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8 11:53:1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森林生態旅游的概念,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森林生態旅游的概念
森林生態旅游是指在被保護的森林生態系統內,以自然景觀為主體,融合區域內人文、社會景觀為對象的郊—野性旅游,旅游者通過與自然的接近,達到了解自然、享受自然生態功能的好處,產生回歸自然的意境,從而自覺保護自然、保護環境的一種科學、高雅、文明的旅游方式。
2.森林生態旅游的內涵
森林生態旅游的內涵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其發展應與自然和諧,并且必須使當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機會與后代人相平等,并且森林生態旅游的全過程中,必須使旅游者受到生動具體的生態教育。森林生態旅游必須強調以生態效益為前提,以經濟效益為依據,以社會效益為目的,力求達到三者結合的綜合效益最大化,實現旅游目的和旅游的持續發展。
二、森林生態旅游環境
1.光
經過林冠層后,林內的光照強度比空曠地弱,光質以綠光為主,不含對眼睛有害的光線,對人體神經系統、大腦皮層和眼睛視網膜都有較好的保健作用。
2.氣候
環境衛生學認為,夏季人體感覺最舒適的小氣候條件是:氣溫24℃,相對濕度70%,風速2米/秒。往往氣候因子成了激發人們外出旅游的主要動機。大面積的林區,不僅有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和多樣的森林景觀,更具有優越宜人的森林小氣候,因而成為人們炎夏旅游避暑的好去處。
3.空氣
(1)氧氣
森林植物的制氧作用使得林區空氣的氧氣含量較高,有利于改善人體的生理機能。因為氧氣在血漿中的溶解量與氧分壓有關,空氣中較高含量的氧氣使氧分壓提高,從而利于氧氣在人體內的運輸與溶解。
(2)空氣負離子
空氣負離子被稱為“空氣維生素”,森林、巖石、瀑布等物質的噴筒效應強使空氣負離子含量高,起到殺菌滅菌、促進人體新陳代謝和血液循環的作用,使空氣清潔新鮮。國內外醫學研究證明,它有強身、健體、防治疾病的功能。
(3)植物精氣
森林里的各種樹木都能分泌植物精氣,其生理功效有鎮痛、驅蟲、抗菌、抗炎、抗風濕、抗腫瘤,促進膽汁分泌、利尿、怯痰、降血壓、解毒、鎮靜、止瀉等作用。
(4)潔凈的空氣
城市居民在大氣污染和熱島效應作用下,極易患上呼吸道或神經系統疾病,如支氣管炎、肺氣腫、哮喘、鼻竇炎、咽炎、煩躁、失眠、高血壓等。而林區潔靜的空氣可以使人遠離上述疾病,保持健康的體魄。
4.風
由于風在林內迅速減弱的特點,使森林的存在可以形成一種比較濕潤、涼爽、變化較緩和的森林小氣候環境,它可以使人的精神放松,疲勞消除,增進健康。
三、我國森林生態旅游的現狀和發展前景
1.我國森林生態旅游的現狀
我國森林生態旅游資源豐富,森林面積15894.1萬公頃,從森林面積的絕對數量來講,居世界第五位。特別是我國地跨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等眾多氣候帶,林區自然景觀多姿多彩。大小興安嶺壯美的大森林;川滇雪域高原的古老原始林;東南沿海的“海底”森林(紅樹林);大漠深處的胡楊林;喀斯特地貌的石山森林;還有整齊壯觀的人工林海、竹海。
2.我國森林生態旅游的發展前景
森林區特殊的環境是開展生態旅游的最佳區域,它切合高節奏、高強度的現代都市人追求“返璞歸真、回歸自然、追求健康”的生活潮流。因而,森林生態旅游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前景十分看好。我國被海內外游客評選出的“我國旅游勝地四十佳”中就有35處與森林有關。
四、森林生態旅游資源深度開發的意義
1.是森林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觀,念的轉變,人們對森林旅游產生了“求新、求異、求奇、求知、求參與”的心理需求。在這種情況下,森林旅游正面臨一個產品升級的問題。因此,我們必須對森林旅游資源進行深度開發,使森林旅游產品呈現多元化趨勢,促進森林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2.是產業轉換的必由之路
森林作為環境要素的價值要大于其作為物質資源的價值,森林產業必須從過去的采伐經濟轉換成旅游經濟,并逐步轉向生態經濟。目前,我國許多林區正處于采伐經濟轉換成旅游經濟階段,迫切需要通過對森林旅游資源的深度開發來提升產品的市場占有率,獲取遠遠高于木材商品價值的經濟收益,實現林業較高層次上的良性循環。
3.是生態文明的良好體現
在我國歷史中,從陶淵明的“世外桃源”到紅樓夢的“稻香村”,從宋徽宗壽山艮岳的西莊到圓明園的“北遠山村”,不管是皇帝貴族還是平常百姓,無不體現著人們的生態文明意識和審美情趣。森林旅游正是以森林資源為基礎,以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森林類風景名勝區、森林浴場、森林野營地等為依托,與現代旅游業相結合的一種生態文明的良好體現。
4.是打造生態休閑旅游勝地的重要措施
只有對現有的森林旅游資源進行深度開發、挖掘、重組和創新,才能打造出生態休閑旅游勝地。即深度開發現有的各種森林旅游資源,形成完美的產品系統升級。
參考文獻:
[1]李肇榮.廣西生態旅游的現狀、問題和對策[J].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1999,(2).
[2]吳章文.森林游憩區保健旅游資源的深度開發[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3,(2).
關鍵詞:適宜;森林旅游環境;舒適;森林生態旅游
一、森林生態旅游環境中的太陽輻射
1.太陽輻射與人體健康。(1)紅外光譜區與人體健康。研究表明,太陽輻射中的紅外光譜區放射的紅外輻射對人體皮膚有刺激作用,紅外輻射因波長不同產生的生物作用不同,長波紅外輻射被皮膚表層吸收,短波紅外輻射被皮膚深層吸收。人體皮膚接受長波紅外輻射后,可引起塊狀紅斑,停止照射后立即消失。過強的紅外輻射,可穿透并損傷視網膜,引起白內障,因此,觀察日全蝕時必須戴護目鏡。較長時間接受紅外輻射照射,會引起眼結膜、角膜疼痛發炎,反復多次接受紅外輻射,皮膚容易出現色素沉著。當然,適量的紅外輻射可以消毒、殺菌和取暖。(2)可見光光譜區與人體健康。紅色具有溫暖、興奮作用,使人精神振奮,神經反應迅速,肌肉張力增強,但持續感知紅色,使人很快疲勞;藍、紫色具有涼爽和降低機體神經反應,使人鎮靜的作用;黃色能促進心和肺的活動,增加機體抵抗力;綠是生命之色,綠色光不含對眼睛有害的光線,對人體神經系統、大腦皮層和眼睛視網膜最適合,多看綠色可以保護眼睛。(3)紫外線光譜區與人體健康。紫外光輻射按波長可分為三段:A段,波長0.32μm~0.4μm,一般情況下對人體影響不大,當它與某些醫用化學物質相互作用時可產生光毒性、光過敏性、光致癌性的增強;B段,波長0.275μm~0.32μm范圍內,可抗佝僂病;C段,波長0.2μm~0.275μm范圍內的輻射,對機體細胞有強烈的破壞作用,可以用來消毒、殺菌,也可以透入活組織,破壞分子的化學鍵,對生物組織具有極大的破壞作用,并可引起突變,使人致癌。(4)林內光照特點與人體健康。經過林冠層后,林內的光照強度比空曠地弱,光質以綠光為主,因而對人體神經系統、大腦皮層和眼睛視網膜都有較好的保健作用。
2.森林游憩光照生態類型。(1)強光型的森林生態旅游。如登山、狩獵、漂流、探險、游覽觀光、繪畫、攝影等,往往需要在大晴天進行,或者只有在陽光充足的條件下,游憩效果最好。(2)弱光型的森林生態旅游。如森林浴、負離子吸呼、療養(靜養)、林中漫步、乘車等,需在光線較弱的林內進行。(3)無光型森林生態旅游。像觀鳥、露營等活動則需在無光(夜晚)進行。(4)中間型森林生態旅游。此類旅游對光的需求不高,光照可強可弱,如劃船、垂釣、游泳、野餐、林區科考等。
3.森林生態旅游對光照生態類型的選擇。在實際森林游憩活動中,人們往往通過對出游季節、天氣、林地和出發時間等的選擇而達到對光照的選擇。如強光型的游憩活動往往選擇在夏季、晴天、林中空地或林分郁閉度較低的林內開展,而弱光型的活動選擇在春秋、陰天、林分郁閉度較高的林中進行。
二、森林生態旅游環境中的水熱狀況
1.森林生態旅游舒適的水熱環境。(1)森林生態旅游舒適度與環境水熱狀況。人對周圍環境感覺舒適的程度與溫度和濕度有密切的關系。環境衛生學認為,夏季人體感覺最舒適的小氣候條件是:氣溫24℃,相對濕度70%,風速2m/s。按照這一標準,北京林業大學經長期觀察研究認為:喬、灌、草結合的綠化林地對人的舒適度最高,而毫無綠化的廣場使人感覺最不舒適。當代人們喜歡到森林環境中游憩,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林區有舒適的溫度和濕度條件。(2)舒適旅游期的概念。大多數人對周圍環境感覺舒適的程度稱適舒度。通過心理感覺和生活測試,人對周圍環境的感覺可分為11類:極冷、非常冷、很冷、冷、稍冷、涼、舒適、暖、熱、悶熱、極熱(見表1)(氣溫與溫濕指數的關系)。若氣溫降至16℃以下時,人體感覺冷,-10℃以下很冷。氣溫高,相對濕度大,人感覺悶熱。一年內,感覺涼、舒適、暖的日數之和為舒適旅游期。中國舒適旅游期一般南方長于北方,東部長于西部,平原地區長于高海拔地區。
2.森林生態旅游環境溫濕條件與生態旅游。(1)適宜的溫濕環境與森林生態旅游。追求舒適是人的本能,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必要條件之一。據研究,有利于工作的環境溫度是12℃~20℃,17℃最適宜從事腦力勞動。超過這個溫度范圍,就或多或少地會影響工作效率。氣象部門確定日最高氣溫高于32℃的日子為“酷熱日”,把日最高氣溫高于35℃的日子稱為“炎熱日”,日最高氣溫高于37℃的日子稱為“酷暑日”。為避免暑熱和寒冷,夏季位于炎熱地區的人們向北方氣溫涼爽的地區流動;冬季,位于嚴寒地區的人們向溫暖和陽光充足的地區流動;內地的人向沿海避暑地流動,平原的人向山區涼爽的地方移動。在這里氣候因子成了激發人們外出旅游的主要動機。大面積的林區,如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和不少風景名勝區,不僅有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和多樣的森林景觀,更具有優越宜人的森林小氣候,因而成為人們炎夏旅游避暑的好去處。(2)高溫高濕環境與生態旅游。森林生態旅游區除在炎熱的夏季帶給旅游者清爽舒適的感覺外,其高濕環境也會對人們的健康產生不利的影響,久居林區的人常常容易患上風濕性疾病。而且,空氣相對濕度對人的影響是通過與氣溫的綜合作用體現的。當日最高氣溫超過32℃,空氣相對濕度75%以上時,人體就感覺不舒適。氣溫高,濕度大,人體排出的汗液不易蒸發,皮膚發黏,感覺悶熱,極不舒服。一般認為一年四季,月平均空氣相對濕度多在80%以上的地區是高濕區。川南、黔北、湘北、贛中、浙南、閩北、滇、桂等地都是高濕度地區,其中川湘交界地區是個高濕中心,月平均相對濕度近于90%。這些高濕區大都是山區或半山區。高濕地區的人對辣椒或芥末有著特殊的嗜好,幾乎一日三餐都離不開辣味。
三、森林生態旅游環境中的空氣
1.森林生態旅游環境的空氣特點。一是由于森林植物的制氧作用,使得林區空氣的O2含量較高。二是林區由于森林、巖石、瀑布等物質的噴筒效應強,產生的空氣負離子多,空氣負離子含量高。而空氣負離子有殺菌滅菌促進人體新陳代謝和血液循環的作用,使空氣清潔新鮮。三是由于各種樹木都能分泌植物精氣,因而植物精氣含量高。四是由于遠離污染源,加上植物精氣和負氧離子的作用,細菌含量低。五是由于森林具有吸塵、吸毒作用,加上大的林區往往遠離城市、工廠,因而空氣極少受到污染,飄塵和其他污染物含量低。據測定,每hm2松林每年可滯留36.4t灰塵,云杉林則為32t,松林每天可從1m3空氣中吸收20mgSO2,1hm2柳杉每年可吸收720kgSO2。
2.森林生態旅游區空氣對人體的影響。(1)充足的O2有利于改善人體的生理機能。因為O2在血漿中的溶解量與氧分壓有關,空氣中較高含量的O2使氧分壓提高,從而利于O2在人體內的運輸與溶解。(2)豐富的植物精氣和空氣負離子含量有利于人體的健康。空氣負離子被稱為“空氣維生素”,國內外醫學研究證明,它有強身、健體、防治疾病的功能。空氣負離子濃度在700個/cm3以上時人們會感覺到舒服,濃度在1000個/cm3以上對人的身體健康有利,負離子濃度在8000個/cm3以上可以治病。據觀測,城市空氣中的空氣負離子濃度一般是0~200個/cm3,空曠地200~600個/cm3,而森林里一般在1000個/cm3以上,有水體的森林地段為10000~40000個/cm3。森林里的植物精氣又叫芬多精,為萜烯類化合物,其生理功效有鎮痛、驅蟲、抗菌、抗炎、抗風濕、抗腫瘤,促進膽汁分泌、利尿、怯痰、降血壓、解毒、鎮靜、止瀉等作用。林區低塵低毒的環境利于維持人體的健康狀況。(3)城市居民在大氣污染和熱島效應作用下,極易患上呼吸道或神經系統疾病,如支氣管炎、肺氣腫、哮喘、鼻竇炎、咽炎、煩躁、失眠、高血壓等。而林區潔靜的空氣可以使人遠離上述疾病,保持健康的體魄。
3.森林生態旅游環境中風與生態旅游的關系。由于風在林內迅速減弱的特點,使森林的存在可以形成一種比較濕潤、涼爽、變化較緩和的與海洋性氣候相類似的森林小氣候環境。森林里的這種光線柔和,空氣濕潤,溫度變化小,幽靜無風的環境,加上花果的芳香和鳥鳴的悅耳,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視覺、聽覺、嗅覺,使人的精神放松,疲勞消除,增進健康。
四、結論
加強森林生態旅游環境建設,創造舒適的森林生態旅游環境,通過舒適的森林生態旅游,以最終達到生態旅游人與生態旅游環境和諧統一。
參考文獻:
[1]張金池.森林生態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2.
[2]盧云亭.生態旅游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3]粟維彬.森林生態旅游環境[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5.
[4]李天元.旅游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鄒海晶.旅游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賀慶棠.森林環境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周曉峰.中國森林與生態環境[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9.
吉林省是森林和濕地資源大省,自然資源十分豐富。目前全省建有不同類型的自然保護區42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4個。建有省級以上森林公園57個,其中國家級森林公園35個。吉林省自然保護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為發展森林旅游提供了資源保障。在森林旅游已成為國際旅游新時尚的今天,如何更好的發展是我們要進行探索和研究的目標。作為國際旅游的一種新興產業,森林旅游在吉林省林業產業結構轉型及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相關概念
(一)自然保護區的涵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第二條定義的“自然保護區”為“對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跡等保護對象所在的陸地、陸地水體或者海域,依法劃出一定面積予以特殊保護和管理的區域”。
(二)森林生態旅游的涵義
森林生態旅游是以森林和濕地等風景資源為主體,是以保護自然,教育旅游者認識自然和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為目的的一種旅游形式,是一種非消耗性的林業產業發展方式。是政府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有效工具。生態旅游是以自然為載體高品位的游覽形式,具有可持續發展性。
二、森林旅游發展現狀分析
(一)資源現狀
吉林省擁有森林、濕地、草原、火山、河湖水系等眾多景觀類型,景觀四季變化明顯。在眾多森林旅游資源中,大多數旅游資源都保持原生態,沒有被隨意的開發和破壞,生物多樣性保存完整,保留了大量的古老瀕危和特有的野生動物類群。因此發展森林旅游具有投資少、見效快、生命力長、回報率高的特點。吉林省森林旅游資源有著東部多、西部少的特點。東部森林資源豐富,原始狀態保持良好,對于生物的保護交流與隔離并存。西部則資源相對稀少,以濕地,草原和珍稀水禽為主。
(二)森林旅游正處于快速發展的初級階段
吉林省森林旅游發展迅速,平均每年超過7.5億元資金投入到森林和濕地生態旅游發展中。每年產值達53.5億,直接或間接創造就業機會達4.8萬個。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吉林省森林旅游收入為92.11億元,旅游接待人數1328萬人次。但吉林省的生態旅游仍然處于初級階段。產品結構單一,仍然以觀光型旅游為主,缺少有人的參與性和體驗性的項目。
三、森林生態旅游的重要戰略地位
隨著我國傳統經濟的逐步放緩,新型的第三產業將發展壯大,而旅游業正是在這樣的契機下變得越來越熱門。同時在停止天然林商業采伐以后,林業部門也在大力推廣森林旅游項目的開發。城市中的人們需要更多親近自然,享受自然的機會。
(一)森林旅游的發展有利于林業系統轉型
森林旅游的發展可以緩解由于天然林停止砍伐而造成的諸多弊端,解決了國家、企業、職工三大利益主體之間的矛盾。使企業職工投入到轉型發展、轉崗創業中。
(二)森林旅游促進經濟增長
森林旅游的發展可以使得自然保護區及森林公園的資金鏈條不止局限于政府的撥款,而可通過生態旅游的發展籌集大量資金,從而維護自然保護區及森林公園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帶動保護區周邊居民的經濟,增加就業崗位,緩解居民在生活中對于保護區資源的過度依賴和索取。
四、發展森林旅游存在的問題
(一)森林旅游發展過程中的環境破壞
旅游的過度開發使得本來就脆弱的環境遭到更多的破壞。自然保護區是我們在環境保護中的最后一道屏障。在城市發展逐步擴大,環境污染愈加嚴重的今天,未曾遭到人類破壞的自然保護區顯得尤為珍貴,而自然保護區如今的環境狀況也顯得脆弱不堪,在這樣的情況下開發旅游必須保證自然環境不受破壞的前提下進行。
(二)缺乏專業的規劃設計
我國森林旅游的建設還缺少系統專業的人才,在初期探索的過程中要綜合多領域的人才進行研究探討。自然保護區及森林公園的發展需要更多的專業人士進行規劃指導,不能盲目開發。任何開發都要服從于保護,以合理的開發促進有效的保護。
(三)生態旅游宣傳力度不夠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旅游這一項目當中,但是了解生態旅游的人數并不多,而且對于生態旅游的意義及價值也知之甚少。因此想要發展森林生態旅游更應該加大宣傳力度,讓更多的人了解生態旅游的價值,這樣才更有利于發展。
五、如何發展森林旅游
P鍵詞:森林文化;旅游價值;生態文明;新疆地區
森林文化屬于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各個民族性格形成及成長有著巨大的作用及影響,而國家對生態文明的重視,森林城市等概念也進入到人們的視野當中,這些概念實際上是一種對森林文化的升華和拓展。新疆遠離海洋,干旱少雨,森林資源、水資源緊缺,生態環境十分脆弱,承載能力有限。新疆166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真正可供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生產生活的綠洲面積僅占全疆國土面積的5%,96%(2246萬人)的新疆人生活在不到8萬平方公里的綠洲上。新疆單位綠洲面積的人口分布并不低于內地一些地區,生態承載壓力非常的大。針對新疆的實際情況,自治區黨委提出在新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在推進“四化”進程中,堅持“環保優先,生態立區”和“兩個可持續”的發展理念,要堅決保護森林、冰川,堅決保護河流、湖泊,堅決保護濕地、植被,堅決保護綠洲、草原,提出要建設美麗綠洲、美麗城市、美麗鄉村、美麗林區。新疆地區近些年來不斷的發展森林文化旅游,而其旅游價值中孕育著新疆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及現代森林文化。
一、森林文化范圍的界定
所謂森林文化是以森林作為背景,以人與森林的和平共處作為文化體系,屬于傳統文化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森林風物、林業文學作品、森林繪畫、森林旅游文化、民族森林文化等內容。雖然當前對于森林文化的范圍界定尚未明確,但是本質來看都是對森林的進一步認識和利用,從一個地區來說森林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及人文性、生態性等特點,在民族地區的旅游開發中森林文化就具有了實用功能及審美功能。
二、森林文化、旅游價值二者的關系分析
旅游與文化是分不開的,人們旅游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文化追求及享受的過程,所以從文化領域上來講,旅游的根本就是文化精神活動,能夠很好的滿足旅游者在旅游中的審美文化需求。森林文化是沉淀于自然空間的內的一種自然文化,那么旅游者在進行森林旅游的時候就能夠感知到不同于傳統旅游形式的文化體驗,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核心價值,森林文化能夠讓森林旅游成為森林旅游的內涵,作為一種生態文化,其關注的是人與森林發展的和諧性,強調的是尊重自然、愛護自然,這些都是森林旅游得以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究其二者的關系,我們可以將其概括為下面的五個方面:
1.在旅游中森林文化表現出了一定的經濟價值:森林旅游是一種體驗式的旅游文化,從當前新疆森林旅游的發展來看,其是非常重視利用森林文化來有效提升旅游文化內涵的的過程,這就能很好的去吸引旅游者的注意力。也就是說當前的新疆地區已經將森林文化作為了一種不可復制的、重要的旅游資源,那么森林旅游業的發展必然會為旅游增加收入,產生一定的經濟價值。
2.在旅游中森林文化表現出了一定的生態價值:究其本質森林文化屬于生態文化,那么在旅游開發中森林文化的生態價值就體現在了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對生物多樣性的有效保護、對森林生態功能的有效維護,旅游者在旅游的過程當中還借助于蘊含在旅游當中的森林文化,就能在了解自然、認識森林的基礎上,提高生態意識。
3.在旅游中森林文化表現出了一定的認同價值: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社會文化價值,而這些價值對一個地區的民族特色、民族思維方式、民族價值觀念等的形成有著深刻的影響。森林文化作為這些價值觀的一個重要部分,主要承擔的是規范生態價值、保護生態行為的重任。旅游者在森林旅游的過程當中就可以體驗到新疆地區的民族文化及風俗人情,從而受到森林文化的影響,產生文化上的認同,有效的規范及調整自我的行為。
4.在旅游中森林文化表現出了一定的科研價值:在人類利用森林和認識森林的過程中森林文化折射出了、科學技術等,也見證了少數民族地區歷史、文化、科技等的進步,而基于森林文化的森林旅游則能夠讓旅游者更好的了解森林生物的生長規律,有效的滿足旅游者的求知欲及好奇心,從而使得森林文化體現出了一定的科研價值。
三、新疆少數民族地區基于森林文化的旅游價值分析
由于地形等原因,新疆地區的森林覆蓋率還是比較低的,新疆活立木總蓄積量3.1億立方米,森林面積197.8萬公頃,森林蓄積量2.8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1.92%。其中原始森林多覆蓋在天山、阿爾泰山區等地區。基于森林文化所發展起來的新疆森林旅游,體現的旅游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森林文化透過旅游體現出的認知教育。森林旅游通過森林景觀、民俗風情等將新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森林物質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等表現出來,從而有效的影響旅游決策,使得人們更好的受到旅游教育。而旅游者通過旅游就能夠對旅游文化有更好的認知,對新疆的森林文化有所認同及感知。
2.森林文化能夠有效的改善旅游者的旅游行為。旅游文化對旅游者有著很強的感染力,這一方面表現了旅游者的文化品味提升,另一方面還能夠有效的減少旅游者對森林的破壞,很多旅游者在旅游的時候在“不隨意攀折樹木”、“不在森林中亂丟垃圾”等行為方面都有了認可,所以森林文化在一定意義上就有效的改善了旅游者的不文明旅游行為。
總結:
21世紀是生態旅游的世紀,森林生態旅游作為生態旅游的主體,必將成為林業一項支柱產業,也將成為拉動區域經濟發展的一項強勁產業。少數民族地區的基于森林文化形成的森林旅游,表現出了一定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認同價值及科研價值,對于旅游者來說有著認知教育及旅游行為改善的作用。
參考文獻:
然而,我們必須看到,我國在發展生態旅游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定的問題。首先,一些地區對于生態旅游概念還不是很清楚,盲目進行發展旅游業,在進行項目規劃的時候,缺少創新意識,形式雷同,盲目地抄襲國內外的典范,并未針對該地區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環境來進行有針對性的開發。其次,一些地區在進行生態旅游開發的時候主要針對經濟發展進行,比較輕視環境保護問題,使得所謂的生態旅游規劃名存實亡。最后,還有的地區雖然制定了完善的規劃,但是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并沒有嚴格按照規劃的內容來進行,管理并不規范,依然采用粗放型開發方式,對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
上述種種現象都表明我國生態旅游事業雖然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是依然存在一定問題,必須要強化生態旅游的相關概念,找到規劃過程中必須注意的重點,使得規劃更具有可操作性。要更好地發展我國的生態旅游事業,就必須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對生態旅游項目進行更好地規劃,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找好生態旅游、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發展這三者之間的平衡點,讓生態旅游能夠穩步發展。
生態旅游與可持續發展之聯系
生態旅游的概念原本來源于西方國家,美國生態旅游協會曾經對其有過專門的定義,在我國早在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就已經有人提出過生態旅游這個概念。①一般來說人們認為生態旅游并非簡單的旅游產品,它也不是簡單的旅游方式,生態旅游要強調的是人和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要尋求的是和生態保護的共同促進。生態旅游不應該破壞環境,而應該起到保護自然資源的作用,要保持各種資源能夠被可持續利用,同時也要幫助當地的經濟以及環境等方面能夠更好地維持可持續的發展。
生態旅游具有和一般旅游不同的特征。它必須保持自然性,是一種原始的旅游方式,在遠離城市的自然風光中,人類能夠更好地領略大自然原本的風貌,探索大自然的秘密。生態旅游還必須具有保護性,不應以破壞自然環境為代價,在開發旅游資源的時候要注意重復利用原則,尋求經濟和環境保護之間的協調性,要通過合理的謀劃來保持長久的經濟利益。生態旅游還必須具備科學技術性,對于生態旅游的規劃和開發必須建立在對自然環境進行全面調查,對環境容量進行檢測,對旅游產品進行科學研發的基礎上,開發者要能夠充分體現環保意識。
由于生態旅游具有和一般旅游不同的獨特特性,這也使得它具有了一般旅游所不具備的特殊功能,要更好地規劃生態旅游,就必須對它的功能有所了解。②生態旅游具有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功能,由于生態旅游全面協調自然、經濟、科學技術之間的關系,所以能夠可持續地為某地區提供經濟收入,并給當地人提供充足的就業機會。
我國對于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探索
生態旅游在我國的研究。在我國,20世紀70年代初的時候就有旅游界的人士開始關注并引進了生態旅游這個概念,但是它真正以文件的形式得到確認則要晚得多。1993年,我國在北京召開了“第一屆東亞地區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會議”,文件《東亞保護區行動計劃概要》,正式確認了“生態旅游”這個概念。
自此,國內學者便開始關注生態旅游這個概念。首先,有學者對生態旅游在中國的實踐和規劃進行了研究與分析,例如,張秋菊、海鷹撰寫的“我國生態旅游研究進展綜述”一文,就依據近年來國內生態旅游的研究情況,指出了未來發展的方向。其次,也有學者通過設立專項項目,進行了生態旅游方面的研究,例如,趙磊發表的“中國濕地生態旅游研究進展”一文,就以濕地作為研究重點,論述了濕地生態旅游方面的進展。最后,還有學者從科學技術的角度出發,對生態旅游的環境承載力等課題進行研究,例如,王會娟的論文“關于國內生態旅游環境承載力的研究進展”就研究了環境承載力和旅游之間的關系。
隨著大量的學術研究和論文資料的收集,國內對于生態旅游概念的界定也越來越清晰了,2006年,國家旅游局聯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對生態旅游進行討論,會議對生態旅游的重要性進行了肯定,達成了進一步共識:生態旅游不光是旅游產品和旅游方式,更是強調和諧的旅游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式。
生態旅游在我國的實踐。我國不僅對生態旅游的課題進行了學術方面的研究,更致力于具體實踐。早在1982年我國便建立了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嘗試將旅游和環境保護結合在一起,同步開發。此后我國的生態旅游便如火如荼地展開了,截至到2005年底,全國各種級別的自然保護區有2349處之多,已經形成了頗具規模的網絡覆蓋式結構,證明了我國生態旅游事業正在不斷向前發展。
我國嘗試在不同地區開發生態旅游,有以華山等為代表的山岳生態景區,也有以天池等為代表的湖泊型生態景區,此外以神農架為代表的森林生態景區和以內蒙古為代表的草原生態景區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另外還不乏以冰雪、海洋等為代表的生態景區。③在開發旅游產品方面,我國也進行了各種不同的嘗試,除了一般的野外觀光旅游以外,還有一些比較有特色的旅游項目,如開發了以鄱陽湖為代表的觀鳥生態景區,以香格里拉為代表的探秘旅游等。
[關鍵詞]林業經營;生態發展;森林;解決對策
中圖分類號:S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11-0319-01
一.制約因素分析
1.森林資源管理難度大
我國雖然地域遼闊,但是在森林資源,森林覆蓋率和森林資源人均擁有量方面還是大大低于世界水平。處于相對匱乏的階段。經濟快速發展,人口量的急劇增加,國民對于木材的需求越來越大,防不勝防的亂砍濫伐和頻繁的病蟲災害以及森林火災的發生導致森林生態系統的日益退化。尤其是在我國的深山地區還存在著古老的部族與珍稀的野生動物種群。森林工作者們難以對其進行系統化的管理。我國雖然森林覆蓋率低,但是森林分布極為散亂,每一塊森林的管轄地域范圍較廣,從事該管理職業的人員也較少,這便給大部分在業的森林管理者造成了巨大的管理負擔。目前我國森林生態發展呈現出技術人員少,設備老舊,經費跟不上研究進度的尷尬局面。對森林生態發展的進度造成了不小阻礙。
2.尚未形成系統的林業管理經營體系
我國原來從木材出口大國轉變為現如今的木材進口大國,森林資源短缺,林業經營效率低下的情況直觀的表現出:我國的林業經營管理系統目前出現著發展方式過為粗放的問題。現今我國林業分布較為不均衡,多喜歡集中在經濟發展較為緩慢的山區。尚未做到真正的因地制宜,僅僅只是簡單的將林業發展轉移到山區而沒有具體的系統的知識指導。林業方面對于新知識新技術的利用率較低下,設備跟不上,管理觀念落后,導致我國林業方面的產業貢獻僅為20%。大大低于其他產業。我國在林業產業結構方面也存在較為嚴重的不合理局面。林業生產結構單一而且經濟規模小,產業鏈條不夠長,僅重視木材的種植培養,采伐加工。忽視了與林業相關的其他產業的發展,且在銷售時候中介組織服務不完善,導致商品優勢降低,對我國林業發展造成十分不利。
3.沒有硬性的森林生態系統健康評估指標
我國對于森林生態系統的健康的概念尚存在許多的爭議,國內外目前共有三種學說,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綜合指數評估法;20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提出的層次分析法,與將前兩種方法結合為一體的新的評估方法。雖然國內學者對于森林生態系統的健康指標提出了不少建議,但大部分良莠不齊,各有優缺點。少數優秀的評估指標體系之間的分歧較大導致直至目前,我國尚未形成一個具有硬性要求指標的森林生態系統的健康指標。
二.解決對策
1.加大森林管理力度
首先,在自然資源管理方面,要因地制宜,針對不同地形土壤栽培適宜生長的作物,同時嚴打亂砍濫伐行為,做到合理有效的利用森林資源。其次,在對于野生動植物的保護及管理方面,在原有基礎之上應該更為嚴格細分瀕危,珍稀的野生動植物,做到能夠實時更新野生動植物信息,做好物種管理工作。同時加大對于違法狩獵的懲罰力度。同時國家應該加大對于森林工作者的各方面支持力度。
2.建立系統的林業管理經營實現創新發展
可持續發展觀指出,林業要發展,前提是科技。我國新型林業經營體系要做到時常更新相關產業技術,積極學習新型林業相關知識。以市場走向為基準,以綜合利益為最終目的。在提升生產水平的同時,不忘保護賴以發展的林業資源和環境承載力。完善有關林業的法律法規。全方位,協調的帶動林業產業高速發展。優化產業結構是重中之重,單一的發展模式注定走不長,只有積極改變自身發展模式,以市場指向為發展方向,調整自身生產力配置,自身發展同時帶動相關其他產業發展。優化自身配置,解決不合理的結構問題,提高產品質量,完成自身的產業優化升級。從而提高自身的競爭實力。
3.建立新型的森林生態發展評估監測體系
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堅持走可持續發展戰略,并提出:“保護資源與保護生態環境一致”。對于森林生態系統的研究需要有專業化的精密儀器以及針對性的高端技術,將模糊評估與層次分析法的經典指數結合起來,將存在于模糊評估中的隸屬度與經典指數的綜合評估標準結合,從而能夠更為精準的完成對于森林生態體系健康的系統評估。
4.利用森林生態資源旅游帶動林業森林的可持續發展
在如今森林旅游日趨火熱的趨勢下,要加強與周邊省份旅游資源的聯絡,形成大的生態的森林旅游圈,加大對森林生態旅游的宣傳力度,創新宣傳模式,要能夠以市場為風向標,以現有的森林資源為基礎,因地制宜,與本地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打造以旅游帶動經濟增長,經濟增長維護保養森林生態資源,以保持森林生態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三.總結
森林資源是自然資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在森林資源較為匱乏的我國,森林生態發展的好壞與我們息息相關。唯有認識到森林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全面推動技術革新,創立系統的林業經營體系才為上策。在現今社會,營造一個協調,穩定發展的森林生態環境才是解決一切環境壓力的核心,也是新型林業經營與森林生態發展的前提條件。
參考文獻
作者:張冠坤 侯黎明 朱寧 單位:北京林業大學
近年來,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問題已成為公眾社會和學術界討論的熱點,但對生態效益補償的內涵仍存在爭議:杜群(2005)是國內第一個給生態補償以明確定義的學者,他將生態補償定義為:國家或社會主體之間,約定對損害資源環境的行為,向資源環境開發利用主體進行收費或向保護資源環境的主體提供利益補償性措施,并將所征收的費用或補償性措施的惠益通過約定的某種形式轉達到因資源環境開發利用或保護資源環境而自身利益受到損害的主體以達到保護資源的目的的過程。李文華,李芬(2006)綜合大多數學者的觀點,指出:生態效益補償是用經濟手段激勵人們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進行維護和保育,解決市場失靈造成的生態效益的外部性的補償,并保持社會發展的公平性,達到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結合以上各學者的觀點,筆者認為,生態效益補償是指相關部門對使用自然資源或者破壞自然景觀和生態環境的人和單位進行費用征收,并將這些費用用于對為保護和恢復生態環境的主體進行的稅費、補貼等形式的補償,以達到保護生態環境、平衡各主體間利益的目的。
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理論的探索。關巍、郝雪冰(2009)指出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是指國家為保護森林、充分發揮森林在環境保護中的生態效益而建立的,通過國家投資、向森林生態效益受益人收取生態效益補償費用等途徑設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用于提供生態效益的森林的營造、撫育、保護和管理的一種法律制度。瑞士的凱恩林在《關于森林效益補償》一文中提出“從政治和經濟的角度對森林效益的補償是有限的,要與社會達成協議”。荷蘭的Ottitsch等則提出“市場經濟條件下林業需要政府的有效介入。財政應區別林業的具體活動,采用相應的政策工具”。綜合以上學者的觀點,筆者認為,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的主體應包括為維護森林生態系統正常運轉而做出貢獻的團體和個人,補償的資金應由使用森林生態服務和對森林生態系統造成損害的集體或者個人提供,補償的范圍和標準應該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變化而改變,應當是一個變量,此外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應將生物多樣性包括在內,并執行與林木不同的補償標準。
我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的發展。自1986年以來,有關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方面的文件、政策、法律法規相繼出臺,全國各地設立了試點,進行了嘗試。從表中可以看出,中央相關部門對森林生態補償制度的建立健全越來越重視,資金投入也逐年增多,因此,對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籌集方式進行研究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各位林業方面的專家學者就提出森林生態補償制度的建立,并對制度建立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相關建議。李文華等(2006)結合我國經濟發展狀況,對森林生態補償機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概括:生態效益補償概念界定不清楚;標準過低;補償范圍不全;補償標準單一,而且沒有結合動態的經濟發展水平;缺乏市場化手段;管理機制不健全;法規制度相對落后;森林經營主體的參與度不夠等。韓德梁(2009)在分析了我國生態形勢的基礎上,提出我國生態補償制度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部門色彩強烈;缺乏長期有效的政策支持;政策制定缺乏廣泛參與;生態補償標準過低;資金使用未完全體現生態補償;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缺乏有效的資金保障。張琪然等(2010)在對北京市平谷區的林農進行調研后,總結出森林生態補償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資金缺乏;生態效益的量化標準不統一;產權不明晰;沒有體現分類補償的規則。通過以上學者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我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1)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范圍界定不清楚;2)補償標準單一、補償標準低而且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沒能同步變化;3)缺乏市場化手段;4)補償執行力度不夠,即補償受益者與需要補償者不統一;5)生態補償投入不足。顯然,以上專家學者發現的一個共同問題就是生態補償投入不足,究其原因就是資金缺乏,單方面依靠財政補貼,不僅會面臨補償不足或者缺乏補償,而且會造成很大的財政負擔,因此,我們有必要尋找新的籌資方式提供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的資金來源。
我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籌集方式綜述徐邦凡(2000)將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籌集方式分為兩種:固定性(或稱長期性)資金籌集和臨時性(或稱一次性)資金籌集。他認為,對于生態林維護成本等經常性支出,應采取固定性籌資;對新建生態林及固定性籌資不足以支付生態林維護成本的部分,可實行臨時性籌資。臨時性籌資的渠道主要有中央或地方政府預算撥款,發行政府債券,向國內外金融機構貸款。陳曉倩,陳建成(2002)認為生態林業發展需要建立一個有效克服“市場失靈”,解決生態林業生產資金補償的融資機制。除了傳統在公共財政框架下,通過財政支出安排生態林業發展資金需要的思路外,論文主要探討了森林生態環境效益服務市場在內的森林“公共產品”資金的市場循環途徑,如碳補償貿易和生物多樣易。[4]王聰(2004)在分析國內BOT成功案例的基礎上,提出了利用BOT的方式融資模式籌集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論證了BOT融資模式引入我國生態建設的可能性,提出了生態建設引入BOT的具體實施過程,最后介紹了應用BOT模式籌集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的益處。梁靚(2007)將生態林業的融資渠道總結為兩種:政府財政渠道和市場籌資渠道。其中政府財政融資方式有發行國債和建立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市場籌資渠道包括碳補償貿易和生物多樣易兩種方式。綜上,我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主要來自于財政撥款,之前的學者提出的資金籌集方式主要有市場化籌資方式和政府籌資兩種。政府籌資主要通過發行政府債券、征稅、向國內外金融組織借款等;市場化籌資方式主要有發行生態彩票、BOT融資、吸收社會捐贈等。其中社會捐贈由于公眾環保意識較差,不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發行政府債券容易造成財政赤字。由于我國之前有成功發行體育彩票和福利彩票的經驗,發行生態彩票將是一種最值得嘗試的籌資方式。此外,由于今年生態旅游發展的較為迅速,因此,可以嘗試利用對生態旅游項目進行生態稅的征收來籌集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
國外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籌集方式美國是一個森林資源豐富的國家,其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的資金主要有四個來源:意識政府提供的退耕計劃的補償金;二是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市場,通過森林旅游、游憩、狩獵等產業帶來的旅游收入;三是多種非林木產品提供的森林生態補償資金;四是發行生態彩票ecolotto。德國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主要有兩種:生態補償橫向轉移支付基金,其主體是州際財政平衡基金;生態稅。日本實行以財政補貼、信貸支持、稅制優惠等為核心的私有林經濟扶持政策;而且通過社會集資的方式設立了“綠色羽毛基金”;此外,征收水源稅(森林環境稅)也是日本進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的一種資金籌集方式,水源稅的稅金全額存入“森林環境保全基金”,由專門委員會進行管理。哥斯達黎加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主要來自于國家森林基金和生態服務支付方。巴西主要運用生態增值稅和合法儲存量的可貿易權進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由上可見,國外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主要來自于稅收、基金和財政補貼,美國最先運用生態彩票進行籌資,具有代表性,值得我國借鑒。#p#分頁標題#e#
通過以上綜述,我們可以看出,無論從研究內容上還是研究方法上,針對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籌集方式、生態彩票的研究呈現出多樣性。但不難看出,這些研究當中,重復性研究較多,且視角和研究方法都比較傳統,有的甚至只是前人觀點的羅列,并無自己的見解。即使有學者認識到,生態彩票是一種較好的籌資方式,但也主要是定性分析,主觀性相對較強,缺乏與其他彩票的比較分析,沒有嚴格的市場調研與可行性論證。此外,部分針對補償標準的研究得出來新的補償標準仍然是固定值,沒有進行指數化。因此,有必要對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籌集方式進行系統的、定量的研究。
關鍵詞:深圳觀瀾森林公園; 規劃 ;設計
一、森林公園的發展
森林公園(forestpark)以良好的森林景觀和生態環境為主體,融合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利用森林的多種功能,以開展森林旅游為宗旨,為人們提供具有一定規模的游覽、度假、休憩、保健療養、科學教育、文化娛樂的場所。可見,開辟森林公園之目的是為廣大市民提供一個回歸和欣賞大自然的廣闊天地和游玩的好去處。隨著各國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人類不斷地對自然綠地進行開發利用,導致城區邊緣或近郊區的自然景觀的減少甚至破壞,因而為了保護自然風景
資源,各國相繼設立了森林公園來加以保護。在保護的前提下進行適度的利用,將其作為自然生態保護地和提供人們郊野游息、追尋自然野趣及進行自然科學教育的場所。
森林公園得以快速發展的原因是城市化的快速發展、生態游的盛行、改善城市氣候的要求、城市綠地系統不可或缺的部分、郊野區域自身生態恢復和城市自身建設的需要。它的快速發展并不是偶然,而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它與城市公園、自然風景區、城市道路綠地、居住區綠地等一起構成整個城市生態綠地系統,發揮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重要作用。森林是森林公園的基本景觀構成者,獲得穩定而優美的森林景觀是建設森林公園的關鍵所在。深圳觀瀾森林公園位于深圳市寶安區光明、石巖、龍華、觀瀾四街道交匯處,觀瀾森林公園處于茂密的森林和河湖環繞的大自然環抱中,生物資源是森林公園最具有特色的資源。筆者本著源于自然和高于自然的思想,依據現代林業理論和森林美學理論,并按照森林公園功能分區的原則,分析深圳觀瀾森林公園的規劃設計。
二、 規劃技術要點
1基本規劃原則
森林公園的景觀環境是自然的環境,要求規劃建設的景觀是自然的景觀,即使是人工景觀也要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藝術效果。因而,觀瀾
森林公園景觀規劃設計的基本構思原則是“保護為主、自然、以人為本”。
1.1 堅持以保護為主,保護、利用、開發相結合的原則
森林公園具有良好的森林生態環境,成為區域性的生態系統組成的重要部分,對系統的穩定和生態安全具有重要影響。規劃必須采取謹慎的、保守的森林生態恢復和保育措施,維持現有自然資源、生物群落及物種的自然狀態,保護好現有的植物群落,逐步恢復森林的頂級群落,堅持以保護森林資源和改善生態狀況為主,突出觀瀾森林公園在城市區域內的生態功能,實現森林風景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1.2 突出自然資源的景觀特色原則
以森林風景資源為依托,基于現有的景觀特色,將生物資源、水庫風光、山林景觀優勢統一,提煉最純粹的森林環境,同時,盡量維持景觀資源的自然風貌,減少土方工程建設,對于原有交通道對森林景觀的破壞宜適當進行修復,為游客提供一個自然的、原生態的游憩場所。
1.3突出人本關懷,保證游客旅游體驗的原則
森林公園為游客提供了森林游憩活動的機會和空間,游客利用這些空間和設施以獲得各種旅游體驗,從而實現森林游憩的目標。森林公園的建設和服務,在尊重森林生態資源的前提下要突出人本關懷,保證游客能在旅游活動中得到良好的體驗。要為不同旅游動機、不同類型和特殊群體的游客考慮,如游覽道路的長短、形式和難易度,無障礙設計,休息點的設置,旅游安全設施等,最大限度地保證游客的旅游體驗。
2規劃理念
觀瀾森林公園地形較為復雜,區內山環水抱,犁頭山、龍眼山等丘陵連綿不斷;區內水資源十分豐富,除鵝頸、茜坑這兩座較大的水庫外,另還有大水坑、石凹水庫等大大小小十多個水庫點綴其中。根據公園現有格局及景觀特色,結合主要瀏覽線路、山體和水庫,采取多中心布局,形成“大分散、小集中”,形散而神不散的“園中園”的景觀格局。
3功能分區與景點設計
森林公園的建設應以生態保護為主,休閑康樂服務利用為輔,突出保護生物多樣性、生態資源和景觀資源,盡量減少人為開發建設。根據堅持以保護為主的原則,依據《森林公園總體設計規范》將森林公園劃分為核心區、
緩沖區、康樂區三個功能區。
核心區引處自然保護區概念,以保護為主,限制游人進入,主要由水源生態保護區組成。
康樂區集中森林游憩點,區內形成環形主干道,采用網絡式布線方式,以觀光、游覽、科普、休閑、健身活動及管理為主,滿足大流量游客的需求。
緩沖區布置了中、長線的登山路線、徒步為主,滿足個別團體、專業團隊的需求。緩沖區為核心區與康樂區的隔離帶。遠期緩沖區植被恢復,可升級為核心區。
森林公園以充分利用自然風光為景點設計的目標,應盡量減少人工構筑的痕跡。人工的建筑設計要結合景點來建設,貫徹自然、保護、以人為本的構思思想,結合地形地貌,體現樸實典雅的風韻,融于自然山林環境之中。整體來說,宜少、宜小、簡樸、實用。在景觀構成中只起點綴風景的作用,畫龍點睛的作用,注意與環境的相協調,從屬于自然景色。除了造景的功能,還有實用的功能,可供游人停留歇憩,觀賞周圍景色和體驗回歸自然山林的樂趣。恢復區的綠化景點的設計,以構建景觀生態林為主,以群落種植多層次多綠量為追求的效果,達到恢復自然生態的目的。其它區域則以保護利用為宜。要避免構筑人工假山、人造瀑布
的行為。
4生態保育與景觀改造
森林公園因選址不同,生態保育與景觀改造有所差異。
以森林為主要景觀的森林公園應對于森林生態狀況良好和有保護價值的植物群落應單獨劃分區域進行保護,開辟為生態核心區加以保育。對于森林植被被嚴重破壞或自然度較低的林分的區域,規劃為緩沖區(生態恢復區),進行景觀改造。且遵循以下原則:
a.全而規劃、突出重點。根據公園不同功能分區對綠化要求不同進行分區綠化,對于森林生態保育區重點實施植樹造林、退果還林、封山育林,防止水土流失為重點;風景游覽區重點是營造生態風景林。
b.植物景觀規劃在保護和利用的基礎上,堅持因地因景制宜、適地適樹和植被多樣化的原則,通過林分結構的改造與配置,構成公園境內林海翠綠、枝繁葉茂、疏密相間、季相豐富的森林植物景觀效果。
c.景區、景點美化主次分明,通過合理疏伐、補植等技術措施,突出功能分區的植物景觀特色。
d.本著以景區為重點,點、線、面相結合的原則,合理進行植物配置,同時力求各類人文建筑的綠化美化與自然環境相協調。
e.總體上以鄉土樹種為主,體現森林公園南亞熱帶地帶性植物群落的特色,同時適當引進名貴、觀賞價值高的樹種,實行喬、灌、藤、草相互搭配,形成喬木、在深圳將按營造景觀生態林模式進行。
5基礎設施和管理服務設施規劃
森林公園可以規劃那些設施?是值得去研究的問題。根據森林公園的特性,一般可以建設如下設施:①引導游覽的設施:簡易主園道、消防道、登山道、游步徑、觀景臺等,登山道盡量采用山石、原木等自然材料,減少使用混凝土的現代合成材料;②導游標識設施:導游牌、標識牌、環保宣傳牌等;③安全救助設施:救助望塔、無線電中轉臺設備、對講機設備;④衛生環保設施:環保公廁、垃圾桶、垃圾收集站等;⑤建筑小品:休息臺、凳、椅、桌等;⑥車輛停放處:在入口處設置環保型停車場。
6旅游項目和游覽線路
6.1旅游活動項目規劃
為了滿足不同類型游客的需求,規劃設計多種類型的森林游憩項目,見下表6-1。
深圳市觀瀾森林公園森林游憩活動項目一覽表
序號 產品 類 型 項 目 內 容
1 觀光型 森林觀光 森林景觀欣賞、鳥類和野生動物觀賞
登山攬勝 觀日出、日落、星月霞光、遠眺、奇石欣賞
果園風光 果園風光欣賞
2 參與型 徒步穿行 溝谷穿行、山地穿越、定向越野
自行車穿行 山地穿越、自行車表演和比賽
野營野餐 山地野餐、帳篷露營
林果采摘 林果品嘗、采摘
森林保健 森林浴、森林瑜珈、森林氧吧
農家樂 體念農家生活
生態垂釣 果園生態垂釣
3 專項型 生態考察 野生動植物考察、溝谷雨林考察、森林景觀考察等
生態科普 生態知識宣傳等,包括動植物識別、生態保護等
體育旅游 登山、徒步穿越、定向越野、探險、山地自行車節等
節慶活動 登山節、采摘節
攝影旅游 攝影比賽等
注:游憩項目可根據經營管理的需要進行相關的旅游營銷策劃運作。
6.2 旅游線路的組織
觀瀾森林公園面積較大,地形復雜,不可能一天內游完整個公園。根據公園各景區內容和游線長短,規劃數條可供半日游路線,供游人選擇。
三、結束語
觀瀾森林公園以充分利用自然生態景觀為主,所以規劃設計構思應以自然、保護、以人為本為原則,在公園內設置生態核心區來保留原生態,對被破壞的區域進行生態恢復,開拓郊野游覽區來開展生態旅游活動。發揮其優勢,規劃特色
公園。通過性質、風格和功能定位,處理好保護與利用的關系。
參考文獻
[1]《港澳大百科全書》編委會編.港澳大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of Hongkong & Macau).廣州:花城出版社,1993
[2] 叢艷國、馮志堅.郊野森林公園的綜合旅游評價及旅游開發研究――以深圳塘朗山為例。林業經濟問題,2004(5)
[3] 張驍鳴.香港郊野公園的發展與管理。規劃師2004(10)
關鍵詞:塞罕壩;森林資源;保護措施;淺析
中圖分類號:S155.4+8 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塞罕壩機械林場是河北省最大的人工林林場,2007年在原林場和塞罕壩國家級森林公園的基礎上建立了自然保護區,肩負著建設和保護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和恢復濕地生態系統,治理和改善荒漠生態系統以及維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職能。塞罕壩地處高原地帶的森林-草原-荒漠沙地交錯帶上,生態系統極其脆弱,加大對森林系統的保護力度已成當務之急。
2 森林資源現狀
根據監測結果,塞罕壩機械林場林地總面積93354hm2,占土地總面積的100%。其中,有林地面積占林地總量的72.39%;全場林木總蓄積量達1012萬m3,公益林地42320hm2,占林地總面積的45.33%,商品林地32346.67hm2,占林地總面積的34.65%,公益林地與商品林地之比接近3∶2。林區內有維管植物81科、303屬618種;大型真菌22科51屬79種;陸生野生動物152種、亞種。
3 森林資源保護面臨的問題
3.1 生產經營影響
塞罕壩機械林場主要以林業為主,商品林經營是森林經營的中心工作。同時單層人工純林集中連片,但樹種過于單一,導致林分穩定性和綜合抗逆能力下降,近幾年森林病蟲害蟲總量逐年增加,且有大面積發生的趨勢,不利于綜合開發利用和全面合理地培育后備資源。
3.2 人口增長影響
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引起了對土地、能源等資源的需求量不斷增加。經濟的發展對林木資源的利用也較普遍,對各種植被的開發利用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選擇,導致資源被不合理開發,自然環境承載壓力增大,有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
3.3 旅游活動影響
近年來由于旅游經濟的發展,該地區生物資源和景觀資源消耗加大,影響塞罕壩生態系統穩定。特別是旅游活動的開展,旅游設施的修建以及林區內居民大量的排放生活垃圾,致使環境污染,對林區內資源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3.4 周邊環境影響
周邊地區防風固沙措施跟不上,有些地方產生了沙丘活化和土地沙化現象,不僅造成了風沙對新墾荒地的侵蝕,也加劇了對自然保護區的危害。畜牧業的發展,致使草場嚴重超載,加劇了草場退化甚至沙化。林場西部三道河口一帶地處荒漠沙地邊緣,水資源匱乏,植被相對稀少,生態系統脆弱,與之相鄰地區植被退化,土地沙化,荒漠化趨勢加劇,沙進人退的局面尚未扭轉。
3.5 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矛盾尖銳
因為豐富的資源和優美的環境,使得塞罕壩已不可避免地成為開發和招商引資的重點,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的矛盾日益尖銳。目前在林區內開發旅游項目,或建立風電站、道路、別墅等設施,對該地區的自然資源和環境產生了影響。
4 森林資源保護措施
4.1 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
隨著人們對生存環境質量的重視和對自然與生態的渴求,自然保護區建設正日益受到社會公眾的普遍關注。保護區是一種特殊的土地利用類型,以保護物種、生態系統或自然遺產為主要目的。建立自然保護區的目的,并不是單純的消極保護,而是為了在實現有效保護的前提下,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以發揮自然保護區的資源優勢和科技優勢。按照生態學原理,合理利用資源,加強保護區建設,以促進自然保護區與林場的協調發展。
4.2 林業經營管理
4.2.1 分類經營管理
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與林業分類經營有密切的聯系。保護森林資源,就要在保證生態平衡的基礎上,盡量發揮森林的各種功能,在塞罕壩優質人工林的基礎上,采取分類經營,將林業潛在的最佳效益通過合理的經營管理手段充分發揮出來,實現高效經營,使有限的資源得到充分利用。這既有利于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對協調社會經濟的發展,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經濟發展與資源利用等都是十分必要的。
4.2.2 林地林權管理
切實強化林地保護管理,嚴格執行征占用林地審批制度,發現非法征占用林地行為應及時查處。對林權證發放情況進行清理登記,明確和穩定森林資源權屬關系,積極協助調處林權糾紛,保護林區生產生活秩序穩定。加強森林利用管理和森林經營管理,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林地流失,收復和恢復損毀林地。
4.2.3 限額采伐管理
完善森林限額采伐制度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切實把森林資源管好。創新森林資源管理體制,遏制森林資源超限額采伐,加強森林資源撫育經營,防止國有森林資源流失。嚴格執行林木憑證采伐制度、木材憑證運輸制度和木材經營加工許可證制度。加大林政執法制度,嚴厲打擊亂砍濫伐林木、亂墾濫占林地、亂捕濫獵野生動物的違法犯罪行為。
4.2.4 荒漠化管理
堅持植被重建與封禁保護相結合,大力推進工程治理、增加林草植被,切實加強封禁保護,強化禁牧、禁墾措施,促進荒漠生態系統修復與優化。堅持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相結合,既要加強荒漠化防治,又要發展特色沙產業,聚集全社會的力量參與荒漠化防治。
4.3 開展生態旅游
開展生態旅游可有效地維護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生態旅游的核心概念是保護,在保護的同時強調發展。通過有效的管理、規劃和監測,使旅游、林區和當地社區共同發展。 (1)生態旅游必須以承受能力為前提,避免生態功能的破壞。并按照淡旺季節、節假日、不同景點、不同線路而有區別地科學區劃分流和疏導游人,避免超負荷接待游客。
(2)生態旅游業必須持積極而謹慎的態度,進行適度開發。開發中所有的建筑、道路等基礎設施,必須與自然景觀相協調,在施工中盡可能減少對自然環境的不良影響,以不污染、不破壞環境為前提。
4.4 森林病蟲害防治
防治森林病蟲害是保護森林資源,促進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措施。森林病蟲害的發生,直接制約著森林資源的發展,森林病蟲害防治在加快造林綠化步伐,改善生態環境,提高森林資源質量,促進產業發展中,擔負著支撐保障任務。
在做好預測預報的同時,加快構建起一個覆蓋整個林場、健全的預測預報網絡體系,及時掌握林區森林資源發生病蟲害的具體情況和發展動態,實施短期的區域性預報。堅持對森林資源病蟲害開展一般的調查以及系統的觀測,持續積累相關的基礎資料,建立起實用的數據庫,運用監測信息處理系統以及高新的技術開展預報預警工作。使用生物防治方法,實現可持續控制森林病蟲害,盡量避免環境污染,保護生物多樣性。
5 結語
任何森林資源都具有一定的生態公益功能,堅持資源開發與保護并重,配合可持續發展戰略,做好森林生態資源的管理和保護,才能充分發揮森林的生態公益功能。因此,應當加強研究森林資源的保護措施,并將措施貫徹落實,最大限度保護森林資源。森林資源保護措施的實施,對保護我國生態環境、提高生活質量,實現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 萬維英.淺談森林的重要性及保護措施[J].科技致富向導,2011(15).
[2] 丁存發.優質高效、分類經營是林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J].河北林果研究,2001(3).
一、生態旅游的特點
一是保護性。生態旅游是針對傳統旅游活動對旅游資源和環境的負面影響而提出的,保護性是它區別與傳統旅游的最大特點。生態旅游保護性的實質是要求旅游者和旅游業約束自己的行為,以保護旅游資源和旅游環境。
二是專業性。生態旅游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內涵,這就要求旅游設施,旅游項目,旅游路線,旅游服務的設計和管理均要體現出很強的專業性,以使游客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回歸大自然的精神享受和滿足,啟發和提高游客熱愛和保護大自然意識,進而自覺地保護旅游資源和環境。
三是普及性。在我國生態旅游的普及性不僅體現在生態旅游者的普及,也體現在旅游資源的普及。生態旅游是建立在傳統旅游基礎上的。因此,普通的工人、農民、職工、學生等都可以成為生態旅游者。
二、**生態旅游的現狀和問題
(一)資源現狀
**縣位于**省東南部,是**市的西大門,區域面積2000平方公里,人口*萬人。**歷史悠久,東晉永和三年(公元347年)立縣,原名樂安、永安。北宋景德四年(10**年),宋真宗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衛,而多神仙之宅”,下詔改名為**,意為“仙人居住的地方”。現在的**已成為華東地區聞名的生態旅游縣,并享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游區”、“中國工藝品之都”、“中國楊梅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等榮譽稱號,社會經濟得到穩定、健康和持續發展。
根據20**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全縣有林地面積236萬畝(其中生態公益林面積113萬畝),山高林密,全縣森林覆蓋率77.2%,林木蓄積量400萬立方米,居**省前列。由于森林效應,加上市縣域內基本沒有污染企業,整體空氣質量等級很高。水質優良,溪流清澈見底,飲用水斷面水質達到I級標準。此外,**的珍稀動植物資源也非常豐富,生物多樣性十分突出。淡竹景區,清山綠水,十分蒼翠;景區內的俞坑常綠闊葉林自然保護區,是省內乃至全國少有似的原始林溝谷常綠闊葉林保護區之一,有25種國家重點保護樹種和近百種珍禽異獸,百年以上的古樹有幾千棵;朱砂坑原始林區是保持自然狀態最長的林區,落葉闊葉林、常綠闊葉林、針葉闊葉林、針葉闊葉混交林,林相完整,根據初步調查,有種子植物近千種,從而有“森林王國”美譽。**境內豐富的旅游資源又為境內發展生態旅游提供保障,**風景名勝區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國家4A級旅游區,還擁有兩處省級文化保護區、一處市級風景名勝區和十大縣級風景名勝區,這些都使得**境內山清水秀、鳥語花香,展現出十分優異的生態環境資源質量。
**旅游資源門類齊全,既是觀光攬勝、回歸自然的好去處,又是體驗民俗、尋文訪古的好地方,更是休閑度假、養生保健的天然氧吧,具有發展生態旅游的明顯優勢。
(二)發展現狀和優勢
近幾年,**生態旅游緊緊圍繞建設“長三角地區重要的旅游休閑勝地和**省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這一發展目標,以“生態**、休閑勝地”作為主題品牌,旅游業得到快速發展,20**年,全縣各景區共接待游客215萬人次,旅游門票收入達2160萬元,旅游經濟總收入達9.2億元。**旅游目前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新亮點。
一是旅游產業的框架初步形成。共有7個景區(點)對游客開放;旅行社已發展到12家,旅游星級標準飯店15家,規模較大的旅游商品企業6家,農家樂示范村16個,直接從事旅游服務人員近4000人,初步形成了“吃、住、行、游、購、娛”基本配套的旅游服務體系。目前旅游產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一些具有潛力和特色的旅游產品,也正在積極地籌劃、建設和逐步開放之中,旅游整體實力不斷壯大。
二是基礎設施正逐步改善。交通方面,今年稱得上是**交通的“翻身年”。臺金高速公路**東段于20**年底建成通車,**告別了不通高速公路的歷史。目前,**有臺金、諸永兩條高速公路,一條35省道干線和鄉村康莊工程、鄉道硬化等多項主要工程在建,道路總長700多公里,計劃總投資75億元,是**有史以來交通建設投資最多的時期。高速公路修通后,**的區位條件將得到極大的改善。城市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縣堅持“拓東—改中—擴西”的總要求,繼續拉開城市框架,加快縣域中心城市建設。目前,作為城市主干道的西二路、西三路已完成了路基工程,計劃于今年完工。西門片區拆遷改造工程進展順利。此外,還扎實推進官路鎮220千伏安洲輸變電工程和縣污水處理廠等一批重點項目,為區域經濟社會事業加快崛起夯實基礎、提供保障。
三是宣傳促銷力度不斷加大。近幾年來,旅游管理部門開展了多種方式的旅游宣傳促銷活動,通過在主要城市散發宣傳資料,投放廣告,舉辦大型旅游活動,參加旅游交易會等定期項目和邀請影視劇組前來拍攝等不定期項目的開展,有力拓寬了客源市場。目前**的知名度已經得快速提高,旅游客源市場穩定,新興客源市場發展潛力巨大。
四是生態旅游建設已初見成效。景區開發保護方面,在景區的開發過程中,始終把景區的資源保護工作放首位,堅持“科學規劃、統一管理、嚴格保護、永續利用”的方針,正確處理好景區資源保護與開發之間的關系。在景區建設材料的選用方面,盡選用石料、木林等原生態材料。目前,圍繞“生態旅游”建設,神**、景星巖等景區都進行了標識標牌更換,建造了生態停車場、景區污水生態化處理工程等項目。品牌建設方面,神**景區獲得“省級環境教育基地”稱號,淡竹原始森林景區獲得“市級科普教育基地”稱號,神**山莊和竺梅度假村被授予綠色飯店稱號。各類無公害農產品基地30個,面積11.67萬畝,無公害農產品31個,**綠色農產品19個,綠色食品9個,有機食品8個,基地1萬畝。
(三)存在的問題
一是“生態旅游”的宣傳力度不夠。到目前為止生態旅游這一概念知之者甚少,生態旅游的觀念沒有深入人心。當地群眾與游客這方面理念與要求差距甚遠。
二是旅游開發與資源保護之間的矛盾依然存在。景區和旅游項目開發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帶來對旅游資源的破壞,特別是私企成份比重大的開發項目。在旅游開發和經營當中如何處理好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者關系,實現可持續發展值得進一步探討。
三是生態安全保障體系有待建立。資金短缺一直是我縣旅游事業發展的一大難題,也是我且生態旅游建設的一個難題,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生態安全保障體系,今后要加強投入。
三、**發展生態旅游的措施
(一)加強旅游環保宣傳工作
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旅游應把生態保護作為既定的前提,把環境教育和自然知識普及作為核心內容,是一種求知的高層次的旅游活動。首先,在開發經營上,生態旅游是科技含量很高的產業,應該在科學技術的密切參與下運作,要求旅游開發者和經營者必須要對所處地區生態系統的特點非常了解,具有生態環境保護的專門知識。其次,在市場方面,真正意義上生態旅游要求參與者具有較高的環保意識。因此,風景旅游和環保行政主管部門要積極開展旅游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與培訓。加強旅游科普工作,提高旅游者、旅游管理者和旅游活動其他各方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倡導文明、科學、健康的旅游行為。目前可以采取的有效方法是配合新聞媒體搞好旅游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工作、景區內增添有特色的宣傳生態環保知識的標志牌、印發宣傳小冊、開展義務環保活動等。
(二)理順管理體制,促進各部門的協調合作
生態旅游建設不是風景旅游管理單個部門任務,而是關系我縣今后發展的全局大事,它涉及到環保、林業、交通等多個部門,只有各部門通力合作,才能促進**生態旅游事業快速發展。各級旅游和環保行政主管部門要建立聯合協調工作機制,加強旅游生態環境保護法規和標準建設,積極推動生態旅游,進一步加快有關旅游環境保護及生態旅游標準和規范的制訂工作,要在切實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積極發展生態旅游。
(三)加大基礎設施建設
一要建設旅游交通網絡。旅游區的可進入性,是以旅游交通為先決條件的,而旅游交通可分為對外交通和對內交通以及與之相配套的服務設施,是旅游者進入旅游區的第一形象,也是旅游消費者的一種基本需求,是評價旅游區和進行旅游開發的基本要素之一。**公路交通要按照旅游發展規劃,將重點景區道路納入全縣公路交通網絡建設,重點要把**風景名勝區交通環線和城鎮與主要景區的連接線盡快列入建設規劃,并按規劃要求抓緊落實資金進行建設,以此來吸引民間資本投資景區開發。
二要加大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能源方面,重點加快220KV安洲輸變電工程、110KV下各輸變電工程、110KV城中輸變電工程、110KV橫溪輸變電工程建設,同時加快150KV**抽水蓄能電站工程建設,進一步拓展小水電及風力發電等新能源;其它應在文化體育、環境整治和保護等方面加大投資力度,實現公共基礎設施對旅游經濟發展的保障。
三是加快服務業基礎設施建設。在保證社會有序發展的前提下加快服務業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是在縣城和白塔等旅游重地建設大型綜合物流區,加大高檔賓館飯店的引資力度,加快神**旅游度假區和**風景名勝區游客中心項目建設,推進農家樂休閑項目的開發,這些項目的建成將大力促進**的旅游業和其它產業的發展。
四是加快推進城市建設。縣城作為**旅游的游客集散中心,要做到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強度投資,加大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力度,為縣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打下基礎。
(四)促進品牌建設
一是要建設精品景區。要進一步加大重點景區景點建設力度,加快老景區的改造和挖掘,不斷提高景區景點檔次。農家樂的發展的基礎在于項目開發、建設和經營的規范化,亮點在于打造有特色、有發展潛力的重點項目。
二是加速品牌建設。重點是**縣申報“全國生態示范縣”、“國家級生態示范區”;淡竹原始森林景區創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楊梅果園創建“全國工農業示范點”。通過品牌建設提高**生態旅游發展的吸引力。
三要以**市獲得全國優秀旅游城市為契機,加快相關基礎設施的改造,完善城市旅游服務體系和服務功能,為做大做強**生態旅游產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打造多樣化生態旅游項目
以已經開發的神**、淡竹原始森林等生態旅游區為基礎加快其它項目開發。
一是建設以下岸水庫為主要旅游地的“親水生態旅游區”,充分利用水庫4.6平方公里的水資源和水庫附近的安嶺鄉特色高山蔬菜和小吃以及今后建成的抽水蓄能電站,建立“品高山蔬菜、觀中山樹林、摘低山水果、玩水上項目、釣水下游魚”這樣一個生態格局。
二是開發淡竹原始森林周邊的森林生態旅游,開展森林探險游和動植物科普游。
三是開展休閑養身游,利用現在的農家樂發展較好的形式,選擇一些比較有特色的區域和農民積極性比較高的地方作為重點培育,做好休閑文章。
四是培育幾個有影響力的農場生態體念基地,并配套建設生態農莊、生態飯店和生態旅館,目的是供應自己生產、加工的植物類食品,旅館的建筑材料可部分地利用再生原料,房間內設施基本以原生態的材料為主,產生廢水、糞便可直接用于澆灌農作物,形成良性循環。
首先,旅游產品結構單一,景區間發展不平衡。大小石林的喀斯特景觀及撒尼(阿詩瑪)民俗風情多年來一直維系著石林旅游業的生存和發展,開展其他類型旅游活動的空間有限,已經形成了觀光旅游一頭獨大的局面并形成了“壓倒性”的品牌效應,對石林公園的其他景區(如乃古石林)和其他類型的旅游產品(如民俗風情體驗旅游、生態旅游、科考等)形成了頑強的“遮蔽”效應。目前形成旅游規模的是石林風景區(中心景區)、乃古石林風景區、大疊水風景區、長湖風景區-月湖景區,其他景區還處于原始、半開放狀態,沒有開發成嚴格意義上的景區。上述已開放的四大景區之間的發展差異也相當明顯,景區之間的發展程度嚴重不平衡,整個“大石林”旅游的畸形發展。
其次,社區間發展不平衡,社區利益沖突明顯。石林旅游業的影響范圍還很有限,旅游帶動最大的是縣城所在地鹿阜鎮和中心景區(大小石林)所在地石林鎮,而其他景區所在的鄉鎮還呈現出明顯的農村經濟特征,其綜合發展水平也較低。景區與社區重疊的地方還普遍存在利益的“惡性”博弈,這導致了社區群眾與景區以及基層政府之間關系的緊張,最為典型的就是2010年5月的石林景區內五棵樹村原住民搬遷風波。
再次,自然生態日益蛻化,保護力度不夠。景區有不少“劍狀”、“塔狀”石林由于雨水和風化作用產生了裂縫,碎石散落一地,地表石漠化的現象也越來越明顯;農民毀草毀林開荒、對喀斯特湖泊進行排水造田、亂采亂建等行為,加快了水土流失、石漠化以及耕地減少的速度;有的旅游服務機構、周邊工廠產生的“三廢”直接作用于環境。喀斯特地區本來生態環境就脆弱,這種脆弱性是石漠化、水土流失的自然基礎,再加上上述這些人為破壞活動,石林地區自然及生態多樣性受損嚴重。大小石林的幾個景點平均的日游流客量都在1萬人以上(旺季則更高),遠遠超過了景點承載力。目前對石林自然生態的保護力度還遠遠不夠,存在著重申報、輕保護、重開發、輕投入的現象。雖然近年來石林游人如織,門票收入可觀,但落實到保護上的資金卻極為有限。據統計,2006~2008年,除去上繳政府、財政、旅游公司和維持人員開支的資金,平均用到景區日常維護的經費還不到門票收入的10%。最后,世界地質公園(世界遺產)的科普價值未得到應有的發揮。石林公園的旅游開發還停留在在概念性的資源開發方面,在產品設計和開發中還遠未體現出地質公園的科普價值。可以說,石林對地質公園生態旅游的開發實踐遠遠落后于理論,其開發項目還主要集中于大眾化的旅游產品,以地質公園為導向的旅游資源開發還處于初步階段。
2云南石林生態旅游的發展戰略——基于生態旅游的科學發展模式
石林今后的旅游發展迫切需要一種既可以協調旅游開發獲取最大經濟利益與保護生態環境的矛盾,又可以使旅游環境和資源得以永久持續利用的旅游方式。生態旅游是以資源保護為基礎的新機制條件下,按照生態資源綠色消費及環保的要求,以強有力的現代旅游規劃、管理和資源保護方法,實現自然生態、經濟和社會文化三大系統相協調,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的一種旅游形式。因此,生態旅游的基本觀點、理論和實現方法與石林目前迫切需要的旅游發展形式相契合。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生態旅游是石林旅游今后發展的一個科學、合理的選擇。結合目前國內生態旅游發展階段(二元生態旅游)以及石林目前的旅游發展實際,目前石林應該走“以大眾化生態旅游市場為主,以高端生態旅游市場為輔”的生態旅游發展道路。在具體的生態旅游發展戰略上,應該以世界自然遺產地自然生態(環境)保護與人文生態(環境)保護為重要前提和基礎,以人為本處理好游客、景區開發商、社區居民、旅行社、地方政府和其它關聯行業(及從業者)六者之間的利益責任關系,以全面協調可持續為要求,以統籌兼顧為方法,最終實現世界自然遺產地旅游業的科學發展。
2.1樹立生態旅游的發展理念發展生態旅游是解決上述問題、實現石林旅游業轉型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最優路徑,是加快石林縣縣域經濟發展、建設和諧社會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戰略突破口和新型驅動力。旅游發展中首先要做的是宣傳生態旅游的基本理念、基本內容和方法,再結合旅游發展實際,讓廣大旅游參與者領會發展生態旅游的重要意義。在此基礎上,才能夠保證生態旅游發展規劃的制定與順利實施。
2.2整合多方力量,加強自然生態保護一是理順、協調和完善好各項法律法規、條例,統一制定和完善“石林保護條例”。石林目前有國家5A級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圭山)、世界地質公園、世界自然遺產地等多項桂冠,因此石林在保護和發展過程中必然面臨著來自不同組織、機構的法律、法規的制約。這些來自不同機構和組織的法律、條例時有分歧和沖突不利于石林的統一管理。因此,有必要在理順和協調上述來自不同組織的法律和條例,統一制定和完善“石林保護條例”。二是按照規劃嚴格進行分區、分級保護。在管理過程中還存在執行(法)力度不夠的情況,比如在一級(核心)保護帶的大小石林景區存在未設立嚴格的禁止活動區以控制游客的行為的管理缺失,在二、三級保護地帶也時有砍伐森林、開荒、開礦以及違章建設等情況發生;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需要加強執法力度。三是建立完善的監測系統。對石林進行定期監測是實施有效保護管理措施的重要手段,是每個片區必須進行的日常工作,監測項目將收集各個時期、各項指標的數據,對自然環境、景觀、生物多樣性和歷史遺跡的保護提供指導,主要包括游客監測系統和喀斯特溶蝕(退化)監測系統。
2.3民族文化與生態旅游有利結合彝族阿詩瑪文化是石林旅游業發展的靈魂也是石林的重要旅游資源,近年來其傳承和發展受到了挑戰,歸根結底是其生存土壤日漸枯竭的問題。除了參與到旅游活動中的以外,大多當地居民都還沒有真正意識到民族文化是一份豐厚的文化遺產,更不會為了單純的保護而保護這些文化遺產。要激發保護這些文化遺產的內在動力,關鍵在于讓他們目睹這項遺產所展現的實在價值、所帶來的實際利益。應該加大力度進行圭山、大疊水、月湖等區域的民族文化生態村建設(目前五棵樹、阿著底、大糯黑等生態村還尚未充分融入石林旅游圈),再和石林諸景區(景點)進行統一包裝和打造,實現“大石林”生態旅游區。
2.4完善生態旅游產品體系,推動大旅游產業的形成石林世界遺產地的組成地域分散于石林縣各鄉鎮,其自然環境、社會、人文條件復雜,面臨著生態環境保護和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雙重壓力,單一的開發模式難以取得綜合的開發效益,需要在大旅游戰略指導下采取綜合的開發模式,以推動大旅游業格局的形成:多打造參與性強的項目,繼續深化以大小石林(喀斯特生態)、長湖(湖泊風光)、圭山(森林公園)等為代表的自然生態體驗旅游;加快打造以五棵樹、阿著底、大糯黑等村寨為代表的民俗文化生態旅游;逐步開展以乃古石林為代表的生態科考、教育以及現代康體健身旅游。此外,在各旅游集散地打造高水平特色旅游商品及服務區。
2.5構筑社區利益契合點,實現生態旅游區和諧發展生態旅游游客對景區的人文環境的要求較高,對其變化也比較敏感,他們希望在旅游過程中所接觸到的是安寧、和諧的社區;而創造安寧、和諧社區的關鍵在于溝通、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景區在開發、經營過程中營造和諧的人文環境關鍵在于找到政府、企業、社區居民之間的利益契合點,特別要重點注意企業、政府與社區居民的利益契合。政府與社區居民利益的協調關鍵在于:政府在統一規劃、管理和監督的前提下,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最大限度地使社區居民享有同等的參與旅游經營活動的權利;政府可以和當地居民之間應該建立溝通機制,可以在門票收入或者其他旅游業收入中提出一部分資金對各社區進行補貼,可以鼓勵社區居民真正介入決策,可以全面引導社區全面介入旅游活動。企業與社區居民之間利益協調的關鍵在于:盡量使用來自本社區所供應的產品及服務;在開發、經營中有損害社區利益的地方要給予及時、科學、合理的補償。政府和企業之間關系的協調關鍵在于:政府要加強對企業的監督管理,形成合作共贏、可持續發展的良好關系。
關鍵詞:生態旅游資源評價;開發對策;十萬大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中圖分類號:S788.2S759.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3168(2011)03-0106-06
Tourist Resource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al Strategy of Shiwanda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SHI Cheng-yuan
(Guangxi Forestry Survey & Design Institute, Nanning 530011, China)
Abstract: Shiwanda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with the total area of 5286.2km【sup】2【/sup】 includes Songbai Management Station, Dalongshan Management Station, Baishiya Management Station and Pinglongshan Management Station. Shiwandashan with rich tourism resources, exotic scenery of steep and a wide variety of plants is a wonderful treasure-house of biological resources and a excellent scientific educational base. According to the criterion of GB/T18972-2003, there have been 31 and 35 locations evaluated as excellent grade and normal grade respectively. Thus the developmental strategies we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like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simultaneously, implementing stages,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highlighting features, emphasizing science, standardized business travel, tourism resources to proper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also have been proposed.
Key words: eco-tourism resources evaluationdevelopmental strategyShiwanda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收稿日期:2011-04-18;修回日期:2011-05-06.
作者簡介:石程遠(1977-),男,工程師,廣西上林人.主要從事區域性林業發展規劃、林業工程項目咨詢、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及林業產業規劃等相關林業工作.
生態旅游是以生態學為基礎的旅游,強調對觀賞對象的保護.生態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護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態系統,參與者能夠獲得與眾不同的經歷,這種經歷具有原始性、獨特性的特點;它強調旅游規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圍之內,這樣既有利于游人的觀光質量,又不會對旅游區造成大的破壞.它可以讓旅游者親自參與其中,在實際體驗中領會生態旅游的奧秘,從而產生保護、可持續發展旅游資源的意愿.
十萬大山國家級保護區地處廣西防城港市境內,整個生態旅游區規劃范圍為十萬大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驗區的部分區域,分為4個片區,即松柏管理站、大龍山管理站、白石牙管理站和平隆山管理站管轄范圍,總面積為5 286.8 hm【sup】2【/sup】,占保護區總面積的9.0%.生態旅游區充分利用保護區的知名度、豐富的動植物和旅游資源在其試驗區結合防城港市豐富的旅游資源開展生態旅游.
1自然概況
十萬大山國家級保護區總面積58 277.1 hm【sup】2【/sup】,東西最長處74.4 km.南北最寬處45.0 km.十萬大山屬于溝漏山系,山脈呈北東―南西走向,山脈地勢險峻,峰巒連綿,全長約100 km,寬約20~30 km;海拔1 000 m以上的山峰有82座,最高峰海拔1 462.2 m.生態旅游區范圍內最高峰為平隆山片區的七星嶺(972.0 m).
十萬大山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北亞熱帶、南亞熱帶季風氣候,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年均氣溫21.2℃,冬少嚴寒,夏無酷暑,夏季平均保持在22~25℃,氣候十分宜人.生態旅游區光熱充足,雨量充沛,全年溫暖濕潤,沒有暴冷暴熱的氣溫急劇變化,溫差小,濕度適宜.
十萬大山保護區有針葉林、闊葉林、竹林、灌叢、草叢等5個自然植被型組和用材林、經濟林、農作物等3種人工植被型組,分14個植被型,以森林植被為主,其中又以闊葉林為主,其次為針葉林.保護區內共有維管束植物219科912屬2 233種,其中蕨類植物30科76屬150種,裸子植物8科9屬16種,被子植物181科827屬2 067種.在被子植物中,雙子葉植物154科648屬1 713種,單子葉植物27科179屬354種.屬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5種,其中屬國家一級保護的2種,屬國家二級保護的13種.
林區內陸棲脊椎動物共有396種,分別隸屬于4綱33目82科243屬,其中兩棲類29種,爬行類69種,鳥類217種及獸類81種.發現廣西鳥類新記錄種有3種.屬于國家一級保護的野生動物有4種,屬于國家二級保護的野生動物有45種.本次開發的生態旅游區內動物分布較少.
2旅游資源評價
十萬大山生態旅游區分布范圍大, 包括5類16個基本類型共66個資源點(表1).生態旅游區共分4個片區:皇袍山片區、應天府片區、白石牙片區和平隆山片區.旅游資源類型以森林、溪谷、山峰等自然景觀為主,建筑設施以及人文活動等景觀較少.其中皇袍山片區以中山地貌、溝谷溪流、松闊混交林為主;應天府片區以低山地貌、馬尾松純林為主;白石牙片和應天府片區則以中山地貌景觀和天然植被景觀為主.
2.1定性評價
2.1.1旅游資源豐富
按照《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國家標準,十萬大山生態旅游區旅游資源在類型結構上包括5個主類16種基本類100余處(個),主要旅游資源單體60處(個).
表1 十萬大山生態旅游區旅游資源分類
Tab.1 Tourism resource classification of Shiwandashan
eco-tourism area
2.1.2旅游資源奇特險峻,千姿百態
旅游區內的萬蝶谷、奇石谷、銀河峪、白石峪、平隆大峽谷等溝谷險峻,峽谷景觀獨具魅力;河谷中溪澗縱橫,泉瀑處處,清潭眾多,河水清澈涼爽,水質優良,清澈明凈,晶瑩碧透,清洌甘甜,沁人心肺,是旅游區旅游資源的靈魂所在;河谷間河石眾多,形狀奇特,壯觀美觀,與溝谷、池潭、溪澗、森林相映成趣,是旅游區的一大景觀特色;溝谷間林木蔥蘢,終年碧綠蒼翠,林木間鳥雀歡悅,林相優美、潭瀑溪澗、古樹河石,是一處難得的大自然樂園.
2.1.3良好的生物資源寶庫和科普教育基地
十萬大山自然保護區轄區內植物種類達2 233種以上,動物種類有700 多種,有動植物王國之稱,是我國南方沿海地區自然植被保存較好的自然保護區和重要的生物基因庫,具有很高的科普旅游價值,是開展科普教育的好地方.
2.2定量評價
2.2.1評價標準
采用《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18972-2003)對旅游區的旅游資源單體進行定量評價,從資源要素價值、資源影響力、附加值等3個方面進行.賦分標準見表2.
2.2.2旅游資源評價
評價結果見表3.
2.2.3綜合評價
區域內的旅游資源單體得分在30~44分的屬“一級旅游資源”,有5個,占現有資源單體總數的
表2 旅游資源評價賦分標準
Tab.2 Evaluation standard of tourism resources
表3 十萬大山生態旅游區旅游資源單體評價指標及結果
Tab.3 Evaluation index and results of tourism resources of Shiwandashan single eco-tourism zone
續表3
7.5%;在45~59分的屬“二級旅游資源”,有30個,占45.5%;在60~74分的屬“三級旅游資源”有27個,占40.9%;在75~89分的屬“四級旅游資源”,有4個,占6.1%.屬于“優良級旅游資源”即“三、四級旅游資源”的有31處,占47.0%,幾乎占一半,說明旅游資源等級和品位較高.
3生態旅游發展優勢與制約因素
3.1發展優勢
1)區位優勢
十萬大山鄰近南寧區域性國際交通樞紐,緊鄰大西南出海通道,與北部灣區域旅游資源存在差異性.以十萬大山為中心,北部有欽州至崇左高速公路(在建),東部有南寧至北海高速公路,南部有防城區至東興高速公路(規劃),西部有南寧至友誼關高速公路,形成了4條高速公路緊密環繞十萬大山的空間格局,旅游區位極其優越.通過開發,將上思縣、防城區、東興市、防城港市的旅游資源連線、連片、集群式地發展,對防城港市山地旅游資源整合和開發建設具有非常重大的推動作用.
2)政府重視旅游區的開發
十萬大山是《北部灣旅游發展規劃》的重點區和優先發展區之一.規劃明確提出:“構建十萬大山國際山地生態度假旅游區,將防城港十萬大山國際山地生態度假旅游區打造成為國際山地生態度假旅游目的地、國家5A 景區,以觀光游覽、山地休閑度假、商務會議、生態旅游、山地體育為主要發展方向”.地方政府十分重視對十萬大山生態旅游區的開發和建設,將其作為全市旅游開發的重點之一,全縣(區)旅游開發的重中之重.
3)市場依托條件良好
生態旅游區北鄰區域性國際城市、廣西兩大集散中心之一:南寧市,南鄰廣西三大國際旅游目的地之一:北部灣國際旅游目的地,可依托這2個支撐極,具有良好市場依托條件.
3.2制約因素
1)保護與開發的制約
十萬大山自然保護區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已顯示出巨大的作用,但受到開發利用與經濟需求的影響,在保護區邊緣地帶的生物資源正受到極大的威脅:森林的退化、現代農業的干擾已影響到一些物種的生存,周邊社區居民迫于經濟的壓力對動植物資源的過度利用、開發旅游業過高的期望值等都對自然保護區形成壓力.
2)周邊生態旅游區的制約
與大明山、貓兒山、大瑤山等區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相比,十萬大山生態旅游區的資源壟斷性和獨特性不高,在旅游資源互為補充的同時,客源的競爭不可避免.
4旅游資源開發對策
4.1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貫徹《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精神,以北部灣經濟大發展為契機,加快十萬大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進程,從防城港市旅游發展現狀、旅游資源及環境特點以及目前旅游市場的走勢出發,在對環境、資源保護的前提下,大力發展生態旅游,通過有效開發和管理,進一步促進生態環境、旅游資源的有效保護、利用,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增加當地群眾收入.
在開發利用自然保護區旅游資源過程中,遵循生態優先、以人為本理念,以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為基礎,以森林生態景觀化、科普內容趣味化、基礎設施生態化、旅游項目休閑化為理念,高起點、高品位、高規格地發展生態教育和生態旅游產品,正確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確保生態、經濟、環境、社會、文化多目標協調與和諧發展,將其建成環境優美、自然景觀特色鮮明,集生態教育、生態休閑、生態度假于一體、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性旅游區.
4.2保護與發展并舉,階段實施,因地制宜
自然保護區發展旅游的目的是促進當地社區的發展,通過社區的發展更好地加強自然保護工作.自然保護區發展旅游業和保護資源環境之間存在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關系,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做到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可持續發展.既要考慮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與可修復能力,在規劃布局和項目篩選上為未來發展預留發展空間,以滿足產品的更新換代要求,又要充分考慮保護區和當地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統一規劃和加強控制管理,因地制宜,循序漸進,階段實施.同時,要盡量利用現有地形地勢,少動土石方,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對自然山體、土壤、水體、生物資源的損害.建筑構筑物的布局、造型、風格、體量、色彩、材料等力求與自然環境有機協調.
4.3保護為先,科學設計,合理規劃
在旅游開發過程中處理好開發和保護的關系. 生態旅游區在保證開發的同時使生態環境得以保護,應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尋求科學合理的開發措施.①對旅游區進行全面地調查,確定開發的方向,合理、科學地測定旅游區的旅游容量,盡量減少人為開發對生態環境的破壞;②對基礎設施建設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和布局,讓游客更多地體會自然之美;③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景區開發時要盡量保持資源的原始性和真實性,做到旅游與環境協調發展,景區建設與保護區相匹配.旅游服務設施應盡量安排在保護區試驗區或保護區外,避免將城市現代化建筑移植到旅游區.除安排必要的建筑設施外,其它設施應盡量避免.
4.4突出特色,強調科普
特色是旅游產品的靈魂.在旅游開發中應充分利用自然作為載體,發掘民族文化作為精神內涵,使旅游產品成為天人合一、共生和諧、獨具特色、無法替代的精品,以強勁的競爭力搶占市場.十萬大山生態旅游開發范圍內生態環境良好、動植物資源豐富、景觀優美,具原始特色和稀有性.旅游開發要強調環境保護、生態教育、科普宣傳和科學管理,通過開展生態旅游使旅游者親身領略十萬大山的神奇,享受大自然的恩澤,獲得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增強生態意識,促進環保事業的發展.
4.5社區協作,共同促進
自然保護區開展生態旅游的目的是促進當地鄉村經濟的協同發展,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改善環境,減少社區群眾對保護區自然資源的消耗性依賴,從而達到有效保護的目的.目前,十萬大山保護區周邊涉及有幾個村屯,旅游開發必須同當地社區的發展相結合,堅持與社區共建的原則.要吸引社區參與旅游活動,鼓勵發展社區旅游,讓社區群眾通過參與旅游開發而真正受益,使村民與生態旅游區相互依存、共同促進.
4.6規范經營旅游,妥善處理關系
景點的開發建設必須按規劃方案進行.要綜合運用行政手段、經濟手段和法規手段對旅游區的旅游經營進行有效管理,依照國家有關的行業管理政策法規、標準及規定,制定具體措施,完善管理手段,定期重點整治,把旅游區的旅游開發與經營管理工作納入規范化、法制化軌道.積極與周邊村委會聯系,建立旅游綜合協調小組,以便有效地指導、組織、協調解決好相互之間的利益關系和旅游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引導周邊社區調整經濟產業結構,發展與旅游相關的生態農業、特色旅游,促進旅游區及地方的經濟發展.
4.7拓寬投資渠道,制訂優惠政策
旅游區的旅游開發建設和環境保護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要多渠道、多形式地引入資金.一方面,要努力爭取各級政府和部門的資金扶持,將旅游區的開發建設納入地方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另一方面,要制定各種優惠政策進行招商引資,吸引外資進入旅游開發,采取市場化運作模式,加強人、財、物、市場營銷、信息技術等各方面的科學管理,探索一條適合旅游區自身發展的經營管理模式.
4.8加強營銷宣傳,導入“CI”戰略
加強對外、對內宣傳,依托政府的主導,多渠道、多方式大力宣傳生態旅游區的區位優勢、資源特點、旅游產品特色, 以期以優良的形象、突出的特色、一流的品牌獲得最大的旅游市場,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增加當地居民的收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CI(Corporate Identity)戰略是一種企業形象策劃、設計、傳播和管理的戰略,即形象戰略.旅游區應導入“CI”戰略,運用整體傳達系統,將經營理念、精神文化等傳達給企業關系者,以突出自己的獨特風格,使旅游者和社會公眾對企業產生深刻的認同感,從而達到營銷目的.其內容包括理念識別(MI)、行為識別(BI)、視覺識別(VI)3個方面.以此為依據,進行多方位、多渠道的宣傳促銷,突出旅游區的經營理念,展示和塑造鮮明的整體形象.
致謝:本文在寫作過程中,廣西十萬大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辦公室提供了詳實可靠的相關資料,并給予熱情的幫助和誠懇的建議,在此表示衷心感謝!
參考文獻:
[1]劉家明.生態旅游及其規劃的研究進展[J].應用生態學報, 1998 (3):104-108.
[2]張華齡.森林旅游中的幾個重要概念[J].貴州林業科技, 1998(4):50-52.
[3]蘭思仁.國家森林公園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 2004.
[4]林振華.淺析深層次旅游開發[J].林業調查規劃,2005,30(2): 58-61.
[5]廣西林業勘測設計院.廣西十萬大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規劃 [Z].2010.
[6]楊桂華.生態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