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2 16:49:5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對外漢語實習自我報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西醫類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對外漢語教學
1前言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逐漸提升,來華留學生人數逐年增多。據教育部2014年全國來華留學生簡明統計報告稱,2014年共計有203個國家和地區的37705名各類外國留學人員分布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775所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育教學機構中學習。近年來,西醫類留學生總數僅少于語言類留學生,成為留學生來華學習的熱門專業。錦州醫科大學國際教育學院西醫類留學生主要來自南亞、非洲等國家和地區,學制為6年,專業課授課語言為英語,并且大多數學生來中國時沒有漢語基礎,發現他們在跨文化適應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可以幫助他們解決在跨文化適應階段遇到的學習和生活上的問題。
2跨文化適應的模式
跨文化適應是跨文化交際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因為人們到新的文化環境中去的時候必然會經歷生活上、文化上的許多變化,面臨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和挑戰。加拿大跨文化心理學家JohnBerry(1990)分析的不同人群的文化適應策略,他認為文化適應的過程是個人改變自我的過程,而個人處理跨文化適應的策略主要由兩個因素決定:一是個人對保持自己原有文化傳統和身份的態度;二是個人尋求與新環境主流文化建立的人際關系的模式。這兩種因素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四種不同的文化適應策略或模式:同化、分離、融合和邊緣化。Ward與Kennedy(1994)調查分析了這四種文化適應模式與心理適應和社會適應兩個方面的關系。研究結果顯示,采取融合適應模式的旅居者感受到的心理焦慮最少,采取同化適應模式的人經歷的社會適應中的困難最少,但是采取同化模式的人會比采取融合模式的人遇到更多心理適應方面的問題。采取分離和邊緣化適應模式的人產生的心理焦慮都比較多,而采取分離適應模式的人在社會適應方面遇到的困難最多。
3影響西醫類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的因素
3.1語言障礙漢語水平會影響留學生的文化適應程度,而流利的漢語對文化適應有直接積極的影響。因為這會使人們有較強的發展與目的文化人群良好關系的交際能力,特別是能具有將目的語說得禮貌而得體的語言能力,而這是適應目的文化的關鍵因素。但西醫類留學生的專業課授課語言為英語,大多數留學生畢業后會回國,所以他們對學習漢語的積極性并不是很高,多數人認為學習漢語對他們沒有任何意義。而語言障礙不僅阻礙了留學生的文化適應過程,也使留學生難以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學術和聯誼活動,以及影響在醫院實習時與病人的有效溝通。3.2文化距離所謂文化距離是指自身文化與目的文化之間的差異。這些差異包括文化價值觀、行為規范、語言、文化風格等方面的差異,也包括宗教、政治、經濟制度等的差異。Furnharm、Bochner(1986)和Ward(1996)等人分析了分化距離與文化適應之間的密切關系。他們認為,文化距離越大,個人要超越這些文化差異所需要的努力和資源就越多,所經歷的生活變化也越大,體驗到的心理焦慮也越明顯。我校西醫類留學生有60%來自非洲等國家和地區,學生比較注重個體主義文化,講究平等,崇尚自由,做事方式比較簡單直接,而中國人比較注重集體主義文化,強調等級觀念,相對含蓄委婉,有時候他們很難理解中國人的言行不一。3.3個人性格特點在個人性格因素中,對模糊性的容忍程度、內在動機、靈活性、幽默感、內向與外向等性格特點都與文化適應能力有密切關系。另外,Ward(1996)特別強調性格特點與目的文化特點的契合,比如性格獨立的人會對個體主義文化感到容易適應,而傾向互相依靠的人會在集體主義文化中感覺舒服。內在動機也是影響文化適應的一個重要因素。具有積極的內在動機的人會更樂觀地面對困難,把適應不同文化看作是一種鍛煉自己性格和增加閱歷的好機會。只具有外在動機的人,遇到不熟悉的環境或困難的時候容易產生失望、沮喪等負面情緒。因此,剛到錦州醫科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的有些留學生有時會自學到深夜,有時就會出現上課遲到、曠課等現象;有些留學生則會選擇自己喜歡的老師或學科上課,對那些自己認為不重要或不喜歡的老師所教授的科目就曠課或逃課。久而久之,有些留學生會因遲到、缺勤被禁考,有些留學生則會因為曠課或逃課沒通過該科的期末考試,而這些對文化適應過程都會產生消極的影響。
4留學生跨文化適應能力培養的策略
針對留學生所表現出的共性問題,筆者從對外漢語教學和學生管理兩個角度,提出以下幾點針對性的意見,以提高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水平。4.1重視對外漢語教學,提高留學生的漢語水平作為西醫類留學生的漢語教師,首先,要端正學生學習漢語的態度,要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漢語的目的是為了交流,而不是為了拿學歷;同時一個國家的語言也承載著這個國家的文化,幫助學生樹立主動學習漢語的意識,積極適應中國的文化。其次,漢語授課內容應緊扣醫學專業,注重實用性。在初級階段,漢語綜合科和口語課除了完成原有的課程內容設置,也可添加與去醫院看病所需的常用詞匯、醫院機構設置名稱和醫學基本術語的講授;在中、高級階段,鼓勵學生學習醫學漢語,增加課堂的趣味性,提高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也為實習階段打下堅實的基礎。總之,語言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掌握漢語可以提高留學生在中國的生存能力,結識更多的朋友,增強學習的自信心、成就感和提高跨文化的適應能力。4.2利用文化差異,促進文化融合雖然文化的差異是學生在跨文化適應過程中的障礙,但是也可以利用文化的差異組織留學生和中國學生的校園文化活動,積極地為留學生和中國學生搭建溝通和交流的平臺,促進彼此間的交往和文化融合。學校可定期舉辦文體活動、社交聚會、俱樂部活動、志愿者公益活動等,讓留學生沉浸在文化實踐活動中,交志趣相投的中國朋友,充實自己的生活,增加生活的樂趣,以促進文化的融合。4.3重視個體差異,保持為學生服務的態度留學生的教師和管理人員應秉承著為學生服務的態度,深入學習各國留學生的習俗文化,將理論與學生的實際教學和管理工作相結合,當出現問題時,幫助學生減輕在新環境中的焦慮和失落感,給予情感上的支持,引導學生轉變態度和想法,讓其以積極、樂觀的心態接受新的文化和學習生活。同時也要尊重和理解留學生的文化和習慣,鼓勵其既保持自己原有的文化,同時也積極接受新的文化的一些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吸收和融合兩種文化中積極的方面,為留學生營造一種兼容并包的文化氛圍。
5結論
“最近怎么沒有寧寧的消息呢?是又辭職了,還是又失戀了?”
“什么呀,人家在家里頭懸梁、椎刺股,備戰今年的公務員考試呢!”
婧婧陰陽怪氣的擠出這段話。畢業三年了,寧寧差不多把三百六十行都做了個遍,最終她得出一個結論,與其干一行,恨一行,還不如在“體制內”工作,圖個安全感。寧寧身邊有在“體制內”工作的朋友,工作穩定,收入穩定,比自己在私企工作輕松多了,“漂”了三年,她終于“醒悟”了。可是誰又能保證在“體制內”工作的寧寧,會不會又羨慕“體制外”的人呢?
愛它――恨它
從小就喜歡游山玩水的寧寧最羨慕的職業就是導游,因為他們可以免費參觀世界美景,免費品嘗各地美食,尤其是導游們在滔滔不絕地講解各地風土人情、游客用崇拜的目光看著他們時,簡直是帥爆了!上了大學以后,寧寧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旅游專業。其實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玩兒心”的驅動,邊玩邊掙錢,何樂不為呢?畢業后,寧寧來到一家旅行社從實習導游做起。起初,她由有經驗的導游帶著,一路上工作負擔也不重,就是幫著清點一下游客人數、查找一下賓館的路線,其余時間里面,寧寧就像一個游客一樣,拍照、購物、品嘗小吃……她不明白,為什么這位老導游不和她一起玩兒,總是皺著眉頭,拿著電話,好像很忙的樣子。
一段時間后,寧寧轉為正式導游,開始“獨挑大梁”。介紹景區景點自不必說,寧寧很享受這個過程,正可謂“景點美不美,全靠導游一張嘴。”可除了介紹景點外,寧寧完全沒有預料到還有那么多雜七雜八的瑣事。
在發團之前,與游客約好早七點從當地出發,自己要先和司機約好時間、地點,再分別通知游客,五點起床,六點就要到集合地,再一一清點人數,如果丟了哪位客人,她是要負責任的。一早上忙下來,還要向游客介紹一下行程。終于可以歇一會兒了,又到了旅游景點,給游客介紹完景點以后,已是口干舌燥。在游客自由賞景拍照的時候,她又要聯系飯店,為游客準備午餐。到了飯店,肚子已經咕咕叫了,可是來自四面八方的旅行團實在太多了,飯店的服務員不能面面俱到地照顧客人。于是游客就會大喊道:“導游,這張桌子還少一副餐具!”寧寧就得去拿餐具。一會兒又有游客大喊:“導游,餐巾紙不夠用了。”寧寧趕緊又去取餐巾紙。幾趟跑下來,心中憋著一肚子的怒火,早就沒有胃口了。回家以后,寧寧一頭扎進被窩里,心想:這是個什么職業,起得比公雞早,干得比老牛多,游客還把我當服務員使喚,一天下來,自己居然都忘記了照相和游玩兒。她忽然想起那位老導游,為什么總是皺著眉頭,總是看起來很忙的樣子,原來導游這個職業一點也不好玩兒,寧寧開始討厭這個職業。干了不長時間,寧寧就辭職了,從小到大的理想職業生涯就這樣戛然而止了。
央視著名主持人水均益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訪時說:“我和我的戰友白巖松、崔永元一樣,表面風光,衣著光鮮,卻有著無法向外人道的無奈。”就像寧寧從小羨慕導游可以免費游山玩水,可以在眾人面前一展口才,可誰知導游竟有這么多無法言說的辛酸。因為興趣,所以選擇,又因為選擇,所以討厭。職場中的“寧寧們”,哪一行沒有無奈呢?
恨它――愛它――恨它
從前寧寧最不喜歡的職業就是教師,她覺得一輩
子翻來覆去地講那點知識,煩透了。可現在寧寧卻覺得當老師真是一個好差事。不但有寒暑假,社會地位也高,最起碼不會被當成服務員呼來喚去。于是寧寧開始四處投簡歷,終于在一家民辦中學當上了語文老師。實習期順利通過,寧寧想到自己馬上就能站在講臺上講課,激動得睡不著覺。可是站到講臺上,寧寧的心就涼了一大半。每個班里都有那么幾個“刺兒頭”,不管老師怎么在上面聲嘶力竭地“咆哮”,他們就是我行我素。使寧寧最終放棄老師職業的,是班里的一個男同學李志。一天寧寧正在上面講課,忽然一陣刺啦的聲音傳來,那個最不老實的李志拿出一袋面包,津津有味地吃起來。寧寧頓時火冒三丈,但還是強壓怒火,警告他別吃了,專心聽課。可李志像沒聽見一樣,還在繼續吃。寧寧忍無可忍,把教材重重地摔在地上,大聲喊道:“把面包放下!”可李志回了一句話差點讓寧寧暈厥:“老師,我還差最后一口了,您就讓我吃完吧。”班里的同學哄堂大笑。寧寧帶著滿腔的憤怒和羞愧,哭著跑出教室。怎么當老師也這么難!我不干了,這么大一個人,居然受小孩子的氣!第二天,寧寧便遞交了辭職報告。
此后,寧寧又去做了銷售,可是她發現,有些客戶真的很難纏,總是刁難她;于是她放棄銷售行業去做了文秘,可是她發現文秘天天都要圍著老板轉,簡直就是私人保姆;放棄文秘又去做了對外漢語老師,后來又發現她只能教外國人漢語拼音或者最基本的漢字寫法,實在是太無趣了。一晃兒三年下來,寧寧開始討厭工作,因為每行都有令她心煩的地方。與其這樣漂泊,還不如找個“鐵飯碗”――考公務員。可是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公務員這個職業就可以終身依靠嗎?寧寧對未來的職業道路充滿著茫然。
據說河流兩岸,分別住著一個和尚和一個農夫,他們互相羨慕著:和尚看農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充實;農夫看和尚念經敲鐘無憂無慮,生活輕松。有一天,兩人商談之后互換了身份。成了和尚的農夫卻發現天天敲鐘念佛看似輕松其實枯燥,成了農夫的和尚發現種田辛勞并天天要為收成煩惱――于是兩人都懷念起先前的日子。
職業的選擇其實就是一條路,沒有人能只收獲結果而略去各種過程,寧寧換了一行又一行,她討厭所有的職業。事實上,沒有哪個職業是為某一個人量身定制的。如果你不喜歡某個工作,可能是那個工作的錯;可如果你不喜歡所有的工作,那就是你的錯。人性的弱點就是貪婪與好奇,總妄加揣度別人的蘋果比自己的大而香甜;其實真的交換之后,咬一口或許會發現對方的蘋果是苦澀的。有專家分析,做好一份工作需要記住3F定律――Fun(趣味),Fame(聲望),Fortune(財富)。但我們都明白,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所以,請階段性做選擇、優先序列。
著名學者易中天在18歲的時候讀了一部蘇聯小說《勇敢》,內容主要是寫一批年輕人到西伯利亞建設一座“共青城”。年少的他受書中內容感染,也想寫一部中國的《勇敢》,成為中國的威拉?凱特林斯卡婭。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和理想,他不顧母親的不舍,堅決背井離鄉,去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尋找詩意的人生。可到了以后,才發現理想和現實的差距竟如此之大,等待他的是無法形容的寂寞、單調、勞累和糾結。晚上要住在牛棚里,白天要放牛、擠牛奶,要干所有的臟活、累活、苦活。當他膝行在條田里拾棉花的時候,看著一望無際的條田,他不禁問自己,希望在哪里。可是被問到是否后悔時,他堅定地說不后悔,因為選擇即負責。生活不是一首詩,生活不會提供那么多豐富的素材讓他成為一個偉大的作家。有夢,就要繼續做下去,就要勇敢地承擔起所遇到的種種痛苦,因為真正的勇敢,就是戰勝自己,然后繼續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