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16 10:21:5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集成電路市場研究,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集成電路產業是信息產業的核心,是國家基礎戰略性產業。
集成電路(IC)是集多種高技術于一體的高科技產品,是所有整機設備的心臟。隨著技術的發展,集成電路正在發展成為集成系統(SOC),而集成系統本身就是一部高技術的整機,它幾乎存在于所有工業部門,是衡量一個國家裝備水平和競爭實力的重要標志。
2、集成電路產業是技術資金密集、技術進步快和投資風險高的產業。
80年代建一條6英寸的生產線投資約2億美元,90年代一條8英寸的生產線投資需10億美元,現在建一條12英寸的生產線要20億-30億美元,有人估計到2010年建一條18英寸的生產線,需要上百億美元的投資。
集成電路產業的技術進步日新月異,從70年代以來,它一直遵循著摩爾定律:芯片集成元件數每18個月增加一倍。即每18個月芯片集成度大體增長一倍。這種把技術指標及其到達時限準確地擺在競爭者面前的規律,為企業提出了一個“永難喘息”,否則就“永遠停息”的競爭法則。
據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組織(WSTS)**年春季公布的最新數據,**年世界半導體市場銷售額為166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8.3%。其中,集成電路的銷售額為140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6.1%。
3、集成電路產業專業化分工的形成。
90年代,隨著因特網的興起,IC產業跨入以競爭為導向的高級階段,國際競爭由原來的資源競爭、價格競爭轉向人才知識競爭、密集資本競爭。人們認識到,越來越龐大的集成電路產業體系并不有利于整個IC產業發展,分才能精,整合才成優勢。
由于生產效率低,成本高,現在世界上的全能型的集成電路企業已經越來越少。“垂直分工”的方式產品開發能力強、客戶服務效率高、生產設備利用率高,整體生產成本低,因此是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方向。
目前,全世界70%的集成電路是由數萬家集成電路設計企業開發和設計的,由近十家芯片集團企業生產芯片,又由數十家的封裝測試企業對電路進行封裝和測試。即使是英特爾、超微半導體等全能型大企業,他們自己開發和設計的電路也有超過50%是由芯片企業和封裝測試企業進行加工生產的。
IC產業結構向高度專業化轉化已成為一種趨勢,開始形成了設計業、制造業、封裝業、測試業獨立成行的局面。
二、蘇州工業園區的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現狀
根據國家和江蘇省的集成電路產業布局規劃,蘇州市明確將蘇州工業園區作為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重點基地,通過積極引進、培育一批在國際上具有一定品牌和市場占有率的集成電路企業,使園區盡快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的集成電路產業最重要基地之一。
工業園區管委會著眼于整個高端IC產業鏈的引進,形成了以“孵化服務設計研發晶圓制造封裝測試”為核心,IC設備、原料及服務產業為支撐,由數十家世界知名企業組成的完整的IC產業“垂直分工”鏈。
目前整個蘇州工業園區范圍內已經積聚了大批集成電路企業。有集成電路設計企業21戶;集成電路芯片制造企業1家,投資總額約10億美元;封裝測試企業11家,投資總額約30億美元。制造與封裝測試企業中,投資總額超過80億元的企業3家。上述33家集成電路企業中,已開業或投產(包括部分開業或投產)21家。**年,經過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集成電路分會的審查,第一批有8戶企業通過集成電路生產企業的認定,14項產品通過集成電路生產產品的認定。**年,第二批有1戶企業通過集成電路生產企業的認定,102項產品通過集成電路生產產品的認定。21戶設計企業中,有3戶企業通過中國集成電路行業協會的集成電路設計企業認定(備案)。
1、集成電路設計服務企業。
如中科集成電路。作為政府設立的非營利性集成電路服務機構,為集成電路設計企業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務,包括融資溝通、人才培養、行業咨詢、先進的設計制造技術、軟件平臺、流片測試等。力爭扮演好園區的集成電路設計“孵化器”的角色。
2、集成電路設計企業。
如世宏科技、瑞晟微電子、憶晶科技、揚智電子、詠傳科技、金科集成電路、凌暉科技、代維康科技、三星半導體(中國)研究開發中心等。
3、集成電路芯片制造企業。
和艦科技。已于**年5月正式投產8英寸晶圓,至**年3月第一條生產線月產能已達1.6萬片。第二條8英寸生產線已與**年底開始動工,**年第三季度開始裝機,預計將于2005年初開始投片。到今年年底,和艦科技總月產能預計提升到3.2萬片。和艦目前已成功導入0.25-0.18微米工藝技術。近期和艦將進一步引進0.15-0.13微米及納米技術,研發更先進高階晶圓工藝制造技術。
4、集成電路封裝測試企業。
如三星半導體、飛索半導體、瑞薩半導體,矽品科技(純代工)、京隆科技(純代工)、快捷半導體、美商國家半導體、英飛凌科技等等。
該類企業目前是園區集成電路產業的主體。通過多年的努力,園區以其優越的基礎設施和逐步形成的良好的產業環境,吸引了10多家集成電路封裝測試企業。以投資規模、技術水平和銷售收入來說,園區的封裝測測試業均在國內處于龍頭地位,**年整體銷售收入占國內相同產業銷售收入的近16%,行業地位突出。
園區封裝測試企業的主要特點:
①普遍采用國際主流的封裝測試工藝,技術層次處于國內領先地位。
②投資額普遍較大:英飛凌科技、飛利浦半導體投資總額均在10億美元以上。快捷半導體、飛索半導體、瑞薩半導體均在原先投資額的基礎進行了大幅增資。
③均成為所屬集團后道制程重要的生產基地。英飛凌科技計劃產能要達到每年8億塊記憶體(DRAM等)以上,是英飛凌存儲事業部最主要的封裝測試基地;飛索半導體是AMD和富士通將閃存業務強強結合成立的全球最大的閃存公司在園區設立的全資子公司,園區工廠是其最主要的閃存生產基地之一。
5、配套支持企業
①集成電路生產設備方面。有東和半導體設備、愛得萬測試、庫力索法、愛發科真空設備等企業。
②材料/特殊氣體方面。有英國氧氣公司、比歐西聯華、德國梅塞爾、南大光電等氣體公司。有住友電木等封裝材料生產企業。克萊恩等光刻膠生產企業。
③潔凈房和凈化設備生產和維護方面。有久大、亞翔、天華超凈、MICROFORM、專業電鍍(TECHNIC)、超凈化工作服清洗(雅潔)等等。
**年上半年,園區集成電路企業(全部)的經營情況如下(由園區經發局提供略):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iSuppli今年初的**年全球前二十名半導體廠家資料,目前,其中已有七家在園區設廠。分別為三星電子、瑞薩科技、英飛凌科技、飛利浦半導體、松下電器、AMD、富士通。
三、集成電路產業涉及的主要稅收政策
1、財稅字[2002]70號《關于進一步鼓勵軟件產業的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稅收政策的通知》明確,自2002年1月1日起至2010年底,對增值稅一般納稅人銷售其自產的集成電路產品(含單晶硅片),按17%的稅率征收增值稅后,對其增值稅實際稅負超過3%的部分實行即征即退政策。
2、財稅字[**]25號《關于鼓勵軟件產業的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有關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明確,“對我國境內新辦軟件生產企業經認定后,自開始獲利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業所得稅,第三年至第五年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集成電路設計企業視同軟件企業,享受軟件企業的有關稅收政策”。
3、蘇國稅發[**]241號《關于明確軟件和集成電路產品有關增值稅問題的通知》明確,“凡申請享受集成電路產品稅收優惠政策的,在國家沒有出臺相應認定管理辦法之前,暫由省轄市國稅局商同級信息產業主管部門認定,認定時可以委托相關專業機構進行技術評審和鑒定”。
4、信部聯產[**]86號《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及產品認定管理辦法》明確,“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和產品的認定,由企業向其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提出申請,主管稅務機關審核后,逐級上報國家稅務總局。由國家稅務總局和信息產業部共同委托認定機構進行認定”。
5、蘇國稅發[**]241號《關于明確軟件和集成電路產品有關增值稅問題的通知》明確,“對納稅人受托加工、封裝集成電路產品,應視為提供增值稅應稅勞務,不享受增值稅即征即退政策”。
6、財稅[1994]51號《關于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細則第七十二條有關項目解釋的通知》規定,“細則第七十二條第九項規定的直接為生產服務的科枝開發、地質普查、產業信息咨詢業務是指:開發的科技成果能夠直接構成產品的制造技術或直接構成產品生產流程的管理技術,……,以及為這些技術或開發利用資源提供的信息咨詢、計算機軟件開發,不包括……屬于上述限定的技術或開發利用資源以外的計算機軟件開發。”
四、當前稅收政策執行中存在的問題
1、集成電路設計產品的認定工作,還沒有實質性地開展起來。
集成電路設計企業負責產品的開發和電路設計,直接面對集成電路用戶;集成電路芯片制造企業為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將其開發和設計出來的電路加工成芯片;集成電路封裝企業對電路芯片進行封裝加工;集成電路測試企業為集成電路進行功能測試和檢驗,將合格的產品交給集成電路設計企業,由設計企業向集成電路用戶提供。在這個過程中,集成電路產品的知識產權和品牌的所有者是集成電路設計企業。
因為各種電路產品的功能不同,生產工藝和技術指標的控制也不同,因此無論在芯片生產或封裝測試過程中,集成電路設計企業的工程技術人員要提出技術方案和主要工藝線路,并始終參與到各個生產環節中。因此,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在集成電路生產的“垂直分工”體系中起到了主導的作用。處于整個生產環節的最上游,是龍頭。
雖說IC設計企業遠不如制造封裝企業那么投資巨大,但用于軟硬件、人才培養的投入也是動則上千萬。如世宏科技目前已積聚了超過百位的來自高校的畢業生和工作經驗在豐富的技術管理人才。同時還從美國硅谷網羅了將近20位累計有200年以上IC產品設計經驗、擁有先進技術的海歸派人士。在人力資源上的投入達450萬元∕季度,軟硬件上的投入達**多萬元。中科集成電路的EDA設計平臺一次性就投入2500萬元。
園區目前共有三戶企業被國家認定為集成電路設計企業。但至關重要的集成電路設計產品的認定一家也未獲得。由于集成電路設計企業的主要成本是人力成本、技術成本(技術轉讓費),基本都無法抵扣。同時,研發投入大、成品風險高、產出后的計稅增值部分也高,因此如果相關的增值稅優惠政策不能享受,將不利于企業的發展。
所以目前,該類企業的研發主體大都還在國外或臺灣,園區的子公司大多數還未進入獨立產品的研發階段。同時,一些真正想獨立產品研發的企業都處于觀望狀態或轉而從事提供設計服務,如承接國外總公司的設計分包業務等。并且由于享受優惠政策前景不明,這些境外IC設計公司往往把設在園區的公司設計成集團內部成本中心,即把一部分環節研發轉移至園區,而最終產品包括晶圓代工、封裝測試和銷售仍在境外完成。一些設計公司目前純粹屬于國外總公司在國內的售后服務機構,設立公司主要是為了對國外總公司的產品進行分析,檢測、安裝等,以利于節省費用或為將來的進入作準備。與原想象的集成電路設計企業的龍頭地位不符。因此,有關支持政策的不能落實將嚴重影響蘇州工業園區成為我國集成電路設計產業的重要基地的目標。
2、集成電路設計企業能否作為生產性外商投資企業享受所得稅優惠未予明確。
目前,園區共有集成電路設計企業23家,但均為外商投資企業,與境外母公司聯系緊密。基本屬于集團內部成本中心,離產品研發的本地化上還有一段距離。但個別公司已在本地化方面實現突破,愿承擔高額的增值稅稅負并取得了一定的利潤。能否據此確認為生產性外商投資企業享受“二免三減半”等所得稅優惠政策,目前稅務部門還未給出一個肯定的答復。
關鍵是所得稅法第七十二條“生產性外商投資企業是指…直接為生產服務的科技開發、地質普查、產業信息咨詢和生產設備、精密儀器維修服務業”的表述較為含糊。同時,財稅[1994]51號對此的解釋也使稅務機關難以把握。
由于集成電路設計業是集成電路產業鏈中風險最大,同時也是利潤最大的一塊。如果該部分的所得稅問題未解決,很難想象外國公司會支持國內設計子公司的獨立產品研發,會支持國內子公司的本土化進程。因此,生產性企業的認定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集成電路設計企業的發展壯大。
3、目前的增值稅政策不能適應集成電路的垂直分工的要求。
在垂直分工的模式下,集成電路從設計芯片制造封裝測試是由不同的公司完成的,每個公司只承擔其中的一個環節。按照國際通行的半導體產業鏈流程,設計公司是整條半導體生產線的龍頭,受客戶委托,設計有自主品牌的芯片產品,然后下單給制造封裝廠,并幫助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問題。國際一般做法是:設計公司接受客戶的貨款,并向制造封裝測試廠支付加工費。各個制造公司相互之間的生產關系是加工關系而非貿易關系。在財務上只負責本環節所需的材料采購和生產,并不包括上環節的價值。在稅收上,省局明確該類收入目前不認可為自產集成電路產品的銷售收入,因此企業無法享受國家稅收的優惠政策。
而在我國現行的稅收體制下,如果整個生產環節都在境內完成,則每一個加工環節都要征收17%的增值稅,只有在最后一個環節完成后,發起方銷售時才會退還其超過3%的部分,具體體現在增值稅優惠方面,只有該環節能享受優惠。因此,產業鏈各環節因為享受稅收政策的不同而被迫各自依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經營方式,因而導致相互合作困難,切斷了形式上的完整產業鏈。
國家有關文件的增值稅政策的實質是側重于全能型集成電路企業,而沒有充分考慮到目前集成電路產業的垂直分工的格局。或雖然考慮到該問題但出于擔心稅收征管的困難而采取了一刀切的方式。
4、出口退稅率的調整對集成電路產業的影響巨大。
今年開始,集成電路芯片的出口退稅稅率由原來的17%降低到了13%,這對于國內的集成電路企業,尤其是出口企業造成了成本上升,嚴重影響了國內集成電路生產企業的出口競爭力。如和艦科技,**年1-7月,外銷收入78322萬元,由于出口退稅率的調低而進項轉出2870萬元。三星電子為了降低成本,貿易方式從一般貿易、進料加工改為更低級別的來料加工。
集成電路產業作為國家支持和鼓勵發展的基礎性戰略產業,在本次出口退稅機制調整中承受了巨大的壓力。而科技含量與集成電路相比是劃時代差異的印刷線路板的退稅率卻保持17%不變,這不符合國家促進科技進步的產業導向。
五、關于促進集成電路產業進一步發展的稅收建議
1、在流轉稅方面。
(1)集成電路產業鏈的各個生產環節都能享受增值稅稅收優惠。
社會在發展,專業化分工成為必然。從鼓勵整個集成電路行業發展的前提出發,有必要對集成電路產業鏈內的以加工方式經營的企業也給予同樣的稅收優惠。
(2)集成電路行業試行消費型增值稅。
由于我國的集成電路行業起步低,目前基本上全部的集成電路專用設備都需進口,同時,根據已有的海關優惠政策,基本屬于免稅進口。調查得知,園區集成電路企業**年度購入固定資產39億,其中免稅購入的固定資產為36億。因此,對集成電路行業試行消費型增值稅,財政壓力不大。同時,既體現了國家對集成電路行業的鼓勵,又可進一步促進集成電路行業在擴大再生產的過程中更多的采購國產設備,拉動集成電路設備生產業的發展。
2、在所得稅方面。
(1)對集成電路設計企業認定為生產性企業。
根據總局文件的定義,“集成電路設計是將系統、邏輯與性能的設計要求轉化為具體的物理版圖的過程”。同時,集成電路設計的產品均為不同類型的芯片產品或控制電路。都屬中間產品,最終的用途都是工業制成品。因此,建議對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包括未經認定但實際從事集成電路設計的企業,均可適用外資所得稅法實施細則第七十二條之直接為生產服務的科技開發、地質普查、產業信息咨詢和生產設備、精密儀器維修服務業屬生產性外商投資企業的規定。
(2)加大間接優惠力度,允許提取風險準備金。
計提風險準備金是間接優惠的一種主要手段,它雖然在一定時期內減少了稅收收入,但政府保留了今后對企業所得的征收權力。對企業來說它延遲了應納稅款的時間,保證了研發資金的投入,增強了企業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集成電路行業是周期性波動非常明顯的行業,充滿市場風險。雖然目前的政策體現了加速折舊等部分間接優惠內容,但可能考慮到征管風險而未在最符合實際、支持力度最直接的提取風險準備金方面有所突破。
3、提高集成電路產品的出口退稅率。
鑒于發展集成電路行業的重要性,建議爭取集成電路芯片的出口退稅率恢復到17%,以優化國內集成電路企業的投資和成長環境。
4、關于認定工作。
(1)盡快進行集成電路設計產品認定。
目前的集成電路優惠實際上側重于對結果的優惠,而對設計創新等過程(實際上)并不給予優惠。科技進步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創新研究的投入,而集成電路設計企業技術創新研究前期投入大、風險高,此過程最需要稅收上的扶持。
鑒于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將有越來越多產品推出,有權稅務機關和相關部門應協調配合,盡快開展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集成電路設計產品的認定工作。
(2)認定工作應由專業機構來完成,稅務機關不予介入。
降低標簽成本10倍
自世界頭號零售商沃爾瑪宣布大范圍使用RFID和美國軍方宣布軍需物品均使用RFID標簽來進行識別與跟蹤以來,近年RFID技術開始在全球范圍內掀起陣陣,吸引了眾多知名企業參與相關芯片及技術的研究和開發。
目前RFID技術正處于迅速上升的時期,被業界公認為是本世紀十大技術之一,RFID商品標簽也被認為將是今后全球商品交易及物流中采用最廣的技術之一。但RFID標簽的高成本卻制約著這一技術的普及(RFID標簽的成本大約在每枚0.2美元以上)。為了解決這個關鍵問題,RFID標簽設計及制作工作一直在尋找新的途徑。近年來國外已經開始有機RFID標簽技術的研究,并且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采用有機薄膜晶體管(OTFT)能夠使IC電路制備在便宜的塑料基底上,進行取代硅芯片的方案,最后通過印刷方式進行批量生產。據估計,這種有機RFID標簽的成本將有望降至0.01~0.02美元甚至更低。作為一個低成本的選擇方案,有機RFID將在世界范圍內開辟一個新的市場,與硅片RFID技術相互補充來滿足市場的需求。
可印刷的RFID
有機RFID技術其基本原理同半導體RFID一樣,是利用射頻信號和空間耦合(電感或電磁耦合)傳輸特性,實現對識別物體的自動識別。系統一般由兩部分組成,即有機RFID標簽(應答器)和閱讀器(讀頭)。在實際應用中,有機電子標簽附著在被識別的物體上,當帶有有機電子標簽的被識別物品通過其可識讀范圍時,閱讀器自動以無接觸的方式將有機電子標簽中的約定識別信息取出,從而實現自動識別物品或自動收集物品標志信息的功能。有機RFID技術除了具有半導體RFID技術的優點以外,還具有便宜、厚度可以非常薄等特點,可以制成柔性電子標簽,使用時可以隨意粘貼,不受軟硬度及厚度等限制,將來可以廣泛應用于工業自動化、商業自動化、交通運輸控制管理、軍事物流等眾多領域。
有機RFID標簽
有機RFID作為一種新事物,是有機半導體和RFID技術相結合的產物。有機RFID標簽的工作原理、結構、功能及頻譜劃分等與無機RFID相比并沒有太大的區別,二者主要的區別在于材料和加工工藝的不同。無機RFID標簽的芯片部分需要通過復雜及昂貴的IC工藝在硅片上制備出來,然后再與天線部分集成在一起構成完整的標簽。而有機RFID標簽則力圖全部通過印刷技術,用金屬和有機物墨水把天線和芯片直接制備在同一襯底上,因為采用了印刷電子技術,有機薄膜晶體管能夠使電路制備在便宜的塑料基底上,通過卷對卷(R2R)印刷技術批量生產有機RFID標簽,這樣制作工藝將得到簡化,成本也將大大地降低。據Nature Materials Commentary雜志報導,全有機的RFID標簽成本將降至每枚0.01~0.02美元。如果有機RFID技術成熟的話,Nature期刊所設想的一種產品可能將大量進入市場: 這種產品將顯示部件、傳感部件和RFID標簽集中于一種商品上。這樣對每件商品,消費者可以直接知道其保鮮度、顏色、溫度等有關質量信息。
有機RFID標簽的結構在組成上與無機RFID標簽并無多大差異。RFID標簽主要由天線、整流器、IC芯片及負載調節器部分組成。讀寫器將要發送的信息,經編碼后載在某一頻率的載波信號上經天線向外發送,進入閱讀器工作區域的電子標簽接收此脈沖信號,卡內芯片中的有關電路對此信號進行調制、解碼、解密,然后對命令請求、密碼、權限等進行判斷。若讀命令,控制邏輯電路則從存儲器中讀取有關信息,經加密、編碼、調制后通過卡內天線再發送給閱讀器, 最后閱讀器對接收到的信號進行解調、解碼、解密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統進行有關數據處理。因此有機RFID技術的發展還將得益于多項技術的綜合發展。所涉及的關鍵技術大致包括: 有機半導體技術、芯片技術、天線技術、無線收發技術、數據變換與編碼技術、電磁傳播技術等。
RFID標簽按其發射方式可分為反射式和發射式兩種。反射式(通常為無源標簽所采用)將閱讀器發射的高頻信號經過標簽內產生的識別信號調制后,形成的已調信號反射發送到閱讀器中。閱讀器將接收到已調信號,并解調出識別信號進行識別。發射式(通常為有源標簽采用)射頻卡內有高頻載波發生電路,該電路產生高頻載波,并被卡內產生的識別信號調制,調制后的已調信號發送到閱讀器中。
美國的3M公司早在2003年就采用并五苯(Pentacene)等高性能的導電材料制作了儲存信息量為1位,頻率為125KHz的并五苯RFID標簽。電路部分幾乎全部采用有機薄膜晶體管制作而成。有機射頻卡電路是屬于反射式的,7環振蕩器和或非門構成識別信號發生電路,產生振蕩脈沖識別信號,調制閱讀器發出的高頻信號,并反射給閱讀器,閱讀器接收到已調信號,并解調出識別信號進行識別。有機RFID應答器的電路部分包括脈沖識別信號產生電路、緩沖放大電路及射頻信號調制電路。
儲存信息量大的有機RFID標簽則需要加入儲存電路部分。在這方面德國PolyIC已經做出了驚人的成果。成功開發出32和64字節內存的有機RFID產品,除天線部分外,調制電路、儲存電路和邏輯控制電路等內部電路均使用有機材料,集成了數百上千個有機薄膜晶體管。
有機薄膜晶體管
有機薄膜晶體管物理特性的提高導致采用有機薄膜晶體管代替無機薄膜晶體管(主要采用硅制造)作為大規模集成電路中的主要部件,是導致有機RFID的誕生及帶動有機RFID迅速發展的主要關鍵技術之一。
有機薄膜晶體管的誕生
過去十多年來,具有光電特性的有機導電分子,以及高分子材料研發中有許多突破性的進展。這些具有光電性質的有機材料,不論是小分子、聚合物或是高分子聚合物,往往可以吸收、發射可見光及光電性質,進而催生出不同的應用,其中最重要的包括有機發光二極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簡稱OLED)、有機薄膜晶體管(Organic Thin Film Transistors,簡稱OTFT)。有機薄膜晶體管從廣義上來說是將傳統無機晶體管中的半導體層,用有機材料來取代,并進一步以有機導體與塑料基板來取代無機導體和玻璃基板,完成可撓曲的有機薄膜晶體管。
在傳統的MOS組件制造上,一般是利用無機半導體材料硅作為主要材料。一般而言,硅是一種三度空間的共價鍵結構,強大的鍵能使得硅原子間形成緊密的三度空間聚集結構,具有寬闊的價帶和導帶,從而具有相當高的載流子遷移率。但是這種晶粒排列需要高溫、高成本的沉積方式來完成。
在有機半導體方面,包含小分子和高分子,從化學結構的觀點來看,都含有非定域(delocalize)的π共軛電子; 且由其最高已占分子軌道(Highest 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HOMO)及最低未占分子軌道(Lowest Un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LUMO)的差距,可定義其為半導體或導體。在形成半導體層時,分子多以集團方式存在,分子與分子間僅以微弱的凡得華力相聯系,所以有機物的電特性,主要是由分子本身的結構來決定。因此,如果分子間排列不夠完整,有機物的載流子傳輸就受限于分子間的傳導,而非分子本身共軛結構的完整性,也因為分子間的鍵結合力小,相較于無機晶體,有機物的價帶與導帶就顯得相對狹窄; 有機分子載流子遷移率,其值可能偏小一些。但自從Koezuka等在1986年報道了基于電化學聚合的聚唾吩OFET(OTFT)器件,一般被認為是真正意義上的可應用于有機電子電路的基本單元器件,同時也被看做是第一次有關OFET器件的報道,從那時到現在短短的二十幾年時間里,有機薄膜晶體管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進展,其可以應用于集成電路中有機薄膜晶體管的遷移率已經提高到5cm2/Vs,遠遠大于非晶硅的遷移率(大約1cm2/Vs)。
有機薄膜晶體管擁有傳統無機薄膜晶體管不可比擬的優點: 有機材料可利用溶液進行大面積旋涂、打印,降低制作的成本。相對于無機材料,有機材料可以在較低溫的條件下制作, 因此可選擇耐熱性較差的塑料基板,以制造質輕、具韌性、可撓曲的電子器件。可撓基底、低成本、低溫制程,使得OTFT 可以應用于低成本、大面積的軟性電子產品的機會大大提升。 例如作為開關元件應用于大面積有源矩陣平板顯示領域AMLCD、AMOLED以及傳感器陣列,在需要柔性襯底的大規模集成電路中的應用,包括智能卡、智能價格及庫存標簽、無線射頻識別標簽、商品防盜標簽以及電子條形碼等。
有機薄膜晶體管的基本原理
人們通常把半導體導電能力隨電場而變化的現象稱為“場效應”。晶體管是一種三端子有源器件。它可以分為雙極型晶體管與單極型晶體管。場效應晶體管是單極型晶體管中的一種。按載流子傳輸通道可分為表面場效應晶體管和體內場效應晶體管兩種,前者又分為MESFET(Metal-Semiconductor FET)和MISFET / MOSFET ( Metal-Insulator-Semiconductor FET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ET ),后者又稱結型柵場效應晶體管(Junction-FET, JFET) 。 有機場效應晶體管是利用有機半導體作為器件的有源制備的一種MOSFET。由于有機場效應晶體管一般作為薄膜形式的器件,因此也被稱為有機薄膜晶體管。
有機薄膜晶體管基本上如同MOS晶體管一樣,是由一個柵極(Gate)、一個源極(Source)、一個漏極(Drain)的三端點電子組件組成。在MOS晶體管的三端點里,源極通常接地,而讓整個MOS晶體管的操作,由VGS(柵極電壓)與VDS(漏極電壓)來主導。其中VGS(柵極電壓)的大小將決定此晶體管的開關狀態,VDS(漏極電壓)則決定當晶體管處于“開”的狀態時,流經漏極,溝道(Channel)和源極的電流大小。按照產生的導電溝道的不同有機薄膜晶體管又可以分為n型、p型和雙極型。
研究近況及市場概況
目前世界各國都認為有機RFID市場前景巨大。至于技術的發展,目前全球都還在探索階段。各國家、地區和機構紛紛加大研發力度,尤其各國已經有專門的公司進行相關項目的投資。比如,美國Organic ID、IBM和德國PolyIC等公司。
美國的3M公司用一種便宜的導電塑料來替代傳統的硅晶體材料,這種材料名叫并五苯(Pentacene)。根據該公司公布的消息,利用并五苯作為芯片半導體材料的標簽已經可以被幾厘米外的讀取裝置識別。
OrganicID(Weyerhaeuser公司的子公司,主要生產可印刷的RFID塑料標簽)計劃設計制作一種高分子標簽,其工作頻率為13.56MHz。 2004年該公司已經申請了有關NQS模式的低性能晶體管電路設計技術方面的專利。到了2004年12月份,該公司宣稱制作出了已經滿足17MHz工作頻率的一種有機RFID標簽。
2006年,德國PolyIC GmbH & Co.KG開發出了使用印刷和卷對卷技術生產的有機無線射頻識別標簽,為數據保存集成了8位RFID標簽,集成了數百個有機晶體管,有機晶體管使用的半導體為Poly-3-alkylthiophene(P3AT)。制作完成10個月后其特性仍未出現下降。因此,該公司認為這種無線標簽能夠確保1年以上的元件壽命。
2007年6月,PolyIC又開發出32位和64位存儲有機RFID標簽,工作頻率為13.56MHz。
另外近期有機整流器方面也有較大的突破。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IMEC)于2006年已開發出激活無源RFID標簽的有機整流二極管,該二極管的工作頻率高達50 MHz。
日前韓國順天(Sunchon)國立大學化學工程學教授Cho Kyu-jin和他的開發團隊利用百分之百的有機傳導材料開發出了一款芯片,這款新開發的芯片可以用來制造無線射頻識別技術產品。利用噴墨打印技術,最終將生產出的無線射頻識別技術產品的成本減少為十分之一,將每個識別標簽的價格降至0.004美元。
美國市場研究公司NanoMarkets稱,目前在印刷電子市場,RFID占的份額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但到2014年將增長到30%。NanoMarkets表示,2012年有機RFID市場將達到45億美元。2015年,使用有機電路的RFID市場規模將達到116億美元。
目前,采用有機RFID標簽的應用已經在國外出現,剛剛結束的2007年德國有機電子大會(OEC-07)成功地在其大會票證上采用了印刷式有機RFID標簽。標簽內存為4個字節,運行頻率為13.56MHz,由PolyIC提供。PolyIC稱其兩款印刷式有機RFID標簽目前正用于一些試點項目,用量達10萬個。
自從1997年第一個完全由高分子制備的有機RFID標簽誕生以來,有機RFID技術已經在實驗室取得巨大的進步。歐美各國宣稱,有機RFID技術將很快走出實驗室,進入市場,與無機RFID相媲美。目前,部分銷售打印有機RFID標簽的公司在國外已經開始出現。近期發展趨勢雖然還是以發展無機RFID技術為主,但從長遠發展看,有機RFID有可能成為將來主導各行業信息處理的關鍵技術之一。
應用前景廣闊
面對新穎的有機RFID技術,歐美等大國一如既往地追逐及投資具有巨大市場潛力的新技術,新加坡及韓國都已明確指出要重點發展包括有機電子標簽技術及應用的項目,而中國的大部分企業一直處于觀望的狀態,雖然目前已經開始嘗試無機RFID在一些領域的應用示范,但在技術基礎方面遠遠落后于歐美各國,加之標準待確立和產業基礎薄弱,諸多因素制約著RFID技術在中國這個世界最具潛力的消費市場難以大規模運行。如果有機RFID的研究及應用方面遲遲不肯投資,在未來新崛起的有機RFID產業里又必將落后于歐美、日韓和新加坡等國。只有在快要占領市場的有機RFID技術方面盡早投入,將來才可能分得一杯羹。
鏈接
RFID的發展歷程
RFID技術其實是繼承了雷達的概念,并由此發展出的一種生機勃勃的自動識別技術。1948年哈里•斯托克曼發表的“利用反射功率的通信”奠定了RFID的理論基礎。 20世紀中期無線電技術的理論與應用研究是科學技術發展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RFID技術的發展可按10年期劃分如下:
1941~1950年。雷達的改進和應用催生了RFID技術,1948年奠定了RFID技術的理論基礎。
1951~1960年。早期RFID技術的探索階段,主要是實驗室實驗研究。
1961~1970年。RFID技術的理論得到了發展,開始了一些應用嘗試。
1971~1980年。RFID技術與產品研發處于一個大發展時期,各種RFID技術測試得到加速。出現了一些最早的RFID應用。
1981~1990年。RFID技術及產品進入商業應用階段,各種規模的應用開始出現。
1991~1997年。RFID技術標準化問題日趨得到重視,RFID產品得到廣泛采用,RFID產品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1997年,第一個完全由高分子制備的有機RFID標簽誕生。
2000年,RFID標準化文件出現。
2001年至今。標準化問題日趨為人們所重視,RFID產品種類更加豐富,有源電子標簽、 無源電子標簽及半無源電子標簽均得到發展,電子標簽成本不斷降低,規模應用行業擴大。
與此同時,紫光集團與南茂科技簽訂認股協議書,南茂科技以私募方式增資發行299252000股普通股,約占南茂科技增資后已發行股數的25%。由紫光集團具有實質控制力的公司以每股40元新臺幣、總額共計1197億元新臺幣(約合人民幣23.94億元)的價格認購私募股份。此輪私募完成后,紫光集團將取得南茂科技增資后約25%的股權,成為其第二大股東。南茂科技與紫光集團還將在LCD驅動丨C、微機電組件(MEMS)、物聯網相關組件(IOT)及無線電射頻組件(RFIC)等產品的封裝、測試方面開展合作。
中國芯中國造
來自海關的數據顯示,芯片產品在2013年、2014年連續位列我國第一大進口產品,總價值超過2000億美元,比石油進口總額還高。其中很大原因是由于中國手機制造業需求旺盛。然而,核心芯片受制于人,極大降低了我國電子信息產品的含金量和附加值,也導致相關產業很難擺脫在產業鏈中的低端處境。一部手機僅賺十幾塊錢的尷尬,一度令產業界欷戯。
隨著經濟轉型升級及ICT產業規模日益擴大,我國對芯片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然而大量芯片都是依靠進口,由于技術和知識產權存在短板,"中國芯"一直是中國產業界之痛。而近年來,人們發現一些企業開始有針對性地在芯片產業進行投入。
目前,兩種不同的產業切入模式廣為人們關注:一種是以清華紫光為代表的并購擴張之路;另一種是以華為、中興為代表的自主研發之路。
值得關注的是,紫光最近的策略非常"激進",大手筆收購層出不窮。不久前,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稱,有意與聯發科展開并購合作。而再向前看,紫光收購了全球第三大手機芯片設計商展訊。數據顯示,短短六個月時間里,紫光至少豪擲75億美元用于對外收購和投資。一系列收購之后,紫光迅速成為全球基帶芯片出貨量第三大手機芯片設計公司,從而奠定了芯片設計與制造的核心業務。
紫光在勾勒一個"中國第一、世界前三"的芯片巨頭形象。2015年9月30日,紫光宣布斥資38億美元入股美國存儲芯片巨頭西部數據,通過收購其15°%股份成為西部數據第一大股東。10月30日,紫光再度宣布向中國臺灣力成科技投資6億美元,收購力成約25%的股份,成為這家內存封測廠商最大股東。不久前,紫光還出資8058萬美元與西部數據共同設立紫光西部數據有限公司,持股51%。紫光西部數據的經營范圍主要為計算機軟件技術、計算機系統、信息系統和解決方案的銷售、進出口和研發等。
坊間一度傳聞,紫光欲與中國臺灣聯發科展開資本層面的全面合作,以抗衡高通。但此后并無下文。據悉,紫光還擬出資300億元入股韓國重要的芯片廠商SK海力士,遺憾的是遭到了對方拒絕。2015年7月,紫光高層曾表示,其有意收購全球最大的內存芯片巨頭美光科技,報價可能超過230億美元。種種跡象都表明,紫光入駐芯片產業的決心很大。
自主研發技術破冰
不同于紫光的大步躍進,華為和中興等企業的芯片發展之路則是自主研發。尤其是華為,在手機芯片方面已經有不少突破,華為智能手機年度旗艦Mate8就是搭載了華為海思自主開發的新_代麒麟950芯片。該芯片被業內專家評價為堪與高通王牌產品驍龍820相媲美。正是擁有自主研發的核心移動芯片,華為智能手機2015年厚積薄發,出貨量和品牌知名度急劇上升,目前已經占據了國內第_、國際第三位的市場份額。
據悉,海思麒麟芯片早期也存在功耗高、發熱等一系列短板,但華為堅持采用自己的芯片生產智能手機。依托華為強大的智能手機產業支撐,海思麒麟芯片性能提升很快。而中興在芯片方面也有自己的布局。不久前,中興通訊控股子公司中興微電子宣布引進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以現金24億元對中興微電子進行增資,將持有中興微電子24°%股權。目前,在高端路由器、無線基站芯片、移動終端芯片等領域,中興微電子具備很強實力。
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預計,2015年全球半導體行業營收將下滑0.8°%,這是自2012年以來首次出現下滑。英特爾、高通、聯發科等領先的芯片公司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營收下滑。下滑也帶來行業景氣指數的下滑,這就給并購帶來機會。據悉,來自金融數據提供商Dealogic的數據顯示,2015年以來芯片行業并購交易規模已達1006億美元,遠遠超過2014年全年的377億美元。2015年以來芯片公司并購案數量為276宗。
紫光的戰略布局
2015年10月21日,西部數據宣布,將以約190億美元收購存儲芯片廠商SanDisk。根據公告,西部數據需要為收購SanDisk支付至少148億美元現金。而目前,西部數據市值為184億美元,凈現金流只有2.2億美元。10月23日,紫光股份《關于擬參股公司西部數據收購閃迪公司的公告》公告,稱上述收購事項有待獲得SanDisk股東大會、相關監管部門的批準并執行其他慣例程序。
2014年,中國芯片市場需求達到10393.1億元(約1690.4億美元),占全球芯片市場50.7%。其中存儲芯片市場規模達到2465.5億元,占國內芯片需求的23.7%,為最高比例產品,而且全部依賴進口。顯然市場機會頗大。據華為預測,到2025年,物聯網市場將對芯片供應提出新的需求,產品線齊全、能夠提供各種類型芯片的大型企業將受到青睞。
值得關注的是,全球芯片業的整合潮也一直是暗潮涌動。此外,垂直整合產業鏈的發展模式也受到業內推崇。如今三星已成為僅次于英特爾的全球第二大芯片公司,三星在手機供應鏈市場之所以能夠一直保持優勢,也是由于在這方面的儲備非常豐富。眾所周知,三星芯片的種類很多,存儲、計算都有。
紫光希望通過一系列資本運作進行并購整合,從而快速切入芯片市場,并占據一定的市場主導地位。這是一種捷徑,很多國產廠商采取這類策略邁向全球市場。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曾表示:“技術創新需經過市場檢驗。當前芯片產業的每個細分領域,基本被國際上的幾家公司壟斷。如果現在從頭開始搞基礎技術研發和孵化,一是所需時間過于漫長,與市場的快速發展不符;二是芯片國際巨頭過于強大,我們很容易在創新初期就被巨頭擠垮。因此,最好方式就是自主創新+國際并購。利用國際并購先讓自己強大起來,有了平等的話語權后,再與國際巨頭在股權合作的基礎上搞自主創新,這樣會容易很多。”
值得注意的是,有中國臺灣媒體表示,臺積電近曰也確定在南京設立12寸芯片廠。臺積電計劃對該廠投資約30億美元,其中包括來自臺積電現有設備以及大陸政府在集成電路產業上的政策優惠。根據臺積電規劃,新廠的月產能為2萬片12寸芯片,預計于2018年下半年開始生產16納米制程;同時,臺積電也在當地設立設計服務中心,以建立臺積公司在大陸的生態系統。
有意思的是,之前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表示,對大陸紫光集團有意入股臺積電持開放態度,但他也稱,若要取得臺積電控制權,得拿出300億美元。張忠謀還表示,趙偉國是要以并購方式強化供應鏈。之前也有臺積電的高管跳槽到紫光任職。
芯片技術未來陣地
眾所周知,高通一直是全球最大的3G、4G手機芯片供應商,聯發科、展訊則位列第二、第三。綜觀全球,幾乎所有手機品牌的旗艦機都采用高通芯片。
2014年,高通收入265億美元,利潤80億美元,研發支出53億美元。而聯發科、展訊2014年的收入則分別約66.8億美元、12億美元,二者2014年研發支出分別為17億美元、3億美元。紫光集團宣布6億美元入股中國臺灣力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被市場解讀為意在美光科技,因為力成是美光科技重要的合作企業。在直接和美光科技的談判沒有結果之時,紫光也不斷進行周邊"掃蕩",一系列曲線收購或許最終仍是意在與美光科技合作。
由于經濟下行壓力,人們看到國際芯片市場不斷重新洗牌。2015年5月28日,安華高科技(AvagoTech)宣布將以_370億美元的現金與股票收購博通公司(BroadcomCorp)a6月,英特爾宣布以約167億美元的現金收購可編程邏輯芯片巨頭Altera,這是英特爾迄今為止進行的最大規模并購交易。此外,恩智浦半導體、英飛凌分別于2015年3月和8月宣布了兩筆118億美元、30億美元的并購案。4G開啟了全球丨CT產業從移動互聯時代向萬物互聯的演進,雖然物聯網尚未真正爆發,芯片巨頭已開始為驅動變革的力量展開布局,收購是重要手段。
現在的全球環境或許對于國產芯片廠商的擴張是一次新機會。為何這么說昵?其實我們可以看看國際環境。近日,歐盟委員會認為,高通可能非法向一主要客戶提供了資金激勵,以確保該客戶使用高通的獨家芯片。也就是說,歐盟委員會指控高通利用其市場主導地位來打壓競爭對手,此舉可能導致高通遭受巨額罰款。歐盟委員會2015年7月正式啟動兩項針對高通的反壟斷調查,以評估高通是否濫用其市場主導地位強迫消費者使用其芯片。如果高通最終被裁定違反了歐盟反壟斷規定,該公司可能面臨最高相當于其全球年收入10°%的罰款,并將被要求改變商業行為。而且2015年2月,我國國家發改委對高通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實施排除、限制競爭的壟斷行為依法作出975億美元的罰款。而近日,韓國公平貿易委員會也對高通在韓國的專利技術授權方式展開了反壟斷調查。
此外,聯發科的增長勢頭也開始放緩。2015年,聯發科利潤和股價雙雙驟降,這與高通的競爭及中國手機廠商需求放緩有—定關聯性。而且,在低端市場供應3G而非LTE芯片,聯發科面臨來自展訊通信的壓力。不過,聯發科也在扭轉自己的策略,開始積極進軍用于高端手機的LTE芯片領域。不過,由于聯發科的產品沒有達到高通的技術標準,因此市場競爭力相對有限。
“企業與用戶共同締造產業價值鏈的時代已經來臨。”在2014年12月17日舉行的中國電子家電出口高峰論壇上,中興通訊手機產品戰略發展部總經理呂錢浩如此斷言。
智能化帶來改變
智能化到底能給我們帶來什么改變?智能化需求越來越強勁,對傳統消費電子產品的沖擊加大,影響了消費電子出口貿易的結構。從2014年出口數據來看,在消費電子產品出口結構中,前5位都是智能化的產品,分別是手機、筆記本電腦、集成電路、液晶顯示器和手持無繩電話。
另有統計數據顯示,到2020年,全球智能終端用戶數將達到71億,人均擁有的智能裝備數量為6個,實現智能家居的家庭占40%,裝載智能數字設備的汽車比重達30%。
呂錢浩認為,智能化產品強調產業轉型升級是以用戶的感知、與用戶的互動、人機互聯為核心的。“不再是閉門造車,也不再是單點創新,而是以用戶為創新的突破點。”
終端的演進濃縮了ICT產業的發展歷程。呂錢浩介紹說,從最初的技術驅動型,比如摩托羅拉,到2G和3G時代的產品驅動型,比如諾基亞和戴爾。到現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演變成了用戶體驗驅動型,比如蘋果手機取得了成功,更大程度上是用戶體驗的成功。“而再往后推移,僅僅靠用戶體驗也是不夠的。現在消費者渴望參與其中,產品能體現自己的價值。”
可以說,移動互聯網改變了傳統,萬物互聯顛覆了傳統。以客戶為導向的驅動,將轉變為以用戶體驗為導向的驅動,以業務為主的驅動,將演變為以個性化為主的驅動。
“對于機電行業創新來說,人工智能、柔性硬件、自然交互、大數據、云和感知營銷將主導下一個周期的創新方向。”呂錢浩稱。
智能化將為四大領域帶來廣闊的市場藍海,分別是智能家居、智能汽車、可穿戴設備,以及移動服務和軟件。
智能家居:市場廣闊
市場研究機構ABI的數據顯示,2014年,智能家居市場容量將達到350億美元,2016年達到790億美元,2020年達到5000億美元。智能家居當前比較活躍的產品有SmartBox、智能路由、寬帶接入、家庭監控、溫濕度控制、家庭設備控制、家庭安防及個人云等。
呂錢浩認為,未來家居市場智能化,最主要的是用戶的參與,企業實現與用戶的互動,并將用戶的設計閃光點融入到家居產品中。
智能汽車:正邁入“藍海”
據來自GSMA的預測,2014年全球智能汽車市場規模為251億美元,其中硬件、電信、TSP和服務規模分別為29億美元、19億美元、32億美元和171億美元。2015年、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全球智能汽車市場規模將分別達到305億美元、363億美元、433億美元和515億美元。到2018年,硬件、電信、TSP和服務的市場規模將分別達到96億美元、52億美元、57億美元和310億美元。
呂錢浩表示,目前智能汽車市場快速發展,到2018年市場規模將達515億美元,未來還有增長趨勢。他認為,智能汽車將以互聯網、全電動、用戶感知、車載智能,以及智能化終端的人機界面為核心。
可穿戴設備:市場快速擴張
呂錢浩引用SA的數據分析說,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規模未來三年將會快速增長,2015年達到779億人民幣 ,2016年達到1099億元,2017年達到1465億元(見表)。不過,可穿戴市場占據較大份額的依舊是蘋果、三星、健康運動等廠商。
從可穿戴設備市場容量細分,到2017年智能手表發貨金額將達1342億元,手環發貨金額達到90億元,智能眼鏡發貨金額25億元,其他產品發貨金額為7億元。
呂錢浩分析說,可穿戴設備首先要讓用戶覺得產品是可穿戴的,其次能為消費者的生活能帶來改變,最后要順應消費者的習慣。
移動服務和軟件:潛力巨大
據SA統計,2013年全球移動服務的市場規模為1.27萬億美元,未來幾年還將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長。2014年、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將分別達到1.37萬億美元、1.48萬億美元、1.65萬億美元和1.71萬億美元。
移動軟件2013年市場規模為792億美元,2014年將突破1000億美元,到2017年達到1770億美元。呂錢浩指出,未來5年移動軟件市場規模復合增長率將在15%以上。
一、半導體及相關產業展望
(一)行業概況
經過近兩年的供應鏈能力的縮減、庫存消化和壓縮成本,估計2003年半導體工業將達到均衡,并恢復增長。但并非所有企業都能從中受益,半導體工業的兼并重組進程將繼續。
1.電子系統銷售可望增長
盡管整個終端市場需求仍然不旺,但《IC Insights》預測,2003年全球電子系統銷售增長5%。PC和通信市場仍不明朗,有可能抑制行業強勁反彈。從長期來看,預計消費類產品市場可能是下一波“殺手級應用”的源泉,包括無線聯網、家庭自動化或家庭娛樂等。
2.行業步入復蘇的第二階段
自2001年開始的半導體工業下降與以往不同。除了有生產能力過剩和全球GDP增長下降為因素,其基礎更廣,并且受到庫存過剩的影響。但復蘇已經開始。第一階段是逐步消化過剩庫存。第二階段將依靠終端市場需求的強勁反彈。
3.銷量增長,平均售價不漲,但庫存降低提供了希望
銷量連續數月增長,但價格持續疲軟。在庫存較低的情況下,終端市場需求興旺將使半導體平均售價提高。
4.OEM調整重點,半導體供應商面臨外包機遇
OEM公司將資源分流到硬件和軟件,目前指望半導體供應商提供系統級和軟件方案。這有利于提供標準方案和有強大系統級專有技術的公司。
5.一代設計公司被湮沒
過去3年,OEM和供應商一級的計劃大幅度削減,客戶削減R&D預算,集中發展少數關鍵項目。
6.半導體公司的財務業績仍很弱,但虧損風險下降
經過2年的成本削減,仍有許多企業在盈虧線下經營。其中許多公司要靠收入反彈以恢復盈利。
(二)漫長而艱難的復蘇之路
半導體工業是全球電子產品供應鏈的一部分。訂單通過供應鏈逐步往下傳遞。發生在供應鏈頂層的削減通常越到價值鏈下部影響越大。
1.原始設備制造(OEM)
(1)通信
通信服務商市場經歷了大調整。電信公司將其設備投資削減到最低水平。估計2002年全球電信公司設備投資下降35%~40%,2003年再下降10%~15%。通信工業正處于收縮期,該收縮期以電信公司為起點,并影響到設備供應商和半導體供應商。
(2)個人計算機(PC)
PC市場已經成熟,發達國家的PC滲透率在50%以上。目前,需求的主要動力來自于更新。
(3)消費類電子產品
在數碼相機和DVD播放機的引領下,消費類電子產品仍是行業亮點。估計游戲機市場是2003年的另一個增長領域。
2、半導體設備
2002年半導體設備投資與半導體銷售明顯背離,在IC銷售增長1%的同時,半導體設備銷售下降32%。這比2001年半導體設備投資下降41%有所好轉。半導體設備投資從2000年高峰的480億美元下跌至2002年的將近200億美元。
3.印制電路板(PCB)
最近兩年印制電路板行業步履維艱,特別是在北美。美國印制電路板制造市場估計繼2001年下跌31%后,2002年再下降25%。
4.半導體銷售
2003年,大部分市場研究團體估計全球半導體銷售呈現正增長。從數量上看,半導體復蘇已經開始,但價格仍疲軟。在前沿能力偏緊的情況下,終端市場的需求反彈有可能在2003年下半年驅使價格走高。
5.兼并不可避免
半導體行業粥少僧多,過多的R&D在為數不多的“幾個鍋里爭食”,收益很低,許多新企業注定只能“啃骨頭”。不少資金實力雄厚的公司對兼并抱有希望。行業淘汰和兼并不可避免。
二、半導體的應用和行業增長動力
(一)半導體應用
自1948年世界上第一枚晶體管和1958年第一塊集成電路(IC)問世以來,通過迅速創新,到2002年半導體工業發展成為1400多億美元的行業。
(二)行業增長的動力:持續創新
最近10年,推動半導體增長的主要動力是通信和網絡應用市場的不斷創新。
(三)投放市場的時間是關鍵
半導體產品進入市場的時間至關重要。功能最全的產品不一定能贏得市場份額,迅速進入市場的差異化產品往往能夠取勝。
(四)產業高度周期化
半導體工業經歷了幾個漲落周期,高速增長期后緊接著就是急劇下降。盡管半導體工業受到全球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但結構驅動因素(如PC普及率提高和全球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了強大的需求動力。
迄今大幅度下降大部分是由新增供應能力跟進造成的能力過剩引起。增加能力的決策通常是在高速增長期作出,一般都有幾家公司同時增加設施。幾年后一旦這些新能力建成,供應失衡必然導致利用水平降低和價格壓力。
三、半導體制造業的發展趨勢
(一)設計和加工
半導體的設計越來越復雜,每塊電路的設計工作量不斷增加。芯片設計采用自動化工具如CAD程序和EDA(電子設計自動化)。作為一般規律,設計對資本要求不高,但需要大量人才,而制造要求大量資本,但不要太多人才。晶片加工工藝極其復雜,設備和工具投資要幾十億美元。因此進入壁壘很高。
(二)技術發展趨勢
隨著產品生命周期和收益高峰期的縮短,具有先發優勢的企業不僅在市場上的時間更長,而且有更大的能力來影響標準,獲得關鍵的設計地位和合作主動權。
(三)經營模式的調整
1.垂直一體化瓦解
競爭加劇、資本密集度的迅速提高,迫使一體化元器件制造商(IDM)逐步縮小核心業務。
2.獨立的純委托加工廠和無工廠公司興起
目前的晶片加工廠大概要幾十億美元的投資。能夠負擔得起這種投資水平的企業不多,所以出現了無工廠半導體公司。無工廠公司利用其知識產權資本,而不需要巨額的制造投資。
3.專業化的IP銷售
IP許可業務模式使密集型的R&D,只要很少的資本投資或流動資金就可以產生很大的資金流動。
4.合作
由于巨大的資本要求和技術挑戰加劇,企業正在探索新的風險分擔方式。許多公司與過去的競爭者展開合作。
四、半導體元器件分類及市場概述
根據半導體工業協會(SIA)的劃分,半導體市場的范圍很廣,從微處理器和存儲器,到邏輯和模擬元器件。
五、通信和網絡IC市場
(一)狂熱的后遺癥
歷史上,PC工業是半導體需求的主要動力。1999年和2000年基礎設施投資過熱,服務提供商爭相投巨資升級通信基礎設施。當泡沫破滅時,行業面臨的是需求下降和大量的庫存。2002年,通信半導體下降到占市場總額的20%。
(二)網絡應用半導體
網絡應用半導體包括LAN芯片、接入IC,以及傳輸和交換IC。
(三)通信處理器和網絡處理器
據IDC的數據,2002年通信處理器、網絡處理器、協處理器和交換結構/背板半導體市場合計為10.4億美元,比上年下降9%。預計2002~2006年,該市場將是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增速可達18%,僅次于WLAN芯片組。
六、存儲器的應用向網絡擴展
存儲器市場是資本高度密集型的和周期性的。但始終不變的是:交付的比特單位持續上升、存儲器價格持續下跌以及新的應用不斷要求更高的存儲密度。目前,存儲器IC的應用擴大到非PC產品,特別是通信和網絡應用。在通信和網絡設備中,光靠總線寬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許多功能都要用存儲器。隨著網絡速度的極大提高,存儲器的存取速度非常重要。因此,內容可訪問存儲器(CAM)市場成為存儲器和網絡半導體供應商日益重要的領域。
七、圖形半導體和芯片組
圖形芯片的發展超越了摩爾定律,其性能每6個月翻番,而不是18~24個月。目前行業的大部分收入來自成熟的PC工業。2002年,整個PC圖形市場估計在35億~40億美元。圖形半導體發貨量增長8%,達到1.88億個。如果加上整個核心邏輯芯片組市場的收入,目前的市場規模估計為70~80億美元/年。
(一)圖型半導體市場趨勢
1.競爭壓力加大、利潤縮減
2.設計和產品生命周期非常短
3.進入壁壘極高
4.集成圖形和核心邏輯芯片組的興起
5.新市場如移動和手持市場的發展
6.英特爾的參與競爭
(二)圖形半導體的應用市場
目前圖形半導體市場大部分針對臺式機市場。鑒于PC市場的成熟度,半導體廠家更多關注以下新興市場。
1.筆記本
筆記本市場的增長遠高于臺式機市場。這種趨勢增加了對可靠、低功率圖形芯片的需求。
2.工作站
這是一個為CAD/CAM專業人員和數字內容制作行業的專業人員服務的成熟市場,但平均售價和利潤率更高。
3.游戲機
根據IDC的數據,2001年視頻游戲機半導體市場估計為41億美元,估計2002年增至45億美元,市場潛力巨大。
注:(1)根據摩爾定律,半導體性能大約每18個月提高一倍。
2008中國IT市場年會匯聚了各界人士,探討IT業面臨的新挑戰。
當前信息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技術創新和融合的趨勢明顯,互聯網、通信網、廣電網的融合,軟硬件的融合,制造業與軟件業的融合催生很多技術和應用模式,同時各個產業領域的邊界模糊,帶來新的市場需求,為創新活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以上是在2月26日召開的2008中國IT市場年會上,信息產業部副部長婁勤儉對當前信息產業發展情況的總結。據賽迪顧問統計,2007年,我國電子信息產品和銷售收入達到5.6萬億元,年增長率為18%,預計在2008年,我國信息產業還將保持穩定發展。隨著電子信息產品升級換代的趨勢日益明顯,市場空間擴大,信息產業將迎來融合大潮帶來的新一輪增長。在其推動下,超越單一產業鏈,整合產業生態資源、創新企業商業模式,將成為IT業發展的主旋律。
融合環境下的產業結構優化
產業融合使信息技術發展不再是以結構單一的企業、單一的產業鏈為主體的事情,隨著市場的快速變化,不同產業領域的邊界趨于模糊,業務模式、管理方式創新層出不窮,不同行業的企業可以聯合提供服務,企業運營組織創新模式出現,產業結構升級趨勢也逐漸凸顯。
超越單一產業鏈、整合產業生態資源的內容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劉烈宏認為,國內IT行業大規模并購相繼出現,產業融合與整合加劇,這是當前中國信息產業的發展趨勢。賽迪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李峻提出,IT產業正在朝著以客戶為中心的整體解決方案、設備、網絡、服務相融合的方向發展,也帶來了IT產品技術的融合。這就使得產業鏈、產業資源和產業生態整合不可避免,只有在競合的產業生態系統下,IT企業才能得到健康發展。例如,iPhone就是利用互聯網強大的能力使產業結構優化,通過強大的互聯網內容的提供,使手機越來越簡單,利用公共服務平臺進行發展,從而催生一些新的發展趨勢。由于用戶的需求增加,計算機也由原來操作系統和CPU固定的架構模式向構建相互共同的技術平臺和共性支撐軟件發展。
婁勤儉表示,信息產業部今后的工作重點是堅持依靠科技創新帶動產業結構升級,突出抓好軟件、集成電路、新型平板顯示器的發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用戶體驗引導經營模式創新
網絡已經無處不在。在日本,消費者買牛肉時只要根據牛肉上附帶的條形碼就可以知道牛肉的來源和牛的飼養方式。富士通株式會社常務理事/富士通中國區副總代表武田春仁認為,借助互聯網,顛覆和創新成為IT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基點,只有全面轉向以用戶體驗為主體的經營模式創新,IT企業才能在兼顧舊市場的同時,建立起新的市場規則,完成從產業追隨者到領導者的轉變。
用友軟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王文京認為,互聯網的大規模發展已經對軟件產業產生了重大影響,這使得企業應用的平臺和整體架構發生了根本性改變――以交互作為服務方式向SOA轉變。這種轉變對于中國管理軟件企業來說是一種機會,它們可以通過商業模式創新建立新的競爭優勢。
2006~2012年中國IT整體市場規模
賽迪顧問的市場研究報告指出,2007年中國互聯網服務的增長速度達到了35.8%,互聯網服務的信息整合和功能已經逐步轉向應用服務,服務屬性已經超越了原有新媒體的平臺,逐步走向企業級和個人級的增值應用,例如電子商務服務和SaaS。
而另外一種經營模式創新就是從產品經營向客戶經營的轉變。當然,企業推進客戶經營方式會涉及到經營理念、業務模式和流程等方方面面,與其對應的經營組織、人力資源、績效管理、財務、IT等支撐系統也必須與客戶經營的體系相適應。對于很多企業來說,這是一個需要花費幾年時間的大工程。
服務簡化讓IT“不存在”
賽迪顧問的調查數據顯示,IT市場軟化趨勢還在繼續,2007年整個軟件和服務已經占據了IT市場總量的38.3%,增速超過28%。預計5年以后,中國IT服務市場將占據中國IT市場的40%。
而戴爾大中華區服務與解決方案總經理廖耕預認為,IT的最高境界是讓用戶感受不到IT的存在,IT只是平臺,用戶需要做的僅僅是通過利用IT實現商業價值,所以通過服務讓IT基礎架構簡化將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與此相對應的是,SaaS的快速導入給產業帶來了新的理念。除了ERP、CRM、操作系統等軟件提供商外,電信運營商也在這個領域積極行動,但是最有力的競爭來自于互聯網電子商務服務提供商。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互聯網即服務”會成為SaaS另外一個注解。
另一個讓用戶感覺不到IT的例子是嵌入式系統。東軟軟件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兼運營總監盧朝霞認為,中國IT產業面臨著嵌入式軟件的巨大機遇,這種機遇不僅僅來自于全球市場,更來自于中國本土蓬勃發展的制造企業,這都將是IT服務發展的機遇所在。
相關言論: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 劉烈宏
信息產業現在面臨的問題有:第一,如何進一步推進產業生態的整合;第二,如何有效引導商業模式的創新;第三,如何應對外資的進一步滲透。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
中國IT市場已在世界IT市場上占據重要份額,中國IT企業依托中國IT市場發展壯大,走向世界,中國IT市場將來會走到世界前列。
賽迪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李峻
IT產業正在朝著以客戶為中心的整體解決方案、設備、網絡、服務相融合的方向發展,用戶的需求也推動了IT的融合。
用友軟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 王文京
產業融合和產業整合正在加劇,圍繞本土核心廠商的企業應用軟件的產業鏈也在快速形成。
富士通株式會社常務理事/富士通中國區副總代表武田春仁
做IT服務,也不能沒有核心產品。因此我們把硬件產品和服務當成車子的前后輪,缺一不可。
甲骨文大中華區區域董事總經理李翰璋
業務流程整合之后,IT的重點將轉向幫助用戶開發更多的新產品和新業務。
賽迪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趙剛
2010年前行業IT應用市場的主題是:在金融和政府行業,企業要提高綜合競爭力;在弱競爭的交通行業里企業要靠專業化致勝。
中國長城計算機深圳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周庚申
終端安全將成為整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的根基,用戶要從終端入手解決信息安全問題。
戴爾大中華區服務與解決方案總經理 廖耕預
IT的最高境界是讓用戶感受不到IT的存在,用戶要在IT平臺上發揮商業價值,而不是把所有投資都花在解決IT復雜性上。
等待切割的蛋糕
從由一則廣告說起
前段時間有一則IBM公司的廣告在電視上播放率很高,其大意是:一名年輕男子在一家沒有售貨員的超市里逛,左張右望作古怪狀(有意誤導觀眾),并還不時將商品往風衣里揣。然后,此君“妄圖”跨過沒有看守的大門“溜之大吉”,卻不巧被門外巡邏的保安擋住了,雙方對視間,門邊打印出了商品的結賬清單,于是保安將清單禮貌地遞給了男子。隨后,話外音很合時宜的說了一句:有了IBM,一切就這么方便!
這個廣告留給許多電視觀眾的是一片茫然。沒有售貨員的超市,顧客隨便出入,商品的費用自動結清……雖然很多人會覺得這只對未來的一個美好憧憬,但事實是它其實已經在我們的身邊悄然發生。
RFID惹的“禍”?
要實現這個美好的愿望,就不得不提到RFID技術,它便是上述廣告中的核心應用。
RFID(RadioFrequency ID)是一種被稱作“射頻識別”的技術,也稱“電子標簽”。這種非接觸式的主動識別技術,可以通過射頻信號自動識別目標對象,獲取其相關的數據,無需人工接觸、無需光學可視即可完成信息輸入和處理,并且操作快捷方便。
供應商在對商品添加電子標簽之后,商品從生產、運輸到銷售的過程,供應商和商家都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和把握其中每個環節的具體情況。商家和供應商實現點對點的信息交換,從而使采購、倉儲、配送過程更加便捷,同時也方便了用戶,最終面對客戶的時候就會出現IBM廣告上的那一幕。這無疑是對傳統產銷物流的一次革命洗禮,首當其沖的就是傳統物流和零售業,電子標簽也被稱為了條形碼的“終結者”。
不久前,有消息稱世界零售業巨頭沃爾瑪正式宣布了采用RFID技術的時間表,其最大的100個供應商必須從2005年1月1日起在商品拖盤上粘貼RFID標簽,在2008年還達不到這一要求的供應商們,其商品就要從世界最大零售商的柜臺上撤掉,失去為沃爾瑪供貨的資格。
這不得不說是對其供貨商的嚴格檢驗,尤其是國內的供貨商。據估計沃爾瑪在中國有70%的貨品都是由國內廠商生產的。中國已經成為了沃爾瑪最大的采購地,其2003年的全球采購總量達到了150億美元,很多中國中小企業正是通過沃爾瑪等大型連鎖零售商跨出國門的。
據AMR市場研究中心預計,僅僅是為了滿足沃爾瑪的要求,普通的消費品生產商將要花費130萬到230萬美元不等來實行RFID標簽。倘若一個企業要完成從生產到軟件的RFID技術更新,則大約需要花費1000萬美元到2000萬美元,這對于大多中國企業來說,肯定是一筆難以負擔的支出。面對生死存亡,他們該如何抉擇?難道真是RFID惹的“禍”?
沃爾瑪早在1996年進入中國,如今已經有了數家分店。隨著我國加入WTO的深入,面對技術的革新,國內各大零售企業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經營壓力,其CIO們更是在無奈中徘徊。他們考慮的是,技術革新花費巨額資金與裁掉一批熟練工種節省成本費用,那一個更劃算?但技術的發展和現代社會的進步是無法抗拒的,考慮到企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又不得不直面RFID。
解讀RFID
說到RFID(無線射頻識別)技術的緣起,就不能不提到MIT Auto-ID中心――麻省理工學院于1999年成立的一所非營利性研究機構,在RFID技術的發展過程中,該中心扮演了發明者和狂熱的推廣者角色。
RFID的前身――Auto-ID(自動識別)技術二戰后陸續應用于國防和運輸等領域,其主要采用主動式RFID標簽和自行開發的系統。所謂主動式RFID,就是包含一塊小電池作為電源,使標簽能主動發射無線電波,在30米距離內都可以接受得到,但由于所用電池每個成本在2美元以上,因此其推廣使用一直被限制在比較小的范圍之內。
1999年,MIT研究并推出了一種新的Auto-ID技術,即被動式RFID標簽,這種標簽不帶電池,其發射電波所需功率來自標簽閱讀器產生的電磁場,閱讀器同時也收集標簽發射的數據,掃描范圍在三米之內。因為被動式標簽不帶電池,所以成本要比主動式標簽低很多。之后,隨著標簽成本的不斷降低,供應鏈廠商開始有選擇性地挑選被動式RFID標簽代替條形碼來完成數據采集,價格昂貴的商品如刮胡刀、電池和香水等是利用被動式RFID標簽進行庫存控制和防范失竊的最佳產品。
MIT的實驗表明被動式RFID標簽不論用在托盤級別的識別還是貨架上的單個商品的識別上都非常成功,它能加速存貨周轉,企業不必再用人工清點裝箱單或提單貨物,省去了人工輸入數據的過程,最終為顧客提供更好服務。
RFID標簽可以置于托盤或箱子表面,也可以置于產品包裝之內,閱讀機可以安裝在供應鏈中的特定地點,閱讀機持續發射出可被標簽內含天線收集到的電磁場,這些能量激發標簽發射信號并傳給閱讀機。在這個過程中,閱讀機捕獲到EPC,并與Savant通訊用ONS來查找產品信息。貨物所在地點的一些重要信息如溫度,震動和濕度等用PML語言寫在企業數據庫中,并與產品的EPC相連。
使用RFID后,可以實現迅速準確的無人貨物清點,完全去除了人工操作這種不增值行為,并實現供應鏈的高清晰度。通俗地說,只要知道閱讀機在哪里,立刻就可以掌握貨物的位置,條件是它在閱讀機的三米范圍之內。
不僅僅是超市
當然,RFID還并不只是與沃爾瑪這樣的大超市有關,其用途非常廣泛。目前最廣泛的應用領域是庫存和物流管理,應用之,能改進庫存管理情況,適時出貨,有效跟蹤庫存,在極大提高效率的同時還能避免人為錯誤。
其應用領域還涵蓋有動物晶片、汽車晶片防盜器、門禁管制、停車場監管、生產線自動化、物料管理等。
RFID技術甚至還可用于需要跟蹤眾多設備、而人手又有限的大型數據中心。而RFID系統又基于人們熟悉的Windows或UNIX平臺,通常易于管理。
此外,電子標簽有各種各樣的種類。不同種類物品上可貼附對應不同應用的電子標簽。貼在小藥瓶上的電子標簽盡管其體積很小,但仍可包含豐富的信息;對于便宜的食品,可采用光學條碼;對于大型的集裝箱,可采用有源RFID電子標簽,傳感器就能隨時檢測物品存放情況而不用打開集裝箱。當然,對于涉及個人的電子標簽,一定要采用對非法讀取拒絕能保護個人隱私的電子標簽。
同時,電子標簽技術及其應用,涉及集成電路產業、微電子產業、互聯網和無線通信等眾多的領域。采用電子標簽技術取代傳統的條形碼,必將帶動這些相關領域的發展。另外,電子標簽的應用,需要能夠識別標簽的新型電器等一系列設備,這從根本上對傳統產品的技術提出了改革的要求,促進傳統產業的進步。
由此可見,RFID技術蘊含有巨大的市場空間。
誘人的百億“蛋糕”
據IDC預測,到2008年,用于在零售供應鏈中跟蹤貨物的電子標簽技術市場規模將發展到接近13億美元。不久前華爾街的分析師也宣稱,RFID的總體市場將在未來五年內將擁有數百億美元的市場空間。而在未來可能成為全球制造業中心的中國,RFID的市場應用更是無可限量。
面對這個誘人的百億“蛋糕”,全球多數高科技公司趨之若騖也就不足為怪了。
芯片業巨頭英特爾目前正與一家由家樂福、Metro與組成的產業協會合作,建立一個名為歐洲電子產品編碼零售用戶組織的論壇。該論壇將致力于推廣RFID與EPC(電子產品編碼)技術的部署。家樂福是歐洲最大零售商,擁有10,400家店面,其B2B總監Jeremy Holows表示,家樂福未來將會在全球部署RFID技術,讓供貨商與零售商之間更有效率。這無疑是對沃爾瑪的直面回擊。
同時,IBM是沃爾瑪主要的技術供應商。對“從技術向服務”成功轉型的IBM來說,RFID技術的廣泛應用將為顧問服務帶來新的高峰,并在RFID計劃上組成了上千人的團隊。
事實上,無論國內外廠商們如何打拼市場,也無論各國標準組織之間如何激烈爭論,站在IT歷史的長河中,我們會了解,這只是一個新興產業的剛剛開始,通過人類精英的努力,標準、成本、隱私權等等都將不是問題,它必將會造福于人類。
令國人欣慰的是,從一開始,中國就積極地參與了標準的制定,這和以往是大大不同的。
RFID――究竟誰說了算?
5月28日,一條并不太長的新聞開始廣泛流傳于各主要門戶網站之上。其大意是說,中國無線射頻識別(RFID)標簽標準工作組下月將在重慶的一次會議上向國家標準委員會提交RFID國家標準的第二稿。某專家認為中國的RFID Tag將很快出臺……
那么,這個不長的消息何以能夠引起如此多的關注呢?
標準之爭?利益之爭!
恐怕沒有哪一項IT技術的發展,能像RFID(無線射頻識別)這樣,在“恐龍”級企業的推動下,由小步快跑突然加速到大步狂奔。
仿佛是歷史的輪回,20年前條形碼技術的普及,就得益于沃爾瑪等零售商的大力推動,也正是條形碼的廣泛運用,成就了沃爾瑪打造其在供應鏈與物流管理領域的獨特核心競爭力。20年后,已穩居“財富500強”翹楚的沃爾瑪又一次成為技術更新的驅趕者。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沃爾瑪的此舉也許又將極大地推動RFID技術開發與應用的步伐。
而就在沃爾瑪公司對其供應商采用RFID下達“死期”時,美國國防部也要求其主要供應商在2005年交付的所有貨物都必須有RFID標簽。根據無線數據研究集團(Wireless Data Research Group)的報告,這些做法將將擴大全球RFID的市場規模,估計到2007年可達30億美元……
在“2004年春季英特爾信息技術峰會”上,Intel戰略計劃集團總監Chris Thomas向中國聽眾熱情地提到:“對于沃爾瑪這樣世界最大的零售商來說,許多產品的生產都來自于中國……沃爾瑪說他們希望所有來自中國的產品都能夠使用RFID,中國會成為沃爾瑪最大的供應鏈組成部分。”
事實是,早在2001年12月,沃爾瑪集團已經毫不張揚將全球采購中心遷移至深圳福田保稅區。這家世界第一大零售連鎖集團將以此為基地,再向全球延伸20個采購據點。數年內,沃爾瑪集團將停止采購外包,并將年銷售額全部交給深圳設立的全球采購中心及其所屬的采購網絡負責完成。
SAP全球執行董事Claus Heinrich博士認為,中國具有獨特的優勢――沒有像歐美國家大規模的應用傳統的條形碼的技術(筆者認為此觀點有待商榷),因此可以直接的進入RFID技術,而不需要把現有的技術都消除掉。“我對中國的建議是,不要現在因為價格太高就袖手旁觀,應該像寶潔公司做的一樣,現在就制定有關的標準,儲備相應的技術,并且制定模板。”
當然,不僅是RFID的標簽本身,包括讀取設備和相關的應用軟件將形成一個迅速發展的大市場。
如今,美國、歐洲和日本已經紛紛從技術標準等知識產權方面入手,爭取主導這一市場。
美國在世界領先成立了“EPC(電子產品代碼)環球協會”。參加的有沃爾瑪集團、英國Tesco等100多家美國和歐洲的流通企業,由美國IBM公司、微軟、麻省理工學院自動化識別系統中心等信息技術企業和大學進行技術研究支持。按照“EPC(電子產品代碼)環球協會”的部署,歐洲的大型零售商德國METRO從2004年11月開始在該公司店鋪銷售的商品將貼上電子標簽。
據報道,為了普及電子標簽,中日韓三國的標準化機構和有關政府機構正在商討以日本制定的電子標簽標誰作為三國通用的電子標簽的標準的可能性,以亞洲電子標簽標準的整體形象與歐美電子標簽標準競爭。
在這場標準之爭中,無論中國最終選擇采用自主標準還是融合到亞洲統一標準中來,實際上已經處于了有利的位置。有利地位的形成源于中國日益增長的強大的經濟實力,中國一方面已經成為全球采購中心,另一方面又是潛力最大的消費市場。
面對中國市場巨大潛力的誘惑,如果最終不能夠讓中國放棄制定本國的標準,那么對于SAP、甲骨文、英特爾、沃爾瑪這些希望通過RFID或是無線網絡等技術獲利的跨國企業來說,除了支持中國的標準別無選擇。
勢在必行的國家標準
面對國際科技巨頭在RFID市場的燎原之勢,國內有遠見的廠商也做出了努力。硬件領域,上海復旦微電子、上海華虹集成電路公司、上海貝嶺集團和北京六合萬通公司在RFID芯片的研發和制造方面都卓有成效;軟件領域,用友走在了其他企業的前面。但與國際巨頭相比,國內企業從資金實力到研發實力都還顯得弱小。
到目前為止,有關電子標簽技術的標準有:國際標準 ISO/IEC18000、美國的 EPC Global、日本的 Ubiquitous ID,在國際上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而在我國,電子標簽技術的生產和應用領域僅有一些行業標準,各廠家自主開發的電子標簽產品千差萬別,在容量、信息格式等方面均不一致,不同類型的產品也不能夠互相兼容。因此,必須加快制定統一國家標準的步伐。
慶幸的是,RFID的發展引起了我國政府的高度關注,并于今年2月宣布正式成立“電子標簽”國家標準工作組。負責起草、制定中國有關“電子標簽”的國家標準。使其既具有中國的自主知識產權,同時和目前國際的相關標準互相兼容。促進中國的“電子標簽”發展納入標準化、規范化的軌道。
目前,中國電子標簽國家標準工作組正在考慮制定中國的RFID標準,包括RFID技術本身的標準,如芯片、天線、頻率等方面,以及 RFID的各種應用標準,如RFID在物流、身份識別、交通收費等領域。
此舉對國內廠商而言無疑是一個特大喜訊,為其更從容地參與國際競爭打下基礎。正如3G標準TDS-CDMA以及EVD標準的提出,雖未最終塵埃落定,但卻給國內廠商莫大的鼓舞。
沃爾瑪驅動下的產業價值鏈
微軟
4月5日,微軟宣布正在組建自己的RFID組織,意圖染指無線射頻識別技術(RFID)的開發。微軟表示將提供一個“平臺”,用以創建以RFID為基礎的產品和服務,使用其自身的Windows CE操作系統,SQL Server數據庫和Biz Talk Server軟件。該組織的參與者中還包括Accenture,GlobeRanger,Intermec Technologies和Provia Software。
Sun
5月初,Sun公司在達拉斯開設了自己的RFID測試中心,和產品廠商合作測試RFID相容性和部署,中心距率先開始RFID試用的沃爾瑪配送中心只有80公里。
惠普
5月,惠普公司開始為采用RFID技術的企業提供營銷咨詢服務。沃爾瑪的頂級玩具和游戲制造商Conros已經聘請惠普監督它的RFID實施。今年,惠普已經在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和我國的臺灣省分別開設它的RFID測試中心,還計劃繼續在日本、新加坡、瑞士和英國等國家開設中心。
Oracle
3月30日,Oracle推出“Oracle Sensor-Based Services”,對引進及運用無線IC標簽(RFID)系統進行支持。庫存資源管理軟件“Oracle Warehouse Management”的下一個版本將配備RFID功能。另外,將來Oracle E-Business Suite用模塊也計劃支持RFID。
SAP
3月,SAP宣布推出用于供應鏈管理的第一款射頻識別(RFID)配套解決方案,幫助企業管理通過RFID標記讀取和寫入數據。通過將ERP和SCM功能與采用RFID的應用集成,企業可充分利用其在業務流程中通過RFID標記捕獲數據。
近日,IDC(國際數據公司)數據稱,2014年第二季度,三星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上份額降低到近年來最低點。過去幾年,三星在智能手機市場約占30%的份額,每個季度都能占據第一名。僅在一年前,2013年第二季度,三星占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份額為32.3%。而在2014年第二季度,這個數字下降為25.2%,成為三星自2011年第四季度以來業績最差的一個季度。
蘋果的市場份額也呈下降趨勢。
而中國手機廠商華為和聯想,則緊隨三星和蘋果之后,位列第三和第四。
IDC將三星和蘋果在智能手機市場頹勢日趨明顯的主要原因歸結為――中國智能手機企業變大變強。這毫不夸張。
數據顯示,2013年全球共生產手機18億部,其中14.6億部出自中國,高達81.1%。就在2000年,這個比例還不到5%。而這些生產企業80%以上都在深圳周邊。
中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手機帝國。
在無與倫比的制造能力之外,中國自有品牌手機的市場占有率也直逼三星。
相對于三星的頹勢,中國軍團則處于最活躍的上升期。數據顯示,2014年第二季度,華為出貨量增幅高達95.1%,聯想的增幅雖然低很多,但也有38.7%。
以“中華酷聯”為首的中國手機軍團,似乎很快可以重現十年前的輝煌。不同的是,當時是被政策的保護和饑渴的市場所造就的虛假繁榮,而這次,中國軍團的崛起背后是十年扎實的技術和市場積累。
運營商渠道成為支柱
國產品牌之所以能夠走出2004年全線潰敗的陰影,運營商渠道的扶持起了關鍵作用。
在歐美發達國家,出于加強品牌營銷、提高業務互通性及整合產業鏈的目的,電信運營商多選擇與手機終端廠商合作,通過定制機或半定制機的形式,增加用戶黏性。
2008年前后,隨著3G時代到來,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也開始借鑒歐美模式,加強與手機生產商的深度合作,大范圍推廣合約定制機。
“在2008年以前,運營商對終端不管不問,但從那時到現在,運營商對終端的訴求越來越強烈,因為它的很多業務需要以終端為載體。所以這段時間就實現了一個很大的突破,從運營商不參與終端競爭,到運營商控制市場,到2013年運營商渠道已經占有超過51%的市場份額。”酷派集團副總裁曹井升告訴《望東方周刊》。
接受本刊采訪的多位業內人士均認為,運營商與手機廠商的定制機合作模式,在3G時揮著重要作用,直接推動了國產手機的復興。
事實上,“中華酷聯”四大廠商的崛起都借助了運營商。
彼時,不論全球市場還是國內市場,以手機為代表的終端消費競爭都異常激烈。不同于三星、諾基亞等擁有的強大品牌號召力和豐富的產品營銷經驗,國產手機還未樹立自己的品牌,也沒有所謂的核心競爭力,借助于運營商遍布中國的渠道,是一條捷徑。
1993年成立的宇龍通信以尋呼業務起家,直到2003年才轉型生產手機,并創立酷派品牌。在3G之前,酷派手機在國內市場一直不溫不火,未有大起色。而在智能機時代,通過與三大基礎運營商的合作,酷派異軍突起,成為一匹黑馬。
根據美國市場研究公司Canalys的統計數據:酷派在2012年第三季度的國內手機市場份額達到10.4%,僅次于三星的14%和聯想的13%,位列第三,這也是酷派首次入圍中國智能手機前三。
可以說,酷派借助運營商不但完成了銷量上的突破,也在渠道上實現了從一二線城市向三四線城市的延伸。
“在酷派目前的銷售渠道中,運營商仍是最大的,公開渠道只占到三四成。”曹井升坦言。
他告訴本刊記者,運營商的業務建立在終端之上,因此控制終端是其發展的必然通道。在歐美、日本、韓國這些地方很明顯,“那些國家根本沒有什么手機經銷商的概念。”
“我們一直和運營商合作緊密。通過這個機會,酷派在國產手機中的排名提升很快,現在已經進入到全球前幾名。”曹井升說。
“大神”來了
不過,與運營商的緊密合作,是一柄雙刃劍。
盲目跟隨運營商,一方面使得企業喪失自,只能完全按照其要求生產手機,缺乏對產品品質的要求;另一方面受制于運營商的渠道限制,手機廠商缺少定價權,處于弱勢地位。
“我們給蘋果算了一筆賬,以iPhone5為例,其成本是1000元左右,三星手機成本更低,而國產手機中以華為的高端機為例,成本和它們不相上下,但最后的定價大家都看到了,這就是品牌的溢價能力。”深圳市手機行業協會會長孫文平對本刊記者表示。
因而,在靠低端低價產品將規模做大之后,廠商們不得不開始考慮品牌塑造。
以2013年為例,中興花費大量資源,按照運營商的要求做了160款手機,但是消費者對這種低端手機并不買賬,使中興產生了大量積壓。雖然每年都有許多產品,卻一直沒有精品,這個問題一直深深困擾著中興。
2012年10月31日,不堪負累的中興通訊在京正式旗下手機新品牌Nubia(中文名努比亞)。這是中興通訊成立來,首次在集團品牌之外全新品牌。
談起成立新品牌的初衷,努比亞總經理倪飛向《望東方周刊》表示:“隨著智能手機逐漸成熟,慢慢出現這樣一個趨勢:智能手機和網絡運營商的關聯捆綁正在下降。B2C這種開放性的市場越來越重要,我們也是覺得需要在B2C市場上有新布局。”
當然,中興還有更深層次的考慮。“運營商依然擁有很大的市場占有率和很強的市場關系,如果馬上嘗試開放渠道,尤其是用一些互聯網的玩法,可能會對我們現有的業務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Nubia這個品牌是對開放渠道作一個嘗試,是個較為穩妥的方式。”倪飛說。
Nubia品牌主要定位于社會渠道的高端智能手機產品,以“能拍星星的手機”為口號。
據倪飛介紹,努比亞目前的銷售渠道有三類:傳統線下渠道;與運營商渠道合作;與京東淘寶合作的新興互聯網渠道。
“互聯網銷售的規模逐漸增長,銷量已經達到全國總銷量的20%左右。”倪飛說,在線上銷售收獲口碑后,線下渠道也在拓展,Nubia的旗艦店和專營店在全國鋪開,“現在線下的加盟店和專營店有20多家,計劃在今年內全國開到兩三百家。”
即使是酷派這樣一直緊跟運營商步伐的企業,也開始調整運營策略,三年前就已謀求渠道轉變。
“我們國內渠道分三大類:運營商、公開渠道和電商。公開渠道從2011年開始嘗試突破,2012年基本上實現全線突破。”曹井升說,酷派目前已與全國185家手機連鎖店簽署協議,設置專柜。
2014年1月,酷派推出了旗下獨立電商品牌“大神”。這被外界解讀為“一舉兩得”:一方面通過新品牌的建立,擺脫以往在運營商渠道給消費者帶來的低端機印象;另一方面通過獨有的電商渠道,逐步減少對運營商渠道的依賴。
“自有品牌沒有運營商的限制,產品發揮的空間非常大,能夠更好地適應消費者的需求。”曹井升說,目前大神的兩款主打手機預定量已經超過2000萬臺,其中的大神9976A達1300多萬臺。
廚師的水準
今天,依托于開放的全球化的供應鏈,智能手機已經趨于標準化。高通或聯發科的芯片,搭載安卓系統,基本可以用來定義除蘋果之外的絕大多數智能手機。而這些手機,甚至從外形上也難以區分。
“整個行業的一個規律是,從硬件轉到軟件再到服務,手機也一樣。”曹井升說,手機已經從打電話的硬件,變成了互聯網服務的工具,手機生產者需要轉變理念。
例如酷派在智能手機中率先推出資料備份功能,用戶可以把聯系人、短信、備忘錄、日程、文件、照片,包括手機設備都備份上去。“我們是第一個做的,比蘋果都早。”曹井升說。
Nubia手機則主打兩大賣點:一是照相功能――能夠拍到星星和銀河,一是全網通功能,支持全國三大運營商的三種制式網絡,換卡無須換手機。
而金立自2011年推出第一款智能手機后,主打時尚牌,相繼推出了荷塘系列、ELIFE系列。“我們要把手機當作時尚產品,做好硬件、軟件、用戶體驗,提供更多服務。”金立手機執行總裁盧偉冰說。
“智能手機的難度就在于,在一個很小的體積中把很多東西裝進去,還要給用戶不同的外觀、感受和體驗,難度很高。”盧偉冰覺得,消費者存在一個誤解,總認為所有手機用的芯片、操作系統、甚至生產廠家都是一樣的,就不存在差異化產品,“同樣的食材,不同的人會燒出不一樣的味道,這取決于廚師的水準。”
要不要自己的芯片
以深圳為中心,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手機制造基地。
孫文平告訴本刊記者,深圳的手機產業在基站、設備制造、整機集成、設計、主板制造、物流以及手機的認證測試等環節,已經形成了一個比較完善的體系,形成了全國最完整的零部件生產、方案設計、整機制造的產業鏈。
“深圳已成為海內外最大的手機設計、研發、制造、交易中心,擁有手機及相關廠商一萬多家,其中整機生產商3000多家,方案設計商500多家,配件商3000多家。由于不斷的技術改造,各種配件的成本持續下降。”孫文平說。
例如一個手機的塑膠背殼,成本已經從2元降至1角。
然而,對國產手機來說,最大的缺失還是芯片和操作系統。
雖然不太為外界所熟知,華為旗下的海思在芯片領域已有建樹。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披露的“2012年中國十大集成電路設計企業”中,海思以74.2億元的銷售額位列第一。
早在1991年,華為就成立了ASIC設計中心,為華為的通信設備設計芯片。2004年,海思半導體正式成立,其3G產品在歐美及日本的銷量累計近1億片,與當時的高通可在市場份額上平分秋色。
2010年,借助通訊方面的技術積累,華為又了LTE 4G芯片Balong 700,在歐洲投入上網卡、家庭無線網關等終端設備應用。
2014年6月,華為的榮耀品牌的旗艦機型“榮耀6”即采用海思的“麒麟920”芯片,這是全球首顆商用的八核LTECat6手機芯片。
倪飛介紹說,中興也推出了自己的芯片且已通過測試,年內就能發貨和商用。但他認為,就整個市場而言,國產芯片仍未形成氣候,更多的是服務于自有品牌,真正的市場化推廣尚須時日。“兩三年之內,國產芯片在國產手機里會占有一定份額,但可能不會占有絕對多數的份額。”
曹井升則認為,盡管中國企業有能力研發芯片,但卻需要大規模的應用,要想打破高通在市場上的地位,還需要很長時間。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覺得這些所謂的核心技術并不能阻礙國產機的發展。“芯片自己能不能做不重要,因為三星、索尼使用的芯片也不是自己的。”盧偉冰認為,“從商業角度看,國產手機用海外芯片,用安卓或Windows操作系統,都不影響做智能手機。”
在海外攻城略地
中國手機廠商的目標已經不僅僅在國內,而是在全球。
據IDC統計,自2012年第四季度以來,華為一直占據著全球智能手機銷量排名第三的位置。全球市場研究公司IPSOS的報告則顯示,2013年華為品牌的全球知名度達到52%,同比增長110%。
2014年5月,華為在法國巴黎年度旗艦智能手機Ascend P7,短短兩個月內即迅速登陸歐洲、亞太、拉美等國家和地區,截至7月底全球銷量已超200萬部。
華為手機已經在超過100個國家建立了銷售渠道。在某些海外市場,華為手機幾乎成了“華為”品牌的代名詞。
市場研究公司Strategy Analytics的數據則顯示,2013年第一季度,中興以85.7%的增長率成為美國市場繼蘋果、三星、HTC和黑莓之外的第五大品牌。
這一時期,“走出去”的國產品牌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華為、聯想、中興等為代表的國產手機品牌,在強大的技術支撐下積極開拓國外市場,獲得了一定的知名度和認可度,成為國內外市場兼得的典型;一類是以深圳的山寨“正規軍”身份大舉進攻非洲、東南亞、拉美等地的國產手機品牌,這類企業基本上放棄國內市場,專注于國外市場,并且在個別地區獲得了驕人成績。
“以前人們總認為國產手機就是低端產品,而現在這些在國際上知名的國產手機品牌,質量上完全不輸給三星等國外品牌,甚至超過它們。”曹井升說,國產手機品牌“走出去”并非頭腦發熱。
另一類積極開拓海外市場的是盤踞在深圳的山寨“正規軍”。在成功轉“正”之后,這類企業完全將市場轉向海外,在南亞、東南亞、非洲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業績驚人。“這些企業在海外市場非常強大,甚至超過一些國際知名品牌,但他們非常低調,加上只做國外市場,所以很少有人知道。”從業十多年的深圳某科技公司總監唐強告訴本刊記者。
成立于2008年的基伍國際有限公司(G’FIVE)是較早深入國際市場的企業。2010年,其銷售量在全球手機品牌中排名第九,出貨量達3500萬部,每部均價達45美元,銷售額超過15億美元。其中,在印度市場占有率達21%,遙遙領先于排名第二、市場占有率13%的諾基亞。
據唐強透露,基伍在2011年時每月出貨量達到300萬部,即使在2014年每月出口量也達100萬部。
此外,由深圳市百立豐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lephone手機、深圳市墾鑫達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墾鑫達手機,都是目前深圳出口量排名靠前的國產手機品牌,月出口量均能達到100萬部左右。
“很多人都覺得這些品牌是山寨機,實際上不是,它們已經成為國產手機國外軍團的重要組成部分。”唐強說。
在4G時代彎道超車
智能機時代,國產手機與國外品牌的爭奪更加激烈。相較于功能機時代,國產機此時的市場表現大有洗刷前恥之勢。
“從品質上說,國產手機和國外手機沒什么差距,就是品牌不如人家,其實我們的技術積累比他們強,蘋果做手機的時間也不長。”孫文平說。
倪飛說得更加直接:“我們有很大的機會去搶占三星的份額,事實也證明了三星的份額在下降。”
聯想在8月14日的財報別提到:今年第二季度,聯想手機國內銷售達1300萬部,超越三星成為中國市場最大的智能手機制造商。
根據IDC提供的數據,2014年第二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前四名依次為聯想(12.5%)、小米(12.4%)、酷派(11.5%)、華為(11.4%),算上列入前十榜單的VIVO、中興、OPPO、金立,八個國產品牌整體市場份額已經超過67%。
形成強烈對比的是,三星僅以9.8%的市場份額位列第五,下滑四個名次,就在上個季度,三星還以19.9%的市場份額遠遠甩開其他企業。
倪飛認為,這其中有必然性。智能手機興起之后拉平了技術門檻,中國手機廠商和三星在技術上處于同一水平線上。“而且國產手機廠商這兩年在用戶體驗上的提升也特別大。”
“三星本身也存在一定問題。實際上它從安卓手機發展以來是最大的獲利者,但是創新性逐漸衰減,距離市場預期比較遠。”倪飛說。
曹井升也認為,國產手機在技術、工藝、創新及品牌塑造上都在不斷提升,三星“或許很快會被國產機給打下去”。
4G到來,更是為國產手機提供了彎道超車的機會。
早在4G牌照發放之前,國產手機廠商已紛紛布局,一開閘就搶占市場。另一方面,在國資委嚴令運營商降低補貼的情況下,4G推廣中,運營商必然優先照顧國產手機。
最近,iPhone 5火熱上市,家住北京市豐臺區的秦女士迫不及待地購買了一部蘋果手機。秦女士介紹,這幾年從直板機、翻蓋機,再到智能機,她更換手機的頻率確實比較高,目前家里已經有十幾部手機閑置了。然而,每次換了手機,如何處理舊手機就成為一道難題。
中國手機回收率不足1%
眼下,像秦女士一樣的消費者不在少數。據國內某機構調查發現,在我國,一部手機的平均使用時間只有15個月,幾乎是使用壽命最短的家電,每年淘汰的手機達到1億部。
事實上,早前幾年前,幾家手機廠商和運營商就意識到了這一問題,并共同合作發起廢棄手機及配件回收聯合行動,在賣場、營業廳之類的地方設置回收的“綠箱子”,但后來也沒有了下文。
這幾年,為了解決廢舊手機的污染問題,廣東的3個試點城市啟動了綠箱子廢舊手機回收平臺,用戶可以在線對自己廢棄的手機進行估價并完成回收的過程。然而至今這樣的試點工程僅限幾個城市,還沒有得到大規模推廣。
最近,廢舊手機回收遇冷的情況也得到了佐證。數據顯示,目前全球每年廢棄的手機約有4億部,其中中國有近1億部,回收率卻不足1%,遠遠低于3%的全球平均值和英國9%的最高值。近期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化電子垃圾為資源》報告預測,到2020年,中國廢棄手機數量將比2007年增長7倍。
據了解,在上海,每年淘汰的手機至少有400-500萬部,但像上海電子廢棄物交投中心有限公司這樣的“正規軍”,卻常年處于“吃不飽”的狀態,營業至今最多的一個月也就收到了500部,僅占市場總量的1%。上海電子廢棄物交投中心有限公司負責人曾表示,由于渠道不通暢加上回收價格低,他們很難從消費者手中成規模地將廢舊手機回收上來。
廢舊手機回收渠道不盡人意
那么,究竟回收廢舊手機,難在何處?記者以出售一款HTCA510e智能機和一部TCL手機為由,分別采訪了小商販和回收公司。公主墳手機大賣場附近的小商販告訴記者,這款HTCA510e智能機,回收價格在200元左右,隨后這個手機會被重新組裝或者直接賣到二手市場。而像TCL這款低端手機根本不予收購。
與個體小販相比,一些專門的手機回收網站或者回收門店的回收價格相對低廉。記者電話咨詢了一家自稱國內最正規的數碼回收公司。該公司一位女客服告訴記者,一款8成新以上、屏幕無劃痕、沒拆修進水,功能正常、基本配件齊全的A510e,回收價格是110元。并且,這個回收價格3天后還會按照二手手機市場價格進行波動。這種成色稍好的品牌機,她們大多都是再利用,回流到二手市場。而一些很老款的舊手機,像TCL基本都是按照5元/部的報廢機處理。
這也就是說,如果按照網站“手機回收款在100元以下不負擔郵費”的規定計算,客戶郵寄手機所需快遞費就達10元,賣一部手機還要倒貼5元錢。顯然,對于這樣的虧本交易誰也不會去做。
此外,記者還了解到,目前坐落在北京的多家電子廢棄物回收企業中并沒有手機回收處理的相關工藝和流程。以北京市發改委確定的唯一一家電子廢棄物回收處理企業,華新綠源環保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為例,它們只負責回收廢舊電視機和電腦,并不包括手機。
調查中,記者注意到,由于回收渠道不盡如人意,回收價格又低得令人心寒,絕大部分市民處理廢舊手機的方式就是扔在家中“睡大覺”。也有少部分人選擇將廢舊手機扔進垃圾桶萬事大吉。
廢舊手機處理不當危害大
“然而,如果廢舊手機得不到妥善處理,其中所含的危險化學物質會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產生長期的影響。”中南大學能源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李立清從2007年就開始了我國廢舊手機回收和利用的研究。
他介紹,分析手機危害需從手機材料入手,手機材料主要包括高分子材料和金屬材料。手機在廢棄前后,成分基本一致,其結構材料主要是塑料,極難自然降解,散落在環境中會造成污染并長期存在。如果采用焚燒處理會造成大氣污染,焚燒產生的氣體會使人中毒,嚴重時會導致癌癥、神經系統失調等疾病。手機電路板含有鉛、鋅、錫、金等有毒金屬元素,手機廢棄后回收處理不當,或未經無害化處理而直接填埋,必然導致手機中的有毒物質滲漏出來,污染土壤和地下水資源,并滲入食物鏈,危及人類健康和生存。此外,手機電池和配件還含有汞、砷等有毒物質,這些物質可能對環境和人類健康造成巨大的損害。
“目前,在國內大城市,街頭小販出于經濟利益的考慮,回收廢舊手機,一方面將還能使用的手機進行翻新,重新賣到市場,或者將手機拆解,只利用一些零部件,其余當做垃圾扔掉。這樣的街頭回收方式造成了電子垃圾的擴散,加大了電子垃圾的處理難度,往往這些含有大量有害物質的‘垃圾’只能當做普通垃圾填埋或者焚燒。”李立清說。
“在廢舊手機的回收過程中,保護好環境且不產生二次污染,是廢舊手機回收利用工藝的成功標志之一。”李立清說,因為手機等電子產品的拆解、回收工作專業性強,須采用先進的技術、工藝,才能避免二次污染。與非法商販最大的不同在于,正規的回收軍會讓手機的每一個部件都得到適當的處置。
廢舊手機可提煉黃金 實際中并不可行
雖然廢舊手機當垃圾一樣處理,會給環境造成巨大危害,但科學回收,卻可以變廢為“寶”。據媒體報道,目前全球每年廢棄的手機約有4億部,其中中國有約1億部。一項研究表明,依照我國目前每年廢棄1億部手機估算,這些廢舊手機總重達1萬噸,若回收處理能提取1500公斤黃金、100萬公斤銅、3萬公斤銀。
那么究竟1億部廢棄手機能否提取出1500公斤黃金?對此,上海電子廢棄物交投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交投中心”)認為理論上可行,但實際中卻不可能達到。上海電子廢棄物交投中心有限公司工程師朱偉民表示,經過專業處置,這些金屬能被大部分地提煉出,但實際因回收量小,投入的成本過高,要做到這一步不太現實。雖然手機主板上鑲嵌的集成電路中的各種觸頭上鍍有黃金,手機中黃金的含量為0.015%。但是,主板上鍍黃金主要是為了導電性更好,也確實可以進行提煉,但是一部手機中的黃金含量其實微乎其微。
朱偉民介紹,相對于非法商販處理舊手機時的“挑三揀四”,他們對回收手機的處置過程能做到無害化,能讓廢舊手機里的每一個小零件都得到合適且無害化的處理。他們希望今后通過規范化回收、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同時對信息安全予以保證,在這些要求之下,所有廢舊手機都能重新進入資源再生通道。不過,眼下,這需要一個更系統、更完善的持續性回收體系,從社區到公共場所以及移動通訊營業場所,同時減少二手手機交由非法商販處置的幾率。
“與商販相比,回收企業沒有資本組建巨大的回收物流體系。” 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劉晶茹說,這幾年,她通過調查發現,回收企業最大的競爭對手就是商販,商販都有自己的傳統的、完整的收集、處理、銷售的產業鏈。
“目前,回收體系的建立和管理成為廢舊手機處理的瓶頸之一。同時,我國迄今沒有一部專門調整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基本法律。此外,像手機這類已經問世的許多電子產品在其生產過程中并未考慮到拆解回收的問題,這就大大增加了環保回收的難度。”劉晶茹說。
盡早建立廢舊手機回收制度
針對廢舊手機的現狀,一些專家呼吁,應盡快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廢舊手機回收制度。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山大學企業與市場研究中心主任毛蘊詩教授就遞交提案建議,環保部、工信部等主管部門應盡快圍繞廢棄手機以及配件的回收、處理問題,研制并頒布相關法律制度,推動我國盡早建立廢棄手機配件回收利用的綠色產業鏈。
毛蘊詩曾建議,建立手機生產、銷售、回收處理、再生產的循環機制:手機電池應該標準化,比如手機充電器統一標準開始強制執行后,僅原材料每年就可節約20億元;建議國家在政策、稅收等方面,扶持正規的環保企業從事廢棄手機及配件的回收處理工作;堅決取締無證回收的小作坊,制定廢舊手機回收操作標準;對回收后的手機加強監管,避免翻新機流入市場。
劉晶茹介紹,在歐盟《電子垃圾處理法》中規定:所有在歐盟市場上生產和銷售的手機必須建立完整的分類回收復原及再生使用的系統,并負擔產品回收責任。同時,還規定每部手機整機可重復使用率至少為75%,各種零組件和材質至少要達到65%,否則將限制在歐盟各成員國銷售。
“不過,在我國,雖然諾基亞、摩托羅拉、中國移動曾發起過廢舊手機及配件回收等公益行動,但總的來說,大部分回收活動的時間短,覆蓋范圍小,影響力有限。廢舊手機回收業務沒有成為長期、固定、常態性的社會行為,廢舊手機的再利用還遠沒有被提上日程。” 劉晶茹說。
據國家統計局的最新統計,中國企業中只有一成左右有科技活動,去年科研經費投入僅占營銷總收入的0.56%。研究表明我國企業對國外技術呈現過渡依賴的趨勢是國內企業失去創新能力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們必須采取措施,加快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環保型社會,大力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建立創新型國家,使經濟運行在建立于自身核心技術的基礎之上。
一 中國技術對外依存度
縱向比較:《中國經濟周刊》在國家科技部網站上公布的數字中可以表明,2002—2005年,我國高新技術產品進口逐年增加,計算機與通信技術、電子技術、生命科學技術、光電技術等領域都保持了相當高的增長率。
其中,計算機與通信技術領域,相對于2001年,2002年的進口額為282.69億美元,年比增長19.9%, 2003年則達到了403.06億美元,年比增長42.6%,到2004年進口額高達507.2億美元;電子技術領域更是連續三年保持了50%左右的年增長率,至2004年進口額就達到了772.0億美元。
橫向比較:我國每年對設備的投資中有60%是國外進口的,特別是在高端設備領域,集成電路85%進口,光纖制造設備100%進口,紡織品是我國的強項,但設備進口達到70%,石化設備80%進口,高端的醫療設備差不多90%到100%進口。
根據國際經驗比較理論可以得出以下幾個推論:
1 我們現在的技術對外依存度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一個水平,這說明相當程度上的技術是靠引進。對技術的過渡依賴,使得國內企業失去了自我創新提高的積極性和原動力。據統計,目前真正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在全國只有萬分之三左右。
2 引進技術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國外先進技術在對我國經濟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也埋下了一些消極隱患,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國外先進技術對中國整體經濟的發展的消極影響也不斷地暴露顯現出來。
3從長期來看,經濟大國發展只能走自主創新的道路,才能掌握經濟發展的主動權,通過對國外技術的“購買”的模式轉移到本國對技術的“生產”的模式上,轉換能否成功的關鍵在于國內企業的創新意識的樹立和國家相關政策的改進。
二 謹防中國經濟走上被殖民道路
1998年,運十給餓死在搖籃中,中國的航空騰飛機會也被斷送;如今,絕大部分中國手機廠商做的事情就是從世界各地采購最先進技術的芯片、關鍵配件、原料甚至軟件,在國內利用廉價的勞動力拼湊到一起,然后再到世界各地尋找買家。
國外技術就像鴉片,能帶給你短暫的興奮,但是等到你不得不依靠這項技術度日如年的時候,那就必死無疑了。
再看我們對外開放的目的:
其一,引進外資。各個地方政府對外企實行了多種多樣的優惠政策,其中對外資的稅收優惠往往被列為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優惠程度也是遠大于中國對本土的投資。
其二,引進技術。外企的進入帶給我們先進的管理和技術,可以使我國的企業借鑒和學習,從而提高企業的運營質量,達到推動整個經濟發展的作用。
的確,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綜合實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改善。全國經濟普查結果顯示,2005年中國gdp已超過18萬億元。然而,我們越來越感覺到在發展過程中的“科技約束”。比如,我國的產業結構始終調整不過來,經濟發展方式始終轉換不過來,而只能被稱為“世界加工廠”,而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不能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提出可持續發展戰略這么多年,而資源環境問題卻越來越嚴重。所有這些問題,都有一個共同的原因,就是科技進步不足,核心問題還在于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如it行業,經過20多年的合資合作,確實呈現出一派繁榮,但關鍵技術的缺失注定讓外方賺走利潤的大頭,讓中方付出資源的代價――消耗大但利潤低微,還要受制于人。
通過對對外開放和技術引進的分析,我們認為:中國并沒有在真正意義上引進先進技術,如果允許,我們認為引進的技術不能叫“技術”,而應該叫“技術產品”。因為在引進之后,企業并沒有對其進行消化吸收,而是依賴于國外技術的更替,正如一個產品一樣用完了再買。如果繼續以引進外國技術維持產業的發展,從長期看,只能使得gdp總體水平增加,而人均gdp仍然處于低水平之上,不利于我國實現全面小康水平的宏偉目標。必須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在引進技術基礎上的消化吸收,在關鍵領域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識產權,在科學前沿和戰略高技術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從根本上保護了經濟安全,防止走上被殖民道路。因此,技術的自主創新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
三 只有實現自主創新才能真正走進科技經濟領域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一直堅持走對外開放的道路,為外資企業進入中國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從而使中國經濟快速增長,人民消費水平提高。但是,目前全世界86%的研發投入、90%以上的發明專利都掌握在發達國家手里,我國許多產業雖然在規模上不斷擴大,但由于缺乏核心技術,失去了許多應得的利益。我國企業對國外技術的依存度越來越高,淪落到國際產業鏈的最下端的產業也越來越多,不利因素大于有利因素。通過數量模型測算,如果對購買國外技術的各項措施不作重大調整,中國是一個“制造國家”,而不是“創造國家”的頭銜仍將繼續下去。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客觀殘酷的事實:如果長期下去,中國經濟就會被迫被發達國家用技術牽著鼻子走,永遠只能走重復購買別人技術的老路。最終經濟將發展停止不前甚至倒退,消費水平繼續下降,影響國民經濟長期發展的后勁。 lunwenwang.com
因此,我們認為,必須進一步推進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大力推進科技體制改革,使科技管理更加有利于科研人才脫穎而出,有利于重大科研項目的進展和成果轉化,形成科技與生產緊密結合的有效機制。要加強經濟政策和科技政策的相互協調,營造有利于技術創新、發展高新技術和實現產業化的政策環境,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國家的產業政策要有利于推動企業的科技投入和自主創新,堅持先進技術的引進和消化、吸收、創新相結合,實現市場開拓、技術創新和生產經營一體化。21世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新階段,也是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調整經濟結構提高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是我們面臨的艱巨任務和嚴峻挑戰。只有抓住科技革命稍縱即逝的難得機遇,建設創新性國家,顯著提高科技實力特別是自主創新能力,才有可能突破我國人口、資源和環境的"瓶頸"制約,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四 當前可以解決技術問題的一些措施
1 加大研發投入,據研究表明,研發投入只有達到5%以上才具有競爭力,2%只能維持基本生存,1%則使艱難生存,而我們大部分企業都不到1%。企業應將資金用在刀刃上,而不是一味買技術和成套設備,而應該消化吸收技術并進行創新,使之轉化為自主的知識資產。
2 政府應對財政收入有個精確、統一的度量,在分配給企業的時候,應對科技成果方面進行精確的描述,這樣才有利于整個國家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3 企業應具有一套完整的管理體系,提高對企業工程師的素質要求和培養,建立自己的創新隊伍和自主研發平臺。
4 擁有完整的產業鏈,成為一個產業體系,為技術創新提業化平臺。如果一味追求技術創新,而忽略了產業鏈的建設,即使技術再新,也不能產品化,產業化就更不用說了。
5 將我國的研究開發模式由“科學推動模式”向“需求拉動模式”轉變。由企業先去研究市場,然后再根據市場研究結果確定目標,最后由企業邀請研院所等研究機構來動同進行研究開發,迅速地就能將技術產品化,變成生產力。
(一)基本思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國家產業政策,以創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工業體系,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為目標,以提升發展三大支柱產業,培育壯大“四新”產業為重點,以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及資源綜合利用為著力點,積極發揮產業集聚優勢,加快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努力實現全市工業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二)指導原則:
1、堅持市場調節與政府引導相結合原則。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同時加強政府的協調、引導作用,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
2、堅持老企業技術改造與招商引資發展新企業相結合原則。根據市場需求,立足現實,通過加大企業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投入,提升現有產業結構層次,促進優化升級,同時,通過招商引資,積極培育高新技術產業,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不斷強化技術優勢和產業鏈整體優勢,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
3、堅持產業鏈延伸與產業集聚發展相結合原則。以片區經濟為重要依托,抓住產業集聚這個關鍵點,延伸產業、產品鏈,完善產業化分工,著力打造一批產業規模、市場份額和創新能力、贏利能力居全國前列的制造中心和產業基地。
4、堅持自主發展與外向帶動相結合原則。抓住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產業調整轉移的機遇,加強外引內聯,深度參與國際競爭和合作,積極吸納全球資本、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引導企業“利用兩種資源、開拓兩個市場”,加快做大做強,不斷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
5、堅持適度擴張與提高質量效益內涵發展相結合原則。在招商引資過程中突出招商選資,選擇引進項目時權衡項目規模與稅收大小、產品與裝備的技術含量及勞動用工、環境危害性、耗能與效益產出比等,以提高產業自主創新能力,降低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為出發點,進行招商選資。
二、產業集群和區域布局
按照工業布局集中、產業集聚、土地資源集約利用和控降污染的要求,未來發展產業集群,優化產業區域布局,要充分利用緊臨國際大都市和新型工業強市的區位優勢,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合理定位,主動接軌大,進一步突出經濟開發區、經濟區、地區三塊發展工業的主要區域,提高片區經濟發展強度。經濟開發區要以建設全市新型工業化的先導區和科技創新示范區為目標。加強與工業園區、高新區的產業對接,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主導,鞏固拉長產業鏈,發展電子信息配套產業,加快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建設,不斷優化商務環境。重點發展以電子信息、精密機械、汽車零配件、環保設備、新能源產業、保健品產業等技術密集型產業和軟件開發、商貿、房產、物流等生產業。經濟區要主動呼應接軌開發開放,以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為目標,整合區內產業和資源,擴充區域經濟發展容量,提升綜合開發建設水平,擴大發揮全市經濟新的重要增長極的作用。重點發展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日用化工、精細化工、新型建材、品牌服裝、汽車零配件等先進制造業以及生態觀光、研發機構、會展等服務業。地區要以新型紡織(絲綢)的研發、制造基地為目標進行規劃和建設。在積極吸引國內外資本的同時,著力提升東方絲綢市場的功能和水平,加大產業整合力度,做強做大國際新型紡織(絲綢)產業基地,提升產業結構水平。
三、重點產業發展方向
(一)提升發展三大支柱產業
1、電子信息業。在重點發展計算機及外設、通信與網絡以及配套元器件等已有一定基礎和特色的產業的同時,適應世界信息產業發展趨勢,著力推進集成電路、汽車電子、嵌入式軟件等目前基礎較為薄弱的產業的發展;大力發展新型顯示器制造,高度關注未來發展極有前途的OLED產業;立足于為地區和全國乃至全球整機配套、積極發展配套件產業。
2、新型紡織(絲綢)業。加快推進紡織原料結構調整,在提高現有真絲、亞麻、滌綸長絲產品技術質量水平的同時,注重棉麻類天然纖維及錦綸、氨綸類合成纖維的開發生產,突出新型差別化、功能化纖維的研發和使用。繼續提高真絲綢的加工工藝技術,提高真絲綢紡織產品加工深度與精度,提高產品附加值,保持真絲綢產品在全國的領先地位。調整和優化三大紡織品結構,圍繞品牌服裝面料、家用紡織品和裝飾用紡織品、產業用紡織品三大類支柱產品,突出原料、面料、最終產品三個環節,著力拓展家用紡織品和裝飾用紡織品市場領域。大力推進毛衫針織業和亞麻業的發展,在引進裝備、延伸產業鏈的同時,加強與科研院所的產學研聯合,開發棉麻、絲麻等混紡紗及毛衫針織用紗生產技術,提高針織毛衫及亞麻織物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應用現代科學手段,引入循環經濟、清潔生產理念,加大印染后整理的技術改造與技術創新力度,把印染后整理加工轉變為引導紡織面料開發生產的先導行業。重點培育恒力集團、盛虹集團、鷹翔集團、絲綢股份、新民科技、新申集團、華佳集團等骨干企業,使之成為新型紡織(絲綢)業的龍頭企業。
3、通信線纜業。通過技術改造、技術開發,推進普通光電纜向特種光電纜拓展,實現光電纜產業的第二次創業。完善產業鏈,發展光棒和拉絲生產,及光器件的研發,提高產業和企業的核心技術競爭力。抓住當前3G通信給光電纜產業帶來的發展機遇,加快產品研發及市場研究。積極參與軍民兩用技術產品的開發,利用現有技術裝備優勢拓展配套產品生產。重點培育亨通、永鼎、通鼎等龍頭企業。
(二)培育壯大“四新”產業
1、裝備制造業。在產品設計上應用信息化技術,采用聲、光、電、磁及IT等自動化控制技術,與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開展聯合攻關,加快先進設計制造技術及機電一體化產品的研究應用步伐,擁有更多自主知識產權。在產品性能上突出數字化、自動化、智能化。重點開發高速無齒輪電梯、輸變電設備、新型紡織機械等產品。零部件企業廣泛采用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并向專業化方向發展,完善產業鏈。重點培育康力、萬工、申龍等企業集團,促進做大做強,引領產業發展。
2、新材料產業。圍繞我市工業經濟發展需要,重點發展納米材料及其在各領域的應用,提高電子用銅箔、電力用銅帶、通信用有色金屬復合材料技術質量水平,加快發展紡織原料、新型精細化工材料,高效節能環保型建筑裝飾材料。
3、新能源、環保及醫藥保健品產業。結合我市產業發展需要和今后發展重點,引入循環經濟、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的發展理念,著力推進工業廢水、廢氣的治理回收利用;積極開發節能、節水、節材新技術新產品;大力推進新能源、節能環保產品的發展。大力發展中藥及中成藥,引進保健品產業與項目,通過引進品牌與商務中心,逐步建立華東保健品產銷基地。
4、生產業。首先,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重點是經濟開發區、經濟區、鎮和東方絲綢市場的物流業,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臺,促進物流信息、資源和物流網絡互聯互通,推進第三方物流基地建設,大力發展綜合物流倉儲中心、專業物流倉儲中心和配送分撥中心。其次,完善構建為企業自主創新、消化吸收再創新、科技成果產業化、專利技術產業化提供高效優質服務的創新體系,大力引進國內外科研院所、中高級專業人才落戶,發展工業設計和工業產品研發機構,著力推進為中小企業提供技術服務的平臺建設。第三,大力發展為企業提供商務服務的會展、擔保、咨詢、公證、法律、會計、審計、廣告等中介服務業,引導規范中介行為,提高服務質量,拓展服務領域,優化投資環境。
四、產業調整的措施
(一)加強對集群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的調查研究工作。市、鎮兩級經濟管理部門,要經常了解掌握產業技術走勢與市場趨勢,根據集群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以國家產業政策為導向,揚長避短,制訂培育集群產業發展的具體指導意見,加強對產業升級的指導與引導工作。
(二)編制工業發展項目鼓勵類、限制類、禁止類目錄,制定重點產業招商項目目錄。市經濟管理部門要編制市工業性項目鼓勵類、限制類、禁止類目錄,并頒發實施,引導工業項目投資。要以國家、省制定的產業導向目錄為基礎,根據實際情況,相應提高一些區域性標準要求,提出一些特殊限制性規定;根據我市重點鼓勵發展產業導向,以完善產業鏈和提升產業技術層次為出發點,提出重點招商項目目錄,指導全市的招商引資工作,優化招商項目投資結構。
(三)抓好行業排頭兵典型示范工作。每年排出一批符合產業發展導向的市級工業投入重點跟蹤管理項目,加強對項目前期工作的指導、引導和服務,每年組織重點項目向金融界推介活動,重點項目實施全過程跟蹤管理,發現問題采用有效形式與辦法及時做好協調工作,使行業排頭兵企業產業結構調整在實踐中起到帶頭示范作用。
(四)發揮行業組織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的作用。要繼續認真貫徹市政府《推進市行業組織建設的指導意見》,大力推進行業協會、商會等中介組織建設,充分發揮行業組織的引導、指導、協調、服務、自律功能。一方面要加快產業集聚度較高的區域性行業組織的建設,形成較系統的行業組織服務體系,另一方面要通過爭先創優評比表彰活動,加快提升現有行業組織的服務水平,充分發揮行業組織在指導結構調整、推進產業升級等方面服務企業的作用。
(五)加強政策引導,運用經濟杠桿鼓勵技術進步,限制淘汰落后。各鎮(區)、各部門都要重視做好向國家、省爭取政策支持工作,使我市在產業結構調整中優質項目能享受國家、省的扶持性優惠政策。積極發揮市扶優扶強、鼓勵發展政策和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對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支持作用。對屬禁止類、限制類的項目與裝備、技術,依法采用必要的措施,使淘汰落后設備與技術真正落到實處。
關鍵詞:圈存;空中圈存;移動支付;系統平臺;工作流程
圈存,是指將賬戶資金劃入電子錢包的過程,即將平時從銀行戶頭小提領現金放在口袋里進行消費付款的方式轉變成將銀行戶頭中的錢直接圈存(存入)IC品片上。通過圈存的方式,使消贊者免除諸多麻煩和風險,如找零、遺失、偽鈔、被搶等。根據傳統的圈存方式,用戶必須得去銀行的營業廳或者業務受理專用終端以聯機的方式從而進行圈存充值。
這種方式既需要業務提供方投入較大的成本,也需要用戶投入較大的時間成本,從而降低了業務的便利性。隨著目前移動支付業務量的不斷增大,固定地點進行圈存的方式越來越無法滿足使用者日漸增長的圈存需求。
移動支付,也稱為手機支付,是指用戶使用其移動終端(通常是手機)對所消費商品或服務進行賬務支付的一種服務方式。移動支付作為一種新興的應用方式,正在受到產業各界和用戶越來越多的重視。據市場研究公司JUniper ReSearCh的調查數字顯示,2011年全球手機用戶創造的移動支付市場規模將可能會達到220億美元。
同傳統的固定圈存方式相比,移動支付對使用者有著天然的便利性。因此,移動支付能夠成為圈存技術由固定地點向空中發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礎。
文章首先對目前基于固定地點的兩種圈存技術進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從用戶體驗、系統實現、應用開發、交易流程等方面提出了空中圈存系統平臺設計的基本原則;基于該原則,文章又給出了實現空中圈存系統平臺的詳細方案及其業務流程;最后,文章對空中圈存系統平臺的相關應用價值及可行性進行了總結分析。
1、圈存技術現狀分析
目前,基于固定地點的圈存技術方案主要包括兩類:
?基于電子錢包的圈存方案:基本遵循《中國金融集成電路(IC)卡電子錢包/電子存折規范第2部分:應用規范》,目前非金融行業領域主要采取該技術方案;
?基于電子現金的圈存方案:基本遵循《中國金融集成電路(IC)卡規范第13部分:基于借記/貸記應用的小額支付規范》,目前金融領域主要采取該技術方案。
從實現功能的角度來說,電子現金和電子錢包沒有區別,二者均可實現圈存、消費、查詢余額3項基本功能。但是電子現金解決方案是完全兼容借記,貸記應用的支付產品組件,并具有標準借記/貸記應用的高級風險管理特性。
而電子錢包本身是獨立于借貸記的一種應用,其交易流程與借貸記應用有很大的差別,是人民銀行專門為小額支付推廣制訂的一個應用,其優點在于和電子現金相比其交易流程較為簡單,缺點在于安全性和電子現金相比存在差距。
從用戶使用圈存技術的角度來看,電子現金和電子錢包的這兩種圈存方式,都是基于固定地點來實施的圈存方式,除具體圈存技術內部實現技術上的區別外,對廣大的實際用戶來說,都需要去一個固定場所辦理圈存的相關業務。
因此,從這一點來說,電子現金和電子錢包這兩種傳統的圈存方式,已經無法很好地適應目前移動支付蓬勃發展的新形勢。
從單純的圈存技術角度來看,目前這兩種傳統的圈存方式彼此之間是分離的,是基于不同的技術原理和相關標準規范來設計并最終建立起來的。
從實現技術和最終的業務提供平臺來講,這兩種圈存方式彼此之間是完全分離的。不同的技術方式提供相同的業務和應用,可能會出現基礎設施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的一些情況。
正是由于傳統的基于固定地點的圈存方式存在諸多問題,現已無法滿足和適應蓬勃發展的移動支付的廣泛需求。
文章在經過大量研究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基于移動支付技術的空中圈存系統平臺,并對其優缺點進行了深入的分析。
2、空中圈存系統平臺研究和設計
空中圈存,即以手機支付的方式進行圈存,如通過手機打電話、短信、空中下載技術(OTA)、菜單等方式即時將銀行卡賬戶金額劃轉到手機卡錢包。相對固定地點的傳統圈存方式。移動支付大大提高了用戶使用的便捷性,使用戶在具備移動信號覆蓋的區域能夠時時處處實現隨心所欲的圈存操作。
空中圈存是實現圈存的一種新的形式,與原有的固定方式的圈存應相輔相成,共同為用戶提供不同的業務使用途徑。
基于對圈存技術的分析以及對移動支付技術和發展的研究,文章提出了新的空中圈存系統平臺,包括空中圈存系統平臺的設計原則、系統架構、基本的圈存流程以及關鍵結技術機制和異常處理等。
2.1 設計原則
根據對傳統固定地點圈存技術的分析和研究,目前空中圈存技術方案的制訂過程中需要遵循一些重要的原則:
?用戶體驗的友好性
提供方便、快捷的圈存業務辦理,易于用戶使用,為用戶提供良好的業務體驗;提供與現有固定方式圈存相同的服務功能,確保用戶體驗的一致性。
?平臺的開放性與公共性
構建開放、公共的圈存平臺,實現跨平臺、多應用的圈存能力。
?后臺系統的兼容性
與各金融賬戶系統、第三方支付機構的賬戶系統、電子錢包等應用平臺系統有良好的技術兼容性,方便與各系統進行對接。
?應用開發的便捷性
簡化應用開發難度,實現便捷的應用開發,方便各種定制化、個性化的應用實現,并且還具有良好的可擴展性。
?交易流程的簡潔性
從用戶需求角度出發,盡可能的簡化交易流程,降低系統實現的復雜性和圈存處理效率。
2.2 基本架構及主要功能
根據對傳統圈存技術的研究以及上述設計原則,文章經過研究提出一種新的基于空中圈存方式的系統平臺,其基本架構如圖1所示。
該空中圈存系統平臺所涉及主要模塊有6大功能。
(1)空圈平臺
承擔空中傳輸的角色,并負責空中報文的安全傳輸和圈存接入服務,將用戶和金融系統、行業系統安令連接起來。其主要功能包括:
?負責向金融系統,行業系統提供空中圈存的數據短信通道;
?負責重復報文過濾;
?負責短信報文的組裝和安全處理;
?負責分析數據短信,并且根據短信類型向相應的應用平臺和賬戶系統轉發圈存請求,并記錄圈存手機號碼。
(2)賬戶平臺
負責充值主賬戶的管理,以及充值、轉賬等賬戶相關操作的邏輯控制。在空中圈存業務中,賬戶平臺主
要負責主賬戶的資金劃轉。
(3)應用平臺
主要指電子錢包,電子現金應用平臺,該平臺負責應用邏輯的控制和錢包,現金賬戶的管理。在空中圈存業務中,應用平臺主要負責圈存處理、沖正處理等。
(4)金融系統/行業系統
包括賬戶平臺和第三方應用平臺,可實現充值主賬戶管理、應用邏輯控制和電子現金,電子錢包賬戶管理兩方面的功能。典型的金融系統如銀行系統,典型的行業系統如公交一卡通系統。在空圈業務中,金融系統/行業系統是主要的業務處理點,它利用空圈平臺提供的數據短信通道和空中圈存服務,實現空中圈存業務,包括圈存安全處理、綁定圈存賬戶管理、沖正限額管理、圈存處理、沖正處理等。
(5)短信系統
實現短信接入的能力部件,移動支付空圈功能的短信通道,主要負責轉發上行短信到空圈平臺系統進行處理,并向用戶發送下行短信通知業務處理結果。
(6)GGSN
實現承載無關協議(BIP)接人的能力部件。
2.3 空中圈存業務流程
空中方式的業務處理流程與銷售點終端(POS)方式的業務處理流程一致,區別只是在于通道方式不同。對于各類金融應用,存在一個通用的空中圈存流程,但每個流程的細節會根據具體應用的不同而存在細微的區別。基于以上考慮,在文章所提出的空中圈存系統平臺中,由用戶主動發起的空中圈存的基本流程如圖2所示。
(1)用戶進入STK菜單發起圈存請求,菜單Applet則會根據應用需求組裝好圈存所需要的具體數據元,按照報文格式生成數據短信上發給空圈平臺;
(2)空圈平臺收到卡上發的數據報文后,進行完整性校驗,根據不同的目標應用索引將報文域發送給對應的支付應用平臺;
(3)金融系統處理報文域數據,將圈存結果返回給空圈平臺;
(4)空圈平臺按照報文格式對圈存結果進行組裝,生成下行圈存結果報文發送給卡;
(5)卡片收到圈存結果下行報文后,將圈存結果寫入金融應用,同時給出成功與否的圈存確認;
(6)空圈平臺收到卡上發的圈存確認報文后,進行完整性校驗,根據不同的目標應用索引將報文域發送給對應的支付應用平臺,從而完成圈存流程。
2.4 關鍵技術機制
在空中圈存平臺系統中,除了具備主要的系統架構和功能模塊以及基本的圈存流程外,還主要涉及到同步計數器、安全認證保護和異常處理等主要的關鍵技術機制。
2.4.1 同步計數器機制
空中圈存系統平臺,在(U)SIM卡與空圈平臺之間采用同步計數器機制,來保持支付(U)SIM卡與空圈平臺問的同步狀態,并且還可以通過保持支付(U)SIM卡與空圈平臺間的同步來防止重傳攻擊對空圈平臺所造成的損害。
在本空圈系統平臺中,需要同時維護和管理多個同步計數器。(U)SIM卡中所涉及到多個支付應用,每個支付應用需要維護屬于該應用自己的A、B兩個計數器,并且同時與空中圈存系統平臺中的同步計數器一一相對應。
在本空中圈存系統平臺中,(U)SIM卡與空圈平臺之間的同步機制分為3個基本階段:同步計算器的初始化、運行及復位。
(1)同步計算器的初始化
?支付(U)SIM卡端的同步計數器A和同步計數器B的初始值都為O;
?空中圈存系統平臺端的同步計數器A初始值為0,同步計數器B初始值為1。
(2)同步計數器的運行
按照“下行短信是對支付(U)SIM卡的一個響應還是空圈平臺主動下發行為”的基本設計思路,平臺所采用的兩個同步計數器的運行流程分為兩種情況。
?同步計數器A對應于“下行短信是對支付(U)SIM卡的一個響應”,該情況包括圈存請求命令、圈存確認命令、圈存結果命令、沖正交易請求命令、沖正結果。在這種情況下使用的同步計數器機制有兩類。
(a)支付(U)SIM卡產生上行數據時,應以當前本地同步計數器A的值填充上行數據中的同步計數器值;在收到圈存結果命令下行數據時,若下行數據中同步計數器值與當前本地同步計數器A的值相等或下行數據中同步計數器值比當前本地同步計數器A的值大1,則需要在完成該次圈存過程后將本地同步計數器A的值加1。
(b)空圈平臺收到上行數據時,若該上行數據需要響應,當上行數據中同步計數器值與當前本地同步計數器A的值相等,則應以當前本地同步計數器A的值填充下行數據中的同步計數器值,并將下行數據發送給支付(U)SIM卡,在發送完該次圈存結果命令下行數據后,空圈平臺應將當前本地同步計數器A的值加1;當上行數據中同步計數器值比當前本地同步計數器A的值小1時,應以當前本地同步計數器A的值填充下行數據中的同步計數器值,并將下行數據發送給支付(U)SIM卡,在發送完該次圈存結果命令下行數據后,空圈平臺則應保持當前本地同步計‘數器A的值不變。
?同步計數器B對應于“下行短信是空圈平臺主動下發的行為”,該情況包括修改卡內參數命令,及后續擴展的平臺下發的主動命令。在該情況下,服務器在發送完該次修改卡內參數下行數據后,才將本地同步計數器B的值加1。下行短信中的計數器必須大于支付(U)SIM卡中的計數器B,該短消息才可以被支付(U)SIM卡接受,支付(U)SIM卡在收到該次修改卡內參數下行數據后,用下行短信中計數器的值更新本地計數器B的值。如果下行短信中的計數器小于等于支付(U)SIM卡中的計數器B,則該短信會被認為是不合法的,并將會被禁止使用。
(3)同步計數器的復位
若支付(U)SIM卡或空圈平臺中維護和管理的本地同步計數器到達最大值,應將同步計數器復位為初始值。支付(U)SIM卡或空圈平臺應能檢測出支付(U)SIM卡或空圈平臺因到達最大值而將同步計數器復位的情況。
2.4.2 安全認證保護機制
在空中圈存系統平臺中,為保證(U)SIM卡與空圈平臺之間數據傳輸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在支付(U)SlM卡現有的短消息傳輸機制中,需要對在物理信道上所傳輸的數據采用健全的雙向安全認證保護機制。所謂健全的雙向安全認證保護機制,是指由空圈平臺對支付(U)SIM卡的認證(上行認證)以確保只有合法用戶發出的請求被響應,由支付(U)SIM卡對空圈平臺的認證(下行認證)以確保進入支付(U)SIM卡的下行數據的合法性,有效避免惡意代碼對用戶支付(U)SIM卡的入侵。
雙向安全認證保護機制的基本工作流程如下:
?空圈平臺收到上行數據后,計算該上行數據的報文認證碼(MAC),并與上行數據中的MAC碼進行比較。若兩者相同,證明該上行數據的發送者是合法用戶,且數據在傳送過程中未被修改、刪除或重組,該上行
數據有效;否則,則可能會丟棄該二行數據。
?支付(U)SIM卡收到下行數據后,計算該下行數據的MAC碼,并與下行數據中的MAC碼進行比較。若兩者相同,證明該下行數據來自合法的空圈平臺,且數據在傳送過程中未被修改、刪除或者重組,該下行數據被認為是有效的;否則,丟棄該下行數據。
2.4.3 異常處理機制
在本圈存系統平臺中,主要的異常處理機制包括空圈平臺圈存異常處理、卡片圈存異常處理、空圈平臺沖正異常處理、卡片沖正異常處理和同步計數器異常處理等。
(1)空圈平臺圈存異常處理
?缺省情況下,平臺無需收到卡片圈存結果請求,也認可圈存成功;
?平臺收到重復的圈存請求報文,需要按第一次處理結果再次下發圈存請求響應報文;
?平臺收到重復的圈存結果請求報文,則直接丟棄該報文。
(2)卡片圈存異常處理
?卡片在沒有完成一個圈存流程時,不能再次發起新的圈存請求;
?卡片在收到圈存請求應答后,如果應答失敗,則提示用戶圈存失敗,交易結束;否則,執行圈存操作;
?卡片在執行圈存操作后,如操作成功,則提示客戶圈存成功,交易結束,并立即發送圈存結果請求;
?卡片在執行圈存操作后,如圈存是操作失敗的,卡片立即發起沖正交易;
?SIM發起沖正交易后,如再收到該圈存請求的應答。則直接丟棄;
?卡片收到重復圈存應答時,直接丟棄重復的應答。
(3)空圈平臺沖正異常處理
?如平臺在未收到圈存請求時,收到圈存沖正,則發送沖正請求給金融系統;如此后再收到圈存請求,則只做記錄,不做圈存處理及應答。
?如平臺收到多次沖正請求,如前面的沖正處理成功,則直接返回第一次發送的報文;如前面的沖正處理失敗,那么則再次進行沖正,并發送沖正應答報文。
(4)卡片沖正異常處理
?卡片發起沖正交易后,沒有收到平臺沖正的應答,則STK應顯示“上次沖正異常,請按確認鍵取消沖正”;如重發3次沖正請求后,均未收到沖正成功應答,則STK菜單應顯示“空中圈存功能被鎖定,請致電XXX號或前往營業廳辦理”,其他菜單則顯示為正常;
?卡片發起沖正交易后,收到沖正失敗交易應答,卡片需再次發起沖正交易;
?卡片發送沖正交易后,如仍接收到平臺的圈存應答,則卡片應丟棄該應答。
(5)同步計數器異常處理
?若上,下行數據中的同步計數器出現與描述的同步計數器管理情況不符,則應視為系統遭到惡意的重傳攻擊或出現異常情況,支付(U)SIM卡,空圈平臺應對該上,下行數據做丟棄處理。
3、結束語
文章分析了傳統固定方式的圈存業務發展現狀,并結合移動支付業務快速發展的需求,指出了單一固定方式帶來的缺陷與不足。文章在對兩種傳統圈存技術進行分析比較的基礎上,總結出了設計空中圈存系統平臺應遵循的原則,并基于該原則提出了,一種公共而又開放的空中圈存系統平臺方案。
該系統平臺方案具有如下的一些顯著特點:
?可實現多應用跨平臺圈存的公共空中圈存平臺,為公交應用、金融應用、運營商自有應用等多種形式的應用提供公共的圈存功能;
?同時兼容電子錢包和電子現金兩大類應用,符合移動支付業務的圈存需求;
?將通用的圈存功能抽取出來,避免針對每個應用單獨建設一套圈存平臺,也避免各個應用平臺均需建設圈存模塊,減少重復建設,降低投資,節省資源;
?對移動通信系統而言,短信網關和GGSN等能力部件只需要和一套平臺對接,降低對短信網關和GGSN系統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