策略的訓練和培養是整個學習策略的重中之重,它是樹立正確學習策略的關鍵所在。
3.社會/交際策略。
學生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就是能熟練運用英語與他人溝通、交流,獲取信息,并參與國際事務中去。而社會/交際策略的訓練培養就是使學習者參與接觸和實踐語言知識的活動,當自己的知識與實際交際產生差距時能采用恰當的方式進行彌補,從而保證交際渠道的暢通,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雖然該策略與英語習得并無直接關系,但兩者之間是互相作用,互為補充的。因為該策略的運用是檢測學習的方式之一,該策略的運用所帶來的興趣和成果又刺激學生加強學習和理解,達到互為促進,增強實踐的目的。因此社會/交際策略也是學習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可或缺。
4.資源策略。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學生的英語學習已不僅僅局限于書本和老師的講解。網絡的建立與運用可以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大為縮短。而資源策略的訓練和培養就是讓學生合理并有效利用多媒體進行學習和運用英語。例如:學生是否經常注意通過音像資料豐富自己的學習,是否熟悉相關學習網站并熟練使用計算機進行語言訓練,從而形成個性化自主學習能力等等。資源策略的訓練與培養讓學生學習英語又多了一條路徑,而與信息網絡的連接又使英語學習實際運用更為直接有效。所以說資源策略的訓練與培養是樹立正確學習策略的有效補充和加強。
總之,學習觀念和策略是提高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策略的研究需要學習者自己去分析學習過程,并根據分析結果去計劃和評估自己的學習,從而來決定選擇什么樣的學習策略。但是高職生都是有一定自制力的個體,他們對于英語學習的愿望和決心是學習英語的源動力。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和策略的終極目標就是構建學生自主學習機制,有效提高高職英語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素質。■
參 考 文 獻 [2]文秋芳。英語學習策略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3]潘啞玲。外語學習方法與策略[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關鍵詞] 病理生理學;雙語教學;課程改革;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 R36-4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6)05-0123-03
病理生理學(pathophysiology)是研究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功能和代謝改變的規律及其機制的學科,其主要任務是揭示疾病的本質,為建立有效的疾病診療和預防策略提供理論和實驗依據[1]。病理生理學科是聯系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梁學科”。醫學生在學習了正常人體的結構、功能及代謝等知識后,通過學習病理生理學,掌握疾病發生的機制和規律,為學習臨床醫學奠定基礎[2]。
雙語教學,即用非母語進行部分或全部非語言學科的教學,其實際內涵因國家、地區不同而存在差異[3]。如在加拿大,雙語教學一般指在英語地區用法語授課的教學形式。在美國,雙語教學一般指用西班牙語進行的學科教學。在澳大利亞,雙語教學是指用非母語(英語)進行的部分學科教學[4]。我國及不少亞洲國家和地區正在探索試驗雙語教學,一般是指用英語進行學科教學的一種體系。因此,目前開始試驗推廣的雙語教學的內涵也應屬這一范疇[5]。
隨著我國加入WTO、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和國際交流的日益增加,教育、衛生事業與國際接軌已勢在必行。我們的醫療、衛生等各方面人才面臨著激烈的國際競爭[6]。為適應這一新的形勢,教育部提出了改革和加強本科教學的新舉措,要求高校力爭在3 年內開設5%~10%的雙語課程,這是我國教育發展的一個新的機遇,也是一個新的挑戰。為此,在專業課中開展雙語教學成為各高等院校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7]。
雙語教學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并沒有明確的文件對其進行規定,和統一的模式[8]。我校處于邊遠地區位于東北,生源也來自全國不同的省市,英語水平也各有不同,并且我校的英語基礎薄弱,難以實現全英文教學。根據本科教學計劃,病理生理學在臨床本科的大三第一學期開展,學生這時已經具有良好的英語基礎,大學英語四六級也都多數通過。具備一定的醫學英語專業詞匯,比較適合開展雙語教學。為了探討一種適合我校實際的雙語教學模式,我們病理生理學教研室在臨床本科三年級學生中進行了關于病理生理學雙語教學的問卷調查,并且設置實驗班和對照班分別教學,然后開展理論考試以及再次的問卷調查,為了探討開展病理生理學雙語教學的可行性,重要性[9]。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隨機抽取全日制臨床專業2011級的800名學生,平均年齡為20歲,男女比例為1∶2。研究時間為2014年9月~2015年1月。對這些學生采取調查問卷:我校推行病理生理學雙語教學的一些問題和看法。
1.2 分組方法
2011級本科三年級上學期開始學習病理生理學,我們選取臨床實驗班和臨床一班作為對照班,共100名作為樣本,各50名,分別進行病理生理學的雙語教學和常規教學。由實驗班的學生對雙語教學進行反饋,比較實驗班和對照班的期末成績。
1.3 調查方法
在2011級學生本科二年級期末結束的時候,將老師已經制作好的調查問卷發給我們隨機選定班級的班長,由班長發給學生,答完后再返回給我們。800份調查問卷全部有效。封閉式和開放式均有。主要內容為:你認為醫學生學習病理生理學是否應該開展雙語教學?你認為雙語教學會對你產生哪些有利的方面?你為什么不贊成開展雙語教學?然后在期末考試中以同樣的試卷進行測試并且再次調查問卷。
1.4 統計學處理
實驗數據均經SPSS 15.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
2 結果
2.1 可行性調查結果
78%的學生認為醫學生學習病理生理學應該開展雙語教學。86%的學生認為雙語教學積攢了一些醫學英文詞匯,72%的學生認為雙語教學提高了英語的學習興趣,65%的學生認為雙語教學增強了英語閱讀英文文獻的能力,61%的學生認為鍛煉了英語聽說讀寫的能力。不贊成開展雙語教學的原因:21%的學生認為雙語教學使學習時間延長,增加了學習負擔;8%的學生認為自己的英語基礎不好,可能聽不懂。見表1。結果表明:學生大部分對病理生理學采取雙語教學是贊同的。而少部分學生不贊同主要是由于它加重了學習負擔,延長學習時間,自己英語基礎不好,可能會聽不懂等原因。由此可見,我校病理生理學推行雙語教學是具有可行性的。
2.2 實驗班學生對雙語教學的反饋
由實驗班的學生對雙語教學的反饋,結果顯示76%的學生認為雙語教學練習了英語口語,88%的學生認為增強了醫學英文詞匯,80%的學生認為提高了英語學習興趣,92%的學生喜歡這樣的雙語教學的模式,58%的學生認為增強了學習的主動性,94%的學生認為提高了閱讀英文文獻的能力。由此可見,病理生理學雙語教學經過一學期的開展是可行的。僅有少部分學生不贊成雙語教學主要是由于自己的英語基礎薄弱,自己還沒有達到大學四級水平,很難有精力進行雙語教學的學習。上課聽不懂,逐漸地對學習失去了興趣。由此我們得出結論,我校開展病理生理學雙語教學具有可行性,建議實踐。見表2。
2.3 實驗組和對照組成績比較
實驗組和對照組通過一學期的分別教學:雙語教學和常規教學。結果顯示實驗組的病理生理學的期末平均成績為(80.13±2.50)分,對照組為(75.21±1.50)分。兩組病理生理學期末成績比較差異高度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通過教學改革和實踐,病理生理學雙語教學初見成效。學生學習醫學知識的同時,還學習了醫學英語[9]。醫學英語一直以來都是英語中的一個難點,有效地掌握醫學英語對將來閱讀英文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學生們還增強了對學習英文的興趣,而且有效的練習了口語,使學生們的主動性大大提高[10]。雙語教學也打破了以往學生們一直反映的學習醫學知識的枯燥,英語與醫學達到了相輔相成[11]。
病理生理學是一門橋梁學科,聯系臨床的基礎學科,臨床病例是教學的一個重點[12]。我們平時教學可以多多采用提出英文病例的模式,讓學生用英文陳訴它的疾病診斷過程以及發病機制。有效的鞏固了本學科的基礎知識還增強了相關的英語詞匯[13]。從原來的注入式變為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主動思考。學生從以前的比較羞澀,不愛張口,變為現在的上課踴躍,大膽愛發言。學生也漸漸喜歡上這種教學模式[14]。此外,我們必須切記雙語教學不是單純的外語教學,而是用外語教學讓學生掌握專業知識和重難點。切記將雙語課變成普通的英文課的翻版。由于雙語教學是一種新的課程改革,因此考核成了重點[15]。我們可以在期末考試中加大英文的考試力度,比如說名詞解釋,英文病例,英譯漢,漢譯英等。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增強。學生就可以利用課余時間查字典,讀文獻學習英文。
總之,病理生理學雙語教學具備了很好的條件。以上調查結果均證明病理生理學雙語教學的可行性。采取何種形式的雙語教學還需要我們通過實踐來驗證,只有在不斷的實踐中就積累經驗,改進教學方法,才能將雙語教學推到更好。
綜上所述,病理生理學雙語教學尚處于起步階段,盡管存在許多不利因素,如沒有成熟的模式可供采用,也沒有良好的英語環境等,但這種教學改革已勢在必行,各醫學院校和學科唯有根據自身的師資力量及學生素質采取靈活的教學方式,探索出適合本校、本學科和我國國情的雙語教學模式,為盡可能快地培養出更多的醫學復合型、開放型人才,也為我國迎接新世紀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戰,做出病理生理學科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Cummins J. Bilingualism and Special Education:Issues and Pedagogy[M]. San Diego,CA:college-Hill,1994:78-80.
[2] Hu G. Borrowing ideas across borders:Lessons from the academic advocacy of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education”in China[A]. In Fegan J&feild M H(eds.) Education across Borders:Politics,Policy and Legislatine Action[C]. New York:Springer,2009:115-136.
[3] 程昕. 課程語言特點與雙語教學模式選擇實證研究[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11,(2):62-65.
[4] 李穎. 高校雙語/EMI課堂調查與分析[J]. 外語界,2012,(2):49-57,88.
[5] 王雪梅. 從學術能力的要求分析角度反思我國英語專業研究生教育[J]. 外語界,2010,(5):67-73,95.
[6] 王雪梅. 基于網絡學習生態系統的英語專業學業論文監控體系[J]. 外語電化教學,2011,(1):27-32.
[7] 莊智象,黃衛. 試論大學英語教材立體化建設的理論與實踐[J]. 外語界,2003,(6):8-14.
[8] 張紹杰,楊忠. 外語學科博士研究生教育:問題與對策[J].中國外語,2009,(1):4-8.
[9] 王美齡. 讀研究生教材的出版[J]. 出版參考,2011,(4):11-12.
[10] 胡狀麟. 論中國的雙語教育[J]. 中國外語,2004,(2):4-8.
[11] 教育部. 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的通知,教育部[2001]4號[S]. 2001-08-28.
[12] 馬小琴,王俊杰,周小燕. 推行護理專業課雙語教學的可行性調查分析[J].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2):80-81.
[13] 陽麗君. 試論醫學雙語教學[J]. 高教論壇(高教研究與評估),2006,(1):79-81.
[14] 龍陶陶. 從高校雙語教學與專業英語教學的對比談雙語教學的問題及對策[J]. 黑龍江?。ǜ呓萄芯颗c評估),2006,(7):145-147.
關鍵詞: 導游專業 英語教學 母語文化
一、導游專業英語教學中加強母語文化教學的必要性
旅游活動是當今世界規模最大的民間外交活動,旅游促進了國家之間、地區之間的人際交往,增進各國、各地區、各民族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消除因相互隔閡而造成的誤解、猜忌,對加強世界各國人民的團結,維護國家安定和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義。在這方面,導游人員起著重要作用。因為在游客心目中,“導游人員是一個國家的代表,是文化交流的橋梁,是‘民間大使’,他們幫助游客認識中國,增進中國與各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導游人員的導游講解、日常交談,甚至一言一行都在影響著游客,都在擴大著中國及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的影響”(旅游服務:9―10頁)。
國內曾對來華美國游客作過一次抽樣調查,認為主要目標是欣賞名勝古跡的占26%,而對當地人民的生活方式、風土人情感興趣的卻達56.7%,如此看來,旅游成為外國人了解中國本土文化、接受中國的一個重要途徑。導游人員作為“民間大使”,在向外國游客提供口頭講解時,“其主要功能是使游客更好地了解旅游地的自然風光和民俗風情”(曾丹,2006)。另據WTO預測,中國在未來幾十年中會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之一,給傳播中國文化也創造了良好的契機,這無疑對旅游服務專業的學生加強本土文化學習方面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導游“民間大使”的歷史使命要求導游人員學習掌握中國傳統文化,而作為導游專業基礎課程的英語課中加強本土文化教學不僅能拓展、鞏固學生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還能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使學生畢業后能更好地為國內外旅游者服務。
二、中專英語教學中母語文化教學現狀
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從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外語界教育者們開始在外語教學中對文化因素加以重視。但是在當前的英語教學中普遍存在著一種重西方文化、輕母語文化的現象。
1.母語文化在教材內容中缺失
教材是學生學習外語最主要、最可靠的知識載體,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保證,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外語教材的特殊功能還不能完全被其他教學材料所取代”(束定芳,2004)。但是現行中專教材中的文化含量如何呢?根據北京師海歌老師對職業中專國家規定教材《英語》作了一項文化含量調查顯示:整套教材1―4冊中,目的語文化含量分別為21.88%、29.1%、8.33%、20.83%,母語文化含量分別為3.1%、16.7%、33.33%、4.17%,也就是說,整套教材母語文化含量為約10%,而目的語文化含量為25%(師海歌,2005)。由此可見,職業中專英語教材中母語文化含量極低。由于教材中極少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的英語表達,當學生試圖用英語表達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時,他們常常表現得無所適從。
2.母語文化在教學過程中缺失
從教師方面來說,首先,因為學生的英語基礎較弱、學習態度不端正、興趣不高、課堂難組織等原因,導致他們不思進取、敷衍了事,仍舊抱著任務型觀點,把教材上的內容教授一遍便算完成任務。其次,英語課在職教中僅是一門文化基礎課,老師不必通過高考之類的考試來檢測教學成果,學校對教學效果也缺少有效的評估手段,教師對教學改革缺乏動力和壓力,因此,傳授母語文化知識、引導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英語表達更是空白。
3.學生母語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缺失
既然母語文化在教材和教學中都涉及較少,那么學生母語文化英語表達能力怎樣?我為此設計了一份調查試卷于2011年3月對學生進行了測試,調查學生用英語正確表達帶有中國特色文化內容的能力以及對中國文化的了解狀況。73名被試為武夷山旅游職業中專學校導游專業09級學生。測試內容為我根據自身導游的經驗、通過與其他英語導游訪談、結合武夷山本土文化甄選出來的,具體分為三個部分:1)中國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2)武夷山為之聞名的三教文化:儒教、佛教、道教;3)武夷地方文化:烏龍茶、石刻、大王與玉女的神話故事、武夷民俗“趕圩”。調查結果顯示:
正確率比較高的為第一部分,55.5%的學生能表達這些節日的英文名稱,其中12.7%的學生能說一些節日的情況;對于第二部分,只有一人能說出其名稱,無人能表達其內容。而第三部分,除“趕圩”外,15.8%的學生能用英語表達其名稱,其中有7.9%的學生能說一些有關大王與玉女的神話故事,其他則無人能用英語表達。
根據以上分析,我認為:(1)中專導游專業英語教學中的確存在中國傳統文化缺失的現象。(2)教材對學生的英語學習作用不可替代,教材中學過的內容,學生表達正確率偏高;教材中沒有涉及的,即使非常簡單,學生的掌握程度也很不理想。
三、導游專業英語教學中加強母語文化教學的途徑
美國著名語言學家Stephen Krashen(1982)提出的“理解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理論認為,語言習得主要是通過語言輸入來完成的,教學精力的重點應該放在為學生提供最佳的語言輸入上。這種可理解的語言輸入應該為i+l,即語言的輸入應該略高于學習現有的語言水平。英語學習中文化的輸入也同樣如此。只有具備較廣泛的本民族文化知識,才能較好地理解和掌握另一種文化,才能更好地履行“民間大使”的責任。但在實際教學中如何實現目的語文化和母語文化的兼容并蓄呢?下面僅從大綱定位、教材內容、提高教師文化素養三個方面探討實現文化教育的途徑和策略。
1.教學大綱的定位要實現目的語文化和母語文化的兼容并蓄
首先,有必要制訂出外語教育中語言與文化有機結合的目的語文化教學大綱和母語文化教學大綱。由于文化項目紛繁復雜,我們制訂文化大綱時,既要考慮到文化教育的階段性也要考慮到文化項目的實用性(雷義桂,2006)??紤]到初中階段交際文化項目已經接觸得比較多,以及游客對入鄉隨俗觀念的理解和寬容,中專階段導游專業使用的教材知識文化的因素應加大。
2.教材內容的選編
國家規劃教材最好實行一感綱多本,以滿足不同學制、不同專業的需要。教材編寫應使語言教學和文化教育同步發展。Andy Kirspatrick認為,英語課程設計應該反映學習者的生活、文化和價值觀,以維護自己的民族特性(轉載自陳蓓,2007)。教材內容也需要體現學習者的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吳念、肖燕,2006),旅游專業尤其如此。因此在選取語篇時,我們首先考慮那些富含語言精華的文學作品和介紹雙方風俗習慣的語言材料作為學習的語篇。除此以外,不同的學校還可以根據自身的專業特點編寫校本教材,作為教材的補充。
3.教師文化素質的培養
首先,教師應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自我充電,自我完善,加大對本土文化知識和具有中國特色英語詞匯的攝入;其次,學校或教育機構應組織專門的系統的培訓學習,這是最主要的方式。培訓的主要目的幫助英語教師補充文化知識、提高文化意識和跨文化敏感性。培訓的主要內容應包括文化知識的培訓和文化能力的培訓。
四、結語
在非英語環境中,職業中專導游專業英語教學融入本土文化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既符合教學目標的要求,也順應現今經濟社會發展對應用型人才的要求。教師在教授英語的過程中,除了讓學生了解西方文化背景外,還應注意加強中國文化輸入,培養學生借助于英語盡力表達中國文化、傳播中國文化的能力,這樣才能真正地達到培養合格導游專業學生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曾丹.論導游詞英譯[J].中國科技翻譯,2006.5.
[2]束定芳.外語教學改革一問題與對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3]師海歌.應用母語文化進行英語教學研究.http://220.189.248.210/uploadfile/2005論文%5c2%5c.
[4]Krashen,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1982.
[5]雷義桂.外語教學中目的語文化和母語文化的兼容并蓄[J].內蒙古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
關鍵詞: 對外漢語教學 詞匯 漢字
近幾年,對外漢語文化教學問題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和重視,并開始朝著與漢語各語言要素相結合的方向發展。由于詞匯和文化之間直接密切的聯系,與語言要素相結合的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研究的論文著作大多集中在詞匯教學方面,而漢字教學方面相對較少。本文從詞匯、漢字兩個方面對語言要素與文化教學研究進行回顧和總結。
一、詞匯與對外漢語文化教學
詞匯是一個語言的基礎,對社會文化的反應極為敏感,接受文化的影響也極為充分和突出。從某種程度上說,“學習某種語言的詞匯就意味著接受一種文化,接受一套概念和價值”。一個民族的語言中有不少詞語負荷了文化意義,缺少該民族的文化體驗就會給理解帶來障礙,我們稱這種詞為“文化詞語”。因此,在對外漢語文化詞語教學中應當注重文化的導入。而這就涉及文化詞語的界定和分類問題。
張高翔先生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詞語》一文中從三個方面:相對于詞語直觀的字面意義、獨特的民族文化內涵、文化意義的附加性出發對文化詞語進行了界定,認為:“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詞語特指那些隱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不能直接從字面上了解其含義,具有固定的文化附加意義的詞語。”
“文化詞語的分類不僅僅是個理論問題”①,還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教師對文化詞語進行區別和選取,以及針對性的備課和教學都需要詞語分類的支持。孟子敏先生曾根據自己對文化意義的理解,把文化詞語分成三大類,即褒義與貶義詞、口語與書面語及語言意義轉化或消失之后產生文化意義的文化詞語。梅立崇先生在《談文化與詞匯教學》②一文中大致將漢文化沉淀豐富,會給留學生的日常交際帶來影響的詞匯成員分為非等值詞(指不同語言中無法對譯的詞)和不完全等值詞(指在不同語言中意義、用法、色彩不完全相同的詞)兩類,并舉例進行了討論,例如“餃子”、“饅頭”、“久仰”、“破釜沉舟”、“看”、“謝謝”等。還指出:“語言中有些詞除了字面意義之外,還滲透著文化內容的內涵義;內涵義包括象征義、聯想義、補充義、伴隨義、情態義等。例如鴛鴦,因為總是成雙成對,所以象征忠貞的愛情和恩愛夫妻。”王國安先生③則把文化詞語分為以下五類:表現中國獨有的物質文化的詞語,如月餅、旗袍;表現中國獨特的精神文化的詞語,如禪讓、道;反映中國獨特的社會經濟制度的詞語,如上書、舉人;反映中國獨特自然地理的詞語,如梅雨、乾坤;反映中國獨特的風俗、習慣的詞語,如重陽、踏青。不過目前國內文化學者多采用文化結構的四層次說,將文化詞語分為物態文化詞語、制度文化詞語、行為文化詞語和心態文化詞語四類。
如何將文化因素與對外漢語詞匯的教學實踐結合起來呢?這至少涉及文化詞語的選擇、文化詞語的講練方式和文化詞語的測試三個方面。
目前,不少國內的對外漢語教材中都只是通過中英文對譯對詞語進行解釋,忽略了其文化內涵及其所帶來的不等值性。不少教師則在課堂上或不談文化,或根據自己對文化詞語的領悟進行區別和教學。這就使得文化詞語的教學呈現一種混亂的狀態。徐文靜在《詞語?文化?對外漢語教學》一文中從詞語項的缺位、詞語的概念分類范疇、詞語的文化背景知識、習語及習慣表達等四方面對教材中詞語的英文注釋問題進行了分析討論,指出了簡單對譯的不足,需要將文化因素引入并進行改進。該如何改進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緊迫的問題。
文化因素一般包括詞語的文化成因、觀念文化、文化背景知識和句義預設四個方面。④對于如何將文化教學與詞匯教學的關系問題,陳光友在《漢語詞匯文化與對外漢語教學》一文中提出應該注意適度原則。對外漢語教學的重點必定還是語言技能的培養,文化因素的導入只是為了幫助學生學習掌握漢語,而不是削弱語言課的教學。事實上“適度”歸根結底還是一個文化詞語的選擇問題,什么詞必須講,什么詞無須多講。不同的文化詞有不同的教學處理方法,我們需要一個詳細的標準對它們進行選擇和分類。盧華巖從詞語文化內涵、句義預設、目的語文化背景知識三個方面出發,對其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地位和教學對策進行了分別的討論和研究,但仍缺乏一個量化的分類和分析。我們已經明確文化不是語言學習的主要對象,而只是輔助語言本體學習的一個重要手段。但是漢語中的文化詞語浩若煙海,如何階段性地在它們中間進行取舍,并進行分類教學,是我們現在應該研究的重點。陳樹峰提出通過隱喻進行詞匯的文化內涵教學。但我認為不同民族擁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同一事物經過隱喻可能得出不同的隱含義。在文化詞語教學中,我們需要著重講解的是隱喻的結果,即該詞所隱含的文化義,沒必要非把隱喻引入詞匯教學不可。另外,陳娟還研究討論了對外漢語新詞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問題。⑤新詞語是社會生活變遷、民族文化發展對語言詞匯系統產生影響的結果,具有極強的時代性。然而就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的現狀來看,新詞語的教學存在著嚴重的滯后性。我們應當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與時俱進地改進和推進詞語甚至整個語言的教學。而對文化詞語的測試,大都側重于語用功能方面,或多或少地忽略了揭示其隱含的文化意義。我們需要將文化詞語的文化隱含義提出來并體現在測試中,使“語言教學與文化導入相得益彰”。⑥
目前對外漢語詞匯文化義教學的研究朝著類別化的方向發展。稱謂詞、植物詞、身體部位詞、顏色詞、數字詞生肖動物詞等是其研究的重點領域,尤其是稱謂詞。中國重人際倫理關系的思想觀念造就了漢語中龐大復雜的稱謂詞體系,丁夏的《稱謂與文化――從對外漢語教學的角度看漢語稱謂詞語》(《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10卷第4期),周悅娜的《本是同根生――淺析漢語稱謂語與中國禮儀文化的密切關系》(《語言文字應用》,2005年9月),都對稱謂詞進行了詳細的討論研究。岳長順在《“同志”及其文化內涵》一文中更是對“同志”一詞文化內涵進行了細致的分析。生肖作為中國獨特的民俗文化也在漢語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生肖中的十二種動物都隱含著中國人的文化觀念,例如中國的“龍”,它是無法用英語的“dragon”來詮釋的。趙靜在《小議中國的“龍”俄語中“Дракон”――從文化不可譯現象談文化詞語的對外漢語教學》一文中對龍進行了細致深刻的研究討論,并強調詞匯教學中應當重視中國文化的傳授。毛?,摳鼜碾[喻的角度探討了中國生肖語言的文化隱含義及其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引用。
綜上,目前文化詞匯教學的理論研究碩果累累,但缺少文化詞匯教學方面的實踐性研究成果。我們需要將文化引入詞匯教學,但是怎樣引入,哪些詞在什么階段引入,怎么引入,這些都是需要在實踐中進行探討和研究的問題。而且盡管專家學者一再強調需要把文化引入到詞匯教學,但事實上國內的教材在這方面存在著嚴重的不足?!吧~表上的注釋一般都采用對譯的方法,而且往往是一對一的翻譯,這樣會使留學生形成外語和母語的詞匯之間一種一對一的錯覺”,⑦這對外語學習是非常不利的。
二、漢字與對外漢語文化教學
漢字是漢語的書寫符號,承載了中華民族燦爛的文明財富。只停留在讀音、寫法及意義上的漢字教學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喪失學習漢語的樂趣。我們必須將漢文化的傳播與漢字教學結合起來。以下三篇關于漢字文化教學的文章都主張漢字教學中必須融入文化教學。
趙寧在《從中國文化傳播的角度看漢字教學》一文中舉例討論了如何結合文化因素進行漢字教學。例如“冊”字,“形如一根繩子將幾片竹子穿在一起,這就是古代‘書’的形象”。造紙術發明之前,中國古人使用竹木作為書寫材料。文中還提出:“結合文化因素講解漢字時應該遵循‘適度、適量、適當’的原則。”盡管文中給出了“三適”的定義,但是怎樣才算是適度、適量、適當,仍缺乏一個明確的標準。哪些字需要結合文化因素進行教學,哪些文化是反映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都需要進行定性和定量的討論和分析。哪些文化內容符合現階段學生的語言水平,更是需要在實踐中進行研究討論。
樸興誅在《對韓漢字文化教學》一文中提出:“從漢字入手教文化,從文化學的角度教漢字,可以得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并舉“姓”、“氏”、“婚”、“娶”、“墓”、“葬”字說明漢字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和文化內容。但是文章沒有談及如何將在漢字分析中知道的文化內容導入到漢字教學中,這些都需要對外漢語教學一線老師在實踐過程中進行分析研究和總結。
余志鴻在《漢字文化與對外漢語教學――兼評安子〈介解開漢字之謎〉》一文中從另一個角度,即漢字的認知功能出發研究討論了漢字文化與對外漢語教學。漢字不僅僅反映漢語言文化,更能動地作用于漢語言文化。漢字的認知功能還體現在分類和抽象上?!皾h字的部首和偏旁基本上反映了漢人劃分世界的幾個基本大類”,例如人類(包括人體、動作、情感、心理等部)。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學習漢字是在認識漢民族的世界。而部首和偏旁本身就是一個“類”,是抽象的結果。例如,“機”字,最早指織布的木質機械,后來抽象排除了“織布”“木質”等義項,開始形成一個范疇,“泛指一切機械而成為了準后綴”。這給解決漢字教學瓶頸問題提供了一個研究方向。文中還分析了安子介先生為解決外國人學漢字難的問題而提出的“部首切除法”,指出:“這個想法固然大膽,但實行起來顯然會有問題?!?/p>
學者們都認同“必須將漢字教學與文化因素結合起來”這個觀點,但對于如何將文化因素導入漢字教學實踐、將哪些文化內容導入漢字教學則需要更多的討論和研究,以有效地將漢語和漢文化推向世界。
注釋:
①⑥張高翔.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詞語.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3,7,(1),3.
②梅立崇.談文化與詞匯教學.語言文字應用,1993,1.
③王國安.論漢語文化詞和文化意義.中國對外漢語教學學會第五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選,1996.
④盧華巖.試論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詞語文化內涵.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6(174).
⑤⑦陳娟.對外漢語新詞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語言教學研究,2009,7.
參考文獻:
[1]張高翔.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詞語.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3,7,(1),3.
[2]趙峰.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的文化因素及其導入.語言教學研究,2007,3.
[3]石瑛.對外漢語詞匯教學與文化教學的銜接.文學教育,2007,9.
[4]趙忠江.對外漢語“詞的文化義”教學幾個基本問題解析.理論界,2010,4.
[5]陳光友.漢語詞匯文化與對外漢語教學.語文學刊,2009,12.
[6]陳娟.對外漢語新詞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語言教學研究,2009,7.
[7]徐文靜.詞語?文化?對外漢語教學.語文學刊,2002,6.
[8]梅立崇.談文化與詞匯教學.語言文字應用,1993,1.
[9]盧華巖.試論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詞語文化內涵.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6(174).
[10]陳樹峰.隱喻與對外漢語詞匯的文化內涵教學.考試周刊,2007,26.
[11]趙寧.從中國文化傳播的角度看漢字教學.語言教學研究,2009,9.
【關鍵詞】團隊學習 軟件工程 評價
【基金項目】本文受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XJK08BGD017支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8-0218-01
引言
軟件工程專業是為了培養具有創新、創業意識,具有競爭和團隊精神,具有良好的外語運用能力,能適應技術進步和社會需求變化的高素質軟件工程專業人才[1]。針對這個專業培養目標,各高校對軟件人才培養思路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2,3]。南華大學從國內知名、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辦學定位出發。針對軟件工程專業,提出應培養“基礎扎實、專長突出、動手能力強,勤勉務實,甘于奉獻,追求卓越,面向未來”的應用型高級軟件工程師。
為實現這一培養目標,課題組對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團隊構建、學生實訓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4,5],強調從多方面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其中課程設計就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但現在各種課程設計一般都安排在期末兩周內進行。期末學生需要進行英語四、六級備戰和準備多門課程的考試和考查課程的報告,如果再加上兩三個課程設計和一些實驗課,學生在這段時間內的任務就會很重,可能沒有足夠的精力去完成相應的課程設計,往往敷衍了事,達不到培養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的目的。
一、課程改革探索
為此,本文以團隊學習理論[6]-[8]為基礎對軟件工程專業的有關課程從項目選題、學生分組及考核評價等方面做了如下探索:
(一)選題緊貼實際
為了使學生在課程設計過程中獲得工程實踐的經驗,題目需要來自實際的工程項目。但這樣的項目通常都有一定的復雜性和相當的工作量,需要較多的精力和時間的投入。
而現在期末學生都很忙。學生往往沒有辦法集中時間去完成一個工作量較大的項目。以往的課程設計題目都比較容易。
第四學期軟件工程專業有軟件工程和數據庫原理與技術課程設計。這兩門課程都要求綜合運用軟件工程的方法完成一個項目。但這兩者有不同的側重:前者側重于使用軟件工程的方法學去解決實際的問題;而后者則側重于數據庫的分析與實現。但數據庫的設計和實現又是基于需求和分析的。因此,本文結合這兩門課程給出幾個由實際項目改編而成的題目,由學生分組完成一個。針對需求分析、設計和測試階段,形成相應的工程文檔作為軟件工程課程的報告;數據庫的設計和實現部分則形成數據庫原理與技術課程設計的報告。在第10周就完成分組,選題等工作。題目是從實際項目南華教務在線中提取出來的:學籍管理、課程管理、排課管理、排考管理、成績管理、教材管理等相對獨立的子項目。
(二)分組高低搭配
讓學生自由組合,可能會造成各組實力不均,個別組無法完成項目。團隊學習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學習團隊最好由不同層次的成員組成,處于不同能力層次的團隊學習成員有利于發展所有學習成員的“最近發展區”。同時學生需要完成的項目可以由兩門課程的任課教師一起指導,這也有利于發展學習成員的“最近發展區”。
因此,以學生以往的成績和宿舍住宿情況為依據,將學生分成高低搭配的項目組。一方面,可以通過團隊成員的“傳幫帶”學習法,使得成員能縮短學習的時間,較快地進入角色,提高團隊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另一方面,通過高低搭配,基本上可以保證每個組都能完成項目,避免出現組間的兩極分化和某些組消極的對待項目任務等現象。
團隊內除“傳幫帶”學習法還有很多其他的學習方法。例如,在項目初期的分析和設計階段,可以采用頭腦風暴法來形成系統的整體設計思路;在遇到分歧時,可采用討論法來形成較為統一的觀點。對話法在團隊學習過程中也是經常使用。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小組成員在例會時,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場,敞開心扉,講出自己的解決方案,通過交談和傾聽,形成最終的實施方案。
(三)評價客觀公正
團隊學習的共生理論認為:團隊學習的學習主體是具有共生關系的團隊,它追求的不僅是每位成員的發展,更注重團隊整體的表現。
因此,首先把團隊作為一個共生體來評價,同時也充分考慮團隊內的激勵機制,以及各成員對項目的貢獻大小。故采用以下方案對項目組進行評價:首先由組長根據每個成員對項目的貢獻大小給每個成員一個調節分,但要求各成員的調節分之和必須為0。然后,由指導教師組根據小組的現場演示和答辯情況給出該小組的基準分。小組基準分即為組長的分數,其他成員的分數為基準分與調節分之和。例如,某組長給成員甲、乙、丙的調節分為10分、-3分和-7分;指導教師組給該組的基準分為80分;則組長的分數為80分、甲的分數為80+10=90分,乙的分數為80-3=77分,丙的分數為80-7=73分。
該評價方法,一方面將團隊作為整體考慮,所有成員都有一個相同的基準分;另一方面為使項目組長能發揮相應的組織作用,以及充分調動每個成員的積極性。
二、結論與展望
在軟件工程和數據庫原理與技術課程設計的改革實踐,受到學生的歡迎。一方面減輕了學生的負擔,另一方面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得到了鍛煉。如果能推廣到更大的范圍,將會使更多的學生受益。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指導委員會 編制. 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暨專業規范(試行)[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齊治昌. 示范性軟件學院驗收評估的思考與體會[J]. 計算機教育. 2006,(12):4-7
[3]胡洋, 蘇琳. 應用型本科計算機專業模塊化教學課程體系建設的實踐[J]. 中國成人教育,2008,(5):1445-1446
[4]劉征海. 普通本科層次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 長沙大學學報,2008,22(5):175-177
[5]陽小華, 李萌, 劉志明等. 軟件工程學生團隊構建的案例分析[J].計算機教育, 2011,5:57-61
[6]高宏卿,王新法.團隊學習層次模型研究[J].軟件導刊,2009,(1):7-8
[7]牛繼舜.試論團隊學習的方法[J].現代管理科學,2004,(8):29-30
[8]吳鐵鈞.大學生團隊學習:模型建構與團隊效能[D].蘇州大學博士論文,2011
【關鍵詞】漢語國際推廣;瓶頸;對策;綜述;展望
【中圖分類號】H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309(2013)03-0083-2
一、漢語國際推廣戰略性問題研究述評
(一)漢語國際推廣的政策策略研究綜述
學者許琳提出了漢語國際推廣工作要實現的六大轉變和重點問題:師資,孔子學院和教材建設,以及教材編寫及漢語考試等問題。該文在宏觀上對漢語國際推廣政策策略的把握,為后來漢語國際推廣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之后幾年的漢語國際推廣研究尤其是瓶頸和對策研究,基本都是圍繞以上重點和核心問題展開的。之后幾年,各大主流媒體都加大了有關漢語國際化和漢語國際推廣政策的大力宣傳,但國家對“漢語熱”和漢語國際推廣宣傳的高調和不遺余力,也引起了一些專家學者的質疑。
金立鑫指出,“漢語國際推廣是一項極具戰略意義的工作”,但對國家在各個方面的高調宣傳提出了一定質疑,建議在宣傳策略上要低調;并指出漢語國際推廣的效率依賴于漢語自身學科的研究,包括教學法理論和漢語本體的研究。全球的“漢語熱”喚起了很多中國人的自豪感,但也喚起了一部分學者對這一現象的清醒認識。鄭定歐認為,“漢語熱”僅僅是一種“趨向性的表述”,而全球語言市場的現實競爭是非常激烈的?!皾h語熱”能否持續下去,漢語國際推廣能否得到可持續性發展,取決于“說漢語、寫中文的人能否在國際商業市場上擁有不可替代的話語權。”
就目前的形勢看來,雖然漢語國際推廣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漢語在國際語言市場的地位并不容樂觀。有觀點認為,如今海外學習漢語的人數激增,跟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大量的海外移民有關。如今這批移民的子弟都到了學習語言的年齡,不管是出于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繼承還是因為漢語作為外語對于華裔子弟更容易混得學分,海外學習漢語的人數激增是有深層的社會原因的,必須對“漢語熱”保持清醒的頭腦。英語能夠在中國推廣到現在這個水平,中國孩子的英語教育已經提前到了胎教,很多兩三歲的幼兒已經每天學習英語。中國“英語熱”的出現經歷了漫長的過程,考察中國“英語熱”的動因,也可以看出漢語的國際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二)漢語國際推廣的經濟屬性研究綜述
20世紀70年代,人們逐漸認識到語言是一種資源,邱質樸最早指出漢語是一種資源,并將漢語資源的開發利用和國家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相聯系。而后很長時間,漢語的資源屬性并未得到應有重視,直到漢語國際推廣政策的全面實施,語言尤其是漢語的資源屬性和經濟價值才得到了經濟學界和漢語學界的一定關注。作為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語言經濟學為漢語的政策性研究提供了全新視角。有學者還提出在目前以孔子學院為漢語推廣基地的模式中,可以考慮進行對其他國家語言的搜集整理工作。近兩年國內對漢語國際推廣經濟視角的研究已經逐步展開,為漢語國際推廣打開了新的思路,未來還有較大的研究空間。寧繼鳴、謝志平、王海蘭分析了漢語國際推廣對降低國際貿易中機會主義傾向的作用,從交易成本視角提出了漢語國際推廣對我國經濟貿易發展的影響。
總之,漢語的資源屬性和經濟價值,為研究漢語國際推廣提供了新視角。應該提倡跨學科的理論交叉和探討,積極借鑒經濟學的相關理論,正確認識漢語的資源屬性和漢語國際推廣的經濟價值,從而合理地開發利用漢語資源,規范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語言培訓和語言測試,使漢語國際推廣得以可持續健康發展。
二、漢語國際推廣的文化問題研究述評
任何一種語言的推廣,其意義都不僅局限于語言,更是文化的推廣和傳播。在漢語國際推廣之前的“對外漢語教學”時期,文化課程的開設、文化因素的教學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等一直是研究熱點;而漢語國際推廣的新形勢,更使研究者關注中國文化海外傳播的重要性,以及傳播內容、方式、途徑和跨文化傳播的困難等問題。相關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漢語國際推廣中文化問題的全局性研究
朱瑞平強調漢語國際推廣更是文化問題,同時提出必須考慮選擇什么樣的文化去傳播,以及如何傳播。陳永莉將漢語國際推廣的文化問題定位到戰略的高度。張幼冬提出了目前文化傳播的新形勢以及要改進的傳播方法和途徑。
(二)漢語國際推廣面臨的文化困境研究
戴昭銘不僅提出了全球漢語時代的文化問題,更關注了中國內地和中國臺灣不同的漢語現行規范的分歧。全球漢語時代的漢語推廣要求我們必須拋棄成見,堅持“中國立場,華夏本位,全球視野”。這一問題和理念的提出,值得更多的研究者深入探討。亓華突破了漢語教學中業已形成的、存在偏差的文化觀念,具體探討了漢語國際推廣中需要進行的文化觀念的三個轉型。
(三)漢語國際推廣和地域文化的關系研究
“地域性”概念比較寬泛,是漢語國際推廣中潛在的重要命題。李春雨、陳婕將具體的北京地域文化和漢語國際推廣緊密聯系,探討了北京文化在漢語推廣中的特殊地位和使命。沈葒、袁繼峰不僅對“地域性”進行了較為清晰的界定,而且突破了“地域性”的地理和經濟交流等屬性,重點強調了教學形式和教材建設等問題上“地域性”的新思路和可能性。有關地域文化和漢語國際推廣的問題,還有較大的研究空間,需要進一步深入探討。
(四)有關中國文化傳播的實證性研究
雖然漢語國際推廣是一個文化問題,但在實際的漢語推廣中,中國文化在不同國家的傳播效果是不同的。有研究者做過相應調查,發現物質文化,比如中國菜、茶葉、長城等為代表的文化在海外的傳播最有效;而精神文化,比如儒家文化在歐美就沒有在日韓和東南亞更容易被接受;并且分析了造成這種傳播差異的原因[18]。價值觀屬于精神文化的層面,因此漢語國際推廣中文化的傳播不能一廂情愿,還需要謹慎慢行,同時不同文化的互動和交流是必不可少的。50多年前,美國跨文化傳播的奠基人愛德華·霍爾在《無聲的語言》中就提到,文化隱藏的現象遠遠超過文化揭示的現象,真正的難題不是理解他國的文化,而是理解自己的文化。反觀中國文化自身的研究,還有很多未竟的領域。
三、漢語國際推廣的“三教”問題研究述評
“三教”問題具體指教師、教材(教學資源)和教法問題,這三個問題之前就已經得到重視;但漢語國際推廣的新形勢對漢語教師的職業發展、漢語教材的編寫和教學法的改革又提出了新挑戰。林東華從制約語言傳播的因素,提出了漢語國際推廣的評價標準,雖未提到“三教”之名,但卻認為漢語國際推廣不能只關注語言本身的研究,還要從語言傳承的整體因素以及語言在不同民族的教學策略上進行探索,基本涉及到了師資、教材(教學資源)、教學策略等多方面問題。崔喜亮首先從較為宏觀的角度分析了“三教”問題提出的背景和現狀,然后從多元背景尤其是漢語國際傳播背景探討了漢語教學,最后是“三教”問題中的矛盾和對策。崔先生認為教師是“三教”問題的核心,而多角度、多層次的漢語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是“三教”問題的基礎。
在目前漢語國際推廣的新形勢下,“三教”中哪個方面是重點和核心,研究者的觀點并不完全一致,但“三教”存在的問題制約了漢語國際推廣的發展,已經成為共識。許琳指出“師資、教材數量不足,質量不高……已經成為制約漢語國際推廣的瓶頸。”之后出現了較多關注師資培訓的研究。張和聲指出漢語國際推廣新形勢對師資培訓提出了更個性化、更有針對性的要求。李凌艷結合美國中小學漢語教師的現狀,分析了海外漢語教師師資短缺的原因,并對漢語國際推廣背景下海外漢語教師的師資培訓模式提出了合理建議。王學松指出了要加強課堂教學和師資培訓。
海外漢語教材的研究和編寫引起了較多研究者的關注。呂俞輝認為海外的漢語教材要有針對性、實用性、科學性、系統性、趣味性。葉子從教材出版的角度提出了教材建設要創新機制體制,走產業化的思路。李曉琪提出了教材編寫要研究的16個問題,涉及了教材編寫的理論研究、原則探討、國別差異和評估、外在形式等五個方面。趙金銘提出了漢語教材要根據海外教學環境的不同,逐步實現教材的區域化、類型化、多樣化、多元化、本土化、個性化。
近幾年不少學位論文開始關注海外漢語教材的分析與比較;同時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針對漢語國際推廣新形勢下的漢語教材編寫和出版工作研究也取得了較大成效。師資和教材作為外顯的瓶頸得到了充分的關注,而隱性的軟瓶頸還有待進一步探討和研究,“軟瓶頸”是漢語的復雜性還是解釋漢語規律的模糊性?是教學體系的不完整還是學科定位的不健全?鄭定歐認為漢語國際推廣必須以漢語教學為重點。李曉琪、章欣討論了漢語推廣的新形勢下漢語語法教學的地位、特點和方法等。
綜上所述,針對目前漢語國際推廣新形勢,師資和教材的研究較多,但對師資培訓的評估研究較少,個性化、本土化的教材還有待補充;而且教學語法體系、教學方法和語言標準等方面的研究較少;今后對“三教”問題的研究也要進一步深化、細化。
【參考文獻】
[1]金立鑫.試論漢語國際推廣的國家政策和學科策略[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