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精品范文 養殖技術論文

養殖技術論文

時間:2022-12-20 13:05:0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養殖技術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養殖技術論文

第1篇

1.1生態養殖環境

鮑魚養殖環境應選用較為合適的海域,這對后續的鮑魚育苗和養殖成活率具有較大影響。養殖環境一般要求遠離重工業污染區,海水鹽度要求為30譯依5譯。海水應清澈透明,能見度躍4m,pH值為7.8~8.0,海水比重應較為穩定,全年保持在1.020以上。同時,海水應為活水流動,具有適宜的海藻,維持較好的漲落潮幅度。

1.2人工養殖環境

鮑魚的人工養殖離不開科學合理的養殖設施。以福建地區鮑魚養殖為例,鮑魚養殖的人工環境應具有多個不同規格、不同功能的水池,主要有育苗池、生長池、海水過濾池、沉淀池、沙濾池等,同時當鮑魚逐漸增大時還應增加養鮑箱。除了固定功能的水池外,養殖場還應具有一套完善的控溫系統、供氧系統、供水管道等。

2育苗

2.1幼體培育

在鮑魚受精卵進入育苗池后,8~10h擔輪幼體即可孵出。此時,育苗池中應保持適宜的光照條件和24益左右的水溫。擔輪幼體在經過2d左右的懸浮期后,在事先鋪好的塑料薄膜上進行附著。此時應保證池中氧氣充足,擔輪幼體在該環境下約1個月時間即可進行上足分化,進入稚鮑階段。

2.2稚鮑養殖

進入稚鮑階段后應及時進行換池。所更換池水溫與原池水溫差應控制在0.5益以內,此時稚鮑的主要食物為硅藻,應在新池中加入足量的硅藻。新池中主要采用瓦片附底,當稚鮑生長到一定階段時,用海綿將稚鮑從塑料薄膜上洗下,放入新池中。在洗下稚鮑之后的1~2d應注意清洗池底的死鮑及未附著鮑。其余稚鮑將迅速自主附著到瓦片朝陰處,此時應維持穩定的充氣流水量。

2.3幼鮑養殖

當稚鮑長到1cm左右,應再次進行生長池的更換。生長池內的瓦片布置及水溫充氣量仍維持與原水池相同。此時可適當采用鮑魚粉狀飼料和海帶粉混合投喂,投喂過程中要注意每日定期投食,并且每隔4d對池底食物碎屑進行清理,保證水體的潔凈程度。

2.4鮑苗養殖

當幼鮑生長到2cm及以上時即可進行裝箱養殖,裝箱過程中應注意養殖密度。所選箱體最好為圓柱形,直徑淵內徑冤1.1~1.2m,高0.6~1.0m皆可。一般來說,殼長2cm的鮑苗,放養密度為800~1000個/箱曰殼長3~4cm的鮑苗,養殖密度為600~700個/箱曰殼長4~5cm的鮑苗,養殖密度為400~600個/箱。此時,可以將養殖箱運到周邊海域進行放養。通常選擇外海性海域受臺風影響較少的地段,其放養的底質主要為巖礁盤或古珊瑚礁盤。定期淵5~7d冤進行投餌養殖,投餌重量約為其體重的30%即可。在鮑苗養殖過程中,要關注鮑苗的生長狀況,及時進行分疏。

3生長影響因素

3.1光照

在鮑魚的生長環境中,光照有多方面的生態作用,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影響鮑魚的生長發育。不同的光照強度,對幼蟲及幼鮑的生長與存活影響不同,即便是相同的光照強度,由于水溫和光照周期不同,其影響也不同。在高溫長光照下,光照強度應控制在700~1200lx曰在低溫短光照下,光照強度應控制在1300~2000lx。

3.2水溫

由于鮑魚屬于無脊椎動物,在無脊椎動物體內血細胞是最主要的免疫防御機制。溫度會影響血細胞內各種酶的活性,從而影響鮑魚的生長。通常來說,鮑魚的耐溫范圍為9~32益,最適生長溫度范圍為23~28益。當水溫在25益以下時,鮑魚的活性和生長均顯著下降。

3.3鹽度

第2篇

一、養殖海區的選擇及養殖場地的準備

虎斑烏賊是肉食性海生動物,具有趨光性,但喜弱光怕強光,受突然的強光和高分貝噪聲刺激或者被捕捉威脅時,易驚嚇而噴墨。最適宜的生長水溫21~29℃,鹽度27~30,pH值7.5~8.5。根據虎斑烏賊的生活習性,養殖海區選擇在海水鹽度較高的地方,最好是鹽場附近,容易獲取天然餌料鹵蟲。養殖池塘最好具有進、排分開的水門,池塘水深1.5~2.5米,可利用現有的蝦塘養殖,池深達不到要求的可在池底挖數條寬1米左右的深溝,在池塘內打一些木樁,間距3~5米,木樁要高出水面2米,以備夏天太陽光過強時拉蓋遮陽網,給烏賊遮陽并調節水溫,遮蓋面要達到池塘面積的1/3以上。在池塘邊緣池底每相距8~10米設置1個投餌臺,投餌臺旁邊立1木樁,上掛1個30瓦能直射投餌臺的探燈。投餌臺可用100目的篩絹網剪成1米×1米作臺布,用2條1.5米長的竹條交叉撐開四個角,結扎成罾網形。這樣可隨時升降,容易清理殘餌。

二、清塘及育水

池塘放養烏賊前,要進行徹底清塘、消毒和肥水。清塘:把池塘的水排干或抽干,將塘底污泥清出塘外,曝曬池底,目的是清除烏賊的天敵和鏟除病菌滋長的溫床。消毒:清塘后,每畝用150千克生石灰粉遍撒池塘。放養前一周,攔水門用60目篩絹網(養殖的中、后期可改用更大網目的篩網),進水15厘米(要淹沒池底,深度可調整),用二氧化氯帶水消毒,濃度0.3~0.5克/米3。肥水:消毒三天后,排干池水,擇機納入富含有益藻類的優質新鮮海水,在晴天的上午施灑藻類生長素或其他生物肥,培育基礎餌料生物,當池塘培育出以硅藻、綠藻等有益為主的水質,透明度約50厘米時,就可放養了。育水方法與養蝦類同,虎斑烏賊養殖水質的其他指標:溶解氧達7.5毫克/升以上,氨氮<0.1毫克/升,亞硝酸鹽<0.05毫克/升。

三、烏賊苗選購及標粗暫養

露天養殖,烏賊苗要選擇體長1.8厘米以上、大小整齊的,表面要光潔、無損傷、無病態或畸形,活力強,捕食兇猛,在振動或光線強度變化時反應靈敏。虎斑烏賊放養時間是每年的4月份左右,體長1.8厘米的種苗,每畝放養2萬~3萬尾。購苗放養前要與育苗場溝通,以便把水體的鹽度、pH值等調至與育苗場相同。為了提高烏賊苗的成活率,最好對烏賊苗進行標粗暫養。暫養池可以用60目篩絹網(篩網要略高于水面)將池塘一角隔開而成。種苗運回后,把裝有種苗的袋放入池水沉15分鐘,讓內外水溫逐漸接近,然后緩慢往苗袋添池水,讓烏賊有一個適應過程,再將烏賊苗倒入暫養池。暫養期間,每天投餌3次,時間分別為傍晚、23點、5點。每日投餌量為烏賊體重的4%~5%。開始可從鹽場鹵水池撈取鹵蟲或用低價普通蝦苗喂養,并添加10%經加工的小魚、小蝦鮮餌料,隨后逐漸增加小魚小蝦鮮餌料的份量,以馴化烏賊攝食鮮餌料。鮮餌料可用絞肉機將小魚、小蝦絞成條狀,直徑約為烏賊體長的1/4。隨著烏賊的長大或小魚、小蝦小于烏賊的體長,可不用加工就直接投喂,但一定要保證餌料不變質,冰凍的餌料要經過解凍才可以投喂。每次投餌前,先打開探燈,將烏賊誘至投餌臺,先投完鮮餌料,再投活餌料,攝食完畢及時清理殘餌,關閉探燈。

四、養殖管理

經過半個月的暫養,小烏賊已長到4厘米以上,并養成可以攝食鮮餌料的習慣,此時可拆除暫養池的隔離網,讓小烏賊自由進入整個池塘。在養成過程中,餌料是否充足、烏賊能否吃飽至關重要。所以,除了做好定點、定時投餌,并保證餌料的質量外,暫養期結束后,在池塘中每畝放養5萬尾低價的普通蝦苗(體長約1厘米)作為烏賊的貯備活餌料。隨著烏賊的長大,餌料投喂量可適當減少,養殖前期日投喂量為4%~5%、中期為3%~4%、后期為2%~3%。每天堅持巡塘,除檢查烏賊的攝食和活動情況外,還要留意池塘水質的變化。根據池水中有益藻的變化,適時、適量補肥,保持池水藻相穩定,防止水質惡化;要重點關注天氣等因素引發池水鹽度、水溫的變化,鹽度可用海水晶調節,水溫可用遮陽網改變陽光照射予以緩解。池水每15天換水一次,每次換水量約為池水總量的10%,以防池水的鹽度等重要因子劇變。隨著烏賊的長大,要根據烏賊的存塘數量進行分塘養殖,體長2~6厘米的烏賊每畝放養2萬~3萬尾。體長7~12厘米的每畝放養0.7萬~1萬尾。體長13~20厘米的每畝放養0.2萬~0.35萬尾。20厘米以上的每畝放養0.1萬尾以下。

五、收獲

經過4個月的養殖,烏賊體長可達20厘米以上,已達上市規格,此時要掌握烏賊的市場信息,及時捕捉上市。捕捉烏賊有兩種方法:一是燈光誘捕。它是利用烏賊晚上的趨光性,預先在投餌臺底下放置一張大罾網,開燈、投餌把烏賊誘集在一起,然后提起大罾網四周的網衣,并緩慢收攏,再用抄網帶水捕捉。二是籠捕。它是用竹篾編織成只可游進、不可游出的墨魚籠,把一只性成熟的大烏賊放養在其中,以誘捕前來求偶的異性烏賊,但這種捕撈方式效率較低。

作者:莫新 單位:廣西合浦縣水產畜牧獸醫局

第3篇

根據相關的統計資料來看,我國的生豬養殖規模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同時,我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生豬消費國與進出口國,因此,在生豬養殖行業,我國在世界上有著相當大的影響。但是,隨著生豬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現代化科學技術的不斷應用,越來越多的問題也開始顯現。因此,筆者將在本文中著重論述生豬的養殖技術,旨在加強生豬養殖的規范化以及科學化,更好地為養殖戶朋友服務。

2生豬養殖技術

2.1對養殖環境作出改善

首先,要對豬圈周圍的環境作出改善,既要適當的考慮到豬圈內的陽光照射問題,又要大幅度地減少夏季陽光直射的問題。因此,筆者在此給出的建議是,夏季,可以在豬圈周圍合理種植一些陰涼、可遮蔽的植物;冬季,可以采用現今廣泛流行的大棚等技術,同時及時打掃豬圈內的衛生,及時對生豬進行疫苗接種以及清洗身體等活動。特別注意豬出圈的時候對豬圈內的糞便進行清理,避免細菌滋長,影響生豬的生長環境。對養殖環境的改善能夠最大程度地利用起環境因素幫助生豬養殖達到最佳水平。

2.2加大養殖密度

從養殖密度的角度出發,當然是養殖密度越大越好。養殖密度越高,豬在吃飽之后的活動空間會被極度壓縮,因此生豬通常會選擇休息睡覺,吃完就睡的生豬更加容易長肉。這樣做的方法一方面能夠節省出大幅度的建豬圈的費用,同時,能夠加快生豬的養成速度,最快程度的幫助養殖戶朋友獲得經濟效益。但是養殖密度也不能過大,一旦養殖密度過大,出現疫情后會難以控制,給養殖戶朋友帶來沉重的經濟損失。

2.3養殖終點的選擇

對于生豬來說,一般的養殖戶通行的做法是在養殖到200斤左右即宰殺。在生豬的體重達到200斤左右后,其體重增長曲線逐漸趨于緩和,而且其增長的多為肥肉,性價比比較低,在市場上沒有一個好的行情。在生豬養殖到200斤之前,其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因而200斤左右作為養殖終點是最為合適的,也是現今市場上公認的養殖終點,不同品種的豬可能其養殖終點略有變化,但是總體來說變化幅度不大。

2.4對于豬仔的選擇

生豬的生長情況一方面取決于養豬戶給予的生長環境,而另一方面也取決于仔豬的品種。一般來說,雜交代數越多,其豬仔品質越高,因此,養殖戶對豬仔進行選擇時,要注意那些品質優良、多代雜交、廣受好評的品種。

2.5對飼料以及防疫方面的控制

對于生豬的養殖來說,飼料一直是占的比重較大的一塊,在生豬養殖的不同時期,要根據實際情況對飼料的組成進行一定的變化。同時注意對營養的控制,不能出現某一元素的投放量很多而另一元素投放量很少,這樣會造成生豬生長的不均衡。在此,筆者推薦全價料,這是目前我國生豬飼養行業的大勢所趨,也是經受了實踐的考驗的。同時,要對生豬的防疫作出重點的監控,首先要按照檢疫規定接種疫苗,接著對一些疾病做一些基本檢查,另一方面,對豬的身體表面以及腸道內的寄生蟲的檢查也是必不可少的,對寄生蟲的檢查往往在初期便能夠幫助養殖戶朋友發現并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切實防止疾病的發生以及流行。

2.6飼養方面的管理措施

首先,對于豬仔的環境控制要合理,對于豬齡為一周內的豬仔,要為其保持一個恒溫、恒濕的環境,同時,可以定期使用紅外線或者紫外線燈對豬圈內進行消毒,確保其健康成長。其次,一般豬仔在哺乳階段的吸奶比較困難,因此需要人工的幫助。接著要做的便是注射補鐵劑以及對豬仔進行過仔并窩處理,對每頭豬仔的補鐵劑的注射量也要作出控制,根據現行的科學成果,一般注射一次補鐵劑其中鐵的含量控制在100毫克左右為宜。同時,根據母豬的母乳的不同情況,合理分配豬仔,將母豬的母乳最大化利用。一般來說,在豬仔出生一周內就需要學會飲水與飲食,在豬齡為半個月后即可開食,斷奶的時間點選擇一般在一個月左右為宜。同時注意對豬圈內的衛生進行消毒,切記要對仔豬進行豬瘟疫苗的接種,切實防止豬瘟這一危害性極大的疾病。在對豬仔的管理方面,需要根據每頭豬的不同情況進行分組管理。例如,根據豬的品種、習性以及對環境的適應力等情況,作出分組,并且根據不同的情況對飼養管理計劃作出調整。一般來說,將每組里分15頭豬左右為最佳密度。在分組之后,要對豬進行“調教”,以便于對其日常行為作出控制。例如,控制其在固定的地方飲水、飲食以及排泄,這樣不僅有利于集中統一管理能夠方便打掃衛生。其次,在生產管理的過程中,要密切注意豬的排泄情況,因為一般的疾病都會在糞便中有所反映。同時,對于豬的精神狀態以及皮膚情況也要作出一定程度的評估、了解,如果發現可能爆發疫情的可能要及時向衛生檢疫部門報告。

3總結

第4篇

1.試驗條件

(1)水泥池:試驗基地面積26畝,共建有水泥池495口,包括親蟲培育池34口,幼蟲培育池28口,每口水泥池長8米、寬4米、高30厘米,每相鄰的33口水泥池組成一排,共有15排。水泥池周圍搭有簡易鋼架大棚,大棚上可蓋薄膜。水泥池進出水均經篩絹網過濾,養殖用水符合漁業水質標準。

(2)蓄水沉淀池:蓄水沉淀池2口,面積共20畝。

(3)親蟲:選購山東野生沙蠶親蟲,要求個體完整、反應靈敏。

(4)飼料:分兩種,粉料(以硅藻粉為主)及南美白對蝦配合飼料。

2.生產管理

(1)前期準備:水泥池剛建成時,放滿水,浸泡1~2個月,使其堿性消失。育苗前,用30克/米3的生石灰徹底消毒蓄水池、供水管道、親蟲培育池、幼蟲培育池。

(2)親蟲強化培養:2013年11月25日從山東引進野生親蟲(共8箱,13.5千克/箱)進行強化培養。親蟲培育池泥床厚度15厘米,進水沒泥3厘米。親蟲強化培養需3~4個月,強化培養水溫保持在10℃以上。

(3)人工繁殖:當親體性腺成熟時挑選體色鮮艷、無機械傷、活力強、性腺飽滿的親蟲放入塑料桶內進行人工繁殖。桶的體積為1米3,一只桶內放21條親蟲,親蟲雌雄比例為2∶1,并加入適量海水誘導產卵和排精。桶內水每12小時換一次,共換兩次,36小時后幼蟲孵出。孵化過程中注意充氣,以免受精卵下沉,造成缺氧死亡。幼體出膜后投放到幼蟲培育池繼續培育。

(4)幼蟲培育:幼蟲培育期泥床厚度5厘米,進水沒泥15厘米。

(5)成蟲養成:幼蟲經過1個月培育、規格達到1~2厘米時,把幼蟲連蟲帶泥輕輕撒入成蟲養殖池,每口養殖池投放幼蟲7萬尾。成蟲養殖期泥床厚度15厘米,進水沒泥3厘米,當氣溫高于33℃時,進水沒泥5厘米。

(6)日常管理:水質管理。整個養殖過程中都要嚴格控制水質,避免遭到原生動物的入侵,所用海水在進入水泥池之前都先進行24小時沉淀。人工繁殖及幼蟲培育階段,通過覆蓋薄膜的方法,使水溫保持在10℃以上。成蟲養成期要經常干露曬灘,以達到促進底面殘餌氧化分解和底棲藻類繁衍增殖的目的。增氧。在受精卵孵化至幼蟲轉為底棲匍匐生活這段時間內,要注意充氣增氧,以免造成缺氧死亡。模擬海區漲落潮。在幼蟲培育期,幼蟲經過20天左右的培育,開始轉為底棲匍匐生活,此后,每天模擬海區漲落潮2次,進水沒泥15厘米,保持2小時后排干。在成蟲養成期,每天模擬海區漲落潮1次,進水淹沒泥床后,保持1小時后排干。投飼管理。親蟲強化培養期間,投喂南美白對蝦配合飼料,一般每天投喂兩次,日投喂量1千克/池。幼蟲在轉入底棲匍匐生活后開始投喂硅藻粉,選擇在水排干后開始喂料,每天投喂一次,日投喂量60~150克/池。養成期間投喂南美白對蝦配合飼料,每天投喂兩次,日投喂量2~3千克/池。巡塘。每天早晚巡池,發現敵害生物(如蟹類、螺類等)立即清除,定期記錄水質、餌料消耗、沙蠶生長狀況等情況,發現問題及時妥善處理。

(7)收成:7月中旬開始,當沙蠶規格達到800尾/千克即可上市,成蟲采收采用捕大留小、多次輪捕的方法。采用人工扒泥獲得成蟲方法進行收獲。根據要求,將采收的成蟲進行篩選,不符合規格要求的放回池中繼續養殖,符合規格要求的進行包裝出口。每次收捕后,須將泥床重新鋪平,以利于剩下成蟲的繼續生長。

二、分析與討論

1.沙蠶規模化生態養殖,水質處理至關重要。為消除水體中的有害物質,抑制敵害生物與病害的入侵繁殖,確保沙蠶良好安全的生長環境,首先,必須對育苗及養殖用水實行24小時沉淀砂濾、消毒后方可使用;其次,對親蟲培育池、幼蟲培育池、使用工具和場地必須進行全面清洗消毒。

2.養成過程中要經常觀察沙蠶數量的變動,將過于密集區疏散到非密集區。

3.從項目的整個實施過程來看,4月中旬幼蟲進入養成池,一般經過3個月左右的養成管理就可達到上市規格,成蟲采收采用捕大留小、多次輪捕的方法,幾次采收后可再補充一些幼苗進行第二茬養殖。

第5篇

1.地點

海口桂林洋羅非魚養殖基地。

2.池塘條件

面積1.8畝、平均水深2.8米、全池用地膜護坡,池底無淤泥,地下水源,動力排灌,配備3臺1.5千瓦的葉輪式增氧機,備用15千瓦的發電機組一部、投料機一臺。

3.苗種放養

苗種為經標粗培育、平均個體規格達100克的吉富品種,為避開高溫期易發生鏈球菌病影響試驗效果,投苗時間選在2013年9月25日,按常規池塘消毒進水后投苗10800尾,畝均6000尾。

4.飼養管理

(1)增氧機的使用:3臺機分別安置在遠離池堤1.5米處且用扦桿固定、形成三角對稱,調整后同時打開作業,以在水流動中沒有出現死角為最佳選擇點。魚體重300克/尾前白天開一臺機,傍晚視天氣、魚活動情況打開1~2臺機;中、后期白天開2臺機,晚上12點前一般開2臺機,隨后看天氣或魚活動情況增開1臺機,其原則是魚不浮頭少開,反之則多開或延長開機時間。(2)投喂飼料:個體重250克前投喂粗蛋白質含量40%、日投餌率4%~6%,后期改投粗蛋白質含量28%、日投餌率1%~4%的浮水膨化料,每天分2次投喂。中、后期由于池塘載魚量較大,投喂時應注意魚攝食及活動情況,適度控制關停機時間,一般至少保持一臺機正常作業,每周停料一天。(3)水質調節:每半月潑灑一次生石灰,用量20千克;前期每周加水一次,后期采取每天微量排灌,且每隔10天大量排灌一次,每次換水量不超過池水的1/2。對水質進行不定期檢測。(4)專人專池管理:定期檢查增氧機及供電線路、發電機,及時排除故障,切實保障增氧機正常作業;勤巡視池塘,觀察魚活動攝食是否有異常,制訂應急方案。檢測水質,做好試驗記錄及建檔等。

二、結果

2014年4月5日起捕銷售,飼養時間6個月左右,最大個體重750克、最小個體重550克、平均個體重650克;收獲商品魚6669千克,成活率95%,畝均單產3705千克;扣減苗種重1080千克,凈增重5589千克,投入飼料8271千克,餌料系數1.48。

三、討論

1.在和目前海南一般性養殖池塘對照分析中可見,畝均單產提高將近2.5倍,畝純收入增加1倍多,盡管其電費支出是一般性飼養池塘的近3倍,但餌料系數下降了0.12,經濟效益是比較可觀的。

2.本試驗主要通過增氧機改善水質條件,達到增加放養密度、提高產量的目的。檢測數據可見試驗池塘的各項有害物質指標均處在安全可控范圍內,盡管后期有個別超標,但筆者認為只要使用微生物制劑或及時銷售就可回避,表明了通過池塘增氧機的控制可大幅度提高池塘養殖生產的高密度集約化程度,降低養殖生產成本,且只要管理措施到位,就可避免高密度放養帶來的養殖風險。

3.本模式主要是對管理上具有較高的要求,為此飼養者應視其技術水平、池塘水深、面積、單產要求,電價、魚價等綜合考慮。尤其是高溫期高密度飼養易暴發的羅非魚鏈球菌疾病尚未能得到有效治療的現階段,在飼養中應當盡可能地避開高溫季節,降低病害風險。

第6篇

1.1雛雞的環境控制

出生雛雞對溫度的反應相當敏感,適宜的溫度是保證雛雞成活率高的必要條件。在早期應嚴格控制溫度,既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更不能忽高忽低。溫度過高時,雛雞張嘴喘氣,遠離熱源,飲水次數增加。溫度過低時,雛雞互相擁擠,扎堆,接近熱源,常聽到“吱吱”的叫聲,不愛飲食。溫度適宜時,雛雞活潑好動,分布均勻,采食積極,雛雞不同日齡對溫度的要求如下:1周齡為33~35℃,2周齡30~33℃,3周齡27~30℃,4周齡24~27℃,5周齡21~24℃,6周齡19~21℃。

1.2濕度雛雞要求

相對濕度達55%~65%,為防止高溫下雛雞脫水過多,前3d相對濕度應提高到70%,要保持飲水器中不斷水,如達不到要求濕度,可在爐子上放一個壺用蒸汽來補足濕度。

1.3密度飼養

密度應飼養方式的不同而異,地面平養密度應小些,網上飼養密度可大些,密度過大則室內空氣污濁,容易發生啄羽,啄肛等現象。雛雞的飼養密度為:1~2周齡,平面飼養25只,立體飼養60只;3~4周齡,平面飼養25只,立體飼養40只;5~6周齡,平面飼養12只,立體飼養27只。

1.4光照

正確實行光照計劃,可有利于雛雞采食和增進食欲,促進雛雞的生長發育,光照強度不要過強,以防止啄癖現象的發生。雛雞前3d視力較弱,為保證采食和飲水,每天光照20~23h,強度一般以10Lux以下為宜。每15m2雞舍1周齡內用1個40W的燈泡,懸掛于離地面2m處,第2周齡開始換用25W的燈泡,第3~6周齡時逐漸過渡到自然光照。

1.5通風

雛雞代謝旺盛,群居密集,由于呼吸排泄散發出大量氨氣和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超過一定濃度就會危害雛雞健康,所以要及時通風,排除有害氣體,換進新鮮空氣。

1.6雛雞開水和開食

出生雛雞應先開水后開食,飲水器要注意規格要求,以保證飲水清潔和雛雞安全,每百只雛雞配備自動飲水器3只,飲水器的水面高度應調節到高于雛雞背部2.5cm處。剛孵化出來的雛雞第一次喂食一般稱為開食,通常要求在出殼后24~36h內進行開食,開食要求飼料大小適中,容易啄食和消化,一般多采用碎米、小米、碎玉米等谷粒飼料。開食時可把飼料放在淺的食槽內,或撒塑料布上均可,飼喂次數在10日齡前每天6次,10日齡后至35日齡時每天5次。

1.7斷喙

斷喙的時間在1~12周齡均可進行,一般在7~10日齡進行,應選用適宜的斷喙器,燒灼時間為2.5~3.0s,不能太快,否則會造成止血不完全。斷喙長度應切去上喙的1/2,下喙的2/3。在斷喙前后2d可在飼料中添加多種維生素,斷喙后料桶或者料槽中的飼料應有一定的厚度,以方便雞采食。

2產蛋期的優質高效養殖技術

2.1轉群蛋雞的產蛋期

一般是21~72周齡,轉群過程中對雞的健康狀況應加強檢查,只選擇合格的雞轉群入籠,主要注意眼睛、體重大小、胸腿發育、羽毛狀況等,把病、弱、殘、過瘦或過肥的雞剔除,以便于管理。轉群時先放好飼料和飲水,同時雞舍燈光放暗一些,減少對雞群的干擾。為了減少應激反應和增強抵抗力,轉群前后3d應投喂維生素C或抗生素,轉群后雞群所喂的飼料、喂料的時間、光照的時間,甚至雞舍溫度的調整等盡可能循序漸進。

2.2科學飼喂

應根據各品種或品系的營養要求,把日糧配方調整到產蛋雞的水平,雞群進食后增加照明度,使雞迅速飲水和采食,待普遍飽食后,降低照明度或關燈,使之安靜休息。必須注意蛋白質與能量的比例,產蛋率達50%時,要調整鈣、磷喂量和比例,以滿足產蛋期對營養的特殊要求。

2.3合理光照

應按照品種和品系要求的光照制度靈活掌握,考慮到產蛋高峰期達到16~17h的光照要求,每天逐步增加光照實數,光照強度一般應到5~20Lux,必須注意,光照亮度必須始終高于育成雞舍的光照亮度,光照時間不得縮短。

3產蛋高峰期

飼養管理產蛋高峰是指產蛋母雞產蛋率達到85%以上的時期,早熟高產的羅斯褐父母代母雞在科學的飼養管理下,在28~32周齡時即可達到產蛋高峰期,產蛋率高達94%左右,高峰維持期4~8周。而一般的高產蛋雞多在32~34周齡時方達到產蛋高峰,產蛋率達88%~94%。產蛋高峰期要掌握以下幾個飼養環節:適期調整日齡,自開產到產蛋高峰,新母雞處于邊生長邊產蛋的階段,要適時達到產蛋高峰,必須在開產后就注意蛋白質與礦物質的補充,才能獲得高產、穩產、優質、低耗的效果。產蛋高峰期間,產蛋雞的生長發育已基本趨于停止,以后增重的部分多為脂肪,其攝取的營養物質多用于產蛋需要,因此必須根據產蛋率、蛋重、氣溫、體重的情況給予最適量的蛋白質水平。當產蛋曲線緩緩下降時,蛋白質的供給水平也要相應減少。

4疾病防治

為了確保產蛋雞的高產蛋率,必須為蛋雞創造一個寧靜和適宜的環境條件,鑒于高產蛋雞對于營養水平要求較高,同時由于新陳代謝旺盛,產蛋任務繁重,常易患各種疾病,從而影響到健康和產蛋量,為此必須加強防疫衛生工作,但切記在產蛋期間進行接種疫苗和驅蟲工作。

5雞場衛生與防疫

嚴格執行日常性的防疫規章制度,堅持全進全出的飼養制度。同一棟雞舍不能飼養不同日齡的雞,雞舍謝絕參觀,非生產人員不得進入生產區,生產人員和工作人員在進入生產區前要在消毒室洗澡消毒后,更換消毒后的衣褲和鞋帽,經消毒室消毒后方可進入。場門口或者生產區入口處設消毒池和消毒間,進出人員和車輛必須經消毒后才能進入。消毒池內的消毒液需及時更換,并維持在一定的高度和濃度。保持雞舍地面清潔干燥,定期消毒飼槽、飲水器,并定期洗刷,保持空氣新鮮,光照、通風、溫度和濕度符合飼養管理衛生要求。進雞前、雛雞轉群前、成雞出售后等,雞舍及設備、用具要徹底進行清掃,沖洗和消毒,并空閑10~14d。定期進行場內環境消毒,及設備帶雞消毒。種蛋及孵化室使用前后,均要用甲醛等藥物進行消毒,經常清除雞舍附近和雞場的垃圾、雜草。定期進行滅鼠、滅蚊蠅和滅蟑螂工作,清理場內衛生死角,消除蚊蠅滋生地。

第7篇

1.1開展時間和實施地點

2013年1月~2014年12月選擇在縣水參水產養殖場(城郊鄉瓦莊村)內開展。1.2主要技術內容

1.2.1泥鰍苗種人工繁育

苗種人工繁育設施:2013~2014年在縣水參水產養殖場內建設泥鰍親本精養池8670m2(其中水泥精養池1380m2,土池7290m2);建設泥鰍產卵池230m2和配備孵化缸10個等苗種繁育設施設備一套;在保溫棚內建設泥鰍育苗池2660m2;建設泥鰍開口餌料(光合細菌、藻類)培育池1300m2;建設泥鰍生物餌料(輪蟲、枝角類、紅蟲)培養水泥池、土池、保溫棚1hm2。親鰍選育:人工繁育的泥鰍親本為本地選育及從江西省南昌市、江蘇省連云港市引進的青鰍、黃板鰍。育苗時間:每年4~9月對引進和選育的本地青鰍和黃板鰍進行人工催產、孵化、育苗。催產激素:采用絨毛膜、地歐酮、LRH-A2等催產激素,單獨或配合使用。催產激素使用連續注射器在泥鰍胸鰭注射。泥鰍苗培育餌料:采用熟蛋黃、豆漿和培養的光合細菌、輪蟲、水蚤、紅蟲等,單獨或配合投喂。

1.2.2成鰍養殖

1.2.2.1養殖規模

2013年、2014年在縣水參水產養殖場(城郊鄉瓦莊村)開展成鰍養殖池塘面積分別為5.33hm2、8hm2。

1.2.2.2主要技術措施

養殖池塘建設:應選擇水源充足、水質清新、周圍無污染、光照好的地方建造泥鰍養殖池塘,也可利用現有池塘改造后養殖泥鰍。池塘單口面積在667~2001m2,池塘深度1.2~1.5m,池塘水深要求在0.7~1m之間。池塘底部要有一定的坡度,以利池塘排水。建造的連片池塘有單獨的進排水系統,每口池塘要設置獨立的進排水設施,進水管為直徑160mm的PVC管,在池塘進水口的另一端設排水管,排水管應比池底低0.5m,以形成落差,便于排水和捕撈。排水管通過套接彎頭連接直徑為160mm的PVC管,豎立水中,露出水面40~50cm,上半部分鉆有直徑為3mm的數個小孔,當水位高出設置水位時,即會自動從小孔中排水,達到自動控制水位的目的。設置防逃網:池塘內四周靠邊埋設置高1~1.3m的防逃網,防逃網要埋入池底30cm并壓實,防逃網要高出水面30cm,上有網綱,用木樁或水泥樁支撐。清塘消毒:飼養泥鰍的池塘要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消毒,才能有效地除害滅病,既可改善底質,又可增加肥力。泥鰍苗放養前15d,池塘水深在10cm左右,池塘用生石灰75kg/667溶水全池潑灑。施足基肥:苗入池前8d注水施基肥,每667m2施糞肥500~1000kg,先培養池塘內浮游生物。苗種放養時間和密度:在每年5~7月投放該場人工繁育的3~5cm泥鰍苗種,盡量提早苗種投放時間,確保在10~11月開始收獲上市。池塘用生石灰消毒后10~15d,藥性消失后即可放養泥鰍苗種。一般每667m2投放規格為3~5cm的泥鰍苗種10~15萬尾。泥鰍苗下塘時用聚維酮碘浸洗消毒10min再放入池塘。放養的泥鰍苗要求無病無傷,規格整齊。飼料投喂:人工養殖泥鰍,主要靠投喂適合泥鰍生長需求的配合飼料進行養殖,養殖前期,因泥鰍個體小飼料蛋白質含量要求達到34%,養殖后期飼料蛋白質含量30%左右。2013~2014年該養殖場主要選擇投喂了福建海大飼料公司生產的泥鰍膨化顆粒飼料。投餌量為泥鰍體重的2%~8%,具體應根據泥鰍的個體重和水溫情況來調整,5~6月投餌量為泥鰍體重的3%~4%,7~8月為泥鰍體重的6%~8%,9~10月為4%~5%,11月為2%~4%。投喂方法應按“四定”原則投喂,以提高飼料利用率,6月以前和9月以后每天投喂2次,9:00和17:00各1次,6~9月每天投喂3次,即7:00、12:00、17:30各1次,因泥鰍有夜間攝食的習性,在6~9月,中午要投的少,約占全天投喂量的20%,早上和下午投的多些,約各占全天投喂量的30%。水質調節:養殖池水的好壞對泥鰍的生長發育極為重要。通過施放肥水素,調節水色為黃綠色,透明度為30cm左右,若水源充足能保持微流水最好,不能保持微流水的池塘,夏季每3~5d應加水1次,每次加水10cm,可調節池塘水溫,有利泥鰍度夏。日常管理:日常管理主要是要加強巡塘,觀察泥鰍的活動情況、水質變化情況、吃食情況、設施運轉情況等,并做好生產記錄。高溫季節保持微流水,定期注入新水。每天投餌時,觀察有無泥鰍逃到網外,檢查有無因田鼠嚼咬、操作不慎造成防逃網損壞等。做好防鳥類、蜻蜓、水蛇等敵害也是日常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可在池邊設置防鳥網等方法預防鳥害。病害防治:泥鰍的抗病能力較強,只要水質清新,管理得當,一般較少發生病害。通過水質調控措施,形成良好的水域環境,泥鰍就會生長旺盛,抵抗力強。在養殖過程要盡量做到不用藥或少用藥,用藥時要選用符合無公害養殖的高效、低毒、無藥殘的漁藥,嚴格執行休藥期制度,確保養殖的泥鰍水產品質量安全。泥鰍常見的疾病和藥物防治方法主要有:水霉病:水霉病主要是在魚體受傷、水溫急劇變化情況下易發生。防治方法:徹底清塘消毒,消滅病源菌;操作細心,防止受傷;對發病的泥鰍用2%~3%食鹽水浸洗5~10min,或用水霉凈0.15g/L全池潑灑,連用3d。赤皮病:病鰍鰭條充血、腐爛,有的發白。外用強氯精0.2mg/L全池潑灑,按飼料重的0.3%拌入氟苯尼考內服,連用5~7d。腸炎病:腹部出現紅斑,腸道充血發炎,紅腫有黃色黏液流出。外用二氧化氯0.2mg/L全池潑灑,每50kg泥鰍用大蒜素7.5g拌料內服,連用5~7d。車輪蟲病:病魚體表黏液增多,食欲減退,離群獨游。防治方法:用硫酸銅、硫酸亞鐵(5:2)合劑0.5~0.7mg/L全池潑灑。收獲捕撈:每年5~6月在池塘內放養3~5cm的青鰍、黃板鰍,經5個月左右的投餌養殖,當個體重達到70尾/kg左右時,10~11月即可開始分批捕撈上市。大量上市時可用拉網捕撈,捕撈量不大時可用地籠誘捕。

2結果

2.1泥鰍苗種人工繁育

縣水參水產養殖場開展泥鰍苗種人工繁育,2013年4~9月人工繁育2~4cm泥鰍苗3000萬尾,創產值84萬元(按平均每萬尾280元計);2014年4~8月人工繁育3~5cm的泥鰍苗4850萬尾,創產值164.9萬元(按平均每萬尾340元計)。該場生產的泥鰍苗除主要提供本場養殖池塘進行成鰍養殖外,還外銷福清、泉州、莆田、周邊縣等地泥鰍養殖大戶。

2.2成鰍養殖

2013年縣水參水產養殖場養殖成鰍池塘5.33hm2,在5~6月每667m2投放3~4cm的泥鰍苗10萬尾,10月下旬開始收獲上市。11月中旬經組織驗收測產,養殖成活率在63%左右,平均每667m2可收獲成鰍1100kg,創產值3.96萬元/667m2(按當地市場價36/kg元計),扣除需用地租金、養殖池塘建設、防逃設施、苗種、飼料、藥品等生產成本2.57萬元,可獲利潤1.39萬元/667m2。2014年縣水參水產養殖場養殖成鰍池塘面積8hm2,投放鰍苗時間5~6月中旬,平均每667m2投放3~5cm的泥鰍苗12萬尾。10月18日開始收獲上市。2014年10月23日經縣水技站組織現場測產驗收1口1734m2的養殖池塘,今年5月投放的3~5cm的泥鰍苗,經測量規格達到14~18cm,體重達到70尾/kg左右,養殖成活率在68%左右,平均每667m2產成鰍1360kg,產值4.352萬元/667m2(按當地市場價32/kg元計),扣除需用地租金、養殖池塘建設、防逃設施、苗種、飼料、藥品等生產成本2.7萬元,可獲利潤1.652萬元/667m2。

3小結與討論

第8篇

養殖用水的水質應符合國家漁業水質標準,溶氧在3.0mg/L,PH在6.0-8.0,透明度在20cm左右。

2苗種的放養

在放養前1個月,池塘底夯實后池塘注水20cm,用生石灰150kg/667m2化漿全池潑灑。在苗種投放5天前,加注過濾的新水至60cm,施發酵腐熟的有機肥250kg/667m2,培肥水質,為苗種培育適口的餌料。同時,池塘應種植慈姑、水花生等水生植物,占池塘面積的1/4,用以遮陽、降溫、增氧、提供餌料與棲息。在相同的條件下,養殖人工泥鰍苗收成高,易馴化,增重快,病害少,生命力強。野生苗種易死亡,成活率低,增重倍數低,產量低,效益差。因此,養殖商品鰍最好選擇人工繁殖的苗種。如需放養野生苗種,應選擇黃斑鰍養殖,以人工網具捕捉的野生苗種最好。苗種應選擇活動力強、體色正常、體表光滑、鰭條完整、體質健壯、規格均勻的苗種。放養前苗種用3%-5%食鹽水浸浴5-10min,殺滅病原體和寄生蟲。放養時應選擇4月份天氣晴朗水溫穩定在10℃以上,7cm左右的苗種放養密度為6萬尾/667m2。養殖條件好的,密度可達7萬尾/667m2。經過4-6個月的飼養可達到80-100尾/kg上市規格。混養鰱魚、鳙魚夏花魚種,濾食浮游生物,凈化水質。

3科學投餌

泥鰍食性雜,可投喂泥鰍商品顆粒飼料、人工配合飼料、新鮮的動植物飼料。按照泥鰍的飼養標準及飼料的營養成分來配制飼料。同時新鮮的動植物餌料應消毒(3mg/L的二氧化氯浸洗)后投喂。水溫在10℃時,投餌量為存塘泥鰍總重量的2%,隨水溫投餌量逐漸增加。當水溫高于30℃或低于10℃時,應停止投喂。應保證泥鰍吃好、吃飽、吃勻,不留殘餌。看季節、看天氣、看泥鰍的吃食與活動情況、看水色來確定投餌量與投餌次數。,一般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投餌要做到定時、定質、定量、定點投喂。

4防病技術

池塘養殖泥鰍是高密度養殖,水質易變壞。應潑灑EM菌液。EM菌液能有效分解水中氨氮、硫化氫、亞硝酸鹽、酚類、胺類等有毒有害化合物,改善水質,充分保證水體的無毒環境,減少疾病發生,有利于泥鰍生長。同時餌料中加入中草藥、免疫多糖、復合維生素等藥物制成藥餌投喂,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進行掛袋殺滅寄生蟲,增強泥鰍的抗病力。本著“以防為主、防治相結合、無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則,搞好疫病防治。搞好工具消毒、食場消毒、餌料消毒、魚體消毒,定期用生石灰10kg/667m2化漿全池潑灑,改善水質。在漁藥的使用上,嚴格遵循用藥制度,做到對癥下藥,不濫用藥物,禁用國家禁止的藥物,嚴格執行休藥期,確保食用泥鰍安全、營養,生產優質泥鰍獲得較高經濟效益。主要做好泥鰍的赤鰭病、水霉病、車輪蟲病等由細菌、真菌、寄生蟲引起的病蟲害的預防與治療。

5日常管理

5.1水質管理

泥鰍養殖的水色以黃綠色為好,透明度在20-30cm。當池水透明度大于25cm時,追施發酵的有機肥,調整水色。透明度低于25cm時,就及時排出老水加注新水。在生產中定期施微生態制劑調節水質。每隔2周用二氧化氯消毒水體,確保泥鰍有一個適宜生長的水環境。

5.2水溫調節

水溫對泥鰍的生長很重要。當水溫超過30℃時,泥鰍就進入泥中避暑,生長基本就停止。要做好降溫措施。采取更換池水、增加水深來降低水溫。種植水葫蘆、水花生等水生植物來遮陽降溫。

5.3堅持

第9篇

關鍵詞:河蟹;鱖魚;池塘套養

2005年以來,泗陽縣大力推廣池塘河蟹套養鱖魚養殖模式,取得了比較大的成功,提高了經濟效益,開辟了水產養殖新模式。現將其相關技術總結如下。

1池塘建設

河蟹喜靜易受驚,養蟹池塘應建在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能排能灌、保水保肥能力強的黏土或者壤土的地方,一般為長方形東西走向,面積0.7hm2左右,pH值為6.8~9.0,最佳pH值7.5~8.5,透明度為40cm左右,蟹池較淺的可在塘內側開挖0.8m左右、寬3~4m的蟹溝,便于河蟹高溫季節棲息于水溫較低的溝底。防逃墻要求高50~60cm,埋入土內10~20cm,材料可用水泥板、鈣塑板、石棉瓦等。進排水都要用較密的鐵絲網或者塑料網封好套牢,以防養殖對象逃逸和敵害隨水進入。

蟹池要進行清整消毒,保持水深10cm,用1050~1500kg/hm2生石灰化漿后全池均勻潑灑消毒,如果時間倉促,也可用漂白粉消毒,石灰藥效7d左右,漂白粉藥效2~3d,溝塘內要移植苦草、眼子菜等沉水植物,塘內應放養水浮蓮、蒿草等浮水及挺水植物,供蟹覓食或者附著,為蟹放養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開春清塘大約1周后放鮮活螺螄4500~7500kg/hm2,讓其自然繁殖,螺螄作為河蟹的活餌并清除部分殘餌,大螺螄也可被成蟹扎碎吃掉。

一般在池塘的一端或者中央深水處用網圍開辟出面積為蟹池1/5左右的暫養區,將河蟹集中培育到5月初,待池塘中水草生長和螺螄繁殖到一定數量再將河蟹放到池塘里。

2種苗放養

一般2月下旬至4月初,水溫5~10℃時開始放養蟹種,養蟹要選用長江親蟹繁殖的蟹苗,1kg蟹苗數在16萬只左右,經過4d以上時間的淡化處理,出池時池水鹽度在5‰以下。蟹苗色澤純正,游泳爬行活躍。要求放養的蟹種大小適中,規格整齊,體質健壯,爬行活躍,附肢齊全,無病無傷。5月下旬至6月中旬放7cm左右鱖魚種450~750尾/hm2。從外地購回的幼蟹,經長途運輸離水時間較長,應將幼蟹連同包裝袋放在水中浸泡2~3min,取出放置10min后再放入水中浸泡2~3min再取出放置。如此反復2~3次后,放入5‰的食鹽水中浸泡10min后再放入暫養區內進行強化培育。蟹種放養一般應選擇持續晴暖天氣,水溫較高時投放,以提高河蟹的成活率。

一般產蟹300kg/hm2以上的商品蟹可投放優質蟹種60~75kg/hm2,產蟹450kg/hm2以上的應放蟹種90~100kg/hm2,產蟹750kg/hm2以上的應放蟹種150~180kg/hm2。

3河蟹的飼養管理

3.1餌料投喂

投喂原則:按蟹不同發育生長時期,精飼料、青飼料、粗飼料和動植物性飼料科學搭配。蟹是雜食性動物,其餌料為植物性餌料、動物性餌料和人工商品配合顆粒餌料。

常見的植物性餌料主要有各種水草、小麥、玉米、豆餅等谷物餌料以及南瓜、西瓜皮等多種蔬菜;動物性餌料主要是小魚、小蝦、螺螄等低棲動物以及動物內臟等。投喂量要根據個體增重、溫度的升高逐步增加。一般按照“葷素搭配,兩頭精中間粗”的原則,剛下池時多喂動物性餌料以增加其體質,逐漸搭配粗餌料至6月下旬。到9月初高溫季節主要投喂植物性餌料,防止河蟹性早熟。9月中下旬起加大動物性餌料投喂,增加河蟹營養積累,以利蟹黃和蟹膏的增長,有利于增加河蟹個體重量和質量,同時積極開發廉價動物餌料源來降低成本。

投喂方法做到多點定位、定質、定時,少量多次。定時即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以下午4~5時投喂為主;定量即根據蟹的生長階段季節具體氣候而掌握投餌量,18℃以下按蟹體重5‰左右投喂,18℃以上按11‰左右投喂,即根據蟹體重保證蟹吃足,忌忽飽忽餓;定質即培育蟹種前期以動物性餌料為主,后期以植物餌料為主,白天投喂量占總量的30%,傍晚占70%,以第2天略有剩余的量來掌握;定點即每10~20m2設1個固定的投餌點,以防投餌不均引起爭食殘殺,也便于檢查攝食情況。

3.2水質管理

池水初期偏肥,后期偏瘦。蟹種剛下池時水位保持50~70cm,以利水溫升高,促使幼蟹活動生長,以后逐漸加深水位。炎熱的夏季,為了保證池水溶氧充足,水質清新,必須保證水深在1.2~1.5m。平時定期換水。要勤于巡塘,觀察蟹的動態,隨時沖水換水,使水域保持良好水質。換水時要先排池底老水后灌外河新鮮水。

3.3病害防治

(1)細菌性疾病。腹部附肢腐爛,紅腫。用1mg/kg

土霉素或呋喃西林潑灑,或0.1~0.2g/kg的土霉素拌餌投喂。

(2)甲殼病。初期背殼出現分散的紅斑點,以后連成一片,進一步發展為中間潰爛,周圍黑色,可潑灑15~20mg/kg生石灰加以控制。

(3)纖毛蟲病。病蟹背甲出現白色弩狀物,生長緩慢,食欲差,由聚縮蟲、累枝蟲引起,可用0.25~0.40mg/kg孔雀綠或5~10mg/kg福爾馬林(40%)治療。

(4)生物敵害。主要有水蛇、青蛙、蟾蜍、水老鼠、鳥類等。要搞好預防設備,阻攔它們進入蟹池,一旦發現及時捕殺。

平時要做好池塘消毒清池工作,選擇優良蟹種放養,放養時消毒,做好水質管理,餌料投喂葷素搭配合理,保持水面積1/3~3/5的水草,定期使用生石灰等消毒,調節水體生態環境防病。防病用藥時要充分考慮混養的鱖魚,防止用藥不當造成鱖魚的死亡。

4日常管理

第10篇

1飼養管理

魚苗入池后的幾天中,可以暫時不投食,讓魚先食用池中的浮游生物。但要注意經常觀察,如發現池塘中的浮游生物不夠,就要及時添加事先準備好的水蚤進行投喂。等到5天以后就可以投喂水蚯蚓、魚糜等了,要根據魚苗的吃食情況,靈活掌握投喂量。

2魚苗出池

一般經過10天左右的培育,魚苗將達到4~5cm長,就要考慮及時分池,開始進入下一階段的飼養了。

3防治魚病

在魚苗培育期容易患斜管蟲病,要注意觀察,及時治療。治療一般分兩種方法,一種是向整個池中潑灑硫酸銅與硫酸亞鐵的合劑,每立方米水可選用硫酸銅0.5g,硫酸亞鐵0.2g;另一種治療方法,是向整個池中潑灑福爾馬林,每立方米水用量為100g左右。

二、成魚養殖

懷頭鯰成魚養殖一般可分為大中水面增殖、池塘套養和池塘主養三種方式。

1大中水面增殖

在一些湖泊和水庫中,由于小型低值的野生類雜魚的含有量比較豐富,很適合懷頭鯰的養殖。因為這些豐富的小型雜魚是懷頭鯰最好的飼料,而且通過懷頭鯰的養殖,使湖泊和水庫中的低值類小型野雜魚轉化為較高價值的懷頭鯰,從而提高了水面的經濟效益。可在每年的6月中下旬至7月初進行養殖,每公頃水面可放養規格在4厘米左右的懷頭鯰下花80~150尾,到當年秋季可收獲尾重1千克以上的懷頭鯰60~100kg。以此計算,通過養殖懷頭鯰,每公頃水面可增收800~1500元。

2池塘套養

池塘套養懷頭鯰最好選擇小型野雜魚較豐富的成魚池,不允許在種魚池內養殖,否則會損失大量的魚種。每年6月中下旬至7月初,每公頃最好放養8~10厘米左右懷頭鯰200~300尾,至少不應低于6厘米,以防因規格太小,生存能力差,被其他魚類攝食。據測算,到秋季可收獲尾重800~1500克的懷頭鯰150千克左右,每公頃可增收1500元左右。

3池塘主養

(1)池塘條件池塘的面積從數百平方米到數公頃均可。保證池底平坦不滲漏,并清除所有雜物。放養1周前對池塘進行徹底消毒,每公頃用生石灰1.0~1.2t,或漂白粉90~150千克。每公頃還需施充分腐熟發酵好的糞肥2~3t。

(2)魚種放養放養當年夏花或1齡魚種。放養夏花應在5月初,每公頃投放尾重在150~200克的鰱鳙魚種1300~1500尾,相互間的比例應為2:1或3:1。到6月下旬至7月初,每公頃投放體長3~5厘米懷頭鯰魚種2500~6000尾。放養的懷頭鯰魚種必須規格基本一致,以防之間相互殘殺,造成損失。一般情況下,到秋季出池時,懷頭鯰尾重可達800~1500g。通常懷頭鯰成活率在60%~70%之間。如果放養1齡魚種,每公頃放養規格1千克左右的魚種350~450尾,放養規格也要整齊一致。同時,搭配放養1~1.5千克的鰱鳙魚種400~600尾。到秋季出池時,懷頭鯰每公頃產量可達1150~1500kg,平均規格可達4kg左右。

(3)飼料投喂飼料可選擇野雜魚、魚苗、鮮凍海雜魚等低值魚類,也可以飼喂豬肺和雞腸等,較大的飼料要經過絞碎后再行投喂。選擇在池塘內搭建一個4~5m2的餌料臺,或是定點投喂。在投喂時間上,6月和9月,每天選擇傍晚投喂1次,日投喂量約占魚總重量的2%~4%。7~8月,每日投喂2次,早、晚各一次,早晨喂少,傍晚喂多,日投喂量約占魚總重量的7%~15%。每次投放量以魚2~3h吃完為宜。

(4)水質調節飼養期間應隨時補水,并將水深保持在1.4~1.6m之間。7~8月,每隔兩星期向池內撒放一次生石灰水,每次用量為每公頃300~350kg。

第11篇

【論文關鍵詞】小龍蝦;池塘養殖;種植水草;苗種放養;科學飼喂;日常管理

小龍蝦原產于北美洲,是美國淡水蝦類養殖的重要品種,1938年傳入我國,現分布于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成為我國淡水蝦類的重要資源品種。小龍蝦肉味鮮美,營養豐富,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的健康食品。深受國內外市場的歡迎,它不僅是城鄉居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同時也是我國大量出口的淡水水產品。安徽省2009年小龍蝦價格達到12~22元/kg,超過了常規魚類的市場價格。近年來,小龍蝦野生資源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工養殖小龍蝦不但可以解決市場供求矛盾,而且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筆者于2009年進行了小龍蝦的池塘養殖,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現將其養殖技術總結如下。

1池塘選擇與清整

池塘凈水面積1 866.67 m2,坡比1∶3,水深1.2 m,長方形,寬度為40 m,池塘四周為淺水水域,寬度為1.5 m。池塘水源充足,水質良好,透明度30~50 cm,ph值6.8~8.5。進排水方便,配增氧機1臺。冬季排干池水,挖除池底過多淤泥,加高加寬塘埂,沿塘埂四周埋設網片80 cm,網片上端縫掛20 cm塑料板。進排水管均用60~80目篩絹過濾,防止小雜魚卵和敵害生物進入[1]。池塘進水保持水深10 cm,用生石灰1 200 kg/hm2溶化后均勻潑灑于池中,7 d后用發酵過的豬糞6 000 kg/hm2撒于池底,5~7 d后將池塘水深加至50~70 cm。

2種植水草

小龍蝦食性雜,攝食的水草有眼子菜、輪葉黑藻、鳳眼蓮、水浮蓮和水花生等,沿池塘四周淺水處10%~20%面積種植輪葉黑藻和水花生,供小龍蝦攝食,同時為小龍蝦提供隱蔽、棲息的場所[2-4]。“蝦多少,看水草”,水草多的池塘養蝦成活率高,但也不能過多,種植水草面積以不超過池塘總面積的1/5為宜。此外,池塘底部用水草扎成草堆,每堆5~10 kg水草,沉于水底,放450 堆/hm2,用繩子系住草堆,繩子另一端漂浮于水面。小龍蝦養殖池栽植水草,不僅是小龍蝦重要的天然餌料來源,而且也是小龍蝦棲息、隱蔽的場所,但是當水草生長過于旺盛時,應撈出一部分水草,以免影響小龍蝦的生長。

3苗種消毒與放養

小龍蝦能與不同的魚類混養,放養模式可以春季、秋季放養幼蝦,也可以夏季放養種蝦。小龍蝦種苗從野外河溝捕撈,蝦苗要求體質健壯、規格整齊、無病無傷、附肢完整[5-6]。從野外捕撈或收購小龍蝦苗時,應選擇規格整齊、體質健壯的蝦苗,不能購買離水時間過長或用藥捕獲的蝦苗,否則成活率不高。放養前經嚴格消毒,鰱鳙魚種從附近漁場購買。小龍蝦苗和鰱鳙魚種均用4%食鹽水浸洗10 min,以殺滅體表細菌和寄生蟲,放養時間在3月。小龍蝦規格為3 cm,放養30萬只/hm2;鰱魚規格為25 cm,放養3 107尾/hm2;鳙魚規格為26 cm,放養1 018尾/hm2。

4科學飼喂

小龍蝦食性雜,以水體中有機碎屑、水生植物和動物尸體為食,喜食人工投喂的各種飼料。飼料采用鯉魚配合飼料,粗蛋白質含量35%左右。每天投喂2次,8∶30—9∶30投喂1次,16∶00—17∶00投喂1次。投喂飼料“四定四看”(即定時、定量、定質、定位,看季節、看天氣、看水質、看龍蝦攝食情況),一般日投喂量以池塘存蝦總量的3%~5%調整。此外,每周投放水草2 250 kg/hm2,投喂切碎的雞腸子等動物性飼料15~30 kg/hm2。

5日常管理

小龍蝦幼苗放養后,為了提高池塘水溫,初期保持水深50 cm,后期隨氣溫升高應逐漸加深池水,通過調節水深來控制水溫,使水溫保持在20 ℃以上[7-8]。根據池塘水色、天氣情況、蝦的活動及攝食情況,調節加水和施肥,一般每15~20 d換水1次,每次換水1/3左右;每20 d潑灑1次生石灰,每次用量為75~150 kg/hm2。池水透明度控制在30~40 cm,溶氧量4 mg/l以上,ph值7.0~8.5。7—8月高溫季節,根據天氣和池塘溶氧情況適時開啟增氧機。小龍蝦對環境適應性較強,病害少,能在湖泊、河流、池塘、稻田等各種水體中生長

6收獲

小龍蝦在池塘能夠自然繁殖,10月發現有龍蝦苗活動后用拉網把成蝦全部捕撈出售,利用原池培育小龍蝦苗種,以解決翌年生產所需苗種問題。

7參考文獻

[1] 張桂芝.淺談淡水小龍蝦養殖技術要點[j].漁業致富指南,2008(6):55-56.

[2] 王建國.淡水小龍蝦養殖技術要點[j].齊魯漁業,2008,25(2):46.

[3] 耿俊.稻田淡水小龍蝦養殖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9(11):224.

[4] 任紅艷.小龍蝦養殖技術[j].農村新技術,2007(12):21-22.

[5] 徐海強,軒子群,周嗣泉.淡水小龍蝦池塘養殖技術[j].河北漁業,2009(11):23-24.

[6] 周文宗,李洪濤.小龍蝦生態養殖技術[j].河南水產,2007(4):43-46.

第12篇

摘要:為了解高職院校水產養殖技術專業頂崗實習情況,總結經驗,為水產養殖技術專業頂崗實習標準編制提供指導,筆者采用調查問卷和訪談等形式,對全國18所高職院校水產養殖技術專業建設負責人和2026名水產養殖技術專業學生進行調查。結果表明:第四學期和第六學期是水產養殖技術專業頂崗實習的主要實施階段,實習時間為24~56周;漁藥漁用生物制品、漁用飼料和水產動物苗種生產經營等企業是頂崗實習主要單位,校內人才交流會是學生選擇頂崗實習單位的主要途徑;水產養殖技術服務和涉漁產品營銷是主要頂崗實習崗位;校企協管能力、企業導師教學能力和企業硬件條件是目前影響水產養殖技術專業頂崗實習效果的主要因素。頂崗實習是職業院校學生將已學的知識和技術運用到實踐生產的教學環節,是職業院校學生在校學習和就業之間的橋梁,在職業院校人才培養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1]。為深入貫徹黨的十及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教育規劃綱要,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加強行業指導能力建設,2014年4月份,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頒發了《關于做好行業指導職業院校專業改革與實踐有關工作的通知》(教職成司函﹝2014﹞36號)。根據通知精神,教育部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工作辦公室在2015年組織開展水產養殖技術等45個職業院校學生頂崗實習標準制訂工作。為了掌握目前職業院校水產養殖技術專業頂崗實習實施情況,總結教學經驗,廣泛征求職業院校頂崗實習編制的建議,提高職業院校水產養殖技術專業標準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水產養殖技術專業頂崗實習標準編制項目成立調研小組,在2015年12月份至2016年3月份,調研小組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和訪談等方式對我國職業院校水產養殖技術專業頂崗實習情況進行了調研,并就有關問題進行了研討。

1調研對象的基本情況

調研小組前期對我國開設有水產養殖技術專業的高職院校進行統計分析。受水產養殖條件的影響,開設有水產養殖技術專業的高職院校數量不多,且分布不均,高職院校主要集中在中東部地區。本次在全國范圍內共調研了18所高職院校和2026名學生。調研的高職院校中位于東北地區的有2所,山東省4所,四川省、重慶等西部地區3所,江蘇省3所,湖北省、江西省、河南省、福建省、廣東省和廣西省各1所;從辦學水平來看,在本次調研中國家示范性(骨干)高等職業院校7所,省級骨干高等職業院校7所,其他類型高職院校4所。調研高職院校分布廣泛、代表性強。為了保證調研情況的準確性,本次調查的高職院校教師為相關院校水產養殖技術所在教研室主任或所在系分管教學主任,學生為水產養殖技術專業2~3年級和畢業1~3年的學生。

2調研內容及結果

2.1頂崗實習的實施階段和時間

水產養殖技術專業頂崗實習實施階段和時間調研結果見圖1和圖2。從圖1可見:頂崗實習時間最短24周,最長56周,多數高職院校頂崗實習集中在28周和40周。從圖2可見:在調研院校中有2所(11%)院校在最后一學年集中開展頂崗實習教學活動;絕大多數院校(11所,61%)分第二學年第二學期和第三學年第二學期兩個階段實施;5所(28%)院校在第一學年、第二學年和第三學年第二個學期分段實施,前兩個階段頂崗實習一般為8~12周,第三個階段頂崗實習有16周。從頂崗實習實施時間來看,水產養殖技術專業頂崗實習主要集中在每年3—8月份。

2.2頂崗實習企事業單位情況

大多數高職院校水產養殖技術專業學生頂崗實習在校外企事業單位進行,極少數院校提供少量校內頂崗實習崗位;學生獲得頂崗實習單位的途徑主要有校內人才交流會、院校安排、水產類專業教師提供和學生參加企事業單位自主招聘四種方式,其中以學生參加校內人才交流會為主,院校安排和專業教師提供頂崗實習崗位次之,這與職業院校其他專業頂崗實習單位選擇存在差異[2]。學生頂崗實習單位主要為中小企業(36%)和上市公司(28%),事業單位(8%)和國有企業(6%)次之,其他單位(校內、自主創業等)占20%,外資企業占2%;頂崗實習單位主要經營范圍包括漁藥(57%)、漁用生物制品(41%)、漁用飼料(25%)和水產動物苗種(23%),具體見圖3。

2.3頂崗實習工作崗位及技能

水產養殖技術專業學生頂崗實習主要工作崗位為水產養殖技術服務(44%)和涉漁產品營銷(33%),其他的占11%,從事水產動物繁殖養殖(6%)、水產動物養殖(1%)及內勤工作(5%)較少。頂崗實習應用專業技能情況見圖4。在調研水產養殖技術專業學生頂崗實習工作崗位類型的同時,對學生在頂崗實習期間主要應用的專業技能也進行了調研。結果表明,學生應用的專業技能以養殖水體水質檢測與調控(67%)、水產動物疾病防治(58%)和漁藥漁飼料營銷(47%)為主,生物餌料培養、漁用飼料加工與檢測、水產動物繁育、水產動物養殖等次之。為了讓學生盡快適應頂崗實習工作,企事業單位在學生頂崗實習前為學生專門開展崗前培訓。大多數企事業單位崗前培訓時間為1~2個星期(68%),崗前培訓時間在3個星期以上(24%)次之,崗前培育時間2~3個星期的較少(8%)。培訓內容涉及企業基本情況、企業制度、崗位技能、頂崗實習管理;培訓人員一般包括企業總經理(或副總經理)、人事經理、技術經理和企業導師。

2.4頂崗實習的管理情況

在頂崗實習學生管理方面,各高職院校均采用了校企共管的方式。高職院校為每位實習學生安排一位校內指導教師,校內指導教師與企業一起負責實習學生實習管理和技術指導。企業除了為每位學生安排企業導師指導學生崗位技能實踐外,還非常重視學生安全教育,從調研數據結果來看,多數學生(77%)在頂崗期間實習單位為其購買人身安全保險,學生接受安全教育的占74%,熟悉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比例達68%。

2.5頂崗實習成果及考核評價方式

所有高職院校要求學生在完成頂崗實習后提交實習成果,實習成果從形式上看較為單一,為實習報告(總結)或畢業設計(論文)。所有實習學生在頂崗實習結束后都要接受考核評價。從評價主體來看,絕大多數高校(95%)采用了實習單位與院校共同評價的方式,在調研的高職院校中僅1所院校實習學生由頂崗實習單位評價;從考核評價的依據來看,多數院校(90%)考核評價依據為學生實習過程表現和實習成果,僅以過程表現和實習成果為評價依據的高職院校各1所。

2.6其他

在進行頂崗實習實施階段和時間等情況調研的同時,還對高職院校教師對學生實習效果情況進行了調研,在高職院校中78%的院校認為學生頂崗實習的效果理想,22%的院校認為學生頂崗實習效果一般。頂崗實習效果的影響因素見圖5。高職院校認為當前水產養殖技術專業頂崗實習圖5頂崗實習效果的影響因素還需要提升的內容有校企協管能力、企業導師教學能力和企業硬件條件。

3調研的基本結論

綜合以上調研內容的結果,初步歸納當前高職院校水產養殖技術專業頂崗實習結論如下:1)高職院校水產養殖技術專業頂崗實習實施階段和時間各個院校不完全相同,從實施階段來看,第四學期和第六學期是水產養殖技術專業頂崗實習主要實施階段;水產養殖技術專業頂崗實習時間為24~56周。2)水產養殖技術專業學生頂崗實習主要在校外水產企業進行,企業經營范圍主要為漁藥、漁用生物制品、漁用飼料和水產動物苗種生產經營;高職院校校內人才交流會是學生選擇頂崗實習單位的主要途徑。3)學生頂崗實習崗位主要為水產養殖技術服務和涉漁產品營銷。4)水產養殖技術專業頂崗實習效果整體較好,校企協管能力、企業導師教學能力和企業硬件條件是影響水產養殖技術專業頂崗實習效果主要因素。

4對調研結論的深層思考

4.1把握好企業關是提升頂崗實習教學質量的基礎

頂崗實習是高職院校實踐教學的重要環節,是提高學生實踐技能的重要階段。為規范和推進職業學校開展學生頂崗實習工作,提高技術人才培養質量,《職業學校學生頂崗實習管理規定(試行)(征求意見稿)》對頂崗實習企業進行明確規定:“職業學校原則上應選擇具有獨立法人資格,依法經營,管理規范,安全防護條件完備,提供崗位與學生所學專業對口或相近的企(事)業單位”。從結果來看,在學生的頂崗實習單位中中小型企業較多。由于行業門檻低,學生頂崗實習單位硬件條件、導師教學能力、技術水平和經營效益參差不齊。高職院校對參加校內人才交流企業要求較低,對企業頂崗實習教學能力缺乏有效評估。同時學生由于社會經驗少,對頂崗實習企業選擇缺乏理性思考,往往僅從頂崗實習地點、薪酬等方面選擇頂崗實習企業。因此,高職院校嚴把頂崗實習企業關顯得尤為重要,選擇硬件條件好、教學管理能力強、技術先進、社會信譽高的企業是提升頂崗實習質量的基礎[3]。

4.2切實可行的專業頂崗實習標準是提升頂崗實習質量的根本保障

高職院校頂崗實習是專業教學的重要形式,是培養學生良好職業道德,強化學生職業技能,提高全面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的重要環節。為了規范頂崗實習教學,提升教學效果,教育部辦公廳2016年7月份印發了《關于公布首批<職業學校專業(類)頂崗實習標準>目錄的通知》(教職成廳函〔2016〕29號),通知中公布了涉及30個專業(類)的70個頂崗實習標準。水產養殖技術專業是高職院校漁業類主要專業之一,專業開設院校多、在校生多、專業輻射能力強。到目前為止,高職院校水產養殖技術專業還缺乏統一、切實可行的標準,導致各高職院校在組織實施水產養殖技術專業頂崗實習時無標準可循,出現了實習組織不夠規范,實踐教學有效性不強,合作企業教學主體地位體現不夠,頂崗實習崗位與所學專業契合度不高等問題,影響了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因此,制訂一份統一、切實可行的水產養殖技術專業頂崗實習標準是進一步提升水產養殖技術專業頂崗實習教學效果的根本保障。

4.3深化校企合作是提升頂崗實習質量的關鍵

我國是水產養殖大國,改革開放以來水產養殖取得了巨大進步,水產企業對技術技能人才需求旺盛,現階段水產企業參與高職院校專業人才培養的積極性明顯增強。水產企業在本質上不同于高職院校,其硬件設施、技術人員等主要服務于企業生產。同時水產企業與高職院校合作時間不長,深度不夠,教師專業頂崗實習教學經驗還不足,校企雙方作為頂崗實習教學實施主體,應建立互惠雙贏的合作機制[4]。高職院校在企業導師教學能力提升和企業硬件條件建設等方面應積極開展工作。

4.4水產養殖技術專業學生頂崗實習的崗位

從本次調研結果來看,水產養殖技術服務和涉漁產品營銷崗位是目前高職院校水產養殖技術專業學生頂崗實習的主要崗位,大多數實習生(77%)在這兩個崗位上開展實習工作,學生實習崗位相對集中;而傳統的水產動物繁殖養殖和水產動物養殖崗位實習學生數量較少,只占總實習學生人數的7%。從學生頂崗實習期間應用技能來看,多數技能還是服務于水產養殖技術服務和涉漁產品營銷崗位。因此,高職院校在水產養殖技術專業學生頂崗實習前期應重視學生養殖水體水質檢測與調控、水產動物疾病防治和漁藥漁飼料營銷等技能的培養,滿足學生頂崗實習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冉治霖,司清亮.對教育部《職業學校學生頂崗實習管理規定(試行)》的解讀[J].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3,29(2):59-61.

[2]鄧東京,易素紅,歐陽河,等.職業院校頂崗實習現狀調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12):88-91,96.

[3]杭瑞友.合作實施高職頂崗實習教學的企業準入資格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5(增刊):246-248.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一本之道久久免费 | 婷婷六月激情综合一区 | 五月天中文字幕综合网 | 日久精品不卡一区在线观看 | 性做久久久久久免费观看欧美 | 色婷婷六月亚洲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