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4 05:10:3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全球氣候變暖的措施,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氣候變暖;綠色經濟;綠色經濟思維;生態主義;可持續發展
1962年美國海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遜在其寫的《寂靜的春天》中有這么一句話:“一個恐怖的幽靈正悄悄向我們襲來,而且這個想象中的悲劇極可能變成我們終將面對的嚴峻現實。”①這是作者在美國上世紀60年出的關于濫用化學制品對于環境的嚴重影響,這也是引申出我們今天的人類活動加劇的全球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其中,全球氣候變暖是我們正在面臨的極其嚴峻的生態危機。那么如何用綠色經濟思維解決全球氣候變暖問題是我們正在面臨的重要研究課題。因此深入了解和分析全球氣候變暖問題,用綠色經濟思維去解決全球氣候變暖將是未來的研究出路之一。
一、全球氣候變暖的前因后果
在談到氣候變暖問題的原因之前,有必要了解什么是氣候變暖。氣候變暖,大部分是由于人們焚燒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將其焚燒時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溫室氣體,這些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可見光具有高度透過性,而對地球發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強烈吸收地面輻射中的紅外線,導致地球溫度上升,即溫室效應。概念中已經談到了其產生的一些原因,那么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問題和后果產生?
氣候變化科學的最新研究結果證明,1750年人類社會工業化以來,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和其他污染物質,其綜合效果導致全球氣候系統變暖,20世紀中葉以來進一步加劇,成為制約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我們知道,氣候變暖的產生不僅有其自然因素,更有其人為因素。自然因素有來自太陽活動、火山活動、地球軌道參數發生變化等引起的生態系統破壞而引起氣候變化異常。人為因素則來自人類通過對地球生物量、地面狀況、大氣成分所施加的影響造成的下墊面的變化等。②
自從有了氣候變暖,它給我們人類社會帶來的后果和產生的危害是有目共睹的。它導致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極地冰凍圈退縮、水循環紊亂(水資源短缺等)、極端事件頻發、生物多樣性受損、災害加劇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如干旱、洪水、熱帶氣旋(臺風)等,顯示了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在氣候變化面前的脆弱性。
氣候災害可能加劇一些地區原有的沖突和壓力,影響生計(特別是貧困人口),并使一些地區的暴力沖突加劇,從而進一步降低當地對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的適應能力。氣候變暖也給許多病菌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活動空間,病菌的繁殖率和傳播速度將更大更快。氣候變暖還會使人的抵抗能力和免疫能力下降,這些因素綜合在一起,就會增加瘟疫流行的幾率。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熱死亡人數也將增加。
氣候變暖所產生以及帶來的后果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是極為深刻的,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生態循環系統,牽一而發動全身。全球氣候變暖所影響的不只是地球的某一個地區,某一個國家,影響的領域也不只是局限于某一個學科,某一個系統,而是整個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擴大到我們的地球。意識到其給我們帶來的嚴重危害,那么我們生存在地球大家庭中的人類社會有必要為此采取措施以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問題。
二、人類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所做的努力
直到今天,世界上許多國家已經意識到這一問題的緊迫性,尤其是世界上的主要大國為這一問題并提出了相關措施。
首先,歐盟和日本率先發展“循環經濟”和推行“清潔生產機制”。歐盟和日本憑借其先進的生產力和科學技術以及雄厚的資金,為解決全球氣候變暖而實行“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在經濟發展中回收一些不必要的浪費資源,在生產末期注重清潔排污,盡量減少環境污染。
其次,英國最早提出“低碳”概念并以發展“低碳經濟”應對氣候變暖。英國是世界上最早的實行工業革命的國家,也曾經深受環境危害而帶來的巨大代價,在全球氣候變暖中致力于實行“低碳經濟”,減少碳的排放量,營造一個空氣良好的環境。
再次,中國選擇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并控制人口增長,實行計劃生育,每年實施一定的減排計劃。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為了十三億人口的生存我們每年利用大量的能源,也產生大量的環境污染,對全球氣候變暖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治理環境的污染中艱難重重。
此外,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召開,會議發表了《人類環境宣言》,以鼓舞和指導世界各國人民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此后,聯合國和世界各國一道不定期舉行會議商討氣候變化。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政府間國際組織,聯合國在解決全球氣候變暖中做出了許多的努力。
由此可見,各國與聯合國一道為解決全球氣候變暖問題所做的努力成效是明顯的。從其措施中可以看到綠色經濟思維在其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從經濟的發展而引發的環境問題中采取綠色經濟發展模式。采取綠色經濟思維解決全球氣候變暖問題將會是今后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的一個出發點。
三、采取綠色經濟思維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普遍開展,綠色經濟思維是一個新出現的潮流,對于運用綠色經濟思維解決全球氣候變暖這一問題,首先要解釋綠色經濟思維都包含了哪些思想內容,如何運用綠色經濟思維去改善具體的經濟行為,而且其思想對于解決這一問題所起到的正面的積極的作用。
第一,綠色經濟傾向于實行經濟上的“零增長”,主張將發展重心置于改善結構、提高質量,這對于一些工業化程度高的國家尤其是歐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來說有利于提高和改善空氣質量。一定程度上改善經濟結構向健康合理、清潔能源生產的方向發展,有利于生態環境的改善。
第二,綠色經濟提倡縮小經濟規模,反對“恐龍式”的現代化生產體系。因為隨著人類活動規模越大,資源消耗越多,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就越多,產生的不利影響就越大。溫室氣體的排放大部分來自燃燒能源礦產或者城市生產建設、汽車尾氣排放等等,與大型的生產建設項目息息相關,那么產生的氣候變暖也是全球性的。
第三,綠色經濟要求停止無止境的物質追求,改變高消費、高耗電的生活方式。畢竟,奢侈的生活消費需要以犧牲巨大的環境和資源為代價,產生的垃圾和消耗的能量更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全球氣候上升。從目前的物質生產發展水平來看,不少國家的人民存在高消費高耗電高污染的生活習慣,引起了社會的反感,但譴責并不能解決任何問題,需要從源頭,從根本的意識去樹立人們擁有綠色經濟的生活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第四,讓綠色經濟文化根植于每個人的內心。綠色經濟不是從來就有,作為生態主義的衍生品在生活中逐漸影響人們的活動進而影響全球氣候。全球氣候變暖的改變關鍵到個人的意識改變,如果每個人內心樹立綠色經濟意識,改變生活方式,保護生態環境,致力于改善氣候變暖,那么問題將會迎刃而解。
四、中國如何用綠色經濟思維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我國是最早把保護環境作為基本國策的發展中國家,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1992)和《京都議定書》(1997)的締約國和推動者。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把建設生態文明、發展循環經濟、節能減排、走新工業化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保護環境的具體行動。
(1)堅持和完善科學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戰略之路。我國已把科學發展觀納入政治思想體系中,成為學習和傳承的思想之一,可持續發展戰略也是一直以來所堅持的發展觀。因此,在解決全球氣候變暖問題上,我們的國家戰略已經明顯接軌并施行良好。
(2)繼續實施計劃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長。我國是個擁有13億人口的人口大國,維持如此龐大的人口數量需要很多資源的支撐,而由此引發的資源浪費也是驚人的,進而引發的全球生態的改變也是潛在的危險因素。我們在控制人口增長的同時也要提高人口質量,具體解決由此引發的全球氣候變暖。
(3)發展綠色經濟,改變能源結構、提高能源效率、提倡使用清潔能源,減少排放溫室氣體。近年來,我國在改善經濟結構,提高新能源開發,發展綠色經濟上有了許多的成效,取得了明顯的進步。但是中國在綠色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也是巨大的。
(4)積極開展國際合作,未雨綢繆,投資低碳經濟,發展綠色能源、可再生能源,推行循環經濟。我國一直以來都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參與國際間的各項氣候變化大會,探討氣候變化問題,并承諾減排協議,做出實際改變。
綜上所述,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解決全球氣候變暖中合理運用綠色經濟思維,積極針對本國的國情而實事求是提出自己的對策,致力于改善這一全球大問題,是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
《寂靜的春天》第十七章中寫道:“我們現在正站在兩條路的交叉口上,我們長期以來一直行駛的那條路看起來是舒適、平坦的高速公路,我們可以加速前進,但路的盡頭卻有災難在等著我們。另一條我們很少走的岔路為我們提供了保護地球的最后一個機會。”③歸根結底,走哪一條路是我們自己要做的事情。人們始終認為,不斷改革和堅持發展綠色經濟是解決人類面臨的氣候變暖問題的途徑之一。
在現代文明社會中,偏見與分歧仍然存在,正義與邪惡也相伴相生,世界各國隨著科技和大眾知識的影響而存在文化多元化,至于用何種方法和措施,達成何種協議去解決這一問題也將會存在很大的分歧和意見不統一。選擇的道路是不言而喻的,真正為了人類能夠永續生存和發展下去,必然要解決氣候變暖。我相信,只要合理的運用綠色經濟思維,科學的系統的提出一套解決思路,人類必定能夠重獲地球的碧海藍天。
參考文獻:
[1][美]蕾切爾·卡遜.《寂靜的春天》[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5 :3.
[2]劉云、季鑄.《綠色經濟》[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4.
[3]李培月.《也談全球氣候變暖問題》[J].環境科學與管理,2009(11).
[4][美]亨利·梭羅.《瓦爾登湖》[M].北京:中國三峽出版社,2011.11.
[5]李正圖.《中國發展綠色經濟新探索的總體思路》[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4).
[6]曹東、趙學濤、楊威杉.《中國綠色經濟發展和機制政策創新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5).
新年伊始,反常天氣紛現世界各地,凸顯出嚴峻的全球氣候變暖趨勢。南極上空臭氧空洞逐年擴大、北極熊無法冬眠、紐約冬季氣溫攝氏22度、海平面逐年上升等,類似報道在各大媒體上層出不窮。科學家甚至預測,受厄爾尼諾現象及溫室效應的影響,2007年將可能超過1998年而成為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熱年份。
那么,是什么引起了全球氣候變暖?我們怎樣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全球氣候變暖已成事實
二氧化碳能讓陽光順利穿過大氣層,并且防止地表的熱量散失。在冰河世紀末期,地球大氣的二氧化碳濃度只有180ppm,因此那個時代天寒地凍;此后大地回暖,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到280ppm;但在過去的一個半世紀里,其濃度已經升至380ppm,而且越來越高。在有記錄以來的20個最熱的年份里,19個發生在1980年以后。
對地球變暖感應最敏感的是南北兩極,那里的冰川和冰蓋正在不停地融化。英國南極考察站不久前發表的近30年氣象數據研究報告表明,南極地區的變暖速度是地球平均變暖速度的3倍。2002年以來,南極冰川融化導致世界海洋水平面每年大約上升0.4毫米。北極的情況更糟,格陵蘭島冰川流失的速度在最近5年中加快了一倍。據估計,如果整個格陵蘭冰蓋融化,全球洋面將升高7米。如果整個南極冰蓋都融化,那將更可怕,屆時全球洋面將升高65米。
“地球變暖”這個概念對普通人來說可能多少有些模糊。不過,對于居住在北極圈附近的因紐特人來說,氣候變暖已經切實影響到了他們的生活。
人類活動導致氣候變暖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2月2日了全球氣候變化評估報告的梗概。這份報告認為,在過去50年中,“很可能”是人類活動導致了全球氣候變暖。
在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用詞中,“很可能”表示可能性至少在90%以上,這是這個委員會成立以來,首次使用這樣嚴重的措辭形容人類活動與氣候變暖之間的關聯。而2001年的上一次全球氣候變化評估報告使用的詞語僅是“可能”,“可能”表示66%的可能性。
報告梗概說,從1750年開始,全球二氧化碳、甲烷以及氧化亞氮的含量一直以驚人的速度增加,目前已經遠遠超出工業革命前的水平。二氧化碳的增加主要是人類使用化石燃料所致,而甲烷和氧化亞氮的增加主要緣于人類的農業生產活動。
中國氣象局副局長、國際地球觀測組織聯合主席鄭國光表示,公布的這份梗概綜合了全世界科學家6年多來的科學研究成果,與2001年發表的第三份氣候變化評估報告相比,增加了科學性,減少了不確定性。他以預測海平面升高幅度為例說,在起草第三份評估報告時,科學界的依據僅有幾項實驗,而此次的依據是11個國家采用14種氣候評估模式進行的58項實驗。此外,對全球氣溫升高幅度的預測浮動范圍也明顯縮小,這表明科學界對氣候變化的科學認知水平大大提高。
全球氣候變暖帶來多重災難
科學家近年來對全球變暖的影響進行了大量的研究,雖然還不能全面預測全球變暖給地球帶來的多種變化,但人類對全球變暖的負面影響已經有了很深入的認識。
一是水供需矛盾加劇。全球變暖導致降水變化,全球水資源供需矛盾愈加明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今年年初曾指出,如果地球平均氣溫上升4攝氏度,全球就會有30多億人面臨缺水問題。
二是天災威脅加重。熱帶風暴和颶風的次數和強度都可能增加。
三是島國命運堪憂。地球兩極冰雪融化會導致海平面上升,眾多島嶼將被淹沒,一些島國可能不復存在,島上及沿海居民生活受到威脅。
四是夏天熱浪頻仍。有關報告顯示,如果全球平均氣溫上升3攝氏度,北美地區受熱浪侵襲的次數將增加3至8倍,世界其他地方與北美情況類似。
五是生物鏈被打亂。由于氣候變化,不少動物開始向南部或北部遷移,生物物種活動范圍的變化將導致遷入地和遷出地生物鏈出現混亂,從而對農林業和漁業產生不利影響。
六是傳染疾病肆虐。由于全球變暖,許多通過昆蟲、食物和水傳播的傳染性疾病的傳播范圍將擴大,并對貧困地區的人口造成顯著影響。
七是經濟發展蒙上陰影。據統計,20世紀90年代,全球發生的重大氣象災害比50年代多5倍,因此造成的年均經濟損失從60年代的40億美元飆升至90年代的290億美元。
雖然全球氣候變暖也可能對少數地區有益,但綜合評價其影響,全球氣候變暖已經成為人類未來生活的巨大威脅。
適應與減緩工作應同時進行
面對人們關于“減少二氧化碳可以減緩氣候變暖的趨勢,但在減緩的同時,能恢復回過去的樣子;全球變暖對人類造成的影響是不是可逆的”問題,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變化室副主任徐影表示,從目前來看,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的影響是不可逆的。為了以后不再增加這種影響,我們現在要采取一些措施。大氣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在大氣中存活的時間是200年,即使我們現在就減,或者一點不增加二氧化碳的話,它對我們的影響還會持續200年。
她同時表示,氣候變暖造成的損失,目前已是現實,在減緩影響的同時,應該怎么去適應它,才是我們需要面對的新問題。面對目前極端事件頻繁發生的現狀,要建立一些預警系統,像現在的天氣預報、沙塵暴的預警系統等。我們要提前知道怎么預防,才能將損失控制到最小。(摘自新華網、搜狐網、《廣州日報》)
相關鏈接
二氧化碳為什么會影響全球氣候?
二氧化碳是一種無毒的氣體,對人體無顯著危害作用,但它卻能改變大氣的熱平衡。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不影響太陽輻射穿過大氣層,但由于二氧化碳能吸收地球的紅外輻射,會引起近地面大氣溫度的增高。近地面大氣變暖會使地面蒸發增強,造成大氣中的水汽增多,大氣中的水汽增多又會使近地面大氣對地球紅外輻射的吸收進一步增強。如此相互作用,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增加改變了原有的大氣熱平衡,造成了全球氣候變暖。專家估計:如果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25%,近地面氣溫將會增高0.5℃~2.0℃;如果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100%,近地面氣溫將會增高1.5℃~6.0℃。如果這種估計正確,到21世紀中期以后,二氧化碳對全球氣候造成的影響就不可被忽視了。
奇思妙想救地球
除了敦促國際社會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之外,很多科學家都在想方設法“拯救”地球。盡管有的“拯救”方法過于異想天開,但也為人類解決地球變暖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
二氧化碳埋海底。英國科學家近日表示,他們已找到一個解決全球氣候變暖的方法,就是將導致溫室效應的元兇――二氧化碳埋入海床下。科學家相信,他們每年可將數百萬噸的二氧化碳重新泵回北海的海底,以減輕全球氣候變暖的程度。科學家選擇英國石油公司的米勒油田進行了首次試驗。根據這項技術,發電站不再將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氣中,而是通過液化技術,經由一條廢棄不用的輸油管,重新泵回米勒油田。科學家表示,米勒油田每年可吸納500萬噸液化二氧化碳,并可將之儲存在那里達1萬年以上。
在上海組建成立的DNV軟件開發中心在未滿一年的時間里,先后拿出了兩個最新的研發成果――環境監測評估系統(EPS)和資產完整性管理(AIM),很快受到了業內的追捧。2008年11月10日,DNV副總裁兼軟件部總裁李紹齡在上海表示,如果沒有金融危機,能源危機也已經離我們很近,不能淡化能源危機以及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DNV將繼續以環境監測評估為主導,致力于節能減排,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在全球氣候變暖和環境污染被高度關注的今天,包括二氧化碳在內的溫室氣體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顆粒物在內污染物排放,已成為從聯合國到其他國際組織,以及具有道德血液的企業重視和關心的議題。然而,在進入實際操作層面,對碳排放量和碳減排成果的計算,卻成了一道難題。如何科學量化,必須擁有一套完整、高效的系統解決方案。據介紹,DNV率先研發的環境監測評估系統,主要為中國本土船舶、海洋工程和石油化工業實施節能減排的量化監測和評估。
當船舶航行于大海上時,船員可以每天通過郵件將相關數據發送至岸基部門,岸基部門根據DNV提供的軟件進行碳排放量的監測與評估。通過郵件、網絡查詢或跟蹤,報告排放量情況,比較一定時段內的排放量和理想標準的差距,船舶和企業可以很快找出需要改進的環節,并有效監控改進措施的實施效果。DNV認為,依據國際海事組織(IMO)確定的二氧化碳排放標準,由環境監測評估系統對船舶的碳排放或其他污染物排放進行量化,無疑為節能減排提供了實際操作的理想解決方案。據悉,目前這一系統已先后被挪威等國家的一些新造船廠、挪威國家鐵路局等采用。
據了解,DNV率先推出的節能減排環境監測評估系統,在時間與效能上大大領先于國內同行。李紹齡表示,全球運力快速增長,這些運行船舶對溫室效應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雖然目前國際上尚未建立一個統一的執行公約,但這種沒有統一標準和監控的狀況不會持久下去了。在談到應對危機時,他堅持認為,全球氣候變暖雖然不是此次金融危機爆發的主要原因,但全球氣候變暖卻是世界工業、經濟下滑的原因之一,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必然不會持續發展。他告訴記者,應對上述挑戰,很多國際組織已經開始行動。他本人身體力行,已經參與國際帆船組織,正在為綠色夢想搖旗,為全球溫室氣體的減排吶喊。
就DNV而言,除了船舶領域,更關注工業企業的工程資產管理。針對中國很多工業企業處于快速發展期,生產任務繁重,運轉設備老化快,安全制度尚不健全等因素,DNV按照度身定制的資產完整性管理解決方案,主要通過綜合評估設備風險、生產風險以及人員風險之間的互動關系,為企業在管理和消除運營中的潛在風險上提供支持與幫助。
作為全球唯一一家設立獨立軟件開發機構的船級社,DNV軟件部目前在上海已集聚了近20名專業軟件開發人才。在融合為船舶、海洋工程和石化工業開發高質量軟件50余年的經驗和積累百年的行業工程知識的基礎上,DNV軟件部建立了一系列運算模型和計算公式。
針對中國市場的需求,DNV先后為中國造船、海洋工程和石化等多個工業領域提供了較多的軟件解決方案。據透露,在推出“環境監測評估”和“資產完整性管理”系統后,DNV上海軟件開發中心還將有新的研發成果問世,目前,正在研發的為中國企業度身定制的軟件項目包括設備管理檢測優化解決方案(ORBIT+IDS)、海事產品系統(NPS)、基于風險的檢測(ORBIT)等,預計不久將完成并得到應用。
2010年出現的這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具有范圍廣、強度大、致災重的特點。
全球變暖惹的禍?
2007年,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第四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指出,由于全球變暖,已經觀測到包括干旱、強降水、熱浪和熱帶氣旋強度在內的一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出現頻率和強度發生了變化,未來將有可能出現更多更嚴重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高溫熱浪事件對氣候變暖的響應尤為突出,特別是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范圍內極端高溫熱浪事件更是頻繁發生,部分地區甚至年年都遭受高溫熱浪襲擊,如歐洲極為罕見的在2003年、2006年、2007年和2010年接連出現高強度的高溫熱浪。美國在過去的近10年內出現的創紀錄的高溫天數是創紀錄的低溫天數的兩倍以上。
2010年在全球各地出現的高溫熱浪、洪澇災害事實似乎也從一個側面佐證了IPCC的評估結論。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為何頻繁出現?
以氣溫的變化為例,如果某一地區的氣溫變化在多年平均條件下呈正態分布,那么從概率論上來講,在平均溫度處的天氣氣候狀況出現的概率最大,偏冷和偏熱天氣出現的概率較小,極端偏冷或極端偏熱天氣出現的可能性更小。但是,由于全球氣候變暖,該地氣溫的平均值增加了,這時偏熱天氣出現的概率將明顯增加,并且原來很少出現的極熱天氣也可能會頻繁出現,破歷史紀錄的極端高溫等極端事件也有可能會發生。如果氣溫變化的波動范圍保持不變,則這種情況下偏冷天氣出現的概率會減小,不大可能出現極端偏冷天氣;但如果氣溫變化的波動范圍也增大了,那么極端偏冷天氣仍然有可能出現,只是出現概率會比以前減小。
對于強降水的出現與全球氣候變暖的關系,從氣象學原理上可以這樣解釋:由于全球變暖使得地表氣溫升高,較高的溫度引起水分蒸發加大,致使水循環速率加快,導致更多的降水在更短的時間內出現,這就有可能增加大暴雨等極端降水事件以及局部地區出現嚴重洪澇的頻率。另外,由于植物、土壤、湖泊和水庫的蒸發加快,水分耗損增加,再加上氣溫升高,一些地區將遭受更頻繁、更持久或更嚴重的干旱。
質疑之聲
雖然大多數的科學家都非常認可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中關于全球氣候變暖的結論,仍然有一些科學家對IPCC評估報告提出質疑。
首先,一些科學家質疑全球變暖的趨勢是不是仍然存在。2008年初我國南方地區出現持續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2009/2010年入冬以來北半球的北美、歐洲和東北亞等地氣溫異常偏低,冰雪災害頻發,這使得有人認為,全球氣候變暖的總體趨勢已經停止或發生了逆轉,未來全球氣候甚至可能會轉而進入一個微冰河期。根據英國《每日郵報》2010年1月10日的報道,包括氣候學家拉蒂夫(Latif)在內的多位氣候變化研究領域的權威科學家宣稱,英國當時的異常嚴寒天氣僅僅是全球氣候變冷趨勢的開端;目前全球氣候已經進入了一個“寒冷模式”,全球氣溫將呈現下降趨勢,而且這一趨勢至少會持續20~30年。由于海洋中的海水溫度變化具有60~70年左右的自然循環周期,他們認為海水溫度的這種自然變化可能對全球氣溫形成比預期要大的影響,海洋的周期性變冷可能會抵消一些全球變暖的效果,這可能導致對進入新世紀以來全球變暖效應的抵消,使全球變暖的趨勢停止。
其次,一些科學家認為太陽活動等自然因子才是近百年來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人類活動并不能解釋觀測到的全球變暖。他們認為,IPCC報告中氣候模式所顯示的溫室氣體濃度升高和全球平均溫度變化之間的一致性主要是通過調整計算機氣候模式中的物理參數得到的,但這些物理參數的調整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另外,二氧化碳濃度和溫度的相關性并不高,因此也不能支持是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引起溫度變化的結論,如20世紀40年代之前二氧化碳濃度的上升并不迅速,但全球氣溫卻存在_個變暖階段;1940~1975年間二氧化碳濃度上升迅速,但這一時期的溫度卻在下降。IPCC的評估報告則認為,工業化革命以來太陽活動造成的直接輻射強度要比人類活動所造成的小一個量級,太陽活動在這一時期的氣候變化中所起的作用很小。IPCC認為,如果僅考慮太陽活動等自然因子的作用,氣候模式無法模擬出20世紀中葉以后的全球變暖;只有同時考慮了自然因子和溫室氣體的作用,才能夠模擬出全球氣候的變暖趨勢,從而證明了近50年的全球氣候變化主要是人類活動引起的。
由于IPCC得出人類活動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證據來自于計算機模式對氣候變化的模擬結果,因此還有一些科學家對計算機氣候模式的可靠性提出了質疑,他們認為計算機氣候模式的結果并不可信,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四點:第一,氣候模式沒有考慮太陽變暗和變亮的影響,如1985年前到達地球表面的太陽輻射較少(全球變暗),1985年后到達地球表面的太陽輻射較多(全球變亮)。但是,當前的計算機氣候模式對此并沒有考慮。第二,氣候模式不能真實地模擬云和氣溶膠的作用。各種不同模式的模擬結果之間之所以會存在很大的差異,主要就是由于不同的模式對云的處理和云參數化方案的選擇不同。由于人類活動主要集中在北半球,這使得北半球比南半球分布著更多的硫酸鹽氣溶膠,從理論上講由于氣溶膠的“陽傘效應”使得一部分太陽輻射被反射回太空,因此北半球的變暖幅度應該比南半球更小,但觀測結果恰恰相反,北半球的變暖幅度遠高于南半球,這說明氣候模式所模擬的溫度變化趨勢在緯度分布上的觀測結果并不一致。第三,氣候模式對區域尺度方面的氣候變化,特別是對區域尺度上降水變化的預測非常差,有時不同的氣候模式對同一區域降水變化的模擬結果可能會完全相反,因此不能依靠計算機氣候模式對區域氣候變化進行可靠的預測。第四,計算機氣候模式也不能解釋許多
觀測到的氣候特征,如極區溫度變化,特別是南極的溫度變化趨勢與理論計算值不符。
全球變暖仍將持續
事實上,現有的觀測證據表明,全球氣候變暖的總體趨勢并未停止或逆轉,未來全球氣候持續變暖的趨勢還將持續下去。由于近百年來全球地表平均氣溫的變化并不是直線式上升的,人們平時所感知到的氣候變化實際上是氣候的趨勢性變化與年際、年代際波動共同影響的結果,在全球氣候以變暖為總體特征的變化趨勢下并不排除在個別區域或個別時段出現氣溫下降的情況。例如,過去近百年來我國的全國地表平均氣溫升高了約1.1℃,但同期我國西南地區(包括云南東部、貴州大部、四川東部和重慶等地)卻降低了0.45℃。又如,2010年4月全球地表平均氣溫比常年偏高0.76℃,為1880年以來同期的最高值,但我國陸地平均氣溫比常年同期偏低1.2℃,是1961年以來的最低值。因此,應當從全球范圍和長時間尺度上來科學認識全球氣候變暖。變暖并不意味著全球地表平均氣溫一定要一年比一年高,也不意味著地球上所有地區同步發生同樣幅度的變暖現象。在全球氣候呈現總體變暖的趨勢下,在個別地區仍然會有可能出現個別較冷的時間段,但出現的次數會更少,冷的程度也不會那么劇烈。例如,2009~2010年的冬季,由于北極地區異常偏暖,暖空氣進入加拿大,將冷空氣向南推進,加拿大人度過了一個暖冬,但美國大西洋沿岸地區的天氣則變得極端寒冷多雪;與此同時,其他一些地區則炎熱得異乎尋常。因此,雖然個別地區或個別年份都有可能經歷最冷或最熱的天氣,但作為一個整體,全球氣候在最近的30年里一直沿著持續變暖的趨勢在發展。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大氣管理局(NOAA)的最新觀測資料,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以來的這3年(2007~2009年)全球平均氣溫也都處于有儀器記錄以來的最暖10年之列,2010年3~6月是1880年以來最暖的幾個月份,其中2010年6月是1985~3月以來連續第304個比20世紀平均溫度偏高的月份。從今年的觀測事實來看,2010年很有可能是1850年以來最熱的年份。
目前,大氣中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濃度仍然在以每年2個ppm左右的速度增加,2010年6月二氧化碳濃度已經超過392ppm;并且,由于海洋的熱慣性作用,即使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能夠保持穩定,未來一段時間內全球的氣溫仍然會繼續上升。
難以準確預測的氣候變化
大家都知道,在天文學中像日食、月食等天文現象是可以提前很多年就準確預報出來的,在海洋科學或水文科學中像是潮汐、洪峰等水文現象也可以提前作出準確預測,但對氣候變化,人們卻很難提前準確預測,只能預估出一個大致的趨勢。
這是因為,在天文學中,太陽、地球和月球的運動是都可以作為一個質點來處理的,這些質點之間僅通過萬有引力發生作用,萬有引力的大小又僅取決于它們本身的質量和它們相互之間的距離;因此,決定這些質點運動狀態的控制方程就非常簡單,提前很多年就可以準確預測它們的運動狀態。海洋中的海水流動雖然不能簡單地作為質點來處理,但海水的運動也是遵從流體力學原理的,在已知的外力(如月球、太陽的引潮力)作用下,其運動狀態也是容易預測的。
大氣的運動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雖然大氣從本質上看也是流體,但它是氣體,氣體是可壓縮的(遵從氣體狀態方程);大氣的組成中除了成分相對穩定的氮氣、氧氣等氣體外,還有狀態多變的水汽,水汽在大氣中存在多達幾十種的相變方式,通過不同的相變來成云致雨,這些都決定了大氣運動狀態的控制方程組會非常復雜,再加上大氣所受到的外力也是難以準確預測的,因此人們不可能通過風洞或水槽之類的實驗設備來研究氣候變化,只能通過計算機氣候系統模式來模擬和預測。
就目前的科學發展水平來看,計算機氣候系統模式是最重要的氣候預測和預估工具,氣候系統模式本身以及利用模式來預估未來氣候變化的趨勢都是可靠的,但卻難以提前對氣候變化作出十分精確的預測。
因為氣候系統從本質上看是一個混沌系統,這決定了它的運動狀態存在一個可預報的時間尺度,超過這個時間尺度之后,由于混沌系統內非線性的誤差增長會超過初始信號的強度而使預測結果失去意義。發現大氣具有混沌特性的洛倫茲曾經打過一個比喻:南美的一只蝴蝶拍一下翅膀,其產生的氣流擾動經過放大,最后會引發紐約的一場風暴。也就是說,即使初始誤差很小,這個誤差經過非線性放大,最后也會達到驚人的地步。
另外,對于混沌系統的預測同樣具有不可重復性,即使是在相同的初始條件下采取同樣的計算方法和計算步驟,最后得出的結果也是不會完全相同的。這好比一個人在高山上滑雪,雖然他每次都是從山頂的同一個位置滑下來,但到達山底的位置每次都是不同的。
此外,地球的大氣還受到大氣以外的其他因子變化的影響,這些系統目前并沒有被我們很好的認識,因此,在氣候研究和模擬中要對未來氣候狀況作出像日食、月食或潮汐預報等那樣精確的長期預測幾乎是不可能的。
讓時間來檢驗
2010年2月23日,國際科學理事會(ICSU)了一份關于圍繞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爭論的聲明,聲明認為IPCC評估報告反映了當前對有關氣候系統、演變過程以及未來預估的科學認識,肯定了IPCC評估報告是國際社會前所未有的、最全面的關于氣候變化的科學評估結論。5月7日,美國《科學》雜志也刊登了255名美國科學院院士聯名發表的公開信,信中對IPCC的評估結論給予明確支持,并指出科學結論總會有某些不確定性,科學永遠不能絕對地證明任何事情;但最近的這些事件絲毫沒有改變有關氣候變化的根本結論。
氣候變化是一門科學,其正確與否需要經過時間的檢驗。這讓人們想起了有關愛因斯坦的一個故事,據說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發表以后,有100個教授簽名聯合反對相對論;愛因斯坦知道后說:如果能證明我錯了,一個教授就足夠了。
從這個意義上說,時間,也將會成為檢驗全球氣候持續變暖論斷正確與否的標準。盡管如此,面對頻繁出現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我們需要迅速行動起來,采取措施來降低氣候變化對人類的威脅。
相關鏈接
“全球變暖”35年
35年前,也就是1975年8月8日,美國著名的氣候學家、地球化學家華萊士?布勒克教授在《科學》雜志發表了題為“我們是不是處在全球變暖的緊要關頭?”的文章。在文章中他預測,地球即將轉入由于二氧化碳增加導致的全球變暖期。這篇文章的發表正式宣布了“全球變暖”概念的誕生。
關鍵詞:全球氣候變暖;生物多樣性;影響
1 面臨的現狀
全球的氣溫正在漸漸上升,過去的300年里,全球溫度上升超過了0.7℃。在20世紀,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至少上升0.6℃,政府間氣候變化調查組(IPCC)的研究稱,到2100 年全球氣溫比1990 年時至少要上升1.4~5.8℃。在未來的10000 年間,全球變暖現象將有什么樣的發展?專家預測,下個世紀將是全球變暖發展最猖狂的1個世紀。伴隨著其他一些因素,如加劇的空地運動,全球變暖將引起物種的大滅絕。這將比6,500 萬年前恐龍大滅絕還恐怖。甚至許多非瀕危物種都會在數量上急劇下降,從而造成物種間基因多樣性的逐漸消失。
2 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動植物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反應包括:地理分布、生理、生活周期、遷徙習性和棲息地發生改變,生存能力降低等。例如,哥斯達黎加的鳥類瀕臨威脅,坦桑尼亞和印度尼西亞的蚊子向高海拔地區擴展,加利福尼亞的蝴蝶棲息地在喪失,不能耐受霜凍的植物上升到新的海拔高度,英國彩龜后代的性別比例受到7月平均溫度升高的影響。氣候變化最顯著的指示物之一的珊瑚礁目前正發生大規模白化現象,尤以1998年的情況最為嚴重,估計導致世界上16%的珊瑚死亡。有關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影響的最新研究表明,氣候變化有可能在2050年前致使全球1/4物種滅絕;如果不減少CO2排放,到2050年CO2增加1倍時,氣候變化將致使全球物種棲息地縮小,可能導致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的5.6萬種植物和3700種脊椎動物滅絕。
全球變暖的一個明顯后果是物候的變化:春天提早到來,植物開花、卵孵化、產卵都在提早。許多遷徙的鳥類正在改變它們的旅行日程。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動植物為了適應氣候的變化,正不斷地改變著其活動范圍和行為。許多情況下,這樣的變遷正在引起生態混亂。例如,遷徙的鳥類到達歐洲的時間太晚,以致其產下的后代錯過了毛蟲生長旺季。
很多野生動植物病原體對溫度、降雨量和濕度非常敏感,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可能會影響到生物多樣性。氣候變暖可以增加病原體生長率和存活率、疾病的傳染性以及寄主的易受感染性。定向的氣候變暖對疾病的最明顯的影響與病原體傳播的地理范圍有關。多世代循環的病原體世代的數量和其他病原體的季節性增長,在氣候變化的條件下可能通過2種機制增加――更長的生長季節和病原體生長速度加快。氣候變化最有可能影響在陸地動物身上傳染的病原體的自由生長的階段、媒介階段或帶菌者階段。科學家認為,最近幾十年氣候變暖導致了帶菌者和疾病在緯度上的轉移,這個假說得到了實驗室研究和實地研究的支持。這些研究表明:(1)節肢動物帶菌者和寄生蟲在低于臨界溫度的時候死亡或無法生長;(2)隨著溫度的升高,帶菌者的繁殖速度、數量增長和咬傷動物的次數也增加了;(3)隨著溫度的增加,寄生蟲的生長速度加快,傳染期加長。最近,厄爾尼諾――南方濤動的變化已經明顯影響到了海洋和陸地的病原體,包括珊瑚蟲病、牡蠣病原體、作物病原體、里夫特裂谷熱和人類霍亂。氣候變暖以幾種不同的方式已經并且繼續改變疾病的嚴重性或流行性。在溫帶,冬季將會更短、氣溫將會更溫和,這就增加了疾病的傳播率。在熱帶海洋,夏季更加炎熱,可能使寄主在熱度的壓力下更加容易受到影響。危及兩棲動物的壺菌、魚類冷水病和昆蟲真菌病原體等幾種類型的疾病隨著溫度的升高,其流行的嚴重性將會降低。
3 對策
需要政府、行業、社團和個人共同努力來應對這個十分緊迫,而涉及范圍又十分廣泛的工作。例如由于物種分布范圍和遷移路線隨氣候變化的改變,在現有條件下建立起來的自然保護區體系,可能因為受氣候變化的影響而失去保護很多物種的效力,因此我們需要更大的保護區體系。在保護區的設計中,在諸如位置選擇,保護區面積、區域劃分,建立走廊等問題上,需要考慮到可能發生的氣候因素所產生的變化和影響,對此做出相應的反映。
加強氣候變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研究,加強氣候變化對物種種群動態變化影響的研究,尤其是對熱點地區關鍵物種的種群動態變化的影響。那些擴散能力弱、生活在破碎化棲息地中的物種,不能對氣候變化做出及時反應,可能是最易于受到氣候變化傷害的物種,最需要加強保護。因此,要加強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具體影響的研究和監測,并積極尋求適應性應對辦法,以減少氣候變化帶來的負面影響。
全球變暖正威脅著全球生物多樣性的保持,而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又以生物多樣性為重要依托。因此,無論出于對生物多樣性物質貢獻的需要,還是環境貢獻的需要,全人類必須共同行動起來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我們生活的地球家園。
參與文獻
2010年11月9日,由國際廣播協會(簡稱AIB)主辦的“2010最佳國際傳媒獎”在倫敦揭曉,《地球的溫度》獲得本屆比賽的最后大獎――受眾投票產生的“大眾選擇獎”。這是AIB首度頒發“大眾選擇獎”。
“大眾選擇獎”的特點
1.國際(廣播)組織參與
AIBl993年成立于英國倫敦,它是一個包括廣播、電視、移動媒體的國際性、非盈利的聯合組織,該組織致力于成為一個覆蓋廣播、電視、新媒體,特別是國際廣播的信息中心。AIB逐年評選“最佳國際傳媒獎”,旨在促進國際媒體問的交流,推動新技術格局下世界傳媒業的進步。由于AIB獨特的跨國界、跨文化和跨媒介性質,每年參加“最佳國際傳媒獎”角逐的參評組織來自世界各國,甚至不乏全球主要的國際廣播組織,如CNN、BBC、美國之音、德國之聲等。
本屆新設立的“大眾選擇獎”入圍節目的選送組織,除了聯合國以外,都來自國際電視臺。評選結束后,AIB還會把“大眾選擇獎”獲獎節目隆重推薦給CNN、BBC、美國之音、德國之聲等國際廣播組織,以便讓更多的受眾看到這些節目。換句話說,一旦站上了AIB“大眾選擇獎”的領獎臺,也就意味著這家媒體、這個節目站在了全世界面前,借助AIB的影響力,跨越國界、文化的界限,產生影響世界的力量。
對于覆蓋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鳳凰衛視來說,獲獎與否確實不重要,擁有受眾才是最重要的。相比于BBC、CNN,鳳凰衛視在節目覆蓋范圍和覆蓋人群總量方面還略有遜色,而《地球的溫度》獲獎,讓我們看到善于使用數字廣播技術的受眾們,對于鳳凰衛視的肯定,對于這個節目主題的認可。
2.關注全球性主題
“大眾選擇獎”授予的對象是“最佳氣候變化報道”。“氣候變化”既是關系每個人生存的重要問題;又是一個全球性的主題,全球變暖已經成為全球性的問題,不是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可以獨立解決的問題,它是一個需要全球各個國家共同努力或許才有可能解決的問題。
對于這一主題,6個入圍節目從不同角度展示了他們的思考:CNN抓住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從會場內外的變動來展示全球首腦爭奪未來世界發展權的艱苦談判以及談判背后隱藏的力量爭斗;VRT(比利時公共電視臺)以一種幽默的方式講述一個人如何從自己做起,并影響家人來減少對環境的改變;BBC以格陵蘭島冰蓋融化問題為由頭,通過專訪形式,采訪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部長級人物,以尖銳的質問來探索氣候變化的原因;星空衛視通過追蹤一個人的足跡來觀察亞馬遜流域水資源和森林資源的破壞及其帶來的嚴重后果;聯合國選送的系列節目以觸目驚心的事實揭示了玻利維亞的冰川融化及其對城市用水供應的影響,以及洪水對越南的襲擊、對低洼沿海雅加達土地的吞噬;鳳凰衛視的五集系列節目全方位深入剖析了氣候變暖的前因后果,通過中國國內及國際上的種種個案,詮釋了碳匯市場、清潔發展機制、氣候交易所等一些為解決全球暖化而被創造出的新概念,展現了從中國國內到國際為改變氣候變暖而做出的努力。
AIB的總裁西蒙?斯班思維克(Simon Spanswick)認為,此次“大眾選擇獎”的入圍節目都是高質量的,它們顯示出廣播工作者對于氣候變化問題是如何反應的,以及他們是如何通過網絡和其他社會媒介來影響受眾、激勵受眾為應對氣候變化而承擔責任的。
3.借助數字廣播技術
“大眾選擇獎”的評選是借助數字廣播的傳播手段來完成的。與其他獎項由專家和委員會選舉產生不同,它的評選方式是讓大眾通過AIB的網頁在線瀏覽觀看上述6個節目的內容簡介,以及一個2分鐘的節目宣傳短片,然后在9月20日至lO月7日的兩周時間里,在線注冊,最后投票選出它們最喜愛的一個節目。
不難看出,這一獎項實質上是AIB通過票選,來收集世界不同角落的廣播受眾們對于氣候變化報道的直接反饋。一般來看,參與網絡票選節目者是傳媒受眾中“積極”的受眾,既掌握了新媒體技術,又善于利用新媒體技術來與媒體進行互動表達自己的觀點,滿足自己的需求。
獲獎原因分析及啟示
《地球的溫度》之所以獲獎,與這個節目表現視角的獨特、節目主題的價值直接相關,簡單來說,這個節目獲獎是基于受眾需求的結果,實質上,它的成功來源于在全球性主題的報道中融中國與世界于一體的報道方式。
從表現視角來看,這個節目以全球性的視角,將中國與世界融合在一起。節目的主題是全球變暖和環保,但是,它在展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節能減排方面的斗爭時,直探“排放權就是發展權”的問題實質,明明白白地告訴受眾,這個問題不僅是全球的環保問題,而且是涉及全球各個國家發展的問題。無論從全球氣候變暖的現象,到全球氣候變暖的解決方式,節目始終把中國的問題與世界的問題結合在一起進行表現,視角宏大又單純,既是對全球問題的探索,又立足華人立場關注中國社會,符合鳳凰衛視目標受眾的需求。
從敘事手法來看,采用了客觀敘事的手法,不回避問題的復雜性,簡單而清晰地梳理了治理全球氣候變暖問題而發生的各種分歧和沖突,從哥本哈根大會始料不及的無果而終,到對于氣候變暖懷疑論調的沸沸揚揚。既不回避矛盾,也不強化矛盾。在展示矛盾復雜性的同時,也介紹了中國科學家們正在努力開發的新型植物培養技術,介紹了丹麥公民在節能方面所采用的具體措施,這個節目始終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緊密地聯結在一起。用事實說明,中國面臨的環境問題與為之采取的行動始終與世界各國的行動直接相連。
從社會功能來看,有助于提升受眾對全球氣候變暖問題的認識并激發參與環保的行動。節目攝制組橫跨地球南北,遍尋氣候變暖已經在地球每個角落所留下的印記,從中國大城市北京、上海到四川小山區的造林,幫助受眾認識氣候變暖對每個人的直接影響。節目善于使用個案來說明世界與中國的融通,例如“碳匯”,獲得聯合國CDM認證的中國四川大渡河造林項目,將給剛剛遭受大地震創傷的羌族人民帶來新的經濟資助,改善社區的生活。這些個案展現了從國家到個人實踐“低碳減排救地球”目標的行動,激發和鼓勵受眾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善環境。
[關鍵詞]森林 林業 低碳經濟
根據目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來看,通過林業措施發展低碳經濟,不僅成本低、綜合效益好,真實的吸收和減少了二氧化碳,而且不會像有些所謂低碳的工業項目,在設備生產過程中造成新的二氧化碳排放。因此林業是發展低碳經濟不可缺或的重要領域。
一、森林是最大的儲碳庫和吸碳器
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森林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并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所以,森林具有碳匯功能。森林以其巨大的生物量儲存了大量的碳。作為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碳庫,森林被公認為最有效的生物固碳方式,同時又是最經濟的吸碳器。與工業減排相比,森林固碳投資少、代價低、綜合效益大、更具經濟可行性和現實操作性。森林的碳匯功能和其他許多重要的生態功能一樣,對維護全球生態安全和氣候安全一直起著重要的杠桿作用。
二、森林銳減造成大量溫室氣體排放
毀林和森林退化以及災害導致森林遭受破壞后,儲存在森林生態系統中的碳被重新釋放到大氣中。聯合國《2000年全球生態展望》指出,全球森林已從人類文明初期的約76億hm2減少到38億hm2,減少了50%,難以支撐人類文明的大廈,對全球氣候變暖造成了嚴重影響。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數據,2000~2005年,全球年均毀林面積為730萬hm2。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指出,2004年,源自森林排放的溫室氣體約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7.4%,僅次于能源和工業部門,位列第三。而且,目前全球森林減少的趨勢仍在繼續。圍繞哥本哈根乃至今后的國際談判,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都在積極倡導通過恢復和保護森林生態系統,以推動“減少毀林和退化林地造成的碳排放(REDD+)”等政策的制定,以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暖。
三、森林是適應氣候變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森林是適應氣候變化的重要措施,如大規模植樹造林、治理荒漠化等,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的作用;建設農田林網,起到了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糧食產量的作用;建設沿海防護林、恢復紅樹林生態系統,對抗御海洋災害,保護沿海生態環境具有重要價值。而采用抗旱抗澇作物品種、加固海岸提防、減少森林火災和病蟲災害、加快優良林木品種選育等,有助于提高森林本身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森林適應氣候變化能力的增強,反過來又會提高森林減緩氣候變化的能力。
四、木制林產品與林業生物質能源具有固碳減排作用
增加木質林產品使用、提高木材利用率、延長木材使用壽命等都可增強木制林產品儲碳能力。中國林科院專家研究得出:用1m3木材替代等量的水泥、磚材料,約可減排0.8 t二氧化碳。這既節約能源又減少污染。
此外,利用灌木和林業“三剩物”發電以及種植油料能源林發展生物柴油,可以替代部分化石能源,既增加碳匯,又減少排放,為減緩氣候變暖做出積極貢獻。
關鍵詞:低碳經濟;財稅政策;措施
1碳排放過量對地球環境造成的危害及現狀
至今為止,人類活動造成的碳排放對生態環境已經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也給人類的社會和經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1.1碳排放過量造成全球氣候變暖
經過近十幾年來科學家對全球海平面高度和全球平均溫度等數據的監測發現,兩極地區冰雪大范圍融化,全球氣候變暖十分明顯。很多數據表明,全球生態系統已經受到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這些影響在目前看來有好有壞,但從長遠來看,整體是弊大于利。
1.2碳排放過量主要由全球工業化導致
自英國等發達國家率先進入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造成的碳排放越來越多。研究表明,自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到十九世紀末,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已經增加了近一倍,其中,主要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甲烷等。而全球氣溫升高又導致全球氣候異常,如大旱、大澇、氣溫差異大等極端天氣,給人來生活造成很大不便。
1.3全球碳排放過量還將持續很久
科學家根據現有數據做出預測,如果世界各國仍沿用如今的做法,未來幾十年,全球氣候變化仍將持續下去。到二十一世紀中期,全球氣候將進一步變暖,并將進一步誘發全球氣候的很多變化,甚至比如今造成的影響更加嚴重。
2實行低碳經濟對我國發展的積極意義
人類活動造成了全球碳排放過量問題,給人類帶來很多負面影響,甚至影響到人類的生存安全。因此,全球各國應該團結起來,控制碳排放,減緩氣候變化帶來的負面效應。對此,我國提出科學發展觀的戰略目標,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發展低碳經濟,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國家。
2.1發展低碳經濟可以促進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實現科學發展觀
我國雖然地大物博,自然資源豐富,然而由于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數量很少,因此實現低碳經濟對我國經濟發展十分重要。我國目前的能源結構仍以煤炭等化石能源為基礎,而這些能源的使用會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這也是我國如今碳排放的主要來源。因此,我國想要發展低碳經濟,首先應該做的就是提高我國能源使用中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如風能、潮汐能等,從而改變我國目前的能源結構,減少碳排放。除此之外,我國還應盡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我國工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經濟的綠色增長和低碳發展。另外,還應發展我國的科學技術,依靠技術進步帶動資源利用率的提高,大力發展低碳技術,推動整個社會的科學技術的進步。
2.2發展低碳經濟可以改善居民生活條件
環境的好壞對我國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比如,最近我國很多城市都頻繁出現霧霾天氣,導致空氣能見度降低,空氣中充滿大量的有害顆粒,人類呼吸了這樣的空氣后,很容易導致呼吸器官疾病。另外,很多地區的酸雨天氣造成建筑等腐蝕,莊稼顆粒無收,給人民的生活造成巨大的損失。因此,發展低碳經濟,保護環境已經成為我國目前迫切解決的問題之一,黨和國家為了改善民生,保證我國人民的健康安全,改善我國人民的生活質量,必須將科學發展觀落實到黨和國家工作的每一步上,從各個方面解決氣候變化和高碳經濟帶來的民生問題。
2.3發展低碳經濟有助于提高我國的國際形象
氣候變化如今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它不僅需要我國的努力,更需要全球各國的大力支持。氣候變化不僅僅關乎一國,它關系到各國的社會經濟的發展,關系到世界人民的生存與發展。如今,世界各國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簽訂了許多公約,使世界各國得以公平合作。在這種環境下,為了滿足我國的長遠發展,必須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大力發展低碳經濟。碳排放量減少迅速的國家也將獲得世界各國人民的尊敬,有助于樹立我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的形象。
3促進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財稅政策
從財稅政策方面,促進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主要有以下措施:
3.1完善與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相關的法律法規
目前,我國與碳排放以及環境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然而這些法律法規已經不能適應如今社會中追求低碳經濟的目標,因此,黨和相關部門應該積極行動起來,完善與低碳經濟發展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定和低碳經濟發展有關的法律法規,促進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
3.2政府應出臺相關的政策來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
政府除了要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還有在政策上給予低碳企業一定的優惠措施,具體到財稅政策上就是減免一定比例的稅收,從而鼓勵企業實行低碳經濟,體現國家對低碳經濟的重視。同時,國家應該在總體上制定相關的碳排放控制目標,并鼓勵全社會企業來積極完成。在宏觀上,國家應積極主導經濟的發展方向,給我國工業化企業指明道路,幫助其改變自身高碳排放的發展方式,使其轉變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
4總結
因此,為促進我國低碳經濟發展,首先應在法律制度方面給予支撐,并在國家政策上給環境友好型企業適當的支持,其次國家應對其起到宏觀調控作用,牢牢把握社會經濟的發展方向,給全社會制定出相應的目標,給我國企業指明發展方向。只有這樣,才能為我國經濟的發展提供動力,為我國持續發展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郭代模,楊舜娥,張安寧,等.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基本思路和財稅政策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09(58):2-8,40.
[2]王順敖.對我國低碳經濟背景下財稅政策的思考[J].前沿,2010(16):67-70.
關鍵詞:低碳 持續發展 氣候變化
人類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斷增強,破壞自然,干擾氣候的行為也如影隨形,造成大氣,水,生物等各要素的不協調,推動著氣候向既不利于自然,又不利于人類,甚至威脅到人類自身的生存和安全的方向變化。
1.氣候變暖情況概述
1.1溫度的不斷升高
關于氣候變化的數據是由儀器觀測得到的,因此,從數據中去了解氣候變化的事實是最為直觀而且準確的。根據2001年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在第三次氣候評估報告中指出,自從1901—2000年之間全球氣候上升0.6度左右,而IPCC在2007年度的第四次氣候評估報告中指出,在近100年的全球氣候變化中,它指出從1906—2005年全球氣候溫度上升0.74度左右。相比較第三次評估報告要高出很多,這說明全球氣候變化不僅僅是升高,而且是趨勢在加快。
1.2冰川在消融,海平面不斷上升
全球溫度的不斷升高,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冰川的不斷消融和海平面的上升。有觀測表明,南北半球的山地冰川和積雪總體上都已經或正在退縮。
凍土地深受氣候變暖之害。從20世紀80年代以后,北極地區多年凍土層的頂部,溫度普遍上升了3攝氏度左右。
1.3各種極端天氣
各種極端天氣不斷變化,例如,熱帶風暴,颶風的不斷出現,旱澇并存的情況不斷發生。
1.4大氣成分的不斷變化
全球變暖的事實已經毋庸置疑,在全球各地以各種形式呈現出來,而造成這種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為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上升。溫室氣體與溫室效應是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溫室氣體”它是指大氣中由自然或認為產生的能夠吸收和釋放地球表面、大氣和云射出的熱紅外線輻射譜段特定波長輻射的氣體成分,其特性導致的溫室效應,即將熱量捕獲在地面—對流層系統內,從而保持地面溫度。如果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過多,則會使溫室效應增強,地表溫度升高。水(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亞氮(N2O)、甲烷(CH4)和臭氧(O3)是地球大氣中主要的溫室氣體。
2.發展一些低碳,環保的新技術
對今后全球氣候變化的多種可能性,科學家們投入了許多的精力進行研究。雖然還是存在很大程度的不確定性,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人類的生活將因巨大的氣候變化受到不利影響。而面對未來,人類應該從哪些方面努力,才能積極地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呢?
2.1更為高效的燃料利于技術
高效的燃料利于技術貫穿了化石燃料從開采、加工、煉制、運輸、配送到最終使用全過程中的各個環節。比如說:化石燃料加工煉制工藝的改進,生產過程中的熱能回收,使用過程中的最清潔化燃燒,廢渣廢氣的2次利用等等。都可以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在短期內人類生產、生活還不能離開化石燃料的情況下,這樣做能夠將溫室氣體的排放維持在最低的水平,延緩全球變暖的速度。
2.2更為廣泛的新能源技術
在未來全球氣候行動中,新能源技術是最具發展前途的。我們現在所說的新能源一般都是指清潔的可利用的能源,它們既可以代替化石燃料為人類提供能量,又不會排放或少排放溫室氣體,而且很多能源都擁有成本低廉,取之不盡的優點,經濟效益與環保效益并收,完全符合未來能源的發展趨勢。
2.3更具潛力的碳匯技術
雖然通過植樹造林來吸收二氧化碳,已經不是新方法了,但是在未來,森林碳匯極具發展潛力,比如說:改進樹種和植被分布以增強固碳,改進對林地和耕地的管理,結合其他遙感技術監測植被、土壤的固碳能力等等。
2.4更為科學的碳捕獲和封存技術
所謂就是指以捕獲并安全存儲二氧化碳的方式來取代直接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的技術。早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到進入21世紀以后因氣候變暖形勢的日益嚴峻而備受關注。
目前,已經在研發的一些碳捕獲和封存技術包括:將化學工廠,火力發電廠等排放的二氧化碳進行捕獲和分離,然后將其注入到海洋或是深地質結構層中去,向海洋投放微量營養素(如鐵),和常量營養素(如氮和磷)增加海洋對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存儲,此舉還能幫助海洋增肥,提高漁業產量,帶來額外的效益。另外,利用化學和生物技術也能夠將二氧化碳有效的保存,比如:可以利用二氧化碳來生產硫酸鎂或二氧化碳包合物。
3.企業可利用節能減排來改善生產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企業在執行節能減排措施時,前期投入大幅度減少,由此看來,企業還能從節能,減排中獲得更多的資源和環境容量,降低經營成本,形成經濟發展的與環境保護的良性循環,創造更好的經濟收益。
總之, 全球氣候變化會導致全球能源和資源消耗需求的大幅增加,氣候變暖會增加人類對避暑降溫設施設備的需求,變暖會增加對防寒設備的需求。而滿足這些需求必須有充足的能源,資源供應作為強有力的支撐。
隨著世界工業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劇增、人類欲望的無限上升和生產生活方式的無節制,世界氣候面臨越來越嚴重的問題,二氧化碳排放量愈來愈大,地球臭氧層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機,全球災難性氣候變化屢屢出現,已經嚴重危害到人類的生存環境和健康安全,即使人類曾經引以為豪的高速增長或膨脹的GDP也因為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而“大打折扣”(也因此,各國曾呼喚“綠色GDP”的發展模式和統計方式)。
二氧化碳會使溫室效應加劇,因此算作大氣污染物之一。但在通常條件下空氣質量預報中不報二氧化碳的濃度。此外,當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超過50%的時候會引起窒息,所以應當避免到二氧化碳濃度過高的地方去(例如儲藏蔬菜的地窖),在去這些地方前要先通風。
我國政府對全世界公開承諾量化減排指標,決定到2020年溫室氣體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在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和能源危機的跋涉中,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標志的低碳經濟時代已如約而至,正在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參考文獻:
關鍵詞:預測和優化;多項擬合法;層次分析
隨著時代的發展,化石燃料被普遍地使用。但在它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在破壞著我們的生存環境。化石燃料的使用給人類帶來的最嚴重影響就是全球氣候變暖。近年來,這一現象引起全世界人民的關注,世界各國紛紛采取措施去遏制全球氣候變暖。我國也不例外,已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和能耗列入政府工作計劃中。為響應政府的號召,江蘇省也積極的開展節能減排工作,雖然江蘇省的煤炭資源匱乏,其需求量卻大,本文通過分析預測江蘇省在碳排放約束下煤炭的消費量來,以謀求為戰略性資源的開發提供依據,從而保證全省經濟社會的綠色發展。
一、問題提出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經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2010年我國的國內總產值躍居世界第二。但是,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是以能源的消耗和環境的破壞為代價的,是一種高投入,高消耗,低收益的經濟發展模式。其中,煤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能源,然而,從1953年到2010年,我國煤炭的消費量翻了近44倍,呈指數形式增長。
2007年2月至11月,聯合國政府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陸續公布了一系列氣候評估,其顯示地球的表面溫度上升了0.74℃,并且溫度會越來越高。全球氣候變暖主要是由石油化石燃料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所致,氣候變暖已被國際社會公認為威脅人類生存安全的最重大的環境問題。目前,大氣層溫氣層的存量相當于430ppm二氧化碳,其濃度已經使全球氣溫變暖0.5℃,且由于氣候系統的慣性,氣溫還繼續上升,隨著時間的推移,氣溫不斷上升的幾率至少是50%,氣候不斷的上升對人類的危害將不亞于兩次世界大戰及經濟危機所帶來的影響。
為了遏制全球氣候變暖,聯合國以及國際組織和世界各政府展開了積極的努力。從簽訂的一系列協約書,到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的召開等,都是國際社會所作出的標志性的努力。在這些背景下,以減少碳排放為核心的低碳經濟應運而生。
中國始終把可持續發展戰略作為基本國策,轉變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努力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社會全面進步、資源永續利用、環境不斷改善和生態良性循環的協調統一。我國還逐步加強要求,努力做好降低二氧化碳的工作,并要求降低能耗。
二、問題分析
(一)問題的重要性分析
江蘇作為中國一大省市,為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展開了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和能耗的工作,由于江蘇省煤炭資源相對匱乏,而煤炭的消費量又逐年增長。本文通過實證分析在碳排放約束下煤炭的消費量,對“十二五”期間及未來十年江蘇省主要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等)消費的結構進行預測和優化,本著節能和環保的原則,提出二氧化碳排放的約束條件,為謀求戰略性資源的開發提供依據,從而保證全省經濟社會的綠色發展。
(二)問題的思路分析
本文采用多項式擬合的方法來預測未來10年江蘇省主要能源消費結構。首先,利用Matabla軟件中的多項擬合函數得出1985-2010年的能源,煤炭消費量,石油消費量,天然氣消費量的擬合曲線。根據所得的擬合曲線圖來推測未來10年的數值,計算出擬合度,并進行擬合度檢驗。再分別計算出煤炭消費量、石油消費量、天然氣消費量在能源總消費量中所占的比重,進而得出未來十年江蘇省主要能源的消費結構變化。
其次,對“十二五”期間及未來十年江蘇省主要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等)消費的結構,采用層次分析法來對其進行優化,并篩選出預測時間里最佳的能源消耗比例,從而得出最優結果。
三、實證分析
(一)模型的準備
通過分析數據的特征,決定采用多項式擬合的數學方法。擬合法是指已知某函數的若干離散函數值,通過調整該函數中的若干待定系數,使得該函數與已知點集的差別最小。
對于優化問題采用層次分析法來解決。層次分析法就是對一些較為復雜、較為模糊的問題作出決策的簡易方法,它特別適用于那些難于完全定量分析的問題。運用層次分析法建模,大體上可按下面四個步驟進行:(i)建立遞階層次結構模型;(ii)構造出各層次中的所有判斷矩陣;(iii)層次單排序及一致性檢驗;(iv)層次總排序及一致性檢驗。
(二)模型假設
(1)假設數據不存在明顯性的誤差;(2)假設一個度量表以根據此度量表建立模型;(3)假設影響江蘇省煤炭消費總量的五個指標是江蘇省GDP年增長率、空氣污染指數、人口增長率、城鎮化率、煤炭價格;(4)假設只考慮時間因素的影響,不考慮其它因素。
(三)符號說明
(四)模型的建立與求解
首先取{r1(x),…,rm+1(x)}={1,x,…,xm},之后用m次多項式擬合給定數據。利用Matlab中的函數a=polyfit(x0,y0,m):
(1)對1985-2010年的能源消費量進行擬合
通過Matablab軟件里的多項式擬合函數計算得到當為4次多項式時擬合度最好,所以得擬合曲線為最好,下圖為擬合曲線。
(2)對1985-2010的煤炭消費量進行擬合
通過Matablab軟件里的多項式擬合函數計算得當為5 次多項式擬合度最好,所得擬合曲線為:
F(x)=-0.03702×x5+369.6×x4-1.476x3+2.947x2-2.943×x+1.175
之后所得預測數據如下:
(3)對1985-2010的石油消費量進行擬合
通過Matablab軟件里的多項式擬合函數計算得當為 4次多項式擬合度最好,所得擬合曲線為:
F(x)=-0.03294×x4+263.4×x3-7.901×x2+1.053×x-5.264
之后所得預測數據如下:
(4)對1985-2010年的天然氣消費量進行擬合
通過Matablab軟件里的多項式擬合函數計算得當為5 次多項式擬合度最好,所得擬合曲線為:
圖四天然氣消費曲線
F(x)=-0.002557×x5+25.54×x4-1.02×x3+2.039×x2-2.037×x+8.138
之后得到預測數據如下:
[
然后對其進行擬合度的檢驗,用誤差的平方和來衡量。設實際數據值為Y,平均值為Y1,曲線擬合所得的理論值為Y2,則可得其誤差平方和為∑(Y-Y2)2,均方差為∑(Y-Y1)2。若誤差平方和與均方差的比值越小,則說明實際觀察值與估計值越接近,曲線擬合度就越好。定義相關指數R2,其計算公式為:
R2=1-∑(Y-Y2)2∑(Y-Y1)2
通過上式,求得煤炭消耗量的相關指數R2=0.9307,因為R2<1,說明擬合度較佳,誤差較小,能夠對其進行擬合預測。
通過圖一及所預測數據可以看出,江蘇省對煤炭消耗量的需求不斷增加,基數不斷增大,這與江蘇省的經濟發展迅速密不可分,但是從煤炭消耗量所占比例可以看出比例在逐年下降,煤炭使用效率在增大。同樣的求得石油消耗量的相關指數R2=0.985,說明擬合度較好,誤差較小,能夠對其進行擬合預測。
通過圖二及所預測數據可以看出,石油的消耗量與煤炭相似都逐年增加但所占總能源消耗比例在減小,與煤炭所不同的是石油的消耗量比煤炭有所增加,所占總能源的消耗比例下降的也比較小和緩慢。求得天然氣的相關指數R2=0.988,說明擬合度較好,誤差較小,能夠對其進行擬合預測。
通過圖三及所預測的數據可以看出,天然氣的消耗量在近幾年呈現出巨大的增長,所占比例也有大幅度的提升。說明江蘇省在經濟開發的同時對環境的保護有所重視,以及對新型環保能源的利用大大提高。從得出的數據中,可以計算出煤炭消費量,石油消費量,天然氣消費量歷年所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由此得出未來十年江蘇省主要能源消費的結構預測以及以往各年和未來十年各主要能源所占消費比例。
由表看出煤炭所占能源比重越來越少,石油也在逐年減少,天然氣所占比重基數相比其它兩項要小很多,但是所占能源比重越來越大。體現了江蘇省政府對環保的重視以及新能源的開發利用。考慮到節能目標和江蘇省經濟發展目標,需對未來十年的能源消費結構進行優化,得出最節能和經濟發展最好的能源消費的結構。
采用層次分析法以節能與濟發展為目標層,煤炭消費量,石油消費量和天然氣消費量為準則層,以預測的未來10年的數據為措施層。然后總體考察十年里各消費結構的優劣。
(i)建立如圖所示的層次結構圖:
(ii)構造出各層次中的所有判斷矩陣
根據條件構造判斷矩陣A-B1,A-B2,A-B3
A-B1=
1131517
311315|
53113
7531
A-B2=1131517
311317
53113
9731
A-B3=1537
151133
13315
1713151
(iii)層次單排序及一致性檢驗
然后進行層次單排序與一致性檢驗,將判斷矩陣的每一列元素作歸一化處理,其一般項為:
bij=bij∑n1
bij(i,j=1,2,3,…,n)
將每一列經歸一化處理后的判斷矩陣按行相加為wi=∑njbij(i=1,2,…,n),對向量w=(w1,w2,…,wn)t,進行歸一化處理,得到:
wti=wi∑niwj(1,2,…,n)
計算出判斷矩陣最大特征根:λmax=∑n1(BW′)inW′t
經過計算,λmax=3.0384,CI=0.019,CR=0.033<0.1,滿足一致性檢驗。
對于矩陣C1-p:經過計算,λmax=4.117,CI=0.039,CR=0.043<0.1,滿足一致性檢驗。
對于矩陣C2-p:經過計算,λmax=4.087,C.I.=0.029,C.R.=0.032<0.1,滿足一致性檢驗。
對于矩陣C3-p:經過計算,λmax=4.117,CI=0.039,CR=0.043<0.1,滿足一致性檢驗。
(iv)層次總排序及一致性檢驗 然后再對目標作層次的總排序,其排序結果如下表所示:
由權重的大小進而確定出未來幾年里消費結構優良的年份依次為:2014>2017>2016。 從預測數據來看,江蘇省對煤炭的需求不斷增加,但煤炭消耗量所占比例逐年下降,煤炭使用效率增大;石油的消耗量與煤炭相似都呈逐年增加但所占總能源消耗比例在減小,與煤炭所不同的是石油的消耗量比煤炭有所增加,所占總能源的消耗比例下降的也比較小和緩慢;天然氣的消耗量在近幾年增長較大,所占比例也大幅度提升。
四、結論
在約束碳排放的條件下,江蘇省可以通過增加石油、天然氣的消費量來降低煤炭的消耗。江蘇省可采取以下措施來實現減排目標:首先,積極開發清潔資源,加快優化產業結構,鼓勵企業自主創新,引進新能源,提高新能源的使用比例;其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節約資源,改變原有的粗放型的發展模式,大力發展可循環經濟,走集約式發展道路;最后,制定相應的消費政策,控制煤炭的消費總量,鼓勵企業居民使用石油、天然氣等新能源。
參考文獻:
[1]彭本紅,孫紹榮,吳曉偉.面向知識創新的科研成果評價研究[J].軟科學,2004,(04):33-37.
[2]王繼光,基于MATLAB的曲線擬合,2006.
[3]王曉莉,葉良均,徐飛,姚政權.SCI作為科研成果評價標準的局限性研究[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1,(11):41-47.
[4]吳文鋒,周梅華,劉滿芝.江蘇省煤炭消費現狀及“十二五”需求組合預測[J].中國煤炭,2012(06).
關鍵詞 全球氣候變化;博弈論:技術轉移
中圖分類號 X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2-2104(2009)03-0008-04
近幾十年來,全球氣溫持續上升,氣候變化問題愈受關注。盡管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帶來的影響還有大量的科學技術問題需要進一步開展研究,對各種適應氣候變化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需要進行研究和驗證,但是人類需要開始共同努力以減緩氣候變化趨勢。全世界包括中國在內的眾多國家簽署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對溫室氣體減排規定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通過發達國家轉移低碳環境友好技術(Low-carbon Environmentally-sound Technology,EST)給發展中國家,可以促進后者提高能源效率、減少化石能源使用,可以延緩全球變暖趨勢。EST是有利于減少碳的排放,能減緩或消除全球氣候變化影響的技術。EST具有局部實施而全球受益性,即在全球任何一個國家實施該技術,全球各國均可享受到該技術所產生的環境效益。EST國際轉移成為人類社會關注的重要內容。《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中將促進EST國際轉移作為重要的內容,“巴厘島路線圖”中也明確了“發達國家將以優惠的非商業性的條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所需的先進技術”的基本原則。但是由于氣候變化本身的不確定性和眾多國家對EST特性的不了解等原因,目前該類技術國際轉移仍處于困境中。本文將對此類技術轉移嘗試建立起博弈模型,分析重要影響因素并探討相關促進政策。
1 博弈模型的建立
傳統的新古典經濟學以價格制度為主要研究對象,滿足兩個基本假設:①市場參與者的數量足夠多,從而市場是完全競爭的;②參與人之間不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EST技術轉移行為不滿足上述兩個假設:①主要參與人數量非常有限,市場競爭不完全;②基于轉移客體(技術)的特殊性,信息不對稱。因而,對于EST轉移過程中的理性有限參與人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的經濟問題的研究,博弈論成為了最佳方法之一。
1.1建立完整概念模型
定義如下EST國際轉移主要參與人:①技術受讓國、轉讓國分別定義為該國所有個人、法人、合法組織的集合,具體包括政府、企業和所有公民;②政府定義為所有公民選舉出來的國家政權機構,負責制訂政策、管理國家;③公民定義為所有生活在該國的人民的集合;④企業定義為直接轉讓或者受讓技術的組織。根據各參與方關系建立完整概念模型如圖1。
1.2建立完整博弈模型
基于技術轉移雙方均為自由決策,沒有聯盟的特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而轉移EST的博弈為非合作博弈。
博弈模型中假定條件如下:①所有參與人都是理性人,以實現自身收益的最大化為目標;②同一國的公民與政府之間、企業與政府之間存在互相博弈;③技術轉讓國和技術受讓國就是否支持技術轉移進行直接博弈;④技術轉讓企業和技術受讓企業之間就技術轉移(轉讓和受讓)進行直接博弈;⑤企業決策過程中不受公民的直接影響,但政府基于公民對其政策支持率大小的考慮,會接受公民訴求的影響,并將采取措施對企業間的技術轉移進行支持或者不支持,滿足公民的需求。
政府在國際技術轉移過程中采取的行動主要是針對企業行為制訂政策,其態度為{支持,不支持}中的一種;公民針對政府對企業的態度作出回應,為{擁護,不聞不問,反對中的一種;企業采取的行動為{轉移,不轉移}中的一種。因此代表各自國家的政府進行宏觀博弈,轉讓雙方企業進行微觀博弈,均為完全信息靜態博弈,見圖2。
1.3國家之間宏觀博弈分析
宏觀博弈即政府間進行的完全信息靜態博弈。參與方就是轉讓雙方政府,分別采取支持或者不支持技術轉移的行動。轉讓國政府的支付函數為獲得公民支持率和管制費用。受讓國政府的支付函數為獲得宏觀經濟收益和公民支持率,并付出補貼費用。
博弈戰略式分析如表1所示。
從表1可以分析出:①不管受讓國政府是否支持技術轉移,轉讓國政府都會支持技術轉移:因為在受讓國支持的情況下,轉讓國如果支持,將獲得高公民支持率和管制費用,收益大于不支持轉移情況下僅獲得的低公民支持率;在受讓國不支持的情況下,轉讓國如果支持,將獲得高公民支持率,收益大于其不支持情況下僅獲得的低公民支持率;②因為轉讓國政府總會采取支持態度,那EST轉移是否成功開展,僅僅取決于受讓國政府是否支持。后者若支持,將獲得高公民支持率和宏觀收益,但是得付出補貼費用;后者若不支持,將僅僅獲得低公民支持率;③因此,博弈均衡將可能在(支持,支持)和(支持,不支持)中產生,具體是哪個結果,取決于受讓國政府的收益1(=高公民支持率+宏觀收益-補貼費用)和收益2(=低公民支持率)之間的比較。
作為技術受讓方的發展中國家中,如公民的環保意識相對低一些,當政府采取一項支持EST引進的政策,帶來的公民支持率升高幅度不大,但政策實施過程中政府需要付出的補貼費用較多的時候,如果技術引進帶來的宏觀收益也不足以抵消補貼費用,政府將寧愿不出臺支持政策,結果形成了技術轉讓方政府支持轉讓、受讓方政府實際上不支持引進而技術轉移最終不發生的局面。目前,在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能源高效利用技術轉移方面就出現這樣的局面:發達國家支持本國企業轉移該類技術到發展中國家,但是后者卻沒有很大興趣引進。
但是如果出現如下情形,將可以出現(支持,支持)的結果,并最終促成環境友好技術的轉移:①技術引進國的公民環保意識水平進一步提高,引進國政府在出臺支持環境友好技術轉移政策時能獲得較高的公民支持率;②被轉移的技術本身具有很高的適用性和擴散性,技術被引進后,經過引進方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能帶來較大的技術擴散成果和宏觀經濟收益;③在支持本國企業引進技術轉移的過程中,受讓國政府提供的補貼資金大幅度增加。
1.4企業之間微觀博弈分析
微觀博弈即企業間進行的完全信息靜態博弈。參與方是雙方企業,分別采取轉移或者不轉移技術的行動。參
與方的支付函數是在技術轉移項目中獲得微觀經濟收益,其博弈戰略式分析如表2所示,其中轉讓國企業用i表示,受讓國企業用j表示。
從表2可以分析出,只有在uj>=0且ui>:0的情況下,才出現(轉讓,引進)的均衡結果;其余情況下,出現(不轉讓,不引進)的結果。一般情況下,ui和uj有如下表達:
ui(P)=P-(ci+ci)-S(ri)?s'-ti-Gi(1)
uj(P)=B(rj)-(cj+cj)-P-tj+Dj(2)
其中,c為交易價格,ci為轉讓方在雙方確定轉移后的轉讓成本,ci為轉讓方在雙方確定轉移前的轉讓成本,s(ri)?s'為技術轉讓而減少的出口銷售額s(ri)與銷售利潤率s'的乘積,ti為轉讓方在轉移過程中繳納的稅收,Gi為轉讓方在轉移過程中繳納的管制費用;B(rj)為受讓方獲得的增量收益,cj為受讓方在雙方確定轉移后的受讓成本,cj為受讓方在雙方確定轉移前的受讓成本,乃為受讓方在轉移過程中繳納的稅收,Dj為受讓方在轉移過程中獲得的補貼資助。
因此,對于某個擬定交易價格P,只有ui(P)≥0且uj,(P)≥0,才會出現納什均衡結果(轉移,引進)。
2 重要影響因素分析
從上述博弈分析可以看出,影響企業間EST國際轉移的主要因素為企業、國家和國際社會三個層面:①企業層面的項目投資回報率等;②國家層面的國家稅收、管制費用、補貼資金水平等;③國際社會層面的環境項目補貼水平等。另外,公民環保意識水平通過干預國家政策成為了重要間接影響因素。
結合博弈模型的均衡結果狀態和社會實際情況,對上述因素變動影響技術轉移均衡狀態的情形進行分析:
(1)隨著時間延續,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全球氣候變暖”意識都將增強,各國公民對減緩氣候變化政策的支持率將增大,發達國家政府對技術輸出的管制費用將減少,發展中國家政府對技術引進的補貼資金將增加,同時隨著技術進步,技術轉移的成本降低,技術交易量會增大。通過促進技術轉移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效果將增強。
(2)發達國家作為技術轉讓方,對本國企業輸出技術減少稅收、取消管制費用,能大大促進企業降低轉讓報價,提高交易成功、轉讓順利的機會。
(3)發展中國家作為技術受讓方,對本國企業引進技術進行項目貼息、專項補貼等財政支持,或者減少稅收,也有利于企業提高技術引進報價,提高實現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并產業化的機會。
(4)發展中國家對技術引進企業提供的補貼資金能促進交易成功的機會,但補貼比例較小時,效果不明顯,如果集中力量支持重點項目或者重點企業,效果將更顯著。
(5)國際社會的支持資金,對促進技術轉移能起到很大作用;但是,支持發展中國家引進技術的效果要強于支持發達國家轉讓技術。
(6)企業作為利益實體,進行涉及EST技術相關項目投資決策時,考慮到公眾“全球氣候變暖”環境意識水平將對其未來環境友好產品的市場容量、銷售價格甚至獲得利潤的影響,可適度調低預期此類項目的投資回報率要求。
(7)公眾對“全球氣候變暖”的認知和認同程度,影響著政府相關政策制定出臺,如公眾認同程度高,將大力支持有利于技術轉移政策,而反對不利政策。
(8)由國際社會提供,或者由發展中國家自籌資金,加強氣候變化相關教育培訓、媒體宣傳,能有效提高公眾的“全球氣候變暖”的認知和認同程度。
3 結論及政策建議
通過將博弈論方法應用到低碳環境友好技術轉移研究中,成功建立起雙層、非合作完全信息靜態博弈模型,進行了國家間宏觀博弈和企業間微觀博弈分析。研究表明,企業層面的項目投資回報率要求,國家層面的稅收水平、項目管制或補貼資金水平,以及國際社會層面的氣候變化應對項目支持資金水平是主要直接影響因素;雙方的公民環保意識水平通過干預國家相關政策制定與實施而成為重要間接影響因素。
關鍵詞 氣候變化;煙葉生產;影響;河南平頂山
中圖分類號 S162.5+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11-0237-01
煙葉在生長過程中常受氣候的影響,溫度和降水量的變化直接影響煙葉質量和產量[1-3]。一旦因溫度和降水量的變化而出現洪澇、大風、冰雹、病蟲害等災害,就會給煙葉產區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4-6]。
1 平頂山地區氣候特點
平頂山地區的熱量資源比較豐富,其無霜期一般為217 d左右,其活動積溫相對穩定,通過10 ℃活動積溫一般為5 210~5 550 ℃。3月7日氣溫穩定通過5 ℃,3月31日氣溫穩定通過10 ℃。其6—8月的平均氣溫在24 ℃以上,直至10月下旬氣溫會降至18 ℃以下。由于平頂山地區西部屬于伊洛平原氣候帶,東南部為南陽盆地,其東西溫差相差1~2 ℃,再加上6月10日之前,氣候變化異常且不穩、溫度復雜多變,使得該地區常會出現熱風、冰雹等天氣。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平頂山市一些地區氣溫已經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尤其冬秋季節,這對煙葉生產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平頂山市年降水量一般為630~997 mm,雨季一般集中在4月下旬至5月下旬,這段時間的降水量遠大于6月中旬。而對于平頂山市附近的郟縣、寶豐縣西部常會受干旱的影響,而將雨期推遲15 d左右;而魯山東部、葉縣等南陽市平地地區,常會受盆地的影響,其降水量相對較大,且雨季到來也相對較早。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平頂山市附近的地區其降水量也呈現不均勻現象,北部逐漸減少,而南部盆地地區卻逐漸增多,春、秋季降雨量逐漸減少,而冬、夏兩季增多,同時暴雨時間也呈上升趨勢,干旱和洪澇災害時有發生。
2 氣候變化對平頂山地區煙葉的影響
2.1 旱澇災害
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的變暖,平頂山地區春、冬、夏季常出現干旱,而夏季則多暴雨,各地洪澇災害呈上升趨勢。20世紀,其出現干旱次數就有16次之多,而暴雨次數為38次。期間的局部災害對平頂山地區煙葉的影響最大,特別是夏季暴雨引發的洪澇災害,使煙葉遭到了嚴重破壞。而寶豐、魯山等地春夏連旱,土壤土墑嚴重甚至是部分煙葉卷曲,同時旱情嚴重也給煙苗轉移帶來了一定困難,在政府的調節和群眾的積極抗旱移栽的情況下,使災情有所好轉。
2.2 極端天氣
近年來,平頂山地區大風和冰雹等極端天氣呈下降趨勢,然而其仍然是當地比較重要的自然災害,畢竟其是局域性的且其危害性也較大。相關統計表明20世紀80—90年代平頂山地區大風冰雹次數是比較多的,而20世紀初至今,大風冰雹次數每年只有幾次。雖為幾次,但是有冰雹就會有大風強對流天氣,一旦超過7級大風就會造成煙苗出現倒伏現象,以致于影響煙葉的產量和質量。郟縣城關鎮在20世紀初出現的大風天氣,致使大量煙苗煙畦塑料棚被損,給當地造成嚴重的損失。郟縣、寶豐縣等地遭受的冰雹并伴有雷雨大風等強對流天氣,郟縣 受災較為嚴重,農作物受災面積達到66.67 hm2,其經濟損失達100萬元以上。
2.3 病蟲災害
平頂山地區自20世紀90年代起冬季溫度就呈上升趨勢,而降水呈下降趨勢,這就在一定程度上為病蟲存活提供了有利條件。春季是病蟲產卵的季節,因冬季氣溫較高,春季天氣回暖早,溫度上升快,就會加快病蟲的繁殖速度,如果溫度和濕度均適宜,病蟲害就會迅速蔓延。相關部門統計表明,受全球變暖的影響,近些年來,煙葉病蟲害呈上升趨勢。而對煙葉來說,葉才是其收獲的部位,一旦發生病蟲害并蔓延,就會對煙草的生長和發育產生一定影響,對煙葉的產量質量及效益也會有一定影響。如果個別年份病蟲災害過重,就會致使煙葉大幅度減產或絕收。相關數據表明,2005年秋季和2006年冬季氣溫比同年偏高,在暖冬的影響下,病蟲凍死率下降,越冬數量增加,再加上暖春為病蟲提供了存活條件,其繁殖率較高,對煙葉的破壞性也比較大。此外,煙青蟲病、赤星病、黑脛病、角斑病等不同程度發生,導致2007年部分煙田出現了絕產現象。
3 結語
煙草作為一種農業經濟作物,其主要以收取葉片來獲得收入。煙草在生長過程中,對氣溫和降水的要求比較高,只有在氣溫和降水適宜的情況下,煙草才能正常生長、成熟,產量才會提高,品質才會更加優良。因此,分析氣候變化,掌握其規律,可以為平頂山地區煙葉生產提供保障。
4 參考文獻
[1] 蘇新宏.技術創新與煙葉可持續發展[J].中國農學通報,2008,24(5):519-522.
[2] 王振海,許廣愷.平頂山煙區自然條件與煙葉栽培技術淺析[C]//河南省煙草學會.河南省煙草學會2005年學術交流年會論文集.鄭州:河南省科學技術協會,2006.
[3] 郭三黨,蔡憲杰,蘇新宏,等.影響煙葉生產可持續發展的ISM分析[J].河南科學,2010,28(4):475-480.
[4] 王懷珠,李洪勛,胡玉錄.貴州興義煙區氣候資源分析及應用措施[J].河南農業科學,2010(3):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