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精品范文 茶道文化

茶道文化

時間:2022-04-17 05:31:4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茶道文化,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茶道文化

第1篇

何謂茶道,茶文化專家、北京社會科學院的王玲教授在其著的《中國茶文化》一書中對茶藝與茶道的關系作了精辟的論述,其中也包含著對茶道概念內涵的闡釋。王玲教授說:“茶藝與茶道精神,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我們這里所說的‘藝’,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我們這里所說的‘道’,是指藝茶過程中所貫穿的精神。有道而無藝,那是空洞的理論;有藝而無道,藝則無精、無神。……茶藝,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律、本源與本質,它經常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你卻完全可以通過心靈去體會。茶藝與茶道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一的結果。”

我們從王玲教授的論述中不僅明確了茶道與茶藝之間的關系,而且對茶道概念的內涵也有了正確的認識,即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藝茶過程中所貫穿的精神,茶道具有無形性和不可見性,需要通過心靈去體會。茶藝中如果缺少了茶道精神,茶藝便會無精、無神,就會失去茶藝的真正意義,行道是藝茶中必不可少的內容。

我國唐代著名的愛茶詩人盧仝更是以詩的形式生動且細致入微地描述了自身藝茶行道的體會,揭示茶道概念的內涵。盧仝在其著名的茶詩《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寫道:“……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總之,茶道就是在操作茶藝過程中所追求、所體現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風尚,經常是和人生哲學結合起來,成為茶人們的行為準則。正如已故浙江農業大學茶學專家陳香白教授所說:“中國茶道就是通過茶事過程引導個體走向完成品德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

有人說,雖然中國是最早發現并利用茶葉的國家,但卻不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創立茶道精神的國家。其實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中國不僅是最早發現并利用茶葉的國家,中國也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創立茶道精神的國家。

“茶道”概念的提出在中國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唐代著名的詩僧皎然在其著名的茶詩《飲茶歌誚崔石使君》的最后一句提到了“茶道”這一概念,使其不僅成為中國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而且也成為世界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該詩的全文是:

越人遺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飄沫香,何以諸仙瓊蕊漿。

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皎然雖然對“茶道”這一概念的內涵沒有具體解釋和說明,但在其詩中應該說已作了很好的詮釋,人們如果用心去細細品讀該詩不難體會其中的茶道精神。

繼詩僧皎然之后,唐時的封演在其編撰的筆記——《封氏聞見記》中再次提到“茶道”這一概念,封演在《封氏聞見記》中說:“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并煎茶灸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籠貯之,遠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

我國明代張源在其著的《茶錄》中也講到“茶道”。他說:“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

我國不僅是“茶道”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而且也是最早創立茶道精神的國家。

唐代茶圣陸羽在其著的世界第一部茶書——《茶經》中將茶人精神規定為“精行儉德”。陸羽《茶經》中有:“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即飲茶者應是具有儉樸美德之人。在陸羽看來,喝茶已不再是單純地滿足解渴這一生理需要了,而是對飲茶者提出了品德要求。陸羽的茶人精神其實就是茶道精神,所以說陸羽是中國乃至世界茶道精神的最早創始者。

繼陸羽之后,唐末的劉貞亮在其《茶十德》中也對茶道精神有所表述。劉貞亮在《茶十德》中將茶道精神表述為:“以茶利仁禮,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

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從文化角度把茶道精神升華出來。宋徽宗在《大觀茶論》序中說:“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矣。沖閑潔,韻高致靜,則非遑遽之時可得而好尚矣。”可見,宋徽宗趙佶將茶對人的情性的陶冶和飲茶的心境概括為“致清、導和、韻高、致靜”八個字,這也就是茶道精神。

由于我國古代茶道將儒、道、佛三家思想融合在一起,使得古代茶人所修之道為綜合各家之道,這樣也給茶人留下了選擇和發揮的余地,各層次的人可以從不同角度根據自己的情況和愛好選擇不同的思想內容加以發揮創造,藝茶中所修之道可以是懦家之道,可以是道家、道教之道,也可以是禪宗及佛教之道,具有因人而異的特征。盡管如此,中國古代的茶道精神還是為后世茶道精神奠定了基礎。古代茶人雖然所修之道為綜合各家之道,但基本精神則是養生、怡情、修性、證道。后來茶道精神的發展都沒有超出上述所說的茶道之要素和內含之精神。

第2篇

摘要:

茶道是一種古老的飲茶文化,是一種生活文化。柴燒工藝作為一種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最古老的陶瓷燒制技藝。上面兩者都是對中國文化的繼承與延續,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本文從茶道和現代柴燒茶具自然回歸、環保養生、精神文化等方面進行研究,淺析現代柴燒茶具對茶道文化的影響,希望能從更多的方向和角度對茶道文化和柴燒工藝進行研究。

關鍵詞:

茶道;現代柴燒茶具;自然回歸;環保;精神文化

1茶道文化的概述

“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出自唐代封演《封氏聞見記》的《飲茶》篇,意思是:有個叫常伯熊的人,根據陸鴻漸(陸羽的字)的論說作了大量補充,于是茶道盛行,王公朝臣沒有不喝茶的。這是“茶道”一詞被首次提出。茶道是飲茶文化的最高境界,融入了哲學和人們對生活的思想、精神的一種文化。茶樹,是東方一種神奇的植物,它原產于中國,中國也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的國家。顧炎武曾道:“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飲之事”,說明中國人在秦統一巴蜀以后就有飲茶的習慣。茶道文化始于唐,興于宋。唐宋年間,我國的茶道文化已經十分成熟,人們對飲茶的流程、習慣等已經很講究,有一些約定俗成的規矩和儀式。“茶圣”陸羽的《茶經》記錄了唐代人們煮茶的技藝、制茶工具和方法等等,非常清晰地反映了唐代大興茶道的情況。到南宋年間,日本僧人將中國的茶葉、茶具和飲茶的方式帶回了日本,自此,中國茶文化傳到了日本,日本茶道文化逐漸形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茶具就是茶道這件“事”的“器”,是茶道文化最關鍵的媒介。器為茶之父,對茶道而言,茶具不僅僅是一種盛放茶湯的容器,更是人們在享受茶道時把玩的器物,是物質和精神的雙重享受。每個時代的喝茶習俗不同,茶具呈現的特點也不相同。陸羽在《茶經》中詳細地介紹了茶道所需的二十幾種器皿,包括規格、結構、造型、用途和使用方法,這是對茶具最清晰、最完整、最系統的記錄。唐朝的茶具配套齊全,略顯繁瑣;到了宋朝,大興“斗茶”,相應的茶具則有羅茶、候湯、點茶、品茶等工具;元、明以后,人們飲茶就開始簡化,茶具也隨之簡化為茶壺、茶杯、茶罐等。中國的茶道文化吸收融入了我們本土的儒家和道家思想,以及佛學的禪宗文化。道家學說崇尚“天人合一”,崇尚自然回歸、環保養生、質樸極簡的生活,筆者認為這便是茶道的靈魂,也是現代柴燒器的精髓所在,而現代柴燒茶具和茶道文化之間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2現代柴燒的發展

柴燒,是以木柴為燃料的一種陶瓷燒制工藝。有傳統柴燒和現代柴燒之分,傳統柴燒是一種較為純粹的以柴燒制的工藝,為了避免坯體燒制過程中直接接觸火焰和柴灰,人們將坯體放置在匣缽內進行燒制。而現代柴燒則追求自然落灰的效果,坯體直接放置窯內,木材作為燃料,燃燒產生柴灰,高溫下,落在坯體上的柴灰和泥土中的金屬發生反應,形成天然的柴灰釉。現代柴燒器種類越來越多,主要涉及到茶具、花器、食器等生活用器。茶具主要包括茶碗、茶托、茶壺、壺承、茶盤、茶葉罐等等。

3現代柴燒茶具對茶道的影響

黑格爾曾說,理念的最淺近的客觀存在就是自然,第一種美就是自然美。現代柴燒茶具采用天然的泥料和木材,自然落灰,呈現出自然材料最本質的樣子,追求自然的和諧之美。自然的材料、原始的工藝,加以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生活的熱愛,是大自然最美的饋贈。飲茶文化也是一樣,取人工種植和制作的茶,配以自然的泉水,三五好友聚集,飲下這自然的香甜。不管從工藝材料還是文化的角度,柴燒茶具和茶道都不謀而合。自然健康的器,才配得上人們對茶道的追求。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茶道可以暫停我們快節奏的生活,讓我們慢下來,坐下來傾聽內心的聲音,享受精神上的追求和愉悅。被快捷的高科技包圍的我們,渴望回歸自然,現代柴燒茶具從材料到工藝,反映了更高層次的回歸,遵從質樸的原始美。現代生活中,茶是健康的綠色飲品,也是環保養生界的翹楚。喝茶不僅僅為了解渴,更是一種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茶道是快節奏生活中的一絲清涼,一抹綠色,修身養性。現代柴燒茶具恰恰契合了茶道這一特點,自然環保,無工業添加。具有手工溫度和人文氣息的現代柴燒茶具,盛裝著最健康的茶水,是我們追求綠色環保、健康養生的良選。柴燒器盛著茶,茶水滋養著器,茶道文化和現代柴燒茶具就這樣相輔相成,給我們最好的體驗。過去,人們追求工藝精致、裝飾精美、色彩華麗的陶瓷,現代柴燒工藝的出現,表明人們的審美在發生變化,開始追求自然淳樸之風。人們逐漸以一種包容、隨意的心態看待周圍事物。茶道經歷改朝換代的發展,逐漸變得簡單,不僅是一種儀式,一種禮節,還是我們對生活的一種追求。茶道不再循規蹈矩,而是以更多的形式存在,這是一種好的現象,人們越來越包容的審美,讓茶道文化的發展有更多的可能性。

4結語

偉大的思想家、哲學老子主張“道法自然,無為而無不為”,而莊子尊重天道,主張“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就是我們中國的道家思想,其“清靜無為,順應天道”的主張正是柴窯燒制的詮釋,順應自然,崇尚自然,土和火的自然結合,便有了素雅脫俗的柴燒器。一件不起眼的柴燒杯就能體現老莊思想的人生哲理,這就是現代柴燒器的精髓。而我們的茶道可以體現一個人意境、美學觀點和精神思想,屬于一種東方文化,包括道家的“天人合一”。現代柴燒茶具與茶道文化密不可分,相得益彰,柴燒茶具對茶道文化來說是點睛之筆,而茶道文化也是柴燒茶具的一種完善和升華。

參考文獻:

[1]丁佳青.大巧若拙———現代柴燒陶藝的美學分析[J].上海工藝美術,2014(4):56~58.

[2]劉祥.論柴燒的過程美[D].景德鎮陶瓷學院,2011.

[3]徐德龍.淺談陶藝中偶然性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內涵[J].才智,2009(10):184~186.

[4]南芳.器為茶之父———中國茶具的歷史文化變遷[J].茶博覽,2006(6):14~15.

[5]高進.淺談中、日茶文化中陶瓷茶碗的差異及成因[J].中國陶瓷,2009(09):55~57.

第3篇

關鍵詞:和 茶道 儒釋道 傳統文化

茶道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和”是中國茶道的靈魂。陳文華先生認為“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文化的靈魂。”莊晚芳先生把“廉、美、和、敬”概括為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陳香白先生在《中國茶文化》一書中提出了“‘和’是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這一觀點。

研讀歷代茶學大家的論著,我對中國茶道精神的認識更加深入,并引發了新的思考。我認為“和”字包含了中國茶道的一切精神內涵,中國茶道的其他精神都不可或缺地受到“和”文化的影響。

一、茶道本身的“和”文化特征

品茶悟道最基本的是品茗茶水,而品茗茶水離不開茶葉、茶水、茶具這三者之間的融合,茶道的“和”也恰恰是這三者相互作用的表現。

陸羽在《茶經》中最早給茶下了定義“茶者,南海嘉木也。”宋徽宗趙佶這位風雅的帝王在其茶學專著《茶論》中描繪茶“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茶本身就是天地陰陽和氣而生的高潔珍貴之物。

“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體。非真水莫顯其神,非精茶曷窺其體。”由此可見,茶與水關系之密切。明代張源《茶錄?品泉》一文中明確了水的重要性,即茶是水的靈魂,水是茶的體魄,只有好水能體現好茶之妙,只有好茶能展現好水之精。歷代茶人所用的水如泉水、雪水、雨水等,大致都是自然孕育或天降之水。

茶具雖種類繁多,但這些茶具無一不體現著“和”文化特征。清代蓋碗茶杯“和”文化特征最為明顯,它寓意“天蓋之、地載之、人育之”,蒼天、大地、人類三者都是生命不可或缺的,表現人與自然和諧之意。而其他茶具也或多或少體現了“和”,有的茶具名字體現了“天人合一”,如廣闊天地茶杯、頂天立地壺;有的茶具造型體現了和諧之美,如紫砂六足壺、六方壺;有的茶具外部紋飾體現了中庸倫理之和,如斗彩五倫壺、紅彩桃蝠八吉祥紋蓋碗。

葉學益《茶苑》中將中國茶道的“和”闡釋得清晰明了:“隱藏在茶道具中間的藝術性,仿如帶有生命力的纖細感,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以“和”的精神為基礎。”由此可見,茶道本身明顯蘊含著“和”文化特征,且早已根深蒂固。

二、中國茶道發展與“和”文化

老子《道德經》有云“道,可道,非常道”,中國茶道一詞的概念就來源于此。“道”是一個哲學概念,它將中國茶文化內涵上升至哲學范疇。而茶道中的“和”文化特征也隨之在不同時代涌現出新的內涵。

(一)唐――融“和”

唐代最早出現茶道一詞。陸羽在《茶經》中這樣概括茶道:“茶之為用,最宜精行儉德之人。”,“精行儉德”指的是行為規矩、品德高尚的人,深層含義是指品茗之人能夠不斷塑造、完善自己,使自己符合茶的“至道”精神。陸羽之后釋皎然在《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中描繪的茶道是由“滌昏寐”到“清我神”再到“得道”的境界,他的茶道不僅只追求清醒,而是上升至凈化心靈的境界。晚唐劉貞亮《茶十德》中的茶道,既包括“散郁氣”“驅睡氣”“養生氣”“除病氣”“嘗滋味”“養身體”的簡單身體感受,還有 “利禮仁”“表敬意”“可雅志”“可行道”的高層次追求。

唐代茶道的發展歸根結底是因為唐型文化的繁榮,儒、釋、道思想不斷融合,形成了開放的文化格局,這為茶道發展提供了沃土。儒家思想是唐代的主流思想,它主張“仁”、“禮”、“貴和”,即“中庸”的處世之道。陸羽《茶經》中的“精行儉德之人”便是切合中庸思想的人,為人處世時恰如其分。佛教思想在唐代達到鼎盛,佛家主張“中道妙理”、“茶禪一味”,就是佛教與茶文化的融合。錢起《與趙莒茶宴》中“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從品飲到入禪,茶與禪精神互通,“以茶助佛”就是這個道理。道教思想在唐代很受推崇,道家主張“天人合一”、“至清養和”。杜甫《重過何氏五首選一》中迎著春風吟唱“自逢今日興,來往亦無期。”,人、自然、茶道三者合一,詩人沉浸其中悠然自得。

(二)宋代――“和”理

宋代茶道進一步發展,為茶道增添了新的內涵。理學是儒家哲學在宋代的特殊形式,它吸收了唐代儒釋道三位一體的思想,以“理”為基礎,堅持“天人相與”的思想,強調通過自覺達到自我人格的塑造。林逋《嘗茶次寄越僧靈皎》中“對嘗兼憶剡中人。”描繪的就是“中庸”處世之道。樓《游惠山》描繪詩人在自然美景中“調琴瀹茗”以至于“忘歸到夕陰”。詩中蘊含著“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

宋代茶道還有自己獨特的內涵。梅堯臣的《李國博遺浙姜建茗》就是宋代茶道獨特性的代表。“我心易厭足,不比填溝壑。”描述詩人品茗時的感悟,這是詩人人生價值的自我追求,超脫于萬事萬物的“道”。

(三)明代--和“靜”

明代的茶道思想展現出沉靜的特性。明代推行“心學”,它是理學的延續,同時也是儒家哲學在明代的特殊形式。心學主張“心外無理”、“知行合一”,提倡儒家的中庸、佛家的內斂、道家的自然思想三者融合。而受心學影響明代思想家有了歸隱之意,追求在山水中悟道求真。

明代茶道中包含唐宋茶道延續的“和”文化特征。陸容《送茶僧》“香煙茶暈滿袈裟。”描繪了詩僧品茗的景象,表現了“茶禪一體”的境界。朱權《茶譜》中表示吃茶之人都“絕塵境,棲神物外”,在任何地方都能沉醉茶道。詩人以詩明志,強調飲茶應追求超脫于外物的感受。明代茶道還表現出隱士思想。朱樸《春夜過寧海寺》“道人乞與清風一灑襟”描繪了歸隱生活的閑適、寧靜,表現詩人追求自然,超脫外物生活的志向。

(四)清代――“和”一

清朝雖政治走向衰微,但茶道中“和”文化特性始終根植于茶道之中,綿延著中華精神。曹雪芹《紅樓夢》中妙玉煎茶所用“舊年雨水”、“梅花雪水”,皆是取天降之物用茶,體現了天、地、人三者的統一,這是茶道“天人合一”的體現。乾隆皇帝《觀采茶作歌》中表現了天子關切百姓生活、視天下萬民為其子民,這是茶道“貴和”、“中庸”思想的體現。

縱觀茶道歷史,我們不難發現,盡管唐、宋、明、清都表現出各自的獨特性,但“和”始終貫穿于中國茶道之中,經久不衰。

三、中國茶道與日本茶道的“和”

世界之茶始于中國,當然,日本茶道也源于中國,唐代最澄把茶種帶回國種植,才開啟了日本的品茗史。村田珠光深入學習中國茶道,結合日本國情提出了“茶道之本在于清心”的思想,日本才開始有了茶道精神。

比較中日茶道精神,我們發現,中日茶道只是在“和”特征的理解不同。日本重茶藝而輕茶道,中國重茶道而輕茶藝。日本“茶禪一體”與宗教融合,所以具有濃厚的宗法色彩,其茶道的“和”強調主客人之間的和睦,是茶道本身規范的茶與禪的融合。而中國茶道至始至終都受到儒釋道三家思想的影響,所以,中國茶道不單單強調唐代“茶禪一體”的思想。中國茶道中的“和”強調的是唐代“融和”、宋代“和理”、明代“和靜”、清代“和一”沿襲下來的“中和”思想。

四、中國茶道的“和”與傳統文化一致

中國傳統文化重視“天人合一”。我國的“天人”理論,不僅強調自然與人之間的關系,還包含天道與人道之間的和諧統一的內涵。而長期的實踐中“天人合一”表現為人的精神行為和外在自然一致、自我身心平衡和自然平衡的統一。

中國傳統文化“貴和諧,尚中道”。我國的“中和”理論,是以“中庸”思想為基礎,以“禮”為標準,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論語》中“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就是“和”的表現。

中國文化的“和”還表現為它的包容性,外來文化在中國傳播時始終能保持自己“和”的特性。外來文化如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都有中國特色。

所以,中國茶道中的“和”與傳統文化的“和”是密切聯系的。在中國傳統思想的指引下,我國的茶道才能亙古不變、歷久彌新。中國茶道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文化發展中茶道為中國文化增添了新的內涵,印刻著中國記憶。

參考文獻

[1] 陳文華.中華茶文化基礎知識[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9.

[2] 林治.中國茶道[M].北京:中華聯合工商出版社,2000.

[3] 陳香白.中國茶文化[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

[4] 陸羽.茶經[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5.

[5] 陳文華,余悅.茶藝師基礎知識[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

[6] 葉學益.茶苑[M].北京:人民武警出版社,2004.

第4篇

中國沒有茶道的規程儀式,但是我們都不否認中國也是有茶道的。有人將中國的茶道就稱作“茶文化”,其實兩者還是有概念上的區別的,可以說茶道是茶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如果我們專門定義一個茶道意義上的茶文化,也是可以的。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層次復雜、內容豐富,而日本茶道自成體系,有其嚴格的程式。但是總的來說都是取茶的清心、靜氣、養神、助智等精義,應該說都是健康向上的。有學者認為,日本的茶道與中國的茶道有淵源關系。

中國茶文化與日本茶道主要有以下幾點明顯區別:

1、中國茶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核心,融儒、道、佛為一體。三者之間是互相補充的多、相互抵觸的少,從而使中國的茶文化內容非常豐富,從哪個層次、哪個方面講都可以做出宏篇大論來。日本茶道則主要反映中國禪宗思想,當然也融進了日本國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識。中國人“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這四條都是通過飲茶貫徹儒家的禮、義、仁、德等道德觀念以及中庸和諧的精神。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公開申明的“茶禪一位”,吸收了中國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內容,它規勸人們要和平共處,互敬互愛,廉潔樸實,修身養性。

2、日本茶道程式嚴謹,強調古樸、清寂之美;中國茶文化更崇尚自然美、隨和美。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禪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靜之美是順理成章的。但它的“四規”、“七則”似乎過于拘重形式,打躬靜坐,世人是很少能感受到暢快自然的。中國茶文化最初由飲茶上升為精神活動,與道教的追求靜清無為神仙世界很有淵源關系。作為藝術層面的中國茶文化強調自然美學精神便成了一種傳統。但是中國的茶道沒有儀式可循,往往也就道而無道了,影響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發揮和規范傳播。所以一說茶道,往往首推日本。

3、中國茶文化包含社會各個層次的文化;日本茶文化尚未具備全民文化的內容。中國茶文化自宋代深入市民階層,其最突出的代表便是大小城鎮廣泛興起的茶樓、茶館、茶亭、茶室。在這種場合,士農工商都把飲茶作為友人歡會、人際交往的手段,成為生活本身的內容,民間不同地區更有極為豐富的“茶民俗”。日本人崇尚茶道,有許多著名的世家,茶道在民眾中亦很有影響,但其社會性、民眾性尚未達到廣泛深入的層面。也就是說,中國的茶道更具有民眾性,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

“四規”:待客親善,互相尊敬,環境幽靜,陳設高雅。“七則”:點茶的濃度,茶水的質地,水溫的高低,火候的大小,煮茶的炭料,爐子的方位,插花的藝術。

第5篇

關鍵詞:茶道思想;素質;能力

截至2016年底,我國普通本專科在校學生數量達到26958433人。大學生作為我國的重要人才儲備,對于我國未來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國家高度重視對大學生的培養教育問題。對大學生進行素質教育是為了幫助大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全面提升自己,幫助他們在畢業之后更好地融入到社會。茶文化作為優秀傳統文化,已經被很多高校應用到教育工作當中,本文首先對我國茶文化的教育現狀進行分析。

1.我國茶文化教育現狀

茶文化中蘊含著很多優秀的精神品質,例如無私貢獻,堅韌等。學習茶文化知識不僅可以幫助學習者拓展視野,還能幫助學習者建立良好的品質。目前,茶文化的作用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許多高校也積極開設文化相關專業、茶道的系統課程。除此之外,茶文化還被用于對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目前很多高校將茶道思想用于學生的素質教育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也存在一些不足。這些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我國的茶文化教育方法缺乏創新,高校教師在向學生傳授茶文化知識時,多以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茶文化知識具有豐富的內涵,以單一的灌輸教育形式進行授課,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學生難以領會茶文化的精髓,因此,茶文化教育的方法需要進行創新;其次,高校的茶文化學科教學內容較為落后,茶文化學科的知識以茶文化歷史或者茶藝方法為主,未能與時俱進。同時,茶文化學科的授課老師以理論講述為主,導致茶文化教學課堂較為沉悶,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較低;茶文化未能充分發揮在高校學生素質教育中的作用。這主要是因為我國茶道素質教育還處于探索階段,未能形成規模,茶道思想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應用有待進一步探索。

2.茶文化在當代學生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2003年開始,大學畢業生規模增長迅猛,然而大學生就業能力與崗位要求不匹配使得其在面臨就業時遭遇尷尬。此時勞動力市場中大學生就業難與技工荒現象并存,社會上出現了“大學生熱衷回爐”、“一紙文憑不如一門手藝”、“新讀書無用論”等現象。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之所以難以解決,主要是因為很多大學生的能力與素質達不到企業的標準。茶道思想對于我國大學生的素質教育具有積極的作用,這種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激發大學生愛國熱情

茶對于我國居民而言,不僅是一種重要的飲品,同時還是傳統優秀文化的載體。我國是茶道的起源國,茶道融合了我國古代人們的智慧,茶道文化與思想流傳到很多國家,在世界范圍內具有重要的影響力。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大學生可以在網絡上獲取大量的信息。目前,西方文化對我國大學生的影響很大,部分大學生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而忽視了我國傳統優秀文化。茶文化作為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沒有受到大學生的重視。茶道思想也沒有得到廣泛的宣傳。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融入茶道思想,能夠幫助大學生了解優秀的傳統文化,激發大學生的愛國情懷。

2.2提高大學生的藝術修養

我國古代的居民將品茗當作一種享受,品茗的過程也是自我反思提高的過程。茶是一種大眾飲品,以茶為載體的茶文化也是一種大眾文化。茶文化涉及到多方面的內容,例如飲茶禮儀,自身修養相關的文化等。我國的茶道精神包含了深刻的哲學思想。茶道精神能夠幫助學習者修身養性、開闊心懷,茶道思想的這些作用對于幫助我國大學生提升綜合素質具有積極的作用。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大學生需要保持堅韌、樂于奉獻的品質,而這也是茶道思想推崇的品質。伴隨著人民收入水平的普遍提升,少部分人已經丟失了奉獻的精神。作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大學生應當保持樂于奉獻的精神品質。

2.3豐富大學生的知識結構

茶文化包含的內容眾多,涉及到多門學科,例如文化、宗教、哲學等。我國早期的茶文化作品《茶經》,具有十分深遠的影響力。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深入發展,我國的茶文化也流傳到其他國家。目前,茶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具有重要的影響力,各個國家的茶文化具有自身的特色。茶文化的內涵也在不斷深入發展。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在轉變,復合型人才在社會中更具有競爭力。學習茶道知識能夠幫助大學生豐富知識結構,學習茶道知識還能引起大學生對實踐的重視,《茶經》也是由作者陸羽跋山涉水,實地考察撰寫而成。

2.4開拓眼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茶文化推崇勤儉奉獻的精神,還包含茶德的思想。茶德強調對心靈的洗滌。目前,大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取大量的信息,這些信息中不乏低俗、違法的信息,可能會誘導大學生形成錯誤的價值觀。例如,目前的一些網紅、主播,為了吸納人氣,不惜做出一些低俗的舉動。學習茶道文化,能夠幫助大學生在浮躁的社會風氣下,保持寧靜的心,建立正確的價值觀。2.5樹立良好的校風高校是大學生學習成長的場所,也是大學生進入社會前的過渡場所。為了幫助大學生順利融入社會,高校應當樹立良好的校風,幫助大學生健康成長。茶道中包含了很多積極向上的精神品質,這些精神品質也是我國很多大學生所缺乏的。將茶道中推崇的內容引入到高校校風建設中,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校風,例如茶道推崇的寧靜致遠、堅忍不拔。同時,學校可以組織茶道學習講座和其他茶文化活動,這樣能夠促進高校學生間建立良好的關系,減少校園暴力事件。

3.高校茶道思想與素質教育融合的措施

3.1完善高校茶文化教學模式

目前,高校開展茶道教育時還存在著一些不足,為了提升高校茶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高校可以從三方面著手:首先,茶道教學要由淺至深。茶道所涉及的內容很廣,茶道內容對于初學者而言,也具有一定的難度。初學者很難深刻了解茶道思想。因此,在高校的茶道教學工作中,必須結合茶道蘊含的哲學思想,合理安排教學課程,避免為了完成教學任務,采取填鴨式灌輸的教學方法;其次,茶道教學要適當增加實踐課程。目前的茶道課程以茶文化歷史為主,局限于理論層面,實踐課程比較少。高校可以增設茶文化相關的實踐課程,讓學生參與到采茶、制茶過程中,提升學生學習茶文化知識的動力;最后,高校教師在開展茶文化課程時,要創新教學方式。教學內容不能局限于課本,可以適當引入與茶有關的名人軼事等來活躍課堂氣氛。

3.2運用茶道思想提升大學生素質的措施

要想充分發揮茶道思想在大學生素質培養的作用,可以從兩方面進行:第一,增加茶文化選修課程。高校通過增設茶文化選修課程,能夠讓高校學生具有更多的選擇,為大學生創造更多的茶文化知識學習機會。增設的茶文化選修課程內容可以多元化,不用局限于茶史、茶藝方面,還可以與茶經濟、茶文化有關。在開展茶道課程教學時,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例如多媒體教學、教師茶藝表演等,這樣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茶道課程的興趣;其次,高校可以從多個渠道對茶道的重要性進行宣傳。高校可以在學校圖書館建立茶文化交流區,定期舉辦茶道講座,組織與茶道相關的競賽等。通過多樣化的活動吸引學生積極學習茶道文學,并通過相互間的交流,加深對茶道思想的感悟,并將茶道思想中的品質作為自身努力的目標;最后,茶道課程可以多個專業結合,例如《茶經》可以作為文學專業學習茶道的材料。經濟專業的學生,可以通過學習茶經濟知識,來加深對茶文化的理解。外語專業通過開辦茶名翻譯課程能夠讓外語專業的學生對茶文化有更深刻的認識。將茶文化與各個專業的課程融合,能夠幫助大學生更為深入的了解茶文化,進而領悟茶文化中的思想。

參考文獻

[1]趙宇昕.以“茶”為載體,探索農業院校大學生素質培養[J].科教文化,2015(7):44-45.

[2]張凌云,梁慧玲,陳文品.茶文化教學內容對大學生人文素養和思想道德的影響初探[J].廣東茶葉,2009(12):29-31.

第6篇

關鍵詞:日本茶道;中國茶文化;區別

一、內涵存在差異

茶作為一種超越飲食文化,它具有不可替代的魅力和內涵體現。分析日本茶道會發現,它的特點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實體內容簡單,其次是出現不平衡的審美要求,也稱之為情趣不對稱。可以這樣解釋,日本茶道更依托于我國禪宗的苦行僧式修行,整個茶道的進行也是有著主次表現的,譬如茶碗多以不正者為常態,碗口外斜,表面不光滑,顏色圖案不對稱也不均勻。日本茶道非常重視形式,以及蘊含在形式中的精神特征。在制作茶水時,近似于宮廷禮節式的苛刻要求,包括著裝儀態,行為舉止等方面。它所具有的精神層面表現在“和”“敬”“清”“寂”等方面,每個側面表現的都是不同的精神需求以及意境展示,譬如主客間的和睦,上下級之間的關系,飲具的清潔透亮以及飲茶的氛圍營造等。

我國的茶文化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以及思想內涵,它包容著儒學、道學和佛學,這些思想在一起不是產生排斥或者對立的現象,而是包容兼蓄,海納百川。中國茶文化具有深刻性、思想性,也具有充分的發揮空間。中國茶文化的外在特征和日本茶道風格迥異,它不注重形式但是關注精神元素。其內涵特征可概括為“廉”“美”“和”“敬”等,這其中也體現出我國古代封建思想中的文化特征以及國人的生活行為。其中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中國人喝茶非常隨意,沒有固定的形式,沒有固定的格式,更適合于交流以及身心的放松。

二、構成要素存在差異

首先先探討一下日本茶道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

面,分別是茶具、點茶、茶食、茶花以及相對應的建筑等。

日本茶食的主要形式是三菜一湯,分別是燉菜、烤魚、拌涼菜以及大醬湯。

點茶的概念分為兩種,一種是在當年11月持續到來年4月份

使用的地爐,另一個是剩余時間使用的風爐。

茶花也是非常有講究的,根據不同的月份煮茶時放入不同的花料。建筑則是指提供飲茶以及做茶的空間和環境,這也是必備的不可或缺的構建。道具是整個茶道過程中涉及的所有使用工具的總稱,其中包括著燒水、壁龕、添炭、點茶、茶事等。

我國的茶文化主要涵蓋以下幾個方面,分別是茶人、茶藝、程序、環境以及主題,這也是整個茶文化品位的所有要素構成。茶人是飲茶人和煮茶人,茶藝是制茶的技術,主題是具有個性化需求的,程序是整個品茶的流程,環境是品茶的空間元素體現。

三、制作工藝存在差異

下面就來探討一下中國茶文化和日本茶道的制作工藝,并從中找出差異化表象,中國制茶工藝更加注重技法或者工藝的提升,包括“三法”和“四要”,前者是指制茶法、烹茶法以及佐茶法,后者主要是包括精茶、活水、真水以及妙器等。每一個環節均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這是不容忽視的。并且同一個方面的不同研究方法,所帶來的效果差異也是非常顯著的,給飲用者帶來很多意境的體現。相比較而言日本茶道更加注重細節化的處理,禮儀的過程化,也就是意味著日本茶道本身并不注重茶的制作工藝,同時常常是以煎茶法為主,所以通過上面的了解可以充分了解中日對于茶的理解和差異。

四、流派存在差異

如果從廣義的層面進行分析,中國茶文化和日本茶道的存在本身就蘊含著流派的差異,并且這種差異的探討是以國家為單位進行的。日本茶道中的內部茶道文化繁多,其代表為3000家,均是日本茶圣千利休的傳人,其中也表明千利休是日本的茶道宗師,最具代表性,本身也是日本茶道的象征,并且是以禪宗茶道為思想內涵。最后以死捍衛茶道尊嚴,被后世敬仰。

中國的茶文化主要涵蓋以下四個重要的流派,分別是貴族階層、雅士團體、禪宗領域以及世俗市井。這也更加的說明了我國茶文化是全社會的文化景象特征,因為各個階層皆愛茶道,這也是全民性的文化特征。既可以享受到生活的曼妙,同時也能夠尋獲到生活的慰藉。

在中華燦爛的文明中所孕育的茶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文化圈中最為著名,也是最受大眾喜歡的飲品文化,并已經超越了飲料本身所帶來的愉悅感。其中最為馳名的兩個代表分別是中國的茶文化以及日本的茶道。如果從歷史發展角度分析,日本茶道源自于中國的茶文化,但是又具備自身的特點。本文所需要研究的重點是體現在中國茶文化和日本茶道之間的特征和差別,二者之間確實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化表現,這是毋庸置疑的。

參考文獻:

第7篇

關鍵詞:茶道;茶禪一體;茶道精神;茶文化

中圖分類號:TS9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9)21022502

談到茶道,世人皆會想到日本,其實中國才是茶的故鄉,飲茶、吃茶的習俗很早就產生了。茶道屬于東方文化,早在我國唐代就有了“茶道”這個詞。例如,《封氏聞見記》中:“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劉貞亮在飲茶十德中也明確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盡管“茶道”這個詞從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華辭典》、《辭海》、《詞源》等工具書中均無此詞條。那么,什么是茶道呢?我們先從日本的茶道談起。

日本茶道是高度儀式化的飲茶生活,其目的是在飲茶中體味人生。它是在清幽而素雅的茶室中進行的。茶室一般是由竹木或蘆草編成,側有水屋,室內有插花。進室前要凈手脫鞋,膝行弓腰入室以表示潔凈與謙遜。茶道由主人主持,恭謹地跪在榻榻米上,一一向來客敬茶(其儀式十分繁縟)。其飲茶方式基本是宋代上層社會流行的“點茶”(將茶餅碾成茶末,注入茶碗,用沸水高沖,激起泡沫,用茶筅擊打)。茶具包括茶碾、煮水的茶釜、貯茶的茶罐、舀茶末的茶勺、擊打茶湯的茶筅、品飲的茶碗、盛水的水注、清洗茶具的水翻等。

由此可見,日本茶道大概是飲料中最復雜的方式。要進行一次日本茶會,一座合乎規矩的花園別墅是不可少的,參加茶會能吃到三碗米飯、一碗鍋巴泡飯、一盤涼拌菜、兩個燉肉丸子、三段烤魚、一堆腌蘿卜塊、一些咸菜、幾個蘑菇、少許海味、三碗大醬湯和一碗清湯、一道甜點、還有二兩清酒,然后還可以去參觀花園,并且特意去廁所看看,但絕對不能在廁所里解決個人問題。這些活動要花去四小時的時間,而整個茶會里可喝到兩次約一百毫升的茶水。整個茶會期間,從主客對話到杯箸放置都有嚴格規定,甚至點茶者伸哪只手、先邁哪只腳、每一步要踩在榻榻米的哪個格子里也有定式,正是定式不同,才使現代日本茶道分成了二十來個流派。十六世紀前的日本茶道還要繁瑣得多,現代茶道是經過刪繁就簡的改革才成為現在的樣子。

日本茶道形成之后,不僅確立一套嚴格的規范,而且追求在這些規范的儀式中領會人的本心和本真,追求通過茶道精神以擺脫人生物質的束縛,從而達到“和、敬、清、寂”的境界。日本學者把茶道的基本精神歸納為“和、敬、清、寂”。茶為茶道的四諦、四則、四規。“和”不僅強調主人對客人要和氣,客人與茶事活動也要和諧。“敬”表示相互承認,相互尊重,并作到上下有別,有禮有節。“清”是要求人、茶具、環境都必須清潔、清爽、清楚,不能有絲毫的馬虎。“寂”是指整個的茶事活動要安靜、神情要莊重,主人與客人都是懷著嚴肅的態度,不茍言笑地完成整個茶事活動。日本的“和、敬、清、寂”的四諦創于村田珠光,400多年來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為準則,也正因為這種形式,才使得日本的茶道流傳至今被世界上的很多人奉為茶道的淵源,而忘記中國才是茶的故鄉。那么,我們中國的茶道呢?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是世界上制茶飲茶最早的國家。考察中國的飲茶歷史,飲茶法有煮、煎、點、泡四類,形成茶藝的有煎茶法、點茶法、泡茶法。依茶藝而言,中國茶道先后產生了煎茶道、點茶道、泡茶道三種形式。茶藝是茶道的基礎,茶道的形成必然是在飲茶普及,茶藝完善之后。中國茶道的具體表現形式有三種:(1)煎茶。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起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2)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通過比茶面湯花和品嘗鑒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斗茶又稱為茗戰,興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帶。斗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其最終目的是品嘗,特別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湯花,最后斗茶者還要品茶湯,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斗茶的最后勝利。(3)功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功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余韻。清代功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后來在安徽祁門地區也有盛行。功夫茶講究品飲功夫。飲功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兩種,特別是待客,更為講究。

在中國茶道中,飲茶之道是基礎,飲茶修道是目的,飲茶即道是根本。飲茶之道,重在審美藝術性;飲茶修道,重在道德實踐性;飲茶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中國茶道是“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的有機結合。“飲茶之道”是指飲茶的藝術,“道”在此作方法、技藝講;“飲茶修道”是指通過飲茶藝術來尊禮依仁、正心修身、志道立德;“道”在此作道德、真理、本源講;“飲茶即道”是指道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飲茶即是修道,即茶即道。“道”在此作真理、實在、本體、本源講。飲茶之道是飲茶的藝術,且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它與詩文、書畫、建筑、自然環境相結合,把飲茶從日常的物質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層次;飲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實于飲茶的藝術形式之中,重在修煉身心、了悟大道;飲茶即道是中國茶道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煮水烹茶,無非悟道。

中國茶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核心,融儒、道、佛為一體,三者之間是互相補充的多、相互抵觸的少,從而使中國的茶文化內容非常豐富,而儒家對中國茶道的影響最大。儒家提倡“仁、義、禮、智、信、忠、孝”,認為人、自然、社會和諧統一,要求中庸處世。茶道精神源于儒家的中庸思想,儒家思想的平和快樂格調是中國茶道的主調,儒家的道德和禮儀為茶道提供了茶禮。

佛教對中國茶道的影響也很大。它歷來推崇飲茶。首先,因茶有“三德”:提神;助消化;清心定神、去除雜念。所以喝茶既滿足坐禪需要又不破壞佛教清規。其次,佛教的苦、集、滅、道四諦中的第一諦苦諦,苦諦視人間為無邊的苦難,當參破苦諦,達到大徹大悟,便是求得對苦的解脫。茶性清苦,品茶之苦味,苦后回甘,這與苦諦一致。所以茶一直以來深受禪僧們的喜愛。同時,隨著佛教的發達,唐代僧人煮飲天下,世人爭相仿效,于是飲茶之風盛行民間。還有,“廉美清和敬”的茶道精神也正是佛教弘揚的精神。

除佛、儒二家之外,中國茶道還受道家影響。道家為求長生不老,苦煉金丹,但始終都未能如愿。因茶有強身健體,延長壽命之功效,于是逐漸被視為仙藥。道家倡導通過飲茶,以求得道成仙。同時,道家認為自然本性才是真美,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國茶人喜歡空靈虛靜的飲茶環境,將自己融于自然,追求心靈與自然的和諧,精神與物質的統一的美學意境,這與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是統一的。

日本茶道主要從中國唐代由遣唐使傳入日本,主要受佛教禪宗的影響,反映中國禪宗思想,當然也融進了日本國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識。中國人“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這四條都是通過飲茶貫徹儒家的禮、義、仁、德等道德觀念以及中庸和諧的精神。

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正是佛教禪宗精神之所在。“和”既指人與人之間的和睦,也指講究本來面目,不造作,與茶事的自然融合。“和”源于禪宗“慈悲善良,溫和之心”的精神和《金剛般若經》的“如如不動”教義。“敬”指敬愛之心,這與禪宗教義“二部四眾、平等互重”提倡人與人之間應該平等互重的精神是一致的。“清”指清凈,它源于禪宗“六根清凈”。“寂”即“無”,強調“本來無一物”,“無一物中無盡藏”,這正是源于佛教“空無”觀。日本茶道公開申明的“茶禪一位”,吸收了中國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內容,它規勸人們要和平共處,互敬互愛,廉潔樸實,修身養性。茶道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并通過茶藝表現精神。

日本茶道程式嚴謹,強調古樸、清寂之美;中國茶文化更崇尚自然美、隨和美。日本茶道主要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靜之美是順理成章的。但它的“四規”、“七則”似乎過于拘重形式,打躬靜坐,世人是很少能感受到暢快自然的。中國茶文化最初由飲茶上升為精神活動,追求靜清無為,作為藝術層面的中國茶文化強調自然美學精神便成了一種傳統。但是中國的茶道沒有儀式可循,影響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發揮和規范傳播。所以一說茶道,往往首推日本。

總的來說,中國的茶道不像日本的茶道,過分注重形式,中國茶道文化底蘊厚重,以領悟人生意義為主,一把舊壺,一杯茶湯,掂在手里,隨意率性,沒有那樣多條條框框裁切,細節處也許不拘小節,卻有引人入勝的韻味。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有其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它將儒、道、佛三家思想有機地融入,從各個方面都突出儒教的“禮”、道教的“清”、佛教的“悟”等精神實質,體現出中華傳統文化重視天人和一、和諧統一的特色。

參考文獻

[1]翟文偉,齊正奎.簡話中國茶與禪[J].絲綢之路,2003,(2).

[2]朱穎.禪宗與日本茶室建筑管窺[J].中外建筑,1999,(2).

第8篇

現在我們在各種場合看到的有關茶事的舞臺表演大致可分成“茶道表演”與“茶藝歌舞”兩大類,這些表演在茶學教育與茶文化推廣上起到很大的效用。但我們必須將它們的特性與在茶文化上所扮演的角色弄清楚,才能有效地加以應用與吸收。

“茶道表演”是為了述說茶文化內涵而從事的演出;“茶藝歌舞”是以茶文化為題材所從事的歌舞節目。

有的茶道表演是為了告訴觀眾“泡茶”上的一些做法,如小壺泡法如何操作、大桶茶如何做等等;有的茶道表演是為了告訴觀眾一些茶道的形式,如將日本在榻榻米上進行的茶會扼要地搬上舞臺,或將無我茶會的縮小版在舞臺上呈現,亦或將某個境界的品茗方式在舞臺上告訴大家。這些都有如上課時的演示,只是以比較表演性的方式將它展現出來而已。

相對于茶道表演,“茶藝歌舞”的娛樂成分要高一些,寓教于樂的目的要強一些。它可以只是以“茶”作標題,盡情表現歌舞的效果,如采茶歌、采茶戲,也可以將泡茶的手法、茶道的精神、茶會的形式、茶文化的歷史以歌舞夸張的手法展現出來。“茶道表演”的“茶湯濃度”要高一些,“茶藝歌舞”的“茶湯濃度”可以淡一些。當“茶藝歌舞”的“茶湯濃度”濃到一定程度,如到達70%以上,就可以歸到“茶道表演”了。

上述的分類只是就其性質而分,并沒有價值上的分辨。有些場合需要“說教”性較重的表演,有些場合又需要“娛樂”性較高的演出。如果“茶藝歌舞”進入了“茶道表演”的功能領域,那兩種場合又都可以派上用場了。“茶道表演”與“茶藝歌舞”的各自質量問題也不在上述的范圍,有些表演內容的知識性與藝術性很高,有些則不然。知識性的錯誤在“茶道表演”的場合上會誤導觀眾,藝術性不高或是低俗在“茶藝歌舞”的范疇內會污染社會環境。

戲劇(含歌劇)具有較強的解說能力,所以是“茶道表演”與“茶藝歌舞”的雙棲媒體,它本身就是舞臺娛樂節目的能手,又可以用來傳播茶道知識于無形。

不論是“茶道表演”還是“茶藝歌舞”,我們是將之界定在舞臺表演的節目性活動,如果將其搬到臺下,應該就成了實際泡茶喝茶的場景,就成了實際的一場茶會,就是融入茶會不可分割的活動項目。臺上臺下原本就是不容易分割的,如果“茶道表演”搬到臺下后無法與實際茶道生活銜接、如果“茶藝歌舞”搬到臺下后無法在茶會中起到增加茶味的功效,那么我們要說,那只是一般的“舞臺表演”,不是“茶道表演”也不是“茶藝歌舞”。

我們現在極需要屬于“茶道表演”、“茶藝歌舞”,或是屬于兩項結合為一的歌舞作品(含戲劇)。這些作品的藝術性高、茶味足。如果是通俗性的作品,能夠廣泛在民間流行;如果是藝術純度高的作品,能夠經常進入到音樂廳、戲劇院的歌唱、演奏、表演節目單中,那么這些作品不只是喝茶的人愛看愛聽,社會大眾也喜歡,藝術界的人也承認它的藝術價值,這樣的作品對茶文化的提升與推廣很有幫助。然而,期待這樣的表演、歌舞作品,必須讓這些搞創作的藝術家看到、體會到能感動他們的茶文化,社會上也應有足夠的這種茶文化氛圍。

茶道要提升到“藝術”的領域,它的“表現技法”與“藝術性”、“思想境界”必須并駕齊驅,而且融合為一。表現技法必須準確、精到;藝術性必須要有足夠的美學基礎;思想境界必須完備且具體表現茶性。這三項在目前都還有許多尚待學術整理、推廣應用、補足創新的空間。

第9篇

關鍵詞:工商管理;茶文化;茶道;商道

作者:馬靜(西京學院,陜西西安710123)

商場如戰場,暗影浮動,令人心驚,然而,其變動不居的表象也內蘊不變的本質規律性,也即人們所說的“商道”,透過事物表象的浮泛可以窺見其中積淀的規律性,在堅忍不拔的拼搏精神、趨時求變的創新精神、和興共榮的團隊精神的支撐之下,商道與中國傳統茶道顯示出不謀而合之處,中國傳統茶道文化具體表現為以茶待客、以茶養廉、以茶養性等內容,在歷史的演變之中逐漸形成了茶人、茶農、茶商等,在對茶葉的品茗和啜飲之中可以感受和體會到內蘊的“商道”、“人道”精神和文化內容。

1中國傳統茶文化中的茶人與茶商

中國傳統茶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是生產茶葉的國度,自然不乏栽培、種植、制作加工、推廣、營銷茶葉的人才,這就形成了中國特有的茶農、茶人、茶商,茶農依托地域之優勢種植和培育茶葉,以辛勤的汗水澆灌出原始、生態的茶文化之花,并賦予茶葉以靈動的形象、亮麗的身姿、古樸的生命和不屈的精神。茶商作為茶葉流通、營銷的中間載體,使茶葉更具有了一種開放性的精神和特性,在茶商的推動和促進之下,茶葉的往返流動傳遞出開放的信息和味道,與商道充分整合和鏈接,形成了有濃郁茶文化特色的晉商、徽商等。茶人則以深邃悠遠的茶文化為依托,揭示和流露出對茶葉的崇高品性、雅潔意趣的追求和欣賞之意,提煉和歸納茶文化的深刻哲理和思想文化內涵。

2茶道、商道、人道

茶道、商道、人道都內蘊和映射中國傳統文化的“和”的精髓和意旨,具有內在文化根脈的一致性特征。三者皆有“道”字,可以理解和詮釋為追求一種客觀自然的規律,也體現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最高境界。

2.1茶道

茶道內蘊中國傳統茶文化的精髓和內核,是貫穿于選茶、飲茶、茶藝等過程的一種固定流程和規律性,其精神與中華民族文明一脈相承,由“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可知,中國是最早栽植和培育茶葉的國度,在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的扉頁之中可以嗅到茶的清香,并在歷史的演進歷程中不斷向全球傳播,成為東方賜予西方“最好的禮物”、“偉大的慰藉品”。在漢字的“茶”字結構中,“人在草木間”的結構流露出茶道的自然聯系,體現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最高境界,可以看到人與大自然之間的和諧、協調而統一的狀態,有陶冶人們的情操、助人身心康樂的雅致之趣,更有“君子之交,清茶一杯”的“茶德”之意。

茶道有三重境界,是由外而內的升華,由物質和精神的穿透。具體來說,主要是指:(1)飲茶之道的第一層境界。這主要是指茶的文化藝術內容,通過“茶藝授道”的方式,使人們感受和體味茶道的深刻人文內涵和境界。(2)飲茶修道的第二層境界。這是由茶的自然文化層面上升到精神修為層面,在與茶結緣的品茗之中,可以體悟到“禪茶一體”的人生本味。人的一生均包含有無限的禪意,茶葉亦然,在茶葉的加工過程中,也要歷經原生態未發酵、半發酵、全發酵的三個階段,各個階段有其內在的特性和種類,從中也可以體會到飲茶修道的禪意境界。(3)飲茶即道的第三層境界。這是茶道的最高境界,由物質到精神再到最高的道的境界,也可以說是穿透靈魂的境界,在“品茗品味品人生”的茶道品茗之中,通過拿起、放下的不同泡茶姿態,可以體悟其中深刻內蘊的浮、沉、舉、放的人生哲理,品茗者在浮、沉、舉、放之中領悟“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茶,非茶,人生也”的至高境界。

從人們日常品茗飲茶的生活來看,也可以從極其簡單而通俗的話語進行體悟,即:“須知茶道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并在品茗之中感受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茶道精髓,要應時飲茶,順天而為,這樣才能更好地“入道修行”。可以在春天生發的季節品茗紅茶;夏天干燥的季節品茗綠茶;秋天收獲的季節品茗烏龍茶;冬藏養護的季節品茗普洱茶,使人生飲茶與天體運行、地球四時八節相契合。

2.2商道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之中,商場如戰場,企業要想在市場中生存和立足,還要依循“商道”,不能單純比拼裝備水平等硬實力,還要比拼企業的軟實力,要體味商道中“柔能克剛”的道理。要在企業內部形成自身特有文化和企業精神,使之成為企業所有成員的核心理念和價值認同,成為企業內部的共識,增強企業內部的凝聚力和身心力,充分挖掘和開發人的潛能,具體來說包括:企業創新動力、企業自律自信風氣、職場氛圍、團隊合作精神、行為準則等。從企業外部來看,商道還要看企業的社會形象如何打造,要提升企業的信譽度和社會知名度,還要以商道為理念和依循,精心營造企業的營銷哲學、經營理念,形成品牌影響力,培育客戶對企業產品的忠誠度。

2.3人道

人道是人類道德的核心和精髓,以關心人、尊重人、愛護人為出發點,關注人的生命與健康,尊重人的人格與尊嚴,要倡導以人為中心的世界觀,側重于對人的本質、使命、價值及個人發展的理論研究和思想研究,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語境之下,追求一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由此可見,茶中有人,商中見人,才能更好地聞道、識道、得道。

3工商管理角度下的茶道與商道

現代工商管理是法制化的管理,正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然而,在工商企業自身運行的過程中,如果單純依賴于法制化的因素,而排斥非法制化的因素,則會使人的情感和主觀能動性受到較大的壓抑,無法實現工商企業管理最大利益的實現。為此,要在工商管理中講究茶道與商道,不僅要講究“法治”,還要講求“人治”,要意識到工商管理的一切活動都是由人創造和實現的,如果離開了茶道和商道,則會使工商管理陷入僵化之境、呆板之姿。所謂“發乎情,止于禮義”,是儒家思想的倡導和主旨,在茶道和商道依循和秉承的理念,只有使工商管理運行機制合理合法,實現情與法的互補、情與理的互動,才能更好地實現工商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3.1龍井茶中的工商管理與茶道

龍井茶是中國十大名茶之首,其獨特的“香高、味醇、形美、耐泡”特質享譽中外,顯現出王者之勢,強調和注重精英品牌建設,依循和秉承工商管理的科學理念,打造龍井茶的精英品牌,注重龍井茶業的戰略管理、人際溝通、營銷等精英素質,以不可比擬的優勢傳遞其內蘊的商道之意。

3.2鐵觀音茶的工商管理與茶道

鐵觀音茶以厚重、形美為特征,以濃郁持久、沁人心脾的茶香而令人心醉,為了更好地推廣和營銷鐵觀音茶,如果單純依賴“安溪之山郁嵯峨”的自然地理優勢,就想占據競爭激烈的茶業市場,顯然是不可行的。為此,要看到鐵觀音茶中內蘊的工商管理和茶道理念,重視鐵觀音茶的市場營銷和推廣,要使之具有先進、科學的市場營銷理念和技巧,做好鐵觀音茶的市場營銷定位及商務談判工作,突顯鐵觀音茶內蘊的歷史、文化、哲理內涵,從而更好地提升客戶對于鐵觀音茶的認同度和忠誠度。在中國知名的晉商之中,就深諳工商管理之中的茶道精髓,將茶道與商道完美地融合到一起,自古以來,茶道行程萬里,要打入市場,搶占商機,就須要深諳商道,明晰商道、茶道與人道之間的相互關聯性,所謂“仁者,人群相處之大道也”,正是茶道營銷和推廣的重要理念。

3.3普洱茶中的工商管理與茶道

聞名遐邇的普洱茶有其特殊的保健功效,為人們所稱道和享譽,在普洱茶的獨特色澤和口感之中,可以體味普洱茶中的以人為本的本性和特質,顯示出與工商管理的“人本管理”理念的契合性。在商道與茶道相通的關聯之中,可以看到人本和諧的理念和思想要旨,使人們聯想到茶道與商道共有的人員配置、科學規劃、素質提升等內容,感受到廣納賢才、人盡其才的商道本質。

3.4毛尖茶中的工商管理與茶道

毛尖茶是極其精致的茶葉品牌,以其沖泡時妙不可言的意趣和雅致之態居高立意,令品茗者感受到其神清氣爽之姿、品味醇香之色,顯示出毛尖茶獨特的、觀之怡情的心態和理念,而這正與工商旅游管理內容相鏈接和契合,實現了茶道與商道的充分、完美的融合,極大地滿足了人們的生活娛樂和精神文化需求,刺激了人們的感官享受,令人有遍歷名勝之姿的沖動和心情。

第10篇

[關鍵詞]中國茶道 ;老子 ;《道德經》 ; 靜品心法

[中圖分類號〕H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2689(2016)02-0113-05

傳統文化猶如江海,波瀾壯闊,源遠流長;諸子百家好比山花,姹紫嫣紅,分外妖嬈。在中國文化的群山中,老子無疑是最高的一座。老子《道德經》內涵深邃、詞句洗煉,其精煉的九九八十一章,以“道”為核心,憑借優美的五千韻文,勾勒出一個自然、豁達、飄逸的宇宙觀和人生觀的宏大框架。對中國幾千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堪稱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亦是中國茶道的重要源泉和靈魂所在。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緣,孕育了古樸而精深的茶道。中國茶道是修身養性、追尋自我之道,如何從小小的茶壺中體悟宇宙之奧妙?如何從淡淡的茶湯中品味人生?如何通過研修中國茶道來滌蕩精神、鍛煉人格、超越自我呢?

中國茶道與道家思想的淵源

茶之源在中國,茶道之魂在華夏。茶,原本僅是用作解渴治病之物,在唐代,經過茶圣陸羽的發揚與傳播之后,漸漸從物質生活中凸顯出來,成為精神生活的重要元素,特別是融入宗教哲學思想后,茶,便從物質的茶,演變為精神的茶道。據陸羽《茶經》記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茶道興于唐而盛于宋,飲茶方式在唐代逐漸由藥飲和煮飲,發展成為細煎慢啜的品飲,進而演進為藝術性、哲理性的茶文化。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代《封氏聞見記》如是說:“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

茶乃萬物之精, 萬品之華, 清而不浮, 靜而不滯, 淡而不薄。中國茶道在產生發展過程中以海納百川之勢,不斷演進,廣泛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道家最早與茶結緣,茶從產生之初就與道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從魏晉南北朝時期茶道的萌芽, 到中唐時期茶道的最終形成, 處處打上了道家思想的深刻烙印。一方面,茶是汲天地靈氣的自然圣物, 人乃宇宙精靈, 人與茶之間的交流,代表著人與天地靈物的交流,茶的品性中蘊含著道家淡泊寧靜、返璞歸真的神韻, 亦可作為追求“天人合一”思想的載體, 于是道家之“道”與飲茶之“道”和諧地融為一體;另一方面,中國的茶文化無處不浸潤著道家的思想, 茶與“道”結下不解之緣,共同融匯而成中國茶道的精神元素。

中國茶道是人類品茗活動的根本規律,是從回甘體驗(滋味)、茶事審美(品味)升華到生命體悟(真味)的必由之路。中國茶道蘊含了豐富的道家精神,體現了歷代茶人對自然之趣的執著追求。道家“無為而無不為”的理念, 自身與天地、宇宙合為一氣的目標, 在品飲之中亦可得到充分發揮。在精神追求方面, 茶與道家思想有頗多相通之處。茶事活動中,倡導用本地之水煎飲本地之茶,強調茶與水的自然和諧。茶,終于寂靜;水,終于無言。水漫,茶透,只是一個過程。品茗時,茶人強調“獨啜曰神”、“獨品得神”,以達到“天地與我并生, 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莊子?齊物論》), 追求“天地大美”之境,將人與自然融為一體,通過品茗去感悟茶道、天道、人道。就茶道精神而言, 真正的茶人胸懷寬廣, 虛懷若谷, 與自然完美契合。于芬芳的香氣中, 細細品味茶湯的滋味, 不知不覺, 茶與我俱忘,達到大道無我之佳境。中國茶道之要旨, 于無形之處盡顯其精神。因為道家“天人合一”與“道法自然”等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茶人心里充滿著對自然的熱愛之情,蘊含著回歸自然、親近自然的強烈渴望,所以茶人最先領略大自然的奧妙,文人雅士置身于幽谷深林,煮泉品茗,觀云聽籟,與自然融為一體,達到“思與境偕、情與景冥”之境界。

茶道是茶與道的結緣,是形而下的物質載體與形而上的精神理念的有機融合。茶之精神蘊涵于道中,道融合在茶中,二者互融互通。茶通人生之道, 品茶悟道, 亦是提升人生境界的不二法門。道是無形的,難以表達、描述和超越的,所謂“道可道,非常道”,而茶卻是有形的,可以品飲、體驗和感知的。因此,茶道研修為人們接近道、體驗道和感悟道提供了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

何為“靜品心法”

茶通六藝,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載體。茶與中華傳統文化的結緣,孕育了古樸而精深的茶道。中國茶道植根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內容豐富而內涵深邃,雖歷經千年,仍具有蓬勃的生命力。修道,貫穿于中國古代先賢的幾乎全部精神生活,如撫琴、焚香、書法、品茗等。修行雖無人見,存心自有天知。

茶道研修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是自然之真、人文之善與藝術之美的有機統一。在茶道研修中,靜與美常常相得益彰。中國茶道正是通過茶事活動創造一種寧靜雅致的氛圍和一空靈舒靜的心境,當茶的清香靜靜地浸潤人們的心田之時,茶人的心靈便在虛靜中逐漸空明,茶人的精神便在靜中升華凈化,在靜中與大自然融涵玄會,達到道家所追求的“天人合一”之境界。唐人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中寫道:“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清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這首詩里的“唯有文字五千卷”,指的便是老子《道德經》。

老子《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哲學的精髓,亦是中國茶道精神的重要思想源泉。道家倡導“無為”、“靜修”,通過飲茶能使“靜修”得到提升,所以茶是道家修行時的必需之物。“靜虛則明,明則通”,“無欲故靜”,人無欲,則心虛自明,因此道家講究去雜念而得內在之精微。老子有云:“致虛極,守靜篤”一個人內心沒有虛靜過,就無法懂得萬物的變化,就不能看到萬物的本真。莊子說:“水靜則明,而況精神。圣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道家先哲都認為致虛、守靜達到極點,可以觀察到世間萬物成長之后,各自歸其根,歸根稱之為“靜”,因此,“靜”成為中國茶道研修之必備要件。自古及今,受老子《道德經》的深刻影響,歷代茶人在茶道研修中尚“靜”。“靜”能悟道,“道”不是學出來的,而是悟出來的。

道家的“虛靜”之道與茶之“靜”、“性”相通。人們一旦發現茶的“性之所近”――近乎人性中的清、靜、虛、淡的一面時,也就決定了茶的自然本性與人文精神的結合成為一種實然形態,換句話說,也就決定了一種新的文化形態的出現。茶人需要的正是這種“虛靜”、“醇和”的境界,惟有這樣才能驅除內心雜念,品出茶中所蘊含的茶道精神,品茶調心,以茶入道,達到“清凈虛明”、“超然物外”的茶人境界。

“靜”乃中國茶道入門的第一課,不“靜”,就不足以生慧,也就不足以悟道,技藝也難以提高。在品茗之中感悟到一個“靜”字,就可以洞察萬物,了然于心,灑脫豁達。善于靜觀,就能在靜中觀察世間諸種現象的根源;善于靜思,就能透過紛繁的人生現象,把握生活的本質;善于靜悟,就能了解人生的真諦,領悟真正的哲理。有了靜的工夫,加上重德,便可以使人獲得內心的豐富、精神的愉悅和靈魂的安詳,使廣大茶人真正體悟到生活之美與生命之美的和諧統一。

靜者,清心澄慮也;品者,細細體味也,即用冷靜、清凈之心思考、品味人生。所謂靜品,即茶人為尋求內心的寧靜所采用的品茗之法,即不動搖,無亂象,靜靜品味,是一種寂靜的境界。欲提升自己的人生品質者,心必定要處在靜的狀態之中,由靜而生的是人性最清凈的思想,這種思想充滿智慧,日常生活中若能如此靜思靜品,自然就不會犯錯造惡。因此,靜品是心靈不受污染,真正靜寂,虛漠,達到心無煩惱的境界,惜茶之人宜時時保持冷靜之心,去思考茶與生命的真正意義所在。

靜品心法是通過品茗活動來享受生活、完善人格、體悟人生的茶道研修方法,是將中國茶道的精神理念在生活中付諸實施的知行合一的過程。靜品心法其實就是茶者品茗之法,它源于中國幾千年優秀的傳統文化,是茶人在茶事活動中總結出來的思維方法,是茶人在平靜如水、回歸本真的狀態下,對社會和人生展開的思考,從中提煉出對茶事生活具有借鑒意義的理念或方法。靜而能品,品而能參,參而能悟,悟而能道。唯有靜心,方可品出其中真味;唯有細品,才能讀出其言外之意,茶道心法,就是懂得如何去“品”。

茶道是茶人的精神信仰,是茶人探索生命真諦的心靈之路。靜品心法便是茶者探索生命真諦過程中所得的心得體悟。茶者以品茗方式來解讀《道德經》其結果必然是:慢品,細讀,精研。本文所做出的解讀,是一種茶席邊的智慧,亦是茶人將自己的生活體驗投身于茶的理解之上。“一物二性”、“三位一體”、“對辨參悟”是中國茶道研修的三大定律,亦是靜品心法所運用的主要茶道哲學思維方法。在潛移默化的體驗、分享、感悟中,探尋老子《道德經》對于人生的啟示。

一物二性:中國茶道研修的方法論

一物二性,相對的二,絕對的一,這是宇宙間普遍存在的客觀規律,亦是中國茶道研修所倡導的主要方法論之一。因為“存在”,而“有”宇宙、世界和萬物。因此“存在”被稱為“一”。老子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宇宙是存在、是系統,是“一”,世界是存在、是系統,是“一”,我亦是存在、是系統,是“一”,萬事無物都是存在、是系統,是“一”。哲學意義上的“一”是普遍性,是一切事物的存在,是永恒存在的“一”。“一”既是萬物的基礎,也是變化的源泉,亦是和諧的整體。

“二”是指事物內部對立的兩個方面。宇宙充滿對立,矛盾無處不在。“一陰一陽謂之道”、“萬物負陰而抱陽”,世界上的萬事萬物,一切都在對立之間產生,一切都在對立之間演變,一切都在對立之間發展。所謂“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道德經?二章》)在茶道哲學領域,概念總是相伴相對而生:沉浮、甘苦、有無、難易、長短、高下、前后、美丑、損益、剛柔、強弱、福禍、榮辱、智愚、多少、生死、成敗、攻守、進退、靜噪、重輕等等,一系列對立統一的概念皆蘊含一物二性之理。

一物二性,洞悉事物兩個方面的辯證關系,即天地自然界的運動規律是事物變化的根本原因,亦是構成事物千變萬化的基石。以茶湯為例,普遍存在甘、苦兩種不同的滋味。陸羽《茶經?五之煮》中記載:“啜苦咽甘,茶也”。喝一口,茶先是給人以苦澀的感覺;咽下去之后,卻徐徐有甘甜的回味,這就是茶的味覺特性:苦后回甘。茶之苦,不是單調的苦;茶之甜,也不是膚淺的甜。茶之甜藏于苦中,茶之苦醞釀著甜。

苦與甘,原本是對立的兩種滋味,卻有機地并存于一碗茶湯之中,顯示出茶湯的不尋常之處。苦中作樂、苦后回甘、化苦為甘的轉換機制,引發人們以更為積極的心態去面對人生的諸多苦難與磨礪。人世間蕓蕓眾生,何嘗不似沉浮的茶葉?“經歷水與火,生命得豐富”,茶道之中,茶葉的起伏與沉浮,茶性的收斂與包容,茶杯的熱與冷,茶香的濃烈與清淡,乃至于茶壺的拿起與放下,都是一物二性法則的重要體現,不經歷風雨的人就像溫水沏茶的葉子,只在生活的表面沉浮,浸泡不透生命的芳香。相反,只有那些櫛風沐雨的人,如被沸水沖沏的茶葉,在滄桑的歲月中幾度浮沉,才會散發出最沁人的清香。

茶如此,人生如此,茶道研修亦如是。

三位一體:中國茶道研修的思維特征

“三位一體”是中國哲學特有的辯證思維方式,亦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同樣,“三位一體”也是中國茶道研修的方法論――靜品心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傳統文化在不斷發展演進的歷史進程中也不斷生長出鮮活的新形式。隨著佛教由印度的傳入與被改造,它融合本土儒家、道家文化因素而形成了中國佛教,數千年來,儒、道、佛三位一體,在互相爭鳴中互相獲得各自發展的養料,共同推動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繁榮。

《史記?封禪書》中曾將“三位一體”譯為“三一”, 認為“數始于一,終于十,成于三”這個“三一”,在中國上古文化中,本意指“天一、地一、太一”,是對天地神和宇宙原始的籠統稱謂,其所謂的“一”有原始、至上的意思。老子有言:“吾有三寶,持而盈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后且先,死矣。”老子認為,正因有“慈”,所以才可能有長久的“勇”;正因有“儉”,才可能有長久的“廣”;正因“不敢為天下先”,才可能“成器長”。老子兩千多年前提出的“三寶”,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有的“三位一體”、“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

何謂“三位一體”?為何會一體分三位?怎樣三位而共有一體?在《道德經》中,老子運用一分為三的思維方式, 圍繞著“道”這一中心概念的逐步展開, 構建起了充滿辯證思維的哲學體系。它論述了“道”為“一”、為“無”、為“無為”、為“自然”的三位一體的哲學內涵;“自然”為老子哲學體系的開端;“道”的“萬物得一以生”、“反者道之動”、“物壯則老”、凡事“守中”的一分為三的作用和意義;由“道”的三位一體入手論證宇宙的起源, 世界的形成,事物的產生、變化和發展的規律,構建起獨樹一幟的、充滿著辯證思維的哲學體系。毫無疑問,這也成為了中國茶道精神的重要源泉。

《道德經》的核心是一個“道”字,從某種意義上說,老子哲學體系是從“道”發端的,是以“道”作為其最高范疇的,老子的“道”充滿了辯證法和三位一體的思想,老子的哲學體系是以“道”為中心概念推導演繹出來的辯證概念體系。沿著《道德經》的思路,定義“道”為天地萬物的本體和宇宙形成的最初推動力,宇宙萬物的演變都是“道”的不斷運動變化的結果。道家之“守中”有三:一是時間維度,要求順勢而為;二是空間維度,要求抱一守雌,變化有度;三是在時空的交互相容上,要求道法自然,變在其中。從“道”的本質屬性上講,亦是“合三為一”的。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世間有四“大”,分別是“道”、“天”、“地”、和“人”,其中,道是思想觀念性的,是無所不包的世界本原,而其他三樣是物質的,是“道”的產物。“道”自然是先其它三大而生的,簡言之,由“道”而天、地、人,“道”是先世界而存在的世界本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是老子描述的創世紀的過程。這個道是老子的命名,為宇宙中的初始能量和源頭智慧,活生生的存在,極富創造力的無上智慧。從道中生出萬物的一體,這是終極的實相,萬物一體,都是一體,一個東西所變化,沒有分別。一生二,是指從一體中演化出二元對立的事物,二元對立后出現的是三位一體,這是更加精致的劃分,時間分為過去、 現在和未來,空間分為這里、那里、這和那之間;人是身、心、靈的完美組合,身為物質層面,心是精神層面,靈為靈魂信仰層面,身、心、靈三位一體,共同構成了了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同樣,在人類的核心價值的追求層面,人的認識活動追求真,意志活動追求善,情感活動追求美,真、善、美三位一體。

對辨參悟:中國茶道研修的實踐原則

當我們對于老子的哲學思維有所體悟,就可盡曉茶道與哲學的思辨之關系。“對辨”是一種哲學思維方式,當有一個概念提出時,就有另一個概念與之對應地產生。哲學本身正是通過兩個極端的產生過程及其所表達的矛盾來展現問題的內涵,來展現問題的矛盾斗爭的力量。中國茶道研修亦如此。

“參”是人與天地之間的感應和對話。“參”是研習的過程,“悟”是通過研習從內心去得到認知和感悟。“參悟”指參透領悟,即通過思考明白了事物中蘊涵的道理,掌握了事物運行的規律,不為俗物或表面的現象所誤導。“參悟”是東方文化所倚重的方法論,注重知行合一,將研習的心得體會在實踐中進行檢驗和確認。參悟什么呢?參悟天地之大道,參悟人生之真理。《道德經》第四十八章有云:“為學日增,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乃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為學是做“加法”,學識與日俱增;為道是做“減法”,減而減, 直至無我,就與道相通。參悟的形式,有頓悟,有漸悟;有解悟,有證悟。正如莊子所言“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所以,“品茗”就與“參悟”自然而然發生了聯系。

事茶愛茶,愛茶事茶,惜茶愛人,這是中國茶道的核心理念。生命源于一呼一吸間,茶的生命存在于一聞一品間。所以每一個會飲茶的人,都要先聞茶香,觀茶色,最后再品茶味。聞茶香,觀茶色是凈化人的心境,使人脫離喧器浮華,品茶味是凈化意境,使人參悟大道,達到無相無我之意境。如布袋和尚契此一樣,剎那間放下布袋,即放下一切塵緣瑣事,靜下心來,安享茶帶來的片刻灑脫盈滿。“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此一語道破“靜”字對品茗的意義。

中國茶道,不僅承載著茶人的健康而和美的生活方式,更是承載著中國傳統哲學的精髓。茶道是茶人的精神信仰,是茶人探索生命真諦的心靈之路。靜品心法則是探索生命真諦過程的不二法門。

古人云:茶如隱逸,酒如豪士。酒以結友,茶當靜品。古往今來,無論是羽士、儒者,還是高僧大德,大都把“靜”作為茶道修習的必經之路。因為靜則明,靜則虛,靜可虛懷若谷,靜可洞察明鑒,體道入微。因此,靜是人們明心見性、洞察自然、反觀自我、體悟大道的無上妙法。萬丈紅塵三杯酒,千秋大業一壺茶。中國茶道,正是通過茶事創造一種寧靜的氛圍和空靈的心境,滌除玄覽,經寂虛漠,茶香熏道,道法自然。在虛靜中與大自然融和、交匯,從而達到“天人合一”之境。

“一物二性”、“三位一體”、“對辨參悟”,這三大茶道研修定律一起構成了靜品心法的基本內涵,這套獨到的茶道哲學研修方法將為廣大茶人開啟一扇遇上茶、愛上茶,并終身服侍茶的大門,滿足茶人一生的信仰和追求。以茶為媒,使得難以言表的道從此不再遙不可及,以茶載道,使茶人得以在平靜、柔和的氛圍中去體驗、感知道,進而品茗悟道,感受中國茶道精神的獨特魅力。這便是談茶論道,由茶入道,品茶修道,因茶悟道的過程。心即茶,茶即心,茶等的是一個懂他的人,人等的是一杯傾心的茶。一杯茶在手,人緣、茶緣、善緣盡在其中。在此僅摘一片綠葉而探討之。

中國茶道植根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內容豐富而內涵深邃,雖歷經千年,仍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參考文獻〕

[1] 吳遠之.茶道九章[M].北京:中國書店2015.

[2] 吳遠之.大學茶道教程[M].西安: 陜西人民出版社2013.

[3] 樓宇烈.老子道德經集注[M].北京: 中華書局2011.

[4] 釋德.靜思茶道[M].臺北: 慈濟大學人文叢書2008.

第11篇

關鍵詞:茶文化;茶道精神;茶藝;女性;修養

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30-0260-02

中國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分支,同樣源遠流長,其精髓體現為博大精深的茶道精神。茶道內容涉及藝術、社交、禮儀、修行等因素,其獨特內涵使其成為現代人提高氣質、內涵、修養的有效途徑與方式。

一、“和”“靜”“怡”“真”的茶道精神是中華茶文化的核心

廣義的茶文化是指整個茶葉發展歷程中有關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茶文化則是專指其“精神財富”部分。也就是以茶為載體,并通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各種文化。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融入了儒道佛的傳統哲學理念、傳統的倫理與道德標準,并形成“和”(謙和之儀、中庸之美)、“靜”(空靈清靜)、“怡”(和悅愉快)、“真”(返樸歸真)的茶道精神。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中庸和諧、重人格修養,認為本是“南方之嘉木”的茶具有清廉、高潔的品性,可以協調人際關系,茶可交友、可養廉,“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飲茶可溝通思想、創造和諧氛圍。這就從中庸之道直接引申出“和”的思想,后來被認為中國茶道的核心思想。儒家對“和”的詮釋在茶事的過程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一是在泡茶時表現為“酸甜苦澀調太和,掌握遲速量適中”的中庸之美,二是奉茶為禮尊長者,備茶濃意表濃情”的明倫之禮,三是在飲茶過程中表現為“飲罷茶敬方知深,贊嘆此乃草中英”的謙和之儀。

崇尚自然的道家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推崇無為、寧靜、淡泊。而生于名山秀谷間、汲取天地之精華的茶及它高潔的品性正契合了道家回歸自然的理念,茶也就自然成為了道家推崇的“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唯一”的理想境界的物質載體。而茶道精神之“真”也成為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另外,道家尊生樂生,注重養生、養性,尊崇快樂生存的理念。他們不消極處世,提倡主動適應自然規律,自己主宰命運,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這種“快樂生存”的理念無形中影響了茶道精神之“怡”———以和悅愉快的態度待人處世。

儒、釋、道三家都主張修行。正如中國茶葉博物館郭丹英在《儒、道、佛與中國茶文化》中所說:“儒家注重心性的修行,禪宗也主張通過修行來凈化自己的思想,禪宗同時也吸取了道家的一些思想,如它主張逢苦不憂,得樂不喜,無求即樂,因此禪宗主張圓通的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特別協調,禪宗主張修行的方法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飲茶有助于他們參禪悟道。因此,中國茶道修習注重寧靜的氛圍、空靈虛靜的心境。道家與佛家不謀而合,他們也認為茶為清靈之物,飲茶可使靜修得到提高。受此影響,中國茶道認為,茶道修習的必由途徑就是“靜”。“和”、“靜”、“怡”、“真”的茶道精神濃縮了中國儒道佛傳統思想的精華,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

二、學習茶文化有助于豐富女性精神世界

茶文化及其茶道精神的獨特內涵,即蘊含其中的傳統道德標準與修生養性的價值觀念與現代人關注養生,講究氣質修養的目標極為契合,通曉茶文化有利于豐富現代女性人文內涵,提升形象氣質。很多茶文化前輩對茶道的理解,無不體現這一點。浙江大學莊曉芳教授認為:“茶道是一種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民進行禮法教育、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林治先生將茶道解釋為:茶道是一種文化藝能,是茶事與文化的完美結合,是修養和教化的手段。陳香白先生認為中國茶道就是通過茶事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過程中完成品格修養以實現和諧安樂之道。可見,茶道是以茶為媒介,通過泡茶、品茶等茶事活動來感悟傳統文化、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學習禮儀、體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完善,進而使人生達到一種和諧愉快的精神境界的有效途徑。

流傳至今的很多膾炙人口的茶文化作品,作為茶文化的組成部分,讀來仍然給人以美的享受。這些作品中,有的是描述煎茶煮茶情景的:如唐寅《品茶圖》中題詩曰,“買得青山只種茶,峰前峰后摘春芽,烹前已得前人法,蟹眼松風聯自嘉”;以嗜茶聞名的唐代文學家陸龜蒙,留下的不少茶詩中有很多是描寫戶外煮茶的,像“閑來松間坐,看煮松上雪。時于浪花里,并下藍英末。”還有的是描述飲茶品茶后的感受與感悟的。如盧仝著名的《七碗茶歌》:“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常讀這些令人神清氣爽的詩文,會令人氣度不凡、口齒生香,再結合氤氳茶香,豈不美哉樂哉!

通過學習茶文化,領悟“和”、“靜”、“怡”、“真”的茶道精神,可以豐富自身的人文內涵、完善人格、提升氣質。通過一系列茶事活動,可以讓人心存和睦、心胸豁達、沉靜歡喜、返樸歸真,而這恰恰又是茶道精神的個中真諦。尤其是女子,“女兒是水做的”,而茶也是承甘露滋潤、得天地之精華,女子與茶天生就是合而為一的。因此,學茶很容易使女性與茶達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唯一”的物我相忘的境界,令女性氣質脫俗、舉止優雅、內涵豐富。

三、茶藝修習有利于提升女性綜合素養

作為茶事活動最高境界的茶道,在飲茶泡茶中融入了很多哲理、倫理、道德,注重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如果把整個泡茶過程上升到藝術層面,強調藝術表演性、觀賞性,并且講究飲茶的環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及人際關系等,就是所謂的茶藝了。茶藝可以理解為茶道的表現形式與載體,是“茶”與“藝”的融合,茶藝的修習有利于女性綜合修養的提升。茶藝其實“是研究如何沏好一壺茶的技藝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藝術”。從茶葉的沏泡要領——諍器、置茶、潤茶、沖水、敬茶、品茶到中國各類名茶的沏泡方法,再到精湛的茶藝表演技藝,不僅需要茶藝表演者掌握深厚的茶文化理論知識,而且對表演者的舉止言行、身姿神態也有較高的要求。如具備一定的禮儀常識,如端莊典雅的站姿、坐姿、步態以及相應的奉茶禮與請茶禮等、和諧得體的著裝、和悅愉快的神態、清雅脫俗的氣質、清晰婉轉的解說等等。

總之,茶藝表演是一種綜合的藝術,是展現美與和諧的藝術,茶藝修習對女性身姿、心態、品性的修行有積極的意義。正像日本學者谷川哲三在《茶道的美學》中所說,茶藝是“以身體的動作為媒介而演出的藝術”,通過流暢與和諧的肢體語言與聲音藝術,引導品茗者進入“萬物與我唯一”的境界,并通過品茶感悟人生真諦,得到精神的享受,為生活增添無限情趣。在都市生活重壓下的現代女性,可以通過習茶獲得身心的愉悅與放松,學會更加豁達、安然的面對工作與生活。

另外,圍繞茶藝表演,還可以引導不同群體的愛茶女性進行一系列與茶有關的活動,如以不同茶葉為主題的茶席設計活動、茶詩茶詞朗誦會、茶文化征文比賽等,不僅能豐富現代女性的業余生活,提高生活情趣,還可以以茶會友、以茶聯誼,促進女性之間及女性與社會的溝通與交流,為構建和諧的社會文化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陳文華.中國茶文化學.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年9月,第1頁.

[2]湯鳴紹.發展茶文化的現實意義與舉措.福建茶葉,1999年第4期.

[3]劉登峰,潘潔.中國茶文化中“和合精神”的源流與傳承.北京:東方紅書社,2004年9月第1版,第104頁.

第12篇

關鍵詞:日本茶道 禪宗思想 審美觀念

一、日本茶道的歷史

日本茶道有兩種形式:“抹茶道”和“煎茶道”。抹茶道誕生于四百多年前,而煎茶道則誕生于一百五十年前,在日本,人們把抹茶道稱之為茶道,談及煎茶道時要加以“煎”字,本文闡述的茶道是抹茶道。 茶道是從中國傳到日本的,日本本生并沒有飲茶習俗。

唐朝時,805年,遣唐使者日本僧人空海、最澄帶回了茶籽。至今在日本還可以找到空海與嵯峨天皇一起飲茶的詩文,詩的名字叫做《夏日訪大將軍藤原冬嗣閑居院》,這個時候,飲茶在日本還未普及,只是在官僚僧侶之間進行。

宋朝時,中國的飲茶方式發生了變化,制茶工藝又有了新的突破。宋代高雅的點茶法比唐代煎茶法更為講究。來華學習的日本僧人又將這種點茶法帶回了日本,其中,榮西和尚的貢獻是較有影響力的。他從天臺山回國后便寫下了《吃茶養生記》。他又把從天臺山帶回去的茶籽普及栽培,為以后日本茶道的形成打下了基礎。

明朝時,中國的茶葉生產發生了變革,把餅茶制造改成炒茶。這時期,日本開了小茶架點茶之先河,因為點茶的過程要在將軍面前完成,所以點茶人的整套動作便十分講究,茶道具的擺設就開始有規定,實際上,真正意義上的日本茶道是千利休完成的。他將茶會整合成一套程序,通過一系列的程序展示了日本生活文化最完美的境界。

到了今天,日本擁有茶道人500萬,從日本的教學內容上不難看出茶道成為日本人最喜愛的一種文化形式。日本從小學到大學,學校幾乎都有茶道教室,甚至有些學校還把茶道列為必修課。

二、日本茶道的內容

(一)茶會

茶道的內容主要是4個小時的茶會,日語把茶會成為“茶事”,茶會主要包括以下內容:更衣 觀賞茶庭 初茶 茶食 中立 濃茶 后炭 薄茶 退出 銜接。在客人到來之前,主人首先要打掃茶庭,等客人到來以后,先讓客人在外茶庭欣賞完風景后再領客人進入內茶庭。然后開始一系列的吃茶活動。

(二)茶具

日本茶道中使用很多道具,這些道具也是日本藝術品的代表。下面簡單介紹一下日本茶具的幾個特點。首先,茶具都具自然之美,無論是木制、石制、還是陶瓷制的都取自于大自然,其次是實用之美,茶具的藝術美也是以實用為基礎的,必須具有使用價值,如果它失去了被使用的機會,那么它便不具有生命力,而且它被使用的時間越長,生命力便越強。

(三)茶禮

日本茶道中的禮儀也是很重要的一點,這個禮法包括主與客之間、客與客之間、人與物之間的禮。茶道的禮法以“無聲禮”為最高禮,即不說話的禮。還有“有聲禮”,但聲音很小。茶具的位置、茶道的順序、泡茶的動作等也有嚴格的規定和禮法。

三、日本茶道的審美觀念

日本茶道精神的主要體現的最重要的精神內涵和理念是“和敬清寂”,由這四個抽象的事物又分別產生了日本茶道藝術成千上萬種形式,如茶室建筑、點茶、道具、茶點心等。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居士曾經也說過“和敬清寂”這四個字就是茶道的根本。

“和”代表平和的和,調和的和,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和,也是萬事萬物之間的和諧。這與中國傳統審美意識中的“中和”之美有相似之處。平和作為日本國民之間世代相傳的根本民族性。融入茶道中,當我們進入茶室之中品嘗一碗茶時,無論是客是主, “請慢用”以及種種的言詞,都代表了茶道中所蘊含的“和”之意。

“敬”是對所有事物而言的,茶事上要明確各種事物所承擔的責任,做到主客相敬、有禮有節。茶事的主人必須真情實意,不能有半點疏忽。客人也須熱心領受主人的每一個細節,以誠相交。知道該尊敬的一切,要心中至誠。對于墻上的掛軸、茶具等都要有一顆恭敬的心,這也與禪宗中誠實心靈去觀照自然的實踐是相通的。

“清”也是茶道精神中比較重要的要素,也是日本人心靈上的獨特貢獻。茶事中的一切都要清潔、整齊、清爽、不能有絲毫的塵埃,水要清,茶要醇,整個氣氛清清淡淡。喝茶的人的心也要清凈,不能有雜念。要用一顆清淡純潔的心情來進行茶事。茶道的“清”與中國道教的“清”有相同之處,二者的目的都是為了是人的心靈脫離五官的不潔而獲得自由。

“寂”,在日語里是“閑寂”,在梵文中是“寂靜、和平”之意。”“閑寂”是日本人一種傳統的審美觀念,也是一種重要的審美原則。日本藝術一向不以華麗精致為美,提倡粗糙簡樸。茶具多以精細為美,造型簡便。比如黑色釉陶顯示出的自然、簡素、清寂。“閑寂”是道德與靈魂的融合后極致的美。在茶事的整個過程進行時,尤其要保持安靜,泡茶的人的表情溫和自然,說話的節奏也要慢,這更加表現了一種“清寂”。總之,“寂”乃是茶道中,也是日本審美觀念中的最高理念,在求取“靜”的同時觀本心,在深沉的氣氛中思索,體會內心沉淀。面對茶壺一只,獨坐茶室,茶人的心里都會有一陣靜寂之感。

五、結語

日本茶道是一門把各種相互獨立的藝術形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綜合性藝術;也是一門將吃飯、喝茶、待客、等日常生活提煉到一個高度的生活藝術;是在點茶、品茶、欣賞茶具中進行體會人生真諦的藝術;日本茶道在當今社會和未來社會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擁有強大的生命力。日本茶道精神里獨特的“和”、“敬”、“清”、“寂”的審美觀念深深的影響著日本國民。

參考文獻:

[1]戚印平著.日本繪畫史—圖式與趣味[M].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1

[2]騰軍,黃玉梅,張瑜,王善濤編著.日本藝術—敘至十九世紀的日本藝術[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

[3]洪啟嵩著.喝茶解禪[M].三聯書店,2010.10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国产中文在线二区三区 | 亚洲日韩欧在线观看 | 羞羞影院午夜男女爽爽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卡 | 综合网日日天干夜夜久久 | 一本视频在线中文字幕一区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