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精品范文 水環境污染防治措施

水環境污染防治措施

時間:2023-07-21 17:27:2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水環境污染防治措施,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水環境污染防治措施

第1篇

關鍵詞:流域水環境;污染防治;源頭控制;綜合管理

水是生命之源,人類的生存活動也都離不開水。但如今,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現階段我國流域水環境的污染范圍不斷擴大,污染程度越來越嚴重,對人們的正常生產活動造成了嚴重的影響。雖然,我國針對水環境污染采取了各種防治措施,但是沒達到預期效果,水環境污染導致的問題不斷出現,沒有得到有效、持續的改善。所以,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從源頭上控制污染來源,從流域綜合管理上加強對水環境污染范圍和程度的控制,營造良好持續的水環境。

1流域水環境污染的綜合防治現狀

1.1缺乏流域水環境污染治理全局戰略

水環境污染問題涉及范圍很廣,主要涉及有流域地形特點流域土地利用開發狀況及行業類別等,必須要加強流域尺度的水環境管理。我國在流域水環境污染治理上主要是以區域污染控制為出發點,對流域全局的管理措施存在不足。而歐美一些國家主要強調的是流域生態系統的整體治理,要注重與流域內水質有關的所有問題,確保流域水生態的完整性。

1.2對污染來源的復雜性理解不夠

流域水環境污染治理關注較多的是總磷、氨氮、化學需氧量及重金屬等水質指標,嚴重忽視了在水質監測指標中表現不出的毒性污染物,如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多環芳烴)。這些污染物通常都難以降解,能在水環境中存留較長時間,在水的遷移會嚴重威脅著人類的身體健康和生態平衡。

1.3對不同區域污染特點研究力度不夠

我國江河湖泊眾多,同一流域不同區域的環境差異較大,針對各個流域的不同區域進行水環境特征的檢測分析,同時也沒有開展污染因子及干擾因素對水生態系統的影響作用關系的研究,如果盲目采取同樣的防治措施的話,會無法準確判斷流域水環境的具體情況,難以達到預定的防治效果。

2我國流域水環境污染的原因

我國流域水環境污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隨著近年來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在一定客觀程度上加劇了中國流域水環境的污染程度。人類活動加劇,污水排放增加,因此造成嚴重的水體污染。其次,我國水資源的缺乏及不合理利用。我國水資源南北區域分布不均勻,我國北方地區面積約占全國的63~64%,而水資源量卻不到20%,相比之下,南方地區的面積約占全國的37%,而水資源量卻高達80%;隨著我國水資源開發程度的不斷提高,由原來的1000億立方米供水量增加到5000億立方米,但是我國的農業、工業城鎮仍存在嚴重缺水,在全國688個城市當中約有400多個城市存在缺水問題。水資源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水污染的形勢,另外水資源的價格設置不合理以及節約用水意識淡薄造成了水資源的浪費,據統計,我國75%~80%的用水量為農業用水,平均用水利用率僅為30%左右,這與發達國家級的用水利用率差距較大;在工業用水方面,其重復利用率在50%以內,而發達國家的工業用水重復率在80%以上。最后,粗放型生產方式、產業結構和布局不合理。現階段我國的經濟增長模式以粗放式為主,工業和農業的生產結構不合理,生產工藝水平也比較落后,使得污染物的排放難以降低,同時,城市污水處理系統以及排污管道的建設也較為落后,種種因素都加劇了水環境的污染程度[1]。

3流域水環境污染控制與管理對策

3.1將末端治理轉向源頭控制的治理策略

針對工業生產方面,要引進新的技術設備提高生產技術水平,通過采取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的模式來有效降低能耗和物耗,以降低排污量,實現經濟與環境協同持續發展。針對農業生產方面,在流域生態特殊區域實施人口控制和糧食補給政策,同時,增大有機肥料的施用量和施用面積,有效控制化學性肥料的使用;嚴禁土地的胡亂開發和植被的破壞,快速推動“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以減少水土的流失[2]。

3.2對相關水環境污染物進行分類控制

在進行流域水環境污染防治的過程中,要針對不同的污染物采取相應的控制措施,通過對不同污染物的形態特征以及危害程度等,對水環境污染物進行合理分類,例如,根據水污染物質的特征情況,可將其分為無機物、有機物以及金屬物質等等;抑或根據水污染物的危害程度分為常規污染物、優先控制污染物等等;所以應該根據污染物的不同類別進行相應地控制。

3.3對水環境實施分期保護原則

對水環境的分期保護主要采取季節性劃分和年度性劃分兩種分法。季節性劃分的目的主要是顯現控制中的水期差異性,而年度性劃分是為了實現目標與措施的分階段實施。通常我國在對流域水環境采取控制措施的過程中,主要以枯水期的水文條件來當作水質安全的水文條件,來制定相應的水污染控制方案。而實際應用中,這種方法并沒有充分考慮到水污染的差異性,因此存在很大的缺陷,同時水污染的危險期還可能不在枯水期,比如遼河流域它的污染最嚴重的時段是在豐水期,所以,在水污染防治實施分期保護原則時應該結合流域的具體情況進行實施。

4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流域水環境污染的范圍和污染程度都在逐漸增大,因此,應該及時采取有效的管控措施加以防治。在進行流域水環境污染進行防治的過程中,一定要根據不同流域區域的水質環境,充分考慮水環境的差異性,有針對性地制定相應的管控措施,加強實施力度。

參考文獻:

[1]李勝,陳曉春.基于府際博弈的跨行政區流域水污染治理困境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12):221.

第2篇

Abstract: With the adjustment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project has been expanding. In construction process, it inevitably produces noise, dust, electric arc welding, wastewater and so on which can cause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enormous pressure on the human survival environment.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oblems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project, and proposed prevention measures to achieve green construction.

關鍵詞: 機電工程施工;環境污染;防治措施

Key words: construction of the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project;environmental pollution;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measures

中圖分類號:TU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16-0106-02

1 在機電工程施工中環境保護的意義

機電工程包括工業機電工程和建筑機電工程,它涵蓋民用、公用、工業三部分工程中的機械設備、電氣、管道、靜置設備、動力設備、自動化儀表、建筑智能、通風空調、消防、電梯等系統的安裝和施工,涉及的專業面廣,施工過程復雜,包含了基礎施工、預埋管線、設備安裝、調試、運行等各個階段。所以在機電工程施工中運用綠色施工方法減少環境污染,對機電工程實現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2 機電工程施工過程中的環境污染因素及防治措施

機電工程施工期間,各種施工活動、材料搬運等難免對周圍環境造成污染。主要表現為噪聲污染、空氣污染、光污染、水污染等等,其中噪聲污染最為嚴重,它貫穿于機電工程施工的整個過程。對機電工程施工中所產生的環境污染應采取防治措施,增強施工人員環保意識,加強施工管理人員的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規范環保管理,切實做到組織機構高度負責,落實到人,加強廢舊材料的處理和再利用實現綠色施工,減少環境污染。

2.1 機電工程施工中的噪聲污染因素及防治措施 在機電施工的過程中,切割機、拋光機、吊機、柴油發電機等設備在工作過程中會發出刺耳的噪聲,有關數據表明,當噪聲大于45分貝時就會嚴重影響人的睡眠,當高達175分貝時可導致人死亡,機電工程施工現場的噪聲在90-130分貝范圍之內,散出的噪音已超出45分貝,嚴重影響周邊居民的生活,嚴重的噪音甚至會引起周邊居民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反應,影響身體健康甚至造成各種疾病。因此控制噪聲污染刻不容緩。防治措施如下:

①對切割機、拋光機、柴油發電機等強噪聲機械使用時必須采用封閉式隔音棚減少噪聲擴散;②加強施工現場管理,合理規劃作業時間,除特殊情況外,在每天晚22點至次日早6點不得施工,如必須夜間施工時,要事先辦理夜間施工許可證,并按施工噪聲管理的規定嚴格執行;③采用低噪聲設備、施工方法;④盡量將產生噪聲的機械設備遠離居民區;⑤加強施工區內車輛管理,運輸工作盡量安排在白天,嚴格控制車輛鳴笛和高速行駛;⑥材料的現場搬運應輕拿輕放,嚴禁拋擲,減少人為噪聲。

2.2 機電工程施工中的空氣污染因素及防治措施 機電工程施工中對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為設備基礎土方開挖、運輸及平整時產生的粉塵和在風力作用而產生的揚塵,施工車輛燃燒產生的烴類、一氧化碳等廢氣,危害人體的舒適、健康,破壞生態系統。防治措施如下:

①基礎開挖時,應對施工面噴水并保持一定濕度,減少揚塵,開挖后要及時運走,防止表面干燥起塵;②運送土方、垃圾、設備及建材等,不污損場外道路。施工現場出口設置洗車槽;③對于易散落、飛揚、流漏的物料在運輸過程中應采取密閉措施,嚴防泄漏;④樓層垃圾的清運應集中后裝袋,用垂直運輸機械向下運輸,嚴禁直接向外拋撒;⑤對現場粉末狀材料應采取封閉存放措施,對易產揚塵的材料應及時采取覆蓋措施,對其它可能引起揚塵的材料應有有效降塵措施;⑥嚴禁焚燒瀝青、橡膠、塑料、垃圾以及其他產生有毒有害煙塵和惡臭氣體的物質。

2.3 機電工程施工中的光污染因素及防治措施 機電工程施工工地上工人利用弧焊機進行焊接作業,強光耀眼,弧光閃爍,夜間組織施工時,燈光徹夜不熄等光污染,這些都影響著人們的休息和生活,甚至對人們的神經功能造成影響。防治措施如下:

①電焊作業時應采取遮擋措施,避免電焊弧光外泄;②夜間施工要合理布置現場照明,應合理調整燈光照射方向,照明燈必須有定型燈罩,能有效控制燈光方向和范圍,盡量選用節能型燈具,在保證施工現場施工作業面有足夠光照的條件下減少對周圍居民生活的干擾;③合理編制作業計劃,需要照明的工序盡量避開晚上10點至凌晨6點之間進行施工。

2.4 機電工程施工中的水污染因素及防治措施 機電工程施工過程中的廢水來源主要為生活廢水和施工廢水。生活廢水主要為洗滌廢水、食堂用水和沖廁水等并且含有大量細菌和病原體。施工廢水主要為冷卻水、洗滌水、清洗水、水壓試驗水等產生的廢水。往往這種廢水一般不采取再利用措施,也不進行收集處理,任其自由流淌,對周邊水環境造成嚴重影響。防治措施如下:

①加強生活污水管理,食堂污水必須經隔油池處理后排出,沖廁水必須經化糞池處理后排出,嚴禁直接排入市政管道或環境,排入市政管網的水質必須滿足《污水綜合排放標準》;②水壓試驗水、洗滌水、清洗水等必須經沉淀池處理后才可排放,沉淀池應有專人負責,定期清理;③現場的燃油、機油、油、油漆等要加強管理,分類存放,現場存放油類物料的庫房地面進行防滲處理,嚴防跑冒滴漏。嚴禁隨意傾倒廢棄脂類,更不得任意棄入水體內;④做好排水設施的建設,保證工程廢水不流通順暢。在工地排水渠道,并加蓋蓋板、做好標識。

3 結語

“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是當今社會的主題,我們所有項目人員應該從自我做起,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有效控制污染源頭,減少和消除環境污染,實現綠色施工,把機電工程中的環境保護這一問題有效地解決好,為推動社會文明和進步面做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竹隰生,任宏.可持續發展與綠色施工[J].基建優化,2002(04).

[2]劉巖.建筑行業環境保護與綠色施工[J].內蒙古環境科學,2007(02).

[3]林昌華.建筑施工中的施工污染環境問題及對策[J].科技資訊,2012(31).

[4]李耀中,李東升.噪聲控制技術[M].化學工業出版社,2008年9月.

[5]林濤.建筑施工中的環境污染問題與防治措施[J].福建建設科技,2007(03).

第3篇

關鍵詞:廣州市農村地區;水環境;污染防治;政策;措施

中圖分類號:U443.15 文獻標識碼:A引言

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農業生產使用化肥、農藥、農膜大幅增加,畜禽養殖總量不斷擴大,農村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和垃圾的無序排放,使農村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凸顯,水環境污染問題尤為突出,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農村環境問題已成為我國環保工作的重中之重。

近年來廣州市加大對水環境治理工作的力度,在污水治理領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效益。但農村水環境保護涉及的面較寬,農村生活污染、面源污染逐步加劇,工業污染、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加劇,農村飲用水安全受到威脅,農村環境保護體制機制不健全,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環境監管能力薄弱等問題凸現。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多個部門的共同合作,需要從政策角度來保障水環境治理取得的成果。在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建設的同時,需制定相關的水環境保護與污染防治政策,做到持續有效改善農村水環境,保障農村地區的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1 廣州市農村地區水環境現狀及其治理措施

1.1 廣州市農村地區基本現狀調查

廣州市地處南方豐水區,境內河流水系發達,大小河流(涌)眾多,水域面積廣闊,全市水域面積7.44萬公頃,占全市土地面積的10%,主要河流有北江、東江北干流及增江、流溪河、白坭河、珠江廣州河段、市橋水道、沙灣水道等,過境客水資源量1860.24億立方米,為本地水資源總量的23倍。

根據廣州市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2006年廣州市農村住戶人口316.59萬人,其中常住戶人口233.57萬人,集體戶人口82.41萬人。

2010年,廣州市農民人均純收入12,676元,比上年增長12.7%,連續5年超過兩位數增長,并連續三年超過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從上年的2.58∶1縮小到2.49∶1。

1.2 廣州市農村水環境現狀及其評價

廣州市農村水環境受到污染較嚴重,其狀況不容樂觀。尤其是鄉鎮工業迅速崛起,其工業廢水的任意排放導致水質狀況直線下降,隨著廣州市水環境治理的投入加大,總體水環境質量在好轉,但仍然存在很多問題。2011年2月的《廣州市環境狀況公眾評價年度調查報告》顯示水環境污染為公眾認為最為嚴重的污染。

廣州市農村水環境問題突出表現在:居民生活污水污染、居民生活垃圾污染、禽畜養殖污染、農村面源污染和鄉鎮企業工業污染。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廣州市農村水環境污染源及

其排放情況表[3]

許多鄉鎮企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未達標處理或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向河溝、水庫和農田,嚴重影響了當地的水環境。大量雜亂堆放的工業固體廢物又對地表水和地下水產生了二次污染。

2 廣州市農村地區水環境保護與污染防治政策建議

環境保護是我國一項基本國策,雖然我國已頒布了一些有關農村環境與資源方面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但整體而言農村環境保護體系不完善,也缺乏可操作性。建議針對廣州市農村水環境的現狀及特點,制定因地制宜的條文政策。

2.1 成立由廣州市政府牽頭,環保、水利、財政、農業、衛生、發改委、國土、建設等部門參加的環境保護小組,負責具體工程的協調、整合、配套資金落實等工作,科學地進行水環境功能區劃和飲用水源保護區劃分,制定農村水環境保護規劃。

2.2 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我國在環境管理中貫徹預防為主,防止新污染源產生的一項基本制度,它有效的執行對于抑制污染的增長速度和蔓延程度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一項行之有效的環境管理制度。

2.3 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政策和法規。加大環境執法監督的力度,從法律制度上保護農村環境。農業部門要狠抓農業投入的管理,杜絕違禁的化肥、農藥、飼料等農資產品在市場出現,凈化農資市場,從源頭上控制農業污染源。環保部門要加強對污染源的源頭控制和水源的監測工作,建設污水溝渠和管道,禁止畜禽糞便直接排入河流。取締水源地一級保護區的工業排污口,關閉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內的直接排污口。

2.4 堅決懲處各類違法排污行為,嚴格清理整頓違法排污企業。對企業偷排、超標排放的違規企業進行實時監控,加強管理,限期治理,并要適時加大經濟處罰力度。通過經濟制裁使工廠企業實現合理排污,不能達標排放的企業必須嚴格責令關閉或停產。

2.5 設立獎勵機制,對在污水處理技術上有所創新的組織和對當地農村水環境保護和宣傳工作做出杰出貢獻者給予獎勵;對主動采用環保型設備處理生活污水的居民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等。

2.6 建設農村環境保護協會,負責在村民中廣泛開展旨在普及可持續發展意識和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活動。讓全民在心中樹立強烈的環保意識,讓每個人都能自覺地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為防治農村環境污染奠定堅實的群眾基礎。

3 水環境保護與污染防治措施

3.1 生活污水治理

3.1.1 分散式生活污水治理工藝方案選擇

在對污水處理方案進行選擇時,應著重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①工藝應先進可靠,處理效果良好,保證達到排放標準;②基建投資省,能耗和運行費用低;③盡量減少占地面積;④污泥產量少且性質穩定;⑤操作運行管理簡單。

各類污水分散處理工藝的比較如表2所示。

表2 各種污水分散處理工藝的比較

四池凈化系統由四個處理單元構成:污水收集池、厭氧發酵池、沉淀池、植物土壤滲濾系統。多用于處理單戶家庭的生活污水,四池系統處理農村生活污水主要具有以下優點:成本低,占地小,可美化環境,維護方便,處理效果穩定。該工藝在浙江省安吉縣、諸暨市等地已得到推廣應用,近幾年在長沙市也已得到一定的示范和應用 。缺點在于處理負荷較小,不適合處理污染負荷較高的污水。

3.1.2 集中式生活污水治理工藝方案選擇

下表列出了幾種主要的污水集中處理工藝的特點。

第4篇

【關鍵詞】農業面源污染影響防治措施

農業面源污染又稱農業非點源污染,是指在農業生產活動中,氮素和磷素等營養物質,農藥、重金屬以及其他有機和無機污染物質,土壤顆粒等沉積物,從非特定的地點,以不同的形式對大氣、土壤和水體等環境形成的污染,尤其是通過農田的地表徑流和地下滲漏造成水域環境的污染。由于農業面源污染涉及范圍廣、控制難度大。因此,農業面源污染已成為目前影響農村生態環境質量,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污染源。

一、農用物質對環境的影響

1.化肥的過量使用是引起農業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

眾所周知,現代化農業的一個重要特征是使用化肥。根據臨滄市土壤肥料工作站的試驗,臨滄市的肥料利用率氮肥35%,磷肥12%左右,鉀肥利用率較高可達45%左右。剩余的養分通過各種途徑,如徑流、淋溶、反硝化、吸附和侵蝕等進入環境。這些過量施用的化肥流入水中,使水中藻類迅速生長繁殖,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導致水體喪失應有功能。水色變綠、變黑,嚴重時會發出臭味;進入土地中,會改變原有土壤的結構和特性,造成土壤板結,有機質減少。另外,化肥中過量的重金屬成分積存在環境中,若被農作物吸收,會損害人體健康。

2.農藥使用量的增加是農業面源污染的又一因素

臨滄市2010的農藥使用總量為2000噸,平均每畝用藥量0.40千克左右,且用藥量分布不均,城郊和壩區用農藥量相對多一些。據調查,噴施的農藥若是粉劑,僅有10%左右的藥劑附著在植物體上;若是液體時,也僅有20%左右附著在植物體上;1~4%接觸到目標害蟲,其余40~60%降落到地面,5~30%的藥劑飄游于空中。大量使用農藥,雖然控制了病蟲害,但造成對環境污染和農產品品質下降。

3.農業廢棄物對環境的影響

一是畜牧業養殖廢棄物對環境污染。如今畜禽養殖業由農民個體家庭飼養逐步走向集約化、工廠化集中養殖,從養殖場產生大量的有機污染物和氮、磷等未能充分利用,隨每天沖洗的污水流入河道、湖泊,造成水體污染。二是農用地膜對環境的影響。目前普遍使用的農膜不易分解,留在土壤中100年也不會爛掉,影響農田機械耕作、農作物根系的伸展、影響土壤結構及正常灌溉;三是農作物秸稈堆放和燃燒。農村每年夏秋兩季雙搶時節,全市有100多萬噸的作物秸稈除一部分作飼料或燃料運回家,其余大部分秸稈采用就地集中焚燒的辦法解決。秸稈燃燒產生濃煙,污染大氣環境,危害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另外,還有近30多萬噸的垃圾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也是造成農業污染的主要原因。

二、防治措施

積極推進發展現代農業,以生態農業建設為基礎,使農業生產中的能源和物質流動實現綜合利用,做到 “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良性生態循環,使農業生產對環境的不良影響減少到最小。

1.認真做好農業污染源調查,準確把握農業污染物的排放情況

改革開放以來農業農村經濟得到快速發展,隨之而來的農業投入品增加,農業廢棄物利用率低,以及不和理的農業生產方式,導致了農業污染加重,農業環境污染問題日趨嚴重。做好農業污染源調查,有利于準確了解農業污染物的排放情況,摸清家底,科學制定農業環境保護的政策和規劃和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更加合理的利用農業資源,節約農業資源的消耗;有利于采取有效措施治理農業環境污染,改善農業農村環境,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2.推廣科學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減少化肥使用總量

施用化肥并非施得愈多愈好,農田投入養分過大,盈余部分并未起作用,而最終是進入土壤和水環境,造成土壤和水環境的污染。因此,防治重點應在化肥的減量提效上。從技術上指導農民施肥要“因缺補缺”測土配方,嚴格控制氮、磷肥的使用量,平衡氮、磷、鉀的比例,提高肥料的利用率,降低流失量,減少對農業環境的污染。

3.開展農業病蟲害綜合防治,減少農藥使用量

充分利用耕作、栽培、育種等農事措施來防治農作物病蟲害;利用生物技術和基因技術防治農業有害生物;應用光、電、微波、超聲波、輻射等物理措施來控制病蟲害。在使用農藥時,噴藥前要仔細閱讀農藥使用說明書,嚴格按照說明書要求使用,并選擇最佳使藥時間,盡量選擇高效低殘留的農藥品種。

4.提倡有機肥資源化利用

最大限度地將農作物秸桿、畜禽糞便等有機物質用于農業生產,培肥改良土壤、減少化肥施用量,積極開展以沼氣建設為紐帶的畜禽糞便多樣化綜合利用示范,將廁所和畜禽舍跟沼氣池結合在一起,人畜糞便自動流入沼氣池中,既可減少污染又可凈化庭院環境,能有效解決畜禽糞便對地表水、地下水和空氣的污染問題。同時,也有利于解決農村燃料問題。對集中規模化養殖的村寨,制定相應規章制度,組織好、實施好畜禽糞便的綜合利用和清潔排污處理方法,削減污染物的排放總量。

5.建設濕地減少農業生產對環境的污染

為減少農業污染物隨徑流污染環境,可在壩區和可集水的地方建設濕地,截流污染源,在濕地種植能凈化環境,分解農業污染物的作物或植物,實現資源的“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率,減少環境的污染。

6.加大宣傳力度,制定和完善相關法規,建立檢驗監測機構

加大輿論宣傳力度,提高人們,特別是廣大農民對面源污染的認識,引導農民科學種田、科學施肥、噴灑農藥等,盡量減少由于農事活動的不科學而造成的資源浪費和環境中殘余污染物的增加。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加強管理,控制農藥、化肥中對環境有長期影響的有害物質的含量,減少規模化養殖畜禽糞便的排放量。建立健全農業面源污染的檢驗、監測機制,為更有效地防治農業面源污染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第5篇

關鍵詞:水產養殖;環境問題;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S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3)07018503

1 引言

近年來,我國水產養殖業發展迅速,產量逐年增加,2012年我國水產養殖總量已高達4288.36萬t,產值為6972.23億元。但是,經濟的發展往往伴隨著生態環境的破壞,在獲得高產量的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環境問題。由于水產養殖者過度追求經濟利益,忽視養殖過程中對水環境的保護,導致大量殘餌、漁藥、魚蝦排泄物等物質在水中沉積,使得水體富營養化嚴重,一些地區將養殖廢水不加以處理就排放到河道中,嚴重地破壞了水域生態環境。同時,養殖過程中所產生的環境問題也會制約水產養殖業的健康發展。因此,如何解決水產養殖過程中的環境保護問題,已經成為當今社會關注的焦點。

2 水產養殖過程中的環保問題

2.1 水產養殖業的環境問題

目前,水產養殖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食品生產領域之一,隨著養殖業的高速發展,環境安全和水產養殖安全問題日益突出。養殖者在養殖過程中,追求產量的提高,密集放養、過度投放餌料和漁藥,造成養殖水域污染狀況嚴重,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例如,占有全世界紅樹林面積1/5的菲律賓,養殖者曾把紅樹林變成養蝦的池塘,高密度放養魚蝦,加之對養殖區域的水環境管理不善,導致14萬hm2的紅樹林逐漸消失,嚴重地破壞了珍稀的紅樹林生態系統[1]。

我國是世界水產養殖大國,養殖產量和養殖面積均居世界首位,但同時水產養殖的自身污染問題也較為嚴重。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養殖過程中由于飼料、漁藥等物質不合理的使用,污染了養殖生態環境,其次是養殖產生的污染物(如養殖廢水)的排放或擴散,影響了周邊的生態環境[2]。例如,天津于橋水庫進行密集的網箱養殖,投入過量的生鮮飼料且忽略對水體的凈化,導致水體中的藻類植物大面積滋生,COD、TN、TP等物質的含量迅速增加,水體富營養化狀況嚴重,水質嚴重惡化,目前,水庫已經明令禁止在該水域進行網箱養魚。近年來,山東沿海的萊州灣地區赤潮時有發生,主要是因為附近大面積對蝦養殖區域的廢水不加以凈化處理就排放到萊州灣海域,而養殖廢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機物、營養鹽以及抗生素,導致水體嚴重污染,萊州灣海域就曾出現過數10km的大規模赤潮。

此外,養殖區域水環境的惡化也會引發水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藥物殘留仍然是水產品質量中的突出問題,養殖者長期投放抗生素、激素等藥物,造成水產品藥物殘留超標現象較為普遍。從近年出現的“氯霉素事件”、“恩諾沙星事件”、“孔雀石綠事件”中可見一斑[3]。我國出口的水產品多次因藥物殘留超標遭拒收,對中國水產品的出口貿易造成了一定的阻礙。

2.2 環境破壞的原因分析

2.2.1 過度追求經濟效益,環保意識薄弱

我國部分水產養殖者缺乏環境保護意識,片面追求經濟利益,選擇高密度、高產量的養殖模式。基于這種養殖模式,養殖者勢必要在養殖過程中提高餌料的投入量及換水量,而大量的殘餌、糞便會增大水環境的負荷

量,一旦超過水環境的自凈能力,就會引發嚴重的自身污染問題。同時,日換水量的增加,不僅會導致大量水資源的浪費,廢水的排放也會影響周邊的水域環境。養殖者為提高經濟效益,降低生產成本,往往不采用循環水養殖系統和水體凈化技術對廢水進行循環利用和凈化處理,而直接將廢水排放到河道中,若廢水中含有大量有機物和其他污染物質,就會使接納水體出現富營養化和厭氧狀態,不僅會污染水源,甚至會使水環境的生物多樣性發生改變,引發嚴重的生態問題。

2.2.2 漁藥使用不當

水產養殖者為了保證養殖產量,防治各類病害,在養殖過程中投入大量的漁藥,包括殺菌劑、除草劑、抗生素、防腐劑、甚至還會投放促進魚蝦產卵和生長的激素類藥物。這些藥物會有相當一部分直接散失到水中,造成了水環境的污染。由于漁藥使用不規范,在殺滅病菌、蟲害的同時,也會對水體中的有益菌和浮游生物造成一定的傷害,甚至會使水環境的微生態系統失去平衡。一些低濃度、性質穩定的藥物殘留于水中,可能會在一些水生生物體內產生積累,并通過食物鏈放大,對整個水體生態系統乃至人體造成危害[4]。

2.2.3 飼料污染

養殖過程中飼料的使用,是造成水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我國大多數水產養殖者在養殖過程中采用的是生鮮飼料,生鮮飼料營養豐富、價格低廉。但是,這類飼料的吸收利用率低,飼料中僅有20%~30%的營養物質被魚蝦吸收,促進魚蝦生長,大部分營養物質則直接散失到水中或者通過魚蝦的排泄物再次進入水體,對水環境造成二次污染。殘餌、糞便中含N、P的營養物質和其他有機物是造成水體富營養化的主要污染物質,給養殖環境帶來了極大的危害。而配合飼料具備高效、優質、低污染的特點,但因為配合飼料成本較高、價格昂貴,往往被養殖者拒之門外。

2.2.4 法律法規不夠完善

我國有關水產養殖業方面的法律法規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水產養殖質量安全管理規定》、《完善水域灘涂養殖證制度試行方案》、《水產苗種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等,雖然法律法規眾多,但是,我國現有的法律法規對養殖過程中水環境的管理僅做出了一般的規定,缺乏詳盡的水環境管理細則以及水產養殖業的專項法律。

同時,部分法律條款強制力不夠,對違法行為也沒有詳細的處罰條例。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雖然規定養殖者進行養殖活動必須辦理養殖許可證,合理確定養殖種類和規模,但是,對于無證養殖的處罰,卻只規定“責令改正,補辦養殖證或者限期拆除養殖設施”,對雖領取許可證但不按規定區域和種類養殖的行為,卻無明確的處罰條例[5]。這就造成了“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現象,養殖者必定采取機會主義的態度規避守法成本,追求產量提高,不重視污染減排,不愿采用高成本的環保技術進行生產。

2.2.5 監管不力

雖然我國水產養殖過程中的監管制度已經初步形成,但是,對于水產養殖活動的監管,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我國現行的是多部門共同管理,這種多頭管理、多家執法的監管模式還不成熟,職能分工不明確,責權交叉嚴重,遇事互相推諉,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比較普遍,導致對養殖者的生產活動(養殖規模及布局;飼料、漁藥的使用;養殖廢水排放等)監管不力,環境問題較為突出。同時,我國缺乏環境管理的經濟手段,雖然已經確立了排污收費制度,但總體來看運用十分不足,信息披露和公眾參與等手段也很薄弱。此外,部分地方政府只顧眼前的經濟利益,追求政績,只要求養殖產量的提高,政府財政收的增加,而對于水環境的污染事件,往往采取的是“監而不管,管而不罰,罰而不封”的模糊政策,存在著嚴重的監管問題。

3 對策與建議

在水產養殖過程中,養殖者應該自覺履行環境守法義務,但是,企業天然的逐利性,決定了在缺乏有力的環境監管條件下,企業必定最大限度地追求經濟利益,而不重視對環境的保護,這不利于我國水產養殖業的健康發展。因此,必須控制污染,減少水產養殖對環境的影響,尋求一條可以兼顧產業經濟增長和養殖環境保護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3.1 健全水產養殖法律體系和許可證制度

當前,我國水產養殖業的法律法規較為冗雜,部分法律條款強制力不夠,且缺乏規范養殖活動的專項法律,應該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并結合我國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形勢和環境保護狀況,完善我國水產養殖業的法律法規。美國、挪威、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都設立了水產養殖專項法律,內容詳盡、執法嚴格,在保護水域生態環境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已經實現了水產養殖業的生態化轉型。

此外,應該盡快確立水產養殖許可證制度,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行業準入許可,在發放養殖許可證時,要嚴格限制許可證的發放數量,對養殖水域進行環境評估,確定養殖是否對環境造成影響,合理確定養殖規模和容量,并簽訂環境保護協議;第二,排污許可,水產養殖廢水中含有大量的殘餌、漁藥等污染物質,如果未經處理就肆意排放,會對養殖周邊水域造成污染,我國尚未確立排污許可證制度,應該對廢水中的污染物質種類、含量等指標作出詳細的規定,定期監測廢水排放,一旦發現污染物質排放超標,應該立即禁止養殖企業排放污水,并給予相應的處罰。

3.2 確立嚴格監管機制,提升環境監管能力

(1)應該明確劃分監管部門的職能責權,要做到分工明確,職責履行到位,不斷加大環境執法監督力度,成立環境保護監察中心,定期對當地水產養殖廠的環境保護狀況進行督促檢查,嚴格執法,加大懲處力度。并對養殖自身污染嚴重、廢水排放量高的養殖廠由當地政府統一安裝在線監控裝置,并按與當地的環保部門聯網,做到實時監控、動態管理。同時,要建立問責指標體系,層層落實環保責任,將環保目標考核納入地方各級官員的任期績效考核和干部任用標準考察,督促領導干部履行環境監管職責[6]。

(2)要充分發揮民間漁業協同組織的監管作用,民間漁業協同組織是由從事漁業的企業、漁民所組成的非政府組織,部分組織成員直接參與水產養殖活動,了解水產養殖的生產過程和環境污染狀況。政府可以適當放權,使漁業組織充當政府和養殖者的雙重代言人,形成水產養殖業的自我管理模式,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7]。

3.3 完善稅收補助政策,建立高效獎懲機制

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運用經濟手段規范生產活動,是解決環境問題的重要手段。韓國擁有完善的財政補貼政策,在水產養殖的飼料使用方面,為大力推廣高效、低污染的配合飼料,韓國政府根據養殖戶提供的配合飼料購買收據給予飼料差價(與生鮮飼料的差價)的100%補貼。目前,我國在水產養殖方面的財政補貼較少,應該借鑒其經驗,加大政府補貼力度,對于采用配合飼料、“綠色”漁藥、環保技術進行健康養殖的企業,給予一定的經濟補貼和獎勵。同時,必須確立稅收懲罰制度,針對在養殖過程中對養殖水體及周邊水域造成污染的企業,根據其污染程度,在繳納排污費的基礎上加收污染稅,以作懲戒,并將收取的污染稅納入財政補貼資金,獎勵環保工作突出的養殖企業,以此激勵養殖者在生產過程中采用環保技術,保護生態環境。

3.4 加強科學研究,提供技術支持

《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將“水污染防治”作為重點發展領域之一,應當依靠科技防控水環境污染事件。目前,我國水產養殖業的自身污染狀況較為嚴重,應倡導綠色健康養殖,加強環保養殖技術的創新研究,開發高效生態環保飼料、低污染“綠色”漁藥,研發環保養殖設備和尾水處理技術,提高生產效率,減少養殖活動對養殖水體及周邊水域生態系統的影響,為我國水產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3.5 提高從業人員的環保意識和綜合素質

我國水產養殖的從業人員環保意識薄弱,而且,長期以來,我國水產養殖者總體受教育程度較低,目前又有大量原來從事捕撈行業的漁民轉而從事水產養殖,未接受過水產養殖的專業技術培訓,就從事養殖生產,在養殖過程中往往出現濫用飼料、漁藥的現象,對水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因此,政府部門可以與水產院校或者科研單位合作,對水產養殖從業人員進行技術培訓和環保教育,傳播先進養殖技術和國家最新環保政策,以提高從業人員的環保意識和綜合素質[8]。鼓勵從業人員按照HACCP安全生產體系標準進行生產,HACCP體系要求企業對整個生產過程進行嚴格監管,預防、消除或降低環境化學污染物和藥物在水產品中的殘留,不僅可以保證水產品的質量安全,而且也可以從源頭減少養殖活動對水環境的污染。

3.6 加強環境信息披露,鼓勵公眾積極參與

推進環境信息公開,切實保護公眾環境知情權,為公眾參與創造條件。環境知情權是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一項先決性權利,只有把環境信息公開了,使公眾切實享有環境知情權,公眾參與才有動力,公眾參與才更有針對性[9]。政府應該建立水產養殖信息交流門戶網站,及時環保信息,使公眾了解當地養殖水域的環境質量,也可通過交流平臺宣傳綠色養殖技術和國家環保法規。同時,政府還應積極鼓勵公眾對養殖企業進行環境監督,可以通過熱線電話、公眾信箱、開展社會調查或環境等途徑獲得公眾反饋信息,及時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養殖環境污染問題。

2013年7月 綠 色 科 技 第7期4 結語

水產養殖業的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是對立統一的關系,養殖者為追求經濟利益,降低生產成本,往往會忽視對水環境的保護,造成環境污染。同時,水產養殖業是“以水為田”的農業,水環境的污染會影響水產品的質量安全,也會危害人類的身體健康,從而抑制了水產養殖業的自身發展。因此,應該盡快建立水產養殖業水環境的綜合管理體系,完善法律制度,提升從業者的環保意識,加大環境監管力度,保護水域生態環境,從而促進我國水產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J.H.Primavera.Overcoming the impacts of aquaculture on the coastal zone[J].Ocean&Coastal Management,2006(49):531~545.

[2] 張秋華.漁業水域生態環境保護和管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3] 吳志強.綠色水產養殖中的環境問題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4] 趙 蕾,楊子江.可持續發展水產養殖的生態系統框架構建[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09(2):18~20.

[5] 劉錫胤,于文松,叢日祥,等.水產養殖執法面臨的主要問題及相應對策[J].現代漁業信息,2008(2):20~22.

[6] 姬鵬程,孫長學.流域水污染防治體制機制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

[7] 樂家化.日本水產資源管理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廣東農業科學,2010(2):312~314.

第6篇

在我國農村地區,水庫、水塘、河流、溝渠、湖泊等地下水體和土壤水綜合成為農村水環境[1]。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村水環境污染情況較輕,所以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沒有受到過多的危害。隨著社會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突發性水污染逐步侵害了農民的正常生產,還威脅了人們的身體健康。目前,城市化發展速度不斷加快,人們生活水平得到了質的飛躍,私家車逐步普及,汽車尾氣中主要的成分PM2.5污染物給予大氣環境沉重的打擊,大氣污染造成了城市天空能見度逐漸降低,溫度變高,地表紫外線強度增加,大氣出現漏洞等等,諸多自然生態環境的污染,給予人們生活上沉重的打擊。本文主要針對農村水和大氣環境保護問題技能型問題,對具體的問題提出可行性解決方案。 

2農村水環境污染現狀 

目前的農村環境情況基本良好,但是,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對于自然資源的過度開采,工業廢水、居民生活廢水和農業養殖廢水的不斷排放,造成了江河的泥沙攜帶污染物滲透到了地下水層中,造成了地下水層的污染,嚴重侵蝕了土層,導致水土流失,對農村水環境造成極大威脅。長期的污染和破壞,造成了農村水環境污染,嚴重影響了農村居民正常的農業生產活動,威脅了農民的身體健康[2]。目前的農村河道管理制度不夠完善,整治力度不夠大,并且缺乏科學的監管,造成河道整理不徹底的現象頻繁發生,對農村水環境帶來極大污染,嚴重影響水質安全。河道的堵塞,會造成河堤侵蝕嚴重,岸坡出現坍塌現象,致使河道擁堵,影響農村生產用水,并且會對農業灌溉、防洪防澇工作帶來嚴重威脅。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促使農村的經濟生活環境逐步完善,人口急劇增加造成了嚴重的農村生活污染。 

例如:農村人口急劇增加,對于用水的需求在不斷提高,生活污水排放的需求也在增加。部分鄉鎮企業的工業污水沒有得到良好的治理,反而直接排放,是農村水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嚴重地影響了河道、地下水的安全,造成當地居民出現鉛中毒等重工業中毒情況發生。農業生產中農藥化肥的使用過度會造成嚴重的藥物污染,造成農藥中毒事件,威脅人們的身體健康。農村生活系統簡單,沒有科學的污水排放系統,所以部分的農民會在河道中傾倒生活垃圾和糞便,加劇了農村水環境污染的情況,嚴重的威脅了人們的用水安全,不利于社會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 

3農村水環境的保護措施 

農村的水環境保護措施關鍵在于水質保護問題,加強保護農村水體健康,科學方式治理污染水源,合理的節約用水,科學的分配水資源。在農村水資源的保護和治理的工作過程中,應該加強當地政府部門的重視,統籌管理,多部門配合監管,科學分工協作,并且依據嚴格的國家管理規定,在自己職責范圍內進行嚴格管理,有效杜絕農村水環境污染情況[3]。 

(1)制定化學農藥和農業化肥的使用量標準,積極推廣全新高效環保型農藥和化肥,實行綠色生態養殖,增加土地的輪耕休耕制度,促進有機肥料的使用,增加物理方式殺蟲防病,降低農村化肥、農藥污染。 

(2)加強河道整理監管,樹立治理榜樣,并且依據農村發展特點設置農業河道治理試點建設,促進河道整理工作的順利進行。 

(3)加固河道堤壩和河岸,利用原始生態系統維護河岸,增添農村的自然生態整潔氣氛,在水環境保護過程中增添人文氣息。 

(4)加大科學用水的宣傳,加強農村水環境保護的教育,提高農村水環境保護意識。增加對農民科學用水的概念,有效節約水資源,并且杜絕生活廢水的隨意排放,提高農村水環境品質。 

(5)政府應該加緊建設生活污水、工業污水的污水處理站,通過科學防治處理,有效降低污水排放指標,并且通過積極處理、科學取樣搜集等形式,加大污水排放的監管力度,促使農民不斷提高水環境保護意識。 

(6)政府增設河道清潔崗位,并且定時、定期對河道進行維護,制定分段清理政策,制定嚴格的監管制度,通過重視河道清理工作,促進河道保護狀況,有效降低農村水環境污染情況。 

(7)利用先進的水資源檢測制度,促進水環境保護能力逐步提高,促進了水質處理能力,通過綜合整治方式有效提高了農村水環境的保護力度,并且通過檢測能夠得到科學、嚴謹的數據,增加了對農村水環境保護的科學處理依據。 

4大氣污染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得到了質的飛躍,私家車逐步普及到了人們的生活中,但對大氣污染帶來了嚴重的危害[4]。目前對于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有3種,分別是:交通汽車尾氣污染和生活污染。生活污染主要在我國北方地區較為嚴重。我國北部冬季溫度極低,多數地區多采用煤炭進行取暖,在煤炭中所蘊含的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和粉塵對于大氣的污染格外嚴重。 

大氣環境遭受破壞,對于植物的影響非常巨大,氧化物和硫化物嚴重限制了農作物的生長,并且隨著汽車廢氣、工業廢氣等氣體的逐步排放降低了大氣能見度,影響了陽光照射,不利于人們和植物的健康。 

2017年6月綠色科技第12期 

何靜,等:農村水和大氣環境保護治理措施 

環境與安全 

5大氣污染的防治措施 

5.1減少汽車廢氣排放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汽車也逐步普及到了農村居民的生活中,在給予農民便利的同時,汽車尾氣也對大氣環境造成極大傷害,汽車尾氣中的PM2.5成分對于大氣層的破壞非常嚴重,造成地表紫外線幅度提高,氣候逐漸變換,給人們的生命安全帶來了嚴重威脅。為了減少大氣層的破壞,應該管控汽車尾氣排放工作[5]。地方政府應該加大清潔能源的推薦,不斷研發使用清潔能源的環保型汽車,加速建設清潔能源供應站,提高燃油濃度質量,減少浪費,積極推動大氣環保事業的發展。

     5.2加強生態綠化環境 

植物能夠增加自然環境的觀賞性,還能夠對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進行直接反應,吸附空氣中的粉塵,有效提高大氣環境的清潔,為了降低大氣環境的污染情況,農村地區應該加大綠化建設,創建生態綠化環境,增加綠色植物種植計劃,有效保護大氣環境的健康。 

5.3控制煤炭燃燒數量 

我國北方農村地區多采用煤炭供暖形式,但煤炭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降低煤炭使用率在節約自然能源的同時還能提高大氣環境保護效果[6]。目前我國北方農村地區已經采用統一供暖的形式,通過科學的利用煤炭資源的形式,有效減低了煤炭的使用量,降低了煤炭廢氣和粉塵的排放指數。隨著我國的科技不斷發展,有效取出煤炭中的無機硫,能夠減少大氣污染。而逐步開發的核能源、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的使用,已經逐步替代了煤炭這種不可再生的自然能源,有效提升了大氣環境的保護力度。 

6結語 

隨著社會科技的不斷發展,使人們工作的效率逐步提高,也增加了人們生活的舒適度,但是對于環境的破壞卻日益嚴重,農村水環境污染和大氣污染現象頻發,人們對于自然資源的過渡開采,給自然環境造成了沉重的負擔,大氣層漏洞、地標紫外線指數升高、氣溫變換等現象是自然給予人們的懲罰,筆者對于農村水和大氣環境的保護進行了分析,并且針對保護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科學探討,提出科學有效的解決措施,通過積極促進農村水和大氣環境保護意識,完善農村水和大氣環境保護手段,減少污染源,加強綠化,降低汽車尾氣排放指數,有效促進農村環境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 

徐小龍. 淺談農村水和大氣環境保護治理[J]. 資源節約與環保, 2013(10):140~140.

[2]李羚, 胡麗麗, 張猛,等. 中國農村水環境惡化成因及其保護治理對策[J]. 科技傳播, 2014(11):29~33. 

[3]劉科, 張保偉. 基于生態文明建設的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對策[J]. 決策探索月刊, 2013(11):32~32. 

[4]李世東. 青州市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現狀及對策研究[D]. 青島:中國海洋大學, 2012. 

第7篇

摘要:城市互通式立交作為城市道路的重要節點,而城市立交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及其與周圍環境的協調性是一個重要課題。此文從城市互通式立交的設計、施工、營運三個方面分析了城市立交建設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并初步提出了環境保護工作的重點與措施。

關鍵詞:城市;互通立交;環境保護

Abstract: The important node of city interchange as a city road, and affect the city overpass on environment and its coordination with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influence of city overpass construction on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design, city interchange construction, oper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key points and measure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

Key words: city; Interchang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1.概述

在交通擁堵的城市中,大規模修建立交橋是不可避免的。立交在解決城市交通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目前,關于城市互通立交與環境保護的研究尚處于不成熟的階段,在相關的設計及后期的施工、營運管理中并未充分考慮城市互通立交與周圍環境的自身特點,使得與周圍環境不協調,龐大的立交構造對區域環境影響很大,在城市中這一影響尤為突出。

2.城市互通立交設計與環境保護

城市立交建成后,它與周邊的建筑及環境共同構成局部區域空間形態,在規劃與設計中處理好它們之間的關系,使之有機結合,才能創造良好的城市環境。

2.1互通立交總體設計

城市互通立交一般多處于交通繁忙的樞紐地帶,商業繁榮,建筑林立。立交作為一大型構造物,要與周圍復雜環境協調和諧困難很大。這就要求在立交總體設計中對環境做充分細致的調查,設計出各種可能的方案,通過論證比較確定適合環境的立交形式。立交與環境的關系取決于立交的規模和環境的狀況及條件,以總體構思為主線,注重立交與環境的相容性使立交與環境的性質協調一致。另外還應考慮立交與周圍環境的材質、色彩、風格、體量、尺度等方面得一致性、對比性和襯托性。

2.2互通立交線形設計

城市互通立交的線形與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線形相互影響,同時又受到設置區域地形、地物的影響。在滿足互通立交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其線形設計應充分考慮與自然環境、人文歷史環境的協調統一,并遵循“以人為本”這一理念。互通立交的基本單元是匝道,線形設計的思路也應體現在匝道的平縱設計當中。首先,匝道的平面設計應避讓已有的城市環境敏感點,并考慮視覺上的美感。其次,匝道的縱斷面設計要處理好填挖高度和橋梁的設置,從互通立交區整體的景觀效果出發,豐富區域內構造物的立面造型[1]。

2.3互通立交區景觀綠化設計

城市立交景觀設計是一個綜合性課題,它不僅涉及到社會客觀因素,也涉及到人的主觀愿望,并非是純粹的園林式景觀設計,不能一概而論,應根據各地的環境分別考慮。綠化應結合道路線形,配合立交形式組成較好的俯視圖案效果,構圖簡潔,塊面要大,色彩明快,以滿足行車視距的要求。綠化應以交通安全防護為主,在交叉口種植不影響通透和彎道安全視距、又能引導視線的花草灌木。因大型立交多為噪音、廢氣的污染源,綠化種植應以生態為本,所用的植被應移栽、易活、易養、易管、耐寒耐熱。同時,綠化應與互通立交區的排水系統綜合考慮[2]。

3城市互通立交施工與環境保護

3.1城市互通立交施工期的環境影響

3.1.1大氣環境影響分析

施工期對大氣環境影響最主要的是粉塵。在施工中,干燥地表的開挖、回填和鉆孔均會產生粉塵,而且工程現場常堆積著大量的砂石材料,工程材料的運輸、臨建設施的安裝拆除,均會造成施工現場的粉塵污染。又由于施工工地地表暴露,運輸車輛車輪和車身會攜帶大量泥土,車輛在市區行駛時,運輸物料的灑落以及車輪和車身的泥土跌落路面,過往車輛碾壓會使運輸沿線道路產生大量的揚塵,嚴重影響運輸道路周圍的大氣環境,對周邊空氣質量造成不利影響。城市互通立交周圍建筑物分布密集,其不利于煙氣和粉塵的疏散,采取何種措施控制煙氣和粉塵的排放,并合理的安排施工車輛的運輸路線也是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3.1.2施工期水環境影響分析

施工中的水污染問題主要是由于施工現場工程混凝土養護用廢水、施工設備及車輛沖洗廢水、地面沖洗廢水以及工程砂石料加工廢水等造成的。

混凝土養護廢水主要特征就是PH值偏高,可達到9-12左右。混凝土養護需水量較少,且蒸發吸收快,一般不會造成大面積的水體污染,因此對水環境的影響較小;工程施工設備以及車輛沖洗廢水的主要特征就是石油類以及懸浮物污染,再沖洗時要更加注意防止廢水流入地下水;根據對一般大型沙石加工系統沖洗廢水的監測表明,其廢水產生量約為加工沙石方量的3倍,是一個比較大的水污染源。沙石料廢水主要成分是懸浮物,如果沒有得到有效的處理,容易造成地表水水質污染加劇河道的淤積。

3.1.3施工期聲環境影響分析

在城市互通立交施工中,施工場地經常難以封閉,許多工程降噪技術措施難以運用,機械設備在施工作業過程中,車輛運輸及各種安裝拆除作業等,均會不同程度的造成噪音污染,干擾周圍居民的正常生活,影響很大的范圍。

3.1.4固體廢棄物影響分析

城市互通立交施工中,會產生大量的施工殘渣廢料、占地內的拆遷建筑廢料以及作業人員生活垃圾等固體廢棄物,這些棄渣如果處理不當對城市環境和大氣環境產生嚴重影響。

3.2城市互通立交施工期的環境保護

3.2.1 施工期大氣污染防治措施

(1)對產生塵埃運輸車輛和石灰等揮發性材料堆場應采用密布網進行遮蓋,減少對空氣污染。對建材堆放場,以合理選址,盡量遠離環境空氣敏感點和地表水體。

(2)材料倉庫和臨時材料堆放應防止物料散漏污染。倉庫四周應有排水設施,防止雨水浸濕后水流引起物料流失。

(3)施工場地及周圍臨時運輸道路應經常灑水濕潤,減少道路揚塵,保持道路清潔和運行狀態良好。

(4)施工期間燃油機械設備較多,對不符合尾氣排放標準的機械設備,不能使用。對于固定的機械設備來說,在運行敏感點上風向50m 的范圍之內要加裝除塵設備。

(5)拆遷過程需灑水抑塵,拆遷垃圾裝卸要避免人工裝卸,應采取機械作業,在進行大規模裝卸作業時要進行灑水抑塵,及時清理拆遷垃圾,減少臨時堆放。

3.2.2施工期水環境保護措施

城市互通式立交施工過程中所產生的水污染量不是非常大,但是如果沒有及時進行防治也很容易造成水環境的污染。針對不同類型的廢水也需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進行控制。

(1)嚴格遵循有關部門的規定排放泥漿、施工和生活廢水、油污等,嚴格執行各項環保措施,同時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對居民生活用水的影響。

(2)對砂石料沖洗廢水的處理,因其懸浮物含量較大,不得直接排入市政水溝。需進行沉降處理,待懸浮物沉降后排放,部分的廢水沉降處理后也可以用作施工現場的灑水防塵。

(3)各種施工廢油、廢液集中儲積,集中處理,嚴禁亂流亂淌,防止污染水源,破壞城市環境。對于含有有害物質的廢水必須采取無害化處理后排放。

3.2.3 施工期噪音污染防治措施

(1)城市互通式立交施工期間,噪聲的主要來源是施工設備以及施工運輸車輛。施工單位要選擇符合國家噪聲標準的施工設備及車輛,并對施工設備和車輛采取有效的“減噪”措施,例如使用消音器、減音器、擋音板或隔音罩等。

(2)采取合理安排施工工序的作業時間等措施加以緩解。如噪聲污染較大的施工作業可放在晝間進行。對距居民區150m 以內的施工現場,噪聲大的施工機械在夜間應停止施工。如因施工需要,需連續夜間施工的,應事先報環保部門審批。

(3)合理布置施工和生活區域。進入施工現場的機械車輛少鳴笛、不急剎、不帶故障運行,減少噪聲。

(4)建設單位應責成施工單位在施工現場張貼施工通告和投訴電話,以便取得周邊居民的理解支持,同時在出現問題時能及時解決。

(5)如果在最近邊界線處測得的承包商施工機械噪音或施工噪音超過75分貝或條例的低限,那么施工須立即停止。在采取有效的減噪措施或使用輕噪音的機器將噪音降至允許范圍之前施工不得恢復。

3.2.4 施工期固體廢棄物污染防治措施

(1)對施工現場清場廢棄物的處理中,清場的樹木、雜草以及拆遷廢棄物等要及時進行清運處理。

(2)施工營地生活垃圾和多余廢棄建材,集中收集,加強管理,首先應考慮廢料的回收利用,然后按照相關部門的要求進行集中處理。

(3)在施工人員辦公居住區設置專門的廢棄物收集設施,同時加強環境保護的教育工作。

(4)制定廢渣的處理、處置方案,及時清運施工棄土和渣土,建立登記制度,防止中途傾倒事件發生并做到運輸途中不撒落,以免影響城市環境。

4.城市互通立交營運管理與環境保護

4.1城市互通立交營運期的環境影響

城市互通式立交營運期主要是汽車噪音和尾氣、粉塵,對周圍環境和空氣質量產生影響,對周圍工作和生活的人們產生了長期的影響和苦惱。

4.2城市互通立交營運期的環境保護

(1)噪聲防治措施:①控制通行車型及車速;②加強交通管制,禁止超載運輸及鳴笛;③對立交周圍已有敏感點采取安裝隔聲窗防治措施,消除或減輕臨街的交通噪聲干擾;④靠近道路附近居民集中區,路邊可在空地植樹,種隔聲樹帶或建設非噪音敏感建筑物;⑤立交車流量較大,綠化應與一般路段有所區別,綠化應考慮隔聲效果。

(2)空氣環境污染防治:①加強行政管理,行車排放控制,減少和消除汽車尾氣對大氣環境的污染、加強車用燃料的管理、優先發展公共交通;②運輸含塵量大的物品要用蓬遮蓋;③根據當地氣候和土壤特點,在靠近立交周圍,特別是環境敏感區附近密植喬木、灌木,既可凈化吸收車輛尾氣中的污染物,衰減大氣中的總懸浮微粒,又可起到美化環境、降低噪聲以及改善公路路域景觀的作用[3]。

5.結論

城市互通立交作為城市道路的重要節點,其對城市交通及周圍環境的影響不言而喻,不能僅僅停留在將其作為城市道路系統的附屬部份進行探討,而應在城市互通式立交的設計、施工及運營管理的整個過程中,注意互通式立交各組成部分的環保功能,并采取相關的措施使城市互通式立交在發揮運輸功能的同時,對沿線城市環境的負影響為最小,與周圍環境協調統一。

參考文獻

[1]羅媛媛, 周晨, 張天眷. 城市互通立交綠地的景觀設計[J]. 湖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6(2) :133-135

[2]于恩亞,孫家駟. 城市立交景觀設計初探[J]. 重慶交通學院學報,2006,25(6) :46-49

[3]王彥軍,陳向紅,楊勇波. 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區的景觀設計[J]. 中外公路,2009,29(4)

[4]陳燕燕,張志強.高速公路立交綠地景觀設計方法概述[J]. 交通標準化,2010,(230) :120-123

[5]談君,孫家駟,賈海燕. 城市立交美學影響因素分析[J]. 公路交通技術,2009,5 :153-155

第8篇

【關鍵詞】建筑施工 環境污染 防治措施

一、引言

改革開放這么多年以來,建筑業在中國經濟建設中發揮出來的作用舉足輕重,無論是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還是工業體系的不斷完善,甚至是社會各行各業的發展都幾乎依賴建筑業的興衰,建筑業儼然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雖然建筑業為國家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發展契機,但同時卻在建筑施工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污染物,嚴重影響了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也破壞了生態環境的平衡。如何有效解決建筑施工中的環境污染問題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二、建筑施工中的環境污染的種類

(一)噪聲污染

噪聲是指一種最常見的干擾周圍生活環境的污染形式;施工噪音可以由各類施工機械產生,施工過程中由于多種設備同時工作加劇了噪聲的影響程度;腳手架和模板的裝卸、安裝和拆除等也會形成噪聲。一般的建筑施工是分階段進行的,大體可以分成4個階段,即土石方階段、打樁階段、結構施工階段和裝修階段。各階段所使用的施工設備不相同,產生的噪聲污染也不相同。

(二)廢水污染

建筑施工中的廢水主要是由以下水類產生:井點降水、樁基施工產生的泥漿、建筑材料及輸送管道的清洗水以及施工人員生活廢水等。臨時供水設施跑冒滴漏而無相應管理跟進,這都會導致施工現場污水漫流;將泥液、廢漿直接排入下水道,沉淀后的原漿堵塞了下水道,導致次生水環境污染問題。

(三)廢氣污染

廢氣主要來源于建筑中的裝修材料,其中的相關污染物有甲醛;油漆、涂料、瀝青、粘合劑中的多種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如芳香烴、直鏈烴、鹵代烴、醛、酮、醇等;建材所引起的空氣污染如放射性和有機物揮發影響,往往是長期的連續的,有的居室裝修幾后年,其甲醛、苯系物的濃度仍嚴重超標。建材所產生的污染物對人體的神經系統、血液系統、呼吸系統、生殖系統等都會產生極大危害。

(四)粉塵污染

粉塵是地表揚塵的主要來源,也是衡量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的重要指標。建筑粉塵污染主要是指施工現場平整作業、水泥搬運、混凝土攪拌、木工房鋸末、石灰、紗石和回填土等建筑原材料在運輸、堆放和使用過程中,由于人為或某些氣象因素造成的。粉塵對人體的肺部影響很大,一旦吸入肺部,就會不可逆的永久性保留,直至死亡。

(五)廢棄物污染

建筑固體廢棄物排放量大,影響范圍廣且深遠,如難以降解,而且長期存在于土壤中會改變土壤特性,不僅破壞環境美感、影響市容市貌、危害人類健康、污染土壤和地下水、降低土地經濟價值等。廢棄物污染主要由土、渣土、散落的砂漿和混凝土、剔鑿產生的磚石和混凝土碎塊、打樁截下的鋼筋混凝土樁頭、金屬、竹木材、裝飾裝修產生的廢料、各種建筑原材料的包裝物和生活垃圾等組成。

(六)光污染

光污染是繼廢氣、廢水、廢渣和噪聲等常見的建筑污染之后,又一種新的環境污染源,在建筑施工現場的光污染主要是指電焊機發出的弧光、夜間施工時的強光等等,這些光污染有時會影響人們的正常睡眠,有的甚至一旦直接照到人眼,就有致瞎的危險。

(七)有毒有害廢棄物的排放

施工現場有毒有害廢棄物的類別非常多,比如廢化工材料(往往有劇毒)及其包裝物、廢鋁箔紙、工業棉布、油手套、含油棉紗棉布、漆刷、廢舊測溫計(含汞);試驗室廢液瓶(主要有重鉻酸鉀、氫氧化鈉、氫氧化鉀、強酸等);現場清洗工具廢渣、機械維修保養液廢渣(有些含重金屬離子);辦公室廢復寫紙、復印機廢墨盒、廢色帶、廢電池、廢磁盤、廢計算器、廢日光燈管等等。

三、建筑施工現場環境污染的控制方法

(一)強化監督管理

建筑施工企業應根據iso14000 環境管理標準體系,建立起環境管理體系,制定出一系列的環境保護措施,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建立施工現場的環境保護體系,將責任落實到每個施工人員:第一,施工企業應增強環保意識,提高環保素質。第二,根據iso14001 環境管理體系標準的要求建立環境管理體系,編制程序文件和施工環保作業指導書,按標準要求組織施工。第三,加強組織管理,施工項目部成立以項目經理為首的環境保護領導小組,將責任逐級分解,建立考核制度。

(二)加強技術防治

在防噪音方面,要采取有效控制噪音的措施,因為建筑施工期間,會頻繁使用較多的建筑設備,噪聲聲源較強,而且多噪聲源疊加后噪聲聲級增加,所以在不同施工階段,應按規范要求對施工場地進行噪聲控制。首先,在進行現場施工前完成圍墻的砌筑,對于相鄰的敏感噪聲保護目標一側提前安裝降噪聲安全圍簾。加強人為噪聲的控制,杜絕人為的敲打、大聲喧嘩。其次,根據施工階段特點,合理進行施工現場平面布置,將產生高噪聲的機械設備布置于遠離聲環境保護目標的一側。然后,盡量選擇低噪聲或備有消聲設備的施工機械,采取環保型工作方法。最后,加強施工現場的噪聲監測,達到施工不擾民的目的。

在防塵方面,也要做到科學技術化,第一,施工、生活和辦公區道路硬化配備專人灑水清掃,以控制揚塵。第二,禁止在施工現場攪拌混凝土,一律使用商品混凝土;粉塵材料運輸應限制高度,且表面噴灑水并覆蓋,防止揚塵污染。第三,樓層垃圾的清運,嚴禁將垃圾從樓面上直接向外拋撒。第四,施工現場裝修所用原材料盡量采用半成品(如灰膏),減少揚塵。第五,灰土集中過篩、拌合并設圍擋,減少對周圍環境的污染。

第9篇

【關鍵詞】市政工程;工程施工;環境保護;問題對策

引言

隨著我國城市化的加劇,人們除了享受到其帶來的各種方便快捷的福利待遇,還不得不承受其帶來的種種負面問題,例如住房緊張、交通擁擠、城市治安、環境災害等問題。其中市政工程施工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日常可見,尤為突出。下至大眾百姓,上至政府部門都對環境污染問題投入了不少關注。所以,市政工程從具體施工到政府相關負責部分都應該肩負起對環境保護的責任,在建成城市的同時,盡量避免損害環境。

一、市政工程施工對環境的破壞性

自從人類聚居,城市出現,人們就在不斷對城市進行規劃設計、美化建設。城市的舒適度、快捷度都被在城市中生活的居民們密切的關注著,切身體會著。然而人們對生產生活的高質量要求則與市政施工過程中對環境的破壞污染產生了深刻的矛盾。憧憬規劃的美好與現實操作上的負產物相碰撞的時候,這就需要整個市政工程體系對其產生的問題進行處理。

當前期規劃的時候,無論注意與否都會對計劃范圍內的水源、土地等自然環境做成一定的損害,譬如土地資源的浪費,加劇市民住房緊張;施工中材料的丟棄,對土地造成污染;粉塵的紛揚時刻威脅著施工地附近居民的身體健康;還有看不見的噪音污染,當噪聲分貝超過標準值時,就會對施工者和居民造成看不見的身體傷害。這些情況在造成壞境污染的同時,還會給周圍動物和人們的生活制造麻煩。由此可見,市政工程施工對環境有著較強的破壞性。

二、市政工程施工當中的環境問題

(一)市政施工的揚塵所帶來的問題

施工揚塵是在市政施工的現場作業當中因為各種工作、地面的風蝕再加上各種車輛的來回奔走所造成各種粉塵擴散到空氣當中的現象,可以說市政施工的揚塵是其造成大氣污染的一大主要因素。道路的揚塵就是因為施工現場各類的運輸車輛來回行駛所直接造成的塵土飛舞,在所有的施工揚塵當中,市政工程的施工揚塵所帶來的污染占有最大的比例。施工揚塵還包括施工工藝揚塵,這是因為在各種施工工藝在各類生產過程中所造成的揚塵。舉例而言,在市政施工的過程中對土方和相關材料進行裝卸的時候或者是對施工現場進行整平和清理的時候,對土方進行回填等都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揚塵。除此之外還有風蝕揚塵,這是因為一些建筑材料堆放在露天的環境下遭到風蝕的侵蝕,或者是因為挖掘等原因使的地面在風力作用下產生的揚塵。市政施工的揚塵是大氣污染的主要形成原因,因此在施工過程中必須注意避免此類現象的發生。

(二)市政施工的噪聲所帶來的問題

市政施工在其進行常規作業的過程中會產生一定的聲響,這些聲響會對周邊的居民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和干擾,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施工噪聲污染。施工噪聲污染具有其很大的特點,最主要的就是市政施工噪聲的生源比較穩定,而且噪聲所產生的時間也具有隨意性和波動性。就目前來說,市政施工的噪聲主要是從施工現場發出的,當然也有一部分噪聲是從市政工程的構件加工場發出的,其噪聲源一般都是各種的施工機械。

(三)市政施工的水污染問題

因為施工現場施工人員的生活用水的排放以及施工過程中的地面沖洗水的排放,再加上因為降雨等原因導致施工地表流失的漿料和徑流與水體溶在一起,這就形成了水質的污染。市政施工所造成的水污染不單單會影響到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也會對施工現場造成一定的影響。因為污染水一旦流入地下便會與附近的水體融合在一起,影響城鎮居民的正常用水,而施工現場二類原料不乏存在化學產品,一旦與水混合,在用水沖洗施工地面或者施工體的時候,就可能對其造成一定的侵蝕,影響了工程的質量。除此之外,施工水污染還容易導致工區附近的水體中懸浮物增多,造成LMN和石油一類的污染物濃度加大,如果施工地所在的場所是跨河流域的市政橋梁,那么對水環境造成的污染更是不可估量的。

(四)市政工程的施工固體廢棄物所造成的影響

對于市政工程而言,再其施工期間所產生的固體廢棄物主要就是建筑垃圾等,假如將這些垃圾無規劃地隨處堆放,用完后不做安排沒有進行及時的處理,那么就會對城市的面貌造成一定的影響,而且還可能會因為風蝕等原因產生揚塵,因為雨水等原因造成水污染,為周圍的居民帶來不良的影響。

三 市政工程施工中環境保護措施

1、環境保護的職能部門措施

(1)政府全面管理工程施工。政府相關部門對市政工程施工具有全面管理的職責,所以相關工作人員必須提高對市政工程質量與環境保護問題的重視,運用行政手段、經濟手段等限制市政工程施工對環境的影響。同時,政府相關工作人員還要向業主、承包商單位進行環保的宣傳工作,以提高所有參與人員的環保意識,共同進行環境保護工作。

(2)環境保護部門協同監理工作。市政工程施工的環境保護工作,不僅需要政府相關工作人員的努力,同時也需要環境保護部門協同工作,對施工現場進行監督,盡量降低施工過程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同時政府應該盡快健全市政施工環保機制,擴大環境保護部門的監理職權,使環保部門人員能夠對施工中環境問題進行全面的管理,從而提高工程施工過程環保工作的效率。

(3)施工單位制定不同環境保護方案。施工單位對提高環保工作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施工單位所有人員必須提高環保意識,積極研究創新的施工方案,針對常見的施工環境問題,制定不同的防治措施,以達到保證市政工程保質、按時完工的基礎上,提高施工中環保工作效率的目的。

2、環境保護的具體措施

(1)灰塵污染防治措施保護

在市政工程施工過程中,對于施工人員挖開的土方,可以實施集中堆放的管理措施,該措施能夠降低灰塵揚起時的波及范圍,同時要對土方進行回填,這樣就可以從時間上降低灰塵的影響;運輸水泥、石灰、混凝土和砂石料時,可以采用密封的罐車,如果采用敞篷車運輸時,應該在物料上方覆蓋一層篷布;存放施工材料的倉庫和臨時材料堆放點,也要設置粉塵圍護欄等遮擋措施,這樣就可以降低灰塵的擴散;要在固定的機械設備運行是方向波及的范圍內增加除塵裝置。

(2)施工水污染防治措施

市政工程施工過程中,其產生的污水量并非很多,若沒有采取防止措施,通常會為城市生活用水環境帶來極大的危害。對于不同類型的廢水,其防治措施也不盡相同。如在處理沖洗砂石料產生的廢水時,由于水中含有較多的懸浮物,因此必須建立沉降池井下沉降處理;沖洗施工設備或者車輛機械時,盡量的選擇靠右污水排放管道的地點進行,以便防止沖洗廢水流入生活用水中。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市政工程建設施工過程中,處理好工程建設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做好環境保護工作,是市政建設的重要內容,因此,掌握市政建設的發展規律,調節工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物質能量交換過程,尋找解決產生矛盾的根據和解決方法,以便從本質上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關曉宇,侯麗麗.淺談市政工程施工中如何更好的保護好環境[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29)

[2]王發明.如何做好市政工程與環境保護的有效結合[J].科技資訊.2011(19)

第10篇

關鍵詞:畜禽養殖 環境污染 防治對策 法律研究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5(a)-0111-02

Analysis of Status Quo of Domestic Livestock & Poultry Breeding Pollution and Research on Legal Issues Regarding Pollution Control

Yao Lihua

(Rudong Count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reau, Rudong,Jiangsu2264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increase in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andfast development of the livestock & poultry breeding industry, the pol-lution from livestock & poultry breeding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e discharge of substantial waste and sewage brought by breedi-ng has seriously damaged and affected the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led to the unceasing occurrence of cases concerning masses’enviro-nmental complaints and pollution disputes. Although China has introduc-ed a range of laws & regulations, policies and standards regarding con-trol of livestock & poultry breeding pollution, in face of the increas-ingly severe situation of livestock & poultry breeding pollution nowad-ays, some problems and drawbacks which need to be improved and solved

desperately can still be found in these laws & regulations and policies.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rising from livestock & poultry breeding, main reasons for the p-ollution, and legal factors for inadequate control of livestock & poul-try breeding pollution,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s to solving the pollution under the rule of law.

Key words:Livestock & poultry breeding;environmental pollution;countermeasures;legal research

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畜禽養殖業的迅猛發展,畜禽養殖污染問題日益突出,養殖所帶來的大量廢物和污水的排放,對農村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和影響,并導致群眾環境投訴和污染糾紛案件不斷上升。因此,如何整治畜禽養殖污染,利用各種手段促進畜禽養殖業規范、可持續的發展已成為各級政府亟需解決的一個社會問題。

1 我國農村畜禽養殖業所帶來的環境污染

在我國傳統歷史上,農村畜禽養殖業大多數以家庭分散養殖為主,畜禽排放的廢棄物主要用于農田施肥,形成以“養殖-肥料-種植”良性循環為主的生產模式,對生態環境基本不造成污染。但是,隨著養殖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和化肥施用量的增加,養殖業與種植業相分離,養殖產生的糞便類廢棄物不能及時合理地利用于土地,直接導致了畜禽排放的廢棄物被四處堆放或隨意排放到河流、溝渠等水體中,對農村水、大氣、土壤環境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影響與破壞。

1.1 水環境污染

畜禽糞尿、圈舍沖洗廢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鉀等化學物質,這些污染物質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到地表水體中,引起水體富營養化,造成水生動植物缺氧死亡,水體發黑發臭,河流或魚塘喪失其原有的灌溉、漁業功能。此外,畜禽糞便的有毒有害成分還會通過地表徑流滲入地下水循環系統,一旦影響地下水體水質,將很難治理和恢復,往往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才會得到凈化。

1.2 大氣環境污染

畜禽糞便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經過發酵后會產生大量的氨氣、硫化氫、糞臭素、甲烷等具有強烈刺激性氣味的有害氣體。這些有毒、惡臭氣體進入大氣層后會不斷擴散,破壞空氣質量,在通過呼吸道系統進入人體后,還會引起各種呼吸道疾病,危害周邊居民身體健康,影響其正常生活。

1.3 土壤污染

畜禽糞便直接堆放在農田上,畜禽污水滲入土壤表層,會導致原本疏松的土壤空隙堵塞發生板結,土壤透氣、透水性下降,影響土壤質量,影響農作物生長。另外,畜禽喂養所用的飼料添加劑中含有的一些重金屬物質,若隨著畜禽糞便滲入土壤中,還會造成重金屬的富集使得土壤無法吸收和消解,導致土壤功能變差。

1.4 傳播病菌

畜禽廢棄物的污染物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蟲卵以及滋生的蚊蠅等,會使環境中病原菌種種類增多,造成人、畜傳染病的蔓延。當發生豬流感等人、畜共患病疫情時,還有可能給人、畜帶來災難性危害,對人的健康造成威脅。

2 我國農村畜禽養殖業造成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分析

造成我國農村畜禽養殖業環境污染的原因很多,因各地情況不同,主要影響因素也不同,分析可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

2.1 畜禽養殖方式轉變

過去畜禽業多為分散經營,畜禽飼養頭數少、規模小,畜禽廢棄物一般可及時處置,對環境影響不大。但最近一二十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畜禽養殖業迅猛發展起來,養殖模式逐漸由原來的家庭分散經營向規模化、集約化養殖方式轉變,各地城市近郊和農村紛紛興建了大量的畜禽養殖場,導致產生污染物往往集中在某一區域,超過了當地的環境承載能力,造成環境污染。與此同時,分散的個體養殖模式也并未消失,仍呈擴張趨勢,區域畜禽總數不斷擴大。

2.2 養殖技術比較落后

目前,我國絕大多數養殖場、養殖戶普遍采用清水沖刷圈舍、清理畜禽產生的糞便類廢棄物,這種干濕不分的養殖和污染物處理方式,導致了大量的污水、廢物產生,不利于糞便的收集與綜合利用,從源頭控制污染。

2.3 選址布局不盡合理

由于我國畜禽養殖業發展缺乏必要的引導和規劃,更多地是自發地、單純地面向市場需求自由發展,導致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在行情見好時投入到畜禽養殖中。他們通常利用自留地及宅基地周邊建設圈舍進行畜禽養殖,并不考慮場所選址是否符合用地規劃和環保要求,其中一部分甚至沒有達到遠離飲用水源、遠離居民和敏感目標等基本環保要求。

2.4 環境意識比較薄弱

農村畜禽養殖污染對農村生態環境造成的污染及損害不僅是眼前的,更是長遠的。大批畜禽養殖者只注重當前經濟效益,并不重視畜禽養殖廢棄物的污染防治工作,使得大量畜禽養殖廢棄物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到環境中。而且作為農村工作的主力軍,一些鎮村干部也存在著重發展、重富民、輕環保的思想,致使環境監管不到位,畜禽養殖污染日趨嚴重。

2.5 防污制度不夠完善

盡管國家環保部于2001年頒布了《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管理辦法》,對生豬存欄500頭以上、雞3萬羽以上、牛100頭以上及同類別的畜禽養殖場糞便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要求,國務院也于2013年11月11日頒發了《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但這兩部法律法規也僅是針對畜禽規模化養殖場所制定的法律法規,目前大量存在的非規模化養殖場、養殖戶還是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和制度規范,導致現在大量的非規模化養殖場、養殖戶的畜禽養殖環境污染問題無法得到有效解決。

2.6 污染防治措施不到位

當前,大量的非規模化的家庭式畜禽養殖戶基本都未建設合格的污染防治設施,絕大多數只有一個簡陋的糞便、廢水收集池,產生的糞便、廢水經簡單貯存后就直接排入溝塘或河流,對于規模化畜禽養殖場而言,雖然建有污染防治設施,但為了節約成本,往往也僅限于建設收集池、沼氣池等簡單的處理設施,防治措施并不能滿足環保達標排放的要求。

2.7 環境監管不到位

長期以來,農村畜禽養殖污染的環境執法一直是環境監管中的一個薄弱環節,存在環境監管不力或不到位的情況。主要原因是現在畜禽養殖污染面廣量大,各執法單位還存在法難以責眾的心理,而且基本面對的都是普通老百姓,各單位在執法時更會慎之又慎。

3 我國農村畜禽養殖污染防治不到位的法律成因分析

農村畜禽養殖污染日益嚴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環境監管不到位、污染防治措施不到位、農民環保意識薄弱、農村環境法律制度不健全等,下面主要對我國農村畜禽養殖污染防治不到位的法律成因進行簡單分析。

3.1 農村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法律體系不健全

目前,關于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方面的主要有《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管理辦法》、《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兩部專門法律法規和其它零散分布在其他法律中的條款,這些是開展畜禽養殖污染防治,開展執法監管的最主要的依據。雖然新《環保法》對畜禽養殖場的選址、建設和管理提出了相關規定和要求,但主要針對的是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和養殖小區,對非規模化畜禽養殖卻無專門的技術規范和法律規定,導致非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環境問題發生時,執法人員準備執法處罰時卻沒有明確的法律依據的尷尬。

3.2 農村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環境執法薄弱

當前,國家在對城市和工業企業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對農村環境保護的環境執法監管投入卻非常不足,執法力量和資金、技術投入均非常有限。目前,我國現行的環境監管體制一般是在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才設有專門的環境保護機構,但在與農村畜禽養殖污染問題接觸最直接的鄉鎮,卻一般只有一至兩名人員負責環保工作,根本無法做到對農村大量的畜禽養殖戶進行全面、及時的環境監管。

3.3 農村畜禽養殖污染環境侵權追究不足

近幾年來,畜禽養殖污染對農村居民的生活環境、漁業養殖、農田種植造成損害的情況越來越多。目前,我國多部法律對環境污染的侵權責任已有規定,比如《水污染防治法》規定:“因水污染受到損害的當事人,有權要求排污方排除危害和賠償損失”;《侵權責任法》規定:“因污染環境造成損害的,污染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這些法律條文對農民維護其合法權益提供了法律支撐,但是在損害賠償數額方面卻沒有明確的規定,當農民在追究人身健康、財產損失的同時想進一步追究精神損失、自然生態破壞損失時,卻無法得到明確的法律保障。正因為法律制度上的缺陷,環境污染損害范圍和賠償范圍的不明確,造成近年來雖畜禽養殖污染糾紛頻發,卻很少有人拿起法律武器來維護自身的環境權益,這在一定程度上間接放任了污染環境行為的發生。

4 法制化解決畜禽養殖污染的對策與建議

畜禽養殖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已到了迫切需要解決的地步。目前,國家環保部也正在全國積極開展農村面源污染的專項整治工作,投入大量資金整治畜禽養殖污染問題。除此之外,該研究者認為可能還需要在法制層面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4.1 完善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立法

新修訂的《環保法》規定,從事畜禽養殖和屠宰的單位和個人應當采取措施,對畜禽糞便、尸體和污水等廢棄物進行科學處置,防止污染環境。該條款規定,不管是單位還是個人,只要從事畜禽養殖就應當承擔對畜禽糞便進行科學處置、防止污染環境的責任。目前,我國已對畜禽規模化養殖場污染防治有了比較全面的法律規定,但對非規模化畜禽養殖還缺乏詳細的法律規定,應盡快出臺相關規定,將達不到規模養殖標準,但已達到一定養殖規模的養殖戶也列入法律監管的范圍,使得農村非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有法可依。另外,國務院頒布的《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規定,畜禽養殖場的具體規模標準由省級人民政府確定,很多省份至今還未明確具體規模標準,環保部門與農業部門就規模劃定標準意見還沒能達成一致,政府應做好協調牽頭工作,在結合本地養殖規模與污染狀況的基礎上明確規模標準并頒布實施。

4.2 完善畜禽養殖污染執法與監督機制

目前,我國畜禽養殖污染問題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究其一個重要原因是農村環境執法力量薄弱和監督機制的不完善。為加強農村環境執法力量,可在鄉鎮一級設置由環保部門直接領導的環保執法機構,配備環境監管設備和專門執法人員,在村一級設置一至兩名專職或兼職的環保監察員,并保障他們執法經費,安排他們定期對鎮村的各類農業污染源進行監督與管理。一旦發現畜禽養殖污染行為時,要第一時間展開調查并將調查結果向縣級環保部門報告,及時處理。另外,還應建立畜禽養殖污染聯合執法機制,由農委牽頭環保、國土、畜牧獸醫站等部門組成聯合執法組,定期對畜禽養殖場進行執法檢查。此外,還需進一步完善農村環境執法監督機制,除加大對各級政府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方面的考核力度外,還可以積極引導公眾參與環境執法監督,提高公眾環境保護意識與維權意識,達到監督農村環境執法的執行力與效率的目的。

4.3 完善農村環境污染損害賠償制度

當前,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案件中一般只對直接損失進行賠償,對潛在的、間接的經濟損失,比如精神損失等卻賠償很少或不予賠償。顯然,這一局面不利于公民環境權益的維護。為了使環境污染受害者或民間組織能夠通過法律的途徑去維護個人環境權益或社會公共利益,促使環境污染者在無法逃避賠償責任的同時能夠積極主動地防止環境污染,應進一步完善現有的環境污染損害賠償制度,明確農村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的范圍、賠償數額等,這不僅會使受害人的損失得到公平、合理的賠償,還會促使養殖者在巨大的賠償數額震懾下積極采取措施防治畜禽養殖污染,減少環境污染行為的發生。此外,還可以嘗試建立農村環境污染損害賠償基金,一旦發生畜禽養殖污染損害,在未查明責任之前,可以先由該基金補償環境受害人,使受害者的損失得到及時賠償。

4.4 進一步明確政府、企業及個人的環境責任

農村畜禽環境污染防治需要政府、企業、農民各方面的廣泛參與與推動,三者缺一不可。首先,要進一步明確各級人民政府保護環境的主導責任,促使其積極履行防治污染、改善環境質量的職責,切實提高環境執法監管水平和環境公共服務能力。其次,明確農村畜禽養殖企業履行防治污染的主體責任,要求其在追求自身經濟利益的同時要加強廢棄物污染防治,對廢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并承擔其因養殖活動對農村環境造成污染與破壞的責任。再次,要進一步明確農民保護環境的責任與義務。農民環境維權意識的高低間接影響到畜禽養殖者防治污染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為此就需要各級人民政府及其相關部門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報刊雜志、鎮村廣播等多種途徑向農民宣傳農村環境保護知識、環保法律法規、環境維權方式與途徑等,達到督促畜禽養殖者自覺防治污染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華春雨,唐尚軍.淺析我國農村畜牧業污染現狀與防治對策[J].法治與社會, 2009(4):287-288.

第11篇

關鍵詞:市政工程施工環境管理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環境的重要性,加強對環境的保護管理已經顯得越來越重要。市政工程的大量建設改變了城市的面貌、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環境、促進了過國民經濟的發展,但是在市政施工過程中對生態環境、水環境、聲環境等方面的污染越來越突出。因此,有必要搞清市政過程施工過程中的對環境污染的原因,要針對污染的原因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降低市政施工對周邊環境的影響。

一個市政工程項目從可行分析、設計、施工以及驗收的不同環節,都會對一個區域甚至是一個國家的環境保護、經濟發展等產生著重要的影響。發達國家上百年城市化發展,市政工程施工中出現的問題,在我國呈壓縮型、復合型、結構性的特點在近20年內集中出現。為了使今后市政工程施工過程中環境管理工作做得更好,對以往市政工程施工過程中對環境管理的經驗進行總結,特別是市政工程施工過程中環境保護出現的問題,應當引起注意并加以避免。

1. 在市政工程施工過程中主要出現的環境問題

1.1 市政工程施工過程中的水污染

市政工程施工過程中的水污染主要包括施工人員的生活污水和市政工程施工過程中所產生的污水。施工人員主要集中住宿,他們把生活用水經常隨意排放對周邊的水體造成一定的影響。由于市政工程施工條件不是很好,市政施工過程中產生的一些污水很難做到全部處理后排放,這樣就容易造成市政施工未經處理污水流入天然水域或市政的雨水管道,在市政施工中的各類機械排放的廢機油對周邊水體也會造成一定污染。市政工程施工過程中的污水主要來源是施工車輛沖洗的廢水、混凝土養護廢水、砂石料生產系統產生的廢水等等,這些污水對周邊的水體會造成一定的影響,水體中的石油類污染物、懸浮物的濃度就會增加,一些跨河流的橋梁的施工會嚴重影響著水環境。

1.2 市政工程施工中的噪聲污染

噪聲是市政工程施工中城市居民反映最常見和最強烈的問題,是市政工程施工過程中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市政施工投訴最高的問題。市政工程施工過程中,各種運輸車輛和各種機械都會產生強烈的噪聲,對周邊學校、居民、休息、生活以及正常教學都會帶來較大的影響。市政施工主要噪聲來源是構件的加工廠和施工現場,主要的施工噪聲來源是各種市政施工的機械,例如推土機、壓路機、打樁機、裝載機、挖掘機、起重機等產生的噪聲,這些機械設備在市政施工的過程中同時工作,對周邊產生的噪聲影響更為強烈。由于市政工程的施工,往往是場地較小、路線較長、敞開性、露天施工等特性,因此造成市政工程施工場所不能很好地封閉,一些工程施工降噪技術不能很好地得到運用。

1.3 市政工程施工過程中對大氣的污染

市政工程建設從開始規劃到工程驗收需要很長的時間,由于施工及相關人員集中居住、大型機械設備的運用等問題,這樣就不可避免地會對大氣環境造成危害。市政施工中產生的揚塵是造成大氣污染的主要原因,它主要是指市政現場的施工由于地面風蝕、施工車輛的運行、各種施工車輛的作業等原因產生的粉塵擴散到大氣中。大氣中的粉塵主要包括風蝕揚塵、施工機械產生的揚塵、道路揚塵。道路揚塵在市政施工揚塵中所占的比例最大, 主要是由于土方挖掘、場地平整、路基開挖和填筑、泥漿干燥后形成的灰塵等等。施工過程中需要的建筑材料較大,施工增加了車流量,水泥、土、砂石等在運輸過程中的泄露增大了路面的揚塵量,對大氣環境造成污染。市政施工過程中,很多機械設備采用柴油作為燃料,如果柴油燃燒不充分就會對大氣造成污染。

1.4 市政工程施工對生態和景觀造成破壞

市政工程建設有時會在景區進行施工,施工過程中清理現場、路基修筑、取料和倒棄廢料、便道建設等都會破壞植被、占用耕地,并且有可能影響到景觀、文物、自然等。市政工程建設由于存在分期規劃、長期性、不確定性等原因,往往會對綠地、樹木等生態造成一定的破壞,有時施工還要進行挖方、填土,對居民的生活環境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2. 針對市政工程施工過程中對環境的破壞所采取的管理措施

2.1 政府借助行政手段對環境進行管理

政府對環境的管理主要是指政府運用經濟、行政等手段,對市政施工過程中對環境造成危害的活動進行限制。在市政工程規劃設計時,要考慮項目建設與環境相協調,達到基礎設施建設與環境保護同時進行。從目前的市政建設中的環境管理現狀可以看出,需要強化政府的環境管理的職能,要處理好市政工程建設與環境管理之間的關系,從宏觀上進行教育、引導、管理,努力構建一種符合經濟發展又符合環保要求的環境管理模式。

2.2 市政工程施工單位的環境管理

施工單位是市政工程項目建設的主體,對項目的管理起著直接的作用。施工單位對環境的管理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將環境管理工作納入日常管理工作中,防止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施工單位對市政工程環境管理的好壞,關系到市政工程建設對周邊環境影響。因此,市政工程施工單位在施工的過程中,要有環境管理意識,要符合國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規,做好市政工程建設的環境保護工作。在施工過程中,要明確組織機構中,各類人員的環境保護的職責,對出現的環境問題,盡早發現,及時解決,使危害環境程度降到最低。

2.3 市政工程建設過程中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市政工程建設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廢水,對于這些廢水要采取針對性的防治措施,例如施工人員在選擇項目所在地時盡量選擇有污水排放系統的地點,這樣就不會使生活污水污染環境;對車輛和施工機械進行清洗或修理時盡量到清洗點或修理點進行。對市政施工現場存放的油料要做好防滲處理,防止油料泄露污染水體。對于廢水污染物要經沉淀處理才能進入市政污水管網,決不能直接排入河流。

2.4市政工程建設過程中噪聲污染的防治措施

市政工程施工前要對現場進行圍墻,在保護目標一側安裝降噪圍簾,施工過程中用到的機械設備應當采取必要的減噪措施,例如使用隔音罩、減音器、消音器、擋音板等等。機械設備的噪聲具有高強度、突發性、不連續、無規則等特點,要科學安排工序進行緩解,例如可以將噪聲大的作業工序在白天進行。盡快淘汰落后的施工機械設備,采用先進的施工技術和低噪聲機械設備。另外,要人為噪聲控制,杜絕大聲喧嘩、敲打,增強施工人員的防噪自覺性。

2.5市政工程建設過程中大氣污染的防治措施

在市政施工過程中,對于臨時運輸的道路要經常灑水,盡量減少道路揚塵,對運輸石灰、水泥等易產生塵埃的車輛要做好防治空氣污染的措施。工程開挖土方時要做到集中堆放,采用密布網進行遮蓋,及時回填,盡量縮短粉塵影響時間,縮小粉塵影響的范圍。對于有害有毒的廢料嚴禁焚燒,生活、生產垃圾要定期處理,定點存放。在市政施工過程中使用的機械設備尾氣排放必須達標,尾氣排放不達標的設備不允許使用。混凝土和水泥運輸車輛要選用密閉罐車運輸,車上的物料要遮蓋嚴實。市政施工材料倉庫要防止材料散漏污染,四周要有排水設施,防止雨水流入物料造成流失,防止物料散落污染環境。

2.6市政工程建設過程中生態景觀的保護及恢復措施

市政工程施工過程中,要加強生態景觀的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宣傳力度,加大對施工單位的宣傳教育工作;市政工程施工單位要確保其在路基填筑、工程棄土、工程取土等按要求進行,加強對施工單位的組織方案審查工作;在市政施工過程中要采取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例如施工單位要及時關注天氣預報,以便采取必要措施。

參考文獻:

[1]劉濤江,張勇.市政工程中的環境問題[J].價值工程,2010,29(27).

第12篇

關鍵詞:畜禽養殖;環境影響評價;污染;防治措施

近年來,隨著我國集約化畜禽養殖業的迅速發展,規模化畜禽養殖廢棄物污染日益嚴重,成為制約畜牧業進一步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畜禽養殖類項目所產生的廢水、廢渣、廢氣給周圍環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尤其是養殖糞便不經處理直接外排,污水滲漏造成地下水源的污染,造成水體自凈能力下降。由于養殖項目的特殊性,其項目建設所引發的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公眾焦點,因此畜禽養殖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尤為重要。本文結合實際工作針對畜禽養殖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中的選址、水環境污染、環境空氣污染以及固體廢物等主要關注問題進行剖析。

一、場址可行性分析

根據《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技術規范》(HJ/T81—2001)的規定,禁止在下列區域內建設畜禽養殖場:(1)生活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及緩沖區;(2)城市和城鎮居民區,包括文教科研區、醫療區、商業區等人口集中地區;(3)縣級人民政府依法劃定的禁養區域;(4)國家或地方法律、法規規定需特殊保護的其它區域。

此外,新建改建、擴建的畜禽養殖場選址應避開上述規定的禁建區域,在禁建區域附近建設的,應設在上述規定的禁建區域常年主導風向的下風向或側風向處,場界與禁建區域邊界的最小距離不得小于500m。在進行畜禽養殖項目選址可行性分析時,要求列表分析論證項目選址的合理性。

二、 水污染及其污染防治措施

1. 養殖場用排水

畜禽養殖場生產廢水來源于畜禽舍沖洗水。其產生量與畜禽場的養殖類別、養殖方式和養殖水平有關。以某商品豬養殖場為例,養殖場存欄豬群用水情況見表1。

工程養殖廢水來源為豬舍沖洗廢水和豬尿液。根據《畜禽養殖業污染治理工程技術規范》(HJ497-2009),養殖場存欄豬群排污情況見表2。

2.廢水水質

根據《畜禽養殖業污染治理工程技術規范》(HJ497-2009),集約化養殖業廢水污染物濃度見表3。

3.廢水治理工藝

養殖廢水的處理模式可歸納為三種:還田模式、自然處理模式和工廠化處理模式。畜禽糞污還田作肥料是一種傳統的、較經濟有效的處置方法,可以達到零排放。自然處理模式主要采用氧化塘、土地處理系統或人工濕地等自然處理系統對養殖場廢水進行處理。工廠化處理模式的糞污處理系統由預處理、厭氧處理、好氧處理、后處理、污泥處理及沼氣凈化、貯存與利用等部分組成。就我國畜禽養殖廢物的嚴重污染和不容樂觀的治理現狀,環評中一般要求畜禽養殖廢物資源化與“零排放”。以某商品豬場為例,評價推薦廢水采用UASB厭氧發酵處理工藝,養殖廢水治理工藝流程見圖1。

三、大氣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1.污染源及污染物

畜禽養殖場廢氣主要是惡臭,惡臭來自畜禽糞尿、污水、墊料、飼料和畜禽尸體等腐敗分解過程,新鮮糞便、消化道排出的氣體、皮脂腺和汗腺分泌物、畜體外激素等也會散發出不同畜禽所特有的難聞氣味。但是畜禽養殖場惡臭的主要來源是畜禽糞尿排出體外之后的腐敗分解。

惡臭產生的場所,在養殖場和處理場等處均可產生,以商品豬養殖場為例,表4給出了養殖場產生惡臭的工段。影響畜禽場惡臭產生的的主要原因是清糞方式、管理水平、糞便和污水處理程度,同時也與場址選擇、場地規劃和布局、畜舍設計、畜舍通風等有關。

由此得出,惡臭主要來源于養殖區、糞尿處理處置及暫存區,惡臭污染因子主要為NH3和H2S ,評價臭氣污染源強可類比已經建成運營的養殖場惡臭產排情況。

2. 大氣環境防護距離核定

根據核定的全場惡臭主要污染物NH3、H2S無組織排放量,依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大氣環境)》(HJ/ 2.2-2008)的規定,采用推薦模式中的大氣環境防護距離模式計算無組織源的大氣環境防護距離。代入大氣環境防護距離公式計算出大氣防護距離。同時根據《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技術規范》(HJ/T81-2001)中選址要求的規定,養殖場場界與禁建區域邊界的最小距離不得小于500m。取兩者中最大距離作為項目最終核定的大氣環境防護距離。環評中要求在核定的大氣環境防護距離內,規劃部門及相關管理部門不得規劃建設居民點、學校、醫院、療養院等環境敏感點。

3.惡臭污染防治措施

由于養殖場的惡臭污染源很分散,集中處理困難,最有效的控制方法是預防為主,在惡臭產生的源頭就地處理。

⑴ 日糧設計與惡臭控制

家畜禽場惡臭的控制從日糧供給開始。飼料在消化過程中,未消化吸收的部分進入后段腸道,因微生物作用產生臭氣,排出體外繼續經微生物作用產生更多的臭氣。提高日糧消化率、減少干物質(蛋白質)排出量是減少惡臭來源的有效措施。

⑵ 飼料添加劑的應用

日糧中采用某些添加劑,除可以提高畜禽生產性能外,還可以控制惡臭。酶制劑,加入飼料中可以提高營養利用率;益生菌,即選用活菌劑芽孢桿菌、乳酸鏈球菌、乳桿菌和酵母菌等抑制腸道內惡臭物質的產生,保持消化道內微生態平衡;酸化劑,低pH值可以使氨處于非揮發的NH4+狀態,這樣減少了空氣中的氨水平,酸化劑有硫酸鈣、苯甲酸鈣、氯化鈣以及新研究的己二酸。

⑶ 除臭劑的使用

產生的惡臭用多種化學和生物產品來控制惡臭。多用強氧化劑和殺菌劑用以消除微生物產生的臭味或化學氧化臭味物質。常用的氧化劑有過氧化氫和高錳酸鉀,還可以用硅酸鹽礦石沸石(分子篩)選擇吸收NH3、H2S和CO2。生物除臭劑可以使用絲蘭屬植物提取的抑制脲酶活性,控制氨生成,還可以利用細菌和酶制劑通過生化過程降解臭味物質。

經合理搭配采用上述各種措施治理后,可有效減輕項目惡臭污染影響,評價可預測場界無組織排放臭氣濃度能否滿足《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596-2001)中表7要求,并要求在場界外設置大氣環境防護距離內不得新建學校、醫院、居民區等環境敏感點。

四、 固廢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1.固廢污染物

畜禽養殖項目產生的固廢主要包括畜禽糞便、病死畜禽、醫療防疫廢物等。

⑴糞便

根據《畜禽養殖業污染治理工程技術規范》(HJ497-2009),畜禽養殖業不同畜禽排糞量見表5。

⑵ 病死畜禽

病死畜禽的產生量與畜禽養殖場的飼養管理和疫病防治水平有關。死豬主要來源為初產小豬非正常(如踩壓等)死亡,根據目前規模化養殖場的管理水平,此類事件概率不高,出現病死豬的幾率和數量較低,一般可按0.5%計。

⑶ 醫療防疫廢物

畜禽在生長過程接種免疫或發病期接受治療產生的少量醫療廢物,其產生量可類比其他企業實際生產情況進行核定。

2.固廢綜合利用措施

⑴ 畜禽糞便管理及綜合利用措施

根據《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技術規范》(HJ/T81-2001)規定采養殖場糞便可采取堆肥發酵法、干燥法和焚燒法等。

以商品豬場為例,豬糞及厭氧發酵的沼渣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和氮、磷、鉀元素,具有優良改良土壤的作用。根據“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的原則,評價可推薦采用堆肥發酵后,將豬糞和沼渣送至固體有機肥生產線加工有機肥,工藝詳見圖2 。

根據《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技術規范》(HJ/T81-2001)中畜禽糞便的貯存相關要求,堆肥場地面進行硬化,搭建場房并進行封閉處理,在敞口處設置圍堰,防止雨水進入造成下溢流污染,堆肥場應具備“防滲、防風、防淋”的“三防”措施,并應設在養殖場生產及生活管理區的常年主導風向的下風向或側風向處,且距離地表水體距離不得小于400m。

⑵ 病死畜禽的處理與處置

①病死畜禽尸體要及時處理,嚴禁隨意丟棄,嚴禁出售或作為飼料再利用。

②病死禽畜尸體處理應采用焚燒爐焚燒的方法,同時焚燒產生的煙氣應采取有效的凈化措施,防止煙塵、一氧化碳、惡臭等對周圍大氣環境的污染。

③不具備焚燒條件的養殖場應設置2個以上安全填埋井,填埋井應為混凝土結構,深度大于2m,直徑1m,井口加蓋密封。進行填埋時,在每次投入畜禽尸體后,應覆蓋一層厚度大于10cm的熟石灰,井填滿后,須用粘土填埋壓實并封口。

⑶ 醫療廢物的處理與處置

畜禽在生長過程接種免疫或發病期接受治療產生的少量醫療廢物,不在場區內暫存,直接由防疫部門拉走,定期交由所在地市醫療廢物處置中心處置。

環境影響評價作為畜禽養殖場前期工作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可以幫助企業論證項目的選址可行性和環境可行性,企業落實環評中提出的各項污染治理措施后,能夠確保畜禽養殖項目產生的污染物得到有效治理和綜合利用,實現了畜禽養殖業的良性發展,具有較好的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能夠促進人類與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 HJ/T81—2001.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技術規范[S].2005-4-1.

[2] 孟俊峰等.河南福龍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無公害生態養殖基地年出欄5萬頭商品豬養殖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R].漯河:漯河市環境科學技術研究所,2012.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台湾AV国片精品福利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高清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 伊人网中文字幕 | 天天摸天天添在线视频 | 日韩欧美无砖专区一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