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8 10:45:3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工程機械排放新標準,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高端裝備制造業;現狀;發展前景
《江蘇省裝備制造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表明,江蘇產業經濟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著力推動全省裝備制造業向產業鏈高端環節攀升,對于促進關聯行業技術進步、提升我省制造業整體水平至關重要。跨入新的歷史時期,必須抓住國家支持裝備制造業向高端轉型升級的新機遇,應對國際產業分工調整帶來的新挑戰,引導我省各個地區裝備制造業鞏固優勢地位、增強創新能力、提升發展水平。裝備制造業是泰州市工業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是具有泰州特色“1+3+N”產業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經過多年的發展,泰州市已形成門類基本齊全、具有一定規模和水平的產業體系。
一、泰州市裝備制造業發展現狀
1、規模效益快速提升
十二五以來,我市裝備制造業發展步伐明顯加快。經過“十一五”的快速發展,裝備制造業已成為我市工業經濟的最大支柱產業,產業特點鮮明,競爭優勢明顯。2011年,全市裝備制造業完成產值2730億元,增長27.7%,占全市比重達到45.7%。船舶制造、汽車零部件、石油裝備、減速機、數控機床等行業初步形成集聚效應,船舶、叉車、起重機、汽油機、柴油機、減速機、石油鉆桿、電機等一批拳頭產品在國內外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尤其是船舶工業,不僅是泰州的支柱產業之一,也是泰州的出口支柱產業。
2、產業結構持續優化
通過組織實施國家、省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綱要,推進一批重大項目建設,全省裝備制造業結構調整步伐明顯加快。我市不斷對高端裝備制造業投入,新型電力裝備、汽車、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工程機械等產業鏈規模超億元,節能環保裝備、高檔數控機床、智能自動化設備等一批新興裝備迅速崛起,產業鏈門類和體系逐步完善,上下游配套能力不斷增強,協同發展水平明顯提高。
3、優勢產品地位突出
十二五期間,我市裝備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和影響力大幅提升。目前,泰州市裝備制造業產品已突破1萬種,其中鋼簾線、微特電機、小型動力機械等產品已經形成一定比較優勢,產量居全國同行業前列。其中,鋼簾線年產量已躍居世界前三強,微特電機年產銷規模國內第一,曙光石油鉆桿被譽為“中華第一桿”,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50%。
二、泰州市裝備制造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解決過度依賴要素投入、經濟效率不高的問題
依賴資源和資金的大規模投入的粗放發展方式,是導致一般產品產能過剩的主要原因,形成某些領域的惡性競爭,這樣下去不僅是效率問題,而且是擾亂市場秩序、嚴重阻礙高端產品發展的關鍵問題。
由于要素大量投入,也導致了區域結構趨同化,盲目追求GDP和地方財政增長,加劇區域內重復投資和產能過?,F象,甚至加劇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
2、大企業集團不強,缺乏專特精的小巨人企業為之配套
制造能力強、研發能力弱;依賴引進技術多、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少;生產產值高、工業增加值低;單機制造能力強、系統集成能力弱。
因此,必須通過裝備制造業產業鏈的改善,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來解決大企業集團的競爭能力。
3、技術創新體系亟待改善,建立完善的技術創新體系是我國裝備制造業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裝備制造業的技術創新體系構成:
基礎研究共性技術研究產品開發產業化
由此可見,只有以企業為主體的后段是不夠的。
從上述的構造表明基礎共性技術是不可缺少的,我國科研院所體制改革使基礎共性技術的研發削弱甚至缺位,已產生明顯的不利于整體創新的影響。目前,利用轉制研究院所重建基礎與共性技術研究的公共服務平臺已刻不容緩,否則會影響我國建立創新型國家的整個戰略進程。
4、政府各部門要將國務院頒布的振興裝備制造業的各項政策,真正落實、合力執行
對于振興裝備制造業及培育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政府已頒布的政策可以說是給予了足夠的支持,目前的問題是按照統一的目標大家合力執行。
三、對泰州市裝備制造業發展的前景展望和建議
“十二五”期間,我市裝備制造業將以“高端轉型、創新升級”為主線,突出“高端化、集聚化、特色化”發展方向,優先培育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鞏固提升傳統優勢裝備產品,不斷增強自主設計、制造和配套能力。加快建設高端裝備和特色裝備產業集聚區,做強做大一批大企業,培育發展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推進全市裝備制造業加快實現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粗加工向精加工、普通產品向高新技術產品、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建成長三角重要的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
可以選擇的領域舉例如下,作為培育重點參考:
(1)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重大成套設備
圍繞滿足石化、冶金、煤炭、汽車、輕工等行業的轉型升級、節能降耗、自動化、智能化需要的裝備。
(2)節能、環保與資源開發利用裝備
圍繞能源安全和二氧化碳減排、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開展的重大工程所需成套裝備,如核電、新能源、清潔煤燃燒、智能電網、海洋工程裝備等。
(3)先進運輸設備
圍繞航空運輸和遠洋運輸、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國家鐵路12萬公里客貨營運里程建設等項目,培育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端裝備制造業。
(4)智能化的基礎制造裝備
通過高檔數控機床及基礎制造工藝裝備專項的實施,突破數字化制造技術、高檔數控系統、高精度軸承及機床功能部件等關鍵技術,開發先進工藝技術所需的專用裝備。
(5)基礎件及儀器儀表
圍繞國內已具有一定規模和競爭力的產業發展需要,如工程機械行業,改變高檔液壓元件和控制元件依賴進口的局面。
目前我國的儀器儀表產業非常薄弱,國內需求量的二分之一依賴進口,國外的中高檔儀器儀表、元器件和傳感器占據國內60%以上的市場份額,必須盡快改變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
(6)國防及新興產業專用裝備
圍繞國防建設及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發展的需要,努力滿足受進口約束的裝備的需求。
上述諸領域的發展還有很多不確定性,因此要對每個項目分析國內外的狀況,確定分階段的有限目標,制定出各項目的技術發展路線圖,增強操作性,選擇有比較優勢、有較好的基礎和資源條件的項目率先突破,形成新的支柱產業。我們要清醒地看到,我市裝備制造業仍存在高端化步伐不快、旗艦型企業不多、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加速裝備制造業高端化發展時不我待。
(1)堅持創新領先
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應作為主要的創新模式;重大、高端裝備的技術來源于國外,必須要在消化吸收和再創新上下功夫。同時,要發揮政府的組織協調作用,處理好制造企業和用戶的關系,防止重復引進?!半p高”船舶和海工產業基地將以靖江、高港和泰興等地的相關園區為載體,重點發展船型開發技術和海洋工程裝備技術,建立國家級船舶工程技術中心,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有品牌、滿足國際造船新規范、新標準的品牌船型10個以上、海洋工程裝備產品及設備2個以上。新能源裝備產業基地將以新能源產業園為主體,以薄膜太陽能、大功率儲能、動力電池、太陽能裝備研發制造為突破口,著力打造光伏、儲能、新能源裝備制造業和節能減排四大產業。
(2)夯實強大的基礎
產業共性技術是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技術基礎,共性技術缺位會妨礙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而共性技術屬競爭前技術,具有一定程度的公益性,需要政府支持構建公共服務平臺,給予財政上的支持。
長期以來,我國重產品輕工藝、重整機輕配件、重生產輕基礎、重硬件輕軟件的現象嚴重。經過六十年工業化的實踐和發展,我國的工業基礎仍然很薄弱,難以支持工業快速發展,不得不受制于人,如再不引起重視,將會制約制造業進一步發展。
要把通用基礎件(液、氣、密)、大型鑄鍛件、關鍵特種材料(高檔絕緣材料)、控制系統的元器件(包括儀器儀表)、數控機床的功能部件等作為優先發展領域,通過“十二五”發展期間的努力成績應該有所突破。
要努力推廣標準化戰略,這是提升行業軟實力的重要手段,技術標準已成為高技術產業競爭的制高點,也是保障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的重要法規手段。當前要組織大型骨干企業參與并成為標準制定的主體,注重與國際標準接軌,參與國際標準活動,爭取更多的話語權,從而促進自主創新產品占領國際市場。
(3)推廣綠色制造和再制造
綠色制造是綜合環境影響和資源利用最佳的現代化制造模式。即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最小,資源利用率最高,強調資源綜合利用和循環使用,減少廢料和污染物的生成及排放。
由于制造業是能源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的大戶,綠色制造業就是可持續發展戰略中最重要的一環。對于裝備制造業不單是推廣高效、節能產品,還要對鑄、鍛、焊、熱、表面處理五大基礎工藝采用綠色制造的理念實現清潔生產。
實施循環經濟發展戰略也是推行綠色制造的重要內容。循環經濟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再制造為原則(4R原則),以低耗低排高效為特點的發展模式。
如在生態制造業園區內,把有條件的企業聯合起來形成共享資源和互換付產品的產業共生組合,使得企業的廢氣、廢熱、廢物成為其他企業的原料和能源。重視末端治理,開發各類廢物回收利用技術,促進回收產業的發展,不但能提高資源利用率,還擴大了就業面。
(4)加強培養、定向輸送各類人才
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需要各級各類人才。隨著我國先進裝備制造業的快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從事設計、加工制造、研發、管理的各類人才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短缺,特別是具有創新能力的設計人才和技術精湛的高級技術人才。制造業的人才是金字塔型,注重培養經營管理人才;加強培養創新型人才;通過職業教育定向培養制造過程的管理與操作者。要根據社會生產、服務、建設、管理第一線對人才的實際需要以及崗位、崗位群和技術領域的要求來設置專業和確定培養目標,切實突出專業的針對性和應用性。