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精品范文 茶道的精神內涵

茶道的精神內涵

時間:2023-07-10 17:34:2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茶道的精神內涵,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茶道的精神內涵

第1篇

關鍵詞:日本荼道;和敬清寂;茶禪一味

中圖分類號:G11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5242(2013)02―0132―05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強大的精神動力。日本因其獨特的民族心理機制,而使其文化具有較強的吸收能力、適應能力和創造能力等特征。自中國茶文化傳到日本后,日本人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吸收了中國禪宗的精髓,同時,又結合本國的民族特色,形成了獨具魅力、體系完整的茶文化――日本茶道

谷川徹三、千宗室、熊功夫、田中秀隆和佟君的研究均認為,日本茶道是一種藝術,這些研究不同的是:谷川徹三認為,茶道是以人的身體動作作為媒介進行演出的藝術,它包含了藝術因素、社交因素、禮儀因素和修行因素四個因素,這四個因素是相互關聯、互為一體的,藝術因素凌駕于其他三個因素之上,并通過滲透到其他三個因素之中來體現它的職能;千宗室、熊功夫、田中秀隆從歷史學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種室內藝能,藝能是人本文化獨有的一個藝術群,它通過人體的修煉達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而佟君則認為,日本茶道是日本茶人對他們所尊崇的茶湯道禮儀的簡稱,是極其富有文化內涵和審美特征的飲茶藝術。

千宗室和邢黎,對茶文化的發展、演變過程進行了研究。千宗室的研究表明,日本茶道的發展、演變過程,經歷了一個從貴族、僧侶茶到書院茶,再到庶民茶或草庵茶的過程。邢黎指出,在經過諸多演變后的茶文化中,無論從外在表現形式,還是內在精神追求上來看,可以說日本茶文化與其宗源即中國茶文化最相似。

久松真一、楊炳菁、滕軍和馮薌則是從茶與宗教的關系入手,對日本茶道進行了研究。久松真一認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為契機的綜合性文化體系,它具有綜合性、統一性和包容性,其中包含了藝術、道德、哲學、宗教等各個方面,其內核是“禪”滕軍指出,中國茶文化是從實用品層面逐步上升到精神文化層面的,而日本的茶文化卻是從精神文化層面普及到實用品層面;中國茶文化與講究養生思想的道家文化關系密切,而日本茶道的精神則起源于佛教禪宗思想。馮薌認為,日本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結晶,是日本文化的代表,是融宗教、哲學、倫理、美學等為一體的文化藝術活動,它在日本傳統文化體系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從一定意義上講,茶道已成為日本傳統文化的標志,它的這一標志性的地位在日本文化中越來越凸顯。筆者通過梳理日本茶道的發展、演變過程,進一步詮釋其和、敬、清、寂的精神內涵

一、日本茶道的起源

1.茶道的內涵

“道”是中國哲學的最高范疇,一般指宇宙法則、終極真理、事物運動的總體規律、萬物的本質或本源。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二章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本源、是起點、是終點、是過程、是規則,萬事萬物皆有其道;“道”是無、是虛空、是無為、是戒律,從戒律開始,到定、到慧、到志、到氣、到力、到恒,最后回歸“道”。“道”無為而無不為;“道”是客觀的,是普遍、永恒存在的。“道”是一種精神,而“茶”則是這種精神的載體,二者結合在一起稱為“茶道”。

2.中國純茶道的出典

在唐代,詩僧皎然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中有這樣的詩句:“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由此可知,至少從唐朝開始,飲茶就已經是中國人的修身養性之道了。唐朝《封氏聞見記》中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全世界現存文獻對茶道的最早記載,這再一次說明茶道起源于中國。唐代劉貞亮在《飲茶十德》中也明確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茶的重點在于“道”,即通過茶藝修身養性,參悟大道。

“茶道”一詞從使用以來,歷代茶人都沒有給它下過一個準確的定義。我國學者對茶道的解釋深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思想的影響。吳覺農先生認為,茶道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飲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臺灣學者劉漢介先生認為,所謂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與意境。佛教也認為,道由心悟。如果一定要給茶道下一個定義,把茶道作為一個固定的、僵化的概念的話,那么,反倒失去了茶道的神秘感,同時,也限制了茶人的想象力,淡化了人在用心靈悟道時產生的玄妙的感覺。

3.日本茶道的起源

被后世尊為意境“茶圣”的唐代陸羽所著的《茶經》,是公認的最早的具有最高水平的茶文化經典著作。榮西禪師的《吃茶養生記》則是日本最早的一部茶書。該書書中記載,日本的茶葉種子,種茶、制茶、煮茶、飲茶的方法,以及茶器、道具等皆源于中國。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國的禪僧,由日本的禪僧將中國的茶種帶回日本進行播種,還將中國的茶種、飲茶之道進行傳播,并逐漸發展而形成的。

鐮倉時代(公元1185―1333年),日本高僧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余杭縣天目山的徑山寺求學取經。他在學習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后,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為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日本的《類聚名物考》對此有明確記載:“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日本的《本朝高僧傳》也有“南浦昭明由宋歸國,把茶臺子、茶道具一式帶到崇福寺”的記述。

由此可見,中國茶文化是日本茶道的源頭,而且中國文人、僧侶于飲茶時所形成的“他界觀念”以及文人、僧侶們的那種對幽寂、高遠情趣的體味和追求,都是日本茶道形成的基礎。中國古代的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尤其是禪宗思想,均對日本茶道精神內涵的形成產生了深刻影響。

二、日本茶道的形成

1.日本種茶、品茶之風的形成

平安時代(公元794-1184年),日本高僧永忠、最澄、空海先后將中國茶種帶回日本進行播種,并建立了正式的茶園。此時,日本將茶看做是藥物,飲茶方法基本上是學習和傳授中國的茶禮和茶俗,尚未出現現今的抹茶飲法。到了鐮倉時代(公元1185―1333年),日本興起品茶之風,代表人物就是曾經留學中國的禪師榮西。建久二年(公元1191年),榮西親自種茶,還把茶種送給京都高僧明惠上人。榮西還研究陸羽的《茶經》,寫出了日本第一部飲茶專著《吃茶養生記》,為日本茶文化的誕生開辟了先河。日本茶道中的抹茶也是從鐮倉時代開始的。到了室町時代(公元1392―1573年),茶樹的栽種在日本已普及起來。這一時期出現了村田珠光、武野紹路、千利休三大茶師,他們對茶道的完善和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2.日本茶道的形成

村田珠光(公元1425―1502年)被稱為“茶道的開山鼻祖”,他將禪宗思想引入茶事,形成了獨特的“草庵茶風”。村田珠光把飲茶從一種娛樂形式升華為一種藝術、一種哲學和一種宗教,完成了茶與禪、民間茶與貴族茶的結合,為日本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內涵,完善了茶道的形式,從而將日本茶文化真正上升到了“道”的層面,奠定了“佗茶”的基礎。被后人稱為“茶道的中興之祖”的武野紹鷗(公元1502―1555年),他將日本和歌中表現日本民族特有的素淡、純凈和典雅的思想融入茶道,并對珠光茶道進行了有益的補充和完善,為日本茶道進一步規范化和民族化做出了貢獻。千利休(公元1522―1591年),他先跟北向道陳學習茶道,19歲時又拜武野紹歐為師,他在繼承村田珠光、武野紹歐茶道的基礎上,把茶道推到了更高境界,使茶道擺脫了物質因素的束縛,將其還原為淡波、尋常的本來面目。他還在茶事中增添了傳統的“石料理”的審美意識,使人們在進行茶事的同時充分享受美的情趣。他的最大貢獻就是把茶道從上層社會普及到平民百姓中,并把茶道的精神內涵歸納為和、敬、清、寂,豐富了茶道的精神內涵,開創了日本茶道獨特的思想體系和超凡的形式,使日本茶道在東方獨樹一幟,取得了“茶圣”的地位。

到了15世紀末,日本茶道完全脫離了宗教形式,成為獨立的禮法,至此,日本形成了正式的茶道。江戶時代(公元1603―1867年),千利休的子孫和其弟子們繼承了他的茶道,建立了“家元制度”、“三千家流”茶道體系。這一時期是日本茶道的輝煌時期,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抹茶道、煎茶道。明治維新以后,日本茶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突出表現為其文化內涵的加深、時代感的增強以及形式上的更具民族特征等,這為日本現代茶道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3.日本荼道的形成過程

日本茶道的開山鼻祖村田珠光、茶道的中興之祖武野紹鷗都是通過拜禪師學禪,將禪宗的哲學內涵與茶道所追求的精神境界結合起來,一步步將日本茶道發揚光大的。禪宗無疑是影響日本茶道精神內涵形成的最重要的因素。日本茶道的發展、演變過程,可以概括為三種類型:追求理想境界的幻想型、重視實物性能的養生型和升華為宗教審美意境的理念型。后者是前二者的綜合,把對茶的他界觀念型幻想和對茶的具體實物性認識綜合起來,乃是日本茶道之本義所在。從文化交流發展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從一味仿效中國,到逐漸消化外來文化,再到創造有日本特色的茶文化的過程。日本茶道雖然源于中國,但又絕非是對中國茶文化的簡單移植或翻版。日本的禪僧吧中國的茶文化傳到日本后,又在日本特殊的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中進行再創造,把點茶、飲茶的活動升華為茶道,形成一種綜合的文化體系,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風格,這對日本人民的世俗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三、和、敬、清、寂的茶道精髓

日本茶道既汲取了中國文化的優點,又發揚了日本傳統文化的特長。千利休集日本茶道之大成,將日本茶道的精神內涵概括為和、敬、清、寂。“和”,意味著人與人之間的心的調和,“和”不僅強調主人對客人要和氣,而且強調客人對主人以及茶事活動也要和諧。“敬”,表示相互承認、相互尊重,并做到上下有別,有禮有節。“清”,借用千利休的話說,也就該是“拂去浮世俗塵”之意了。這里的所謂“浮世俗塵”,除了我們所講的一般意義上的塵埃之外,應當還有心靈的塵埃之意。當年,禪宗南宗慧能與北宗神秀在禪宗五祖弘忍處修道時,曾奉師命各作過如下偈語,神秀作的偈語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慧能作的偈語是:“菩提本無樹,美景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使惹塵埃。”日本茶道之“清”,汲取和蘊涵了這兩位得道高僧充滿禪機的偈語之意。日本茶道的精神內涵最根本的就是“寂”,即寂靜之“悟”的境地,“寂”倡導人們要有一顆平常心,謙虛做人,永葆坦蕩無私的心。和、敬、清、寂400多年來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為準則。日本茶道從“露地”、“茶室”環境、“床の同”、“天井”、“晝”的布置,到“石料理”的選擇;從茶道儀式過程,到人的心境,都貫穿著這種精神,從而形成了日本茶道獨特的思想藝術體系。

日本茶道所創造的時空是一種非日常的時空,所追求的世界是現實生活中的世外桃源。“露地”可以說是這種世外桃源的~部分。“露地”一詞出自《法華經?比喻品第三》,是指引導人們潛修山林、脫離世俗、專心學法的途徑。日本茶道中的“露地”原本寫為“路地”,是指通往茶室的小路,村田珠光把“路地”改稱為“露地”,是在明明白白地告訴世人,茶道乃是引導人們擺脫世俗的高雅之道。“露地”大多被設置成花、草、樹、木、水、石相間的近似天然的山野空間,其中竹、石環繞,流水潺潺。進入“露地”,你可以悠閑地漫步在山野林間幽靜曲折的小徑,聞天籟之音,賞朝夕雨露風霜,觀四季飛花。“露地”所構筑的是一個“無一物中無盡藏,有花有月有樓臺”的凈土,其目的在于使茶人心曠神怡,從“無”境界中發現完全的、純粹的、精神性的東西,從而使人的精神得到充實。

“茶室”一般都建在山清水秀、樹木叢生的幽靜之處,其精巧的建筑格局,可以說是日本古建筑技藝的結晶。“茶室”的門洞都很矮小,茶客必須蹲下或彎下腰才能進去。“茶室”布置極為素雅,通常不設窗戶,燈光幽暗,氣氛肅穆寂寥。“茶室”中崇尚天然的建筑素材,這充分體現了日本人熱愛自然的心境。“茶室”中設置了賦有各種意義的“床の間”、“天井”、“晝”等,無一不在顯示“茶室”是茶人實施茶道、進行修行的一個主要場所;是切斷了與俗世的一切聯系,以茶為中心的人茶共樂的空間;是一個人神交會的神圣空間。

在煎茶出現之前的“石料理”,要求與茶事相映成趣,茶事主人在準備“懾石料理”時,按照季節的變化精心選擇新鮮海產和蔬菜。環境的幽靜、菜肴的簡單、情趣的雅致、意境的深遠,使茶人們在不知不覺中被引入一個超凡脫俗的清靜世界,人的火急暴躁之氣盡消,多愁善感的心性得到安撫。由此可見,和、敬、清、寂的茶道精髓滲透在茶道的每個環節,貫穿于茶道活動的始終。

四、茶禪一味的本質內涵

自佛教傳人后,由于佛教教義的規定及僧侶的生活需要,使禪學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坡有詩云:“茶筍盡禪味,松杉真法音”,青燈孤寂,明心見性,這就是茶中有禪,茶禪一味的奧妙。弟子曾問千利休:“何為茶道?”千利休回答:“解渴之用。”“茶道之本只不過是:燒水、點茶、喝茶。”看來千利休之語“解渴之用”恰恰道出了茶道的真諦――茶道就是要解決人們的“心靈之渴”。茶道之“本”指的是茶道過程中的“頓悟”,即“禪”。岡倉天心在《說茶》中把茶道概括為;“茶道是在細小的生活瑣事中悟出偉大這一禪的精神的產物”。

原日本京都大學久松真一教授以禪宗的理論為基礎,將日本茶道藝術的本質歸納為:自然、空寂、簡約、樸素、自然、脫俗、寂靜;物、人、場所三要素,構成了茶道的主題思想。茶禪一味,關鍵在于“悟”,因茶悟禪,因禪悟心,茶心禪心,心心相印,達到一種涅境界。茶在于飲,禪在于參,參禪如品茶,品茶可參禪。茶禪一味,所寄托的正是一種恬淡、清靜的茶禪境界,一種古樸、典雅、淡泊的審美情趣。

日本茶道的要義就是要對日常生活加以藝術化,即強調對生活的超越。正如周作人所說的那樣:“日本茶道有宗教氣,超越矣,其源蓋本出于禪僧。”日本茶道講究茶禪一體,并在此基礎上追求恬靜悠閑的情趣。日本茶道的形成一開始就與禪密切相關。日本禪僧不僅是中國茶的引種者,也是日本茶道的創立者。日本茶道形成的重要人物,如村田珠光、武野紹鷗、千利休等,大多數都對禪宗有較深的研究。村田珠光原本就是一個禪僧,他將禪的精神與飲茶方式相結合,創建了“四疊半茶室”,確立了茶的根本在于“清心”的理論。武野紹鷗不僅學習禪宗,而且在禪宗的教義中制定了茶道的“法度”,成為后人的典范。武野紹鷗的“茶禪一體”、千利休的和、靜、清、寂等,都是在此基礎上的發展。“茶禪同一味,唯在空寂中”,武野紹鷗的這一座右銘證明了茶道的精髓,即和、敬、清、寂與禪的世界觀、人生觀是相通的。如此看來,茶道一開始就與禪宗結下了不解之緣。禪宗的“禪”,原意為“靜慮”,可見“靜”是禪宗的重要宗旨之一。寺院均在幽靜的深山,禪僧們過著幽閑自在的生活。禪宗主張生活清靜寂寥,避塵世之喧囂,求叢林之寧靜,除人間之煩惱,得心靈之靜謐。茶道也汲取了禪宗的這種追求恬靜幽閑的性情。茶道的創立者們,無論是武野紹鷗還是千利休,他們都要求在茶會中貫穿幽閑、恬靜的意境,要求人們在茶道的儀式過程中尋找和體驗禪的那種枯寂的精神。因此,在日本的茶道中,不僅茶室的設置應鬧中取靜、典雅靜謐,而且茶會的氣氛也要肅穆安適。人們在百忙之余,悠閑地坐在與塵世相隔絕的茶室中,聽著爐子上水沸騰的聲音,看著茶師們優雅的點茶姿態,體味著奔波的人生中難得的片刻寧靜與休閑,簡直是一種高雅的享受。“禪與茶道的相通之處,在于對事物的純化。這種純化,在禪那里是靠對終極實在的把握來完成的,在茶道那里則是靠以茶室內的吃茶為代表的生活藝術而實現的”。日本著名的禪學家鈴木大拙的話簡潔明了地指出了禪與茶道、生活之間的關系。

日本茶道是一門修身養性、立身處世的人生藝術,是一種生活的智慧。在寂靜的氛圍中,茶人靜靜地點茶品茗時,茶禪一味,茶禪一體,天地無限之禪機即涌動于茶人的體內。隨著茶事的進行,茶道也在這個過程中漸漸嶄露其本來面目。這種在時空中進行,并一直流動著的藝術,就如舞蹈一般。

結語

茶與禪宗的結合,是中國文化史上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即茶文化現象,茶禪一味,是中國茶文化的精髓和天地人和的最高境界。中國禪宗在日本茶道形成的過程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茶禪一味將日本茶道的文化意蘊提升到了一個較高的美學層面上,茶的流動的神韻,禪的機緣,再加上茶人對人生的感悟,均能夠滌蕩凡塵,凈化心靈,升華情感。和、靜、清、寂的茶禪之美,在于“一味”,在于茶與禪所共同追求的優雅寂靜、恬淡自然的人生態度和審美情趣。

第2篇

1高校體育人文教育的意義及現狀

高校體育人文教育的內涵十分寬廣,不僅包括體育精神和文化教育,也包含著體育教學中的人文關懷和培養。通過這些方面的教育,可以讓大學生對體育文化有更加直接和深入的認知,同時還能通過這種人文教育的潛移默化,更好地感受體育對人的關懷。具體而言,高校體育人文教育的意義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幾點。第一,高校體育人文教育對健全大學生人格具有重要意義。從現實中看,我國的高校教育存在這樣一個特點,那就是培養出來的人才往往對本專業知識專而深,但是在人文素養上卻相對欠缺。而加強高校體育人文教育,則能夠建立起大學生健康人格,提高他們在道德、情操、責任以及素養等方面的水平,使其不僅擁有深厚的專業知識,更是一個擁有極高人格魅力和豐富內心的人。第二,高校體育人文教育對推動高校體育教育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現在,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科學水平的日新月異,一個嶄新的信息時代已經來臨。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對人們的“德與智”有著很強的要求。一方面,要求人們能擁有堅強的意志、強健的身體和善良聰明的內心,另一方面,要求人們能擁有更好的智商和情商。而高校體育人文教育,不僅能夠培養大學生勤勞、包容、博愛的人文精神,更能提升他們的智商和情商。這就為高校的體育教育打下了強大的思想和精神基礎,也為高校體育教學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動力來源。盡管高校體育人文教育有著如此重要的作用,但也毋庸諱言,在一些高校的體育教學中,往往只是注重了大學生在身體素質上的培養,卻忽略了人文教育的注入。從調查和分析來看,我國高校體育人文教育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一是高校體育中人文教育的比重較低。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在我國高校體育教育中,還存在那種傳統的“重武輕文”思想,覺得體育就是讓人強身壯體的,不需要加入什么人文教育。應當說,這種落后的體育思想觀念已然成為高校體育教學與時俱進的“絆腳石”,制約著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的改革與發展。二是很多體育教師缺乏足夠的人文素質和知識水平。三是高校體育人文教育的教學方法落后。一些學校在體育教學中雖開設了相關的人文教育課程,但是卻存在方法落后的問題。很多老師僅僅是按照書本給學生講一講、念一念,僅此而已,缺乏足夠的互動和深度教育。也沒有足夠的創新性,在教學方式上比較單一和枯燥,這就很難引起廣大大學生的興趣,嚴重影響了學生課堂的參與程度,致使高校體育人文教育很難順利開展。

2茶道精神的人文內涵

茶道精神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國的祖先從發現茶的藥用價值到把它當成一種飲品,再到提煉出豐富多彩的茶文化,最終將其上升到一種思想甚至哲學的高度,茶道精神也就此逐漸形成。大約從有唐一代開始,茶道精神便初步形成,其與我國傳統的儒家、道家以及佛教思想相互碰撞融合,最終成為了今天我們看到的“靜、和、清、美”的茶道精神。首先我們來看看茶道精神的精神內涵。第一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茶源自于自然,具有清新淡雅素凈的自然屬性。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天人合一”思想及回歸自然的追求十分契合。茶道精神的這一內涵,不僅影響著品茗者在飲茶環境、茶類和飲茶器具等方面的選擇,更影響著他們的性格和為人處世之道。其次是茶道精神中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一言概之,就是指對世間萬物始終保持一種適度的、不卑不亢、恰如其分的態度。茶具有去火清熱靜心的自然功效,所以飲茶者在品茗時,會在自覺不自覺間,讓自己變得深沉且安靜。茶道精神的這一內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一是在茶事活動中注重火候、溫度、口感的恰當和適度。二是在茶事活動中在意禮節上的表現,比方說用恰當的禮儀去招待飲茶者,或是用尊敬的態度去回敬烹茶者。這體現在飲茶各個環節的動作以及言行舉止上面。最后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這種精神能夠感染品茗者對自身人格上的追求和完善,他們會試圖通過飲茶這一載體,來修心養性,培育自己清廉、高潔、樸實的內在特征。再來說一說茶道精神中“禪茶一味”的內涵。這種思想來自于佛教,它能夠讓人在塵世的煩惱中達到頓悟的境界,感受到人生的真諦,品味到茶的本味。這里以禪茶一味中的“苦靜凡放”的思想來舉例。何謂苦?苦就是生命中的眾多苦難,如生老病死等;何謂靜?靜就是始終保持內心的平和安靜,任爾風吹雨打,我自巋然不動;凡就是要善于覺察生命的細微之處,“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從這些小處感悟到整個宇宙的運轉和生命的秘密。放就是要善于放下一切,喜也放下,怒也放下,讓內心輕松沒有負擔。可以說,茶文化中所蘊含的這些精神內涵,對引導一個人的健康心理和優秀品質大有裨益。論述完茶道精神在思想層面上的內涵,我們再來看一看茶道精神的具體表現形式。在這方面,筆者主要對飲茶環境的選擇和營造進行闡述。我國的飲茶者特別注重對飲茶環境的選擇和營造,講究很高的品位。從現實中看,我國的茶道環境主要分為三種,一種是戶外的大自然,會選擇與茶有關的自然環境,譬如說松林、竹林、小溪、深山等,再配以清風明月等氣候環境,以此來達到心中那種“天人合一”的茶道精神。一種是在庭院里,結合不同的建筑特點和庭院環境,來配以不同的飲茶元素,比如說在傳統園林里,配以流水、竹子、梅蘭竹菊等植物,來襯托茶的內涵。一種是在室內,會根據飲茶者的喜好,選擇不同的茶具和桌椅,再佐以不同風格的字畫、古玩等元素。這三種不同的茶道環境,有著共同之處,那就是它們都追求一種雅致和清幽的境界。

3茶道精神在高校體育人文教育中的運用和建議

要把茶道精神所蘊含的“中庸和諧”思想融入到高校體育人文教育中去。中庸不是平庸,不是說讓人“差不多就行”,“適可而止”,而是一種對事物的把控能力。中庸和諧本質上講究的是積極進取和樂觀平和,它注重“入世”,要求人們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取得一定的成績,而這種思想正是高校體育人文教育所需要的。高校體育教學具有很強的運動性和競技性,而高強度的訓練和殘酷的競技很容易讓人心理上出現失衡,或是成功后的洋洋得意,或是失敗后的沮喪灰暗,這些心理上的大起大落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就需要把茶道中這種“中庸和諧”的思想融入到體育人文教育中,讓學生們有一個勝之不驕、敗之不餒的平和心理,去理性和樂觀地看待得與失。同時,茶道中的這種人生哲學,更能夠給高校體育人文教育注入禮儀上的內容,感染和帶動大學生們更加注重傳統文化中的“禮節”。茶道中所蘊含的和諧思想,最能體現在對“禮”的講究上。首先,茶是各種禮節的重要載體。早在2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便開始用茶葉作為祭祖祭神之物。而在古代的婚禮前后,茶更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媒介”,受聘要送茶,訂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入洞房時要合茶。總而言之,茶所蘊含的禮儀,早已深深滲透到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去,用于中國人招待客人、婚喪嫁娶、走親訪友、調解矛盾等各個方面。其最終目的,就是要追求一種規范有序的社會關系,一種和諧友好的人際來往。這種思想對于高校體育人文教育來說大有裨益,能夠讓學生們更加懂得如何與人相處,友好待人、和善處世。另外,這種人生哲學也體現在對完美人格的追求上。茶道講究修身養性,用茶來體現飲茶人的勤儉、廉潔和淡雅的君子風范。歷史上不少文人都曾用茶詩茶畫,來表現自己純樸高尚的人格理想,寄托對美好品德和完美人格的向往。因此,茶被人們稱為“飲中君子”,是修身養性不可或缺的一個載體。這對于大學生建立和完善健康的人格有著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高校體育人文教育中,要通過開設相關的課程,來增加茶道精神的比重。要充分利用茶道精神博大精深的特征,通過豐富形式、創新載體,把茶道精神貫穿到體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一方面,要把茶藝表演、茶舞教學、茶道講座等活動融入體育教學中,并要針對體育教學的特點,在內容和形式上多做創新,做到理論性和趣味性、競技性的更好結合,讓學生們樂意去學、主動去學。另一方面,學校要加大對這方面的資金和物質投入,大學生尚未工作,沒有收入來源,而茶道精神又需要一定的器具和場所去表現。因此,作為高校來說,就要主動去給大學生們采購一些相關的硬件設施,譬如說茶具、桌椅、音響設施等,并給他們提供穩定的場所,從而更好地把茶道精神融入到體育人文教育中去。同時,在把茶道精神運用到高校體育人文教育中時,還要注意把茶道精神中的體育元素更好提煉出來,與體育文化相結合。在此筆者以采茶舞為例來簡單闡述一下。采茶舞蘊含著豐富的茶道精神,在體育教學中引入采茶舞,不僅能夠讓學生從舞蹈動作中感受體育之美,更能夠感受到那種濃郁的茶人精神。在教學中,應當大膽創新,運用一些“情景教學”的方式來強化茶道精神教學效果。一是可以根據茶道精神的特點,給學生們購買一些傳統的服裝,讓他們在學習采茶舞時能夠更好地感受到茶道精神的內涵。二是高校可以根據自身的區域特點和人文環境,多帶領學生深入到一些產茶區或者是茶道場所,讓他們從不同環節去感受茶道精神的文化脈絡和形態精髓,從而讓高校體育人文教育變得更加豐富,使大學生能夠從中得到更多人文素養方面的提升。

作者:史博強 蔡運濤 單位:河北科技大學體育部

參考文獻

[1]陳德敏.學生體育人文教育使命反思[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4(3):83-85.

[2]關劍平.茶與中國文化[M].人民出版社,2001.

[3]盧元鎮.體育的社會文化審視[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9.

第3篇

[關鍵詞] 日本;茶道;文化

[基金項目] 遼寧省教育廳2012年度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研究立項項目“關于在外經貿類院校開設《外國文學與文化》課程的嘗試與研究”,項目編號396。

【中圖分類號】 G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4)03-202-2

日本茶道有著悠久的歷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傳統文化。它具有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很強的審美特征,是一種日本茶人所推崇的茶湯道禮儀。從古至今它以其獨特的魅力深刻的影響著日本人的文化生活,使研習茶道的人們和組織越來越多,遍及全國。

一、日本茶道文化的起源和發展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飲茶具有悠久的歷史。據史書記載飲茶始于春秋,早在《晏子春秋》中便有茗茶的記載。在唐代,飲茶習俗不僅流行于我國國內,還遠渡重洋傳到日本。公元801年,日本高僧空海、最澄來到中國進行訪問,經過一段時間在中國的潛心學習,他們掌握了中國的飲茶文化和習俗,回國時帶回了大量中國的佛經和茶種,并把中國的飲茶知識在國內傳播開。從此,日本開始種茶。到了中國宋代,日本僧人榮西來華,回國時同樣帶回了大量的茶種,再次使中國的飲茶文化在日本民間流傳,此后,種茶和飲茶的風氣逐漸在日本盛行。日本的飲茶文化從一開始便呈現出兩種不同的形態,即僧人茶和武士茶。不管是僧人茶還是武士茶,都有著濃厚的中國飲茶文化的烙印,這段歷史通常被稱為日本茶道前史,即被認為是日本茶道產生以前的茶文化史。中日兩國專家學者已達成共識,日人的飲茶文化來源于中國,中日兩國在茶文化方面有著較深的淵源,中國茶文化在不同時期不同方面對日本有著長期的影響,日本茶道的歷史是隨著中國茶文化的歷史發展而發展的。15世紀末16世紀初,村田珠光、千利休等人把飲茶行為注入思想,又逐步制定了更為詳細、系統的規范,諸如厘定了茶會的種類,規范了茶器具的種類,確定了茶室、茶庭園的格局,制定了主人點茶和客人飲茶的基本動作流程等等,終于創造出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日本茶道。

如今,茶道已融入了日本人的日常生活當中,人們將學習茶道和開展茶道活動作為一種以茶會友、修身養性和對藝術的高雅追求。愛好茶道的人往往成立小的組織,彼此選擇日期互相邀請。

二、日本茶道文化的飲食禮儀

日本茶道有一套嚴格規矩,頗為講究。茶道儀式可分為慶賀、迎送、敘事、敘景等不同的內容,流派頗多。現代的日本茶道舉行的場所有一套特殊的規定,通常,茶道舉行的的場所都是有茶的庭園和茶的建筑組成,即茶庭和茶室。茶庭與主要用于眺望的禪宗枯山水庭園不同,它重在近距離體驗,使客人在其間經一條露濕的小徑,被沿引至茶道儀式的主建筑物―茶室。茶室的布置也是舉行茶道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十分講究,一般要求簡樸而優雅,入口的地方是一扇活動的矮門,客人宜躬身入內,表示謙遜,而主人則跪在門前迎接,以示尊敬。茶室內一般懸掛名人字畫,陳設古玩,還放置青瓷茶花瓶,供賓客欣賞。茶室正中設有燒水用的陶制炭爐和茶釜,爐前放著茶碗和各種飲茶用具。另外,茶道飲茶也有很多講究,使用的茶碗也多為歷史珍品,點茶、沖茶、遞茶、加水、品飲都有一定的方式,主賓大都是跪在地上恭敬地雙手捧碗,喝茶時一定要三口喝盡,最后一口一定要發出聲響,以示對茶的贊美,茶道所用的茶,色澤碧綠,略帶澀味,飲茶時常備有點心,糕點之類食品,以調和口味。所以,茶道對于日本民眾來說,不是通常解渴消乏的活動,而是一種講究禮儀、陶冶情操的民族習俗和傳統文化。

三、日本茶道文化的精神實質

日本茶道的內容不僅局限于外在表現形式的各種藝術方面內容,在內涵方面還具有其獨特的一套哲學思想,因而不能將其簡單的歸為藝術活動一類。對于這種不同的觀點,日本著名文化學者久松真一先生的觀點獲得了為數眾多茶道研究者的認同。他從宗教的角度出發將茶道定義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活動為契機的綜合文化體系”。他認為茶道文化體系具有極強的包容性和統一性,包含了宗教、道德、哲學等諸多方面的復雜內容。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今天日本主流茶道流派“三千家流”的始祖千利休大師將茶道精神歸結為“和、敬、清、寂”四個字。從事 日本茶道的人士畢生所追求的目標就是這四個字,日本茶道文化倡導人們通過凈化心靈、提高品行、磨練意志、學茶上茶,將人們克服困難信心以及道義感進行增強,進而達到升華思想境界這一最終目標。

“和”是表示整個茶事進行過程中具體形式的和諧以及人們內心情感的平和、寧靜,意思是人與人之間關系和睦、相互禮讓、謙卑友好、和諧共處的狀態。另外,茶庭院、茶室以及茶具等等 ,其色彩、形狀、寬窄、長短以及大小都應該保持協調和完整,給人一種和諧之美,使整個茶事活動在一種平和,寧靜的氛圍中進行,從而實現一種參與茶事的主人與客人之間、客人與客人之間、甚至是人與所涉及到的器具、環境之間的理想關系。這個“和”字不僅僅源于佛教的教義,也是儒家基本精神的一種體現,充分體現了日本整個國家內部所極力追求和保持的一個完美理想狀態。

“敬”是指相互尊敬,主要建立在“和”這一基礎之上,共同實施茶事的人士并不分身份的高低和貴賤,全都聚集在窄小茶室里面,溝通感情和品茶暢飲。茶席上雖然設有上座、次座、末座等席位,但這決不是身份的象征,而只是茶室內設定的座位而已。這體現了禪宗佛教的“心佛平等的精神”,即指參與茶事的所有人,甚至包括人與物都是互相平等的。敬是專注與歸依是佛教的三昧,是儒教程朱學派的主一無適,即是專注、專一、沒有雜念。從這我們不難看出,茶道文化在禪宗教義之中還蘊含了日本神道“萬物皆有靈”的精神。而且這種通過茶事追求人們貴賤無差別的理念的建立,在等級森嚴的封建時代極為難得。

“清”是純潔、幽靜,即要求和茶事相關的人和物必須要潔凈,這是對身體及周圍一切事物都要求潔凈和美好的一種渴求。在被稱為露地的茶庭里,茶人們要隨時潑灑清水,在迎接貴客之前,茶人們要用抹布擦凈茶庭里的樹葉和石頭,茶室里不用說是一塵不染的,連燒水用的炭都被提前一天洗去了浮塵,茶人就是這樣通過去除身外的污濁達到內心的清凈的。 當每個人都具有清澈透明的心以及純潔無暇的內心時候,才能夠領略和享受大自然之美,輕松愉快地生活。達到了這種意境才是茶道內涵“清”的實質意義,即茶道的本來面目。日本茶道中的“清”完全體現了日本民族的獨特民族習性,不只是要求保持清潔,而且具有具有更深層的含義。茶道重要典籍《南方錄》指出:“茶道的目的就是要在茅舍茶室中實現無垢的凈土,創造一個理想的社會。”可見這條箴言的寓意之深。

“寂”就是指不貪圖奢侈生活、謙恭以及樸素,倡導人們不管世俗有多紛亂,都要具有一顆平常心,做到謙虛做人,擁有無私和坦蕩的內心。它是佛教中所講的“空寂”一語,也是佛語的“寂滅為樂”,這是消除了心中妄想煩惱的境界,即是消除一切心中的雜念,達到無年無想的境界。如果說前三個部分是茶道的修行途徑,那么“寂”就可以看作是茶道修行的出發點與目的地。“寂”在梵語中指“靜寂”“和平”“靜穩”,它還在佛典中被用作“死”、“涅”、“無”的意思。茶人與客人通過茶事進行修行,在茶事的過程中領悟到對世間萬物的否定,便進入了一個無的世界,這里沒有聲音,沒有色彩。日本茶道中的寂也便是倡導人們無論世俗如何紛亂都要有一顆平常心,謙虛做人,永葆坦蕩無私的心。做茶事時,要嚴格做到心靜如水。假如你心有雜念,就不會做得圓滿,其境界也達不到閑寂的標準。

四、結語

日本茶道有著悠久的歷史,伴隨著漫長的發展歷程,它不僅是日本文化的結晶與代表,而且也是東方文化的精華。日本茶文化經過不斷的改變發展,逐漸構成獨特而系統的茶道體系,不僅在形式上內容及其豐富,而且在思想層面上也有著豐富的內涵。茶道追求的崇尚精神和倡導的人文文化是推動茶道不斷發展的重要因素,它是用一種儀式來向人講述禪的思想,正如參禪需要頓悟一樣,其中蘊涵的那些人生的經驗,需要飲茶者用心方可領悟。

參考文獻:

[1]滕軍.論日本茶道的若干特性[J].社會科學戰線,2009,(03):145-149.

[2]張曉光.論日本茶道精神中的審美文化觀念[J].當代小說(下半月),2009,(02):42-43.

[3]余悅.中國茶韻[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

[4]柳田圣山.禪與日本文化[M].北京:譯林出版社,1989.

[5]張忠良等.中國世界茶文化[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6.

[6]栗智.日本茶道的禪宗與“四諦”[J].大眾文藝(理論),2009,(12):72-73.

第4篇

關鍵詞:日本茶庭;園林藝術;精神內涵;藝術特色

1日本茶庭文化內涵概述

在日本,茶庭文化、茶室文化和飲茶文化是茶文化的核心構成部分,自中國茶文化引入日本之后,由于日本民族性格喜愛飲茶和追求清新自然的田園生活,所以在中國傳統飲茶習慣基礎上不僅創新飲茶方式、發明飲茶工具,而且在逐步發展中形成獨具民族特色的茶道。在日本茶道文化中,茶庭和茶室在建筑風格上保持一致、兩個部分相通相連,互為補充。茶室建筑是包括有茶室、水屋、走廊、外景組成。和茶室相對的是茶庭,茶庭種類較多,功能性也不同。常見的有供讀書休閑的疏遠茶庭、修禪靜心的修禪茶庭、露天觀賞茶庭等。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草庵茶庭,該類型茶庭在日本最為常見,又可被稱為露地,根據建造規模和周圍環境不同,其露地級別還不同,比如三重露地式樣的建筑結構其露地從外到內又可以分為三區庭園。日本茶庭的建筑風格和建造方式別具一格、十分精致講究,這些都蘊含著獨特的民族思想和傳統文化內涵。

2茶庭的建筑構造和藝術風格

2.1內部景觀

日本茶庭內部景觀都是按照一定的園林建造思想進行設計,日本茶庭園林不僅是飲茶修身養性的場所,更是修禪的圣地,所以日本茶庭的建造都有很強的禪宗意境。在茶庭的構造中,道路往往設計成彎曲狀,鋪設高低起伏,常常在道路兩旁放置山石,用此來代指茶庭身處深山。在道路兩旁和石塊處種植低矮植物,來代指山林。在茶庭設置假山、水塘、小澗,流水潺潺的意境營造山泉流動的情境,并協助石燈籠的色彩點綴來總體烘托出茶室所處環境的清幽、寧靜和和諧。在日本這樣一個土地資源匱乏的國家,茶庭的設計面積一般較小,內部景觀設計大多精巧玲瓏,但是營造的禪境氛圍十分濃厚。將日本人所追求的大自然景觀和自然感覺都融入到茶庭的園林構造中。這不僅和茶庭的觀賞、修身養息功能相關,而且營造出的寧靜致遠氛圍能平復人焦躁心情,在進入茶室之后能以平和的心態飲茶,真正體會到茶道。

2.2色彩搭配

茶庭的主要作用是營造一種和諧、寧靜的意境,為進入茶室飲茶的客人提供心靈的洗禮,所以在色彩的搭配方面一般是以綠、灰為主,來達到融入自然的感覺。比如內部景觀山石、假山、道路以灰色為主,植被、水景以綠色為主。常見的草庵式樣茶庭一般在道路兩側還會設置白色沙石作為分界標志,這樣不僅給茶庭增添純凈感覺,而且和總體顏色形成對照,起到很好視覺效果。此外,景觀的顏色以自然色調為主,不加入人工修飾,茶庭布景對原始自然美的追求也是民族性格和日本茶道文化的體現。在日本茶庭的園林布景中,一般很少設置色彩斑斕的花株,但是深山中常見的品種可以常見到,比如梅花,總的來說,茶庭色調追求樸素,也正是營造幽靜深遠飲茶環境和心境的重要體現。

2.3趣味性

日本茶庭的建造體現出來的不僅僅是幽靜深遠的禪宗意境,而且在具體布景中能體現出的是日本別具一格的建筑藝術風格。總的特征是具有濃厚的趣味性。從布景小樣的建造規模來看,大多小巧精致,形狀不一、色調搭配和諧、布局合理有據,既不會造成視覺沖突,也不會顯得突兀。比如假山流水布景處的洗手缽(主要代指山間小澗的洗手功能),在茶庭內的形態各異,有的是水盆形狀、有的是山間石塊原貌、有的是經人工雕琢,別具一格。路邊石塊的設置也獨具特色,有的隨意堆放,有的成雙成對,有的孤零一個,總體看來則亂中有序,卻又不失觀賞審美功能。從布景的規模來看,運用象征手法和思維想象的理念將一系列物景用來代指大自然景觀,體現出日本茶道文化中獨具民族特色的智慧情趣。茶室的建設地點一般遠離喧囂集市,環境優美,清凈悠遠的場地,用茅草、石塊、木頭等原始材料進行人工改造,建造茶室。泥墻、茅草屋頂、紙糊窗戶構建的茶室周圍設置一個很小,卻別有洞天的茶庭,在此飲茶、參悟人生,這也是遠離鬧市,追求親近自然,修身養性的禪宗精神。

3日本茶庭園林藝術中的文化內涵

3.1宗教色彩

無論從茶庭的布局還是建造風格,其中主要體現的文化內涵就是具有濃厚的宗教理念和格調。這和日本民族的價值取向和息息相關。首先,茶庭就建造結構和設置理念來看,其主要目的是給茶室營造一種眾星拱月的意境,茶庭的建造目的不是飲茶,也不是單純的欣賞,不僅具有引導飲茶者進入茶室,安撫其心境的作用,還起到烘托整個飲茶環境的效果。在日本,飲茶具有嚴格的飲茶規定,除了飲茶者必須著衣得體、正式、整潔,言語、動作神態必須得體優雅,茶具和泡茶流程也都要求十分嚴格。其次在飲茶過程中,飲茶者之間只能談論哲學、宗教等話題,日常俗事、庸俗化話題嚴明禁止。對茶會的組織者和茶庭所有者來說,對茶庭的視覺、心靈體驗效果要著重注意,不僅要做到各個布景之間的完美銜接,保證其整體性的和諧,而且要對每一處布景的單項作用進行考究,通過茶庭的過程中心靈能得到感受,從而達到一種禪宗的境界。早在日本封建社會時期,武士階級在進行征戰之前會在茶室進行坐禪,以此來達到心境平和的狀態,以此可看出,茶庭中的園林藝術中承載的茶道文化對日本人來說還具有精神安撫的功能,這也是宗教理念的體現。其次,日本茶道中的清凈、自然、樸素的理念也正是佛教思想的體現。佛教自中國傳入日本之后,對日本主流文化的發展具有決定性影響,日本茶道的發展和演變始終體現出佛教所宣揚的清、寂、靜思想。茶庭無論從構造、布景、建造材料還是內涵意義上都體現出佛教思想,在佛經中有這樣記載:“菩薩沖過三界火宅到達露地。”說明露地的本身就是修行圓滿之處,也是佛家修行的圣地。

3.2美學思想

日本茶道界普遍認為,日本茶道文化內涵深厚,涉及到的社會各方面因素復雜。其中主要的是藝術因素、美學因素、社交禮儀和宗教思想,這幾個因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貫通,但藝術因素處于主導和統領其它三個因素的地位。日本茶道文化除了品茶禪悟思想,其藝術特色中的美學思想獨樹一幟,成為日本茶道文化中重要思想內涵。茶庭的設計布景理念中,除了樸素、和諧、寧靜之外,錯綜復雜,缺陷美也在茶庭的設計中有顯著表現。追求整體美,不過分追求對稱,也不忽略單個布景的意境。在茶室中枯槁之感的美學特征尤為突出,暗黃木頭制成的茶桌、枯葉色調的茶具以及墨跡和破舊不堪卻不失古樸色香的茶盒都是茶室中美學思想的體現。日本民族不過分追逐過分人為雕琢的藝術品,唯獨對自然狀態下形成的藝術品情有獨鐘,這也是一種對美的執著和藝術品經時光雕琢的本質美的體現和喜愛,體現出日本人對內心和真實的追求。所以在茶庭的設計和建設中,這種美學思想被完美運用和詮釋。比如茶庭建造的選址,選擇遠離塵囂的僻靜處、設計理念的自然象征性、茶室建造使用材料取于自然原態。整體呈現出清新自然、簡單樸素、寧靜致遠、禪意深遠的意境。

3.3茶文化和園林文化的融合

日本茶文化和園林文化在發展中相互借鑒、相互影響、相互融合。經過長期發展,日本茶文化中的精神內涵和意境在園林文化中都體現了出來。首先是禪宗思想在園林藝術中的融合。在茶庭的構建中,以清幽、寧靜、禪意、和諧等佛教思想理念為指導,在具體布景中講究還原自然狀態,運用象征性手法將自然物象巧妙縮小,還原在茶庭。通過亂石的和諧、低矮綠樹的襯托,再加上假山流水的聲音,整個茶庭被營造出一種潺潺流水、層巒疊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亂中有序的自然景象,再加上空曠的草坪和色調的和諧搭配與自然材料搭建而成的園林建筑,無論在視覺、聽覺還是心靈感受中,都能達到日本茶文化中所宣揚的清、幽、靜的體驗。其次是人文思想和宗教元素在園林藝術中的融合。日本園林自從中國引入后,前期是以觀賞為主,在發展和演變中其作用逐漸由觀賞性變成傳遞人文思想性。在茶庭的設計中,運用物象的合理安排和人為設置來傳達出內心的精神世界和民族性格的價值取向。用假山、水景、植被、亂石等來營造自然意境,運用陽光直射和水體反射以及物象的倒影來體現光的美感。用最原始的木材、茅草、石頭構建房屋主體,來和茶文化內涵融為一體,來體現精神上和飲茶這種物質行為上都是在追求一種自然、樸素和寧靜致遠的心靈感受,這不僅是日本民族人文情懷的體現,這也是佛教思想在茶文化形成以及園林建造中的明顯標識。

4結語

綜上所述,茶庭和茶庭中的園林藝術作為日本茶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設計和建造過程中將日本茶道文化無處不在融入其中。從茶庭的自然性回歸建造,自然意象景觀的設計,到茶室主體建筑的樸素、簡約建造和原始性回歸。從中不僅可以洞察到日本茶道文化的核心內涵和日本民族的精神世界向往,而且可以從中解讀到茶庭不僅僅扮演著營造禪境氛圍的作用,其主要作用是承載人們的精神世界和價值向往,人們通過物鏡來表達自己內心向往和精神追求。日本茶庭雖然沒有氣勢恢弘的建筑體也沒有色彩絢麗的色調,但是它所體現的樸素自然、優雅別致、寧靜致遠理念不僅僅對我們當代人的價值取向和精神向往起到一定的熏陶和影響,對今天園林藝術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唐潔芳.日本茶庭的園林藝術[J].藝海.2011(07):191

[2]崔隴鵬,李紅艷,喻夢哲.日本室町———江戶時期的茶庭演變研究[J].中國園林.2014(02):109-114

[3]宋琦.從日本古典園林藝術形式的演變探究現代景觀設計的發展趨勢[D].青島科技大學2014

第5篇

按照社會文化需求內部結構的四個層次,對茶文化可從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心態文化的角度來分析。此處筆者重點從心態文化的角度對其進行分析。

從心態文化的角度來看,人們在應用茶葉的過程中所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如人們在品飲茶湯時所追求的審美情趣、在茶藝操作過程中所追求的意境和韻味,以及由此生發的豐富聯想,反映茶葉生產、茶區生活、飲茶情趣的文藝作品,將飲茶與人生處世哲學相結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所謂的茶德、茶道,等等,是茶文化的最高層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中國茶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核心,體現在“理、敬、清、融”的中國茶德上,講究中和之美,更崇尚自然美、隨和美。歷史悠久、形式完美、內涵厚重的中國茶文化,是一個從形式到內容,從物態到精神的結合體系,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特殊創造和中華民族思想的集中體現。

蘊含著深厚民族思想和精華的茶文化,由歷史沉積而來,也與茶的意境相伴相隨,給人以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和影響。具體地說,是人們在經過茶事、茶文化思想內涵的感受和體驗后,對于文化所帶來的意境的感受。深入茶事之奇妙境界、體驗茶的精神,并把它與人的精神追求相結合,這是茶之道的精髓。

茶文化以德為中心,重視人的群體價值,倡導無私奉獻,反對見利忘義和唯利是圖,主張義重于利,注重協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提倡對人尊敬,重視修生養德,有利于人的心態平衡,可解決現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質。

茶文化是應付人生挑戰的益友。在社會競爭、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緊張的工作、應酬、復雜的人際關系,使人們承受的壓力加大,而品味茶文化,可以使人的精神和身心放松,以應付人生的挑戰。

當今時代,人類社會正處于一個大變革的時期,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茶是色、香、味、形四美俱全之物,正與人們追求真善美、追求超越的精神相契合;茶道的“和、靜、清、儉”精神,恰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及人的全面發展要求相適應。因此,在現代社會弘揚茶道有著積極、深遠的意義。通過飲茶、研習茶道、學習茶文化,使人類能夠在精神上掌握自身,達到精神與物質的和諧統一。茶道所蘊涵的超越、和諧、儉省等精神是值得我們大力弘揚的。

茶的儉淡、精清、恬靜、沖和的特質,與現代人的心理需要正相契合,故“茶道”內容應反映現實社會處境下人們的心靈渴求,引導人們追求品茶的精神境界,使品茶生活成為人生旅途和心靈的“安定所”。茶香飄處,收斂奢欲,洗心滌煩,振作向上,人倫和諧,其樂融融。

茶飲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靜心、靜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雜念、修煉身心。古人把飲茶的好處歸納為“十德”:即以茶散郁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中國人不輕易言道,在中國飲食、玩樂諸活動中能升華為“道”的只有飲茶。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國,早在唐朝以前,國人就已在世界上首先將飲茶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

第6篇

茶文化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蘊含著“天人合一”、“以人為本”、“和合思想”與崇高的精神追求等,非常關注和諧的人際關系。這些內容契合了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諸多內容。迄今為止,飲茶與品茶仍然是不少國人的良好習慣。高校可以將茶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結合起來,將茶文化的諸多內容運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學中,提升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修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在此基礎上培育出他們健全的人格、堅定的思想政治素養與高尚的道德品質,積極地適應社會的發展,進而做出應有的貢獻。

關鍵詞:

茶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用價值

眼下國內外經濟發展日益加速,文化的多元性和林林總總的社會思潮,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國內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少高校學生未能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他們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強烈沖擊,不具備理性的自我判斷意識和較強的約束力,如此一來,使得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大打折扣。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將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茶文化運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改善這種情況。茶文化是優秀傳統文化,它充分融合了儒道佛三派的精髓和哲理,體現出鮮明的教育與文化功效[1]。它的教育、德育功能經受了歷史和實踐的驗證。所以可以將茶文化運用到高等院校思政教育領域中,以獨特的茶道浸潤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為該領域帶來較多的裨益和啟迪。這樣一來,茶文化能夠被運用到高校學生思想教育的過程中,充分借助其感染力,以其精神內涵使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強化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和道德品質修養。高校學生應該在此基礎上端正人生態度,穩步增強自身的綜合素質,實現思政教育的目標,培養出具有健全的人格與較強的專業技能的現代化人才。

1茶文化內涵的解讀

1.1茶藝

一般來看,茶藝在茶文化居于核心位置。茶文化通常情況下分成四步,即食茶、飲茶、喝茶與品茶。品茶讓食茶形成了強烈的藝術性,乃是真正的茶藝。品茶成為了藝術行為,蛻去其本意,影響到品茶者的心理層面和精神,演變為社會現象或者文化現象,如茶館、茶道、茶藝等,凸顯了茶藝存在的價值。

1.2茶道

它指的是品茗之道,是在研習和操作茶藝過程中體現出來的精神境界,它是茶藝之魂,是我國茶文化之核心。源于優秀傳統文化的茶文化體現出厚德載物的秉性,道與器二者緊密融為一體,茶之內涵同時升華了茶與道。品茶者的心理和精神受到沖擊。茶道追求對現實生活和對人生的超越,為人們持續尋求擺脫身心與超越現實的束縛提供了可行路徑,進而解放身心與釋放情感。雅與靜是它的關鍵特征,它吻合茶本身的自然屬性,契合品茶藝術的文化特性。茶圣陸羽首創茶道精神,在茶文化中融入諸家思想,糅合唐代文化的特質,此乃茶文化之雛形[2]。

1.3茶德

如前文所述,茶道之基礎在于茶德,茶道乃茶藝之魂,茶德乃茶道之魂。在傳統茶文化持續演變的過程中,茶德早已得到人們的接受和認可,并對其推崇備至。“精行儉德”一詞反映出,茶德的具體標準是將茶本身的優良品質和具有優良品德的人相互匹配,此乃茶道之核心精神,也就是所謂的茶德[3]。因此茶文化重在培育人們的健全和高尚品德、持續實現自我奮斗目標。茶品意味著人品,茶品是象征性的一種品貌,它不激揚、不喧囂。茶品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中,由此浮現出人們對社會和生活的認知和理解。茶本身具有健胃消食、提神醒腦、除垢防疾、緩解心理壓力的功效,對人們的身心健康非常有利。茶道與茶德讓我們欣賞茶藝與茶道的文化情趣,陶冶思想和情操。在此過程中,人們形成了端正的品行、平穩的心態,促使身心健康,做到勤儉樸素、善于自制、寧靜致遠、和衷共濟、清正廉明。人們可以在此過程中品味深厚的茶文化,進而修身養性,遵循道家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指導思想。在飲茶時將自我、大自然和茶融為一體,返樸歸真,在品茗中體味到世間的真。理解和感受佛教關注道德、思想和人類心靈層面的覺悟和進步。提倡在參禪禮佛時感受世間道理,在品茗時釋放心靈[4]。以身心強烈的直觀性感受,參透和品味生命的真諦,領悟茶道與茶德的精神追求,追求“怡”和“真”。

2茶文化運用于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價值實現

2.1創新教育手段,豐富教育內容

我國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為了呈現出茶文化的文化性和趣味性,應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開展豐富的茶文化活動。比如茶文化方面的知識競賽、專題講桌與茶藝表演等。也可以錄制相應的視頻文件,讓學生自主掌握和學習這些資源。配以必要的茶德茶道教育闡述和講解,提升茶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傳播力度。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加入茶文化教育的內容,以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啟迪他們的思想、疏解他們的緊張情緒、促進其心理健康,讓學生掌握優秀的傳統文化,繼承和發育茶文化、激發學生積極參與茶藝實踐活動的熱忱。學生主動參與泡茶、辨茶、泡茶、品茶與敬茶的過程,體驗茶文化的獨特魅力,在專題輔助中積極融入茶文化的思想教育和精神追求。

2.2規范引導高校學生的思想和行為

茶文化得以流傳下來的主要原因,在于它包含了豐富、深層次的文化內涵,滿足了社會的需要。在這其中,人們在現實社會實踐中所需要的諸多行為和價值觀念,都蘊含于其中。茶文化涵蓋了寧靜致遠、淡泊名利、平淡地對待生活狀態的精神,恰恰是當代社會成員迫切需要的。當前社會物欲橫流,不少學生非常看重名利,這會對其形成不正確的觀點和看法,會采取各種手段來得到這些東西。引入茶文化,將其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結合起來,豐富學生的品德修養和思想文化,對他們的行為舉止進行規范。讓他們平淡地看待這些事物,以積極樂觀、合法正面的方式和渠道,追求這些事物,這也有助于實現高校學生思政教育的主要目標。

2.3啟迪高校德育教育,培養奉獻堅韌精神

茶固有的本性能夠有效地啟迪高校學生的德育教育:首先,茶生長于各種環境中,體現出不偏不倚、不蔓不枝的特性。它發散出不可抵御的獨特香氣,然而卻不會因此而妖嬈。茶的用途和功能較多,卻能夠自甘低調。這些都可以啟迪高校的德育教育,讓高校學生獲得下列啟示:在當今物欲橫流的背景下,自己應該為家庭、為社會、為學校做出應有的努力和奉獻。絕不可將自己培養成“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不可只關注所得到的回報。可以宣揚茶固有的屬性:奉獻而不浮夸、低調而不在乎索取,這些高貴的茶性會影響他們的價值觀。茶葉可以生長在極為貧瘠、崎嶇之地,本身具備了堅忍不拔的特性和品質,具有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優良茶性,它也能夠在較大程度上啟迪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4“茶人”精神品質提升學生思想道德品性

“茶人”指的是以販賣和種植茶葉為生的群體。隨著社會進步和時展,“茶人”概念進一步延伸開來,它包括茶葉生產、銷售、茶文化科研與教學等方面的人員。他們的身上展示出了樂于奉獻、淡泊名利的優秀“茶人”精神[5]。它的精神內涵涵蓋了下列方面:首先是以茶喻人。通過褒揚茶樹的優良品質,頌贊他們的無私奉獻和甘于寂寞的精神。其次是以茶言志。通過茶葉的品質和茶道,表明志向,傳達寧靜致遠、淡泊明志的精神要義。第三,以茶喻理。借助這種“茶人”精神,培育人們的茶德,揭示深刻而具有普遍意義的人生哲理,比如先苦后甘、奉獻精神、淡泊名利、艱苦奮斗等。

2.5培育高校正確健全理性的觀念

眼下我國不少教育機構中存在著顯著的教育偏差,乃至于部分不正確的價值導向,比如鮮明的現實主義導向和趨利導向等。如果過分關注這些內容,就會漠視學生的思想道德和情感教育。它還會越來越淡化學生之間的思想溝通和情感交流,缺乏正確而充足的價值觀念引領。在此過程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茶文化教育,講解和宣揚其蘊藏的知書達理、修身養性等多種價值內涵。有效地彌補過分關注知識和技能的教育,不注重世界觀與人生觀教育的錯誤做法。這樣一來,可以讓廣大高校學生循序漸進地樹立和健全自身的價值觀念,它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這些學生的未來發展路徑和人生價值選擇。因此引入茶文化,可以更加鮮明地確定人才培養的方向,提高他們自身的價值。

2.6在對比中掌握優秀傳統文化

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經濟全球化日益深入發展,網絡化趨勢不可逆轉,不少學生面臨著林林總總的社會思潮。很多學生既接觸到傳統文化又了解了不少外國文化,二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但是,不少學生覺得西方文化好像更先進,將傳統文化給比下去了。但是“每個硬幣都有兩面”,事物都具有兩面性,讓學生充分注意到優秀傳統文化的廣泛適用性,摒棄傳統文化中的糟粕,也應該以同樣的方法來看待西方文化在我國的傳播。讓學生們了解和認識中華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對優秀傳統文化慢慢地產生興趣,并愛上優秀傳統文化。

3結語

綜上所述,茶文化對我國高校開展思想政治課有強烈的現實價值和指導意義,它能夠讓學生將理論和實踐密切結合起來,開拓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片天地。我國人民千百年來受到了茶文化的深刻影響,人們對茶的偏好極大地超越了對普通飲品的喜歡程度。將茶文化運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兼顧理論性和現實性,能夠為廣大學生提供豐富形象化的教學內容。激發了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興趣,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這種教學方式可以有效地落實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和手段,繼承和光大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學生群體的思想道德修養,堅定理想信念。

參考文獻

[1]蔣艷.茶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價值研究[J].福建茶葉,2016,(12):227-228.

[2]安建良,邊宇璇.校園茶文化建設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互動研究[J].福建茶葉,2016,(12):175.

[3]周慶,羅孝友,李菊順.論茶文化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案例教學中的應用[J].福建茶葉,2016,(12):166-167.

[4]黃亞果.中國茶文化對國人思想政治發展的影響[J]..福建茶葉,2016,(4):362-363.

第7篇

”和、敬、清、寂”是日本茶道的精神,是融宗教、哲學、倫理、美學為一體的文化藝術活動。村田珠光曾提出過“謹敬清寂”為茶道精神,千利休只改動了一個字,以“和敬清寂”四字為宗旨,簡潔而內涵豐富。

茶道的宗旨可用四字概括,即“和敬清寂”。和、敬,小而言之,表示主客之間和睦共處,互相尊敬;廣而言之,則寄以社會安定、國家和平的愿望。清、寂,表示茶室環境的清凈幽雅與陳設的古色古香,暗含隔絕塵世、清心潔身之意。根據以上宗旨,茶道對于茶的質量、色澤,茶的烹煮技巧,對水的要求,茶具的色澤、質量,茶室的環境、設施。 水果點心 的配置、尤其對賓主間的語言、禮節、儀式等等都有不少講究。據說一名大家閨秀要學好整套禮儀,至少需要三年時間。

(來源:文章屋網 )

第8篇

摘要:自唐代始,日本和中國逐漸的建立了經常性的往來,中日兩國就有著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各方面的聯系。因此中國的茶文化就通過這些途經傳入日本,從此茶文化在日本就發展起來了就形成了日本的茶文化。日本人對茶的深入研究始終伴隨著日本的發展,茶文化也深入的日本人的各個方面,就形成了現在社會日本茶道精神。

關鍵詞:日本茶文化;發展;社會影響

眾所周知,中國是茶的祖國,茶文化的發展起始于于中國,中日兩國在茶文化方面的交流的可說是源遠流長,自飲茶風俗從巴蜀地區向中原廣大地區傳播起,茶文化由萌芽進而逐漸發展并且由中國逐漸向外發展。

一 、日本茶文化的起源和發展

1.在奈良、平安時期。據《日吉神道密記》記載,公元805年,在中國留學的最澄把中國的茶籽,由中國帶到了日本,種在了日吉神社的旁邊的一個小院子里,成為日本最古老的茶園,日本飲茶方式是將茶餅放在火上炙烤干燥,然后碾成粉末,汲取清澈的泉流,點燃獸炭,待水沸騰起來,加入茶末,如果在茶里面放點吳鹽,那味道就更美了,煎好的茶,香氣四溢,給人一種沁人心脾的感覺。在這段時期,日本與中國的來往非常密切,同時在日本的影響下,唐朝的文化也達到很大的發展。總之,奈良、平安時期,日本接受、輸入中國的茶文化,開始了本國茶文化的發展,隨之飲茶在其社會中得到廣泛的傳播并流行,也開始種茶、制茶、但在飲茶方法上則仿效唐代的煎茶法。

2.鐮倉、室町時期。鐮倉時代初期,處于歷史轉折點的劃時代人物榮西撰寫了日本第一部茶書――《吃茶養身記》榮西在中國生活了一段時間,他根據自己在中國的體驗和所見所聞,記敘了中國當時的茶飲方法。自從這本書問世后,日本的飲茶文化就不斷普及擴大,為三百年后日本茶道的成于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自榮西從宋國回到本國時并且再次把中國的茶,以及沏茶法輸入到日本,茶又風靡了僧界、貴族、武士階級而及于平民。茶園在日本不斷擴充,名產地不斷增加。室町時代末期,日本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在大德寺酬恩庵參禪時將禪宗思想引入茶道,形成了獨特的草庵茶風。珠光通過禪的思想,把茶道由一種飲茶娛樂形式提高為一種藝術、一種哲學、一種宗教。珠光把茶與禪、民間茶與貴族茶很好的的結合,為日本茶文化注入了精髓、打下了堅實基礎、完善了原有的形式,從而將日本茶文化真正上升到了“道”的地位。

3.江戶時期。在中國明清泡茶道的影響下,日本茶人又參考抹茶道的一些禮儀規范,形成了日本人縱所周知的煎茶道,公認的“煎茶道始祖”隱元隆琦,他把中國當時流行的壺泡茶藝傳入日本。經過“煎茶道中興之祖”賣碳翁柴山元昭的努力,煎茶道在日本立住了腳。后又經田中鶴翁、小川可進兩人使得煎茶確立茶道在日本的真正地位。總之,江戶時期,是日本茶道的燦爛輝煌發展時期,日本從中國吸收、消化茶文化后有給予深化,終于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日本抹茶道、煎茶道。

二 、日本茶文化對其民族精神的影響

由以上日本茶文化的起源和發展,我們可以看出日本的茶文化都和佛教有關,因此日本的茶道藝術的思想背景也即為佛教,佛教的思想的核心是禪。它是以禪的宗教內容為主體,以使人達到大徹大悟為目的而進行的一種新型宗教形式。茶道里禪的內涵,不在于什么“直心就是禪”,而是通過繁瑣的規則來磨練人心,當這些規不再讓飲茶者感到厭煩的時候,他才算真正的領會了茶的真諦,不僅喝到一杯好茶,還從茶中品味到了人生的哲理。繁復而熟練的禮法雖然束縛著人們但可以使人超然物外,濃如苦藥的茶湯正如人生,別出心裁的插花顯示有限的生命背后人類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日本茶道,是用一種儀式來向人講述禪的思想,讓人們真正的領悟到禪的真諦。正如參禪需要頓悟一樣,其中蘊涵的那些人生的經驗以及對生活的哲理,需要飲茶者用寶貴的一段生命生命時光去理解、領悟。真正茶人的生活既是近似常人的生活,又是近似藝術家的生活,禪與茶息息相關,因此茶人要想明白茶道的精髓,他們都要去禪寺修行數年,從參禪中磨練他們的身心,從禪中去領悟茶的真諦,而是返回茶室過著茶人生活。

茶道現今已成為日本人最喜愛的文化形式之一,也是最常舉行的文化活動,喜愛茶道的人比比皆是。現在,茶道被認為日本文化的結晶,日本文化的代表。 為什么茶道對日本文化影響那么大那?因為日本茶道有他自己的茶道精神實質。日本的茶道精神大體上有以下三種解釋:

1.和敬清寂:“和敬清寂”被稱為茶道的四諦、四規、四則,是日本茶道思想中最重要的理念精髓。茶道思想的主旨為:主體的“無”,即主體的絕對否定。而這個茶道的主旨是無形的。作為“無”的化身而出現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們是“無”派生出的四種現象。由這四個抽象的事物又分別產生了日本茶道藝術成千上萬種形式,如茶室建筑、點茶、道具、茶點心等。

2.一期一會:一期一會,字面上的意思已經非常明白。融會到茶道的儀式里,就是通過一系列的茶道活動,包括水、飯、談、茶四大步,最后完成時使亭主和主客、從客靜心清志,由內到外自然涌現出一種“一期一會、難得一面、世當珍惜”之感,蒼涼而略帶寂寥。進而思考人生的離合、相聚的歡娛,使參與者的精神境界接受一次洗禮,達到更高的狀態――冥想中的涅磐。這,是一期一會的道理,也是茶中的道理。一期一會,日本茶道的用語,出自日本茶道師千利休。“一期”,表示人的一生;“一會”,意味著僅有一次相會,勸勉人們應知所珍惜身邊的人。一期一會與日本禪當中的“瞬間”概念有關,而日本茶道也體現了日本禪的精神,所以這句話經常會被寫上掛于茶室的字畫上,意味著每次的茶聚都是獨一無二的。

3.獨坐觀念:“獨坐觀念”一語也出自井伊弼的《茶湯一會集》。是說一個人面對茶釜一只,獨坐茶室保持一種寂靜的狀態,在心里回味今日的茶事,靜思此日的一切都不會再重演,只能成為歷史,我們所能做的是怎樣把握好明天。此刻茶人的心里不禁泛起一陣茫然若矢之情,又涌起一股充實之感。茶人此時此刻的心境可稱為“主體的無”。

三 、 結束語

日本茶文化源于中國,由唐朝傳至日本后,日本就開始對茶進行研究,經過漫長的發展,形成了現在的日本茶道,日本茶道體現了茶的宗旨,茶的精髓所在,有四個字概括,那就是“和”、“敬”、“清”、“寂”。這不僅是茶道的精神實質,同樣也是人的生命真諦。日本茶道不僅影響了日本人,同樣也影響著中國人,這也許是文化交流給各國帶來的益處。現在的日本經濟發展很快,但茶道在他們的生活中已經成為了一種不可或缺的文化。我相信,隨著日本經濟發展,茶道將會有更加發展空間。(南陽師范學院外語學院;河南;南陽;473061)

參考文獻:

[1] 滕軍.日本茶道文化概論 [M].東方出版社 1992。

第9篇

本文從日本茶道的創立及形成入手,通過對日本茶道中茶具及茶室布置等方面的分析,來簡單探討日本茶道中所體現的日本人傳統審美意識以及其蘊含的禪宗精神。

關鍵詞:日本茶道、審美意識、茶具、茶室、和敬清寂

一、日本茶道的建立和發展過程

日本茶道是日本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環。中國茶道是日本茶道的源頭,茶道由中國傳入日本后,經過發展、變化、融合形成了具備大和民族韻味的日本茶道。

唐代中期,派遣來中國的日本僧人最澄將中國的茶葉盒種子帶回日本,并種植在大阪一帶。茶葉剛剛出現在日本的時候屬于貴族用品,只有權貴、少數高級僧侶才可以享用茶葉。茶道被當作一種特殊的有品位的文化活動僅局限在權貴的身邊。

但到了鐮倉時代,受《吃茶養生記》的影響,茶道有權貴和僧侶發展到了平民中間。等到了室町時代,以種茶為生的茶農開始對茶葉進行品評和開辦品茶會,逐漸的這樣的集會變成了平民的娛樂活動,并由此發展成為了日本最早的茶道。

對于“茶道”這個名詞,最早則是由和尚村田提出來的。他把對佛法中的領悟融匯到了茶道之中,它起源于“佛法存于茶湯”的道理,并借由此發展成為了最具自然氣息和樸素的茶風。

日本戰國時代的千利休則把日本茶道進行改進并提高到了藝術層次。千利休把室內富麗堂皇的的裝飾簡化到了非常樸素的程度,讓日本茶道脫離了物質因素的糾纏,讓日本茶道更易于被大眾所接受。與此同時千利休還特別要求“本心”的重要,并提出簡化茶道的特殊動作,要隨意的品茶并放棄外界的形式操縱,來達到用心體會茶道的高深意境。

二、傳統日本茶道中的審美觀念

在伊藤古鑒所著的《茶與禪》中,把日本的傳統茶道分為了三個層次:品茶技巧、品茶禮儀、茶“道”。

日本人的審美觀和品茶觀完美的體現在其中。品茶技巧就是茶人怎么挑選合適的茶具、怎么放置屋內的盆景和裝飾品、怎么點茶、怎么調配茶后甜點;品茶禮儀就是主人和賓客間的禮貌問題。主要方面就是主人對房屋的打掃和茶會上的表演節目;第三點茶道,就是品茶人在喝茶的過程中對人生的領悟、最終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下面我們就分別從這幾個方面來深入的走進日本茶道文化,領悟其精髓,感受其文化。

(一) 茶具和裝飾品

在日本的茶道文化當中,我們要深入的了解下其茶道文化的精髓,就要首先了解下其茶道文化中的重要的一個方面,即:茶具和裝飾品。

日本茶道中的品茶工具、書畫文字、盆景等飾物,體現了日本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從日本傳統茶道的祖先村田珠光開始,日本人在查到中找到了寂靜和質樸,來探索平淡生活中的點滴趣味。

在日本的名流中,也不乏在茶具和裝飾品中有自己特有要求的,他們中具有代表意義的是:茶道鼻祖村田珠光。村田珠光追求的是質樸,村田珠光自己就經常選擇質樸的茶具,反對鋪張浪費,提倡節約簡樸。他認為大和名族的黑色陶器顏色暗淡,但卻擁有有簡譜、寂靜的美麗。使用這樣的簡約茶具,情真意切地待客,既有品茶的樂趣,對道德情操養成和鍛煉也大有用處。

再挑選和物的基礎上,應當多多選擇用淡色系的朽葉色、淡青色茶具和適應寂靜分為的茶具。茶道鼻祖村田珠光說‘正是這種以嚴峻、淡然、悠閑寂靜為美的審美觀點,才能讓人把握到生活的樂趣,來達到靈魂上的追求。

自主獨立的品茶地點、露天場所、石頭燈籠等的設立都是千立休提出來的。品茶地點雖然簡約淡然,喝茶的人卻讓茶具茶室干凈整潔。只有喝茶周圍的環境干凈整潔才能“進入自悟之道的境界,和美、寂靜有佛家的氣氛才是最正宗的茶道。對于茶道的鑒賞千利休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也正好是日本人對傳統審美觀的具體表現。

(二) 茶室周圍的布置

在布置品茶地點周圍的環境方面,品茶的人所看重的就是喝茶時的虔誠心情,對周圍大自然的美特殊的重視。插花對于日本茶道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必須選用應季的花草樹木,必須看重大自然之美,順應花朵枝干的自然之勢,不要求奢華,只需要簡約自然,讓人怦然心動,讓他們所呈現的大自然的魅力,要和茶室中與季節、書畫遙遙響應,真正意義上的靠近生命的本質。

從這里看出,這就是日本人傳統的和大自然和諧相處的自然理念。《茶之書》中也提到“花瓶滴落的清水其實并不需要加以抹去,因為它暗示著露水一般的純凈與清爽”。同樣體現了日本茶道中的人當與自然相融合,在茶道環境的布置與高深技術中,重視大自然,輕慢人人之間的鎖事,注重生命最本真的和諧。

(三)和敬清寂

17世紀前期,16世紀末期,千利休用“和敬清寂”四字囊括了日本傳統茶道的精神理念,建立了日本最正統的茶道。“和敬”主要代表的是人人之間的和睦相處用心交流,萬萬不能妄自尊大;“清寂”指的是冷靜嚴肅、淡然、悠閑的審美觀點。

在舉辦品茶聚會之前,品茶人必須先打掃周圍的環境,保持室內整潔,茶具的干凈,茶葉必須經過精心的加工碾碎,茶具要反復清洗干凈一塵不染,插花也要根據賓客的不同和季節的變換來選擇。

茶人品茶時的動作符合規范迅速敏捷,“既要讓人產生舞蹈時的節奏感和飄逸感,又要精確規范”。因為這樣賓客才能感覺到主人的重視和尊重,展現了主人待客的真誠。在茶會上,賓客們的穿著也非常重要,因為要與茶會的背景相互協調,身份再崇高的貴族都必須爬跪進入。入座之后也不能喧嘩保持安靜,并需要向著主人放置在王床間的畫行禮致敬。這樣才能體現出人與人交流的“和敬”氣氛。

到了室町時代中期,伴隨著時代和經濟的發展,城市慢慢變的奢華和喧鬧。很多人開始厭倦了這種喧鬧的生活,把寂靜、淡然、悠閑為美,他們期待著過上隱居的生活,來達到心靈上的安慰。茶道之茶稱為“佗茶”,“佗”有是幽遠寂靜”、“閑適”的含義。一邊喝茶一邊和朋友談天說地,不問世事,修養身心。“清寂”之美從這個時期得到廣泛的流傳。

(四)禪茶之緣

日本的傳統茶道是必須按照一定的流程規范來完成的一種藝術。并且日本茶道的根本精神,正是包含在這些看似復雜繁多的程序中。而這些繁雜的工序

并不是要讓品茶人的注意力從茶本身上移走,而是要茶客細心體會整個品茶的過程,從而把品茶人從世俗的喧囂、和生活的瑣碎中解脫出來。

茶道中禪的意義,就是通過繁瑣的品茶程序和規則來鍛煉人們的本心,當這些繁文縟節不再使品茶者苦惱,當飲茶人隨意之間就能表現出茶道的禮儀規范,才算領悟了茶道本身的真諦。

茶道的最高境界就是把精神修養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通過茶會本身的形式,賓客和主人之間的相互配合,在寂靜淡然的品茶環境中,以喝茶、欣賞茶具、賓主間天天說地的形式,以此來達到修身養心的目的、還能讓我們潔身自好,擁有更加的完美意識和品質。這也就是禪宗里的“勿使染塵埃”和“本來無一物”的兩個境界。

在整理中,我們發現:人們只有通過不停的反問自己的內心,才能最終令塵埃無可染之處。日本茶道,是用一種儀式來向人講述禪的思想,是日本文化的結晶,是融佛教、道教、儒家學說為一體的一種精神文化。領悟了這些方面才能更好的領悟日本茶道文化的內涵。

三、結語

日本茶道其基本精神被日本學者概括為“和、敬、清、寂”四個字,主張通過在茶室中舉行茶會的方式來了悟禪法,參透本心。日本茶道推崇樸素的“閑寂”茶風,“在不引人注目的外表之下暗含著無價的寶物,在貧困之中深藏著難以言盡的恬靜的喜悅”,這種意境被日本茶人奉為美的極致。“閑寂”的美學理念不僅顯現于茶具、茶室、茶儀等諸多外在形式之中,更深深滲入了茶人的內心世界,成為日本茶道藝術最為鮮明的個性特征之一,對整個日本民族的審美情趣構成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以上所說的,日本茶道不僅僅是單純的娛樂、和業余活動,它讓人們在謹慎的品茶過程中養成認真、并遵守社會公德的習慣。同時,其實茶道本身已經成為了大和民族對對大自然和生活的熱愛,并將日常生活行為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熔為一爐,成為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

參考文獻

[1]村井康彥.茶道思想[J].日本研究,1990(1):79.

[2]千宗室.茶道文化的特點及其在日本的發展[J].日本學,1995(5):273.

[3]千宗室.〈茶經〉與日本茶道的歷史意義[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2:25-26.

[4]錢樸.茶道淵源初探[J].農業考古,1995(38):51.

[5]鈴木大掘.禪與日本文化[M].北京:三聯出版,1989.

[6]鈴木大拙.禪與藝術[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88.

第10篇

@周重林:《茶之道》內在的邏輯令人非常困惑,從日本茶道到中國茶道,是一種傳承還是一種遞進關系?在日本與中國臺灣,茶之于茶人是一種精致化的生活常態,但在大陸,茶生活居然變成了一種需要守護的行為?我們茶人很苦逼,海外的茶很愉悅。我們的茶人,一波沉浸在故紙堆中,一波連袖口的標簽都來不及摘下。(4月26日09:09)

中國是否有“茶道”?

喝茶是平常事

@半方苔:在下的理解是:何苦強加“道”?它只是一種自我愉悅的茶生活文化罷了。雅士以雅的方法飲,吟詩賦對;老百姓大缸一口,生津止渴。強加“道”,它就離日常越遠。

@北京老壺:我們很難知道“道”是什么,但我們一定知道“道”不是什么。

@蘇紹忠:這個倒很搞,老頭老奶拿出陶土茶罐,抓上一把茶葉,在不拘什么爐子上烤烤,用開水一沖,喝將下去,這下里巴人的茶生活,咋個守護?

@廣西馬大勇:其實,燃香、插花、書法、篆刻、圍棋……都早已與道融合,不用強加“道”字。當然,中國茶事、插花等目前確實需要認真學習,追求細節,繼續進步,但不是照搬。

@christylv:對茶人這說法感到好笑。茶于客人來說是雅致生活,對商人來說就是利益……什么茶人,什么守護,真不必要,吃飽穿暖了自會追求享受精神生活。

@娜娜與茶:茶生活居然變成需要守護的行為!說的直指我心啊。這次通過三聯周刊的活動深有體會,甚至有種胎死腹中的感覺。

@蒲團蟹工船:茶,說大了是文化,說小了就是生活中最平常的一件事,它只是一件載體。所謂茶道,是通過飲茶的方式來感悟人生,但這并不意味著你就是渴了想喝杯茶而已。唉,可惜了這哥哥這般貴族情結,一江春水付之東流,沒有個石崇來和他PK啊。

@海峽茶道:茶是中國人的“開門七事”之一,本來就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必需品,喝茶解渴提神祛病就和饑來吃飯困來眠一樣平常。當然,茶在被中國人發現利用的漫長過程中漸漸形成了文化,并融入了飲者的審美、思考與感悟,有人稱其為“道”。但是,若要強說“道”或強加個“道”字,也許就會背離飲茶的本質。

“道”不可說

@北京老壺:真的不好說清“道”究竟是什么,但“道”肯定不是外在的,即使這外在有美學系統這樣大的學問也不會是道!

@問道中國茶_邵長泉:茶只是載體。但是既悟得“本來無一物”,又何須再執著于過程呢?執著有,執著空,都是執著,唯有空有不二才是得道,故如《大學》所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茶道只是近道,而非得道。

@智廣2640974615:慧能是站在神秀的漸修基礎上提出頓悟,如果沒有漸修就沒有頓悟的輝煌。中國茶道也好,日本茶道也罷,都脫離不了茶這個東西。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問道中國茶_邵長泉:竊以為:茶道乃人與茶的交互之道,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茶道。日本茶道是日本人與茶交互不順暢而產生的一種無奈的程序而已。對形而下的要求愈過就離道愈遠。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日本茶道一邊說“本來無一物”,一邊又執著干形而下之程式、器物,本身就是悼論。

@海峽茶道: “道”在中國語境里面有著非常豐富的內涵,諸子百家皆有言及“道”字。于是,人們對“茶道”的認識也是見仁見智,關于中日“茶道”的種種爭論更是從未停止過。但日本茶道源于中國,這是不爭的事實,其最終形成與發展是植根于日本自身的文化土壤,“道”自然也是在日本語境下。此“道”非彼“道”。茶道不是流于形式

@notor-:我也多說兩句。這幾年國內也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人提茶道,包括一些地方也在搞一些所謂的高檔茶會。有一些,看起來是生活的精致化,覺得可以接受,即便無道,亦有生活在其中。還有些,本老太真心無法接受:二B樣的穿件仿古衣,擺個二貨POSE,起個二逼名字,就當自己人道了。SO,倒不如一句簡單的“吃茶去”。

@留郁風:大陸的茶人自己苦逼自己,端起茶杯就要做茶文化狀,提起開水壺好象就茶藝了。稍有些觀眾他就敢說茶道。

@豌豆gao:呵呵,有寫了的給我們看,沒寫的肯定也有,總是都受不了委屈,忍不住寂寞。沒有這種精神,國內茶道的“道”又在哪里呢?各地都有茶道,每個理解都不同,不去批評別人精于自己道業,便開始有道。至于茶葉,起碼在國內是一點不用擔心找不到好茶。但好茶人倒是必須擔心一下——戴著帽子的、互抬身價的、小雞肚腸的。

茶道不是流于形式

@易安的海棠:“茶道”之謂,確實難免讓人聯想日式的信仰和規制,這讓國人難以接受。國內堂皇謂之的“茶文化”,簡單一點叫“茶事”,總之就是“喝好茶”那么回事。

@ears貓耳朵:昨晚還和廣州來的朋友聊到,現在某些所謂的茶道形式大于喝茶的本身,做完所有花俏的動作,茶早泡過了火候。所以這里存在著一個認知,嘆茶,還是回歸茶吧。

@海峽茶道:不可否認,“茶道”一詞在國內不少茶事活動中有被誤用、濫用的現象,更有甚者,是在不斷地消費“茶道”。其實,“道”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里,不是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但也不輕易地去言“道”。茶道的存在固然有載體和具體表現形式,但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同形式劃等號,如茶藝就常常被稱為“茶道”。茶道是什么?

@習茶人黃剛:昨晚三聯書店李昕總編來茶莊,恰巧桌上有一本,問我看法,我坦言看不明白。我理解所謂“茶道”是人類以茶為媒介通過對于時空及人生價值的思考,產生積極的精神反應進而改變現實行為,并在精神層面得到美好感受的過程。但茶界現狀如茶友所言:茶,可以慢慢喝;道,還遠著呢。

@草場坡大益茶:三聯這期,更多的是在探討茶境、茶器,而對核心的茶卻著筆不多。如果把茶境、茶器等比做菩提和明鏡的話,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境界就差遠了。一杯茶,不論是在雅室還是在陋室,不論是用名器還是用破杯,都能品味出它的美、它的妙,離得茶道也就不遠了。

第11篇

當我們說禪茶的時候,禪茶該是一種茶道表現的內涵與形式之名稱,而不是“禪加茶”就等于是禪茶。“禪加茶”是現在一些人的做法,他們把禪的元素排列入泡茶喝茶的過程,比如一定要到寺廟里才可以辦禪茶的茶會,否則沒有信心讓大眾臣服這是禪茶;比如一邊泡茶一邊請一位禪師在旁講解禪的典故與學說,你泡你的茶,我說我的禪。或將“禪飾品”加進茶席,比如:在背景掛一幅大大的“禪”字,穿上禪修的服飾泡茶,或在深山野林蓋了間禪式風格茶屋卻只點綴性地在那里泡茶喝茶。其實這些不過屬于道具,都是屬于表面物質的東西,就像人們做了一件新衣裳購置了一輛新車,徒具形體。無心境的體悟是“禪加茶”的誤區,所以我們要把禪茶看作一個獨立名稱來理解,它并不是在“茶”上加一些道具的增設就行的。

既然要談禪茶,我們就需了解禪茶所要表現的內涵是什么?禪茶的內涵特質包括兩種:一種是精神層面的境界。那是專注的境界,即表現禪茶的特點在培養細膩的每一刻的覺知,每一秒每一個動作都很清醒而投入地做,無論事前準備、過程、善后都不分神,該做什么就做什么,那種心境要深入到完全無閑暇回想剛才發生的事到底是好是壞、是對是錯。因為當我們心中升起一個念頭“剛才水溫太低”或“剛才投茶量太多”針對的都是已經消逝了的經歷,我們把注意力放在過去的經驗,就沒辦法注意或享受這一刻來臨的體驗。要想不錯失任何尾隨在后的事物與心情,就不能怠慢每一刻。這,就是禪茶要旨;茶另一種內涵特質,就是我們要說的美感的境界,那是空寂的境界。這樣的審美觀念是怎樣形成呢?它是茶性使然。茶的性質內斂不張揚,與修禪有相同之處。因為茶的苦澀味,造成喝了它的人有“收心”作用,這是咖啡因的效能,它讓人提神、安定。這是專注需要的一種特質,精神若不能集中,則容易走神、打瞌睡、胡思亂想。精神集中讓人精神狀態很好,能培養警覺心,讓我們時刻留意我們是否專注在泡茶上。當我們變得專注,全部精神開始合一,注意力僅僅放在茶上,這時的狀態就會被放得很大而造成一種空寂的境界。空寂是怎么一回事?空寂不是哀傷,也不是孤獨,它是一種空靈的、帶有微微凄涼感的快樂。

禪茶,要以茶為核心發揮它的禪的性格,要藉著禪意給茶道襯托更美好的茶道內涵。這就是上述提出的專注和空寂,而不要只是把禪學之既有元素與茶陳列在一起,就當做是禪茶。

進入禪茶的專注境界可通過多種渠道。這里我們說一說冥想。泡茶時藉著茶的香和味作為引導,讓自己集中注意力進入冥想狀況,而冥想不是在追思著禪境,是什么都不想只篤定意識到自己的存在。聞香時全副精神放在茶香這一點上,將茶湯吞咽時同樣也付托全副精神,藉茶來排除雜念以便獲得專注的境界。不可以一直沉迷在這個香和味,不要為了禪境而忙忙碌碌去找尋香和味,應在專注于茶香茶味的同時達到一種無香無味的空寂境界。

第12篇

在武夷山舉行的“第四屆海峽兩岸茶業博覽會”期間,易安居創意茶事作為參展企業在會展上大放異彩。其獨特的展位設計,融合山、水、茶、器、境之元素,茶與道虛實相生,互為一體,吸引了眾多媒體的視線。由易安居創意茶事承辦的“首屆海峽茶道用品創意設計大賽”獲獎作品也在此次博覽會中展出。近幾年,易安居頻頻在省級媒體亮相,走進大眾視野,易安居以其獨特的經營理念與穩健的發展引來業界眾多關注。現在,筆者就帶領您一起走進易安居唯美的茶道世界。

易安居的發展歷程

易安居的創立源于易安居主人王書榮和黃勁榕夫婦與茶結緣。上個世紀90年代,二人共同就讀于廈門鼓浪嶼的福建工藝美術學校。因為對茶與禪宗的共同喜愛,在寺廟中泡茶交流也就成了他們的獨特戀愛方式。畢業之后,他們就萌生了開辦茶館的念頭,由于黃勁榕十分喜愛李清照的詞,茶館的名稱也由李清照的號“易安居士”得名。

或許是美術專業的背景對二人影響至深,易安居在初創階段顯得與眾不同。經由他們設計的茶館獨具匠心,很注重對喝茶氛圍的營造。在易安居里品的不僅僅是茶,更是一種心境。同時,喜愛紫砂壺的夫婦倆也經常在茶館里舉辦器具展、畫展等活動,極富特色的易安居很快就在業界脫穎而出。

易安居螺旋上升式的發展,使易安居前行的每一步都很穩健。從1998年,易安居茶人黃勁榕、王書榮創辦了第一家茶館開始,易安居就成為了追求唯美茶境界的代名詞。

2003年,經過了五年對茶及茶人生活的深刻體悟,二人創辦了易安居?溫泉茶道會所。因其獨特的審美品位,該會所連續六年獲得全國十佳茶館的稱號。

2006年,已經是年輕老茶人的王書榮、黃勁榕夫婦,出于對茶道境界美的不斷追求,在福州著名的西子湖畔創辦了易安居?古堞斜陽茶道會所。同時,他們還開始建設武夷山的茶葉基地和茶廠,轉向了對自主茶品牌的生產與研發。

2009年,王書榮、黃勁榕夫婦創辦了武夷山易安居茶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由此,易安居追求唯美茶境界的信念愈發清晰與堅定。他們全心全意打造茶人至純至美的茶道生活空間,并設計制造充滿藝術氣息的茶道器具。

2010年,經過十二年的思考與實踐的積淀,易安居茶人帶著對茶文化的尊重和對茶禪生活的感動,開辟了一條全新的品牌之路。注冊成立的易安居茶文化創意有限公司重新組合了旗下:易安居古堞斜陽茶道會所、易安居茶精舍、武夷山仙人巖茶葉有限公司、寧德市五蘊茶業有限公司等四家公司。

唯美意境易安居

在易安居眾多的茶會所之中,易安居?古堞斜陽茶道會所最為人稱道。古堞斜陽原是宋淳熙年間福州知州兼福建撫使趙汝愚在西湖上所建澄瀾閣中的一景,損毀后于1986年進行重修。出于對禪宗意境的追求,夫妻倆一開始想將這第三家茶道會所開到山上。一位學者友人提醒他們:“小隱于山、大隱于市”,于是黃勁榕夫婦最終將這第三家茶道會所放在了福州西湖畔。

“茶香浮古堞,心靜易安居”,品茶在此成了浪漫愜意的事。枝丫下,西湖美景真亦假時假亦真。信步橋上,俯身可細察漣漪,遠眺則湖光山色盡收眼底。浪漫的情調在不經意間如紅木桌上的清茶,微微發酵,暗香釅釅。這是很多人到易安居?古堞斜陽茶道會所品茗時的感受。

多年經營中,很多人都提意在會所內出售野生保護動物牟取暴利,或是在茶會所內設立打麻將場所,提高上座率迎合低俗之風。每每遇此,夫妻倆總是秉持自己的經營理念,將茶藝居定位為茗茶推廣、茶文化傳播、藝術展示的平臺。易安居在浮燥的世風中始終堅守茶文化的原味,每月舉辦斗茶會,不定期地舉辦茶器具展覽,在成為榕城一景。對于“唯美”二字的追求,貫穿了易安居發展的每一步。

易安居的茶道生活

易安居倡導茶道生活的藝術,追求簡單安如的智慧人生。易安茶道呈現這樣一種生活:物質的收獲與精神的成長并不矛盾;事業的成就與家庭的美滿并不沖突;辛勤的進取與悠然的享受并不對立。易安茶道是以茶道生活感悟禪的境界,用生動的茶智慧品讀“易”的精神,是感悟內心純凈、真如易安的上品人生境界。

茶道不應該停留在表面,它應該是更為實質,更具內涵的事物。“易”既是簡易、潔凈、精微;安既是真安、至善、真如。

在多年的經營當中,夫婦二人意識到,要從單純的茶葉營銷中有更大的突破,周邊營銷必不可少。企業的經營,僅僅是在茶葉品質上下功夫還遠遠不夠。現在愛茶的人越來越多,對茶器具、對喝茶氛圍的要求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福建是產茶大省,茶的種類繁多。同時,福建也是藝術之鄉,擁有福建漆器、陶瓷、石雕、木雕等工藝美術品。但是在歷史的發展中,茶器具、茶包裝,以及茶空間的設計卻沒能與時俱進,更沒能將藝術美融合茶設計。因此,為了營造出一種雅俗共賞,不論是下里巴人,還是陽春白雪都能接受的茶界之美,易安居發起策劃了“首屆海峽茶道用品創意設計”大賽。通過此次大賽,意在旨在發現和培養茶道用品設計和研發人才,促進福建茶文化及中國茶道用品相關產業的創新發展。為了增加大賽的影響力,他們還特別邀約了來自韓國、日本、寶島臺灣及內陸的十多位藝術名家的作品前來參展。這些作品匠心獨具、內涵豐富,足以讓觀展者充分感受到茶道用品中的藝術魅力,品鑒茶文化與藝術融會帶來的獨特創意視覺,也能進一步促進國內外、海峽兩岸的茶道用品創意設計的交流。

問及易安居為何如此大手筆地策劃茶道用品賽事時,黃勁榕女士回答道:舉辦比賽能不同程度地將茶文化與藝術有效結合,全方位、多元化地宣傳推廣茶道用品的創意,也與易安居的企業理念不謀而合。

茶文化創意的獨特經營理念

歷經十二年的發展,易安居由最初的單純茶館經營和制茶生活,向茶企業的轉變。與眾不同的是,易安居以“創意唯美茶境界”作為品牌定位及核心競爭力,貫徹“創意興茶、文化興茶”的全新發展理念。黃勁榕女士提到,在易安居今后的發展方向中,首先要加強公司有機茶園的建設,保障品質穩定。目前,易安居武夷山已經建立產業生產加工基地,為傾力打造易安居茶精舍這一特色茶業已在連鎖品牌做好準備,據悉,易安居將導入專業的茶企VI。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亚洲视频在线香蕉 | 午夜福利理论片中文字幕 | 亚洲人成久久播播影院 | 亚洲成a∧人片在线播放日本 | 综合久久—本道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