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1-27 02:18:4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法律文本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功能翻譯理論;商務英語;商務信函翻譯
一、德國功能翻譯理論
德國功能翻譯理論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萊斯,弗米爾,諾德和曼塔利。1971年萊斯出版了《翻譯批評的可能性與限制》,首先把 “功能類型”這個概念引入翻譯理論,并將文本功能列為翻譯評判的一個標準。此前西方多數翻譯理論家持翻譯等值理論,他們主張以原語文本為中心,注重原語文本,在譯語文本中保存原語文本的特征(林華: 2006,(6))。功能翻譯理論者認為等值理論在實際翻譯中是沒有辦法完全做到的,有時也沒有必要。費米爾是萊斯的學生,他提出了“譯文功能論”,他認為:翻譯的過程是由翻譯的目的所決定的,也就是說預期結果決定著翻譯的方法,翻譯應以文本目的第一準則,他創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論――目的論。目的論的核心概念是:翻譯方法和翻譯策略必須由譯文預期目的或功能決定。隨后,諾德進一步拓展了譯文功能翻譯理論,提出了“功能加忠實”的概念,認為:“翻譯是創作使其發揮某種功能的譯語文本,它與其原語文本保持的聯系是由譯文預期或所要求達到的功能確定的。 翻譯使由于客觀存在的語言文化障礙無法進行的交際行為得以順利進行”(Nord Christiane,1997),譯者也因此在翻譯活動中發揮溝通協調的橋梁作用。這使得功能翻譯理論較傳統翻譯理論表現出更高的科學性,對實用文體的翻譯也有較大的指導作用。
二、國際商務英語
商務英語作為一門專門用途英語,既具有普通英語的特征,又有其獨特性,它以國際商務為語言背景,是英語在商務場合中的具體應用,它在日益紛繁的國際商務活動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王興孫: 1997)。商務英語屬應用性語言和功能性語言的范疇,涉及對外貿易、投資引資、國際金融、合同、法律等方面。商務英語背后的文化主要是歐美文化,商務英語翻譯在這一語言環境下,為人們的交流提供了方便。在此,本論文以商務信函翻譯為例,探討德國功能翻譯理論在國際商務英語翻譯中的運用。
三、德國功能翻譯理論在商務信函翻譯中的具體運用
國際商務信函結構嚴謹,并要求語言完整具體、清楚簡潔、禮貌婉轉,要靈活應對。商務信函是在公司之間以及公司與顧客之間的書信來往,是經貿文本中的一種常見類型。它最為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行文用字高度程式化,往往為順應“實用”要求而不避章法雷同,不求形式變化,常用一些商界共同遵循的固定套語,在書信的起、轉、合之處按常式因事布詞、行文構句(凌華倍,朱佩芬,2002)。由于信函寫作都是有目的性的,在功能目的論指導下,譯語文本所采用的語氣語調也應該符合預期功能下的目的,是歉意的,建議性的,還是堅決的等等。譯者還要保證譯文的簡潔性和準確性,當涉及具體的信息時,比如時間,地點,價格,貨號等等,盡可能做到精確。總之,商務信函翻譯要求譯者在譯本的措辭方面多加斟酌,使譯文能達到同原文相同的交際目的,甚至能夠促進交際。下文以一則商務信函正文為例,主要從語言特點和措辭方面探討功能翻譯理論在商務信函中的應用:
We have read in China Daily that you are the exclusive agent for Hi-Fi Corporation of Africa and Asia.
我方從《中國日報》上獲悉,貴公司為高保真公司在非洲和亞洲的獨家商。
“We have read in China Daily that……”這種句型屬于商務英語的程式化翻譯,譯成“從某處獲悉”,而“you”可以譯成“貴公司”,表示對對方的禮貌,Would you please send us price-lists and catalogues of all the Hi-Fi wireless products and terms of payment. Please advise if you would grant special terms for an annual trade over 1 million U.S. dollars.
請貴公司惠送所有無線通訊產品的目錄、價目表及付款條件,并請告知,如果每年交易額達100萬美元以上,是否可獲得特別條件。
要注意惠送的資料是什么,翻譯時一定要準確,不可出現遺漏或錯譯,以免影響雙方貿易往來。
A visit of your representative would be appreciated. Perhaps he could bring the newest samples of the 999 hand phone, an item of growing interest here.
敬請貴方派代表來與我們洽談,并攜帶最新999型手機樣品,該產品在此地銷路很好。
在英文商務信函中,我們長能見到“obliged”,“ appreciated”等詞,表達寫信人的一種感激感謝之情,屬于商務信函中的套用語,根據譯文預期目的,選擇合適的中文詞語就可。這句話的翻譯還要注意商務英語的一些約定俗成的表達方式,例如“growing interest”,字面意思是“吸引了消費者的興趣”,按照約定俗成的譯法,我們譯成“銷路好”就顯得很得體。譯者在平時工作中需要積累商務信函的慣用詞匯或短語。
We are looking forward to the pleasure of hearing from you soon.
直譯成“我們期待早日收到貴方信息”,確實做到了信息的完整傳遞,但是考慮到這句話并非是向對方傳達重要商務信息,而是表示一種期盼的客氣的語氣,在這種目的指引下,我們意譯成“敬請回復”就比較妥帖。
參考文獻:
[1] 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 Manchester StJerome Publishing, 1997
[2] 林華:德國功能翻譯理論及其在實用文體翻譯中的應用[J] .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6,(6)
關鍵詞:財政資助科研論文;開放獲取;利益沖突;利益主體;開放獲取專門法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G250 文章編號:1009-2374(2015)09-0003-05 DOI:10.13535/ki.11-4406/n.2015.0759
我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于2014年5月19日《關于受資助項目科研論文實行開放獲取的政策聲明》,這是我國官方機構的第一份開放獲取(Open Access)政策。開放獲取運動肇始于2002年2月的《布達佩斯開放獲取計劃》。其宗旨在于通過互聯網向公眾免費提供特定文獻,公眾可以通過閱讀、下載、復制、傳遞、打印、搜索、建立超鏈接和索引的方式使用這些文獻,從而最大限度地促進科學知識的傳播。《布達佩斯開放獲取計劃》提出了開放獲取的兩種實現形式,即開放出版和開放存儲。前者指期刊出版后,在互聯網上實現對作品全文的免費開放,即公眾可以免費獲取期刊中的文章,這類期刊也被稱為開放獲取期刊(即OA期刊)。后者指作者在傳統期刊后,將論文存儲到機構知識庫或學科知識庫,立即或延遲一段時間(一般為6~12個月)后免費向公眾開放。根據英國諾丁漢姆大學主辦的OpenDOAR的統計,開放獲取機構知識庫從2005年12月1日的128家,增加到2014年10月1日的2730家。開放獲取的主要推動者是科研項目財政資助機構和教育科研機構,少數國家和地區已經通過立法方式推進開放獲取。美國伊利諾伊斯州的開放獲取法已經于2013年8月9日生效,秘魯、阿根廷分別于2013年3月和11月通過了推行開放獲取的相關法律。
對于財政資助科研項目產生的期刊論文等作品(下稱“財政資助科研論文”)實行開放獲取,涉及作者、作者雇主單位、財政資助機構、出版者等不同主體,各主體的著作權和相關權益是不一致的。這些權益沖突是開放獲取發展所面臨的最大障礙。因此,探尋解決這些利益沖突的有效機制,是促進開放獲取發展的必然途徑。本文嘗試對此問題進行研究。
1 財政資助科研論文的權利歸屬分析
2002年2月的《布達佩斯開放獲取計劃》將開放獲取的對象重點放在科學文獻上。2003年10月,在德國馬普學會發起召開的柏林會議上通過了《關于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知識的開放獲取的柏林宣言》,提出開放獲取的對象是經科學界認可的人類知識和文化遺產的綜合性信息資源。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2006年12月頒布的《開放獲取公共資助研究數據的原則和指南》,公共財政資助的科學研究數據也是開放獲取的對象。從數量上說,開放獲取的對象主要是受版權保護的科研論文等作品。財政資助項目科研論文包括期刊論文、學位論文等論文,由于開放獲取主要是針對期刊論文,故本文主要以財政資助項目期刊論文的開放獲取為研究對象。下文將結合我國《著作權法》和《科學技術進步法》等法律法規,對開放獲取所涉及的不同主體對財政資助科研論文所享有的著作權和其他權益進行分析。
1.1 作者的權利
科研人員申請并完成財政資助科研項目,是履行其作為雇主單位工作人員的職責。開展這種項目研究所產生的論文、著作屬于職務作品或雇傭作品。學術界通常將我國《著作權法》第十六條規定的職務作品分為普通職務作品和特殊職務作品兩種。特殊職務作品著作權由單位享有,普通職務作品的著作權由作者享有,但是其雇主單位有權在其業務范圍內優先使用。財政資助科研項目產生的期刊論文等作品屬于普通職務作品,其著作權由作者享有,但是作者的著作權要受其雇主單位優先使用權的制約。
1.2 作者雇主單位的權利
作者雇主單位對特殊職務作品和普通職務作品的權利是不同的。根據《著作權法》第十六條第二款的規定,對于特殊職務作品,作者雇主單位享有除署名權以外的其他著作權。根據《著作權法》第十六條第一款的規定,對于論文、著作等普通職務作品,雖然著作權由作者享有,但是作者雇主單位有權在其業務范圍內優先使用。這項優先使用權的內容是,在普通職務作品完成兩年內,未經單位同意,作者不得許可第三人以與單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該作品。法律對雇主單位優先使用普通職務作品的方式并沒有明確限制,應當理解為雇主單位有權以法律允許的任何方式使用這類作品。雇主單位對作者普通職務作品的優先使用權,為對這類作品實施開放獲取留下了操作空間。
1.3 科研項目財政資助機構的權利
《科學技術進步法》第二十條第一款規定:“利用財政性資金設立的科學技術基金項目或者科學技術計劃項目所形成的發明專利權、計算機軟件著作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和植物新品種權,除涉及國家安全、國家利益和重大社會公共利益的外,授權項目承擔者依法取得。”但此款規定并不適用于解決財政資助項目論文、著作等普通職務作品的著作權歸屬問題。所以,不能依據此條規定得出科研項目財政資助機構或者項目承擔者對一般職務作品享有著作權的結論。財政資助機構對財政資助科研論文不享有法定的著作權,卻可以依照約定對這類作品享有一定的著作權。我國《著作權法》第十七條規定:“受委托創作的作品,著作權的歸屬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過合同約定。合同未作明確約定或者沒有訂立合同的,著作權屬于受托人。”科研項目財政資助機構與項目承擔者之間的關系本質上是委托研究合同關系。財政資助機構可在資助合同中約定資助機構對財政資助科研論文享有某些著作權。
1.4 出版者的權利
出版者對論文、著作提供編輯出版服務,為傳播作品做出了貢獻,因而有理由要求對其出版的作品享有一定的權利。但是,這種權利并不是法定的權利,而是源自作者的授權。根據德國《出版法》,出版者享有的排他性的復制權、發行權、網絡傳播權均需要取得作者的許可。法國《知識產權法典》第L.132-1條規定,出版合同是作者或其權利繼受人,以一定條件向出版者轉讓制作一定數量作品復制件,并由出版人負責出版和發行的合同。這說明在法國,出版者對其出版的作品的權利也來自于作者的同意。我國《著作權法》第三十一條規定:“圖書出版者對著作權人交付出版的作品,按照合同約定享有的專有出版權受法律保護,他人不得出版該作品。”出版者對非圖書作品所享有的著作權,也應當來自出版者與作者的約定。由此可見,出版者對其所出版作品的權利類型和期限都取決于作者的授權。
概括地說,對于財政資助科研項目產生的一般職務作品,著作權一般歸作者享有。作者雇主單位對普通職務作品享有兩年的優先使用權。財政資助機構對普通職務作品不享有著作權,但可以通過約定享有一定的著作權,并有權對作者向境外出版商轉讓或獨占性許可著作權進行控制。出版者僅僅依據其與作者間的出版合同享有一定的著作權。
2 財政資助科研論文開放獲取導致的利益沖突
開放獲取推動者希望財政資助科研論文盡可能廣泛地傳播,免費供公眾使用,促進文化科學事業的發展。但是,由于利益存在差異,不同的權利主體對開放獲取的態度有明顯差別,從而在財政資助科研論文開放獲取問題上產生利益沖突。
2.1 財政資助機構、教育科研機構與作者的直接利益沖突
當財政資助機構和作為作者雇主單位的教育科研機構強制性要求作者參與開放獲取時,就可能與作者產生直接的利益沖突。這可從科研人員對開放獲取的態度上體現出來。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研究人員于2005年就科研人員對科技信息開放獲取的態度進行了一個調查,向中科院位于北京的16個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共發放問卷262份,回收有效問卷223份,問卷回收率85.1%。調查顯示,對于是否愿意在開放獲取期刊上,愿意并且已經發表過的科研人員僅有8.3%,愿意但未發表過的科研人員比例高達60.6%,明確表示不愿意的占31.2%;對是否愿意將經過同行評議的、擬在傳統期刊上發表的論文(預印本)自行存儲到機構知識庫中,僅有9%的科研人員有過向機構知識庫自行存儲論文預印本的經歷。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工業大學的研究人員于2009年初就科研人員對機構知識庫的認知程度和使用情況進行了在線調查。調查表明,超過60%的科研人員對開放獲取只是了解,而沒參與。這表明科研人員對機構知識庫的認知程度和實際使用情況存在很大反差。科研人員排斥開放獲取的原因包括現行學術評價體系不看重開放出版論文、開放出版論文和傳統期刊的預印本論文質量不高、作者對開放出版論文需要支付出版費用、擔心預印本開放后受到剽竊、擔心在機構知識庫存儲傳統期刊論文與出版商發生權利沖突等等。
上述調查研究表明,科研人員對開放獲取的參與程度還比較低。科研人員作為作者,有權決定以何種方式,也有權決定是否向機構知識庫存儲論文。如果財政資助機構、作者雇主單位利用權力或其他資源強制性要求作者參與開放獲取,就與作者的權利發生了矛盾和沖突。這種沖突是制約開放獲取發展的一種重要因素。
2.2 財政資助機構、教育科研機構與傳統出版者之間的間接沖突
如前所述,開放獲取的主要途徑是開放出版和開放存儲。根據開放程度劃分,開放出版可分為多種類型。按期刊是否需要付費訂閱,可將開放出版分為全開放出版和復合開放出版。根據論文開放時間劃分,開放出版可分為立即開放出版和延遲開放出版。雖然傳統出版者對開放獲取的態度越來越開明,開放獲取的進展也越來越大,但是,根據2011年的一個統計,開放出版的論文僅占17%。可見,多數出版者還是排斥開放出版的。一般說來,開放獲取推動者沒有權力要求傳統出版者參與開放獲取,但是其通過對作者施加參與開放獲取的強制性要求,與傳統的出版者產生了間接的利益沖突。這種沖突最終是通過作者與傳統出版者的直接利益沖突體現出來的。
2.3 作者與傳統出版者的直接沖突
開放存儲要求作者將期刊論文的預印本或印刷本存儲在機構知識庫中,供公眾免費獲取。這對科技期刊出版的傳統商業模式造成了沖擊。傳統出版模式是出版者不向作者收取出版費用,但是要求作者轉讓或獨占性許可論文的版權,再通過收取訂購費用的方式獲取收益。出版者出于獲利之目的,不同意免費公開或過早免費公開論文。作者受盡快發表作品、建立學術聲譽動機的驅使,就傾向于向出版者轉讓或獨占性許可論文的版權。因此,當作者遵循財政資助機構或其雇主單位的強制性要求,將論文的預印本或者印刷本存儲在機構知識庫時,就會侵犯作者在出版協議中已經轉讓或獨占性許可給出版者的版權,從而發生沖突。
上述三種利益沖突是開放獲取推行過程中發生的主要沖突,依法妥善解決這些利益沖突,是推動開放獲取所不可逾越的一關。
3 財政資助科研論文開放獲取利益沖突的解決途徑
從開放獲取的發展進程中可以看出,開放獲取利益沖突的解決實際上采取了多種途徑并舉的解決機制。下文分別闡述:
3.1 財政資助機構的強制性開放獲取政策
科研項目財政資助機構是開放獲取最重要的推動力量。越來越多的國家財政科研資助機構頒行了自己的開放獲取政策。科研人員向機構知識庫提交論文是其接受資助的一項先決條件。比如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英國研究理事會、澳大利亞國家衛生和醫學研究委員會及其他國家的一些財政資助機構都有類似的資助政策。我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于2014年5月19日的《關于受資助項目科研論文實行開放獲取的政策聲明》也屬于強制性開放獲取政策。我們認為,特定財政資助機構的開放獲取政策雖然對向本機構申請研究資助的科研人員具有約束力,但是這種約束力難以通過科研人員作用于出版商,況且其約束力也不是普遍性的,即一個財政資助機構的開放獲取政策不能約束獲得其他財政資助的科研人員。
3.2 教育科研機構的開放獲取制度
科研教育機構也成為開放獲取運動的重要推動力量。截至2013年12月30日,全球已有280余家科研教育機構了自己的強制存儲政策,即教育科研機構內部的開放獲取制度。哈佛大學是較早建立機構知識庫的大學,制定了相應的開放獲取政策。哈佛大學法學院教師理事會于2008年5月1日通過決議,明確要求每個教員允許院長和其他教員接觸其學術作品。
哈佛大學其他一些學院也有相同的開放獲取政策。麻省理工大學于2009年3月18日由全體教師投票一致通過與哈佛大學相同的政策。相比西方發達國家,我國內地教育科研的機構知識庫起步較晚。北京大學要求教員將其學術作品無償提供給北京大學機構知識庫使用。但是沒有強制要求。清華大學機構知識庫鼓勵師生向機構知識庫提交作品,同時不要求作者轉讓版權,只要求提交許可協議。中國科學院于2014年5月19日了開放獲取的政策,要求接受財政資助的科研論文必須實現開放獲取。實際上,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機構知識庫在2007年已經開始運行,中科院一些研究機構也建立了自己的機構知識庫。
與國外教育科研機構強制性要求作者向機構知識庫存儲作品相比,國內教育科研機構的開放獲取制度大都是鼓勵性的。這導致知識庫收錄的作品數量較少,且很多作品只收錄元數據,而不是全文。這顯示出國內教育科研機構的開放獲取制度無法有效解決上述利益沖突。
3.3 與出版者的協議機制
機構知識庫的建立對出版商的利益沖擊較大,因此在機構知識庫建立的早期,出版商大都持反對態度。出版商若能同意作者將經其出版的作品實施開放獲取,無疑可以大力促進開放獲取的發展。目前,取得出版商對開放獲取的同意是通過作者與出版商的協議以及財政資助機構或教育科研機構與出版商的協議實現的。
3.3.1 作者與出版商之間的出版協議。作者在時會與出版商簽訂出版協議,而國內外很多專業學術期刊都會要求作者無償轉讓版權或許可期刊對經其發表的論文擁有無期限限制的專有使用權。作者為了使自己的科研成果能夠及時在具有較高學術聲譽的期刊上發表,往往只能接受這種條件。因為作者在喪失版權的情況下,已無權再許可機構知識庫傳播其作品,這種出版協議就給開放獲取帶來了極大難題。因此,作者必須在出版協議中保留通過機構知識庫對作品進行開放獲取的權利,才能將作品存繳機構知識庫中,供公眾免費
獲取。
3.3.2 教育科研機構與出版商之間的協議。教育科研單位作為高質量學術文獻的產出單位,在與出版商的談判中有更多的話語權,完全有可能獲得出版商允許本單位科研人員對論文實現開放獲取的授權。例如,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機構已經與部分出版社簽訂了允許開放存儲的協議。2010年10月27日,中國科學院也與Springer科技與商業媒體集團簽署了開放存儲合作框架協議。因此,即使作者將著作權轉讓給具體期刊的出版商,也不會影響作者單位的知識庫對作品進行存儲和開放獲取。
3.3.3 財政資助機構與出版商之間的協議。作為開放獲取運動的推行者之一,財政資助機構也多方尋求在現有的出版模式下促進開放獲取的途徑。財政資助機構資助的科研論文在所有出版的期刊論文中也占據了很大的比例,因此,財政資助機構與出版商談判也是有一定的地位的。針對開放出版模式中要求作者支付論文處理費的形式,財政資助科研論文部分是由財政資助機構替作者支付。因此財政資助機構可以與出版商簽訂關于財政資助科研論文的開放獲取協議。例如,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與Elsevier出版集團就接受NIH資助的作品的開放獲取問題達成協議,要求接受NIH資助的作者的作品在Elsvier期刊上發表后12個月都允許存儲在機構知識庫中。這種形式與教育科研機構與出版商的協議有異曲同工之處,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對作品的開放獲取。
3.3.4 開放獲取專門立法。鑒于上述解決機制均有不足,一些國家在嘗試通過專門立法的方式推動開放獲取。美國曾就開放獲取問題提出過數個法案。2003年6月26日,美國國會眾議院議員馬丁?奧拉夫?薩博(Martin Olav Sabo)向美國國會提交了《公共獲取科學法案》(Public Access of Science Act,簡稱Sabo法案)的議案。
2005年12月14日,又有議員提出CURES法案,法案要求對財政資助科研論文實施強制性開放獲取,要求作者在論文被期刊錄用時即進行存儲。2006年美國第109屆國會上,參議院的兩位議員John Cornyn和Joseph Lieberman提出了聯邦科學研究成果公共存取法案(Federal Research Public Access Act of 2006,簡稱FRPAA)。美國的這三個法案雖然都沒有獲得通過,但對開放獲取還是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美國的伊利諾伊斯州已經率先通過該州的開放獲取法,要求所有的伊利諾伊州公立大學都必須制定對研究成果的開放獲取政策,并建立相應的組織機構以確保開放獲取的推進。另外,阿根廷、秘魯制定了全國性的開放獲取法律。阿根廷的法律規定受財政資助的研究成果應當開放存取,存儲在機構知識庫中。國家提供資金支持開放獲取,受公共財政資助的研究人員、技術人員、教師、博士生及碩士生的研究論文,要在論文正式發表后的6個月內存儲到機構知識庫中。秘魯的法律要求所有接受財政資助產生的研究成果,都必須提供開放獲取。秘魯建立一個全國性的網絡平臺,收集財政資助研究成果的數字檔案。
比較而言,上述四種機制都有不足。財政資助機構的開放獲取政策通常直接約束受其資助的科研人員,其約束力不具有普遍性,而且會因為科研人員相對于出版商的絕對弱勢談判地位而大打折扣。與此相似的是,教育科研機構自身的開放獲取制度更不具有普遍性,亦會因為科研人員的弱勢談判地位而不能作用于出版商。至于與出版商的協議解決方式,作為個體的科研人員不可能做到讓出版商同意開放存儲,倒是教育科研機構可以利用自身的學術影響力與出版商達成協議,允許其科研人員將通過該出版商發表的論文進行開放存儲。開放獲取專門立法可以具有普遍的強制約束力,但是其不足是不能一蹴而就,不能等到有了專門立法再實施開放獲取。因此,我們必須在現有法律環境中探尋出解決開放獲取利益沖突、促進開放獲取發展的途徑。
4 關于解決開放獲取利益沖突、促進我國開放獲取的路徑思考
我們認為,我國在制定開放獲取專門立法之前,應通過如下途徑促進開放獲取:
第一,我國所有的財政資助機構都應制定具有相同效果的強制性開放獲取政策,從而對所有的項目承擔單位、進而對科研人員產生普遍的約束力。根據我國著作權法,財政資助機構對財政資助科研論文不享有著作權。所以,資助機構的開放獲取政策應寫入科研項目合同或在合同中載明其開放獲取政策構成科研項目合同的一部分。
第二,財政資助科研項目的承擔單位應制定開放獲取制度,以貫徹財政資助機構的開放獲取政策,具體可以通過行使對普通職務作品的優先使用權來實現。教育科研機構是財政資助科研項目的承擔單位,科研人員開展項目研究產生的論文屬于普通職務作品,其著作權歸科研人員所有,但是作為雇主單位的教育科研機構享有優先使用權,因此其有權利通過機構知識庫對該作品實行開放獲取,也有權要求科研人員將該作品存儲至指定的機構知識庫。
第三,鑒于科研人員不能通過協商取得出版商對開放存取的授權,我國科研教育機構,尤其是國家級科研機構和研究型大學應積極與世界主要出版商協商,取得允許其科研人員對經由該出版商發表的論文實施開放存取的許可。
同時,我國應啟動開放獲取立法工作。如果將財政資助科研論文界定為不受著作權保護的政府作品或者將資助機構視為財政資助科研論文的作者,從而可以任意實施開放獲取,將對現行的著作權制度造成很大的沖擊。因此,我國的開放獲取立法應立足于在現行的著作權法律制度框架中進行。我們建議,未來的開放獲取立法應規定開放存取的作品文本類型(預印文本還是印刷文本)并針對不同文本的開放存取規定最長的延遲期限;開放獲取是財政資助項目承擔單位和科研人員的法律義務;財政資助科研論文只能在開放出版期刊和出版商同意開放獲取的期刊上發表。在這種法律制度之下,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出版商同意對其發表的我國財政資助科研論文實行開放存取。
參考文獻
[1] 劉蘭,等.科技信息開放獲取的歷史進程[J].圖書情報工作,2009,53(7).
[2] 張曉林,等.機構知識庫內容保存與傳播的權利管理[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2,(4).
[3] 許榮榮,趙建華.美國開放獲取政策對中國的啟示
[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8,(30).
[4] 李麟.我國科研人員對科技信息開放獲取的態度――以中國科學院科研人員為例[J].圖書情報工作,2006,(7).
[5] 李武,盧振波.科研人員對OA知識庫的認知程度和使用現狀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2010,(10).
[6] 蘇小波.科研人員對開放獲取出版的認知和行為研究述評[J].圖書情報知識,2014,(3).
[7] 陸彩女,李麟.2013年國際開放獲取實踐進展[J].圖書情報工作,2014,58(8).
[8] 翟建雄.開放存取知識庫版權政策概述[J].國家圖書館學刊,2007,(2).
關鍵詞:建筑工程;合同管理; 存在問題;解決對策
中國分類號:TU7文獻標識碼:A
一、 建筑施工項目合同管理的重要性
建設工程施工中的合同管理是規范建筑市場的重要內容,也是建設工程造價管理的重要組成內容,在工程項目施工管理中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合同管理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合同管理是建設工程項目管理的核心內容,加強合同管理是進行項目管理的迫切需要。如果忽視了合同管理也就意味著不能有效地控制工程進度、質量和費用這三大管理,更不要提其他相關管理了,所以說只有抓住合同管理這一核心內容,才能調控整個工程項目的運行,從而實現建設目標。
(2)加強合同管理可以更好地規范各建設主體的行為。建筑工程項目合同明確了建設主體各方的權利義務關系,為各自履行義務和享有權利提供了法律基礎,也為處理關于合同的各種糾紛提供了法律依據。所以說加強合同管理可以規范建設主體行為,對我國建筑市場也能起到積極地促進作用。
二、建筑施工項目合同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2.1合同簽訂階段問題
首先,施工合同多數條款的制定由發包方完成,其中制約發包方條款甚少,多為強調承包方的義務條款,尤其在違約賠償部分沒有詳細具體的約定,缺少有效可行的處罰措施,而施工方在簽訂合同過程中過于草率盲目,不利于自身受到法律的有效保護。其次,發包方在簽約前要求施工方繳納履約保證金且數額多高于國家規定比例,而發包方卻未曾有對工程進度款支付保證措施。還有些業主為了縮減工期,在中標函發出前要求施工方的隊伍、材料訂購以及相關機械設備到位,提前進行準備工作,多為口頭保證承諾,并不見文字憑據,如若出現問題合同未能簽訂,承包方則難以得到有關費用補償。
2.2合同履行階段問題
合同的履行階段存在較多問題,比如合同簽訂時條款沒有具體詳盡的規定,語意缺乏明確性,使得其約束力弱,可操作性低,從而惹得爭議糾紛;施工的進度款不能按照約定支付,施工方變相墊資施工,壓力較大;工程聯系單據多只簽不收,有的只簽以審計為準,有的甚至拒收,在實施中變更量超過合同預期,而這些變更只能在履行中加以簽證認可,否則難以計算成本,無法管理;某些施工企業缺乏對合同管理的認知,不能實現合同履行的全過程,合同意識淺薄,只在施工出現問題時才想起合同的存在;業主不能按照法規以及相關工程資料規定程序進行簽認,只是隨意更改缺乏文字依據,在施工方結算時缺乏有效的憑據;有的工程完工后不按照約定時間進行審計辦理結算,使得施工企業難以獲得結款。
三、建筑施工項目合同管理存在問題的解決措施
3.1健全施工合同管理法規
目前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對施工合同的管理重點主要是簽約階段。對履約階段的監督管理力度則相對較弱。那么,加強建筑施工企業項目合同管理,首先要健全施工合同管理法規,加大對合同履約行為的行政監督力度。把建筑施工合同的授予、簽訂、審查、鑒證等環節通過立法確定其法定程序,做到施工合同管理有法可依,違法必究。
3.2大力推行建設施工合同示范文本
履約率與合同的質量有很大關系。好的合同文本有利于履約。大力推行合同示范文本,將有利于堵塞由于合同管理人員法律水平和語文水平而產生的漏洞,有利于明確合同主體的責任,有利于合同爭議的解決[1]。對于有些發包方沒有使用示范文本而自行草擬的文本,我們應當在審查時注意對照示范文本,防止錯漏或產生歧義。
1、合同管理的事前防范
國有企業必須做好事前防范工作,第一,仔細的調查與本企業簽訂合同經濟主體的資信狀況,也就是掌握相關經濟主體的信用狀況、經營狀況等,對與本企業簽訂合同經濟主體資信狀況的了解是做好合同管理事前防范的基礎。調查的主要方法有:查閱該企業的財務記錄、考察企業的經營場地以及與工作人員進行談話,復查企業各種信息和數據的準確性和真實性。另外,還可以通過調查與該企業有商業往來的其他企業,間接的了解該企業的狀況,例如:去政府的相關部門調查該企業的注冊狀況還有年檢情況,調查該企業的經營范圍及經營許可時間;了解該企業的納稅狀況;了解該企業經營場所的產權歸屬狀況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企業的信譽是變化的,企業之前的資信狀況不等于現在的資信狀況,對于客戶企業資信狀況資料必須進行及時的更新,確保信息的準確、可靠。在對客戶資料進行詳細的調查之后,國有企業應當將這些材料整理歸檔,以備今后工作的參考。[2]第二,國有企業的法律顧問必須嚴格對合同進行審查,并且在與當事人談判之后起草合同文本。完善合同正式簽訂前的審核制度,企業必須聘請具有高水準的法律顧問對合同進行審核。
2、合同簽訂階段
第一,在繳納保證金前,需要對發包方的資歷以及簽約能力進行深入了解,在相關工商網站進行其資金能力以及誠信度查詢,雙控賬戶為最佳。保證金的處置辦法細則必要體現公平公正原則,在發生違約時,明確退保的方法以及日期。[3]
第二,為了更好的督促發包方能夠及時進行結算,施工方應當在合同中直接約定合同所適用的法律法規。這樣承包方可以主張權利,明確發包方對承包方及時提供完整決算文件,逾期審價可視為生效的后果,避免處于無限期的審價之中。
3、合同履行階段
第一,在合同履行過程中,書面的文字憑據十分必要,對于工程聯系單只收不簽問題,如果發包方不按照規定在變更聯系單上簽證,施工一方應當及時行使抗辯權,根據合同(示范文本)通用條款31.3款以及《合同法》第66條的規定,在變更聯系單向業主提交的第16天起向業主一方發函,告知對方,申明權利,此變更單已經生效。[4]合同簽訂的執行一方,必須要根據合同的約定及時且有效發出各種申請、工程聯系單、指令、會議紀要等書面文件,這是施工企業自我保護的有效方法。
第二,在施工過程中,承包方需要了解發包方無法支付工程款的緣由,不可盲目墊付資金進行施工,否則資金缺乏,項目無法正常進行。在延期付款協議書中,應當明確工期順延問題,如果無法達成延期付款的協議,使得施工無法正常進行,施工一方應當以法律來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第三,民工工資應改為工程項目部直接發放,改變原來有小包工頭發放的方式。裝飾裝修行業的施工與管理層是分離的,施工人員的工資多為包工頭代為發放,從而使得民工的合法權益無法得到有效保證,項目部應當將民工工作吸入到合同管理中,完善考勤制度,根據工作的品質進行工資發放,避免民工工資拖欠事件而影響企業聲譽。
第四,企業要對項目部的資金流動清晰,嚴格控制把關,避免資金濫用,導致合同無法正常履行,確保項目合同的正常履行關乎企業的形象。
參考文獻:
[1]楊偉忠;我國建設工程合同管理淺析[J];建筑經濟;2006年11期
[2]徐金梁;陳玉珍;施工企業加強合同管理的思考[J];建筑經濟;2007年08期
關鍵詞:垃圾郵件 實時 黑名單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4(c)-0033-01
隨著互聯網絡的日益普及,電子郵件走進了大眾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它的快速、便捷的優勢使它成為現代社會主要通訊方式之一和互聯網上最重要、最普及的應用之一。而近年來,一些公司、團體和個人為了商業利益或政治目的,在未經用戶同意的情況下,利用電子郵件發送大量商業廣告及各種不良信息,形成影響極壞、后果嚴重的垃圾郵件問題。
垃圾郵件問題如不能及時、有效解決,將會給我國帶來多方面的危害。
1 研究現狀
目前存在的反垃圾郵件技術,主要有三個大的方向。
第一種是修改現有的SMTP協議,制定一個新的安全可靠郵件協議,讓垃圾郵沒有“生存的環境”。
第二種是使大量垃圾郵件發送者承受“巨大的成本”,以致通過電子郵件渠道來大量發送廣告信息在經濟利益上不合算,來減少垃圾郵件。
第三種是根據郵件的格式,發送時間,文件大小,內容以及其他特性,來識別該郵件是否為垃圾郵件,如果是,則把垃圾郵件過濾掉。識別的方法多種多樣。過濾垃圾郵件效果的好壞取決于識別方法的準確度。
前兩種是主動的方式,推的方式,從垃圾郵件產生的根源出發,不同的是一個是從技術的角度,一個是從經濟的角度,讓大量發送垃圾郵件是不可行的。而第三種方式是被動的方式、拉的方式,它并不能杜絕垃圾郵件的重復產生,只能當垃圾郵件產生后,通過方法識別出垃圾郵件,及時的剔除它們。前兩種方式應用起來更加困難、復雜,而第三種方式相對簡單易行,因此,當前第三種方式的反垃圾郵件方法研究和應用的更多。
2 本課題的提出
隨著垃圾郵件的泛濫,反垃圾郵件技術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出現了很多的過濾技術和過濾系統,因為郵件能傳送文本、聲音、圖像等多媒體信息,因此垃圾郵件的過濾系統就要從多方面加以過濾。不是哪一種技術就可以很好的解決垃圾郵件問題的。
本文提出的黑名單也不能獨自處理好垃圾郵件的問題,可以把這種技術跟其他郵件過濾技術一起來完成處理垃圾郵件問題。
黑名單可以是發送垃圾郵件服務器、開放的、開放的中繼以及發送者郵箱地址。基于黑名單的方法認為,如果郵件來自黑名單中的地址,則認為該郵件時垃圾郵件。它的缺點在于需要時間和精力來維護管理RBLs,因為垃圾郵件發送者不斷更換他的域名和地址,為了讓該技術實時有效,RBLs也得不斷的更新升級。而且會對一些合法的服務器造成誤傷,例如一個垃圾郵件發送者通過撥號上網發送垃圾郵件,那么他是通過ISP提供商服務器登錄到自己的郵件服務器上,則ISP服務商就是垃圾郵件的源地址,如果把這個地址設置為黑名單,就會讓很多合法用戶無法發送正常的郵件。
本文的實時黑名單模塊采用的是用linux的外部命令實時的去互聯網協會的網站上下載其定期的黑名單,把域名解析出來放在一個臨時文本文件中,然后用hash函數將該文本文件在內存中散列成便于查找的hash表,如果一封郵件的地址我們可以在表中找到,就拒收該郵件。由于黑名單牽涉到一些法律、個人的隱私問題,本文只是供本論文研究之用。
3 模塊設計與實現
該模塊主要包括四個子模塊。
(1)下載模塊:定時下載國內RBL(Realtime Blackhole List)到臨時HTML文件。
(2)解析模塊:將臨時HTML文件中的黑名單解析到一個臨時文本文件中。
(3)散列模塊:將RBL臨時文件利用哈希函數在內存中散列成便于查找的哈希表。
(4)查找模塊:在內存的哈希表結構中,檢測待查的域名是否存在,若存在則拒收從那里發來的郵件。
3.1 下載模塊
RBL模塊被調用時,首先實現一個服務器的功能,使用linux系統的unsigned int alarm(unsigned int seconds)函數來定時發送信號,觸發相應的下載函數。此函數被觸發后,使用Linux的外部命令wget,從Internet上下載國內RBL到一個臨時HTML文件。
3.2 解析模塊
根據下載的HTML臨時文件的具體信息,將其中的黑名單解析出來,逐條放入一個TXT文檔,并以空格來分隔每一條。
3.3 散列模塊
以下載模塊中輸出的臨時TXT文件作為解析對象,將每一行讀出,根據相應的哈希算法建立哈希查找表。
哈希算法:設定一個兩倍于待查數據的靜態地址空間,首先根據哈希函數確定待查找字符串的位置nHashPos,如果有沖突,就用線性探測再地址散列的方法處理沖突。然后使用無沖突哈希函數確定字符串的哈希值,作為它內容的唯一標識。
3.4 查找模塊
讀入待查的字符串,計算其哈希值,并且在哈希表中查找。首先檢索它的位置nHashPos,并比較字符串內容nHashA,查到就拒收郵件。若有沖突,則利用線性探測再地址散列的方法繼續查找,找到仍然拒收,若找不到則表明它不在黑名單中,可以接收。
4 結語
基于黑名單是一個簡單有效最常用的過濾方法,它首先檢查郵件頭,如果發送者在黑名單內,就拒絕該郵件,它的缺點在于需要時間和精力來維護管理RBLs,黑名單模塊中,直接調用了linux的系統函數從互聯網上下載黑名單,然后解析再散列,提高了實時性,但是每次調用就觸發去下載有可能造成系統性能的下降,因為黑名單也不是每時都更新,而是定期。
參考文獻
[1] 譚立球,谷士文,費耀平.個人化電子郵件自動過濾系統的設計[J].計算機應用,2002,22(6):54~55.
作者簡介:季良平(1965- ),男,漢,江蘇靖江人,泰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藝術系設計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藝術設計教育。)
中圖分類號:J04文獻標識碼:A
Situational and Logical Analysis of Counterfeit Design
JI Liang-ping
一、何謂山寨設計
“山寨”這個2008年風靡中國的詞匯源于廣東話,它最初指的是一種由民間IT力量發起的產業現象。主要特點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表現形式有山寨禮服、山寨手機、山寨春晚、山寨明星……不一而足。它因為經常行走在行業政策的邊緣,從而引發爭議。
山寨產品的外觀就是山寨設計的物化形式,它的設計模式就是模仿、拷貝、抄襲、拼裝或惡搞主流品牌產品的外觀。我們知道,設計最重要的價值就是創新,模仿、抄襲乃設計之大忌。而在當下山寨商品大行其道的背景條件下,傳統的設計理念帶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設計師所面對的設計對象、方法和流程都已出現了巨大的變化。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山寨設計有被認為是一種“平民文化”的趨勢,它被打上了“草根能創新、群眾有智慧”的文化烙印。
山寨設計的特點首先在于它的非原創性,是一種值得商榷的拿來主義。它的設計的方式就是移植、加工、改造,以最便捷、最有性價比的方式滿足人們的需要。其次是它的依賴性。它缺乏高屋建瓴的研發戰略,逞篡改、修正之奇技巧,針對目標人群極盡遷就、應承之能事。作為原創設計的衍生物,它輕巧地打破了原創設計的束縛,悄無聲息地進入商業鏈中。這樣的方式足以在相關行業引發結構性震蕩,并徹底顛覆傳統的設計領域的行業規則。
如同“山寨”成為2008年度最熱的詞匯一樣,針對山寨文化現象所引發的討論或褒或貶,也是十分熱烈。其中有部分學者對山寨現象持樂觀的態度,比如媒體評論家韓浩月就將山寨現象視為自我表達的一種方式。他認為山寨文化來源于草根,也面向草根。它給人們帶來了另一種選擇,即抵制主流文化價值的可能性。草根通過模擬主流的方式進行娛樂,恰恰說明了主流文化符號及其所標識的階級身份在今日中國的強大話語能力。文學評論家、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檸也認為中國的法律很健全,所以應該對“山寨文化”持寬容態度,這是對文化多元的寬容。讓“山寨”的歸“山寨”,“城堡”的歸“城堡”,各就其位,構成呼應和對峙關系,彼此糾正和制約。
這些言論有將山寨文化上升到意識形態層面的努力:山寨文化變成了精英文化之外的文化,山寨精神便是藐視權威的精神。而山寨文化和山寨精神的興起,便是大眾文化和精神的興起的標志。
當然,針對山寨文化中復制、盜版行為進行批評的聲音也不絕于耳:比如政協委員倪萍認為“山寨”、“山寨文化”假的多、復制的多、盜版的多。那些所謂的“山寨”都打著民間文化與草根的旗號,很多干的卻是盜版、造假的營生。所以要反對“山寨”文化和“山寨現象”。藝評家彭德就旗幟鮮明地提出“拒絕‘山寨’藝術”,而孫振華、岳路平等就當代雕塑、繪畫等藝術形式與山寨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剖析,等等。
就山寨設計而言,它并不是完全的盜版和剽竊,其中也包含著創新和創意的成分,只要沒有故意侵權和惡意毀謗,對于這種創造性應該給予一定的空間。對于這一社會現象我們究竟應該持什么樣態度?在譴責山寨設計的“類小偷式”的行為時,我們是否應該追問一下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
二、山寨設計是設計流程中“制作與匹配”的必然階段
讓•鮑德里亞認為被標識為山寨的文本因為依賴與被其模仿的原始文本之間的互文關系而獲得關注和意義,這種意義往往體現的是對原始文本的崇拜而并非反抗上。山寨文本生產和消費再現了今日中國社會的貧富分化和文化生態,再現了在主流文化和經濟地位中處于邊緣位置群體的匱乏感和向中心移動的強烈訴求。
今日仍然占中國人口三分之二以上的中國非城市人口,往往成為山寨商品山寨文化的最主要生產者和消費者。他們處于社會權力結構的最底層,消費能力低,受現代教育的水平差,自身的民間文化已經被主流消費文化毀滅殆盡,但他們又沒有能力進入主流文化的中心區域。在他們身上,一方面體現的是對主流文化的崇拜,另一方面又是對主流文化的相對陌生和不熟練的狀態。在主流價值中,他們常因這種狀態而受到主流文化的觀看和嘲笑。這些消費群體以效仿上層社會的生活方式來標榜自己的文化身份和地位,作為全球資本主義體系的邊緣,他們對這種匱乏狀態補償性的解決方案是對山寨內容的生產和消費。
而著名的英國藝術理論家貢布里希極富創建的設計理論可以更為透徹地對這一現象做出合理解釋:設計藝術歷史的演進邏輯就是每一個設計師和工匠根據已有的圖式――這些圖式既可以從前人作品中學習來也可以產生于自己的觀念之中――進行制像,通過各式各樣的矯正手段來檢查自己的作品是否匹配――匹配于現實或匹配于創作目的或匹配于觀眾趣味等等。這種“制作與匹配”的試錯過程,不僅發生在個體設計師身上,也可以發生在設計師群體之中。實際上,某個階段集中涌現出的比較一致的藝術猜想和某種穩定的藝術圖式,就構成了所謂的設計風格或流派。這似乎可以解釋為什么一個好的設計之后會有一群效仿者的原因。
以服裝設計為例,好的款式一旦出現,往往是翻版一大堆。真正的特立獨行設計從某個角度來說是不存在的。當然,我們對仿制品的嫌惡也是有根源的。在工業革命時期,批量仿制貴重手工藝品、甚至仿制昂貴材料的能力威脅著先前已確立的傳統等級觀念。仿制品往往被看作是和愛貪便宜的庸俗欲望一路貨色,人們以誠實的名義對其加以譴責。但是仿制品使我們容易適應新的風格、新的環境和新的工具,這是使新事物適應于舊環境的必要策略,也是設計發展進程中無法逾越的階段。
從模仿到創新,是技術進步產品創造的必然途徑。山寨文化的很多產品,都是對先進產品的模仿。大量的山寨產品的出現、山寨企業之間的競爭、山寨企業和廟堂企業的競爭,客觀上對促進各自產品的更新換代,促進各自從功能到樣式的不斷創新,從而推進整個社會技術創新、科技發展。
三、山寨設計是歷史情境邏輯的產物
面對日新月異的商業潮流,設計與商業利益的關系極為緊密。要大賣,既要推陳出新,但也要考慮社會認同問題。正如貢布里希在情境邏輯理論里所說,設計藝術中有些事實讓情境邏輯分析有了存在的理由,比如設計傳統的頑固性。設計者寧可改進一種現成的紋樣也不愿從涂鴉中創作一種新的紋樣。全心的創作既有心理方面的困難也有社會方面的困難。人類往往只把發明作為一種艱難無比的絕技來接受。
情境邏輯認為發展是一個理性的生物在追求一個特定目標時可能采取的行動,只有置身于這個過程,發展才符合邏輯。這種方法為技術史學者提供了一個有利的武器。因為有了既定目標,才能夠選擇合理的手段。人類理性認為社會總是按強弱秩序或社會等級向前發展,大多數社會不僅允許、而且鼓勵某種競爭。于是乎,贊助人和手工匠會為了顯赫、聲望和名譽的緣故相互競爭。而只要這種競爭是上算的,它就會一直進行下去。
情境邏輯認為,不管是贊助人還是設計師的顯示欲都可能導致圖省事的方法和較廉價材料的使用以及粗劣的工藝的出現,他們都會暗暗地把自己現在看見的與他們已經看到過的進行比較。小心揣摩消費者的心理,進行不同策略的變通,不太傾向去進行成本巨大的“獨創”冒險。這種現象符合設計藝術的發展規律和市場規律。
山寨設計的第一階段是簡單模仿,多為直接的外形抄襲,只稍作細節改動,目的是逼肖原創設計,然后以低廉的價格來吸引用戶的注意。第二階段則是設計者探尋原創設計的思路,尋找到類似的創意觸點,形成似曾相識的設計面目。第三階段則是逆向而動、創新不斷,從而跳出模仿的圈子,真正形成自己的獨有面目。
中國的企業跟西方的企業相比,在技術和研發上尚不具有任何優勢。當國內市場打開后,外國品牌進入,他們的消費人群是富裕者,中國企業只能通過仿造,打低價策略來創造新的市場進行原始積累,我們看到很多民族品牌也是靠山寨商品起家。而對于那些中小型的民營企業而言,他們沒有足夠的資金投資在品牌建設和廣告上,山寨產品的生產就成了他們能夠生存的唯一選擇。所以,至少在消費品生產領域,山寨現象絕不是少數小企業的個別行為,而是中國作為一個全球化經濟中的后發經濟體所體現出的結構性特征。
四、山寨設計的前景
在市場規律中,兩種產品在價值體系上相當時,便宜的一方更容易上位,黑洞效應、熱島效應、或是搭車效應便應運而生。同一產業的人都可能向這個方向靠攏。創新卻不只是企業的個人行為,它需要資金、技術的投入,政策的支持,當然也需要人才的使用,以及開展全方位、多形式的協同工作。在沒有足夠的資金去創新的時候,必然要去模仿,這是經濟領域的一個常見現象。成本壓到最低同時又想市場占有份額最大,山寨設計就是一個降低成本的有效方法,通過模仿贏得生存空間。但模仿到什么樣一個尺度,才可以是既合法又可以帶來持續發展的效能,這就需要企業家在實踐中平衡思考了。
現在,山寨一詞幾乎成了一個產業魔咒,一旦哪個產業出現山寨版,哪怕是最低端的產品被“山寨化”,整個產業的原有經營者都可能面臨前所未有的競爭,逐漸喪失市場份額。在山寨產品廉價共性的另一面,是生產體系中教育和人力資本的缺乏、研發投入的不足和知識創新的扼殺,以及社會福利和環境水平的降低等等。結果,如此山寨不僅顛覆國際社會的商業規則,可能最終也損害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山寨設計最致命的問題就是缺乏創新。一旦設計藝術中最為核心價值――獨創性被忽視或主動放棄,那么它的生命力就會變得岌岌可危!在我們認同山寨設計有它存在的部分合理性的同時,從歷史發展規律來看,它也將是階段性的現象。商品市場的力量和政府的規范會逐步改變當下良莠不齊的現狀,山寨產品的熱銷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市場能量,政府也可以因勢利導地將這種能量充分利用起來,扶植企業,做好維權工作,努力形成多贏的局面。
五、結語
山寨文化自有其流行規律,順應規律對其進行疏導,這肯定比強行壓制更有益于發展,要相信,走品牌路線、搞自主研發應該是每一位設計師的理想。對于山寨產品或山寨設計,我們既要認識到它存在的合理的歷史情境,同時也要運用打擊假冒偽劣現象的方式逐步引導它們健康地向前發展。(責任編輯:高笑云)
參考文獻:
[1]彭德拒絕“山寨”藝術[J].畫刊,2009,(2).
[2]魯明軍.當代藝術:“山寨”的,抑或“廟堂”的?[J].畫刊,2009,(2).
[3]王列生.論世界市場時代的文藝生產與消費[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6):67.
[4]何桂彥.“山寨”上位,“前衛”失語[J].畫刊,2009,(2).
[摘 要] 公司雇員、高管攜帶公司商業秘密跳槽或自營競爭性業務,已成為商業秘密侵權的多發現象,在諸多防控措施中,競業禁止是一項行之有效的制度,但其在保護商業秘密同時亦有限制員工勞動權利、妨礙人才流動之嫌。浙江民營、集體企業集聚,人才流動頻繁,商業秘密保護之競業禁止規則與勞動者擇業權間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以浙江高新企業為例、研究兩者間的沖突所在,尋求其和諧發展之道。
[關鍵詞] 商業秘密 人才流動 競業禁止
在國際市場日益追求高科技化、知識化產品的今天,商業秘密往往關系到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生死存亡,對知識密集型企業而言更是如此。人才流動和商業秘密保護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是,當企業高技、高管人員帶著商業秘密另謀高就或自起爐灶,企業為維護利益選擇競業禁止這個武器訴諸法律救濟時,卻面臨著侵害勞動者擇業權、阻礙人才合理流動的指責,兩者間的利益博弈日漸凸顯。浙江省有許多高新技術企業,阿里巴巴、信雅達等屬大型知名企業,還有如嘉善聲光、杭州愛立曼電子科技等中小型不知名企業,無論企業規模大小,都或多或少地經歷著如微軟遭遇其前全球副總裁李開復跳槽Google等的類似事件,企業也努力尋求著自衛之道,競業禁止多為上上之選,而由此引起的商業秘密與擇業權保護間的爭議也日漸增多。
一、人才流動引發商業秘密侵權糾紛之啟示――浙江高新企業個案分析
據調查,2008年度浙江省全省范圍一審審結知識產權民事案件1694件,其中不正當競爭糾紛、各類知識產權合同糾紛等案件量約占案件數量的三分之一。有關商業秘密侵權的訴訟一般往往以不正當競爭為訴由,到目前審結或調解解決的案件也達四十多起。 在訴訟中企業多以內部規章中的競業禁止規定或勞動合同中的競業禁止條款為由提請。但許多個案反映,如果其他相關證據不甚充分,被告方很有可能以競業禁止條款不合理為由提出企業故意妨礙勞動者擇業權的抗辯。
以愛立曼公司訴易摩公司和金某等人商業秘密侵權糾紛案為例 :原告愛立曼公司專門從事電子、計算機軟件及通訊產品研發,金某等人原為原告員工,負責軟件及技術研發工作。據原被告間的勞動合同及另行單獨簽訂的保密協議書,被告承諾在任職期間及離職以后絕不泄漏原告事務機密、生產技術機密、研發成果、資訊軟件等智慧財產及其他財產,同時原告也給其優厚待遇。但之后,各自然人被告先后以不同理由與愛立曼提前解除勞動合同;在解除勞動合同前,依愛立曼公司要求,各被告向其出具離職保證書,保證兩年內不從事與之屬性相同或有競爭性的它單位任職。事實上,離職后金某等人與他人合股建立了易摩公司,經營范圍與原告基本相同,另幾位被告在離職后也陸續到易摩公司任職。據此,愛立曼訴稱各被告行為構成商業秘密侵權及不正當競爭行為,并給其造成巨大損失。各被告則認為:其一,個人工作變換是一種行為,未侵犯原告的任何權益;其二,易摩公司的技術是合法途徑取得,公司工作內容與原告經營范圍有較大不同,等;因而辯稱其一系列行為未侵犯原告的商業秘密。該案看似愛立曼公司可以依據其競業禁止協議獲得勝訴,但事實結果卻是法院以缺乏相應事實依據為由駁回其訴訟。
分析此案,在法院立場,訴訟案件舉證責任以“誰主張,誰舉證”為基本原則,愛立曼公司作為商業秘密權利人指控各被告共同實施商業秘密侵權行為,負有承擔證明商業秘密及侵權事實存在之舉證責任,然而愛立曼提供了被告離職自籌公司等事實證據,卻未提供可供法院界定其商業秘密內容及保護范圍和被告侵權的有效證據;因而法院據以裁其勝訴的依據不足。在原告立場,舉證不能實屬不得已。對于員工利用工作便利獲取的商業秘密跳槽或自營同類及類似業務的,用人單位要確定其行為是否侵犯其商業秘密,關鍵不僅僅需要掌握員工跳槽流向及工作性質,更重要的是鑒別離職員工從事的競爭行業所用技術信息(或商業信息)與自身擁有的商業秘密的類同性,即被訴侵權信息與原告擁有的商業秘密之間的類似程度。對此,通常原告需要承擔一定的取證風險并支付一筆不菲的費用。調查被告使用的技術和商業信息,一般依賴原告訴前證據保全;但是這一方法有時略顯被動,因為一旦被告方知悉原告的訴訟行為,如確有侵權事實,其勢必迅速消除一切侵權痕跡,尤其是軟件研發等高新企業,只需清理電腦硬盤,更改數據代碼等即可,這樣會給法院取證帶來極大困難,進而影響原告訴求獲得支持。再者,基于技術限制,目前浙江省相關機構對技術鑒定收費較高,有時甚至會超過訴求本身,有些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因此選擇了和解退讓。不過,在企業員工立場,該案判決顯然維護了其擇業權。法院在商業秘密和員工勞動權保護之間堅持了一個基本立場:競業禁止固然是認定保障企業商業秘密的重要手段,但在旁證不確鑿或不甚充分時,法院以尊重勞動者自由擇業為優先,即兩相沖突選擇舍棄對企業商業秘密的獨占保護。換言之,如果僅僅因企業職員有跳槽行為就將其列為商業秘密侵權主體法院,那么意在維護商業秘密權的裁決也有失公平性。假設案件中支持愛立曼公司訴求的侵權事實確實不存在,各自然人被告的跳槽和組織自營業務就屬合理的人才流動和人力資源重組,反推,原告訴訟行為即有干擾正常經營、恣意濫訴的嫌疑,其據以的企業競業禁止內部規定和競業禁止協議也有進行公正性認定的必要。如確屬違背職員擇業自由、借優勢地位強加情形的,一旦被告據以反訴,愛立曼公司必將落敗。
二、商業秘密保護之競業禁止規則與勞動權保障的理論協同探索
如前所述,在面臨職員攜商業秘密流走的境況時,企業會首選競業禁止規則作為維權武器,事實上,包括德國商法、瑞士《勞動合同法》、意大利民法典等各國立法已然將該規則作為保護企業商業秘密的一項重要制度,我國《勞動合同法》也有相關規定。
究其法理,競業禁止,主要指公司職員尤其是高級職員在其任職期間不得兼職于競爭公司或兼營競爭性業務,在其離職后的特定時期和地區內不得兼職于競爭公司或進行競爭性營業活動。競業禁止分為法定競業禁止和約定競業禁止。前者是指競業禁止義務來源于法律規定;后者是指競業禁止義務來源于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的約定。競業禁止制度從產生之初就是保護用人單位商業秘密的重要工具,其本質是對勞動者勞動權利的限制, 即勞動者在勞動關系存續期間及勞動關系解除后一定時期內,負有保守用人單位商業秘密的義務,不得從事與用人單位相同或類似的經營活動。勞動權,是指具有勞動能力的公民支配自己勞動力,并要求國家或社會為其提供勞動機會和勞動保護的權利;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最基本的人權,是公民生存、發展的基礎。勞動權是一系列權利的組合,其中,擇業權是勞動權的核心。《世界人權宣言》第23條規定“人人有權工作,選擇職業,享受公正和合適的工作條件并享受免于失業的保障”;擇業權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保障勞動者獲得自由選擇職業的機會。在現代社會,公民勞動權的實現取決于多種社會因素,其中,勞動者的勞動經驗、勞動技能、專業知識、技術專長、勞動經歷等至關重要,勞動者能否就業、就業崗位的優劣、勞動報酬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勞動者是否在技術層面、經營管理領域擁有“專長”。根據建設“和諧社會”的宗旨,社會應創造條件充分發揮勞動者的各種專業優勢,使各類專業人才自由流動,實現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
在本質上,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勞動關系是一種經濟關系,不具有人身依附內容;勞動者有權自由選擇職業,自由選擇用人單位,自由選擇工作崗位;競業禁止卻限制了勞動者的自由擇業權,勞動者不能去選擇自己最熟悉、最得心應手的職業和崗位,因為它有可能是與原用人單位業務存在競爭的行業或崗位。競業禁止為勞動者劃定了相應的“高壓線”和“雷區”,使勞動者在職業選擇上束手束腳,謹小慎微 ;對社會而言,人才流動因競業禁止變得不再順暢,許多高級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可能因此處于閑置狀態,人力資源將面臨巨大浪費。
顯然,在法理上勞動權與商業秘密權各自獨立,并行不悖;在人才趨利流動的現實狀況下,兩者卻因競業禁止沖突凸顯。競業禁止是一把“雙刃劍”,在有效保護用人單位商業秘密的同時妨礙甚至限制著公民勞動權的實現。要協同兩者的發展,需要科學把握競業禁止的“度”,通過有效的法律調適實現勞動權與商業秘密權的衡平。
在理論上,要堅持權利平衡和權利優先原則。權利平衡原則要求對勞動權和商業秘密權二者兼顧并重,反對肯定一方,否定另一方;權利優先原則要求在兼顧勞動權與商業秘密權的前提下確保勞動權適度優先。優先保護勞動權是由勞動權的性質、法律地位決定的。根據現代法學理論,勞動權屬于基本人權,不僅事關勞動者物質追求的實現,而且事關勞動者的價值和尊嚴。勞動權是生存權的前提和基礎,具有天然正當性,應優先保護。與商業秘密權相比,勞動權屬于憲法權利,其位階更高。正如著名法學家凱爾森所言:“法律秩序并不是一種由同等層次的并列的規范組成的體系,而是一種由不同層次的法律規范組成的等級體系” 。在這個結構中,位于最高層次的乃是要求任何其他基本規范忠實的憲法規范。當高位階的勞動權與低位階的商業秘密權發生沖突時,理應優先保護勞動權。如,德國學術通說認為,競業禁止是為了保護企業經營或生產上技術上的秘密或其固定客戶或供應商;至于僅僅是單純地避免造成競爭、避免勞工搶走其未來的客戶,甚或僅僅為使勞工較不易離職,并不構成雇方有值得保護的正當利益。我國大陸學界通說也認為商業秘密的非獨占性可能致使權利人尋求法律救濟的成本較高;如果依賴競業禁止協議,在訴訟中相對較易舉證,但只是以前員工去競爭企業工作即裁違反競業禁止條款,則又有限制人力資源合理流動之嫌。如前所述,目前我國大陸法院在審理該類案件時也秉持了該優先性原則。據上述兩項原則,在實務上應通過合理限制競業禁止來實現勞動權與商業秘密權的衡平。目前學術探討中往往著眼于競業禁止的人員、期限、地域等范圍的限定,這幾方面在我國相關立法中已有動作,只是目前立法只有籠統規范,缺乏針對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特點的分類細則設計。
三、人才流動與商業秘密權保護的共贏制度設計
實務中,國家科委《關于加強科技人員流動中技術秘密管理的若干意見》、勞動部《關于企業職工流動若干問題的通知》等都認定在保障合理人才流動的同時,可以通過訂立競業限制協議保護企業商業秘密;上海、江蘇、浙江、廣東、深圳、安徽、天津、珠海等地也做了相似規定,但是在具體適用中還是存在界定和救濟的困擾,如前述的舉證及訴訟成本困境。《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依然肯定該制度的價值,其中第23條規定,“……對負有保密義務的勞動者,用人單位可以在勞動合同或者保密協議中與勞動者約定競業限制條款,……勞動者違反競業限制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該法24條還具體規定了競業禁止的人員、地域、期限等基本范圍,“競業限制的人員限于用人單位的高級管理人員、高級技術人員和其他負有保密義務的人員。競業限制的范圍、地域、期限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競業限制期限,不得超過二年。”很明顯,《勞動合同法》在很大程度上把競業禁止的具體適用即其細則化授權給了用人企業和員工的合意 。誠然,雇傭雙方在建立勞動關系時其法律地位平等,但其經濟地位有著無法避免的利益傾斜;因而,在競爭激烈和求職困難的現實中,即使是主動擇業的高技或高管,也會趨勢委蛇于用人企業單方制定并提供的勞動合同,然則該合同中的競業禁止條款是否循規、是否合理,仍可能是具有爭議性的。
根據我國《勞動合同法》的精神,筆者設想以地方性細則或實施辦法的適時出臺來指導企業競業禁止條款或內部規章的合理設計;畢竟,對于競業禁止的合理限制仍須以國家和地方立法及政府政策的完善為基點,企業內部制度和勞動合同文本的設計則作為重要補充,如是,才能充分保障企業商業秘密權,保障雇傭雙方勞動關系的實質平等,實現人才流動與商業秘密權保護的共贏。筆者認為,浙江省在有關競業禁止條款的地方立法設計上,需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可以根據行業性特點在相關立法和政策中明確承擔競業禁止義務的主體。以高新企業為例,“企業高級管理人員、高級技術人員和其他負有保密義務的人員”的判斷不單單依據其所擔任的職位,還應結合其報酬水平及獲得方式。以底薪加提成計酬方式為例,如果普通技術人員為獲得高額提成進行技術創新,期間需要依賴單位已有的技術成果并事實上知悉或間接知悉其技術內容的,應納入義務主體,即使其職位僅僅是普通員工。反之,即使職位較高,但無機會或無需要直接或間接獲知企業商業信息或技術信息的,也不列入義務主體范圍,如企業工會主席。在此環節上,政府可以指導和建議企業建立完善的資料登記管理制度和技術備案制度,以供可能的訴訟取證使用。第二,為了防止企業利用優勢地位強加不合理的競業禁止條款,實施辦法中可以規定條款合理性的判定方法:以公平、自愿、誠信原則為指導,具體包括任職職位、任職期限、工資報酬等與競業禁止標準的比對。當然,由于企業性質不同,其判斷標準亦會有較大差異,可以在立法中進一步規定競業禁止條款或協議的事后鑒證程序:在任職過程中,如果員工認為條款的實際執行反映出其不合理、不適當的,可以自行或通過工會向用人單位提出異議,通過協商予以修改完善。如果所在單位不予理會的,可以請求相關勞動行政部門予以認定,如果認定條款確屬超越合理界限的,企業應作修改。如果企業因此借故解雇職工的,職工可依據勞動行政部門的認定結論向企業要求高額經濟補償。第三,在實施辦法中可以規定企業競業禁止指導性條款或協議的起草者和解釋者,以及其解釋權限和解釋規則。目前浙江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出臺了一系列示范性勞動合同文本,包括全日制勞動合同文本、非全日制勞動合同文本、勞務派遣合同文本等,供浙江省各類企業參考使用;但這些文本未區分行業差異,不同行業的企業需要的勞動合同和競業禁止條款設計需求各不相同。如果能根據不同行業起草不同的競業禁止適用規則和適用協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確保浙江企業在競業禁止等制度方面的一致性,減少爭議,減少訴訟。對于該制度和協議的起草制定者和解釋者的資格須慎重選擇和審核,這既是對企業內部規章制度制定權的尊重,也是保障公平性的重要前提。在架構企業內部規章制度時,需要區分不同行業的特點,目前的參考性合同文本對于一些特殊行業來說,可能會顯得單薄;而且因為是“參考適用”的要求,很多企業(包括高新企業)仍然有自己的制度規則和合同條款,包括競業禁止協議;條款設計大相徑庭,法院在認定時可能會有不同的觀點和結論。所以,筆者設想合同條款的設計需要以行業分類為前提,具體由政府授權委托實務部門作為條款的起草者,如大型知名律師事務所等,負責起草適合各類企業的商業秘密保護條款和競業禁止協議,供各企業使用,而不僅僅是參考。以高新企業為例,由政府委托的起草機構起草適合于高新企業的企業內部規章制度和高級技術人員、高級管理人員勞動用工合同文本,通過規范化的企業用工管理制度彌補單純依賴競業禁止制度的制度缺陷。
參考文獻:
[1]張 耕:商業秘密法[M].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
不管是財務會計還是內部審計,其終極目標均是確保會計信息的完整與真實,從而促進企業財務管理、經營管理水平及經濟效益的提高。本文本論文主要論述了單位(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進行內部審計的必要性以及內部審計和財務會計之間的聯系,更進一步論述單位進行財務會計和內部審計的意義,兩者共存是單位實現現代化會計管理的必然。
關鍵詞:
內部審計;財務會計;必要性;意義
1新《會計法》對會計監督和內部審計監督的明確規定
新《會計法》并非只強調了會計監督,同時使單位開展內部審計監督工作獲得了法律依據,它的頒布、實施為單位健全內部審計監督提供契機,讓內部審計監督和評價獲得更加完善的、科學的尺度[1]。內部審計監督是經濟監督活動的一種,是單位內部審計人員要做好會計監督的再監督處理,并且審計人員還需要按照具體的規定,做好方法和程序的選擇,然后利用專業的技術知識進行審核與鑒證,并且對于下述單位經濟活動的合理性、合法性以及合規性等進行直接的評價,并且分析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同時針對單位工作的改進提出建議。
2內部審計和財務會計之間的密切聯系
通過審計和會計對象、原則、職能以及任務方面的比較,就可以清晰的了解到:會計的對象是商品生產環境的價值運動,而審計對象是經濟效益以及財務收支效益;反映經濟活動、對費用開支的控制與監督是會計最基本的職能,而監督經濟活動是審計最基本的職能;會計的基本原則包含了社會性、真實性、統一性和政策性,而權威性、依法性、客觀性以及獨立性就是審計的基本原則;經濟管理的強化、經濟效益的提高是會計的任務,而審計監督、改進并完善管理是審計的任務。從中可以發現:一是會計與審計都擁有監督職能,會計主要體現在事中監督,而審計主要體現在事后監督,這兩種是彼此配合,相輔相成的。二是會計與審計擁有共同的目的,也就是對違法違紀的預防,做好相關制度的完善,幫助其提升效益。三是會計與審計在基本原則和對象方面的相同之處較多,從發展史可以看出,會計衍生出審計,而審計師將會計作為其基礎。也就是說,審計師來源于會計的,但是卻又需要對會計進行監督控制。
3單位進行內部審計的必要性
一方面,在組織內部確保內部審計更加深入,這樣才可以對會計舞弊目標實現預防處理,在具體的分析方面,也可以實現主觀化和個性化,如果刻意掩飾,就無法發覺。另一番見過面。對于會計信息的是真,內部審計擁有治理功能,主要通過監督工作,就可以找出問題,然后做好相對應的糾正,要求每一位員工都能夠遵紀守法,能夠嚴格的按照制度來執行相應的操作,實施各項經紀業務的會計核算,并且將會計信息真實披露出現,以此來確保財務報告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此外,單位還需要考慮到內部設計職能對于風險降低的有利性,同時能幫助單位提高經濟效益,進而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4單位進行財務會計和內部審計的意義
(1)進行內部審計在治理好單位方面的意義:管理的實質是一組制度安排,對單位相關各方的責權利進行規范,它對現代社會而言是最關鍵的制度架構。從廣義來看,管理指的是有關單位的經營者、投資者、勞動者以及監督者的責任、權利、義務和與外部關系的一種法規體系;從狹義來看,管理指的是單位的決策人員、執行人員、監督人員之間的一種制度安排[2]。因此,將一個單位的收支管理好的本質就在于對各個利益相關者契約關系的規范,有完善治理結構的公司往往設有股東大會、監事會、董事會。
(2)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之間的經濟關系通過財務會計這一紐帶來聯系。在信息時代下,財務會計就會根據制度和特定的會計準則,來監督與核算單位經濟活動,也就是對于信息的提供與解釋,主要是為了實現現代企業的經營目標,服務于管理目標。如果想要實現這一目標,財務管理目標的明確不可或缺。目前,人們將財務管理目標定格在最大化利潤、產值以及股東財富這幾個方面,所以,在設定財務管理目標的時候,就需要考慮到科學性與合理性。企業的所有者、債權人以及職工等都是最關鍵的財務管理目標的組成成員,他們需要共同分享利益,承擔一切的風險。實際上,市場經濟就是一個廣泛聯系社會的,并且將每一個單獨的經濟主體進行相互的整合聯結,而這種經濟活動就通過會計記錄來反映,因而企業經濟聯系的紐帶是財務會計。
(3)內部審計、財務會計均是組成單位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兩者同時共存是現代化管理的必然;內部審計、財務會計的終極目標均是確保會計信息完整、真實,促進企業財務管理、經營管理水平以及經濟效益的提高;內部審計、財務會計的方法、手段及側重點均有各自的獨立性,不能互相取代;內部審計、財務會計之間存在互促、互動的作用,對實現終極目標有促進作用;內部審計、財務會計監督的信息化是必然趨勢,務必要共享信息資源,并嚴格建立監控機制。
(4)通過計算機網絡遠程資源共享開展審計工作,并共享財務會計信息資源。當然,財務會計信息化和內部審計監督信息化建設是一項重要和復雜的工作,需要不斷探索和完善,財務會計和內部審計部門必須密切配合、共同努力,走出一條財務信息化和內審監督信息化的新路。
作者:溫海蓉 單位:新疆昌吉市財政局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國家賠償法 網上教學 反思 探究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1 國家賠償法課程的教學實踐
本人從2005年9月起承擔我校國家賠償法面授課教學以及該課程的網上資源建設的任務,在授課中,貫徹學員自主學習為主、教師輔導為輔的教育理念,堅持以學員的個別化學習與集中輔導相結合的原則,利用學校提供的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網絡教學資源等多種媒體教學資源,重視面授課的輔導,同時輔之以網絡實時教學的教學手段提供學習支持服務。但是近年來,由于開放教育法學專業生源類型的變化——以從事非法律類職業的人員為主,涉及面極為廣泛,其對法學專業知識的理解能力和實踐經驗較往屆生不足,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學難度;加之網絡教育的發展,各級電大都不同程度地壓縮了面授課輔導時間,在此情況下,及時調整教學模式,重視國家賠償法課程網上教學活動,就成為必然。
在國家賠償法課程網上教學實踐中,筆者重視網上教學的設計和組織,并采取多種形式為學員提供輔導和答疑,進行了不少新的嘗試,該課程教學活動的效果得到一定改善。從2005年至今,共導入IP課件10講,期末答疑視頻2講,建設網上動態文本資源60多篇;組織網上實時性答疑和討論20多次,在課程論壇中回帖、發帖160多條,進行面授輔導30多課時,積累了一定的面授和網上教學經驗。
2 國家賠償法網上教學存在的問題
(1)學員利用網絡學習的觀念不強,學習目的“過于”明確,網絡教學的效果難以實現。電大的學員往往是工作了一段時間以后感到專業知識缺乏、學歷層次達不到要求或者期待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來到電大繼續學習,自身的學習意識淡薄,面授課或缺席或不帶課本不聽講,就更不要說通過網絡自主學習了。
(2)學習者學習能力有待提高。網上學習要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和信息技術技能,學習者必須掌握簡單的計算機、網絡操作技能,才能夠順利完成如瀏覽網頁、查詢信息、與他人在網上交流與通信、在網上信息和參與討論等的學習過程,而從國家賠償法課程的實際情況來看,學員掌握相關操作技能較慢,出現心有余力不足的現象。
(3)師生交互不及時,個別化指導不到位,教師的責任意識有待加強。學員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沒能在網上教學活動中得到及時解決,主要體現在教師沒有密切注意網上情況,學員何時提問不知道,因而不能及時回復學員問題;有些教師回復學員問題也比較及時,但回答問題比較簡單生硬。久而久之,學員對上網學習缺乏了興趣。
(4)網上教學活動的方式缺乏多樣化,實用性欠佳,教學效果不夠明顯。目前除提供各種教學資源外,網上教學活動的主要方式是網上答疑、討論,而且大多是文本類型,音頻、視頻的相對較少;不受時空限制,隨時隨地地進行實時或非實時的網上教學活動方式較少;學員難以在遠程學習中了解到自己的進步與不足;網上教學活動中,來自教師的交互信息量較多,來自學員的交互信息量較少。學員在學習時間、學習內容、學習方式等方面不能完全體現自己個人的意愿,不能有效地吸引學員上網學習,當然就起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
3 國家賠償法網絡教學實踐的反思——豐富網上教學活動的方式,提高網上教學活動的質量
3.1 重視導學,培養和激發學員的學習興趣
首先,依托電大在線國家賠償法課程論壇,分析并國家賠償法課程及各教學單元教學目標、任務與特點、知識體系,以便學員對該課程有初步的了解,激發學員的學習興趣。
其次,對學員進行學習方法和學習路徑的引導。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個好的學習方法,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國家賠償法課程的學習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必要的,學員可以按照老師預先的案例庫理解相關法律問題。同時告知學員本門課程的教學活動安排、網上資源、如何選課、如何做網上作業及如何進行網上討論答疑等,提高學員的學習效率。
再次,布置預習的內容。為了充分利用網絡的信息優勢,提高學員的學習興趣,在每次面授課或網上教學前都事先在網上學員需要預習的內容,要求學員抽出時間預習,以便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3.2 開展各種形式的助學活動
助學主要指為學習者自主學習過程提供的幫助,傾向于解決學習者在學習中的困難和疑問,在國家賠償法的學習中,筆者在助學上嘗試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首先,為學員整合、優化多種網上資源。作為開放教育的網上教學資源,必須符合開放教育教學模式的要求,滿足學員自主學習和個別化學習的需要。作為國家賠償法課程的教師,為學員整合、提供適合的、優質的資源就是義不容辭的義務。筆者整合了國家賠償法課程的資源,包括課程說明、教師介紹、教學大綱、實施方案、教學輔導、IP課件、視頻課堂、往屆試題、網絡課件等九個必備欄目,學員進入國家賠償法板塊進行學習時,對自己所需學習的內容一目了然,可以有效提高學習效率。
其次,注重面授輔導支持服務。隨著網絡的發展,各級電大均不同程度地縮短了面授課的輔導時間,然而,作為電大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面授輔導課具有網絡教學無法比擬的優勢,教師通過面授課的輔導,能夠清楚地看到學生學習的薄弱環節而加以具體的指導。
再次,利用網絡,為學員做好答疑解惑服務。除面授輔導課上的答疑外,老師還可通過網絡答疑、語音答疑、雙向視頻、BBS、電子郵件、QQ、手機短信和電話來實現對學員的答疑解惑,對學員學習上遇到的問題和生活中的困難及時給予幫助,并建立學員通訊錄、班級QQ群和網絡同學會,以加強師生間、學員間的聯系,確保學員的疑難問題能得到及時的解決。在上述多種答疑方式中,網上答疑無疑是網上教學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手段,通過這種師生實時與非實時的交互溝通,可以有效地解決學員學習中存在的實際問題,特別適合學員個別化學習的需要。
注:本論文為甘肅廣播電視大學2010年度課題,項目編號:2010-ZD-05
參考文獻
[1] 陳曉東,肖亞東,韓政.教育觀念的轉變[J].中國遠程教育,2001(8):18-24.
[2] 教育部.關于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通知[Z].2000.5.
關鍵詞:苗款;洪水神話;神話;霧;道教
中圖分類號:K8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5)18-0117-02
“款”主要指古代西南少數民族社會為維護族群生產安全,抵御外來欺壓勢力,規范生活秩序,調解內部事務而進行的族群、村落內部及族群之間自發訂立的一種公共約法,即款約,法學界稱為習慣法。
朱輔的《溪蠻叢笑》曰:“彼此歃血誓約,緩急相援,名門款。”歃血為盟,在外來勢力侵犯時約定互相支援,叫“門款”,后來發展為地區之間、民族之間、家族及村寨之間的“款約”。周去非《嶺外代答》記載:“史有款塞之語,亦曰納款,讀者略之,蓋未睹其事爾。款首誓詞也,今人謂中心之事為款。蠻夷效順,以其中心情實發其誓詞,故曰款也”。
自上世紀80年代李廷貴教授《苗族“鼓社”調查報告》、《苗族“習慣法”概論》等文對苗族習慣法的法理秩序進行研究,將“議榔”立法、“理老”司法、“鼓社”執法作為苗族古代社會的三根支柱并對分別其內容進行探討以來,后續研究者眾多,成果也頗豐,研究對象主要延續以上三個支點。地域上主要集中在黔湘交界處的黔東南臺江縣、雷山縣、湘西州。縱觀對苗族習慣法的研究,基本上是從法文化或法律人類學角度進行探討,極少有學者從民俗學(包含民間文學)角度進行探討。本文擬對苗款中的“天地、人類起源款”及其反映的“霧”的哲學觀與道教思想作一些粗淺的探討。
城步苗族自治縣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歷史上為楚越相交之域,有“楚南極邊”之稱。東臨新寧縣,南接廣西壯族白治區的資源縣、龍勝各族自治縣,西鄰綏寧縣和懷化市的通道侗族自治縣,北毗武岡市。世居苗、漢、侗、瑤等民族。總人口258494,其中少數民族人口14.7萬人,占總人口的56.87%。
苗族139542人,占全縣總人口的53.98%。
一、苗款
(一)款組織
城步縣境內發掘到的苗族款文來看,先后記錄了湘桂苗疆八次合款的情況。合款目的包括合款結親,軍事聯盟,講款議款定款,對犯事者執行款規。講款時間通常在每年的正月初十至二十,極少超過正月二十。合款一般選在較為寬闊的地帶,當地人稱為“款坪”。
款坪分款坪頭和坪尾,坪頭用來殺牛、敬酒祭祀,講款議款、處置違規行為,坪尾用來準款準令,講款完畢之后也是從坪尾散去。款坪的選址及定款規款約通常由氏族首領或寨老(當地人稱家戶長)或大苗公選定和起擬,再由參加款會的民眾集體商議。寨老和家戶長由氏族內部民主推選產生,充當本氏族的款首,這些人一般在氏族內部輩分、威望較高,為人正直,對違規行為也是由他們依款規進行主持處罰或調解,講款議款時寨首或者頭首們常拿雨傘,講款過程中無論是撐傘還是收傘,寨首都要念咒語,一是祛邪收妖,二是保護自己。一般款又分為大款、小款,大款由不同姓氏、甚至是不同民族一起進行講款議款,也稱合款。小款則以峒為單位,在各自村落,各氏族獨自進行的講款活動,當地人把講款稱為“講古”。小款一般在村寨寨頭舉行,先是唱“請詞”迎請龍神和土地老人,然后自報村寨款眾情況,打卦問驗后方才進行議款講款,處理違款約的行為,講款結束后需唱“送詞”恭送神靈各規其位并祈求保佑款眾。
(二)天地、人類起源款
城步苗款內容十分豐富,主要敘說的是這一地區的苗族族源及分支遷徙情況、祭祀活動、政權起源及機構設置、民族重大歷史事件、鄉規民約和民族交往以及日常生活瑣事,涵蓋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逐步問世的款本是城步苗族研究的活化石,是這一地區苗族社會歷史生活的小百科。
苗款中有著豐富的多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的記載。城步苗族先民每次款首聚會講款都要在開場白“祭公爺”中請神靈先祖,包括混沌神、日神、月神、伏羲神農和歷代先祖。歌頌他們開創人類社會歷史的光輝事跡,樹立款文的權威性,強調學古,遵守款規的重要性。這部分款文較好的保留了化生神話、洪水滔天神話,十二個太陽神話、記錄了三次開天辟地,人類經歷了上、中、下三元時期,三次從毀滅到再生的艱難過程。據款文講述,人類產生發展的第一個時期,也就是上元時期。苗民認為是由魚鱗變金雞鳳凰,金雞孵化而來,四極崩是因為金雞鳳凰翅膀力量過大造成的。且看款文:
“上元魚變化,變作金雞鳳凰身,金雞抱(孵化的意思)出三天子,一個結二、二結三。一出,……金雞打膀天動,鳳凰曬翅四山崩”。
而人類產生后的第一次毀滅,因何而絕種,苗款中并無具體說明,只敘說了中元出身是因為“上元人斷種”。在中元時期。更是有母有妻就是沒有父親。更重要的是款文提到炫王李帝、馬王、張天師、李天師、鍋須羅王等人物,且看款文:
“天氣夫人做人種,炫王李帝管乾坤……張氏夫人生,李氏夫人生馬王。置天,馬王置地,鍋須羅王置日月,頭頂日月托上天……李天師有個打天錘,齊天大王齊不上,大王托上天……”。
下元時期及人類產生發展的第三個時期,也是人類最終產生的時期。且看款文:
“羲氏夫人生十二月,和氏夫人生十二日,十二日頭十二月,曬死草木曬干河……姜妹心中氣,姜良想一計,打死日頭救凡間。一個打落東方甲乙木,二個打落南方丙丁火,……十個日月都打死,留落兩個照凡間”。
這一時期參雜較為完整的“姜亮小妹傳說”,內容與《山海經》中伏羲女媧兄妹造人神話傳說大同小異。雖離奇,極具浪漫色彩,但足見城步苗族先民對天地、人類起源的獨特看法。
二、天地、人類起源款中的思想觀念
1.苗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苗民在與自然的交感和遷徙中,對天地起源,人類誕生有著自己的理解和獨特的天地起源觀。苗族的宇宙觀在城步苗族款文中也有所反映。存在與思維何為第一性?這一直是哲學界爭論的基本問題。在城步苗民思想觀念中,對這一基本問題的又是怎樣的態度呢?
“天地起源款”中有這樣的表述,“初初年間,漆空虛,上陽朝門月①間……上出門月月②立乾坤……天大只有一粒米,地大只有一魚,只有魚鱗靈變化,變作金雞鳳凰身,金雞抱出三天子”。意思是說天地造成之前是像黑霧一樣,霧麻麻的一片,那時霧麻麻的天里只有一粒米,地上也只有一條魚,后來是魚鱗化作金雞鳳凰,鳳凰生蛋孕育三個。筆者認為,當地苗族將“霧”作為天地起源的唯一物質,是霧化生出魚和天地萬物,即世界的本質是霧。在、《苗族史詩》中都反復提到霧是最老的觀點,如《苗族古歌》中的《天地起源》一節,以對答的方式表達了相似的觀念,苗民追溯“哪個生最早?哪個算最老?”最后追溯到“云霧生最早,云霧算最老”③。
2.在分析款文內容時已提到,款文中保留比較多的神話傳說。帶有極其濃郁的道教思想。款文中的經歷了三次開天辟地才最終創造了世界。為什么是三次開天辟地,而不是一次就完成或者三次以上完成?我們知道,道教“人法地、地法大、大法邁、道法自然”,崇尚“三清”,“三界”,“三觀”,“四御”,“四天師”,“八仙”,形成天地人神鬼階級分明,體系龐大的系統。無無獨偶有,當地苗族款文講述開天辟地神話,認為人類經歷了上、中、下三元時期,三次從毀滅到再生的艱難過程。在款文中,玉帝、太上老君、張果老、太白仙人、張天師、李天師等道教仙人被屢屢提到,張天師和李天師幫修被踩斷的天橋,太白仙人派遣金竹仙人給姜良小妹兄妹做媒。且看:“混沌三年生玉帝,混沌四年生老君……還是太白仙人來關心,把姜良小妹做人種,當他們兩個結成雙,太白仙人開金口,金竹大哥出一計,金婦桃郎做媒人”。足見款文中的道教思想之深。
關于苗族洪水神話,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聞一多的《伏羲考》,芮逸夫的《苗族的洪水故事與伏羌女娟的傳說》,凌純聲等人的《湘西苗族調查報告》,石啟貴的《湘西苗族實地調查報告》等論著早已搜集考證。本文中主要從洪水神話類型談當地苗族的自然觀及婚姻觀。款文中保存的洪水之后兄妹結婚重新繁衍人類的故事,屬洪水神話與兄妹婚的結合,即粘合型洪水神話,聞一多先生稱之為“兄妹配偶型的洪水移民再造人類故事”。其中又包含了“人與雷公式”,“十兄弟式”,“東山老人與南山小妹式”。款文中先后講述了雷公發洪水,姜良乘巨蟒到南天門擊鼓奏請玉帝,狀告雷公退洪水;姜良小妹在太白仙人的撮合下,二人經火煙定緣分結成夫妻,生下肉塊,傳三百六十姓;七兄弟恨雷公,捉雷公欲吃其肉,伏羲女媧救雷公,躲進葫蘆,成婚傳人類。且看款文:
一連三次湊天門,姜良手拿銅棍火,銅棍開花天鼓爛,一成銅棍太平年。兄弟恨雷公,逢著雷公天上走,左手上天捉雷公,右手上天捉雷婆……只得伏羲女媧有條份,先拿米飯養雷公雷婆……鐵風鐵雨,山崩地裂,伏羲女媧走進葫瓜里……(洪水過后)金婦桃郎做媒人,上把青天作證,下把地底做尺,……十日風流姜良計,十分愁死九分人,姜良小妹結成雙。……三條月日上身(懷孕),九條月日解擔(分娩),生下一塊肉,無手無腳不成人,大莫仙人來破爛,破成三百六十四塊,就是三百六十四姓,丟落凡間做人種……。
其中,“人與雷公式”,“十兄弟式”較大程度上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神斗爭,最后發洪水,只得兄妹成婚才能繁衍后代。在這里,雷公同時又是自然的代表,淳樸的反映了苗族先民試圖擺脫自然界的威脅,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兄妹成婚,既是血緣婚的反映,又是繁衍人類的強烈表達。上文已敘述,當地苗族款文明文規定“同姓不結婚”,才有后來的“截魚分家”,“破親開路”,“結親歸路”。
三、結語
城步苗族款文作為氏族社會社會生活的產物,是對本民族生活的反映,實踐的記錄,歷史與現實的表達,目的是保障本民族安全,維護社會治安和生產生活秩序。款文中保留了大量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古樸的反映了當地人將“霧”作為世界的本源的樸素唯物主義觀和道教思想,以及民族認同觀。不管怎樣,城步苗族款文作為民族的特質,不僅是一種社會現象,一種社會規范,更是一種文化現象,一份寶貴的遺產,值得我們進一步的研究探討。
本論文得到云南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基金資助,本文為《城步苗族款文探究》階段性成果之一,項目編號:ynuy201448。
注釋:
①門月:據近兩年考古發現,這是當地苗文,實際字符前一字與“門”相似,后一字符與“月”字無兩橫相似。中漢字字典并無此二字,當地儒林鎮巫水河岸苗族文化走廊上刻有此字符。當地苗語漢譯過來是“嗨冒”、“漠黑”即黑霧蒙蒙的意思。
②月:漢語詞典中并無此字,實際字符與漢字“月”少一橫相似。“門月月”當地苗語漢譯過來是“霧麻麻”
③田兵.苗族古歌[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79:7.
參考文獻:
[1]朱輔(宋).溪蠻叢笑[M].欽定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
[2]銀龍.城步苗款[M].長沙:岳麓書社,2004.
[3]《城步苗族自治縣概況》編寫組.城步苗族自治縣概況[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4]田兵.苗族古歌[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79.
[5]王顯家.城步苗族、侗族款文述略[J].民族論壇,1991(02).
論文關鍵詞:控制模式 最優控制模式 網絡信息傳播 信息組織 技術控制
網絡信息傳播平臺是一個技術平臺。網絡信息技術是保證網絡信息有效傳播的基礎,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滲透到了傳播的每一個層面,正是這種網絡技術才有了網絡傳播的誕生。所以,網絡信息傳播控制管理技術雖然較之因特網自身的發展而言,具有明顯的滯后性,但對于網絡信息傳播控制而言,網絡信息傳播技術控制仍然是最有效的方法與手段。正是從這個背景出發,作者打破學科界線,集相關信息技術于一體,把網絡信息傳播的技術控制,作為一個完整的體系進行分析,避免了以技術看技術的片面性,從管理學的角度重新審視技術,并依據各種網絡技術控制對象和特點的不同,結合控制理論,構建出多種同構模式,進行評價與比較,分析存在的問題,提出優化對策。
1控制
控制是管理工作的最重要職能之一。是控制主體向控制對象施加一種主動影響或作用,使控制對象保持穩定狀態或者由一種狀態向另一種狀態轉變的過程。自羅伯特·維納(RobertWiener)創立控制論以來,控制論的思想、概念和方法被許多學科廣泛吸收,豐富了各自的理論體系,管理學也不例外,管理學用控制論的思想、概念和方法來分析管理控制,一方面使管理控制更具理性認識的深度,另一方面,由于其更現實、更具體,從而又反過來幫助人們更形象地揭示控制論的內在機能。本論文所研究探討的網絡信息傳播的技術控制,應屬于管理學的研究范疇,正如文獻所述:以書目理論為基礎的信息控制,實際上是以文獻信息流的書目控制為基礎的多層次控制,屬于傳統的管理控制范疇。一個有效的控制系統可以保證各項活動朝著達到組織目標的方向進行,而且控制系統越是完善,組織目標就越易實現。
2控制模式
在控制系統中,控制目標決定控制方式,有什么樣的控制目標,就要有與之相適應的控制方式。但是,由于系統控制中控制的目的不同、控制的對象不同、系統的狀態不同,所選用的控制方式也不同。同一個控制目標可以通過不同的控制方式來實現;同一個系統也可以從不同角度考察它的控制方式。這種復雜的關系,就決定了管理控制方式與模式具有多樣性。因此,研究和了解控制的形式與模式,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控制方式與模式,對于有效的控制是十分必要的。
筆者在分析網絡信息傳播技術控制面臨的各種挑戰和問題的基礎上,嘗試性提出網絡信息傳播技術控制研究的總體框架,打破學科界線,把涉及到的相關信息技術,歸結為“標記語言”、“網絡協議”、“分級與過濾”、“計量評價”、“搜索引擎”、“學科信息門戶”、“網絡安全”、“網絡編目”、“數字圖書館”等技術集群,與控制理論相結合,構建出“微觀控制”、“宏觀控制”、“直接控制”、“間接控制”、“集中控制”、“分散控制”、“前饋控制”、“共扼控制”、“最優控制”等多種同構映射的對應關系模式。并歸納總結了各種控制模式之間的關系,繪制出了它們之間的關系圖(如圖1所示),提出了網絡信息傳播技術控制模式的發展趨勢。
3最優控制模式:數字圖書館
最優控制理論是研究和解決從一切可能的控制方案中尋找最優解的一門學科,是現代控制理論的一個主要分支,著重于研究使控制系統的性能指標實現最優化的基本條件和綜合方法。
從圖1中我們可以看出,數字圖書館技術是網絡信息傳播技術之集大成,幾乎囊括了計算機網絡技術所要解決的所有問題,包括數據存儲與壓縮,信息分級過濾、分類索引,信息安全,用戶界面等。另外,數字圖書館相關技術是最尖端的、綜合的,因此也是變化發展最為迅速的,數字圖書館要通過各種技術手段,把復雜的信息類型和信息服務轉換相對一致的界面,提供給讀者。可以利用簡單的信息技術,也可以利用數據庫技術和面向對象的技術;可以引入全文搜索引擎,數據挖掘技術,甚至基于知識內容的檢索技術;可以通過遵循某些協議標準達到一定程度的擴展性和互操作性;對信息資源要設定版權屬性,對多媒體對象添加數字水印,對用戶也要進行一定層次的認證;也可利用信息家電、手持式個人信息設備發送信息,提供服務。
數字圖書館集所有網絡技術于一身,使多種網絡信息技術控制模式融合于一體,揚長避短,使整個網絡控制巨系統的性能指標實現最優化。因此,作者將數字圖書館作為網絡信息傳播技術控制中最優控制模式進行研究。
3.1數字圖書館與Internet信息控制的比較
數字圖書館與因特網都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共享和訪問機制,但兩者在信息資源的控制方面仍存在著一些不同之處。數字圖書館與Internet信息控制的比較如表1所示:
從表1不難看出,相對因特網而言,數字圖書館是一個經結構化了的、加以標引和組織過的巨大信息庫。如果把Internet看成是一個巨大的無墻圖書館,廣義的數字圖書館的目標就是要優化Internet的信息存儲結構,提供一致的檢索接口,使整個網絡成為一個虛擬的、單一的、有組織、有結構的信息集合,實現跨倉儲的無縫查找。
3.2數字圖書館信息控制原則數字化信息
資源庫與傳統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有較大的差異,但在信息組織與控制上都有一些共同特征,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和方法。借鑒國外數字圖書館信息組織和處理的有關經驗,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在數字圖書館的信息組織過程中應遵循以下若干原則。
3.2.1選擇性原則。在現代技術條件下,數字圖書館的信息組織不可能包羅萬象地將所有圖書館的館藏數字化。數字圖書館應該建立起一個有明確主題的收藏體系。
3.2.2多維揭示原則。信息是多維的,人們可以從多種角度來描述信息的特征,數字圖書館借助現代技術,表述多媒體信息特征的能力較傳統的圖書館先進了許多,如圖像、聲音信息的全面揭示等。數字化信息的處理與檢索效率也是傳統圖書館技術無法比擬的,多角度地揭示數字化信息是數字圖書館提高信息檢索與利用效率的基礎。
3.2.3非線性組織原則。非線性信息組織是依賴于現代計算機技術產生的一種新型信息組織模式,文本的非線性信息組織,同樣將信息組織成一個網狀結構,讀者可以在各個信息單元中自由切換。超文本技術是這種信息組織方式的現實模式。超文本技術已廣泛應用于CD--ROM和互聯網文獻中,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利用效率和檢索效率。數字圖書館主要建立在互聯網技術上,非線性信息組織應該是數字圖書館的基本信息組織方式,超文本技術應是數字圖書館的主要標準技術之一。
3.2.4標準化原則。標準化是數字圖書館的主線,是數字圖書館賴以生存的基礎,特別是圖書館網絡化興起之后,標準化更是維系圖書館網絡的基礎。數據格式的標準化、描述語言的標準化和標引語言的標準化是其主要內容。數據格式是數字化信息的基本結構的描述,只有數據格式符合大家所公認和遵守的統一標準,才可能在不同的計算機系統間交換數據。數據描述語言是用來描述數字化信息基本特征的一組代碼體系,只有數據描述語言的標準化才能實現用戶和系統以及系統與系統之間的有效溝通。標引語言的標準化主要是指用來描述信息的形式特征與內容特征以及檢索要求的規范性語言。隨著計算機網絡化發展,規范控制已成為數字圖書館的重要基礎,如美國國會圖書館和OCLC都建立起規模巨大的規范文檔數據庫并合并成一個全國性的規范文檔數據庫。
3.2.5完備性原則。數字圖書館的信息組織在現代技術條件下,已突破了信息媒體的限制,將全文文本信息、圖像、聲音、視頻等各種媒體的信息整合組織成一個完整的有機整體,對于特定信息對象范圍的收藏是完備的,這是完備性原則的第一個含義。另一個含義是,數字圖書館將整合傳統圖書館的資源,使得數字化信息與傳統圖書館的資源在存取層面成為一個整體。為了充分利用數字圖書館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和確保數字圖書館的完備性,傳統圖書館的資源也將融人數字圖書館的信息對象中,是將傳統圖書館的資料(印刷型和非印刷型資料)與數字化資源的一種整合。
3.3數字圖書館信息組織控制的評價指標圖書館的服務性與網絡技術性決定了數字圖書館評價體系的特殊性,它兼顧傳統與現代,既負有歷史使命又具有現代感。數字圖書館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幫助人們獲取信息?能在多大程度上幫助整個社會實現資源共享?人們并不清楚。這些問題催生了數字圖書館評價這一領域。評價的目的,一方面是試圖回答這些問題,另一方面是為數字圖書館領域更好的發展提供參考和依據。
3.3.1數字資源內容評價體系。a.信息收錄范圍。相對于其他的組織方式,數字圖書館的信息采集渠道更多。從國際上的實例看,數字圖書館的對象來源已遠不止將現有的已出版的資料數字化,而是擴大到包括數據集、網頁、教學材料、試驗數據、博物館物品、出版社的原始材料、對專家用戶追蹤所得的信息等。數字圖書館的信息采集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指標來評價:完備性:指主題數字資源建設是否完整。
其包括揭示層次、信息類型、信息源兩個方面。全面性:指上網的印刷型文獻和電子資源是否涵蓋特定學科范圍、主題領域的主要資源;是否達到數字圖書館目標讀者所需求的90%以上信息內容。包括數據庫的檢全率和檢準率,專題情況的完備率等指標。綜合性:數字圖書館以傳統圖書館的資源為基礎,但不拘泥窄有的、單一的學術內容,并且大量利用互聯網上具有信息支撐作用的資源。除文獻資源外,還應包括政府信息源、國際聯機檢索數據庫、企業網站、科研機構網站等幾類信息源,其中最重要的是政府信息源,具體包括:政策、法律、法規信息;公共服務信息;政府部門工作信息。
b.信息質量評價。權威性:數字資源建設是否有知名組織和專家支持。如網頁內容或數據內容的作者、提供者、維護者是否有相關專業人士參與,數字資源的創辦者是否有較高的聲望,在學術界有較大影響力。核心電子全文期刊收錄比例,權威出版物收錄比例。獨特性:也稱唯一性,指數字資源內容是否有自己的特色。是否存在別人無法獲得的資源,這是評價數字資源價值的重要方面,也是各類數字圖書館使自己的信息服務立足于眾多因特網資源站點的根本。
多維性:對信息的揭示是否是多維的?多角度地揭示數字化信息是數字圖書館提高信息檢索與利用效率的基礎,多維的信息揭示便于從多種角度來描述信息的特征,如文字信息可以從作者、題目、出版商等多種角度來反映該信息的特征,而聲音信息可以從音色、音質、音量等方面揭示。針對性:指數字資源創建的目的性。如數字資源是否明確定位,是否有明確的用戶對象,資源的深度和廣度是否滿足面向對象的專業需求。準確性:指信息內容是否科學、真實和客觀。如專業概念是否科學,數據是否真實,信息來源是否一一標注,文字表達是否準確,差錯率是否高等。新穎性:指信息資源更新頻率。網絡數字資源的傳播速度很快,信息資源可以24小時隨時更新,更新及時、時效性強,信息的內容更加新穎。現代信息更新率的迅速性決定了數字圖書館內容更新的必要性,信息的時效性也決定了數字圖書館內容更新的重要性。重復率:指不同資源數據庫的重復比例。數字資源的質量評價因不同資源類型其評價指標不盡相同,如電子圖書、電子期刊、二次文獻數據庫及電子圖庫的評價指標均不相同。
3.3.2技術標準評價。技術標準主要包括技術的先進性、技術的標準化、描述的規范化、組織的有序化、利用的方便性、傳遞的快速性、技術的兼容性、搜索的準確性、檢索途徑的多樣性和信息的安全性等。
描述的規范化:每個數字信息對象是否被分配了惟一的識別符或名稱?它必須獨立于其存儲位置且長期有效。技術的標準化:如果沒有一個統一的分類標準和索引方法,將來開發數字圖書館信息的檢索工具就會非常困難,勢必出現針對不同的揭示方法制作不同的檢索工具的混亂局面。
在數據著錄格式方面,其數據庫是否不僅支持已有的國際標準(如ISO2709,MARC)和國內標準(CNMARC),而且支持最新的RDF和XML格式。
通用性:在數字圖書館中,信息的類型是多種多樣的,同時這些信息的來源也很廣,有的在數據庫里,有的則存放在光盤上,有的存放在磁帶機上。數字圖書館要撇開信息的類型差異,統一將它們作為數字對象進行組織。對任何一個信息單元的檢索都可帶動其他若干信息單元的搜尋,讀者可以在各個信息單元中自由切換。
整合性:數字化圖書館不僅是數字化信息的組織者,同時也要將數字化信息與非數字化信息進行有機的集成,組成一個廣泛的、有序的和完整的信息組織體系。由于傳統書目信息和數字化圖書館的信息組織在技術和標準等方面有較大的差別,能否建立起這兩種信息組織之間的對應關系是數字化圖書館信息組織中值得注意的問題。
先進性:是否利用各種自動化處理技術,包括自動標引、自動文摘生成、自動篇名生成、自動分類等?由于數字圖書館信息規模如此龐大,完全依賴手工分類與標引是不切實際的,所以尤其需要在自動化標引與組織方面進行更多的研究。
集成性:是否能夠較好地實現海量信息的存儲?如何保存和管理海量數據是數字圖書館系統設計的核心任務之一。
易檢性:信息組織的目的是為了提供檢索。海量數據的搜索效率(包括多語種搜索、圖像搜索、語音搜索、智能搜索)與速度是衡量數字圖書館信息組織效果的重要指標。
安全性:信息的安全保護問題是數字圖書館信息組織過程中要考慮的另一重要問題。
3.3.3形式評價。數字圖書館的資源有文本、圖像、視頻和音頻等多種形式,設計方便用戶瀏覽和查詢的瀏覽器非常重要,其界面友好程度、功能設計、版權保護和計量方法均可以作為數字圖書館技術評價指標。前文中已多次提到,故不再重復。
3.3.4用戶反饋評價。
a.登錄人數。登錄人數多反映網站有較強的吸引力,對大多數人有一定幫助,往往網站都會在網頁上隨時顯示人數。
b.電子文獻的利用率。使用專用軟件來測定文獻被下載的次數,這正如傳統文獻的評價指標——被引次數一樣,反映了文獻的利用情況,次數多則說明文獻的利用價值高。
c.用戶與網站的直接交流情況。用戶往往在使用電子圖書館時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用戶會通過電子郵件與網站組織者聯系,反映網站的利用情況,指導網站進一步完善。
總之,數字圖書館評價是在一個復雜的環境中,面對一個復雜的信息系統進行的一個復雜的評價交互活動。針對具體的數字圖書館系統,研究者和建設者們要根據具體情況和具體目標制定自己的評價系統。
數字圖書館是21世紀全球文化科技競爭的焦點之一。已成為評價一個國家信息基礎水平的重要標志。這種競爭既是科學技術的競爭,也是文化和意識形態的競爭,更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市場競爭。由于美國以信息產業帶動經濟高速發展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因此西方各主要發達國家及許多發展中國家也都紛紛制訂自己的信息社會發展計劃,以求得在未來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在網絡時代,誰最先掌握了技術和資源庫,誰就掌握了先機。阿爾溫·托夫勒在《權力的轉移》中提醒我們:“世界已經離開了暴力與金錢控制的時代,未來世界政治的魔方將控制在擁有信息強權者的手中,他們會使用手中掌握的網絡控制權,信息權,利用英語這種強大的文化語言優勢,達到暴力和金錢無法征服的目的。”在信息時代,一個國家若失去了信息控制權,其政治、經濟、文化命脈就會在無形之中受人所制。對一個主權國家而言,實現自主信息的有效控制,保障有益信息的有序傳播,防御有害信息的攻擊破壞,其意義等同于把住國門。數字圖書館雖然尚處于探索階段,終將成為下一代因特網網上信息資源的組織與控制模式。大力發展數字圖書館技術將是解決網絡傳播中“網絡信息傳播不平衡”以及“信息膨脹與信息資源短缺”等諸多宏觀問題的最有效的或者說唯一可行的方法和手段。
4結語
(蘇州大學 文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0)
摘 要:本論文以賈平凹小說為研究對象,以生態批評、生態美學的相關理論知識為指導,通過文本細讀的方式,對《懷念狼》中展現的生態世界進行全面細致的探究,以此探討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關系不斷割裂、疏遠、淡漠的時代,賈平凹關心自然、關注生態的赤子情懷和其反思、批判人類中心主義與現代文明現代性的生態意識。通過這種生態解讀方式,我們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更好的認識賈平凹及其作品。
關鍵詞 :賈平凹;懷念狼;生態意識
中圖分類號:I207.4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596(2015)01-0163-03
生態意識作為一種綠色思維,它潛藏在每一個有社會公德的人的內心深處。它以生態系統的整體利益和其相互間的密切聯系為出發點,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最高價值,通過喚醒人們的生態責任,重新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守護人類共同的生存家園。
在賈平凹的小說作品中,“人與自然的關系”似乎是其一直探討的主題之一。他把對于故鄉的熱愛,都融入到小說創作中。可以說,故鄉是他精神能夠“詩意棲居”的港灣,因此小說中我們時常能夠欣賞到賈平凹對于印象中的家鄉、自然的贊美。隨著社會的發展,市場經濟裹脅著資本主義的劣根席卷整個大地,鄉村人與自然曾經的寧靜、和諧秩序被打破,作家心目中黃土地上的和諧、美好變成了“昨日黃花”。人們為了發展經濟,不惜以破壞自然環境,淡漠與他人之間的感情為代價,賈平凹為此痛心疾首。他在小說中表達了自己對人與自然曾和諧相處美好場景的深切懷念,對人類中心主義主導下,破壞自然、獵殺動物等殘暴行徑的憤慨以及對鄉村劇變的無奈。這些生態意識使賈平凹的小說和其他作家的作品相比,也多了一份人道主義情懷和社會責任感。
《懷念狼》在2000年于作家出版社出版,是賈平凹奉獻給讀者的又一部表現其關注現實、關注生活的文學作品。小說上市不久,就以奪人眼球的宣傳賣點引起文學評論家以及讀者極大的興趣,銷售二十多萬冊。然而有人認為這是媒體炒作的結果,更有人就小說敘事指出這是賈平凹江郎才盡的證明,總之小說在受到熱捧的同時,也遭到很多批評家的詬病。也許如著名生態文學作家徐剛所說“當我們為著大地與這個世界爭執時,有時候免不了發出激憤之詞,來不及精巧地構思”[1]。《懷念狼》似乎就是這么一部作者急于去表達、傳遞自己生態思想而來不及精巧構思的作品。
在《懷念狼》閱讀中總讓人感覺讀出了西方流浪漢小說的味道,小說以“我”和舅舅、爛頭一行人尋找僅存的15只野狼為線索,將尋找過程中人與狼之間發生的種種看似離奇卻又在情理之中的故事串聯起來,從而建構起作者整體的生態意識內容。小說雖然“以實寫虛”,但是背后表達出的作者吶喊卻擲地有聲,發人深思。通過文本的細致閱讀,本文對小說中賈平凹的生態意識內容進行如下系統的梳理。
一、人狼共處時代的人狼關系史敘事
當對自然原始崇拜的熱情逐漸從生活中冷卻,人類試圖以自我標準丈量自然界生命中的高低貴賤,總是根據自身的利益對各種動物進行分類,因此那些曾經對人類產生威脅的動物就在口口相傳中逐漸被妖魔化。在商州人狼共處的時代,商州的群狼就是在被妖魔化的過程中逐漸被殺戮,甚至到了要滅絕的地步。人類繁衍生息的過程中,一次次僭越自然承受底線,侵占其他生命的生存領地,從而遭到自然的瘋狂報復。商州就曾經因狼患而遭受滅城之災,那段由人和狼共寫的歷史充滿了血腥和殺戮。“成千上萬只狼圍住了城池,嗥叫之聲如山洪暴發”[2]。它們前仆后繼,如士兵攻城般疊羅漢往城墻上爬。最終,“從南門口的下水道鉆進了城,咬死了數百名婦女兒童”[3]。狼的陰險與殘忍令人發指,商州的大多數人家和狼有著不共戴天的仇恨,人與狼似乎永遠達不到和解的地步。
“在歷史的進程中,地球上的現代人,如今第一次同自己面對面,他再也沒有了對手或反對者”[4]。在現代化武器的攻擊下,曾經兇悍的狼最終成了需要依靠法規保護的弱者,人與狼之間似乎也不再存有利害關系了。當狼逐漸減少時,新的生態與社會問題卻又產生:“你可知道商州的山地有野兔、獾和黃羊吧,商州的黃羊肉是對外出口的,可狼少了下來,你一定認為黃羊會更多了吧,不,黃羊也漸漸地減少了,它們并不是被捕獵的緣故,而是自己病死的。狼是吃黃羊的,可狼在吃黃羊的過程中黃羊在健壯地生存著……老一輩的人在狼的恐懼中長大,如果沒有了狼,人類就沒有了恐懼嘛,若以后的孩子對大人們說:‘媽媽,我害怕。’大人們就會為孩子的害怕而更加害怕了”[5]。狼的消失,使得商州人民又陷入到另一種精神恐慌之中,那就是當地生態鏈的斷裂和人們精神的退化。賈平凹曾說:“人是在與狼的斗爭中成為人的,狼的消失使人陷入恐懼、孤獨、衰弱和卑鄙,乃至于死亡的境地。懷念狼是懷念著勃發的生命,懷念英雄,懷念著世界的平衡”[6]。賈平凹的生態目的一目了然,只有人與自然達到和解、平衡,社會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理想,因為人類的利益和自然界生物的利益從本質上說是一致的。
隨著野生狼的不斷減少,商州政府出臺了相關法律對其進行保護。有了法律保護的商州狼們,似乎將迎來一個不斷繁衍壯大的好時期。令人奇怪的事,不止獵人們患上怪病,狼們也失去了昔日的兇狠與狡猾,變得多病、慵懶,有的甚至將頭掛在樹上吊死。可是,當狼遇到“我”和舅舅、爛頭一行的時候,就又恢復了狡猾、兇狠的本性,不惜冒著生命危險和舅舅做抗爭,一掃往日的衰頹景象。可見,只有當人與狼相互共存、相互制衡時,才能實現本性的恢復,生命的意義。
羅爾斯頓曾經說:“人不應該輕視‘較低的’生命物種,但也只有人才能關照或照料所有其他的生命物種。野獸成為野獸不是罪過;那毋寧是它們的榮光。但是,如果人也像動物那樣行動——沒有文化、不具備道德能力、胃覺取向、自我中心、只促進自己這個物種的繁衍——那就是一種罪過。人類應當了解人是誰,生活于何方,并全面地了解其他生命形式”[7]。當人類認識到這一點,試圖去了解狼,了解其他生命形式的時候,卻發現曾經對這些生命的輕視行為已經造成無法挽回的后果。
二、失去狼以后的社會人生敘事
“現代技術的誕生是地球生態最大的勁敵,也是真正的魔鬼。它不僅摧毀了人類的古老的信仰,而且必將徹底消滅此信仰,把人類送往虛無的太空,成為真正的孤魂野鬼;它不僅破壞地球的生態平衡,還將破壞整個宇宙的平衡”[8]。失去對手后的人類,以霸主的身份傲視世間一切非人生命,卻在征服自然,獲得舒適的生存環境之后,陷入到另一場生存困境中,人類從外在形體到內在精神面貌都發生了變異:“沒有狼了,卻有了人狼了”[9]。《懷念狼》中將“無狼”時代人性的惡以及殘忍表現的淋漓盡致,對現代社會人性的異化剖析的力透紙背:小說中的“我”是一個長著“一張蒼白松弛的臉”的城市男人,現實的安逸激不起“我”對生活的欲望。一次偶然的采訪我得知商州還有15只野生狼的新聞,試圖去尋找這分散的15只狼,并為它們拍照留檔,儼然一副生態環境保護者的樣子。然而現實生活中,生態保護是一項嚴肅認真的工作,它更應該成為環境保護者的信仰。可是小說中的“生態環境保護者”們卻都在為自己心中的小算盤而忙碌:“我”希望能夠借此機會換種生活環境并成為一名名記者;黃專家則希望借大熊貓人工繁殖成功,而申報成為研究員……這些“生態環境保護者”們,在異化的人性的驅使下不僅沒有有效的保護生態,反而還加速了動物的滅絕,這也使他們陷入到深層的精神危機之中。生態保護的結局以因“我”一時的心血來潮導致僅存的15只野生狼的滅絕和因大熊貓的死亡而斷送了美好前程的黃專家發了瘋而告終。小說在呼喚狼的吶喊與掙扎中結尾,表明以“我”為代表的眾生們將會在這種“無狼”時代死水般的生活中永遠懺悔著。
小說除了通過對主要人物的描寫,表現作者對于人性異化的批判。還通過許多細節描述,暴露了當下因失去羈勒而脫韁狂奔的欲望,在現實社會中的種種丑態與惡行。小說中的尤文既不是為了錢財,也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竟親手制造了48條命案,其性質之惡劣,手段之殘忍簡直讓人發指。而為了訛人錢財,郭財竟然喪心病狂地一次次將可憐的女兒推向呼嘯而過的汽車。還有那些在英雄嶺吃活牛肉的所謂英雄們,那些生喝蛇血、以打死小動物取樂的人,他們瘋狂的行徑背后是道德的淪喪,更是人性的極度扭曲。面對這樣的情景,作者在小說中借人物之口責問道:“英雄就是屠殺嗎?李義斧劈了二百人他是英雄,舅舅捕獵了半輩子他也是英雄,如今一個牛肉店,來吃活牛肉的也都是英雄嗎?”[10]從某種角度上看,這些“英雄”甚至不如狼。小說中的狼知恩圖報,重情重義。對于悉心照顧它們的紅巖寺老道人,群狼不僅贈送給他珍貴的金鑲玉,并且在老道人去世時悲痛地吊唁,在狼的面前人究竟有多少優越性呢?從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上來說,自然界任何動物、植物和人都是生物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因而只有善待宇宙間其他生命,人才能善待自身。如果“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自然界發展規律,那么作為宇宙間唯一能夠進行自我反省的人類,是需要對目前的生態災難承擔責任的,否則人類將很難獨善其身。
賈平凹通過一個個人物的塑造向我們展示了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性的異化,以及人性異化導致的各種社會生態問題。這不由得讓我們去思考:“人是萬物的尺度”的人類中心主義主導下的世界將能夠走多遠?當大自然的華美被破壞殆盡時,人類的生存還有多大的意義?
賈平凹在文章中說:“我曾經想,世界上只有大海,那將會出現一種什么可怕的情形呢?當然,世界上也絕不能盡是山石。到大海觀潮,進深山賞林,世界才是和諧的統一,人的興趣才是多變的豐富”[11]。當這個世界被多姿多彩的生命覆蓋時,當人能夠將同情的眼光投向宇宙間其他生命擴充生命的深度和廣度時,那時的世界才是和諧統一,多姿多彩的。
三、人狼關系夢幻般憧憬
著名散文家李存葆曾說:“和諧是眾美之源。人與自然的和諧,才能使人感到安閑、愜意、舒爽和怡樂”[12]。在“我”和舅舅一行人的尋狼路途中,“我”看到了人與狼之間的爾虞我詐,狹路相逢的人與狼之間似乎必須有個你死我活的結局。當來到紅巖寺的時候,我們的心靈才得到暫時的安寧。盡管紅巖寺的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但是這里唯一的一位老道人卻安貧樂道,他喂養了寺廟周圍跑來的各種小動物,等他們有了野外生存能力之后再放歸山林,其中包括“我”心心念念的狼。當狼生病的時候,也會來到紅巖寺求助。老道人悉心為它們治療,此時人與狼之間的防御與恐懼都已不復存在。而“我”在一個深夜就曾親眼看到老道人為狼治病的場景,狼臨走時用前爪跪地的方式向恩人道謝。當老道人死去,狼們悲傷地來送葬的場景更使我的心靈得到震撼,“它蹲在了門口先是嗚嗚了一陣,緊接著嗚嗚聲很濁,像刮過一陣小風,定睛看時,就在土場邊的柏樹叢里閃動著五六對綠瑩瑩的光點:那是一群狼在那里”[13]。人與狼之間竟然還存有如此深沉的情誼,人與動物之間竟然可以如此和諧共處,在驚訝的同時“我”和舅舅等人的心靈也再次得到洗禮。
尋找狼的路途中,紅巖寺的生活如同世外桃源一般,因為在那里“我”暫時忘卻了人與狼之間的恩怨糾葛。紅巖寺老道人以一顆善良的心對待自然界中的生命,萬物在他那里似乎沒有什么分別。人類中心主義觀念帶來的物種歧視扼殺了眾多的宇宙生靈,老人用自己的行動試圖緩解人與“狼”之間劍拔弩張的態勢,化解人與其他生命的隔閡并達到和解。老道人的一己之力雖然微弱,但是卻讓我們看到當人與動物放下彼此的防備與警戒時,創造出來的和諧、信賴之美,是多么令人動容。小說家張煒在其作品《遠行之囑》中曾寫到:“這個世界太需要勇敢了,一切都需要守護。荒原、山嶺和土地,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人去保衛”[14]。是的,在現代社會的堅船利炮下,一切生靈都顯得如此脆弱不堪一擊。自詡為地球主人的人類應當擔起保護、守衛萬物生靈的責任,讓信賴創造出美好的世界,讓和諧之景遍布世間的每一個角落。
這里,賈平凹對以“我”為代表的人類和以“狼”為代表的自然生命之間關系的夢幻般的憧憬展露無遺。如果人類摘下有色眼鏡,放下高傲的成見,以一顆平等、慈悲的心去看待自然生命,那么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就不再是理想。然而,現實卻是人類的發展進步以自然的一再妥協、讓步為代價。當人類一再僭越自然底線,撕毀人與自然的契約時,大自然就會對人類進行無聲或有形的反撲。野生生命的減少或毀滅,就是大自然在以自殘的方式向人類進行無聲的反抗。“每一個物種的滅絕都會加劇生命之流的衰竭過程,這絕不是一件小事。物種的每次滅絕,都是對生命的一次超級屠殺”[15],如果我們繼續視若無睹并且肆意妄為下去,那么當自然瘋狂報復時,不僅人類的文明將被毀滅,整個世界都將陷入萬劫不復。
四、小結
本文從生態視角對賈平凹小說中展現的生態世界進行全面細致的研究,由此探究賈平凹在創作中存在的把握自然整體、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生態意識。在工具理性主導的社會意識下,人們認為自然存在的價值就是為人類服務,以滿足他們的生活需要和精神所需而存在。自然被視為人類征服的客體,任何阻礙人類生存發展的障礙,都應該被掃除,因此《懷念狼》中的獵人們沉浸在殺戮帶來的樂趣中,而且越是難以征服的野狼就越能夠表現出征服的榮耀與。狼群被建構成一種強大的人類對手,以映襯人類的英勇和偉大。賈平凹在小說結尾借“我”這一都市人形象在沒有狼的世界中的痛苦吶喊,表現了他對人類濫殺生命、違逆自然秩序的強烈譴責。同時,小說中賦予了自然生命和人類平等的主體性,認為人與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賴的關系。《懷念狼》中的生態世界,表現了賈平凹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動物被濫殺等生態問題的關注和憂慮。這也促使我們去思考在與自然界的關系中人應當如何進行自我定位,才能與大自然和諧共處,這也是對賈平凹小說進行生態研究的現實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徐剛.伐木者,醒來![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307.
(2)(3)(5)(9)(10)(13)賈平凹.懷念狼[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0.3,3,15-16,194,84,148.
(4)趙鑫珊.人類文明的功過[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389.
(6)廖增湖.賈平凹訪談錄[J].當代作家評論,2000(4).
(7)(15)[美]霍爾姆斯·羅爾斯頓.環境倫理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98,197.
(8)張曉琴.中國當代生態文學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164.
(11)王永生.賈平凹文集(第12卷)[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8.15.
(12)李存葆.凈土上的狼毒花[J].當代,2005(6).
Abstract: The scale and the ability of Jiangsu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re running in the forefront in China,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 as low level in students' employment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lack of matching with the post ability, which seriously restricts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Jiangsu. This paper from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as a basic starting point, puts forward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and taking Physics Specialty of Yancheng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Industry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introduces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Finally, propose the basic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關鍵詞:現代學徒制;職業教育;高職教育
Key words: modern apprenticeship;vocational education;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11-0212-03
1 高職教育試行現代學徒制的必要性
1.1 現代學徒制的產生背景
經過多年發展,現階段高職教育產業不僅區域市場對接良好,而且結構布局科學,涌現了越來越多的優質高職院校,這些高職院校存在發展迅猛、高質量、示范性和高標準的特點。
然而隨著高職院校的迅猛發展,其發展過程中也存在很多亟待解Q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高職院校就業層次“低端化”,高職院校的宗旨是培養實踐應用型人才,但現實是很多企業和高職院校的合作都敷于表面,很多高職院校畢業生都沒有在合作企業中找到心儀的工作;另一方面盡管很多高職院校都搭建了校內實訓平臺,但是這些校內實訓平臺的搭建跟實際企業工作環境存在較大出入,無法起到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的目的,得不償失。
基于此,為應對高職院校中存在的上述問題,本文采取了有的放矢的措施,即現代學徒制的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有利于促進企業、行業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全過程,實現了職業教育與終生教育對接,畢業證書與資格證書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將知行合一、推進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等進行了充分融合,實現了學徒與學生、學歷與證書、師傅與教師、企業與學校的四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
1.2 現代學徒制的核心內涵
近年來,教育部關于現代學徒制的探究和討論一直沒有停止,教育部先后多年在其工作要點提到了現代學徒制,2012年首次提出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2013年提出啟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2015年提出加快推進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
現代學徒制既不同于現代職業教育,也不同于傳統學徒培訓,它是兩者相結合形成的一種新興培養人才的模式,在該教育制度下,學校的招生過程其實就是企業的招工過程,由學校和企業聯合負責招生招工,學生既學習教師傳授的知識,也掌握師傅傳授的經驗和技能,工學交替、實崗育人,其宗旨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其核心特點有:
①強大的法律保障。
國外開展現代學徒制的國家都制定了相應的培訓法,用法律約束了與現代學徒制相關的各方力量,包括企業、學生和培訓機構等,如此不僅保證了現代學徒制的法律地位,也有利于其長遠發展。
②政府的大力支持。
政府提供一定的補助和培訓經費給培訓機構和雇傭企業,學徒免費進行脫產學習,且還能夠在企業實習中獲取一定報酬。
③產教結合的培訓方式。
職業教育中的理論學習密切結合企業中的實踐。
2 現代學徒制實施成功的幾個關鍵因素
2.1 雙主體辦學機制的建立
江蘇省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重點和江蘇省高職院校辦學方向、特色的重要體現就是校企合作,同時它也是有效的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手段。現代社會要想實現學徒制辦學,雙主體辦學是基礎,所謂雙主體辦學也是校企合作方式的一種,其特點是由學校出資、企業注資、共建專業、共育人才,該辦學模式企業全程參與,該模式由學習者能力定就業崗位和薪酬待遇、由技能要求定教學方式、由職業標準定課程內容、由企業需求定招生計劃。雙主體辦學模式要求企業和高職院校雙方充分利用第三方機構力量,共同簽署聯合人才培養協議。
2.2 雙導師培養工學交替、實崗育人機制建立
現代學徒制背景下學生不僅可以享受到高職院校教師的授課,也能夠學到企業師傅的經驗和技能,現代學徒制是企業和高職院校雙方共同來培養學生的,包括人才培養方案和考核標準等都是共同制定的。為更好地完善和實施現代學徒制,應在實際的工作中加入雙導師制度的工作思想,不斷地進行工作理念創新和政策完善。可通過搭建第三方服務機構的方法建立雙導師體系,由于雙導師體系對企業實踐教學的要求較高,因此建立工學交替、實崗育人機制尤為重要,刻不容緩,只有這樣才能實現雙導師制度的全面實施。
2.3 評估考核機制的建立
現代學徒制的考核機制同其他教學模式也存在一定區別,過去的教學模式多是實行結果考核,或者結果考核和過程考核相結合的考核方式,這些考核能夠從一定程度上考核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程度,但關于學生對工作流程的熟知程度、對企業文化及行業發展的領悟能力等考核不到,為此應建立新的學習評價體系,以目標考核和學生發展性評價為核心,引進第三方評估機構,使評估考核機制更加完善,其Y果更加具有說服力。
2.4 雙證書制度的建設
現代學徒制實行“雙證書”制度,即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學生在高職院校學獲取相應的學歷證書以外,學院在教學中還應該引入職業技能鑒定標準,鼓勵學生多參加相應的職業技能鑒定標準考核,努力獲取職業資格證書,實現專業課程內容和職業技能鑒定標準的良好對接。為更好地建立雙證書制度,校企雙方具體應做到以下方面:一是企業設立學生實習崗位,為學生將自身所學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提供平臺;二是院校定期安排教師到企業進行實踐,不斷地提升和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和知識儲備;三是院校應不拘一格降人才,聘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實踐技能的人才到校任教,壯大教師隊伍。
3 物流管理專業學徒制試行改革實踐
3.1 尋找合作企業
校企合作應建立在雙方互愿的基礎上,在決定正式合作前,高職院校和企業都應對合作對象進行必要的調研,企業分析高職院校的專業建設、實驗實訓條件及師資力量等是否符合自身發展特點,高職院校分析企業的就業崗位、企業文化等是否符合畢業生需求,之后再謹慎確定合作意向。
3.2 確定學徒崗位與崗位等級
利用第三方服務機構,通過大量的調研分析,確定學徒的崗位及崗位等級,然后再結合《物流崗位能力標準》,確定物流管理專業崗位以及崗位的等級。
3.3 確定雙主體辦學機制
搭建第三方物流服務機構,使其與企業及學院簽訂人才培養協議,建立校企合作辦學機制,即“雙主體”辦學機制,如此學生的身份就發生了變化,不僅僅是合作學院的學生,也是合作企業的準員工,校企雙方目標一致,有利于院校教學質量的提升。
3.4 學生面試與企業說明會
學生進入學校的第一年,企業就安排專業人員對其進行宣講,介紹企業的相關信息,包括企業文化、產品特點、崗位需求、未來發展規劃、晉升制度等,使學生對企業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此外,學生們還可以就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提問,企業和學院都可以負責解答。然后在學生自愿報名并提交簡歷的原則下,對報名學生進行相關考核,最后公示入選名單。
3.5 組建學徒制班級,并簽訂培養協議
考核結束并通過考察后,遴選學生組建班級,每個學徒對應的崗位可能不同,在學生自愿的基礎上,企業和學生簽訂“現代學徒制培養”協議,即委托培養協議,要求簽訂協議時學生家長、企業代表和學生本人都在場。該協議明確了學生的“準員工”身份,協議中必須將企業的企業文化、產品特點、崗位工作內容、未來發展規劃、晉升制度等進行明確的說明,同時明確企業和學生的責任和義務。
3.6 組建師資隊伍
“現代學徒制”師資團由企業、學校、第三方物流服務機構組成,企業師資團隊的組成部分包括三分之二崗位師傅和三分之一專職培訓師,前者負責指導和對接學徒的崗位認知、崗位技能、專業知識、職業素養等方面;后者負責培訓學徒的在企業的認知、企業文化、規章制度等。第三方服務機構的作用是顧問支持,全程支持現代學徒制的學習方式、學習內容、教學模式、培養模式、考核評價等。
3.7 校企共建學徒制人才培養方案
綜合企業崗位標準和崗位需求,校企雙方共同制定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方案,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如圖4所示。
3.8 校內外教學環境支持系統建設
參考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學院和企業在培養人才方面都具有自身的優勢,各方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取長補短,企業做好教學資源建設、教學平臺建設、教學環境建設、實踐環境建設、評價體系建設,院校做好培訓資源建設、培訓平臺建設、培訓環境建設、實踐環境建設、評價體系建設,如此不僅能為院校培養更好的優秀畢業生,也能夠為企業和社會貢獻出更多的實踐應用型人才。
■
3.9 質量監督與評估體系構建
構建院校、企業、第三方服務方共同參與以提升學徒制綜合職業能力為核心的評價模式,評估小組結合平臺提供的學習記錄、技能訓練結果、期中考核結果、期末考核結果,企業師傅提供學徒實踐報告,院校提供學徒課程報告,評估學徒培養過程和培養結果(如圖6)。
4 高職院校實施現代學徒制的建議
4.1 重視第三方服務機構重要作用
第三方服務機構擁有雄厚的技術支持和企業資源,通過利用第三方服務機構能夠有效避免和解決很多問題,比如教師隊伍問題、學院招生問題等,且在學院和企業之間存在矛盾時還能夠從中調停,促進校企之間的長遠合作。
4.2 營造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改革的新環境
政府、學校以及其他部門要充分營造有利于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改革的整體環境氛圍,通過共同制定相關制度,形成法定文本,明確學校、企業、行業組織、學生的責任、權利、義務,共同促進現代學徒制的發展。政府建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激勵機制,學院應該緊貼企業需求,將企業職業能力要求搬到人才培養目標體系中來。
4.3 建立良好的政策引導環境
政府部門搭建企業和院校連接的橋梁,鼓勵企業參與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實施,出臺一系列鼓勵政策,引導典型高職院校先行試點現代學徒制,根據學院試行的經驗,進行總結并推廣。
4.4 引導校企合作內涵發展之路
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必要途徑之一,各級政府與行業機構應給予高職院校充分的辦學自,加強企業接納學徒制員工的政策制度建設,加大對企業資金或者稅收減免政策,以校企合作為基本途徑,促進院校自主辦學、第三方機構參加質量監控與評價、政府政策與制度保障的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內涵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德榮,馬紅偉.現代學徒制對我國職業教育發展模式改革的啟示[J].工業技術與職業教育,2011(9).
[2]徐徐.英國現代學徒制和澳大利亞新學徒制比較[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2007(6).
[3]王振洪.現代學徒制:高技能人才培養新范式[J].中國高教研究,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