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5 17:23:3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海洋生物的科普知識,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書,是我成長過程中最好的伙伴,在書的海洋里,我自由地遨游著,懂得了許多有關自然知識、科學知識、天文地理知識,知道世界有很多流傳很久、很美麗的動人的童話故事等。
兩三歲時,媽媽就開始給我講故事,有《白雪公主》、《睡美人》、《小紅帽》等
等。每晚睡覺時,我總纏著媽媽給我講故事,一定要聽兩三個故事才肯入睡,而且百聽不厭。那故事至今還令我難以忘懷。
從一年級起,老師教會了我怎樣讀拼音。媽媽還為我買來了帶有拼音的書籍,讓我可以借助拼音讀書看書。這不僅使我的拼音大有長進,并把基礎知識學得牢,扎得實。而且開闊了我的眼界。
隨著年級的增長,我掌握的漢字越來越多。這使我的閱讀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再也不用一個拼音一個拼音地去念了,可以直接讀書,閱讀課外書籍。
直到現在,我的漢字已經積累很多了,可以看一些比較厚的書了。現在我的書架上都堆滿了大大小小的書,有科普知識的,有漫畫的,有文學的、也有海洋生物的……足有100多本,可謂是樣樣俱全。我每天都興致勃勃地翻閱著,我還有個小秘密:我總把平時的零花錢攢著,去買更多的我喜歡的課外書來讀!
由于我平常很喜歡看書,所以能積累下來一些成語和好詞好句,都做成了筆記。現在以有56本筆記本了。媽媽說:“這些成語和好詞好句能夠提高你的寫作能力,使你的作文寫得更生動,更有趣。”
讀書伴我成長,一刻也沒有停止過。書里有一句話使我至今記憶猶新:“知識就像無邊無際的海洋,永遠也學不完。”我還得努力,成為一個知識豐富的學生,讓讀書伴我成長。
關鍵詞: 科普教育 小學美術教學 科學發展 創新精神
美國是一個經濟十分發達國家,也是獲得諾貝爾獎人類最多的國家,這與美國高度重視科普教育密切相關。我國由于人口眾多,基礎教育設施相對落后,人們的科學素養總體較低。提高民眾的科學素養應當從兒童抓起。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關鍵時期。
著名科學家李政道在《科學與藝術》一文中如是說:“科學和藝術是不可分的,兩者都在尋求真理的普遍性。”[1]作為藝術的一個重要門類——美術自然也與科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美術知識本身就具有科學性,美術新課程中也有許多同科學息息相關的內容,加之年幼的孩子大多喜歡美術,所以,如果能借助兒童對美術的興趣進行科普教育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鑒于藝術與科學的緊密聯系,美術教師“能否正確把握藝術與科學的關系,將直接關系到兒童全面發展教育方針的貫徹與實施”。[2]那么,如何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有機滲透科普教育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將科普因素從小學美術教材中發掘出來
在小學美術學科教學中滲透科普教育并不是要求美術教師無中生有或生搬硬湊一些科普內容到美術課堂教學中,而是要在美術教學中發現和發掘可以進行科普教育的因素,美術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些與科普有關的內容對學生進行科普教育,將科普知識與美術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有機融為一體,相輔相成。
細心的美術教師很快就能發現現行的小學美術課本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科普內容。以蘇少版美術教材為例,每一冊中都能找到跟科普有關的課題,如:《想象中的飛機》(蘇少版第6冊第6課)、《來畫蟲》、《我做的蟲》(蘇少版第4冊第12、13課昆蟲單元)、《機器人伙伴》(蘇少版第3冊第2課)、《向動物朋友學習》(蘇少版第11冊第9課)、《奇思妙想》(蘇少版第9冊第4課)《飛機》(蘇少版第8冊第14課)、《吹氣投籃》(蘇少版第7冊第14課)、《海洋生物》(蘇少版第10冊第11課),等等。
另外,有的課雖然看似與科普沒有任何關系,但實際教學中仍然可以從中發掘出部分科普因素,例如在《雪》(蘇少版第2冊第1課)這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本課教學內容,增加有關雪的科普知識,讓學生了解雪是如何形成的,觀察雪的外形,掌握雪的特點。課前,美術教師需要查閱相關的資料,也可以布置學生上網查閱資料;課堂上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演示顯微鏡下呈現出的千姿百態的雪花的形象,讓學生從新的視角領略到雪花的美妙,美麗的雪花會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索雪的世界,在審美的過程中師生共同討論與雪有關的科學知識,這樣既能豐富教學內容,又能提高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興趣。
二、在美術欣賞過程中滲透相關的科學知識
欣賞是美術課的重要環節,教師可讓學生在欣賞美術作品和自然美景的過程中了解相關的科普知識,不露痕跡地進行科普教育。
例如:在教學《我愛樹木》(蘇少版第4冊第7課)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表現樹木,需要帶領學生觀察欣賞校園里的樹木,增加學生對樹木的感性認識。在觀察欣賞各種樹木的造型之美時,教師可以與學生討論樹木的年齡,樹木的生長規律和樹木的種類等科學知識,還可以通過知識競賽、問卷調查等方式考查學生對樹木相關科學知識的了解程度,引起學生對此類知識的關注。
問題可以引發思考,也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讓學生欣賞樹木的時候可以提出一些科學問題讓學生思考,比如:如何才能知道大樹的年齡?為什么“樹怕剝皮”?果樹在生長過程中為什么要剪枝?等等。知之深則愛之切,通過這些問題,學生可以加深對樹木的了解,增進對樹木的喜愛,也會更樂意、更自覺地用審美的眼光欣賞周圍的樹木。
在美術欣賞教學中,美術教師可以利用各種圖片和影像資料對學生進行視覺上的刺激,促使學生關注科學,熱愛科學。讓學生在感性經驗的基礎上掌握科學知識,在理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創作,這樣既能達到科普教育的目的,又能提高美術課堂教學的實效。
三、在科普美術創作實踐活動中進行科普教育
科技的迅猛發展使世界日新月異。現代美術的種類也開始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科普美術就是科學與藝術相互融合而產生的一個新興的美術領域。作為科學與美術的結合體,科普美術以其獨特的魅力開始引起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而引導學生進行科普美術創作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還能夠增強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藝術表現力。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滲透科普教育的另一個重要的方式就是訓練兒童用繪畫的方式表達科學技術。作為兒童美術教育工作者,小學美術教師可以在課外興趣組活動中引導學生創作科普美術,讓少年兒童通過美術實踐活動探索未知的世界,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趣味性很強的科學實踐活動。
針對兒童想象力豐富和表現大膽的特點,小學階段的科普美術創作活動主要是科學幻想繪畫的創作。在指導學生進行科幻美術創作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以下幾點。
1.注重培養兒童的創造能力
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創新也是科學與藝術發生與發展的源泉。小學美術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科幻美術創作時,要鼓勵兒童大膽設想,大膽創造,引導學生嘗試使用新材料、新方法,描繪新內容。評價作品時,對于那些構思大膽、富有新意的作品,即使表現手法拙劣也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因為,兒童繪畫的技能技巧是可以在不斷地訓練中逐步提高的,而創新精神的抹殺卻會導致無法挽回的后果。
2.關注科技領域的發展趨勢
“科學美術創作者應當了解當代科學的基本思想,探索新的主題思想和嶄新的表現手法,必須從現代科技成果及其所帶來的思想、生活諸方面,即從科學本身去發掘,尋找線索,甚至也可以運用現代科技材料進行創新農現。”[3]因此,輔導兒童進行科學幻想繪畫,美術教師首先就要關注科技領域的發展趨勢。例如:在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的今天,“崇尚綠色、注重環保”成為未來科技發展趨勢,與自然和諧相處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綠色理念幾乎滲透到了所有科技研究領域,也使低碳、節能、環保成為了科幻繪畫的主旋律。如果美術教師能讓學生關注如何擺脫污染、交通堵塞、能源短缺等問題,再圍繞這些問題進行科學幻想繪畫的創作,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3.充分理解兒童的科幻作品
科學幻想繪畫作為科普美術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少年兒童非常喜歡參加的一種科普活動,對于培養孩子們的創造性思維,激發兒童藝術創作的靈感,提高動手動腦能力,倡導科學和藝術的融合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小學美術教師輔導兒童進行科學幻想繪畫要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充分理解兒童的科幻繪畫作品,對兒童科幻美術中的每一點創意都應給予充分的肯定。要學會蹲下身子,走進兒童的心靈世界。
例如:曾經有一個一年級的孩子在課堂上畫了一個綠色的太陽,旁邊的孩子都嘲笑他畫錯了。見此情景,我走過去,俯下身子問他:“你為什么要畫綠色的太陽?”孩子輕聲地說:“我希望夏天的太陽不要那么熱,給它穿一件綠衣服就好了。”于是我立刻表揚了這個孩子的創意,其他學生也因此受到啟發和鼓舞,能夠放開思路,大膽想象了。
小學階段的孩子大多處于兒童期,這個時候的孩子想象力最為豐富。教師要注意保護童心,用一種包容和理解的態度對待孩子們那些大膽出格的作品,這樣才能喚起孩子們的表達欲望和創新意識,使兒童科幻美術作品展現出多姿多彩的面貌。
綜上所述,美術教師要努力在美術教學中發掘科普因素,適時地對學生進行科普教育,在欣賞過程中巧妙地將欣賞內容與科學知識講解相結合,在科普美術創作表現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關注未來科學發展的趨勢,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能做到這些,就達到了科普與美術教學有機滲透的境界,教師和學生雙方的科學素養都會在努力的過程中獲得提升,美術教學內容也會因此而更加豐富多彩。
參考文獻:
[1]李政道.科學與藝術.天津科技,2004,(06):38.
1. 齊讀課題。同學們,咱們是六年級學生了,學習語文應該具備自讀自學的能力了。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對照課后問題勾畫出課文里的相關信息,并簡要寫下答案要點。
2. 全班交流:
(1) 課文寫了哪幾種大自然的文字?(星星、云、石灰石、花崗石)
這幾種大自然的文字在課文的第2~6自然段,這是文章中的主體部分。
能先寫石灰石、花崗石,后寫星星、云嗎?為什么?課文里有沒有答案?(提醒學生注意謀篇布局,注意表達順序)
(2) 文字傳遞信息,那這幾種大自然的文字分別向我們傳遞了什么信息呢?請你快速瀏覽課文,勾畫出課文中相關的句子,把關鍵詞語圈出來。
第一個文字是星星,誰來讀?(這一部分最想告訴我們――北極星可以辨別方向)
云、石灰石、花崗石同法進行。
小結:北極星能夠辨別方向,云能夠觀察氣象,石灰石、花崗石能告訴我們地質的變遷。
(3) 那么,怎樣才能學會認識這些大自然的文字?(讀課文最后一段,提煉要點)
(4) 除了課文中提到的,你還知道哪些是大自然的文字?相機追問:你是怎么知道的?(師生互動,注意評價)
3. 小結:大自然的文字真是無處不在,難怪作者說:“天上的每一顆星就是一個字,腳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個字。”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是學生自己瀏覽課文,提取課文相關信息。對于高年級學生而言,一方面要相信其閱讀能力,相信他們能夠把握住文本的主要內容、能夠提取出文本中的關鍵信息;另一方面,也要給予他們合適的問題,幫助他們更好地提取文本信息。課文后面的思考題恰好統整了課文中的“知識點”,巧以用之,學生就有了提取信息的學習目標意識。
板塊二:感受科普特點
一、 比較學習,感受科普特點
1. 課文通俗易懂,大家一讀就明白。那么,我們還可以學習什么呢?請看材料二――(見下文)同樣是寫星星、云、石灰石、花崗石,和課文中的語言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樣?
北極星屬于小熊星座,是夜空能看到的亮度和位置較穩定的恒星。距地球北極很近,差不多正對著地軸,從地球上看,它的位置幾乎不變,可以靠它來辨別方向。
砧狀云是積雨云的頂部冰晶結構,通常單體狀,呈馬鬃狀,在發生雷陣雨時多見。如果上升氣流更強,濃積云云頂即可更向上伸展,云頂凍結為冰晶,出現絲縷結構,在高空風的吹拂下,向水平方向展開成砧狀,稱為砧狀云。
石灰石是以方解石為主要成分的碳酸鹽巖。方解石的主要來源,通常是來自海洋生物的尸體沉降累積和陸地的落枝腐物殘渣與泥沙一起,在河或海床上累積。
花崗石是一種由火山爆發的熔巖,在受到相當的壓力的熔融狀態下隆起至地殼表層,巖漿不噴出地面,而在地底下慢慢冷卻凝固后形成的構造巖,是一種生成酸性火成巖,屬于巖漿巖。
――引自“百度百科”
2. 現在,請你再次默讀課文,思考:課文是如何將這些知識寫得生動有趣的呢?請你畫出句子作為例子,待會來交流。
(1) 那些冰塊從寒冷的北方“爬”過來,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塊帶著一起走。
這個加了引號的“爬”字,向我們傳遞了哪些信息呢?再去讀讀這部分文字。根據回答相機比較:換成“跑”“飛”不是更生動形象嗎?
根據學生回答小結:生動形象固然重要,但科學準確也很重要。這一個“爬”字不僅有了生動的“情趣”,也具備了科學的“理趣”。
(2) 古代,當水手們需要在海上尋找道路的時候,他們就去看星星寫成的天書。(擬人手法:生動形象,讀來妙趣橫生。)
(3) 一連串的設問:引人思考。
它是怎么到這兒來的呢?誰有這么大的力氣把它搬到森林里來的呢?而且,它又是怎樣穿過茂密樹林的呢?
3. 小結:這篇文章的作者真了不起,用看似普通的三個問句在和我們親切對話,引發了我們的思考,激發了我們的閱讀興趣。
【設計意圖】課堂學習的一個重要意義,就是在師生、生本的對話中,充分表達自我學習認知,并且在相互的表達之中能有更多的發現、更深刻的理解。簡而言之,課堂學習要給予學生個體認知能力和學習方法的提升。該環節教學中,對“爬”的理解,學生普遍只能到達“文學情趣”這一層面,因為學生學過了擬人手法,知道其妙處所在。因此“科學的理趣”體悟就顯得格外有必要,因為一方面這是學生缺失的需要,另一方面這是這篇科學小品文的文本特質需要。
二、 觸摸作者
1. 提到科學,很多人都覺得深奧、復雜,但作者伊林卻用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的文字來寫科學知識。
2. 我們進一步走近伊林,出示作家卡片。其中很多信息,我們同學剛剛在學習中已經感受到了。
(1) 出示伊林的一些作品的封面。這些是伊林的一些代表作品,看看這些書的封面,很多都很舊很老了。是的,伊林去世已經整整61年了,然而他把對科學的熱愛、對無數讀者的喜愛都化作了文字,在向廣大讀者傾訴,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去喜愛科學、研究科學。
(2) 此時,讓我們一起讀讀這些作品的名字――《黑白》《不夜天》《幾點鐘》《自動工廠》《行星的改造》《人和自然》,還有這本再版了不知多少次的《十萬個為什么》。
板塊三:拓展閱讀,深化感知
一、 擴展閱讀
1. 科普小品文通俗易懂、生動有趣,說明文形式的科學資料簡練嚴謹,適合專業研究。面對不同的讀者、不同的需要,就要采取不同的語言文字去表達。
2. 除了科普小品文、說明文,你覺得還能用什么方式來寫科學知識?(童話、寓言、新聞等)還記得我們學過的這些課文嗎――《石頭書》《航天飛機》《恐龍》《水上飛機》《人類的“老師”》《變色龍》《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嗎?下面請你讀讀根據課文改編的詩歌――《大自然的文字》。
大自然的文字
你看那天上的星星,
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有北極星的地方就是北方,
我們不會迷失方向。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
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云山變得像鐵砧,
雷雨就要來到。
你看那地上灰色的石頭,
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它是石灰石,
有它的地方曾經是一片。
你看那森林里的花崗石,
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它是冰搬來的,
周圍的森林是后來才有的。
大自然的文字呀,
你多么神奇,
走進自然仔細觀察,我們發現你,
深入思考善于請教,我們讀懂你。
(1) 喜歡哪一節,你就讀那一小節。
(2) 這是一首淺顯的兒童詩,你覺得更適合誰去讀呢?
3. 練習:
螞蟻搬家要下雨,
蜘蛛張了網,必定大太陽,
魚鱗上圈圈的秘密,
天空的時鐘。
請查找資料,再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創作一個有趣的作品。相信,你的作品一定也會有讀者。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8)15-0124-02
教育家?鶴琴先生說過,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區的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環境教育是指通過多種形式,普及環境保護知識、提高環境保護技能、增強環境保護意識、樹立正確生態文明價值觀的教育活動。以下以濕地主題的幼兒環境教育為例,分別從理念認同、環境建設、管理提升、課程滲透、親師協同、教師發展等六方面進行闡述。
一、理念認同
環境教育就是以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為核心而進行的一種教育活動,其基礎與核心是自然觀察與自然體驗,用欣賞自然萬物來豐富幼兒的想象力,進而提升創造力,同時感受大自然共生共榮的基本互利原則,端正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生活態度。認識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環境教育的核心理念。幼兒環境教育要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導向,使環境教育真正成為幼兒園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增強師幼環境保護意識,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二、環境建設
園內班級的走廊、主題墻、樓梯等環境布置滲透環境教育內容,園內的幼兒畫展不定期地展示孩子的環保作品,園外的宣傳欄對幼兒、家長、居民和游客進行環境教育宣傳,這些常態化的環境教育為濕地主題課程的開展提供了經驗基礎。
廣東省湛江市地處祖國大陸最南端,是濕地資源豐富的沿海城市,擁有我國面積最大的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近海面積最大的珊瑚自然保護區,還擁有我國唯一的瑪珥湖世界地質公園湖光巖,廣東省第一個國家級城市濕地公園――綠塘河濕地公園。此外,水庫、水稻田、海水養殖場等人工濕地廣泛分布,為幼兒園開展濕地主題課程提供良好的自然環境條件。此外,我們還與有關環境的社會機構取得聯系,如湛江市林業局、湛江市環保宣教中心、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廣東海洋大學水生生物博物館、雷州青年運河管理局等,都給予我們環境教育指導和提供相關科普知識。
三、管理提升
由教師、家長、社區代表共同組成生態學校委員會,有詳細的工作計劃和總結,引領、組織幼兒園的環境教育工作;我們與湛江市有志開展環境教育的幼兒園組成綠色聯盟,共同開展環境教育;在省、市兩級環保宣教中心的大力支持和直接指導下,在廣東省湛江市機關第二幼兒園(以下簡稱“我園”)教師和嶺南師范學院學前教育系師生的廣泛參與下,我們以濕地主題環境教育課題研究提升環境教育的質量。2016年10月,筆者參加廣東省環境教育研討會作經驗介紹;2017年3月,我園承辦湛江市幼兒園環境教育論壇;同年12月,筆者參加湛江市環境教育論壇,作“圖說幼兒環境教育”的專題發言。高度決定視野,角度改變觀念。每次發言都是對自身管理工作的梳理和提升,每次聆聽都是在吸納和反觀,每次實踐都是在“做中學”。堅守才能出精品。我們從湛江市綠色學校到廣東省綠色學校再到國際生態學校,十幾年來我們堅持不懈地開展環境教育,形成辦園特色,一批教師成長為環境教育骨干,獲得“國際生態學校”優秀教師、廣東省環境教育“種子教師”、湛江市“環保達人”等榮譽稱號。
四、課程滲透
幼兒園一日活動皆課程。孩子們日常的行為習慣,如洗手、吃飯時不浪費、不亂丟果皮紙屑、選擇綠色出行等,以及幼兒園美工活動、戶外游戲、科學活動、體能運動、區域活動、走廊游戲,大量使用廢舊材料,滲透環境教育的理念。
課程是教育的核心。濕地主題的幼兒環境教育采用主題――課程模塊――課程方案的三級結構,方案設計包括教育目標、知識點、適宜的年齡段、季節、地點、時長及詳細的活動過程等操作性要素。其中,課程的教學目標設計結合環境教育五大目標,即環境意識、環境知識、環境態度、技能方法、環境行動,還結合《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相關領域的目標要求;在教學時間上,兼顧幼兒園集體教育的慣性模式和戶外教育的靈活性,同時運用幼兒的區域活動和自主游戲時間開展相關延伸活動。
在濕地自然環境中,孩子們到濕地公園撿拾秋天的落葉,發現花蕊里的小螞蟻,聞聞樹皮、果實的味道,聽聽風的聲音,摸摸螞蟻巢,尋找被蟲子咬過的葉子……在濕地主題的環境教育中,通過繪本、故事、短片、生態游戲、實際體驗和戶外觀察,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力、專注的注意力、強烈的好奇心、豐富的想象力、堅決的耐心和尊重生命的同理心。
自然體驗是濕地主題的幼兒環境教育課程中最受幼兒喜愛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如紅樹林體驗游戲“呼吸樹”“小動物的家”“紅樹林的食物鏈等,孩子們扮演紅樹林里的小海洋生物,通過輕松、有趣的體驗游戲與自然直接接觸,體驗最真實的情感,產生自己的見解與感受,這種因直接接觸而產生的感情,將會影響、改變日后其對自然萬物的態度。
我們在課程實施中關注孩子對濕地的認知特點,發現孩子對自然現象諸方面的獨特視角,這是我們進行教學和課程開發的基礎,也是自然教育促進兒童科學素養的關鍵所在。課程方案主要運用“七步走”的方法,包括引入――構建――實踐――分享――總結――評估――拓展七個步驟,其中前五步是針對學習者(幼兒及家長)的教學流程,后兩步用于教師在活動過程中和活動后的實踐反思調整。課程研究的主要成果――《生態學視野下濕地主題的幼兒園自然教育》(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一書收錄了三十篇生動有趣的活動案例,可以幫助教育者(教師、家長或環保志愿者)更清晰地理解自然教育的目標,并圍繞濕地這一主題,感受自然教育的跨界內容和多元形式,幫助他們開啟或豐富自己的自然教育課程。
五、親師協同
現代教育家長不能缺席,如水稻田是人工濕地,在湛江廣泛分布,教師與家長、孩子走進金燦燦的稻田,摸稻穗、聞稻香、看谷粒、找水源、體驗收割等,讓孩子們認識水稻的生長條件和環境,懂得珍惜糧食,知道濕地有供給食物的功能,激發保護濕地的意愿。此外,孩子、家長與老師一起走進大自然的親子活動,到社區開展環保宣教活動;世界環境日的親子表演,將親子游戲融入環保理念;家長制作環保動畫片上傳到優酷網,與他人共享;孩子的自然學習單,記錄他們對大自然的觀察和感受,這也是孩子成長檔案中最珍貴的內容。2017年6月,家長與教師自編自導的幼兒環保情景劇參加廣東省少兒環保藝術挑戰賽獲幼兒組的最高榮譽“最佳藝術獎”。親師協同,實現了“教育孩子,帶動家庭,輻射社區”。
六、教師發展
濕地主題的幼兒環境教育以研修小組的形式開展,如神奇的紅樹林這個模塊,教師首先共同研討做什么(確定內容)、怎樣做(活動設計與實施)、為什么(理論支撐),最后形成濕地課程方案。
教師與幼兒、家長一起走進紅樹林,尋找泥土中的洞穴、觀察有哪些生物生活在紅樹林的樹葉里、樹干上,共同探索紅樹林的秘密,運用各種感官感知紅樹林濕地環境,察覺動植物的外形特征。我們在漫步紅樹林的過程中,并不拘泥于生物學事實,而是關注幼兒的感受和感知,關注幼兒沿著紅樹林小徑漫步時的“感覺”,讓他們停下來進行思考。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引導幼兒了解紅樹林對生態環境的作用,激發幼兒熱愛紅樹林、保護紅樹林的環境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