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精品范文 網絡規劃

網絡規劃

時間:2022-05-30 10:09:1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網絡規劃,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網絡規劃

第1篇

一、組織機構:略

二、應急范圍

范圍:單個計算機、設備、服務器、網絡設備、電腦病毒感染、停電

三、報告程序及規劃啟動

a、報告程序

如出現網絡安全問題,網管員應立即上報主任與分管院長或總值班室,請求一定的協助。

b、規劃啟動

當整個網絡停止使用時,各科室采取以下方式進行運行

1、各醫生工作站采取手式開處方。

2、門診收費處應隨時準備發票,進行手工收費。

3、門診西藥房與中藥房采取手工發藥,并應備用藥品價格表(如價格有調整藥劑科應及時通知各藥房更改)

4、住院科室用藥,查閱處方后到住院西藥房采取借藥方式進行。

5、住院西藥房采取手工方式發藥操作,并做好各科室藥品的登記。

6、住院收費處,如當日有病人需出院,告知病人原因并留下病人電話,等系統恢復后通知病人來院進行結算

四、預防措施

1、軟件系統故障:操作員可以關閉計算機并撥除電源插座,過一分鐘后重新啟動計算機將自動修復錯誤。同時信息科應做好軟件操作系統的快速備份,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計算機運行。(如不能正常關閉計算機,可直接按主機電源5秒強行關閉,此操作對計算機有損害請盡量避免)

2、硬件系統故障:如發現在鼠標、鍵盤、顯示器或不能啟動計算機,請與信息科聯系,經網管員檢測不能立即修復的,網管員應立即起用備用設備對其進行更換,同時信息科應好備用計算機的工作。

3、打印機系統故障:如打印機在工作中出現異常(打印頭溫度過高、打印頭發出異響、進紙器卡紙),操作員應立即關閉打印機電源與信息科聯系,網管員經檢測不能修復,可采用備用打印機替換,計算機操作員不能帶電拆解打印機與計算機外部器件。

4、網絡:網線、交換機、光纖模塊、ups電源故障,由信息科進行檢修,如不能在立即修復采用備用設備進行更換,保證網絡的正常運行。

5、服務器

a、ups電源故障:我們現有兩臺服務器電源是接入1kv的ups電源,保證在停電狀態下醫院數據庫的安全,如ups出現故障,服務器暫時接入市電啟動服務器運行。

b、軟件系統故障:當軟件系統出現故障,網管員應采取相應的方法盡快解決,如不能立即解決應立即起用報告制度與手工操作方式(見后)。

第2篇

一、醫院網絡規劃建設原則

醫院網絡系統的建設必須基于各種相關的技術原則,符合相關的行業規范,網絡建設要遵循如下幾個原則:

1. 安全性和可靠性

為保證醫院各項業務能夠順利運行,必須保證網絡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減少或者避免系統故障的發生。強化醫院網絡結構的可靠性建設。綜合運用硬件備份、冗余等技術來增強醫院網絡系統的安全性。

2. 先進性和實用性

在醫院內部系統的建設時,采用先進的技術,結合醫院其他設施,采用最新的網絡技術以適應更高的數據、圖像、視頻(多媒體)的傳輸需要,保證醫院網絡系統始終處于先進性,在醫院網絡系統保持先進性的同時,還應保證網絡系統的實用性,先進性建設不能脫離醫院實際。

3.靈活性和可擴展性

計算機網絡系統是一個處于動態變化中的系統,只有具備較強的靈活性和可擴展性的網絡系統才能夠滿足實踐發展的需要,靈活的網絡系統可以增強和提高網絡的韌性和可塑性。系統的可拓展性有利于系統的技術升級和更新換代。

4.開放性和互連性

網絡系統的多變性決定了網絡系統的開放性,開放性和互聯性原則可以確保網絡系統在結構上真正實現開放,包括各種局域網、廣域網等,堅持統一規范的原則,從而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

5.可管理性

由于醫院的網絡系統隨著業務的不斷發展,網絡管理的任務必定會日益繁重。因此,在醫院的網絡設計中,僵持可管理性的原則。網絡設備的智能化,設備的可替換性,同時結合先進的網絡管理軟件,實現網絡系統的有效管理。通過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最終提升網絡系統的資源配置效率。

二、不同功能區域信息點覆蓋

醫院的網絡規劃有別的簡單的辦公大樓的網絡建設,因為醫院的功能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根據醫院的顯示特點和醫院未來業務的發展,同時在網絡規劃和建設過程中綜合使用部門與醫院基建部門的建議,不斷變更覆蓋需求,進行醫院網絡規劃與建設。在醫院網絡工程建設施工過程中,必須注重醫院信息點的覆蓋,一方面要考慮醫院未來信息系統的應用,另一方面也要也考慮醫療設備、智能設備的接入運用。總體來言,醫院網絡規劃建設的功能區域網絡信息點構建情況如表1。

結合醫院的現實業務特征,基于網絡建設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原則,此次方案的設計如圖2所示:

三、網絡構架結構情況

醫院網絡的構架必須運用二個核心交換機,同時結合交換機到核心交換機雙鏈路,以確保核心交換機的問題不妨礙醫院其他業務的運作。but根據業務性質的不同,可以將醫院的網絡設計細分為核心業務區、非關鍵業務區、服務器區、放射科區等四大部分,不同功能區的信息點覆蓋大體有優先和無線兩種,有線網主要用于滿足醫院醫生和辦公人員的工作需要,無線網主要用于滿足智能設備的接入使用,具體功能劃分如下。

(一)核心業務區:核心業務區必須保證網絡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網絡的故障會嚴重影響醫院正常業務的運行。因此,應該在該業務區的接入層交換機上采用雙鏈路上行至會聚層交換機,這樣其他支鏈上的業務故障都不會影響核心業務區的運作。

(二)非關鍵業務區:該區域包括住院病區以及一些行政科室,網絡的微小故障對其業務的影響比核心業務要小。因此,該區域接入層交換機采用單鏈路上行至會聚層交換機,如鏈路中斷或上行模塊故障會導致業務中斷。

(三)服務器區:該區域交換機的故障會嚴重影響醫院其他業務的正常進行。因此,應該將這一區域的接入層交換機先堆疊后,再將雙鏈路與核心交換機萬兆聯接在一起,這樣主交換機的故障就不再影響主要業務的進行,若任一接入層交換機故障也可在短時間內將聯接服務器的網絡從故障交換機切換到非故障交換機。

(四)放射科區域:放射科PACS的信息傳輸量非常大,因此,接入層交換機采用二條萬兆線路不通過會聚層交換機直接與核心交換機相聯接,千兆傳輸帶寬到桌面,保障圖像傳輸的速度。

四、體會

(一)醫院在建設階段,醫院的信息系統管理部門就要提前介入,提前為醫院提供適合其自身特點的網絡建設方案。醫院功能的專業性決定了醫院網絡建設的復雜性,醫院必須在詳細了解醫院需求的前提條件下,再構建適合醫院自身業務特點的網絡構架,確保網絡系統的實用性。如今大多數醫療設施網絡接口是通過TCP/IP協議完成信息的傳遞工作的,因此醫院信息系統在建設規劃時除了關注計算機應用之外,最好考慮下監護儀、麻醉機、放射設備等這些醫療設施的信息傳遞與共享。此外,注入門禁、樓控、停車場以及機房的UPS等設備都需要保證的網絡的正常接入。

(二)隨著醫院門診、電子病歷等現代信息系統的在醫院的廣泛運用,這也就對醫院的網絡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確保計算機系統故障發生概率的最小化。因此,高效穩定的網絡對醫院業務的正常運作至關重要。醫院在網絡規劃時,除了要對門診等核心業務區進行交換設備與鏈路冗余建設,還要對非核心業務區域,采用接入層采用單鏈路的方法,將網絡系統故障發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響度。在醫院網絡規劃建設時,不僅要考慮醫院未來信息系統的應用,也要也考慮醫療設備接入運用情況。

醫院網絡規劃建設能否能達到預料中的效果,能否保障故障的發生不影響醫院核心業務的正常運作?這還需要對這些設計方案進行演練和試驗,模擬核心交換機、會聚層交換機故障或冗余鏈路中斷的情況下,能夠達到理想的效果。通過演練才能證明設計的可行性,其演練方案與測試文檔也可以為現實故障發生時提供經驗借鑒。

參考文獻:

[1] 于燕波.計算機網絡安全與防護[J]. 電腦編程技巧與維護.2008年17期

[2] 翟文學.關于數字圖書館信息安全策略的研究[J].科技致富向導.2009年06期

[3] 雷莉霞.淺談網絡安全技術-防火墻[J].科技廣場.2013年08期

[4] 趙睿.青島市政府部門虛擬網站群的信息安全實現[J].網絡與信息.2013年10期

[5] 鐘衛.中小型局域網的組建方案[J].科技廣場.2011年10期

第3篇

【關鍵字】WLAN; 校園; 網絡; 規劃 ; IEEE802.11b/g 2.4G

一、概述

21世紀,移動通信大行其道,3G方興未艾,4G已粉墨登場,而WLAN網絡的重要性也日益明顯,中國電信目前也直接將WLAN網絡定義為其第四張網。一般WLAN網絡規劃流程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步驟:調研及勘查、覆蓋設計、頻率規劃、容量規劃、網絡優化幾個步驟。

通過調研了解客戶需求,明確網絡覆蓋目標、應用背景,分析校園對象及用戶數量、業務特征等;并對WLAN覆蓋現場進行勘查,獲得現場環境參數、傳輸及點位等資源情況。在此基礎上制定合理的WLAN網絡規劃總體原則和策略。

覆蓋設計階段首先確定WLAN網絡的覆蓋方式,即采用室內還是室外覆蓋方式、單獨建設還是與移動通信網絡合路等。確定覆蓋方式之后根據現場環境參數進行鏈路預算,在此基礎上初步確定AP點位及數量。覆蓋設計之后根據前面確定的AP點位及數量進行合理頻率規劃,規避頻率干擾,力求將干擾降到最小。然后根據用戶需求進行容量規劃。容量規劃與頻率規劃是相互關聯又相互制約的,提升容量將增大干擾,降低干擾又會減少網絡容量,容量規劃的目的就是找到容量和干擾整體最優的結合點。

在WLAN網絡建成之后,進行實際的測試,做相應的優化調整,使網絡性能達到最優。

二、調研及勘查

前期調研和規劃是網絡規劃的基礎,是獲得規劃輸入參數的過程。調研階段需覆蓋目標、網絡設計容量以及網絡的預期質量。

由于WLAN信號在空間衰減較快,且WLAN多應用于室內環境,建筑結構、房屋材質對WLAN信號的影響很大,需進行現場的勘查,為WLAN的規劃、仿真做好前期準備。

三、覆蓋設計

(一)覆蓋方式

WLAN網絡大體可以分為下面兩種場景、4類覆蓋方式。

(1)室內覆蓋:單獨建設方式、共用室內分布系統建設方式;

(2)室外覆蓋:室外型AP覆蓋方式、Mesh型網絡覆蓋方式。

1.室內單獨建設方式

室內單獨建設方式是目前最簡單、應用最廣的WLAN建設方式。

采取單獨建設方式時,主要根據WLAN的覆蓋和容量需求在相應的位置布放,并將走線長度控制在允許范圍內。隨后的鏈路預算只需計算空間損耗即可。

一般來說,單獨布放點位選擇比較靈活,基本可以使用適合WLAN覆蓋的最佳點位;并且由于使用了較多的AP,可以獲得較大的網絡容量。

2.共用室內分布系統建設方式

目前很多校園教學樓已經進行了電信運營的室內分布系統建設,在引入WLAN時可以考慮采用共用室分系統的建設方式。

該種方式將WLAN的無線射頻信號通過合路器饋入室內分布系統,各頻段信號共用天饋進行覆蓋。由于WLAN設備輸出信號強度較小,一般采用后端合路,使AP盡量接近天線。

共用室內分布系統的優點在于可以充分利用原有資源,工程量較小,經濟快捷。共用室內分布系統時天線點位可能不是最優的,且由于使用的AP較少,網絡容量較低。但綜合成本及用戶需求,一般校園內建議覆蓋采用此種方式,雙SSID接入。

3.室外型AP覆蓋方式

對于校園內辦公樓、校區等以覆蓋需求為主的地區,可以使用室外型AP進行覆蓋。AP置于建筑物頂端或外墻,使用室外型AP和高增益天線,對室內進行覆蓋。

采用室外型覆蓋方式建設速度快,網絡維護簡單,投資少見效快。但應注意下面幾方面問題。

(1)室外WLAN信號和室內WLAN信號之間的干擾;

(2)WLAN為共享帶寬,無法保障單個用戶的帶寬;

(3)室內WLAN信號的覆蓋效果。

4. Mesh型網絡覆蓋方式

對于室外較大面積(如大學城、校園等)的WLAN覆蓋可以采用Mesh型網絡覆蓋。如圖4所示,Mesh技術采用網狀網結構,通過若干個基于無線互聯的AP群對目標區域進行覆蓋,并將數據回傳至有線教育城域網。

此種建設方式部署靈活、建設快捷,對傳輸等資源需求較少。部署時應注意頻率規劃及對周邊WLAN網絡的影響。

(二)鏈路預算

在確定WLAN網絡部署方式之后,就要進行鏈路預算。

設發射機的輸出功率為Pt,空間路徑衰耗PL(d),電纜及各類器件的損耗Ls,發射天線增益為Gt,接收天線增益Gr,則接收機接收的功率電平Pr可用下面公式表示:

Pr=Pt+Gt-PL(d)-Ls+Gr

根據此公式可以計算得到各處的接收電平,進而確認AP覆蓋范圍。

下面討論在室外、室內的WLAN信號傳播損耗。

1.室外環境

無線局域網校園的覆蓋范圍較小,因此采用自由空間傳播模型。2.4GHz自由空間電磁波的傳播路徑損耗符合:

L0(dB)=92.4+20lg(d)+20lg(f)

其中L0為自由空間損耗;d為傳輸距離,單位是km;f為工作頻率,單位是GHz。

2.室內環境

選取衰減因子模型作為室內無線傳播模型,其表示式為:

其中PL(d0)=20lg(4πd0/λ),一般取d0=1m,當頻率為2.45GHz時,其值為40dB;NMF表示基于測試的多樓層路徑損耗指數。典型建筑物的路徑損耗指數如表1所示。

四、頻率規劃

目前較成熟的,一般采用IEEE802.11b/g設備使用2.4~2.4835GHz頻段。工作頻率帶寬為83.5MHz,劃分為14個子頻道,每個子頻道帶寬為22MHz;互不干擾的子信道有3個。(802.11a使用5.8GHz頻段,目前應用較少,暫不做討論。)

與蜂窩網類似,3個互不干擾信道可以進行頻率復用,但應確保使用同一信道的AP之間應有足夠遠的距離,避免干擾。AP覆蓋區域之間應有重疊區,以保證無縫覆蓋和適應負載均衡。

表1 典型建筑物的路徑損耗指數

經過鏈路預算,可以初步確定AP的點位。

五、容量規劃

隨著WLAN的普及,出現了一些用戶密集的熱點區域,這些區域是WLAN設計的難點和重點。下面討論AP接入能力、干擾對WLAN速率的影響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單AP接入能力

由于WLAN采用CSMA/CA機制,如果接入用戶過多,那么同一時刻發生沖突的概率明顯增大,也必定會延長每個用戶等待的時間。對校園場景,工程設計上一般每AP接入用戶數在20~30臺左右應該比較合適。

(二)信道干擾

1.其它設備的干擾

經過測試,使用2.4GHz頻段的設備中,藍牙等小功率設備對WLAN網絡的影響很小,可以忽略;微波爐等大功率設備WLAN網絡的影響較大,在網絡設計時應注意遠離此類設備。WLAN設備靠近干擾源時,傳輸速率迅速下降。

2. 同道干擾

WLAN采用的直接序列擴頻技術的擴頻碼是標準的,不同的設備使用相同的擴頻碼,因此相鄰小區不能使用相同頻率,否則將造成同頻干擾。所以,在有限范圍內單純采用增加AP的辦法是無法提高網絡容量的。

3. 鄰道干擾

兩信道中心頻率小于25MHz時,信道之間存在重疊區域,會有部分干擾。

使用鄰頻可以增加可用頻點數,但會引入干擾,工程上一般仍采用1、6、11三個完全不干擾的頻段。對于使用鄰頻的能否使系統總容量得以及提升、提升效果還有待進一步的試驗來驗證。

(三)干擾規避及容量提升

通過規避干擾提升網絡容量,尤其是在教室等小范圍空間提供大容量的無線局域網是WLAN設計的難點。針對干擾規避和容量提升,業內主要有如下幾種建議:充分利用天然隔斷(如建筑物、墻體等)、使用802.11a、降低AP發射功率、使用扇區天線或智能天線。

利用隔斷進行頻率復用是WLAN網絡規劃的基本方法,802.11a的使用主要受限于用戶發展,這里都不再贅述。

六、網絡優化

在網絡規劃設計及建設完成之后,需要對實際網絡質量進行測量,并根據測量結果對網絡進行調整,以確保信號強度、干擾等指標達到目標值。

第4篇

【關鍵詞】CDMA PN碼 簇 復用

移動通信網絡三大無線資源分別是功率資源、頻率資源和碼資源,PN碼在CDMA網絡中用于區分每個小區的無線信號,對整個網絡運行質量關系重大。當前電信CDMA準備大規模加站,需要提前對PN進行重規劃,為打造一個優質的精品網絡打下基礎。

1 PN規劃概述

在CDMA系統中使用一對215長的m序列用做前、反向鏈路的擴頻,稱為I、Q PN序列。對于導頻信道而言,此對m序列也是導頻碼,不同的扇區用此碼的不同相位來區分。但要求不同扇區的相位差至少為64個比特,這樣,最多有215/64=512個不同的相位可用。

盡管所有的小區扇區都使用不同的PN偏置,然而從移動臺端看來,由于傳播時延(鄰PN偏置干擾)和PN偏置復用距離不夠(同PN偏置干擾),會使某些非相關的導頻信號產生干擾。另外,如果兩個小區扇區的導頻信號之間的傳輸時延剛好補償其PN碼的時間偏置,則在跟蹤導頻信號時會產生錯誤,在切換過程中可能導致切換到錯誤的小區,嚴重時甚至會發生掉話。因此在CDMA系統中應對PN偏置進行詳細規劃。

2 PN規劃原則

2.1 地級市內部PN規劃

(1)同PN小區覆蓋要有足夠隔離度;

(2)相鄰PN小區要有足夠隔離度,如果有相互重疊的區域,則要保證PN不會誤解;

(3)不同導頻間的相位應具有一定的間隔,即:其它扇區不同PN偏置的導頻出現在本偏置的激活搜索窗口時,對當前扇區的干擾應小于某一門限;

(4)相同導頻的兩基站間應有一定的復用距離,即:采用同一PN偏置的其它扇區對當前扇區的干擾應低于某一門限。

假設小區1中的移動臺收到小區3的導頻信號強度低于本小區導頻信號強度T(dB)時,小區3的導頻對小區1的導頻不形成干擾,則要求:

(P1-L1)-(P3-L3)>T(1)

其中,P1、P3:基站1、3導頻功率;L1、L3:基站1、3導頻信號衰減損耗。

一般考慮各個基站功率配置相當,即P1=P3,則L3-L1>T。

考慮發生干擾的邊界情況:移動臺位于小區1的邊緣,且與小區3的距離在一條直線上。此時服務小區信號最弱,遠端干擾小區信號最強,最易受干擾,即d1=r1,d3=D-d1,D指復用距離。

損耗公式通常可以表達為

L=rlgd+B(dB)(2)

則L3-L1=10rlg[(D-r1)/r1]>T

D=power(10,T/10r)*r1+r1=r1(power(10,T/10r)+1)

密集市區,r=4.5;郊區,r=3.8;一般T取24dB。

因此,密集市區,D=r*(power(10,24/45)+1)=5r;郊區,D=r*(power(10,24/38)+1)=6r(r為小區覆蓋半徑)。

2.2 省內相鄰地級市PN規劃

以江西省為例,省內各個地市之間PN獨立規劃,在交界處要核對是否有足夠隔離度(對于同PN和鄰PN)。與上饒交界地市有景德鎮、鷹潭、撫州、南昌、九江5個地市,其中以景德鎮和鷹潭與上饒的交界最多,邊界PN規劃要全省統籌考慮,避免出現PN混淆問題。

2.3 省界PN規劃

上饒地區與浙江、安徽、福建三省交界,其中與安徽和福建的交界處基本都是山區,不存在重疊覆蓋問題;主要是和浙江交界處,高速和國道的區域有較多重疊覆蓋區域,需要特別考慮。另外如果不同省PN步長不一致,為保證交界處硬件切換成功,交界處PN必須為兩省PN步長最小公倍數的整數倍。

3 PN規劃方法

3.1 PN區劃分

大區域基本按照縣城進行劃分,共計11個區域,小區域設定為58個站以內(1次復用),大區域設定為59~174個站(2~3次復用)。分區圖如圖2所示,其中標記綠色為小區域,桔紅色為大區域:

3.2 PN簇劃分

PN間隔為3,共計有174個PN可用,如果為三扇區基站,則可用于58個三扇區配置基站使用。

3.3 PN小區分布

分完PN簇后,對每個PN子簇內的小區PN分布,按照阿基米德螺旋形狀(順時針旋轉)進行規劃。圖3中,紅色圓點表示基站,蜂窩表示扇區,白色的蜂窩表示空基站;第一個簇內有15個基站,第二個簇內有15個基站,第三個簇內有14個基站,第四個簇內有14個基站。

Dmax=3.15,R=0.20,Dmax=16R;Dmin=2.58,R=0.20,Dmin=13R。

假設各小區覆蓋半徑R相同。在PN復用時,盡量保證相同的PN盡可能遠。經過實踐和計算,這種分布將保證相同PN的復用距離D最大,為15.2R,最小復用距離為12R;相鄰PN的最小和最大復用距離分別為6.5R、7.5R,完全滿足復用距離D≥6R的要求。

Dmax=1.50,R=0.20,Dmax=7.5R;Dmin=1.30,R=0.20;Dmin=6.5R。

第5篇

【關鍵詞】網絡;交換機;拓撲圖

前言

在網絡信息高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對信息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同時網絡信息傳遞的快捷、穩定、安全對學校的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了提高學校的科研、教學、管理等各方面的技術水平,為研究開發和培養高層次人才建立現代化平臺,建立Intranet技術的高速多媒體校園網是非常必要的。

1.校園網建設目標

我校是一所以電子專業為主的學校,分為南北兩個校區,校園網規劃設計的目標是建設一個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靈活性強,擴展性好的技術領先高效的網絡平臺,要保持在今后3-5年內滿足學校教學工作的要求和學校管理需求,同時也要使學校南北兩個校區無縫結合,為全校師生員工提供一個功能完善的教學、科研、管理的數字化工作環境,為學校提高教學、科研和管理水平奠定堅實的基礎。

2.校園網規劃設計的基本原則

2.1高穩定性

校園網是各種應用的統一通信平臺,平均無故障時間以及故障恢復時間要保持在足夠容忍的許可范圍之內,保障網絡的穩定可靠運行。

2.2高安全性

學校網絡用戶容易產生不規范行為,同時病毒、各類攻擊軟件均可能造成攻擊數據流,影響網絡的正常使用。因此,校園網絡建設必須要保證網絡在遭受攻擊和欺騙情況下,網絡設備依然能正常穩定的工作,不影響上網用戶的網絡體驗。

2.3可持續性

學校現正處在高速發展期,隨著招生人生增加和網絡覆蓋面積的鋪開,信息點會日益增多,設計要求可通過靈活的和模塊化的方式平滑升級網絡功能和擴展網絡規模,并要保證性能和功能上在今后幾年內依然處于較高水平。

2.4高性能

保證網絡數據傳輸的速度,使大量網絡業務能順暢運行。

2.5安全出口

出口設備要具有出色的防攻擊能力,同時能布署安全策略對出口數據進行安全過濾和檢查,保證出口的穩定運行。對于常見病毒,蠕蟲,非法連接等攻擊行為要阻隔在學校外。

3.校園網絡拓撲圖設計及簡介

3.1校園網絡拓撲圖設計

3.2網絡拓撲圖簡介

根據校園的實際情況,網絡分為南北兩個校區,每個校區各自部署一臺核心交換機,用于數據轉發,同時北校區的核心與南校區的核心通過我纖專線互通,統一采用南校區的網絡出口。整個校園網采用穩定成熟的三層結構設計,分為接入層、匯聚層、核心層三個層次。本校園網的建設可為學校的信息化建設提供一個優秀的網絡基礎平臺,以滿足后期數字化校園的發展。

4.網絡系統設計

4.1方案設計思路

整個方案設計思路基于職教系統數字化校園的業務構架,整體設計背景如下:

4.2結構設計思路

4.2.1三層結構設計

(1)核心交換層

為高速的三層交換骨干,主要任務為高速數據交換,無需開啟影響高速交換性能的安全訪問控制(ACL)等功能。設備選用銳捷RG-S8610萬兆交換機。

(2)匯聚層

主要完成以下的功能:匯聚各功能區IP地址或路由;實現各功能區內VLAN間的路由;實現各功能區到核心層的路由策略。設備選用銳捷RG-S5750-24SFP/8GT-E

(3)接入層

主要完成以下功能:存儲轉發式,進行數據高效的轉發;通過VLAN定義實現業務劃分,隔離廣播域,減小廣播風暴實現QoS,對數據包進行分類和標記(保障數字廣播、IP電話、視頻會議等業務流暢運行);二層組播功能,實現對組播業務(直播、VOD點播等業務)的全面支持。設備選用銳捷RG-S2928G-E、銳捷RG-S2952G-E

4.2.2功能模塊化區域設計

(1)出口區設計

千兆級出口引擎進行出口數據的高速轉發,實現學校校園網和外網互聯互通,以滿足學校內網用戶與對外網的訪問與高速的數據交換。內置防火墻上進行各類深度檢測、防DDOS攻擊等,有效過濾到外網的各類攻擊,病毒、蠕蟲、掃描、非法連接等非法行為,以保證內網的安全。出口區設備選用深信服NGAF-1520-M(防火墻)、銳捷EG2000UE(出口網關)、深信服AC-1800-E(網絡行為及流量審計)

(2)服務器區設計

服務器區為各類服務器匯集,如FTP、WEB、OA、VOD等服務器群,服務器群可直接連接在核心交換機上,實現千兆的數據交換。服務器群放置在中心機房,以便于統一維護和管理。服務器選用HP DL388p G8

4.2.3安全穩定性設計

考慮到網絡平臺對于本校數字化校園發展道理的重要性以及學校自身對網絡平臺安全穩定性的重視,本方案將在網絡安全穩定性上有充分的考慮和設計。各層次的安全穩定性規劃如下:

(1)接入層:銳捷RG-S2952G-E接入交換機開啟各類安全策略,如:端口安全、防DDOS攻擊、防IP掃描、arp-check等。后期擴展可部署802.1X協議,實現“入網身份認證、主機健康檢查、網絡安全事件監控與主動防御”等。

(2)匯聚層:銳捷RG-S5750-24SFP/8GT-E匯聚層交換機實施安全訪問控制(ACL),以實現各類權限控制與分離。匯聚層交換機開啟安全策略,也可對向核心交換機的非法連接、垃圾數據、攻擊報文等進行過濾,以保護核心設備的安全性。

(3)核心層:銳捷RG-S8610核心交換機整機的穩定成熟度很高,加上匯聚層、接入層設備開啟安全過濾功能,使得方案核心層穩定性很高。同時核心交換機開啟其它防掃描、防攻擊的策略,結合CPP技術,可確保自身的穩定性。

5.校園網方案特點總述

5.1安全可靠

校園網對安全的要求比較高,交換機利用基于協議、IP、MAC、端口及用戶策略的二到四層以及時間范圍的ACL(接入訪問控制列表)來完成用戶的三層受控互訪,通過對用戶在單位時間內的連接數量的限制,可以提供四層的用戶安全。另外通過在交換機上實現用戶IP地址與MAC地址綁定技術防止MAC地址、IP地址的盜用。銳捷系列交換機可以監視各個端口上發送和接收廣播包的情況,實現端口保護,而通過劃分VLAN的方式,實現二層端口的隔離,再通過MAC地址過濾可有效防止地址仿冒。在學校出口放置一臺防火墻,能很好的保證內網的安全性。

5.2網絡穩定可靠

本設計從設備類型、網絡結構設計和安全防護三個方面確保了網絡的高度穩定可靠運行。核心設備本身提供了關鍵部件如引擎冗余、電源冗余,以及LPM+HDR等技術,保障了設備的正常運行。在網絡架構上也進行了全面的冗余設計,確保單點故障不影響網絡的正常運轉;全局安全網絡設計,保證網絡不受病毒和網絡攻擊影響,進一步提升了網絡的穩定可靠性。

5.3高性能數據轉發

高性能的接入、匯聚、核心及出口設備,保證了全網線速轉發。銳捷RG-S8610萬兆骨干路由交換機提供1.6T背板帶寬,并支持更高帶寬的擴展能力,高達400Mpps的二/三層包轉發速率可為用戶提供高密度的高速無阻塞數據交換。千兆接入也提供給了客戶高速連接網絡的服務。

5.4全面冗余設計,良好可擴展性

核心交換機擁有6-10個擴展插槽,提供管理模塊冗余、電源冗余,通過靈活性和模塊化的方式平滑升級網絡功能和擴展網絡規模,能滿足不斷增長的教學和管理方面的網絡需求。

6.結束語

本設計方案很好的滿足了學校教學和管理的需要,將為廣大師生提供一個高速穩定的網絡平臺和全新的網絡環境。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實現整個校園的信息化,促進資源共享和科研合作,這將極大地提升學校的辦學水平,促進學校與社會各界的信息交流分享!

參考文獻:

[1] 雷震甲,網絡工程師教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7.

第6篇

關鍵詞:物聯網;優化;規劃 ;應用

中圖分類號:E965 文章編碼:

前言

近年來,我國對移動通信體質進行了重大改革。各大電信運營商早已意識到優質的無線網絡是市場最大的競爭力。隨著中國三大運營商對無線網絡質量的重視,移動用戶數據每年遞增,在市場的驅動下,移動網絡不斷調整,一期工程還未完成,新的一起建設又已開始,這樣導致每期工程都有重疊。由于始終在建設,就沒有一個相對穩定的時間做網絡優化、改進原有規劃和加強網絡管理的工作。大量的基站數據設置存在差異化,極易產生網絡干擾,造成了通信網絡質量不高,服務水平低,網絡運行效率地。進行網絡規劃和優化一定是基于現網情況進行分析,用有限的資金進行最為合理的網絡建設,如何高效的進行網絡規劃,實時了解網絡地區差異,有針對性的進行建設時移動公司總體規劃的一個嚴峻的問題。下面引入物聯網技術幫忙實時掌握現網情況,更有針對性的確定地區建設規模及對移動通信網絡進行更佳優化。

通信物聯網技術

物聯網描述了人類未來全新的信息活動場景:讓所有的物品都與網絡實現任何時間和任何地點的無處不在的連接。人們可以通過對物體進行識別、定位、追蹤、監控并觸發相應事件,形成信息化解決方案。物聯網涉及的關鍵技術非常多,從傳感器技術到通信網絡技術,從嵌入式微處理節點到計算機軟件系統,包含了自動控制、通信、計算機等不同領域,是跨學科的綜合應用。物聯網可以看做是互聯網通過傳感網絡向物理世界的延伸,其最終目標是對屋里世界實現智能化管理。

物聯網在業界通常被公認為有3個層次,從下到上依次是感知層、傳送層和應用層。如果拿人來比喻的話,感知層就像皮膚和五官,用來識別物體,采集信息;傳送層則是神經系統,將信息傳遞到大腦進行處理;應用層類似人們從事的各種復雜的事情,完成各種不同的應用。物聯網涉及的關鍵技術非常多,從傳感器技術到通信網絡技術,從嵌入式微處理節點到計算機軟件系統,包含了自動控制、通信、計算機等不同領域,是跨學科的綜合應用。

物聯網在網絡規劃優化的應用

移動通信網和物聯網關系是相互支撐,目前通信網是承載物聯網的重要基礎設施,如何通過物聯網能夠夠好的幫助移動通信網絡發展,即對移動通信網規劃優化方面發揮作用是現階段研究的熱點。

快速增長的移動通信網絡容量需求與有限的頻率資源之間的矛盾正嚴重困擾著移動通信運營商,網絡規劃和網絡優化日益受到重視。

網絡規劃首先是對規劃區域的前期勘測,包括對地形、地貌、建筑物分布、交通和商業發展情況、居民的生活水平以及他們的生活習慣等各方面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從而預測目前及未來當地潛在的用戶群數目,確定整個區域內主要部分的話務量分布和布站策略、站型的配置、站點數目、投資規模等,充分考慮到當地高層建筑物及現有基站的分布情況,基本確定站點分布和數目。網絡規劃的目的是以最低的成本建造成符合近期和遠期話務需求、具有一定服務等級的移動通信網絡,從而為業務的發展提供強大的支撐。

網絡優化同樣重要。當網絡一旦建成以后,由于前期規劃與實際用戶發展存在一定的偏差,造成忙區資源緊張而閑區資源過剩的情況,以及用戶在通話過程當中所碰到的如話音斷續、擁塞、無線掉話等諸多現象,這些都不利于業務的發展。針對這些情況,網優工程師們必須對網絡進行優化,在滿足廣大消費者需求的同時,使現有的網絡獲得最佳經濟效益,它是一項重要而且長期的工作。

上述可見,網絡規劃和網絡優化工作的基礎數據都需要現有基站的許多物理參數做支撐,站址的分布情況離不開采集基站的經緯度,傳播模型的設置離不開天線的掛高和方向角等參數。由勘察人員到現場采集這些參數,一是費時費力,二是由于測量工具的偏差和人為工作的差異性可能會造成數據的偏差。若能使用各種傳感器采集到這些數據,通過物聯網和云計算的應用對采集數據進行后臺分析輸出,這將對于網絡規劃和網絡優化工作是一個突破性的成果。移動運營商的投資分配會更加合理,同時也將會得到更大的收益。不僅網絡規劃仿真可以更加準確,網絡優化中準確的基礎數據也將達到網絡優化后的最佳效果。

通信物聯網的技術特征主要有傳感器、可靠地傳輸和后期數據處理云計算。由對移動網絡規劃優化所需要的數據可知,這些數據如經緯度、天線方向角和掛高等信息的采集對物聯網傳感器的智能化程序要求不高,主要是需具有可靠地穩定性和低功耗等優質性能。數據傳輸可完全依托移動通信網絡。通過后期數據處理先進的算法和平臺,移動網絡規劃和優化人員可很容易的掌握物理基站的基本參數。

從物聯網傳感器安裝的工作方面考慮,目前,一個地級市的物理基站大概在2000個左右,在天面安裝傳感器的工作量非常巨大,傳感器的質量和價格是運營商需要重點把握的問題,采集基站基礎數據的優質傳感器需要大規模研發和生產以保證質量控制成本。

總結

第7篇

【關鍵詞】接入技術;寬帶化;網絡規劃;協議檢測;通信網

視頻電話、視頻點播、網絡電視和3G等寬帶業務的飛速發展,極大刺激了寬帶入網的發展需求。時下,電信業的發展趨勢也已經很明朗,網絡融合水到渠成,建立以以太網為基礎的寬帶社區網,滿足用戶更多需求,以及拓展更多業務的接入技術被提上了研發的日程。近幾年各種寬帶的接入技術粉墨登場,比較先進的技術有非對稱數字用戶環路(ADSL)、光纖同軸混合網(HFC)、ATM無源網絡(APON)以及交互式以太網。當然人們仍然在尋找一種已擴展、簡單、高效率和經濟的接入技術。

一、寬帶網的概念

寬帶指在某種特定且同一傳輸介質上,利用特殊的設備和技術,使用不同的頻道進行多重傳輸,速率要求高于56Kb/s。一般情況下,主干網的傳輸速率要求在2.5Gb/s以上、接入網速率滿足不下于1Mb/s的網絡才認為是寬帶網。寬帶IP城域網就是以TCP/IP協議為基礎互聯,利用電信網的易擴展性、易管理性為基礎,在一定的范圍內接入各種寬帶、窄帶的用戶,面向滿足團體和個人的用戶對各式各樣的網絡多媒體業務需求的綜合性寬帶網。接入網就是從用戶的需求節點用戶網絡接口間各種傳送和接入手段的總稱。

寬帶業務節點對應的是寬帶接入網。寬帶接入網主要有以下幾部分組成:寬帶本地交換機、用于分配業務的前端(HED)、提供寬帶無連接數據業務的無連接服務器(CLS)、提供數字視頻點播業務的業務節點和提供租用線的業務節點等,也可以只是以上的某幾個。

二、通信網的技術分析

通信網未來的發展要求網絡綜合化、數字化、寬帶化。其中,網絡交換層和網絡的傳輸層已經達到數字化和寬帶化的要求,但接入層因為投資巨大、接入手段落后單一、帶快窄以及城市建設規劃等因素一直不能達到技術要求,顯然已經成為制約通信網發展的技術難關。所以通信網絡發展的首要任務就是利用接入網實現優化網絡結構及設備接入層的綜合化、數字化、寬帶化。

按照功能通信網可以分為接入網、交互網、傳送網三個部分,位于通信網絡最底層的是接入網,也是通信網為客戶提供各式服務的平臺。它在整個通信網絡中的位置是客戶和本地交換機的連接設備,他可以給客戶提供各式透明的業務。業務節點是指為客戶提供實際的電信業務的實體。接入網的功能模型包括五個方面的功能:用戶端口功能(IJPF)、核心功能(CF)、傳送功能(TF)、業務端口功能(SPF)和接入網系統管理功能(AN-SMF)。

三、寬帶接入技術探究

寬帶接入技術日新月異,前面已經提到了幾種常用的,下面將對這幾種接入技術做詳細的介紹對比,以此找到我們需要的接入技術。

1.非對稱數字用戶環路。非對稱數字環路英文縮寫為ADSL,它依托現有的銅線網絡,也就是我們通常用的普通的電話線,在一對雙絞線傳輸650kbps~7.5Mbps的寬帶,并且它的MODE一直與網絡連接,不用總是進行網絡撥號,是一種專線的連接方式。利用離散多音頻技術(DMT)還可以進行語音通信。目前,通過對ADSL在多方面的改進,例如:提高網絡線路的檢測能力、加長傳輸距離以及增強穩定性等,使ADSL有更強的控制功率的能力,逐漸形成了ADSL2以及ADSL+等接入技術。

2.光纖接入技術。光纖接入網顧名思義就是以光纖作為傳輸介質而搭建的網絡,也就是從用戶到網絡管理中心的通信系統都用光纖傳輸。光纖接入技術現今有如下幾類:

①FTTx技術(FTTx,x=H for home,P for premises,C for curb and N for node or neighborhood),其中FTTH光纖到戶,FTTP光纖到駐地,FTTC光纖到路邊/小區,FTTN光纖到結點。

②有源點對點的以太網(P2P)。點對點接入技術就是在信號傳輸過程中現將電信號轉化為光信號傳送。目前,國內外市場都已經有比較成熟的產品,傳輸速率可以達到100Mbit/s甚至1000Mbit/s,而且技術相對簡單,安全性經過大量的實際檢測也達到了預期的結果,在國外已經廣泛使用。但是,其最大的弊端在于大量光纖的使用使成本急劇增加,以及大規模的鋪設和節點的建設使很多城市望而卻步。因此,人們又發明了另一種點對多的無源接入技術(PON),在一定程度降低了成本,但相對已有的銅資源還是很昂貴,而且他也有自己的弊端,那就是它的加密技術,也就是安全性有待考驗。

通信網的接入技術儼然成為建立大規模寬帶網的技術瓶頸,隨著國家物聯網以及三網融合的實際規劃,一種高效、簡單、經濟而且安全的接入技術越來越重要。而且接入技術應經從有線方式向無線轉變,筆者和大家一起期待這種新技術的問世,以及新時代的到來。

參考文獻:

[1]顧淑珍,戴鑫等.寬帶增值服務開發實例[M].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3.

第8篇

【關鍵詞】地理信息;4G網絡;第四代通訊;GIS

地理信息是地理數據所蘊含和表達的地理含義,是與地理環境要素有關的物質的數量、質量、性質、分布特征、聯系和規律的數字、文字、圖像和圖形等的總稱。4G,就是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相比于目前的3G網絡具有速度快,帶寬高,服務多,融合強的特點在社會生產活動和人們日常生活中,很多信息屬于具有空間位置特性的地理信息。根據權威部門的統計,在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所有信息中,與位置有關的信息大約占80%。本文嘗試探討地理信息如何在4G移動網絡中的應用,以及對未來發展趨勢的展望。

1.4G移動通訊網絡產生的背景

隨著數據通信與多媒體業務需求的發展,適應移動數據、移動計算及移動多媒體運作需要的第四代移動通信開始興起,因此有理由期待這種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給人們帶來更加美好的未來。另一方面,4G也因為其擁有的超高數據傳輸速度,被中國物聯網校企聯盟譽為機器之間當之無愧的“高速對話”。

2.3G網絡的發展現狀及地理信息技術在移動通信網絡中的作用

3G(3rd Generation),即第三代數字通信。3G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在未來移動通信系統中實現個人終端用戶能夠在全球范圍內的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用任意方式與任何人高質量地完成任何信息之間的移動通信與傳輸。經過近幾年的發展,3G網絡已經開始應用在很多方面。地理信息技術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空間信息技術,它的工作對象是空間數據,這些空間數據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每一個數據都有屬于它自己的地理坐標。地理信息技術把這些空間數據運用科學的手段進行綜合、管理和評價分析,可以得到許多普通系統難以控制且難以得到的信息數據,從而工作人員知道空間位置。在移動通信網絡中就可以利用地理信息技術對網絡進行管理,利用其空間的定位和分析,為移動通信行業的管理者提供管理決策的數據信息。

3.地理信息在4G網絡中的規劃

地理信息已經得到了廣泛應用,服務于我們的生活、工作中,并帶來便利。電子地圖、衛星導航、遙感影像,這些地理信息產業鏈上的新生事物正在創造奇跡,效益已經顯現。地理信息系統(GIS)集地球數字化于一身,能裝下整個地球的超量信息。目前,全球GIS這一新技術產業的年增長率已達到35%以上。

客觀世界是一個龐大的信息源,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借助近代數學,空間科學和計算機科學,人們已能夠迅速地采集到地理空間的幾何信息,物理信息和人文信息,并適時適地地識別、轉換、存儲、傳輸、顯示并應用這些信息,使它們進一步為人類服務。

環境保護是全球范圍的問題,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2000年,國家環保總局與國家測繪局合作開展了中國西部地區生態環境遙感現狀調查,在雙方實現了數據共享的基礎上,利用GIS信息數據編制了《中國西部地區生態環境資源現狀遙感調查圖集》,并結合有關地貌、氣象、降水以及地質、水文資料,對西部地區不同區域耕地、草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進行了全面分析。

2002年,兩局再度合作,開展了中國中、東部地區生態環境現狀遙感調查,建立了中、東部地區生態環境現狀遙感調查綜合數據庫,從生態環境現狀的評價,到變化趨勢、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蓋的變化,以及典型地區生態環境走勢等,都進行了分析論證,在成果共享的基礎上,取得了良好的效益。為了“天更藍,水更綠”,目前,兩個部門正在進一步對遙感、地理信息系統技術應用于全國生態環境保護方面進行長期合作。

這就是地理信息在未來的4G網絡普及以后,街景服務將會深入生活的角角落落,地理信息服務將無處不在。

4.地理信息技術在4G網絡中的優化

地理信息技術與4G網絡技術的結合主要考慮的是4G網絡的質量和容量問題,因為這個兩個問題直接對運行效率和效益產生巨大的影響。由于網絡環境的復雜性和多變性等特點,網絡的規劃和優化工作對網絡運營商而言,是重要的工作內容之一。網絡規劃主要是根據網絡發展的趨勢和在未來怎么發展做出預測,為以后建設網絡打下堅實的基礎;網絡優化主要是提高網絡整體的運營效率效益,滿足不同用戶之間的需求。

經過精確的計算,可以計算出周圍環境網絡信號的強弱程度,用來對整個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利用地理信息技術在移動通信網絡中的綜合運用,得出綜合結果,不僅如此還可以幫助工作人員調整基站,為科學的選擇基站提供決策依據。另外還可以使我們更加詳細的了解地理環境特點。我們不僅可以查詢地理位置的地形、道路、分布特點等,還可以快捷的查出地表覆蓋率、海拔的高度、地理的經緯度等,可根據自己的需求顯示出結果。地圖調用在傳統的基礎上加以發展運用,形成了智能化的專題數字地圖的查詢顯示,然后在進行通道的計算。

通道計算是一種功能,通過對專題數字地圖和模型的數據的顯示進行分析和計算,并加上地理信息技術在移動通信網絡中可視化的運用管理作用,確定通道兩頭之間的地理位置、空間分布的情況是否滿足兩點之間的網絡傳輸要求。通道計算是小區規劃軟件的附屬功能。利用地圖調用的規劃軟件,顯示出小區地理環境的數據,并對其進行空間分析,與此同時在對網絡覆蓋率進行預測的基礎上,分析小區網絡信號強弱程度,將兩者結果相結合,并計算出同頻干擾、鄰頻干擾,用來對小區進行有效科學的規劃。

很多軟件開發商和硬件開發商都能明顯的感覺到地理信息技術對于移動網絡的規劃和優化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與傳統的模式相比,它改變了紙上作業方式,利用現代的科學技術完成了對傳播模型的模擬和計算,并對此進行分析處理,彌補了傳統的紙上作業模式的不足,提高了網絡的設計質量,將移動通信網絡規劃和網絡優化的技術水平和運營效率有效的結合起來了,從而滿足了網絡運營商和客戶不同的需求。

5.地理信息技術在4G網絡下發展的展望

我們可以清楚明白的看到從2G時代到3G時代,再從3G時代到現代的4G時代,在移動通信網絡的發展史上,其發展速度迅猛,功能也在不斷的增多增強增大,其中離不開地理信息技術為移動通信網絡作出的巨大貢獻。隨著地理信息技術在移動通信網絡中的不斷發展和深入,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地理信息技術與將會和移動通信網絡融為一體,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缺一不可,為以后移動通信行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姜文波,李熠星.CMMB發展規劃[J].廣播電視技術,2008,7.

第9篇

【關鍵詞】移動通信;網絡;優化;規劃

0.引言

移動通信網絡優化是指通過數據采集與測試手段,大體了解網絡的運行狀況,監測其存在的網絡的問題,并采用相關手段進行調試和調整,使網絡處在最佳的運行狀態,并提高網絡服務質量。而移動通信網絡的規劃主要是指無線基站的規劃,通過數據和資料的收集,并借助以往的工程經驗,并參照專家的專業指導性建議,最終形成移動通信網路規劃的總方案和總實施路徑。隨著目前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人們對移動通信網絡的服務質量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此環境下,網絡規劃與網絡要緊密結合,互相支撐互相補充,共同來解決移動通信網絡出現的問題,更好的服務于大眾。

1.移動通信網絡規劃中的優化

1.1網絡覆蓋優化

網絡覆蓋一般包括通信信號覆蓋的廣度和深度。廣度一般是指水平方向上的覆蓋面積,不管是市區、縣城、發達地區、不發達地區、風景點等的全覆蓋。網絡覆蓋廣度的實現主要通過增加基站的數量來實現,在單個基站輻射面積一定的情況下,只有通過增加站點數量才能增加廣度,另外可以輔助增加直放站的方法。而覆蓋的深度主要是指室內以及地下空間的覆蓋,例如多層墻體隔絕的室內,以及地下室、地下停車場等。由于現在的墻體基本上都是磚混結構,信號穿透墻體后會信號能量損失嚴重,容易出現信號覆蓋盲區。要想解決這一問題可以在室外設置宏蜂窩,增強信號強度,另一方面在個別建筑內分布系統的直放站或微蜂窩式的基站來進行室內覆蓋。

1.2網絡容量優化

在移動通信網絡故障中,比較常見的就是出現接入失敗或者切換失敗,其中頻率資源緊缺以及硬件信道資源限制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因此在網絡規劃初期,應該對網絡的服務范圍以及該范圍內的用戶數量作出較為理想的估算,這是為了防止出現阻塞現象最好方法。因此在移動通信網絡規劃的優化過程中,確定扇區的服務面積,借助先進的模擬預測軟件進行相關路測工作,做出話務密度分布圖,對服務區域內的話務容量進行解析與量化。在有些情況下,基站服務區劃分并不是很合理,相同區域容易出現重疊覆蓋,例如有的服務扇區過忙,而有的服務扇區過閑。針對這樣的問題,可以改變基站信號的水平輻射角和方位角,或者改變發送功率以及調整時延參數和導頻搜索窗參數等。在調整結束后,要及時進行路測工作,來檢測服務區內的信號強度及覆蓋情況,若調整結果不理想,根據實測數據再進行針對調整,直至網絡服務容量滿足要求。

1.3網絡質量優化

GSM網絡一般都是采用頻率復用方式,該種方式的弊端是會出現同鄰干擾,特別是網絡結構不合理的時候,較為嚴重的后果是出現接入失敗、切入失敗以及掉話和高誤碼率。其實不光是GSM網絡,CDMA網絡也會存在同種問題。出現這些故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外界干擾了信號質量,特別是網絡覆蓋程度低的地區較易受干擾。另外還要注重內部設備的放置于安裝,以免出現內部干擾。網絡質量問題主要反映在通話質量,通話聲音小,斷斷續續,突然掉話等現象都是網絡質量差的現象,為了優化網絡,提高網絡質量可以同時協調上下行鏈路的信令控制通道和業務通道,另外可以加強MSC、BSC、BTS和移動臺之間的相互配合作用。出現網絡質量差的原因很多,對網絡進行優化之前,應該充分對現有網絡的覆蓋情況,干擾情況,當地環境進行綜合分析,最終確定主要限制因子。

2.移動通信網絡優化中的規劃

移動通信網絡優化一般分為四個階段,分別為:(1)調研與目標制定;(2)設計復核;(3)預優化;(4)開通后再優化。一般在網絡優化的結果都會受到規劃的限制,因此要想對移動通信網絡進行較好的規劃,就必須提前確定網絡優化目標,便于后續工作的開展以及評定工作的進行。

移動通信網絡的規劃對最終網絡的實際運行將來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在調研與目標確定后,要對現有的規劃方案進行重新復核,對規劃中不合理的情況要即使進行檢測,再進行二次規劃。在規劃設計的后期還應該結合規劃設計圖紙,對設計的執行情況進行預測,并討論施工階段容易出現的設計變更,對網絡優化結果產生的影響。如果發現工程施工將會嚴重影響移動通信網絡的額性能時,要及時予以改正,對設備型號不匹配以及安裝錯誤的地方,應該及時予以檢查和排除。對于設計圖紙出現的問題,應該向設計部門及時反映,進行重新設計與路測分析。在預優化以及開通后優化過程中,主要依靠測試儀器來發現存在的問題,出現問題時主要依靠調整設備運行參數、改變基站方位角與仰俯角或者搬遷基站等手段來解決。

3.小結

網絡優化一般體現是在網絡建成后進行局部的調整與優化,在整體網絡設計方面網絡規劃還是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因此在項目初期,著重移動通信網絡的規劃,從大的方面把握好網絡將來的服務功能、覆蓋范圍、網絡質量以及容量等。在項目后期要著重進行網絡后期的優化,針對具體的網絡故障與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科]

【參考文獻】

第10篇

關鍵詞:WCDMA;3G;網絡規劃

中圖分類號:TP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03-0292-02

1 WCDMA系統及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在全球3G發展正在穩步推進的現實情況下,通信技術領域已經為3G的建設進行了足夠的技術準備,隨著3G標準的確立和相關的技術不斷成熟,一些通信公司也開始進行了網絡平滑過渡的建設準備,并進行了網絡現狀的調研,以期能以較為經濟的手段建設高標準的3G網絡。作為 3G三大標準之一的 WCDMA,其技術比較成熟,是目前3G標準中應用最廣的,研究WCDMA無線網絡規劃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一個好的網絡結構不僅能夠使網絡的性能得到有效的發揮,而且為日后的網絡優化 、運營維護 、容量的平滑演進奠定一個很好的基礎。

WCDMA中文譯名為“寬帶分碼多工存取”,它可支持384Kbps到2Mbps不等的數據傳輸速率,在高速移動的狀態,可提供384Kbps的傳輸速率,在低速或是室內環境下,則可提供高達2Mbps的傳輸速率。WCDMA系統的組網采用了與第二代通信系統類似的結構,包括無線接入網絡(Radio Access Network, RAN)。其中無線接入網絡RAN又包括陸地無線接入網(UTMS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 UTAN)和用戶終端設備,而CN處理系統內部所有的話音呼叫和數據連接,并實現和外網的交換和路由功能。CN從邏輯商分為電路交換(Circuit Switch, CS)域或分組交換(Packet Switch, CS)域。WCDMA系統結構和主要接口如圖1所示。

通過了解WCDMA系統結構可知,可以看到無線網絡規劃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網絡的性能。無線網絡建設的投資要占總投資的70%以上,因此無線規劃在整個網絡規劃中占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WCDMA 無線網絡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來自兩個方面,一是來是CDMA多址方式固有的多址干擾和多徑干擾問題;另一方面則是來自于WCDMA系統面臨的移動通信環境本身。

2 WCDMA無線網絡規劃的原則及流程

無線網絡規劃是根據規劃的無線網絡的特性以及網絡規劃的需求,設定相應的工程參數和無線資源參數,并在滿足一定信號覆蓋、系統容量和業務質量要求的前提下,使網絡的工程成本最低。在WCDMA系統網絡規劃過程中,應該遵循以下基本規劃原則:

(1)WCDMA網絡建設應該堅持規模發展的原則,采用全網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的網絡規劃建設方案。

(2)網絡規劃初期應該在覆蓋的深度和廣度上根據經濟水平、基礎設施狀況而調整,在經濟發達、中等發達地區和重要城市基本實現地級市和縣級市的全覆蓋,在欠發達省市可實現大部分地級市的覆蓋。

(3)隨著網絡的進一步發展,網絡規劃應實現在發達省市絕大部分鄉鎮的覆蓋,在中等發達地區大部分鄉鎮的覆蓋,在欠發達地區可實現少部分鄉鎮的覆蓋,最終實現全國范圍內的覆蓋。

(4)在技術合理的前提下,網絡規劃應充分利用運營商現有的通信基礎設施(包括機房、鐵塔、傳輸等),減少重復建設,降低建設和運營成本。

(5)選擇合理的技術和手段,加強無線網絡規劃,提高綜合服務質量,協調好無線網絡容量、無線覆蓋和網絡質量與投資效益之間的關系,確保網絡建設的綜合效益。

(6)網絡規劃應充分考慮遠期發展目標,具有向前良好的擴展性,即系統容量以滿足用戶增長需要為衡量目標,能方便地進行擴容升級,滿足遠期業務需求。

(7)無線網絡規劃要將覆蓋與業務規劃結合起來,考慮室外與室內覆蓋并重。

(8)網絡規劃要規劃好無線支撐系統的建設,能提供不同用戶的QoS等級服務。

WCDMA無線網絡規劃的流程與GSM網絡的規劃流程基本相同,主要內容包括確定規劃目標及信息收集、預規劃、初始布局、站址實地勘測和最終設計等幾個階段,如圖2所示:

確定規劃目標及收集信息主要包括確定規劃所要覆蓋的區域、每個區域所支持的業務類型、每個區域內每種業務所要達到的覆蓋率等。收集信息還包括各種業務量的密度分布圖、地形地貌數據資料、運營商初選的站址信息和網絡發展長期規劃等信息。規劃目標應綜合考慮市場需求和成本因素。最終規劃方案應該包括覆蓋規劃、容量評估、干擾規劃、計算功率預算、參數集規劃、碼字規劃、頻率規劃、站址分布等各個部分的設計方案。在最終規劃設計方案進入試運行階段之前,根據實地勘測結果進行相應參數的修正。

3 校園無線網建設的策略選擇

無線網絡的覆蓋、容量和網絡性能之間的關系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用戶的分布、用戶的移動速度以及用戶的業務模型都直接影響到無線網絡的覆蓋、容量和網絡性能。因此要準確地反映未來網絡的實際情況,不僅需要通過鏈路預算、容量推算等方法估算網絡的大致建設規模以及基本建設方案,而且還需要采用專用的網絡規劃和仿真工具,建立準確的地理環境模型、用戶業務和行為模型,才能仿真出實際網絡的運行效果。由于WCDMA網絡是一個多業務網絡,在不同環境里的混合業務種類各不相同,通常選擇各個環境下對無線網絡性能要求較高的業務作為連續保障業務。能夠滿足這種業務的無線要求的鏈路理論上更能滿足其他業務的連續覆蓋要求。對于采用R4版本的具體組網方式,建議核心網電路域建設采用混合R4組網方式,實現承載與控制分離,語音承載采用IP傳輸,信令網采用TDM傳輸的網絡建設方式。根據以上分析,校區采用混合R4的組網方式。

TMSC1:匯接TMSC2間、TMSC2與其他TMSC1間或本地端局的業務;TMSC2:負責匯接MSC的省內業務、轉接至TMSC1的省際業務;VMSC:負責本局交換功能、來/去話功能以及漫游用戶數據管理等;GMSC:匯接本網與其他網絡的來、去話呼叫,實現網間互聯互通。HLR/AuC:保存用戶各種數據,實現用戶的位置更新、呼叫、切換等各種流程。網內任一VMSC、GMSC都可以通過STP訪問某一HLR/AuC。為了實現移動用戶的漫游、呼叫等各種業務,必須建設移動NO.7信令網。信令網的網絡結構和移動話路網的結構一樣,分為三級:HSTP:匯接省際NO.7信令業務;LSTP:匯接省內信令信令業務和省際信令業務;移動網絡中任一節點如:VMSC、GMSC、TMSC、HLR等都作為SP連接到LSTP、或HSTP。本地校園網無線網絡結構如圖3:

電路域包含VMSC、GMSC、HLR等,所以電路域本地網必須包括VMSC、GMSC、HLR。由這幾個網元組成的移動本地網一方面要完成移動本地網內各種呼叫業務,同時還要完成本地網到其他網絡的呼叫以及移動長途呼叫業務。不同的網元組網方式、建設思路也不同。對于VMSC和HLR,可以按照本地網內用戶規模的大小設置一個或多個節點。GMSC主要處理網間話務,通常成對設置,負荷分擔。通過有關仿真結果分析,上行負載必須任60%以下,下行負載在80%以下才能保證系統的穩定性,在設計中還應留有一定的余量,故設計最大上行負載取50%,下行取75%。由于密集城區的用戶密集,業務密度高,且業務增長迅速,突發增長可能性大,并且是網絡質量的重點保證區域,所以錄用相對保守的規劃策略,把站點的設計負載制定得高一些,以便網絡有較大的承載能力,增加網絡的安全系數。在 WCDMA網絡規劃中,傳播模型是進行網絡規劃的重要工具,傳播預測的準確性將大大影響規劃的準確性。在具體應用時由于地形、建筑物密集程度和高度等方面的不同,各種對應變量函數應該各不相同,從而導致一般的傳播模型對具體的無線環境預測不夠準確,而需要在這些典型的傳播模型基礎上進行傳播模型校正。

參考文獻

[1]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著.WCDMA系統原理與規劃建設培訓,2005.

[2]張長剛,孫保紅等.無線網絡規劃原理與實踐[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5.

第11篇

關鍵詞:WDM光網絡;設計和規劃方法;網絡規劃

中圖分類號:TN929.1

隨著因特網業務指數型的增長,人們對大容量的傳輸系統的需求越來越迫切了。當前,在互聯網傳輸系統研究中,最被看好的要數點到點WDM傳輸系統了,其能夠以動態的形式向外部提供鏈接請求。一旦該系統能夠被廣大專家學者發展起來,將成為光網絡技術改革的一大成就,其能夠運用光交換和動態路等技術,大大加快網絡傳輸速度。由此可知,WDM光網絡結構的改善能夠為傳統業務和新型業務提供更加簡便、高效、靈活的傳輸服務。

因此,要想更加充分的利用WDM光網絡的優點,相關專家、學者必須將當前發展趨勢與網絡設計和規劃方式聯系起來,采用波分復用(WDM)、光分復用器(OADM)、光交叉連接器(OXC)等網絡傳輸構件來保證光網絡系統的傳輸效率。本文首先就波分復用(WDM)光網絡設計和規劃的內容以及目標進行細致分析,再深入探究WDM光網絡設計和規劃方法的具體應用,以期更好的促進現代光網絡技術的提高和發展。

1 WDM光纖技術的主要特點

WDM光纖技術是一種利用光纖進行傳送的技術,具體來說就是在寬帶上把輸入的光信號調整在某一特定的頻率上,然后在把調整后的光信號結合在一根光纖上,完成調整這一環節主要依賴于波長復用器的使用,經過傳達復用的信號可以到達相連接的另一端,經過再次的分離程序或者復用出各種不同的波長,最后在經過不同的檢測器把每一種的光信號轉變成電信號,連接到各種的WDM線路上。

一是它具有巨大的容量傳輸,由于WDM光纖系統的復用速率可以達到10Gbit/s,而它復用的數量可以達到32,所以這個系統的傳輸容量隨著時代的發展也在不斷的擴大。

二是它可以最大程度的節約光纖資源。因為光纖系統的復用系統的僅僅只需要一對光纖,所以可以最大程度的節約光纖資源。

三是各個光信號道進行透明的傳輸可以不斷擴容。如果想要增加容量,只需要對復用信道的數量和設備加以增加,就能不斷的實現擴容,同時WDM系統的各個復用信道之間是互不相連的,而是彼此獨立的,所以各個信道可以透明的傳輸各種不同的語音及數據等,這給光纖使用者帶來了很大的方便。

四是不斷提高系統的可靠性。由于WDM光纖系統主要是光電器件,而光電器件具有很高的可靠性,這也就決定了WDM光纖系統的可靠性。

五是WDM光纖系統可以構成全光網絡。未來光纖傳送網的主要發展方向是全光網絡,在全光網絡系統中,各個系統及業務之間的交叉等連接全是在光路上對光信號進行有效的調節實現的,所以這種靈活性高、安全性能好的全光網絡是未來網絡發展的主要方向。

六是WDM光纖技術具有多種的應用形式,它改變了原先網絡技術單一的應用形式,大大豐富了光纖技術的應用形式,更好地為網絡技術提高服務。

2 WDM光網絡設計和規劃的內容及其目標

首先,我們假設不同寬帶業務辦理者對傳輸光網規劃時的寬帶需求是既定的。光網絡設計和規劃的主要目標是通過對各類業務增長所需的寬帶需求的準確預測,并在當前技術和經濟發展的條件下制定一個相對完整的改進措施。

一般而言,在進行WDM光網絡設計和規劃時,主要的輸入系統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對一定時期內寬帶網絡傳輸的具體需求進行科學、合理的預測;(2)提供可以進行自由選擇的各類網絡構造,其中包括每一種構造規范的標準和工藝;(3)網路傳輸中所需設備的相關技術、支出費用情況以及傳輸基礎。

進行改善后的WDM光網絡規劃可以用來詳盡的描述網絡傳輸中的各類資料,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網絡結構、傳輸路由器、用以保護或傳輸路由等請求和邏輯信息;(2)在特定的地點進行信息的處理和設備的安裝;(3)寬帶網絡中的相關費用;(4)同網絡系統中相關位置有關的各類地理數據;(5)各個節點之間鏈路的地理數據。

在網絡設計和規劃方法中,一般采用目標函數來進行網絡費用的支出。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可以以需求最大化為基礎設定目標函數,相關的網絡設計和規劃方法應該保證能夠在既定的條件下以最小的代價來滿足傳輸過程中的各種基本需要。在某些情況下,受到現有技術和標準的約束,對于一個相對復雜的網絡系統進行規劃有一定的難度。此時,只能借助能夠得到的幾個有限解來滿足規劃的需求。所以,在現有條件下,眾多網絡設計和規劃方法的結果來自于規劃者的決策,而非來自自動規劃系統。

同時,根據網絡設計和規劃方法的不同,一般可以分為以下兩種情況,一是長期規劃;二是中期規劃。長期設計和規劃的主要目標是確定和延展那些壽命相對比較長的、投資比較大的網絡組建。中期設計和規劃則更加在意寬帶網絡系統中的節點、鏈路、子網等實體,以及各類網絡實體之間的關系。所以說,中期規劃應該在WDM光網絡長期設計和規劃的策略下進行,并將提高寬帶網絡系統中的節點和鏈路視為主要的規劃目的。

3 WDM光網絡設計和規劃方法的具體內容

WDM光網絡設計和規劃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在總費用最小的情況下,在寬帶網絡傳輸需求給定時,估算總共需要的網絡資源的多少。另外,網絡傳輸寬帶的需求一般都是通過分析網絡需要傳輸的各種類型的業務量以及對其進行預測進行總結的。

WDM光網絡傳輸系統是一項十分復雜的設計環節。一般而言,我們可以根據分解法將所有的設計和規劃的問題分成若干個比較小的子問題,用以降低全部規劃過程的難度。當前,分解法被廣泛應用與SDH等傳送網絡中。由于,SDH網絡和WDM網絡擁有眾多共性,因此,在處理關于WDM網絡問題時,也可以直接采用處理SDH網絡問題的方式。當然,分解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當子問題相對較多時,人們一般很難去掌握網絡設計和規劃方法中的最優解。這是因為,在這種狀況下,要想進一步改善網絡傳輸系統,不僅需要考慮子問題算法的效率,同時也應該協調好子問題在優化過程中的全局性。

此外,在解決、處理好全局性問題的同時,也應該分別依據順序類、合并類、交互類去處理好各個子問題之間的相互關系。具體而言,就是在解決疏導子問題之前,先要解決路由子問題,因此,路由子問題和疏導子問題這兩者就是順序關系。然而,疏導子問題解決的好壞在一定情況下將影響路由子問題,那么此時疏導子問題和路由子問題之間的關系被稱為交互關系。最后一種合并關系是指,將路由子問題和疏導子問題放在一起,利用一種新型的技術,在同一時間將這兩者同時處理好。在現實生活中,如何選擇者三種關系,還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以便得出更好地解決方案來解決各種類型的問題。

另外,WDM光網絡設計和規劃的結果對寬帶需求和支出費用十分敏感。對業務量的疏導情況也將直接影響著WDM光網絡性能。同時,在WDM光網絡問題中,路由和波長的分配問題也值得我們去密切關注,路由和波長這二者的分配問題具體來說就是給網絡節點的每一個光路都分一個波長,這樣就可以大大減少波長的使用量。合理的進行波長的分配工作。

4 結束語

WDM光纖技術具有無可比擬的巨大優勢,它是光網絡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為了更好地實現WDM光纖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要加大力度進行系統和技術的研發,不斷地對WDM光纖技術進行系統工程的完善,讓它更好地發揮它的作用,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參考文獻:

[1]王強民,戎蒙恬,諸鴻文.WDM光網絡中的業務量疏導[J].光纖與電纜及其應用技術,2002(06).

[2]劉海濤,楊斌.OTN網絡建設規劃[J].電信工程技術與標準化,2010(04).

[3]徐榮,龔倩,紀越峰,葉培大.多波長光網絡技術的形成和發展[J].現代電信科技,2000(08).

作者簡介:劉海燕(1983-),女,湖南邵陽人,講師,主要從事光通信網絡的研究。

第12篇

LTE 協同規劃 多運營商

Discussion on Multi-Operator Collaborative Planning Method

for LTE Network

LTE network planning method of single operator wa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firstly. Then, from the aspect of multi-operator collaborative planning, new LTE network planning method was discussed. Finally, a simulation case of a certain region was cited to verify the feasibility of the proposed planning method.

LTE collaborative planning multi-operator

1 引言

2014年12月26日,工信部、國資委聯合了《工業和信息化部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關于2015年推進電信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的實施意見》,該《意見》明確要求自2015年1月1日起,3家基礎電信企業原則上不再自建鐵塔等基站配套設施,鐵塔公司應統籌各方需求,優先改造利用存量資源,合理平衡、有效滿足3家基礎電信企業的建設需求。

另外,《意見》中也明確了鐵塔公司與運營商的分工界面,運營商負責無線、傳輸系統的建設,包括無線主設備及其天饋線系統、光纜接入、傳輸設備、傳輸配套、傳輸設備和無線主設備與電源設備之間的電源連接,以及傳輸設備與無線主設備之間的連接纜線;鐵塔公司負責鐵塔、機房及附屬設施的建設,包括鐵塔、機房、配套設備、照明、消防等。

綜上所述,未來國內的基站站址獲取工作將會由運營商轉移至鐵塔公司,根據分工界面的劃分,傳統的單運營商LTE網絡規劃建設思路將會發生轉變。因此可從多運營商協同規劃的角度出發,探索出新模式下LTE網絡的規劃方法。

2 單運營商LTE網絡規劃

LTE網絡規劃的設計目標是指導工程以最低的成本建造起符合近期和遠期話務需求、具有一定服務等級的移動通信網絡。對于移動通信網絡運營商,網絡規劃的合理性關系到整個網絡的覆蓋質量和網絡建設成本,一直以來,網絡規劃都是無線網絡建設工作中既復雜又關鍵的問題。一般而言,規劃工作主要分為如下4個步驟:

(1)明確規劃目標

在網絡規劃的初期,首先應明確建網策略和相應的網絡指標,收集好現網的相關數據,包括現網站點數據、市場業務需求數據、網絡優化需求數據3類LTE無線網絡規劃的重要依據。

(2)網絡規模估算

網絡規模估算是指通過覆蓋預測和容量預測來綜合確定網絡的基本規模。覆蓋預測即使用適合當地地形的傳播模型,通過鏈路預算來計算出各區域的站點覆蓋范圍和站間距,估算區域內站點需求數量;容量預測即通過對用戶需求的分析,計算出網絡需承載的系統容量,確定能滿足容量的站點數量。綜合兩者結論獲得網絡規模估算數據。

(3)預規劃站址

根據網絡規模估算結果,結合現網已有站址資源情況進行布點工作,在確定站點初步布局后,通過分析現有資料和現場勘察等方式進行校驗,確定區域內的站點屬性,獲得預規劃站址清單。

(4)規劃仿真

在獲得預規劃站址清單的基礎上,將站址清單輸入到規劃仿真軟件中進行仿真,通過分析仿真結果反復調整規劃參數,獲得滿足規劃目標的規劃方案。

3 多運營商LTE網絡協同規劃

3.1 規劃要點

由鐵塔公司與運營商的分工界面可知,鐵塔公司只負責提供桿塔、基站動力及配套資源,基站主設備及傳輸設備仍然由運營商自行建設。因此在進行鐵塔公司站址規劃時,無需考慮容量規劃,應重點關注頻率、覆蓋方面的規劃。

3.2 頻率劃分

三大運營商的LTE網絡頻段劃分如表1所示:

表1 三大運營商LTE網絡頻率劃分表

運營商 網絡制式 頻率劃分/MHz

中國移動 TD-LTE BAND39:1 880―1 900(F頻段)

BAND40:2 320―2 370(E頻段)

BAND41:2 575―2 635(D頻段)

中國聯通 FDD-LTE BAND3:

上行:1 755―1 785

下行:1 850―1 880

TD-LTE BAND40:2 300―2 320

BAND41:2 555―2 575

中國電信 FDD-LTE BAND1:

上行:1 920―1 940

下行:2 110―2 130

BAND3:

上行:1 765―1 780

下行:1 860―1 875

TD-LTE BAND41:2 635―2 655

3.3 鏈路預算分析

鏈路預算是通信系統用于評估網絡覆蓋的主要手段,通過對發射機和接收機之間的設備參數、系統參數及各種余量進行處理,得到滿足系統性能要求時的最大允許路徑損耗。最終能獲得特定區域下的站點覆蓋范圍和站間距,估算出區域內站點需求數量。

鏈路預算的參數、指標取值說明如下:

(1)無線傳播模型:Cost231-Hata;

(2)天線增益;

(3)基站天線:18dBi;

(4)終端天線:0dBi;

(5)網絡負荷:50%(下/上行);

(6)干擾余量:

下行:5dB;

上行:密集市區和一般市區為2dB,郊區鄉鎮及農村開闊地為1dB。

根據以上取值,鏈路預算結果如表2所示。

根據上述鏈路預算結果,結合各運營商規劃原則,針對不同頻段LTE網絡的站間距取值如表3所示。

3.4 天線掛高設定

天線掛高過高容易產生越區覆蓋,過低則容易產生覆蓋空洞,建議不同區域基站天線掛高參照表4,工程中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

在多家運營商共用多平臺桿塔(如鐵塔、通信桿等)的場景下,建議參照上表標準確定站點桿塔高度,使各家運營商使用任意一層平臺均能滿足其天線掛高需求。

3.5 多運營商LTE網絡協同規劃流程

根據上述分析,多運營商LTE網絡協同規劃流程可分為如下6個步驟:

(1)根據三大運營商所在區域的網絡頻段,對現網站點進行仿真;

(2)尋找弱覆蓋區域;

(3)尋找重點覆蓋區域;

(4)將弱覆蓋和重點覆蓋區域進行比對,確定覆蓋范圍;

(5)根據所在區域的場景,依照鏈路預算計算出的站間距要求,在目標覆蓋區域中新增站點;

(6)匹配三家運營商的建設需求,依照共建共享優先的原則,整合站點,調整站點位置,輸出鐵塔新建站點清單。

4 模擬案例分析

假設在某總面積為16.78km2的密集市區區域內,三大運營商的現網站點情況如表5及圖1所示:

表5 三大運營商現網站點情況(模擬)

運營商 制式及頻段/MHz 站點數/個 站間距/m

中國移動 TD-LTE:2 575―2 635 118 405

中國聯通 FDD-LTE:

上行:1 755―1 785

下行:1 850―1 880 106 427

中國電信 FDD-LTE:

上行:1 920―1 940

下行:2 110―2 130 96 449

根據協同規劃思路,首先對三大運營商現網情況進行仿真,尋找弱覆蓋區域,結合重點覆蓋區域需求確定新增站點位置。三大運營商的現網仿真結果如圖2所示。

通過上述仿真結果,可以了解到三大運營商在該區域內的覆蓋情況。由于該區域為某地市核心城區,均為重點覆蓋區域,因此可全區域考慮補盲覆蓋。站點規劃結果如圖3所示。

規劃后的網絡覆蓋仿真結果如圖4所示。由規劃仿真圖可見,三大運營商的覆蓋效果均有明顯改善,但畢竟三大運營商現網站點數量存在一定差距,現網站點數較少的運營商即使在增加規劃站點后仍明顯存在部分弱覆蓋區域,因此針對現網站點數較少的運營商,后續仍需單獨進行站點規劃,以提升網絡質量。

5 結束語

鐵塔公司的成立,客觀上有利于減少電信行業內鐵塔以及相關基礎設施的重復建設,提高行業投資效率,進一步提高電信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水平,從機制上進一步促進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但同時對于無線網絡規劃也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課題:如何把傳統的單運營商規劃思路與共建共享思路融合一體,并結合多種網絡制式進行規劃,這還需要移動通信從業者共同努力探索。

參考文獻:

[1] 勞松均,吳哲. TD-LTE無線網絡規劃實例[J]. 通信世界, 2013(2): 38-39.

[2] 戴春雷,張敏. 多場景下LTE基站流程化方案設計模型探討[J]. 廣東通信技術, 2014(3): 2-5.

[3] 李勇剛,宋永勝. 鐵塔共享帶來的工程實施難題及解決方案[J]. 移動通信, 2009(8): 92-95.

[4] 黃芷辛,馮健,麥磊鑫. LTE鏈路預算研究及分析[J]. 移動通信, 2013(8): 45-50.

[5] 陳敏. 移動通信FDD-LTE與TD-LTE技術融合組網淺談[J]. 移動通信, 2013(11): 45-48.

[6] 范金寧,鄭旭升. LTE FDD容量規劃研究[J]. 移動通信, 2013(22): 26-28.

[7] 蔣遠. 聚焦無線網絡規劃 打造TD-LTE精品網絡[J]. 移動通信, 2013(23): 38-45.

[8] 曾發龍,羅帆. LTE FDD傳播模型校正[J]. 移動通信, 2014(8): 22-26.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中文字幕25天天夜夜 | 一级国产加日韩加欧美 | 亚洲精品欧洲精品乱码不卡 | 亚洲欧美激情综合在线观看 | 伊人大蕉香中文字幕青青 | 香蕉国产偷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