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19 14:37:0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循環利用的方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作為一項福利性特點較為明顯的政策措施,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價值能否
得到廣大農民認同,不僅反映了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主觀認識和接受程度,
而且影響到“兩型農業”的建設進程。鑒于此,本文基于湖北省752位農民的調研數據,采
用Ordinal Probit模型系統分析了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價值感知及其影響因
素。研究結果表明:①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價值得到了大多數農民的認同,但其
價值并未得到充分體現。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各類價值的感知程度排序是:環
境價值>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其比例分別為86.0%、68.7%、60.3%;②盡管影響農民對
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各類價值感知的關鍵因素略有差異,但總體上而言,男性、年齡
較小、學歷較高、具有農業科技培訓經歷、主要收入來源為農業、家庭信息化水平較高、對
環境污染的關注程度較高、對當前農村環境狀況評價較差、環境情感積極性較高的農民,更
能感知到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價值;③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要實現經濟價
值、環境價值、社會價值的統一,需要政府部門在制度安排上向農業循環經濟傾斜:通過采
取強化補貼、引導涉農企業參與、培育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服務實體等措施解決農民
的后顧之憂;加強以正規教育和非正規教育為代表的人力資本投資,加快推進農村信息化建
設;形成農民、政府雙方關于資源、環境、經濟協調發展的共同學習型組織,建立資源性農
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共同愿景,通過培育農民的環境情感,提高其主動保護環境的意識。
關鍵詞 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環境價值;社會價值;經濟價值
中圖分類號 X2;X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4)10-0150-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4.10.021
改革開放以來,基于觀念、認知、科技等多種因素影響,雖然我國農業經濟實現了快速增長,農產品產量持續增加,但卻帶來了巨大的資源環境代價,并由此而逐漸成為影響我國農業健康發展的重大障礙。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理應是破解“資源貧乏”與“環境貧困”的有效選擇。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在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環境友好等方面的價值引起了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秶抑虚L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提出了“綜合治污與廢物循環利用”優先主題?!秶摇笆濉笨茖W和技術發展規劃》要求實施“廢物資源化科技工程”。與此同時,以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為核心的“農村清潔工程”、“以獎促治、以獎代補”工程也已展開試點。在這樣的背景下,研究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價值感知及其影響因素,不僅是正確認識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政策實施效果的必要前提,而且,對于進一步完善中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等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公共政策也具有重要啟示性意義。
迄今為止,有關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循環利用路徑研究。Mehtaa et al.[1]探討了農業廢棄物的肥料化問題。Guo et al.[2]分析了農業廢棄物的能源化問題。二是基于客觀層面的循環利用效益研究。Thelen et al.[3]通過田間實驗研究玉米秸稈與牲畜糞便發酵還田對碳循環的影響,發現納入糞便后的生物系統年均凈全球變暖潛勢為-784 g/m2。三是農民參與循環利用的意愿或行為研究。何可等[4]分析了農民農業廢棄物減碳化利用需求,發現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便利條件是影響農戶利用需求的關鍵因素。王舒娟等[5]對農民出售秸稈的決策行為進行了分析,發現曾經出售過秸稈的農民僅占37.8%。此外,還有不少學者針對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補償標準[6]、市場供需[7]等問題進行了大量研究。
通過以上文獻回顧不難發現,學界在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既有自然科學視角的研究,又有社會科學視角的探討,但有關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價值感知方面的文獻尚未見報道。事實上,農民是參與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主力軍,他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價值評判決定其參與意愿。同時,作為一種福利性特點較為明顯的公共政策,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價值能否得到廣大農民認同,不僅反映了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主觀認識和接受程度,而且影響到“兩型農業”的建設進程。鑒于此,本文以湖北省752位農民調查數據為基礎,通過構建Ordinal Probit模型分析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價值感知及其影響因素,以期彌補現有研究的不足,并為政府部門的相關決策提供參考。
1 理論分析
1.1 概念界定
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是指將具有潛在價值的作物秸稈、畜禽糞便、農作物谷殼等農業廢棄物直接作為原料進行利用或者再生利用。在本文中,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價值感知是指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綜合感受,即農民認為參與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到底“劃算不劃算”、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政策的實施到底“合理不合理”的主觀感受。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①生態環境知識層面上,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所帶來的良好作用認知;②生態環境意識層面上,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價值性的心理滿足程度,即農民認為自身能夠從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中獲得凈效益的大小。
1.2 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價值
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價值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①社會價值。突破資源與能源約束,解決農業發展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改變目前“資源―產品―廢棄物排放”的高碳農業發展模式,發展以循環經濟為理念的“資源―產品―廢棄物循環利用”模式[8]。畜禽糞便、作物秸稈等資源性農業廢棄物被稱為“放錯位置的資源”,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進行循環利用,能夠有助于推動農村發展模式的改革。②環境價值。作為農村清潔工程的重要內容,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確保了農民在從事正常農業生產活動的同時,能夠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避免畜禽糞便、作物秸稈等資源性農業廢棄物不當處置而引發的環境污染問題之外,還能獲得農業生態系統提供的保育能力,最終實現互利共生。③經濟價值。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推動了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既能減少對化肥、農藥等農業資源的消耗,又能增加資源可利用量,從而有利于節省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民收入。
1.3 影響因素的理論分析
借鑒國內外學者對一般性環境知識和環境意識的研究成果,結合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特點,本文認為影響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價值感知的關鍵因素主要包括農民個人特征、家庭經營特征和心理特征。
(1)個人特征。①性別。Blocker et al.[9]發現盡管女性更加關心環境問題,但在環境保護行動的積極性上卻要弱于男性。②年齡。史興民等[10]認為,年齡越大的居民對環境污染的感知程度越高。③正規教育。宗明緒等[11]指出,教育年限對農民的環境保護行為具有積極的作用。④非正規教育。鄧正華等[12]發現,農民與農業科技推廣部門的聯系越密切,其對生態環境的認知程度越高。
(2)家庭經營特征。①家庭人均年收入。家庭人均年收入是農民社會經濟地位的重要表征。Bernath et al.[13]對都市森林游憩價值的研究表明,人們的收入越高,其對都市森林產品的認同程度、支付意愿也隨之提高。②主要收入來源。王常偉等[14]指出,與非農收入型農民相比,農業收入型農民對環境的認知程度更高。③耕地面積。邢美華等[15]發現,人均耕地面積對農民環保認知具有正向影響。④家庭信息化水平。邢美華等[15]認為,信息獲取渠道的暢通程度是影響農民環境知識的重要因素。
(3)心理特征。①環境態度。Balderjahn[16]指出,人們對環境污染的態度能夠決定其生態環境意識,對環境污染的關注程度越高,越傾向于認同并采納改善環境的措施。②環境評價。韓洪云等[17]評估了退耕還林的環境價值,研究結果表明,農民對當地環境狀況的評價能夠影響其對退耕還林環境價值的判斷。③環境情感。Guagnano et al.[18]的研究發現,人們對自然環境越有感情,越有保護環境的行為意識,對環境友好型政策的認可程度隨之增強。
2 數據來源與模型方法
2.1 數據來源
本文所使用的數據來源于課題組于2012年7-8月、2013年7-8月對湖北省武漢、隨州、黃岡三地進行的入戶調查。綜合考慮研究目的、可操作性、資金約束等因素,我們在武漢選擇了周河村、彭泗村、顧崗村、龍橋村、周山村、許易村、七里村等農村作為調研區域;在隨州選擇了陳畈村、勤勞村、吉祥寺村、釣魚臺村、玄龍廟村等農村作為調研區域;在黃岡選擇了河鋪村、土門村等農村作為調研區域。調查采取隨機抽樣的方式,共發放問卷800余份,剔除前后矛盾、關鍵信息漏答的問卷后,共獲得適用于本文研究目的的問卷752份。
2.2 模型方法
本文反映農民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價值感知的數據是分類數據。關于此類數據的處理方法,主要分為三種:一是將其作為連續數據,使用OLS進行估計;二是將其視為定序數據,采用Ordinal Logistic模型或Ordinal Probit模型進行估計;三是將其轉化為二分類數據,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或二元Probit模型進行估計。盡管這三種方法在處理此類數據時均存在一定的缺陷,但估計結果較為接近[19]。本文采用第二種方法,并依據回歸結果的擬合優度,選擇Ordinal Probit模型進行回歸。
根據前文分析,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價值主要體現在社會價值、環境價值、經濟價值等3個方面。據此,本文設定了3個Ordinal Probit模型。模型Ⅰ為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社會價值感知模型;模型Ⅱ為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環境價值感知模型;模型Ⅲ為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經濟價值感知模型。
Ordinal Probit模型的基本形式是:
y*i=Xβ+εi
式中:y*i為潛在變量;X為解釋變量;i的取值范圍是1到n的自然數;β表示待估計參數;εt~N(0,σ2I)。
2.3 變量說明
2.3.1 因變量說明
(1)模型Ⅰ的因變量。通過考察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有益于農村社會發展”的認同程度來測量其社會價值感知。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級量表對其進行賦值,“完全不認同”用“1”表示,“不太認同”用“2”表示,“不確定”用“3”表示,“比較認同”用“4”表示,“完全認同”用“5”表示。
(2)模型Ⅱ的因變量。通過考察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有益于環境保護”的認同程度來測量其環境價值感知。賦值方法同模型Ⅰ。
(3)模型Ⅲ的因變量。通過考察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有益于農民增收”的認同程度來測量其經濟價值感知。賦值方法同模型Ⅰ。
2.3.2 自變量說明
本文3個模型的自變量均包括個人特征、家庭經營特征和心理特征。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如表1所示。
(1)個人特征。包括性別、年齡、正規教育、非正規教育等4個變量。其中,正規教育用農民受教育程度進行測量,非正規教育則用農民是否參加過技術培訓來表征。
(2)家庭經營特征。包括家庭人均年收入、主要收入來源、耕地面積、家庭信息化水平等4個變量。借鑒邢美華等[18]的做法并結合調研區域的實際狀況,將家庭信息化水平變量分解為家庭“是否擁有固定電話”、“是否擁有電視”、“是否擁有有線網絡”3個維度。對于上述任一問題,若農民回答“是”,則記1分;若農民回答“否”,則記0分。(3)心理特征。包括環境態度、環境評價、環境情感等3個變量。對于環境情感變量,借鑒Dunlap et al.[20]、Chan[21]、汪興東等[22]等學者的研究,本文設計了“我們應該理解自然、崇尚自然”、“我們應該與自然和諧相處”、
注:“+”表示該自變量與因變量具有正相關關系;“-”表示該自變量與因變量具有負相關關系。
“作為世界的主人,我們可以隨心所欲利用自然”、“與適應自然相比,我更希望能夠主宰自然”4個問項。前2個問項中,若農民回答“同意”,則記2分;若回答“不確定”,則記1分,若回答“不同意”,則記0分。后2個問項中,若農民回答“同意”,則記0分;若回答“不確定”,則記1分,若回答“不同意”,則記2分。
3 實證結果分析
3.1 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價值的感知情況
從認同程度來看(見表2),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環境價值認同程度最高,比例高達86.0%;其次是社會價值,比例為68.7%;經濟價值則位居末尾,對其持認可態度的農民比例為60.3%。這說明,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價值得到了大多數農民的認同。但也應注意到,超過三分之一的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不認同(包括‘完全不認同’與‘不太認同’)”或“不確定”。這表明,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價值感知程度遠沒有政策設計預想中那么高,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價值并未得到充分體現。
3.2 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各類價值感知程度的影響因素分析
經過多重共線性檢驗后,發現各自變量之間不存在多重共線性。應用Stata11統計軟件,采用Ordinal Probit模型,分別檢驗各影響因素與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社會價值感知、環境價值感知、經濟價值感知之間的關系,結果如表3所示。
不難發現,盡管影響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社會價值感知、環境價值感知、經濟價值感知的關鍵因素略有差異,但總體上而言,男性、年齡較小、學歷較高、具有農業科技培訓經歷、主要收入來源為農業、家庭信息化水平較高、對環境污染的關注程度較高、對當前農村環境狀況評價較差、環境情感積極性較高的農民,其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價值感知程度較高。
3.2.1 個人特征的影響
(1)性別在模型Ⅰ中的偏回歸系數為0.227。這表明,與女性農民相比,男性農民更為了解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在農村社會發展的作用,但在環境價值感知與經濟價值感知上,農民的觀點沒有體現出明顯的性別差異。
(2)年齡在模型Ⅰ與模型Ⅱ中的偏回歸系數分別為-0.096、-0.111。表明年齡越大的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社會價值、環境價值的感知程度越低??赡艿慕忉屖牵r民的年齡越大,從事農業生產的時間越久,其對廢棄物傳統處理方式(例如隨意丟棄、露天焚燒等)形成了一種“路徑依賴”。
(3)正規教育在模型Ⅱ與模型Ⅲ中的偏回歸系數分別為0.235、0.192。表明農民的學歷越高,其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環境價值、經濟價值的感知程度越高。實際調研也發現,對上述2類價值感知程度最高的群體分別是學歷為“大專及以上”、“高中/中?!钡霓r民。
(4)非正規教育在模型Ⅰ與模型Ⅲ中的偏回歸系數分別為0.258,0.445??梢姡赞r民培訓經歷為代表的非正規教育對其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價值感知具有正向影響。得益于農業科技推廣在提高農業生產力方面的重要作用,農民基于科技需求的驅動,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各項價值的認知可能更加全面。
3.2.2 家庭經營特征的影響
(1)主要收入來源在模型Ⅱ、模型Ⅲ中的偏回歸系數分別為0.355,0.272。表明較之于非農收入型農民,農業收入型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環境價值、經濟價值的感知程度更高??赡艿慕忉屖牵寝r收入水平較高的農民對農業生產的重視程度不高,因此他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價值感知不明顯。
(2)家庭信息化水平在3個模型中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即認為家庭信息化水平是顯著影響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價值感知的關鍵因素。從實際調研情況來看,當農民家庭的信息化水平得分由“0分”提升至“3分”時,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有益于農村社會發展、環境保護、農民增收持認同態度的農民比例分別由56%,70%,44%提升至67.8%,93.5%,79.1%。
3.2.3 心理特征的影響
(1)環境態度在模型Ⅰ、模型Ⅲ中的偏回歸系數分別為0.310、0.138。可見,農民對環境污染的關注程度顯著影響了其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社會價值感知與經濟價值感知。
(2)環境評價在模型Ⅰ、模型Ⅱ中的偏回歸系數分別為-0.096、-0.165。表明,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社會價值、環境價值感知程度與其對當前農村環境狀況的評價息息相關。如果農民對環境的評價較高,其感知程度較低。
(3)環境情感在3個模型中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表明環境情感能夠很好地解釋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價值感知。值得一提的是,模型Ⅲ中,環境情感的偏回歸系數是-0.049,即農民對生態環境的情感積極性越高,其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經濟價值感知程度越低。本文認為,這是合理的。環境商品(例如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在發展中國家被認為是奢侈品[23]。在衛生基礎設施條件較差的農村,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要實現其價值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較之于普通農民對經濟效益的追求,環境情感積極性較高的農民對環境效益的需求更高,這部分農民往往希望投入更高的成本以促進環境效益的提高,因此,這部分農民認為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經濟效益不高。
4 結論與啟示
本文通過對農民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各類價值的感知程度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得出如下3點結論:①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價值得到了大多數農民的認同,但其價值并未得到充分體現。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各類價值的感知程度排序是:環境價值>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其比例分別為86.0%、68.7%、60.3%。②盡管影響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各類價值感知的關鍵因素略有差異,但總體上而言,男性、年齡較小、學歷較高、具有農業科技培訓經歷、主要收入來源為農業、家庭信息化水平較高、對環境污染的關注程度較高、對當前農村環境狀況評價較差、環境情感積極性較高的農民,更能感知到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價值。③以正規教育和非正規教育為代表的人力資本投資、農村信息化建設和農民環境情感的培育會給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價值體現帶來實質性改善。
上述實證研究結果為生態文明建設中農業廢棄物資源化推廣應用問題的有效解決提供了科學依據。第一,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經濟價值的感知程度居于末位,反映了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成本擔憂。作為一項兼具環境友好和資源節約雙重功效的政策措施,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要實現經濟價值、環境價值、社會價值的統一,需要政府部門在制度安排上向農業循環經濟傾斜,通過采取強化補貼、引導涉農企業參與、培育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服務實體等措施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第二,家庭信息化水平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價值感知的正向影響表明,農業信息化有利于強化農民的環境知識和環境意識,進而增強農民參與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積極性和信心。第三,形成農民、政府雙方關于資源、環境、經濟協調發展的共同學習型組織,建立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共同愿景,通過培育農民的環境情感,提高其主動保護環境的意識。此外,加強輿論引導,尤其是強化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在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等方面價值性的宣傳,重視發揮農技人員的推廣作用,都有利于提高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價值感知。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Mehtaa C M,Palnib U,FrankeWhittlec I H,et post: Its Role, Mechanism and Impact on Reducing Soilborne Plant Diseases [J]. Waste Management,2014,34(3):607-622.
[2]Guo X M,Trably E,Latrille E,et al. 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Agricultural Waste by Dark Fermentation:A Review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2010,19 (35):10660-10673.
[3]Thelen K D, Fronning B E, Kravchenko A, et al. Integrating Livestock Manure with a Cornsoybean Bioenergy Cropping System Improves Shortterm Carbon Sequestration Rates and Net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J]. Biomass and Bioenergy, 2010, 34(7): 960-966.
[4]何可,張俊飚,蔣磊. 生物質資源減碳化利用需求及影響機理實證研究:基于SEM模型分析方法和TAM理論分析框架[J].資源科學,2013,35(8):1635-1642. [He Ke, Zhang Junbiao, Jiang Lei. An Empirical Study on Farmers’ Demand for Lowcarbon Utilization of Biomass Resources and Its Impact Mechanism: Based on SEM Model and TAM Theoretical Framework [J]. Resources Science, 2013, 35 (8): 1635-1642.]
[5]王舒娟,張兵. 農戶出售秸稈決策行為研究:基于江蘇省農戶數據[J].農業經濟問題,2012,32(6):90-96. [Wang Shujuan, Zhang Bing. Farmers’ Decisionmaking in Selling Straw: Based on Evidence from Farmers in Jiangsu Province [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12, 32(6): 90-96.]
[6]何可,張俊飚. 基于農戶WTA的農業廢棄物資源化補償標準研究:以湖北省為例[J].中國農村觀察,2013(5):46-54.[He Ke, Zhang Junbiao. Compensation Standard Estimates of Agricultural Waste Utilization Based on Farmer’s Willingness to Accept (WTA): A Case Study of Hubei Province [J]. China Rural Survey, 2013,(5): 46-54.]
[7]Hadda M,Anderson P F. A GIS Methodology to Identify Potential Corn Stover Collection Locations [J]. Biomass and Bioenergy,2008, 32(12):1097-1098.
[8]袁明寶,朱啟臻,趙揚昕. 農業文化視角下的循環農業發展變遷及其反思[J].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24-30. [Yuan Mingbao,Zhu Qizhen,Zhao Yangxin.Transition and Reflection of Circular Agriculture from Perspective of Agricultural Culture[J]. 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3,(2):24-30.]
[9]Blocker T J, Eckberg D L. Gender and Environmentalism. Results from the 1993 General Social Survey [J].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1997, 78 (4):841-858.
[10]史興民,劉戎. 煤礦區居民的環境污染感知:以陜西省韓城礦區為例[J].地理研究,2012,31(4):641-651. [Shi Xingmin, Liu Rong. Perception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a Coal Mine Area: A Case Study of Hancheng Mine Area, Shanxi Province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2, 31 (4): 641-651.]
[11]宗明緒,夏春萍. 農戶對森林生態效益的支付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基于對十堰市張灣區和丹江口地區的調查[J].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70-76. [Zong Mingxu,Xia Chunping.Farmers’Willingness to Pay for Ecological Effect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Based on the Date from Field Research in Zhangwan District[J].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3,(4):70-76. ]
[12]鄧正華,楊新榮,張俊飚,等. 農戶對高產農業技術擴散的生態環境影響感知實證.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22(7):138-144. [Deng Zhenghua, Yang Xinrong, Zhang Junbiao, et al. Emprical Analysis of Impacts on Farmers’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bout Highyield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Diffusion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2, 22 (7): 138-144.]
[13]Bernath K,Roschewitz A. Recreational Benefits of Urban Forests:Explaining Visitors’ Willingness to Pay in the Context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8, 89 (1):155-166.
[14]王常偉,顧海英. 農戶環境認知、行為決策及其一致性檢驗:基于江蘇農戶調查的實證分析[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2,21(10):1204-1208. [Wang Changwei, Gu Haiying. Farmers’ Perception of Environment, Behavior Decision and the Check of Consistency Between Them: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Survey of Farmers in Jiangsu Province [J].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2012, 21 (10) : 1204-1208.]
[15]邢美華,張俊飚,黃光體. 未參與循環農業農戶的環保認知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晉、鄂兩省的調查[J]. 中國農村經濟,2009,(4):72-79. [Xing Meihua, Zhang Junbiao, Huang Guangti.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of Farmers Not Participating in Circular Agricultur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Based on Investigations in Shanxi and Hubei Provinces [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09, (4): 72-79.]
[16]Balderjahn I. Personal Variables and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as Predictors of Ecologically Responsible Consumption Patterns [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88, 17 (1):51-56.
[17]韓洪云,喻永紅. 退耕還林的環境價值及政策可持續性:以重慶萬州為例[J]. 中國農村經濟,2012,(11):44-55. [Han Hongyun, Yu Yonghong. Environmental Value of the Sloping Land Conversion Program and the Policy Sustainability: In Case of Wanzhou, Chongqing [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12, (11): 44-55.]
[18]Guagnano G A,Stern P C,Dietz T. Influences on Attitude Behavior Relationships:A Natural Experiment with Curbside Recycling [J].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1995,27 (5):699-718.
[19]FerreriCarbornell A,Frijters P. How Important Is Methodology for the Estimates of the Determinants of Happiness? [J]. The Economic Journal, 2004,114(7): 641- 659.
[20]Dunlap R E,Van Liere K D,Mertig A G W,et al. Measuring Endorsement of the New Ecological Paradigm: A Revised NEP Scale [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2000,56(3):425-442.
[21]Chan R. Determinants of Chinese Consumers’Green Purchase Behavior[J].Psychology and Marketing,2001,18(4):389-413.
[22]汪興東,景奉杰. 城市居民低碳購買行為模型研究:基于五個城市的調研數據[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22(2):47-55. [Wang Xingdong, Jing Fengjie. Model Research on Urban Residents’ Lowcarbon Purchasing Behavior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in Five Cities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2, 22 (2): 47-55.]
[23]McFadden D, Leonard G K.Issues in the Contingent 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Goods: Methodologies for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in Hausman,J. A.(ed.) [M]. Contingent Valuation:A Critical Assessment,Amsterdam:NorthHolland Press,1993.
Farmers Value Percep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esource AgriculturalWaste Recycling
HE Ke1,2 ZHANG Junbiao1,2
(1.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0,China;2.Hubei Rur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Wuhan Hubei 430070, China)
Abstract
As a more obvious welfare characteristic policy measure, whether the values of
resource agricultural waste recycling can be perceived widely by farmers, not only reflects
farmers’ subjective cognizance and acceptance level, but also influences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twotype agriculture’. Given this, based on survey data of 752 farmers in Hubei Province, Ordinal
Probit model was used in this paper to analyze farmers’ value percep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esource agricultural waste recycl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values of resource
agricultural waste recycling can be perceived by most of farmers. But they haven’t been fully realized.
Various types of values in resource agricultural waste recycling perceived by farmers are sorted as
follows, environmental value>social value>economic value, the ratios of which are 86.0%,
68.7%, 60.3%, respectively. Secondly, although there is a slight difference in key factors affecting
farmers perception of various types of values, in general terms, those who have high value perception
of resource agricultural waste recycling are always the ones who are male, highly educated, with
younger ag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ining experience, higher household
information level, more concerned abou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oor assessment of current
environmental situation in rural areas, higher environmental emotional enthusiasm, and mainly
living by agriculture. Thirdly, to realize the unification of economic value, environmental value
and social value on resource agricultural waste recycling, it needs government departments lean to
agricultural recycling economy on 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through adopting many measures
to liberating famers’ worries,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subsidies, guiding agriculturelinked
enterprises’ participation, cultivating the service entities of resource agricultural waste recycling
and so on; enhancing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which is represented as formal and nonformal
education, and accelerating rural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forming the mutual learning
organization between famer and government 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building the shared vision of resource agricultural waste recycling, and
nurturing farmers environmental affection to improve their consciousness of active protecting the
關鍵詞:廢舊輪胎;循環利用;環境污染
中圖分類號:TP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06-0297-02
1 我國廢舊輪胎循環利用的必要性
“廢舊輪胎”是指被替換或淘汰下來已經失去輪胎所應具備的使用價值的輪胎,以及工廠產生的報廢輪胎。盡管廢舊輪胎被歸類為“廢品”,但是其潛在價值非常可觀,有“黑色金礦”之稱,是一種放錯位置的原材料。因此,利用好廢舊輪胎,不僅能夠解決廢舊輪胎的占用土地污染環境的問題,同時能為國家節約大量的橡膠資源。
1.1 廢舊輪胎堆放占用土地資源且污染環境
隨著我國汽車保有量的增加,我國廢舊輪胎的數量也日益增長。由于缺乏有效管理,不少廢舊輪胎流向土法煉油者手中,既浪費資源又污染環境。通常廢舊輪胎被稱為“黑色污染”,是指其不熔或難熔的高分子彈性材料,具有很強的抗熱、抗生物、抗機械性,并難以降解,據說廢舊輪胎的降解需要上百年時間。長期閑置堆放,不僅占用大量土地資源,更威脅著環境。
廢舊輪胎的體積龐大,而存放它們通常采取露天堆放,經常出現堆積如山的景象,不但浪費大量稀缺的土地資源,更影響土地的經濟收益。同時,也為蚊蟲滋生提供了場所,是疾病傳播的間接幫兇,而且容易引發火災,在火災過程中會產生很多致癌物質、多環芳烴,嚴重污染了環境。一旦污染了地下水源,將危及周圍所有生物的安全。
據北京市工業有害固體廢棄物管理中心的專家介紹,廢舊輪胎除了惡化自然環境之外,還破壞植被生長、影響人類健康、危及地球生態環境,若長期露天存放會產生大量有毒有害氣體,嚴重污染生存環境,危害人民身體健康,是工業有害廢棄物中危害最大的垃圾之一。
1.2 廢舊輪胎的循環利用直接影響國家安全
世界橡膠研究組織IRSG統計,2003年,我國年橡膠消耗量為280萬噸,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橡膠消耗大國,2005年中國消耗橡膠440.6萬t,占世界消耗量的21.3%,其中進口天然橡膠132.9萬t,占世界天然橡膠消耗量的21.2%,70%以上的橡膠靠進口;2006年我國消耗橡膠555萬t,同比增長約為12%。橡膠是國家的戰略儲備物資,我國橡膠資源對外依存已由1997年的44%提高到目前的70%以上,已超過石油、鐵礦、木材等的對外依賴程度,橡膠產業安全乃至國家安全受到了嚴重挑戰。
我國橡膠行業生產經營狀況不斷好轉,直接影響國民經濟的發展。2003年前10個月,我國橡膠行業完成工業總產值858.26億元,同比增長17.92%,近幾年也呈持續增長的趨勢;橡膠是一種高分子彈性材料,廣泛應用于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制造輪胎、膠管、膠帶、膠墊、電纜及其他橡膠制品,在各種橡膠制品中,輪胎是消耗橡膠量最大的制品,占我國耗膠量的50%左右。2005年,我國輪胎產量達到3.18億條,廢舊輪胎產生量超過1.12億條,而廢舊輪胎能夠產生大量的廢橡膠,因此實現我國廢舊輪胎循環利用,充分利用廢舊橡膠再加工生成膠粉和再生膠具有重要意義。
1.3 廢舊輪胎循環利用能節約資源有顯著的經濟效益
廢舊輪胎翻新是目前世界上最常用的處理舊輪胎的方法,生產一條翻新胎需要的石油只占生產一條新胎所需的1/3,天然橡膠消耗量占1/2,而且生產翻新胎因為利用原來的舊胎體所以不需要消耗鋼材。以普通的載重胎為例,翻新一條輪胎可以節約橡膠9kg、炭黑4kg、鋼絲簾布3.4kg、石油18kg、鋼材1.75kg。
一條輪胎經過多次翻新后起碼相當于2~3條輪胎;而翻新一條舊輪胎所消耗的原材料只相當于生產一條同規格新輪胎的20~30%,價格僅為新輪胎的20~50%。最先進的翻新工藝是環狀胎面預硫化法,該工藝翻新的輪胎質量可以達到新胎質量的90~100%,翻新的輪胎可以按照新胎同樣的速度行駛,在安全、性能、舒適程度上都不亞于新胎。
預計到2010年,全行業可為國家累計節約石油、橡膠、鋼材等各類資源約676萬t,價值1016億元,其中累計節約橡膠資源約413萬t,價值496億元。
2 我國廢舊輪胎循環利用的可行性
2.1 廣闊的市場和充足的舊胎源
近幾年,我國公路在質量和數量上都大大增加,高速公路已超過4萬km,世界排名第二,僅次于美國;高等級公路建設已超過20萬km,公路總里程超過200萬km。這是我國汽車保有量呈逐年增加趨勢的原因之一,根據2003年至200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計算汽車的保有量(不包括三輪汽車和低速貨車)的增長率見表1,其中2009年汽車保有量的數據是預測數據。
表1 2003-2008年汽車保有量和增加率
年份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量萬輛2400280033003586422949755500增長率/16.717.98.717.917.610.6隨著汽車保有量逐年增加,廢舊輪胎已成為新的固體廢棄物污染源;而且輪胎產量也多次刷新以往的記錄,創歷史最高記錄。
2004年廢舊輪胎的產生量約1億條;2005年廢舊輪胎產生量約1.3億條;2006年廢舊輪胎的產生量約1.5億條。中國輪胎翻修與循環利用協會預測,2010年我國汽車保有量將達到7000萬輛,廢舊輪胎的產生量也將達到2億條。同樣,隨著汽車工業的飛速發展,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三大輪胎生產國,需要生產更多的輪胎,2006年,我國汽車輪胎消耗量高達2.8億條,居世界第一。
2.2 國家的支持
2.2.1科技和法律
舊輪胎回收利用方面的兩項國家標準《載重汽車翻新輪胎》GB9037-2007、《轎車翻新輪胎》GB14646-2007和一項行業標準《工程機械翻新輪胎》從2008年4月1日起實施。這三項標準不僅為輪胎翻新行業提供了新的技術規范,更認可了輪胎翻新行業的價值。2008年4月初,“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大項目“廢舊機電產品和塑膠資源綜合利用關鍵技術與裝備開發”開始課題申報,其中涉及廢舊輪胎回收利用的項目占到30%。
2.2.2 經濟優惠政策
2001年5月1日,對廢舊物資回收經營單位銷售其收購的廢舊物資免征增值稅,但是利用廢舊物資加工生產的產品不享受廢舊物資免征增值稅的政策。生產企業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購入廢舊物資回收經營單位銷售的廢舊物資,可按照廢舊物資回收經營單位開具的由稅務機關監制的普通發票上注明的金額,按10%計算抵扣進項稅額。如果企業的注冊地在東北三省,可以享受所購進的機器設備中所含增值稅款準予抵扣的政策,這一政策從2007年7月1日起將擴大到中部6省26個城市。
城建稅和教育費附加是以“流轉三稅”作為稅基的,增值稅和消費稅如果享受了優惠減免,城建稅和教育費附加也相應地享受減免優惠。
2.3 技術相對成熟
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廢舊輪胎循環利用的完整產業鏈,即從舊輪胎翻新,到廢輪胎生產再生橡膠和膠粉,再到最后的熱裂解,將廢舊輪胎“吃干榨盡”。
據中國輪胎翻修與循環利用協會介紹,我國廢舊輪胎循環利用的工藝、技術和裝備水平提高很快,有的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一是先進的預硫化輪胎翻新設備國產化率達到90%,胎面膠也從5年前主要依靠進口到目前基本滿足國內需要,并且還有部分出口;二是常溫法精細膠粉成套設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已經出口美國、俄羅斯、土耳其、加拿大等多個國家;三是再生膠生產技術有了新的突破,相繼開發出了加壓捏煉法丁基橡膠再生新工藝和復原橡膠生產技術,實現了再生膠發展的一次重大革命;四是廢輪胎低溫裂解技術獲得成功,可以生產出燃料油、炭黑以及高附加值的檸檬油精等產品;五是膠粉以及高附加值的膠粉產品在公路上的應用獲得成功。膠粉改性瀝青被原交通部列入部長行動計劃,要求在全國的高等級公路上推廣應用;膠粉整體跑道獲得了世界田聯的認可,現已大量出口國外,并被應用于奧運場館;用膠粉或再生膠生產的膠板等橡膠制品已經大批量出口歐洲、北美地區,年產值超過上億元。
3 我國廢舊輪胎循環利用的對策建議
廢舊輪胎循環利用已經和循環經濟聯系在一起,本著“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再循環、再利用”成為國民經濟的新增長點,已經被國家列為循環經濟的重點發展領域。面對新的機遇,給出以下的建議和對策:
3.1 取長補短,開拓廢舊輪胎循環再利用的新領域
因為原形改造、翻新廢舊輪胎所占廢舊輪胎循環利用的比例小,不能使全部的使用價值得到充分合理地應用,所以應該善于發掘廢舊輪胎的潛在應用領域。如廢舊輪胎可以作為隔音消音材料。法國ACIAL公司開發的一種降低噪聲裝置,能將噪聲匯集到由半條輪胎組成的吸聲體上,能吸收85%的噪聲,還可以制成高速公路的隔音墻等。
我國廢舊輪胎可以制造成再生膠和膠粉,且在這兩方面我國處于世界領先水平,所以我國可以盡量發揮這方面的優勢,爭取廣闊的國際市場。
3.2 開展系列教育活動,大力宣傳廢舊輪胎回收、循環利用的知識
在現有條件下,輪胎的使用者不了解輪胎的磨耗極限,只是一味地使用輪胎到輪胎完全喪失其使用價值,而失去翻新的機會,浪費了大量的能源和資源。
因此,政府派專門的人員在社區進行巡回系列講座;在一些高等院校設立廢舊輪胎循環再利用的相關課程,研發廢舊輪胎再利用的技術和新應用領域;印發廢舊輪胎循環再利用宣傳手冊,在當地媒體上播放廢舊輪胎相關知識,盡可能使每一位公民對廢舊輪胎循環再利用都有知情權,加大公眾參與的力度。
3.3 對廢舊輪胎循環利用行業實施補貼和鼓勵政策
對廢舊輪胎回收處理的費用政府可以予以補貼,來鼓勵這一行業的發展,如美國處理一條廢舊輪胎政府補貼一般為1美元以上;加拿大每銷售一條新輪胎加收3加元的附加費,該費用集中用于廢舊輪胎的回收與利用。
我國可以借鑒國外的經驗,補貼的費用可來自輪胎制造者,在其銷售環節收取污染處理費;也可以來自輪胎的使用者,每購買一個輪胎增加適當的處理費。
3.4 加快出臺《廢舊輪胎回收利用管理辦法》
發達國家對廢舊輪胎回收利用行業已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法律體系,有力地支持了廢舊輪胎資源綜合利用產業的發展,有效防止了廢舊輪胎對環境造成的“黑色污染”。如美國的《資源與回收法》和《輪胎回收利用法》;法國的《廢棄物及資源回收法》。
我國的《廢舊輪胎回收利用管理辦法》已經起草多時,經過修改,現已上報主管部門,廢舊輪胎利用行業之間應該聯合起來向有關部門要求盡快出臺《廢舊輪胎回收利用管理辦法》,相信很快我國也會在“管理辦法”的支持下,形成健康有序的廢舊輪胎回收利用體系。
參考文獻
[1]錢伯章.廢舊輪胎是可再利用的資源[J].橡塑資源利用,2007,3:36-37.
[2]朱坦,金國平,劉長.我國廢舊輪胎循環利用行業的發展情況及建議[J].環境保護,2008,406(108):12-15.
[3]錢伯章,朱建芳.加快廢舊橡膠利用和輪胎翻新步伐[J].橡塑資源利用,2007,(1):22-25.
[4]朱坦.加強廢舊輪胎資源循環利用促進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建設[J].中國輪胎資源綜合利用,2005,11:8-9.
[5]錢伯章.我國廢舊輪胎循環利用產業獲得長足發展[J].橡膠科技市場,2008,(11):6.
[6]劉長.中國輪胎資源循環利用行業發展及政策導向[J].橡塑技術與裝備,2008,34(3):5-15.
[7]蔣振山,張利珍,劉鳳辰.廢舊輪胎的處理及綜合利用[J].能源與環境,2006,(5):38-41.
利用作物秸稈制造有機肥是實現秸稈循環利用的重要手段。一方面我國秸稈資源豐富,未利用量還比較大;另一方面,由于多年大量施用化肥,導致土地板結等各種污染現象嚴重。本文從循環經濟的本質入手,創新性的提出循環經濟的雙循環模型,作物秸稈循環利用要穩定持續的發展下去,就必須實現物質循環與價值循環的雙循環。物質循環需要企業從技術和工藝上實現作物秸稈的循環利用;價值循環是指有機肥需要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和購買,關鍵是通過品牌建設來降低消費者的選擇成本。只有實現了雙循環,企業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只循環不經濟”的困難,從而保證秸稈循環利用系統的穩定發展。同時,本文以山東泉林嘉有肥料有限責任公司為例,為作物秸稈的循環利用提供了現實指導。
關鍵詞 作物秸稈;循環經濟;雙循環;品牌建設
中圖分類號 F06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2)12-0154-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12.024
農作物秸稈是農業生產的副產物,同時也是一種寶貴的生物質資源。農業部相關統計資料顯示,我國每年可收集的作物秸稈量為6.87億 t,其中未利用量為2.15億 t,占31.31%。未利用部分主要以焚燒方式處理,不僅造成了資源浪費,而且嚴重污染了環境。因此,如何利用好農作物秸稈資源,積極推進循環農業,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每年化肥施用量超過430億kg,是世界上化肥用量最多的國家,化肥的產量和消費量均占世界的1/3以上。在國家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我國利用秸稈制造有機肥的循環利用有了快速發展。然而許多企業在實踐過程中卻出現了“只循環不經濟”的困境,即企業投入高額的費用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但其產品的市場價值不足以彌補成本甚至根本沒有市場,必須依靠政府的政策優惠和資金補助才能持續下去。對于“只循環不經濟”的現象,有學者將其歸結于技術原因或體制上的束縛,然而我們看到一些企業即使在技術和體制上實現了突破,其循環經濟的模式仍然不能高效快速運行,甚至極不穩定。
1 文獻綜述
關于作物秸稈的循環利用,現有文獻主要從秸稈循環利用的方式及效益方面進行分析。例如,田宜水等[1]從總量、經濟性、空間和時間分布等角度來分析秸稈資源,建立農作物秸稈評價標準體系,將農戶問卷調查與農作物收獲時直接采樣測試草谷比等方法結合起來,提出了秸稈資源調查與評價范圍、內容和方法。張安來[2]總結了我國目前秸稈利用情況及存在的問題,同時提出實現秸稈從自給自足利用向產業化轉化,加大政府對秸稈資源化開發利用的投入,建立機制增強全民利用秸稈的自覺性等新思路。王靜等[3]分析了我國四種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模式在循環農業中的多重效益,提出了目前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這方面的研究還包括蔡亞慶等、忠華平等、李研寧等[4-6],強調了秸稈循環利用的途徑及社會效益,然而對于循環系統是否能夠穩定發展下去,以及該如何發展的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
為此,本文從作物秸稈循環利用的本質入手,從品牌經濟學的角度分析實現循環的條件及措施,試圖為我國秸稈資源的循環發展提供理論支持。在此基礎上,本文以2005年10月國家確定的第一批循環經濟試點項目之一的泉林紙業公司為例,對公司發展模式進行了詳細分析,并針對其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指導性建議。
2 作物秸稈的雙循環模型研究
目前,我國利用作物秸稈制造有機肥的技術已經比較成熟,然而有機肥的施用情況并不樂觀。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張福鎖教授介紹,歐盟現在一半的養分來自有機肥,另一半的養分來自化肥;而我國現在70%-80%都是化肥,有機肥的養分只占20%左右。在作物秸稈的循環利用過程中,農民使用有機肥的局限性導致了循環利用的效率較低。因此,作物秸稈的循環利用,并不是在技術上實現了物質循環后便能自發循環運作起來的系統,而是需要得到市場認可并產生經濟效益,即只有實現其價值循環后才能使該系統穩定持久的發展下去。由此看出,作物秸稈循環利用實際上是一個包含了物質循環與價值循環的雙循環系統。
2.1 雙循環模型
作物秸稈循環利用實際上是一個雙循環模式:物質循環和價值循環(見圖1)。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將導致整個循環系統的崩潰,無法實現持續穩定發展。
(1)以廠商為主導的物質循環。廠商通過一定的技術和工藝流程,將作物秸稈加工成有機肥并出售給農民,農民將有機肥施用到農田,收獲糧食的同時將作物秸稈收集起來賣給生產廠商。該循環需要廠商從技術和工藝上保證物質的順利轉化。
(2)以農民為主導的價值循環。農民購買有機肥并將其施用到農田,農作物收成以后,農民通過計算本季作物的盈虧狀況來決定是否繼續購買并施用有機肥。農民收入和成本的差值大小決定了該循環的穩定程度:差值越大,農民購買有機肥的積極性越高,該循環越穩定;差值越?。赡転樨摚?,農民會選擇少購買或者不購買,導致該循環鏈很脆弱甚至斷裂。
在循環經濟的雙循環中,物質循環是價值循環的前提條件,價值循環是物質循環得以不斷發展的保證。要使一個循環系統持久穩定的發展下去,二者缺一不可。
2.2 農民購買有機肥的決策分析
由雙循環模型可以看出,物質循環由廠商的技術起決定性作用,就目前情況來看,實現作物秸稈到有機肥的技術和工藝已比較成熟,因此物質循環能夠很好的實現。價值循環的關鍵是農民是否購買有機肥,這也是決定整個循環系統的關鍵。農民的購買決策取決于對農產品的盈虧計算,為便于分析,本文在對消費者的需求分析中做出以下假設:第一,理性人假設。假設農民為理性經濟人,都以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為目的。第二,技術假設。假設在研究的時間段內,農作物的種植技術處于相同水平,如在種子培育、害蟲防治方面沒有較大改變。第三,產品假設,即假設農作物沒有差異。
設在t時期,農民不施用有機肥時的利潤為:
Rt=Pt·Q0-C(1)
其中,Rt、Pt、Q0分別表示t時期農作物的利潤、價格和產量。C表示農作物的成本,包括種子、化肥、機耕、農藥、灌溉、脫粒、送糧、人工等。
在t+1時期,農民決定是否購買有機肥時的考慮如下:
Rt+1=
(1+α)Pt·Q0-C 不購買施用有機肥
(1+α)Pt·(1+β)Q0-(C′+P′·qi+L) 購買并施用有機肥
(2)(3)
其中,α表示在t+1時期農產品價格的波動率,β表示施用有機肥后產量的增加率,P′表示有機肥的價格,qi表示使用的有機肥數量,L表示施用有機肥的勞動成本。令C′-C=ΔC,則(3)-(2)可得
ΔRt+1=β(1+α)Pt·Q0-(ΔC+P′·qi+L)(4)
只有當ΔRt+1>0時,農民才會選擇購買有機肥;當ΔRt+1≤0時,農民不會選擇購買有機肥。并且,ΔRt+1越大,農民購買有機肥的積極性越高,購買量越大。
從(4)式可以看出,一方面農民施用有機肥的額外成本(ΔC+P′·qi+L)是確定的;另一方面在增加的收入項中,雖然農產品產量提高率比較穩定β∈[6%,10%],但是農產品的價格波動α波動性很大,農民很難預測。令ΔRt+1>0,可以求出使農民收入增加的最小α值,
α>ΔC+P′·qi+LβPt·Q0-1=α0
(5)
由上式可以看出,農產品價格的提高率必須大于α0才能保證農民使用有機肥后的收入增加;否則收入將減少。而農產品價格的波動性非常大,正是這種不確定的收入和確定的成本,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民購買有機肥的積極性。
2.3 有機肥廠商的需求分析
各個農民的需求量構成了整個有機肥市場的總需求量Q′,即Q′=∑ni=1qi,對于單個化肥廠商而言,其需求函數為qj=Af(P′,Cc)。其中,A表示技術和工藝進步且A∈[0,1],P′表示產品價格,Cc表示消費者的選擇成本。根據品牌經濟學原理[7],選擇成本(Choice Cost)是指顧客通過一定的交易費用,獲取一組品牌信息集之后,最終從中選擇一個品牌所花費的成本。上式滿足qjP′
此時廠商的需求量取決于兩個因素,即產品的價格和選擇成本。廠商一方面可以通過降低價格來提高產品的需求量。根據新古典經濟學的需求定律,價格上升,需求數量減少;價格下降,需求量增加。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發現,占有較大市場份額的產品往往不是價格最低的產品,價格戰的結果常常是企業自身無法承受巨大的虧損而破產。因此降低價格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產品的需求量。另一方面,廠商可以通過品牌建設來降低產品的選擇成本,從而增加產品的需求量。
設企業的生產能力為Qy,產品的選擇能力(即實際銷售量)為Qc,選擇成本為Cc:Cc=∑Cck(k=1,2,…,n)。則有以下關系式:
Qy=Qc+Cc(6)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生產效率Ey:Ey=Qc/Qy,選擇效率Ec:Ec=1-Cc/Qy=Qc/Qy=Ey。顯然可以看出實際生產效率恒等于選擇效率,即在生產能力一定的前提下,外部的市場選擇效率決定了內部的生產效率。
當Cc>0時,Qy>Qc,Ey
3 山東泉林嘉有秸稈循環利用的案例分析
山東泉林嘉有肥料有限責任公司隸屬山東泉林集團,泉林集團是以漿紙業為核心的大型企業集團,是國家循環經濟首批試點企業之一。泉林嘉有公司是全國最大的秸稈綜合利用生產企業,公司依靠獨有的提煉技術和噴漿造粒技術,生產出獨特的以木質素為原料的有機肥,在業內獨樹一幟。
3.1 泉林嘉有有機肥雙循環模型分析
泉林嘉有對玉米秸稈利用的雙循環模式如圖2所示。第一是物質循環。玉米秸稈經過蒸煮,其中的纖維提取出來造紙,殘留的余渣則作為制造有機肥的原料;農民購買有機肥將其用于玉米種植,玉米收成后余下的秸稈出售給泉林嘉有公司,由此進入秸稈的下一次循環利用。由于泉林嘉有完全采取物理提取方法,因此對環境污染小,同時高溫對余渣也起到了很好的殺菌作用。第二是價值循環。農民購買有機肥將其施用到玉米田,當玉米收成后,農民通過比較施用有機肥的成本和收入增加值之間的大小,以此來決定下一季作物是否繼續購買。
國際領先水平的玉米秸稈制肥技術,是泉林嘉有在物質循環方面的保障;而在價值循環方面,如何能夠進一步擴大銷售量是泉林嘉有面臨的重要問題。為此,我們首先從農民購買泉林嘉有有機肥的決策分析入手。
根據“‘泉林嘉有’有機肥在玉米上應用效果試驗報告”,耕種玉米時用有機肥50 kg/畝,做基肥施入,常規施肥(尿素18 kg/畝,二銨10 kg/畝,硫酸鉀7 kg/畝)各種肥料使用量均減20%,實驗結果玉米增產6.12%。
設山東省一位農民在2010年購買泉林嘉有有機肥用于種植玉米,2010年9月玉米收獲時期的均價為1.84元/kg,尿素2元/kg,二銨2.8元/kg,硫酸鉀4元/kg,泉林嘉有有機肥1.5元/kg。2010年山東每個勞動日(每天8小時)工價平均為42.57元,將50 kg有機肥運輸并施用到一畝地中大約需要花費4小時。
因此,農民施用有機肥增加的收益為
ΔR2010=β(1+α)P2009·Q0-(ΔC+P′·qi+L)
=βP2010·Q0-(ΔC+P′·qi+L)
=6.12%×1.84×748.5-[-(18×2+10×2.8+
7×4)×20%+1.5×50+42.57×12]
=6.41元
通過以上計算可以看出,2010年農民施用有機肥收入增加了6.41元,增加率約為0.4%,基本與不施用有機肥的收入持平。在這樣的收益率情況下,農民在2011年可能會選擇繼續購買有機肥,也有可能不選擇購買,關鍵在于農民對2011年玉米價格的預期。因此,建立農產品品牌以穩定其價格是農民放心施用有機肥的重要措施。
3.2 泉林嘉有品牌建設分析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農產品的價格是制約農民大規模施用有機肥的關鍵因素,因此,泉林嘉有如何減少農產品價格波動以解決農民收入不確定性問題,是廠商推廣使用有機肥的關鍵。理論上,農產品的價格是由市場供給和需求來決定的;而近年來,游資對農產品的瘋狂炒作使得農產品的價格大起大落,嚴重偏離了市場需求規律。
本文認為建立農產品品牌是穩定價格的最好手段。個體或分散農戶無法注冊商標,而協會組織或合作社即使注冊了商標,也難以成功的將商標培育成為真正的品牌,因為品牌建設過程不僅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而且需要相關專業知識。因此,有機肥廠商應利用自己的資金及專業優勢幫助農民建立起農產品品牌,以此穩定農產品價格,擴大有機肥的需求量。
由圖3可以看出,作物秸稈由泉林嘉有加工生產成有機肥出售給農民,農民利用有機肥生產出農作物,最后出售給消費者。如果將循環系統看作一個整體的話,終端消費者的購買是整個系統得以持續發展的動力,換言之,循環系統的最終產品必須獲得市場的認可才能使循環系統持續下去。在這個循環體系中,泉林嘉有在資金、技術和規模上相比于其他環節具有優勢,因此我們稱其為該系統的中樞企業,即在整個循環體系中占據主導地位并且具有定價權的企業。根據品牌經濟學理論,中間產品企業直接面向消費者進行品牌建設,可產生品牌拉力效應。品牌拉力就是通過企業產品的品牌直接對終端顧客產生影響,提高終端消費者對本企業產品的選擇效率,從而在市場上指明購買該企業產品。
目前,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健康食品的需求越來越大。從農產品市場價格來看,有機農產品的價格高于普通農產品50%至幾倍,綠色農產品的價格高于普通農產品10%-20%,無公害農產品的價格略高于一般農產品。而農民受自身資金規模和知識等限制,在對其產品進行認證和品牌建設方面存在較大缺陷。因此,在該循環圈中,泉林嘉有應發揮規模和資金的優勢,對終點消費者直接進行品牌建設,利用品牌壟斷來獲得定價權。
3.3 泉林嘉有有機肥推廣策略分析
通過對循環經濟運行模式的研究,且根據泉林嘉有公司目前的情況,我們對其提出以下建議:
(1)發展有機、綠色和無公害的健康農產品,將泉林嘉有打造成為“健康農產品”的代言。以上三類農產品是標示農產品安全、健康、環保的新概念,而且價格也比普通農產品高。因此,我們建議泉林嘉有把中高收入家庭作為目標人群,向他們提供高質量、高價格的健康食品。同時,泉林嘉有對該類農產品使用統一商標,向消費者進行品牌建設,將品牌優勢轉化為價格優勢?!叭旨斡小币咽且环N有機肥的名稱,在對健康農產品進行品牌建設時,應避免直接使用該名稱,以免給消費者帶來不好的品牌聯想。
(2)充分利用品牌優勢,發展第三方認證。泉林嘉有可通過一系列品牌策略,建立起一個較高品牌信用的商標;當該商標成為健康農產品的代言或象征時,可用該商標對使用其有機肥并且質量合格的散戶進行認證。政府的認證程序復雜,而且對農產品的規模等限制條件非常多,不適用于分散的農戶。因此,泉林嘉有可以通過自身的品牌優勢對這些農戶的產品進行檢驗和認證,由此提高農產品的價格優勢。
(3)重點向大棚種植者推廣使用有機肥。有機肥的主要作用不在肥效本身,而在于改良土壤。由于我國土地為非私有制,種植者多考慮短期效益,同時由于施用有機肥的勞動強度大、肥效低等原因,大田作物要大規模的推廣使用有機肥需要政府引導和補貼。而在大棚種植中,由于灌溉用水量大導致化肥流失現象嚴重,施用有機肥一方面能改良土壤,另一方面能保持水分,減小化肥流失量。大棚種植產量高、經濟效益好,是泉林嘉有有機肥很好的消費者。
(4)努力爭取政府支持,加快企業發展進程。一方面,泉林嘉有要保證農產品質量,爭取得到政府關于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農產品的認證,增加消費者對產品的信任,提升品牌信用度。同時,泉林嘉有還應積極發揮政府的作用,首先在資金上,充分了解當地政府關于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產業發展的方針政策,積極爭取優惠條件。其次在宣傳上,爭取政府媒體的報道,這比廣告宣傳具有更高的可信度。
4 作物秸稈循環利用的建議
作物秸稈循環利用是循環經濟的重要部分,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作物秸稈循環利用要穩定持續發展下去就必須實現雙循環,即物質循環與價值循環。物質循環需要企業從技術和工藝上實現作物秸稈的循環利用;價值循環是指有機肥需要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和購買,關鍵是通過品牌建設來降低消費者的選擇成本。只有實現了雙循環,企業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只循環不經濟”的困難。
在作物秸稈的循環利用中,為保證循環系統能穩定、持久、高效發展,我們認為要從兩方面做好工作:一是循環系統的中樞企業必須針對終點顧客進行品牌建設。循環系統是一個相互依賴性強的系統,中樞企業應憑借自身優勢,通過直接針對終端消費者進行品牌建設來獲得品牌拉力,使整個循環系統獲得發展的動力。二是政府應該對循環體系給予鼓勵和引導。政府需要從資金支持、政策優惠、消費引導、法律保障等各個方面對循環系統的發展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田宜水,趙立欣,孫麗英,等.農作物秸稈資源調查與評價方法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21(3):583-586. [Tian Yishui, Zhao Lixin, Sun Liying,et al. Study on Crop Straw Survey and Evaluation Method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1,21(3):583-586.]
[2]張安來.農作物秸稈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湖南農機,2010,(7):17-18. [Zhang Anlai.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Straw Resources [J]. Hunan Agricultural Machinery, 2010,(7): 17-18.]
[3]王靜,張宗舟,張天佑,等.作物秸稈在循環農業中的多重效益[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10,(5):47-50. [Wang Jing, Zhang Zongzhou, Zhang Tianyou,et al. Multiple Benefits of Crop Straws in Recycling Agriculture [J]. Journal of 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2010,(5):47-50.]
[4]蔡亞慶,仇煥廣,徐志剛.中國各區域秸稈資源可能源化利用的潛力分析[J].自然資源學報,2011,(10):37-46. [Cai Yaqing, Qiu Huanguang, Xu Zhigang. Evaluation on Potentials of Energy Utilization of Crop Residual Resources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1,(10):37-46.]
[5]鐘華平,岳燕珍,樊江文.中國作物秸稈資源及其利用[J].資源科學,2003,(7):62-67. [Zhong Huaping, Yue Yanzhen, Fan Jiangwen. Characteristics of Crop Straw Resources in China and Its Utilization [J]. Resources Science, 2003,(7):62-67.]
[6]李研寧,劉亭亭.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研究[J].價值工程,2010,(8):107. [Li Yanning, Liu Tingting. Research on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Crop Straw Technology [J]. Value Engineering,2010,(8):107.]
[7]孫曰瑤,劉華軍.品牌經濟學原理[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162-173. [Sun Yueyao, Liu Huajun. Principals of Brand Economics [M]. Beijing: Economic Science Press, 2006:162-173.]
Brand Economic Study on the Recycling Use of Crop Straw and the Case Analysis
YUAN Wenhua SUN Yueyao
(School of Economics of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gdong 250100, China)
Abstract Crop straw is an important material to make organic fertilizer, since the crop straw resources in China is rich and the abuse of chemical fertilizer has caused lots of pollutions. Form the essence of recycling economy, this article advances a double recycling model, which proves the material recycling and value recycling are essential for the constant development of crop straw. Material recycling requires the firms to improve the technology and craftwork, while the value recycling means the firms should reduce the choice cost to win more customers. Only when the double recycling realizes, the firms could solve the problem of “recycling without profit”. Thus, the recycling system can develop stably. Meanwhile, taking the Shandong Quanlin Jiayou Organic Fertilizer Co.,Ltd as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provides many suggestions to the firms.
Key words crop straw; recycling economy; double recycling; brand construction
收稿日期:2012-07-24
關鍵詞:循環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生物質能源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農林種植業廢棄物包括農業產生的秸稈,經濟作物生產和利用利用過程產生的固廢;林業產生的樹葉、樹枝、樹頭等等,如處理不當本來的“資源”變為“污染源”,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農林種植業固體廢棄物產生和處理現狀問題
湛江市地處熱帶、亞熱帶地區,人口密集,農林種植業規?;l展迅速,每年生產大量農作物稈秸和林業產生的樹葉、樹枝、樹頭等農林種植業廢棄物,隨著農林種植業的發展以及農業生產水平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原來用作燃料和肥料的農業廢棄物的利用越來越少,農業廢棄物越來越多。目前農作物秸稈或加工利用后固體廢物以及林業產生的樹葉、樹枝、樹頭等有60%未被有效利用,隨處堆放或就地焚燒,不僅浪費資源,還嚴重污染了環境。
農林種植業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具有重要的意義
農作物稈秸和林業產生的樹葉、樹枝、樹頭等農林種植業廢棄物含有大量的有機物,據測定,很多農作物的副產品的化學能不亞于其主產品。因此,農林種植業廢棄物利用蘊藏著廣闊的發展前景。農業廢棄物是數量巨大的可再生資源,發展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裝備,科學開發利用農業廢棄物,生物質資源開發利用,將廢棄秸稈等變廢為寶,成為生產資源,既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具有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對改善生態環境、發展循環農業經濟、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循環再生”是農業廢棄物利用的必然選擇
3.1 循環農業在我國生態農業建設中的需求。農業發展方式的改革與升級已成為必然。循環農業廣泛吸收國內外可持續農業的成功經驗,把農業經濟活動與自然生態循環融為一體,注重農業清潔生產和廢棄物綜合利用,通過物質能量的多級循環利用達到節約資源與減輕污染的目的,促使農業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逐漸向良性循環方向轉變,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3.2循環農業技術已日臻成熟。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技術就是通過物質能量的多級循環利用達到節約資源與減輕污染的目的,促使農業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逐漸向良性循環方向轉變。由于農業生產方式與生產環境的改善,農業成本大幅度下降而生產力顯著提高,農民收入穩步增長,同時農村剩余勞動力得以充分利用。由此可以看出,廢棄物循環利用技術是一種生態效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并重的新型農業技術,有利于解決目前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中出現的諸多問題,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是我市文明生態村建設的必然選擇。例如本地區主要經濟農作物甘蔗的生產及其廢物綜合利用模式及經濟林桉樹的固體廢物的利用模式。
發展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模式
抓好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應主要從農林種植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來發展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裝備?,F代能源化、資源化利用模式
(1)生物質能源利用已成為我國解決能源短缺問題的重要舉措之一。而隨著生物質能源利用技術裝備的發展,秸稈發電技術裝備也日趨成熟,積極引導生物質發電企業發展,提高農林種植業固體廢棄物利用率。湛江市遂溪縣于2011年底建成了生物質發電項目,主要收集整個湛江及周邊地區農林種植業固體廢棄物加以發電利用。同時,農作物固體廢棄物經破碎后發展沼氣技術,積極研發與示范推廣農村沼氣利用模式。
(2)利用微生物以纖維素為基質生產單細胞蛋白質是當今利用纖維素的最為有效的方法之一。利用農業廢棄物栽培食用菌,可改變資源浪費型傳統農業,實現“點草成金、化害為利、變廢為寶、無廢生產”,是農業廢棄物的綜合開發利用一條最為有效、持久的捷徑。沼氣在我國的推廣和使用已經有了豐富的經驗和技術。以食用菌工程技術、沼氣工程技術為紐帶,按照“循環再生”理論,連接種植業和養殖業,形成種植業-養殖業-食用菌—沼氣—種植業循環鏈,是農業廢棄資源多層次環保循環利用的有效途徑。
總之,農林種植業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是發展循環農業,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運用可持續發展思想和循環經濟理論與生態工程學的方法,提高農業綜合利用率,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地方政府應當給予農民示范引導,并加大宣傳力度與財政扶持力度,調整和優化農業生態系統內部結構和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系統物質能量的多級循環利用,嚴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質的投入和農業廢棄物的產生,最大程度地減輕環境污染,把農業生產經濟活動真正納入到農業生態系統循環中,實現生態的良性循環與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參考文獻
張穎,王曉輝.農業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任仲杰,顧孟迪.我國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與循環經濟[J].安徽農業科學,2005,33(11):2105-2106
【關鍵詞】循環利用;污水治理;技術研究
一、城市污水的循環利用
(一)城市污水循環利用的原因
污水循環利用在發達國家已得到廣泛應用,而且越來越多的行業已經開始利用處理后的污水。污水循環利用越來越受到重視的原因主要包括:人口增加和用水量的增加對現有水資源的壓力越來越大;人們開始意識到污水循環利用是一種非??煽康墓┧矗怀晒Φ奈鬯h利用工程越來越多;供水和污水處理行業越來越意識到污水循環利用的經濟和環境效益;蓄水工程(如水壩)的環境和經濟成本越來越高;人們逐漸意識到與過度用水有關的環境影響;趨向于回收成本水價制度的引入促進了污水的循環利用;為滿足高水質標準而進行污水處理廠更新改造的成本不斷增加。
(二)城市污水循環利用的意義
推進污水的循環利用充分體現了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要求,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迫切愿望,是推進城市化建設的客觀需要,是實現水資源合理配置、科學保護、循環利用的重要手段,對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意義重大,對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意義重大。
二、城市污水治理技術研究
選擇城市污水處理工藝的關鍵在于入口的水質水量特性和出水水質標準,但二者恰好也是在中國當前技術條件下的薄弱方面,特別是存在于城市污水處理的工程設計中。所以,要想使污水能夠循環利用,還需對污水的處理進行進一步的技術研究。
(一)城市污水循環利用的原則
中國目前也花費巨資建設了許多城市污水處理廠,但不足的是,再生水經過處理后卻并沒有充分利用起來。有的地區竟然將未經處理的污水與處理后的再生水混合起來并讓其隨意流淌,有的地區沒有合理利用再生水,而是將它直接排入大海,這樣嚴重浪費了淡水資源。為此,充分考慮污水的再生利用成為城市污水處理決策中的重點。經過城市污水處理廠處理過的出水一方面可以用作補充地下水、農業灌溉、市政雜用水、工業用生產冷卻用水等;另一方面,也可把經過城市污水處理廠處理過的出水當作水文循環的組成部分,質量合乎要求的出水,可以排放到河流水體中,這樣可使河流水體成為原水源來維持或供下游河流使用,不但具有經濟可行性,而且使河流自凈能力得到發揮并可使風險減少。
根據中國的城市污水處理技術政策,各類規模的污水處理設施應以經濟合理和衛生安全為原則實行污水再生利用。使再生水在城市雜用、農業灌溉、生態恢復、綠地澆灌和工業冷卻等方面的利用得以發展。用水的水量和水質,根據用戶需求和用途以及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原則進行合理確定。污水再生利用的方法可選用混凝、過濾、消毒或自然凈化等深度處理技術。因此,水環境污染嚴重的地區和缺水城市,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的積極實施和低投資性或非投資性的節水減污工作的完善,成為遠距離調水規劃建設之前應準備的任務。
依據現狀水量及用水需求,以實際可能的原則和客觀需要并按照遠期規劃確定最終規模為依照,來確定城市污水再生利用規劃建設的實施規模。國情、實際條件和用戶需求是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技術選擇與工程實施要考慮問題,對于選擇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處理程度、再生水質、處理流程、規模、使用用途、輸水方式上,既要經濟合理,又要滿足要求。工業冷卻、市政雜用、農業灌溉、生態環境、景觀水體、生活雜用和補充地表水是目前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所著重的。
經過全面的技術經濟比較后,再根據水質特性、再生水用途、處理規模及當地的實際情況和要求,確定城市污水再生處理工藝的優選。另外,再生處理單位水量投資、再生處理單位水量電耗和成本、占地面積、運行性能可靠性、管理維護難易程度、總體經濟與社會效益等是工藝選擇的主要技術經濟指標。詳細調查或測定再生水水源的現狀、水質特性和污染物構成,做出合理的分析預測是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設計的基本原則,還應注意工藝設計參數的優化和不同的單元工藝組合的采用,以便于再生水水源水質和再生處理水水質要求的切合實際且安全可靠的確定。
(二)幾種先進的污水處理技術
1.CCAS連續循環曝氣系統
CCAS工藝,即連續循環曝氣系統工藝(Continuous Cycle Aeration System),是一種連續進水式SBR曝氣系統。它是在SBR(Sequencing Batch Reactor,序批式處理法)的基礎上通過改進而形成的工藝。1914年前,SBR工藝就研究開發成功了。但存在很多問題,比如人工操作管理太煩瑣、監測手段落后及曝氣器易堵塞等,因此難以推廣應用在大型污水處理廠中,而只被普遍認為在小規模污水處理廠適用。進入60年代后,有了飛速發展的自動控制技術和監測技術,也研制成功了新型不堵塞的微孔曝氣器,創造了廣泛采用間歇式處理法的條件。1968年,在美國ABJ公司與澳大利亞的新南威爾士大學合作下, “采用間歇反應器體系的連續進水,周期排水,延時曝氣好氧活性污泥工藝”便問世了。1986年,CCAS工藝被美國國家環保局正式承認為屬于革新代用技術(I/A),目前它成為最先進的電腦控制的生物除磷、脫氮處理工藝。
2.SPR高濁度污水處理技術
SPR污水處理系統采用的是化學方法,在真溶液狀態下析出溶解狀態的污染物,具有固相界面的膠粒或微小懸浮顆粒便可形成;至于有機污染物、色度等可采用高效而又經濟的吸附劑將其從污水中分離出來;然后污水中的各種膠粒和懸浮顆粒在采用了微觀物理吸附法的作用下凝聚成大塊密實的絮體;再使絮體與水快速分離,由于絮體在自行設計的SPR高濁度污水凈化器內,所以要依靠旋流和過濾水力學等流體力學原理來實現。而且凈化器出水達到三級處理的水準并可實現回用,那是由于清水經過罐體內自我形成的致密的懸浮泥層的過濾;污泥則高度濃縮在濃縮室內,靠壓力定期排出,由于排出的污泥具備了含水率低、脫水性能良好的優勢,因此能夠直接送入機械脫水裝置。經脫水之后的污泥餅還可以制造人行道地磚,使二次污染也得到免除。
3.BIOLAK污水處理技術
百樂卡工藝是一種多級活性污泥污水處理系統,它同時具有脫氮除磷的功能,是在最初采用天然土池作反應池的基礎上經過發展改進而形成的污水處理系統。1972年以來,經多年研究,最終形成了采用土池結構、利用浮在水面的移動式曝氣鏈、底部掛有微孔曝氣頭的一種具有一定特色的活性污泥處理系統。此系統由于采用土池而使建設投資大大減少,由于采用曝氣鏈曝氣系統使氧的轉移效率得到進一步強化,大大增強了處理效果,并降低了運行費用。該工藝具有簡捷的設計,管理不復雜,同時具有較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結論
一、環境藝術設計中生態理念的應用
生態理念注重的是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在環境藝術設計中融入生態理念,能夠在傳統的設計基礎上采用各種保護自然環境的措施,在構建具有藝術創新性的空間的同時,降低對環境的污染,保證物質資源的循環利用,從生態保護和空間設計的整體上實現景觀服務于環境。
1.環境藝術設計注重生態理念的指導可持續的發展理念是環境藝術設計的基本理念之一。環境藝術的生態設計就是在設計過程中注重采用生態理念作為指導,促進生態環境的平衡,保護自然物種,實現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隨著人們保護環境意識的不斷增強,生態理念在環境藝術設計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在環境藝術設計的過程中注重從手法上進行摸索,以便能夠達到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促進生態系統的保護和循環發展。從各個地方的建筑設計或景區環境設計都可以看出生態理念已深入人心,如生態旅游村、原生態森林公園越來越多,循環利用水資源越來越得到認可并付諸實施。
2.環境藝術設計注重生態環境的恢復和發展自然環境本身就具有較強的恢復、凈化功能,但是在長期超負荷的污染物的侵蝕下,自然環境的凈化速度遠遠趕不上人們的破壞速度。在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的自然環境面前,環境藝術設計師面臨著極大的挑戰,他們更多的設計任務變成了垃圾場的設計、污水處理廠的設計等,本著生態理念思想對生態環境進行改造已成為環境藝術設計師的一項重要任務。環境藝術設計師在注重恢復環境的同時,還需要注重促進生態環境的有序發展,促進生態系統的不斷完善。其實,環境藝術設計師早在20世紀中后期就已經開始采用既保留又利用的手段進行環境藝術設計,這種設計手法主要是在保存原材料的基礎上進行再利用,強調的是再合理利用,達到因地制宜、循環利用的目的,既保護了資源,又滿足了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生態系統。
3.環境藝術設計注重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環境藝術設計的較高境界是既滿足社會公眾的需求,又充分發揮資源的利用效率,在環境藝術設計中注重資源的開發,也保證資源的循環利用。在設計過程中最大的困難就是如何正確處理廢棄物,因為只有保證資源的開發與廢棄物的循環利用,才能讓生態系統實現平衡。許多現代化的設施充分展示了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廢棄物的循環利用。如,當前最典型的壓膜木質材料,在充分利用木屑的同時保證了對木質材料的需求,在環境藝術設計中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原材料設計各種新穎的作品。另外,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尊重自然資源的發展,通過可持續的方法進行環境藝術設計,也是環境藝術設計中注重生態理念指導的重要表現。
二、結語
在環境藝術設計中應用生態理念,已經成為現代環境設計的重要課題。在展現藝術魅力、創新生活的同時,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已成為環境藝術設計的重要原則。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環境設計的欣賞和評價也會漸漸在生態理念的指導下進行綜合判斷,這在一定意義上也促使環境藝術設計不斷滿足人們對于空間環境的需求。
作者:孫鳴春單位:西安美術學院
關鍵詞:舊瀝青路面再生技術施工工藝
一、瀝青路面循環利用技術對我國節能減排工作的重要意義
截至2009年年底,我國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已達6.5萬公里,國省干線公路(不含高速公路)約35萬公里。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公路養護管理研究中心做過一個粗略的估算。估算依照兩個條件:第一,高速公路按四車道、路面22米寬、18厘米厚瀝青面層+60厘米厚半剛性基層結構計算,國省干線公路(不含高速公路)按雙車道、路面10米寬、10厘米厚瀝青面層+40厘米厚半剛性基層結構考慮;第二,按每年全國高速公路和國省干線公路總里程的13%進行大中修,其中處理基層和面層的大修比例5%、僅處理面層的中修比例8%。利用傳統工藝對路面進行大中修,即舊路面材料全部棄用(姑且不算這些廢棄材料如何處置,會產生多少污染、占用多少土地),需消耗石料資源35640.5萬噸;瀝青面層混合料拌和需消耗汽油約160萬噸,消耗瀝青約1000萬噸;瀝青面層混合料拌和、運輸與鋪筑過程排放廢氣總量12萬噸。如果采用路面循環利用技術進行大中修,按目前現有技術水平,即舊路面循環利用率約為20%,需消耗石料資源6772萬噸,節省石料消耗20%;瀝青面層混合料拌和需消耗汽油約128萬噸,減少消耗32萬噸;消耗瀝青約800萬噸,減少消耗200萬噸;瀝青面層混合料拌和、運輸與鋪筑過程排放廢氣總量9.6萬噸,減少廢氣排放2.4萬噸。從以上估算中可以看出,路面循環利用技術如果得以大規模推廣,同時進一步提高技術水平,提高舊路面的利用率,能耗和原材料消耗的下降將更加驚人,其產生的經濟社會效益將十分巨大。
上世紀初,國外發達國家就開始對路面循環利用技術進行研究。目前,國外在材料、設計、機械設備、施工工藝等方面已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路面再生實用技術,且達到了規范化和標準化的成熟程度,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舊路面材料已實現100%循環利用。相比國外發達國家,我國在路面循環利用技術方面的研究與工程應用起步較晚,始于上世紀70年代。雖然全國31個?。▍^、市)在一些公路的大中修工程中都不同程度地運用了路面循環利用技術,但在此方面和國外還有不小的差距。從總體上看,路面循環利用技術在我國應用的深度和廣度距發達國家還有相當差距。我國高等級公路中的再生材料中舊料摻量不超過25%,而國外早已達50%以上。以舊瀝青路面的再生為例,我國瀝青路面再生利用率只有20%,只相當于國外發達國家的五分之一。我國在瀝青舊路改造中的潛力大有可挖,因此這項工作對我國節能減排工作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瀝青路面再生技術
瀝青路面再生技術不是一般地理解為重復利用路面的重建翻新工程中被廢棄的瀝青混合料,而是以改善已產生裂縫、坑槽、車轍的舊瀝青路面的形狀和混合料性質為目的,將不能滿足使用要求的舊瀝青路面瀝青混合料經過一定的加工和處理,包括對舊瀝青路面進行翻挖、破碎、篩分,再和新集料、新瀝青、再生劑(必要時)重新混合,變成可以達到技術標準要求的混合料以后,重新鋪筑為新的路面。
目前世界上瀝青路面的再生技術常用方法有三種:現場冷再生技術、現場熱再生技術和工廠熱法再生技術。
1、現場冷再生。是指充分利用現有舊的鋪層材料(面層或者基層),必要時加入部分新骨料,按一定比例加入一定量的添加劑(包括水),在自然環境溫度下現場連續地完成材料的銑刨、破碎、拌和、攤鋪及壓實成型,從而修筑出具有所需性能質量的新基層的作業過程。這種方法主要應用于冷法施工中,且新添加的結合料是乳化瀝青,對設施要求較低,生產成本不高,但這種再生路面的品質不是很好,主要用于低等級的道路或鋪筑基層使用,國外多用于鄉村道路的翻修。這項技術于1998年10月首次出現在中國,當時利用這一技術對河北省境內的一段舊路進行了改造。
2、現場熱再生。這種技術是將舊路面鋪層材料通過使用現場加熱機和再生機進行就地加熱軟化,鏟起路面廢料,增加適當的新拌瀝青混合料和再生劑進行機內熱攪拌,隨即攤鋪,熨平,輾壓,形成新的路面結構。這種方法施工簡單方便,主要適用于高等級公路包括城市道路的面層,特別適用于老化不太嚴重,但平整度較差的路面。2003年6月18日,滬寧高速公路上海段大中修工程采用國際先進的瀝青路面現場熱再生設備和技術進行大面積表面再生作業,面積達到20萬m2,在國內屬首次。滬寧高速公路自1996年建成通車,由于交通流量不斷增大,大大超過了其設計通行能力,而且超載車輛越來越多,因此滬寧高速公路上海段出現了車轍、裂縫、麻面、泛油、坑槽、松散、沉陷、翻漿等病害,嚴重影響了行車速度和安全,降低了道路的通行能力。通過使用現場熱再生技術,全面恢復了病害路面的外觀和路用性能。
3、工廠熱法再生。這種技術是將舊瀝青路面用普通銑刨機銑刨后運回攪拌廠儲存備用,通過集中破碎、篩分(必要時),并分析舊料中瀝青含量、瀝青老化程度、碎石級配等指標,根據高速公路路面不同層次的質量要求,進行配合比設計,確定舊瀝青混合料的添加比例(國外先進設備的舊瀝青混合料添加比例可達50%),摻入一定數量的新集料、瀝青和再生劑(必要時)進行拌和,成為達到規范規定的各項指標的新混合料,從而獲得優良的再生瀝青混凝土,最后按照與新建瀝青路面完全相同的方法重新鋪筑。國外多年的實踐證明,工廠熱法再生瀝青混合料路面能夠達到并保持所要求的各項路用性能指標,并且具有更好的抗車轍性能。從對比試驗看,采用舊瀝青混合料進行大修與全部采用新瀝青達到的水平大致持平,這種再生方式能有效地用于各種條件下舊瀝青路面的再生利用,是一種實用、靈活、簡便而又能保證質量的瀝青路面再生技術。
三、當前我國瀝青路面循環利用技術應用存在的問題
1、從技術層面看,主要是技術支撐體系不健全。雖然從上世紀80年代,國內的公路部門就開始借鑒國外經驗,研究并試點路面循環利用技術,而且取得了初步成果,但都是各自為戰。直到目前,國內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統一的行業技術支持體系。僅有一本2008年部頒《公路瀝青路面再生技術規范》,內容比較籠統粗放,實際操作性比較差,難以真正指導基層技術人員。另外,技術培訓、科研支撐都不足,相關的科研立項和成果不成體系,缺乏針對性和統籌性,難以滿足技術大規模應用所需的材料、裝備、工藝一體化要求。
In this paper, it was explained how to follow the principle “reducing, reusing, recycling” in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textiles and garment. The author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which are how to reduce resource-wasting, to use resource with great efficiency and to recycle and to reduc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循環經濟模式是隨著倡導低碳經濟和建立循環型社會等訴求的不斷升溫而被提出的新的發展模式。低碳經濟是在應對氣候變化背景之下,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經濟發展模式。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礎的經濟模式。循環經濟是將清潔生產和廢棄物的綜合利用融為一體的經濟模式,其基本特征是低消耗、高效率、資源化,其核心是強調經濟活動中的資源循環利用和高效利用。資源的循環利用和高效利用對解決當代我國資源環境匱乏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是我國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途徑。
目前一些發達國家紡織服裝業的循環經濟發展已具規模,而中國紡織服裝業的循環經濟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
1 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是對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的簡稱,是一種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的經濟活動,是建立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基礎上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作為社會經濟活動的行為準則,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其實質是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環境代價,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使社會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相和諧。
2 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循環經濟促進資源利用由“資源產品廢物”的線性模式向“資源產品廢物再生資源”的循環模式轉變。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實現了傳統依賴資源消耗的線性增長經濟向依靠資源循環發展的經濟轉變。它運用生態學規律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反饋式流程,即“資源產品消費再生資源”,倡導采用“低能耗、高利用、再循環”式發展經濟,使所用的原料資源在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利用,從而盡可能地降低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3 紡織服裝生產與消費環節的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在資源、生產與消費、廢棄物排放環節中要實現資源替代、資源恢復、資源耗用節約、廢棄物安全化或無害化處理以及廢棄物循環利用。紡織服裝生產與消費中必須遵循循環經濟的3R原則。減量化原則即從生產和消費環節開發和利用可再生資源和減少資源消耗及環境污染;再利用原則即在消費環節延長產品生命周期,提高資源利用率;再循環原則即在紡織服裝廢棄后,通過再循環利用再次變成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
3.1 減量化
應將循環經濟的理念貫穿于紡織服裝設計研發、生產加工、銷售及消費等環節,要明確產品的定位和實際需求,避免質量過剩、使用維護成本過高、產品包裝過度及回收再生難度過大等,減少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
3.1.1 生產加工環節
在紡織服裝工業中循環經濟主要包括清潔生產和再生資源開發利用兩大體系,應從源頭減少資源消耗和污染。
3.1.1.1 減少污染
中國每年污水排放量約為390億t,而紡織行業占了18%,約有70億t,其中80% ~ 90%為印染廢水。這些廢水已經對生活用水造成了嚴重的污染,不僅直接危害了人們的身體健康,而且嚴重破壞了生態、水環境和土壤。
(1)原料生產
原料生產是紡織服裝產業鏈的初始環節,生產過程伴隨著對大氣、水、土質等環境污染。
①天然纖維:棉花在種植時需施化肥、噴灑農藥;蠶絲繅絲和羊毛洗毛碳化等加工都會使用各類化學助劑。因此,應有效減少天然纖維在種植及加工過程中受到的污染。
②化學纖維:由于合成纖維的生產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排出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質的廢水,可以造成水生生物死亡或人體中毒;排出的固體廢物處理困難;并且產品廢棄后在不能生物降解,這些都會造成對土生態及水環境的嚴重污染。多以木、棉、竹、麻及秸稈等天然可再生資源為原料的人造纖維廢棄后可自然生物降解并生產符合環保要求,如Loycell和Modal纖維。因此開發可降解合成纖維和生態環保的新型化學纖維,可大大減輕環境污染。
(2)染整加工
紡織服裝在印染中使用各種染料及助劑,后整理加工中直接或間接接觸到各種化學品。產品上殘留的有毒有害物質可能會影響人體健康,在加工過程中排放的大量含有毒有害物質和染料的廢水,對自然環境會造成巨大污染。
①選擇和使用天然彩色纖維,可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由于印染造成的污染。
②提倡使用低碳環保的染料和對環境友好的天然染料染色,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③改進染整工藝,采用轉移印花、數碼印花等新型印染工藝,可以節約能源,減少環境污染。
④采用成品染色,可以減少30% ~ 35%的染料用量,以節約資源和能源,減少環境污染。
(3)服裝加工
服裝服飾配件對環境污染造成的危害越來越大。一些含有鉛、汞、鎳等有害重金屬或由合成塑料制成紐扣、拉鏈等服飾配件,在服裝廢棄后處理的難度較大,回收困難。因此,采用可再生、可降解的環保服裝輔料。
3.1.1.2 減少資源消耗
(1)開發和利用可再生與可降解資源
服裝材料的選擇應達到資源利用率最高、能源消耗最低、對環境污染最小的目的。隨著國際原油資源日趨緊缺和油價居高不下,化學纖維行業的發展將受到石油不可再生的化石資源的制約,現有的天然纖維自然資源也不能需要,因此必須開發相應的替代資源,減輕對自然資源的占用和對不可再生資源的依賴,滿足循環經濟的要求。
①可再生的天然纖維:國內天然纖維生產的大幅增長受到現有的天然纖維自然資源的限制。目前已開發的黃麻 、大麻、鳳梨等新型天然纖維,擴大了天然纖維材料家族。隨著合成纖維原料的日漸匾乏,應不斷拓展天然纖維資源。
②可再生的人造纖維:隨著人造纖維傳統原料資源的日漸匱乏,已采用竹子、亞麻、海藻、甲殼素、蛹蛋白等天然可再生資源開發了多種新型人造纖維,因此,要不斷拓展人造纖維的可再生資源及其新型人造纖維的應用。
③可再生又可降解的化學纖維:聚乳酸纖維是一種可生物降解的化學纖維,其原料可從石油、天然氣等不可再生的原生資源中制取,現在主要用玉米、紅薯等可再生的植物制取,玉米、紅薯等成了石油的可替代資源。
(2)減少廢棄物
循環經濟強調預防廢棄物的產生,從源頭減少資源浪費。因此,應減少纖維、紡織生產及服裝加工中的廢棄物,合理控制在紡織服裝加工中余料的數量并減少其浪費,減少服裝加工環節的邊角碎料及產品積壓和庫存。
3.1.2 消費環節
消費者應從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資源浪費、節能減排的角度,轉變傳統的消費觀念及不可持續的消費習慣等。
(1)從源頭避免過度消費,做到理性消費,更能減少資源浪費,符合環保原則。做到一衣多穿,一衣多搭,減少購買服裝的頻率和數量。另外,有些完全未被穿過的衣服就給廢棄了,因此,應避免沖動消費。
(2)選擇可再生的天然纖維、人造纖維及環保纖維的服裝,以減少不可再生資源的浪費。
(3)選擇較耐穿耐用的服裝,以延長衣服壽命。
(4)選購服裝的款式要簡單大方,以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和廢棄后處理的難度。
(5)盡量選購天然彩色纖維、淺色或無印花的服裝,節約染料并且減少污染。
(6)減少洗衣、熨燙的次數,以手洗代替機洗、自然晾干,節能節水。
(7)選擇環保洗滌劑,以減少對人體的傷害及對水、空氣和土地環境的污染。
(8)選擇具有簡化且可降解的環保型包裝的服裝;循環使用購物袋,以節省資源及能源,減少環境污染。
3.2 再利用(圖 1)
3.2.1 消費環節
消費者應該通過各種方式使廢舊服裝紡織品被再利用,延長使用壽命,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減少浪費。
(1)舊衣改造
舊衣改造是一種很好的廢舊衣物處理方式,倡導一種低碳生活及消費方式。多數情況下,服裝只是由于款式過時或體型變化而尺寸不適合被閑置或被拋棄,如果采用舊衣改造,就會給舊衣物帶來二次生命,又可以打造獨特的“時尚”。如:把長褲裁剪成七分褲,把長袖改成短袖,把短袖改成背心,把T恤改成露肩T恤等。用廢舊服裝紡織品拼成被套、枕套、椅墊及購物袋,做成寵物衣服,做成小孩的尿布、抹布及地拖。
(2)舊衣捐贈或回收
可將不再喜歡或不合身衣服與親朋交換或轉送;還可將整潔無破損的服裝紡織品捐給貧困地區或送到捐贈處。
(3)買賣二手服裝
通過在跳蚤市場上或網上將自己的廢舊服裝紡織品賣掉或購買二手服裝。
3.2.2 回收環節
回收的大量廢舊服裝紡織品可以在回收站進行初步分類,不同類別進入不同的處理程序。
(1)有穿用價值的廢舊服裝紡織品
將有穿用價值的廢舊服裝紡織品進行細分,消毒處理后通過不同方式被二次利用,延長其使用壽命。
①一些尚具有市場銷售價值的廢舊服裝紡織品,可以流入二手服裝市場銷售,也可以銷往其他發展中國家。
②較舊不再具有市場銷售價值但尚具有穿用價值的廢舊服裝紡織品,可以捐贈給貧困地區或災區的人們。
(2)無穿用價值的廢舊服裝紡織品
不能再穿用的廢舊服裝紡織品可以加工成抹布、拖布或地毯等其他產品,達到物盡其用。
3.3 再循環
據美國環保局固體廢物辦公室數據,每個美國公民年均丟棄超過25.36 kg的衣服與紡織品。中國的紡織服裝廢棄物占每年垃圾總量的4%,達2 000萬t。在世界各地大多廢舊衣物都沒有被重新加工或者是無害化處理,而是送至垃圾場被焚燒或填埋,污染著空氣和土壤。循環經濟的核心就是對資源循環利用和高效利用。主要有如下方法。
3.3.1 物理回收法
(1)機械法
通過機械設備將紡織廢棄物切割、撕裂、開松成散可紡和不可紡的再生纖維。前者可用于制織新的紡織品,后者可用于制得非織造產品或填絮料。適用于任何纖維純紡或混紡的紡織廢棄物,是對紡織廢棄物的初步再循環利用。
(2)融熔法
將成分單一的合成纖維紡織廢棄物重新融熔造粒,然后再制造新纖維。這僅適用于低端產品。
3.3.2 化學回收法
將成分單一的合成纖維紡織廢棄物中的高分子聚合物解聚,得到單體,然后再聚合制造新纖維。
“ECO CIRCLE”是一種以化學循環技術為核心的從纖維到纖維的閉環式再生體系。該項技術生產的聚酯產品與從石油生產的聚酯相比,可減少約84%的能源消耗,降低約77%的CO2排放。
3.3.3 能量回收法
能量回收法是將紡織品廢棄物中熱值較高的化學纖維通過焚燒轉化為熱量,用于火力發電的回收再利用方法。但合成纖維焚燒要防止有害物質的生成及擴散,適于不能再循環利用的紡織廢棄物。
近年來,循環經濟和環保工作,秉持著“資源循環零廢棄”的理念,在資源回收、節能減碳各方面已能獲得積極的響應,這些實際身體力行的行動,將使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得以兼顧。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最豐足的循環寶庫。人類從大自然獲得了發展文明的資源和智慧,得以使文明持續進化,造就今日的進步與繁榮。然而,地球上的資源并非永不枯竭,大自然的涵容能力也有限,人類不斷地消磨大自然的資源,還企圖想利用智慧掌控大自然,如再不勇于面對檢討,鼎盛文明的背后,將是滿目瘡痍的地球。
自然界生態系統中的物質與能量總是永續循環,廢棄物并不存在,一種生物或一種產業所產出不具利用價值的物質或能量,對于另一種生物或產業來說可能是極珍貴的資源。人類自古以來原本也以此物質循環利用原則促進生產、造就文明的生活,如果背離了這個原則,任由大量的廢棄物腐朽敗壞、污染環境,終究會給人類生存帶來危機。實需多用點心,多觀察研究世間萬象與物種間的共存共榮,并且從中習得讓文明永續發展的智慧。
近代盛行的短視近利操作和不切實際的消費主義,造成資源危機、破壞環境,人類文明也將面臨存續與否的威脅。然而,許多有識人士開始重新發掘已被淡忘的仿生智慧,我們的祖先崇敬大自然,并向其學習和尋求靈感、和諧共處,改進了生活上的便利性,也促進了“仿生”的誕生和發展。不幸的是,后來功利主義盛行,大家對大自然的學習已遠不如先民投入,仿生逐漸只局限在需要出奇制勝的軍事科技上發展。近來,由于可持續發展的壓力和新興企業如納米科技等需求,“師法自然”的仿生才又逐漸被重視。比如,有學者頗有卓見地提倡運用仿生學來促進循環產業的發展,其中有些經典案例不斷為我們帶來靈感,例如:
白蟻丘及光合作用能有效運用能源;渦流殺菌降低了化學污染的禍害;中國古代把稻草轉變成蛋白質,以菌糠作為動物飼料廢物利用的智慧;仿照斑馬運用黑白條紋交替達到降低體溫的功能,為仿生節能的一大優勢;用咖啡廢料栽種菇類和用甘蔗渣生產紙制品,將資源完全運用而沒有浪費:把屠宰場剩下的動物廢料送到蠅蛆養殖場處理,用來喂養魚類和鵪鶉,并以生物沼氣提供電力。
以上都是達到循環利用的好途徑,另外像是養蛆療傷,也可為生技醫療另辟一新興領域。
許多生態體系的物種與流程,為醫藥、糧食作物、生物燃料與節能原料的生產提供了關鍵線索,可能是社會用來緩和或適應氣候變化的重要方法。一定要有這樣的發明,才能催化綠色循環產業。其實,許多阻礙循環利用的意外挑戰,已經被偉大、多元的自然界解決了,而我們在復制無廢棄物的生態系統時,將會創造出最棒的就業機會。細菌、軟件動物、爬蟲類與哺乳類等生物歷經上千年的演化,只要人類可以了解背后的化學原理、流程、結構與設計,或許會想出全然不同的方法,來克服全球60億人口――2050年將突破90億――所面臨的諸多挑戰。
科學家的創新研究證明,我們可以像生態系統那樣,想方設法以物理、化學、生物的方法,運用可再生材料,落實循環理念。這不再是科幻小說的想象,而是正在發生的事情。只要有適當的政策支持研發,并且通過市場機制宣傳策略,這些材料與方法將會提供許多機會,幫助我們加速解決迫切的全球議題。
目前,物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飛快消失,很多科學家認為世界正在經歷第六次的生物大滅絕,主要是因為經濟模式與人類行為低估了物種、棲息地,以及生態系統對生命與地球維生機制的貢獻。
一直以來,日本生產和廢棄電子產品的速度讓全世界瞠目結舌,逐年增加的電子垃圾在上世紀末就已讓有限的焚燒和填埋場難以應付。而電子垃圾中包含的有害物質,如不妥善處理,也可能對環境構成巨大威脅。
自本世紀起,日本開始加大力度探索電子垃圾處理的有效方式。如今,日本的“從商品到商品”的電子垃圾處理模式已在實踐中逐步進入良性循環。
環保技術中心
在日本西部兵庫縣加東市,有一家松下電器公司獨資興建的環保技術中心,大量廢舊家電在這里得到再處理。
與想象中環境臟亂的垃圾處理廠不同,占地近4萬平方米的環保技術中心被一片稻田包圍。而周邊的這些稻田出產的“山田錦”是釀造清酒的上好原料。該環保技術中心自2001年4月正式啟用以來,一直重視與周邊環境和諧共存,采取了降噪、除塵等多項措施,以降低廢舊家電處理對周邊環境產生的污染。
在這座高兩層的環保技術中心內,分別排列著處理廢舊電視機、洗衣機、空調和冰箱的4條流水線。自正式投入使用至2007年2月底,中心共回收處理電視機130.5萬臺、洗衣機102.8萬臺、空調72.6萬臺,以及冰箱89.3萬臺,再生利用率接近85%。
目前,日本的廢棄電器以上述4類產品居多,每年約有1800萬臺被淘汰,產生電子垃圾約60萬噸。這些廢棄電器中含有的大量鐵、銅、鋁、塑料和玻璃等可回收利用。
松下環保技術中心在日本并非獨此一家。2001年起《家電循環利用法》生效后,日本主要有兩組企業分別處理國內所有的廢舊家電產品:一組是以東芝、松下、勝利、大金等為代表的21家企業;另一組是以日立、三菱、夏普、索尼、三洋等為代表的20多家企業。目前,日本共有專業家電回收處理企業46家,許多企業的再生利用率都大幅超過法律規定。
分門別類處理
處理不同種類的電子垃圾有不同的學問,它們的處理方式不同。
廢棄電視機處理的關鍵是回收利用占其重量57%的玻璃。在處理電視機的流水線上,電視機外殼被卸下后作為塑料回收利用,玻璃純度不同的顯像管屏幕和后面的漏斗狀部分被攔腰切開,分別清洗、粉碎,得到的玻璃顆??稍儆糜谥圃祜@像管。
而在處理洗衣機的流水線上,洗衣機經粉碎后,依靠磁力和風力將鐵、銅和塑料分類,再通過多次分離精選,使各種塑料得以分類回收。
處理空調時,工人們先用專用裝置吸收壓縮機內的氟里昂,再把拆卸下來的熱交換器和壓縮機分別投入粉碎機,回收銅、鋁和鐵。
處理廢舊冰箱則先依靠手工取出冰箱內的塑料部件,再吸取壓縮機內的氟里昂,接著把主要成分是鐵的冰箱外殼投入粉碎機。由于冰箱的隔熱材料中也含有氟里昂,所以冰箱的粉碎和分選設備都是密閉的。
目前,家電技術的發展可謂日新月異,所以原有的回收技術正在面臨變革。比如,彩電播放方式的改變,液晶、等離子等平板方式的推廣,以及帶干燥功能洗衣機的出現,都要求回收處理企業采用更先進的技術,以達到高精度挑選、高純度回收的目標。只有加快開發新技術,才能保證“商品-使用-回收-再生-商品”這一良性循環。
盡管電子垃圾危害極大,但如果處理得當,它們仍可以變廢為寶。在廢棄的電器中,可以提煉出許多有價值的金屬,比如金、鉑、銦;而在大量的電阻中則可以提煉出釕。銦被稱為金屬維生素,它的價格已經從2002年每公斤70美元上漲到如今的1100美元。
同時,隨著電腦、手機等新興電子產品的廣泛應用,電子垃圾早已不再局限于傳統家電的范圍。
而消費者對電子產品的頻繁更換,使得電子垃圾的數量更為巨大。根據經濟使用與發展組織的統計,2004年,全世界信息通信技術領域的總交易額已達到1.33萬億歐元,占世界國民生產總值的7.7%。隨之而來的是全球電子廢棄物的迅猛增長。目前,全球每年產生電子垃圾約4000萬噸。
執法有待嚴格
電子垃圾中包含大量可回收利用的資源,除金、鈀、銀等人們熟知的貴金屬外,還含有許多電子產品不可缺少的稀有金屬。據了解,這些稀有金屬只有在生產鋅、銅、鉛和鉑等金屬時才能獲得,如果不研發從廢舊產品中高效回收利用這些物質的方法,就不可能在合理價格下實現這些物質長期穩定的供應。
液晶顯示器使用的銦是開采鋅時的副產品,目前價格已上漲到5年前的6倍,但是只有比利時、日本和美國的少數幾家工廠從事銦的回收利用。其他稀有金屬也處于類似情況,比如目前鉍的價格是2005年的2倍,釕的價格是2006年的7倍。
為此,2000年,日本政府頒布了《促進循環社會形成基本法》,同時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法律法規,如《廢棄物處理法》、《資源有效利用促進法》、《建筑資材循環利用法》、《食品循環利用法》、《家電循環利用法》和《汽車循環利用法》等。
日本政府2001年4月起又開始實施《家電循環利用法》,規定電視機、洗衣機、空調和冰箱這4類產品的生產廠家有回收利用廢棄電器的義務,必須在專門的回收工廠妥善分解廢舊家電,把能夠回收利用的材料以一定形式加工后運往家電生產工廠;電器銷售商負責回收廢舊家電并送到廠家;消費者廢棄這4類產品時,應負擔回收和運輸費用。法律規定,上述4類產品的再生利用率依次要超過55%、50%、60%和50%。
2003年10月,經修訂的日本《資源有效利用促進法》規定,廢舊家電必須由原經銷商或指定的回收專營店負責回收。這部法律還將電腦主機、顯示器、筆記本電腦和一體機都列入循環利用對象,并規定銷售新機器時應事先將回收費用計入售價。
不過,目前每100萬臺廢舊家用電腦中,通過規定渠道回收的還不到1/10,其他的都流入了發展中國家。有媒體分析說,廢舊家電已在各國間形成了一條“看不見的流通渠道”。
在這條電子垃圾產業鏈中,除了發達國家將電子垃圾傾倒入發展中國家外,從電子垃圾中提煉出來的貴金屬也正回流入發達國家。最近,日本經濟產業省正在進行一項調查,追蹤從日本出口的“雜品”(混有鋼鐵、有色金屬等金屬屑的垃圾)的下落。調查顯示,去年日本出口的“雜品”已急劇增長到200萬噸以上。東京一家電子產品回收公司的社長中島說:“這些出口的垃圾最終還要變身回到日本,我們可以將其視為資源再利用的一種嘗試,還能避免污染,真是一舉兩得?!?/p>
面對嚴峻的電子垃圾流通形勢,不少國家已經開始嚴厲打擊。但由于這一產業涉及的利益盤根錯節,因此治理起來難度仍然很大。據《讀賣新聞》報道,日本琦玉縣有300多家廢舊家電的中間處理企業,而縣政府廢棄物指導科的官員每年只組織兩次現場督察,很難發現哪些廢舊電器沒有經過處理。即使發現有違返回收管理法的行為,他們也無法逐一核查,及時依法糾正。因為出口電子垃圾利潤很大,許多日本廢舊品出口公司或者有國會議員撐腰,或者有黑幫勢力背景,地方政府也奈何他們不得。
1.1定義
物質流分析方法描述了人類從自然界獲取資源,進行人類生產和消費的經濟活動,并產生出廢棄物,以及廢棄物的再使用和資源化再生利用的過程中物質的實物流量和流向,圖1表示出這種物質的循環過程。中的虛線邊框表示了系統的邊界,邊界內是人類生產和消費的經濟活動,邊界外是自然環境。因為物質流核算體系主要用來研究一個國家的物質循環,因此這個系統邊界以一個國家為界線。
1.2物質循環系統中涉及的主要指標
1.2.1直接物質投入量(DMI,DirectMaterialInput)直接物質投入即為人類經濟活動的輸入端,按照MFA核算體系,一個國家經濟活動的直接物質投入量,除了包括國內開采的資源量之外,還包括了從國外進口的物質量,以及再生資源的利用量。表示為:直接物質投入量(DMI)=國內開采資源量+進口物資量+再生利用物資量國內開采的資源包括國內開采的一次能源、礦產資源,以及農作物和森林產品,主要有以下類型的自然資源:(1)一次能源:原煤、原油、天然氣;(2)建筑用材料:碎石、砂、石塊;(3)工業用非金屬礦石:①用于建材生產:砂、石膏、石灰;②用于化工原料生產:鹽、硫礦石、磷礦石;(4)工業用金屬礦石:鐵礦石、銅礦石、鋁礬土;(5)森林制品:建筑用原木、造紙用材、薪柴等;(6)農產品:糧食、秸稈、水果蔬菜、奶制品、畜產品、甘蔗、油料作物、棉麻等。進口的物資不僅包括從國外進口的一次能源、礦產品、農產品、林產品等資源性物質,也包括了半制成品和制成品的商品類物質,甚至包括了廢紙、廢塑料、廢鋼、廢銅等回收利用的廢棄物。再生利用的物資是指國內產生的廢棄物經資源化處理后的再生物資。
1.2.2國內資源開采過程中伴生的隱性物質流(HMF,HiddenMaterialFlow)隱性物質了流主要包括了三種類型:(1)伴生物質流,指那些隨礦產品一起開采出來,在洗選過程殘留下的尾礦;(2)開挖物質流,指礦藏的覆蓋層,農業生產導致的水土流失,以及建筑物和基礎設施建設開挖的土石方;(3)農業秸稈和森林殘留物,指隨農作物和森林產品一起收割,但不進入商品經濟活動的廢棄物。這些物質流沒有商品價值,因此未進入到社會生產和消費經濟活動的邊界之內。但是這些物質流對于自然環境生態產生了不利的影響,這些物質往往侵占了大片的土地,破壞了周圍的景觀,塵土飛揚,影響大氣質量,隨雨水沖刷,污染水體。
1.2.3國內過程產出(DPO,DomesticProcessedOutput)投入的物質經過生產活動產生出各類的產品和服務,與此同時一些物質成為副產品或下腳料,稱之為廢棄物;有一些消費類產品在消費過程中被消耗掉了,變成為廢棄物。這些廢棄物從經濟活動邊界內排出,進入到自然環境中。廢棄物進入到周圍自然環境的主要途徑包括大氣、水和土壤,根據進入到周圍環境的第一排放點對廢棄物進行分類,包括:
(1)排入大氣的廢棄物。包括化石燃料燃燒、工業生產過程、工業和城市垃圾填埋場和垃圾焚燒產生的氣體廢棄物,如CO2、SO2、CO等。
(2)排入到水中的廢棄物。包括酸、堿、化學品、糞便等。
(3)最終處置的工業和城市垃圾固體廢棄物。工業和城市垃圾中經過處置,將其中可利用的廢棄物如廢鋼、廢銅、廢紙、廢塑料、廢玻璃,經過回收處理變成為再生利用的資源重新加以利用,一些工業發達國家將城市垃圾進行焚燒處理,將焚燒產生的熱回收利用。因此,應將這些物質流從工業和城市垃圾的廢棄物加以扣除,其余的固體廢棄物計算進為最終處置的廢棄物。
(4)流散的廢棄物。流散的廢棄物是一類難于控制和處置的廢棄物,包括農村散落于田間的人和牲畜的糞便、施用農田的化肥、農藥、用于溶化積雪撒到路面的鹽等,一些過程的損耗,例如汽車輪胎的摩擦落下的顆粒,從剎車片摩擦掉下的顆粒,以及包括溶解油漆的材料揮發后進入到環境中。
1.2.4增加的資產存量人類經濟活動生產的產品,一部分產品出口到國外,一部份為消費品,其余的產品成為新增加的資產存量(Stockchange),仍留在人類的經濟活動邊界內。新增加的資產存量是指使用到新建筑物、新的基礎設施中的物質,使用于制造新的工業設施和交通工具中的物質,以及家電、家具等耐用消費品中的物質,包括:(1)建筑物;(2)基礎設施:公路、鐵路、港口、航空港、輸油管等;(3)機械設備和車輛;(4)耐用消費品:家用電器、家具、服裝等。為了界定新增加的資產存量,以一年為核算的基礎,也即只要在一年內仍存留在經濟活動邊界內的物質,都計入到新增加的資產存量中。同樣,對于使用期超過一年以上的消費品,也應考慮為耐用消費品計入到新增加的資產存量中。隨耐用消費品淘汰而拋棄的物質除非作再循環利用,其余的也均算作為國內過程的產出,稱為當年折舊的資產存量。因此,凈增加的資產存量=新增加的資產存量-折舊的資產存量。
1.3物質流的核算
從物質流平衡考慮,直接物質投入應為國內過程產出、凈增加資產存量,以及出口物質之和。但是由于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原物質中的水分會蒸發到大氣中去,大氣中的氧會參與反應成為廢棄物中的成分,使得這種衡算變得復雜。考慮到這些影響因素,對于凈增加資產存量可以采用兩種核算方法。第一種方法是間接核算方法,按直接物質投入、國內過程產出、經濟活動過程中吸收的氧,以及排放出的水分進行物質流的重量平衡加以計算,可以表示如下的關系式:凈增加資產存量=直接物質投入量-國內過程產出量+燃燒和工業過程中獲取的氧-排放出的水分式中,國內過程產出量包括了當年淘汰的資產存量。另一種核算的方法就是直接核算的方法。也即直接計算當年新增加到建筑物和基礎設施中的物質流;制造工業設備和交通運輸工具中新投入的物質流;制造成耐用消費品的物質流,以及增加庫存的物質流,再扣除原有資產存量當年折舊的物質流。在進行物質流核算時利用了下列的平衡關系式:直接物質投入=能源消費+凈增加的資產存量+非耐用消費品+出口產品+工業廢棄物非耐用消費品中,能源消費產生二氧化碳和水作為氣體排放物進入大氣,但二氧化碳中的氧和水中的氧不計入氣體排放物的重量;工業廢棄物包括了當年淘汰的資本存量。此關系式表示,直接物質投入除了其中的能源消費轉變為二氧化碳和水作為氣體排放物進入大氣外,均轉入到凈增加的資產存量、非耐用消費品、出口產品和工業廢棄物的物質中。包括食品、衣物、紙張、包裝等,其中食品為人使用,形成人的新陳代謝,吐出的二氧化碳和水進入大氣,排出的糞便進入廢水排泄,其余的非耐用消費品均變成為城市垃圾,以及農村流散廢棄物。國內過程產出即為各類廢棄物的總和,表示為:國內過程產出=氣體廢棄物(含能源消費廢棄物)+工業和城市垃圾+廢水+流散廢棄物其中,在工業廢棄物和城市垃圾中包括了淘汰的舊資產存量(舊機器、舊建筑物、舊家電等)中的物質。
2基于MFA的日本循環經濟發展目標
日本在推進循環經濟發展上,走在世界的前列。在建立循環經濟法律體系的基礎上,明確制定出循環型社會推進計劃,并采用MFA方法制定了具體的發展目標[3]。日本的循環型社會發展目標有3個主要指標:物資生產率、再利用和再使用率、最終處置量。物資生產率是指單位物資投入量所生產的GDP。日本確立該指標的方法見圖2。根據MFA方法核算出1980-2000年的歷史數據,得出物資生產率的年變化趨勢,然后再根據該趨勢外推出2010年的發展目標。再利用和再使用率是指再利用和再使用物資的數量與總物資投入數量的比值。總物資投入既包括直接物資投入,也包括再利用和再使用物資的投入。采用MFA方法對過去20年數據的分析,根據20世紀90年代的再利用和再使用率變化趨勢可以得出2010年的預期目標為14%。最終處置量是指那些無法再利用和再使用,最終成為廢棄物的物資的數量。通過MFA分析可以看出(見圖4),日本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最終處置量呈現快速下降趨勢??紤]到繼續減少最終處置量的難度會越來越大,因而在將趨勢外推的時候,最終處置量在2000-2010年期間的下降趨勢要稍緩于1990-2000年期間。2010年的最終處置量的預期目標定為約3000萬t。日本的實踐經驗表明,MFA方法所核算出來的一些重要指標(尤其是將3R定量化的指標)是制定循環型社會發展目標的理論依據。通過對我國的資源利用情況進行MFA分析,也可以為我國建立循環經濟指標體系,確立具體而明確的循環經濟發展目標提供直接有力的理論依據。
3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
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的經濟增長模式。因此,循環經濟的評價指標體系也應以評價資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廢棄物的產生量和最終處置量,廢棄物的再利用和資源化為主要目標。我國的循環經濟指標體系應包括以下幾方面指標:
3.1資源利用的評價指標
資源利用的評價指標主要包括:資源消費總量、人均資源消費量、資源消費強度、資源生產率等。
3.1.1資源消費總量資源消費總量可以表示為某一種資源(如石油、鋼鐵等)、某一類資源(如能源、礦產資源),或各類資源綜合的消費總量。MAF方法中的直接物質投入即表示為一國資源綜合的消費總量。
3.1.2人均資源消費量同樣,人均資源消費量可以表示為某一種資源、某一類資源,或各類資源綜合的人均消費量。人均直接物質投入即表示為一國人均資源綜合的消費量。
3.1.3資源消費強度資源消費強度系指單位社會經濟指標的資源消費量,大多以創造單位GDP所投入的資源量來表示。單位GDP的直接物質投入量即表示了資源綜合消費強度,即資源綜合消費強度=直接物質投入量/GDP國際上還經常采用GDP的能耗強度、GDP的水消耗強度等指標,表示創造單位GDP的能源消費量、水資源消費量等某一種資源的消費強度。資源消費強度是一種表示資源利用經濟效益的指標,資源消費強度與產業結構、產品結構,以及資源利用效率等因素有關,其中資源利用效率是屬于技術性的指標,例如生產單位重量產品的能耗、材耗等。國際上也有的采用資源生產率表示資源利用經濟效益的指標,資源生產率是資源消費強度的倒數,是指單位資源投入量所創造的GDP。
3.2資源循環再利用的評價指標
廢棄物的循環利用包括了廢棄物的再利用和廢棄物的資源化再利用。再利用是指產品多次使用或修復、翻新或在制造后繼續使用,盡可能地延長產品的使用周期,防止產品過早地成為垃圾;資源化是指廢棄物最大限度地轉化為資源,變廢為寶、化害為利,既可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又可減少污染物的排放。
3.2.1物質平均使用周期
物質平均使用周期建議用作為廢棄物再利用的評價指標。物質平均使用周期是指,從物質作為直接物質投入進入到社會經濟活動邊界內,直到作為廢棄物離開社會經濟活動邊界為止的年限。物質平均使用周期是衡量資源利用效益的重要因素,延長物質平均使用周期可有效地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益。目前我國建筑物和基礎設施經常拆了又蓋,蓋了又拆的,使用年限短,資源浪費很大。物質平均使用周期可以表達為物質資產存量年淘汰率的倒數,即:物質平均使用周期(年)=1/物質資產存量年淘汰率(年-1)物質資產存量年淘汰率可以由物質資產存量關系式來求得。物質資產存量可表示為,At=Bt(1-a)+SSt-1•b(1)SSt=SS0+∑ti=1Bi-At(2)將(2)代入(1)中,得到At=Bt•(1-a)+SS0•b+(∑t-1i=1Bi-At-1)b(3)其中:SSt為第t年物質的資產存量;At為第t年物質廢棄物的產生量;Bt為第t年新投入的物質量;a為生產和消費過程物質損耗率;b為物質資產存量的淘汰率。因而根據(3)可以得到回歸方程:At=C+α•Bt+β•Dt+(4)其中,At是被解釋變量,C是常數項,C=SS0•bα,β是回歸系數,α=1-a,β=bBt,Dt是解釋變量,Dt=∑t-1i=1Bi-At-1,并且令Dt=0是隨機擾動項。其中,物質廢棄物年產生量為物質加工和消費過程廢棄物年產生量,以及物質資產存量年淘汰量之和,物質年新投入量即為物質年表觀消費量。這兩組時間序列數據可以從統計中獲得,通過對上述的關系式進行最小二乘法處理,可求得物質資產存量的年淘汰率,再由物質資產存量的年淘汰率取倒數,即可得到物質平均使用周期。
3.2.2廢棄物資源化再利用的評價指標
(1)廢棄物回收利用率為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量占廢棄物產生量的比例。實際上,廢棄物回收利用率包括了廢棄物回收率和回收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率兩項指標。廢棄物回收率是指回收的廢棄物占廢棄物產生量的比重,表示了廢棄物回收工作的成效;另一項指標是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量占回收廢棄物的比重。廢棄物產生量可能難于從統計上獲得,而廢棄物回收量是可能由統計獲得的。
(2)資源循環利用率為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量/直接物質投入量。廢棄物回收利用率和資源循環利用率兩類指標可用于一種物質、一類物質,或各類物質的總和。對于我國可持續發展,更關注于能源資源、鐵資源、銅資源、鋁資源、森林資源和造紙原料等物質的循環利用。應對這些物質建立資源再利用的指標,如鋼鐵物質的回收利用率和循環利用率等。廢棄物的資源化再利用可劃分為以下幾類:生物類、土石類、金屬類和油脂類。此外,廢棄物等的焚燒處理時,通過發電,蒸汽,熱水利用等進行熱能回收,但只占很少比例。
3.3廢棄物排放量
廢棄物排放量即以MFA中國內過程產出量為評價指標。
關鍵詞:循環經濟;成本;收益;市場經濟;規模效益
中圖分類號:F06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6260(2009)06-0007-05
隨著中國環境資源問題的日益突出,節約資源而又保護環境的“循環經濟”日益受到重視并上升到國家政策層面。確實,實施循環經濟對促進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然而,在對循環經濟內容的分析及其政策建議上,人們卻大多是從技術和政策的角度進行的(魏全平 等,2006),這顯然不符合循環經濟的內涵與本質,因此在實踐中難有可操作性。
一、循環經濟的核心內容是“經濟”
“循環經濟”,就是在滿足成本效益原則的前提下,利用生態學原理,對經濟活動中的有限資源不斷地進行循環利用,高效率或無浪費地使用資源。具體地說,“循環經濟”就是在再生產過程中利用生態經濟(指符合生態學中的能量轉換和物資重復利用原理,同時滿足經濟學中的收益大于成本的原則的一種生產方式)原則,將上一生產過程或工序所產生的廢棄物,轉變為下一生產過程或工序的投入品,以使資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同時盡可能少地產生或不產生對環境有害的廢棄物的一種生產方式。如工業生產中對水的利用,當水在生產過程中被各種化學產品和重金屬污染后,經過特殊工藝處理,將這些化學產品和重金屬分離出來,不僅可以使水得到凈化而能夠被重新使用,而且可以回收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化學產品與重金屬。要特別指出的是, 循環經濟的主要內容雖然是資源的循環利用,但核心內容卻是“經濟性”,更確切地說,就是資源的循環利用必須滿足“收益大于成本”的經濟性原則;否則,資源的循環利用就不可能實現。
然而,在國內外對“循環經濟”范疇的眾多定義及其內容的理解上(趙云君 等,2006),重點卻都放在資源的循環利用和節約上面,“經濟”內容或被忽略或被置于極其次要的地位。如果說這種情況局限于早期提出“循環經濟”概念的工程技術人員尚可理解的話,那么在當今為“循環經濟”尋找政策依據的經濟理論研究中出現這種情況,或者說一成不變地沿襲該概念的內涵并在分析中忽視資源循環的經濟性要求,卻是極不正常的了,明顯違反經濟學的本質。這是因為,在人類社會,尤其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資源的利用和對環境的保護,都是服從于人的經濟利益的,對經濟利益的追求才是決定資源配置的關鍵,而經濟學正是從人的利益關系去看待和研究人類社會的一切行為的,并以產出是否大于投入確定行為結果的好壞,所以,經濟學角度的“循環經濟”的內涵是不同于技術角度的“循環經濟”內容的。這也就是說,經濟學視角中的“循環經濟”,是資源的再利用必須做到“經濟循環”,而不是工程技術人員視角中的“循環經濟”。
我們知道,以今天的技術水平來說,已經可以做到將幾乎所有的有形資源加以回收利用,因此確實如科學家或工程技術人員所說的那樣,“只有放錯地方的資源,而沒有絕對的廢棄物”。如從技術條件來說,完全可以將各種燃燒氣體中產生大氣酸雨的“硫”做到零排放,但事實上我們知道,無論技術多么發達的國家,其實際排放都沒有做到這點,也就是說,技術能力與實際排放之間存在著巨大差距,原因就是“零”排放的技術使用不能滿足人類社會的“經濟性”要求,所以暫時還不被人類所利用。這是因為,各種廢棄物的回收在達到一定程度后存在著極其明顯的甚至是指數式的成本遞增傾向,如將煤炭燃燒排放氣體的脫硫量由90%提高到95%,那么成本將上升一倍以上;要在此基礎上再提高1個百分點,成本的增加又需要一倍以上;而要達到100%的脫硫,其成本將成為任何社會都無法承受的天文數字。中國正在被關閉的大量達不到一定規模的造紙廠、電鍍廠等“五小”工廠,也不是缺乏相應的污染治理技術,而是這些技術的利用滿足不了經濟性或規模經濟的要求。如要使各種排放物達標,那么這些企業將出現嚴重虧損,甚至投入企業的全部收入也滿足不了治理污染的要求。這說明,循環經濟并不是單純的技術上的資源循環,而是符合經濟要求的資源循環。如果不能滿足這種條件,那么無論技術水平達到何種程度,這些“被放錯地方的資源”就只能成為污染環境的廢棄物。其原因,就是人類社會的資源配置不是完全由技術決定,而是由(與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經濟原則支配。無論是各種廢棄物的排放或保護環境的標準,還是各種資源的循環利用等,都是如此。因此,那些被利用過的資源或廢棄物是否能夠被重新利用,從而資源循環是否能夠實現,取決于它們的回收與使用成本是否小于新資源的獲得與使用成本、是否在社會的合理承受范圍之內;否則,循環經濟不僅不能實現,甚至原有的循環經濟也會因此而轉變為非循環經濟。如東方的傳統農業就是一種典型的循環經濟,幾乎沒有任何廢棄物的產生(桔桿作為牲畜的飼料,牲畜的排泄物又作為農田的肥料;由人消費而產生的各種排泄物也通過同樣的方式循環等),但它們最終卻被非循環的石化農業所取代。原因就是各種廢棄物的循環利用成本及其效益低于資源非循環利用的石化農業,以致原來作為農業肥料和有機物投入的各種廢棄物,不僅不能成為有用的資源,反而成為污染環境的元兇(在中國許多地區,原來被農民作為重要資源的“桔桿”,由于勞動力成本提高等原因而造成處置成本的增加,因此收獲后大多被一焚了之,結果不僅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而且在許多地區還影響客機航班的起降)。這種情況,顯然從技術方面得不到合理解釋。由此說明,循環經濟的核心是經濟利益,而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資源循環的技術,只有在它能夠帶來比非資源循環技術更大的經濟效益時,才會被采用?,F在一些地區正由石化農業向生態農業回歸,就是因為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使得后者在經濟上更有競爭力的結果(楊文進,2005)。
不僅資源能否循環利用取決于經濟原則,而且社會在制定各種廢棄物的排放標準時,也是根據排放一定量廢棄物所產生的各種社會成本(和收益)與社會為減少這些廢棄物排放量所承擔成本(及取得的收益)之間的關系來確定的(由于實際中污染所產生的各種成本難以準確計量,因此損失的計量具有很強的規范性),只有當后者小于前者時,人們才會提高廢棄物排放的社會標準,由此減少廢棄物的排放。也正因為如此,各國的排放標準都是根據各自在這方面成本收益情況的改變而不斷調整的,由此才會出現發達國家的排放標準高于發展中國家的情況。這說明,循環經濟與非循環經濟的界限并不是涇渭分明的,而是根據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而改變的。
自然,強調“循環經濟”的經濟核心本質,并不是否定技術的作用,而是指在人類社會中,技術是服從于人類利益或經濟要求的。這種情況,不僅在循環經濟中存在,而且在各個方面都是如此,許多在技術上先進的生產方式,如“銥星移動通訊”等,因經濟性差、競爭不過適應性技術而遭到淘汰的例子,在現代社會是不勝枚舉的。只有當先進技術在經濟上能夠超過傳統技術時,它才會在社會實踐中取代后者。因此,才會出現許多最先進的技術,要經過相當長的時間才能成為社會的“普適”技術,那些不能滿足這個要求的技術則會被淘汰(在人類發明的各種新技術中,絕大部分因達不到這個要求而被湮滅)。
二、循環經濟的實施條件
循環經濟的內涵說明,循環經濟的實施是需要一系列條件的,如果不能滿足這些條件,循環經濟就不可能實施,甚至原有的循環經濟也會轉換為非循環經濟,傳統農業被石化農業所取代等就說明了這點。顯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任何條件最終都必須體現在其收益大于成本的基礎上。只不過在這里,廠商與社會或政府之間的成本和效益內涵存在著重大差異。如廠商在生產過程中為節省成本而采取的將廢棄物排放所導致的生態環境破壞,則成為社會巨大的成本負擔;而政府為減少廢棄物排放所產生的成本,對社會來說,則會因生態環境改善而獲得明顯收益等。一般來說,循環經濟的實施條件主要有:
1.技術的成熟度及其適應性。雖然從本質上說,循環經濟的核心內容是經濟性,但在一定的條件下,即產出品與投入品的市場價格不變等基礎上,能否實行或在何種程度上實行循環經濟,則主要取決于技術的成熟度及其適應性。這是因為,技術水平的發展狀況,決定著循環經濟生產方式中成本投入和產出收益的大小,它們之間的關系則是決定能否實施循環經濟的重要條件。一般地說,投入成本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污染物處理或資源回收利用設施的建設成本;二是這些設施的運行成本。這兩方面的成本,都與技術的發展狀況及其成熟程度密切相關。收益則是回收資源的價值。我們知道,原來許多不能實行循環經濟的生產方式,如造紙過程中各種廢棄物的回收和水資源的循環利用、水泥廠粉塵的回收等,之所以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成熟而變得在經濟上可行,就是因為技術進步降低了其中的成本,或者是提高了資源的回收效率而取得了更大的收益。我國許多產業生產過程中的循環程度低于西方發達國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國在這方面的技術落后,結果造成治污的效果達不到基本的要求,或者是運行的成本太高而使社會或企業無法承受,因此難以滿足循環經濟的要求。所以說,加強資源循環利用的技術創新和改進,是實施循環經濟戰略的重要條件。
2.資源供給的數量約束程度。資源供給的約束程度,顯然是決定一個社會或廠商是否實施循環經濟的重要條件。如果資源供給豐裕,能夠以極低甚至免費的方式供給,社會和廠商自然也就沒有在這方面實施循環經濟的動力和必要,這正如在水資源豐富且價格低廉的地區,水資源的循環利用是提不上議事日程的。只有在資源供給短缺,它的硬性約束使得不實施循環經濟方式生產就不能正常進行時,或者是它導致的資源高價格使循環經濟變得有利可圖時,人們才會積極地實施循環經濟生產方式。這正如我國一些嚴重缺水地區,許多企業因水資源缺乏而受到供給的硬性約束,不實施水資源的循環利用生產就無法正常進行,實施循環經濟的成本雖然較高,但卻遠遠低于因資源約束而造成生產停頓的代價,所以迫使缺水地區的許多大中型企業紛紛實施水資源的循環利用。這說明,在一定條件下,尤其是在那些依靠公共基礎設施提供稀缺性的資源供給方面,如水資源的供給等,通過具有較大程度的強制性的限制性資源供給,可以促使廠商和居民加強資源的循環利用。
3.資源的市場價格。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除了各種公共性資源,資源的約束程度一般會反映在價格水平的高低上,即資源的約束程度越高,在供求作用下的價格水平也就越高;約束程度低,則一切相反。假設實施循環經濟的成本不變,并且資源的回收是其中惟一的收益,那么很顯然,循環經濟能否被實施的條件就是資源的價格,即資源的價格越高,實施循環經濟的條件就越充分;價格低,則一切相反。由此我們看到:隨著資源價格,如能源價格的提高,原來無利可圖而被擱置的一些循環經濟生產方式,如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與取暖等,正變得有利可圖而得到快速發展;一些原來嚴重污染環境的廢棄物中的重金屬,隨著價格水平的不斷提高使得其回收變得有利可圖。顯然,如果在此過程中原來被循環經濟替代的資源,如石油的價格出現下降,那么循環經濟就可能被非循環經濟所替代,這正如20世紀70―80年代石油價格高漲時期發展起來的許多能源循環經濟,因此后石油價格的持續下降而重新被石油經濟所替代一樣。這些情況說明,循環經濟的實施,需要資源的硬性約束與高價格作動力。因為市場經濟是利潤經濟,只有當實施循環經濟的收益大于成本時,才會被追求利潤的資源配置主體――廠商所采用。
4.企業生產規模的大小。在一定的技術條件下,能否實施循環經濟生產方式的條件是企業或生產單位的規模,一般地說,兩者間具有正比關系,即生產單位的資源利用的生產規模越大,循環經濟的實施效果越好。這是因為,在現代生產方式條件下,任何資源的循環利用都需要一定的物質技術條件和工藝流程,從而需要相應的成本投入,如果企業的生產規?;蛸Y源再利用的規模太小,就無法承擔所需的成本費用,如我國目前正被大量關閉或清理整頓的造成嚴重環境污染的“五小”企業,并不是缺乏相關的治理技術,而是因為它們的生產規模太小,承擔不了相關的治理費用,所以不得不被政府強令關閉或遷移。同時,一些有用資源的再利用也需要生產單位達到一定的規模,如發電廠余熱、煉油廠廢氣、造紙廠的廢堿等的回收利用,都要求企業生產達到相當程度規模后才可實施。這說明,只有企業或資源利用的規模大到一定程度時,循環經濟生產方式才有可能得到有效實施。在一些污染行業,各國政府確定的起始規模,往往也就是滿足污染治理所需的經濟規模。自然,如果單個企業自身的規模滿足不了循環經濟的規模要求,那么將這些達不到循環經濟規模要求的企業在區域上集中起來,進行統一的污染治理或資源再利用,也能夠滿足循環經濟的規模要求。這也就是說,要做到循環經濟,就要求資源的利用和再利用必須達到一定的規模要求,這種規模要求可以是單一的生產單位,也可以是眾多生產單位的集合。
5.產業的聚集程度。循環經濟不僅要求產生相同污染物或可被利用物的生產單位在區域上的集中,以符合循環經濟的規模要求,而且要求存在著投入產出關系和廢棄物排放與利用單位之間的空間集中。這是因為,循環經濟的核心內容,就是原來被作為廢棄物并會污染環境的排放物被作為資源而得到利用,達到資源循環利用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這個要求往往是專業化分工基礎上的單個企業無法完全做到的,或者說要做到這點,就需要企業的規模無限大并涵蓋所有廢料與副產品回收和利用的生產領域,否則,任何廠商都無法通過資源循環方式消解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解決這個矛盾的方法,就是建立社會化的資源再循環體系。這種體系包括區域與社會整個層次。要做到區域內各生產單位的廢棄物和副產品能夠得到有效利用,就需要廢棄物的排放單位與利用單位在空間上有效集中,即做到區域上的產業聚集。這正如著名的丹麥卡倫堡生態工業園區中的發電廠、煉油廠、制藥廠和石膏制板廠之間,通過貿易方式把其他企業的廢棄物或副產品作為本企業的生產原料,建立工業部門間的生態鏈關系。如電廠向煉油廠和制藥廠供應發電過程中產生的蒸汽,使煉油廠和制藥廠獲得了生產所需的熱能,并通過地下管道向全鎮居民供熱,由此關閉了鎮上3500座燃燒油渣的爐子,減少了大量的煙塵排放;同時將除塵脫硫的副產品工業石膏,全部供應附近的一家石膏板生產廠做原料,還將粉煤灰出售,供鋪路和生產水泥之用;煉油廠產生的火焰氣通過管道供石膏廠用于石膏板生產的干燥,減少了火焰氣的排空,其中一座車間進行酸氣脫硫生產的稀硫酸供給附近的一家硫酸廠,煉油廠的脫硫氣則供給電廠燃燒;該工業園還進行了水資源的循環利用,如煉油廠的廢水經過生物凈化處理,通過管道向電廠輸送,每年輸送電廠70萬立方米的冷卻水;整個工業園區由于進行水的循環使用,每年減少25%的需水量;此外,煉油廠和制藥廠也進行了綜合利用等,由此做到了對資源的最大利用和對環境的最小破壞。這種情況說明,產業的地域集中,是實施循環經濟的最基本要求。只有這樣,才能降低資源再利用過程中的成本,使得循環經濟方式變得有競爭力而得以生存。
6.社會化的資源統籌利用。無論各企業和區域內的資源循環利用做到何種程度,都不可能完全滿足資源永續利用的要求。因為受技術、成本等方面的限制,任何性質的企業規模都是有邊界的,不可能將生產過程中的一切外部影響都內部化;更重要的是,在生產社會化的條件下,不僅生產過程中會產生一系列對生態環境不利的外部影響,而且產品的使用也會產生這種影響,當今遍布各地的塑料包裝物造成的白色污染就是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所以,要使生產方式符合循環經濟的要求,就需要進行資源再利用的社會化分工協作,如建立專業化的廢棄物回收與加工利用體系,如德國雙軌制回收系統( DSD)DSD是德國一個專門組織對包裝廢棄物進行回收利用的非政府組織。它接受企業的委托,組織收運者對他們的包裝廢棄物進行回收和分類,然后送至相應的資源再利用廠家進行循環利用,能直接回用的包裝廢棄物則送返制造商。DSD系統的建立大大地促進了德國包裝廢棄物的回收利用。等。沒有資源循環利用的社會化分工,是不可能真正做到社會層面的循環經濟的。若要單靠企業自身消除其產品使用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或者是回收使用后的廢舊產品及其包裝廢棄物,其成本是任何企業都無法承受的,只有依靠社會化的專業分工,才有可能做到這一點。這說明,要做到循環經濟的有效實施,需要企業、區域與社會三個層次的相互協作。缺少任何一個環節,循環經濟都難以深入。
7.國家對環境保護的規制。在實施循環經濟中,國家或政府對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的政策,無疑居于核心的地位。這是因為,無論是企業還是區域與社會,其實施循環經濟的成本與收益,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國家政策和法律的影響,如:國家對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的要求程度提高,就會明顯增加循環經濟中的成本;國家如果增加對某些資源使用中的政策補貼,如我國對農藥和化肥的財政補貼,將降低循環經濟中的收益(相反,國家通過稅收等提高緊缺資源的市場價格,則會提高這些資源循環利用的經濟效益)。所以,國家政策對各經濟主體是否實施循環經濟及其程度起著支配性的作用。這說明,如果一個社會要有效地實施循環經濟,就要求政府在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方面的政策能夠與之相適應。如:在成本方面,政府必須大力降低企業與區域實施循環經濟的成本,可通過財政或金融支持,鼓勵循環經濟的技術創新,對實施循環經濟的投資及其運行成本進行補貼或減免稅收等等;在收益方面,可通過提高各種資源的價格,尤其是公共產品性資源,如水、電、燃料等的價格,以改善實施循環經濟生產方式廠商的收益。提高污染物的排放標準或者是較大幅度地提高排污費,也是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有效政策。
此外,一個社會對不可再生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的倫理價值、國際貿易中綠色壁壘的嚴厲程度等等,也是決定循環經濟程度的重要條件。
以上分析說明,實施循環經濟并不單純是技術的選擇問題,也不是微觀主體一廂情愿能夠做到的事,而是需要一系列條件來滿足的,在實際過程中,這些條件是隨著產業的整體演進而逐漸實現的。這些條件如果不能被滿足,那么循環經濟也就不可能實現。同時說明,不同的范圍,循環經濟的主體對象及其成本和效益的內容也是不同的。由廠商完成的循環經濟(注意的是,由廠商完成的循環經濟,從性質上說不一定是微觀的,如區域和社會范圍內由廠商以分工協作所完成的廢棄物排放與利用之間的循環經濟,就具有明顯的區域與宏觀性質),其成本與收益都是以財務現金表示;而由政府完成的區域與社會范圍的循環經濟,成本與收益則不完全表現為財務收支,有相當部分是非財務的,如區域內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等,這是因為政府與企業各自承擔的社會職責不同,所以循環經濟的側重點也不相同。
參考文獻:
魏全平,童適平 等. 2006. 日本的循環經濟[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楊文進. 2005. 可持續發展經濟學教程[M]. 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32-257.
趙云君,文啟湘. 2006. 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理論研究綜述[J]. 經濟學動態(1):64-68.
The Connotation and Enforcement Conditions
of Circular Economy from Economics Perspective
YANG Wenjin
(College of Economics,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