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精品范文 會計服務論文

會計服務論文

時間:2022-06-25 21:57:1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會計服務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會計服務論文

第1篇

加入WTO,意味著我國企業需要按照國際慣例開展貿易活動,這必將加快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融合的進程。而會計作為一門國際通用的商業語言,將會發揮更加重要的中介作用。因此,應充分認識新形勢對會計的要求,從而更好地開展會計服務活動。

一、完善會計服務市場

1.理順行業管理體制,凈化會計服務市場環境。完善會計準則、審計準則和相關法律法規,使各類企業執行的會計準則建立在可比的基礎上,健全我國的審計法律法規制度,盡快修訂和完善《注冊會計師法》,以增強財務報表的可靠性和可比性,增強我國會計師事務所的國際競爭能力。在行業管理方面,將多種資格認定的權力歸口到一個部門,并可取消一些沒有法律依據的資格認證,明確行業發展方向和政策,制定競爭規則,凈化注冊會計師執業環境,促進公平競爭。

2.促進事務所聯合與兼并,走規模經營之路。服務領域的拓展是會計師事務所保持其競爭優勢的手段,服務范圍的擴大則是事務所創造規模效應的方式。市場經濟條件下,尋求優勢和滿足客戶要求是事務所合作行為的基本動因。合并可擴大事務所的市場份額,拓展事務所的服務領域,使事務所對市場有一定的控制能力,降低競爭強度,提高抗風險力;合并可使事務所實現所內的專業化分工,為客戶提供更全面的服務,有條件的事務所可考慮成為國際五大會計師事務所的合作所或成員所,充分利用其資源、技術、管理經驗,培養和造就一批素質好,執業質量高的事務所,以期早日走出國門,走向國際市場執業。

3.加強執業人員教育培訓,提高執業隊伍素質。職業道德和專業勝任能力是注冊會計師的“兩大法寶”。國外的會計師事務所經過多年的發展,在事務所的管理、人員培訓、客戶開發等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特別是在對員工職業道德的培養和專業水平的提高上更是技高一籌。相比之下,這正是我國會計師事務所缺乏的東西。注冊會計師是一個知識密集型行業,目前我國現有注冊會計師的知識結構顯然是不能適應需要的,必須加大后續教育和人才培訓力度。一方面對現有的注冊會計師(含非執業會員)進行經常性的職業道德教育,業務技能教育;另一方面要大力吸納國內外會計方面的高級人才,積極儲備工商管理、電子商務、環境保護、內部審計以及法律等多方面人才,為未來多元化服務打下基礎。

4.順應國際潮流,支持會計師事務所發展。會計師事務所自從脫鉤改制以后,與原先掛靠的主管部門進行了脫鉤,變成了合伙制。合伙制是一種符合國際慣例,適合事務所發展的先進制度,但我國對事務所的合伙制政策不明,如工商登記證仍按公司制進行處理,稅務上存在雙重征稅,稅賦過重等諸多因素不利于合伙制會計師事務所的發展。政府應采取一些積極的有效措施,以扶持事務所的發展。

二、拓寬會計核算領域

隨著國際貿易往來的不斷增多,國際會計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根據我國目前的情況,國際會計研究應將跨國公司會計作為重點。同時,入世后,由于會計市場的開放,競爭機制的引入,一些技術落后,競爭力差的企業將加速被淘汰,這將會推動“兼并會計”、“破產會計”理論與實踐的發展;金融資本市場的開放,經濟的發展導致外幣業務和投資的增加,這必將加快“金融會計”、“信托投資會計”、“投資基金會計”的研究步伐;會計人才市場的開放,國際人才的流動,優秀人才的引進和對人力資源的重視,健全“人力資源會計”將迫在眉睫;入世后引起對目前經濟結構的巨大調整,下崗失業在所難免,這必將促使“社會保險會計”的研究和發展;加入WTO后,我國將會更加注重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發展與此相關的“社會責任會計”和“綠色會計”勢在必行;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企業和發展將更加依賴知識、科技、人才、智力等生產要素,無形資產將成為企業最寶貴的整理提供資源之一,因此,“無形資產會計”將會越來越被重視;政府職能的轉變,會計人員管理將向所有者獨立管理體制演變,將進一步深化會計委派、財會集中核算、財務總監制的理論研究。

三、加速會計國際化進程

加入WTO后,隨著國際貿易的擴大,資本市場的開放,外資銀行的進入,國際結算業務的增加,會計的國際化問題已成為我們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會計國際化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會計準則國際化。目前,世界各主要證券交易所已擁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上市公司,由于會計準則的差異引發的問題也越來越多。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德國奔馳公司到美國上市時,按照德國的會計準則,公司是盈利的,但按照美國的會計準則,它就變成了虧損公司。由于歷史原因,我國的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相比,存在著一些差距。首先表現在數量上,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國際會計準則也在不停地進步,目前已制定了40多項,而我國目前只有16項具體會計準則。

相比之下,我們還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其次表現在會計準則的功能上,作為一種商業語言,會計準則的功能應該只是讓投資者通過閱讀企業的財務報告,明白企業的財務狀況及經營表現,但我國還賦予了會計準則一些規范企業行為的功能,這無疑會影響會計準則的實施。客觀地講,我國在會計準則的建設方面雖然已經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但還需逐步縮小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差距,加速推進會計準則的國際化。當前要進一步推進會計準則的國際化,特別要服從財務報告的基本目標,突出投資人和債權人的信息需求,擺正會計準則和傳統會計制度的關系,避免準則與制度關系的混亂,同時還應加快準則的制定速度,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拓展準則的深度與廣度,提高其可操作性,爭取財務信息主要相關者積極參與準則的制定,使準則盡快深入人心。此外,在加速會計國際化進程中,還應充分考慮中國的國情和特色。由于各國的政治體制、經濟體制、法律環境、文化環境等有所不同,導致會計原則和方法的適用性也有所不同。我認為會計的國際化與中國特色問題并不矛盾,會計的國際化是指在一定范圍內縮小各國會計對相同或類似的經濟業務會計處理的差異,而并非要求,也不可能達到各國會計整體框架和運行機制的統一。超級秘書網

要正確對待會計的國內差異,對于有存在依據的合理差異,我們要承認其存在的客觀性。在會計準則的建設中,必須考慮各種現實的可行性。但決不能過分強調本國的特色,否則會在很大程度上阻礙會計國際化,因此,我們必須認真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

參考文獻:

1.潘煜雙.加入WTO,會計怎么辦?會計之友,2002(2)

第2篇

一、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分立是現代企業發展的要求

長期以來,人們往往將財務簡單地等同于會計核算,認為財務的任務就是記帳,是一種簡單工作,這是因為在計劃經濟全民所有制的企業組織形式下,企業的各種生產銷售都在嚴格的計劃控制下,企業只需按國家下達的計劃進行生產銷售。在這種企業管理制度下,企業的財務部門沒有動力,也可以說不需要對企業資產的效率和效益、資金來源的效率與效益,甚至企業的利潤多少進行最優化設計,只需按國家規定的會計制度將企業發生的各種業務活動準確反映、記錄下來即可。

隨著企業運行機制的變化,財務的職責也悄悄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從在一個公司整體組織結構中的地位與作用來看,它已經從一種職能發展成為一種綜合管理,從簡單會計記錄發展成以會計記錄為基礎,對公司資金籌集、調度、使用、分配進行全面最優化管理。

把現代會計劃分為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是現代企業發展的需要。財務會計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是處于企業“外部”的利害關系者,如投資人、債權人等。管理會計的主要使用者是企業內部的管理層及員工。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決定了企業外部信息使用者同企業內部信息使用者具有不同的要求。管理會計所關注的是信息質量特征的相關性,它不受傳統會計觀念與模式的限制,可以自由地引進各種科學預測方法,通過預測、決策、控制、分析、考核各種手段來提高會計信息的有用性。科學的企業管理離不開科學的決策,而科學決策的目的在于效益的提高,現代企業必須強化管理會計,設立單獨的管理會計部門。因此,企業體制中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分立是現代市場經濟和現代企業制度的客觀要求。

二、我國會計管理市場化途徑

(一)財務會計中介化和管理會計企業化

財務會計中介化是指將原隸屬于企業,主要從事經濟業務的確認、記錄、記量和報告等財務會計活動的會計人員,剝離為獨立于企業和政府之外的“第三者”。它們對委托者負責,以會計準則為依據,通過提供財務、成本和財產經營責任信息,確認經營者的受托責任完成情況,履行會計反映的職能。中介化以后的會計人員成為類似于注冊會計師的財務會計數據處理人員。

管理會計企業化是指原隸屬于企業的從事非財務會計活動的會計人員,應徹底擺脫政府和企業“雙重”管理體制的束縛,實現會計角色的“回歸”。使其個人利益與企業的經營效益掛鉤.有效運用利益驅動規律為企業管理出謀劃策,不斷向企業管理當局提供有助于提高經濟效益的會計管理信息,以充分發揮管理會計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的作用。

(二)組建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會計服務公司

會計服務公司是以建立會計人才資源有限責任或合伙公司為依托,以真實、完整、準確地反映會計信息為基礎,以改革和加強會計工作、全面規范會計行為為途徑,將會計人才全面推向市場,實行社會化管理,逐步建立“公司統管、社會招聘、單位用人、工酬分離、風險執業、主業自律、政府統管、全面規范”的會計人員管理體制。

三、會計體制市場化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會計活動為提供勞務、技術信息的活動,必定能形成自己的市場,優化會計人才資源、合理配置,并與生產資料市場、消費品、勞動力市場、技術市場、資本市場等共同組成社會主義的市場體系。在有關部門的指導下,對會計人員的從業資格、業務指導與培訓、執業監督檢查及后續教育工作進行管理,加大對違紀人員的懲罰力度,這樣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技術水平一定會上新臺階。

第3篇

關鍵詞:“雙師型”會計教師;實踐指導能力;定期測評

“雙師型”會計教師的數量和水平,關系到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優劣,進而影響到高職層次會計專業的發展。只能講不能練,或雖有會計師證書而不善于解決實踐問題的會計教師,不可能培養出動手能力強、會處理實際問題的學生。

為了更好地了解高職院校會計教師隊伍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課題組采用抽樣調查的方式,調查范圍選取了以石家莊市為主開設會計專業的19所高職院校進行了調查,調查內容主要涉及會計教師的構成、課時量、實踐指導能力及提高途徑、理論知識更新、兼職會計教師、定期測評等七個方面,現將調查結果分析如下。

一、現狀調查

1 專職會計教師的來源途徑單一,缺少實踐經歷。本次調查顯示會計教師來源中從實踐單位調入的會計教師只占10%,90%的會計教師是從研究型大學校門走出直接進入高職院校,反映出高職院校會計教師來源途徑單一,絕大部分教師缺少實踐經歷。各高職院校通過參加人才培養水平評估工作,都已很重視教師學歷的提高及雙師型教師的數量,被調查的19所院校中的會計教師取得碩士學位的平均比例已近40%,“雙師型”會計教師的比例也近45%,說明會計教師的學歷及“雙師型”教師數量在不斷提高。但被調查的19所高職院校中只有2所院校(占10%)對新進入的年輕會計教師有實踐經歷要求,說明大多數高職院校在“人口關”上輕視實踐技能,只重視學歷。

2 課時量大,成為上課的“機器”。當前各高職院校努力擴大招生規模,而會計專業畢業生就業面較寬,招生數量喜人,各學院會計專業在校學生人數連年增加,但專職會計教師數量并沒有相應增加,專職會計教師數量不足,教師的教學工作量大幅度增加,教師大多數處于超負荷工作狀態。此項調查顯示有40%的會計教師的周課時在16節課,有43%的會計教師周課時12節,說明大部分教師的教學任務比較繁重,整日忙于應付日常教學,而課余時間還要忙于編教材、寫論文以及搞科研,他們連上好課都很難,哪里還有時間到生產實踐的第一線去鍛煉和提高。

3 實踐指導能力停留在“紙上談兵”。目前會計師職稱的取得必須是通過全國統考,故通過應試取得會計師職稱的教師具備的還是大量的理論知識,并不能代表其就具有指導實踐的中級水平。調查顯示80%的會計教師沒有真正參加過實踐鍛煉,即便名義上到企業參加過實踐的教師,由于企業一方擔心泄露商業機密或因教師到企業后并不能給企業解決實際問題等原因,使企業不愿接受會計教師實習,從而使到企業實習的會計教師不能做到真正的“頂崗”,達不到提高實踐技能的目的。所以那些沒有經過真正的“頂崗”實踐,而只是通過應試取得會計師職稱的教師,其指導實踐的能力大多還停留在“紙上談兵”階段。

4 提高實踐技能途徑不暢。提高會計教師實踐技能的途徑有自辦會計服務公司供會計教師實踐,或到企事業單位財務部門頂崗實習或課外兼職從事會計工作等。調查顯示19所院校中只有2所院校(占10%)有自辦的會計服務公司;到企業實習的教師有80%表示實習時不能真正“頂崗”,多數是翻閱實習單位的會計資料,不能真正動手處理業務;而95%的院校也都不鼓勵會計教師課外兼職從事會計工作。以上調查顯示會計教師提高實踐技能的途徑不暢通。

5 理論知識更新多為自學,效果不佳。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我國的財稅制度近些年更新速度較快,內容變動較大,因教學任務繁重,會計教師參加集體培訓學習的機會很少,調查顯示90%的會計教師對2007年執行的新會計準則是自學而成,對新準則的部分內容理解不透徹,教學效果不理想。100%的會計教師都希望參加新知識的集體培訓學習并希望得到時間及費用上的保障。

6 作為“外援”的兼職教師數量不足,減少了向實踐專家學習交流的機會。本項調查顯示,有70%的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沒有外聘的兼職教師,即便有從企事業單位外聘的兼職教師,兼職教師所占的比例也只占10%左右。對于來自企事業單位的兼職教師,多數都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熟練的操作技能,熟悉各自行業的財會制度和稅務法規,善于甄別假憑證和錯賬。專職會計教師能從兼職教師的實踐教學中獲取經驗和資訊,而沒有或兼職教師很少則沒有這種學習與交流的機會,造成一種無形的損失,使專職會計教師拓展實踐視野的途徑不暢。

7 缺少“雙師型”會計教師的定期測評。調查顯示,19所高職院校中只有l所對“雙師型”會計教師有定期的動態考核管理,而絕大多數院校(占95%)對通過考試取得會計師等證書的教師沒有后續的動態考核辦法,使“雙師型”會計教師處于只要考過證便可“一勞永逸”狀態。這就使部分“雙師型”會計教師安于現狀,不求進取,乃至影響“雙師型”會計教師隊伍的整體質量。

二、對現狀的思考

1 高職會計專業教育教學改革遲緩,不利于“雙師型”會計教師成長。理論上,高職層次會計專業的教學內容應不同于本科層次研究型院校的教學內容,應與當前的社會需要和生產實際密切相聯,以崗位需要的實踐技能為教學的主要內容,實現實質意義上的教學、生產、科研的有機結合。但實際上目前高職會計專業的教學與實踐嚴重脫節,與企業聯系少,教學內容重視理論知識的系統性、完整型,即便是會計的實訓課程也是不分崗位角色,大多采用大型制造業為背景的案例要求學生完整地處理各環節的業務核算,而社會上對畢業生需求量最大的是各個行業的小企業、小公司,學生到這些地方就業所需的技能與在校所學內容不能有效銜接,學生求學期間基本上是在校園里、教室里度過,這也使得對“雙師型”會計教師需求不那么強烈,進而不利于“雙師型”會計教師的培養。

第4篇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XU Fenyan, FU Liping, WANG Yanhua, JIANG Xizhong

(Guang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50)

Abstract For training to adapt to the social needs of specialized accounting personnel, accounting, teaching should be based on the accounting process-oriented, competency-based,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rational and effective practice teaching.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ccounting discussed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 accounting measure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for a certain amount of reflection.

Key words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1 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的現狀和問題

高職教育主要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基礎扎實,知識面寬,素質優良,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高素質專門人才,強調應用性,突出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調查研究發現高職院校會計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1 實踐內容沒有與時俱進,脫離就業崗位能力要求

首先,高職會計專業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等專業課程使用的教材,符合職業特色的校本教材不多,以理論為主、實務為輔,在業務核算方面,也多以文字表達經濟業務,沒有呈現會計工作過程。同時,過分強調會計的核算職能,忽視會計的監督職能。其次,目前的會計實踐教材采用的憑證格式老化,涉及納稅等會計法律法規未能及時更新、脫離現實。教材不能真實體現企業的實際情況,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

1.2 一體化教學場所建設力度不夠,缺乏仿真、實戰效果

一方面,建設經費嚴重不足。當前許多高職院校對會計專業實訓室的投入不足,專門的實訓場所數量不足。理論教學與實訓教學分離,在教室進行理論教學,只有實踐教學才到實訓室進行,甚至實踐教學在普通課室進行,而且很多理論教師沒有專業實踐經驗,只懂理論,不懂操作。另外會計軟件投入不足,除了電算化軟件,很少有其他財務軟件。另一方面,校企合作表面化。校外實習基地是學生近距離接觸社會的最好方式。而現實情況是高職院校建設校外實習基地的情況不容樂觀,實習企業數量非常有限,僅有的幾個實習基地,也沒有真正起到作用,很難滿足會計專業實習和教學的要求。

1.3 評價考核體系陳舊,不利于人才的培養

首先,會計實踐課時得不到保證。目前各大高職院校的會計實踐,都建立在會計理論先行的前提下,即先進行理論教學,后進行實踐教學,理論與實踐不同步,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仍很嚴重。其次,偏重理論考核,忽略技能考核。多數課程采用單一的閉卷考試形式,即使采用技能考核,也是某一單一課程的單項能力考核。最后,缺乏課程的過程性考核。學生在平時學習過程中,學習態度往往不端正,只是在臨近考試時才會臨陣磨槍,無法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去解決實際問題,動手能力較差,導致職業技能培養的目標難以實現。

1.4 職業素養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忽視對隱性素質的培養

第一,忽略會計行業信息化、現代化、國際化的需要。在日常實踐教學中,教師沒有重視學生終身學習能力、職業素養的培養,隨著會計信息化、國際化的發展,如果學生不能與時俱進、改革創新、終身學習,就會跟不上社會前進的步伐,難免被社會所淘汰。第二,忽視會計職業風險意識的培養。如:從事會計工作具有哪些職業風險?如何規避職業風險?在教學中很少涉及,導致許多學生頭腦中沒有風險意識,更不懂得如何防范風險。

1.5 教師團隊整體水平不高,缺乏真正意義上的“雙師型”教師

一是雙師的素質內涵表象化。因為教育部的推動,大部分高職院都積極建設會計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然而, 許多“雙師型”會計專業教師只停留在表象,只是擁有一個教師系列的職稱證和一個專業領域的職稱證而成了“雙師”,卻并沒有相關工作崗位的工作經驗,或是有工作經驗而教學水平較低。二是師資培訓力度不夠。很多高職院校基本上沒有對于實訓教師進行教育教學能力培養、考核、測評的方法。三是教師承擔過重的科研壓力。許多學校對待教師的考核往往重科研、輕教學,對待教師職稱的評定也是重理論、輕應用,基于這雙重的壓力,許多教師不得不把重心轉向科研,疲于應付過重的科研任務,卻無心鉆研教學。

2 提高會計專業實踐教學質量的對策

2.1 建立會計服務中心

會計服務中心是在積極探索校內實訓和校外實習基地建設的模式上,將手工模擬實訓、電算化模擬實訓、網上納稅申報、網上銀行和網絡虛擬軟件模擬實訓相結合,再造校內實習、實訓真實的工作場景,仿真模擬企業的運作模式來組織生產和運營,定崗定職,分角色分任務,有規章有制度,使學生身臨其境地去體驗具體的會計工作崗位職責和技能。當會計服務中心運營比較成熟的時候,可以向社會開放,面向社會接業務。這樣學生在會計服務中心中既可以工作也可以學習,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及積極性,既解決了校內實訓缺乏實際應用的不足,也解決了校外實訓無法及時跟蹤指導的困難。

2.2 建設有效的校外實習跟蹤輔導體系

會計專業與其他專業不同,實習單位招收的實習生非常有限,無法像酒店管理等專業一樣大批量、訂單式進行校外實習,這給會計專業學生的實習及教師的跟蹤指導帶來困難,致使當前會計專業的學生實習后缺乏教師跟蹤指導,學生遇到了工作上的問題也找不到教師及時進行輔導,致使會計專業的學生真正能在會計崗位實習的并不多,因此,建立有效的校外實習跟蹤輔導體系顯得非常必要。

2.3 通過政府引導促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辦學能促進專業與產業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大大提升高職院校辦學質量。許多學校也并非沒有意識到校企合作的優勢,也在努力尋求合作企業。但總體來看,國家和政府對企業參與教學宣傳不夠,支持力度不足,也缺乏相關政策的引導, 我們的企業沒有把教育當成自己的一份責任,因為享受不到“甜頭”,企業對參與教學比較抗拒,積極性極低,導致許多學校的校企合作形同虛設。所以,應由政府出面,研討制定大的方針政策,給予校企合作提供一個大的平臺,通過可以給參與校企合作的企業一定期間、一定程度的稅收優惠、訂單培養輸送人才等措施,一方面從觀念上讓企業意識到參與教學是自己的社會責任,是回饋社會的一種方式;另一方面從物質上也給積極參與教學的企業稅收減免等,調動企業的參與性和積極性,達到學校和企業的雙贏。

2.4 更新課程考核方式

一是在考核方式上,要突出多樣性,不能只局限于期末筆試這種單一評價方式,應由總結性考核轉換為過程性綜合評價,比如通過了會計從業資格考試的同學就可以不再參加相關科目的期末考試,真正做到課教相通。二是在考試內容上,改革考核理論知識為主的特點,轉為評價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為特點的專業技能考核,考評學生的自學能力,理論聯系實踐解決問題的能力等。三是在考試范圍上,除了考核學生的專業知識,還要考核學生的社交能力、風險防范意識和職業素質等,加強綜合性、創造性運用會計及相關知識的能力,促進學生知識、技能、素質的全面發展。

2.5 全面跟蹤管理會計專業教師

實現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的根本是要解決“培育人”的問題。對于會計教師的管理應從三方面入手。一是實踐教學設計的檢查。教學設計容易忽略教學過程的設計。所以要求會計老師在教學設計上將知識講解、學生練習(巡回指導)、實訓指導的內容、課時、實訓步驟等填寫清楚。二是實踐教學過程的檢查。會計專業一個完整教學過程往往需要十幾課時,甚至幾十課時,與理論課堂教學存在很大的不同。三是建立教師綜合評價體系,不單是學生的評教,教師下企業的學習指導等都應納入評價體系,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和教學方法的改進。

2.6 改革教師系列職稱評定辦法

想要提高我國整體的教育教學水平,既離不開科研,也離不開教學。針對不同的教師個體而言,有的教師適合關在屋里搞科研,有的教師適合走上講臺做教學,只有改變以往教師職稱評定對科研數量的考核硬性指標,將職稱評定分為:科研型教師評定和教學型教師評定,分別制定相關考核和評定標準,這樣一方面能大大鼓勵熱衷做科研的教師積極做科研,熱衷教學的教師努力鉆教學,做到各有所長,人盡其才;另一方面,還能很大程度上降低如今社會學術抄襲、學術造假等不良之風,防止學術資源浪費,提高我國社會整體學術質量和教學質量。

3 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的反思

第5篇

關鍵詞:就業為導向;會計人員素質;會計實踐性教學體系

高職高專會計學教育應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近年來,用人單位在招聘會計人才時,更多強調的是應聘人員是否具有工作經驗和過硬的素質。雖然高職高專院校也在大力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強對會計模擬實驗室和電算化實驗室的建設,但學生畢業后仍舊達不到與會計實踐崗位“零距離”的水平,而且隨著高校畢業生的逐年增加,也給沒有工作經驗的畢業生們帶來了更大的就業壓力。探索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高專會計實踐性教學體系已是當務之急。

一、用人單位對會計人才的素質要求

1.高水準的會計職業道德。正直、客觀、獨立、保密、技術標準、業務能力、道德自律是會計人員必須具備的品質能力,要把誠信放在首位,以誠信為做人標準,更要有一流的職業道德水準,嚴格規范道德行為。以高度社會責任感和正義感準確地記錄會計事項,準確地反映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資金變動的情況,為政府、投資者、管理部門及社會公眾及時提供相關信息。高水準的職業道德是一名財務人員所應具備的最基本素質,失去它會計工作質量就無從談起。

2.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新的經濟業務,新的會計準則和制度、新的處理方法不斷出現,會計制度在不斷完善之中。如果會計人員不能準確掌握最新的專業知識,相關的政策法規,對政策理解不透徹或把握不準,運用相關條款不當或賬務處理錯誤,就會導致會計信息失真。這就要求會計人員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隨時進行知識更新,迅速提高會計業務水平,準確披露會計信息。

3.高標準的職業判斷能力。新的經濟形式不斷涌現,使知識、信息的擴散與應用大大加快,交易決策往往要在瞬間完成,風險隨之加大。在錯綜復雜的業務活動中,需要運用職業能力進行判斷、對企業的經濟活動進行處理,如會計政策的選擇,會計估計,或有事項,關聯方關系,都需要會計人員根據企業的具體情況,運用職業判斷能力進行選擇,實施有效的管理與核算,降低風險與損失。

4.較強的綜合服務能力。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會計服務領域從傳統的查賬驗資向經營管理咨詢、稅務法律咨詢等方面拓展。作為會計人員也要拓展會計服務領域,提高綜合服務能力,為企業的決策者、投資者、管理者、社會公眾和企業內部的各個管理部門,各組成單位提供服務,這就要求會計人員具備一定的社交能力、交流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表達分析能力。特別是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程度的加深,會計人員還要能夠進行跨國投資決策與跨國營運資本管理。

二、高職高專會計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1.會計教育沒有完全脫離應試教育模式。在高職高專會計學專業目前開設的主干課程中,每一門課都設計了相應的會計實踐內容,它們對于增強學員的感性認識,加強學員對會計核算程序和方法的理解,培養學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動手操作能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應試教育理念的指導下,目前開設的會計主干課程中相應的會計實踐內容,沒有得到充分的落實。

2.現行會計模擬實驗教材的實習項目單一。現有的會計模擬實驗教材大多是產品制造型工業企業會計的實驗項目,而對其他行業的經濟業務沒有涉及。會計模擬實驗教材的項目還應進一步拓寬到其他類型的會計主體,如商業、金融業、行政事業單位等。另外,會計實踐教學包括會計(含財務會計、管理會計、成本會計)、審計、財務管理三類學科的系列課程,還包括手工操作和計算機操作兩種方式。

3.現行會計實踐性教學的內容簡單,教學要求低。目前的會計實踐教學的會計模擬實驗教學中,常常是給學員一套企業某年某月的經濟資料及原始憑證,要求學員動手,對這些經濟業務進行會計處理,完成“憑證-賬簿-報表”的循環,整個過程缺少“審核、監督”這一重要環節,涉及的內容也往往只是一個企業某一月份的經濟業務,包括供、產、銷的核算,以及成本的計算。基本局限在會計核算上,只是培養了學員的賬務處理能力;沒有培養學員決策應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財務分析能力。

4.會計實踐性教學中職業崗位意識不強。現行會計實踐性教學不重視出納崗位、審計崗位和稅務會計崗位等,對于其工作職責、工作內容不明確,學員實習后仍然不知道出納人員要做些什么,審計人員怎樣進行審計,企業辦稅人員如何進行納稅申報、繳納稅款,難以適應畢業后的實際工作崗位。大多數企業都特別重視成本核算工作,都設有專門的職業崗位對本單位的各項成本進行預測、核算、監督和控制。

5.教師理論知識過硬,實踐經驗不足。會計是一個發展變化快的學科,會計制度不斷修改和添加,使得教師的實踐經驗跟不上時代的發展。會計模擬實習是一個將理論運用于實踐的過程,模擬實驗前資料的準備是一個繁瑣工作,整個實驗內容安排需要經過精心的籌劃,而且,實驗的內容和形式,會隨著專業理論知識的更新和教學目的的變化作相應的調整,專業教師既承擔理論教學任務,又指導模擬實驗,總感到力不從心。

三、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高專會計實踐教學體系的主要措施

1.開發研究高職高專會計專業教學體系。高職高專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是應用型人才,主要是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改革,培養具有較強動手能力的會計人才。目前,我國大多數企業單位原有的人工處理會計信息系統已逐步為計算機所取代,而會計的管理,決策,預測等高層次職能也日趨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在會計實踐教學改革中,要加強會計實踐性教學,同時不能忽視會計的理論教學;逐步提高實踐性教學在整個教學計劃中的比重,加強培養實踐動手能力,制定出符合高職高專會計教育要求的教學計劃、發展規劃、課程建設和實踐教學。

2.合理設計會計實踐性教學模塊體系。(1)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模塊。掌握會計核算的基本知識和方法;理解會計各崗位的核算內容和方法。(2)會計實務概況模塊。初步了解企業財會機構的設置,明確企業會計核算采用的具體方法、生產工藝流程等。(3)手工賬務模塊。填制、審核原始憑證和記賬憑證,登記總賬、明細賬、日記賬,編制會計報表。讓學生熟悉手工業務處理實務,學會編制三大報表及其附表。(4)會計電算化模塊。正確編制、審核記賬憑證,登記賬簿,進行期末會計事項處理,編制財務報表,掌握會計電算化流程,了解手工會計與電算化會計的關系。(5)會計綜合業務模塊。將供、產、銷整個經營過程,總廠和分廠,或企業內部各種業務均濃縮在實驗資料中,從建賬開始,到綜合編制會計報表,完成一整套的處理。(6)集中實踐模塊。撰寫論文是實踐性教學體系的環節之一,也是一門重要的課程。利用一個學期時間撰寫畢業論文及社會實踐報告,切實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6篇

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是保障企業正常運轉與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基礎和前提,是企業內部控制整體框架的核心,是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保障企業資產安全完整,確保有關法律法規在企業有效貫徹執行的有力保障。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會計核算與國際接軌愈加密切,對企業內部會計制度的控制力度要求不斷提高。但目前看來,我國很多企業在內部會計制度建設這方面依然存在很多問題,針對企業內部會計制度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進一步完善企業內部會計制度建設的建議,希望對企業有借鑒作用。

【關鍵詞】

企業內部會計制度;現狀;改進措施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足并獲得長遠的發展,必須有好的財務管理。完善的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能夠有效防范企業經營和管理風險,為企業經營者提供真實、準確、及時的財務數據,為企業的發展保駕護航。

1 企業內部會計制度概述

1.1企業內部會計制度的概念

企業內部會計制度是具體指導一個企業會計工作的規則、方法和程序的規范性文件,是企業管理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內部會計制度分為狹義和廣義,狹義是指:企業內部的具體會計操作規則和流程,也就是在《會計法》及《會計準則》前提下,根據企業特點和要求,制定的報銷辦法、報帳對帳辦法、分配辦法、人員管理等規范性文件,也包括預測決策、規劃控制等等一系列管理會計的具體方法。廣義是指:根據企業經營管理的現實特點、企業發展和企業文化的需要,建立起來的、系列的企業內部會計政策,也叫會計管理系統。

1.2企業內部會計制度建設的必要性

(1)加強企業會計監督的需要。企業內部會計制度是企業處理各項經濟業務、進行企業會計核算和實現企業會計監督的重要準則。目前我國的會計制度由《會計法》、《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和行業會計制度三個方面組成。我國企業的會計核算是按照行業會計制度來實施的,隨著我國會計改革的發展,在會計理論、會計規范和會計教育等方面,應根據自身的情況并結合國際間慣例,建立起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適應我國現代化建設要求、符合我國企業自身經營發展特點的企業內部會計制度體系。通過建立以《會計法》為主導,以會計準則為中心,以企業內部會計制度為基礎的企業會計體系,可全面加強對企業會計信息的監督。同時,建立企業內部會計制度也是為了滿足注冊會計師制度,從社會角度對企業的經濟活動實施審查和監督。

(2)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的需要。企業內部會計制度是企業管理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健全,建立以會計法律法規為指導,以會計準則和統一會計制度為核心,以單位內部會計制度為基礎,以會計職業道德為保證的會計規范體系,已成為我國會計改革與發展的基本趨勢。要使企業明確產權關系,保證產權清晰,必須建立相應的財產核算和管理制度,尤其是科學合理的會計核算和會計管理制度;要保證權責分明,必須通過會計處理好經濟責任受托及利益分配關系;要做到政企業分開,必須明確會計人員的單一身份,強調會計應把企業作為其服務主體;要實現管理科學,必須建立和完善包括會計制度在內的企業內部各項管理制度,以保證其生產經營活動能夠有序、健康、靈活地運行。可見,建立科學合理的企業內部會計制度是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的客觀要求。

(3)規范提高會計服務水平需要。會計管理是一個企業內部管理活動的中心環節,是一項具有重要的綜合性和職能性的管理工作,加強企業內部會計制度的建設,對規范企業會計工作、加強企業經營管理、提高企業會計服務水平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內部會計制度包含了企業會計工作中所應遵守的基本原則、應采用的工作程序和方法以及應達到的具體要求等。建立健全的企業內部會計制度使得企業會計人員在進行會計工作時有明確的依據和標準,通過這些標準的指導,使會計記錄做到更及時、更準確,使會計報告更具完整性和可驗性,使企業的會計信息更真實可靠,從而強化企業的會計基礎工作,提高會計工作的質量,從而提高整個會計服務的水平。

(4)會計電算化的需要。隨著企業的發展,對會計工作的快捷性、準確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計算機技術的普及,使會計電算化在企業的運用越來越普及。會計電算化的建設和正常運作,需要完整、規范的操作程序與之配套,用嚴格的企業內部會計制度來進行規定和引導。因此,加強企業內部會計制度的建設,是實現企業會計電算化的必然要求。

2 當前企業內部會計制度存在的問題

2.1企業內部會計制度不健全

目前,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對內部會計制度建設不夠重視。有的企業內部會計制度殘缺不全,如大部分企業比較注重財務收支審批制度、現金和銀行存款收支管理制度的制定,而忽視會計核算和監督方面制度的制定。甚至有些企業直接以企業會計準則、行業的統一會計制度以及上級下發的各種文件作為企業內部會計制度,使得企業的內部會計制度缺乏獨立性、科學性、針對性。這必然造成企業內部會計制度的不完善,以致于使企業日常會計核算工作隨意性過強,直接影響到會計信息的質量和真實性,最終影響企業進行正確的決策。

2.2管理理念明顯滯后

我國大多數企業經營管理者對企業內部會計制度并不重視,常用經驗代替制度,實行家長制管理。很多企業也沒有意識到內部會計制度的重要性,甚至對內部會計制度存在誤解,認為內部會計制度只是一種形式,沒有實際作用;或者錯誤地認為對內部會計的控制和管理就是對成本和安全性的控制和管理,就是對領導干部和員工權力的限制等。還有一些經營管理者重視眼前利益,考慮到按照內部會計制度的要求實行“崗位分工,相互牽制”,必然要增設企業各部門崗位,加大企業經營成本,這種觀念使得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無法真正得到有效的實施。這一點,在中小企業表現的更加明顯。

2.3內部審計缺乏獨立性

目前,我國大部分企業內部審計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不能充分發揮其作用。主要是我國企業內部審計機構大多設置于管理層之下,在高層管理人員的授權范圍內開展工作,其組織機構設置是平行于其他部門,或者隸屬于財務部門,從形式上缺乏應有的獨立性;內部審計結果多是在企業負責人的授意和強令下做出的,缺乏應有的客觀性。甚至有的內部審計部門,發現了問題,出于種種顧慮,不能如實寫入審計報告之中。再者我國仍有不少企業的內部審計僅局限于企業財務會計方面的審查,而在內部稽查、評價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業內各組織機構執行指定職能的效率等方面,卻未能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

3.3建立獨立的內部審計機構

企業內部審計機構獨立性缺乏,是造成企業內部會計制度執行不力的主要原因。要加強企業內部會計制度的實施,就要在企業內部建立相對獨立的內部審計機構,使其能夠充分獨立地行使審計監督權。充分發揮審計監督作用,加強企業內部審計制度的建設。企業應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包括監督原則、監督內容、監督方式、監督責任和監督獎懲等內容的內部監督辦法。同時狠抓落實,嚴格照章辦事,使內部控制和內部監督達到有章可循,有據可查的要求,充分發揮內部監督的日常監督和過程控制作用,拓寬稽核范圍,盡量覆蓋所有的業務領域,對重要業務或崗位要進行經常性的稽核,對重點、難點問題進行專項檢查與審計,實現從以突擊為主的內部審計向常規內部審計的轉變。

3.4加強會計電算化內部管理制度建設

(1)建立會計電算化崗位責任制。加強對會計電算化系統維護、使用人員的管理,建立崗位責任制是會計電算化工作的順利實施的保證。對會計人員的管理要體現“責、權、利相結合”的原則,明確系統內各類人員的的職責、權限并與利益掛鉤,切實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專責,辦事有要求,工作有檢查。建立、健全崗位責任制,一方面是為了加強內部牽制,保護資金財產的安全;另一方面能夠提高工作效率,充分發揮系統的運行效益。

(2)健全會計電算化內部控制制度。企業應建立健全適合電算化環境下的內部控制制度,特別是對會計電算化系統輸入、處理和輸出的權限進行控制,并重點針對業務處理過程中的關鍵控制點,落實到決策、執行、監督、反饋等各個環節。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企業經濟業務的不斷調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要不斷健全與更新內部控制制度。

3.5提高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

會計人員是會計制度的執行者,其業務素質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會計工作的質量。會計人員業務素質的提高,可以保證會計信息質量的真實性、全面性。因此,企業應對會計人員加強職業道德、繼續教育和業務技能培訓,使之在履行職責時自律、不徇私情、堅持原則、不謀私利,提高會計人員的業務素質和綜合能力。

總之,在當前經濟高速發展的形勢下,企業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建立內部會計制度既是對國家會計法律、法規的重要補充,也是貫徹和落實國家會計法律、法規實施的重要基礎和保證。而各企業建立健全內部會計管理制度,也有利于規范會計工作秩序,完善自身會計管理制度體系,為企業的經濟發展提供有力保障。一個管理混亂的企業創造不出良好的業績。在制定內部會計制度時各企業應遵循一定的原則,制定出適用于本企業的內部會計制度,使會計工作更加規范化,使會計信息更加真實準確,使企業的會計工作前進到一個新的高度,促進企業向著更好、更快、更強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梅《建立企業會計內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中國論文下載中心。2013.8.8

[2]張福康 姚瑞馬《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8-1版

[3]清華大學領導力培訓,學術期刊雜志,2010-9-14

[4]中國會計網 作者: 參與討論、2006-10-16

第7篇

摘要:會計領域的不斷擴展,迫使人們反思會計學科領域擴展的內在動力,探索學科領域的發展趨勢。本文借鑒交易成本理論對影響會計領域擴展的動因進行了分析,得出了微觀治理結構制度是影響會計領域擴展的直接動因的結論。同時由于微觀治理結構制度在企業中主要表現為組織結構,在分析影響組織結構變化的眾多因素的基礎上,以影響企業不同階段發展的關鍵利益主體(信任主體)為切入點,分析了會計領域擴展在組織結構變化也即信任主體擴展中的表現形式。

關鍵詞:交易成本理論 會計領域 擴展動因

快速發展,會計學科也經歷了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即由學科內容的增加到學科領域擴展的過程。財務會計、管理會計、成本會計、社會責任會計、人力資源會計等一系列學科領域的出現,在印證會計學科是一門綜合性的應用型學科的同時,也迫使我們反思學科領域擴展過程背后的內在動力,探索學科領域的發展趨勢。研究領域是指某一學術思想或學科的范圍。會計學科體系是會計各分支學科有機結合后形成的獨立的完整的社會學科體系。早期的會計研究內容較為簡單,隨著經濟的發展及學術研究的不斷深入,會計研究內容也不斷擴展,尤其是在步入現代會計階段以后,一方面現代電子技術與會計結合形成的“會計電算化”使會計核算手段實現質的飛躍,促使一些建立在會計電算化基礎上的微觀會計領域不斷擴展;另一方面伴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展及生產經營形式的不斷多樣化,在會計分化為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大分支之后,新的會計分支不斷涌現,促使會計學科領域不斷橫向擴張,在此基礎上,獨立的完整的現代會計學科體系已逐步形成。

一、會計領域擴展的理論基礎

( 一 )會計領域擴展現狀 在會計界,對會計學科體系有不同的認識。于玉林教授是較早提出“大會計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認為“大會計學”包括會計的核算與管理及其相關方面的各種會計學科;各種相同性質學科形成類別學科;各種類別學科形成“大會計學”或會計學的學科體系。在其主編的《現代會計百科辭典》中,按學科性質與范圍不同,將會計分為基礎性學科、職能性學科、部門性學科、綜合性學科、專門性學科等五大類共144門學科,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古今中外現代會計學科的發展狀況,特別是反映了“大會計學”“大”的學科內容。此外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我國的會計學科體系還存在以下三種劃分方法:一是將會計學科體系按會計職能不同,分為基礎會計學科、職能會計學科和相關會計學科;二是將會計學科體系按學科內容的性質不同,分為基礎性學科、實用性學科、檢驗性學科和研究性學科;三是將會計學科體系按學科內容的范圍不同,分為總論、分論和專論。之所以稱為學科領域,是基于目前只有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大分支是受到廣泛認可的,是會計的第二層次,其他的都被視為為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服務的第三層次會計。

( 二 )現有的會計領域擴展的動因分析 面對會計領域不斷擴展的現狀,我國不少學者對會計領域不斷擴展的原因進行了探索。于玉林教授(1994)認為會計科學的擴大,是會計環境發展變化的客觀需要,是會計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反映,其發表的一系列關于“大會計學”論文,也引起會計界的關注;馮巧根(1996)認為經濟環境的變化促進了會計的發展,現代會計為適應會計實踐的現實需求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分科趨勢;聶麗潔(1998)指出社會責任會計產生的根本原因是外部經濟的存在以及由此引發的會計信息結構的調整;成瑞珩(1999)認為現代企業是各種產權關系的集合,是在兩權分離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原始產權、法人產權、勞動產權、社會資源產權總體的法人治理機制,并認為從現代會計產生的內在動因來分析,包含“勞動者權益會計”在內的四大(財務會計、管理會計、社會責任會計、勞動者權益會計)會計分支才是最具代表性的。綜上所述,現有關于會計領域擴展的理論基礎的研究,主流的觀點是認為經濟環境的變化導致了會計學科領域的擴展。不可否認會計學科的發展進程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很大,但由于會計系統在本質上還是企業內部組織的一個部分,所以外界環境的影響始終是以一種間接的方式出現,即在影響企業經濟活動的基礎上間接的影響會計發展進程。因此本文更側重于從影響會計發展的微觀層面即微觀的治理結構制度分析會計學科領域擴展的內在動因。

二、交易成本理論的會計領域擴展動因分析

( 一 )交易成本理論 交易成本理論源于英國經濟學家科斯(Coase)于1937年發表的重要論文《論企業的性質》,文中他用交易成本的概念解決了“企業為什么會存在”的問題。在科斯早期的研究中,曾以揭示經濟秩序與企業內部組織之間的內在關聯性為主線論述有關會計問題,建立了一種完全不同的研究視野。科斯認為通過企業所披露的會計數據,對企業的組織結構和行為進行深入分析,是會計數據的一項重要功能,并從“機會成本”的角度來闡述這一觀點,他認為:機會成本是由市場交易決定的,取決于資源的稀缺程度和市場交易機制,而會計系統所計算出的成本實際上是企業的組織成本,具有確定的數額;企業內部組織規模的大小(即企業邊界)取決于企業內部組織成本與市場交易成本的均衡點。雖然他的論述方式受到了一些批評,但是我們不可否認現行的企業中存在的如項目外包等一系列行為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科斯的觀點。企業作為一個競爭性社會機體,在考慮企業的發展戰略時,都會以機會成本作為一定的決策依據。因此一方面企業的內部組織結構和行為決定了由會計系統所計算的組織成本;另一方面要決定企業的內部組織結構和行為的變更,也需要借助于會計系統所提供的組織成本數據。在科斯的基礎上,以威廉姆森(Williamson)為代表的眾多學者沿著交易成本學說的思路對傳統的產業經濟學、組織行為學、企業理論和跨國公司行為理論等進行了廣泛研究,最終形成了在經濟學界具有重要影響的交易成本經濟學派。交易成本理論是用比較制度分析方法研究經濟組織制度的理論。其分析的“制度”性質涉及兩個層面:一是制度環境層面,該制度同時決定了博弈規則和該規則下個人的選擇條件(North,1990);二是更加微觀的治理結構制度(市場、層級、宗族、官僚、組織機構、管制部門等)(Williamson,1975、1996)。

第8篇

關鍵詞:法務會計;理論與實踐;不足;對策

一、理論研究上的缺陷

近年來,國內公開發表的法務會計方面的相關研究文章有380多篇,但真正有深度、有見地、值得重視的文章不超過20篇,專著可以查到的有7部,有幾部還稱為“教材”,但多是抄譯國外。總體來講,這些論著對于法務會計的概念、目標、假設、對象、職能、原則、內容以及人才培養等都有所涉及,提出了許多學界未取得共識、需要繼續探討的問題,表明我國已有學者對法務會計給予了關注。其在論述上多采取兩種模式:一是談我國法務會計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繼而提出對策;二是談我國發展法務會計的必要性,然后提出建議。兩種模式一般都要先談一些相關的基本理論,所提出的對策大都是加強理論研究,促進人才培養,完善法規制度,加大宣傳力度。此外,還有較多的文章專門談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有少數文章談及國外法務會計的理論研究與實踐狀況,另有較少文章專門研究法務會計的理論框架或者其中的某一方面如法務會計報告、特征、原則等。

第一,不僅沒有形成專門的理論體系,在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的認識上分歧還很大,不乏錯誤、片面的觀點。

第二,概要性陳述過多,甚至是對國外觀點的直接編譯整理,內容也顯得空洞。

第三,理論與實踐脫節,研究主要集中于法務會計基本理論問題上,對實務操作、實踐案例的應用性研究缺乏,很少看到完整的體現法務會計應用特點的實例解剖。而缺乏實證基礎,研究結論也就流于無效。

第四,在研究方法上,規范性研究的文章較多,實證性研究的文章很少。

第五,由于缺乏一套邏輯嚴密的理論系統,對法務會計的執業準則等的研究,只能借鑒國外經驗,難有中國特色。

第六,研究不夠深入,淺嘗輒止。部分學者寫一二篇法務會計文章后就不再探討,不能對某一問題進行深入和系統研究,因而有深度的力作不多,文章的質量和數量都不足。截至2008年12月初,能從中國期刊網上檢索到的有關法務會計的學術論文只有388篇,與其他會計研究文獻相比,法務會計文章數量甚少。

第七,目前已出版的法務會計書籍,多是兩種理論模式:一是抄襲美國舞弊審計學的理論體系及主要理論內容;二是抄襲中國司法會計學的理論體系及主要理論,是用舞弊審計學、司法會計學拼接所形成的“法務會計”。

二、實踐上存在的不足

從中國目前來看,法務會計某種程度上已在實務工作中得到一定的開展,但主要限于經濟犯罪領域有關案件的審查,除了國家公檢法機關和有資質的司法會計鑒定所開展的業務是否屬于法務會計存在爭議以外,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也開展了零星的法務會計相關業務,但服務內容單一。目前我國的“法務會計”熱還僅限于學術界(主要是會計學界),也沒有形成具有內在關聯性的理論體系,基本上是“紙上談兵”,實踐層面乏善可陳。

(一)人才匱乏

高校專業設置、師資、教材短缺,注會缺乏法律知識和開展相關工作的能力,法律工作者又普遍不懂會計。由于理論上欠缺,使得法務會計人才培養沒有較為明確的方向,有些高校雖已開設法務會計專業及開展相關嘗試,也還處在起步階段,還沒有很好的典型可供其他院校參考。

(二)社會認識存在誤區、盲區

社會認知度較低,大部分專業人員不了解甚至還未聽說過法務會計。我國大部分企業還未認識到公司內部的法務會計在調查雇員舞弊、解決企業經濟糾紛領域的突出作用,未意識到法務會計人才處理這些問題的優勢和業務能力。

(三)服務項目范圍狹窄

法務會計實踐主要集中于保險賠償、海損事故理算等較為典型的業務以及有爭議的司法會計上,而有關企業納稅及債權債務的會計、社會公正會計、物價理順會計、基金會計等法務會計的實踐基本上處于空白。

(四)絕大多數的會計師事務所很少涉及法務會計服務領域

絕大多數的會計師事務所業務還停留在審計、驗資等傳統業務領域和少量的稅務籌劃等業務中,僅有少數會計師事務所和律師事務所在相關機構的授權下初步開展了司法會計鑒定工作。有些會計師事務所雖然從事了相關業務,但由于公信力原因,不僅業務量少,權威性也受質疑,并且業務范圍過窄,注師普遍缺乏法律方面的知識和經驗,影響了所獲證據的針對性和判斷結果的準確性。同時,雖然從表面看國內一些大會計師事務所普遍重視法務會計業務,并不同程度地進行了宣傳,但其廣告意味大于實際業務開展程度。此外,執業注冊會計師的專業素養雖然相對較高,但在法律知識和調查技術上比較欠缺,而且大多還在從事其審計主業,并沒有特定的法務會計人員資格和身份,人員安排上隨意性較大,這使其往往只是將法務會計作為一項兼任的工作,難以全身心投入法務會計實踐中,更不會進行較深入的研究總結。

(五)制度建設滯后

法務會計準則、資格認證制度、鑒定制度、訴訟支持制度、業務操作規范和標準等基本空白,傳統的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對法務會計還沒有涉及,對于如何認定信息的虛假問題、故意與過失行為的判定、幫助當事人計算賠償范圍與損失以及對當事人遵守法律法規情況的認定等既沒有相關的鑒定標準,也沒有具體的行為準則作為指導,難以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

(六)相關的教育培訓較為混亂,盈利目的性較強,濫竽充數現象明顯

各種民間培訓機構舉辦的所謂“高級法務會計師培訓班”、“注冊法務會計師資格認證”,無不自稱是國內“首次”或者“首家”。有的高校開設“司法會計”專業后,在不改變專業課程的情況下,卻隨潮流改稱“法務會計”專業。正規財經院校在開設相關專業上還比較慎重,而一些“非主流高校”則比較“前衛”,眾多高職院校紛紛開設會計學的法務會計專業方向,其師資是否能保證值得懷疑。法務會計教育需要多學科、復合型的教學人才,但是既熟悉法務又精通會計學的教學人才非常少,科班出身、高學歷層次的幾乎沒有,多是草臺班子,拼湊的人馬。另外,在專業歸屬上也不盡一致,既有把法務會計專業方向放在會計學里面的,也有放在法學里面的。

(七)法務會計的理念不普及

法務會計的理念主要靠一些學者發表不系統的論文、出版幾部專著來進行傳播,社會影響相當有限,而官方以及業內少有提及。

(八)缺乏專業性權威機構的指導

目前,全國還沒有一個專業機構對法務會計進行規范指導,更沒有其下屬委員會負責法務會計工作。

三、完善法務會計理論研究與推進相關實踐的思路

(一)理論層面

1.梳理國際法務會計研究成果,進行比較和借鑒,著重研究美國的法務會計實踐,并明確我國與西方國家法務會計的差異。我國香港的法

務會計發展較快,其絕大多數會計師事務所都不同程度地開展了法務會計業務,很有借鑒價值。

2.加強對有影響的會計訴訟案例的研究,如銀廣廈、深圳原野、紅光實業、瓊民源、東方鍋爐等造假案例,安然、施樂和世通公司、麥克威爾通訊公司等舞弊案件,以及有“中國證券民事賠償第一案”之稱的“大慶聯誼案”等。通過對案例的研究,分析經濟糾紛中涉及會計和法律的深層次的問題。特別在理論研究不足的情況下,研究案例對開展法務會計制度設計和實務操作有事半功倍之效。

3.厘清法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獨立審計、司法會計之間的區別與聯系,明確法務會計是經濟服務活動還是會計服務活動,對其進行合理定位。

4.研究當會計準則、會計制度、審計準則等行業規范與法律規定不一致時,如何協調調整,以適應解決法律問題的需要。

5.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規范和明確我國法務會計的概念、目標、要素、對象、原則、程序和方法等,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務會計理論結構和框架體系,以指導法務會計實踐,并通過實踐不斷完善其理論體系。有學者認為,法務會計理論體系可分為以下幾個層次:(1)基礎性學科,包括法務會計概念、基本原理、依據、標準及主體等內容,以此確定基本內容和理論框架;(2)職能性學科,如具體的方法、程序等;(3)部門性學科,如海難賠償責任會計等。這種分類的理論體系既有層次,也便于分塊研究。

(二)實踐層面

1.建立注冊法務會計師資格考試制度。對具有舞弊審計從業經驗的專業人員可以適當放寬考試標準,以便在短期內緩解我國法務會計人員短缺的壓力。在正式推行法務會計師資格之前,鼓勵具有律師資格的人員參加注冊會計師的“會計”和“審計”兩個科目的考試;對具有注冊會計師資格的人員加試相關的法律科目,待其取得了合格證之后,連同原資格一起來認定其法務會計師資格,以利于盡快形成一支法務會計師隊伍。

2.制定法務會計準則。主要包括法務會計一般準則、法務會計具體工作準則和法務會計報告準則。具體工作準則如法務會計執行業務的技術標準、執業準則和道德準則。這種準則是會計和法律兩個職業的聯結紐帶,它既不能代替會計準則,也不能、不應該被會計準則所代替。可以考慮將法務會計準則置于中國獨立審計準則體系之內,以實務公告和執業規范指南的形式建立法務會計準則體系。

3.明確會計師事務所的主體地位。我國目前還不允許會計師事務所從事法律業務,這是事務所拓展法務會計業務的最大障礙。國家應該出臺有關辦法,允許會計師事務所從事法務會計工作,允許一些有條件、有實力的事務所在其內部設立專門的部門開展法務會計業務,擴大其執業范圍,提升競爭力。另,筆者建議取消公安、檢察機關以及法院內部從事有關法務會計鑒定的技術部門,而將法務會計行使的權力歸于會計師事務所,因為司法機關設置法務會計人員,他們在從事法務會計鑒定時,依據的是國家的有關法律、法規、制度,而沒有統一的技術鑒定標準,這必然影響法務會計鑒定的準確性,同時也不符合獨立性原則,自審自鑒影響判決的質量,也容易產生司法腐敗。因此,應借鑒國際慣例,將法務會計的任務交給會計師事務所,鼓勵事務所開展法務會計業務。有關機構比如中注協可選取一些有資質的事務所進行培訓與認定,頒發法務會計資質證書。

4.建立法務會計面向社會服務的工作規范。該規范應至少包含以下規定:(1)成立機構或開展業務的主管行政部門審批規范;(2)從業者執業資格規范,包括資格認證和年檢;(3)委托和受理規范,建立統一的法務會計鑒定技術標準,如:法務會計鑒定證據的確認標準、法務會計鑒定證據的定量計量標準、綜合判斷標準、鑒定結論出具標準等;(4)收費規范。

5.成立法務會計行業管理機構。西方國家的法務會計組織和機構比較成熟,如注冊舞弊審核師協會(ACFE),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下屬的法務和訴訟服務委員會(FLSCommittee),加拿大特許會計師協會下屬的調查與法務會計專家聯盟(CA·IFA)。依照通行做法,我國的法務會計行業管理委員會可以從屬于注冊會計師協會,在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下設立法務會計專門委員會,該委員會接受中注協的管理,對協會理事會負責,專職對法務會計業務進行管理、指導、監督。中注協應加強與中國律師協會的溝通、協調、合作。

6.修訂《注冊會計師法》,增加法務會計方面的內容。

7.逐步擴展法務會計的運用范圍。有學者提出了兩步走的設想:即我國目前可以有選擇地推廣運用企業稅務會計、司法會計、保險賠償責任理算會計、海損事故理算會計等法務會計,這幾個方面在我國實務中具有一定的基礎,至于社會福利保障會計、物價理順會計、債權債務理算會計、社會公正會計、基金會計等,由于客觀條件不甚成熟,可待條件相對成熟后再予以推廣。

8.人才培養。通俗地講,法務會計人才既要懂財務、會算賬、能查賬,又要熟知法律規范、證據規則與訴訟程序,完全屬于復合型人才。培養法務會計人才是發展法務會計的當務之急。措施上基本分為3種:(1)對本、碩、博學生的學歷教育;(2)對有注會、注稅、司法資格人員的職業教育;(3)各種培訓班性質的社會教育。有學者提出,國家教委應盡快組織法務會計本科專業的申報,鼓勵那些已開設了會計學、審計學、經濟法或其他法學專業的高校積極申報法務會計專業。可以先在二十所CPA高校中進行試點。

【主要參考文獻】

[1]李若山.法務會計——二十一世紀會計的新領域[J].會計之友,2000(1).

第9篇

 

關鍵詞:法務會計 發展 市場經濟 建議 

自 "紅光實業"開創了中國證券民事賠償的先河, 接著"銀廣夏"財務舞弊案、"東鍋事件"及藍田股份、嘉寶實業等公司的財務舞弊案件先后發生,這就越來越凸顯法務會計的市場要求和現實意義。在我國,法務會計近幾年有所突破,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總的來說還是存在許多不足。如對國外相關觀點的學習整理以及對會計制度構建研究不深入、學科體系尚未最終形成、實踐運用的系統研究仍然缺乏等。本論文提出三點促進我國法務會計發展的建議。 

一、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同時,不斷完善法務會計相關法律、制度和機構 

雖然新頒布的《會計法》對新世紀市場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做出了一定的規范,但其他與法務會計有關的如證據法、企業會計法等法律制度并不完整。法務會計是社會主義法制市場經濟中調節各種經濟行為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須依靠健全的法律制度體系,使法務會計在執行業務時能夠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即為法務會計的良性發展提供一個好的法律環境。在國際上其他國家均設有有許多法務會計組織和機構,如注冊舞弊審核師協會(acfe)、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下屬的法務和訴訟服務委員會(fls committee),為促進法務會計的發展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國相關的組織卻只有注冊會計師協會,相對而言并不夠細化到具體地指導法務會計業務,更談不上對從業人員的資格認證。因此,我們不妨借鑒國外經驗,進一步將與法務會計業務開展有關的組織機構完善起來,使從業人員在業務開展上既能自覺接受管理、指導、監督,又能公平、自由地交流工作方法、操作規則等方面的實踐經驗和專業技能,達到提高服務質量,減少從業風險,拓寬業務范圍等目的。 

二、大力推進法務會計理論研究的同時,加強對法務會計從業人員的教育和素質提高 

理論研究是一門學科不斷成長和持續煥發活力穩步健康發展的源頭。作為新生的極具前途的法務會計專業,更應當重視基礎理論研究和實踐理論研究,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逐步建立規范的法務會計理論體系。參考國外的經驗,基礎理論研究的任務應當主要由專業機構或大學來承擔,這是因為專業機構和大學能夠集中優秀的專家學者一起研討和掌握專業最新最前沿的基礎理論動態。而實踐理論研究的任務則應當主要由各會計事務所(或相當機構)承擔,這是因為實踐理論主要是具體技術(如檢查技術、鑒定技術等)在法務會計在業務開展中的運用,而會計事務所(或相當機構)是實施這些具體技術的最終主體,相對而言更具有實踐優勢。但無論是基礎理論還是實踐理論的研究成果都應當在學術研討會、專業刊物等平臺公開,使之得到廣泛的交流,促進法務會計理論的發展。

法務會計的發展歸根結底還是要為市場經濟經濟活動服務,因此大力培養法務會計從業人員勢在必行。相比傳統會計,法務會計的從業人員要求更高--不但要具有扎實的會計理論基礎和豐富的會計實踐工作經驗,而且還應當掌握相關法律知識和證據規則知識,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獨立敬業的精神。鑒于我國法務會計從業人員匱乏的現狀,可以在院校學歷教育上加大對會計學和法學的交叉培訓,打好后備人才的基礎。同時,在有經濟或法律專業特色的高等院校中開設法務會計專業,借鑒國外同等學歷的教育機制系統地培養法務會計的基本從業人員。再次,可以在現有的注冊會計師、審計師、律師等等相關專業人士中開展業務培訓,針對性地補足薄弱和發揮特色,"快速"地解決市場經濟對法務會計從業人員的需求問題。另外,法務會計從業人員不能無原則贊成客戶的立場,而應提供獨立的法務會計服務,遵循客觀、公正的職業道德。不可忽視的是,人才培養方案都應當建立在法務會計資格認證制度完備的基礎上--比如從業人員必須通過全國(或國際)統一的資格考試以獲得從業資格。 

三、大力拓展法務會計業務范圍的同時,促進業務實踐有序、規范。 

我國法務會計發展具有業務范圍不夠寬闊的缺點。就國內實際情況而言,目前開展得較為突出的業務主要有:稅務會計、保險賠償責任理算會計、海損事故理算會計等,但仍以稅務會計為主。社會公證會計、物價會計、基金會計等則需待社會各項法律規章制度完善后逐步開展。要拓展上述業務,除了從業人員的理論知識和業務技能外,還應當建立完善法務會計的業務部門。由于法務會計業務的開展牽涉諸多機構部門,因此還要加強各相關機構部門之間的協調,恰當處理其關系。只有這些機構、部門之間通力合作、相互協調,才能增強法務會計從業人員的業務工作能力、業務水平,繼而促使法務會計的業務開展有序、規范。 

參考文獻: 

[1]張蘇彤:《高級法務會計教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2]陳慧慧:"法務會計在我國發展的現狀和前景",載《中國工會財會》 2004年04期 。 

[3]羅鵬:"論法務會計發展的問題與對策",載《現代商貿工業》2009年第13期 

[4]趙紅英:"我國法務會計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載《經濟研究導刊》,2007年第6期 

第10篇

一、會計信息化的改革與發展分析

(一)可拓展商業語言

目前,在對會計信息化可拓展商業語言研發中,研發人員探討的主要內容是相關技術的開發、商業語言內容與類別的采納以及可拓展商業語言對會計信息化業務造成的影響。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后,我們已經可以初步認識到可拓展商業語言在技術層面的突出表現,但是距離建立完善的技術體系還有一段路需要走。例如,目前的可拓展商業語言分類標準還無法完成準確表達語意的要求。因此,在可拓展商業語言的研發中,需要重視精確語言機制的構建工作,通過完成?τ諢峒葡喙?a href="lunwendata.com/thesis/List_127.html" title="應用論文" target="_blank">應用中語意的統一解釋來完成可拓展商業語言的形式?。此外,在目前的可拓展商業語言研究中,主要的發展方向是通過本體與部分論的方法來實踐語言的形式化。

(二)云平臺構建

云平臺的構建中,云會計是一種重要的表現形式,這是會計信息化的一種重要應用形式,也是企業管理中會計信息化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云會計是指基于互聯網的使用,將企業經營管理活動中的會計核算、管理以及決策功能整合于會計信息系統的一項綜合互聯網信息管理技術以及會計處理方法、理念的現代化管理手段,云平臺的計算是云會計的基本內核。此外,云平臺的構建還體現在企業財務信息資源的共享中。隨著互聯網技術以及互聯網理念的運用,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公眾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因此,企業信息化管理中云平臺構建會計信息化的研究越來越重要,企業財務信息共享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但目前,關于企業財務信息化的資源共享的研究還只是停留在云平臺應用的優勢方面,對于信息共享的規則以及具體實踐還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

(三)IT 審計實施框架

云計算可以說是互聯網時代的創舉,可以為企業、會計審計以及政府經濟政策的制定等與大數據相關的決策提供強大而有效的技術支持,但是受到云計算平臺的影響,相關數據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也無法得到保障,會計審計在使用這些數據時可能會存在一定的風險性。充分發揮云計算在IT審計中的優勢,確保云會計的效果也是目前業內研究的重點。云平臺與傳統的會計服務軟件存在顯著的差異,以云計算為基礎的IT審計不能照搬傳統會計服務軟件的框架,需要根據云計算的特點和IT審計的特殊性,構建全新的IT審計實施框架。必須要認識到基于云平臺的會計審計的發展,應對傳統的會計審計測試方法進行改進,從而降低IT審計的風險性,對AIS內部合理性進行嚴格的控制。會計云服務對于計算機信息技術的要求比較特殊,在會計IT審計實施框架的構建中,可以借鑒COBIT標準,密切關注流程中每一個環節,提高風險控制能力,通過IT審計框架的實施,推動會計云平臺的建設和云會計的進一步發展。

二、會計準則變革和財務報告功能拓展

(一)會計準則變革的經濟影響

我國于2006年頒布了一系列具體會計準則(CAS),之后具體準則又經過了兩次大規模的修訂,對經濟社會造成的影響也比較顯著。會計準則變革對變革的經濟后果分析預測包括非預期效益和預期效益兩個方面。首先可以從資本經營層面對會計變革的影響進行分析,明確企業投資行為在會計準則變革下作出的應對,對投資行為的影響一般屬于非預期的。從經濟風險管理控制角度分析非預期效應傳導路徑后發現,會計準則變革將會對輻射范圍內的企業的投資行為產生深刻的影響,而這種針對會計準則變革的應對則是一種非預期效應。除了對投資行為的影響外,會計準則變化還會對企業的資源配置效率產生影響。相關研究表明,企業資源配置效率會受到會計準則變化的影響,資源配置效率的變化屬于預期效應,且這種變革對企業的融資效率的影響要顯著低于投資效率。

(二)財務報告可比性和功能拓展

“互聯網+”的經濟環境對于財務報告的功能范圍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為了應對全新的社會經濟形式,財務報告的功能也進行了拓展。會計準則對于財務報告可比性的影響是傳統會計行業財務報告可比性的分析重點,而除會計準則外,其他的因素對財務報告可能造成的影響一般不會進行過多的考慮,這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財務報告可比性的偏差。需要注意的是,審計人員工作方式和審計風格的不同也會造成財務報告可比性的差別,不同的會計師事務所就同一會計工作作出的財務報告也會存在較大的區別。大數據時代下,必須要形成統一的財務報告形式和審計風格,因而相關財務監管部門需要對不同的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風格進行分析和比較,在此基礎之上,結合地區財務狀況和經濟發展形勢制定地方會計規范,對事務所的財務報告審計風格進行約束,提高不同企業、不同審計單位財務報告的可比性,進一步提高會計行業的規范性。FASB對會計財務報告的目標定位為決策有用,在“互聯網+”的背景下,財務報告的功能也應當進行合理的拓展。可以將疊加模式作為財務報告期望功能的擴展模式,即在一套傳統的基礎財務報表之上疊加一張輔助財務報表,對基本財務報表的功能進行補充。

(三)所得稅會計準則和計量屬性

現階段,我國所使用的會計準則比較復雜,會計準則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對企業財務報表內容和匯報間隔進行了規定。企業需要對每個暫時性的年度財務變化狀況進行追蹤和記錄,企業財務人員要嚴格按照稅法和會計準則的要求對賬目進行記錄,這在無形中提高了企業的運營成本,企業的經濟效益會受到影響。一些企業為了提高盈利,避免ST行為,采取了遞延所得稅的方式,這也說明我國所得稅準則還是存在較大的可操縱性的,與此同時,現行的會計準則和各種計量屬性實際運用中,相關問題也存在一些自相矛盾的地方。“互聯網+”經濟背景下,必須要對這種不完善的所得稅會計準則進行改革,使其更符合經濟發展的要求。為了確保會計準則改革的實效性,在修訂會計準則前需要明確各計量屬性的定義,對不同的計量屬性的所得稅會計準則之下的運用方式進行限定,確保計量屬性運行的合理性和合規性。基本財務報表的計量屬性一般是交易價格,或者是歷史成本,現有的價值以及公允價值等都不作為財務報表中獨立的計量屬性,但是在實際的財務報表應用情況下,計量屬性也可以作為交易價格的估價方式而存在。除了基本財務報表之外的其他財務報表的計量屬性內容比較多,可以是現行成本、現值以及可變現凈值,等等。

三、管理會計的改革與發展

(一)管理會計的系統信息化建設

互聯網技術以及互聯網理念在我國社會生產經營中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大,為了更好地適應時代需要與時代特征,管理會計必須要立足于互聯網思維,積極進行信息化的系統建設。在互聯網時代,由于信息的頻繁交流,在網絡環境中往往充?M了各種各樣的信息,這些信息有的能夠對企業或組織的會計處理提供十分積極的幫助,有的則是一些錯誤虛假的信息。因此,在“互聯網+”時代的管理會計中,需要重視起對有效數據的收集與處理。通過云平臺與云計算對有效信息與有效數據進行收集與處理有著十分重要的積極意義。大數據時代,一方面給予了管理會計的發展環境,不斷對管理會計的信息化發展提出新要求;另一方面也需要管理會計的相關理念以及會計處理方法能夠與信息化的相關理念以及技術實現結合。在企業或組織中,信息化程度越高,那么在管理活動中對于管理會計的要求也就越高,需要企業或組織的管理會計工作能夠充分結合信息化。因此,管理會計系統信息化建設是企業現代化管理改革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企業需要立足信息技術與管理會計的有效結合,來探討會計信息化系統的建設工作。

(二)管理會計的專業人才

目前,在企業的現代化管理中,存在著重視財務管理人員的隊伍建設而忽視了管理會計的隊伍建設的情況。這就導致我國企業目前管理會計的人才數量相對較少,而隨著管理會計工作要求的不斷提高,這一現象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企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因此,應當從以下方面來實現管理會計的專業人才的建設工作。首先,應當從教育領域重視起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工作,通過在高等教育院校中提高管理會計專業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要求,不斷為社會提供符合實際需要的應用型管理會計專業人才。其次,在注冊會計師考試中,應當提高管理會計相關知識的考核比重,以此來提高會計從業人員對于管理會計的重視,這是促進會計從業人員正確認識管理會計重要性的有效手段。最后,在企業或組織當中,應當建立起完善的培訓制度,通過對會計從業人員的不斷培訓來提高其對管理會計的認識與掌握,從而適應企業的發展需要。

(三)管理會計理論體系構建

會計準則的恰當運用可以為企業財務工作成效的提高提供必要的保障。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管理會計想取得突破與發展,必須要對原有的理論體系進行擴充和完善,為會計管理實踐工作提供理論指導,推動會計行業的進一步發展。現階段,我國管理會計理論研究的對象大都是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理論研究成果,缺乏與我國國情的聯系。而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升級新常態時期,與西方國家的經濟結構和企業結構的差異都比較明顯,管理會計的工作的重點也不同。因而,在“互聯網+”經濟背景下必須要加強中國特色管理會計理論研究,建立內容中國化、方法國家化、可操作性的管理會計理論體系。

第11篇

本文正是基于這樣的事實,針對企業合并會計處理方法之一的權益結合法深入研究剖析,采用文獻分析法對文獻資料進行了大量的檢索研究,把握該領域的前沿動態,并結合我國的具體現狀,引出了目前權益結合法在我國實際應用中產生的問題,并分別從細化準則規定、規避利潤操縱問題入手,對權益結合法下存在的問題提出優化措施和建議,希望這些啟示和建議能夠對其他會計信息使用者具有普遍借鑒作用。

關鍵詞:企業合并;權益結合法;優化措施

引言

商場如戰場,企業為了加快自身發展、吸收技術和經營管理能力、擴大市場占有率、實現經營生產多角化而走上合并的道路。迄今為止,在國際上共出現了五次合并浪潮:20世紀初的“橫向合并”浪潮、20世紀20年生的“縱向合并”浪潮、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多元合并”浪潮、20世紀80年代的“融資合并”浪潮以及20世紀90年代末至今面向新經濟的“戰略合并”浪潮。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著名的美國經濟學家施蒂格勒曾說:“縱觀美國的大企業、大集團,幾乎所有都是通過某種程度或某種方式的合并成長起來的,幾乎沒有哪家大企業是主要靠內部資本的積累成長起來的。”可見,企業合并有利于企業實現經濟上的規模效益、優化資源的配置以及提升管理效率。

選擇處理會計方法是合并會計工作的起點,對企業財務信息的影響至關重要,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對財務數據的操作不同,會產生不同的經濟結果,這種差異性的經濟后果又會影響到會計信息的使用者的經濟判斷,甚至會影響到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因此各國對企業合并準則的制定及會計處理方法的規范都格外嚴謹。而會計處理方法中的權益結合法,在企業合并的會計操作中,會引發出諸多利潤操縱的問題,其合理性一直頗受國內外學者爭議。例如,編制利潤表時,權益結合法下被合并企業于合并前發生的當期損益,不因合并時間的差異均要計入母公司的合并利潤中去,而購買法操作下,只有主并企業創造的全年損益及被合并企業在合并日后創造的損益需計入企業合并后的當期損益。因此,這就導致了權益結合法操作中會產生更高的合并后利潤,進而對信息使用者做出準確判斷造成消極影響。

因此,對權益結合法的剖析研究及進一步完善十分必要。

一、權益結合法的特點及主要會計問題

1、權益結合法的特點

在權益結合法下,企業的合并行為不被視作購買行為,而被視為參與合并的企業為了共同分擔風險和收益,聯合控制他們的全部凈資產的行為。權益結合法的特點主要有:①以賬面價值為計量基礎計算購買成本,無論支付對價的賬面價值與被合并方凈資產的賬面價值是否存在差額,均按被合并企業的賬面凈資產計量。②被合并企業的資產和負債不需要調整為公允價值,均按其賬面價值入賬。③由于權益結合法下被合并企業的資產和負債不需要調整為公允價值,均按其賬面價值入賬,所以權益結合法下不確認合并商譽或負商譽。④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中,采用權益結合法編制合并報表時,被合并企業在合并之前實現的損益也應包括在合并利潤表中。

2.權益結合法下的主要會計問題

①通過調整合并時間來操縱利潤。在權益結合法下,無論企業合并何時發生,合并雙方在該合并年度實現的利潤都要并入合并后新企業的利潤表中。所以一些企業為了美化合并企業的經營業績,選擇在年末進行突擊性合并,將被合并企業本年度實現的當期損益全部合并到利潤報表中。Ayers(2000)研究了近幾年發生的上百起企業合并案例后指出,相比于購買法而言,權益結合法更能夠美化企業合并后的經營業績,其會計信息的可靠性不得不令人質疑。

②通過出售增值資產來操縱利潤。權益結合法下的企業合并以賬面價值為計價基礎而不是公允價值,因此無需對合并獲得的資產進行重新估價。由此一來,當合并資產的賬面價值低于其公允價值時,企業便可在合并后出售這類資產以求獲得主營業務收益或非主營業務收益。例如,被合并企業有一項公允價值為500萬,賬面價值650萬的固定資產,己計提折舊250萬,合并方按其賬面凈值400萬入賬,合并日后,公司再將這項固定資產按當前市場價值出售,假定售價為550萬元,不計相關稅費,則企業可從這項交易中獲得150萬元的營業外收益。

二、規避權益結合法下相關問題的建議

1、對規避權益結合法下的利潤操縱現象的建議

由于權益結合法下存在著利用合并時間和合并后出售增值資產這兩種手段進行利潤操縱的問題,因此,應該從這兩方面入手來改進權益結合法在企業合并中的使用。

首先,針對合并企業利用合并時間來操縱利潤這一問題,相關部門應該嚴格規范合并報表的列示項目及披露制度,不僅要對合并報表中被合并企業在合并日前實現的利潤單獨列示,合并企業還須單獨披露一份來自合并業務的盈利和收益數據,并且在披露合并企業的經營業績時也要剔除這部分收益帶來的影響。

其次,針對合并后出售增值資產來操縱利潤這一問題,相關部門可以按照資產類別分別規定出各類資產的限售期限以消除合并后企業在短期內出售增值資產來虛增利潤的企圖。

2、關于增設權益結合法使用條件的建議

企業合并時應該遵照實質重于形式的會計原則,建議在會計實務操作中,增設權益結合法的使用條件,減少主并企業對合并會計處理方法的選擇空間。例如:①難以確定或無法確定合并企業的公允價值;②合并雙方的資產規模相近且其主營業務具有互補性或相似性;③合并后,企業管理層及股東股權具有延續性;④只限用于控股合并;⑤合并前后,合并雙方的股本沒有發生重大變動,且不存在重大資產重組等項目。只有同時滿足上述限制條件的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才能采用權益結合法進行企業的會計處理,并且合并企業還應在其財務報表中詳細披露企業對合并會計方法的選擇依據。

三、研究結論

通過上文分析可見,企業合并中采用權益結合法進行會計處理,的確存在著合并企業采取調整合并時間和在合并后出售增值資產的方法進行利潤操縱的行為。但本文的關鍵在于如何規避權益結合法下產生缺陷和弊端,正確運用權益結合法為合并企業進行會計服務。因此文中針對具體問題提出了規避權益結合法下利潤操縱現象的建議以及增設權益結合法使用條件的建議,希望這些啟示和建議能夠對其他會計信息使用者具有普遍借鑒作用,也為完善企業合并會計理論體系以及合并會計準則提供理論支持。(作者單位:河北經貿大學)

參考文獻:

[1] 孫晉楠.企業合并會計處理方法[D].山西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P35-41

[2] Wyatt.A Critical study of Accounting for Business Combination[J].The Journal of Accountancy,1963(6)

[3] 吳昊.企業合并會計處理方法在我國的應用現狀研究[D].武漢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P8-13

[4] 王玉玨.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會計處理方法[D].長安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P10-14

第12篇

【關鍵詞】 專業特長;專業化;多元化;規模化

2009年10月3日,國務院辦公廳以〔2009〕56號文件轉發了財政部《關于加快發展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若干意見的通知》,明確了加快發展注冊會計師行業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工作重點,為落實“用5年左右時間重點扶持10家左右具有核心競爭力、能夠跨國經營并提供綜合服務的大型會計師事務所”,并“積極促進中型會計師事務所健康發展,科學引導小型會計師事務所規范發展”,從理論和實踐中,必須厘清以下幾個常見的命題。

一、事務所專業化、多元化和規模化可以共存嗎?

在事務所的發展中,人們對專業化、多元化和規模化有一些慣性的認識:一是大多數人認為由于專業化是相對多元化而言的,會計師事務所的專業化經營是指以注冊會計師的技能與服務對象的“專”,來實現審計服務的“精”與“高”的特色經營戰略,注冊會計師的專業特長以及審計對象的專營成為審計專業化經營的基本條件,也使得事務所可能會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做其它領域。為此,大事務所必然追求多元化,而中小規模的會計師事務所為求得在激烈市場中的一席生存之地不得不追求專業化。二是只有在大型事務所規模和聲譽達到一定程度、擁有行業客戶數量較多的基礎上才能形成事務所專業特長,中小事務所不可能形成專業特長。以上認識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存在著以下悖論:

(一)專業特長是大會計師事務所專有的嗎?

從眾多學者的實證研究表明,事務所專業特長確是大型會計師事務所在規模和聲譽達到一定程度、擁有行業客戶數量較多的基礎上,為了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也為了適應法律法規的新要求而在執業中不斷形成的。這是由于大會計師事務所的統計數據容易獲取,而且事務所在其聚焦發展領域或行業中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如建立大型的行業資料數據庫,對執業人員進行更多行業技能培訓,鼓勵一些注冊會計師專攻特定行業的會計服務工作等,以積累更豐富的行業知識并形成特殊的事務所專業特長,從而為客戶提供差異化的會計服務產品,這只有大會計師事務所才能做到。但考察國內外的會計師事務所發展中發現,事務所的專業特長在不同層面都會出現。在大客戶市場,大規模會計師事務所逐步積累了專業特長,具有明顯的外部和內部特征,使人們容易測量和研究,而在中小客戶市場,中小會計師事務所也會逐步積累起專業特長,其外部特征不明顯但內部特征較顯著,這是他們避開價格競爭能夠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為此,專業特長不是大會計師事務所所專有的,每個會計師事務所都會在自己的市場層面上培養和凸顯其專業特長,并以此全面提升其競爭實力和塑造核心競爭優勢。

(二)大會計師事務所走多元化、規模化的發展之道可以缺乏“專業性”嗎?

首先,大會計師事務所不可能一開始就是大事務所,大事務所也是由中小會計師事務所發展而來的,而且在這個由小做大的過程中,注冊會計師的專業性具有凝聚和傳遞的作用:注冊會計師作為專業人士在開拓市場中,專業性具有觸類旁通的功能,注冊會計師在某一方面樹立起專業優勢,體現專業化,在其它方面也容易樹立起專業優勢,從而實現以專業性來鞏固和發展多元化的演進軌跡。其次,會計師事務所的規模化發展有兩種效應:規模遞增和規模遞減。也許所有事務所走規模化發展都希望實現規模遞增,但現實中,一些會計師在盲目追求多元化、規模化發展中,常出現因技術和專業問題而“大而無力”,沒有競爭力;因管理問題而呈現出“一盤散沙”,交易成本加大;因注冊會計師專業勝任能力和事務所質量控制問題而聲譽掃地……人們發現,事務所在多元化和規模化發展中由于缺乏專業化的凝聚,業務的多元與規模的增大不僅無法實現規模遞增效應,反而因摩擦成本、風險成本的增大,出現了規模遞減,甚至拖累至滅亡或分崩離析。

(三)中小會計師事務所強調專業化發展就意味著放棄多元化嗎?

回答是否定的。如果一個會計師事務所在凝聚專業化過程中已經聚集了足夠的人才和技術,也因此凝聚了足夠的客戶與資金,這時事務所不以專業化來傳遞多元化與規模化,一定是不經濟或不可思議的事情。現實中,有許多中小會計師事務所正是從專業化發展中樹立了優勢和品牌、吸引了眾多的客戶,凝聚核心競爭力后,為了回報他們忠誠的客戶,逐步嘗試為客戶提供更多的多元化服務,逐步形成不同的專業化群體,由專業化的支撐走向了“做大做強”之路。

由此可見,多元化與專業化互為基礎,而且專業化、多元化成為事務所規模化遞進的必經階段。眾所周知,會計師事務所的業務如果沒有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而不斷拓展呈現多元特征,注冊會計師也就無法凸顯出具有不同特征的專業特長,而同時,會計師事務所多元化發展,是由注冊會計師的專業性作為支撐,才能形成一個又一個區別于其他業務的某一專業性業務,出現多元化發展。這樣,在事務所規模化發展中,人們很難相信單一業務品種可支撐起一個大規模事務所的局面,所有大規模的事務所都是由眾多具有競爭力的多元化業務凝聚成核心競爭力來支撐的。只有事務所做到一定規模,才更有能力不斷開拓具有優勢的專業業務。

二、事務所追求規模經濟會阻礙審計市場公平競爭嗎?

著名經濟學家馬歇爾曾提出“馬歇爾沖突”,認為在市場經濟中,由于大規模生產經營能為企業帶來規模效益,單個企業追求規模經濟必然會提高其市場占有率。隨著市場結構中壟斷因素的增強,占據壟斷地位的大企業往往采用兩種定價行為:一是采用低價競爭驅逐競爭對手;二是采用壟斷高價剝奪消費者剩余。這兩種破壞性競爭必將阻礙市場經濟中競爭機制發揮作用,致使經濟喪失活力。因此,在市場經濟中,追求規模經濟效應和保持公平競爭活力存在矛盾。

“馬歇爾沖突”在注冊會計師行業也存在嗎?用前人的研究來推理分析事務所追求規模發展提高市場占有率,是否會導致“低價競爭”和“高價剝奪”?

在審計市場,人們一直討論事務所的“低價攬客行為”(Lowballing)。Simon & Francis(1988)從審計師變更的角度檢驗“低價攬客”現象,結果發現在初次接受審計聘約時,收費折扣率高達24%;在隨后的兩年中,收費折扣在15%左右。Turpin(1990)發現直到簽約后第3年,事務所的降價競爭行為仍然存在。Srinivasan & Scott(2003)研究發現,簽約最初兩年的收費折扣率分別為18%和12%,第三年恢復正常收費水平。但由于審計市場中的“低價攬客”實質上是客戶和事務所在首次審計業務中都需要承擔的一個“啟動成本”①,是事務所預期獲取未來競爭優勢以及未來“準租”的理性反應,并非是大事務所憑借成本優勢驅逐中小事務所的策略行為;同時由于審計服務是一種信用保證服務,具有“信任品”②市場特性,根據Klein & Leffler(1981)和Shapiro(1983)的質量酬金模型(KOPL模型),支付溢價成為客戶確信審計服務質量的表現之一,審計收費溢價的存在又為事務所提供高品質的審計服務提供激勵。因此,從長期博弈分析,審計收費高低成為判斷審計質量高低的一個重要線索,大會計師事務所往往會出于自身聲譽和質量的考慮,很少采用降低價格來進行破壞性競爭。

在審計市場中,大會計師事務所只有通過秘密合謀,控制審計服務的供給及其價格,才可能“高價剝奪”消費者。雖然在 1976年,美國國會公布的兩份報告“The House Moss Report”和“The Senate Staff Study”中均認為“”③過高的占有率不利于市場競爭,但學術界的研究則提出相反的發現。Dopuch & Simunic(1980)研究發現,1965-1975年間“”在500強市場上的行業市場份額變動顯著,不同事務所的市場占有率不同,相對市場份額的不穩定使得“”很難達成默契的“共謀”;后來眾多專家的研究也指出,大會計師事務所的換位以及其間的競爭、客戶的流動,使得大事務所之間不存在秘密合謀。另外,現實中由于上市公司在聘用、解聘、審計公費的確定等方面具有主動權,即便是在英美等發達的審計市場中,上市公司也擁有較強的談判力量。因此,大事務所根本無法通過控制審計服務的市場投放量來操縱價格,即便審計公費具有溢價,該溢價也只能是客戶對高質量審計服務的回報(Moizer,1997)。為了贏得客戶,大會計師事務所必須致力于降低審計成本,并與客戶分享成本的降低,這不會導致對消費者剩余的剝奪。

從以上兩方面的分析發現,注冊會計師在追求規模經濟效應時,帶來的業務集中或壟斷,不僅不會阻礙審計市場合理競爭,反而會引導會計師事務所在一個高水平的平臺上保持自由競爭活力,即在寡頭與中小會計師事務所共存的審計市場格局中,事務所追求規模經濟效應和保持自由競爭共存,這是事務所業務差異化形成的“越專越精”和“越大越強”的必然結果。

三、大規模事務所一定具有高審計質量嗎?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術界一直把大規模事務所作為審計質量的替代變量來使用,主要的研究及其結論有:

Simunic(1980)在控制了公司規模、業務復雜程度、審計風險等影響審計收費的因素后,發現“”存在20%左右的收費溢價,審計收費溢價暗示著審計質量,因為高收費的背后需要有更多的審計時間和更高水平的專家服務支撐,以后眾多學者也有類似的發現。因此,大事務所得到資本市場上投資者的格外青睞,這也給事務所帶來更高的溢價收入。許多學者對澳大利亞(Francis,1984)、新西蘭(Firth,1985)、美國(Palmrose,1986)、新加坡(Simon,1992)、英國(Chan et al.,1993)、中國香港(Gul,1999)的研究發現,“四大”審計收費普遍比中小會計師事務所高出16.5%-36%。

DeAngelo(1981)開創性地提出事務所規模是審計質量(獨立性)的替代變量,因為大規模事務所如果因質量問題喪失聲譽,將損失更多的獲取未來準租金的機會,因此,大規模的事務所比小事務所有更強的提供高質量審計以維護其品牌的內在經濟動因,大規模會計師事務所意味著審計質量高。Simunic & Stein (1987), Francis & Wilson(1988)用經驗證據證實了上述命題,即“”審計質量高于非“”。

Teoh和Wong(1993)將審計質量定義為盈余報告的可信度,發現經“”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公司盈余反應數顯著高于“非”審計公司,從而證實“”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質量更高。Becker,DefondandJiambalvo(1998)用美國市場1989-1992年的數據研究發現,“六大”審計的上市公司的操縱性應計要低于非“六大”審計的上市公司,并且“六大”主要傾向對正向操縱性應計的抑制,這說明六大更能抑制公司的盈余管理,也支持了其提出的假設“六大具有高質量的審計”。Francis et al(1999)利用美國市場1975-1994年的數據進行類似研究,他們把美國會計師事務所按客戶地域范圍分為三個層次,客戶在全球范圍的“六大”會計師事務所分為第一層次,其他兩個層次分別為國家所和地方所,他們研究發現,“六大”對盈余管理的抑制要強于其他兩個層次的事務所,而國家所又要強于地方所,這表明,“六大”的審計質量高,能顯著地抑制公司在財務報表中的盈余管理行為。

St.PierreandAnderson(1984)以發生的法律訴訟案件作為審計質量的衡量標志,發現盡管因為“六大”的“深口袋”而有更高的被訴可能,但“六大”作為一個整體仍然比非“六大”更少發生法律訴訟。Palmrose(1988)、Clarkson和Simunic(1994)、Simunic和Stein(1996)也得到了上述結論。

由此可見,絕大部分的實證研究結果支持大規模事務所能提供更高質量服務的假設。于是,人們普遍認為規模產生質量,質量贏得聲譽,聲譽創立品牌。但人們的研究并不是一邊倒。Antle(1982)研究發現,會計師事務所是一個理性經濟人,他們有自己的動機、按照價值最大化原則進行決策和行動,這說明大事務所具有“相機決策”的理性經濟人行為,對不同盈余管理的公司會采取不同的審計質量,大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質量并不是一貫的高。Kim et al(2003)對美國1983-1998年美國市場上市公司研究發現,當公司經理偏向于提高利潤的應計選擇時,“六大”的審計質量比非六大高;當公司經理偏向于減少利潤的應計選擇時,“六大”的審計質量比非六大低。隨著2002年安達信的瓦解,美國新成立的權威監管機構“上市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 The Public Company Accounting Oversight Board)在2003年6月對“四大”的審計業務進行抽查時,發現了大量的審計錯誤,因此建議“‘四大’個個需要改善其審計質量”,人們更加懷疑“事務所審計質量與其規模成正比”假說,開始更加理性地思考任何事務所都可能有審計質量問題,但只有在嚴格法制與監管、公平市場的氛圍內,會計師事務所才能保持高水平的審計質量。

四、結束語

伴隨會計師事務所的發展,一些關于事務所發展的爭論總是“各說各有理”,這成為會計師事務所發展中比較活躍的理論研究領域,也是會計師事務所實踐中無法統一的部分。從以上三個常見命題的分析可以看到,會計師事務所在發展中有關專業化、多元化和規模化的命題在理論和實踐中都呈現出“似是而非”的混沌狀態。這實質上暗示著專業化、多元化和規模化存在可協調性,多元化與專業化互為基礎,專業化、多元化成為事務所規模化遞進的必經階段,在事務所規模化發展中,培養事務所專業特長是核心和基礎,差異化既是動因,也是結果。為此,事務所無論走“做精做專”、“做大做強”或是走出國門,都應當走差異化發展戰略,培養事務所專業特長形成差異化業務,由業務差異化延伸為多元化發展,直到走向規模效應增大的規模化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 韓洪靈,陳漢文.會計師事務所的行業專門化是一種有效的競爭戰略嗎?――來自中國審計市場的經驗證據[J].審計研究,2008(1):53-60.

[2] 劉明輝,徐正剛.審計市場的有效結構:基于產業組織的視角分析[J].審計研究,2006(2):69-73.

[3] 田利軍,張玉蘭.審計市場結構:自由競爭抑或壟斷競爭[J].經濟經緯,2009(3):76-79.

[4] Bell et al.,1997,Auditing Organizations through a Strategy System Lens, NY: KPMG.

[5] Craswell, A.,Francis, J. and Taylors, S. 1995, Auditor brand name reputations and industrial specialization,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3):297-322.

[6] DeAngelo, L. E, 1981,The Auditor-client Contractual Relationship: An Economic Analysis, Michigan:UMI Research Press.

[7] DeBelde, 1997, An Expioratory Investigation of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of Large Accounting Firms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32:337-355.

[8] Defond M.L. & J. Jiambalvo, 1993, Factors Related to Auditor-client Disagreements over Income-increasing Accounting Methods,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9: 415-431.

[9] Francis J. & Stokes, D.,1986,Audit prices,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scale economics: further evidence from the Australian audit market,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4:383-393.

[10] Maher et al., 1992, Competition and Audit Fee,The Accounting Review,67:199-211.

[11] Krishnan G., 2003, Audit Quality and the Pricing of Earnings Management [J]. Auditing, Vol22:110-126.

[12] Simunic, D., & Stein, M. ,1987,Product Differentiation in Auditing: Auditor Choice in the Market for Unseasoned New Issues. Monograph prepared for the Canadian Certified General Accountant Research Foundation.

[13] Solomon et al ,1999, What Do Industry Specialist Auditor Know?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38(spring):191-208.

[14] Wall Street Journal,1985,Audit Fees Fall as CPA Firm Jockey for Bids, (Jaunary28):33.

[15] Wolk, 1985, Accounting’s Bottom Line: Big Trouble, U.S. New and World Report (October 21):58.

[16] Yardley J A., Kauffman N L., Caimey T D., AIbrecht W D., 1992,Supplier Behavior in the U.S.[J].Audit Market Journal of Accounting Literature, 11:151-184.

[17] Zeff S.A., Fossum R.L., 1967,An Analysis of Large Audit Clients [J]. The Accounting Review, 42(2):298-320.

注:

①客戶的啟動成本主要包括選擇適當的事務所花費以及與事務所的溝通帶來的效率損失;事務所的啟動成本主要包括了解客戶情況、業務特征等支出的學習成本。

②根據消費者所掌握的信息程度,產品可以分為搜尋品(購買前即可知道質量)、經驗品(購買后可知道質量)和信任品(消費者不能在事后判斷出該產品的質量是否符合他事前質量的需求)(Nelson,1974)。

③根據1932年《財富》雜志對會計師事務所的排名,有八家會計師公司凸現出來,按名次它們分別是:普華公司(Pricewaterhouse & Co.)、哈斯金斯賽爾斯(Haskins & Sells)、皮特馬威克米歇爾會計公司(Peat,Marwick,Mitchell & Co.)、萊布蘭德羅斯兄弟蒙哥馬利公司(Lybrand,Ross Broe & Montgoney)、阿瑟揚會計公司(Arthur Young & Co.)、阿瑟安達信公司(Arthur Andersen)、塔奇尼文會計公司(Touche,Niven & Co.)、厄恩斯特會計公司(Ernst & Ernst)。隨后,“”幾經合并整合,逐漸發展為“六大”、“五大”,2002年安達信(Arthur Anderson)因安然事件倒閉,變成現在的“四大”,即德勤(Deloitte & Touche )、安永(Ernst & Young)、畢馬威(KPMG)、普華永道(Pricewaterhouse Coopers)。下文將根據不同時間的范圍,不同研究文獻交叉使用“”、“六大”、“五大”和“四大”的提法。

李曉慧教授簡介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综合 | 亚洲国产成久久综合片 | 日本乱理伦片在线观看中文字幕 | 亚洲日韩在线精品视频第二页 | 最新国产乱子伦真实在线观看 | 久久免费视频7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