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3 07:37:4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哲學人生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高職高等數學;人文素質;蘊涵
數學是一切科學和技術的基礎,其工具屬性尤其突出,反映在高職高等數學教學中,形成了普遍認同的服務專業學習、解決實際問題的實用主義觀點。但是,數學作為自然科學之基,絕不僅僅是解決問題的工具,其中蘊含著博大的科學精神、哲學思想、情感意志、美的追求等人文要素。數學兼具科學與文化的雙重性決定了高職高等數學教學應兼具實踐能力培養和人文素質提升的雙重功能。
1 高職高等數學蘊涵的主要人文要素
1.1 科學精神
高等數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石,其中蘊涵著嚴謹理性、求實求真、創新超越的科學精神,散布在命題、定理、公式、實踐催生理論創新、理論助推實踐探索的角角落落。譬如,高等數學發展過程中古今中外一代又一代的數學家們立足實踐,站在其所處的時代前沿,汲取前人研究成果,不斷推進高等數學理論和實踐創新,彰顯出創新超越的科學精神。
1.2 哲學思想
高等數學中蘊涵豐富的哲學思想。譬如,牛頓-萊布尼茲公式將不定積分與定積分兩個看似毫無關聯的數學問題緊密聯系在一起,反映出哲學中普遍聯系的觀點和對立統一規律。
1.3 情感意志
高等數學發展,歷經人類前赴后繼的艱辛探索,其中富含數學家的情感意志等人文要素。譬如,數學和物理學家歐拉,歐拉終其一生對數學的無限熱愛和執著追求。歐拉計算彗星軌道積勞成疾,導致28歲右眼失明,但這沒有阻擋他對數學的探索之路,依然一路前行,60歲時右眼失明,歐拉靠心算的驚人毅力繼續研究工作。在最后17年人生歷程中,寫下400多篇論文和多部專著,成就了人生輝煌,譜寫了科學傳奇。
1.4 美學元素
高等數學不僅是高度抽象、邏輯嚴密的科學,也是富含美的要素、值得欣賞并能促進審美能力提升的科學。譬如,數學的簡潔美,充分體現在符號表述方面。數學的對稱美,古希臘人認為,立體幾何圖形球形最美,平面幾何圖形圓形最美,源于球形和圓形的對稱性。此外,還有數學的奇異美、數學的方法美等數學美元素,不勝枚舉。高等數學中蘊含的這些美學元素,是培養學生美學修養的優質要素。
2 高職高等數學教學中融入人文素質教育的主要方法
2.1 文化索引式教學
文化索引式教學,就是將高等數學中蘊涵的科學精神、情感意志滲透到數學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培養學生嚴謹理性、求真求實、堅忍不拔、創新超越等人文素質的教學方法。首先,介紹該章節的數學史和數學文化背景,使學生立足數學發展的歷史長河的岸邊,總覽章節知識形成過程、體系概貌,激發對理論知識的濃厚期待和艱苦探究的勇氣。命題導入環節,先導入實例,通過研討問題產生的背景與解決方法,啟發學生發散思維,求實求真,把握時機引導學生抽象總結數學概念、定義,領悟數學的嚴謹性。定理引入與證明環節,可以先期導入歷史上數學家發現探索定理的過程,引導學生沿著數學家的足跡,合情推理,歸納演繹'最終還原為邏輯推理,使學生一路走來與數學家心靈直通,充分體驗發現發明的成就感,不斷養成主動創新、立志超越的科學精神和意志品格。問題切入與求解環節,可以適當配置數學發展史上的個別名題,引導學生運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進一步體驗數學家求實求真的苦樂歷程。課堂總結環節,可以立足數學理論和實踐與人文素質教育相溶的主旨背景,啟迪學生深化理解與領悟,實現數學理論知識鞏固、實踐能力提高和人文素質提升三重目標。
2.2 哲學感悟式教學
哲學感悟式教學,就是發掘高等數學中蘊涵的哲學思想,融入數學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哲學意識、辯證思維等人文素質的教學方法。高等數學教學過程中,要通過定義、定理的發現過程呈現哲學思想,同時充分利用辯證思維方法、對立統一規律、普遍聯系觀點,啟發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促使學生在不斷形成的頓悟中,掌握數學思想與數學方法的本質,潛移默化中提升哲學人文素質,通過循環往復、螺旋上升,實現數學學習能力和哲學人文素質的雙提升。
綜上所述,高等數學中蘊涵的主要人文要素,融入鮮活人文素質教育內容的先進教學方法,逐步拓展高職高等數學的文化育人功能,有效促進高職高等數學教學質量和人文素質教育質量雙提升。
參考文獻
在外間的甜酸苦辣讓人生更加洗練,也讓我更清晰地明了自己的方向,博士尚未畢業前,面對海外高校、機構及外企的高薪職位,我最終選擇了上海理工大學光電信息與計算機工程學院的教研工作。我想這是比任何口號都更有力、更有效的“知恩反哺”。感謝自費生獎學金的激勵,我將在這片熟悉的土地上繼續耕耘,在研究領域再接再厲。——戴博
戴博,2011年“國家優秀自費留學生獎學金”獲得者。1986年出生,2009年于香港城市大學獲電子及通訊工程學榮譽學士學位(甲等),2013年于英國赫瑞瓦特大學獲光子及量子學哲學博士學位。2011年獲日本情報通訊研究機構實習研究獎學金,在此機構擔當實習研究員1年多。研究方向包括光通信、全光信號處理及光學成像。讀博期間,在IEEE/OSA學術雜志及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28篇。
對我來說,能夠獲得自費生獎學金意義深遠。首先,這是祖國對我科研成果的肯定,是一份特別的榮譽。其次,也鼓勵我再接再厲,在科研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作為一個城市規劃與設計的研究者,一直都希望能夠把自己在西方所學到的規劃理念和研究成果應用到祖國的城鎮建設中去,為祖國的城鎮化作出貢獻。——林艷柳
林艷柳,2012年“國家優秀自費留學生獎學金”獲得者。1980年出生,2004年獲華南理工大學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學士學位,2005年獲比利時魯汶大學人居專業碩士學位,2011年獲荷蘭埃因霍芬理工大學城市規劃與設計方向博士學位。2012年9月于荷蘭烏得勒支大學城市規劃系進行博士后研究和教學。博士期間,在Urban Studies、Habitat International等知名學術期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多次參加該領域國際會議和競賽,是多種刊物和會議的委員會委員及審稿人。
萬里求學路,十載礪劍心。能獲此殊榮,我非常感動。這不僅僅是一份獎勵,而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對知識的尊重,對知識分子的厚愛。衷心感謝祖國的養育、導師的培養,以及親友們無私的扶持。我一定會再接再厲、激流勇進,以期將來能為祖國的發展與進步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黃斌
黃斌,2012年“國家優秀自費留學生獎學金”獲得者。1984年出生,2006年、2008年分獲中南大學工學學士、碩士學位,同年獲澳大利亞政府全額獎學金資助赴南澳大利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研究領域為機械工程及特種機器人技術。目前已在國內外學術期刊18篇,國際學術會議論文2篇,獲各級獎勵和資助35項。
很榮幸能獲得自費生獎學金,非常感謝祖國對海外學子的深切關懷。這個榮譽是對我這幾年努力的肯定,也給予了我更大的動力來繼續尋找人生奮斗的意義。期望我能為祖國未來的建設發展作出貢獻。——王頂
王頂,2012年“國家優秀自費留學生獎學金”獲得者。1983年出生,2009年獲圣彼得堡國立大學碩士學位,現就讀于圣彼得堡國立建筑工程大學。博士期間,以獨立作者身份發表6篇文章,其中3篇發表在俄羅斯最高學位評審委員會指定的學術期刊中。參加了領域內各種學術研討會,其中3次國際會議的會議論文被收錄并出版。
論文關鍵詞:文學批評;文學人類學;原型批評;原始主義批評
站在人類本位的立場上對文學現象作跨文化的探究.稱之為文學人類學批評。作為一種新的文學批評方法,文學人類學批評是著眼于探索人類的共同文化精神的文學批評方法的統稱。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神話原型批評和原始主義批評
一、神話原型批評
原型批評是20世紀五六t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批評流派。其產生和發展曾受益于三個不同的學科,即以弗雷澤為代表的文化人類學、以榮格為代表的分析心理學和以卡西爾為代表的象征哲學。
在早期人類學家中,對20世紀的文學和文學批評影響最大的莫過于英國的弗雷澤。弗雷澤在其巨著《金枝》中確立了交感巫術原理.并運用于原始人類文化現象的研究。他認為,古代神話和祭祀儀式與舂夏秋冬四季的循環變化有關原始人類見植物的春華秋實、冬枯夏榮,聯想到人與萬物的生死繁衍,便創造出每年死一次然后再復活的神。關于神祗死亡而復活的神話儀式,實際上就是對自然節律和萬物更替的模仿。
《金枝》在某種程度上成了現代派文學的奠基作和里程碑。榮格的分析心理學將原型的批評引入到微觀的人類集體無意識中去洞悉人類不易覺察的潛意識,突出人類集體潛意識在時間上的連續性。榮格認為,原型深深地隱匿于集體無意識之中,個體對它一無所知,也無從知曉,它只有在向外界投射的過程中.通過種種象征主要以隱喻方式來顯現自身.如神化、童話、夢、幻想等。榮格把集體無意識的原型看作“無數同種類型的經驗在心理上殘存下來的積淀物”,所以.一旦見到藝術作品中的原型,我們的心靈就會突然感到一種奇妙的解脫,心曠神怡,好像被一種壓倒一切的力量所懾服。榮格把“原型”與“原始意象”和表示人類遠古經驗類型復現的“心理殘跡”聯系在一起,把它看作是人類集體無意識的遺傳和繼承。因此.有的批評家把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稱為“原型心理學”。
卡西爾在20世紀20年代完成的巨著《象征形式哲學》是一部非常獨特的著作。他的一句名言是“人是象征動物”。換言之,人類精神文化的所有具體形式如語言、神話、宗教、藝術、科學、歷史、哲學等,無一不是象征活動所創造的產品。出于這樣一種宏觀的觀照,他從認識論的角度研究神話,認為神話既不是虛構的神話.也不是任意的幻想,而是人類在達到理論思維之前的認識世界、解釋世界的普遍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有自身的特點和規律.給原始人類帶來一種神話的世界觀。
方克強認為《西游記》也許是一部最適合于運用原型批評方法探討的我國古典名著,因為它是一部神話小說,一部將歷史故事和傳說神話化的幻想性作品。原型作為文學中可交際的單位,它可以是意象象征、主題和人物,也可以是情節結構模式。在《西游記》中,曾反復出現過一些基本的原型情節模式,如輪回轉世、因果報應和人物變形(孫悟空七十二變,豬八戒三十六變)等等,是因為它們與遺存于人類心靈中的原始靈魂不死觀念,神性崇拜信仰與神秘互滲意識相聯系,還因為它們在文學實踐中已相當程度上被模式化了。借此.可以整合文學史上大量作品中重復出現的這些模式的變革形態。
取經故事的情節模式源于遠古的成年禮儀式。通過各種嚴格考驗儀式,參加者經歷一次象征性的死亡和再生,暗示他們童稚期無知和無宗教觀時期的終結以及第二次生命意義即成人資格的獲得。
取經故事和遠古的成年禮儀式作為一種連續性的意識形態存在著相似點。成年禮儀式主持者是老人,《西游記》中取經的暗中操作者是如來,他們的目的都是為了考驗人的毅力和讓人懂得服從。成年禮儀式參加者是已進入成年年齡而心理上仍是不成熟的兒童,而唐僧師徒則都犯過兒童性錯誤,顯示了心智上的不成熟。要成年必須經過種種儀式性的嚴酷考驗,要取經則有八十一難九九之數.意味著過程的嚴酷性。要成禮考驗讓人體驗到死亡,卻不會真正致死,而取經過程中到危難之際也由神佛出面幫助。前者具有由人生的兒童階段而至成年階段的象征性質,后者體現了從心理不成熟到成熟的再生意味。因此,取經情節與成人禮儀式都貫通著兒童一考驗一成年這一基本的原型結構。
《西游記》借唐僧師徒取經的故事說明了一種原型模式:取經前唐僧師徒都犯了某種與孩童的未成年特點相關的錯誤,由于不合成人社會的法則而受罰:取經之后,經過八十一難的考驗。證明了他們心理上的成熟和對佛法的認同,于是被接納進入佛社會(成人社會)。
從創世神話的普遍蘊含來看。神是創造主,但他只創造美好、善良的事物;死亡、疾病、罪惡等是人類墮落的結果或是對人祖原罪的正義懲罰。神話原型批評是原始主義批評之外的文學人類學批評的主導力量。神話原型批評也有它本身的局限,如跨文化研究的不徹底性,過于重視共性而輕視個性,強調連續性.疏忽階段性,注重文化的心理的價值標準,而缺乏審美的價值標準。
二、原始主義批評
原始主義是文學人類學批評的一個范疇.也是指一種創作態度或傾向。這里的“原始”并非實指人類遠古蠻荒的史前期,而是泛指相對于現代文明而言的比較原始的生存狀態和文化形態.是以現實為參照對歷史或未來的一種情感態度和價值判斷態度。從“現文”這個點出發,詠贊原始本真生存形態,指斥現代文明弊端的創作或批評,即形成一種原始主義傾向。原始主義的內涵是多方面的,包括剛性原始主義、柔性原始主義、質樸性原始主義等。
統觀沈從文的創作,我們發現沈從文的情感傾向:鄙視嘲諷都市文明人病態人生,禮贊遠離現代文明的古樸村鎮村民原始的道德風尚。這種質樸性原始主義情結凝聚在他的《邊城》中。邊城是一座美麗的小城,依山傍水自然形成,青山碧水白塔相映成趣,人是這幅秀美山水圖中的動景,秀美山水成為生活其中的人的背景,青山碧水之外還有春天的桃杏花、近水的人家和草長蟲嗚鳥叫。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如同流淌的溪水一樣安祥、清澈,他們與大自然和諧共處。在人與大自然的關系上,可以明顯體現出剛性原始主義和質樸性原始主義取向的差異。邊地小城有著和諧樸厚的原始風俗,帶有原始民族隨身帶刀質樸剽勇的氣質與風習。這里還有盛酒的大甕,釅冽的燒酒,大個的土碗,器皿是土制粗糙的,人心人情是單純古樸的,充滿了友善質樸的原始遺風。純樸的地方風俗熏陶著地方村民山民,村民山民秉地方風情養成了古道熱腸的性格.二者互為表里,互為影響,成就了這一方水土特有的風俗風情。
《邊城》中的男女情感真摯自然。在翠翠、天保、儺送之間發生的那個凄婉的愛情故事更多了一份執著和自然質樸的神韻。首先,兩兄弟出身富有而不驕橫跋扈,真心實意愛上了渡船夫的孫女,體現出人性自然的愛情觀.他們喜歡翠翠的聰慧、質樸、善良,不在乎她有沒有身分和陪嫁。其次.他們追求翠翠的方式“馬路”、“車路”都符合邊地古老的習俗,以情歌贏得姑娘的芳心,更帶有邊地民族浪漫而自然的原始風俗。
三、文學人類學研究的方法
論文摘要:中醫藥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有許多優秀的東西值得我們去繼承去發展,文章從中醫藥教育的美學觀念出發,探討了如何繼承和發展中醫藥。
中醫藥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和造就一批以維護和發揚傳統文化、同時以維護人體健康為己任的中醫藥研究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所謂中醫藥教育中的美學觀念就是為了使學生能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培養他們正確健康的審美觀及審美情趣,使他們能真正地認識美、懂得美、感受美、塑造美和創造美ID,特別是讓他們懂得中醫藥唯美的觀念,這在當前不斷有人叫囂取消中醫藥的形勢下尤為重要。一方面它可消除中醫藥專業學生目前的一些迷茫;更重要的是通過中醫藥唯美的教育,可以使學生成為中醫藥文化的忠實維護者和傳播者。因此中醫藥美學教育的關鍵是在中醫藥教學中讓學生認識并領會中醫藥的美,并在認識和領會中醫藥美學觀念的基礎上傳承中醫藥、發展中醫藥。
1中醫藥的美學觀
1.1中醫藥的美美在她的語言文字:很多人陶醉于唐詩宋詞,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感覺。中醫藥語言語句雖沒有唐詩宋詞那末富有韻味,但她的哲理是唐詩宋詞所無法比擬的,讓我們細細品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一段文字:“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其實這種既有韻味又富有哲理的句子在中醫藥古籍當中比比皆是,只不過我們平時在教學時過分追求對字詞的理解,而忽視她的美感和她的哲理,這似乎在傳學生以學問以真理,但學生由于體會不到學習的美感,其結果可想而知。筆者曾聽過一場新東方英語講座,一位講師就“flood”一詞講授學習和記憶英語單詞的方法時,在舉例過程中那種對每個句子陶醉,深深感染了臺下的每一個人。
1.2中醫藥的美美在她的樸素:中醫藥是中國人民幾千年來和疾病作斗爭極為豐富的經念總結,是一門具有獨特理論體系并有豐富的養生和診療手段的傳統醫學,是中國優秀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這里所說樸素是指中醫藥樸素的哲學觀念和樸素的思維方式,如她的整體觀念、精氣學說、陰陽學說、五行學說,這些觀念無不貼近和扎根于人民群眾,并被廣大人民群眾認可,人民的、大眾的都是美的。
1.3中醫藥的美美在于她自始至終的以醫學人文精神
1.3.1醫學人文精神內涵m:人文精神包括對人的價值、尊嚴、權力的肯定;對人的地位、存在狀態、處境與幸福地關懷;對人類前途命運地關注以及對人類美好理想地追求等,體現為一種人為關懷和終極關懷地精神。醫學人文精神體現在對人的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最高境界是求真、臻美、博愛、至圣。
1.3.2中醫藥的人文精神:總的來說中醫藥是一種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因此中醫藥從理論講難以擺脫籠統性和模糊性,對大多數疾病而言,她的療效可能比不上現代醫學,但她的唯物主義哲學觀念中自始至終醫學人文精神卻是近代醫學和現代醫學所無法比擬的。古人“醫乃仁術”、“醫亦人學”,就是對“人性醫學”內涵真諦的概括。
中醫藥的基本特點是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如中醫整體觀念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體機構互相聯系、不可分割;人體的各種功能相互協調、彼此互用;疾患時,體內各部分相互影響。同時中醫認為人與環境、人與社會之間也相互影響,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強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相處,重視精神因素對疾病發生的影響。如《素問·疏五過論》說:“凡未診病者,必問嘗貴后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嘗富后貧,名曰失精,五氣留連,病有所并。”過程中無不體現醫學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
很多人可能有過在所謂現代醫院的徹心之痛,一個普通感冒開出幾百元甚至上千元的處方,普通的高血壓病非得給你開個心臟彩超,如果是頭痛先做個CT或核磁共振……。因此在中國現代醫學唯經濟價值論的今天,中醫藥可能是普通老百姓最好選擇。
2中醫藥教育美學觀念的教育方法
中醫藥院校有較雄厚的師資力量和較豐厚的文化底蘊,是培養合格中醫藥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場所,也是中醫藥美學觀念教育重要場所。美學觀念教育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理論學習重點解決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問題,內容包括美學基本原理、中醫藥美學基本知識。其基本要求是在恢復和保持人的健康過程中,達到人的身心統一、平衡、和諧,處于一種美的狀態。在學好理論的同時,注意聯系實際,通過到醫院、藥房、中藥生產企業實習或見習,培養學生具有審美感受力、識別力及正確的鑒賞力;隨著中西文化的交融加快,現代醫學由于臨床療效相對的優勢,對中醫藥沖擊越來越明顯,不少的學生對傳統中醫藥失去信心,對自己所學專業日漸失去興趣,造成了混學分、混文憑的現象。鑒于此,中醫藥職業院校所有的教職員工應行動起來,積極參與中醫藥知識及中醫藥美學觀念的宣講,而不是把它當成是美學老師、專業老師、學校領導的事,要把傳承中醫藥文化作為自己畢生追求。宣講的方式可以多樣,從形式上來說主要包括課堂教學、課外宣傳和個別交流。
2.1課堂教學:課堂是傳授中醫藥知識及其美學觀念的主要陣地,對不同的課程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要有比較地選擇一些新的教學模式,以提高學生學習中醫藥專業知識的興趣,如是古典醫學名著如《內經》,筆者認為應主要采取傳統教學模式,要把它當成一首唐詩或一首宋詞來讀,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感受她的韻味、她的意境、她的哲理、她的美。同時也可以適當采用多媒體等其它教學手段來介紹文章的背景;如是專業各科教學,多媒體應是主要的教學手段,多媒體由于具有形、聲、動畫兼備的優點,在創設情境、營造氛圍方面比其他媒體來得更直接、更有效。
2.2課外宣傳:課外是宣傳中醫藥及其美學觀念大舞臺,手段和方法更是多種多樣,如我們可以通過板報、大眾媒體、網絡平臺或請名老中醫講座來宣傳和展示中醫藥,宜傳中醫藥在世界醫學中的地位,提高學生對中醫藥專業知識的親和力。因為學生對于所學專業的愛好,決定著其學習態度、左右其學習興趣。上述宣傳平臺中網絡平臺信息容量大,交互性強,但低毀中醫藥的信息也很多,因此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很重要。課外對中醫藥及其美學觀念宣傳,應突出以下幾個觀點tai.①大張旗鼓地宣傳中醫藥的美,特別是中醫藥的人文精神,使學生明白學習中醫藥人生意義和所肩負的重任;②加強中醫藥文化的宣傳,中醫藥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她通過長時間的去蕪存警、去偽存真發展至今天,使她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其功效經過了數千年的反復實踐驗證,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還可以通過宣講中醫藥歷史、著名醫學家及其論著,讓學生更深體會到中醫藥的寶貴;③宣傳中醫藥在世界醫學界的地位,中醫藥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治療上具有“簡、便、驗、廉”的特點,兼有養生、康復等功效,長期以來深受我國各族人民的歡迎,并被世界許多國家認可和廣泛接受,通過此類宣傳可以培養學生學習中醫藥的自豪感;④大力宣揚中醫藥在2003年在戰勝“SARS"和近幾年在防治禽流感、甲流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讓學生明白中醫藥的神奇功效;目前中醫藥對很多疑難雜癥,有相當不錯治療效果,特別是許多現代醫學束手無策的疾病,依靠中醫往往能取得比較理想的療效。通過此類宣傳可提高學生學習、傳播和使用中醫藥的自信心。
2.3師生間個別交流:師生間對中醫藥理論某觀點存在分歧時,師生個別交流很重要,它往往比課堂教學更直接、更有效。因為個別交流時作為交流的雙方均有自己的觀念,交流時存在一個說服過程,交流的結果是師生雙方均受益。
3中醫藥教育急需解決的幾個問題
【關鍵詞】初中語文;人文精神;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071(2012)07-0038-01
人文素養可以這樣理解:學習者通過長期學習文學、藝術、哲學等人文學科的知識而獲得的精神上、思想上的修養積淀。它包括人文知識的修養和人文精神的修養。人文知識的修養是通過學習各種人文學科而獲得的文學修養、藝術審美修養、哲學理論修養等,人文精神的修養是在獲得人文知識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人生觀、世界觀、道德觀、價值觀、審美觀等。語文學科豐富的人文內涵決定了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也就是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形成較強的語文能力、崇高的道德情操、堅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行為習慣、合作的團隊意識、健全的人格魅力等。
1 珍視新教材,挖掘教材人文素養的內涵
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精神,新版初中語文教材的課文內容將視角廣泛地投向家庭、社會,關注親情、友情等真情,引導學生聯系自身實際,感悟種種人生哲理。面對初中語文教材的這一改編,我們教師應主動去挖掘課文的人文內涵,由原來的“課堂指導者”變為“課堂促進者”,讓語文課成為“大語文”的舞臺,洋溢著文學的氣息。以初中語文七年級為例,七年級的第一單元所選擇的課文均屬于敘事文章,文章中蘊涵著很多深刻的人生哲理。第一課《在山的那邊》是告訴學生:要有目標、堅持不懈地去追求,最后一定可以看見“大海”。這一課對于我們山里的孩子更是有著重大的意義,從小生活在山里的他們,也特別向往著走出山溝溝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這對于鼓舞他們認真學習起著重大的作用。《走一步,再走一步》則告訴了孩子們:不要看著遠處的目標感到畏懼,我們要著眼于眼前,克服現在的困難,一步一步腳踏實地的走,最后成功永遠屬于我們,使學生的意志品質得到了熏陶。相信只要肯去挖掘教材,認真分析,就能很好地利用教材中的人文素養去感染學生。
2 開展語文實踐活動,表現文章“留白”,促進人文素養的內化和提升
馬克思關于教育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提出:教育要保護人的天性,促進人的個性發展,促進人的創造力的發展,促進人格的全面發展,促進生命的全面升華。因此,語文學習就不能只停留在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層面上,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在語文教學中,要把閱讀作品與生活實踐緊密的結合起來,在閱讀與實踐的相互消融中,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這是語文教學人文性的重要內涵。真知識是從社會大課堂中獲得的,真性情是從生活實踐的感悟中陶冶的。閱讀教學不僅要善于找準文本的“留白”,還要根據作品“留白”的不同,采取恰當的方式表現出來,才能建立起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情感鏈接點,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促進生命的全面升華。通過對文本內容多角度的思考,完成了文本的人文精神向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轉變與內化。
3 營造寬松氛圍,發展創新思維能力
“親其師而信其道”,學生往往因為喜歡某位老師,而轉變為喜歡老師所教的學科。教師要把微笑帶入課堂,讓每個孩子都有一個美好的心境,要把自己作為普通一員置身于學生主體之中,與學生和平相處;要對學生多關心,多愛護,通過細微之處使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愛,建立起良好的朋友型的師生關系;要尊重學生,在全班交流中盡可能給學困生以發言的機會,對他們的學習上付出的努力給予真誠的鼓勵,營造寬松的研討氛圍,讓每一個孩子在研討過程中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都能體驗到老師的關注和期望,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行動。如課堂上多用“我們一起來學習好嗎?”“你認為這句話應該怎樣讀?請你給人家讀一讀行嗎?”等充滿愛心言語,激發學生創新的意識。為創新思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4 拓展閱讀,加厚加寬學生人文底蘊
加速拓展閱讀,能迅速而有效地擴大學生吸收量,使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不斷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加深人文底蘊。閱讀體裁要多樣化,適當涉獵詩歌、散文、戲劇、長篇小說。只要內容健康有益,無論文學作品、科學技術,還是歷史哲學方面的書都可,除背誦古詩之外,加大背誦量,盡量超過400萬字。“厚積而薄發”,學生寫起文章來也就左右逢源,得心應手了。延伸渠道,開展多種形式的語文活動。“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語文教學不限于教科書,不限于教室,不限于校園,而是與家庭、社會相通的,甚至存在于虛擬的網絡空間,它包括一個人完整的生活世界。我們可以在課余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如:參觀、訪問、競賽、夏令營等,也可請上家長參與評價。總之,語文是文化的載體,是與人、與人的社會歷史文化、與人的具體的生命活動緊緊相連的。既要重視語文的工具性,更要偏重于人文性,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文字的思想感情。
5 優化課堂教學手段,深化人文素養的深度
隨著尖端科學的發展,我國數學已經高速度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我國數學界人才濟濟,他們在各個方面的研究成績卓著,蜚聲國內外,不少數學家都具有世界先進水平。中學數學教學內容中充滿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師自覺地有意識地發掘數學教材內在辯證唯物主義因素,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闡述教學內容,正確地講授數學概念和規律,正確地揭示數學知識和內部規律及它們之間的辯證關系,這就構成了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內容。對學生進行道德品質教育的內容很多,在數學教學中,應培養學生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刻苦學習,勇于進取的精神和遵守紀律、團結協作的作風。數學是一門嚴密的、抽象的、邏輯性很強的科學。它的產生與發展,必須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來不得半點虛假與投機取巧。在數學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科學的人生觀。培養學生嚴謹的工作態度,數學知識本身是嚴謹的,數學定義,語言極其準確。
在解決數學問題時,必須考慮周到,任何疏漏都會導致錯誤,培養學生認真細心的學習態度和一絲不茍的優良作風。結合教學,有重點地介紹中外科學家發明重要定理、公式、法則的過程,可以培養學生銳意進取,百折不撓的精神。例如,介紹我國古代偉大的數學家祖沖之,是怎樣用籌碼(小竹棍)計算圓周率的。介紹瑞士數學大師歐拉一生是在逆境中度過的,28歲右眼失明,他用頑強的毅力和耐心研究、創新,從不稍懈微怠,雙目失明后,還口述著書數本論文400多篇,據統計,他一生創作286件書籍和論文,成為歷史上最多產的科學家。圣彼得堡科學院為了整理他的著作,足足忙碌了47年。這些內容,對于培養學生刻苦學習,勇于克服困難的精神,會起到良好的作用。
數學課堂教學中進行德育的方法很多,從現代的合作教育觀點來看,情感的感染力量是巨大的,教師善于運用教材中思想性因素和自身的情感因素,打動學生的心,情理交融,促使學生產生信念,促使他們的思想感情與教師的教育科學目標相統一。教師挖掘教材中辯證因素,同時還要充分考慮學生年級特征和個人認識能力的差異,分階段、分層次地運用某一哲學觀點(如對應統一,量與質互變等)所揭示的思想方法分析教材,把德育和智育自然和諧地結合,即是采用滲透的方法,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科學世界觀的教育,幫助他們逐步形成辯證唯物主義思想。中學生思想品德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強,教師可介紹當代數學家華羅庚、陳景潤等在數學各領域取得聞名于世的成就。在青少年中,數學人才不斷涌現。教師用講故事的方法,把教育意圖隱蔽在友好的毫無拘束的氣氛之中,使學生受到啟發。
數學教學加強德育的途徑主要有:運用教材進行教育,是教師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最基本的途徑。教師從哲學思想的高度,掌握教材的思想觀點,從科學知識中,提煉思想教育內容,找準滲透德育的最佳結合點,不失時機地滲透德育。教師在不增加教學時間的情況下,進行精選、補充,努力做到緊密結合教材,水融,適當地予以拓寬和充實。通過課外活動進行教育,是教師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必要的途徑。教師適當組織課外活動,通過教育者的“言傳身教”感染學生,是加強德育最直接的途徑。學生心靈震動,多在日常靜態潛移默化中發生,教師的言談舉止直接影響學生。教師的思想境界,學識水平以及對課堂教學嚴格組織,對學生的正確評價和公正態度,都會給學生產生巨大的感化力量。每個教師應該在“教書育人”的高度,切實做好學生的表率,以模范的師表,使學生在知、情、意、行方面,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規范。
作者:李云竹 單位:黑龍江省大慶市第三中學
【關鍵字】陶淵明 玄學 自然 飲酒詩
(一)從陶詩中看玄學思想
“人于自然,一渺小之物也;自然于人,一寓情之所也。人融于自然,由是萬物生靈氣,天地之法也”。陶淵明吸收融會了魏晉玄學思想,結合自己的生活狀態以及詩歌創作體悟并詩化了玄學思想。
陶淵明他開創了風格獨具的“田園詩”,為我國的古典詩歌開辟了新的境界。他的詩風淡雅閑適,恬靜優美,平淡自然,抒發自身的真實感受。但如果僅僅從歸隱田居的角度來品味他的詩,那么我們對這位靖節先生的了解還不算夠。陶淵明的“飲酒詩”歷來為我們作熟知。《飲酒》其五中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句自古以來都被后人認為是陶詩中最有意蘊的詩句,這一句用精妙斟酌的詞句勾勒出了一幅淡雅悠然的圖景,不僅如此,這句更深層次地表現了陶淵明深受玄學影響的人生態度。
陶淵明歸居田園,沒有絲竹案牘亂耳勞形,在南山下的偏地種豆采菊。靖節先生在黃昏時分從茅屋里慢慢走出來,朝著東南方向的籬笆走去,彎下腰,心情徜徉地采擷了幾支清菊,不經意間抬頭,仿佛遠處青蒼的南山就在眼前……對于陶淵明來說,采菊是隱居生活的重要內容。北宋哲學家周敦頤曾在愛蓮說中寫道:菊之愛,陶后鮮有聞。作為花之隱逸者的菊生長在幽深偏僻處,一副與世無爭的姿態與陶淵明的心境不謀而合。他以為伴,隱居在田間。閑暇時便以采菊為趣,悠閑且愜意。他本無意望山,只是采菊之后抬起頭,不經意間看見南面的廬山。一個“見”字已超越了望的意義,他并沒有刻意地想去看什么,而山便自然地映入眼簾。此時的陶淵明已經將自己與自然融為一體。
沈約《宋書?隱逸傳》載:“貴賤造之者,有酒輒設。潛若先醉,便語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將侯潛,值其酒熟,取頭上葛巾漉酒,畢,還復著之”。“真率”一語,準確表現了陶淵明風范與性格。“真”即與玄學之真同意,是老莊玄學的一個概念。率,坦率,無所顧忌,與魏晉之放達有異曲同工之妙,而放達正是魏晉玄學人生觀在個體人生行跡上的一種外化,陶淵明在飲酒行跡上的率真,正是玄學理想人格在其思想性格上的一種表現。”
在詩歌與玄學思想的融合上,陶淵明當屬境界高之第一人。在東晉的詩歌流派中活躍著一股“玄言詩”的潮流,這一批詩人以闡釋老莊和佛學哲理為主要內容,但是詩與玄學的哲理融合在一起并不是將二者進行簡單的相加,只將說理寫成詩的形式,真正的融合應該是陶淵明的詩一樣,在對詩畫境界的賞會與田園世界的詩意感悟的同時,已自然而然地把玄學思想融入其中。這種自然而然便是他達到的詩歌玄化的最高境界。
(二)魏晉玄學思想
陶淵明生活的時代,正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最痛苦的時代。正是這樣的一個特殊的時代孕育出了一大批魏晉名士。這些人的才華得不到施展,出世不得志,面對黑暗的現實與百姓的疾苦,他們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通過寄情于山水,將自然與我融為一體,超脫現實的一切得失榮辱、黑暗丑陋來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升華,體現自身的價值。于是一種思辨哲學――玄學便得到了高度的發達。
玄學在魏晉時期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解釋漢代經籍,二是清談玄理,將玄理上升到一種思辨的、思考物我關系的人生哲學。著名學者馮友蘭說過:“漢朝人是偉大的,但是他們的抽象思維的能力是比較低的,漢朝哲學家們的根本觀念還是具體思維的……”魏晉的辨名析理完全是抽象思維,是一種玄奧的問題。這種玄理的討論形式,最初一級便是要熟悉漢代經典,掌握知識遺產;再高一級則為對人生與世界的獨立思考,大膽發言;更高一級當是能夠清談,除去濃厚的政治色彩,把“玄”當做一種自身人格風度的修養;而本文認為,最高一級就是陶淵明的這種“自然之玄”,在簡約的談言中流露出來,意在言外,言不盡意。正如陶潛在詩中所說:“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早已不需要辯了,在言辭中運用飛鳥、菊、南山、夕陽已經把欲辨之言自然地融合進去了,這種境界才是最高的層次。
(三)陶淵明玄學的融合性
陶淵明的玄學思想具有融合性。陶淵明深受玄學的影響,在他的思想中是用儒家的思想來解釋道,陶淵明這一思想的價值在于他融合可兩家學派的思想。魏晉名士嵇康、阮籍等人面對這樣的社會現實,選擇繼承了老子的純正的自然無為的思想,用自然來否定禮教。于是他們便縱酒疏狂,以這種方式去挑戰禮教,因此形成了一種“悲憤哀怨,隱晦曲折”的詩風。陶淵明崇尚自然,但是另外一種意義上的自然,他強調的是一種跟隨自己的心性、不強迫自己的怡然自樂的自然。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在《陶淵明之思想與清淡之關系》中寫道:“蓋其己身之創解乃一種新自然說,與嵇、阮之舊自然說殊異,惟其仍是自然,故消極不與新朝合作,雖篇篇有酒,而無沉湎任誕之行及服食求生之志。”陶淵明在繼承竹林七賢中合理的反抗因素,否定傳統價值觀,遠離仕途,不對抗社會,選擇一種審美的人生態度,堅持自己的理想生活。如果說嵇、阮的人生是酒與詩的話,那么陶淵明的人生便是美、詩、酒的完美結合。
“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這句話給人讀起來不像是陶潛為了寫詩而寫詩,而是讓人覺得這是他真實的生活寫照,自然的內心感情流露。簡單樸實的詩句就如同作者的心靈之泉,潺潺地流入讀者的心中。這是一個詩人忘我的最高境界。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道:“‘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是無我之境。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陶淵明回歸自然,此時已經達到了“融己于自然,物我兩冥”的境界。
然而,陶淵明真正的從心中做到了“融己與自然,物我兩冥”?羅宗強先生在《玄學與魏晉人士心態》中說道:從玄學的基本品格而言,則它在人生態度、人生目的上還是有一個最基本的要求的,那便是以一種委運任化的人生態度,達到物我一體,心與道冥的人生境界。這樣一種人生態度與人生目的,自從玄風起來之后,以迄東晉名士,一直沒有能夠成為實踐的人生。他們事實上都沒有能做到委運任化,也未能達到物我一體、與道冥一的人生境界。把這一種人生態度付之實踐,并且常常達到無我一體、與道冥一的人生境界的,是陶淵明。”前面說到,陶淵明的思想受到儒道兩家的影響。早年的陶淵明懷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理想和大濟蒼生的愿望。但后來由于受人輕視,又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而歸隱田居,由此之后,他寄情于山水,尋求自己的人生價值,追求精神的超脫。以現在“以意逆志”的角度來揣度:如果不是入世受阻,兼濟天下的理想不得實現,那么陶淵明可能就不會寄情于山水了。每個隱士都曾是充滿激情的斗士。人只要生活在世俗社會中,就一定會以入世的方式生存、活動。陶淵明歸隱之前,以儒家思想為激勵,歸隱之后,便以道家思想為排遣。只不過他生命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歸隱罷了。因此,這種人生態度是世人應持之態。在得意的時候以儒家“實干”之思想來勉勵,失意時以道家“超脫”之思想來清解。不僅陶淵明、阮籍、嵇康,從古至今都不可能有人做到從內心里真正的超脫,物我和一。陶淵明是古今以來做的最好的,可以說為玄學人生觀劃上了一個句號。老子云:玄之又玄。便可知無人可以抓住“道”。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句為人們千古傳頌的名句中蘊含著深厚的哲理與情感。我想,從每首詩中都可以窺見自己的人生態度與思想,這才是一位真正偉大的詩人。陶淵明就是這樣,玄妙的情志使他更有價值的生活下去,帶著菊韻一直活到以前多年后的今天,這大概就是玄學“玄之又玄”的玄處之所在……
【參考文獻】
[1]范子燁著《春蠶與止酒――互文性視域下的陶淵明詩》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版
[2]童強著、匡亞明主編《嵇康評傳》 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3]王傳軍《陶淵明飲酒詩研究》 山東大學2012年博士學位論文
關鍵詞:醫學生 人文素質教育 全面發展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3)05(c)-0006-02
當前,隨著我國現代經濟和社會的縱深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醫學模式已經從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高等醫學教育也正處于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醫學的目的和內涵逐步放大與深化,現有的以傳授專業知識為目的的醫學教育觀念及課程體系已不能適應上述發展,在醫學臨床教學中過份重視專業實踐技能教育而忽視人文教育的滲透導致當今醫學生普遍存在著知識面狹窄,眼界不夠開闊,人文素質較低,人文底蘊弱,人文關懷精神缺乏;因此積極探索適應21世紀現代醫學科學的發展趨勢,對醫學生既進行科學教育、專業教育,同時還要對未來的醫務工作者進行心理、社會、法律、品德、能力、審美意識等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教育,加強人文素質和人文關懷精神的培養,實現科學技術與人文素養的融合,成為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高質量醫學人才,此乃醫學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我們在高等醫學教育尤其是臨床實踐教學的全過程中,探索如何以人文素質教育為理念,如何在臨床實踐教學階段構建人文素質教育基地,如何培養既具備專業知識,又具備人文素質教育才能的師資隊伍,如何設計行之有效,避免流于形式化的人文教育知識框架和教學方法,如何在傳授知識、技能的同時滲透人文素質的培養和智慧的引導,注重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以期將成人教育融于成才教育,通過專業知識和人文素質教育的學習和有機融合,達到全面提升醫學生整體素質的目標。尤其新疆是個多民族地區,各民族有其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和風俗傳統,通過對各民族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達到彼此尊重、了解歷史、相互溝通、友好共處、團結協作的良好人文氛圍對維護祖國邊疆地區的安定團結和可持續發展,無疑更具有深遠的意義。
1 在高等醫學教育中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背景和意義
我國近幾年的醫患關系較為緊張,甚至引發惡性沖突和暴力事件,近年來的輿論導向也越來越傾向于將醫患關系對立起來,使之緊張化、擴大化、公開化。醫院、醫護人員對醫療大環境、醫療改革及事業發展心存緊張、憂慮等情緒。在這樣的醫療背景中醫學教育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矛盾和困難,顯得更為復雜和艱巨。隨著經濟發展,社會結構的變動和利益格局的調整,人們對醫療服務質量的要求也在提高,現代醫學模式即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使得醫學服務的目的是提升人的生命質量而非單純的治療疾病,醫療活動背后隱藏著民族、文化、政治、經濟、倫理、宗教等各種社會因素,這必然要求醫生以及未來的醫生―醫科學生具備深厚的人文素質底蘊,也必然決定了在醫學教育中要重新審視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
隨著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和醫學進步,我國的醫學教育事業也獲得了長足進步,傳統的醫學教育強調科學實驗、專業知識和臨床技能培訓,忽視人文素質教育。隨著實踐的發展傳統醫學教育模式已暴露了嚴重的弊端,以考試為導向的教學,基礎醫學課程過重且與臨床脫節,臨床課程又偏重技能訓練而忽視臨床實踐,過分關注醫學教育的專業化、技術化,加之市場經濟下社會普遍追求物質財富,忽略精神追求,導致目前許多醫學生缺乏人文關愛與人文素養,社會責任感淡薄,存在著以自我為中心,崇尚庸俗,享樂和拜金,追求功利的思想,在臨床見習和實習階段,部分醫科學生存在著缺乏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臨床觀察敷衍了事,病歷書寫不嚴謹,對臨床工作有畏難情緒,對醫學事業缺乏熱情和獻身精神。
醫學教育分為基礎醫學教育和臨床醫學教育兩大部分,其中臨床醫學教育需要依賴臨床實踐開展各項臨床技能培訓,醫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了解和掌握各類疾病的特征,認識臨床癥狀,進行診斷治療和觀察疾病轉歸,判定預后,醫學生培養的全過程都直接與人接觸,在此過程中涉及對人的理解、對社會的理解以及人的心理活動等等人文科學的綜合知識。但實際的臨床教學中,只強調臨床技能訓練、忽略“醫乃仁術”的人文熏陶,使得醫德和人文素質的教育與傳承更多地在醫院這樣的社會課堂上中斷。筆者從近幾年的醫療行業作風建設以及醫院的實際工作中,深刻體會并感受到在臨床醫學教育階段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的迫切性。
2 什么是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質
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強調人的價值、尊嚴、平等和自由,體現人類對自身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表現為人的理想、信念、道德、人格、情感、意志以及人生觀和價值觀等。人文素質是人文精神的外在表現,決定著人的思想意識和行為傾向,涉及的是人自身如何處理與自然、社會、他人的關系,對于廣大醫學生和醫務人員來說,人文素質是醫學的精神追求。人文素質教育的實質是要將人文知識與人文精神滲透、貫穿于人的成長歷程中,對人的觀念意識、品德情操、心理性格、價值取向和文化修養等基本理念的形成與塑造起決定性的作用。人文素質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全面提高人的整體素質,使之成為有獨立人格、有正確的價值取向,有高尚的趣味和情操,有良好的修為和人生觀、有決斷力和同理心,有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的人。
3 目前醫學任務素質教育的現狀和思考
現行醫學教育教學方法不利于高素質醫學人才的培養,面對醫務人員人文知識匱乏、人文素養下降、醫患矛盾加深的現狀,只有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兼收并蓄西方人文精華,才能構建適應當今形勢需要的新的人文素質教育體系,以避免醫療的商業化、保持醫學教育的品質。
我國現行的醫學知識體系,具有科學、嚴謹、系統性強的優點,但表現出明顯的功利性,只傳授專業技能,而忽視人文精神的培養,尤其是進入臨床后,臨床醫學院校對設置人文素質教育觀念不一致,沒有真正意義上地開展和實施,不利于培養全面發展的醫學人才。
人文素質教育的具體實施中,經常流于空泛的課程內容,甚至將其等同于開設藝術類課程和思想道德教育,導致人文素質教育的簡單化、形式化、表面化,甚至加重課業負擔。
高等醫學院校臨床教師的現狀不利于高素質醫學人才的培養,大部分臨床教師不重視教學工作,事實上,這與醫院的管理制度有關,以科研和論文作為教師的考核標準,追求醫院的經濟收益,給臨床院校人文素質教育工作者帶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臨床教師對醫療、病人和學生投入的精力不足,片面追求物質滿足使自身的人文精神出現偏差和弱化,這就使得臨床教師普遍缺乏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熱情,缺乏教學方法改革的積極性和提升現代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主動性。
高等醫科院校的理科學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知識欠缺,再加上繁重的專業課學習,又嚴重地制約著文化素質的培養和提高,特別是進入臨床實習階段后,仍存在著病案書寫邏輯感差、表述不清等問題,仍存在社會人文知識面窄,人文關懷精神缺乏的現象,這對于通過內化自審提高人文素養是不利的。
4 如何在臨床教學階段提高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
我們從2001年開始對我校醫學生在臨床教學階段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研究與探索。我們在實踐中探索用不太多的課時,從深化“內涵”入手,在全院樹立人文教學的理念,營造人文教育師資培育的良好氛圍、多層面多渠道地構建醫學人文實踐體系,并動員師生全員參與,全過程參與。通過這一教學體系,提升我們的醫學生高尚的人文品味和完善的人格品質。
臨床醫學院校是人文素質教育的傳播基地和實踐基地,在臨床實踐中無時不刻存在著人文知識的滲透,推動實習學生不斷思考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從而引發其對世界、對自身價值和人存在意義的關注、對人類命運的思考和探索。要在全院樹立一種人文素質教育的全新理念,需要得到院校領導、教師和學生的廣泛理解和支持。把醫學人文教育納入學校重點建設內容,在資金、場地、人員編制、獎勵配套等方面給予支持,形成醫學與人文并重的辦學氛圍。營造具有人文氣息的醫療文化環境,以文化浸潤醫學人文教育,對熏陶大學生的人文情感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選擇學生樂于接受的教學方式。如開展人文社科類講座、讀書活動、開展辯論等,拓展醫科大學生的人文知識,開闊其觀察視野。使得醫學人文教育得到實質性的進展。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其中包含著道德、倫理方面的內容。教師是推動人文素質教育的先驅者和主力軍,必須動員各臨床科室專業教師甚至全院職員,認識到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方面不斷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另一方面在教育活動中滲透人文精神。通過多種途徑強化醫學專業教師師資建設,引進具有人文社會科學底蘊的專業人才;聘請文史哲功底深厚的臨床醫師開展專題講座;對臨床教師進行文學、法學、理學等人文專題培訓,提高其自身的人文境界、人文情結、人文修養、人文關愛;借助文化積累自覺內化為人文精神,表現出寬厚理智、崇尚公平正義、平等仁愛、謙遜樂觀、好學篤行的高尚品質和個人修為,這種內在持久的人文精神通過課堂教學、個人示范、處理各類問題等教育活動,通過臨床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各個方面,對醫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熱愛教育事業、誨人不倦的育人精神、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權益、為人師表的精神可以從思想、意志、理性等方面促進學生人格的完善和發展。
進一步促進醫學生充分接觸并體驗社會,拓展視野,增加知識。要開展專項社會調查、社區義診、社區衛生服務、健康知識宣傳等不同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使醫學生從中了解社會,體察國情民情,增強社會責任感,培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強化醫學生的專業知識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進而使其自覺地認識到提高醫學人文素養是加強自身全面素質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和人道主義、救死扶傷、無私奉獻等職業道德感,以科學的人文態度對待自然、社會和人的生命,為履行職業使命鑄就終身的人文道德素質。
5 結語
總之,為適應醫學模式的轉變,適應現代醫學高等教育發展的需要,新形勢下社會對醫科學生的特殊需要。我們要以“人”為本,在臨床教學階段進一步加強和實施對醫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既要在辦學理念上予以重視,更要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營造濃厚的人文素質教育環境氛圍;加強醫學人文學科專業和師資建設;加強醫學臨床教學和社會實踐中的人文素質教育。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多方面、多渠道、多層次地開展人文素質教育活動,以提升醫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深厚的人文素養,使其知識結構更加全面,人格結構更加合理,精神狀態更加博雅精致,使其有能力用人性、人道呵護現代醫學視野中的生命價值,這是現代醫學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對醫科學生的特殊需要。
參考文獻
[1] 楊寶峰,孫福川.再議醫學人文教育[J].醫學與哲學,2005,26(4):32-33.
[2] 雷娟,薛聲能.21世紀新的醫學目標與醫學生素質教育的探討[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6(3):12.
[3] 史雪茹,趙向東.論新形勢下的醫學人文素質教育[J].西北醫學教育,2006,14(2):1452147.
[4] LasyaG,SusanS.Evaluatingcompetenceinmedicalstudents[J].AMA.2004,291(17):2143.
1.《走出半個人的教育》的啟發
《大學頻道》2005年第4期刊登了由姚蕾、程艷林兩人合寫的篇名為《走出半個人的教育》的論文,文章篇幅不長,但引經據典,哲理性強,提出了一個現實教育中耐人尋味的問題,即,科技與人文分離導致兩種畸形人――只懂技術而靈魂蒼白的空心人和不懂技術而奢談人文的邊緣人的極端后果,并指出科技文化與人文文化對于造就合格人才的意義、價值,尤其強調了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人文精神缺失帶來的社會危機,同時,該文本著人的全面發展理念出發,提出了“走出半個人的教育”誤區的具體措施。這篇文章切中了現代社會專業院校教育體制中過分注重科技技術,淡化人文的要害,引起了筆者的強烈共鳴。筆者工作于醫學院校,從教18年,親歷現代醫學教育體制的演化,對現代醫學生人文素質不足深感遺憾,故此,進行了一次主題為“高職醫學生人文素質現狀”的調查,結合所見、所想,并查閱相關資料形成此文,旨在總結高職醫學生人文素質現狀,討論分析“走出半個人的教育”的建議和設想。
2.2001年教育部和衛生部聯合中國醫學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了醫學教育培養人的艱巨任務
醫學研究與服務的對象是人,在醫學教育發展過程中必須加強文、理、醫滲透和多學科交叉、融合,把醫德、醫技的培養結合起來,加強對醫學生綜合素質培養。這表明在醫學科學發展的今天,培養塑造醫學生人文素質是我國醫學教育的根本任務之一。
二、高職醫學生人文素質現狀的調查
1.材料和方法
本次調查對象是我校2002級、2004級高職大專包括護理、健康理療、眼視光、醫學檢驗、醫學影象、醫療保險等8個專業300名大學生。調查內容包括學生對人文素質教育和自身人文素質評價兩個方面。自制調查問卷,統一時間,學生集中,不記名方式填寫,統一收集。現場收回296份,有效291份。
2.調查結果和討論
第一,醫學生對人文素質教育的認識:結果表明,學生們普遍認為學校實施人文素質教育,使自己全面發展是非常重要的。58%的學生認為自己從高中的理科基礎教育中走出,人文教育不足使自己的人文知識嚴重匱乏,迫切需要高等教育開發自己的人文潛質,以補充自己的不足,適應醫學科學發展的需要;72%的學生認為診斷、救治病人過程中除必備的醫學知識外,心理問尋和良好溝通能力同樣是不可缺少的能力,因此,希望學校能夠多途徑的開展人文素質教育。
第二,高職醫學生對人文素質內涵的認識:大多數學生認為醫學生的人文素質與其職業特點不可分割,必須關注醫學以人為本的核心,具體包括: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仁心仁術的醫德、穩定的心理素質、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必備的法律知識、良好的人文修養、工作中的協作精神、公平的競爭意識等等,從中不難看出,醫學生對人文素質有質樸的理解,這是非常可貴的財富,如何將其實質內涵深化為學生的具體收獲是高職醫學教育急待解決的問題。
第三,高職醫學生人文素質現狀:26%的學生對“非典”時期的鐘南山、張積惠表示敬佩、崇拜,希望成為他們那樣的人;40%的學生認為我校醫學生的人文素質狀況一般,招生生源為理科,學生的人文基礎知識嚴重不足;12%的學生認為學生人文素質較差,表現為重醫學,輕人文,多數學生對學校開展的校園活動無動于衷; 10%的學生認為醫術是生存根本,賺錢是目標,人文無所謂等等。
第四,高職醫學生對待人生態度:12%的學生認為醫學生的人生態度是救死扶傷的信念;64%的學生選擇獲得快樂為人生態度;14%的學生認為人生多變,金錢的意義不可低估;15%的學生對選擇 醫學并不認可。這些表明:醫學生中有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但是更多的人還沒有明確人生的態度,選擇含混。有的甚至存在人生態度與職業道德觀上的矛盾,因此,必要的人文教育和馴化將有助于開拓其內心世界,使之在厚重的人文精神積淀下,真實感悟人生目的、意義,端正人生態度。
第五,對自己人文知識結構的認識:40%的學生認為高中時期選擇理科是由于自己對人文沒有興趣,進入高校后醫學課程繁重,更沒有時間和精力補充人文知識的欠缺;31%的學生認為哲學枯燥,自己對法律茫然,遇事容易沖動、怨恨、偏激心理較重;23%的學生認為自己天生就沒有欣賞音樂、美術的資質,25%的學生不清楚扁鵲、華佗、張仲景、李時珍的生存年代。這表明醫學生的知識結構極端不合理,“半個人的教育”結果已經在他們身上顯現。
三、思考與措施
1.思考
人文素質屬于人如何處理與自然、社會、他人關系以及人自身理性、情感、意志等社會屬性方面的問題,通過醫學生的觀念意識、品德情操、價值修養、人文知識等多方面再現出來,具體分為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兩個方面。其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核心。對現代醫學生而言,其人文素質應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即醫療救治與樂于合作同等重要,幫助病人修復身心同等重要;其二以人為本的高尚醫德,即用強烈的愛心煥發持久的責任心,履行自己的神圣職責;其三高雅的談吐、舉止,積極配合醫生及病人的實際要求,營造良好的人際交往環境;其四身心和諧會自我排除不健康因素對心理的影響,自覺運用心理調適疏導病人的不快;其五發現美、創造美的素質,按照美的規律為病人解除痛苦,為患者建造美好的治療環境、精神世界。
摘 要:對于《桃花扇》審美魅力的論述成果已經相當豐富,但這些大都屬于傳統的社會歷史批評和心理批評。為了進一步從根本上說明其藝術特色,本文從歷史理性于人文關懷的張力角度對其展開新的論述,以期為《桃花扇》的審美鑒賞提供新的視角與啟示。
關鍵詞:《桃花扇》 歷史理性 人文關懷 張力
孔尚任的《桃花扇》就像《紅樓夢》一樣,一直是學界常說常新的話題,其藝術魅力至今光照古今。吳梅先生曾說:“東塘此作,閱十余年之久,凡三易稿而成。自是精心結撰,其中雖科諢亦有所本。觀其自述本末,及歷記考據各條,語語可作信史。自有傳奇以來,能細按年月確考時地者,實自東塘為始,傳奇之尊,遂得與詩文同其聲價矣。”王國維也曾在《文學小言》中說:“元人雜劇,辭則美矣,然不知描寫人物為何事。至國朝之《桃花扇》,則有人格矣!”贊美了此劇在刻畫人物方面的偉大成就。足見《桃花扇》的重要性和影響之大。
在20世紀對《桃花扇》的批評,一直與時代文藝思潮密切相關。上溯到世紀之初,梁啟超對其作民族主義的解說,受此影響20世紀上半葉的學人普遍認為它是寫“亡國哀感的歷史劇”。 60年代前后,學者們對它的探討主要集中在藝術真實和歷史真實的關系上,更多的人傾向于認為“歷史劇是藝術品而不是歷史書”。到新世紀之交的前后十年,就《桃花扇》的研究取得了相當可惜的成績,不論是新材料的發現,還是專著和論文的發表,學者們從哲學史、宗教史以及思想史的新角度對其作出新的解讀。當然它也在期間受到一度否定批判。①
關于《桃花扇》的創作思想,或從其“三易其稿而成書”的創作過程中探討其“吊明”與“頌圣”的矛盾②,或認為認為“這部傳奇是以孺家理想的幻滅感構成全劇的主旋律,從執政治的幻滅、愛情的幻滅、人生的幻滅三個層面,表現作者痛定之后的思索和不可訴狀的悲衰”③,或從文本細讀的角度入手,認為該戲劇從政治化和悲劇化的角度表達了“一種國破家亡之后的人生虛無和歷史悲劇感。”④也有人認為孔尚任是“用心靈感悟歷史,借歷史抒寫心靈,寫對人生對歷史的探求,充滿了天才孤寂之感和痛苦的沉思。”⑤這些都偏重其中所體現出的歷史理性維度,而我則認為其中還有深刻的人文關懷。
《桃花扇》中侯方域與李香君的悲歡故事,與政治風云和時代戰亂緊密結合,暗喻了南明宏光王朝必然滅亡的歷史教訓。盡管作者在其開場《先聲》中說:“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學者們普遍偏重關注“興亡之感”,不論是認為孔尚任從愛國立場出發寫作此劇,帶有反清的民族情緒;還是認為他因受清朝王室知遇之恩,而有味滿清統治階級服務的傾向,都突出劇中所體現的歷史理性。然而,這種解讀忽略了它的人文關懷維度,它除了表達關于愛國忠君之類的情懷之外,也表達了對弱勢群體――這里當然是的關懷。這種借助愛情題材來表達政治情懷的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上是頗為豐富的,自三國魏曹植《七哀》詩:“君懷良不開,賤妾當何依!”以來,愛情與政治之間變結下不解之緣。對這一現象很多人解作是借愛情表達政治情懷是為了避禍,這一避禍可能性源于二者之間的隱喻關系:夫妻關系與君臣關系的隱喻關系。可能完成這一隱喻關系的對象有很多,為何就一定要選擇愛情來做隱喻呢?我認為這正是因為那已被中國文人內化的人文關懷在起作用。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越是現實生活中在逐漸缺失的東西,越容易進入人們的意識領域。就像二十世紀的文學理論熱潮一樣,之所以關于文學的探討在這一時期變得如此激烈,就是因為文學在這一時期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對中國古代的文學創作中,借愛情事件表達政治理想也有類似的原理。貫穿中國思想史的儒家精神,滋潤著各個時代的人,其主要思想之一“學而優則仕”,讓文人學士將畢生的志向都集中在政治理想上,女性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個“工具”,用時興的術語就是“他者”,她們是不在場的。女性作為“他者”而長時間的缺席,注定中國文人的社會人格的不完整,他們的生活因沒有“她們”的在場而變得缺少人性。因為一個人的需要的實現不可能只向政治事業尋求,單一的人生追求限定了生活內容的片面,片面的人生決定了人性的不完整;單一性不能形成張力,沒有張力就沒有活力。古代文人在政治生活中處理的是歷史理性的問題,而歷史理性往往是殘酷的,就像蘇聯50年代以衛國戰爭為題材的小說創作,《靜靜地頓河》《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之類的作品,強烈的突出了歷史理性,但這些小說中都充滿了死亡、犧牲,是冷酷無情的,這樣的作品是缺乏感染力的;而之后的《一個人的遭遇》則因其歷史理性與人文關懷雙重維度的張力,使其在世界范圍內引起轟動。中國古代政治家是歷史理性壓力下生成的“單面人”,而要想有一個詩意而豐富的人生,則需要突破單一維度的人生追求,需要有新的維度來使這一單一歷史理性獲得平衡,這也是很多文學作品獲得長久生命力并能深深打動讀者的原因。
孔尚任的《桃花扇》自其誕生以來就產生了巨大影響,到近幾十年更是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贊譽,除了其文辭優美、人物塑造成功、藝術技法的精湛,更深層次上則是因為它具有歷史理性與人文關懷之間的張力,這一張力構成了它藝術生命力的根源。《桃花扇》一方面反映了王朝更替中的必然性,這是其歷史理性的維度,另一方面涉及了與卑賤的愛情故事,這是其人文關懷的維度。這二者之間的張力使其具有不滅的藝術魅力,使其能夠常說常新。(作者單位:蘭州大學文學院)
參考資料:
[1] 吳新雷.孔尚任和《桃花扇》研究的世紀回顧[J].南京大學學報,1999(02).
[2] 吳新雷.論孔尚任《桃花扇》的創作思想[J].南京大學學報,1997(03).
[3] 梁燕.儒家理想的幻滅――論孔尚任與《桃花扇》[J].社會科學家,1993(01).
[4] 馮文樓的.一個復合文本的建構――《桃花扇》二重主題說兼其他[J].甘肅社會科學,1993(01).
論文關鍵詞:科學教育人文教育融合
論文摘要: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二者既密切相關,又有明顯區別。相關,則表明可以互通、互補,區別,則表明應該互動、互補,以求共同和諧發展。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與社會和諧發展的需要是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融合的內在動因,功能上的互補性是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融合的基本前提,而和諧的協調則是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融合的實現路徑。
一、現實的需要: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融合的內在動因
現實的需要是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融合的內在動因,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與社會和諧發展的需要。人的全面發展,首先需要物質生活作基礎,而物質需求的滿足則要靠人運用自身的能力去創造和索取,即人是靠一定的物質創造能力與物質享受來維持其自身自然生命力的存在與發展的。人的物質創造能力與享受能力,是指人認識物質世界與改造物質世界的過程中獲取物質財富和創造物質財富的能力,以及占有這些物質成果發展自身的能力。它包括人對自然物質世界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這種能力的發展水平主要體現在人類的自然科學與技術發展水平上,或者說,自然科學發展水平與技術發展水平是人類物質創造與享受能力的文化表現形態。人生存與發展除了物質需要外,還有另一個基本需要,即精神需要。滿足人自身的精神需求同樣需要人具備精神創造與享受能力。人的存在與發展不僅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以維系自然生命力的發展,而且必須有一定精神需求的滿足,使人的精神處于一種舒適、和諧的環境中,使人在情感上獲得幸福體驗和幸福享受。人的精神創造與享受能力是指人們在對一定社會關系認識的基礎上,形成、發展和鞏固一定關系的基礎上,去形成、發展和鞏固一定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并把這些觀念滲透在文學、藝術、哲學、政治學以及法律制度和道德規范中,用這些已有的文化成果指導自己改造社會、改造人的精神世界,使社會發展和人的追求向著合乎道德與人類理想的方向發展。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是既能創造美好生活又能正確享受生活的人。一個人若只知科技而不知人文將是靈魂蒼白的“空心人”,在當今,不懂科技而侈談人文將是游離于時代的“邊緣人”。“空心人”、“邊緣人”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才。全面發展的人才需要有科學技術的專業知識,同時,還要有對生活的理解,有善于調節人生酸甜苦辣的人文修養。不管科技如何發展,不論知識經濟如何受到人們的關注,人永遠不能將物質化為自己的思維與情感。總之,人的全面發展需要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和諧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呼喚人文精神,高技術、高情感的平衡才是現代社會的特征。科技與物質文明的進步改變了人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人類社會需要人文文化重建對社會生活的指導、對社會生活的正確理解、對人生酸甜苦辣的調節。科學與人文、技術與情感的相互融合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標志,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與社會和諧發展的需要推動著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
二、功能的互補: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融合的基本前提
從教育規律來看,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之所以能融合,是因為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存在著功能上的互補性。首先,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對象都是具有主體性的人。學生能根據社會的需要和自身的要求,主動學習文化科學知識。科學知識和人文知識能被學生理解內化,以學生的外顯行為綜合表現出來,并含有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其次,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內容雖不相同,但卻有交叉,且交叉滲透的成分愈來愈多。科學教育傳授科學知識,培養科學精神和方法,又受到道德觀、價值觀和審美觀的制約;人文教育傳授人文知識,培養人文精神,形成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但又不能脫離現實的物質世界。科學知識有人文精神,將會更加自覺,人文知識有了科學內容,將會更加完善。再次,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目的相同。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目的都是實現人和社會的全面發展,科學教育側重人的理性和人改造自然能力的培養,人文教育側重人精神的提升和靈魂的陶冶,兩者最終目的都是高揚人的主體性,實現人的價值,促進社會發展,可以說是殊途同歸,兩者的完美結合能更好地實現人的價值。當今世界,人與社會發展的現狀、趨勢及需求,越來越強烈地要求,必須堅持一個完整的教育目的觀,塑造一個完整的教育。只有完整的教育,才能促進人與社會朝著符合人性的方向和諧、全面地發展。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是構成完整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我們不能用人文教育去代替科學教育,也不能用科學教育去排斥人文教育,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構成一種“完整的教育”。“完整的教育”一方面要重視科學知識教育,尤其是科學理論方法教育,同時,還要加強對學生科學理性、科學精神及科學品質的熏陶與培養。所謂科學精神,是指我們在長期的科學活動、社會實踐中所陶冶和積淀的價值觀念、思維方法和行為準則的總和,其中求實、理性和創造性是科學精神的核心。另一方面要重視人文知識教育,尤其是人文精神教育。所謂人文精神,是指人實現自身價值的精神,是一種高尚的精神境界。人文精神主要包括道德的人文精神、美感的人文精神、日新的人文精神和與自然協調的人文精神等。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他們獲得道德的完善、價值的實現、精神的昂揚、情感的豐富和人格的臻美。楊叔子就曾指出,“大學的主旋律應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養高級人才,而非制造高檔器材。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個性、有精神世界的,何況是高級人才;器是物,物是死呆呆的,再高級的器材,即使是高檔的智能機器人,也不過只能具有人所賦予的復雜而精巧的功能或程序,其一切都不可能越過人所賦予的可能界限性這一雷池半步。我們的教育失去了人,忘記人有思想、有感情、有個性、有精神世界,就失去了一切”[1]。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是時代精神對現代社會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是人的生存發展和社會進步、生產與生活方式改變等對教育提出的客觀要求。它是教育思想、教育價值觀與功能觀、教育制度和課程編制等全方位的根本改變。具體地說,它是科學化的人文教育和人文化的科學教育的有機整體,它力圖使科學人文化,使人文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最高目標,又以科學的發展作為基礎和實現目標的手段。
三、和諧的協調: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融合的實現路徑
不可否認的是,當今時代,科學技術對整個人類生活已經產生巨大的影響。科學技術極大地提高了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它使物質財富得到巨大的增長,它大大改善了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條件,使人們逐漸從繁重的體力勞動和簡單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得以較為充分享用閑暇時間,擴大受教育的時間與機會,為人類的自由全面發展準備了必要的條件。科學技術已經成為一種促進人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它是人類文明發展的輝煌成果,也是衡量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尺度。然而,在現時代,人們在充分享用著科技所賜予的豐碩成果時,卻也感受到了種種科技異化的惡果。如它曾被濫用于軍事與戰爭,使人與人之間的自相殘殺達到毀滅性的程度;當它被當做一種資本為少數人所掌握時就成了一種牟取私利、剝削他人的工具,成了剝奪他人自由發展的手段,使人為科學技術所奴役,導致人的異化;當它被濫用于征服自然時,它嚴重地破壞了自然的生態平衡,從而危害人自身的生存以及子孫后代的發展;當人們把科學技術作為把握世界的唯一準則,它也就成了一種“宗教”,從而排除了反映人類精神需要的文明成果——人文文化,導致人的發展的缺失,社會精神層面的失落,人在精神上變得“無家可歸”。如果從教育學的角度來考察這個問題,其中最主要一點就是要對學生施加全面的科學文化教育,不僅要使他們獲得科學的知識,獲得科學技術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促使他們具有正確的科學價值觀念,得到精神的熏陶。美國哈佛大學實行的核心課程,我國臺灣省各大學實行的通識教育,我國大陸大學嘗試的人文素質教育等,這些教育方式的實行既滿足了人們對職業追求的需要,又滿足了人們對人文精神的需求。當然,這種協調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不能從根本上消除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在客觀上的對立。比如,為了迎合社會分工,增強學生的職業造就性,不得不開設一定的專業性課程,要求學生達到專、深、精;為完善學生人格,又不得不開設一定的人文社會綜合課程,要求學生達到廣、博、厚。而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人的精力也是非常有限的,既要專、深、精,又要廣、博、厚,這對于生活在社會分工盛行的當今時代的任何個人來講,都是很難做到的。所以當代大學生應該而且能做的就是盡一切可能協調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關系,而收“魚和熊掌兼得”的雙贏效果。作為專門培養人才的場所,高校要改革人才培養模式,要改變“半人教育”性質的專才教育,實現科學技術素質與人文素養的全面協調發展,走進教育的“全人時代”。從上世紀末發展至今,人們逐漸認識到人文素質教育的關鍵在于整合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要讓科學文化納入人文因素,也讓人文文化接納科學精神,創建一種科學人文主義或新的人文主義。楊叔子指出,“沒有科學的人文,是殘缺的人文,人文中有科學的基礎與珍璞;同樣,沒有人文的科學,也是殘缺的科學,科學中有人文的精神和內涵……科學,求真,一定有求真的責任感;人文,求善,一定有求善的責任感。兩者交融,無疑會形成堅不可摧的推動社會進步的責任感”[2]。
參考文獻:
[1]楊叔子.是“育人”,非“制器”:再談人文教育的基礎地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1(2):7~10.
[2]楊叔子.走出“半人時代”——學者談通識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關鍵詞 欠發達地區 研究生 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6.11.007
Abstracts Objective:To improve the postgraduates’ innovation ability in medical college of border ethnic areas of developing areas,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to put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graduate education teaching level. Methods:Sampling Investigate 126 postgraduates of higher medical institutions in underdeveloped areas,use SPSS 21.0 to add up and analyze,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ostgraduates’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Results:Surveyed-postgraduates are satisfied with the current higher education;Tutor focus on cultivating the postgraduates'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research methods, thought postgraduates want to be provided the project and research direction;a large proportion of teachers continue to use traditional teaching way, it's uncertainly to meet with postgraduates; postgraduates' innovation mainly are academic papers, more than half of the people don't publish papers any more,lack of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s and tutor team are limiting factors to innovation job.Conclusion(s):Although postgraduates have good hardware measures and higher academic level tutors coaching to innovation work, but the leve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are relatively weak.
Key words postgraduates;innovation ability;developing areas
2013年3月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和財政部聯合的《關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講到“統籌安排碩士和博士培養階段,促進課程學習和科學研究的有機結合,強化創新能力培養,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培養模式”;2015年1月教育部的《關于改進和加強研究生課程建設意見》提出研究生課程“以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創新能力培養為重點”。①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結構中的最高層次的學歷教育,是本科教育的基礎上培養高端專門人才的教育。經過本科生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培訓,進入研究生階段后,主要以課題研究為中心,即科研創新能力是衡量研究生教育的金指標。科研創新能力包括科研能力與創新能力。②其前提和手段是良好的學術思維和科學研究方法,最終目的和歸宿是創新創造。③
我院學生大多數來自農村,而且大都來自少數民族地區,加上我院屬于西部地區的醫學類院校,其具有地域的局限性和特殊性。我校在2014年剛獲得獨立招收碩士研究生的資格,與早期已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學校相比經驗不足。④⑤從研究生培養條件、導師隊伍水平、科研實力、獲取資源的能力和渠道,以及研究生教育方面的辦學自等方面來看,西部民族地區地方高校與部(委)屬高校和中東部地區高校甚至西部地區省屬重點高校相比都不可同日而語,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區地方高校嚴重缺乏研究生教育的辦學自和經費支持,要進行培養機制改革試點受到諸多的束縛和限制,其面臨的困難是其他地方高校難以想象的。⑥如何在第三代醫學教育改革及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新形勢和新要求下,培養和造就醫德高尚、醫術精湛和科研創新能力突出的卓越的醫學人才,成為醫學院校的中心任務。本研究通過調查欠發達地區高等醫學院校研究生創新能力的現狀,旨在探討研究生創新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為高校研究生教育的l展提供可行性建議。
1 資料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對右江民族醫學院的140名研究生進行無記名問卷調查(注:右江民族醫學院于2013年才獲得碩士學位授權,所以所招收的研究生數量有限),采用簡單隨機抽樣方法,在本校獨立招收的研究生和與其他院校聯合培養的研究生中隨機抽取各專業的學生作為調查的樣本,其中包含臨床醫學、基礎醫學、中醫學、藥學等專業。發放問卷140份,回收問卷132份,回收率為94.29%,剔除無效問卷6份,有效問卷為126份,有效回收率為90.00%,最后進行統計的樣本是126份。其中女生99名(78.57%),男生27名(21.43%);碩士研究生110名(87.30%),博士研究生16名(12.70%)。
1.2 調查工具
采用趙郁松(2006)編寫的研究生培養情況調查問卷,該問卷共有32題,分為個人基本情況、教學評價、教師指導、研究與論文情況、總體評價和其他問題等6個部分。每道題目的答案有3到9個選項組成,有單選題和多選題兩種題型,當某一選項有1人選擇時,就記為1,有2人選擇時,就記為2,以此類推,再計算出相應的百分比。
1.3 統計方法
使用spss21.0進行頻數分析處理數據,通過頻數、百分數的比較來分析被測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現狀。
2 調查結果與分析
2.1 教學評價
2.1.1 對課程設置及教學滿意度
經過該部分的統計分析,可從表達滿意的程度看出研究生對現階段的教學評價。表示滿意的記1分,得分人數與有效被測人數的比值,即表示滿意的比例。
由表1可知,研究生對課程寬廣度、深度、新舊度、針對性、總體課程設置、教師教學工作表示滿意的比例都達40%以上;其中對教師教學工作的滿意度最高,達64.29%,對課程新舊度的滿意度最低,為40.48%。
2.1.2 參與式教學方式的使用情況
由表2可知,被測研究生認為任課教師充分運用參與式教學方法的比例達12.70%,認為比較充分運用參與式教學方法的比例達46.83%,認為一般、較少和從不運用參與式教學方法的比例分別為30.16%、9.52%和0.79%。
2.1.3 教學評價分析
研究生對目前課程設置及教學滿意度較高,即本校的研究生教育能充分考慮到本校研究生課程的專業性和針對性,授課內容有一定的深度,課程設置相對合理,教學工作開展相對順利,得到大部分研究生的認可。主要存在的問題是,研究生目前的教學多以案例教學法、討論法或其它參與式教學方式為主,但仍占一大部分教師沒有轉變教學模式,仍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
2.2 教師指導
2.2.1 教師指導現狀
從表3可看出,占38.10%的研究生不確定與導師面談的時間頻率,占25.40%的人與導師半個月面談一次;希望導師提供課題研究的人最多,占84.13%,而只有44.44%的人希望能得到學術交流的機會;63.49%的人認為導師的學術水平較高,認為很高的占20.63%;導師最注重創新思維指導,占67.46%,其余依次是研究方法、專業知識、科學精神、學術道德;只有3.96%的研究生認為導師對自己的指導作用較小。
2.2.2 教師指導分析
導師基本都有較高的學術水平,能夠起一定的指導作用并帶領研究生開展創新研究工作,導師較為側重培養研究生的創新思維和研究方法。⑦從導師層面,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貫穿于研究生三年,涵蓋文獻閱讀、實驗方案設計和構思論文研究內容、方法、目標等各個環節,要求研究生不能簡單重復別人的觀點,力求有新的內容和觀點。研究生更希望導師提供課題研究的機會和研究方向,但與導師見面的頻率大多不確定或是平時見面的機會也很少。
2.3 研究與論文情況
2.3.1 研究與論文情況現狀
由表4可知,研究生認為學校科研條件比較好的占15.87%,認為比較好的占41.27%;達46.83%的研究生沒有參加任何的科研項目,參加3個科研項目以上的人只占11.11%;被測研究生從網絡獲取學術研究信息達66.67%,與從學術期刊獲取信息的途徑基本持平,從企業中獲取信息的途徑最少,只占8.73%;在參加科研項目的研究生中,又只有67.46%的人起到協助工作,如查閱和收集資料;被測人員認為自己做課題的目的是提高科研實踐能力(76.19%)和學習新知識(69.05%),學術論文占創新成果的76.19%,新發明占37.30%,專利占31.75%;沒有發表過論文的人員達54.76%之多,發表過4篇論文及以上的研究生只占1.59%。
2.3.2 研究與論文情況分析
網絡、學術期刊、導師是研究生獲取學術研究信息的重要途徑,其中網絡是最主要獲取信息的工具;研究生對學校科研條件的評價普遍較高,說明學校的硬件設施能確保研究生開展創新研究工作;創新成果主要以學術論文的形式出現,但一些科技水平含量高如新發明、專利等成果所占比例較小;這表明學校雖提供了較良好的科研環境供研究生使用,大部分研究生沒能利用大環境去培養自身的創新能力,甚至超過半數的人從未發表過論文,這跟自身意識和社會支持有很大的關系。
2.4 總體評價
2.4.1 對目前研究生教育的總體評價
由表5可知,研究生認為生活與預期一致占19.84%,但占42.86%的人生活認為比預期差,37.30%的人認為比預期好;認為研究生培養質量與過去相比下降幅度小的人最多,占34.13%;34.92%的人對目前教育程度表示滿意;66.67%的人認為在教育中最突出的問題是國家投入太少,其次是學習環境差(44.44%);62.70%的人認為國家應加大投入(75.40%)和建設研究生教育新工程(62.70%)。
2.4.2 對目前研究生教育的總體評價分析
從總體上講,被調查研究生對目前教育評價較高,與預期相比,生活基本一致甚至更好,對教育的滿意程度也較高,但認為研究生培養質量與過去相比在下降;科研資金不足和導師隊伍薄弱成為研究生教育中限制創新能力發展的瓶頸,學習環境的建設也有待提高;通過國家加大投入,扶持貧困地區研究生創新工程建設和導師隊伍建設等實際措施能使研究生教育的水平更進一步。
2.5 其他問題
2.5.1 被測研究生的其他問題現狀
由表6可知,在壓力來源當中,經濟困難達43.65%,與學術上無法創新(41.27%)基本持平;38.89%的人擔心自己無法畢業,只有12.70%相信自己能夠完成學業;33.33%的人對畢業后生活的信心較強,也有8.74%的研究生持較悲觀態度;想去美國深造的研究生最多,達28.57%;64.29%的人認為創新是研究生的責任;26.98%的人認為資金是創新最必須的條件。
2.5.2 被測研究生的其他問題分析
較多研究生擔心自己無法畢業,我國已進入“5+3”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階段,這意味著我校大部分研究生讀研階段必需面臨著職業醫師資格證、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證、碩士學位證和學校畢業證等4個證書是否能通過考試的問題,這給了他們不小的壓力。⑧我院研究生多以醫學類專業為主,如何在臨床和科研之間協調平衡是決定研究生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臨床專業研究生既要更多接觸臨床,作為科研隊伍里面的主力軍,又要搞好科研,因此協調好科研與臨床之間的關系尤為重要。不僅僅是學業,經濟困難成了研究生最大的壓力來源,同時也存在學術上無法創新的問題;但大部分人有信心面對畢業之后的生活,他們意識到研究生階段就是培養創新思維、提高創新能力的重要時期,其中資金是最必需的條件;研究生傾向于去美國、英國等科技實力雄厚、創新能力強的發達國家深造。
3 結論
通過本次調查可知,學校為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措施和科研條件,課程設置合理,并且導師的學術水平足以指導研究生開展科研創新工作,同時被調查的學生對總體研究生教育表示滿意。但仍占一大部分教師繼續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滿堂灌的方式會讓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對創新思維缺乏思考和理解;導師與研究生見面的頻率大多不確定,可能對課題的開展缺乏計劃性;研究生的創新成果主要是以學術論文為載體,但超過半數的人沒有發表過論文,科研創新能力相對薄弱,所擁有的科研資金不足和導師隊伍薄弱是創新工作的限制因素。所以,欠發達地區高等醫學院校在培養研究生時,應將“產―學―研”模式和現有研究生教育環境有機的整合起來,加大科研資金的投入,使更多的研究生參與到課題當中,擴展研究生的學術視野,鼓勵他們在攥寫學術論文的基礎上獲取新發明和專利。另外,高校應在如何處理專業技能、知識和科研的關系方面給予指導,培養研究生真正成為國家和社會的高質量醫學人才和科研創新主力。
注釋
① 李娟.“思維全球化,行動本土化”:中西方研究生教育理念的跨文化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6(2):216-219.
② 尹曉東,高巖.博士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主要影響因素的調查分析――以西南大學首屆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獲得者為例[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9(3):171-177.
③ 韋翠紅,王維,羅春英.右江民族醫學院大學生心理壓力調查研究[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0(1):102-103.
④ 李文武.我國研究生教育發展的現狀及其存在的題[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1.27(2):84-86.
⑤ 劉真.醫學研究生大規模擴招引發的思考[J].基礎醫學教育,2011.13(1):106-108.
⑥ 李英,房敏,郝微微,等.中醫學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探索[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5(2):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