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1 04:25:2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學生個人小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健美操教學;小群體教學模式;大學生;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807.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612(2006)09―1259―03
本研究結合健美操選項課的教學,對小群體教學模式展開了教學實驗研究,旨在探討健美操選項課教學實施這一模式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隨機選取浙江省麗水市某高校2004級健美操選項班學生80人,然后再隨機確定一個實驗班,一個對照班,每班40名。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前后測現場教學實驗的方法,在不中斷正常教學秩序的前提下,進行公體健美操選項課“小群體教學模式”的教學干預,同時輔以問卷調查、現場觀察法、訪談法等。
1.2.1研究工具1)癥狀自評量表(SCL-90)。共90個項目,包含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和其他10個因子。每個題目均采用5級評分制,分別為無、輕度、中度、相當重、嚴重,評分從1分到5分,用總均分和因子分來進行分析。
2)應付方式問卷。共62個題目,包括解決問題、自責、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6個因子。用因子分來進行分析。
3)自我效能調查表。該量表由北京大學的王磊教授編制,共19道測題。每道題評分標準為1到6分,1代表“從不”,2代表“非常少”,3代表“偶爾有一次”,4代表“有時”,5代表“經常是”,6代表“總是”。用總分來進行分析。
1.2.2研究程序 1)實驗前對兩班進行健美操基本知識和基本動作的教學,并在教學一周后兩天內對兩班學生進行健美操基本知識和基本動作測試,以及心理健康及其相關量表的問卷調查,并對結果進行差異性檢驗。保證實驗前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內外部條件基本一致。
2)實驗干預從2004年9月至2005年1月,實驗班和對照班的教學皆由研究者本人擔任。實驗班實施小群體教學模式,對照班實施常規教學(“講授一練習式”教學模式)。兩班在人數、教學內容、教學進度、時數、場地保持一致。實驗班實施小群體教學模式的基本操作流程(圖1)為:
根據學生前測成績,參考性格、所在班級和宿舍,組建8個合作小組(“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5人小組),并對小組內部成員進行角色分工,教授社交技能,制定各小組相應的活動規則等。接著設定目標,即教師在教學活動前簡明扼要地向全班陳述教學目標,各小組根據教師的總體目標制定小組的共同目標及學生個人目標。然后教師向全班進行授課、演示等,其形式與班級授課一樣,但要求時間短、容量大、效率高,且為下面的小組活動留有余地。小組活動是小群體教學模式的主導部分,一般以學生主體性較強的學習和交流活動為主,學習和交流活動包括利用小組成員的各自優勢進行的組內合作學習、以小組匯報的形式參與的組間合作交流和以小組測試的形式開展的組間競爭。在小組活動中,教師將關注以下問題:是否所有的學生都參與了合作活動?是否小組活動維持在學習任務上?是否小組在達成學習目標上取得了滿意的成績?是否所有的小組成員相互支持、相互給予反饋?等等。根據這些觀察,教師便可有的放矢地介入學生的小組活動中指導、調控。最后進行課后測驗,每次課的測驗主要以小組競賽的形式進行,以群體評價為主。單元結束前的測驗主要采用個體評價與群體評價相結合的形式進行。評價包括技術動作和小組合作交流情況的評價。教師除了通過平時觀察、測驗獲得反饋信息,并就存在的問題適時地進行補救外,還增設小組記錄卡片,每組每次課一張卡片,總結者根據每次課結束前的小組小結,記錄本小組及各成員的學習、合作交流及學生的自評與互評等情況,并將問題列舉在卡片上,交給教師,教師通過對照來了解和評價學生的小組學習過程及合作能力水平,并根據反饋的信息調整教學目標。
3)實驗后對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及其相關量表的問卷調查,以及對實驗班學生進行訪談,了解被試在實驗期間的感受和看法,作為本實驗的輔助和補充。然后對實驗數據進行收集整理,用SPSSll.5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對實驗班和對照班實驗前后進行各心理指標的配對樣本T檢驗。
2 結 果
2.1兩班學生在SCL-90量表上前后測差異比較
從表1中看出,實驗班學生在SCL-90各因子上的得分后測均比前測低,其中在總均分、軀體化因子和人際關系敏感因子、焦慮因子上存在顯著差異,其余項目上未存在顯著差異。對照班在SCL-90各因子上均未達到顯著性差異。這說明,實驗班學生在實驗后比實驗前心理健康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尤其在軀體化因子、人際關系敏感因子和焦慮因子上效果顯著。
2.2兩班學生在應付方式問卷上前后測差異比較
從表2中看出,對照班、實驗班學生在解決問題、求助兩個因子均分后測均比前測高,自責、幻想、退避、合理化四個因子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對照班各因子未達顯著差異,實驗班在解決問題及自責因子上存在顯著差異。這說明,實驗班學生在實驗后比實驗前應付方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他們比以前更積極地面對問題。
2.3兩班學生在自我效能調查表上前后測差異比較
從表3中看出,對照班、實驗班學生的一般自我效能得分后測均高于前測,但對照班沒有顯著差異,實驗班則呈顯著差異。這說明,實驗班學生在實驗后比實驗前自我效能感有顯著提高。
3 討 論
3.1心理健康狀況在實驗中,實驗班學生在實驗后比實驗前的SCL-90總均分有顯著下降,并且具有顯著差異(P
強與同伴間的聯系和交流,形成了良好的共同練習的氛圍,不僅使得課堂活動鍛煉的次數有了明顯的提高;而且增進了彼此之間的了解和溝通,改善了彼此之間的人際關系,久而久之,心理健康得到了明顯的改善。
在對各因子的分析中我們發現,顯著差異主要體現在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焦慮這幾個因子上。下面,我們將就存在顯著差異的因子進行進一步的討論。
1)實驗班學生在實驗后比實驗前在軀體化因子上有顯著下降,并且具有顯著差異(P
2)實驗班學生在實驗后比實驗前在人際敏感因子上有顯著下降,具有顯著差異(P
3)實驗班學生在實驗后比實驗前在焦慮因子上有顯著下降,并且具有顯著差異(P
3.2應付方式本實驗對學生原有的應付方式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其中在實驗班的解決問題及自責因子有顯著差異(表2),表明實驗班的學生解決問題及創新思維的能力提高了,更加趨向于采用積極的成熟的應付方式去面對問題和挫折,而減少了自責、幻想等消極的不成熟的應付方式的使用。這些結果表明小群體教學模式的實施能有效改善學生的應付方式,從而有利于學生降低應激反應,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
從本研究的結果來看,實驗班的學生更多地采用“解決問題”應對的方法,減少了“自責”應對方法的使用,表明本實驗對大學生應付方式有一定的改善,這可能是由于在教學中實施小群體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觀察、分析、判斷、推理等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小組的構成分析,本實驗中的小組構成是異質分組,因而小組成員具有不同的智力水平、思維方式、知識結構與認知風格。在活動中,不同的學生可以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相互實現思維、智慧上的碰撞,集思廣義、拓寬思路、深化認識,將大家零散的、不成邏輯的思想火花匯集整理成完整的和有價值的新思想或解決問題的方法。
3.3 自我效能感 實驗班學生在實驗后比實驗前自我效能感有顯著提高,并且具有顯著差異(JP
在本實驗中,小群體教學模式提倡教師對學生、小組成員之間積極反饋,尤其對基礎差但進步較快的學生,老師和小組同學給予及時的反饋,從而提高小組學習的效率。這樣,通過不斷的積極反饋可以積累個體成功的經驗,同時可以讓個體知道具體的任務要求和自己承擔的角色,避免角色的不確定性,從而能夠提高自己的自我效能感。
4 結 論
1)實驗班實驗后與實驗前心理健康的總均分及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焦慮因子有顯著差異,表明小群體教學模式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特別是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焦慮等因子。
2)實驗班學生實驗后比實驗前應付方式的解決問題及自責因子得到顯著改善,表明小群體教學模式的實施有助于大學生解決問題及創新思維能力的提高,更加趨向于采用積極的成熟的應付方式去面對問題和挫折,而減少自責等消極的不成熟的應付方式的使用,有利于學生降低應激反應,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